标题: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内容: 第五章 阴持入经上卷原文:何等为十二种。 从求如求等生。 从痴因缘令有行。 从行令有识。 从识令有名字。 从名字令有六入。 从六入令有致。 从致令有痛痒。 从痛痒令有爱。 从爱令有受。 从受令后有。 从有令有生。 从生令有老死忧悲苦。 不可心致恼。 如是具足苦种。 为致习。 释:什么是十二种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是从对世间法的一系列求取中产生出来的。 从意根的愚痴因缘出生身口意行,从身口意行因缘出生六识业种,从六识业种的因缘出生名色,从名色因缘出生六入,从六入因缘出生触,从触因缘出生受,从受因缘出生爱,从爱因缘出生取,从取因缘出生有,从有因缘出生生,从生因缘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不可心之事导致内心苦恼不断。 这样就具足了生死苦的业种,都是触的习气所造成的。 原文:痴已尽便行尽。 已行尽便识尽。 已识尽便名字尽。 已名字尽便六入尽。 已六入尽便致尽。 已致尽便痛痒尽。 已痛痒尽便爱尽。 已爱尽便受尽。 已受尽便有尽。 已有尽便生尽。 已生尽便老死尽。 已老死尽。 忧悲苦不可心恼便尽。 如是具足苦种便得尽。 释:如果意根的愚痴断尽以后,行就会断尽;行断尽以后六识业种就会断尽;六识业种断尽以后,名色就会灭尽;名色灭尽以后,六入就会灭尽;六入灭尽以后触就会灭尽;触灭尽以后受就会灭尽;受灭尽以后爱就会灭尽;爱灭尽以后取就会灭尽;取灭尽以后有就会灭尽;有灭尽以后生就会灭尽,生灭尽以后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会灭尽,这样众生所具足的生死苦种子就灭尽了。 原文:彼痴名为不知四谛如有。 不解不见。 不相应不受。 不解不解根。 是名为痴。 彼痴因缘行为何等。 为六望受。 何等为六。 色声香味触法。 是为身六望受。 是名为行。 释:那个愚痴是什么意思? 愚痴就是不知道世间有四圣谛理存在,不能如实的解四圣谛教理,也不见世间的四圣谛理,与出世间解脱道不相应,也不能接受四圣谛真实的教理,不懂得出离,不懂得自他根基利钝,所以叫作愚痴。 由于愚痴的因缘产生的行是指什么? 是对于六尘的六种受纳。 六是指什么? 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叫作色身六个向往的受,就是所说的意根的行,换句话说,就是意根向往着对色声香味触法的领纳和领受,叫作色身六个希望和趣向,也叫作身口意行。 原文:彼行因缘识为六身识。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为六身识。 彼识因缘名字。 字为色。 名为四不色阴。 痛想行识是为名。 色为四大本。 谓地水火风是。 上为名。 是四为色。 是二相连共为名字。 释:由于身口意行的因缘产生了六识种子,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作六识身。 如果没有身口意行,就不会留下六识的业种。 六识业种的因缘产生了后世的名字,字就是色阴,名就是受想行识四个非色阴,受想行识叫作名。 色身以地水火风四大种子为根本。 上边四阴是名,四大是色,名和色二者连起来就是名色五阴。 原文:彼名字因缘。 身六入受。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身六入受。 彼六入因缘。 身六思望。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为身六思望。 彼思望因缘身六痛。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为身六痛。 彼痛因缘六身爱。 色爱声爱香爱。 味爱触爱法爱。 是名为六身爱。 彼爱因缘受为四受。 一欲受。 二见结受。 三戒愿受。 四身结行受。 是名为四受。 释:由于名色因缘,产生了色身上的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叫作身六入受;由于六入因缘产生的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叫作色身上的六个思念向往;由于六触因缘产生的六受,眼识受耳识受鼻识受舌识受身识受意识受,叫作身六受;由于受因缘产生的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叫作六身爱;由于爱的因缘产生的取有四种:欲取、见取、禁戒取、我语取,名为四取。 为什么五阴身上有六入受呢? 因为色身上有六入,是为触尘而用,触尘之后必然有受,所以有六入就会有受,叫作六入受。 为什么六根触六尘的触叫作六思望呢? 因为这个触是由意根抉择的,意根有此抉择是有想法、有希望、有欲望、有向往的,否则就不会抉择触六尘,没有触也就没有后续的受想行了。 触是很关键的一步,触的目的就是要了别辨别,就是要有所造作,就是要有所知。 这说明意根是不寂静的,是有攀缘的,是想让法相续进行下去的。 意根有这些思想活动所以才决定触,于是六根就触了六尘,这正是意根作主识的体现。 根尘相触生识,六识出生之后就会对六尘有所了别和辨别,之后就知了六尘的细微法。 六识知了六尘,意根就随之知了六尘的细微处,目的就会逐渐实现。 从触这个环节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是否有修行,是否心静,是内敛还是外缘的,是有所求还是无所求的,是否是寂止有禅定的。 触之后会生出很多是非,不触就无是非,心就寂静,对于六尘境就是解脱的,反之就有束缚。 原文:彼受因缘有。 为三有。 一欲界二色界。 三无色界。 是名为三有。 彼有因缘生。 为上五阴。 六持六入。 己有如有生。 聚已住堕致分别根。 已入得有。 是名为生死。 为何等名。 为人人所在。 在所住已。 住坏已过。 死时是命六根已闭塞是为死。 上本为老。 后要为死。 是故名为老死。 释:由于取的因缘产生的有,是三界的有:欲界有、色界有和无色界有,这叫作三有。 由于有的因缘产生的生命体,就是上边所说的五阴六根六尘六识。 有了三界的有,又有了生命体,生命体集起之后六根具足,就堕入了三有中,这叫作生死。 为什么叫作生死? 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五阴身生灭变异的过程就叫作生死,出生以后生命存留之际叫作住,住后毁坏叫作老,生命已经谢灭,六根闭塞不能起用了叫作死,先有老,后有死,叫作老死。 原文:痴相为何等。 为冥中见冥。 如有不解。 令从是致堕行相处。 行相为何等。 为令后复有。 是为行相。 上从是发起。 令从是致堕识处。 识相为何等。 为识物识事是为识相。 令从是致堕名字处。 释:愚痴是什么相貌? 是由于内心顽冥,所见都是黑暗不明,如果对于法有不如实解,就会堕落到法的行相当中;行是什么相貌? 为了能引发后续的遵从就是行的相貌,那么行就好像是一个命令和指令,是主宰主导抉择义。 前有指令从行处发起,后为遵从指令从行处落到六识之处,使得六识生起以遵从行的指令。 六识是什么相貌? 六识是为了识别物、识别事理,这就是六识的相貌,从六识身口意行,会堕落到后世的名色之处。 是谁堕落到后世的名色之处? 是意根和阿赖耶识,然后就出生了名色五阴身。 原文:名字相为何等。 为俱猗。 是为名字相。 令从是致堕六入处。 六入相为何等。 为分别根是为六入相。 令从是致堕思望处。 思望相为何等。 为相会更生。 是为思望相。 令从是致堕痛处。 痛相为何等。 为更觉是为痛相。 令从是致堕爱处。 爱相为何等。 为发生是为爱相。 令从是致堕受处。 释:名色是什么相貌? 名色是一切法的所依,没有名色,一切法就都没有了。 有了名色,就会导致六入处的产生;六入是什么相貌? 为了分别六尘而存在的根,就是六入的相貌,从六入处能堕入到触中;触是什么相貌? 为了与尘接触而出生的法就是触,从触能堕入到受觉之中;受是什么相貌? 为了引起觉是受的相貌,从受能堕入到爱处;爱是什么相貌? 为了引发利养供奉是爱的相貌,从爱堕入取处。 原文:受相为何等。 为受持是为受相。 令从是致堕有处。 有相为何等。 令堕若干处。 是为有相。 令从是致堕生处。 生相为何等。 为已有五阴是为生相。 令从是致堕老处。 老相为何等。 为转熟是为老相。 令从是致堕死处。 死相为何等。 为命根尽。 是为死相。 令从是致堕苦处。 释:取是什么相貌? 为了占有持有保有,是取的相貌,从取能堕入三界有中;有是什么相貌? 能令五阴堕入三界中任意一处,是有的相貌,从有能堕入生处;生是什么相貌? 已经有了五阴身就是生的相貌。 从生能堕入老处;老是什么相貌? 色身成熟是老的相貌,从老能堕入死处;死是什么相貌? 生命终了,诸根无用是死的相貌,从死能堕入苦恼之处。 原文:苦相为何等。 为身急是为苦相。 令从是致堕不可处。 不可相为何等。 为心意急。 是为不可相。 令干从是致堕悒悒忧。 悒悒相为何等。 为忧五阴。 令从是致堕愁恼处。 悲愁相为何等。 口出声言。 令致悲恼懑。 懑为恼。 恼亦为懑。 释:苦是什么相貌? 身体急迫是苦的相貌,能让五阴堕入不可意处;不可意是什么相貌? 心意急促是不可意的相貌,能让五阴堕入忧戚之处;忧戚是什么相貌? 忧愁五阴是忧戚相貌,能让五阴堕入愁恼处;愁恼是什么相貌? 口里发出怨艾、叹息、愤懑的声音,能堕入悲愤、恼怒、愤懑,懑是恼怒,恼怒也是懑。 由死所引生的一系列苦衰相,心境低落,情绪苦闷愁苦,情绪越来越低劣衰坏。 发布时间:2024-06-06 08:09:2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