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 内容: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No. 2332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卷上(此法最深秘密也。 非传受修行人者。 辄不可持之。 必莫聊尔而已)佛光山寺禅堂院沙门高辨集今将释此三昧观。 大文有三。 总示大意。 二出教证。 三料简正修义。 初大意者。 欲修此三昧法门者。 先须起文殊大心。 简择一乘实法。 起普贤妙慧。 修一乘胜行。 初者即是一乘信也。 后者即是一乘行也。 问曰。 信者是生得心。 善十一中信心所也。 若以初心为一乘信者。 对善友闻教法后可起此心。 然者何为生得善乎。 答。 以信为生得善者。 是不闻教前信心也。 宗家释云。 信者闻慧为体(云云)此闻教后信心所也。 是故起此信名文殊。 修此行名普贤。 此信行具足名毗卢遮那。 依此法则以成立身心故。 遍周五位齐等如来。 今则居信位(依圆融门。 一一位有佛果。 今且依行布门作是说也)修行时即发心住入心也。 所得果即生佛智慧家也。 此义具如信种义·解脱门义等说。 今三昧法门究竟彼信行甚深秘要也。 如广论云。 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愿行亦等故(云云)思之可见。 第二出教证者。 宗家三论中有五章正文。 其第一者。 释华严经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云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 如何超度彼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门一切智海佛功德海者。 如华严经第二会普光明殿中说十信门。 如来足下轮中。 十度放光。 其光从如来眉间毫相中出。 照曜十方世界已。 来入佛足下轮中。 以明佛果光明用成信位。 其光名一切菩萨智焰照曜十方藏。 其状犹如宝色灯云。 以此光明从足轮中出。 初照三千大千世界。 令修行者随光心作光明想。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作此想成已。 其光明照于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 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次第一周。 一一方所想成。 十方过此。 此是初观。 第二次第乃至第十。 倍倍增广。 量度想念皆尽虚空。 令其自心亦尽虚空。 心同虚空。 其心自定。 朗然安乐。 方从定还起。 十方观四维上下。 周遍推求自心。 内外都无所得。 方始了知空慧现前。 名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在此位中。 定乱俱忘。 名初发心住。 以此空慧观察世间一切众生及以国土。 皆如幻化无有体相。 同佛空慧解脱法门。 入佛知见已。 以此名念佛门。 以无念正慧相应故。 入十方境界念佛门。 空慧自性普周遍故。 及一切佛成正觉转法轮。 三世劫在一时。 无时分延促之相可安立故。 如经广明。 入此十种广大如虚空量念佛门。 方入海门国第二治地住法门。 方广达十二缘生海。 成普眼经。 及成十波罗蜜行海佛功德海。 入清净无染大悲莲华无垢大智普光明海(云云)解曰。 十二有支者。 是无明·行·识等也。 言如何超度彼者。 于此具缚身超此十二因缘海。 同如来大智大悲也。 于中言迷解者。 十二有支相续连环。 如禁闭囹圄系缚扭械。 今修此观门。 现身解脱迷惑系缚也。 于中有相顺·相翻二义。 言同佛大智大悲者。 相翻脱也。 谓从无始已来。 十二有支相续波流。 今起发心住中无依住法空智防有支流。 即初无明支翻成同一大智。 依无明生爱·取。 依大智生大悲。 此相翻脱义也。 言成大法门等者。 相顺脱义也。 谓十二有支充溢三界。 如大海水。 如密严经云。 始从梵世至非非想。 唯因缘起(于中虽有支分具阙。 染分缘起义皆同)转大生死源故。 成大法门。 无明愚一切法故。 转彼成一切智海。 于十二支中。 行·识·名色等。 无明所成妄法也。 万行诸波罗蜜。 一切智所成功德也。 福智充溢生死无余。 如海水故云海也。 言量度想念皆尽虚空等者。 谓上所观十重倍倍。 其中有须弥大海乃至佛菩萨集会。 今皆尽此境界归无相法空也。 何尽之耶。 谓先佛光周遍无尽虚空故。 我心亦与佛光俱周遍见其中境界。 然起心光照彼性。 皆空无相犹如虚空界。 虚空者犹诸色齐限。 为色被障碍。 其自相无体。 无体故即本不生。 是法空性也。 谓依佛光故见十方界中诸境。 依我心光故照诸境无相理。 境界无相故同虚空。 虚空无体故入法空理。 是故上十重量度想念皆尽无相。 犹如虚空无相。 且以无相虚空为同喻。 而理实虚空亦尽也。 言方从定还起者。 谓上一重未推求心性。 先约所观境观无相性。 是故似能所未亡。 是故亦在定中推求能观心。 暂时起能所分别。 是云定起也。 是此第十重。 言其所观虽有十重。 兼其能观心有十一重也。 问曰。 此中前所观光明于何处尽耶。 答。 光明是入禅方便也。 是故藉光明照触。 心周遍尽虚空界。 观见虚空所有法。 舍光明观法无性理。 亦观虚空无体义。 亦观能观心无体义。 心不见光明。 光明亦不自住也。 例如瑜伽宗字轮观中见字相观字义时。 舍字相字相亦不住也。 是即入禅法则也。 即如常途禅法于鼻端脐轮等置心。 得心止住已入无相等观。 舍鼻端等心不住亦无别相也。 若又强寻其义者。 彼虚空所有人法皆为无相观所缘。 其中有毗卢遮那海会。 此光明即彼足下光明也。 海会既为所观。 光明岂有别体耶。 是故论本文别无尽光文也。 问曰。 经中出光明所照一世界上下云。 百亿四大洲乃至百亿色究竟天(云云)此中无三恶趣等。 岂不为所观耶。 答。 就遮那说法处出之。 理可有三恶趣等也。 凡诸经放光所表有别意。 说众生离苦得乐益。 多出光照恶趣行相。 如诸经说。 今令行者成立一乘信法。 是故一一阎浮提中毗卢海会周遍。 思之可见。 问曰。 俱舍等说大千界顶至梵世。 今云色究竟天。 何相违耶。 答。 此义大小乘诸说不同。 静法大师出诸说已。 评曰。 问。 此上诸说。 何者为定。 答。 若约至教定量。 则此经为定若依各随机说。 则一切皆定(文)问曰。 此中不出无色天。 不为所观耶。 答。 演义钞会金光明经大千界顶非非想天文云。 今依二经者。 即金光明经及此经文。 约有处所但至色顶。 约该地法遍于四空。 四空无处随处得果。 如在欲界得无色定。 即于欲界而受果报。 故无别处摄在二界(云云)如文可知。 即摄在二界也。 问曰。 如来初成道第二七日放此光明。 何却现菩萨生等。 又始出世。 何因现般涅槃。 答。 清凉大师释此义云。 约微细门融三世故。 又探玄记答此问。 引经文云。 下文云。 于一念中显现三世一切佛事。 此明现在摄过去也(云云)问曰。 既有多种佛身。 为能照是报。 所照是他身耶。 答。 大疏又释此义云。 亦非能照是报所照是化。 以放光身在摩竭故。 此经报化融故。 大菩萨等。 化处见报。 下位之机。 报处见化。 二不并故。 能照所照唯是一佛。 显佛自在超思议故(文)言忆念一切等者。 法门名字也。 其义如解脱门义释。 言在此位中定乱俱亡等者。 有二义。 一在定中求能观心名乱也。 二通一切定散也。 言名初发心住等者。 十信位中。 以善心所十一中生得信心所。 缘如来十德。 起欣求心。 得信位名。 今定乱俱亡。 舍三界遍满十二有支。 能观亦亡。 即大空智门。 此即分同圆觉经非幻不灭义也。 又分同涅槃经无我法中有真我义也。 此智慧正在佛果。 先信此智名信位。 于信位终心中。 依方便定力起此空慧。 决智必定结成信智种子。 是名发心住也。 是故如来足下有四十种光明。 是四位也(论家释意也)信是生得善故。 在凡夫心中。 今生佛相对信住相顺。 是名发心住也。 言以此空慧观察世间等者。 出第十一重观中能所俱离行相也。 问曰。 第十一重中。 唯尽能观心。 何观众生国土耶。 答。 言第十一重尽能观心者。 克此重所观体作此言。 理实观心即观境也。 是故上文云四维上下周遍推求内外无体者。 十方所有诸法皆如幻无体故。 心不在其中也。 其中人法若有自性者。 心亦在其中。 内外者亦不限一法有多种。 可思之。 如此同空慧。 名入佛知见。 名念佛门也。 言以无念正慧相应故入十方境界念佛门者。 众生有念。 念者人法二执分别也。 无念者无人法二执分别念也。 言十方境界等者。 如上文云。 十方观四维上下。 周遍推求自心。 内外都无所得(云云)如法华云。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云云)谓执四大五蕴为我。 我体立必有依止(依小乘一义。 无色界无处。 云云。 然有四蕴依止。 然依大乘。 又有别色。 余二界必有方所。 依止及方所立故有十方也)十方所有法能所俱空性为所依。 异凡夫二执故。 云十方境界念佛门也。 言空慧自性普周遍故等者。 十方立故有三世。 谓如东方非西方等。 即过去非现在。 现在非未来等也。 顺此见故。 成道时非转法轮时等。 乃至灭后非在世。 在世非灭后。 我非佛佛非我。 如是有无量人法差别。 迷悟县隔。 今为空慧所照故。 我即无我。 佛亦无性。 无三世差别。 无人法不同。 成道转法轮等俱不移一念。 住行向地渐次俱在一法界中。 非二执分别安立故。 云无时分等也。 言十种广大等者。 可见经文。 十种者即十十无尽也。 增数减数皆云十显无尽。 六相圆融十玄缘起妙义皆在此中如别说。 言方入海门国第二治地住等者。 于上空慧无尽大虚中。 出生不空功德。 此不空者上空之德也。 上空者此不空之体也。 空有互相成。 以此大智达十二缘生海。 即成佛功德海。 总持此法名普眼经也。 是故海云比丘十二年观大海。 海上如来出现即说此法门。 于中十波罗蜜行海者。 因位功德即十度也。 佛功德海者果位功德。 即下所说大智大悲也。 于中言清净无染者。 此大悲永离爱见染习故。 言大悲莲华者。 大悲含育众生如莲华含果实。 或大悲令众生得法乐。 如莲华开敷也。 言无垢大智者。 永离所知垢浊故。 言普光明海者。 此大智即一经所诠普光明智也。 海义可知。 以下诸文准释可知。 烦多故不用繁释也。 二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第一云。 如来足轮下光。 是信心者作观随光引心渐令心广大。 其光于初会中眉间放出。 照十方已入足下轮中。 名一切菩萨智焰明照耀十方藏。 其状犹如宝色灯云。 作是观时。 作白净宝光明想。 初照三千大千世界。 作想成已。 第二其光至于东方十佛国土。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悉皆遍观。 第三光照百佛世界。 十方遍观。 第四光照千佛世界。 十方遍观。 第五光照十千佛世界。 十方遍观。 第六光至东方十千佛世界。 照百千佛世界。 第七光明过百千世界。 照东方百万世界。 第八光明过百万世界。 遍照东方一亿世界。 第九光明过一亿世界。 遍照十亿世界。 第十光明过十亿世界。 遍照东方百亿世界。 千亿百千亿乃至不可称不可量尽法界虚空界作光明想。 如是四维上下。 如虚空光照耀成已。 然以此光明一念十方遍周。 然后照此能观光明之心。 无体无相。 无身无心。 无内无外。 无中无边。 无大无小。 一切皆无。 名为法身。 于此法身无作性海。 体无一物。 唯无依之智本自虚空。 性无古今。 体自明白。 恒照十方。 无有本末方所可依。 名曰根本智。 名为智身。 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迷之不了。 用作贪瞋。 着我我所流浪生死诸恶道中。 妄想执固。 随自心所作行业流转。 非他能与。 若能如是观照力成方能显得。 不是修生。 如是相应名十住初心初发心住。 便同善财童子妙峰山顶德云比丘所得。 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门。 与一切诸佛同一正智家生。 故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与此无依智慧相应已。 十信心满入法智流。 以十住波罗蜜智行严之(云云)解曰。 依此论说。 十重俱无尽心文。 以十重为方便。 别起观智空能观心。 虽然唯是文有具阙不同也。 第十重尽虚空同心方便。 委细解者。 又可同上义。 论义者前虽有异解。 修禅行人可知其实。 思之可见。 又教理分明也。 十明论第十重虚空想尽。 外从定起观心故。 若无此说者。 决疑论可为别说。 不然故。 决疑论文不具。 于此中第八重一亿者。 依探玄记·大疏等意千万为亿也。 下可准知之。 问曰。 依俱舍。 于一大千界有万亿四天下。 今何故云有百亿耶。 答。 刊定记会此难云。 若依十十变数。 则一三千界有万亿四天下。 若依百百变数。 则有百亿四天下(云云)思之。 三广论第二十五云。 三光明觉品。 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 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 自亦同等。 以心随光一一照之。 心境合一。 内外见亡。 初三千大千世界亡。 次还以东方为首。 光至东方十三千世界。 照百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 十方圆照身心一性。 无碍遍周同佛境界。 一一作意如是观察。 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 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 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 一如光明所照。 如经具明。 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 须当自以心光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文)解曰。 依此论说。 异前诸文。 此于十重观中。 随一一重亡能所。 即如文云。 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 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 自亦同等。 以心随光一一照之。 心境合一。 内外见亡。 初三千世界亡。 次还以东方为首。 光至东方十三千世界(等云云)此中言自亦同等者。 即尽能观心。 言三千界亡者。 尽所观境也。 问曰。 若为有于十重中先周遍见其四洲大海等事境已。 后还初从一世界空事境。 次至十世界。 如前空第二世界事。 如是至第十重义乎。 答。 不然。 何者。 初观时未见第二重等事境故。 随光明渐次遍观已。 至十重遍观已者。 有何义复作十重观耶。 是故唯随于一一重中作事理观也。 是故文云。 初三千大千世界亡。 次还以东方为首。 光至东方十三千世界。 照百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等云云)既云亡一世界。 已后复以东方为首。 光至十世界。 明知出初入观之渐次也。 文相显然。 不可生异解。 思之可见。 四同论第二十七云。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名光明觉品。 为明因如来放十信中足轮下光照烛十方。 初云一三千大千。 以次十三千大千。 以次增广至不可说法界虚空界。 为明无尽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愿行慧等故。 以光所照觉悟信心令修行故。 以是因缘名光明觉品。 修行者一一随光观照十方已。 能观之心亦尽。 即与法身同体入十住初心。 入信心者一一随此宝色灯云光。 观内外及方所。 总令心境无有内外中间。 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门。 若不作此宝色光明观。 不成一切普贤愿海。 神通道力诸佛大用皆悉不成(文)解曰。 此总出三昧观利益并行相也。 利益中言方便三昧者。 虽非彼根本三昧。 以摄心方便入十住初心故。 立此名也。 是故上文云入十住初心者。 即此义也。 问曰。 十住品经文。 法慧菩萨说十住法时所入定。 名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今名言岂非此义耶。 答。 此方便之言。 约位局。 约义通。 何者。 初心行者正居信位。 彼十住法体非今所得故云位局也。 约智性同体义故其义通也。 如广论第三十三云。 一切修道者。 初以闻解信入。 次以无思契同。 依本无作用之本智慧故。 须入三昧。 以净攀缘染习力故。 无作真智方明现故。 以是义故须入三昧。 又云。 是方便是名无量。 以净无量妄想故。 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故。 故名无量方便三昧(已上)如此等文处处非一。 今所者虽正不入此三昧。 以闻解力以学此三昧故。 虽浅深异智性同体故云义通也。 问曰。 如广论第九十二云。 夫修道者。 皆须信心之后。 当须要以定门以为方便。 得定之后方堪起十方观。 七觉支观用会心境遍周定乱双融。 身边见谢。 始名见道。 方堪修菩萨道具菩萨行。 随俗多生在真一念(文)准此文证。 既云得定之后堪起十方观(言十方观者。 上所说十方境界念佛门也)又立见道之名。 然未得定人何修此观耶。 答。 如上所说方便义。 今得定之言亦有位局义通义也。 约加行根本立定名。 见道义亦可尔。 犹如彼立真假二种无漏时以三贤以上名相似无漏。 今于初住立见道时。 今行门信位终心即是相似见道也。 如广论第二十九云。 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 设习气未淳熟者。 暂时念退。 信及住位一往不退为正信(云云)解曰。 信及住位者。 即如汝所引文。 修道人于此教法起信心。 后修此定法也。 此中信者即闻信也。 未成信根。 起此信修相似定。 至相似住心时。 立一往不退义。 若不然者。 可云习气未熟暂时念退等耶。 是故论第九十一释胜乐国妙峰山义云。 言妙峰山者。 意明。 从定方能显发自心根本智慧。 如诸佛见万法无性万法无相万法无依万法无有本末住处。 契此法已。 名为住佛所住。 方得见亡业谢。 生圣智流中。 学差别智成就法界无限普贤大用。 广化无尽一切法界众生。 皆使入于根本智之知见故。 亦可。 凡心初学先入山乐静。 方学定心用现正智。 亦是方便。 亦可得名胜乐国妙峰山也。 以心离俗境乐修寂静亦是胜义。 引凡方便种种利生。 但不住其中也(已上)此中于凡位初学亦立方便三昧名。 如第七十七论云。 方便三昧者。 任无作性荡然自定。 不收不摄。 任心自安。 万惑自净。 道自现。 尔身可任用施为。 不失其理。 然以普贤愿行方成悲智大用无作法界缘起之门(文)解曰。 加行根本虽浅深不同。 至今观门第十重。 位实有任无作性荡然自定之处。 约此义通立方便名。 然约六相圆融门。 适真智现前时。 亦无初后别也。 是故如来于众生心中成正觉。 众生起佛心一分亦成如来。 即此方便三昧之义也。 是故彼十住法体虽非今所得。 但假此众缘令信住相顺。 才起初住入心一分。 即是相似定。 敛心定也。 非正住法也。 故今言方便三昧者。 即是入真之加行也。 即是信位之终。 住位之初。 背我法迷执顺二空正理。 信根决定道心坚固。 一切一乘行门非此处不立。 是故行者须初心厌名利欣实事。 近善友闻正法。 依此方便入信位初心。 彼信心相续不退失。 今依方便三昧信智决定。 是即信位终心也。 此处名初住入心。 无始已来未起此心。 若才入即无退失理。 此义具如信种义中说。 一乘深教信不退义。 于此处立。 良有深意也。 五同论又云。 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广其光渐增。 其光渐增者。 明信心渐胜。 如文可知。 一一随光所照之境。 以心观之。 随方令心无碍。 尽十方总然。 十方观遍唯有能观心在。 复观能观之心。 亦无内外。 即十方无碍方入十住初心(已上)解曰。 此文亦随重重修事理观也。 即文中言随方令心无碍尽十方总然者。 约第一重修事理观也。 次言十方观遍者。 约十重说也。 次言唯有能观心在等者。 约第十一观能观心说也。 次言亦无内外即十方无碍者。 即约尽事理观说。 上句令心无碍文。 亦例此可知也。 问曰。 唯直可修事理观。 何故烦用十重光明周遍观门耶。 答。 如上第四章所引第二十七论文云。 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云云)又决疑论第一云。 如随光引心令心增广。 有二义。 一入智境界。 犹如虚空本无中边。 二随智行慈悲度脱众生。 亦如知境无有限极(等云云)是即如来引机之善巧。 文殊摄生之规模。 海印法门之船筏。 高山顿升之梯橙也。 一切菩萨直进证入门。 离此不成。 是故论云。 若不作此光明观。 诸佛大用皆悉不成(云云)如上所引可知之。 第三正料简正修义者。 问曰。 依前教证。 此三昧观总有二说。 依何门可修之耶。 答。 三论两说。 俱一师秘谈也。 随意乐可修之。 但初心行者后说可顺便宜。 串习以后可随意乐。 何者。 观门法者先从狭至宽故也。 问曰。 依彼说。 于第一重皆亡能所。 何故至第二观等亦起能所分别耶。 答。 初心广观难熟故。 先于一界亡能所。 如一界亦多界亦尔。 然为令信心广大成就等虚空界法身智身大悲愿行等故。 重重皆起观智也。 谓重重能观是智身也。 重重所观是法身也。 彼所观中。 依缘佛菩萨万行起大愿。 依缘众生界起大悲也。 依诸行具足故。 是为一乘甚深三昧。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义。 即依之立也。 此即观门之通例也。 初不可疑。 如彼法界观十重观门。 十重中亦有重重。 又如圆觉观。 历四大六尘起重重观智。 又如真言瑜伽字轮观等。 于一一字门观性相。 施转绞络后总结名无分别观也。 若依此说。 修者先观佛光可彻东方。 于东方中有四洲大海围山。 菩萨初生·出家·成觉·说法·入灭。 四王·忉利。 乃至色究竟天。 毗卢遮那界会等。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于此中人天菩萨为人空所照。 须弥大海等为法空所照。 能观心亦无体无相。 即于一世界能所俱亡也。 以下九重可准之。 但于第一重。 周遍观故。 中间八重虽非委细。 至第十重殊可观能观心无相义也。 中间串习自起观智。 无相义显现也。 但于尽此能观心有二说。 如广论一文云。 自亦同等者。 第一重尽。 如余广略论文者。 第十重尽也。 即文中。 第十重已云唯有能观心在等故也。 于此二说中。 于第一重虽尽所观境不尽能观。 至第十重尽能观心。 是又为便宜。 即至第十重应作是观。 我今于十方尽虚空所有诸境。 皆无不观照(即十明论所说还从定起者。 指此观智也)彼诸境皆因缘所生。 本自不生。 无体无相。 即同虚空界。 我心亦无体无相。 本自不生。 同虚空界。 然虚空者诸色际限。 犹为色被障碍。 即无虚空自相。 本自不生。 即法空性也。 于此心境寂灭理中信智决定。 即发心住入心也。 行者至此即得好相。 可令与修多罗合。 若精进修之者。 在自心自可明记而已。 但如真言宗梵字观等者。 初令观一字。 又加二字。 串习以后加数字。 如此初心先观一世界。 乃至经数日后加第二重。 串习以后满十重。 乃至观能观心。 如此勤修者。 随于一重观事理。 为初学随宜也。 但当今末代。 不值行门智识。 但恃教理知方法。 依信智起修行。 是故若守一重虽经数日。 恐观行难熟。 不涉十重者。 至第十重尽事理观。 亦以为随宜也。 如彼真言宗梵字观等。 本书中虽作前说。 学者未必用渐加之方便也。 是故二门俱可随意乐也。 问曰。 此观门中。 何处有起二空观智文耶。 答。 尽彼心想。 岂非二空耶。 然又以二空为入门。 即如十明论云以此空慧观察世间一切众生及以国土。 皆如幻化。 无有体相等(云云)又如广论第二十五云。 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等云云)解曰。 言大千界者。 即举所依兼能依。 是故云佛境界者。 人法二空理。 乃至依二空故十十无尽。 主伴具足。 帝网无尽。 因陀罗网境界义显现。 深思可见也。 问曰。 观足下光明者。 可观其佛身耶。 答。 然也。 先可观佛身。 其方法者。 先于行者前可观宝座。 座上可观佛体。 问曰。 其宝座形貌份量。 何可观之耶。 答。 如广论第十云。 二陈座高广者。 经但言高广。 不言量数。 今以例比之。 如下十住位中帝释天宫佛座。 高十千层级。 十行位中夜摩天宫佛座。 高百万层级。 十回向住中兜率天宫佛座。 高百万亿层级。 高广随位各各称。 以次类之。 十地之位。 他化天宫。 其座高亿万亿层级。 彼天宫已超化乐。 故第三禅中说十一地。 又超二天倍倍更高。 十地品不言佛座层级高广之量也(云云)今准释此义。 可观五层座。 积集五位修行故。 如同下文云。 以实而论。 佛座高广无有决定大小高下可得(云云)高八尺。 广七尺。 如次表七觉·八正也。 其形相如经说。 摩尼为台。 莲华为网。 清净妙宝以为其轮。 众色杂华而作璎珞。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等(云云)次于宝座上可观毗卢舍那像。 其形者。 一乘教主戴着花冠璎珞庄严等身量也。 其手印者。 可依唐本善知识中尊图。 屈二肘近身。 以二腕向外。 以二大指捻二中指甲初分。 余六指舒屈如承物势。 是则说法印也。 或如常说法印可观之眷属菩萨等。 可任意乐。 其中殊普贤·文殊。 或可加观音·弥勒。 何者。 广论三圣义中。 说行者成佛三圣。 云文殊·普贤·弥勒。 又说大悲行三圣。 云文殊·普贤·观音。 出已成果三圣。 云文殊·普贤·毗卢等故也。 或五十五善知识等。 可任其意乐。 或好广观者可观普光明殿等。 广略可任意乐也。 问曰。 入堂坐禅外。 常悬心修之时。 十重观必虽不尽。 有修行义耶。 答。 余时唯广略可任意乐。 若欲略者。 唯观一世界佛光。 可令遍满一世界尽心分别。 不尽十重无过。 又可修其中法界观等也。 又常可诵光明觉品也。 问曰。 此三昧观。 通玄论主外。 又有祖师所说乎。 答。 香象大师华严传第四云。 解脱禅师居五台西南之足佛光山。 立佛光精舍。 依之综习。 脱常诵法华。 又每读华严。 晓夜无辍。 后依华严作佛光观。 屡往中台东南华园北古大孚寺。 求文殊师利。 再三得见。 初则礼已寻失。 后则亲承言诲。 告脱云。 汝今何顶礼于我。 可自悔啧。 必悟解耳。 脱敬承圣旨。 因自求乃悟无生兼顶法华。 遂懈兹独善。 思怀广济。 祈诚大觉请证。 此心乃感诸佛。 见说偈曰。 诸佛寂灭甚深法。 广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晓此法眼。 一切诸佛皆随喜。 脱更问空中。 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 诸佛即隐。 但有声告曰。 方便智为灯。 照见心境界。 究竟真实法。 一切无所见(广文可见)又释明曜师事解脱禅师。 依脱禅师习佛光观。 尝绝粒随脱往大孚寺。 祈请文殊师利到华园北。 遇一大德。 客眼异常。 从王子烧身谷出。 徐徐直进。 至大孚寺东佛堂南。 将欲东趣。 曜欣跃战惧。 肘步而前望。 亲承接足。 尽其诫敬。 未至数尺而忽失之。 悲慨良久。 弥增勤励(云云)如论云。 若不作此宝色光明观。 不成一切普贤愿海神通道力。 诸佛大用皆悉不成(文)明知千古同规。 万圣所游之大道也。 经中所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即自开解。 不由他悟者。 即此观所得也。 余入堂修观律仪。 并四仪用心。 调息调心方法等。 如自他宗禅门修证义说。 恐烦不别出之也。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卷上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卷下(此法最深秘密也。 非传受修行人者。 辄不可持之。 必莫聊尔而已)佛光山寺禅堂院沙门高辨集问曰。 禅门中有光明王胜幢陀罗尼等修禅相应陀罗尼。 如此若有此三昧相应陀罗尼能成义利耶。 答。 有此三昧相应真言。 所谓光明真言是也。 又前方便时。 可唱三归。 又将诵光明真言时。 先可唱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名字。 又可诵十二白光神名字。 其名字者。 郁多罗伽神。 勇健神。 强力神。 雄猛神。 智行神。 自在神。 善辟神。 鸠摩罗神。 难胜神。 白光明神。 白光明王神。 药王神是也。 禅经云。 此诸神皆是五地大菩萨也。 若有病者应念此神。 此诸神令行者得见弥勒菩萨。 于弥勒菩萨所见文殊师利等一切诸菩萨及十方佛(略抄)今此三昧法门。 文殊·普贤等五圣。 并五十五知识所成三摩地门故。 此中弥勒摄德成因智识故。 为行者示当成果故。 我等必可值遇此诸圣。 然或有病恼不堪修道。 或犯净戒。 多可有摩鬼障难。 然禅经云。 是诸神王为犯戒者说忏悔法。 令得见弥勒·文殊师利等诸菩萨。 后得道迹(取意)又上文云。 若令彼神疾疾来者。 当净澡浴不食五辛不饮酒不啖肉。 于寂静处一心数息称彼神名念彼神像。 一日至七日。 雪山大神与十二白光神等至行者前。 先为说法。 后授与药。 复教十二门禅(云云)是故致心可念其名字也。 问曰。 以何知光明真言此佛光三昧相应真言。 若为有所相承乎。 答。 谈不辄。 载别记(云云)然出观时思惟甚有深意。 须示其实义。 真言曰。 ●●●●●●●●●●●●●●●●●●●●●●●。 释曰。 ●者一切真言本母也。 ●●●●四字合成三身具足义等如常说。 ●●●●●●●●●●●者。 不空毗卢遮那大印也。 是即毗卢遮那如来之不空大印也。 即云●●●●●●者。 ●●者是摩尼珠。 即一切如来福德聚门。 即下大智大悲所生功德也。 ●●者是莲华。 即一切如来法身。 又是大悲也。 ●●者是光明。 即一切如来大智也。 上三种是不空大印体也。 又●●●●●●●者。 是法界体性智。 毗卢遮那如来以法界体性智为不空德。 ●●●●者。 大圆镜智也。 能以法界智为所依印现三十七尊等尘数海会也。 次言●●者。 是平等性智也。 如摩尼珠明净无垢。 此智能净俱生我法二执差别垢。 证平等性理。 是故宝生尊从此智生。 次言●●者。 是莲华妙观察智也。 此智深观察诸法自共相断诸疑惑开敷心花也。 是故五部中以此智寄莲华部也。 次言●●者是光明。 即成所作智也。 大智圆满现无量神通。 前四智是体。 神通是用。 以用喻光明也。 或神通中光明是其一故。 先举之摄一切神通也。 次言●●●者易也转也。 谓前诸功德依此真言功力易成就也。 又转上功德即充满我身。 转灭罪障转得福德也。 若人欲作有为事业者。 诵●●句时。 即思。 上二字从口出遍空中成摩尼珠。 遍洒我身即得大富饶。 内除悭贪罪成无贪善根。 又诵●●句时。 可成此想。 遍虚空成莲华散我上。 即成敬爱受众人之爱敬。 内除瞋恚成慈悲也。 又诵●●句时。 即作此想。 此二字从口出成大光明云。 照耀我身即具大势力降伏怨敌。 内除愚痴得大智慧也。 如此除灭世出世障碍。 是即转也。 成满无量大愿。 是即易义也。 加持他身时。 随彼所求。 又可观之。 次言●者。 第四转。 即为声也。 谓为此毗卢舍那如来大智大悲不空大印所印故。 于此三不善根游泥中。 即印现如来无量功德。 是故众生才闻名字即得如来加持。 乃至咒草木土砂即印现佛德也。 广如别说。 次●者。 此真言种子也。 理趣释名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本誓心真言。 即依今真言大意。 毗卢遮那如来不空大印心真言也。 大印者即本誓也。 二名相顺也。 即理趣释云。 ●字者因义。 因义者。 谓菩提心为因。 即一切如来菩提心。 亦是一切如来不共真如妙体。 恒沙功德皆从此生。 此一字具四字义。 且●字以为本体。 ●字从●字生。 由●字一切法本不生故。 一切法因不可得。 其字中有●污声。 ●声者一切法损减不可得。 其字头上有圆点半月。 即谓●麻。 麻字者一切法我义不可得。 我有二种。 所谓人我·法我。 此二种皆是妄情所执。 名为增益边。 若离损减增益即契中道(已上)今依此真言大意解。 以●●大悲●●大智为因。 生毗卢遮那如来不空大印●●无尽福德聚。 故云因义也。 然入●字门。 此三法皆本不生。 谓妄情中依我执受如幻报。 此我报居中有十方。 立自他彼此差别。 生增益损减谤。 云我有此物彼不有此物。 此皆谤法性也。 谓四大五蕴中本无主宰。 十方为谁立。 本性虚空体自明白。 内照十方性为大智。 外滞众生相名大悲。 是故若谓此悲智有自体有方所我知法性愍众生者。 万法天然。 众生是实众生。 贤圣是实贤圣。 非修得非业报。 然者诸佛非能化。 众生非所化。 无教化理也。 是故诸法离增益有。 离损减无。 离有无相违。 离非二戏论。 是故本不生之言。 空增益有离余三谤也。 离此四谤四义皆立。 是故●字因义者。 谓心性离此四谤。 即一切如来菩提心。 又是不共真如妙体也。 是故有自性清净心(有义立也)此心性本自不生(无义立也)性相互立(亦有亦无义立也)相望非有无(非有非无义立也)是故有诸佛有众生。 能化所化断惑证理道。 本不生故皆立也。 是为●字因义。 又依一本仪轨说云。 ●●●●如次调伏息灾成就句也。 谓调伏诸恶成就诸善。 息灭三杂染灾过也。 又今所观佛光名曰一切菩萨智焰明照耀十方藏。 今真言名曰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真言。 前中初举人次光明次出业用。 后中初举人次业用次直出体名。 其名义全同。 又彼佛光即毗卢遮那如来不空大印也。 以此大光明印印因果二位。 从眉间出入足下轮中。 亦五重上升印成佛果故。 一切菩萨乘彼印道成正觉故。 文义良相顺。 思之可知。 是故前方便时可诵此真言也。 问曰。 诵此真言时。 为用何手印耶。 答。 此真言出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中。 不空三藏别译彼一章为仪轨。 彼中不出手印。 古来依师说用三印。 一智拳印。 二外五印。 三与愿施无畏印。 同皆诵光明真言结三印已。 后举右手作施无畏印。 左手持念珠可满数遍(数遍可任意)此三印中。 施无畏印如有本文。 何者。 经文虽正不出此真言本印。 诸佛说此真言时。 伸右无畏手。 即如经云。 尔时十方一切刹土。 三世一切如来(佛名经以普贤等名未来如来)毗卢遮那如来。 一时皆伸右无畏手。 摩清净莲华明王顶。 同说不空罥索大灌顶光真言曰(云云)如文可知。 有一师说。 右手作施无畏。 左手持腰。 此又顺此文。 然此非真言正印故。 用口说者与愿施无畏亦非违文。 思之可见。 问曰。 何故用此三印耶。 答。 今记者私云。 此三身即一之毗卢遮那印也。 智拳印是法身印。 一印会独一法身印故。 五印是报身。 五智圆满功德兼自利利他故。 此中言利他者。 即为地上菩萨有十重身故也。 与愿施无畏是大悲化身印。 其义可知。 此约能成佛身说。 又约所成功德。 如次大智·大定·大悲印也。 一切佛德摄在此中故。 其义可知。 又今依真言意用三印。 一宝印。 外缚以二中指作宝形。 真言中有●●句是也。 又经文处处多云。 大如意宝大灌顶秘密曼拏罗印等(云云)二莲华印。 前印以二中指作莲华形。 真言中有●●句是也。 又经文说持者七大善梦中处处云。 一切如来大莲华种族大摩尼宝曼拏罗印等(云云)三智拳印。 真言中有●●句是也。 即是光明。 光明者是大智也。 经文云。 不空毗卢遮那如来大光明印等(云云)。 心地经中。 以此印名能灭无明黑闇大光明印。 或记引诸佛境界经。 名能灭无明黑闇印。 其义大同之。 神变经处处又云。 大莲华种族。 大金刚种族。 大摩尼种族等(云云)金轮轨说此印义云。 拳能坚执持。 等持诸佛体等(云云)此中言体者。 即是种族也。 又大金刚者即真言中智慧义也。 又此经云。 时诸如来同声赞言。 善哉善哉。 坚固者。 今得一切如来不退法王灌顶护念。 坚持不舍等(云云)即与金轮轨文大同。 即此印义也。 结前二印时可想。 从宝珠莲华俱放大光明。 结后印时。 我身成毗卢遮那如来。 从遍身放大光明。 可观之深秘深秘也。 又用总印时。 三中随一各皆可用之。 但此真言有五智圆满义故。 依前说中。 五印为总印。 又以智拳印为总印。 三义皆具足。 谓心地观经中出智拳印三名。 一名引导无上菩提第一智印。 此真言中莲华义。 谓以佛性喻莲华。 此佛性引导凡夫速令至果位。 佛性论第二云。 三种佛性者。 应得因中具有三性。 一住自性。 二引出性。 三至得性。 论家自释云。 住自性者。 谓道前凡夫位。 引出性者。 从发心已上穷有学圣位。 至得性者。 无学圣位(文)此中引出义正是引导义也。 宗家依此文释云。 佛性三位成运(云云)运义又是引导义也。 二名能灭无明黑阇大光明印。 即是光明印也。 三名毗卢遮那如来无尽福聚大妙智印。 即是摩尼印也。 是故此一智印中。 真言●●●●●●句义悉具足也。 已上离释也。 若依合释者。 可言不空毗卢遮那大印宝莲华光明也。 莲华者理也。 光明者智也。 以此理智为不空大印体也。 其总印可用八叶莲华印何者。 第二十八经清净莲华明王品第六十七云。 观世音菩萨眉间白毫出甘露渧。 如火星流。 其色明逾颇胝迦宝。 清净鉴彻。 从空坠下。 正住佛前。 变成众宝千叶莲华。 其花纯以琉璃为茎。 有大光明超亿千日初出色。 光盘薄高大。 如菩萨等(乃至)说真言已。 莲华即自开敷。 台中出现不空罥索心王清净莲华明王等(云云取意)又灌顶真言。 成就品第六十八说此光明真言已云。 尔时十方一切刹土。 三世一切如来。 毗卢遮那如来。 说此真言灌明王顶(云云)又云。 尔时十方一切刹土。 三世一切如来。 毗卢遮那如来。 一时说斯灌顶真言。 而为清净莲华明王。 各以种族一切神通大如意宝。 大灌顶秘密曼拏罗印。 三昧耶灌顶。 授一切种族大如意宝。 大灌顶秘密曼拏罗印。 三昧耶灌顶成就(云云)解曰。 华严经中。 如来前莲华生。 一切诸法胜音菩萨。 从佛眉间出生此莲华。 宗家释此义。 以莲华为所诠义。 以菩萨为能诠教。 探玄记第三释云。 若依一乘者。 此菩萨即名见教体。 人法无碍故。 显教圆故等(云云)今神变经文大同之。 此亦准华严可知。 谓观音前莲华是所诠义。 明王是能诠教。 是故名莲华明王。 一切如来说此真言灌明王顶者。 是受于心顶。 即以法成人也。 此依正俱光明真言体也。 是故结八叶莲华印作此想。 此印成千叶宝莲华放大光明。 可观之。 为秘中极秘。 深思可见也。 问曰。 若有依真言行法修此三昧观法耶。 答。 即光明真言法是也。 若修行之时。 字轮观后。 第三本尊加持以后。 即从本尊足下放光明。 如三昧观可修之。 又凡一切真言瑜伽行法中。 字轮观是真言中禅法也。 但彼有顺逆观。 准常途八定有顺入逆入法。 非义便故无超定法也。 谓八定等依静虑支具阙不同入定体不同。 依此有超越。 今字轮定。 上置一切法言。 下置不可得言。 故一一字皆无非入理门。 故名字轮观。 亦名旋转观。 若有超越义者非轮圆义。 亦无旋转义也。 今佛光三昧一向令理智大悲周遍故。 转狭心令宽广。 已后亦非可狭故无顺逆观也。 问曰。 字轮观方法何。 答。 以真言字右旋置之。 中置初一字。 然后先顺逆见字相知字义。 其后绞络观字相字义。 后逆观终归初一字。 若●字者见●字形。 次寻字义知流注不可得等义。 次委细观流注义。 谓流注者。 世间水渐渐流注。 余法亦渐渐运行。 如此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 犹如河水流注。 然有为中。 境空心有。 境以诸识变故。 识是坚住性。 境是不坚性故。 然此识亦不住。 念念生灭故。 过去已灭无体。 现在不住。 未来未生故。 即此能观心体最后一刹那心无分别。 无分别故非心又非草木。 自体本自不生。 至此处凝然不见一切法。 以此空慧观察。 一切法皆无体。 众生因果皆无体。 诸佛菩萨成觉。 转法轮。 三世诸劫相不立。 是即佛光三昧信位终心。 大空智慧门。 从此可入住位。 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门初心。 可思之。 又准三圣为体大智大悲相导义五秘密瑜伽全是彼三摩地也。 如彼仪轨说。 则于身前想金刚萨埵智身。 如自身观。 以四印围绕。 同一月轮。 同一莲华(云云)又云。 瑜伽者常以四眷属而自围绕处。 大莲华同一月轮(云云)又云。 五身同一大莲华者为大悲义。 同一月轮圆光者为大智义。 是故菩萨由大智故不染生死。 由大悲故不住涅槃(云云)解曰。 此中莲华为大悲。 月轮为大智。 如文易知。 圆光大智义通悲智二法也。 佛地一切功德皆以大智为体故。 是故瑜伽宗诸尊字印形像皆带圆光。 即此义也。 问曰。 然者仪轨中何故不云圆光通大悲耶。 答。 大悲者以大智为体。 大悲即大智用也。 是故常虽以大悲为用。 其智体无改易。 是故与月轮同说。 约总相说也。 思之可见。 是则今三昧观门以五圣功德理智大悲令交彻成立行者身心义大同。 又四菩萨中。 欲触是文殊大智体用。 此中摄普贤妙慧。 如次欲是文殊大智。 谓欲菩萨持箭。 箭射取远物彻其骨髓。 即文殊大智彻法性义也。 触菩萨住抱印。 谓行起解绝。 即依普贤妙慧解行和合义也。 依此文殊为体。 普贤为用也。 次爱慢是大悲体用也。 如次爱是观音大悲。 谓爱菩萨持摩竭幢。 如摩伽罗鱼王[齒*欠]物无所遗。 菩萨大悲尽众生界也。 慢菩萨住慢印。 谓大悲拔苦即是体也。 大慈与乐。 众生得乐生慠慢。 即无上菩提大涅槃乐。 于一切世间无等比。 如世间人欢乐时。 以左右手押自腰也。 依此观音为体。 弥勒为用也。 若用合释义者。 谓依大智故于佛界生欲触爱慢。 依大悲故于众生起欲触爱慢也。 依仪轨依大悲门生四心。 如彼文云。 欲金刚以菩提心箭钧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文)解曰。 即放无上大悲箭射取众生界也。 谓不舍众生欲安置佛道。 如彼男女恋着心炽盛也。 次文云。 计里计罗抱印为大方便金刚乘令证不染智(文)解曰。 虽有欲心未亲近。 其心犹虚假也。 今成入金刚乘大方便。 言金刚乘者即佛智也。 言大方便者即极触近也。 谓二乘圣者弃舍众生故无此义。 今翻彼为触近。 言令证不染智者。 触近用也。 不同彼世法男女触近生染着。 谓根本智证入真理中。 于一切法立无著名。 即是不染智也。 若约人者。 即华严十佛中无著佛者此义也。 次文云。 以爱金刚摩竭幢为大悲金刚锁。 经无量劫处于生死心不移易。 度一切众生以为其道(文)解曰。 虽触近抱敌人等者。 唯是杀害之方便也。 其身虽近心犹远离。 今翻彼即起爱心也。 如摩竭鱼譬喻。 如上说。 次文云。 金刚慢者。 以大精进为般若金刚铃。 警悟在无明窟宅随眠有情(文)解曰。 慢义如上说。 般若正智破无明。 如振金刚铃警睡眠。 依大悲起大精进。 依精进得佛智。 依佛智说正法。 警觉群眠有情也。 此又如次有体用义。 准释上易知也。 已上约大悲门说也。 次约大智门。 翻此可知。 谓欲金刚起无上大欲欲求佛智。 触金刚成证入方便。 谓虽欲乐未触近。 欲心不极义等。 准上可知。 此如次大欲大乐不空身义也。 次爱金刚者。 谓二乘圣者虽证入人空一理。 证入未满。 依不爱佛法也。 今即翻彼义可知。 次慢金刚者。 设虽起爱心如劣人缘贵女等者。 心常卑下无胜心。 今翻彼义。 如帝王缘自妃女。 大乘行者以佛法为自法也。 又此四菩萨如次住行向地四位也。 谓欲菩萨是大智也。 翻无明顺佛道。 是云觉心。 觉心是智也。 则十位大智也。 触菩萨是十行。 行起解绝。 是为触近义。 即十行称理行也。 爱菩萨是大悲。 即十回向。 十住大智·十行理性显发行。 和合此二成大悲。 即理智大悲和合十回向也。 慢菩萨是证得义。 即十地证位义。 以此四心和合坚固成金刚萨埵大智大悲心也。 问。 何故合此四心不成毗卢遮那。 成金刚萨埵耶。 答。 深教秘密义。 为显果分不可说义。 于果门立因名。 依此义以毗卢遮那名金刚萨埵也。 为显因分可说义。 于因门立果名。 依此义以金刚萨埵名毗卢遮那也。 除十信住行等五位。 皆有此二分义。 是故彼五秘密瑜伽。 果分不可说之因分故。 四圣合成金刚萨埵。 三圣为体。 因分可说之果分故。 二圣合成毗卢遮那也。 显密多有此义。 即善财知识中。 显因广大相知识。 普贤外不立别佛果。 又常途护身法五种印言中。 净三业是十信也。 中间三部是三贤也。 第五被甲是十地也。 何者。 净义是人法二空义。 诸经中言清净者。 多名空义。 是故以未敷莲华表本性清净义。 真言中●●●●●者。 是自性清净义也。 ●●●●●●●●●者。 是一切法自性清净义也。 如次上句真谛。 下句俗谛。 此二谛俱皆清净义也。 ●者以此二谛清净体即为我性也。 下诸义可准知。 次佛部是本觉性。 即十住大智也。 是故次佛顶印表之。 大佛顶者约法。 是本觉性也(可见楞严经)次莲华部者是十行大智也。 显发顺理行开敷。 是故前净三业时未敷莲。 至此位开敷。 即此义也。 次金刚部者是十回向。 梵网经名十金刚心。 其印作上下六峰三金刚。 理趣释中以五名上下十峰大金刚。 表十真如十法界等。 今三亦类此。 即生佛二界三部功德也。 次被甲护身是十地证位。 诸德圆满和合三部功德。 即为金刚甲也。 此中亦不别立佛果。 上显密二门大同五密瑜伽也。 是故以此四心和合坚固成立金刚萨埵大智大悲心。 此外更无有诸佛法。 如五密轨云。 金刚萨埵三摩地名为一切诸佛法。 此法能成诸佛法。 离此更别无有佛者。 即此义也。 又彼文殊·普贤和合成毗卢遮那。 义大同此。 但此就因分可说之果分成立已成果三圣故。 云毗卢遮那也。 诸门三圣义。 上卷已出。 又上所持标记各皆有二。 皆表大智大悲也。 谓欲金刚其形像虽持箭。 实有弓箭。 是故印法如射箭势(云云)即弓大智。 箭大悲也。 触金刚所抱萨埵拟众生。 是大悲。 能抱菩萨是大智也。 爱金刚。 幢印鱼是大悲。 幢是大智也。 慢金刚。 慢印左右手大智大悲也。 谓如世人少生慠心。 唯以一手押腰生大慢时用左右也。 问曰。 仪轨中唯约大悲说四义。 今约大智其证如何。 答。 设虽无别文证。 翻大悲四义。 是其证也。 况复有教证。 即轨云。 五身同一大莲华者为大悲义。 同一月轮圆光者为大智义(云云)即其证据也。 即真言曰。 ●●●此云大。 ●●未见唐语。 义当大乐。 ●●●●即金刚萨埵也。 谓大乐金刚萨埵也。 其大乐者大智大悲是也。 ●●●●即四摄。 钩善引入缚也。 ●●●是妙适也。 理趣释云。 ●●●者。 如世间那罗那哩娱乐。 金刚萨埵亦是●●●。 以无缘大悲遍缘无尽众生界。 愿得安乐利益。 心曾无休息。 自他平等无二故名●●●耳(文)●者是入我我入义也。 谓此真言大意曰。 钩留以大智大悲为大乐金刚萨埵。 引入我身心中结缚坚固成立我三业为妙适。 故诸佛入我。 我亦入诸佛也。 即大同此观门行者三圣为体法则也。 如此持境界以智眼可见。 不可预情识分别也。 问曰。 何为入我我入义耶。 答。 此义道理甚深。 文义广博。 谓如圆觉三昧。 大圆觉性普遍融通。 故有入我我入义。 如华严经。 依六相圆融十玄具足故有此义。 真言宗依六大无碍四慢不离义故有此义。 今即后义也。 然华严相即相入圆融具德因陀罗网境界义。 大同真言瑜伽义。 但显密为异。 具如别说。 其手印依仪轨出羯磨三昧耶二印。 谓欲菩萨如射箭势。 即以大智大悲箭射佛界众生界也。 次触金刚。 抱胸即正射取之。 触近义也。 次爱金刚。 幢印爱佛界众生界也。 次慢金刚。 慢印即于二界爱心极生慠]慢也(已上羯磨印)次三昧耶印中。 欲金刚印。 进力禅智。 爪遣箭形也。 次触金刚印。 禅智相交。 是箭正中其身。 触近义也。 次爱金刚摩羯印。 又爱彼二界义也。 次慢金刚印。 以前印触两股者。 股是坐起自在处。 表大智大悲相导义。 今经中以膝轮屈申自在义表悲智自在义。 是故十回向光从膝轮放出(此宗家释意也)又第十地灌顶位菩萨。 从膝轮放百万阿僧祇光明。 照十方畜生界者。 谓畜生愚痴增盛无我缘。 悲大智为体。 愚痴翻此故即表大智大悲义。 又海憧比丘从两膝出诸刹帝利婆罗门眷属。 刹帝利是大悲自在义。 以十善法利万民故。 婆罗门是大智自在义。 有大智慧利世间故。 从一处出二类者。 是表悲智相导义也。 依大智力故至实际。 菩提依大悲力故至众生界。 即成三身三德因故也。 此等又以膝轮屈申自在义表悲智自在义。 今此印法以两股坐起自在义表悲智自在义。 虽两处异。 其义大同。 以前大悲印触两股而立慢金刚名。 即成此义也。 此四印虽有羯磨三昧耶不同。 其所表义皆大同。 仪轨文依大悲体用义释四菩萨。 翻此又有大智体用义。 于四菩萨中别不分悲智不同。 虽然理实以欲触二菩萨表大智。 以爱慢二菩萨表大悲。 其义如上说。 如彼月轮表大智。 莲华表大悲。 约别说可有此义。 然仪轨但约悲智同体门作总说也。 思之可见。 若就行法。 欲修之时应作是观。 金刚萨埵是毗卢遮那如来也。 四菩萨是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也。 五峰八柱楼阁是成普光明殿也。 然后从足下放百亿光明。 十重作想。 事理观等如常。 问曰。 何故转此五尊成此五圣乎。 答。 依本经仪轨意。 五部诸尊一切曼荼罗不离此五身。 同一月轮。 圆光同一莲华。 如次表大智大悲义(云云)是故此五圣皆摄在此中。 即分大智大悲体用为四圣。 合四圣成毗卢遮那故也。 故仪轨云。 金刚萨埵三摩地等如上引。 其义可准知。 准此大意可得其义。 况复仪轨中。 以五密五尊各别配三十七尊。 即如文云。 金刚萨埵者是毗卢舍那佛身。 欲金刚是金刚波罗蜜。 计哩计罗是宝波罗蜜。 金刚爱是法波罗蜜。 金刚慢是羯磨波罗蜜。 如此四佛四菩萨皆如是。 乃至内外四供眷者即彼四眷属(云云。 本文列诸尊别别配属。 今略抄也)又云。 普贤曼荼罗不离五身(云云)今五圣亦普贤曼荼罗也。 但显密为异。 或秘记云。 从大日出四佛。 从四佛出四波罗蜜。 从此出普贤·文殊·观音·弥勒(云云)即此证据也。 问曰。 彼轨文以金刚萨埵为中尊。 故云普贤曼荼罗(金刚萨埵者是普贤故也)今五圣以毗卢舍那为中尊。 何云普贤曼荼罗耶。 答。 主伴相成立此名也。 如彼毗沙门仪轨说曼荼罗。 中央图释迦佛。 以多闻吉祥为眷属。 而名毗沙门曼荼罗。 此亦可同。 义准亦可通余三圣也。 问曰。 五密瑜伽等是密教也。 今三昧观是显宗也。 何通修之耶。 答。 显密通修义不可殆疑。 即如法华法等是也。 彼仪轨中令结诵宝山印言已。 说观法云。 即此宝山于其坛中转成鹫峰山。 于山峰上即当一心专注观想释迦牟尼如来宣说妙法莲华经。 又于中想多宝佛塔二佛同坐。 无量众会围绕闻法。 并诸分身释迦于宝树下坐宝座上。 自身亲在佛前。 宣说妙法莲华大乘胜仪(云云取意略抄)此即瑜伽行法中全观念法华会上仪式。 良以见佛闻法时。 至者任根机期证会。 两宗证果何强好差异乎。 问曰。 依瑜伽行门。 字轮观时尽事理观。 何故亦用此观乎。 答。 如论说。 为令大智大悲大愿等周遍故(云云)是故用显密方便为令成就此观智故也。 又有五密光明三昧观三法合修之要法。 具可受显密兼学明师口决。 今举大纲。 众目可例知而已。 虽作此说。 佛光三昧是坐禅法门也。 禅法者别于禅堂调息调身等。 方法具足可修之。 不可必用合行。 此唯任真言修行仪轨。 为一类机出其方便也。 用坐禅方法别修行之。 是为本式也。 予于禅堂别行不用合修也。 问曰。 此三昧法门从谁人相承得此乎。 答。 此又谈不辄。 载别记(云云)但言。 或依知识。 或依经卷。 即上所引教理是高祖传来证文也。 岂不怀仰信乎。 问曰。 此法为最深秘密。 若为有传受法式乎。 答。 若欲授此法者。 先须令行者七日修加行法。 其法者如禅经云。 佛告阿难。 佛灭度后。 四部弟子若欲坐禅。 先当静端坐七日。 然后修心数息(云云)又云。 定心守意修心修身。 调和诸大令不失时。 一心意不犯轻戒及与威仪。 于所持戒如护眼目。 如重病人随良医教。 行者亦尔等(云云)准此文。 须令七日修加行法。 先须教数息法观四大五蕴无我理等。 又先可令诵光明觉品·光明真言等。 然后一七个日成满以后可授之也。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卷下承久三年十一月九日(丑时)于贺茂佛光山寺禅堂院住房记之沙门高辨 发布时间:2024-06-21 08:02:0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