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圆戒显正论 内容: 大乘圆戒显正论《大正藏》第74卷No. 2360No. 2360大乘圆戒显正论序菩萨戒经说。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乃知圆顿菩萨大戒也者。 三世调御。 出世本怀。 众生成佛之直道也。 金乌西沈。 遗光东流之后。 其法绮分脉散。 陈隋之间。 天台智者以自解佛乘智深达一乘圆旨。 乐说无碍开示实相矣。 暨乎李唐佛日东举。 南山教主再辟圆宗。 决了声闻法。 彰菩萨毗尼矣。 我天平胜宝之嘉运。 斯道初传扶桑之后。 学徒殷习大仙威仪。 其迄于今受随不绝。 绵绵焉。 连连焉。 其间或兴或废。 佥时机之所感而已。 近载法运循还。 大乘毗尼之学复萠兆乎南北。 世人亦往往识息妄归真之道矣。 今岁甲子安居之首。 或谓(余)曰。 世有滥大不肖之士僻解于圆乘。 随情之所好倚滥于圣典。 惑求道缁素。 岂大士可忍者乎。 (余)蹙頞审问彼说。 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吾侪法海之烂尸。 缁林之朽杌。 虽匪护法之任。 亦窃释氏之名。 闻正法变。 宁不动怀耶。 遂乃不揣闇昧。 恭援引佛祖遗训。 聊摅所闻。 假设宾主。 考之订之。 号曰大乘圆戒显正论。 冀令修大行者持奉不丧其地也。 亦其辞鄙陋也。 独学寡闻之为也。 请以其言之野。 勿害于义云尔。 时贞享元龙集甲子蕤宾谷日久修园律院比丘宗觉(直)谨识大乘圆戒显正论京师比丘宗觉直编辑弹圆教菩萨不假声闻律仪章弹据本业十重律仪不假声闻章弹圆乘初心禁止小戒章弹律藏诸戒不应浇梵网大戒能应末法章弹不假毗尼别成七众章弹圆教菩萨不假声闻律仪章第一滥大曰。 约台教。 藏教菩萨唯持律仪。 无后二戒也。 律仪者二百五十戒也。 通教菩萨渐加后二。 而律仪全同声闻。 别圆二教菩萨独立二乘之外。 元有佛性大戒实相威仪。 而不敢为自行用方便假仪。 梵网本业等所说戒专被此菩萨矣。 显正曰。 虽梵网心地品中说十重四十八轻。 而微细律仪尚未详悉。 故指八万威仪品制戒品等。 盖此等之品中。 其相必备足焉。 虽然此土无传译。 则何以辨知焉。 今云别有实相威仪者。 是何等说相耶。 虽台教之中明四种菩萨。 至出家菩萨。 别圆二教佥不阙于声闻律仪。 释签四云。 前之二教三乘共行。 别圆两教专于梵网。 若出家菩萨全用白四。 而为护他。 加制六夷。 与小异耳。 余诸轻重各随其教(已上)此是别圆二教出家菩萨不阙篇聚之明据也。 汝云有实相威仪。 而不敢为自行用方便假仪者。 或无不误耶。 圆人修四种三昧时。 持戒居首。 辅行云。 问。 今明衍门。 何须小检。 答。 如涅槃中。 处处扶律。 今此亦尔。 小为方便。 故知出家菩萨六和十利与声闻同。 六度四弘异于小行(已上)况亦约开权显实。 用中道慧融一切法。 故使一止一作无非法界。 故云式叉迦罗尼名大乘。 弘决云。 式叉迦罗尼此名为学。 别在第五。 通约诸篇。 今并开之成摩诃衍。 故大经及十住婆沙皆指篇聚云菩萨摩诃萨持是禁戒。 当知戒无大小。 由受者心期。 是则中道遍入空假及事律仪。 方得名为具足持戒(已上弘决)止观第四云。 明持戒者。 此十种戒摄一切戒。 不缺戒即是持于性戒。 乃至四重清净守护。 如爱明珠。 若毁犯者。 如器已缺无所堪用。 佛法边人非沙门释子。 失比丘法。 故称为缺。 不破者即是持于十三。 无有破损。 故名不破。 若毁犯者如器破裂也。 不穿者是持波夜提等也。 若有毁犯。 如器穿漏。 不能受道。 故名为穿。 不杂者持定共戒也。 虽持律仪。 念破戒事。 名之为杂。 定共持心。 欲念不起。 故名不杂(乃至)随道者。 随顺谛理。 能破见惑。 无著戒者。 即是见真成圣。 于思惟惑无所染着也。 以此两戒。 约真谛持戒也。 智所赞戒。 自在戒。 则约菩萨化他。 为佛所赞。 于世间中而得自在。 是约俗谛论持戒也。 随定具足两戒即是随首楞严定。 不起灭定。 现诸威仪。 示十法界像。 导利众生。 虽威仪起动。 而任运常静。 故名随定戒。 前来诸戒律仪防止。 故名不具足。 中道之戒无戒不备。 故名具足。 此是持中道第一义谛戒也(已上止观)上所引十种戒。 判位高下事义不同。 则有堪与不堪也。 理观观心论持戒者。 具能持得上十戒也。 止观云。 先束十戒为四意。 前四戒但是因缘所生法。 通为观境。 次二戒即是观因缘生法即空。 空观持戒也。 次两戒观因缘生即是假。 假观持戒也。 次两戒观因缘生法即是中。 中观持戒也。 辅行释云。 此中文十义二。 意在转事以修正观。 言义二者。 谓境及观。 四之与六如前事中。 今之三观三一不二。 然前十戒非无理观。 即后六是。 分张对位。 故属事相。 况律仪不杂。 当分未融。 故今更约一念心中。 具明十戒。 而不滥尊极。 不离凡心。 用前四戒通为观境。 以六观之。 事理相即。 当知篇聚一不可亏。 世人懱事。 而欲尚深理者。 验知此观孤虚无本。 既亏观境。 观亦无从(已上弘决)止观又云。 若犯事中轻过。 律文皆有忏法。 忏法若成。 悉名清净。 戒净障转。 止观易明。 若犯重者。 佛法死人。 小乘无忏法。 若依大乘。 许其忏悔。 荆溪云。 忏成戒净。 止观方明。 岂有而令轻戒尚理。 又天台云。 障道罪灭。 尸罗清净。 三昧现前。 止观开发。 事戒净故。 根本三昧现前。 世智他心智开发。 无生戒净故。 真谛三昧现前。 一切智开发。 即假戒净故。 俗谛三昧现前。 道种智开发。 即中戒净故。 王三昧现前。 一切种智开发。 妙乐云。 事戒为三观本。 故云尸罗清净等也。 若无事戒。 世禅尚无。 何况三谛。 有言。 大乘何须执戒者谬矣。 言不执者。 乃是持而不执。 若全不持名不执者。 乃是执破。 何名不执(已上)由是观之。 修圆行者专为自行。 护篇聚制粲然可验焉。 惟夫圆乘菩萨也者。 初心缘实相。 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乃至)以圆力用建立众生。 或未了达开显之旨。 则不可名圆修之人。 才得开粗显妙之智矣。 则何奚不忘舍小执大之偏怀乎。 故天台云。 毗尼学者即大乘学。 式叉即是大乘。 三归五戒十善二百五十戒皆是摩诃衍。 岂有粗戒隔于妙戒。 戒既即妙。 人亦复然。 汝实我子。 即此义也(已上玄文)经论之中处处广呵。 斥乎二乘。 唯是其心狭劣。 不欲利他。 专自度故。 其如是心深违大士广济。 是以呵之。 岂以急其止恶。 而防讥嫌故。 可摈斥之耶。 菩萨之开遮不同小检者。 但以有利他之急也。 若乃望于自行。 防非止恶还急声闻。 遮性等持职此之由。 天台曰。 菩萨持性重讥嫌。 等无差别。 自求佛道。 性重则急。 为化众生讥嫌则急。 小乘自调性重则急。 不度他故讥嫌则宽。 菩萨具持两种故名大乘戒。 善戒瑜伽等经论咸云。 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 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 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 其倍过彼。 百千俱胝以诸声开唯为一身证得义利。 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已上)或被引衅戻沉沦苦趣。 则利济大行不能奈何。 是所以萨埵谨慎自行也。 然则但除其执。 不除其法。 圆人持小法。 即小法为大。 若夫谓永弃舍其法。 则隔历未融也。 弹据本业十重律仪不假声闻章第二滥大曰。 本业说。 初发心出家欲绍菩萨位者。 当先受正法戒。 所谓三聚门。 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 化及一切。 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此文分明。 不假声闻律仪。 但受三聚僧既许为出家菩萨。 又所谓三聚是别圆独法。 而不同瑜伽之让律仪于毗尼藏之三聚也。 显正曰。 甚乎哉。 专辄之言也。 出家菩萨但以十重为律仪戒。 曷奚简乎耶。 十波罗夷也者。 是断恶之本故。 云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匪谓十重之外无微细威仪也。 故经云。 是故菩萨十重有八万四千威仪戒。 十重有犯无悔。 使重受戒。 八万四千威仪戒尽名轻。 有犯得使悔过。 对首悔灭(已上经文)然斯经中。 至于八万威仪戒不说其相。 既未识其相。 则云何亦护持乎。 不护持则非具足之义。 由是观之。 虽汝掉臂云不假声闻律仪。 而不假则菩萨威仪不可具足。 汝奚为有智者乎。 体解圆顿菩萨大道者。 汝未能如天台智者矣。 解释台教。 宣扬祖训者。 汝未得如刑溪湛然矣。 天台荆溪咸用篇聚戒助成大仪。 曰自行。 曰护他。 未见其阙。 如上略引。 今复重示。 天台明下士修四三昧方便中云。 多寒国土听百一助身。 要当说净荆溪释云。 百一要当说净。 皆为助道。 以疗形苦。 如斯之类仍为下根。 不说净人。 三品不摄。 滥引上品大士行事。 深不可也。 然说净之法附近大乘。 故地持中。 菩萨所畜即于十方诸佛菩萨。 而为净施。 乃以声闻净施而为譬云。 譬如比丘以己衣物于和上阇梨。 舍作净施。 若达一实。 即此净施成菩萨法。 且小乘中。 若准行之。 亦薄己贪情顺佛听制。 如斯之理何损旷怀。 我物属他。 弥符袪滞。 况受食受药。 禁性重之由。 持钵持衣。 杜讥嫌之本。 讥嫌性重。 等护无偏。 迹混声闻。 真菩萨也。 但为元期出苦。 判属小宗。 岂以背彼受持称为大道。 又有人云。 凡诸所有非己物想。 有益便用。 说净何为。 今问。 等非己财。 何不任于四海。 有益便用。 何不直付两田。 而闭之深房。 封于藏箧。 实怀他想。 用必招愆。 忽谓己财。 仍违说净。 说净而施。 于理何妨。 顺己执心后生仿效(已上辅行)汝滥大辈。 反覆瞰之。 勿读过也。 汝又云。 不据瑜伽之让律仪于毗尼藏之三聚。 恐是率尔欤。 夫经深含意趣。 论广决疑滞。 瑜伽说三聚竟。 结云。 佛于彼彼素呾缆中。 随机散说。 谓依律义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今于菩萨藏摩呾履迦。 综集而说(已上)言彼彼素呾缆者。 通指本业善戒等经欤。 本业指十重为律仪者。 是据断恶之本也。 善戒所说。 与论无别。 虽如斯彼彼经中所说有异。 今此论中融会和合。 故云综集而说。 岂可得谓补处慈尊不识本业十重是菩萨律仪而以毗尼藏为菩萨律仪邪。 而瑜伽中亦不说八万四千威仪戒者。 请试以二意通之。 一者相似故。 谓毗尼藏中所制。 五篇七聚。 轻重诸戒。 违制越毗尼。 及以如法治三千威仪等。 以此等对检于八万威仪。 其相相似故。 二者开显故。 谓如来初于菩提树下正觉果满。 欲令众生悟入于佛知见。 说菩萨心地法门。 小机昧己。 力不堪忍。 于兹降迹于鹿苑。 方便提诱。 于菩萨心地之中摘取少分。 渐渐与之。 后既开显。 尽以付之。 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又云。 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 以此义而言。 虽数未满八万。 由来唯是一乘之法也。 自非掩耳之智。 谁亦疑之。 咨尔滥大。 声闻律仪在尔躬。 而云不假者匪是狂耶。 将自欺欤。 今予问汝。 菩萨戒中制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制造行护依何行之。 若不凭于毗尼藏说。 恐不能下一刺一刀。 又制结夏安居一一如法。 今欲一一如法者。 据曷勤之。 亦恐不探律制。 不能奈何。 是故往昔诸德至释菩萨戒经。 受持三衣等咸假律文。 虽汝口云有八万威仪。 不假声闻威仪。 而考核其实。 则经文此土无传译。 无经文故不能知相。 不能知相则亦不可得而行也。 是故祖师或取小助大。 或开显以行。 而汝有超佛越祖之智欤。 今欲更显八万威仪。 纵虽有越祖之智。 佛既开显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则虽汝假声闻之威仪。 谁谓非汝圆菩萨乎。 予观汝之确执于大。 反疑未达开显之旨者欤。 于兹熟按汝说。 狐疑涌然而有不可抑止者也。 谓汝内则不乐护持微细威仪。 外则振嘉名于遐迩。 现异相于众庶。 以斯意故匪为此说乎。 何则谓圆人必护篇聚之制者。 世人瞰汝缺于仪相。 不能得无轻蔑。 以故而言圆乘菩萨不假毗尼之制。 非遂使众人望异耶。 弹圆乘初心禁止小戒章第三滥大曰。 五篇小律是为菩萨利他权戒。 以制初心。 开于久修。 浇凡愚少开粗智。 为小所转钝迟大志。 甚屈自行。 不勇利他. 显正曰。 若夫如是者。 如何名曰奉持圆戒乎。 我闻。 圆者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 谓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名为圆妙。 三一相即无有缺减。 名为圆满。 三一自在悉皆互具。 名为圆足。 三一无差不从渐次。 名为圆顿。 今云。 圆人者初信圆理学圆理。 体达毗尼即大乘五八十具皆是摩诃衍。 犹如迦陵频伽鸟虽在中音声已胜诸鸟。 如斯之人应当名曰修圆行人也。 其未能如斯者。 唯名是圆戒。 而实也权戒止已。 所谓戒无大小。 由受者心期。 盖亦此之谓也。 然圆修之人。 聊有为自行开缓于威仪。 而亦与汝之言悬别。 天台云。 初心畏缘所纷动妨修正业。 直专持此经即上供养(上供养者。 经所说善男善女不须为我起塔寺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是也)废事存理所益弘多。 后心理观若熟涉外不妨内。 事资于道。 如油多火猛。 若顺流而扬帆。 又加工力其势转疾也。 问。 若尔持经即是第一义戒。 何故复言能持戒者。 答。 此明初品意。 不应以后品作难。 若欲释者。 持经即顺理戒。 亦是任运持得初篇二篇。 今言能持戒者。 第三篇去事中无亏耳(言初篇二篇者波罗夷与僧残也。 言第三篇去者波逸提。 提舍尼。 突吉罗也)荆溪释持初二篇但成初二品耳(随喜品读诵品)故不应以能持下篇三品为难。 诸修圆行者请观斯文。 若初二品人。 初心念念常在四种三昧。 容于下三众法少违(谓波逸提已下也)至下三品(说法品。 兼行品。 正行品)止作二持。 众别两行。 纤毫不犯。 具如止观持戒清净中。 尚事理双美方堪向道。 况入道者令事亏耶。 若未专于四种三昧。 五篇七聚。 菩萨重轻。 不可微犯。 方称一期教门大旨。 何以故。 出家菩萨具足坚持毗尼篇聚。 大乘教意一切皆然。 但护篇聚。 于彼梵网八万律仪未为持相。 但此土器劣。 且以少检助成大仪。 仍晓开遮轻重缘体(补注释。 若大若小轻重之缘。 所犯之体。 事体之体。 非谓戒体。 又亦可云。 开遮之缘。 轻重之体。 皆须晓知云云)制缘渐顿(菩萨一时顿制。 声闻随犯随结)舍义有无坐次分流忏法天隔。 复有七众同否(言同否者即同异也。 且论杀戒。 七众菩萨同犯。 声闻五众大同小异)大小共别。 方于自行量己品位。 去取适时。 或慕大节而昧存亡(存亡即存没也。 大小开遮。 存没不定。 不可昧也)有据小文而迷观道。 若得今意。 先以理教定。 次以位行验。 若不尔者。 鸟鼠人也。 安论品位乎。 敬请受佛遗言。 少分恭禀(鸟鼠即蝙蝠也。 佛藏经云。 譬如蝙蝠。 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 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 而实无有大鸟之用。 其身臭秽。 但乐暗冥。 破戒比丘亦复如是。 即不入于布萨自恣。 亦乃不为王者使役。 不名白衣。 不名出家)嗟乎祖训叮咛。 慈怀深切。 滥大思之奈何。 岂非雷霆震地聋者不闻。 七曜丽天盲者不见乎。 而为破惑证果后于毗尼。 先于经论。 小律之中尚亦开之。 天台深达此等开制。 以故修圆行初心当在三昧时暂缓下三篇。 亦无违律制. 弹律藏诸戒不应浇梵网大戒能应末法章第四。 滥大曰。 末法下根不堪奉律。 梵网大戒能应末法。 显正曰。 此言宁得事之与言无龃龉乎。 自度之小戒尚难护持。 圆乘之大戒岂容易耶。 有坚持圆戒人。 则禀行小检人。 奚涉于言乎。 夫禀受圆戒也。 发心缘境。 辨体随行。 末法凡庸宁通被耶。 窃以洎乎浇世浊恶之运。 大乘顿极之法利济偏增也者。 一切黎元。 结使炽盛。 多造不善业。 鲜有改悔心。 假使才有悔过。 自未能拔罪根。 偶尔遇于善缘。 得闻灭除业障大乘最极之法。 以单一念信。 无量世罪愆。 刹那之间脱却无余。 萧然往诣诸佛净土。 如六度经说。 或复有情造诸恶业。 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 种种重罪使得销灭。 速疾解脱。 顿悟涅槃。 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能除重罪。 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亦如观无量寿经说下品往生之相是也。 鸣呼末法五浊弥深。 器根下劣。 五八小戒尚未能持。 菩萨大戒宁易禀持耶。 世人大概意谓。 大乘者唯是举动放荡身口不慎。 纵意所好无所制止。 是大乘也。 汝今云梵网大戒应末法者。 或其无似如斯见耶。 古人叹曰。 上求下化难发。 况缘理法性之菩提心乎。 弹不假毗尼别成七众章第五滥大曰。 发菩提心顿誓三聚。 则皆成菩萨性。 而复各随所乐别成七众。 若剃发染衣全受十重四十八轻。 而十八道具如法受持。 是名圆乘出家菩萨比丘。 其余随应七众无滥也。 显正曰。 汝云全受五十八而十八种物如法受持是名圆乘出家菩萨比丘者。 予暂先许之。 其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如何分之。 虽汝云随应无滥也。 而斯言甚漫澜也。 若乃约十重四十八轻全之与缺欲取其异与。 若云尔也者。 几何是比丘尼。 几乎是沙弥。 几乎是式叉摩那。 汝何据克之。 若无凭据。 则汝之说成妄诞。 设强而为之说。 亦不信于汝之师心忆说。 若乃约十八道具全缺以取五众之别欤。 若云尔者。 几乎是沙弥等。 如前语矣。 若乃约受戒之前后而欲剖之欤。 若云尔者。 几先是比丘。 亦式叉摩那。 沙弥尼。 何以分之。 虽欲无滥其可得乎。 汝亦云十八道具如法受持。 予测量斯言。 如法之言必是简于非法之语与。 若非法则岂不入犯科乎。 然则如之与非之间。 必也不可不知其分齐也。 如何是如法受持。 如何是缺具违制。 如斯推核恐遂不可知其制限。 不知制限则如法受持之言亦为虚妄矣。 如法受持不成。 则汝所谓圆乘出家菩萨比丘之义还恐不可成矣。 虽予先暂许汝之所立。 而道具受持全缺持犯之间。 望洋而不识其涯边。 则义亦不可立。 义不立则予亦不肯许焉。 上来既广引示祖训。 诚足辨汝之惑。 汝内自省。 所言八万四千威仪戒(从义谓。 梵网中有八万威仪品。 说者云。 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 合为一千。 循三世转为三千也。 分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 对治三毒等分。 成八万四千。 今举大数云八万耳。 更请详之。 已上补注)虽经说总数。 而不显其相。 则汝亦未能审悉矣。 夫无当之玉碗。 不如全用之埏埴。 汝盖以诚实而吐于言。 予闻。 有识真之明者不可欺以伪也。 有揣深之智者不可诳以浅矣。 不然以虺蛇为应龙。 以狐鸱为麟凤矣。 于汝意云何。 于兹滥大垂头忸怩。 遂不能答。 大乘圆戒显正论(终) 发布时间:2024-06-26 08:13:4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