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名教抄 内容: 名教抄No. 2306名教抄卷第一案中论疏云。 学有二种。 一习无所得意。 二识一切名教(云云)今欲令玄事兼明。 且出玄疏名教耳。 附本八科于其法门。 凡有一百四十余篇。 初二谛之中有二十五义。 二谛略标义。 四重二谛义。 十番二谛义。 三谛义。 四悉旦义。 三无性义。 三聚法义。 心心数法义。 二无为义。 三有为相义。 六种义。 五阴义。 十二入义。 十八界义。 二十二根义(已上初卷)二空义。 十一空义。 四谛义。 八谛义。 四食义。 四缘义。 五果义。 六因义。 十因义。 十缘义(已上第二卷)次八不义中有七义。 佛性义中有五义。 一乘中有五十六义。 涅槃义中有十三义。 二智中有二十二义。 教迹中有八义。 论迹中有六义。 百四十二科。 此卷有十五科。 至二十二根。 二谛义(略标)二谛义。 于大乘玄论初卷以十门明之。 又别有三卷章。 亦开十门。 一大意门。 二释名门。 三立名门。 四有无门。 五辨体门。 六中道门。 七相即门。 八摄法门。 九辨教门。 十同异门(义集略颂云。 大释立有体中相摄教同)章初卷云。 然师临去世之时。 登高座付属门人。 我出山以来。 以二谛为正道。 二谛凡有二十余种势。 或散或束。 或分章段。 或复不分。 分时或开为三段。 乍作十重。 所以为十重者。 正为对开善法师二谛义。 彼二谛义有十重。 对彼十重故明十重。 一一重以辨正之。 师唯道此义有重数。 所余诸义并皆不开。 若有重数者。 非兴皇所说也。 十重者。 初则二谛大意。 最后二谛同异也(章上卷虽云有十门。 然其一部唯有七门阙无三门。 谓有无门。 中道门。 辨教门也。 义集云。 此略而已。 义集又云。 开善大义第八卷二谛义云。 释二谛有十重。 一序意。 二释名。 三出体性有无义四即离。 五摄法。 六真理无阶级。 七会众难。 八夷神绝果。 九寂照昨世俗。 十遍融通。 云云。 又引山门玄义第四卷二谛义云。 虽相对立十重。 未必一一相主)略章一卷义有八科。 初明二谛义而无重数(旧目录言。 八科章一卷。 嘉祥撰。 今见此大初立义目与内文有违。 学者考之)玄云。 二谛者。 盖是言教之通诠。 相待之假称。 虚寂之妙实。 穷中之极号(文)章上云。 论文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也(文)又云。 论四谛品。 前释二谛。 次释依二谛说法。 前释世谛云。 世俗谛者。 一切诸法性空。 而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间是实名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是实名第一义谛。 次云。 诸佛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 此则前释二谛意。 然后明诸佛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故。 二谛是本。 说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说法是能依(文)又云。 所依是于谛。 说法是教谛(文)玄云。 能依是教谛。 所依是于谛(文)敏僧都记云。 大判二谛有三种。 一所依于谛(亦名本于亦名通迷)二教二谛。 三迷教于谛(亦名学教于亦名别迷)义集同云。 有三种二谛(云云)问。 于二谛为得为失。 答。 玄云。 凡夫于为失。 如来于为得。 圣人于亦得亦失。 而师云。 于谛为失。 教谛为得者。 乃是学教成迷。 本于是通迷。 学教于别迷(云云)意云。 凡夫之于谛一向是失(于谛之世谛)如来之于谛一向是得(于谛之真谛。 若细论之。 具有二谛。 且对凡论真)圣人知谛亦得亦失(此是小乘圣人也。 望凡为得望教为失)若就迷论本末二种于谛者。 如来于谛即教谛摄。 以因缘无碍教谛表不二理故。 如来所有有无二谛即教谛也。 问。 若尔。 所表不二理(乃至离言之理)为是于谛。 为是教耶。 答。 不二离言亦是教谛。 以因缘无碍互相圆通互相显理故皆教谛。 若分取所显之义。 异能显义者。 亦名于谛故。 玄云。 如来于谛为得据此言耳。 问。 世法是凡夫所初也。 何名谛也。 答。 玄云。 有于凡实。 空于圣实(小乘圣)取两情为谛不取空有二境为谛(文)(此明于谛)又云。 能名谛者。 即是真俗二教以能表道故名谛。 言所名谛者。 真俗所表理实故。 能表之教亦真。 此从表实为名(云云)(此明教谛)义章二谛义云(净影)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 真则可实。 世法虚诳。 云何名谛。 言虚诳者。 对真辨义。 然于世法事实不无故得称谛。 又复世法实是虚假故名世谛(文)(章虽不分教谛于谛。 然此二释其义自当。 初云事实不无当于谛。 次云实是虚假者则当教谛。 故穷义理二师契当)问。 佛因缘二谛为唯是教。 为具教理。 答。 唯教也。 玄云(摄法门)问。 何故以二谛为教门。 答。 以有无为教。 略有五义。 一对理明二谛是教。 以理无二故。 二望圣人有无。 未曾有无今说有无。 此为教缘。 立为拔见。 旧义执有无是理由来既久。 摄岭大师对缘指病。 令舍有无故。 说有无能通不二故名教也。 四以有无是诸见根。 一切经论咸呵二见斥于有无故。 今明有无是即教门通不二理不应住之。 五禀教之徒闻有无是教。 能通正道超凡成圣故。 有无是教。 问。 以何文证二谛是教。 答。 文处甚多。 举一经一论。 论云。 佛依二谛说法故。 二谛为教。 大品云。 菩萨住二谛中。 为众生说法。 为著有者说空。 为着空有说有(略抄)又云。 旧义明二谛是理者。 此是于谛耳(云云)问。 义章意。 二谛为教为理。 答义章总以五聚分之。 二谛非教聚摄。 是义聚中法门。 故知正主理法耳。 问。 尔二师意殊耶。 答。 一往尔也。 然穷论之。 二义不殊。 玄中且辨对不二理以有无义判为教门。 章中所明。 约就四宗从浅至深意为表法。 且约诸经所说缘起法门辨二谛等。 即当教谛。 故二师意互相成也。 问。 诸大乘经并依二谛说之。 尔明何二谛耶。 答。 玄云。 一切大乘经通明空有二谛(以有名世谛。 空名真谛也)问。 涅槃经说。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涅槃以空为世谛。 以妙有不空为第一义谛耶。 答。 玄释云。 此对三修比丘昔日灰身灭智为无余涅槃。 今日妙有不空。 非是判于二谛。 若如所问。 何故经云。 迦毗罗城空。 大涅槃亦空(云云)(迦毗罗城显佛生。 大涅槃显佛灭谓生灭始终并是空也)去来品疏明三种二谛。 一生死本空名世谛。 涅槃妙有名真谛(云云)花玄八云。 亦是空不空二谛。 无常即是可空。 涅槃名为不空(云云)(此涅槃不空为真谛)略章二谛云。 大品所明。 空为真谛。 涅槃所明。 有为真谛(略抄)章下云。 若涅槃空为世谛有为真谛者。 正对三修比丘断无涅槃故。 明断无乃是世谛。 有真谛。 此是支牒傍义。 非二谛正意(取意)义章二谛云。 妄想有后二宗为世谛。 妄想有第四宗为世谛。 真有第四宗分为二谛。 体为真谛。 用为世谛。 又妄想无第三宗为真谛。 第四宗中。 若就世谛辨即为世谛。 就真论之即为真谛。 妄想无第四宗中。 若就世谛辨即为世谛。 就真论之判为真谛。 真实寂灭之无。 第四宗一向说为真谛也(取意略抄)问。 此与今意为同为异。 答。 今通以空为真谛有为世谛。 义章二谛并含有无。 故应是异。 然考实论。 二师意通。 净影以真实寂灭之无一向为真谛。 今嘉祥意亦许妙有不空为真谛然取玄教致有不同。 就理实同。 余义具如文义要抄之。 重牒。 八不疏云。 论性空有四种。 一者计有空性名为性空。 此从所执立名。 二者破外人性空故名性空。 三者此性执本自空名本性空。 四者因缘本性自空名为性空。 此性空即是佛性。 彼若实相之异名耳。 二乘人不见性空者。 不见此性空。 此以体为性。 非性执之性(文)四重二谛义玄二谛义云。 一者有名世谛。 空名真谛(此对毗昙事理二谛)二者有空并为世谛。 非空非有方为真谛(对成论人空有二谛)三者二不二并为世谛(空有为二。 非空有为不二)非二非不二方名真谛(此对大乘师依他分别二无生无相不二)四者上三种二谛皆是教门并为俗谛。 言忘虑绝方是真谛(此对大乘师三性为俗谛。 三无性非安立名真谛义)问。 四重二谛有文证耶。 答。 玄云。 文证甚多。 经云。 或说世谛为第一义谛。 或说第一义谛为世谛。 或说空有为世谛。 非有非无为第一义谛(文)重牒。 八不疏云○如大品云。 菩萨住二谛中。 为众生说法。 为著有者说空。 为着空者说有。 即初重意。 大品又云。 若有若无。 世谛故说。 非有非无第一义。 即第二重意。 华严云。 不着不二法。 以无一二故。 即第三重意。 花严又云。 谛了分别诸法时。 无有自性。 假名说。 悉欲分别世谛义。 菩萨因此初发心。 一切诸法。 语言断。 心行寂灭。 如虚空。 悉欲分别真谛义。 菩萨因此初发心。 此以一切言说为世谛。 言亡虑绝为第一义。 即第四重意也(文)仙光院记云。 彼经第八卷。 法惠菩萨说十住已。 承佛力叹有此二偈(云云)问。 今所明二谛。 望开善等他师说何异。 答。 他家堕有所得今明因缘无所得空有。 故不同也。 玄云。 周颙明三宗二谛。 一不空假。 二空假。 三假名空。 空假者。 开善等用假空者。 四重二谛中初重二谛。 虽空而宛然假。 虽假而宛然空。 空中无碍(云云)第二空假。 第三假空。 其言相滥。 故释其别。 其空假者。 亦名案瓜二谛。 如手案水中瓜令体没也。 不空假者。 如鼠啮栗外有内虚。 名鼠二谛也。 今正义家即以假为空。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 当时学者但为口游。 未辨其意。 宜须审悉契宗旨(矣)十番二谛义章中卷云。 涅槃圣行品明十种二谛义(云云)(南方本第十二卷。 义集云十番二谛)十番二谛者。 一教二谛(世法于世法为二谛)二于二谛(世人所知于世人所知为二谛)三人二谛(有人世谛无人真谛)四法二谛(有法世谛无法真谛)五事理二谛(阴界入世谛苦集灭真谛)六如实知不如实知二谛(名句缚等五种世法若如实知名第一义。 不如实知是世谛也)七续不续二谛(烧坏不断为世谛。 念念灭实无相续为第一义。 疏释云。 无常非无常二谛。 谓无常为世谛也)八生死涅槃二谛(有八苦为世谛。 无八苦为真谛)九因缘二谛(父母和合生为世谛。 十二因缘生名第一义)十菩萨声闻二谛(声闻所知为世谛。 菩萨所知为第一义。 又一义云。 声闻自有二谛。 菩萨亦具二谛。 此二义私推然后义为正也)涅槃疏第十一卷为六重二谛。 一人二谛(此当章初三。 今合为一)二名实二谛(当章第四第五)三着不着二谛(当章第六)四无常非无常二谛(当章第七)五有八苦无八苦二谛(当章第八)六亲疏二谛(当章第九)义集云。 疏除初一后一。 于中间八种开合为异(云云)章下卷云。 九种中教于二谛正明二谛义。 从我无我下。 就世谛中自有浅深。 此七种二谛须辨浅深(云云)不论声闻菩萨二谛也。 义记第五卷云○下广释中文为八番。 初约人释名(世人知者为世谛等)○后之七番当法辨相○初三是其立性宗中所辨二谛。 次二破性。 次一破相。 后一显实(略抄)此于十中。 除初二后一余七为二谛法也。 三谛义玄云。 有三谛。 有谛·无谛·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云云)此出论文。 四谛品云。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疏云。 是华首经佛自说之故称我说。 云云。 捡经第三卷云。 是心及众缘。 皆空无自性。 乃至是法即无生。 云云)二谛章上卷云。 从来明此是三是义。 一因缘即是空。 二是假(因缘即是假也)三是中(因缘即是中也)论疏亦有此释。 又疏云。 初句明世谛(有)第二句明真谛(空)第三句以有空并为假名(为对中故重合说之。 私案)第四句明中道(非有非无第一义也)仁王疏上云。 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言假名者。 寂灭无得之名(云云)仙光中论疏记。 以三性释云。 空谓遍计。 假谓依他。 中谓圆成。 亦如次是相生胜义三无性也(取意略抄)问。 何名因缘生法耶。 答。 论疏一云。 总谈论意。 因缘有三。 一四缘摄生义尽。 二因缘总以生死涅槃凡圣解惑皆是假名。 相待无有自性。 称为因缘。 又对外道非因缘义。 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缘。 三者十二因缘。 故云。 观因缘品三种中。 正用通因缘(略抄)若就三中。 以十二因缘言之。 唯就内法有为五佛性义。 就十二因缘论之。 此亦尔。 若就四缘。 通摄一切有为法尽。 若相待因缘有为无为一切摄尽。 大论第百云。 因缘和合有故无性无名不相待相因(略抄。 一宗大纲在此。 宜须审记)九十五云。 因有为故有无为。 如长短是相待义(略抄)今以因缘之有名因缘生法也。 四悉旦义四悉旦者。 出大智论第一卷说。 论云。 有四种悉旦。 一者世界悉旦。 二者各各为人悉旦。 三者对治悉旦。 四者第一义悉旦。 四悉旦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 皆是实相。 无相违背(云云)二谛章上卷云。 二谛即是四悉旦。 三悉旦即世谛。 第一义悉旦即是第一义谛○二谛是所依。 依二谛说四悉旦法(文)准此文意。 四悉旦者即教二谛也。 问。 第二第三云何别耶。 答。 义章云。 对治为人别相难识。 是以释者种种不同。 今以义分相亦可知。 然彼一切二谛诸法无不为人。 斯皆治病○应病授药治物心患。 即名对治。 即彼一切对治门中。 异门相望互返不同。 彰其为人差别故尔(云云)二谛章上卷云。 随三毒等有三法药等。 名对治悉旦。 各各为人者。 前明三法药八万四千波罗蜜。 则明一切法尽。 更何所论耶。 解云。 于各各为人中更揽之。 今何故诸经或说我或说无我等。 前后相违耶。 是故次明各各为人。 无相违也(略抄)论以为人为第二。 以对治为第三。 今章以对治为第二。 以为人列第三。 此依一途义次第。 若尔好体应云于对治中更揽之。 而言于各各为人中更揽者。 对治实是为人故。 云前对治。 虽是各各为人。 而于其中更别取相违名各各为人也。 华玄第四释云。 第三名为对治悉旦。 如来所以各各为人说八万法藏及尘沙法门。 皆为对治众生烦恼故也(云云)(此释顺论文而义显也)问。 悉旦名何义耶。 答。 义章云。 言悉旦者。 是中国语○如楞伽中子注释言。 或名为宗。 或名为成或云理也(本文)二谛章上云。 然四悉旦只是二谛。 但合离为异○四悉旦实义名二谛(以实释谛义也)二谛究竟义名四悉旦(以究竟义释悉旦名也)今案。 究竟即宗义也。 问。 论云。 前三悉旦可破。 第一义悉旦不可破坏。 玄疏常引此文。 而言前三悉旦是世谛(云云)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何得世谛可破坏耶。 答。 论云。 第一义悉旦者○上三悉旦中所不通。 此中皆通○所谓通者。 离一切过罪。 不可变易不可胜。 何以故。 除第一义悉旦诸余论议诸余悉旦皆可破(云云)玄二智云。 三悉旦可破。 以此证方便为用实相为本(取意)花玄三云。 第一义悉旦不可破不可坏最上无过者(云云)准此等文。 世谛非无上故。 方便是用故。 望实相且言破坏。 非除破也。 故仙光疏记中卷云。 问。 有处云。 三悉旦为世谛。 今言三悉旦可破者。 应破世谛。 答。 为显第一义故说世谛。 是未究竟故名可破耳。 非除破言者也。 又三悉旦可破者。 以能谓之心。 三悉旦为世谛者。 以所执之因缘法。 何故就本于二谛。 以俗谛是失名能谓之心故。 于第一义悉旦具二谛义如常(已上此中有二释也)又同上卷云。 说四悉旦处处不同○又此疏第三卷说师又云。 此非世谛之第一义。 即是中道之第一义耳。 有处云。 三谛之法皆名第一义。 言说之教名三悉旦故。 此疏第二卷云○三种中道并是第一○又二谛章云。 三悉旦是世谛。 第一悉旦是真谛也(云云)又云○三悉旦法体亦三悉旦上执着病。 亦诠第一义教。 以此三义名可破是病(云云)今谓。 虽有诸文。 且以三卷章云依二谛说四悉旦法为正意耳。 然前三悉旦遂归第一义悉旦故。 三谛皆名第一义也。 应善学之。 三性三无性义言三性者。 一分别性。 二依他性。 三真实性。 言三无性者。 一者分别无相性。 二者依他无生性。 三者真实无性性也。 此并出天亲摄大乘论。 是今宗家所用。 若其学者执教成迷乃破之也。 二谛摄法门云○为学摄论人不执三性存三无性理。 三性者。 依他分别真实。 分别性者。 即是六尘为识所分别故。 言分别性。 依他性者。 本识为种子所依故名依他。 真实性者。 二无我真如。 三无性者。 知尘无相故言分别无相性。 依他无生性者。 知本识无生故言无生性。 知无我理无性故真实无性性。 三论云。 无性法亦无(中论偈也)他家不遣三无性。 今论遣三无性。 故言皆得相待也(文)净名玄六云。 为学摄大乘及唯识论人不取三性存三无性理○三性谓○分别性者。 即是六尘以为识所分别名分别性。 依他性者。 心识依六尘及梨耶本识起为依他性。 真实性者。 即是涅槃○三无性者。 知六尘无相可得名无相性。 六尘无相故六识无生名无生性。 无相无生乃是真实性。 但尘识虚妄既无。 真实性亦不遗(不遗者。 无余也。 即尽也)无性性故。 用此以为妙极。 今对此故。 中论云○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问。 二论主云何相破。 答。 二论主义实相成(云云)言分别性者即是六尘者。 梁摄论五云。 若谈变异为色等相貌。 此属分别性。 色等相貌离识无别体(云云)又第二云。 于世间中离分别依他二法更无余法。 阿梨耶识是依他性。 余一切法是分别性(文)第五亦云。 欲显依他性具有三性。 一识从种子生是依他。 有种种识相貌是分别。 分别实无所有是真实性(文)又云。 变异为七识即是本识相貌(文)第六卷云。 分别性以烦恼为性真实性以清净品为性。 依他性由具两分以二性为性(文)又第五云。 以此分别性摄一切诸识皆尽(文)问。 此诸文中。 初文云。 色等尘为分别性(云云)法尘不明也。 次第二卷文。 除阿梨耶识所余诸法。 皆为分别性。 故知六尘及前七识并是分别性。 次第五卷两文相对。 以七识是相貌为分别性。 次第六卷文。 以染污分即烦恼为分别性。 末后文云。 一切诸识皆尽也。 四义相违如何耶。 答。 依论难解。 新旧诸师等异义非一也。 大师且可述摄论师所习。 又一义云。 且以六尘为分别性。 诸文无违。 故云实无有尘。 唯有识体。 显现为尘。 是名分别性(论第五文)末后所引文云。 摄一切诸识皆尽(云云)此是第六意识缘一切识以为法尘也此是少分一切。 谓妄心所取一切识耳。 第二卷云阿梨耶识尔余一切法为分别性者。 本识中持诸种子生一切法。 皆是因缘生。 从其种子皆属本识。 故唯以本识为依他性。 余一切法者。 谓非因缘生。 但妄情所现法。 并是分别性。 以因缘生义边属阿梨耶竟故也。 言变异七识相貌等者。 实是本识中种子所生。 是本识之相貌似有七识现。 取其种子所生义为依他性。 取其相貌似离本识有名分别性。 七识分中。 所取是五尘。 能取是法尘摄故。 与六尘为分别性。 亦不相违。 次文云。 烦恼为分别性者。 妄情现其色等尘相。 从其所现为分别性。 或以色等立分别名。 因妄情故。 云烦恼为分别性。 实是所现色等为分别性也。 或玄云。 色等六尘者。 且论所分别耳。 理实亦以能分别为分别性也。 是故诸文不相违也。 问。 二谛章以本识为种子所依名依他性。 净名玄心识依六尘及本识起为依他性。 如何相违耶。 答。 应是学彼论者有异义也。 又可云。 因缘生法名依他性故。 能生所生并是依他。 然至极论。 七识并是本识变异。 皆属梨耶故。 二谛章唯论本识。 然净名玄文且论因缘所生法。 其相显故。 唯明诸识种子所生耳。 故二释文亦不相违。 问。 中论破无性法且可尔。 摄论但遣三性不破中论。 何言二论之为相违耶。 答。 净名一具文云。 但天亲借无性破性故。 偏叹无性(云云)彼叹此破其言相违理当相破故。 同之云二论相破也。 问。 三性三无性望二谛。 云何相摄耶。 答。 二谛义大意门云。 问。 何故非此四重二谛耶。 答○(对毗昙明第一重。 对成论师明第二重)三者对大乘师依他分别二为俗谛。 依他无生分别无相不二真实性为真谛。 今明若二若不二皆是我家俗谛。 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故。 有第三重二谛四者大乘师复言三性是俗。 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谛。 故今明。 汝依他分别二。 真实不二。 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三无性非安立谛。 皆是俗谛。 言亡虑绝方是真谛(云云)此破彼执。 若依天亲无得意收之样者。 三性应是第二重二谛。 三无性应是第三重二谛也。 仁王疏上卷云。 三藏师就三性解。 法假是真实性。 受假是依他性。 名假是分别性。 法是真实法。 假立以对俗。 受是妄想依他之心。 受纳前境名假。 即是一切名相与大品相应(文)三藏师者。 真谛法师。 译摄大乘以之为宗。 又云与大品相应。 故知依凭也(疏次下云若依正观明假不如此者。 但简执着成。 虚等。 别出中论三是意耳。 非不用三性也)百论疏下卷云(破空品疏)大业四年为对长安三种论师。 谓摄论·十地·地持三种师明二无我及三无性为论大宗。 今立此一品正为破之(云云)仙光院云。 三性即今三观也。 分别性者。 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 依他性者亦为是假名也。 真实性是亦是中道义也(云云)即当第二重二谛之心(矣)三聚法义三聚法者。 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也。 论观苦品疏云。 数人言。 色心等三聚。 皆苦有为之法。 皆欲乐住(等文)此文明三聚是有为法。 若尔。 非色非心聚不摄无为法也。 又料简云。 有为之中无漏非苦。 然总言有为。 又三聚中虽有无为。 然总言三聚。 为对成实唯以心法为苦余二聚无故也(故就此文。 三聚中摄无为不云事未决之)义章三有为义云。 三有为者。 所谓色·心·非色非心三聚法也。 质碍名色。 虑智曰心。 不相应行违返前二名非色心。 此之三种同名有为(云云)此文亦以三有为法即为三聚三聚即名三有为法。 然未明了简别无为故未审也。 三相品疏云。 ○就萨婆多义。 明法有三种。 一者色法。 二者心法。 三者非色非心法。 因缘已来破色染者破心。 今破三相破非色非心。 三聚名有为灭。 此三名无为。 此文亦就有为法中立三聚法。 今案。 五阴亦名五众。 众以聚为义。 故就有为明三聚耳。 理实无为亦是非色心法摄。 体虽不可聚。 而教文中类聚说之。 又佛法报身云具三聚法。 故知亦是无为法也。 涅槃疏五云。 数人解云。 无想天无有心得非色非心法求补处(文)无有心得者。 无心位中无心上得也。 或可云。 但不现行。 而有心得。 今此文中。 得字应属下句。 谓得无想果非色心法也。 言求补处者。 行者先修因时。 所欲求之。 今举此以成无心法补其心处也。 亦可云。 非色心法义言求补处耳。 此得有无可寻习之。 心心数法义涅槃疏十八云。 若萨婆多等则明有心数。 横论五品心皆有心数。 故彼偈云。 欲善二十二。 不共有二十。 无记有十二。 悔眠俱则增。 此则是有心数。 若是根本佛陀提婆人呵梨等明无心数故。 言譬如挟道乃至不受二人并行。 况复多人经中明心王心数者。 名前起者为王。 后起者为数。 亦得此是心之着驰之名也。 今明经不道。 此经只一时并起有王有数。 何时道前后耶。 今前则破论人无心数义从无明生爱。 爱不异无明。 只转无明以为爱故。 无别心数。 余下类然也。 我于经中说。 从眼色明恶欲四法。 此明有心数。 从眼色明恶欲等。 眼识此即是心数并也(文)同第十五云。 若是数人则有不放逸根。 是心数法故。 善十数中之诸根。 有惭愧信猗不放逸不害精进舍等。 言诸根者。 即是三善根○若是成论人明无别有心数。 应是心别用耳(云云)问。 十八述呵梨义云。 后起者为心数。 今十五各心别用。 如何为问为异耶。 答。 言虽有异义即一也。 宝窟中卷云。 心王一念缘境。 烦恼数法随心而起。 同时不相离故。 言刹那相应。 故马鸣言。 心异念异而同知同缘名相应染○彼名爱结为念也。 有人用成实论释欲明。 从地起烦恼转粗。 便识想受行四心之异。 前后想受同缘一境故言相应○四心前后同缘一境故名相应○(下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此无明住地即指妄相心体以为无明。 不别心外有别数法。 共心相应。 是故说为心不相应。 故马鸣言。 即心不觉常无别异名不相应(云云)此明妄识之中粗者有心数。 细者即无。 义章云。 五住地义。 胜鬘说无明所起是心相应。 然起信论明所起有五。 智与相续是心相应。 业转现三是不相应。 故知所起中亦有不相应者也(取意)三无为义小乘法中有三无为。 虚空·数灭·非数灭也。 大乘有五。 前三更加真谛与佛果故有五也。 百论常品疏云。 总有五常。 小乘有三无为○大乘其有真谛及以佛果○虚空涅槃内外大小同明是常(云云)仁王疏上云。 佛得三无为果者。 总举三德。 智缘灭者名数缘灭无为。 非智缘灭者非数缘灭无为。 虚空者法性虚空无为。 萨婆若果空者明佛果体空也(文)不同小乘虚空无为故。 云法性虚空也。 萨婆若是智慧。 三无为是非心法。 是故别说此文。 但明四法。 不说世间无记虚空也。 涅槃疏十一云。 若灭谛是无为摄。 无为法不尽。 何故有三无为。 灭谛但是数灭无为。 此是善法。 而不摄虚空无为与非数缘无为。 此二无为是无记故。 摄法不尽也。 若是论人○而三无为同体。 既摄数灭无为。 则得二无为体。 此则是尽义。 而约三种义边。 亦是不尽也(文)有为三相义有为三相如中论观三相品·十二门观相门等广辨也。 三相者。 一生相。 二住相。 三灭相。 三相品疏云。 萨婆多云。 离法体外别有三相故。 法体通三聚。 而三相但是非色非心。 属行阴摄。 成实僧祇等云。 离法体外无别有相○毗婆阇婆提云。 有为之法体不自固。 何能相他。 当知三相是无为法。 昙磨掘云。 生住二相是有为法。 灭相是无为法(略抄)十二门疏云。 又有异部云。 三相是相应法○如彼即法沙门义。 色法生住灭即是色体。 乃至心亦如是(云云)问。 三相为一时为前后耶。 答。 三相品疏云。 譬喻部云前生次住后灭故三相前后。 成实文三有为法皆在现在。 净名经云汝等比丘。 即时亦生亦老亦死观此经论。 是一时有。 阿毗昙云。 体即同时。 用有前后(文)(仁王亦云。 是法即生即住即灭也。 义章曰。 优檀那义相授之用克必同时。 迁法之用用在先后。 文)问。 成实论明二世无义故云皆在现在。 虽皆现在亦有婴儿小年老年。 何不许唯现在而前后三相耶。 答。 此义甚难。 先考论文然后通释。 成实无相品云(第二卷)问○以世谛故说过去未来为有为无。 答曰。 无也。 所以者何。 若色等诸阴在现在世能有所作。 可得见知(乃至)又佛说。 有为法三相可得。 生灭住异。 生者若法先无今现有作。 灭者作已还无。 异者相续故住变故名异。 是三有为相皆在现在。 非过去未来(文)(此次下有二世有无两品。 即同与答也)第七卷不相应行品云。 五阴在现在世名生。 舍现在世名灭。 相续故住。 是住变故名为住异。 非别有法名生住灭(云云)论文诚如来难。 但是二世无故现在相续中前后立三相。 非云三相一刹那俱。 又义章三有为义云。 若依成实。 但说诸法初生次住终异后灭。 不说法外别有非色非心四相(文)此释顺彼成实论之意今言一时似非论意。 然于此中应有多意。 一者且就一文不顾余句。 谓说三相皆在现在。 然色等阴念念灭坏。 若生灭先后者。 先法唯生。 后法唯灭。 而皆念念具生灭故。 一一现在皆具三相。 若尔。 余文舍现在名灭等不可以为难。 二者但于现在总立一时实有先后微细生灭。 且就总相现在一时故。 依此言是一时有。 三者此是庄严等师。 取彼论文自立一时义。 非大师正义。 若尔违论是何咎耶。 十二门疏云。 庄严云。 刹那即生即灭。 零味云。 刹那有初中后分。 开善云。 三分复有三分无穷也。 释云。 现在止有生住。 唯灭在当。 此四释并见成论。 数人云。 一刹那有初中后三分(略抄)若准此文。 第三义为胜。 问。 或云三相。 或云四相。 何故不同耶。 答。 十二门疏云。 迦旃延旧云。 生住老无常。 后人云。 生住异灭耳。 故有四相也。 或说三相不明住相。 言三相者。 谓生老无常也。 无常即灭相。 问。 何故不明住。 答。 是有余义。 又住似无为故不说。 又若能令法历世者。 则说是有为相。 住与彼法相着无舍离时(意云。 不舍离故不能令迁法)又住相堕无为部中故不说住○问。 若住灭中间立异相者。 生住中间何不立长。 答。 数师云。 非无此相。 然说四相。 为明过患令物生厌故不说长(略抄)又论说相有大小相。 是毗昙义。 一法生时九法共起。 大生除自体能生八法。 小生但生大生。 疏引婆娑云。 如猪犬有生一子者生八子者(云云)问。 数人云。 四相用前后者。 一刹那中有先后耶。 答。 十二门疏云。 数人法。 一刹那有初中后四分(云云)(或本云三分)中论三相品疏云。 一刹那中有三分(述数人义也)光法师释婆娑云。 生住灭相作用先后有二说。 一云。 三相先后总为一刹那。 一云。 先后三刹那。 然一一刹那具有三体。 又是一解。 生用为一刹那现在。 住异灭复为一刹那(略抄)宝法师云。 婆娑二说。 初说三相一刹那。 后释生灭别刹那。 然异与灭同时先后文不决定(略抄)俱舍正理住异灭同时法相人师云。 古萨婆多生住异灭四相用先后。 新萨婆多住异灭相用同时(略抄)如此纷纭异释非一。 良以生灭法相微细难觉故耳。 次明十相。 涅槃疏八云。 十相者。 谓五尘生住灭男女等合为十。 今涅槃修空。 空无此十相故是常。 若不修空者有此十相。 生住灭故即无常也(文)既举十种已更言等者。 如法花序具列八龙已更言等也。 先德云。 等有二。 内等外等也。 今是外等。 六种义六种亦名六大。 谓地水火风空识也。 六种品疏云。 依毗昙义。 六种但是有漏。 若依成实释者○四微成四大。 四大成五根。 五根成色阴。 色阴成众生○毗昙四大有二种。 一者实法四大。 谓四触也。 二假名四大。 谓形相地等也。 毗昙识种但是有漏。 成论则通漏无漏。 毗昙明虚空有二。 一者有为虚空。 如众生身内及井穴门向等空。 二无为虚空。 鸟飞所不及处是也。 成论明。 虚空是无法但是无为(文)鸟飞所不及处者。 谓上空界。 此实亦是有为虚空。 然无为虚无碍为性。 由无障故。 色于中行。 即以鸟飞处显本无为虚空也。 然言不及处者。 谓空界广故。 其边不及耳。 非云飞有为虚空而不及无为虚空也。 又云。 成论云。 四大围空识在其中假名为人(云云)仁王疏云(观空品)阿含经云。 六王各诤其大。 地云。 我能胜载一切万物故秤为大。 水云。 我能漂润一切。 火云。 我烧照一切。 风云。 我能生动一切。 空云。 我能容受一切。 识云。 若无我者。 色即败坏。 虽复各秤我大。 识为主也。 故云四大围空识居其中(云云)(水火风三各有二用。 余三各一用也)五阴义五阴者。 色受想行识。 中论五阴品就此五阴明本空义以本空故不坏色等色等不坏故假名有。 问。 对界入开合如何。 答。 疏云(五阴品)依毗昙。 十二入中十种色入并法入中少分无作色以为色阴。 意入即识阴。 法入除无为取想受为二阴。 余即行阴阴与界开合者。 十八界中十种色界及法界少分无作色为色阴。 七心界为识阴。 法界中除无为取想受二数以为二阴。 余为行阴○问。 何故偏取想受二数为二阴。 答。 略有二者。 一者想能生见。 受能生爱。 二者想修无色。 受修诸禅。 有此强力故偏取也。 成实明十四种色为色阴。 五根五尘及以四大○成实。 触是实法。 四大是假。 故离之也。 昙摩多罗者是五百部中一人也。 问。 异数人显。 何成论。 答。 成论但言无作而不言无作色。 此人言都无无作故异也。 问。 论人无作何法所摄。 答。 是非色非心。 何者。 从心起故非色。 非虑知法故非心(已上)涅槃疏十八云。 萨婆多等计有造色。 彼明有十一种色中。 十色是所造。 一种是能造。 言一种者。 则是一触色。 触中复有十一种触。 四触是能造。 七触是所造。 七触者。 以是轻重涩滑饥餲冷。 此是所造。 余四大坚湿暖动是能造。 不造色义。 根本有佛陀提婆复呵跋摩等不明造色。 破数八微俱等也。 而经中复明有造色者。 诸论师复解云。 若是外色者不造。 内色各成为造。 四大成五根。 五根成色阴等。 如此各造。 不如前家明造。 若大判者。 前则明造色。 后则明无造色也○(论文)彼明青黄色为识心所得。 非是对眼色也(文)问。 成论明外色以四尘成四大。 何云外色不造耶。 答(寻之)涅槃疏十八又云。 若是萨婆多明有无作。 而无作是色。 无作色从身口二方便善生。 则是受戒时身礼敬口言能持等生。 故无作有色。 故偈云。 十色谓色入。 亦无作假色。 是分别色阴。 牟尼之所说。 若僧祇部人明无有无作。 故非是色。 明此戒直是制恶法。 若不作恶则是持戒无别无作也。 若是呵梨所明有无作。 而是非色非心法。 问。 此法为摄属色耶。 彼明此戒是非色非心。 而从心生故属心。 是行阴摄。 故云。 离思无报因。 离受无报果。 皆从心生而是非色非心也。 若是今文所明。 前言有无作色。 萨婆多人是用也。 菩提王子是摩伽国附庸国王子。 问意如文。 佛答。 有无作色故。 虽在恶无记中。 犹不破戒故。 睡眠闷等是时常生也○我于余经明戒则是遮制。 此则破萨婆多。 然复是破僧祇。 不得佛意故。 云无无作色也(文)偈云十色谓色入等者。 杂心界品颂也。 十色即十二入中十种色入也。 亦无作假色者。 杂心业品云。 作因故作果故○无作亦非色。 以作是色故。 彼亦名色(云云)意假彼作故。 无作名色。 故云假色也。 涅槃疏十三云。 此中明十种色。 如数人明十一种。 谓五根·五尘·无作。 故彼偈云○(如前所引)成论人有十四色。 谓五根·五尘·四大也。 此二家应不与今文相应。 今明十种色者。 是谁所计。 今明是毗婆阇婆提部人义。 此部人正计十种色也。 佛何得用其十种色义耶。 解云。 如来说法此无定。 适缘所用。 此中明于十种。 五根即是内。 五尘即是外。 略明内外十种(云云)涅槃疏十一云。 问。 五阴摄法尽不。 解云。 不尽。 不摄无为法(云云)问。 大乘意佛果有色法耶。 答。 五阴品疏。 大乘有三释。 一云。 佛果有色。 故涅槃云。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二云。 佛果无色。 而经云有者。 此是妙有炳然故云色耳。 三释云。 从七地已还。 此则有色。 八地已上无后有色亦无四心(识受想行名四心也)故地经云。 尔时过意界住在智业中也(文)(义章三并义明三佛俱各有三聚。 破法身无色义。 宝窟上卷明有无色论正义云。 实非色非心。 强叹美为色为心。 云云。 涅槃疏十六明法身有色无色论已云。 今明。 法身佛性未曾色非色。 然取见了了义名为色。 教迹义云。 玄第五卷。 佛果八识五根等始起。 云云)今案诸文大意。 佛果本身总名法身者。 是究竟法身。 唯能见理智具足。 自有体用。 体则非色非心。 用则亦色亦心也。 不能具记。 问。 色等五法何故名阴。 答。 论疏云。 通秤阴者。 阴盖为义。 有此五阴盖于众生不得解脱。 如雀在瓶物覆其口○又云。 阴者荫也。 其义主杀。 此五法能害惠命○罗什复翻名为五众。 以此五法共聚成人目之为众。 又此五法各有众多。 如色阴有无量色。 余四亦尔。 故名众也(文)又云。 依成论。 取境次第者。 识得实法。 想得假名。 受领好恶。 行起善恶。 依毗昙有二种次第。 一粗细次第○二观行次第○(并云色受想行识诸经□□)十二入义十二入者。 六情·六尘为十二也。 六情品疏引众事分毗昙(有十二卷)婆罗门问○佛答。 十二入摄一切法(云云)问。 六情者何。 答。 疏云。 六情亦名六根(文)(眼耳鼻舌身意也)问。 意可是情。 余五云何是情。 答。 疏云。 意当体名情。 余五生情识之果。 从果受称也○五根生五识。 意根能生意识。 六情亦名六依。 为六识所依(云云)问。 六尘者何。 答。 疏云。 六尘亦名六衰。 令善衰灭。 亦名六欲。 是人所欲也(文)百论破尘品引经名六贼也。 问。 何故名入。 答。 入之言处故亦名十二处。 即此十二生六识处欲名入也。 仁王疏释阴界入空云。 五阴果报空。 十二入是受用空。 十八界是性别空(云云)此中以受用释其入义意云。 假人以此十二起六识故。 受用十二也。 又六识依六根缘六尘。 即识受用根尘也。 又根尘能起六识。 即根尘受用识也。 问。 法尘中摄几法耶。 答。 法尘摄心数法·无作色·不相应法·无为法也(毗昙说)问。 无为无起作。 何有受用义耶。 答。 此亦为境能生心法故。 有受用义也。 十八界义十八界者。 谓六根六境及六识也。 是十八法性别名界。 故仁王经观空品疏云。 受想行识空者。 明五阴果报空。 十二入是受用空。 十八界是性别空(文)总明说意者。 仁王疏又云。 大智度论云。 以对病不同说斯三种。 为疑心数众生说于五阴。 为疑色众生说十二入。 为疑色心等众生说十八界(文)五阴品疏云。 上六情品具破界入偈云。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尘。 则是十二入义。 复偈云识等四法无。 则明无六识。 则是破十八界(文)四法者。 识触受爱。 此四各六也。 义意属六识耳。 加前十二入故云十八界也。 问。 何故破十八界耶。 答。 为破小乘之执心。 以显正因缘之十八界也。 故论主就十八界明本来空。 本来空者。 即不坏假名故。 因缘十八界存耳。 故五阴品疏云。 见阴界入不得解脱。 知本性空便得道也(文)问。 根尘离合如何。 答。 六情品疏云。 数云三根合知谓鼻舌身。 三根离即眼耳意。 成论六根为四句。 眼但离不合。 鼻舌身但合不离。 耳亦离亦合○意非离非合。 以无形故(文)法花法师功德品疏云。 小乘人有三说。 一者婆沙云。 三根合中知○三根离中知○杂心云。 意不当离合也。 成论云○(云云)(同上者略之)问。 法尘中无作戒。 诸部同许有是色耶。 答。 不尔。 五阴品疏云。 成论昙摩掘不许无作色也。 涅槃疏第十八云(迦乘品无作色有无诤论)若是萨婆多明。 有无作而无作是色。 无作色从身口二身方便善生。 则是受戒时。 身礼敬口言能持等生。 故无作有色○若僧祇部人明。 无有无作故非是色○若是呵梨依明。 有无作而是非色非心法○彼明。 此戒是非色非心。 而从心生故属心。 是行阴摄。 故云离思无报因。 离受无报果(云云)(佛意无定见文也)问。 无为总有几种。 答。 百论破常品疏云。 总有五常。 小乘有三无为○大乘其有真谛及以佛果○虚空涅槃内外大小同明是常(云云)仁王疏上云。 佛得三无为果者。 总举三德。 智缘灭者名数缘灭无为。 非智缘灭者非数缘灭无为。 虚空者法性虚空无为。 萨婆若果空者明佛果体空也(文)(虚空者是法性。 萨婆若者智慧也。 故三无为外别说也。 此文说四法不说世间虚空也)问。 邻虚细尘可见不。 答。 百论破尘品疏云。 微尘若可见(牒论)此破内义内道计。 邻虚尘为天眼见故。 智度论反覆破之。 若有极邻色则有十方分。 若有十方分则有见此不见彼。 又有十方分不名极尘。 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文)内道许可见即色尘摄。 此且取显论可见。 实通十色。 应有可见不可见也。 若他宗大乘虽云有见有对。 而为法处摄。 今义则不尔。 若可见者应色尘摄也。 论迹义云。 成实破数人眼见立用识见云。 若用根能见。 死人有根。 亦应能见。 识在耳中。 眼根何意不见耶。 而今有根无识。 根不见者。 故云根不能见(云云)宝窟下卷释经诸受根没云。 眼耳等六根生识领纳六尘。 故云诸受。 又此六根能容受识住。 故名为受。 此六能生识故名根。 没者死也○(生分已谢次死起也)不受根起者。 虽有根相不能生识领纳前尘故。 云不受根○问。 若其不受亦应非根。 云何言不受根起。 答。 成论文云。 同性不依时皆名为根。 是就体为言。 然其实非根。 论又云。 根童子灭非根童子在名根(云云)(又以五受释诸受根起。 今略之)成实根不定品云。 问。 眼童子及舌身可以眼见耳。 鼻在内故不可得见。 答。 死人亦有童子舌身。 而实无根。 问曰。 童子二种有。 是根非根。 死人根童子灭非根者在。 答曰。 根童子无能见者故非根等所得。 如经中说。 互根是色。 不可见有对。 若是可见则可分别此童子是根。 此童子非根○以业力故四大反而为根。 佛恐弟子谓此五根自从业生故言是色(文)五根是色者。 色等尘成四大。 四大变成五根。 故论释云。 恐谓五根别从业生故佛说言是色耳。 意显色外无别根生也。 总意云。 根非眼所见物也。 窟文言非根童子在名根者。 考论文但云非根童子在。 而不言名根也。 今言名根者。 取义意耳。 童子只是根异名故。 而文言非根者。 据实根也。 以受根是实五根故。 故论文云。 死人亦有童子而实非根(云云)既云实非根。 故知有相似根也。 同性不依时皆名为根者。 色相品云。 眼根者但缘色眼识所依。 及同性不依时皆名眼根。 余四根亦如是(文)案论意。 但是生时不起眼识时与识起时同性者亦名眼根耳。 何以此证死时之不受根耶。 此如俱舍有执受也。 答。 甚难。 然可云成文正明受之根而识不依时也。 然以此准释之不受根也。 谓根以四大为体故死时犹有四大故。 就体为言耳。 考实论之不受者实非根也。 成实论意不可全同胜鬘经说。 但多相似故引来耳。 论迹义云。 死人有根者。 根无知品云(第四卷)非根能知。 所以者何。 若根能知尘。 则可一时遍知诸尘○若眼能知。 何须待识(云云)根不定品云。 死人非根童子在(具如上引)故取义意云尔。 又是学成论人释故。 不必全当论意。 童子者正可作瞳。 切韵云。 音童也。 目瞳(云云)今通用耳。 谓眼精也。 涅槃疏十三云。 如来说法此无定。 适缘所用。 此中明于十种。 五根即是内。 五尘即是外。 略明内外十种。 十种中一对眼明色可见余不可见(云云)(此明色法)大品疏四云。 此中分别三性。 十八界中八无记如前。 十界通三性也○三无为中三无记也(文)(如前之二为须考之)又大品疏三云。 约六识为见闻觉知。 眼见。 耳闻。 意识余三名觉也。 以三相用异能知世事复知出世事。 又能得三业也。 色见。 声闻。 法意思惟前得道。 又通缘三性也。 余三但缘无记。 但知世间法。 以香味触但是无记。 色声法通三性。 然此一时无分别。 分别故也。 香积以香为佛事。 岂无记耶(文)涅槃疏十一云。 若是四谛四念处及十二入十八界。 此摄法则尽也○十八种各有分齐故名分亦名性。 各有自性。 如石有石性金有金性(文)(此中四谛摄法尽者。 如下四谛消之)二十二根义仁王疏中卷云。 二十二根义如别童(文)八十余部中应有别章之制也。 然今不得。 以为恨之(宝窟中卷明五住断位已了其不尽者。 地持法花疏中已释。 云云。 禅林云。 法花疏者。 统略中下卷也。 而不考地持疏之。 古人录亦不见之。 故知未渡之书也。 今云。 别章亦尔)又云。 二十二根者。 眼等六根。 苦乐忧喜舍五。 合为十一。 男女命三为十四。 信进念定慧五十九三无漏根未知根知根知已根为二十二(云云)又下卷云。 五情根五受根男女意命。 此十四是生死根。 故成实论名往来根。 生死过患故。 菩萨先须观之。 三无漏根入圣位非过。 不须观之。 信等五根不断善根亦不观也。 是故二十二根中。 除八根但观十四。 喜乐舍意。 此四虽通漏无漏。 是染污根本。 所以不除也(文)仁王疏云。 二十二根不出三界(云云)疏中卷云。 三界有二种。 一分段。 二变易(云云)又云。 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 知已根在无学出分段三界。 不出者不出四住习气三界(云云)四住习气三界者。 则变易三界也。 名教抄第一于时文明十三南吕第二天欲遂一部十五之写功不顾恶笔于此帐书写了。 三论宗英宪(生十九)名教抄卷第二二空义。 十一空义。 四谛义。 八谛义。 四食义。 四缘义。 五果义。 六因义。 十因义。 十缘义。 二空义二空者。 生空·法空。 又有二空。 谓析法空·本来空。 又复但空·不但空。 又性空·因缘空(今案。 相空真空此亦有文有义之)略章生法二空义云。 五阴中求众生不可得名众生空。 求法不得名为法空(云云)百论破空品疏云。 大业四年为对长安三种论师。 谓摄论·十地·地持三种师。 明二无我理及三无性为论大宗。 今立此一品正为破之○破神明人无我理。 破一已下明法无我理竟。 今言破空即是破人法二空。 岂非破二无我理耶。 此是提婆自尔。 勿咎讲人(云云)(破空者且破执空)中论疏第一云。 一者小乘人但得众生空○未得法空○二者设如成实论及智度论明小乘人具得二空○但是折法明无生。 未得本性无生。 大乘即明本性无生(云云)二谛义云。 小乘观行先有法体折法入空。 但见于空不见不空。 今大乘观相待者不立法体。 诸法本来不生。 今即无灭(云云)大论云(释不共法)复次不大利根众生为说无我。 利根众生说诸法本来空(云云)成实论灭法心品云。 若佛弟子深厌生死。 皆以见法本来不生无所有故(文)小乘虽有此说。 又云。 是人于后见五阴灭(云云)是故先立法体后乃见其灭。 既前立法体故不名本来空也。 但空不但空者。 涅槃疏十四云。 大论云。 空有二种。 一者但空。 二不但空。 声闻所行名但空。 菩萨所行名不但空(云云)三论玄云。 但空不可得空(云云)性空因缘空者。 是三论家要枢耳。 所以然者。 他家言经说空者。 皆是破其遍计所执。 此是遣相空理而已。 今言因缘。 诸法宛然即空。 名本来空亦名真空。 即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亦是正体智所观依他即空。 不同遍计所执。 见因缘时。 先已遮竟。 此就法空中更有此二别。 宜须审记。 十一空义十一空者。 出涅槃经。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 是十一也。 大品经中说十八空。 仁王亦明十二空矣。 涅槃疏十二云。 第二别解释十一空。 今初解内外空。 与大品十八空中内外空异。 大品内空空无六根名为内空。 故眼眼空鼻鼻空等也。 空无外六尘名为外空。 此即可解。 今此中明十一空。 具辨难解。 旧云。 此中解释内外空。 约众生非众生数判。 空无众生数故名为内空。 空无非众生数名外空。 今谓作此判内外空则不尽。 若空众生数名内空者。 只应无父母怨亲中人。 那得言财物。 既言财物者。 则通非众生数。 今明空众生。 复取成身之急要财物等。 空此物并属内空。 若空外山河石壁等。 此属外空也。 今言内空而言无常乐我净者。 此明内空中无常乐我净等。 故言无有常乐等。 非是言常乐我净是内空也。 是内空中难有佛性此复简佛性。 佛性非内外故不属内外摄也。 外空者亦复如是此释外空。 空外山河石壁等。 而言亦复如是者。 此如内空。 若为言如是耶。 既言外空。 外空中即无有内法。 所以言如是。 若然者。 前释内空亦应言如是空无外法。 解云。 亦例既言内空。 内空中岂当有外法。 若有外法在内空中。 岂得名空。 为此故亦得言如是也。 内外空如是者。 如前前内外空。 空无内外法故名内外空。 前是离空。 今是合辨也。 唯有如来法僧佛性不在二空者。 明如来等四法不空故不为二空所摄○有为空是第四空。 取其二空。 并是有为空。 言第一义。 此非复第一空。 此是如来一乘名第一义。 有为空中无此第一义也。 无为空第五。 文可寻。 简佛等四法非无为。 以其善故非无为。 如文。 小乘亦明涅槃是善。 为异虚空与非数灭无为。 今亦得并异三种无为。 涅槃是妙有故非无为也。 第六无始空。 常解无始有二种。 一云。 无有始我者故言无始。 二者无有始。 今明只此无始亦空。 空无此无始故言无始空。 第七性空也。 第八无所有空。 大品云不可得空。 此中正取贫穷人为喻。 此言贫穷人者。 不取其家内无物故言空。 今取贫穷业重者四方求财毕竟不能得。 今菩萨亦尔。 推求一切法毕竟不可得故不可得空也。 第九第一义空与大品第一义空异。 彼言第一义空者。 谓涅槃为第一义。 涅槃空故名第一义空何等名为第一义者。 何故复有此文○(河西解并大师评文略之)第一义自有多种。 此中是一种明第一义。 虽无作作者而有果报也。 故前明第一义空。 未云何物是第一义。 今更出第一义也。 第十释空空。 与大品异者彼言空空一切法空。 更有空能空此空故名空空。 如有人能胜一切。 更有人复胜此人也。 今释空空则异。 前叹非二乘境界也。 是有是无是名空空者。 是有亦空。 是无亦空。 故言空空。 此正约涅槃上作是有者即是涅槃妙有。 是无者即是涅槃断德。 空无二十五有之无。 今空无此有空无此无故言空空也。 是是非是是名空空者。 此句有二种意。 一者还结上两句。 前两句有二是。 一是有是。 一是无之是。 今此中还结之。 一结前是有之是。 一结前是无之是。 故言是是。 次非是者。 还非上两是。 故名空空也。 第二意即转势解。 就生死涅槃上作亦好。 就佛众生上作亦好。 今言○此中两是。 一是是佛。 一是是众生。 故言是是。 次言非是者。 此则互非。 佛是非众生是故言非是。 众生是非佛是故言非是○是名空空者。 佛是非众生是。 此则空众生。 众生是非佛是。 此复空无佛。 是既共两空。 是故空空也。 何以得知。 此中释空空。 但就涅槃佛果释。 然下文云十住菩萨通达小乘犹如微尘。 故知是佛果。 若其余事明空空者。 十住何故不见耶。 次复简空空三昧。 小乘得重空三味故。 云重空击圣道。 彼云。 空空三昧者。 初明境空。 既境于空。 次观此智亦空。 故为空空○若数解单空至深。 重空至浅(云云)第十一即是大空。 大品明大空云。 东方东方相空。 南西北方皆尔。 空于大方故言大空。 今明般若空故名大空。 即是空于大智名大空也。 何意最后明波若空耶。 此明前十空即是所观境空。 大空即是能观智空。 前境空即是缘尽于观。 今智空即是观尽于缘。 此明缘观俱寂。 即是空空平等地也(文)大品十八空者。 释论第三十一卷解之。 当疏第二卷。 此疏总十卷。 今阙无第二卷。 存九卷耳。 仁王疏上云。 若依大论。 明十八空先总问。 若广说诸法无量。 空随诸法亦应无量。 略说应一空。 所谓一切法空。 今何以但说十八空。 答。 若略说即事不周。 若广说即事繁。 知服药小则病不除。 多则更增其患。 空亦如是。 若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 若随种种邪见说空则过多。 今说十八空正得其中。 今辨十二亦如是。 内空者。 所谓内六入无神我。 外空者。 外六尘无我所。 内外空者。 内外合观皆无我我所。 有为空者。 色心因缘和合生。 诸阴界入等无所有。 无为空者。 虚空·数灭·非数灭也。 亦应有有为无为合观。 文略故也。 无始空者。 将明无始故先明有始。 涅槃云。 从冥初生大。 若依释论。 从世性生觉。 是名为始。 破此始故名无始空也。 性空者。 诸法本无。 众生计不同。 或谓未来性有乃至性谛如来性等决定是有。 并为此空所破。 如经说眼空无我我所。 何以故。 性自尔。 乃至意等亦如是。 第一义空者。 诸法实相不破不坏。 对世谛得名也。 是诸法实相亦不可得。 何以故。 无受者故。 般若波罗蜜空者。 涅槃云。 大空者是波若空也。 释论云。 十方俱空名大空也。 因空者。 金刚已还皆悉空寂名因空。 佛果空者。 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等空名佛果空也。 空空故空者。 释论云。 空空者。 先以法空破内外等法。 后以此空破是诸空名空空。 问。 空与空空有何等异。 答。 空破五阴空空破空。 如服药能破病。 病破已药亦应出。 若药不出即复是病。 以灭诸烦恼病。 恐空复为患。 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文)今以此十二望涅槃十一空。 不论无所有空而加因空佛果空也。 释论第三十一云。 般若波罗蜜有二分。 有小有大。 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 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云云)又云。 问曰。 般若波罗蜜空十八空为异为一○答曰。 有因缘故言异。 有因缘故言一。 异者。 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 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令诸法空。 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 是名异。 一者。 十八空是空无所有相。 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有相(云云)问。 涅槃疏云。 般若空故名大空。 即是空于大智(云云)论云。 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云云)准依论文。 以实相境名般若空也。 何为能观智空耶。 答。 论言实相者。 举境显智也。 义章十八空义云。 波若之空见法实相灭一切法差别之相(云云)问。 若尔以般若令诸法空。 非空于能观智耶。 答。 十八空义亦云。 般若体寂是真空故。 龙树说为大智慧门。 大智门者即是涅槃所说大空(云云)意云。 般若体寂即能观智自空也。 付此显见实相。 又论灭诸法之差别相也。 故知正空能观智之义也。 问。 涅槃疏云。 数解单空至深。 重空至浅者。 毗昙单空空于境界。 重空空于能观。 与大经十空空所观境。 大空空能观智同也。 岂得言十空至深般若空至浅耶。 答。 毗昙单空者是无漏智。 重空者是有漏智。 故就彼宗分浅深云单空至深也。 大经般若空明见实相故为甚深耳。 问。 涅槃疏云。 何以得知释空空但就涅槃佛果(乃至)若余事明空空者。 十住何故不见耶(云云)今疑。 设就余事。 十住菩萨不及佛智皆尔。 何必以此云约涅槃佛果耶。 答。 于所知境有通有别。 随于何法说因位智不能及者。 即显佛智独穷了义。 此即皆为显佛果德耳。 故非可疑之。 问。 涅槃疏解无始空云。 无有始我者故言无始(云云)云尔意何。 答。 此就外道明无始。 谓自我之前更无物故。 云无有始我者。 今空无此无始故云无始空也。 此意明实录我为始。 故实是有始。 而言无始者。 于我前更无始者故名无始。 如仁王疏从冥初生大。 从世性生觉也。 宜初者即僧佉义也。 冥初亦名世性。 其性常住不从他生。 即以为始。 准此以我常亦为身始也。 问。 仁王疏云破此始故名无始空者。 此为破始名空。 空即无始故名无始欤。 答。 未详之。 但准涅槃疏意。 仁王疏文略也。 破外道始先明无始。 今空此无始故云无始空也。 问。 涅槃疏云佛等四法非无为以其善故者。 仁王经云。 佛得三无为果(云云)何云并异三种无为。 同是应善故耶。 答。 付涅槃妙有。 显佛等四法是善故。 异小乘之三无为也。 仁王所说佛得三无为果者。 即不可异也。 问。 仁王疏云亦应有有为无为合观文略故也者。 意例内外空也。 然内外同是有为。 易合观故可合观之。 有为无为其义遥异。 何得合观耶(以义章意为难也)答。 菩萨利根观行自在也。 何不得合观为无为耶。 但可言难易。 不可言全无合观为无为也。 然文略者。 应在难合观义也。 又于外空中。 外六尘通有为无为。 岂必外空为无为别观耶。 问。 释论云。 欲得大智慧。 当学十八空。 又云。 般若见实相灭一切观。 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云云)尔者般若空十八空大小差别如何。 答。 义章云。 十八空者并是相空。 非是真空○良以。 十八非真空故。 龙树说为小智慧门。 般若体寂是真空故。 龙树说为大智慧门(云云)此以破相显实二宗空理分之也。 中论行品疏云。 智度论云。 十八空是相待空。 独空是不待空。 今偈即是破于独空○佛说十八空为破有见。 说独空破于相待。 亦是破于空见(文)中论序疏云。 问。 独空与绝待中何异。 答。 人多不体独空之旨。 但依智度论文。 十八空是对有明空称相待空。 非空非有无所因待称为独空。 今谓。 盖是一种方言。 寻独空意不然。 本来毕竟无所有唯实相法性故称为独。 正宗尔也。 摄大乘云真如独存亦同此意。 问。 何故此独作空名说耶。 答。 以毕竟无一切患累有法故称为空(等文)意云。 先诸师但云非空非有为独空者。 但是破病空之义也。 今师意以真如法名为独空。 但此真如上无患累之有。 且说为空。 非谓无其妙用之有也。 净影义宗与此同也。 然今独空有二意。 一者但破病空还为正观所破。 非究竟义。 即中论行品所破也。 二者真如独存。 且以空名说。 即是灭观般若大智慧门也。 释论九十四云(差别品)内外空等是小空。 毕竟空无所得空等是甚深空。 自相空是中空。 自相有理破故。 而心不没而能入甚深空中(云云)大品疏十云(即释此处也)下明菩萨用自相空者。 论中此是中道空。 内外等三空为小空。 毕竟空为深空。 此是中道空。 有理破故。 心不没也。 若诸法不空智力利令空即非理也。 今得诸自相空名为理破也(文)意云。 内外等三空是浅故云小空也。 毕竟空乃是中道空即深空也。 自相空是中空者。 以自相空成毕竟空义。 中空者即中道空也。 当正中义也。 谓道理是空。 非智强令空之。 此空是正。 故云中道也。 问。 案论文明三类空。 谓内空等为小空毕竟空为深空。 以自相空为其处中之空。 谓浅深二盈之中间耳。 而何云论以自相空成毕竟空乃为中道之深空乎。 谓有道理能破妄情故。 心不沉没。 虽破诸法而有理存。 理存故心不没也。 如是方便得入甚深空中。 只是入甚深空之近方便耳。 非即甚深空也。 故望二种为中容耳。 答。 疏释既明。 何强如此致妄分别耶。 甚以为无用也。 既有理能空空不坏法故心不没。 既是因缘无所得中道空也。 岂非深空耶。 问。 若毕竟空是中道甚深空者。 何云小智慧门耶。 答。 十八空是相待空故总为小智慧门而于相待空中复论浅深无妨欤。 或总相门为小智慧。 若细穷之亦通真空。 中道空者是真空故。 四谛义苦集灭道名曰四谛。 此四名四圣谛也。 所以名谛者。 中论四谛品疏云。 二义。 一者实是苦。 二生不颠倒解故名谛○圣人所解故名圣谛。 又昔有凡夫与圣人诤谛○(凡云。 常乐我。 圣云。 无之)佛云。 如圣人所知。 以圣人诤得此谛故名圣谛(云云)又云。 四谛有二种。 一有量。 无量(云云)此中且论有量四谛。 四谛品疏云。 释有量四谛。 诸小乘论师不同。 鞞婆沙云。 毗昙者说五盛阴苦名苦谛。 有漏因是集谛。 数灭是灭谛。 学无学是道谛○(云云)(譬喻部及鞞婆周婆提说略之)次明摄法尽不尽者。 四谛品疏次文云。 四谛摄法尽不。 答。 虚空及非数灭此非四谛摄。 欣厌立四谛。 彼非厌故非苦集。 非可欣故非灭道。 又此二无漏故非苦集。 是无记故非灭道。 又因果立四谛。 彼非因果故非谛(文)此中三义。 初约心明。 谓诸贤圣心厌欣故。 二约法体善恶明之。 以有漏劣法为苦集。 无漏善法立灭道耳。 三据生死涅槃因果以立。 彼二无为六因之中虽是所作因。 而非此中二门因也。 大品疏十云(差别品)四圣谛摄不摄者。 三谛摄诸有为尽。 灭谛但摄数缘故摄余二也。 菩萨了摄不摄法皆入实谛中(文)涅槃疏十一云。 若是四谛四念处及十二入十八界。 此摄法则尽也(云云)此文亦明四谛摄法尽也。 然此疏上文依论人意明摄法尽故。 云摄法尽者。 依成论师义也故涅槃疏十一又云。 今此明摄法尽不尽。 今且问。 小乘四谛摄法为尽不尽。 答。 小乘摄法不尽。 若是苦集二谛与道谛。 此三是有为。 摄有为法尽。 若灭谛是无为。 摄无为法不尽。 何故。 有三无为。 灭谛但是数灭无为。 此是善法。 而不摄虚空无为与非数缘无为。 此二无为是无记故。 摄法不尽也。 若是论人明三谛摄有为法亦尽。 而三无为同体。 既摄数灭无为。 则得二无为体。 此则是尽义。 而约三种义边亦是不尽也(文)论人亦是小乘。 以是成论故。 或此文中且与为大。 以彼三大法师等学成实论谓为大乘故。 据彼意故。 且为大乘。 以对毗昙。 专以毗昙为小乘耳。 次明毗昙成论不同者。 论疏云。 数明苦通三聚。 成论但是心。 论通漏无漏。 数但有漏也。 数集通三聚。 成论但取业烦恼。 数因集生缘。 酬前是果。 生后为因。 但能生义属集。 所生是苦。 成论即此能生亦是苦报故。 毒蛇之嗔即是报法苦谛也。 数但取烦恼灭为灭谛。 无漏法灭非灭谛。 成论明无漏法灭亦是灭谛也。 数明方便道中永伏诸结是非数灭。 论明五方便中灭亦是灭谛也。 数明一切无漏行是道谛。 不取相似。 成论明真似皆是道谛也。 数明无被导法义。 成论明有被导之心。 即此能生亦是苦报者。 问。 毒蛇之嗔虽是果报苦谛所摄。 然取能生义不可为苦谛。 彼取烦恼为集谛故。 但可云取嗔表是所生义为苦报。 何云能生亦是苦耶。 答。 此是成论人之失耳。 不可劬劳。 又取能生义即为苦报以先业烦恼力有此瞋恚后苦相续。 非但瞋恚现在爱恼之苦为果报也。 故嗔为能生义通苦集。 直望后苦为集。 由前集因力故有此能生即为苦报故。 非无其谓也。 论明五方便者。 疏记云。 四念处为一。 并四善根为五方便也(云云)成论真似者。 疏记云。 成论者云。 苦忍真无漏。 方便相似无漏。 皆为道谛也(云云)言无被导法等者。 疏记云。 无被导法义者。 数义但入观时起无漏心。 出观之时若佛若罗汉不起无漏心。 唯缘有漏境故。 有缘缚义。 有被导之心者。 非但入观时起无漏心。 亦出观时被入观时无漏心。 而无漏心不为缘缚也(云云)义章言名用无漏用也。 涅槃疏十一云。 初苦集二谛是有为有漏。 灭谛则是无为无漏。 道谛是有为无漏。 虽有三句。 无有第四无为有漏(文)又云。 问。 四谛与二谛同异耶。 古旧解云。 苦集道三谛是世谛。 灭谛是第一义。 此约空有判。 故胜鬘云。 三谛入有为相。 一灭谛是无为也。 次晚代三师等解云。 四谛并是世谛。 何故尔。 四谛只是因果。 有因果故是世谛。 非因非果故是第一义也。 问。 今若为耶。 今明经中具有此意。 非诸师自作○若约为无为判二谛。 则三谛是有为故是世谛。 灭谛是无为故是第一义也。 若约世出世判者。 苦集是世间因果故是世谛。 灭道是出世因果故是第一义谛也。 漏无漏判亦然。 若约有因果无因果判。 如前约四谛并是世谛也(文)次明卷舒义。 涅槃疏十一云。 初明四谛。 次明二谛。 三明一实谛。 四明无谛。 是卷舒义。 卷四为二。 卷二为一。 卷一为无。 次舒无为一。 乃至为四也(云云)又云。 若卷二谛为一实谛。 以真俗是二谛。 非真非俗不二中道为第一义(云云)此明卷舒与开合。 其义少异也。 八谛义八圣谛法出胜鬘经。 经云如是八圣谛。 宝窟解云。 权实各四。 故云八谛○(云云)仁王疏云。 有作四谛无作四谛为八谛(文)(经云四谛八谛也)胜鬘宝窟预以八门解之。 一来意。 二释名。 三名义。 四出体。 五约人。 六渐顿。 七料简。 八大意。 下卷首云。 说无边圣谛。 章略作八门释之。 一来意门○第一明一乘行。 从此已去说一乘理。 行所以得成。 要由于理故。 次行明理○就别而言。 举无边圣谛有量无量。 有量之谛非究竟谛。 无量之谛为究竟谛。 以显一乘二乘究竟非究竟义○又此欲论佛法大事。 佛法大事所谓四谛。 如来出世初转四谛法轮。 小乘之人执为究竟。 今欲破之。 明昔说四谛此是不可了义说。 无量四谛是了义说。 令彼小乘识无量谛。 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得成佛也○又一乘是佛果德。 四谛是佛所证。 前已明果。 今次辨证。 故有此章来也。 又一乘依如来藏。 要由见佛性故得成一乘。 如来藏由四谛而显。 故须明谛也。 第二释名门。 今前释四谛名。 余三名后当释。 此章名为说无边圣谛。 无分别中善巧分别故。 名为说苦集灭道。 审实不虚故名为谛。 又能生不颠倒实解故名为谛。 圣谓诸佛。 就圣辨谛故云圣谛。 又此谛能生无漏圣解。 目之为圣。 故云圣谛。 有量之谛名四有边。 无量之谛名四无边。 故云无边圣谛。 第三名义门者。 苦者逼恼为义经云逼迫相。 集者招集牵后义。 经云能生长相。 灭离有为相续义。 亦是已有还无义。 经云寂灭相。 道者能除义。 除谓除障。 经云除障。 又能通义。 通至于灭。 经云大乘相。 第四出体门。 二种生死果为苦谛体。 一切烦恼漏无漏业为集谛体。 五住惑无名灭谛体。 常无常戒定慧为道谛体。 第五约人门。 经云。 凡夫有苦无谛。 苦集二种凡夫之人然不能解。 是故无谛。 事灭无为。 或有或无。 凡夫之人断惑则有。 不断惑即无。 道谛一向无。 声闻有苦有谛。 一向无真实有有量之苦故云有苦。 了达有量。 是故有谛。 未有大乘正观故无真实。 经言。 菩萨有苦有实有谛。 凡夫有一。 谓有苦也。 声闻有二。 有苦有谛。 菩萨有三。 有苦有谛有实。 经又言。 菩萨之人解苦无苦。 一向有真实。 此据诸佛菩萨也。 问。 何位菩萨具有三耶。 答。 三藏言。 从十解至十行菩萨与声闻大同。 十回已上乃至诸佛具三义也。 第六渐顿门。 若依杂心及此经。 二乘渐渐见谛。 初见苦乃至后见道若依成实。 见道以前渐见四谛。 见道已去顿见四谛。 有人言。 十解菩萨与此经同明渐见义。 十行已去与成实同。 至经文当更释也。 第七料简门。 问。 四谛中道与菩萨道何异。 答。 莫问大小乘。 四谛中道名为因道。 即是无常故。 云集谛为因。 苦谛为果。 道谛为因。 灭谛为果。 无上菩提谓果道也。 即是常住。 问。 大品云。 菩提即是道。 道即是菩提。 此明何义。 答。 菩提者即是无上菩提果也。 道者谓因道也。 此欲明因果不二。 所以言即。 但名字之中。 菩提据外国音。 道就此间说。 问。 前无漏业因无明为缘生三种意生身。 此即无漏属集谛。 今复用何为道谛耶。 答。 三乘无漏凡有二义。 一为无明润牵生之义。 名之为集。 即此无漏有进趣断惑之功。 说之为道。 第八大意门。 花严经云。 法界非有量。 亦复非无量。 牟尼悉超越有量及无量。 此意明约虚妄重轻故份量与无量。 虚妄重者名为有量苦集。 离重虚妄名有量灭道。 虚妄轻者名无量苦集。 离轻虚妄名无量灭道(云云)释名门云前释四谛名余三名后当释者。 有量无量等名余三名。 窟云。 权名有作亦名有量。 实名无作亦名无量也。 言作无作从行立名。 举小乘谛望后。 更有大乘观谛可以修作。 名为有作。 以有作观智詺所释谛故名有作谛。 举大乘观谛望后。 更无余观可作名四无作。 以无作观智詺所观谛名无作谛。 又释。 有边四谛是二乘所观。 其人未是究竟。 方有所作。 无边四谛是如来所照。 佛是究竟。 更无所作。 故作无作从人为别。 又云。 有为谛名作。 以有为法是起作义。 无为谛名无作。 以无为法无起作故。 故下文有为生死无为生死。 亦云有量无量者。 二乘智力有限量。 佛智无限量。 边无边亦如是。 二乘智有岸极为有边。 佛智无岸极为无边。 悉是随人为名(文)有为生死无为生死者。 窟云。 分段果名有为。 变易果名无为。 对界内有漏语界外为无漏。 然实是有漏。 对界内有为名界外无为。 然实是有为。 又出三界分段桎梏笼烦名为无为。 而有念念生灭称为生死。 如法花诸子出于火宅到于空地。 空地即是无为也(云云)出体门云二种生死果等者。 出无量四谛体也。 窟下文云。 今以四义释之。 一粗细门。 若说分段因果及能治灭道称为有量。 若说变易因果及能治灭道称曰无量。 二广狭门。 若说苦集唯其分段因果。 灭道唯是分段对治名有量。 若说苦集该通分段变易两种因果。 灭道该摄分段变易二种对治。 故名无量。 三浅深门。 小乘观唯知染净因果法相。 此毗昙宗也。 又设极深唯知四谛因缘假有无性之空。 此成论宗也。 故名有量也。 大乘所观。 明空即本性寂灭。 辨有穷如来藏。 故名无量。 四总别门。 小乘法中。 虽观四谛。 总相粗知。 名为有量。 大乘法中。 随别细知。 名为无量。 如一苦中具知法界微尘数苦。 集等亦然。 故涅槃经云。 所说苦等中智所知。 分别苦等有无量种。 非谓声闻缘觉所知。 我于彼经竟不说之(文)渐顿门云至经文当更释也者。 经文云。 无有出世闻上上智。 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 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文)窟云。 对二乘人观有作圣谛有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 是故今明出世间上上智无有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上上智者。 二乘观有作○对凡名上。 对观有作之上。 明观无作是上上智。 又菩萨智慧是出世。 佛智过彼名上上智。 如涅槃经云。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上上智观得佛菩提○正对二乘也○一切境界于佛心内显现故。 言无四缘渐至也。 以佛顿得四智顿见四境故也○(又有人义略之)有人言。 小乘宗有二。 次第见谛。 二一时见谛○今胜鬘详量道理用无渐至不用有渐至○无渐至家凡有二种。 见谛道前次第见谛。 故有渐至。 见谛已去空平等顿见四谛无有渐至。 见谛道前从四念处至世第一法。 名之为上。 见谛已云过于彼上故上上今检佛性论。 声闻有二种。 一利根人于一念中等观四谛。 八十八惑一时俱断。 皆名为见谛。 若钝根人次第观。 即初念见苦不见余三谛。 但苦下四谛名为见谛。 今用前解。 以声闻为渐见。 佛为顿见。 以声闻多渐见谛也(文)学者一义。 佛性论意。 初念名见道。 第二念后属思惟(云云)今云。 渐次见四谛皆名见道。 十六心后属思惟耳。 佛性论四云。 初出世圣道所破者。 始自苦法忍初念之道能破烦恼。 名为见谛。 自此后去并属思惟。 平等观者有利有钝。 若利根人于一念中则等观四谛。 八十八惑一时俱断。 皆名见谛。 若钝根人于次第观者。 则初念观苦不见余三谛。 但断苦下四谛。 名为见谛。 余未断者皆属思惟(文)言苦下者。 以苦为首三谛在苦谛之下故。 总云苦下四谛也。 中论四谛品疏云。 但四谛有二种。 一有量。 二无量。 三界苦果名苦谛。 感三界苦业烦恼名集谛。 无为涅槃名灭谛。 治此烦恼名道谛。 此有量也(乃至)次无量四谛者。 二生死为苦。 五住为集。 灭二死五住为灭。 治此五住惑真解为道谛也(云云)(释名亦不通窟释耳)问。 就无量四谛。 云何分别常无常耶。 答。 宝窟云。 三是无常者。 谓苦集道也。 此之三谛四义故无常。 一相异故。 二因缘故。 三本无今有故。 四已有还无故。 灭谛翻此四故名为常。 然若通就理谓之。 则四谛同入真如故。 悉名为常○宜开四句。 一苦集二谛但是无常。 二灭谛但是常。 三道亦常无常。 若是四谛中道谛。 此是因道。 故名无常。 若是佛果之道。 称之为常(文)胜鬘经云。 此四圣谛。 三是无常。 一是常(云云)窟云。 此四者牒上无作四也(云云)今就此经文作解释也。 问。 以佛果道为摄道谛。 为当何耶。 答。 不摄之也。 问。 若尔何云道亦常亦无常。 若不摄果道。 何有常义耶。 又有何证云不摄耶。 答。 既云。 四谛中道是因道故名无常(云云)故知道谛不摄佛果。 又上文云。 莫问大小乘。 四谛中道名为因道(乃至)道谛为因灭谛为果。 无上菩提谓果道也(云云)又经云。 三是无常(云云)故知佛果非道谛摄也。 然四句中云道谛亦常无常者。 道名同故。 且总为句。 以显佛果是常。 非四谛中道也。 问。 小乘云道谛通学无学。 何云大小乘皆为因道耶。 又言道谛为因灭谛为果者。 约证因论之。 何嫌果位耶。 菩提涅槃相对。 以涅槃为果。 果故以菩提望涅槃亦可得名为因理。 如何云尔耶。 答。 今经云三是无常之意者。 以道谛为因位也。 以因义相顺故。 就因位说之。 非云尔故全无果位道谛欤(更思。 又一共灭谛可见宝窟)又更有别八谛之义。 故仁王疏中卷云。 亦可修八法为八谛。 谓无常·苦·空·无我为四。 常·乐·我·净为四。 故有八也。 又云。 八谛者。 相谛。 差别说谛。 事尽谛。 无生智谛。 令入道智谛。 菩萨及成就如来智谛。 觉有为诸相续故善知生谛。 觉烦恼灭故善知尽无生谛。 此之八名与璎珞经十六谛中八名相似。 未详所出(文)四食义四食者。 段触思识也。 随喜品疏云。 依正法念经。 畜生有三十四亿种类具四食(文)论疏云(十二因缘品)六大四食中。 识唯取有漏。 为成凡夫身牵有。 故论云。 无漏识不立六界中。 是食说一切有漏。 为长养当来有故说于四食(文)料简此三初双举六大四食简无漏。 言为成凡夫身者。 先释六大中识。 言牵有故者。 别释四食中识。 言故论云无漏识不立六界中者。 成六界识简别义也。 是食说下成四食中识牵有义也。 四缘义四缘者。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此四缘义。 中论因缘品及十二门观缘门辨。 因缘者。 中论云(阿毗昙人言也)因缘名一切有为法。 十二门云。 随所生法。 若已从生。 若今从生。 若当从生。 是法名因缘(文)次第缘者。 中论云。 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心数法。 过去现在一切心心数法。 十二门云。 前法已灭次第生。 是名次第缘(文)缘缘者。 中论云。 缘缘增上缘一切法。 十二门云。 随所念法。 若起身业。 若起口业。 若起心心数法。 是名缘缘(文)增上缘者。 中论文如上。 十二门云。 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 此法于彼法为增上缘(文)中论疏云。 观四缘有二义。 一者破毗昙人执世谛生不知第一义无生。 二者述假名四缘生义。 显假缘生故无自性生(略抄)问。 次第缘除阿罗汉二世最后心者意何。 答。 疏云。 二世罗汉最后心。 但是次第缘。 果无后心可生故非缘也。 未言未来○数人未来世乱。 凡圣心都无次第故不说之○问。 二世罗汉无后果可生。 云何名意根。 答。 意根当体立名。 虽无后果可得名为根。 如地虽不生草得名为地。 次第缘从果立名。 无果可生故不名次第缘(文)问。 十二门释缘缘云。 起身口业起心心数者。 中论疏释缘缘名五解。 皆以境对心。 又十二门疏云。 缘缘果但心(文)而今论文并举身口二业为所起。 如何相违耶。 答。 身口业此举所起显能缘心差别之相故。 唯取心为缘缘果。 不相违也。 第二门疏云。 四缘义中论已出。 余未尽者。 今略明之(云云)(中论已出者指疏也)次文云。 四缘六因能生所生体无广狭。 而有六四者。 化物不同故也。 此初总明说意。 四缘得名有三。 增上从果受名○因缘当体立名○余二因果通称。 心心数法是诠次之法故名次第。 为次第作缘名次第缘。 则从果立名。 又云。 用次第法为缘。 从因立称。 论文用前释(论云。 前法已灭次第生。 言前法已灭者是缘也。 次第生者是果也。 故用前解从果名矣)缘缘者。 初缘字是心。 谓心体是能缘之法。 万法为缘作缘名缘缘。 从果立名。 集师旧用。 又解。 一切法皆是所缘之法故名缘。 此法能生心缘故名缘缘从境立名。 论文用前(论云。 随所念法乃至若起心心数法是缘缘。 既云起心心数故。 云从果名也。 问。 论文不的从果立名。 或可所缘故名缘。 而为心法作缘名缘缘。 从自体立。 何云从果立论文用此耶。 答。 上释因缘名。 云随所生法。 而为因者能生。 今云随所念。 故念亦是能念。 此并以所而取能。 其意可例同然此义未审。 更思之。 第二门释名竟)次第缘但是心。 果通二聚。 谓灭尽定及无想定。 定上四相逐定而来。 虽与定俱。 不为心所求。 非次第缘果○(杂心四句第二念定次第非无间。 是第三句要。 故今初出之初念定上四相无间非次第。 余句可知)无想天非心所要。 但任运而来。 前心虽灭彼非次第也(第三门三聚竟)次第缘最难解。 有二十心不出四句。 一非缘非次第。 二亦缘亦次第。 三缘而非次第。 四次第而非缘。 方便·生得·报生·威仪。 此四心备四句(方便生得二心是善。 报生威仪二心是无记也。 且欲界方便善心。 与欲界及化心非缘非次第。 望自界方便善心。 亦缘亦次第。 望自界报生。 缘而非次第。 望色界秽污心。 名次第而非缘。 以从彼生名次第。 不生彼名非缘。 余心诸句准此可知)二烦恼心(不善及秽污无记)与工巧心无记。 此三心备三句(三句者。 除缘而非次第句。 此观欲界故有三句也)变化心唯备二句(亦缘亦次第。 及非缘非次第二句也)无有一句也。 现杂心广心章(广心章者。 彼论第十说二十心相生文也。 二十心者。 欲界有八。 谓二善四无记二烦恼。 色界六。 除不善工巧。 无色四。 二善及报生秽污。 合有十八。 及学无学二无漏心成二十心。 第四门竟)几通三性。 答。 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缘果并通三性。 因缘中有五因。 须简别之(总论因缘。 亦缘果通三性也。 五门竟)四缘并通漏无漏。 而遍报二因但有漏(就因缘中明差别者。 欲界分别法门故尔。 六门竟)四缘中凡圣备有。 但因缘有具不具。 如五因中说(圣人有不具遍因者也。 七门)四缘中次第缘。 缘果隔世。 缘缘增上缘亦隔亦不隔(异世名隔。 同世不隔。 八门)四缘中心法能作四缘。 色及不相应能作三缘。 无为能作二缘(历法明缘多少。 色不相应除次第缘。 无为但作缘缘增上。 九门竟)问。 法既具从四缘生。 何故不具从六因生。 答。 缘门是疏。 又是总相明义故。 得言具从四缘生。 因门是亲。 又别相明义。 则分别染净法如烦恼是染法。 必不从报因生。 如无记等是净法。 必不从遍因生。 故无有一法备从因缘中五因生问。 摄五因为缘名因缘者。 亦摄三缘为所作因何故不名缘因。 答。 若言缘因即滥恐谓四缘并为缘因故不言缘因。 问。 若言因缘亦谓六因并为因缘。 答。 缘门是疏。 可得尔也。 因门是亲。 所以非类(缘门粗故。 或容六因并为因缘亦得之也)问(云云)(已上六因明义。 十门竟)增上缘与缘缘两果异者。 缘缘果但心。 增上缘果通三聚(论释缘缘云若起身业等。 何云缘缘果但心耶。 答。 此举所发意取能发心为缘缘果)又增上缘乱生果。 缘缘生果不乱。 如色是眼识缘缘。 一切法是意识缘缘(此就果明四缘不同。 十一门竟)问。 几义非次第缘。 答。 有三种法。 一无学最后心。 二隔念心。 三未来心。 此三非次第缘。 如杂心说也(文)此委分别简是非。 且就次第明之。 十二门竟。 五果义五果义者。 是毗昙论·地持论中之所说也。 所言五者(一解脱果。 二依果。 三报果。 四功用果。 五增上果)百论因中有果品疏云。 数人六因五果○言五果者。 一解脱果。 从道谛生。 若缘由为言。 亦从所作因有。 但六因正生有为。 解脱果是无为。 非六因生也。 余四果从六因生。 自分遍因生于依果。 报因生果报。 相应共有生功用果。 所作因生增上果○大乘明因果者。 如地持论明十因五果。 五果与数义名同(云云)解脱果从道谛生者。 解脱果是数灭无为。 但从道得。 非从道生。 而言生者。 据能得说。 若通论得。 从无碍道生。 即自分因生。 今约能得论。 其无为故非自分。 但言所作因耳。 又于显中以生名说。 实非生也。 又言从所作因有者。 亦以理言。 非论说也。 言非六因生者。 正是论意。 毗昙所说无为虽是果。 而无有因。 非六因生故言无因。 非无证因。 从道得故。 法华方便品疏云。 法身为果。 报身为报。 故涅槃云。 涅槃无因。 而体是果。 即是本有(云云)又云。 依涅槃经。 无漏之法但从因生。 更不作因。 名之为果。 有漏之法更能生果。 称之为报(云云)无漏但从因生者。 佛果功德欤。 六因义六因者。 百论疏云。 言六因者。 一相应。 二共有。 三报。 四遍。 五自分。 六所作(文)因缘品疏云(中论疏第三)毗婆沙中有种种解。 一解云。 四缘是佛说。 六因非佛说。 但迦旃延子作六因解佛四缘义耳○次解云。 六因亦是佛说。 但文脱落。 故应在增一阿含六数法门说也。 次解云。 六因实是佛说但佛散说旃延后集之耳真谛三藏云。 佛在天上说六因经。 诸天见旃延欲造毗昙故送将来。 旃延以宿命智观知。 是佛说○(云云)问。 六因四缘云何开合。 答。 因缘品疏云。 因是亲义。 六因则开亲合疏(合三缘为所作因。 开因缘为五因)缘门是疏义故。 四缘合亲开疏(开所作因为三缘合五因为因缘。 云云)又云。 因缘摄因广。 谓摄五因。 一者相应因。 心王与心数同起同缘不相违背。 二者共有因。 心王心数与四相等同时共起名共有因。 三自分因。 善还生善。 恶无记亦然。 四遍因。 十一遍使生一切烦恼名为遍因。 五报因。 善恶之法能生苦乐果报。 为报为报因(文)十因义论疏一云。 十因地持论明(文)疏记云。 依地持论列十因名。 一随说因。 二以有因。 三种殖因。 四摄因。 五生因。 六长因。 七自种因。 八共事因。 九相违因。 十不相违因(文)(地持论北凉昙无谶译)义章十因义广分别之。 宝窟中卷云。 以有无明乐求净法。 净法得生。 故十因中名已有因(文)十缘义疏第一云。 十缘如舍利弗毗昙叙之。 疏记云。 秦○佛陀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论有二十二卷是也。 玄奘三藏新译曰集异门足论。 是萨婆多宗之书。 列十缘名者。 舍利弗毗昙第九卷诸分遍品云。 一因缘。 二无间缘。 三境界缘。 四依缘。 五相缘缘。 六业缘。 七报缘。 八起缘。 九异缘。 十增长缘(云云)但列十缘而不述共义因论疏记出集异门足论以为舍利弗毗昙同本也。 此论二十卷。 又舍利子所造。 然今考两论。 其文相大体是异也。 目录家亦不云同本(更考之)三论玄列六部毗昙之中云。 二者邻极亚圣。 名舍利弗。 解佛语故。 造阿毗昙。 凡二十卷。 传来此土(云云)大论二云。 有人言。 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 后犊子道人等读诵。 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云云)名教抄卷第二建仁二年五月二日于东大寺塔本坊为兴法佛法利益众生书写之讫。 三论学者沙门觉澄(生年二十五岁)留赠后见共期佛慧一交点毕(云云)娑婆电泡之国谁免无常之悲分段生死之乡谁缓有涯之克非修学赞仰之业得何时菩提之道扇摄岭兴皇之遗风写名教十五之新草者也于此卷者劝他笔遂其功了。 文明第十三八月二十一日。 三论宗英宪(生年十九)名教抄卷第三此卷有十二科八不有七科八不略标义。 方言义。 三种中道义。 四种中道义。 不二法门义。 阿字门义。 舍罪福义。 佛性有五科佛性略标义。 五佛性义。 二河义。 十二因缘。 八识义。 八不义八不者。 则正二谛之旨归。 显中道之极说。 横尽众教。 竖贯真俗。 理无不尽。 益无不兼。 其八不者(中论初云)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玄云。 八不者。 盖是诸佛之中心。 众圣之行处也(云云)疏第一云。 八不者。 盖是正观之旨归。 方等之心府。 定佛法之偏正。 示得失之根原。 迷之则。 万法藏冥若夜游。 悟之则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文)玄云(证具中假二谛)文则八不处处经论散出。 但菩萨璎珞经下卷云(佛母品)二谛义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断。 不来亦不去。 不生亦不灭也。 又大经二十五师子吼品云。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文)又云。 八不具三种中道。 即是二谛也(云云)(三种中道者。 一世谛中道。 二真谛中道。 三二谛合明中道。 言即是二谛者。 是二谛假也。 故八不一一具中道。 假名真俗二谛也。 具如玄第二卷并因缘疏等明之)涅槃义记第八(净影)此不生等释有两门。 一依世谛缘相解释。 如中论说。 因缘假集无有一法自性可生名为不生。 亦无一法自性可尽说为不灭。 分分尽谢称曰不常。 连连新生故曰不断。 前后分异名为不一。 从前起后非余处来故言不二。 缘集始生非本至今故曰不来。 因谢果兴非前到后所以不去。 前无自性所以非因。 后无自性是故非果。 二就真谛缘实解释。 因缘实性不从缘生。 是故不生。 不从缘尽故曰不灭。 体无定性所以非常。 不可断灭是故非断。 体备法界恒沙佛性故曰非一。 诸法同体不离不异故曰非二。 不从缘变故无去来。 亦无隐显。 故非因果。 良以。 就实以论其体。 体别无缘。 是故不可约设生灭乃至因果。 此后一义与圣行中辨性相似。 今此所论义当后门(云云)此中意云。 涅槃所说与中论别。 今嘉祥解乃以涅槃成中论说。 方言义二谛义中道门云。 初就八不明中道○师有三种方言。 第一方言云。 所以牒八不在初者。 欲洗净一切有所得心。 有得之徒无不堕此八计中。 如小乘人言。 谓有解之可生惑之可灭。 乃至众生从无明流来。 反本还源故去。 今八不横破八迷竖穷五句○然非生非不生。 既是中道。 而生而不生。 即是假名假生。 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谛中道。 假不生不可言不生。 不可言非不生。 名为真谛中道○然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 生灭无生灭。 岂是无生灭。 故非生灭非无生灭。 名二谛合明中道。 第二方言云。 所以明三种中道者。 为显如来从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说中道。 又学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 堕在偏病。 今对彼中义不成故辨三中○今明中道者。 无生灭生灭为俗谛中。 生灭无生灭为真谛中。 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 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 故非生灭非无生灭。 二谛合明中道○第三方言云。 世谛即假生假灭。 假生不生。 假灭不灭。 不生不灭为世谛中道。 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 二谛合明中道者。 非生灭非不生灭(云云)次料简之。 玄云。 问。 第一方言出诸师计。 后方言出诸师三中不成。 云何异耶。 答。 第一方言破性外道八迷。 破性明中。 但出诸师计。 诸法师计亦有性义。 亦言。 正破外傍破内。 故出诸师计(文)又辨第三云。 问。 此与上何异。 答。 此有二意。 一者即世谛生是不生。 如色即是空。 故破不生。 即是世谛。 真谛不生者此即相因义。 因世谛生名真谛不生。 二者世谛中不生不灭。 即是真谛假。 非是破性明中。 为明世谛假生虽生不起。 世谛假灭虽灭不失故。 生灭宛然而未曾生灭故。 世谛中即是真谛假(文)意云。 二种方言明破性中。 此唯明假。 宛然中也。 然第二方言云因缘表中道者。 破因缘故。 在因缘之上名因缘表也。 破者但破因缘之病。 不破因缘法也。 故玄云。 虽同生灭为俗不生灭为真。 但不生有三种。 初方言破定性生明不生。 第二方言破假生明不生。 此中有异。 破定性生但破不收。 破假生亦破亦收。 第三方言约平道门。 本来不生故言不生。 不言破病(文)古人撰方言义私记。 先德又目录云。 方言义一卷(今未得其本)言方言者方域之言也。 又是方法之方也。 谓兴皇和尚谓八不文之言方也。 中论疏一云。 就初牒八不述师三种方言。 第一云。 所以标八不在初者。 为欲洗净一切有所得心。 所以然者。 有得之徒所行所学无不堕此八计之中。 如小乘人谓有解之可生。 有惑之可灭。 生死无常为断。 佛果凝然是常。 真谛无差别故一。 俗谛万有不同故异。 众生从无明流来故来。 反本还原故出。 今二十七品横破八迷竖穷五句。 以求彼生灭不得故云不生不灭○然非生非不生既是中道。 而生而不生即是假名。 此假生假不生即是二谛故。 无生灭生灭以为世谛。 生灭无生灭为第一义谛。 然假生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谛中道。 假不生不可言不生。 不可言非不生。 名为真谛中道。 此是二谛各论中道○然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 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 故非生灭非不生灭名二谛合明中道。 师又一时方言云。 所以就八不明三种中道凡有三义。 一者为显如来从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说中道○二者此论既称中论。 故就八不明于中道○三者为学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堕在偏病。 今对彼中道义不成欲成中义故辨三种中也○他云。 实法灭故不常。 假名相续不断。 不断不常名世谛中道(乃至)以此推之。 三中不成为对此三种中不成故今明三种中道○生非自生。 但世谛故假说生。 灭非自灭。 但世谛故假说灭。 假生不生。 假灭不灭。 不生不灭。 名世谛中道○待世谛假生明真谛假不生。 待世谛假灭明真谛假不灭。 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 二谛合明中道者○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 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非生灭非无生灭名二谛合明中道○前明二谛中道是因缘假名破自性二谛故名为中。 第二双泯二假称为体中(乃至)后意明渐舍义。 即世谛破性生灭以辨不生不灭○真谛破假生灭以辨不○即世谛生是不生。 如色即是空。 故不生即是世谛也。 真谛亦不生者。 此即明相因义。 因世谛生故明真谛不生云。 此是师正意也。 二者欲示阶渐明义者。 世谛中不生不灭即是真谛之假。 非是破性明中。 为明世谛假生虽生不起。 世谛假灭虽灭不失故。 生灭宛然而不曾生灭故。 世谛之中即是真谛之假。 真谛假不生灭。 此是生灭无生灭。 故不生灭宛然而未曾无生灭故。 是真谛中道。 双泯二谛。 大意如前○师云。 方等大意。 言以不住为端。 心以无得为主故。 说世谛为令悟真谛故。 以真谛假为世谛之中○方言甚多。 略明三种。 至后重牒八不广料简之(文)二谛义中第二方言云。 无生灭生灭为俗谛中。 生灭无生灭为真谛中(云云)此疏所明第二方言云。 假生不生。 假灭不灭。 不生不灭。 名世谛中道(云云)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云云)其言似异。 而今案之。 今文具明也。 二谛义文略也。 宜善记之。 三种中道义三种中道者。 一世谛中道(不有。 不无。 又不生。 不灭)二真谛中道(非不有。 非不无。 又非不生。 非不灭)三二谛合明中道(非有非不有。 非无非不无。 又非生灭。 非不生灭)此义广如玄论八不义第二门及论疏释八不文也。 又有三种中道。 一者有。 二者无。 三非有非无。 前二用中。 后一体中。 此三亦名三假故。 论疏云(第二卷)非有非无为中。 而有而无为假。 盖是一途论耳。 若辨三中三假。 即中假常通(云云)有与无即是二谛亦是教门。 非有无者为一实谛。 即名为理。 虽有百是百非不出有无。 虽云超过百是百非不过一实。 然此三中亦名三谛。 三谛皆正故即名中。 二谛义云。 有时有三谛。 有谛。 无谛。 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云云)此即一往开中假意。 而实中假常通。 故成三中也。 四种中道义四种中道者。 三论玄云。 所言四中者。 谓对偏中。 尽偏中。 绝待中。 成假中(云云)(序疏云。 但中有三。 一对偏中。 二尽偏中。 三绝待中。 取意略抄。 于前四中。 略无成假也)玄又云。 对偏中者。 对大小学人断常偏病。 是故说对偏中。 尽偏中者。 大小学人有断常病。 即不成中。 偏病若尽。 即名为中。 绝待中者。 偏病既除。 中亦不立。 非中非偏。 强名为中。 成假中者。 由非有无故说有无。 如此之中为成于假。 谓成假中(略抄)又有四中。 一有。 二无。 三非有无。 四非二非不二。 四中具足方是圆中。 此圆中义见玄二谛义第五门也。 又有四中。 一者不生不灭。 二者不常不断。 三者不一不异。 四者不来不出。 故论疏二云。 八事四对。 一一相对。 病无不破。 中无不显(云云)若单中者。 八事即八中若复中者。 四对即四中。 又有四种中。 故三论玄云。 释中不同。 得有四种一外道明中。 二毗昙明中。 三成实明中。 四大乘人明中也(云云)此是邪正浅深通论总有四也。 不二法门义言不二者。 是八不中之第六不。 维摩经中说此不异为不二法门。 花严经中说为一道。 起信论云一心法界。 大智论名曰独空。 亦是摄论真如独存(独空释在序疏及大品疏第八)正法中道超过数量故言不二。 真性可轨名之为法。 开通无滞称曰门也。 净名玄云。 不二法门明声闻心菩萨心不二即是一乘○问。 不二法云何即一乘耶。 答。 不二之理即是乘本。 由体不二之理故生不二之观。 由不二之观能导引众行出于生死到彼萨云(云云)义章云。 不二法门有二。 一是遣相门。 无所留。 二是融相门无所遣(取意)玄二智义云(境智门)今对此一门略叙大乘枢要观行渊府。 经云(大论第六引文殊本缘云)贪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 无量诸佛道○境智不二(云云)(道者正道即中道也)观经疏云。 花严经云。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异相。 中论云。 生死及涅槃。 无毫厘差别。 净名经云。 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今亦尔。 只心即是佛。 只佛即是心(云云)维摩疏第一云。 有人言。 不二法门即真谛理(成论师所用)有人言。 不二法门谓实相般若(智论师所立)有人言。 则阿梨耶识(十地师所用)有人言。 即阿摩罗识(摄大乘师真谛三藏之所用)初二约境。 后两据心(云云)又云。 教有三阶而理无二辙○净名寄默然之相以显无言之理。 所诠无言即为是理。 能表之相称之为教。 是以教有三门而理无二矣○仲尼之遇佰雪可目击而道存。 妙德对净名亦二默而相领(云云)(三阶者。 诸菩萨以言遣相。 文殊以言遣言。 净名以默遣相)义章云。 此三阶是化益分齐。 息相教入之阶降也。 若论自觉相应境界。 不可言彰。 叵以默显(乃至)问曰。 维摩阐玄之极。 自觉境界何故不论。 不可陈处。 从来未辨。 岂独今哉(云云)问。 今既得显自觉境界。 何无胜彼维摩之者如今显耶。 答。 嘉祥之意受无深胜无言所显不二理也(可别论之)阿字本不生义玄二谛义有无门云。 诸法本从无生。 皆以阿字为本。 是即诸法皆归阿字一无生门。 故经言。 四十二字皆归阿字(文)论疏二云。 释道安明本无义。 谓无在万化之前。 空为众形之始○师云。 安和上凿荒途以开辙。 标玄旨于性空以炉治功验之。 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实。 详此意。 安公明本无者。 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 此与方等经论什·肇·山门义无异也(文)言本性空寂者。 肇公宗本义云。 实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云云)今见诸文。 本有二义。 一者诸法是末。 无生是本。 故云本不生。 故疏文初云无在万化之前。 玄文云。 诸法本从无生(云云)二者诸法本自不生。 非由推无。 以不生非始故。 云本不生。 二义如此。 若融会者。 有本·自无。 故亦以无为先。 二义无用。 然诸法本自无义为正意耳。 舍罪福义舍罪福者。 百论初品所明。 疏云。 罪以摧折为义。 造不善业感彼三涂得于苦报。 摧折行人目之为罪。 福是富饶为义起于善业招人天乐果故称为福。 舍者入实相观心无所依故称为舍。 罪招苦报。 可得云舍。 福感乐果。 云何亦弃。 答。 罪住时苦。 福灭时苦。 以二时并苦故宜须双弃(文)又云。 福报生时乐故。 依之舍罪。 福报灭时苦故。 依空以舍福(文)又云。 今明。 舍者非取舍之舍。 下云。 舍名心不着。 以无得无依故名为舍(云云)佛性义(略标)此中有五科。 如卷首注之。 佛性义。 大乘玄第三卷广明之。 即大意云。 甘药停山由来已久。 圆珠沉水实自积时。 而随其流处六味不同。 竞捉瓦石三乘灭异。 谬言羊角之刀复据如绳之像○少失乡土名弱丧。 不知反本称曰无明。 荡识还原目为佛性(文)(此中句句皆以譬显之。 即涅槃及法花说也)意六道众生本从一味佛性中出。 钝根谬取成三乘异故六道三乘随迷还识原。 悉当成佛云也。 法花方便品疏释佛种从缘起文云。 种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为种子。 故譬喻品云。 断佛种故即是破教也。 二以菩提心为种子。 故花严云。 下佛种字于众生田生正觉芽。 三以如来藏佛性为种子。 今初偈正以菩提心为种子(云云)此以中道佛性为如来藏。 即名藏识也。 缘略亦名本有佛性。 本有种子。 本有一乘也。 义章佛性义云(不改名性)佛因佛果性不改故。 众生究竟必当为佛。 不作余法。 经说佛性旨要在斯(文)又云。 能知性者。 谓真识心。 以此真心觉知性故。 与无明合便起妄知。 远离无明便为正知○若无真心觉知性者。 终无妄知亦无正知○此能知性局在众生。 不通非情。 故经说言。 为非佛性说于佛性。 非佛性者。 所谓一切墙壁瓦石。 又经说言。 凡有心者悉是佛性。 此等皆是能知性也。 所知性者。 谓如法性。 实际。 实相。 法界。 法住。 第一义空。 一实谛等。 如经中说。 第一义空名为佛性。 或言。 中道名为佛性。 如是等言当知皆是所知性也。 此所知性该通内外。 故经说言。 佛性如空遍一切处(文)涅槃疏十七云。 佛性是灵智之法。 异于墙壁瓦石等要须修习方得。 不修不得也(文)玄出十一师释已云。 但河西道法师与昙无忏法师。 共着涅槃经。 亲承三藏作涅槃义疏释佛性义。 正以中道为正因佛性。 尔后诸师皆依朗法师义疏得讲涅槃。 乃至释佛性义。 师心自作各执异解(云云)又云。 非真非作中道为正因佛性(云云)又引师子吼文云。 即是三菩提中道种子也。 是故今明第一义空名为佛性。 不见空与不空。 不见智与不智。 无常无断名为中道。 只以此为中道佛性也(云云)问。 净影义章与玄意同欤异欤。 答。 十一师中第三师云。 以心为正因。 故经云。 凡有心者必定当得无上菩提(云云)第六师云。 以真神为正因佛性。 第七师云。 以阿梨耶识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也。 此等并非所用。 义章大旨以能知性真识之心为佛性宗。 以中道第一义所知性为傍义也。 今以中道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 其言显矣。 故知是别。 然胜鬘宝窟以藏识为佛性也。 宝窟下云。 二明约佛性不约缘。 染净之兴只由藏实○如楞伽说○藏识受苦乐(文)法花义疏云。 种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为种子。 二菩提心。 三如来藏佛性为种子(云云)缘略上初云。 众生成佛亦具二义。 一者缘因佛性○即是菩提心○二本有种子。 即是本有佛性。 方得成佛性(云云)缘略但云本有种子以对缘因。 本疏即云如来藏佛性。 宝窟云藏识。 故知以如来藏识为正因佛性。 然此如来藏识非妄想所染名为中道第一义等。 玄一乘义云。 如来藏佛性中道为不动乘(云云)故明正因二师实同余义。 具如别抄之。 五佛性义五种佛性出涅槃经师子吼品。 玄佛性义简正因门。 疏第一卷分别解释。 疏云。 大涅槃经明五种佛性。 盖是诸佛之秘藏。 万流之宗极。 蕴在因缘之内。 所以然者。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谓境界佛性(亦名因性)由十二因缘本无生灭发生正观。 即观智佛性(亦名因因性)斯观明了名菩提果佛性(亦名果性)正观既彰生死患累毕竟永尽。 即大涅槃果果佛性(亦名果果性)然十二因缘本性寂灭。 未曾境智亦非因果。 不知以何目之强名正性。 正性者五性之本也(亦名非因非果性)然此五性更无别体。 但因缘一法转而为五(文)因缘一法者。 即是中道正性。 染净缘起转为五性。 五性只是中道正法之本末也。 玄云。 是因非果。 是果非因。 是因是果。 皆未名正。 若言非因非果。 此乃是正。 故经云非因非果名为佛性也。 故于四句中更足第五句方是正因。 于三句中更是第四句方是正因。 故以中道为正因佛性。 故经云。 佛性是三菩提中道种子也(云云)又云。 以中道因为正种子(云云)疏十云(师子吼品)此从因果入非因果。 正因果即为正性之种子。 故云佛性为中道种子。 又云。 十二因缘境界性故。 发生观智。 由观智得菩提。 以得菩提故得涅槃。 就根本为论境界性。 即是三菩提中道种子○今此文中意。 正以观智为菩提中道种子也(云云)三菩提道名为中道。 非凡所得故。 非下无求上心故。 非上非上非下故。 名中道(取意)玄意以正性非因非果八不为中道。 疏即以菩提果非上下故名中道也(更审察之)二河义略章二河义云。 二河者凡有五种。 一因缘河佛性河。 二生死河涅槃河。 三众生河佛性。 四善法河恶法河。 五烦恼河智慧河。 释迦教多河为喻。 舍那教多借海为喻。 深广无边流注沉浮为义(略抄)十二门疏上云。 问。 河有几种。 答。 略明其二。 一十二缘河。 二佛性河。 生死深广回流不息。 悉能漂没六道众生故名为河。 佛性亦尔。 深而无底。 广而无边。 五十二位大乘贤圣皆在其中故名河(云云)法花玄第九云。 但自摄岭相传有二河之说。 一者菩萨在佛性河中行。 佛在佛河中行○菩萨犹是无常。 未勉三世之法。 教就三世中修行○如来已离三世。 而今作三世者。 此是无三世。 为众生故作三世方便。 故佛河中明无三世义也(云云)涅槃疏第十九云(迦叶品疏)前明七人是生死河中七人。 今明七人是涅槃河中七人(云云)(前者师子吼品即文中见也)又云。 前生死河中借七人为喻。 非是水中物那得反在水中不离于水。 亦是涅槃河借七种众生为喻。 初即恶大鱼乃至最后是龟。 此是水中众生故不离于水。 此两河譬意异正于此(云云)四论玄义第九卷有一科立二河义之。 十二因缘义十二因缘者。 盖是生死之江河。 佛性之渊底。 观智之曰生。 教门之旨归也。 是以三兽俱度同期彼岸。 七人并就分浮沉缘觉竞。 大觉好观缘起之生灭。 大乘鄙小乘。 只任有支之浅深。 岂唯一科之大义而已。 凡是二藏之洪范者也。 玄八不义引涅槃师子吼品云。 十二因缘。 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 不一不二。 不来不去。 非因非果(云云)此就大乘深义明十二因缘也。 中论第二十六品就十二因缘并观行。 此就小乘教门明佛说缘起也。 且就论一品略明十二相生。 疏云。 佛为破无因邪因故说十二缘生。 此是借妄止妄○毗婆阇提定执十二是无为法。 余部以言是有为法(云云)言十二者。 始从无明乃至老死(具如常列之)论疏第一云。 过去二因生现在五果。 现在三因生未来两果(云云)三世两重因果如此。 言无明者。 论疏第十云。 从所无受称。 谓无智慧之明称为无明。 又云。 十使中无明。 唯取无明使为无明。 三毒中无明。 除贪嗔二使已外皆是无明。 今此中通取一切烦恼患为无明。 为发业故。 又虽通此一切烦恼。 亦无明是生死本故。 但说无明(文)又虽通下释体宽名狭也。 问。 若取发业者。 无记烦恼应非无明支。 何故通取耶。 答。 通取远因故亦收无记。 由此义故。 所起之业亦通善也。 所言行者。 疏云。 行者以起作为义谓起作生死果也。 即身口意三行亦是罪福不动等三行(文)(论云。 为后起三行)又云。 五阴四识中。 行除四阴余一切有为法悉是行也。 此中若别取行体唯取善恶二业。 若通相说之亦摄一切善恶有为等法(文)论云。 以起是行故。 随行堕六趣(文)言识支者。 疏云。 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者(牒论文也)○识是当体受名○五阴中识通摄一切有漏无漏○六大四食中识唯取有漏○(六大为成凡夫身故。 四食中识为牵有故)四空识处体是四阴。 缘识故名为识处。 所缘之识通漏无漏。 此中明识唯此受生。 一念染污识为明受生故。 若就时分论之。 与识同时一切诸法皆名为识。 成实论云。 五阴中识名了别识。 识支名染着识。 问。 何故此识必是染污。 答。 此识詑生必与烦恼相应故。 是染识也。 问。 若尔何故复云识支是报耶。 答。 识詑生时分中有命根众生种类及精血。 此是报法。 而识非报。 今云报者。 詺命根等为报耳。 精血等犹如轻毛。 必须惑润然后得立(文)(精血者。 生时色根也)又云。 问。 中阴属何支。 答。 识支属生阴摄。 中阴属行支摄。 又解。 中阴虽未受生报而属识支摄(文)言名色者。 疏云。 一云。 四阴名名。 色阴名色。 以当名识支时。 四阴微弱。 才有其名故云名也。 阿含经云。 痛·想·受乐·思惟为名。 四大所造为色。 故知尔也(引经证四阴为名也。 疏记云。 痛谓识阴。 想谓想阴。 受乐谓受阴。 思惟谓行阴。 痛者觉恼义故。 有人传云。 痛者受阴。 云云。 论文云。 以有识着故增长于名色。 问。 若尔者。 何故疏云以当名识时四阴微弱耶。 此文明当彼识支时即为名色也。 答。 当名识者正应云当名色。 而作识者是书之误也。 又名色支犹是识支分。 而非初识故。 分与别故云当名识。 论文据相生故云增长于名色也)次云。 即以色阴为名色。 言此色受众生之名。 异非众生之色也。 故成论引经云。 心依名色。 问。 化生云何识缘名色。 答。 婆沙云。 识缘名色。 此说胎生不说化生。 评云。 化生亦识缘名色。 如化生者。 初得诸根未猛利时说是识。 若诸根猛利名名色(文)(问意。 化生诸根顿具。 应识支后即是六处。 应云识缘六处。 何名名色。 评家意。 六根未猛利时为名色。 若六根猛利方名六处。 见下文也。 而云未猛利为识猛利为名色者。 以类例也。 名色望识为猛利。 望六处为未猛利也。 故云。 如初念虽有六处但名为识。 亦第二念后望后猛利时名名色无过也。 此位未生四种色根。 乃有五位哥罗罗乃至婆罗奢。 此疏意也。 然第五位中四根生已乃为六处也)言六入者。 疏云。 谓六根生六识。 为识所入之处也。 数云。 六根能发于识。 名之为入。 发者是根之功能(云云)言触支者。 疏云。 触以触对为义。 毗昙别有触数。 能和合根尘及识使根识对尘故名为触。 成论人无别触数。 但明心法触对前缘也。 婆沙云。 诸根以能为触作所依。 但未能别苦乐(云云)(毒蛇不净等)言受支者。 疏云。 受以领纳为义。 谓领纳违顺等缘○尔者但起贪爱。 即涅槃经云。 染习一爱也○但明触后之受故。 触与受因也(文)法花化城品疏云○所言爱者。 涅槃经云。 染习一爱。 尔时但有一食爱未有欲爱故。 称为一爱。 所言取者。 烦恼重四方驰求故称为取(云云)(已上释受支毕)然本经说受文云。 染习一爱故。 论疏合经也。 法花疏文为显爱支具有余爱故。 引引说受有一爱文。 非即此·文说爱也。 古人云。 引经论文有异。 或引有故字者必是证文也。 若无故之字者或为显异义引来而对耳。 今文不云故涅槃云。 直云涅槃经云。 故知非必为证据也。 言爱支者。 疏云。 爱以染着为义。 然三受通为爱作缘。 为苦受所逼故。 贪求于乐(云云)(四禅以上不苦乐生爱也)又云。 爱支复有欲爱(云云)言取支者。 疏云。 以助业取果故名为取○婆沙云。 初生爱爱增长名取○成实者云。 贪使为爱。 余九使名取。 此文云。 四取者五阴品已释。 婆沙云。 云何名取。 以贪境故。 四方追求故名为取。 此即以四方追求名为四取(文)取有二义。 一取果名取。 二追求取境名为取。 此文云四取者。 此中论文也。 五阴品已释者。 五阴品论疏俱无此言。 此言在六情品末近五阴始也。 四方追求名四取者。 此四取者即欲取等四如疏明。 故知以数为名名为四取。 言四方者。 但是释取义。 非释四也。 言有支者。 疏云。 能有来果名之为有。 又能令后世三有相续故名为有。 即从果立名。 婆沙云。 追求之时起于三业。 是名为有(文)言生支者。 疏云。 数人以生起为义。 故云世中起故生。 成实是本无今有义数人又云。 生是生相。 从相得名(文)言老死者。 疏云。 衰耄为老。 终尽为死。 数人云。 老死是异灭两相。 从相立名(文)又云。 从老死故有忧悲苦恼者(牒论文也)此四于老死支中离出故不别立支也。 经云。 将死之时恋生畏死。 名之为忧。 发声蹄哭。 因之为悲。 五根相对为苦。 意根相对为恼也(文)问。 三道何分别。 答。 无明爱·取名烦恼道行·有二支名业道。 现在五果未来两果名为苦道。 问。 过未各二。 现在八者何。 答。 疏云。 已灭未起相微故少。 现在相显故立于八。 又过去前故唯因。 未来后故唯果。 故各立二。 现在两望具前后义故。 因果双说立八支也(取意略抄)又引婆沙云。 无明有因。 谓不正忆念。 老死有果。 谓忧悲苦恼。 又无明因谓老死。 老死有果谓无明。 以爱取即无明。 名色等在未来为老死(取意)问。 三界具不。 答。 疏云。 婆沙云○欲界具十二。 色界除名色。 无色除名色六入。 评云。 三界皆具十二。 如初生色界诸根未猛利名名色。 无色虽无有色而有名。 虽无五入而有意入(取意)(上文云诸根猛利名名色者。 望识为论耳)又云。 现在世识未来世生但一人念。 余并是相续。 增一阿含三十卷云。 识支具六识。 则时节长久非一刹那。 若犹托生唯一意刃身识无四识也(问。 初主若一念者。 应唯一意。 何云刃身识耶。 答。 初生有身根故。 约所依且与云有唯四识全无也。 俱舍颂言。 离染退死生。 许唯意识中。 云云)大福德人托胎则具六识。 化生识支具六识六根顿足(此据位长说耳)大集经。 七七日前属识支。 智度论云。 三七日属识支(文)(就识支长受出异说也)疏又云。 五果几在胎内。 答。 触受二果在胎外。 余三在胎内(文)(识名色六处在胎内。 上云。 六处乃至婆罗奢者。 婆罗奢位长。 初属名色后名六处也)又云。 问。 无间地狱具几支。 答。 极少有八。 极多十一(文)疏记云。 极少八者。 除名色·爱·取·有。 极多十一者。 除名色也(文)无间初生顿具诸根故。 且除名色。 若如色界亦具十二。 极少八。 除爱·取·有者。 彼处苦果显故不说现在三因。 又爱顺乐故除之。 取·有属爱。 余势亦除之也。 疏又云(就六因分别)十二既是前后相生。 相应共有是同世因果故除之。 有所作自分遍因报因。 无明望不善业。 是所作自分遍三因也。 若生善业唯所作因。 行生识者所作及报二因(若望初生染识论者。 应是自分因。 而略不言)识生名色者所作自分二因(且望报果相生不云遍因也)名色生六入乃至触受者。 所作自分二因(如上)受生爱者唯所作因(且以报望惑也)爱生取者所作自分二因(爱且就名说。 若约体说。 亦应有遍因)取生有者同无明生行(望不善业具三因等)有生生者同行缘识。 生生老死同识缘名色(略抄)又云。 若正取次第相生支体者。 无明通二性。 若就时说。 无明通三性。 行支亦通三性。 别唯善恶识支。 若取一念托胎识。 是不善无记若就时通三性(若论报果应唯无记)若色等四通别俱摄三性(此言别者。 正就名说。 若别论报。 应唯无记)爱取同无明。 有同行说。 生同识。 老死同余四果(略抄)又云。 十二同是有漏。 同是有为。 同是非学非无学婆沙云。 十二中若心心数染污。 余通染不染(略抄。 就正相生故。 心法唯染。 若就位论。 应通染不染)又云。 问缘生与缘起何异。 答。 婆沙云。 因是缘起。 果是缘生。 又云。 作四句。 一缘起非缘生。 未来世法也(云云)(未来法是果。 而云非缘生者。 此是别义。 非约果为缘生义也)又云。 毗昙有四种十二因缘。 一无始十二。 谓始不可知。 二连隙十二。 谓展转三世相传。 三刹那十二。 一刹那具。 四分段十二。 谓过去二现在八未来二也(略抄)(连隙者。 隙字可作璅也)问。 为从果观十二。 为从因观耶。 答。 疏引智论。 论云。 爱多者从果观。 见多者从因观。 菩萨利根为众生故亦从果观。 婆沙解云。 随顺法故先见老病死而寻因也。 此解与智论同(意随顺众生可观法也)又解。 为初学者前观于果。 菩萨最后生名为初学。 曾无数劫观于因缘。 后若观时还从本起。 如人虽数上树。 后若上时还从根上此明三藏小乘菩萨。 若本大乘菩萨。 观因果无定。 亦不作因果。 而观涅槃十二因缘具足十不(略取意)此文明从老死起名从果观。 从无明起名从因观也。 次文云。 问。 若小乘菩萨既于果观十二。 今此文云何从因观耶。 答。 声闻法中自有利钝。 钝者从果观。 故四十四智。 谓老死果。 老死集。 老死灭。 老死灭道。 一支有四故成四十四智。 利根人观十二有七十七智。 谓无明缘行。 此是生法智也。 非不无明缘行此审法也。 一世有二。 三世为六。 此六是法住智并泥洹故称为七。 一枝有七故合七十七也。 四十四除无明。 七十七除老死(文)今此文者。 中论文先明无明也。 成实论七十七智品云。 问曰。 经中说七十七智。 谓生缘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过去未来世中亦如是。 是法住智观无常有为作起从众缘生。 尽相怀相离相灭相亦如是观。 乃至无明缘行亦如是。 是中何故不说老死性及灭道等耶。 答曰。 为利智者故如是说。 但开其门耳知。 余亦如是(云云)问。 中论疏言。 利人从因观有七十七智。 谓无明缘行者。 成论文初明生缘老死。 乃至无明缘行也。 成实论既见从果观起七十七智。 大师解释何违之耶。 答。 中论疏不正依成实文。 但以义说之。 若正依成实文者。 可云从生缘老死始之也。 故净名玄第五云。 问。 四十四及七十七同从老死起。 有何异耶。 答。 四十四观果由因。 其观易成。 故为钝根人。 观果由因者。 初观老死是果。 次明老死集者。 观果由因也。 七十七即观因生果。 如云生缘老死。 生是因。 为老死之缘不离生。 缘老死亦尔。 观因生果者。 事既难故。 为利根人。 四十四成论文云在方便中。 七十七文不判位。 多师云在四现忍中也。 问。 何故不从无明起耶。 答。 寻末至本此观易成。 又四十四但从果起。 以具四谛故。 若从无明起。 无因缘无后因。 云何得具四谛耶。 七十七应从应明起。 但从老死起观易成故。 不从无明起也(大乘玄二智义云。 七十七智不从无明起也)问。 菩萨观十二属何智耶。 答。 菩萨无方。 不可定判。 释论云。 菩萨为众生故从果观十二因缘(文)大乘玄二智义文全同之。 但应从之应字作不也。 此土古人以从本至末名顺观。 从末至本名逆观也。 本文中以十二相生名顺观。 以十二还灭名逆观也。 且付本末之顺逆。 净名玄云。 四十四智七十七智。 同从老死起(云云)此释与成论文合。 此依文作释。 十二因缘品疏见。 七十七智从因观。 谓无明缘行也。 古义会云。 净名玄云逆观者正义也。 论疏言顺观者是傍义也。 意云。 此依文云正义。 但以义论之云傍义也。 非是判胜劣矣。 故成实论七十七智品终云。 如是等诸因缘智无量无边。 自应当知(文)(虽有此文犹不同大乘菩萨无定也)七十七智虽从末起。 而以因为本故。 云是中不可说老死性(云云)问。 净名玄云。 四十四具四谛(云云)成实四十四智品云。 问曰。 有论师言。 老死智名苦智。 是事云何。 答曰。 非也所以者何。 于是中不说苦行故非苦智○此名老死性智○此是因缘门。 非真谛门。 是故此中不应说苦行。 应说集等。 以相顺故(云云)品初云。 问曰。 经中说四十四智。 谓老死智。 老死集智。 老死灭智。 老死灭道智(云云)论自云非苦智。 何云具四谛耶。 答。 名玄虽云四谛。 意在集耳。 以寻无明无集义故。 又论且云非真谛理耳。 而约因缘门说。 亦是苦谛摄也。 故四谛品云。 苦谛者谓三界也(四生四食阴入界十二因缘二十二根)如是等法苦谛所摄。 能知此者名善知苦谛(云云)义章四谛义云。 若依成实。 生死因果莫问粗细。 一切皆是事善事集○即此事上○缘用虚假是世谛理。 无性之空是真谛理(云云)问。 缘起缘生四句如何。 答。 十二因缘品疏云。 婆沙云。 因是缘起。 果是缘生。 又云。 应作四句。 一缘起非缘生。 未来世法是也。 二缘生非缘起。 过去现在罗汉最后死五阴是也。 三亦缘起亦缘生者。 除上二世罗汉死五阴。 余过去现在法是也。 四非缘起非缘生者。 无为法也。 所言缘起者。 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 又一切众生等从此缘起故名缘起(文)(此与上云因是缘起之义异也。 是各别义也)涅槃疏十九引杂心云。 分十二因缘为二分。 五果二因为前分。 三因二果为后分也(云云)百论疏下云。 十二因缘譬如大树。 二因为根。 五果为体。 三因为花。 二果为实(云云)八识义明八识义。 今开三开。 一标列名目。 二料简文义。 三辨纲领。 第一标列者。 仁王疏解空谛色谛心谛云。 八识心是心谛(云云)(生死涅槃各有三谛。 此明生死三谛之心谛)法花玄第二云。 此经所兴不正明八识。 八识之义别付余科说耳(云云)寿量品统略云。 凡夫有三心。 一起事心。 二依根本心。 三根本心。 初是六识。 次是陀那。 后是梨耶(云云)大乘玄教迹义云。 但是佛果上报梨耶八识五根等始起(云云)上文等多明染法中八识。 今此一文明净法之八识也。 佛性义云。 涅槃经中名为佛性○于胜鬘中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楞伽名为八识(云云)此亦明净法体也。 依统略文列八识者。 起事心是六识。 谓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第七阿陀那识。 第八阿梨耶识。 次料简者。 宝窟下云于此六识及心法智者。 有人言。 六识者。 六是事识。 及心法智。 是第七识。 迷时名心。 解名法智。 第八名藏识。 是阿梨耶。 此造疏人不见摄论。 谓第七识名法智。 摄论第七识名阿陀那。 此云无解识。 岂得称法智耶。 今所明者。 六识不异旧。 及心法智者。 六识既是心王。 智是心数法。 故言心法智○所以举此七法者。 举六识不能染及以种苦。 举心法智明不能厌苦乐求涅槃。 故楞伽说六七不受苦乐非涅槃因也。 六七不受苦乐者。 犹是不种苦。 非涅槃因。 犹是不厌苦求涅槃也。 待至后释(云云)楞伽说六七等者。 六识及第七识也。 言非涅槃因者。 是第六识中心数智也。 胜鬘经中以第七识摄第六识。 但云六识耳。 意云。 六识及心数智。 此七法依佛性也。 故云。 小乘人云。 六识起烦恼种苦。 由心法智能厌苦乐求涅槃。 何须佛性(云云)(宝窟文也)净影义记下卷云。 六是事识。 及心法智是第七识。 迷时名心。 解名法智。 此七不住。 明其离真妄体不立事。 六妄一合为七法。 若无真。 此七一念不立名刹那不住(云云)胜鬘经云。 若无如来藏者。 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何以故。 于此六识及心法智。 此七法刹那不住。 不种众苦。 不得厌苦乐求涅槃(文)其心法智若第七识者。 应说言七识刹那不住。 而言六识及心法智者。 此正说六识义也。 入楞伽七云。 我依此义故。 依胜鬘夫人。 依余菩萨○深智慧者说。 如来藏阿梨耶共七种识生(文)四卷楞伽云我于此义○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 宣畅諠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乃至偈言)甚深如来藏。 而与七识俱(文)问。 准楞伽文。 见胜鬘经。 明说七识妄法与如来藏俱也。 若如宝窟者。 阙无第七识。 又第八识不分明耶。 答。 此经正说如来藏故。 以七摄六无失。 窟云。 须解此章大意。 此章为破外道二乘人不知有佛性。 欲劝一切众生信有佛性故。 说由佛性故得厌众苦乐求涅槃(文)由此义故。 举小乘人所知六识染净对显佛性。 不论第七也。 问。 第八识真妄义如何。 答。 中论疏云(行品)又云。 旧地论以七识为虚妄。 八识为真实。 摄大乘师以八识为虚妄。 九识为真实。 又云。 八识有二义。 一妄二真。 有解性义是真。 有果报识是妄用。 起信论生灭无生灭合作梨耶体楞伽经亦有二文。 一云。 梨耶是如来藏。 二云。 如来藏非阿梨耶(文)又云。 八识有二等者。 更出摄论异义也。 中论因果品疏云。 又摄论师云梨耶体无生灭。 名用生灭。 亦是此义违楞伽。 楞伽明八识灭义也(文)(此破学者义耳)玄教迹义释般若十八不共法是有为文云。 又摄论云。 无常有二种(乃至)不同因中生灭无常。 但是佛果上报梨耶八识五根等始起名无常耳(文)此文用摄论释般若经。 故知依用也。 言上报梨耶八识者。 因位有果报梨耶。 于佛果上亦有果报梨耶。 但可是善。 此名上报之梨耶。 言八识者。 此梨耶识上有七识用。 总说八识。 而体是第八如来藏识中解性梨耶。 显为真识也。 因位第七是无解识。 无断惑能果上第七可云执持涅槃真我耳(寻之)法花玄二明经宗旨中云。 第七师云○妙法者即是佛所得根本真实法性也○评曰。 此师学应出北方。 谓第八识自性清净○(评意得果而失因也)又摄大乘论阿僧伽菩萨所造。 及十八空论婆薮所造。 皆云八识是妄识。 谓是生死之根。 先代地论用为佛性。 谓是真极。 昔般若未度。 远师已悟真空。 涅槃不尽生公照知佛性。 诸地论师有悲先见之明矣(云云)(禅林云。 此所破义若净影意欤)又菩提留支楞伽疏明有二种梨耶。 此义叶。 楞伽起信之说。 何今偏云地论师为佛性耶。 答言诸地论师不的云留支。 故知地论师多云以梨耶直云佛性欤。 去来品疏出摄论师义云。 本识中解性成报佛自性清净心名法身佛。 解性与自性清净心合(略抄)仙光云。 梨耶二分。 一生死根本为第八。 二涅槃根本为第九(云云)摄论十四云。 对治起时。 离本识不净品一分。 与本识净品一分相应。 名为转依(云云)义意云。 第八识中有二分。 即真与妄。 妄为生死本。 真为涅槃本。 又真识中分取心体清净为第九识。 有可起净用义为第八识。 又于真心具有染净二用。 虽有多义。 只是梨耶之差别耳。 观业品疏云。 梨耶。 至金刚治际时本识都尽。 既是果报心。 是苦谛摄(云云)此文且论果报梨耶也。 宝窟下云(一依竟)泛论能所依义。 具如摄论。 一有能依非所依。 约本识言之。 是烦恼种子。 约佛性言之。 是生死妄想。 二所依非能依。 约种子言之。 谓本识。 约生死妄想言之。 谓佛性。 三亦能依亦所依。 约生死言。 即是本识。 本识依如来藏故是能依。 又为种子所依名为所依。 四非能依非所依。 即是法身。 显时不复名藏故非是所依。 法身无生死。 不为生死所依(文)(非能依义显故不释之)此明本识唯是妄想耳。 又宝窟云○二明约佛性不约缘染净之兴。 只由藏实。 不言从缘而有。 此如楞伽说。 六七非受苦乐。 非涅槃因。 藏识受苦乐。 是涅槃因(文)此明藏实佛性如来藏为藏识也。 教迹义云。 上报梨耶者。 元魏般若流支译一卷唯识论云(初云唯识无境界)所谓诸佛如来行处唯有真识更无余(文)此真识者是如来藏识显为法身唯是解也。 佛性义云。 唯识论云。 唯识无境界。 明山河草木皆是心相。 心外无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云云)理内者依正观意论之。 正观者只是大乘之实义云也。 宝窟下云。 然经论中释染净缘起要有四别○一约缘不约佛性者。 只由六七妄缘不由如来藏。 此小乘教。 及大乘教相中彰染净缘中因果自相招感故有。 都不言由藏实而有。 如是一切。 二明约佛性不约缘染净之兴。 只由藏实○如楞伽说。 六七非受苦乐。 非涅槃因。 藏识受苦乐。 是涅槃因○三明亦约缘亦约佛性者。 此亦如楞伽说。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转。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佛性亦尔。 心俱和合生。 亦非异非不异○故知真妄和合方起染净○佛性亦尔心俱和合生非异非不异者。 彰佛性与六七妄心和合生时。 不可真外求妄。 妄外求真故言不异。 而妄尽真显故言非不异。 亦可。 在缘常静故言非不异○四不约缘不约佛性者实相之外无缘故。 无染净法可起(云云)此明六七为妄识第八为真识也。 又宝窟云。 问○若由佛性得种众苦。 即是佛性令物受苦。 此乃是于魔性。 何名佛性。 答。 此乃明有佛性众生故得种苦。 非是佛性令其种苦。 亦明有佛性众生令其厌苦。 非是佛性令其厌苦。 如有海水风吹成浪。 非是海水令其成浪(云云)(是于魔性者。 是于者只是也)问。 起信论说真如体熏习云。 恒常熏习。 以有力故。 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云云)令云非佛性令其厌苦岂不违耶。 答。 义记下卷解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云。 明其离真妄即无用(文)二师意同也。 欣厌正是妄心之用。 而必依真有此用耳。 问。 若尔但有依持义而无缘起义欤。 答。 依持缘起义恒俱也○次明种子义。 宝窟中云。 五住种子并依本识生(文)统略云(弟子品)正取系着内衣喻。 以菩提心种子在众生心内。 天亲论明一切种子皆在梨耶识中(文)(天亲论者摄大乘也)同第一卷云。 众生成佛亦具二义。 一者缘因佛性○即是菩提心。 二本有种子。 即是本有佛性方得成佛(云云)此本有种子非今所论。 言种子依本识生耳。 又菩提心者。 但以发心望佛为因名为种子。 非的本识所持之种欤。 上所引文云菩提心种子者。 是此所论本识所生之种子也。 宝窟中卷明相应不相应有二义中云。 不作缘念法不相应。 即五住种子是也(云云)问。 种子者何物耶。 答。 梨耶识中所持种子也。 中论业品云。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物。 此性即无记。 分别有四种。 见谛所不断。 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 诸业有果报(云云)(此外人同有大小诸部义)疏云。 阿梨耶不失法是大乘。 阿梨耶翻为无没识。 无是不之异名。 没是失之别目。 故梨耶犹是不失法耳。 又梨耶体是果报无记。 能持一切善恶种子。 正是今外人义(文)分别有四种者。 疏云。 梨耶通持三界内外种子。 持三界内种子即三界系。 持三界外种子即不系。 将摄论意解之太易(云云)又云。 摄论梨耶长观是生死果报心是有漏。 而梨耶通三界内外。 故通漏无漏故有四种(文)(长观者总论二种生死是有漏也。 通漏无漏者。 且望三界以界外为无漏云也)但思惟所断者。 疏云。 摄论依大乘义判见思。 初地为见道。 二地至金刚心为修道。 梨耶至金刚心治际时本识都灭。 梨耶既是果报心。 是苦谛摄。 解渐明生死果报心渐灭。 至治际时断梨耶中集谛尽。 梨耶苦谛边亦灭。 实不断也。 就见思解。 断本识中见思惑种子但是断集耳。 而梨耶苦谛边都不被断。 而集灭故苦亦灭也○梨耶是生死苦谛报无记。 被见思惑缚。 见谛解但断见谛缘缚无记。 不断思惟缘缚无记。 故见谛断缘缚不尽。 思惟解断缘缚尽故。 言见谛不断思惟断(云云)此有二意。 初约种子明断。 次约缘缚断明思惟断也。 种子即染法断也。 缘缚是无记法断也。 又云。 昙无德人都不断业。 但断烦恼业种自枯。 数人得绳通二断及不断。 不得释此文(云云)又云。 今谓正量部唯善恶业起有不失法。 若无漏及余法起。 但有至得无不失法。 而云分别有四种者。 上总唱无记耳。 今广泛分别。 则三界之不失法是无记。 所持之业既三界系。 能持之法亦三界系。 若不系者此是至得通三性也(四种者三界及不系也。 故亦通无漏云也)至得通三性总唱无记者。 总者略也。 故结云。 则知无记偏不失法。 不释至得也(云云)总意云。 大种不失法是今所言梨耶也。 种子是梨耶中所持三性诸法之种子也。 次约三性论之。 净名玄六云。 学摄大乘及唯识论人。 不取三性存三无性理。 三无性理即是阿摩罗识○三性○分别性者。 即是六尘以为识所分别○心识依六尘及梨耶本识起。 为依他性。 真实性者即是涅槃(云云)二谛义云。 分别性者即是六尘○本识为种子所依故名依他。 真实性者二无我真如(云云)明依他二文是异也。 至义同异可寻之。 问。 相见二分文如何。 答。 统略下云。 总法身二无所有。 谓相及相处二无所有。 即摄论中相识见识。 相识是前尘。 见是能识(云云)心数有无者。 宝窟中云。 心王一念缘境。 烦恼数法随心而起。 同时不相离故。 言刹那相应。 故马鸣言。 心异念异而同知同缘名相应染。 若非起烦恼。 心自缘境烦恼不起。 不与心相应(云云)宝窟又云。 此无明住地即指妄想心体以为无明(云云)又云。 无明住地是妄识心(文)今案。 梨耶中报无记心体即为无明。 以解性为如来藏。 亦名佛性也。 取所起我执为阿陀那。 即无解识。 前六识中意识修起断道耳。 次论有始无始。 宝窟下云。 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者○如来藏本际无始不可知。 依藏有生死。 生死等无始○若不依藏有生死。 即不得无始来有生死也。 有人言。 佛性无始。 生死有始。 始应可知但与佛性合用。 故云本际不可知。 又释。 佛性无始。 生死有始。 背佛性故有生死。 须见佛性方了生死之始。 唯佛能见其始。 十地亦不知其始。 故云本际不可知。 问。 龙树云生死有始无始皆是邪见。 今何故偏言生死无始。 答。 虽二俱邪见。 但为破众生有始故说无始。 无始者欲明其有因义也。 又中论中佛说无始者。 欲明空义○(云云)涅槃疏二十云(解纳衣梵志论义也)○若是开善云。 此正难流来义。 无明初一念识托空起时○佛既言因烦恼有身者。 今问身为在前烦恼在前也。 若是庄严解明。 不难流来义。 但就即身为难。 只此身为烦恼在前。 为身在前。 今明具有此义(云云)(正义虽云流来。 而不的云有始也)仁王疏中云。 实相与无明住地。 本来无前后。 但众生于无所有中。 横生忆想分别长流六道。 反迷得解知。 烦恼是涅槃。 有何初后。 故此经云。 初一念识支。 本识解性。 故异木石耳(云云)本识解性者。 即如来藏也。 又疏云。 文言众生根本者。 结初一念识。 是成众生之本。 又解。 初一念者。 此明相续之始。 此乃无始为始(文)此二解俱依无始义也。 宝窟中释无始无明住他云。 有人言。 此无明是生死本因。 故云无始。 是以摄论云无始者。 即是显因也。 若有始即无因○所以明有因者。 显佛法是因缘义。 有人言。 无始无明者。 始背明入暗时。 烦恼微细。 唯同是一无明。 无有四心次第起。 故言其心不相应○无始者有二种。 一云。 无明无有始故。 众生无头。 波若无底。 二云。 无明最在初。 实录有始。 但无有一法在此前者故言无始(文)(准诸文有始者他师义也)信解品疏云。 智度论云。 深水火坑俱能害人○花严经云。 有始无始是无记问。 此一句是学者致迷之处。 略述之(文)璎珞经下卷大众持品云。 以智知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其四住地前使无法起故云名无始无明住地。 金刚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终。 而不知其始前有法无法○唯佛知始知终(云云)(其四住前使无法起之句可案之)法鼓经上卷云○若有士夫出于世间。 智慧多闻如舍利弗。 长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 谁最为先○十地菩萨如弥勒等。 悉不能知。 如佛无记难可得。 众生无记亦复如是(云云)璎珞经佛母品云。 诸佛还为凡夫故不空。 无无故不有○(云云)若依此文。 似生死有始也。 然胜鬘经云。 生死生死者。 诸受根没。 次第不受根起(云云)窟下云。 生死中有其二种。 一生死生死。 凡夫所起。 二涅槃生死。 如涅槃说。 住大涅槃能建大义。 种种示现。 今为简复涅槃生死。 偏举初门○今明○初生死两字标生死也。 生死者此三字。 将欲解释故牒之也(云云)(准此他师义可消璎珞经文欤)涅槃义云。 摄论师四种涅槃○(本性寂灭及有余无余)四无住处涅槃。 法身故不住于生死。 应化二身故不住涅槃(云云)今依无住处涅槃可得此文意也。 净影明九重观。 是第九真用观中凡夫作用门义耳。 第三明意。 佛性义云。 乃至第八阿梨耶识亦非佛性。 故大乘论云。 是无明母。 生死根本。 故知六识七识乃至八九。 设使百千无量诸识。 皆非佛性。 何以故。 皆是有所得。 五根所不见故(文)又云。 涅槃经中名为佛性。 即于花严名为法界。 于胜鬘中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楞伽名八识(云云)宝窟下云。 染净之兴只由藏实○如楞伽说。 藏识受苦乐。 是涅槃因(云云)问。 诸文或取或舍。 何故不定耶。 答。 宝窟下卷云。 问。 前言○见涅槃常。 是为常见。 今何故言于佛法身起常等想名为正见。 答。 前据执着故是常见。 今约信悟故非常见。 又前约正道。 实不可说其常为无常。 而众生于非常无常。 横谓言常。 故是常见。 今明虽非常无常。 无名相中强名相说叹以为常。 还如叹信解故是正见(文)又释无量四谛云。 明空即本性寂灭。 辨有穷如来藏(云云)此明因缘二谛之意也。 法花玄二云。 涅槃花严无梨耶之文。 则涅槃花严应未明八识(文)此破他师法花未明佛性义也。 意云。 涅槃花严未分明说八识。 而义实有之也。 名教抄第三建仁二年五月三日夜半于东大寺塔本坊为兴法利生书写之毕。 三论末学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慧文明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于东大寺密乘坊命松公居士于此帖写了冀临终正念群类共遂西方往诣者也。 三论宗英宪(生十九)一交了。 名教抄卷第四一乘中有五十六科此卷有十三义一乘略标义。 六种大乘义。 十种一乘义。 二究竟义。 发菩提心义。 愿行二法义。 四弘誓愿义。 四无量义。 四摄义。 六波罗蜜义。 二种庄严义。 三学义。 忏悔等五法义。 一乘义一乘义。 玄第三卷别有一科明之。 又法华经胜鬘经并明一乘。 其玄疏中文义广博。 今此略出一两文也。 玄云。 若究竟为言。 中道为乘体。 摄论云性乘。 若就用为谈。 万善为乘体万善之中以般若为乘体。 报习两因取习因为乘体。 报因住生死不取(文)法花方便品疏云。 大品明其近不取其远。 故无所得善能动能出。 有得之善不动不出。 此经近远通说并云成佛○以有习因值佛菩萨闻说大乘。 生一念无所得信。 是佛道种子。 藉前有所得生后无所得。 故智度论云。 有所得者是无所得初门故。 言是远缘也(云云)花玄四云。 乘通因果。 果乘以万德为体。 因乘以万行为体(文)义章一乘义云。 问曰。 乘者人之所行。 三乘人别随人说乘。 乘应定别。 云何为一。 释言。 此以理一故尔。 故经中说。 三乘虽异。 同一佛性。 其犹诸牛色虽种种。 乳色无别。 三乘如是。 佛性无别。 性无别故。 证之未圆。 唯一佛因。 证之圆极。 唯一佛果。 是故就实唯一大乘(云云)(即由此文净影亦以理为正因也)又云。 因虽众多无出灭道。 果虽无量不出菩提涅槃之德。 问曰。 因行运人至果。 可名为乘。 果德穷满更无进趣。 云何名乘。 释有三义一乘因至果。 果仍因名故说为乘。 二者至果虽无去处。 非是果德不能运去。 如劫尽火更无所烧。 非火不能○三至果中自行虽竟。 化他未息。 乘大涅槃周旋济度一切众生故得名乘(文)胜鬘经云。 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 于上更无说一乘法事(文)玄释云。 此约用为言。 不言乘体。 不至佛果(文)(此同义章第二释也)华玄四引唯识论云。 乘是显载义。 由真如佛性故出福惠等行。 由福惠等行故出佛果。 佛果载出众生(文)(义章第三释同之)花玄二释果乘义云。 虚通自在纵任无碍。 目之为乘(文)同第四云。 果乘但有运化之义。 佛既已出无劳更运。 若纵任自在明运者。 果德具有此运也(文)此纵任义佛果自有运载义也(义章不论此意也)玄一乘义云。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 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此文次第列三乘也。 但以一佛乘者。 谓佛乘为第一也。 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者。 无有缘觉为第二。 声闻为第三(云云)义章云(破别一乘)故经说言。 十方佛土唯一佛乘无二无三○言无二者。 无实大家所对二也。 言无三者。 无权大家所对二乘。 并无权大故言无三(云云)(权大实大如章释之)问。 释无二无三文。 二师意别。 可会通不。 答。 于此文中。 二释不同。 不须和会。 然嘉祥意亦明大乘有权有实。 化城品疏并游意并有其文。 化城疏。 问。 三车中。 大车为是实为是权也。 答。 具有二义。 若道理无二。 唯有一者。 则二是方便。 一是真实○二者○脱珍御服着弊垢衣。 以是方便得近其子。 此之佛乘亦是方便(文)游意云。 问。 今明一乘为是三中一。 为是三外有一耶。 答。 此经始终具有二义。 一者犹是三中一(云云)二者一乘非是三中之一。 如信解品说。 长者以方便力密遣二人○脱珍御服着弊垢衣○即佛乘亦是方便(云云)此中一义云。 游意不明三车直明佛乘亦有方便。 故统略云。 三车明义与树王佛其义不同。 三车通是诸佛立出世乘之大意。 出世唯有三乘。 三外更无余(文)化城品疏。 且总并举三车四车二义故。 云具有二义耳。 又更一义云。 三车四车是诤论义也。 今正用三车释文。 然傍有四车意。 实不相违。 故异由来二说相乖也。 所以然者。 大白牛车有二义。 一总喻三身。 此即三车中大车是实。 二正喻法身。 即三中大车是权非实。 但显应身不显法身故。 故知牛车有二义也。 应知此约能乘言耳。 实通能所也。 六种大乘义(附性相十法又十无上)大乘义。 十二门论发初明之。 疏云。 略以六义释大。 第一待二乘小故名为大。 诸佛所行实非大小。 但对二乘小。 是故名大。 第二从所至处受名。 所至之处为大。 能至之乘亦名为大。 第三从能乘人受名。 有人言。 乘体是因。 从果受名。 故称为大。 今明前是因乘。 从果受名。 今是果乘。 当体为因。 如法花云。 佛自住大乘。 如涅槃云。 乘涅槃船。 皆是果地之乘也。 第四就用明。 大乘有二用。 一所除用。 谓灭二种生死苦果及五住因。 二能与用。 谓与涅槃因及大涅槃果。 第五从因中之人立名。 此中举四菩萨者。 前二他方。 后二此土。 总摄一切。 第六就功用立名。 明波若正观能穷源尽理。 照无不同故称尽法边底。 波若既尔。 诸度亦尔。 故名大也(略抄)论云。 摩诃衍者。 于二乘为上。 故名大乘。 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 诸佛大人乘是乘故。 故名为大。 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事故名为大。 又观世音德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 如是诸大人之所乘故。 故名为大。 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文)(论疏二文相对可见之)疏云。 地持论中七义释大。 一是教大(方等经)二发心大(大道心)三解行大(道种性)四净心大(初地无生)五众具大(福智资粮)六时大(三大僧祇)七果大(大菩提果)(已上取意)六义七义相摄如文。 次明性相十法(古云十如是彼义也意云。 彼者他宗)方便品疏云。 问。 此文十句明何法耶。 答。 通而言之。 明一切法皆具十门。 故智度论明。 一切法皆有九种。 与此大同。 法花论经略明五法亦通一切法。 今依后偈文。 且就佛因果明于十法。 故偈云。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故知约佛因果明性相也。 佛因果通万行万德。 今且寄波若因果显之。 如是相者。 波若以无著为相。 无著之相体不可改故称为性。 波若以正观为体也。 波若有断惑之功故名为力。 波若有照境之用故称为作。 从习无所得观生故称为因。 即四缘中因缘也。 由实相境发。 以实相为缘。 即四缘中缘缘义也。 如是果如是报者。 有人言。 一体义异耳。 遂因力为果。 酬因义为报。 依毗昙义。 果通报别。 有为无为皆称为果报。 但有为果通有漏无漏。 报但有漏。 果通三性。 报但无记。 依涅槃经。 无漏之法但从因生更不作因。 名之为果。 有漏之法更能生果。 称之为报。 摄大乘论云。 生义名果。 熟义为报。 共用为果。 独用为报。 今且依佛果义释者。 般若为因。 萨婆若为果。 五度为因。 福德庄严为报。 又佛德酬因为果。 更起应用义为报。 又法身为果。 报身为报。 故涅槃云。 涅槃无因而体是果。 即是法身本有修因所得故称为报。 如是本末者。 波若为因名本。 萨婆若为果名末。 亦得云。 由萨婆若说般若故。 萨婆若为本。 波若为末。 故智度论云。 波若为佛生因。 佛为波若说因。 十地经云。 如是十地义。 诸佛之根本。 即十地为本。 佛为其末。 又言。 如是十地义。 从佛智慧出。 即佛为本。 十地为末也。 究竟等者。 摄上因果归于非因非果不二之理。 故药草喻品云。 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文)言佛德酬因为果起应用为报者。 问。 上句可尔。 下句云起应用义。 何名报耶。 答。 应者是报义。 谓报众生机感故为应。 亦即为报也。 问。 涅槃无因而体是果者。 本有故无因。 若尔何名果耶。 答。 酬因显之故亦有果义。 问。 若尔与报佛义何异耶。 答。 直取酬因显义为报。 分取所显。 取万德体之义为法身。 此法身是果德故亦名果也。 又取生义为报。 取显义为果。 此依净影意。 而于今义者。 只是傍义。 非正意也。 次明十无上义。 十种一乘义玄一乘义云。 三一开会凡有十门。 一者开三显一(开昔三乘是方便。 示今一乘是真实)二者会三归一(会彼三行。 归一佛乘)三者废三立一(废昔三教。 立今一乘)四者破三明一(破执三之情。 明一乘之道)五者覆三明一者(昔以三覆一。 今以一覆三)六者三前明一(鹿苑三前寂灭道场一乘)七者三中明一者(鹿苑已后三乘中佛乘第一)八者三后辨一(三乘之后法花会三归一)九者绝三明一(如无言世界不论三一。 此为佛事是一)十者无三辨一(如香积佛土无二乘名。 但有菩萨。 是无三有一)前之五种就义论一。 后之五种约时处明(略抄)义章明四。 一简别名一(随化分三简别彼也)二彼别名一(为破执三是故言一)三会别名一(摄三归一故名会别)四无别名一(就实论乘由来无别)二究竟义二究竟义者。 法华玄第二云。 今明。 药草品分明有二究竟凡举两果。 一者初文云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此举智果究竟。 显二乘人智不究竟也。 二者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此举能究竟显二乘人能不究竟。 既明两义。 是以前后开二文也。 以后明断究竟故。 所以涅槃空无诸相。 问。 何以知举果及果果耶。 答。 譬喻品合大车亦举二果。 皆以如来灭度。 谓果果也。 诸佛定慧谓果也。 佛德虽多莫出斯二也。 又惠龙法师为法花之果。 其人云。 大涅槃空无诸相。 又云。 空无烦恼。 与今意同也○(云云)药草品疏云。 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释上一味。 离前三相故。 累无不尽。 由离三相故。 照无不圆。 照无不圆故非无。 累无不尽故非有。 即是中道之法也(云云)三相者。 烦恼业苦三道也。 见次上文。 又云。 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者。 有人言。 虽过去过尘沙。 未来倍上数。 终入无余灰断涅槃故言终归于空。 因此释寿量佛无常也。 今明若佛寿虽长终入无余。 此乃是寿罗汉。 非是佛也○今明有二种义。 一者凡圣终归大涅槃故言终归于空。 亦如肇师涅槃无名论云。 视听之所不暨。 四空之所昏昧。 九流于是乎交归。 祥圣于是乎冥会。 九流者六道三乘。 终证大般涅槃。 即用此文意以作论也。 二者自昔已来。 开五乘教用。 至于法花息用归体。 则无复五乘。 故言终归于空○问。 上明终归一切种智。 与今何异耶。 答。 皆通是一道清净。 随义立名。 或称种智。 或名涅槃。 或名一乘。 或名波若。 故前明终归种智。 谓三菩提果也。 今言终归涅槃。 谓果果也。 即由二乘智非究竟智故。 终归佛智。 二乘涅槃非究竟涅槃故。 终归大涅槃也。 上合大车亦取此二义合之。 如前释也(文)如前释者。 譬喻品疏云。 如来灭度合彼大车。 所以前举大涅槃合大车者。 二乘正宗小灭故。 今用大灭。 以代小灭故也。 又上见灭小苦故。 与其小灭。 今灭大苦名如来灭度也。 是诸众生下。 第二举众德以合大车。 悉与之言合等赐也。 诸佛禅定合大车也。 前即是果果合大车。 今用果义合于大车。 果果谓累无不尽。 果谓德无不同(云云)又释偈云。 是乘微妙者。 德无不圆也。 清净者累无不尽也。 以德无不圆。 累无不尽故。 超出二乘称为第一(文)今以二究竟显宗大义。 古以终归于空之文偏为以空为究竟。 今所习义旨趣稍异。 以二究竟合成中道不二理矣。 法花玄二云。 二究竟。 上文明智究竟。 下文明断究竟。 即异他师唯明空也。 愿行二法义愿行二法是大道云纲领也。 愿是发菩提心。 行者修菩萨行也。 净名玄第八云○初章明为物名土。 即是发菩提心心即净土根本。 所以然者。 既欲取佛土。 宜发佛心。 故菩提心为净土本。 次章明净土因。 即修菩萨行。 修菩萨行方得佛土。 趣佛之门唯此二意。 是故花严善财童子遍游法界诸善知识。 皆云。 先已发菩提心。 未知云何修菩萨行。 今此二章还明两法(文)维摩经佛国品有二章文。 初云。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次章云。 直心是菩萨佛土。 今则释此二章文也。 问。 于众生类亦起摄取行。 于佛土起直心。 亦是发菩提心。 既尔如何以为物取土为发以。 以直心为行耶。 答。 先为物起愿。 欲取净土。 发心义显。 次修直心方名为行。 此约义显。 且分为二。 理实相通。 不可全别。 又发菩提心即是行菩萨行。 求佛果德时。 其心起作故。 修菩萨行即发菩提心。 起诸行者。 皆以心为主故。 然为分别初后次第故分心行。 二章亦尔。 虽各具心行。 且分章句耳。 法花譬喻品疏云。 若就因车释者。 略举愿行。 愿则上求佛道为高。 下度众生为广。 行趣无上菩提为高。 遍诸道为广也(文)(释其车广广也。 此就行愿各有上求下化二种也)发菩提心义问。 如何名为发菩提心乎。 答。 凡言发菩提心者。 该通三乘。 若别论大乘者。 具应言发无上菩提心也。 然大乘亦得直云发菩提心。 以存略故。 又由胜故。 此发菩提心或名大道心。 或名发道意。 复名净心也(已下出诸文)大意第一(发菩提心者是佛因。 因中有二。 谓发菩提心与修菩萨行也)净名玄第八云。 为物取土。 即是发菩提心。 心即净土根本。 所以然者。 既欲取佛土。 宜发佛心。 故菩提心为净土本。 次章明净土因。 即修菩萨行。 修菩萨行方得佛土。 趣佛之门唯此二意。 是故花严善财童子遍游法界诸善知识。 皆云。 先已发菩提心。 未知云何修菩萨行(云云)法花论云。 乃至童子盛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者。 谓发菩提心。 行菩萨行者。 所作善根能证菩提。 非诸凡夫及决定声闻本来未发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云云)疏中卷云。 一明菩提心菩萨行。 此二善根能证佛果。 非诸凡夫下。 此明凡夫及决定声闻。 此二善根不得成佛○问。 经曰。 言一切善根皆成佛。 云何但言发菩提心善方成佛耶。 答。 佛意虽修一切善。 要须发菩提心也。 又假一切善为菩提心因缘。 可终须发菩提心也。 菩提心者是佛心。 发佛心方得成佛(文)(此等文意对修菩萨行以明发菩提心考经依论其义已显矣)名义第二(菩提与道及以佛。 是其所求果。 发心者因之体也)胜鬘宝窟上卷云。 书传威德。 面睹妙身。 故前叹佛。 发心愿求。 叹佛既发菩提心。 次明作菩萨行(云云)又云(释于大乘不欲之文)若约位论者○于大乘不欲。 则无内凡三十心○(下有人释也)初地发心求佛大乘。 名欲大乘(云云)法花方便品疏云(解佛种从缘起之句也)此菩提心假缘而起。 起即发也(云云)(准此等文。 愿求佛果名菩提心。 起此愿求心名发菩提心。 此亦即是菩提心之大意耳。 又更检求其义非一。 谓信菩提故。 念菩提故。 趣菩提故。 证菩提故。 名菩提心。 此等诸义皆是枝条之傍义。 并非发心之大宗矣。 其文下出之)方便品疏云。 值佛菩萨。 闻说大乘。 生一念无所得信。 此无所得信是佛道种子(云云)信解品疏云。 声闻回小入大。 始得入十信之位。 故前文云。 汝舍利弗以信力故得入此经。 即其证也(文)(准此等文。 以信名菩提心也)观无量寿经疏云。 别则以菩现心为业主。 余善为缘故。 双卷经云。 十念菩提为因得主(云云)(经云。 发菩提心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 释意即为十念菩提也)胜鬘宝窟中卷云。 今所明者。 初心即行摄受正法。 故涅槃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云云)(经云。 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也。 意不忘失者即是念也)智论四十一云。 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 我当作佛。 是名菩提心(云云)(此明念知我当作佛即念菩提也。 此直明知当来之果。 非必约愿求等也。 或即显愿求作佛。 以是发心三大宗故。 准此等文。 念菩提故名菩提心也)法华玄八云。 五人发菩提心时。 必是双厌之人既登圣位必不作凡。 今复发菩提心则厌二乘道。 是故此人不起凡夫行。 亦不起二乘行。 所以至佛道(云云)(五人者五果圣人也。 此文明。 厌心为发菩提心。 但此厌心离凡夫二乘故即。 趣佛道。 非是望欣求菩提缘念菩提等也。 此中或有别体厌心。 或于欣求心上义分说之。 又菩萨初心修空观解。 或观中道第一义谛入无愿三昧等。 虽不欣求念当果等。 但趣菩提名菩提心耳。 又度众生心即此义例也。 或同自厌欣义也)提婆品疏云○四一生补处发心。 谓第十地(云云)(依伽耶山顶经明四种发心也)大乘玄佛性义云(兴皇解)涅槃所明十地应是地前未得真悟菩萨○华严所明十地从佛智慧出。 此是真悟菩萨故。 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文)(十地真般若位。 开出佛智中也。 非考经文。 在十住功德者。 此举真般若功德。 以成初住相也。 以是义故名相似般若。 净影云分证菩提也。 此等并明证菩提故名菩提心矣。 一义云。 花严以十住名十地也。 此非正义)维摩经疏第四卷云。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 成就一切知故。 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 大乘中唯以一念则豁然大悟具一切智(文)(大品第二十四。 智论九十四等。 明一念相应慧断障成佛也。 此谓阶级之无阶级也。 或是大顿悟义也)此是菩萨于无生观道场成法身果。 亦是证菩提故。 为菩提心也。 菩提心体性分齐第三(有所得无所得通局及何位名为发心等也)法花方便品疏云。 今明善自有受报不受报义。 有所得善受有所得报。 无所得善受无所得报。 谓受报义也。 有所得善不受无所得报。 无所得善不受有所得报。 谓不受报义也。 故大品云。 有所得善不动不出。 无所得善能动能出。 即是证也。 问。 人天善根既是有所得。 云何此经明皆成佛耶。 答。 人天善根盖是得佛之远缘。 故云成佛耳○问。 人天善根云何远成佛耶。 答。 人天善根有二种○报因即感人天身。 以有习因值佛菩萨闻说大乘。 生一念无所得信。 此无所得信是佛道种子。 籍前有得生后无得。 故智论云。 有所得者是无所得初门。 故言是远缘○今明。 有所得善前后相生义自是习因。 感报之义是报因。 此之习报并不成佛。 故法花论释。 童子聚砂为佛塔。 皆已成佛者。 要是发菩提心方得成佛。 非谓凡夫善根及决定声闻善根得成佛也(云云)(法花论意非凡夫善。 以非有故。 非小乘。 非空故。 故故非有空方入中也)此明依法花论意。 唯以无所得善为成佛因。 只是大乘发菩提心对彼凡夫小乘善根名无所得也。 准此文意。 虽欣佛果法身净土。 若不依无所得意者。 便成凡夫小乘善根。 不名为发菩提心也。 观经疏云。 通论以三福十六种观皆是生净土因。 别则以菩提心为业主。 余善为缘。 故双卷经云。 十念菩提为因得生。 此之菩提业非但生净土而已。 终至佛果为因。 但众生闻佛道长远。 望崖而退。 故示净土近果。 作进趣之缘。 为净土因。 故经云易往而无人也。 毕竟成佛之本。 故经云始发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也。 问。 为有得因生。 无得因生。 答。 二义皆有之(云云)此明有得无得并生净土。 又云。 净土因者即是佛因也。 而法花疏云。 唯以无所得为因。 有所得但是远缘而非因也。 欲会二文者。 法花疏唯取种子。 观经疏通取远缘摄为因耳。 又法花疏以大乘善根总名无所得。 观经疏意于大乘中别开有得无得二种因也。 若尔二文不相违也。 观经疏又云。 若滞悭贪所发胜业不生净土。 唯以一时广济之心为菩提心。 虽未现起。 而未断之。 烦恼具足有之。 以胜劣业回向净土命终后生(文)(此明具烦恼人但少时发广济之愿。 即菩提心。 乃至净土。 此以慈悲为菩提心。 慈者与乐。 与上欣求菩提义同。 欣求他人菩提果故。 悲者拔苦。 与上厌离之菩提心同。 若别论之。 总有三种。 一求佛果。 二厌生死。 三度众生。 即与净影义同也)观经又云(三福善)所以第一是世间凡夫善者。 文云。 孝养父母修行十善○第二三归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 此是佛法之容善小乘之善○第三发菩提心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故。 是大乘之善○然此三善得是三人得是一人(云云)此中许三人别修三善。 若尔唯第三人发菩提心。 前二则非。 而上文云以菩提心为业主。 云何相违耶。 此文且约无所得发心别为第三。 若前二人生净土。 要由发菩提心。 而是有所得。 又一念少时。 故忆而不论。 故不相违也(秘案之)智论九十六云。 新学菩萨有二种。 一者深心着世间乐濡心发意。 二者深心发意不着世间乐。 濡心发意者。 佛不以为发心(云云)(玄应云。 濡软耎三字。 佛经通用之。 以此论文。 证三人三善皆有发心。 但先二中。 濡心发意。 故不说耳)宝窟中卷引大品云。 菩萨从初发心即行无所得(文)法花玄七云。 未发心授记有二种○(一都未发心)二者依首楞严经意。 其人过去久已发心行行。 但在轻毛随风东西。 未可是詺故云未发心(等文)(准此等文。 大乘初心欣求佛果及净土等。 皆是学无所得。 而未决定故亦名未发心。 就实通论。 有所得发心亦生净土遂得佛果。 以大乘善故皆属无所得也)法花弟子品疏云。 大乘中道之解。 譬之宝珠。 理中之极。 故称无价(云云)又云。 本说大乘之旨。 不令暂受而已。 乃为染神。 历劫不朽○珠者喻菩提心(云云)(染神者。 附着梨邪识也。 统略云。 菩提心种子在梨耶识中。 云云)法花论疏云。 种子无上即是菩提心。 华严云。 菩提心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种子(乃至)中间虽退而菩提心种子不灭。 如摄大乘论云。 此种子并附着梨耶(云云)准此等文中道之解即无所得为佛种子。 而只是一念无所得信未得决定。 犹是退位。 问。 此无所得信者是何相违耶。 由何而发无所得解耶。 答。 以无所著为无所得。 此由人法发。 法华疏云(释佛种从缘起也)种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为种子。 故譬喻品云。 断佛种故即是破教也。 二以菩提心为种子。 华严经云。 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 三以如来藏佛性为种子○今辨因缘佛种者。 即是无所得菩提心为佛种子也○佛为说一乘令发菩提心。 一乘教即是发菩提心缘(云云)(过佛菩萨之人及一乘教之缘发无所得菩提心也)又同卷云。 值佛菩萨悟此有所得本无所有。 便生无所得(云云)弟子品疏云。 大乘中道之解。 譬之宝珠。 又云。 珠者喻菩提心(云云)此等文中。 明中道解为无所得。 而复云悟本无所有者。 是本来空也。 以因缘有。 自体本空。 空不折法即无果二谛。 二谛不二即是中道。 又若有若空若非有空。 盖是理内因缘之义。 即名无所得此义如净名玄宗旨等中广辨。 欲知分齐者。 五种菩提中第一发心菩提。 大论释无生品解之。 若就四种发心者。 正据终成。 若通论之。 三十心乃至十信亦是初发心摄。 然初发心时发四弘誓愿。 愿即菩提心也。 提婆品疏云。 伽耶山顶经明四种发心。 一初发心。 初入初地。 二行发心。 二地至七地。 三不退发心。 谓八地九地。 四一生补处发心。 谓第十地。 龙女发心成佛是第四义也。 然十信菩萨亦能八相成道。 位不可知(文)花玄一云。 初发心时结四弘誓愿。 欲普济六道(云云)药草品疏释未度者令度等四句云。 璎珞经约四谛立四弘誓。 未度苦海愿令度之。 故云未度者令度(等文)(解脱集谛令安道谛令得减谛涅槃也)花玄略述云。 四弘誓愿其例非一。 且示一文。 花严经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知。 无上菩提誓愿成(已上)(今云。 此亦即四谛四弘也。 但菩提涅槃俱是佛果。 互举一耳。 然注花正约利他。 花严通自他利也)维摩经疏云(净名居士为魔女说无尽灯法门)无尽灯者。 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 明终不尽。 如是诸姊。 夫一菩萨开道百千众生。 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其道意亦不灭尽(云云)(展转相教令道意不断也)涅槃经疏明三种缘。 一放涅槃光令诸众生发菩提心。 涅槃光者是声光也。 二者闻经若不能发菩提心者。 梦中令见罗属发菩提心。 三者若见罗刹犹不发心者。 梦中令见地狱受苦发菩提心也。 次明发心即成佛。 大品疏第三卷云。 问。 发心云何则成佛。 答。 梁武用和师义云。 有接识佛故识生则接之以作佛。 破何故不并接耶(云云)又常解云。 此是应迹不同。 如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方成佛。 今一发心便成佛也。 论云。 有二菩萨。 一发心后方行福德。 二行无量福德智慧。 然后发心。 是人遇佛闻法即成佛。 成佛如行人有或乘羊马及神道(云云)问。 未发心云何修福德。 答。 此是久作发心已后作发心名也。 又若望华严。 此是初心佛。 以初是后初故。 后初不异初后。 故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也。 故初后不二也。 更释禅中发心四人言。 初人是新发心。 第二人是行发心。 应是久发心。 第三人得无生忍发心。 第四人是补处发心。 彼云。 伽耶城作此说也。 又云。 四发心人异者。 初发心即是菩萨为菩萨化。 次行发心即菩萨为佛化。 次无生忍发心佛为佛化。 次补处为发心佛为菩萨化。 今明四发心或可。 然将此四发心理通方义亦可然。 的释今文四人者。 即不着也。 他问。 小乘三僧祇劫行之方得佛。 大乘无量劫修行作佛。 如十信久劫行行得十住。 十住久劫行行得十行。 乃至久劫行行得十地乃佛。 今云何初发成佛耶。 今明如五种菩提。 发心菩提。 伏心菩提。 乃至佛菩提。 今亦然。 如华严自有发心菩提。 自有十信得菩提。 自有三十心得菩提。 自有十地得菩提。 自有佛菩提。 住涅槃亦然。 发心住大涅槃。 乃至佛住大涅槃。 自有发心具万行不退。 三十心具万行不退转。 乃至佛乃具万行不退转也。 自初发名发心。 自有十信发心。 自有三十心发心。 自有十地发心。 自有佛方发心。 故知发心成佛五通语也(文)依此释文。 十信之前别有初发心也。 又华严初心佛与涅槃二不别。 说意同也。 言今文四人者。 今般若文明四人也。 谓疏文云。 次发心四人。 第一发三行欲。 是不生三界。 但生益物处也。 第二菩萨发心入菩萨位自益也。 第三发心即成佛。 第四菩萨发心即应般若净六道为净佛土(云云)(又第二明自利。 第三成道化物。 云云)仁王受持品说习种菩萨云。 即发无上菩提心(云云)疏云。 智度论云。 五种菩提是第五无上菩提心也。 涅槃经四种菩提发第四上上观菩提也。 大品经三种菩提第三佛菩提心也(文)问。 菩萨位发心也。 何云智论第五涅槃第四耶。 答。 今言菩提心者。 欣佛果菩提之心故云尔(犹可问答之)四弘誓愿义仁王疏中云。 四弘誓愿者是利他愿。 未度苦令度苦。 未解集令解集。 未得安道令得安道。 未得涅槃令得涅槃(文)法花药草品疏云。 内德之中。 前明四弘誓愿者。 此述如来出世意也。 如来所以出世者。 良由昔有四弘誓愿○故肇师云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趣难。 即同此文意也。 璎珞经明。 约四谛立四弘誓愿。 未度苦海愿令度之。 故云未度者令度。 众生为集谛之烦恼所缚愿令解脱之。 故云未解者令解。 未安道谛者令安。 未得灭谛涅槃者愿令得之。 故约四谛立四弘誓。 又前二则是大悲愿。 后两即是大慈愿也。 大悲愿有二。 拔苦果断苦因。 大慈愿亦二。 与乐因与乐果也。 又即显如来出世利益意。 故先明四愿也(文)法花玄略述二云。 四弘誓愿其例非一。 且示一文。 花严经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知。 佛道无上誓愿成(云云)私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句。 即当未度者令度等四谛之四弘也。 第三云法门无边者。 即泥洹法宝当灭谛也。 佛道无上乃当道谛也又可云法门无边修道觉知法门也。 佛道无上得佛果也。 但法花等举果果德。 华严举菩提果德。 二果虽异同明佛果也(后义为胜)譬喻品疏云。 宝绳绞络者。 次叹四弘。 轩不施绞络则飘鼓飞扬。 是以安绳而遐持令不动。 由此四弘御于四等尽未来际不舍四生。 又复防持令无爱见之过也(云云)涅槃疏三云○明佛昔四弘誓欲度众生。 前肇师云。 结僧那于始心。 终大悲以趣难(云云)四无量义四无量者亦名四等。 涅槃疏第十五云。 慈悲喜舍四等之心。 仁王疏上云。 慈悲喜舍。 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 喜与众生增上乐。 舍舍于烦恼。 又舍上三心(文)涅槃疏十五云。 成论云。 开慈以为四等(云云)维摩佛国品疏释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文云。 小乘四心但缘欲色二界众生(云云)义章云。 如毗昙四无量心。 唯依欲界众生而起。 非上二界。 以欲界中有苦须救故偏缘之。 上界无苦。 所以不说。 成实法中通缘三界。 故彼论言○佛说慈悲普覆一切。 岂独欲界。 又色无色诸众生等亦有退没堕恶道等。 何为不缘(云云)维摩疏云。 但缘欲色者何。 答。 今所未祥。 涅槃疏十二云。 二乘慈等横遍于十方。 竖掟但欲界不遍上二界。 上界无苦故。 菩萨慈等横遍十方竖穷三界(略抄)义章云。 然成实中○通缘三界止一三千(云云)考成实不言止一三千也。 仁王疏中卷云。 言四无量心者是利他心。 此具三缘。 一众生缘。 缘假名众生与乐。 二法缘。 缘五隐法数。 三名无缘。 缘诸众生五隐无所得。 一慈是与乐心。 二悲是拔苦行。 三喜是庆物心。 四舍是平等心。 缘境无限故名无量(文)涅槃疏十七云。 非是不缘众生名无缘。 今明菩萨大慈缘众生欲与其乐。 缘无所缘与无所与故言无缘(文)同疏十二云。 众生缘者。 即缘五隐愿与其乐。 法缘者。 众生所须衣服而欲与之。 无缘者缘于如来。 如来如是非二缘之境故名无缘(文)法花玄八云。 慈悲有三。 一众生缘。 见有众生。 二法缘。 不见有法。 三无缘。 此三异者。 亦得三人具三一人具三。 三人具三者。 外道有众生缘。 二乘法缘。 菩萨无缘也。 一人三者。 始行为众生缘。 中行为法缘。 上行为无缘。 今品所明者。 既发趾标生法二空。 则以无缘为正宗也。 问。 既言无缘则应不缘众生。 何名慈悲耶。 答。 缘众生如实相故名无缘。 无缘者不复起众生见及法见。 如实相而识众生故名无缘(文)涅槃疏十二云。 言浅深者。 初未得众生空故名众生缘。 第二法缘则得众生空而未得法空。 第三无缘则具得生法二空最深(云云)又云。 生处不同者。 三藏中解。 修慈心之极者生第三禅遍净天(云云)(悲极空处。 喜极识处。 舍极不用处。 具如文耳)又云。 修慈心从下禅极至遍净。 今据初为言故言生大梵处也。 四无量难解。 毗婆娑中两三解。 五百罗汉不能分别也(文)又云。 文云。 除无利益名大慈。 此慈乃拔苦与利乐名大悲。 悲复与乐。 此两用与从来则反(文)涅槃疏十二云。 明菩萨于众生中三品分别。 一怨二亲。 三者中人。 于三种中复开七品。 于怨人中更开下中上。 于亲人中复开下中上。 中人不开。 故合为七品。 所以开怨亲者。 意欲均怨亲故。 所以各开为三也。 复有师通开为九品。 今直为七。 菩萨修慈漏次上亲与上怨平等与增上乐。 虽尔犹不得名大慈。 以难成故也。 初地菩萨名大慈。 三十心菩萨故是小慈也○文云。 除无利益名大慈。 此慈及拔苦与利乐名大悲。 悲复与乐。 此两用与从来则反也。 此是转用无所以不通。 若尔者治病亦尔。 慈亦得治嗔痴等随意无碍(云云)四摄义大品般若第七十八章名四摄品。 疏第十卷中解之云外化方便。 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是四摄也。 大品疏第八云。 四摄具足自行化他。 同事是自行。 余三是化他也。 行十善具四摄。 说十善即是布施。 布施具财法。 今法施布施也。 随其所应为赞十善行十善。 得长寿无病无苦等。 即是爱语也。 现世行此十善得法利益。 是利益。 菩萨亦得十善。 是同事也(文)同事是自行者。 四摄总是利他。 然于其中细分。 亦有自利行也。 譬喻品疏云宝绳绞络者。 次叹四弘○垂诸花缨者。 次叹四摄。 虽有四弘誓愿。 复须四摄之行。 花缨垂下悦于来众。 四摄俯顺仰归若林(云云)仁王教化品疏云。 初地行布施摄令生信。 爱语摄令生解。 利行摄令起因。 同利摄令得果。 亦名同事。 谓苦乐事同也(文)六波罗蜜义法花序品疏云。 菩萨所行不出六度。 六度即是因乘之体。 故智度论云。 六波罗蜜名为乘体。 今欲令菩萨乘是宝乘直至道场。 是故六度行也○经中或但明内外施摄一切施。 或明三施。 一内。 二外。 三亦内外。 亦内外者。 如菩萨吐其所食施与饿鬼。 问。 金刚般若明三种檀。 今是何檀。 答。 彼以檀摄于六。 初一为资生。 次两名无畏。 后三名为法檀。 今既别有六度。 但是资生檀也。 问。 以何为施体。 答。 毗昙以无贪相应思及起身口业用为檀体。 有人言。 诸心数内别有舍数名为檀体。 有人言。 施心财物及以受者。 因缘和合名施体○明菩萨有三种戒。 一息一切恶。 谓律仪戒。 二修一切善。 谓摄善法戒。 三度一切众生。 谓度众生戒。 此文是菩萨出家必具受三戒。 而未行余二。 正明是摄律仪戒也。 问。 三戒以何为体。 答。 有人言。 初戒以上善为体。 后二以行善为体。 今明不尔。 若后二以行善为体。 初受戒时未修行度人。 则应但受得一戒。 菩萨之戒便不具足。 今明三戒并以上善为体。 初戒止息威仪之恶。 次止不行善之恶。 后止不度人之恶。 故初受戒时具得三戒。 但后时修行善法及度众生耳(私问)。 初受戒时未修善行未度众生如何能止不行善之恶及不度人之恶耶。 答。 初受戒时顿舍放逸不修善心。 及舍众生心故。 二止善并得也。 问。 若尔初受戒时顿得不放逸能修一切善之心。 及得大慈度众生心故。 后二行善亦应得戒。 何不许之。 答。 止是防非。 于一体上无多恶故。 顿得易成。 行是集义。 初心一念不能顿起一切善也(已上私注之)问。 何故但明三戒。 答。 息一切恶戒后得累无不尽果。 行一切善戒后得法身德无不圆。 度众生戒亦令得此二。 故持于三戒自他俱证法身。 问。 戒以何为体。 答。 毗昙以色为体。 成论非色非心为体。 譬喻僧祇明。 离思无报因。 离受无报果。 故以心为戒体。 今明大乘适缘所宜无有定执。 若有定执即成诤论趣向阐提○忍有三种。 一他不饶益忍。 二安苦忍。 三法思惟忍。 今云独处闲静远离五欲抑制六情。 是安苦忍及法思惟忍也○精进有三。 一弘誓精进。 出生大愿故。 二集善精进。 自修诸善故。 三利益众生精进。 度众生故○禅有三种。 一现法乐禅。 内静故。 二出生功德禅。 生四等五通故。 三利益众生禅。 度众生故○惠有三种。 初第一义惠。 次知五明世谛惠。 三度众生惠(文)问。 释名如何。 答。 法花疏文云。 通称度者。 一是时度。 谓三阿僧祇劫满。 二果度。 谓得菩提果是。 三清净度。 谓穷实相一一度有四句。 一是施非度。 初二僧祇劫行施也。 二是度非施。 第三僧祇余行也。 三施亦度。 第三僧祇劫施行也。 四非施非度。 初二僧祇劫余行也(文)问。 经说十度与六度同异云何。 答。 法花疏云。 经有二文。 一者方便伴前三度。 次以三度伴后三。 以愿伴精进。 以力伴禅以智伴惠(文)(新撰同之。 而云经有二文者。 似欲出异说。 次明相摄无异说如何。 更可考之)二种庄严义二种庄严。 一者福德庄严。 亦名功德。 二者智慧庄严也。 法花分别功德品疏云。 如涅槃师子孔品说。 故地前为功德。 登地为智慧(文)涅槃师子孔品疏云。 释二庄严经论不同。 今案此文就优劣论之。 智慧为胜。 福德为劣(略有三对)今初一对。 智慧庄严者。 从初地至十地。 福庄严者。 从檀波罗蜜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云云)此取圣位无漏智慧为惠庄严。 故云从初地至十地也。 福德庄严者下明地前三十心名福德庄严(文中就行直云。 檀波罗蜜乃至般若。 云云)非般若波罗蜜者。 此非初地十地般若故言非也。 檀等亦尔。 复所以别简波若者。 正明福德庄严。 般若属智故别简也。 问。 言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者。 前五波罗蜜及般若中非波罗蜜者为福。 唯取般若波罗蜜为智。 此见文中。 而何释云地前六度为福。 地上六度为智耶。 答。 既云十地为智。 故知初地已上六度并属智也。 问。 若尔何故唯简云非般若波罗蜜。 不云非檀等波罗蜜耶。 答。 疏释云。 据般若一类余可知。 又复般若属智故别简耳。 问。 檀等非智。 何名智耶。 又般若属智故别简者。 地上前五波罗蜜摄属何耶。 答。 地前地上并有福惠。 而地前无无漏惠故隐惠显福。 地上惠胜显惠隐福。 故地上檀等犹名智慧。 而文别简般若者。 欲别福智二庄严故。 故此二释唯成一义。 又云。 第二对者。 佛与十地为惠庄严。 凡夫二乘至于九地皆是福德。 第三对者。 从凡夫至十地皆是福德。 唯佛一人智慧庄严。 以于此中约常无常漏无漏判。 若论十地。 并是无常。 佛始是常。 十地望佛并是有漏。 佛是无漏。 故十地等望佛是凡佛乃是望。 而言汝今具足二庄严者。 此叹菩萨极与佛同(取意略抄)义章云。 四依涅槃经。 前之五度及事中波若同为福分○照理般若说之为智。 见实义故(云云)问。 法花经明三轨四行。 于二种庄严何摄耶。 三学义三学者戒定惠也。 涅槃疏十二云。 圣行以三法为体。 谓戒定惠。 然三法有二种。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小乘人所行有持犯戒等。 此为小。 今此中明三法为圣行体者。 此是不持不犯戒等也。 问。 此三法通因果不。 解云通。 前既云佛及菩萨之所行故。 故名圣行。 岂不通耶。 又望文为论。 前二即不通。 何故尔。 前明菩萨持戒得初不动地果。 修定得堪忍地果。 但在菩萨故不通。 唯后就惠释圣行则通○为取义通者。 三种皆通因果。 问。 何文意但取惠通因果。 亦二不通。 解云。 三法中前二则浅。 惠行则深。 今据深者即通。 浅即但在因也(文)忏悔等五法义菩萨六时行五法也。 五者所谓忏悔·劝请·随许·回向·及发愿也。 涅槃所行总有二种。 一离过行。 二摄善行。 离过行中具有五法。 摄善行中但有四法无忏悔也。 金光明疏云。 离过行体不过五种。 五种者何。 谓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 菩萨何故行此五法者。 欲反起恶根本心故。 起罪根本亦有五。 一者无惭悔心。 二者不乐佛法心。 三者嫉妒心。 四者三有取着心。 五懈怠心也。 菩萨忏悔以惭悔心为体。 故对翻第一心。 然惭愧有三人。 一者惭愧师友。 思处不犯。 不见处则犯。 此是下品人。 二者惭愧贤圣与天。 忆时不犯。 不忆则犯。 此是中品人。 三者愧自身。 与诸佛同性。 而诸佛已证已得。 己性我未得故。 愧自身不作诸恶。 此是上品人。 第二劝请以乐佛求佛心为体。 故翻对第二。 第三随许以四等中喜心为体。 故相对第三。 第四回向以向菩提心为体。 故翻对第四。 第五发愿以愿乐利益自他心为体。 故翻对第五。 故释论云菩萨六时行五法也○凡忏悔所有三障。 不出因缘时节处所。 故以此三摄一切尽(云云)(疏文虽广。 今略不出之。 应对经文可料简耳)言三障者。 烦恼障·业障·报障也。 此文具忏三障。 而诸文多对业障明忏悔法耳。 中论观业品云。 诸业本不生。 以无自性故。 亦复无有灭。 以其不生故。 疏云。 此文虽是一行之偈。 实是方等大忏悔法(云云)法花劝发品疏云。 问。 修行法耶。 答。 今依普贤观经略明六法。 一在静处庄严道场烧香散花等。 二洗浴自身着净洁衣。 三六时礼十方佛。 法身遍一切处。 应身佛在净土。 化身处于秽国。 六通五眼常见行人至心礼拜。 对十方佛及对普贤忏悔六根罪。 无始已来至此生。 内于一一根生六种烦恼。 一见好色生贪。 二见恶色起嗔。 三见不好恶色起痴。 四见色起断常等诸见外道。 五见有无堕二乘。 六见色作有所得心菩萨障。 以起此六种烦恼。 故起业。 故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障菩提心障菩萨障于佛果。 一根既尔。 五根亦然。 深自呵责起重惭愧。 于一一根三过对十方佛及普贤说之。 请诸佛菩萨慈悲受其忏悔。 及请六道众生受其忏悔。 四于净处请释迦为和上。 文殊为阇梨。 弥勒为教授。 此三人即是三世佛。 释迦为现在。 文殊为过去佛。 弥勒为当来佛。 故请为三师。 次请十方佛为证人。 十方菩萨为善友请普贤为忏悔主。 于此六师前自受三归。 受三归竟自受三戒。 一从今身尽未来劫。 誓息一切恶。 二从今身尽未来劫。 誓修一切善。 三从今身尽未来劫。 誓度一切众生。 此三摄一切法皆尽也。 五昼夜读诵大乘经。 六端坐思惟第一义甚深空法。 达此六根如幻如梦。 从因缘生。 因缘生即是寂灭。 寂灭即是实相。 实相即是法身作此观时。 念念见十方佛法身及普贤菩萨。 于一弹指顷能灭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文)言因缘生即是寂灭等者。 明三观也。 因缘即假有也。 寂灭是假空也。 实相者不二中道也。 言忏悔者。 金光疏云。 外国云忏摩略。 此云知厌离。 亦云改悔。 胡汉具存故云忏悔(文)(忏悔者亦名悔过也)涅槃疏十三云。 忏悔有二种。 一者显示因果罪福决定不失名为忏悔。 二者破除因果等见名忏悔(云云)(可见之)同十云。 昔教所明四重五逆谤法之罪。 犹如拆石断多罗树。 毕竟不可忏悔(云云)又云。 有六种药。 所以能治三种重罪。 一者发菩提心。 二者生重惭愧深自考责。 三者建立正法种种方便护持正法为人解说。 四者见有护法之人随喜赞叹○五者深识罪相○六者读诵大乘经典○为人解说有此六事罪即当消灭(云云)名教抄第四建仁二年五月七日于东大寺为兴法利生书写之。 三论学者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惠一交点毕。 此帖又是劝他笔书写了早断烦恼之闇速证中道朗月(矣)文明十三年九月二十日。 三论宗英宪(生年十九)同十月之比以写本一交了。 名教抄卷第五此卷有七科(附一乘义)三障义。 五浊义。 五逆义。 三业义。 四业义。 三聚戒义。 七众戒义。 三障义言三障者。 烦恼障·业障·报障。 是其三障。 金光明疏云○修功德故离业障。 修智慧故离烦恼障。 离烦恼障故与理相应。 即得应身。 离业障故随物无碍。 即有化身。 二障既离。 果报阿梨耶即灭不起。 法身之体究竟显(云云)言报障者。 谓八难也。 金光疏云○轻^8□难者。 谓心无主。 当即是散乱烦恼。 若配八难即是世智。 近恶友难者。 即是恶缘。 若配八难即是无想天等外道也。 三有险难者。 谓起恶处所。 若配八难即是北郁单越。 无求出世意故。 三毒难者。 谓起恶内因。 若配八难即是三途。 多痴生畜生。 多贪堕饿鬼。 多嗔入地狱故也。 元难难谓恶报也。 若配八难即是根不具足难。 值好时难下。 明作恶时节。 若配八难即是佛前佛后(文)法华提婆品疏云。 成实论明四轮治于八难。 今明一念信法华经不疑此品具离八难不堕地狱。 离三途难。 生十方佛前。 离佛前佛后难也。 常闻此经。 离世智难。 若生人天中。 离聋盲难。 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离边地长寿天难也(文)言四轮者。 彼论四法品云。 又经中说天人四论能增善法。 一住善处。 二依善人。 三自发正愿。 四宿殖善根。 住善处者。 谓处中国离于五难。 依善人者。 生值佛世。 宿殖善根者。 不聋哑等。 自发正愿者。 正见是也(云云)仁王疏云。 难有八。 一疾病苦难。 二杻难。 三械难。 四枷难。 五锁难。 六检系。 七四重五篇等是八五逆。 杀父。 杀母。 杀真人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此八难也。 又复八者。 三途难即三。 四佛前佛后难。 五边地难。 六聋盲喑哑难。 七世智辨聪难。 八长寿天难(文)此文明两种八难。 后八难者正理修道为难。 前病苦等八难直以苦因苦果为难也。 五浊义仁王属累品疏云。 所言五浊者。 一众生浊。 二命浊。 三见浊。 四烦恼浊。 五劫浊(文)法华玄五。 别有五浊义。 初明大意为释前三后一之义(云云)次释名云。 若通而为言。 凡是众生有此五。 皆名为浊。 所以然者。 有众生即众生浊。 有时即劫浊。 有生死涅槃凡圣等见。 皆名见浊。 有所得生心动念劳役观心。 皆烦恼浊。 未得法身惠命。 即是命浊。 一有此五皆不得一乘净观障翳正道。 岂非浊耶○所言五者。 烦恼与见此正是浊。 此二所成众生名众生浊。 即此众生连持之命为命浊。 此四种时谓劫浊也。 若无前二。 后三不名为浊也。 因果分者。 烦恼与见谓因浊。 余三果浊。 人法分者。 众生为人浊。 余四为法浊。 时法分者。 劫为时浊。 余四法浊。 三障分者。 众生·命·时为报障。 烦恼与见即烦恼障。 而业含其中也。 但五浊通轻重。 三障但是重。 谓障圣道。 圣道方便故立三障名也。 问。 三障五浊见思辨何异耶。 答。 见思正取惑性品数烦恼相番五浊及三障则通惑非惑皆是障。 又不论品数烦恼相障也○今明五浊但是界内唯据秽在也。 三似接五浊者。 众生为因成假命。 谓色心连持不断是相续假相待可知也。 又大乘三假者。 众生为受。 余四为法。 此二皆有名。 谓名假也。 次二别论之。 烦恼与见开为二者。 烦恼名通。 诸身语别。 又见谓五利。 烦恼谓五钝。 又属受名烦恼。 属见劫为见。 又烦恼据在家众生。 见谓九十六种外道。 又六十二见名为见。 余皆属烦恼。 众生者会众法而成为宰一之主故名众生。 即一世论也。 处处受生故名众生。 三世论也。 前通凡圣。 后但凡也。 命与劫异者。 劫时长。 命时短。 劫但时。 命以法常时。 劫通内外。 命但据内。 又三小劫但害众生不损外物。 三大劫但损外物不害众生。 三小劫但人中。 三大劫通二界。 此皆短狭。 若是命通三界通于五道。 又劫名苦浊。 命各各有。 谓不共浊故异也。 然取小劫为劫浊。 大劫时通也。 问。 几时名小劫。 答。 八万岁至十岁为一小劫。 如是八十反为大劫也。 问。 但烦恼与见成余三种故三种名浊。 当余三种亦名为浊耶。 答。 余三亦因是浊。 如短命恶时恶人皆是苦果。 能令起烦恼及见故是浊也。 然终是相常不无强弱也(云云)初明通门。 自所言已下别门义也。 维摩疏三云。 从百二十岁下至三岁。 悉是命浊(云云)问。 玄论云下至十岁。 今何云下至三岁耶。 答(云云)观经疏解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文云。 言五苦者。 此如无量寿经五痛五烧。 如彼文出。 又亦得是五浊。 说五浊为五苦(文)五痛者。 谓五戒所离五恶所招五种苦果。 现在后世名为痛烧。 又法华经方便品疏云。 法花论云。 正为释疑。 疑云。 诸佛于何时中说三乘是方便。 为断彼疑。 诸佛出五浊恶世。 谓劫浊等故。 初明劫浊也。 又劫浊通于劫浊内分五浊耳。 若尔心法辨时。 应言浊劫。 今以时目法故云劫浊耳。 次烦恼浊者。 成前劫浊及复众生浊也。 以众生浊后明见浊者。 众生必起烦恼。 不必起见。 欲明前是在家起爱众生。 今是出家起见外道故明见浊○具起爱见者。 去三小劫近是短命众生故。 后辨命浊。 经列此五即次第也。 烦恼与见正是见体。 此二成众生故名众生浊。 故经云。 心垢故众生垢也。 问。 五浊与三障何异。 答。 三障障圣道及圣道方便。 此义即重故。 有三障者不得入于圣道。 五浊则通故。 诸佛为五浊众生说三乘教。 问。 既有业障。 云何无业浊。 答。 毗尼母经亦说业浊。 没于见浊属烦恼浊摄。 今明即众生浊是业浊也。 所以然者。 既有爱见烦恼即起身口意三种恶业故名业浊。 何以知然。 若但意地有诸烦恼不起身口业者。 非恶众生。 不名众生浊也。 故知众生即是业浊。 问。 五浊俱障一三。 何故说三不说一。 答。 一深三浅。 虽有五浊得说三乘。 然有四句。 一者有五浊障一乘。 即昔声闻人不堪闻一乘是也。 二者有五浊不障一乘。 谓凡夫人有五浊得闻一乘教是也○虽有五浊。 但有一乘机则闻。 无则不闻。 三者无五浊得闻一乘。 即法华会声闻是也。 四者无五浊不闻一乘。 不闻法华声闻是也○问。 有一乘机则闻。 无则不闻。 云何五浊障一乘不障一乘耶。 答。 五浊必障一乘。 但一乘机强。 五浊障弱。 是故得闻○问。 云何名浊。 答。 浊是不清义。 譬如浊水不能见物。 众生心浊不能见一乘理故名浊也。 萨遮尼犍经有十二浊。 一示现劫浊。 二示现时浊。 三示现众生浊。 四示现烦恼浊。 五示现命浊。 六示现三乘差别浊。 七示现不净国土浊。 八示现难化众生浊。 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 十示现外道乱浊。 十一示现魔浊。 十二示现魔业浊(文)劫时二说者。 私云。 劫是总。 有火灾刀疾等。 时是别。 末世近小三灾也。 业浊通三业。 而唯意恶非众生浊者。 依起身口意三业乃具得成业。 但有烦恼便恶众生。 故先云以烦恼浊成众生浊。 然约显现云不起身口非恶众生也。 三障重五浊通者。 普贤观云三障重人能见普贤也。 故知三障虽有犹修一乘而言三障障碍圣道五浊则通者。 私云。 且约小乘论此轻重。 有三障者不得小果及方便道。 五浊通轻重。 轻者得闻三乘教乃得入圣。 若望一乘。 凡夫之人虽有三障故不得小果。 而得闻一乘亦见普贤。 大机强故。 问。 五浊通轻重。 闻一乘可尔。 三障是重。 何不碍一乘耶。 答。 凡诸法门望义非一。 本望圣果立彼三障。 有三障故不得入圣及忍法也。 又不得入大乘初地。 但于大乘初心不为障碍。 此是一往论凡圣耳。 若论实义。 得闻一乘见普贤者。 应言无三障也。 若与言有者。 先得小果时亦有轻三障同五浊也。 五逆义仁王疏云(下卷)五逆。 杀父。 杀母。 杀真人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文)涅槃疏第六云。 五逆有正逆有相似逆。 正逆者。 出佛身血。 杀阿罗汉。 破法轮僧。 杀父母也。 相似逆。 谓破塔。 杀三果。 破和合僧。 污父母。 又似逆者。 杀决定菩萨。 即三十心菩萨。 以其菩萨为众生作父母故也(文)(俱舍云杀住定菩萨。 住定者百劫修相位也)问。 逆既有正有似。 阿鼻亦尔耶。 答。 疏次文云。 一云。 别有似阿鼻。 如余经说。 一云。 无别处。 但受苦轻重(取意)涅槃疏十八云(法逆此云昙摩留支)此人是提婆达多伴侣。 提婆达多造三逆罪○(如常)若是昙摩留支作四逆。 杀父母。 破和合僧。 杀阿罗汉也(文)观经疏云。 大初作逆。 亦有人谏。 有人名表淑上谏谏事(云云)大初遂不受谏。 便斩其首。 今世王犹可得谏。 便退不杀母。 系之深宫也(云云)(大初是人名也。 谏者诲也。 淑者熟音也。 训善也。 可作淑也)破和合僧者。 涅槃疏六云。 破僧二种。 一者破羯魔僧。 二者破法轮僧。 故毗昙偈解云。 三方极小八。 是名羯磨坏。 阎浮提至九。 是名法轮坏○除北郁单○至极小八。 同在一界内。 此一界内有八人。 即作雨众作两羯磨。 此即是破羯磨僧也○正就阎浮提破法轮明。 极少至九。 四人是正僧。 四人是邪僧。 一人是破僧。 王即是调达。 达为破僧之主作是言僧已忍五法为正。 八法为邪。 言八正道是邪法。 五是正法。 瞿昙所说即是邪。 己之所说即是正。 此即是破法轮也。 明破法轮非白衣亦非尼及以沙弥。 要大比丘方能破僧。 彼明六时中不破僧。 故彼偈云。 不结戒前后。 牟尼已涅槃。 自肉未起时。 及无第一双。 于此六时不破僧。 初两即是未结界前后两时。 第三是牟尼已灭度。 第四息肉未起时。 即是恶见不生则不破也。 及无第一双者。 谓舍利弗与目连。 此二人佛法中第一。 若此人在徒众分属其人。 彼不耐。 所以破此二人即是无。 故足前为六。 此时不破僧(云云)(小略)言初两即是未结界前后两时。 谓未结界为一。 前后两时为第二。 前谓佛初成道时。 后谓佛临入涅槃时也。 未结界者。 成道后时而未结界故是别也。 正理论云。 初谓世尊成佛未久○后谓善逝将般涅槃○未结界时无一界内僧分二部可名僧破(云云)(一初。 二后。 三疱前。 四双前。 五佛灭。 六未结界也。 而今一未结界。 二前后。 三已灭度。 四息肉未起。 无第一双开为五六。 故有异也)又一料简云。 一不结界前。 二结界后经久时。 三以下同前。 故成佛未久即未结界。 不别立也。 又第一双者。 新论云。 法尔由彼僧还合故。 今云徒众分属。 彼不忍故。 故又为异也。 问。 二种破僧俱名逆罪欤。 答。 破法轮僧是正逆。 破羯磨僧相似逆摄。 涅槃疏明相似逆列破和合僧者。 应是破羯磨也。 俱舍云夺僧和合缘也。 但夺和合之缘既名逆罪。 况破羯磨乎。 和合缘者。 神泰云。 饮食资具等。 若浸脱时众离散故(略抄)问。 提婆达多造逆前后何。 答。 法华玄第九引释论云。 初则破僧。 次出佛身血。 后杀罗汉。 次第如是。 此中次第与律中明不异也(略抄)义章云。 律中说。 先出血。 后则破僧(取意)检律决之。 次论五逆定不定。 成实论不故品云。 问曰。 云何名定报业。 何等是不定报业。 答曰。 经中说五逆罪是定报业○余业中亦有定报分。 但不可得示(文)同论三报业品云。 六足阿毗昙说五逆是定报。 又监第经中亦说不定(云云)法花疏一云。 阿含经云。 世王忏悔竟。 犹堕拍掬地狱。 后从地狱出成辟支佛。 涅槃经云。 阿阇世王不值耆婆。 来月七日当堕地狱。 而忏悔竟不复堕。 又经云。 忏悔竟得柔顺忍。 所以大小乘经不同者。 以小乘经力劣故。 重罪微薄。 犹堕轻地狱。 大乘经力胜。 重罪都灭。 所以不堕○至涅槃时身疮发者。 涅槃经既唱灭五逆之罪。 阇世王是权行。 欲显正教能灭罪。 邪教不能灭罪。 为众生作灭罪良伴故至彼发(云云)观经疏云。 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云云)涅槃疏十云。 昔教所明四重五逆谤法之罪○不可忏悔○今明闻忏悔四重等三种罪。 即今此三种罪人及以二乘得近无上道(文)又云。 有六种药。 所以能治此三种重罪。 一者发菩提心者。 二者生重惭愧深自考责。 三者建立正法种种方便护持正法为人解说。 四者见有护法之人随喜赞叹○五者除灭罪相○六者读诵大乘经典受持为人解说。 有此六事罪即当消灭(云云)大论五十九云。 五逆癞罪等得般若即时消灭(云云)入大乘论下卷云。 若能受持信解大乘。 乃至五无间等皆悉消息(文)宝性论说。 因书持法华等经灭五逆等罪(取意)观佛三昧经二云。 谤方等经作五逆罪。 一日观佛一相好者皆悉尽灭(略抄)三业义言三业者。 身口意业是其三也。 罪福不动亦是三业。 又现生后为三业也。 观业品疏云。 业有多门。 约身具则有身口意。 就品有罪福不动。 就报则有现生后(云云)问。 业体如何。 答。 疏又云。 毗昙取善恶色声为身口二业体。 以思为意业体也。 成实云。 三业并以心为体。 身口但是业具而非业也(文)论述阿毗昙说云。 思是心数法。 诸心数法中能发心有所作故名业因。 是思故起身口业(文)此明三业也。 又有七业。 论文云。 身业及口业。 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 能了诸业相(文)此中言从用生福德文。 最隐疏解云。 犹如造经。 是事作善。 若复转读之。 即是从用善。 望下长行具有此意(上是引作师释。 望下长行具有此意者。 疏主评辞也。 亦即有人语也)所释者○前一偈明身口内业。 次半偈明身口外业(次一句明意业。 后一句叹七业之用)所言内者。 自起身口业故名为内。 从他而生目之为外。 身口二业不出此内外也(云云)又云。 但从用有二。 一身从用。 二口从用。 身从用者。 如身运衣与他。 他若受用着之。 便生无作之善。 属于施主名身无作也。 口无作者。 如法师诵说。 学士覆述之(学士者弟子也)则生口无作属于法师○就内业有身口作无作四业。 属于行者。 次复有外二无作业还属行者。 若从用作业即属前人(前人者他人。 对造业主也)故不数之。 所以但取无作也(云云)偈言善不善及罪福也。 明三性别。 言七法者。 就业体明数也。 内业有四。 谓身业作无作为二。 口业作无作亦二。 合为四业。 外业有二。 谓身口无作也。 及思业为七也。 又更有三业。 谓上中下三种业。 论中外人引经明此三业。 疏云。 一下品业。 谓恶者入地狱。 二中品业。 修福生天。 三上品业。 行道得涅槃(略抄)四业义四业者。 谓现报业。 生报业。 后报业。 不定业也。 论业品长行云。 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 如是等无量(云云)此文不列不定业者。 只是略也。 若准余文。 应具有四业。 又此且约三时分业。 而含定不定也。 又为显大乘诸业皆不定业。 无别定不定故。 云诸业皆空无性如幻如梦等。 既皆无定实。 何得分别定不定别。 为显此义故不别举第四不定。 论云。 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 以其不生故。 疏云。 此文虽是一行之偈。 实是方等大忏悔法(云云)又引涅槃师子吼云。 一切诸业无有定性。 唯有愚智。 愚人则以轻为重。 无而成有。 智者能转重为轻。 转有为无。 今明若执业决定则是愚人。 如今亦观之名为智者○无始已来起六道业。 深而且大。 故喻之如海。 非实相观无由灭之(云云)言转重为轻者轻重轻受显也转有为无者。 直灭罪也。 涅槃师子吼疏云。 师子吼前问。 云何轻报重受重报轻受。 佛言下正答。 就愚智二人判(云云)观音品疏云。 有定业者称犹不脱苦等(云云)今云。 有定业不转者。 此约一类别人论之。 实无定业。 作正观力令不定故。 问。 若言诸业皆不定者。 何名四业。 答。 约小乘意则有四业。 又大乘中亦有定业。 于不修无所得忏悔者犹有定业。 故涅槃疏一云。 欲显般涅槃慈悲实益故。 所以不来。 实益者。 即如梵行灭于四重五逆。 阇世王如此重罪得闻梵行即灭(云云)小乘专以五逆为定业。 既云灭五逆定业。 何有定业称观音而犹不灭耶。 故知举定业明不脱苦者。 且约不依无所得教修忏悔耳。 问。 念观世音即应是无所得善耶。 答。 若极劣者虽念大乘。 未成无所得善。 但结缘耳。 应云虽是初心凡夫亦先造五逆等。 若依大乘教能生深信。 便成方等忏悔得脱苦果。 如下品人灭罪生净土也。 若依此义。 设虽不依无所得意。 余不定业可脱苦也(具如文义要等抄之)复有四业。 谓黑白杂三及无漏业。 凡论诸业明一业二业乃至十业。 如文广辨之。 三聚戒义三聚戒者。 法花序品疏云。 明菩萨有三种戒。 一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三度众生戒(略抄)宝窟上云。 摄律仪戒。 摄众生戒。 摄善法戒(略抄)次为明三聚戒体。 先明止善行善不同。 然后就之辨其摄属。 百论疏上云。 问。 他释二善其义云何。 答。 旧有四释。 一云。 发无作为止。 不发为行。 二云。 作止恶心行善是止。 不作止恶心直泛尔而作。 名为行善。 三云。 从息缘后生善体能止恶为止善。 从息缘后善体不能止恶为行善。 四云。 从息缘后生生为止。 随身起灭为行。 成论师又作四句。 一心止无作止。 二心行无作行。 三心行无作止。 四心止无作行。 如人欲受戒。 发初作止恶意。 请师僧等中间未发无作。 此是心止无作止。 心行无作行者。 即兴心正受戒时。 发无作也。 心行无作止者。 即是道定戒。 第四可知耳(文)次明相摄。 百论疏次文云。 问。 摄善法等三聚戒属何善耶。 答。 一云。 摄律仪戒属止。 余二属行。 二云。 三种戒并是止善。 如动身口及求戒心。 发得作戒即生无作。 谓誓息一切恶。 誓行一切善。 誓度一切众生。 并生三种无作。 如誓行一切善。 即有漏善法无作生。 止不行一切善之恶也。 而后遂行一切善者。 此是随顺持戒耳。 不以此为戒后不行一切善。 即破此戒。 摄众生戒亦尔。 故三戒并属止善(云云)问。 此二义中。 为有取舍耶。 答。 大师正意取后义耳。 法义序品疏云。 有人言。 初戒以止善为体。 后二以行善为体。 今明不尔。 若后二以行善为体。 初受戒时乐修行度人。 则应但受得一戒。 菩萨之戒便不具足。 今明三戒并以止善为体。 初戒止息威仪之恶。 次止不行善之恶。 后止不度人之恶。 故初受戒时具得三戒。 但后时修行善法及度众生耳(文)问。 初受戒时。 未修众善。 未度一切何能止不行善之恶不度人之恶耶。 答。 止善是制限义故顿得之。 又于一善止无多恶故。 初时顿得。 行善不尔故初不具也(宝窟受戒不同旧释。 如下出之)次明戒体。 宝窟上云。 毗昙以色聚为体。 成实用非色非心为体。 譬喻部以心为体。 璎珞云。 一切菩萨凡圣戒尽以心为体。 心若尽者戒则尽。 心无尽故戒无尽。 故六道受得戒但解语而受得不失。 若依璎珞别明三戒体者。 摄律仪戒谓十波罗蜜。 摄众生戒谓慈悲喜舍。 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此以四等为化他故是摄众生戒。 十度是自行故取为摄律仪。 摄善法通自他故取八万四千法门为摄善法也(文)涅槃疏十八云(诤论)若是萨婆多明。 有无作而无作是色○若僧祇部人明。 无有无作故非是色○若是呵梨所明。 有无作而是非色非心法○而从心生故属心。 是行阴摄。 故云离思无报因。 离受无报果○(云云)次明所治。 宝窟云。 大宗此三种戒。 则无恶不止。 无善不行。 无人不度。 五住地惑通是所治也。 然戒法以止善为体。 止弃物之恶为摄众生戒。 止不修行之恶为摄善法戒。 除此二外止起恶之心为摄律仪。 故三戒别治三惑也。 又此三戒斥二乘之戒恶。 摄律仪者遍防三业罪非。 斥二乘但防身口。 摄众生者不弃物之心。 斥二乘独善之行。 摄善法者誓行众善。 斥二乘偏近小行(文)次作无作分别。 窟云。 一云。 单用作善为体。 二单用无作善为体。 三合用作及无作善为体。 然此三戒并有作无作。 作即誓心。 无作即是从心生戒远至菩提。 小乘正以无作为体。 作心难恒。 大士即两取也。 若尸罗与波若合用。 则以心戒为本。 常有心即无作常生(文)次通别门。 窟云。 通而为论。 悉是摄律仪戒。 戒皆有被物之用。 是摄众生戒。 地持云。 律仪总三聚戒通名律仪。 于律仪中分出余二聚。 余残者是律仪。 律仪既通。 余二亦通。 但约立意不同故分为三耳(文)次明次第。 窟次文云。 璎珞经先明摄善。 次明摄生。 后明律仪。 又初明无恶不息。 次即无善不行。 后明无人不度。 今文明三戒次第者。 前要须自行息恶故第一明摄律仪。 然后方能及他故第二明摄众生。 自行化他必须生善。 通自行化地故明摄善法也(文)次明因果门。 窟次文云。 依摄大乘论。 三戒为三德因。 息一切恶为断德因。 修一切善为智德因。 度一切众生为恩德因。 初一累无不寂。 次一德无不圆。 谓自成佛也。 恩德亦令众生具得二事。 则他成佛也。 故受此三戒。 若自若他一切成佛。 即是不可思议广大之义(文)次明大小相对。 窟云。 第十大小门。 小乘无重受。 大乘有重受。 小乘有舍戒。 大乘无舍戒。 小乘有简众。 大乘无简众。 故奴婢畜生解佛语者皆得受戒。 小乘戒二师十师二十师。 大乘唯一师。 小乘防二业。 大乘防三业。 小乘尽一形。 大乘竟佛果。 小乘随犯渐制。 大乘未犯顿制。 小乘戒有定数。 如从十戒乃至五百。 大乘不定。 或六重或八重。 二十八轻。 或三十二种。 或十重四十八轻。 涅槃疏内具会其同异也(文)(此有八异。 又窟此文于十大受作十门释之也)言涅槃疏内具会其同异者。 涅槃疏六云。 若是声闻戒渐制。 不顿制不因事。 不逆制。 若是菩萨戒即顿制预制。 如今先合后诛也。 以菩萨利根一闻即能不起(文)言不顿制不因事者。 此应是一句也。 谓非其顿制之不因事也意云。 渐制即因事而渐制耳。 仁王经受持品疏云。 六重者。 四重加不沽酒为五。 不说四众罪过为六。 二十八轻者出善生优婆塞经。 第一不供养父母师长。 二者耽乐饮酒。 三者不能瞻身病苦。 四者有乞食不能随多小与而令空去。 五者若比丘比丘尼长老前宿处优婆塞等不须礼拜问讯。 六者若见四果犯戒生憍慢心。 七者月月不能持六斋受八支戒。 八者四十里有讲法处不往听。 九者受招提僧卧具床座。 十者疑水有虫故饮。 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 十二独宿尼寺。 十三若为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 十四若残食施四部众。 十五若畜生猫。 十六畜养象马牛驴一切禽兽不作净施。 十七若不储僧伽梨衣钵盂锡杖。 十八若为身田作。 十九不得自为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 一说价己不得前却舍贱取贵。 二十若在非处非时行欲。 二十一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而去。 二十二若犯国制。 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宝先自受用。 二十四僧若不敢说法赞叹辄便自作。 二十五若在沙弥比丘前行。 二十六僧中付食不得撰择取美过分而取。 二十七不得养蚕。 二十八行路之时遇见病者。 不住瞻视方便付属而舍去(文)次明受戒方法。 百论疏上云。 此中明三根得戒。 一者上根人心生得戒。 随大小乘。 大乘人于佛像前或无佛像想念五师。 从今身尽未来劫誓息一切恶。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众生。 即便得戒。 故普贤观云。 但生心请五师。 不须和上及与阇梨。 即便得戒。 次中根人得口语。 如迦叶等自誓。 佛为我师我为弟子。 作是语时即便得发戒。 若受戒者。 谓下根人内有求戒之心外具人法二缘方乃得戒。 人缘谓十师。 法缘白四羯磨。 问。 受菩萨戒具得心生口语受戒三种不。 答。 得也。 八戒等亦尔。 但多就师受耳。 问。 受菩萨戒具几种受。 答。 通具三受。 一就大乘师受。 二者若千里内无师。 就像前受。 三直对想十方佛受。 出普贤观。 余戒亦通方例之。 又释此文。 一人受戒必具三业意为求戒之心故云若心生。 口随顺师僧故云若口说。 合掌礼拜即是身业故云若受戒。 问。 此中三种摄十种得戒尽不。 答。 十种得戒不出三根及与三业。 今明此三则摄十种。 问。 辟支佛于十种中是何得戒。 答。 依俱舍论。 是自然得戒与佛同。 问。 佛定是何时得戒。 答。 旧引二文明两种得戒。 一引弥沙塞律十九卷。 佛剃头着出家衣时得身然戒。 二用僧祇律二十三卷云。 种智初心得戒。 有人会之云。 依前得是共声闻戒。 依后得不共声闻戒。 故佛具二木叉。 今依俱舍论同僧祇。 所以尔。 前不得戒者。 若尔前得戒。 佛六年苦行受外道法。 应当破戒。 而未得戒。 虽受外道法不破戒也(文)问。 十种得戒为局大比丘戒。 为当通诸戒耶。 答。 此文但以之对三根三业得戒明相摄。 见其文相。 应泛明得戒缘。 不局大比丘戒。 案大乘义章意。 三归得戒通一切沙弥俗人也。 但俱舍等多分约胜举大比丘戒耳(寻之)宝窟上明十门中云。 第三明受戒不同门。 依璎珞经。 受戒有三种。 一者诸佛菩萨在前。 得真实上品戒。 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 千里内有前受戒菩萨者。 请为法师。 教校我戒。 我前礼足。 应如是语。 请大尊者为师。 授与我戒。 其弟子得正法戒。 是中品戒。 三者佛灭度后。 千里内无法师之时。 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 胡跪合掌自授受戒。 应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诸佛及大菩萨等。 我学一切菩萨戒者。 是下品戒。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今胜鬘现前值佛。 是上品。 但是自授受。 非佛所授。 但第二从法师受有二种。 若依璎珞经。 戒师不作羯磨方法。 初令礼过去一切佛。 次礼未来佛。 次礼现在佛。 如是三礼已法僧亦尔。 次令受三归依戒法。 次令忏悔三世罪。 次后正授十无量戒。 若如地持。 菩萨戒师前为作羯磨。 然后授戒。 说戒相乃是前后方便。 非正受戒。 又如受五戒十戒。 受三归已说戒相者。 方名受戒。 此则受三归后说戒相乃得戒何以知之。 如直受三归人。 但得归不得戒。 如受大比丘戒。 前羯磨时已受戒竟。 后说四重等令受者坚持。 非说戒相为受戒也。 以此证知。 须前羯磨方得授戒。 而璎珞梵网无羯磨者。 或可存略。 或可教门不定适时而用。 问。 菩萨戒师为用在家人。 为用出家人。 答通于道俗。 璎珞经云。 夫妻六亲得互为师也。 问。 第三于佛像前受戒。 若无佛像得自誓受不。 答。 依普贤观经。 但虚心奉请释迦为和上。 文殊为阇梨。 弥勒为教授师。 一切佛为尊证。 一切菩萨为同学。 不论有像无像也。 问。 何故戒法一种要须受耶。 答。 欲显恶可顿止。 以戒是止恶为宗故有受法。 以要期顿发故也。 善难并生。 余行皆是修善为宗故无受法。 以渐生故也。 问。 若恶可顿止。 善不可顿生者。 亦应惑可顿灭解不可顿生。 答。 戒是止相。 其相即静。 故常有戒法。 恶有顿止之义。 余善是动相。 修习方生。 不可一时并修诸善。 灭惑生解并是行善。 故与此非类。 问曰。 自誓发戒与从师发戒何异。 答。 若从戒师。 作法成时则一时俱发。 今既心发口言。 随发随生。 非一时。 问。 授戒受戒得何功德。 答。 璎珞云。 若能教一人出家授菩萨戒。 胜造八万四千塔。 其受戒者堕在菩萨之数。 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问。 受戒而犯。 何如不受不犯。 答。 璎珞云。 有戒而犯。 胜无戒不犯。 有犯名菩萨。 无犯名外道。 问。 五戒有受一分乃至具足受五。 菩萨戒云何。 答。 璎珞云。 十重戒中有受一分名一分菩萨。 乃至二分三分。 若受十分名具足受戒。 十重有犯无悔。 得使重受。 八万四千威仪戒尽名为轻。 有犯得悔过。 对首便灭(文)涅槃疏第十一云(解菩萨护戒)问。 五篇七聚亦是菩萨戒。 十重四十八轻亦是菩萨戒者。 此中何意不明护十重四十八轻戒而言护五篇七聚戒。 解云。 不得云十重四十八轻戒。 何故尔。 此戒通出家在家。 五篇七聚但是出家戒。 今明出家菩萨护戒所以明五篇七聚也(云云)同疏四云。 问。 四依出世何意不作菩萨而作四果。 畜云。 释迦法中无别菩萨僧。 若出家即入声闻数中。 今菩萨何意出家同声闻。 解云。 四依要须出家以其内有深解故能弘宣大乘。 同声闻形服故得康持戒律。 所以须同罗汉(文)(同第七亦有此文)此云菩萨同声闻者。 且论形服。 非示所证同声闻。 故非是应化声闻也。 窟中云。 小乘法中受十戒为出家。 受大戒为具足。 大乘发菩提心为出家。 受菩萨戒为具足。 又净名云。 发菩提心是即出家。 是即具足(云云)胜鬘经云。 是故说大乘威仪戒。 是比丘尼。 是出家是受具足(云云)意会小入大也。 窟文广之。 问。 涅槃疏云。 十重等戒通出家在家。 今明出家戒故明五篇七聚(云云)今何受菩萨即为具足耶。 答。 菩萨戒中通含出家戒故出家菩萨即持之也。 仁王疏中云。 天无出家法。 今言出家者。 心依佛出生死之家人。 有剃除须发出家成比丘众。 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萨僧(文)问。 窟云大乘无舍戒者。 于菩萨岂无退舍犯重舍耶。 答。 且对小乘尽寿戒。 大乘至佛云无舍耳。 非先退菩提心时舍菩萨戒也。 百论疏上云。 要期受戒时有三。 一短时。 谓今旦至明旦。 二次时。 谓尽形。 三长时。 至佛(云云)菩萨戒大意。 窟上有七意。 一云。 菩萨之行以止恶为本。 故前明受戒○五○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今显生佛家以戒为本。 是故受戒。 六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当成佛。 要令持戒然后见性。 戒即是引出佛性。 是故受戒○(云云)(具如本文)七众戒义七众戒者。 仁王疏下卷云。 四大众。 一比丘。 二尼。 三优婆塞。 四优婆夷○七众前四大众外加式叉摩尼。 沙弥。 沙弥尼为七也。 涅槃疏十七云。 受持七种净戒。 有解云。 是七聚戒。 今明身口七支戒也(文)此七聚戒七支戒者。 非七众戒。 但于此义中兼之。 同疏六云。 佛法大判不出经律。 律即是戒门。 经即是劝门(云云)中论疏三云。 律是住持佛法之本(文)观经疏云。 三归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 此是佛法客善(云云)仁王疏下云。 明四部众。 在家二众名优婆塞优婆夷。 有本云婆差优婆差。 外国语音不同。 有此异耳。 此间名善宿男善宿女。 亦云善男子善女人。 出家二众一名比丘。 此名破烦恼。 二名比丘尼。 此名为女(文)问。 善男善女者语宽。 可通在家出家有戒无戒。 今何在家二部耶。 答。 以善宿男略云善男。 此即随时意或宽通而语正在优婆塞耳。 善女准之。 法花疏一云。 出家未受具戒。 莫问圣凡通名沙弥。 具戒以上凡之与圣通名比丘也(文)又云。 比丘者名为乞士。 从如来乞法以练神。 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 故名乞士○退无积蓄之果。 进有福物之功○余怖魔破恶净命。 如智度论中说之。 仁王疏上云。 比丘五义。 如智度论释。 一名乞士。 二名破烦恼。 三名号比丘。 四受戒名比丘。 五怖魔(乃至)能怖魔军故名比丘(云云)(名号比丘者。 有汉等各各有号故。 云云)宝窟上云。 五戒有受一分。 乃至具足受五(云云)又云。 小乘戒有定数。 如从十戒乃至五百(云云)窟中云。 佛法五众。 出家得摄三众。 谓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 具足即摄比丘·比丘尼二众。 又出家三众防恶不尽。 但防身三口一故与出家之名。 二众防恶义尽。 谓身三口四故与具足之称(文)(释出家受具足之文也)宝窟中云。 波罗提木叉此云报解脱。 持戒之因得解脱之报故云报解脱。 故经云。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毗尼者此翻为灭。 谓灭现在身口七非离过为称○又解脱出于三界。 毗尼灭于三涂。 此一戒法有斯功能。 是故如来立于两称。 律名通上二义。 亦得律是此间之名。 木叉毗尼为外国之称。 如玄章已说(云云)涅槃疏六云。 旧翻波罗提木叉为报解脱。 持此戒报得解脱。 又云保解脱。 保解脱也。 真谛三藏翻为直向解脱。 河西师翻为远离。 此于是解脱义。 谓远离系缚也○上波罗提木叉从善为称。 欲令人生欣乐。 今堕者从过为称。 欲令人怖畏。 此即是逼引○又后堕者堕地狱。 地狱有三百一十所。 的在何处。 明阿鼻也○又复堕者长养地狱。 此后释堕○波罗提木叉○前释就行门。 今释就止义。 谓离身口意不善为止○律者论量轻重分别是非持犯。 欲令持戒得福也。 九十一堕。 秀法师不解九十一堕。 问印律师。 律师解云。 九十种一一皆堕故云九十一堕。 此是谬言。 僧祇律有九十二堕。 谓尼不病往寺为说法。 又知檀越欲与僧物回向他。 若依弥沙塞律。 九十一种。 谓知檀越欲与僧物通与他人。 今经据此为言故云九十一堕(文)同第八云○九部经中不说方等及与佛性。 而云虽不说道谓有者。 实有九部不说有。 有而言无。 即是妄语。 岂不犯婆罗夷耶。 作此读文可见。 佛答。 不犯婆罗夷○依心而说故不犯也。 问。 谓有而言无。 奈非妄语。 解云。 虽有教不说。 不迷心犯故非妄说(云云)又云。 偷兰遮重于突吉罗。 有四人偷兰大众偷兰。 破佛身血焚烧塔寺五逆罪亦名偷兰也(云云)又云。 梦行淫亦应有罪故。 梦者觉时生快即得罪。 如梦中杀怨家。 觉也生快想即犯罪。 若无心想而梦觉时犹是生厌离即无罪。 不厌离伏心即得罪。 故云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 乞食亦尔。 若作食长色力得罪。 若厌离治饥疮不得罪也。 同疏十二云。 四重说偷兰遮者。 成论师解云。 如盗佛物。 此实是重。 而佛无心守护之故止得偷兰遮罪。 若约护人边则得重。 故云四重说偷兰遮。 今明不尔。 佛临涅槃时。 有一比丘非梵行事慰忧恼欲发狂。 佛若不慰谕则应发狂命终堕地狱永不出。 佛因语云。 汝向是狂心所作。 非是本意。 故不犯重止犯偷兰。 比丘闻此心寤。 则忏悔罪灭也。 偷兰遮说四重。 若人不知畏罪。 谓此是轻故不后悔者。 佛为此人说偷兰遮即是四重也。 犯非犯等。 此如尼数数食不犯。 僧即犯。 僧独行尼则犯。 轻说重重说轻者。 如不将比丘行房处。 此是小事。 说为第二篇。 杀畜生止得波夜提也(文)次治罪法。 涅槃疏五云。 虽实治罪。 而不实杀。 若是俗法治罪则有杀不杀。 罪重则教。 罪轻不杀。 佛法治罪一向不杀。 既不杀者作若为治罪。 明有三槟四羯磨(云云)其三槟四羯磨者。 疏次下云。 今前言驱遣羯磨。 即是马师满宿行恶行污他家。 所以集众作法驱遣令出聚落也。 呵责羯磨。 般头卢比丘数数作罪数数忏悔。 忏悔复作。 所以须苦切呵责也。 今亦云依止者。 既呵责后令依止有德名人押领故云依止也。 置羯磨者。 河西解云。 或逼布萨或罪相未明。 如此事故云置羯磨。 有解云。 即车匿比丘好轻诸比丘。 见诸比丘聚在堂中即云。 此诸比丘犹如旋风吹诸落叶聚在一处。 见诸比丘散在路行即云。 此诸比丘犹如风吹草叶散在余处。 轻诸比丘事如草芬。 所以佛令置不共语如梵法(云云)举罪者。 众中知前人有罪。 推一人令举前人罪。 正当推有德之人。 举前人罪时。 未作羯磨。 罪定彼人自言有罪。 方复作羯磨。 羯磨举罪之后也。 不可见此者。 还是车匿作罪举其罪。 彼云今作罪。 而言我不见此罪。 故作不见羯磨灭羯磨。 未舍恶见羯磨者。 此是呵梨他比丘虽后出家。 而言淫欲不障道。 不舍如此恶见故作未舍恶见羯磨。 反问。 佛法意论淫欲障道为不障道。 答。 如无行经大论维摩等所明者则不障(云云)若如今人所作此一向障道生死过深。 大论云。 一人引得妇既无生方妇即呵骂令其人求觅钱物。 其人不得住。 便逐他治生逐伴不及。 便遇寒雪在石窟中坐。 饥寒并至。 山神来试之。 作女人形说偈云。 白雪覆广地。 鸟狩皆隐藏。 我独无所恃。 唯愿见愍伤。 此人便手掩耳闭目答云。 火烧水漂者。 不足闻汝声。 自妻尚不是。 何况起邪淫。 若如此人自能裁断。 余人无志拟此须断欲也(文)次受戒要期不同。 宝窟上云。 小乘尽一形。 大乘竟佛果(云云)涅槃疏十八云。 八戒○此一日一夜则名为具(云云)观经疏云。 中品中生持一日一夜八戒。 一日一夜沙弥戒及具足戒○问。 八戒可一日一夜。 沙弥戒及具足戒云何一日一夜耶。 解云。 此言一日一夜也。 非是唯一日一夜。 持妙弥戒及具足戒。 但受一日一夜便死故云一日一夜也(文)涅槃疏七云。 如今受二百五十戒。 即是随身。 身灭戒亦灭。 故云尽其寿受持(云云)同十八云。 疏品明五时舍戒义。 一死时舍○(云云)又云。 我本受戒要期尽形寿。 佛法虽灭而戒不失(云云)问。 五篇七聚戒为是声闻欤。 答。 通声闻菩萨也。 涅槃疏十一释菩萨护戒云。 此浮囊正譬五篇七聚戒。 问。 此明菩萨护戒。 应护十重四十八轻戒。 那护声闻五篇七聚戒耶。 解云。 五篇七聚何当大小。 声闻持故名声闻戒。 缘觉持故名缘觉戒。 菩萨持故名菩萨戒。 犹如道品从来是声闻法。 非菩萨行。 论主非此云。 是语出何处。 何处菩萨行。 故即是菩萨行也○问。 五篇七聚亦是菩萨戒。 十重四十八轻亦是菩萨戒者。 此中何意不明护十重四十八轻戒○解云。 不得云十重四十八轻戒。 何故尔。 此戒通出家在家。 五篇七聚但是出家戒。 今明出家菩萨护戒。 所以明五篇七聚也(云云)同八云○复有说言。 无四婆罗夷下。 第十谤失五篇七聚及诸戒律即是魔说。 随顺此行即魔弟子。 若言有五篇七聚者。 佛说是佛弟子(文)同四云。 释迦法中无别菩萨僧。 若出家即入声闻数中(云云)问。 身口戒体有几种耶。 答。 身三口四。 谓七支戒也。 或身口各四也。 百论疏上云。 龙树十地毗婆沙引宝顶经明。 尸罗身口各有四种。 如前所说。 此八种戒从受生。 身口心受。 合二十四戒。 教他受·随喜受·修习·行时亦二十四。 合九十六戒(文)又上文云。 口四身亦四。 不答亦具四。 智度论云。 身口律仪有八种。 谓不恼害。 不劫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两舌。 不恶口。 不绮语。 不饮酒。 不饮酒还属身摄。 故知身亦具四也(文)问。 百论明十不善道身三口四意三也。 是常途说也。 若云身口各四。 岂不相违耶。 答。 论疏亦云。 明十恶外恶○有正是十恶摄非正十恶摄(云云)又云。 十恶所不摄恶者。 十八部论明。 身口中有八。 身中四者。 如鞭杖等不断命。 此非杀业摄。 又如火烧人屋失财。 或障他行施令傍人不得财物。 并非盗业摄。 若俗人非时非处非道行淫。 名为邪淫。 若直尔摩触非邪淫摄。 此三是身业摄非十恶摄。 故知身中有四○(文)又云。 明十恶前后方便恶。 如行杖有二。 一为杀故行杖。 此是杀家方便。 亦直尔行杖但是身业。 谓十不善业道所不摄也(文)意云。 行杖二种之中。 初是前后方便恶。 后是十恶外恶也。 既云非正十恶摄(云云)故知虽非正十恶。 犹属十恶耳。 若尔饮酒随应摄七支欤。 且如因醉起杀业者。 便摄属杀加行也(寻之)又云。 十善为总相戒。 别相即无量戒。 不饮酒不过中食入不贪中摄。 不加杖众生入不嗔中摄(引智论)此明摄之则入十善。 若不摄则不入也(文)准此文者。 饮酒应入贪业道欤(思之)次明无作戒生时。 百论疏次文云。 问。 无作于前何时生耶(前者初时。 见次上文也)答。 成论师云。 后止恶心第二念生。 无作心是因。 无作是习果。 因果不俱生故至第二念方生无作。 道定无作亦尔。 数人在道定心时有戒。 出道定心即无。 成论人出定时亦成就。 属行故常有无作(文)窟上云。 又如受五戒十戒。 受三归已说戒相者。 方名受戒○如受大比丘戒。 前羯摩时已受戒竟○问曰。 自誓发戒与从师发戒何异。 答。 若从戒师作法成时一时俱发。 今既心发口言。 随发随生。 非一时(云云)此文虽不的言无作生时。 而以此可知无作生时也(云云)涅槃疏十八云。 若是萨婆多明有无作○无作色从身口二方便善生。 则是受戒时。 身礼敬口言能持等生故。 无作有色(文)言能持者何时作是语耶。 答。 准宝窟文可案之。 次明于何事发戒。 百论疏次文云。 问。 于众生及草木等发戒云何异。 答。 一云于众生边别发多无作。 于草木等边总发一无作。 又释。 众生与草木同。 于众生边总得一不杀戒。 于一一众生边皆得不杀戒。 以杀一一众生皆犯不杀戒故。 于草木边总得一不杀草木戒。 则于一一草木得无作戒。 以杀一一草木皆犯此戒故。 问。 制戒意本取不恼众生。 云何于草木发戒。 答。 以杀草木恼于众生故。 就草木边制耳。 数人但现在发戒。 以现在有众生。 去来无众生(文)次明三归于止善作善是何。 论疏次文云。 问。 三归为属止为属行。 答。 因三归得戒。 三归属行善。 戒属止善。 问。 三归止邪。 云何属行。 答。 虽复止邪。 意在归向。 如下云。 布施虽止悭。 而善行为本(文)问。 窟云。 菩萨戒师通于道俗者。 八戒等云何。 答。 百论疏云。 问。 俗人亦得授他八戒不。 答。 得也。 如夫前受后为妇授。 如昔有轮王授人八戒。 八戒既尔。 五戒类然。 但多就出家人受耳(文)次十种得戒。 百论疏上云。 十种得戒不出三根及与三业。 今明此三则摄十种(云云)(残文如三聚出之。 然疏文不具列十种得戒名相也)次明受比丘戒师。 涅槃疏十七云。 如今受戒有三师七证。 白四羯磨为缘。 此戒从众缘生(文)仁王疏中云。 天无出家法。 今言出家者。 心依佛出生死之家人。 有剃除须发出家成比丘众。 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萨僧(文)三论玄云。 于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大天。 尔时○诸外道为利养故皆剃头出家。 便有贼住比丘。 大天为贼住主。 大天身自出家。 所度弟子依大天众出家受戒。 尔时众人共诤斯事。 上座部云。 和上无戒及破戒。 阇梨有戒。 大众亦有戒。 受戒则得。 大众知和上无戒而与共受戒者。 大众得突吉罗罪。 问。 戒既不从和上得。 何故称和上名。 答。 欲令受戒。 后和上摄录教论弟子耳。 萨婆多用此解。 余部言。 和上无戒及破戒大众有戒则不得戒。 戒从和上得故(云云)涅槃疏五云。 破戒离僧。 此云破戒者非自破戒。 其自身持戒。 而与破戒者往还同共说戒布萨。 即是破戒(文)次明犯重舍戒不舍戒。 涅槃疏十八云。 若是萨婆多八犍度·毗婆沙·成实论等并言。 犯重不失戒直是污戒。 唯有四卷文云。 犯重失戒不知何意作此说。 彼既抄毗婆沙。 婆沙中无此语。 不知彼何处得此语。 为当是翻者误也。 复有善见毗婆沙。 此是善见律毗婆沙。 然外国八十部律。 有八十部毗婆沙。 唯有善见律毗婆沙度此。 而不具足。 彼文云。 受戒中间。 若值佛法灭者。 戒则失。 如年二十受戒。 至年二十五佛法便灭。 此人尔时戒自然失也。 旧明五时舍戒义。 一者死时舍。 二犯戒时舍。 三还俗时舍。 四邪见时舍。 五法灭尽时舍。 复有师解。 法灭尽时不失戒。 我本受戒要期尽形寿。 佛法虽灭而戒不失。 但佛法灭后而受戒。 不复得也○今明。 失不失无定。 为不畏罪众生者唱失戒。 亦犯重则失戒。 不净受坛越信施。 佛法死人也。 若为畏罪之人者。 意犯重作已生重惭愧。 迷闷欲犯死者。 向此人。 明戒于在不失。 但污染。 应便忏悔也(云云)(律师会释。 体不失用失。 俱舍颂云。 舍别解调伏。 由故舍命终。 及二形俱生。 断善根夜尽。 有说由犯重。 余说由法灭。 云云。 今文旧义五时舍中阙失二形生及夜尽。 但夜尽非尽形寿故不明欤)问。 大师所览毗娑沙是西凉所翻本。 既为兵火所焚。 唯三犍度存。 其文多阙。 何疑四卷毗昙为译者误耶。 答。 此意见舍戒文存。 而但说犯重不失戒也。 次明五戒八戒具受不具受。 涅槃疏十八云。 若是萨婆多人明五戒要须具受方得。 不具受则不得。 他难。 若具受则得。 不具受不得者。 何有一分优婆塞乃至满分优婆塞等耶。 彼解云。 受时要须具受。 持时或持一戒则是一分优婆塞。 二三等皆尔也。 若是成论即将受以例持。 若持则随持一戒二戒皆得者受亦得。 然此则不具足受义○若不受五戒直依二宝。 亦得名优婆塞。 故有三优婆塞。 一者三归。 二五戒。 三八戒也○此是互例。 五戒既明不具。 即兼八戒亦不具。 八戒既明具。 即兼五戒具。 今此中明戒具者。 非是八中具足持八为具。 持一二三等为非具。 今明或昼持夜不持。 夜持昼不持。 此一日一夜则名为具也○经中明。 亿耳比丘○其在家时。 人谓为福德人。 要其入海采宝为萨缚主。 出海边后时船夜发。 其在岸不得上船。 船去。 即在海边宿一树下。 忽见金床帐出。 有一天女天男出在此床帐中。 欢喜受乐饮食适意。 至明白日即见。 罐汤煮之。 还是此二人受罪。 亿耳因去更宿余树下。 后于白日见金天男天女受乐如前。 而夜中受罐汤之苦。 亿耳因问。 何故尔。 彼答云。 若是前时男女。 此人尽日破戒。 夜中受迦旃延戒。 以夜持戒故夜受乐。 昼破戒故昼受苦。 后人类可知。 前人即是屠儿。 昼杀生。 夜持戒。 后人夜杀生。 至天晓则持戒不杀(文)以明断肉。 涅槃疏六云○食三种。 净肉者。 昔令离见闻疑三事外名为净肉。 即许食也。 佛答。 此即是随事而制也(文)(佛答迦叶菩萨问也)又云。 扶制○明若行来^7□路纯食肉国土都无米粮但有肉者。 是得肉食。 云何得食。 当以水洗令无气味得者亦食(云云。 文)(私云。 扶制者傍助欤)又云。 所以于今时一切断者。 今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皆当成佛。 岂容佛佛自相食。 为此故今时悉断。 又欲明长寿因(云云)法华序品疏云。 肴膳者。 肉食为肴。 细劈肉也。 菜食总名^7□(速音)此经未制断肉故明菩萨施肉。 涅槃四相品已去断肉。 至大众问纯陀持诸肴膳来者。 为纯陀从哀叹品还家不闻四相品制故尔。 大众问品云所食无异者。 同化成菜食也(文)涅槃疏六云。 他明昔未有断肉制。 今始有断肉义。 小乘教并戒律中犹未制也。 而楞伽经与菩萨戒方制断肉。 问。 若楞伽经已唱断肉者。 今教何意更断。 古老法师楞伽经制止制菩萨未制声闻。 今教始制声闻。 所以有今文也。 今明不尔。 彼经何时但制菩萨不制声闻。 彼即普断。 故偈云。 为利杀众生。 持钱网现肉。 三业皆不善。 死堕叫唤狱。 此不的言菩萨也○前虽制竟。 而此是大事。 今临涅槃故复重制(云云)既言重制者。 那言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 他见此文云。 今断声闻。 昔断菩萨。 今明从今日始者。 此是涅槃时之始。 非不前时为始。 故言从今日始也(文)问。 前教中制声闻断肉者。 何云今始不听耶。 又有何证耶。 答。 如文。 问。 涅槃时始者。 其意未显。 既以涅槃时为始。 犹是前时未制也。 又偈虽不的言菩萨。 而楞伽经大意为菩萨。 说至极大乘。 其会座上亦无声闻。 故知唯为菩萨。 制断肉耳。 设虽一切人制断肉。 而于其时未对声闻故。 古师释尔。 今何为不尔耶。 答。 是涅槃之始者。 谓涅槃经始制。 楞伽经亦始制也。 凡论制戒。 并是始耳。 若非始者。 何言制耶。 问。 若前已制者。 为何重制耶。 答。 经分前后故。 以后时望前为重。 而论部别。 机宜各别。 自有机闻前教之制。 自有机闻后教制也。 故虽涅槃始制。 亦得前经制也。 不可以声闻菩萨分别之。 涅槃疏次下云。 夫肉者断大慈种者○杀生伤大慈。 食肉伤小慈○小慈为大慈之种。 今既食肉断于小慈。 即是断大慈种。 又解。 只此食肉即是断大慈故云断大慈种(文)初解易知。 后解意者。 即以大慈望佛果为种。 又义云。 大慈皆尽云断大慈种欤。 又断十种不净肉九种清净肉之释可见疏文。 此断肉制对文殊问经知之。 但彼是方便说耳。 次无作色有无涅槃诤论也。 涅槃疏十八云。 若是萨婆多明有无作而无作是色。 无作色从身口二方便善生。 则是受戒时身礼敬口言能持等生。 故无作有色。 故偈云。 十色谓色入。 亦无作假色。 是别色阴。 牟尼之所说。 若僧祇部人明无有无作。 故非是色。 明此戒直是制恶法。 若不作恶则是持戒。 先别无作也。 若是呵梨所明。 有无作而是非色非心法。 问。 此法为摄属色耶。 彼明此戒是非色非心。 而从心生故属心。 是行阴摄。 故云。 离思无报因。 离受无报果。 皆从心生而是非色非心也○(菩萨王子问)佛答。 有无作色故。 虽在恶无记中犹不破戒。 故睡眠闷等是时常生也○我于余经明。 戒则是遮制。 此则破萨婆多。 胜后是破僧祇。 不得佛意故。 意无作色也(文)萨婆多义所引偈云亦无作假色者。 此是谁心。 论界品颂也。 长行云。 无作假色者。 如业品说。 即彼业品云。 又复作因故作果故。 见因说果。 如世尊说。 形质故是色。 无作亦非色。 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文)意云。 业体是实。 而非质碍。 无其色义。 而名色者。 因作色生故。 故色名是假耳。 非法体是假也。 次明顿制渐制不同。 涅槃疏六云。 明如来在舍卫二十五年。 何不为波斯匿王顿说经顿制戒。 何言说经初说无常浅教。 今日方复说常住深妙教。 何意制戒即不顿制。 波斯匿王两过请佛顿制。 一者因舍利弗。 明制戒有十利。 佛亦不顿制。 二者因跋耆(跋耆者亦云是舍卫国也。 本注也)比丘犯戒波斯匿王又请佛顿制戒。 佛亦不听。 何如此耶○或名为犯或名不犯○何初开三种净为不犯。 三种不净为犯。 乃至后时复明十种为犯等(云云)(此释问意也。 三种净及十种者。 断肉制也)同卷又云。 若是声闻戒渐制不顿制。 不因事不逆制。 若是菩萨戒即顿制预制(文)言渐制不顿制不因事者。 总是渐制。 对菩萨戒顿制也。 不逆制者。 对菩萨预制也。 言渐者。 谓诸戒次第制。 即戒成自相望云之。 言不逆者。 望所离恶未起之前不预制也。 同卷又云○衣未有孔不可前补。 众生未有罪不得先制。 衣正譬教。 即是戒。 孔譬犯戒。 补譬制戒。 戒善以补之。 须提那初犯戒。 因即制之。 前言衣譬戒者。 此譬通戒。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也(文)同第三云。 佛初出即云。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文)又云。 昔为父鳞瞽龙说三归。 五百价客说五戒也(文)法华疏第一引集法藏经云。 侍者阿难凡发四问。 一问。 以谁为师○三问。 云何与恶人共住○如来答云。 戒能训诲。 可以为师○梵法默然伏彼恶人○(云云)百论疏上云。 一切善法戒为根本者。 戒如大地。 为众善之根。 地持云。 如来三十二大人相由持戒得。 若不持戒。 尚不得下贱人身。 况大人相(云云)名教抄第五建仁二年五月九日黄昏于东大寺为兴法利生书写之毕。 留赠后见共期佛惠三论宗觉澄。 名教抄卷第六此卷有十三科(附一乘义)三归义。 十二头陀义。 八解脱义。 八胜处。 十一切处义。 三十七道品义。 三聚众生义。 九道义。 三乘义。 三乘共十地义。 五菩提义。 七方便义。 三惠义。 三归义三归盖是立信之源由。 入正之洪基。 论其能归者乃戒法之首也。 四众五篇无不由此。 语其所归者方三宝之体也。 万善众德。 悉皆摄之。 且其所归佛法僧宝。 略有二种。 一别体三宝。 小乘所明是也。 二一体三宝。 大乘正明之也。 百论疏上云(释论归敬序也)提婆初在王庭击于论鼓。 八方论士。 一时云集。 故先则登高座立于三宝。 谓一切诸圣中。 佛圣最第一。 一切诸法中。 佛法最第一。 一切诸众中。 佛僧最第一。 若能屈我。 此言斩首相谢。 破邪已后。 还于闲林。 撰以为论。 方有此归敬○问。 此论为敬一体一宝。 为敬别体。 答○昔为破外道邪三故说三异。 今为破内学三异故明不异(云云)昔者小乘教。 今者大乘论已。 又疏云。 考而言之。 实不归于一异。 据方便用一异双归。 欲申正三破彼邪三故。 归于异三。 今因异三悟于无异。 故归不异三。 问。 双归一体异体。 应双是大小乘论。 答。 今正以双合一异乃是大乘。 又虽明大小意。 正明大故是大乘。 又一体为实异体为权(云云)问。 别体三宝为亦有种类耶。 答。 疏云。 略明为二。 一翻邪三明于正三。 二治病三一切众生皆是病人。 佛为良医。 法为妙药。 僧为看病人。 故众生病愈(文)(涅槃五意)一体三宝者。 疏云。 问。 今说一体。 指何为一耶。 答。 大意而言○正因一道清净故名为一。 但此一道随处目之。 若依涅槃义。 则三宝皆以涅槃为体。 是以经云。 菩萨思惟。 云何三事与我一体。 佛自释言。 我说三事。 即大涅槃故名一体。 若依佛性义。 则三宝皆以佛性为体。 所以经云。 如是三归性。 即是我之性。 若就真谛明三宝。 三宝同用真谛为体。 是以经云。 若能观三宝常住同真谛。 若就常义明三宝。 同用常为体。 是故经云。 我亦不说佛法众僧无有差别。 唯说常住无差别事。 若依净名入不二法门明三宝。 皆无为相与虚空等。 即以无为为体。 此皆随义说之。 无相违背。 问。 经云。 名一义异名异义异何者。 是一体异体耶。 答。 同一常名为有三义。 谓一体三宝也。 名义俱异。 此是异体三也(文)言名一义异者。 一往见之。 正应言义一名异也。 谓佛法僧名虽异。 而一道无二故。 而涅槃疏六云。 只说名为义。 说义为名○何以得知。 如此上句。 以常为一。 名佛法僧为三义。 而下句言。 佛法僧名为名异(乃至)故得答上问也(云云)涅槃疏八云。 前为外道邪三故。 示别体。 正三后为别体故。 明一体三宝。 今示此三即涅槃。 他云涅槃是法。 何得言三宝即是涅槃耶(意云。 唯可法宝也)今涅槃何曾人法。 而具人法即是三宝。 佛性亦然也(文)又云。 佛法三宝性无上第一尊。 正是唯今同三宝皆得第一。 昔不得。 尔皆云阶梯三宝犹如令逾蹬。 为佛最上法居次僧最在下。 今三宝即皆第一。 如百论初。 与外人击扬。 集八方论士前登高座立三宝义。 一切众圣中。 佛圣为第一。 一切诸法中。 佛法为第一。 一切圣众中。 佛僧为第一(云云)(文)同疏五云○若言三宝别异。 此即为异清净三归。 即无依处者○即异清净三归之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汝归依异体。 即不识归依之处。 既不识归依处。 即禁戒不具足也(他解云。 三归为受戒之境云云。 今不用此意云所归是境也。 何云三归为受戒之境哉为言)仁王教化品疏云。 佛是佛宝。 众是僧宝。 法是法宝。 一体三宝包含蕴畜。 称之为藏。 无德不备故。 云摄在其中(文)(释佛众法海三宝藏偈也)问。 一体三宝为唯大乘明之。 为亦通小乘耶。 答。 正为大乘。 若通论之小乘亦有。 维摩疏第五云。 一体三宝三处辨之。 如一佛果上具三觉义为佛。 可轨名法。 和义为僧。 此通大小数论。 二者三宝皆是空。 亦通大小。 但毗昙所无。 三者一体三宝唯大乘有○涅槃经文不同。 若依涅槃义则三宝皆以涅槃为体○(佛性义真谛义常义明一体亦尔云云)问。 小乘毗昙明一体三宝。 无文违理。 又背大师自释文(百论疏云。 昔教明别体云云。 如上抄之)答。 小乘虽明别体三宝。 但就其中一宝。 但义说三宝多。 又虽有小分一体义。 而就大宗唯为别多。 又小乘别体为正。 一体为傍义。 次明三宝各有种类。 就佛法中有真应二身三身四身等。 又有自他二利三德四默等也。 法宝者。 百论疏上云。 数论师云。 有四种法宝。 一境界法。 二无为果。 三善业。 四文字智论五十一卷解发趣品云。 法有三种。 一者无上法。 所谓涅槃。 二涅槃方便。 谓八圣道。 三者一切善语。 谓八万法藏十二部经(文)凡论僧者。 涅槃疏第五云。 释论明四种僧。 一有差僧。 二无差僧。 三哑羊僧。 四清净僧(云云)又云。 涅槃经文。 略列三众破戒杂僧。 自身持戒。 而与破戒者往还。 同共说戒布萨。 即是破戒愚痴僧。 大论哑羊僧也。 清净僧善持经律等(即论清净僧也。 取意略抄)三宝次第者。 百论疏云。 但三宝次第有三。 一修行次第。 前法次僧后佛。 以前有所行之法。 次修行未满为僧。 行满具足名佛。 二应迹次。 前僧次佛后法。 初厌世出家名僧。 行行已满成佛。 得佛竟方转法轮故次有法。 三化仪次第。 前明成佛。 次明说法后方有僧(云云)问。 仁王偈云。 佛僧法今何无此次第耶。 答。 且可云。 偈颂多依音韵。 言便今正申义次第故不取彼欤。 问。 此经次第应是从末寻本。 谓佛先出世。 佛由何成。 厌世出家为僧。 僧修行满成佛也僧由何成。 谓依法修行故成僧。 尔者何无此义次第耶。 答。 此亦是修行次第。 但逆推多故。 于二义各应有逆。 今且举顺次多故。 总有六次第思之。 百论疏上云○三宝藏中。 自当委说(云云)大师自可有别章欤。 法花疏释喜称南无佛云。 南无者归命也。 救我也。 归命者。 以命归投十方佛也(云云)十二头陀义十二头陀者。 是戒行之庄严。 出家之威仪也。 大品疏第八云。 十二头陀者○二善中头陀。 但是行善庄严于戒行之者得福。 不行无罪也。 四圣种中除陈弃药摄余三也○三毒中○偏破贪使也。 一者阿兰若者。 极近三里。 极远弥胜。 为居家烦乱故出家。 出家后师徒相结故舍之。 令身离得心离也。 食有二。 一受请。 二众僧食。 此二人食生忧妨道故令乞食也。 衣三。 二种如上过故。 令纳衣恐妨衣生贪。 又成偷也。 次一食亦恐生贪妨道故。 不令数食也。 五节量既闻一食尽力便啖即致患。 后生贪故节量三分留也。 不饮浆亦恐生贪妨道也。 冢间住令行者。 见世间死三苦恼故悉厌也。 又见烧死尸尽灭悟空之。 见尸不净得不净观成。 树下住者。 于冢间得道故妇树下。 又冢间不得道。 取是死尸相于树下思惟。 如佛成道说法入灭。 皆依树下也。 于树生贪。 谓为半舍凉乐。 此树好彼树恶等。 又为鸟粪毒虫故舍往露地则空向故观易成也。 次常坐者。 恐烦恼贼来故。 不敢行住。 不安隐故亦不为也。 不着食味不轻应生等心次第乞食也。 俗人多为衣外道戒裸形故。 佛教但三衣也(云云)十二者。 一阿兰若·二乞食·三衲衣·四一食·五节量·六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住·九露地坐·十常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也。 言二善中但行善者。 止善行善是二善也。 问。 头陀者是科拣以离着为义。 正可是止善。 若宽论之应通二善。 何云但行善耶。 答。 本意为欲远离贪着易得道故。 行头陀可然。 正论行体。 正是行善非止善。 也。 所以然者。 以行此善得故是行善。 若不行之而无别罪。 非止身口七枝恶业故非止善也。 言庄严于戒等者。 即释此义也。 四圣种中等者。 义章云。 四圣种者。 亦名曰依乞食等法。 能生圣道与圣为种故名圣种○一尽形乞食。 二尽形寿着粪扫衣。 三尽形寿树下常座。 四者有病服陈弃药(云云)俱舍云。 饮食喜足圣种。 衣服喜足圣种。 卧具喜足圣种。 乐断乐修圣种。 不论医药。 摄前三故也(取意)今此文中。 同前所说故。 有陈弃药。 而对十二头明相摄故。 于十二头陀中。 除一摄三也。 义章云。 头陀胡语○如衣抖捒。 能去尘垢修习此行。 能舍贪着故曰抖捒。 头陀之行具有十六。 经论隐显故说十二。 言十六者。 衣中有四。 食中有六。 处中有六○依四分律。 衣中立二。 食中立四。 处中立六。 合为十二○依涅槃经衣中立三。 食中立三。 处中立六。 合为十二。 依大智论亦说十二○就衣立二○食中立五○五后不饮浆不作余食法摄入一座。 实不别立。 处中说五除却随座(云云)(具如章文)此疏明十二。 即依智论耳。 十住毗婆沙第十三卷头陀品云。 广说空闲法及与乞食法。 余十头陀德。 皆亦应广说○一着粪扫衣·二一座·三常座·四食后不受非时饮食·五但有三衣·六毳衣·七随敷坐·八树下住·九空地住·十死人间住。 是名十二头陀令戒清净(云云)毳衣者。 义章云。 如涅槃说鸟狩细毛名之为毳(云云)粪扫衣与衲衣。 经论互出其名而不并举之。 依四分律。 举衲衣及三衣不论粪扫衣。 依涅槃经。 举粪扫衣及毳衣三衣不别细衣。 智论与四分同。 十住论与涅槃同。 问。 粪衣毳衣二种为别可尔。 经并举故。 衲衣粪衣即应是一物耶。 答。 义章云。 衣有四以为别也。 章云。 所谓火烧牛爵鼠啮死人衣等○弃之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言衲衣者。 朽故破弊缝纳供身。 不着好衣(云云)今思之。 粪扫多是缝纳故。 经律互举细论相别故。 章依名相别论论也。 言一坐者。 一坐食也。 此十住论衣中有三。 处有六种。 与涅槃同。 食有三。 二同一异。 经举节量。 论列食后不受非时饮也。 节量食者。 疏文云。 节量三分留也(云云)头陀义章云。 随已所堪三分留一。 施诸鸟狩。 余便自食。 能少益善(云云)四圣种义云。 于自所食三分留二。 余者净处施与众生。 随所欲食上奉诸佛。 次献贤圣下施众生。 然后食之(云云)意云。 三分以一分施余。 二分留而自食之。 言留二者。 不施之者名为留也。 言留一者。 自所不食之者名为留耳。 言虽女异而义全同矣。 言极远弥胜者(上大品疏文)问。 头陀之行须者多事。 若极远者行分渐时(分衍者乞食也)远行疲极妨庆修道。 何得弥胜耶。 答。 义章亦云。 如杂心说。 一□卢半名阿兰名处。 计有三里许。 头陀行者。 极近在此能。 远益善○又在聚落。 男女参杂多增欲染○音声愦闹修道意(云云)意云。 阿兰若处意在远离故远弥善。 若据乞食往反疲极远不必胜。 犹可寻之。 解脱道头陀品云。 何者为头陀十三法二法衣相应。 谓粪扫衣及三衣。 五法乞食相应。 谓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善量食·时后不食。 五法坐卧相应。 一无事处坐·二树下坐·三露地坐·四冢间坐·五过得处坐。 一勇猛相应有一种。 谓常坐不卧(云云)义章云。 一坐食者。 有人虽不数数正食。 而于中前数食其余饼果粥等○故受一食(云云)故一坐食与时后不食别也。 八解脱义八解脱者。 仁王疏上卷云。 叹八解脱。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三观净色。 四空处。 五识处。 六无所有处。 七非想处。 八灭尽解脱(文)八解脱亦名背舍。 智论第二十一卷说八背舍义。 八胜处义八胜处者。 仁王疏云。 八胜处亦名八除入。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小若好若丑。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 三内无色相外观小若好若丑。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五青。 六黄。 七赤。 八白(文)同下卷云(释观四大四色胜出相文)内观四大外观色少不坏内外色观一胜处。 内观四大外观色多二胜处。 内无四大外观色少三胜处。 内无四大外观色多四胜处。 此坏内色不坏外色观后四胜处者青黄白(文)十遍处义十遍处者。 旧名一切处。 亦名一切入。 仁王疏上云十一切入。 入之言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 识处合为十也(文)仁王受持品云。 观四大四色胜出相(八胜观成故云胜出)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 疏云。 次明十一切入。 观四大四色即为八。 不用是无所有处。 识是识处。 空是空处。 此三合为十处(文)(或本云。 合为十一处。 此亦有过)若八处加三应有十一之处。 何名十遍处邪。 略疏解云。 此但应十。 而为十一者。 除火一切处加不用处。 并举增减故云十一耳(文)义章云。 涅槃何故除火一切立无所有为一切处。 如增集论释。 彼为事火婆罗门故作如是说。 若当宣说火一切处增彼邪见。 是以去之无所有处。 虽无多识非无识为成十数。 故通说之为一切处(文)涅槃疏十七云。 此中明十一切处与余处异。 余处文取四大·青·黄·赤·白·及空处·识处。 今文四大中无火。 长取不用处为十也(云云)九次第定义九次第定者。 四禅·四空·及灭定也。 三十七道品义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觉分。 亦名菩提分法。 又称助道法也。 大品疏第五云。 明三十七品。 开菩提道趣无生方便也。 然道名通因果。 若云佛道此果道也。 菩萨行道此因道也。 论意云。 此中佛已到故不名道。 但因道也。 此道趣菩提故。 詺作菩提道。 从果立名。 菩萨之人行。 趣菩提之道故名菩提道也。 论云。 三十七品是菩提近道。 六度为远道。 何故然今此文此判耶。 正言前明六度为净菩提道。 今道品为净菩提道。 故知。 六度是远。 道品近。 他问。 以无得而论。 道品六度俱近。 有得而论。 道品六度俱远。 何故云道品近六度远耶。 论主云。 六度有世出世杂故。 所以为远。 道品但是出世故。 不杂故近也。 问。 何故尔。 答。 六度中布施持戒杂定惠故。 有浅有深故。 杂所以为远。 道品但有定惠不杂施戒故近也(文)法华玄八云。 今明此义可有四例。 一者六度道品是无所得故俱近。 二俱是有所得故俱远。 三无所得六度为近。 有所得道品为远。 四无所得道品为近。 有所得六度为远。 今明六度为远道品为近者。 为释无生品经文。 经文云。 有世间六度出世间六度。 道品但明出世不明世间。 论主解此一义故。 明六度为远。 道品为近○六度杂有世出世故远。 道品能是出世间故近。 问。 六度何故杂。 道品何故不杂耶。 答。 六度中明浅深。 如布施持戒忍辱等。 通于浅深可得有杂义。 道品中明定惠。 定惠深故。 于施戒就此一义故。 六度远。 道品为近○若就大小乘一往分者。 道品是小乘行故为远。 六度正是乘体故为近。 若就菩萨具一切行皆是无得。 悉是正行。 六度道品俱是近乘(文)涅槃疏十九云。 若离道品不得声闻及阿耨三菩提。 此释论解。 道品是趣涅槃近道。 六度是远道也(云云)大品广乘品疏云(第五卷)七科中二处与正名。 谓四正勤与八正也。 精进心义发动是错误与正名。 行道趣法是堕邪道故与正道也。 得四处故。 得智惠后加精进荣发。 则惠强弱。 若得如意。 则定惠均平称行者之心故名如意足。 以得定惠均平。 无事不辨。 如行者意令满足也。 数解。 四足为因。 此是心精进。 思惟此四故。 得定故为足也。 断行成就者。 行于断欲之行故得于定也。 前问云。 勤断二恶生善。 与二乘何异。 答。 须取前不住法不生故。 具念处等。 今虽灭恶知无所灭。 无所灭故名灭耳。 进亦尔。 问。 三科何异。 答。 惠多则说念处。 进多说正勤。 定多说如意足也。 此十二法若钝根人心中名根。 在利根人心名力。 又根增长名力也(文)仁王疏上云。 三十七品者。 三四·二五单七只八。 名虽三十七。 以十法为根本。 谓信·戒·念·定·惠·精进·思惟·除·喜·舍。 十中开六合四为三十七。 开六者。 分信为二。 信根·信力。 戒分三。 正语·正业·正命。 念分为八。 四念处·念根·念力。 念觉支·正念。 精进有八。 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 精进觉支·正精进。 开定为八者。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开惠为八者。 四念处·惠根·惠力·择法觉支·正见也(文)言三四者。 三个四也。 谓四念处等。 二五者。 二个五也。 涅槃疏十九云。 第三明九法。 此极难解。 若有数人明十法为道品体。 成论人明九法为道品体。 然此中九法非是数人十中之九。 又非论人九法也(论人九法者。 正思为惠欤。 义章见可有此义也)然此中九法有念定惠。 是道品正体。 毕竟是道品果。 其中五法是道品因。 得此三意。 则读此中文可解也。 前列九法次解释。 然此中欲与不放逸。 同是道品之因。 欲亲故为生因。 不放逸疏故为了因也。 若是言说佛为道品之根本修行自证者。 则欲是根本也。 净根戒即是防五根不起恶也。 波罗提木叉即是防七枝净根戒亦得同上。 又如数人明有断律仪戒。 谓苦忍等见谛得无为果○迦叶言如佛所说。 毕竟者。 即是涅槃(文)又云。 前约道品。 今约十相。 此文二科。 高则俱高。 下则俱下。 但此文中明道品是无漏。 十相通漏无漏也。 就十相或名为念。 或名为解。 或名为智。 今所以明十相通漏无漏者。 说此十相通引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是通漏无漏。 道品一种但是无漏也(文)大品随喜品疏云(疏第七)○三道尽去入无余时舍八正道也(云云)(文有五句之中是第三句也)三聚众生义法花经劝发品疏云。 聚有三种。 一者邪聚。 必入地狱。 二者正定聚。 必得解脱。 三者两盈中间名不定聚(两盈者。 月二满。 二满之间名二盈。 中间故取此为言。 言二际之中也)约位明者。 旧云内凡夫。 性种菩萨得生空解名为定聚。 今谓十信第六不种不退信。 亦得名为定聚(云云)(或云。 十信第七必为不退或云。 十住第七住不退也)新撰疏云。 十解种性位。 得人无我证不退位故名定聚已。 后诸位虽并是定。 但十解是无漏之初故得定名(义疏云。 性种性者是十行。 此云。 十解者是十住位也)问。 于佛智之境界有不定聚耶。 答。 十住毗婆沙说。 佛有四十种不共法。 其中有一名善知不定法。 由此故知。 佛眼亲见众生分别三聚。 知可度不可度也。 问。 佛以现量知一切法三世无碍。 若尽知未来始证即尽。 若尔望佛眼应无不定之聚耶。 答。 若望用门应有三句。 谓一切定(为一)一切不定(为二)有定及不定(为三)若望体者。 非定非不定(是为四句)体用合论总有四句也。 九道义法花疏三云。 通明九道。 众生不解。 唯佛能解○九道者。 六道及三乘人也(文)大论三十三云。 众生九道受记者。 所谓三乘道六趣道。 此人经尔所阿僧祇劫当作佛(乃至)余六道。 亦皆后世受报(云云)问。 以佛摄九道耶。 答。 可摄之。 问。 若尔何故云九道不解。 唯佛能解耶。 答。 此约迷者论九道耳。 故云九道众生。 众生之言。 正是对佛(若通而言。 佛亦名众生。 而多以有生死者名众生也)若总论九道者。 三乘中佛乘因果该摄故。 智论文明记众生所得九道果也。 故云众生九道受记。 不云九道众生受记也。 问。 他宗云十界。 是举数员。 今言九道。 何不足数耶。 答。 教迹义云。 九亦是其一数之员(云云)意以三为圆数如伊字三点故。 又如三品烦恼。 三各有三故。 以九句员数故。 佛法中多用三也。 今九道者。 亦是三数。 谓三乘为上。 三善趣为中。 三恶趣为下。 此三各三品故成九道也。 三乘义法花统略云。 立出世乘之大意唯有三乘(云云)譬喻品义疏释长者谓子。 若十二十。 或至三十云。 求大乘者少如一十。 求缘觉稍多如二十。 求声闻者转多如三十。 此释出花严经贤首品。 又即如此经三根人。 上根得解者少如身子一人。 中根稍多如四大声闻。 下根转多乃至五百也(云云)又解三车云。 菩萨化世。 声闻从师并居人间之类故如牛羊。 缘觉进不化世。 退不从师。 喻之如鹿。 以表山林之况。 又释。 羊之为狩其性迟钝。 譬于声闻。 鹿性捷疾。 譬于缘觉。 牛力强壮。 门引重之远。 譬于菩萨。 又解。 羊形小譬小乘。 鹿形处中譬中乘。 牛形大譬菩萨乘也。 问。 为约三智明三车优劣。 为约三断耶。 答。 有人言。 具约智断优劣。 声闻但断正使。 缘觉使断少习。 菩萨结习俱倾。 今谓中乘断习。 经论无文。 但取智有优劣譬三车不同耳。 今在门外者。 门者宅也。 立此三车同止生死之外。 所以然者。 三果虽异。 或尽义同故。 同在门外。 又三乘人所得法。 谓数灭无为。 及尽无生智数。 经云。 六法为圣果体。 谓无漏五阴及数灭无为。 并在生死外也。 然罗汉报身实在界内。 以人从法六。 得名罗汉为出界。 解人以法从人。 人在界内。 亦得云罗汉在三界内也。 若身各别。 则内外两属初果。 所得无漏。 即非三界系法。 例此可知也(云云)言三果虽异者。 谓三乘果也。 言初果所得无漏等者。 就声闻乘既明极果已。 更论有学三果也。 然言初果者。 且举极劣耳。 初果犹非三界所摄。 况后后果乎。 中间二果虽亦有漏道证。 而正论果体是无漏耳。 言中乘断习经论无文者。 化城喻品统略云。 释合譬中说二。 涅槃经声闻小涅槃。 缘觉中涅槃为二。 涅槃者。 同性经明缘觉有十地。 十地中习气薄地。 以根利故长断习气名中涅槃。 声闻不断名小涅槃也(文)言长断者。 长者余长也。 既断正使余长断习故言长断也。 问。 义疏文云中乘断习经论无文。 统略引文云缘觉十地习气薄地。 若尔二处相违如何会耶。 答。 此是难义不能辄通。 然有人言。 义疏先制。 尔时未见同性经文。 统略后造。 乃记既见。 又有会云。 如俱舍等说。 声闻独觉虽灭诸冥。 不染无知犹未断故(云云)如是等文。 唯明世尊断二无知。 二乘之人未断习气故。 云中乘断习经论无文也。 今云。 经论无以断习别于二乘。 同性经文。 亦非以断习简别声闻也。 花玄六云。 若取三车优劣义分。 则以智为正。 三乘智有优劣。 同入无余无优劣。 二乘断正使尽亦无优劣。 故知。 正取有为为正以分三车也。 若取根本所求者。 二乘人本为求涅槃。 则无为为正也。 所以然者。 二乘畏生老病死本求涅槃故。 正以涅槃譬车也。 设使断结亦为涅槃(云云)畏老病死求涅槃者。 厌果患已。 设使断结者。 除因患也○问。 文中何故合羊车而取涅槃。 合余二车举智慧耶。 答。 一者互举也。 二者若并云求涅槃者。 则三车无异。 今欲辨三车异义故。 后二举智也。 问。 若尔可言声闻正求涅槃。 余二乘不尔耶。 答。 义实尔也。 若三乘人皆求涅槃为正者。 但直取涅槃行声闻行便足。 但缘觉人鄙声闻从师而智便钝故。 求自然惠欲得。 利根菩萨复鄙缘觉智钝不能化物故。 求佛智也。 问。 大车云何具为无为耶。 答。 下云。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是无为文。 又云。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 悉与诸佛禅定智慧等是有为也。 又此文若指法身众德者。 皆是无为。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谓果色悉与诸佛禅定等。 谓果德也(文)言禅定智慧等是有为也者。 且约应用故。 下别约法身论之。 此即自德总名法身。 故知。 先云有为是应用耳。 又义云。 离生灭故实是无为。 以有法故假言有为。 上下二文。 各据一义。 大乘玄教迹义云。 对法身真如空边故。 报佛十力十八不共等。 是有法故言有为。 非生灭有为(云云)一乘义云。 应身始起义是无常(云云)此名报身为应身也(大论四十四云。 十八不共法。 虽为无为法。 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云云)三乘共十地义三乘共十地出大品般若也。 一干惠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大品深奥品疏云(第九卷)干惠地者。 未得定水。 于小乘是四善根前也。 于大乘未得顺忍三十心前也。 性地小乘四善根。 大乘是顺忍三十心也。 八人小乘见道十五心。 大乘无生忍入菩萨位也。 见地小乘初果。 大乘是阿鞞地也。 然无生忍即是阿鞞地。 但八人地据入初地心。 见地据初地满心也。 薄地小乘第二果。 大乘二地至十地。 论云。 过阿鞞乃至未成佛。 正断烦恼及习立亦薄名薄地。 离欲地小乘那含。 大乘不配地。 但明菩萨离欲得五通也。 已辨地小乘无学。 大乘佛地也。 此七地不列别名故配菩萨辟支。 既列别名故不辨配也。 菩萨地二解。 一云欢喜等。 二即从初发心至法云。 皆名菩萨地也(文)问。 薄地至法云地。 不可尔离欲地无所配耶。 若尔可七地已还为薄地八地已上为离欲地。 以八地是色自在地故。 应云得五通。 而何薄地远至十地离欲不配地位耶。 答。 依论说云过阿鞞乃至未成佛故云尔耳。 此意即显菩萨地中实无薄地离欲地等。 其薄地等但是小乘四果名耳。 若欲一一相配亦不可嫌之欤。 问。 此七地不列别名故配菩萨辟支。 既列别名故不辨配者意何。 答。 自干惠至第七已辨地。 不列声闻小乘别名故。 配大乘菩萨含大小也。 辟支既举小乘别名故。 不以菩萨位配之云也。 问。 涅槃疏七云。 三乘共十地者。 一干惠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声闻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云云)第七既名声闻地。 何云不列别名耶。 答。 彼名声闻地者。 且依义称之非经本文。 问。 论云薄地得阿鞞(云云)今何复云过阿鞞耶。 答。 不证品疏云(第九卷)薄地者。 论云得阿鞞菩萨也。 非是三乘十地薄地。 三乘十地薄地过阿鞞位也。 论意初地名薄地。 古解云。 此是六住名为薄地也。 北人亦释不同。 一云。 三十心断四住或余四住习及无明住地正体及习故初地名薄地。 二云。 三十心断五住正体及四住习无余无明住地习在故初地名薄地也(文)仁王受持品疏云。 依智度论。 先世因缘七地菩萨有肉身。 七地声闻地。 声闻肉身成道借相解义故。 云七地有肉身也(云云)七地者。 玄达菩萨。 即远行地也。 辨忍云得无生法等忍也。 问。 若尔何故云七地声闻地耶。 此既非共地。 何云七地为声闻地耶。 答。 经结位云住第十地阿罗汉也。 引三藏师云(真谛)○二结尽名罗汉。 七地见三界惑非有非无○又云。 分段生死尽名罗汉(云云)又云。 言十地者。 前三贤加以七名第十地(云云)义意云。 远行地名阿罗汉故名声闻地欤。 此非三乘共十地也。 花玄六云○如三乘共十地。 八地即是二乘因果。 九地与十地为大乘因果也(文)五菩提义法花新撰疏云(分别品)大品无生品明有五菩提。 彼直云。 菩提有五种意不列名。 大论两释。 一以三乘菩提。 及柔顺无生二忍为五。 第二直就大乘作之。 一发心菩提。 二伏心菩提。 三明心菩提。 四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 论虽列名亦不判位。 人有三解。 今略陈。 一发心在善趣。 伏心在种性解行。 明心在初地至六地。 出到在七地至十地。 无上在佛地也。 依此义今八生得初地明心菩提也。 问。 既是明心。 云何经言阿耨菩提。 答。 若作五菩提明义。 第五始是无上。 今总对二乘菩提有上故云无上也(云云)此与大经五果回心云八万劫乃至十千劫得阿耨菩提其义同也。 七方便义(三观处附之)七方便者。 涅槃疏十二云。 有二种。 一者即是数人所用七方便。 五停心观为一。 总相念处二。 别相念处三。 足四善根为七也。 复有七方便者。 一色苦·二色集·三色灭·四色道·五色过·六色味·七色出。 亦云离亦云灭也。 然前四即是四谛○后三复是三谛者。 解云。 后三偏观爱之过患。 色过即是爱。 色味即是爱果也。 灭即灭于爱果也(文)(意云。 爱过重故复观之。 问。 何不重观爱灭道乎。 答。 义章释可见之。 今以阿鞞三谛答。 大论云。 随相十二因缘义云释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义观为是不论等文)仁王疏下释修七贤行云。 即七方便也。 一五停心·二别想念处·三总想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文)涅槃疏文。 先总想念处。 今先别。 然先别后总当俱舍等说也。 仁王疏上卷释七贤有二义。 一依小乘(始下卷所引)二依大乘。 云。 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人·五习种性·六性种·七道种性。 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文)问。 观色空等七方便配位何。 答。 涅槃疏十二云。 若论人解云。 位在四念处。 假名空中三惠为论。 在闻思二惠未得修惠也。 数人判则深为学人说七方便。 此即是无漏道。 婆沙两解云在思惟道。 次有一论师名波赊。 解云。 前四方便在思惟道。 后三在见谛道也(文)(数人则汉土学毗昙人论人者汉土学成论者也)义章云(十二因缘义)若依毗昙。 前四方便在四现忍及见道中。 后三在于修道之中(云云)(释文相违可捡决之)问。 经亦云三观处者何。 答。 涅槃疏十二云。 三观处者。 谓无常苦无我。 即是三修。 论人解此三位在四善根中暖法以上。 但是有漏。 数人解三观处。 一云。 但是无漏。 次一解云。 界入以为三观。 在于念处位中。 若依成实说。 观无常无我及苦。 以之为三。 此观在于四现忍中(文)判成实意二师释同。 判毗昙意即异也。 此中暖等四心者。 仁王疏上卷云。 涅槃疏十八云。 昙摩掘部解云。 世第一法通三界○若是无漏非三界系。 次阿毗昙人解。 世第一法但在色界。 何故尔。 六禅初但发见谛无漏○(六禅者。 四禅与中间未来也)第三瞿沙解云。 四善根若暖顶二法是欲界。 欲界极善名之为顶也。 若后二忍法世第一法。 即是色界也。 今初文云犹如欲界修习世间第一法。 则破萨婆多与瞿沙解也。 又我说在于初禅及第四禅。 此正破前家义。 后云存无色界已后破两家也(文)三惠义言三惠者。 闻思惠及修惠也。 法花药草品疏。 释念何事等文云。 然三惠不同。 或以三乘人为三惠。 声闻智浅如闻惠。 缘觉智女深为思惠。 菩萨尽理如修惠。 亦得三乘各有三惠。 作意守境为念即闻惠也。 历心思惟是思惠。 深入是修惠。 通秤事者。 以境为事。 依毗昙三乘人。 同观四谛境生三惠。 毗昙闻惠但缘文。 修惠但缘理。 思惠或时缘文。 或时缘理。 成实通观一灭谛境。 大乘同观一实相境。 缘理三惠位者。 毗昙前三方便是闻思位。 四善根是修惠位。 成实四念处是闻思惠位。 暖法以去是修惠位(文)新撰疏云。 惠者观达真理名之为惠。 惠义不同有其三种。 谓闻思修。 耳□声教名之为闻。 从闻生惠名为闻惠○之心美度名思。 思心解悟名为思惠。 证理明。 秤之为修。 修心观达名为修惠。 初闻惠从境得名。 思修二惠。 从用受秤○摄论云。 闻惠以十二部经为境。 问。 念云何是闻惠。 答。 摄论解念惠行。 以闻惠为念。 思惠为惠。 修惠为行。 故知。 念即闻惠。 又作意听闻是念义。 故念是闻惠○摄论云。 思惠以十二部经所诠法相是思惠境○修惠以十地真如为境○通达十二部经。 是闻惠功能。 即闻惠体○通达十二部经所诠法相。 是思惠功能。 即思惠体○通达十地真如即修惠功能。 是修惠体也○依摄论意。 本识中三惠种子为因也(云云)譬喻疏云。 从佛教生闻惠解故云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者。 从理法生思惠解也。 得佛法分者。 生修惠解也。 毗昙云。 闻惠一向从教生。 修惠一向从理生。 思惠或时从理。 或时从教。 依今文。 思修二惠并从理生也(文)或本云。 依今经。 闻思修三惠。 并从理生也。 新撰疏同也。 即云。 依今经。 思修二惠。 并从理生也(文)大品疏第九云(三惠品)经及论无三惠名直云行生修般若耳。 若以般若为惠。 于义得也。 三惠有二。 闻思修三此此多就无阶级阶级为论耳。 行生修三惠。 多就阶级无阶级为论。 故经云。 从初发心至坐道场应行修也。 但法师及论释不同(云云)又云。 有人言。 梁武解。 初地具行生修。 但义说三也(云云)建仁二年五月十日。 于东大寺塔本坊为兴法利生书写毕。 三论学者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惠于此帖有二卷第五恶笔染墨了。 第六须他之助笔毕。 文明十三年十月一日。 三论宗英宪(生年十九)同极月之比。 以写本一交了。 名教抄卷第七此卷有三科附一乘四果义。 四种声闻义。 五种缘觉义。 言四果者。 须陀·斯陀·那含·罗汉也。 百论疏上卷云。 四果四向名为八辈。 初但是向非果。 后但果而非向。 中间三人亦向亦果。 故杂心云。 以有五事故。 说有八人名。 前后事各一。 中间则有三。 然数论及十八部异释(云云)并非正意。 今但约虚妄重轻。 就观解明昧。 故无阶级中作阶级说。 不如数论所定执也。 问。 今明大乘之论云何乃敬声闻僧耶。 答。 八辈通于小大。 不偏局声闻故。 龙树释三乘共地明声闻菩萨。 相配释之。 故知。 八辈通大小。 问。 声闻八辈其文易知。 菩萨八辈请陈其相。 答。 将智度论释三乘共地。 配之亦可知矣(文)金刚般若疏三云。 如三乘共十地。 八人地·见地即须陀洹果。 薄地即斯陀含果者。 离欲地即阿那含果。 已辨地阿罗汉果菩萨法中。 已辨地属佛地。 是知。 大小皆得名地(云云)此中八人地是见道。 正是须陀洹向。 而相从故云即须陀洹果也。 次下文云。 所以菩萨名地者。 是胜持广普能生能成。 有此众义故与其地名。 声闻无此诸义故。 不名为地。 声闻之人厌老病死欲入无余故。 断除烦恼数辨苏息。 遂其心期故与其果称。 菩萨无此诸事故。 不名为果。 然复有互举之义。 其事常通。 何以知之。 三种皆乘。 三种皆道。 三种皆地。 三种皆圣人。 然地岂不通耶。 故知。 随举一义耳(云云)言欲入无余故等者。 问。 声闻求疾灭欲入无余者。 唯证无学遂其期心。 何故数数苏息耶。 若数数止息便遂期心者。 乃非欲求无余耶。 答。 数数止息增其道力堪任现得涅槃也。 又前三果亦是涅槃分故。 且慰其心。 然复遂其本心所期入无余涅槃也。 同疏次文云。 问。 依小乘义明。 或唯见谛思惟。 断三界见谛惑既立初果。 断思惟亦应立一果。 若尔唯应有二果。 何得有四果耶。 若断三界思惟既立三果。 断三界见谛亦应立三果。 又若约界而判。 既有三界断三界惑应有三果。 何故断欲界惑立于三果。 断上二界惑立一果耶。 若依静散而判○断欲界惑应立一果○断二界惑亦应立一果○答。 此是如来善巧假名判立。 无有定相。 通而为论具如问也。 而今不尔者。 断三界见谛出三涂之表为圣人故立初果。 人见恶道尘散。 八十八头蛇死。 就断三界思惟更立三果。 断欲界思惟立于二果。 断上二界思惟立罗汉。 所以然者。 欲界是苦难地。 此既难可过度。 是以断欲界惑立于二果。 上二界非苦难地。 已有解基惑则易断。 是以断上二界惑立阿罗汉果。 言断欲界惑立二果者。 欲界思惟有九品。 断前六品名斯陀含果。 具断后三品名阿那含果。 所以断前六品立斯陀含果。 毗婆沙中和须蜜论师云。 前六品烦恼。 能发无作闰于三途。 是故断此六品制于第二果。 又且既开惑以为九品。 是上中二品其惑则重。 是以断之立于一果。 后三品既轻。 故断之而立阿那含果。 庄严师云。 欲界思惟九品烦恼。 润业不同。 前之三品闰边地贫穷。 次有三品润边地富贵。 问曰。 立此四果出何处文。 答。 毗婆沙以五义故立果。 一者舍于曾道。 二者得未曾道。 三者得一味解脱。 四者具修十六行。 五得八智。 今以五义具立初果。 下三果者可具三义。 谓舍于曾道。 得未曾有道。 及一味解脱也。 如此等义。 数论中广释。 但知。 是假名方便。 不如数论。 有所得解数论。 但得名字不知佛意也(文)言如此等义数论中广释者。 数是毗昙也。 论是成论。 此则总举上来四果之义。 通指二论家也。 成实论贤圣品等明四果义。 如云须陀洹者。 如佛经说。 若人断三结○名须陀洹。 不堕恶道。 必得正智极至七有○思惟所断结有九品。 若断一二至三四五。 是名行斯陀含者(乃至)尽离欲界九品结名阿那含○若尽断灭一切烦恼名阿罗汉(云云)如是等也数者可知。 言前六品能发无作闰于三途者。 不善业果正在三途。 然约初果人所感不在三途。 若恶业果于人天受。 言下三果者可具三义者。 可具五义而言三义者。 据显除隐也。 须陀洹果。 于向道中具观上下八谛。 具起八智具修十六行。 故至得果时。 乘其势力顿得八智。 具修十六行。 后三果不尔。 随观一谛而证果故。 未来所修八智及十六行。 其义隐也。 旧婆沙。 杂心贤圣品云。 得果时说五因缘。 得未曾道。 舍曾道。 顿得八智。 一时修十六行。 得一味解脱果(文)涅槃疏十九云。 如婆娑中释。 沙门则是见道沙门。 果则是十六心果也。 果有两种。 第十六心是有为果所断得无为果。 后诸果类然也。 沙门那此应须离释。 沙门名乏。 那者名道。 此人断九十六种之非道得圣道。 今时之贫道亦离字释故须离释。 举类如息慈。 息是息恶慈善也。 沙门亦名乐静寂志息心也(文)金刚般若疏三云。 须陀洹者。 此言修习亦名逆生死流。 流有二种。 一生死流。 即是烦恼。 二者道流。 名为正观○由入道流故逆生死流。 由逆生死流故入道流○余经云。 得须陀洹名为沟巷断结。 前观欲界苦断欲界苦下烦恼。 次观上界苦断上界苦下烦恼。 还观欲界集。 次观上界集。 如是上下屈曲似于沟巷。 故云沟巷断结。 三藏师云。 得须陀洹者。 此云至流。 如烦恼引人至生死流。 八正道引人至涅槃流也○斯陀含者。 此云薄媱怒痴。 亦名一往来。 此人犹感欲界两生。 一生天上一生人中。 便成罗汉故名一往来。 亦名频来。 以频受两生故名曰频来。 第三阿那含者。 此云不还。 亦云不来。 断欲界结尽不生欲界故曰名不来也○问。 四果十智中具几智。 答。 初二果七智。 除尽无生及他心。 问。 凡夫解道尚得他心。 二果圣人何故不得。 答。 圣人非不能得。 若得他心智。 即是四禅断欲界。 非后初二果也。 第三果八智加他心。 第四果具十智也(文)譬喻品疏云。 数经云。 六法为圣果体。 谓无漏五阴及数灭无为(云云)仁王疏下云。 斯陀含果梵本名息忌伽弥。 此云一来。 息忌名一。 伽弥名来(云云)又云。 证那含果。 西方云阿那伽弥。 此云不还。 阿那名不。 伽弥名还。 此不还欲界也○略即断五下分结。 广即断九十二见谛八十八思惟四使也(云云)窟下云○但二乘渐见四谛。 佛顿见也。 有人言。 小乘宗有二。 一次第见谛。 二一时见谛○今捡佛性论声闻有二种。 一利根人。 于一念中等观四谛八十八惑。 一时俱断。 皆名为见谛。 若钝根人次第观。 即初念见苦不见余三谛。 但苦下四谛名为见谛。 今用前解。 以声闻为渐见。 佛为顿见。 以声闻多渐见谛也(文)言但苦下四谛者。 问。 但以初念名见谛。 第二念后并属修道欤。 答。 利根人一时见谛。 可第二念后属思惟耶。 若钝根人起十六心。 前十五心并名见道也。 若尔何但苦下名见谛耶。 言苦下四谛者。 以苦为首。 次第观四谛故云苦下四谛也。 法华序品疏云。 阿罗汉是外国语。 以三义训之。 一者杀贼。 以智慧刃杀烦恼贼。 此约离因患就现在论也。 二者不生。 以烦恼糠脱故。 后世田中更不后生。 此约未来离果患也。 三者应供。 具足智断应受供养。 法花论凡有十七义释应供。 今略举大意。 谓内应真理外应供养。 杂心翻罗汉以为无著故。 经翻阿罗诃亦云无著故。 云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也(文)次明退不退者涅槃疏十八云。 数明。 初果人无退。 上三果有退○下一果见谛无漏则不退。 次有一部人解云。 上三果不退。 初果有退(初浅后深故)论人则明无退○瞿蚳六反退失。 第七边得已则使自杀○论人解此文云○此是退失禅定非是退失无漏。 数破此语明。 若退失禅定何足可惜。 而致自杀令自杀故则是无漏也(文)二十七贤圣。 大品疏第六云。 经论列二十七贤圣不得一种而定。 今列二十七者。 见谛中二人。 谓信行法行。 次初果为四人。 一极七生初果。 二家家人。 三现灭。 四中间灭。 足前六也。 分第二果与向各一。 足前为八也。 第九那含向断第七品。 第十一种。 第十一即上品。 十二即罗汉向。 望后应有生灭行灭信解脱见得及身证为十八学人。 足九罗汉成二十七也(文)涅槃疏七云(释非第八人之文)数家无二十七贤圣义。 但有七贤七圣。 七贤者即七方便。 初五停心观总相念处别相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云云)七圣者。 杂心贤圣品云。 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惠解脱俱解脱(略抄)成实贤圣品云○先十八学人及九无学。 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僧中俱足(云云)(对义章贤圣可见之)问。 大品疏列二十七既有生灭行灭。 何无中般无行上流耶。 答。 若以罗汉向为第十二者。 即灭一数。 若开罗汉向故不数之者。 乃二不足。 然中般等三。 若如之者其数过多。 若不尔者复除何耶。 更寻之。 唯涅槃疏行灭者。 上流般者也。 若尔阙无中般。 而已现般者即上品故。 更不别论。 只就受身之中开中般生般上流耳。 涅槃疏十八云。 时解脱者。 此是钝根罗汉。 要得时衣钵等方得道也。 六种罗汉。 谓退法住法思法护法胜进不动也(文)问。 初果四中。 第四中间灭者何人乎。 答。 一品断受生。 二品断受生欤(见他师释更可广问答文)问。 第十一名上品者是何耶。 答。 当那含果。 然名上品者未知何义。 若是九品道上上品故云尔欤。 涅槃疏十九云。 是须陀洹二种者○谓利根钝根。 钝根者。 极至七生十四二十八生。 二十八生出婆沙。 释论略明七耳。 若是利根。 现身即得无学。 钝根人复有五种。 六五四三二。 有解不同。 或云。 得四品定者。 今明此是就生为言耳。 七生已下乃至二生得无学也。 此出婆沙也(文)不言一生者诸师异释或云。 滥第二果故不说之。 或云。 定无受一生者引证(云云)义章云。 利钝不定故也。 又涅槃疏次文云。 若初得道名须陀洹者下。 第二结成二难。 若前得道名须陀洹者。 初得苦法忍时。 何故不名须陀洹。 此初难。 若初果名须陀洹者。 外道入佛法在第十六心超证第三果。 何故不得名须陀洹果耶。 若本为外道时。 断欲六品。 今十六心超证斯陀含果。 亦应名须陀洹。 此后难也。 将此难外道断结即是难七十三人断惑义。 故知。 前数人道七十三人中。 欲界有九品静心。 分为十八品。 伏九品事惑之释不是也。 善男子。 以初果故名须陀洹佛答。 答其第一难。 若初得道名须陀洹。 苦法忍何故不名须陀洹。 今明第十六心果方名须陀洹。 前是因故不名须陀洹。 答一难初得道难自然去也○若初果名须陀洹。 超越那含应名须陀洹。 佛今答以初果名须陀洹。 至十六心超证第三果故。 不名须陀洹也。 然此答难犹未好去。 虽复超证亦同是初。 今何故不名须陀洹耶。 后自更问答论之耳。 然此出婆沙中。 解此义云。 若是具缚人。 发初入佛法修七方便者。 证于下果名须陀洹。 若是外道断惑至无所有处者。 后至十六心即超证第三果。 不名须陀洹也。 若不见婆沙则解此文不去也。 如初果是下故。 初名为须陀洹。 余果超证故胜果故不名须陀洹(文)次文云。 八智即苦此智。 苦此智具八智。 十六行者。 即是具观十六谛也。 迦叶言。 得那含亦复如是亦二得八智及十六行。 何故不名须陀洹果耶。 次更问答论前义未可解。 此凡有三事。 是同一者。 初义是同。 十六与八智二种又同。 何故第三果不名须陀洹耶。 善男子佛答。 前为其别出诸义。 次别解释。 今前出义者。 明。 有漏十六二种。 共与不共。 无漏十六亦二。 有向十六得果十六。 八智亦二。 向果八得果八。 然向唯有七智。 八忍今言八者。 从合数为言耳。 又忍是智之类。 说忍为智也。 须陀洹人于共十六得不共十六者。 正为解释。 上难道有三义同。 今明二种是同。 同十六行及与八智也。 不同者。 一者明十六心证初果。 本是具缚凡夫。 未曾断烦恼。 若十六心证三果者。 是外道断结人。 二者初不同。 一是次第从七方便乃至十六心故是初果。 但舍于向耳。 彼是超证至十六心时。 非唯舍向亦舍果也。 又佛弟子则有共十六者。 外道直从外来修暖法。 不作前三方便。 是故为异也。 无有共十六。 用此义证。 七十三人是外道来入佛法也。 若明此须陀洹者。 既是具缚凡夫。 发初为佛弟子。 具修七方便观。 前三方便。 即是共于外道之法。 从暖法去属内凡夫。 是不共。 婆沙中自作此说。 河西后有斯制。 今用此文证知。 前三方便亦观十二谛。 今于共得不共也。 于向八智得果。 八智向时。 八智悉于果法一时得八智也。 超证那含果人是外道。 无有共十六。 又舍向后舍二果。 是故虽同是初初不同。 次明。 那含唯观一谛法。 此非是用证前义。 若是次第行人。 具观四谛有十六行。 若超证那含则观一事。 此是涅槃出第三果与初果同耳(文)涅槃出者。 疑可作炎字欤。 炎者字书云。 火光上也。 今案即余势之义也。 谓非正答上难。 但言便所出也。 问。 次第行人具观四谛等者有疑。 夫超越那含。 依见谛证故观四谛。 若次第证者断修惑时。 随观一谛故应云观一事。 今何相反言之耶。 答。 今有二义。 一云。 超越证人。 唯观道谛得以第十五心。 第十六心唯观上界道故。 若次第证通观四谛。 虽不并观。 而容观四谛故云尔。 又一义云。 次第证者。 于向道中通观诸谛。 而具十六行。 超越证者。 虽于向道通观四谛。 而一一谛不具四行。 唯观一行不具十六行也(后义胜欤)由此可知。 超越第三果。 与初果同唯观一事。 次第那含具十六行。 与初果异也。 问。 言超越那含无共十六又舍向后舍二果者。 疑云。 超越那含。 本不证初二果。 何云舍二果耶。 若言不得初二果故名于者。 亦应舍共十六。 从外道来者。 不起前三方便故。 彼既以先不起故不名舍者。 此亦先不得初二果。 何名舍耶。 答。 共十六者。 先不起故不名舍。 其初二果。 全不得故今名舍。 所望各异。 更有何妨耶。 又一义云。 其初二果。 今时有非得后更不可得。 故名为舍。 彼共十六者。 本不约得舍。 次第证人。 于七方便亦无得舍。 但约所修胜进时名先位为舍耳。 故本不起者不名舍也。 问。 外道来不作前三方便故无共十六者。 外道时不起之。 何名共耶。 若起之者何言无耶。 答。 外道时不起十六行。 是行观圣谛故名圣行故入佛法。 方起而名共者未会理故。 是外凡故名为苦耳。 问。 若外道时断欲界五品烦恼。 后至十六心即得须陀洹此人前应无前三方便与超越第三果同。 何名须陀洹耶。 答。 是次第证流类故。 得名须陀洹欤。 更思。 问。 前文云。 前数人云欲界九品静心伏九品事惑义不是者数人者是毗昙家也。 许外道断结。 然何云伏耶。 答。 上文云。 即时数师皆作此释。 是故为僻(云云)毗昙婆沙杂心四卷皆云。 依四禅起暖等。 以欲界无定故(取意)故知。 所破者。 是汉土诸师学毗昙者之解释也。 净影义记云。 超越那含一向不论。 此非常行之次第故(云云)与今所释其趣异也。 涅槃疏十九文云。 遍观已行者。 此释第五行人(涅槃河七人中第五人也)更进断欲界思惟烦恼故言已行。 从断初一品思惟至第八品。 并是其结。 此结中自有家家。 往来种子人如常释○第六人阿那含所言住者。 既得出于欲界。 是故消息如杂心等诸小乘论明。 出于欲界。 尔时与无量烦恼战争。 诸烦恼不听出也。 今既得出欲故消息故名为住。 是阿那含有三种者。 那含乃多。 今且举二种即摄那含尽也。 然那含不出生为不生。 不生者。 于即身现入涅槃生者更于身生色无色界也。 是阿那含有五种者。 简第二人。 凡有五种。 后有六者。 还收前一人来对辨也○后有七。 六如上。 七无色涅槃○现般一人在于欲界。 中间五人在于色界也。 现般涅槃有二种。 或言二身或言四者。 招提释云。 利根生初禅二禅。 钝根即具生四禅。 问。 何故不言生第三禅。 招提释云。 举初后中间可知。 河西云。 示此人卓越无定。 或四或二生也。 不判生诸禅。 今师明捡阿含及释论。 皆明诸禅各有四天。 当是遍生四禅中四天也。 一有精进者。 勤修于道无自在。 定者。 于禅定不自在也。 二者于禅定自在而懈怠。 次后二种。 一者具精进及禅定二种。 二者不具或有定无精进。 或有精进而无定○言作业受生业者。 解不同。 今依杂心言作业者。 是中阴业无生业者。 无有生阴业也。 中灭人唯有一无受生业耳。 然中阴生属生阴摄不属死阴摄也。 不问凡圣悉同尔是中涅槃那含人有四种心者。 初非学非无学心者。 是那含人受生。 必在有漏心中也。 故○不得于无漏心也。 二者学心既受中阴生竟。 还入那含无漏心也。 三者无学者。 从那含无漏心中进得无学有余涅槃。 四者非学非无学入于涅槃者。 即是罗汉出世谛有漏心中入无余涅槃也。 二是涅槃二非涅槃者○受身涅槃者。 即是生灭人也。 生者生色界。 受身者受色界生阴也○若是成论文解此人云。 生色界即入涅槃。 杂心有二解。 一同成论。 二云。 生色界断烦恼得有余尽其寿入涅槃。 评家用后释同于涅槃文解也。 故成论为失。 今佛解云。 生色界修道。 尽其寿入涅槃。 迦叶云。 既云受身即应入涅槃。 今何故言尽寿方入耶。 佛解云。 是人受身者。 受身后方断三界烦恼入涅槃耶。 次释行般涅槃。 生色界常修行道故。 行入涅槃。 无行涅槃。 不常修。 任无漏熟。 入涅槃也。 此之三人并生初禅。 于一生中得灭。 受身人根利。 行般人则钝。 无行处中。 次释上流人言得四禅退失者。 此是欲界人得四禅是退失。 钝根人遇因缘即退如远行长病教化等五缘。 即退退失亦具退四禅。 亦言退三者。 据退三为语耳。 若是色界无长病等缘。 即无有退。 欲界利根人不退。 钝人无退因缘亦不退也。 此人既退上三禅。 后舍命即生初禅。 此有三种人。 一者全超。 二者半超。 三者一切处生。 言全超者。 此人根利生初禅。 即超生五净居天也。 半超者。 或生二禅三禅也。 一切处生者。 遍生四禅也。 杂心作此判也。 四禅有二种。 一入无色界。 二入五净居报。 无色灭人乐定。 入三空无色处。 若乐惠人入五净居。 五差薰禅业。 此大势修薰第四禅第九品定善也。 两无漏薰一念有漏。 十念无漏薰五念也。 初则无量百千心出有漏已。 复无量百千心入无漏如常(云云)此中凡有三义简二人。 一乐三昧。 二乐智慧。 又一乐论义。 二乐寂静。 又一修薰禅。 二不修薰禅。 此中凡有三事生净居不但薰禅一种。 数人明但薰禅得生此义为陕。 如首天子至佛所听佛问。 何故生彼天彼有三事无厌。 一供养佛。 二乐听法。 三乐供养僧。 三事无厌故生净居。 故知。 不但薰业。 迦叶论中灭人。 既是利根。 何故不既入涅槃耶。 次问。 色界中何故无中涅槃。 欲界中有耶。 佛答初问可解。 阿难为比丘就王求七宝庄严。 一夜之中得道。 初夜修道。 后夜得初果乃至无学。 即飞至余方入涅槃。 ○答其第二问○明。 欲中有二因缘。 谓内之与外。 为五欲烦恼。 有二涂。 观此过后厌正生故有中灭也。 言外者。 即是外有五欲之因缘。 色界无此外事。 欲界后有二种爱心。 欲爱及与食爱。 色界无此。 为有此过。 至心呵啧于中涅槃也。 得向果故者。 明。 欲界中得入初见道及向。 色界则不得入。 若是成论师解云五方便中有得生色界义。 故得于彼入见道也。 数义则不须也。 善男子。 中涅槃生凡有三种。 此更简中灭人。 未离欲界者。 终受中阴身也。 非是犹是死阴也。 至色界边亦然。 非是受色界生。 但至色界边耳。 若受色界生则属受生人也(文)同疏十一云(明八对今昔)昔者八万天人得初果者。 此是天人合谓天有八万人只有五人○八万天皆得初果○唯拘邻一人得初果○问。 此八万天是何界天。 解云。 上色界天等。 无有初得道义。 若在下界修得初果竟生上界故不论也。 六就两请主以判今昔。 昔是梵王请。 今是迦叶请。 昔是凡请。 今是圣请。 然梵王是那含人。 何以知之。 如瞿伽离。 谤身子目连。 梵王来之。 瞿伽离云。 佛说。 汝得不还果。 汝何意来。 若尔即是阿那含也。 若尔者何得言是凡。 解云。 当请是凡也。 若请时是凡后得果者。 则是有得初果义。 何意上不得初果。 解云。 前时小乘意。 若依小乘无得初果义者。 此王已应前得初果竟方生初禅。 以此论者。 请时已是圣也(文)言前时小乘意者。 指次上上色界天无有初得道义之文也。 前时者只是前也。 问。 尔者梵王初是凡夫后得圣果者是大乘意耶。 答。 不尔。 犹是小乘义也。 何以知尔。 第十九文云。 明。 欲界中得入初见道。 色界则不得入。 若是成论师解云色界得入见道(云云)(具如上文)故知。 是成论师义。 非大乘意也。 问。 若尔何对小乘义而明之耶。 答。 小乘义者当数人义。 谓成论师。 以成实论谓是大乘故。 假为大乘师义故以毗昙家为小乘也。 又小乘三藏意正云色界身入见道。 故云。 小乘色界不得初果。 对此明义举成论师说。 非大乘义也。 既是成论人自所推度故。 非大师之所许也。 问。 依小乘义。 梵王已得初果方生初禅等者。 依毗昙说可许之耶。 答。 未审。 且云。 此亦非论家释意。 但是汉土学者义耳。 亦非正义。 又成论师指数人云尔欤。 涅槃疏十九云。 终不造作共凡夫事者。 河西解。 不同凡夫断善作五逆罪。 今明。 此解殊奢缓。 依今经前暖法无此事。 况后那含耶。 今依婆沙文解此语好云。 凡夫由有妻子枕头洗面等事。 下二果则同。 第三果无此事也(文)涅槃疏十九云。 暖譬十六行。 火譬须陀洹果。 此义于数人后死。 彼云。 须陀洹果第十六心。 至思惟道。 彼云类阿罗果不至思惟至无学。 故十六心至思惟道。 今此中至见道也(文)问。 今文第十六心犹见道者经文如何。 答。 中论行品疏云。 成实师云。 第十六心犹属见谛(云云)譬喻品疏云。 问。 成论云。 取衣时有烦恼。 取衣已无烦恼。 身子是大利根人。 何故不即成罗汉而证初果耶。 答。 婆沙云。 波罗蜜声闻。 必前证初果后成罗汉法如是故。 有人言。 身子博学多闻。 于世俗智慧胜。 于入道智慧劣故。 不及取衣时有烦恼。 取衣已无烦恼人(文)问。 若准此文。 胜身子者。 许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耶。 答(云云)若依有人意可尔。 但未必为正更应寻之。 四种声闻义中论疏第一云。 声闻有四种。 如法花论说。 一决定声闻。 谓本习小乘证于小乘。 二退菩提心声闻。 本发大心退大取小。 三增上慢声闻。 未得小果谓得小果。 四应化声闻。 方便示现。 总此四种若为声闻(文)法花论云。 声闻有四种。 一者决定声闻。 二者增上慢声闻。 三者退菩提心声闻。 四者应化声闻。 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 谓应化声闻。 退已还发菩提心者。 若决定者增上慢者二种声闻。 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 菩萨与授记者方便令发菩提心故(文)同论疏下卷云○从菩萨授记者已下。 第二释疑。 疑者云。 若增上慢声闻佛不与授者。 不轻菩萨。 何故通二人与之授记。 解云。 佛就根熟未熟故。 与记不与记。 菩萨约二种义故所以与记。 一者如前明。 有佛性故得与授记。 二者方便令菩萨发心故与授记也。 问。 若尔。 佛何故不依此二义通授此四种人记。 答。 以菩萨例佛义亦同也(文)问。 菩萨通四人与记。 佛唯二种与记。 今问中何唯牒上慢难之耶。 答。 上慢有二种。 一者凡夫上慢。 论即名上慢。 二者圣人上慢。 谓决定声闻也。 又义云。 且举显。 谓不轻菩萨对上慢人。 经文显故也。 或且举一类显故。 难云。 菩萨何故通二人与记(云云)二人者即决定增上也。 授记品义疏云。 依法花论释。 授声闻记中有四种声闻。 决定增上慢二人。 根未熟故。 如来不与授记。 然决定声闻。 保执小乘增上慢人。 自谓究竟不信作佛。 则不堪与记。 亦未堪破执及会归义。 而此经会一切二乘已成佛者。 盖是对应悟之人故。 说此经明破及会义耳。 增上慢亦尔。 如五千之徒。 不堪闻于破会。 以根未熟故。 常不轻所对增上慢者。 其根已熟堪闻破会故。 为说一乘也(文)此文于上慢前别举决定为增上慢也。 又问。 菩萨与记有二义中。 后记云方便令菩萨发心者。 论云令发菩提心。 疏何云令菩萨发心耶。 答。 即指上慢等名菩萨也。 谓内有菩萨。 机根但未熟耳。 故以方便令其未来发菩提心也。 故法花玄第七云。 问。 无实行人得记者。 常不轻菩萨与四众授记是何等人。 答。 论云。 方便令其发心故。 此是与实行人授记。 问。 若尔前云何实行不得记。 答。 前明不得。 如此中三根人。 现前授记劫数之记耳。 非无通记(云云)此文明其得记人发心也。 问。 法花玄第七明五种声闻○一者退大学小声闻。 如身子之流。 二者发轸学小声闻。 三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四内秘菩萨行外现为声闻。 五增上慢声闻。 增上慢声闻中复有二种。 一者得四禅时谓得四果。 如释论出之○二者不必得禅。 但偏修厌观三毒不起谓得罗汉也(云云)既有五种。 今明四种为不尽耶。 答。 玄又举今四种已云。 此四摄一切声闻。 皆尽与上五种不相违。 但广略为异耳(文)今料简云。 发轸学即决定声闻。 故玄云。 本学小乘行得证四果故名决定声闻(文)又云。 若发轸学小声闻。 前是未发心授记也(文)同是本乘声闻也。 但决定声闻。 唯是正位声闻。 若发轸学小正是正位声闻。 故云未发心。 若通论。 亦摄未入正位者也。 第三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声闻者。 退大应化入一乘已之名也故中根。 领解云。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故知。 退大人正取回心已后名也。 此若通论。 通诸大人也。 广略虽异大旨是同。 问。 本乘声闻若许后时回小入大者何名决定耶。 答。 现在无大机故云决定也。 缘略上云末○故法花论有二种声闻。 有大机者。 谓退大取小人。 无大机者。 是决定声闻。 问。 此二人同生净土。 有何异耶。 答。 悟有早晚。 根有利钝。 问。 住罗汉几时而悟。 答。 楞伽云。 至无量亿劫。 耽小乘空三昧乐。 犹如醉人久久方醒(文)五种缘觉义法品疏云。 问。 辟支有几种。 答。 略有五种。 一本乘辟支。 谓百劫修行。 乃至极疾四世成道。 二者退菩提心辟支。 智度论云。 菩萨若证四谛成辟支佛。 三声闻辟支。 如初果人。 于第七生中。 若不值佛法成小辟支。 不及身子。 问。 此人为在家为出家。 答。 俱舍论云。 往外道法中出家。 着木皮袈裟也。 又云。 住山林中净居天等施其法眼。 四者有犀角喻辟支。 独自出世则大辟支也。 五者有部行辟支。 亦有部党眷属也。 问。 辟支亦有多人共出世不。 答。 经云(报恩经三)五百辟支一时出世。 别有因缘略不具述诸义。 委曲如法花玄章已论之也(文)花玄五云。 总说缘觉凡有四种。 一者本乘缘觉。 谓本发缘觉心后得缘觉果。 但此人有多经劫。 而释论及余论略举有二。 一极迟百劫。 百劫者。 此是大辟支。 俱舍论释犀角喻百劫也。 二极速四世。 中间则多小不定。 此二种人。 成缘觉果决定不值佛故。 花严云。 菩萨从兜率天下放光照之。 若觉知者。 则舍寿入无余。 不觉知者。 从置他方无佛世界。 大经譬之彗星义亦如是。 中论云。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问。 大小缘觉未得果时。 见佛以不如四世得果。 自三世已来得值佛不。 乃至百劫未满亦作是问。 答。 或值佛或不值佛。 此无定也。 二者非本乘缘觉。 其人本是声闻。 于佛法中证得初果。 初果人但十四生满值佛。 则成罗汉不值佛成辟支。 如此之人。 或有值佛义。 以其成辟支竟而佛便出世故。 有值佛义也。 问。 花严云放光照之令灭及移他方。 云何得值佛耶。 答。 此人本愿见佛与前人异故不例也。 问。 但初果不值佛成缘觉。 二果三果不值佛亦成缘觉耶。 答。 俱舍论云。 二果不值佛法亦成缘觉耶。 而不出三果文。 但得那含竟值佛成罗汉。 脱不值佛前有成缘觉义。 但此义既小故。 经论不出之耳○三者俱舍论复有部行缘觉。 其人自有徒众部傥。 如佛有弟子眷属故名部行。 此人行行不必具满百劫。 亦可六十劫。 如身子时节故也。 问。 此人值佛不。 答。 亦不值佛也。 四者变化缘觉。 以众生应见此人在佛世而悟故。 佛世有之也。 问。 迦叶是何等根性耶。 答。 此是本乘缘觉人。 非七生须陀洹人也。 问。 本乘缘觉。 有无量人。 始自四世终讫百劫是何人耶。 答。 迦叶智劣。 身子则应是六十劫已下人也(已上)涅槃疏十二云。 问。 迦叶既是大辟支佛根性。 何得不及身子。 解云。 或可百劫行行未满不值佛。 更行行时满百劫成大辟支佛也(文)仁王疏上云。 初大仙缘觉者。 昔因中作国王。 将诸彩女入园游戏竟。 暂时睡息。 未睡之间。 树木精妙色叶蓊郁。 忽尔彩女毁坏王即思惟。 我不久亦当如此以外况内。 即成大辟支佛故。 名大仙缘觉。 二佛去世后。 闲居静室。 结跏趺坐。 独悟思惟。 忽然成道。 名独觉辟支。 三有七生须陀洹。 藉前解脱分善根。 人天七上生。 更不受第八生。 即成少辟支佛。 三种辟支佛中。 前者最大。 从因缘以得道故名大仙缘觉(文)统略下云(普门品)释辟支有八人八实行八方便。 八实行者。 谓小大一双。 七生人是钝根。 但约闻教即成钝根罗汉。 自悟成钝根辟支。 极利取百劫人。 次于本乘辟支。 后有利钝一双。 极钝四世。 极利百劫。 次独觉及部行一双有。 从众名。 部行缘觉无眷属。 独静山林名独觉。 次菩萨辟支本乘辟支。 智度论云。 菩萨不值佛法。 退证四谛成辟支。 此可通利钝应为八人可知(文)料简之者。 仁王疏列三种辟支。 一大仙缘觉。 二独觉辟支。 三少辟支佛。 花玄第五列四种缘觉。 一本乘缘觉。 极迟百劫。 极速四世。 二非本乘缘觉。 本是声闻前三果人。 三部行缘觉。 不必具满百劫。 亦不值佛。 四变化缘觉。 中论疏列五种。 一本乘。 谓百劫乃至四世。 二退菩提心辟支。 三声闻辟支。 七生人。 四犀角喻辟支。 则大辟支也。 五部行辟支。 统略列八种辟支。 实行八人即四双也。 初小大一双即钝利。 钝是七生人。 利是百劫人。 次本乘辟支。 后有利钝。 谓四世百劫。 次独觉与部行。 次退心与本乘。 实行如此。 应化亦尔。 总开有十六辟支佛也。 问。 三种四种五种八种等缘觉体义宽狭如何。 彼此如何相摄耶。 答。 诸文皆泛论辟支故。 名虽多少其义并尽。 然且据文。 花玄四种。 统略八种。 通实行应化故宽。 论疏及仁王疏。 不列应化故体应少。 或可云。 虽不举应化名。 准统略文。 三种五种并通权实。 又三种四种不举退大。 而仁王三种。 及花玄第三摄之故。 虽不别标而体摄尽也。 次言相摄者。 先以仁王疏三种辟支对论疏五种者。 仁王三者即大中少也。 第二独觉辟支。 虽不名中。 而对前后理是中也。 然大辟支。 应通本乘及退大人。 然依经文。 且是退大值佛闻法故。 其第二独觉是中根。 中根应通部行。 从多分故。 且言独觉。 又一人自悟名独觉。 后化他有弟子故名部行。 其弟子者第三少辟支也。 第三少辟支。 亦应通本乘四世等人。 从多分故。 且云七生须陀洹人。 若尔三根大少略摄皆尽。 论疏云。 五种者前三后二。 二番明类。 谓前三约先来行分之。 第一本乘先辟支。 第二退心先是菩萨。 第三是先声闻。 后二约现在行分之。 犀角独出。 部行有伴。 此亦利钝之差别也。 部行多分钝根。 实通利根故。 花玄云。 部行缘觉。 不必满百劫。 亦可六十劫(云云)故知。 亦有百劫者也。 独出之声闻是利根故。 花玄引俱舍犀角喻百劫。 百劫必是利根人也。 然少分通非极利者故。 仁王疏。 大辟支后少辟支前。 别举独觉辟支。 故知。 中根亦是独出别称独觉。 故知。 非总名独觉也。 正明相摄者。 三种中初大辟支。 是五种中第四犀角大辟支。 亦摄第二退心少分。 统略云。 退心者通利钝也。 即仁王文正举退心故值佛也。 并摄第五部行少分。 义意云。 自觉悟已。 若部行者众乃相依。 若麟喻者唯独处耳。 三中第二独觉辟支。 摄五种中是一少分。 或第二少分。 三中第三少辟支者。 是五中第三。 及第一第二第五少分。 次四种与八种相摄者。 四中第一本乘缘觉。 摄八种中第二对本乘两人。 及第四对中之本乘也。 并摄第三对独出及部行两人各少分也。 四中第二十四生满非本乘者。 即摄八中初对之中七生满人也。 四中第三部行。 摄八种第三对之中部行缘觉。 除其独出。 及除第二对中极利。 以其本乘极利是独出故。 余可摄之。 义意云。 部行中百劫利根者。 必非本乘。 或从声闻来。 从菩萨退者耳。 四中第四变化。 即摄通八种应化其义显也。 问。 统略八中云。 菩萨不值佛法退。 成辟支(云云)此通实行及方便也。 花玄四种中云。 变化缘觉在佛世。 若尔如何相摄耶。 答。 变化缘觉本在无佛世。 是缘觉之本相也。 而言在佛世者。 意显亦在佛世出也。 此对上不值佛人。 言此变化亦通在世也。 问。 三种四种五种八种单重增减义云何。 答。 今见诸文。 其义或过或减。 然以取类收之并应尽之。 然多有重说。 谓三中大辟支外。 出独觉辟支似重说。 不举应化退心似阙减也。 四中非本乘不举利根百劫。 又不别举退心似阙减也。 一义云。 非本乘者实通利钝。 一义云。 声闻乘来者。 仍本性故唯钝根也。 前义为胜。 退心缘觉即是第三部行也。 本乘中钝者。 并非本乘。 先声闻人。 即是部行。 然别说第三部行便似重说。 应云。 是退菩提心缘觉也。 故有满百劫利根者。 而如佛有弟子不乐独静。 以是本菩萨根性故尔。 故知。 四种实不增不减也。 五种中不言应化者易也。 谓就实缘觉分别之。 或应化通诸类也。 第三声闻辟支。 唯举七生小人不论百劫极利者便似阙也。 一义云。 若声闻凡位中转趣缘觉者。 或名非本乘。 即通利钝。 乃至百劫。 或即此人名本乘缘觉。 未证声闻圣果故。 不名先声闻辟支也。 其中独出者。 第四犀角摄。 并出之者。 第五部行摄也。 于此五中。 后二类中摄诸辟支乃尽。 如何别说前三种耶。 应言。 两门明义非无用重说也○次八种中多有重说。 然以四门明义欲委悉故尔。 智论俱舍论等多唯说二类耳。 譬喻品疏云。 □舍论明。 缘觉有二种。 一部行缘觉。 谓有部党眷属。 是小缘觉。 二犀角喻缘觉。 即是独觉名大缘觉。 其人独静山间。 即是今文乐独善寂也(文)(新巽同之)涅槃疏九云。 若是大辟支佛。 则独出不并名为偈伽狩角。 此偈伽狩是独角。 只有一角。 譬大缘觉独出世。 小辟支佛。 则得并出故云有五百辟支佛。 俱出明此小辟支佛。 并是七生须陀洹人(文)(此文但明大小二类辟支耳)涅槃疏第十二云。 如大论明五百辟支佛出世。 此则是七生须陀洹人也。 若是大辟支佛。 一向不并出故。 婆娑中立大声闻。 如舍利弗亦不并出。 况缘觉人也(文)问。 仁王经初八百万亿大仙缘觉在同闻众疏名大辟支也。 今何云大辟支佛一向不并出耶。 答。 涅槃疏合因缘觉及独觉辟支为一大辟支。 然言一向不并者。 一人悟道。 悟道已或有唯独一全无伴者。 或有余钝者来随前。 是不并义也。 类身子故。 身子出时岂无余劣诸声闻乎。 问。 若尔大仙应唯一人。 何故仁王云八百万亿耶。 除一人其余皆少辟支故耶。 答。 实尔。 而经言大者。 且据其胜者言耳。 或对七生满钝者故亦名大辟支耳。 六种性中不动摄故。 而不如独出人。 涅槃疏据极利者云一向不并也。 又退菩提缘觉。 虽是极利。 亦有部傥也。 又仁王三种非大中少。 但是大小二人。 而于大者分二类也。 初是并出而大义意云退菩提心人也。 次是独觉不并。 亦是大辟支。 而唯独一故别明之。 问。 若许大辟支佛有并出者。 依何道理以大论五百辟支定七生须陀耶。 答。 此是一往二类之中。 简大属小。 非尽理义也。 又约多分尔故。 若细论之。 虽非七生须陀洹人。 亦有大辟支有多众者。 亦有本乘钝根部行者也。 法花玄第五引俱舍云。 二果不值佛法。 亦成缘觉者(考旧俱舍。 未得之)又云。 但得那含竟值佛成罗汉。 脱不值佛亦有成缘觉。 但此义既少。 故经论不出之者。 一义于无佛世得那含已。 花不值佛得无学果便成辟支。 前得第三果犹是声闻人也。 至无学果得独觉名也。 若尔七生须陀及斯陀果向无学时。 是经那含何云此义既少耶。 一义云。 有人于佛法中得第三果已即值无佛法时成辟支也。 如得戒人值佛法灭而不舍戒。 准此故知。 得第三果已。 即于现身值法灭也。 此义实少也。 问。 辟支能令人得暖法等及四果辟支耶。 答。 统略下云。 问曰。 辟支不能令人得暖法及四果。 能令人成辟支不。 答曰。 能也如五百仙人。 初人成辟支竟。 教余四百九十九人。 并成辟支。 所以者何。 圣人应在无佛世根熟故。 能令成辟支。 既无佛法无后圣教。 及根钝故。 不能令人成声闻也(文)花玄五云。 问。 大辟支根既利。 何故说法不能令人得暖法乃至圣果耶。 答。 辟支出无佛世时。 此是正法已尽。 乃至亦无末法此时众生。 根钝故无得暖法义非辟支佛不能令其得道。 辟支能化必利。 而所化必钝。 声闻能化所化则通也(文)化城喻品疏云。 缘觉多为人现道。 假令说法唯说一偈。 又云缘觉出无佛世。 众生薄福钝根虽闻说法。 而不能深悟。 亦不堪多说(云云)大乘义章云。 缘觉出世无九部经。 无教可依故不能说(云云)此与统略无后圣教之释同也。 涅槃疏十二云。 依大论云。 缘觉之人若说教者。 亦能说一偈两偈而不能多说也。 而与此文不相违者。 此中云不能广说故名不说。 大论取小说故有所说也(文)花玄等云。 不能令人得暖法等者。 依涅槃说也。 问。 泰法师俱舍疏引正理云。 虽有此理(非无慈悲等也)而今测量。 彼知。 尔时有情根欲入见谛等。 不藉他教故不说法。 以调伏他除此。 所余摄有情事。 无劳设教现通即成。 又诸独觉阙力无畏(等文)统略释云。 缘觉教余人令成辟支者相违如何会耶。 答。 统略云圣人根熟故等者。 契正理论有情根欲入见谛等也。 然言能者据一偈及现通耳。 正理约不劬劳多说教也。 然摄余有情云无劳设教现通即成者。 应云终日现通少设勤劳故别说也。 然正理说。 据凡夫入见道说也。 统略约圣人进成无学论之。 实义应通欤。 问。 统略云。 五百辟支一人先悟道。 所余圣因此得道者。 何故本事经说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 诸仙见一猕猴威仪得独觉耶(俱舍引之)七生须陀不执苦行非外仙故也。 答。 虽不执之。 同其相故。 且名外仙实是圣人。 又所说事同异可寻。 仙光中论疏记云(法品处)经云。 五百辟支等者。 报恩经第三卷云。 佛言。 过去鹿母夫人。 生五百子自悟无常。 出家成辟支佛。 乃至广说(已上)婆沙云(四十六)伊师迦山五百仙人。 本是声闻也。 问。 论疏所引退心证文之正文如何。 答。 智论第四十一云。 复次是补处菩萨。 离欲来久具足佛法以方便力随补处法生兜率天。 未证四谛者。 故留不证。 若取证者成辟支佛(文)问。 若取证者者是假设语耳。 何为退心证耶。 答。 故留不证者明不退相。 若取证者者明退人也。 问。 缘觉之人发心得道由教力耶。 答。 发心由教故。 法花云。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 未独善寂名辟支佛乘(云云)得道离教故。 法花云。 求自然惠也。 论疏等云无佛世时出也。 中论法品颂云。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 长行云。 若佛不出世无有佛法时。 辟支佛因远离生智。 若佛度众生已入无余涅槃。 遗法灭尽。 先世若有应得道者。 少观厌离因缘独入山林。 远离愦闹得道名为辟支佛(文)论疏解云。 问。 其人何故不值佛也。 答。 其耻声闻从师惮。 佛道长远二盈之间。 故出无佛世(文)嘉祥诸文正用此说故。 以大迦叶斥为声闻。 于缘觉类不列之也。 迦叶由闻法成无学果故也。 然细寻之。 缘觉亦由教也。 故宝窟释求缘觉者授缘觉乘云。 亦有二种授义。 一者诸佛菩萨以神通力起风动树回而叶落令其思量故云授与。 二者以人为缘。 如猕猴教仙人坐禅遂得缘觉。 亦是授义(文)统略云。 辟支○能令人成辟支不。 答曰。 能也。 如五百仙人。 初人成辟支竟。 教余四百九十九人并成辟支(云云)又涅槃疏云。 能说一偈两偈(云云)问。 初人成辟支者由猕猴教欤。 答。 初人由猕猴。 其余仙人由初人得悟。 又一义云。 初人者是猕猴于余处所见也。 余仙皆由见猕猴故。 推功归本云初人教也(俱舍疏引本事经可见之)问。 华严经说。 菩萨下生时放光。 有辟支佛觉知取灭。 若不觉知移他方者。 麟喻部行中是何耶。 答。 应言部行也。 花玄四种第一本乘中略有二。 一百劫大辟支犀角喻也。 二极迟四世。 中间多少不定。 即文云。 此二种人。 成缘觉果决定不值佛故。 华严云。 菩萨从兜率天下放光照之(等文具如之)准此文知。 是本乘部行也。 仙光疏记云。 彼经第四十三卷末菩萨摩诃萨。 临命终时。 于右掌中出大光明名净境界。 悉能严净。 三千世界若有无漏诸辟支佛觉斯光者。 即舍我命。 若不觉者。 光明力故。 从置他方余世界中(云云)是本乘故不值佛。 部行故有多人。 一义云。 通部行麟喻。 其中一人是麟喻。 余皆部行(如身子不并出人也。 而与余劣者并矣)问。 小乘意忍法位有三乘相作义耶。 答。 无相作义也。 花玄五云。 问。 小乘义忍法已前犹有退。 三乘根性未定。 有三乘相作义。 忍法已去。 则三根已定无相作义。 迦叶今住何位而值佛耶。 答。 今须进退论之。 若大辟支佛与佛齐。 佛入道有二说。 一云。 从暖法已去入观至尽无生方出。 辟支亦尔。 二释云。 佛从不净观去至尽无生方出。 大辟支亦然。 迦叶是大辟支。 应胜身子而不及身子。 故知。 非大辟支○后胜七生满人。 则是中根辟支。 可得住暖顶二善根。 不值佛而成缘觉也。 问。 缘觉住二善根成声闻。 为退根性为不退根性耶。 答。 暖顶既退堕恶道。 何故不得退根性耶。 俱舍论云。 缘觉住二善根时。 但闻佛教依教得道转名声闻耳。 实非退中根作下根也。 今谓可具二人。 一者退中根作下根故。 缘觉成声闻。 二者迦叶之流。 不值佛则成缘觉。 值佛则事佛为师。 已为弟子故名声闻耳。 根性如故○复有不转根义如七生人。 不值佛成缘觉。 实非进根义。 迦叶缘觉成声闻。 岂有退根义耶(文)问。 俱舍云。 转声闻种性二成佛三余(云云)(新俱舍)声闻忍位不成佛者。 于恶趣得非择灭故。 菩萨为利众生往恶趣故也。 故声闻忍位许转趣辟支。 今何故云无相作耶。 答。 佛性论明有部义云。 忍位已上得自乘性也。 今依此等说。 非必问俱舍也。 又一义云。 俱舍云。 忍位趣独觉乘者。 但改愿改行名转耳。 实不转根故不相违。 问。 声闻缘觉相对有同异义耶。 答。 有之。 谓七同义十一异义也(依化城品疏。 又花玄八有六因十异。 与此有开合广略殊)问。 七种同义者何。 答。 一断惑同。 谓同断见思二惑。 二出义同。 同出三界。 三智同。 小乘说同得尽无生智(依大品同得一切智)四涅槃同。 同得有余无余二涅槃。 五见同。 同见四谛理。 六知同。 同知去来八万劫事。 七小乘同。 同为一小乘。 问。 十一种异者何。 答。 法花疏云(化城品)异义乃多。 略明十一种异。 一者根有利钝异。 二者修因长短异。 声闻极疾三世。 极迟六十劫。 缘觉极疾四世。 极迟百劫。 三者时异。 声闻与佛同世。 缘觉与佛异世。 四者有悲无悲异。 如智度论。 三兽被围。 声闻如鹿但免自身。 是故无悲。 缘觉如羊虽得出国。 回顾念子即有少悲。 五者福德厚薄异。 缘觉身必有相好。 但或具足不具足。 声闻身。 或有相好或无相好。 六者有印字无印字异。 豫觉手中。 有十二因缘印字。 声闻手中。 无四谛字。 七者现通说法异。 声闻多为人说法。 缘觉多为人现通。 假令说法唯说一偈。 八者利益浅深异。 声闻说法。 能令人得七圣七贤。 缘觉说法。 不能令人得暖法顶法乃至罗汉○九者境界异。 声闻天眼。 依智度论及杂心。 以二千世界为境界。 缘觉天眼。 以三千世界为境界。 十者出处异。 声闻出于人世。 缘觉隐处山林。 十一者渐顿异。 声闻渐得四果。 缘觉顿证一果也(文)问。 统略云(化城品)说二涅槃○为二涅槃者。 同性经明缘觉有十地。 十地中有习气。 薄地以利根故。 长断习气名中涅槃。 声闻不断名小涅槃(文)若尔可云习气断不断。 何故不明之耶。 答。 疏文云。 异义乃多。 略明十一(云云)譬喻品疏云。 有人言。 具约智断优劣。 声闻但断正使。 缘觉侵断少习。 菩萨结习都尽。 今谓中乘断习经论无文。 但取智有优劣譬三车不同耳(文)问。 既有同性经文说缘觉断习。 何云经论无文耶。 答。 如十地论五种相等。 正明二乘同异。 文不说中乘断习。 适有别经。 其文不分明说其义也。 立十地名义犹难知也。 又诸经论多分不说也。 又破有人自不引文。 恣立义故云无文也。 大师对此且立得灭同义也。 后时考文。 成异义。 然统略一部。 多改古义。 其意见上卷首也。 问。 缘觉果人在法花坐悟一乘耶。 答。 法品疏云。 问。 辟支既不值师。 于何时中回小入大。 答。 法花玄义已具辨之。 今略论四句。 一者缘觉果人。 既不值佛。 于三界外闻法花经回三入一。 二者缘觉因人及声闻三果。 于三界内闻法花经回小入大。 三者罗汉之人。 若值佛闻法花经界内入道。 若不值佛生三界外闻法花经方受一乘。 四者增上慢二乘。 保小拒大。 于界内外并不入一乘。 若依此文。 唯于界外闻经。 然实不尔也。 法花疏云(授记品古疏新撰同)问。 授声闻记。 与缘觉记。 云何异。 答。 大开四句。 一者缘觉果人。 但在三界外闻法花经。 亦界外得记。 二者缘觉因人及声闻因位。 并在界内闻经得记。 罗汉有二。 一者值佛界内闻经得记。 二不值佛如化城品中明。 佛灭度后罗汉。 生三界外闻经。 然后得记。 此四句大判为言也。 问。 何以得知缘觉界外得记。 答。 华严云。 菩萨将欲下生前以天眼观世界。 若有缘觉。 放光照之。 若觉知者。 即取灭度。 不觉知者。 移往他方。 他人界内既不值佛。 故知。 界外闻经方得记也。 若有缘觉值佛者。 亦有于界内闻经得记。 此义少耳(文)问。 缘觉出无佛世有何意耶。 答。 中论法品疏云。 其耻声闻从师惮。 佛道长远二盈之间。 故出无佛世(文)法花新疏云(授记品)一云。 其自发愿出无佛世。 耻声闻从师惮。 佛道长远。 二为其修无等业。 如日不并照王不双治也(文)又仁王疏云。 问。 缘觉者出无佛世无师自悟。 今何故列为同闻。 答。 诸大仙人在香山中语因缘以得道。 今闻。 如来放光动地。 寻光而来故。 阿难即列为同闻(文)此明辟支得道已后闻有佛出而来见佛也。 言山中悟道者。 成问中出无佛世也。 今闻已下。 明为同闻也。 此释不约应化而解。 故知。 实类值佛闻法。 又法花疏明云。 有缘觉值佛。 界内闻经得记。 非但值佛。 闻经亦悟法花得成佛记。 问。 中论疏何故缘觉果人偏云界外闻法花经。 罗汉之人界内界外二义通耶。 答。 法花疏文。 同明四句而后云。 此四句大判为言。 又云。 缘觉值佛者少也。 问其少分值佛者何人耶。 答。 难定。 且云。 退菩提心中一类本愿见佛心强者。 虽退取缘觉。 亦得值佛及四依等。 问。 仁王疏云。 今闻如来放光等者。 何不言见光觉动而言闻耶。 答。 仙人虽见光照及觉动地。 而不知佛之所为事。 或闻天神外来等言。 是佛所为。 仙闻方知故云闻也。 又言寻光而来不云见佛而来。 实有深旨。 问。 但般若座来法花经不集故云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故玄论明云。 中根人鄙声闻从师后惮。 佛道长远。 是以其人出无佛世成辟支佛。 故法花座中无缘觉也(云云)又举麟喻及四世缘觉二种果人云。 决定不值佛。 即引花严大经及中论说。 结成法花座无缘觉也。 今何故云闻法花耶。 答。 玄举四种缘觉为释值佛不值佛也。 第一类中。 举麟喻及四世等少辟支结云。 此二种人成缘觉果决定不值佛(乃至)若尔者法花之座何由有缘觉耶(云云)第二非本乘。 是七生满人云不值佛成辟支。 如此之人。 或有值佛义。 以其成辟支竟。 而佛便出故有值佛义也○此人本愿见佛与前人异故不明也(云云)第三部行缘觉云前不值佛也(云云)(亦者初人不见佛。 今此人亦不见也。 不言定不见佛也)第四变化佛世有之。 故知。 实类非本乘者。 亦得见佛三果成辟支。 既见佛。 况菩萨退大本愿见佛。 何不值佛耶。 然今乘云。 花玄中第三类部行缘觉。 即退心缘觉也。 所以然者。 本乘部行第一类摄。 先声闻人。 即第二类。 更有何部行为第三类耶。 又无所对独出之人故。 故知。 此人退大缘觉也。 问。 退大缘觉本愿见佛。 何故玄云不值佛也。 答。 不言决定不见佛也。 问。 七生满人。 何故明值佛。 而于退大不明之。 答。 七生人但由钝根经生。 不起不值佛愿。 退心不尔。 本虽菩萨。 而退大时发中乘愿。 鄙声闻从师。 略同本乘故云亦不值佛。 然由本大乘时愿亦得值佛。 亦由愿出无佛世。 业障有故不值佛也。 虽不值佛。 由佛实加冥助力故。 因四依等界内回心。 准智胜结缘下根声闻。 虽是退大。 亦入涅槃。 无醉入无余故即生净土。 由先大心早悟一乘。 故知。 退心辟支现在界内。 或值不值。 又值者应少也。 花玄五云。 问。 何故唯声闻领解无缘觉耶。 答。 本乘缘觉不在座故。 不得领解(云云)此文唯云本乘不在座也。 同第六释缘觉有领解有索车不同菩萨云。 无缘觉领解此有其义。 以缘觉果人出无佛世(云云)(意云。 因人有索果人无也)又云。 当法花坐。 唯有罗汉无缘觉果故。 唯是一人索三耳。 非二乘果人索三也(乃至)又虽无缘觉。 悬为缘觉果人作索车譬。 令缘觉因人领解亦无失(云云)花玄第八卷明十异中云。 八罗汉必在佛世。 缘觉不定也。 问。 缘觉所观如何。 答。 十二因缘也。 亦即是四谛也。 又十异中第六异云。 声闻观法略。 谓四谛。 缘觉观法广。 谓十二因缘(文)花玄八云。 次明三轮义。 一为声闻转。 四谛此则三转。 谓示劝证也。 为缘觉明再转。 谓十二因缘相生及以还灭也。 为菩萨说六度轮。 但明一转不三说六度。 亦不言有生灭二也○次明通方义者○三乘人同观十二因缘故。 得通为三乘人转十二因缘法轮○力二乘人说生灭十二因缘故。 名为二转。 为菩萨说无生灭一中道正观。 名为一转○生灭十二者。 即是相生及还灭也○次明四谛通别者。 为二乘人说有量四谛。 为菩萨说无量圣谛。 问。 何文明为缘觉人说四谛耶。 答。 十二相生即苦集。 还灭即灭道义。 可知。 又释论往生品云。 菩萨若证四谛成辟支佛。 即其文也○通得为三乘人说六度○(云云)名教抄第七建仁二年五月十五日。 于东大寺为兴法利生书写之毕。 三论学者沙门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惠文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 依他之合力写此帖了。 三论宗英宪(生年二十)名教抄卷第八此卷有三科(附一乘义)十地义。 二种生死义。 三种意生身义。 十地义言十地者。 一欢喜地·二离欲地·三明惠地·四炎惠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惠地·十法云地。 大乘玄佛性义云。 一师云。 因果本来不二○虽复不二而开因果二。 菩提心为因。 佛则是果。 此是一重开也。 又明。 果不可顿阶。 所以因中开为十地。 此是第二重开也。 如是于一一地中。 或更开为三。 乃至为四。 如初地。 先开为十回向乃至十信等。 斯则初地为始。 十地为终(文)今可。 以此文为正意耳。 余五十二位等。 皆是傍义也。 言一师者。 仙光院传云。 是兴皇和尚也(云云)玄涅槃义辨正义处云。 今时一师。 每以涅槃经为证(云云)问。 何故称兴皇师为一师耶。 答。 学者牛毛成者。 麟角故云一师欤。 又可云是山门一家之师。 故云尔欤。 问。 法品疏云。 一师相承开之为五(云云)仙光疏记释此文云。 一师者古旧三论师等(云云)此似举不正义古师也。 若如此不定者。 一师之语非指南欤。 答。 彼云一师相承其所传者。 古旧说之欤(可更重习定)言因果不二者。 因缘品疏云(重牒八不)阶级无阶级。 唯一无生观(云云)言开因果二等者。 八不疏次句云。 无阶级阶级。 故有五十二位不同(云云)言果不可顿阶者。 实是因不可顿满耳。 而言果不可顿阶者。 因非顿成故。 果不顿得。 考实论之十地。 渐得清净故时长久。 果若得时。 必是顿得。 故云佛果顿得清净也。 问。 不可顿阶者。 宗家意定不许顿悟者欤。 答。 如下别论之言一一地开三四者。 三者入住满十地修三也。 四者亦应地地修四(上下分二二修二欤)或应云。 且第十地入住满三。 更开等觉故。 故乃至为四也(未详)言如初地先开为十回向等者。 三十心十信等。 皆于地前立之。 何言初地为始耶。 应知。 据真悟从论其开合耳。 故玄次上文云。 故一师云○而华严所明十地从佛智慧。 于此是真悟菩萨(云云)均师章第五云○四相似乘位即三十心也。 五从初地已上至金刚心真乘位(云云)(总分六位也)故知。 真悟菩萨以初地为始。 其十回向等。 亦是初地方便乃属初地。 如声闻四果。 以七方便摄属初果之义也。 故摄论云(第十一)愿乐行人自有四种。 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为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云云)若正论真悟菩萨应是十地耳。 但于初地傍开三十心等也。 法花玄五云。 华严璎珞仁王摄大乘论十七地论五凡夫论等。 皆有五十二位。 地前有四十心。 初即是十信十住一僧祇行始乃得之○又大集经分明辨四十心。 三十如前。 次有四等六度复有十心(文)问。 考华严经。 但说住行向地不别说少信位。 何云彼经有五十二位耶。 又等觉位彼经何文说之耶。 答。 彼经说。 贤首位在十住前。 即是信位。 准余经说细分为十耳。 贤首菩萨品云。 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 一向求菩提。 坚固不可动。 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云云)(花严第二会初云。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顶菩萨随喜心不断如来性云云)○璎珞经贤圣名字品云。 名字菩萨常行十心。 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惠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文)仁王疏下云。 问。 云何名十住。 答。 一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也(文)又云。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也(文)又云。 十回向者。 一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我回向·六平等善根回向·七等观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也(文)十七地论者。 贞元录第二十四云。 十七地论五卷梁真谛译。 右与瑜伽论同本异译。 既阙其本(云云)续高僧传第一云○适得五卷。 与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云云)今推大师先引彼论说。 然后代阙欤。 五凡夫论者。 贞元录第二十八卷。 入伪妄乱真部。 即云。 五凡夫论一卷。 隋开皇十四年所撰。 录内伪八十余部之一也(云云)问。 何以伪论为证耶。 答。 习修异也。 又今非必为定欤。 次明断惑义。 大乘玄涅槃义云。 有人言。 从初发心断五住烦恼。 同粗同细○今明。 十信伏见一处住地。 十解断尽证人无我解。 十解伏欲爱住地。 十行伏色爱住地。 十回向伏有爱住地。 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 初地已上断十重无明(文)(佛果障如何。 此于十地修心断虽属第十地障不别开之欤)或一本又云。 地持论云。 二障三处过。 地前一向伏初地。 至十地断烦恼障尽。 从初地断智障。 至金刚心断智障习气(云云)(此文有三门分别可知之)又云(或本也)问。 前明断伏。 以何文证初地断见谛与思惟。 答。 十住论云。 初地断见谛尽。 又断三界思惟。 问。 以何文证初地以上断十重无明。 答。 相续解脱经云。 断二十二愚。 初地断二愚。 第十地断二愚。 金刚心断二愚。 合为二十二无明。 摄论云。 断十重无明。 初地断凡夫性无明(云云)又别本涅槃章引地持云。 地前一向伏(云云)今案前辨正义云。 见一处住地十解断尽(云云)故余文云。 初地断见谛尽云。 地前一向伏者。 盖是傍义且不用之。 或非正本谁可依用也。 宝窟中卷云。 断惑义别有大章(云云)此应是大师别造断惑章。 如三卷二谛义也。 然今时不传之。 次文云。 若依三藏十信伏见谛。 十解断见谛。 十解伏思惟。 十行断思惟。 十行第七心去。 伏无明及四住习位。 初地已去断无明四住习(云云)此义地前未至十回向已断尽四住正使。 与今地上变易义异也。 非所用也。 玄涅槃义云。 摄论师云。 地前伏四伏上心。 初地已上方断种子。 成论师明。 地前伏见谛。 初地断上品。 二地断中品。 三地断下品尽。 四地断修道上品。 五地断中品。 六地断下品尽。 七地断习气。 八地已上断无明三品尽(文)此义明断惑迟晚。 地前一向伏。 地上方断四住正使。 八地已上始断无明也。 此亦不正义也。 统略下(本云)伏断位义不同。 上依一途。 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习及无明正使○初地至法云开四住习及无明正使各为三品。 初地至七地断上品习。 八九断中品习。 十地断下品习。 初地至七地断上品无明。 八九十断中品。 佛智断下品(云云)药草品统略云。 依真谛师意。 十信但伏见谛。 十解则断见谛。 或伏修惑至十行。 第六心断修惑尽。 与二乘齐。 十行第七心已去。 伏四住习及无明也。 初地已去断四住习无明也(文)化城统略云。 问。 何位受变易生死。 答曰。 此义不定。 若如前判十行六心断三界惑尽。 与二乘齐受变易。 尔前受分段(云云)又窟中云。 依三藏释摄大乘及仁王经并云。 十行菩萨断惑与二乘齐。 即十行之人为大力菩萨也○乃至今谓位义难知。 忆生罪过。 不可定判也。 若依法花论数处分明。 文的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 即知。 初地已去是变易生死大力菩萨也(云云)又云(断惑位门)若依三藏十信伏见谛。 十解断见谛○(如上出之)今此中大意。 四住二乘所断。 无明佛地断尽。 若依前文。 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 此三人同受变易生死。 若尔即二乘与初地菩萨同断四住尽。 从初地至佛地断于无明。 其不尽者。 地持法花疏中已释(云云)依法花论。 地前为分段。 地上为变易也。 数处者。 处处多有此说也。 八生一生菩提六根清净等也。 若以初地为变易者。 初地初心断四住尽。 如二乘无学方受变易也。 意云。 大力菩萨者受变易身。 而以法花论以初地为变易。 故知。 大力是地上菩萨。 又知地上方尽四住也。 言法花疏已释者。 指统略释欤。 谓初地上于四住习及无明。 各分三品断之也。 胜伏惑义标云且依一途意。 且述三藏释也。 又法华义疏云。 依法华论释分别功德品。 地前菩萨界内受生。 登地已上界外受生。 依智度论。 七地菩萨肉身中得无生忍。 舍肉身受三界外法性生身。 依真谛三藏释。 摄大乘论意用。 十行第六心者。 则受界外生。 经论不同难可详定(云云)言法性生身者。 是变易身故加生言也。 化城统略会智论云。 此是离粗相为肉(云云)意云。 粗相为肉。 离粗相为离肉身也。 仁王疏会云。 借相解义(云云)仁王疏云。 依智度论。 前世因缘。 七地菩萨有肉身。 七地声闻地。 声闻肉身成道借相解义。 故云肉身也智度又云。 初地名法身。 况七地肉身。 肉身者此是变易法身也(云云)(受持品)今案。 此等诸文。 以初地初心尽四住正使。 受界外生为正意耳。 宝窟评旨□阶大乘玄文也。 统略且述一途耳。 余文或直申诸义。 未为定量欤。 问。 玄涅槃义云。 十解伏欲爱住。 乃至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者。 其三住地。 于何位正断之耶。 答。 欲爱住地。 十解伏之。 十行初心断尽。 色爱住地。 十行伏之。 十回向断尽之。 有爱住地。 十回向伏。 初地初心断尽。 文云。 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者。 且据总说。 何以知然。 见一处住地文云。 十解断尽故也。 问。 伏与尽处明其始。 尔其断位何。 答。 此文不明之。 今且应云。 伏位长断位短。 如声闻断道。 见道十五心等时分极短。 菩萨即断此惑时何假长时耶。 故知。 十信终心断见一处。 十解初心界外云断尽也。 十解伏欲爱者。 长时伏之。 终心方断入十行也。 色爱十行长时伏之。 终心断之方入回向。 有爱回向长时伏之。 终心断之。 又即断尽已入初地也(无碍解脱至下知之)问。 玄涅槃义。 但明四住断位及十重无明。 未论四住习断位。 尔如何可知之耶。 答。 窟中云。 若此四住地正使者。 若治断时。 无明不必断。 论其习气。 要断无明尽。 习气方尽。 如地持说。 十地断习气。 佛地断无明(文)维摩疏一云。 欲菩萨德云(有无二边无复余习)问。 智度论云。 为菩萨时断烦恼得佛时断习气。 若无余习与佛何异。 答。 习有粗细(乃至)依地持论明。 十地菩萨断烦恼障习已尽。 至佛除智障始穷。 此经明尽据烦恼习。 智度论云不尽约智障未倾(文)此中有二释。 言习有粗细者。 初释意。 四住习中。 粗者十地尽。 细者佛地尽。 第二释云。 依地持十地断习者是烦恼习。 智论云。 不尽者约智障。 准此文意。 窟中卷文。 亦是二释也。 若依后释意。 智障者是无明住地。 其习气者。 乃是无明中品细者耳。 非是恒沙。 若论恒沙是四住习也。 又一义云。 与无明地同体惑。 亦是恒沙摄也(如别论之)问。 言佛地断无明者无碍正断欤。 答。 佛智但是解脱。 非无碍正断也。 玄二智义云。 此义旧有二师。 或言金刚心断。 或言佛智所断。 即萨波若断。 今明。 大品云。 菩萨无碍道中行。 佛在解脱道中行。 无一切暗。 详此文意。 无碍解脱俱有断不断义。 若一念正观惑不现前。 即无碍正断解脱出居累外故解脱不断。 故云佛在解脱道中行无一切暗也。 若言解脱续。 于无碍镇前无惑之处遮未来惑不得续生。 即有遮断故亦名断。 无碍正断故。 得言金刚惑尽。 未有解脱。 遮未来惑得云不尽。 故尽与不尽二说不违(文)窟中云。 问。 佛是无学之人。 菩提是无学之智。 云何以无学人秉无学智。 更断烦恼耶。 答。 佛智断与不断。 自古爰今凡有两释。 一云。 金刚心为无碍断佛果起证。 即金刚心断。 佛果不断故。 大品云。 菩萨在无碍道中行。 佛在解脱道中行也。 二云。 金刚心无碍伏。 佛果起即断。 用此文也。 今所得者。 捡众经论。 以金刚心断。 而此文云果断者。 詺佛果解脱道起证。 故名断耳。 又无明常相续。 金刚心断其前念佛果起。 镇惑无处。 而遮后念。 种类不生故名为断(文)见此释文。 金刚心时现在无惑。 而是有为生灭智故。 体是妄心无明住地(甚此极难义也。 然有案事以于此六识及心法智可习合之。 仁王受持品疏云。 又云至金刚未际一念元品已来一刹那惑在○以因对果心内带惑等文)问。 金刚无碍佛智解脱者。 亦得言地前为无碍初地为解脱乎。 玄二智云。 有人云。 亦得。 如此小乘即苦忍之前习行未久。 但伏非断。 大乘地前修行积时。 是时能断也。 今谓不然。 大小乘义乃优劣悬如来制立。 大格相似。 小乘即七方便伏。 苦忍断之。 大乘三十心伏。 初地断也。 初地中自开无碍解脱。 无碍正断。 解脱遮断如上释也(文)次明损生义(亦明受生)玄涅槃义云。 问。 何以得知地前为分段初地已上为变易耶。 答。 涅槃云。 初地菩萨破二十五有得金刚三昧。 若回小入大声闻。 从初发心受变易果报(文)窟中云。 若依法华论数处分明。 文明。 地前是凡文。 受分段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 即知。 初地已去是变易生死(云云)仁王疏中云。 十信已能离三恶道(云云)法花论云。 八生一生者。 谓诸凡夫决定能证初地。 随力随分八生乃至一生证初地故○以离三界中分段生死。 随分能见真如佛性名得菩提(云云)(又六根清净文)法花疏云。 次明八得菩提者。 第二辨指生益○今明经论论中有二种生。 一者应生。 二者实生。 如智度论释往生品明一生菩萨及三生菩萨。 并是应生。 何以知。 然住十地菩萨不受人天生。 而今受人天生者。 此是应生。 今言。 八生乃至一生者。 以八过受人天生故得菩提。 乃至受兜率天一生。 当得菩提故是应生也。 然应生有多小者。 随缘故尔。 亦得。 由情理深浅断惑轻重。 是故应生多小也。 次言实生者。 如仁王经欲菩萨三十生功德。 一地有三生。 谓入分为初生。 住分为中生。 满分为终生。 摄大乘论地论悉有三位。 若依此义明八生者。 本是七地终生之人。 闻经力故登八地始生故余八生在。 本是八地生之人。 闻经力故得入八地住分余七生在○得入满分犹六生在○得入九地初分余五生在○得入住分余四生在○得入满分余三生在○得入十地初分余二生在。 本是十地初分。 闻经得入住分余一生在。 本是住分。 闻经力故得入十地满分。 使唯道场得成佛。 盖是一方次第悟作此论云。 若超语者。 其间无定。 权实二生。 正就实生以闻经得实兼故也。 依法华论云。 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 此以初地离三界分段生死。 随分能见真如佛性名得菩提(云云)新撰疏云。 由来作损生解如仁王摄论等。 十地各各三心○明此菩萨是七地满心之人。 有无明住地烦恼分为九品。 则润九生为九生缘。 今七地终心。 以闻经力故登八地。 入心断一品惑损一生。 余八生在(乃至十地)本是住分闻经力故断一品惑后损一生得入十地满分。 便唯道场成佛。 今以法花论为定不同向释(云云)论疏下云。 次明非无上菩提。 以离三界分段生死。 明有所离也。 以此文证。 地前菩萨犹受分段生死。 以定诸解也。 有摄论师等或言。 地前已离分段。 无文证也。 复证地前并是凡夫也。 问。 摄论云。 十解菩萨得人无我名为圣人。 此论云。 地前是凡夫。 云何会通。 答。 依仁王璎珞及以此论。 地前是伏忍相似圣耳。 等即是圣也○吾初读此论○不知三品之益。 论数百返始乃解之(云云)问。 四住烦恼习气至第十地尽(云云)尔分段生死习气亦可至第十地耶。 答。 仁王疏释八地菩萨三界报形永不受之。 文云。 离三界习故言永不受(云云)同略疏释毕故不造新之文云。 初地菩萨化三途时。 但以愿力受生。 若化人天时。 增用不系业。 亦用愿力受生化之(文)增用者。 谓加用也。 准此文意。 初地已上亦以业力受人天生也。 但七地上界内受生。 唯是愿力非业感也。 又一义云。 地上菩萨全无分段故。 仁王疏释七地一生在文云。 地前有分段生。 初地已上但有变易生。 今言七地一生在者。 借相解义(云云)若许地上有分段残习者。 何劳言借相解义哉。 又同疏释受持品七地住后身云。 三界系业分段之穷名住后身也。 依智度论。 先世因缘七地菩萨有肉身。 七地声闻地。 声闻肉身成道借相解义。 故云。 七地有肉身也。 智度论又云。 初地名法身。 况七地是肉身。 肉身此是变易法身肉也。 此是一途之说不可定执。 故华严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岂况七地犹是肉身(文)变易法身肉者。 变易法身之上有似声闻肉身得道义故。 义说为肉耳。 若依前义者。 约不系业地上受人天分段。 下文据其系业故云不受肉身也。 若为四住烦恼所润为系业。 若以愿力资有漏业。 不为四住烦恼所润。 设有四住习气。 但远资助而已故云不系业也。 故约系地上即无受三界分段也。 若依后义仁王略疏不系业可然。 复文云三界系业者。 总说三界业皆名系业。 是有漏业故。 故净名玄第三云。 二乘以三界系法为有漏。 于三界不系法为无漏。 是故今明以无漏业生三界外耳(云云)问。 回小入大声闻从初发心受变易果者。 缘觉如何。 答。 应如声闻。 略故不论也。 问。 其声闻者四果回小共同耶。 答。 前三果回心者。 花玄略述云。 第三卷若下三果回心向大同直往菩萨。 从初地受变易身也(云云)意云。 于一阿僧祇大劫犹受分段以有识结润业受生故也。 问。 若离二界满后回心者。 唯于无色界经一阿僧祇余劫耶。 答。 难知。 或应言。 回心向大复渐进入胜位。 以愿力资助。 虽一界或通生三界。 或以三界烦恼残习愿力资助。 俱受三界生也(更思)次明退不退义。 问。 付位行念三不退。 且菩萨于何位得位不退耶。 答。 本有二义。 一者十信第六心。 二者十住第七心也。 法花疏一云。 今谓。 经论不同。 难可详会。 本业璎珞经云。 十住第六住犹退作五逆。 况复二乘。 而十信第六信名为不退心。 则知。 六信以上便是不退。 地持论云。 种性菩萨或进或退则与本业大意略同。 然多是外凡。 第六心免位退也。 所以知然者。 十信中前五则是五根不立。 第六称不退心。 五根既立故复得不退。 则知。 六心以上无有退也(文)统略二云。 璎珞经二文解。 一云。 十信中第六信名不退心免于位退。 次文云。 十住第六住犹退。 第七住不退(文)问。 且璎珞经六住退文如何说耶。 答。 本业璎珞上云。 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恶因缘故。 退入凡夫不善恶中(文)问。 地持或进或退之文如何。 答。 地持第三云。 无种性处人善趣成就。 数退数进。 有种性处。 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文)是谓十住不退文也。 第一卷云。 种性菩萨无善友等四法故。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若离此四法疾得菩提(取意)是谓十住犹有退文也。 又第一云。 种性菩萨白净之法不现在前。 或生恶道(略抄)此亦有退文也。 言多是外凡第六心免位退者。 难有二文义是一途。 谓唯六信免位退耳。 言多是者。 非是行者之中多分谓也。 只是义势多分在六信不退也。 经论既有异说不敢偏取。 故立多言显己不执也。 初标难可详会之言即此谓耳。 法华义疏次文云。 又经言十信菩萨十千劫行道。 摄大乘论明一阿僧祇劫修行而舍利弗六十劫行道六心中退者。 此则是仰学六信犹未证六信也。 而璎珞经六住退者。 龙树释此经云。 欲怖地前菩萨令速入初地故云退耳。 其实不退(文)此意云。 舍利弗但是十信位中退。 而示言六住退者是方便耳。 疑者云。 六信既是不退信。 身子何于此位退耶。 故释云则是仰学十信位中第六信犹未得真十信中六信也。 统略会云。 今以两义融会。 一约利钝二就权实(乃至)故龙树十住婆沙云。 言十住退者为怖地前菩萨(等文)权退者。 或权人六住退。 或信位退。 教说是六住退。 并是显非实退也。 龙树十住论考之未得此文。 然彼论第三卷易行品。 菩萨亦如是。 若于声闻地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答曰○若人发愿欲求○菩提未得阿惟越致。 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然(云云)虽有此文而不明了。 起信论说信成就发心云。 或说。 有退堕恶趣者。 非其实退○恐怖令便发勇猛故(云云)应云取二论文而合用也。 花玄略述云。 回小人断四住惑初入十住不退。 直往未断故退也(取意)又云。 六信位不退。 今意七信不退也。 十住断结经说。 身子自云六住退。 即十信第六心退未至七心不退(云云)三乘位数云。 十信七心以上免位退。 或云。 六心以上是不退也(云云)外凡十信第七心不退有本文耶。 亦有也。 维摩疏一云。 一位不退。 谓不退为二乘。 或云外凡七心。 或云十住七心(文)涅槃疏十七云。 开善门宗云。 六住者。 三十心前第六心名为六住。 第七心即不退○今明六心是退。 如舍利弗等并退(云云)(第七信不退是别一义非正意也)化城品统略云。 一者十住中有利根人即不退。 二者钝根人则退。 十信亦尔。 但十信据初明退不退。 十住据终辨退不退(文)此与统略上卷二释之初释意。 但文势异耳。 师说云。 示钝有退。 此则二释犹一途耳。 次明初心成佛。 问。 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何位发心耶。 答。 是初地发心也。 大乘玄佛性义云。 华严经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若如此者。 初发心时即见佛性故。 一师云。 涅槃所明十地应是地前。 未得真悟菩萨故见性不明。 而华严所明十地从佛智慧出。 此是真悟菩萨故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但地论师据行位判。 行通位别。 涅槃辨位别义故。 菩萨位智犹未极故。 十地菩萨见性不明。 九地犹未见。 华严明行通义故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文)此中二解。 初一师者。 准仙光传是兴皇师也。 又即此文引证言故一师云也。 复地论师解同净影意也。 然依一师判华严说是十地之初也。 问。 既云为初。 何亦云便成正觉耶。 若成正觉即是究竟乃非初耶。 答。 此望前位詺。 此位为初之时。 即是佛智慧故云便成也。 又云。 是阶级之无阶也。 若不云初心者失阶级。 若不云便成者岂是无阶级耶(从佛智慧出者。 佛说十地故见大品经疏也。 意云。 说所证同之义欤)问。 净名玄第一依涅槃经发心毕竟二无别之文云。 自外凡十信位皆入不二法门。 百论序疏证十信之初得无尘想云。 涅槃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华严云。 初发心时即是佛故(云云)今何至初发心时之文云真悟初心耶。 答。 涅槃经一具文云。 自未得度先度他(云云)既云。 自未得度故云外凡初心也。 但约悲愿同显不二义。 华严经云。 知一切法真实之性(云云)(六十花严梵行品文也。 此品在十住之次初发心品之前也)故知。 其旨各异也。 玄教迹义。 初发心学无生习并观。 法华玄四。 初发心学不二观一念具足万行。 并引涅槃发心毕竟二不别之文也。 梵行品文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文)第九卷文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者。 第十卷文也。 但此二文其旨可互通也。 重牒八不疏云。 五十二贤圣皆就无生观。 内分其阶级。 初信诸法本性无生故名十信○无生妙悟了了分明故称寂灭忍。 即十地等觉妙觉也。 以阶级无阶级唯一无生观。 无阶级阶级故有五十二位不同(文)问。 五十二位唯一无生观也。 便成正觉文何云十地之初心不云十信初心耶。 若除外凡者可云初住发心也。 故十住品次初发心品之前有此文耶。 答。 初发心品正明初发心位也。 梵行品文举所学法门谓真悟初地相也。 问。 贤首菩萨品所说现成佛道者是何位功德耶。 答。 十住初心也。 问。 经说十住前功德见也。 涅槃疏七云。 如华严所明。 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云云)仁王云。 十善菩萨发大心。 长别三界苦轮海(云云)(以此文亦可难此前分段也)疏中卷云。 十善菩萨。 即是第一颂。 外凡夫发一念菩提心。 破无始有轮故云长别三界苦轮海也。 十信虽未出三界也发大心求出三界已。 能离三恶道。 文总言长别也(文)准此释文于贤首位虽具现成佛德。 而求其功德得少三昧神通等故云能现也。 贤首菩萨品云。 其人生死永无余寂灭一切烦恼悉○十地十种自在力。 皆悉究竟胜解脱(云云)又云。 或有刹土无有佛。 于彼示现成正觉○于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现成佛道(文)(如是等说信位功德也)次明修行至果位时分长短(依智论摄论地持等)窟上云○龙树但破其行有漏六波罗蜜及百劫种相好业。 不破其三僧祇。 当知三僧祇此通大小乘为空数。 通名(文)统略中云。 如摄论十信初心入初僧祇劫。 地持中明种性菩萨。 上根者入僧祇轻根者不在数中。 此二论明位有前后。 此二就直往人也(文)(言不在数者。 谓不入僧祇也)摄论十一云。 行愿行地人满阿僧祇劫○释曰○愿乐行人○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云云)智论四云。 佛言。 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 欲度众生。 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 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云云)问。 此文正破三僧祇而明无量僧祇也。 窟文何云不破三僧祇耶。 答。 甚难甚难。 且云。 虽大小乘同用三僧祇。 非小乘僧祇时量小云也。 起信论云。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无有超过之法。 以一切菩萨皆迳三阿僧祇劫故(云云)花玄十云。 彼论(摄论也)明地地三僧祇劫。 此据其极久者耳。 复有超生义则不定。 如释迦之超弥勒等也(文)问。 起信论云无有超过之法。 今文何云有超生耶。 答。 一义云。 超生者据权。 无超者约实也。 一义就实亦有超生超劫超地。 起信论云无超过者。 据无超三祇。 谓虽有超而必有三祇也。 分别功德品疏云。 言实生者。 如仁王经欲菩萨三十生功德○摄大乘论地论悉有三位○盖是一方次第悟作此论之。 若超悟者。 其问无爽权实二生正就实生(云云)窟云。 初一僧祇行行到初地。 二从初地行行经一僧祇到八地。 三从八地一僧祇行行到佛地。 问。 何故尔。 答。 初从凡至圣。 次从功用到无功用。 复从因到果(云云)问。 取何劫量为一劫而成僧祇劫耶。 答。 窟上云。 今明经中多明水火等为三僧祇不取后大劫(六十四为大劫)为三僧祇。 若必有文证者。 亦宜用之。 今言过二万僧祇者。 或可。 是劫僧祇非善行僧祇。 或可。 是小僧祇也(云云)(胜鬘得记也)次明等觉位。 窟上云。 二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者。 是何位人耶。 答。 有人言。 此是第十地入住满三心外。 更起胜进。 金刚心中所经小劫○今谓。 璎珞经说。 无垢地菩萨千劫学佛威仪。 谓象王视观等。 无垢地即是等觉地。 金刚心菩萨不云无量僧祇劫学佛威仪(云云)统略下云。 璎珞经明无垢菩萨学佛威仪。 凡经千劫无垢地即十地人(文)花玄略述五云。 无垢地即是等觉地。 维摩疏二云。 璎珞经云。 等觉地菩萨。 于百劫内学佛威仪举动进止悉如佛也(文)问。 或云百劫或千劫何相惑耶。 答。 经上卷云。 住顶动定以大愿力。 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复住寿千劫学佛威仪(等文)(又下卷百劫万劫云云)问。 二智义云。 若一念正观或不现前○无量正断故。 得言金刚惑尽(云云)既云金刚一念。 宝窟等何云千劫耶。 答。 璎珞经云。 等觉性中一人其名曰金刚惠菩萨○入金刚三昧○复住寿千劫(云云)仁王疏上云。 金刚菩萨得理尽三昧者。 十地菩萨照穷因尽故云理尽○生灭空者是无碍道空故。 璎珞经云等觉菩萨与妙觉佛生灭为异。 此明法身带于生灭(云云)同中卷云。 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萨者。 此定坚固永不退名金刚三昧。 无碍道因位所摄名下忍(云云)同下卷云。 至灌顶皆名为伏者。 从习忍至金刚未除。 一念元品已来。 一刹那惑在通而言之故名为伏。 又云。 以因对果。 心内带惑非是永无故言伏也(文)准此等文。 或云一念或云第十地。 或是十地中之上品约百劫等也。 璎珞经下卷云。 住大寂门中品忍观。 功德满足登大山台。 集佛仪用唯有累果。 无常生灭心心无为。 行过十地解与佛同。 坐佛坐处。 其智见二常无常○于上佛名为菩萨。 于下名菩萨为佛○以大变力住寿百劫万劫现作佛化(云云)准此经文。 于第十地分三品之上品位也。 然正论金刚唯是一念末后后心耳。 但为趣此心故起方便心经千劫也。 佛果别有十地。 仁王疏上解方坐十地有二义第二解云。 此是佛十地。 初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 二清净身不思议地。 三海藏地。 四神通智德地。 五明德地。 六垢炎光开相地。 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 八无碍智慧地。 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 十毗卢遮那智藏地。 此出同性经(文)二种生死义宝窟中卷云。 二死别有义章。 今略以四门解释。 释名一。 出体二。 因缘三。 大意四。 第一释名门言分段生死者。 谓色形躯别寿期短长也。 言变易者。 无复色形体别寿期短长。 但以心神念念相传。 前变后易也。 如地持云。 生灭坏苦名变易苦。 此微细生灭变易。 通于凡圣。 次二乘所得法身。 神化自在。 能变能易故名变易。 此之变易性是死法名变易死。 此之一义。 圣有凡无。 三证得真实法身隐显自在名为变易。 变易非死。 但此变易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名变易死。 此之一义大有小无。 今所论者。 正据第二门说圣人无漏法身为生死。 不就神通变化为变易。 以其虽是无漏犹是有为故名变易。 问。 云何名生死。 答。 初受名生命断为死。 诸受根起名生。 诸受根没。 次第不受根起名死。 后当释之。 不思议者。 三种人虽受彼生。 不能测度名不思议。 又三界分段显然易了。 变易取其微细改易难可了知名不思议。 又此佛果生死。 至佛方尽故不可能测度也。 第二出体门。 有人言。 分段有二种。 一者系业分段。 下二界用五阴为体。 上界即用四阴为体。 若不系业分段。 用苦乐等受为体。 变易亦有二种。 一自报变易用无漏五阴为体。 若为物变易依名起化用色阴为体。 此唯据佛一人也。 有人言。 变易无色。 直是心识冥传。 念念生灭。 相续不断。 其中无有分限隔绝。 劫数近远乃至菩提。 此生死方尽故。 但用心法为体。 第三明因缘门者。 系业分段。 用罪福不动业为因。 四取为缘。 不系分段。 用微业为因。 慈悲愿等为缘。 自报变易。 用无漏业为因。 无明为缘。 为物变易。 悲愿为因。 众生根欲为缘。 第四大意门者。 诸法实相言亡虑绝。 未曾生死。 未尝涅槃。 但于颠倒众生故成生死。 对彼生死故强名涅槃。 但虚妄有其重轻。 虚妄重者。 说为分段。 虚妄轻者。 称为变易。 盖是圣人善巧方便。 随虚妄颠倒故立二死之名。 此如分别空花谈道阳炎。 勿作实二妄解。 此是兴皇师大意也(已上)又重引文明之。 宝窟下云。 有为生死无为生死者。 此二生死立名凡有四种。 一者分段变易。 如上所释。 二者思议不思议。 分段粗近易可测度名可思议。 变易微细难可测度名不思议。 三有量无量。 分段局在三有名为有量。 变易出于三有乃至金刚名曰无量。 四有为无为。 分段名曰有为。 变易名无为。 分段之因名为有漏。 变易因名无漏。 分段果名有为。 变易果名无为。 对界内语界外为无漏。 然实是有漏。 对界内有为名界外为无为。 然实是有为。 又出三界分段桎梏笼烦名为无为。 而有念念生灭祥为生死○(释有为无为更引多说烦故不述。 具可见文。 桎梏者系缚也)依宝性论云。 三种意生身。 因无漏善根所作名世间。 以离业烦恼所作故亦名涅槃○今释此论文者○此得无为涅槃人所感生死名无为生死(云云)言分段变易如上所释。 中卷云。 言分段者。 谓色形躯别寿期短长也。 言变易者。 无复色形躯别寿期短长。 但以心神念念相传。 前变后易也。 如地持云生灭坏苦名变易苦。 此微细生灭变易通于凡圣(此约无明相续论之。 非直就分段言生灭也)次二乘所得法身。 神化自在。 能变能易故名变易○三证得真实法身。 隐显自在名为变易。 变易非死。 但此变易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名变易死。 此之一义大有小无。 今所论者。 正据第二门说圣人无漏法身为生死。 不就神通变化为变易。 以其虽是无漏犹是有为故名变易(云云)不就神通变易者。 但简第三耳。 又一义云。 通简第二第三。 但取圣人所得法身念念相传前变后易。 谓取初义中圣人一偏耳。 然前举三种变易似述净影之义。 而于其中有取舍也。 次就位明之也。 问。 圣人何位离分段耶。 答。 窟中云。 二乘未入无余前。 悉受分段。 大乘中有人言。 外凡善趣皆受分段。 三藏所释摄大乘及仁王经并云。 十行菩萨断惑与二乘齐(三藏云。 十行六与二乘齐)未与二乘齐并受分段。 有人言。 六地犹属分段。 六地终心三界报尽。 便受变易。 正取此经证。 有人言(四种生死义)六地受分段。 七地(及二乘无学)受中间生死。 八地受变易。 有人言(但立二种生死)六地为分段。 七地已去为变易也(已上取意略抄)申正义云。 今谓位义难知。 坏生罪过。 不可定判也。 若依法华论。 数处分明文。 明地前是凡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 即知。 初地已去是变易生死大力菩萨也(文)(又云。 若依应明。 从凡夫地未入初地。 悉受分段。 此用法华论意取意抄之)意即用应义也。 义章云。 分段有善道恶道各有三阶。 善道分段至佛乃尽变易亦有事妄二种各有三阶。 总论二乘无学入无余后心总生已辨种性已上并受变易。 是故分段变易相并而受也。 法门章云(愿晓律师)问。 窟数释中何可为正。 答。 未受初地悉受分段。 是可为正。 问。 与章相违云何。 答。 章亦非无其仪。 此且举一故不违也(已上)玄涅槃义证初地已上方受变易。 引涅槃经初地菩萨破二十五有文也。 问。 智论云。 七地菩萨犹有肉身(云云)何云初地离分段耶。 答。 仁王疏云。 七地声闻地声闻肉身成道。 借相解义。 故云七地有肉身也。 智度论又云。 初地名法身。 况七地肉身。 肉身者。 此是变易法身也(文)上来就其直往论之。 若回小人二乘无学回心向大者。 从初发心即受变易。 若前三果回心之者。 法花玄略述云。 同于直往从初地受变易也(云云)此应有别义。 谓小乘圣人厌心强故。 第八有等得非数灭故。 仍本得自乘果分齐之灭受变易身。 经一僧祇。 然后入初地然未决之。 应知得佛果时。 变易生死乃尽也。 问。 若尔为得常身故变易尽耶。 为无常身灭故常身方起耶。 答。 宝窟云。 问。 要待佛果常身起无常报方无者。 知应要待变易报起分段报方无。 答。 非类。 断分段因尽。 而灰身灭智。 分段报任运无变易报方起。 如人报谢故天报起。 不由天报起故人报谢。 佛果法身与此非类要由解脱起。 解脱道是法身故。 法身起变易报方无。 所以非类也(文)问。 人报谢故天报起者。 如人报谢生四恶趣时。 亦应天报起。 而不尔故知。 如人自人生天时。 但是天报起故人报谢也。 答。 此就有生天顺生业者说。 如人虽有天顺生业。 若人报不灭时天报不起。 要待人报谢天报方起。 罗汉圣人虽有变易无漏之业。 要待分段尽变易报方起。 佛果不尔。 要待常身将显无常身渐动。 常身起时无常身即谢故不类也。 问。 净影引经云。 唯佛一人断有顶种。 即以此文证。 天分段至佛乃尽。 前去分段初地尽者岂不相违。 答。 仁王经说。 三界外无众生。 嘉祥释云。 分段变易二种三界外更无生死众生可化(文)又释二十二根不出三界。 文云。 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知已根○不出四住习气三界(文)此文云。 分段三界及四住习气三界。 故知。 约四住习气论变易三界也。 次对涅槃明之。 教迹义云。 问曰。 若言常者云何此经(般若经也)三世诸佛皆入无余涅槃耶。 答曰。 非是小乘无余涅槃。 若依摄论大乘无余涅槃有二种。 一者分段因果尽名有余。 变易因果尽名无余涅槃。 二者报应二佛名有余涅槃。 法身名无余涅槃也。 又金刚般若经中。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 是弥勒释云。 大乘第一无余涅槃也(文)三种意生身义三种意生身者。 有二说也。 一依胜鬘明三种者。 谓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所受三种变易生死。 二依楞伽明十地菩萨所受变易分为三种意生身也。 且初三种者。 宝窟中云○辨中初言此三地者。 此世间中三乘地。 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 是三乘地故。 宝性论云此三乘地(已上一句论文)彼三种者。 彼三乘变易三种果(文)又云。 今谓。 楞伽三种约十地分之。 乃是明菩萨有此三种生。 今文乃明罗汉辟支大力菩萨三乘人意生身。 不应以楞伽为释。 后见林公疏同吾此释(文)(林公者昙林师也)胜鬘经云。 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 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文)窟意云。 此分段世间中三种人。 复受彼变易三种身也。 又可云。 此佛法中三种人。 受彼变易三种身也。 此顺天亲佛性论文。 彼论第二卷云。 三种圣人是意生身(云云)又法鼓经云(下卷)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云云)若依净影解云。 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为此三地。 以地上变易为彼三种。 此顺宝性论云(第三卷)如生染三种意生身。 及不可思议变易生死(云云)此既别论三种意生身。 及与不思议变易生死。 故知。 如净影释。 此三及彼三合为六种。 不以三业即为三种意生身也。 今依嘉祥应云三种意生举生相。 变易生死举坏相。 道理正可云及不思议变易死耳。 而言生死者。 举生显死也。 总有四种。 一者缘相谓无明地。 因相谓无漏业。 生相谓意生身。 坏相谓变易死。 此即于一变易报中分生与死。 非是地前地上各别论也。 又宝性论一具文云。 住无漏界中声闻辟支佛得大力自在菩萨。 为证如来功德法身有四种障。 何等为四。 一者缘相(乃至)坏相者。 谓三种意生身缘不可思议变易死。 如依生缘故有老死(云云)此文但标三种圣人不别举地上菩萨。 故知。 地上菩萨即大力菩萨也。 又以三种意生为缘。 即有变易死。 故知。 意生非唯菩萨也(若依净影标中略不举地上菩萨。 生缘文且举地上意生身耳)宝窟云(中卷)若依旧明。 从凡夫迳入大乘未入初地上来悉受分段死。 此用法花论意释○不思议变易。 谓阿罗汉辟支佛者。 谓二乘入无余之后未回小入大之前。 取此罗汉辟支佛。 回小入大二乘有二人。 一在界内回小心犹属分段所摄。 二界外回心为变易所摄。 此二人回心入大。 并是大力菩萨。 大力菩萨亦有二种。 一直往大力。 二回小入大名为大力。 言大力者。 以不为业系自在受生故言大力○今谓位义难知境生罪过不可定判也。 若依法华论数处分明。 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 即知。 初地已去是变易生死大力菩萨也。 言意生身者。 是初地已上大力菩萨。 彼人受生。 无碍自在。 如心如意名意生身。 意有三义。 一遍到。 二速疾。 三无痴。 故云意生身(文)问。 直往菩萨地前一阿僧祇劫积集诸行岂非大力耶。 二乘犹受变易。 回小十信亦得大力福。 直往地前何不及之耶。 答。 甚难。 且可云。 直往菩萨为成就众生故不取证。 而杂分段也。 大论九十三云。 问曰。 若阿罗汉住净佛国土受法性身。 如是应疾得作佛。 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 是人若小乘因缘舍众生舍佛道。 又复虚言得道。 以是因缘故。 虽不受生死苦恼。 于苦萨根钝不能疾成佛道。 不如直往菩萨(云云)今思之。 虽回小复亦入十住乃至十回向。 在变易土不如直往。 在三界内成就众生也。 大论又云。 菩萨有二种。 一者成就大力菩萨。 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云云)属因缘者。 为业烦恼所摄义也。 宝窟解大力云。 不为业系自在受生者可是此意耳。 宝窟下卷解罗汉辟支大力菩萨不见如来藏云。 大乘法中外凡善趣亦未见得。 据胜偏举大力菩萨(云云)准此文相。 内凡。 三十心可是大力摄也。 直往地前虽于佛道根利。 而为成就众生故不离分段。 登地已上自在转胜故。 虽离分段。 以方便力能成就众生耳(可善思之)○次论地上三种意生身者。 宝窟中云。 所言三种意生身者。 如楞伽说。 一三昧意生身。 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初至五地禅度增强。 是故说为三昧意生身。 六七地知法无性故名觉法自性身。 八地已上无功用行。 任运续起名种类俱生无行作身(文)仁王疏上卷释三地九生灭云(变易三界各有三种意生身也)○六七二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 八地已上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云云)问。 考本经文。 以第八地为第二觉法意生身。 何今属第三耶。 净影释云。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身。 谓九地上无功用行任运转起(云云)四卷楞伽第一云。 修行者。 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大惠云何三种乐正受意生身。 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大惠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谓第八地观察觉了知如幻等法悉无所有○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 随入一切佛刹大众○大惠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云云)入楞伽第四云。 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 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三者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何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谓菩萨摩诃萨。 于八地中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非四大生似四大相。 具足身份一切修行。 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土大众○(云云)经自以第八地为第二意生身。 今云何为第三耶。 答。 案宝窟文云。 所言三种意生身者。 如楞伽说(云云)又云。 今谓楞伽三种约十地分之○今文乃明罗汉辟支大力菩提三乘人意生身。 不应以楞伽为释(云云)故知。 以十地分三种意生身者。 是有人释。 非不用义。 何为劬劳。 问。 仁王经疏分三种意生位非有人义。 今何不用之哉。 又宝窟文。 但云。 不应以楞伽释胜鬘耳。 自于楞伽分别位非不用之耶。 答。 非不用义中。 自有错谬。 于正义家都非苦也。 又准宝窟文。 仁王疏判位亦且取有人解也(已上一义)又一义云。 依仁王疏分判三种意生位。 是取用也。 宝窟但非以楞伽释胜鬘耳。 不言楞伽中三种意生配位亦非也。 问。 若尔与本经分位相违。 如何会之。 答。 于第八地有二种义。 若取觉了诸法无明为第二意生身。 故经自云。 谓第八地若论无功用行自证法乐义。 乃为第三种类俱生也。 问。 此为一地通有二义耶。 为当分别始终二位耶。 答。 亦得始终分二位别。 始属第二终属第三也。 然正可云于第八地。 义有两兼。 或通属第二。 或通摄第三也。 海龙王经法进疏云。 初二三地为三昧意生身。 四五六地名觉法意生身。 七地以上为种类生也。 名教抄第八建仁二年五月十八日。 于东大寺塔本坊为兴法利生书写之。 留赠后见。 共期佛惠。 三论末学觉澄。 名教抄卷第九此卷有三科(附一乘义)三身义。 三佛说法义。 三身成道义。 三身义明三身义略有三门。 一辨名·二料简·三开合。 第一辨名。 言三身者。 所谓法身·报身·化身。 大乘玄一乘义云。 问。 三身有几名耶。 答。 经论不同。 法身·舍那身·释迦身。 亦名法身·报身·化身。 亦名法身·应身·化身。 又名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 法身亦名自性身。 又名法性身(文)此中初总列三身名有四种异。 乃应次第而相配之。 后别约法身更出二名。 总言法身有四名。 报身亦四名。 化身三名也。 总别有四者。 法花玄九文全同。 而重问答云。 此等名字出何文耶。 答。 初出梵网经。 次像法决疑金刚般若论。 次出摄大乘论。 次出涅槃月喻品。 三时短长之异。 如佛菩萨二乘所见不同。 经论异名意犹一也(文)又列多种法身名云。 问。 经有种种说。 或言虚空法身。 或言实相法身。 或言应感法身。 或言法性生身。 或言功德法身有何异耶。 答。 言其大则弥纶太虚故言虚空法身。 语玄妙则无相无为太云实相法身。 辨其能应则无感不形故云应感法身。 说其生则本之法性故云法性生身。 明其体则众德所成故云功德法身。 约其义异故有名不同。 考而论之一法身也(文)问。 此五种法身者。 并三身中法身之异名欤。 答。 总相言之并是三中之法身耳。 但法身中经论随义亦有异说。 问。 感应法身者可是迹身耶。 答。 今所应之本故云能应。 即指法身能起应用故云能应欤。 问。 法性生身者。 教迹义云法性生身是报佛。 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文)今何云法身为法性生身耶。 答。 修成报佛从法性起名法性生身。 如摄论等与法性身合为法身。 今据此也。 又为菩萨所现应身亦摄为法性身故。 花玄云。 问。 直就佛法性身中自待说真应不耶。 答。 得也。 妙穷法性则是法身。 若隐法性身菩萨所见。 如前引释论。 法身但者。 皆是法性身中应身也(文)前引释论者。 上文云。 释论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丈六释迦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于属迹身(乃至)又法身名相斯绝。 岂有音声说法(等文)(具如下说不说引)学者谓有二义。 一云。 即指花台舍那为法性身。 即是法性生身也。 一云。 舍那身中分取本有法性义边为法身佛。 然能见菩萨有无明覆故名隐法性身。 而随分见故有属法身义。 分取生灭身正为舍那身。 分取本有常住义别为法身。 但未是究竟法身故。 属舍那身合为应也(然此二义终是一意耳)又法身名毗卢遮那故。 法花经寿量品疏引普贤观云。 释迦牟尼名毗卢舍那遍一切处。 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即法身义(文)报身亦名受用身。 梁摄论十四云。 论曰。 如法身受用身亦尔。 释曰。 诸佛应身(云云)亦名法性生身。 玄教迹义云。 法性生身是报佛(云云)法花论说。 化身名应化佛。 今一乘义依论列名。 略云。 化佛耳。 又十地论第三列三佛云。 一应身佛。 二报身佛。 三法身佛(文)上依余文或云法报化。 或法应化。 今别异之。 又智论第九以化身名父母生身。 第三十四名随众优劣现佛也。 又涅槃疏十七云。 月喻如来三种法身。 生法二身悉名法身出此经也。 冬喻如来生身。 冬即众草木枯落。 喻生身无有常乐等(云云)所以名法身者。 并是功德法故。 或并以正法为体性故。 然三身中别以法性为法身者。 法花论疏云。 众法所依正法为身故名法身(文)所言应身者。 寿量品疏云。 报身即应身。 应身有二。 一者内应。 谓与法身相应○二者外应。 谓与大机性相应故(云云)问。 外应亦有真如相应义耶。 答。 窟上云。 摄论云。 地前见化佛登地见应身者。 是良为与真如相应名为应身。 应身有二。 一内应。 与真如相应住真如土。 二外应。 住净土奇特相好教辨也。 地前未见。 真如但见八相成道故言见化身(文)准此文意。 外应身者。 非地前所见。 以地前未见真如故。 但见八相化身耳。 故知。 约地上菩萨外应身者。 亦约真如相应义也。 问。 若尔何于分二应之中。 唯于内应云与真如相应耶。 答。 真如相应正是内应身义也。 外应正约大机相应。 兼亦有真如相应义。 但为简别地前化身故。 登地亦明真如相应义也。 问。 化身亦通名应为依何义耶。 答。 寿量品疏解法花论三身中云。 应物义名应(云云)然三身佛并名如来者。 金光疏云。 法身如来。 道前无变异曰如。 道后显曰来。 应身如来。 乘如实道曰如。 来成正觉曰来。 化身如来者。 化身化人不过时不待时曰如。 八相趣果曰来(云云)所化机已熟而不现化。 是过时。 然无此事故不过时也。 所化机未熟。 早欲化之徒设劬劳。 是待时。 无此事故不待时也。 法身道后显曰来者。 且约金光明显时法身耳。 若论隐时法身即名如来者。 非必约道后释其来名也。 第二料简者。 一乘义云。 今所释者。 寿量品亦具明三身。 法花论云。 王宫现生伽耶成佛名为化佛。 久已成佛。 乃至复倍上数故名为报佛。 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 若退若出明法身佛。 但三身不同。 若法花论明三身者。 以佛性为法身。 修行显佛性为报身。 化众生义为化身。 若摄大乘论所明。 隐名如来藏。 显名为法身。 则此二皆名法身。 就应身中自开为二。 化菩萨名报身。 化二乘名化身。 或云。 化地上名报身。 化地前名化身。 地论法花论。 是菩提留支所出。 摄大乘论是真谛三藏所翻。 此三部皆天亲之所述作。 西明义有异者。 或当译人不体其意。 今欲融会者(云云)(此与法花玄第九文全同耳)释二说不同有二意。 一云。 本义应一。 而有异说者。 是翻译人之所致耳。 一云。 只是开合不同。 实义无异也。 正明三身者。 玄云。 依法花论。 二身为自德化身为化他德。 摄论法身为自德二身为化他德。 若尔法身为自德化身为化他德应身亦自亦化他。 故立三身亦可法身为体。 报身为相化身为用。 体相用故立三身也(文)应身亦自亦化者。 合取二文为论耳。 亦依二说合立报身义也。 问。 且就佛自德法报二身同异义如何。 答。 今依玄疏略明九同十异。 言九同者。 一本身同。 二常住同。 三周遍同。 四究竟同。 五利益同。 六所住同。 七功德同。 八智慧同。 九得时同。 言本身同者。 本迹二身中同是本身。 亦是真应之中同真身也。 常住同者。 金光明疏云。 法身本有无生无灭。 报佛与之相应亦无生灭(云云)隆海律师佛智常住记云。 文证甚多。 且仁王云。 一转妙觉常湛然(云云)又云。 □□若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云云)又引大佛顶经第四卷云。 大圆镜智清净圆满。 体性坚凝常住不坏(云云)又引涅槃第二云。 若言如来是有为者。 即是妄语死入地狱○能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异法无为之法(云云)(法性常住谁言有为。 故知。 今明报身无为也)法花玄九云。 开本合迹。 即是开常合无常(云云)寿量品疏云。 二报佛寿量有始无始○以行因满初证佛果。 是故有始。 一证已后湛然不灭故无有终(云云)一乘义云。 别而为言。 法应二身为常。 化身无常。 通而为言。 三身俱常俱无常。 以身以大悲为体故是常。 法身有阴显故义说无常。 应身始起义是无常(文)三身俱常无常中。 二身常义不待言故。 且解化身常耳。 以真德中大悲为化身体。 以用从体名为常住。 或以大悲为化身故是常住。 以体从用名化身也。 金光疏云。 化身如来以二佛为体。 以众生为缘。 体缘无尽故。 化身亦无尽○如七卷经中明。 应化二身是相续常者。 以菩萨业识所影项背光明三十二相等合名报佛。 同与乐因相应故。 好体论之。 实是化身。 故言念念相续常。 若言与理相应之报是凝然常住(文)好体者正也。 古诗云造端体物(云云)问。 报身是湛然常者。 大论四十四云。 乃至十八不共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云云)如何会耶。 答。 教迹义云。 对法身真如空边故。 报佛十力十八不共等是有法故言有为。 非生灭有为(云云)一乘义云。 应身始起义是无常(具如上)大论具文云。 十八不共法虽为无为法。 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云云)虽兼明常无常义。 而此中正明法报二身同是凝然常住也○言周遍同者。 如云毗卢舍那边一切处者。 是报身也。 劝发品疏云。 一者法身遍一切处(云云)究竟同者。 花玄九云。 妙穷法性则是法身(云云)又云。 经云。 阴名如来藏显名法身。 唯佛能见十地不睹(文)法花经云。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文)言利益同者。 一乘义云。 依法花论二身为自德(云云)所住同者。 寿量品疏云。 一者法身栖实相之内(乃至)内与法身相应名曰应身。 此犹属法身。 与法身同义(云云)(法身者能栖。 所栖义说身土。 应身亦义说。 以能证为身。 所证为土也)言功德同者。 同有万德故。 法花论疏云。 性净涅槃是法佛。 菩提方便净属报佛也(云云)涅槃义云。 修成涅槃以万德为体(乃至)若言万德体故明性净涅槃有万德亦得(云云)宝窟下云。 不空如来藏者牒也。 恒沙佛法体有不无故言不空(文)智惠同者。 二身同是佛。 佛是觉故。 宝窟下云。 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同一体义分○又就常等说为解脱。 离常等外无别有一解脱自性法身。 般若类亦同然(云云)(若论本有义边为法身修因显之为报佛耳)净名玄四云。 若以佛性为实相。 本自有之名为实惠。 观照修习始生名为方便。 此非照有为方便。 照空名为实。 若权若实始有之义皆名方便。 本有佛性觉照之义名为实也(云云)言得时同者。 显时法身与报身同故。 法花论疏下云。 论为二种法身。 一者隐时名法身○二者显时名法身。 即多宝也。 问。 若尔与报佛何异。 答。 体一义珠。 假因义边目之为报。 众法所依正法为身故名法身(文)一乘义云。 如摄大乘论所明合佛性及佛性显皆名法身(云云)今取显时法身望报身佛以明同也。 九同略如此。 所言十异者。 一体相异。 二通局异。 三空有异。 四本始异。 五能生所生异。 六能证所证异。 七一味万德异。 八有因无因异。 九权智实智异。 十自利利他异。 初言体相异者。 一乘义云。 法身为体。 报身为相(文)言通局异者。 法花论疏下云。 论解二种法身。 一者隐时名法身。 此非多宝也。 二者显时名法身。 即多宝也(云云)寿量品疏云。 二报身佛寿量有始无终(乃至)一证已后湛然不灭(云云)报身局在显法性时。 法身通于隐显二时也(报身虽亦有无始义然但约显时义说之耳)空有异者。 教迹义云。 对法身真如空边故。 报佛十力十八不共等是有法故言有为(云云)问。 法身云何空耶。 答。 法花论释法身云。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者。 谓四种相故(云云)意云。 离相故名空。 非无性德故空。 窟云。 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同一体义分○又就常等说为解脱。 离常等外无别有一解脱自性(云云)所言本有始有异者。 寿量品疏云。 二报身佛寿量有始无终○以行因满初证佛果。 是故有始。 一证已后湛然不灭故无有终。 三法身佛寿本自有之。 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文)教迹义云○二者佛果本无今有已有不无无常。 而不同因中生灭无常。 但是佛果上报。 梨耶八识五根等始起边名无常耳(文)法身无始者有二义。 一者本有故名无始。 二者离相故言无始。 若本有义报身无之。 若离相义名无始者。 报佛亦有故。 寿量疏云。 二不二者。 所证既无始终言穷虑息。 能证亦无始终。 以能证证于所证。 所证既无始终。 能证亦无始终(云云)不二而二故。 法身本有报身始有也。 又不二义中。 报身无始起相故。 即义说为本有无妨也。 净名玄四云。 地论人真修般若。 则本有自有之。 缘修般若则修习始起。 性净涅槃方便净涅槃亦尔。 此犹是旧本始之义(云云)(旧者江南旧宗也)能生所生异者。 玄教迹义云。 法性生身是报佛。 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云云)(此释智论二种佛身之中法性生身也。 二身者。 父母生身法性生身也)法花玄云。 说其生则本之法性故云法性生身(云云)报佛如来从法性生文义显然。 问。 法花玄·大乘玄·法花论疏等并云修行显佛性为报身(云云)今何云生耶。 又胜鬘经·起信论等说如来藏中过恒沙功德满足(云云)故知。 修方便者。 但断烦恼显本有功德以成佛果。 何论云报身始起耶。 答。 既云法性生身。 又摄论云本无今有。 教迹义云八识五根等始起。 又涅槃说菩提有生因也(净影云。 修显为法身修生名报佛)然言显为报身者。 此是于生说显言耳。 谓此修生功德。 即以法性为其体故。 但其相生即修显义故。 虽言显而实是生也。 又一义云。 报佛但是修显。 而取假因义边说名为报。 即所显身。 众法所依正法为身名为法身。 非别有修生报身。 但言生者。 于显说生言耳。 始起亦尔。 于修显中说起名也。 所显之相本无今有。 义说为生实是显也。 又正法之身。 实非生非显。 而随义说生说显无妨碍也。 言能证所证异者。 寿量品疏云。 初证法身。 是故有始。 于三身中是应身。 亦名报身。 是故有始。 而能证法身此则无始(文)寿量品疏云。 三佛之中功德智慧为报佛。 如如为法身(云云)问。 如如境非觉照义名。 如何名佛耶。 方便品统略答此问云。 即智不变异名如。 即如觉照称智。 更无二体故并是佛(文)言一味万德异者。 涅槃义云。 性净涅槃体者。 正法中道为体。 修成涅槃以万德为体○问曰。 性净涅槃为有万德不。 答。 有二种。 一云。 有万德。 今明无万德。 但以平等一味为正法涅槃。 若言万德体故。 明性净涅槃有万德亦得(文)性净涅槃正义之意云无万德。 但是万德家之体性云也。 先明同义用有万德者。 即义说云有故。 今取无万德义明异义也。 此则以无万德为正义。 以有万德为傍义耶。 又为简别报佛有万德相故。 且言无耳。 理实法身应有性功德也。 言有因无因异者。 法花论疏下云。 本性清净名为性净。 修方便断烦恼得净名方便净。 今此用性净涅槃是法佛菩提。 方便净属报佛也(文)又云。 体一义殊。 酬因义边目之为报。 众法所依正法为身故名法身(文)寿量品疏云○本有义为法身。 酬因义名报身。 应物义名应也(文)方便品疏云。 涅槃无因而体是果。 即是法身本有修因所得故称为报(文)权智实智异者。 净名玄四云。 若以佛性为实相。 本自有之名为实惠。 观照修习始生名为方便(文)又云。 真修般若则本自有之。 缘修般若则修习始起(云云)起信论云。 从本已来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云云)(今取此为本有实智也)言自利利他异者。 统略云。 如如是自利。 如如智是利他(文)(寿量品)又方便品统略云。 如如智即利益众生名为佛眼。 如如境是自利。 即如如智所照之境(略抄)又同寿量品云。 谓如如智见六道见无所见。 即如如无所见而见谓如如智(文)意云。 如如智者是总佛果智也。 今言见六道者。 且举方便用耳。 理实如如智智虽亦是自利。 而对如如法是自利故。 且取方便用为利他也。 此是无差别之差别义矣。 次以应化对法报二身以明同异者。 且有七同八异。 言七同者。 一佛义同。 三身虽别。 同是佛故。 皆觉照故。 二法身同。 涅槃疏云(第十七)三种法身也。 三尊重同。 于三宝中同是佛宝。 三归之中同归依佛故。 四清净同。 同是果地清净德故。 并以真如清净法故。 一切烦恼习气尽故。 五常义同。 一乘义云。 通而为言。 三身俱常俱无常也。 六乘义同。 同是大乘故。 七功德同。 同具圆德故。 言八异者。 一本迹异。 本即是真身。 迹即是应也。 二自他异。 法花玄九云。 又法花论二身为自德。 应身是化他也。 三常无常异。 一乘义云。 别而为言。 法应二身为常。 化身无常(云云)应即报也。 四有色无色异。 法报无色相。 住真如土故。 应化居净秽云也。 五说不说异。 法报真身不说。 应化佛为他说法。 六粗妙异。 法报二身十地不睹应化佛身众生得见。 七数量异。 本一迹多也。 八遍不遍异。 本身周遍。 迹身有量也。 第三论开合。 一乘义云。 今欲融会者。 众经及论。 或二身或三身或四身。 今总束为四句。 一合本迹。 如金光明经。 但辨一本迹也。 故云佛具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 如水中月。 二开本开迹。 如此大论(法花玄第九云。 如上凡夫论也)明有四佛。 开本为二身。 一法身二报身。 法身即佛性。 报身谓修因满。 迹为二身。 化菩萨名舍那。 化二乘名释迦也。 三开本合迹。 如地论法花论所明。 开本谓二身。 谓法性是法身。 佛性显为报身。 四开迹合本。 如摄大乘论所明。 合佛性及佛性显皆名法身。 开迹身为二。 化菩萨名舍那。 化二乘名释迦。 此皆经论随义说之。 悉有不违(云云)法花玄第九云。 法花寿量品可具二义。 寿命无量劫久修业所得。 此是报佛即名常乐法身也。 纯化菩萨名为舍那者。 如化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无有凡夫二乘。 此可名舍那无常身也(云云)(以化三乘谁众名释迦个佛也)若准此文。 法花亦明舍那应身与摄论同。 统略举摄论与金光明问相违而答云。 经合本开迹者。 如如智即应身。 如如境即法身。 合此二种皆名法身。 故言合本而有应化两用。 应身化菩萨。 化身化二乘故是开迹。 论开本合迹者。 以如如境为法身。 如如智为应身故开本也。 合迹者。 应身已外皆名化身(文)又法花论疏下云。 摄论明应身与真如相应。 即是此论报身(文)(此文与统略相合欤。 文金光疏见合内外两应为一也。 乃至统略意异耳)问。 若尔摄论三身难习。 统略明开本合迹。 一乘义等为开迹合本。 如此释文处处相违。 云何可会耶。 答。 摄论有二文。 一开本合迹也。 第十四云。 法身是断德。 应身是智德。 化身是恩德(文)十三云。 一自性得是法身。 二人功德是应化两身(文)若合本者。 法身亦可有人功得义然但云自性得。 故知。 唯取本有佛性为法身。 取真如相应如如智为应身也。 又十三云。 诸佛以真如法为法身(云云)十四云。 论曰。 二如来常住(云云)又云。 清净真如是常住法。 诸佛以此为身○依此身有众德故。 众德亦常住(云云)此等是开本文也。 二者开迹合本也。 第十三云。 唯有真如及真智独存说名法身(文)又十三云。 若离应身登地菩萨善根。 则不得成就故须应身。 若离化身下愿众生。 谓声闻缘觉所有善根不得成就(云云)此是开迹合本云文也。 统略依前文云开本合迹。 一乘义依后文为开迹合本也。 问。 尔论有二意欤。 答(云云)且云论但一意耳。 但文相两方也。 至大师释者。 处处作别释欤。 若依一乘义者。 摄论但是开迹合本说也。 若会前文者。 可云法身中智德。 属法性隐而不论。 以相微细。 离众相故。 如是三德皆隐显论而应身实是因德摄也。 次言以法身为自性得者。 以真如为本。 其如如智即一体不二故。 总言自性得。 理实细论可通人功得也。 以真如为法身亦尔。 次言二如来常住者。 十地菩萨见真如故。 分显常故。 且言为常。 若约能见心判。 犹是生灭身也(已上一意)若依统略。 摄论但是开本合迹。 还以前文为证而会后所引文者。 唯有真如及真智独存名法身者。 正可云以真如为法身。 其真智是应身也。 而言真智存名法身者。 欲显显时法身故。 并举真智以成真如为法身义也。 次若离应身登地菩萨善根则不得成就者统略意许十地菩萨见内应身故。 亦属真身。 然以外应属化身也。 故云地中菩萨善根亦因化身成就(云云)此则对□地菩萨以三十心名地中也(谓登此为上地。 前为中耳。 又一意)问。 摄论十五云。 释曰。 如来自圆德及利益诸菩萨。 此二事与如来恒不相离。 此二事即是应身。 故应常住(文)今见此文。 应身总合自利利他。 即合内应外应立一应身也。 故可云应身通本迹也。 答。 此文亦可二意消之。 若以开本合迹义云之者。 此唯说内应身耳。 十地菩萨见内应身故。 具利益诸菩萨事也。 故云。 与如来相应。 即与法身如来相应。 亦言常住也。 若依开迹合本义者。 是外应身。 而菩萨分见真如故。 即望如来有自利义而属舍那身故。 犹是生灭身中合说之也。 问。 若言应身通本迹者有何过耶。 答。 两释俱违。 又违真如及真智说名法身之文。 亦违智德为应身恩德为化身之文。 即违文两方也。 又本迹大异合为一佛。 而依支条开多种于义不便也。 故今依理胜取。 违文一斥成之耳。 问。 开迹合本与开本合迹二释中可取舍耶。 答。 不可有取舍。 若论傍正者。 且以开迹合本为正意。 开本合迹是傍义也。 问。 十地菩萨见法身佛耶。 答。 若究竟见即唯佛所见非十地所见。 若论随分十地亦见内应亦尔。 法华玄九云。 经云。 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 唯佛能见十地不睹(文)经者是胜鬘经也。 故宝窟下云。 今此经就隐显分之。 隐为烦恼所藏。 即身义未现。 若出烦恼胎身相便现名法身(文)胜鬘经云。 若出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 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 出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等文)宝窟云。 即非余人所测故不思议。 唯佛所知名佛境界(云云)法华玄九云。 法身唯佛能见故不说法(云云)此等约究竟见明之。 法华玄云。 大士入法身境界(云云)摄论十四云。 法名于深行菩萨及诸佛为易欤(云云)法华论云。 谓如来能见能证真如法身。 凡夫不见故(云云)此明法身者如来能见而简凡夫。 故知。 十地大圣亦能见也。 略述五云○法身唯佛见者。 就究竟见义(文)问。 若尔十地菩萨所见法身者。 本迹二身中何耶。 答。 是本身耳。 但就本中自论本迹者。 是本中之迹也(法花玄文如上出之)宝窟下云。 所言法身者。 经论不同。 或明一身二身三身四身。 如法华经论中说。 今此明法身者。 即是实相真如法也。 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 此实相显名法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 法所依名身故。 摄论云。 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 即此经下文。 成就一切佛法说名如来法身(云云)(法花经论者玄论欤)摄论十四云。 释曰。 此身与诸功德法相应故名法身(云云)胜鬘云灭一切意生身隐一切苦灭作证○所言苦灭者。 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 世尊。 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文)今见宝窟文。 即以摄论功德合胜鬘一切佛法。 故知。 内应身与法性合为一身。 即功德法身耳。 寿量品新撰疏云。 亦有四门。 一但无常。 谓化身也。 二但常。 谓法身。 三亦常亦无常。 即应身也。 内应与法身相应○外应净土作佛故是无常。 问。 出何文耶。 答。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此是常文。 七卷金光明经云。 应化二身是假名有念。 念灭故名为无常也。 四者非常非无常者。 此始是正佛如中论明法身绝常无常四句。 此品后文明法身非实非虚非今非异也(文)此文应身亦常无常者。 今取二经说。 且以今论亦非依摄论也。 法花玄九云。 问。 大经金刚身品云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此是何身。 若是法身即应常住。 若是应身应念念灭○答。 以此问二身义亦难可会通。 今所明者。 以四义通之。 一者明如来身者即是中道○非常非无常即中道身○(云云)二者不同虚空常亦不同有为。 即非有为无为也。 意云。 亦是中道身也。 三者同众生故非是常。 又众生故非念念灭不思议身也。 四者非有故非常住。 非无故非念念灭。 非有非无意云亦是中道身也。 今案新撰疏四门中第四句。 即法花论法身也。 但第二句用门说法身常用□□门也。 若论体者。 即为第四门故。 就法身开为二门也。 今法花玄明本迹合为一身。 次以二而不二故。 此虽亦是中道正法而与四句中第四句意别。 彼直就本明之。 今合本迹明一身而兼带二义也。 摄论十五云。 法身为二身本。 本既常住。 末依于本相续恒在故。 末亦常住。 论曰。 由应身无舍离故。 释曰。 如来自圆满及利益诸菩萨。 此二事即是应身。 故应常住○化身为度众生。 乃至穷生死际。 无一刹那时不相续示现得无上菩提及般涅槃(云云)问。 若开迹合本者可尔。 若开本合迹义者。 何云应身是相续常耶。 答。 开迹合本是正意耳。 若依傍义可云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之意也。 十八不共等。 是有法故相似有为。 假说相续。 实是湛然常住耳。 又约利益菩萨义边。 虽内应身立相续常。 据自圆德非相续常。 天亲并举为简别耳。 非谓相续常义通自圆德也。 又四佛有二。 寿量品疏云。 次开四佛者此义亦有二种。 一者楞伽经明四佛。 一应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彼经云。 初一为应后三为真○二者如七卷金光明辨四句。 一化而非应。 谓入涅槃已为物示龙鬼等身故。 名之为化。 不佛身故名非应。 二者应而非化。 经云。 谓地前身释者云。 地前菩萨所见佛身三昧法门中现名之为应。 非六趣摄所以非化。 三者亦化亦应。 经云。 住有余涅槃身释者云。 声闻所见佛身。 彼见如来相好形修之成佛故为应。 见佛在人中受生同人类故名为化。 四非应非化。 谓法身○开应合真也(文)依花严经明十身。 十者。 义疏次文云。 一无著佛。 安住世间成正觉故。 二愿佛。 愿出生故。 三业报佛。 佛信成就故诸行皆成。 但略说一信也。 四住持佛。 随顺世间不断绝故。 五涅槃佛。 取灭度故。 六法界佛。 于一切处无不现故。 七心佛。 善安住故。 八三昧佛。 成就无量功德无所著故。 九性佛。 善决定故。 十如意佛。 以普覆故也(文)略意有真应义明二种身也。 金光疏云。 三身佛果。 三而恒一。 一而恒三。 然则非一非三。 不可以智知相不可言论(文)三佛说法义法报化三身。 俱说俱不说。 此是无差别门也。 若据差别门者。 法报二佛一往不说。 唯应化说耳。 观经疏云。 胡云般遮。 此云说。 说是吐教敌理名之为说。 略论佛义凡有三种。 一正法佛。 二修成佛。 三应化佛。 故七卷金光明经云。 三身谓法身报身应身。 般若论云。 法佛报佛化佛。 然三佛差别无差别。 有说不说。 若论法佛本无相。 何说不说。 修成佛无声亦无说义。 应化不真复无说法。 而复得言三佛说法。 不声声是法佛说。 何者不声即是法佛。 岂有音声之外别有法佛。 故音声即不音声。 不音声即音声故法佛说。 修成佛者应化色声是修成佛用故云说。 化佛者化是音声。 今诠辨之用故云化佛说开避无差别。 若别论之。 法修二佛一往不说。 何者二佛非色声之相故云不说。 问。 他云报佛为地上说法。 化佛为地前菩萨说法。 何云报佛是非修成耶。 而今云修成佛不说何耶。 答。 有二解。 一云。 报佛是修成佛。 为他说法。 二云。 为地上说法之报佛。 然应化为报。 非修成妙觉之报。 此是化之细耳。 化佛说者。 化是随缘之迹故。 察缘吐教名为说(文)法花玄九云法身唯佛能见故不说法也。 又法身名相斯绝。 岂有音声说法。 说法之事皆是应身(文)问。 智论盛说法身佛说法。 故第三十卷云。 佛有二种。 一者真身。 二者化身。 众生见佛真身。 无愿不满。 佛真身者满虚空光明遍照十方。 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世界。 满中大众皆共听法说法不息。 一时之顷各随所闻而得悟○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说法除十住菩萨。 三乘之人皆不能听。 唯有十住菩萨不可思议方便智力悉能听受。 众生其有见法身佛。 无有三毒(云云)又第九云。 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 色像端政相好庄严。 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是法性身。 非生死人。 生死人不见)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文)九十三同之约所化云。 国中众生皆是近佛道者(云云)论文明说。 今如何言不说法耶。 答。 法花玄云。 释论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丈六。 释迦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犹属迹身。 何以知然。 经云。 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 唯佛能见。 十地不睹。 释论所明犹化菩萨即菩萨见之。 故知。 属应身也(云云)略述五云。 望花台等者。 谓望释迦而以舍那为法身耳(云云)法花玄又云。 问。 直就佛法性身中自得论真应不耶。 答。 得也。 妙究法性则是法身。 若隐法性身。 菩萨所见。 如前引释论。 法身佛者此是法性身中应身也(文)问。 属应身者。 真应二身中应身欤。 法性身中之应身欤。 答。 二义何失。 问。 二俱有过。 若真应之应者。 后文云。 法性身中自论真应。 释论法身是法性身中应身。 若自是法性身中应者。 上文云。 是花台舍那(云云)岂非三身中之应身耶。 答。 此义难解。 然今案云。 花台舍那义有两兼。 若据菩萨无常心所见者。 是无常佛是隐法性身故。 本迹之中是迹身。 若约十地菩萨证真如者。 望其所证分显真如故。 乃是法性身亦是常住也。 据此义边非迹身摄。 直是法性身中之应迹也。 故知。 上文云犹属迹身者。 实义难是法性身佛从其菩萨生灭心见。 犹属迹身为无常佛也。 问。 法花论疏云○天亲论释三平等中。 明多宝佛身是法身○又八义中第三义多宝如来身一体摄一切诸佛法身。 故知即是法身(云云)(总有四意第二义云表法身余如文也)多宝如来人天所见。 证说法花。 故知。 法身有说法也。 答。 准大智论。 法性身佛。 此是法身之应身耳。 亦是迹中之法身也。 又闻中大义章云。 或有菩萨功德纯厚信力弥固。 所见之身过于丈六。 随所爱色而得实相。 如密迹经说。 得无生忍阿惟越致菩萨所见佛身。 无量无边。 世间端正第一无比(云云)此非究竟法身。 但以信力所见耳。 此以证未极故。 望究竟位与信力名也。 问。 内应身佛为有说法耶。 答。 法花玄既云。 说法之事皆是迹身(云云)故且可云报身亦不说法也。 问。 智论三十三云。 法性生身佛眷属者。 如法花经从地涌出菩萨等(云云)成佛已来教化是等众法菩萨。 受持彼佛所说经。 故知。 报佛为他说法也。 教迹义云法性生身是报佛故耶。 答。 此法性生身即上所引大经诸文法性身也。 彼但略言法性身耳。 正所引法性生身俱说二身。 文势同也。 又观经疏云。 有二解。 一云。 报佛是修成佛。 为他说法。 二云。 为地上说法之报佛。 然应化为报此是化之细耳(文)初释意。 内应身佛为十地菩萨说法。 准法花玄。 法性身中自论真应。 亦可云内应身中自有真应。 此是报身中之应身耳。 后释意云。 此以外应望地前。 三乘所见名为报佛(既以下问答之)问。 登地菩萨见内应身佛耶。 答。 宗有二释。 一云。 地上菩萨见外应。 地前见化身。 此意则内应身。 唯佛所见与究竟法身同也。 故十地菩萨不能见之。 故宝窟上云应身有二。 一内应。 与真如相应住真如土。 二外应。 住净土奇特相好教菩萨也。 地前未见真如。 但见八相成道故言见化身(云云)二云。 地上菩萨见内应身。 地前见外应身。 二乘见化身。 故塔品统略云。 金光明云有四句。 一者应身非化身。 谓地前身则知应身位通位地前。 乃至登地皆有应身。 今摄论云。 初地见应身者。 此明初地已上见真如故。 应身与真如相应者。 即是内应身。 取本有义名法身。 与真如相应始有之义名应身○今言分身为应身者。 此是外应身。 位通上下(云云)意云。 地上证见真如故见内应身。 地前但信名外应身。 乃至二乘回心能见外应身。 但小乘凡夫见化身也(统略问云何二乘并见应身即答之)问。 唯佛与佛有说法耶。 答。 凡说法者。 谓说教法故。 唯佛与佛互相照知而不说教也。 问。 二佛相待何不说教耶。 答。 法花疏第三解唯佛与佛云。 明唯佛解故不须言。 释论云。 若两佛相对则无所言。 即其事也(文)大论八十四云。 佛虽种种分别说诸法。 但以言说欲令众生得解心无所著。 若二佛共语。 不应说诸法名字。 以众生无及佛者。 欲牵引令解故。 说是善是恶。 如法花经说火宅。 以三乘引出诸子。 但以名相说诸法不坏第一义(云云)(二佛共语者既云共语即应有说法。 何云不说耶。 答。 可寻之)二谛章中卷云。 问。 若凡说不为圣者。 何故有佛语经却除诸菩萨两佛共话○今明佛话不为佛佛话为众生(云云)(有私记出梵网经也)法苑珠林出金刚仙论论文殊结集云。 如来在此世界之外。 不至他方世界。 十方诸佛并皆云集说法亦名话经(云云)问。 教门为必是言说。 又为诸佛言说必是教门耶。 答。 大乘正意。 诸佛言说必是教门。 但教非必言说也。 净名玄六云。 问。 佛若不说恒有因缘有无因缘有无岂是教耶。 答。 非但取说义为教。 经中明六尘。 皆是教。 问。 若尔境教何异。 答。 此因缘有无可两望论之。 发智即境。 能开不有不无不二理即是教也。 此据佛不说自有境教也。 就说义明境教者。 佛照有无有无名境。 佛说有无有无是教(文)先德云。 言说之教谛表理教谛(文)今云。 亦可云。 说教及境教也。 问。 经明六尘皆是教者。 为是凡小六尘欤。 为当佛菩萨。 以此作佛事耶。 答。 今未详之。 弥勒经游意云。 但就释迦教色声等为经体。 不二而二明之。 十五色中。 三色为经体得也。 问。 十五色者何等耶。 答。 五根五境为十。 加四大无作为十五欤。 问。 尔其三色为体者是何耶。 答。 且可云色声香三尘也。 色者如金牒经呗叶木皮等经也。 又如光明中现首楞严三昧文等也。 声者如佛菩萨音声说法及讽诵等经名句文等。 即此音声屈曲无别体也。 故隐不论。 若约义别应是法尘经也。 香者如香饭等。 此色等三其相明口有诠义用故且取之。 弥勒游意又云。 一家义宗。 而法无非经。 色表非色。 香表非香等。 而法例无非经(云云)准依此文凡小六尘亦皆是教也。 大论三十云。 佛菩萨音声有三种。 一业所得一里二里乃至三千界。 二神力乃至十方。 三常音声遍满十方(取意略抄)此常音者。 可是法性身音声也。 犹可劬劳之。 问。 以因缘有无开不二理者。 为众生开之欤。 为亦唯佛自表不二理耶。 答。 佛自有三谛。 是圆中故。 又即此三谛无碍互相表之。 问。 若尔唯佛与佛何不说教耶。 答且约诫劝之教判为不说耳。 大论八十四约逼引教为不说也。 问。 论云若二佛共语不应说诸法名字者。 既云共语何不说耶。 答。 今一义云。 言共语者。 只是相对之谓耳。 非云已有语也。 故法花疏引论云。 两佛相对则无所言也。 又一义云。 无说无不说义也。 无说故不说名字。 无不说故二佛共语。 意云。 教有二种。 一为下位引令同佛。 是名为教。 据此教不说。 二直表理以报佛音声显示正法亦是说也。 故论说言二佛共语耳(问就说不说二义傍正如何。 答)义疏云。 三佛说不说义。 随缘所见适时用之义可知也(文)问。 究竟法身佛有色相耶。 答。 有色无色二义有。 宝窟上云。 次论法身有色无色。 古今诤论。 有人言法身有色○(文)(□□略□)次江南旻藏等悉云佛果无色○(引二经文)破有色者云。 若言佛果有色者。 应架芎隆屋。 带提禁之裳难意也。 法身既有无碍之色。 应处无碍之宅。 应着无碍之衣也。 肇公注净名至人空洞无像。 岂国土之有恒。 竺道生着法身无。 净土论明法身无净土。 此皆用无色义也。 通初家难云。 色与心此二非显。 粗心可研习为妙心。 粗色不可研习为妙色。 是故佛果则无色有心。 问。 若尔经云何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答。 盖是妙有炳然。 故言色耳。 二家各执互成诤论。 今依龙树一言决之。 中论法品云。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亦应云。 诸佛或说色或说于非色。 诸法实相中非色非无色(云云)(义章明有无义也)窟下卷云。 问。 既有自性清净心。 何不立自性清净色。 答。 色从心变起以心为本。 所以云心。 又色是形碍。 心法不尔。 故不立色也。 问。 何故经云佛性亦色非色。 又言妙色湛然常安住。 答。 若色性说色亦得。 是色故。 起信论云。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 智性即色。 但以立形碍故不名色。 故起信论云。 色体无形。 故说名智(文)涅槃疏十六云。 他明法身佛性。 或云有色。 或云无色。 今且戏并佛果无色者。 佛果应无心。 汝研粗心成细心。 亦应一义粗色成细色。 彼解云。 心可研色不可研。 今更责心可研故。 有粗有细色□研故应无粗无细。 今明。 法身佛性未曾色不色。 曾色不色具四句。 取其见了了边名为色。 见不了了边则非色也(云云)此意取见佛性了了义说为色耳。 教迹义明报身云。 八识五根等始起(云云)若准此文可云有色法也。 均师四论玄云○释论云。 佛有二种身○二法性身佛。 即是常住佛故。 经云光明无量从众无量也(云云)(此师谓有色)若准此文。 法花玄云。 望花台舍那丈六。 释迦为法身者。 以法性身望于舍那释迦二种之迹为法身。 此即法性身是常。 舍那身无常。 两佛别也。 然此法性身非究竟法身。 以是十地菩萨所见故也。 但若相从亦为舍那身犹属迹身。 此之谓也(且以此义为正意耳)三身成道义法花玄转法轮义云。 转有二种。 一者他转。 二者自转。 此二种开三种成佛。 一者法身成佛。 谓无生观道场将满不二念。 若假诸佛为作因缘故。 无生观轮于心中转名为他转。 二者应身成佛。 谓十地行满坐于道场无师自悟名为自转也。 此二皆是大乘。 三藏所无。 次明。 三僧祇劫行满。 三十四心成佛。 亦无师自悟得眼智明觉。 此三藏成佛。 成佛虽多不出此三。 若以本迹而言。 初一为本。 后二为迹。 大小为论。 初二大乘。 后一三藏。 权实而言。 三藏辨实。 大乘有权有实。 法身为实成。 迹身为权成也。 次就应身成佛复有自他。 婆沙云。 佛在菩提树下转自身法轮。 谓自得无漏行四谛境。 于鹿园为化身转法轮。 谓陈如等身应发之惠。 须佛言教为其扣发名为他转。 但自转之义就初成道此义则掟。 从尔已后皆属他转。 故他转时长。 小乘既尔大乘亦同(文)问。 法身成佛者真身成道也。 真身无自他彼此差别例之假诸佛为因缘。 耶。 答义意云。 若究竟法身者。 诸佛法身为金刚心菩萨为因缘令得成道。 此即金刚心中见佛法身也。 即对究竟法身也。 若论分证者。 十回向终心菩萨。 见诸佛已即得入初地名为成佛也。 此乃成佛已无假缘时。 但言假缘者据将成佛时。 是故无过。 然文正据究竟为言故。 云将满不二念也。 问。 应身成佛十地行满者。 内应身欤外应身欤。 若内应者何云后二为迹耶。 若外应者何云十地行满耶。 法花论明内应即报身成道云十地行满得成涅槃故耶。 答。 今案。 是外应身故言后二为迹也。 但舍那身现十地满已方成佛之相也。 或可云。 应身二种。 初正明内应义分本末者。 显应身中含外应义也(前义为正。 义疏文云。 界内界外成佛故耳。 疏文如举之)维摩疏四云。 大乘法中。 唯以一念则豁然大悟与一切智(云云)(二乘法也三十四成道)中论疏二云。 阶级无阶级唯一无生观。 无阶级阶级故有五十二位不同(文)高野十住心述三论旨云。 阶级之无阶级不障一念成觉(文)大集经四云。 知心性净。 是故唱如来一念得阿耨○菩提。 为令众生一念得成阿耨○菩提故演说正法(云云)大论九十云。 经○菩萨○具足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得阿耨○菩提。 是时名为佛(云云)九十四云。 菩萨法亦是佛法。 若知一切种是得一切种智断烦恼习。 菩萨当得是法佛。 以一念相应惠知一切法已得阿耨○菩提(云云)法花分别功德疏云。 若超悟者其间无定(云云)可习之。 大论四十三云。 疾得佛道者。 入是三昧(不受三昧即无□也)无障碍故。 所行智惠与佛相似。 若无量阿僧祇劫应得。 或时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 如弗沙佛赞叹。 释迦牟尼佛超越九劫(云云)(又云。 首楞严三昧及陀罗尼门等同之)同三十八云(往生品)譬如远行。 或有乘羊而去。 或有乘马去。 或有神通去者○乘神通者。 发意便到○有人前世少有福德。 利根○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 得阿耨○菩提。 如乘马者。 必有所到。 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说(文)次上文云。 有三种菩萨。 利根心坚未发心前。 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惠。 是人遇佛闻是大乘法。 发阿耨○菩提心○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地(等文)大品疏三云(往生品)问。 未发心云何假福德。 答。 此是人作发心也。 复作发心名也。 又若望花严。 此是初心佛以初是后初故。 后初不异初后。 故大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今明如五种菩提。 发心菩提伏心菩提乃至佛菩提。 今亦然。 如花严自有发心菩提。 自有十信得菩提。 自有三十心得菩提。 自有十地得菩提。 自有佛菩提住涅槃亦然。 发心住大涅槃。 乃至佛住大涅槃自有发心具万行不退。 三十心具万行不退转。 乃至佛具万行不退转也。 自有初发名发心。 自有十信发心。 自有三十心发。 自有十地发心。 自有佛方发心。 故知。 发心成佛五通语也(云云)(此文十信前有初发心也)观经疏云○第二师云。 有本迹二意。 就本为明二经不同。 一经云。 三世诸佛久已成佛现迹成佛。 一经云。 十地因满。 金刚后成佛。 今弥陀佛亦例然。 可有二义。 辨其成佛不敢定判(文)义意云。 若约法身论之。 皆是久成。 若约报佛十地满后成佛。 即有初成时久近不定也。 或就报身二义不定。 若约缘论有初成道。 若约所证本有能证证之。 故证本有亦即久成。 久成只是本有义耳。 法花玄二云。 始成之与久成皆是无常。 今开久成竟有何利。 今深取佛意者。 昔明始于伽耶。 终于双树故。 是无常之寿。 补处不见其初。 穷学不知其后。 唯佛都佛其寿无量。 考斯文宗岂不允哉。 三看愈彰。 再思已决也。 故法花论云。 复倍上数者。 示现如来常命。 方便显多数过上数不可知故也。 余见此文悲喜交至也。 又问。 若以近义为方便久成为实说者○华严辨始成正觉。 便是方便未可然矣。 又大经云。 我闻半偈超弥勒九劫先得成佛○何故常不轻品。 更覆远明近隐本辨迹耶。 不应一经之内前后相违。 又此经明久已成佛实说者。 则初开也。 显一诸佛共同开近显远显释迦独有也○下分别功德品。 诸菩萨皆发愿也。 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 岂得言释迦独有○以此众事详之。 但知是寄无始终以显法身常义。 有始终者皆是应迹○通上诸经无一豪滞(云云)智论三十三云。 随世间身眷属者。 阿难等名内眷属。 舍利弗目连弥勒文殊□陀婆罗等名大眷属。 法性生身眷属者。 如法花经从地涌出菩萨等(文取意略抄)不轻成佛以跋陀婆罗为眷属。 故知。 是应迹非久成说耳。 言方便显多数者。 是善巧方便。 成论正文云。 善巧方便也。 故知。 非是施权之方便矣。 统略中卷云。 像法决疑经云。 诸佛说法。 指近以标远。 立象以表玄(云云)法花玄略述云。 成佛实久寿无始终。 就理法身不二正观。 而不轻修善燃灯授记龙智法身修成之义○然即我说燃灯佛等。 当以诸佛平等故言之(云云)化城品义疏云。 成佛有二种。 一法身成佛。 如从初发心至等觉地。 后转成妙觉地佛。 此是变易生死将倾故。 于三界外法身成佛也。 依摄大乘论。 三界外有四种生死○无有生死者。 但有一刹那生死更无有生。 后则转成法身。 法身成佛正是离无有生死。 应身成佛者。 凡有二种。 一者依大乘。 十地行满坐于道场。 或三界外净土中成佛。 或三界内净秽土中成佛。 二者小乘成佛。 定在三界内。 俱舍论有二种释。 一云。 佛于菩提树下坐。 作不净观。 乃至次第证尽无生智。 始出观名为成佛。 二云。 于道树下。 从四善根次第入见修道三十四心成佛。 大小乘成佛异者。 小乘从凡转成圣。 大乘从圣至圣(文)涌出品疏云。 昔日亦在伽耶成道化此等众。 即是久远如来(云云)是何身可案之。 言道场者。 又疏次上文云。 道场有二种。 一者法身道场。 二者应身道场。 法身道场者。 道谓三菩提果道也。 场谓万行也。 如净名经说。 由万行故能成三菩提道果也。 是故因行为果道之场也。 应身道道场者。 摩竭提界无吉树下。 起道之处称为道场也。 问。 若言因行为道场。 何为净名经云一切智等为道场耶。 答。 道场具通因果。 一者即因行能起道名为道场。 如前说之。 二者即果。 亦是道场。 无上虚通故称为道。 即此妙道圣所履践故称为场。 今以四句释之。 一者道而非场。 谓无上果道也。 二者场而非道。 谓菩提树下起道之处也。 三者亦场亦道。 即如前说。 谓果道场也。 四者非场非道。 泯上三门归于寂灭。 言亡虑绝(文)初句者。 以因行为场之意也。 又以道附为场之义也。 同疏文云。 适缘不同。 如释迦六年苦行。 弥勒即出家日成道也。 而言十劫不成佛者。 此欲待物缘熟在于十劫故。 此时方成也。 又有二益。 未成道令其供养生物福也。 成道竟受请说法生物惠也。 问。 菩提难得易得有何义耶。 答。 如大品数处明之。 一者约有方便无方便明其难易。 无方便故为难。 有方便故为易○又世谛门明菩提难得。 第一义门明菩提易得。 又为轻贱佛道众生故言菩提难得。 为怖畏生死长远众生故言菩提易得(文)弥勒经游意云。 理成佛即是真成佛也。 二者应迹成也。 凡夫修行乃至登十地未成常住。 穷学后心如来圆明。 斯即本无今有。 故言理真成也。 言应迹成者。 如弥勒大士。 即出家日坐龙花树下成等正觉故言应迹成也○今弥勒成道迹因应果也(文)问。 智处成道如何。 答(云云)名教抄第九建仁二年五月二十日。 于东大寺为兴法利生书写毕。 东南院三论末学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惠文明十四二月二日写此帖了。 首尾三十日间。 时时振笔。 渐渐黩纸极帖际了。 三论宗英宪(生年二十)名教抄卷第十此卷有十四科(附一乘义)八相成道义。 相好义。 十号义。 十力义。 四无畏义。 十八不共法义。 五分法身义。 四无碍辨义。 四陀罗尼义。 五眼义。 六根清净义。 六道义。 三明义。 三示现义。 八相成道义化佛成道具有八相。 弥勒经游意引释论云。 诸佛八相成道。 一上天。 二天下入胎。 三住胎。 四出胎。 五出家。 六成道。 七说法。 八灭度(云云)起信论云。 能现八相利益众生所谓从都率天退(一)入胎(二)住胎(三)出胎(四)出家(五)成道(六)转法轮(七)入于涅槃(八)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云云)(初一相异前说)涅槃疏又云。 八相成道一一相中复现八相。 初入胎时即现出家成道转法轮。 若涅槃等(云云)涅槃疏第七云。 如花严所明。 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 尚能现般涅槃说法度人。 是当不解涅槃小分义(文)法花提婆品疏云。 伽耶山顶经明四种发心○然十信菩萨亦能八相成道(云云)问涅槃疏云。 花严十住初心能现八相。 法花云。 十信菩萨亦能八相成道。 何相违耶。 答(云云)宝窟云。 地前未见真如。 但见八相成道故云见化身(文)中论邪见品疏引涅槃经云。 若见菩萨八相成道。 是则名为二乘邪曲之见(文)(意云。 未见真身故云尔)观经疏云○又彼佛生异此王宫。 彼佛直生菩提树下化生(文)净土之佛不必具八相欤。 法花信解品疏云。 二乘所见具有八相成道(文)法花论疏三云○八相成道即八方便○若依佛性论有十四种方便。 一现本生事。 二现生都率天。 三从天下受中阴。 四入胎。 五出胎。 六学伎能。 七童子游戏。 八出家。 九苦行。 十诣菩提树下。 十一破魔军。 十二成道。 十三转法轮。 十四般涅槃(文)(此与八相开合广略而有异也)净名玄二云。 经中凡有四句。 一浅为深用。 初发心菩萨即八相成佛。 二深为浅用。 往古如来为能仁弟子○(深为深用浅为浅用可知之)涅槃疏第六云。 林微尼园此香释氏园玄城三十里。 夫人往园中戏琴。 无忧树太子便生也(文)又云。 行七步他解示过六道。 故行七步约事解者。 大象王初生时。 即行七步离其母。 然后来就之。 如来是正法王故示行七步。 若是有所表者不失前意。 南行七步示为福田者。 南方是汤地示道智断堪为福田也。 悉达太子有人言。 一事不知不名悉达。 作此间语解今明。 此是外国语。 大论翻为成利。 有经番财主。 此明应为金轮黄帝七宝御世故言财主(文)同十四云。 行至七步者他解云。 示过六道。 今明不然。 此是譬白象王明。 白象王生时堕地即行七步竟还归就其母。 佛既是三界法王。 初生亦行七步也(文)又释化似白象云。 然有余本虽云化乘白象而经论中无有云乘白象入母胎者。 今以正化似为是相书法。 今其母梦见白象。 即知有胎(云云)同八云。 不信初生七步为魔说。 若言初生示现七步是佛说也○外国人生以鼎晨将诣天等求福。 若言佛初生亦尔者。 是魔说也。 若知如来为现神力。 能令天象礼敬者即佛说也(云云)同疏九云。 如瑞应经明。 年至七岁乘羊车诣所所问学书时者圣久书缺二字。 以问于所所不能答反质其意(云云)大品疏三云。 阿弥陀佛见身相。 故知。 是最说身珊。 若波罗门糜相知今有一切智人当出世(云云)涅槃疏六云。 如来纳妃生子。 并是住大涅槃法身方便不可思议事(云云)观经疏云。 王本明得初果。 何以知然。 出大论太子逾城。 学道时。 至王城促藕果乞饭。 无量人观者王儿结誓云。 太子若得道前当度。 我受我请后成佛时王则八万四千人退佛。 佛为说法。 于路得须陀洹果。 故本得初果。 今蒙发光照唯得那含(云云)法花方便品疏云。 摩竭提界寂灭道场初成正觉○有人言。 如来在此树下成道。 念于树恩故观树也。 行者向为取道故。 坐今得道竟。 是故经行即欲行善利物报树恩也。 云此解五经。 有人言○世人思惟凡有二种。 一观物思惟。 二经行思惟。 今随世法亦唯此二○弥沙塞律云。 三昧七日此与十地论同。 彼论问云。 本为利物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 答云。 显示自受大法乐故。 此则初七日不说。 第二七日方始说(云云)问。 若依他论初七日不说法者。 净名玄七云。 法花玄论已审评。 余未尽者今当更说○前七会耳。 是佛初成道菩提树下说之。 此时未有小众故。 七会不列第八会。 后时说之。 后已立祇洹精舍。 此时得有声闻所以列也。 讲者谓七处八会。 皆初成道说。 即失斯意(云云)法花玄九云(经所皆言花严唯初成道说之)今请难之。 花严七处八会。 初一会可言初成道说也。 七会六处云何亦是初成道说耶。 又第八会入法界品在祇洹说也○云何第八会在祇洹说也。 又列五百声闻耶。 今所得者。 释迦化短舍那化长可具五义(云云)准此文初七日说花严经也。 既云前七会耳。 是初成道说。 若第二七日等为初者。 应之并是而言多者。 意第六会非初成道说也。 又言初一会可言初成道说。 若十地品为初成道说者。 何但云初一会耶。 若许初七日说花严者。 法花疏何云初七日不说。 第二七日方始说耶。 答。 此甚难也。 今且可云以义疏释为定。 法花玄净名玄破有人义时。 且与云。 或有初七日说。 今而言依论初七日不说也。 又玄云。 初成道者。 实是以初七日且为初时。 第二七日虽是成道未久而非直是初也。 但初言应通第二七日。 后文中且论初七日为初时耳。 或对第八会。 前七会皆初成道说。 七会六处非初者。 意在第八会。 以对初会经非云十地品亦为后时(后义为正)义疏次文云。 此经明过三七日方说。 律中及萨婆多传。 过六七四十二日方说十二由经。 成道竟第三年方度五人则一年不说。 智度论云。 五十七日不说法。 或可。 则是五十七日。 或可是五十个七日计近一年。 与十二由经相应。 适缘见闻不须会也。 萨婆多论云。 何故六七四十二日不说。 一者梵天未来请故。 又陈如等善根未熟故○(又多故略之)随从世法故示三思而后言耳。 七是一数之穷。 三思是俗之常法故。 有三七之言也(乃至)智度论云。 诸天仪法不同。 净居天动令出家。 四天王举钵。 梵王请转法轮○论云。 佛虽不须请。 而全请者获福。 金光明云。 请佛转法轮能灭谤十二部经罪。 又先请后说诸佛法尔○(二所以略之)又若不请而说则应答十四难。 以待请方说故不答也○(天请人不请所以。 又十六王子请义云云)又云。 波罗捺此云鹿林。 昔有王以林施鹿故云鹿林。 略婆娑云。 仙人园者。 昔有仙人在此处住因以为名。 又悉为绕水城。 今谓。 波罗捺是其通处。 鹿林是其别处。 迦毗罗国正是天地之中央。 诸国皆有四方也。 波罗捺在迦毗罗之西相去九百六十里。 佛转法轮处。 在波罗之北相去二十里。 树名香净。 问。 何故住此处初说法耶。 答。 众生待时待处以得悟故。 圣人化之耳。 处无定也。 今明○一者毗婆娑云。 有五处定。 谓生处。 出家处·成道处·说法处·灭度处○佛未出世有转轮王。 持兵众欲从此道过。 而兵众即住不行空中也。 此是古佛说法处王须避也。 故知处定。 二者五人退不还国。 畏净饭王诛也。 信不给侍太子。 谓佛无道故。 顿止鹿园。 毗婆娑云。 三人计苦行得道。 二人计受乐得道。 二人见佛苦行。 便谓佛无道故往鹿园。 三人二年供养佛后见佛。 食乳糜后谓佛受乐故无道。 亦舍佛往鹿园。 佛受请竟则自念云。 甘露门开谁先应闻。 自念。 阿罗罗郁多蓝弗。 总明利根应前得道。 诸天报云。 一仙命终已七日。 一仙昨夜命终○则知前五人应以受道故往彼化之○言五人者。 一陈如。 二十力三頞鞞。 四跋托。 五摩男□利○(经出)一云。 迦叶佛时有同学九人。 四人利根前得道。 五人钝根自誓。 释迦出世要先得道。 又经云。 释迦过去于饥馑世作大鱼力自誓云。 前食我肉者当先度之。 五人前来食之故前度也。 又经云。 过去世有六人。 五人取稻花供养佛。 一人待之稻熟供养故。 五人前悟须跋后悟也(云云)问佛若不待请说立答十四难者。 设虽不请何可答也。 自本不可记事故耶。 答(云云)法花玄九云释论云。 佛初成道度结发梵志千人后还本国。 诸弟字虽得道迹而苦行来久容色憔悴不光显。 世尊父王即敕国中豪贵子等。 应资生身并令出家(等文)(明调达三逆)化城品疏云。 同六年苦行是唯道场以不。 答。 非也。 六年苦行竟受乳糜也。 后始取草坐于道场也(文)维摩疏四云。 如释迦文佛菩提树下初成道处。 三千二百里金刚地为场(云云)涅槃纯陀品疏云。 昔日受二女之糜。 此是不受而受○今日受纯陀饭。 亦是不受而受○昔受已得菩提。 此明智圆。 今受已入涅槃。 此是断德备。 今番智断皆具足故。 令二施果报无差别也(文)法花疏一云。 十二游经云初成道第二年为五人说法。 三年化迦叶兄弟三人。 第五年度身子目连。 明陈如最初得道故最初列也。 分别功德论云。 佛法最大者谓陈如。 最小者谓须跋(云云)又云。 问。 阿难得佛得道夜半生。 年二十五方乃得佛○答今引二经据本迹通之○二依报恩经据。 迹而记佛重为说方乃得闻(云云)法花玄七云。 冷水洒面者。 初成道时但堪受人天教。 为瞽龙及提谓等说三归五戒也。 唤子得者。 趣鹿苑为说出世二乘教也(云云)涅槃疏六云。 木锵傧者。 此示业果不失。 木锵来佛之遍避锵遍逐。 乃至三十三天行还下锵亦下在地(等文)涅槃疏十五云。 佛既生人间。 闻人法故。 依转轮王葬法以端缠身而烧之也○(内外两端不烧)中间九百九十九^5□尽烧(云云)(可云九十八^5□而言九者何)问。 处处文云。 浮图或云佛驮都者。 为因何者耶。 答。 浮图者。 法琳云。 佛陀(云云)如此说者。 浮图共是佛名号。 大论十一云。 阿愉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云云)依余文。 此王作八万四千塔婆。 故知佛图者是塔异名也。 又准此文。 浮图可是佛图也。 会云。 塔为佛立之故。 从所为称佛图欤(或可是梵汉互举欤。 佛是梵语。 图是图像也)所言佛驮都者。 婆沙百九十二云。 佛焚身时内衣不失驮都(云云)准此驮都是舍利也。 佛舍利故云佛驮都也。 故亦云如来驮都。 俱舍光记云。 驮都此云性。 如来体性也(云云)问。 佛出家成道委始有异说。 今意如何。 答。 亦有二意。 一是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故寿量品疏云。 若久成佛。 何故昔说十九出家三十成道(云云)二者信解品疏明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为正义(云云)即疏文云。 疏四云。 如来三十成道。 八十灭度。 其间五十年说法。 此经邻没涅槃故。 寿量品云。 于伽耶成道。 至今四十余年。 诸师并云。 四十九年说法花。 今明。 若说法花必是四十九年。 则佛非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何以知之。 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即出家已后十二年。 而经及释论云逾城之夜生罗欤。 若尔何故知十二年耶。 又经皆言六年。 苦行若十二年者。 其间何所为耶。 以此推之。 非十九年出家而三十成道。 若必十九出家者。 则二十五成道。 寿量品应云五十余年。 不应云四十余年也。 今依释论引经云。 我年二十九出家。 若尔则三十五成道。 而寿量品云。 四十余年则会主文。 若言经论不同适缘而见者。 斯即时若不定也。 净影云。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于其中间五年。 自余六年习定(云云)仁王疏上云。 成道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说此经佛成道。 七年方说余。 彼若案诸文记。 二十九年至今时。 应成道后三十六年。 生年六十六方说此经(云云)道成后三十六年加未成道前三十年。 故云六十六也。 此则三十成道义也。 弥勒经游意云。 若尔以八十为定者。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正取上何说法者。 佛初说法时。 有人年十一许。 已能至佛所(乃至)佛灭度去已。 后四十许年时。 此人始百一岁。 具闻说法始终。 说法之此人。 在世由能说法行化纯风相在盛行。 佛法也。 此是诸师说意也(文)(意云。 佛生已二十年。 有一人生故。 佛八十灭。 此人尔时年始六十一。 佛灭后四十年此人百一岁)此文明三十成道者。 是诸师说意也寿量疏云。 今依释论。 我年二十九等者。 论第三卷云。 我年二十九出家学佛道。 我出家已来已过五十岁(文)(或本云我如年十九)惠影云。 我年二十九者。 此字错。 十九当。 是已过五十岁者。 从出家来至五十九云(意云。 至入涅槃时有此年数也)僧侃师依本起经及因果经。 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为真(云云取意)又云。 依悲花经及善见律婆娑等。 皆云三十五年。 在世教化通前三十五即有八十○而言十九出家者。 此或翻译误耳。 少一竖尽(云云)寿量疏以罗□罗生证出家。 已六年成佛者。 僧侃疏云。 如依本起经说。 欲出家时。 指瞿夷腹云却后六年当生男子又罗□出家日成怀。 成道日生(云云)法花疏一云。 罗睺罗者○以六年在胎(乃至)佛到迦毗罗城七日即度之为道(云云)弥勒经游意云。 而释迦寿命经论出不同中。 本起经云。 佛寿八十。 双卷泥洹经云。 七十九行年八十。 胎经第十二卷善□释迦寿八十四也。 阿含经云。 佛寿八十五。 释论三十四卷云。 释迦佛寿百岁。 婆娑云。 三阿僧祇劫寿命与他化自在天寿。 一种万六千岁。 但八十年受。 余者众生机品堪。 八十故入灭。 余化众生者。 付诸声闻菩萨等也。 如此等时不同意。 或时随物所宜见。 应寿无定。 如来大期八十。 于第七十九年说大经。 若尔者。 法华云四十余年者。 此必是大经之前者。 更退一年。 是七十八年上说法花(云云)金光明疏云。 问曰。 此经是何时说疑佛八十。 释曰。 未涅槃前九十日说。 所以知然者。 从如来出世。 至于法花未有八十之语。 说法花已后时。 于魔王唱言。 却后三月涅槃。 此时众生方知正八十年。 以此可知于九十日说。 而九十日中未知是何日说。 方者将也。 二月十五日入八十而未满足曰将(文)法花疏一云。 问。 未曾有经须拏经及瑞应经。 皆云罗□是瞿夷之子。 如法花所辨是耶输之儿○十二游经云。 太子有三夫人。 第一名瞿夷。 第二名耶维○即耶输陀罗也。 第三名鹿野。 三夫人各领二万辨○答。 罗□实是第二夫人儿。 瞿夷是大母○大智度论云。 瞿毗陀是宝女故不孕子○又经云。 佛有三子。 一善星。 二优婆摩耶。 三罗□。 即三夫人所生(云云)又引注经云。 诸尼之中举姨妻二人者○欲明虚己修度。 则从生之义。 显灭黑体法则伉俪之业成(云云)(即引智度并母。 法花以为妻久成云云)道树不同。 弥勒经游意云。 依长阿含明之。 第七释迦佛坐呗多罗树下成道也。 又十住毗婆沙明。 坐阿输陀树下成道也。 第八弥勒佛龙花树下坐成道(云云)(释略之)七佛度人多少。 弥勒经游意云。 依观佛三昧经明之○第一毗婆尸佛三会说法(乃至)第七释迦牟尼佛亦一会说法。 度千二百五十人也。 并是善来得戒也。 诸师云。 此观佛三昧经未知何时会时度千二百五十人。 初度于谓婆梨人等不见为五人说法。 六见狗邻等五人。 若合诸天明之。 经自云。 八万诸天悟道故难解之。 又非是一会度人也。 但是一坐异闻悟道名千二百五十人也。 又云优楼毗螺迦叶等三兄弟等为一千。 舍利弗目连二人眷属为二百五十人。 又云。 身子弟子等六百五十人。 目连六百人。 合一千二百五十人也。 释迦一会说法者。 偏就于鹿苑中为说四谛法轮明也。 问。 若尔唯是五人。 何云千二百五十耶。 答。 后时重述。 鹿苑所说无异说。 故云一会耳。 更可寻之。 同疏又云。 弥勒佛三会说法。 度人多少不同。 如胎经○初说九十六。 二说九十四。 三说九十二。 我初说十二。 二说三十六(云云)(胎经说违观佛经。 释迦一会说也。 此经者。 约密转法轮欤)又云。 狼迹山是崛山之一所山○问。 迦叶何时佛大衣与八万四千法藏。 待弥勒来狼迹时。 起灭定付属弥勒佛。 答。 释迦入涅槃时。 阿难迦叶复来佛。 佛尔时从棺起。 广为说法。 尔时付迦叶○(云云)法花玄九明舍利有无中云。 小乘谓。 骨是金刚。 肉非金刚。 以伤出血故。 大乘明。 一切坚满故皆是金刚。 无有能伤佛身肉者○唯有如来入金刚三昧。 出世道力能破此身耳。 世间之物无能坏者(云云)涅槃疏十五云。 分舍利为八分者。 实为三分。 天得一分。 人得一分。 龙得一分。 龙人中八国共分故为八分。 而今不言三分。 止言八分者。 此是据本为语。 本是人间。 八国分为八。 后时天与龙来求觅分。 故就此八分中。 各减取与之。 故得为三分。 今据本时为言。 故言八分(文)相好义相好者。 诸佛如来色相功德。 观经疏云。 念佛生身者。 念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密挺持名念佛生身(文)(金密者。 金刚坚密也。 挺持者。 挺徒厌反出也。 挺持者。 出住也。 高出大疏即住持也)又云。 然释迦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彼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好。 释迦太子时。 白毫长五尺。 成佛长丈五者。 申长丈五放。 则卷成贝螺。 彼佛白毫右旋。 如五须弥山也。 然复有佛身相。 遍满虚空。 所有徒众亦遍满虚空。 所以有如此不同者。 皆为适缘所见故也。 大论九云○是此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 色像端政。 相好庄严。 无量光明。 无量音声。 听法众亦满虚空(云云)二者父母生身也。 此是法性生身。 名法性身耳。 第三十卷名此身为真身。 十住菩萨听受说法也。 涅槃疏一云。 面门即是光所出处。 僧家旧解。 以口为面门故。 此中之面门下结之。 如来所放五色光明还从口入(云云)若是梁武云依禅经。 以鼻为面门。 今所不用(云云)问。 六十花严第十九卷列六根。 以鼻名面门。 武帝释云。 一契花严。 何云今所不用耶。 答。 面门者。 含摄口鼻。 俱是气息出入门故。 然云今所不用者。 只于今文正是口耳(朱付之此义犹有难。 今文何必是口乎)仁王经疏中云。 八辩者依梵摩喻经云。 一最好二。 易了。 三调和。 四柔濡。 五不误。 六不忘。 七尊惠。 八深远(云云)金光明疏云。 梵音者。 有五德。 一深如雷。 二清彻远。 三谛了易解。 四众生爱敬。 五听者无厌。 有此五德名为梵音(云云)(爱敬约始。 无厌约终)又云(赞佛品)叹音声六种清净。 大者一悲观世音二大慈濡雅音。 三大梵清净音。 四大光音照音。 五师子无畏音。 六天人丈夫音(文)(此是如来梵音声相)涅槃疏一云。 释迦身止丈六。 而梵王不能见其顶。 虽不见顶而身丈六。 此是丈六无边。 无边丈六(文)(此是无见顶相也。 无边丈六者。 是因缘释也)百福庄严相经说八十随好八十随相文(梵王像等文有)三十二相功德转胜也。 涅槃疏一云○经云。 各自见佛在其前无有在后者。 何得言前后围绕。 解云。 此是互此。 谓此在前。 谓彼以为后。 四方皆尔。 故云前后围绕也(文)问。 若尔远游行等时。 随佛行者。 何必在前。 又在佛后。 以肩佛等何必非在后耶。 答。 唯除说法时。 余时随事或在佛后。 更可推寻。 涅槃疏十五云。 所以修三十二相八十种者。 此欲同于人天。 人中转轮王最胜。 王三十二相。 佛欲同人故具三十二相。 天中有八十天。 故有八十好。 佛欲同天故具八十好。 虽同而异。 转王三十二相相不明了。 佛三十二相相即明了。 此则异人。 八十好亦然。 此则胜天。 若一向异而不同。 此则化道不受。 若但同而不异。 则不足可尊。 今为令化道受接故。 所以同为令生尊敬故。 所以异异故即胜于天人。 故名天人师也(文)言有八十天故等者。 八十天各有八十随好欤。 为当拟八十天数。 佛有八十随好欤。 且云拟天数也。 涅槃疏文云。 彼不杀戒有五种心。 谓下中上为三。 上上为四○上中上是第五。 此后是上上之上。 故云上中上。 约十善各有此五。 故有五十。 如是百心名百福者。 一解云。 就此五十心中。 更后修习转精妙。 前五十犹当更后得增胜五十。 故为一百也。 二解云。 十善有止行。 止十善有五十行。 十善有五十。 合为一百也。 三解云。 十善有方便与正体。 方便中有五十。 正体有五十。 故为一百也。 如是百福成于一相(文)法花譬喻疏云(金色三十二下)智度论云。 小乘中生身不说八十种好。 此身中不说十八不共法(云云)弥勒经游意云(弥勒如来)成佛经观佛三昧经。 身长八十肘。 肘二尺。 十六丈。 又云。 一肘四尺。 若尔则三十二丈。 下生经云。 身长千尺。 即是百尺。 一倍过。 人即五十丈也。 脊广三十丈。 面长二丈四尺。 身与面手掌旧明分之。 一胸与身五分之一。 如是身长八尺。 面与掌并八寸。 胸广尺六。 释迦身长丈六。 面掌并一尺六寸。 胸广三尺。 此得相称。 然弥勒身百丈。 面长二丈四尺。 诸法师云。 恐相传经者误。 自或处所生人形不同。 如此间人鼻短。 胡人即长。 何必是误也(云云)涅槃疏八云。 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形者。 有二解。 一云。 佛此三十二相身。 是有漏而心是无漏。 佛以此身盛于心心既无漏名身作无漏○二解云。 佛身心皆是无漏○此解为胜(云云)十号义佛有十号。 谓通称也。 法花疏二云。 问。 云何为十耶。 答。 经论不同。 璎珞经云。 一如来乃至第十佛世尊。 以佛世尊今为一号。 智度论第十佛也。 世尊是十数外。 总号也。 成实云。 具上九号名为世尊(文)百论疏上云。 经明佛号。 凡有三种。 一略说。 谓如来应供正遍知。 多依梵语乎之。 二处中说。 即是十号多以此土之名也。 三无量号。 如智度论明。 十号外复有诸号。 谓度彼岸等。 亦如花严名号品说。 今此中但标三号者(此三号者。 异上三号。 谓佛哀世尊也)凡有二义。 一者摄德略周佛名为觉。 所谓智慧。 哀是慈悲。 谓功德也。 福惠既具。 故为物可尊○二者标佛。 此则摄于十号(此有三所由。 一举终摄始。 佛是十号终也。 二佛号三宝初。 三佛为智慧。 哀功德。 谓福惠相对也)哀与世尊谓十号外无量号也。 故智度论列于十号。 始自如来终竟于佛。 故知举佛则摄十号(云云)涅槃疏第十三云。 依此经数。 一如来。 二应供。 三正遍知。 四明行足。 五善逝。 六世间解。 七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 十佛。 而不数世尊。 若依成论数十号者。 今调御丈夫天人师为一号。 以世尊为一号也(等文。 广释十号义)成实论十号品云。 得正智故能知世间一切心念。 知所念已而为说法。 故名无上调御。 所当调无不调伏。 已调伏者永不败坏。 所调御者天人是也。 故名天人师。 佛者(乃至)如是九种功德具足。 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曰世尊(文)(此文次上解善逝号已。 已得此五。 此如来自己功德具足也)义章十号义云。 十中前五是自利德。 后五利他(文)又云。 无上士调御丈夫共成一号(云云)今了简成论有二意。 一依义章了简。 彼云。 得正智故能知世间一切心念者。 释世间解号也。 知所念已而为说法故。 名无上调御者释第七号。 所当调乃至永败坏者。 犹属前重释调御也。 所调御者。 天人是也。 故名天人师者。 第八号也。 二依嘉祥了简。 彼文云。 知所念已而为说法故名无上。 第七号也。 调御所当调无不调。 乃至名天人师者。 第八号也。 余不异前。 但依义章无上调御。 今为一句。 依嘉祥释故名无上为一句。 调御属下句也。 良以本文了简左右故义致异也。 婆伽婆者。 释论有四义。 涅槃经十义。 涅槃疏十三云。 此号既总世尊蕴在其中也(简有人直翻世尊也)婆伽婆名破烦恼。 又成就善法。 又善解说法义。 又有一人功德无能胜者。 又有大名闻者。 又佛无烦恼。 又能种种大施也(经七义也。 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与论同)十力义十力者。 是处非处力等也。 仁王受持品疏释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文云。 十力如别释(文)大品疏五云。 十力内用。 无畏为外。 广为十力。 略为无畏。 初力第十力。 前二无畏。 中间八力。 后二无畏也(文)业品疏云。 佛十力业力最深(文)(此释外人意文毗婆沙中有此说耳)又别有菩萨十力。 仁王疏上云。 菩萨十力。 一发心坚固力。 二大慈力。 三大悲力。 四精进力。 五禅定力。 六持戒力。 七不厌生死力。 八无生法忍力。 九解脱力。 十无碍力(文)(或本云。 六智慧力)义章菩萨十力义云。 菩萨十力出大智论。 行心坚固魔法不坏名之为力(云云)彼云。 六具智慧力。 余皆同此。 四无畏义四无畏者。 是佛果德。 仁王疏上云。 一一切智无畏。 二摄尽。 三尽苦道。 四说彰道。 通名无畏者。 十住毗婆沙云。 不惧外难。 故云无畏(文)同受持品疏云。 观那由他下别释一切智无畏也。 言那由他谛者。 此云亿千万谛。 内道论者。 佛十二部经。 外道论者。 四韦陀也。 药方者。 本草君臣相吏制也。 工巧者。 善能致城隍市肆等也。 咒术者。 善解方术也。 我是一切智人者。 结一切智无畏也。 二灭三界下明漏尽无畏也○三知地地有所出者。 明尽苦道无畏也。 四有所不出者。 明说障道无畏也(文)(此明菩萨第五地德。 可对经思之。 又此乃随分得佛功德耳)大品疏五云。 前二无畏自德。 后二无畏利他(云云)(印本阙无末五字。 故依文势私加之)受持品疏次文云。 菩萨别有四无畏。 名出大智论。 一闻持。 二诸法。 三答难。 四断疑。 而此文解四无畏约佛。 四无畏即佛菩萨也(文)即佛菩萨者。 谓佛之菩萨。 此乃因缘义也。 意云。 佛菩萨非自性。 以非自性故云佛之菩萨也。 既是佛之菩萨。 故得以佛果德亦为菩萨法也。 言出大智论者。 菩萨四无畏出第二十五卷也。 大悲义大悲者。 即四无量义中。 已显拔苦心中最大之者。 在佛果上名大悲也。 诸大菩萨亦共得之。 三念处三念处者。 十八不共法义十八不共法者。 仁王疏上云。 十八不共者。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意无失。 四无异相。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心。 七欲无减。 八精神无减。 九念无减。 十惠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无碍(文)大品广乘品疏云。 解前十八身口二无失二随智慧行色阴。 无异想是想阴。 无不定心是识阴。 余是行阴。 皆在四谛中也。 无不知已舍者。 三受后生三毒。 舍受多生痴。 余人不觉。 唯知前二受佛今知此舍也。 又或一月二月入禅。 或入涅槃时。 人谓佛舍众生。 故今明此。 是知已舍非不知也。 无异相者。 佛则无别贵贱近远等也。 念无减念无失异者。 于威仪中误名失念。 于禅定中通三世无碍故无减也。 身口无失释上随智慧行。 以随智慧故无失也(文)问。 身口无失在上别之。 何云释上随智慧行耶。 答。 正可云身口随智慧行释上身口无失也。 或上字正可为下欤。 谓随智慧故无失。 即以无失还显随智慧行也(更考经本)同疏又云。 共数十八。 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也(文)言身无失等十八者。 智论二十六具明也。 又杂集论十四列名辨释。 然加定无退而归解脱知见无减也。 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四云(安惠菩萨糅。 玄奘译)不共佛法者。 即十八不共佛法○何等十八。 如经言。 如来无有误失。 无卒暴音。 无妄念。 无不定心。 无种种想。 无不择舍志欲。 无退精进。 无退念。 无退定。 无退惠。 无退解脱。 无退一切身业。 智为前导。 随智而转一切语业。 智为前导。 随智而转一切意业。 智为前导。 随智而转知过去无著无碍知未来世无著无碍知现在世无著无碍。 建立彼相。 如经广说。 如来无有误失者。 谓阿罗汉苾刍虽漏已尽○或一时与恶象恶马恶牛恶狗等共为游止。 或于一时践蹑丛刺齐足越坑○如来永无无卒暴音者。 谓阿罗汉或于一时游行林野。 迷失道路。 或入空宅扬声叫唤。 发大暴音○如来永无无妄异念者。 阿罗汉犹有不染污。 又远所作久远所说。 忘失忆念。 如来永无(略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者。 谓阿罗汉不以智慧简择。 弃舍有情利益事。 如来无此等事。 故无不择舍。 又阿罗汉于所知清净。 有未得退。 谓志欲退。 精进退。 念退。 定退。 惠退。 解脱退。 如是六退如来永无○如来三业智为前导。 故随智而转。 故无有无记○如来于三世境。 暂起四时。 即遍知一切。 是故知见无著无碍(云云)(十八并云。 所有三摩地等为体也。 具可见文也)问。 付大品所说六种无减可说定无减何无之耶。 答。 与无不定心无异故。 问。 念惠等何重说耶。 答。 随义隐显(云云)五分法身义仁王疏上云。 五分法身者。 谓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也。 凡夫惑累以五阴为身。 圣人清高以五分法身为体(文)四无碍辩义四无碍辩者。 仁王疏释四辩云。 一法辩识万法名体为说法立名。 二辞辩解一切六导众生种种殊方异类言音。 三乐说辩者自有无穷辩乐为彼说。 又善见众生乐闻之机名乐说辩。 四义辩经云。 无量功集毗伽罗论故得法辨集第一义故得义辨(文)涅槃疏十二云。 若有所得则无四无碍。 无所得故有四无碍○明四无碍有六转释也○知法体及法名字。 此是法无碍○知法及名字义名义无碍。 辞无碍者。 音辞无碍○(随字论者。 随学之训释。 阐陀论者。 河西云。 此名偈诵论一切诗章言语道名阐陀。 而律中明不以阐陀偈勿教人者。 取浮艳也)乐说无碍者。 非是菩萨乐欲说法。 此言乐者。 是众生乐闻菩萨说法(云云)(此是初转)第二转云。 以三乘法为法无碍。 以一乘为义(此是都理持对也)辞无碍。 于一法作种种名乐说者。 于无碍劫作种种异说。 不可尽也。 第三转总释无所取着为四无碍。 第四就能持以释。 第五转云。 得世谛故名法无碍。 得第一义名义无碍。 第六简二乘。 昔说二乘人有四无碍。 今故简深。 昔于声闻法中名四无碍。 望菩萨即无也(取意略抄)问。 昔教说摩诃□絺罗得四无碍。 何故不入十弟子数。 答。 同卷文云。 十弟子并取长。 于一事偏长者。 如舍利弗智慧第一。 □絺罗虽得无碍。 而未必于一事偏长者故。 不得为十弟子故(文)大执藏四辩不如身子一辩。 破大执藏常加修治也。 见婆娑论也。 四陀罗尼义法花陀罗尼品疏云。 地持论明有四持。 一法持谓闻惠。 二义持谓思惠。 三咒持因禅起咒谓修惠。 四忍持是入证惠。 四种位者。 地持云。 闻义咒三初地。 成就者始不退。 尔前得者不定。 忍时起自解行地成在初地(文)又云。 如论云。 波若在声闻心名道品。 在菩萨心名陀罗尼。 在佛心名萨婆若(文)又云。 菩萨欲遍持一切行。 令经身不失。 历劫愈明。 故在菩萨心中名陀罗尼(文)咒陀罗尼法花疏云。 有人言。 咒所论不出三义。 一说极果胜德或因中万行。 故闻者发心。 二说三宝名字或诸佛菩萨之别名或大力鬼神之名。 呼此名使魔耶闻者惊退。 三说诸法深理无生无相。 使闻者悟道得无生忍。 问。 诸经中何故不翻咒耶。 答。 咒语多含。 此间无物以拟之。 若欲翻之。 于义不尽。 又失其势用。 如此间禁咒之法。 须依咒语法而诵之。 则有神验。 不得作正语而说(云云)涅槃疏第一云。 说咒古来解咒亦有七人六家。 今略出一两意。 爱法师与治城素法师解同。 云咒含三义。 一者含真谛。 二者含三宝。 三者含鬼神○(如此有灭难生福外议也)有解云。 枳是雷公○复有解云。 纯是诸鬼神名。 此亦难解。 请观世音云。 闻此咒者能灭四重五逆。 破三涂业障。 闻鬼神名耶忽能如此邪。 前二师同云。 含三义此亦难解。 无有出家○今明咒者此是佛法中密术如在间语。 若是人之男女瓶衣等。 此是通语。 而复有别语禁术。 此法中语亦能自有通语。 自有别语今言咒者。 此是别语。 是诸佛道术也(文)问。 第二十云。 有人解咒。 或云。 是鬼名等○今明咒是十方诸佛秘术。 如涅槃说。 若皆是秘术。 此咒复是秘中之秘也(文)金光明疏云(功德天品)灌顶章句者。 所谓神咒。 神咒所诠凡有四种。 一叹诸佛功德。 二说第一义谛。 三明药。 四唱鬼神名字。 此中所诠应是诸功德。 明诸佛功德灌众生信心之顶。 登法王位。 从譬为名。 故言灌顶(云云)涅槃疏云。 五眼义五眼者。 肉眼·天眼·惠眼·法眼·及佛眼也。 法花方便品疏云。 问。 五眼得名凡有几种。 答。 肉·惠两眼就体得名。 以肉为眼故名肉眼。 以惠为眼故名惠眼也。 法眼即从境立名。 以其见法名为法眼。 天眼佛眼得名不定。 所以然者。 天眼得名凡有三种。 一从人立称。 又从义得目。 诸佛菩萨名。 为净天。 生在人中报得眼根彻见大千世界。 从彼净天以立其名。 故名天眼。 二者就趣彰名。 始从四王上至非想。 通是天趣。 生彼天中报得眼根能远照曜。 故名天眼。 三者从因受目。 如地持说。 一切禅定于三住中名为天住。 依此天住修得净眼。 从因得名。 故云天眼。 佛眼得名凡有二种。 一从人得名。 佛是人名。 人有此眼。 故名佛眼。 二佛名觉。 即此觉能照故名为眼也。 问。 五眼以何为体。 答。 若据法身。 以智为体。 智有五用。 故名五眼。 若就应身。 天肉既是报名。 即以色法为体。 余三以智为体。 若言天眼通。 依毗昙义亦以智为体(云云)金刚般若疏第四云。 五眼义别须释。 今且示数意。 然五眼具得约五人有五。 谓人有肉眼。 天有天眼。 二乘见四谛有惠眼。 菩萨照三乘根性。 说三乘法有法眼。 佛有佛眼。 次约二人。 因人四眼。 果人一眼。 因人四眼。 如仁王经。 叹菩萨得四眼五通。 果人一眼即佛有佛眼也。 次明一人具足五眼。 即是佛。 问。 何故具足五眼。 答。 此是无差别。 差别用三举彰内境。 约佛智名肉眼。 举彰外境目佛智名天眼。 约二惠境名惠眼。 无量寿经言。 惠眼见真境。 见真境名惠眼。 大品往生品中云。 惠眼无法不见。 又云。 而无所见。 大智论云。 具总相惠别相惠名惠眼。 故名惠眼具二惠也。 法眼可知。 四眼不了。 佛眼具了。 故名佛眼。 二见佛性故名佛眼(文)法花疏云。 五眼有二门。 一者是因中名四眼。 果地名佛眼。 谓人有肉眼。 天有天眼。 声闻惠眼。 菩萨法眼。 佛有佛眼。 故四眼入佛眼中。 悉名佛眼就佛眼中。 约境论其五用。 故有五眼者见六道众生。 即佛属天眼也。 又佛眼无所不知。 无所不见。 亦见六道众生也(文)问。 于法身具五眼耶。 答。 法花义疏又云。 五眼有二门。 一就应身论五眼。 佛托父母生身故有肉眼。 次在道树下得于四眼。 以有远见故有天眼。 照三乘根性故有法眼。 照于实相故有惠眼。 照佛境界故有佛眼。 次就法身论五眼者。 照五境界故有五眼。 照障内境名为肉眼。 照障外境名为天眼。 余三如上(云云)问。 就法身何论障内障外耶。 答。 约缘有障内障外。 而法身俱照达之。 若下一就法身同论之。 何内何外。 孰障孰照耶。 金刚般若疏四云。 举障内境。 约佛智名肉眼。 举障外境。 目佛智名天眼(云云)又仁王疏上云。 五眼者。 如来一眼。 即究竟诸道何须此五(同之)将境即智故有此五。 肉眼者。 照金刚已还一切诸法皆尽。 天眼者。 照如来果第一义谛。 名为障外。 惠眼者。 照常无常等一切法空。 法眼者。 照一切有为法因果理等。 佛眼者。 究竟诸道(文)若准此释。 金刚以还皆有障累名为障内。 佛果累外名障外也。 问。 菩萨得佛眼耶。 答。 仁王疏上云(叹菩萨德云四眼五通)菩萨在因未得佛眼(文)涅槃疏十五云。 菩萨亦有三达○出超日月经云。 菩萨有三达。 问。 佛有三达。 菩萨亦有三达者。 佛有五眼。 菩萨亦有五眼不。 解云。 亦有出何处。 解云。 未见的文。 而经云。 须陀洹人亦名为佛。 何以故。 正觉见道断烦恼故。 须陀洹人既得名佛。 岂况菩萨。 又大品中释十地。 第七等定惠地名佛眼地。 既有佛眼。 岂无余眼。 故菩萨有佛眼也(文)同疏十二云。 佛见佛性。 即是佛眼。 十住小见。 即是惠眼。 前云。 知众生求大小逆流顺流等。 即是知三乘根性说三乘法。 是法眼。 前云。 以天眼见众生造身口意业等。 即是天眼。 余肉眼可知也(文)大品疏三云。 开善云。 佛眼照世谛者。 不然。 若尔应法眼反为佛眼。 法眼照世谛故。 而论主惠眼反为佛眼。 应佛眼见真谛。 非汝家惠眼见真谛故也。 今不尔。 因中二惠为略其果反为佛眼故。 成一切智一切种智。 慧眼即是道种惠也。 故释佛惠两眼文。 皆无法不见也。 因中惠眼既照二谛。 果中佛眼亦照二谛也。 即用此云破由来释。 大经师子吼云。 惠眼故不明了佛性。 既非真谛。 何云佛眼还照佛故有反照智。 今问。 佛眼唯照佛。 何得今云惠眼见他。 又何得云十力等满德皆是佛眼。 论主自释云无法不见。 云无缘大悲即是佛眼。 岂但照佛耶。 又经云。 佛眼无别境。 还照前四眼境。 亦应无别眼。 还是四眼。 若只是一境有了不了。 故有二眼亦应只是一眼有明不明。 因中惠则○明又且因中即惠眼未必见佛性。 如九住已下佛眼见性。 故有智有境也(文)言即用此云破者。 即以此惠眼佛眼并应二谛。 谓以破由来释也。 自界释云下。 出其所释。 今问已下破之也。 古义意师子吼品说惠眼不耶。 佛性者。 只是不照知佛性。 佛性是世谛。 惠眼不知世谛故也。 何云佛眼等者。 佛性若真谛者。 何云反照智耶。 是智知世谛故也。 此犹古师见也。 余以可知次文也。 问。 凡夫声闻菩萨三人具几眼。 答。 凡夫有二。 未得通有肉。 无未得通具二眼。 生天凡夫但有天眼也。 声闻初二果具眼根者有肉眼惠眼也。 不具眼根唯惠眼也。 离欲声闻眼根具者。 三根肉天惠眼也。 不经解度众生无法眼也。 菩萨初未得无生忍受舍。 肉眼身即有惠。 得通者有天。 能度物有法也。 受法性生身菩萨无肉眼也。 问。 因中惠眼至佛反名佛。 法眼反为何物。 答。 闻因中二惠。 道忍为惠眼。 道种惠为法眼。 则果中惠眼转名一切智。 法眼转名一切种智。 即知道种惠是法眼也。 今者言因中二惠皆名惠眼。 果中二智皆名佛眼。 则因中化他方便名法眼。 果中总名佛果。 无复别名○若别名者。 无缘大悲非正是度物。 亦得名大慈犹未好也。 大判。 取佛自行德。 对二惠眼佛化他德对上法也。 问。 惠眼具二惠。 法眼复是何物惠。 答。 二惠有多种。 知空有为二惠。 即是惠眼故。 论云。 惠眼破一切法中无明故。 身心出过。 余人故众生见便爱受其道化也。 故诸法总相别相。 若得如法皆则是惠眼也。 若约自行化他明二惠。 今惠眼是自行。 是实惠义。 法眼是化他。 是方便惠。 问。 法眼是方便。 惠眼亦有方便。 云何浅深。 答。 惠眼自行方便故易浅。 法眼化他方便难深也。 故惠眼第三。 法眼第四也(文)又云。 今五眼并见并不见。 见无所见故并不见。 如云五眼不了见菩萨等也。 五眼并照俗并照真。 具照真欲惠眼无法不见。 是不照俗。 净名云。 常在三昧恒见诸法不二。 是非天眼见真耶。 次天眼见无所见。 故见真。 惠眼无见而见。 故照世也。 法花玄六云。 如三藏中唯明三眼。 大乘经中具说五眼○杂心及舍利弗毗昙皆云。 唯有三眼肉眼天眼惠眼(云云)五眼十眼相摄。 方便品疏云。 问。 五眼与花严十眼云何相摄耶。 答。 言十眼者。 一是肉眼。 见一切色。 二是天眼。 见诸众生死此生彼。 三是惠眼。 见诸众生根性差别。 四法眼。 见诸法真实之相。 谓见诸法第一义相。 五是佛眼。 见佛十力。 六是智眼。 分别了知一切种法。 七是明眼。 谓见一切诸佛光明。 八出生死眼。 见涅槃法。 九无碍眼。 见一切法无有障碍。 十是普眼。 谓见法界平等法门。 物一是前肉眼。 亦兼天眼。 见粗细远近。 是天眼故。 第二天眼是前天眼。 第三惠眼。 第五佛眼。 第六智眼。 第七明眼。 第八出生死眼。 第九无碍眼。 此之六种是前法眼。 第四法眼是前惠眼。 见真谛故。 第十普眼是前佛眼。 普见平等真法界故(文)(义章五眼义十眼相摄全同之)出生死眼。 见涅槃果故非惠眼摄。 惠眼见空理为此义。 故不相摄之涅槃果。 是乘果故入法眼。 见三乘道也。 若约二乘。 见四谛为惠眼。 及佛见有为法因果为法眼等义者。 即以见涅槃法可为惠眼。 非法眼也。 然约前义。 今为法眼耳。 六根清净义六根清净者。 法花论云。 受持法花经(乃至)谓凡夫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 未入初地菩萨。 正位应知如经。 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 见于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等故。 又六根清净者。 于一一根中。 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 应知眼所见者。 闻香能知如经。 释提桓因在胜殿上。 王欲娱乐乃至说法故。 闻香知者。 此是知境。 以鼻根知故(文)(此是知境等者。 疏云。 此是知境者。 香是鼻根所知境也。 以鼻根知故者。 出能知也)问。 香既是鼻根所知。 若以鼻根知者。 何名互用耶。 答。 此文释闻香一句。 非释互用。 问。 若以何证互用耶。 答。 眼所见者。 闻香能知。 谓释提桓因在胜殿上。 是眼所见。 而以鼻根闻香而知。 眼所见故名互用也。 问。 六根清净时即得互用耶。 答。 可尔。 问。 何位人得六根清净。 答。 论云。 未入初地凡夫人也。 疏云。 如经已下次引经证。 既云父母所生肉眼故。 是凡夫未得初地法身眼也(文)问。 地前有十信及三十心。 于何位得。 答。 三十心也。 故经疏云。 前是十信弟子位。 亦是三贤师位(文)(前者随喜。 今者法师功德六根清净)不轻品疏云(不轻入果)初得根净。 谓内凡三贤之果。 二根得常净。 即得初地已上得无生忍。 了悟一切法本来寂灭故。 根常净。 三得佛地(文)(此约位为三果也)问。 地前菩萨所得未名常耶。 答。 尔也。 故云常净地上所得耳。 问。 经说六根清净中云。 父母所生清净常耳(文)故知地前三贤所得亦是常根也。 答。 不轻品中经自说二种。 初直云眼根清净等。 后更说得常眼清净等。 故知二别。 初地已上悟法性故名为常根。 地前不尔。 未得名常。 而经云常耳者。 未见释文。 敏者考之。 且会释云。 地上悟常故名常。 地前未得。 而经云常耳者。 以父母所生说尔耳。 根故名为常。 常是凡尔也。 虽是清净。 而是父母所生肉身。 与常人同故名常耳。 非常住之常。 故不相违。 问。 初地已上得常根耶。 答。 尔也。 问。 因位犹是有为。 般若何得常根耶。 答。 此对地前且说为常。 非实是常。 又智是有为无常。 而所证法性是无为常法。 故从所证且说为常。 又说所证为菩萨法身。 故亦名常根。 又常无常皆是对治悉旦。 非第一义谛。 故说十地说常。 说无常俱不相违。 然十地因位为无常。 是因缘之正义耳。 又复地上六根之用。 虽刹那灭。 而先大翻分段谢灭且说为常。 若约此义势。 经云清净常耳。 亦有此义。 地前菩萨虽是分段。 而六根用任运而转不同外凡。 且说为常。 故不违也。 法花玄第十云。 未得无漏法性身。 而有此功德用。 当知是八地下人也。 有人言。 十信菩萨有此用也。 法花论云。 是地前人也(文)此中三义。 初是大师自义。 次是他师释。 后是论家说。 问。 大师自义何与论违。 答。 八地下言是前七地菩萨。 而不分明。 此与论异者。 义有多途。 故尔。 然释文多云地前人得也。 六千功德令六根清净。 六千者。 义疏云。 身三·口四·意三。 合为十善。 一善为首。 余九庄严○成百善也。 自行百善。 教他百善。 赞叹法百。 赞叹行百善。 合为四百善。 约五种法师皆具四百成二千善也。 此二千善有上中下品。 故成六千也。 有人言。 菩萨行十善。 一善亦以九善庄严○便成百善。 自行百善。 教他行百善。 赞叹法为百。 叹人为百。 合为四百。 此之四百有上中下品。 成千二百。 三根于持经用胜。 具得三品。 故有千二百。 余三根持经用但得中下二品。 故有八百。 有人言○六根皆具百福。 一一福各十善庄严。 成一千功德。 一根一千则为六千(云云)初说不言有人。 而义不如第二有说也。 玄论引注经。 即此第二义。 而云既妨更出多释。 如文。 今案。 以注经释可为量。 四前言三根于持经胜者。 意根为五法师之本舌。 亦具五师由声闻说受持等。 故胜身等三根有何功德而得八百耶。 答。 玄论云。 互相资持故。 余根得用即是功德(文)问。 何名功德。 答。 法花经分别功德疏云。 修功所得悉名功德(云云)涅槃疏十二云。 如言功德。 功者故也(或本作政)德者得也。 功罚所得名为功德。 亦是功夫所得名为功德之者。 还训于得。 得属于我名为功德。 亦是修功德获名得也(文)十住断结经第六卷说诸菩萨德云。 现如来眼不可思议○如来鼻通倍不可计。 如来舌通广无边际(文)(具说六根有通即是六根清净也)涅槃疏十五云。 习集故。 若自然六根清净(云云)但知一切修行大乘经云。 皆得六根清净。 以六根净是菩萨功德故。 又菩萨分得佛果功德。 故知六根清净究竟在佛果也。 法花玄十云。 问。 云何名六根净耶。 答。 如文所明。 有此胜用故名为净。 又此经明。 权实二智真应两身。 皆是无碍之法。 菩萨语无碍之法故分得无碍故名六根净也。 问。 云何权实真应无碍。 答。 如前说。 长为短用。 短为长用。 长短为非长短用。 非长短为长短用。 此是如来究竟自在无碍之身。 即有究竟自在无方之用。 始行之人分得此悟。 故六根自在也。 问。 诸部皆云。 香到鼻方知。 云何此经云遥闻香耶。 答。 有人言。 道理则到根方知。 今假经力则遥闻也。 问。 若道理色可见。 声可闻。 今假经力则应闻色见声耶。 若色不可闻。 声不可见者。 到者不可遥闻。 遥者不可到知也。 答。 明中色定可见。 闇中色不可见者。 何故人眼昼则见。 夜不见。 穴鸟夜见而昼不见耶。 若言眼有光故能见者。 昼何不见耶。 又如弱水不升毛而升铁。 金刚破余物而水银所坏。 孰定强弱耶。 故知诸法无有定性。 随立而转。 到不到亦然也。 又今约事释者。 菩萨分得二智。 以实智故知。 六根六尘空无所有。 如华严中明。 眼入三昧。 耳出正受。 观眼无生无自性。 说空寂灭无所有。 以权智有六根之用。 约权智能知香义故。 说鼻遥闻香也。 非鼻根能遥闻。 余亦例然也(文)非鼻根能遥闻者。 可有二义。 一云。 鼻根非遥闻。 但是权智能遥闻。 有似六根之用也。 一云。 鼻根自力非遥闻。 然由权智开导力故亦得遥闻也。 六通义六通者。 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也。 身通亦名如意。 亦名神足。 仁王疏上云。 以菩萨漏未尽故除漏尽通(文)涅槃疏十五云。 若依大品。 叹菩萨德中云。 悉是五通。 往生品云菩萨得六通。 二文不违。 佛烦恼漏习漏俱尽故具六通。 菩萨但断正使习漏未尽故。 未得漏尽。 若望凡夫二乘。 得言菩萨具得六通。 是以两文不相乖有(略抄)法花序品疏云。 经或云菩萨得于五通。 或得六通。 凡有二义○一始行菩萨但得五通。 二法身菩萨得于六通。 又菩萨烦恼已尽。 形凡夫已尽故言得六。 余有习气。 比佛未尽故言得五通(文)问。 凡夫亦得五通耶。 答。 涅槃疏十五云。 若是萨婆多成论等所解云。 凡夫亦得五通○若是雪山部。 圣人得五通。 凡夫不得。 而今外道能飞行自在等者。 此是其若得异道术。 或是鬼神等依助故能尔。 不名为通。 诸可解释不出此二(云云)问。 得通有几种耶。 答。 涅槃疏十五云。 有四种得。 一者修得。 二者报得。 三者功德得。 四者生得。 言修得者。 即是修习所得。 言报得者。 以修因故果报得此通。 亦如生色界则报得得此通。 功德得者。 如持法花经。 止为持经而自得功德庄严六根。 言生得者。 如生在人中自然得通。 此是生得。 如栴陀罗与阿阇世王(乃至)彼答云。 我见宿命。 从七世以来常屠羊都无果报○(佛言。 却后七日业熟堕地狱)婆娑中云。 此非是通。 此通生惠。 何故生欲界非边地(已上涅槃疏生得者。 俱舍名业得)问。 五通依何定修得之耶。 答。 法花疏第二云。 小乘但明四禅方能发通。 大乘明一切禅定皆能发通(文)问。 大乘一切禅定发通者。 依何文耶。 答。 可考之。 设虽无文。 道理应尔。 菩萨功德皆自在故。 大品疏三云。 数人五通四根本发之。 六地发见谛。 九地发思惟。 论人三界定发漏尽。 七依定发五通。 即四禅三无色也(云云)问。 功德得者为唯持法花经得耶。 答。 持大乘经菩萨应得之。 故涅槃疏十五云。 习集波若自然六根清净。 即是功德得(文)但是大乘有斯功德。 问。 六根菩萨得清净者。 鼻舌亦有得通。 于六通中何故不论耶。 答。 义章云。 释言。 六通三乘共法。 二乘之人鼻舌身根无有通义。 为是不立。 若于大乘不共法中诸佛菩萨六根互用。 一一根中具一切用。 说通无过(云云)(花严说。 菩萨鼻根闻于无色宫处之香十住断结。 经第六说。 有鼻通过于眼耳。 文)又六通中身通是身色自在。 非身根觉知自在。 故云身根无通义也。 法花统略下卷云。 眼耳直明能远见闻事。 与二乘略同。 鼻根全外道二乘无鼻通。 而菩萨有之。 二者外道二乘不能远闻。 菩萨则能。 三外道二乘不能知上界微细香。 菩萨能知(文)大品疏三云。 数论明。 五通与凡夫共。 漏尽独圣人也。 数云。 报得五通无障。 修得者亦有亦无。 他心宿命得定即得。 漏尽以烦恼为障也。 论人明。 五通皆有别障也。 又明。 他心宿命定内用故是善。 天眼天耳定外用故是无记。 如意通若定内作十一切入转变即是善。 定外毁小为大等是无记也(云云)又云。 亦须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共。 亦不与二乘共。 如大经云。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今明六通皆是波若。 而离合不同○波若转变用之如意。 无所见无所不见则天眼。 无闻而无所不闻即在耳。 无知而无不知即他心宿命。 烦恼毕竟即名漏尽也。 以波若无应故名通妙。 而莫测故云神也(文)三明义言三明者。 或名三达。 然其三达正唯在佛。 通论菩萨亦分得之。 三明乃共二乘无学。 是六通中宿命天眼及漏尽也。 仁王疏上卷云。 三达者。 宿命达天眼达·漏尽达。 此三能知自他事虚及实名为达(文)涅槃疏第十三云。 释十号中明行足云。 若是三达名三明者。 宿命明知过去。 他心知未来。 漏尽知现在(文)同第十五云。 然六通中有通有明有力。 若是外道所得但是通而非。 二乘所得亦通亦明。 若佛所得亦是通亦是明亦是力也(文)仁王疏云。 道理三达是佛得。 菩萨随分亦云仰习果德(文)义章六通义云。 明共二乘。 达唯如来(文)涅槃疏十八云。 二乘人无三达。 如来有三达(云云)同疏十五引超日月经云。 菩萨有三达。 又同卷云。 五约六通中论示现与明辨于四句○若天眼与宿命。 此二是明而非示现○此两世幽隐难见。 今能照了故是明。 非示现者。 向他说两世事。 人不信故非示现。 若是神足与他心。 此是示现而非明○是神足即能变化令人知。 他心即了其心中事。 故是示现。 非明者。 非是三明之数。 若是漏尽通亦明亦示现。 即是三明中一明故是明。 复说法即是可见故是示现。 天耳一种但是通而非明。 复非示现。 非是三明数故非明。 向他说天耳闻十方世界声。 难信故非示现也(文)问。 若他心是示现非明者。 何故涅槃疏释十号中。 云宿命他心漏尽为三明耶。 答。 彼文云。 他心知未来(云云)此违诸说。 一者他心唯知现在。 而言知未来。 设约佛论。 应通知三世。 何偏预未来耶。 又三明以天眼为数。 而今不数天眼替以他心。 故知以天眼通且名他心。 他心智加行先见他色相。 既有相资义故立此名耳。 又一义云。 三达有二义。 一者以天眼知未来。 如仁王疏辨。 二者取他心通。 即如涅槃疏第十三卷文。 又即涅槃疏第六云。 如来有三达之智。 既有未来达照未来根缘(云云)既云照根缘。 即知是他心智。 如十力中根上下智力等是他心智也。 然以三达有二义为正义也。 问。 天眼能见现在色尘。 何为照了未来世耶。 答。 法花疏云(法师功德品)小乘人云。 天眼但见色法也。 天眼通因天眼为方便故发天眼智能知未来生死等事(文)问。 小乘自云。 天眼通知未来此死生彼(云云)今何判云但见色法耶。 答。 天眼者是眼根故唯见色法。 又天眼通正是眼识相应慧故亦但见色唯缘现在。 其知未来者。 但是天眼所引之胜智耳。 问。 若尔大小其义应同。 何故而云小乘人耶。 答。 准依此文。 但以天眼为方便发其别智知未来者。 是小乘义耳。 若依大乘。 诸佛菩萨即以天眼见未来世。 不劳别智也。 三示现义三示现者。 涅槃十五云。 六通有示现不示现者。 若是如意通·知他心通·漏尽通。 此三是示现。 若是余三非示现。 已如别记(文)如别记者。 指余文也。 余文者何可寻之。 法花玄一云。 问。 六通之中三轮是何等通耶。 答。 就六通义。 三是示现。 三非示现。 他心通即他心轮。 如意通谓神通轮。 漏尽通谓说法轮。 问。 余三通何以不名示现。 答他心等三能令众生即事信验故名示现。 天眼等三则不能示故不名示现(文)又法花普门品疏解观音名德凡有十对。 玄论二十双义其中第十六双引神通示现。 观音六通中他心宿命天眼天耳。 普门者谓如意通漏尽通。 漏尽通即是说法也。 观音名虽摄四通。 而文正主天耳通也。 示现者可具二句。 一者神通非示现。 谓天眼天耳宿命也。 二者亦示现亦神通。 谓他心如意及漏尽。 故六通中三是示现三非示现。 所以大品云。 三事示现。 下文即云。 普门示现。 今普门即是三事示现。 观音既是天耳。 故不名示现(云云)义疏十双中第八云。 漏尽说法神足变转。 他心知机即以事令人信验故名示现(云云)名教抄第十建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巳时于东大寺塔本为兴法利生之写毕。 三论沙门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慧文明十四林钟第二天虽恶笔其惮多偏为佛法绍隆令书写了。 三论宗英宪(生二十)名教抄第十一此卷有十三科涅槃略标义。 三点义。 四德义。 八倒义。 四魔义。 八苦义。 三界义。 四生义。 四有义。 六道义。 七识住义。 二十五有义。 四十居止处义。 涅槃义(略标)玄涅槃义云。 涅槃者。 盖是安心之本宅。 凡圣所同归(文)又云。 今以中道正法为涅槃体。 涅槃有二种。 性净涅槃。 方便涅槃○(二名本有始有正法修成)今明性净涅槃。 是如来藏本有佛性显为法身。 亦名涅槃。 方便净涅槃。 是万德上无累称为灭度故。 二涅槃各别。 然穷论只是正法中道为体(文)又云。 修成涅槃以万德为体(文)又云。 性净涅槃为有万德不。 答。 有二释。 一云有万德。 今明无万德。 但以平等一味为正法涅槃若言万德体故。 明性净涅槃有万德。 亦得(文)玄教迹义云。 若依摄论。 大乘无余涅槃有二种。 一者分段因果尽名有余。 变易因果尽名无余涅槃二者报应二佛名有余涅槃。 法身名无余涅槃也。 又金刚般若经中。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 是弥勒释云。 大乘第一无余涅槃也(文)(窟云。 小乘因已有余果尽无余也)问。 愚法二乘有醉入无余义乎。 答。 三乘位数上卷云(法常记日本贞观八年写本)摄论师云。 醉入无余匡无量劫故。 楞伽云。 得诸三昧身无量劫不觉譬如诳醉人消醉而自起。 三论师云。 无有醉无余义故。 智论云。 贱笑小乘故。 说醉无余。 其实无有。 法花亦云。 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诸法无行经云。 阿罗汉在最后死阴中。 见未来生余。 而发退心。 如是经论推寻。 二乘报尽时必生变易净土(云云)(取意略抄具可见文)三点义三点者。 谓佛果德从喻为名。 涅槃疏第三云。 三点则譬三德。 法身波若解脱也○若是伊字三点。 此是别为成一伊字。 伊即是总。 涅槃三德则是别。 三德成涅槃。 涅槃即是总(文)又云。 此中有两譬○伊字譬者。 外国伊字犹如此。 间草下字亦为如余脚也。 此譬正取其圆正义。 云若是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者。 彼一目在额上。 两目在两颊。 河西云。 所以取此三目喻者。 有二义。 一者常。 二者自在。 此之两譬并譬涅槃三德(文)○枪楚庚反。 升类草也。 下字者。 作下也。 圆正者。 同疏云。 三点若并则不成者。 此明三点并安。 即横安不圆故。 非伊字○纵亦不成。 纵即竖论此。 就胜劣。 胜者在上。 劣者在下。 故是纵安○如摩醯首罗三目下释。 是正是圆足(云云)(今见文相。 以三点喻三德。 以三目喻三德。 故是转释也。 而意以两譬俱喻三德也)同卷又云。 今日圆伊涅槃(云云)次明说三德所因者。 涅槃义云。 诸师同释。 涅槃备于三德。 谓法身般若解脱。 所以三德为涅槃者。 略有四义。 生死与涅槃相对。 生死有三障望烦恼。 业苦对报障。 故名法身。 对业障故辨解脱。 对烦恼障说于波若。 二者欲叹显如来三业自在。 有法身故身业自在。 具波若故口业自在。 有解脱故意业自在。 三者无境不照名为波若。 无感不应名法身。 无累不尽称解脱。 故三德为宗。 四者为对二乘三德不圆。 有身智时解脱不足解脱。 亦圆则无身智。 故名如来三德圆备(文)又涅槃经四相品疏。 及法花方便品。 文相或异。 四义大同。 读文自可知之。 四相品疏云。 未见有好解者。 他答云。 此是略举。 今明。 数意。 一对生死三障辨涅槃三德。 以法身对报障。 以波若对烦恼障。 以解脱对业障。 二者虽有万德。 以三德收尽。 此之三德即是三业。 三业即是三密。 法身即是身业身密。 波若即口业口密。 解脱即是意业意密(四相品所明)三者无感不应故名法身。 无境不照故名波若。 无累不尽故名解脱。 此三即是智断得。 离具足故不须。 更广辨也。 四者为对凡夫之人有好身好智慧能不作恶。 此三事具者为好人。 今对此故。 又明对昔三德不具。 昔日有法身波若之时解脱未足。 有解时则无法身般若。 互不满足。 所以今辨三德具足少略。 法花方便品疏云。 大明佛性凡有三种。 一法身。 二者波若。 三者解脱。 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 无境不照名为波若。 无累不尽故称解脱。 所以佛德但明三者。 法身波若无德不圆。 解脱一门无累不尽。 但德无不圆。 后开为二。 一者法身。 二者智慧。 如世间人有身有智。 又法身为体。 智慧为用。 又内智无不照为波若解。 感无不应切由法身也。 又为对生死。 但有于三以对生死报障故说法身。 对生死业障故说解脱。 对烦恼障明于波若。 又总十二因缘不出三道。 谓苦道业道及烦恼道。 如来登中道第一义山顶。 与无明父母别故。 永免三道。 具于三德。 又对二乘三德未圆。 明如来三德圆。 又有法身明如来身业。 有于波若辨如来口业。 辨于解脱。 显如来意业如四相品说。 今此经亦具明三德。 所以称妙(文)涅槃经四相疏云。 广开三密三德具足(云云)大论第九卷引蜜迹金刚经。 明佛有三密。 三密即身口意也。 次明同异义。 四相品疏云。 此中三点异上三点。 上以法身为第二点。 今以涅槃为第二点。 治城素法师解云。 此字误。 应是法身字。 书误作涅槃字也。 招提解云。 此非误也。 然三点中有体有用。 法身当体。 波若解脱为用。 法身当体故独受涅槃名。 然是涅槃为一点也。 今问。 三点为伊字。 何体何用。 今明总别因缘。 总即为别故。 涅槃即三德中之一德已(略抄)问。 三点之法身与三身之法身同欤异欤。 答。 仙光中论疏记上云。 三身中法身以智为性。 三点之中法身以自体义名为法身(云云)(意云。 三点中别有波若故。 但取自体为法身。 三身中智法身。 即以智为体。 若理法身亦是体性)今云。 三身中法身亦云万德体性。 非必异三点法身义也。 然仙光记一往分其二门大宗耳。 四德义常乐我净是谓佛果之四德也。 此四通名波罗蜜也。 宝窟下云。 常波罗蜜者。 良以如来到常住彼岸。 故波罗蜜(文)彼岸者谓究竟也。 问。 佛德无量。 何今偏论四耶宝窟次文云。 佛德虽众盖乃是据一门为言耳。 于中略次七义释云。 一简异凡夫。 于有为中妄谓常乐我净。 是故今。 就佛果德说真常乐我净。 故经言。 世间常乐我净有字无义。 出世常乐我净有字有义。 二治悉不同生死法中。 有四种。 悉谓无常苦无我不净。 翻对彼故宣说如来常乐我净。 三翻倒不同声闻同说生死之法无常苦等谓佛亦。 然起四颠倒。 翻对彼故说佛常等四。 除障不同故立四种。 言四障者。 如宝性论说。 一者缘相。 谓无明地障佛真净。 对除彼故说佛真净。 二者因相。 谓无漏业障佛真我。 对除彼故说佛真我。 三者生相。 谓意生身。 以意生苦阴身。 故障佛真乐。 对治彼故说佛真乐。 四者坏相。 谓变易死障佛真常。 对除彼故说佛常。 五对治阐提等四种过故○宝性论说。 一阐提谤法。 对治彼故说佛真净。 二外道着我。 对治彼故说佛真我。 三声闻畏苦。 对治彼故说佛真乐。 四辟支舍心舍诸众生。 对治彼故说佛真常。 六翻因不同故立四种。 言四因者。 如宝性论说。 一者信心除阐提谤法。 得佛真净。 二者波若除外道着我。 得佛真我。 三者三昧。 以空三昧除声闻畏苦。 得佛真乐。 四者大悲常随众生。 除辟支舍心。 得佛真常○七摄论云。 四种生死。 一方便生死。 二因缘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无有生死。 方便生死者。 即是宝性论中缘相也。 无明为感生死之缘故名为缘。 即此缘是感生死之方便果。 从缘作故名方便生死。 对治方便生死故说于净。 因缘生死即宝性论中因相。 无漏业因能感变易生死果。 从因立名○对治彼故说于我德。 有有生死者。 有生后有死故。 云有有生死。 即是宝性论中生相○对治彼故说于乐。 问。 宝性论直言生相。 今何故言有生后有死。 答。 宝生论对第四坏相故。 说第三为生。 摄论对第四有死无生故。 说第三有生死。 无有生死者。 金刚心唯有生无。 后有生故言无有生死。 即宝性论中坏相○对治此故说佛真常。 通称波罗蜜者。 谓到彼岸。 事究竟。 度无极。 佛果为到彼岸。 智度论云。 佛智是真波罗蜜。 并因佛惠而得波罗蜜名(文)次明空义。 谓无相无性也。 宝窟云。 今明智体绝于四句。 如云波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又如马鸣说。 是真如法从本已来离一切相。 谓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非非异相。 非一异相俱相。 如是一切忘心分别皆不与真如相应故说无相。 问。 云何名无性。 答。 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同一体义分。 如就诸德说名为常。 离诸德外无别有一常性可得。 我乐等类亦同然○是故诸德皆无自性。 无此性相故说为空(文)次明表德义。 金光疏云。 言四方佛者。 显诸佛道同故也。 但言四者。 欲表四德故。 不五不六。 东方不动。 表常德也。 南方宝相。 是如意珠有自在力。 表我德也。 西方无量。 是安乐国表。 北方微妙声。 声无秽浊表净德也(文)四德乃是所表之真德也○四策。 中论疏三云。 罗□法师是龙树同时人。 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之(云云)(仙光院云。 论主有四德。 乃破病二意。 俱为正云云)同第二云(重牒八不)次明以四法为因。 得如来四德之果。 以信乐大乘为因。 破于阐提不信得于净果果即不生不灭也。 (二种阐提各执生灭也)次行无分别波若为因。 破外道一异分别。 得如来我德果。 果即非一非异○次行破空三昧因。 破声闻。 得如来乐果。 声闻虽言住无为乐。 此于大乘是生死苦。 今破断常。 得不断不常究竟乐果也。 次修习大悲为因。 破独觉自为及始行。 谓佛有去来。 明菩萨常行大悲穷生死际。 以违此因。 破得如来常住之果(即不来不去也)真谛三藏用无上依经及摄大乘论并释。 八不甚深广(云云)八倒义言八倒者。 生死四倒。 涅槃四倒合为八倒。 生死四倒者。 中论颠倒品疏云。 谓于生死中起常乐我净。 问。 四倒以何为体。 答。 婆沙论云。 以惠数为体。 问。 五见几倒。 几非倒。 答。 婆沙云。 二见半是倒。 我见中有我我所。 我见是我倒。 我所见非我倒。 复有说言。 我与我所合名我倒。 遍见之中有漏断有常。 以常见为常倒。 见取之中独头足上无乐净。 计乐净是独头见取名乐净倒。 余二见半。 谓邪见遍见中断见戒取。 此非见倒。 问。 何故尔耶。 答。 凡具五义方乃名倒。 一是见性简钝使也。 二缘真理生。 谓是迷理惑简迷事惑也。 三果上起。 于苦谛上生也。 四正相翻苦谛。 下有苦无常理。 今正翻苦谛故计常乐我。 五者是独头非足上。 婆沙又云具三义故云倒。 一猛利性。 二妄取。 三同性倒邪见断见。 是猛利性非是颠倒。 坏境界故。 或取是猛利性及妄取。 非同性倒。 余二见半事具三义也。 俱舍三义意倒一增有如无我。 计我故也。 二决定。 三背境易解也。 二见半具三义。 余二见半无增有也(文)问。 俱舍三义与婆沙三义同异如何。 答。 新译共云。 一向倒推度性妄憎益也。 准之两论三义应同。 今此疏文别举二说者。 以其名同异故耳。 旧俱舍名增有即旧婆沙妄取。 新译妄增益也。 俱舍决定者。 当婆沙猛利性。 新论名推度性也。 俱背境者。 当婆沙同性倒及新译一向倒也。 二见半具三义者。 身见见取为二见。 旦据苦谛下说。 若泛论四谛惑者。 后三净见取非倒故。 应云一见及二半也。 遍见有断常二见。 今但取常见为倒。 除断见故云半也。 问。 见取有独头足上。 而疏自云。 是独头见取名乐净倒(云云)又我见中有我我所。 一倒。 一非倒。 若尔三见皆是一分。 何故云二见半是倒乎。 答。 断常二见行相返违。 取一舍一故独云半。 余二见中设有一分非倒。 非返违故。 是一类故。 总云二见也。 又除我所者。 是别师说。 二见半者。 先标正义。 次举异说。 彼举合名我倒者。 还成上二见也。 见取中虽分独头足上。 后言独头见取名乐净倒。 不言足上非颠倒也。 而言独头名倒者。 且举强者耳。 言余二见半无增有者。 邪见戒取为二见。 遍见中断见名半也。 邪见拨无因果。 断见谓断灭。 并无门转。 故非增有。 其义显也。 戒取以鸡狗等戒为正道。 是非道计道若为生天因是非因。 计因此。 非无门转。 何无有之义乎。 新俱舍等云非一向倒。 不言无增益耶。 答。 此文难解。 且云戒取或时计五戒等为真圣道。 非一向颠倒有少分净义。 故不如无我。 谓有我无乐净。 谓有乐净等故云无增有耳。 非谓无门转故非增有也。 又一义云。 此文略耳。 若具言之。 应云无增有及背境也。 仙光记云。 二见半是倒者。 身见见取与遍见中。 常见是也。 独头足上者。 于无物处取有物心。 是名独头见取。 由前心而起后心。 以定执故名足上见取○果上起等者。 数人云。 四倒迷于苦集理故。 但由集起耳。 成论之净倒起苦集上。 何者苦集是不净物。 谬计净故。 常乐二倒依苦集道三谛起。 何者三谛无常苦。 谬计常及乐故。 我倒通四谛起。 何者四谛下皆无我而计我故。 今数人义云也(已上)疏出数义云。 但苦谛下惑非三谛下惑也(文)故记取于违云也。 仙光记又云。 同性倒者。 于修我上起。 实我故此是我倒。 又非日色相。 似今日色故。 计有我。 此是常倒。 世间之中实无乐净而沐浴时谓净。 计五欲为乐。 此皆妄取也。 猛利性者。 通起(已上)此记解同性倒。 对相似处起也。 今云同性倒者。 新俱舍云一向倒也。 一向倒简戒取。 于少分净处转。 少分者。 私云。 戒取有二分。 一谓偏倒。 牛狗等戒为生天因。 投水火等为解脱因等也。 二者少分僻见。 谓五戒等为真圣道等也。 戒取非全颠倒。 故云非同性倒也。 又颠倒义具足名同性。 性一准故。 义不具足。 非一准故非同性倒也(前义约种类之同性。 后义于一见上约义论之也)杂心八云(修多罗品)此四颠倒是三见自性。 但说少分○若彼见增上分建立颠倒。 谓如身见中。 立我见是倒。 非我所见。 遍见中立常见是颠倒。 非断见。 见取中立乐净见是倒。 非余(计思为好劣为缘如是一切悉是见取。 但以轻故不立倒)○三事故说倒。 所谓决断妄置一向倒(一向倒谓正反转下为上)谓彼邪见及遍见所摄断见。 虽决断及一向倒而非妄置。 从坏事生故。 戒取虽决断及妄置不一向倒。 谓于少实处起故。 阿毗昙说。 身见见取全倒(文)○次明三倒。 颠倒品疏云。 三倒者。 谓想心见。 毗昙云。 想心非倒体。 但为倒所乱故名为倒。 毗婆阇婆提人言(新婆沙分别论者也)三种皆是三倒体。 成实师有二释。 一云。 识迷实法。 四法心倒。 想迷假。 四想倒。 行阴心迷前二倒成即见倒也。 二约一体料简。 即心为三倒体。 体僻为心倒。 便生异想。 为想倒僻决。 为见倒。 此之倒重品属见惑。 轻品属修或。 下品属习气。 今龙树意。 凡厥有心即是心倒。 有所想念皆是想倒。 凡有所见皆是见倒。 问。 三倒生断二时云何同异。 答。 智度论释随喜品。 明三倒。 生时异。 断时异生时前起想心后起见倒。 此从轻至重。 断见时前断见后断想心故。 见倒属见谛断。 想心属思惟断(文)言先起想心等者。 问。 以想心望见论言先后。 在文可知。 若以想与心相望如何先后乎。 答。 即所列次第以想为初。 次有心也。 仙光记云。 智度论释随喜品者。 彼经第六十二卷云。 问曰。 见为诸颠倒本。 如得初道人能起想心颠倒无见颠倒以见谛道断故。 答曰。 是颠倒生时异。 断时异。 生时想在前。 次是心。 后是见。 断时先断见。 见谛所断故。 颠倒体皆是见相。 想心颠倒者。 学人未离欲忆念妄故。 取净相起结使。 还得正念即时灭。 故假名颠倒。 非实颠倒。 是故说。 凡夫人三种颠倒。 学人二种颠倒。 今略引之(已上)又次上引华严十藏品云。 先起想。 次起心。 后起见(已上)问。 应先起心识了别青黄等。 次取方圆等相。 何今云先起相耶。 答。 心之与想实是同时也。 然以心识为本。 然后起想。 此中先起想。 谓于心上常乐等相现。 次于此境相分别心起。 谓是常乐等后。 起决定心方名为见。 故云想心见矣。 四倒各三成十二也。 颠倒品疏云。 次明十二倒上座部及毗婆阇提明四缘。 一一倒中具想心见。 故名十二。 八是见谛断。 四修道断。 八是见道断者。 谓无常常相倒。 无常常见倒。 余三亦尔。 故此八属见断。 四属修断者。 四种心倒也。 至苦法忍时断八倒尽也。 至金刚心断四尽。 俱舍论更出一师云。 十二种中四种见倒属见谛断。 八属修道断。 数人云。 但见是倒。 唯有四无十二倒。 又但见断非修断。 但苦谛下惑非三谛下惑也。 问。 初二果人既无四倒。 云何起染爱烦恼行夫妇之礼耶。 答。 婆沙二释。 一云。 起乐净有二。 一于谛理起初二果人即无也。 二于事中起即有也。 次释云。 初二果人起染爱时。 实起不净苦相。 但不获已而起。 如婆罗门纵指譬。 就知指不净。 但以苦痛故内指安口中。 彼亦尔也。 十二倒者。 毗婆阇婆提云。 想心见倒三为本。 各起常乐我净四成十二倒。 若依杂心。 唯见心所起名倒。 如前说也。 次正明八倒。 论疏云。 所言八倒者。 杂心师想心见。 但起生死中常乐我净四倒。 不起后佛地苦无常四倒。 成实师云。 前后八倒皆是见惑。 非思惟惑。 见惑中属三使。 我倒属我见。 常倒属遍见。 乐净属见取。 谓无常皆是有而言无属邪见摄后有说云。 复四倒属无明摄。 所以然者。 二乘之人断见思惑竟犹起后四倒。 故知属无明所摄。 此解应论也。 问。 昔外道凡夫于生死中计常乐等四倒。 二乘之人于法身。 后起无常等四。 凡圣合论故。 有八倒者。 可得言二乘之人就今具八倒不。 答。 亦具有也。 以计佛地是无常故。 有无常等四。 后执己涅槃是于常乐。 此即是无常计常。 所以然者。 二乘涅槃实无常乐。 计为常乐。 故有常等四倒。 问。 二乘之人不计涅槃为我。 云何有我倒耶。 答。 我有二种。 一人我。 二法我。 虽无人我执有。 执涅槃即是法我。 故有我倒。 凡夫之人具足八倒。 此易知也(文)言涅槃是于常乐者。 是于者是也。 玄涅槃义八倒门云。 八倒者。 前倒者。 常乐我净外道时起四倒。 谓常倒乐倒我倒净倒。 佛破四倒故。 说无常苦无我不净。 比丘佛果上更起苦无常无我不净。 更起后四倒。 谓无常倒苦倒无我倒不净倒。 前倒后倒合论故有八倒○故涅槃云。 但生死苦无常无我不净。 佛果是常乐我净。 破其佛果苦无常无我不净故有八修八倒。 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见谛烦恼。 若学人起八倒者。 是修道烦恼。 若罗汉起八倒者。 是界外烦恼。 八倒者谓三倒也○一切心了别是心倒。 一切心想像皆是想倒。 一切心决可名见倒。 今所用也。 生死中四倒正迷生死无常苦。 傍迷佛果常乐。 果上四倒正迷佛果常乐傍迷生死无常苦○问曰。 得言解无常之解即解常。 解常即解无常不。 答。 惑性浮漫得言一惑两迷。 解性不漫解无常。 解不解常。 解常之解不解无常。 起倒人者外凡人。 起前四倒入内凡位。 不后起之后四倒者。 入内凡位。 乃至罗汉起也(文)前四倒入内凡位不复起者。 问。 增上忍位得见惑。 非择灭(云云)(俱舍等说)何云内凡不复起之耶。 答得谛观智故。 不起见惑。 见惑中四倒重故。 暖等已上必不起之。 然得非择灭者。 惑阙缘位故。 上忍方得。 言解性不漫等者。 问。 解性利故应得兼两解如解生死法。 粗识故。 苦无常即解涅槃。 精胜故。 常乐若解涅槃。 离诸相故。 常乐者即解生死。 不离诸相故。 无常苦也。 答。 若据此义应兼两解。 今言。 不尔者。 据解性不漫义。 言不漫者。 当相明了。 如见道四谛观等大乘观生死及涅槃相名同。 决定明了无滥。 若约因缘无碍之义理。 实两解。 常相通也(悉之)言八修八倒者。 玄涅槃义又云。 若对治八倒应辨八修。 因中苦无常无我不净果上取常乐我净故。 八修有人言。 六修皆是俗观。 又言果上三修一向俗观。 因中前二修是俗。 无我是真。 今明通皆是俗。 皆是真(文)言因中果上者。 生死为因中。 涅槃名果上也。 言六修者。 一常无常。 二苦乐。 三我无我。 相对合辨名为三修。 离说即是六修。 玄云。 不净观是远方便。 因中除不净观故。 果中除净观(文)问。 若尔何故云八修耶。 答。 玄云。 若具足而言应是四修。 离即八修。 谓净不净(文)谓广略说故八修六修也。 通皆是俗皆是真者。 若望正法论之。 常无常等并是对治悉坛故通为俗。 大师常引涅槃经云(第一卷)诸优婆塞除乐观察诣对治门。 谓常无常我无我等也。 若望凡夫见闻等事瓶衣等物。 论之八修皆是真理也。 涅槃疏第三云。 且依中论所明○空中不有常与无常。 今见常与无常并见颠倒○涅槃未曾常无常。 今计涅槃。 无常苦无我不净既是倒者。 谓涅槃常乐我常亦是倒。 只涅槃地具有八倒。 生死亦然。 计生死常乐我净现是倒。 谓生死无常苦无我不净是倒。 此则生死涅槃具有十六倒○五句皆是倒。 生死亦然。 如此则有无量倒也(文)四魔义四魔者。 烦恼魔。 阴魔。 死魔。 天魔也。 仁王疏下云。 初地菩萨断。 初地惑故离烦恼魔。 得法身故离阴魔。 得道法力故离死魔。 得不动三昧故离天魔。 若依大集经。 四谛三空四念处等治四魔(文)涅槃疏五云。 如来有二种战。 一者智惠与烦恼战。 二者神通与天魔战(云云)战者斗战也同十五云。 八魔者。 谓四魔苦空无常无我。 此八魔是菩萨怨○于佛地作苦无常等解并是魔。 数论人言无常○知小乘人即是魔。 宝窟中云。 魔名杀者。 波旬此云极恶。 智度论说。 恶有三种。 一名恶。 所谓有恶而加报也。 二名大恶。 无事横加。 三恶中之恶。 所谓于有恩处反加毁损。 今波旬者前世于三宝中。 殖因得此天报。 不念报恩。 反欲加损。 故名极恶。 然佛出世都有一百二十部邪正。 互相影向方得弘道利人。 经云。 住不思议解脱菩萨。 多作魔王。 即百二十部中之一部也。 既言多有。 必有非菩萨者(文)问。 但云菩萨多作魔。 不云魔王多有菩萨。 而何今云必有非菩萨者耶。 答。 不思议解脱菩萨是第十地人。 多作第四禅王。 又可化事多。 何但于魔天多现在(云云)故知今言多作者。 唯于魔王中。 菩萨作者是多耳。 宝窟次文云。 林公云。 外国法佛在世及灭后。 共魔语皆悉唤之。 为彼早面此云恶者。 亦云恶物。 此天有六种胜。 一色胜色中有二。 一资皂等色。 彼云。 条泥二青黄等色。 彼云。 留乌此云[艹/欺]。 此方色字翻彼二色。 三力胜。 四眷属胜。 五众具胜。 六自在胜。 应有寿命胜。 人中千六百年是彼天一日一夜○(一岁有)于人中五十七万六千年彼天寿命万六千年。 于人中即有九百二十居致○(居致者千万也)王民皆尔。 多灭少出○此魔居在第六天上邻近他化。 亦领于他化。 而胜他化(云云)(经云。 譬如恶魔波旬。 于他化自在天。 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云云窟亦牒释色力寿者。 正报胜也云云然上文阙寿命。 唯以义加之者。 应云经本不同欤。 言此云[艹/欺]者。 此三字在此不审也。 又[艹/欺]未考得之。 [艹/欺]音。 同水中草。 其花可食也。 [艹/欺]布火反扬也。 此等字依相过住之。 而不叶此文)弥勒经游意云。 魔天宫在欲色二天中间住也。 魔者譬如石魔。 魔破坏佛弟子功德也(云云)法花授记品疏云。 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者。 大明上有三。 一者秽土。 一向有魔作于留难。 二纯净土。 一向无魔。 三中容之土。 亦有魔亦无魔。 顺同余方示现为魔。 是故言有皆护佛法。 所以言无然。 魔佛法难识。 了悟即魔为佛。 不悟别佛为魔(文)释身子领云○魔之为性有而言无。 无而言有。 一而言三。 三而言一故似魔之妄谈也(云云)安乐行品统略云。 邪正二形。 邪正两教。 菩萨见闻不应惊动。 设见普贤亦须安心。 魔尚作佛。 况普贤耶。 八苦义八苦者。 是生老病死。 爱别离苦。 怨僧会苦。 求不得苦。 五盛阴苦。 观苦品疏云。 八苦教者。 十月处于胎狱。 备受暑烧。 初生之时冷风触身。 与地狱无异。 名为生苦。 法花经云。 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名为老苦。 一大不调百一病恼。 四大乖反四百四病。 称为病苦。 夫死者天下之极悲也。 刀风解形。 身离神逝名为死苦。 父东子西。 兄南弟北。 名爱别离苦。 涅槃疏十一云。 一切所欲而强来者。 皆是怨憎会。 所不爱者而苦会名怨憎会苦。 所觅之事而不遂心名求不得苦。 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 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 问。 八苦云何摄三苦。 答。 涅槃云。 生具五种。 即生中具含三苦(疏记引彼第十二卷释云。 具五种。 一者出生。 二者至终。 从识至名色。 三增长具六入时。 四出胎。 五种类生。 是不相应中一也)老病细论具三苦。 粗判有行怀二苦。 死与爱别离是坏苦。 怨憎是苦苦。 求不得有二。 一求善法不得。 是坏苦。 二恶法未离。 是苦苦。 此招提释也。 若以俱舍论三苦释云。 即可知。 此八苦中以有苦受必具三苦。 即知八苦皆具三苦(文)问。 其三苦者何。 答。 论疏云。 今依俱舍论。 三藏所说言。 苦受生时。 苦住时。 苦灭时。 乐以苦受生住二时皆苦故立苦。 苦之名乐受生时乐住乐。 唯果报坏时苦。 是故乐受名为坏苦。 舍受生住坏三时苦义并皆不彰。 但为无常所迁。 是故舍受称为行苦(文)三藏所说者。 应是真谛三藏所说也。 问。 俱舍意云。 苦受灭时乐应非坏苦。 上何云苦受故具三苦耶。 答。 既灭时苦故。 灭已应还苦也。 又坏即苦也。 然言坏时乐者。 且对生住为言。 实是三时并苦而已。 问。 上界有苦苦耶。 答。 论疏云。 成论师云○随义判者。 一一地具三苦。 但上界三苦轻。 下界苦重耳。 智度论云。 上界死苦甚于人间。 故知上界亦有苦受。 不同数人。 上界并无苦受(文)又三(解苦义数人。 论人不同也)数人言。 色心等三聚皆苦。 有为之法皆欲乐住。 今为无常切之。 是故皆苦。 成论云。 唯心是苦。 余二聚无。 数人虽云色心皆苦。 然有漏法。 为无常切之故苦。 以无漏不为无常。 切即顺于涅槃故不苦也。 成论明有漏无漏皆苦也(略抄)涅槃疏十一云。 五盛阴苦无别有苦。 还总七苦为五盛阴苦也(文)法花譬喻品疏云(说九种苦)三世中一一皆有三苦。 现世三苦者。 一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此通是内身之苦故。 经文结为一苦。 问。 忧悲苦恼属何苦耶。 答。 并属死苦所摄。 十地经言。 死别离时尽人贪着心契名忧。 发啼哭为悲。 五根相对为苦。 意根相对为忧。 苦转深为恼。 稻芋经言。 追感往事。 言声哀感名为忧。 追思相续名为悲。 苦事逼身名为苦。 烦恼缠缚故名恼也。 亦以五欲财利受种之苦。 第二明于外财五欲生苦也。 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者。 第三苦也。 此与上异者。 上明贪着财轻。 今辨追求事重。 同是外物生苦。 以贪有重轻为二也。 后受地狱下。 第二明生报。 即三涂为三苦也。 若生天上者。 第三辨后报三苦。 谓贫穷困苦。 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此三通天人故。 正法念经说。 天亦有贫穷。 如是等下。 第四总结众苦也。 问。 此九种苦云何配八苦耶。 答。 初现苦中生老病死即四苦也。 五欲财利二种苦属求不得苦。 三涂属怨憎会苦。 贫穷困苦亦属求不得苦。 次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文说之。 后总结诸苦。 是五盛阴苦也(文)三界义三界者。 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仁王疏下云。 六识起无量欲者。 从五欲生遍起烦恼。 依欲而生故名为藏○(释名为欲界藏空文也)或色所起下。 明色界藏空。 若论烦恼即色爱住地。 从色而生。 色界之中具有五阴。 色最强故名色也。 若论其业不动行也○惑心所起业果○无色界唯有四众。 阙无色众。 故云心也。 若论烦恼有爱住地。 若论其业不动行○若论依报欲色二界并有空殿住处。 无色界唯漠无宫殿也(文)法花疏释法师功德品乃至梵天上至有顶诸天身香天云。 次闻色无色界香○问。 毗昙云。 上界无香味。 今云何言闻梵世香。 答。 梵世有细香。 小乘人力劣不能知。 故言无香。 大士利根无异。 不察故云闻梵天香(文)同序品疏释无无色众云。 一者大小乘经多说无色界无形○二者设有微细之形。 以无因缘故则不来也。 问。 但大乘明无色界细色○答。 阿含经云。 无色天见身子涅槃泪下如雨。 即知小乘亦明有色。 但从多为论言无色耳(文)(涅槃疏第一云。 依小乘言无色。 若依大乘犹有细色。 既有细色。 则有细耳。 何不用声)涅槃疏十九云。 阿含及释论皆明诸禅各有四天。 当是遍生四禅中四天也(文)(此明那含人生处也。 问。 何遍初禅四天耶。 梵王必是异生者。 正理等论说故可考之)譬喻品疏云。 问。 依毗昙义。 上界无嗔。 何得言蜈蚣蚰蜒。 譬生无色界众生有嗔耶。 答。 义有多门。 不得令依数判也(文)四生义法华随喜品疏云。 杂心云。 六趣但摄正生。 不摄中阴。 摄生不尽。 今欲摄生尽故说四生。 天与地狱一向化生。 饿鬼有胎化。 人畜具四也(文)(此文不明修罗摄生事)同疏一云。 卵生金翅鸟能含卵生龙。 胎生鸟能食胎卵二龙。 湿生者能食三。 化生者具能食四(文)此应是由生时渐顿致有强弱耳。 仁王疏云(观空品)所言四生者。 从母胎生故名胎生。 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名为卵生。 如奄罗波利淫女名为湿生。 劫初人皆名化生也(文)又如西方净土众生。 有胎生者。 此于莲花宫殿纵立胎名。 实非胎生也。 四有义四有者。 一者中有。 二者生有。 三者本有。 四者死有。 涅槃疏十八云。 黑多提婆部明有中阴。 毗婆阇婆提部明无中阴。 萨婆多部计亦有中阴亦无中阴○若是无色界定无中阴。 彼偈明中阴是转识义○成论人亦有中阴。 亦无中阴。 此事通于三界。 若业疾利者。 则不运中为直受生。 若业钝者。 则有中阴也(成论人者。 学论家也)又云。 数偈明。 中阴五无碍。 方根悉具足。 言五无碍者。 五是中阴五阴。 山壁直过无所挂碍也。 皆由往业。 如清提胡。 此是净业。 中阴则净清也(文)又云。 后说无色界无中阴者。 数得此文则喜论则忧。 而论人解此文。 今言无色界无中阴者。 此是传识义微弱故言无。 非是都无。 又经云。 无色界是疾利业故无也(文)涅槃疏一云。 七有者。 一欲有。 二色有。 三无色有。 即是三界。 四者本有。 即是此身本来受得此身。 五者死有。 即是一刹那舍命。 六者中有。 即是中阴。 七者生有。 即是受得后身。 此七有名教应出毗婆沙(文)三界四有合为七有也。 六道义涅槃疏十八云。 若萨婆多人止明有五道。 犊子明有六道。 如论中云。 恶有三品○善有三品○(五道家云。 善上品者。 是涅槃也。 六道家云天人修罗是上品也)故法花云。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故有六道也(云云)(论者智论也)问。 论主用何义耶。 答。 涅槃疏云。 人言论主用六道。 今明。 不然。 并不得佛意(取意略抄)六道亦名六趣(法花随喜品疏)义章云。 阿之言无。 修罗名酒。 不知何义。 名不酒神。 法花疏一云。 阿修罗者。 此云无酒。 或云。 过去持不饮酒戒。 报得此身。 或云。 集诸花酿海为酒不成。 故云无酒。 毗婆沙云。 阿之言无。 修罗云端正。 谓不端正。 以男丑女妍也。 释道安道行经胡音云。 此云质谅。 以其多谄曲故。 为立此名。 令其质直诚信。 谅即信也。 婆薮传云。 非天亦云非善戏。 诸天以善法戏乐。 其多作不善戏也。 问。 修罗何故常与帝释战。 答。 婆沙云。 修罗有美女。 而无好食。 诸天有好食。 诸天而无美女。 互相憎嫉故恒斗战(文)又云。 修罗有二处住。 一者地上众相山中。 其力最劣。 次在须弥北入海○(一万二千由旬如四阿修罗转下云云)又云。 正法念经云。 修罗有鬼。 有畜。 罗□是师子种。 婆娑伽陀经云。 有鬼。 有畜。 有天(云云)(婆娑论引伽陀经。 故云婆娑伽陀经)随喜功德品疏云。 依正法念经。 修罗有二。 或鬼或畜。 故无别道。 依伽陀经。 修罗有鬼畜天三道所摄。 故无别道。 依此行则有六道(文)(依相别故开六道欤)同序品疏云。 婆娑云。 月是帝释军。 前举故。 修罗以手障之。 而欲食月。 正法念经云。 日月没充障。 修罗眼令不见天众。 故以手障之(文)三恶趣各有几种类乎。 答。 随喜品疏云。 智度论云。 三种地狱。 谓寒热黑三种。 畜生地水空三种。 鬼饿鬼食不净鬼神鬼。 依余经二地狱。 一正地狱。 大海下二边地狱。 在余山间。 正地狱有一百三十六所也。 依正法念经。 畜生有三十四亿种类。 具四食。 饿鬼有二。 一在中人。 二在鬼界。 阎浮提下五百由旬。 是饿鬼国。 种别有三十六。 始从锥身饿鬼终至燃身饿鬼(文)问。 菩萨化地狱事何。 答。 涅槃疏十七云○菩萨入地狱。 若化菩萨身者。 阎罗王牛头阿妨等即不听入。 犹如即时禁。 门不许人入。 今作若为耶。 今明有二种。 一者化身听阎罗王等。 二者化佛身即得入狱。 彼不敢遮佛(文)(大论三十九云。 若以佛身入地狱者。 则阎罗王诸鬼神不遮碍。 是我所尊者。 师云。 何可遮○是菩萨以不可思议神通力。 破罐灭大禁制。 狱卒放光焰之。 令众生乐。 乃为说法。 闻则受持云云)涅槃疏第十云。 地狱中众生以佛力火灭汤冷。 一闻佛说即得生人中者。 此是过去生中已曾闻。 以破戒堕地狱故。 今一闻即得生天人(文)七识住义(附四识住)维摩经佛道品疏云。 七识住者。 欲界人天为一色界。 三禅并无色三空。 此之七识处识所乐生识所安住故名识住。 第四禅有无想天灭识。 五那含天求于涅槃亦灭于识。 以有凡圣二种灭识故。 识不乐住。 非想天有灭尽定。 又彼心想微。 味念不分明。 识不安住。 什公云。 初禅中除劫初梵王及劫初小梵。 自得合为一识住。 劫初唯有梵王。 未有后梵王。 念欲有余梵。 余梵尔时过会来生。 梵王因起邪见。 谓是己造。 余梵亦自谓。 从梵王生。 形有精粗。 其邪想不异。 是名异身。 一相第二识住也。 二禅形无优劣。 而心有若干。 除入解脱种种异念。 是名一形异相。 是第三识住也。 三禅形无精粗。 心无异相。 所谓一形一相。 是第四识住也。 并无色前三地。 是名七识住也。 什公开初禅为二。 没欲界之一故古旧为异(文)今疑云。 俱舍初禅劫初为第二识住。 以后时与欲界人天合为初识住。 而什解云。 自后合为一识住者。 意与欲界人天合也。 若不尔者。 何云合乎。 应同俱舍等说。 而何判之没欲界之一耶。 答。 彼不举欲界人天故。 为此判而言合者。 合大梵小梵为一识耳。 净影义记云。 欲界人天为一色界。 三禅并无色。 即与嘉祥解同也。 涅槃疏十八释七有云。 有人解。 是七识住今明不然。 此摄有不尽。 无色界有非想定。 识不住。 色界有无想定。 识亦不住。 故摄有不尽○(云云)又有四识住。 谓五阴中除识以余四阴名四识住。 十二因缘品疏。 为对行支云。 问。 五阴中行。 四识住中行。 此因缘中行。 三处何异。 答。 五阴四识中行。 除四阴余一切有为法是行也○(文)四识住余处是有漏法。 论疏云。 四阴余一切有为是行。 不简无漏者。 何可寻之(且云。 然法数云。 一切谓四十四心数法。 十四不相应等。 皆是行故也。 更寻之)又有九众生居。 前七识住上加以非想及无想天。 今未见玄疏文(可考之)二十五有二十五有者。 仁王疏中卷云。 四有四恶趣梵王六欲天四禅及四空无想五净居(文)(四有是四洲也。 即为四。 并四恶趣梵王六欲天为十五也。 四禅四空为八。 无想为九。 净居为十故。 并前十五成二十五也。 此合五净居为一耳。 好体应云。 无想与净居以五言滥数故也)又云。 二十五有三昧坏二十五有(此是菩萨得二十五三昧自离二十五有也。 玄涅槃义引涅槃经云。 初地菩萨也)得无垢三昧(能破地狱有)不退三昧(破畜生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欢喜三昧(坏阿修罗)日光三昧(断佛婆提)月光三昧(瞿耶尼)热炎三昧(郁单曰)如幻三昧(阎浮提)一切法不动三昧(曰天王处)难伏三昧(三十三天)悦意三昧(炎摩天)青色三昧(兜率天)黄色三昧(化乐天)赤色三昧(他化自在天)白色三昧(初禅)种种三昧(大梵天)双三昧(二禅)雷音三昧(三禅)法雨三昧(四禅)如虚空三昧(无想天)照境三昧(净居阿那含)无碍三昧(空处)常三昧(识处)乐三昧(不用处)我三昧(断非想有)略抄。 四十居止处法华譬喻品疏云○四十居止。 八大地狱与饿鬼畜生为十四。 天下六欲天后为十欲界合二十。 色界有十六处。 无色四处。 合四十也。 名教抄第十一本云康永三年十月二十日于东大寺西室僧房如意房书写之毕。 三论末学信艺。 建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东大寺为兴法利生致奉写了。 东南院三论宗学者沙门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惠以此本交点了。 东大寺住三论宗英宪。 名教抄第十二此卷有十科二智义略标。 十番二智义。 证教二道义。 十智义。 般若义。 金刚三昧义。 理内外义。 三解脱门义。 四智义。 五智义。 二智义(略标)二智亦名二惠。 玄二智义云。 具存梵本。 应云般若波罗蜜沤和波罗蜜。 故此经云。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文)(此经者。 维摩经也)又云直照空有名为般若。 行空不证。 涉有无著。 故名方便。 又云。 照空为实。 涉有为方便(云云)因中般若果时变名萨般若。 因中方便变名一切种智。 即二惠变为二智也。 问。 二惠中何断烦恼耶。 答。 玄云。 旧云。 般若是空惠故断。 方便照有即不断也。 今明有所得空有。 二惠俱不能断。 无所得空有俱能断也。 但不二而二。 开二智不同。 实惠断方便不断(云云)(末二句略等之)义章断结义云。 大乘法中亦有总别。 入法界平等。 总观谛空。 随有差别。 别观谛有。 总别二观俱断。 烦恼著有之患空之闇总观除之。 着空之患。 迷事无知别观遣之(文)玄二智义云。 中伏假断假伏中断。 假伏假断。 中伏中断云者。 断于性有无也(取意略抄)玄二智义有十二门。 一番名门。 二释名门。 三释道门。 四境智门。 五同异门。 六长短门。 七六智门。 八开合门。 九伏断门。 十摄智门。 十一常无常门。 十二得失门也。 十番二智义十番二智义者。 玄二智义释名门辨之。 十对者。 一直照空有名般若。 行空不证。 得有不着。 名方便。 此之照巧更无二体。 二照空为实。 涉有名方便。 如释论云。 般若将入毕竟空。 方便将出毕竟空。 三者内静鉴为实。 外变动为权。 若照若巧。 静鉴之义皆名为实。 四者般若为实。 五度为方便。 般若空解。 五度有行。 五照空为实。 知空二空能不证空。 故名为权。 六者知苦无常名实。 而不取灭为方便。 七直知身病非故非新名为实。 而不厌离为方便。 八净名托迹毗耶。 不疾之身为实。 现病之迹为权。 九照空有二为方便。 照非空有不二为实。 十照空有二。 非空有不二。 皆名方便。 照非二非不二名实。 净名杜言。 释迦掩室。 乃为实。 权多门。 此即一途。 广如本文。 法花玄一云。 法花具三。 一权实。 二惠。 统略上云。 法花照佛果空有为实。 照二乘空有为权(云云)玄二智义云。 有人明五时二智。 涅槃照常住为实。 鉴无常为权。 正义意云。 涅槃以常无常为正余悉兼明。 取意此等二智并是十番之外。 应审思之。 证教二道义证道教道亦名证甚深阿含甚深。 亦名正体智后得智。 亦可。 即是般若方便二道。 及佛果上一切智一切种智也。 法花论疏上云。 是总别者。 甚深通证教。 故言总。 而有证教不同。 所以称别也(文)金光明疏云○定者证道。 助道者谓教道(文释经文也)若加不住道者。 乃是三道。 也法花新撰疏云。 证甚深以正体智为体。 阿含甚深以后得智为体(文)二智义解摄论三智云。 正体智谓实智也。 后得智谓权智也(略抄)大乘玄二智义云。 问。 释论云。 菩萨有二道。 一般若道。 二方便道。 云何为二道耶。 答。 有人云。 般若道即实相般若。 方便道谓方便般若。 是事不然。 大判二道以为三例。 一全依梵本。 应云般若道沤和道。 二具此言。 应云惠道方便道。 三彼此合因。 如论所明。 般若依彼之称。 方便存此之名。 今若言实相般若方便般若。 皆称般若。 则二道不分。 又实相般若是境。 方便般若是智。 岂可以境智为二道耶○论云。 般若方便以为二道。 何皆称般若(文)又云。 如来二智则是无为菩萨二道。 于是有为(文)二种甚深者。 法花论云。 言甚深者。 显示二种甚深义。 可知何等为二。 一者证甚深。 谓诸佛智惠甚深无量故。 二者阿含甚深。 谓智惠门甚深无量故○证甚深者。 有五种示现。 谓依何等义。 一者义甚深故。 二者实体甚深。 三者内证甚深。 四依止甚深。 五者无上甚深。 何故甚深者。 证大菩提故○又甚深者。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名甚深○阿含甚深者。 示现有八种。 一者受持读诵甚深(云云)○二修行甚深。 三果行甚深。 四增长功德心甚深。 五快妙事心甚深。 六无上甚深。 七入甚深。 八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文)新撰疏第二本云。 论云。 甚深者。 是总相。 余者是别相。 别相之中。 证甚深即内所证法。 阿含甚深即外所说法也。 问。 二甚深以何为体。 若约所知证甚深是所证之理。 阿含甚深是能诠之教。 若就能证为言。 证甚深以正体智为体。 阿含甚深以复得智为体。 又前是证智。 复是教智也。 通言甚深者。 论云。 谓大菩提者。 谓如来所证阿耨菩提故。 此意明。 佛菩提即佛智慧。 以凡夫二乘。 及以菩萨尽思度量不能得知故。 故深盖是深中之甚故言甚深○证甚深中有五○论直列名竟不释义。 今引胜鬘经五藏。 摄大乘论法界五义。 及佛性论释之极有情致佛性论释五藏竟引胜鬘经五藏。 为证五藏者。 一如来藏自性为义。 一切诸法不出此经。 以无为相。 自性先辨此藏。 是万法体性。 万法以真如为体也。 即摄论五藏中。 第一性义。 此论名体甚深也。 第二法界藏以因为义。 圣人四念处等观。 皆依此法为境界故。 此意云。 法界是念处等缘缘增上缘因也。 即摄论五义中。 第二因义。 是此论中依止甚深。 三法身藏。 以至得为义。 至者证也。 一切圣人信乐正性。 令诸圣人得如来功德。 但摄论中第三之藏义。 一切虚妄法所隐覆。 非凡夫二乘所能缘故。 此小不相似。 但胜鬘取显时为义故。 言法身藏。 以至得为义。 摄论据隐时为言故。 故藏也。 即是此中内证甚深也。 四出世间上上义。 以真实为义。 世有二失。 一对治可灭。 二妄心念念灭。 三由有例见不得圣法。 具此三义名之为世。 有此义故名出世间。 真实即摄论中第四真实义。 摄论之世间法。 或自坏。 或对作坏。 离此二坏故云真实。 即此论中无上甚深也。 五自性清净藏。 以秘密为义。 若一切法随顺此性。 则成内是正非邪。 若违此性。 则为外是邪非正。 即摄论中甚深秘密犹一义耳。 摄论云。 若与此相应自性成善。 若外不相应自性成谷。 即此中依何义甚深也○阿含甚深者。 释道安名为趣无。 说一切法皆趣毕竟空理故。 趣无肇公云。 法归甚深。 为万善林籔众法所归也。 然阿含正是外国教。 名通大小乘。 四阿含为小教涅槃。 涅槃方等阿含即大乘教也(文)然二甚深通能所知。 若论二道正可能知耳。 法疏云。 摄大乘论初明一切法依止门辨果有五义。 并是佛性论胜鬘经意。 今此五种并是五藏之义。 定谓小不次第。 今明。 体甚深即是第三如来藏甚深。 内证甚深即是法身藏至后甚深。 依止甚深即是法界藏。 无上甚深即是出世间上上藏也。 依何义甚深即是自性清净藏。 问。 何故但五种不多不少。 答。 初一是自性住佛性。 第二依自性住佛性。 起诸观行。 即是引出佛性。 第三即是至后果佛性第四叹此三住世间所先。 第五义果甚深。 唯佛境界。 此五摄一切佛事义尽。 问。 何故明此五事。 答。 今佛说一乘。 欲令众生成佛成佛之义要具此五。 是以命初即便辨之。 若言法花未明佛性者。 破此五义。 罪业无边。 可此五义福惠无量(云云)又云。 (阿含甚深)总明有八。 一受持读诵已下别释八种○问。 经云。 亲近供养无量诸佛。 云何是受持读诵。 答。 所以亲近供养者。 为欲受持读诵故。 二者修行甚深。 前既受持读诵。 今则如说修行。 又前是闻惠。 今是思量○三者果行甚深。 前是思量。 今是修惠。 以三惠满是去果义。 近故言果行。 又二惠为因故。 以修惠为果。 四者增长功德心甚深。 前是三惠。 今是证惠。 证惠者。 是修惠后分。 始证得真如法身故。 言增长功德心。 五快妙事心甚深。 上来四种明因甚深。 从此后四种明果甚深。 快妙事者。 谓大涅槃。 六者无上甚深○是菩提果。 即摄论第九第十二缘相也。 前亦是果果。 今是其果。 又前是法身。 今是应身。 七者入甚深。 三身为论。 今是化身。 自他分别。 前二名为自德。 后二谓化他德。 言入甚深者。 如来说教令人悟入于理。 能自在住持不同外道○(邪因无因有宗先义)八者不共二乘住持甚深。 前不同外道。 今则不共二乘。 而言所作住持者。 法佛凡所施为造作。 持佛法并非二乘所知(文)十智义言十智者。 苦智。 集智。 灭智。 道智。 法智。 比智。 等智。 他心智。 尽智。 无生智也。 仁王经疏上云。 无学十智者。 四谛法比等智。 他心及尽无生。 此第四果方具有学八智者。 之那含人除尽无生具余八智。 言有学六智。 谓须斯二人除尽无生。 在无学故。 除他心智。 未得根本禅故。 除等智。 先有非始得故。 亦可须绝具六智。 以等智非须陀人断结智故除之(文)又略疏云。 亦可。 须斯二人具六智。 以等智非须斯二人断结智故除之(余同前文)问。 初二果可具七智。 谓尽无生在无学故除之。 他心智依根本地故亦除之。 可尔余七智可具云也。 答。 如文云。 除等智(云云)问。 二释俱难。 若非始得故除之者。 那含罗汉亦应除之。 皆先来有等智故耶。 若言非须陀洹断结智者。 斯含果何是六智耶。 又于第四果可除之耶。 答。 那含果时等智虽先有。 而亦得根本地摄殊胜等智。 得第四果是大明发部修故。 得三界未曾得等智也。 初二果不如是。 又初果全不修等智。 其第二果虽修有漏道。 与初果合说故隐不论。 又第三果得有漏他四智等故。 第二果不如此故。 言非初果断结智故。 亦尔谓其第二果虽亦用等智断结。 而与初果合说故。 又无学果向道中以等智。 断七地结来得果故论其功也。 问。 何必须斯二人合说耶。 答。 同未离欲故总说六智。 略疏云。 非须斯二人断结智故者。 即合说故也。 谓非初二果俱用为断结智故也。 又金刚般若疏三云。 初二果七智。 除尽无生及他心。 第三果八智。 加他心。 第四果具十智也(文)断见谛惑有十六心。 谓八忍八智也。 仁王疏上云。 十六心者。 依小乘。 苦法忍。 苦法智。 苦比忍。 苦比智。 集法忍。 集法智。 集比忍。 集比智。 灭法忍。 灭法智。 灭比忍。 灭比智。 道法忍。 道法智。 道比忍。 道比智。 为十六心(云云)四谛智各有四行。 为十六行也。 同疏云。 十六行者。 四谛下各四行。 苦空无常无我。 因集有缘。 灭止妙离。 道如迹乘。 亦名十六谛。 又解。 亦可断见谛惑十六心。 谓八忍八智也(云云。 次解意者以见谛十六心。 即名十六心行云也。 第十六心修道摄也)中论十二因缘品疏云。 钝者从果观故。 四十四智谓老死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 一支有四故成四十四智(文)名玄五云。 十一智摄入二智者。 十智照四谛。 见差别智属权智摄。 如实智照一实谛。 即是实相。 谓无差别智故属实智也。 又论云。 十智在四眼。 如实智为佛眼。 若尔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中亦具二智。 问。 菩提与萨婆若十智何智摄。 答。 菩提是十智。 是有智。 萨婆若为如实智。 谓空智也(文)(言即是实相者。 谓一实谛即实相也)言若尔四眼中具二智等者。 问。 所引文既云十智在四眼。 然上云十智是种智(云云)何证之云四眼具二智耶。 佛眼具二智准此可难也。 答。 言若尔者。 非是以论文直为证之语也。 但是牒论文之语也。 意云。 若如论文以十一智分五眼者。 理实四眼可具二智。 佛眼亦可具二智言也。 问。 何故尔耶。 答。 四眼至佛果名佛眼故。 四眼既十智。 至佛果亦有十智。 即佛眼具权智也。 佛眼在因中名四眼故。 佛眼既是如实智故。 于四眼中亦可有如实智。 乃具空智言也。 大品疏三云。 菩提十智。 萨婆若实智也○菩提浅故为十智。 萨婆若深故为如实智也。 自开浅深二智。 则十智浅故四眼。 如实智深故在佛眼也(云云)宝窟中云。 约四谛分别者。 若依婆沙论。 我生已尽是集智。 梵行已立是道智。 所作已辨是灭智。 不受后有是苦智。 彼论但随相别属四谛智异。 据实一一谛智皆具此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等四种义用也。 约尽无生智分别者。 婆沙中论师差别不同。 说有四种。 一说我生已尽是尽智。 次余三智是无生智。 二说我生已尽智·梵行已立智是尽智。 余二是无生智。 三说前三智是尽智。 第四是无生智。 彼论中同言。 无有阿罗汉二刹那尽智后起无生智。 何故我生已尽等三智是尽智。 此问意云。 罗汉唯一刹那照烦恼尽名尽智。 第二刹那即起无生智。 云何言尽智中具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等三智耶。 彼论答言。 虽一刹那而有三种义。 故作是说也。 四说我生已尽等四智非尽无生智。 亦非无学正见智。 此是赞叹罗汉辞言阿罗汉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此言非尽无生智等者。 非是前三家别相属对。 故言非不一向非也。 然尽无生智中。 具此四智。 若直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 如是说者。 是尽智中四智。 若言我生已尽不后更生。 梵行已立不后更立。 所作已辨不后更辨。 不受后有不后更受。 如是说者。 是无生智中四智也。 依毗婆沙。 我生已尽是断集智。 依此文。 是断苦智。 所以然者。 婆沙据集能招生故。 我生已尽是断集智。 此经言。 苦有二种。 一分段生死苦。 二变易生死苦。 二乘虽断分段之苦。 变易犹在。 故言。 有余以不尽故当更有生也。 所以我生已尽智。 是苦智故当更有生也。 有余梵行成故不纯者。 梵行已立智不究竟也。 依毗婆沙。 梵行已立是修道智。 依此文是证灭智。 所以然者。 梵名涅槃。 证梵之行名为梵行。 是故说梵行已立是修道智。 此经取梵行所证名为灭智○事不究竟。 当有所作者。 所作已辨智不究竟也。 依毗婆沙。 是证灭智。 依此文修道智。 所以然者。 依婆沙。 证得涅槃。 名所作已辨。 故所作已辨是证灭智。 此经明。 修道有二。 一分段对治。 二变易对治。 二乘但修分段对治。 余者未修○是故此经是修道智。 不度彼故。 当有断者。 不受后有智不究竟也。 依毗婆沙。 是知苦智。 若依此文。 是断集智。 所以然者。 苦果是后有故。 婆沙不受后有是知苦智。 此经明。 集有二种。 一分段因。 二变易因○变易因在名不度彼。 故当必须断也。 是故此经名断集智。 若不须会。 直依婆沙义亦可尔。 故诸胜鬘师有会不会者(文)(会不会者。 直依婆沙。 先不可劳会。 是名不会也。 若言婆沙与此经文异者。 须会之故。 故会耳。 更案)大品疏一云。 次忍见智同异者。 若是数人明。 忍智异。 彼家见谛道中有八忍八智。 忍则非智。 何故尔。 忍未出惑外。 未得证故不名智。 若是智已出惑外故名智。 此则异。 彼偈云。 诸忍则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一切智慧。 当知三种生。 此正明异义。 明忍非是智。 尽无生二智又非是见。 何故见是推求义。 尽无生二智是无学止息。 不后推求非见也。 除此八忍二智外则通三种。 谓忍智见也。 此是小乘根本义。 三百年中出世。 若成论佛灭后八百余年出。 则是小乘之未余他义也。 论人解。 忍智不异。 破数人异义。 彼忍智只是心上解知故。 引慧义。 经中说。 解智是慧义。 既不异。 但义分为二。 心上解初未决假名忍。 决则名智。 实非异也。 今所明无碍忍智。 未曾一异不一异。 而得有一异者。 一不同成论之一。 异不同数人之异也。 忍一者。 佛菩萨同名忍。 如仁王经明五忍。 无生寂灭佛与菩萨同。 下忍名。 菩萨。 上忍即是佛。 忍智异者。 佛名为智。 得一切种智。 降此前悟道并云得无生忍也。 智同者。 佛得一切种智。 大品发趣品亦明。 七地菩萨得智也(文)般若义略章二智义外别立般若章云。 问。 云何为般若。 答。 依释论凡有八解。 今略述六家。 第一解云。 般若但是真无漏惠大乘为论。 初地以上即真无漏。 三十心名相似。 小乘为论。 苦忍以上名真无漏。 第二般若但是有漏惠。 第三云。 有漏无漏二种智慧皆是般若。 第四云。 非有漏非无漏。 不可言说离诸戏论。 有言。 四说皆有道理。 皆出佛口。 有言。 最后解者是(略抄)又云。 大论云。 般若有二种。 一者有为般若。 有生有灭。 二者无为般若。 无有生灭。 玄二智义云。 无为般若有二种。 一者以实相境名无为般若。 所生观智名有为般若。 二者以佛果法身名无为般若。 菩萨因惠名有为般若(云云)又有三种。 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也。 此三种者即中观论三字所显故。 三论玄云。 亦如三种般若。 中是实相般若。 观是观照般若。 论是名字般若(文)(论疏第一云。 真相观照文字云云)金刚三昧义(略章本八科外)略章金刚三昧义云。 金刚是譬喻。 或喻三昧。 或喻般若。 或喻法身。 但金刚是世间之宝体。 坚用利(云云)十地终心名金刚心。 即名金刚三昧。 若论断惑之至。 以智惠为体。 然约相应名三昧。 总显位分名金刚心。 玄二智义云。 门。 为但波若断萨波若亦断。 答。 旧有二师。 或言金刚心断。 或言佛智所断。 今明。 大品云。 菩萨无碍道中行。 佛在解脱道中行。 无一切暗。 详此文意。 无碍解脱俱有断不断义。 若一念正观惑不现前。 即无碍正断。 解脱出居累外。 故解脱不断。 故云。 佛在解脱道中行。 无一切闇也。 若言解脱续于无碍镇前无惑之处。 遮未来惑不得续生。 即有遮断故亦名断。 无碍正断故。 得言金刚惑尽。 未有解脱遮未来惑。 得云不尽故。 尽与不尽二说不违(略抄)义章金刚三昧义第五门。 有惑无惑。 广明此义云。 昔来相传常有二论。 一说定有(云云)又人宣说一向无惑(云云)次显正义。 金刚心中。 亦得有惑亦得无惑(乃至)异相无明一切尽。 故得言无惑。 自性无明犹未尽。 故得言有惑○问曰。 若言金刚无惑何故经说无明佛断。 释言。 彼说解脱证除不开无碍。 又以金刚犹有惑故。 学分所收(乃至)问曰。 有惑谁之所断。 释言。 金刚无碍正断。 种智心起解脱证除○断性无明解惑同体。 而得相断○一以金刚观察唯真无妄想故。 能令自体更不牵后断。 其为因牵后之义。 故名为断。 二以金刚缘真力故。 令后同类不起起前所。 其为果酬因之义。 故名为断(云云)今以义章二种无明见玄论意。 唯论异相不明同体自相无明。 所以玄云。 一念正观惑不现前。 又云。 未有解脱遮未来惑。 不言金刚即妄心体。 然考余文。 金刚心是生灭妄心。 又宝窟云。 即指妄想心体以为无明(文)故知亦有金刚心时。 惑障现前。 即金刚心无碍正断。 佛智解脱若不尔者。 何故金刚犹是生灭。 又义章云。 无碍道力令后念不生。 玄云。 佛智遮未来。 即解脱道名为遮断。 若言遮者应有功用力厉除。 何名累外容豫解脱。 然通此难云。 无碍正断惑不现前者。 一者闇或不现前。 二者微细闇惑虽现前。 然后同类不续。 亦名不现前。 然名正断不名为遮。 至解脱道佛果起故。 先所断惑永不现前义说为遮。 而非力厉。 实则遮者。 正在无碍(更寻)理内外义略章八科中别立义目。 而阏无文。 净名玄宗旨门中。 有理内外门。 其文云。 兴皇大师云。 今自有二辙义。 一者理外义。 二理内义。 若心行理外故云理外。 心行理内故云理内。 理内具真俗等一切法。 理外亦具真俗等一切法。 考宗问。 同具一切法。 云何有内外异。 答。 理内法是因缘义。 理外一切法非假名义是故为异(乃至)问。 经论中何处云理内外具一切法耶。 答。 中论明。 外人具立一切法。 论主明因缘故有一切法即其事也(云云)(然有七重问答。 可见本文)大意云。 有所得义名为理外。 无所得者悉是理内。 若约道言。 即是内道外道也。 此亦即是得失迷悟之义。 但是心境义门为异。 此二亦是二河及梦觉义。 四论玄义第四卷有梦觉。 一科四重明义。 即云。 一家相传立梦觉义。 又论去来品疏云。 一切诸法喻之如梦。 以有一夕之眠。 即有一朝之觉。 既有长夜之寝。 亦有朗然大觉。 周施五道喻之如梦。 正观达之实无往反称之为觉(文)若对他家明之。 理外当彼遍计所执。 理内当具依他圆成。 依他即因缘世谛。 圆成即因缘真谛。 然彼他家所立。 未是无所得。 还堕理外。 亦是遍计所执(此是大义学者注意)三解脱门义三解脱门者。 亦名三空门亦名三三昧。 仁王疏上卷云。 三空者。 空无相无作。 空无二十五有名空解脱门。 无其十相名无相解脱门。 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名无作解脱。 亦三三昧亦名三解脱门○三三昧通漏无漏。 三解脱门一向无漏(云云)若就所观。 空无相等即是理法。 今取观行为三解脱三三昧也。 百论疏上卷末。 解无相最上之文。 广明三解脱义。 其文云。 问。 何故说三空门。 答。 小乘人云。 道理有三谛。 唯有四。 开四以为十六观○摄十六行以为三空。 大乘明义此无定也○一展转破病(破有病说空。 破取空相故说无相。 于无相中起心造作故说无作)二明中道(空门破有。 无相门破空。 此则非空非有中道。 即名正观。 无作亦息能观之心。 不缘不观明义便足)如此等多义。 又依地持说三门者。 法唯有二。 一有。 二无有为无为名之为有。 我及我所说之为无。 厌离有为名为无愿。 欣乐无为名为无相。 二法皆空故名空也。 问。 何故名三昧。 答。 依小乘意。 观空之智相应静定名为三昧。 余二亦尔。 问。 何故名解脱门。 答。 一者此三三昧离三种系缚故名解脱。 如空离有缚。 无相离相缚。 无作离作缚。 二者无余涅槃名真解脱。 此三通至解脱。 从果立名而言门者。 前义当体虚通为门。 后义通至涅槃为门。 问。 此三三昧依何身起。 何地所摄。 答。 依数人(婆沙四十五)初起在欲界身。 说力起故终成依色无色界身。 依禅作故。 故大乘则通依数人。 三三昧通漏无漏。 若无漏在九地(六禅三无色)若有漏在十一地(加欲界非想)三解脱但无漏(略抄)又中论作者品疏云。 言正意者。 从因缘品至五阴品。 明空解脱门。 从六种品至三相。 名无相解脱门。 从此品竟一论。 明无作解脱门(略抄)五阴品疏亦以三解脱门为文正意也。 十二门文亦以三解脱分之初之三门明空解脱门。 次六门明无相。 后三门明无作。 又大般若第二分文(四百七十二)说八不竟云。 能学如是三解脱门。 亦能学从缘所生说法(文)有重空等三三昧。 百论疏上卷云。 数人明。 单通因果通利钝重空但果但利根人单空通漏无漏。 重空但有漏成实论明(论十三)重空亦通因果及与钝利。 问。 单空重空云何浅深。 答。 依数人。 重空唯不动人故深。 成论单空空境。 重空空智。 大乘单空破法浅。 重空破法深。 约人则不定。 利根人闻单空则悟。 钝根人闻单空不悟。 更须破空。 则钝根用于重空(文)意云。 约人不定者。 亦如破法浅深。 利根闻重能悟。 钝则不悟。 然此义唯法可知故不别出。 二义通故言不定也。 四智义佛有四智。 谓一切智等。 二智义云。 又四皆摄入二智者。 摄大乘论云。 一切智一切种智无碍智无功用智。 前二智空有。 次一不从师。 从一无有功用。 即法花经云。 佛智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也。 前二别照空有。 后二通空有也(文)譬喻品疏云。 一切智者。 谓空智也佛智者。 一切种智。 谓有智也。 一切智或时通于二乘。 如般若三惠品说。 二乘名一切智。 若是一切种智但在于佛。 故以佛名标一切种智也。 自然智者。 总明二种智。 任运能知空有二境。 即是无功用智也。 无师智者。 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 故云无师智。 此释意出摄大乘论(云云)今捡摄论。 不得如今所引名四智也。 然第十三明法身五自在之中云。 显了平等回观作事智自在。 释曰。 如来于一切法无有过失。 证知非现前境如对现前。 譬如人忆持熟习文句。 是名显了智。 从通达真如以来。 于一切众生得平等。 心由证平等清净法故是名平等智。 能守三摩提陀罗尼门。 于此法门中。 所欲取法如意无碍。 譬如则主守其库藏。 取用无碍。 是名回观智。 能受兜率陀天生。 及般涅槃为立声闻及下地菩萨无流善根。 能显如来事。 是名作事。 于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自在。 论曰。 由转识阴依故释曰。 识识为识阴。 了别为识体。 故转识阴依得此自在(云云)玄意。 一切智知空平等法。 经亦名如来智。 论为平等智。 第二一切种智照有智也。 经佛称智。 论为显了智。 第三无碍智。 释之次一不从师。 即经无师智耳。 意云。 若智有滞碍须师导引。 既不假师。 自然得之故名无碍也。 论名作事智。 谓显如来事故也。 如来事者。 自然得解为他师故。 第无功用智。 经之自然智。 此非无师之自然。 但是无功用之自然也。 论称回观智。 起时无碍耳。 论本文为第一者。 今引为第二。 彼第二者今为第一。 彼第三者今引为第四。 彼第四者今引为第三。 故彼次第与今不同。 其名亦异。 但今此所引经四智与论本四智次第合耳。 然经本次第亦异也。 经云。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云云)故今所引亦与论文次第不合耳。 又摄论十三云。 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得一切相自在。 即是恩德○由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众生利益事(云云)又第十云。 如佛所说法相及世间所立法相。 菩萨皆能了达。 即是如量智○善以如理智通达无分别相。 此二智能照了真俗境。 故名善法光明。 此二智果是无功用。 修所得(云云)此二文者大同地持三智也。 二智义云。 次地持论有三智。 一清净智断五住惑尽故。 云清净即第一义空智也。 二一切智即照有智也。 三无碍智无内用智。 照一切法无复功用故云无碍智。 初是实智。 后二为权(文)摄论无功用智通空有二智。 地持只为权智。 故宽狭异耳。 又有三智故。 二智义云。 摄大乘论有三智。 一加行智。 即进求上他心。 二正体智。 证如之智。 谓实智也。 三后得智。 即寂而动。 谓权智也。 此三智即为次第。 前有进求之智。 次正得实观。 后从实起用。 地地中皆具三智也(云云)摄论十二云。 前说无分别有三种。 一加行。 二正体。 三后得。 加行无分别自有二种。 一在地前。 二在登地以上若依此二处加行。 所得果是化身。 正体无分别从初地乃至佛果。 皆名至得。 若依正体无分别。 所得果报是应身果报果(云云)问。 显了平等回观作事四智转识阴依得之。 然新译经论云。 转八七六五识。 次第得圆镜平等之四智(文)若许八识各别自得一智者。 违今意。 今但真俗二智。 余二于此上义别说故耳。 答。 佛果理实唯有真识。 但于第八随用别说前七识耳。 又彼八等各有一智者。 可云但是随义假说且相配耳。 不须劬劳也。 五智义净名玄第五(云云)次五智摄入二智者。 一法住智。 二泥洹智。 三无诤智。 四愿智。 五边际智。 依小乘法。 法住智者。 知苦集相。 生诸法存立名法住智。 道及灭名泥洹智。 又云。 知苦集道名法住智。 知于灭谛名泥洹智。 令物不起诤为无诤智。 愿智未来一切事即便得知名为愿智。 边际智者。 报身最后名为边际。 圣人修得自在智故。 于报身延促自在名边际智。 小乘别二智通利钝。 罗汉皆有后三。 但利根罗汉有之。 又前二通一切定。 皆能起后三。 但第四禅起。 前二通漏无漏。 后三但有漏。 前二三界身后起。 后三但欲界三天下身起。 前二以三界法为所缘境。 无诤智但以欲界瞋心为境。 大乘五智一切处一切身五十二位皆得起。 通漏无漏也。 小乘五智皆为大乘权智摄。 大乘五智泥洹即实相五法属实智。 余四属权智也(云云)(大乘玄二智全同)问。 无诤智者。 杂心智品云。 无诤者。 烦恼相违故○缘欲界生恼者。 缘欲界未来烦恼。 谓贪恚痴慢自相烦恼非总相(文)论既云。 缘贪恚痴慢。 云何但云瞋心为境耶。 答。 成实五智品云。 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故名无诤。 有人言。 慈心是也。 以慈心故不恼众生。 有人言。 空行是也。 又有人言。 乐泥洹心是(云云)又杂心云。 为摄他故作是思惟。 我于往昔烦恼身时。 彼等于我起烦恼故受不爱果。 况今离欲当作方便令彼于我必不起恼。 佛及波罗蜜诸声闻。 得无诤满。 而不数入子经云。 为令众生因恼得度故。 有时不入无诤三昧(已上)成实有直心之说。 杂心况圣身。 若起瞋恚。 即于离欲人起罪轻重也。 有慢等例故。 实通四烦恼也。 问。 愿智知未来事者。 杂心智品云。 智是亦性缘一切法普境界故(云云)成实五智品云。 于诸法中无障碍智名为愿智(云云)此等论文不简三世。 今何但云知未来事耶。 答。 且约愿名欤。 求当来事名为愿故。 其义顺故。 且云未来欤(杂心见亦缘觉色也)涅槃疏十七云。 业力甚深者。 如舍利弗。 以愿智力观一婆罗门。 前后各八万劫不见有出家因缘。 不知八万劫外有种出家之业(云云)摄论十四云。 于三世一切事。 欲知为愿。 如来皆能证知为智(云云)金刚般若疏第三云(外善得无诤三昧也)问。 何因缘悟无诤三昧。 答。 凡有三义。 一者昔闻佛说。 此三昧有种种功德。 心信愿得。 今成罗汉故修此定。 由昔因故便习得也。 二者在凡夫时。 于多众生起诤故受苦报。 今得无学还忆昔忧悔故修此定也。 三者欲令多人种现果报故。 后修定得此定。 已前作方便守护他心。 无一众生于我起诤。 然后现身故名无诤。 问。 何以方便法修此定耶。 答。 前于散心中发愿。 随其心愿要期近远成一(云云)一村人于处所悉愿见其形相性挨名字。 及知其心所趣向。 发此愿已即入远分三昧。 如昔所愿皆悉分明此事已还出散心。 忆念定中所见。 如梦中所见。 觉已还忆。 以是义故。 能遮恶生善。 不生烦恼地故名无诤。 无诤与愿智相成如前说也。 问。 云何名为无诤。 答。 有人言。 以惠心为无诤。 以直心故不与物诤。 有人言。 第四禅名无诤。 以此定离三灾免四受故也。 有人言。 空解为无诤定。 有人言。 即以无诤定为无诤定。 今依论释。 论云。 依彼善吉者。 远难二种障断烦恼故得罗汉。 断三昧障得无诤定。 故知此别是方法定。 非是空解。 亦非四禅。 亦非惠心也(云云)问。 边际智者。 成实云随行者得最上智。 以一切禅定勋修增长。 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 名边际智(文)杂心颂云。 于彼最后得六智自在性。 长行释云。 于彼最后得者。 若起彼智时。 课欲界善心次第初禅现在前○(顺次至非想。 又还次欲界善心。 又顺次至第四禅)彼复第四禅。 从软至中。 从中至增。 于彼增上第四禅。 后起愿智。 六智自在性者。 此智六种自性。 谓三无碍智。 除辞无碍。 又无诤智复边智及妙愿智。 此智三因缘故。 起摄他故。 摄教法故。 觉世间安不安故(云云)俱舍等名边际定也。 边际智者。 依边际定所得六智之其一也。 今何云报身最后身名为边际耶。 答。 边际定者。 通六智所依也。 边际智者。 诚是总名也。 以延促智可为别称。 名边际智。 名后边智者。 于别立总名也。 然亦为成别义。 以报身后边解边际名。 此论外别义也。 谓依定立者正义。 以寿立名是傍义也。 名教钞第十二本元久二年十月九日于九条边书写之毕。 执笔三论宗盛圆。 承安三年三月八日以禅那院自笔草本令写了。 同九日交点了。 依此书写德资破证菩提及我愿满足生生开惠眼。 三论宗僧圣庆。 以此本一反交点了。 文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誂他笔遂写功毕。 于此卷者当坊中间法师道实(童名松菊)笔认也而长享贰(申)三月二十五日受届。 三论宗英宪。 同四月三日(已克年五十)归圆寂了后见人可须念佛可回向者也。 名教抄卷第十三此卷有八科(附二智义)二障义。 五住地义。 五见义。 五下分结义。 十烦恼义。 五十七烦恼义。 六十二见义。 八万四千烦恼义。 二障义维摩疏六云。 烦恼障四住烦恼也。 智障者。 障如来一切智。 即无明住地惑(文)花玄八云。 又摄大乘及地持论明。 障有二种。 一惑障。 二智障。 脱三界烦恼。 但离惑障未离智障。 若出二百离二障(文)言若出二百者。 五百由旬后二百也。 涅槃疏十七云。 如从来释二障。 明烦恼障智名为智障。 今明。 不尔。 只烦恼是障名烦恼障。 只智是障名为智障(云云)法花玄四云。 三界内烦恼名烦恼障。 余障行解者为智障(文)依此文意。 界内四住为烦恼障。 界外烦恼。 谓恒沙惑及无明地为智障也。 窟中云。 此无明住地即指妄想心体。 以为无明(云云)中论缚解品疏云。 复有二障之说。 四住烦恼名烦恼障。 即二所断。 若无明住地名为智障。 菩萨除之(文)窟上云。 觉有两义。 一者觉察。 二者觉悟。 言觉察者。 对烦恼障○言觉悟者。 对其智障。 无明昏侵事等如睡○所对无明有二。 一性结无明迷覆性理对除彼迷。 觉法实性。 故名为觉。 二事中无知。 于事不了。 对除彼迷觉知一切善恶无记。 故名为觉(文)准余文意。 烦恼即四住烦恼也。 又二无明是智障中之差别也。 次明子结果缚。 中论缚解品疏云。 大乘人云。 二种生死名为果缚。 五住烦恼名为子缚。 如古诸大乘师亦立斯义(云云)涅槃疏十七云。 解脱有二种○众生至三果具有两缚。 罗汉无果缚。 有果缚。 佛菩萨都无二缚。 罗汉有一无一如文○立名色语通因果。 若是因中名色更造作业更受后名色。 故名名色。 罗汉此身断三界烦恼尽不须更为因。 故但有果缚不得言名色也(文)此中五住烦恼名子结。 其依受果报为果缚也。 问。 佛菩萨都无二缚者。 且菩萨未尽烦恼。 于地前受分段。 三界报地上受变易。 三界报然何云都无二缚耶。 答。 上据真悟菩萨。 约界内烦恼及果报故言都无也。 问。 金刚终一念心惑障现前耶。 答。 玄二智云。 若一念正观惑不现前(云云)窟中云。 无明常相续金刚心断。 其前念佛果起镇惑无处(云云)明知金刚一念惑障都不起也。 然细求犹可起也。 窟云。 无明住地即妄心体(云云)然金刚心带生灭相。 是非妄心。 又涅槃疏云。 只智是障名为智障(云云)有为般若亦是智障也。 问。 若尔其障谁之所断。 金刚无碍断。 其前念佛智唯累外生。 是解脱道故耶。 答。 一义云。 准净影释。 即此金刚能断自体即不续也。 而言惑不现前者。 据现起惑。 若论任性即心体是障也。 又言断前念者。 即此义也。 又一义云。 断前念惑正是能治所治相对。 然自体能治自然而灭。 如电死卒。 卒死电即消矣(证据可寻之。 虽义重问答能可案之)五住地义宝窟中卷云。 此中应有五住地义。 今略以八门释之。 释名门一。 得名门二。 明体门三。 地起门四。 相应不相应门五。 依止门六。 断惑位门七。 大意门八。 第一释名门。 见一处住地者。 能生名地。 令所生成立名住。 心迷不解名惑。 八忍七智推求谛理名见缘一理。 总断烦恼故名一处。 故云见一处住地也。 有人言。 初一是见谛惑系在三涂一处○又解。 五利烦恼推求名见。 入见道时一处并断名见一处○今言○合三界见总为一处。 故云见一处住地。 以对离爱为三处故。 以为一处也。 欲爱住地者。 欲界地中一切烦恼除无明见。 说为欲受。 以此此中着外五欲故名欲爱。 然欲界亦爱自身。 但着欲情多。 故偏言之。 又简上界所爱色身偏说欲爱地。 色爱地者。 色界地中一切烦恼除无明见。 说为色爱。 以此界中拾外五欲。 着己色身故名色爱。 然色界亦爱己心。 以此界中着色情多○又简无色爱着心故○无色界中一切烦恼除无明见说为有爱○外道多取无色界身。 以为涅槃。 今为破之故名有耳○三有之法故名为有。 又总说五钝使。 以变为主。 能感欲界果报者名为欲爱○润业润生爱结最强。 故偏说爱。 有无明解。 染污无知此目无明。 第二得名门。 若依初解。 见于一理名见一处。 此从能治得名。 若依后意。 五利烦恼名见。 见道时一切并断名见一处住地。 此从能治所治合得名也。 若四住地为二位。 谓见与爱离爱为三。 以见为一○此即当体从处得名。 余三住地当体立名。 后一以过患为目。 三释之中以后意为正。 所以然者。 今释四住烦恼只应结惑之名。 岂得就解及解惑合释也。 璎珞经下卷释五住地。 众生识始起一想。 住缘顺第一义谛起名为善。 背第一义谛起名为惑。 以此二为住地故名生得善生得惑。 因此善惑为本起一切善及惑。 从一切缘生善惑名作。 以得善作。 以得惑作。 而心非善惑。 从二缘名。 故名善惑二心。 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 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 起心惑名无色住地。 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 故为始起四住地。 其四住地前便无法起故。 故名无始无明住地。 金刚智知此始起一想有终。 而不知其始。 前有法无法生得一住。 作得三住地。 唯佛知始知终。 此经文难解。 今略释之。 一切众生识起一想。 此是无明住地也。 住于缘起一念善惑。 此是见一处住地。 以初起一念生得善恶故名见一处住地。 以其顺谛起善。 违谛起恶。 当应以见谛断之。 故名为见。 从一念生得起三界惑。 即名三住地。 三界惑从前生得惑起。 故名为作。 从四住地更生四住地烦恼亦名为起此当以前念四住地生后念四住。 亦得以性成四住起现行四住。 金刚心但见初起一念识有终灭之义。 而不知其一念识前为有为无。 佛即具知始终。 此与涅槃经同。 十地菩萨但见其终不见其始。 诸佛如来具见始终。 第三明体门。 八十八使为见一处住地体。 贪瞋慢无明四使为欲爱住地体。 爱慢无明三使为色有二住地体。 若以爱见二法为体者。 三界见为见一处住地体。 三界爱为三住地体。 所以合见而离爱者。 正欲影爱过患。 润业润生皆由于爱故。 今此经正明受生义故。 广影爱也。 又众生多起于爱。 少起于见。 是故合见而离爱也。 虽举爱见为端。 其中有属爱属见烦恼者。 皆摄入爱见中也。 无明住地体者。 谓不了生法二空及如来藏为无明住地体。 第四地起门。 有二种。 一同类分别。 五住种子能生为地。 上心所生为起。 二异类分别。 四住地中见一处为地。 三住地从见一处住地起名起。 故杂心云。 见谛所断是一切染污法因。 又无明住地无始能生是地。 恒沙烦恼从无明生为起。 次约粗细分别地起。 无明是地。 四住烦恼为起。 又有人言。 地起有四种。 一性事分别。 彼事识中取性烦恼名为性惑。 说之为地。 余见爱等缘境别生说为事惑。 故名为起。 彼取性者。 马鸣论中名执取相。 亦名执相应染。 余见爱等马鸣论中名计名字。 相寻名计处。 及生诘结名计名字。 成论师大意亦同。 此解以通取相为根本。 名住地。 别相烦恼为枝条故名为起。 二本末分别于前事中。 十使为地。 余缠垢乐以之为起。 三成起分别。 一切烦恼宿习性成同名为地。 对缘现生斯名为起。 四前后分别。 一切烦恼前能生后通名为地。 后起依前同名为起。 第五相应不相应相门者。 一就作缘念法辨相应不相应。 不作缘念法不相应。 即五住种子是也。 上心说相应故。 此文云起者。 刹那心相应。 无始无明不相应。 恒沙烦恼是相应。 二粗细分。 四住地是相应。 以其粗故。 无明不相应。 以其细故。 故起信论云。 粗惑名相应。 细惑不相应。 第六依止门。 见一处住地及有爱住地。 此二依意识生。 欲爱依六识生。 色爱依身眼耳意识生。 无明不了性空及如来藏。 依意识生。 五住种子并依本识生。 第七明断惑位门。 断惑义别有大章。 若依三藏。 十信伏见谛。 十解断见谛。 十解伏思惟十行断思惟。 十行第七心去伏无明及四住习。 从初地已去断无明四住习。 今此中大意。 四住二乘所行。 无明佛地断尽。 若依前文。 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 此三人同受变易生死。 若尔即二乘与初地菩萨同断四住尽。 从初地至佛地断于无明。 其不尽者。 地持法花疏中已释也。 第八大意门。 然凡夫随名著名。 得相著相。 闻说有五住烦恼。 即言有惑可断。 二乘未除。 唯佛能尽。 即言有人能断。 有五住可断。 则成断见。 或断而证涅槃。 则成常见。 法花中以此喻穷子。 是除粪之人。 以有惑可断。 有人能除。 故名除粪。 今大乘学。 还作此解。 是大除粪人也。 金光明云。 无明体性。 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无所有故。 假名无明。 是故我说名曰无明。 无明既尔。 四住亦尔。 岂可言有五住可断。 但今约空。 为众生故。 强名五住。 知此五住本来无生。 故名为断耳。 大品云。 若法先有后无。 诸佛菩萨即有过罪。 此经云。 非坏法灭。 本性清净。 故名为灭须留意此门也(已上)次付本文料简。 言除无明见说欲爱等者。 问。 何故除无明耶。 答。 先明。 别是第五无明地故于欲爱等除之。 问。 无明住地是心不相应无始无明。 又初地断四住尽。 初地已上断无明。 若尔欲界十使中。 无明使与见修同断。 即应四住地摄。 如何于欲爱住地除之耶。 又辨体门。 八十八使为见一处即三界。 四谛之下无明在其数中欲爱四使色有二住。 然三使并举无明。 今释名文。 何除无明耶。 答。 释名门中。 随名释义。 见及无明是五中之别。 故且除之。 理实界内无明即四住摄。 故与辨体不相违也。 辨体文云。 虽举爱见为端。 其中有属爱属见。 皆摄其中(云云)故见一处虽标见解。 疑等亦其中摄。 又见谛十使皆摄中也。 又言除无明者。 谓除界解无明住地耳。 言欲界地中烦恼者。 分段变易总名欲界。 俱是三界故总标也。 言得名门者。 释名门外别为一门者。 实不离释名。 然为欲令义无滥故别为门也。 然实可与释名令用之。 言三释之中以后意为正等者。 问。 虽释四住烦恼。 约能治道得其名。 有何过耶。 例如见修断惑。 约能治道得其释耶。 答。 此难云通欤。 且云。 名倒见修名四住。 亦应有其义。 然此文中不论修道。 直辨惑谛。 故知见一处亦不约能治道欤。 璎珞经下卷已下经文。 略释五住地名体也。 此文名体并辨其义。 多顺得名故。 于此门付明之。 言当应以见谛断之故名为见者。 上文已非此。 此今何故还取之。 答。 前明胜之义。 而意非必舍之。 为显意解融通无偏取故。 兼取之也(入见道时。 一处并断者。 是净影义章释也)金刚心者。 即无碍道与佛智邻近。 然大乘玄佛性义。 依具释。 涅槃所明十地未得真悟。 故见佛性与佛不同(云云)今金刚心是是地前耶。 答。 彼是兴皇师一释意也。 又用地论师等释。 无妨。 涅槃亦明金刚心等。 释与佛不同者。 无阶级也。 阶级故尔。 又一义云。 若以地前且为十地者。 亦以地前终心为金刚。 以初地为佛。 亦无妨。 然前义为胜。 以璎珞证五十二地故(且止)言不了生法二空及如来藏者。 如来藏中有空不空。 空义亦是法空。 然此中相对空中论二空。 其如来藏空是不对空。 真如独存故。 又妄相空分为二空。 真如空名如来藏空也。 真如实是非空有。 故别举耳。 有人地起四种分别。 今亦通用故直述之不论其非。 言无明不了性空及如来藏依意识生者。 无明住地是妄识心。 即无解识。 而言依意识者。 且据六识分别摄第八梨耶。 总名意识欤。 行品疏云。 八识有二。 一妄。 二真。 有解。 性义是真。 有果报识是妄。 用起信论生灭者。 生灭合作梨耶体(云云)故知无明与第八中真识合故云依意识生也。 (以七八识与六合为意识。 可寻证据也)又一义云。 且据第六识不共无明论之。 言五住种子并依本识生者。 阿利耶识名本识也。 窟下释一依章云。 一有能依非所依。 约本识言之。 是烦恼种子。 约佛性言之。 是生死妄总(云云)(是有四句中之初句也)即以此文成无明之所依也。 与初地菩萨同断四住尽者。 总明尽处。 若别论之。 十解十行等次第断也。 故涅槃义云(大乘玄)今明。 十信伏见一处住地。 十解断尽证人无我解。 十解伏欲爱住地。 十行伏色爱住地。 十回向伏有爱住地。 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 初地已上断十重无明(云云)次略明三种烦恼。 窟中云。 问。 四住中有住有起。 无明中何故但说住不说起。 答。 以无明住地更无别起。 故不别说起。 只以前所列见爱等通说为无明所起也(文)又云。 四住与上烦恼作依作种。 以起烦恼。 依之。 得立故名依也(文)又云。 此无明住地久来性成。 不同起惑作念现生故言无始无明。 暗惑之心体无惠明。 故曰无明。 为彼恒沙起惑所依名之为住。 能生恒沙故称为地(文)又云。 四住望无明悉是无明所起。 但就起中后分住地性成在己者名四住地。 现行于缘说之为起。 又四住望恒沙。 四住粗。 恒沙细。 故住是界内惑。 恒沙是界外惑。 若通论之。 四住恒沙并是恒沙烦恼(云云)问。 四住是界内惑。 恒沙是界外惑者。 何以恒沙不为无明所起。 若言无明者。 别起者岂以界外恒沙为四住所起耶。 答。 界外恒沙望四住。 四住粗故为起。 恒沙细故为地。 然分别三种时。 以四住所起名四住耳。 上烦恼者望无明地为言也。 窟云。 于恒沙等上烦恼依者。 此辨无明能生恒沙力也。 无明所起众多。 喻同恒沙。 所起增强。 故名为上。 亦覆于诸佛上法故名为上也(文)(此后释于见一处释名破。 约能治为例难也。 谓可论烦恼体。 何依佛果德哉)问。 若以界外恒沙为地。 以四住为所起者。 地起分别门何无其义耶。 答。 约粗细。 无明是地。 四住为起(云云)准此文意。 亦应云界外之恒沙是地。 界内爱见为起(更可寻之)五见义中论邪见品疏云。 所言五见者。 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五阴名身。 于中起见名为身见。 执我断常名为边见。 见取有二。 一取前见为第一。 故名见取。 此足上见取也。 二生死中无乐净计乐净。 独头见取也。 戒取亦二。 一以鸡狗等戒为正道。 是独头也。 二以邪见为道。 此足上也。 邪见如前释(文)次上文云○大乘小乘明邪见。 云何异耶。 答。 若传望者。 外道望小乘为邪见。 小乘望大乘为邪见。 故涅槃明。 二乘若空若有。 皆是邪见。 如云若以声闻辟支佛心言无布施。 是则名为破戒邪见。 此是二乘空观为邪见。 又云。 若见菩萨八相成道。 是则名为二乘邪曲之见。 此是二乘有解名为邪见。 故知。 二乘空有望大乘皆是邪见。 就文明异者。 大乘法中明诸法实相毕竟空义。 一切取相有所得无非邪见○小乘法中但取断常及五见及六十二见为邪见也。 就今品意有三种邪见。 一者断常及我为邪见。 二者别有我体。 如犊子及假有体亦名邪见。 三者若世谛中都无我亦是邪见。 故下偈云。 非是无受。 亦复非是都无也○但假名有我。 非无假名字我耳。 非是有假我体我假用。 故下结云。 此是决定义。 决定有二种。 一者决定无即离二我。 二者决定有于假名之我也○又此品破三种邪见。 一破外道。 二破学小乘。 语意俱失。 而自推折所立亦是邪见。 三破得小乘。 语不得小乘意。 如闻十二因缘法此计有实性等。 就小乘法中凡有四句。 一是见非邪。 二是邪非见。 三亦邪亦见。 四非邪非见。 是见非邪者。 世间诸正见等也。 是邪而非见者。 五钝使也。 亦邪亦见者。 谓五见也。 非邪非见者。 余残法是也。 就亦邪亦见中。 复有通别。 通则五见皆名邪见。 别则唯拨无因果称为邪见。 以拨无因果其过既重独受邪名。 余小轻更立称(文)言传望者。 次第相望也。 此先以义明之。 就文明异等。 付今论文明之也。 引涅槃经者。 仙光记云。 大经第二十四卷中。 佛告高贵德王菩萨。 若依声闻言。 不见施及施果报。 是则名为破戒邪见。 又云。 若见菩萨等者。 大经第二十一卷。 初佛告高贵德王菩萨。 见于菩萨语。 兜率下化。 乘白象。 降神母胎。 乃至拘尸那城入般涅槃。 如是等见是声闻缘觉曲见。 今略引之(云云。 第二十四者。 北土之本也。 南方之本是二十二也。 若见菩萨八相等。 南十九。 北二十一也)论疏第一云(论云。 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邪见者。 邪见有二种。 一别邪见。 谓拨无因果。 非此中所明。 二通邪见。 以其所见不正故名为邪见。 即今文是也(文)(意云。 拨无因果者。 别于我见断常等见名别邪见。 总摄一切有无诸见所见不正名通邪见也)又云。 问。 无因邪因五见中何见所摄。 答。 身见者计有于我。 边见者。 执我断常。 见取是正执诸见。 戒取谓非道为道。 邪见拨无因果。 此无因邪因非四见所摄。 四见所不摄者。 属通邪见。 有数师云。 邪因属戒取摄。 即苦谛下戒取。 然戒取虽明非道为道。 但此是略举其一。 非因计因通属戒取。 无因是集谛下邪见所摄。 以拨无集因故也。 有人言。 非因计因。 如计微尘为因。 此是执果为因。 即是迷果。 如计机为人。 正是迷执故。 为苦谛下通邪见摄。 实有集因。 而拨言无因。 是集谛下别邪见摄(文)言此无因邪因非四见所摄者。 仙光记云。 此无因邪因等者。 五见之中邪见。 所言名同通邪见。 故名非四见所摄。 然正可言非五见所摄也(已上)意云。 无因邪因者。 邪因即无因。 非五见中拨无因果之见。 但于邪因。 若望正理无此邪因。 故名无因邪因耳。 故云。 正可言非五见摄也。 然邪见名同。 故以通邪见属五见中别邪见。 且云非四见所摄耳。 此意则望拨无因果之别邪见。 云非五见摄。 然就十使烦恼寻之。 还是五见所摄。 即五见中邪见摄也。 又准涅槃疏。 应云是邪智之类。 若依此义。 实非五见十使摄也。 问。 邪因应有所著。 何故非见但邪智耶。 答。 若有执着立五见耳。 此非五见。 故知无执但是邪智。 问。 邪因即是非因计因之戒禁取也。 何非四见摄耶。 答。 非因计因戒取者。 即第二数人义也。 今此初说。 但云戒取非道计道故。 亦非我故。 但为通邪见也。 此义不尽。 恐非正义欤。 或可此师不见有非因计因戒取之文。 故作此释也。 言四见所不摄者属通邪见者。 无因即邪因故。 非别邪见。 但是通邪见。 戒取唯非道非计故。 亦非余三见。 故云四见所不摄。 又一义云。 无因是别邪见。 邪因非别邪见。 然二种并是通邪见。 非云无因唯通邪见也。 论疏第一解无因云。 堕于无因邪因者。 就此文在三。 一者若就正义。 无如此因。 故名无因。 于彼邪心谓有名为邪因。 此迷悟合名也。 二者即邪因之计。 具邪因无因。 万物从自在天生。 是邪因。 而自在不从化生。 是无因义。 三者前六后一名为邪因。 自然一计谓无因也(文)(总有八计中。 一是无因。 余七是邪因也)言有邪师云邪因属戒取摄等者。 杂心第八颂云。 非因而见因。 是说为戒取(云云)长行释云。 谓于彼无因而见因。 是戒取如为自在天故断食。 等。 求生天。 能辨性及士夫得解脱(谓能知世性与士天异者得解脱已上)又云。 戒取者。 非因见因。 若于有漏处起者。 见苦断。 若见道所断处起者。 见道断(文)问。 第四云(使品)于有漏行受净等。 审尔计着取戒等除等。 故是名取戒见(文)杂心修多罗品又云。 问。 世尊说多见。 何见摄。 答。 五见摄。 又云。 除此五见更无余见觉。 故说一切见五见摄(文)又云。 若见诽谤真觉谓无有(无有谤施戒等)无苦等。 是说邪见(乃至)妄置乐净。 是见取。 若于余处不实。 而妄置士夫等。 如是一切是邪智非见(文)准此等文。 邪因之见是戒取也。 第三解云。 属苦谛下通邪见摄者。 此师亦谓。 非因计因。 非戒禁取故云邪见。 而非拨无因果非别邪见也。 然依邪见品疏者。 通邪见者是五见也。 无有戒取之外邪因见也。 法花经云。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云云)涅槃疏十八云。 古解云。 邪见有通别。 若直拨无苦谛。 此即是苦谛下邪见。 余三皆尔。 若通拨无三宝四谛等。 此即是通邪见。 此邪见无所属。 别邪见有所属名为邪见。 通邪见无所著即名邪智(文)此古人解通别二邪见。 与论疏释意别。 此以泛尔拨无四谛等无坚执故但名邪智。 即俱舍等云邪行相智。 非染法也。 论疏就染法邪见之中分通别也。 问。 犊子所计。 我者。 实我欤。 假我欤。 答。 于俗谛中无实识欤。 三论玄云。 犊子入真观故。 则见我空出于俗谛。 别有人体。 龙树约其入观义边。 故但分二(文)(释论四十七云。 佛灭法分为二分。 一但信人空。 二俱信二空)仁王疏下云(释五见疏)明四地菩萨能灭五见烦恼习气故。 地经云。 我见为首。 悉皆远离。 摄论云。 四地断俱生身见无明。 三藏师云。 大乘别有五见。 一生灭见。 准小乘边见。 二四念处见损正念。 正念对治。 准小乘邪见。 三善恶见损正勤正勤能行一切无分别菩萨善法。 若分别不能勤也。 准小乘。 戒取见四众生见。 是菩萨对治。 菩萨不见。 众生异菩萨也。 五正法见。 正绝是对治不见有法也。 菩萨行九种道能逆此五见流。 始入菩萨须陀洹位。 九种道者。 一行生死。 如病服苦药(乃至)九依智慧。 如幻师于幻疏中。 不生真实。 未见圣。 别诤(文)法花譬喻品疏云。 夜叉恶鬼下。 第二明见使就文为五。 第一明邪见。 第二明戒取。 第三明身见。 第四明见取。 第五明边见也○邪见拨无因果能断善根。 诸见中重故前说之○戒取有二种。 有善法恶法。 若执诸见为道。 是恶法戒取。 故成论云。 持牛戒。 若成则为牛。 不成则堕地狱。 非此中用也。 今此中明执三界有漏善法。 以之为道名为戒取。 依毗昙义。 虽执善法为戒取。 并属不善摄。 故除身边二见。 余见悉不善。 能持善戒得欲界人天升。 出四趣如土埵小高于地○或明。 离地一尺二尺者。 此执修禅绝欲。 以之为道名为戒取。 计四禅为道。 如离地一尺。 计四空为道。 如离地二尺○计有漏非道为道。 乖损有漏。 喻如扑狗○身见不妨行施戒。 复是隐没无记。 法比于戒取其过则轻。 故广第三也。 问。 成论义明。 身见是不善。 毗昙义明。 身见是没无记。 此二云何得失耶。 答。 俱舍论评之云。 我见有二种。 一者生得我见。 谓随生三界地一切众生皆起我心名生得我。 如此之我则是隐没无记。 若如外道邪执之我名为不善也○次明见取。 但见取有二。 一者独头。 二者足上。 言独头者。 无乐净计乐净也。 言足上者。 于我见上执是非也。 如云自见实以余妄语。 今此文明执己见为是不受他见。 如细□之鬼不受余鬼也。 彼有诸鬼。 首如牛头。 下第五明边见。 断常从身见生。 如牛二角共在一头(云云)五下分结义仁王疏下解不还云。 此人受欲界生尽更不还欲界也。 略即断五下分结。 广即断九十二。 见谛八十八。 思惟四使也。 又释。 五地中云。 一身见。 二戒取。 三疑。 人我久尽。 二烦恼亦除。 今始除疑。 之是心烦恼功用。 以三界为本。 从三界出故。 云三界疑等(云云)大品疏三云。 断三结者。 中我摄邪见边见。 即是我见。 言我常。 即边见。 言我无常即断灭。 广罪福及恒世即邪见也。 戒取摄见取。 为求道及后世乐故。 苦行是戒取也。 求乐因缘谓天所作。 即见取。 此明。 求不见乐之因缘故。 便谓自在天作此见。 为是故是见取也。 不明疑摄见。 与数解异也。 次那含但贪恚加前三结为下分结。 下界众生所起也(文)但贪恚者。 那含但亲贪恚加前顷。 随所断三结为五下结也。 言下界众生所起者。 欲界众生所起也。 欲贪瞋恚类也。 身见戒取通三界众生所起。 而言下界众生所起者。 必还欲界故。 故下界众生也。 五上分结义大品疏三云。 罗汉断五上分结。 上二界众生所起(文)十烦恼义涅槃疏十一云。 三性中爱是何性。 若是数家解。 爱是不善与无记如欲界爱。 十烦恼中八种是不善。 身边二见此是无记。 非是白净无记。 此是隐没无记。 上二界爱并为无记也。 复有一部人解。 若欲界爱一向不善。 上二界爱但是无记。 论人解爱通三性。 三界爱皆然也。 论人云。 爱佛功德。 此爱则是善。 故爱通三性。 数人云。 爱佛功德。 此非是爱。 此名为欲。 则是善。 故得是善也(文)五十七烦恼义涅槃疏三云。 五十七烦恼今且数种。 开善云。 声闻人迷佛常乐我净四德。 约治道为论。 此常乐等四具通迷四谛。 一谛下有四。 有四则有十六。 现为十六。 比谛复有十六。 合为三十二。 思惟不能通迷。 四谛中随取一谛。 一谛下有四现有四。 比复有四。 合为八。 约三界一界有八。 三八二十四。 是前三十二合为五十六。 三界外有根本无明。 为死无明。 此无明此不受报。 足于为五十七也。 次有高唱嵩法师。 此是类法师。 而大论经法师解云○三空以还自能断结不须请佛。 若是非想一地妄须有佛方结断。 余人则不能。 我今请佛。 正请佛住教。 我断非想烦恼。 就非想地中自有五十七烦恼。 明此地有五见及疑六使。 一云。 使中开为九品。 六九合五十四。 思惟中有三。 贪慢无明。 此三足前合为五十七。 今难○见谛九品烦恼只一治道。 总治九品。 此应不开善。 是思惟九品治道还治九品。 此住应开。 何得反开见谛。 而不开思惟此难解也。 若依大论释。 我见摄六十二见。 又论主云。 除五见余五十七见。 以此为五十七烦恼。 须寻(云云)(文)问。 大论明。 开十四难为六十二见。 而言除五见者。 何等五耶。 答。 六十二见义法花疏云(方便品)六十二见者。 大品佛母品开十四难为六十二。 十四难者。 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四。 神及世间边无边等四。 死后如去不如去等四。 合为十二。 及身与神一。 身与神异。 合为十四。 常无常内约五阴作之。 一阴具常无常四句。 故成二十。 边无边亦约五阴。 故成二十。 如去不如去亦成二十。 合为六十。 一异为本。 为六十二。 又释。 即色是我。 离色有我。 我住色中。 色住我中。 一阴有四。 五阴二十。 约三世为六十。 断常为本合六十二。 十六为即阴。 四十六为离阴。 又解。 一阴上计有无二种。 五阴便成十见。 三世为三十凡夫阴有三十见。 圣人五阴亦三十。 合为六十。 涅槃非三世摄。 但计涅槃有无二合成六十二见也。 问。 五见摄六十二见不。 答。 我见为六十二见本。 邪见拨无。 而六十二计有故不摄邪见。 见取以六十二见为第一。 戒取谓六十二为道。 即四见非六十二摄。 而六十二见属边见也(文新撰同)问。 此中有三释。 而第一解云。 一异为本(云云)而神及世间一异者。 即是我见中即阴离阴也。 第二解即色是我者。 是即阴我。 余三离阴我。 如色阴余。 阴亦若尔多是我见。 第三解有无为六十二见。 无即邪见。 有者四见也。 五见之中何但云局边见耶。 答。 今案五见相摄之。 问答者但就第一解耳。 而其一异为本。 足六十二者亦是边见耳。 意云。 神及世间一者。 世间无常我。 亦断执。 其异者。 世间无常我。 是常也。 故是边见耳。 即第一解六十二见并是边见也。 今见此问答。 偏就第一解者。 大师正意应此耳。 以依大论文故也。 第二解言。 十六为即阴等者。 一阴中有四。 一是即阴。 三是离阴。 一世五即阴。 三世十五即阴。 而本断常中数是即阴。 现在阴灭我即灭故。 若阴灭我存犹是离阴我也。 故于前十五上加一断见为十六即阴。 其四十六离阴准之了知。 即此解中云断常为本者。 问。 即色是我等是身见。 断常是边见。 边见应未何云本耶。 答。 此非正义也。 同疏云。 入邪见稠林者。 此中有一见二见乃至六十二见。 言一见者。 总詺外道诸见为一邪见。 邪见众多解如蜜林。 故云稠林也。 若有若无等者。 此明二见也。 智度论云。 爱多者。 著有故起有见。 见多者。 着无故起无见。 又云。 四见多者。 著有。 邪见多者。 着无也。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者。 明六十二见也。 大品云。 譬如我见摄六十二见。 即我见为六十二见本。 大品又云。 一异为本。 此经以有无为本。 此三不相违也。 由计自我故生诸见。 即我为其本。 以有我故计我与阴一。 我与阴异。 故以一异为本。 我与阴一即阴灭我便灭。 起断见。 我与阴异即阴灭我存。 故起于常见。 既断常即是有无故。 以有无为本。 有无谓边见也。 边见为六十二见本。 我为边见之本也(文□同)问。 边见为六十二见本者。 六十二见于五见中是何见耶。 答。 亦是边见之差别也。 此文且取其本名边见。 以其支条名六十二耳。 实并是边见也。 中论邪见品疏云。 六十二见者。 上以一尺。 今重。 述异解。 一云。 即色是我。 离色是我。 我中有色。 色中有我。 我有于色。 一阴有五。 五阴二十五。 各除第二离句唯成二十。 欲界二十。 色界二十。 无色界唯有十六。 以除色。 除色阴四句。 故今成五十六。 三界各以断常为本。 故有六十二。 数人多用此解。 又释。 世出世合论六十二。 如前涅槃品说。 于如来上起有无等四见。 五阴合二十也。 于凡夫上过去世起常等四见。 五阴合二十。 于未来世起边等四见。 五阴亦二十。 断常为本。 名六十二。 问。 经何故云我见摄六十二见。 或云。 断常为本或亦一异为本。 答。 我是本中之本。 由起我见故推我一异。 一则身灭我灭。 名为断见。 异则身灭我存。 名为常见。 此之二本即是次第故经论互说(文)仙光院记云。 或云。 断常为本等者。 大品经第三十八卷中。 佛言。 诸有薄论之人不种善根。 不随善知识。 没在我见中乃至一切种种见中。 堕在边见。 若断若常。 以邪见故非法言法。 法言非法。 今略引之(已上)言各除第二离句者。 意云。 离色是我者。 一阴有五。 后四之中。 此为总句。 后三是别故。 第二句无别体。 以是故除之欤。 涅槃品疏云。 六十二见阿含梵动品中。 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 数纸文不可具述。 今依智度论七十卷解佛母品。 离十四难为六十二见○问。 此十四难约何世论耶。 答。 异解(云云)今明常边等八句。 直辨神体。 不约世故明知体是常无常等也。 如尘不如尘此别明后世。 所以别明后世者。 智度论云。 此后世事安惑者多迷。 是故别说。 开六十二者。 一阴四句。 五阴二十。 常无常二十。 边无边。 如尘不如尘亦二十。 故成六十。 □为本成六十二。 仁王疏上云。 小乘以六十二见为邪。 计诸阴有即常见。 执诸阴无即断见。 因此断常六十二见然。 解六十二见不同。 但依释论明六十二见。 历于五阴而明神及世间常是事实。 余妄语是见。 依色○(无常及亦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亦尔)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识合二十句)世界有边无边。 亦历于五阴有二十句。 死后如尘如不如尘。 历五阴复二十句。 身即神身异神。 后有二句。 合为六十二见也(文)此如法花疏初解涅槃品疏次解同也。 且此等文总有六解。 法花疏有三解。 一开十四为六十二见。 二者即色是我等五阴各四。 历三世成六十等。 三者有无二见约五阴成十见。 三世凡三世圣成六十见等。 邪见品疏有二解。 一者一阴有四。 五阴成二十。 三界合成五十六等也。 二者于如来起有无等四见。 五阴成二十。 于凡游尘起常等四。 五阴二十。 于未来起边等。 五阴二十等也。 此二解异上解。 合为五释。 涅槃品疏二解。 一者梵动品说。 略不引文。 彼异前五解。 二者开十四难(云云)此如法花疏初解。 而正用智论开十四难说也。 故涅槃品疏云。 今依智度论(云云)又仁王疏但依释论而已。 八万四千烦恼义仁王疏上观是则初地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云无所得□□具足一切。 合言八万四千者。 是一途法门耳○(依贤劫经明之)亦对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云云)尘劳者。 是烦恼异名也。 此亦是一途法门名数耳。 涅槃疏三云。 竺道生解。 八术者。 善治三毒及三毒等分。 故云八术。 三毒及等分只有四。 那言八。 今明。 善知四种病。 复识四药。 药病合为八术。 此解为好。 明此四病总摄八万四千烦恼。 四种各有二万一千。 合为八万四十。 病既尔。 药亦然(云云文)大品疏六云。 应论八万四千。 贪欲二万一千。 以不净治。 乃至等分二万一千。 总以三药治。 成不净或以因缘。 略论根本唯四。 谓三毒等分。 今二释。 一云。 具三毒等。 二云。 我为等分。 以我具起三毒也(云云)成不净或以因缘等者。 解总用三药相也。 四种各有二万一千者。 可寻之。 且云。 准波罗蜜门了解释之欤。 宝窟中云。 八万四千。 如贤劫经说。 彼有菩萨。 名曰喜王。 晏坐七日。 作是思惟。 菩萨行何三昧。 使速逮致八万四千诸度法门。 诸三昧心。 诸陀罗尼解脱门等。 过七日已○请前所念。 佛时对曰○有三昧门。 名了诸法本。 行是三昧。 便速逮致八万四千诸度门等○诸佛功德。 凡有三百五十种门。 于彼三百五十种德。 各修六度。 以之为因。 便有二千一百诸度。 用此诸度。 对治四大六衰之患。 便有二万一千诸度。 云四大者。 所谓成身地水火风。 由前诸度得净法身。 故然舍之。 言六衰者。 谓外六尘。 六尘之贼。 衰耗善法。 故名为衰。 由前诸度证诸法空。 故能治之。 彼前二万一千诸度。 各对众生四种心患。 便有八万四千诸度。 言四患者。 多贪为一。 多瞋为二。 多痴为三。 三毒等分为四。 又解。 取身见为等分。 以身见能生三毒故也。 八万四千者。 三百五十度谓果。 六度谓因。 则因果一双也。 此因果谓得也。 自下明离四大六衰。 衰谓离果。 果中有内蛇外贼。 下明因。 因中有三毒及等分。 故八万四千。 无义不摄。 八万四千既尔。 三昧解脱陀罗尼等类亦同然。 今说诸度。 以为八万四千门矣。 此善八万四千法。 种别不同。 故名为门。 又此八万四千。 通人神解。 故称为门也(文)仁王疏云。 八万四千波罗蜜者。 案贤劫经辨三百五十度。 始从修行度光曜度。 终乎分舍利度为三百五十度。 一度中则有六度。 合二千一百度。 一度之中复有十善则合为二万一千度也。 以四善根□□。 即八万四千诸波罗蜜也(云云)言四善根者。 不净慈悲因缘及念佛三昧也。 复有十善者。 即四大六衰之能治善也。 或不杀等三身口四三意之十善也。 准此应言多贪中有二万一千者。 三百五十度家所治。 各有六度所治有二千一百烦恼。 四蛇六贼门所生故成二万一千也。 此则对能治成其数耳。 或自于烦恼成二万一千者。 可寻之也。 名教抄第十三承安三年二月十一日于醍醐寺□□□□□笔草本令写毕。 同交点了。 依此书写德资彼证菩提我愿令满足生生开慧眼。 三论宗僧圣庆。 文明十五三月十日为弘法利生书写了。 三论宗英宪(生年二十一)名教抄卷第十四此卷有八科教迹义略标。 十番二教义。 三法轮义。 二种次第义。 三藏义。 十二部经义。 正像义净土义。 教迹义教者。 诸佛菩萨所说言音名字句等。 墨书经卷及形像佛等。 凡表真理示人并是教迹。 玄云。 然群基百差致令圣教万味(云云)成地二家。 五时四宗。 花玄一云废四五之妄谈。 明一极之玄宗(云云)又维摩疏第一文即二文合用之。 法花游意云。 南方五时之教。 北土四宗之论。 无文伤义。 昔已详之(云云)三论玄云。 但应立大小二教○略引三经三论证之○(三经者。 一大品云。 我于阎浮见第二法轮转。 二法花云。 昔于波罗捺转四谛法轮等。 三涅槃云。 昔于鹿林转小。 今说大。 三论者。 智论云。 三藏大乘藏。 地持云。 声闻藏菩萨藏。 中论云。 生灭法。 无生灭法。 取意略摄之)问。 若立二藏教者。 何后言一极玄宗耶。 答。 大乘一味故名为一。 皆明究竟圆极之宗故称极也。 此唯就大云一极宗。 小乘明义未圆故非极也。 若以大会小名一极者。 大乘之外无别小法。 总摄诸教为一极宗者不相违。 然非正意。 正意唯取大乘教耳。 ○次论教体。 净名玄第六云。 非但取说义为教。 经中明六尘皆是教。 问。 若尔境教何异。 答。 此因缘有无可两望论之发智。 即境能开不有不无不二理。 即是教也。 此据佛不说自有境教也(云云)依此释文。 教有二种。 一者说教。 二者境教此约教谛言之是言说之教谛。 表理之教谛也。 今此教迹中亦具明之。 故有净土门意。 明净土尘。 皆令众生悟解于理。 故在别□表应亦尔。 以形像表真佛经喻表言说及义理故为教也。 十番二教义玄教迹义。 菩萨藏声闻藏(一)大乘小乘(二)有余无余(三)作无作(四)了不了(五)有边无边(六)顿渐(七)半满(八)常无常(九)有量无量门(十)往收不以具足十门方收。 但以二门摄无量法(云云)二藏名者。 出智论及涅槃等(缘觉。 不集教。 但名声闻藏菩萨藏中。 具有作法。 又佛不禀教也)大乘小乘名者。 智论二道(第九十二云。 小乘道大乘道)十二门明对二乘名大乘等有余无余名者。 胜鬘经说小乘为有余地。 说大乘名无余。 也。 作无作名者。 出胜鬘。 小乘所观名有作四谛。 大乘所观名曰无作四圣谛(窟云。 言作无作从行立名。 举小乘谛望语更有大乘观谛。 可以修作名为有作云云大乘异此。 可悉之)有边无边及有量无量亦出胜鬘。 其经文云。 作圣谛是有量四谛。 无作是无量四谛(窟云。 有量无量者。 二乘智力有限量。 佛智无限量。 边无边亦如是今考经文。 不言有边无边。 但是义准立此名耳)了不了者。 出涅槃经等法四依也。 顿断者。 小乘为渐。 大乘为顿。 如天亲菩萨涅槃论说。 然法花信解品疏花严等为顿。 若初小后大总为渐教。 然考义意。 此亦一切大乘并名为顿。 望菩萨说故。 然望小乘渐悟之人。 即法花等且名为渐故。 统略云。 唯小乘教名渐非顿。 诸大乘经并具顿教也。 半满者。 出涅槃经。 半字满字也。 常无常者。 无常是生灭法轮常是无生灭也。 此如法华及中论明。 三法轮义三法论者。 依法花经信解品说。 一根本法轮。 二枝末法轮。 三摄末归本法轮也。 法花游意云。 一往则花严为根本法轮。 自花严之后。 法花之前为枝末法轮。 此经属摄末归本(云云)义疏二云。 法花以生乃至涅槃是收末归本一乘轮也(文)此三法轮略为二种。 一根本谓一乘教。 二末教谓三乘也(法华玄第一)又广为四句。 一根本非枝末。 谓一乘法。 二枝末非根本。 谓四乘教。 三亦根本亦枝末。 即法花前诸大乘经未废三乘者。 四非根本非枝末(泯上三句归于一道清净。 统略中卷明此四句。 然释无第四句。 今我准明之。 谓次上明顿渐四句。 第四句如此)问。 前三轮二教中。 大品等经未废三乘。 是何摄耶。 答。 义有兼通。 若论佛乘是根本教。 未废三乘是枝末也。 但摄三轮义尽何必属一种耶。 又若隐理从缘是枝末摄。 若废缘论宗但是根本。 若尔三轮相分不滥也。 统略云(神力)如三轮。 前为菩萨说。 根本中为二乘说。 枝末后明摄末归本也(文)此文约所化机缘以分三轮。 其义明矣。 二种次第义二种次第者。 略章有二种次第义云。 释妙庄严等品三世诸佛唯有二种次第。 一根缘次第。 二义次第。 义次第者。 如先说苦谛次说集谛也。 根缘次第者。 如先说苦谛后说十善等非四谛。 次但随根缘。 佛说法时多就根缘。 菩萨造论多依义门次第撰集(云云)(释妙庄严等品者。 举所释也。 三世已下正释之)涅槃疏十一云。 如舍利弗毗昙所明两种次第。 一者根缘次第。 二义次第。 若是佛说法多取根缘次第。 舍利弗毗昙则多明义次第(文)法花妙音疏云。 此下诸品多是根缘次第。 不必须依义生起也(文)八不义云。 大乘论明义有二种法门。 一云义次。 二谓根缘次也。 义次者。 必须前后相生始终次第也。 根缘者。 有病即除。 有缘便说。 不必须前后相生也(文)三藏义法花安乐行品疏云。 所言三藏者。 凡有二种。 一者小乘三藏。 二大乘三藏。 如摄大乘论说。 三者大小合论三藏。 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 有人言。 花严等为大乘惠藏。 决定毗尼为大乘毗尼藏。 地持论等为大乘阿毗昙藏。 今谓。 大乘经中自应有三藏不应别论。 今言小乘三藏者。 欲简余二种三藏也(文)新撰论同之。 准此释文法花云。 乐不亲近三藏学者。 智论云。 迦叶结集三藏者。 且举小乘三藏耳。 非云大乘比三藏也。 然三论玄以此经论二文。 证成实论释三藏。 故是小乘者。 大乘虽有三藏。 而不得总名也。 言大乘三藏如摄大乘论说者。 梁摄论第一云。 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 及大乘修多罗(无著本也)天亲释云○若离阿毗达磨名。 则不知此论是圣教。 为此义故(此举所释显论是圣教也应并举修多罗。 而略举一耳)又为显经名。 譬如十地经(文)(此显圣教中。 据别释之阿毗达磨。 是则经故)摄大乘论此文且举大乘二藏。 律则准知。 但此中应正为证阿毗昙耳。 故破。 有人以地持论为阿毗昙云。 大乘经中自有三藏。 不应列论。 故知引摄论证大乘经中有阿毗昙耳(更检之)花严等为惠藏者。 正应是定以是修多罗故。 言惠者。 既有人释。 不须劬劳。 又此以戒惠二法判。 非约戒定惠三学分之。 戒是身仪。 惠即心解也。 即身心二法。 又是解行二门耳。 故以经律配之。 论但解释前二教也。 故以地持为阿毗昙。 目录之家入律藏也。 虽解释惠及戒。 且取解律为律藏耳。 今取前二法。 上解释决释故为毗昙也。 新撰疏文同前也。 次明诸经七例。 义疏一首之部类不同。 略为七例。 一者一会之经用为一部。 如十地等经。 二者多会法为一部。 如花严之类。 三者入□初分用为一部。 如六喻泥洹。 四者具足二分以为一部。 如大涅槃。 五者略本以为一部。 如小品经等。 六者广本以为一部。 如大品之流。 七者一品以为一部。 如观世音之例。 今此法花于七种中。 是具足本。 若依梵文。 应是略说有六千偈(文)问。 前六是三双也。 第七一品为一部。 何不论多品为一部之相对耶。 答。 多品之经随应前六之所摄也。 问。 若等但应有一双。 何更有余义耶。 以一会多会云摄尽故耶。 答。 其理是通。 更不妨之。 然于一会多会之上更为显差别。 故亦开二分略广等也。 而不明一品之对多品经者。 今案。 对不成故。 谓取多品之中一品为一部。 如观音例。 又自本无品。 如胜鬘经金刚般若等。 不如前三对。 故不明一双。 但明一品耳。 共略广等其取无定无分乖故。 于一双义摄尽耳。 故上前六为三双。 第七无双也(法花玄一引释论云。 法花无量无边如大海水文)○次明结集。 中论云。 如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 诸圣第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崛山中结集三藏(云云)(此明小乘耳)大品疏十云。 问。 付属阿难三藏。 三藏在崛山。 与迦叶结集。 付阿难。 般若何处集耶。 答。 文殊明阿难。 结集未知何处。 一云。 还在崛山。 二云。 是铁围山边也(文)大论侃疏释第一帙云。 准下文于铁围山结集(云云)(未详之)金刚仙论云。 文殊结集。 如来在此世界之内。 不至他方世界。 十方诸佛并皆云集。 说法亦名话经(云云)(□□疏释可以此文寻之)道宣律师感应记云。 又付文殊大铁围山诸菩萨等住处九地有八万人。 当令略集付属阿阇世写我遗教(云云)(已上二文法苑珠林出之)中论玄云。 佛灭度后。 迦叶以三藏付三师。 以修多罗付阿难。 以毗昙付富楼那。 以律付优波离(云云)又云。 至二百年中○大众部因摩诃提婆移度。 住央崛多罗国。 此国在王舍城北。 此部将花严波若等大乘经。 杂三藏中说之时。 有信者。 有不信者。 故成二部。 不信者唯言阿难等三师所诵三藏此则可信(云云)又云。 上座弟子但弘经。 以经为正。 律开遮不定。 毗昙但释经。 或过本。 或减本。 故不正。 弘之亦不弃舍二藏也。 而萨婆多谓。 毗昙最胜故偏弘之。 从迦叶至崛多正弘经。 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 故正弘毗昙至迦旃延。 大兴毗昙上座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 四过宜令遗其改宗。 遂守宗不改(云云)(而上座弟子部移经雪山遂得名)又云。 舍利弗释佛九分毗昙名法相毗昙。 罗□罗弘舍利弗毗昙(云云)又云。 如成实论等。 通申三藏○马鸣菩萨师名协比丘。 造四阿含优婆提舍。 别释多罗藏。 善见毗婆沙别释毗尼藏智度论也(第百卷)八十部律。 八十部毗婆沙释之。 善见律别释师子国要用十八诵律。 舍利弗别释佛九分毗昙(云云)(协比丘亦非婆沙师□者三□□六百年间造毗婆沙也。 而马鸣三百五十年于其师协比丘者。 知非婆沙之会其也。 后不云长幸故更考)又有四藏。 仁王疏云(受持品释初地四大藏者。 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杂藏也。 亦可依胜鬘经一名人天色根藏。 二声闻藏。 三缘觉藏。 四大乘藏云云)十二部经义玄教迹义云。 有四句。 一大小俱明十二者。 以十二是一数之圆。 又治众生十二缘病故也。 二大小同明九部者。 亦是一数之国。 又为九道众生说故九部。 小乘约法浅故无。 方广经佛记非小乘之宗。 又小乘人无补佛处。 故除授记经。 小乘法浅有人能闻。 故除无问自说经。 又大士能为众生作不请友。 故有无问自说。 小乘不能。 要待请方说。 故无无问自说(问。 疏小乘经犹是佛说。 何不能作不请友耶。 答。 示同小乘故尔)大乘人根利故除三。 以利根故直说即解。 不须因缘及以譬喻。 亦不假论仪。 故略以此三。 第三句小广大略。 如地持论说。 菩萨藏名方广经。 声闻藏者。 谓十一部。 此意明。 大乘十二为明方广理。 从所诠理故十二○悉名方广。 小乘十二不为明方广之理故存十一名没方广之称。 第四句大广小略。 大乘满字故具十二。 小乘半字。 唯有九部。 又得开三。 修多罗·祇夜·伽陀。 此三就教别名。 即以教为体。 余之九部从□□□□不离此三。 三从文言立□。 九从功能受体。 问。 其十二者。 何等耶。 答。 一修多罗玄云。 有二种。 直说语言。 为别修多罗。 从如是至奉行通修多罗(文)二伽陀经玄云。 谓不等颂。 仁王疏云(四卷)不颂偈梵本名伽陀。 以泛尔偈说。 不诵长行故(文)三祇夜经玄云。 谓等颂。 仁王疏云。 重诵梵本名祇夜(云云)四授记经仁王疏云。 外国名弘伽罗那。 以记未来得佛果故。 成实论明。 名解义经。 以玄问答解。 释因得果故。 涅槃疏十二云。 受记即从所受人为目。 授记即授能授为言。 今言授记。 授成佛记。 依释论判。 具授九道之记。 今据弥勒。 胜者为异(文)五本事经玄云。 本事说他过去世事。 如药王本事品等。 仁王疏云。 法界如者。 西国名伊希曰多伽。 此间应云本事。 佛说法界畔。 亦云。 以说过去十八界事故(云云)涅槃疏云。 伊帝曰多伽。 此云如是语经。 成论之卵法藏如。 云界经及甘露鼓等语也。 大论云。 释迦所说名界经。 分别罪福各有界分。 如净名说。 是地狱是饿鬼等也(文)六本生经玄云。 说自过去世事为本生经。 仁王疏云。 本事如者。 外国名阇陀伽。 此间名本生经。 以说自身本生事故。 前本事经说自他十八界。 故涅槃疏云。 阇陀伽此云本生。 即是本事(文)(意此本生亦名本事。 即仁王说也)七未曾有经玄云。 □□□经为善事。 如青手行钵自约听经大地振动。 仁王疏云。 未曾有○外国名阿浮陀达摩。 此说神通。 变化事故(文)八因缘经玄云。 因缘谓起罪本末。 随本末而说名因缘经。 仁王疏云戒经如○梵本名尼陀那。 此是因缘经。 以因事制戒故。 涅槃疏云。 尼陀那此云因缘经。 即是说经之因缘故云因缘如。 说罗细捕鸟事。 是勿辄小罪。 偈之因缘经(云云)九譬喻经玄云。 譬喻祇夜法喻一双(文祇夜新故来)仁王疏云。 譬喻如者。 外国名阿波陀那。 以藉事诸法故。 涅槃疏云。 阿波陀那成论云本末。 今云譬喻(文)十无问自说。 仁王疏云○西土名优陀那。 以不待请说故。 涅槃疏云。 成论云长行杂说。 今言无问自说(文)十一方广经。 仁王疏云。 外国名毗佛略。 以说法空方广理故。 涅槃疏云。 此云广经。 广说义味。 问。 昔亦有广经不。 解云。 阿含中亦有广经。 广明小乘也(文)十二论义经玄云。 论义经者。 则是能论。 下八部四双名为所论(文)(此就小乘九部。 故除论义余有八部。 修多罗伽陀为长行与偈一双。 本事本生自他一双。 未曾有因缘善恶一双。 譬喻祇夜法喻一双。 今以论义望八部为一双也)仁王疏云。 外国名优波提舍。 以问答辩理故(文)问。 十二部中修多罗望三藏中修多罗。 云何辨同异耶。 答。 玄教迹义云。 三藏中修多罗。 竖长横狭。 竖长故摄于十二。 横狭故但一藏。 十二部中修多罗横阔竖短。 不摄十一故竖短。 摄三藏故横阔(云云)(□□□为竖。 三藏为横。 何故尔。 此且开横竖。 以显通局。 亦得三藏为竖十二为横。 又十二长故为竖。 三藏望此为横。 又三藏部别相并故名为横。 十二多是义别。 十二相望非等。 是别或是义分故。 但名竖。 应悉之)正像义(略章本八科外)略章正像义云。 正法千年。 像法千年。 末法万年。 于祇园精舍碍。 善见毗婆沙中亦有此说。 但度女人出家损正法五百年(云云)论疏一云。 凡有三释。 一云。 迥失。 即引摩耶经为证。 二解云。 此五百流入像法。 此解无所出。 三藏云。 尼修八敬故。 还复千年。 于十诵律文(文)又云。 问。 释迦佛法凡有几年。 答。 出处不同。 今略引六处。 一俱舍论引经云释迦佛法住世千年。 此言千年。 但说正法不论像法。 二摩耶经云。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三真谛三藏引毗婆沙云。 法住世二千年。 四大集经明六种坚固(月藏经第九卷)初五百年得道坚固。 次五百年多闻坚固。 次五百年三昧坚固。 次五百年塔寺坚固。 次五百年斗论坚固。 次五百年愚痴坚固。 此即三千年也。 更检彼经。 此取定。 又善见毗婆沙二十二卷云。 初千年得阿罗汉具三明。 次千年但得罗汉不得三明。 次千年得阿那含。 次千年得二果。 次千年得初果。 五千已后但剃发着袈裟而已。 更不得道。 六外国祇桓精舍铭于在古。 涅槃经复载。 此云。 佛正法千年。 像法千年。 末法万年。 天竺□□众中。 恒唱此事云。 佛法若千年已过。 佛法欲灭。 老死至近。 宜须精进。 此则佛法一万二年也(略抄)今检大集。 不云第六有五百年。 此与本文有违顺故。 劝检经文。 然后取定又考经。 三昧多闻先后异此也。 涅槃疏十三云。 问。 释迦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岁。 合一千五百年。 后灭者。 尔时于经在不耶。 解云。 佛法灭。 经卷并尽。 唯有无量义经。 犹住世百年也(文)无量义经义记云(净影)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岁末法万年。 一切皆过名为灭。 佛以慈悲怜昔众生故。 法灭后独留此经百岁济度(文)经云。 经道灭尽(云云)今思。 经道之言正当末法。 正法是证。 像法是行。 末法教故也。 末法后弥陀教存者。 应契文意。 然嘉祥言千五百年后者。 像法亦名经道无违名。 尔何故但言百年弥陀教存乎。 今案之。 末法万年唯弥陀教。 即是弥陀教存末法耳。 然言百年者。 且举末法初百年矣。 法花劝发品疏云。 问。 前立云复五百岁。 今云后世复五百岁。 何异。 答。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前明正法灭意。 入初像法五百年。 今是像法第二五百。 即是两后故。 云后世复五百岁(文)譬喻品疏云。 大论佛法凡有四时。 一佛在世时。 二佛虽去世□□未改。 谓正法时。 三佛去世久道化谬替。 谓像法时。 四转后微末。 谓末法时。 今但举初三。 摄末属像也。 法花玄十云。 问。 云。 何为像正。 答。 此具多义。 一在世为正。 灭后为像。 二未有异部为正。 有异部为像。 百十六年后属像法。 三者得道多为正。 前五百也。 四者未破正法为正。 六百年未破。 五者千一百年诸恶法起名像。 千年内为正。 六者二千年皆处正法。 七者诸菩萨见法不灭(略抄)又千年名正。 得千年后不正教法(云云)身子授记中不明末法。 法花玄云。 像开为二。 谓像及末(云云)仁王疏下云。 所言八十年者。 佛灭度后一百年中。 五师持法各二十年。 迦叶·阿难·末田地。 此三人亲见佛化。 行法如佛在世。 故法不灭○第四商那和修。 第五优婆鞠多。 此二师各二十年持法。 商那和修当八十年。 以不亲睹佛化故威仪法灭也。 言八百年者。 正证法灭五百年内。 二十五师并是圣人相传。 故证法不灭。 六七二百年内。 马鸣龙树二人传法。 以弘法人强故法不灭。 八百年中。 余人弘法。 以人弱故令法灭也。 言八千年者。 像末法灭也。 由末法众生好行邪法恶贱正法。 像末二法灭耳。 依涅槃经。 末世有十二万大菩萨。 善持我法。 我法□□□。 就今□故云灭也(文)问。 二十五师皆在正法五百年内欤。 答。 二十五师付法至一千年欤。 中论玄依摩那经云(阿难曰)如来正法五百年。 第一百年优婆屈多。 说法教化住持正法。 次二百年尸罗难陀比丘○度十亿人。 次三百年青莲花服比丘○度半亿人。 次四百年间牛口比丘○度一万人。 第五百年宝天比丘。 度二万人。 八万众生生发菩提心○六百年间○马鸣比丘摧此外道。 七百年间有一比丘。 名曰龙树。 善巧说法。 燃正法炬。 灭邪见憧(云云)准此文意。 依摩那经。 明五百年。 正说法在六七百年。 马鸣龙树传法也。 然二十五师出付法藏如刻。 天亲菩萨论云。 付法藏中亲有其人。 是故可信(云云)中论玄云。 次上座弟子部者。 佛灭度后。 迦叶以三义付三师○阿难去世以修多罗付末田地。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地婆斯付优婆仪多。 优婆仪多付富楼那。 富楼那付寐者柯。 寐者柯付迦旃延尼子○三百年初。 迦旃延尼子去世。 便分成两部○上座弟子部。 但弘经。 以经为正○而萨婆多谓毗昙最胜故偏弘之(云云)又云。 大众部○成七部。 言八部者。 则数根本大众部也。 ○从上座部合有十一部。 大众部有七部。 合成十八部。 足根本二部为二十部(云云)教迹义云。 从大疏部分为九部○上座部因诤论事分为十一部(云云)此本末合为九部及为十一部。 与中论玄异也。 教迹义应是。 依开中之十八部论。 考其文相契故也。 中论玄相合真谛部执论也。 久解同经说。 数同而事别。 十八部论云。 一名萨婆多亦名因论。 先上座部亦名雪山部(云云)故不开上座部与雪山部也。 而中论玄大众部中。 后一部名也。 委如文义。 要考之(部执论支犹等三山中。 阙无一山名也)中论玄云。 萨婆多传。 有异世五师同世五师(云云)萨婆多传。 是梁僧祐师作也。 又云。 异世五师者。 一迦叶。 二阿难。 三末田地。 四舍那婆斯。 五优婆屈多。 此五人持佛法藏。 各得二十余年。 更相付属名异世也。 同世五师者。 于优婆屈多世则分成五部。 一时并起名同世五师。 一昙无德。 二摩诃僧祇。 三弥沙塞。 四迦叶维。 五犊子(云云)教迹义云。 十八部中五部盛行。 五部者。 一萨婆多部。 二昙无德部。 三僧祇部。 四弥沙塞部。 五迦叶唯部。 五部中萨婆多部盛行(云云)前问世五师没。 萨婆多更出犊子部也。 又教迹义云。 佛三藏中毗尼藏多有此名(云云)中论玄云。 又大集经亦明五部(云云)说处不同出没有异也。 涅槃疏十三云。 问。 释迦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岁。 合一千五百年。 后灭者。 尔时犹经在不耶。 解云。 佛法灭。 经卷并尽。 唯有无量寿经。 犹住世百年也(文)净土义○大乘玄教迹义净土门云。 净土者。 盖是诸佛菩萨之所栖城。 众生之所归。 想谈佛土。 凡有五种。 一净。 二不净。 三不净净。 四净不净。 五者杂土。 所言净者。 菩萨以善法化众生。 众生具受善法。 同构善缘。 得纯净土。 言不净者。 若众生造恶缘。 感秽土也。 净不净者。 初是净土。 此众生缘尽。 后恶众生来。 则土变成不净。 不净净者。 不净缘尽。 后净众生来。 则土变成净。 如弥勒与之释迦也。 言杂土者。 众生具起善恶二业。 故成净秽杂土。 此五皆是众生自业所起。 应名众生土。 但佛有王化之功。 故名佛土。 然报土既五。 应土亦然。 报据众生业感。 应就如来所现。 故合有十土(文)言凡有五者。 若克论净土者。 即不摄不净。 然论佛土宽通净秽乃有五也。 杂土者。 大论三十四云。 净不净杂土(云云)次文云。 就净土中更开四位。 一凡圣同居土。 如弥勒出时。 凡圣共在净土内住。 亦如西方九品净生。 □□□有三乘贤圣也。 二大小同住土。 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 经三界分段身。 生界外净土中也。 三独菩萨所住土。 谓菩萨道过二乘。 居土亦异。 如香积世界。 无二乘名。 亦如七宝世界。 纯诸菩萨也。 四诸佛独居土。 如仁王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 唯佛一人居净土。 诸净土位不出此四。 即是从劣至胜为次第(文)问。 今言净土者。 即前五中之净土耶。 答。 案文势可然。 若细论之。 互有宽狭。 前五兼秽。 故宽。 唯论众等业感及佛应土。 不论诸佛独居中道土。 故是狭。 后四种唯净非秽。 故狭。 论中道土故宽也。 观经疏云○弥勒为归德浅薄人者明。 弥勒佛土犹是娑婆。 地未具七珍。 身不免三患。 无量寿佛土彼土清净。 与此悬殊。 树出五音。 波生四忍。 无极之身次泥洹者也(云云)弥勒经游意云。 改斯秽土为彼净国人寿即八万四千。 田即一种七获。 况乃名花软草浮空满地。 宝藏神殊。 盈瞿迭陷(云云)大论九十九云。 如弥勒佛。 珍宝如瓦砾(云云)观经疏云。 ○亦如西方事。 同。 西方九品为凡夫等者。 亘九品生皆有凡夫耶。 答。 学者异义。 一云。 九品并通凡圣。 一云。 上品定圣。 下品定凡。 中品则通。 谓中上是圣。 二是凡也。 从□□□□文故。 谓顺经文及释文故。 今举九品意在引证。 经说九品。 上是圣人。 下是凡。 故一种土中有凡圣也。 前言九品并有凡者。 但是解义非文证也。 言三乘贤圣者。 辨声闻总言三乘。 非必云有缘觉。 此准仁王许缘觉。 闻大乘有往生理。 仍本本有亦不违也。 问。 犹菩萨土为是分段中当变易。 答。 一云。 亦通分段。 如香积世界是事净土故。 香饭来娑婆人天闻受故。 一义唯是变易净土。 至前第二变易土。 故四种净土。 从劣望胜为次第故。 但义章中云。 事净土者。 同安乐国今望安乐阶位悬殊。 故知二文解义不同。 为秽土众食香饭者。 是变易土。 香味等尘现在用了。 定即凡夫不受玄体。 问。 前第二界外净土。 大力菩萨所居与此第三何异耶。 答。 直往大力菩萨者。 是十地菩萨不与二乘同住。 二乘所居是下劣土。 而言大小同住者。 此非十地大力自报。 但为化他应入二乘所居土耳。 若论十地自报者。 乃是第三犹菩萨土。 然大力菩萨生二乘土时。 虽是化他而是自报变易所摄。 谓以光所修地前折法空观。 傍受生故。 又若回小之大力。 即地前菩萨□□□□□□□时间受一种之变易身也。 法花玄八云。 胜鬘经云。 声闻缘觉大力菩萨。 皆共在不思议变易生死中。 就此而论菩萨与二乘共在生死中不得相离也。 问。 叵有菩萨与二乘不共在生死以不耶。 答。 摄大乘论明七种生死。 界内通名分段。 即三种生死。 界外有四种生死。 谓方便生死。 即变易是也。 二因缘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无有生死。 后三生死唯菩萨受生。 二乘在变易生死内。 故菩萨与三乘有共生死义。 后有不共义。 如彼论广说(文)宝窟云。 变易○谓二乘入无余之后。 未回小入大之前取。 此罗汉辟支○大力菩萨亦有二种。 一直往大力。 二回小入大名为大力(云云)(具如三种意生身中出之)化城品疏云。 依摄大乘论。 三界外有四种生死三地以还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因缘生死。 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 金刚心一刹那名无有生死。 佛性论云。 三地是世间地。 宜名世谛地。 亦是福德地。 福德望智慧。 则福德是缘义。 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间地。 亦名真谛。 禅为智慧。 智慧是因。 名因缘生死。 论举喻云。 方便生死如无明。 因缘生死如行生识。 故知无明为方便。 而行正是因也。 有有生死者。 有生亦有死也。 无有生死者。 但有一刹那生死。 更无有生(云云)三地以还□□□□□□受方便生。 总名为共也。 义意理定。 二乘与菩萨。 地前与地上所受生死。 应有粗细浅深不同也。 若尔应不互相见也。 但上位人与下位也。 以化他用分令得见之。 后三生死亦应有此义。 然世出世别故。 故就别义言唯菩萨受。 又二小乘回心心初与未回小人果报同也。 但以大小心别故。 名大小同住土矣。 问。 摄论四种生死配地位者。 论文自见耶。 答。 见也。 陈真谛释第十云。 有二十二无明十一粗重报。 障十一地。 诸地各能灭三障。 各得胜功德。 初地能灭三障者。 一法我分别无明。 二恶道业无明。 此二无明感方便生死名粗重报○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得入初地○初地圆满。 菩萨于初地未有胜能。 未能了达。 菩萨戒中微细犯戒过行故。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微细犯至无明。 二种种相业行无明。 此二无明成方便生死故。 名粗重报。 为灭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入第二地。 得八种清净功德○一欲爱无明。 二具足闻持堕罗尼无明。 此二无明所成方便生死。 名粗重报○灭三障已入第三地○一三摩跋提爱无明。 二行法爱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方便生死。 为粗重报。 为灭此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入第四地。 得八种转胜清净。 乃于助道品法中。 如意久住等○一生一死涅槃。 一向背取思惟无明。 二方便所摄修习道品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因缘生死。 为粗重报。 为灭此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入第四地。 得八种转胜清净。 及于助道品法中如意久住等○一生一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无明。 二方便所摄修习道品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因缘生死。 名粗重报○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入第五地○一证诸行法生起相续无明。 二相想数起无明。 此二无明感因缘生死。 名粗重报○灭三障。 已入第六地○六地圆满。 菩萨于六地未有胜能○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微细相行起无明。 二一向无相思惟方便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因缘生死。 名粗重报。 为灭三障故修正勤○灭三部已入第七地○七地圆满。 菩萨于七地未有胜能○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于教观作功用无明。 二于相行同在无明。 此二无明所成有有生死。 为粗重报○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入第八地○于八地未有胜能○一无量正报法无量名句味难答巧言自在陀罗尼无明。 二依四无碍解决疑生解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有有生死。 名粗重报○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入第九地○一六神通慧无明。 二入微细秘密佛法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有有生死。 名粗重报。 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十地。 得八种转胜清净○菩萨于十地未有胜能。 未得清净圆满法身○所以未得者。 由三障故。 一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着无明。 二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碍无明。 此二无明所感无有生死。 名粗重报。 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灭三障。 已入如来地○由此分故如来地圆满(文)问。 此文明四地是方便生死也。 义疏何故云因缘生死耶。 若言灭方便生死已入第四地。 故所灭方便生死属前第三地者。 初地因灭方便生死乃入故。 地前应是方便生死耶。 又灭有有生死已入第八地故。 七地应是有有生死。 疏文何以七地属因缘生死耶。 若以所灭即属七地者。 四地所灭方便生死亦应取是四地所受。 又第十地应是无明生死。 但言灭无有生死入如来地。 不言灭有有生死入等觉地故。 若以所灭为当地者。 即应佛地无有生死之所摄耶。 答。 十地位长。 故初地中受之。 分分灭修心乃尽。 佛地初念顿灭无有生死之报。 受无受生死也。 问。 若尔初地至四地。 可是方便生死。 何以第四地为因缘生死耶。 答。 今案。 此应是汉土摄论师义也。 □□□□□□义明阶级耳。 又应言是正义。 于本论文可不料简。 若依道理。 四地应是因缘生死。 是出世间地故。 修智慧故。 以无漏业为因缘故。 而言方便生死者。 举所离障。 障四地故。 余地取未满时。 受明所离障。 各申一义。 以记位长。 又四种生死并通始终。 义分论之。 以无明为方便。 以无漏业为因缘。 生相为有有。 灭相为无有。 故于始终皆具四种。 约地上下分者。 非实义也。 为成此义故。 但以义说。 于又少违所以为答欤(更可寻之)问。 第四诸佛独居土者。 为唯中道。 第一义谛为当。 亦有七珍宝玉耶。 答。 一一唯是第一义谛常寂光土。 一义亦有宝玉土也。 仁王疏中云○三贤住分段同居报土。 十圣住实报无障碍报土○佛久住常寂光土○前二土皆是生灭无常(文)法花寿量品疏云。 今对三身亦有三土。 一者法身栖实相之土。 普贤观云。 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即法身土○(仁王璎珞七卷金光)明法身具有如如智及如如境。 就义而望境则土也。 二者报身报土○用与法身相应。 名曰应身。 此犹属法身。 与法身同土。 法花论云○报佛如来真实净土□□□□□□是报身土也。 若如应之义名为报身。 □□□于净土成佛。 此以宝玉为净土○而终有尽灭○然化身之土此明不定。 或净或秽(云云)统略云。 法身有能照所照义。 分人土(云云)宝窟上云○毗卢遮那即是法身(云云)佛住于常乐我净四德之土(云云)○言此犹属法身与法身同土者。 性净名法身。 方便净为报身。 二净之中各有境智。 智名为身。 境即为土也。 然方便净与境净体不二。 故云第一义谛之所摄也。 问。 付方便净之土有色法庄严耶。 答。 一云。 无色法如法身无色义。 然经说有色者。 心法显了义说为色。 一义云。 有色相庄严故。 大乘实报身佛者。 八识五根等始也(云云)既许有五识五根。 岂无五谛耶。 然正考宗意。 第一义门非色非形。 若世谛门有色有心。 然以灵智心心为本。 就此四识有色用相也。 仁王疏云。 十圣住实报无障碍报土者。 法花论疏云。 问。 既是常住。 云何得有诸天击天鼓及散花等耶。 答。 于常土无障碍用故得斯事(文)十地菩萨实报土者。 即中道土之上无障碍用耳。 谓中道体虚通无碍。 其菩萨宝玉土者。 是无碍土之用耳。 又即此宝玉土不为秽土所碍。 故云无障碍。 此乃常土之用。 故云常土无□□□也。 大乘玄教迹义云(光破成论师佛无净土义也)经说云。 佛无净土者。 无分段变易净土。 有净土者。 乃是万行所得真常净土○(云云)花严游意云。 有百亿阿僧祇品净土。 西方阿弥陀下品净土。 圣服撞世界上品净土(云云)问。 圣撞忆世间是安乐国之邻境也。 何忽云上品耶。 当以贤首佛国等为上品也。 答。 复复胜六障亦无量。 然圣安养以圣服撞且名上品。 次一质异见。 净土门云。 一质多种。 若以一实相为一质。 以失实相故有六道异见○此是中道土。 质净秽二缘见其二土(云云)又云。 就迹为论。 一质二见者。 身子见佛土。 灭但见人土。 梵王见天土。 而佛土非人天土。 如经云。 宝庄严土而况释迦真土(文)意云。 此中真土犹是迹土耳。 花严游意云○如饿鬼非但彼处火见恒河水亦是火。 亦如师子国采珠福德人。 得珠薄福人见珠成蛇。 非但见蛇成蛇。 见珠亦成蛇。 以是故二质一见也(云云)又云。 如释摩南经摩南城七宝所造。 摩南见金柱。 余人则见木柱。 只一金柱复见木柱。 此则是一净质。 缘见净识名一质异见○问。 摩南藏金柱。 余人犹见木柱为不见。 解云。 具有见不见○问。 若藏金余人不复见木。 则着坏业俱成○解云。 □□□物并有所属。 摩界之金属摩界□摩界□□□。 言见者○。 问。 若无金犹见木。 则成两质义。 若是一质无金即不见木○解云。 虽犹见木而是一质○蛇持人酒肉去人犹见酒肉在○只是一酒肉○业行不可思议如此(文)问。 螺发身子不见净秽名一质二见者。 法花我净土不毁众生。 见劫尽亦可尔。 然法花玄九云。 罗什云。 是异质同处义。 净秽二质同在一处(云云)净名·法花说处虽异。 二缘所见其质可一。 云何异义耶。 答。 花玄九云。 净土多门下。 明异质同处义。 故净土不毁。 秽土被烧。 今明同质同处义。 故三变而成净(云云)意云。 于一种土。 具多义。 经云。 随义显示各异。 此中三变净土明同质同处者。 此会人天等所见相望。 同是净土。 故云同处。 若望移诸天人者。 应是异质异处耳。 然净名所说一质义显。 故花玄九云。 净质属净业所起。 于净寄见秽耳。 以净坏故则秽缘无所见。 如鬼本于恒河水见火。 恒河水竭鬼则不见火也(云云)(于秽见净。 例此可知云云)净土门同之。 名玄云。 但二缘所见○于一净质遂见其秽。 故名一质异见(文)法花所说净秽二土存亡不同。 故显异质义。 此土并依显相言耳。 理实□通。 唯识说故。 故义疏新巽俱云我净土不毁。 等亦□□□□□□一质异见。 一质有三义。 一以非净非秽为一质。 二者净为一质。 三者秽为一质(取意略抄)问。 寿量品疏云。 依什师意及法花论。 是异质同处(云云)然法花论云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者。 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谛所摄故(文)既云第一义谛。 即一实相也。 净土门云。 以一实相为一质(云云)何以言法花论是异质耶。 答甚难可寻习之。 若望第一义土实是一质。 故义疏次又云。 若望正道为论。 未曾净秽。 随净秽二缘见净秽二土○故言一质二见(云云)然中道正法有二义。 一是正法非净非秽通为净秽二土之本也。 二是中道即为净土。 既言净土。 与众生秽相对为异。 论又既云。 第一义谛真实净土是报佛土(云云)故知偏属佛业所成义各自见于自业果故。 故圣众生所成报土为异质也。 又论解释清净国土无上云。 量者方便示现一切佛国土清净庄严。 是出世间无漏善根所生。 非世间有漏善根所生故(文)论疏云。 二者因业。 谓无漏善根生。 非有漏善根起也(云云)此释见塔品净土。 然案十无上始终。 寿量三身塔品净土依止相关。 即与报佛如来真实净土其义相成。 故依论说二意□□(文)问。 花玄云。 异质同处。 又同质同处(云云)为亦有一□□□□耶。 答。 此有四句。 净土门云。 三者一质二处。 如净名云。 断取妙喜净土置此秽土中。 且是一土在彼后来此。 故一质二处○今明。 各有其义(云云)问。 此言二处者。 为前后在二处耶。 答。 傍可有此义。 然此中正意是一时耳。 故花严游意云。 妙喜一世界本在东方无动处。 净名断取来西方○不可思议菩萨以婆娑世界掷置他方。 不动本处(云云)既云不动本处。 故知正是一时二处也。 见塔品云移诸天人准此可知。 别就安乐国辨其因果等义。 观经疏等广明安乐净土因果等义。 今略取之。 观经疏云。 化亦无别因义。 但在因之时以慈悲愿为化含识故。 得成佛时由此本愿力垂无方之身遍济众生也○二约所化论因果者。 有通别二门。 通论以三福十六种观。 皆是生净土因。 别则以菩提心为业主。 余善为缘。 故双卷经云。 十念菩提为因得生。 此之菩提业非但生净土而已。 终至佛果为因。 但众生闻佛道长远。 望崖而退。 故示净土近果作进趣之缘为净土因(云云)净土门云。 第二别论西方净土有五之别。 一常无常者。 有人言。 此经犹是无常。 覆相说常。 与法花□□□□□□□□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故知是常依论种种□□问。 佛国土是凡圣同居土。 尚不及菩萨实报。 何云常住耶。 答。 此但诤经宗故云此经不言彼国是常住也。 意云。 经说生极乐净土。 遂得常住果也。 双卷经云。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次于先为泥恒之道(文)又所引文云究竟一乘等者。 法花游意引宝性论云。 究竟一乘经说有如来藏(文)其义尤分明也。 又往生论云。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文)又二乘生彼国土见佛应土疏胜现示中道第一义相故云妙境界相耳。 同论文云。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云云)净土门云。 二明三界非三界者○自在物机不可定判。 斯则无粗三界有细三界耳(云云)往生论云。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云云)不同娑婆故无粗三界。 不及变易故有细三界也。 净土门云。 第三有声闻无声闻者。 经云。 有得罗汉果解释不同。 一云。 下辈生于花中退菩提心土。 生之后受二乘果。 实有声闻。 二云。 法藏比丘说愿云。 国中无有声闻二乘之名。 今言声闻者。 仍本为名。 实无声闻。 今谓如香积佛国。 无有声闻之名。 今此经云有。 故应有声闻(文)言下辈花中退等者。 正应是中辈。 而言下者。 以中望上名为下耳。 言法藏比丘设愿无二乘者。 悲花经中无净□□□□□□□□第十四愿云声闻无量也。 二经虽异犹是一力也。 而二文相违者。 应云传者互出耳。 今谓已下评取有声闻义也。 有人云。 应化声闻有也。 今云。 非文章体也若尔应云有声闻。 如下文云有应禽兽也。 而云应有。 故知非是应化言也。 今此经言有者。 此弥陀经言有。 乃异香积佛土也。 彼经唯言有。 此经有两说。 问。 此经何有二言耶。 答。 暂证小果故言有。 无机嫌故说为无。 不愚法故有声闻。 约愚法人故言无也。 又一本云。 故有应声闻(云云)(或可引之)净土门云。 第四有天人无天人者。 □□非天非人。 若依文则是一相。 岂可分别是人是天。 而文云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者。 此有时胜者为天。 劣者为人。 欲引秽土人天生于净土。 实无人天别也(文)问。 若未离欲者生应名为人。 离欲人生可名天耶。 答。 亦可有此义。 即胜劣义也。 然无形报不同故。 犹是一相。 又于未离欲中。 无人天趣异。 虽言一类。 非全无胜劣也。 净土门云。 第五有胎生无胎生者。 皆应化生应无胎生○于花台中久不出故言胎生。 非实胎生。 禽兽之类亦如是(云云)中下辈者。 可是实生。 四生□□□□□□□辈上生中生是变易圣人。 何生分□□□若尔皆应化生者。 是应化之生耶。 答。 中下辈既非应化。 何得云皆是应化耶。 故知但是可是四生中之化生非胎生明也。 名教抄第十四本云。 建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于东大寺为兴法利生奉写了。 三论求法沙门觉澄。 留赠后见共期佛慧。 文明十五年卯六月二十日北室于密来坊学窗写此帖了。 三论宗英宪(生二十一)名教抄卷第十五此卷有六科论迹义略标。 四种释义。 四假义。 四依义。 法师二轨义。 五明处义。 论迹义(略标)论迹义云。 传持绍继其人不少。 今定取何人破邪显正。 答。 大格为论不出四人。 一是调御世尊是能化主。 其余三圣助佛宣扬。 三者所谓马鸣开士与龙树·提婆也(文)又云。 若三论即别通论。 通申一切诸教教无不申○若是释论即是通别论。 意致乃复通漫而的释一部文言(文)问。 三论唯是龙树·提婆二论师说。 而三圣助化。 何故不取马鸣论论之。 答。 此是影显。 人既通取论亦应通也。 论专取二家人亦应尔。 问。 何专取二家。 答。 破邪显正言教。 三论义既圆足。 故唯取三。 又马鸣论。 什师未传故且不取。 而实依之故云三人也。 若无著·天亲·青目·坚意等顺正观者。 通皆收之。 余诸末教随应取舍也。 菩萨造论所以者。 十二门略疏云。 然造论多端。 或显他之短显己之长。 或有畏忘失造论记之。 今悉不尔。 但为利物(二卷之疏大同之也)次三论八义。 三论玄。 问。 既有四论。 何故常摄三论耶。 答。 有八义。 一者一一论各具三义(破邪显正言教是三义也。 意云。 四论各具三义故。 四论即名三论)二者三论具合方备三义(中论显理。 百论破邪。 十二门言教)三者广略中(中论为广百论为次十二为略)四者但偈(中论本龙树)但长行(百论)亦长行亦偈(十二门龙树本具二)五者此之三部同是大乘通论(意云智论别释一部故不数之)六者此三同显实相(此简小乘及有所得诸作论也)七者同是四依菩萨所造(此亦简小乘及别师所造)八者同是像末所作。 但欲纲维大法也(文)(此义难知。 若为是昔马鸣论。 彼以正法中所造故。 此三论但为正大法昔邪法也)此八义中。 前五于四论中明。 后三义对外废三。 于前五中。 初一总摄四论立三论称。 后四义者。 唯就三部论之。 于后三义中。 第六显实相者。 其义最宽。 四依所造者。 显实相中别取四依论。 像末者四依中更别取像末次第转意也。 问。 第五义云大乘通论者。 其通别义如何。 答。 中论玄云。 论有二种。 一者通论。 二者别论。 若通破大小二迷。 通申大小两教名为通论。 则中论是也。 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后两品破小迷申小教。 二者别论。 别破大小迷。 别述大小教名为别论。 如摄大乘论地持论等。 谓大乘通论。 十地论·智度等大乘别论(文)问。 摄论地持等大乘通论者。 为是别论之中更论通别。 为当前通论之流欤。 答。 应言如中论之流是前通论所摄耳。 然别出之者。 中论通此大小两教故先出之。 摄大乘等但申大乘。 尔人谓为别论故。 更出为通论以对大乘别论也。 故法花玄一云。 大乘论者凡有二种。 一通解大乘。 谓中·百·十二门·地持·摄大乘论等也。 二别释一部。 谓大智度论·地论·金刚般若论·法花论等(云云)问。 摄大乘论释阿毗昙经摄大乘品(云云)(新译论文)若尔应是别论耶。 答。 有人云。 集义论释文论异也。 此是集义论。 非别释一经之文故云通论(云云)问。 虽不释文。 既云释一经一品。 是非别论耶。 若通集诸论中义者。 何言释一品耶。 答。 虽依一经一品之说。 若不释文必是通论。 所以然者。 诸大乘经义是一故。 如中观论。 虽是智论之骨髓。 而不释文故还是通论。 摄论亦尔。 故非别论。 (是一)今更有一义云。 摄大乘论第一云(真谛所译)论曰。 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 释曰○若离阿毗达磨名则不知此论是圣教。 为此义故。 又为显经名。 譬如十地经(云云)又云复次此论说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者。 欲显如来法门别类及显此论别名(云云)第十五终云。 论曰。 阿毗达磨大乘藏中名摄大乘。 此正说究竟(丈)此等文总意云。 释大乘阿毗达磨及修多罗二部。 既释二部故为通论也(是一)又一义云。 论文既云。 名摄大乘。 此正说究竟(云云)故知。 此论即是说摄大乘。 亦是阿毗达磨之教也。 但云正说非言释故也。 此义不如前意。 而言。 正说者。 只是正释耳。 故安乐行品疏云。 大乘三藏如摄大乘论说。 ○有人言○地持论等为大乘阿毗昙藏。 今谓大乘经中自应有三藏不应引论(云云)此则依摄论。 明佛所说大乘经中自有阿毗昙教也。 故但应如前第二义意。 谓正依阿毗昙义及释修多罗藏也。 既不别释文。 不可但释一经一品。 应思之。 三论玄云。 如成实论等通申三藏。 谓小乘通论。 马鸣菩萨师名胁比丘。 造四阿含优婆提舍。 别释修多罗藏。 善见毗婆沙别释毗尼藏。 智度论云。 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释之。 善见律别释师子国要用十八诵律。 舍利弗别释佛九分毗昙。 如此别释三藏故是小乘别论。 然三藏中复有通别。 若具释一藏名为通论。 别释一藏中一部名为别论也(文)法花玄一云。 小乘论者亦有二焉。 一通释三藏。 谓干度·婆娑·成论等。 二别释一教。 如胁比丘造四阿含论。 以别释四阿含教也。 十八部婆娑别释十八部律。 如善见之流也。 舍利弗毗昙别释佛九分毗昙藏也○故马鸣·龙树造大论以通大乘。 法胜·诃梨着小论以解三藏。 斯则朱紫异贯泾渭分流(云云)大论第百云。 毗尼○略说有八十部亦有二分。 一者摩伦罗国毗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 二者罽宾国毗尼除却本生○但取要用作十八部八十毗婆沙解释(云云)问。 如小乘有通别义。 别论中更有通。 前大乘亦应尔。 如摄论等应是别中之通论耶。 答。 若以中百为大小通论者。 取唯释大乘可为别论。 于此别中更开通别。 然中·百论属大乘通论故。 不以摄论·地持论为别中之通论也。 故玄又云。 问。 中论既通释大小。 应名大小通论。 不得名为大乘论也。 答。 虽释大小但为显大故是大乘论(乃至)百论通破却大小之邪。 通申如来大小两正故。 是大小通论。 但始终为明大乘故属大乘通论耳(文)又一义云。 中·百唯是大乘通论。 然通申大小故但名大乘通论。 其地持等唯解大乘名别中通也(取舍未定也。 此二义意虽是同。 而取文事异耳)问。 小乘中毗婆沙论为是通论为当何。 答。 前所出法花玄文之通释三藏。 谓干度·婆沙·成论等(云云)故知是通论也。 问。 婆沙但释八干度一部之文。 应是别释。 毗昙中一部何言通论耶。 答。 甚难。 然且可云。 干度既是通论。 婆沙解之。 即与本合论故为通论。 若分末异本。 本是通论。 末是别论耳。 本八干度应唯是毗昙。 何故为通释三藏耶。 此亦未得其意。 然俱舍光法师云。 发智一论义门尤应(云云)故所释义宽通三藏。 不如舍利弗毗昙等欤。 但正明慧兼明三藏为阿毗昙。 即为通论。 婆娑旨同且为通论。 理实婆沙应是别论。 别解一部故也。 四种释义三论玄云。 凡有四种。 一依名释义。 二就理释义。 三互相释义。 三无方释义(云云)依名释义者(玄云。 中以实为义。 中以正为义)就理释义者(中以不中为义)互相释义者(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无方释义者(中以色为义。 中以心为义)二谛章中卷云。 四义解之。 一随名释(俗以虚为义。 俗以风俗为义。 即与上第一同)二因缘释(俗为真义真为俗义)三显道释(俗是不俗义。 真是不真义。 与上第二同)四无方释(俗以一切法为义。 人是俗也。 柱是俗义。 生死是俗义。 涅槃是俗义。 无方无碍。 与上第四即同)四论用假义三论玄云。 一切诸法虽并是假。 领其要用凡有四门。 一因缘假。 二随缘假。 三对缘假。 四就缘假(云云)(因随对就)因缘假者(有不自有。 因空故有等。 如是空有二谛是因缘假)随缘假者(随三乘根说三乘教)对缘假者(如对治常说于无常。 对治无常。 是故说常)就缘假者(外人执有说法。 诸佛菩萨就彼推求竟不得也)智论多用因缘假(以释经立义门故玄释如此)中论十二门多用就缘假(显也)百论多用对缘假(私云。 此亦应是就缘。 以外执诸法。 就之推无故。 然言对缘者。 对邪三宝立正三宝。 对外道我说无我等故言对缘。 中论十二例亦应然。 而不同者。 中论外人犹是内道故。 就四缘等破性申因缘义。 百论破我。 直破而不收故不例也)又有三种假名。 一因成假(四微成柱五阴成人)二相续假(前念不灭续成后念)三相待假(君臣父子大小相待)此三假者。 如二谛有无门辨(是常途所用)正依大品三假为宗。 一者法假。 二者受假。 三者名假。 法假者(四微成根大)受假者(众生假人)名假者(一切名皆是名假)玄云。 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义为法假。 所成义为受假(云云)(意云。 诸法皆是假名故。 名假本通也)仁王疏上卷云。 五阴等法是名法假。 五阴成众生是为受假。 取上二假上名。 是名名假。 无体藉他名之为假法。 假虚实观者。 相形解也(云云)法假(是实)二假(是虚)名假(是虚)二假(是实)疏解如此准此释文。 法假是实。 名假是虚。 受假亦虚亦实也(理实并假故云相形)又云。 三藏师就三性解。 法假是真实性。 受假是依他性。 名假是分别性。 法是真实。 法假立以对俗。 受是妄想依他之心。 受纳前境名假。 即是一切名相与大品相应也(云云)(此释与经相应即可为正也)四依义教迹义云。 四依者有二种法。 四依者。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圣不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人四依者。 依小乘。 五方便为第一依。 须陀洹·斯陀含为第二依。 阿那含为第三依。 阿罗汉为第四依。 若依大乘。 地前四十心具烦恼性为第一依。 从初地至六地为第二依。 七八九地为第三依。 第十地为第四依。 今是后四依也(文)后四依者。 法四依人四依中。 是人四依也。 又小乘大乘中。 是后大乘四依也。 百论序疏云。 四依出世实大小兼弘。 道俗俱化必须出家。 出家有四。 一出形家不出心家。 凡夫出家人也。 二出心家不出形家。 在家圣人也。 三俱出家。 出家圣人。 四俱不出。 在家凡夫也。 今是第三也○问。 何故不明心形俱是菩萨。 答。 释迦法中无别出家菩萨。 僧皆入声闻众摄故。 文殊弥勒住在祇洹。 依声闻高下次第也。 又形是声闻。 得弘小教。 引小义便心为菩萨宣扬大乘(云云)(提婆菩萨也)中论序疏云。 问云何是四依。 答。 且依一判。 如小乘见道前具烦恼人是一依(乃至)约大乘圣十回向是一依。 初地至七地是二依。 八九地是三依。 十地第四依(云云)龙树位者。 序疏次文云。 如楞伽是第二依。 如睿师是第四依。 以释迦佛法无别菩萨僧。 龙树是出家之人故。 依小乘位分之(云云)序疏以七地属第二依。 大乘玄等乃属第三依。 若以无生忍判之属第三依。 若以功用论之属第二依。 各以一义明之而不相违也。 问。 初依始是何位耶。 答。 教迹义云。 三十心。 故知十信通为初位也。 法花玄八菩萨法师位云。 若例四依应起自内凡通乎十地。 是其人位。 但于初依自有师资之别。 此自明依正之位。 今就弘化分之。 外凡已上皆法师位也(云云)意云。 初依从内凡始别师资故。 以外凡为弟子位耳。 法师直就弘经化人其义稍宽。 通外凡也(义疏有通别意也)次文云○八恒人具解十六分义。 此九品人。 前四人既无解。 是弟子位非师也。 后五品人既有解义属法师位也。 此五人合为四依人。 即初依人。 又通而为论。 三十心位皆是法师也(云云)即初依人者学者有二料简。 一云属上句。 谓上句谓五人。 于四依中为初依人也。 二云属下句。 谓初依人。 通论三十心皆是也。 此意则以五人合为四依。 谓五人稍宽。 若立四依乃狭故意合也。 实则初二人合为初依。 余三人即是后三依也。 涅槃疏七云。 问。 此中并明初依行解者。 从上四恒解一分义。 至八恒解十二分义合有五恒。 则应有五人。 若尔则有五依不得意。 初止是四依此为难解。 答云。 此亦无妨。 初依中自开有五人。 犹如三十心同是初依。 何妨有五人同是初依。 且后第二依从初地至七地则有七人。 同为第二依。 何妨五人同是初依(文)又云。 问。 此中并明四依往因为不然也。 答。 南北旧有二解。 北方解云。 此中九恒。 前五是弟子位。 后四恒释四依因行○第二南方解释此义不同。 明此中并释初依往行。 以两义故知即得是欲初依解也。 一者○初依既具烦恼性○所有言说。 未必了信故。 今释。 初依往行深远。 发心来久也。 二者○仁王经及璎珞本业经并明。 十地菩萨供养微尘数世界诸佛○今何止言九恒。 故知九恒止是初依往行也(云云)(加迦连河沙为九)又涅槃疏云。 三十心中后二十心法空位为师位也(云云)序疏云。 十回向是一依(云云)准此现文但取十回向耳。 故知。 或唯十回心。 或二十心或三十心或四十心。 随义宽狭也。 次明十三法师。 仁王疏云。 谓三贤十圣为十三。 前之四忍各有三品以为十二寂灭。 下忍为十三○依持建立者。 明十三种今可依止○又云。 应如佛供养者。 教其重敬供养也。 故二谛品云。 一念信波若当知是人即是如来。 况十三法师不应如佛供养也○更解。 三十心前外凡夫十善菩萨○十信者。 即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种心。 十信者。 一精进心乃至第十回向心(云云)教化品疏云。 此经性种在十解十行。 依花严十住为习种。 十行为性种。 依花严十解为十住(云云)仁王经以十信为习种。 以十住十行合为性种。 其外凡位在十信前也(可善见疏文也)问。 天亲涅槃论以初地为初依也。 今何以前地为初依耶。 答。 四依本出涅槃。 然经说初依云是凡夫人。 具烦恼性故。 依经判为地前。 然论云。 初地者应云三十心。 是初地方便故。 从其正位云初地也(初二三地相同世间。 何以云凡夫必为地前耶。 今依长途欤)法师三轨义(附四安乐行)三轨者。 弘经法师所住法也。 法花玄第一卷首云。 法师品云。 于我灭后欲说此经。 当安住三事。 所谓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 如来室者。 慈悲心是。 如来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如来座者。 诸法空是。 慈悲有阴覆之功喻之如室。 和忍有障蔽之用。 譬之如衣。 空理可以安心。 目之为座。 然此三门即为次第。 大悲拔苦。 大慈与乐。 盖是种觉之洪基。 弘道之本意。 欲说妙法。 宜先建此心。 是故第一明入如来室。 既出恶世欲弘善道。 要多留难。 宜应忍之。 是故第二明着如来衣。 虽慈悲外覆和忍内安。 若无空观虚明二行不成。 何由悟物。 是故第三明坐如来座。 内具斯行外勤说法。 则道无隆。 人无不利。 故令住三事弘法花经。 次束此三门以为二义。 慈悲为福德。 空观为智惠。 福惠兼习大道可弘。 谓福惠法师。 是以经云。 具二庄严能问能答。 所定法师具问答者。 弘道之人。 必敷经说论。 经论之中有问有答。 巧申菩萨之难为能问。 妙显通为能答。 巧申外人之难为能问。 妙显论主之通为能答。 摧破九十六种外道为能问。 妙显诸佛如来正法为能答。 又能破三乘异执为能问。 巧显一乘同归为能答。 能问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师也(云云)又名解行法师。 慈悲为行空惠解故。 亦名雄勇法师。 具兼济之德。 慈悲利他。 空观自利。 兼除自他老病死之怨故也。 亦名无著法师。 不着生死涅槃故也。 亦名道行法师。 越凡超圣中道行故。 亦名诚谛法师。 住二谛故。 亦名无谛法师。 依四悉檀故。 亦名具足法师。 空惠圆备故。 亦名难坏法师。 安住二法魔不能坏故。 亦名菩萨摩诃萨法师。 具空观大悲故。 亦名根净法师。 三业无碍得六根清净故。 亦名中道法师。 离二边故。 亦名诸法王法师。 具三观故。 亦名无碍法师。 卷舒自在故。 二句一句无句无碍等义。 具如文也。 又云。 问。 何故但举三喻以劝弘经。 答。 夫诸法人。 必具三事。 一入讲堂二着法服三登高座。 外形既尔。 内心亦然。 若无慈悲不入讲堂。 不修知忍便无法服。 心若滞有不登高座。 阙此三德安可弘经(云云)次明四安乐行。 花玄次文云。 次就安乐行品明弘经方法。 经云。 菩萨摩诃萨安住四法能于后世说法花经○一智惠行。 二离憍慢行。 三无嫉妒。 四慈悲行。 安住四行身心快乐故名安乐行。 智惠行者。 具足二惠观一切法空如实相。 亦不行不分别。 谓实惠也。 而知诸法从因缘生。 谓方便惠也。 此二惠是菩萨之妙悟。 利人天之明术。 夫欲自行化他。 必须正解故者明二惠离有智惠恐恃解凌他美己恶人。 宜应离之。 是故第二明无憍慢行。 虽不举我凌他。 犹恐他胜己。 则是弘经之巨患。 伤大士之本怀。 是故第三明离嫉妒行。 初具二惠为明解。 次无两过为高行。 行解内成故。 慈悲外被。 是故第四辨慈悲行。 备此四行。 则德无不立化无不隆。 欲弘大法具应习之问。 前明三德后辨四行。 末世钝根云何能习。 答。 从初发意必须渐学。 若乖此行便非法师(云云)言三德四行者。 依功所成名之为德。 随意所作称曰行也。 三法四模虽俱行德。 互举一偏以显三四耳。 次文云。 正观论云。 离空欲问问不成问。 离空欲答答不成答。 有所问答悉须依空。 况求离苦寂灭相者○又佛藏经中广彰其失。 今略示一文以为人鉴针。 彼云。 若以刀轮害阎浮提众生其失犹小。 若以有所得说大乘者。 罪过于此矣○断阎浮提人命者。 即有二义。 一者但杀肉身。 二者所害犹小。 若有所得说法者。 一害诸佛法身。 二遍毁正教所以然者。 生死肉身。 以爱生为本。 诸佛法身从无住而生。 是故杀生过轻。 而说有所得罪重也○非一经意。 然而众教皆尔。 如涅槃云。 有所得者是魔眷属○又像法决疑经云。 我灭度后。 诸恶比丘。 如文存义。 作决定执破灭我法。 是人名为三世佛怨。 又涅槃辨诤论云。 若人于中生疑心者。 犹能摧坏无量烦恼。 若决定解是名执着。 如是执着能断善根故。 弘法之人。 宜虚其心。 实其照矣(文)安乐行品疏云。 释四行名不同。 今依竺等道生及注法花经辨四行者。 一毕竟空行。 二无憍慢行。 三离嫉妒行。 四慈悲行(云云)又云。 第六同异门者。 法师品末明于三车○与今四行义不同者。 上文前明有行次辨于空。 所以然者○夫为法师则为物说法宜前运慈悲○故从有人空。 此品正为恶世弘经名受苦恼心生退没故。 前明入毕竟空。 则不见身心自他俱净便得安乐故初明空行(云云)花玄云。 盛开三轨以空为高座。 广明四模以空为安乐(云云)义疏解如来室云。 此诫菩萨莫为名闻势力徒众。 但起慈悲心为物说法也(云云)又解净名经毕竟空为舍云。 彼明毕竟空至虚无异。 然庇非法风留故。 喻之如舍。 今明重玄惔怕可以栖卧于神故。 自之为坐也(云云)五明处义宝窟中卷云○是五明论。 此是明智人之所造。 又学此论者。 亦能生人明惠故称五明。 五明论者。 谓内论·因明论·声明·医方论·工巧论。 故称五也。 此五并须宾主论量故称为论。 但前之四种假文处多。 说之为论第五一门。 随事随事习之宜称工巧故。 文云。 一切论一切工巧。 此五是生明智处。 故言明处。 义通真俗故。 地持云。 于五明处具足一切闻思假则知通二谛也。 如地持具释(云云)仁王受持品疏释四无畏之下云。 内道论者。 佛十二部经。 外道论者。 四韦陀也药方者。 本草君臣相吏制也。 工巧善能断城隍市肆等也。 咒术者善解方术也(文)此文咒术当明论也。 即此应是五明论也。 此中因明论者。 如龙树菩萨所造方便心论。 此论一卷。 复魏吉迦夜共昙曜等于洛阳译。 论文云。 如此八种深妙论法。 我当略说。 为开诸论门为断戏论故。 一曰譬喻。 二曰随所执。 三曰语善。 四曰言失。 五曰知因。 六应时语。 七似因非因。 八随语难。 喻有二种。 一具足喻。 二少分喻。 随所执者。 名究竟义。 语善者。 谓语顺于义。 言失者。 谓言乖于理。 知因者。 能知二因。 一生因。 二了因。 语应时者。 若先说界入后说五阴名不应时。 若善通达言语次第。 是则名曰应时语也。 似因者。 如怕似水。 而实非水。 若有论者严饰言辞以为火者。 是名似因。 随言难者。 如言新衣即便难曰。 衣非是味。 云何名新。 如是名随言难也。 又云。 问云。 一切诸法皆悉无常。 声非一切。 是故为常。 答曰。 汝言一切声有何义非一切耶。 此说非因。 又一切法有造作者皆悉无常。 如太传等声亦如是。 是故无常。 是则名为不相违相(文)又云。 若言六识无常。 犹如瓶等。 不说因缘是名因灭。 若言是身无我。 众缘成故。 声亦无我。 复缘而有。 是名喻灭若言四大无常。 如瓶造作。 是名言灭。 而上相违名为具足(云云)此论既是龙树所造。 亦是后魏古译也。 百论疏上卷解勒沙婆计云。 所说之经名尼揵子。 有十万偈。 如方便心论云。 有五智六障四浊以为经宗(云云)(方便心论之初品文也)又宝窟中卷解一切论列六论云。 谓世辨论·正音论·阐陀论·随世论·毗伽罗论·卫世师论(云云)法花论疏上云。 毗伽罗论○毗伽罗此云字。 本论未见翻译。 河西朗师云。 是大权菩萨之所造也(云云)又云。 斯文引涅槃般若所说以叹今法花教也。 稚子但教半字之经。 长成则训满字毗伽罗论(云云)涅槃说者。 四十经第五卷如来性品之说也。 涅槃疏第九云。 若如此回人所明。 谓此文字是苍颉所作造。 若如经中明者。 有八十天。 八十天中自有造书天。 造书天造于文字(云云)(实是佛说也。 怕师师四论玄云。 苍颉是梵王之第三子也)涅槃疏同卷云。 则如大品四十二字以为根本。 从四十二字文流出于诸字(云云)又云。 大品明四十二字为一切字根本。 犹如此间有宫商等五百音有四十余字以为根本(文)又解涅槃经十四音总出七师解。 第七秀法师解云○从长短阿讫庵痾有十二字。 两字为一音合有六音。 如长短两阿为一音○次从迦佉以去有二十五字。 五字为一音。 如迦呿伽伽俄。 二十五字合为五音。 足前为十一也。 次从耶罗以去有九字。 三字为一音○今为三音。 足前十一合为十四音。 彼不取鲁流四字为音明。 此四字直是和前音非是音也。 今谓此解为能(云云)百论疏上解迦毗罗仙四德中智有内外二者者。 外智者谓六种论。 一式叉论。 二毗伽罗论。 三劫波论。 四树提论。 五阐陀论。 六尼禄多论。 知此六论名为外者(云云)百论疏上云。 广主经者。 明治化之道。 广明国主之德。 或言。 是彗星天子所造。 或言。 镇星天子所造○解人云。 昔有梵王。 在世说七十二字。 以教世间名佉留书。 世间之人敬情渐薄。 梵王贪吝心起收取吞之。 唯阿沤两字从口两边堕地。 世人贵之。 此为字主。 故取沤字置四违陀首。 以阿字置广主经初。 四违陀者。 外道十八大经。 亦云十八明处。 四皮陀为四。 复有六论。 合四皮陀为十。 复有八论为十八。 四皮陀者。 一荷力皮陀。 明解脱法。 二冶受皮陀。 明善道法。 三三摩皮陀。 明欲尘法。 谓一切婚嫁欲乐之事。 四阿闼皮陀。 明咒术算数等法。 本云。 皮陀此间语讹故云违陀。 六论者。 一式叉论。 释六十四能法。 二毗伽罗论。 释诸音声法。 三柯刺波论。 释诸天仙上古以来因缘名字。 四竖底(张里反也)沙论。 释天文地里算数等法。 五阐陀论。 释作首卢迦法。 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强何反)六尼鹿多论。 释立一切物名因缘。 复有八论。 一眉亡婆论。 简择诸法是非。 二那邪毗萨多罗论。 明诸法道理。 三伊底呵婆论。 传记宿世事。 四僧佉论。 解二十五谛。 五课伽论。 明摄心法。 此两论同释解脱法。 六陀菟论。 释用兵杖法。 七乾闼婆论。 释音乐法。 八阿输论。 释医方。 毗婆沙云。 瞿频陀婆罗门造梵书。 佉医仙人造佉卢书。 大婆罗门造皮陀(文)观经疏云。 毗陀还是违提。 此云明处(云云)安乐行品疏解离邪见缘云。 路伽耶陀者。 旧云是恶解义。 逆路伽耶陀者。 是恶论义。 注云。 路伽那陀者。 如此间礼义名教儒墨之流也。 逆路伽那陀者。 如老庄玄书绝仁弃圣之例。 又云。 路伽那翻为世间行。 正法花经云。 赞序歌音。 逆路伽那。 此云逆世间行。 正法花法偶习俗也(文)言医方者。 今光明有治病品。 其疏云。 病因缘者。 是四大五藏五根四大不调。 五藏伤损。 令诸根有病。 如肝恶眼病肾恶耳聋也。 生病缘多卧得水病。 多行多倚多悟生风病。 又多生热病。 多淫生一切病。 则等分病也。 又水令淡饮多。 若火多令热多。 风多吹火增。 热吹淡增冷也。 病饮食者有六。 一过是食。 二少是食。 三过时食。 大饥方食。 四逆时食。 未饥强与。 五妨碍食。 食肉竟饮生乳等。 六不曾食。 而强食之○若淡病食肥辛酢令人鼻多汁廗(云云)(更于多妨碍食可见本文云云)又云。 肺病服肥腻者。 毛孔令水不入辛热消火故。 能治肺病也(云云)又云。 病难有四。 一风二淡三热四等分。 此四种各有三品。 一者可治○二者恒治不着○三者不可治见有必死相故(文)涅槃疏十云。 解八种术者。 一者治身。 二者治疮。 三治眼。 四治小儿。 五治胎。 六治邪。 七治毒。 八脐星。 脐星何得是术。 解云。 观星脐人星宿可治不可治即是术也(文)涅槃疏十一云。 脑胲者。 河西解作核音。 明人恼中有此核。 如梅杏核形也○言胲者。 扁鹊传云。 名足大指聚毛为胲。 今举脑胲者。 脑取其极上。 腋据其下。 中间可知(云云)中论玄云。 若前论不破后迷。 亦应古方不治今病。 扁鹊之术末世无益矣(文)涅槃疏十一云。 三灾中无地灾。 今且并。 若三灾中无地灾者。 身四百四病中应无地大病。 若身四大乖变一大不调百一病恼者。 灾中何意不得有地灾耶。 解此有异。 若是病者。 即四大聚在一处故。 乖变成病。 依以曰地病○一灾不尔。 各自为灾故。 所以无地灾也。 摩罗毒蛇非但螫着。 人皮肉即死。 直螫着衣亦死○衣拂着此螫氏及行处气息亦死。 唯有阿竭多星咒能治。 此星八月中出。 得此星则差也(文)金光明疏明风热淡等分四种也。 大品疏六云。 四大四百病不出冷热二病。 水风起冷病。 地水二起热病。 地坚难消故起热病(文)维摩疏四云。 罗什云。 外道但说三大病不说地大。 佛法具明四大起病故。 一大不调百一病。 总四大合论则有四百四病(文)涅槃疏十云。 如婆沙解云。 萨遮草屑投之一斗乳即成酪(文)同十一云。 尼婆罗水云是煮呵梨勒水钵书罗水云树汁也○波邪云是煮汁也(云云)法花疏四云。 罗什云。 外道但说三大病不说地大。 佛法具明四大起病故。 一大不调百一病。 总四大合论则有四百四病(文)涅槃疏十云。 如婆沙解云。 萨遮草屑投之一斗乳即成酪(文)法花寿量品疏。 引阿含经云。 良医有四德。 一善知病。 谓冷热病等。 二知病所起。 三病生已善知除方。 四已差之病令更不生(云云)金光疏云。 医方所说者。 谓本草诸药方中明。 饮食有宜不宜(云云)又云。 饱发肺病者。 食饱既多。 肠胃盈满故发肺病。 消时发热者。 始食烂热还发也。 食消已后风聚虚中故发风病(云云)(可见本文。 肺病者水病也)法花疏释胶染布云。 优婆塞经不许用胶。 有释云。 不许用皮胶。 得用木胶。 有释云。 开遮有异意也(有人云。 智证大师传于皮中唯许牛皮。 以牛为净故云云)涅槃疏九云。 彗星(空慧反望虚)亦云扫星形如扫。 此星出时。 天下大乱扫故为立斯名也。 复有麻星者。 形如麻形。 亦云索星。 此星出时则是不祥(文)切韵云。 彗楴帚祥岁反。 彗星名同音又遂音也。 仁王疏下卷云。 失度者行不依常道故云失度。 金星者。 太白星也。 三藏师云。 外国名天师星。 如理行丰。 失度则俭。 彗星者。 外国名阎罗王星。 此星随所出处。 必有灾难也。 轮星者。 有晖如轮○鬼星者。 九月中日没在东北○若近上则鬼神来破国病人。 火星者营惑星也。 此主贼○水星者。 即是湿星。 亦是太白星○风星即昴星○刀星者。 且是满星一处行迳二年半○南斗北斗者。 北宿是曜。 五镇大星者。 金木水火土也。 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印星。 若善星来入此四星处。 则大安稳丰乐。 恶星来入则大苦恼(云云)护国品疏云。 二十八宿者。 角亢氐房心尾箕是东方宿也(北西南各有七)一方有七。 四七二十八宿也○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也。 日一日行一度。 一岁一周天。 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 一月一周天。 又天道日月所形乃有无量。 大判有三道。 谓冬至之日行于南道。 夏至之日行于北道。 春秋二分行于中道(云云)法花疏释劫宾那有三解。 其一解云。 以祈祷房星生于此子故以为名(云云)问。 龙树提婆各造几论耶。 答。 论迹义云。 龙树菩萨作百部论(云云)教迹义云。 造大乘百部论(云云)高野大师二教论云。 龙树千部论(云云)太贤云。 提婆菩萨作百部百论(云云)名教抄第十五写本日记云。 承安三年三月十日夜及深更灯下右笔写了。 同二十四日交点毕。 禅那院自笔草本不虑外入于手中。 自书教他敬以写也依此书写德资彼证菩提及我愿满足生生开慧眼。 三论学僧圣庆。 建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于东大寺以上件本为兴隆佛法利益众生故奉写之毕。 东南院真言三论两宗学者沙门觉澄。 留赠后见。 共期佛惠。 一交点了。 愿临终正念。 往生知足天。 同遍十方界利益诸含识。 此抄者十五卷抄也。 虽然帖卷之数多者以在纷失。 便促而为十帖者也。 祖师禅那之非背御本意者欤。 依微功者临终正念而往生弥陀佛国矣。 三论宗兼真言行人英宪。 发布时间:2024-06-15 08:19:35 更新时间:2025-01-08 17:33:5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