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问 答(一) 内容: 问 答(一)问答(一)问1-1:修行安般念(anapanasati)有四个阶段,我们怎样决定何时该从一个阶段换到下一个阶段呢? 答1-1:佛陀逐步地教导安般念:长息、短息、全息、微息,乃是为了容易明了;实际修行的时候,四个阶段可能会同时发生。 例如:当你的定力已经进步到能够持续地专注入出息半小时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专注全息。 那时,不论气息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的全息,即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气息。 然后,若你能专注于长息的全息或短息的全息持续一小时,入出息将会自动变得微细,你就可以改专注于微细的全息。 如果入出息不变得微细,则你应只专注于全息,不应故意使气息变得微细,也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 如此,四个阶段包含在同一个阶段里。 在第四个阶段时,气息只是变得微细,并非完全停止。 气息只在进入第四禅时才会完全停止,这是最微细的阶段。 问1-2:修行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禅相? 答1-2:修行某些业处(kammatthana)时,如:安般念、十遍禅、不净观(asubha),禅相是必要的。 如果想修行其他的业处,如:佛随念(Buddhanussati),则不需要禅相。 修行慈心观(metta-bhavana)时,破除人际之间的界限可称为禅相。 问1-3:有人说,修行安般念时他们的灵魂跑到身体外面去了。 是否真的有此情况? 或者他们修入了歧途? 答1-3:专注的心通常能够产生禅相。 当禅修者的定力深、强、有力之时,依照他内心所生起不同的想,就会有不同的禅相出现。 例如:若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想要它变圆,它就会变圆;想要它变红,它就会变红。 如此,修行安般念时各种不同的想都可能发生。 他感觉好像自己跑到身体外面去,那只是心生的错觉,但此错觉不是由灵魂所生。 这不成问题,不必理会它,只需继续专注于气息。 专注的心非常奇妙。 假如你对安般似相有够强的专注力,当你想将似相送到缅甸的大金塔(ShwedagonPagoda)时,你会看见一道非常明亮耀眼的光芒射向大金塔而去。 同样地,如果你想使自己身上的骨骼离开身体,当你的定力很强时,你会见到骨骼离开你的身体;这只是心变现出来的影像而已,不是真实发生的情况。 对究竟名色法尚未具有充分观智的人会以为这是灵魂;事实上这不是灵魂,它只是心生出来的现象而已。 唯有能够透视内外的究竟名色法(paramattha-namarupa)时,才能解决灵魂的问题:无论内在或外在,都找不到所谓的灵魂。 因此你必须破除名色法的密集,以透视究竟名色法。 “Nanadhatuyovinibbhujitvaghanavinibbhogekateanattalakkhanamyathavasarasatoupatthati”──“当我们破除密集之时,无我的领悟(anatta-sabba)就会生起。 因为有密集的概念,才生起灵魂的概念。 ”要破除色法的密集,首先你必须辨识色聚(微细的粒子)。 然后必须辨识每粒色聚里所存在至少八种的究竟色。 若不破除色法的密集,则灵魂的概念不会消失。 同样地,若不破除名法的密集,灵魂的概念也不会消失。 例如:当你的心胡思乱想时,你会认为那个胡思乱想的心是你的灵魂。 尚未证得观智(vipassana-bana)、道智(magga-bana)与果智(phala-bana)的人,或尚未破除名法密集的人会认为心是他们的灵魂;然而,如果能破除名法的密集,他们将见到心与心所的快速生灭。 由于对无常的领悟,无我的领悟将会生起。 在《弥醯经MeghiyaSutta》中,佛陀说:“AniccasabbinoMeghiyaanattasabbasanthati”──“对于无常观智强而有力的人而言,无我的观智也将清楚地显现。 ”当你证得“离行作心”(visavkharagata-citta)时,认为有灵魂存在的邪见就会完全被灭除。 行法指的是名色法及它们的因缘;离行(visavkhara)指的是没有行法(savkhara)的涅槃。 涅槃没有行法,但是要透视涅槃(离行)确实需要心识的作用。 此心即是道心及果心,亦称为离行作心。 而根除邪见的作用是由须陀洹道心来执行。 问1-4:(安般念)禅相从何而来? 依靠什么而生起? 答1-4:依靠心所依处色生起的大部分心识都能产生呼吸,真正的安般念禅相乃是从呼吸而来。 然而,并非所有的心都能产生禅相,唯有深度专注的心才能产生禅相。 因此,安般念禅相的生起必须依靠深度专注的心所产生的呼吸。 如果该相远离鼻孔,那么它不是真正的禅相。 该相之所以能生起,乃是由于定力的缘故,但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 能引生禅那的相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远离鼻孔的相不能引生禅那,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 如果专注于那种相,定力通常不能强而有力,而且该相不久就会消失。 问1-5:七清净与十六观智是哪些? 答1-5:七清净是:一、戒清净(sila-visuddhi);二、心清净(citta-visuddhi);三、见清净(ditthi-visuddhi);四、度疑清净(kavkhavitarana-visuddhi);五、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banadassana-visuddhi);六、行道智见清净(patipadabanadassana-visuddhi);七、智见清净(banadassana-visuddhi)。 十六观智是:一、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二、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三、思惟智(sammasana-bana);四、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五、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六、怖畏现起智(bhaya-bana);七、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八、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九、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十、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十一、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十二、随顺智(anuloma-bana);十三、种姓智(gotrabhu-bana);十四、道智(magga-bana);十五、果智(phala-bana);十六、省察智(paccavekkhana-bana)现在你知道这些观智的名称了,你能够体验到它们吗? 不能。 这就是为什么只知道理论是不够的,你还必须非常精进地修行,才能领悟它们。 (编者注:在这次问答的结尾,禅师对五盖作了以下的补充。)现在我要简略地解说五盖(nivarana五种障碍):第一种盖是贪欲(kamacchanda),它是对人或财物的贪爱,是想获得感官对象的欲望。 举例而言,你也许会贪爱自己所住的房间。 在静坐时你会想:“哦! 如果我的房间漂亮美观,那该多好! ”或者你会想:“哦! 如果整个房间归我一人使用,那该多好! ”如果被贪欲所征服,你将无法妥善地专注于修行的对象。 你必须秉持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阻止贪欲生起。 第二种盖是嗔恨(byapada),它是对人或物的愤恨或不满。 例如:坐在你身旁的禅修者坐下之时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会生气,并想:“哼! 为什么他弄出这么多噪音! ”如果你的心被愤恨或不满所征服,你也将无法妥善地专注于修行的对象。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thina-middha)。 如果心力薄弱或对修行的对象提不起兴趣,则昏沉睡眠会发生。 然而,有时昏沉睡眠也可能因为疲劳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种盖是掉举与后悔(uddhacca-kukkucca)。 如果你的心情扰动不安(掉举),就好像一堆灰烬受到石头投击时,灰烬将会扬起而到处散落;同样地,心情掉举时,心也是到处流散。 修行时你不应松懈而让心离开修行的对象。 如果你那么做,掉举不安将会产生。 后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坏事或未做好事。 对此,同样地,你必须秉持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阻止掉举与后悔产生。 第五种盖是怀疑(vicikiccha),即怀疑下列对象:一、佛;二、法;三、僧;四、三学:戒、定、慧;五、过去的五蕴(khandha);六、未来的五蕴;七、过去与未来的五蕴;八、缘起(paticcasamuppada)。 如果对定学有怀疑,你将无法修成禅定。 例如,你也许会怀疑:“修行安般念有可能达到禅那吗? 专注安般念的禅相真的能成就禅那吗? ”如此的怀疑将使你无法专心培育定力。 五盖与禅那是互相对立的。 每个人都有心,善心能产生善果,不善心能产生恶果。 专注的心能产生禅相,真正专注于禅相的心能产生禅那。 如果该禅那一直到死亡时还保持完全稳定,则它能使禅修者投生于梵天界。 以禅那为基础而与观智相应的专注心能产生道智与果智;该道智与果智能透视涅槃。 如果那道智与果智是阿罗汉道智与阿罗汉果智(arahatta-maggabana,arahatta-phalabana),那么死后你将进入般涅槃。 但是与五盖相应的心(如:贪欲、嗔恨等)会使人投生于四恶道。 所以心能使人达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证悟涅槃,也能使人堕落于四恶道中受苦。 你喜欢那一种呢? 因此你应时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使心脱离五盖的污染,努力修行以趋向涅槃。 发布时间:2024-02-14 08:41:3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