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律宗纲要 内容: 律宗纲要《大正藏》第74卷No. 2348No. 2348律宗纲要卷上东大寺沙门凝然述夫毗尼大藏蕴万法而无涯。 尸罗广行摄亿度而难测。 五住妄惑由戒行而顿尽。 二死烦笼以木叉而永绝。 斯乃渡爱河之宝筏。 越愤山之神车。 入觉都之亲因。 到佛地之直道者也。 况又三宝导物住持之功是新。 五衍联乘拔济之德甚大。 经论弘世专由毗尼之能。 定慧断疑偏任戒行之力。 寔护法摄僧之纲领。 开务济物之模范。 菩提涅槃之坦途。 四智三身之良则者。 唯此戒法颇穷精美。 今举纲宗粗显义理。 教法归趣所立有由。 法林郁郁。 义澐滔滔。 树澜之中。 仅取蹄叶云尔。 戒律大纲甚深广大。 以法界为境。 以虚空为量。 贯括事理。 该罗相性。 包真俗而无遗。 收空有而无外。 虚旷冲幽。 遍容含摄。 毕竟穷究。 其唯是耳。 且夫大乘实道义门森罗。 众生发足心路区别。 圆宗广荡。 佛乘玄奥。 顿悟机熟直示一道。 根缘未熟别施方便。 故于一佛乘开说三乘。 依自乘法调练机根。 终入根本一乘大道。 顿悟惭进宜缘虽异。 俱归一乘咸入一性。 如来出世。 成道化物。 大事因缘。 意致在藏。 然则大乘行者顿入大道。 发菩提心要期佛果。 广大慈悲普缘众生。 六度四弘。 三学四摄。 自他兼利。 愿行圆满。 断证穷尽即成佛果。 四智究竟四德圆备。 三身具足大用恒现。 斯乃一乘圆教发趣进修。 深远广荡。 任敦自在。 大用无穷。 化业无尽者也。 二利万行相虽无边。 必遵三学具足进修。 习行次第法应尔故。 创入佛法以信为先。 次受戒法止防业非。 戒塘已坚定水证静。 伏除烦惑令不现起。 无漏大慧现前生起。 顿断惑种无有所遗。 妙智证理冥合湛然。 大乘三学功业如是。 菩萨戒学三聚摄尽。 归敬仪上云。 爰初投是先奉戒宗。 戒本有三。 三身之本。 一律仪戒。 谓断诸恶。 即法身之因也。 由法身本净恶覆不显。 今修离恶功成德现故。 二摄善法戒。 谓修诸善。 即报身之因也。 报以众善所成。 成善无高止作。 今修止作二善。 用成报佛之缘。 三摄众生戒。 即慈济有心功成化佛之因也。 以化佛无心随感便应。 今大慈普济。 意用则齐(已上彼文)此三聚戒收摄万行。 摄律仪戒是止恶门。 从初发心及至佛果。 禁防恶业止息非违。 伏灭惑种不令生现。 正断惑种除尽习气。 弃舍变易异熟报体。 弃舍非障有漏等法。 皆是摄律仪戒行相。 摄善法戒是修善门。 始自发心终至极果。 摄修诸善练习众行。 万行万善无所遗余。 静虑智慧。 防道止道。 伏道断道。 作门善门。 修行构造。 福德智慧。 二种庄严。 四智菩提所生得法。 二空真如所显得法。 感获体证。 如是等门皆摄善戒。 饶益有情。 所有诸行亦是作门。 种种无量利生之门皆造作故。 后智如量。 善巧方便。 济生摄物。 大悲代苦。 如是等事皆摄生戒。 是名菩萨广大甚深山海喻法三聚净戒。 此三聚中摄尽万行。 贯括众德。 为戒门故。 问。 若尔以何为定慧学。 以戒学中尽一切故答。 大乘三学义门互摄。 举一全收无不穷尽。 总摄万行以为戒学。 蕴积万行名为定学。 含聚万善以为慧学。 一一法门通三学故。 虽言三学互是万行。 为门不同。 故分三学。 止恶之中有其善门。 是定慧故。 定慧之中有其止门。 是戒学故。 事相互融定不离故。 正念思惟作利益事。 安住正见饶益有情。 随利生事成立定慧。 是故饶益名为定慧。 正见正思即成利生。 不舍大定大智体义即作大悲大化事业。 初心已后转胜渐深。 内体外用不动不舍。 互通互摄无碍自在。 故今大乘一实教中。 语戒则一戒一切戒。 无有定慧而非戒者。 一心一切心。 无有戒慧而非定学。 一慧一切慧。 无有戒定而非慧者。 戒定慧品一心中得。 一念三学互通无碍。 一法成万行。 一念经多劫。 一多全摄。 念劫互融。 无方即入。 圆满周尽。 由此义故。 万行三聚即成定慧。 万行定慧即成三聚。 虽三聚中摄尽万行。 以戒为门故名律宗。 大乘万法。 万行之中皆有戒法。 诸经论中多说如是诸行相故。 始自三归终至佛果。 于诸位中皆有戒行。 因中诸阶戒法因成。 果位极处戒行果满。 七圣财中有戒圣财。 十无尽藏亦有戒藏。 三学门中戒学最初。 六波罗蜜戒度第二。 十信位中有其戒心。 华严经中。 十信会有净行一品。 十住会中有梵行品。 十梵行中戒为行体。 十行十度第二戒度。 十地十度一增具。 及各圆具。 信前信位。 三贤十地。 一一位中皆具戒行。 须臾刹那无有离戒。 若无戒法非菩萨故。 至佛果地万行圆熟。 感成万德一切圆极。 此万德果皆由戒行。 故佛果上有诸戒德五分法身有戒法身。 福智庄严有戒庄严。 三十二相无差别因。 以戒为体。 是化身相。 他受用身八万四千相好光明。 十莲华藏微麈数相。 无差别因。 皆是戒力。 别别因中亦有戒功。 如是因果功德法门皆是戒行戒德所成。 菩萨因果内悟外益咸以戒行成立如是。 问。 一乘圆宗菩萨大人所受所行佛果妙因。 既是三聚广大戒法。 其受戒等行相云何。 答。 菩萨大人意乐深广。 行解高远。 所应受者不舍一法。 所应行者无遗一行。 万行之数亿度所管皆是所修。 无所乘故贯括无边包纳无尽。 大乘义相。 法如是故。 由此义故受此大戒。 总有二门尽其方轨。 一者总受。 牒三聚戒总通受故。 所牒三聚即是羯磨。 义寂法师立此名故。 占察经中有此名故。 亦名通受法。 通受三聚故。 慈恩太贤建此称故。 二者别受。 于三聚中。 别受摄律仪戒一门尽行相故。 诸师其同建此名故。 问。 何故唯摄律仪一聚有别受法。 摄善摄生二聚之中不立别受。 答。 律仪一戒揩定七众。 佛为声闻。 于一乘中摘律仪分制诸戒法。 佛法七众是故成立。 今菩萨人此门诸戒本自已有。 元来三聚律仪七众。 非唯别受定七众姓。 其通受门定众亦尔。 摄善摄生无此事义。 是故后二无别受法。 问。 通受律仪既定七众。 何故必用别受律仪。 答。 别受作法同声闻故。 三乘共同娑婆风故。 问。 通别二受何长何短。 答。 通受作法尽未来际。 别受唯是一形寿法。 问。 菩萨何故用尽形法。 答。 菩萨行解广大深远。 尽未来际是长时修。 亦有一形尽寿之法。 长短自在。 随期即成。 一法多法无局限故。 欲尽未来用通受门。 欲尽一形用别受门。 长短随意法应尔故。 问。 三聚净戒出何教文。 答。 三聚法门源出华严。 至其广相即在后时处处所说诸大乘经及诸论等。 彼华严经唯言戒有三种。 不出名相。 释家即陈三聚戒义。 梵网戒经有三聚义。 不别立名。 释经诸师就文以义广明三聚净戒之相。 贤首师判梵纲戒云。 总以三聚净戒为宗。 十重经文配对三聚。 太贤师判四十八轻。 一一戒具三聚戒义。 梵网戒经佛最初说。 璎珞本业如来成道二十八年时之所说。 彼经上卷贤圣名字品中说十重戒。 下卷因果品说六波罗密。 其戒广中开三聚戒。 谓自性戒。 受善法戒。 利益众生戒也。 大众学品云。 佛子。 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 所谓三受门。 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 化及众生皆得安乐。 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已上)善戒经中说三聚戒。 然彼经本有大小部。 九卷广本具说六度。 其戒品段。 第五前半。 戒波罗蜜说九种相。 其第二相名一切戒。 此中总说三聚净戒。 即通在家出家二众。 烈三戒云。 一者戒。 二者受善法戒。 三者为利众生故行戒。 彼具演说三聚相貌。 又有一卷善戒经。 贤首大师名重楼戒经是也。 彼经所说。 先受五十具三戒已。 然后受菩萨戒。 此菩萨戒者通受三聚戒。 烈三聚云。 摄持一切菩提道戒。 利益一切诸众生戒。 此即摄善摄生二戒。 此是彼经出菩萨戒羯磨。 而唯举二聚略摄律仪戒。 即次上句受一切菩萨戒所摄。 彼经所说羯磨要略。 至戒相者具说出家菩萨八重。 即当梵网前后四重。 后说轻戒四十余条。 大同瑜伽所说轻戒。 广本善戒广说三聚。 而不说彼四重四十余轻等相。 三聚相状大同瑜伽地持所说。 占察经中说三聚戒。 烈三戒云。 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摄化众生戒。 彼经上卷广明。 菩萨发菩提心学大乘道。 悔过灭罪。 自誓总受三聚净戒。 受菩萨根本十重禁戒。 成戒法已。 即名比丘比丘尼沙弥尼等。 各学声闻律藏菩萨摩德勒伽藏等。 通受行相显了委悉。 余经三聚若文若义散说非一。 准此可知。 诸大乘论。 三聚净戒。 名义行相所说甚广。 瑜伽大论所说穷幽。 即是根本摩怛利迦本地分内菩萨地中具说六度。 其戒度中说九种戒。 一切戒者即三聚戒。 出家在家菩萨所持。 名受三聚尽诸戒相。 彼戒度处决择分文循环研窍极了明白。 及余处文随应具说。 彼地持论是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一地同本异译。 是故无彼决择分等。 摄大乘论戒学殊胜亦明三聚。 唯识论第九要略明三聚。 及十地论第二地处。 并余论等。 随宜所说广略非一。 广略善戒与瑜伽同。 两本善戒如来自说。 瑜伽地持弥勒所说。 而彼此同者。 如来最初说善戒经。 弥勒亲承。 如来灭后九百余年。 传说在世亲闻之法。 是故瑜伽同善戒经。 泛而言之。 瑜伽戒本采集蕴结如来所说诸大乘经处处散说诸戒法门。 以为一大尸罗藏法。 即九种三聚开合无碍广大甚深共不共藏也。 非唯大乘亦采小乘所制毗尼。 摄律仪戒七众戒故。 大纳小故。 三乘共故。 本来元自菩萨法故。 小即大故。 不见小故。 是故瑜伽摄律仪戒全让律藏。 故彼第七十五卷云。 复次当知菩萨毗奈耶略有三聚。 初律仪戒。 毗奈耶聚如薄伽梵。 为诸声闻所化有情略说毗奈耶相。 当知即此毗奈耶聚(已上)此即四分五分等律所说诸戒即律仪聚。 戒相行仪大途同故。 问。 诸教三聚同异云何。 答。 修多罗义根本所说。 要略明相在本业经。 阿毗达磨广释分别。 体相穷究在瑜伽论。 两本善戒如来自说。 弥勒诧此说瑜伽论。 故瑜伽论全同善戒。 摄论唯识全同瑜伽。 摄善摄生诸说无异。 本业瑜伽所说律仪是有不同。 不同相者。 本业十重为摄律仪。 前四是共。 后六不共。 菩萨独行。 瑜伽七众为摄律仪。 唯是共门。 即前四重及诸枝条。 本业律仪即如前引。 瑜伽律仪者。 彼四十云。 律仪戒者。 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 即是苾刍戒。 苾刍尼戒。 正学戒。 勤策戒。 勤策女戒。 近事戒。 近事女戒。 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 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已上)此即与彼声闻所受七众戒法其相全同。 占察三聚与瑜伽同。 通受三聚律仪七众。 而说菩萨十根本戒。 即是十重应是律仪。 全同璎珞。 问。 璎珞瑜伽摄律仪戒所说不同有何所以。 答。 本业是约真实理门。 瑜伽是约随转理门。 摄律仪中有三业戒。 身口是共。 意业不共。 不共即是自息恶戒。 本业经中。 摄律仪戒具说三业。 瑜伽律仪既是共门。 其意业戒何聚所摄。 慈恩大师唯识疏意。 为显共不共二门差别。 以共门戒为摄律仪。 其自息恶戒摄善法戒收。 摄善法戒通三业故。 义宽广故。 摄善摄生本不共故。 若据实义不共律仪。 自息恶戒即是摄律仪戒所收。 是故此义还同本业。 其意业戒即论四重自赞毁他已后是也。 此四重外亦说四十二轻(三四五轻开合不同)并是菩萨不共戒相。 遁伦释云。 其余菩萨四波罗夷四十二轻戒等。 皆是摄善法戒·众生戒中有违犯故立此戒。 非是摄律仪戒(已上)太贤法师不共四重为三聚本。 通三戒摄。 梵网十重。 贤首二释。 一从胜为论。 此十重戒是律仪摄。 俱止恶故。 二若依通义皆具三聚。 一一不犯律仪戒摄。 修彼对治十罪之行摄善法摄。 以此二戒教化众生。 如自所作即为摄众生戒。 问。 梵网据说中四十八轻瑜伽所说四十四轻状貌行相同异云何。 答。 瑜伽轻戒多约出家。 梵网轻戒通于道俗。 经论轻戒或同或异。 瑜伽轻戒制于摄善摄生二戒。 其所同之分通论后二聚。 摄善制六度所违。 饶益制四摄所违。 贤首·义寂·法铣·胜庄以梵网轻戒与论轻配对。 所当之者皆悉对判。 其余有无总别开合。 且如经不敬师长戒即当论第三戒。 不举教忏戒当论第七戒。 不能请法戒当论第三戒中一分。 不听经律戒当论第三十二戒背正向邪戒当论第二十七戒。 不瞻病苦戒当论第三十五戒。 法化违宗戒当论第三十六戒。 惜法规利戒当论第六戒。 无知为师戒当论第十一戒。 不能救生戒当论第十五戒。 如是等相恐繁略之。 如饮酒食肉五辛戒等论中无之。 随文可悉。 问。 梵纲璎珞所举八万威仪三聚戒中何聚所摄。 答。 八万威仪是十重枝条。 庄严本重令坚守护。 全同二百五十戒法摄。 戒种类属本四重。 庄严重戒本条皎洁。 问。 若尔八万威仪戒中应有二百四十六戒。 是前四重庄严相故。 答。 有无难知。 未传度故或同或异俱不可遮。 问。 瑜伽四十轻应后四重枝条。 答。 若考文相应有其义。 而未可定。 多差别故。 此后四重属后二聚戒。 是故致此问答决释。 若后四重属律仪戒。 于瑜伽门不可有之。 然玄恽师以地持论后四重戒为摄律仪。 即同本业经。 准知后四重戒枝条之分全与声闻五篇不同。 是不共戒所说相故。 其前四重枝条之戒有不共戒。 本重戒有不共门故。 一针一草制为重夷。 杀六趣生皆波罗夷。 世间妄语制重夷故。 如是不同。 问。 药师经言菩萨四百戒。 是何等相。 答。 遁伦药师经疏云。 言菩萨四百戒者。 宋本云善信菩萨二十四戒。 又云。 若菩萨戒。 隋本云一百四戒。 义净翻经亦言菩萨四百戒。 宋本云。 二十四戒者如善信菩萨经及咒小咒经说。 善信菩萨是在家女人也。 下云。 若菩萨戒者应是出家菩萨戒也。 唐隋二本不别明之。 可谓但明在家戒(矣)唐本云。 四百戒者。 法藏师云。 菩萨戒以十善为根本。 言十善者。 信等五根无贪等三善根。 及与惭愧。 合为十善。 十善每一经十。 合为百数。 此各有四。 一自持。 二他持。 三赞叹。 四随喜。 如是即四百戒也。 隋经云。 一百四戒者。 谬书置四字下故也。 然非圣教。 未知定实(已上)法藏大师计四百相。 此法藏者是贤首师。 应是菩萨毗尼藏文。 梵网疏中无此文故。 彼文总释诸教戒故。 梵纲疏中多指彼故。 虽言未知定实。 且以此为行相。 余师释中无别相故。 问。 诸教中说菩萨轻戒。 总有几许差别数相。 答。 贤首十门明轻戒相。 瑜伽四十四地持亦同。 菩萨内戒经四十二经。 善生经中除六重外别有二十八轻。 依方等经除二十四戒外别更有五五二十五种。 制不应作。 内戒已后。 多在家戒。 瑜伽地持多出家故。 梵网四十八经。 此经细分将一百戒。 此二即通道俗所持。 八万威仪即有别品。 或十万种如梁摄论引毗奈耶瞿沙罗经。 十或麈沙如智论说。 若据总摄。 声闻律藏所说戒法二百四十六戒。 三百四十戒。 五百戒中六万细行。 十二万细行。 此等并是菩萨共门。 摄律仪戒行相而已。 问。 震旦诸师学大乘人而解律藏秉持弘传为依通受门。 是别受门耶。 答。 古来诸师依别受门。 秉持律藏。 弘通戒法。 本宗习学大乘。 诸师随宜弘法。 彼此不定。 戒是三聚妙戒。 定慧有空中道。 摄律仪门专弘律藏。 古来律师皆其辈耳。 问。 今此律宗者以谁为高祖。 答。 以终南山道宣澄照法慧菩萨为律高祖。 南山大师降生隋朝。 播化唐运。 是四依弘经之萨埵。 三生持律之祖师。 居终南山大弘律藏。 开化摄御秉持第一。 飞名西天。 腾誉东士。 大乘教理穷尽玄旨。 造法华疏弘敷一乘。 开演涅槃弘佛性宗。 讲楞伽经显唯识义。 达摄大乘示圆通理。 论穷成实。 律弘四分。 纲纪像教。 住持遗法。 立教开宗。 出体示用。 荡荡乎难思。 焕焕乎叵测者也。 问。 律宗高祖南山大师云何分判诸教弘演律藏。 答。 终南尊者四教开宗。 随宜托缘势变多端。 然其祖意所指之处不过三观三宗义门。 约化教则性相唯识。 观解穷奥。 约制教则有空圆宗。 戒体尽理。 三观正就定慧兼摄戒体。 三宗正谈戒体兼摄观解。 若直对判。 三宗是戒学。 大小显然。 三观是定慧。 半满炳焉。 小乘三学。 大乘三学。 大小二乘。 相决同异。 祖师所判。 义理穷尽。 若依兼带。 虽有傍正。 三观即摄大小三学。 三宗亦摄半满二教。 此总约就一代为言。 若据祖意专在大乘。 圆教戒体是大乘戒学。 唯识圆观是上乘定慧。 以此意致弘通律藏。 当知四分律宗戒体戒行等义皆成圆满无碍妙戒。 以深决浅。 以胜决劣。 以广摄狭。 以圆摄偏。 圆顿圆融圆满之旨。 唯识唯心唯理之义。 洋洋穷性。 浚浚尽幽。 异门判教随时是多。 或三轮摄教。 或化行二教。 或化制摄教。 或制听二教。 渐顿二教。 大小二藏。 三藏四藏。 及八藏等。 或引他所立或举自所立。 或约小教。 或通大小。 或约制教。 或通化制。 义门非一。 商量甚多。 随时判摄。 不遮大途。 问。 以几教典总为律宗所依法门。 须定分齐。 答。 祖师域心大乘一极。 超胜高大广博甚深。 专依一乘圆融教典。 起心发足。 学行弘持。 法华涅槃楞伽摄论即是行用传布所凭。 一乘极道不过三学。 次第相由速到佛果。 大乘戒学束为三聚。 为摄三聚总相行门取诸大乘教中所说一切戒法为所依教。 即梵网璎珞善戒善生地持瑜伽地论摄论各说戒学之处是也。 其律仪中共门诸相全同诸律所说行相。 为成此业取用律藏。 即在小乘诸律藏中。 正用四分律。 兼通诸部等。 由此义故。 今律宗者。 若约教门大小藏陈戒之处。 采集蕴积为戒律宗。 若约行途大乘一实圆顿妙宗。 唯识满教为其依据。 弘持一乘究竟戒律。 是故所用律藏行相皆是大乘无碍极宗。 是名律宗教典分齐。 一乘普眼本无小乘。 小机所见本一乘故。 小乘法中教理行果本来一乘。 不见小法。 不存异途。 故此律宗圆顿大乘广博深奥无碍大藏。 昔唐招提寺丰安僧正奉敕作戒律记三卷。 定宗分齐云。 问。 大小教律宗何摄。 答。 总束诸戒学以为一宗也。 于我本朝唯有菩萨律师。 元来无为偏执局见小乘(已上广陈如彼)总通采集大小教戒名一大乘毗奈耶宗。 专契瑜伽采集深意。 祖师注羯磨序云。 大雄御宇意唯拯拔一人。 大教膺期指归为显一理(已上)一人是人一。 即能乘人。 一理是理一。 大教是教一。 教中摄行。 理中摄果。 行即彼序所陈止作持之行。 果即所引华严无上菩提极果。 内典录六云。 通曰大乘。 无教不摄。 据此而叙无别小乘(已上)嘉祥大师涅槃疏中。 引兴皇大师所说云。 本无小乘戒。 唯大乘戒故。 广说如彼。 此即十方佛土唯有一乘。 无二无三。 除方便说之意也。 今南山大师所立亦尔。 故业疏中。 并内典录引法华经十方佛土等文成立唯一乘戒等义。 香象丘龙等师义途亦同。 自昔已来最极一乘。 戒法亦尔。 唯一乘戒。 为诸小机摘大中分。 大机见本元来一乘。 香象控玄记即引文殊问经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等文。 丘龙(海东元晓)胜鬘经疏专明唯一大乘戒义。 南山大师戒疏之中专引十八本ニ从大乘出之文。 彼此义相一味均等。 行事钞中一深破戒律认谓小乘。 成立大小二乘理无分隔悟解在心。 不唯教旨之义。 教诫仪序亦破以律为小之者。 当知南山所立戒宗。 上衍极致。 一乘旨归。 终穷圆融。 大尸罗藏。 问。 如来出世何故制戒。 答。 如来应世。 为令众生感成极果制说戒律。 菩萨发心要期佛果。 修习万行自利利他。 大乘三学次第梯橙。 三聚戒学最初佩带。 然后成就大定大智。 三聚圆满得三身果。 定慧随应与三聚合。 法报化身究竟圆极。 所以如来说三聚戒者。 总而言之。 为令众生返流归源故。 别而言之。 略有十意一为欲显示如来自证三身妙果。 令诸众生信解行证故。 二欲令众生识知自心本有三因佛性故。 三为令众生成三发心故。 直心深心及大悲心。 是其三心。 如次三身极果因也。 四为令众生识知真如体相用大胜功德法故。 五为令众生成就断恶修善度生三种妙行故。 六为令众生成三回向故。 谓回向实际。 回向菩提。 回向众生也。 七为令众生分证三身故。 八为令众生获极圆满三身佛果故。 九为令众生感成法身般若解脱断智恩德。 十为令众生断除界内界外惑业苦报三障故。 梵网经等诸大乘教所说三聚教兴如是。 此是通受戒法教起。 若明别受戒法教兴即是诸律兴起所由。 且如四分律藏。 为令调伏三毒尽故制增戒学。 此乃为令获得无漏圣道。 非为令得世间福乐。 小乘极果断尽惑障。 菩萨亦断彼烦恼障。 律仪共门得证必历。 其不共门自息恶戒。 自断惑法。 对治十业伏灭二障。 断二障种除二障习共不共门通行别行合和成立。 大事圆满。 问。 前所标立南山大师三观教者其相是何答。 言三观者。 一者性空教。 泯人法性见其空理。 小乘根钝不能即空。 折破人性对遗法体至我法无。 以空为理。 由此观解伏断烦恼。 证见灭理获自乘果。 即四阿含等经。 僧祇四分等律。 俱舍成实等论。 一切小乘诸教此摄。 二者相空教。 泯人法相。 外道凡夫所执人法。 从本已来体相即空。 是小菩萨教理行果。 诸般若经及彼部论所说相空即空观解。 此等诸典皆此教摄。 三者唯识教。 一切诸法外尘本无。 实唯识有。 性相圆融。 是大菩萨甚深妙行。 即华严楞伽法华涅槃摄大乘等圆极微妙诸大乘经律论皆此教摄。 以此三观摄一代教。 皆往判断。 鲜无所遗。 此性空教即当法相初时多分教。 天台藏教。 华严愚法小乘教也。 此相空教即当法相第二时空教。 天台通教。 华严始教。 大乘空门(兼摄有门)此唯识教即当法相第三时中道应理。 天台别圆二教。 华严终顿圆三教也。 问。 三观教门大小三藏能诠教海以何为体。 答。 能诠教体义非一准。 约就三教明其体性。 空教中。 有空分宗。 有宗毗昙体类四法。 语声名句文身是也。 四大相击所出名声。 声上作用立为名等。 婆沙论中有二师说。 一云。 十二分教语声为体。 一云。 佛所说法名句文体。 发智本论有二义意。 是故释家各取为体。 然评家义语声为体。 正理显宗。 名句为体。 杂心俱舍双举二义。 既无取舍故是并用。 厥假名宗。 昙无德部经部成实语声以为佛教体性。 若据兼带具名句文。 业疏一上陈述羯磨教体中云。 然此教法正据缘成。 缘则通于内外。 定体则繁。 今但克相以论。 实唯言教。 问。 僧和忍义非余设。 即以声相相续善色为体(已上)此是依成实宗出体。 既言实唯言声。 即是语声体也。 如来所说大小三藏。 定断教体与此同也。 然大乘中。 圆教唯识。 虽无祖判。 准义陈之。 假实别明名句文身为佛教体。 摄假从实语声为体。 摄境从心唯识为体。 摄相归性真如为性。 四句融合为大乘教。 举一全收亡相。 入空非四为体。 问。 大乘行人得律藏旨钩锁次第来由云何。 答。 行人得旨。 自通至别。 自宽至狭。 狭即成宽。 要期三学为行由渐。 誓三聚戒括囊万行。 别受律仪尽共门行。 共门诸戒各成三聚。 三聚广行包纳定慧。 智首律师四分律疏一云。 菩萨有三聚戒。 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有三种。 一禅律仪。 谓定共戒。 二无漏律仪。 谓道共戒。 三别解脱律仪。 谓五八十具(已上)智首律师依占察经明大乘法。 三聚净戒自誓从他。 二受之法总受三聚。 于中依其摄律仪戒成七众姓。 名为比丘比丘尼等。 如彼疏第一引彼经所说即令行者专寻彼经。 通别二受行相周备。 新译诸师细开户牖。 旧家诸师亦钩此幽。 智首大师即是南山玄恽所承。 师资芳芬其获义途。 南山大师敬仪所指释门正行三聚受随即是通门圆满行相。 三大部等所明行相即是别受止作行门。 事义整足无所阙减。 问。 何故名为摄律仪等。 答。 离恶有轨名曰律仪。 律仪含多。 一名并收称之为摄。 谓静虑无漏及别解脱也。 律仪即戒名律仪戒。 持业释也。 顺益有轨名为善法。 善法众多。 收在此门名之为摄。 摄善即戒持业释也。 众缘所生名为众生。 引令归善名之为摄。 摄生即戒亦持业释。 所以总名三聚戒者。 三是数名。 蕴积名聚。 离过名净。 防非为戒。 即带数释。 从用为名。 问。 摄律仪戒总指律藏。 律藏所说戒法几名。 答。 戒律名字随义多端。 总包言之不过三种。 一曰毗尼。 翻云律。 律者法也。 从教为名。 二曰尸罗此为戒。 戒义训警。 戒通善恶。 善戒防非。 策三业故。 三曰波罗提木叉。 此翻言别解脱。 别别防非。 随分解脱。 解脱是果。 因中说果。 问。 律仪七众人法是何。 答。 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弥沙弥尼。 优婆塞优婆夷名七众人。 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 式叉六法。 沙弥沙弥尼十戒。 婆塞婆夷并是五戒。 其八斋戒是近住法。 若依毗昙在七众外。 七上加此一名八种律仪。 若依成实唯清信摄。 此等诸戒名七众法。 佛法行人大乘小乘其唯在此七众而已。 今此所明菩萨七众。 此共门戒与声闻同。 其不共摄律戒亦此菩萨七众所持。 摄善摄生即此七众所持不共孤标行业。 一切万行七众所行。 大乘行人无过此故。 问。 通别二受菩萨七众所受持戒以何为体。 答。 戒体法门是律宗之眼目。 戒学之骨髓也。 行人所细物以此体。 学者所持旨在此法。 万行之所流出。 众德之所朝宗。 法体行相有四科义。 法是佛所制法体是行者所纳。 行是行人所摄。 相是所修相貌四科妙戒现在一时。 建志成就美德圆满。 此四科中。 戒体一门要妙精髓根源基地。 此之戒体名作无作。 亦名教无教。 新名表无表。 作戒是生无作之门。 由作发生无作法故。 无作即作之体。 恒起常运有胜能故。 三聚净戒有作无作。 二戒体状总冠三聚。 摄律仪中。 七众诸戒有作无作。 一一体状是别受门。 表无表名事义皆同。 南山大师事钞直出成宗戒体。 业疏具出有空二宗所说戒体。 即随彼宗所计陈之。 后终南师陈自己意名之正义。 决断妙宗建立三宗判教浅深。 有宗空宗及圆教宗名之三宗。 祖师妙意决判在玆。 以深决浅至大乘极。 今此所明直举圆教。 圆意包遍义摄一切。 三聚大乘总相通法即是圆教穷终妙体。 是故律仪别受体相即是极满顿妙戒体然终南祖本弘别受四分律宗。 故约释律明圆教体。 谓菩萨人起一乘心。 依小律藏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所受戒法即成深奥宽广圆体。 白四作法圆教行者本来一乘所用法故。 今顿悟者随本已有行此受法。 故纳得大乘无碍妙戒。 此即约就别受方轨成圆教宗一实戒体故。 白四所得熏在藏识羯磨妙缘。 成熏藏体由起大乘圆意故尔。 祖师直明唯识圆教律仪戒中别解脱戒作无作体。 今亦随彼本先明别解脱体。 后总约三聚具明作无作体。 初律仪中别脱体者。 受戒之时有身口作。 礼拜屈伸低头合掌是身业作。 乞戒陈静是口业作。 以动身思为身作体。 以发语思为口作体。 作戒圆满三法竟时。 其无作者第三法竟。 作戒圆满即生无作。 有悬防能此时一念成二种体。 谓身口作及无作体。 俱有悬防咸名为戒。 一念作谢。 无作独转。 此作满时。 善思之上所熏种子以为戒体。 一期防非任运恒转。 所熏种子所在之处即第八识为所熏处。 赖耶自体任持不失。 祖师所立文言所成。 正以种子为其戒体。 然种子体必有功能。 功能显现正在随行。 不待随行所熏种上有悬防德。 以此悬防应为戒体。 摄末从本故以种子为戒体状。 本来别明功能为体。 慈恩师等新家所立本末别论功能为体。 问。 余师解中有此例耶。 答。 香象音师出戒体云。 戒于思种而建立。 故用思种为体(已上)此是摄末从本言种。 全同南山种子为体。 即业疏言于本识藏成善种子。 此戒体也故。 又胜庄法师云。 若无表律仪以胜期愿思种为性。 谓依思种假建立故。 上来所说依于摄假从实门说(已上)此即分明判言从实。 此亦全同南山所解。 然则贤首胜庄虽思为体。 而其正意功能为体。 南山大师种子为体。 假从实故作此义判。 种必有能。 防非为体。 旧译教典谈体仿佛。 新翻论教陈说委细。 唯识论等具显精美。 上就律仪别说明体。 其就三聚明戒体者。 种子防发戒体不异。 识藏持种相状是同。 通别虽异体用同故。 是圆教三聚体性全与律仪戒体一同。 三聚体相不可别陈。 唯以律仪圆意所受以为总通三聚体性。 况律仪戒三聚圆发。 义融理通。 具足满故。 圆教本是三聚教法。 律仪圆发由本圆故。 是故戒体通别是同。 加意表无表而已。 上引胜庄即彼陈述三聚戒体其处文也。 香象所释解释梵网戒。 即是三聚净戒体性。 法铣师云。 三依大乘。 作戒用三业现行思为体。 身语二业用发动思为体性。 意业则以审决二思而为体性故。 唯识云。 动身思说名身业。 发动语思说名语业。 审决二思意相应故。 作动意故说名意业。 其无作戒用三业思种有防非功能以为体性。 由菩萨心引起思愿。 熏识成种流至后世。 及入余心无心等位不名失戒(已上)此即总通明三聚体。 若就三聚别别出体。 律仪戒中。 共门戒体即前圆教种子为体。 若护瞥尔成不共戒。 虽是别受具成三业。 而此律仪具三聚义。 摄善是修众善之作。 禅定智慧三业所修。 六度万行菩提分法。 瑜伽所说摄善法中三慧三业正念正知正行等九善。 是作持相。 禁防不修万善之罪。 善思种子防发功能为摄善体。 摄众生戒四摄四无量一切度生。 所有诸行是其作持。 瑜伽论说饶益有情有十一相。 唯是四摄。 随应开相。 能禁不作利益之罪。 此亦善思种子之上防发功能为摄生体。 后二聚体各具三聚。 通别二门举一全收。 一一别相各具三聚。 问。 摄律仪中。 四分律藏以何等法为所诠宗。 答。 古来诸师立四分宗异解纷纭。 略举十家。 一有师止作为宗。 二道晖律师受随为宗。 三有师止恶为宗。 四法愿智首俱以教行为宗。 五有师因果为宗。 六道云律师不别立宗。 七法砺律师止善为宗。 八南山律师净戒为宗。 四分一律所诠行相。 二部戒本二十法等。 莫不皆是诠陈净戒。 事钞标宗发趣万行戒为宗趣。 是其良证。 九怀素律师戒行为宗。 十定宾律师善说毗奈耶以为宗旨。 今南山师以戒为宗。 其持犯相为其所明。 问。 通受教法以何为宗。 答。 通受教法。 大乘经论散说诸教。 别说诸典皆以三聚净戒。 即是定义。 无有异端。 问。 毗尼法义分齐云何。 答。 毗奈耶藏最极广博。 今就本部四分律藏。 约文所烈明义分齐。 三十七法摄尽部文。 六怢所诠不过此故。 三十七者。 僧戒八段。 尼戒六段。 二十揵度。 结集调部及增一也。 古来诸师如是分节。 若加序分。 及开五百七百结集。 成三十九。 二部戒相如常所明。 揵度之中。 受戒说戒安居自恣并如名字各明其法。 皮革揵度开用皮类。 如一重多重富罗等相。 边地五人受戒数数洗浴。 手受取衣数十日等。 直在此中。 衣药迦絺各明彼法。 拘睒弥法从国为名。 彼国比丘共相斗诤。 骂詈诽谤。 互求长短。 具德之人如法举罪。 止息诤事和合同住。 不见忏等三举羯磨在此章中。 瞻彼揵度明羯磨如非制所应作事。 彼客比丘为旧比丘作举羯磨。 如来诫之。 具说非法别众和合等七非羯磨。 又说得满不应何等四种相状及七非等。 呵责揵度即说呵责等七种治罚法调伏七种刚强难化众生。 应法合教安稳修行。 人揵度中具僧残六夜别住本日等法。 忏除业果悔灭非法。 覆藏明种种相除灭罪垢。 遮揵度中遮人举他事不率尔。 若举他罪须具五德。 人如法是堪举他罪。 此中具明此等行相。 破僧揵度明破僧事。 灭诤揵度明七灭诤。 尼揵度中具明尼众受戒说戒等一切事法。 法揵度中明僧行法。 行来进止。 威仪法式。 揵度微整。 威肃显彰。 房揵度中明修业缘。 诸资具中房舍最要。 杂揵度中修道资缘彼此非一。 所应说者交杂广明。 杂揵度后具说大小时戒之相。 大持戒者即是比丘比丘尼持戒行相。 小持戒者是余众所行。 内外四仪系念现前。 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广说如是所作事业。 五百·七百结集者。 住持遗法令不散落匡正事义。 流遐代。 调部毗尼于前戒本。 波离举问决断疑情。 诸篇诸戒各立条例。 问答研窍。 次第渐略至僧残中无根谤戒。 虽可通八篇而略不说也。 毗尼增一从一至多明诸法义。 统收毗尼大教理致。 数法连持法相无遗。 以彰付嘱流通之相。 以一为本。 一上加一故云增一。 增一之言并通始终。 法相虽多未必尽数。 是故自一至二十二。 而于其中越于十四·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七门。 此中实数有十四增即是增一阿含例也。 四分律藏三十七法。 文义次第相收如是。 若约义科总摄为言。 五篇七聚持犯方轨。 止持作持作犯止犯。 所诠行相。 根本总体。 开成四行。 总名持犯。 制广补略。 结戒说戒。 制听开遮。 境想五句。 揵度之中一切义科。 如是等法门是义理分齐。 祖师所撰三大部等所有义科。 条类法门。 相貌无量。 不能具陈。 律宗纲要卷上律宗纲要卷下东大寺沙门凝然述问。 律宗行人发心向道。 修断得果行相云何答。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妄想翳覆不能显现。 本觉内因教友外缘发心修道。 大菩提心佛果妙因三学行业次第进修。 戒学即是三聚圆发。 定慧即是唯识圆观。 修唯识法观心明静。 心虑凝寂念想都绝。 不存彼此名之定学。 而其观心朗然照明万法历焉。 名之慧学。 戒学无量各具定慧。 万行定学万行慧学一一具戒慧戒定。 自然周普无不圆备。 如是修行随位升进。 断障证理行满成佛。 问。 大乘菩萨依托几位。 修成万行感获佛果答。 南山尊者依摄大乘论建立四位摄因果位。 其四位者。 一愿乐位。 二者见位。 三者修位。 四究竟位。 祖师亦立五十二位摄尽菩萨因果诸位。 此亦全依摄论所说归敬仪云。 圣非自圣。 终假导而渐明。 凡非定凡。 亦因开而达解。 是知愚智深浅。 贤圣位阶。 由外行之远近致利钝之乖异故论云。 无分别智即是菩萨。 菩萨即是无分别智。 菩萨约位烈五十余阶。 故知无分之智念念利钝。 此言有旨(已上)言五十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也。 言余阶者是二阶故。 即等觉妙觉也。 净心观云。 三贤十地。 无垢妙觉。 四十二地。 空宗真理(已上)言无垢者是等觉位。 璎珞经中以等觉位名无垢地。 故立此名。 净心观中。 三贤已前言起于大乘清净信心者是十信也。 问。 摄论四位五十二位广略相违。 云何相摄答。 四位即摄五十二位。 愿乐位中摄四十心。 信住行向。 见位摄彼初地全位。 或是入心。 以彼入心是见道故。 修位二地已后乃至七地。 或金刚心。 究竟位摄八地已上乃至佛地。 或唯佛果。 然摄论中。 法云·妙觉以为究竟。 第十地是因圆满。 妙觉地即果圆满。 等觉即是因圆满也。 愿乐位中。 四十心位是初僧祇。 初地至七第二僧祇。 八地已上乃至等觉第三阿僧祇。 满于三大阿僧祇劫即得究竟无上菩提。 问。 菩萨行人此等位中修何等行成满二利答。 唯识圆教一乘行者发心已后。 趣向万行四位通修。 唯识妙观理事双行圆融自在。 六度四摄。 二谛二空。 三性三无性。 三空四无量。 具足圆满任运周尽。 如是等相是其通行。 愿乐位中修四善根。 四寻思中观所取空。 四如实智观能取空。 十信位中如次即修。 信等五根不退·回向·护法·戒·愿。 十位各修信等十行及六度万行。 此等成满十信圆足。 即入初住不退之位。 十信即是列凡夫位。 初住已上即内凡位。 十住总名习种姓位解诸佛法住善巧智。 般若妙行甚深微妙。 初住八万四千度门。 二住四念八万法门。 三住修十一切入。 四住八胜处。 五住八大人觉。 六位八解脱。 七住六和敬。 八住三空门。 九住四谛。 十住六念。 十行如次修习十度若依本业璎珞所说。 初行修四正勤。 二行四神足。 三行五根。 四行五分法身。 五行八正道。 六行修七觉。 七行五善根。 八行四无碍解。 九行观三世门十二因缘。 十行念观菩萨三宝。 十回向中。 初观三谛。 二五神通。 三四不坏净。 四观生住灭三相。 五观五阴法。 六十二入。 七十八界。 八观因果法无生无灭。 九观二谛空。 十观修中道第一义谛。 初地已上是分圣位。 地上诸位体性深广。 寄五乘法显地浅深。 初二三地相同世间。 初地檀施。 二地十善。 三地修定。 四禅八定此地修得。 四五六地寄在二乘。 四地三十七品助菩提法。 五地四谛各开十谛。 六地具修十二缘起。 十门观行三观圆修。 七地一切菩提分法犹是大乘出世之法。 三乘并是出世法故。 八地已上寄一乘法。 是出出世无功用法。 四地已前真俗别观。 五地已上真俗合观。 六地有相有功用位。 七地无相有功用行。 八地无功三种世间任运成就自在无碍。 九地化他四十辨才说法自在巧便无穷。 十地究竟乐无尽身。 施大云雨救济一切。 修习位中万行圆备。 金刚心后佛果现前。 尽未来际人用无方。 问。 以何等身修行佛道答。 修行所依。 有二种身。 一分段生死。 六道四生。 三界之内所受果报。 烦恼障为缘。 有漏业为因所受果报。 寿有定限。 报有形段。 死此生彼体相粗劣。 总名分段。 二变易生死。 三界之外所受果报。 微细胜妙不思义报。 所知障为缘。 存二利境故。 无漏业为因。 正成细报故因移果易。 微细生灭随意变化。 总名变易。 地前分段。 初地已上受变易身随意应化。 乃至金刚是变易身。 佛果初念舍变易报。 佛果孤标高居域外。 玄超二死。 无障自在。 问。 圆教菩萨诸位之中。 能断所断相状云何答。 所断障者即是二障。 能断道者无漏智等。 言二障者。 一烦恼障。 贪嗔痴等等起现行。 扰恼身心碍涅槃故。 二所知障。 得所应知事理二境令不通达。 障菩提故。 烦恼障中有四住地。 见爱住地是分别惑。 俱生分三。 约三界故。 具论种相总是一百二十八种根本烦恼及以彼彼分位等流诸随烦恼。 总言根本有十烦恼。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分别起中具有十使。 贪嗔痴慢身边六使通俱生起。 分别烦恼有百十二。 是迷三界四谛理故。 欲界四谛各有十使。 上二界谛各除嗔使。 总有八九七十二种。 并前即成一百十二。 俱生烦恼欲界有六。 色无色界各除瞋恚二五有十。 并前即成十六。 是故见修合有一百二十八种。 若随转理门。 烦恼障中总有九十八使。 全同毗昙。 瑜伽论等即是大乘真实理门。 故有一百二十烦恼。 诸随烦恼有二十。 忿·恨·覆·恼·诳·谄·悭·(女+痴)·憍·害·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失念·散乱·恶慧(已上二十百法论等)邪欲邪胜解(瑜伽更加此也)此随烦恼总有二百三十。 欲界四谛下各有二十二。 谓忿恨等皆具足故。 总通计有八十八也。 色界四谛各除九法。 谓忿·恨·覆·恼·悭·嫉·害·无惭·无愧也。 自余十三四谛各有。 都合成五十二法也。 无色界四谛下各除十一法。 九法如色界除。 更除谄诳二法。 自余十一四谛各有合成四十四法。 三界四谛总有一百八十四随烦恼法。 欲界修惑二十二法。 色界修惑除忿等九。 余有十三。 无色修惑更除谄诳余有十一。 三界修道不惑总有四十六法。 加前见道百八十四。 都合总成二百三十随烦恼法。 亦加根本百二十八。 总相通有三百五十八烦恼障。 并是烦恼。 其所发业及所感果总通取为烦恼障体。 其所智障体相份量同烦恼障。 但障菩提涅槃二法差异而已。 本惑随惑相状亦同。 然烦恼障粗故多品。 二乘所断唯是不善有覆性故。 以数粗显。 此所知障细无多品。 唯菩萨断。 亦是异熟无记所摄。 故不显数。 虽迷理事。 唯约所知总名无明。 四住地上加此一障。 名五位地。 然此二障各有三种。 现行种子余残习气。 二障见修各有现种习气。 总摄为二。 正使习气现行种子合名正使。 十信之位对治十恶。 不随恶趣名善趣位。 虽非正伏是伏方便随分相似。 对治烦恼。 十住即伏邪师所起分别现使。 十行邪教。 十回即伏邪思惟惑。 此是惭伏。 即通二障。 十回向终修四善根。 此时顿伏已前诸惑。 其俱生烦恼等四善根位渐伏。 此是六识相应惑耳。 然此二障。 八识之中。 赖耶无有二障相应。 末那四惑。 贪痴慢我。 但是俱生。 无有分别。 第六识中识惑相应。 通见修道。 五识唯有贪嗔痴三。 但是俱生。 不遮意识。 牵引亦起见惑。 末那亦通二障。 或唯起烦恼障耳。 末那俱惑。 有覆无记。 第六识中俱生身边是有覆性。 余皆不善。 五识所起亦是不善。 上二界中一切烦恼皆有覆性。 定所伏故。 上来愿乐位伏断行相竟。 其见道位。 断证相者。 世第一法等无间心即入见道断障证理。 梁摄论等入见道位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断灭烦恼。 体证如理通达事法。 依准杂集唯识论等本智断证名真见道。 此时实断实证故。 尔后智观门名相见道。 安模仿像。 似断证故。 真见道者。 无漏智起顿断分别二障种子。 名无间道。 即是见道初无漏心。 次解脱道。 证二空理。 次胜进道。 虽三刹那俱是一心。 即名一心真见道也。 次入相见。 通有三心及十六心。 次第进入。 三心相见。 二障各为上下二品。 先人空观断上粗品分别烦恼。 次法空观断上粗品分别智障。 后入二空双断二障各下品种。 次入十六心。 此有二种。 一所能取。 十六心。 二上下八谛十六心次第进入。 三心相见非安立谛。 十六心相是安立谛。 二种见道初地入心。 厥修位者初地住心已后是也。 修道十地有十重障。 地地断一。 各证真如。 十地所证即十真如。 然十地位各有三心。 地地三心各有断障及其证理。 教典之中言十重障十真如者。 且举各各入心断证。 是故最初异生性障约分别惑明其断证。 初地住心已后断证。 实是修道分齐断证。 厥究竟位断证相者。 第十地三心。 分取其后心。 名为等觉。 等觉后心。 金刚心位断佛果障。 十重障列。 最极微细障佛地故。 此金刚心是无间道。 次刹那心是解脱道。 佛果初念。 今究竟者。 此初念果已后乃至尽未来际大用无碍。 无有究尽。 三身四德四智圆满。 即是第四究竟位相。 此究竟位依正二报。 正报则法报化三身。 依报则四土二土相。 言四土者唯是净土。 寂光土是法身所居。 名法性土。 实报土是自受用身所居。 事净土是他受用身住。 化净土即化身所居。 亦有纲要二土。 一者报土。 正约报身。 兼摄法身。 二者化土。 化身所居。 通净秽土。 如是佛果依正二报。 自证化他常恒相续大用无穷。 周通法界。 此则菩萨大乘律宗行人最极所成无上大果者也。 问。 佛为弟子制说戒律。 弟子承之护持弘通。 从佛在世至佛灭后。 从正法时至像末运。 从五天竺至震旦等从震旦等至今日域。 从昔至今次第流传。 相承弘敷。 其相云何。 答。 如来成道为物说法。 四十九年随宜制戒。 诸大弟子皆达三藏。 传持大小。 无不究尽。 然于弘持非无偏胜。 优波离尊者及憍梵波提持律明律播名遐迩。 憍梵于天流水入灭。 波离独住大弘律藏。 迦叶尊者广集三藏。 总提纲维住持佛法。 是故如来总以三藏付属迦叶。 令广弘宣。 以毗尼藏付优波离。 波离受嘱流通后代。 波离弘传有其二说。 谓僧祇律善见论。 二说相承人名各别。 僧祇律中。 相传事者。 彼律第三十二卷说。 优波离尊者。 次陀婆娑罗。 次树提陀娑。 次耆哆。 次根护。 次法高。 次巨醘。 次目哆。 次能护。 次摩诃那(已上十人)次摩求哆。 次叵舍罗。 次牛护。 次善护。 次护命。 次差陀。 次耶舍。 次弗提罗。 次耆婆伽。 次法护(已上十人)次提那伽。 次法钱。 次能觉。 次僧伽提婆。 次法胜。 次弗沙婆陀罗。 次道力。 已上始自波离尊者终至道力尊者。 都合二十七人次第相承。 护持弘通。 彼律虽列二十七人。 不明佛灭经几许年。 第二十师名曰法护。 与四分律主名全同。 而是根本部。 四分律主是百年时。 二十部中有法藏部。 彼部主取前人法名而持根本摩诃僧祇。 在其三百八十年时。 有何遮妨。 虽有自计兼弘尔故。 其善见论传承相者。 谓优婆离。 次驮写拘。 次苏那拘。 次恚伽符。 次目健连子帝须。 次摩哂陀(阿育王之子)次阿栗乇。 次帝须达多。 次伽罗须末那。 次地伽那(已上十人)次须末那。 次伽罗须那。 次昙无德(已上十三)次帝须。 次提婆。 次须末那。 次专那伽。 次昙无波离。 次企摩。 次优波帝须(已上二十)次法叵。 次阿婆那。 次提婆。 次私婆。 从优波离至于私婆次第相承二十四人。 与前僧祇二十七人皆是大阿罗汉尊者。 传持律藏连续不绝。 善见烈诸师。 未别指时代。 然彼论云。 尔时诸大德到师子州中已。 摩哂陀为上座。 于时佛涅槃已二百三十六岁。 佛法通流至师子州中(已上)哂陀即是第六传律。 乃在彼时传持佛法。 彼第十三昙无德者。 嵩岳定宾律师判云。 其昙无德即是此律主也(已上)今详。 四分律主昙无德者。 如来灭后百年时出。 善见论意。 第六摩哂陀即是二百余年而出。 况第十三岂相符乎。 是故应言二十部中昙无德部。 此云法藏。 亦云法密。 亦云法护。 亦云法正法藏三百八十年起。 与见论意时分相称。 嵩岳师意。 彼与百年时四分律主其名既同。 故后法藏言此律主。 有何遮妨。 彼善见论七百年造。 第二十四私婆罗汉即应彼时。 事应尔故。 元照师意。 后法藏部全取前名。 如彼建摩多罗例也。 厥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亲禀佛嘱。 弘持佛法利益众生。 欲入定时付法阿难。 阿难临灭嘱末田地。 田地临灭付法商那和须(虽是同承阿难。 依萨波多师资传说如是相传)和须欲灭付法优婆鞠多。 如此相传名竖五师。 弘持佛法各二十年。 虽有延促是约多分。 鞠多之时已经百年。 上之五师通弘三藏。 今且取其传律之边。 鞠多之下有五弟子。 谓昙无德。 萨婆多。 弥沙塞。 迦叶遗。 婆粗富罗也。 此五罗汉随其所应亦传三藏五藏等法。 今亦且取传律之边。 今此五人名横五师。 各横传灯互通巡代。 又佛灭百年余。 因大天五事佛法众徒分成二部。 谓大众部。 上座部也。 二百余年。 大众部中。 渐渐分出成于八部。 三百余年乃至四百。 上座部中。 分出十部。 并本二部成二十部。 又有十二部五百部等。 彼彼部中各有律藏。 如是虽有二十部等。 久后流行唯是五部。 即上座中有部犊子化地法藏饮光是也。 此五全取百年之时五部名义。 故有同名。 故彼此名滥。 诸师异解。 天竺律法。 二十部等随国大弘。 广竖繁昌。 血脉相承。 难可辨知。 如震旦国传戒律者。 时宜契合传通不谬。 昔后汉明帝永平十年。 腾兰渐来始传佛法。 事义草创。 戒法未传。 永平十年丁卯已后至曹魏嘉平元年(己巳)岁。 总经一百八十三年。 戒法未沾。 其间三藏诸师渐来。 翻传大小乘经。 但腾兰没后(永平至十八年)后汉第三主章帝即位建初元年丙子已后七十一年。 梵僧不来。 汉无沙门。 同代第十一主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已后。 沙门渐来传译佛法。 谓支娄迦谶。 安世高。 竺佛朔。 安玄。 支曜。 严佛调。 康孟详。 竺大力。 昙果等也。 虽有僧来。 无受戒事。 至于魏代一主文帝黄初三年壬寅之岁。 昙迦罗始至魏朝。 然诸缘未具足。 徒经二十八年。 遂至嘉平二年庚午行十人受。 魏世之中。 创获明珠。 此是大僧受戒初传。 其比丘尼受戒初传。 是宋元嘉十年癸酉岁也。 如来灭后经一千一百九十九年。 初传大僧受戒之事。 自尔已后师资相承。 受戒之事震旦不绝。 彼嘉平时。 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译僧祇戒本。 昙谛三藏译四分羯磨。 此之二部初在洛阳。 此是传律教文初传。 纳得戒体要由羯磨。 羯磨即行昙无德部。 是故震旦初受戒事纳四分体。 至随行者且奉僧祇。 虽传戒业戒本。 而其广律未传。 嘉平二年。 至姚秦弘始五年癸卯。 总经一百五十四年。 明年甲辰。 弗若多罗初译十诵。 昙摩流支卑摩罗叉次第续译。 十诵广律六十一卷。 凡经三译一部方成。 次弘始十二年庚戌。 佛陀耶舍此云觉明。 译四分律。 初四十五卷。 后为六十卷。 东晋安帝义凞十四年戊午。 觉贤三藏译僧祇律。 有四十卷。 宋景平元年癸亥。 佛陀什译五分律。 成三十卷。 此四律中。 僧祇根本。 余三枝末。 五部律中。 三部已传。 其迦叶遗部唯传戒本一卷。 解脱戒经是也。 东魏武定元年癸亥译之。 当梁大同九年。 日本钦明天皇四年癸亥。 广律未传。 婆粗戒律一向未传。 解释本律亦有律论。 毗尼母。 磨得勒伽。 萨婆多(此三并十诵律)善见(释四分律)明了(释正量部律)毗奈耶律也。 四律传世。 随翻即弘。 十诵咸讲。 次弘四分。 僧祇五分第灭讲敷。 诸律虽弘。 后代大昌唯是四分一律而已也。 四分译已经六十余年。 至于元魏第六主孝文帝之世。 有北台法听聪律师。 本学僧祇。 开通精研。 然穷初受部依昙无。 缀僧祇讲初弘四分。 受随相契。 事归一揆。 然是口授。 未载简牍。 道覆已后。 造疏释文。 四分律宗建立九祖。 一法正尊者。 律主也。 二法时尊者。 是震旦始祖也。 三法聪律师。 是初开元祖。 四道覆律师。 是作疏立义问答决择。 五惠光律师。 六道云律师。 七道照律师。 八智首律师。 九南山律师也。 大智律师立之为定。 惠光已后亦有章疏。 四分律藏疏家虽多。 三师所制举世美叹。 一光统略疏四卷。 二智首广疏二十卷。 三法砺中疏十卷。 名之三要疏。 人皆玩行用。 昔道云门下有二英贤。 谓洪遵道洪也。 洪遵洪渊法砺道成如此相承。 道成门下有满意怀素。 各立门辈后代流演。 道照智首南山如此相承。 后代弥昌。 然四分律。 义分三宗。 相部宗。 南山宗。 东塔宗。 三宗学者诤论不息。 永亨年后。 东塔新章昌行世间。 法顶律师受戒道成。 学律怀素(东塔律师)慎讲新疏门学甚昌。 义嵩如净澄楚三德并学新疏同弘此宗。 乃至后代弘东塔律。 西塔满意律师弘相部律。 门叶繁昌。 互照宗旨。 谓仪律师。 俊律师。 纲律师(非是文纲)闻慧律师。 思慧律师。 法藏律师(华严香象)圆律师。 威律师。 恒律师。 远智律师。 全修律师。 慧荣律师。 大亮律师。 察律师。 照隐律师等也。 定宾律师是满意门人。 怀素破砺师十六大义。 宾作破迷执记一卷救砺大义。 破素迷心。 日本永睿普照两德求律往唐。 以彼开元二十一年癸酉之岁(当日本国天平五年)请宾律师为和尚受戒。 满意授法大亮。 亮授于昙一。 一公讲四分律三十五遍。 大历六年辛亥十一月十七日。 迁报。 报龄八十。 昙一门人继连繁昌。 荆溪湛然。 清凉澄观。 并学律于昙一。 一公弘相部南山两宗律法。 故于事钞造发正记。 相部律宗如此弘敷。 首律师门人有两英弘律。 日本昔名钞家要家是也。 乃玄恽律师毗尼讨要。 南山律师行事钞也。 是故讨要南山摄也。 南山律宗后代久传。 南山是九祖中第九祖师。 今立为第一高祖大师也。 高祖讳道宣。 天机英敏。 达悟利贞。 隋大业十一年己亥。 年满二十(当日本国人王第三十四代推古天皇二十三年)从智首律师受具足戒。 大唐武德年中。 从首听律经二十遍。 兼通经论。 慱研大小。 内外该括。 真俗统贯。 行高安明。 德浚沧溟。 五部连晖。 久光九代。 作钞三卷映夺古今。 制疏两部匡正是非。 义钞僧尼兼济。 冥证理悟妙穷幽邃。 灵威秀于千古。 住持盛于万代。 赞集观仪传录疏钞凡二百余卷。 述作多端。 弘通弥广。 玄奘翻经乃预译场。 梵僧号为东士菩萨。 智首律师判五部衢弘通草创。 事未通广。 泪于南山大师秉持之世。 日下竞驰。 通方昌弘。 昙摩戒宗待缘方开。 乃大师律主秉御之力也。 大师律则专奉四分。 论则成摄二宗。 经是法华涅槃。 判是三观教宗。 总提八宗之宏纲。 别居一宗之极位。 兼正弘通寔有由焉。 干封二年丁卯十月三日。 安坐而卒(当日本国人王第三十九代天智天皇御宇六年丁卯)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南山大师门人甚多。 新罗智仁初作钞记。 大慈律师亦作钞记。 弘景律师大兴台宗。 秉持兼济。 是南山重受戒弟子。 鉴真和尚受具和上也。 作律钞记。 讲律百遍。 怀素律师初学事钞。 及学相部。 亦南山重受戒弟子也。 道岸律师。 融济律师等皆南山门人也。 厥中周律师为第二祖者也。 第三祖苏州道恒律师。 作记十卷解释事钞。 第四祖。 扬州慧照寺省躬律师。 作顺正记解释律钞。 第五祖慧正律师。 第六祖京兆玄畅法宝大师。 作显正记解释律钞。 第七祖越州元表律师。 着钞义记五卷。 第八祖守言律师。 禀法元表研寻宗旨。 第九祖杭州元解律师。 第十祖法荣律师。 第十一祖杭州处恒律师(亦曰处云)作拾遗记三卷。 第十二祖宋杭州择悟律师。 作义苑记七卷。 第十三祖宋台州允堪律师(亦曰真愖)承法择悟宏敷律部。 大宋第三主真宗皇帝景德二年。 乙巳诞生(当日本国一条天皇御宇宽和二年乙巳)南山十部并作记解。 故世号曰十本记主。 谓事钞会正记。 戒疏发惮记。 业疏正源记。 义钞辅要记。 教诫仪通衍记。 净心诫观发真钞等。 大宋朝中盛行此记。 于南山宗。 号会正宗。 第十四祖择其律师。 第十五祖杭州元照大智律师。 内外兼贯。 大小该罗。 证悟台宗究畅净教。 南山宗旨。 三大律部。 并述记解。 事钞资持记。 戒疏行宗记。 业疏济缘记等也。 照公大宋第四主仁宗皇帝庆历八年戊子诞生(当日本国。 后冷泉天皇御宇永承三年)第八主徽宗皇帝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入灭(当日本国。 鸟羽天皇御宇永久四年)春秋六十有九从入灭年至今当于大日本国嘉元四年丙午。 已经一百九十一年。 第十六祖开元经院智交律师(或立道标为第十六祖。 真照相传取交律师。 俊芿相承取标律师)第十七祖东堂准一律师。 第十八祖竹溪法政律师。 第十九祖石鼓法久律师。 禀律法政。 融冶莹练。 彼同门有如庵了宏律师。 乃当时神星也。 禀律法政究畅宗旨。 日本俊芿法师越海入宋。 至彼门下。 研精律藏年经数回。 归朝弘通。 如庵门人有守一律师。 精研戒律。 大立义途。 第二十祖上翁妙莲律师。 随久律师习学戒律。 与守一师诤论宗义。 大宋第十四主理宗皇帝景定三年壬戌(当日本国。 人王第八十九代帝王御宇弘长二年壬戌)正月三日。 卒于极乐庵。 春秋八十有一。 第二十一祖石林行居律师。 承于莲师秉持律藏。 竹溪已下四人皆居潮心广福律寺。 住持遗法秉御像教。 日本真照律师入大宋朝。 随莲宗师受戒问律。 随居宗师学律决疑。 在唐三年。 乃正元弘长之间也。 大宋律宗。 行居已后。 连续弘传。 于今不绝。 上来陈述震旦古来律法相承之相貌竟。 至日本戒律弘通之事者。 根元由来其相多矣。 草创基地自微至着。 大日本国人王第三十代矶悈岛金刺宫御宇天国排开广庭钦明天皇治天下第十三年。 壬申之岁。 释尊教法始传此国。 如来灭后经一千十六年。 后汉明帝永平十年。 天竺佛法创传震旦。 厥后经三百年。 震旦佛法传百济国。 厥后经一百年。 百济佛法创传日域。 即此广庭天皇壬申之岁所传度也。 佛法渐传而戒法未始。 敏达天皇御宇五年丙申。 律师禅师咒师比丘尼等。 从百济国费经论来。 自尔已后渐渐僧来。 崇峻天皇御宇元年戊申。 百济僧来。 马子宿祢请彼僧侣问受戒之法。 难有如是等事。 诸家不合。 不能行如法受戒之事。 本朝有三口尼众。 日域所生。 皆初出家。 一曰善信尼(本期末妻)二曰禅藏尼(本等世妻)三曰惠善尼(本伊志妻)此之三尼有受戒志。 欲往百济。 为此即问受戒法。 则使僧答以无二众。 故尼受不能。 三尼即以此戊申之年度百济国。 其年受十戒六法。 明年己酉三月受具足戒。 明年庚戌即还本朝。 住樱井寺。 后住楷井寺。 即丰浦寺是也。 此戊申岁。 从百济国送六口僧。 谓令照律师。 慧匆法师。 令威法师。 慧勋法师。 道声法师。 令契法师也。 即于椋原里。 造假垣假僧房。 安置此六口僧。 其后彼寺华构造毕。 即本元兴寺是也。 斯乃日域僧尼之根本也。 厥后僧尼渐多满国。 然而诸缘不具。 无行受戒。 他国来朝之僧皆彼国比丘僧。 但于此国不能授具。 然后后僧学习诸宗。 通达定慧。 研精经论。 依占察地持等教。 或于三聚致从他受。 或得好相行自誓受。 并是菩萨通受方轨。 智憬法师于维摩堂陈以此事。 诚据炳焉。 行基菩萨随德光法师受具足戒者。 即此事也。 天平八年丙子。 大唐道璇律师来朝。 而僧数不满。 无行坛法。 从钦明天皇壬申岁至人王第四十六代。 女帝孝谦高野姬天皇御宇天平胜宝五年岁次癸已(当大唐第六主玄宗皇帝天宝十三年)已经二百二年。 其间此国戒律未传。 然日本人王第四十五代天瑞国押开丰樱彦圣武天皇御宇治天下天平五年癸酉(当大唐开元二十一年)敕兴福寺永睿禅师及普照大德入唐留学。 两德至唐。 即请东都大福光寺沙门道璇律师。 先向日本令去。 拟为传戒之师。 睿照二人留学在唐。 道璇大德年三十五。 天平八年丙子(当唐开元二十四年)随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船方来朝焉。 道璇大德戒律华严。 台教北禅。 穷其幽旨。 罄彼宗途。 虽不行坛法讲律开人眼。 昔南山行事钞创传此国。 无人讲读之者。 道融禅师始读讲敷。 道璇已前处处讲谈。 最初朗辨依灵梦告。 于金钟寺始行布萨。 请道融师说梵网戒(依梦示告)是日本国布萨初也。 其后融公。 于罥索堂讲行事钞。 智憬大德亦讲律钞。 处处非一。 道璇来朝常讲律钞。 住大安寺。 于彼塔院讲宣律钞。 谈诸部。 多生门辈。 明律者多。 大安寺善俊律师。 有明律之誉等即其门人也。 永睿普照游学唐朝经于十年。 研究诸教。 时天宝元年壬午(当日本天平十四年)诣杨州大明寺礼鉴真大和上足下。 具陈来意。 请游海东弘传戒律。 和上乃诺。 门人祥彦先约随去。 遂有僧道兴神项等二十一人同心愿随。 及余道俗彼此总合八十余人。 要约已毕。 造舟备粮。 过海之间有种种难。 逆浪奔波过而复还。 四度造船。 五回入海。 十二年中辛苦无量。 道俗逝化三十六人。 永睿祥彦等是也。 退还之者二百八十人。 唯和上普照思诧取死为期。 都无退思。 初度发足天宝二年癸未。 其之最后第六度时。 天宝十二年癸巳(当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乘船离唐。 其相随弟子。 杨州白唐寺益法进。 泉州超功寺僧昙静。 窦州开元寺僧思诧。 杨州兴昙寺僧义静。 衢州灵耀寺僧法载。 窦州开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 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 杨州优婆塞憣仙童。 朝鲜国人宝最如宝。 昆仑国人军法刀。 胆波国人善听。 都二十四人。 浮海发向此日本国。 遂以天平胜宝五年癸已。 十二月二十日着日本地。 同六年甲午(当唐第六王玄宗皇帝天宝十三年)二月四日入京。 遂引入东大寺安置。 帝王睿感慰喻无量。 授戒传律一任和上。 其年四月。 初于卢舍那殿前建于戒坛。 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 次皇后太子亦登坛受戒。 寻为沙弥澄修等四百十余人授戒。 又旧大僧灵福贤璟志忠善项道缘平德忍基善谢行潜行忍等八十余人。 舍于旧成重受和上所授之戒。 后于大佛殿西别建戒坛院。 即移天皇受戒坛土。 筑以作之。 天平宝字三年己亥。 大和尚造唐招提寺。 乃赐官额以题于节。 请大安寺善俊律师讲法砺律疏南山律钞等。 过海和尚来朝之时。 思托大德受大安寺忍基等请。 于彼寺塔院四五年中讲法砺疏及镇国记(定宾饰宗记也)其后忍基忠慧等于处处寺讲砺疏等。 大和尚专学法砺南山两宗。 故来日域多弘此二。 鉴真大师龄至十八。 随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二十一从弘景律师受具足戒。 随融济律师学律钞等。 随义威远智全修慧荣大亮五英学砺律疏。 此之五人直满意律师弟子也。 大和尚兼达天台法华教观。 五乘洞括三藏通晓。 内外兼综大小包博。 护法感通神变化导。 讲经律论训导俗人。 响振四远德流八纮。 九州崇为受戒和上。 讲律及疏各四十遍。 讲敷事钞总七十遍。 轻重羯磨讲各十遍。 前后度人四万有余。 三十五人特拔群伦。 各建一方弘通像教。 于日本国。 结三戒坛。 一东大寺戒坛。 二西国观世音寺戒坛。 三东国药师寺戒坛。 并崇天恩行受戒事。 东大寺戒坛十人受戒。 准中国式。 两国戒坛五人受戒。 准边国式。 唐招提寺亦建戒坛。 东西两京授戒无间。 来朝之后总经十年。 初之五年住东大寺戒坛院。 唐禅院即常居住处也。 后之五年居唐招提寺。 随从弟子中。 呈名后代者。 仁韩大德。 法进大僧都。 昙静大德。 法颗大德。 思托大德。 义静大德。 智威大德。 法载大德。 法成大德。 灵曜大德。 怀谦大德。 此十一人于唐受具。 如宝少僧都。 慧云律师。 慧良大德。 慧达大德。 慧常大德。 慧喜大德。 此之六人并亦唐人。 而于此国受具足戒。 沙弥道钦是亦唐人。 此十七人随从来朝。 始终随逐助师化仪。 大和尚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当唐第八主代皇帝广德元癸卯)五月六日。 端坐迁化。 春秋七十有七。 鉴真大师弘通南山相部两宗。 南山是第一祖。 弘景为第二祖。 鉴真为第三祖。 法进如宝并为三祖。 若相部宗第一法砺。 第二道成。 第三满意。 第四大亮。 第五鉴真。 今既海东始传戒律。 故于日域。 以大和尚。 为第一祖。 和尚弟子法进大僧都优游五部。 精阅四含。 天台教观陶练研究。 菩萨戒藏弘演开化。 日本传戒。 鉴真大师为第一和上。 东大寺法进大僧都为第二和尚。 药师寺如宝少僧都为第三和上。 元兴寺昌禅律师为第四和上。 唐招提寺丰安赠僧正为第五和上。 如此七大诸寺律德随其戒腊次第补任。 乃至当今第一百七代和上。 兴福寺增信大德。 住持律宗行受戒事。 历代住持宗绪不绝。 东大寺受戒事。 历代住持如此。 观世音寺授戒亦尔。 药师寺授戒。 中古已来废绝不行。 鉴真和尚。 以唐禅院。 付嘱法进。 彼师门叶累代相传。 和上临终以招提寺。 付嘱法载义静如宝三人。 此三大德同志合力。 兴隆彼寺弘通律法。 各有门叶弘持繁昌。 总而言之。 和尚弟子十有余人皆有门辈。 累世不绝。 厥大和尚。 是第一祖。 次法载大德。 次真璟大德。 四戒胜大德。 五寿高大德。 六增思大德。 七安镇大德。 八喜宽大德。 自大和上至仁和年。 如是八代宗绪继续。 又大和上之次有如宝少僧都。 次丰安赠僧正。 次道静律师。 次仁偕大德。 次真空大德。 如是六世宗绪不绝。 余人门叶。 恐繁略之。 仁和已后。 招提宗绪。 门叶虽多。 而不录之。 后代中川实范上人入招提寺。 传受戒法。 即此等师。 门叶者也。 中间虽是不知人名。 法绪相续流至后代。 实范已后。 相续传持人名法绪相承不绝。 招提一寺。 戒律繁昌。 诸寺僧侣。 受戒之后。 多住彼寺。 五年一年研精律藏。 后代斩废。 丰安道静已后律法学行不替。 其后二百余年。 持行渐渐陵怠。 而学业等相续不绝。 至于人王第七十四代鸟羽天皇御宇。 有中川宝范大德者。 是兴福寺学英秀才也。 酬兴福寺欣西大德雅请。 披寻律藏研精戒宗。 作戒坛式。 兴隆律法。 戒法中兴范公有功。 实范上人即住唐招提寺。 值一般老德传受四分戒本。 然后披寻大钞研精大律表无表章。 具明三乘戒体法义。 梵网古迹并诸师疏。 大小戒律。 皆咸谱练。 明律之誉秀逸于世。 其后经八十余年。 至人王第八十三代。 土御门天皇御宇。 有贞庆上人。 是兴福寺英才智德。 贞庆禀于觉宪。 公禀于藏俊。 俊公禀于实范。 如是次第相继连绵。 庆公解穷二明。 学罄三藏。 德满寰宇。 威动冥显。 重弘戒律。 大垂训化。 于时戒如觉真两哲随事习学大小戒律。 觉真大德绍隆有志。 建常喜院为学依处。 戒如上人多生知人。 乃圆睛觉盛继尊觉澄禅观莲意莲觉等也。 有志学人住常喜院。 听学研精大小诸律。 至于人王第八十六代四条天皇御宇嘉祯二年丙申。 有四般哲。 圆睛有严觉盛睿尊。 深叹虽有学解阙无戒行。 依经论所说随通受轨则。 四英同心祈请好相。 自誓受戒修习戒行。 好相已成。 于大佛殿。 四人各各自誓受戒。 即九月二日四日也。 其后圆睛大德住不空院。 后移北洛讲敷律藏。 觉盛上人初居兴福寺松院经七八年。 后移唐招提寺经于六年。 睿尊上人居西大寺。 讲律授戒兴显密宗。 丙申之年是通受法。 其后经一十年。 宽元二年乙巳九月中旬。 于泉州家原寺。 创行菩萨别受法。 西大寺睿尊大德最初听睛公讲事钞(上之一也)其后自披大部研精详穷。 随觉盛大德听表无表章等。 梵网古迹听于戒如觉澄。 戒如随贞庆上人学古迹表无表章等。 觉盛随戒如听表无表章古迹等。 觉盛上人住招提寺。 兴大和尚戒律古迹。 讲终南山三大律部首尾一遍。 余诸小部大小戒律随宜开敷。 受戒听律四方来集。 后法性寺禅定太合法讳行惠。 法印权大僧都良遍。 权律师定兼(改号真空)阿阇梨静庆。 阿门大乘心。 入阿。 寂惠。 庆运。 圣守。 禅惠(是重受戒)圆照。 证玄。 慈济等。 如是诸德佛法良匠。 三学二藏。 显密相性。 化制内外。 教观两门。 随应究达。 任宜弘持。 寔是释门之鸾凤。 佛宗之龙象。 各化一方。 轨模于世。 并从觉盛和上受学三聚菩萨大戒。 厥中证玄大德继和上迹住持招提。 证玄之后。 门人真性住持本寺。 证玄门人学侣甚多。 建立寺院。 弘持教宗。 玄公秉御超拔群伦。 住持寺院四十四年。 显密弘敷。 讲宣不绝。 正应五年壬辰八月十四日卒。 春秋七十三。 真性住持经十三年。 讲通不绝。 授戒繁多。 嘉元二年甲辰二月一日卒。 报龄六十九厥次寻算大德住持寺院授戒传法。 人皆崇重。 嘉元四年丙午二月十五日卒。 报龄七十九。 证玄门人有圆证大德。 研究律藏。 兼通诸宗住持本寺。 讲通不绝。 有道御大德是证玄亲度门人。 德望化导溢于遐迩。 住持华洛法金刚院。 真性终焉令住招提。 而让算公自还华洛。 圆照和上兴隆戒坛弘通律法。 讲敷不倦。 门辈有数。 俱提教宗。 禅慧和上是绝伦之律匠。 建立一方。 出英才之诸徒。 庆云大德乃坚操之法匠。 开兴圣迹辉授戒之德光。 真空上人绍隆观音院(木幡)弘持显密教宗。 圣守上人兴真言院持护弘通显密法教。 圣守门人有圣然大德。 密教承于守公。 戒律受于证玄。 研究三论孤标绝伦。 密严大德究畅台宗。 研精秘教。 兴隆下野药师寺。 乃是良遍上人亲度授戒之门人也。 觉盛和上早从物故。 建长元年己酉五月十九日卒。 春秋五十七。 自誓受戒之后。 十四年住焉。 西大寺睿尊和上门辈极多。 谓忍性上人。 贤忍。 善尊。 幸圆。 寂尊。 赖玄。 荣真。 信空。 总持。 性瑜。 玄基等也。 并是法门之梁栋。 佛道之纲领。 大小三藏。 显密二宗。 化制两教。 相性内外。 随宜通达。 究畅出旨。 各化一方。 纲维法律。 寔是弘通之大将。 利济之上首者也。 忍性上人游住东国。 大弘律法。 多生门辈。 其耀教光。 性公门下多知法者。 或显或密智辨纵横。 充溢东国各建法宗。 睿尊和上德覆群生威动冥显。 值九代之圣世。 为五帝之国师。 戒律普敷充溢日下。 密藏广开亘方维。 研究三藏积窍大小。 智人多生寺满诸州。 正应三年庚寅八月二十五日卒。 春秋九十。 谥号兴正菩萨。 赖玄大德住持常州三村寺。 弘持律法。 荣真大德。 性公之后住持极乐寺。 绍隆二谛。 秉持显密。 尊公之后。 信空大德住持西大寺。 授戒讲律绍隆德望。 师资芳郁历年繁昌。 智人多生助扬法化。 总持上人者兴正菩萨之连类也。 学解优长独步律路。 幸尊大德律海深广。 讲敷连日。 多生智德住持海龙王寺。 播名远近。 真圆大德学解出萃义辨纵横。 住持般若寺飞誉遐迩。 智德群出俱荣律园。 并是睿尊和上亲度之门人也。 性瑜大德者尊公亲度弟子。 元是三密之梁栋也。 投尊公门下传彼所弘。 尊公之后。 厥流传授远近诸方。 专任瑜伽传法之人甚昌。 可谓冰蓝之德。 成真大德游化东国。 建立一方弘敷律法。 重禅大德者尊公受戒之弟子。 承律学于禅慧上人。 元是圆照上人门人也。 律学出萃。 密教拔群。 三论透逸独步日下。 律宗中兴普天弥满。 啻是觉盛。 睿尊两德善巧大愿之力者也。 人王八十二代后鸟羽天皇御宇建久年中有一沙门。 讳俊芿。 镇西人也。 志在学业。 专思戒律。 乃来南都寻求律法。 时有大德道号莲迎。 随彼大德咨学戒律不得事止远期异朝。 土御门天皇御宇正治元己未。 龄三十四。 越海入宋。 当大宋第十三主宁宗皇帝庆元五年。 先值北峰宗印法师习学天台宗。 后随如庵了宏律师受学南山律宗。 研究精练二宗无遗。 在唐学法一十三年。 顺德天皇御宇建历元年辛未归朝。 遂于北洛东山建泉涌律寺。 大弘戒律讲敷台宗。 日本弘律一十七年。 讲授不绝。 敷演甚昌。 北洛弘律中兴之事。 乃不可弃法师。 是其始祖也。 嘉禄三年丁亥(安贞改元)三月八日迁化。 春秋六十有二。 法师德振两国。 威播万代。 泉涌律场戒大行。 讲敷不绝于今。 甚昌。 法师弟子定舜阇梨大讲戒律。 广被时负。 后之诸德。 智镜道玄净因等皆舜公之门人也。 嘉祯三年(丁酉)之春。 定舜阇梨来于南都海龙王寺。 讲小部律文等。 众人服膺来集听学。 睿尊禅慧源俊等皆听开讲。 泉涌住持。 定舜之后。 智镜大德住之弘律。 镜公越海入宋。 听律餐风。 忍空大德初餐镜公之风。 后移戒坛入照公之室。 受具足戒听学戒律。 通别二门并皆传承。 复随睿尊上人重受具足。 智镜之后。 思允大德住持寺院讲律弘教。 是乃开山不可弃法师。 亲承门人。 后随定舜习学律部。 净因大德禀法定舜。 兼咨智镜。 住持戒光律寺大弘像教律法。 流化东国轨模遐代。 真照大德元随圆照上人受戒听律。 兼随净因上人听律大部。 忍空同听。 净因讲律。 真照入宋。 值妙莲行居学律决疑。 归朝之后。 弘律戒坛。 移泉涌。 随从思允学律决疑。 有源俊大德者本出南都。 后禀智镜。 研寻精练通达戒宗。 建立一方大弘道法。 思允之后。 愿行上人住持泉涌。 厥后委付寺院于觉阿大德。 觉阿随智镜净因两德研究律藏。 显密兼弘甚播芳德。 乃付寺院于门人知元大德。 元公司寺。 弘宗讲律。 然则律法中兴。 南北二京五几七道随缘弘通。 任宜流演。 横遍如此。 竖穷可得。 佛法久住之德。 此律寔新。 国家泰平之祥。 斯宗甚大。 护法不穷。 济生无尽。 戒律之功其事照彰。 尸罗之力目益炳着。 律宗纲意要略如是。 律宗纲要卷下 发布时间:2024-06-24 08:06:4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