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心义略记 内容: 五心义略记《大正藏》第71卷No. 2318No. 2318五心义略记卷上兴福寺释清范抄章。 率尔等五心解曰。 问。 名五心意何。 答。 五是其数。 心即是名。 梵云质多。 此翻名心。 心是种种义。 或是集起义。 性类多种集起诸法。 故说名心。 随胜显说。 偏目第八。 今就通义。 诸识皆是心。 此起位唯有五种。 非九非四故云五心。 问。 若尔。 大小二乘又如此乎。 答。 小乘之中诸部不同。 若依成实(经部)明识·想·受·行四心(前三无记。 第四通三性。 又初通六识。 后三在意)若正量部明了论亦立四心。 一初至识。 二随行识。 三决行识。 四大六识。 若上座部立九心轮。 一有分识。 二引发。 三观见。 四寻求。 五贯彻。 六五立。 七势用。 八变缘。 九还是有分识也。 问。 初有分与第九有何差别乎。 答。 寂章第十门云。 体用何别而重立乎。 若无用重言。 应亦言三。 便至无穷(云云)此破彼文也。 但彼部意趣勘而可知之。 问。 五心者。 六释中何。 答。 五心者带数释也。 若但云心非六释也章。 略以十二门分别等此别门也。 寂章中合为十门矣。 一列。 二出体相。 三识位有无。 四刹那多少。 五生次乱不。 五诸心对辨。 七初后广略。 八性量所摄。 九引生总别。 十问答料简也章。 第一列名一率尔二寻求三决定心四染净心五等流心解云。 问。 何故名率尔余亦尔。 答。 率尔者。 犹忽然也。 谓此初心忽然堕在所缘境中。 寻求心者。 寻谓思寻。 求谓推求。 决定心者。 决谓决断。 定谓印定。 染净心者。 染谓不善有覆。 净谓善性无覆。 等流心者。 等谓均等。 流谓流类。 问。 此言心者。 又摄心所乎。 答。 寂法师云。 当知心言亦摄心所。 定相应故。 或心是至胜故偏名。 若心王名心是当体名。 若数法名心。 从胜为名。 问。 六释中何。 答。 □持业释。 以率尔等即是心故章。 瑜伽第一(乃至)身识亦尔解云。 此引论文也。 问。 彼论正文何。 答。 如此文但所引文中。 善不善转文。 次下有而彼不由自分别力。 乃至此意不趣余境。 经尔所时眼意二识。 或善或染相续而转之文。 问。 何故章家脱落引之。 答。 后门辨故。 问。 论文意何。 答。 此文意约六识辨五心也。 但五识率尔虽引生意而五等流。 但依意力方成善恶也。 浮丘师云。 以五识不能寻求决定故。 唯是无记寻求等是意识故略不说五也。 意至下可准知之章。 由初三心(乃至)实兼后二。 解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初三心同无记性性类同故。 论但言三心。 后二心不定故。 理实兼后二也。 问。 此约何位乎。 答。 是依未转依位转依之后偏善性故。 此依中容境说。 若遇强胜境并通三性也。 问。 如何中容境强胜境乎。 答。 先德云。 若已串习境为弱劣。 不起率尔寻求故。 未串习中最难知境为强胜境。 若稍易识为中容也。 问。 章家但有此义乎。 答。 瑜伽抄云。 初说三心者。 诸心生时多起三故。 后二心不定故。 加前为二释耳。 问。 廓法师云。 前三无记故说三。 而染净心亦有无记。 与前性同故略不说。 此说可正乎。 答。 善珠僧正难云。 若染净心亦有无记。 而前三摄不别说者。 决定心亦与前同性。 不应别说今案廓法师意理亦可尔。 何者至于决定心偏是无记性类同故。 三中摄之。 但染净心通三性。 其中无记又属前。 无记故略不说其义。 故知破意难知章。 第二辨相者(乃至)亦名率尔解云。 此明眼识及意。 但率尔初总标。 后引证文。 此初也。 问。 率尔五俱第六意识,必是率尔。 答。 私云。 不定在定闻声。 彼唯善性非率尔故。 问。 此说可正乎。 答。 秋篠僧正破云。 论约多分。 但云无记。 若在定位亦可通善心故许。 率尔亦通善性。 故五俱意识如率尔也。 此定中闻声之义。 至下门可知之章。 故瑜伽论第三卷云(乃至)寻求等摄故解云。 此引论证也。 见论文有唯缘过去境之文不成证故章家略之。 有故等生等九字章家文也。 问。 论文意何。 答。 慈恩抄云。 此有二说。 一云意识非强分别而任运生。 不在定中而散乱生。 若缘不串习境不与别境故等俱生。 尔时意识创缘于境名率尔。 堕心无希望故不名缘中有。 缘未来虽或缘现在。 但是曾得境种类故名唯缘过去境。 此说独生意识。 初率尔心所起行相。 缘于过去境种类故名缘过去。 若强分别及在定心缘串习境。 与现等俱此意识率尔心缘世不定。 今案此文意。 唯缘过去境之文。 属上释之故偏说独生意识也。 章文证不成之。 二解名率尔堕心已前释意识率尔。 堕心从未来前来未释意识率尔故。 若强分别及定心辨惯习境。 有欲等生。 尔时意识不名率尔。 若任运等乃至无欲等生方名率尔故。 前来未说意率尔心故今说也。 其意识率尔心缘现在境。 其理何疑。 说过去便招妨难。 故应长读。 唯缘过去下摄属寻求决定二心(云云)今案此后说。 唯缘过去之文属下义也。 故且就后说章文引证能以成之遁伦集(云云)三藏解云。 西方有三说。 初师云。 意识率尔唯缘过去曾所缘境。 今案。 此说独生意识。 章之证不成之。 次最胜子难前师云。 如佛菩萨神通等心。 任运而起率尔之心。 或缘现在或缘未来。 而言率尔任运心唯缘过去者不然。 故意识任运率尔之心通缘三非世法。 唯缘过去下文乃属下义(今案。 此通说也。 成章证文)第三师云。 意识率尔唯缘过去境。 以缘不明了故。 次起五识。 与五识同时分别意识。 或寻五境。 或定五境。 既与五识同时意识故。 唯应说缘现在境(就此师义但说独生意识之文也。 不成章证)补阙加第四解。 遁伦新义也。 而言意识率尔。 若缘赖耶本境名缘过境。 若缘自境相分义边。 唯缘现境故(此师意。 分所缘境故通二之义显然。 章证不成)问。 今见西方三解及钞初解。 皆就独起意识释。 而今章主引之证五俱意率尔乎。 答。 意识任运等者。 证同时意识也。 唯缘过去等下。 乃证五后意寻求等心也。 今案。 章家前后引文至理必尔。 僧珠之救又以如此。 问。 率尔有几。 答。 寂法师云。 有三种。 一五识率尔。 二独意率尔。 三五俱意率尔。 其义可知章。 又解深密经(乃至)初堕境故解云。 引证成也。 但故眼与意下。 章家成意也。 问。 经文意何。 答。 眼等五识虽无分别。 而依分别意识而起。 即以第六为分别根。 方乃得转故。 彼经云。 若于尔时一二三四五诸识转。 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 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问。 故俱与意等文心何。 答。 章家结也。 僧正云。 率尔三中暂略独意率尔。 举初二以示心相也。 今案。 寂法师以瑜伽证独意率尔。 以深密证五俱意率尔。 但至于章主者。 以瑜伽正证五俱意率尔。 傍证独意率尔。 又以无妨。 准抄二释故作此解章。 此虽初缘(乃至)希望境故解曰。 此明寻求心也。 问。 欲心所行相何。 答。 唯识论云。 云何为欲。 于所乐境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此所乐者。 谓可欣境非可厌事及中容境。 又此欲所乐者。 谓所求境非中容境。 又欲所乐者。 谓于所观境于一切事。 欲观察者。 有希望故(云云)第三所观境为正义之章。 *虽寻求已(乃至)印解境故解云。 此明决定心也。 决定心时与胜解俱转。 决定印解。 先所寻境故云印解。 问。 胜解心所行相如何。 答。 唯识论云。 云何胜解。 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为业。 谓耶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 由此异缘不能引转。 故犹豫境胜解令无(云云)问。 就决定心若知定善定恶。 应名染净心。 何名决定心乎。 答。 周云。 此但知善恶心。 未起染净。 故亦无失章。 决定已识(乃至)染净心生解云。 此明染净心也。 问。 取正因等相意何。 答。 瑜伽第三云。 即此邪正俱相违行由思了别。 问。 此文心何。 答。 邪正等行者。 即身语业。 此行之因。 即善恶境由了此境相故。 思作诸业起善恶等。 故言取正因等相。 问。 于怨往恶等心何。 答。 于所憎境起瞋等染。 于可爱境起贪等染。 或翻此起无瞋等净。 于可憎爱能忍能离。 故于中于舍住乎等心也。 问。 中容境上三性心中住何心乎。 答。 取彼相故住无记心。 问。 若尔何章中云起舍心乎。 答。 无记名舍也。 凡舍有四。 一受舍。 二善中舍。 唯识云。 精进三根令心乎等无功用住为性。 三心举舍中舍。 以惠为体(如疏第七)四无记性所名舍。 如大论说根律仪之能住善舍及无记舍。 问。 染净境上取邪正相者。 且如菩萨于怨境能生大悲善心。 若取邪因者。 何不起恶乎。 若取正因相者。 何名怨境乎。 又不孝之子于恩爱思作怨恶相。 若取正因者。 何作怨心耶。 若取邪因相者。 何称观境乎。 故知善恶二境元无守相。 只随能缘之心境随可改变。 若许尔者。 何论中依乱相故(所缘境)有乱体果。 若无余亦无乎。 答。 正因等相元来所定不妨。 随善恶心之强分别。 于怨取正。 于亲住邪矣。 问。 何故不名三性心名染净心乎。 答。 染者不善有覆。 净谓善性无覆。 自名染净。 三性义尽。 问。 无覆名净者。 法执岂是净乎。 答。 望菩萨不名净无妨。 问。 染净心者。 染净并生耶。 答。 二合说之。 非染净并。 如云世间云奴婢也章。 由此染净(乃至)名等流心解云。 此明等流心也。 问。 文意何答。 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眼等识。 或染或净等前流为等流心。 问。 约等流心若有几乎。 答。 有三类。 一谓五识等流。 二同缘意识等流。 三独生意识等流。 此且举五识等流也章。 云如眼识生(乃至)耳等识亦尔解云。 此结等流心也。 今案。 寂章辨行相门。 初辨体相故。 彼章之体相门云。 若自性体识蕴七心八识为体。 若相应体四蕴意处七心八识法处法界小分五十一心所为体。 但今章云辨相门何阙体相乎章。 第三八识有无者(乃至)非恒续识解曰。 此门之中总论八识之有无。 合有粗细之说。 此初粗相各文说也。 问。 何故大论但于六识说五心乎。 答。 六识三性改转故。 又间断故。 依前后法说五心故。 且论随粗相也。 问。 何故六识三性改转乎。 答。 此六转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是善性摄。 与无渐等十法相应不善性摄。 俱不相应无记性。 三性改转准之可知。 问。 若尔何故必依三性改转之识建立五心乎。 答五心之中前三无记。 第四第五并通三性。 故建立改转之心。 有改转之识也。 问。 何故六识云间断乎。 答。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 故起时少。 不起时多。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 由违缘故有时不起。 但除五位故说间断。 问。 何故依间断之识建立五心乎。 答。 凡五心者。 前后心故。 又非相续故。 问。 七八有何失不说五心乎。 答。 第八识恒相续。 行相微细。 所藉众缘一切时有。 自曾间断之识。 因位一类是无记性。 自非转易之心。 第七末那虽有染净转易之义。 而恒相续前后相似。 不说五心。 故大论中且依粗细不说七八”章。 然第七识(乃至)可说具故解曰。 自下细相齐文之中。 说第七具心也。 问。 第七具几心。 答。 且约末转依之因位具三心。 所谓决定染净等流心也。 问。 何故无率尔。 答。 此识但缘藏识见分非余。 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一。 故任运一类境无改变。 凡遇不串习之境起率尔。 故未转依位无率尔也。 问。 若尔生欲界现行末那即欲界系。 乃至有顶应知亦名。 初生之位有界地易。 何无率尔乎。 答。 虽界地易而所缘识类相似故。 缘境任运恒无改变。 故无率尔。 问。 第八见分随境宽狭而有率尔心。 随缘彼第七宁无率尔乎。 答。 所缘见分设有转易之义。 而能缘心恒一类也。 又第八有率尔。 所缘境有宽狭也。 第八见分恒无宽狭。 随第七何有率尔乎。 恒缘见分执我我故。 问。 何故无寻求心乎。 答。 第七识约正义者。 十八心所相应。 谓欲希望未遂合事。 此识任运缘遂合境。 无所希望故无有欲。 故无寻求心也。 问。 具后三心之意何。 答。 此识无始恒缘定事。 故有决定心。 一类有覆无记故有染净心。 恒续而转有等流心。 问。 染净心者。 即三昧心也。 第七元来但一类无记。 何有染净心乎。 岂第七因位有净心乎。 答。 凡染净心非必染净并生但合名也。 故又无妨。 问。 一刹那中可说具故意何。 答。 缘第八见执我我。 一刹那心以义说三心。 任运缘我故。 决定即是有覆性名染净心。 即是前决定染净之类故即名等流心乎。 备云。 谓于我境而决定言故。 由思量为真实净法故。 顺前心而经多刹那等流故。 此师之说其意沉隐。 问。 何不多刹那。 答。 不同六识或遇旧或遇新。 境前后起三性矣。 此识刹地境有改故. 章。 第八不尔(乃至)无欲俱故解云。 此明第八具心也。 谓第八因位除寻求也。 问。 第八具率尔心之意何。 答。 有色无色境宽狭故。 欲色界宽三境具有故。 无色界狭唯种子故。 有界地易故。 问。 尔界地易故有率尔心何。 答。 明诠云。 生三界时皆起率尔心也。 谓自欲界生色界时。 第八识于三境上起率尔心。 自欲界生无色时。 唯种子上起率尔也。 自无色界生欲色时。 且三境上起率尔也。 今案章文。 不舍欲界。 但云有色界。 有色界时同缘宽三境。 无色时但缘种子一种狭境。 故有率尔心云也。 问。 自欲界生色界时。 同是三境。 何起率尔乎。 答。 在欲界缘小根尘及粗种子。 至色界缘大根尘及细种子。 *虽遇新境故起率尔也。 无色种子细。 于色界例亦尔也。 生无色时但逢一境。 故有率尔也。 问。 种子是沉隐之法。 何分粗细乎。 答。 能持第八有粗细。 故随彼所持种子又有粗细。 问。 第八微细一类。 何分粗细乎。 答。 第八有粗细。 非如余识之粗细。 望余识细此第八识极细。 余识犹粗。 是故名粗细。 但此识为界趣生之体。 能感业有粗细。 故所感之果亦有粗细。 但识品常无记。 微细一类相续而转。 不违善恶粗细业故(又谓第八识三界种子。 何又种子无粗细乎。 以下注必可有之)问。 就同欲界六趣不同皆可起率尔乎。 答。 同欲界恒缘变故不起之。 问。 器界尔也。 舍人身生鬼畜界等之时。 皆可起率尔欤。 答。 同界地故境不改转。 又无率尔。 又可云趣初生位亦起率尔。 六趣内外新旧境别。 章说多分偏云界初生也。 问。 欲界根尘极小。 色界根尘极大。 是故色界根尘上起率尔心者。 身在欲界第八识。 亦或时对小山等。 或时对大山等。 故欲中可起率尔心。 答。 不尔也。 欲界三种境一刹那无不变时。 同欲界自他三千界。 若色界上。 若欲界一刹那。 皆初生欲界时变也。 是故不可言或时遇大山等也。 皆是已串习境故。 一期生内等皆缘故。 问。 从有色界生无色时有率尔心乎。 答。 古来先德有二传。 一云。 有率尔心。 章文之中。 已云有色无色境宽狭故。 下界之中三境双缘无以之中唯缘。 种子阙余二故起率尔也。 又种子相不同生。 二界下种子变异而生现行。 无色种子不生现行。 若生无色之时。 彼界之时彼界种子变异而生现行。 下界不现行。 改转既亦尔。 故起率尔也。 问。 第七亦界初生之位。 所缘第八粗细故异亦起率尔心乎。 答。 第八见分无变改。 但望粗细作此解耳。 已缘三境不定。 阴第七缘彼。 所缘不定故能缘第七可有率尔心乎。 答。 第八见分设起率尔心。 即随所缘但至于第七。 缘第八见分改转疏故不起率尔心也。 二云。 自有色界生无色之时不起率尔。 所缘种境是旧不改故。 章文总含也。 舍有色界第八无色界第八生。 而缘种子境。 是缘同境故不起率尔。 今案。 二传之中初传善顺章文。 今第二之义尤以不正。 又第八见分之似常一。 从无始无间断故云假常。 粗细一类故云似。 欲界第八最为粗。 乃至非想地第八为至细。 且欲界中任先业所引起时前后一类而不改转。 不如六识改转不定。 所以云鹿细一类也第七缘彼常一之见分恒常执我。 故无率尔之心也。 问。 有决定等三心之意何。 答。 任运缘境无疑虑。 故有决定心。 一类无覆性有染净心。 恒转如暴流。 故有等流心也。 问。 若前若后具乎。 若一刹那具乎。 答。 章有二说。 初说意。 有率尔心等初说也。 或前后相望等者后说也。 一刹那中以义分四。 初生界时一刹那心遇于新境名为率尔。 于境无疑名为决定。 无记性故名为染净。 是前类故名为等流。 后说意云。 二念之中具四心也。 初念有三。 第二念后即等流心。 问。 境有新旧之意何。 答。 至于率尔心者。 必逢新境起决定等三心。 境有新旧。 意云。 若率尔遇新境。 于其上所起决定等三心是新境也。 所谓无色界唯于一境起决定等心。 从欲界等生欲界时。 无率尔所起决定等三心皆旧境上。 问。 何故无寻求哉。 答。 谓欲希望所乐事。 转此识任业无所希望。 故无寻求心。 问。 此识五别境中不与胜解相应。 故唯识论云。 胜解印持决定事。 转此识膏昧无所引持。 故可无决定心乎。 答。 虽无胜解之印持任运而转无疑虑故章。 因第七识(乃至)寻求二心解云。 此重明第七无率尔寻求也。 问。 何故□因字乎。 答。 简转依之位故。 问。 何故无率尔。 答。 七随第八。 虽初生位有界地易。 而所缘识类相似无率尔(云云)问。 岂无重言之失乎。 答。 为显转依相对立也章。 初转依位(乃至)有率尔故解云。 此明转依第七有率尔也。 问。 初转依位者何位乎。 答。 唯识云。 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 诸有漏道不能伏灭。 真无戒解违我执。 故第十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 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 故方得初起(云云)故知菩萨初见道云初转依位也。 问。 何故此位有率尔心乎。 答。 无始以来唯缘八。 见今无漏智起。 初时新得真如境。 故起率尔心。 问。 即是决定染净之心者意何。 答。 若初转位初念有三心。 平备云。 真见道位之初一念时有率尔心。 即决定染净心上以义立率尔也。 问。 何故无寻求乎。 答。 凡无漏心于境印证不起寻求。 问。 第二念后即是等流者意何。 答。 是初念类有等流。 故第七未转以前未得真如境。 故初念不具等流。 问。 二念义合说有四心者意何。 答。 初转依位二念合论可有四心也。 古德云。 具应云初刹那义说有率尔决定染净。 第二念后亦义说率尔决定染净等流念为四心。 今谓此说已违现文。 加之第二念后已串习境。 何以义徒可说率尔乎。 问。 初念第二念何。 答。 无间道名初念。 解脱道名后念。 问。 第二时等意何。 答。 释此文义寂·善珠等古德智周记二说。 平备等古德其义各别。 且僧正引寂章云。 若中间息后更起时初念即具四。 是前等流故。 此说一念即具四心。 问。 此文意何。 答。 先德成意云。 若无漏心间断中间起有漏心。 后更起无漏时。 初一刹那义说四心。 谓率尔·决定·染净·等流。 是前间断无漏心之等流故。 乃有等流故成四心也。 问。 此说无失乎。 答。 先德疑云。 若无漏间断后更起无漏时亦起率尔心者。 若于何境起。 若真如境是旧非新。 何得有率尔若于俗境起者。 亦是不新。 亦真智后所起智。 何得说。 说创堕境故有率尔乎。 今案。 珠记之说不如先德之所成。 设许尔者又无其妨。 所以者何。 立等流心者。 初念无漏与后起无漏俱是善心等流类故。 但后地位中有漏等位执未断。 故或有间断。 间断之后更起之位。 无漏俗识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 故俗境常新新起率尔心亦以无妨。 智周清素记云。 此约初念即具四心。 是前有漏之等流故。 问。 漏无漏别何名等流。 答。 同缘于事所观境同名等流也。 不待第二念。 初念具等流也。 今谓。 此说未以佳。 之不论有漏之境。 故初转依位无漏心之时。 论始起故。 难意可知。 明诠僧都作助释云。 无漏第七至第二念。 第二念中自具四心。 不须两念合方成四。 云初念即是。 此之四心者。 初起之者名为初念。 第二念心创起缘境亦名初念也。 今谓。 此说未必尽理。 岂第二念创起缘境名初念起率尔乎。 平备等古德云。 或第二时等者。 相见道名第二时。 望真说故。 相见道时初念即具四心。 不如真见道二念具四心也。 后得智缘俗境时创有率尔。 是前起之时。 无漏等流心初念具等流心也。 今案。 唯识云。 后得无漏现在前时。 是彼等流亦违此意。 述记云。 无漏后得智随人法观。 无分别智等流引生。 一分或全亦不现行。 若二乘菩萨等八有漏后得智即不然。 非彼等流故。 以有漏法不能善达无我理故。 故知此说颇叶诸文。 明诠等先德又以赞之。 但以述记文明知。 有漏非无漏等流。 无漏非有漏等流。 智周之说自可乖违者也。 问。 就此义疑云。 真见道第二刹那。 相见道即三心也。 法真见道二空见分境既不新。 何初念即起率尔乎。 答。 今论俗境故不相违。 问。 今就此义佛位有率尔心乎。 答。 唯识疏云。 诸佛率尔心时且名决定心。 亦名染净心。 亦名等流心。 于一时中具四义故。 然但有三余人之境有所未知。 故心前后。 佛即不尔。 非此未定后分定故。 问。 此文意何答。 邑云。 境初有故名率尔心。 无疑虑故名决定心。 是无漏故名染净心。 相续不断故名等流。 故一念心具四义也。 初一是假。 故但有三。 问。 若许佛有决定心者。 决定心是无记性。 何佛果可具乎。 答。 邑云。 约余有漏心说故不违彼。 彼。 问。 此记文意何。 答。 决定心说无记者。 约佛果以前有漏心也。 若佛果决定心一切皆善。 问。 疏文中就但有三四心之中除何心乎。 答。 有人云。 除决定心。 所以然者。 先来有疑念时创决名决定心。 佛先无疑。 故无决定心。 境新主故有假率尔者。 理定不然。 诸佛应无胜解。 非新决故。 问。 此说可信乎。 答。 今谓不尔。 违疏主之本意。 况寻至理一一不可信之。 问。 于一时中具四义故意何。 答。 此云总语有四。 然解脱道初念有三无等流心。 第二念后无率尔心。 但余三也。 问。 疏既云于一时中何分二念。 答。 若依此义。 疏云一念可堕其难。 *虽云一时所难唐设。 问。 诸佛智等具等流心之意何。 答。 古德云。 除成事·大圆二智。 但余二智具等流心。 问。 何故成事·圆镜初起之时。 无等流心。 答。 妙观·平等之佛有。 初起时起率尔心。 此率尔心以义亦名决定染净等流心也。 因位无漏之等流故。 余之二智是因位都不起。 故初起时率尔心不名等流。 此谁等流也。 此亦第二念后应名等流。 初念之等流故。 问。 此说可信乎。 答。 今案。 若无诚文颇以难信。 何者于妙观·平等不可起率尔心。 是因位时旧境故。 又于大圆·成事又可有等流。 何者智品虽殊佛果以前所起无漏之等流故。 例如相见道俗谛无漏。 真见道之真谛无漏等流故有等流心。 真俗虽异无漏同故。 此亦尔也。 有等流心又以无妨。 (愚案若非者。 后可刊定)章。 此中且依(乃至)所具诸心解云。 此结也。 六识依大论七八以理说之章。 理而言之第六具五解云。 此明第六具五心也。 其意至于下可知之章。 前之五识(乃至)因位有四解云。 自下明六识具心多少有三师义。 此第一师义。 问。 此师意何。 答。 若随细相尽理而说。 因位五识有四。 唯除染净章。 寻求见闻(乃至)便为大夫解云。 此明五识有寻求心也。 问。 五识元无推求之相。 何有寻求心乎。 答。 既许率尔。 五俱意。 随五名率尔。 何不许寻求意。 俱五随意名寻求。 彼时意俱五。 有欲等生故。 五识亦与欲等相应故章。 决定意识(乃至)后是何心解曰。 此明五识随意有决定心也。 问。 五识如何有决定心乎。 答。 寻求已谢。 染净未生。 五随意转。 若非决定心又何心生也。 又与胜解相应故章。 因中五(乃至)势力胜故解云。 此明因位五识无染净果位具有也。 问。 此师因位五识无染净之意何。 答。 因位五识势力劣。 无强分别故。 不能自力引成染净故也。 兴记云。 基法师说者。 若染净时虽有境界。 五识不起分别意识。 强寻善恶境界故。 兴难也。 此说不尽。 善恶染净势力强故不起。 亦无记染净何不起乎。 问。 此师能破慈恩乎。 答。 今谓不尔。 此有义之意。 不正义故。 专为章主其破不成。 加之此言染净心者。 约三性论之。 僧正破云。 今谓不然。 唯缘过去方名染净。 若缘类境即属等流。 然则五识无记染净岂缘过去乎。 问。 既依意引五识成染净。 何故不名染净哉。 答。 依意之引成染净者。 唯名等流。 五识不名染净。 即是前意之等流故。 又此师意唯约一边。 清素云。 此师意说第六染净唯一刹那。 由此不能引五识染净。 寻求相续引生得有。 问。 若寻决意俱起五识名寻决心者。 染净意识俱起五识亦应名为染净心也。 答。 寂法师云。 应云染净位无俱起五识。 何以故。 中间三心若五后起必先缘于过去率尔所缘境界。 然后方缘现在类境寻决二心。 若缘过去若缘类境。 皆得名为寻求决定。 染净不然。 唯缘过去名为染净。 若缘类境时即属等流流。 染净位无俱起五。 彼时意不缘现故。 问。 果即具有势力胜故(云云)意何。 答。 因位势力胜故有五心者也章。 有义八地以上至七八各四解云。 此第二师明因位六识皆具五心也。 问。 五识因位具染净心何。 答。 八地已上五识不依意力。 前后相引亦成染净。 此约自在位。 虽有漏亦自成染净。 故有染净心合说五心也。 诸根互用又成善故。 则以七人为例得自在。 有漏五识二令具染净也。 章之余文自以易知。 周云。 八地已上者。 举极成处证已前位皆有五心也(云云)今谓。 难信。 浦书云。 问。 许第七八前能引后者心何。 答。 第七者第六所引亦作观行。 第八谓与杂净七识互为缘故。 又第八八地已上舍赖耶之名。 我爱执藏自断故。 前能引后者心何。 答。 前者第六识也。 后者七八也。 因第六识力兼第七成平等。 第八自舍藏识之名。 重案云。 前者决定心也。 后者染净心也。 前心引后心自成染净言也章。 此中有义五识唯二至许乱生故解云。 此第三师义也。 泰法师·晓法师偏任瑜伽文不知细相作此说也。 又可谓章假设欤。 问。 此师心何。 答。 瑜伽既云。 前三心中初定五识二在意识。 又云。 等流时方有眼等。 故知如文唯有二心。 问。 行乱生故者意何。 答。 若率尔心缘串习境。 此心无间生决定。 如论说言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 故知未必生寻求心。 乃至等流应知亦尔。 是名乱生。 心皆前等流故。 五唯有率尔等流章。 今且依至易识境说解云。 此第二正义师会第三师证文也。 问。 如何会释乎。 答。 瑜伽论文依粗相站中容无杂易识境。 然非尽理。 问。 且依于一中容无杂等者意何。 答。 周记云。 中容易脱之境可唯二也。 问。 就中容等境。 瑜伽作此说乎。 答。 若于强胜境五识各其中间三心。 意识又具五心。 且此约无杂起位识为论。 且于一中容境眼识率尔意识二心。 次意识。 次五识起也。 易识之意如此(云云)章何因不许寻求不了数数寻求解云。 此嫌第三师。 初立理。 后引文也。 问。 此理意何。 答。 且如眼识率尔心后。 意识无间寻求未了之间眼识重见。 尔时决定未生。 眼意二识并转。 如何不许。 随寻求意转。 五识亦为寻求心。 依此理知。 五识亦有寻求心章。 成唯识云至于理且胜解云。 此后引文也。 问。 引证之意何。 答。 彼论第四卷文也。 得自在位者。 八地以去并佛果位。 于境自在不假分别。 故云任运。 更无疑虑故言决定。 虽欲无灭无所未知。 故云不假寻求。 彼五识身何不相续。 所以引此证者。 若自在位已串习境。 未必寻求后决定。 后决定翻此准知。 若未自在位未串习境。 其五识中无唯率尔不起寻求。 故知五识具有五心。 善珠记如此。 之以果准因明五识相续。 因位五识遇强胜境即起寻求。 念念相续。 今案。 唯识论说开导依。 有三师说。 第二师义中文也。 彼论云。 有义彼说未为究理。 且前五识未自在位遇非胜境可如所说。 若自在位如诸佛等。 于境自在诸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寻求。 是等文意至次门可释之。 问。 章主何引不正义中文为证乎。 答。 开导依自他类是则所释也。 至于此义又所许也。 故引之。 灯第五云。 西明云。 唯率尔·染净·等流三心与五识俱。 寻求·决定唯缘过去。 比量云。 心不与五俱。 问。 如前第四云。 遇非胜境可许率尔心复五识间断。 遇胜境位率尔心后五不间断。 岂不中间起寻求已方起决定染净等流。 若有寻决云何不与五识俱乎。 解云。 遇胜境位虽多刹那率尔不断而无余心。 若尔率尔唯是无记。 如忿恚天。 既是胜境可唯无记。 不见愤恚。 成无记故。 解云。 许此初起率尔无记。 从此心后起于染净等流二心。 以不善故。 若尔。 五识成善染者。 必意引生。 若不寻求云何起愤恚。 若起寻求云何非五俱。 解云。 三藏一解云。 许五俱意通有比量。 而集量说五俱。 现量不说。 唯言如缘教等有比量故。 又解。 不许。 若尔前难犹未通。 解云。 五俱率尔虽同无记不起寻求。 由前势分力意成善染。 引五成善染。 此亦不然。 若由前力何不初遇由前故即成善染。 解云。 可尔。 此亦不然。 后率尔心唯无记故。 云何善染。 若云除初念比量相违。 又若前心已逢不善。 可由前力前或无记强力息至起于愤恚。 岂前有恚耶。 今者解云。 率尔寻求亦许五俱。 言缘过去约间断说。 今言俱者。 据相续说。 故无缘过去。 现比同时失(云云)章。 第四刹那多少者解曰。 第四门也。 约五心论刹那多少矣。 问。 刹那者何义乎。 答。 短促云时也。 仁王经九十刹那为一念。 地持论一念间名一刹那。 问。 今此刹那者约何义乎。 答。 古德云。 仁王经所说一刹那甚短。 故不取之。 今意一念为一刹那也。 今案。 俱舍等刹那者之极少也章。 五识章等至相随俱生解云。 此明五识义尔唯一刹那。 问。 何故五识率尔唯一念乎。 答。 约遇新境名一刹那。 五识自无分别故。 由境至迥。 虽初堕境不得相续也。 问。 瑜伽第三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文意何。 答。 五识率尔无有二念也。 瑜伽抄云。 唯识第四有二说。 一云。 五识唯一刹那。 自类前后定无二刹那。 相随而生亦非五识。 展转无间更身而生。 以此文为证。 决择等言。 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者。 言总说六。 意说五。 识前后定唯有意。 意识便通生故。 二云。 此依未自在位多分率尔心唯一刹那非等流心。 及自在位广引理教。 彼开导依第三。 正义虽各自类不说五识相续。 刹那同前同后此不违理。 然取后义多诸顺文(云云)问。 抄中彼开导依等者意何。 答。 今案。 此文之意说开导依之第三。 虽正然说五识相续刹那同前二师也。 但第二师教理广成以可为正之。 今章家引以为证者。 证率尔心唯一刹那也。 不妨五识余心相续也。 问。 论正文何。 答。 论第四云。 有义五识自地前后不相续。 故必第六识所引生。 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 问。 此文意何。 答。 述记云。 即是难陀上长徒之义。 此师意说。 如瑜伽等第一。 五识六业中第四业云唯一刹那了别。 彼第三云。 又非五识有二刹那。 俱生亦非展转无间而生故。 大乘中五识唯一刹那。 必不相续。 终始必然。 又彼第三云。 又一刹那五识生已。 从此无间必意识生。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 余五识中随一生等。 故知五识自类前后。 及与他前后皆不相续。 唯第六意为开导依。 今案。 就此师义五识五心皆一刹那。 章主不依之(此师五识以第六为开导依。 第六以前六为开导依。 第七八为自类为开导依)问。 第二义何。 答。 论云。 有义前说。 未为究理。 且前五识未自在位。 遇非胜境可如所说。 若自在位如诸佛等。 于境自在诸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寻求。 彼五识身宁不相续。 等流五识既为决定。 染净作意势力引生专注所缘未能舍顷。 如何不许多念相续故瑜伽说。 决定心后方有染净。 此后乃至等流眼识善不善转。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 乃至此意不趣余境。 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 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彼意定显。 经尔所时眼意二识俱相续转。 既眼识时非无意识。 故非二识互相续生。 若增感境相续现前逼夺身心。 不能暂舍时。 五识身理必相续。 如热地狱戏妄天。 故瑜伽言。 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 即陀设此名为意根。 若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 彼论应□。 若此一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 既不如是。 故知五识有相续义(此师五识前六识内随一为开导依。 第六意识自及七八为开导依。 第七末那自类及第八。 第八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问。 此文意何。 答。 述记云。 安惠等解。 前师五识唯一念生。 今先破此。 故言且如前。 五种识等谓五识有三位。 若论我分可一念生。 一未自在位。 二率尔遇境位。 三遇非胜位。 上一位言通下二处。 次一遇言贯下第三。 后境之言复通第二。 若此三位可如汝说。 除此三位余应相续自在位。 正义者。 即在八地以去皆能任运。 此于有漏五根亦能得互用故。 无漏殊胜非前位故。 然此举胜故说如来。 次致等言意摄余者。 诸大菩萨方始能然。 余不可尔。 谓化蝶尊于境自在转变皆成以眼闻声。 诸根互用不假分别。 恒缘于此故名任运。 更无疑虑故言决定。 无所未知即无寻求。 恒决定缘此五识身何不相续。 瑜伽第一第三等说。 若于此不决定五识之后起意寻求心为先。 未决故。 诸佛先决故无寻求。 彼论复言。 前三心是无记诸佛心善故无寻求。 亦应诸佛无率尔心。 若以此时境至为论假说有者。 于此境今初见故。 若皆已见故无寻求已曾见已无率尔心(乃至)显五心者。 谓自在位即翻第一。 未自在位五可间断。 佛即相续。 已前总是以事望理难。 次当更说为非。 初遇等流心后亦复相续等流五识等者。 是翻第二。 率尔遇境初出理。 次引证。 后重成此意。 亦如来自在位其五识等流者。 其五心中既为第三决言。 第四染净第六意识。 作意引生如观佛像。 专注一缘未休。 睹来名未舍项。 意眼二识俱并未舍。 如何不许多念相续言。 故瑜伽说等者。 引论文也。 第三决定无记心后方有第四染净心生引五识等流。 等流心起。 瑜伽第一五识生时三心可得等。 此文可解。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者。 显是意识所引生义。 其文易了。 彼意定显等者。 下重成非五识身一念即灭可言五识身相续生。 彼若解言五识定断。 若尔何故言相续转。 区相续生非眼识断。 已唯有意识。 后复眼生。 可言相续。 言既眼识时等者。 论主难云。 既眼识时非无意识。 五识断已后意识生。 若尔此是意相续生。 如何乃言五识相续难也。 如眼识时无意识。 意识时无五识。 更区生故可互相续。 此既不尔。 故非二识互相续故名为相续。 此第二以理成教难。 次第三翻遇非胜境以教成理难。 若增感境等者。 成理也。 若遇中境不能逼身夺于心。 故可许暂舍五识不续。 设许不续。 若遇胜境逼身夺心。 或双逼夺身心。 即五识身亦应相续。 境增胜故。 此位正在未自在位。 其如何等举现事者。 如热地狱火增感故戏妄天等。 等愤恚天总言。 即是欲界上四天无别处所。 但乐增者。 如婆沙一百九十九。 有二说。 一云。 住妙高层级。 二云。 即三十三天。 若准瑜伽。 即上曰欲天以下二天可相杀。 故此善恶人缘强难舍。 故五识身定有相续。 释唯一念文。 此据率尔境平等故。 故瑜伽说等者。 引文也。 若五识前后等者。 若五识间断故前后定唯有意识。 彼第三说。 眼识率尔心后定有意识寻求。 此后或时散乱。 或是耳等识生故。 非眼识后许耳识生故。 以此中言眼识后意识不言五识生故。 五十二应云。 若此一意识为彼六识缘。 乃至此六识为彼一意识缘。 以前后定唯有意故既不如是等者。 结五识有相续等也(云云。 已上破文。 因证引之。 若有要者随宜用之)故知就正义五识率尔唯一刹那也章。 又一刹那至无多率尔解云。 证率尔心后定起寻求。 故五识率尔唯一念无多念也。 但故五率尔等下章家文也。 问。 论文意何。 答。 瑜伽抄云。 此说五识率尔心后定有寻求。 寻求之后若时散乱生即不定。 若不散乱时决定染净心生。 此中唯说寻求后不定。 然今不说率尔后生寻求不定。 故知率尔后定起寻求。 问。 故五率尔者心何。 答。 此章主引证。 五识身无多率尔文自易知章。 说五识身至亦有寻求解曰。 下明五识有寻求心也。 问。 五识有寻伺乎。 答。 唯识第七有二师说。 问二说如何。 答。 论云。 有义寻伺亦五识俱。 论说五识有寻伺故。 又说。 寻伺即七分别。 杂集复言任运分别。 谓五识故。 问。 且此师意何。 答。 此师意说大轮五十六中。 明说五识有寻伺。 又大论第五寻伺者七分别。 所谓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 此中任运分别。 杂集论谓五识。 故知五识有寻伺。 问。 此师正否如何。 答。 疏云。 非直义。 通大小亦理中于是。 问。 就此章文心何。 答。 就此师义章中云有广寻求也。 若说有寻伺。 五识有广寻求心也。 案寻伺体。 寻谓寻求。 令心总遽。 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伺谓伺察。 令心总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寻求心深广之行相。 自以可知之。 问。 第二有义何。 答。 论云。 有义寻伺唯意识俱。 论说寻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识不共法故。 乃至论说五识有寻伺者。 显多由彼起。 非说彼相应。 故知五识定无寻伺。 问。 此论文意大略如何。 答。 此师意云。 大论七分别是意识不共业故。 乃至以理证得寻伺唯在意识。 问。 前师所引文会释意何。 答。 述记云。 显多由彼起。 非说彼相应。 谓彼文说生。 在第二定以上起下识者。 显彼五识。 或除率尔心等定。 由寻伺俱意识引故方可得生。 非说五识寻伺俱也。 此即显五由彼意识起。 若在欲界定中耳识率尔起时。 意虽同缘不藉寻伺俱意引生。 上定亦与下界耳识俱时起。 故五识余时多由彼寻等意识引起自在地五识。 故寻伺亦通初定。 故显由彼起多。 由彼起二种分别合为一。 言其显由彼言。 正会前师所引论文。 兼会设有初定已下论有寻伺文。 欲界率尔五识起时。 虽意内缘非必由意引。 如定中耳识。 大目犍连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等声。 岂彼立识有寻伺也。 二禅以上准欲界亦有率尔五识不藉寻伺意识引生。 以□强至故。 其等流决定由意有染净心。 故今合为论。 故言多由彼起。 除率尔心故。 又解。 在初定及欲界起眼等识。 自地法故起时自在。 虽由意引五识方生意识。 不必寻伺俱。 第二定以上眼等识。 非彼法故必假寻伺相应意识导引方生。 定由彼起。 问。 就此师义五识有寻求心乎。 答。 虽无深广寻求许与欲心所俱故亦有微细寻求也。 问。 若尔如何疏中不举寻求心乎。 答。 依无寻伺又无深广寻求故不举之耳章。 诸处所说至微细者解云。 会违也。 问。 如何会乎。 答。 瑜伽等中。 五识无寻求心者。 依深广行相也。 问。 传说。 惠积师述慈恩意云。 五识有寻求者。 约位寻求。 非体寻求。 以五识身唯现量故。 此说可正乎。 答。 僧正记云。 微细寻求是体寻求故。 此说不然也。 问。 云何体。 云何位乎。 答。 体者指心体也。 位者寻求之位有五识言也章。 若独生意至理亦不遮解云。 下约意识率尔亦一刹那也。 此初会意识无率尔之违文也。 问。 意识率尔若多刹那乎。 答。 不然。 若独生意。 若定位。 若散位。 若五俱意率尔心亦一刹那也。 问。 若五识率尔唯一刹那者。 何故伽五十二云。 若此六为彼六识等无间缘等。 答。 彼约等流五识而说。 不说率尔故不相违。 问。 大论第一前三心初是五识。 二是意识。 不说意有率尔。 第三之中说意有率尔。 如何相违乎。 答。 意识率尔义。 如前引抄成之。 但今章会释之意。 若具应言初是六识而次二心必是意识。 初一念中略不说意亦有率尔。 即是就一相粗显而说。 非尽理说。 又无唯字不遮初心亦有意识。 后二心中亦有五识。 故云理亦不遮。 问。 以次二心必是意故者意何。 答。 寻求决定必定是意。 其五识有不定故亦不说也。 问。 寻决定时五识何故有无不定。 答。 若遇中容易知之境。 五识不有。 若遇胜增寻求未了亦起五识是有。 故云不定也。 问。 若尔初率尔时必有意。 何故不说乎。 答。 略不说之。 如文会也章。 有说意识至亦无过失解云。 此出有说也。 问。 此说意何。 答。 周云。 此师意解。 数数观境不断已来不与欲俱故唯率尔得复多念也。 问。 有说者谁人乎。 答。 平备云。 泰法师说也章。 前解为善至后非率尔解云。 此章主评言也。 问。 后说非故何。 答。 最初堕境名为率尔。 第二念后必追求前。 或即决定故云后非率尔。 问。 此师若违诚文乎。 答。 违瑜伽一念率尔之文。 故前解为善也。 问。 有人会云。 彼言一念据间断境。 会意可成乎。 答。 周记云。 然甚难知(云云)此中意说。 大都率尔遇一念之新境所起也。 设虽相续之境。 第二念后即寻求故此理难成也章。 决定多刹那至染净心故解云。 此明五识寻求决定多刹耶也。 问。 此文意何。 答。 非初寻求即起决定。 或非初决定即能起染净。 故寻求决定多念相续。 寻求未知等者意何。 答。 周云。 此说未知已来许多寻求也。 言虽知者。 谓决定也。 未起染净已来证有多也。 清素云。 虽知前境邪正等别名为决定。 未起染净等流心故。 云决定心许多刹那(云云)章。 云又定中闻声至许多刹那者解云。 此出寻求心多刹那也问。 此定中闻声义出何处乎。 答。 瑜伽六十三及唯识第五出此义也。 问。 且大论说何。 答。 彼论云。 谓有行人。 若遇声缘从定起者。 遇声耳识与定相应意识俱转。 闻于声等。 今指彼文故云定中闻声。 问。 此文意何。 答。 言行人者。 如大目连。 猕猴池侧坐无所有处定。 有象哮吼猿猴戏声。 即便出定。 问。 小乘同此乎。 答。 小乘萨婆多等出已方闻。 问。 其说如何。 答。 发智论第十九云。 如说尊者大目犍连言具寿。 若自忆住无所有处定。 闻曼陀相尼池侧有畏多龙象哮吼声。 问。 彼尊者为在定闻声为起定乎。 答。 起定闻非在定之问。 大乘如何立理乎。 答。 闻已方出。 若先不闻如何出定。 诚现如此。 问。 此中破小乘立一量何。 答。 量云。 如汝所欲闻声未后出定意识(有法)应不即闻声时出定(法空)不闻声故(因)如来闻声之时定意识。 问。 无色定心如何缘欲界境乎。 答。 六十五说。 广惠声闻有无学无色心缘三界法。 故得无违。 问。 唯识论文何。 答。 论云。 非唯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 若不尔者。 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 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 若有希望后时方出(云云)问。 以此文证寻求多念如何。 答。 疏云。 然彼耳识又能取唯声。 非定中意识能取此声。 □耳一时闻故。 意不唯缘定中事故。 耳不闻声者。 后时不应为此声故而出定。 后时既为声故出定。 明在定内耳与意俱同念闻声由在定中。 非当取声即便出定领受声已。 定中意识希望是何方始出。 故闻声后时方始出定(云云)寻求多念目以易知。 问。 若尔定中有几心乎。 答。 疏云。 唯初二心。 若有希望即出定。 故希望即是寻求心也(云云)章。 已得自在至亦多念起解云。 此证决定心通多刹那也。 唯识第四文也。 如前引成之章。 染净之心亦复如是至即等流故解云。 此明五识染净多刹那。 意识染净唯一刹那也。 问。 何故五识染净多刹那乎。 答。 僧正记云。 先缘过去起染净心。 后缘类境时方起等流。 又难生故理通相续(云云)是则引寂章也。 智周记云。 五识染净必由他引。 故曰难生。 生既是难。 灭应非易。 既难生灭故。 故多相续。 不同意识自能生灭。 故许染净多念相续也(云云)古德云。 染净心有二种。 一意识染净。 是正染净。 二五识染净。 即是等流。 若以自类意识为等流心。 是染净心唯一念也。 若以他类五识为等流心。 此染净心多念相续。 彼五识染净心难引生故(云云)此染净心多念相续者。 第六染净心也。 先德私记云。 今此章意云。 染净心时唯有意识而成能引。 即引后五识等流心者以难生故。 能引意识染净心暂相续转。 若意识自前后成等流者。 易故能引意识染净心唯一刹那。 第二念后即前之等流故。 问。 何故第六引五识为等流者为难。 又自前后引为等流为易乎。 答。 引他令成善恶者难故。 又自引成善恶者易故。 今案。 八地已上五识自力染净。 又可通一刹那。 今此依意力成染净。 五俱意也。 未定之。 问。 前已正义中唯八地已上五识有染净。 何今定以前有染净乎。 答。 素云。 八地已上者举极成。 处证已前位又有五心(云云)问。 何故意识染净唯一念乎。 答。 寂章云。 若独生意等流心者。 染净心唯一念。 次第二念以去即属等流故(云云)故知五俱意染净可通多念欤。 平备记云。 此据依五识胜境起率尔乃至等流心事诸究竟也(云云)章。 唯等流心至理必相续解云。 意识等流相续无净。 今就五识等流出二说也。 初说难陀等义。 五识不相续。 等流又一念。 后说护法正义五识相续。 等流又相续也。 此等义引唯识第四。 可前成之章。 故今正义至并通多念解云。 此总结五心刹那多少也。 问。 前文云。 前独生意。 若五俱意率尔心位唯一刹那。 如何今云率尔多唯一念。 既云多准知少通多念乎。 答。 兴记云。 准此文知基法师意率尔亦有多念。 此文云多一念故。 故泰法师云。 除闻教心余任运者亦有多念率尔闻教之心除推求。 故五起五识(云云)平备明诠僧都云。 正义意者。 率尔心是或一念或多念也(云云)问。 此等说可尔乎。 答。 僧正破云。 非也。 问。 若尔何可会多之言乎。 答。 僧正引寂章为指南。 问。 其章文何。 答。 寂章云。 五识等率尔名一刹那者。 总多生灭为一刹那。 仁王经云。 六十刹那为一念。 一刹那有九百生灭。 当知刹那言亦总多生灭。 由此当知。 多者极多也。 谓率尔心虽时极多经于六十刹那。 故云多。 准一念极少经于一二生灭。 由此义故瑜伽等云。 一刹那等或并通多念者。 云多念者多生灭也(云云)今加一解。 率尔多唯一念者。 多者云诸识率尔唯者是明率尔也章。 第五乱不乱生者至三自乱心不乱解云。 自下第五乱不乱生门也。 细分有三门矣。 问。 言自他者。 约何论之乎。 答。 一人身中八识之中。 互相望论之矣。 问。 何故有自乱心不乱。 无他乱心不乱。 有他乱自不乱。 无自乱他不乱。 答。 他乱心不乱当于他乱自不乱。 又自乱他不乱当于自乱心不乱。 故不别说章。 自他俱不乱者至故得染净解云。 此先明自他俱不乱也。 引瑜伽为证成此义矣。 唯由引生等。 章家文也。 问。 自他俱不乱者意何。 答。 周云。 五识之中自他五心皆不相乱。 不说意识。 以必有故(云云)古德云。 五识之中一识先起名自。 后起余四名他。 下皆准知(云云)平备云。 前起识之五心云自也。 后起识五心云他也。 前后二识五心之次各各不乱而五心生云俱不乱也。 意云。 且如眼识。 缘一像色起率尔寻求已。 此时有声境。 耳识起率尔寻求已也。 此时眼识还缘像色。 然此像色更异新变异。 故起寻求后更起率尔云乱也。 若更反不起率尔。 而反起寻求不云乱。 许寻求多刹那故。 若起率尔寻求决定已。 更反起寻求亦云乱也(云云)珠记云。 总显意者。 自识五心次第续起。 他识中闻无夺而起云自他俱不乱(云云)问。 且瑜伽正文何。 答。 彼论云。 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 从此无意必意识生。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 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 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 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 分别境界又由二种因故。 或染污或善法生。 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 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 在五识者。 唯由先所引故。 所以者何。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 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 不由分别。 彼无分别故。 由此道理说眼等随意识转(云云)问。 此文大底如何。 答。 抄云。 此说五识率尔心后定有寻求。 寻求之后若时散乱生即不定(五识之中除率尔。 若等流起不定也。 不成自他俱不乱之证也)若不散乱时决定心生染净心生。 由分别及先所引二因故。 起分别者。 曾未得境。 今分别故。 先所引者。 前已得境识悉。 故意由二因。 五唯由一。 此说五识等流心。 意等流说尔(云云)问。 引此文证自他俱不乱之意何。 答。 先德云。 此意总云。 且如于一色境。 如起率尔次寻求乃至等流。 如其次第前后而起。 无隔乱故。 又他缘声等境心中间无杂起故。 证自他俱不乱也。 问。 今疑曰。 寻案。 论文自五识之次他意识二心起。 次自他染净乱起。 乱起之文文已分明。 云何可证自他俱不乱乎。 答。 此说五俱意也。 且如眼识缘青色。 起率尔时俱转意识亦起率尔乃至等流。 此之眼意二识中所起五心合名目也。 望此所余耳识缘声意识俱转亦以尔也。 互望五识论自他也。 故论文以不散乱之边能证此义也。 问。 若尔约意识中亦可有自他乎。 答。 若约独起意识。 望余识可论自他。 若约五俱之意者。 如五识可论自他矣。 问。 且就论文五识染净意识染净由何因生乎。 答。 义镜云。 意识染净唯由二因。 五识染净唯由一因。 谓先所引今说五识染净心故。 云此所引故。 乃至染净法生故。 不由因分别力者。 明二因中阙分别因(云云)问。 此说可仰信乎。 答。 能叶文理。 专无失。 五识染净通多刹那。 又不由自力以难生故。 然先德云。 珠记似谬也。 章中云。 及为因故染净法者。 说意识染净心又次云此所引故。 从此无间眼识中染净法生者。 说五识等流心非说染净心也。 五识染净者。 是意之等流心也。 大论正文及抄文如前引知正之。 然总应云。 若意识染净等流二心各依二因。 若五识等流者。 唯依先所引。 以无自分别力故也。 何以知尔者。 大论云。 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在五识者。 唯由先所引等。 抄云。 意由二因。 五唯由一(云云)言二因者。 先所引及自分别。 今五唯由先所引。 以无自分别力故也。 问。 若意识染净等流二心由二因生者何。 抄云。 意由二因五唯由一。 此取五识等流心意识亦尔(云云)亦尔之言深可乖违乎。 答。 会可言等流心者。 是前心所引起之故名等流心。 所以抄一端取先所引义。 意识等流等亦同。 五识由一因。 非谓由自分别也。 又总论之。 论章中由意善染力。 从此无间五识染净法生等者。 此非说五识有染净心也。 意识染净力所引五识等流心亦染净故染净法生。 然珠记似谬也。 以五识无染净心故(已上先德新推也)今案。 此说难信。 义镜为正所以者。 何五识无染净心。 是元来不正义也。 五识具五心。 于理为胜。 何先德以不正义为指南乎。 又抄中言。 此说五识等流等者。 非说上二因也。 说从此无间等论文也。 意说。 论说染净心无间五识等流心生也。 不说意等流。 虽然以理准之。 意等流亦尔也。 (言也)专非五识无染净心也。 也若不尔者。 有何意趣抄中云意识亦尔也。 亦尔之言先德虽会。 会通之旨犹以乖违。 义尤深妙。 殊可依与不可异求之章。 他乱自不乱者至仍前后起解云。 此明他乱自不乱也。 问。 此意何。 答。 他乱者。 是后时起识也。 自不乱者。 是前时起识也。 后时起识五心虽前起时五心中间间起。 而前起识五心不乱。 而次第起名自不乱也。 后时起识五心。 次第不起。 而更归趣。 而前起心更起也”章。 如眼观色至起寻求心解云。 此以理以教明五心之中率寻二心不乱也。 问。 以何理可知率尔心后定起寻求乎。 答。 率尔心必于不串习新境方起。 是故五识率尔次必起寻求也。 故下第八门云。 五识之中无唯率尔无寻求心。 瑜伽说故。 非所余识(云云)即串习境上不起率尔心也。 问。 若串习境上不起率尔心者。 何义镜云五率尔后定起寻求者。 此约缘不串习境说。 若串习境即不定也(云云)答。 僧正意趣寻而可知之。 问。 所引教意何。 答。 瑜伽两处文意如前门成之”章。 有人说言至违教理故解云。 破非也。 问。 有人者谁人乎。 又所立理何。 答。 义镜云。 元晓师等亦用此义(云云)兴记云。 当于晓法师义。 此师义率尔心后亦有不起寻求即起决定。 以何得知。 有教有理。 教理瑜伽云。 五识无间所生意识。 或寻求或决定故。 若不串习境者。 率尔心后定起寻求。 若串习境有不起寻求即起决定故(云云)问。 章主何破乎。 答。 违教理故(云云)问。 教理如何。 答。 教者瑜伽第三云。 一刹那中五识生已等文。 意识者寻求也。 理者如前成之。 问。 若尔前师所引之文如何可会乎。 答。 论正文云。 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 或寻求或决定。 唯应说缘现在境。 若此即缘彼境生(云云)抄云。 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下。 此释五识后寻求决定意识。 取前念五识本质境。 故唯缘过去境。 由此意识所缘前率尔境之影像。 相似相续在寻求决定二心上现。 故唯应说缘现在境(从本过去。 从亲现在)其意识率尔心缘现在境。 其理何。 极说过去便招妨难。 故应长读。 唯缘过去下文摄属寻求决定二心。 染净等流必随前转。 故知二心亦缘现在。 余世五世后二不定(云云)故知率尔所缘之境。 寻求决定二心之次第现故。 或之言二心俱缘过去缘现在言也。 或之言专率尔之后非谓或起决定也。 故所引证专以不成矣。 此理妙又妙也。 然寂法师云。 若未串习境不起寻求。 即起决定实不应理。 若已串境或自在位率尔心后不起寻求。 即起决定非不应理亦不违文。 之但言意识不言寻求故。 又如上引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说。 或言者显非定。 然从多分寻求生易故。 次决定难起超故多不先生(云云)善珠引之。 又以□证。 今谓此义不尔。 已串习起率尔心违决定之道理故。 若不起率尔心者。 何论次起之心哉。 若约自在位未串习境可尔。 非此所论何更论自在位乎。 论乱不乱偏约自位。 故又大论。 意识者定是寻求也。 若非寻求又以何心乎。 至于决定等心论文次次说显故。 然作此义。 天爱非余。 又所引之或言理亦不尔。 如前引抄成之。 故寂师之意深违章家之本意。 既堕有人之谬解。 义镜依凭其意难知之。 加之瑜伽抄中。 然今不说率尔心后生寻求不定故(云云)如上引之章。 瑜伽又云至或入余心或起决定解云。 此引证成寻求以后心散乱也。 故寻求等文章家文也。 抄云。 此文唯说寻求后不定不说决定及染净后不定。 理亦通故(云云)问。 或时散乱者意何。 答舍先之境更起余境故云散乱。 如舍青色更趣黄等。 非谓出定心后称散乱。 意云。 或散乱者显自乱义。 五识中随一识生者。 显他乱义也。 明诠云。 或时散乱者。 入余识五心也。 随一识生者。 决定心生也。 章中或入余心者。 入余识五心也。 或起决定者。 或起眼识决定也章。 虽起余心至后却入眼识决定解云。 此明还入眼识决定也。 问。 文意何。 答。 余耳等识五心。 虽中间隔乱他识声香等境非上胜。 故久不令他识生。 故置入自识决定。 是则自心不乱也。 言引脱者。 脱不生也(明诠)脱者。 易遗也(善珠)章。 决定起时至即起决定解云。 此文意者。 眼识自决定心生时。 又起眼识寻求。 寻求之次又起眼识决定言也。 兴云。 前已寻求竟。 即唯起决定先未寻求竟还入寻求引起决定(云云)备云。 或还起寻求约不串习也。 或即起决定者。 据串习境(云云)问。 若尔二记中正不如何。 答。 明诠云。 备记不尔。 若已串习境者。 不起率尔寻求。 唯可起决定。 是故兴记以为好(云云)今案兴记未必为正。 何者率尔之后必起寻求。 其理决定。 而何云先不起寻求乎章。 决定为因至入染净位解云。 此文意者。 眼识决定心时。 若无他识异缘散乱。 自眼识染净起。 若他耳等识夺缘时。 自眼识染净不生。 他耳等识灭自眼识染净云也。 是则弥明他乱自心不乱也章染净位起至多念故解云。 此明染净位起行相也。 问。 此文意何。 答。 善珠云。 眼识染净以难生故多念相续。 此依正义。 许五识有染净心故。 若依初师。 此文甚难。 彼师自许意染净位五识不起故。 若意识染净心者。 意识染净唯一刹那。 第二念后即属等流。 何名多念。 由此明初义不正(云云)二义正不如前刹那多少门之章。 染净心后至是名他乱自不乱解云。 此明染净后等流生也。 此中意说。 自识染净之后。 若无他夺引自识等流必起若他缘间起他识灭后自等缘起言也。 问。 文中云。 眼意二识乃至未趣所余境界。 经尔所时。 恒相续转者意何。 答。 且缘一青色未趣余黄等境。 以来缘青二识五心次第列起。 故云自不乱。 若中间缘黄色等时。 即成自乱也。 恒相续者。 虽有间断而后后相续起故。 问。 中间间生耳等识者。 五心几心起乎。 答。 随宜可起。 一二乃至五心也章。 三自乱心不乱者解曰。 问。 云何自乱心不乱乎。 答。 珠云。 谓耳等识虽不间生。 而眼识中余境夺起。 余境心灭还起自心也。 问。 此义决何。 答。 识体云自乱也。 五心云心不乱也。 且如眼识初见大众色起率尔等心。 亦退见像色起率尔等心。 然还见初大众色五心次第方起名心不乱也。 眼识对众多色名自乱也。 素云。 前境名自境。 虽乱心不乱故(云云)今谓不尔。 眼识体于一境上不住。 而遇余境属乱故(云云)章。 如眼先观至下皆准知解云。 自下广明自乱心不乱之行相也。 言一大众色者。 周云。 多人一处名大众色也。 且于此色眼识起率尔寻求也。 率尔之次定起寻求。 故当于此时有上妙像色。 于时眼识舍本境。 始于此境复起率尔等心已。 又约本境起寻求心也。 问。 本境之上或却起寻求。 或即起决定者意何。 答。 珠记云。 先率尔后若未久寻还起寻求。 引生决定。 若久寻已不起寻求。 即起决定也。 周云。 或起寻求者。 观前众色未能熟故。 又云。 或起决定者。 由前寻求解已。 他境现前引识别缘。 所以不得起于决定。 故后起也。 故二差别(云云)章。 或初心至是名自乱心不乱解云。 见众色不散乱。 起率尔寻求决定。 未起染净等流之间。 火色现前。 眼识更于其境起率尔等心毕。 多小之心随时可知。 又观大众色前起决定心。 次起染净心。 未起等流心之时。 云色现前眼识缘。 于其境起率尔等心乎。 此色灭已更于本色而起等流。 自识之体常遇诸境虽乱。 五心前后专不相乱也。 章文文相大略如此已来不乱三门毕章。 自下明乱者至心亦乱解云。 自下乱门中更分二也。 问。 且云何他乱自亦乱乎。 答。 中间亦他识间隔而起云他乱。 自识本始所缘境上五心前后乱起。 故云自乱也章。 他乱自亦乱者至寻求决定解云。 明乱行相。 诸识相望有多相对。 是第一眼耳二识相对也。 意说。 眼识缘像色起率尔寻求。 耳声境现前之时。 耳识间起率尔寻求等心。 前眼识所缘像色更新放光。 眼识又起率尔等心也。 五识之乱他识之乱又以如此章。 复别有香至至染净心解云。 此眼鼻相对也。 意说。 眼识缘像色起率尔等也。 又有香境现前。 鼻识缘彼起率尔等心。 此心灭已眼识本境像色更又变色。 眼识五心乱。 又起率尔等心也章。 复值上味至寻求决定解云。 此眼舌相对也。 意可前知之章。 如是乃主名之为乱解云。 此眼身相对也。 作法如前。 但眼识所缘像色相对之中。 皆其相相赞。 所谓初像色放光。 次像色变色。 次像光大小。 次像光离本质。 像光中变现异彩也。 问。 或二或三等文意何。 答。 于本自境起率尔寻求二心已有自乱他乱。 此云或二。 若起率尔寻求决定已复有自乱他乱。 此云或三。 或四心已亦有自他乱。 此云或四也”章。 若连次起(或本若不违次起意门也)至即名不乱至。 解云。 意易知之。 问。 等流心后更起前四乎。 答。 晓云。 等流五识无间不起寻求决定。 所以尔者。 生已决定方起染净。 染净后起等流故。 故知此无是还起染净心等。 今章家意无分明文。 准义而言。 许等流心是多刹那。 故等流后更不起前心章。 余心例然解云。 余耳等识为率尔也”章。 自乱心亦乱至余作法门解云。 此明自乱心亦乱也。 问。 云何自乱心亦乱乎。 答。 前他乱自亦乱之中。 除他耳识等境乱。 故成此门。 意云。 于自境起五心前后不定。 谓率尔寻求后更起率尔。 故云心乱。 起二心乃至四心中间更见异相移转。 故云自乱也。 明诠云。 此名自乱之边与前句自乱之边同也。 心亦乱者。 且眼识五心杂乱起也。 问。 若尔前作法中。 其义既尽。 何徒尽言论更起此门乎。 答。 分别自他识境界差别。 故更云此门。 此门之中且除他识之乱起也章。 第六诸心对辨者至亦复如是解云。 自下第六门也。 相对诸心论并不并是门意也。 诸识率尔心一时并起。 乃至诸识等流一时并起也。 问。 且六识之中眼识善心与耳识不善心得并乎。 乃至第六为问亦尔也。 答。 意识之中三性不并。 明暗并生。 是外道义。 但约五识唯识有二说。 问。 其二说何。 答。 有义六识三性不俱。 同外门转互相违。 故五识必由意识道引俱生同境成善染故。 若引五识三性。 俱行意识尔时应通三性。 便违正理。 故定不俱。 瑜伽等说。 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 彼依多念如说。 一心非一生灭。 无相违过(云云)问。 此说意何。 答。 此有多因。 第一因云。 此六转识同缘外境。 诸三性等互相违故。 问。 此师此因以何为证乎。 答。 瑜伽第三说。 又非五识有二刹那。 相随俱生亦无展转。 无间更互而生五识。 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等。 五识既无俱生之义。 是故五识三性不俱。 问。 定中闻声之时。 宁非诸识并乎。 答。 其义非。 我所许设纵许者定心可然。 散位无故。 非五识中三性俱转。 问。 第二因如何。 答。 五识生时必由意识导引。 五识方五俱生亦复同境方成善染。 先头五识三性所由。 问。 若尔依此因五识通三性有何难乎。 答。 若虽导生五识三性并。 即许意识一念通三性义。 所引五识既一念中许通三性。 能引之意性必须同。 问。 定中闻声之义如何会释乎。 答。 显扬十九说。 设定中闻声由二因。 取一谓。 由了别。 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 故虽在定亦是内缘故定不俱。 以不善眼识与意俱行。 设声缘至亦不能引。 要眼识灭耳识方生。 故定不俱。 五识不相续故。 又解。 设率尔唯一念。 等流通多念亦不许三性并生也。 问。 若尔何故瑜伽等一时三性俱转乎。 答。 依多念说。 喻云。 一心刹那非生灭故”五心义略记卷上((朱书))法苑章五心义私记者乃清凉范公之所集是为初修入门之阶梯也余志于学遍阅群籍俱尽深清而无以解奥旨实得于微毫矣故数潜心虑诚不如依先德私集也其为制作也质而不文如予顽昧发初门之微志亦不有如此焉今岁得斯本于有人之怀里也鸣呼志诚之所至宁可不思也乎特书于端以启后辈云尔享何八癸卯七月谷旦志之兴福寺沙门训兼十七岁五心义略记卷下兴福寺释清范抄问。 第二有义何。 答。 论云。 有义。 六识三性容俱。 率尔等流眼等五识。 或多或少容俱起故(云云)问。 先此文意何。 答。 此第二师标宗立理也。 问。 其理如何。 答。 三性容俱。 非一切时皆必定俱有俱时故。 故论云容也。 即等流心许多念故。 五识容俱。 问。 其理如何。 答。 如眼识缘善色至等流心多念善已后有不善声境现前。 意与耳同缘。 虽亦缘色境。 而声境胜。 乃至起不善耳识。 令彼不善耳识生。 前眼识善耳不善未灭。 如是等流多念生已。 乃至余无记香等至。 乃至意虽同缘。 随境强引起无记鼻识生。 即等流多率尔少。 或前一眼识久已不断。 虽已起寻求。 寻求未毕。 不起决定。 如是或多率尔。 后时耳等识生一率尔已。 乃至即有等流耳识次而起故。 是率尔多念等流少也。 容许五识有俱行故。 得三性并。 又解·率尔·等流二心之时。 眼等五中。 或三·四等多。 一·二等少。 容俱起故。 虽五一念三性得俱。 若一向同境时。 即不善意随眼识并行已。 设耳缘至亦不缘声。 不尔即须眼识断灭意方缘声也。 论云。 五识与意虽定俱生。 而善性等不必同性故。 所设难于此唐损(云云)此遮前师难也。 论云。 故瑜伽说。 若遇声缘从定起者。 与定相应余耳识生。 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云云)引此证也。 如前门成之。 论云。 在定耳识率尔闻声。 理应非善(云云)立理也。 在定耳识率尔闻声。 虽意与彼同缘引起。 理应非善。 瑜伽论说率尔等五心中。 前三定无记故(此约未转依位也)论云。 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云云)(此不同性定中意是善。 与耳性不同也亦一俱生故)论云。 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 不说同性(云云)(显扬论等说定中意·耳同缘。 不说同性故。 为证不成)论云。 杂集论说等引定中无五识者。 依多分说(云云)问。 此文意何。 答。 此会违也。 问。 多分者意何。 答。 多有二义。 一多识。 二多人。 多人多识不起言无。 谓二乘等定中唯得起耳非余四识。 非菩萨故也(云云)问。 如何定中意识俱受。 与耳同缘。 散意入舍定即引生耳识。 耳识率尔必是舍故。 初起之时必昧劣故。 意既同缘。 必唯异受。 入喜乐定耳必不生(云云不解)问。 此问意何。 答。 此同意者。 意与耳必同缘者。 入第四定等舍定之时可尔。 入喜乐相应之定时。 耳识率尔是舍受也。 意识又喜乐也。 如何可并起言也。 问。 如何答之。 答。 疏答云。 虽复同缘。 何妨异受。 其性亦许有不同故。 瑜伽说率尔等三是无记性。 定心寻求如何如是善(云云。 意·耳虽同缘。 而各别性。 如此之意·耳虽同缘。 各别舍意也)问。 疏问云。 又在定得起几心(云云)如何答乎。 答。 疏云。 唯初二心若有希望即出定故。 希求即是寻求心也。 若散五心。 初三无记。 论说多分。 若在定位亦通善等(云云)私问云。 若尔。 前之云在定率尔理。 非不善等乎。 答。 以多分之义可通也。 故与前不相违也。 问。 五识必由寻伺所引。 此入定心何地之法。 答。 应唯初地。 后无寻伺故。 问。 此定有漏欤无漏欤。 答。 二种俱得。 问。 欲界耳识许异地心引。 二定以上起三识(眼耳身)时。 异地心引。 无寻伺意识为能引耶。 答。 初起五识必寻伺引。 后位已去非寻伺心引此亦得。 唯率尔心。 等流心等。 即不许尔(率尔必初起故。 等流五识必申意识故。 以此文可知先门中先德染净等流之诤也)问。 欲界一切五识要由寻伺引答。 初起可尔。 后起不必尔故(论说五识有寻伺者。 显多由彼起。 唯说彼相应云云。 多之言深有其故也)论若五识中三性俱转。 意随偏注与彼性同。 无偏注者便无记性。 故六转识三性容俱。 得自在位唯善性摄(云云)问。 此文意何。 答。 疏云。 且散心位随五识唯一念或相续。 皆得三性并生然后引五识俱生已。 意随所偏注境强者。 同五识之性。 如在定意唯是善性。 不同耳识率尔心是无记。 若兼缘诸处于五无偏便无记性。 此性能与五识善恶不相违故。 若与五识别缘唯缘法处。 既无此心。 由此故知。 集量论等五俱意识定现量者。 必同缘故。 其量既然。 耳俱意识听教之时。 但作证解。 必现量。 五俱之意亦无法执等。 以此为证。 诸师于此觉惠异说。 如别抄故。 八地·二乘·凡夫等位。 六识三性容俱(云云)灯云。 问。 五识三性许得容俱者。 且善眼识至等流已。 不善耳识所缘。 缘至起率尔心。 尔时意识亦同闻声。 为是率尔。 为等流心。 当与眼识同是善性。 率尔无记。 未转信位前三无记。 不可二性一心并起。 若是无记。 眼识尔时如何成善。 无善意识为能引故。 答。 且通初难。 五心义说。 善等流意与耳同缘。 虽是善性。 亦名率尔。 以其声境创堕心故。 不可说是等流之心。 前未闻声故。 不得唯率尔。 亦与眼识仍同缘故。 故可通二。 然是善性。 言前三心未转依位唯无记者。 或据全未转依不得自在别别五心。 多分而说。 若已分得转依之者。 得自在者。 五心俱者。 可通三性(问。 若尔。 何疏云。 八地二乘凡夫等位六识三性容俱。 云云。 答。 难通)不尔如何论云非闻声时即便出定。 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此言希望即寻求心。 不得说言欲希望时即是出定论云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定。 亦不得言定前加行立期愿云。 若闻异声即便出定寻求境事故言希望。 非于定中作寻求何者。 希望声时。 为在定内。 为已出定。 若在定内。 希望之心即是寻求。 寻求之心与欲俱故。 若此希望非寻求者。 是何心摄。 若云希望即已出定。 与论文违。 释后难者。 论云五识由意识引成善染者。 据初起说。 非约相续善染之时恒由意引。 故下论云。 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 不说同性(若尔。 何疏云。 率尔等流深由云令了至于率尔。 如灯文会之。 等流眼识成善等必由意识引故。 此通释文犹可堕难。 如何违疏文)已上灯文章。 瑜伽等说八识一时得俱起故解云。 此引证也伽五十一·唯识等。 皆云阿赖耶识于一时中。 与七俱转。 故知。 诸识五心彼此展转一时并起章。 亦有眼识率尔得与耳识寻求寻四解云。 此明眼率尔与耳识寻求·决定·染净·等流四相并也。 问。 且眼识率尔唯一刹那也。 如何与余识多念心等得并乎。 答。 平备云。 此有二说。 一云。 眼识率尔多刹那故。 与耳识四心俱时起也。 如像色从隐处渐渐出来时。 眼识缘此所起率尔是多刹那也。 一云。 据同时第六识率尔心说也。 虽举五识。 而意取第六识也。 大师以此说为正也(云云)明诠僧都云。 今云。 相续堕新新境故。 率尔心多念也。 或有率尔一念起也(云云)有人云。 五识一时如次起五心时。 俱起意识通五心摄。 但虽遮于一境上一用一时通于多心而不遮于多境上多用一念通多心也(云云)明诠云。 此义难思(云云)今案。 见前刹那多少门。 正义六识率尔可通多念之义。 都以无之故。 眼识率尔虽一刹那当尔。 此时余识四心相并。 又以无妨之。 俱并者非前后俱并。 但不妨俱起也。 问。 且如眼识率尔无记性耳识等流善性。 与此二识俱起意识。 为是何性。 答。 若眼识率尔境强。 耳识等流境劣。 即随强性。 意定无记。 若等流境强。 随彼意识性善。 问。 若尔。 等流耳识俱起意识既是善性。 何引无记眼识。 无记不违善恶。 而善恶违无记故。 答。 僧正记云。 如定中意识即是善性。 而得引无记耳识。 何妨耳识等流俱起意识虽善恶性。 而得引无记眼识。 此义难稍。 应思(云云)今案。 若约偏注境不能引生。 若约无偏注。 此义可尔也。 约此境第六常无记故。 不违善恶无记故。 又至于定中耳识又通善性之义。 疏中说之。 又灯中。 率尔心又是善性之义有说之。 又善心引无记。 又可无妨之。 无记之心得善之心。 无妨故。 善者引恶。 是则有妨。 善引无记。 又以无妨之。 邪推如此。 未一定矣。 又何必可云引乎。 只是俱起引义不尔。 然善引无记也。 可思之章。 眼识寻求得与耳识决定等三染净等乃至等流一心俱起解云。 此明眼识寻求与耳识决定染净等三俱起。 又眼识决定与耳识染净等流二心俱起。 又眼识染净与耳识等流一心俱起也章。 亦有眼识率尔耳识寻求鼻识决定舌识染净身识等流一念俱起理无遮故解云。 此眼识率尔心之处。 余四识次第四心俱起也章。 如眼识生乃至身识等类此可知解云。 此明五识皆同也。 问。 何故不明意识乎。 答。 珠云。 理有无疑故不举之(云云)意说。 常俱起何论俱不俱哉。 问。 若尔。 七·八二识率尔与五识率尔并耶。 答。 不得并也。 何者。 第八界初生位有率尔时。 五识未有。 又第七初转依位起率尔。 此见道定心中散五识不行故。 问。 若尔第七第八余心如何。 答。 俱起无妨章。 有说不得既非正义故不说之解云。 小乘有部不许六识一时俱起。 今此师义即同异部心不并生故。 云非正义也唯识云。 一身八识既容现起。 应不俱起。 便可寻之。 同异部心不并(云云)故知。 开导依第三义中有此文故。 章主云非正义(云云)章。 第七初后广略者解云。 先先为初。 后后为后。 广者多也。 略者少也。 有率尔寻求多。 等流小。 或率尔寻求小。 等流多故。 云初后广略也章。 或有率尔寻求多等流心小初多境现有后小境现故解云。 此明初广后略也。 问。 此文意何。 答。 珠云。 五识同时各遇新境起率尔心乃至染净。 未起等流。 以许五识染净多念故(云云)备云。 初多识俱起故。 率尔多也。 后唯一识起故。 等流小也何者。 一念同时五识俱起。 起率尔寻求也。 第二后时唯一眼识现起。 以缘色起决定染净等流心也(云云)唯识疏第五云。 或前一眼识久已不断。 虽已起寻求。 寻求未了。 眼更重观。 意复寻求。 寻求未已不起决定。 如是或多率尔。 后时耳等识生一率尔已。 乃至即有等流耳识次而起故。 此率尔多等流小也(云云)古人云。 五识之境同时现故。 同时起率尔也。 后随境强唯一识相续起故。 唯起一等流心也(云云)先德私记云。 且如眼识始遇新新之境。 故率尔寻求多。 又小境现时。 始起率尔乃至等流。 故流心小。 意说。 且如眼识遇怨境。 起率尔寻求。 寻求未毕。 决定未生。 后亲境至亦起率尔寻求。 亦未毕故。 未起决定。 后中境现故。 始起率尔寻求乃至等如是说。 初率尔寻求多等流小。 此意说。 起多通率尔以后乃至一等流心故。 云初多后小(云云)余识例此章。 或有率尔寻求小等流心多由前前染净势力引生故率尔等境别别遇故解云。 此明初小后多也。 问。 此初小后多意何。 答。 珠云。 一眼识更遇新境起义尔心乃至等流。 即眼识同时意识染净。 引起眼识等流。 乃前四识等流。 于此时中合有眼识率尔寻求二心。 及今所引六识等流故。 云初二心小等流心多。 此今所引发六识等流。 依前五识俱起意识染净势力之所引生故。 云依前前染净势力引生故(云云)疏第五云。 如眼识缘善色至等流心多念善已后有不善声境现前故。 意与耳同缘。 虽亦缘色境。 而声境胜故。 乃至起不善耳识。 令彼不善耳识生故。 前眼识善耳识不善未灭。 如是等流多念生已。 乃至余无记香等至。 意虽同缘。 随境强引起无记鼻识令生。 即等流多率尔小也(云云)太抄云。 眼识善等流。 耳识不善等流。 即二等流鼻识率尔心故。 云等流多率尔小也(云云)问。 章文别别遇者意何。 答。 初率尔寻求遇别别境而起。 非俱起故云小也。 问。 今言率尔多等流小文率尔小等流多者。 若约同时并行辨多小欤。 若约前后起辨多小欤。 答。 准疏意二皆通之。 问。 约同时辨多小何。 答。 且眼耳鼻舌四识遇串习境不起初二心。 而初起决定。 至等流心多念相续。 即此同时身识遇不串习境始起率尔。 此身识一率尔。 眼等四识四等流心。 同时并行故。 云率尔小等流多。 又眼识遇串习境起决定。 至等流多念相续即此一时耳等四识各遇新境。 同一时中各起率尔。 是故同念四率尔一等流行并故。 云率尔多等流小也。 问。 约前后辨多小方何。 答。 且如眼识遇一新境起率尔。 次意寻求。 寻求未毕。 眼更重见。 意后寻求。 寻求未已。 不起决定。 如是或多率尔。 后时耳识遇新境生一率尔也。 乃至有等流。 耳识次而起。 是名率尔多而等流小也。 意说。 眼识前后二反率尔。 以后耳识起一反率尔。 以后耳识起一等流心。 此约前后论初多后小也。 又如眼识遇新境起一率尔乃至等流。 等流眼等不断之间。 耳等四识各遇古境不起。 初二心各各起决定乃至等流。 此时中眼等五识各等流合五等流。 而先所起眼识一义尔相望云小多也。 问。 若尔。 章文约前后辨欤。 约俱时辨欤。 答。 通二释之。 又以无妨章。 中间三心。 多说意识不辨多少。 解云。 此明寻求决定染净不辨多少也。 问。 何故不辨之耶。 答。 中间三心。 诸论之中多说意识。 一意识中既无并起。 不辨多小。 问。 若尔。 此心起五识者多小如何。 答。 准前前知之矣”章。 若果位随所有心皆得俱起随应无失解云。 此明果位多小也。 佛果位之中。 唯有四心除寻求心也。 此八识四心俱起无失。 一念具故。 不论多小也章。 既许因位五识有五随应五心皆得并有多小不定。 解云。 退成因位也。 许之言存正义之词也章第八诸位阙具者解云。 遇新旧境及有无漏位辨五心之阙具。 有此门矣章。 此说五心唯依因位新遇一境次第别生有未知故解云。 此明五心具位也。 且遇新一境五心次第别生故章。 若遇旧境但有决定染净等流或唯染净等流二心或唯等流或唯染净或唯决定一念不续故解云。 明因位旧境五心之不具也。 问。 有决定等三心意何。 答。 旧境之上无率尔心。 无率尔故无寻求心也。 问。 或唯染净等流二心之者何。 答。 先起决定心故或唯等流一心。 或唯染净。 或唯决定一心。 准之可知。 问。 一念不续故意何。 答。 明诠云。 明唯染净唯决定等所由也(云云)善珠云。 寻求以去多得相续。 若余识夺或亦一念故。 云一念不续故(云云)先德云。 唯起决定而不续起后心故。 唯有决定一心。 等流染净亦尔也。 决定心虽有多念。 触决定心而不起后心故。 云一念不续。 非谓唯决定一刹那也(云云)章。 无唯寻求不起率尔若可寻求必先不了故定有率尔解云。 明有寻求心必有率尔心也。 必起寻求之亦不了故。 问。 若尔。 何故上乱不乱生门中。 云见像色已却见众色。 先已见故不起率尔。 或却起寻求引生决定乎。 彼意约遇旧境为论。 今此文约遇新境。 无唯寻求不起率尔。 故不相违章。 五识之中无唯率尔无寻求心瑜伽说故非所余识故解云。 此五识率尔心次必有寻求故。 瑜伽等文如前说。 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等文也。 问。 非所余识者意何。 答。 周云。 非一切识有率尔已即有寻求。 第七·八识虽有率尔无寻求故。 即七·八为余(云云)善珠云。 非所余识者。 简自在位五·六等流。 若自在位虽起率尔。 任运决定不假寻求故简之也(云云)先德私记依珠记也。 今案。 周记为正。 义镜之文虽叶道理。 所余识之言本意似违。 但成唯识等以下论果依具不具也章。 成唯识说八地以去乃至成佛任运决定不假寻求故但有四解云。 此明果位具心也。 其之义如先引成也。 清素云。 五心之中除寻求也。 此据缘境任运而知名无寻求。 若利他时。 于蕴病等犹未了尽。 实亦寻求(云云)此说可尔。 今案。 约自利之边无寻求。 约利他之边可有寻求也章。 三乘通论无漏具五有寻求故解云。 明三乘果位阙具也。 二乘无漏闻法之时。 起寻求心也。 周云。 菩萨无漏有四。 二乘无漏后得听法有寻伺故。 作此说也。 然理实者。 唯依大乘亦复具五也。 七地以前得闻法故亦有寻求。 八地已上未善药病亦有寻求(云云)素云。 法花经中佛说二深。 鹫子闻已尽思共度不能知故。 理实菩萨十地位中亦有寻求。 唯识所说寻伺二法通漏无漏。 法花又云。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思求即是寻求心也。 寻伺及念并思等皆名寻求。 非唯寻伺独名寻求(云云)今案。 八地以上约佛果之智可起寻求心也。 约因位智可无寻求心欤章。 即诸刹那义别说有非前后起初转依等如前已说解云。 此明无漏位中一向是善。 无有三性转易义。 不说五心。 但诸刹那义别说具。 非前后起也。 佛果具心如前门辨之。 清素云。 无漏位中约一法体义别说有五心。 非依前后次第说有五心。 寻求决定当相违故。 别体不同时起。 又约多境多识多时说有。 非是一境一刹那中得有五也(云云)问。 初转依等者心何。 答。 此八识有无门中辨之故章。 第九三性所摄者解云。 约五心三性分别。 此门意也章。 瑜伽论说初三心是无记第四五通三性此依因位中容无乱境五识中一与第六识连续生说若在因位境界强胜诸胜杂生并生五心皆通三性所摄解云。 约因位三性分别也。 五心皆并通三性也。 问。 瑜伽第一说如何会释耶。 答。 即依任境次第而生。 由此义故。 唯识亦云。 未转依者率尔随心定无记故。 问。 如何增三性俱乎。 答。 所谓强胜。 如定闻声忿恚天热地狱等如前说之。 素云。 如一眼识境非强盛。 无余四识间杂而生名中容无乱境也。 非遮第六后续生故(云云)明诠云。 初三心无记者。 依有漏因位中容境说也。 若在因位遇强胜境所起三心。 亦通三性。 且如起善心见佛形像时所起五心。 又善性也。 此时遇声境所起五心。 又以善也。 如见怨人时所起眼识五心不善。 此时遇香所起鼻识五心亦善也(云云)问。 初三无记者。 四无记中何。 答。 庄法师云。 唯异熟·威仪。 非工巧·通果。 工巧·变化缘不串习境故。 又彼二心至等流心方起故章。 若无漏位及得自在一切多善解云。 此明无漏位心也。 问。 多者何义乎。 答。 善珠云。 言多者皆义。 非谓简小故名多也。 故纂中云。 一切皆善(云云)问。 此义可信乎。 答。 先德云。 疏第五云。 初地已去者。 五识之中尚有不善。 八地已去。 或时有无记五识故。 唯佛色心是道谛故(云云)准此应言。 一切善者无漏五识等心也。 言多善者。 约十地位。 小分通余心故。 今一切善及以多善合说故。 云一切多善也(云云)今案。 先德之说颇得其理矣。 明诠僧都云。 八地已上名自在位。 周记云。 章及得自在一切多善者。 八唯无记。 第七不定。 非总是善故云多善(云云)章。 第十缘生总别者解云。 问。 心王三依之中。 就何缘辨总别乎。 答。 且明诠僧都。 约等无间缘。 且引难陀不正义也(云云)今案。 初安慧解。 次难陀(已上三解如前引之)但第二义之破前师中云。 故瑜伽云。 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 即施设此名为意根。 若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 彼论应定若此一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 既不如是。 故知。 五识有相续义(云云)此难前师五识无相续也。 意说。 瑜伽文言通故。 六识应知互为缘也。 若五识间断故。 前后言有意识者。 论文应云若此一意识为彼六识缘(乃至)此六识为一意识缘。 以前后定唯有意故。 既不如是。 故汝破五识身不相续义。 自他五识无间缘毕(第一师五识无相续故。 俱以第六为开导依之义故成破也)如此破毕。 成自义云。 应说五识前六识内随用何识为开导依。 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第七·八为开导依。 第七末那用前自类或第六识为开导依。 阿陀那识用前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云云)今明诠僧都。 章文相似此师破他之文故。 存不正义也。 第三正义云。 各唯自类为开导依(云云)述难立理。 如论文云。 今案。 章主引不正义之此理。 其义不可尔。 故知。 明诠之义未足作信。 但前师所引瑜伽之文。 第三正义会云。 然圣教中说。 前六识互相引起。 或七·八依六·七生。 皆依殊胜增上缘说。 非等无间。 故不相违。 瑜伽论说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 说此为彼等无间缘。 又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 即施说此名意根者。 言总意别。 亦不相违(云云)意说。 圣教之中。 自他之识互为依者。 皆依增上缘依也。 非开导依。 又瑜伽说者。 总说六识者。 别说六识。 自类各各相望。 言总意别言也。 故知。 正义之意。 毕竟不许异类开导依毕。 但说俱有依(增上缘依)有四师义之中。 第四正义云。 五识有四依。 谓五色依根。 六·七·八识。 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 第六意识但有二依。 谓七·八识。 第七意识但有一依。 谓第八识。 第八有一。 所谓第七(云云)故知。 章主必可依正义。 诸识相望辨之者。 非种子依。 各别自种故。 非开导依。 遮异类故。 故心心所三依之中。 辨增上缘依也。 先德之义如此矣。 问。 约一识聚。 五心前后而起。 何非等无间缘依耶。 答。 约一识五心前后相望等无间缘。 道理定故不论之。 今云。 异识五心想望论之故矣”章。 既许一识得引六识为无间生亦许多识能引一识为无间生解云。 此举例也。 问。 其例如何。 答。 多识引生一识。 一识引生多识。 互为无间起故。 言为无间生。 不取等无间缘也。 不文等故。 问。 若尔。 何章云无间生耶。 答。 诸识互望为缘引发故。 今云无间者。 若约刹那论。 即后起无间也。 若亲相生论。 是同时无间也章。 故多率尔引生一识寻求心起乃至广说一染净心引生多识等流心生其义决定解云。 正成义之中。 明多引一一引多也。 问。 多率尔引生一识寻求者何。 答。 明诠云。 谓初刹那六识同时俱起。 第二刹那引生唯第六识寻求心也(云云)光德云。 眼·耳·鼻·舌之率尔引一身识寻求心起(云云)义颇沉稳也。 问。 乃至广说者心何。 答。 准之次次之心例而可知之问。 一染净心引生多等流心生者何。 答。 六识同时对境起率尔乃至染净。 即五识染净灭。 唯第六染净心一引六识等流心也”章。 由此义准诸识一念得俱五心境有新旧识引生别此理微细智者应思解云。 此结得也。 问。 诸识一念具五心者何。 答。 即一念之中五识相望。 得具五心。 眼识率尔。 耳识寻求。 鼻识决定。 舌识染净。 身识等流俱时而生也。 平备云。 此者五识一时具五心也。 同时第六亦一念具五心也(云云)问。 且同时意识是何心耶。 答。 善珠云。 随偏增名。 或皆得名。 谓缘眼境名率尔随心。 乃至缘触名等流心。 如果位中一念具四。 此亦如是所以尔者。 境有新旧引生别起(云云)问。 若五识之中。 一一识一念具五心耶。 答。 先德二说。 一云。 五识一一。 一念不得具五。 唯第六识一念得具五。 二云。 五识皆得。 章云诸识无遮故。 问。 五识一念具五心何。 答。 眼识遇新古境。 一念而起率尔乃至等流心。 谓眼见象马牛羊四旧境时。 于象起寻求。 于马起决定。 于牛起染净心。 于羊起等流。 忽龙新境出现。 亦起率尔故。 一念中得具五心也。 余识准知之。 眼于五境起五见分行相。 如次名寻求等毕。 问。 五识一念具五心者。 举佛等位有何差别。 答。 佛果于一境一念具四心。 以义说故。 因位五识不然言也。 此义应思之。 诸根互用位五心。 准之思之(已上先德邪推问答也)问。 境有新旧识引生别者意何。 答。 清素云。 一念之中。 五识相望得具五心。 以于旧境有等流等。 于新境中有率尔等也(云云)识引生别者。 五识各别生别也。 问。 此理微细智者应思者心何。 答。 诸识一念具五心者。 此理微细言也章第十一何量所摄者解云。 第十一门约五心分别三量。 兼明缘境不同也。 先德分为二门辨之问。 云何三量耶。 答。 于现境作证解故云现量。 颠倒执取故云非量。 见烟有火比知比度处云比量也。 问。 八识之中三量几具。 答。 前五转识唯现量。 第六意识而通三量。 第七末那唯是非量。 第八赖耶同五现量。 问。 缘境宽狭何。 答。 前五转识五尘为境。 是现量故。 缘实非假。 或假从实。 缘实之时。 虽不作长等相状亦任运缘。 理亦无失。 问。 若尔。 缘实□非作青等解。 答。 亦不作青等解。 由此但任运缘。 即此反显。 虽不作长等解。 亦任运缘。 第六意识通缘一切。 通三量故。 假实俱缘。 第七末那。 赖耶为境。 是非量故。 境假非实。 若约本质境亦是实。 第八赖耶缘三境。 根身器世间别故。 又种子根身缘而执受。 器世间量缘非执受。 是现量故。 缘实非假。 若准五识。 亦得缘假。 是现量心皆唯缘实。 由此亦显任运缘假。 深表道理(已上)章。 因中五识或四或二或许五心皆唯现量缘现在境解云。 明五识有因果二。 此先明因也。 问。 置或言意何。 答。 诸说不同故。 问。 何故因位五识但现量耶。 答。 因者有漏为因。 唯五识无强分别故。 缘境唯现量也。 问。 何故唯缘现在境耶。 答。 五识无分别故。 唯于现境作证解故。 问。 有云。 因位五识有二说。 一云。 唯现在境。 有云。 又缘刹那过去。 后说为正。 何故章家不依正义耶。 答。 不长时过去故。 刹那过去亦是长时现在故章。 果中五识所有四心亦唯现量缘三世境有义亦缘非世之境解云。 此明果位也。 问。 何故果位除寻求之四心皆唯现量耶。 答。 无漏识中。 无比·非量故。 证知境故。 一向量现量。 问。 无漏五识缘世世行相何。 答。 章有二释。 一云。 三世之境。 一云。 非世之境。 义镜云。 佛地·唯识有二师义。 第一师云。 成事但缘五种现境等。 第二师云。 亦能遍缘三世诸法。 今此初义当彼第二。 但缘有为诸法。 不缘无为法故。 此即成事智无正体智。 护法正义。 亦缘非世境者。 唯识意中述二义云。 成事唯俗。 行缘浅故(护法义)或亦通真自在满故(余师义)此云有义当彼第三。 无为之法不堕三世故云非世。 既自在满。 何不缘真。 故云缘非世境(云云)今案。 唯识第十云。 有义但缘五种现境。 庄严论说。 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也。 章家不取之。 有义此品亦能遍缘三世法。 不违正理。 佛地经说。 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 决择有情心行差别。 领受去来现在等义。 若不遍缘无此能故。 然此心品随意乐力。 或缘一法或二或多。 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 故不相违。 随意乐力缘事相境起化业故。 后得智摄也。 章家意也。 此等义如唯识义也章。 第七因位许有三心皆非量摄本质境现在行相非世境转果位有四心皆唯现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解云。 明第七也。 问。 何故第七因位唯是非量耶。 答。 因位常执我法相续不断故。 是非量也。 问。 第七境三世之中何。 答。 第八见分本质境现在。 我境行相非世境转。 此中意说。 有漏第七恒以八为质而缘质影。 但唯现境。 而能缘心恒作我解故。 云非世境转。 故义境云。 本质境者。 略标一也。 若具言之。 本质及影唯量现境。 行相者所执行相(云云)周云。 今言行相。 非谓见相。 当情执我。 我相名非世故(云云)素云。 本识见分七本质故。 量现在。 以有体故。 当情执我。 行解相状名非世境。 以无体故。 三世不摄(云云)问。 果位第七何。 答。 除寻求余四心果位成平等性。 故唯现量。 意可知之。 问。 果位智缘何世耶。 答。 三世非世俱缘也。 今案。 平等智有三义中。 第三正义当此义矣。 唯识云。 有义遍缘真俗为境。 佛地经说。 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 庄严论说。 缘诸有情自他平等。 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 由斯此六通缘真俗二智所摄。 于理无违(云云)三世非世之境配之可知之章。 第八因果俱唯现量在因缘现在果缘三世及非世境解云。 此明第八也。 问。 何故第八因果俱唯现量耶。 答。 第八因位非执故。 不比度故。 但于现境作证解故。 果位圆镜智又无论现量也。 问。 第八三世分别何。 答。 第八若因。 唯缘现在。 量无分别作证解故。 问。 俱时五数又如此欤。 答。 又如此也。 至唯识义可知之。 问。 果位如何。 答。 大圆镜智有二义之中。 第二正义云。 有义此五缘一切法等(云云)如唯识义也。 问。 圆镜智中。 心王通缘真俗实境。 其理无疑。 未知五数变缘实境耶。 答。 珠云。 真智之境无假实殊量故。 王·所俱得实境。 俗智之境有假实别故。 王得实心所得假(云云)问。 若尔。 阙所缘事等耶。 答。 可寻之章。 第六意识定位五心皆唯现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解云。 自下明第六。 大论有二。 一明定位。 二明散位。 散位之中有二。 一独头。 二五俱也。 此初明定位意识五心也。 问。 何故定位五心量现量耶。 答。 离散分别证行而转。 故唯现量。 问。 染净之心。 论说分别。 云何皆说无分别耶。 答。 论就散心依别义说。 若依通义。 何妨亦有。 是现量摄。 问。 何故定位意识五心缘三世及非世境耶。 答。 非世境无法者。 龟毛及无为。 此意遍缘故。 问。 凡缘现量境者。 但于现在位证解故。 缘过未及非世无体之法处。 宁无比量非量之心耶。 答。 定心五心缘非世者。 真如境也。 非龟毛也”章。 若在散位独头五心通比非量解云。 此明散位意识独头五心比·非量摄也。 问。 何故非现量但比·非量。 答。 不作证解故非现量也。 或时颠倒取故非量摄。 或时比知比度故比量摄也。 但义镜云。 此文总也。 若别言之。 五心中初三。 若异熟心及三无记为三心者。 皆是比量。 无倒执故。 若异熟生法执俱意为三心故。 是非量摄。 是颠倒故。 二种二心皆缘三世分别而知。 不名现量。 染净心中。 染边唯非。 净边唯比。 若无记者通比·非量(云云)问。 若尔。 独散更无通现量之义耶。 答。 尔也。 问。 若尔。 何章文中是通□耶。 答。 通非·比二量故也。 问。 先德疑云。 若染边是比量者。 何故五识相应贪嗔等一向现量耶。 答。 今案。 彼能依五识是一向现量故。 彼障而非执故章。 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行相亦作世非世解解云。 比明独头五心通世非世也。 义镜云。 私云。 独散意识初三心者。 随何无记皆缘过去。 今即不尔。 缘世非世。 文意稍隐。 学者应思(云云)问行相亦作非世解者意何。 答。 从实我之解缘三世。 又缘无法是非世境故章。 瑜伽论说意识散乱率尔堕心缘过去者约五后意多分缘故也解云。 此会违也。 问。 独生五心通缘三世非世境。 何故瑜伽第三。 云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 无欲等生。 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 唯缘过去境耶。 答。 释此文有多义。 如先引。 清素云。 前言独头散意缘三世者。 约于多时非量等说。 此瑜伽中据刹那说。 一念之中独头散意亦能缘前五识之境。 名缘过去。 意多能缘五识境故(云云)周云。 前言散意缘三世者。 约长时言。 此瑜伽文据刹那说。 但缘前念五识境故(云云)明诠云。 问独散意识缘三世者。 何故大论第三。 说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 无欲等生。 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 唯缘过去境(云云)既云唯缘过去境故。 今章会意者。 五识之后意识多分缘前念五识境故。 名缘过去境。 此约本质说也。 若约第六所变影像境者。 量缘现在境也(云云)纂云。 今章主释义亦难解。 既约五后意。 云何名率尔。 又五后意次文别说。 若二文俱说五后意者。 云何前名率尔。 后名寻求决定。 前说唯说过去。 后说唯缘现在等(云云)如何可救之。 答。 义镜救云。 五后意识寻求心。 于先已缘境虽不起率尔。 若新境至时。 亦有起率尔。 此率尔心亦缘过去。 五后意识有分别故。 非谓缘先过去境境起率尔。 故不相违。 问。 若尔。 何故伽云五识无间所生意识。 或寻求或决定唯缘现在等。 答。 就刹那说实缘过去。 今就一连现在故说缘现。 犹如一生名为现在(云云)今案。 此文抄文有说。 如前引之。 又寂章文。 若二文等下虽理。 又不尔。 同虽五后意。 率尔寻等别故也。 能作此难。 如何如何。 具如上也章。 与五俱意所有五心有义唯现量作证解故陈那菩萨集量论说五识俱意是现量故设五俱时缘十八界亦现量摄随五现尘明了取故解云。 说五俱意有二有义。 此初义也。 问。 此义意何。 答。 义镜云。 此即三量不并师也。 于一事境。 相违作用不得俱生故不并也。 作证解故者。 理门论云。 意地亦有离诸分别唯证行转。 即明同缘意识亦现量也。 五俱缘十八界等者。 即违唯识云五根比量得也。 除佛及定心菩萨第八境所余是比量得也。 随五现尘等者。 五识所缘现在五尘也云唯识文可寻之。 第六缘五根唯比度比知。 不同五境现量得者也。 问。 有义者谁人义何。 答章。 有义不定性尚不同何况现量集量不说五俱之意唯是现量何得定判坚执比度既许五俱定唯现量于理未可故五俱意义通现比及非量摄。 解云。 此第二有义立理会违也。 问。 此师意何。 答。 前师云。 五识唯现量故。 同时意唯现量而得并起。 五识现量。 而俱时意比·非量。 而不得并起。 依此道理立唯现量也。 今后师立理云。 五识与意性尚不同。 而得俱起。 约量何妨五识现量。 而意识通三量。 同时得并也。 此师意也。 义镜云。 此第二师三量并师也。 性尚不同等者。 五心之中。 若率尔位或有异性。 如定中闻声等。 或有同性。 如余散率尔等。 若寻求等二位同无记性。 四五两位并通三性。 今总显之故。 云性尚不同。 问。 染净心由自分别成善恶者。 寻求决定亦量分别。 应成善恶。 答。 虽有分别。 于境未决。 即不能作损益之事。 故决定心不名善恶。 决定以后由自分别能作损益。 方名染净(云云)问。 集量论何通耶。 答。 不言唯故。 问。 坚执比度等意何。 答。 珠云。 此非量也。 泛尔缘瓶亦是非量。 非必坚执。 今约多分。 对比度义名坚执耳(云云)问。 与五俱时起坚执者何等耶。 答。 且如闻怨声时。 耳识现量得声不执。 俱时第六亦取此声。 执是实怨作恶心等。 此则非量意识与五俱起也。 又准涅槃经可云。 如见幢未时。 眼识现量唯得木色。 俱时意识亦缘枝色。 比知有车。 如是五俱意识比量也。 明诠云。 言坚执者。 执实我实法也。 此非量心也。 比度者。 且依说声无常。 闻已比知色等亦无常也。 此比量心也(云云)周云。 与五同时缘十八界同缘五境。 现量所摄。 缘于根等比量所摄。 非称境知非量所摄。 即一刹那意通三量。 谓能缘识之功能。 如一眼识尚有多能。 此亦何失。 然由其境明昧等差致今意识有三量起。 问。 意与五识同缘。 意随五识皆现量者。 意唯与眼缘一色时。 不与耳等四识俱起。 意缘声等。 为是现量。 为比度量耶。 答。 有二释。 一云。 余四尘等非与余之四识同缘。 皆比量得。 二云。 余四亦现量得。 由与眼识依眼根门明取境故。 且依初释。 或云。 据无我观各一刹那缘十八界。 此理不然。 一违章文。 二无我观但缘于一无我为境。 云何得言缘十八界(云云)平备云。 问。 同时第六云何一念通三量耶。 答。 第六识其行解行相众多非一故。 一念缘十八界故通三量。 谓与五识同境者唯现量。 不同境者通比·非量也(云云)”章。 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解云。 此约世分别也。 问。 五心一一各通三量。 一一各缘世非世耶。 答章。 若缘一境与五俱率尔等流定唯现量中间三心不与五俱通比·非量刹那论之缘过去境解云。 合说也。 义镜云。 言一五者。 且五识中随应取一别得总名故云一五。 如呼一人名六群比丘。 以同类故。 不与五俱等者。 即五后意缘刹那过去通比·非量也。 即寻求等位意识也(云云)先德云。 与五一俱之本为正。 若五尘中随缘一境。 与五识中随一识俱意识率尔等流二心。 唯现量收。 与五并显现量行故。 中间寻求等三。 不与五俱。 通比·非量(云云)明诠云。 与五识中一眼识俱第六识五心唯现量也。 五者指五心也。 一者一眼识也。 五一俱可训之(云云)问。 刹那之缘过去境者心何。 答。 此说中间三心也。 周云。 一期之事绪究竟。 有为之法刹那过去。 今约缘此名缘过去(云云)素云。 有为之法刹那迁流。 迁流前念即名过去。 事绪未终论名现在。 现在之境念念迁故(云云)明诠云。 谓中间三心缘前念率尔心之境故。 名缘过去境(云云)章。 瑜伽论言五识无间所生意识寻求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者此依分位事绪究竟名为现在瑜伽自言若此即缘彼境生故解云。 此会违也。 问。 其意何答。 珠记云。 问。 率尔之后寻求等意缘过去者。 何故瑜伽言五识无间所生意识寻求决定。 唯应说缘现在境等。 故今会云。 此约事竟名为现在。 又此寻求决定二心缘彼五识刹那过去之境生故(云云)问。 寂法师征此会云。 若尔。 三心义兼一两途。 若约刹那名缘过去。 若约事竟名缘现在。 义既不定。 云论言唯耶(云云)如何救之耶。 答。 义镜救云。 论云唯缘过去唯缘现在者。 唯有三义。 今取简持义。 说唯缘等。 此云何。 若约刹那名唯缘过去。 即简相续时。 若约事竟名唯缘现在。 即简余现在。 随事有简故无有妨(云云)明诠云。 有人难云。 寻求决定刹那论之缘过去境者。 何故大论云意识寻求决定现在境耶。 今会云。 意识寻求决定缘于前念五识所变本质境故。 名缘过去境。 然今缘现在境者。 次论通云。 若此即缘彼境生故。 意云。 若此意识即能缘彼五识境生。 若从影像云缘现在也。 此即依事绪之究竟云现在也(云云)今案。 此说尤叶。 抄文如前引之章。 染净亦尔三心性同故论偏说解云。 亦者亦寻求决定也。 染净亦尔也(云云)问。 若尔。 何故论说率尔等三心。 不说染净耶。 答。 初三性同故。 论偏说也。 兹尔等三同无记故。 明诠云。 染净亦尔者。 此心亦从本质影像境而通二世也(云云)平备云。 三心者率尔等也。 即上文云五识无间者。 此率尔也。 次云。 所生意识寻求决定名三心也。 此三心同无记性故。 论偏举说耳。 实亦有染净等流心也(云云)此等先德。 此量偏说者。 指伽论第三也。 今案。 第三卷中又说染净。 所谓或染污或善法生等文也。 若准初门者。 指第一卷文也。 章云由初三心性类同故。 但说三言。 实兼后二(云云)正与此同。 准先可知之章。 第十二问答聊简者解云。 第十二门以五重问答聊简五心矣章。 何故立五心非增非减答据极多分决定有五极小有一非圆满故解云。 第一问答也。 问意易知。 问。 答文意何。 答。 珠云。 显心生分位。 极多有五。 遮心外境界。 极小有一即三界唯心。 所谓本识约本体唯一。 约分位唯五。 故非增减(云云)问。 非圆满故者意何。 答。 素云。 唯有一心。 不具五者。 不知法也。 是非差别。 事绪不周。 解非圆故(云云)此说好矣。 古德云。 极多有五。 极小有二。 若极有一者。 非圆满故。 意说。 心生分位。 或极多有五心。 或极小二。 或三或四。 言或二者。 如瑜伽说。 眼识有率尔等流。 此约粗相也。 或三者。 已串习境唯起决定等三心也。 或四者。 如果位四心也。 或五者可知。 如是不同故。 云极多不增五心者。 极之言如极七返有。 或一二返别故云极七。 此亦可尔。 五·四·三·二心不同故也。 若极小一心者。 约分位。 非圆满故(云云)虽有此说。 以素为本。 然寂师云。 上坐部立九心。 有太增过。 诃梨跋摩立四。 太减义不足过。 唯言五心不增不减(云云)章。 问。 此五心通无漏不答五皆通闻声定心通无漏故因无漏心有希望故或说寻伺通无漏故设不通无漏与欲俱故此寻求心亦通无漏解云。 此第二重问答也。 问意易知。 问。 答文意何。 答。 五心皆通有无漏也。 问。 闻声定心通无漏故者心何。 答。 目连所入定通无漏故。 又其心通无漏言也。 问。 因无漏心有希望故者意何。 答。 十地因位有寻求心故。 寻求心通无漏也。 其义如上也。 问。 或说寻伺等文意何。 答。 义镜云。 寻伺通无漏中。 有二师说。 一云。 寻伺于五法中唯有漏故。 大论第五云。 诸寻伺皆分别。 有分别非寻伺故。 第二师云。 对法第十及十地论第一等说。 正思是惟是语言因。 故知寻通无漏。 寻既尔伺亦然。 今云。 设不通无漏者。 当第一师义(云云)今案。 章此下义。 约广寻求亦通无漏言也。 识论七云。 有义伺非所断者。 于五法中唯分别摄。 瑜伽说。 彼是分别故(云云)问。 此义意何答。 疏云。 非所断者。 于五法中。 唯分别摄。 唯有漏故。 论决判彼是分别故。 大论第五说。 寻伺决择四句云。 诸寻伺皆分别。 有分别非寻伺故。 今以为证(云云)识论云。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 说正思惟是无漏故。 彼能令心寻求等故。 又说彼是言说因故。 未究竟位于药病等未能遍知。 后得智中为他说法。 必假寻伺。 非如佛地无功用说故。 此二种亦通无漏。 虽说寻伺必是分别。 而不言说唯属第三。 后得正智中亦有分别故(云云)问。 此义意何。 答。 疏云。 于中有三。 一证。 二理。 三会。 此初也。 五法之中正智所摄。 显扬第二等说正思惟是无漏。 故定智思惟体是寻。 显扬第二·大论二十九皆云。 彼正思能能令心寻求极寻求超入极超入故有等。 言寻求者寻也。 又对法等。 正思惟是语言因。 故知寻通无漏。 伺亦然(此说前也)立理者。 二乘圣者十地菩萨。 于能治药·所治之病。 俱不能遍知尽故。 于后得智中为他说法。 必须假藉寻伺二法。 与佛稍别。 佛无功用说故。 八地以上虽无功用。 果未满故。 有任运功用。 故不同佛。 又功用有二。 一自利。 二利他。 前八地已去皆无。 后八地已上犹有。 七地以前二用并有。 八地已去无功用者。 无自利用。 任运入地非于利他亦无功用。 佛二俱无。 故说法时不假功同。 有正思惟体即是思。 不名为寻。 又解。 佛无正思惟支。 以无寻故。 前解为胜。 八地以去。 无漏观心既相续转。 无寻伺者。 由何寻伺发有漏五识。 此亦不尔。 如定闻声意无寻伺亦引耳故。 今如论但说法须既说寻伺是语遍行。 佛无二法。 如何能语。 此随转门说为遍行。 大乘不然。 唯心遍行是实遍行。 身语二行非遍行故也。 故此二种亦通无漏。 十地犹有。 初地已去起无漏者。 至金刚心时。 与彼心一时不行。 得胜法时。 劣不行故。 唯后得智俱非正智。 以七十三说寻思惟真如不观真如等故四句为证。 随说等下会违也。 虽说寻伺如是分别。 而不定说于五法中唯属第三分别。 以后五法后得下智中亦有分别故。 分别有二种。 一有漏名分别。 二无漏名分别(云云)问。 庄法师云。 五心唯有漏。 谓无漏位一向是善。 无有三性改转之义。 不说五心(云云)可信乎。 答。 珠破云。 今即不尔。 故五皆通。 瑜伽释。 最胜子菩萨言。 如佛菩萨神通等心。 任运而起率尔之心缘三世境。 寻求决定等缘前类境等。 由此明知五心通无漏(云云)章。 问通三界耶答通无理遮故一一心中亦缘三界三界诸心别识类者随应可俱解云。 此第三重问答也。 问。 答。 文意何。 答。 义镜云。 三界诸心别识类者随应可俱者。 眼·耳·身识二界二地。 鼻·舌两识一界一地。 六·七·八三识通三界九地。 得具诸心。 随应可俱(云云)此义广如唯识也。 问。 一一心中亦缘三界等心何。 答。 周云。 五心一一皆缘三界故。 三界俱有(云云)问。 一一心缘三界者。 无色如何缘欲心耶。 答。 广慧菩萨义如上也。 问。 三界诸心别识类等者意何。 答。 素云。 依于诸识辨其五心。 诸识三界多小不同。 五心随彼有无不定。 虽有无处。 可俱不俱。 思之可解(云云)周云。 随其诸识有无。 三界五心依彼辨阙具。 思之可知(云云)章。 问何故须辨如是五心答为令了知心之分位入法无我唯识相故解云。 第四重问答也。 问。 答文意何。 答。 义镜云。 为了二空说此五心也。 为令了知心之分位者。 显入生空也。 入法无我等者。 显入法空也。 此义云何。 为令了知心生分位前后差别非常一故。 由斯速入补特伽罗无我之性。 又欲令知前后诸心所缘境界皆不离心。 唯于心上聚集现故。 由斯速入诸法无我唯识之性(云云)章。 问此说五心闻缘教时几字即具答且依此方一字成各亦能诠表但闻一字即具五心如闻佛言二字具者如闻菩萨三字具者如闻慈氏佛四字具者如闻能寂如来五字具者如闻诸恶者莫作如是等类乃至无量闻缘解了即具五心不须别限闻几字时五心方具若说理事未究竟来五心不具若闻毕讫方具五心即随所说字之多小若名若句竟但意解圆即说具五心随尔所时意识所引五识随生随彼意识彼心所摄亦不违理故六具五七八唯四深为允当解。 此第五重问答也。 问。 问文意何答。 缘然者缘教之时。 问五心具不具也。 问答文意何。 答。 义镜云。 闻一字五心具等者。 依唐方言。 说佛字时。 名句已竟。 意解悉圆。 故虽一字说具五心。 法字亦尔。 余准可知。 问。 若说理事等者意何答。 义镜云。 即随所说字之多小者。 如前所说。 从佛一字至诸等五字。 是为多小(云云)问。 寂法师云。 若名句竟意解圆时具五心者。 但闻半名半句意解不圆。 此时若不具五心者。 起何心止。 夫五心者(自断也)但说心生分位。 无其简其圆缺。 故心不起而已。 起必具历五位。 唯除强缘问旧而起(云云)此义如何可救之耶答。 殊救之云。 言圆者究竟义。 生解究竟故名为圆。 若闻半名等时。 名句未竟。 五心何具。 一事究竟解圆时。 方具五心。 故半名时随境心生。 未必具五。 故简圆缺。 允当深理(云云)问。 若名若句者何。 答。 明诠云。 自性差别具足方解生也。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问。 随尔所时等意何。 答。 珠云。 一事竟间经历多念故。 云尔所时。 随彼意识彼心所摄者。 由此文证五识寻求是位。 寻求非体。 寻求法文可知。 允者信也(云云)言尔所时意识所引等者。 备云。 正取意识五心以为教体兼以五识五心为教体也。 解究竟者。 由意识故(云云)平备云。 随彼意识心所摄者。 五识五心随彼意识五心等所摄故。 正取意识五心以为教体。 于理不违(云云)然此章清素记中。 在唯识章后。 唐本异列。 自以可知之五心义私记一卷永观二年六月十三日大略抄之是则为允当年研学立义也。 兴福寺释清范(春秋廿三夏腊十二)先德私记唯以简略仍夺取诸记之文拾得诸教之语文大略所抄出也第十二门颇以疏也后后可定诚难送也不敏犹喜事事毕总矣回此善根将至道场 发布时间:2024-06-18 08:07:4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