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下太平之根本 内容: 天下太平之根本(印光大师遗教摘录之二——家庭教育)印光大师著欣厌居士敬辑修净居士敬录引言总论分论跋引言余辑印光大师文妙辟程朱语竟。 复从事于家庭教育者,盖拯世乱之方,厥惟斯二辟程朱文,治之于已然,勉夫上根人也。 若夫三根普被,戒之于未然,则幼须资家庭训诲,长则自趋良善,免入邪途。 否则幼无善教,长陷非类,小之遗害家庭,大则流毒社会。 故知靖乱之术,辟程朱为要,而家庭教育尤更要也。 于是复汇录之。 有文同者而不删削。 企阅者受反复劝勖之益,识老人悲愿之无涯焉。 至其有关世道人心,为治平之本,法戒若何,临文自见,此不赘言。 所愿人人禀家庭善教,国国无兵革纷扰,风雨调顺,品类安乐,礼让兴行,世界大同。 是则老人为文之至意,亦余摘录者之所祷祝也。 岁次乙酉阿弥陀佛诞日心依弟子欣厌谨志于上方山之四色华室附言余辑斯录,略为次第,自首篇至求子三要,共十九篇,为总论。 自人未有不愿生好儿女者下,共四十篇,为分论。 分论中先二十二篇明教子女之要,次四篇明教子之要,后十四篇明教女之要。 而文皆前后互应,未可以所分为定论也。 故不标题,惟于起止处明之耳。 家庭教育总论【首篇】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及宜知之。 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 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秉质之初。 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 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 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资聪明。 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 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 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懻慕。 再另念佛、念观音,以其增福、增寿、免灾、免难。 不许说谎话、说是非、打人、骂人。 不许遭践字纸、遭践五谷、遭践一切东西。 不许乱吃食物;不许与同里群儿聚戏。 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 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 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 否则任性憍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 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资大作用之人。 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学圣贤,躬行实践。 教令学文字,为应世谋利禄之据,其智识之下劣,已到极底。 以驯至于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 此种祸乱,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 自己纵无大恶,而坏乱世道人心之罪,当与彼子弟同受恶报于永劫矣。 吾故曰:‘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尤要。 ’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 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 母若贤慧,则所言所行,皆足为法。 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 如镕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 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 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子女哉? 此种极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为之。 所痛惜者,绝少提倡之人,俾为母者,唯知溺爱,为父者亦无善教。 及至入塾读书,为师者,亦由幼时未闻此义,故亦绝不知读书为学圣贤,不教生徒躬行实践圣贤之道。 但只学其文字,以为谋利禄计。 而不知学圣贤有莫大之利益,自己与子孙,生生世世,受用不尽。 谋利禄,谋之善,不过现生得小富贵而已谋之不善,现生身败名裂,子夭孙绝者,比比皆是。 人与天地共称三才者,以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能,故得此尊称。 若不以学圣学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 人之一字,尚是冒名,况与天地共称三才乎? 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 而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之修德耳! 此之修德,最初由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 虽未能即到尧舜与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已天渊悬殊矣。 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经云:‘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幸其为尧舜、作佛之机在我,有血性汉子,岂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为沉沦苦海之下愚众生乎? 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 全球幸甚!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 ※ ※【二】光常曰:‘因果者,释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佛、菩萨、圣贤俱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 又曰:‘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 ’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 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 披学堂提倡男女平权,直是不知世务。 须知男有男之权,女有女之权。 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其权极大。 不于此讲究,令女子参政等为平权,直是不识皂白者之乱统也。 (正编与聂云台书)※※ ※ ※ ※【三】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 圣人以男女正位,(正位者:素位而行,敦伦尽分之谓也),建立伦纪。 天地之大,人莫能名,而人生其间,蕞尔七尺。 其与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以其能敦伦尽分,继往开来,参赞化育,不致天地徒有生物之功,此所以人为万物之灵,而独得至极尊贵之名称也。 傥不本道义,唯以饮食男女之欲是骋,则与禽兽何择焉? 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 一班无知之民,被外界邪说之所蛊惑,竞倡废经废伦,直欲使举世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而后已。 其祸之烈,可谓极矣。 推原其故,皆由家庭失教,并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 使其人自受生以来,日受贤父母之善教。 并知祸福吉凶,自为影响,不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即以势胁之,令从彼邪说,否则必死,亦当以得尽伦而死为幸,决不致畏死而苟从也。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天下治乱之本,在于匹夫匹妇之能尽伦尽分与否。 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此固一切匹夫匹妇之天职,非独指有爵位者而言也。 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 居胎间禀其气,幼时则习其仪。 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于不肖。 譬如镕金铸器,视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岂待出模方始知之哉? 国家人才,皆在家庭。 傥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 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风,庶可见于今日。 是以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据。 (续编石印闺范序)※※ ※ ※ ※【四】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若只逐事而劝谕之。 虽亦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固不如从根本上致力为得也。 所言从根本致力者,即提倡家庭教育,提倡因果报应。 俾一切人,各知为人之道,各尽己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 果能人各如是,则家门兴盛,子孙贤善矣。 又须凛福善祸淫,善恶殃庆之说。 以之自修,复以之教家人,则家人优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 故孔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此语非特为有爵位者言,匹夫匹妇,同一责任。 古人所谓:‘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者,以天下人材,必从家庭中出。 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贤善。 家庭无善教,子女之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恶,二者皆为国家社会之蠹。 是知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而因果报应,为辅助教育之要道。 自孩提以至白首,自一己以至社会,自为人以至为圣贤,自修身以至平天下,均须依之而得成就。 实为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成始成终之大权。 标本同治,凡圣共遵之大法也。 (续编劝世白话文发隐序)※※ ※ ※ ※【五】吾常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又曰:‘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 ’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 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 有贤妻贤母。 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 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 (正编李母黄太夫人墓志铭)※※ ※ ※ ※【六】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乃现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 若不从此著手,则凡所措置,皆属枝末,皆可伪为。 唯从小便教以敦伦尽分之道、因果报应之理,则习与性成,及长而不为贤人者,无是理也。 语云:‘天下与亡,匹夫有责! ’,匹夫身贱名劣,何得有此责任? 须知国家天下,由一人一家而积成。 彼有权力者,同室操戈,无权力者,聚党劫掠,与夫荡检踰闲,作奸犯法,只图暂时之侥幸,不顾后来之祸福者,皆由从小未受贤父母之善教,不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作善者其家必昌,殁而神超善道,作恶者其家必亡,殁而神堕恶道之所致也。 使知声和则响顺,形直影端,种瓜则得瓜,种豆则得豆,既造如是因,必感如是果。 决不至为求自己安富尊荣,至令杀人盈城盈野,以及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 (中略)光因将挽救人心之要,为之点出,俾举世之人,同注重于家庭教育,与因果报应。 而家庭教育,母教最要。 使贤母从儿女小时,以身率其敦伦尽分之事,又日为宣说因果报应之理,其儿女决定皆成贤人,又何有越理犯分,伤天损德等行为乎? 所愿匹夫匹妇,各任其责,庶可贤人杰出而匪徒革心,礼教兴行而天下太平矣! 明理达人,当不以吾言为谬妄也。 (正编教诲浅说序)※※ ※ ※ ※【七】今欲返乱为治,若不极力提倡家庭教育,则无从下手。 而家庭教育,最初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 又须常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则家庭所出之人才,皆为贤善矣。 既家家有贤善之人才出,即有少数不贤善者,亦当受其薰陶,与之俱化。 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此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由治而乱,由而治之定论也。 不依此而欲治,何可得乎? (续编佛学救劫编序)※※ ※ ※ ※【八】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 而家庭之教,母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 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 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 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 (正编复江易园书)※※ ※ ※ ※【九】夫天下不治,由于家庭无善教,致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愚顽,二者非国家社会之福。 是知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为切要。 以今日之贤女,异日即为人之贤妻贤母。 人能得贤母之教育,贤妻之辅助,岂有不成贤人乎哉? 故曰:‘教子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也’! (正编因果为儒释之根本说)※※ ※ ※ ※【十】然世之不治,国乏贤人,其根本皆由家庭无善教所致。 而家庭之教,母之责任更重。 是以光屡言:‘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要’者,以此。 倘常以此与学生说,俾同以此相倡导,则不患不见治平之世矣。 (正编复安徽万安校长书)※※ ※ ※ ※【十一】当今之世,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只期自私自利,置道德仁义于不顾,几于无可救药。 然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倘人各兴起,负此责任,各各守分安命,知因识果,孝亲敬兄,敦笃宗族,严教子女,俾成善良。 十数年间,世皆贤人,贤贤互益,必召天和,尚何天灾人祸之有? 是知阐明因果、善教儿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 (正编裘焯庭与其夫人双寿序发隐)※※ ※ ※ ※【十二】今日世道之乱,为开辟所未有。 究其根源,总由家庭无善教,及不讲因果报应之所致也。 ‘天下不治,匹夫匹妇,与有其责’。 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则贤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渐可太平矣。 祈与一切人,皆以此说恳切告之。 亦居尘学道,自未能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续编复费范九书)※※ ※ ※ ※【十三】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 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 此一定之理。 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 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 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 ※ ※ ※【十四】世乱极矣,不堪言说。 推究其由,其近因由百十年来,一切读书居官之人,只知习举业,求功名,不知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若论远因,实由程朱破斥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所致也。 以素未受家庭之善教,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又习闻一死即灭,了无前生后世。 一遇欧风所吹,觉此废孝废伦不耻,为自在无碍,遂一致进行。 其根本误人,不能不归罪于理学诸子也。 光之此语,乃的确之极,平允之至,非妄说也。 为今之计,当认真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家庭教育。 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 此二法互相维持,方能令后之子弟,不致悉数入彼兽域。 否则纵有教育,亦难制彼不随邪转也。 (续编复宋六湛等书)※※ ※ ※ ※【十五】今之时世,坏至其极。 其原由于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欲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 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 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 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 以心不改良,则一法才立,百弊丛生矣。 (续编复卓人书)※※ ※ ※ ※【十六】须知知因果者,居心行事,唯恐或有过愆,必能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研穷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虽虫蚁也不敢杀。 不知因果者,自杀其父母,尚自夸其功,而极力提倡实行兽化,拟率天下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其心方安乐而畅快矣。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 若舍因果,则圣人佛菩萨,亦无法可设矣。 今乱至已极,欲图挽救,务必注重家庭教育、因果报应。 于儿女初开知识,始学说话时,即以因果报应等事理,循循善诱而薰陶之。 俾其深信因果报应,毫发无爽,此即致治弭灾之根本也。 切勿以为宽泛而忽之,则幸甚。 (续编复战德克书)※※ ※ ※ ※【十七】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 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 未得其位,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 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 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之也。 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 即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 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著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 及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正编复洪观乐书)※※ ※ ※ ※【十八】人与天地并称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参赞化育之功,方可不愧。 否则,行肉走尸,毕生污秽天地,何可云三才乎。 能体此意,以教童蒙,必能尽心竭力,因材施教。 先以道德为本,次 及文艺之末。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常时讲谈,令彼知为人之道。 居心动念,作事吐语,俾各淳善,便可为入圣之基。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此之谓乎。 果能以此心教人,则自己学品日进于光明,人将感而化之,不待督责,以期相从也。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 今日之国乱民困,同室操戈,竞欲相戕,民不聊生者,皆家庭父母无善教,学校之先生无善教。 致有天姿者,习成妄为,无天姿者,甘为匪顽。 汝能秉正本清源之心,以行培植人才之事,即是不据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说法矣,何乐如之。 (续编复卓智立书)※※ ※ ※ ※【十九】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 此三要事,务期实行。 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 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者。 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必难受孕。 即或受孕,必难成人。 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定孱弱。 既无强健勇壮之身力,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 如是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 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者。 欲生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须敦伦尽分,孝亲敬长,善待眷属,愍恤仆使,此行之家庭者。 至于乡党亲朋,俱宜和睦劝导。 俾老者善教儿女,幼者善事亲长。 常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轮。 普为同人,恳切演说,令培出世之胜因,咸作守道之良民。 能如是者,一举一动,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为模范。 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树立。 菩萨固能满人之愿,人亦可慰菩萨之心矣。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者。 古昔圣人,皆由贤父母之善教而成,况凡人乎。 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贤善。 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须孝友恭顺。 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 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谛听,听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 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 若未洗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若至临产,不可默念。 以临产用力送子出,若闭口念,必受深窒之病。 产妇自念,家属皆为助念,决定不会难产,亦无产后各种危险。 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 及儿初开知识,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 须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物害人,甚于害己。 作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及说做人必须遵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方可不愧为人。 否则形虽为人,心同禽兽矣。 不许说谎,不许撒颠;不许拏人什物;不许打人骂人;不许遭践虫蚁字纸五谷东西。 举动行为,必期于亲于己有益,于人于物无损。 又须令其常念观音圣号,以期消除恶业增长善根。 幼时习惯,大必淳笃,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类。 如此善教,于祖宗则为‘大孝’;于儿女则为‘大慈’;于国家社会则为‘大忠’。 余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 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负称为‘太太’云! 愿求子者,咸取法焉,则家国幸甚! (续编求子三要)欣厌谨案,以上总论家庭教育。 分论【首篇】人未有不愿生好儿女者。 然十有八九,将好儿女教坏,后来败家声,荡祖业,作一庸顽之类,或成匪鄙之徒。 其根本错点,总因不知爱子之道。 从小任性惯,大则事事任意,不受教训,多狎匿匪类,为社会害。 今之天灾人祸,多由此不知为父母之道者所酿成。 使彼失教者,最初得贤父母之善教,则为害之人,均是兴利之人。 导恶之人,尽是劝善之人。 世道不期太平而自太平。 此‘匹夫匹妇’,预培‘治世’之根本要道也! 汝于提倡佛法时,兼为一切有缘者,详示此义。 俾彼等各各自尽其为父母之道,其利益大矣。 女子关系更大,断断不可养而不教。 俾现在有碍于自家,(不教,则反令兄弟姐妹,同趣于不依规矩,任意自肆)。 将来搅乱夫家,后来教坏儿女,俾子子孙孙,染此恶习。 此义人多忽而不察。 欲家道好,子孙好,均当于此善教儿女中求之。 (续编复吴慧济书)※※ ※ ※ ※【二】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 令彼知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 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 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 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 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 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 禁止零食,免致受病。 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 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是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 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 天下治乱,皆基于此,勿以为老僧迂谈,无关紧要也。 (续编一函遍覆)※※ ※ ※ ※【三】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 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 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 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 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 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屋一空。 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 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 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 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 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校,然不可以此为法。 须令儿女永无计校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 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 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 (正编复周孟由昆弟书)※※ ※ ※ ※【四】张奂伯教子女之事,乃知体而不知用,不可全取为法。 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 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 若全不与学堂交涉,则不谙时务,纵有作为亦难进步,况庸常者乎? 在家人必须先要得一谋生之法,奂伯此举,可用于三十年前,不可用于今日。 今之时,是何时也? 乃伪妄排挤,互相竞争之时。 倘与伊等全无交涉,必受其欺侮,而难以安身矣。 (中略)名者,实之宾,必须常垂训诲,令诸子女知世间道理,知佛法道理,将来为人父母时,自能为子女立规立法。 不至虽有上等天姿,如俗某某、僧某某者,皆以堪作佛祖之姿,为自他塞人天之正路,掘地狱之深坑。 其源皆由于乃父乃母,初未尝以因果报应之若事若理,以启迪之故也! ‘因果’不讲,则名实绝不相应矣,而况欲得为圣、为贤、成佛、作祖之实效乎哉? ‘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舍此则无术矣! 况教子女乎哉!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 ※ ※ ※【五】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 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镕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入模乎? 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无天姿者,复归顽劣。 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镕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惜哉!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 ※ ※ ※【六】来书所说,诚为切要,然有始终所应注意者,为‘因果轮回’、及‘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者,母教尤重,若于儿女初开知识时,其母即以‘因果报应’,及做人之理事为训,则大时便之好歹,不被恶党邪说所惑,而为贤人善人。 若小时任性憍惯,大则无主宰,便随邪说而靡,欲其反正,百难得一矣! 当今之时,若不以‘因果报应’,为‘救国救民’之专剂,则纵有作为,无大功效。 以彼不以实行为事,但以空谈敷衍了事。 ‘因果’,乃‘标本同治’之法。 凡夫初发心,如来成正觉,皆不出因果之外。 狂人以因果为小乘,而轻视之,乃为自便于肆无忌惮之恶作,与空口快活之大话耳。 (续编复江易园书)※※ ※ ※ ※【七】世人爱儿女者,均是害儿女者。 不肯教诲学好,一味任性憍惯,俾好好天姿,均成顽庸败类。 天下由玆而乱,皆此等不之为人父母者所养成。 今欲儿女贤善,当于初开知识时,即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事理为说,令其实行。 则儿女必定为贤人善人,其为荣也,世世无穷! (续编复理听涛书)※※ ※ ※ ※【八】儿女虽小,万不可任性骄惯,对彼常说因果报应,使彼心中常存畏惧,自然不至将来作伤天损德之事,此提倡‘因果报应’,及‘善教儿女’,乃‘天下太平’之根本法轮。 对一切人,皆当以此相劝,非但为女人言。 (正编复乔智如书)※※ ※ ※ ※【九】令郎法名福永,乳名德征。 福永,不知与姐兄有重否? 重则以德征为法名。 佛天加被汝,汝当认真教育,俾成正器。 世间不知多少好天姿儿女,均被不知教育之父母养成败类,令其永堕阿鼻地狱,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 汝当移爱于善教,则福寿均可永常,而为祖宗与汝积德之征据。 (续编复曹培灵书)※※ ※ ※ ※【十】即如爱子女之病,决不能断。 不妨即以此爱为本,必欲使子女生为正人,没生净土。 此其爱,乃以世间凡情,成就出世间圣果。 若不善用爱,任性娇养,则与杀其身,过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者多多也! 国之灭亡、民之涂炭,皆此种不洞事之父母酿成,可不哀哉!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 ※ ※ ※【十一】姑论幼幼,幼幼在于以身作则、蒙以养正,一言一行,毋许越规。 必期于为贤为善,有益于国家,无害于社会而后已。 否则纵令不惜资财,供给学费,学业大成,而不以道义是务,皆不得名为真幼吾幼。 吾幼尚不能真实是幼,况旁人世人之幼,又何能容心于其间哉? !(续编上海佛教慈幼院新屋落成序)※※ ※ ※ ※【十二】人之幼时,教养为急,良以知识初开,薰习易入。 习于善,则为善士;习于恶,即成恶人。 (续编上海市佛教慈幼院序)※※ ※ ※ ※【十三】窃谓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唯疾病患难,更为婴心。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 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 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 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 (正编复永嘉某君士书)※※ ※ ※ ※【十四】人无不爱儿女者,倘令儿女自小及念佛,念观音,则不知不觉,消除恶业,增长善根。 况自己临终,常念佛者,必能不加扰动,更以念佛相助,便可决定往生西方。 现生念佛念观音,逢凶化吉,是定规的。 (续编复吴慧诒书)※※ ※ ※ ※【十五】凡皈依佛法之人,于伦常道理,必须格外认真,尽谊尽分,可谓真佛弟子。 傥于伦常有缺欠,便难以感化同人。 汝现无父母,而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分上尤须注重。 今世乱已极,其源皆因世之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不知以道、德、仁、义、因果报应教儿女,但以溺爱娇养,机械变诈相教。 故致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愚,以致越理犯分之事,时有发现也。 使为父母者,各尽其教子之道,则世道何至如此? 以前儿女教不好,尚无大要紧,不过不孝顺,不成器而已。 今若教不好,则其祸实有不堪设想者! 此说,宜与一切人说之。 (续编复杨慧昌书)※※ ※ ※ ※【十六】所言敦伦尽分者,即力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谓也。 必须实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者。 然为人子之职分,尚易尽易知;为人父母之职分,则难尽难知。 今之许多瞎捣乱之人,虽是其人之罪,究其来源,皆因其父母,未尝以为人之道理,并因果之事实相告。 所教者,皆主于机械变诈之计虑,故致如此其恶劣也。 由是言之,人果能善教儿女,自可家道兴隆,天下太平矣! 愿于儿女初知事时,即以为人应行之事,及善、恶因果之实验,常与说之,则儿女之子子孙孙,通皆贤人善人矣! 此所以为父母之分,校为儿女之分为难尽也! (续编复沈来澐书)※※ ※ ※ ※【十七】 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 今全去佣人,亲自操作。 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 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善何如之? (续编复慧龙居士书)※※ ※ ※ ※【十八】 儿女从小,极为教其念感应篇。 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需念一遍。 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续编复金益平书)※※ ※ ※ ※【十九】 现在后世,已知人事,即当为彼说葆精保身之道。 若知好歹,自不至以手淫为乐,以致或送性命、或成残废,并永贻弱种等诸祸。 未省人事不可说;已省人事,若不说,则十有九犯此病,可怕之至。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他疾均无甚关系,冶游、手淫、贪房事,实最关紧要之事,故孔子以此告之。 而注者不肯说明其大厉害处,致孔子之话,亦无实效,可叹也! (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 ※ ※【二十】玆知欲居通州之意。 虽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为在家教。 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 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 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 世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 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 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 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 舍是而求,皆其末耳。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 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只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 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 不上年余,便认许多。 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只记口歌之弊。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 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 但凡抛撒五榖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 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 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至奢侈暴殄。 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而讲演之。 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 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 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 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 人之为人,其基在此。 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 待其学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 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 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 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 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欣猒谨案,老人之论读书,先居家馆,读四书五经,后方入现时学校。 以免随潮流所转,与不谙时务之弊。 斯法甚善,平津间,世家者多若此。 其子弟之成人者,无论为何业,类皆有古道风。 ※※ ※ ※ ※【二十一】凡发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 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 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 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玆丧祖德以荡祖业,任期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 能世守先德,永久无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 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墬,科甲相继,可谓是德书香之家。 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 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 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欲子孙之不趋败途,共入正道者,当以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为定南针。 则世俗习染之恶浪滔天,黑云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趋,而载胥及溺。 否则纵令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亦难保不入洄澓,而随即沉溺矣! 况绝无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 须知‘阴德’二字,所包者广。 成就他人子弟,令入圣贤之域,固属‘阴德’。 成就自己子弟,令入圣贤之域,亦是‘阴德’。 反是,则误人子弟固损德,误己子弟亦损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 否则且就家庭日用云为,以作为圣为贤之先容,正所谓即俗修真,现居士身而说法者。 祈以此意,与令友,及一切知交,恺切言之,亦未始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 (正编与永嘉某居士书)‘欣猒谨案,以上分论家庭教育教子女之要。 ’※※ ※ ※ ※【二十二】教小儿,当详示为人须自立志,言则非其所宜。 以今时学说,推翻旧规,傥一严责,或致被彼无知者一诱,则便因恩成怨。 彼年已十五,果能将其利害,与彼说之,必不至于毫无感动。 如此不感动,则同木石无知,纵严,亦愈成反对矣。 彼杀父自雄,以取奖誉者,皆以向受约束,拟欲一泄其忿,而不知其永陷畜生、地狱之中,而莫能出也。 四书当全读;书经,文理甚好,亦宜全读;易之道大,或可从缓。 然欲成学问,尤当致力于现象知法之理。 易六十四卦之大象,可集之一篇,以作座右铭,极显豁,极亲切,彼废经者,不知其人之知见作何领会也? 诗可从缓,以非大聪明之资格,不能善会其意。 礼记、左传,则选其于身心有益,于世教有大关系者读之。 (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 ※ ※【二十三】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 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 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读过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 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 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孽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 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者用力多而得效少耳!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不但做事如此,及居心动念,亦当如此。 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 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 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 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 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 (正编与周法利书)※※ ※ ※ ※【二十四】 小儿爱偷人东西,须平日为彼说,人不可做屈心事,若做屈心事,纵使人始终不知,而自己常时心中抱愧。 况天地、鬼神、佛菩萨,无一不知,汝何以不知自勉,做此下流事? 以后再要偷人东西,定规要领你去向人家磕头道罪,还人家东西。 那怕不值一文钱的东西,也要如此办。 又要求人家,再有偷东西事,尽管打,不可看我面情不肯说,以致彼越觉得偷东西没关要紧,常常想偷也。 你试想想,人纵再下作,若有人说他好,也就欢喜;说他不好,他就不喜欢,你为什么要作叫人唾骂轻贱的事体? 我若遮护你,就是我教你做贼,你后来简直不能成人了。 所以我对你说,你从此以后,若偷我的东西,我定规要打你,若偷别人的东西,我定规领你向此人磕头道罪,并将东西还人。 不但你没面子,实在我比你还难受,以想你成人,不得不以此制伏你。 你知过痛改,勉力学好,使人皆敬重你,因之敬重祖宗父母。 你要是不肯改,即同你自己日日骂祖宗父母一样,雷都要打了。 此我之大慈大悲爱护你处,你要知好歹。 如此,或有效果。 (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 ※ ※【二十五】 生子非难,教子尤难,许多不洞事之人,无子求菩萨,及其得子,唯知宝贵,从玆养成废器者多多。 譬如种稻,只知求好种子,及其苗茁之后,则所有除莠浇灌等手续,概一不用。 其稻种虽好,尚能望其收获否? 光闻百有九十九,无子及多子之人,均是此种结果。 唯阎丹初敬铭之父,为天下古今第一爱子之人。 故以初辈乡绅,令其子点翰林拜相。 其教子之严,亦是天下古今所未有,一边培德,一边竭力以教,此其所以为真爱也。 其他之爱,每有甚于杀者,以杀但一死耳。 失教之子,无业不造,则永堕三途恶道,此一死之酷,何止天渊相悬! (续编复张云雷书)‘欣猒谨案,以上分论家庭教育教子之要。 ’※※ ※ ※ ※【二十六】 昨接来书,言及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 周之开国,基于三太,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 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所致也。 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 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憍惯,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 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 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勿曰:‘此异性之人,吾何徒受此忧劳哉? ’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属莫大功德。 况女能德镇坤维,其子女必能肖其懿范,荣何如之? !况自己子孙之媳,亦人家之女呼? 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 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即佛法中赖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 使其母果贤,断不至下劣一至于此,惜哉!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 ※ ※ ※【二十七】 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实行之方法,必先从事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须以妇女为主体,盖有贤母,方有贤子。 伊古贤母,从事胎教,钧陶于禀质之初,化育于未生以前,而必期其习与姓成也。 如周之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阴相其夫,胎教其子,皆女中之圣人,实开周家王业之基。 予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又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者,即指克尽妇道,相夫教子而严也。 乃今之女流,多不明此义,而妄欲参政揽权思做大事遂将家庭培植根本之道置之度外此真聚万国九州之铁也铸不成此一个大错深可概也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维何即凡教子女必再于孩提之时先须始知因果报应之说则一切悖恶行为自有所畏而不敢为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即阴骘文此二书能为之常常讲说自有莫大之利益盖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儿习焉久则成性及既长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乱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养成之也盖既不能以胎教善其使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本一坏遂氾滥而不可收拾于是非孝无亲之说家庭革命之谈乃昌言而不讳驯至朋友则利交而货卖夫妇则兽合而禽离廉耻道丧天理绝灭洪流滔天未知所届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则将奈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为子女讲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获善果庶将来人心丕变风俗渐淳天下国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续编示殷德增母子法语)※※ ※ ※ ※【二十八】 人生世间,善恶各须辅助,方克有成。 虽天纵之圣,尚须贤母贤妻,以辅助其道德,况其下焉者乎? !以固态认有胎教,致文王生有圣德,故诗赞其:‘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然此但约文王边说,若论太姒之德,固亦可以辅助文王之道。 如两灯互照,遇见光明;两手互洗,方得清净。 观思斋太任,太姒嗣徽音之说,可以知矣。 由是言之,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语贤妻也。 良以妻能阴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况初生数年,日在母侧,亲炙懿范,常承训诲。 其性情不知不觉为之转变,有不其然而然者。 余常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又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操得大半’,盖谓此也。 以天玆高者,若有贤母以钧陶之,贤妻以辅翼之,自可意诚、心正、明明德、止至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天姿平常者,亦堪循规蹈矩,作一守分良民,断不至越理犯分,为非作奸,以忝所生,而为世害也。 惜世人梦梦,不以尽伦守分教女,使日唯从事于妆饰,此外则一无所讲。 异日为人妻,为人母,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以成善士,或反相之教之以成恶人。 由是言之,教女一事,重于教子多多矣! 而余所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及‘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语、实语也。 近世学风大开,女子入学,多被不知教本之教员所误,从玆不以尽伦、守分、宜室、宜家、相夫、教子为事。 各各皆欲操政权、作长官,越分计虑,习为狂妄,亦可慨也! 安得为民长者,极力提倡,令其在家庭中培植,俾修、齐、治、平之效,出于不知不觉,了无形迹中,则何幸如之? !(正编冯平斋宜人事实发隐)※※ ※ ※ ※【二十九】 汝家属甚多。 倘诸弟妇、令妹、令女等,学堂归来,宜以因果报应,及念佛利益,与之谈论。 俾彼等各各心中自知己心与天地鬼神相通,与弥陀慈父相通。 由玆断除恶念,增长正信,俾彼现在堪为人之贤妻,将来堪为人之贤母。 以此风于乡邑,是亦治天下国家之根本法轮也。 菩萨随俗利生,并不另起炉灶,对病发药,令彼各各就路还家而已。 现今学堂中妇女,多多妄生异图,拟操政权,不知‘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 以故周之王业,基于三太,彼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圣人,但以阴相其夫,胎教其子为事。 今人不此是学,其所计虑,皆为乱天下之媒檗,可胜道哉? 光本世外人,何论妇女事? 以汝家女眷多故,亦愿将来师表女流,仪型闺阃,以扬佛日之光耳!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 ※ ※ ※【三十】 世有贤母,方有贤人。 古昔圣母,从事胎教,盖钧陶于禀质之初,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 世以‘太太’称女人者,盖以太姜、太任、太姒三圣女,各能相夫教子,以开八百年之王业者,用称圣人焉。 光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又尝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者,盖指克尽妇道,相夫教子而言也。 无如今之女流,多皆不守本分,妄欲览政权、做大事,不知从家庭培植,正所谓聚万国九州之铁,也铸不成此一个大错! 以故世道人心,愈趋愈下;天灾人祸,频频见告。 虽属众生同分恶业所感,实由家庭失教所致。 以故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民。 使各得贤母以钧陶之,则人人皆可为善士,穷则独善,达则兼善。 夫何至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弊窦百出,民不聊生乎哉? !(正编江西归事略发隐)※※ ※ ※ ※【三十一】 语云:‘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以天下乃合众一家而成。 使家家夫妇,皆知道义,及与因果,敦本重伦,躬行不渝。 则所生子女,习见习闻,如水入器,如金就型,其性情自成贤善,必不至暴戾恣睢,以恶为能也。 然人之贤否,资于母者,比父为多,以胎时禀气,幼时观感,有不期然而然者。 故朱子著小学,开章即明胎教,而文、武、周公、孔、孟,皆资贤母,而为成德、达才、作圣之本。 是知‘女子相夫教子之权,实不亚于男子行政治民之道’,而世之昧者,倒行逆施,不令于此致力,而令参政服官,是何异执刀于刃,能不立见截手乎? !(正编李母黄太夫人墓志铭)※※ ※ ※ ※【三十二】 吾常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以母贤,则儿女皆贤,在胎则禀母之气,幼时则观母之行、闻母之言,以薰陶于读书之前。 及其读书,则一一措之躬行,而为贤人善人故也。 又曰:‘教子为治天下之本,而教女为尤要’。 以无贤女,则无贤妻、贤母,因之亦无贤人矣! (续编复张纯一书)※※ ※ ※ ※【三十三】 世道之乱,人心之死,在于不讲‘因果’,不讲‘家庭教育’,果能注重此二事,则人人知因果,家家有教育。 一切法语巽言,均成家常茶饭,无一人肯一日离者。 光常曰:‘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重要也。 ’以有贤女,方有贤妇贤母。 贤母所生之儿女,皆为贤人,此三太之所以兴周,而后世称女人为‘太太’之来源也! 故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 (续编蛰园札记序)※※ ※ ※ ※【三十四】 节欲一事,其理甚深,其关系甚大,其话甚不易说。 夫天生男女,圣人法天立则,令男女居室,以为人伦之最大者。 以上关风化,下承宗祧,岂为人图快乐,而常以欲事为事乎? 贪欲之人,其精薄而无力,如秕种不能生芽,故难生。 即生,多多皆未成人而夭,即幸而不夭,亦必单弱柔懦,无大树立。 若能保养精神,节欲半年,待其妇天癸发后,择良宵吉期,相与一交,决定受孕。 从此永断欲事,则所生之子,不但性行贞良,欲念轻薄;而且体质庞厚,无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 天癸尽后方受孕,余时多不受孕。 天癸未尽,断不可交。 交则妇即受病成带,勿望受孕矣。 人之大伦之事,岂可恶日恶时而行,故须择良宵也。 礼记月令篇,记圣王于仲春,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 ’奋木铎以令兆民者,令地方官声铎以告百姓也。 容止,犹言动静。 不戒容止,谓行房事也。 生子不备,即五官不全等。 世每有生子,或异人类,或形体缺损,皆坐此故。 必有凶灾,言其父母,尚有凶祸灾殃,如恶病、夭寿等,不止生子不备也。 古圣王重民生,故特注意其事,奋木铎以告之。 不但震雷当忌,即大风大雨、恶星值日、及天时交节、佛圣诞期,皆所当忌。 此实尊天敬圣,遵王制而敦人伦之大道,惜世人概不肯出诸口,俾其子子孙孙体质,一代劣于一代。 或者少年早夭;或由欲事过度,虽不早夭,竟成衰残,无大树立。 多半皆乃父乃母之不知,由于乃祖乃妣之无教也。 子女成人时,当以节欲保身等,委曲开导。 父教女不便,母则无妨。 能如此,方为真爱子女。 而世之爱子女者,多皆任其纵欲,则其害更有甚于杀子女者,可不哀哉? !圣人重胎教,于此致意,乃未胎而预教也。 (正编与永嘉某居士书)※※ ※ ※ ※【三十五】 同室之人,固宜于闲暇无事时,委曲宛转,开陈至理,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 则心识不知不觉,渐摩渐染而为转变。 至其愚傲之性发现时,可对治,则以至理名言,和气平心以对治之,否则任伊,一概置之不理。 待其气消,再以平心和气,论其曲直,久之则随之而化。 若用强蛮恶辣手段,断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侍者子女也),兼失子女观法之训。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 ※ ※ ※【三十六】 此种大会,何可特设女会? 女会一立,将必全国女人,戮力争权。 事事皆须男女一体,果皆如虞之二妃,周之三太,则实为大幸。 否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以天生非常之奇人,而开此弊端,实为不慧所痛惜。 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 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 (正编复张伯岩书)※※ ※ ※ ※【三十七】 女人能从小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后来决无产难之苦。 或一受孕即念,或将产三、四月前即念,或临产始念,均得安然而生。 若难产之极,将及殒命,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立刻即安然而生。 切不可谓此时裸露不净,念之恐有罪过。 须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譬如儿女堕于水火圊厕之中,呼父母以求救,父母决不以彼衣服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弃之不救。 菩萨救众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爱儿女之心,奚啻百千万亿恒河沙倍? !是以临产之妇,能朗念菩萨名号者,为极灵极效之最上妙法,不但无罪过,且令彼母子,同得种大善根。 此义系释迦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无不安然而生。 近来难产者甚多,一因宿世恶业;一因现生不知节欲所致,然菩萨救苦,固不计彼之若何为因,而平等救之。 (续编复周伯遒书)※※ ※ ※ ※【三十八】 女儿出嫁,则减轻负担多多矣。 祈与彼说,须尽妇道、孝公婆、敬丈夫、和妯娌、惠婢使。 仍守念佛之道,勿以嫁而置之。 又须婉劝其夫,令其念佛,及观世音,以为前途恃怙。 能如此者,则人敬之,神护之,灾障不侵,福祥俱集,岂但汝自己有光荣,人亦当由汝而敬及汝之生身父母。 谓某人有家教,故其女从小即皈依佛法,吃素念佛,今如是如是之好。 岂但父母有光荣,并所皈依之师,亦有光荣。 若不贤孝,则汝必为人所恶,尚是小事,人必谓汝父母无德行,故生此不贤不孝之女,则汝父母必被人常辱骂之。 并汝所皈依之师,人亦以为不能教化汝行孝敬,而受责备也。 愿彼等现为贤女,出嫁为人贤妇,后来为人贤母,则何幸如之! 祈慧察,与彼等详说之。 (续编复李仲和书)※※ ※ ※ ※【三十九】 小女翠娜,亦甚有宿根,取名慧妙。 妙者,合宜适当之谓。 倘以聪明用之于无益有损之事理中,则成劣慧,不名妙慧。 能所施各适其宜,方名妙慧。 今之聪明人,每每以自己聪明,施之于诲盗诲淫,越理蔑伦之小说中,以自矜文才,不知其一气不来,后经若干劫,不知能知天地父母之名字与否? !使此等人无此劣慧,何至其苦如是之极? !固宜栽培,令其一举一动,咸归正道。 将来母仪闺阃,师范女流,均可于此卜之矣! 慧妙之义,如是,如是。 (续编复王寿彭书)※※ ※ ※ ※【四十】 大女事,但劝彼认真念佛,余无足虑。 天定者胜人,人定者胜天。 实则世人所得之苦乐吉凶,多半属人所造,有几人一本于命乎? 大约‘作恶而不能如命者多’,‘修善而反更胜命者少’。 是二者,皆人定胜天者。 世人每有一念之善,即可转祸为福,转凶为吉。 况终身吃素,念如来之万德洪名,而不能转回造化乎? !但令彼常存敬畏,发菩提心,则即此尚可作超凡入圣之前导,况其余小小福事之不能得乎? 福与祸相为倚伏,欲其纯福无祸,亦唯在自己努力修持耳! 汝女之婚事,家人不愿意,当再斟酌,并问汝女有决定意见否? 若汝女有决定意见,则无碍。 汝女无决定意见,后来或嫌穷,嫌约束紧,再被一班嫌穷者喧怨之,则或致不吉,此又不可不预计也。 宜先问汝女,再问佛,以作定章。 世间人为儿女计,多多皆在家财上计,不在人品上计。 富家子弟,不数年即饥寒而死者何限? 一贫如洗,成家立业,举国推崇者又何限? (此约商界说,军阀不在其内)以汝说及,因不得不为汝说其慎重办法也。 汝女得此好人家,实为大幸,其不满意之年月,乃天也。 然而修持在我,命自我立,果能常存敬畏,一心念佛,及念观音,则无业不消,无福不臻,此人定胜天之大义也。 傥彼懒惰、懈怠,心中不以不满意之年月为事,则成天定胜人矣! 祈将此立命修身之大义与彼说之,则必能洗心涤虑,战竞修持,超凡入圣,尚有余裕,况年月之小疵乎? 二女若未许人,当为择一信佛人家,令其早些出阁,以卸担负,而免忧虑。 宜与彼说,今时人心不古,人家越富贵,越危险。 切不可不洞事,尚欲拣人家,以期其大享富贵也。 贫家只要人守本分即好,纵时局变动,亦不至过于惨凄;若富贵家,或至身命莫保耳! (续编复念佛居士书)‘欣猒谨案,以上分论家庭教育教子之要。 ’跋夫家庭教育者,非止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即振兴佛法,亦有赖焉! 盖以幼受庭训,长而为僧,虽不能弘阐法化、师表人天。 亦不致破斋破戒、拨无因果,赖佛偷生,为世诟病也。 是知斯书之有关世道人心,及住持佛法綦巨。 深愿见闻之者,令其展转传布于天壤间,俾贤才蔚起、德人挺生;世皆完人、僧咸龙象,世法与佛法并永;国运同法运齐隆也! 欣猒行者录毕敬跋 发布时间:2024-06-07 08:19:4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