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内容: 第二节 长阿含经卷一(十二因缘)原文:佛告比丘。 太子见老病人。 知世苦恼。 又见死人。 恋世情灭。 及见沙门。 廓然大悟。 下宝车时。 步步中间。 转远缚着。 是真出家。 是真远离。 释:佛告诉诸比丘们说:毗婆尸佛做太子时,出宫廷四个大门时,看见老人和病人就知道世间是苦恼的,再看见死人时贪恋世间之情就灭了,后来见到出家的沙门就廓然大悟了,及至走下宝车的时候,每走一步路,内心都在远离世间烦恼结缚。 那时太子就真正的出家了,真正的远离了世间烦恼。 这就叫作善根,是无量亿劫修持的结果,这才是佛陀再来,一接触世间,就知世间苦,并且迅速远离烦恼结缚,彻悟世间真谛,心出家,随后身也出家。 而善根浅的凡夫众生,无论遇到世间任何事,心都麻木不觉悟,不知世间苦空无常无我,随顺世间贪嗔痴烦恼,造作烦恼业,逐生死流。 原文:时彼国人。 闻太子剃除须发。 法服持钵。 出家修道。 咸相谓言。 此道必真。 乃令太子。 舍国荣位。 捐弃所重。 于时国中。 八万四千人。 往就太子。 求为弟子。 出家修道。 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 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 无有众结缚。 释:这时候国内的人民听到太子剃除须发,穿上了出家服,手持钵盂,出家修道,都互相告慰说:修道这件事一定是非常真实的,才让太子舍弃国王的荣华富贵,捐弃所负的重担。 于是国中八万四千人赶往太子身边,请求作弟子出家修道。 佛就说了一个颂:毗婆尸太子遇到那个甚深微妙的解脱法,听闻之后马上就出家修道,离开世间恩爱的地狱,再也没有众多的生死结缚了。 原文:于时太子。 即便纳受。 与之游行。 在在教化。 从村至村。 从国至国。 所至之处。 无不恭敬。 四事供养。 菩萨念言。 吾与大众。 游行诸国。 人间愦闹。 此非我宜。 何时当得。 离此群众。 闲静之处。 以求道真。 释:于是太子当时就接受了这些弟子,和他们一起游行于各处教化众生,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国家,所到之处,民众没有不恭敬的,都用饮食医药等四事供养。 太子菩萨心念说:我与大众游行各个国家,人间如此愦闹,这不是我应该所处之地,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些人众,到一个悠闲之处修行,以获得真正的道果。 原文:寻获志愿。 于闲静处。 专精修道。 复作是念。 众生可愍。 常处闇冥。 受身危脆。 有生有老。 有病有死。 众苦所集。 死此生彼。 从彼生此。 缘此苦阴。 流转无穷。 我当何时。 晓了苦阴。 灭生老死。 释:不久之后就满了心愿,找到了一个空闲寂静之处,专门精进修道。 太子菩萨心里又作这样的念想:众生可怜悯,常常处于黑暗的幽冥之处,感得的色身脆弱又危险,有生老病死众多苦恼聚集,在此处死到彼处生,又从彼处死到此处生,他们抓取着这样的苦受阴,在生死中流转无穷。 我应当在什么时候才能明了苦阴,灭除生老病死。 从世尊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诸佛菩萨在历劫修道过程中,最先都是在无人僻静之处一个人精进专修,远离人群中的愦闹,在修出成就之后才在人群中教化,度脱众生。 因为道在寂静中得,寂静能生慧,寂静能得三昧。 所以凡是修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独自静修阶段,远离世俗的贪嗔痴和愦闹,远离名闻利养,心得清净以后才能入道。 原文:复作是念。 生死何从。 何缘而有。 即以智慧。 观察所由。 从生有老死。 生是老死缘。 生从有起。 有是生缘。 有从取起。 取是有缘。 取从爱起。 爱是取缘。 爱从受起。 受是爱缘。 释:太子修道时心中又出现这样的念想:生死是从哪里来的? 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有的? 为了破除这个疑惑,就用智慧观察生死的来由,最后证得:老死是从生而来,生是老死出生的因缘;而生是从三界有而来,有是生这种现象出生的因缘;有是从执取而生起来的,执取是有出生的因缘;取是从爱而来,爱是取出生的因缘;爱从受而来,受是爱出生的因缘。 原文:受从触起。 触是受缘。 触从六入起。 六入是触缘。 六入从名色起。 名色是六入缘。 名色从识起。 识是名色缘。 识从行起。 行是识缘。 行从痴起。 痴是行缘。 释:受从触而来,触是受出生的因缘;触从六入而来,六入是触出生的因缘;六入是从名色上生起来的,名色是六入出生的因缘;名色从六识而来,六识是名色出生的因缘。 六识从意根的行而来,行是六识出生的因缘;行从意根的无明而来,无明是行出生的因缘。 原文:是为缘痴有行。 缘行有识。 缘识有名色。 缘名色有六入。 缘六入有触。 缘触有受。 缘受有爱。 缘爱有取。 缘取有有。 缘有有生。 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此苦盛阴。 缘生而有。 是为苦集。 菩萨思惟。 苦集阴时。 生智生眼。 生觉生明。 生通生慧生证。 释:这就是所说的因为愚痴才有行,因为有行才有六识业种,因为有六识业种才有后世的名色,因为有名色才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才有触,因为有触才有受,因为有受才有爱,因为有爱才有取,因为有取才有有,因为有有才有生,因为有生才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这个苦盛阴是因为有生的缘故才会出现的,这就是苦集。 太子菩萨思惟苦阴的集时,出生了缘生智,出生了清净法眼,出生了觉悟,出生了明达,出生了通明,出生了智慧,出生了明证。 原文:于时菩萨。 复自思惟。 何等无故老死无。 何等灭故老死灭。 即以智慧。 观察所由。 生无故老死无。 生灭故老死灭。 有无故生无。 有灭故生灭。 取无故有无。 取灭故有灭。 爱无故取无。 爱灭故取灭。 受无故爱无。 受灭故爱灭。 触无故受无。 触灭故受灭。 六入无故触无。 六入灭故触灭。 释:这时菩萨又独自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老死就消失了,是什么法灭了老死就灭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太子菩萨就以智慧来观察老死灭的缘由,最后证得:是生没有了老死就没有了,是生灭了老死就灭了;三界的有没有了老死就没有了,有灭了老死就灭了;取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取灭了老死就灭了;爱没有了取就没有了,爱灭了取就灭了;受没有了爱就没有了,受灭了爱就灭了;触没有了受就没有了,触灭了受就灭了;六入没有了触就没有了,六入灭了触就灭了;原文:名色无故六入无。 名色灭故六入灭。 识无故名色无。 识灭故名色灭。 行无故识无。 行灭故识灭。 痴无故行无。 痴灭故行灭。 是为痴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 识灭故名色灭。 名色灭故六入灭。 六入灭故触灭。 触灭故受灭。 受灭故爱灭。 爱灭故取灭。 取灭故有灭。 有灭故生灭。 生灭故老死。 忧悲苦恼灭。 菩萨思惟。 苦阴灭时。 生智生眼。 生觉生明。 生通生慧生证。 释:名色没有了六入就没有了,名色灭了六入就灭了;六识业种没有了名色就没有了,六识业种灭了名色就灭了。 身口意行没有了,六识业种就没有了,身口意行灭了,六识业种就灭了;无明没有了身口意行就没有了,无明灭了,身口意行就灭了。 因此就说: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六识灭,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 太子菩萨思惟苦阴灭的时候,就生起了因缘智,生起了法眼,生起了觉悟,生起了明达,生起了通明,生起了智慧,生起了明证。 原文:尔时菩萨。 逆顺观十二因缘。 如实知。 如实见已。 即于座上。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 汝等当善听。 释:这时太子菩萨分别顺着十二因缘观行,和逆着十二因缘观行以后,如实证知了十二因缘法,就生起了如实正见正智,如实见证十二因缘法以后,就在法座上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这时候就说了一个偈颂:我在大众中讲的这些法,你们应当善于听闻。 原文:过去菩萨观。 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 取是有因缘。 释:过去的时候,菩萨观行从来没有听过的十二因缘法,老死是由于什么因缘生起的,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有的? 像这样正观以后,知道老死本来是由于生而现起的;生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现起的,是因为什么缘故而有的? 像这样思惟以后,就证得生是从三界有而生起的。 取着诸法以后,辗转更坚固了有,因此如来说取是三界有的因缘。 原文:如众秽恶聚。 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 起苦罗网本。 以染着因缘。 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 触由六入生。 释:如众多污秽肮脏物聚在一起,风吹起来恶秽物就流散开来,取着诸法相的因缘也是这样,由于贪爱而广泛的流布开;贪爱是由于受的因缘而出生,受是生起苦恼罗网的根本;因为贪染诸法的因缘,生起苦乐受与染污相应,受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生起来的,是什么因缘而有的受? 菩萨就思惟这个因缘,然后就证知了受是由于触的因缘生起来的;触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生出来的,是什么因缘而有的触? 这样思惟以后,就证知了触是由于六入的因缘生出来的。 原文:六入本何缘。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 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从痴生。 释:六入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有的六入? 这样思惟以后,证知了六入是由于名色的因缘生起来的;名色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缘故而有的名色? 这样思惟以后,就证得了名色是因为六识业种的因缘而出生的;六识业种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而有的六识业种? 这样思惟以后,就证知了六识业种是从身口意行的因缘而生起来的;身口意行原本是由于什么因缘而生起来的,是因为什么因缘才有了行? 这样思惟以后,就证知行是从愚痴的因缘而出生的。 原文:如是因缘者。 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 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 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 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 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 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 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 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 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 则亦无有受。 释:像以上这些因缘法,叫作真实义理的因缘法。 如果用智慧方便去观察,就能见到因缘法的根本,就是无明愚痴。 生老病死苦不是圣贤人造作出来的,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有的,因此智者才会断除生灭变异的生老病死苦。 如果无明灭尽以后,行就没有了;如果没有了行,也就没有了六识业种;如果六识业种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名色了;既然名色灭尽了,就不会再有六入了;如果六入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触了;如果触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受了。 原文:若受永灭者。 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 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 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 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 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 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 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 因是有是无。 释:如果受永远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爱了;如果爱因缘灭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取了;如果取永远灭尽了,就不会再有三界有了;如果有永远灭尽了,就不会再有生了;如果生永远灭尽了,就不会再有老和病的苦阴了。 一切世间法都会从此永远灭尽,这是智者所说的。 十二因缘法甚深,难于遇见,也难于认识和证知,只有佛才能善于觉悟一切法生起的因是有还是没有。 原文:若能自观察。 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 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 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 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辩才。 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 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 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 则成等正觉。 如鸟游虚空。 东西随风游。 菩萨断众结。 如风靡轻衣。 释:如果能亲自现前观察十二因缘法,就知道根本就没有六入这些法,能深入的谛察因缘法的人,再也不会向外寻觅师父,法就是师父,依法修行就能得解脱。 能在五阴十八界六入之上离开贪欲无有染污的人,才能有资格接受一切布施,清净的回报布施者的恩德。 如果能获得四种无碍的辩才,就能对因缘法有最终决定的证明,也能解开一切烦恼结缚,断除一切烦恼,精进修行再也不会放逸了。 色受想行识五阴犹如腐朽坏败的旧车,能够谛观到此法的人,就能成就等正觉,然后就会犹如自由的鸟儿一样遨游于虚空,或东或西随风而游。 菩萨断除一切结缚,如风吹轻薄的衣摆。 原文:毗婆尸闲静。 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 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 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灭老死灭。 释:毗婆尸佛在闲静处对十二因缘法仔细观察,思惟老死因为什么缘故而有,因为什么缘故而得灭除,作了这样的观行以后,就生出了清净的智慧,知道老死是由于生才有的,生灭了老死就灭了。 发布时间:2024-06-06 08:18:1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