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分义极略私记 内容: 四分义极略私记《大正藏》第71卷No. 2322No. 2322四分义极略私记题挍刻四分义私记首南京之古师论成法相者。 数十家。 而尚其可取者。 唯善珠一人而已矣。 松室忠算师。 依凭珠公份量决。 以作之私记。 实亦可取也。 大抵究法相学必先在善四分。 四分既明则唯识教理自昭昭然。 故之私记不可不读也。 旧本有错简。 今得善本。 而挍刊之。 庶玄鉴来英欲探唯识蕴则必详四分云尔宽延庚午之春沙门贤基谨题四分义极略私记上西大寺别当忠算撰问。 释四分有几门耶。 答。 本疏中无立门辨释。 但善珠僧正份量决有二门。 一者明自体门。 二问答分别门也。 问。 初门意如何耶。 答。 明四分名兼明其体此门意也。 问。 言四分者何耶。 答。 一相分。 二见分。 三自证分。 四证自证分是也。 问。 何故名四分耶。 答。 份量决云。 心用分限四种差别故名四分(已上)问。 其言心用分限四种差别意何。 答。 相分是所缘用。 见分能缘用。 自证分缘见分之用。 证自证分缘自证分之用也。 故云尔也。 问。 若尔四分非体名耶。 答。 尔也。 唯是用名(非体名)也。 若强指其体以自证分可为体也。 问。 何云相分等耶。 答。 相者相状也。 所缘为义。 相貌差别为心所缘。 故名为相。 见者见照。 能缘为义。 心性明了能照前境。 故名为见。 自证者。 见分体用非他故名自。 此第三分证彼见分故为自证。 证自证者。 第三体用名为自证。 此第四分能证知彼故为证自证分。 问云。 见分体非他意如何。 答。 见分是第三分缘外之用。 体即第三分非他物。 故名之为自。 此第三分证知自缘外之用故云自证分也。 问。 相者谓相状者何义耶。 答。 所缘之法有体相相貌故云相状。 问。 其体相相貌如何。 答。 色法有长短方圆等相状。 声尘有可意不可意等相状。 香尘有香臭差别。 味尘有甘辛等相状。 约触有滑涩等相状。 第六识缘法尘随则有色心法相状。 第七识缘第八见分带我法之相状。 第八识缘种子五根器界带其相状也。 问。 见照者何义耶。 答。 了别之义也。 故论云。 此了别用见分所摄(已上)意云。 八识见分各了别所缘境有明了用。 故谓了别为见照。 问。 四分者六种释中何。 答。 言四分者带数释也。 若辨别名者相即分故持业释也。 乃至证自证分应知亦尔。 若唯云相云见之时无六释。 无别义故。 若云自证之时自之证故依主释也(证自证亦尔)问。 四分以何为体耶。 答。 相分以十八界诸法为体。 后三分以八识心王六位心所为体。 (十八界者六根六境六识。 八识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心所如常)问。 十八界几色法几心法耶。 答。 六根界中初五是色法。 第六意根界为心法。 色等六境界中初五是色法。 第六法界摄一切色心法。 后六识界是心法也。 问。 以十八界相配八识相分方何耶。 答。 五识如次色声香味触为相分。 第六识以十八界诸法为相分。 第七识以第六意根界为相分。 第八识以三种境为相分也。 若约果位者诸识通以十八界诸法为相分。 问。 若言相分者云相状之义者。 心法无相貌。 云何为相分体耶。 答。 心法虽无粗相状而有细相状。 故为相分。 问。 其以心法为相分义如何。 答。 如后念之意识缘前念心又他心智缘他人心也。 故疏下文云。 或别人心或前后心(云云)问。 约心所有假实俱具四分耶。 答。 实心所具四分。 假心所不具四分。 意云。 忿心所离瞋心所无别体。 故不具四分。 见心所虚慧之推度用故无别四分。 余准可察之(已上初门)份量决云。 后问答分别者于中想有一十五门(云云)十五门者。 一释名决疑门。 二立分不同门。 三行相异说门。 四大小二乘行相不同门。 五能所量果门。 六内外分别门。 七能缘所缘门。 八三量分别门。 九四缘分别门。 十同种别种门。 十一开合不同门。 十二唯识解释门。 十三一用多用门。 十四四分相缘门。 十五诸门分别门也。 私略颂云释立行大小量果内能所三四同开合唯一相缘诸(云云)第一释名决疑门问。 此门意何耶。 答。 约释名辨所有疑此门意也。 问。 其约释名所有疑者如何疑耶。 答。 约释名。 虽有多疑。 而成其随一者先就见分。 问。 若尔者见故名见。 照故名见耶。 答。 照故名见。 不谓见故名见。 问。 若尔见故名见者有何过耶。 答。 若见故名见者耳识见分亦可名闻分。 有此过故不名见故见。 照故名见(已上)问。 如来立几分耶。 答。 份量决云。 谓佛对教多说一分。 未分相见。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云云)问。 若佛立一分者。 何厚严经云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云云)能觉所觉者是相见二分故耶。 答。 理实如来亦说四分。 从多分判故且云一分。 如诸部般若经具明三性。 而解深密经判诸般若为无相教从多分故。 此亦如是(云云)决文意云。 如来正说一分二分三分四分。 然亦诸经中多对境说一心。 故且判云一分也。 厚严等经说四分三分二分者是少分故。 譬如般若经中少虽明三性道理依多分说空理故偏判为空教也。 问。 无著世亲两菩萨立几分耶。 答。 份量决云。 从此以后至九百年无著世亲开为二分。 谓相及见也。 问。 以何知世亲等立二分耶。 答。 摄论云。 唯二依他性(云云)言二者相及见也。 问。 若世亲立二分者。 何故世亲所造唯识三十颂说有三分。 故颂云。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云云)言是诸识自体分。 分别者见分所分别者相分故耶。 答。 世亲菩萨皆立三分四分之义也。 然立二分者顺无著菩萨故也。 如陈那菩萨为顺古师立宗为能立也。 问。 无著不知三四分义故立二分耶。 答。 理实无著亦立三分。 问。 若尔何故不立耶。 答。 如来略立识自体分。 未说其用相见二分。 无著为显其用偏立相见分其用。 自体分是推如来。 故不更显之(已上决意)今案。 如来说一分乃至四分义也。 无著世亲亦同是。 故经论中皆有一分乃至四分之证文。 但开合不同故所说不同。 护法论师能得此意立一分乃至四分也(已上)第二立分不同门问。 此门意何耶。 答。 明诸师立分不同此门意也。 问。 立分不同何耶。 答。 四师不同。 谓安慧菩萨立一分。 是自证分也。 难陀菩萨立二分。 是相见分也。 陈那菩萨立三分。 谓相见自证分也。 护法菩萨立四分。 谓前三分加证自证分也。 问。 何故安慧立一分难陀立二分耶。 答。 份量决云。 安慧论师偏存佛意故立一分。 难陀论师偏存无著意故立二分。 存体存用其意各别(云云)问。 安慧菩萨不立相见分耶。 答。 彼论师亦立相见分。 但是遍计所执。 依他中唯有自证分故立一分也。 问。 何故自证分依他起而相见分是遍计所执耶。 答。 此菩萨意无始来众生执我法。 是薰习力故。 后识体生时似能缘所缘而现。 然此能缘所缘是遍计所执故。 依他自证分似遍计所执相见分而现也。 是即有法之似无法也。 问。 此菩萨证文如何。 答。 华严经云。 三界唯心(已上)以此为证立一分也。 问。 难陀菩萨立二分意何。 答。 有能缘所缘二法故唯立二分也。 故显幽抄云。 若无相分牵心心法无由得起。 心不孤起托境方生。 有境有心方成唯识(云云)问。 以何证此义。 答。 摄论云。 唯二依他性(云云)以此为证也。 言二者相见二分也。 问。 安慧难陀或存佛意或存无著意。 若尔为正义耶。 答。 是不正义也。 不知开合之意偏立一二分故(破安慧义如三性义)问。 此二菩萨义理尽耶。 答。 理不尽。 所以然者。 安慧只显体而无用。 难陀只显用而无体。 若无体无用者心法何立。 今陈那护法并立体用故其说理尽也。 问。 陈那菩萨依何文立三分耶。 答。 无明证。 但以义证而已。 故能断金刚般若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云云)问。 以此文何立三分耶。 答。 世亲菩萨金刚般若论云。 以星翳灯如次喻见相识。 故以此文为三分证(已上)颂云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问。 以星翳灯譬见相识意何。 答。 圣智前心用不生。 如星之日光所照不现。 以星为见。 目有眩翳人见毛轮为实有。 如翳者所见。 故以翳喻相分。 第八识自体分之处有诸法种子生当果。 如油灯炷成焰。 故以灯喻自体分也。 问。 无著般若论说何。 答。 无著以相分譬星。 以见譬翳(已上)颂云相见及为识居处身受用过去并现在未来详观察问。 以相分喻星之意何。 答。 惑境唯迷情前现。 悟心前不现。 如星夜分现前昼分日光时不现。 故以相分喻星。 又有漏人法之见取无义。 如翳者观毛轮等。 故以见譬翳。 以灯譬自证分。 如前。 问。 二论何故如是相违耶。 答。 金刚般若会释有二释。 问。 其二释何。 答。 彼文云。 此论初举相取能见之见。 第二举见取所见相。 翻文有异亦不相违(初释)准第二观受用中以所著味境为初。 后方说能取。 故知观自性之中应以相为初以见为后(云云后释)问。 二释意如何。 答。 初释意云。 二论所望虽别亦不相违。 相见之前后是作者异论。 后释意云。 世亲论为正。 无著论翻译者之错也。 问护法菩萨立几分耶。 答。 开立四分。 合立二分三分一分也。 问。 先护法依何义释四分。 答。 世亲三十颂释初能变识有十门之中为释能缘门说四分也。 意云。 颂云。 处了常支触(文)其了字是行相门也。 故论云。 此中了者。 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 此了别用见分所摄(云云)问。 说发四分论文如何。 答。 论藏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 彼相应法应知亦尔(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自体生时者自体分也。 似所缘者相分也。 似能缘者见分也。 意云。 识自体分生时似相见二分现也。 彼相应法者心所也。 心所如心王。 自体分似二分现云也。 问。 言似者何义。 答。 有漏自体分变现依他相见分。 此依他二分似偏计所执二分也。 故疏云。 皆似所缘能缘相现者。 依他二分似偏计所执情计二分现(已上)意云。 能似者依他。 所似者偏计也问。 护法立二分有证文耶。 答。 有教理二证。 问。 且相分理证何。 答。 论云。 若心心所无所缘相。 应不能缘自所缘境。 或应一一能缘一切。 自境如余余如自故(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疏云。 此义意云。 缘此自境时心上必有带境之相。 如镜面上似面相生方名所缘(云云)问。 就此理证立量方何。 答。 有二量也。 若心心所乃至自所缘境者是初量也。 或应一一者后量也。 问。 初量作法何。 答。 立量云。 若缘青时心心所上无所缘相貌(有法)应不能缘当正起时自心所缘境(法宗)许无所缘相故(因)如余所不缘境(喻)又云。 我余时缘声等心亦应缘今色(宗)许无所缘相故(因)如今缘自青等之心。 问。 此量立敌何。 答。 护法菩萨对安慧菩萨正量部等所立量也。 问。 何故破安慧正量部耶。 答。 安慧不立依他之相分。 正量部计心亲取外境无所缘之相。 故破此二人也。 问。 不破余部耶。 答。 余十九部许有似境之相故不破。 故疏云。 除正量等外所余部共大乘同(云云。 演秘云。 通破二十部。 然而以破正量部之义为胜。 已上)问。 第二量作法何。 答。 立量除所缘色外诸法亦应为此色心(宗)无所缘相故(已上)如现自所缘色(喻立敌如前)问。 论云。 自境如余余如自故(云云)意何。 答。 是出前二量之同喻也。 问。 相配方何。 答。 疏有二释。 一云。 即此二喻各通前量。 一云。 或论中量次第配之。 初属上后属下(云云)问。 二释意如何。 答。 初说意云。 疏先所出之顺成量以如余为譬。 返覆量以如自为譬也。 后说证何。 答。 论云。 若心心所无能缘相。 应不能缘。 如虚空等。 或虚空等亦是能缘(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疏云。 此义意云。 心心所生时必有能缘之相。 如镜必有能照之相(已上)问。 就此文立量方何。 答。 若心心所等者顺成量也。 即作法云。 若心心所无能缘相(有法)应非能缘(宗)无能缘相故(因)如虚空等(喻。 已上)次文或虚空等亦是能缘者反破量也。 即作法云。 汝虚空等应是能缘。 无能缘相故。 如心心所(已上)问。 此二量破谁耶。 答。 破安慧清辨二菩萨也(是本疏意也)又可云破顺世外道。 故唯识章云。 或顺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境唯(已上)问。 何故破安慧等耶。 答。 安慧不立依他见分故。 清辨菩萨立有境无心故破之。 问。 清辨义何。 答。 疏云。 清辨亦云。 若约胜义诸法皆空。 唯有虚伪如幻化等。 若约世俗见相俱有。 许有外境故。 非唯识。 识离于境有何体用。 故知诸法有境无心(已上)问。 清辨许见相俱有。 何成所破耶。 答。 清辨虽立见相俱有而为违唯识道理。 强立唯境故成所破。 故疏述清辨义云。 今且违汝一切唯境故能缘相决定是无(云云)意云。 以理实云。 心与境非唯识非唯境。 然今为违唯识名唯境。 拨无心能缘作用之意也。 颂云相有见无清辨师见有相无正量部相见俱有难陀等相见俱无安慧师问。 相见二分教证何。 答。 厚严经云。 一切唯有觉。 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各自然而转(已上)是其教证也。 问。 此文意何。 答。 疏云。 上之二句明内心有外境是无。 下之二句明自内心见相二分有。 谓即似能所缘相是(已上)意云。 一切唯有觉者显有内心。 觉者是缘虑义也。 所觉义皆无者显遍计所执之外境都无。 所觉者境义也。 俱一切唯有觉之中能觉之见分所觉之相分是有云也。 问。 各自然而转云意何。 答。 见相二分自然从因缘和合而生起。 不须待心外境云也。 又诸外道计诸法大自在天之所作。 为简此计说自然言也”问。 自证分理证何。 答。 有三理证。 一云。 相见所依自体名事。 即自证分(已上)二云。 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 如不会更境必不能忆故(已上)三云。 所量能量量果别故。 相见必所依体故(已上三理证者先德传也)问。 初灯文意何。 答。 此文意云。 相见二分有所依事体。 是名为事。 所依者是依止义也。 故有自证分也。 问。 若尔相见二分无总一所依。 有何失耶。 答。 若无所依者。 相见二分应相离而有。 如心心所别体既非各别二法故应有所总体。 故疏云。 此二若无一总所依者相离见应有是二法。 故如心与心所。 然无别体。 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 起二用时由有此体。 故云。 相见自体名事。 即自证分(已上)意云。 以有牛头两角不相离。 若无牛头者两角可相离。 以有所依自证分故相见分不相离也。 故显幽抄云。 言有二分者即谓定有自证分。 譬如牛头。 牛头譬自证分。 牛二角譬见相二分(已上)问。 自证分者相见之总体者。 今自证分缘见分心何得自缘耶。 答。 大乘义尔也。 心体还缘自。 小乘不立自证分。 故不许心自缘义。 问。 小乘难大乘云。 刀不自割。 指不触自。 如何心能缘自别立自证分耶。 答。 佛地论云。 不见灯等能照自矣(云云)意云。 若汝小乘以譬难心自缘义者。 我大乘亦以譬可显心自缘义。 问。 灯非闇法故分明显现也。 何必云照自耶。 答。 瓶衣等虽非暗法。 不得自显。 灯等不然故云自照。 问。 何故瓶等非暗法耶。 答。 言暗法者为明所破。 今瓶等非明之所破。 故云非暗法。 然待他光明而得显现。 灯日等能照他故亦照自。 故得心自缘(矣)问。 论云。 此若无者应不自境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境故(已上)意何。 答。 难前小乘显有自证分也。 意云。 若无自证分者先发善心后时应不自忆念。 何则色心诸法曾为见分所缘故后时得忆念。 然于自心所发之善恶心先后时不为见分所缘。 以何为缘后得忆念。 然有自证分故忆念不忘云也。 问。 就此文立量方何。 答。 今所思念过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等。 余心一切皆应不能忆(宗)不曾更故。 如不曾更色等(已上。 言曾更者过去为见分所缘义)也。 问。 此量法宗置除宿命他心智言意如何。 答。 为简违宗过所置也。 意云。 自许宿命他心智能缘。 不曾更之境。 故云不缘者有违宗过故置简别耳。 问。 自证分如何为后念为忆念因耶。 答。 疏第六云。 心等取境已。 薰功能在本识中。 足为后时有忆念因(已上)意云。 约第八识自证分云也。 余识可准知之问。 第三理证何。 答。 论云。 所量能量量果别故。 相见必有所依体故(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相分是所量。 见分是能量。 此能量所量必有量果。 谓自证分也。 若无量果者心等量境可无益云也(此义至下能量所量量果门具可知之)今案。 前二理证别立第三分证也。 今此文想立三分之理证也。 故论云。 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等(已上)是即陈那菩萨义也。 然先德为证自证分理证者不寻论文意也。 问。 立三分之教证何。 答。 集量论云。 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 此三体无别(已上。 集量论者陈那菩萨所造也。 护法引以为证也)问。 此文意何。 答。 言似境相者相分也。 是所量也。 能取相者见分。 是能量也。 自证者自证分也。 即是量果也。 故疏云。 相唯所量。 见为能量。 自证为量果。 此颂意谓。 今此三种体是一识。 不离识故说之为唯。 功能各别故说言三(已上)问。 证自证分理证何。 答。 有二理证。 一云。 此若无者谁证第三。 心分既同应皆证故。 二云。 又自证分应无有果。 诸能量者必有果故(已上)问。 初证文意何。 答。 为缘第二分既立第三分。 若无第四分者以谁证第三分。 如第二分心分而有证亦应第三分是心分。 故有证言也。 问。 立量方何。 答。 立量云。 第三分心应有能照之心(宗)心分摄故(因)犹如见分(喻。 反破量准知之)问。 若第三分心以第四分为能证者。 应亦有第五分为第四分为能证耶。 答。 后二分互以相缘。 互以为证。 故不可立第五分也。 问。 后理证意何。 答。 见分为能量之时以第三分为量果。 今第三分为能量之时以谁为量果。 故应别有第四分为第三分成量果云也问。 立四分教证何。 答。 厚严经云。 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 见种种差别(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论云。 此颂意说。 众生心性二分合成。 若内若外。 皆有所取能取。 缠缚见有种种。 或量非量。 或现或比。 多分差别。 此中见者是见分故(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众生心有二性。 谓内与外也。 内一切分者是第三第四分也。 外一切分者相及见也。 见分通三量故别立第四分云也。 问。 言所取能取缠意何。 答。 众生四分具相缚粗重缚故云所取能取缠也。 显幽抄云。 能取缠者粗重缚也。 是能缘也。 所取缠者相缚也。 是所缘也。 问。 四分通无漏位。 何故此云缠缚(已上)答。 且此就众生四分故云缠缚。 无漏心等虽有四分而非缠缚。 问。 若尔何西明师疏云此颂通无漏耶。 答。 灯师破之云。 今谓。 此说违释论。 故论云。 示皆有。 所取能取缠缚颂云众生。 明众生有此缚不通无漏(已上)问。 见种种差别也意何。 答。 此句正证有第四分也。 意云。 见分通三量故为第三分。 不成量果故别立第四分也问。 一分教证何。 答。 楞伽经颂云。 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心(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疏云。 此颂意言。 外境无故唯有一心。 由执着故似外境转。 定无外境。 许有自心。 不离心故总名一识(已上)意云。 众生依遍计所执执有外境。 此外境其体都无故。 一心之外无有心外法言也。 问。 若唯一心者。 何故经文说有五法事理。 所谓心心所色不相应及无为也。 既心外有心所等。 云何云心外无法耶。 答。 疏云。 心所与心相应。 色法心之所变。 真如识之实性。 四分识义用分。 此上四类各一别义。 又皆不离识。 故并名唯无漏种子但具一义。 谓不离识。 故说名唯(已上)问。 若色等摄为一心者。 何故论唯云此一心言亦摄心所不言摄色等耶。 答。 正说了别义故偏举心所。 不谓不摄色等总为一心也(文)问。 此四教理安慧等之同所依用欤。 答。 是唯护法菩萨义也。 故疏云。 今此论文护法菩萨依四教理说四差别俱依他性。 非安慧等诸师知见(已上)故知此所说二分三分四分一分是护法以教理说也。 非他师意也问。 枢要建立四份量作法何。 答。 立量云。 心心所法一刹那中定能自显(宗)能显他故(因)如灯日等(喻)问。 此量有人付法差别相违失。 勘付方何。 答。 定能自显之法宗之下有缘虑自显不缘虑自显。 立者意许欲立缘虑自显。 而同喻灯日等不缘虑自显法。 故为异譬也。 能显他故之因转彼同无异有阙后二相故作能违云。 心心法一刹那中应非缘虑自显。 能显他故。 如灯日等。 是其作法也。 问。 此差别相违真能破欤。 假能破欤。 答。 假能破也。 非真能破。 问。 何故非真能破。 答。 有违宗过故假能破也。 问。 有方何。 答。 小乘等亦云心心所法有缘虑。 而立应非缘虑自显故犯违自宗过。 问。 因明疏云。 破他违他。 非成诸过。 如破他我应亦同此。 既是破他量也。 何故犯违宗过耶。 答。 彼自相相违量也。 今此差别相违遮诸过立故。 以有此过而非真破也(亦有所立不成可准遮之。 已上)第三行相异说门问。 此门意如何。 答。 约四分分别行相诸论不同。 明其差别此门意也。 若依份量决者有六师所说不同故云行相异说(已上)问。 且四分中何分名行相耶。 答。 慈恩作二释。 一云。 见分名行相。 二云。 相分名行相也。 疏正文云。 然行相有二。 一者见分。 如此文说。 即一切识等皆有此行相。 于所缘上定有。 二者影像相分名为行相。 其一切识或有或无。 所缘不定故等(文)问。 此二解有何所依文耶。 答。 初解依此论文。 即云此了别用见分所摄。 是也。 故疏云。 谓于所缘相分之上有了别用。 即行相故。 是识见分。 非是余分(已上)后解依集量论文也。 问。 先见分名行相意何。 答。 疏有三释。 一云。 相谓体相。 见分行于境之体相故名行相。 二云。 相谓相状。 见分行于境相状。 故名行相。 三云。 相谓相貌。 见分之行于境之行解相貌名行相(已上)问。 三释意何。 答。 初释意云。 见分之所缘境有其体相。 见分游历此体相故名行相也。 第二释意。 见分之所缘有相状。 见分游历此相状故名为行相也。 第三释意云。 行者行解。 相者相貌也。 见分行境之行解相貌。 故名为行相。 故灯云。 行于相故。 带相行故。 行字平声可读。 能缘之行解名行相行字去声可读(已上)意云。 若行步游历之时行字户庚反。 若行迹相貌之时行字胡孟反也(可见切韵也)问。 三释中何宽何狭耶。 答。 初释宽。 通无分别智故。 后二狭。 不通故。 问。 宽狭意何。 答。 初释相者体相也。 今正体智缘真如理之时亲证境之体相。 真如有体相故。 后二释相者相状。 又行解相貌。 令正智会真如理之时真如无相状。 又正体智非行解相貌。 故此二释不通无分别也。 问。 正不正云何。 答。 初二释正。 故疏判云。 行于境义正是本解。 非是行解义(已上)问。 就初释若行境体相故名行相者。 后二分名行相耶。 答。 若依范法师意不许此义。 行相者唯见分名也。 若依慈恩意通后二分无妨。 然今正约见分名行相也(三释中。 范嫌初释。 通后二分故。 取行相分故为行相。 神昉师取第三释为正。 若行相分故为行相。 不通正体智故也。 云云)问。 相分名行相意何。 答。 见分之行解相貌故名行相。 故枢要云。 影像名行相。 见分之行解相状。 见分之行境相貌见分名行相。 行于境体中故(已上)意云。 相之能行故见分名行相。 见之所相故相分名行相耳。 问。 见分名行相相分名行相有宽狭耶。 答。 见分名行相宽。 一切识等皆有故。 相分名行相狭。 一切识有无不定故。 问。 何故见分名行相一切识皆有。 相分名行相一切识有无不定耶。 答。 见分因果一切识悉有。 故以为宽。 于相分者有漏识虽有。 而正智缘真如时无有预像。 故为狭。 故义演解此疏文云。 或无者正体智缘真如无影像故(已上。 太抄亦同之)先德相传云。 有漏识中约有本质之识为宽。 约无本质之识为狭。 所谓第八俱时五数心所也。 所以然者。 以见分为行相之时以相分为所缘。 以相分为行相之时以本质为所缘。 而相分名行相之时第八俱时五数心所无本质。 故阙同一所缘义。 若见分名行相时诸识相分皆有。 故具同一所缘义。 故有宽狭也问。 疏文云。 然行相有二。 一者见分。 即一切识皆有此行相等(已上)以此见约行相可论诸识有无耶。 何故今约所缘论有无。 答。 先德意云。 得行相名者行所缘之义也。 今约有所缘之识行相皆具。 约无所缘之识行相不具(矣)故疏文云。 一者见分。 即一切识皆有行相。 于所缘上定有。 二者预像一切识或有或无。 所缘不定故(已上)问。 相分名行相者。 见分之所行故名行相。 非相分行于本质之相义。 何相分名行相之时以本质为所缘得名行相耶。 答。 相分名行相可有二义。 一以见分之所行名行相。 如枢要文。 二行本质相故名行相。 如瑜伽抄。 彼文云。 见分名行相之时以影像为所缘。 相分名行相之时以本质为所缘。 今约此义说故无有失。 问。 若有相分名行相之义者。 何故唯识论偏以见分名行相耶。 答。 会此疏有二释。 一云。 今此且约诸识定有者说(初释)或与小乘别体者说。 以预像相为行相者与小乘同故(已上后释)问。 此二释意何。 答。 初释意云。 见分名行相诸识定有。 谓因果识皆有见分故。 依此义偏见分名行相也。 后释意云。 萨婆多部等云。 外境是所缘。 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 今相分名行相与此义相同。 为简此见分名行相也。 问。 疏云。 然唯初解无第二者。 第八俱时五数心所法如何可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 故须二解(已上)其初解第二解者如何。 答。 会此演秘与邑记所解各别。 问。 且演秘意如何。 答。 初解者见分名行相之解。 后解者相分名行相解也。 问。 相分名行相之时。 第八俱时五数心所法无本质。 故可阙同一所缘义。 然不言尔而云何得言。 然唯初解无第二解者。 第八俱时五数阙同一所缘义耶。 答。 演秘有二释。 一云。 五数心所所变相分一相似故云同一所缘。 此所变影像差别各别故云不同一行相(初解)二云。 疏文倒错。 可云然唯第二解无初解也(已上后解)问。 邑记意如何。 答。 彼记意云。 解瑜伽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下有两解。 指此云初解第二解。 问。 其二解何。 答。 一云。 本质是一故名同一所缘。 相分各异故名不同一行相。 二云。 相分相似故名同一所缘。 见分各异故名不同一行相(已上)问。 依初解何第八心所阙同一所缘义耶。 答。 记文云。 若唯以见分名行相即第八俱五数但成后解。 须无前解。 以第八心心所本质各异非同一故。 除第八识余心心所有本质预像者皆成两解。 故质取见相二分俱名行相疏之意也(二说随宜可用之)今案。 又可云。 初解是集量论解。 第二解者唯识论解也。 问。 何故集量论为初解此论为第二解耶。 答。 凡谓行相有二论解也。 相分名行相集量论解也。 陈那菩萨先出所造故云初解。 见分名行相者唯识论解也。 护法菩萨后出所造故云第二解。 问。 若尔何疏文先以见分名行相后以相分名行相耶。 答。 以唯识论文为会他论文以此论为先。 以他论为后也。 但于初解第二解者依造论先后所谓也。 以前论后论之所解为初解第二解也(似无诸难也)问。 瑜伽第一云心心所法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 此论云所缘相似行相各别。 两论意何。 答云。 会此疏有二说。 一云。 瑜伽唯识约影像与见分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所缘相似行相各别(初解)二云。 彼约疏所缘缘此约亲所缘缘(后释)问。 二释意何。 答。 初释意云。 瑜伽此论约预像与见分云同一所缘不同行相所缘相似行相各别。 后释意云。 瑜伽约疏所缘缘本质云同一所缘。 唯识约亲所缘缘预像云所缘相似。 问。 且就初释彼论此论约影像与见分说意何。 答。 且眼识缘本质青色之时心王心所见分各缘青色预像。 而此所变相王所相似故云所缘相似。 王所所变青色极相似不异。 故云同一所缘。 心王心所见分各别故云不同一行相行相各别也。 重意云。 心王见分以了别为行相。 触心所令心心所触境为行相。 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令趣境为行相。 想以取境像为行相。 思以令心作善恶业为行相。 受以领纳为行相。 故论云。 了别领纳等作用各异故(已上)问。 后释瑜伽约本质此论约相分说意何。 答。 且一眼识对第八所变本质之时青色体一故。 瑜伽依此议云同色所缘。 心心所所变青色影像虽不同。 彼此俱青色相似故云所缘相似耳。 又论第三疏有此二释也问。 二论宽狭何。 答。 若依初释二论无别。 若依后释瑜伽唯识互有宽狭。 问。 互有宽狭方何。 答。 唯识论约影像云所缘相似之时无分别智。 证真如时无相分故。 所缘不相似故。 唯识论狭。 今瑜伽约本质云同一所缘之时不通无本质识。 故瑜伽狭也。 宽准此知。 问。 此义有证耶。 答。 枢要云虽第三卷有二和会。 然无分别智缘于真如所缘不相似。 应言同一。 此唯识论文不尽理。 若就瑜伽云同一即无本质心。 唯相似故不可言同一。 应会二论文以为正理。 偏取可皆非(已上)问。 枢要释何。 答。 有五释。 一就彼文。 二就此文。 三彼约本质此约影像。 四彼此约皆同。 五彼依无为有本质缘此依有为无本质缘(已上)问。 初释意何。 答。 一就彼文者以唯识化令同瑜伽也。 意云。 瑜伽约本质云同一所缘约影像云行相各别。 今唯识论约本质云相似约影像云各别也。 问。 本质是一。 何唯识论云相似耶。 答。 相似者同一义也。 是不相违也。 故份量决云。 相似故名同(已上)问。 第二释意何。 答。 以瑜伽论令同唯识论文也。 意云。 唯识约影像云所缘相似。 约见分云行相各别。 今瑜伽约影像云同一所缘。 约见分云不同一行相。 问。 心心所所变影像不同。 何瑜伽云同一耶。 答。 同一者相似义也。 问。 第三释意如何。 答(与疏后释同也)若依此释瑜伽不说影像唯识不说本质也。 问。 第四释意何。 答。 瑜伽约本质云同一所缘。 亦约影像云同一所缘。 唯识亦约本质云所缘相似。 约影像亦云所缘相似也。 问。 第五释意何。 答。 瑜伽无分别智缘真如时真如体一故云同一所缘。 唯识有为第六识缘无本质之龟毛空华等时。 心心所预像相似故云所缘相似也问。 灯第三云。 本疏说瑜伽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有三释(已上)何。 答。 疏第三云。 相分虽不同然极相似。 如青为境诸相俱青相似名同。 见分各异。 虽俱是青取像各异故名不同一行相(初释)此中有行相与见分虽各非一。 各据义别境据相故名之为一。 见据别故名为相似。 此释论中据实为言故与瑜伽说不同也(第二释)又彼约疏所缘缘此约亲所缘缘(已上后释)问。 此三释意何。 答。 初释意云。 心心所相分相似故以相似义名同一。 故同于唯识也。 第二释意云。 心王心所所缘境相故名同一。 见分各别故名行相各别。 第三释如前。 问。 就第二释既云见分据别故名为相似。 何云各别耶。 答。 彼此虽相似体各别故谓各别为相似也(演秘以为二释。 此中有行相等者重述初释意也已上)问。 若后二分名行相耶。 答。 可尔。 故疏云。 第四名行相。 第三名缘。 第三为行相。 第四为所缘等(已上)问。 第三第四既内相缘。 何名行相耶。 答。 以能缘性故名为行相。 不以分别名为行相也(已上)第四大小二乘行相不同门问。 此门意何。 答。 辨小乘大乘说行相不同。 兼辨所缘及事此门意也。 问。 先小乘行相所缘及事何。 答。 论云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 外境是所缘。 相分名行相。 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已上)问。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谁人耶。 答。 二十部小乘中除正量部余十九部也(然份量决云。 十八部中除正量部者不然。 故总聊简章云。 古来相传十八部者深为错失已上)问。 十九部事何。 答。 十九部说。 心等缘境有其三义。 一者所缘。 二者行相。 三者体事。 即如次外境与相分见分也。 问。 小乘意何。 答。 小乘宗意云。 心外实有青黄等色。 心起时缘此外境为所缘故云外境是所缘。 心起时心上现以所缘之影像。 如以镜向面之时现似面之预像。 是则相分名行相也。 见分是心心所之自体相故名之为事问。 何故除正量部耶。 答。 正量部云。 心等起时亲取心外实境。 如钳等亲取物。 故更不立似境之预像。 是故除耳。 问。 十九部中大众部立心自缘义已同大乘应除耶。 答。 大众部虽立心自缘义。 立所缘行相事与十八部同故不除。 问。 云何与小乘同耶。 答。 疏云。 又大众部心得自缘。 见分缘相分与此等同。 自缘体者即不如是。 以缘自体不须别起行相。 以能缘见者为行相。 所缘见为所缘及事。 此等取境者。 彼执心外之境是所缘。 心上有似所缘之相名行相。 体即见分所摄故(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大众部心自缘义虽异十八部义。 见分缘相与余部同也。 问。 若许心自缘者行相之上亦别立行相耶。 答。 不立。 故疏云。 以缘自体不须别起行相(已上)问。 若不别立行相者能缘心与所缘心有何异耶。 答。 疏云。 以能缘见分者为行相。 所缘见为所缘及事(已上)邑法师一义云。 亦可除大众部。 立心自缘义故(已上)今依演秘意不除大众部为正也。 问。 小乘部立相见分名耶。 答。 份量决云。 此有二释。 一云。 彼宗亦说相见分名言。 而义有异。 一云。 似大乘名为会彼所说故。 谓我大乘相见二分彼即如次名为行相及事。 非谓彼宗亦说相见名(已上。 后义本疏同)问。 大乘云所缘相似行相各别。 今小乘说何。 答。 论云。 心与心所同所依缘。 行相相似事虽数等而相各异。 识受想等相各别故(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此文有四义。 一同所依根。 二同所缘境。 三行相相似。 四体事数等也。 问。 其同所依根等意何。 答。 且眼识见分缘一青色之时。 心王心所依一眼根故云同所依根。 缘一外青色故云同所缘境。 行相虽各别而相相似故云行相相似。 心王心所虽体各一。 而相状体性各别故云体事数等也。 问。 何故行相云似。 体事云数等耶。 答。 疏云。 行相言似不云等者据相似故。 相似等义无有差别(已上)义演云。 前言行相相似亦得言行相等。 今言事数等亦得言事数相似(已上)问。 大乘义何。 答。 论云达无离识所缘境者。 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 相见所依自体名事。 即自证分(已上)问。 何故小乘本质云所缘相分云行相。 今大乘相分为所缘见分为行相耶。 答。 小乘迷执有心外实境故以外境为所缘。 又说相分非是所缘。 是能缘上似所缘相故云相分为行相。 又见分是心心自体故谓之事。 今大乘了达无心外实境故以相分为所缘以见分为行相也。 问。 就小乘义以何知相分非是所缘耶。 答。 疏云。 彼宗说。 相分非是所缘。 是能缘上所缘之相故(已上)又俱舍光法师记云。 问。 行解行相之中说何名能缘耶。 答。 据行相说。 非据行解。 谓彼心等对境之时有影像相。 据此义边名为能缘外境名所缘(已上)第五能所量果门问。 此门意何。 答。 约四分分别所量能量量果此门意也。 问。 先何云所量能量量果耶。 答。 量者量度义也。 心等量境名能量。 为心等被量之境为所量。 果者成满因义也。 审察其所量能量云量果。 譬如以丈尺量绢之时绢为所量丈尺为能量解数之人智为量果也。 问。 果是成满因义意何。 答。 人以尺量绢本意欲知其数多少。 是即因也。 既量计毕知其多小者成满前因也。 是即果也。 心等量境类亦如是。 能缘之心缘境本意拟知境之青黄是因也。 既知其青黄了成满前因也。 是即量果义也。 问。 约四分分别能量所量量果方何。 答。 先约三分义分别者。 相分为所量。 见分为能量。 自证分为量果。 是一往之义也。 若约四分义分别者。 相分唯所量。 见分通能量所量。 后二分通之也。 问。 其意何。 答。 有四重能量所量量果。 何云四重耶。 即见分缘相分之时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是一重)自证分缘见分时见分为所量自证分为能量既四分为量果(是二重)证自证分缘自证分时自证分为所量第四分为能量以所量第三分为量果也(是三重)自证分缘证自证分时证自证分为所量自证分为能量以所量第四分为量果也(是四重)问。 就后二重何故不以能量为量果以所量为量果耶。 答。 凡量果必离能量有别体故(已上)若以能量为量果者不可立第四分。 自证分缘见分之时能缘分即为量果故。 问。 立第四分本为量果也。 即以自证分为量果不立第四分。 有何失(已上)答。 以自证分为量果不立证自证分者亦应见分缘相分之时以能缘见分为量果。 不可立第三分不立第三分者体用阙故。 问。 何以知以所量法还为量果耶。 答。 疏云。 如无色界本识见分缘种子等更无余相。 种子搏附识自体分。 即以自证为相分缘。 缘彼种故。 然不缘彼自体分上能缘功能。 过如前说。 仍以第三自证为果此例应同(已上)问此文意何。 答。 义演例云。 如无色界本识见分缘种子之时即以自证分为所缘为其果。 何妨第三第四互以相缘复以为果(已上)问。 若尔无色界第八见分还缘自证分耶。 答。 自证分有二功能。 所谓生果功能与能缘功能。 能缘见分唯缘生果功能。 不缘能缘功能。 问。 种子是在自体分处。 云何缘种子云缘自体分耶。 答。 疏云。 更无余相。 种子搏附识自体分(已上)义演云。 更无别种子相。 以种子搏附自体分。 即以自证分为相分缘。 种子不离识故(已上)问。 就第二重若自证分缘见分时立证自证分为量果者。 亦应第四分缘第三分时立第五分为量果。 若如是立者可成无穷分耶。 答。 证自证分缘自证分时以所量第三分为量果故不立第五分。 故更无无穷失。 问。 第四缘第三时以所量为量果者。 且应第三缘第二时以所量见分为量果。 何故更立第四分耶。 答。 论云。 不应见分是第三果。 见分或时非量摄故(已上)问。 此文意何。 答。 不可以比非量之见分为现量之量果。 故不以见分为第三之量果。 后二分是体内法而一向现量。 故递为量果也。 问。 若持现量自证分为比非量见分成量果者。 亦应以比量见分为现量自证分成量果耶(疏问辞)答。 疏答云。 现量心自体。 比量果可唯现。 比非二种非缘体。 何得名现量果(已上)问。 此文云何。 答。 自体分心心自体唯现量故可为比非量见分之果。 见分非心自体。 是比非量故。 为心自体现量何成量果耶。 问。 比非量见分不成量果。 可现量见分成量果耶。 答。 疏云。 但由见分似外缘外故名为外。 故非体是外。 故此现量亦不缘三。 后二名内体是内缘内故(已上)问。 若以现量为现量果者。 五八识见分一向现量。 故可为量果耶。 答。 夫量果者必取缘内及现量。 今五八识见分虽是一向现量。 而是缘外之用故不成量果。 故疏云。 内外定故见分缘外用也。 不得复为缘内果也。 问。 若以现量内缘二义方为量果者。 正体智缘真如时内缘真如亦不缘变预。 一向现量故可成量果耶。 答。 疏云。 虽缘真如真如非外。 以见分用外故亦不得缘(已上)问。 此文意如何。 答。 真如体内法而缘此。 见分虽不缘外而以见分体是缘外之用定故不成量果也。 言亦不得缘者亦不得缘第三分也。 (邑记意也。 以之为胜也)问。 若缘内外之法不成量果者。 果位后二分得缘外。 不可成量果耶。 答。 新所得者。 虽变影像。 而本所得者不变影像。 故意云。 自证分缘相分时虽作预像。 缘见分时不作影亲缘。 是心自体故得成量果。 不同见分一向作影缘外也。 问。 立能所量果者。 若唯三分四分之家所立欤。 若难陀师亦立耶。 答。 范法师作二释。 即一云。 本质为所量相分为能量见分为量果。 二云。 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 即此见分审决明白为量果(已上。 份量决之所引也。 又有小乘外道等义可见之已上)四分义私记卷上(终)四分义极略私记卷下第六内外分别门问。 此门意何。 答。 约四分分别内外此门意也。 问。 约四分内外分别方何。 答。 论云。 前二是外。 后二是内(云云)意云。 前二者相见二分。 后二者自证分证自证分也。 问。 何故前二名外耶。 答。 云此各有二义。 相分是外本质之影像故云外。 亦似外故云外。 见分缘外相分故云外。 亦似外故云外。 问。 先何故本质云外耶。 答。 非内心法之亲所缘故云外。 故疏第十云。 以非心所变说之为外。 疏所缘缘亦是外也。 问似外故名外之意何。 答。 依他自证分变依他相见分。 此相见分似偏计所执心外能取所取。 故云似外也。 问。 见分内心法。 何故云外耶。 答。 疏云。 但由见分似外缘外故名为外。 非体是外(云云)意云。 缘外相分亦似遍计所执能取。 故云外也。 问。 见分虽非外缘外故名外者。 见分缘唯所缘故亦名唯所缘耶。 答。 疏答此难云。 义亦可然。 以文彰故(云云)意云。 亦可名唯所缘也。 言以文彰故者。 以前二是外后二是内云文彰显前二所缘后二能缘。 以初唯所缘后三通二云文彰显初一唯外后三是内也。 问。 缘唯所缘故名所缘者。 缘兔故可名*兔耶。 答。 疏云。 为*兔等难皆应思准(云云)意云。 如名所缘可名*兔等也。 故义演云。 许亦无失(云云)问。 见分体内。 名内有失耶。 答。 欲显不证自证分故立第四分名为外。 故疏云。 今意欲显由见缘外不得变缘立第四分故立外名。 理实非外(云云)问。 果位见分缘内故随所缘名内耶。 答。 虽缘内内外用定故不名为内。 见分有正用兼用。 缘相分是正用。 缘自证分等是兼用。 今约正用分别内外故不*见分名为内。 问。 灯陈要集难云。 若内外定者。 已转依位见分不可还缘自证(云云)此难何通。 答。 因位不缘。 今新缘故必变影像相分亲缘。 此影像相分外所摄故云外也。 问。 变预像缘者是缘相分。 何名缘自证分耶。 答。 变似自证分预像相分亲缘故。 故尚名缘自证分也。 问。 正智缘真如时真如非外。 彼时见分名内耶。 答。 疏云。 虽缘真如真如非外。 以见分用外故亦不得缘(云云如前)问。 何故后二分名内耶。 答。 疏云。 后二分名内体是内*故缘内故(云云)意云。 后二分是内心法亦缘心法故名内也。 凡后二分名内有二义。 一体内。 二缘内也。 问。 自证分缘外见分。 随所缘名外耶。 答。 见分虽非体外。 依缘外名外。 自证分虽缘见分外义相违。 故不名外也。 问。 果位三分互以相缘。 彼依何义辨内外耶。 答。 份量决云。 有二释。 一云。 即由此义相分为外。 余通内外。 一一通缘内外境故。 一云。 所缘虽通三四。 若分内外约有漏说。 以是有漏内外类故。 论不简别漏无漏故(云云)问。 初释意何。 答。 意云。 无漏位相分为外。 后三分为内。 问。 若尔何论云前二是外后是内耶。 答。 论且说有漏位也。 不说无漏位。 故无失。 问。 后释意何。 答。 果位三分虽缘内外。 有漏位内外类故前二为外。 后二为内(后释为正。 顺疏文故。)第七能缘所缘门问。 此门意何。 答。 约四分分别能缘所缘此门意也。 问。 约四分辨能缘所缘方何。 答。 论云。 初唯所缘。 后三通二(云云)问。 后分通能所缘方何。 答。 见分缘相分时相分所缘也。 见分能缘也。 自证分缘见分时见分所缘也。 自证分能缘也。 后二分互以成能缘所缘故。 后三通二(云云)问。 第六识之见分缘心法时之*预像可见能缘。 何云初唯所缘耶。 答。 疏云。 纵缘于心以心为相。 亦唯所缘。 相分之心不能缘故(云云)意虽缘心法。 其影像是非能缘。 相分心不能缘虑故。 问。 若所缘心不能缘虑者。 自证分所缘见分不能缘虑耶。 答。 疏通此难云。 此义不然。 自证缘见。 一能缘上义别分故。 若为相分心必非一能缘体故。 或别人心或前后心。 由此必非能缘性故。 见分等心故能缘虑。 相分心不然(云云)问。 此文意何。 答。 自证分缘见分是不一体之上义用故不作相分。 虽所缘心能缘虑。 今见分所缘心他人之心若我前后心。 是别体法故作相分缘。 其相分心非缘虑故不可例也问。 有人立量云。 自证分所缘见分应不能缘虑。 是所缘心故如相分心(云云)此量有何失。 答。 有不定失。 以后二分为异喻。 所缘心故。 因转彼有不定。 问。 又立量云。 汝所说后三分不能缘虑。 是所缘心故。 如相分心。 有何过耶。 答。 亦有不定以本质心为不定。 本质心疏所缘缘故。 问。 改因云亲所缘故有何过耶。 答。 有相违决定过也。 量云。 我所说后三分应是缘虑。 能缘上义用别故。 如能缘心(云云)问。 若见分缘先心者。 何故说立自证分之所以云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耶。 *意忆念先起善恶心者自证分功能也。 非见分用耶。 答。 此文意。 一人先起善心。 此善心是见分故不为见分所缘。 唯有自*证忆之不忘。 以此自证分之忆力后时见分亦缘先心所起之善心。 故不相违也问。 论第二云。 第二分但缘第一。 或量非量。 或现或比。 第三能缘第二第四。 证自证分唯缘第三。 非第二者以无用故(云云)意何。 答。 是显第二分唯缘相分第三通缘第二第四第四分缘第三分之义也。 问。 何故第四分唯缘第三分不缘第二分耶。 答。 论云。 以无用故(云云)问。 无用意何。 答。 付此疏有二释。 一云。 设许得缘有涉重缘过。 以无用故(初释)或无缘彼用不说缘之。 如自证分不缘于相。 能缘各有分限可缘故(云云后释)问。 初释意何。 答。 *意证自证分设缘见分有涉重缘过。 意云。 四分必缘前分。 非超越缘。 若第四分缘第二分者有涉见分缘过。 又自证分既缘见分。 证自证分亦缘见分有重缘过。 涉缘重缘无益故不缘也。 问。 后释意何。 答。 四分皆能缘。 有分限故。 证自证分不可缘见分。 意云。 自证分缘第二第四用必定也。 第四分缘第三分用必定也。 分限有定量故更不可缘也。 如见分是缘相分之用必定故不可证自证分缘见分也问。 四分缘用有分限不可相乱者。 何故果位自证分缘相乃至证自证分缘相见耶。 答。 彼自在故。 今此约有漏位立能缘分限耳。 问。 见分缘相分为相分所缚。 名为相缚。 自证分缘见分为见所缚名见缚耶。 答。 疏云。 是缚无失(云云)意云。 亦可为见分所缚名为见缚。 然诸圣教但说相缚者是粗相也。 若委细说者可有见缚也(太抄意也)问。 若为见被缚者自证分应非唯现量。 如为相被缚见分非唯现量耶。 答。 疏云。 然唯现量。 如五识境缚仍是现量收。 证自体故(云云)意云。 为见所缚而是证自体。 故现量也。 如五识见分虽有相缚是现量也。 问。 论云。 具所能缘无无穷过(云云)意何。 答。 后二分互相证为能所缘。 故无无穷过。 意云。 若自证分不缘证自证分者可立第五分。 又为缘第五分可立第六分。 若如此立时可无穷。 然今第三分缘第四分故能所缘分限满足。 恒四分不增不减。 不犯无穷失也问。 疏问云。 此中有人难。 如得及生得得非得生生非生法不立第四得及生。 何妨见分缘相及自证不立第四分。 (云云)意何。 答。 是萨婆多部以自所立诸法问难大乘第四分也。 彼部云。 色心诸法生而不失由得得非得生生非生法也。 初言得者大得。 次言得者少得。 言非得者本法。 本法非得故也。 初云生者大生。 次云生者小生。 后云非生者本法。 本法非生故也。 意云。 有大得能得本法与小得不立第四得。 有大生能生本法与小生不立第四生。 如此汝大乘一种之见分可缘相及自体。 何故更立第四分耶。 问意如此(演秘意也)问。 此问如何答耶。 答疏云。 此不应然。 此能缘虑。 有定量故。 彼但成就生长功能。 非缘虑法。 无份量相违(云云)问。 此文意何。 答。 意云。 四分缘虑法。 份量定故必立四分。 得得生生法但成就色心法功能。 无份量故我心法。 有缘虑有份量。 汝不相应法。 无缘虑无份量义已相违。 不可例同也问。 论云。 非即非离唯识理成(云云)意何。 答。 此疏有二释。 一云。 功能各别故名非即。 其体一故为非离(初释)二云。 四分能所缘异故云非即。 无别种生故名非离(后释)如此四分不即不离无外境。 故唯识理成(矣)问。 初释意何。 答。 相分是所取功能。 见分是能取功能。 自体分证见分之功能。 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功能。 故云功能各别。 然识体之义用分故云不离也。 问。 就后释无别种生者。 今相见分种色心各别。 何云无别种生耶。 答云。 演秘有二释。 一云。 说相见二分种子所生有二师说。 一云。 相见二分从别种生。 一云。 相见二分从同种生。 此中位同种生义云无别种。 故非离(初释)二云。 三类境中性境从别种生。 独影境从同种生。 此中依独影境云无别种生(后释)问。 此疏二释中以何为正耶。 答。 演秘云。 后释不理尽(云云)意云。 相见二分同种生者不正义。 今依不正义故为不正。 又三类境中偏依独影境不说性境。 故理不尽云也第八三量分别门问。 此门意何。 答。 约四分分别三量。 此门意也。 问。 三量者何。 答。 现量比量非量是也。 问。 云何现量等耶。 答。 现量者是无分别谓无迷乱之智。 于色等义离所有分别也。 云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义。 于所比义正智生也。 云非量者于自共相境坚着也。 意云。 现量无迷乱之智任境自相得也。 比量者见烟比知其下有火也。 非量者非黄执黄等也(三量义如因明疏也)问。 约四分分别三量方何。 答。 相分非三量。 见分通三量。 后二分一向现量。 意云。 相分以非能缘性三量所不摄。 见分缘外故通三量。 后二分亲证自体故唯现量也。 故论云。 谓第二分但缘第一。 或量非量。 或现或比。 第三第四皆现量摄(云云)问。 约量有三量。 何故云或量非量或现或比耶。 答。 此文意二相对也。 初以非量相对量。 云量者比量现量也。 后量中以现比相对。 故初则量非量对。 后则现量比量对也问。 见分通三量者。 八识见分一向皆尔耶。 答。 不然。 五八识见分一向现量。 第七识见分一向非量。 唯第六识见分通三量。 问。 第六识见分通三量者。 一心见分一时通三量欤。 若先后通哉。 答。 份量决云。 有二说。 一云前后。 二云同时。 问。 先就前后说何故非同时哉。 答。 三量之行相既互以相违。 不可一心之中相违之法并生故非同时。 问。 此说若有取依文耶。 答。 瑜伽云。 又非一法有别异相二种作用(云云)本疏云。 不可见分一时之中为量非量。 以相违故(云云)问。 若尔者何故现量自证分与比量见分相双耶。 答。 见分与自证分唯虽是一体所趣事异。 见分是趣外用。 自证趣自体用也。 所趣用异故相违作用俱生。 一心见分同是趣外相分之用。 故相违作用不得俱生。 问。 就后说何故三量同时耶。 答。 与耳识率尔心同时意识双缘声名句文故云现比二量同时。 问。 何故尔耶。 答。 声是实法。 缘是见分理量也。 名等是假法。 缘此见分比量也。 问。 若一心中相违二量得俱起者。 一心之中善恶二性应俱起耶。 答。 现比二量心之用故一心得俱起。 善恶心之体性故不得俱起。 问。 二说中以何为正。 答。 初释与本疏同。 故以之为正。 又圆弘师章判初说为正。 问。 后释非正者。 何故灯判三类境云。 或有性境不随心。 亦独影唯从见者。 谓散第六识与五俱缘五尘境时。 即于是时缘角等(云云)缘五尘是现量。 缘角是非量。 现比二量是非同时双耶。 答。 灯文一现量心缘五尘缘角。 非是现非二量双。 问。 现量心何得缘角耶。 答。 现量心非缘有角。 缘角无体。 问。 以何知现量心通缘假实耶。 答。 疏第三云。 然一念心得成二种。 如定心缘十八界(云云)演秘解此云。 缘根尘等名因缘双。 缘七心界分别变摄(云云)意云。 定心是现量。 此心已缘因缘变实境分别变假境。 故现量心同时缘假实境也。 问。 比量心与非量心得俱起耶。 答。 比量心与非执之非量心得俱起。 执心之非量心不得俱起。 比量心非执故。 问。 何云非执非量心耶。 答。 缘瓶衣等非量心非执也。 问。 何故缘瓶衣等之心名非量耶。 答。 瓶是假法。 本体是四尘。 而缘瓶之心不得四尘自相。 故是为非量。 故疏第二云。 问。 此中缘瓶等心是何量摄耶。 答。 非量所摄不亲缘得法自体故非现量非比度故非比量。 非量不要*唯坚执故。 问。 何此非执非量心与比量心俱起耶。 答。 今从瓶口出气缘瓶之心非量。 见气比知有汤者比量。 故此二心得相双也问。 后二分现量者其现量义何。 答。 西明云。 具三义者现量所摄(云云)问。 三义何。 答。 一非颠倒。 二非犹预。 三非重缘。 问。 非重缘意何。 答。 是简寻求决定心。 意云。 五识所引寻求决定是率尔心后起重缘境。 故非现量也。 问。 疏文又难云。 第二量非量余之二分是现量者。 第二染非染余*之二分定非染。 又量非量殊苦乐舍应异。 又见分解非解余二是皆解(云云)意何。 答。 此文约四分三量分别作三难也问。 三难何。 答。 第一难云。 今约心所信等心所四分俱善。 贪等心所四分俱不善。 若见分通三量后二分一向现量者。 信等心所见分染非染而后二分可一向不染。 贪等心所亦尔(是第一难也)第二难云。 就受心所四分苦受四分四分俱苦。 乐受四分四分俱乐。 若见分通三量后二分一向现量者。 亦应苦受心所见分通苦乐后二分一向苦。 乐受准知(是第二难也)第三难云。 约心所无明是不解。 胜解善慧等是解。 不解心所四分四分俱不解。 解心所四分俱解。 若见分通三量。 后二分一向现量者。 胜解等见分通解非解。 后二分应一向解。 不解准知(云云。 第三难也)问。 此等难如何通耶。 答。 疏通答云。 然他界无为无漏缘等依见分说。 非自证分。 又以坚执名非量。 非比非亲证名非量。 自证于境虽是邪见。 亲证自体故不作邪正等解。 故前诸难理皆不成(云云)意云。 见分与自证不可一向令皆同。 不成他界缘等。 所以然者。 见分缘他界云他界缘。 自证分缘见非他界缘。 是自界缘。 故令皆同时可无他界缘等也。 总诸记意云。 染非染解非解等是体性故不可以见令异自证。 量非量是用故不可以见令同自证也”第九四缘分别门问。 此门意何。 答。 四分更互相望辨四缘此门意也。 问。 先四缘者何耶。 答。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境上缘是也。 问。 何云因缘等耶。 答云。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是因缘也。 与力不障是增上缘也。 有体之法能令生心相于心中现名所缘缘。 前念心引后念心体等用等相生云等无间缘也。 问。 四分相望辨四缘方何。 答云。 此有三别。 一约相说。 二约见说。 三约自证说。 问。 相分相望见分有几缘。 答。 有三缘。 谓增上缘所缘缘因缘也。 问。 有三缘意何。 答。 与力不障故有增上缘。 相分见之所缘故有所缘缘。 相见分之种同第八识之相分也。 从此种子生见分现行故有因缘。 问。 若尔同论第八云。 相望见无因缘耶。 答。 彼以现行相分望现行见分说也。 非约种子也。 问。 以见分望于证自证分有何缘耶。 答。 唯增上缘也。 问。 以相分望自证有几缘耶。 答。 有二缘。 一增上缘。 二是因缘。 问。 有因缘方何。 答。 相分所熏种。 自证分所熏种。 并本有种。 此三合生自证分故有因缘也。 增上缘易知。 问。 第四分望于相分有几缘耶。 答。 唯有一缘谓增上缘也。 问。 见分望自证分有几缘耶。 答。 有二缘。 增上缘所缘缘也。 问。 唯识论云。 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云云)意云。 能缘之心有似所缘之相故云带相。 自证分已不带见分相何云所缘缘耶。 答。 慈恩三藏云。 带有二义。 一狭带。 二变带。 若有漏心带相状者是变带也。 自证分缘见分正体智缘真如是狭带义也。 意云。 狭带者亲逼附义。 能缘与所缘亲以逼附狭带如体故见与自证分有所缘缘义。 后二分所缘缘义可准知之。 问。 以自证分望见分有几缘耶。 答。 唯一增上缘。 问。 自证分望第四分有几缘。 答。 有二缘。 增上缘所缘缘也。 问。 瑜伽云。 非谓即此刹那自性为此刹那自性为因(云云)何四分相望皆有增上缘耶。 答。 以体望体无增上缘。 以体望用以用望体有增上缘无妨之(具如论第八说可见之)第十同种别种门问。 此门意何。 答。 约四分辨同种别种此门意也。 问。 四分从同种生从别种生耶。 答。 后三分必从同种生。 云相见二分灯有三师义。 问。 三师说何。 答。 初师云。 相见二分从同种生(亲光菩萨义也)第二师云。 相见分从别种生(护法别义。 又佛地论一师说也)第三师云。 相见二分或从同种生或从别种生也问。 且初师云相见二分从同种生意何。 答。 此师意云。 成立唯识心外无境。 若相见二分从别种生识外有境。 故云同种也。 问。 约此师义有二类。 一三法同种生。 二两法同种生。 其意何。 答。 云三法者谓本质影像见分也。 言两法者影像与见分也。 问。 且三法同种生意何。 答。 且眼识缘色之时熏一种子有三功能。 一薰可生本质。 二薰可生影像。 三薰可生见分。 依此后时眼识缘色时三法从同种生也。 问。 此有何失耶。 答。 有二失。 一第八相例失。 二诸法杂乱失也。 问。 第八相例失何。 答。 眼识缘色三法同种生者。 第八所变本质与眼识见分同种生第八见分与所变相分成别种。 故相例云。 眼识亲缘色相见同种起者。 本识亲缘色亦应同种起。 是云第八相例失。 问。 此难彼师何通也。 答。 彼师通云。 七转识是能薰。 故眼识缘色之时薰成三法种子。 第八是所薰故。 相见别种生(矣)问。 就此师意第八见分从何种生。 答。 可从第七见分种生。 问。 若从第七见分生者。 亦第六识见分缘第八见分之时从第六识见分可生。 若尔有一法从二种生之失耶。 答。 依此三法同种生义不正义也。 问。 诸法杂乱失何。 答。 第六识缘十八谓诸法之时质影见同种生者。 诸法杂乱也。 问。 云何杂乱耶。 答。 瑜伽论云。 十八界种子各别(云云)今三法同种生者。 十八界之种应非各别也问。 两法同种生有何过*耶。 答。 有二失。 一违教失。 二界杂乱失。 问。 云何违教失耶。 答。 违阿毗达经云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之文。 问。 云何违。 答。 此颂意云。 七转识诸法种子于现行第八识处藏云也。 即七转识果。 现行第八因。 又现行七转识薰成第八种子。 即七转识因。 第八识果也。 递为因果。 一切时有因缘义。 而汝云七转识不薰第八种故本质唯从本有种生与此经违害也。 问。 界杂乱过何。 答。 今在欲界人起上界天眼耳根时。 第八识缘天眼天耳根。 能缘见分欲界系。 所缘天眼耳根上界系也。 若许相见同种生者应三界杂乱也问。 第三师云相见别种生意何。 答。 色心二法其种各别。 不可同种生。 故云别种生。 问。 此义有何失。 答。 有三失。 一云。 假法种生失。 二违教失。 三假法能薰失也。 问。 云何云假法种生失。 答。 第六识缘极微时其极微体性都无。 若相见二分别种生者极微相分别薰成种。 后时可生实极微现行。 此云假法种生失。 问。 先云何极微耶。 答。 观行者以假想慧分折粗色观为极微。 即极微是假想观。 非有体故。 显扬论云。 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 渐次分折至不可折假说极微(云云)问。 违教失何。 答。 若许极微有体者违瑜伽非由有体名为极微之文。 意云。 若相见别种生者极微有体。 极微有体故违此文也。 问。 假法能薰过何。 答。 极微是假法。 不可薰成种。 若相见别种生者有假法能薰之失云也问。 第三师相见二分或同或异云意何。 答。 第六识缘龟毛空华等相分从见分同种生。 若缘实五尘相分从见分别种生。 故云或同或异。 问。 何故龟毛等相分与见分同种生。 五尘相分别种生耶。 答。 龟毛等无实体。 只第六识之强分别力所生相分也。 别不薰成种故从见分种生。 五尘相分有实体故别薰成种。 故非与见分同种。 问。 若有相分从本质种生又从见分种生耶。 答尔。 有即第七见分缘第八见分时或相分从本质第八所生或相分从能缘第七之处生。 问。 就此师义有几境。 答。 有三类境。 一性境。 实五尘等相分别种生也。 二独影境。 龟毛空华等相分从同种生也。 三带质境。 第七见分缘第八见分相分通情本也。 故颂云。 性境不随心。 独影唯从见。 带质通情本。 性种等随应(云云。 具如三种境义也)问。 三师中以谁为正耶。 答。 先二师不正。 有失故。 后师为正。 问。 别种生义不正者。 何故疏云。 以相见别种于理为胜(云云)答。 疏意于缘五尘实境以相见别种为正。 与灯第三师同也(枢要有二师说。 所谓同种生别种生也。 初师灯第一师同也。 第二别种生义与灯第三正义同也)问。 相见分同别种尔耳。 本质与影像同别种何。 答。 灯有二说。 一同种生。 二别种生也。 问。 二义中何为正乎。 答。 即灯有二意。 一判别种为胜。 二双取二义。 问。 就初义意质影同种有何失。 答。 有三失。 一一种生虑非虑失。 二二身根俱失。 三一种生假实失也(已上)第十一开合不同门问。 此门*之意何。 答。 约四分辨开合此门意也。 问。 开合方何。 答。 云开者立四分。 合者立三分二分一分也。 问。 何故立四分为开。 立三分等为合。 答。 立四分是细。 分别广开心分云开。 故论云。 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云云)立三分等者。 以义摄入故云合。 故论云。 或摄为三。 或摄为二。 或摄为一(云云)问。 论云。 或摄为三(云云)三者何耶。 答。 相见自证分也。 故论云。 第四摄入自证分故(云云)问。 何故以第四分摄第三分哉。 答。 疏云。 果体一故(云云)意云。 第三第四分俱量果体一故摄入为一也(演秘有义然而有失。 云云)问。 此义有证文耶。 答。 以集量论颂为证。 问。 若尔陈那菩萨摄第四立三分耶。 答。 可尔。 问。 论云。 或摄为二(云云)二者何耶。 答。 相见分也。 问。 后二分摄何分为二耶。 答。 论云。 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云云)意云。 后三分皆能缘之心故以能缘名见分。 以所缘名相分也。 问。 疏云。 通心心所。 非推求后。 推求义者唯慧能故(云云)意何。 答。 是通伏难文也。 问。 伏难何。 答。 有二伏难。 若心心所三分皆名见者。 今言见者慧心所推度用也。 云何心王三分名见耶。 又推度唯是见分也。 何后二分名见。 是二伏难也。 问。 如何通耶。 答。 论云。 此言见者是能缘义(云云)疏意云。 能缘通心王心所故。 非唯慧心所。 是能缘为见。 非推度义故无前二难也。 问。 此二分义有证耶。 答。 厚严经一切唯有觉等文及摄论唯二依他性文也。 问。 此难与难陀同欤。 答。 不尔。 难陀极虽立二分。 不知摄入之义也。 问。 论云。 或摄为一(云云)一者何分耶。 答。 自体分也。 问。 何故如此。 答。 论云。 体无别故。 意云。 为对外境立唯心。 四分是识之义用分。 故无别体也。 问。 此义有证文耶。 答。 十卷楞伽经云。 由自心执着等文(如前)问。 若尔或摄为一应是唯心。 何故云自体分耶。 答。 今此门以四分名开合门。 故以或摄为一为自证分也。 故份量决云。 或四分中据自体分故说一体(云云)问。 与安慧义同耶。 答。 异也。 所以然者。 此意为遮心外实境执说为唯心。 非谓无相见。 又安慧极立自证分不立见分。 故为全异耳。 问。 相见二分别种生。 何云体无别故耶。 答。 份量决云。 一说。 见相二分从一种生。 是故摄相归本说为一心。 若依亲光相分是虚。 虚从实故说一识。 又云。 护法宗遮心外法。 或四分中据自体分说一体。 理实见相各别各种(云云)第十二唯识解释门问。 此门意何。 答。 依诸师之立分之意辨唯识。 此门意。 问。 先唯识意何。 答。 唯者简持义。 识*者了别义。 简去生法二执持取识相识性。 故云唯识(具如唯识义第二门)问。 约诸师立分释唯识方何。 答。 枢要云。 安慧一分唯。 难陀二分唯。 陈寻三分唯。 护法四分唯(云云)问。 安慧一分唯意何。 答。 此师云。 相见二分遍计所执。 自证分依他起。 故一分唯也。 问。 此菩萨不立相见二分唯识耶。 答。 立相见二分唯识(云云)问。 既是遍计所执何云唯识耶。 答。 虽是遍计而识所变故名唯识。 故疏云。 相见二分从识自体种子生。 故相见二分识所变唯识(云云)意云。 由无始来执我法故自体分生时似我法相见二分生。 如蜗牛顶肉似二角生也问。 难陀二分唯意何。 答。 此菩萨立相见二分。 今以相分从见分名唯识也。 问。 何故以相分从见分耶。 答。 相分假见分实。 故以假从实为唯识。 故论第十云。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 非如识性依他中实。 不尔唯识理应不成(云云)意云。 见分识性。 是实。 相分识所变。 是假若不如是说者唯识理不成也”问。 陈那三分唯意何耶。 答。 依他起中三分俱实。 然为恐滥外境不云唯境。 云唯识。 故论云。 或识相见等从缘生。 俱依他起。 虚实如识(云云)问。 境识俱实有者。 何故云唯识不云唯境耶。 答。 论云识唯内有。 境又通外。 恐滥外故但言唯识。 又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 不解观心勤求出离。 哀愍彼故说唯识言。 (云云)问。 护法四分唯意何。 答。 如陈那三分唯。 问。 相见分虚实何耶。 答。 缘有为法见实相虚。 无分别智缘真如之时境实智虚。 故心与境虚实齐等。 问。 相见俱实等从缘生。 何见唯识不见唯境耶。 答。 境不离心故名唯识。 问。 若尔心不*云离境可名唯境耶。 答。 理实心境定不相离。 而言唯识识本境末。 约本故名唯无失(份量决文也)第十三一用多用门问。 此门意何。 答。 约后三分能缘用辨一多此门意也。 问。 见分缘相分之时依相分多见分*又多耶。 若相分虽多见分一耶。 答。 神昉要集有二说。 一云。 相分多故见用亦多。 二云。 相分虽多见分用唯一。 问。 二说中何说为正。 答。 初说为胜。 问。 以何为证。 答。 唯识论云。 我法二执用虽有别而不相违。 同依一慧。 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 此亦应然(云云)既一慧之上我法二执其用各别。 如此眼识随青黄等相可有多用也。 问。 自证分缘第二与第四之时。 若唯一用总证二四。 若有二用证二四。 答。 设尔何失。 问。 二俱有失。 若以一用证二与四者。 何故先说随相分用见分亦多。 若以二用证二与四者。 证自证分亦应随多。 故成无穷。 答。 有二说。 一云。 以二用知二与四。 然第四分唯有一用。 故无无穷失。 二云。 以一用知多。 以多用知多。 皆自所许。 故无有失。 问。 二释何正*乎。 答。 圆弘师章判后说为正。 问。 初释有何失。 答。 若知二与四有二用者。 知二之用为第三分。 知第四之用可为第五分。 依此道理后说为胜。 问。 随境起解境既二别。 解云何一。 答。 见分缘相自有二种。 一以一用知多相。 二以多用知多相。 言一用知多相者如比量心缘苦等相。 多用知多相者如现量心缘苦等相。 问。 何故尔。 答。 比量心缘苦相之时心。 唯作苦相。 彼苦行通有心一切法故为增益相。 自成多相故云一用知多相。 又现量心内证诸法各别之理。 故云以多用知多相也。 故对法论云。 唯有一识种种行相俱时而起(云云)问。 若云现量心以多用知多相者。 自证分是现量心。 缘第二第四时应起二用耶。 答。 有二义。 一云。 第二第四俱是自证分之一用也。 用相似故更不起二用。 二云。 还照自体能所近*故。 故不起二用。 问。 还照自体能所近故不起二用者。 见分缘相分亦还照自体能所近故应不起多用耶。 答。 能所虽近异用故用不相似。 是故随相多用。 又彼见分有体有用。 然体用理极相近故自证反照能所近故云唯一用总证体用也(份量决文也)第十四四分相缘门问。 此门意如何。 答。 明一聚之心王心所互以相缘不相缘之义此门意也。 问云。 此四分相缘有几位耶。 答。 有二位。 一说染位相缘。 二说净位相缘也。 问。 约染位且眼识一聚之中有心与心所四分若互得相缘耶。 答。 论第八有二师义。 问。 初师说如何。 答。 论云。 同聚异体展转相望唯有增上。 诸相应法所杖质同不相缘故(文)问。 此文意何。 答。 同聚者且眼识之一聚也。 异体者心王体与触等体各别故异体。 心王不障心所缘青色。 心所不障心王缘青色。 故有增上缘。 心王心所以一青色为所缘。 不以触为受之所缘以受为触所缘。 故无所缘云也。 心王心所准而可察。 显幽钞云。 喻如六人一时观月之时各各不相看面也。 且同观一月无容相看(云云。 显幽钞云。 初义智月论师义也)问。 若许互相缘有何失。 答。 违瑜伽论心心所法同一所比云义。 又同大众部义(大众部云。 心心所六集互相缘故)问。 若尔第八心王不缘心所相即无本质。 何云同一所缘耶。 答。 疏云。 同一所缘总有二义。 一云。 所枝质问名为同一。 如五识等俱心所法必同本识所变质生故。 二相似名同一。 即第八俱心心所法及第六识缘过未等或虽无本质不托他变。 各各自变相似名同一。 不要心王缘心所之境生名为同一也(云云。 上然唯初解之文以此解可释。 云云)问。 第二师义何。 答。 论云。 或依见分说不相缘。 依相分说有相缘义(云云)问。 此意何。 答。 说同聚异体不相缘。 约见分与见分说心王见分不缘心所见分故。 若依相分说有相缘义。 所谓心王见分缘心所相分。 心所见分缘心王相分。 问。 心王见分缘心所相分。 若亲所缘缘欤。 若疏所缘缘欤。 答。 份量决云。 以心所相分为本质。 以自影像为亲所缘缘。 问。 心王以心所相分为本质其事如何。 答。 论云。 如识中种子为触等相质。 (云云)疏云。 本识中诸法种子为同时五数触等相分本质(云云)意云。 种子是第八识相分故(显幽钞云。 陈那菩萨。 义。 云云)问。 付初师义心所不缘心王相分者。 缘谁所变种子耶。 答。 疏云。 各各缘自所变种子(已上)意云。 心所缘自所变三境云也。 问。 心王心所各有所变种子者俱生现行耶。 答。 疏云。 然唯心王所变种能生现行。 非五所变(云云)问。 若心心所所变俱生现行者有何失。 答。 有一有情生六体之过。 意云。 心王所生之一现行五数心所所生之五现行。 故有六体也。 问。 此二师诸识云有本质耶。 答。 初师云。 第六识缘过未虚空。 第八五数无本质。 后师云。 一切识有本质。 问。 付后师意第八心心所及第六缘虚空以何为本质。 答。 此师意云。 第六识缘空托名为本质。 第八心王以五数所变相假力为本质起(云云)疏文也问。 净位四分相缘何。 答。 同聚之心王与心所互相缘。 故论云。 净八识聚自他展转皆有所缘。 能遍缘故(云云)问。 何故净位互以相缘耶。 答。 净位心心所以遍知故不相缘者应非知一切。 问。 约一具四分何。 答。 疏有二释。 一云。 三通缘四。 二云。 三通缘三(文)初义意云。 见分缘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乃至证自证分亦不尔。 重意云。 后三分皆缘四分。 故云三通缘四也。 后义意云。 见分除自缘余三分。 证自证亦除自缘余三分也。 问。 付二释若有正否欤。 答。 份量决云。 基师有二说。 测师有四说。 然基师正义三通缘四也(云云)问。 就三通缘四义见分缘自与缘自证分功用何异。 答。 疏云。 然与自证作用各别。 自证唯内缘。 更不别变。 其见分自缘等亦更别变。 然相分摄(云云)问。 余三分皆缘一切法者有何差别。 答。 前所得者亲得。 余新所得者变影得。 故成差别。 意云。 若自证分缘见分缘证自证分时如因位亲得。 若见分缘自证分证自证分时者。 今佛果新所得故必作影像而缘。 问。 若新所得者作影得者。 要集破云。 见缘自证既同自缘。 如何变相缘。 若变相缘何名自缘(已上破)由此自证不变影像(已上自义)又新所得故变影缘者。 正智缘如可变影故(已上难)若谓。 真如是智性故不变而缘者。 后得缘如不可变影故(已上破转救)此难何通耶。 答。 灯救云。 既变相缘何具缘自者。 此难不尔。 如以镜为缘还见自质。 以心为缘还见自心。 岂不变相耶。 如见缘自证分变自证相起名为缘自。 于理何违。 又正智证如虽新得。 然自性故不变影像。 后得智是缘俗谛。 其真如境虽是自性非自分境。 故变影缘(云云)问。 真如理是智性故不变影者。 自证分亦是智性故不变影可缘自证分耶。 答。 自证分虽是智性是有相故变影缘之。 正智缘真如理是无相故不变相缘之问。 要集正义云。 后三分缘相分皆变影像。 若余三分互以相缘皆不变影(云云)是何破耶(西明十五释中第十三释)答。 灯破云。 见缘相亦变余皆不变相者。 不然。 既约一体四分辨相缘。 见缘自相即是亲缘。 云何名变。 若谓带相名变者自证亦尔(云云)问。 就本疏正义见分缘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见之时。 所变之影像四分中何分摄耶。 答。 疏云。 其见分自缘等亦更别变然相分摄(云云)问。 若相分摄者何名自缘耶。 答。 灯云。 如以镜为缘还见自质以心为缘还见自心(云云)意云。 虽作相分缘自体故名自缘云也。 问。 果位自在。 何故相分不缘余分耶。 答。 论云。 唯除见分非相所缘。 相分理无能缘用故(云云)疏云。 若通佛说非见分等为相分之所缘缘。 一切相分是亲所变名为相分。 相分必无能缘用故(云云)意云。 相分唯亲所缘故不缘见分也。 问。 相分亦不缘后二分。 何故云唯除见分非相所缘耶。 答。 疏云。 此中但遮见分非相所缘。 义遮第三四分亦非相所缘。 意显余三分互缘一切法名遍缘(云云)问。 此文意何。 答。 先德有二传。 一云。 以遮见分理准可知遮后二分也。 一云。 后三俱是能缘性故同名见分也第十五诸门分别门(此一门为依学真兴记之)问。 此门意何。 答。 上十四门之中据两三门更问答分别此门意也。 问。 其义何。 答。 且有三类问答。 一就三量分别门问答也。 二就四分相缘门问答也。 三就立分不同门问答也。 问。 其就三门问答方何答。 且就三量分别门问云因位。 此见分通三量者。 为一心见分一时中三量并起否耶问如何答耶。 答。 决文云。 依基通而言。 一时不并故。 唯识疏第三云。 不可见分一时之中为量非量。 以相违故(云云。 三量分别门既成之)问。 就四分相缘门其问答文云。 问。 佛果四分相缘云何(云云)问如何答耶。 答。 决文云。 基师有三说。 渊师有四说等(云云。 四分相缘门既成)问。 文云。 佛果见分自缘等所现影何分所摄(云云)如何答耶。 答。 决答云。 基疏第八卷。 其见分自缘等亦更别变然相分摄。 与相应法同外取故(云云)如第七门。 问。 就立分不同门问答方何。 答。 文云。 问云。 依何经论护法菩萨立四分耶(云云)问如何答耶。 答。 文云。 建立三分依陈那集量论而证。 乃至又建立四分依厚严经而证等(云云。 如立分不同门皆成。 云云)问。 若然由二缠得有四分。 无漏无缠应无四分。 若言不由缠故有四分经说无用(云云。 份量决之问也。 无答文)问。 此难如何可通。 答。 私通云。 此难不然。 经颂既云众生心二性。 明知是唯说有漏位四分。 然约无漏位依能缘所缘及能所量果之道理必可有四分。 故无漏位唯虽无缚义。 岂无内外一切分之义耶。 故必可有四分也。 更可思之耳(已上)四分义极略私记卷下(终) 发布时间:2024-06-19 08:02:0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