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 内容: 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大正藏》第74卷No. 2351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第一受前内请第二鸣钟集僧第三正行请师第四师资登坛第五讲遣教经第六教发戒缘第七受者出坛第八差教授师第九出众问难第十单白入众第十一正教乞戒第十二对众问难第十三正授戒法第十四略说戒相第十五出界还列第一受前内请当日小食后。 堂达着履袜持念珠扇引从受者(持坐具香箱着履袜)到长老坊。 于彼兼设置机香炉。 堂达至和上前。 先述其由。 然后引入受者。 受者上座三人各烧香。 三人一列三拜。 已下受者同上。 次和上以交名被校受者名。 次收坐具退出。 次到羯磨师并教授师之坊奉请全同和尚。 第二鸣钟集僧先撞大钟(第二番作相时敛声)次初番作相(打鼓)此时十师各趣集会所。 随标着座(和上随从沙弥两人。 持衣持钵也。 师各随从沙弥一人。 令持衣钵也)余受者同集舍利殿着座。 第三正行请师先闻第二番作相。 诸受者出集会所。 至讲堂后幔东向西立列(北为上座)。 次第二番作相之后。 教授师引十师(下腊前)出堂。 和上之次。 释尊袈裟捧持行列。 是时堂达引受者(上腊前)从幔北端出列立幔西面(南为上座)堂达去受者二三尺。 南方向北立。 次十师出集会所至西室廊。 向东少立留。 受者同时问讯已。 堂达引受者。 从讲堂后门东间入。 到东方座所向西(南为上座)各脱履登座。 同时问讯各开座具。 互跪合掌奉待十师。 堂达南方向北立。 次十师见受者入堂已。 行列名到讲堂北庇。 南向列立。 教授经十师前向和上前。 打铃(上腊前)引列。 此时第三番作相次。 释尊袈裟已下次第引列。 教授师从讲堂后门入。 东转南回。 南方向北立。 袈裟及十师列立南北。 行向受者方。 此时受者唱南无诸师三礼(五体投地)次教授师引十师。 经正面西转到请师座近所。 向南立留打铃。 和上过前时须曲躬。 十师至座前列立。 教授师速入本座。 各同时开坐具三礼。 是则遥礼戒坛上之义也(打铃如布萨。 但教授师不礼。 下亦效之)其后着座。 此时侍者等衣钵。 置座。 各出于后门。 十师着座三礼之后。 堂达引受者到请师座。 展坐具着座。 堂达去受者一腊二三尺。 在西北方东向起立。 指示受者。 受者悉着座。 次堂达读交名。 十师各出怀中交名挍之。 次读交名竟。 受者同时立三礼(堂达示之)次十师能教人与所教人各执香炉(余人不取)证七证师时。 七证七人俱执香炉。 俱所请人故也。 先羯磨师捉香炉。 教令请和上云。 诸受者等。 应奉请和上。 和上是得戒根本。 归依此师正发大戒。 必须请之。 仍奉请西第一座某寺某大德。 应为汝等和上。 所以先立三礼(堂达教令三拜已胡跪合掌)告云。 当起殷重心请。 须各以自言奉请。 而未知方轨故。 我教汝等。 当一心承顺我教。 即请云。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上。 愿大德为我作和上。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说)和上讣云。 受诸所请诸受者同音各云顶载持(乍居一拜)。 次教授师捉香炉。 教令请羯磨师云。 诸受者等。 羯磨阿阇梨者受戒正缘。 若无此人秉于羯磨。 则尘沙戒法无由得生。 故须增重心于戒师所方发无作。 仍奉请从西第二座某寺某大德。 应为汝等羯磨阿阇梨。 所以汝等先立三礼(堂达教令三拜竟胡跪合掌)告云。 当起殷重心请。 须各以自言奉请。 而未知方轨故。 我教汝等。 当一心承顺我教。 即请云。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 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说)羯磨师讣云。 受诸所请。 受者同音云顶戴持(乍居一拜)次七证师一腊捉香炉。 教令请教授师云。 诸受者等。 教授阿阇梨为汝等教授引导开解令入僧中。 发汝等具戒缘起方便并因此师。 重心请者方乃发戒。 乃奉请从西第五(三四)座某寺某大德。 应为汝等教授阿阇梨。 所以先立三礼(堂达教如前)告云。 当起殷重心请。 须各以自言奉请。 而未知方轨故。 我教汝等。 当一心承顺我教。 即请云。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请大德为教授阿阇梨。 愿大德为我作教授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请)教授师讣云。 受诸所请诸受者同音云顶戴持(乍居一拜)。 次教授师捉香炉。 令请七证师云。 诸受者等。 以羯磨法非是独秉。 必须此人证无错谬。 若论发戒功。 与三师齐德。 故须请之。 仍奉请某寺某大德等。 应为汝等证戒尊师。 所以汝等先立三礼(堂达教如前)告云。 当起殷重心请。 须各以自言奉请。 而未知方轨故。 我教汝等。 当一心承顺我教即请云。 诸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今请诸大德为证戒尊师。 愿大德为我作证戒尊师。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慈愍故(三说)七证一腊总讣云。 诸大德受诸所请诸受者同音各云顶戴持(乍居一拜)。 次请师竟。 十师同时一礼(五礼投地打铃)已。 收坐具降座前着履。 次教授师往十师末。 向南打铃。 次下腊前引众。 释尊袈裟。 捧行如前。 从讲堂正面出。 经南庇至西室边。 从其南转至西室南端。 列立打止铃(二丁)次受者同时取衣钵。 随堂达赴戒坛。 次闻铃打止撞列钟(第四番作相也)此时开戒坛东南西三方户。 第四师资登坛先教授师闻钟声。 亦即打始铃(二丁)引十师从戒坛下层南面东阶登。 东出北回绕坛一匝。 和上在西阶下。 当佛前香炉授侍者。 各展坐具三礼。 教授留西阶西北打铃。 次收坐具卓立观想(此观想后不打铃)释尊袈裟役人捧之。 直从南面东阶登坛上。 置东北方机上也(不得绕坛)。 戒坛图经云。 十师请十方现在诸佛大菩萨声闻僧众普会戒坛。 天龙八部遍满虚空(文)是其观想也。 次教授向和上打铃引和上。 上腊前登南面西阶。 东转北回绕佛一匝。 座置衣钵。 侍者退出(从东阶下)十师直南回礼三菩萨(捉香炉中礼)三人三番礼。 后教授师一人礼。 教授立佛坛西南打铃。 次礼南山及开山(不用打铃)前礼人至本座起立。 次十师各礼竟。 教授打铃。 诸众同时开坐具三礼。 其后着座。 列钟此时止。 观想之间受者在庭上立三礼(中礼)礼竟随堂达引导从南面西阶登下层坛。 左绕一匝。 即在南西二面。 礼佛三拜已。 依结番次而坐。 堂达坐下层东座。 东大戒坛式于此所致沙弥受戒。 至不如法。 须于前日作沙弥别受法。 至通受比丘者。 古来不用沙弥别受法。 直受具戒耳。 第五讲遗教经先登高座(讲师立座。 东出南回。 向佛前三礼。 然后登高座)次法用(戒尺二下呗散华)次讲师唱去。 挂畏建立伽蓝庄严坛场登霞圣灵。 及以开辟以来御灵尊灵等。 奉送净土菩提(摩诃毗卢舍那佛名一切诵)令法久住利益众生故(释迦佛名一切诵)奉为梵释四王龙神八部伽蓝护法当所明神国内一切神等法乐庄严(般若心经一切诵)奉为圣朝御愿成就(药师佛名一切诵)奉为太上天皇春宫太子御愿圆满(药师佛名一切诵)奉为征夷大将军御愿圆满(药师佛名一切诵)为大臣公卿文武百官善愿圆满(药师佛名一切诵)为天下安稳万民丰乐(观世音菩萨名一切诵)敬白三宝界会诸求戒佛子等。 今敷鹤林之法座。 开遗教之妙旨。 夫以护戒之力寔优。 度海之大士惜浮囊于罗刹。 持禁之德至高。 草系之沙门显曝身于旷野。 所以释迦大师从鹿苑度陈如。 至双林化须跋。 专叹戒法为万善初基。 特崇尸罗为七众庄严。 今此经者是释迦世雄最后之遗训。 能仁善逝临终之极说。 导释种之指南。 开戒行之妙门也。 比丘因此调身口七支于内外。 新学以之寂三业愤动于四仪。 故今登坛受具之始。 讲此妙典。 令新戒佛子等闻未闻法发渴仰诚。 仰乞十方三世薄伽梵。 豆田耶等诸菩萨。 三乘一切贤圣等。 本愿大悲以降临此。 讲经法事。 证知证诚。 圣朝御愿成辨玉。 至心劝请三世佛毗尼教主释迦尊教授弟子遗教经豆田耶等诸菩萨还念本誓来影向证知证诚愿成辨至心忏悔无始来三业所作无量罪今对三宝十力善至心发愿我决定速证无上大菩提法界众生亦如是佛临般涅槃略说遗教经将释此经。 略开三门。 第一述大意者。 夫以善逝医王尸罗之风。 扇三有而除热恼之尘。 遍知能仁木叉之雨。 洒法界而润无上之芽。 浩汗善权岂得测乎。 今此经者。 此乃三世诸佛真实遗言。 初心菩萨入道要门。 听闻之者护鹅珠。 修行之者存浮囊。 经之大意盖如此矣。 第二释题目者。 具三种觉名佛。 趣岸不久为临。 或本云垂。 义同临也。 栖心灭故名般涅槃。 约繁云略。 金言称说。 最后约言名遗。 略训法要云教也。 经者如常。 总云佛临般涅槃略说遗教经。 第三判释本文者。 今此经中建立菩萨所修行法略有七分。 一经曰释迦牟尼等者。 序分也。 二经曰汝等比丘于我等者。 修集世间功德分。 三经曰汝等比丘当知等者。 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 四经曰汝等比丘于诸等者。 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 五经曰汝等比丘若于等者。 显示入证决定分。 六经曰于此众中等者。 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 七经曰汝等比丘常当已下。 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也。 南无登霞圣灵成正觉。 南无圣朝安稳增宝寿。 南无天下安稳万民丰药。 南无大悲护念成御愿。 次回向抑捧讲经所生之惠业。 奉饰传戒鉴真和上之威光。 登坛受具之佛子。 圆满上品清净之戒法。 并金轮圣王御愿成辨。 国土泰平万民快乐。 一天云晴兮尧日光高辉。 四海浪稳兮舜雨惠无竭。 乃至铁围大铁围同浴三聚净戒之法水。 沙界恒沙界共登一实真如之觉山。 为补阙分。 释迦牟尼佛(丁)供养净陀罗尼(丁)回向大菩提(丁)次后呗。 讲毕讲师归本座第六教发戒缘(羯磨师表白执拂戒尺二丁)敬白现前大德众僧言。 夫戒者生死海中之船舫。 无明暗里之明灯也。 是故大经云。 欲见佛性证大涅槃。 必须深心受佛禁戒。 又华严云。 戒是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禁戒。 则是如来所赞叹。 又五百问云。 若持戒者即见法身。 又善见云。 戒是汝等大师。 令法久住故。 又遗教云。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如闇遇明。 贫人得宝。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如是一切大小乘诸经论中赞叹戒法。 其文非一。 然则凡入释门者。 不问禅教。 不可不登戒坛受此戒。 世尊成道十二年后。 初立此戒。 阎浮同行。 虽六群之辈尚护户后之油。 况其余乎。 至于灭后优波离尊者结集戒藏永传末代。 后汉明帝永平七年。 摩腾·法兰来至震旦初通佛法。 然未及受戒之方法。 曹魏之间。 中天竺沙门法时尊者。 译出僧祇戒心于洛阳以被时机。 请梵僧出羯磨。 依法正部初于支那行受戒之法。 自是以来晋宋齐梁陈隋之间。 戒脉无绝。 至于唐南山大师丕。 耀戒光。 譬如日轮丽中天照大千。 本朝天平胜宝六年。 我祖大唐龙兴寺鉴真大和上。 来于此灵地。 建大伽蓝筑成戒坛。 初传戒法。 实日本传律之祖也。 和上曾于当寺尝地味曰。 是吉壤也。 与清官戒坛地味不异。 相传此戒坛者以三国之土而筑成之。 所谓印度那兰陀寺。 真丹清官寺。 及此处之土也。 于是天子亲登坛上受菩萨戒。 且诏天下。 凡出家者。 先入当寺登坛受戒。 学毗尼藏而后学自宗。 其后历年久之。 戒法陵夷。 爰有大悲菩萨讳觉盛。 粹然而出。 戒法一新。 山川改色。 实当寺中兴之祖也。 盖戒有二种。 所谓通受·别受也。 通受戒许自誓用三聚净戒之羯磨。 别受制从他建白四羯磨之作法。 依此两种则悉摄得顿渐利钝之机。 大悲菩萨两种并行。 至于今不绝者。 皆菩萨之力也。 爰遗法弟子等。 逢难遭之佛法。 虽已依通受之轨则莹。 三聚之戒珠(新受人改此句)未能依别受之作法浴白四之法水。 晨夕愿之无由受之。 今幸登坛欲成大愿。 伏请现前诸大德。 垂慈愍秉羯磨。 令作法成就焉。 第七受者出坛所集诸僧无问大小。 普听遗教欲受戒者。 亦听发戒缘讫。 堂达引受者至南面东阶却行而下。 安置戒坛外眼见耳不闻处(在坛外东南假屋坐)堂达指示受者已。 坐坛下层南面东。 第八差教授师先羯磨师戒尺(二下)为起法由索欲问和羯磨师问云。 大德僧听。 僧集会不答法者答云。 集会。 问云。 和合不答云。 和合。 问云。 未受具戒者出。 答云。 此众无未受戒者。 问云。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答云。 此众无说欲及清净者。 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 为某甲等作受大戒羯磨(手持受者之交名)。 羯磨师问云。 众中谁能为某甲等作教授师教授师答云。 我某甲能。 羯磨单白云。 大德僧听。 彼某甲某甲某甲。 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若僧时到僧忍听。 某甲为教授师。 白如是(问云。 作白成就不。 答云。 成就)第九出众问难先教授师本座置衣钵收坐具。 立取香炉。 向和上中礼三度。 礼毕出怀中受者交名。 披置于佛坛东方。 为召入众白所牒也。 即从南面东阶下。 着问难处座(敷坐具在上而坐)堂达者差教授白毕。 立座下阶呼上座受者三人(持香炉曲躬也)受者至问难所。 北上座。 在座之东向西列立。 脱履登座互跪。 筵上置衣钵(不敷坐具)。 即安慰云。 善男子。 汝等莫恐惧。 须臾使汝等着高胜处。 次教授师执受者衣钵示云(合掌)善男子等谛听。 今此三衣钵之名唯在佛法。 一切外道所无也。 是以佛制护三衣。 如自皮钵如眼目。 夫坐具者如塔之有基。 今受持则持五分法身之基。 三衣断三毒惑灭三业罪功德无量。 具如经论明之。 汝等应顶戴受持。 次教授师先执坐具与受者。 教令加法云(通受人不用已下加法也)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合掌)受持竟令受者在上座(或在坊中亦作加法)。 次五条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次七条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次大衣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此僧伽梨二十五条(或九条等)衣受四长一短(或两长一短等)割截衣持(三说)。 次钵多罗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 次教授师问云(已下通受人亦可用)今此衣钵若随他而借即不得戒。 是汝等之所有否诸受者答云。 是。 即幞衣钵已应语言善男子等谛听。 今是至诚时实语时。 我今问汝等。 随我问答。 若不实当言不实。 若实言实。 我今问遮难。 答若不实。 徒自费功浪受无益。 故律云。 犯遮难人。 七佛一时。 为授亦不得戒。 今先问十三难。 应一一如实答。 汝等不犯边罪不答。 不犯。 钞云。 边罪难者。 谓先受具戒毁破重禁舍戒。 还来欲更受具。 此人罪重。 名佛海边外之人。 不堪重入净戒海也。 乃至准论。 白衣。 五戒八戒。 沙弥。 十戒。 破于重者同名边罪。 汝等不污净戒比丘尼不答。 不污。 钞云。 谓俗人时犯。 若受戒已犯者。 止名边罪所收。 汝等不贼住不答。 不然。 谓白衣及沙弥时盗听他说戒羯磨众僧法事。 或无师自出家。 或有师出家受十戒。 往他方或言十夏。 次第。 受礼。 入僧布萨一切羯磨。 受信施物等也。 汝等不破内外道不答。 不然。 谓本是外道来。 投佛法受具已竟。 反还本道。 今复重来。 彼此通坏。 志性无定也。 汝等不黄门不答。 不然。 有五种黄门。 一生黄门。 二犍作者(犍者都截却也)三因见他淫方有妒心淫起。 四忽然变作。 五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也。 汝等不杀父不。 答。 不尔。 汝等不杀母不。 答。 不尔。 汝等不杀阿罗汉不。 答。 不尔。 汝等不破僧不。 答。 不尔。 汝等不出佛身血不。 答。 不尔。 汝等不非人不。 答。 不尔。 汝等不畜生不。 答。 不尔。 汝等不二形不。 答。 不尔。 问已应语言。 善男子等。 十三难已无。 更问诸遮。 汝等子何。 答。 某甲。 和尚字谁。 答。 某甲。 年满二十未。 答。 满。 衣钵具不。 答。 具。 汝等父母听不。 答。 听。 汝等非负债不。 答。 非。 汝等非奴不。 答。 非。 汝等非官人不。 答。 非汝等是丈夫不答。 丈夫。 汝等无五种病不。 答。 无。 五种者。 谓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也。 及大小便涕唾常流也。 伽论云。 聋人不闻羯磨不得戒。 闻者得。 善男子等。 即无遮难。 定应得戒。 如我今问。 僧中亦当问。 如汝等今答。 僧中当答。 堂达裹受者衣钵持之。 收坐具安臂上。 威仪齐正教授示云。 我至僧中为汝等通信。 若众许可。 我当召汝等。 可即来入。 第十单白入众教授师起引受者。 至东二户阈外向北并立。 然犹行从下层南面东阶登西转。 从中层南面西阶登东转。 当佛前三拜已。 东转北回至羯磨师前。 去八尺许立。 当作白云。 大德僧听。 彼某甲某甲某甲。 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若僧时到僧忍听。 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戒师问。 作白成就不。 答。 作白成就)。 白已教授师至南面西阶上召受者。 受者依召即来。 从下层东阶登西回。 至第二层西阶而登。 至佛前三拜。 展坐具。 教授师将至羯磨师前向北并立(东为上座)各取衣钵并置羯磨师前。 只令持坐具。 将至三菩萨前(北为上座)敷坐具令并坐。 教云。 此是三菩萨座也。 此三菩萨请佛起受戒等之首。 于戒有功故。 应称名奉拜(同时三拜五体投地。 每拜称名号)南无头田耶菩萨。 南无楼至菩萨南无马阑耶菩萨。 次收坐具至南山·鉴真二大师前三拜(南为上座)。 次还至羯磨师前敷坐具(圆座上)总拜众僧了互跪合掌(已下至正受戒体竟互跪合掌)。 第十一正教乞戒教授师在受者傍告云。 汝等恳恻至诚。 仰凭清众求哀乞戒。 此戒法者秘故胜故。 不令俗人闻之。 六道中唯人得受。 彼天王梵王常作念言。 何时得受具戒。 由报障故不得受戒。 汝等今生人中无诸遮难。 当发增长善心乞戒。 须臾之间入三宝数。 但乞戒由汝等自心。 而未晓方轨故。 佛教我为汝等称述。 应逐我语大德僧听。 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愿僧拔济我。 慈愍故(三说。 每说乍居一拜。 教授师示之)教授师教已着塔东座。 待羯磨师所作竟而已。 第十二对众问难。 先对众问难单白羯磨师白云。 大德僧听。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若僧时到僧忍听。 我问诸事白如是(问。 作白成就不。 答。 成就)。 次正对众问羯磨师应取受者衣钵。 一一提示言。 此安陀会·郁多罗僧·僧加梨·及钵多罗。 若借来者不得戒。 实是汝等所有不答言。 是应语言。 善男子等谛听。 今是真诚时实语时。 今随所问汝等当实答。 恐屏处有滥故。 同前教授师问。 对大众一一问。 汝等当还同彼答一一答汝等不犯边罪(一一具问如前)答言。 不(一一具答如前)汝等字何(一一具问如前)答言。 某甲(一一具答如前)。 第十三受戒法羯磨师语受者云。 善男子等遮难并无。 众僧同庆。 当与汝等。 大戒。 但深戒上善广周法界。 故善生经云。 众生无边故戒亦无边。 大地等无边故戒亦无边。 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若下品心乃至罗汉戒亦下品。 上品心者当发是心。 我今发心受戒。 为成三聚净戒趣三解脱门。 正向泥洹果故。 又为引导众生令至涅槃。 令法久住故。 是为上品心。 尘沙戒法今当住汝等身中。 若此戒法有形色者。 入汝等身时。 作天崩地裂之声。 由是非形色故。 今汝等不觉之。 汝等当发殷重心。 勿得懈慢。 今为汝等作羯磨圣法。 发尘沙戒善。 汝等不闻。 外道仙人用咒术力。 尚能移山填海回天转日。 岂况如来六通之师所说圣法而无此力。 今一白三番羯磨世尊口出。 我今传此。 当发汝等戒体。 汝等须知之。 便白僧云。 众僧慈悲布施。 某甲等具足戒。 愿勿异缘令他不得。 白已四顾望云。 先作一白牒事告知。 次秉羯磨评量。 可否。 大众一心证明玉白。 大德僧听。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某甲某甲某甲自说。 清净无诸难事。 年满二十。 三衣钵具。 若僧时到僧忍听。 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 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白如是(作白问僧云。 作白成就不。 僧中知法者答云。 成就)。 语受者云。 善男子等谛听。 已作单白毕。 众僧皆随喜。 当作初番羯磨。 即依此羯磨力。 法界戒善并皆动转。 莫令心沈举。 应用心承仰。 又白僧云。 作白既成。 次秉羯磨。 大众一心谛听。 羯磨。 大德僧听。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某甲某甲某甲自说。 清净无诸难事。 年满二十。 三衣钵具。 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 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谁诸长老忍。 僧与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问云。 羯磨成就不。 答云。 成就)。 告受者言。 善男子等谛听。 已作初羯磨。 众僧皆默可。 当作第二番羯磨。 依此羯磨力。 法界戒善并举集空中。 当汝等顶。 当起忻心。 勿纵怠意。 白僧云。 大众一心谛听羯磨。 大德僧听。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某甲某甲某甲自说。 清净无诸难事。 年满二十。 三衣钵具。 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 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谁诸长老忍。 僧与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问云。 羯磨成就不。 答云。 成就)。 告受者云。 善男子等谛听。 已作二羯磨。 众僧并和合。 余唯一羯磨在。 谓第三番羯磨。 依此羯磨力。 法界诸功德当入汝等身心。 汝等当身总尽虚空界。 心摄三有众生。 并欲持护三世佛法。 汝等不起座发得二百五十四万二千戒成大比丘僧。 唯在此时。 慎莫余念。 白僧云。 愿大众佐助慈济受者谛听羯磨。 大德僧听。 此某甲某甲某甲。 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 某甲某甲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某甲某甲某甲自说。 清净无诸难事。 年满二十。 三衣钵具。 僧今授某甲某甲某甲。 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 谁诸长老忍。 僧与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问云。 羯磨成就不。 答云。 成就)。 僧已忍与某甲某甲某甲授具足戒竟。 某甲为和上。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告受者云。 羯磨已成。 汝等是戒毕。 谨应奉持。 次教授师令受者起三拜。 次正授戒体白四羯磨竟。 羯磨师教受者令坐圆座上。 令足数差教授师单白也。 次差教授师白竟。 受者收坐具取衣钵。 经十师前坐十师末座。 第十四略说戒相第二番白四羯磨竟。 二番受者一同说相。 先初番受者收坐具取衣钵。 上腊前至说相师前开坐具。 此时第二番受者从羯磨师前右绕经南西至初番受者末。 开坐具同时三礼。 礼了互跪合掌。 教授师教已。 就塔东座待说相已说相师告云。 善男子等。 汝受戒已。 必谨奉持。 若但有受无持心者。 受戒不得。 空愿无益。 宁起行用不须愿求。 经论如此。 但佛世难值正法难闻。 人身难有奉戒者难。 故上品高达能受能持。 修道会圣。 下品小人能受能破。 心无惭愧。 现世恶名。 不消利养。 死入恶道。 中品之徒善不自发。 望上而学。 可准下流耶。 若遂鄙怀毁破佛法。 不如不受。 必须依佛正教顺受随学。 五夏已来专于律部。 若达持犯辨比丘事。 修定习慧。 会正可期。 自此已外杂学言说污染净戒。 定慧无由生者。 佛则不许。 故律云。 若师阙教授。 当余处学。 为长益沙门果故。 善男子等谛听。 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 若比丘犯一一法。 非沙门非释子汝等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 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 乃至共畜生。 彼非沙门非释子。 尔时世尊为说譬喻。 独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还活。 比丘亦复如是。 犯波罗夷已。 还不成比丘行。 汝等此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否。 答云。 能持。 二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 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 若自取教人取。 若自破教人破。 若自斫教人斫。 若烧若埋若坏色者。 彼非沙门非释子。 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 比丘犯波罗夷法亦如是。 终不还成比丘行。 汝等是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否答云。 能持。 三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 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 持刀授与人教死叹死。 与人非药。 若堕人胎厌祷咒诅杀。 自作方便。 若教人作。 非少门非释子。 喻如针鼻缺不堪复用。 比丘亦如是。 犯波罗夷法不复还成比丘行。 汝等是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否。 答云。 能持。 四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 若比丘非真实非已有。 自说言我得上人法。 得禅得解脱。 得定得四果。 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 彼非沙门非释子。 喻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还合。 比丘亦如是。 犯波罗夷已。 不可还成比丘行。 汝等是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否。 答云。 能持。 次授四依法。 善男子等谛听。 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衣法。 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一依粪扫衣。 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比丘。 汝等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 能持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截衣等得受。 二依乞食。 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 汝等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 能持。 若得长利若僧差食·若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三依树下坐。 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 汝等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 能持若得长利若别坊·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 四依腐烂药。 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 汝等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 能持若得长利酥油生苏蜜石蜜得受。 次为说云。 汝等谛听六念法。 六念者。 第一。 念知日月大小法。 第二。 念知食处法。 第三。 念知夏腊法。 第四。 念知衣钵有无净施法。 第五。 念知同别食法。 第六。 念知病之有无法。 汝等已受戒竟。 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 和尚如法。 阿阇梨如法。 众僧具足。 汝等当善受教法。 应当劝生作福治塔供养佛法僧。 和上阿阇梨若一切如法教授。 不得违逆。 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 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汝等始发心出家。 功不唐损果报不绝。 余处未知。 当问和上阿阇梨而已,。 次回向。 愿以此功德等。 次说相竟。 受者三拜已。 初番受者回坛西至三菩萨前三礼(中礼)至东方南山开山前三礼(中礼)竟。 从东面南阶下。 令居下层北面。 次番受者坐十师末。 第三番之受者将着座时。 起座下坛。 以下之番须准之知。 第十五出界受者说相尽竟。 堂达引受者从下层西阶却下至地。 南转面北礼佛已。 从东门出。 至门外向北列立(东为上座)十师遇前时。 受者同时曲躬。 十师退散已。 受者各归本坊。 十师见受者出界毕。 同时三礼(教授打铃)礼竟各收坐具取衣钵(令侍者持如前)教授先至西西北阶头。 下腊前引出。 打铃。 下阶循下层上面南出东回面北。 当佛前三礼。 然后从南面东阶降。 从东门出。 至受者前向南受受者曲躬。 经通屋行至西室东廊。 向东列立。 教授折铃二下。 同时曲躬退散。 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比丘别受戒堂庄严事一。 十师集会所。 于开山堂设之。 开山左方东向敷叠一枚。 后引屏风片为和上座。 北与南各敷叠为余师僧座。 北座西为上座。 南座东为上座。 开山前备饭果香华等。 释尊袈裟置于开山前。 一。 受者集会所。 于舍利殿设之。 随人数多少置叠可随时宜营之。 一。 请师之作法。 于讲堂之内西方修之。 先堂内东方敷叠设受者拜所。 堂内西方向南西端。 置床敷叠一枚为和上座。 东方同置连床。 敷叠四枚为余师座。 和上座西方置高机安释尊袈裟。 后引屏风一双片。 受者座当十师座前二行敷叠。 从集会所至讲堂及戒坛各敷筵道。 一。 戒坛上。 中央塔前安舍利塔。 置饭二器饼二器并三具足等。 四角狮子立竿张帐。 帐外四角挂小幡八流。 次西南角东向设三菩萨座。 曲录三脚上挂法被。 书三大士名号张之。 北上座头田耶菩萨·楼至菩萨·马阑耶菩萨。 其次第也。 各于前机献饭饼香华灯明。 东南方西向设南山及开山大师座。 供物等同三菩萨。 次北东方置曲录挂法被。 为戒和上座。 机在前。 为置衣钵也。 其次西方。 折回敷叠四枚。 为余师座。 当和上座之东。 机上安释尊袈裟。 羯磨师前机置戒尺拂子。 说相师前亦同设之。 当十师前向北敷圆座三枚。 为受者座。 在其东南敷半叠一枚。 为教授师座。 次三菩萨座东北方南向设讲遗教之高座。 前机置戒尺麈尾。 下层东南方圆座一枚。 为堂达座。 堂内四面挂幡华鬘。 堂外南庇西方置华笼机(有覆并地敷)安华笼十枚。 于堂外石坛上东面之南。 问难所假屋敷圆座五枚(内一枚教授座。 一枚堂达堂)。 南北东引屏风。 庭上东南设受屋假屋。 令受者坐也。 座上右立大幡。 东南门外各张幔也。 受者装束事受者着七条持坐具。 不持香炉香合。 裹五条大衣并钵持之。 着履袜也。 堂达持柄香炉。 不持扇坐具香合。 着履袜用意受者交名。 旧式曰。 受者割截七条反着。 问难之后挂改之。 若新受沙弥。 亦初割截七条反着同通受比丘(云云)今招提寺行事。 纵虽新受初正挂割截七条无反着之义也。 十师装束事和上紫衣褊衫。 木兰二十五条。 余师薄黑厚褊衫。 同木兰二十五条。 十师各持柄香炉香合坐具。 请师及坛上如说烧香。 各着袜草鞋。 裹衣钵持之。 不持念珠扇。 教授持铃一枚。 香炉令弟子持也。 受者交名事今日受者交名一番实名(假名寺号)实名(同同)实名(同同)二番实名(假名寺号)实名(同同)实名(同同)三番已上九人。 年号月日。 右横折杉原一枚书之。 十一枚赠十师及堂达也。 堂达读之时。 今日受者交名。 一番二番等。 实名都合读。 假名寺号年号日不读也。 元禄十一年九月十一日书写之 发布时间:2024-06-24 08:15:2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