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内容: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大正藏》第72卷No. 2336No. 2336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一。 小乘教者。 是四阿含等诸小乘经。 并婆娑俱舍等小乘论中说戒定慧。 令声闻缘觉菩萨等小乘中三乘。 各得自乘菩提教也。 谓声闻三生六十劫修行漏尽得果。 其三生者。 一顺解脱分生。 于中有三位。 一五停心观。 谓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差别观·数息观。 初住定。 二别相念所观。 谓四念住身受心法。 各别观也。 三总相念住所观。 谓先身受心法。 总观也。 今以此三位名资粮位。 储菩提资粮益身故也。 第二顺决择分生。 有四位。 暖·顶·忍·世第一法也。 亦名加行。 今此四位得见道无漏智火前相顺见道智故也。 以前七位总名七方便位。 但伏六识相应分别烦恼现行未断种习。 故名伏位也。 但观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等。 第三漏尽得果生有四向四果。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果也。 可见贤圣义。 今入初须陀洹位时。 观苦谛下苦空无常无我。 苦谛生死果也。 观集谛下因集生缘。 生死因即集谛也。 观灭谛下灭静妙离。 谓灭谛涅槃果也。 观道谛下道如行出谛。 是涅槃之因也。 观此四谛断烦恼。 有八忍八智。 以八忍断惑。 以八智证所断惑上所显无为。 修八忍八智者。 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也。 是十六心也。 此小乘教有百八烦恼。 谓见惑有八十八使。 修惑有十使。 加十缠。 故俱舍二十一云。 缠八。 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惛沈。 或十。 加分覆故成百八烦恼。 于见道断八十八使见惑。 证初果。 八十八使者。 总有十烦恼。 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也。 此十烦恼分别三界四谛。 故成八十八使。 故略颂云。 欲四谛如次十使七七八。 上二界如次九使六七(云云)俱舍十九云。 谓如次俱离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嗔余等如欲说(云云)于修惑三界九地各有九品。 故有九九八十一品惑(具可见贤圣义)凡以十烦恼分别于见修二道。 故颂云。 疑及五见唯分别。 所余四种通俱生。 断欲界九品修惑。 前六品证第二果。 断后三品证不还果。 断色无色界九品修惑证第四果。 今经三生得果。 唯钝根。 极疾人亦通利根也。 若利根者。 经六十劫漏尽得果者。 第二缘觉人。 利根百劫漏尽得果。 钝根四生得果。 亦通利根。 断见惑位立一向一果。 所断所证同声闻也。 第三菩萨乘。 有二种身。 一法身佛。 谓修五分法身。 有四时。 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是智分也)二百大劫修相好业(是福分也)三出家苦行(是修禅定时也)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也。 其三僧祇劫者。 从人寿八万岁减至十岁。 从十岁增至八万岁。 从八万岁减至十岁为一小劫数。 八十为一大劫。 此大劫为一数。 百千为一俱梨。 此数等为一数。 数此至十为第二数。 如此展转至于第六十为一僧祇。 此三度数为三祇。 此间供养七万五千等佛故逢六佛。 又百劫间超多劫(云云)俱舍云。 于三无数劫名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云云)二生身佛。 但百劫修相好业。 最后身于王宫受报身也。 今此二种是小乘能化佛。 生身是持律戒所感分段异熟也。 法身内证或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 此更无差别现八相丈六身。 所说法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有漏六波罗蜜也。 此教佛三十四念成佛。 谓见道十六心断非相地九品或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心。 故名三十四念。 今此教二乘唯断除染污无知。 顺生向理证有余无余二涅槃。 菩萨断染污不染污二无知惑证理。 以此为差别。 抑此教清五趣。 令二乘人出三界。 说心境俱有。 当法相三论三时教中初时。 今宗云愚法小乘教(此教立六种性退法等也)二。 大乘始教。 有二门。 一引小门(引前愚法二乘。 令入大乘初门也)二直进门(从凡夫而直入大乘者)谓般若·深蜜等经。 喻伽·唯识等诸论。 以说空理名顿悟故。 法鼓经云。 以空门为始等(云云)此亦说三乘五性差别。 显三性等道理。 说生灭八识。 一引小门。 引前愚法二乘令入大乘。 谓于烦恼先小乘中说九十八使。 此教中说百二十八使。 前小乘中但说见修二惑。 此教中不分见修差别。 前小乘中唯知六识分齐。 不知七八识。 前二乘唯断烦恼障。 不断所知障。 今此中说二乘人分断所知障。 断百二十八烦恼故名不愚法声闻。 又说分别俱生烦恼。 如此回心向大之后。 经三祇成佛(云云)二直进门(顿悟经五位)经三僧祇劫成佛。 其劫异前小乘劫数。 谓以水火等六十四劫为一数。 数至百千为一数。 此教十为第二数。 如此展转至一百二数为一阿僧祇。 以此三祇为究竟。 前地有三十心所。 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也。 又以十信摄十住初发心。 以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 摄第十法界无量回向也。 以三十心为资粮位。 储菩提粮故名顺解脱分。 唯识论云。 为趣无上菩提。 修习种种胜资粮故。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 由此名顺解脱分(云云)依有三种退屈修三种练磨。 心不退二顺决择分二名加行位。 三顺决择智故名顺决择分。 谓暖等四位也。 得明增定·明得定·行顺定·无间定。 四定得见道智道火前相。 今此于地前经一大僧祇。 始入见道。 三见道位。 此有二种见道(一真见道。 二相见道。 相见道有二种。 二十六心相道二□□□想见道也)以正体智缘真如断惑相。 见道以后得智断惑。 四修道位有十位(一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惠地。 五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惠地。 十法云地)五究竟位。 有三身佛位(法身·应身·化身)大概似法相教。 问。 此教经几劫成佛耶。 答。 定经三大阿僧祇百大劫成佛。 问。 尔何经此耶。 答。 地前经初僧祇。 从初地至第七地经第二僧祇。 从八地至十地经第三僧祇(云云)问。 此教立几种性耶。 答。 立五种性。 即一声闻种性。 二缘觉种性。 三菩萨种性。 四不定种性。 五无性种性也。 今此五种姓中。 声闻·缘觉·无性不成佛。 但不定菩萨成佛。 问。 此教有几心王心所耶。 答。 八识心王五十心所(大底法相应。 但以法相宗深理摄修教及圆教。 具如彼云云)问。 此始教化主。 三身中何佛耶。 答。 是即三千世界主大化身佛。 法相四善根能化佛。 但是引少门教主也。 直进门教主十地能化主也。 问。 此教菩萨有几种耶。 答。 有三种菩萨。 谓智增菩萨。 是悲增菩萨。 智悲平等(问。 此教法相有几种。 有曰法理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六无为也。 云云)三。 大乘终教。 有二门。 一教论法相门。 但始教中直进门少分门即心生灭门。 二广显真理门。 纯显终教道理。 即心真如门。 以法花·涅槃等·法界无差别论·起信论·智度论等所显。 具分八识真如中道理也。 一教论法相门。 建立心生灭门赖耶识。 引先始教中不愚法二乘并菩萨。 令入此终教也。 二乘分断无明烦恼。 信大乘中道(云云)菩萨人性定不定二种。 三僧祇成佛。 无智增悲增差别。 皆智悲平等。 但于烦恼所知二障。 不令俱生烦恼分别烦恼。 地前伏现行。 初地断种子。 地上除习气。 佛地永断。 故五教章下卷云。 地前伏现行。 初地断使种。 地上除习气。 佛地究竟净(云云)于烦恼不立百二十八。 但云三细·六粗·五意·六染烦恼。 又立不生不灭和合。 具分八识也。 于菩萨位地。 犹立五十二位。 此教意少分于性相故也。 二广显真理门。 谓于真如有二种。 一者心真如。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即是第八识也。 二心生灭真如。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云云)即法性真如海。 世地根本无明风动真如海。 令生三细·六粗·五意·六染。 彼是流转门。 又还归本体真。 如是还源门也。 问。 流转门名众生。 还源门名诸佛。 故五教章云。 不染而染者。 明随缘作诸佛。 染而不染者。 明随缘时不失自体(云云)又无不从此法身流。 无不还证此法身。 今此教显一相圆融。 未明重重无尽圆融之理。 故法花·涅槃等经摄三乘终教一乘圆教也。 此教菩萨经几劫成佛耶。 答。 于教论法相门者。 经定不定三僧祇成佛。 谓或经无量僧祇。 或速疾成佛。 故不定也。 若于广显真理门者。 于一身烦恼一断一切断。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俱分证位非究竟位。 经三祇一念等(云云)当天台宗意。 问。 此教能化佛。 三身中何。 答。 是报身佛。 或他受用十身卢舍那也。 四。 大乘顿教。 一谓绝言真如门。 二诸言真如门。 维摩·思益等经·五蕴等论。 唯理非事门。 谓从本以来佛及众生。 一而无二性故不动。 又不论成佛不成佛。 故五教章云。 言说绝理性顿显行顿成。 一念不生即是佛等(云云)所以初地即八地。 八地即初地。 十地即六地。 总先后相融(云云)五。 一乘圆教。 有二门。 一同教门。 方便三乘令入一乘故。 二别教门。 不对二乘。 直显法界成佛理。 华严经·华严论·起信论等所说。 由圆融无碍法界成佛理也。 一圆教一乘而引小乘令入一乘故。 三乘同得益故名圆教。 当终教中广显真实理门。 故五教上卷云。 此圆教说乘会融无二。 同一法界有其二门。 泯权归实门。 二揽实成权门。 义门别故。 权实恒殊。 理遍通故。 全体无二(云云)二别教一乘文云。 不对二乘。 无所被故。 对大乘菩提。 直示法界成佛仪故(云云)意六位差别。 谓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等觉·妙觉。 此名六位。 今经此六何可经三僧祇成佛。 然而一念间六位重作成佛也。 问。 成佛道必经三祇者也。 何初位摄后。 后诸位成佛耶。 答。 在初位时。 以六相方便显十玄圆融道理。 一念初心断究竟位圆满也。 故华严经云。 在于心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云云)又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知一切法真实之理具足慧力。 不生他悟之故。 三乘者教滞方便门立异也。 问。 何初发心经若干劫成佛耶。 答。 今此一乘圆融教。 觉理事圆融。 不分生死涅槃。 所以圆机凡夫心即凡以即圣。 离心别无有佛故。 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云云)问。 六相者何。 答。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也。 此教有二门(一次第行布门。 说六位差别有名无实。 一圆教相摄门。 一位摄一切位速疾成佛云云)问。 圆融几种乎。 答。 有三种。 谓事理圆融·理理圆融·事事圆融也(云云)问。 此教立几位耶。 答。 经文说五十一位法门。 而然理实四十二位也。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此名五十二位也。 等位摄初住之四十二位。 问。 此教菩萨。 有智增等差别耶。 答。 更无差别也。 问。 此教立几法门乎。 答。 立十十无尽法门。 谓十智·十辨·十波罗蜜·十通·十眼等也。 为显圆教义说十也。 问。 此教立几世耶。 答。 立十世。 显重重无尽。 谓过去三世·现在三世·未来三世·加总一世成十世也。 问。 此教三僧祇与三乘教三僧祇。 有何差别乎。 答。 以三乘始教一大僧祇为一数。 数十为第二。 如此展转祇成佛。 圆教速疾成佛不道理。 答。 虽然须臾经故速疾也。 但显次第行布门故之尔耶。 问。 五教菩萨胜劣如何。 答。 以小乘菩萨极位为始教初心位。 以始教菩萨顶位为终教初心。 以终教极位为圆教初心也。 问。 五教浅深差别如何耶。 答。 有五门。 一随执非有门(小乘教。 唯佛一人有佛性。 一切无佛性也)二随事舒盈门(始教。 五种性中二乘定性无性有情。 无佛性不成佛也)三从理遍情门(终教。 一切有情悉有佛性。 悉皆成佛。 唯除非情草木也)四绝相离言门(顿教。 一切皆大来佛不论有无也)五性备众德门(圆教。 有情非情皆有佛性成佛。 毗卢遮那佛身云不二故也)故文云。 通摄一切三世间中众生及器。 无非佛故。 一大法身具十佛故(云云)问。 五教能化差别如何。 答。 小乘教能化佛经三僧祇百劫成佛。 丈六八相罗汉身佛也。 始教能化佛经三大僧祇成佛。 大化身佛也。 又他受用佛也。 终教能化佛是自他受用身报佛也。 顿教能化佛唯自性佛也。 圆教能化佛三世间中一大法身摩诃毗卢舍那如来也。 是一途说总相道理也。 但题机不同也。 问。 五教各立几佛身耶。 答。 小乘教立生身法身二佛耳。 始教立三身佛。 终教立三身四身。 顿教立一佛。 圆教立十佛。 又立十身(谓国土身·众生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法界身也)具如宗章疏文(云云)问。 五教所立分齐宽狭如何。 答。 小乘教唯娑婆秽土一种。 大乘始教立三身土。 终教立世界海。 世界种·世界所土分等。 顿教立自性土。 圆教立三种世间。 并是立十十无尽世界。 总皆摄花藏世界耶。 问。 先小乘等四教所被众生。 留各教证菩提。 为当如何。 答。 皆至第五圆教证菩提。 故引大乘同性经云。 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 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舍那智藏大海(云云)问。 尔何回入耶。 答。 释此事有四门。 一以本从末门。 华严圆教为本。 从顿教主小乘教为末也。 二摄末归本门。 三乘末教归一乘圆教也。 三本末差别门。 一乘与三乘义门各别也。 四本末无碍门。 一乘与三乘互融也。 十宗者一。 我法俱有宗(有二。 一人天乘。 二小乘中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蜜林部·出经量部·法上部。 立三聚法。 有为·无为法·非二聚也。 可见)二。 法有我无宗(萨婆多宗等也。 一者多门部。 雪山·饮光也。 各有二种所摄。 一名。 二色等也)三。 法无去来宗(大众部等也。 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化地·法藏部也。 有部无为过未天等云云)四。 现通假实宗(此宗计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以真实。 此有一部。 之说假部也)五。 俗妄真实宗(此宗计世法颠俱有假名。 出世非倒法是真实。 一说部等也)六。 诸法但名宗(此宗计若世间法。 若出世法。 但有假名而无实体。 说出世部等也)七。 一切皆空宗(大乘始教等)八。 相真德不空宗(大乘终教)九。 相想俱绝宗(大乘顿教)十。 圆明具德宗(圆教)具五教如上卷(云云)华严宗祖师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坚惠菩萨觉贤菩萨日昭菩萨杜顺菩萨智严菩萨法藏菩萨元晓菩萨大贤菩萨表员菩萨见登菩萨良辨菩萨实忠菩萨世不喜菩萨总道菩萨道雄菩萨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发布时间:2024-06-21 08:21:3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