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内容: 第四节 四食与十二因缘的关系(三七一)四种食集原文: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食资益众生。 令得住世。 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 谓一粗抟食。 二细触食。 三意思食。 四识食。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有四种食能够滋养和助益众生的生命体,使得众生得以资助和增益,得以住于世间,得到摄受和滋养。 是哪四种食呢? 第一种粗抟食是比较粗糙的四大组成的饮食,滋养色身,维持生命;第二种细触食是比较微细的触食,以六根对六尘的触以及六根六识与六尘三者和合的触为食,滋养五受阴,维持生命;第三种意思食是以意识意根的思量为食,滋养五蕴身,维持生命;第四种识食是以识心的持身为食,维持五蕴身的运行,维持生命。 第一种粗抟食是欲界人间众生和畜生所食用的食物,通过咀嚼进入肠胃被身体吸收,以滋养色身,维持生命住世。 因为人类和畜生的色身,是由四大组成的粗重的色身,需要粗糙的饮食来维系,微细的色身需要微细的饮食来维系,或者是用禅定来维系。 如果无四大色身就不需要四大组成的饮食,仅仅以禅定来维系生命就可以了。 欲界天人虽然也是食用四大组成的饮食,但是饮食是非常微细的,不用咀嚼,用鼻嗅闻就饱。 第二种细触食,是以根尘相触为食,有四大色身的众生需要触食,无四大色身的众生也需要触食,因为无色界众生虽然无四大色身,却有意根,意根与法尘相触,才能维系无色界众生的生命。 众生为什么需要触食呢? 因为众生有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有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根尘相触生起六识,五蕴才能运行,才能了别六尘境界,拥有六尘境界,这是生命所必需。 如果没有触食了,众生必入涅槃,生命消失。 第三种意思食,主要以意根对法的思量食为主,意根恒审思量,片刻不停息,意识断续思量食为辅,只有思量才能让五蕴运行下去,吸纳尘境,这是三界无明众生所必需,如果没有思食,众生必入涅槃,生命消失。 第四种识食,是以八个识为食,维持生命的运行。 八个识都有持身的作用,第八识是绝对的持身识,是第一持身识,七识是相对的持身识,第七识是第二持身识,意识是第三持身识,五识是第四持身识。 只要有第八识和第七识二识共同持身,五蕴生命体即可住世,但五蕴的功能作用不全,极大多数众生必不能离开意识的持身作用,以及五识的持身作用,五蕴功能才能圆满的运行,生命才能相续和集起,能诸根互用的八地以上菩萨除外。 虽然第八识有绝对的持身作用,是一切食的根源和基础,是根本食,但这里的识食还是以六七识的食为主。 众生所需的四种食,都离不开识食,以识食为根本食摄受五蕴身,以此为基础才会需要触食和思食。 如果没有甚深的禅定,就必须有地水火风四大种子组成的抟食作为色身的营养元素,如果禅定比较深,就可以断除抟食,以识食和思食为主滋养色身,可以有轻微的触食,也可以断除一部分的触食。 众生越依赖这四种食,生死越流转,苦受越多。 禅定越深,对这四种食的依赖越少,生命越自在,但是对第八识的依赖是永远断除不了的,只要不执第八识就好。 原文:此四食何因何集。 何生何触。 谓此诸食。 爱因爱集。 爱生爱触。 此爱何因何集。 何生何触。 谓爱受因受集。 受生受触。 此受何因何集。 何生何触。 谓受触因触集。 触生触触。 释:这四种食是以什么法为因出现的? 是因为什么法集起的? 是什么法出生引起的? 是什么法触引生的? 这四种食是以爱为因出现的,是爱的集引起的,是爱出生所引起的,是爱触了引生出来的。 那么这个爱是以什么法为因而出现的? 因为什么法集起而引生的? 因为什么法生出来而引发的? 是什么法触了以后而产生出来的? 这个爱是以受为因而出现的,是因为受集而引生的,是因为受出生了而引发出来的,是因为受触了以后产生出来的。 这个受是以什么法为因而出现的? 是因为什么法集起而引生出来的? 是因为什么法出生了引发的? 是什么法触了以后产生出来的? 这个受是以六根对六尘的触为因出现的,是触集起了引生的,是触生出来导致的,是六根对六尘的触触了引生出来的。 如果没有爱,爱灭尽了,识食不生,就没有触食,没有触食就思食和抟食,四种食就会灭尽不生。 所以贪爱就是苦,贪爱是生死流转的苦因。 原文:此触何因何集。 何生何触。 谓触六入处因。 六入处集。 六入处生。 六入处触。 六入处集是触集。 触集是受集。 受集是爱集。 爱集是食集。 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 忧悲恼苦集。 如是纯大苦聚集。 如是六入处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食灭。 食灭故。 于未来世生老病死。 忧悲恼苦灭。 如是纯大苦聚灭。 释:这个触是以什么法为因出现的? 是什么法集起了而出现的? 是什么法生了引发出来的? 是什么法触了引起的? 触是以六入处为因而出现的,是六入处集起了而引生的,是六入处生出来所引起的,是六入处触了导致的结果。 六入处集就是触的集,触集就是受的集,受集就是爱的集,爱集就是四种食的集。 因为食集的缘故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会集起来了,纯大苦聚就集起来了。 依这些法的相关关系来说,如果六入处灭了触就灭了,触灭了受就灭了,受灭了爱就灭了,爱灭了四种食就灭了,四种食灭了,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就灭了。 (三七二)四食与十二因缘的关系原文: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食资益众生。 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 一粗抟食。 二细触食。 三意思食。 四识食。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有四种食能够滋养和助益众生,使得众生得以摄受,长久住世。 是哪四种食呢? 第一种是粗糙的饮食;第二种是微细的触食;第三种是意识和意根的思食;第四种是识心的了别食。 原文:时有比丘名曰颇求那。 住佛后扇佛。 白佛言。 世尊。 谁食此识。 佛告颇求那。 我不言有食识者。 我若言有食识者。 汝应作是问。 我说识是食。 汝应问言。 何因缘故有识食。 我则答言。 能招未来有。 令相续生。 释:这时候一个比丘名叫颇求那站在佛的身后为佛扇扇子,对佛说:世尊,是谁把识心当作食? 佛告诉颇求那:我没有说有个以识为食的人,我如果说有个以识为食的人,你这样才可以问。 而我说的是识心也是一种资益众生的食,你应该这样问:因为什么缘故有识心这种食? 我就回答说:识食能招致未来世的有,能让三界的有相续不断的产生。 佛为什么说没有食七识八识者? 佛为什么说没有以七识八识为食者? 因为需要识食者是五蕴众生,而五蕴众生是和合体,没有主宰,识是没有主宰的和合体中的最主要元素,识不自食,无主宰者则无食者。 为什么会有识食? 佛说因为有识食才能感召未来世的三界有。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小乘和中乘的识食是指六识的食,有六识的食就会有后世的名色。 而大乘的识食包括七八二识,以七八二识为主,六识为辅。 原文:有有故有六入处。 六入处缘触。 颇求那复问。 为谁触。 佛告颇求那。 我不言有触者。 我若言有触者。 汝应作是问为谁触。 汝应如是问。 何因缘故生触。 我应如是答。 六入处缘触。 释:由于有三界有的缘故有六入处,以六入处为缘能产生触。 颇求那又问佛:是谁触? 佛告诉颇求那:我没有说有能触的人,我如果说有能触者,你才应该这样问是谁触。 你应该像这样问:因为什么缘故而产生了触? 我就应该回答说:因为有六入处触的缘故才产生了触。 为什么佛说没有触者? 为什么没有受者、没有爱者、没有取者、没有有者、没有生者、没有老死者? 因为触是根尘相触,是内六入与外六入的触,根尘、内外六入无自性,无主宰,无主人,因此没有能触和所触,没有触者。 同理,也没有受者,没有爱者,没有取者,没有有者,没有生者,没有老死者。 原文:触缘受。 复问。 为谁受。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有受者。 我若言有受者。 汝应问为谁受。 汝应问言。 何因缘故有受。 我应如是答。 触缘故有受。 受缘爱。 复问。 世尊。 为谁爱。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有爱者。 我若说言有爱者。 汝应作是问为谁爱。 汝应问言。 何缘故有爱。 我应如是答。 缘受故有爱。 释:由于触的缘故就产生了受。 颇求那又问:是谁受? 佛告诉颇求那说:我没有说有能受的人,我如果说有能受者,你才应该问是谁受。 你应该像这样问:因为什么缘故才有了受? 我就回答说:由于有触的缘故才产生了受。 由于受的缘故才产生了爱。 颇求那又问:世尊,是谁有贪爱? 佛告诉颇求那:我没有说有贪爱的人,我如果说有贪爱者,你应该问是谁贪爱。 你应该这样问,因为什么缘故产生了贪爱,我应该这样回答:因为有受的缘故所以才有贪爱。 原文:爱缘取。 复问。 世尊为谁取。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言有取者。 我若说言有取者。 汝应问言为谁取。 汝应问言。 何缘故有取。 我应答言。 爱缘故有取。 释:缘于贪爱就会产生取的行为。 颇求那又问:世尊,是谁取? 佛告诉颇求那:我没有说有个取者,我如果说有个取者,你应该问是谁取。 你应该这样问:是什么因缘导致取的产生? 我应该这样回答:是贪爱的缘故导致了取的产生。 原文:取缘有。 复问。 世尊为谁有。 佛告颇求那。 我不说有有者。 我若说有有者。 汝应问言为谁有。 汝今应问。 何缘故有有。 我应答言。 缘取故有有。 能招当来有。 触生是名有。 释:缘于取就会产生三界的有。 颇求那又问:世尊,是谁有? 佛告诉颇求那:我没有说有个有者,我如果说有个有者,你应该问是谁有。 你现在应该这样问:是什么因缘导致三界有的出现? 我应该这样回答:有取的心行,所以才会有三界的有,取能招来未来世的有。 触生出来了,就叫作有。 原文:有六入处。 六入处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如是纯大苦聚集。 谓六入处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纯大苦聚集灭。 释:因为有六入处才有触,六入处的因缘导致触的产生,触的因缘产生受,缘于受有爱,缘于爱有取,缘于取产生有,缘于有就有生命出生,有生命就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样纯大苦就聚集起来了。 如果六入处灭了,触就灭,触灭了受就灭,受灭了爱就灭,爱灭了取就灭,取灭了有就灭,有灭了生就灭,生灭了老病死忧悲苦恼灭,纯大苦聚就灭。 在十二因缘法中,没有食识者,没有触者,没有受者,没有爱者,没有取者,没有有者,没有生者,没有老病死者,因为这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都是没有主宰的,都不是主。 那还有谁把识当作食? 还有谁能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没有能者,这一切只不过是如浮云一般的假象罢了,过而不留,不断迁徙演变,生灭变异,不可得。 当时过境迁时,就不再触了,即使有触,也没有当时的那种受了,更没有爱了,也不会有取着了。 但还是不免有后世的有,因为还会有别样的触,别样的受、爱、取,这就是变异。 如果有主,这些法就不会变异了,恒一触,恒一受,恒一爱,恒一取,恒一有,没有生老病死。 无主必生灭变异无常,不恒定,必没有识食者,没有触者、受者、爱者、取者、有者,生者、老病死者。 发布时间:2024-06-07 08:05: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