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顶经开题 内容: 金刚顶经开题No. 2221金刚顶经开题今释此经略显三分。 初陈纲绪。 次演题额。 后解经文初纲绪者。 蜗角民盲罗睺。 蚊睫族聋大鹏。 况乎法佛三密四种言语不能及。 曼荼四身九种心识不得缘。 是故名言绝而机水涸。 身土隐而应月没。 大惠恳请能仁不许。 迦叶至扣寂尊犹閟。 海妙但见月光。 地藏略赞日蔽。 大衍称其绝离。 地论显其不说。 三大异域一心别源。 废诠之客憩郊放牛。 绝卢之宾临庙待鸡。 冰照椎轮摧辕染净之岳。 水波游艇折楫风水之海。 妙云开塔之朝。 金萨灌顶之时。 三密秘藏赫神光而曜大虚。 五智大我湛妙相以坐灵台。 十六轮王各领自国。 四摄宰辅分职利他。 恒沙万德森罗自居。 无尽庄严尘麻非喻。 各奉大日之垂拱。 如众星共北辰。 三十七圆智微细住自然。 四种曼荼罗本居金刚性。 四种法身共陈斯道。 十八瑜伽同示此趣。 斯乃不舍此身顿证佛位。 不共佛法速疾神通之教也。 自非轮王种性秘密加持。 何能闻不思议之法信难信之教。 次演题额者。 所谓金刚顶瑜伽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是其题额也。 此有二总与别也。 总者金刚顶瑜伽五言是也。 此经都有十万偈十八会。 通号金刚顶瑜伽。 别名者随会树号。 初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六教王。 即此经是也。 次第二会名一切如来秘密主瑜伽。 于色究竟天说。 具四大品广说微细实相理。 及广说降魔醯首罗天。 魔醯首罗天以偈与金刚菩萨酬答。 第三会名一切教集瑜伽。 于法界宫殿说。 一切如来异口同音问金刚萨埵菩萨。 一百八问。 金刚萨埵一一答。 第四会名降三世金刚瑜伽。 于须弥卢顶说。 金刚藏等八大菩萨一一尊。 各说四种曼荼罗。 第五会名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 于波罗奈国空界中说。 略说五佛曼荼罗等。 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 于他化自在天宫说。 此经中说普贤菩萨曼荼罗及毗卢遮那金刚藏等曼荼罗。 第七会曰普贤瑜伽。 于普贤菩萨宫殿中说。 普贤菩萨等至金刚拳及外金刚部。 一一尊各说四种曼荼罗。 第八会名胜初瑜伽。 于普贤宫殿说。 大略同第七会。 第九会名一切佛集会拏吉尼戒网瑜伽。 于真言宫殿说。 此中说立自身为本尊瑜伽诃身外立形像。 第十会名大三昧耶瑜伽。 于法界宫殿说。 此经说偈云。 愚童覆无智不知此理趣余处而求佛不悟此处有十方世界中余处不可得心自为等觉余处不说佛第十一会名大乘现证瑜伽。 于阿迦尼吒天说。 广说实相理及三十七尊四印等。 第十二会名三昧耶最胜瑜伽。 于虚空界菩提场说。 此经中于自身上建立曼荼罗。 说自身本尊瑜伽。 广说阿字门通达于染净有为无为无碍。 第十三会名大三昧耶真实瑜伽。 于金刚界曼荼罗道场说。 十方一切诸佛异口同音请金刚萨埵。 唯愿说三昧耶真实教法。 我等先已受讫。 唯愿金刚萨埵为菩萨说。 萨埵得请已。 说普贤菩萨十七字真言等。 第十四会名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 此经中普贤菩萨十六大菩萨四摄为一身。 及五部圆融。 如来部即金刚部。 莲华部即宝部。 互相涉入。 第十五会名秘密集会瑜伽。 于秘密处说。 所谓喻师婆伽处说。 号般若波罗蜜宫。 此中说教法坛印真言住禁戒似如世间贪染相应语。 会中除盖障菩萨等白佛言。 世间大人不应出粗言杂染相应语。 佛言。 汝等清净相应语有何相状。 我之此语加持文字应化缘。 方便引入佛道。 亦无相状成大利益。 汝等不应生疑。 广说实相三摩地四种曼荼罗四印等。 第十六会名无二平等瑜伽。 于法界宫说。 此中说生死涅槃世间出世间自他平等无二。 动心举目声香味触杂染思卢住乱心无二。 同真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 第十七会名如虚空瑜伽住实际宫殿说。 说三十七尊四种曼荼罗四种印。 此中修行者与一一尊相应皆量同虚空。 法身相应离一切万物。 法体光明量同虚空无来无去。 此亦说虚空三摩地相应法第十八会名金刚宝冠瑜伽于第四静卢天说。 金刚萨埵菩萨请佛为大梵天说五部瑜伽。 此十八会瑜伽。 或四千颂。 或五千颂。 或七千颂都成十万颂。 具五部四种曼荼四印。 具三十七尊。 一一部具三十七。 乃至一尊成三十七。 亦具四种曼荼罗四印。 互相涉入。 如帝释网珠光明交映展转无限。 一一佛等身分。 一一毛孔。 一一相。 一一随形好。 一一福德资粮。 一一智慧资粮。 住于果位量同虚空。 然各各分齐各不杂乱同证四身。 所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 若修行者善通达此理趣。 与本尊三摩地相应即与如上诸尊平等无异。 如上十八会同说金刚顶相应之法。 故通总名金刚顶瑜伽。 如上总别名略释毕。 就第一会中有四大品。 一名金刚界。 二名降三世。 三名遍调伏。 四曰一切义成就。 即表四智印。 大羯法第三等印如次配之。 此四品中就总别二名中。 又释得名所由。 或古德云。 诸经题名。 或约人立名。 阿弥陀经药师经等是也。 或据法得号。 大般若大涅槃等经是。 或约喻名之。 譬喻经是。 或法喻合立。 妙法莲华经是。 或人法喻俱举。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 今此经题名准古德浅略释具人法喻三。 金刚顶是喻也。 一切如来人也。 余字法也。 复次有十对。 一人法一对。 如来人真实等法故。 二法喻一对。 金刚顶瑜真实等法故。 三理智一对。 如来现证能证智真如实相所证理故。 四体用一对。 真如实相体大乘教王等用故。 五教理一对。 大乘教王等教真如实相理故。 六行果一对。 金刚顶瑜伽是行如来现证是果。 七能所一对。 如来能入智金刚所入定故。 八因果一对。 如来因如来即菩提。 菩提心为因故现证果故。 九非因非果一对。 真如实相法然之理常恒之法非因缘生。 是故真如非因实相非果。 真则真如。 实则实相故。 九体相一对。 真如实相是体一切如来是相故。 十相用一对。 一切如来相大教王用故。 复次约一一名句。 释其义者此亦二。 一梵言名成立。 二唐言名句。 初梵言名等者。 据西国语正呼vajrauSNISasarvatatathAgatAsamayamahAyAnAbhisaMbodhimahAahaMrajasutraMvajra(唐翻云金刚)uSNISa(翻云顶)sarva(翻云一切诸)tathAgatA(如来如去如知等)mahAyAnA(大乘)bhisaMbodhi(现证)mahAahaM(大教)raja(王)sutraM)经)唐梵翻译如此。 梵言名成立者。 一字曰言二字曰名。 多字成立亦名句也。 今言vajra。 始va字是言。 次jra字亦言。 二言合表一金刚名。 是则二字名。 次uSNISa此亦三字合表一顶名。 次tathAgatA此亦四字合显一如来名。 如此一字二字乃至三四字合诠一物名。 积名成句。 聚句为颂。 一名一句皆诠人法等名。 此名言等义甚广无际如声字义释且略之。 复次金刚者。 具显秘二义。 显义者。 金刚者是世间所有坚宝名。 以喻如来实智。 金刚宝具多功德。 此宝埋地不朽入火不销。 贫人难见得者富贵。 战具中最胜常恒坚固。 如是如来实智具多功德。 久埋无明烦恼地中不曾朽烂。 入无间瞋恚火不消不融。 下劣凡夫亿劫难见。 若能得证为三界王。 横竖智杵摧坏四魔常住不变自在安乐。 复次金刚名约显乘有一百差别。 五十位各有能入智所入定故。 约秘密乘竖位有一百金刚义。 又一一地位具能入所入故。 约横义有一百别。 五十位人各具能入所入故复有一千金刚。 一一地分十地故。 复有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金刚差别。 虽有如是不可说金刚。 然除浅就深摄枝归本有三十七金刚。 就此三十七又分能入金刚智所入金刚定能证金刚人。 总有一百二十金刚名。 是三十七金刚金刚智慧之顶。 金刚三摩地之尊。 金刚人之王。 此经能说如是三十七尊三十七王三昧。 故名金刚顶。 顶者头顶表佛行之无上。 此三十七智三十七定。 且约一曼荼罗上首名之。 约三重曼荼罗眷属有一千五十七尊。 此各各具定惠及人。 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 人及定惠悉皆余法所尊所宗。 故共得尊名。 若约一一曼荼罗。 各具四种曼荼罗四智印。 有无量无边金刚差别。 何况十八会各具四种三十七乎。 帝网非喻尘墨难记。 自非如来智慧萨埵定力谁敢究尽。 复次一切如来者。 具显密二意。 显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名一切如来。 是则各各众生修如实道去成正觉来化众生名如来也。 密义五智佛名一切如来。 聚一切诸法共成五佛身故。 此五佛则诸佛之本体诸法之根源。 故名一切如来。 此五智有二别。 一自五智佛。 二他五智佛。 他五智佛亦二。 一先成就者。 二未成就佛。 先成就亦二。 一自先成就二他先成就。 自他本觉佛则法尔自觉本来具足三身四德。 无始圆满恒沙功德。 所谓恒沙性德者。 五智三十七智及尘数眷属等。 故经云。 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 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 于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 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天女使。 皆已微细法身秘密心地。 各于五智光明峰杵出现五亿俱胝微细金刚。 遍满虚空法界。 诸地菩萨无有能见。 俱不觉知。 又云。 大日金刚峰微细住自然。 光明常遍照不坏清净业。 言大日金刚峰者。 毗卢舍那法界体性智是。 微细住自然者。 金刚自性大圆镜智阿閦佛是。 光明常遍照者。 南方宝生平等性智自证德是。 清净者。 本来清净心妙观察智无量寿佛也。 不坏业者。 无为作业者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也。 此五智佛及三十七智佛乃至无量俱胝佛。 不观修行不待对治。 本来住此法尔佛位。 具四种法身备尘沙庄严。 言四种法身者。 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是。 如此四种法身自然自觉。 故名先成就本觉佛。 此本觉又有三种差别。 一三自一心门本觉。 二一一心真如门本觉。 三不二摩诃衍一心本觉。 初三自一心本觉中有四别。 染净本觉清净本觉一法界本觉三自本觉是。 真如门本觉又有二别。 清净真如本觉染净真如本觉。 如是本觉重重无量。 今此经所示本觉。 通摄一切本觉。 别表不二门本觉。 此本有法身其数无量。 故云一切如来。 此如来余一切门之所不能摄。 然此不二本觉能摄一切门之佛。 故名顶。 如来顶则最上最胜义故。 次言真实者。 真真如。 实实知实相。 真有十种。 一根字事真。 二本字事真。 三远字事真。 四自字事真。 五体字事真。 六性字事真。 七住字事真。 八常字事真。 九坚字事真。 十总字事真。 如又有十种繁故略之。 真者真理如者如理。 此真与如各具二十种。 十种清净真理与十种清净本相应。 十种清净如理与十种清净觉相应。 十种染净真理与十种染净本相应。 十种染净如理与十种染净觉。 相应。 今所言真如。 通摄染净清净二种真如。 别显自门秘密真如。 本能摄末故摄二种耳。 实知实相者。 三自门实知实相。 一心门实知实相。 性德圆圆海实知实相。 各各重重差别。 今所言实知实相不二门实知实相是。 然通摄二门实知实相。 言实知者能达知。 实相者所达境。 又实知是心密。 实相是身密。 复次智则境。 境则智。 又非智非境而智而境。 然非九种心量之所缘。 一一心之所缘而已。 又非一一心之所缘。 不二心之所证而已。 复次金刚顶一切如来金刚顶一切三摩地。 皆悉离戏论分别之虚伪。 证平等不变之真理。 故名真实。 约自他本觉辨真实准前可知。 次言摄大乘者此有二。 初能摄大乘。 次所摄大乘。 能摄大乘者。 根本总体不二大乘。 所摄大乘者二重三十二大乘。 本能摄末故云摄大乘。 又三十二大乘各各有本有末。 各各本法能摄末法。 故云摄大乘。 现证者此有二。 初法尔现证。 次随缘现证。 法尔现证又三。 二门及本体。 三种门本觉佛。 自尔现觉一切法证得诸功德故。 随缘现证者。 随缘本智流转生死背源时久。 若遇内熏外缘力厌生死欣涅槃。 发始觉日光照无明闇夜。 遍知本有宝藏悉得自家功德。 名之现证。 三门现证虽云差别无量。 而不过法尔随缘。 所谓现证通别准前知之。 大教王者。 大有三种。 一体大。 二相大。 三用大。 初体大中又四。 一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 二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 此二法又有二门大。 故成四。 相大又四。 一如来藏功德相大。 二具足性功德相大。 此二法又具二门大。 故为四。 用大又四。 一能生一切世间善因果用大。 二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 此二法又具二门大。 故为四。 数三种大义各具四大都有十二大。 此十二大皆是生灭门法门。 约真如门又具三大义。 如是二门大义能含一切教法。 故曰大教。 此大教各于自门得自在故名之王。 又上摄字流被此大教王字。 摄大教王者。 此有二别。 具能所故。 能摄大教王者此经是。 所摄大教王者二门大乘教王是。 即是应化身所说大乘教王一乘经王是。 王是自在主宰之义。 何故有能摄所摄差别。 王之名通大小故。 譬如四种轮王及诸粟散王共得王号。 然犹尊卑有差。 如是教王亦复然矣。 法身佛所说教王能摄一切应化身所说教王。 法身所说者此经是也。 应化身所说教王者所谓诸显教是。 虽云于自乘得王名而望法身自证最胜顶轮王教。 犹如粟散王等轮王之所摄。 故名摄大教王。 若约竖次第有如是浅深差别。 若约横平等悉皆平等平等一。 然终不杂乱。 又一一经互为主伴。 若举一门为主故各得王名。 举主摄伴故。 又若约字门义无有高下浅深。 悉皆法曼荼罗法智印平等无二。 经者贯串义摄持义。 譬如以线贯花不乱不堕。 如是能以教线贯人天花不乱堕三途。 又如以经丝能摄持纬成绫罗锦绣庄严男女身。 如是真实语为经方便说为讳。 织成法界曼荼罗锦绣绫罗。 庄严遍一切处定惠身。 故云经也。 又如以丝结网能罗杀禽鱼长养四大。 如是以法智印丝结显密教网罗杀无明烦恼之禽鱼。 长养四种法身亦复然矣。 复次约顺相缘释者。 金刚即是最上故顶。 金刚顶无量故一切。 一切金刚皆是证如实理故如来。 如来如知皆是离一切虚伪故真实。 真实如来故能摄大乘。 能摄大乘故现证大菩提。 现证大菩提故能说大乘教。 能说大乘教故诸法之王。 诸法之王故能为一切法之经纬。 故名金刚顶乃至教王经。 若约逆相承释者。 此经能统论一切故为诸经之王为诸经之王故即是大教。 大教故现证佛菩提。 现证佛菩提故能摄持大乘之理。 能摄持大乘之理故名如来。 如来无数故名一切。 一切如来最上人故曰顶。 佛顶轮王能破四魔能胜难胜。 常恒不坏坚固不动。 故名金刚。 如此题名文句即是字轮旋陀罗尼。 互相释相生有无量无边义。 恐烦故止耳。 复次约六合释及六相义。 四悉檀三声等释。 有无量无数义。 烦故不释。 复次约佛释者。 金刚顶大日尊密号。 大日金刚峰故。 峰则顶义。 一切如来阿閦佛秘名。 阿閦则普贤。 普贤名遍一切处佛故。 真实者平等性智佛。 真如实法厌异舍别同同无二故。 摄大乘者则无量寿佛。 摩诃衍法部故。 现证大教者不空成就佛也。 能证圆寂之理兼示教令轮作业故。 王字通五佛。 五佛共为五大之王。 于诸法得自在故。 此经说五佛三摩地故以人名冠题额。 复次约修行门释者。 言金刚者法佛三密是。 身密则佛部。 语密则莲华部。 意密则金刚部。 三密皆具福德资粮即是宝部。 三密又具作业化用则羯磨部。 真言行者手作印契则身业。 与如来身密相应。 口诵真言则与如来语密相应。 心观实相与如来意密相应。 辨种种供具供养诸尊。 则宝部与相应。 三密所作精进不怠。 与羯磨部大精进门相应。 若有善男善女四众人等。 修行此三密法门。 超过诸度于二乘六度等次第菩萨为尊为上。 故云诸行之顶。 次一切如来者。 三密五部中具三十七尊及尘数诸尊。 故云一切如来。 即是如来者表身密佛部。 真实者如来语密。 真实语即是真言。 此真言其数无量。 故云一切真实语。 上句一切字被下句故。 摄大乘者。 摄念大乘理趣与实相相应。 即是意密。 行者意密与本尊妙观相应。 则是现觉大菩提故云现证。 此真言门三密法教为诸教之王。 故云大教王经。 复次就此题目字。 释摄经中诸文义尽者。 此经所说不过四智印。 说大智印文义者如来字句中摄尽。 说三昧耶智印。 文义者金刚字句中摄也。 金刚杵三昧耶身故。 又通所有一切三昧耶形同名金刚故。 说法智印文义者真实及摩诃衍字句中摄。 说羯磨智印文义者大教王字句中摄。 此经有四大品。 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调伏四名一切义成就。 此三卷者初一品中翻出。 四品则表四智印。 于初品中有六曼荼罗。 所谓金刚界大曼荼罗。 并说毗卢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 五相者。 一通达本心。 二修菩提心。 三成金刚心。 四证金刚身。 五佛身圆满。 此则五智通达。 第二说陀罗尼曼荼罗具三十七。 此中圣众皆住波罗蜜形。 广说入曼荼罗仪轨。 为弟子受四种眼说四种法。 第三说微细金刚曼荼罗亦具三十七。 圣众于金刚杵中尽各持定印。 广说入曼荼罗仪轨。 为弟子令心堪任令心调柔令心自在。 说微细金刚三摩地。 修四静虑法。 修四无量及三解脱门。 第四说一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亦具三十七。 彼中圣众各持本幖帜供养而住。 广说入曼荼罗法。 互说受十六大供养法。 第五说四印曼荼罗法。 弟子受四种速成就法。 第六说一印曼荼罗。 若持大日真言及金刚萨埵。 具十七尊余皆具十三。 亦说入曼荼罗仪。 与弟子受先行法。 修集本尊三摩地。 第二品降三世会。 说十种曼荼罗。 此中说大佛顶光聚佛顶及一字顶轮法等。 第三遍调伏大品说六种曼荼罗。 此中说莲华部观自在法。 第四一切义成就大品中说六种曼荼罗。 此中说宝部虚空藏法。 复次据梵名释者。 初va字门具二义。 一字相二字义。 字相者va字门一切诸法有言有说。 又字义者若入a字门。 一切言说不可得故。 亦最上乘声。 从此一字。 生十二声字。 从十二生百八乃至生千名。 劫初具有千名。 今但在十二言。 十二声者vavAviVIvuvUvevaivovauvaMvaH。 此十二字表最初va字为因也。 次九字行也。 第十一字证果。 第十二字入涅槃声。 又第一字根本字母。 是为本体名男声。 次声女声。 男声诠慧女声表定。 譬如男女因缘故生成诸子孙。 定惠和合能生成佛果亦复如是。 又此vaM字于五大中水轮种子。 一切色法水能生能持。 一切天人及傍生大身小身有情。 皆是水大所生水轮所持。 若使须弥山王高十六万由旬。 非水大能摄随风飞散。 何况自余小山乎。 大身有情亦复如是。 又此va字金刚萨埵菩萨种子法身。 一切众生最初发心悉由金刚萨埵加持故。 金刚萨埵名一切如来菩提心。 此菩萨为本出生三十七尊四种法身等。 其上首尊名毗卢遮那佛。 故此会尊种子及心真言用va字。 此则此经之体宗也。 上来题额略释了。 释经文者。 此又二。 初品名。 次正经文。 品名者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之一者。 金刚界者总名已下别名。 金刚界者梵云vajradhatU。 vajra翻云金刚。 dhatU界义身义体义差别义。 金刚身者法佛身密是。 金刚不坏得名。 身由积聚立义。 如来具戒定慧等五分法身。 及常乐我净等四德法身。 般若解脱等三点及三十七菩提分法。 十八佛不共法。 如是无量法以为佛体故以身名之。 界者法界心界众生界三种差别。 法界则先觉者。 心界则修行者。 众生界者十方三世六趣有情非情。 又界有十种。 十种法界是如来金刚曼荼罗。 聚十界身相为一个曼荼罗身故名界。 又界是差别义。 如来身以六大为体故云界。 大曼荼罗者一切如来具四种身。 谓大曼荼罗身三昧耶曼荼罗身羯磨曼荼罗身法曼荼罗身。 此会有四品即表四身。 初品说大曼荼罗身具三十七故云尔。 广大者一一尊身量与虚空法界等故。 仪轨者仪仪形轨轨则。 是法身能一切菩萨二乘天人等所仰则。 又此品说一切如来法则引入弟子仪法故云尔。 四种智印各别分区。 以类相聚故云品。 诸品之中此最初故云一。 金刚顶经开题(终) 发布时间:2024-06-10 08:19: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