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 内容: 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No. 2212b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今释经题略有三门。 谓总别及料简第一总释者。 大是唐翻。 梵言摩诃。 则一大法界之总体。 三部最深之秘处。 且含三义。 谓大多胜也。 正当三部。 阿字不变为深大理。 娑字离染为广多智。 嚩字离坏为殊胜用。 皆在一心非多非小。 阿字之故其体大也。 娑字之故其相大也。 嚩字之故其用大也。 一物异名。 性相常住。 总水流波称之大海。 苞体相用名曰摩诃。 斯乃三点之秘府。 五智之幽关(矣)始自发心终于证果自行化他皆摄其中。 是约大释也。 毗卢遮那是阿字理点。 一切诸法本不生故。 成佛是娑字智点。 一切诸法无染着故。 神变加持是嚩字用点。 一切诸法离言说故。 不生而生故现法界宫。 无染而染故具五大色。 离言而言故说三三昧耶。 所谓不生即是寂灭义。 离染则莲华义。 离言则金刚义。 体不生故妙理无极。 宗离染故真智无穷。 用离言故化导无尽。 是以摩诃之体无处不遍。 摩诃之宗无法不圆。 摩诃之用无行不满。 居性寂之极地包法界之体用即土即身无异无相。 故题呼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二别释者。 据释下文有七重义。 即一经眉目冷然可见。 初三重释约从因向果门。 后四重释专约从本垂迹门。 今先举向果门。 后明垂迹门第一曰。 由入佛三昧耶故于胎藏中不令叐折。 言发毗卢遮那大菩提心运运增进。 无有退屈。 如胎增长不叐不伤。 由法界生故初出胎时离诸障碍。 言将成佛四魔争斗。 能以坚慧杵摧破魔障故能成佛。 如出胎中。 由金刚萨埵故能转家业备诸伎艺。 言成佛后起教化他。 如彼转家业备诸伎艺。 以此托胎大出胎大转艺大故道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已上第一重)又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秘密中胎藏。 言以大日如来金刚利剑加持九佛令其心莲一时开敷。 以法身生加持菩萨金刚二重眷属。 言以法界智建立如来金刚智印则十九智。 具如疏释。 以金刚萨埵加持种种随类之形。 言开智后说法。 利生逆顺无滞。 以此三种加持显摩诃之具体。 故言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已上第二重)初三昧耶如莲华藏。 言八叶华藏是大日尊内心宝藏。 四智四行之府故。 次三昧耶如莲华敷。 言智与行运运增长早至究竟成佛之位。 如莲开敷。 后三昧耶如莲华成就复还为种。 言证真竟更复起用。 还如因行。 以此华藏大开敷大种子大故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已上第三重向果门讫)复有四重。 复次真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来秘密身口意平等之身。 言以大菩提心力即时证得本地平等法身。 此处微妙寂绝出过心量。 非筹度之境非度人之地。 故言身口意平等之身。 三密平等同虚空。 所以出过筹量之境(矣)诸教中平等真如法界佛不度众生及唯佛一人居净土之言乃在此句耳。 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来加持法界宫尊特之身。 言证本地正体已。 后更现如来加持用。 于一切实报所生最为微妙第一。 法界王位局在此句。 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刚与无量持金刚众而自围绕。 言本地法身为土。 尊特法身为身。 此理与智和合一体。 曾无破坏。 而三重海会自然围绕。 如明镜现形无前无后也。 以此理大智大行大故言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已上第一重)佛说初三昧耶为自受用故。 言法界一体同阿字本。 故自受法乐寂照无二也。 第二三昧耶为成就法性诸菩萨故。 言以法界智现法性土。 为菩萨说真实法。 故诸菩萨能受法乐。 是他受用而自他不二。 第三三昧耶为折伏摄受随类众生故。 言净秽土现顺逆化随机折摄。 谓或示佛身或现忿怒。 是折摄意。 以此受用犬成就大折摄大故言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已上第二重)佛说初三昧耶为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罗。 言四重法界圆妙之坛总括于法界海为一自性身。 唯此无余故第二三昧耶为作毗卢遮那阿阇梨事业故。 言只像坛行事总在三密。 自非世尊无能了知。 正是佛事。 非余测量。 第三三昧耶为执金刚弟子事业故。 言唯我独知则堕悭贪。 欲令众生普得悟入故为弟子造传度事。 以此建立大事业大传持大故言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已上第三重)初三昧耶为加持如来眷属故。 言为加持佛部一切海会入阿字门故现初誓。 第二三昧耶为加持莲华眷属故。 言为加持观世音一切海会入娑字门故现第二誓。 第三三昧耶为加持金刚眷属故。 言加持金刚藏一切海会入嚩字门故现第三誓(已上第四重。 垂迹门竟)略以二十一种义释摩诃义讫第三料简释。 初三重中第一重释约初心行人。 第二重释约究竟如来。 第三重释义通因果。 是事况也。 以事显理。 理即事事即理(矣)后四重中初重约契理相。 第二重约自他利。 第三重亦约果人之导机相。 第四重亦约果行。 通总论文不出因果及以自他。 然而非因果及自他相。 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诸佛本不生。 一切诸佛本不生故一切四生本不生。 一切四生本不生故一切五大本不生。 一切五大本不生故无有因果自他之相。 如令约初心真言行者。 初三重中第一番为向果之路。 后四重中第一番为证极之轨模。 除遣三妄执显得三菩萨。 若能得意两义一旨。 故频释之。 以初三昧耶同我毗卢遮那。 如中三昧耶同法界自性。 以后三昧耶同金刚智体。 逆顺释之纵横自在。 虽有三位其相一性。 本末平等无二无别。 譬如幻之父子共作幻化。 密严海会理法身身土宛如幻化。 除此已还亦莫非幻。 故观于阿字即是发心满行位。 托胎藏中故是入佛三昧耶义。 观于娑字即是遣惑成佛之位。 出胎藏故生在佛家。 圆满三业之无尽庄严正在此位。 身密无量印契即身无尽庄严藏。 口密一切真言即口无尽庄严藏。 意地恒沙观法即意无量庄严藏。 该包凡圣镕销依正。 此法界生义(已上止位)观于嚩字即是说法化物之位。 备万艺姿施为故八万四千三昧总持悉在斯位。 此金刚萨埵义(已上观位)为浅略行人假分止观两位。 约本不生门止观一体平等不二。 忘凡圣相何用止观。 更复明义者。 阿字是胎内指位。 在等觉已前释。 云如来妙严之相法尔无减。 非造作所成故不以外实为饰。 乃至十住诸菩萨犹因承佛神力得见加持身。 其于常寂之体如在罗谷。 故以为况(已上文)今推等觉已前犹未出胎。 在罗谷中。 此约发心修行之边判在金刚已前。 非是阿字实体之位。 或不了者执初发心位为一生所期之果。 几何讹谬乎。 学秘教者能留其心可望此生出无明之谷网游究竟之大空耳。 娑字是胎外指位。 在妙觉降心之四魔作佛之四智。 此出胎义。 局斯两位以为自行。 我行终穷定在是位。 故为止位。 嚩字是用。 一切转法轮咸依此门。 纵恣二化济度十界正在是位。 故为观位。 斯止之与观是阿字之两用。 法身之二手。 而此约位释之示是浅略也。 约本不生理诸法离慢相。 有何阶位次第相耶。 然彼位位一一皆具平等本誓除障惊觉。 所以名摩诃三昧耶也。 此三昧耶有二九种别。 谓本地门三三昧耶。 法界门三三昧耶。 萨埵门三三昧耶。 向果初心三昧耶。 中心三三昧耶。 后心三三昧耶。 即是上七重释意也。 行人能思自然得之。 彼毗卢遮那是本地三昧耶。 成佛是法界三三昧耶。 神变加持是萨埵三三昧耶。 又一一皆具二九种义。 总此多种三昧耶。 所以道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总门如心别门如目。 总别似差同在一法。 心目二名本来同体。 今真言门像坛行事在萨埵门。 为利弟子施伎艺故。 若能悟入之者升住普照曜地。 住此地特逮见本地。 此约机缘渐次分别。 若约自证本地三昧耶为所依土。 法界三昧耶为能依身。 萨埵三摩耶令此身土坚如金刚。 又能依为本地。 所依为法界。 理极无比。 教无过上。 身等大虚空。 土遍法界海。 说涉一切时。 此之三种即体即用。 即事即理。 无有差异。 无始无终。 性相常住。 遍一切处。 非色非心。 非阿非荼。 诸事理因果。 本迹色心。 始终性相。 体用高下等。 皆以名对名。 以言对言。 佛意未周。 圣旨未尽。 事理本迹乃至高下元来寂绝。 是本不生至极之义。 舍筏之意限在此焉。 乃是真言要趣。 大日心目也。 又疏中云。 自证之地微妙寂绝无有说法度人之理。 故以流出三重坛位者。 凡自性身为自证他受用身为加持身。 诸如此文皆约位释。 细而推之。 始自中胎佛终于鬼畜象一一皆具三方便。 所谓三三昧耶。 由初三昧耶五百诸尊皆自性身。 由第二三昧耶皆加持身。 由第三三昧耶皆金刚萨埵身也。 此三方便身本来是一体。 经上三句与此三密无二无别。 三身五智平等不异。 具足无阙。 事理隐显其位虽别。 平等妙义融通无减。 若非此释则曼荼罗名极无比味无过上味之文甚不用耳。 末学或言覆本地。 或执涉大小乘。 如是邪执不可载车。 嗟子谤法之罪报在无间择披世出世疏。 即时获正路。 不胜愍然。 聊折梗概。 开智之人更采择耳日本国上都比睿山延历寺真言唱业内供奉沙门圆珍游天台次屈于镇西府城山四天王院案本经释赞述之一交了应安元年(戊申)五月五日重以他本令校点即直文字误了贞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于东寺观智院以或本书写了先师在世之日虽借请或人本写功于今不遂可愍可愍权律师贤宝(生) 发布时间:2024-06-10 08:05:4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