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内容: 第一章 杂阿含经第十二卷第一节 十二因缘产生之因(二八三)结所系法产生的十二因缘原文: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 告诸比丘。 若于结所系法。 随生味着。 顾念心缚。 则爱生。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病死。 忧悲恼苦。 如是如是。 纯大苦聚集。 释: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一个法会上讲因缘法时,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你们对于自己心里的烦恼结缚所系着的法(如六尘境界财色名食睡),随着所系缚的法而生起喜爱心贪着心,心里总是不断念着想着那些烦恼系缚的法,沉浸于六尘境界,心就被境界法牢牢的绑缚住了,不得脱离。 对于烦恼结缚所系着的法心生味着沉湎,不断地念想,贪爱就产生了;由于对烦恼结缚所系着的法有贪爱,就会心生取着,从而执取不舍;由于执取不肯舍离,致使心必然不离此法,后世的业种就存下来了,这样必有后世五阴世间;后世业种成熟,五阴身就会再次出生,与此法不相乖离;由于有生,就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伴随着五阴身,这样无量生死大苦就再次聚集起来了。 结,是结缚、烦恼、系缚、禁闭于心的枷锁。 结有九种:爱结、嗔结、痴结、嫉结、我见结、取结、疑结、吝结、慢结。 这些结能把自己系缚在什么地方呢? 系缚在三界六道轮回里。 什么是结所系法? 就是六尘境界人事物理,三界世间法。 随生味着是什么意思? 就是认为凡间的世俗法有滋味有趣味,能满足自己的贪心等等烦恼,于是心向往之,然后就生出顾念。 顾念是什么意思呢? 心里一直在想念着、惦念着、盼望着,想得到占有,于是就会一直的抓取。 什么是心缚呢? 心被这些法所缠缚住、系缚住了,系缚住以后,就生起贪爱等等烦恼。 贪爱产生出来以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就会执取、抓取,保爱,贪执不舍。 是谁抓取谁、系缚谁呢? 明着是自己的心去执取抓取六尘法,实际上是心被六尘法所抓取系缚住了。 所以心缚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执取,然后存下业种,生出后世的三界有法。 如果比丘或者是任何一个修行人,对于能系缚自己心的生死结缚,随其结缚而生起贪爱,认为这些结所系缚的法很有滋味,很是享受,很是舒服,并且心里总是想念着这些法,心就会被这些结缚所系缚住,这样的话,贪爱就生起来了。 贪爱生起来以后,内心就会生起取着的心,然后去执取这些结缚;众生心里只要有所取着,后世出生的条件,或者说因缘,或者是种子就形成了;后世出生的种子形成以后,在因缘成熟时或者是种子成熟时,生命体就会出生;生命体出生以后,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会伴随着生命体出现了。 后世生命体出生的因缘条件是什么呢? 是三界器世间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欲界资生之具。 贪爱产生出来以后就有执取占有的身口意行,业种留在阿赖耶识里,后世就会产生三界的有法,后世五阴身的生存条件具备了,三界法就会产生,生命就会在三界法中产生出来,生命出生以后,就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相伴随,纯大苦聚就产生出来了。 如果灭除了贪爱等等烦恼,心结就解开了,没有系缚,就不再被三界五欲六尘所束缚,这样心就解脱了。 原文:如人种树。 初小软弱。 爱护令安。 壅以粪土。 随时溉灌。 冷暖调适。 以是因缘。 然后彼树。 得增长大。 如是比丘。 结所系法。 味着将养。 则生恩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病死。 忧悲恼苦。 如是如是。 纯大苦聚集。 释:就像人们种树一样,小树种上以后还很软弱,稍不注意就会死掉,需要人为不断的爱护和保护,给它培土、浇水、施肥,随时调节温度,令其健康生长,正常生长的因缘都具足了,小树才能渐渐的长大。 比丘们,与小树生长的道理一样,烦恼结缚所系着的法,如果最初出现的时候你们去贪着、爱护、保护和将养,心中就会生起恩爱贪爱,有贪爱就会产生取着心,执取不断就会产生三界世间,三界的缘具足,五阴身就会出生,出生五阴身以后,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等纯大苦就会聚集起来。 佛用小树比喻众生的烦恼结缚,烦恼结缚刚刚生出来的时候,众生不但不把它降伏和灭掉,还去培植它,让烦恼越来越坚固,生死轮回就会越陷越深。 修行应该是时刻反观自心,发现自己有烦恼,就要降伏和灭掉,不要去将养和培植爱护它。 没有觉悟的人,觉察力不足的人,已经习惯于烦恼的人,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烦恼结缚,往往就会顺着自己的烦恼而行事。 如果总是顺着自己的烦恼,烦恼就会越来越重,在生死中沉沦也会越陷越深。 当烦恼最初生起来的时候,既不觉悟也不遏制,致使烦恼越来越重,一旦养成了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气以后,最后就很难断除了。 原文:若于结所系法。 随顺无常观。 住生灭观。 无欲观。 灭观舍观。 不生顾念。 心不缚着。 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如是。 纯大苦聚灭。 释:如果对于自己的烦恼结缚所系着的法(六尘境界),观察这些法的生灭无常性,心随顺于法的无常性和生灭性,对法就会无欲无求,知道法是可灭可舍的,对于法就不会再有顾念之心,就会想灭掉法,舍弃法。 这样心就不被法所系缚,于是贪爱灭了;贪爱灭了以后,执取的心就没有了,随之而灭;执取心灭了,三界的有就不会再出生,有就灭了;三界有灭了,生命就不会再出生,生就灭了;生灭了,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不会出现,老病死就灭了,这样六道生死纯大苦的聚集就灭了。 原文:犹如种树。 初小软弱。 不爱护。 不令安隐。 不壅粪土。 不随时溉灌。 冷暖不适。 不得增长。 若复断根截枝。 段段斩截。 分分解析。 风飘日炙。 以火焚烧。 烧以成粪。 或扬以疾风。 或投之流水。 比丘。 于意云何。 非为彼树断截其根。 乃至焚烧。 令其磨灭。 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 如是世尊。 释:(断除烦恼结缚)犹如种树一样,最初小树很小很软弱的时候,不爱护它,不将养它,不给它安稳生长的环境,也不给它培植粪土,也不随时灌溉它,冷热不宜,小树就无法生长,慢慢就枯萎死掉了。 如果再把这个小树的根断掉,树枝截断,一点一点地把小树拆分开,然后风吹日晒,最后再用火烧掉,烧成粉灰以后,或者顺风扬弃,或者倒入流水中飘走。 比丘们,你们怎么认为呢? 这样的话是不是把这颗小树从根上给它断掉了? 再把它焚烧,把小树磨灭得没有了踪迹,在未来世再也生不出来了? 比丘们回答:是的,世尊。 对于烦恼结缚也要这样,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烦恼显现出来的时候,一定不要随顺将养,要想办法除灭烦恼,不让烦恼继续滋长蔓延,慢慢烦恼就枯萎没灭了。 贪爱一灭烦恼就没有了,未来生老病死的苦恼就不会出现了。 原文:如是比丘。 于结所系法。 随顺无常观。 住生灭观。 无欲观。 灭观舍观。 不生顾念。 心不缚着。 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如是。 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释:是这样,比丘们,对于烦恼结缚所系着的法,如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观察这些法的无常生灭性,确认这些法的无常性,心要随顺于无常生灭性,生起这些法都是生灭的思想观念,内心就会无欲无求,并且想要灭掉和舍弃这些无常法,不再去顾恋、想念、惦念、执取、抓取这些法。 这样心就不会被束缚了,贪爱就断除了;贪爱灭了以后,执取的心就灭了;执取心灭了,三界的有就灭了;三界有灭了,生就灭了;生灭了,老病死忧悲苦恼就灭了,这样六道生死当中的纯大苦的聚集就灭了。 一切法都在不断的生住异灭着,都是无常的,那么我们对一切法都应该随缘放舍,放舍了以后就没有苦恼了,你越抓取就越苦恼。 放舍三界有为法,随缘的过活,心就不被系缚,就自在解脱了。 喜欢贪爱一个法就被这个法所牵制和系缚,贪爱灭了,不想抓取了,不再执著于一切法,未来的三界有和生都不会出现了,生老病死苦也就都消失了。 (二八四)于所取法产生的十二因缘原文: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若于所取法。 随生味着。 顾念缚心。 其心驱驰。 追逐名色。 名色缘六入处。 六入处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病死。 忧悲恼苦。 如是如是。 纯大苦聚集。 释:世尊告诉比丘们说:如果你们对于所执取的法心生贪爱,认为那些法很好,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不断的忆想、顾盼、期望,从而把心束缚住了,于是投奔过去,追逐着名色五阴;名色出生以后就会产生六入(六根)处;有六入就会产生触(六根与六尘的触),六根触六尘就会产生觉受;有觉受就会产生贪爱;有贪爱就会产生执取;执取之后就会产生后世的三界有;有三界法就会产生五阴身;五阴身出生以后就会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样三界生死的一切苦恼就聚集起来了。 什么叫所取法? 眼取色,耳取声,鼻取香,舌取味,身取触尘、意根取法尘。 六根取六尘,对于这些所取法,觉得很有滋味很有韵味,贪爱就产生出来了,于是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对于自己所执取的法,贪爱而不能自拔,就会心向往之,念念都是所贪爱的法,心被系缚得死死的,不得解脱和自在,就难免身陷生死之中而苦恼万分。 而解脱自在的心,不攀缘不执取,心中无事,无所记挂和惦念,眼见色不取色相,耳听声不取声相,鼻嗅香不取香相,舌尝味不取味相,身觉触不取触相,意思法不取法相,一切法用过即舍,不在心里顾念纠缠。 驱驰也叫作取、执取,心心念念都惦念着,想要得到,贪爱为缘产生了取,有取就是生死业,未来世的生就免不了,大苦就聚集起来了。 苦业都是自己所造,由自己来受,如果不想受苦果,就不要造作苦业,不聚集苦,也就没有苦果。 众生生生世世盲目地追逐着五阴名色,盲目地追逐着世间尘境,从来不知停下来深深地反思所求究竟有何益处,有何实法,有何趣向,能导致什么结果;也不知思考五阴生死的由来,一次次地生来死去究竟有什么意义,如何避免五阴生死苦,以及五阴世间之外还有什么更值得探索的。 当众生追逐到名色的时候,在名色上就会有六入出生,外六入就是即将要进入内六根的六尘,内六入就是大脑胜义根中的六根,外六入与六根触,就有六识出生来了别六尘,六识知六尘为何物之后,就会产生感受,感受到六尘境界以后就会生起贪爱烦恼,贪心生起之后一定会执取不已,想要一直据为己有;执取了之后,就与六尘不相分离,生生世世都会在一起,那么未来世的生命就不可避免地不断出现在三界当中,老病死忧悲苦恼随之出现,大苦就聚集起来了。 如此轮回不断,真是苦不堪言。 这个生死链条叫作十二因缘法。 原文:譬如大树。 根干枝条。 柯叶华果。 下根深固。 壅以粪土。 溉灌以水。 彼树坚固。 永世不朽。 如是比丘。 于所取法。 随生味着。 顾念心缚。 其心驱驰。 追逐名色。 名色缘六入处。 六入处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病死。 忧悲恼苦。 如是如是。 纯大苦聚集。 释:譬如一颗大树,有树根、树干、有枝条、有树叶、还有花,把树根深深地植入地里,掩埋固定好,培上粪土,用水浇灌。 这棵树就会坚固的成长起来,永远不会腐朽毁坏。 比丘们,与植树的道理一样,你们对于所执取的法如五阴六根六尘六识,随着法的出现而沉湎于其中,心心念念不忘,系缚于心。 心被法所驱使着,追逐五阴名色。 名色为缘产生六入;六入为缘产生触;触为缘产生受;受为缘产生爱;爱为缘产生取;取为缘产生有;有为缘产生后世的生命;生命为缘产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样的话纯粹的大苦恼就聚集起来了。 原文:若于所取法。 随顺无常观。 住生灭观。 无欲观。 灭观厌观。 心不顾念。 无所缚着。 识则不驱驰。 追逐名色。 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处灭。 六入处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病死。 忧悲恼苦灭。 如是如是。 则纯大苦聚灭。 释:如是比丘,如果对于自己所执取的法,常常观察它的无常性,能够证明并且随顺于法的无常性,心就会住于一切法都是生灭的思想观念里,对原来所执取的法,再也无欲无求了,心中就会想灭去这些法,厌离这些法,再也不会心心念念眷顾这些法,心不被这些法所系缚。 七识心不被法所系缚,就不再去追逐名色五阴十八界法,未来世的名色就会灭去不现起了;名色灭了以后六入处就会灭了;六入灭了以后,触就会灭去;触灭去以后,受就会灭;受灭去以后,贪爱就会灭去;贪爱灭去以后,取就灭;取灭了以后,三界世间有就会灭;有灭了生命就会灭;生命体不再出生以后,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会灭去,这样众生最大最根本的苦难就不会再聚集了,生死苦就消失不见了。 原文:犹如种树。 不随时爱护令其安隐。 不壅粪土。 不随时溉灌。 冷暖不适。 不得增长。 若复断根.截枝。 段段斩截。 分分解析。 风飘日炙。 以火焚烧。 烧以成粪。 或扬以疾风。 或投之流水。 比丘。 于意云何。 非为彼树断截其根。 乃至焚烧。 令其磨灭。 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 如是。 世尊。 释:(灭除贪爱等等烦恼)犹如种树一样,树刚种好,不要总是爱护它让它安稳的生长,不要给它培植粪土,不要随时浇灌它,要让它冷暖不合时宜,这样的话小树就不能长大了。 如果再把小树的根砍断,把树枝截断,把整棵树一段一段的都截断,一点一点的都割截零碎,风吹日晒以后,再用火烧掉,烧成灰烬以后,或者顺风扬散,或者投入河水中。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 如果不是割断小树的树根,最后再焚烧掉,让小树全部都磨灭了,那小树怎么能在未来世不再出生呢? 比丘们说:是的,世尊。 对于烦恼,对于心所系缚的法,也要像对待小树一样,不给它生长的合宜条件和环境,并且用善巧方便从根本上破坏掉烦恼结缚,最后断掉所有的结缚,使其无踪无影。 原文:如是。 比丘。 于所取法。 随顺无常观。 住生灭观。 无欲观。 灭观舍观。 不生顾念。 心不缚着。 识不驱驰.追逐名色。 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处灭。 六入处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病死。 忧悲恼苦灭。 如是纯大苦聚灭。 释:佛说:如是比丘,如果对于自己所执取的法,观察它的无常性,证明并且随顺于这种无常性,心就会住于一切法都是生灭的思想观念里,对原来所执取的法,再也无欲无求了,心中就会有想灭去这些法和厌离这些法的想法,再也不会心心念念眷顾着这些法,心就不被这些法所系缚了。 如果七识心不再去追逐名色五阴十八界法,名色就会灭去不现起了。 名色灭了以后六入触处就会灭了;六入灭了以后,触就会灭去;触灭去以后,受就会灭,受灭去以后,贪爱就会灭去;贪爱灭去以后,取就灭;取灭了以后,三界世间有就会灭;有灭生命就会灭;生命体不再出生以后,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会灭去,这样众生最大最根本的苦难就不会再聚集了,生死苦就消失不见了。 发布时间:2024-06-09 08:05: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