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指导 内容: 净土指导林侠庵居士编述△导师阿弥陀佛。 于往中。 四十八愿度脱众生。 第十八愿云。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云。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 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云。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闻我名号系念我国。 植众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 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 誓愿度生。 若众生不求接引。 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称名。 誓求出离娑婆者。 无一不蒙垂慈摄受。 往生极乐国土。 △释迦世尊说。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又云。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云。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乱其人临卸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现在其。 前是人终时。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称我本师阿弥陀佛。 常须供养。 专称名号。 得无量福。 减无量罪。 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如来授手。 顶告汝莫恐怖。 来生我国。 △大势至菩萨说。 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 此则名曰。 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无生。 忍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 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净土圣贤录说。 唐法焄大师。 蒙文殊师利菩萨威神力。 摄入五台圣境。 照见作礼。 诸问修行要道。 文殊告曰。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修行门。 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 此之二般若波罗蜜。 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 是诸法之王。 照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 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 不可思议。 汝当忆念。 勿令间断。 命终决定往生。 永不退转。 语已。 舒金色臂。 摩照顶曰。 汝念佛故。 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照受记矣。 欢喜作礼而退。 △莲池大师说。 念佛者。 有默持。 有高声持。 有金刚持。 然高声觉费力。 默念易昏沉。 只是绵绵密密。 声在于唇齿之间。 乃谓金刚持。 又不可执定。 或觉费力。 则不防默持。 或复昏沉。 则不防高声。 杂念是病。 念佛是药。 念佛正治杂念。 而不能治者。 因念佛不亲切也。 杂念起时。 即用心加工念。 字字句句。 精一不二。 杂念自息矣。 △彻悟大师说。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 愿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 为念佛一大纲宗。 一切行门之中。 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 至极稳当。 至极圆顿者。 则无如以深信。 愿持佛名号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 即拳拳服膺之谓。 谓牢持于心。 而不暂忘也。 稍或一念间断。 则非执持也。 稍或一念夹杂。 则非执持也。 念念相续。 无杂无间。 是真精进。 精进不已。 则渐入一心不乱。 圆成净业一心不乱。 乃净业之归宿。 净土之大门。 未入此门。 终非稳妥。 学者可勉哉。 ○一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学道之通途。 二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 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 为修心要务。 五以专持四重律仪。 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 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 为土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 为往生验证。 以上八事。 各宜痛讲。 修净业者。 不可不知。 △善导大师说。 大圣怜。 直劝专称名字者。 正由称名易故。 相续即生。 若能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杂缘。 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相应故。 不违故顺佛语故。 若舍专念。 修杂念者。 百中希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 ○凡人临终。 须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 多苦不净若得舍此幻身。 超生善道。 乃是称意之事。 ○凡有疾病。 但念无常。 一心待死。 嘱看病问候人。 凡来我前。 为我念佛。 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 若病重将终之际。 不许有人哭泣。 但同声念佛。 待气尽方可举哀。 若得明解净行之人。 频来策励。 实为大幸。 用此法者。 决定往生。 ○凡临睡时观西方胜境。 或观阿弥陀佛。 相好光明。 不得杂语杂想。 亦不得求见瑞相。 但办专心。 自有见时。 或但称佛号而睡。 行者专取一法。 不得杂用。 务在久远行之。 必于净土。 功不唐捐也。 △觉明妙行菩萨说。 心本无念。 念逐想生。 此想虚妄。 流转生死。 当佑此一句阿弥陀佛。 不从想生。 不从念。 有不著内外。 无有相貌。 是尽诸妄想。 与佛法身。 非一非异。 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 无烦恼尘劳。 无断无缚。 止是一心。 必得一心。 方得名为执持佛号。 方得名为一心不乱。 ○念佛不能一心者。 但息想定虑。 徐徐念去。 要使声合乎心。 心合乎声。 念久自得诸念澄清。 心境绝照。 证入念佛三昧。 偈曰。 少说一句话。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 ○念佛预先当发大愿。 愿生极乐。 然后至诚恳切。 称于阿弥陀佛。 必使声缘于心。 心缘于声。 声心相依。 久久不失。 则入忆念三昧。 △紫柏大师说。 念佛心真不真。 勘验关头。 只在欢喜烦恼处取证。 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 大抵真心念佛人。 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 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 欢喜也动他不得。 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 自然不惊怖。 念佛些小喜怒到。 前阿弥陀佛便抛在脑后矣。 如何能得念佛灵验。 若依我念佛。 能于憎爱关头。 不昧此一句阿弥陀佛。 而现前日用。 不能受用。 临终不得生西方者。 我舌根必然破烂。 若不依我法行。 则念佛无灵验。 过在于汝。 与我无干。 ○又问学者云。 汝念佛常断否。 答。 合眼睡时便忘记了。 师震威呵曰。 合眼便忘。 如此念佛一万年也莫干。 汝自今以后。 直须睡梦中。 念佛不断。 乃有出苦分。 若睡梦中。 不能念佛。 忘记了。 一开眼时。 就痛哭起来。 直向佛前叩头忏悔。 或念千声或念万声。 尽自家力量便罢。 如此做三二十翻。 自然大昏睡中。 佛即不断矣。 △截流大师说。 念佛贵在一心乱。 无间无杂。 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 但不缓不。 急密密持名。 使心中佛号。 历历分明。 著衣吃饭。 行住坐卧。 一句洪名。 绵密不断。 犹如呼吸相似。 既不散乱。 亦不沉没。 如是持名。 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也。 △印光大师说。 念佛用功。 最妙之方法。 是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者。 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 即摄意根。 口须念得清清楚楚。 即摄舌根。 耳须听得清清楚楚。 即耳根。 此三根摄于佛号。 则眼决不会乱视。 念佛时眼宜帘。 不可睁大。 眼既摄矣。 鼻也不会乱嗅。 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 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散。 则心无妄念。 唯佛是念。 方为净念。 六根不摄虽则念佛。 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 若能常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 能常常净念相。 则一心不乱。 与念佛三昧。 均可渐得矣。 ○欲心不贪外事。 专念佛不能专。 要他专。 不能念。 要他念。 不能一心。 要他一心。 亦无奇特奥妙法则。 但将一个死字。 贴在额颅上。 挂在眉毛上。 心常念曰。 我某人从无浆来。 直至今生。 所作恶业。 无量无边。 假使恶业有体相者。 尽虚空界。 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 今得人身。 又闻佛法。 若不一心今佛。 求生西。 方一气不来。 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 不知经几多劫。 虽欲出。 未由也已。 ○念佛心不归一。 当摄心切念。 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 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 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 犹未纯一。 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 皆须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 音从耳入。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 耳根听得清清楚楚。 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所谓十念记数者。 当念佛时。 从一句至十句。 须念得分得分明。 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 又从一句至十句。 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 不可掏珠。 唯凭心记。 若十句真记为。 难可分为两气。 则从一至五。 从六至十。 作两气念。 念得清楚。 记得清楚。 听得清楚。 妄念无从著脚。 一心不乱。 久当自得耳。 △道霈大师说。 念佛须信忆两字。 不离于心。 称敬二字。 不离于口。 往生净土。 须要有信。 千信即千生。 万信即万生。 信佛名字。 不离心口。 诸佛即佛即救。 诸佛即度。 心常忆佛。 口常称佛。 心常敬佛。 始名深信。 ○念佛务使字字分明。 句句相续。 盖不分明。 即是昏。 不相续即是散。 一句佛号。 历历现前。 久之自然成就念佛三昧也。 △悟开大师说。 开眼念佛。 心易散动。 可闭目念。 当念佛时。 将心放空。 提起佛号。 即念即听。 即听即念。 绵绵密密。 行之久久。 必有相应时也。 但要字字从念头上者实。 句句从求生西方里出来。 更有系念一法。 在不念佛时。 将念头常挂在阿弥陀佛身上。 心常清净。 不动不摇便是得力处。 △妙空大师说。 念佛之人。 勿杂恶念。 于必经之事。 一过即舍。 久之意地清净。 过事即有妙智观察。 此乃念佛。 转成智之谓也。 ○所谓随顺持名者。 昏沉则经行持。 散乱则端坐持。 或跪或立或。 坐皆随己便。 总使一句佛号不忘。 此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病者死之机也。 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 病中当作死想。 劝念佛名。 决定待死。 必有光明接引。 往生西方。 遂我往生之愿。 若于病中。 略一停念。 则一切爱恋恐怖。 烦恼安排。 种种杂念。 一齐现前。 生死关头。 如何济事。 若病危时。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 于心勿忘可也。 左右侍奉之人。 亦宜将此四字。 频频提醒。 当知百劫千生。 所有错走之路。 全在此时一念。 断得清楚。 何以故。 六道轮回。 皆一念为主。 若一念在佛。 则形虽败坏。 而神不散乱。 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 呜呼。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于心勿忘可也。 △弘一大师说。 古诗云。 我见他人死。 我心热如火。 非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 人生最后一段大事。 岂可须臾忘耶。 今为讲述。 如下所列。 当病重时。 应将一切家事。 及自身体悉皆放下。 专一念佛。 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 如寿已尽。 决定往生。 如寿未尽。 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 因心专诚。 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 倘不如是放一切专一念佛者。 如寿已尽。 决定不能往生。 因自己专求病愈。 不求往生。 无由往生故。 如寿未尽。 因其一心希冀病愈。 妄生忧怖。 不但不能速愈。 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 亦可服药。 但仍须精进念佛。 勿作服药愈病之想。 病已重时。 可以不服药也。 余昔卧病石室。 有劝延医服药者。 说偈谢云。 阿弥陀佛。 无上医王。 舍此不求。 是谓痴狂。 一句弥。 阿伽陀药。 舍此不服。 是谓大错。 因早日既信净土法门。 谆谆为人讲说。 今日患病。 何反舍此而求医药。 可不谓为狂大错耶。 ○若病重时。 痛苦甚刻者。 切勿惊惶。 因此病苦。 乃宿世业障。 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 于今生轻受。 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 宜于病重之时。 即施他人。 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 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 神识犹清。 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 尽力安慰。 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 一一详言而赞叹之。 令病者心生欢喜。 无有疑虑。 自知命终之后。 承斯善业。 决定生西。 ○临终之际。 切勿旬问嘱。 亦勿闲谈杂话。 恐被牵动爱情。 贪恋世间。 有碍往生耳。 若欲留遗嘱者。 应于健康时书写。 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 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 若言不欲。 或噤口不能言者。 皆不须强为。 因常人命终之时。 身体不免痛苦。 倘强为移劝沐浴更衣。 则痛苦更当加剧。 世有发愿往生之人。 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 破坏其正念。 遂至往不能往生者。 甚多甚多。 又有临终可生善道。 乃为他人误触。 遂起嗔心。 而牵入恶道者。 如经所载。 阿耆达王死堕蛇身。 岂不可畏。 ○临终时。 或坐或卧。 皆随其意。 未宜勉强。 若自觉气力衰弱者。 仅可卧床。 勿求好看。 勉强坐起。 卧时。 本应面西右胁侧卧。 若因身体痛苦。 改为仰卧。 或面东左侧卧者。 亦任其自然。 不可强制。 ○大众肋念佛时。 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 供于病人卧室。 令彼瞻视。 ○助念之人。 多少不拘。 人多者。 宜轮班念。 相续不断。 或念六字。 或念四字。 或快或慢。 皆须预问病人。 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 病人乃能相随默念。 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 不问病人。 既己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 何能相随默念。 余愿自今以后。 凡任助念者。 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寻常助念者。 皆用引磬及小木鱼。 以余经验言之。 神经衰弱者。 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 因其声尖锐。 刺激神经。 反令心神不宁。 若依余意。 应免除引磬子木鱼。 仅用音声助念。 最为妥当。 或改为击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 闻者能起肃敬之念。 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 但人之所好。 各有不同。 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 随其所好而试行之。 或有未宜。 尽可随时改变。 万勿固执。 ○既已命终。 最切要者。 不可急忙移动。 虽身染便秽。 亦勿急为洗涤。 必须经过八小时后。 乃能浴身更衣。 常人皆不注意此事。 而最要紧。 惟愿广劝同人。 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 家人万不可。 哭哭有何益。 能尽力帮助念佛。 乃于亡者有实益耳。 若必欲哭者。 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顶门温暖之说。 虽有所据。 然亦不可固执。 但能平时信愿真切。 临终正念分明者。 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 念佛已毕。 即锁房门。 深防他人入内。 误触亡者。 必须经过八小时后。 乃能浴身更衣。 (前文已言。 今再谆嘱切切记切记。 )因八小时内。 若移动者。 亡人虽不能。 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著衣。 若手足关硬。 不能转动者。 应以热水淋洗。 用布搅热水。 围于臂肘膝湾。 不久即可活动。 犹如生人。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 皆宜回向。 普及法界众生。 则其功德乃乃能广大。 而亡者所获利益。 亦更因之增长。 ○吾人临命终时。 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 为人生最后。 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妥稳。 必致手忙足乱。 呼爷叫娘。 多生恶业一齐现前。 如何摆脱。 临终虽恃他人助念。 诸事如法。 但自亦须平日修持。 乃可临终自在。 奉劝诸仁者。 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净土杂咏修途十万一毫端。 何谓西方路渺漫。 佛境不从心外见。 真容多在定中观。 (古溪禅师)西方故国早回还。 人命无常呼吸间。 有限光阴当爱惜。 今生蹉过出头难。 (一元禅师)千劫升沈事可嗟。 须弥散骨乱如麻。 于今始觉知惭愧。 泪眼晨昏只忆家。 (莲侣居士)最怕临终神识迷。 舌根坚硬气难提。 若非平日心专一。 那得资粮助往西。 (西一居士)静观深时落日斜。 了知极乐路非赊。 十年浪子无归处。 一念回光便是家。 (兰台居士)辗转因缘十二支。 尘沙劫数了何时。 空王路下劝稽首。 双泪潜流不自知。 (乐园居士)(注:空王即指阿弥陀佛)称一弘名哭一声。 声声哭向大慈尊。 此回若不归家去。 六道何时得脱身。 (恋西大师)说著无常事事轻。 饥餐渴饮懒经营。 一心不退思安养。 万善同归忆永明。 (楚石老人)说著莲邦两泪垂。 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间出世思惟遍。 不念弥陀更念谁。 (梦东大师)念念弥陀休背觉。 心心极乐欲还乡。 何时得受清虚体。 寿极河沙不可量。 (省庵大师)六时叩问黄金父。 赤子飘零几日归。 话到轮回无尽处。 相看不觉泪沾衣。 (中峰国师)暂居此地非吾土。 遥忆西方是我家。 极桨人民无量寿。 不将日月计年华。 (实贤大师)船上西来望故乡。 宝华池上晚风凉。 飘零不耐归心切。 一片轻旛挂夕阳。 (明本禅师)夜长易得还乡梦。 岁暮难忘作客情。 十万亿程安养国。 寸心耿耿挂长庚。 (恩齐老人)深宵倚槛窥残月。 薄暮推窗望夕阳。 客路伶竮久漂泊。 苦求佛力早还乡。 (寸香斋主)生死轮回望摄提。 心酸彻腑痛沉迷。 回家不待莲花放。 先送神归落日西。 (昱山法师)人生百岁七旬稀。 往事回观尽觉非。 每哭同流何处去。 闲抛净土不思归。 (梵琦禅师)日夜思归未得归。 天涯客子梦魂飞。 觉来何处雁声过。 望断故乡书信稀。 (楚石老人)白露秋分凉透窗。 客途游子忆莲邦。 慈尊何日垂金臂。 一片归心梦不忘。 (昱山法师)六道轮回佛悲怜。 特开方便念佛门。 都摄六根净念继。 命终生西是真言。 (无名居士)娑婆八苦实堪悲。 修行念佛求出离。 愿我命终生极乐。 喜能带业往生西。 (无名居士)论饬终念佛助生之重要人生大事。 莫过于生死。 念佛助生。 关系至巨。 盖一息不来。 便属后世。 一念差错。 便堕轮回。 故临终正念。 为念佛人往生极乐最要关头。 夫人临命终时。 四大分张。 众苦毕集。 若非三昧久证。 诚恐不易得之。 况眷属不明利害。 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 此饬终念佛助生之应早为提倡也。 助念云者。 即助往生之谓也。 盖以行人当此时节。 得人开导而辅助之。 则欣厌早为提倡也。 助念云者。 即往生之谓也。 盖以行人当此时节。 得人开导而辅助之。 则欣厌心生。 贪爱情息。 耳闻佛名。 心缘佛境。 自可与佛感应道。 蒙佛接引。 往生西方。 譬如怯弱之人。 欲登高山。 前有牵者。 后有推者。 左右有扶掖将护者。 自不至半途而废耳。 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 临终蒙善佑识开导。 令生信心。 又为助念佛号。 令彼随大众音声。 或出声念。 或心中默念。 果能如法助念。 无一破坏正念。 亦可往生。 以佛力不可思议。 法力不可思议。 心力不可思议。 故得此殊胜利益也。 须知饬终念佛助人往生。 关系最大。 我今为他人助念。 则他日人亦为我助念可得互助之益。 彼人因我助念故。 得生西方。 日以此善因缘故。 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 助我得力。 善莫大焉。 普愿大众同知此义。 同依此行。 同生极乐。 同见弥陀。 如是切祷也已。 林侠庵谨识 发布时间:2024-06-21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