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教理) 内容: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教理)元音老人著(一)佛学常识1. 什么是外道? 2. 何为感应道交? 3. 何为‘不即不离’? 4. 什么叫身内身,身外身? 5. 什么是无念? 6. 什么是无住用心? 7. 什么叫无漏? 8. 什么是无生法忍? 9. 什么叫微细流注? 10. 什么是见、定,行? 11. 对各种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12. 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13. 什么叫观自在? 14. 什么叫起疑情? 15. 悟个什么? 16. 什么是心中心法? 17. 修心中心法讲不讲成佛资粮? 若讲,指的是什么? 18. 什么是阴神? 19. 什么是密法? 20. 密宗为什么一定要灌顶? 21. 什么是现量? 22. 缘从何来? 23. 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24. 《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圣人怎么有差别? 什么差别? 25. 问︰实相念佛的要点是什么? 26. 问︰到率兜天还会退转吗? 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是吗? 27. 关于度众生,在自己尚未证悟本来以前是否可减少外缘,安心修法,以自度众主呢? 28. 何种情况不是无记空? 29. 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30. ‘法性尽地’是什么意思? 心密里如何讲即身成就? 31. 中道义有真实之相吗? 32. 有人问太虚:蛇斩二断,佛性在那一段? 33. 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好不好呢? 34. 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35. 因果也是缘起的假相吗? 36. 梦中佛事是否指没有见性的人拜佛念经做功德一类的事? 37. 我们学生读书应如何起用? 考试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38. 做功夫有什么决窍? 39. 道理说来说去是这么简单,可做起来总是走失? 40. 怎么能迅速成就? 41. 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可有此说法? 42. 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 ’的境界。 但却厌烦……? 43. 近来对一切有相佛法难以众生恭敬心,看得见的世界尚属虚幻……? 44. 如何才能振兴佛教? 45. 我想在师父出国前,与几位同修来拜见您,聆听教诲,可否? 46. 不动心,脑子是否会迟钝? 47. 我有时会用经书上看到的知识来评判自己的情况,这对吗? 48. 《大集经》里说:‘末法时代罕一得道’,这个得道是指什么? 49. 怎样理解无念为宗? 50. 处处要空,会不会落空? 51. 有人念弥陀心咒一千座后又去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52. 证到佛位还会迷失吗? 53. 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呢? 54. 我确实感到周围的众生,有我的存在。 佛感觉到吗? 55. 兜率净土与西方净土有何区别? 56. 有没有极乐世界? 57. 《净土十要》对修净土者很重要吗? 58. 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 59. 如何是戒? 60. 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 61. 世上很多人不信佛,还讥笑学佛人。 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是否很难或不切实际? ……62. 要度众生,首先自己要开悟,……。 但只顾自己修法,又不度人,会被斥为自了汉……? 63. 请问师父理上悟的和亲证的体应该是一个吧? 64. 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区别? 65. 怎样才是真性妙用? 66. 我现在知道了,一切东西全是佛性的变化。 但还会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时……。 67. 真正修行的人,知道得越少,见解越少越好。 只须依止善知识与一两部经典,……? 68. 请师父谈谈‘意生身’? 69. 现在还没有见性,能不能起用? 70. 中阴身与意生身的区别? 71. 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72. 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我等凡夫怎么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 73. 修到什么程度才能传法? 74. 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 先将心死透了,还会活得起来吗? 75. 万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 这样的话,佛性与万物岂不看作二物了? 76.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成佛了吗? 77.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怎么理解? 78.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一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到后来,见山还是山……? 79. 动念是妙用吗? 80. 虚云老和尚在高闵寺眼睛能透过墙壁,见到屋外有人小解,这能说是开悟了吗? 81. 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 82. 一切言谈举止,包括我现在提笔写信,都是本性的妙用。 其本身‘不生不灭、……? 83. 弟子认为上座按师父要求的心念耳闻,尽量多加坐;下座观心。 ……? 84. 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 85. 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 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 86. 时时与自性相应,就是和上师相应。 如法修行,上师、佛就在身边。 这认识正确吗? 87. 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 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 ……? 88. 这个无相的性体,尽管无相,但可以于无念时体会到它。 是吗? 89. 古代禅师开悟偈中曾写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这不是空有不二的注脚吗? (二)关于禅密90.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 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 91. 《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怎么归纳在十二因缘内? 92. 我认为妄心无处所,真心有处所。 93. 智慧是一下子打开的,还是一点一点开启的呢? 什么是后得智? ……94. 明心见性后,是否八识田中的种子翻腾得更为剧烈呢? 95. 心死后又活起来,怎么办? 96. 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 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 对吗? 97. 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98. 见性后为什么还要打坐? 99. 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 该如何理解? 100. 明心见性后能否修大圆满中的脱噶? 101. 本性不生不灭,是不动体。 怎么理解? 102.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弟子对见性一事有了较深的认识。 从前以为开悟以后大事……103. ‘末等于初’怎么理解? 104. 末法时期,心密复出,犹如当空红日,殊胜无比。 105. 自从拜读了您老的文章后,我对佛所说的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佛法不光靠理解,……106. 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我等凡夫怎么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 107. 我们心中法靠佛菩萨加持,这不是心外有佛吗? 108. 有人说从六识下手,易用功易成就,从八识下手,上根者才可成就。 对吗? 109. 到什么程度方可开心密道场弘法? 110. 我们初学的人是不是得先将身心化空,将‘有’先破掉,然后将‘空’破掉呢? 111. 请师父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义。 112. 为什么说‘肉眼不能见道’? 又为什么说‘肉眼能见道’? 113. 《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 谁说谁闻? 114. 憨山大师说:‘生死昼夜,水流花谢。 今日乃信鼻孔向下。 ’请解释? 115. 抱定一句话头,朝参夕究,脚跟点地,步步踏实,直教铁树开花,冷灰爆豆……? 116. 不跟语脉转,不是答非所问吗? 117. 师父一篇《往生西方关键问题》,《广东佛教》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118. 请谈谈心与境的关系,什么是内境、外境? 119. 有时自己放空无念,脑子很清明,有时散步亦可自然放空,但一晃又没有了,不稳定。 120. 入定以后是不是就醒不过来了? (一)佛学常识1. 问:什么是外道? 答:心外有法就是外道。 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究竟来说,罗汉也是外道,因为他有法可得,法执未除。 2. 问:何为感应道交? 答:此感彼应也。 念佛持咒为‘感’,佛菩萨加被行者为‘应’,彼此打成一片为道交也。 3. 问:何为‘不即不离’? 答:不即者,不就是也;不离者,离开它也就没有了也。 此乃说性相不二,色空无异也。 4. 问:什么叫身内身,身外身? 答:身内身即佛性,真身。 在认识本性后,时时保护它,到六根不为境界所动,清净了,我们的神识就出来了,不必等到死才出来。 出来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 它还是假身,是第七识。 出来后还会有变化。 第一次叫三味乐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 这时还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动中出不来。 超过五地就能出三个了。 到八地以上,就是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 动植物山河大地一切东西都能变化自在。 如不认识本性,纵然出阳神,还是有生死。 吕纯阳祖师后来见了黄龙祖师,才完全醒悟说:‘自从得见黄龙后,方悔从前枉用功。 ’道教里有住著,要到最后才能化空,气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 道教、气功是以炼精气神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精修定慧积累功德而成道。 一是有为之体,一是无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语。 5. 问:什么是无念? 答:无念不是压念不起,与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 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著。 6. 问:什么是无住用心? 答: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佛子故应身先大众干一切繁忙的工作,不可逃避现实,在工作时须应缘而作,心中不可存丝毫功德相。 脑筋里没有一点东西,空空荡荡地就像没有做过一样才是无住用心。 7. 问:什么叫无漏? 答:修行是从有漏修到无漏。 无漏是把你的一切妄想执著与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了,到了无善,无恶,无喜,无烦恼可漏了,这时就是无漏。 有一点喜乐与烦恼在,还是有漏。 你现在有妄心、妄想、妄念,赶快放下,不跟它走,把它都消光,没有东西再漏了叫无漏。 所以应一切放手,一切不要执著。 证到无漏时,十方圆明,道通具足,成就无畏妙德。 8. 问:什么是无生法忍? 答: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叫无生法忍。 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 没有生哪有死? 忍是安住不动,就是定力。 最苦的,他也不觉苦了,在牛胎马腹也不苦,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灭。 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 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 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 在六道尽管走,也是无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 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们的佛性。 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无生法。 更进一步,这无生法也不可得。 才叫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9. 问:什么叫微细流注? 答:指微细的妄念,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如水一样不停地流。 平时人都不能见,因为它流得快。 须入金刚喻定才能见它流动。 10. 问:什么是见、定,行? 答:见是见性,空悲不二;不著相就是大定,空明无依;行是指度生的行为而不著度生相,自性圆照,六度齐施。 11. 问:对各种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答:此不留痕迹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 但于无住中仍要圆现大悲妙用,开显无量功德。 12.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 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 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13. 问:什么叫观自在? 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 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 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14. 问:什么叫起疑情? 答: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15. 问:悟个什么? 答:三世诸佛也不识! 还会么? 宗下答语切忌说理,须意在言外。 现在人根机太钝,修禅定不易开悟,唯有净密双修似较合宜,此诚无可奈何之事也。 但遇有缘之志者,亦可摄受一、二以教之。 16. 问:什么是心中心法? 答: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证悟妙心。 心中心法是大圆满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开真心,彻显妙心的无上。 17. 问:修心中心法讲不讲成佛资粮? 若讲,指的是什么? 答:成佛的资粮:(一)打坐入定,除障开智慧;(二)广做善事,积累福德。 因佛是二足尊,即智慧福德二俱圆满。 18. 问:什么是阴神? 答:人家看不见你,但你自己知道。 19. 问:什么是密法? 答:打开秘密宝藏叫密法,是以三密加持来修法的。 三密加持即以本尊的身、口、意来加持。 身体不动,手结印,腿跏趺而坐,是身密;口持咒不停,是口密;意不想,不思,静静听自己的持咒声音,是意密。 能以无相密法打开秘密宝藏,见得本性,是真正的密宗。 20. 问:密宗为什么一定要灌顶? 答:灌顶是个仪式。 灌顶可以给你消业障,给你开梵穴,给你菩提的种子。 灌顶后修法,可以得到加持。 所以灌顶后往往会拉肚子或呕吐,这是灌顶的力量。 密宗要灌顶后才能修法。 21. 问:什么是现量? 答:现量者,如实而现,没有分别。 像照相机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别。 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它是现量。 坏就坏在第六识加进去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张三对我好,李四对我坏,这是比量。 我们做功夫要不分别,意识不跟前五识跑,也不随内影尘转,离一切对待,当体圆现,正量分明,即是真现量境。 22. 问:缘从何来? 答:缘是过去世所造的业感得的。 业感缘起,心动就是缘。 缘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缘起,佛土庄严,都从菩提因缘而现。 23. 问: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答:佛性就是觉性。 什么叫佛性呢? 它是成佛的根本。 还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灵真性,也叫一真法界。 它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大宝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24. 问:《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圣人怎么有差别? 什么差别? 答:圣人有位次,四圣六凡。 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不是有差别吗? 除此还有愿、悲、智、方便等缘起差别,方成之为利生的大用。 25. 问︰实相念佛的要点是什么? 答:不著相,念自性。 内照念头起处,不跟它跑即名念实相佛。 26. 问︰到率兜天还会退转吗? 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是吗? 答:没有退转,同样是阿毗跋致。 至于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 释迦佛与阿难一起修行,释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难还没开悟呢。 不管什么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进程度而定。 27. 问:关于度众生,在自己尚未证悟本来以前是否可减少外缘,安心修法,以自度众主呢? 答:对! 28. 问:何种情况不是无记空? 答:一念不生时,一切都不知道了,就是无记空。 29. 问: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答: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 一切众生,都是有情。 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 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 憨山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要将自己的情见斩断,才能生西。 ’情重生不到西方。 又,觉即菩提正觉,有情即众生。 菩萨自觉已证,以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觉有情。 30. 问:‘法性尽地’是什么意思? 心密里如何讲即身成就? 答:‘法性尽地’即修到最后,非但无法可得,连所谓法性亦不可得;非但神通不可得,连佛亦不可得,方是即身成就。 31. 问:中道义有真实之相吗? 答:非也。 真假皆不可得。 中道义乃既不废假,亦不执真也。 空假皆不住也,无取无舍也。 32. 问:有人问太虚:蛇斩二断,佛性在那一段? 答:佛性无所不在。 33. 问: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好不好呢? 答:太多就开杂货店了,这样就知解太多。 所以我们师父说在百座中不要看书,免得干扰你打坐的专一心。 知见多了,不易得定。 34. 问: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答:可往生净土,也可再来投胎做人。 要发大愿,愿力不可思议,要真心切愿,成佛度众生。 世尊发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到最苦的地方度众生。 35. 问:因果也是缘起的假相吗? 答:当然了! 唯佛一人超出因果,大菩萨还跳不出因果的圈子。 36. 问:梦中佛事是否指没有见性的人拜佛念经做功德一类的事? 答:说法度生,也是梦中佛事也。 37. 问:我们学生读书应如何起用? 考试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答: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听得清爽,记在脑子里,明白了,就是启用。 如果读书时,你想别的事情,老师讲的你没听到,考试考不出来,那就不起用了嘛! 不是死记,要懂。 ‘得意忘言道义亲’,不能死在句下。 38. 问:做功夫有什么决窍? 答:不要著神奇,玄妙,认识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当人的本性。 以平常心,处理一切事务而一丝不可得。 39. 问:道理说来说去是这么简单,可做起来总是走失? 答:佛法本来就这么简单,没什么玄妙复杂。 但多生积习,非一日可除,因这积习也非一生所积,故除起来也须长时期的精修磨炼。 学人只须时时觉察,损之又损,自有水到渠成,圆证果地之日。 40. 问:怎么能迅速成就?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还想成就个什么? 一切无求无著,但息妄,莫求真,自然归家稳坐。 41. 问: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可有此说法? 答:这好像是外道、邪门的说法。 我们的色身是业报身,不是佛报身。 你在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错误,你如此修法,直到弥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 42. 问: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 ’的境界。 但却厌烦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 为什么? 是习气未尽么? 答: 其实话已说尽,还要请他说法,说一句无说之说:到雪山无人处,无话说时,看是什么? 会么? 43. 问:近来对一切有相佛法难以众生恭敬心,看得见的世界尚属虚幻,看不见的世界又如何令人产生绝对信心呢? 答:相虽属虚幻,但不是没有作用。 所以说非空非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二边具不能住。 天空之大,世界之多,现代科学尚不能测其端倪。 只有佛眼明净,一清二楚。 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尘脱落时,所谓看不见的世界自然得见。 44. 问:如何才能振兴佛教? 答:著相的人多,无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 出家人做佛事赶经忏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 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气。 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45. 问:我想在师父出国前,与几位同修来拜见您,聆听教诲,可否? 答:一切无住,潇洒自在是大神用。 佛法精华全具于此。 此外有说,皆是魔说。 不见云门大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何必再徒劳往返,浪费精神? 还是在家安养吧。 46. 问:不动心,脑子是否会迟钝? 答:不会的,脑子反应反而快。 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著假相,为它所转而已,我们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动心,什么事情来了,一来马上就反应,更灵敏了。 妄想多了反而会迟钝。 我们做事情要善运正念,否则怎么做事? 但做事时心不住相,随缘应付,没有杂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7. 问:我有时会用经书上看到的知识来评判自己的情况,这对吗? 答:是有用的。 可以将自己的言行与经书上的道理对照,检查自己有什么不对。 寺院里早晚课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明白怎么修行。 诵晚课是对照经文检查自己,这一天的行为做得对不对;早课是提醒自己,这一天的行为须按经文所说去做。 48. 问:《大集经》里说:‘末法时代罕一得道’,这个得道是指什么? 答:解决分段生死,断思惑,证无生,超轮回而常住。 末法时代众生障重慧浅,恶习深厚很难做到。 49. 问:怎样理解无念为宗? 答:无是无一切妄念分别,念是念真如觉性。 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护它,时时刻刻见性,这是真用功。 我们用功是灵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50. 问:处处要空,会不会落空? 答: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说无有事物也,所说真空妙有! 空是空却执妄相的幻念。 不是说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显,有而不有,所以无可执著。 有人口口声声说空,但却心心著有,不行。 即使真能‘空诸所有’,不能显现大悲妙用,正是‘实诸所无’落在空无一边。 51. 问:有人念弥陀心咒一千座后又去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答:弥陀心咒就是阿弥陀佛。 心咒是佛菩萨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当于一千遍佛号。 当然也应该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因为除了深入阿弥陀佛的法界心体外,更要显现弥陀的慈悲愿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圆满成就。 所以心咒乃佛的心体妙能,佛名是佛悲愿外显,内外一致,体用不二,方能圆成净土的事理功德。 52. 问:证到佛位还会迷失吗? 答:不会的。 佛经中形容它如出矿之金,不与泥沙矿石混在一块了。 众生犹如在矿之金,不是没有金,但与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于事物。 修行断尽了无明就是去净了沙、石的纯金。 就不会再迷失了。 53. 问: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呢? 答:愿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 愿能成事。 所以修行须发大愿,要成佛度众生,即不怕艰难困苦,勇猛精进,遇任何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 人如果没有愿,碰到困难就不肯修行了。 我们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发成佛的大愿。 成佛必须靠众生,佛是福德、智慧两足尊。 没有大愿,不做度众生的事,福德从何而来? 54. 问:我确实感到周围的众生,有我的存在。 佛感觉到吗? 答:佛是圆觉遍照,圆证普利。 如果他有此感觉,就不是佛了。 以你的凡夫心去度量佛的心,大错了! 55. 问:兜率净土与西方净土有何区别? 答:是一样的。 兜率净土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土。 释迦佛是从兜率天下降的,将来弥勒佛也要从兜率天下降,而且将来的佛都要从兜率天下降。 我们这个劫是贤劫,有千尊佛出世。 释迦佛是第四尊佛,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 一切佛都从兜率内院下降。 所以许多禅宗大祖师都是上升兜率内院去。 西方,东方都不出我们本性之外、西方的净土和兜率净土无二无别。 56. 问:有没有极乐世界? 答:有。 但非实有,乃真空妙有。 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可执著。 阿弥陀佛也要退位的,由观世音菩萨继位。 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还要好。 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大,他早已成佛,为度众生而现菩萨身。 但他也要退位的,由大势至菩萨继位。 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57. 问:《净土十要》对修净土者很重要吗? 答:《净土十要》实为修净土的重要典籍。 惜今人多不重视,只贪便利,说什么散心念佛亦能生西。 因之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不免手忙脚乱,不能生西。 58. 问: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 答:心体没有两样。 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 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 理明,事跟不上,没用。 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 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现,执为实有,而生事相的净土,亦得极乐庄严的受用。 二者心空无住,证无生正定,了见思惑,则入方便有余净土。 三者,以广大菩提悲愿,普行六度万行,四相顿空,实报妙现,则生实报庄严土。 四者,果德圆极,三身圆证,四智圆明,寂光圆常,则生常寂光净土。 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净土之德,则离真净土远矣! 59. 问:如何是戒? 答:戒者,戒你心不妄动而易于入定也,故最要紧的是心戒。 心不为境界所动,于一切境,无染、无著是一切戒的根本。 再由不动的妙心起饶益众生的大悲方便,处处摄受利济,方能具足一切戒的功德。 60. 问: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 答: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开智慧。 ‘佛’者,乃觉悟不著相之人也。 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 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 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又能成为道上的增上缘。 61. 问:世上很多人不信佛,还讥笑学佛人。 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是否很难或不切实际? 是不是只救有缘众众生? 答:发愿要广,不可分别有缘无缘以及亲疏远近。 至于能否得度,这就须看因缘如何了,佛亦不能度无缘众生啊! 62. 问:要度众生,首先自己要开悟,要有神通。 否则谈不上度人,人家也不信你。 但如果只顾自己修法,又不度人,会被斥为自了汉。 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你的观点错了。 现在自己修法正是为了度人而修的,不是为了自己寻快乐而修行,这就是菩萨心肠的大乘法。 反之,只为了自己出苦海,不顾他人即为小乘法。 另外,度人不在神通,而在道眼明正,不致指人入歧途。 假如以神通来度人,那么外道与魔王都有神通,他们都能度人吗? 你们修法都著神通,这是大错! 须知成佛不在神通而在开发般若! 63. 问:请问师父理上悟的和亲证的体应该是一个吧? 答:对! 体虽无异,但事用不同。 理悟的只是知解,遇事则非,证悟的,则能遇事不惑,对境不动。 64. 问: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区别? 答:等你定功深入,睡著亦是了了分明的,而不是昏昏沉沈的。 65. 问:怎样才是真性妙用? 答:做事而不著相,不起二念,做等于没有做,这就是真性的妙用。 乃至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等,都是自性的全体大用。 66. 问:我现在知道了,一切东西全是佛性的变化。 但还会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时感肉体上的痛苦。 碰到物质上有障碍时,亦作不了主了。 答:你还是著相心未曾空啊! 而且定力很差,你应该多打坐,培养定力。 理解是妄识,不管用。 必须将你身心世界化空,那才行。 真正保护心不随境界转,走路也会脱掉,没有个‘我’在走路,没有马路,没有汽车,照样会到目的地。 真做功夫时,睡梦中也会脱掉。 解悟不行,一定要证悟。 要透得过,一定要好好做功夫。 67. 问:真正修行的人,知道得越少,见解越少越好。 只须依止善知识与一两部经典,而不必广研经论,老实参禅念佛,必能大事成就。 这种说法对吗? 答:修法不是不研习经论。 不懂道理,怎么修呢? 这种说法是怕人著在文字里,钻牛角尖,不去实修,而耽误了修行。 如能在精通教理后,一切放下,不再执文字相,而脚踏实地的去修,那是最好了。 68. 问:请师父谈谈‘意生身’? 答:意生身个个都能出,它是从第七识生出来的。 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时,它就出不来了。 现在我们六根不清净,乱动脑筋,见相著相,就把它封住了。 等你清净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来了。 做气功做得好的,心清净了,也能出来。 不过只能出一个,还不能够要出就出。 入三昧时能出,不入三昧时就不能出。 69. 问:现在还没有见性,能不能起用? 答:一切时用都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否则怎么会讲话,听话呢? 这就是启用啊! 我们在作用中不住相就是妙用。 坐在那里不动,不起作用。 要灵活,要认真做事而不著相,这就是起用。 70. 问:中阴身与意生身的区别? 答:两者不同。 中阴身是前身已死,后身未形成,还没有投胎时的阴身。 而意生身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 是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的菩萨身,意生身有三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 71.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 如你没有识得本性,著相的,就是灵魂。 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 魂与魄也有区别。 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 魂是阳气,魄是阴气。 人身上都有阴阳,阴极、阳极。 凡夫身上光明的一面只有三分,黑暗的一面有七分,所以要将黑暗的一面,执著的习气化掉。 纯阳祖师叫纯阳,即阴气都消光了。 著相出不了三界,著了阳神还是有生死,须一点都不著才好。 72. 问: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我等凡夫怎么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无明,并能住六道里而度生呢? 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破尽无明住六道里度生,而是看各人所证深浅,随自己愿望往生净土或随众生住世。 73. 问:修到什么程度才能传法? 答:修法人真正开悟证道,才有资格传法,‘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你不是过来人,不知道路径怎么可以乱传人。 修法过程中有疑问需要人指点,如行人在十字路口向那里转弯,要人指点,你自己没过这条路,怎么能瞎指点人,岂不是以盲引盲,一齐走向地狱去了。 74. 问: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 先将心死透了,还会活得起来吗? 答:心死透,是死去你的执著,不是死去你的妙用。 用功过程中应注意适度锻炼。 你心在事物上真正死透,不粘著了,当下神用就一起现前了。 75. 问:万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 这样的话,佛性与万物岂不看作二物了? 答:万物皆空,佛性不空是对初学佛人讲的;万法即佛性是对悟后人说的。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76. 问:‘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成佛了吗? 答:誓不成佛,是誓不取佛位。 如果地藏王菩萨没有佛的资格,他怎能到地狱去度众生? 怎能度化十方的菩萨成佛呢? 他有佛的资格而不取佛位。 其实在地藏王菩萨看来,地狱本来是空的,《心经》讲诸法空相嘛! 而且无佛可成才真正成佛! 77. 问:‘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怎么理解? 答:世间法都是桑田沧海,瞬息万变,不常久。 我们的身体也不常久。 苏东波在《前赤壁赋》里有两句说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你们看水和月亮,水在哗哗地流,水尽管在流却没有减少啊。 同样,月亮虽有圆缺时,但也没增减啊! 这就告诉我们,事相就是如此,这不就是常住吗? ‘是法住法位’,就是说一切事相离不开真性,真性常住,世相也常住,世间只是因缘变迁而已,都是假相。 78. 问: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一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到后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怎么理解? 答: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时候,无所见,一切不著。 反过身来,噢,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法尔如是,没什么玄妙。 于是随缘自在任运无碍了。 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断灭了。 山水都是本性的显现,一切色相都是我们佛性变现的,都是妙用,那么自然就不著相了。 79. 问:动念是妙用吗? 答:是,动念都是妙用。 具体说,动念不住相就是妙用;动念住相是妄想。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就是妙用。 用心时没有心,要‘常用恰恰无’,动念不住相,那是海印放光。 80. 问:虚云老和尚在高嚰寺眼睛能透过墙壁,见到屋外有人小解,这能说是开悟了吗? 答:这不是开悟,是色蕴境界。 不能执著,一执著就要入魔了。 虚云老和尚在自传中写道:顿断疑根,庆快平生。 这八个字才是写的茶杯落地,疑根顿断。 81. 问: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 答:它没有图像,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 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 可以用佛号,也可以用咒来保护它。 禅宗大慧杲祖师就是用我们心中心法大随求陀罗尼保护自己。 禅师都会念咒的。 憨山大师说得很明白,历代禅师都秘密持咒,任何一宗都离不开密法。 82. 问:一切言谈举止,包括我现在提笔写信,都是本性的妙用。 其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种灵知觉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则为见性。 对吗? 答:不对,这只是理解,不是见性。 这种理解,遇事不得力,无用。 见性悟道首先要将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后还须在事上透得过,如遇事透不过,亦不为见性。 如果事上透得过,但住于空灵而不开显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见性。 83. 问:弟子认为上座按师父要求的心念耳闻,尽量多加坐;下座观心。 知行住坐卧,念佛持咒等都是自性所为,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对吗? 答:对,又不对。 对者,须努力用功修持,不可轻忽。 不对者,在‘尽可能让真心常现’一句,因为真心无隐藏,时时在你面门放光。 你既知一切举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岂不是时时现前,还用什么‘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呢? !84. 问: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 答:不对! 本性不会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阳被乌云遮盖而不现一样。 精进用功只是绵密保护。 用功时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不用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叫真精进。 85. 问: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 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 答:不对! 古人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 须不著一切相,随缘起用才是。 灵知觉性亦不可著。 在觉知上用功更是大错。 86. 问:时时与自性相应,就是和上师相应。 如法修行,上师、佛就在身边。 这认识正确吗? 答:对! 87. 问: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 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 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 答:不是将此灵觉扫光,而是不住此灵觉。 以不住故,即无能觉与所觉,故归无所得也。 有个觉知的光景,早不是了,还说什么空空然? 88. 问:这个无相的性体,尽管无相,但可以于无念时体会到它。 是吗? 答:不对! 不仅于无念时体会,更须于作用事相上体会。 因作用与事相皆是自性的显现,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离。 若仅于无念时体会,岂不落死水一潭么? 89. 问:古代禅师开悟偈中曾写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又:‘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这不是空有不二的注脚吗? 答:不可一概而论。 上偈的‘我今不是渠’,须认清宾主,不可禙侗颟顸认为是不二。 当证体时,一物不立;但启用时,物物显现而不住。 证体启用合起来即是‘山河大地是如来’了。 证体不是住在真如位上不动,死在那里,而是活泼妙用,应物随缘而无所住的。 (二)关于禅密90.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 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 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 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 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 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91. 问:《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无明’,已破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无明亦不立,这两句应该已到最高佛位,怎么归纳在十二因缘内? 答:说无无明尽者,正是扫其悟迹,去其法执,归无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92. 问:我认为妄心无处所,真心有处所。 答:不对,妄心执境,故有处所。 真心无物,无所不在,故无处所。 93. 问:智慧是一下子打开的,还是一点一点开启的呢? 什么是后得智? 明心见性与开大智慧有什么关系? 答:小悟无其数,大悟十八、九。 由小而大,而彻。 但这也无一定的规范,不须渐进。 后得智是对根本智说的,是启用的智慧。 即于得根本智后,起用度生,磨光自己的习气,启发神通。 随众生不同的根性,说不同的法,是度脱众生之妙智也。 94. 问:明心见性后,是否八识田中的种子翻腾得更为剧烈呢? 答:种子翻腾包含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 到彻悟后,即无种子翻腾了。 所以我叫你不要得少为足,须慢慢在境上打扫习气,将这些污染种子去光,以臻彻悟之境。 95. 问:心死后又活起来,怎么办? 答:难免的。 师祖在《解脱歌》里讲:‘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只如此。 ’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则又心动了。 我们修法时有:‘大悟十七八,小悟无其数’的历程。 96.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 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 对吗? 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 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 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 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 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一点儿不著相,一点不追求才行。 97. 问: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答:念起不随是有点小成绩了,能受生自在了。 但不演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断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 到了法身正位还要向上,要离开这个位子,著在这个位子还不行。 修禅人:‘朗月当头时,尤是阶下汉。 ’要月落时相见,才是全体圆明。 98. 问: 见性后为什么还要打坐? 答:那没有一定,假如执著的习气还在,定力不够,保不住才要打坐增加定力以透重关。 (有人说我一打坐觉得妄念比平时多。 不是打坐妄念多了,而是打坐了,你才看见妄念。 不打坐时像一盆混水,有泥沙看不见,打坐之后水静下来了,看见泥沙了)。 99. 问: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 该如何理解? 答:不错,这能知的是谁? 你知道了本性,不是众妙之门吗? 大鹏金翅鸟一飞万里,全靠脚下点地的一点劲。 我们修行全靠这个‘知’。 后来人执著在这个‘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对了。 所以祖师说是众祸之门。 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法无定法。 100. 问:明心见性后能否修大圆满中的脱噶? 答:大圆满中分二步,(1)‘彻却’就是‘立断’。 (2)‘脱噶’是顿超,身体化虹光。 要住山闭关修。 你们年青人往往好高鹜远,你们能于见性后,进一步刻苦用功修吗? 101. 问:本性不生不灭,是不动体。 怎么理解? 答:它没有来去,所以叫不动体。 没有生死,没有方位,但能随缘显现。 这个人要显男身才能得度,那就显个男身去度他;那个人要以女身得度,那就显个女身去度他,随缘变现。 真成道,牛胎马腹也能去,但本性无有变异。 102. 问: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弟子对见性一事有了较深的认识。 从前以为开悟以后大事已了毕,除习气只是个次要的过程。 现在才真正知道见性只是刚断了见惑,充其量也只做到了理上明白。 习气依然还在,境界来了照样会动心,透不过去。 欲真了生死还需继续努力,万万松懈不得。 待破尽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后大事方才了毕。 如以为自己现在生死已了,那是自欺欺人,瞒那阎王老子不得。 答:来函所说甚当,见性有悟与证之别。 真正打开亲见本性者,只断见惑,未断思惑,故生死未了。 须悟后用功,断尽思惑,才能了分段生死;更须上上升进,破尘沙与无明惑,方了变易生死,非一悟即能了生死也。 近来人心多躁,以为开一点知见即为见性,不再用心修了,真是荒唐之极! 103. 问:‘末等于初’怎么理解? 答:即最后成道了与当初没有学佛一样。 当初学佛时六道轮回,最后也是六道轮回,但不是被业障所牵,而是大愿所致。 在六道中度众生,不著境界了。 从现象上看是一样的,但实质不同。 初学佛在六道里受苦,后来认识这些境界是虚幻的,就不受苦了。 不受一切受,是正受,这就是三昧。 其实本无生死,来去都是假相。 又,初发心时所见之道与末后所证之果,完全一致,所以《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可见初见道的根本智对于末后成就是何等重要。 104. 问:末法时期,心密复出,犹如当空红日,殊胜无比。 答:心中心密法是密法中的心髓部份,是大根器人才能修的。 105. 问:自从拜读了您老的文章后,我对佛所说的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修行。 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应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亲证本来面目。 只是理解不务正修,那是谈食不饱的。 106. 问: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我等凡夫怎么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无明,并能往六道去度众生呢? 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住六道里度生,而是看各人修证的深浅,随自己愿望是往生净土以了手,或随众生住世度生。 107. 问:我们心中法靠佛菩萨加持,这不是心外有佛吗? 答:佛是有的。 如释迦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燃灯佛……,都是有的。 但千佛万佛共一体,法身是一个。 学佛的人必须做到理事不二、自他不二。 108. 问:有人说从六识下手,易用功易成就,从八识下手,上根者才可成就。 对吗? 答:这话大错特错! 从六识下手不易掀翻妄识巢穴,成功很难;从八识下手易于掀翻妄识巢穴,有事半功倍之效。 净土宗有些人,不识其他宗的优点,而且叫人散心念佛也能生西,这不知害了多少人。 我们修法并不一定修几种法,随人喜欢,要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法专心致志地去修。 心中心法是集禅、净、密于一体的。 经文中说:第四印可以于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随缘往生十方净土。 由此可见,修心中心法即是修净土,而且可以上品上生。 109. 问:到什么程度方可开心密道场弘法? 答:好好用功,能纵横自在,遇境不惑,顺逆无拘时,自开心密道场,即能大弘圣教矣。 110. 问:我们初学的人是不是得先将身心化空,将‘有’先破掉,然后将‘空’破掉呢? 答:修心中心法,你只管修,到一定时候,一下子就爆开了,身心世界全化空,空也不可得。 但你不能求爆开,有这个妄心,就遮住它了。 111. 问:请师父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义。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影子都是假的,我们这个佛性是连影子也没有,无相的。 要反过来认识到影子是你自己的佛性所起的妙用。 如果反不过来,去认影子就倒楣了。 譬如这房子、椅子、桌子等等东西,都是我们的影子。 你要执著它不就倒楣了吗? 但是影子可以起妙用啊! 房子可以避风寒,衣裳可以遮体保暖,桌子可以工作、吃饭,这不是起妙用吗? 但你不能执著它,跟著影子跑就坏了。 影子就是心中起的妙用,影子都是我们心中所显现变化的。 不是说没有影子,因为这个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能起妙用的。 我们具足法报化三身,不是只有法身,法身是体啊,它要起诸现象起诸妙用啊! 如果不能起诸现象,不能起用就不值钱了。 打坐不是死在那里不动啊,死在那里不动,那有什么用? !所以要起诸妙用。 但是,要认识体,不认识什么是体,你怎么起用? 著相是不得了的,造业生死。 你明白这个能起各种妙用的本体,不著相了,它就不造生死业。 迷体著相,就造生死业,这是不能推翻的定理。 又相由性造,相是幻像,但不离自性,故见相即是见性,性相不二,全妄即真,关键在不要粘境著相。 若能念而无住,用而不著,即是解脱法门。 112. 问:为什么说‘肉眼不能见道’? 又为什么说‘肉眼能见道’? 答:我们初见道时,肉眼不能见道,因为法身无相,肉眼怎么能见道呢? 它是心地法眼,就是用无眼之眼,用智慧眼来体会。 反过来,肉眼能见道,就是见相了,一切相都是我们心中显现变化的。 肉眼见道就彻底了,就能够从体起用了。 体相用…法报化三身都有了,不是只有法身,而没有报化身。 一开始不能说肉眼见道,只好说心地法眼才能见道,肉眼不能见道。 反过来肉眼见道,就圆满了,体相用都有了。 无可取无可废,无可取…都是影子,得不到;无可废…都是自己心中变化的,无可废离。 佛教讲的圆满,一开始只好这样讲,法身体无相,见到一切相都不对;反过来,要现种种相,起种种妙用。 113. 问:《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 谁说谁闻? 答:只是无相,不是无说,不是无闻,一切没有就落断灭空了。 常住真心无相,犹如虚空一样。 因空故,一切东西都能容得下。 法身犹如虚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就有落处。 说法也是,一有知见分别就有落处。 所以,最后就以无说无闻来破言说的执著,归于无相灵活妙用。 114. 问:憨山大师说:‘生死昼夜,水流花谢。 今日乃信鼻孔向下。 ’请解释? 答:是说今日乃明本分事也。 昔日为生死昼夜,水流花谢等梦幻事所迷。 今日幸何如之,亲证本来面目,不费丝毫力,即是目前的自然景物也。 本分事,本来如此,无有丝毫奇特,不用费心探索寻觅。 故只须一切放下,愈用力愈不是,越轻松越好也。 115. 问:抱定一句话头,朝参夕究,脚跟点地,步步踏实,直教铁树开花,冷灰爆豆。 始信宗门中,有奇特事在。 虽然如此,须具通方手段,始能定界外乾坤,要有作家眼目。 何为通方手段? 答:一通宗通教;二识诸方设施门庭之妙要;三,识各方来参者之根器;四,随宜教以相应参究之话头。 116. 问:不跟语脉转,不是答非所问吗? 答:禅宗机锋,主要是不能落著,如水上葫芦,按著便转,故谓之‘转语’,不是答非所问。 不跟语脉转是要针对问题答,但又不著相。 举个例子:如问你们镇江金山寺宝塔有几层? (有人答:七层,上师不许。)你要离开宝塔来答,又要针对这个问题。 怎么答呢? 你可以打个○反相,反问对方‘这有几层? ’你功夫到了自然会答。 117. 问:师父曾写过一篇《往生西方关键问题》的文章,《广东佛教》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请师父谈谈您的意见。 答:这篇文章我已看到,意思是:你提的要求这样高,吓得别人不敢修净土宗了,你这不是害了别人吗? 其实我并没有否认带业往生,不少人错会了,以为带业往生就不必用功,莽莽荡荡的就可往生西方了。 这去得了吗? 莲池大师说过‘念佛者多,生西者少。 ’念佛不痛切故。 我这篇文章不是否认带业往生,而是要大家好好用功,做到一心不乱。 《弥陀经》说:‘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才得生彼国。 ’我看到很多人,没有功夫,临终时佛号提不起来,昏迷了。 还有人说:‘痛死了,还念什么佛? !’试问这样怎么能带业往生呢? 所以要看问题的中心,做到功夫成片。 一心不乱并不困难,能够时时刻刻绵绵密密地在心中念‘阿弥陀佛’,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不乐,遇到再坏再烦恼的境界也不烦恼,仍一心念佛,心不动摇。 这要求并不高,带业是对的,加重语气说,一个人修到等觉菩萨,他还有业在。 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在,无明就是造业的因,有无明才会造业。 藕益大师也说:要有‘信愿行’,就是要人在真信切愿上做工夫啊。 只有‘信愿’而不‘行’不能成就,就像鼎有三足,缺一不可。 ‘行’能概括信愿。 ‘不行’,就是空信,空愿,不是真信切愿。 不做功夫,怎么能带业往生? !这才是真的害人! 知见已正,至于功夫做到那一步,就有品位高低的差异,与不做一心功夫的人自有极大之不同。 118. 问:请谈谈心与境的关系,什么是内境、外境? 答:境,就是我们思想起的幻境。 一个念头起,就有一个影子。 心就是境,境就是心。 没有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没境了。 果能把心境消光了,就好了。 ‘心境顿消溶’就是一下子心和境都消光了。 打坐时,能念所念一起脱落,心与境都没有了。 内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思想,外境就是山河大地。 ‘方明色与空’并明白这就是我们自己本性的显现,学佛就是学这一点。 119. 问:有时自己放空无念,脑子很清明,有时散步亦可自然放空,但一晃又没有了,不稳定。 答:自然放空很好,没有就让他没有,自然不住,否则是死定。 120. 问:入定以后是不是就醒不过来了? 答:没有的话,你现在还做不到醒不过来,现在你定的时间不会长。 要入定时间长,须经过几次入灭受想定才行,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刚开始灭受想定也不是很长,顶多定一二天。 慢慢可以加长,一个星期,十几天,半个月,一个月,那以后可能一下子定得时间长了,但也不是一下子长多少年,这不可能。 有些人对能入定几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很羡慕。 但是要知道这个灭受想定不好,那是死定。 叫死水不藏龙,不起妙用,没用。 大定是活泼泼的,在境界上能大用,对境不粘著。 无住才是大定,才是真定。 要时时刻刻在定中,大定是无出入的。 有出定和入定都不是真定。 禅宗有个公案,一个女子在释迦佛前入定。 文殊菩萨走来一看,哎哟,这个女子不像话,怎么坐在佛前入定了;要拉她出定。 他对这个女子弹指,不出定。 又把她举到三十三天,不出定。 再把她打到十八层地狱,还是不出定。 释迦佛说:下方有个罔明菩萨能叫她出定。 正说著,下方的罔明菩萨来了。 这位菩萨在女子面前也是一弹指,她就出定了。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为什么不能叫她出定啊? 而罔明菩萨却可以呢? 有人说是缘的问题。 不相干! 问题在不能起知见。 文殊菩萨起执见了:‘这女子怎么能在佛前入定? ’这个执见不能起。 文殊菩萨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能起执见,这是表法的。 罔明是什么意思呢? 罔者,不可得。 就是一切聪明智慧不可得。 所以没有这些执见,一弹指就出定了。 所以要把你的聪明打掉才行。 老子说:‘掊击尔智’就是说:空掉你的世智聪辩,要心空空的,就能证大道。 发布时间:2024-06-17 08:09: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