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第四 内容: 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第四《大正藏》第71卷No. 2320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第四。 此抄以十门分别。 一释名门。 二出体门。 三彰增减门。 四废立门。 五得文身地门(已上在前卷)。 六诸部不同门(已下在此卷)。 七显得顿渐门。 八进退差别门。 九义门料简门。 十释诸妨难门。 妨难门中释名门妨有七。 余各有一妨难。 但无第九料简门妨也。 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第四。 释仲算撰。 诸部不同门第六。 问。 此门意何耶。 答。 辨小乘诸部所立贤圣不同此门意也。 问。 何故不辨大乘所立耶。 答。 大乘所说诸论虽异。 不过释名门所立二十七圣。 故更不辨之。 问。 章下文既引智度论所说。 何故云不辨大乘所说耶。 答。 彼论文非大乘之义。 引阿含经文也。 彼论依大品经立八辈圣者(言八辈者。 四向四果也)。 故章云。 依智度论。 所立贤圣亦有差别。 不知此论是何部师(云云)。 意云。 智度论所引者。 不知引何小乘部所说意也(先德云大乘小乘部所立不同者不然也)。 问。 其小乘部者何等部耶。 答。 虽小乘二十部所说不同。 且章文出新萨婆多末经二类计也。 问。 且新萨婆多所说何。 答。 总立二十七圣。 但取舍不同。 问。 且其二十七者何耶。 答。 章引顺正理六十五云。 福田有二。 一者有学。 二者无学。 有学十八。 谓四向三果有为七。 及随信·随法·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 是名十八。 无学有九。 谓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不动·不退·慧及俱解脱。 是名为九。 有学无学成二十七。 问。 此部所立与大乘何异耶。 答。 大乘有学之中立身证返有不立随信随法。 小乘部立随信随法不立身证返有。 无学之中。 大乘立阿罗汉不立不退。 此部立不退不立阿罗汉也。 问。 若尔何故略章云。 小乘之中即无信解见至。 遂立随信行随法行替前二名云耶。 答。 是章或本之不同也。 有本云。 小乘之中即无身证返有(云云)。 依此本者。 略章文相叶于顺正理所立也。 今依即无信解见至本者。 此文非萨婆多所立。 出智度论所在之小乘所立也。 彼论五十五卷所出之有学十八之中无信解见至有随信随法行。 又无学之中无阿罗汉有不退故(至下可知。 以身证返有之本为正也)。 问。 末经部所立贤圣如何。 答。 章云。 成实第二贤圣品说。 有学十八。 无学有九。 学十八者。 一随信行。 在闻思位。 二随法行。 在四善根。 三无相行。 即前二人入见道故。 此之三人名预流向。 四须陀洹果。 五一来向。 六一来果。 七不还向。 不还果中开十一人。 一中般。 二生般。 三有行般。 四无行般。 五乐定。 六乐慧。 七转世。 八现般。 九信解。 十见得。 十一身证并前七人合成十八。 名有学人。 无学九者。 一退法相。 二守相。 三死相。 四住在。 五可边相。 六不坏相。 七慧解脱。 八俱解脱。 九不退相(云云)。 问。 信行·法行立闻思位·四善根位意何。 答。 彼论云。 一随信行。 若人未得空无我智。 信佛语故随佛语行。 故名随信行。 是人在闻思位中正观诸法。 二随法行。 是人得无我智在四善根随顺法行。 谓空无我。 是名法行(云云)。 意云。 声闻之人最初遇佛等教。 信闻教法散心修行名随法行意也。 问。 此部之意不以利钝立信法二人耶。 答。 此部意不废利钝之义。 故远法师章云。 如彼论说。 见谛道前为二人。 一者信行。 二者法行。 钝根之人名为信行。 信顺他语而起行故。 利名法行。 自心见法而起行故(云云)。 问。 若尔何故依位前后立二人耶。 答。 闻思位根性弱劣。 修慧之位根性胜于前。 闻思位名假法空。 四善根位名实法空。 故虽依位前后立二人。 且以利钝分二人也。 问。 第三无相行者如何耶。 答。 此二人入见道名无相行。 问。 何故此人名无相行耶。 答。 彼所证之生空理离诸相故名无相行。 故成实论云。 即前二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 见灭谛故(云云)。 远法师云。 空观相续故(云云)。 问。 经部师不立中有。 何故有中般涅槃圣耶。 答。 彼部意云。 舍欲界身向上界。 两界中间有一天名中住天。 此圣受彼天身般涅槃。 故名中般言也。 问。 转世那含者何耶。 答。 远法师章云。 若先世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 后转身得阿那含果。 此人不入色无色界(云云)。 意云。 于初果位经生之人。 于一来果经生之人。 得第三果不生上界名转世。 转入见道生得不还故。 具如彼章也。 问。 智度论所立贤圣何耶。 答。 章云。 如彼论说有学十八。 无学有九。 有学十八者。 一信行。 二法行。 三七生。 四家家。 五中间有。 六现灭。 七一来向。 八一来果。 九一种子有。 十不还向。 十一现般。 十二中般。 十三生般。 十四有行般。 十五无行般。 十六乐定上流。 十七乐慧上流。 十八身证。 是为有学。 无学九者。 同成实论(云云)。 问。 与章所立有何异耶。 答。 有学之中信行·法行·中间有·现灭·现般章所不立也。 又开上流为二也。 信解·见至·预流向·果·不还果彼论所不立也。 无学之中开不动为二。 不坏相与不退相也。 不立阿罗汉果也。 问。 此智度论所立中间有现般现灭三圣者如何耶。 答。 彼论云。 有中间须陀洹。 除第三余中间入涅槃(似四生家家。 可寻三论远法师章)。 云现灭者。 彼论云。 有须陀洹今世烦恼尽得阿罗汉(云云)。 言现般者。 彼论云。 有今世灭阿那含(云云)。 意云。 初二三果现身有得阿罗汉者。 是则初果现灭。 第二果现灭。 第三现灭也。 今说初果现灭与第三果现灭也。 问。 何故此三果身现灭耶。 答。 远法师章云。 有三因缘所以现灭。 一以利根见烦恼过速疾断除。 所以现般。 二得圣道已。 曾欲界生厌苦情深。 畏上界生勤修对治。 是故现般。 第三有人得未来禅依之断结。 余禅虽得而不现前。 于上二界无有作业亦无生业。 是故现般(云云)(说不还现般之人)。 说初果现般云。 其第一人。 现修习得阿罗汉果(云云)。 说第二果现般云。 一者现般。 现身修得阿罗汉果入般涅槃(云云)(具义如彼章云)。 问。 既有三果现般人。 何故智论不说第二果现般耶。 答。 以初后影中间。 故不说也。 问。 若智度论有此人。 何故寂法师章未知引何处文耶。 答。 智度论第五十四卷明有此文。 而寂法师只见第二十三卷文。 不见五十四卷文作此破耳。 可谓愚中之愚也。 问。 智度论正文云何耶。 答。 彼论第五十五云(或本在第五十四)。 如是八人者。 所谓见谛道中。 信行(章云一信行)。 法行(章云二法行)。 须陀洹极久七世生(章云三七生)。 有须陀洹。 今世尽得阿罗汉(章云。 第六现灭云云)。 有家家须陀洹三世生。 三世生入涅槃(章云四家家)。 有中间须陀洹。 除第三余中间入涅槃(章云。 五中间有云云)。 住六无间五解脱道中者。 皆是须陀洹向斯陀含(章云。 七一来向云云)。 断欲界六种结生天上。 从天上来生人间入涅槃名斯陀含(章云。 八一来果云云)。 断欲界第七分结名向阿那含(章云。 名不还向)。 断第八分结亦名向阿那含。 亦名一种子斯陀含。 此间死后间生入涅槃(章云。 九一种子)。 能断欲界一切结使故名阿那含。 此间死生色无色界入涅槃。 更不复来生(此人章不出之。 七种那含总名故)。 有今世灭阿那含(章云。 十一现灭。 云云)。 有中阴灭阿那含(章云。 十二中般)。 有即生时入涅槃阿那含(章云。 十三生般)。 有生已修起法行入涅槃阿那含(章云。 十四有行般)。 有不勤求法行入涅槃阿那含(章云。 十五无行般)。 有上行乃至阿迦贰吒阿那含(章云。 十七乐慧上流)。 有生无色界入涅槃阿那含(章云。 十六乐定上流)。 有得身证入涅槃阿那含(章云。 十八身证)。 是名阿那含。 亦名向阿罗汉。 阿罗汉有九种。 漏尽舍命时名入无余涅槃(云云)。 已智度论明有此文。 以是慈恩引此文也。 而寂法师未见此文。 忝破斥慈恩。 失之甚也。 说彼代造记之师。 及造私记之人其数不少而不出此文。 可谓君子之一失。 问。 何故慈恩只引五十四卷文不引二十五卷文耶。 答。 彼二十五卷文是阿含经给孤独长者品文也。 即诸部小乘所引用也。 故更不引载。 今此五十五卷文不似大乘小乘之所立故。 为令见诸部不同偏出此文耳。 故章云。 不知此论是何部师(云云)。 问。 寂法师所加引之智度论文如何耶。 答。 故文云。 问曰。 如佛告给孤独居士。 世间福田应供养者有二种人。 若有学人无学人。 有学十八。 无学有九。 今此中何以但说八(此问意云。 大品经说八辈补特伽罗。 谓八辈者四向四果也。 彼说持经文已有二十七圣。 何故大品经唯说八辈耶言也云云)。 答曰。 彼广说故十八及九。 今此略说故八。 彼二十七圣人此八皆摄。 信行法行或向须陀洹摄。 或向斯陀含摄。 或向阿那含摄(初是次出人。 后二是超越人也)。 家家向斯陀含摄。 一种子向阿那含摄。 五种阿那含向阿罗汉摄。 信行法行入思种道名信解见得。 是信解见得十六学人摄。 九种福田阿罗汉摄(云云)。 问。 寂法师引智度论文。 与慈恩所引智度论文何差别耶。 答。 慈恩引文七生中间有现灭现般。 寂章所引之文所无也。 寂章有信解见至。 慈恩所引之文所无也。 问。 寂章云智度论二十三卷。 而按彼卷亦无此文。 何以引用耶。 答。 明一记云。 或有论在第二十二也(云云)。 问。 按彼论第二十二卷亦无此文。 何故明一云在二十二耶。 答。 世流行智度论第二十第二十三俱无此文。 第二十五卷有此文。 依调卷之不同叙此异说了也。 问。 此智度论二十七圣。 彼论实义耶。 答。 彼论依大品经说四向四果。 为会其相违引给孤独长者之文也。 故知非论实义。 又慈恩章云。 依智度论所立贤圣亦有差别。 不知此论是何部师(云云)。 问。 寂法师所引智度论文。 是给孤独长者经文也。 彼经正文何耶。 答。 寂章云。 阿含第三十卷福田经(腾记云。 经字恐误。 应作品字云云今案。 作经字亦无失。 如花严十地品名十地经。 亦如法花经观音品名为观音经。 此亦尔也)云。 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 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白言世尊。 世中为有几福田人。 世尊告曰。 居士。 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 云何为二。 一者学人。 二者无学人。 学人有十八。 无学有九。 云何学人十八。 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是谓十八学人。 云何九无学人。 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即不退。 不护则退。 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 是谓九无学人(云云)。 问。 寂法师引此文意何。 答。 慈恩所引之智度论文。 若引本经文欤。 仍今检本经文。 所引已异。 故不知慈恩引何文。 为显其义重引此经文也。 问。 若尔此阿含经文与智度论所引同欤异欤。 答。 经文有身证。 论无身证。 经文亦无阿罗汉向。 问。 若尔何故寂章次文云案此经文义同智度(云云)耶。 答。 此意云。 虽有少少不同而大略不违智论文。 但慈恩所引者多以不同。 少以相同言也。 非谓无少别也。 问。 约上流有乐定·乐慧。 何故彼经唯说乐慧不说乐定耶。 答。 远法师云。 上流般中有胜有劣。 胜者色界得般涅槃。 劣者生于无色界中方始得般。 彼举胜者。 是故说言至色究竟。 彼问福田在色界者。 有色有形得受供养为世福田为是偏举(云云)。 今谓。 后释不然。 若色界圣者受段食施者应如所释。 已超段食何受供养乎。 若以胜心施者。 供无色之圣亦应得福。 何故不说乎。 故初释为正(云云)(远章所引之阿含经之圣次出。 与寂所引经文不同)。 问。 此中阿含文二十部小乘之中何部所立耶。 答。 章云。 又诸部中列二十七贤圣之名。 皆引给孤独长者经(云云)。 问。 若尔二十部小乘立贤圣皆依此经者。 所立同欤。 答。 所说皆不同。 故章云。 而其所引各不同者。 随部异类故不同也(云云)问。 二十部所立各别者。 何故上文出新萨婆多末经部之所立毕。 自外诸部并未见文(云云)耶。 答。 慈恩御意宗轮论等无十八部所立贤圣名数。 故云未见文也。 寂公意虽无其文。 二十部所立多以不同故。 以他义准说也。 问。 就新萨婆多义。 何故有学之中立随信·随法。 不立身证返有耶。 答。 章云。 且萨婆多。 有学之中增随信行及随法行。 此部意说。 此之二人唯在见道十五心刹那。 故入有学。 修道位中既立信解·见至二人。 见道位中理亦应立。 大乘之中并见道前亦有此二。 不唯圣位故不建立。 不立七返及身证者。 七返有不异预流。 即预流摄。 灭尽定体非学无学。 是有漏故。 依于无漏立有学故。 是故彼部不立身证(云云)。 问。 释不说身证不还之所以引显宗论文。 其何(寂公所引证也)。 答。 寂公引彼论云。 何依佛说有学福田。 身证不还不显其数(问也)。 理亦应说。 而不说者以佛亲见有学无学。 由断及根有殊胜故。 能生胜果名为福田。 然诸不还所得灭定是有漏故。 不可说言自性解脱故名清净。 彼所依身犹有烦恼未永断故。 不可说言相续解脱故名清净故不约彼成立有学福田(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凡立福田。 其田无漏令能施人得胜福也。 而身证之人身未断烦恼故非自相续解脱。 所得之灭定有漏故非自性解脱。 无此二种解脱故非福田言也。 问。 若所得灭定有漏故不立福田者。 何故立俱解脱人为福田乎。 答。 章云。 无学位中有漏功德虽非自性解脱所收。 相续解脱故名清净。 由此亦能生殊胜果(云云)。 意云。 虽所得定有漏。 身离烦恼故是为福田言也。 问。 若尔何故雪所出之阿含经文说身证为福田耶。 答。 彼是一部所诵也。 如此相违不可和会。 上文云。 而其所引各不同者。 随部异类故不同也(云云)。 下文云。 诸部相违不可和会(云云)。 问。 无学之中何故立不退不动耶。 答。 章云。 应果之中。 彼部利根开为两类。 一是本性利根名为不退。 二后练根所成名为不动。 名九无学。 大乘之中无别不退。 对前三果。 是故总立一种无学名阿罗汉。 故成九种(俱舍师义。 大乘同。 故不出之)。 显得顿渐门第七。 问。 此门意何。 答。 显圣者渐次得果超越得果种类此门意也。 故章云。 超越得果名之为顿。 次第得果称之为渐(云云)。 问。 其顿渐得果者如何。 答。 渐得者如上已广说。 顿得果有二类。 一谓凡超。 二谓圣超也。 问。 凡超有几类耶。 答。 章云。 前之三果可有超义。 必非第四(云云)。 问。 何故无超前三果得第四人耶。 答。 章云。 以有顶惑非世间道能伏灭故(云云)。 意云。 有顶地非为欣上厌下之所厌故。 无入见道时断彼之理。 所以无超前三果得第四之人云也。 故灯云。 以彼细故无上可欣。 不为六行故不能伏(云云)。 问。 未伏惑为见道智不被断者。 何故灯说超越不还断第九品我见云。 虽先世道不伏我执。 由意乐胜入见道位。 伏与不伏一念俱断(云云)耶。 答。 百法显幽抄云。 欲界九品惑中。 前八品是伴。 第九品是主也。 前八品伴被已伏故。 第九品主其力极弱故。 虽未伏惑为见道智被断(云云)。 灯亦有文。 今非想地九品惑。 主伴俱未被伏故。 无为见道智可被断之义(云云)。 问。 若无超前三果得第四人者。 何故菩萨处胎经第五卷行品云。 或有众生从凡夫地不向信地法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取阿罗汉(云云)。 文既分明。 岂无凡夫超前三果取阿罗汉耶。 答。 断障章义镜(善珠僧正造之)云。 案彼经文。 造行菩萨举二十五行业果报问于佛中。 世尊且置过去未来行业果报。 唯答如来现身行业果报。 未答其余二十四行业果报。 今云或有众生不向信地乃至阿那含取阿罗汉者。 即二十五行中第十七行业果报也。 佛既未答。 谁敢通之。 然准理言。 彼经所说或有众生从凡夫位直取罗汉果。 或有众生向阿罗汉还自堕落凡夫地等者。 是权非实。 引怯弱故。 如本业经中净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退入凡夫不善法中。 即其例也。 斯义犹难。 学者应思(云云)。 问。 若无超前三果直取第四人者。 何故涅槃经须跋陀罗一座从凡夫得阿罗汉耶。 答。 先德传云。 彼先伏三空已还惑。 今遇佛法始得第三果。 次进断有顶地九品惑即座得应果非超前三果得第四人(云云)。 今案。 亦可谓是超中二果得第四人也。 所以者何。 长阿含经云。 须跋陀罗入佛法以来经四年。 今佛涅槃之日得应果(云云)。 若依此文人密入佛法已经四年。 彼时已得初果。 今至涅槃会。 示今日始入佛法之相。 此日即得应果也。 非超前三果人也(此义权也。 可勘经疏也)。 问。 超预流行相何。 答。 章云。 超预流者。 异生位中用世间道。 能伏欲界修所断惑一品二品乃至五品。 彼依佛法正修行即入见谛者。 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证预流果。 名为超越。 欲修断惑由世间道伏。 与诸见惑一道顿断。 名超预流。 即用见道能离修惑前五品故。 说名为超(云云)。 问。 言超越者超前果之名也。 今初果既无超越果。 何故名超越耶。 答。 依有此难更作后释。 问。 后释如何。 答。 章云。 又解。 预流必无超者。 必无前果可超过故。 诸圣教中不说预流名超越故。 此解似胜。 应更勘文(云云)。 问。 若尔何故有断一品五品之人耶。 答。 此是行超也。 非果超也。 今诸论立超越名。 均依果超越也。 故后释胜矣。 又下文说超越不还云。 又不还果依修道得。 令见道得亦名为超(云云)。 准此义者。 行超预流依见道故不可名超越。 又了义灯云。 超越人有三类。 一唯超初果。 二超二果。 三超中二果(云云)。 不出超初果。 故知后释为胜也。 问。 超越一来果行相何耶。 答。 章云。 超一来者。 先异生位用世俗道伏欲界修惑已。 尽六品或七八品。 后入见道得一来果。 名超一来。 此人不取预流果故超过前果。 故得超名(云云)。 又灯云。 且超初果者。 谓有声闻性是利根。 先凡夫时欣求上生。 以粗苦等六行世道伏于欲界六识俱生迷事粗惑前之六品。 乃于后时逢缘回趣求声闻果。 修七方便以为加行。 入见道时。 一刹那中见修合断得第三果。 以彼六品先已伏故。 见道能断迷理之惑虽先不伏。 伏彼伴类。 入见道时亦一时断(云云)。 问。 超越不还果行相如何。 答。 章云。 超不还者。 先用世道伏欲修惑九品尽故。 色界四地无色下三。 此七地中或离一品。 或复全尽。 随其所应后入见谛。 道类智时得不还果。 不取前二果直得不还故说名为超。 又不还果依修道得。 今见道得亦名为超(云云)。 灯云。 二超初二果得第三果者。 谓有声闻性是利根。 先凡夫时曾以六行伏欲修惑九品迷事。 乃至无所有处九品事惑。 后入见道。 先已伏者及以不伏。 亦与见惑合一时断(云云)。 问。 此倍离欲全离欲人。 若先生修顺决择分善根耶。 答。 灯第七云。 未见文。 而今以义准。 曾种植顺决择分善。 逢外道缘。 或先习力。 能倍全离回心趣少。 即于此生入见道。 何以故。 若许经生方入见道。 若全离欲不退上定。 命终生色不得入见。 若倍离欲经生。 即退已伏烦恼。 重引现起入见道时。 何随断如余不伏。 入见谛故。 若未曾起顺决择分。 不可回心即入见道。 无有一生即入圣。 要三生等方入圣故(云云)。 问。 圣位超越人者何。 答。 章云。 对法论中说。 预流果有二出离。 一渐二顿。 出离者。 谓入谛现观已。 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 顿断三界一切烦恼。 品品别断唯立二果。 谓预流果阿罗汉。 品品别断者。 顿断欲色无色三界修道所断上上品随眠。 如是乃至耎耎品故(云云)。 问。 此论文意何。 答。 章云。 此论意说。 得初果已。 总束九地八十一品修断烦恼。 用九无间·九解脱道能尽诸漏如刈竹断。 断欲上品之道。 即此能断有顶上品所有圣道。 乃至下下应知亦尔。 断欲六品已断上界八地六品不名一来。 断欲九品上界八地九品亦尽不名不还。 预流顿至阿罗汉故(云云)。 灯云。 超中二果得第四者。 谓有声闻性是利根。 先于凡时不伏修惑。 于七方便便伏见惑。 入见道时断其三界见道惑尽。 得初果已更未断修。 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 总束三界六识修惑。 九地之中束为九品。 如欲初品。 乃至有顶初品之惑合为一品。 余八准此。 若第六识迷理细惑。 地地之中虽各九品。 今并第七识俱烦恼总为一品。 今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时顿断成阿罗汉(云云)。 问。 对法论以何为证立此超中二果耶。 答。 以指端经分别经为证也。 问。 其两经文何。 答。 论引指端经云。 如指端经说。 法所有色乃至识。 若过去未来若现在。 广说乃至若远若近。 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一旅(抄云。 分团积*旅如次无常苦空无我也。 云云)。 如是略已。 应观一切法是无常。 一切法苦。 乃至广说。 依如是观但可建立初后二果(云云)。 亦分别经云。 预流果无间即建立阿罗汉果(范云。 此二经此方未翻。 是大乘经也。 滨记云。 大小共许经也)。 问。 此等文意何。 答。 预流之人未断一品修惑。 起猛利加行。 以九地烦恼总为九品。 以欲界初品烦恼。 乃至非想地初品烦恼为一品。 乃至以欲界第九品。 乃至非想地第九品为一品。 以九无间道断三界九品惑。 以九解脱道证阿罗汉。 犹如刈竹节之人。 以九节竹九筋齐并其节。 以利刀一度刈九筋之竹初节。 乃至第九度刈第九节言也。 问。 何故断三品修惑之人不成超中二果耶。 答。 唯识论及灯云。 若少进断一品者即非此类。 不能超缘作业。 阙烦恼故(云云)。 问。 意何。 答。 若断一品二品之者。 只进成一来。 不能作九无间九解脱道。 所以者何。 阙烦恼品数故言也。 问。 何故不成一来不还耶。 答。 灯云。 欲六断时。 并上二界各断六品故。 后不息求。 未出观故不得第二断欲九品时。 并有顶惑亦皆断尽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云云)。 问。 超中二果之人若依根本定断惑。 为依未至定断惑耶。 答。 云此有二说。 问。 其说何。 答。 对法论·章·及灯云依未至定也。 表无表章云。 依根本定唯识疏有二说。 问。 先依未至之义意何耶。 答。 断伏欲界九品修惑之人得上根本定。 而今此人未伏断九品惑故依止未至也。 问。 表无表章文何。 答。 彼章有二处文。 上文云。 预流果超证第四果。 犹如刈竹。 横断烦恼。 于欲界中修道烦恼有断对治。 余名远分。 虽有经说依未至地得此初果。 更不进修上无漏义。 非定唯尔(云云)。 下文云。 有义修道对治亦通下三无色。 许超初果取第四果。 何废依彼。 虽知论文引指端经分别于理依初未至得第四果。 据多分决定能故。 不据容有。 故亦无爽(云云)。 问。 此章文意何。 答。 彼章说修道断对治依地有二义。 一云。 色界六地望欲界有断对治非无色。 无色界唯远分对治(云云)(断对治者无间道也。 远分对治者解脱道)。 二云。 亦通下三无色(云云)。 今此第二义出超中二果也。 问。 唯识疏二义何。 答。 彼疏第十云。 纯加行心是色界。 总缘三界故。 故无间道可起无色上地。 如不还五地有欲界断对治故。 此亦应尔应说此义。 理不违也(云云)。 不尔但以五地得第三果。 无色于下无断对治故。 尚不许九无道入根本定得次第第三果。 况预流者得四静虑。 及三无色证超果也。 于修道中未得下断惑道。 不能起上断惑道故游观可尔。 今依集论第三说顿出离者。 入谛现观已依未至地定发出世间道。 顿断三界一切烦恼。 品品别断唯立二果。 故依四静虑三无色不得超中二果(云云)。 问。 未断欲界第九品惑之人。 未得根本定。 何故第二释云依色界六地下三无色耶。 答。 先德传云。 有人得初果已。 数发有漏心。 伏三空已还惑。 已得上根本定。 亦依上界根本定作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惑。 依此一类说依根本定也。 故庄法师对法疏云。 得初果已作安立谛观伏现行。 后以非安立谛观断种子(云云)(未见正文)。 今案。 超中二果有二类。 一谓不进修上无漏之人。 此人依未至地断惑得果。 一谓进修上无漏之人。 此人依色界四禅无色下三地断惑得果。 故表无表章云。 虽有经说依未至地得此初果。 更不进修上无漏义。 非定唯尔(云云)(得此初果之初字。 未得其意。 可检之)。 意云。 指端经依不进修上无漏之人多分说依未至地。 今此章依进修上无漏之人少分说依根本地言也。 问。 既未断欲界第九品惑。 何故依根本地耶。 答。 虽未断欲界九品惑。 此人极利根故。 意乐别故。 进修上地无漏依根本定得果。 故唯识疏引例云。 受变易生起无漏者。 岂不能得上静虑耶。 乃至由意乐别故(云云)。 意云。 初二果回心人。 虽未断欲界惑。 依第四静虑得变易身。 如此初果之人虽未断欲界惑。 依意乐殊胜。 亦依根本地断惑得果言也。 问。 若尔何故对法论云依未至定耶。 答。 唯识疏会云。 彼文说多分不能得根本定等。 非必一切皆悉不得。 不说唯依未至地故(云云)。 意云。 超中二果多分依未至。 少分依根本。 彼论依多分说。 不说唯言故。 不妨少分亦依根本言也。 问。 此超中二果若有种耶。 答。 有三类。 一谓一入观断尽九地烦恼得第四果。 二谓不能一观断尽。 至命终之时断尽烦恼得第四果。 三谓不能一生断尽。 命终之后生欲界断尽余惑成独觉之人也。 故对法论云。 如是补特伽罗。 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 设不能辨。 由愿力故。 即以愿力还生欲界。 出无佛世成独缘果(云云)。 问。 第三人成独觉者。 麟角部行之中何人耶。 答。 部行非麟角。 意云。 麟角必百劫练根修行。 今此人三生六十劫故非麟角。 亦从顺解脱分位回趣独觉之者或成麟角。 生数多故。 从决择分已上回趣之者必成部行。 生数少故。 问。 唯识论说圣者之顿渐差别文何耶。 答。 章云。 成唯识论第十卷说。 一类二乘。 三界九地各为九品次第别断。 一类二乘。 三界九地总为一聚九品别断(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章云。 前是次第。 后是超越(云云)。 问。 约超越有二类。 所谓圣超与凡超也。 今此论说何人耶。 答。 章云。 此文且约超中二果(云云)。 问。 唯识论说圣者顿渐之中。 唯说超中二果不说倍离欲等。 何故章说凡超三类耶。 答。 为通此伏难。 下文云。 瑜伽对法更有一种超前三果。 如彼广说(云云)。 意云。 唯识论文且约圣位说顿渐非无凡位超。 瑜伽二十六·对法十三。 共说超之初超之第二果。 超之第三果。 故具是有凡超圣超言也。 问。 云一种超前三果意何。 答。 滨记云。 余三果能共渐皆离故言为一种皆超越行故(云云)。 意云。 以渐次得果为一种。 以超越得果为一类言也。 然明一记云。 一类超前三果者。 全离欲人也(云云)。 此说不可依据。 若尔可云超第三果。 前言无用也。 章上文云。 超前三中。 超预流者。 超一来者。 超不还者(云云)。 亦下文超前一果为利为钝(云云)。 答文亦出三类也。 故云第三果者理不可然也。 有人云。 一种超前三果人者。 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人也(云云)。 此传不然。 多背上下文并违义道。 不可依也。 问。 四向之人超越义如何。 答。 章云。 前之三向如三果说(云云)。 约第四向有二说。 问。 其二说何。 答。 一云无超义。 即章云。 第四向者必无超义。 如阿罗汉(云云)。 一云有超义。 即章云。 超越不还起胜果道进向应果亦名超者。 如超不还说(云云)。 问。 二释中以何为正耶。 答。 有记云。 以初释为正(云云)。 问。 若尔何故出体门说。 有超阿罗汉向耶。 答。 义滨记云。 约品超义有超越向。 然无超地义。 故今此云无也(云云)。 问。 后七返有是超越欤。 答。 章云。 极七返者决定非是超前三果。 其人得须陀洹果。 三界修惑一毫不断。 即极七返。 容是次第超中二果两类人也(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滨记云。 于中有二类。 一类七生定是次第。 一类七生超中二果得阿罗汉故(云云)。 问。 如何七返是超中。 如何七返是次第耶。 答。 (可寻)今可谓。 两类人者。 非谓或七返超中二果。 或七返次第得。 下说多少进退有二说。 一云超中二果也。 一云次第得果也。 今此两释云两类人也。 问。 言超越云次第意何。 答。 初果之人依九品惑力七返更生。 其中间无断惑理证。 故不立一来不还果。 至第七生断上二惑之后得阿罗汉果。 故言超越(云云)。 凡断惑之后出观止息之处立果故。 今此人不断惑故不出观止息言也。 又此人九品惑中前二品力受六生之后。 虽不出观有止息想。 所以者何。 六品惑势尽故。 后三品惑力有一往一来之功能。 故名一来果。 七生尽后不可还生于欲界。 依此功能亦名不还。 虽不出观依功能皆有止息故名次第人耳。 问。 家家一问若是超越次第耶。 答。 章云。 家家一间唯是次第。 少分断惑更无超故(云云)。 问。 信解见至顿欤渐欤。 答。 章云。 信解见至容有次第及超前三并超中二(云云)。 问。 超中二果已是利根也。 何云信解超中二果耶。 答。 问。 五种那含及身证顿渐中何耶。 答。 章云。 中生有行无行上流身证不还。 容超前三及次第者。 定非超中。 已离欲故(云云)。 问。 九种无学顿渐中何。 答。 章有二释。 一云通次第超越。 二云无超越人(云云)。 即章云。 无学果中九种应果皆容次第及超前三。 初超而所得故。 设虽非超俱超得故。 又解。 阿罗汉果总不名超。 但前三果可有超义(云云)。 进退差别门第八。 问。 此门意何。 答。 辨胜劣进退·多少进退差别此门意也。 问。 且初胜劣进退意何。 答。 进谓升进。 转钝成利。 退谓退失。 退失功德也。 问。 就先升进有学无学练根方何。 答。 章云。 有学无学二种圣人。 俱修练根容转钝成利。 如瑜伽五十七云。 学无学果俱修练根。 先练根者必是转钝成利名为练。 故预流向定无练根。 以见道中非容预故。 然余三向及四住果容有练根。 除利根性及不练根者。 学位见至无学不动定无练根。 唯上根故。 学位中生·无行有行·及上流般亦不练根。 以上界身不能练故。 与小乘同。 或可大乘上界之身亦通练根。 然除中般。 时间促故无练根理。 学位信解及与身证容修练根。 信解唯钝。 身证一种通利及钝。 利者非练。 若钝根者容有练义。 不遇缘者即不练故。 极七返有·家家·一间欲经生圣。 涅槃经中说为钝根理容有练。 现般之人既言利根。 理不论练萨婆多师。 经生圣人决定无练。 无学果中退等五种钝根之类。 慧俱二脱性通利钝。 欲界身者随其所应容有练根。 色界身者既无练根义。 若作此释与小乘同。 或可大乘通有练根(云云)。 问。 何故萨婆多经生及上界身无练根耶。 答。 俱舍二十四云。 经生习根极成熟故。 及得殊胜所依止故(云云)。 意云。 上故字显经生之人无练根退之义。 后故字显生上界之人无练根及退之义耳。 问。 何故大乘云经生圣者及生上界之人练根耶。 答。 经生圣者亦成利根。 故言练根耳。 于色界圣者有二释。 一云同小乘不练根。 一云亦能练根。 后释意云。 上界中有退等种姓。 故修练根言也。 问。 就后退失。 几圣退失功德耶。 答。 章云。 今大乘中。 有学无学法容有退(云云)。 问。 其言退失功德者。 如何功德耶。 答。 章云。 唯退有漏现法乐住·静虑功德·解脱胜处·及遍处等。 处处论中皆有诚说(云云)。 问。 言有学无学有退者。 何等之人耶。 答。 章云。 涅槃经中。 现般之人说名利根。 即据此文无学果中不动种姓。 有学果中须陀洹向及与见至决定无退。 以利根故。 见道位中唯无漏故。 所以无退。 问。 总相既尔。 余圣有退耶。 答。 四果三向身证退等五种。 及慧俱二脱皆容有退。 不决定故。 约七返家家一间有二释。 问。 其二释何。 答。 一云彼皆有退。 二云经生圣者不退。 问。 二释中何正耶。 答。 寂法师判云。 前说俱违大小乘论。 是故后义于理为胜(云云)。 问。 违如何文耶。 答。 俱舍二十四说经生不退。 故显扬论云。 利根及生转。 当知无有退(云云)。 言生转者经生之名也。 问。 言退者。 生上界人欤。 将欲界人欤。 答。 章云。 上界身者即无退理。 无退具故(云云)。 问。 其退具者何物耶。 答。 章云。 然大乘中未见有文。 依毗婆娑第六十说。 如契经说。 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 云何为五。 一多营事业。 二乐诸戏论。 三好和斗诤。 四乐往长途。 五身恒多病。 由此缘故即便退失。 上二界中无有此义。 故无有退。 进即可然(云云)。 问。 其进即可然意何。 答。 小乘云。 上二界中无练根。 如无有退亦无有进。 大乘云。 无有见文故与小乘同。 又云。 约义云。 上二界中有练根故进即可然(云云)。 滨记文也。 问。 何故大乘云不退果耶。 答。 章云。 由前说故。 于大乘中必不退果。 无漏圣道永害随眠立贤圣故(云云)。 问。 小乘退何物故立退等种姓耶。 小乘云。 退有二种。 谓种姓退·果退也。 问。 六种阿罗汉中谁有何退耶。 答。 第六种二退俱无。 思等五种种姓退·果退俱有。 退法一人有果退无种姓退。 故章云。 萨婆多宗。 若种姓·果皆容有退。 退法种姓无退姓理。 以最下故。 余四种姓皆容退故。 一切皆容从果退义(云云)。 问。 说此五种人种姓退果。 俱舍颂云。 四从种姓退。 五从果非先(云云)。 意何。 答。 释论云。 不动种姓必无退理。 前之五种皆有退义。 于中后四有从姓退。 退法一种无退姓理。 由此种姓最居下故。 五种皆有从果退义。 虽俱有退然并非先(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思等四人或从思法种姓退成退法种姓。 或从护法种姓退成思法种姓。 或从住不动种姓退成护法种姓。 或从堪达种姓退成住不动种姓。 故四人有种姓退。 于但退法种姓无从此下之种姓故。 更不退种姓。 退等五种种姓有退阿罗汉成有学言也。 问。 其虽俱有退然并非先文意何耶。 答。 论云。 谓诸无学。 先学位中所住种姓。 彼从此姓必无退理。 学无学道所成坚故。 若诸有学。 先凡位中所住种姓。 彼从此姓亦无退理。 世出世道所成坚故。 若住此位后修练根所得思等四种种姓。 彼从种姓容有退理。 二先位中住思等姓。 必亦无退此所得果。 唯先退法有退果义(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种姓有二。 一先异生位住思等之人。 后至学位不退思种姓。 所以者何。 为世间道出世道所成坚故不可摇动。 言世间道者资粮·加行二位善也。 言出世道者见道之位善也。 二先有学位住思等之人。 后至无学位不退思种姓。 所以者何。 为学无学道所成坚不可摇动故。 言学道者修道无漏也。 言无学道者尽智等也。 但至无学位练退种姓始得思等种姓者可有退义。 所以者何。 非为学者学道所成坚故。 有学准知。 亦于果退亦如种姓退。 思等为学无学道被成坚者。 不退所得果至无学位。 练退种姓始得思种姓者亦退所得果。 今说有种姓退·果退者。 约无学位中始得种姓说也。 非说从先成所得种姓言也。 问。 然并非先文若摄退法种姓耶。 答。 光记有二释。 一云不摄退法。 一云亦摄退法(云云)。 故彼记云。 所以不言先退法者。 以先退法有退果义。 故此文中言并非先。 不摄退法。 或可此文言并非先。 从多分说。 理实退法先亦退果(云云)。 问。 此二释意何。 答。 初释意云。 退法种姓虽学无学道被成坚。 而必退所得果故。 不可显非先之言。 后释意云。 非先之言总无所简。 思等四种姓依先学无学道所成坚之种姓不退果。 退法一人虽学无学道被成坚退果。 然而从多分说然并非先。 理实退法虽有先种姓退果言也。 问。 章文意何。 答。 章意同初释也。 故章云。 然并非先。 除退法种姓。 若先学位是退种姓。 后至亦从果退。 若先学位住思等四。 后至无学必无退理。 学无学道所成坚故。 若异生位住此五姓后至学位准学无学。 更不烦述(云云)。 问。 就果退。 若四果俱退耶。 为当何。 答。 章云。 然说退者果容退。 退阿罗汉必非预流。 一来不还类亦如是。 然预流果必无退理(云云)。 意云。 阿罗汉果者容有果退。 一来不还二果或退或不退。 预流果必无退理言也。 问。 何故如此耶。 答。 论云。 又亦无退先所得果。 后所得果容有退义(云云)。 意云。 预流先得故必定不退。 一来不还若超越者。 亦先得故不退。 若次第者。 后所得故退之。 阿罗汉果后得故有退言也。 故光疏云。 若预流果得先得。 一来不还超越证者亦是先得。 后得果容有退义。 若以第一果为先。 即以二三四果为后。 若以第二果为先。 即以三四果为后。 若以第三果为先。 即以第四果为后。 是故定无退预流果。 以预流果者先得故。 此中偏说。 一来不还以不定故。 故不别举。 应知预流唯先非后。 罗汉唯后非先。 一来不还俱通先后(云云)。 问。 何故不退先得果退后得果耶。 答。 俱舍云。 以见所断依无事故。 以修所断依有事故(云云)。 问。 有事无事意何。 答。 论有多义。 今章文出第三义。 故章云。 见道烦恼迷谛理生。 住见位中无漏智慧深达谛理极违害故更无有退。 修道不然。 迷事相或缘理之道不极损害。 后容有退(云云)。 论云。 又见断惑迷谛理起名依无事。 修所断惑迷众事生名依有事。 谛理真实揩定可依。 圣慧已证必无退理。 事相浮伪无定可依。 断迷彼惑有失念退(云云)。 光记云。 断迷理惑所以不退。 断迷事惑所以容退(云云)。 意云。 修惑缘事相故名有事。 见惑不缘时相故名无事言也。 问。 萨婆多既尔。 经部师所说云何。 答。 章云。 然经部师所说退者。 与大乘同(云云)。 问。 彼师正文何耶。 答。 俱舍二十五云。 经部师说。 从阿罗汉亦无退义。 彼说应理。 云何知然。 由教理故。 如何由教。 经言。 苾刍生慧断惑名为实断。 又契经言。 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 虽有经言佛告庆喜。 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而不说退阿罗汉果。 但说退现法乐住(乃至)如何由理。 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 治道已生。 是则不应退起烦恼。 若阿罗汉此道未生。 未能永伏烦恼种。 故应非漏尽。 若非漏尽宁说为应(云云)(本文繁故更不述)。 问。 此文总意何。 答。 预流阿罗汉圣慧断必无有退。 一来不还世俗道得亦可有退。 无漏道断亦不退也。 故正理六十八云。 然经之意作如是言。 阿罗汉果亦无有退。 一来不还世俗道得容有退义(云云)。 问。 若尔经部大乘所说全异。 何云与大乘同耶。 答。 今章意不取四果退不退义。 只约退有漏现法乐住义边相似故作此说。 非谓一切皆同无异(腾记文)。 问。 就大乘义何故说退唯在无学非有学耶。 答。 章云。 然对法等。 应果中说退现法乐。 就果显说。 理实现法乐。 有学位中亦有退者。 思之可知之。 问。 第二多少进退意何。 答。 得多果者名进。 得少果者名退。 问。 章问云。 极得少者。 二十七圣。 一人身中始终容得几种圣耶(云云)。 此问意何耶。 答。 就多少进退得少之退者。 初从预流终至阿罗汉得几位言也。 问。 若尔极少得几圣耶。 答。 章有二说。 一极七返有之人。 初后得八圣。 二超中二果现般之人。 初后得七圣也。 问。 先极七返有得八圣者如何耶。 答。 章云。 极少之人唯得八圣。 即七返类始终容得。 初预流向。 次预流果。 具经生故成极七返。 是钝极故又成信解。 超中间故成应果向。 至究竟故得阿罗汉。 烦恼尽故成慧解脱。 经生圣者不练根故退等五中随住一姓(云云)。 问。 就极七返有。 何故唯得八圣不得所余十九耶。 答。 章云。 是钝根故即除见至。 极七返故又除家家修惑全在方成七返此人既能超中二果不得次十一。 所谓一来向果。 不还向果。 一间·中·生·地行·有行·上流不还。 及与身证。 七生圣者得应果时。 容有不得灭尽定者无俱解脱。 是钝根故又阙不动。 退等五中随住一圣。 以经生圣不练根故阙余四种。 是故应果。 阙余六种(云云)。 问。 先已有经生圣者亦能练根之释。 何故今此云不练根耶。 答。 章云。 此中所说经生圣者说不练根。 且付小乘作斯解释。 若大乘者亦容练根(云云)。 问。 以何知就大乘义经生之人亦可练根耶。 答。 若许经生不练根者。 有涅槃经二类之人俱不练根之失。 故章云。 涅槃经说现般之者名为利根。 极七返等称为钝根。 七返即是经生圣者。 若不练根即诸声闻无练根者。 言现般既说是利根。 利根之人不须更练。 由此理故经生圣者亦有练根。 不然即违瑜伽等说声闻有学无学二种皆有练根(云云)。 问。 出经生人练根云义意何。 答。 为显极七返有得八生之义未尽理出此文耳。 问。 云尔意何。 答。 上文云。 退等五中随住一姓。 经生圣者不练根故(云云)。 今许经生圣者亦练根故可得十二圣。 所以者何。 前八加思等四故章云。 若作此说。 即七返有容得应果退等五种(云云)。 意云。 若作经生之人练根之说者。 七返有得退等五种故得十二圣言也。 问。 何故不加不动法耶。 答。 约极七返有钝根者作此说故。 不加不动法也(诸记之中。 以腾记为正。 自余之记皆以误也)。 义滨记云。 若作此说以下。 若依经生圣者得练根者。 亦有七返有亦得超中二果(云云)。 意云。 说极七返有非超中二果者。 约不练根也。 若约练根者。 即是超中二果也。 极七返有得八圣无妨言也。 故下文云。 由此理故极少得八亦无有妨(云云)。 今案此记大谬。 若依极七返有练根之说许得八圣者。 还成自害。 若许练根者。 加思等四故应成十二圣。 已失本意。 极以误也。 腾记云。 若作此七返得练根之说。 即此七返人至应果中。 从退种姓渐渐练时。 得成余思等五(云云)。 此记为正。 明诠僧都明一大德义滨大德皆谬说也。 问。 若大乘许经生练根。 何故显扬论云。 利根及生转当知无有退(云云)耶。 若得练根亦应有退。 若有得退即违论说。 答。 腾记云。 若约大乘亦得有退。 如前已辨。 然显扬论约随转说。 非大乘义(云云)。 今谓。 显扬论文只说无退不说不练根。 故不成难。 不可谓以不退之不进。 进退异故。 亦说五种退具已云。 上二界不无有此义。 故无有退。 进即可然(云云)。 意云。 上二界虽无退有练根言也。 故知经生之人虽无退亦有练根无妨。 然腾记意义犹疏远也(斌法师以显扬文难章之义。 会通如此也)。 问。 章次文云。 亦有钝根于现身中不能练根入无余灭。 由此理故极少得八亦无有妨(云云)。 此文意何。 答。 救极七返有得八圣之义也。 意云。 有一类极七返有人不能现身练根入无余灭故。 唯住退等随一不得余种姓。 是故得八圣亦无有妨言也。 问。 超中二果现般之人得七圣者何圣耶。 答。 慈恩章云。 超中二果不是七返。 是现般摄。 约现般说。 故成七种(云云)。 又下文云。 现般得七义准思之。 或本云。 是现般摄。 亦是一间(云云)(滨记意有亦是一间四字)。 不出七圣名。 若依下寂法师解者。 预流向预流果。 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信解见至之随一。 退等六中随一。 慧解脱也。 问。 超中二果云现般一间之意何。 答。 对法论云。 如是之人。 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 设不能辨还生欲界成独觉果(云云)。 现法及临终之时辨圣旨之人是现般也。 设不能辨命终经生之者是一间也。 问。 不还向人断第八品惑名一间圣。 而何超中二果名一间耶。 答。 以欲界中唯受一生名一间。 非二十七圣中一间也。 问。 若超中二果有现般一间者。 可说九圣。 何故唯说七耶。 答。 腾记云。 大乘二十七贤圣中。 不别立现般人。 设上言一间者。 非二十七中一间所摄。 是故虽言现般及与一间而唯有七(云云)。 问。 极七返有得八圣说。 与现般人得七圣说。 以何为证耶。 答。 章云。 此解似胜(云云)。 意云。 以现般得七说为胜也。 问。 何故返有得八说非正耶。 答。 一难云。 如前许练根故。 可得十二圣。 一难云。 极七返有非超中二果。 所以者何。 对法论不说超中二果是七返故也。 问。 寂法师云极少得几圣耶。 答。 彼师出三类。 故章云。 今谓极少应言成七。 此有二类。 一钝根七。 谓有超证不还果者始终成七。 一不还向。 二不还果。 三阿罗汉向。 四阿罗汉果。 五信解。 六退等五中随一。 七慧解脱。 此人是超证不还故无初二果向。 是钝根故无见至。 不经生故无极七返·家家·一间。 未得灭定故无身证及俱解脱。 非上生故无中般等五。 是钝根故无不动法。 姓不并成故退等五随一无四。 二利根七。 谓亦超证不还果者始终成七。 后二果向·见至·不动·及慧解脱。 无余二十。 准前应知。 又顿出离证二果者亦有成七。 谓初后向果·信解·见至·随成其一。 退等六中亦随成一。 及慧解脱。 无余二十。 准前可知。 此人既有现般。 如何得有七返。 故言成八理不应然(云云)。 问。 既有此三类。 何故慈恩不出耶。 答。 慈恩有二说。 一云。 返有得八。 二云。 现般得七之中。 返有得八之说取舍不定。 现般得七之说是正释也。 今寂法师取慈恩正释破慈恩不正义。 所说之旨有相符极成失也。 问。 破返有得八之说取现般得七之说诚如所言。 既有超越不还得七之类。 何故慈恩不出说耶。 答。 寂法师不得慈恩本意妄作此释也。 所以者何。 慈恩问云。 极得少者。 二十七等一人身中始终容得几种圣耶。 此问意云。 二十七圣始从预流向终至阿罗汉果。 极少之者得几圣言也。 因之预流向乃至阿罗汉果等二十七圣之中。 求极少之者有此二类故出之。 超越之者理在绝言。 不可求其多少。 故章论初后果之间所历之圣位。 不出凡超之人耳。 寂公不得此意。 不叶问旨出超越不还。 徒设劬劳耳。 问。 极多之者。 二十七圣之中得几圣耶。 答。 章云。 若极多者总得十八。 谓家家类。 其人定得预流向·及预流果·家家·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信解脱·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慧解脱·俱解脱。 退等五中随住一种。 无学果位容得俱练。 若练根时更容增进。 退法练根成余五故。 此余不得。 经生圣者即是钝根。 学未练根不得见至。 修惑全在成七返有。 断三四品不成七返。 一来向中经生圣者名为家家。 圣道现前得一来果。 此人进至不还向位更不经生。 故无一间。 有学位中未得灭定又阙身证。 欲界经生定非中·生·上流等五。 一间圣人历前后位与家家同。 余准思之。 问。 何故家家之人不成一间耶。 答。 光法师云。 应知欲界经生圣者若起圣道。 然进断惑必于此生得无学果。 但为断惑起艰励力谁肯更生。 以曾受生极厌苦故。 若七生位经生圣者能进断惑。 必不作家家等人。 若家家位经生圣者。 能进断惑。 必不更为一来等人。 若一来位经生圣者。 能进断惑。 必更为一间人(云云)。 问。 欲界经生定非中·生·上流等五文意何。 答。 俱舍论云。 若在圣位经欲界生。 必不经生色无色界(云云)。 意云。 经欲界生厌苦心强。 必不生上界也。 故最疏云。 欲界生短促劣难可忍。 上界命长深厌不生(云云)。 义门料简门第九。 问。 此门意何。 答。 以七种义门料简贤圣此门意也。 问。 其七种义门如何。 答。 一假实义门。 二善等三性义门。 三遍计等三性门。 四五法义门。 五四谛义门。 六七真如义门。 七九遍知义门也。 问。 就假实门料简假实之方何。 答。 章云。 此之贤圣并是假人。 论其体性即是实法(云云)。 意云。 其预流等圣者是五蕴假者也。 论其体性即是实法也。 以有为无为诸功德为体故。 故章云。 有为无为诸功德法。 约此实法以成人故(云云)。 问。 善等三性之中。 以何为贤圣性耶。 答。 唯是善性。 非不善无记二性(云云。 义显也)。 问。 遍计等三性之中以何为性。 答。 章云。 依他圆成随应为性(云云)。 意云。 贤圣以有为无为功德为体。 有为功德净分依他。 无为功德常无常门圆成也。 故云随应为性(云云)。 问。 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五事中以何为贤圣乎。 答。 正智如如及相一分也。 意云。 有为功德是正智也。 无为功德如如也。 相中除一分有漏取一分无漏。 无漏之正智如如之中除独觉如来身。 故云一分也。 故章云。 五法即取正智如如及相一分。 摄诸贤圣无漏诸法。 除成独觉如来身者。 相中又除一切漏故云相一分(云云)。 一分之言通正智如如也。 问。 以何知相通有无漏耶。 答。 章云。 瑜伽论中四句分别。 彼论问云。 何知诸相皆除四耶(乃至)广说。 答。 若是如如正智皆名为相。 自有是相非如如正智。 诸余有漏(云云)。 既相中有正智如如。 故云通无漏言也。 问。 此文意何。 答。 伽七十三云。 问。 诸相是名耶。 设名是相耶。 答。 诸名皆是相。 有相而非名。 谓除名余四相。 余随所应当知亦尔。 今此章文取意别也。 如名与相四句分别(乃至)相与分别。 相与如如。 相与正智。 一一相对亦作四句。 意云。 相广故摄余四言也。 问。 何故不取分别耶。 答。 名是遍计所执故。 分别染分依他故不取。 故中边颂云。 名遍计所执。 相分别依他。 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云云)。 问。 四谛中以何为贤圣性耶。 答。 章云。 四谛之中灭道一分。 不全取故。 准五法释(云云)。 意云。 灭谛之中除法空之理取生空之理。 道谛之中除法空智取生空智。 其生空中亦除独觉理智。 故云一分。 准上除成独觉及如来身文可知言也。 问。 约真如有七种。 一流转真如。 谓有为法流转实性。 二实相真如。 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三唯识真如。 谓染净法唯识实性。 四安立真如。 谓苦实性。 五邪行真如。 谓真实性。 六清净真如。 谓灭实性。 七正行真如。 谓道实性也(唯识论第八文也)。 此七中以何为贤圣性耶。 答。 章云。 七真如中。 清净正行二种真如为彼贤圣无为果体(云云)。 问。 何故取清净正行二真如耶。 答。 清净正行二种真如是灭道二谛实性。 故取为贤圣体也。 问。 正行真如既是道谛实性也。 可为有为果体。 何故云无为果体耶。 答。 滨记云。 兴师云。 清净真如者灭谛诠所显。 正行真如道谛诠所显。 是故二共无为也(云云)。 意云。 道谛所诠之理即无为故。 非有为果体言也。 问。 若尔七真如俱可为无为果。 何故不取耶。 答。 俱取无妨。 故唯识论云。 此七实性圆成实摄(云云)。 今随相隔之时。 此二圆成实摄。 即是择灭故取为无为果体。 余真如非择灭故不取耳。 故章云。 此约用说。 自余真如并非择灭。 性用别论。 故不取也(云云)。 意云。 依摄相归性门真如为体。 今依性用别论门取其择灭用。 故以清净正行真如为体也。 问。 九遍智中何圣得几遍智耶。 答。 章云。 萨婆多说。 预流向位得六遍智。 即见所断六遍智也。 所言六者。 一欲界见苦集所断之遍智。 二欲界见灭所断之遍智。 三欲界见道所断之遍知。 四色无色界见苦集所断之遍智。 五色无色界见灭所断之遍智。 六色无色界见道所断之遍智。 即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无别得遍智。 但成熟前六种遍智。 不还向得一遍智。 谓顺下五结尽遍知。 不还果得一遍智。 谓色爱尽遍知。 阿罗汉向得一遍知。 谓一切结尽遍知。 阿罗汉果成一遍知。 谓一切结尽遍知。 非初后故(云云)。 问。 断何等惑得九遍知耶。 答。 断欲界苦集谛下各十惑(根本烦恼也)得欲界苦集所断之遍知。 断欲界灭谛下十烦恼得欲界见灭所断之遍知。 断欲界道谛下十烦恼得欲界见道所断之遍知。 色无色界苦集谛下各九种(除嗔也)合三十六惑。 断此得色无色界见苦集所断之遍知。 色无色界灭谛下各有九种。 断此十八烦恼得色无色界见灭所断之遍知。 色无色界道谛下各有九惑。 断此十八烦恼得色无色界见道所断之遍知(已上六遍知。 断见惑所得也)。 断欲界修惑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断色界修惑得色爱尽遍知。 断无色界修惑得一切结尽遍知(后三断修惑所得也)。 问。 何故断苦集二谛下惑立一遍知耶。 答。 显扬论云。 由此二谛同有漏故(云云)。 问。 苦集有漏故立一遍知者。 灭道同无漏何故别立耶。 答。 显扬云。 虽俱无漏而有为无为别故别立(云云)。 问。 何故断欲界谛惑立一遍知。 合色无色界谛惑立一遍知。 答。 由此定地摄同立一遍知。 问。 言断言遍知意何。 答。 上断字是断惑。 下断字是无为也。 问。 预流向得六遍知。 预流果成熟六遍知(云云)其得与成熟有何差别。 答。 滨记云。 将得名得。 正得名成熟。 无间道名得。 解脱道名成熟。 生相时名得。 现在时名成熟(云云)。 问。 就不还向所得遍知。 无为是解脱道所证。 如何向位得一遍知耶。 答。 光记云。 此约得说。 若成熟位即是果位也(云云)。 问。 三结是见所断。 何故不还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耶。 答。 并前三界见道无为故合为一遍知。 一切结尽遍知准此可知之。 问。 何故不还阿罗汉总集诸断立一遍知。 答。 俱舍二十一云。 具二缘故。 于一切断。 总集建立为一遍知。 一者超界。 二者得果。 唯彼两位具足二缘。 故遍知总集为一(云云)。 问。 遍知者为无为。 为智名。 答。 俱舍云。 遍知有二。 一者智遍知。 谓无漏智。 二断遍知。 谓即诸断(云云)。 问。 何故无为名遍智耶。 答。 论云。 于果上立因名故(云云)。 意云。 遍知者是正智名也。 而今无为名遍知者。 以因智名立于果无为也。 亦所遍知故名遍知也。 问。 何故色无色修道所断烦恼别立遍知非见所断耶。 答。 论云。 以修所断治不同故(云云)。 问。 得果之时得遍知既尔。 若练根之时亦得遍知耶。 答。 章云。 若转根者亦得一遍知。 谓诸结尽(云云)。 意云。 练根之时。 随道之胜进重起缘得。 非谓得别遍知。 有记云。 然得转根胜故。 前所得遍知转名名诸结尽。 非谓别体(云云)。 问。 小乘义既尔。 大乘义如何。 答。 章云。 然今大乘。 约相见道拟宜断惑。 随其所应立九遍知(云云)。 意云。 大乘得与成熟无有差别。 唯相见道位假设真见道所作事。 故立九遍知。 无得·成熟之别言也。 故章云。 对法十五及瑜伽论名义无别。 然得即异(云云)。 问。 其然得即异意何。 答。 下文云。 萨婆多师。 初得名得。 创至生相。 流至现在即名成熟。 大乘不然。 得与成熟无有差别(云云)。 问。 依大乘义。 四果得遍智方何。 答。 章云。 若依此义。 预流果向亦得六种。 名如前列。 预流一来若果若向。 及不还向亦成六种。 如预流说。 若不还果容成二种。 次第行者谓唯得一顺下分结尽。 超越行者顿得二种。 谓下分尽及色爱尽。 阿罗汉向唯成一种。 色无色爱遍知。 阿罗汉果亦唯得一。 谓一切结尽。 自余诸圣随其所应如四向果说(云云)。 释诸妨罗门第十。 问。 此门意何耶。 答。 释通前八门中所有妨难此门意也。 问。 且第一释名门有几妨难耶。 答。 有七妨难(如下)。 问。 何故七返要经生者方得立名。 一来果中不经生者亦一来耶。 答。 章云。 须陀洹果由最初证得预流名。 于中别义有经生者别立七返。 斯陀含果非初证故从总为名。 不经生者亦彼类故(云云)。 意云。 最初所证之果任有可分立。 非最初证之果以义可准故不分也。 问。 若尔不还应亦总立。 非初证故。 何故别立中生等耶。 答。 章云。 不还果中。 义差别多类。 或有中阴而趣涅槃。 对于中故更说生般。 于生般中加功多少义又异故。 或于处处有受一身。 或彼身中证得灭定。 由此义故更别开。 一来不然。 不可为例(云云)。 意云。 不还虽非初证。 多义差别不可不别。 一来唯往来与不往来无有多异。 故约惑功能名一来言也(已上第一妨)。 问。 涅槃经第三十六云。 迦叶白言。 世尊。 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 以初果故名须陀洹。 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 得苦法忍时何故不得名须陀洹乃名为向。 若以初果名须陀洹。 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 修无漏道得阿那含果。 何故不名须陀洹(云云)。 此迦叶菩萨。 问。 佛如何答(寂法师以难问为第二妨也)。 答。 佛答以初果故名须陀洹。 如所问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 修无漏道得阿那含。 何故不名须陀洹者。 善男子。 以初果故名须陀洹。 此人尔时具足八智及十六行(云云)。 意云。 以二因显初果名须陀洹义。 初因中有三义。 一云。 有漏十六行中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 二云。 无漏十六行中舍向十六行得果十六行。 三云。 舍向八智得果八智。 依此三义初果名须陀洹言也。 问。 涅槃经第二因云何耶。 答。 章云。 善男子。 须陀洹人缘于四谛。 阿那含人唯缘一谛。 是故初果名须陀洹(云云)。 问。 初因之中。 云。 何共十六行。 不共十六行耶。 答。 瑜伽第三十四云。 十六行有二种。 一了相作意所摄。 缘上下谛作十六行。 此时犹为闻思间杂。 二殊胜作意所摄。 缘无间心作十六行。 一向在定非闻思杂(已上论文)。 前十六行在暖等前。 由二义故名之为共。 一由与闻思杂行故。 二由通缘苦等作十六行。 非唯别缘无间心故。 后十六行在暖等后。 反前二义故名不共(云云)。 问。 殊胜作意一向在定者。 何故伽三十四云。 殊胜作意中众品我慢间无间转耶。 答。 前了相作意多分住外门。 后殊胜作意多分住内门。 为简彼了相作意云一向在定。 非谓专不起我慢专不退生余惑故云间无间转耳。 问。 殊胜作意缘无间心者如何。 答。 随此作意专精无间观察圣谛。 此观察心既时灭已后心生无间观察。 方便依住前观后观察心生已后心。 缘前心专精无替(云云)。 问。 暖善根位可舍共十六行。 何故云初果位舍耶。 答(可寻之)。 问。 就第三义道类智是第十六心即正果位也。 而何云舍向八智得果八智耶。 答。 章云。 向中唯有八忍七智。 今合说故总名八智。 以忍亦是智眷属故(云云)。 问。 就第二因不还缘一谛者何谛耶。 答。 灭谛也。 故章云。 断第九品无间解脱必缘真如不缘四谛。 是故名为缘于一谛。 言一谛者谓真如也(云云)。 问。 全离欲不还入亦具此二因。 可名须陀洹耶。 答。 超越之人虽具二因。 次第之不还不具二因。 唯有初果决定具此二因。 不还不定故不名须陀洹。 故章云。 证不还果义不决定。 虽越断证得具三义。 次第证者即不如是。 今就决定得预流名。 乃至今据决定具缘四谛。 是故预流名唯在初得(云云)。 问。 何故不还唯缘灭谛耶。 答。 身边二见既第九品。 唯无分别智之所能断。 故无分别智所缘唯是灭谛言也(兴疏文)。 问。 大乘义既尔。 小乘所说云何。 答。 正理论云。 此预流名目初得果。 然倍离欲全离欲者。 至道类智不名预流。 约修惑断立彼果故。 预流必依遍得果者初所得果以立名故。 一来不还非定初得。 唯有此果必初得故。 何缘此名不名第八。 未得向果无漏道故。 未具得见修无漏道故。 未遍至得现观流故。 八忍八智名现观流。 道类智时皆具足得。 是故第八不名预流。 由此预流唯是初得(云云)。 意云。 第八不名预流有三义。 一云。 第八唯得向无漏道。 未得果无漏道故。 道类智时方具足得故。 二云。 第八唯得见道无漏道。 未得修道无漏道故。 道类智时方具足得故。 三云。 第八未具八忍八智。 道类智时具得八忍八智故。 问。 此三义与大乘同耶。 答。 章云。 第二未具见修道者。 大乘中不成因(云云)。 问。 何故不成因耶。 答。 章云。 预流亦是见道摄故(云云)。 意云。 小乘云。 十五心见道。 第十六心修道也。 今大乘云。 十六心俱是见道耳。 章上文云。 小乘论中亦有如此问答。 而答意少别之此意也。 问。 言第八者何位耶。 答。 预流向名为第八。 问。 何故预流向名为第八耶。 答。 腾记云。 有二释。 一云。 四向四果从后向前。 初向第八故。 二云。 解八忍中从后向前。 数苦法智忍为第八(云云)(又有记云。 从七方便至苦法忍。 当于第八云云)。 然慈恩章第二问答云。 问。 初果经生其有向果更经生不耶。 答。 必定无有。 所以者何。 初果经生随应满已。 决定此身得无学果。 必无一来向等中亦经生也。 若尔即应得不还果。 生初静虑亦无乐定慧上流。 离初禅染次生上地成应果向。 答。 不还应向准他生故。 得不还经生以后于应果向更多生。 散地不然。 不应为例(云云)。 此问答其意难得。 故寂法师削此问答以涅槃经文为第二妨(云云)。 问。 预流已断一切见惑。 何缘唯说永断三结耶。 答。 瑜伽对法等云。 就最胜故(云云)(文意如上释名门也。 以上第三妨)。 问。 章云。 何故异生离欲染无经生者。 家家·一来·一间三类。 分断欲修即得经生(云云)。 此问意何。 答。 婆娑六十四云。 欲界圣者有三事命终。 一全离染。 二全退。 三分离染而命终。 异生但有二事命终。 一全离染。 二者全退。 无分离染命终者(云云)。 今章家就此文问起也。 问。 此问如何答耶。 答。 章云。 良由圣者无漏道力所任持故。 虽分离染经生无退。 异生不然。 分离染者命终定退。 或进离染然后命终。 故不相例(云云)。 问。 此答意何。 答。 圣者有无漏道任持相续。 故虽命终不退失所断三四品惑。 依余惑力经生。 异生虽有漏。 定非极坚固。 故断三四品惑命终之日。 即退起先所断惑言也。 问。 若异生有断三四品惑命终者。 何故婆娑无分离染命终之者(云云)耶。 答。 虽有分离染命终之人。 而摄于全退之人。 意云。 圣者分离染而命终不退。 异生分离染而命终即退。 故相对辨之耳(第四妨)。 问。 章云。 何故无有断欲修惑一品二品及第五品。 但有三四成家家耶(云云)。 此问意何。 答。 有三二生家家。 断上三品者三生家家也。 断四品者二生家家也。 今断一二品可有五生家家。 断第五品可有一生家家。 何故无如此之人言也。 问。 此问如何答耶。 答。 章云。 如毗婆娑五十三说。 诸预流者。 若断欲界一二品结无死生义。 故不说之。 如断五品。 谓瑜伽抄得初果已。 为断欲界修所断结起大加行。 必无未断一类六品结有死生义。 如断五品必无未断第六品结有死生义。 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说。 一大品者谓上三品(云云)。 问。 何故无不断上三品死生者。 有不断中三品结死生者耶。 答(略章有此问如上)。 永隆师章云。 此意显云。 得初果已其心猛利起大加行。 此三品结是三品之中一品结故必须断除。 问。 若尔第四结是中品一分故。 若断第四品必断五品无死生义。 答。 得初果已后于断修惑初起加行猛利故必断二三结。 若至第四品加行渐缓故有死生也(云云)。 问。 若加行缓故断第四不断第五死生者。 亦应加行缓故断第五不断第六有死生义。 何故不尔。 答。 是义断故(如上)。 问。 若尔断五品必断第六。 无一品惑障一来者。 即应断八必断第九无断八品一间。 一品不能障不还果故。 答。 章云。 彼越界故一品能障。 此非越界。 非由一品能障一来(云云第五妨)。 问。 章问云。 欲界修所断惑全未断者即受七生。 断三四品即受二三生。 断六品者即受一生。 断七八品唯受半生。 此中生言复有何义(云云)(断七八品唯受半生者。 谈九品惑润生之功能也。 然断七八品者。 理实受一生。 所谓一问也)。 如何耶。 答。 章云。 泛言生者经说不同。 或说七生。 人天总论。 中生合说。 或说十四。 人天别论。 中生合说。 或说二十八生。 人天别论。 中生别说。 开合为异。 此中且说受七生者。 且九品惑增损七生。 未断名增。 断已名损。 若别分别。 上三品惑增损四生。 中三品惑增损二生。 下三品惑增损一生。 强弱不同。 展转各增一倍(云云)。 问。 何故得知九品惑增损多少如此耶。 答。 章云。 于九品中若断三品余有三生。 明知上三品惑增损四生。 复断中三品惑余有一生。 明知中三品惑增损二生。 下三品惑增损一生(云云)。 问。 上三品惑润四生者。 若三品相共润四生耶。 若别别润生。 余亦尔耶。 答。 别别润生。 故章云。 若更细分九品烦恼增损。 上三品惑。 上上品惑增损二生。 上中上下品惑各增损一生。 若中三品惑。 中上品惑增损一生。 中中中下品增损一生。 若下三品惑。 下上品惑增损半生。 下中下下品增损半生(云云)。 问。 上上品惑润二生之时。 若作品惑无所润耶。 乃至下品亦尔。 答。 皆悉相助俱感之。 故伽五十九云。 全界一切烦恼皆能润生(云云)。 问。 若尔何故云上上品润二生耶。 答。 随断彼品损若干生。 故知彼彼惑势润若干生。 应言未断彼品增若干生。 若断彼品损若干生。 非谓不皆共相助润。 若不尔者。 第二第三第四品惑各增损一生。 第五第六第七品惑各增损半生。 如何可说九品差别。 故随增损说各润生。 依随转说各别润生。 如灯第一说。 未必如彼分亦润生(或记文也)。 问。 中三惑下三品惑说别增损有婆娑论文。 以何知上三品惑各别增损耶。 答。 章云。 上三品惑虽无论文别释。 准中三品准下三品增损可知。 如中三品别增损者。 于九品中若断三品余有三生。 若断四品余有二生。 故知中上增损一生。 若断第四余有二生。 若断第六余有一生。 故知中中中下增损一生。 若更别说。 中中中下各增损生生。 虽无别文配释。 以理应然。 若不尔者太增减过(云云)。 问。 其太增过太减过者何耶。 答。 若不说中中中下各润生生。 说中中品润一生。 中下品无增减。 中中一品有太增过。 中下一品有太减过言也。 故章云。 若中中品独增损一生。 中下品惑便无增损(云云)。 问。 若中中品增损半生及中有。 中下但能增损生有。 若依此义。 中中中下依惑品类各有所增损。 故无太减太增过。 何故必说中中中下各润半生耶。 答。 此说有二失。 故不可用。 问。 其二失者何过耶。 答。 一有中下品惑不如下上品惑之失。 二有中有生有别业所感之失。 问。 先其二失意何。 答。 若言中下品润生有者。 既下上品独润半生。 故下上品其力胜。 中下品其力劣。 故有过失。 又中有生有。 然能感之业同。 而说中上品惑润中有中下品惑润生有者。 应中有生有二业所感故有过失言也。 章云。 中中增损半生及中有。 中下但能增损生有。 中下不如下上。 又中有生有名为半生。 引业必同。 不可分也。 故知中中中下各增损半生(云云)。 问。 中三品惑既尔。 上三品惑下三品惑润生如何。 答。 如中三品余亦同。 故章云。 上三品惑应知亦尔。 总说增损四生。 别说上上增损二生。 上中上下共增损二若言上中增损一生及半生。 上下但能增损半生者。 便有上下不如中上。 皆成过也。 如前应知。 又如下三品惑。 若断六品余有一生。 若断七品余有半生。 故知下上品增损半生。 下中下下增损半生(云云)。 问。 以何知下中下下共增损半生耶。 章云。 婆娑云。 问。 余有二结。 何以言有一种子耶(问一间人也)。 答。 不以二种结在名一种子。 以有一有业种子故名一种子(云云)。 问。 既断第八品之一间人犹受半生。 而何云第八第九共润半生耶。 答。 章云。 理实亦有第九一品增损半生。 极能障故。 今约未断第八品以说。 故言两品共增损半生。 问。 若言第八品独润中有第九品独润生有。 有何过至下三品惑。 第八第九共润半生耶。 答。 章云。 中有生有合为半生。 引业必同。 不可于中别分增损故。 又受中有为于生有。 不可断第八品损于中有而唯受生有。 故更不分共增损也(云云)。 问。 第九品惑中。 第二第三第四品各增损一生。 第五第六第七品各增损半生。 功能既等。 何故分差别耶。 答。 章云。 九品七生相对增损。 上三品增损四。 中三增损二。 下三增损一。 以相形说。 于三品内复自相形前后二故。 更不可以第四品类前第三第二品。 以第七品类第六第五品。 又若于中更辨多少。 便有太多太少过也(云云)(已上第六妨难)。 问。 章云。 问。 家家人。 显扬论中说有二种。 若人若天与小乘同。 何故瑜伽及对法论说天家家不说人耶(云云)。 此问如何答耶。 答。 章云。 略故不说。 理亦应有。 天中胜故彼论偏彰。 人中是劣故略不说。 无相违也(云云)。 问。 彼瑜伽对法共说人家家天家家。 故寂法师章云。 然二论中已说人天家家。 故瑜伽二十六云。 有二种家家。 一天家家。 二人家家。 天家家者。 谓于天上从家至家。 若往若来证苦边际。 人家家者。 谓于人间从家至家。 若往若来证苦边际。 当知此二俱是预流补特伽罗。 对法十三云。 家家补特伽罗者。 谓即预流或于天上或于人中从家至家得尽苦际。 所以者何。 即预流果进至一来果向。 或于天上或于人中决定往来极受二有方般涅槃(云云)。 而何慈恩云瑜伽对法不说人家家耶。 答。 寂法师破云。 二论不说人家家者是谬也(云云)。 若依此破者慈恩之说不正也。 问。 如何救此破耶。 答。 常腾记救云。 今应正云。 大乘基意且约一间作前问答(云云)。 意云。 慈恩问答一间义。 而书写之诸误一间作家家也。 问。 云约一间作前问答意何。 答。 彼记云。 瑜伽二十六云。 即一来补特伽罗行不还果向。 已能永断欲界烦恼上中品。 唯除下品。 唯更受一欲界天有。 即于彼处得般涅槃。 不复还来生此世间。 是名一间。 对法十三云。 即一来果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尽若际名为一间。 即显扬论具说人一间及天一间。 然今此章云家家者。 是写人误。 非章主谬(云云)。 问。 此记意可尔耶。 答。 此义虽可尔有二难。 释名门说家家处云。 余论唯言若生天者略不论人。 理必应有(云云)。 故知可有说天家家不说人家家之文也。 又依记意者。 章问。 云一间人。 显扬论中说有二种。 若人若天。 与小乘同(云云)。 今检小乘俱舍论。 不说有人一间天一间。 故与小乘同之文。 甚以无用也。 故此记意不可依据。 慥见瑜伽对法广文可定(未决)。 问。 对法论云极受二有。 云何云有三生家家耶。 答。 寂章云。 又准对法文。 大乘应无三生家家。 若不尔者。 不应说言往来决定极受二有(云云)。 意章云。 有三生家家者。 随转小乘说也。 大乘唯立断四品二生家家。 不立断三品三生家家言也。 问。 寂法师义可尔耶。 答。 腾记破云。 对法论极受二有者。 此举极少者。 若极多者亦受三有大小同说有三二生家家(云云)(第七妨毕)。 已上释名门七妨难毕。 问。 就出体门。 章问云。 无为果体随其所应二十七圣皆具证不(云云)。 此问意何。 答。 此问意云。 二十七贤圣总为向果以出体。 向有四种。 果亦四种。 此四向果亦有二体。 一有为体。 二无为体。 于无为果。 且次第行初果体性一品无为。 第二果体七品无为。 第三果体十六无为。 第四果体八十二品无为。 如是无为随其所应。 若一品若十品若八十二品向果圣人一切必具证耶不耶言也。 问。 此问如何答耶。 章云。 理皆具证。 以后后果无为体性并前建立。 向即不然。 唯取自分所得择灭为向果体超越次第并皆如是(云云)。 问。 此答意何。 答。 腾记云。 此答意云。 其预流等一七品诸无为果。 随所应理皆具证。 所以者何。 以后后果无为体性并前立故。 且如第二果所证七无为体。 并前向果及第二向无为以建立故为七无为。 既并建立故无阙具证(云云)。 问。 章次文云。 不同有宗超越圣人有不具者。 所以者何。 倍离欲人得一来果。 见道所断择灭无为虽皆成熟然欲修断前六品惑定不成熟。 必无得无为果已却起向中修道所断之择灭。 全离欲人依根本定得不还果。 必无却起修道所断择灭之得。 彼宗佛身及麟喻独觉所得涅槃。 全阙欲界修所断择灭不成熟故(云云)。 此文意何。 答。 腾记云。 所以有有部超越圣人不具证者。 谓彼宗云。 昔异生时以有漏智断欲修惑九品之中前六品结得六品择灭名倍离欲。 此倍离欲人入见道时。 起十六心断于三界九地见惑。 第十六心超于初果得一来果。 此超一来见断诸择灭虽皆悉成熟。 而昔异生时所得欲修断前六择灭不成熟。 此人必无得一来果无为。 已后都得前异生向位中所得欲修择灭。 全离欲人亦复如是。 第十六心超初二果得第三果。 此人全断欲染故。 入见道时得根本定。 不同倍离欲未断欲染尽入见道时依未至。 彼宗亦云。 后身菩萨·麟角独觉三十四念成菩提果。 谓昔异生时以有漏智断三空已还结。 后入见道十六心断诸见惑。 次入修道起九无间九解脱道。 断非想地九品结已成菩提果。 彼十六心九无间九解脱合三十四心。 此二类人无都得昔异生时所得择灭无为。 故言全阙欲界修断择灭不成熟故(云云)。 问。 若有部意超越之人不得前所断无为者。 何故俱舍云以世间道得中二果时。 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择灭为断果性。 兼以见道所得择分此中相杂总成一果。 同一来果道得所得故亦得名沙门果体(云云)耶。 答。 先德传云。 此文次第行中二果人。 以有漏道所得无为·无漏道所得无为令为断果体言也。 非谓超越人异生时所得无为得果后取彼为断果体(云云)。 问。 何故不以异生位所得无为为断果体耶。 答。 圣位所得无为正为圣果体。 今六行智所得择灭非圣位所得故不为无为果体(云云)。 问。 寂法师章云。 若尔家家及一间等不应亦名预流一来。 何故涅扬论说彼二种人如次名为预流一来。 由此故知大乘亦说带果行向(云云)。 此文意何。 答。 是寂法师破慈恩也。 此破意云。 若有为果体向身不得者。 家家不应名为预流。 一间不应名为一来。 若尔何故显扬论说家家者是预流果从家至家。 一间者一来受一有等。 由此故知大乘亦说后向犹带前果言也。 问。 此破如何救耶。 答。 常腾僧都救云。 今谓不尔。 显扬论说家家一间如次名为预流一来者。 前预流人进成家家。 从因得名。 一间亦尔。 故本释善(云云)。 问。 次文云。 若进断惑预流一来方立家家一间名者。 何故善逝手箭经中说七生一来与彼同断惑。 如彼经说。 云何家家。 谓永断遍知身见等三结。 极七返有应知亦然。 云何一间。 谓永断遍知身等三结。 及已能薄欲贪嗔痴。 一来亦尔(云云)。 此文意何。 答。 如常腾僧都救文者。 似破转救也。 然而以下通文可显正义之。 此难意云。 若预流进断惑之人名家家者。 何故经云家家·七返所断同耶。 若一来进断惑之人名一间者。 何故经一间·一来所断同耶言也。 问。 此难云何通耶。 答。 全释此经文。 萨婆多上座二部所说各别也。 问。 且萨婆多全释云何耶。 答。 章云。 萨婆多师通此经云。 无相违失。 不言唯故(云云)。 意云。 彼经不言家家唯断三结不断余惑。 故不相违言也。 问。 以何知亦断余惑耶。 答。 章云。 如经所说。 预流一来。 谓说预流永断三结。 非所余结彼未能断。 又说一来永断三结薄贪嗔痴。 不言薄慢。 又不说断边见邪见。 如预流果。 非一来果不令慢薄不断边邪。 然彼经中不言唯故。 起彼治必并断彼。 如是所说家家一间既不言唯。 进断无失(云云)。 意云。 手箭经云预流永断三结(云云)。 然而许亦断边见邪见无妨。 说一来云薄贪嗔痴(云云)。 然而许亦薄慢无妨者。 不言预流唯断三结不断邪见。 一来唯薄贪嗔痴不薄慢等故。 如此虽云家家断三结。 亦进断余品惑无妨言也。 问。 章次文云。 又契经说。 彼生数减。 定知彼望预流·一来转更成多诸烦恼断。 以诸烦恼是生因故(云云)。 此文意何。 答。 萨婆多师先以理通手箭经文。 出家家进断惑义了。 今重以教释家家进断惑也。 意云。 契经说家家云。 彼生数减(云云)。 此意说云。 预流可受七生。 家家受三二生。 故云生数减。 彼家家减生数者。 是依进断惑也。 以诸烦恼是减生因故。 以减果知断因言也。 问。 家家·一间已进断惑。 何故手箭经说预流·家家所断同。 一来·一间所断同耶。 是有何意趣耶。 答。 章云。 显此即是彼差别故。 惑所进断细难觉故(云云)。 意手箭经以二意说预流家家所断同也。 一云。 家家者是预流果受三二生差别也。 故说所断同也。 二云。 所断之三四品惑微细难觉。 所以者何。 得果之处断惑之相显而易悟。 自外非立果之处故微细难觉。 故就得果之处其相显现说断三结言也。 问。 上座部如何释手箭经文耶。 答。 章云。 上座意谓。 家家·一间与七生·一来。 但利钝于有异。 谓随信行随得预流。 若成预流转名信解。 亦即名曰极七返生。 诸随法行随得预流。 若成预流转名见至。 即于此位亦名家家。 由彼圣者猛利故。 生三二家便证圆寂。 又即信解随得一来。 若成一来仍名信解。 即于此位经于二生。 即诸见至随得一来。 若成一来仍名见至。 即于此位亦名一间。 由彼圣者根猛利故。 受一间生便证圆寂(云云)。 意显然也。 问。 大乘如何释手箭经耶。 答。 章云。 今大乘中。 智度论文同萨婆多。 准显扬文似上座说。 唯说预流及一来果。 不言进至后果向故。 准对法论文似同有宗。 皆说进至后果向故。 瑜伽家家同显扬说。 说一间文同对法论。 亦可三论皆同一意。 理应皆如对法所说。 但余二论略不具说(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有二说。 一云。 智度论对法论如萨婆多所释。 预流进断惑云家家。 一来进断惑云一间也。 显扬论如上座部师所说。 唯预流果之中以义分家家也。 非进断惑故云家家也。 故显扬论文。 家家谓预流果或生天上或生人间。 从家至家得尽苦际。 不云预流进断惑。 瑜伽论说家家如萨婆多宗。 说一间如上座说(云云)。 问。 显扬论如上座部所说者。 显扬论云。 预流果中。 钝根名七返。 利根名家家。 一来果中。 钝名一来。 利名一间欤。 答。 不尔。 唯不说预流进断惑故成家家。 此义边相似言也。 不约利钝判定。 问。 后释意何耶。 答。 瑜伽·对法·显扬三论。 皆如萨婆多义无有相违。 但显扬瑜伽不说预流进断惑成家家者。 略不具说。 理具可如对法论所说言也(出体门妨了)。 问。 章云。 第三彰增减门中明六种圣人。 何故五种钝根名时解脱。 一种利根名不时解脱。 此时解脱不时解脱其义云何(云云)。 问意何耶。 答。 第三门中引俱舍二十五文立三道各二也。 究竟道中有二种。 即时不时也。 退等六种之中。 前五名时解脱。 第六名不时解脱。 其名时不时意何言也。 问。 此问如何答耶。 答。 章云。 具足应言时爱心解脱及不动心解脱(云云)。 问。 先云时爱心解脱之意何。 答。 章云。 良以恒时爱护所证静虑等法及心离缚名时爱心解脱。 具斯二义方得此名(云云)。 问。 何故此人独名时爱心解脱耶。 答。 章云。 有学钝根可名时爱而非心解脱。 结未尽故。 无学利根虽心解脱而非时爱。 不退堕故。 此具二义故得斯名(云云)。 意云。 依此文可作四句。 有时爱而非心解脱。 谓有学钝根也。 有心解脱而非时爱。 谓无学之之利根也。 有时爱亦心解脱。 谓无学钝根也。 有非时爱亦非心解脱。 谓有学利根也。 今以俱句名时爱心解脱也。 问。 偏名时解脱。 若有所以耶。 答。 章云。 此人又名时解脱者。 以要待时得解脱故。 良由此人要待缘时方能入定(云云)。 问。 若尔可云待时解脱。 何故偏名时解脱耶。 答。 俱舍论云。 略初言故。 如言苏瓶(云云)。 意云。 略去在初之待言只言时解脱。 譬如世间盛苏瓶略去在初之盛言只苏瓶言也。 问。 其言缘时者如何时耶。 答。 章云。 言缘时者总有六种。 资具有三。 一得好众时。 二得好食时。 三得好卧具时。 四得好处时。 谓无病等。 五得好说法时。 佛菩萨等。 六得好人时。 谓同学等。 逢此六时方得解脱。 如戍屡拏等(云云)。 问。 其如戍屡拏等云意何。 答。 义滨记云。 戍屡拏者比丘名也。 佛在世中。 此比丘往檀越佷请设好衣食床卧。 檀越悔云。 家贫不能。 此比丘又敢请。 檀越以此事白佛。 佛言。 如请设也。 尔时檀越设好衣服等。 其日夜即得应果。 又云。 尔时昔在富贵家出家为比丘。 修道而不得道。 其比丘语阿难云。 为我以七宝作房。 阿难白云。 戍屡拏比丘如是言也。 佛告阿难。 为其比丘作七宝房。 时阿难为作七宝房。 尔时其比丘见其房已即得道云。 此等即时解脱也(云云)(后文在涅槃经)。 问。 利根之人名不动心解脱云意何。 答。 章云。 所言不动心解脱者。 以无退动及心解脱故。 见至之人虽名不动心未解脱。 钝根无学虽心解脱不名不动。 逢病缘等容有退故。 此之退缘如前广说。 即此人又名不时解脱。 毕竟无有退堕时故(云云)。 问。 何故合前五种姓为一。 第六种姓为一耶。 答。 章云。 前五种姓义类是同。 故立一名时解脱。 不动种姓无差别故名不时解脱(云云)。 婆沙云。 犹如王胜故立一。 臣民劣故立多(云云)(第三门妨难了)。 问。 第四废立门中。 何故唯于不还果立中般。 非于余位建立耶。 答。 章云。 阿罗汉果理在绝言(滨云。 谓不言自然。 不受生等义)。 经生圣者定无中有般涅槃者。 俱舍论说。 以彼圣道未纯熟故。 未易能令现在前故。 所有随眠非极劣故。 诸欲界法极难越故。 彼尚有余多所作故定无中般。 其不还果理即不然。 学位满故得有中般(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说初二果无中般总有五义。 初三俱舍师说也。 后二毗婆娑师说也。 问。 第五有余多所作义意何耶。 答。 论云。 谓应进断不善无记二烦恼故。 及应进得若二若三沙门果故。 并应总越三界法故(云云)(可见光记十三也)。 问。 章问云。 若尔何故欲界命终而生色界即有中般。 色界命终还生色界已上诸地即无中般(云云)。 此问如何答耶。 答。 章云。 诸圣教说。 欲界身中曾受多苦。 谓刀杖等。 未离欲染定亦有忧(腾记云。 三本不同。 有本云亦有忧就。 有本云亦有果就。 有本云亦有异就。 以忧字为正。 果字亦善。 云云。 明一记同。 云云)。 然此不还曾遭斯苦厌即深故。 或谓色界亦有微苦。 由如是义欲命终后得有中般。 色界命终还生色界无如是义。 即无中般(云云)。 意云。 此不还人已曾遇此苦生厌极故。 即谓色界中亦有长时微细异熟苦果。 故中有现前即得涅槃言也。 问。 约上流有三种。 谓全超·半超·遍没也。 何故瑜伽·对法唯明遍没人不说全超·半超耶。 答。 章云。 理亦容有。 且就胜说偏彰遍没(云云)。 问。 何故遍没之人上流相显耶。 答。 章云。 乐慧上流生于色界十六天处。 乐定上流生于色界十一天处。 后生无色四天之处各受一生。 以上流义相彰显故论别说之。 言全超者。 乐慧上流生梵众天。 命终以后生色界究竟超十四处名曰全超。 乐定上流生梵众天。 命终以后极生有顶超十八处亦名全超。 言半超者。 乐慧上流生于色界三二天处名为半超。 乐定上流生于色界三五天处后生无色。 超非全故曰半超。 此全半超滥于生般。 又上流义非显胜故论略不说(云云)(腾记云。 有三本不同。 一本云。 此全半超望于生故。 一本云。 此全半超贤圣生故。 一本云。 此全半超滥于生故。 今以贤圣生故文为正。 自余二本恐皆误矣。 义滨记云。 此全半超望于生故者。 望于受生多少故名为全超半超也。 慈恩章广本云滥于生般云云已上第四门妨难了)。 问。 就第五得之身地门。 色无色界有退等六种姓耶不。 答。 章云。 决定无有。 所以者何。 上界之中无退具故。 彼定不退现法乐住(云云)。 问。 若尔何故名退等耶。 答。 章云。 而名退思护法等姓者。 约容有说。 退不必退。 乃至堪达不必堪达。 由此义故六种应果三界具有(云云)(意如上门也)。 问。 章问云。 欲经生圣生上界不(云云)。 如何答耶。 答。 章云。 决定不生。 所以者何。 欲界多生受诸苦恼。 厌苦深故不乐上生。 即于现身而趣圆寂(云云)。 问。 次文问云。 若尔欲界经生圣者应受一身。 既无二三及极七返。 厌苦深故。 如不生上(云云)。 此难如何通耶。 答。 章云。 此亦不然。 业力胜故。 欲界再生(云云)。 意云。 虽厌苦心深。 九品惑难断尽故。 重受欲界生。 故光疏云。 虽于欲界经生圣者极生厌离。 惑难断故。 所以更受欲界多生(云云)。 问。 章次文难云。 若尔亦应业力胜故。 欲界经生再生上界(云云)。 此难如何通耶。 答。 章次文云。 此亦不然。 法尔力故。 种性如是不可改故(云云)。 意云。 欲界经生之时。 虽有上二界惑。 而法尔此身起圣道。 断上二界惑不生上界言也。 故光记云。 若经生圣能起圣道。 于此身中必断惑尽。 故不生彼上界受生(云云)。 言法尔力故者。 欲界经生之人。 必欲界生断尽上二界惑义也。 法尔断尽故不受上界生。 不生上界者非法尔力。 能感烦恼断故不受生也。 问。 欲界经生圣者必不生上界者。 如何天帝释得初果之后自显云。 经三十三天生之后必获得阿罗汉。 若不得阿罗汉者生色究竟天耶。 答。 婆娑师会云。 彼天帝释虽得初果。 由不能了对法相故作此谬说(云云)。 问。 若依不知法相帝释作谬说者。 何故佛不遮止耶。 答。 为令帝释一时喜故。 佛不遮止(云云)(已上第五门妨难了)。 问。 就第六诸部不同门。 随信行·随法行。 诸部立为二十七圣。 何故大乘不立耶。 答。 章云。 诸宗唯约见道位立。 故于贤圣差别立之。 大乘此二亦得通于资粮·加行。 通凡位故不立为圣(云云)。 意云。 上门云。 谓在见道十五心顷并见道前趣向初果。 如是总名信行·法行(云云)。 亦云。 不唯圣位。 故不建立(云云)。 义意如上也。 问。 章问云。 身证不还。 有宗不立为贤圣数。 大乘何义故建立耶(云云)。 答文如何。 答。 章云。 有宗灭定是有漏故不立圣中。 大乘灭定虽是非学百无学摄。 禅是无漏。 有别胜义立贤圣中(云云)(意如上也。 已上第六门二妨难了)。 问。 第八进退差别门中。 就多少进退云何修练根耶。 答。 章云。 萨婆多师(俱舍二十五)用无漏道十六行相而修练根。 有学练根一无间道一解脱道转钝成利。 其人习根时未长久不坚牢故。 无学练根有九无间·九解脱道。 彼钝根性由久串习。 非少功力可令能转。 学无学道所成坚故。 准此唯是无漏练根(云云)。 问。 何故以无漏道练根耶。 答。 光记云。 约无间解脱故言唯无漏。 若加行道。 通有漏无漏(云云)。 问。 何故无学练根修九无间九解脱道。 有学练根修一无间一解脱道耶。 答。 光记云。 无学练根转一一姓各九无间九解脱道。 如得应果以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有顶惑。 根钝久习。 学无学道所成坚故。 有学练根转一一姓各一无间一解脱道。 如得初预流果以一无间一解脱道断上界惑。 非久串习。 易可转故(云云)。 问。 无间解脱既尔。 加行道多少如何耶。 答。 有学无学俱用一加行道(云云)。 问。 无学钝根学无学道所成坚故。 用九无间·九解脱道者。 有学钝根世出世道所成坚故。 可用九无间·九解脱道。 何故用一无间·一解脱道耶。 答。 光记云。 无学练根法于应果。 有学练根法于初果。 又于无学二圣所成。 学乃一凡。 不可为例(云云)。 问。 二释意何。 答。 初释意云。 有学练根虽为世出世道所成坚。 而预流果断见惑。 以一无间一解脱道断惑法之。 故唯用一道。 无学练根法断非想地惑九无间九解脱道故用九道耳。 后释意云。 无学练根经见道·修道二圣位故难转根。 是故用九道。 有学练根唯历出世道见道一圣位。 世间道者是凡夫位。 易修转根。 故用一道也。 问。 说退不退云。 二道被成坚不退(云云)。 今何故转二道所成坚之根耶。 答。 光记云。 求胜心猛。 二持亦转。 趣劣心慢。 二成不退(云云)。 意云。 转钝求利其心猛利。 故虽二道所成坚亦能得转。 于退转者心之懈怠故不起胜心。 是故不退二道所成坚之种姓言也。 问。 小乘义既尔。 大乘义如何。 答。 章云。 然大乘练根。 非唯无漏。 非要在定。 欣求上果不生喜足。 或修习诸禅。 或即为多闻。 或谈论决择。 或观察甚深无漏法忍。 故瑜伽论五十七说。 何故转根。 答。 于薄少升进不生喜足故。 为植引发胜定力故。 为植多闻力故。 为植论义决择力故。 为植观察法忍力故。 据此论文定散二行皆能转根(云云)。 意云。 修练根有五因之中。 第二为植引发胜定力故。 第五为植观察法忍力故之二因。 是定行也。 余三因是散行言也。 问。 五因意何。 答。 腾记云。 薄少升进不生喜足者。 于自所得少胜进法不生喜足能转进修。 由此修故转钝成利言也。 为植引发胜定力者。 由植引发胜定之力修习禅定故得转根。 言为植多闻力故者。 由于诸教修多闻力故能转根。 云为植论义决择故者。 由于诸教研究寻思数修论议决择力故即能转根。 言为植观察法忍力故。 由善数数修习观察甚深四谛缘起等法之智忍力故能转根(云云)。 问。 修练根之时。 非唯转钝得利。 亦进得上果耶。 答。 云此大小乘义各别也。 小乘云唯得自果不得余果。 大乘云非唯转钝得利亦进得上果。 问。 就大乘义。 且预流果转根之时得一来耶。 答。 章云。 且预流者用无漏道修练根时。 转钝预流新得利者。 亦有练根进得一来(云云)。 意云。 欲练根之时发期心。 我今练根之因断惑种即得一来。 若发此期心之人进得一来。 若不发此期心之人。 唯成利根不得一来言也(真空伽抄有此文)。 问。 就预流练根成一来。 其根障无知既有九品。 果障已有六品。 前六品根障与果障共可断。 后三品根障如何断耶。 答。 新罗遁(斗反)伦师作此问也。 即以二释答通之问云。 果障根障。 前六品双断。 但根障下三品与果障第六品一时顿断。 一云。 断果障前五品之时不断根障。 至果障第六品根障九品一时顿断(云云)。 问。 二释中以何为正耶。 答。 后释为正。 所以者何。 有学练根以一无间道断根障故。 若如前释者。 以六无间道断根障故不正也。 问。 遁伦师义可依据耶。 答。 研核(客义)义旨。 两释俱不可依据。 所以然者。 若断果障之断道之下练钝得利者。 诚可如所言。 今既断根障之练根道之下亦断果障。 而何云至果障第六品得断根障九品乎。 岂欲练根之人。 先起果障前五品道断不起练根道乎。 故所说乖理。 问。 若尔如何可释通耶。 答。 义滨记述慈恩意云。 以钝无间道断根障得利预流。 遂以此道断根障得一来(云云)。 意云。 依前期愿得利根之后。 更以此练根道断前六品惑言也。 故知练根之道在前。 断惑之道在后也。 问。 若亦有得不还果耶。 答。 章云。 必无能进成不还果者(云云)。 问。 何故不得不还耶。 答。 瑜伽五十七云。 对治难得故。 所应得义极广大故(云云)。 意云。 对治难得者。 离欲界惑难故。 即三时难中一也。 所得广大者。 即禅果功德也。 亦无为果多言也。 问。 一来果练根之时得不还果耶。 答。 瑜加论唯说初果与不还练根之时。 进得上果。 不说一来果也。 章文云得不还果也。 故章云。 然一来者修练根时得利一来。 及能转至后不还果。 必无能得阿罗汉者(云云)。 问。 瑜伽已不说得不得。 何故章家云得不还耶。 答。 伽意说预流影显一来也。 故章主得论意说得不还。 故不相违(云云)。 问。 若论文不说得不得者。 何故义滨记云。 伽论说一来不得不还。 而章主说得不还。 与彼论相违(云云)耶。 答。 彼记与本章得瑜伽意不同。 故作此说耳。 问。 瑜伽如何文两师得意不同耶。 答。 伽文云。 问。 预流者修练根时。 既得练根亦证一来耶。 答证。 问。 亦得不还耶。 答不证。 今慈恩意谓预流果人不得不还。 义滨意谓一来果人不得不还。 因之作此异说耳。 故彼记正文云。 大论决择云。 修练根时得一来果。 不得不还果。 对治难得等(云云)。 今此基师修练根时令得不还果。 不知意趣也。 基师意云。 瑜加论以预流问故。 问一来时得。 问不还时不得。 若以一来为问者。 修练根之时亦得不还果是可然。 一来者修练根时得利一来等者。 与决择文不同。 彼论云。 问。 若预流者修练根时亦证一来。 答亦证。 若一来者修练根时亦证不还。 答不得。 对治难得故等。 如前文说。 问。 不还修练根时进得阿罗果。 答不得。 对治难得故等(云云)。 基师意无有预流者练根时得一来果。 遂以此道得不还果。 故言非得。 非谓一来练根时进不得不还(云云)(以本意为本。 滨记意本地无伽论文也)。 问。 不还修练根时得阿罗汉耶。 答。 章云。 其不还者。 修练根时转钝不还得利不还。 亦有能进得离地满。 必无能得阿罗汉果。 以对治道难成辨故(云云)。 意云。 不还之人修练根之时。 不断上二界惑故不得第四果。 练根得利不还已。 后断上二界修惑尽已得第四果也(已上第八门妨难了)。 问。 章云。 第七显得顿渐之中。 超前三果之人为钝为利(云云)。 此问如何答耶。 答。 且超之初果倍离欲·全离欲三人名为超前三果。 但说利钝。 章云。 准涅槃经文。 七生预流名为钝者。 现般之人名为利根。 于前三果有通现般有经生者。 通利通钝理亦无遮(云云)。 问。 此文意何。 答。 涅槃经云。 须陀洹人凡有二种。 一者利根。 二者钝根。 钝根之人人天具七返。 利根之人现身获得阿罗汉果(云云)。 准此超越之三人得果之后。 或以经生。 或以现般。 故通利钝言也。 问。 若超越之人通利钝者。 何故灯云利根耶。 答。 灯文异生位中进伏惑之人名为利根。 不伏惑之者为钝根。 故正文云。 谓有声闻性是利根。 先凡夫时欣求上生等(云云)。 今章判经生为钝根。 判现般为利根也。 问。 小乘论所说如何。 答。 章云。 然正理师。 超越不还唯名利根。 俱舍论师。 通利钝二(云云)。 问。 若顺正理师云超越不还唯利根者。 何故彼论随信行人入见道有七十三人(云云)。 其中断初禅一品之人已上。 皆是超越类故。 答。 是顺正理谬说也。 故俱舍光疏云。 又准正理。 若依超次以利根故。 除练根时。 以此知越次起者皆是利根。 俱舍师难云。 随信行人入见道有七十三。 明知亦通钝根(乃至)若云越次皆非练根。 以利根故。 此云虚说(云云)。 既无正理师救。 故知正理师云利根者谬说也。 问。 何故俱舍师云超越不还通利钝耶。 答。 通信解见至故云通利钝也。 问。 章问云。 超中二果为利为钝(云云)。 此问如何答耶。 答。 章云。 理而言之俱通利钝(云云)。 问。 通利钝意何。 答。 章云。 此人既超中间二果。 出无佛世成辟支佛。 理应通二(云云)。 意云。 涅槃经判经生为钝。 判现般为利。 今超中二果□□之人。 前二现般故为利根。 后一人经生故为钝根云也。 □□□□中二果人设现身中不证应果。 即命终后出无佛世成辟支佛。 既是经生。 理应是钝。 若现身中得应果者。 既不经生。 理应是利。 故云通二(云云)。 问。 章云。 问云。 超中二果预流之人。 彼断九地各一二品。 或未得断尽。 中间得有中夭不耶(云云)。 此问如何答耶。 答。 章云。 此亦容有(云云)。 问。 亦问云。 若尔九地烦恼皆用圣道已害一分。 其人命终生何界地(云云)。 此文如何答耶。 答。 章云。 对法论说。 即以愿力还生欲界。 其人后身成辟支佛(云云)。 意云。 对法论云。 如是之人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 设不能辨。 由愿力故。 即以愿力进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觉果(云云)。 章所出者即第三人也。 言愿力者。 转声闻根性成独觉根性也。 问。 何故不生上界耶。 答。 虽断上界惑一分。 未断尽欲界九品。 诸生上界者皆断尽欲九品。 故此人生欲界耳。 又以欲界命短为速得灭度生欲界耳(后义范法师说也)。 问。 何故先出第八门妨难后出第七门妨难耶。 答。 且可释云。 对法等论说贤圣。 前出次第后出超越。 其最后出圣超之人。 今章家为欲顺彼本论。 以显顿渐门为最后。 其终说超·中二果耳。 贤圣义问答第四(终)。 右之写本以仲算大德自笔之本书写之。 写本草字而且破失之处甚不得见。 故傍加私意疑是不正矣。 乞愿后学书补之焉。 写本南京下清水森宗理居士所持之本也。 不知前后何数。 惜乎知小乘之贤圣此抄甚以重宝也后学求之令全补者予本意也而已。 于时。 元禄六天历次癸酉腊月下旬。 发布时间:2024-06-18 08:19:1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