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 内容: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大正藏》第74卷No. 2356No. 2356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上菩萨玄赞二曰。 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略云菩萨摩诃萨。 菩萨修行略有二门。 一自利大智为首。 二利他大悲为先。 菩提觉义。 智所求果。 萨埵有情义。 悲所度生。 依弘誓语故名菩萨。 以二为境名为菩萨。 有财释也。 又觉是所求果。 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有情者。 故名菩萨。 或菩提是所求果。 萨埵者勇猛义。 不惮处时求大菩提有志有能。 故名菩萨。 二皆依主。 戒本嵩岳疏本曰。 戒则护六根以明持。 遣七非以彰体。 本则德含众善。 义蕴多端。 五篇七聚之要门。 十利百行之幽键。 流雪山之药味饮宝岳之甘泉。 总收其义谓之为本(私曰。 今题戒本。 梵网戒本含六十一品所诠义理)。 宗要奥曰今依此经释持犯要(私曰。 持犯为宗。 其中至要略以三门。 别文述义。 是故为名)。 要。 勇士交阵死如归最胜王经五曰。 我于往昔行菩萨道时。 犹如勇士入于战阵不惜身命。 流通如是微妙经王受持读诵。 为他解说。 四分律一曰。 如有勇猛将善习战斗法降伏于彼敌没死不顾命。 佛子亦如是善学于禁戒。 五阴散坏时终不畏命尽。 要。 丈夫向道有何辞涅槃经第九曰。 复次善男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无有不求男子身者。 何以故。 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乃至)善男子。 以是义故。 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听是大乘大涅槃经。 常应诃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 何以故。 是大乘典有丈夫相。 所谓佛性。 若人不知是佛性者。 则无男相。 所以者何。 不能自知有佛性故。 若有不能知佛性者。 我说是等名为女人。 若能自知有佛性者。 我说是人为大丈夫。 若有女人。 能知自身定有佛性。 当知是等即为男子。 同第十六曰。 善男子。 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 何等为四。 一善知识。 二能听法。 三思惟义。 四如说修行。 善男子。 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丈夫。 善男子。 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则不得名为丈夫也。 何以故。 身虽丈夫行同畜生。 如来调伏若男若女。 是故号佛为调御丈夫。 要。 经曰梵网至地品古迹上曰。 梵网经一部都名也。 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第十者。 此品别名也。 梵者能净之义。 网者摄有情义。 谓此经者乃至有顶生死大海拘持有情。 终致无上寂灭之岸。 无尽饶益诸饥渴类如世网故。 为显此义故。 诸梵王持罗网幢供佛听法。 佛因此说世界差别犹如网孔。 佛教门亦如是。 世界别者。 须弥树形覆世界等遍涉入故。 佛教门者虽一味法。 蕴界处等法门别故。 是则如梵王网孔多网一。 法王戒法当知亦尔。 虽尘沙门终归一道。 万行一门。 所谓得意。 得意而行皆称法性。 是故从喻名梵网经。 经谓契经。 贯持为义。 贯义持生不散失故。 卢舍那者此云净满。 无障不净。 无德不圆故。 法藏师云。 梵本皆名毗卢舍那。 此云光明遍照。 智照法界。 身应大机故。 梵网字下标此名者。 为简余品释迦说故。 佛谓觉者三义如常。 说谓圆音。 巧应生解。 唯识万德从此生长名为心地。 要。 一能成者至佛戒本业经下曰。 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 是故心亦尽戒亦尽。 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六道众生受得戒。 但解语得戒不失。 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乃至)是一切众生戒本原自性清净。 要。 谓无上乘至本故幽赞上曰。 然佛果德殊胜无边。 非广大修无由证得。 故依此义而说。 行者要具大乘二种种姓。 能于五位渐次修行。 又下曰。 无上菩萨广大深远。 非少积因可能证获(乃至)独觉利根尚经百劫。 况求作佛无多劫因。 要。 由此诸佛至无碍本业经下曰。 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是故应受。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 有犯名菩萨。 无犯名外道。 以是故。 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 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要。 但解语者至因故三十五曰。 以诸菩萨自乘种姓为休止故。 为建立故。 有所堪任。 有大势力。 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乃至)云何种姓。 谓略有二种。 一本姓住种姓。 二习所成种姓。 本姓住种姓者。 谓诸菩萨六处殊胜。 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 是名本姓住种姓。 习所成种姓者。 谓先串习善根所得。 是名习所成种姓。 义灯七曰。 西明四解。 第二为正。 正取无漏法尔种子简异无性。 故云殊胜。 不可举果位等名为六处。 善戒经云谓阴界六处。 故知六处是内六处。 内六处中意根处摄无漏种子。 是六处故非遍六处皆能持种。 要。 尔时于此至分心杂集论十三曰。 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 不复新起故依此下品顺解脱分善根。 薄伽梵说若有具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 而不堕三恶趣。 又有四种顺解脱分。 一者依凭顺解脱分。 二者胜解顺解脱分。 三者爱乐顺解脱分。 四者趣证顺解脱分。 从善法欲乃至为求解脱所有善根皆名依凭顺解脱分。 于彼相应教法所有胜解俱行善根是名胜解顺解脱分。 缘解脱境作意相续清净喜俱所有善根是名爱乐顺解脱分。 即于此生决定发起顺决择分所有善根是名趣证顺解脱分。 义灯七曰。 问。 从何位去名为习性。 答。 从胜解地已去皆名习种姓菩萨。 性种姓者据未发心本无漏种。 习种性名据发心已所熏成种。 地持论云。 若从先来修善所得名习种姓。 瑜伽三十五云。 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者。 就显相说。 简未熏习。 非谓初修不名习姓。 故杂集论第十三说有四顺解脱。 一依凭顺解脱。 谓从善法欲乃至为求解脱皆名顺解脱分。 既名顺解脱分故是习种姓(乃至)或创发心。 及二乘回向八万劫等非胜解行。 行未胜故。 未在僧祇故。 虽然不得在僧祇数及资粮等可名习种。 无文定判。 十住已前不得名为习种菩萨。 要。 由羯磨缘至萨戒四十曰。 汝如是名善男子。 或法弟次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 受诸菩萨一切净戒。 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 未来一切菩萨当具。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 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汝能受不。 答言能受。 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表无表章曰。 别解脱无表得有三类。 一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时得。 其菩萨戒亦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时得(乃至)第二类者。 其出家三众近事得无表即三归竟得(乃至)第三类者。 其近住戒有二义。 一云三归竟得与近事无别。 二云。 若尔何故俱舍不说三归竟即得近住戒。 何故说相不同近事。 近事别说五戒之相。 近住连环三周说相。 又彼颂云随教说具支。 不说近事亦随教说。 故知近住非三归得。 其心广遮一日夜故。 非前即得。 由此故知随师后。 说第三周竟。 方发无表。 要。 一切恶者至荷负唯识论九曰。 戒学有三。 一律仪戒。 谓正远离所应离法。 二摄善法戒。 谓正修证应修证法。 三饶益有情戒。 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此与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广大。 如余处说。 述记十曰。 戒学有三。 初以七众戒为体。 二以有为无为无漏善法为体。 有漏善法非正应修体。 可断故。 三谓正利乐三业为性如上应知(乃至)然此三学与二乘有共不共。 摄论无性第七世亲第八各有四殊胜。 初一差别胜。 即三聚戒。 二共不共胜。 谓菩萨一切性罪。 不现行与二乘共相似。 遮罪有现行。 与二乘不共等是。 三广大胜。 此有四种。 一种种无量学处大。 二无量福德大。 三利生意乐大。 四建立菩提大。 如彼广解。 四甚深胜。 谓菩萨行杀生等十业。 而无有罪生无量福。 速证菩提等是。 然彼虽有四种殊胜。 然初即此三聚戒体。 今以第二共不共第四甚深第三广大合为三种。 如余处者即是彼文。 要。 一切求道至丈夫三十五曰。 又诸菩萨最初发心所起正愿于余一切希求世间出世间义妙善正愿最为第一。 最为无上(乃至)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发心胜利。 二者初发菩提心已。 即是众生尊重福田。 一初众生皆应供养。 亦作一切众生父母。 二者初发菩提心已。 即能摄受无恼害福。 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 得倍轮王护所守护。 由得如是护所护故。 若寝若寤若迷闇等一切魍魉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 又此菩萨转受余生。 由如是福所摄持故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 于诸众生取作义利能以身语勇猛而作。 常为众生宣说正法。 身无极倦。 念无妄失。 心无劳损。 要。 凤凰之卵至之功华严经七十八曰。 善男子。 譬如迦陵频伽鸟在卵壳中有大势力一切诸鸟所不能及。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生死壳发菩提心。 所有大悲功德势力声闻缘觉无能及者。 善男子。 如金翅鸟王子初始生时目则明利飞则劲楗一切诸鸟虽久成长无能及者。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发菩提心为佛王子。 智慧清净大悲勇猛。 一切二乘虽百千劫(文)修道行所不能及(私曰。 凤凰之卵未勘本文)大集经九曰。 譬如萤火虽有无量千万亿数不能障蔽日之光明。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虽有烦恼无量无数不能障蔽菩萨智光。 要。 发心毕竟至无上涅槃经三十四曰。 迦叶菩萨言。 世尊。 如佛所说毕竟者即是涅槃。 如是涅槃云何可得。 善男子。 若菩萨摩诃萨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槃。 云何为十。 一者无常想。 二者苦想。 三者无我想。 四者厌离食想。 五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者死想。 七者多过罪想。 八者离解脱想。 九者灭想。 十者无爱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寒优婆夷修习如是十种想者。 是人毕竟定得涅槃。 不随他心。 自能分别善不善等。 是名真实称比丘义乃至得称优婆夷义(乃至)若有比丘具足十想则得称可沙门之相。 尔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以偈赞佛。 怜悯世间大医主。 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不别(乃至)世救要求然后得。 如来无请而为归。 佛随世间如犊子。 是故得名大悲牛。 如来功德满十方。 凡下无智不能赞。 我今赞叹慈悲心。 为报身口二种业。 世间常乐自利益。 如来终不为是事能断众生世界报。 是故我礼自他利。 要。 二所成相至决定古迹下本曰。 涅槃经云。 声闻戒中佛知时宜说轻为重。 说重为轻。 大智论云。 毗尼皆为世俗摄意不论实相。 为护佛法故不观后世罪多少。 又后世罪重。 戒中便轻。 如道人杀牛羊等。 赞叹女人戒中重。 后世罪轻。 乃至广说。 菩萨不尔。 实重说重。 理轻说轻。 法性常然贯三际故是谓菩萨别解脱相。 要。 谓菩萨戒至不失经奥曰。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 汝现身不作七逆罪耶。 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 七逆者。 出佛身血。 杀父。 杀母。 杀和上。 杀阿阇梨。 破羯磨转法轮僧。 杀圣人。 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 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又曰。 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上阿阇梨。 二师应问言。 汝有七遮罪不。 若现身有七遮师不应与受戒。 无七遮者得受。 要。 佛子三世至之法本业经下曰佛子三世劫中一切诸佛常作是说我今在此树下为十四亿人说住前信想菩萨初受戒法。 要。 由此亦有至之法四十一曰。 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 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 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 应如是受。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或蹲跪坐作如是言。 我如是名。 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 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 未来一切菩萨当具。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 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说已应起。 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要。 如本业说至亦尔四十曰。 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 况犯一切。 不(戉)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 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 是即名为相似菩萨。 非真菩萨。 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 上品缠犯即名为舍。 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 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深生爱乐见是功德。 当知说名上品缠犯。 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处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便受。 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处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 要。 然此经中至得戒经曰。 善学诸人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 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 何况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 经奥曰。 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 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 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 好相者。 佛来摩顶。 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若无好相虽忏无益。 是人现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受戒。 要。 于此处所至二戒四十一曰。 如薄伽梵。 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 制诸声闻令不造作。 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 已净信者令倍增长。 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 无有差别。 何以故。 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 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 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 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建立遮罪。 制诸声闻令不造作。 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 何以故。 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 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可名为妙。 非诸菩萨利他为胜。 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得名为妙。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 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 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 如说求衣。 求钵亦尔。 如求衣钵。 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 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邪衣。 诸坐卧具事各至百千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聚积。 如是等中。 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 摄大乘论本曰。 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 有菩萨犯声闻不犯。 菩萨具有身语心戒。 声闻唯有身语二戒。 是故菩萨心亦有犯。 非诸声闻。 以要言之。 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 皆应修学。 要行四句者至俱违宝积经第九十曰。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 汝今当知声闻菩萨学清净戒所发心修行异。 优婆离。 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私曰。 合小福而垂广大也)于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顺深远而违法近也。 以下准之)云何名为声闻乘人虽持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 优婆离。 声闻乘人乃至不应起于一念更受后身。 是名声闻持清净戒。 然于菩萨名大破戒。 云何菩萨持清净戒。 于声闻乘名大破戒。 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 能于无量阿僧祇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患。 是名菩萨持清净戒。 于声闻乘名大破戒。 以是义故。 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 为声闻乘说尽护戒。 为诸菩萨说开遮戒。 为诸声闻说唯遮戒。 为菩萨乘说深心戒。 为声闻乘说次第戒。 云何菩萨持不尽护戒。 声闻乘者持尽护戒。 菩萨乘人虽持净戒。 于诸众生应当随顺。 声闻乘人不应随顺。 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 声闻乘人持尽护戒。 云何名为菩萨持开遮戒。 声闻乘人持唯遮戒。 若诸菩萨于大乘中发趣修行。 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离一切智心。 如是菩萨戒身不坏(乃至)若夜后分有所犯戒。 于日初分不离一切智心。 如是菩萨戒身不坏。 以是义故。 菩萨乘人持开遮戒。 设有所犯不应失念妄生忧悔自恼其心。 于声闻乘有所犯者便为破坏声闻净戒。 何以故。 声闻持戒断除烦恼如救头然。 所有志乐但求涅槃。 以是义故。 名声闻乘持唯遮戒。 复次优波离。 云何菩萨持深入戒。 声闻乘人持次第戒。 菩萨乘人于怛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如是菩萨不名失戒。 所以者何。 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 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 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当尽。 不应一生便尽诸结。 声闻乘者成熟善根如救头然乃至一念不喜受生。 以是义故。 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说有开遮名不尽护。 声闻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 名为尽护。 何以故。 优波离。 求大乘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 具大庄严乃能成就。 是故菩萨虽于无量阿僧祇劫往来生死。 终不生于厌离之心。 以是义故。 如来观察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 不应一向说于速证涅槃之法。 应当为说慈喜相应甚深微妙无染之法远离忧悔无系着法无障无碍性空之法。 菩萨闻已。 于生死中而无厌倦。 决定圆满无上菩提。 要。 如瑜伽说至广说四十一曰。 若诸菩萨(乃至)善权方便。 为利他故于诸性罪。 少分现行。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 见是事已。 发心思惟。 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当堕地狱。 若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 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 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 或无记心知此事已。 为当来故深生惭愧。 以怜愍心而断彼命。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私曰。 劫盗以下六罪广说。 恐繁略之)。 要。 若以至知至由心摄大乘论本曰。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 一由差别殊胜。 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 三由广大殊胜。 四由甚深殊胜(陈天亲论曰。 如来不于二乘中说。 亦非二乘所行)(乃至)甚深殊胜者。 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无性论曰谓诸菩萨悲愿相应后得妙智)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 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世亲论曰。 此中显示如是菩萨如是方便善巧功能。 谓诸菩萨若如是知。 如是品类。 补特伽罗于此不善无间等事将起加行。 以他心智了知彼心无余方便能转彼业。 如实了知彼由此业定退善趣定往恶趣。 如是知已。 生如是心。 我作此业当堕恶趣。 我宁自往必当脱彼。 于彼现在虽加少苦。 令彼未来多受安乐。 是故菩萨譬如良医。 以饶益心虽复杀之而无小罪。 多生其福。 由多福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如是等戒最为甚深(私曰。 既说得后得妙智以他心智了知彼心如实了知。 非凡所作。 宜知自分矣)。 要。 如契经言至善哉涅槃经十一曰。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 菩萨未得住不动地净持戒时。 颇有因缘得破戒不。 善男子。 菩萨未得住不动地有因缘故可得破戒。 迦叶言。 唯然。 世尊。 何者是耶。 佛告迦叶。 若有菩萨知戉以破戒因缘则能令人受持爱乐大乘经典。 又能令其读诵通利书写经卷。 广为人说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如是故。 故得破戒。 菩萨尔时应作是念。 我宁一劫若减一劫堕阿鼻地狱受此罪报。 要令是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迦叶。 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得毁净戒。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世尊。 若有菩萨摄取护持如是之人令不退转菩提之心。 为是毁戒若堕阿鼻地狱。 无有是处。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 善哉善哉。 如汝所说我念往昔。 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仙豫。 爱念敬重大乘经典。 其心纯善无有粗恶疾妒悭吝。 口常宣说爱语善语。 身常摄护贫穷。 孤独布施。 精进无有休废。 时世无佛声闻缘觉。 我于尔时爱乐大乘方等经典。 十二年中。 事波罗门供给所须。 过十二年施安已讫。 即作是言。 师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波罗门言。 大王。 菩提之性是无所有。 大乘经典亦复如是。 大王云何乃欲令人同于虚空。 善男子。 我于尔时心重大乘。 闻波罗门诽谛方等。 闻已。 即时断其命根。 善男子。 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 善男子。 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 要。 问既生功至染故对法论第四曰。 又杀生等应以五门分别其相。 谓事故。 末论第七曰。 谓有情数非有情数如其所应。 依此处所起杀生等。 意乐故谓于此事起此想意乐。 及起当作此业道意乐。 方便故加行者。 谓此作用或自或他发身语意(私曰。 本论名方便。 末论名加行)。 烦恼故谓贪瞋痴。 如其所应。 或总或别。 究竟故由彼彼加行如是。 如是业道圆满。 或于尔时。 或于后时。 于此义中。 杀生事者谓有情数。 意乐者谓此想及必害意。 加行者谓为害故加刀杖等。 烦恼者谓贪等。 究竟者谓彼众生由加行故。 或无间死。 或后时死。 要。 如说在家至闻故四十一曰。 又如菩萨处住居家。 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 菩萨见已。 作意思惟。 勿令心恚多生非福。 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 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 虽习如是秽染之法。 而无所犯多生功德。 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要。 答戒支虽至染故。 唯识论第九曰。 所知障者。 谓报遍计所执实法。 萨迦邪见而为上首。 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显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乃至)此名无覆望二乘说。 若望菩萨亦是有覆。 述记九未曰。 不覆二乘转依果故。 二乘无学可现行故。 非彼无学说染现行故名无覆。 若望菩萨亦是有覆。 覆所知境障菩提故。 亦彼二乘通无覆摄。 故于菩萨乃有亦言。 要。 比丘五缘至广说五十三曰。 问。 有几因缘苾刍律仪受已。 还舍。 答。 或由舍所学处故。 或由犯根本罪故。 或由形没二形生故。 或由善根断故。 或由弃舍众同分故。 苾刍律仪受已。 还舍。 七十五曰。 又舍因缘略有四种。 一者决定发起受心不同分心。 二者若于有所识别大丈夫前故意发起弃舍语言。 三者总别毁犯四种他胜法。 四者若以增上品缠总别毁犯随顺四种他所胜法。 由此因缘当知弃舍菩萨律仪。 要。 又比丘戒至缠舍表无表章曰。 犯根本罪者依十轮经第四卷说犯重不舍。 彼云。 善男子。 若有苾刍于诸根本性重罪中随犯一罪虽名破戒恶行苾刍。 而于亲教和合僧中所得律仪犹不断绝。 乃至弃舍所学尸罗犹有白法香气随逐。 国王大臣诸在家者无有律仪。 不应轻慢及加擿罚。 如是苾刍虽非法器退失圣法秽杂清众破坏一切沙门法事不得受用四方僧物。 而于亲教和合僧中所得律仪不弃舍故犹胜一切在家白衣。 犯性罪者尚应如是。 况犯其余诸小遮罪。 是故不许国王大臣诸在家者轻慢擿罚。 此有二释。 瑜伽第四十释菩萨戒中云。 若起上缠犯根本罪即便舍戒。 无惭愧故。 尚令焚灭一切善根。 况所受戒。 上品缠者。 于本四罪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深生爱乐见是功德说名上缠。 非暂现行即名弃舍。 然不共住治罚法故非失戒义。 中下缠犯其戒不舍。 瑜伽据彼上品缠犯。 十轮且据中下缠犯。 故涅槃经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问当来世二十一对诤论之义。 此当第十八对(乃至)准观文意。 若犯四重一向失戒则应解意。 一向不失亦应解意。 云何不解。 故知上下二品心犯有其失不失别。 虽诸经中多说若有犯四重禁诵持此咒罪皆消灭。 不说戒体重还生不生(乃至)故知犯重而不失戒。 但名污戒。 若不尔者。 云何还得已后。 清净。 佛名经中。 说亦大同。 就四分律同萨婆多犯重不失。 不共住者是治罚法。 非失戒义。 二云。 犯重不问何心。 决定失戒。 五十三云犯重舍。 故菩萨地第四十解菩萨戒云。 若用耎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 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 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深生爱乐见是功德。 当知说名上品缠犯。 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处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此中意说。 菩萨净戒上缠犯失。 非诸菩萨中下缠犯亦名为失如诸苾刍犯重便失。 此即翻显苾刍犯重中下品心亦即失戒。 菩萨不尔故云非诸菩萨暂一现行即名为犯等。 长读论文义道亦远。 故知菩萨犯重有失不失。 破戒·苾刍犯重决定失戒。 不可以菩萨戒犯重有失不失证苾刍同。 苾刍意乐广大深远为法器故。 菩萨种种皆引摄故。 故四十云。 由此菩萨犯重失戒今生得受。 苾刍现生不任更受。 恶意乐思损善器故。 若二形生及断善根作法弃舍而失戒者。 后无前事今生得受。 不污戒故。 十轮经等护末法僧息谤化俗故言不失。 非实不失。 涅槃由此犯重实失。 息谤不失。 故言定失。 决定不失。 皆不解意。 方等经中但是忏悔犯重罪灭。 言更生者是引接语。 亦不相违。 故经中说犯重之人。 世尊不许食僧祇食下至一搏践毗诃罗一足跟地。 摈出一切苾刍业事故。 佛又言。 应速拔除稻禾秆秀。 应速简择腐朽栋梁。 应速簸扬种中糠秕。 应速除摈似称苾刍。 故知犯重定成失戒。 律中自云不犯者。 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病恼所缠。 虽有此解。 言不失戒。 文多理正。 又犯戒者实有三心。 何因一类是令失戒。 故前解善(私曰。 今师第二义为正。 章家以初解为正。 今且显大胜宜依宗家判)。 要。 如慈尊说至苾刍。 私曰。 四十全文也。 要。 如瑜伽言至广说四十一曰。 又于菩萨犯戒道中无无余犯。 如世尊说。 是诸菩萨多分应与瞋所起犯。 非贪所起。 当知此中所说密意谓诸菩萨爱诸有情。 怜诸有情。 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萨所作。 非非所作。 非非所作可得成犯。 若诸菩萨憎诸有情嫉诸有情。 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诸菩萨所不应作作不应作可得成犯。 要。 犹如近事至其性杂集第八云。 问。 若唯修学邬波索迦一分学处。 为说成就邬波索迦律仪。 为说不成就耶。 答。 应说成就。 而名犯戒。 要。 如世尊言至婆塞优婆塞戒经第三曰。 若优婆塞受三归已。 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 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 受三归已。 受持二戒是名少分。 若受三归持二戒已。 若破一戒是名无分。 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 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 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 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 要。 又比丘戒至如论四十曰。 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 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深生爱乐见是功德。 当知说名上品缠犯。 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 如诸苾刍犯他胜法。 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 于现法中堪任便受非不堪任。 如苾刍住别解脱戒。 犯他胜处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 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 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 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 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 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 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 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 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 值遇善友为欲悎寤菩萨戒念虽数重受。 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要。 问亦可菩至边际。 表无表章曰。 处中业道多少不定。 随其愿乐而作事故。 由此亦准。 迎事得小时。 近住得多时。 多分小分多时小时谁障其戒。 但至明旦。 要至命终方得方舍。 准义。 得成十善律仪故。 出家戒不尔。 非初摄受。 简择方取。 为道器故。 有义不尔。 别受近事无小时。 近住无多时。 小分多分等不同百行律仪。 此分限局近事但有尽形舍。 近住但有日出舍。 不许余时故。 若菩萨戒中杂即可尔。 今释不然。 论据三乘通行令诸受者不解。 多分为论。 不说受者意乐短长舍戒时故。 何故许有小分持。 不许小时受。 其十善律仪通摄初众。 即许小多分等。 近事等。 何故不尔。 前说为善(私曰。 要家依后。 章家依前。 宜依章家。 要家解释依有宗也)。 要。 如观经说至八戒观经曰。 尔时大王食糗饮浆。 求水漱口。 漱口毕已。 合掌恭敬。 向耆阇崛山。 遥礼世尊而作是言。 大目犍连是吾亲友。 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 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疏曰。 问曰。 如来戒法乃有无量。 父王唯请八戒。 不请余也。 答曰。 余戒稍宽。 时节长远。 恐畏中间失念流转生死。 其八戒者。 如余佛经。 说在家人持出家戒。 此戒持心极细极急何意。 然者但时节稍促唯限一日一夜作法即舍。 云何知此戒用心行细。 如戒文中具显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杀生能持不答言能持(乃至)问曰。 八戒既言胜者。 一受即足。 何须日日受之。 答曰。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刀不厌利。 目不厌明。 人不厌善。 罪不厌除。 贤不厌德。 佛不厌圣。 然王意者既被囚禁。 更不蒙进止。 念念之中畏人唤杀。 为此昼夜倾心仰凭八戒。 望欲积善增高。 拟资来业。 大智律师疏上曰。 八关斋戒唯局一日一夜。 故逐日别受即多宗所计。 若准成论。 延促不拘。 要。 若为无上至佛国私曰。 涅槃二十一卷说二十一因。 此第十五也。 要。 一近善士至善友涅槃经第十八曰。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 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无先善友。 何以故。 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 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 是故近因莫若善友。 心地观经三曰。 菩提妙果不难成。 真善知识实难遇。 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 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 听闻正法为第二。 如理思量为第三。 如法修证为第四。 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 汝诸长者大会众及未来世清信士。 如是四法菩萨地要。 当修习成佛道。 要。 此中初一至为师四十四曰。 善友菩萨由五种相。 于所化生为善友事。 一能谏举。 二能令忆。 三能教授。 四能教诫。 五能说法。 又曰。 当知菩萨由四种相。 方得圆满亲近善友。 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 恒常发起爱敬净信。 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 而为供养。 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 四于善友若正依止。 于如法义若合若离。 随自在转无有倾动。 如实显发。 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要虽其恶者以改为师。 善见论第一曰。 王向沙弥言。 日供养八分。 沙弥答。 善哉我当回与师。 王问沙弥。 师是谁耶。 答曰。 无罪见罪呵责是名我师。 王言。 更与八分(私曰。 王者阿育王。 沙弥者瞿陀沙弥)。 要。 不以同心至之友盂兰盆经疏曰。 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之类。 亦非僧宝。 同记曰。 二人同心者。 此周易系辞明同人卦。 彼云。 君子之道或出。 或处。 或默。 或语(此言迹异。 下明心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谓人心同则裁断成决如刃之利。 金性坚刚而能断之。 喻利之甚)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心同言令如兰之香。 言其可爱臭谓兰之气也)。 要。 开于额上至为先涅槃经第八曰。 佛告迦叶。 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 其人眉间有金刚珠。 与余力士角力相扑而彼力士以头触之。 其额上珠寻没肤中。 都不自知是珠所在。 其处有疮。 即命良医欲自疗治。 时有明医善知方药。 即知是疮因珠入体。 是珠入皮即便停住。 是时良医寻问力士。 乡额上珠为何所在。 力士惊答。 大师医王。 我额上珠乃无去耶。 是珠今者为何所在。 将非幻化。 忧愁啼哭。 是时良医慰喻力士。 汝今不应生大愁苦。 汝因斗时宝珠入体。 今在皮里。 形现于外。 汝等斗时瞋恚毒盛珠陷入体。 故不自知。 是时力士不信医言。 若在皮里脓血不净何缘不出。 若在筋里不应可见。 汝今云何欺诳于我。 时医执镜以照其面。 珠在镜中明了显现。 力士见已。 心怀惊怪。 生奇特想。 善男子。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不能亲近善知识故。 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之所覆蔽故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 旃陀罗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生如是等种种家中。 因心所起种种业缘虽受人身。 聋盲喑哑拘躄癃跛。 于二十五有受诸果报。 贪淫瞋恚愚痴覆心不知佛性。 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 众生亦尔。 不知亲近善知识故。 不识如来微密宝藏修学无我。 譬如非圣。 虽说有我亦复不知我之真性。 我诸弟子亦复如是。 不知亲近善知识。 故修学无我亦复不知无我之处。 尚自不知无我真性。 况复能知有我真性。 善男子。 如来如是。 说诸众生皆有佛性。 譬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 是诸众生为无量亿诸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 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明了。 如彼力士于净镜中见其宝珠。 善男子。 如来秘藏如是无量不可思议。 要。 二闻正法者。 四十四曰。 若诸菩萨欲听法时。 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 一作宝想。 难得义故。 二作服想。 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 三作明想。 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得实所知。 等照义故。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 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 五作无罪大适悦想。 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 于法如实简择。 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 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 以纯净心属耳听法。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 此是破戒不住律仪。 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 此是卑姓。 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 此是丑陋。 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 此于言词不善藻饰。 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但依于义。 不应依文。 五于坏羔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 此语粗恶。 多坏忿恚。 不以羔言宣说诸法。 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如是菩萨欲听法时。 于是五处不应作意。 但应恭敬摄受正法。 于说法师未尝见过。 若有菩萨其慧微劣。 于说法师心生嫌鄙不欲从其听闻正法。 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 要。 如契经言至苦轮无量寿经下曰。 闻法能不忘。 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 是故当发意。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四十八曰。 若闻佛法一四句颂欢喜踊跃。 胜得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其中大珍宝聚。 闻一句法是佛所说能引正等觉能净菩萨行欢喜踊跃。 胜得一切释梵护世转轮王等极尊贵位。 设有告言。 善男子听我有一句佛所说法。 能引正等觉。 能净菩萨行。 汝欲闻不。 汝今若能投大火坑受大苦者当为汝说。 菩萨闻已。 欢喜踊跃。 答言。 我能。 我若得闻如前所说一句法义。 正使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 我从梵天尚投身入。 况小火坑。 为求佛法尚应久处大那落迦受大苦恼。 况余小苦而不应受(私曰。 闻半偈等如涅槃经第十三。 古迹住不请戒如方之)。 要。 然于四处至应知三十曰。 初修业者始修业时。 为随证得自义利故先应四处安住正念。 然后。 往诣善达瑜伽或轨范师或亲教师或余尊重似尊重所。 云何四处。 一专求领悟无难诘心处。 二深生恭敬无憍慢心处。 三唯求胜善非显己能处。 四纯为安立自他善根非求利养恭敬名闻处。 如是正念到师处已先求开许请问时分。 然后。 安详躬申请问。 将请问时编覆左肩右膝着地。 或居下座曲躬而坐。 合掌恭敬深生愧畏。 低颜软语请问瑜伽。 要。 如契经言至苦海金光明经第一曰。 我当济拔十方一切无量众生所有诸苦。 我当安止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令住十地。 已得安止住十地者悉令具足如来正觉。 为一众生亿劫修行。 使无量众令度苦海。 我当为是诸众生演说微妙甚深悔法。 大般若经五百六十六曰。 假使十方殑伽沙界满中大火如无间狱。 此世界外但一有情应可度者。 菩萨为彼尚从中过。 况多有情。 此诸菩萨不作是念。 无上菩提不易可得。 菩萨修行如救头然。 要经百千那臾多劫。 如斯重担实难荷负。 但作是思。 过现诸佛皆修此行证大菩提。 我亦如是正应修习。 宁百千劫处地狱中使诸有情皆得度脱。 终不弃舍速趣涅槃。 菩萨如是行精进时心不自高。 于他不下。 不见能行及所行法。 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天王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通达精进波罗蜜多。 四十二曰。 云何菩萨擐甲精进。 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 其心勇悍先擐誓甲。 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月夜。 处那落迦不在余趣。 乃至菩萨经尔所时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 我之勇悍亦无退屈。 于求无上正等菩提非不进趣。 既进趣已。 勤勇无懈。 何况所经时短苦薄。 是名菩萨擐甲精进。 若有菩萨于如是相菩萨所有擐甲精进少起胜解。 少生净信。 如是菩萨尚已长养无量勇猛发勤精进大菩提性。 何况菩萨成就如是擐甲精进。 如是菩萨于求菩提饶益有情。 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上终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下要。 三如理作意至四倒。 四十八曰。 菩萨发起如是精进求正法已。 复能如实如理思惟。 要正修行法随法行方得名为随顺佛法。 非但听闻文字音声而得清净。 如是知已。 即依所闻正缘法相。 远离诸欲恶不善法。 十七曰。 云何想颠倒。 谓于不净境舍不净相。 不正思惟。 取净妙相。 及取随好。 云何远离引贪净相。 谓如有一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 便摄诸根而不随念。 云何常定一境修习不净。 谓如有一先以巧便取于贤善三摩地相。 所谓青瘀乃至白骨。 或骨琐相即以此相于现所得可爱境界系念思惟。 如前所取。 后亦如是。 又于内身或自或他观察种种不净充满。 谓此身中有发有爪。 乃至便利种种不净。 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之为苦。 谓如有一作是思惟。 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 所生贪爱受用希望即是集谛。 为众苦因。 由此故生。 生已。 老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从此而生。 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为无我。 谓如有一作是思惟。 于我身形女身形中都无有我及有情等。 谁能受用。 谁所受用。 唯是诸行。 唯是诸法从众缘生。 幽赞上曰。 次修四种法嗢柁南。 欲令有情清净故说。 一观诸行皆是无常。 有生灭故。 二观无常皆悉是苦。 具逼迫故。 三观涅槃性相寂静。 离苦缚故。 四观诸法皆都无我。 无主宰故。 要。 一者诸行至竟故涅槃经三十四曰。 善男子。 菩萨若能于一念中见一切法生灭无常是名菩萨具无常想。 善男子。 智者修习无常想已。 远离常慢常倒。 二十七曰。 复于诸行如实了知从众缘生悟入无常。 谓悟入诸行是无常故本无而有。 有已。 散灭。 若是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 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 若是其苦即是无我不得自在。 远离宰主。 如是名为由无常苦空无我行悟入苦谛。 要。 二者有满至如论二十七曰。 云何苦圣谛。 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名苦圣谛(乃至)云何建立三种苦性。 谓先所说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即显苦受及所依处为苦苦性。 如是名为建立苦苦性。 诸有是彼所对治法。 谓少是老所治。 无病是病所治。 命是死所治。 亲爱合会是怨憎会所治。 非爱别离是爱别离所治。 所求称遂是求不得所治。 复有苦受。 及所依处。 所起烦恼。 复有无病等。 顺乐受处等。 及彼所生受所起烦恼。 如是总说为坏苦性。 此中乐受及所依处由无常故。 苦变若异受彼增上所生众苦。 若诸烦恼于一切处正生起时。 缠缚其心。 令心变坏。 即生众苦故名坏苦。 如世尊言。 入变坏心执母邑手。 乃至广说。 又如说言。 住贪欲缠领受贪欲缠。 缘所生身心忧苦。 如是住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缠。 领受彼缠缘所生身心忧苦。 由此至教。 第一至教诸烦恼中苦义可得。 坏义可得。 故说烦恼为坏苦性。 如是名为建立坏苦性。 若行苦性遍行一切五取蕴中。 以要言之除苦苦性。 除烦恼摄变坏苦性。 除乐受摄及所依处变坏苦性。 诸余不苦不乐受俱行。 若彼所生。 若生彼缘。 若生住器所有诸蕴名行苦性。 遁伦记第二十六云。 和老病死略有二义。 一性逼迫苦。 苦所摄对法等说八苦之中。 前之五苦苦苦摄故。 二性迁谢生变于死。 老变于少。 病变于强。 死变于生。 故此说坏苦。 随逐爱别离法正是坏苦。 以义摄之。 此中初苦苦所摄。 第二第三坏苦所摄。 第四一种行苦所摄。 要。 三者三界至广说涅槃经十一曰。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圣行者。 观察是身从头至足。 其中唯有发毛爪齿不净垢秽皮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诸脉。 菩萨如是专念观时。 谁有是我。 我为属谁。 住在何处。 谁属于我。 复作是念。 骨是我耶。 离骨是乎。 同经二十一曰。 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 如怨诈亲。 若知实者则无能为。 若不知者。 必为所害。 贪爱亦尔。 若知其性则不能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 若不知者。 轮回六趣具受众苦。 何以故。 爱之为病。 难舍离故。 如怨诈亲难可远离。 怨诈亲者常伺人便令爱别离怨憎合会。 爱亦如是令人远离一切善法。 近于一切不善之法。 二十五曰。 云何名为能有所证。 谓能证得胜无常想。 无常苦想。 苦无我想(乃至)死想。 不净想。 青瘀想。 脓烂想。 破坏想。 膀胀想。 啖食想。 血涂想。 离散想。 骨锁想。 要。 四者诸法至其状。 涅槃经三十四曰。 善男子。 智者复观生。 生即是苦。 灭即是苦。 苦生灭故即是无常。 非我我所。 修无我想。 智者复观。 苦即无常。 无常即苦。 若苦无常智者云何说言有我。 苦非是我。 无常亦尔。 如是五阴亦苦无常。 众生云何说言有我。 唯识论一曰。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 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乃至)我谓。 主宰法谓轨持。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 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同九曰。 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 后说三种无性。 谓即相生胜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 要。 誓超十地至修行涅槃经十一曰。 尔时佛告迦叶(乃至)云何菩萨摩诃萨所修圣行。 菩萨摩诃萨若从声闻。 若从如来得闻如是大涅槃经。 闻已。 生信。 信已。 应作如是思惟。 诸佛世尊有无上道。 有大正法大众正行。 复有方等大乘经典。 我今当为爱乐贪求大乘经故。 舍离所爱妻子眷属所居舍宅金银珍宝微妙璎珞香花妓乐奴仆给使男女大小象马车乘牛羊鸡犬猪豚之属。 复作是念。 居家逼迫。 犹如牢狱。 一切烦恼由之而生。 出家闲旷。 犹如虚空。 一切善法因之增长。 若在家居不得尽寿净修梵行。 我今应当剃除须发出家学道。 复作是念。 我今定当出家修学无上正真菩提之道。 菩萨如是欲出家时。 天魔波旬生大苦恼。 言。 是菩萨复当与我兴大战争。 善男子。 如是菩萨云何当复与人战争。 是时菩萨即至僧坊。 若见如来及佛弟子威仪具足诸根寂静其心柔和清净寂灭。 即至其所而求出家。 剃除须发。 服三法衣。 既出家已。 奉持禁戒。 灭仪不缺。 进止安庠无所触犯。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 护戒之心犹如金刚。 善男子。 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度大海。 尔时海中有一罗刹。 即从此人乞索浮囊。 其人闻已。 即作是念。 我今若与必定没死。 答言。 罗刹。 汝宁杀我浮囊叵得。 罗刹复言。 汝若不能全与我者。 见惠其半。 是人犹故不肯与之。 罗刹复言。 汝若不能惠我半者。 幸愿与我三分之一。 是人不肯。 罗刹复言。 若不能者施我手许。 是人不肯。 罗刹复言。 汝今若复不能与我如手许者。 我今饥穷众苦所福。 愿当济我如微尘许。 是人复言。 汝今所索诚复不多。 然我今日当度海。 不知前途近远云何。 若与汝者气当渐出。 大海之难何由得过脱。 能中路没水而死。 善男子。 菩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 如彼度人护惜浮囊。 菩萨如是守护戒时常有烦恼诸恶罗刹。 语菩萨言。 汝当信我。 终不相欺。 但破四禁护持余戒。 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入涅槃。 菩萨尔时应作是言。 我今宁持如是禁戒堕阿鼻狱。 终不毁犯而生天上。 烦恼罗刹复作是言。 汝若不能破四禁者。 可破僧残。 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入涅槃。 菩萨亦应不随其语。 罗刹复言。 汝若不能犯僧残者。 亦可故犯偷兰遮罪。 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入涅槃。 菩萨尔时亦复不随。 罗刹复言。 汝若不能犯偷兰遮可犯舍堕。 以是因缘可得安稳入于涅槃。 菩萨尔时亦复不随。 罗刹复言。 汝若不能犯舍堕者。 可破波夜提。 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入涅槃。 菩萨尔时亦复不随。 罗刹复言。 汝若不能犯波夜提者。 幸可毁破突吉罗戒。 以是因缘可得安稳入于涅槃。 菩萨尔时心自念言。 我今若犯突吉罗罪不发露者。 则不能度生死彼岸而得涅槃。 菩萨摩诃萨于是微小诸戒律中护持坚固心如金刚。 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敬重坚固等无差别。 菩萨若能如是坚持则为具足五支诸戒。 所谓具足菩萨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 迦叶。 是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戒。 一者受世教戒。 二者得正法戒。 菩萨若得正法戒者终不为恶。 受世戒者白四羯磨然后乃得。 复次善男子有二种戒。 一者性重戒。 二者息世讥嫌戒。 性重戒者谓四禁也。 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 因他形势取人财物。 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然明而卧田宅种植家业坐肆。 不畜象马车乘牛羊驼驴鸡犬猕猴孔雀鹦鹉共命及拘枳罗豺狼虎豹猫狸猪豚及余恶兽童男童女大男大女奴婢僮仆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渠马瑙珊瑚璧玉珂具诸宝赤铜白镴鍮石盂器氍毹毾枸执茸衣一切谷米大小麦豆黍粟稻麻生熟食具。 常受一食未曾再食。 若行乞食。 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别请。 不食肉。 不饮酒。 五辛荤物悉不食之。 是故其身无有臭秽。 常为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趣足而食。 终不长受。 所受衣服才足覆身。 进止常与三衣钵俱终不舍离。 如鸟二翼。 不畜根子茎子节子捷子子子。 不畜库藏若金若银饮食厨库衣裳服饰。 高广大床象牙金床杂色编织悉不坐卧。 不畜一切细软诸席。 不坐一切象荐马荐。 不以细软上妙衣裳。 用敷床卧。 其止息床不置二枕。 亦不受畜妙好丹枕安簧木枕。 终不观视象斗马斗车斗兵斗若男若女牛羊鸡雉鹦鹉等斗。 亦不故往观视军阵。 亦不故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 除供养佛。 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师子象斗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一切戏笑悉不观作。 终不占相手足面目。 不以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亦不仰观虚空星宿。 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反使命。 以此语彼。 以彼语此。 终不谀谄邪命自活。 亦不宣说王臣盗贼斗争饮食国土饥馑恐怖丰乐安隐之事。 善男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息世讥嫌戒。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 与性重戒等无差别。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受持如是诸禁戒已。 作是愿言。 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深坑。 终不毁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与刹利婆罗门居士等女而行不净。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热铁周匝缠身。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衣服。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此口呑热铁丸。 终不敢以毁戒之口而食信心檀越饮食。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卧身大热铁上。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卧敷具。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此身受三百矛。 终不敢以毁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医药。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此身投热铁镬。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屋宅。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铁推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 不以破戒之身受诸刹利婆罗门居士恭敬礼拜。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热铁挑其两目。 不以染心视他好色。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铁锥周遍刺耳。 不以染心听好音声。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利刀割去其鼻。 不以染心贪嗅诸香。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利刀割裂其舌。 不以染心贪着美味。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宁以利斧斩破其身。 不以染心贪着诸触。 何以故。 以是因缘能令行者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已上此经十二誓愿与梵网经不生自要戒文异义同。 第十三誓文义共异。 此愿因。 彼愿果)迦叶。 是名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 菩萨摩诃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 悉以施与一切众生。 以是因缘愿令众生护持禁戒得清净戒善戒不駧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 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涅槃经三十四曰。 善男子。 若有比丘发心乞食预作是念。 我当乞食。 愿得好者。 莫得粗恶。 愿必多得。 莫令鲜少。 亦愿速得。 莫令迟晚。 如是比丘不名为食得厌离想。 所修善法日夜衰耗。 不善之法渐当增长。 善男子。 若有比丘欲乞食时先当愿言。 令诸乞者悉得饱满。 其施食者得无量福。 我若得食为疗毒身修习善法利益施主。 作是愿时所修善法日夜增长。 不善之法渐当消灭。 要。 谓于可爱至苦际。 十七曰。 又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满。 如段肉故众多共有。 犹如草炬。 正起现前。 极烧恼故非法因缘。 如大火坑。 生渴爱故增长贪爱。 如蟒毒故贤圣远离。 如梦见故速趣坏灭。 犹如假借庄严具。 故仗托众缘。 犹如树端烂熟果故。 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涅槃经十二曰。 善男子。 云何如罗刹女妇。 善男子。 譬如有人得罗刹女纳以为妇。 是罗刹女随所生子生已便食。 食子既尽复食其夫。 善男子。 爱罗刹女亦复如是。 随诸众生生善根子。 随生随食。 善子既尽。 复食众生。 令堕地狱畜生饿鬼。 唯除菩萨。 是名如罗刹女妇。 要。 若对相违至忍受涅槃经十一曰。 若复骂辱。 复于何处而生瞋恚。 如我此身。 三十六物不净臭秽。 何处当有受骂辱者。 若闻其骂即便思惟。 以何音声而见骂耶。 一一音声不能见骂。 若一不能众多亦尔。 以是义故。 不应生瞋。 若他来打亦应思惟。 如是打者从何而生。 复作是念。 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 我今何缘横瞋于他。 乃是我身自招此咎。 以我受是五蕴身故。 譬如因的则有箭中。 我身亦尔。 有身有打。 我若不忍心则散乱。 心若散乱则失正念。 若失正念则不能观善不善义。 若不能观善不善义则行恶法。 恶法因缘则堕地狱畜生饿鬼。 要。 若在中容至不羁涅槃三十四曰。 次修死想观。 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 念念损减。 无有增长。 犹山暴水不得停住。 亦如朝露势不久停。 如囚趣市步步近死。 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迦叶菩萨言。 世尊。 云何智者观念念灭。 善男子。 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发俱堕复有一人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 善男子。 如是之人可说疾不。 迦叶菩萨言。 如是世尊。 佛言。 善男子。 地行鬼疾复速是人。 有飞行鬼复速地行。 四天王疾复速飞行。 日月神天复速四王。 行坚疾天复速日月。 众生寿命复速坚疾。 善男子。 一息一眴众生寿命四百生灭。 智者若能观命如是是名能观念念灭也。 善男子。 智者观命系属死生。 我若能离如是死生则得永断无常寿命。 复次智者观是寿命。 犹如河岸临峻大树。 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无怜悯者。 如师子王大饥困时。 亦如毒蛇吸火风时。 犹如渴马护惜水时。 如大恶鬼瞋恚发时。 众生死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 智者若能作如是观。 是则名为修习死想。 善男子。 智者复观。 我今出家设得寿命七日七夜。 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 是名智者修于死想。 要。 如世尊言至苦处第九曰。 又复说言。 我观大地。 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 要。 一人一劫至胁山。 第九曰。 又如说言。 若一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 假使有人为其积集不烂坏者。 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 要。 所饮乳汗至大海。 第九曰。 如薄伽梵说。 汝等长时驰骋生死。 身血流注过四大海。 所以者何。 汝等长夜或生象马驼驴牛羊鸡鹿等众同分中。 汝等于彼多被所截身诸友分。 令汝身血极多流注。 如于象等众同分中。 人中亦尔。 又复汝等于长夜中丧失无量父母兄弟姊妹亲属。 又复丧失种种财宝诸资生具。 令汝洟泪极多流注。 如前血量。 如血洟泪如是。 当知所饮母乳其重亦尔。 要。 大地草木至可尽第九曰。 如薄伽梵说。 假使取于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 如四指量计算。 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 众生曾为我母。 我亦长夜曾为彼母。 如是众生曾为我父。 我亦长夜曾为彼父。 如是算计四指量筹速可穷尽。 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 要。 量劫来至称计涅槃二十曰。 复次菩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 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 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 所饮乳汁如四海水。 身所出血复多于是。 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海。 尽地草木斩为寸筹。 以数父母亦不能尽。 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 凡此大地狱犹如枣等。 易可穷极。 生死无量不可得尽。 菩萨摩诃萨如是深观一切众生。 欲因缘故受苦无量。 菩萨以是生死行苦故。 不失念慧。 要。 如是思惟至鹿寐二十四曰。 言初夜者。 谓夜四分中。 过初一分是夜初分。 言后夜者。 谓夜四分中过后一分是夜后分(乃至)问。 以何因缘右胁而卧。 答。 与师子王法相似故。 问。 何法相似。 答。 如师子王。 一切兽中勇悍坚猛最为第一。 苾刍亦尔。 于常修习悟寐瑜伽发勤精进。 勇悍坚猛最为第一。 由是因缘与师子王卧法相似(乃至)云何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 谓于光明相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思惟诸天光明。 俱心巧便而卧。 由是因缘虽复寝卧心不惛闇。 如是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乃至)云何名为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谓以精进策励其心。 然后寝卧。 于寝卧时时时觉寤。 如林野鹿。 不应一切纵放其心。 要。 如坐禅经至睡眠。 彼经曰。 烦恼深无底。 生死海无边。 度苦船未辨。 安得乐睡眠。 是以当觉悟莫以睡覆心。 于四供养中知量知止足。 要。 初者诸行至如论唯识第九曰。 此十相者。 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 述记十本曰。 第三明相。 云何名相。 即成波罗蜜多之相貌。 具此七义方名度故阙者即非。 论曰。 一安住最胜。 谓要安住菩萨种姓。 二依止最胜。 谓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乐最胜。 谓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业最胜。 谓要具行一切事业。 述记曰。 一切事业者。 谓随顺度所有事业。 皆应行之成满度故。 摄论有六。 除初种姓。 即菩提心中摄故。 然无性引颂亦似证有初种姓。 云麟角喻无有六波罗蜜多唯我最胜尊上品到彼岸。 然对法第十一六度相中有五。 安住菩萨种姓。 菩提心为依止。 以悲导心舍一切时。 所有三业即有五义名六度相。 然显扬第三亦有六义成度。 然别于摄论。 不能烦引。 唯此论中具包诸论。 论曰。 五巧便最胜。 谓要无相智所摄受。 六回向最胜。 谓要回向无上菩提。 七清净最胜。 谓要不为二障间杂。 述记曰。 无相智所摄受者。 即第六不执三轮清净等。 回向最胜中与第二别者。 彼有道心未必一切回向菩提。 此乃回向清净胜中为离二障行于度也。 不为彼杂谓三时无悔等。 论曰。 若非此七所摄受者。 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述记曰。 总结由七所摄名度。 不尔即非。 论曰。 由斯施等十对波罗蜜多一一皆应四句分别。 述记曰。 有是非故一一皆应四句分别。 此一一自望即种类福为四句。 谓施非度不求菩提等是。 度非施随喜施等。 亦度亦施等可知。 若不约种类福。 次第修者。 施为三句。 无是波罗蜜非施。 故余五度得为四句。 前有施度得为句故。 若非次第者。 皆得为四句。 此中有三个四句。 演秘七曰。 论由斯施等四句分别者。 有三四句。 如疏所明。 又按。 优婆塞戒经广作四句。 施四句云。 是施非度。 谓声闻缘觉凡夫外道初二僧祇菩萨等施。 度而非施。 谓余五度。 亦度亦施第三僧祇菩萨所施。 非度非施。 谓二乘等所修五度。 余度四句准此可量。 问。 经论何违。 答。 经据任运进修不退增胜名度。 论依具相通退不退加无加行以立度名。 望义不同故无违也。 要。 然到彼岸至善巧三十九曰。 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施(私曰。 已下如此但改终一字)谓九种相施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 一自性施。 二一切施。 三难行施。 四一切门施。 五善士施。 六一切种施。 七遂求施。 八此世他世乐施。 九清净施。 要。 后者有三至一切唯识九曰。 十次第者。 谓由前前引发后后。 及由后后持净前前。 述记曰。 第一解谓由前前引发后后。 七十八解深密对法十一摄论等说。 由布施等故引生戒忍等。 广如彼说。 易故不言。 第二解及由后后持净前前。 对法论说谓戒能持施。 乃至惠能持定。 谓由具尸罗施得清净。 所以者何。 由行布施摄益有情。 由持戒故不为恼害。 乃至如伽陀说。 无有静虑而不因慧。 广如彼说。 演秘曰。 论曰。 谓由前前引后后等者。 按。 对法云。 由施串习舍施内外不顾身命。 弃大宝藏受持禁戒。 由护戒故。 他所毁骂。 终不反报。 遂能堪忍。 以能堪忍寒热等苦。 加行不息发勤精进。 精进方便证究竟果。 成满静虑。 静虑满已。 证得出世究竟大慧。 复次前前后后所持。 由具尸罗施得清净。 由行布施摄益有情。 由具尸罗不为恼害。 由忍力故。 戒得清净。 由能忍受他不饶益。 终不毁犯所学处故。 由精进故忍得清净。 由勇猛力久处生死不以为难。 能受众生违逆等苦。 由静虑故精进清净。 由喜乐俱能勤修习一切善法无休息故。 由具慧故静虑清净。 若由无量门数数观诸法。 能证内寂静。 增长三摩地。 论曰。 又前前粗。 后后细故。 易难修习次第如是。 述记曰。 第三解对法论说。 于诸行中施行最粗。 戒细于施。 故次建立。 乃至一切行中慧为最细。 故最后立。 要。 二者体摄至应故百法论曰。 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瞋。 七无痴。 八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唯识论六曰。 应说信等十一法中十遍善心轻安不遍。 要在定位方有轻安。 调畅身心。 余位无故。 百法论曰。 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唯识论三曰。 思谓令心造作为性。 于善品等促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此五既是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 表无表章曰。 以能造作是思议故。 业是造作故。 唯取思不依余法。 由此一切表无表戒皆依思立。 唯识论五曰。 云何为定。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谓观德失俱非境中。 由定令心专注不散。 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同九曰。 此十性者。 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 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静虑但以等持为性。 后五皆以择法为性。 说是根本后得智故。 有义第八以欲胜解及信为性。 愿以此三为自性故。 此说自性。 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 要。 三者用摄至切行唯识论九曰。 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 施有三种。 谓财施。 无畏施。 法施。 戒有三种。 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忍有三种。 谓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精进有三种。 谓被甲精进。 摄善精进。 利乐精进。 静虑有三种。 谓安住静虑。 引发静虑。 辨事静虑。 般若有三种。 谓生空无分别慧。 法空无分别慧。 俱空无分别慧。 方便善巧有二种。 谓回向方便善巧。 拔济方便善巧。 愿有二种。 谓求菩提愿。 利乐他愿。 力有二种。 谓思择力。 修习力。 智有二种。 谓受用法乐智。 成就有情智。 又曰。 若自性摄戒唯摄戒。 定摄静虑。 慧摄后五。 若并助伴皆具相摄。 若随用摄戒摄前三。 资粮自体眷属性故。 定摄静虑。 慧摄后五。 精进三摄遍策三故。 若随显摄戒摄前四。 前三如前及守护故。 定摄静虑。 慧摄后五。 要。 岂唯阿僧企耶已后述记三末曰。 今菩萨地瑜伽四十八卷说。 初劫名波罗蜜多。 第二劫名近波罗蜜多。 第三劫名大波罗蜜多。 此约波罗蜜多别亦不相违。 然初地已前于六波罗蜜一行中修一行。 初地已去于六波罗蜜一行中修一切行。 八地以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 要。 如有颂言至刹那演秘七曰。 疏处梦谓多年者。 按。 无性摄论所引颂云。 处梦谓经年。 寤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 摄在一刹那。 又西域传云。 有隐士结庐屏迹。 博习伎术究极神理。 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 但未能驭风云陪仙驾。 开阛考占更求仙术。 其方曰。 夫神仙者长生之术也。 将欲求学先定其志筑建坛场。 命一列士执长刀立坛隅。 屏息绝言。 自昏达暑求仙者中坛而坐。 手按长剑。 口诵神咒。 收视反听达明登仙。 是人既得仙方而访列士。 营求旷岁未谐心愿。 后得列士。 先与人佣力难辛五岁。 违失一日遂被笞辱。 又无所得悲号巡路。 隐士见。 命数加重赂潜行阴德感激其心。 列士屡求讲效命以报知己。 隐士曰。 我求列士弥历岁时幸而会遇。 奇貌应图。 非有他故。 愿一夕不声耳。 列士曰。 死尚不辞。 岂徒屏息。 于是设坛场受仙法。 依方行事。 坐待日肿。 肿暮之后。 各司其务。 隐士诵神咒。 列士按铦刀。 殆将晓矣。 忽发声叫。 是时空中火下。 烟焰云蒸。 隐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难已而问曰。 诫子无声。 何以惊叫。 列士曰。 受命后。 至夜分惛然。 若梦变事更起见。 昔事主躬来慰谢。 感荷厚恩忍不报语。 彼人震怒。 遂见杀害。 更受中阴身。 自顾叹惜。 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 遂见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 乃至受胎出胎备经苦厄。 荷恩荷德忍而不言。 泊乎受业冠婚。 丧亲生子。 每念前恩忍而不语。 宗亲戚属咸见怪异。 年过六十而有一男。 我妻谓曰。 汝可言矣。 若不语者。 当杀汝子。 我时惟念已隔生世。 自顾衰老唯此稚子。 因止其妻令无杀害遂发此声耳。 隐士曰。 我之过也。 此魔娆耳。 列士感恩。 悲事不成愤恚而死。 要。 然菩萨戒至本重。 胜鬘经曰。 尔时胜鬘闻授记已。 恭敬而立。 受十大受。 彼经述记曰。 总明得记也。 世尊者能受也。 大者出过二乘体用弘广。 名之为大。 大有容纳。 收名为受(乃至)即此十中分之为三初有五种明律仪戒。 第二有四种明饶益有情戒。 第三有一种明摄善法戒(乃至)律仪戒者断一切恶。 菩萨戒内有四重者。 亦依此义文中有二。 初有一大受。 于性及遮若轻若重根本随顺但悉坚持。 第二有四受。 唯持其性非遮。 唯重非轻。 唯根本非随顺也。 于中有四。 即四波罗夷。 波罗夷此名他胜处。 恶法损己名他胜处。 善法益己名己胜他处。 何者为四种。 一若有财法不得悕惜。 二不得为名闻等自叹毁他。 三有怨嫌彼此相和。 四不得起大邪见谤无因果。 亦此文中不依斯次。 从后向前说。 欲明断恶邪见最重所以先明也。 世尊。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第一总也。 世尊。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第一明第四不得起大邪见也。 慢者自恃非他高举之相。 今于诸尊者一切功德尊宿之处不起慢心。 长谓师长。 有德之人亦慢无意。 由此不起增上缘邪见也。 世尊。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 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第二明第三不赐叹喜也。 若有一人于我所生增害心。 又若相共有怨嫌意。 相谢令喜不生瞋恨。 故云不起恚心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第三明第二不为名闻等也。 若怀嫉妒。 于他身色及外众具即是依正二报内外二果深生嫉妒。 所有造作皆为名等。 今既无嫉所作不为名等也。 世尊。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第四明第一不施财法也。 由持戒故。 若内财法。 若外财法物不生悭。 是故不起四波罗夷也。 要。 若有不作至喜等经曰。 若自杀。 教人杀。 方便杀。 赞叹杀。 见作随喜。 要。 第二句者至应知四十一曰。 若为断彼生起乐欲。 发勤精进。 烦恼猛利弊抑心故时时现行。 如贪欲盖。 如是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要。 若犯必罪至前句。 演秘七曰。 论依修前行至应作四句者。 泛尔决择。 问答诸法而有宽狭差别不同。 由此对法第十五中明其一行顺前顺后二三四等诸句数也。 故彼论云。 一行者即问论法。 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也。 除此法。 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 一一问一切法。 如有问言。 若成就眼处亦色处耶。 设成就色处亦眼处耶。 应顺前句答。 余句相望问答顺前后。 及以四句如理应思。 如是次第一一渐咸如理应说。 顺前句者。 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 依止前法以答所问。 如有问言。 若智亦所知耶。 设所知亦智耶。 此应作顺前句答。 诸智亦所知。 有所知非智。 谓余法。 顺后句者。 谓即二法展转相问。 依止后法以答所问。 如有问言。 若所取亦能取耶。 设能取亦所取耶。 此应作顺后句答。 诸能取亦所取。 有所取非能取。 谓色等五境及法处除相应。 二句者。 谓于所问应二句答。 不得有余。 如是依蕴建立依界建立而发问言。 若蕴数亦界数耶。 设界数亦蕴数耶。 此应作二句答。 或蕴数非界数。 谓色蕴识蕴。 何以故。 无有一界全摄色蕴相。 或全摄识蕴相故。 或界数非蕴数。 谓法界。 三句者。 谓于所问唯三句答。 如有问言。 若蕴数亦处数耶。 设处数亦蕴数耶。 此应三句答。 或蕴数非处数。 谓色蕴。 或处数非蕴数。 谓法处。 或蕴数亦处数。 谓识蕴意处。 俱非者。 于蕴处中决定不有。 四句者。 谓于所问作四句答。 如有问言。 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 设成就耳根亦眼根耶。 应四句答。 初句谓聋者眼根已生不舍。 第二句谓盲者耳根已生不舍。 第三句谓眼耳根已生不舍。 第四句除上尔所相。 述可句者。 谓于所问顺尔而答。 以如是言述可所问。 如有问言。 诸无常者皆是行耶。 设当是行皆无常耶。 应述可答。 所问如是遮止句者。 谓于所问不尔而答。 以不尔言。 遮止所问。 如有问言。 蕴外诸行几谛摄耶。 应遮止答。 蕴外无行。 要。 以狂乱等至业故四十一曰。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 谓若彼心增上狂乱。 若重苦受之所逼切。 若未曾受净戒律仪。 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要。 问若尔何至来际本业经下曰。 佛子受十无尽戒已。 其受者过度四魔。 越三界苦。 从生至生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不受是菩萨戒者。 不名有情识者。 畜生无异不名为人。 常离三宝海。 非菩萨。 非男。 非女。 非鬼。 非人。 名为畜生。 名为邪见。 名为外道。 不近人情。 故知菩萨戒有受法。 而无舍法。 有犯不失尽未来际。 要。 如契经言至为缓涅槃经六曰。 善男子。 若有比丘犯禁戒已。 憍慢心故覆藏不悔。 当知是人名真破戒。 菩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 不名破戒(乃至)本所受戒如本不失。 设有所犯即应忏悔已清净。 善男子如故。 堤塘牢决有孔水则淋漏。 何以故。 无人治故。 若有人治水则不出。 菩萨亦尔。 虽与破戒共作布萨受戒自恣同其僧事。 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决淋漏。 何以故。 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灭。 纵缓懈怠日有增上。 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即能具足不失本戒。 善男子。 于乘缓者乃名为缓。 于戒缓者不名为缓。 菩萨摩诃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 是名奉戒。 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 是故菩萨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要。 如契经言至得故大般若第三曰。 诸菩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 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又五百六十六曰。 若诸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行净戒波罗蜜多。 谓诸菩萨虽知诸法离而深畏众罪。 如佛所说。 应持净戒。 修诸福业。 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于小罪中应怀大惧。 不与同止。 以世尊说。 譬如毒药多少俱害(乃至)谓诸菩萨虽勤持戒而不希求人天王位。 身离三过。 语无四失。 意免三愆。 如是持戒不见我持。 不见戒相。 无二无别。 自性离故天王。 是名诸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通达净戒波罗蜜多。 要。 谓戒罪人至可得梵网经下曰。 光光非青黄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无。 非因果法。 诸佛之本原。 行菩萨道之根本。 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古迹曰。 此中光光谓诸戒也。 从喻瑞相而得名故戒虽名色。 而非显形。 以依善思分限立故。 无质碍故非色。 无缘虑故非心。 不离缘故非有。 不即缘故非无。 以非有故。 非因果法。 以非无故。 诸佛本原。 佛本原故菩萨根本。 以与因果作根本故。 由此时众亦为根本。 唯识论一曰。 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 章曰。 其别解脱律仪及处中一分无表以善思种子上有防身语恶戒功能及发身语善戒功能为体。 又曰。 其无表色实是无表。 无所表示故而体非色。 亦从所发所防假名为色(私曰。 无表戒体者依种子假立。 非如眼等质碍之色故曰。 无质碍故非色。 受处引色者即是功能也。 非如心心所缘虑之法故曰。 无缘虑故非心)唯识论一曰。 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 述记第二本曰。 此无表色略有二种。 一散无表。 即是依发殊胜身语善恶思种子增长之位名为无表。 依谓所依。 显假依实。 殊胜思者简下中思不发无表。 身语者显色义。 发善恶者显性非无记。 恶者不律仪业。 增长位者简前及后。 谓加行时种未增长。 及后舍已。 种不增长。 今有善恶戒时种子增长刹那刹那七支倍倍(私曰。 准此等文不即缘故缘即种子也)。 要。 何者一念至而生六十花严十曰。 去来现在劫无量无有边。 如是等诸劫犹可知其数。 菩萨初发心无量功德藏犹如虚空界。 分际不可知。 去来现在世一切诸劫数菩萨于一念悉能分别知(乃至)能于一念中彼彼悉觉知。 欲得一切智发心愿菩提。 要。 如契经说至说法本业经下曰。 自见已身。 当果诸佛摩顶说法。 身心别行不可思议故。 要。 如契经言至众生。 不增不减经曰。 舍利弗。 如来法身不变。 以非灭法故。 以非作法故。 舍利弗。 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 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 随顺世间波浪漂流。 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舍利弗。 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 弃舍一切诸有。 欲求行十波罗蜜。 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复次舍利弗。 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顿恼使缠。 过一切苦。 离一切烦恼垢得清净。 住于彼岸清净法中。 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 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 更无胜者。 离一切障。 离一切碍。 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 要。 护持既尔至根罪行事钞中四曰。 然理大要不出三种。 一者诸法性空无我。 此理照心名为小乘。 二者诸法本相是空。 唯情妄见。 此理照用属小菩萨。 三者诸法外尘本无。 实唯有识。 此理深妙唯意缘知。 是大菩萨佛果证行。 故摄论云。 唯识通四位等。 以此三理任智强弱随事观缘无罪不遣。 故华严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 如此大忏众罪云消。 资持记中四下曰。 结告中。 初结示据理深浅。 由机强弱当量己分随力修之。 然末世情惛鲜。 逢利器尚未堪于事行。 况克意。 于玄门三观微言于玆殆绝。 呜呼故下引证。 华严偈初句示罪相。 一切者总十恶也。 能遮善道故云障也。 深广波腾故喻海也。 次句示生处。 不了唯心取着前境妄想也。 下半偈示悔法。 上句索机。 下句示法。 当求者示能观智。 真实相者。 若约通论总上三理。 若据经意别在唯识。 故下云大忏也。 本作端坐念实相。 端坐是静缘。 念即能观。 如下结叹。 准经续云。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志心勤忏六根罪。 上半示其功胜。 下半勤其勤修钞曰。 然则事忏罪业。 福是顺生。 理忏妄本。 道则逆流。 一出一入条然自分。 愚智两明虚实双显故诸行者并识自心。 若乐罪时须修事忏。 若乐福时须修理观。 理通深浅。 如上所明。 记曰。 劝修中。 初科前示二忏不同。 福顺生者人天有漏顺生死故。 道逆流者三乘无漏逆生死故。 出入据所克之果。 愚智即能修之机。 虚实约所修之行。 一一分对事理二忏浅深可见故。 下正劝。 文出心论。 令自观量乐罪修事者。 转愚为智也。 乐福修理者。 转钝为利也。 理通深浅者。 利有强弱也。 普贤经曰。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思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要。 如契经说至广说涅槃二十曰。 云何亲近漏。 一切凡夫受取衣食卧具医药为身心乐。 求如是物造种种恶。 不知过患轮回三趣。 是故名漏。 菩萨见如是过则便远离。 若须衣时即便受取不为身。 故但为于法不长憍慢。 心常卑下不为严饰。 但为羞耻障诸寒暑恶风恶雨恶虫蚊虻蝇蚤蝮螫。 虽受饮食心无贪着。 不为身故常为正法不为肤体。 但为众生不为憍慢。 为身力故不为怨害。 为治饥疮虽得上味心无贪着。 受取房舍亦复如是。 贪慢之结不令居心。 为菩提舍遮止结贼。 障恶风雨。 故受屋舍求医药者。 心无贪慢。 但为正法不为寿命。 为常命故。 善男子。 如人病疮为苏糗涂以衣裹之为出脓血苏糗涂传为愈疮故以药坌之为恶风故在深屋中。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观身是疮故以衣覆。 为九孔漏求索饮食。 为恶风雨受取房舍。 为四毒发求觅医药。 菩萨摩诃萨受四种供养为菩提道。 非为寿命。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 我若不受是四供养身则摩灭不得坚牢。 若不坚牢则不忍苦。 若不忍苦则不能得修习善法。 若能忍苦则得修习无量善法。 我若不能堪忍众苦则于苦受生瞋恚心。 于乐受中生贪着。 心求乐不得则生无明。 是故凡夫于四供养生于有漏。 菩萨摩诃萨能深观察不生于漏。 是故菩萨名为无漏。 云何如来当名有漏。 是故如来不名有漏。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下(终)冀就戒本宗要之旨为散学者初心之疑励八旬有余之老力抄三藏所记之要文既讫。 弘安八年(乙酉)二月六日西大寺沙门睿尊。 发布时间:2024-06-25 08:12:5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