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论兴缘 内容: 三论兴缘N0. 2307A三论兴缘东大寺真言院沙门圣守略有八门一正明兴缘。 二明佛因果。 三明结集佛法。 四明部别。 五明述成。 六明简异。 第七诠理。 第八入道。 第一正辨三论兴缘佛生周庄王时。 周襄王时灭度。 孔子生时周末。 伪秦姚兴王时。 罗什来翻经也。 是罗什师弟子有八百人。 清信檀越谢灵运等三千余人。 皆信学大乘三论。 大兴佛法。 宇内丰足。 如是展转至梁时。 三论渐衰。 甚隆成实也。 梁武帝之师有三大法师。 开善寺智藏师。 庄严寺惠昊师。 光宅寺法云师。 恒说法化人。 而国家贫乏。 谷果不登。 阴阳不顺。 灾忧遍境也。 时武帝专信三宝而验无益。 是非三宝咎即非弘者薄故。 欲知此状故召诸国相师而令相占之。 一切相师同云。 今以青衣比丘令讲经者。 必兴佛法必盛宇内。 天龙欢喜。 风雨随时也。 时帝求伺青衣于何所在耶。 方乃人白。 会稽西霞山寺有高丽朗法师。 必不脱青衣服青衣而修道。 内有密智也。 以此事而白于王。 王大欢悦。 即以躬诣山寺而礼请受。 即于宫内讲说金光明经。 即年天龙欢喜。 阴阳顺时。 谷果丰足。 宇内大盛。 时大王大叹喜。 即推问论宗。 便奏白三论。 时大王告言。 不知法药隐覆教要久不令弘。 令民大苦。 时三大法师皆苦论说。 何方破是三论师耶。 若以论义而破者。 此论为破他之要。 以破执见为本。 故不能破也。 但以方便而用状畏降伏其人心情。 时开善寺师弟子梵法师。 以往令畏降伏其心而去之。 时于日夜乃被虎皮而就朗师许。 乃开虎大口而为咋天之。 时朗法师言。 汝是梵小僧也。 时僧闻即大耻畏。 即反走去也。 西霞者。 彼山恒现紫霞与日共照西霞山寺。 是一吉瑞。 又不舍青衣与相师占同。 是二瑞。 了知梵僧。 是三瑞。 由此三事即知圣人。 时三大法师各将二百弟子。 梁武帝告三大法师。 汝等所将弟子中。 取上足弟子二十人。 并六十人令教三论义。 三大法师各撰取六十上足弟子以令学三论义。 时得三论意即止观诠师。 即本开善弟子。 但出一人不出两人。 是止观诠师弟子兴王师弟子。 是吉祥师与惠均也。 是兴王朗师言吉祥文海。 惠均义海。 释迦佛因果第二是释迦菩萨。 于大释迦佛时初发菩提心也。 从初发心至十回向为四十心。 是初阿僧祇。 或女身而行菩萨行也。 次于居那尸弃佛从初地至七地。 为第二阿僧时。 永作男身行菩萨道。 次于毗舍浮佛从八地至十地。 为第三阿僧祇。 作男子身行菩萨道。 是为佛行三大阿僧祇劫。 次定光佛时始行百劫相好业。 而释迦佛超九劫。 是九十一劫行而得作佛。 小劫下劫下时。 人岁一千二百年时。 释迦菩萨生兜率天。 下阎浮提时。 人岁一百二十年时。 癸丑年七月七日。 托胎于摩耶夫人。 于彼胎内说成佛说花严也。 弥勒菩萨上兜率时。 人岁一百二十时。 下阎浮提时。 人岁八万四千时。 次为凡夫二乘。 而甲寅年四月八日。 于林微园无忧树下摩耶右胁而生也。 净饭王作三大宫。 太子十七年。 一一宫内设二万夫人。 合三宫中设六万夫人为五欲自娱也。 是太子十九年。 壬申年二月。 逾城至跋伽婆仙所。 次至阿罗罗外道而行六年苦行。 胡磨一撮为一日斋食。 次至优头蓝发外道而五年习禅定。 以有漏等智伏惑也。 时太子年三十。 癸未年二月八日。 受吉祥童子献茅草。 于无吉树下敷茅座坐。 即成无上佛道。 时天魔将九亿军来而欲害佛。 佛入慈定。 而放大光明。 六种震动。 大地大海大地归佛。 时牧牛女阐提婆罗女。 大富长者女。 指千犊乳而取为煎而煮摩至树神而报得子息。 即如来受粥已即授一归戒。 后五百离车子从海价客而来供佛。 佛为说五戒十善也。 五戒是人教。 十善是天教(是二归)佛受解脱乐一年。 是趣波罗捺为五比丘说四谛教。 即得罗汉即具三宝。 后趣郁必罗迦叶等说十二因缘教。 即具千罗汉。 佛德殊特。 佛成道五年。 舍利弗目莲得罗汉。 即具千二百五十人。 佛趣王舍城而说八部波若。 次趣毗舍离城而说维摩。 次趣王舍城说法花一乘。 次趣尸那城。 于癸酉年二月十五日。 一日一夜广说涅槃即入涅槃。 彼涅槃时。 四十由旬乃满。 天人往来供养而阇维也。 火灭以后舍利八斛。 于天官寺新造一大塔十三级。 八国王等以军力强夺佛舍利。 时有一人名信相波罗门。 以此八斛舍利。 一分舍利即上忉利天上。 一分龙宫。 一分更分八分即与八国王。 所遣舍利即散海陆。 ”第三明结集佛法佛入涅槃后。 在三月结集法藏。 尔时四月十五日结安居时。 摩诃迦叶升须弥顶打人至钟而告之曰。 佛诸弟子一切罗汉。 报佛恩故结集法藏。 汝等莫般涅槃皆会集王堂处。 时一切罗汉尽集会。 但舍利弗憍梵波提等。 是佛前涅槃也。 时因阿阇世本愿撰集一千罗汉令入法堂。 自余外人一万余人在界外。 时结集法堂内千罗汉中。 以摩诃迦叶为上座。 阿难升法高座而集修多罗藏。 优婆离升法高座而集毗尼藏。 故界内千罗汉集法藏故曰上座部也。 时界外一万罗汉。 以弥勒文殊为上座。 大众以阿难陀而集阿毗达磨藏。 为界外多人在结集故曰大众部。 问。 佛在世时集法藏耶。 答。 付法藏经曰。 十八及本二。 皆从大乘出。 无是亦无非。 我说未来起。 第四明部别佛灭度后有二种住持。 一者隔世五师。 二者同世五师者。 佛灭度后。 摩诃迦叶二十年内住持法藏。 迦叶自补涂佛塔。 是初住持也(即入鸡足山)次二阿难二十年内住持法藏也。 次三末田地二十年住持法藏。 次四舍耶波尸二十年住持法藏。 第五优婆屈时同世五师成支。 是时佛灭度后一百年。 阿育王出世。 造八万四千塔兴隆佛法。 同世五师。 一优婆屈。 二昙无德。 三僧祇部。 四婆苏富罗。 五迦叶维。 是五人皆各得阿罗汉。 各诵律部。 优婆屈诵十诵律。 方丈室内满算之数皆令得罗汉。 亦伏天魔令立誓愿不破三宝也。 佛灭度后三百年。 有一罗汉名曰迦旃延子。 造萨婆多部。 天竺学三藏者。 更请马鸣菩萨广释萨婆多部故造大毗婆沙论。 时天亲菩萨于百日中。 每日日说大毗婆沙而作一偈也。 于是百日而作百偈也。 即名俱舍论。 时国王赐三洛沙金。 于罽宾国作寺也。 时有一外道名婆梨波沙。 自至有智龙所欲学僧佉论。 时龙见外道之勤意。 便与教学僧佉论。 既得学论已自意谓义无等天下甚深义者不如佛法。 故欲对佛法论者。 外道至阿维阇国而白王言。 吾对佛法论义者而欲论义。 时国王乃设大会令集佛法论师。 尔时大论师等乃往他方。 但有老闇师等。 是外道对论。 而耳钝口讷不能论。 时外道自谓能胜于佛法论。 是大众散席也。 时外道入崛乞神。 自身令作石给。 即外道死便作石身也。 后天亲来。 即为大嫌不对外道而共论。 时问访弟子及所诵僧佉论。 而对外道弟子乃作七十真实论。 即破僧佉也。 时阿喻阇国王即赐黄金三洛沙。 而以王子作沙弥与为弟子。 于阿喻阇国作二寺。 时国王作即让子沙弥令即位也。 国王作僧。 夫人作尼。 时国王供养父母及天亲菩萨也。 时婆梨婆沙外道弟子等。 自谓被破僧佉论为大怒嗔。 而远请天竺大乘师名僧伽跋陀罗。 而令对天亲菩萨即作二论。 一随实论。 而述大毗婆沙也。 二三摩耶论而破俱舍论也。 时丈夫国有天亲兄菩萨。 此人有三昆名天亲也。 兄天亲菩萨有大乘性。 中天亲亦尔。 弟天亲菩萨是大小乘性也。 然是兄天亲菩萨。 彼丈夫国不信大乘故。 上兜率天对弥勒菩萨受大乘论。 而下化有情。 犹不信大乘。 故复升兜率天请弥勒菩萨说瑜伽论而教化有情。 因之自名阿僧佉菩萨。 此云无著也。 弟天亲菩萨深着小乘相。 故无著菩萨云。 汝着小乘而谤大乘故必堕恶趣。 愍汝身故。 从今以后更发大乘故召汝。 时天亲菩萨白无著菩萨言。 我着小乘而谤大乘罪应堕恶趣故。 乃截吾舌而欲忏罪也。 无著菩萨言。 虽截千舌不能灭罪。 汝以此舌应作大乘因缘。 故吾生时必学大乘以弘大乘也。 尔时小天亲菩萨不过数年能了一切大乘深义。 故此菩萨名于后玄奘三藏时詺世亲菩萨。 亦曰世优菩萨也。 菩萨造成唯识论。 实性论。 波若灯论。 金刚波若论。 涅槃论。 法花论。 十地论。 佛地论。 百法明论也灭度后一百年。 龙树菩萨造大无畏论十万偈十二门。 此菩萨出二经。 一楞伽经云。 佛灭度后有一比丘名曰龙树。 住初欢喜为人说大乘。 摩耶经曰。 佛灭度后龙树出。 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佛灭度后八百年天亲菩萨出世。 又佛灭度后提婆菩萨造百论后出广论。 又佛灭度后八百年后。 狮子颊菩萨造成实论。 述成第五今列四种大经而释大圣教意。 一者佛在母怀而说花严经。 二者佛在王舍城说摩诃般若经。 三者摩竭提国说大集经。 四者佛拘尸那城说大般涅槃经。 如此四种大经开说有情佛性也。 问曰。 此四种大经中。 正是何文说佛性耶。 答。 华严经曰。 于一微尘中有一经卷。 广说一切因缘相。 大集应说。 五种菩提中无菩提即是佛性。 大品经明。 波若即是佛性也。 涅槃经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若有心者悉得菩提也。 中间诸大乘经。 所谓法花经·维摩·思益·璎珞等种种诸经中说。 一切众生悉有如来藏性。 如地有金。 何守深密文永妨法海大乘。 此是传者咎。 非经论过。 又解深密初先明五种性成不成相。 而后终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成佛之义。 故曰解深密。 但明五种性成不成义非是深密经。 与瑜伽论所出之义但见其言未知彼意。 将是当正明佛性故曰深密也。 故涅槃经云。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为开秘密广为众生说。 即师子吼品广明佛性。 故知深密与秘密之义决定成佛性。 故净名经呵二乘人。 于菩萨前以二乘为高原陆地不生莲华之文耳。 故知解深密经初约众生五种明佛性成不成。 后必为明有佛性。 法花二十是二乘自鄙曰。 我等如何犹如败种。 即是息悔恨。 故知二乘成佛之。 如净名云高原陆地不生莲花。 吾当云何以抑二乘之贱扬菩萨之尊也。 故新论者解深密经云。 一切二乘一向趣寂。 终不得成阿耨菩提。 此抑挫二乘称扬菩萨。 至于法花会三归一。 亦彼经云。 莫着小智欣求大。 古论者同解抑扬之教。 则二乘即为佛姓成佛之义也。 解深密心亦尔。 假判五性终辨佛性成佛耳。 是净名之旨。 然则解深密经应同渐教之流也。 且以菩萨造论之意将欲述佛法而助正教。 岂异佛意而别立私怀耶。 故知瑜伽之意正同净名之论耳。 上于四大经中已广说佛性。 况余十二部经而不说佛性也。 简异第六复次圣人出世乃有前后。 造论翻经亦有同异。 故今有三简。 一从旧简。 二大分一切小分一切简。 三有心简也。 初约旧简者。 秦时罗什师乃有四迹。 时人皆言圣也。 一者员镜入瓶。 二者敷坐具而度大海。 三者亲食如本吐出。 四者呑针如唾置。 世人普称无相佛也。 晋并世有竺法护。 所翻经论而有空有石多罗叶文扶疏广耳。 复次汉明帝时圣教摩腾法兰降邪归正。 佛道隆盛。 圣教极兴。 一切有情所归之性。 但为佛道一向无有。 除此理极宁有无性耶。 复次竺道生师立善不受报义小顿悟义也。 复次未至涅槃于汉地时。 豫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也。 复次梁武帝有三大师。 开善智藏。 庄严法云。 光宅惠昊也。 依占求推摄山西霞。 有高丽高师。 受学止观诠师等立二谛并观五佛性义也。 复次江南五时江北四宗皆说佛性为极宗也。 从夏至梁圣人出世翻经解义。 无相颉顺讳古计新亦无阿党诤。 他用经解殊。 古经欲建新论。 求讳有性而立无性耶。 次依大分一切简之。 问。 涅槃经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文。 为何解耶。 新论者曰。 是一切众生之一切文有二种义。 一小分一切。 二大分一切也。 是涅槃所说一切众生之一切者。 是少分一切非大分一切也。 大分一切者皆为五种性有情也。 少分一切者唯是不定性有情耳。 问。 若尔涅槃但小分一分不说大分一切者。 即涅槃小乘不了义经耶。 若尔何故经曰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即是法花涅槃不乎。 故涅槃所说一切即是大分一切也。 复次解深密经曰一切声闻一向趣寂终不得成阿耨菩提之一切。 即是小分一切也。 问。 若尔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之诸。 亦应有大分一切诸及小分一切诸耶。 新论者曰。 亦应有义即是大分一切。 问。 若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一切。 应是大分一切也。 若犹是小分一切。 亦应是小分诸也。 何者。 是一与诸为同训故。 若言少分诸者。 何佛不以法为师。 几佛以法为师故。 曰少分诸耶。 若以法为师。 是法常故诸佛亦常。 若不以法为师故。 亦佛是无常耶。 是义不然也。 重难。 涅槃但说少分一切不说大分一切耶。 若皆说大分一切少分一切耶。 若并说大分一切少分一切者。 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而应大分一切。 为大乘经故。 复问。 涅槃曰说无常别异处一切诸佛法皆如是之一切者。 为是少分一切。 为是少分一切也。 问。 若尔几佛法皆如是。 而几佛法不如是耶。 答。 报佛常故法不如是。 一切化身无常故法皆如是也。 问。 报佛常住者。 何故新新论者曰报佛是刹那生灭耶。 答。 刹那生灭者应是无常也。 若报佛无常者。 应是大分一切也。 新论曰。 是虽刹那生灭非为无常。 是义难也。 复难。 若但化身无常者。 何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岂为无常耶。 如法花我在灵鹫山而常住不灭之耶。 亦金光明云。 以化身无舍利故化身常住耳。 今义有三身常住者。 法身本来常。 报佛凝然常。 化身相续常。 故涅槃之意三身皆常住。 一切诸佛法如是者。 虽佛常住方便示灭。 虽现灭度而诸佛常也问。 是五种性中。 有佛性众生。 无佛性众生。 为同相为异相耶。 新论者曰。 一相无二相也。 今反问。 若尔不可言有性无性也。 若有异相者可谓有性是赤色。 无性是黑色也。 若不尔者无异相故同一佛性。 非五性也。 有心无心依有佛性简三。 复次若同有心识者即一佛性。 如涅槃云。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若有心者皆得菩提也。 复次或师尚说草木有佛性。 或师云草木无心故无佛性。 何者。 佛是学性。 是学性者从心神研习之所出故。 草木无心故无佛性。 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耳。 复次是有心众生中或有佛性或无佛性者。 是心非佛性耶。 若是心识外有何众生佛性耶。 复次楞伽经曰。 八识海无常住。 七识波浪起。 以八识是理性。 七识是染惑也。 摄论曰。 不生灭罗耶。 不生灭罗耶即真如理性。 生灭罗耶者即生死烦恼也。 故一切众生皆有罗耶识。 皆有如来藏性故有佛性。 如地下有金也。 然一切大乘经中不说罗耶识为八识末耶为七识。 复经曰。 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用。 故经云。 以八识为常住。 七识为波浪。 如今推度以八禅定为八识。 七觉五阴即佛性。 岂于众生而论有无乎。 即本有于今义也。 成实师心为七识耳。 但佛性之义。 涅槃经云。 佛性者不离六法不即六法。 是佛性理以烦恼所覆不得显现。 是心有觉性从心习研自后有六法者。 五阴与空法也。 现即本有于当义也。 诠理第七今三论大乘义是佛性之理不体于当今及解或也。 佛以今当解或而论者。 即浅近之法非佛性义也。 佛性之义非今非当。 乃至非解非或。 横绝四句竖超百非。 不知何以目之。 强称佛性耳。 故经云。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义故生死之时以真如为烦恼也。 涅槃之时以烦恼即真如也。 真如之理即是佛性义耳。 一切大乘经大宗唯说佛性为大事也。 法花经云。 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 谓开佛知见。 示佛知见。 悟佛知见。 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是佛知见则佛性义也。 全大乘经等同明佛性也。 花严经以法界为宗。 大集经以如如菩提为宗。 大品经以萨婆若为宗。 法花经以一乘为宗。 涅槃经以佛性为宗。 维摩经以二智为宗。 皆是佛性之别称。 真如之同目也。 故中论曰。 虽复或精进修行菩提道。 若先无佛性终不得成也。 故谓一切众生以先有佛性以修行故得成佛。 若一切众生无佛性。 虽修佛道不成佛乎。 若不定众生有佛者是或有或无也。 若先有佛性者。 应定于有佛性。 若先无佛性者可定于无佛性也。 何故尔者。 性是决定不改义故。 何必以不定之性而得成佛乎。 是故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得成佛也。 复次新论者云。 乃作现量与比量。 而每法相之为作决定分别。 复作因宗喻为作定性计相不能转节而说法相也。 问。 广渊无底不可以有所得少开比于无所得广府也。 乃似凤力而比雀。 师子无势而格狐也。 立量云。 一切法无常。 即是因也。 若现若比随事可说也。 次云。 诸法无常。 以勇勤故无间为宗也。 后云。 其相何。 如梦幻。 是喻也。 复云。 诸法常住。 是因。 何以故。 非勇勤故。 是宗也。 其相何。 犹如虚空。 是喻也。 即以现比二量例破之。 为立决定性也。 若假令义立量曰。 是二谛空有为俗有空为真。 即因也。 次云。 有不自有。 由无故有。 是有不有有即无尔。 亦尔以为宗也。 次云。 其相何如。 犹如车瓶因缘有无也。 即是喻也。 今破立量因宗喻。 先破因者有二义。 一总相破。 二别相破。 总相破者。 是因无缘之因。 无无所对果。 是宗无体之宗。 亦无宗诠用。 是喻无法之喻。 亦无所表喻。 是因宗喻体各宗定执偏计故也。 二别相破者。 三时五求门可求也。 是立量即为心也。 是心成于现比之用。 是用不出过现未时也。 若已过时起用者。 即不避已未。 若未起时起量用者。 未起即无故不可起也。 既无量用亦无所起因宗喻也。 五求门者。 论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非共非无因。 是故知无生。 无生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即五求门也。 一自生。 二他生。 三共。 四无因生。 五无生法。 如是生法不可得也。 复因中有果无果。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非非有非非无。 如是五求不可得也。 今义遍破一切执病故万法可转也。 何者。 空有为俗有空为真。 即是初转二谛也。 次无为并俗谛。 以不二为真谛也。 是第二转二谛也。 次二不二为俗谛。 不二非不二为真谛也。 因明师云。 不定转反故。 自言相违前后相违。 经论相违也。 次大乘义有单复四句也。 单四句者。 有无句。 亦有亦无句。 非有非无句也。 复四句者。 有四句。 无四句。 亦有四句亦无四句。 非有四句非无四句。 是复四句也。 生灭断常解惑例此为知也。 若就生灭者有三种方言。 一假生假灭为俗谛。 二假不生不灭为俗谛中。 假不生不灭为真谛。 假非不非不灭为真中。 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为真俗合明。 假非不生有何不生不灭有何不灭为合明中也。 他家闻如此说。 如目对壁似耳闻向。 真悉心乱而云转反之说何所利益。 同彼戏论佛法真宗。 问。 是三节转反何异三转门耶。 答。 上就谛门而转三节。 而是三论者总结释迦始终教门不出三转。 一根本法轮。 如华严为直往菩萨说究竟满教。 二枝末法轮。 如四谛乃至大品。 三摄末归本法轮。 如法华等教也。 并为三乘回小入大之说也。 问。 华严中具有三乘教不。 答。 为菩萨说遍学法故。 说四谛十二因缘及说六度也。 若摄二谛门者。 初说四谛。 以苦集为俗灭道为真也。 次说十二因缘。 相生为俗还灭为真也。 后说六度中。 五度为俗般若为真也。 大品经正明三转二谛。 亦说二慧三转也。 涉有为权照空为实。 次并观空有为权。 乃照不二为实。 次照二不二为权。 照非二非不二为实。 如此转变也。 又法华涅槃者。 照二乘为权。 照一乘为实。 次照三一为权。 照非三非一为实。 次三一不二为权。 照非不二非非不二为实也。 涅槃照无常为权。 照常住为实。 每义有四句乃至因中有果无果。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也。 次明三种二谛。 一明理外凡圣于二谛。 是永无法为失。 是佛智所不照故。 经曰。 五眼不见六道众生也。 二理内因缘假名二谛。 以有为俗。 以空为真。 是因缘二谛为佛境界为得故。 佛者所照也。 三理内外相望二谛。 亦名得失二谛也。 或师云。 能见永无法故。 经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也。 能见故能化也。 故经云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也。 问。 何须说三种方言。 答。 以破病为宗。 凡生死取相为原。 如来出世先破执见后乃说教也。 初以假生假灭世谛假以破定生定灭之病也。 次以假不生假不灭药以破定不生定不灭病也。 真谛非不生非不灭药。 以破假不生假不灭病。 真俗合明假破着性病。 真俗合明中以泯病药并观性假也。 问。 破性明空之空为摄何处耶。 答。 有二说。 一祥大德曰。 属所治病不论体中也。 此师意。 但八用中破病。 体中不破病也。 二恟正大德曰。 破性明空即属体中非摄所治病也。 此家体用二中以破病也。 问。 祥师何故以体中不治病耶。 答。 用中有破治之用。 体中无破治之用。 但除其病而不治法故也。 大论释四悉旦。 一世界悉旦者。 如世界车瓶衣屋也。 二对治悉旦者。 是病药相对也。 是论云。 以不净观而治贪欲也。 以慈悲观为治瞋恚也。 以因缘观而治愚痴也。 仍可谓以空观而破有。 以常教而破无常也。 三各各为人悉旦者。 随缘说法也。 经曰。 从一法至百法千法也。 四第一义悉旦者。 非一非异非因非果等法也。 复次世界者即就缘假也。 对治悉旦是对缘假也。 各各为人悉旦是随缘假也。 第一义悉旦是因缘假者。 此因缘有二义。 一通是因缘所生法也。 二别因缘之四缘中一也。 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也。 如种子是近因。 田是远缘也。 次第缘者。 如心心数法。 前心数法灭起后心心数法。 如灭前恶心补起后善心也。 问。 灭尽定心何如。 答。 虽入灭尽定。 以要期力故能续起也。 缘缘者。 对前境时能缘所缘二缘相对也。 增上缘者。 一法生时万法不障。 万法生时一法不障也。 是法通于善恶无记三性也。 通因缘者。 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 我说则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也。 是因缘内具有三谛道理也。 因缘所生即世谛。 我说即是空即真谛。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者。 为中道第一义谛也。 问。 是三谛道理为配于三转二谛耶。 答。 若得意之者应得是义也。 何者。 是初节二谛望第二节。 犹是世谛也。 是第二节二谛望第三节二谛。 即世谛也。 第三节以配第三谛也。 入道第八问。 何经论有转反耶。 答。 中论曰。 是二谛法可坏破。 即是转反也。 又华严经曰。 佛说有无法了达非有无也。 问。 此二谛足应尽理。 何须说三谛理耶。 答。 如实所说。 若以二谛应得悟入者如此而已乎。 或为表理而不尽故须说三谛也。 故经云有谛无中道第一义谛也。 问。 是四假义应得各配四论耶。 答。 智度论中论。 是破病迟诠理急故。 为随缘假与因缘假也。 百论十二门论。 是病破强诠理劣故。 为对缘假也。 问。 何论文中有此文证耶。 答。 大论其致广博。 专释大品。 今以论二十卷将释大品初品也。 若如斯妙释大品四十卷者广有千余卷。 而缘机不堪故略说百卷也。 当知彼论破病诠理正同广博故。 为随缘假也。 若中论虽破诸见欲显实相。 故论曰诸法虽无而有二谛也。 故中论即见因缘假也。 十二门论是破病义切急故。 为就缘假也。 若百论正对缘。 故百论序云破而无执言而无当也。 中论十二门论新论不对于缘。 而豫破见了显于理。 百论亲对外将破即执之义。 北于古经之趣鹑鹏之尾类凤皇之仪。 凡愚狭心局于圣怀。 以萤火明配彼日光。 愿有心支意存博达。 欲穷智海。 化群冥。 广照古新使竭法藏。 永超鹿黑之渊。 速升无为之天。 三论兴缘东大寺真言院密律兼三论沙门圣守春秋六十二建治二年二月十二日于新禅院命他人书写毕。 真言院住侣沙门亮然(十二夏)贞享四年初夏十八日 发布时间:2024-06-16 08:02: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