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农佛学答问卷二(六凡轮转门) 内容: 古农佛学答问卷二(六凡轮转门)范古农居士主答一、三善道二、三恶道三、一切神识升沈变化之研究古农佛学答问卷二六凡轮转门(一)三善道问:何为天。 答:在人间之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类,共二十八天。 问:天上是否亦与地面一样分列各土。 答:有分各土者,如四天王天有四天,即四天区也。 忉利天有三十三天。 若色界天有四禅天,每禅天亦各分三天及八九天等。 问:二十八天其名若何。 答:地居有四王天。 忉利天。 (此即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故,)空居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此为欲界六天。 有饮食男女睡眠之欲,与人间同。 色界有十八天,曰梵众,梵转,大梵,初禅所生。 曰少光,无量光,光音,二禅所生。 曰少净,无量净遍净,三禅所生。 曰无云,福生,广果,四禅凡夫所生。 此外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见善现,色究竟,三果圣人所居,此十八天虽离欲网,尚具色身,故曰色界。 此上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天。 只有心识,而无色身,故曰无色界。 问:二十八天最高者何天,最低者何天。 答:最高者,为非想非非想处天,离地约六十四万亿由旬。 最低者,为四天王,天居须弥山半,离地高四万二千由旬。 问:二十八天之下,共有几天。 二十八天之上,共有几天。 答:三界竖论,自四王至于非想,共有二十八天。 非想以前,即出界外,无天可言,即有乃上方世界之天也。 四王以下,尚有恒憍天持曼坚首天,此三天乃四王所统之鬼神,实非天也。 问:无量诸天统三界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欲界六天内之一天,是否尚有三十三天。 答:欲界六天内之第二忉利天,即是三十三天。 但同在一层,中央一天。 八方各四天也。 问:各书均言天有二十八,而佛法谈天一书,欲界天多魔天。 色界天多梵身光净严饰摩醯首罗五天,其故安在。 答:魔天,为第六欲天之别出者。 梵身,光净,严饰,为初二三四禅各初天别出者。 魔醯,首罗,为色究竟天之别出者。 盖以二十八分天者,其大概耳,非定数也。 问:三十三天天主,闻是迦叶佛时三十三女人造塔功德转生,未知出何经典。 答:所说见智者大师维摩诘经疏卷一。 引何经典,并未明言。 然大师之疏,章安所记,当出自正经无疑。 又见翻译名义集四卷,释提桓因条下。 问:玉皇大帝即天上何神。 答:乃欲界第二忉利天王。 问:玉皇大帝能超脱轮回否。 答:玉皇大帝,按之佛经说天,当是欲界天中第二层天,即释提桓因。 尚为六道凡夫,安得不受生死。 然能念佛往生西方,亦可超脱轮回也。 佛法本是人天公法,故佛号为人天师。 问:释提桓因,既有五衰,即有色身,何以能统辖无形鬼神耶。 答:鬼神亦有形。 三界中唯无色界四天无形耳。 余皆有色身,但粗细不同也。 问:六欲天之众生,尘欲未离,何以能有天眼耳。 答:欲天因地,均能减省尘欲,故得天眼等报。 问:他化自在天天寿万六千岁,少出多减,何谓少出多减。 答:过者少,不及者多也。 问:大梵天究是何天。 答:为色界初禅三天之第三天。 问:神仙未知是否属于大梵天。 修仙道者,是否往生此天。 答:神仙之高等者,属于此天。 但不能生此天。 因此天为天主,非臣民所得与共处也。 问:坛经云,皮肉是色身,又云因有色身可见,故称有色界。 然则色界诸天,岂不是化生,亦同吾人之由父母胎生乎。 请详示之。 答:天道众生,都是化生。 化生亦可有色。 但较微妙耳。 问:八识颂云,眼耳身三二地居。 谓初二禅天人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三识,既无其识,必无其根,然则天人究竟系何相貌。 答:上界天人相貌原同下界,以彼福德增上,表相较之下界,最极胜妙。 初禅虽有觉观,终日在定时多,非无鼻舌二根,实无香味二尘。 以境不现前,根无所偶,识无用处,寂然隐于净色根中,非全无也。 若遇初禅,并觉观又离,定力复胜于前,故二禅支林功德称为内净,喜乐一心,虽有鼻舌根识,无所施用,故说无也。 二禅以光明为教体,眼见光明相,即知伊所说法义。 或有时耳闻法音,定中常发八触。 其光相法音八触,乃眼耳身三根所对之尘。 以根与尘交,识乃有用。 所谓二地居者,即此意也。 问:世人之身体为肉体,天上人之身体为何体。 答:世人作业,有善恶杂遝,故感粗色垢身。 天人因地作业纯善,故感细色妙身。 问:天道众生寿命长短若何。 答:四天王天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书夜。 忉利天寿一千岁。 以人间百年为一书夜。 再上四天,递各倍增。 初禅三天,寿一劫。 二禅三天,寿二劫。 三禅三天,寿三劫。 四禅前三天,寿四劫。 无想天五百劫。 无烦天千劫。 再上四天,递加一千劫。 四空天中第一天一万劫,第二天二万劫,第三天四万二千劫,第四天八万四千劫。 问:天王衣皆长身过半,此过半之衣,既无身而穿,何必要此无用之过半衣。 又衣既过半身之长,如何行动。 想天人常悬空间,以过半之衣而蔽之下体乎。 是不能无疑。 请示。 答:天衣用幅,布披身,印度人衣服依之。 长身过半,举其长度,于用无碍也。 问:修到非想非非想天,神通已大,宁不知有天劫,何以不能即由此天预先修成正觉,以超脱夫还堕轮回之数,犹会今其五衰相现,束手无策乎。 答:非非想天。 即认自天受用以为极妙,宁知佛法而修行耶。 至五衰相现,乃欲色界天人之苦。 非非想天是无色界天,既无色身,安有相现。 问:生于天者(菩萨等亦然)既具五通,则世尊给孤围中说法,可于天上见之闻之,何必定要到孤独围去耶。 答:有天眼天耳通者,亦有神足通,来去自在,又何必不来亲近世尊耶。 问:寺院山门侧供四大伟像是何人物。 答:是四王天之四个天王。 东方曰持国天王,为乾闼婆主。 南方曰增长天王,为鸠槃茶主。 西方曰广目天王,为龙主。 北方曰多闻天王,为夜叉罗刹主。 此四天王誓以神力保护佛法,故居门首。 俗称四金刚,以其为金刚神之类也。 (有神手执金刚杵者,系金刚神。)问:各地佛院山门,多塑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之像,以其护法之功甚大焉。 惟四天王手执法宝各异,未卜执何法宝而系何位天王。 希为逐位示明。 答:手执琵琶,是持国天王。 执宝剑者,是增长天王。 执蛇者,是广目天王。 执伞者,是多闻天王。 问:吾辈人道究有若干类,佛如何说。 答:佛说人道,以所居之地,别为四类。 地分四大洲,在东者曰胜身,在南者曰赡部,在西者曰牛货。 在北者曰胜处。 身量寿命。 长短有殊。 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 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 佛生印度,是在南洲之中。 我国中华,是在南洲东部。 按赡部又译阎浮提,义谓胜金。 问:转轮圣王分管四洲,我所居之南瞻部洲,现在何转王主管,请分别训示。 答:经称轮王治世,乃指世界初成之劫初而言,现在并无何人为此轮王者。 轮王者圣王,能以十善治于下。 试问今地球上人何国能行此仁政者。 问:北俱卢洲之人,福泽较胜于三洲,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然何以独无闻佛法之福。 答:北洲人因地,福德偏多,善根偏少。 故福报自在,而不闻佛法。 问:前世人非今世人,今世人非后世人,何能食果受报。 答:躯体虽异,心识无殊。 故有不昧前因者,如结草衔环之类。 问:心识乃躯体之作用,躯体既易,而云心识不改何耶。 答:子但知心识为躯体之作用,而不知躯体乃心识之表相。 惟心识有执受之力,故躯体得以坏于前,而更成于后。 若心识随躯体而亡,则生物早已绝灭于世矣,安有今日尔我之躯体乎。 问:人死后即投生,自由投生欤,抑有冥官指使欤。 佛经中谅亦有之。 敢问。 答:人死投生,实是业力牵引所致,不自觉知。 若自由,而实不自由也。 冥官等亦是业力所感,然彼不过据业判定,非能指使。 佛经中亦有言及者。 问:昔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以拂面,一念嗔心,遂堕为毒蛇。 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之二人者,自由投生乎,抑有冥王派送乎。 答:投生之理,识神为业力所牵,爱欲所缚,而受后有。 既非自由。 亦岂有派送者乎。 问:佛经所谓定业,天定乎,抑冥王定乎。 答:非天定,非冥王定,是自己心王定。 所谓有如是因,定招如是果。 问:人死之后,其轮回六道,是否有天地之神主之,抑系纯出已识投生。 答:此系已业所招,天地神明,但随定业支配耳。 问:前见佛教刊物,载有人死复醒,易一灵魂,言动竟换一人。 又有灵游阴界误投畜胎,产生畜类,经掷死畜身后,灵魂复还本身而醒。 此等屡见不鲜。 按佛理第八识,生则先来,死则后去,今何以第八识竟不离去,可投胎可夺身。 若照上种事实,似乎换一第七识而已。 请为解惑。 答:八识去来,本极甚速,不经中阴,如秤低昂。 其不经入胎住胎,而但于胎儿出胎之际取而代之,此乃生理之变态胎儿与彼必有宿缘,故能相让耳。 第八识为前七识之本,安有本不动而枝叶他适之理。 所云换第七识一句,非通论也。 问:佛学起信编,有云投胎与借尸一样。 为何借尸之人能知前生一切事。 投胎之人,不能知前生一切事。 答:投胎者,经过入胎之迷,与受在胎出胎之苦,所以昏迷不能知也。 问:佛说轮回,自属可信。 然有婴儿生后即殇者,若谓系讨债,则数小时亦讨不成债。 若谓在此时间婴儿尚无神识,则无此理。 此中因缘何在。 乞示。 答:儿在母胎,母不自在,或增病苦。 其出胎时,母之性命在呼吸间,惶怖惨痛,同于地狱,尚谓讨不成债耶。 债有钱债,则母因产儿亦不免化钱。 债有命债,则母受剧苦,亦足以伤其身矣。 思之。 问:人死既非断灭,何以以父子血统精气神之关系,昕夕冥想,绝无感召。 迄不入梦。 其已受生他往乎。 乞以理示慰。 答:令郎亲恩未报而殁,即是讨债而来。 债已清讫,则情已断,何能入梦。 即得梦,亦是单方面之妄想耳。 问:伦常以外无大道,伦常为三教所同尊倘一经轮回,则现世之母子。 安能保其来世仍为母子乎。 是乱伦之事,难必其绝无也。 以此理推之,殊觉疑闷难解。 答:人无天眼,不识宿命乱伦之事,当然难免。 故佛悲悯教人出世修梵行也。 问:有人于此,平日无恶不作,临终却能悔过发菩提心。 就造业受报之说观之,必生恶道无疑。 就临终一念观之,此人或生善道。 未知佛经有说及否。 答:作恶报恶,势所必然。 临终发心。 百无一二。 到得此时,果能改悔发心亦是宿善成熟时也。 如人负债,强者先牵,乃我佛之常谈,经中焉得不说。 问:有二人,一人平日喜行善事,戒杀放生念佛,若临终时不能自主,生烦恼心,或爱心,是否因是而即入畜生等诸恶道。 另一人平日不念佛不作善事,而临终时能自主念佛,是否因是而生佛道或天道。 答:吾人生死相续,即是因熟成果之关系。 临终而起恶念,则是恶因熟而恶果成。 若发善念,则是善因熟而善果成。 故临终念佛愿生西方者,即得生西方。 若平日不念佛,想于终时念佛,恐无是事。 问:凡人命终,必生七趣,对于前生应不记忆。 然每有临死之人见亲属祖先亡者皆至。 若谓幻想错觉,则有未尝谋面,而衣物容貌一一宛然。 若谓真系鬼来则亲属祖先岂有尽居鬼趣,尽未投生之理,若既投生,前生亲属何由更知,前生相貌,何由更现。 又中元祭祖,每有小儿祖宗皆来,亦同一不可解也。 又凡人见鬼,尽有生前。 修净业人临终净土相现,亦多有已生亲属皆肖生前者。 若此之类,是否幻化原容俾人易识。 抑亦本应历生形貌均相似耶。 此某未能了然者也。 答:七趣众生天仙鬼趣,均有神通能知前世事,人亦间有得通者。 临死人见亲属祖先亡者,当系幻想所成。 间有鬼物托昌,使存者为祷禳以获享也。 中元祭祖所见者,亦此之类。 所见肖行前者,即与见者发生感应之条件,以不肖则见亦不知矣。 问:人有知前世事者,其理若何。 答:吾人心念相续作用。 本有忆念过去之功能。 故往昔之事,一经追想,如在目前。 知前世事,理犹是耳。 但心受剧烈触之后,忆念功能易致消灭,前世事以曾经一番生死痛苦,故往往不复记忆。 若能静其念虑复其功能,谓之宿命通。 然或幼时能知,长则遗忘,或在定能知,出定则否,或但能略知,而不能尽如。 若悉知悉见者,唯佛一人而已。 问:一切众生不出轮回,此理已明。 但初生小儿无有知识,所有知识由经验渐渐而来,何以知识不能与生俱来。 答:知识之种,实是与生俱来。 但随经验而发展耳。 犹今岁田中之一稻,虽经水土肥壅而生长,其谷种实由去年传来也。 问:佛说三世因果,皆假施设,此意余稍悟解。 但据科学家调查,谓现在人类数目,均超过过去数目。 此种原理,究由何而增加耶。 答:三世因果,事理真实,并非假设。 至人类数目之增减,原不能以一期间为定论。 彼科学家调查,不出数十百年,是否真确,尚属疑问。 若论增加理由,就佛学言之,不是从三恶道中升入者多,即是从三界天中降来者多耳。 问:举目旷观,善人必少于恶人,则善者必超生西方,或天上人间,恶者则堕于恶趣,处恶趣之中,而欲其修善难矣。 (如随入畜生道中而为鸡则必食虫其为恶也大矣何能超生哉)以此论之,则娑婆世界之人,将渐少而绝灭矣。 然今人之较昔人口有增减,是何故耶。 答:娑婆世界共有三千大千世界,即百亿个四天下也。 今子所计,乃不出阎浮提一天下安足以为有增无减之证耶。 况以善少恶多及堕易升难而论,从恶道中升上者固少,从天道中降下者恒多,此亦增减之由矣。 问:世界人类因惑造业,死后以第八阿赖耶识成就一切心色,其功能发展即可转生,依惑业之善恶而受报,三世互通,循此信征。 惟一人之识与业,仅能转生一人,抑可分而转生多人。 若一人止转其一,则世界人数目见其多,其所多也,究从那一人之识业而受报。 或云畜类之恶业圆满,亦可转生善道而为人,但世界畜类亦未见其少。 故儒家不说生死因果,科学家则绝对认系生理上之作用。 只是佛说既通三世,其究竟业报有确数比例否,有经典明载否。 答:善世生善道者多,恶世生恶道者多。 即今人畜界增,可知天道定必减少。 比数经虽无文,升降之势,必定如是。 问:众生轮回业报,何不现,生即报,使人共生畏惧,实为赏善罚恶最良方法。 而佛教因果报应必通三世,隔世无征,劝惩匪易。 不报在近而报在远,此何故也。 答:造业有先后,受报亦应有先后。 如必欲其现世即报也,试问临死最后之业,造毕而死已堕后世,如其不报,则此固无果矣。 因必有果,故其报不于后世,何可得哉,又初生者尚未造业,应无现报,苟无现报,如何得生。 故初生之报,其业不在前世,又何可得哉。 既有一牙,即必有三世矣。 又业报相偿,有因有缘,因虽唯一,缘乃多端。 缘有顺逆,若遇顺缘,其报即速。 若遇逆缘,其报即迟。 如是则一生之业,因其受报之缘有不同,遂生迟速先后之殊致。 苟迟至死而缘犹未顺,则其报势必至后世而后受矣。 此所以有生报也。 若至后一世而缘犹未顺则必至再后世或后多世而后可受报。 此所以有后报也。 既有此现报生报后报三种受报之差,则由今望后,则成未来之三世由后望今,则成过去之三世。 再就因业而言,亦有强弱之不同,强者受报速,弱者受报迟,造业之强弱不次,则受报之顺序必至参差矣。 此之参差,亦成三世。 此乃业报之自然,古德所以叹业海茫茫而起无限之悲也。 奈何奈何。 问:心识永远不没,且有六道轮回,请将不没及轮回之事理,详实举示以释群疑。 答:此问题含义甚广,未能具谈。 且略说之。 贵友以生理而谈心理,故认心理现象为即生理之细胞作用。 其实以心为依身而存在犹可,若谓有身而无心则不可。 (因彼从解剖物体而知有该项细胞时,实无心理现象在此细胞表示,故所云云但凭空推测,全非事实。)夫心理上之感觉,一部分诚有[依耳目诸官而有知]之必要,其他若思虑情想意志记忆等心理,不必藉诸官之接触而能自由作用者,即不能以身而范围之故就现实而论。 无不以身心二端,等为人生之本也。 佛学家言,人生身心相依,而心用为胜。 以身是色法,有质有碍,心非色法,无质无碍。 故心在梦时,即能离身而起作用,心作观时,且能空其身而有作用。 不过既属人生,以业报关系身心相声而有安危与共之势,故身心相依而亡。 佛学亦有此说。 然此所谓存亡,但就一世之身心而言。 若统三世之身心而言,身为物质所成,物质不灭,故身亦不灭,以还能组成故。 心为功能所集,功能不灭,故心亦不灭,以还能集起故。 此亦科学与佛学相同之说也。 其不同者,科学则主以心从身,佛学则主以身从心耳。 今欲显此以身从心之事实,且举世人造业为例。 如对所需之物,必先作意欲取,然后举手往取。 又如建筑某项工程,必先用心计画,然后购料饬工以营之。 习惯之事,若不用心,正由用心积累之力未衰。 故能令身随顺而动。 如机器然。 当其正鼓动时,虽不藉于他力,然其最初一动,必藉他力而来。 故身犹机器也,必犹原动力也,身若无心,犹机器之无原动力者,欲其能自动得乎。 (身有病时,或不随心,乃特别情形,不可以例常,)佛学言心,有心王有心所。 心王有八,眼耳鼻舌身识等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尚有第七第八两识。 前六识心,为世人所共晓,后两识心为佛学所发明。 且前六识心有间断。 (熟睡无梦及闷绝时)后二识心无间断。 第八识名藏识,为世间心色之起源,根身世界之基本也。 此识不灭,世间不断,故前身已坏,复成后身。 又此识为第七识所执藏认为自我恒审思量故前身已舍,复取后身。 此轮回之所由致也。 然第八识之成身,(同时并成身所依之世界)及第七识之执我,虽有此功能,若无意识所造之业力,亦不能使成熟而实现。 犹生米煮饭,须用火功也。 且第八识之成为后世身心世界之基本者,(此名为异熟果,为与业因异时而熟之果)受前世善恶业力所感而异其苦乐之趣,何以故,此果为酬因之报,必相应故。 如造器然,其工优者其器良,其工劣者其器** 。 此轮回之所以有六道之差别也。 唯识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此之谓也。 习气者,业取等熏习第八识而成之气分也。 第八识持此业取之气分,至异时而成熟,则实现后世之身心世界。 二取者,取名言取我执也。 此中业习气为引发后身所趣之缘,名言习气为生所现后身之因缘,我执习气即能使所现后身与他人后身不同者也。 轮回之理,不皎然明白哉。 按识本生灭相续。 若成佛时转识成智,无生灭矣。 故来问心识不没。 当作相续解,不能作不生灭解。 且生灭相续,故有生死轮回。 若不生灭,则为涅槃矣。 又轮回事实,今古谈因果之书汗牛充栋,所载皆有根据注明。 如周安士全书,六道集节要,及近时报纸类皆有记载者,不遑列举,何必亲见然后为信。 昔有某居士询某科学家曰,子之曾祖名谁,科学家告之,居士曰,子亲见否,答曰,年代相悬,如何得见,居士曰,子既未亲见,如何信有曾祖,某科学家恍然。 写至此,然忆及去年大公报载有借尸还魂一事,此段新闻,当可凭信,因录附于后。 (济南通信)据东平通信。 该悬城西四十里,李家桥庄,有褚怀义者。 年四十六岁,务农为业,家产富有,宅舍峻壮,子年已长,有女九岁,乳名小香,夫妇珍爱之,女娇慧活泼,绕膝嬉戏,呼父呼母,家庭景气颇佳。 不意于今春三月间,女忽染患疮疹,竟致夭折。 褚某举家悲伤,然返魂无术,亦只有抱恨无穷耳。 春去夏来,条至五月,褚怀义因事赴周堤口探亲,道经王家楼时,忽遇一乞妇幼女据趋其前,牵衣呼父,且状极亲匿,俨如至稔,褚顾而愕然,以彼穷女突而出此,或意存别种作用,当叱而逐之曰,[谁是你父,你疯耶,]言竟拂袖而去,女啼大作,褚奔波中,犹遥闻余音哀哀,可悲也。 彼探亲归来,与妻儿言及其异,未予介意。 嗣褚某之子,后于蒋家集庄后,亦遇其父所遇之幼女,方在其地检拾柴草,女瞥见褚,急大呼阿哥,奔前相认,一若久别重逢,褚子骇怪,亦叱其去而自返,归述于母。 其母以先曾有闻,今忽又听子言,不觉心动,思女心切,大哭不已,非寻其女返回不可,遂亲往蒋家集庄访觅,果在一王家中见女,而女见褚妻,情益亲密,扑入怀中,呼娘不已,细述褚家庄事,丝毫不爽。 褚妻至是以女为借尸还魂,确信不疑,当向王某夫妇探询究竟。 缘王名长山,佃农为生,褚邻庄鸡鸭场人,夫妇二人,只生一女,名黑妮,娇爱逾恒,不幸去岁惨遭水灾,失产流离,偕妻挈女乞食他乡,遂移寓蒋家集,赁得破屋,权为栖身,王穷途潦倒,已极堪怜,而爱女黑妮于春间三月间身患寒病遽以殇逝,盖与褚女小香死斯恰相同也。 讵黑妮气绝半日,又渐苏转,举目四瞩,色顿惊异,向王夫妇问云,[你们是什么人,我为什么跑到这破屋子里来了]王夫妇当以女重病发昏所语,系神经错乱之谚语,置而未理,但女病日痊,其举止言语竟亦大异曩昔,迁延月余,而褚妻寻来相认相亲。 察情度理,王夫妇遂亦认为借尸还魂矣。 褚妻得悉以往情形,即欲挈女同归,惟王夫妇以家境虽穷,生只一块肉,幸得死去活来,岂甘舍去坚不充许。 褚妻莫可奈何。 嗣经乡人通融调停,以王某家贫,女暂归褚家养育,并订明为褚家所共有,议定双方赞成。 现褚王两家交往甚密,已俨然亲属矣。 按此事载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津大公报第三张。 并有按语云,上述事实,为蒋家集小学教师周序春所谈,并有该村长作证,乡议纷纷,人言凿凿,非出虚构,深望科学家加以研究也云云。 问:阿修罗为天龙八部之一,阿修罗道佛书居人道之下,其故安在。 一说阿修罗亦可居人道之上,凡由人道而入阿修罗道者,究竟因修善而超升,抑因作恶而堕落。 答:六道高下,都依果报之苦乐为判。 果报之苦乐,又视其因业之善恶而不同。 阿修罗福报同天,而嗔慢恶德,不仅与天道不相应,且不免邻于兽性,盖其夙习使然。 故就其恶性判之,则居人道下矣。 若就其福报判之,则居人道上矣。 盖以善恶参半之因,结此升沉交错之果也。 问:佛说六道轮回中之阿修罗道,化生归天趣,胎生归人趣,卵生归鬼趣,涯生归畜生趣。 究竟阿修罗道之各趣眷属,所在何处。 人类在口头习惯上,何以命其名。 彼等系与神对者,是否即系一种妖怪天魔。 答:修罗虽可分属四趣,但毕竟是另一世界,不在人间。 正法念处经云,修罗在地上众山中,其力最劣,在须弥山外海下千由旬,有诸修罗具大势力,能与天争。 又楞严经云,其所卜居邻于日月。 则又在须弥山半矣。 (二)三恶道问:佛教所谓之地狱,系在地球何处。 答:地狱有八寒八热边地孤独四种。 孤独在地面上,余三均在地中。 问:地藏本愿等经,载大地狱若干,小地狱若干,某狱受苦若干年,始移置某狱,又若干年又移置某狱,受满狱刑,始得转生。 然综而计之,实比一贤劫年份尤远。 然每遭一劫,下自地狱,上至无色,虚空阴阳都成灰坏,何以地狱罪刑独能越劫存在。 当此之时,此种地狱及吾人无始来所受不变性灵,究寄之于胡何有之乡。 答:大劫将尽,世界渐坏。 有三灾起,火灾坏尽初禅天,水灾坏尽二禅天,风灾坏尽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各依报尽而坏于此期间。 下界众生命终之后,有善根者咸生上界,无善根者暂不缘生,直到未来劫成,各依本业,复渐缘生。 惟无间地狱众生,则移至他世界同样地狱继续受报,越劫存在正受苦无间之报也。 故三界坏尽悉成虚空,此时谓之空劫。 (一大劫分为四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效。)一切众生,惟住阿赖识之种子状态而已。 譬如电光影戏停演时,惟有一圈白光(喻空没无物之象,非谓有光明也。)而已。 此白光乃黑暗中之一股生机,正是众生轮回之因。 此黑暗犹十二缘生之无明,乃轮回之缘。 若此白光不灭黑暗不去,则必有再演之时。 一旦白光与黑暗同时破灭,还复室内本来面目,方是朗然大觉,成佛时矣。 问:堕阿鼻地狱永不超生,与地狱不空我不成佛,殊觉矛盾。 答:此二句言各有当。 上句言其业重,下句言其愿深,不必并为一谈。 然即按此二句正是相成,并非矛盾。 因永不超生故地狱不空,地狱不空故我永不成佛也。 问:地狱诸鬼王狱卒以及恶兽等,是否因各自之罪业得受此身。 其施痛苦于人,其本身亦有罪否。 答:小乘经说,有实狱王卒自己亦要受苦,如阎罗王每日要受汤镬之苦。 在大乘经说,皆是地狱众生心识所现,是一种幻化者也。 问:地狱有八寒八热边地孤独四种。 孤独在地面上,余三均在地中。 (见佛学半月刊佛学答问)地藏经白话解五十五页云,据经论上说,地狱分三类摄尽,一是热狱,二是寒狱,三是边狱。 热狱有八重,在阎浮海底下重叠而居,寒狱也有八重,在铁围山底下仰上居住的,边狱分在山间水间旷野三处居住的。 十八大地狱,分八热八寒一正一边云云。 二说名称住处均不同,何者较优。 答:地藏白话解之边狱,即摄边地孤独二狱。 云边狱在地中者,即指在寒热正狱之旁狱也。 故二说实同。 问:四洲均有地狱乎。 抑唯南赡部洲有乎。 答:地下大地狱唯南洲有。 余三洲但有边独地狱。 有说北洲无狱。 问:佛经谓无间地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请问一人亦满之义。 答:无间狱之因,必为造逆罪而兼谤佛法僧。 其罪既大,报亦随之。 此是一人亦满之义。 问:三灾到时,天地亦坏,唯四禅天不坏。 此时四禅天以下至阿鼻地狱之灵魂如何。 答: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 此火水风三灾,仍自心三毒所感,不从外来。 到此之时,少有微善,即生上界。 其狱中灵魂不能出狱者,遣置他方不坏世界。 故经云,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 问:先生朋友中有无研究鬼学者。 如有,祈示姓名,以便互相商榷。 答:仆朋友中无研究鬼学者。 角仆尝学诸佛经矣。 其言鬼为六道众生之一,总名饿鬼。 其类有三。 一无财鬼常不得食故。 二少财鬼,少得食故。 三多财鬼,多得食故。 (虽多得而贪心炽盛,尚苦不足,故犹曰饿鬼)此三种中,复各有三。 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 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 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苦。 才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 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 多财三者一得弃鬼,常得祭礼所弃食故。 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 三势力鬼,为夜叉罗刹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 (此种今人谓神)诸鬼本处琰魔王界,(即阎罗王,其国在此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一十六里。)从此辗转散趣余方。 以上皆正理谕说。 又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邱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 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 又云,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后寿五百年,由谄诳心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据上经谕所言,鬼实别有世界,人死为鬼,乃人死而投生鬼道。 然不尽投生鬼道也。 若夫人甫殆而尚未投生,则成中身,形如小孩,体色微细透明,人目不能见,若投生机会未至每隔七日再死,至七七日则必投生,或云投生之期无定,但以会至为断,此中有身,介乎前身与后身之间,不属鬼趣。 而世俗概以死即为鬼。 苟非圣教,安与正其谬。 问:鬼之形状,佛经谓如婴孩。 其见之者,则谓与人无异。 惟寻常人不能见耳。 而左氏传又谓新鬼大故鬼小,究以何说为是。 答:佛经谓如婴孩,非鬼之形状,是指中阴身之形状也。 能见鬼者有二种人,一大福德人,偶然见者有之。 一倒连人,或为宿冤所追,偶一见之,定获不祥。 的确与人无异。 复有一种狗眼人寻常能见,余则不能见耳。 左传之言示详。 问:先室病故,我叔祖既非巫又非诳,屡见亡者于三七日祝享。 以见其来享匆匆即去。 甚疑其事。 祈就佛理明之。 答:六道鬼趣原多饥饿,来享宜也。 鬼本非常人所能见,令叔祖或一时偶得特别之眼能见之耳。 问:世俗多言鬼神,如史册所载,章章可考。 即如余妹亦曾亲见之。 当先父故后,送葬于山,将返,而妹在家(适年方四岁)将登楼忽狂呼且泣而下,云言先父同上,所服与生前无异,言尚未终,而送葬者已抵门矣。 以妹之樨且睹其情状,未必欺人。 是鬼神实有也。 但佛言六道未及鬼神,未识鬼神果有否。 如有,属于何道。 不知鬼神亦有一世界否。 答:佛言六道,其中饿鬼一道,即是鬼神。 因饿鬼有三品,所谓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 普通之鬼,即是少财者也。 神即,是多财者。 标名饿鬼者,指此无财鬼,举其苦报之极也。 既有一道,即是自成一世界矣。 (与人接近者与人世界类,与人不接近者与人世界异。)问:俗谓鬼死为魙,此说果可信否。 答:佛说六道,有饿鬼道。 是众生生而为鬼也。 鬼既有生,亦必有死。 但死后轮回六道,不定为鬼。 今魙之字从鬼。 则仍为鬼道众生矣。 问:自杀之人亦是前生注定否。 其人在世并无作恶行为,因被逆境所迫致令自尽,死后亦有罪过与否。 果就与平人同转轮乎或云自杀之人另有一界。 然乎否乎。 答:自杀之报,或系现业所招,不定是前生注定也。 如无恶行但为境迫,则当系前业所致。 若自杀者,心无怨愤,则死后受苦纵有较常鬼甚者,亦不致再造恶业,(即索命讨替之类)而报尽当另受生也。 横死之鬼,自与常鬼稍异,故谓另有一界耳。 然亦有因生前福业已熟,而死后即在人天道中受生者。 非可以一概论也。 问:偶阅自杀以后的真相,其中有北京都城隍白公降乩一节。 其一云,世间庸庸之人,其鬼最苦。 横死者尤甚,又难超生。 又周仓临坛,问毕命时痛苦,何以至今尚现。 谛老法师乃说法开示之。 但如何说法,未曾记载,请解释之。 答:横死时精神痛苦,逾于善死。 死后作鬼,习气难亡,势使然也。 周仓之经历多年,非不可能之事。 然乩法都灵鬼伪托,未可遽认为事实也。 问:产妇死于产厄,人谓系冤鬼投胎。 佛经有此说否。 答:因果之理,相待而成。 作者为因,受者为果。 故母因胎死胎因母毒,俱有因果存焉。 虽未见经文,于理可信也。 问:闻友言彼于前一二年阅上海某人书,载有某地某家之母猪产五猪儿,甫产出,背上均有伍某李某等已故之名人姓名云。 先生曾亲历否,有闻否,有是理否。 答:未亲历,未闻。 然轮回之理既确,此不过表示之方法耳。 至于何以作此表示,盖为今应以果报得度之机缘已熟者见之也。 (三)一切神识升沉变化之研究问:佛学救劫编起信章,六道升沉总因第六七页,载楞严经云,此中[众生分内][众生分外][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梦想飞举,纯想即飞,][若飞心中。 ][若沉心中,][众同分中兼有元地]是何精义。 请详示。 答:分犹言界,众生界内事曰分内,界外事曰分外。 润湿属水,水必下降,故曰从坠。 梦想即妄想,想心轻灵,故曰飞举。 纯想无情,心即飞举,故目此想心曰飞心。 目此情念曰沉心。 同生十方地狱者,曰众同分。 各有元应所堕之狱,曰有元地。 此言六道众生之升沉由于情想二心也。 问:海潮音文库中有云,[佛说众生有十二类,不知出何经典,系何十二类。 答:十二类生见楞严经。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也。 问:四生中之生有种子否。 所以由化而生之理事如何。 答:一切众生皆由业感识变,四生皆然,惟缘有繁简,化生最简。 湿生实兼化湿。 卵生实兼化湿卵,胎生实兼四生也。 问:神仙妖怪当属何道。 答:神属鬼,即饿鬼中之多财者。 仙属人,别得生理。 或属鬼,谓灵鬼等。 或属天,为四王天所统摄。 妖怪,则多鬼畜矣。 问:有云神化之寿,仅数千万年。 如吕纯阳等,则亦有寿尽之日矣。 答:仙神寿命虽长于人,而亦不及天,天且有寿尽之日,何况仙神乎。 问:说八部鬼神者是何经。 答:散见经论,难举专经。 无已,可检翻译名义集第四卷八部篇。 问:何为天龙八部。 答:此乃听法众,亦护法众也。 其名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 问:八部之名其义若何。 答:天即二十八天,天王。 龙谓龙王,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 夜叉此云勇健,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此居下下天,守天城池门阁。 乾闼婆此云香阴,天乐神也。 阿修罗此云无酒,又云非天,居近须弥山大海中,好与天斗,同天及人,俱是善业之所招感,故列于六道之三善道中。 迦楼罗此云金翅,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金翅鸟神也。 紧那罗此云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亦天伎神也,较乾闼婆小,司天丝竹。 摩侯罗伽此乃大腹行。 即蟒神也,世间庙神,多为此类。 问:历代所传关圣帝君的灵迹,多有载在各家纪录者。 惟帝君未修出世之道,如何亦不堕轮回,且得永久为神耶。 答:帝君是护法神,系鬼神类众生,并未超出轮回。 神寿较长,谁云永久耶。 问:寺内供关帝,其故何欤。 答:因关帝亦为护法神也。 按天台四祖智者大师传,载大师荆州毕容人,随开皇十二年,旋乡说法以答地恩,初至当阳,望沮漳山色堆蓝,欲卜清溪以为道场,意嫌迫隘,遂上金龙池北百余步,有一大木,中虚如庵,乃于其处趺坐。 一日天地晦冥,风雨号怒,妖怪殊形,条忽千变。 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向内,阴魔陈列,炮石如雨,经一七日。 师悯之曰,汝所为者生死众业,贪著余福,不自悲悔,言讫,众妖俱灭。 其夕云开月明,见二人威严如王,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未粉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 师曰,欲于此地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 神曰,愿愍我遇,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与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 师既出定,见淋潭千丈化为平地,栋宇焕丽,巧夺人目,神连鬼工其速若是。 (即玉泉寺是也)师领众人居,书夜说法,一日神曰弟子今日获闻佛法,愿洗心易念,求受戒法,永为菩萨之本,师即秉炉授以五戒。 于是神之威德,昭布千里矣。 云云。 问:或问关公圣人,何以与韦驮并侍于弥勒菩萨左右。 又传关公继任玉帝,究有实据否。 答:关公之神,曾受戒于智者大师,以护法为责任。 故寺中供之为伽蓝神。 并无与韦驮侍弥勒之事。 关公称帝,乃道家之事。 如在佛门,当在四天王下。 问:关公现任玉帝。 倡说固属外道。 然我佛门亦应有确实证明其实与否。 方免讥谤我佛道之不若彼也。 答:玉帝即帝释忉利天主也。 此天寿命天寿千岁,计人间三亿六百万岁,(阿毗昙论)岂前玉帝遽尔寿终乎。 又经载过去世时,摩伽陀国有婆罗门姓憍尸迦名曰迦陀,有大福德,与其同友三十二人共修善业,命终皆生忉利天上,各在一处,在憍尸迦今为天主,三十二友即为辅臣,居在四面,合三十二,故名为三十三天。 此佛经说玉帝之事实如此。 彼以关公当玉帝者,谅出于乩笔,乃灵鬼附会之说,岂足据哉。 又天台智者大师传,载关公为玉泉山神听大师法,受三皈五戒,威声大振。 所谓玉帝,乃玉泉山主之尊称耳。 非天帝也。 问:城隍神是否属鬼趣。 答:有福德曰神,无福德曰鬼。 城隍是有福德之鬼。 以六道论,亦鬼趣所摄。 问:阴间阎王,系受何人之请而为之。 答:阎王是地狱主,有为往昔众生自己发愿成就报得作者,有是地狱众生业识所现者。 前实后假也。 问:何为中阴身。 答:未死以前,是前阴。 既生以后,是后阴。 死后生前为中阴。 问:经云人命终时,一弹指顷。 即随业向三途六道中受报,固已明悉。 今据业论,而已亡十余年之先人以及逆恶之人,世人每以放阴法查探,则知彼等仍在幽冥。 似此罪重者应投他道,何得均在幽界。 或谓[所见者系彼等之识神,本识早向六道受生耳,]既本识已托生,何得尚有留识乎。 按本识系主动,然主动已去,被动焉存。 以佛惟说[三界六道,]幽界鬼魂等,众究属于何道。 若言系鬼道,则成七道,例如施作法事,多皆利济该道。 而于经中未见有示及该道,及其寿命长短苦乐如何也。 答:此幽冥界,非地狱道即饿鬼道。 然人死后未得生处,尚有所谓中有身者。 以其将堕三涂,故亦在幽冥中行。 倘将生人天者,当在光明中行也。 问:人死则为中阴身,此中阴身不久即随业投转,则世间所烧之纸箔究何用。 又此中阴身最多,能历多时不投生,及能记忆生前事否。 或现形于人前否。 答:纸箔为鬼道所需,亦是人心念力所感。 又中阴身系气质,故需烟薰以资之。 中阴历时,经论中云最我七七日,又云无定。 能记忆生前事,但不决定。 形似六岁小儿。 人见若生前时形者,亦心力感应之故。 问:感应必读中有百年须知一则,所谓[水大分离,汗浃沈出,此时中阴身出现……中阴身若作环走形,则来世转生人道。 ]不知何谓中阴身。 环走形是何形象。 答:人死后未投生者,谓之中阴身。 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 在前后两世五阴身之间,故曰中阴身。 似鬼而实非鬼也。 环走者,平面走成环形,别于向上向下也。 问:唯识家言,命终之人,六七识全灭,只剩赖耶为中阴身。 于有缘处,见男女交合,起颠倒想,遂托生。 夫中阴既无意根意识,云何又有思想欲念。 答:中阴身六根六识皆具,并非只剩赖耶。 赖耶但持一切种子,并无形体。 心色现行,乃起中阴。 经云,中阴身如五六岁孩。 是已有形体也。 问:儒云祭则鬼享之,佛云人死则为中阴。 是乃祖乃孙之致祭,必若祖若父之中阴鬼享之也。 若云经轮回而转生,则享其祀者谁耶。 答:中阴期短,大都是已化生作鬼者。 若转生他途,不能来享矣。 问:人死五十六日无往生者,即变为鬼。 其间为中阴身。 此说未知出何经论。 答:人死不即投生者,先成中阴身,中阴身七日一死,至七七日必投生,此说见俱舍论瑜伽师地论。 问:虚师佛乘宗要中,常病世人计鬼,直如舞台以角色为本位者,然唯识家说流转生死,往来诸趣而恒存者,即第八识。 但不知无始以来所往来流转者,止有此数耶。 抑能合数有情之识,引生后一有情乎。 抑能分前生一有情之识,引生后数有情乎。 若一识舍一身复受一身,除圣贤不受后有不计外,遂无生灭增减,则世界不成为此类之舞台。 而以识为本位耶,疑业果招感不若是之印板。 答:识本无形,离诸数量。 但有情为我执所缚,遂成以一引一之状。 至于世界为众生依报,就别报而言,亦一识引一世界也。 问:请示人道业轻心灵也。 答:一堕鬼类,唯觉受苦之不暇,即有五通不得自由,虽有灵心,为业所系。 业不重,不堕鬼趣。 问:人道业轻心灵,神鬼所不及。 何以人无五通而神鬼反有。 答:人鬼是果报不是业因,不可相提并论。 若同以果报比较,人能造作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而鬼神率为饥饿所困,相去天渊矣。 至于五通,亦甚微小。 人能察貌辨色,车马飞行,何尝逊于神通耶。 问:众生轮回,是否因果报而致。 答:是也。 果报二字,但言其应。 若言其感,则在惑业。 惑者,烦恼也,其强者为贪嗔痴慢疑邪见,此皆能发于身口,汩没良心,今受苦报,故有生起。 若业力消失,则一期报尽则死亡。 然业力新陈代谢,陈者失而新者起,故又令其受报而更生。 如是生闭环不息,故曰轮回。 是故欲断轮回,莫若不造惑业。 此正我佛度人之道也。 问:轮回投生等理,未能明白,宜看何书。 答:请看楞严经第七八九卷,及瑜伽师地论第一二卷。 若以浅显言,则华严原人论合解下卷,及周安士全书中欲海回狂卷三,可检阅之。 问:或谓天堂地狱无其事,诸佛菩萨不过假此以勉人为善,与圣人神道设教之意相同。 仁者之意何如。 答:此不然。 天堂地狱,佛菩萨及有天眼者皆能见之,佛经中历举其状,详细已极,实有其境,并非假设。 况善恶因果理既不无,事亦随施。 如果虚妄假借,岂足为法,尚能化人乎哉。 问:天堂地狱是否鬼神造成。 答: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夫地狱天堂,岂心外物乎。 经云自作自受。 非虚语也。 问:易白沙言,[佛家则谓大地河山乃由心造,人且非真,鬼将焉附,惟小乘说法,颇有鬼神之谈]若照此论,则佛家福善祸恶天堂地狱之说,均为对下根人说法,大乘菩萨固无神鬼之谈,但余深信因果,对易君无鬼论,甚是怀疑。 望指其错误之点。 (易君言见所著诸子无鬼论)答:六道众生,皆由业感。 造业之原,厥唯是心。 故曰心造,心造之法,相有性无。 虽曰非真亦当幻有。 易君但知其真,不知幻有。 是其误处。 须知吾人未脱轮回,终未离幻,在幻之时,幻即是真。 如人在梦,梦中景象一切皆真,待梦觉后方知其非。 故知天堂地狱,并非空谈也。 问:佛经中言天堂地狱最详者为何经。 答:小乘经中,正法念处经有地狱品观天品最详。 此外言地狱者,有佛说泥犁经,佛说铁城泥犁经,佛说四泥犁经。 大乘经中,如楞严经第八九卷,及华严经等。 他若小乘论之阿毗达摩俱舍论立世阿毗昙论,皆广说法相。 问:天堂地狱,各教传说各异。 然究系各教有各教之天堂地狱乎,抑相同欤。 若不相同,是佛世界外又有他教之世界。 若云相同,而各说又难融会。 祈详示。 答:虽有不同,然毕竟佛说最详。 非各有世界,乃所见有详略正讹之殊耳。 古农佛学答问卷二终 发布时间:2024-06-19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