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信种义 内容: 华严信种义No. 2330华严信种义今依华严经出信义有总别。 总中有二。 先出佛光表相劝因果同体信。 次正出信行相。 前中华严经第二会中所放信光者。 于初会中说果德法门时从眉间放大光明。 名曰一切菩萨智焰明照曜十方藏。 照十方已入足下轮中。 今说信法时从足下放出。 如诸到所诣依足行步。 为行步佛果表以信足为本故也。 其初信皆以文殊妙慧信毗卢果德故(其义如别说)二圣相从成立因果同体信法。 依此信力故终心即生佛家也。 次说十住时从指端出。 说十行时从趺上出。 说十回向时从膝轮出。 说十地时又从眉间出。 十地是因位终故所放光明还同果光也。 如是最初信光以最极果光为体。 乃至展转如登山顶。 五重上升还入果光住处表因果相即同体一性义也。 若非此妙因不成无上佛果。 是故一切行者初发心时必亲近大善知识闻大法可乐求大果也。 若有此信德人其所行即如文殊普贤等。 如彼十不善业感三途苦果十善业因得人天胜报。 若因果道理不改此亦不可疑也。 次正出信行相者。 如大华严论第四云。 贤首品中从凡夫位以信为首决定取佛大菩提果故。 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自心无异智故。 只为无明所迷故。 无明与十方诸佛心本来无二故。 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身根本智与自身无异故。 何以故。 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 犹如树枝一根生多枝叶等。 以因缘故一树枝上成坏不同故。 从凡夫地信如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悉尽能行之。 何以故。 自忆无始时来波流苦海无益之事尚以行之。 何况如今有益之事。 菩萨万行济众生事。 岂不能为。 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皆从三昧生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三昧皆从如来自性方便生。 我亦具有如来自体清净之性与佛平等。 从凡夫地信十方佛一切神通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神通依真智而得。 我但依真性智中无有烦恼。 无明成智一切业亡唯有智慈通化自在。 从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当得。 何以故。 一切诸佛悉从凡夫来故。 从凡夫地信佛大悲普覆一切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大悲从大愿起。 我亦如诸佛发大愿故。 从凡夫地信佛自在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自在于性起法门智身法身入众生界不染色尘诸根自在。 我亦不离性起如来智故从凡夫地信自发心经无量劫修功德行满位齐诸佛。 不移一念。 何以故。 为三世无时故如是从凡夫信解始终彻佛果位。 如上所发十种信者必能决定成就十信之门。 住于坚固之种永不退转。 又同论第十一云。 举众所为因缘者明佛出兴世所现依正二报。 大集普贤菩萨众海意为令众生见果生信修行故。 此是举果劝修生信分。 如来是十方诸佛正觉根本智之果。 十普贤等是十方诸佛差别行果。 举此二法中因果报得令众生信乐修行趣入故。 又同论第六出十种见佛不同中云。 一人中见佛。 但有三十二相。 二诸天见佛。 但有八十种好。 三诸龙见佛。 或同人所见或见但为大龙王也。 余畜例然。 四诸仙人见佛。 但见仙人。 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 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 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 八缘觉人见佛还为缘觉。 九权教中菩萨见佛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为十佛刹尘莲华藏世界海法界主。 具云十佛刹尘莲华藏世界为明无尽。 总摄一切刹故。 福智充满一切诸刹无尽相海重重故。 如上十种见佛不同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 以信乐力故见佛不同。 是故当知发心之者发广大心信广大教门发广大愿行广大行入广大智利益成就无尽众生。 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 若不如是终非毕竟成大菩提(已上)次别者。 光明觉品中。 如来从足下轮中放百亿光明。 渐渐周遍引行者心令广大。 乃至第十重同虚空法界。 令行者于信位终心中开发根本智生佛智慧家中。 是时文殊师利亦十重周遍一切处。 说如来十德令成行者信心。 其十德者。 一如来法身无性德。 谓约心无分别性。 约境无差别性。 心境合无二性性。 如来已证心境不二理。 我何不证。 行者依信此德一心求佛道也。 二如来菩提为物德。 问曰。 如来已证无性理何为取相凡夫施利益方便。 若无方便者设虽信如来有何利益耶。 答。 二乘圣者未悟法空无性理故不得大菩提(此即大智也)不得大智故无大慈悲(大慈悲是大智之用故。 无大智故无慈悲也)如来依悟此理有大智大悲。 是故诸佛得菩提利物为用。 如楞伽云。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云云)其所得菩提必依众生成故是众生之分。 故依信其粗细大用终得无上大菩提果也。 三如来了法如幻德。 问曰。 设如来虽有悲智德凡圣异类迷悟不同。 虽有信修缘何得佛果。 答。 诸法若有自性万法天然更不假缘成。 诸法皆如幻化依因缘生。 如法华云。 诸佛两足尊。 如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等。 行者深依信此德起缘修求佛果也。 四如来为说深法德。 问曰。 如幻缘起法门甚深难思。 如来虽证悟众生何得证入。 答。 如来虽证深法若为众生不说者难期证入。 诸有所说唯为众生。 是故深依信此德证入甚深佛法也。 五如来救护众生德。 问曰。 如来设虽说深法众生自力何得离邪谬失正直进修。 答。 如来慈悲必救护众生故如彼八地菩萨尚得惊觉加护。 况于流转凡夫耶。 依信此德仰凭如来入佛法也。 六如来无相示相德。 问曰。 无相法身无所依无体相。 取相凡夫何凭其救护耶。 答。 如天鼓无心成事。 摩尼无思雨宝。 虚空无所依。 含形质。 风轮无思虑持世界。 取相凡夫无离相之智。 无相如来有示相之德。 行者依信此德随其意乐得见佛益也。 七如来无依自在德。 问曰。 众生无明为所依。 菩萨大智为所依。 佛果法身无此所依。 设虽示色身依止何法成其果德。 答。 不同二乘寂灭本智中绝众相名无依。 即是文殊理智也(广论中文殊主理门)于此本智中起普贤差别智。 是名自在(广论中普贤主智门)于此差别智中施设住行向地。 众生依止此得至佛果。 如危楼切汉依梯橙登其上。 可准思之。 八如来智慧方便德。 问曰。 虽闻此理未辨其巧拙。 何依凭此。 答。 如来智慧方便悉究竟到彼岸。 三业无失。 四无碍解悉极其妙。 致极重信心不求余果不生稽留必成佛果也。 九如来苦行精进德。 问曰。 称性大智已达深理。 生缘悲何彻骨。 然者取相凡夫何致仰凭耶。 答。 如权宗说大慈大悲与平等性智相应。 况于一乘无依本智。 何阙大悲用耶。 如此段经云。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师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已上)深依信此德于如来起慈父想精进不退也。 十如来实无三世德。 问曰。 设虽有上诸义如来是已成如来也。 众生是未成凡夫也。 设虽起勇猛行何必同如来。 又未知已成如来其所修虽合妙理。 未成众生所修为在理外。 三世时别何成同等佛果耶。 答。 处无明大梦中计时劫差别。 大智无去来法性无古今。 是故才至佛果立三世常住名。 行者深依信此德遍周五位齐等如来。 初发心时生佛家也。 谓于初信中以此佛果十德为所信境也。 问。 明品中说十甚深法令信根深固。 一缘起甚深。 谓凡夫依二执分别计诸法实体。 无性法身依此不得显现。 菩萨初心学诸法如实因缘。 依摄二执实心入无性空理信法身无性德。 第一所信德依此智得深固也。 二教化甚深。 问曰。 缘起甚深理离言难思。 如来何得说此法。 若离名言绝分别者起念言说岂合妙理耶。 答。 虽绝言虑如来大智具无边妙用。 以善巧方便无名中立名相。 绝虑中起大智。 以此方便教化众生。 第二所信德依此得深固也。 三业果甚深。 问曰。 如来虽垂教化众生邪恶难信。 何依教化成佛果耶。 答。 众生有实体者不可成佛。 依业种熏本识起果报。 非有人我第三所信德依此义得深固也。 四说法甚深。 问曰。 众生无实体者何故成五性等不同耶。 答。 一味法界随缘成多种。 一多自在。 第四所信德依此义得深固也。 五福田甚深。 问曰。 已成五性不同。 何悉得成佛耶。 答。 初虽得果不同终依如来大悲甚深故皆令得成佛。 第五所信德依此义得深固也。 六正教甚深。 问曰。 已知得成佛以何方便得成佛耶。 答。 有二正教正行也。 此中先以正教为精进缘。 勤观修行速令得成佛也。 上所信中于无相示色相。 此中依色相说正教故得深固也。 七正行甚深。 问曰。 唯闻正教得成佛耶。 答。 必依所闻法起如说行。 虽多闻不修行不入佛法。 其正行者即信住行向地修行也。 第七所信德依此得深固也。 八助道甚深。 问曰。 于正行中唯为用一行。 若为用多行耶。 答。 智慧为正戒定等为助。 正助相资必成佛果。 第八所信德依此得深固也。 九一乘甚深。 问曰。 用上方便可成同一佛果。 何故有诸佛世界种种不同乃至法住久近等种种差别耶。 答。 理实一切诸佛因果皆同。 种种差别随众生机感。 非诸佛自有优劣。 上所信德中以此句摄第四信德中。 彼中开苦行精进德为第九。 此中摄第七正行中如理可知。 问曰。 此中第四说法第六正教第九一乘为有何差别耶。 答。 第四说权实法横遍为深。 第六直出正法体教体为深。 第九正显究竟理直授实机竖极为深。 思之可知。 十佛境界甚深。 问曰。 诸行究竟归一佛果。 未知以何法为如来境界。 又其境界因果为同为异耶。 答。 佛境界有二。 一所证境理智证真谛理量智知俗谛法。 二分齐境。 谓经因果二位得成佛分齐也。 小乘三十四心后(谛现观中有十六念。 从苦法智忍至道类智断有顶地惑有十八念。 九无间道九解脱道也。 断九品惑各有无间解脱。 故成十八念也)三乘教十地满后(如常)一乘教因果同境(初后相即同得佛境也)于此中如次上十就所信境令成立信心。 下十就能信心令信根坚固。 问曰。 观本经义疏意十信唯信如来十德。 十深广分别诸法性相。 人法既异。 何故出此义令相顺十德耶。 答。 十信十深义文富义博。 问答往复法相重叠。 初心易迷钝者难悟。 是故今就佛果一境上一往述信解之生起令人易乐成佛道。 其义最相成。 所谓如十信第一云如来法身无性德十深第一云缘起甚深。 智知缘起法故证彼性为身云如来法身。 是故先观如实因缘所信理深显现。 是为深固义。 如此可准知。 宗家有释文方轨名随文就义释。 此即就义之例也。 思之可见。 问曰。 起此信心修行得益差别如何。 答。 起此信心修行位有胜劣二类。 下劣者虽信解大法心不坚固。 造恶业堕恶道。 尚蒙佛光照触生天得十地益。 如兜率天子等。 胜进者依智发心直进生佛家。 顺次生解行满没同果海。 如广论第七十七云。 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恶道者。 遇光苦息三业复本。 此明三生成果。 第一生修十信解心心不精专作诸恶业。 第二生恶道住地狱中。 三蒙光照触苦息生兜率天。 天鼓响音告法成十地果。 此为三生。 若于此教中依智发心专求不懈。 无放逸心·修方便定。 入佛智慧生如来家为佛真子。 便名成佛。 如轮王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轮王相。 虽未当位是王真种体无差别。 如是十住初发心菩萨创从信种修方便定。 自显正智生如来家。 虽未有神足通力当其佛位然其真智慧种与佛不殊。 从此一生。 加行修治随其正智入变易生神通自在。 如人一生身语意业修有为十善尚得生天报得天神通。 何况正智慧现前法身体会。 无心作恶专学慈悲。 岂可不入变易生身也。 若直约第一义论通于生死总为变化。 悟智即佛不约神通。 为神通是利众生之权方便故。 若直取觉义智是正觉。 自余神通降生成佛总属行收。 又同论释光触因缘云。 第二蒙光触者何因缘者。 经意明先世有信心故。 如经云。 汝往昔亲近众善知识。 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种。 虽造恶业生于地狱为有信种光及其身。 苦息种存便能发意舍身生天。 若无先世信种设光照身者不觉不知。 又云。 众生昔曾闻此无性法身大智慧之种方堪得闻如是妙声迷除得道(已上)解曰。 宗家于此中出三重大益。 皆是十地益也。 一诸天子闻天鼓说法得十地。 二此天子从毛孔中出华盖云。 见者得轮王位。 即是十地也。 三轮王放光明。 遇此光明者亦得十地。 此三位皆齐等。 同时顿成。 此名三重顿圆大益。 问曰。 何名依智发心耶。 答。 依佛智发心也。 谓于有漏善法言之。 人王以十善治国利人。 人顺此法暂离三途生人中。 帝释说此法令人生欲天。 梵王说四无量令人生初禅。 此其因果唯限人天。 虽于有漏法中有断惑修善之义未有熏无漏种因缘(此中云无漏种者就因缘缘说也)依上十信法发信智人于凡心中起佛智。 依止此信智起欣求心是名依智发心也。 此发心有二类。 若小乘人依止分别事识发人空智。 得四向四果入无余涅槃。 若大乘人依止业识起法空智。 历住行向地得成佛。 此大乘中说法空翻小乘令入大乘名三乘教。 法空智照理性知事相。 事理相即无障碍。 事即理理即事。 理即事故于一尘上见无尽佛境。 即一念真智具万行初后相即顿修。 此智现前时烦恼菩提是一。 生死涅槃是一。 有为无为是一。 有漏无漏是一。 凡夫圣人是一。 因位果位是一。 乃至诸法皆一无二性。 无二性故亦无一性。 亡诸见绝分别。 信此法名一乘信。 得此理名一乘智。 虽此智性无始末流转门中障习未亡。 故入观时见一性。 出观时见二法。 依此于一法界中渐渐起修治用建立因果二位。 依此起欣求心名依智发心也。 以此智为实智。 余皆属权不立智名。 是故依智发心之名唯限此教也。 问曰。 以何法则可知入此智发心耶。 答。 先须以文殊慧简择邪正。 以不动智佛信我之实体。 是三世十方诸佛成道法尔轨则也。 如广论第二十八云。 问曰。 何故颂初云文殊法常尔。 答曰。 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 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 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 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 闻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云何可得是佛故。 设少分信者即责神通道力。 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加行如法进修分分无明薄解脱智慧明。 依自得法浅深渐当神通德用。 随自己得信犹未得。 何索神通。 说言渐渐者不移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无依住无所得中渐渐故。 以十玄六相义圆之。 法性理中无有渐顿。 但为无始无明惯习习熟率令契理。 纯熟难故而有渐渐。 其渐渐者毕竟无始终延促长短等量。 故名为渐渐(已上)问曰。 此信智德如彼诸教所谈胜解作意唯于凡心中为成因果相即法乐住。 又为实有次位净国等胜进利益耶。 答。 依一乘缘起大陀罗尼门因果别执犹属情见。 初后相即谈依此义立。 依佛教生信心诸佛智悲法尔我行。 依佛智发心净秽含容不待往来。 如广论第六十一云。 从初发心已来依教而生信顺。 非自分法。 法尔行然。 又第六十二云。 依智发心即此娑婆便为净国。 华藏世界等遍虚空净秽含容一尘多刹。 无有彼此往来等见(已上)问曰。 十住大智十行理门十回向大悲十地证位何唯依信力得成就耶。 答。 如广论第九十一释善财宝器出现义云。 明于先世信种之中信佛因果五位行门十波罗蜜五百行门。 七觉八正同异万行始终因果总在信中之所报得。 又第五十四云。 如喜见善慧王一生见二佛出世。 此明信心广大。 如善财童子宅内七宝与身同生身金色总是信位之福。 以信心广大愿行广大。 自信与佛果智齐起愿修行此福不难即得(已上)问曰。 设虽起此信后时退失信心为无其利益耶。 答。 广论第二十九云。 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 设习气未淳熟者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为正信。 自己身心总是法界。 佛无自他性故(已上)解曰。 此文中信及住位者。 信此法后必须修方便定令信住相顺(显密二宗行门中皆有其方便。 就明师可受其口决)虽未登证位于意言分别中现无分别智影像。 身心不出法界。 众生诸佛无自他性。 是名一往不退。 是故当知有退者未起修行未成信心。 如同论云。 若有退者只为信心不成故。 于佛教法及如来所乘有所得故有取舍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 又云。 若以远因总不退。 若以现成佛因即是未信之人(已上)问曰。 设虽爱乐此教法文字章句钝根朦昧未起智行人为无其利益耶。 答。 虽无有根信犹有无根信。 依深法为所缘必预广大利益。 如彼善财知识无边眷属中同生菩萨皆是宿世同行。 自余凡众乃至恶趣众生等拜功德庄严之色身闻大梵微妙之音声皆虽依信智具阙致此不同。 依所归无二终成同一佛果。 上十信解心修力不固之恶趣利益中亦有此同类众生也。 又如彼喜见善慧王所都大城皆是净土庄严。 城中人民皆不退菩萨。 无不成就业报神通。 又如大光王所都妙光城或见净国或见秽界各皆有出世益。 又如甘露火王有善恶二类见其权实方便等。 皆是其主依智发心修方便定智行满足五位齐等人。 眷属中多可有信智具阙之类。 义准可知。 是故当知如此甚深佛教唯以大心为种姓。 以大愿为有缘。 不顾痴钝不惮凡身唯以志愿为先专可修习之。 是故大圣说此法正授凡夫。 如广论第六云。 设有圣说凡夫不信不证此经当灭。 若不如是付属凡夫令生佛家。 圣位菩萨有一切佛世界微尘数。 如来何虑此经散灭。 当知如是如来意者令诸凡夫而起信修得生佛家。 不念已齐佛位诸菩萨众。 诸有行者应如是知。 又同论第十九云。 若无实得者佛教岂是虚行者哉。 圣者立样令凡实得。 终不虚施。 应如是知。 应如是信。 不自欺诳。 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所行。 是人当知灭佛知见。 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 令其世间正见不生。 断灭佛种。 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 设行不得不失善种。 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 又决疑论第一云。 一切内外经书设教皆令自身心中以法行之学之。 不可推之与先贤圣者。 圣者无教性自天然。 同论又云。 修行者莫思此经法深远难到难入。 若不发心信解修行恒在生死长远。 未有休期。 何如一念归心(已上)问曰。 虽闻此义安心未克须臾死去。 何劳多事。 深教功高难入。 浅教功少大利。 若计利益迟疾为归何教耶。 答。 如广论第五十四云。 世士大迷易成而功广者即不信。 多劫曲修刊削难成功劣者反存其情。 毕竟多生还须归此教。 如此教中少起信乐获得无边广大饶益。 具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中说(已上)是故当知生信心可依佛教。 不可顺我法。 发道心可依佛智。 不可顺无明。 是为一乘见闻义。 依此修行第二生解行满。 第三生没同果海。 甚深速疾利益何寻他门耶。 若人于有为烦恼心中结此见闻种子。 必觉大梦生死之眠定到大觉朗然之位。 如食金刚不销于身中必当出。 是故名见闻金刚种子。 如出现品经云。 见闻供养诸如来所得功德不可量。 于有为中终不尽。 要灭烦恼离众苦。 譬人呑服少金刚终竟不销要当出。 供养十力诸功德灭惑必至金刚智。 如干草积等须弥投芥子火悉烧尽。 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雪山有药名善见。 见闻嗅触销众疾。 若有见闻于十力得胜功德到佛智(已上)解曰。 此中言见闻者。 时该在世灭后。 身通舍利遗迹。 如长行文云。 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 释曰。 此明遗迹利益也。 又释曰。 谓遗法中见闻信向成金刚种不毁不尽要当令其至究竟位(云云)又不舍不信诽谤之罪人。 如同经云。 设有众生见闻于佛。 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 乃至究竟入于涅槃(已上)其余深义如入解脱门义说。 华严信种义一卷贺茂社司久继傍家业恒来山房爱法味。 如忘寝食。 深依随喜彼恳志聊集此要义。 愿依此功德必会一佛前。 于时承久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于贺茂别所禅堂院住房华严宗沙门高辨记之。 发布时间:2024-06-20 08:16: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