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键略注 内容: 秘键略注No. 2203B秘键略注沙门觉鍐记秘键。 秘者秘奥秘密之称。 难显难得之语。 键者开藏示宝之义。 遮贪表德之名。 此略三意。 一二字同名能释。 两言皆非所解。 所谓抽秘密教之键开般若经之藏也。 二秘是所释之本经。 键即能解之末喻。 法喻并举。 经释共彰。 可谓开百福万德密藏之法键。 授五智三身秘宝之教钥。 三秘通经与释。 键如上无异。 意云。 授一秘之宝钥开三密之华藏。 与五分珠键入两部之玉殿。 能所共秘密。 本末同深奥。 文殊。 文殊师利。 译曰妙吉祥。 又云妙德或名妙音。 则是诸佛之智德。 三身之觉用。 问。 释此般若菩萨教处称赞文殊。 有何由序。 答。 一切般若藏。 文殊是其主。 今释此般若。 盍请其听许。 故先归敬。 又为表文殊即般若菩萨。 利剑。 文殊三昧耶形。 即右手所持。 利叹般若灵德。 剑举智慧妙体。 绝诸戏。 戏者戏论。 谓生灭断常去来一异等。 绝者断绝摧灭折破舍离。 谓挥彼八不之智剑拆此八迷邪魔。 遣众障于空空觉一心于绝绝。 何故不云八云诸耶。 若言八者。 有二六不对之失。 并有下三连之过故。 又欲广显示断绝本末粗细一切迷妄诸有罪障故。 不云八而云诸也。 八者略数。 诸者总名。 故八迷三妄皆不真实。 三障五盖悉是虚妄。 似实还虚同空华。 如有又无均水月。 故名戏论。 觉母。 正是般若菩萨。 兼又曼殊室利。 文殊称三世觉母。 般若名般若佛母。 故云佛云觉。 声别实同。 梵汉之不同。 翻不之差别。 此般若尊则大日法身之深智。 遍照性佛之妙慧。 说法利生周遍十方。 除灾与乐广被九界。 可知众圣之帝师。 诸佛之父母。 梵言般若。 唐译智慧。 即是大定相应之五智。 深理互融之一心。 梵文。 梵箧也。 正般若三昧耶形。 兼文殊三昧耶身。 即左手所捧是也。 谓此箧内摄藏无量无边真言。 含持刹尘海滴梵文。 故名梵箧。 从能持云箧。 付所入为文。 能所虽异。 诠表惟一。 何故不云箧云文耶。 若云箧者。 可有二四同声失故。 又显秘密幖帜不可示显露故。 又举所入宝摄能纳之箱故。 又若言箧者。 调御师之句不显了故。 又还显示梵箧名义比来次第极分明故。 又为增长思惟力故。 梵箧或名般若箧也。 调御师。 三世十方诸佛。 皆依此梵文力。 证五智之法身。 开三觉之慧眼。 故名佛之师也。 调御师者。 十号一称。 诸佛都名故。 ●●此亦有二。 一二字俱文殊种子也。 二上字般若菩萨。 下言曼殊室利。 俱一字真言并种子法身。 又云法曼荼罗。 或名法智印等。 一一义理含藏无量过恒佛德。 各各声字摄收八万四千教法。 欲证得彼诸教万德。 当持诵此两种一字。 彼深义非面难谈。 诸教。 一百亿部经。 十万九千论。 八万四千教。 二十万颂文。 乃至十佛所证十世法门。 三身所说三际轨则。 禅那正思惟。 禅定名也。 即当此三摩地法门。 若具论之。 禅那者定中定。 正思惟定中智。 又上二字涅槃。 下三言菩提。 禅那梵语也。 此云静虑(云云)。 尊者。 般若菩萨也。 今此经此仁为尊主为仁上故。 又此菩萨大日所变之莲体。 遍照能说之轮身。 故于诸尊中独尊最尊。 三摩。 三摩地。 定之梵号。 即是妙觉轮圆之深禅。 大智相应之胜定。 从佛法至何求。 佛法者。 金刚实智即菩提。 真如者。 胎藏真理是涅槃。 又佛者觉智。 如者禅定。 又佛者五智种智之名。 如者百福万德之义。 又佛法者一心。 真如者四身。 次心者众生之识心。 身者群类之依身。 何故云佛时出心。 言如处举身。 今且以彼理智等配此身心故。 一往配释。 理实互通。 金胎本不二。 身心常即一。 觉如互圆融。 因果同涉入。 众生九识。 诸佛五智。 群类异身。 四身一理。 皆是三平等之一心。 并也セク四曼荼之如理。 矿外求珠。 波表要水。 愚盲之甚弃心欣佛。 离身望理。 痴迷之至。 在云出云。 日月体既无差。 没泥离泥。 金莲性岂有异。 贫女处本有伏藏。 穷子身元具高德远行外求。 愚中愚迷上迷。 迷悟至忽证。 迷悟者烦恼菩提。 明闇者生死涅槃。 上顺次。 下逆次。 谓迷。 惑。 悟。 智。 明。 静。 暗。 动故。 何以明闇配动静耶。 譬如灯光随动静缘有明昧相。 又迷悟如次上句佛法与心。 迷名众生。 悟名诸佛。 故明暗如次前文真如与身动名生死。 静名涅槃故。 又在我非他者。 各转释上非遥即近ミ非外何求等义。 又结前生后也。 发心者。 初发心时。 发唯局能起。 心兼通所求。 即到者即身成佛。 凡即七义。 此中速疾·相即·不离。 当此即义。 到者到彼岸也。 度三有之苦海到二德之乐岸。 又达也至也。 至四曼之最顶达五智之源底。 四字合释者。 即初因至后果。 用凡体证佛身。 信修者。 信。 信解。 修。 修行也。 忽证者。 速疾成道也。 谓不逾初信始行顿至后位终心之义。 忽者顿也欻也。 速疾义。 证者验也得也。 体会义。 二教。 谓金莲二教。 非显密两宗。 金莲。 金刚胎藏如次配之。 或又金刚莲华之二部也。 五乘。 谓诸显教。 此有多说。 或一乘三乘小乘。 或三乘人天。 或佛二乘天梵。 若据此书意者。 建·绝·相·二·一亦可名五乘。 幻影。 幻化影像。 意云。 上从大小二牛下迄人天两乘。 皆是权方便之心教。 假施设之人法。 故举彼两喻之虚伪彰此五乘之非真也。 行则十四。 除题目并故说已下及咒故。 何故不入咒。 下别解脱说故。 况复●●乃至无极是也。 五藏。 素哆览。 毗奈耶。 阿毗达磨。 般若。 陀罗尼等五藏欤。 七宗。 律。 俱舍。 成实。 法相。 三论。 天台。 华严也。 观在萨埵。 此有三意。 一观在者。 总通分ノ观自在菩萨。 萨埵者。 得益分ノ菩提萨埵。 二萨埵一句遍在二处。 谓初观在尾句。 后菩提末言。 三四字共通初后。 菩提萨埵岂异人耶。 即观自在菩萨是也。 初后虽二人。 体惟一。 影略互显。 莫作异解。 谓总通分让后省提与埵之二字。 得益分与前略观自在之三言也。 初义显了。 次意稍广。 后说大隐。 若但偏初观自在菩提萨埵者。 正背大圣之圣意。 兼失密家之宗义欤。 大师之神笔不似余师释。 一笔含千理。 片句摄万义。 文义共神灵。 宗趣同深奥故。 诸乘。 建·绝·相·二·一并真言是也。 度苦涅槃。 上二字度一切苦厄。 下一句究竟涅槃。 或复二句互通。 谓语别义通。 准上观在萨埵释。 诸教。 准诸乘知之。 得乐。 得益。 五蕴。 照见五蕴皆空也。 能照能见则诸乘之觉知。 所空所断则五蕴之迷境。 何故唯举所空之境不出能证之智。 此有多故。 或让下三佛故。 或举所显能故。 或指迷境者。 照见皆空义也。 若在五蕴家自不知迷故。 三佛。 三世诸佛。 色空。 色不异空乃至如是也。 大本分流华严经。 只摄在此一行半。 若欲读诵彼广言。 必须受持此略文。 广略虽不同。 功德无增减。 若解深秘义。 此功胜彼德。 解说书写等亦复如是。 已下诸乘准此。 绝相二一等是也”普贤。 华严法门主。 解颐。 甘心之至。 笑庆之极。 圆融。 三种之圆融。 六相之无碍。 不生。 是诸法之乃至不减也。 是诸法空相。 总。 不生不灭等。 别。 总别分二。 理趣唯一。 故举别兼总。 又举中摄初后六句。 又不生一句。 此宗大义故。 总相故。 若总相故举不生者。 是诸法空相亦是总相。 何不言之。 上句既言色空。 下对宜云不生。 若言空相等。 其文不严故。 又不生。 总相ノ义理コモテ。 显证于彼故。 又若取二字者。 其义难显。 若举五字者。 其文有失故。 十六会广言六百轴繁文。 皆摄此七句。 无漏其众义(云云)。 文殊。 三论法门主也。 破颜。 极喜悦义。 绝戏。 绝八种之戏论。 证四中之真实。 识界。 有三意。 一无意识界。 二识者心识。 界者境界。 谓以此三科且分心境故。 若依此者。 是故空中ヨシ至无意识界是也。 三二义并具故。 法相所依诸经论皆入此中。 简持。 唯识即法相。 若名人则弥勒。 简。 简去。 持。 持取。 即唯识之唯义。 此有数义。 或遣遍计一执存依圆二性故。 或遮外境留内识故。 或遣相证性故(云云)。 拍手。 此欢喜义。 非除障惊觉等意。 泯之境智。 无智亦无得等。 泯能证智故云无智。 泯所达境故云无得。 法华涅槃等之诸经。 只在此十字。 归一。 会三归一。 即天台法华宗。 若名人则观音。 破三入一遮末归本故云归一。 十二因缘。 无无明乃至死尽也。 驎角。 缘觉名也。 又云麟喻也。 四谛。 无苦集灭道也。 诸部小乘经等。 皆摄入此一句五字。 ●●二字。 略有四义。 一咒初二字。 何故不解余●●。 举最初摄中后。 二咒初四字。 何不举后二●●。 举初句显后。 又让此●●两言等句故。 三第四●●。 何非余显教三●●。 彼皆狭劣不呑密藏故。 又举胜摄劣故。 又举后显初中故。 四总显四●●。 此义为胜。 若尔何云二字。 随在何处皆二字故●●略有三意。 一第四句●●●●。 若尔二失。 一违下配释。 彼言真言不言显故。 二不赞第三句之失。 答。 彼且约浅略配当门。 此又于总持多含义各举一义。 并不相违。 又大能摄小。 胜能兼劣。 犹能有孕三密。 岂又无摄诸教。 故无初过。 举深密之本摄浅显之末。 隐劣权之显显胜实之密。 又举后显中。 故无后失。 二●。 第三●●●。 ●第四●●●●。 三●一字通第三四之二句。 ●如前。 初义文显易配。 次意隐难悟。 次善巧。 后深广。 名实。 名与实也。 实谓实相。 即所诠理智义趣等。 尘滴。 刹尘海滴。 俱表无数。 甚深。 行深般若之深欤。 五分。 人法总通分等。 各各名义如下。 般若至显之经。 法相立三时教。 初时小乘。 第二般若经等。 第三深密经等。 前二未了义权教。 第三显了之实经。 故问意云。 大般若是第二时未了义教。 何能呑入彼第三时之显了诸经。 五乘。 如前。 三藏。 经律论等。 圆满觉者。 ●●翻云觉者。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 圆满三觉具足种智。 竖达三世。 横遍十方。 故云圆满。 开悟密藏施甘露。 开悟三密之宝藏。 施与四曼之甘露。 大。 普广周遍无边际限量。 包含常总满虚空法界。 多。 无量过数之称。 具足不阙之语。 胜。 最胜尊妙无比类。 殊特深奥无与等。 最胜者十最十胜。 约定慧。 ●●此云智慧。 今谓定慧略有五意。 一定之慧故。 谓三昧门之深智。 三摩地之妙慧故。 二有定慧故。 具三昧之智名之。 大慧。 持禅那之慧称之圆智。 无智定非定。 无定智非智故。 三定智者三摩地门之智。 谓常居三等之禅宫。 镇住一如之定殿。 永止六尘妄风。 远离四相之迷波故。 慧者胜义菩提之慧。 遍游十种之心宅。 兼行九界之意地。 分别浅深于千殊。 简择邪正于万品故。 又定。 正体智。 无分别故。 慧。 后得智。 能简择故。 又定。 涅槃理。 慧。 菩提智。 又定者胎藏九识。 寂静禅那故。 慧者金刚五智。 举悟了别故。 可知同体之别相。 一法之二义。 四约字义故。 谓●●二字俱具足定慧。 ●。 二字也。 ●。 智也。 ●。 定也。 字体。 智慧。 点画。 三昧故。 又以●●等八字皆为涅槃点。 涅槃者寂静不动。 是即定故。 ●亦二字。 亦具定慧。 且明定义。 ●。 第二句末ノ●字。 ●。 第三句末●字。 此等皆名三昧字故。 密察密意深入深秘。 于●●二字显定慧两义。 五梵语多含之旨。 真言总持之理。 道俗共许。 古今佥闻。 谁疑于●●一句有定慧二义(云云)但亦可见证本。 所作已辨。 到彼岸义。 行华已开。 佛果斯显。 证无为无事觉位。 受不生不灭法乐。 处中。 中实中心表义离邪离边受名。 贯线摄持。 又云贯串不散之义。 以语密为经。 以心密为纬。 织三业之丝为海会之锦。 锦文千殊。 同名为锦。 佛相万差。 等得称佛。 或云常法摄贯义。 照空。 照见五蕴皆空。 度苦。 度一切苦厄。 三生。 华严行者所经之时。 三劫。 三阿僧祇劫绝相所历。 若依妄执义。 兼通建一密三。 六十。 声闻时劫。 百。 缘觉时劫。 妄执。 有二。 且一义云。 妄执。 一及密人所经时。 又云。 兼通建·一·密三。 三妄执谓粗细极细。 若一生超此三妄执。 不经劫数一生中即身成佛。 观人。 观自在菩萨。 此即行人故云人。 修智慧。 行深般若。 修行般若智慧。 深照五众空。 照见五蕴皆空。 深者下于上深字用也。 通能所观法故。 照者照见。 众者蕴也。 空者皆空也。 历劫。 时也。 劫跛有二义。 一时分。 绝·相二所经劫。 二妄执义。 建·一·密三人一生即身所经劫。 离烦。 度一切苦厄也。 离者度也。 烦者烦恼也。 即一切苦厄。 一心通。 有三义。 一重明度苦义。 谓度二死苦海达一心宝处。 二表波罗蜜多义。 通者到也达也。 一心者亦二。 一真言秘密不二一心。 二诸乘亦各有一如真理故。 大意云。 度脱分段变易之生死。 证得菩提涅槃之安乐。 远离动静迷悟之异执。 通达理智定慧之一心。 三上二义并具。 何故不云通一心。 一心通能所二通故。 又心字与空字不同韵故。 建绝相二一。 如次普贤·文殊·弥勒·二乘·观音。 问。 何故次第如此。 答。 为表四行次第。 谓大疏等列四行菩萨次第。 云普贤·文殊·弥勒·观音。 以二乘属法相。 即弥勒宗三乘兼学等故。 故诸宗判名三乘教。 问。 南宗亦名三乘教。 何不属之耶。 答。 破五性各别立悉有佛性故。 乃至(云云)如此诸乘竖论则能寂应机之权术。 横观则大日随自之实行。 圆融三法。 三种圆融。 谓事理圆融。 理理圆融。 事事圆融。 从色空至来同。 有六意。 一上一句。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下五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次配。 知事事理理理事三种。 二上五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下一句。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三两句共从色不至是色。 事者色也。 理者空也。 四上一句。 从色不至是色。 下五字从受想至如是。 事者四蕴。 理者如前。 五上五言从色不至是色。 下一句从色不至如是。 事者蕴。 理者空。 非唯显下四蕴并空。 兼又释上一色及空。 六二句十字共从色不至如是。 事者五蕴。 理者一空。 但上句唯举一色不云四蕴。 举初显后故。 又云。 色不异空。 事事圆融。 空。 无碍等义。 空不异色。 理理圆融。 色即是空。 以事融理。 空即是色。 以理融事。 已上八字。 总明一种事理之圆融。 无碍融三种。 三种圆融。 或圆融三种世间等欤。 金水。 金师子等喻。 水波等喻欤。 八不。 不生不灭。 不断不常。 不一不异。 不去不来。 即不生乃至不减。 问。 此六不相配彼八不方何。 答。 初二不如文。 以此不垢不净摄彼不去不来。 此不增不减中摄余四不。 兼不摄不去不来。 独空毕竟理。 是诸法空相。 又是八不总义。 或又四中都名也。 或复言亡虑绝ノ绝待ノ中道等欤。 摩诃。 大也。 梅多罗。 慈氏也。 冒地。 菩提。 此云智。 或觉。 萨怛嚩。 有情含识。 或忍乐不离坚固执着义。 或云众生群生等。 但非正翻欤。 二我。 人我法我。 即遍计所执三祇。 三阿僧祇。 释云三无数。 阿。 无也。 僧祇。 数也。 阿陀。 阿陀那识即第八识。 此有多名。 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依等也。 识性。 圆成实性。 幻影即名宾。 依他起性欤。 唯蕴无我。 我空法有故声闻。 拔业因种。 拔业恼株杭除无明种子故缘觉。 叶。 落叶等观欤。 因缘。 十二因缘。 华。 飞华等观门欤。 种子。 如前。 羊。 如前。 鹿。 缘觉。 因缘佛。 缘觉也。 佛者觉也。 觉悟十二因缘故为号。 依声得道。 声闻。 依闻法之因有得道果故以名。 白骨。 九想随一。 我。 人我即自他众生。 青瘀。 第二想。 人。 人我执也。 我人众生。 四念。 四念处。 身·受·心·法。 罗汉。 阿罗汉。 有三翻。 杀贼。 不生。 应供等也。 阿哩也嚩路枳帝冒地萨怛嚩。 大圣观自在菩萨名。 若依具梵语。 可有湿嚩啰之一句欤。 嚩路枳帝。 此云观。 湿嚩啰。 此云自在故。 又阿哩也。 此云无垢。 阿者无也。 哩也者垢也。 今言大圣者义翻耳。 莲。 妙法心莲。 一乘心理。 自净。 自心自性清净。 果。 莲华实欤。 心德。 一心万德。 一道。 一乘一如等义。 能所。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也。 能。 智慧。 所。 理境。 如前。 三车。 羊鹿牛三乘也。 归默。 归。 归一归本等也。 默略有三。 一止灭义。 一乘实日出。 三乘权暗灭故。 羊鹿毙露牛疾者此意也。 二寂静义。 一道无为。 无为寂静。 真如无为。 无事义。 故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文)三离言义。 故文云。 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文)又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乃至广说。 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前六建·绝·相·二·一。 开二故成六。 后一。 真言行人。 愚。 愚童。 谓六道凡夫。 识。 有识。 谓二乘。 金。 金刚萨埵。 智。 菩萨。 般若即能因能行。 因者净菩提心。 行者大悲万行。 即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也无碍离障。 从心无挂碍至涅槃。 涅槃此云圆寂。 圆。 轮圆具足。 寂。 寂静真如。 即理皆不二之理。 能证觉知。 三世ヨリ至菩提。 能证者。 三世ヨリ至得。 觉智者。 阿耨ヨリ至菩提。 行人。 菩提萨埵。 重二。 四也。 因·行·证·入也从依般若至三菩提也。 圆寂。 涅槃真理。 正依。 依·正二报。 依谓所居净土等。 正谓能住佛身等。 总持。 陀罗尼之汉号。 总者总摄。 持者任持。 谓一字总摄无量教文。 一法任持一切教法。 一义摄持一切义理。 一声摄藏无量功德。 故名无尽藏。 诸经之父母。 众教帝王。 至极秘典甚深之奥藏。 只在此门。 文。 能诠文字教法。 义。 所诠义理宗趣。 忍。 能得无生忍。 又云。 得悟果利。 咒。 神验加持。 声。 言音声响。 语密。 字。 名字。 文字。 身密。 人。 一一文字皆法曼荼罗身佛故。 法。 教理行果因行证入等。 实相。 义也。 理也。 意密也。 名。 上是大神咒等四名欤。 ●●。 行也去也度也。 行二空一中之正道。 去四相三妄之邪途。 度烦恼生死之此海。 到菩提涅槃之彼岸。 行去之间。 行也。 度到之后。 果也。 故云行果。 是四●●总合释之。 ●。 彼岸也。 所到之智处。 能寂之理境。 ●。 总也普也。 自他双度。 总到觉岸。 人我同运共游寂都。 又为显示密教则根本原初之总体。 显教则枝末流派之别相。 又表密藏即普遍深广之圆教。 显乘是狭局浅略之片言。 又总者总摄任持义故。 五种陀罗尼。 四种陀罗尼。 总含圆具义故。 四种曼荼罗。 两部曼荼罗也。 又总者摄藏不失义故。 理也涅槃也。 总摄不乱义故。 定也三昧也。 又总体义故法界体性之一智。 总相义故圆平妙成之四智。 上心王之遍照。 下心数之四佛。 又总体故六大。 总相故四曼也。 又总体故内证。 总相故外用也。 又总体故法性。 总相故应化。 乃至无尽。 又普者普周遍满故六大。 普遍平等故三等。 又体性周遍故心王遍照。 相用普遍故心数诸尊。 又普遍者贤之重如遍照之五智。 如次配知。 胎金两部定慧二种涅槃菩提福德智慧乃至无尽。 浅略句义犹既无尽。 深秘字义岂能有穷。 一一深义各各密意。 具如本经。 并在御作。 ●●菩提智也。 诸乘觉智。 三密之佛心。 即一如之能证。 诸教之所入也。 ●●速疾成就究竟证入等义。 字相义等。 字相与字义云字相义也。 等者等取余十四门。 凡瑜伽宗意。 释一切经教略有十六门。 谓遮情表德。 浅略深秘。 字相字义。 一字摄多多字摄一。 一字释多多字释一。 一字成多多字成一。 一字破多多字破一。 顺观旋转逆观旋转也。 不思议。 法尔神验性德功能。 性相不能定。 因量不得测。 七宗权教言亡虑绝。 五乘。 伪帝闭口卷舌。 一字含千理。 明字义门义也。 谓一一声字各各名实摄一百亿部教理。 含二十万颂行果。 二十万颂者。 毗卢遮那十万偈。 金刚顶经百千颂。 一百亿部者。 一代所说之圣教。 三世能化之佛经。 诸佛万德三身种智。 只在此真言一字中。 千者举满数。 理者含众德。 法如。 有二意。 一法者法身法佛法界法性法定法住等。 如者双如重如圆如真如一如十如等。 二略有十对。 一人法一对。 法者法身佛。 如者如理法故。 二理智一对。 法者能悟心法。 以配菩提。 如者所证真如。 即属涅槃。 三定慧一对。 法者能了心智。 即萨般若。 如者所达真理。 是三摩地。 四福智对。 法谓心。 心即智。 如谓理。 理即福。 心则中实本觉受名。 觉了识知得称故。 理亦摄持万德树义。 不失百福为意故。 五一多对。 法。 万法表三密无数。 如一如示二德不异。 六体用对法。 三密化用。 使令行者断惑证理生解证验故。 如。 一心理体。 使令自性平等一味不增不减故。 七依正对。 法。 能居法身心识为名故。 如所依理境。 摄持为义故。 八教理对。 法。 教如。 理故。 九行果对。 法。 行如。 果故。 十两利一对。 法。 他利之事业。 为物为轨则故。 如自利之功德。 于我与安乐故。 若广说者。 历劫难尽。 如此种种无量功德。 现生证得即身成佛。 故云即身证法如。 是则即身成佛义也。 具释如别。 行行至圆寂。 初●●●●也。 或通后二●●。 上二字行。 下三言果。 或此下三字通经尾一句。 至者究竟义。 圆寂者涅槃也。 去去入原初。 ●●●●●●●。 或通上二●●。 行果准上。 入者证入义。 原初者菩提。 兼通涅槃问。 何故上句举圆寂。 今兼显菩提。 答。 有二意故。 一上句配小。 此句属大故。 谓小偏求涅槃。 大兼欣菩提故。 原初ノ言甚有深意也。 二影略互显欤。 三界至本居。 ●●●●。 此亦二义。 一出离三界客舍归入一心本宅。 是即究竟菩提证入义也。 一心即菩提也。 二已至圆寂并入原初。 则印可三界如客舍。 决定一心是本居。 如是觉悟即菩提故。 亦通究竟证入之义。 已上五句明更有五分义。 审思之。 能不。 上。 说也。 能说故。 下。 默也。 不谈故。 曼儒般若。 有三义。 一文殊之般若。 二曼殊与般苦。 三曼殊即般若。 初中有二。 一文殊之般若经。 是为正欤。 二文殊之智慧。 初颂文殊利剑绝诸戏者是也。 次中又三。 一文殊与般若菩萨。 初颂举此二尊者是意也。 二文殊与般若经。 是付人法。 三文殊与般若菩萨及般若经。 后中又三。 一文殊即般若菩萨也。 二文殊即般若经。 三文殊即般若菩萨及经也。 解纷。 解。 解脱出离为名。 纷。 纷纭迷乱立义。 谓解脱分段变易之生死。 证得菩提涅槃之安乐。 故云解纷。 初颂文云无边生死何能断唯有禅那正思惟是也。 又余文云。 动名生死(云云)或又初颂且约生死涅槃显能所。 今偈又付烦恼菩提表断证。 影略互显。 实无相违问。 且付后义。 首偈称涅槃。 尾颂扬菩提。 有何意。 答。 表今经得益次第。 洒斯甘露沾迷者。 以所解所得之众善回能迷能盲群类。 甘露者能解之功德。 所获之善根。 三密之教药。 万德之法味。 沾者除二执之渴爱消三毒之热恼。 沾心地下法种。 生觉芽开佛果也。 迷者者迷众生故。 文云。 迷名众生(文)狂迷动迷义。 迷睡迷盲之名。 同断无明破魔军。 拔苦与乐之慈悲。 利生利物之誓愿。 普遍广大平等无差故云同也。 或表同体慈悲之义。 断无明者。 放大日遍照之辉光。 破无明痴闇之昏夜。 破魔军者。 摧四魔十军之迷贼。 成三身五智之觉王义也秘键略注 发布时间:2024-06-08 08:02:0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