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 内容: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大正藏》第57卷No. 2204No. 2204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上窃惟。 一色一香悉无不融周遍法界理。 百草百谷并无不为众病悉除药。 然则略说修多罗岂不含统无尽教义哉。 秘奥陀罗尼焉不救疗身心病苦乎。 何况一字摄多门真言秘藏之不共具德矣。 三昧总持教性德圆宗之极妙秘术也。 而吾祖师弘法大师为佛使出世兮。 开演真言密藏矣。 乘本愿号。 垂范而遂建立即身成佛道矣。 是以于一代之经典辨浅略深秘门。 于二教之玄文设遮情表德义矣。 所以一纸妙文宁不开七宗行果哉。 十四行微言岂不具三乘妙镜乎。 盖为含有缘含藏茂花因于三密法林使顿悟机人植莲种于八德珠池也焉。 末叶之贫道等仅虽尝甘露之残味。 尚未除渴法之饥羸。 适虽闻醍醐之余香。 犹未疗心府之痴病也。 因之今聊述管见卑知。 才褰爵火之微光。 犹如却开钥开出宝藏。 为使显圣财授与法宝故。 立题号而称开门诀也。 唯写愤懑逸气。 何及于他家披览哉。 于时承德元年十二月玄各比也。 将释此般若心经秘键。 以三分解释之。 一者大文第一明教起因缘分。 次大文第二释题目分。 后大文第三释本文分也。 大文第一明教起因缘分者有二因缘。 初明本经兴起因缘分。 次明此秘释兴起因缘分也。 初明本经兴起因缘分者。 谓一切异生及愚法二乘诸小乘。 随其所应坚着我法二执故。 造种种行业而沉沦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中不能出离。 又不能了达生空法空二理而到无上菩提涅槃彼岸也。 故无上世尊世间大慈父。 起无缘大慈须无碍方便力。 为拔济如是等众生妄执业果而令证入无上菩提涅槃究竟果报故。 宣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相至极妙经也。 此经上文云。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又下经文云。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云)又如法花经云。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又云。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云云)又云。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又云。 诸佛而誓愿。 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云云)又云。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 随应所可度为说种种法。 每自作是念。 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云云)如是经文悉以于一切众生令皆成佛道将为佛本意也。 故佛说诸经教也。 以此总通因缘为诸经之兴起本缘也。 次明第二造此般若心经秘释起因者。 就是因缘即有总别二义。 初总因如金刚顶发菩提心论云。 云何能证无上菩提。 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 一切众生本有萨埵。 为贪瞋痴烦恼之所缚故。 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 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日月轮。 由作此观照见本心。 湛然清净。 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等(云云)又如大日经第七云。 一切法不生。 自性本寂故。 想念此真实。 阿字置其中。 此当转阿字。 成大日矣尼。 无尽刹尘众。 普现圆光中。 千界为增数。 流出光焰轮。 遍至众生界。 随性令开悟(云云)又大日经第一云。 而毗卢遮那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 一切处一切时。 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云云)以明如此等义经论文者。 总通明密教出兴利生之因缘也。 又如金刚顶分别圣位经云。 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 皆同一性。 谓金刚性。 对遍照如来受灌顶职位。 彼等菩萨各说三密门。 以献毗卢舍那及一切如来。 便请加持教敕。 卢遮那佛言。 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 令得现生世出世间悉地成就。 彼诸菩萨受如来敕已。 顶礼佛足围绕毗卢遮那佛已。 各还本方本位。 成为五轮。 持本标帜。 若见若闻。 若入轮坛。 能断有情五趣轮转生死业障(云云)今检此等经论文。 依准佛敕示为弘隆密教故。 造作如此等秘密释意在此也。 次第二明别因者。 于是因又有二义。 一者依自己本愿别因。 二者有依本师教命故别因也。 初依自己本愿别因者。 如三教论云。 然顷日间。 刹那幻住。 于南阎浮提阳谷轮也所化之下。 玉藻所归之岛。 豫樟蔽日之浦。 未就所思。 忽经三八春秋也(云云。 是示未入唐以前。 未转弘真言教法故。 为以是示遂本愿义也)又请来表云。 和尚宛然立前告曰。 我与汝久有契约。 誓弘密藏。 我生东国必为弟子(云云)。 二者依本师教命因缘者。 于是又有二义。 一者大师依佛世尊教命示被弘密藏也。 故三教论云。 余忽承檄旨。 秣马脂车装束取道不论阴阳向都史京。 又云。 儒童迦叶并此吾朋。 愍汝冥昧吾师先遣(云云)焉知大师有释迦如来为使事。 如孔子等为佛之御使。 令出兴震旦国而利益震旦国人民。 今吾大师亦为佛之御使而出世。 即以密教弘隆于日本国。 而利益有缘群生。 复以是为佛使而被弘密教也。 二者依亲师教命而被弘密教义。 如大师新请来经目录上表云。 和尚告曰。 吾髫龀之时。 初见三藏。 三藏一自之后偏怜如子。 入内归寺如影不离。 窃告曰。 汝有密教之器。 努力努力。 两部大法秘密印契因是学得。 自余弟子若道若俗。 或学一部大法。 或得一尊一契。 不得兼贯。 欲报岳渎昊天罔极。 如今此土缘尽不能久住。 宜此两部大曼荼罗一百余部。 金刚乘法及三藏转付之物。 并供养具等。 请归本乡流传海内。 才见汝来。 恐命不足。 今则授法有在。 经像功毕早归乡国。 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 然则四海泰万人乐。 是则报佛恩报师德。 为国忠也。 于家孝也(云云)今别承彼尊师契约。 而为助成流布密教故。 于吾之本国而被制作。 如此心经秘键等。 是则为被弘隆真言密教故也。 贫道曾闻有先德口传云。 大师于东大寺之南院制作此秘键。 示即被示仰道昌僧都。 于讲堂被讲宣此秘键也。 其讲匠之师道昌僧都者。 是大师之传授密教弟子(云云)。 大文第二释题目者。 般若心经秘键者。 是就此题有二。 初释本经题。 次释秘键之题也。 释本经题各如下文明也。 若释此秘释之题目者。 秘键者。 谓于此秘释题者。 是尚如宝藏有钥时。 坚固收持是库藏而不令散失财宝义也。 键者钥义也。 故法花玄赞第八云。 钥以灼反。 玉篇门键也。 方言关东谓之键。 关西谓之钥也(云云)般若心经者。 是本经之总题也。 次秘键者。 是为此秘释之别称也。 谓是其言般若心经之秘键者。 是依主释也。 并序者。 是其秘键之正宗分之以前。 且所叙之序说分云也。 序者其内绪义也。 是示其正宗之生起之因缘是也。 谓明正宗分来兴之因由义也。 大文第三释本文分者。 是有七分也。 一者序说分。 是有四行颂。 所谓文曰文殊利剑下是也。 二者总显宗体纲要分。 文曰佛法非遥下(乃至)大纲在此乎者是也。 三者总题略解问答分。 文曰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下(乃至)智人断而已者是也。 四者别题广解文释分也。 文曰佛说摩诃下(乃至)为鹙子等说者是也。 五者明翻译不同异本分。 文曰此经数翻译(乃至)龙之蛇鳞者是也。 六者判释本文分别分也。 文曰此经总有五分下(乃至)浅深重重耳者是也。 后第七流通赞施分也。 文曰我今秘密真言义下二行八句颂是也。 就初序说分中颂。 文曰文殊利剑下有二行颂。 此颂文有二义。 初一行三句文是归敬称赞大圣文殊之功德之序分也。 次后一句颂示于发起。 此秘释之造作时。 而求请于佛等助成因缘之序分也。 是祈请诸佛及文殊之助成因缘也。 文殊者此云妙德。 又云妙光也。 大唐三藏云曼殊师利。 此云妙吉祥也(云云)以此文殊智惠力之断诸惑障除诸重障义。 即类合彼利剑之胜用也。 是以彼刀剑能有切斫一切人物之利用故喻之也。 故理趣般若经云。 时文殊师利童真。 以自剑挥斫一切。 如来以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最胜心(云云)理趣释云。 以四智辨对于四种妄识。 妄识既除则成就法智。 若不除妄法则成法执病。 是故智增上菩萨用四种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多剑。 断四种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碍。 是故文殊师利现挥斫四弘臂也(云云)今以文殊智剑截断八种迷惑障故。 云文殊利剑断诸戏也。 一切无戏论者。 大日经疏一云。 第十六住无戏论执金刚者。 所谓住大空惠也。 谓观缘起实相。 无生灭不断不常亦非去来一异。 是处诸戏论息。 法如涅槃(云云)戏论者谓依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言说论谈。 皆不契实相理。 而以为假伪言说故。 说名云戏论也。 三论宗方言义云。 问。 何云生灭断常一异来出。 答。 小乘云。 可生事有云为生。 可灭事有云为灭。 生死无常云为断。 佛果凝然云为常。 真谛无差别为一。 俗谛万有不同为异。 从众生无明流来为来。 遂大□云出等(云云)今私谓。 此方言义意趣颇违大疏意也。 可悉之。 文。 觉母梵文调御师者。 是赞文殊智德也。 如心地观经三云。 文殊师利大圣尊。 三世诸佛以为母。 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云云)今由此义故。 以文殊名觉母也。 觉者佛也。 梵文调御师者。 以文殊之所说梵字真言之法□尔为诸佛师范义也。 心地观经云。 诸佛以法为大师(云云)又六波罗密经云。 诸佛所师谓是法也(云云)又无量义经云。 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薰一切(云云)今调御师者。 是真言法直为调御师义也。 谓以真言法力而令调柔强刚难化众生义。 是如佛十号中其一分名也。 佛能知应行众生根性。 以善法教化之令入善道。 调伏意心而令成善人。 名云调御师也。 问。 以文殊为般若之本主义者。 文殊真应说此般若心经也。 而何故举观世音菩萨而令说此心经乎。 答。 此言观自在菩萨者。 是非必观世音也。 以文殊名为观自在菩萨也。 故下文云言观在萨埵则举诸乘行人也者此意也。 文殊则成就诸乘法之观惠自在德故也。 又解云。 以文殊即为观音菩萨也。 故大师所造三岛法花秘释云文殊则观音妙惠者此义也。 问。 文殊师利菩萨与大惠菩萨同人欤异人欤。 答。 是异人也。 问。 以何知尔乎。 答。 密严经上卷列十人菩萨名字中。 以大惠菩萨为第二菩萨。 以文殊为第九菩萨也。 又奇特佛顶经上卷列三十五菩萨名字中。 第二十一列大惠菩萨。 第二十四列文殊菩萨也。 故知文殊与大惠是异人也。 问。 以梵文为佛之师义何。 答。 梵文者是文殊真言之梵字之章句是也。 以此真言法而以化导众生悉而令成佛道故。 以梵文为佛师云也。 问。 其梵文真言者何物耶。 答。 前所言二字真言。 或有多句真言等是也。 大疏第十云。 次文殊入加持神力三昧说真言曰。 醯醯(是呼召义)但摩罗迦(是童子义。 即是召令忆本愿也。)又俱是摧破之义。 摩罗是魔眷属。 所谓四魔。 此真言以●力体即是大空之义。 证此大空摧破一切魔也。 毗目乞底(解脱也)钵他悉体多(解脱道住者。 谓呼此童子住施解脱道矣。 即是诸佛解脱所谓。)娑摩罗娑摩罗(忆念忆念也)钵罗底若(先所立愿也)此真言意云。 醯醯童子住解脱道者忆念本所立愿也。 一切诸佛法身成佛。 入身口意秘密之体。 一切有心无能及者。 然忆本愿故。 以自在之力还于生死救度众生。 此真言意亦尔。 此童子久已法身成佛故。 请其以忆本愿而度众生也。 由请菩萨本愿。 若有见闻触知忆念我者。 皆于三乘而得毕竟。 乃至满一切愿。 此菩萨久已成佛。 所谓普见如来。 或云普现如来。 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也(已上真言皆以梵本真言为真言本体也。)今私云。 以此真言为诸佛之师依义。 于其句义中既所见显然也。 ●●真言为种子者。 是明文殊菩萨之自分种子真言相也。 问。 以●●字为文殊种子字义义意云何。 答。 大师所造法花释云。 次●字者即法身义法身义。 众生心法其义无量无边。 尘沙非喻。 义斯乃文殊师利菩萨种子真言从莲花三昧能发妙惠故。 次有文殊三昧。 文殊则诸佛之妙惠。 如是妙惠各有大自在力。 自在则大我义。 所谓大我者●字之义。 则转法轮菩萨种子真言具妙惠故遍十方界。 能自在转法轮故显转法智。 问。 若依是说文者。 以●●字为文殊种子。 而何以●●字为文殊种子。 有何所以耶。 答。 ●●是字体也。 而于●字加伊字根本不可得点与远离不可得涅槃点。 则为文殊种子字也。 是真言显示八不之实相义故也。 又●字上加大空点为文殊种子。 是以显示诸法之生空法空二种无我义。 以为文种子也。 问。 尔者故以●字若●字各各一字可为其种子字。 问二义意异也。 而何故以此两字双可为其种子字耶。 答。 今私案云。 自性自受用境界是虽真俗两智一体一味法。 且约俗智边时。 以●字为智种子字。 约改真谛边时。 以●字为真智种子字也。 又于一切种智者以●字为种子义也。 于一切智智者以●字为种子。 是约俗智真智之二智差别门故。 以如如是二字双为其种子义无失也。 问。 种子者何义耶。 答。 是因缘生物义也。 若从因缘生法则为无常法也。 问。 若尔者文殊是无常失在耶。 答。 不尔也。 问。 不尔所以云何。 答。 文殊是非因缘成故也。 问。 若尔者何云以●●字为种子耶。 答。 于种子义即为因缘义有两义。 一者生因种子。 二者了因种子也。 若生从生因种子物者。 是皆不离无常义。 若生从了因种子物。 不无无常失而已。 此文殊是虽非生因种所生。 而从了因种子所生者故。 文殊无无常咎也。 所以依了因义故。 以●●真言为种子也。 问其生因种子所生法为无常义。 以了因种子所生法为常任义证文云何。 答。 涅槃论三十九云。 佛言。 我法虽从无常获得涅槃。 而非无常。 婆罗门从了因得故常乐我净。 从生因得故无常无乐无我净。 是故如来所说有二。 如是二语无有二也(云云)又同经第二十七云。 善男子。 佛性者云何为因以因故(云云)今依此经说知此义也。 问。 其生因了因差别义何。 答。 同经云。 生因者如泥出瓶。 了因者如灯照物(云云)文。 含藏诸教陀罗尼者。 即赞上所述二字真言总摄也。 诸教者显密二教是也。 或大小乘诸教是也。 是即五乘法教也。 于●●二字摄尽彼一切教义也。 问。 其摄尽诸教义何。 答。 大师字母释云。 所谓陀罗尼者梵语也。 唐翻云总持。 总者总摄。 持者任持。 言于一字中总持无量教文。 于一法中任持一切法。 于一义中摄持一切义。 于一声中摄藏无量声。 是故名无尽藏(文)是为总持。 此二字真言总摄尽诸教所说空有二义也。 文。 无边生死何能断者。 是请问此真言断惑之胜等也。 无边生死者。 标从无始以来至未来际有无量无边之分段变易生死海。 而断灭此流转生死法事。 唯有思惟修习文殊所说八不中道理之禅定智惠胜业所为之也禅那者此即定义也。 是方修禅定而发智惠即断惑障也。 梵语集云。 旧云禅那。 译云思惟(云云)。 文。 尊者三摩仁不让者。 是示文殊三摩地法。 是虽有慈仁义而不可妄施非机人义也。 护惜之犹可如守护眼目护持身命义也。 问。 此尊者者谁人。 答。 若依心地观经说。 以文殊名言佛母也。 故彼经云。 文殊师利大圣尊。 三世诸佛以为母(云云)依此说意者。 尊者三摩仁不让者。 是示文殊本誓之三摩耶虽有慈悲利生本愿。 而妄不可授非机者义也。 今此颂三摩者。 具应言三摩地若言三摩耶也。 而颂辞约成而结七言文故。 略云三摩也。 此义如大师所造授三摩耶戒序。 云三论则善说八不空性之理。 佛母文殊三昧之门也者。 是非此合义意哉。 三摩三昧虽有新旧梵音差别。 其义基均也。 问。 若尔者就今颂文者除替三昧之略梵语有其由乎。 答。 有尔也。 问。 三摩与三昧同有为梵语之省略文者。 若用三昧之略语有何咎者。 替之亦今用三摩之略说乎。 答。 三昧梵语与三摩梵语是同意也。 但所以用略说摩之梵语者。 于三摩之梵语者。 即总诠此含二义也。 一者等持义。 梵语曰三摩地。 二者本誓义。 梵曰三摩耶是也。 是意令简别显教学者常途习以三昧为定义故云尔也。 此语令兼含其二义最好也。 此三摩之言是贯通等持定及本誓两义故。 巧用三摩之略梵语无咎也。 大日经疏及四种曼荼罗义云。 三摩耶者此云本誓(云云)依此义故。 以三摩言正为三摩耶义。 即示文殊之本誓义也。 故明此文殊真言句义大疏文云。 此真言意云。 醯醯童子任解脱道者。 忆念本所立愿也。 一切诸佛法身成佛。 入身口意秘密之体。 一切有心无能及者。 然忆本愿故。 以自在之力遂于生死救度众生(云云)今既云。 此文意最契文殊三摩耶为本誓义也。 又解。 若依六波罗蜜经说意者。 以文殊而为尊者义也。 于般若藏中以文殊当为其尊者故也。 凡于五藏法各有尊者也。 于修多罗藏以阿难陀为尊者。 于毗尼藏优婆离为尊者。 于阿毗昙藏以迦旃延为尊者。 于般若藏以文殊为尊者。 于陀罗尼藏以金刚手为尊者也。 是义见六婆罗蜜经旨。 故可知此尊者是文殊也。 又义。 三摩者具足可云三摩地也。 偈颂文约而略字故简去地字。 亦略云三摩也。 摩地是文殊所证空无相无愿三三摩地行是也。 故十住心论七云。 般若理趣经云。 一切无戏论。 如来复说转字轮般若理趣。 所谓诸法空与无自性相应故。 诸法无相与无相性相应故。 诸法无愿与无愿性相应故者。 所谓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 大般若等显诸空无相等经。 皆是文殊师利菩萨三摩地法曼荼罗(云云)问。 三摩地者何义耶。 答。 菩提心义言。 梵云三摩地。 唐云等念。 入普贤智持此智行。 犹如金刚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今私。 此文示利他行也。)又云。 三摩地云等引。 义释云。 以三平等引摄一切功德摄在自身故云等引(云云)又云。 大日经云。 略说三摩地。 一心住于缘。 义释云。 谓心系缘一境而不驰散是持义(云云)而今文殊三摩地通上三义也。 问。 尊者三摩者若言为文殊之三摩地者。 是有何文说耶。 答。 下文云。 若以总义说。 皆具人法喻。 斯则大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之名即是人。 此菩萨具法曼荼罗真言三摩地门。 一一字即法(云云)以依此具足文说故。 知于此颂中依偈则略亦云三摩也。 问。 仁不让之义何。 答。 仁者是慈爱义也。 于文殊三摩地备慈爱德也。 是如以上所言第一义中之三摩地之等念义也。 论语疏云。 谓仁义礼智信也。 人有博爱之德。 谓之仁(云云)不让者是于物能虽有仁慈心。 而于非机之人辄莫许让委付此深法云也。 如法花第五云。 此法花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 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长夜守护不妄宣说(云云)又第二云。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 谤此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 又云。 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云云)又第四云。 药王。 此经是诸佛秘密之藏。 不可分布妄授与人。 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云云)问。 以甚深法辄可不许让非机人义意云何。 答。 如大日经疏第三云。 修习摩诃衍中。 亦以摩诃衍中亦。 亦以持明为秘藏中未入曼荼罗者。 不令读诵受持。 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所以然者。 如世人慈育稚子。 虽复情无所吝。 而不授与干将莫耶。 以不知运用方便故必伤其体。 今此法门亦复如是。 即心成佛旨趣难知。 恐未来众生轻慢法故。 不能咨访善知识。 未蒙三密加持。 而自师心执文辄自修学。 久用功力无所能成。 反谤此经谓非佛说(云云)。 上来第一辨归敬称赞文殊之功德之序讫也。 自此下第二明发起序也。 谓示发起此心经之秘密解释也。 文。 我今赞述垂哀悲者。 是为成辨所造秘释故。 于文殊师利菩萨求索其加被拥护之冥助意也。 问。 前文所言仁不让者。 是文意示简择非器物义也。 谓虽于文殊菩萨有广大无际之慈悲弘愿。 而以法藏施利益济众生。 而若为非器物尚莫说一文一句法云也。 而云何今大师。 于此浊世末代中非器之众生充满。 而造立是般若心经之极深秘之解释哉。 是岂非不应机说法乎。 答。 虽于前所难一往似有其理。 谓细准经教深意。 专无违佛意也。 谓于开说深秘教门有二种门也。 所谓制门开门也。 其明制门义。 如善无畏三藏禅要云。 七者对小乘人及邪见前。 不应辄说深妙大乘。 恐彼生谤获大殃故(云云)又明开门义文证者。 如金刚顶略出经云。 其阿阇梨若见有人堪任法器质直柔软智慧明了信心坚固。 虽不求法入于道场。 其灌顶师应呼取之而之言。 善男子。 于大乘秘藏密语所行仪式难可得闻。 乃至言。 是故汝等欲得一切如来实智慧者。 应当一心修行此法。 能速成就一切智故(云云)又虽机根未熟。 而为仰信人可授密教。 文证如金刚顶大教王经云。 次当广说金刚弟子入金刚大曼荼罗仪轨。 于中我先说令入尽无余有情界。 拔济利益安乐。 最胜悉地因果故。 入此大曼荼罗。 是器非器不应简择。 何以故。 世尊或有有情作大罪者。 彼入此金刚界大曼荼罗。 见已入已离一切恶趣等(云云)其上文明为根缘熟人说胜法文证也。 又如前教王经所言是器非器不应简择者。 是正示为生仰信结缘人可说之文也。 又如秘藏宝钥云。 此有二种。 一悲门。 二智门。 大悲之门开而无遮。 大智之门制而无开。 制门如涅槃萨遮等经。 悲门如十轮等经(云云)又如法花第二云。 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为入。 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云云)以此文成此唯可知此意也。 上来第一辨序说分讫况。 第二可明正宗分。 正宗分者谓所诠宗体义趣是也。 文曰。 夫佛法非遥心中即近者。 自下是第二示总显宗体纲要分也。 文曰佛法非遥者等。 是佛法者则是谓一切众生所备佛性本觉法是也。 如密严经云。 如是之藏识。 是清净佛性。 凡亿恒杂染。 佛果常持要。 又云。 如是之藏识。 普现于世间。 其体无增减。 光洁如真金。 体是圆成实。 瑜伽者当见(云云)又是义如发菩提心论云。 何能证无上菩提。 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 一切众生本有萨埵。 为贪嗔痴已所缚故。 又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 众行皆备。 其体极微妙皎然明日。 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 如月十六分之一(云云)。 文曰。 真如非外弃身何求者。 是义如释大衍论七云。 本觉佛性隐藏众生相续身中。 诸众生身藏裹佛性。 似彼石故(云云)又起信论云。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无有增减。 非前际生。 非后际灭。 毕竟常恒(云云)菩提心论云。 花严经云。 无一众生而不具真如智慧。 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云云)。 文云。 迷悟在我则发心则到者。 莲花三昧经云。 毗卢舍那清净性。 三界五趣体皆同。 由妄念故沉生死。 由实智故证菩提。 文曰。 明暗非他则信修忽证者。 花严经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了知一切法。 真言之现具足惠身。 不由他悟(云云)又菩提心论云。 如花严经云。 悲为先惠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 如来无量力无碍智现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 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入佛行处。 生在如来家(云云)。 文。 明暗那他则信修忽证者。 如金刚三昧经云。 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阿难言。 忏悔无罪。 不入于过也。 佛言。 如是犹如暗室若遇明灯暗即灭矣(云云)。 文云。 哀哉哀哉长眠子者。 是示造是秘释本主之怜愍生死众生之迷惑深重。 各而起大悲行之深重志之所以义也。 长眠子者。 成唯识论云。 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 佛说为生死长夜(云云)又大疏九云。 惊觉义者。 如来以一切众生皆在无明睡故。 于如来功德不自觉知故。 以诚实言。 威动令得醒悟(云云)法花第二云。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而诸子等宿火宅内。 乃至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云云)又云。 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云云)今造此秘键。 菩萨大悲心常如是也。 文云。 苦痛苦痛狂醉人者。 是亦示所愍哀之境界。 如是人是由醉三毒酒故成狂乱心。 如法花云。 譬喻如有人至亲友家。 醉酒而卧。 乃至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云云)又同经六云。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 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 病尽除愈。 余失心者见其更又来。 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 然与其药而不肯服。 所以者何。 毒气深入失本心故。 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云云)。 文曰。 痛狂笑不醉酷睡嘲觉者(酷字和名云酒味也。 云云。)是示若醉若眠者。 还□柳不醉非狂觉人也。 是表六师外道及五十六种外道邪徒等。 诽谤佛正法义也。 文云。 不曾访医王之药何时见大日之光者。 此义大疏九云。 名三昧耶。 言除障者。 如来见一切众生。 悉有如来法身。 但由一念无明故。 常在目前而不觉知。 是故发诚实言。 我当设种种方便。 普为一切众生决除眼膜。 若我誓愿必当成就者。 令诸众生随我方便。 说此诚实时。 乃至于一生中获无垢眼。 障盖都尽。 故名三昧耶也(云云)如十住心论第一云。 从人天迄显一乘。 并是应化佛对治心病之药。 他受用尊运载狂子之乘(云云)若明眼病之治药者。 准之可知也。 文云。 至若翳障轻重觉悟迟速机根不同性欲即异者。 是示此受教根机不同义也。 如法花三云。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 皆应到此。 乃至任力所能渐得入道(云云)。 文云。 遂使二教殊辙分手金莲之场者。 是遂示显密两教优劣义也。 问。 何故名显密两教耶。 答。 显密差别者。 二教论云。 教则二种。 应化开说名曰显教。 言显略逗机。 法佛谈话谓之密藏。 言秘奥实说(云云)若准六波罗蜜经意者。 约释尊一代圣教。 有五味教也。 以此五味教被付属各各一人也。 而以前四教四味法而被付属其各一人。 以第五真言教而被付属金刚手菩萨也。 而都合前四味教乘悉为显教。 以第五醍醐味真言教独名密教也。 悉以五味教分配五人中。 于于金刚手菩萨者。 被付属真教也。 就此真言教更分两界。 所谓金刚界与胎藏界也。 故云分手金莲之场也。 场者是真言行者遂所到道场义是也。 问。 其六波罗蜜经正文何。 答。 彼经第一云。 复次慈氏。 我灭度后。 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怛缆藏。 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 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 曼殊师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 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如是教门能除有情生死烦恼长夜黑闇。 速能出离证解脱果(云云。 文广故略引也。)今解云。 此前三藏者。 是小乘教法也。 或开大乘教也。 具如下辨。 次般若教者。 诸大乘教也。 后总持教门者。 是所说两界曼荼罗所有一切真言教法是也。 以是则为金刚手菩萨所受持法也。 故云手分金莲之场也。 文云。 五乘并镳踠蹄幻影之埒者。 是示诸显之行者多分是不离溜滞过失义也。 问。 此五乘并镳踠蹄幻影之埒者。 其文相何可训耶。 答。 五乘者五种住心名云五乘也。 镳者是辔义也。 踠者是殆别义也。 幻影者此喻者有十喻之中。 且先取幻化喻与镜像喻两喻也。 埒者若以羊马等驰走之时。 不令横傍驰走直道是也。 以此十缘生喻义。 而今现心不令颠倒驰走之方便是也。 蹄若是诸兽所有四足支节甲爪类足也。 问。 此中五乘者。 是以何等教法名为五乘乎。 答。 案其正理。 是五乘者。 正当声闻乘·缘觉乘·他缘大乘觉心不生乘·一道无为心乘·五今教乘也。 问。 其义何。 答。 此五乘法是涉生死险路而令到无上菩提涅槃之彼岸也。 乘者乘御运载之义也。 所以云此五。 今住心而为配五乘法也。 问。 若以人乘·天乘而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五乘。 有何失耶。 答。 于人·天两乘法中者。 从本以来无如如幻如影等遣执着五喻十喻观法故。 以此二教何可显幻影之埒义耶。 所以今云前所引五乘义也。 问。 云其幻影之埒意何。 答。 断遣我法二执之妄着。 除去颠倒而趣正道之方便义故。 所以十缘生句法则此喻埒者。 是示羊马等驰走之时行正路义也。 问。 于声闻乘等用如幻等五喻义云何。 答。 大疏二云。 声闻经中虽明此五喻。 而意明无义(云云)于他缘大乘心中悉用十缘生句也。 问。 其五喻者何物耶。 答。 密严经云。 色如微尘集成如水聚沫。 受以二法和合而生。 犹如浮泡瓶衣等。 想亦二和合因缘所生。 如热时焰。 行如芭蕉皮叶。 既除中无有实。 行亦如是。 识幻事虚伪不实。 譬如幻师若幻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及诸象马等(文)问。 幻影言无体性义何。 答。 如心地观经第八云。 三界唯心。 心名为地。 乃至心如影像。 于无常法执为常故。 心如幻梦。 于无我法执为我故。 问。 此五乘人之所乘物为何物乎。 答。 如大疏第一云。 龙树以为如远行。 乘羊去者久久乃到。 马则差速。 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顷便至所诣(云云)今解云。 此中有三种喻。 第一声闻·缘觉·大乘菩萨。 俱乘羊乘而到所诣也。 于菩萨乘更有二种。 一者他缘大乘菩萨·并即觉心不生菩萨也。 第二者有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也。 此一道·极无之二人。 俱乘马人也。 俱至于极无自性。 通乘是当真言乘教法也。 问。 如法花经者。 以羊鹿牛大白牛。 如次而配为四乘人所乘法也。 而何今但以羊马物为五乘之人所乘物耶。 答。 彼经所云与今所立五乘人之所乘义。 所望各别故无相违失也。 问。 其所望各别意何。 答。 如彼法花者。 以羊鹿牛及大白牛。 各各人所驾车而为所乘义也。 今所立是于五乘人之所乘物。 则以羊马二物随其所应。 直以为所乘物。 而不用牛羊所驾之车之乘物。 而直以牛羊为五乘义故也。 所以无相违也。 问。 若尔者约三乘人俱同可用羊乘义乎。 答。 尔也。 而于他缘觉心之二菩萨。 尚同可用羊乘也。 是寻诸乘教法之兴起。 本源处是为令入大乘一味法故。 彼三乘法兴起也。 是法花之化城喻者。 遂以令到宝所道场为本意。 故。 暂假虽设化城。 而所以久久遂到所到本处义也。 是二乘与菩萨等同乘羊而到本处也。 所以大疏云如远行乘羊者久久乃到者。 此义意也。 问。 彼大疏云乘马则差速者。 是指何等人耶。 答。 是指一道无为心人与极无自性心人也。 但约权佛。 今以道无为心人云为犹踠幻影之埒人也。 于极无自性心一人者。 是其住心人迷驰进幻影之埒。 于中途无踠到。 先无溜滞障难。 而到安隐处故。 以此人不可谓踠幻影之埒义。 如发菩提心论云。 真言行者当观。 二乘之人虽破人执。 犹有法执。 但净意识不知其他。 久久成果位。 以灰身灭智趣本涅槃。 如大虚空湛然常寂。 有定姓者难可发生等(云云)是明以二乘人踠幻影之埒义文也。 宝钥云。 此他缘大乘住心之佛未致心源。 但遮心外之迷。 无开秘藏之宝(云云)若约觉心不生心。 又宝钥云。 前劫菩萨作戏论。 此心正觉亦非真(云云。 此明觉心不生心之非究竟义也。)问。 如是一法界一道真如之理为究竟佛。 龙树菩萨说。 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非中非中背天背天。 演水之谈是断而已。 审虑之量手亡而住。 如是一心无明边域非明分位(云云)私云。 以此一道无为心相对真言等。 而以其一道无为即为无明不离佛。 亦为有溜滞中道之智住心云也。 问。 以何得知极无自性心不踠幻阳埒。 而直进趣果分法义耶。 答。 二教论引五教章中卷云。 问。 上言果分离缘不可说相。 但论因分者。 何故十信修心即辨作佛得果法也。 答。 今言作佛者。 但初从见闻已去。 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 解行修心因位穷满者。 于第三即得究竟自在圆融果矣。 由此因体依果成故。 但因倍满者胜进即没于果海中。 为是证境界。 故不可说耳(云云)大师释云。 所谓因分可说者。 显教分齐。 果性不可说者。 即是密藏本分也(云云)今私云。 依此诚文得知也。 从极无自性心即无溜滞障。 而直趣入秘密庄严心义也。 又十住心论第九云。 等空之心于是始趣寂灭之界。 果还为因。 是心望显教极果。 临后秘心初心(云云)意云。 以此极无自性心即为彼秘密庄严心已成亲因云也。 此极无自性心是不踠十缘生句之埒。 而驰对治道之正路。 而进趣菩提场果分本处云也。 又云。 故有真如受熏之极唱胜义无性之秘告。 惊一道于弹指。 觉无为于未极。 等空之心于是始趣寂灭之界。 还为因。 是心望前显教极果。 临后秘心初心(云云如十义。 是示前一道无为不及后极无自性也。 所以彼此相对示判断其优劣悬隔义也。)焉知此极无自性住心是虽一分马乘之所摄法。 而非谓踠幻影之埒句所摄也。 十住心论第九云。 又极无自性心明真如法身蒙惊觉缘力更进金刚际。 据大日经及金刚顶经等云时。 婆伽梵大菩提普贤大菩萨。 住一切如来心寂灭无相平等究竟真实时。 金刚界一切如来现受用身。 弹指惊觉告曰。 善男子。 汝所证是一道清净。 未证秘密金刚三摩地。 勿以此为足。 时一切义成就菩萨。 由一切如来惊觉。 即从无色身三昧起。 礼一切如来白言。 世尊。 如来教示我所行道。 云何修行。 云何是真言。 一切如来异口同音告彼菩萨言。 善男子。 当住观察自心三摩地。 从此已后说五相成身真言。 由此五相真言加持。 得成大日尊身。 如是明证非一。 恐繁不述(云云)又宝钥云。 凤水龙王一法界真如生灭归此岑。 虽入此宫。 初发心五相成身可追求(云云)故知极无自性心不起溜滞心也。 以此行示必定初入果分时前心也。 所以非谓踠幻影之埒故也。 问。 立此五乘之义证其文何。 答。 十住心论第一云。 众生住宅略有十处。 一地狱。 二鬼趣。 三傍生。 四人宫。 五天宫。 六声闻宫。 七缘觉宫。 八菩萨宫。 九一道无为宫。 十秘密曼荼罗金刚界宫(云云)问。 若尔者何故不开立极无自性心宫义耶。 答。 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 总合为一种所住处也。 此二种住心大都等同义故云尔也。 此二种住心之佛共名为权佛。 故合为一种宫也。 又如他缘解大乘心与觉心不生心合为一种菩萨之宫。 此亦尔也。 故宝钥云。 第四唯蕴已后名得圣界。 出世心中唯蕴拔业是小乘教。 他缘以后大乘心大乘。 前二菩萨乘。 后二佛乘(云云)问。 其文证何。 答。 同论第一云。 菩萨权佛二宫乘虽云未到究极金刚界。 地前诸住处亦是大自在安乐无为故。 如来与大小二牛示其归舍(云云)问。 此五今住心何故名云乘义耶。 答。 同论云故如来与大小二牛示其归舍者。 是以知此五今住心是非名为乘义耶。 又云。 言车则三四双辙而游东西(云云)以是五今心即为乘义意也。 文云。 随其解毒得药即别者。 是总示前所说之显密二教之所为利益差别不同相义也。 文云。 慈父导子之旨大纲在此乎者。 是总结前所说之总显宗体纲要分之本意义也。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上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中文曰。 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 三总题显义略解问答分是也。 就此中亦有二分。 初总题显义略解分。 文曰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下是也。 次二者问答显义分。 文曰或门云之下是也。 就初义之文。 文曰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 是牒举此心经总相题名也。 文曰即是大般若菩萨大心真言三摩地法门者下。 总解释此经明题目之所由义也。 次于此心经之总题名。 即密以文殊师利菩萨之所证得智慧德。 而为所说经教之题号云也。 以此菩萨所证之三摩地及所说真言即名法门也。 于此菩萨境界。 以备自体轨范义。 而为诸行者之所证法门也。 于文殊之翻名有多种。 或云妙吉祥。 或云妙德。 或云妙光。 言妙光菩萨者。 即是名为大般若菩萨。 其义旨渐近邻已相称也。 光者是智慧义故也。 大般若者。 此云大智慧也。 妙光与大智慧义最相契当也。 文曰。 文阙一纸行十四者。 是先赞能诠之文句。 是总合略少而易受持德也。 文曰可谓简而要约而深者。 是赞所诠之义旨备总持纲要深秘肝心之德也。 文曰五藏般若嗛一句而不饱者。 是指事而示其义也。 五藏般若者。 先所明五种法藏也。 各各所明其智慧法门内是也。 即当其所诠教法之法门藏即是也。 嗛一句而不饱者。 于之一句文中而悉摄入彼五藏所说一切教。 又解云。 虽五藏之中广义无边际。 问。 于般若有几种类耶。 答。 有心经疏集云。 般若义古人释有三义。 一实相。 谓真理。 二观照。 谓真惠。 三分字。 谓言教。 又般若有五种。 谓于前三加第四眷属般若。 谓万行也。 第五加境界般若。 谓诸地也。 福智俱修。 有空齐照。 寻诠会旨也。 若于空理解生惠性惠资。 皆名般若(云云)问。 如六波罗密经说五藏法者。 大小乘教藏中何教可摄耶。 答。 前三藏是或小乘教所摄。 或大乘教所摄也。 后二藏纯大乘教所摄也。 问。 其文证云何。 答。 基法师法苑林章第二卷云。 大乘中亦说六藏。 瑜伽·显扬·对法·释言。 菩萨声闻各有三藏。 法花经云。 不得小乘三藏学者。 故知大乘亦有三藏。 故分成六。 独觉等又复更无别戒律等。 故无三藏可分(云云)第四般若藏第五总持藏。 纯大乘藏也。 教理显然也。 问。 其于何一句文示得知摄入五藏般若之法教耶。 答。 文云。 揭谛二字呑诸藏之行果。 波罗僧两言孕显密之法教(云云)是于此句摄诸法也。 又经云照见五蕴皆空。 及是诸法空相等者。 是一句等皆总摄一切法意也。 问。 约初义意。 准下文。 初揭谛显声闻行果。 二揭谛举缘觉行果。 三波罗揭谛诸大乘最胜行。 波罗僧揭谛明真言曼荼罗具足果。 五菩提娑婆诃说上诸乘究竟菩提证入义(云云)若准是说文者。 揭谛等一句何言以嗛诸藏行果而不饱耶。 答。 彼上文云初揭谛显声闻行果等者。 是约一往竖义故作此说也。 若约横义时。 揭谛二果摄尽一切教义也。 故字母释云。 总摄持者任持言。 于一字中总持无量教文。 于一法中任持一切法。 于一义中摄持一切义等(云云)以此说文可会通此疑难也。 问。 以何故为约横义是普双摄尽诸法。 约竖义渐次摄诸法义耶。 答。 横义是ヨコサマニ横普双悉摄义名为横义也。 竖义是タテサマニ竖重重渐次有依前后次第阶级。 而从下品至于上品。 从浅义至于深义。 有次第义而摄诸法故。 名为竖义也。 问。 其文证云何耶。 答如十住心论十云。 大日经云。 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 此是一句含无量义。 竖显十重之深。 横示尘数之广多(云云)以此文可知。 横竖各有摄取法差别义也。 文云。 七宗行果歠一行而不足者。 是亦此心经之甚深最妙示总摄诸宗义德也。 于吾本朝。 旧新都合传弘八个宗教。 所谓俱舍宗·成实宗·律宗·法相大乘宗·三论宗·天台宗·花严宗·真言宗也·前三宗小乘教也。 后五宗大乘教也。 今所言七宗者。 是且除律宗也。 于今心经但不说此律宗义故除之。 而取余七宗义也。 问。 若尔者五藏般若中。 何故摄取律藏般若行耶。 答。 般若行是取弘广义故。 普摄取律藏内般若行也。 但于取七宗之行果意者。 唯取于其自家有已别因分果德义也。 于此俱舍宗等七个宗者。 皆是明于自家有已分别果德义也。 所谓于俱舍宗·成实宗者。 是取小乘所说阿罗汉果为自宗果位也。 于法相·三论·天台·花严·真言五个大乘宗者。 以于其自宗有各别所建立之佛果。 各各自宗义也。 但于律宗者。 无建立于自家有已分之各别果德义也。 唯聚集俱舍宗等七宗所立果位。 而为律宗之所期果德也。 其所以者。 于俱舍等七宗。 各各皆悉三业有妨非止恶义也。 而今于律宗者。 偏唯以总集彼诸宗所持戒律之妨非止恶义。 而为律宗因分所为业也。 而于为诸乘即成所要妨非止恶义也。 故今于取诸宗有别果德义时者。 唯取于自家有已别果德七宗之果。 而不取自宗中无别果德律宗也。 故云七宗行果歠一行而不足也。 又亦有彼律宗中唯有律行故而不取之义也。 谓于彼七个宗。 皆有各别持律行义故。 别不取彼律宗也。 文曰。 观在萨埵则举诸乘之行人者。 是但示于此经之最初文举能修行人中。 是即取一切菩萨人也。 此意云。 是但约一切大乘行人菩萨作此说故也。 非摄取一切小乘行人也。 问。 若言取小乘人者。 有何失耶。 答。 约小乘行人者。 无度一切苦厄义。 简之也。 问。 若尔者。 分别诸乘分中。 何故举二乘行果耶。 答。 于其中是于摄举二乘行果者。 而是为以小乘人令归摄般若毕竟空观故取之也。 但于此处者不取二乘之狭劣行果也。 彼二乘人者不能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故。 无利他行故。 今于此处唯摄取大乘之胜行修六度行四摄法而能利益诸众生之行故也。 故不摄取二乘小行也。 此观自在菩萨者。 是不必观世音菩萨唯一人也。 但广取他缘大乘住心等五种住心之八地已上深位菩萨行也。 故言观在萨埵则举诸乘行人也。 问。 何故八地菩萨总名云观自在耶。 答。 大疏六云。 经云。 秘密主。 八地菩萨三昧道不得一切诸法离于有生。 知一切如幻。 是故世称观自在。 义释文云。 从初发意以来。 深观十缘生句。 入此地时得度性空彼岸故。 不得一切诸法离于有生。 彼以善巧方便。 于如如不动中。 起十缘生无边大用。 以如幻三昧遍至十方佛刹。 亲近种种善知识。 普学无量度人门。 随诸众生应以何等像类言音而得度者。 即皆观之而为说法。 是故世间见如是事迹故。 号为观自在。 是初入莲花三昧之异名也(云云)。 次下度一切若厄句者。 准此释文可知之也。 文曰。 度苦涅槃则举诸教之得乐者。 且先释是本经所言度一切苦厄之句者。 是举修般若其能行人之所作自利利他二种利益行也。 是就示能行般若菩萨之所化度之利益行之中。 于此所化度之境界者。 则摄取二乘所得之有余无余二涅槃也。 何况大乘所得大涅槃义耶。 文曰。 五蕴横指迷境三佛竖示悟心者。 是示于一种五蕴法即众生与佛界两种人所成之其迷悟差别义也。 众生是颠倒横乱。 而于假伪之五蕴法则成实我实法之虚妄执着也。 于佛界是于假伪蕴法而竖高正直。 则如道理觉悟五蕴即空义也。 此义如密严经中卷云。 一切世间皆无有相。 相为系缚。 无相即解。 相是心境。 心境不实。 真实之法是智境。 远离众相。 非心境界。 一切诸相是三界法。 色声等法。 名之为相。 诸根境界一切众生系缚之因。 若能于相而不贪着。 众缚悉除安乐自在(云云)私云。 此经是明于一种五蕴法而凡圣成其异解故即有解缚。 示闭义云也。 问。 于此一种法而佛菩萨者成假有性空义解之文证何。 答。 心地观经三云。 一切诸罪性皆如。 颠倒因缘妄心起。 如是罪相本来空。 三世之中无所得。 非内非外非中间。 性相如如俱不动。 真如妙理绝名言。 唯有圣智能通达。 以是诸罪相以有摄五蕴法自体故云尔也。 又仁王经下卷云。 世谛幻化起。 譬如虚空花。 如影三手无。 因缘故诳有。 幻化见幻化。 众生名幻谛。 幻师见幻法。 谛实则皆无。 名为诸佛观。 菩萨观亦然(云云)又弥勒菩萨四礼文云。 幻无人马迷情有。 达者幻知未曾然(云云)如是等文。 是示诸众生横乱执于蕴法实有义。 示佛菩萨于蕴法而如理实觉悟虚假不实义也。 重解云。 五蕴横指迷境。 三佛竖示悟心者。 是凡圣相对显示迷悟差别悬隔义。 而欲令厌离迷使欣求觉悟境界义意是也。 而举现在生尽十方法界。 一切众生界迷五蕴假合法则成实我实法想者。 即为横义也。 ”文云。 三佛竖示悟心者。 是成非有似有。 似有即空想义故者。 是为竖义也。 横者双ヨコサマニ横取纵广相义也。 竖者是タカサマニ高立而取无高下长短相义也。 故本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菩提者。 此义也。 又解云。 若于行人得益分文。 所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句中。 即三菩提句是也。 三菩提与三佛陀者。 是同俱翻正觉义。 是常途事也。 于是即普皆翻正觉故云和也。 问。 何故约指凡夫迷境义而云横义耶。 答。 于凡夫之心境者。 示横取尽十方世界之众生现在所具足一念心物。 而无有体法义故云尔也。 问。 众生现在所具足一念心者。 何等念为一念心耶。 答。 新译仁王经上卷云。 五蕴·十二处·二谛·四谛。 一切皆空。 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 刹那刹那亦复如是。 何以故。 一心念中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诸有为法悉皆空故(云云)今私案云。 九十刹那之中。 以一刹那而应为一念心也。 又解云。 于九百生灭之中。 以一金刚生住异灭而应为现在一念心也。 而于过去与未来法。 悉以为无体法故云尔也。 故云五蕴横指迷境也。 若约佛之悟解境界者。 竖取三世常住法一切诸佛功德境界而为佛果境界故。 云三佛竖示悟心也。 以十方为横义。 指三世为竖义事。 如智觉禅师花严感通赋云。 花严经教无尽圆宗于一心而普会(注曰。 横通十方。 竖彻三际。 皆是心中现云云。)又佛说药师如来牛头天王经(罗什译)其经云。 牛头天王竖知三世事。 横见十法界(云云)问。 如经之所说文者。 言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等者。 是以此五蕴即为觉悟之境界义也。 而何故今云五蕴横指迷境耶。 答。 于此五蕴之名言。 总有二义也。 一者觉悟之义。 如经文云照见五蕴皆空之句是也。 二者亦于五蕴而有直通迷境义也。 谓是直约凡夫之迷心前而言五蕴时是也。 问。 此二义差别意趣何耶。 答。 谓于观自在菩萨之所观界与斯菩萨之所化度境界。 而有斯二种差别义故云尔也。 问。 有此二种差别意何。 答。 约观自在菩萨之所观境者。 约一切诸法皆悉为非有似有。 似有即空义也。 而更约观音所化度众生而所以度一切苦厄物者。 于此所度众生。 而有执五蕴相为实我实法众生也。 而约有成如此迷乱之众生故。 约此迷惑众生界之前。 而言五蕴横指迷境者咎也。 问。 以过去未来二世为无法义何。 答。 如心地观经第八云。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于三世法谁为心。 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 现在心不住。 以是过去已灭未来未至法。 岂非无法耶。 问。 于佛界为三世常住义何。 答。 金刚界礼忏经云。 南谟常住三世净妙法身金刚界大悲毗卢遮那佛(云云)又理趣般若经云。 常住三世一切身语意业金刚大毗卢遮那如来等(云云)问。 于五蕴而起我法执义何。 答。 基法师六十二见章云。 萨迦耶见。 此见为依于五取蕴见我法常故(云云)又解云。 五蕴横指迷境者。 是横者双广示异生羝羊心愚童持斋心婴童无畏心。 三个住心人之所成迷心也。 谓此三人双同于五蕴和合假成境上。 坚执实我实法事。 既无其胜劣浅深差别故云横也。 如是人等未离我法二执之咎也。 故云五蕴横指迷境也。 此三个住心者。 宝钥之初一举凡夫一向行恶行不修微少善。 次一显人乘。 次一表天乘。 即是外道下厌下界上欣生天。 愿乐解脱遂堕地狱。 已上三心皆是世间心。 未名出世(云云)已上三种住心于行虽有胜劣。 于迷心无胜劣也。 是皆俱我执深厚故也。 故为横义也。 又佛竖示悟心者。 此三佛者。 以得三菩提一切诸佛名为三佛。 自体是有四个佛也。 谓一者他缘大乘心佛。 二者觉心不生心佛。 三者一道无为心佛。 四者极无自性心佛是也。 此四量佛者。 于五蕴法而此四佛如次成浅深粗细智解。 而了知五蕴无性理。 此解即有重重浅深差别义故名云竖也。 问。 其四种住心之中。 初住心浅劣。 于后后住心渐渐转深义何。 答。 宝钥云。 九种住心无自性。 转妙皆是因。 乃至云。 唯蕴拔业是小乘教。 他缘以后大乘心大乘。 前二菩萨乘。 后二佛乘。 如此乘乘自乘得佛名。 望后作戏论。 前前皆不住故名无自性。 后后不果故。 皆是因转转相望各各深妙(云云)以此文可知三佛竖示悟心义也。 问。 此横竖义者何云事耶。 答。 十住心论第十云。 大日经云。 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 此一句含无量义。 竖显十重之浅深。 横示尘数之广多(云云)准此文说者。 以浅深高下重重差别义为竖义也。 横者是横双取纵广相也。 问。 何故以二乘圣者不摄三菩提句耶。 答。 二乘圣者于五蕴法虽得生空智。 未得法空观。 故不摄三菩提句也。 问。 此义何。 答。 如菩提心论云。 又二乘人声闻执四谛。 缘觉执十二因缘。 知四大五蕴毕竟磨灭。 深起厌离破众生执。 乃至云。 二乘之人虽破人执。 犹有法执(云云)此故以二乘生空智不摄三菩提句也。 唯以佛所得二空智云三菩提也。 上文既明迷悟差别义已故。 从下更就明觉悟义中。 先约极无自性心。 即示普贤菩萨所成真俗圆融智性相不二解义也。 文曰。 言色即是空普贤解颐圆融之义者。 先示普贤菩萨所受内证自受法乐义也。 谓普贤萨埵即于真俗圆融性相不二智境。 成就自受法乐之功能义也。 此色即是空等四句文。 是示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诸法即相摄圆融于真空性。 而成就其无碍无障甚深不思议智境界义是也。 此义契当花严教中所言普贤菩萨内证之三摩地所得法也。 此义意如密严经云。 一切法空性。 与法常同体。 始于胎藏时。 色生便灭坏。 离空无有色。 离色无有空。 一切法亦然。 空性与之一。 展转无差别。 所为得成就(云云)是颂意明空有缘摄圆融相摄义也。 此经文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 即此义意也。 是示于五蕴即体具性空理。 此理即是不异其假相五蕴法云也。 此假相五蕴是全不异真性之空理云也。 谓非有也。 似有法也。 虚妄现起说为五蕴法也。 以似有之真理实性说为真如之性空理也。 故应知离有为法之外全都无一分之无为法也。 离无为法之外全都无一分之有为法也。 有为法即相是无为也。 无为法即性是有为也。 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也。 如此上所引密严经颂也。 此实既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义也。 方是存是义即辨是即空有圆融性相缘摄意而已文云解颐圆融之义者。 此表自受法乐深旨义。 如理趣般若经云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为欲重显明此义故熙怡微笑者此义也。 理趣般若经所言熙怡微笑义。 是此经独唯表示自性法身之佛界自受法乐义也又解曰。 言说大乐金刚不空三摩耶心者。 是表示依能用自受用法而成自利益。 及有法身境界说法用即作利他行义故。 是即成微笑相也。 意云。 若成入定及入观行时。 是时有种种威仪身相也。 谓闭目舌付上腭。 唇合端身等相也。 而生悦笑时。 颜颐等自成变移之相貌。 而是既违背入定相。 以破伤其入定时也。 威仪相矣故解颐云也重意云。 文云颐解圆融之义者。 是约世流布浅喻。 倚此喻而述深义也。 谓普贤菩萨有能餐法喜食味禅悦食微妙事故。 云颐解等也。 是如世人所言。 餐美食时。 虽落颐之例也。 自受法乐体是也。 法喜食禅悦食义。 如法花第四云。 富楼那。 净土众生成法喜禅悦食。 更无余食想(云云)于此法喜禅悦食者。 普贤岂不成就此德耶。 此中今云法喜食者。 是以解诸法圆融无碍义为乐也。 禅悦食者。 以三三昧耶为自体也。 所谓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三昧耶是也。 何况成说法利物之威仪。 岂是同入定住定之威仪相耶。 故云颐圆融之义也因论问。 普贤菩萨之入定观行有威仪身相文证云何耶。 答。 金刚界莲花部仪轨云。 舌柱于上腭(乃至)方成最正觉(云云)于此文大师释云。 是文明极无自性心之普贤菩萨。 是从彼极无自性心之三摩地行。 而回传即入真言门果分义(云云)故宝钥云。 金刚顶经说。 薄伽梵。 大菩提心普贤菩萨。 住一切如来心。 时如来遍满此佛世界。 犹如胡摩。 尔时一切如来云集。 于一切义成就菩萨坐菩提场。 往诣示现受用身。 咸作是言。 善男子。 云何证无上正等觉菩提。 不知一切如来真实忍诸苦行。 时一切义成就菩萨。 由一切如来惊觉。 即从阿沙婆那伽三摩地起。 礼一切诸如来白言。 世尊如来教示我。 云何修行。 云何是真实。 如是说已。 一切如来异口同音告彼菩萨言。 善男子。 当住观察自三摩地。 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诵(云云)问。 此舌柱于上腭等者。 为明何等相耶。 答。 莲花部仪轨四卷记云。 次文云端身勿动摇。 舌柱于上腭。 止息令微细者。 亦说成观时之仪式也。 口决云。 寂息气。 于其息气上观●字。 随息气出入(云云)今私云。 舌柱于上腭时。 是先颐直而于唇小分许不合也。 而今于生悦笑相时颐等动变改于前威仪相故。 言解颐者此义意也。 可知悦笑相是非入定威仪之式也。 今普贤菩萨于自受法乐境即生喜悦想义故。 言熙怡微笑相也。 是暂舍入定之威仪式故云解也。 解者变移义。 暂舍义也。 问。 若尔者。 此普贤菩萨于是时者。 为入定相耶。 为当为出定相耶。 答。 乍已住禅定。 而有熙怡微笑相也。 即是示入定中微妙受乐事也。 是不谓出定以后相也。 故同仪轨云行者闻惊觉定可普礼足等者。 是正定住定中事也。 准之可知之也。 问。 以何所以得知普贤住定得自受法乐耶。 答。 准瑜伽唯识论等云。 八地已上菩萨行唯定非散。 而恒时住无相观。 则二空无漏观相续无间断时(云云)岂普贤非尔乎。 问。 此普贤菩萨以圆融之三法而成自受法乐义者。 是若因分中之圆融义欤。 为当果分中圆融义欤。 答。 今俱用因分及果分中圆融义。 即而为自受法乐之境界也。 问。 于果分法具圆融义意云何。 答。 十八会指归云。 瑜伽教十八会具五部四种曼荼罗四印。 具三十七尊。 一一部具三十七尊。 乃至一一尊成三十七尊。 亦具四种曼荼罗四印。 互相涉入如帝释网珠光明交映展转无限(云云)此义说果分中圆融义也。 问。 若尔者。 果分有三种世间义耶。 答。 尔有也。 问。 其文证云何。 答。 秘藏记云。 问。 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二句乎。 三种世间之常无常相配云何。 答。 生住等诸法一句。 三种无常世间相配也。 常恒一句者。 三种常住世间相配也(云云)问。 若尔者。 依此文者。 唯观果分三世间圆融义。 不观因分中三世间圆融义耶。 答。 可观察同因分果分二种三世间圆融义也。 问。 何故知尔耶。 答。 五教章中卷云。 此一乘义因果同体成一缘起。 得此即得彼。 由彼此相即故。 若不得者因即不成因。 何以故。 不得果故非因也(云云)因分三世间是观无常义也。 果分三世间是观常住义云也。 问。 此普贤依何义故云含笑于圆融义耶。 答。 理趣经云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洁白。 说一切法清净句门。 所谓妙适清净句等者。 是方今金刚手菩萨即普贤也。 此普贤即住如是等所说圆融无碍义生喜悦云也。 金刚手即名为普贤义。 见理趣释也。 此意如大师所造三昧耶戒序云。 极无自性心者。 虽云融法界而证三世间身等帝网而得一大法佛。 犹是成佛之因也。 初心名(云云)此文且示普贤菩萨未回入果分法之以前事也。 而更有普贤菩萨趣入果分法甚深妙义。 如宝钥云。 金刚顶经说。 薄伽梵大菩提心普贤菩萨(乃至)自姿而诵(云云)问。 斯自性成就真言者何物耶。 答。 教王经云。 唵菩地质多亩怛波(二合)娜夜弥。 以此自性成就真言令发菩提心(云云)普贤菩萨已入果分菩提以后。 观成果分中三世间法圆融义也。 文曰。 谈不生文殊破颜绝戏之观者。 是示觉心不生住心大意也。 是释经本文云是诸法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义也。 明此八不义如上文明也。 是约实相真理中。 即示一切诸法无生无灭等义也。 文殊破绝戏之观者。 如理趣经云。 一切无戏论。 如来复说转字轮般若理趣。 所谓诸法空与无自性相应故。 诸法无相与无相性相应故。 诸法无愿与无愿性相应故。 乃至云。 时文殊师利童子欲重显明此义故。 熙怡微笑者。 是示文殊依三解脱门之三摩地法而住自受法乐义故。 文殊而现微笑相义也。 笑悦仪者。 是散乱时所作妄伪仪也。 但于入道时者。 专不可有此事也。 入定人容颜。 是闭目舌付腭。 而小分许唇不合等也。 是如散乱时成笑悦相时者。 而则今破坏如是入定吾仪之相也。 而更作如凡愚人笑悦相故。 曰破颜绝戏之观也。 笑是为凡愚仪。 如法花一云。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者是也。 绝戏之观者。 是入离言实相之观行。 而法喜禅悦之仪是也。 是微笑相即示现住自受法乐之至极义也。 又解曰。 今文殊于自受法乐时。 是乍于安住妙定座。 则有能成说法事业之颜容威仪。 此事违背败坏于常途住定者威仪。 而能通诸余人辈住定时敢不能说法之事。 故云颜破戏论观也”文云。 说之识界简持拍手者。 是约他缘大乘心示唯识无境义。 而释本经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意识界文是也。 此本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色乃至无意识界者。 是约真如理性中都断绝一切依他起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空义言也。 文云说之识界者。 是示此中有唯心识义也。 文云简持拍手者。 是释唯义也。 简持者。 是简者唯外境义也。 而简取唯内识义云也。 简持也。 拍手者。 有二解也。 一者欢喜义。 是拍手而喜悦是唯心说也。 行人适闻说唯识正义故。 即拍手悦义也。 又解。 拍手者是惊觉义也。 是惊觉长眠众生而令得觉悟唯识妙理之义也。 文曰。 泯之境智归一快心者。 是约一道无为住心而释本经所言者智亦无文意也。 是示如如理如如智无二无别同一如义。 是为即归一快心义也。 又解云。 归一快心者。 是三乘五性遂归入一佛乘之理义也。 此义如宝钥云。 寂而能照。 照而常寂。 似澄水之能鉴。 如莹金之影像。 湿金即照影。 照影即金水。 即知境即般若。 般若即境。 故云无境界(云云)意云。 寂者是境也。 照者智也。 境与智无二无别云也。 文云。 十二因缘指生灭于麟角者。 是示缘觉人法二种也。 是示能所观之二义也。 十二因缘义者。 如法花第三云。 广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无明灭即行灭。 乃至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云云)此中有流转还灭二种十二因缘法也。 而生之中十二因缘者。 是流转十二因缘也。 是流转生死十二因缘是也。 灭之中十二因缘者。 是灭十二因缘是也。 鳞角者。 是于缘觉有二类。 一者部行类。 即部党众多徒众而修习十二因缘法也。 二麟角喻人。 是于三千世界内。 唯独一修习十二因缘法也。 是如骐驎角唯一无二也。 文云。 四谛法轮惊苦空于羊车者。 是示声闻乘之人法二义也。 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法轮。 是声闻乘人所修行法也。 如法花第三云。 谓是苦。 是苦集。 是苦灭道(云云)以声闻乘喻羊车也。 又法花二云。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 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 是名声闻乘。 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云云)四谛法名法轮。 是如转轮圣王轮宝摧破一切怨敌义也。 又如车轮之旋转也。 回转从佛所而旋转于众生所。 故名之为轮义也。 文云。 况复揭谛二字至孕显密之法教者。 是明此心经为总持肝要义也。 问。 如此秘键文说者。 上揭谛二字声闻行。 次揭谛二字是缘觉行果等(云云)而云何揭谛二字呑诸藏之行果等耶。 答。 是约一字摄多门意故。 揭谛二字呑诸藏之行果也。 若约多字成一门故。 秘藏记云。 揭谛揭谛(行行义也。 谓菩萨行佛行。)波罗揭谛(圆满最胜义)波罗僧揭谛(和合行义)菩提娑婆呵(究竟义。 圆满义。 惊觉义等。 云云)。 文云。 一一声字历劫之谈不尽者。 是约时节广多义。 示此真言总持之所摄文义甚广博。 章句无尽无边。 而广多劫中其义不可说尽意也。 文云。 一一名实尘滴之佛无极者。 是约有能说佛菩萨之无量无数义。 示此所说真言所摄之能诠名句所诠实义不可数尽义也。 文云。 是故诵持讲供则拔苦与乐修习思惟则得道起通者。 示修行此般若之得益之深重义也。 此有粗细内外诸种种之行。 可悉之也。 文云。 甚深称诚宜可然者。 总结叹德也。 文云。 余教童子次聊撮纲要释彼五分者。 示是秘释兴起由来也。 文云。 释家虽多未钓此幽者。 是示此秘释之殊胜不共义也。 文云。 翻译同异显密差别并如后释者。 是示于此第三总显略仪分中。 而略第五翻译不同异本义等。 而不明之由也。 文云。 或问云般若第二未了教何能呑三显之经者。 是就第三总题略解分中。 是当第问答显义中之是其问也。 此难问意。 即是当法相宗学者所成疑难也。 难意云。 依解深密经说者。 于三时教中。 是般若经即当第二时未了说之经也。 而何于未了义经则为明彼第三时之中正显了义经所说甚深妙义耶云也。 问。 以何所由知尔耶。 答。 花严经探玄记第一云。 日照三藏说云。 近代天竺那烂陀寺。 同时有二大德法师。 一名戒贤。 一名智光。 神解超伦。 声高五印。 群那稽颡。 异部归诚。 大乘学者仰之如日月。 独步天竺。 各一人而已。 以所承宗别立教不同。 谓戒贤远承弥勒·无着。 近踵护法·难陀。 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 初佛初鹿苑说小乘法。 虽说生空。 然犹未说法空真理。 故非了义。 即阿含等经。 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自性说诸法空。 然犹未说依他圆成唯识道理。 故且非了。 即诸部般若等教。 第三时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二谛。 方为了义。 即解深密经等。 又此三位各以三义释。 一摄机。 二说教。 三理显。 且初唯摄声闻唯说小乘唯显二空。 三普摄诸机通说诸乘具显空有。 是故前二摄机教理各示有阙。 故非了义。 后一机无不摄。 教无不具。 理无不圆。 故为了义。 第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猛。 近禀提婆·清辨。 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 且立三教。 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 明心境俱有。 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 以根犹劣未熟。 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 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 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 为真了义(云云)加之辨中边论云。 是即契中道者。 谓一切法非一向空。 亦非一向不空。 如是理趣妙契中道。 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云云)今见此说。 是般若经可类摄第三时显了说也。 又依智度论说者。 于大般若经有共教不共教般若。 此二种般若中。 共般若者不了义也。 不共般若了义也。 今唯思此两说处。 当戒贤论师门人破难智光论师所立义意也。 文曰。 如来说法一字含五乘之义一念说三藏之法何况一部一品何匮何无者。 是答说分也。 此答说分意显然也。 谓一字含五乘之法。 一念说三藏之义。 是如彼魏菩提留支三藏一音教。 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两所润等。 又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云云)。 文。 龟卦爻蓍含万象而无尽者。 是举一法摄多之傍比例也。 龟卦者龟甲之筮是也。 爻蓍者是又示说易筮之法。 是含容众多义之比例也。 大师请来表曰。 含理者也。 三爻能敷者也。 十翼若阙缘系。 龟文何益(云云)又悉昙字母释云。 譬如易一●中具含万象。 龟十字士悉知三世(云云)●字是卦字或作也。 爻字是卜筮义也。 故字镜云。 爻(爻平第反。 [爻*力]也。 卦名也。 易筮六爻也。 云云)蓍者字镜云。 蓍(蓍卦脂反。 信也。 蒿也。 四声玉编云。 音尸神草也灵者用之。 文。 今私云。 易筮所用有草名也。 蓍者此草名也。)类聚和名云。 苏敬曰。 蓍音尸。 和名女卜。 以茎为筮者也(云云)。 文曰。 帝网声论呑诸义而不穷者。 亦是举一法摄多法之傍比例也。 帝网者。 十住心论第九云。 然帝释天珠网者。 即号因陀罗网也。 然此帝网皆以宝成(云云)宝明彻递相影现涉入重重。 于一珠中同时顿现随。 即示竟无去来也(云云)声论者。 大疏第七云。 此如因陀罗宗者。 因陀罗是天帝释异名。 帝释自造声论。 能于一言含众义。 故引以为证。 世间智慧犹尚如此。 何况如来于法自在耶(云云)。 文曰。 难者云若然者前来法匠何不吐斯言者。 外人疑难之辞也。 难意云。 吾本朝从传流佛法以后至于今日。 若干人师或权者或实者。 皆博览一代释典。 弘隆诸宗教法人人。 其数不可称计也。 而如此明德龙象等未曾传此秘密真言法教也。 而仁者独何建立此秘教耶云也。 文云。 答圣人投药随机浅深者。 是答说也。 如法华经云。 诸佛如来随其所住。 乃至以道受乐等(文)同三卷云。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乃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云云)。 文曰。 贤者说默待时待人者。 示说教与时机相应及不相应义也。 如法华第一云。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云云)又说默待人义者。 如维摩经说也。 三十一类菩萨以言说说不二法门。 净名一人默说而表示不二法门之道理。 是即悉皆有其时机得益也”文曰。 吾未知者。 是示自卑下意辞也。 此明鉴知时机义。 是则许让诸佛得自达神力大菩萨。 是诸佛等乃所证知也。 不能凡夫二乘所知云也。 文。 可言不言者。 是总举契当正理及应顺机根之说教。 与不契当正理及不应顺机根之说教之二种义也。 契当正理教说者。 是必为人所可说教法也。 又能应顺于所被机根法教。 亦必为众生可说之也。 以此义名为可言义也。 若虽契当正理。 若不能应顺于机根者。 不可说之也。 若强说之。 即为成不言之失也。 可言者是善说也。 故可依用。 此善说言也。 不言者是不善说也。 故于不善说者不可依用之云也。 问。 若虽契正理法。 于不能应顺所被机法者。 为不可说之言也。 次不言不言者。 于不契当于正理。 及不能应顺于机根法者。 不可说之云也。 谓不言(イフマシキヲハ)不言(イハサレトイフナリ)。 次文。 不言言之失者。 若用不应言之言教时者。 为有咎云也。 问。 若不相应于所机根其说法者。 是何样说法耶。 答。 如二教论云。 是犹覆方底于圆盖。 愿其能令极功力于寒冰求其飞焰。 何其愚哉(云云)问。 此可言不言等一行文句。 云何可讲训之乎。 答。 可言不言(イフヘキトイフマシキトニ)不言不言(イフマシキヲハイハサレトナリ)不言言(イフマシキヲイフコト)之失者。 是若有人于不可言法强用言之时。 示有过失咎义也。 是谓不可作非法之说法也。 有作如法说法义。 大意如迦叶佛所说经云。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调伏自心。 是诸佛圣教(云云)以此说意逆次可配知其可言不言义意也。 不言不言者。 契善调伏自心也。 问。 其知人之断者指谁人乎。 答。 佛菩萨是也。 以是人即名智人也。 所说最胜知人者。 唯是可取得无上佛果人是也。 故法花第一云。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等文)又第三云我是一切知者。 知道者。 开道者。 说道者者。 即是意也。 问。 用可言之说法者。 有何胜利益耶。 答。 如法花第三云。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 乃至渐得入道(云云)是文明机可言义也。 问。 若不应机之不言之说法损物意云何。 答。 法花第一云。 尔时佛告舍利弗。 止止不须说。 乃至增上慢比丘将堕于大坑。 又云。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乃至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者。 是明应机之说法有利益义。 与不应机说法有损义。 准之可知也。 问。 于佛灭度后恶世末代时。 流行真言总持教。 是岂非宣说不言法咎耶。 答。 真言总持教法。 是于救济恶世众生。 实有广大利益用故。 佛菩萨教末世众生令流行此总持密教给。 是有其处也。 契经有文说也。 问。 其契经说文云何。 答。 六波罗密经云。 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 而为彼说素怛缆藏。 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 而为彼说毗奈耶藏。 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 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 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 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 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 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 谤方等经。 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消灭。 速疾解脱顿悟涅槃。 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 又云总持门者。 譬如醍醐。 醍醐之味。 乳酪苏中微妙第一。 能除诸病。 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 契经等中最为第一。 能除重罪。 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云云)依此经文说可知。 于恶世像末世时。 而流布真言教法。 必有利益义明白也。 于前四味经教者。 当此恶世。 此世未当。 返不相构众生根。 唯真言总持教相构恶业深重众生之灭罪之谋方法也。 所以此法也。 傍论问。 如六波罗密经说者。 于释尊所真言总持教既以是法被付属金刚手菩萨也。 而何故入楞伽经云。 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 如来灭后未来当有人。 大惠汝谛听。 有人持我法。 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 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出现八百年。 住寿三百岁(云云)二教论云。 我乘内证智者。 是则示真言秘密藏(云云)然则是有此相违咎也。 答。 佛灭度后于八百年中。 龙树菩萨出现世。 而所弘行真言教。 是大日尊所传真言教也。 释尊被付属金刚手菩萨真言教。 是释迦所说真言教也。 而其源是一种无二无别也。 大日尊同又亲被付属金刚手。 金刚手转流之。 其第二转被付属龙树菩萨也。 故无相违咎也。 但于末世流行真言教条者。 是为被灭一切众生重罪等故。 是则当可言义也。 问。 以二乘圣者可开有智人处耶。 答。 准维摩经意者。 不可开之也。 谓富楼那尊者为大乘机人说小乘法故。 蒙净名居士之呵责等此义也。 有维摩经中也。 问。 鉴知所被机根之熟未熟应机非应义唯佛菩萨所为妙业也。 而云何大师乍示现凡夫相。 而被弘宣真言密教耶。 答。 大师是勘其本地即第三地菩萨也。 而为利生故暂示现凡夫身相给。 故以本地智慧力而鉴察众生机根。 而随时宜而被弘宣其相应之秘密教法。 即其妨难也。 谓权实无隔事。 犹如影不离形。 波不隔水。 故于实相摄权。 以假令归真。 而以权身弘宣密教。 有何妨哉。 问。 以何文证得知大师第三地菩萨耶。 答。 青龙大和尚说宣故。 吴殷纂云。 今有大日本国沙门。 来求圣教。 皆令所学可如写。 此沙门是非凡徒。 三地菩萨也。 内具大乘心。 外现沙门相(云云)依此说文知。 大师实第三地大菩萨也。 上来第三总题略解问答分辨了。 次可辨第四外题广解分释分也”文云。 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 是别就此第四门而先牒本经题是也。 文云。 就此题额有二别梵汉语别故者。 是总表示此心经之题号之有梵汉交杂义也”文云。 今谓说至胡汉杂举者。 是更牒文而总分梵汉两说也。 文云。 说心经至九字胡号者。 是分文字而配释梵汉两土语也。 问。 以何义云梵语云汉语云胡语耶。 答。 梵语者是五天竺国之名字语言也。 天竺所用名字语言。 是梵王所传故。 名之梵字云也。 西域记云。 梵王所制原始垂则。 四十七言。 寓物令成。 随事转用(云云)梵者是清净义也。 梵王是修得离欲清净行故名梵王也。 汉语者是振旦国之名字语言也。 而佛法初传弘后汉明帝代故。 对是时即振旦国名字语言即呼云汉字也。 胡语者是或梵语之异名也。 字母释云昔后汉明帝梦金人云。 彼摩腾·竺兰以此文来传振旦。 字非篆隶。 语隔梵汉者。 此义(具如下辨也。)旧人师等呼梵语亦云胡语。 今依其旧说故。 今依用为胡语之说也。 如悉昙字记云。 古谓梵书曰胡文者。 案西域记。 其阎浮提地之南五天竺。 远承梵王大分四姓。 通谓之波罗门国。 佛现于其中。 非胡土也。 而雪山之北傍临葱岭。 即胡人焉。 其字无有异。 良以境邻天竺。 文字参涉。 所来经论咸梵箧。 而风俗则敕习。 其文粗有增损。 自古诸佛经多于彼获之鱼鲁郓浠直曰胡文谬也(云云)今谓。 以先可知此胡与梵两语差别义也。 文曰梵名曰下。 是列梵语之名目也。 文曰。 初二字圆满觉者之名。 是释佛字之名义也。 以能说主名之圆满觉者。 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云圆满觉者也。 问。 此心经佛说者。 何故般若三藏所翻心经云。 尔时有菩萨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 应观五蕴性空。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等(云云)见是此经正文。 即此心经是不佛自所说也。 而何云佛说耶。 答。 于此可有多种会释也。 一者于佛会所说法者。 假令若菩萨说。 若声闻说。 余人天等说。 皆名佛说也。 如胜鬘经等类也。 如此菩萨等。 此皆承佛敕能宣说之故。 名为佛说无失也。 又解云。 观自在菩萨即名佛也。 或分证佛也。 或过去已成佛也。 故云佛说无失也。 又解云。 此心经之说主说处众多差别也。 或时舍卫国给孤独园说也。 是如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说也。 又如般若三藏所译心经者。 是于鹫峰山佛自说之等也。 故知有众多异本经也。 或佛自说云。 或是菩萨说云也。 然此今所释心经。 是约佛观自说义故。 名云佛说无失也。 文曰。 次二字开悟密藏施甘露之称者。 是于说字之梵语而释其字义也。 开悟者是示此甚深义之能诠文也。 密藏者示所诠义也。 是真言等也。 施者化他之业用也。 问。 此甘露者何义耶。 答。 以观妙有真空而开悟中道义。 名甘露义也。 依对治偏有偏空执病之为妙药故。 名云甘露也。 文曰。 次二字就大多胜三义者。 付其梵语示释大义也。 大者是大小相对义也。 以大乘义即是简小乘法之微少义也。 大乘法即为教理行果广大甚深也。 示小乘法是为其教理行果浅近微少义也。 多者是多少相对义也。 以大乘广多义简小乘边少义也。 是于教理。 行果显示有大乘之广多义与小乘边少差别故也。 胜者劣相对义也。 大乘是教理行果广大而为殊胜也。 小乘法是此四法即为狭少下劣也。 文曰。 次二约定慧树名者。 释般若义也。 般若者此云智慧也。 此言智慧是取修慧也。 非取闻思二慧也。 是即一切种智及一切智智也。 文曰。 次三就所作已辨为号者。 是释波罗蜜多义也。 是以菩萨之六度四摄广大行已成就已具辨。 以为所作已辨也。 波罗蜜是翻云到彼岸也。 是即所作已辨义也。 如显幽抄云。 摩诃般若波罗者。 即是所至到义。 蜜多者是能至能到义。 想名为彼岸到。 翻为到彼岸。 即是六到彼岸也。 此六总名为波罗蜜多。 总名为度也。 即如般筏越生死河也(云云)又云。 六度万行称之为乘者。 即是六度是波罗蜜多也。 有往来运载之用名为乘也(云云)。 文曰。 次据处中表义者。 释心义也。 此心者是中心义。 是肝心义也。 是坚实心义也。 是非取外虑心义而已也。 次二以贯线摄持等义者。 此有二义。 一者线义。 谓以糸筋贯花也。 谓以文[糹*壽]而贯义綖也。 又以文即是摄持义趣令不散失故。 云摄持也。 等者是等取绳是墨。 常恒法轨等是也。 文曰。 若以总义说皆具人法喻斯则大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之名即是人者。 是明约人义得名也。 是则约此经题目。 于上来者。 别别分字解释之。 至此下文者。 是约总相而配释人法喻三义也。 人者是以云此大般若波罗蜜多者。 以是名字则为人之名号也。 故陀罗尼集经第三卷。 于大般若菩萨像者。 以此菩萨人非直名大般若菩萨耶。 依此经说故疏主造。 此约人释也。 约法名字者。 是般若波罗蜜多者。 六波罗蜜中第六智慧波罗蜜多之行法是也。 菩萨所修行法也。 约喻义者。 于此有别义与通义也。 且约别义者。 谓波罗蜜多者。 此曰到彼岸也。 今勘般若心经诸家所释。 谓波罗蜜多译曰到彼岸(云云)此到彼岸者。 是约譬喻得此名也。 谓譬如度大海江河之时。 从此方岸而到彼方崖岸也。 菩萨亦以大般若之智慧之舟筏。 而度生死大海之此岸。 而到菩提涅槃之彼岸。 故借世间舟筏浅喻则显示于出世法深义。 即用到彼岸喻之也。 故云大般若波罗蜜多者。 以是义成譬喻之名称也。 文曰。 此菩萨具法至三摩地门者。 是标此大般若菩萨内证之所备能诠名字真言与所诠实义之二法也。 文云。 一一字即法者。 是示真言字之所表示义是为甚深法门也。 皆以是趣入佛慧之门户云也。 文云。 此一一名皆以世间浅名表法性深号者。 是以世间所用假立之文字言说而表示离言绝相真如实相法性理云也。 文云。 即是喻者。 是明总通喻义也。 谓释前标示以大般若波罗蜜多之名字即为喻义意也。 谓如次世间浅卑名字而表示世间假之事义。 而亦以世间浅近名字而表示出世间之深义云也。 以是则为大般若心经名字之譬喻义也。 文云。 此三摩地门至鹫子等说之者。 是总结此第四分也。 上来是门第四别题广解分释分毕也。 从下是明第五翻译不同异本分也。 文云。 此经数翻译者。 是标此翻译不同义也文云。 第一罗什至所说本是者。 是明翻译不同之中。 先初正出今所释经本之译人也。 是后秦代鸠摩罗什三藏之所译者。 是今释家所解释也。 言鸠摩罗什者。 此云童寿也。 问。 诸家目录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一卷。 为罗什三藏译(云云)而今所释经本是何经本耶。 答。 古人云。 罗什所译般若心经有五本不同(云云)而今所释经本是不彼大明咒经欤。 此心经是别本经也。 今此所释经题正云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故也。 问。 于近代世间所流布般若心经本者。 谁人所译经耶。 答。 是虽似玄奘所译经本。 而与彼经本颇有不同事。 故可知其他本也。 又虽似罗什所译。 是今所译经本若是他本欤。 今所译经本行数十四行(云云)是于世所流布本是十七行也。 又于题目无佛说字也。 所以知其他本也。 又解云。 于今世所流布经本者。 是若是罗什所释本之上。 有后代人取舍其文言而改易少少文句欤。 故知是非偏罗什本。 亦非偏玄奘本也。 问。 若尔者改易何文言耶。 答。 先于题号。 是省略佛说二字。 直言摩诃等十字也。 (一)又改观世音号而易安观自在名字也。 观音者义狭少也。 且用音声一种而为境界故。 观自在者义广备十自在用故也(二)改五阴名而易安五蕴名(三)改舍利弗名而易安舍利子名(四)已上四事是后代人所改易欤。 问。 何故后代人改易之耶。 答。 或用音韵和顺之言音故更改易之。 或用义旨易了知之名字故更改易之也。 问。 音韵易和顺故改易之者。 其义何。 答。 言五蕴者。 是阴言是颇似强涩矣。 蕴言是最和柔也。 舍利弗与舍利子亦如是也。 又有题了易解名字。 阴密难解名字也。 而后代人能知如是差别而改易之无失也。 用如是等二种好良名字。 是后代三藏玄奘·义净等诸明匠深智人。 能鉴察天竺与唐土言辞差别而所建立。 强设其翻译名字。 因之后代人能能了知分别此由。 而改前代树词而易安后代好辞也。 又至于省略佛说之题者。 又非无其由也。 谓此心经是说主众多而不同也。 或佛自说。 或观世音菩萨自说也。 有此不同故。 但总言摩诃般若心经。 而别不明说主。 左右意最是也。 又是于主教。 若佛自说。 若菩萨所说。 若声闻所说。 若人天畜等所说。 若于佛前蒙佛加许而所宣说辞教义。 皆为佛说。 故后后代人得此意。 于罗什经本而削舍佛说言。 而但言摩诃等也。 于蒙佛加许说。 而以菩萨人天等所说皆为佛说义。 是有智度论说也。 问。 若尔罗什本十四行。 今世所流行经本十五行也。 如何可会耶。 答。 今会云。 若以十八字为一行时。 此经本有十四行文。 若以十七字为一行时。 此经本既有十五行文也。 故无相违失也。 文曰。 次遍觉三藏至后无功能者。 第三明玄奘所译经本不同罗什本相也。 文曰。 次大周义净至后加功能者。 第三明义净所译本不同前二本相也。 文云。 又法月及般若至序分流通者。 第四明两三藏异翻异相不同也。 文云。 又陀罗尼至罗什同者。 是辨此彼同相义。 而助成今所释之罗什之本殊胜义意有也。 文云。 言般若心者般若心名者。 是则释心字义也。 此心义是有肝心义。 有指要真实义也。 不取解虑义也。 故陀罗尼集经三曰。 般若大心陀罗尼咒曰。 跢经他(一)揭帝揭帝(二)波罗(二合不同)揭帝(三)波罗僧揭谛(四)菩提莎诃(五云云)依此经本文今疏主成此释也。 问。 般若三藏所译之般若心经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 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 名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离一切苦厄。 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 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欲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 云何修行。 如是问已等(云云)今见此等傍经文。 即可知此心经是别会说也。 所以不可谓抽从大般若经中之略出经本也。 而何言或云略出大般若经心等耶。 答。 是盖出古人异解。 而示释心义也。 问。 此或云者。 是指谁人耶。 答。 案其义趣。 是当法相宗之学者所说欤。 此说意云。 第二时教于鹫峰山等四处十六会大般若经中。 抽其大经中之肝心。 而为此般若心经云也。 文曰。 可谓之蛇鳞者。 是示抽出同大般若经中之少分要义而名心经之比例义也。 意言。 如泥蛇现身若得成就身时。 不改旧蛇身之鳞而为龙之鳞也。 此心经亦尔也。 已上古人说也。 但三论宗门人智光论师等意云。 是心经不如第二时诸部般若教义。 而虽云似明诸法毕竟义。 而于今心经者。 双说空有二义也。 是不同明诸部般若所说空义也。 但于今经者。 无说唯空之过失云也。 故经云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等者。 是意也。 此义方非似蛇变成龙之鳞同义也。 问。 以蛇身不替生。 而乍蛇成龙义。 出从何文耶。 答。 都良香之探要集云。 蛇无羽登白云者。 是盖不此义耶。 问。 心经不别会说者。 理尽说欤。 为当如何。 答。 一往义也。 是是别会说理尽义也。 如陀罗尼集经者。 佛别于给孤独园说般若心经种种真言印法。 最众多广大故也。 又如般若三藏所译心经云。 一时佛在耆阇崛山。 说此般若心经等(云云)所以知别会说也。 问。 文殊是于般若即为能证之本主。 若然者文殊自可说般若心经也。 而何故般若三藏所译心经。 言观自在菩萨说心经耶。 答。 文殊与观音同体异名也。 观音说般若心经无失也。 大师法花略释云。 文殊则观音妙惠(云云)文殊者是观音之智之体也。 观音是文殊之智用也。 是即大悲心也。 此悲智不二义也。 如法宝涅槃经疏云。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总以智为体(云云)约智之用义故言观音说心经也。 以此说可会释此义也。 实虽文殊可云说心经。 今依大悲用义边。 而为利他说法故。 观音云说心经。 有此处也。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中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下上来明第五翻译不同异分义已毕。 自下明第六判释本文分别分也。 文云。 此经总通有五分章者。 所谓一者人法总通分。 二者分别诸乘分。 三者行人得益分。 四者总归持明分。 五者秘藏真言分也。 谓第一人法总通分者。 是诸能修行人与所观诸法境。 相双总收通摄而成能观般若义。 而举示之以为此人法总通分之义意也。 人者是总合而摄取诸大乘修行中诸得自在文修业大菩萨众也。 法者约所观法境者。 总摄取五蕴等诸法及真如无为法也。 于五蕴中等取诸法也。 谓三科·十二因缘·四谛·六度·及真如无为等诸法是也。 故玄奘所译心经本云照见五蕴等皆空者是义也。 若约迷位不觉时故云五蕴横指迷境也。 若约觉悟位即观五蕴等法皆空性也。 如仁王经云。 菩萨未成佛时。 以菩提为烦恼。 菩萨成佛时。 以烦恼为菩提者此义也。 问。 如此义等文证云何耶。 答。 可准知上说文也。 问。 于能观人摄取大乘行中诸菩萨文证何。 答。 上文云观在萨埵则举诸乘之行人者此意也。 问。 此观行之所观法者。 言即为五蕴等。 及真如为无言云何耶。 答。 今经文云照见五蕴皆空等者。 是义意也。 是即以五蕴等与真如正为所观之境界义也。 空者是以空性总略但言空也。 似五蕴等诸有为法之性空理体总云空故也。 此义如成唯识论基疏第九云。 此圆成实依他起上无遍计所执。 二我既空。 依此空门所显真如为其自性。 梵云瞬若。 此说为空。 云瞬若多。 此名空性。 如名空性不名为空故。 空门而显此性。 即圆成实是空所显。 此即约表诠显圆成实(云云)具虽应言空性。 而今略云空也。 谓是具可云五蕴皆空性也。 问。 于五蕴即摄入真如无为耶。 答。 依小乘俱舍论等意者。 是不许于五蕴法中摄入无为义也。 故俱舍论颂云蕴不摄无为。 义不相应故等者。 此义也。 若依大乘义者。 于五蕴内者。 谓摄入真如无为。 是许于五蕴法上即该摄真如无为义也。 则如此心经云者。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等(云云)又如密严经云。 一切法空性。 与法常同体。 乃至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 一切法亦然。 空性与之一者。 此义意也。 问。 若尔者。 以何义言人法总通分耶。 答。 人者是总通而集一切大乘经中得自在菩萨也。 法者是亦总通而摄取一切有为无为法也。 则于如是人法。 而依总集通摄义。 即为今人法总通义。 而成般若妙行云也。 重解云。 此中人者是于观得自在菩萨是也。 法者所观之自性空寂之五蕴等法是也。 是即人法互相待。 即境智共相通涉也。 依和合力而成般若波罗蜜多之妙行也。 故云人法总通分也。 若是虽能观智是有。 假令所观法若无者。 般若妙行不成也。 若是虽所观境是有。 若假令能观人无者。 又般若妙行不成也。 而今能观人所观境俱是圆满而成般若妙行云也。 故智度论云。 智及智处。 名为般若者。 此义也。 复次秘释意云。 人法总通者。 人与法互融通该摄义也。 人即法也。 法即人也。 智即境。 境即智也。 无二无别义也。 是说理为智。 说智为理也。 此义意如宝钥明一道无为心云。 寂光如来融境智而知见心性。 乃至云。 寂而能照。 照而常寂。 似澄水之能鉴。 如莹金之影像。 湿金即照影。 照影即金水。 即知境即般若。 般若即境。 故云无境界。 即此如实知自心名为菩提(云云)文云。 观自在能行人者。 是先初指示第一人义也。 文云。 即此人本觉菩提为因者。 是明上所列五法之中第一因义是也。 此因者是性得佛性也。 即成佛之正因是也。 是成佛之种子义也。 如密严经云。 如是之藏识。 是清净佛性。 凡位恒杂染。 佛果常持宝(云云)又菩提心论云。 佛能证无上菩提。 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 一切众生本有萨埵。 为贪嗔痴之所缚故。 诸佛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 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日月轮。 由作是观照见本心等(云云)又云。 一切有情于心之质中有一分净性。 众行皆备。 其体极最妙皎然明白。 乃至轮回六种亦不变易(云云)”文云。 深般若能所观法即是行者。 是明修得佛性也。 是则能观智与所观法和合。 正成般若之妙行云也。 文云。 照空则能证智者。 是释般若义也。 能观智即观照五蕴性空之义。 说为深般若妙行者也。 即是为自证菩提果德也。 文云。 度苦则所得果果即入也者。 是示证得大般涅槃义也。 此证大涅槃名为果果义。 如涅槃经二十七云。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是十二因缘。 因因者即是智慧。 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果者是无上大般涅槃(云云)意云。 世间十二因缘法即以为佛因也。 其所以者。 于此十二因缘即观其空性故。 令显佛果也。 故以十二因缘为第一句有因佛性也。 是名为境界佛性也。 故以此境界名为有因佛性也。 第二句有因因者是因位智慧行也。 是前因之家因故。 名为有因之义也。 此因望前境界之因时。 以是为此其第二因因句也。 于是虽有果义。 今望后有果有果果二法时。 以此智慧行名为正了知之因义也。 第三有果句者。 是无上大菩提果也。 望前第二句智慧因时。 以此第三句菩提名为有果义也。 第四有果果句者。 是当大般涅槃果也。 前第句菩提果之上重果故名为果果义也。 即入也。 入者般涅槃义也。 此义意如大日经疏曰。 所言阿(短声)阿(长声)暗(短声)恶(入声短声)四字如次配因·行·证·入四法也。 问。 其大疏所言因行证入义意云何。 答。 如菩提心论云。 准毗卢遮那经疏。 释阿字具有五义。 一者阿字(短声)是菩提心。 二阿字(引声短声)菩提行。 三暗字(短声)是证菩提。 四恶字(短声)是般涅槃之义。 五恶字(引声)是具足方便智义(云云)已上四句义如是也。 文云。 依彼教人智无量差别时亦多者。 是释时节差别义也。 是约所化度众生机根不同。 所以而辩教法有差别义也。 三生者是正示极无自性心之行者修行时分所得果义也。 问。 其极无自性住心行者之三生得果义意何。 答。 华严宗五教章中卷云。 何故十信终心即辨作佛得果义也。 答。 今言作佛者。 但初从见闻已去。 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 解行终心因位穷满者。 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云云)。 依此义故。 云三生者。 是正示极无自性心等意也。 兼又示一道无为心速疾成佛义也。 问。 若尔者。 一道无为心佛可言其三生数义耶。 答。 于一道无为心修行位次成佛时顷有二义。 一者顿悟行者之速疾成佛义。 是以龙女为其证据。 二者渐悟人声闻经多劫成佛义。 是用三根之声闻成佛义也。 其渐悟成佛之文证。 是法花二云。 舍利弗。 汝于未来世。 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乃至云。 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当得作佛。 号曰花等(云云)又第三云。 我以佛眼见迦叶。 于未来世。 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等(云云)又于自余得授记诸声闻等。 皆有经无数劫成佛之文说也。 但于此渐悟入经无数劫成佛义者。 义可摄何句。 所明三劫行义也。 可知一道心行人有二义。 谓以顿悟人摄三生句。 以渐悟人可摄三劫行也。 又龙女成道文证者。 同经第五云。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 忽然之间变成男子。 具菩萨行。 即往南方无垢世界。 坐宝莲华。 成等正觉(云云)故可知于一道无为心。 有三生所摄成佛与三无数劫所摄成佛此二义也。 于天台宗建立速疾成道义故。 于此三生处摄一道无为心故无失也。 问。 其意何。 答。 彼宗以龙女成佛为速疾成道之证据也。 龙女之成佛是可有三生义也。 女身者是第二生。 变成男子是第三生也。 此女身以前之生为是种善根之生也。 以是总可为第一生也。 故可知于一道无为心行人亦有三生义也。 所以言三生者。 是终权佛处密容入一道极无两心。 而含说二住心之三生义也。 具于龙女之前生种善根文之证据。 方寻之处。 法花第四云。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花经乃至一偈。 药王当知。 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 于诸佛所成就大愿。 愍众生故生此人间等(云云)以此文可知龙女亦于曾世必值若干佛种无量善根也。 问。 此龙女三生成佛之文证云何。 答。 五教章云。 此龙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都率天子等。 于三生中即克彼果义等(云云)以此文证可知此义也”文。 三劫者。 是总标他缘大乘心觉心不生心所有所经三无数劫义(三僧祇劫义如常说也)问。 若言三生者言声闻乘中三者有何咎耶。 答。 可有杂乱说义咎也。 问。 其有咎意云何。 答。 先明声闻人三生者。 此次可明缘觉所经多少劫生也。 而此三生次直明三劫。 故可知此次第示极无自性心等之权佛之因位所经三生义也。 此次亦更明他缘大乘心觉心不生也。 因有此次第。 明声闻人所经六十劫与缘觉人所经百劫者。 则有其理而无杂乱说义咎也。 故云尔也。 文云。 六十百妄执差别者。 是明声闻人与缘觉人各各期得果时。 其修行之间所经时顷义也。 十住心论四云。 声闻速即三生。 迟六十劫也。 缘觉有二类。 一者部行。 二者麟喻也。 部行类四生等及六十劫也。 麟喻一向百劫行也。 问。 如何立其义耶。 答。 是如于此中建立之。 十住心论五云。 瑜伽论第三十四云。 云何独觉习。 谓有一类。 依初独觉道满足百劫修集善根。 过百劫已于无佛世。 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证法现观得独觉菩提果(云云)问。 此中何故不明缘觉乘中极速所经时顷耶。 答。 麟喻人必经百劫修行也。 部行人从声闻乘转成缘觉果也。 故其行所经时顷同声闻三生等而无差别义也。 是人经四生五生等。 最不定也。 问。 于此三生六十劫修行。 是于何人何位中成修习独觉菩提之因行耶。 答。 十住心论云。 若已声闻六十劫修习解脱分回心入独觉时成众出。 若至独觉解脱分等善根位等中。 更四十劫练者成麟角(云云)以此文可知。 于自乘他乘之种解脱分位与自乘顺决择位中。 依修习因行事各别不同。 而成麟喻·部行二种独觉果位也。 问。 如是劫数言何劫耶。 答。 智法花摄释曰。 明增减劫中修此行也(云云)文云妄执差别者。 是示一切行者必是皆悉于断妄执之中。 而经历多少劫数而修行之本意起也。 谓二乘人本意是而为断烦恼障遣除人我执故。 修习三生六十劫百劫行。 而证二乘菩提涅槃果云也。 又菩萨是本意即为断尽烦恼·所知二障遣除我法二执故。 修三阿僧祇善行。 而遂证菩提涅槃二果云也。 依如是断染差别故。 云妄执差别也。 三劫者是示三僧祇劫也。 是即示他缘大乘心行与觉心不生心行也。 若于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所经劫数者。 虽心处不明之。 而以此三劫之义亦含摄一道极无两心。 而表各有三起数量义也。 问。 以何大疏二云。 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者。 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 则是超越三劫瑜祇行。 梵言劫跛有二义。 一者时分。 二者妄执。 若依常途解释。 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觉。 若秘密释。 超一劫瑜伽行。 即是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执。 名一阿僧祇劫。 二劫瑜伽祇行。 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 名二阿僧祇劫。 真言门行者。 复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 得至佛慧初心。 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 若一生度此三妄执。 则一生成佛。 何论时分耶。 今私云。 准此疏文。 总亦说极无自性与一道心等中所经三劫中断是妄执之义也。 又依此义意故。 可知辨断除妄执差别者即此意明白也。 文云。 是名时者。 是总结也。 又颂曰观人修智慧至离烦一心通者。 是以颂文辨上第一人法总通分义也。 如此颂是有音韵调连。 下颂皆尔也。 准可知其所由也。 上第一句颂示能行人也。 颂文云深照五众空者。 是示所修得之其空行之法也。 第三句曰历劫修念者者。 示上时分不同义也。 次颂第四句云离烦一心通者。 示上证与入二种义也。 文云。 第二分别至二一是也者。 自下于第二分别诸乘分。 标其章数别名也。 建者义举建立如来之境界也。 是普贤之如来号也。 即极无自性心之义也。 于此佛乘中。 正明建立诸法缘起义也。 故名为建立如来也。 如释大乘论第三云。 证说经云。 我从具缚凡。 具经一切地。 圆满行因海。 庄严大觉果。 我从清净地。 具经一切地。 将一切万行。 得第一信位。 入无明藏海。 如是二大事。 一时非前后(云云)此文是明缘起诸法是从如来藏建立。 而圆满融相摄之由来义也。 又如十住心论九及宝钥云。 华严大意。 原始要终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云云)文云绝者。 是示觉心不生心义也。 诸法相绝绝。 而示立八不中道义意也。 文云相者。 是示他缘大乘心法相唯识义也。 文云二者。 是示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行法义也。 如次为唯蕴无我心拔业因种心也。 又云一是示一道无为一乘心义也。 问。 明此六种住心义者。 于此六重住心即次第杂乱。 而何有前后不次咎耶。 答。 虽云似次第杂乱。 而更表有除所以故。 今有此建立次第义而非杂乱也。 问。 其所以云何。 答。 于极无自性心。 是始明染净义之缘起法。 是初际由诸义故。 初前明建立如来三摩地门义也。 故菩提心论云。 又深知一切法无自性。 云何无自性。 前以相说。 今以旨陈。 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 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回六趣。 若觉悟已。 妄想止除。 种种法灭。 故无自性。 复次佛慈悲从真起用救摄众生。 应病与药施诸法门。 随其烦恼对治迷津。 遇筏达于彼岸。 法已应舍(云云。 如十住心论等。 以此文被用极无自性心之证文也。)次所以明觉心不生他缘大乘拔业因种唯蕴无我心之次第。 是示始从深住心渐次出浅住心次第也。 从本趣向末次第也。 次最后所以明一道无为心者。 是示摄末归本义也。 此一切诸法遂还归一乘一道法故云尔也。 法花第三云。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 究竟至于一切种智(云云)又如华严经探玄记一云。 唐吉藏法师立三种教为三法轮。 一根本。 即华严。 最初所说。 二支末法轮。 即小乘等于后所说。 三摄末归本法轮。 即法花经。 四十年后说回三入一三教。 今准此说可知。 于诸教所说示之生起由来义也。 若依此说者。 所以最初明极无自性心者。 是表最初说华严教义也。 其中间所说大小乘教当余住心也。 文云。 初建立者所谓至地门是也者。 释建立如来名也。 文云。 色不异空亦复如是者。 明极无自性心中之圆融事无碍义也。 是即真俗相融事理该摄义也。 是即华严宗三种圆融之中事理圆融义意也。 文云。 建立如来至菩萨秘号者。 是约极无自性心。 是明普贤之异名也。 具辩如理趣经释也。 文云。 普贤圆因至故以名之者。 释建立名义。 谓约此住心即以立三种圆融妙义故。 名云建立也。 三种圆融义者。 勘华严宗章疏文处云。 理理圆融·理事圆融·事事圆融。 是名曰三种圆融义也。 如十住心论九云三种圆融优游二门境者。 此义意也。 十住心论亦云。 虽三种世间互相融说无尽无尽义迹遥此域(云云)三世间。 一者智正觉世间。 二者众生世间。 三者器界世间是也。 又文云。 又是一切至行愿之身者。 是指普贤名云一切如来菩提心行愿之身也。 如大疏一云。 普贤菩萨者。 普是遍一切处义。 贤是最妙善义。 谓菩提心所起行愿及身口意。 悉皆平等遍一切处。 纯一妙善备具众德。 以为名(云云)。 文云。 颂云色空本不二至含水喻其宗者。 是作颂示说前经文云色不异空义也。 初第一句。 且约色法明有空不二义。 次第二句约余四蕴法明事理不二义也。 第三句约一切法明三种世间圆融无碍义。 第四句约喻示其圆融无碍相摄义也。 于喻者是有二种。 一者金器不隔喻。 二者水波不别喻也。 金器不隔喻者。 如密严经颂曰。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云云)水波不别喻者。 如入楞伽经颂云。 八九种之识。 如水中诸波(云云)。 文云。 二绝者所谓至地门是也者。 是标第三觉心不生心之文殊之三昧门也。 文云。 是诸法空至不减是者。 举本文配当释意也。 此是诸法空相等者。 是明真如相也。 是明真如自相也。 是如起信论云。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云云)。 文云。 言无戏论至菩萨密号者。 是举文殊异名也。 文云。 文殊利剑至执之心平等者。 是叹文殊断惑断德也。 文云。 是故名者。 总结立名也。 文云。 颂曰八不绝诸戏至义用最幽真者。 初一句显示上所明八不真如法离绝义也次第二句是配当文殊所证境也。 次第三句却释上离绝义也。 第四句是赞其甚深最妙德也。 文云。 三相者至地门是者。 明第三他缘大乘心之法相宗之义也。 此摩诃梅多罗者。 此云大慈氏也。 冒地萨坦缚。 此云觉士也。 又云觉有情也。 慈代者弥勒菩萨本心性也。 又种姓也。 是以慈立为姓名也。 觉士者是一切大菩萨之通相德行也。 三摩地门者。 是弥勒菩萨所证大慈心三昧也。 文云。 是故空中至识界是也者。 是以经本文配初释意也。 是故者。 是同用上觉心不生心章中所言是诸法空性等义故。 至于此章中云是故也。 是故空中者。 于真空性真理中。 凡都遣除一切有为相法之三科·十二支·四谛等法相云也。 文云。 大慈三昧以与乐为宗者。 是示此他缘大乘心之利他行本意义也。 文云。 示因果为识者。 是示由慈氏尊名。 是因位果位并依持不杀生戒故。 因位果位俱立弥勒名义也。 此义如心地观经第三云。 弥勒菩萨法王子。 从初发心不食肉。 以是因缘名慈氏。 处于第四都率天(云云)。 文云。 相性别论唯识遮境心只在此乎者。 此义意云。 相性别论者。 是真如理与依他相者。 彼是虽云不即不离义。 而此真性与他劫相不无其差别义云也。 如成唯识论云。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 于彼常远离前相故。 与此依他非一非不一。 如无常性等。 非不见此彼云。 此颂意。 示依他起识相与圆成实之识性非一非异义也。 是即性相别论门义也。 唯识遮境者。 是遣所执心外实有之都无境界。 而存唯心所作境义也。 如旧译华严经云。 三界唯一心。 心外无别法。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云云)又新译华严经云。 了达于三界。 但从贪心有。 知十二因缘。 在于一心中。 如是即生死。 但从心而喜。 心若则灭者。 生死则亦尽(云云)又成唯识论云。 文诸愚夫迷执外境起烦恼业沉沦生死。 不缘观心勤求出离。 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云云)此性相别论唯识遮境者。 意云。 若真性胜义门意者。 唯有真如理性。 而虽除遣遍计所执之都无体用。 及以存依他如幻之虚伪之假成法体。 而今若约于俗谛依他门者。 由唯有内心内境。 而发菩提心修因向果义成也。 但为毕竟都无是心外境界之实我实法体云也。 文云。 颂云二我何时断至幻影即名宾者。 是一颂中第一句。 问断我执法执相应烦恼障所知障惑之义也。 第二句已下答也。 三祇证法身者。 菩萨于三无数劫间。 修行六度四摄行。 而断尽二障遣二执证二空无我法身理云也。 阿施者是阿陀那识也。 此云执持识也。 第八阿赖耶识之执持一切诸种子五根器界等故。 名云执持也。 如阿毗达摩经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 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云云)幻影即名宾者。 是幻喻示此执持之虚假非实义。 尚如幻如影像等也。 于此阿陀那识。 即亦因缘所成法故。 即说为如幻如影云也。 是为假名非实法义也。 如金刚般若经颂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云云)。 文云。 四二者唯至三摩地门也者。 是第四人明声闻独觉二乘三昧门义也。 文云。 无明至无老至佛之三昧者。 且先明以空于十二因缘义本经文。 配属拔业因种心之缘觉之三昧门也。 颂云风叶知因缘至羊鹿号相连者。 此颂初一句。 是明觉道之外因缘也。 谓待秋风而红叶零落。 依东风而春花纷散故焉。 见四季无常相即缘觉人发道心。 即厌生死无常咎。 知世间苦患也。 十住心论五云。 见彼花叶觉四相之无常。 住此林落证三昧于无言(云云)第二句云轮回觉几年者。 是示觉悟从无始以来轮回生死受苦也。 几者于是示有于无始生死受苦之间。 不可数劫数量义也。 又云露花除种子者。 是示依悟如露虚假伪义而断惑拔罪义也。 如三教论云。 持草上露忘朝日至。 凭枝端叶忘风霜至者。 盖此义也文云羊鹿号相连者。 示二乘义也。 文云。 无苦集灭道至道之三昧者。 即明知苦断集灭修道法也。 如法花二云。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云云)若灭贪欲。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 名为解脱(云云)是先上文所明二乘之中唯蕴无我心之三昧行是也。 是又释声闻人得名也。 文。 颂曰白骨我何在至罗汉亦何虞者。 是第一句示依骨琐想之不净观而遣我爱执义也。 次第二句明依青瘀想不净观而遣人我执义也。 依已上二想观。 遂舍贪爱结缚。 而证得生空无我理也。 文云吾师是四念者。 示诸圣人以法为师。 即是四念处。 四念者。 是念身·受·心·法而成不净·苦·无我之观念也。 以此四处观行而可为诸行者师依云也。 第四句文云罗汉亦何虞者。 无学人既观达四念处故。 于此处佛有常乐我净之四颠倒妄念耶也。 虞者娱乐义也。 文云。 五一者至三摩地门也者。 是明第五举一道无为心之能证智人以属所证法也。 是三摩地为观世音菩萨之三昧法门也。 一者是一乘法也。 故法花第一云。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又云。 十方佛世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者。 此义也。 又云。 阿里也(圣义也)缚路枳帝(观自在义也)冒地(觉义也)萨坦缚(有情义也。 具文此义如意病秘释也)。 文云。 无智至无所得故是也者。 是牒本经文配当释意也。 问。 以何义故。 以此无智亦无得文偏属一道无为义耶。 答。 大日经云。 大日尊告秘密主言。 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 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等(云云)亦法花第五云。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云云)依此等本经文。 大师作此释给也。 宝钥云会三归一赞佛智之深多者此义也。 文云。 此得自性至拔其苦厄者。 是指此住心之中能证佛。 而示其佛利他之化用也。 文云。 举能达得名者。 释经本所言之无智之下智义。 谓通达所证之无所得之空理。 总名双智义也。 文云。 所证既泯者。 是明此能证智之即称会所证空理义也。 文云。 理智强以一名者。 意云。 能证智与所证理既成就一体无别义故。 或时说智即名理。 或时说理即名智。 无过失也。 故金光明经云法如如者此义也。 又智度论云智及智处名为般若者此义也。 是说理为智说智为理也。 是以理智无别义故有此说也。 故云理智强以一名也。 又如宝钥明一道无为心。 文云。 寂光如来融境智而知见心性。 乃至云。 寂而能照。 照而常寂。 似澄水之能鉴。 如莹金之影像。 湿金即照影。 照影即金水。 即知境即般若。 般若即境故。 云无境界。 即此如实知自心名为菩提(云云)又云。 一如本净境智俱融(云云)以如此说文可知此义也。 文云。 法花涅槃等摄末归本教者。 是指示所依本教之经名也。 文。 唯含此十字者。 是别结此第二分也。 谓始从无智至无所得故之十字是也。 此般若无得义者。 是示始觉般若之无所得义也。 如成唯识论十云。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云云。 是明十地菩萨所得无摄行也)。 本经云以无所得故者。 以上来所明诸乘始觉之般若行。 今即令归入本觉故。 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 问。 始觉般若是依正本觉般若者。 示何等义。 答。 如起信论云。 所云觉义者。 谓心体离念相。 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何以故。 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 而有不觉。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云云)。 文云。 诸乘差别智者察之者。 总结分别诸乘分也。 文云。 颂云观莲知自净至三车即归默者。 以颂重显示此住心大意也。 第一第二两句示约喻而悟解本觉自心之本净性义。 见果者。 是约始觉义。 亦示莲果之不染淤泥义也。 第三句释是一道无为之无智亦无得义也。 第四句三车即归默者。 示三乘即还归本一乘时。 未三乘遮心而归入本一乘。 而本一乘显现也。 如宝钥云会三归一赞佛智之深多者此意也。 问。 于分别诸乘分中。 以何义故不安异生羝羊心等三个住心耶。 答。 非无所以不安其三心。 谓异生羝羊等三心。 是遂虽云成出世远因缘。 如是今者。 不取住流转生死之因果我执相应之境界也。 其所行之作业是不相称于出世深般若波罗蜜多之空惠义故。 即今除之而不摄取分别诸乘分中。 最有此处也。 问。 其异生羝羊等三心之我执相应义意云何。 答。 秘藏宝钥云。 第一异生羝羊心(凡夫狂醉不知吾非。 但念淫食犹如羝羊。)第二愚童持斋心(内外因缘忽思节食。 发心萌动如谷遇缘。)又云。 举名显光之妙术。 保国安身之美风。 外号五常。 内名五戒。 名异义融。 行同益别(云云)第三婴童无畏心(外道生天暂得苏息。 如彼婴儿犊子随母)又如菩提心论云。 又诸外道等。 恋其身命。 或助以药物得仙宫住寿。 或复生天以为究竟。 真言行人应观。 彼等业力若尽。 未离三界。 烦恼尚存宿殃等(云云)今私云。 如是文等明前三个住心有我执相应之过失也。 又彼菩提心论之所云于前之等言。 是双即显示第二愚童心第三婴童心之过失义也。 问。 若尔者愚法二乘既有法执过失也。 故菩提心论云。 当观二乘之人虽破人执。 犹有法执等(云云)若然者则是人既不相应于深般若法空之智惠行人也。 而何故以此人为分别诸乘所分摄义耶。 答。 其二乘人虽有法执。 各而有生空观之一分智惠德故。 即以此人为分别诸乘分所摄无咎也。 是既为相顺深般若之空惠之一分妙行故也。 但如彼前三个住心者。 今无如是生空观智惠行故除之也。 故菩提心论云。 又二乘之人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 深起厌离破众执。 勤修本法克证其果。 趣本涅槃已为究竟(云云)问。 若依本经文建立诸乘者。 下经文云无无明乃至无苦集道(云云)而疏主依此经文则于分别诸乘分中是建立唯蕴拔业两乘义也。 若尔者。 于上经文云照见五蕴皆空句下。 何故可不被开意异生羝羊等三个住心耶。 彼无无明等句与此五蕴皆空等句。 彼是破有执病。 其义斋等。 最令无差别意故也。 谓于深般若理自本无凡夫之众生。 亦无二乘之圣者也。 而何故于照见五蕴皆空文下者。 虽不可建立他缘大乘心等四乘义。 而强建立他缘乘等四乘人。 若强建立诸乘人者。 何故同不被开意异生羝羊等三心人耶。 而于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句下。 既被建立唯蕴拔业两心矣。 是更似有爱增偏颇咎也。 此难何可通释耶。 答。 此例难尤然也。 今尝可通释之。 谓上经文所言照见五蕴皆空文。 是修证此深般若行而境智冥合双照真俗二谛人。 已得自在证得妙观察智菩萨。 以此人为人法总通别义也。 唯蕴无我已下五重住心。 既阙无如是胜用也。 故于于此五种住心者而不摄取人法总通分中也。 但于分别诸乘分之末。 而摄取唯蕴无我拔业因种二住心义者。 更有深意趣故。 于分别诸乘分中建立此二住心也。 问。 其深意趣何。 答。 此意趣者约回少入大二乘人。 以此唯蕴拔业两心者。 于小乘人即有为趣入大乘教成亲因缘义故。 于此所言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文。 则为建立唯蕴拔业二心之说文也。 问。 以何所以知尔耶。 答。 于此经所说。 以当机人。 舍利子是为回小向大人也。 谓如舍利子等者。 于二乘菩提道中。 既洗垢浊烦恼障。 而依净小乘中菩提分之心故。 方堪能发生大菩提心故也。 所以以此人回小入大之观前因缘故。 则以唯蕴拔业两心。 方于摄取分别诸乘分中。 而方为显示此意。 则有此处也。 但经所言照见五蕴皆空者。 是总合示破众生之实有执义意也。 而下文所言无无明等乃至无苦集灭道等者。 是亦虽示破二乘之圣者之所观境界实有义。 而取彼二乘人即依觉悟此十二因缘四圣谛等之空寂旨。 是以示为真实之二乘圣者今入大乘近因义也。 此义如法花第二云。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是故以是二乘为诸乘成摄入义也。 故知于无无明等句乃至无苦集灭道句者。 虽建立唯蕴拔业两乘。 而于五蕴皆空句者。 今不建立其异生羝羊等三心也。 是令为破除一切所执之实有我法咎故此句来也。 所以上文云五蕴皆空之句下。 遣与我执相应人我法我义故。 不建立异生羝羊心等所存之有情之有执义也。 如下文所云无无等乃至苦集等句者。 是为存所解悟三空观智惠义故尚存子。 而建立唯蕴拔业两乘义无咎也。 故彼上文此下文。 其意颇有差别所以也。 所以无相遣咎也。 问。 于其二乘人成万法皆空解者。 其意云何。 答。 法花第二者。 尔时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目犍连而白佛言。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 我时在座身体疲懈。 但念空无相无作。 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等(云云)问。 其迦叶等是广惠大声闻也。 所以悟三解脱门而成就法空观也。 如彼愚法小乘中二乘人。 云何可成三空观耶。 答。 如菩提心论云。 二乘之人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等(云云)故知凡一切二乘了知诸法毕竟空义。 于愚法二乘尚有折法空观故云尔也。 加之唯神咒意者。 此心经建立二乘行果。 所谓揭谛揭谛等是也。 所以可知上下两文所望意异也。 又会释云。 若约大乘教中广惠二乘深觉悟四谛十二因缘等之无生无作深妙理故。 以无无明等义而建立拔业因种心·唯蕴无我心。 方无上所言例难咎也。 问。 其大乘教中广惠二乘深觉悟四谛十二因缘等无生义文证何耶。 答。 如法花第二云。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摄无为。 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文)又云。 我等今者真声闻。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等。 此文且是示大乘教中不愚法之广惠声闻觉悟无生四谛等诸法义也。 缘觉乘广惠人准之可知也。 故如守护国界经云为求辟支佛者说应甚深十二因缘法等者。 此义也。 问。 其守护经文何。 答。 经云。 复有二种因缘。 微细观察无生理故。 近解脱故(云云)上来辩分别诸乘分讫。 自下明第三行人得益分也。 文云。 第三行人得益分有二人法者。 是标此第三章中更有别门义也。 文云。 初人七前六后一至有异故者。 是释约人是有七种义也。 谓前六者。 第一者极无自性心之行人。 第二者觉心不生心之行人。 第三者他缘大乘心之行人。 第四者拔业因种心之行人。 第五者唯蕴无我心之行人。 第六者一道无为心之行人是也。 后一者。 是秘密庄严心之行人是也。 以此七人义故。 云初人有七也。 七种人皆由能乘所乘差别故分七人也。 文云。 愚识金智是也者。 本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 是名般若行人依般若之胜行而得其利益义也。 此四种萨埵义如大疏第一云。 就瑜伽宗者。 萨埵略有三种。 一者愚童萨埵。 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 心行邪道修习苦因。 恋着三界坚执不舍。 故以为名。 二者有识萨埵。 即二乘也。 才觉知生死过患。 自求出离至涅槃。 着保化城作灭度想。 于如来功德未生愿乐之心。 故以为名。 三者菩提萨埵。 无上菩提出过一切臆度戏论种种过失。 是一向纯善白净微妙。 不可譬类之义。 是众生之本性不思议心也。 能思如是成道事。 显示修习坚固不动故。 名菩提索多(云云)于此秘键。 所列四种萨埵中。 除遣前二种萨埵。 而持取后二种萨埵也。 于后二萨埵中。 金者是真言门位菩提萨埵也。 智者非名真言门菩萨也。 是显教中一乘之三贤十地等菩提萨埵是摄也。 又解云。 持取第二有识萨埵义有也。 次法又四至行证入也者。 是标所行法有多种名数也。 文云。 般若即能因者。 是释其因义也。 此般若者是以本觉即为般若也。 于此本觉显有般若义故也。 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者是义也。 是清净本觉名为无垢智。 此即般若义意也。 上文等云此人本觉菩提为因者。 是同此下文所言因义也。 文云。 能行无碍离障者。 是释经本所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之句也。 谓依般若等者。 是示以本觉般若即为始觉般若之所依义也。 心无挂者。 是于此始觉般若行。 即示无烦恼障义也。 心无碍者。 是示于此始觉般若行亦无所知障义也。 挂名云烦恼障也。 碍名云智碍也。 无挂碍故者。 即无有二障染因故。 即亦无二种生死之果报义也。 经云无有恐怖者。 依烦恼亦无二种生死之果报义也。 经云无有恐怖者。 依烦恼因故即有分段生死果报。 依所知障因故有变易生死果报也。 以此二生死果名为恐怖也。 二乘人以分段生死为所厌法故。 望二乘人即为恐义。 望佛菩萨以变易生死为所厌法故。 以变易生死为怖法也。 经云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者。 是于始觉菩提示离妄识妄想义也。 如无量义经云。 智恬情怕虑凝静。 意灭识亡心亦静。 永断梦妄心想念。 无复诸大阴入界(云云)颠倒者。 是示我执法执等四颠倒心也。 梦想者。 妄虑分别心也。 离如是过时。 成是妙行也。 经云究竟涅槃者。 是示得大般若涅槃利益义也。 是即得果益是即入义也。 经云依般若波罗蜜多等者。 是示得始觉无上菩提义也。 是即证果义也。 文云。 颂云行人数七至正依何事乏者。 以颂重显示前义也。 初一句明能行数。 次第二句明所行法数也。 重二者是成四数义也。 次第三句明入与证二果义也。 第四句明其二果上依报国土与正报身心等。 广大无边际甚深微妙义也。 文云。 第四总归持明分者。 是标第四分章也。 此总归持明分者。 是示以一切显教所说教理行果。 皆悉遂令归入真言宝处曼荼罗究竟果海法也。 故宝钥云。 显药拂尘。 真言开库。 秘宝忽陈。 万德即证(云云)又云。 九种心药拂外尘而遮迷。 金刚一宫排内库而授宝者。 即此义也。 文云。 又三名体用者。 是大神咒。 是大咒。 是无上咒。 是无上等等咒之四种名字是名也。 秘藏记云。 诸经中说。 陀罗尼。 或明。 或咒。 或密语。 或耳唐。 如是五其义如何。 陀罗尼者。 佛放光之中所说也。 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不异。 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 有世间咒禁能发神验除灾患。 今持此陀罗尼人。 能发神通除灾患。 与咒禁相似。 是故云咒。 文曰。 真实不虚指体者。 示此真言体是三世不变异法义也。 悉昙字母释云。 若依大毗卢舍那经云。 此是文字者。 自然道理之所作也。 非如来所作。 亦非梵天诸天之所作。 虽有能作者如来所作不随喜者。 此义也。 文云。 能除诸苦显用者。 义易知也。 文云。 举名中等者。 是约横义者。 于此四名以一往义如次即配四乘法义也。 文云。 若义等者。 约竖义者。 以此四种名字一一各可悉皆兼通四种法义也。 文云。 略示一隅至即反之者。 是劝学举略说而可括摄广义云也。 是以示一隅而可比知余残三隅云也。 文云。 颂云总持至实相具此名者。 上二句明举四种法为陀罗尼义也。 下二句举其四种体相而以之立陀罗尼名义也。 悉昙字母释云。 所谓陀罗尼者梵语也。 唐翻云总持者。 总摄持者任持言。 于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 于一法中任持一切法。 于一义中摄持一切法。 于一声中摄藏无量功德。 故名无尽藏。 又云。 若据密藏义。 更有约法四种之释。 一者此一字法能与诸法自作轨持。 于一字中任持一切诸法。 是名法陀罗尼。 二者于此一字义中摄持一切教中义趣。 是名义陀罗尼。 三者诵此一字之时。 能除内外诸灾患。 乃至得究竟于示菩提之果。 是名咒陀罗尼。 四者若在家若出家善男善女。 于日夜分中。 若一时二时乃至四时。 观念诵习此一字时。 能灭一切妄想烦恼业障等。 顿证得本有菩提之智。 是名得忍陀罗尼。 如一字者自余一切字义皆含如是义理(云云)。 文云。 颂云总持至实相具此名者。 以颂重显示前义也。 上二句明以四种差别总摄而悉可受持义也。 下二句是示以声字等五种法皆为总持义也。 谓声者是所生从口咽喉。 有所诠表音声是也。 字者天竺所用梵语文字是也。 人者上所举七种人类是也。 法者上文所言因行证入是也。 实相者真言所诠字相理是也。 皆以如是法为总持义也。 问。 何以为总义也。 答。 如悉昙字母释云。 第一法陀罗尼者。 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惠力持。 由此力持闻未尝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所摄录无量曲。 经无量时能不忘。 以由此义故。 以为总持义也。 上来辩第四章毕。 自下明第五章也。 文云。 第五秘藏真言分有五者。 是标此第五分中更亦有五分章义也。 就中有二文。 初明秘藏真言义。 后问答决疑也。 是其初文也。 宝钥颂云。 九种住心无自性。 转深转妙皆是因。 真言密教法身说。 秘密金刚最胜真(云云)又二教论云。 自性自受用佛自受法乐故。 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 谓之密教(云云)。 文云。 初揭谛至句义如是者。 以此四句真言如次配四乘差别也。 揭谛者此云行也。 是即示四种乘人之修行作业之义也。 秘藏记云。 揭谛揭谛(行也义谓菩萨行佛行)波罗揭谛(圆满最胜也)波罗僧揭谛(和合)菩提娑婆诃(究竟义。 圆满义。 惊觉义。 成就散去义)问。 彼此二说句义相违云何。 答。 异说不同难和会。 今尝将会之。 彼秘藏记明从本垂迹义。 今秘键是明从因向果义。 故无相违也。 意谓。 于第三波罗揭谛者。 总摄入他缘大乘乃至极无自性心也。 于第四波罗僧揭谛句。 是句者是一向唯属真言密教之行果也。 于第五菩提娑婆诃句者。 以上所明六种住心人之皆悉遂令归入真言曼荼心之果海义也。 故上所说诸乘究竟于真言之菩提令证入义也。 文云。 句义如是者。 是总结之辞也。 文云。 若约字相至历劫难尽者。 是赞此梵字真言之总持之作用无穷尽德也。 问。 以何义名字相又名字义耶。 答。 如字母释云。 音阿(上声呼)训无也不也非也。 音阿(去声长呼)乃至迦(上声呼)一切法离作业等(云云。 私云是云字相也)又云。 音伊(上声呼)一切诸法灾祸不可得(云云。 此言不可者以是为字义也)今私案云。 梵字之字训是为字相也。 以此字之不可得义即为字义也。 此不可得者含胜义谛甚深最妙义故云字义也文云。 若要闻者依法更问者。 是总结示劝学意也。 文云。 颂云真言至一心是本居者。 以颂重明上义也。 真言不思议者。 是总叹德也。 如大日经云。 真言三昧门圆满一切愿。 谓如来不可思议果等(云云)。 文云。 总诵者无明除者。 示断惑德也。 文云。 一字含千理者。 是示一字摄多门德也。 文云。 即身证法如者。 是赞即身成佛妙法也。 菩提心论云。 若人求佛惠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 文云。 行行至圆寂者。 亦以显密二行遂到法身如来大涅槃处也。 文云。 去去入原初者。 示弃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遂归入本初真实处义也。 文云。 三界如客舍者。 是示欲·色·无色之三界暂住义也。 文云。 一心是本居者。 是示以本觉一心处为遂可住常住本处义也。 上来明秘藏真言分中正宗义讫。 自下文中是第二问答决疑分也。 此中所有问答易可了知故。 强变委不可解释云也。 文云。 问陀罗尼以下文。 是问答。 问答有二重。 文云。 问陀罗尼至深背圣者。 是初重问答说也(此问答文义最易了知故不释之也)。 文云。 问显密二教至说秘义不可者。 是第二重问难也。 文云。 医王之目至深重重耳者。 是第二重答说也。 此中问答有深旨。 是义意如二教论云。 问。 应化身说法诸宗共许。 如彼法身无色无像。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无说无示。 诸经共说斯义。 诸论亦如是谈。 如今何谈法身说法。 其证安在乎。 答。 诸经论中往往有斯义。 虽然文随执见阴。 义逐机根现而已。 譬如天鬼见别人鸟明暗。 问。 若如汝说。 诸教中有斯义。 若如是者。 何故前来传法者不谈此义也。 答。 如来说法应病投药。 根器万差针灸千殊。 随机而说权多实少。 菩萨造论随经演义。 不敢违越。 是故天亲十地驰因分可说之谈。 龙猛释论挟圆海不谈之说。 斯则随经兴词。 非究竟觉唱。 虽然传显法将会深义而从浅。 遗秘旨而未思。 师师伏膺随口蕴心。 第第积习随宗成谈。 争募益我锋未遑访损已之釼。 加以释教渐东夏。 自微至着。 汉明为始。 周天为后。 其中间所翻传皆是显教。 玄宗代宗之时。 金智广智之曰。 密教郁起盛谈秘趣。 杂药日浅旧痾未除。 至如楞伽法佛说之文智度性身妙色之句。 驰胸臆而会文。 验自宗而取义。 惜哉古贤不尝醍醐(云云)。 文云。 然显中之秘秘中之秘秘中极秘等者。 如二教论云。 显密之义重重无数。 若以浅望深。 则秘密浅略则显也。 所以外道经书亦有秘藏名。 如来所说中显密重重。 若以佛说小教望外人说。 即有深密之名。 以大比小亦有显密。 一乘以简三立秘名。 总持释多名得密号。 法身说深奥。 应化教浅略。 所以名秘。 所谓秘密且有二义。 一众生秘密。 二如来秘密。 众生以无明妄想覆藏本性真觉故。 云众生自秘。 应化说法逗机施药。 言不虚故。 所以他受用身秘内证而不说其境也。 则等觉希夷十地离绝。 是名如来秘密。 如是秘名重重无数。 今谓秘密者究竟最极法身自境以为密藏。 又应化等说陀罗尼门。 虽是同名秘藏。 然比法身说权而不实。 秘有权实。 随应而已。 余文义易了故不释之也。 上来第六判释本文分讫。 自下第七明流通赞叹分也。 文云我依秘密下有二行颂也。 初二句总结上来所明五分章也。 文曰。 一字一文一句者。 赞斯所作之能诠文句最甚深广大义也。 次文云。 无终无始我心者。 是赞斯所诠实相实义之常住不灭之心性最义也。 我心分者。 是示一切众生等遍在第九净心处处佛性之本觉心分义也。 次句云医眼众生下。 是示文殊垂利生教本意也。 谓盲冥众生依不觉悟上文所明我内心所有本觉净心分故。 文殊发极大慈悲心。 而示说此文殊之本法般若波罗蜜多之三摩地门法也。 如大日经疏五云。 言除障者。 如来见一切众生。 悉有如来法身。 但由一念无明故。 常在目前而不觉知。 是故发诚实言也。 我今要当设种种方便。 普为一切众生决除眼瞙。 若我誓愿必当成就者。 令诸众生随我方便。 说此诚实言时。 乃至于一生中。 获无垢眼。 障盖都尽。 故名三昧耶也。 次文云洒斯甘露下。 是示普悉回向一切众生而令断惑障亦除四种魔军义也。 般若心经开门决卷下 发布时间:2024-06-08 08:16:1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