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定宗论 内容: 定宗论《大正藏》第74卷No. 2369No. 2369定宗论一卷天台门徒莲刚对述对述法华宗高祖第一总述法华宗师兄并所学法第二略述佛祖并付法大师第三[? *隹]三论宗立祖有十种未定第四述立诸宗祖有四害十失第五出天台道泛示教大概第六出真言道略示大纲第七列三论宗师祖甚小第八述华严宗之为道第九述法相宗传灯枝叶狭疏第十依佛说次第定八宗之为道第十一依中道理谏群家论第十二对述法华宗高祖第一释氏莲刚。 就缘游化于西海道。 稍迁春秋。 屡逢问者。 有人问云。 所宗何也。 莲刚对曰。 天台法华宗。 问。 既称天台。 何亦曰法华。 答。 天台是大师驻迹之仙宫。 法华即大师游心之妙典。 住处妙业。 双而述焉。 问。 其大师者何人。 答。 大师讳曰智者。 位居圆教之五品。 定入法华之三昧。 实灵山之听众。 为佛法之雄杰。 开知见而曜隋代之重昏。 演实道以朗嘉祥之玄夜。 诸宗之明镜。 众生之津梁。 盖在此矣。 问。 传闻。 智者禅师。 法华为业。 名闻当代。 然世世传弘。 生生相承者阿谁乎。 答。 智者大师。 从释迦下。 第三十师。 若论高祖。 疑闻致迷。 既信法华宗。 何佛非高祖。 况三世佛陀。 十五类圣。 皆即师兄。 述其大梗。 随来问耳。 问。 其祖云何。 答。 界尘非譬。 最初久远实成释迦说法华佛。 以为久远之宗源(其一)又过去无量不思议劫二万日月灯明如来。 世世最后说法华者。 以为宗祖。 又乃往过去尘墨[? *隹]思。 大通智胜。 云雷音王。 宿王华智。 二万威音。 自在灯明。 云自在王。 说法华佛。 皆为宗祖(其二)又今十方尘数佛土。 说法华经恒沙海滴一切诸佛。 即皆是现在之宗祖。 未来诸佛。 生生当说法华经者。 悉是当来之大师。 (其三)总述法华宗师兄并所学法第二久远以来。 佛世灭后。 付嘱传灯。 及今灵山。 一万二千声闻。 闻法华而向大道。 身子等比。 百千万亿(一类)中根四大同辈众等(二类)下根五百。 千二百人(三类)八万大士。 智具足道(四类)八十万亿那由他。 师子乳众(五类)八千新发。 诸菩萨等(六类)他方八恒。 菩萨主伴(七类)下方涌出。 八辈主伴(八类)一十一位。 增道大众(九类)八大千界。 尘数众生。 发大心者(十类)妙音四万二千天子(十一类)普门八万四千众生发无上等心(十二类)总持得忍六万八千(十三类)严王登地八万四千(十四类)初劝发三千大千尘数普贤大众(十五类)此乃去今来相承。 发誓弘经之师兄也。 多宝如来。 十方分身。 即我证明矣。 释尊立宗。 法华为极。 显在药王品十喻文。 当知。 天台法华宗者。 于诸宗中。 此乃深大之宗。 最上之宗。 照明之宗。 最尊之宗。 第一之宗。 法王之宗也。 我大牟尼尊。 七十二所说。 妙法莲华经。 序品大法。 方便一乘。 譬喻大车。 信解大宝。 药草最实。 授记佛[訁*巳]。 化城宝所。 五百衣珠。 人[訁*巳]甘露。 法师实相。 宝塔大慧。 达多妙法。 劝持总[訁*巳]。 安乐明珠。 涌出佛智。 寿量长寿。 分别法利。 随喜功德。 法师实相。 不轻作佛。 神力大法。 属累佛慧。 药王十法。 妙音弘法。 观音外护。 总持密护。 严王结缘。 劝发四法。 是我所学法也。 法华一部为宗则所生无量。 顿渐诸经无不照通也。 非瞻半天塔婆。 禀同座付嘱。 谁于多嫉妒世以显实之经为宗。 唯有佛前作师子乳大会。 被金手摩者。 于此后世以显远之法为宗源焉。 更述师资相承之次第。 幸察圆教妙道之远布。 (在左)略述佛祖并付法大师第三西国佛祖相承传法[訁*巳]云。 昔有大师。 名瞿昙。 第一祖名尼楼罗王。 第二名乌头罗王。 第三名瞿头罗王。 第四名尼休罗王。 于第四王有四子。 本行集经云。 师子颊王有四子。 第一净饭王。 第二白饭王。 第三斛饭王。 第四甘露饭王。 于净饭王有二子。 一悉达多。 二[? *隹]陀。 悉达太子。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身长一丈六尺。 有三夫人。 各领二万辨女。 第一夫人名瞿夷。 生优婆摩那比丘。 第二夫人名耶输陀。 生罗睺罗比丘。 第三夫人名鹿野。 生善星比丘。 出十二游经。 瑞应经。 及智度论等矣(文)第一祖常寂光土第一义谛灵山净土久远玄成多宝塔中大牟尼尊。 周书云。 佛是姫周第五帝昭王在位。 癸丑岁七月十五日。 降神母胎。 甲寅之岁。 四月八日。 游迦毗罗卫国林微园。 在母右胁而生。 壬申年二月八日夜。 逾城出家。 至周第六帝穆王在位时。 癸未岁二月八日。 三十成道。 壬申岁二月十五日。 拘尸那城。 年七十九入涅槃也(书文)其成道也。 三藏教机见。 三十四心断结。 雪山童子施软草。 如来受已。 木树草座成道。 是劣应身。 通教之机见。 一念相应慧。 断余残习。 于天衣座成道。 是胜应。 别教之机见。 破无明惑。 断变易生死。 于七宝座成道。 是他受用报身。 圆教之机见。 虚空为座。 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是自受用报身也。 其涅槃相。 各见不同。 如决疑经(云云)普贤观经云。 空中声言。 释迦牟尼亦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其佛住处。 名常寂光。 法华经云。 所成寿命。 今犹未尽(论云未满)复倍上数。 常住不灭。 我净土不毁等。 论云。 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者。 报佛如来。 真实净土。 第一义谛之所摄故。 经云。 然我实成佛已来。 久远若斯。 又云。 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论云。 同一塔坐者。 示现化佛。 非他化佛。 法佛。 报佛等。 皆为成大事故。 此乃法华宗之一代元祖也。 佛乘涅槃。 告迦叶言。 以此深法。 用嘱累汝。 汝当于后敬顺我意。 广宣说布。 无令断绝。 第二摩诃迦叶。 身有三十相。 阙白毫肉髻。 身光照一由旬。 临佛涅槃。 迦叶从毕钵罗窟出。 赴阇维所。 佛从金棺。 为现双足。 迦叶礼已。 耶旬佛身舍利。 先为三分。 谓人天海中。 一分亦为八。 与拘尸。 波波。 遮罗。 摩伽陀。 毗提。 迦维。 毗舍。 摩竭之八国。 各起塔供养。 瓶塔第九。 灰塔第十。 存时发。 天上起塔。 地余灰。 则毕钵村人。 起塔供养。 迦叶分舍利讫。 使阿[? *隹]出修多罗。 使波离出毗奈耶。 迦叶自出阿毗昙。 分三藏已。 次礼八塔。 次入龙宫。 礼牙塔。 次上天上。 礼发塔。 着佛所与僧迦叶梨衣。 语阿[? *隹]曰。 佛以法付我。 我年老朽。 将欲涅槃。 世间胜眼。 今欲相付。 汝可护法持锡擗山如入软泥。 第三阿[? *隹]陀。 第四商那和修。 第五优婆鞠多。 第六提迦多。 第七弥遮迦。 第八佛陀[? *隹]提。 第九佛陀密多。 第十胁比丘。 第十一富那奢比丘。 第十二马鸣菩萨。 第十三比罗比丘。 第十四龙树菩萨。 第十五提婆菩萨。 第十六僧佉[? *隹]提。 第十七僧佉耶奢。 第十八鸠摩罗驮。 第十九阇夜那。 第二十婆修槃驮。 第二十一摩奴罗。 第二十二鹤勒夜那。 第二十三师子。 第二十四末田地。 上来金口所[訁*巳]。 多是第四依位。 亦通于二三。 初依属凡故也。 第二十五须利耶苏摩。 第二十六鸠摩罗什。 四教区别。 以法华圆教。 为天台正宗。 第二十七双林寺大士。 位居等觉。 以三观四运。 为心要。 第二十八慧文大师。 以不二法门。 授思大师。 第二十九灵山听众南岳慧思大师。 开止观法门。 法华为宗。 第三十灵山听众天台山智者大师。 其为德行也。 初生之时。 室内洞明。 栋宇焕然。 兼辉邻室(一)凡诸□庆。 火灭汤洽。 为事不成(二)目有重瞳。 父母藏掩。 人自知之(三)习律藏已。 诣大贤山。 持法华经。 江东无师。 诣大苏山慧思禅师。 思初见笑曰。 昔共灵山听法华经。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四)即示普贤道场。 行法华三昧。 经二七日行道诵经。 至药王品是真进真法供养句。 豁然入定。 照了法华(五)将证白师。 师曰。 非尔。 弗证。 非我不识所发定者。 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所发持者。 初旋陀罗尼(六)又曰。 纵令文字法师。 千群万众。 之寻汝之辨。 不能穷矣。 于说法人中。 最为第一(七)南岳造金字大品经竟。 自开玄义。 命令代讲。 于是智方日月。 辩类悬河。 卷舒称会。 有理存焉。 唯三三昧。 三观智用以咨审。 余并自裁。 思曰。 可谓法付法臣。 法王无事者也(八)时慧旷律师。 亦在会坐。 思曰。 律师尝听贤子讲耶。 旷曰。 禅师所生。 非旷子也。 思曰。 思亦无功。 法华力耳(九)思谓智者。 吾久羡南衡。 恨法无所付。 汝可传灯设化。 汝于陈国有缘。 宜往利益。 既奉严训。 乃共法喜等二十七人。 同至陈都。 仪同沈君理。 请住瓦官。 开法华题。 敕一日停朝事。 公卿毕集(十)停瓦官八年。 讲大智度论。 说次第禅门。 蒙语默之益。 略[? *隹]称[纟*巳](十一)尔后徒众转多。 而群贤各随所安。 吾从吾志。 吾闻天台地。 [訁*巳]称有仙宫。 若息心玆岭。 展生平之志。 陈主有敕云。 京师三藏。 虽弘佛法。 皆一途显兼之者寡。 朕闻瓦官济济。 宜停训物。 岂遑独善。 直指东川。 始入天台(十二)宣帝敕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圣也。 宜割始丰县调。 以宛众费。 蠲两户民。 用给薪水。 尔后敕赐寺额云。 智禅师创立天台宴坐名岳。 宜号修禅(十三)晋王敦请。 出至石城。 谓徒众曰。 吾知命在此。 故不前进。 于石像前。 口授遗书。 曰。 莲华香炉。 犀节如意。 留别大王。 愿芳香不穷。 常保如意。 索三衣命扫洒。 令唱法华无量寿二部经题。 时吴州侍官等二十五人。 见石像倍大。 光明满山(十四)又索香汤。 漱口竟。 说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四教。 三观。 四谛。 六度。 十二缘。 一一法门。 摄一切法。 吾今最后。 策观谈玄。 最后善寂。 吾今当入(十五)时智朗请云。 伏愿慈悲赐释余疑。 不审何位。 没此何生。 谁可宗仰。 报曰。 汝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 蹶者访路。 告实何益。 虽然当破汝疑。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损己益他。 位居五品(十六)生何处者。 吾诸师友。 并信观音。 皆来迎我。 谁可宗仰者。 汝不闻耶。 波罗提木叉。 是汝之师。 四种三昧。 是汝明道(十七)曰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 增其正念。 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 哭泣着服。 皆不应为。 言已跏趺。 唱三宝名。 入三昧。 端坐入灭(十八)灭后瑞祥。 具如别传。 然玄序初。 略列十德。 一不曾听讲自解佛乘德。 今典永异余教。 名曰佛乘。 高僧传十三卷。 无不听自解。 二发悟入定得旋总持德。 前德行中第四德。 三具足定慧传弘二法德。 发悟属慧。 入定即定。 能弘定慧二法。 四盛席遣众隐居山谷德。 隐居华顶。 佛陇。 唐溪。 即前第十二德。 五守玄被征为二国师德。 舍利进道。 陈迎隋住。 六大极对御讲宣般若德。 讲金字仁王经。 即前第八德。 七正殿宣扬主上三礼德。 陈少主敕。 国家一年。 旧有仁王两集以初开法筵。 主上于众中三礼。 八百官称叹弹指喧殿德。 万乘屈膝。 百高座百官。 弹指令喧殿上。 九道俗玄悟法华圆意德。 百高座为道。 百座即俗。 五义释经为玄。 开废诸典为圆意。 十无文乐辩昼夜流写德。 无文字。 以乐说辩。 日夜写解。 如悬河。 具如灵应集(云云)第三十一国清寺灌顶大师。 得大师门者千数。 得深心者。 三十有二。 纂其言施行于后世者。 章安大德。 讳灌顶。 第三十二国清寺智威大师。 佛陇[訁*巳]云。 灌顶传缙云威禅师。 第三十三天宫寺慧威大师。 [訁*巳]云。 缙云同号。 时谓小威。 第三十四左溪玄朗大师。 [訁*巳]云。 小威传左溪。 第三十五荆溪湛然大师。 [訁*巳]云。 左溪门人之上首。 道高识达。 第三十六琅琅琅玡道邃和尚。 闻梦语而舍玄赞。 第三十七姑苏行满和尚。 依荆溪和尚。 听受止观玄文等。 此下唐国门徒臣多。 今且列此国传法。 第三十八日本国比睿山最澄大师。 陆公云。 最澄阇梨。 形虽异域。 性实同源。 特禀生知。 远求天台妙旨。 遇龙禹邃公。 总万行于一心。 圆宗法门。 是时备矣。 第三十九比睿延历寺座主义真大师。 与澄大师。 穷智者之法门。 探灌顶之神秘。 第四十比睿延历寺圆澄座主。 二教具足。 第四十一同延历寺座主圆仁大和上。 天台年分二人之外。 是时敕加真言业二人。 光定大德。 上上奏。 特加止观业。 慧亮大师亦上表。 加涅槃维摩业二人。 自宗法门。 大唐未满者。 是时满山藏。 第四十二延历寺安慧座主。 显密双明。 举众仰止。 帝特擢之立座主。 天长以来。 学圆宗者。 满山遍国。 况传姑苏道弥满大唐弘真言法宛塞两国开导。 大唐三论法相绝而不弘。 嘉祥庭荒。 慈恩谛落。 我天下无执有之人。 何读空论文。 作末学之师祖。 亦无沈空之辈。 谁瞻有文。 永为后生之烦本。 幸有果分之大法。 诸宗各各应欣乐。 述三论宗立祖有十未定第四有一学士从神秡书语莲刚曰。 此书广定诸家浅深。 幸被一见(云云)意欲破天台之高妙者也。 期旬握之一回。 经目题称群家诤论。 文章野而非。 作言辞党而不贤。 虽述诸宗。 还抑他道。 虽立三论。 以失己祖。 未知谁述。 敢以质[? *隹]。 初述佛法来。 可依实录(云云)次述师资相承中。 三论。 法相。 天台。 华严。 真言。 如次列之。 不出律宗。 成实。 俱舍。 略而不述。 词有偏党。 故怙而抑。 述三论云。 若于天竺。 始肇文殊净名。 终[氵*青]辨智光也。 佛在世时。 文殊净名。 敷演无相真空之道(已上)今曰。 何故三论宗。 不以佛为始。 经云。 菩萨智慧。 如爪上土故。 何意不云传佛慧乎(第一宗源未定)述曰。 睿法师成实论序云。 佛灭度后三百五十年。 有一菩萨出世。 名马鸣。 大乘本法经云。 马鸣菩萨。 初请佛令说法。 胜顶王经云。 佛成道第十七日。 告马鸣令守护佛法。 摩尼清净经云。 佛灭度后一百年中出世。 变化功德经云。 三百年中出世。 摩耶经云。 六百年中出世。 常德三昧经云。 八百年出世。 上来除摩耶经。 自余经文。 是先师相传。 未见经诚文(已上)今曰。 既云未见诚文。 此乃疑师传者也。 若信师者。 违摩耶经。 若依经者。 违彼五文。 未知高祖之出时何定宗源之远近(第二祖出未定)述曰。 马鸣传云。 龙树著作之时。 先归敬马鸣。 次云。 佛灭度后五百三十年。 有菩萨出世。 名曰龙树。 摩耶经云。 七百年出世。 庐山慧远师云。 九百年出(已上)今曰。 此未知何正。 立宗之理。 恐不如此欤(第三师出未定)述曰。 出家而后。 九旬之际。 诵通三藏。 随于龙王。 入于龙宫。 发七宝函。 逐以诸方等经典。 无量妙法。 授之龙树。 九十日间。 皆悉通达。 后还南天。 诵出华严等大乘经。 作论十万偈释摩诃衍。 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十偈。 大慈方便论五十偈。 大无畏论十万偈。 中论五百偈。 十二门论等大弘无相旨(已上)今曰。 大士所为。 其实尔耳。 但义灯云。 中论出于无畏部。 中有五百偈(云云)不可别云。 造中论五百偈。 故付法传云。 龙树造大无畏论有十万偈。 中论从彼略出(第四列论未定)述曰。 若论其地位。 有本有迹。 若谈本者。 是往古佛。 故思惟三昧经云。 龙树菩萨。 久已成佛。 名曰遍覆诸生如来。 金刚正智菩萨经云。 名妙云相佛。 未见正文。 若论迹者。 僧睿师云。 功格十地道摸处。 远法师云。 名实道位。 德备三忍。 亦十地高人。 楞伽经云。 龙树住初劝喜地(已上)今曰。 论其本则无正文。 谈其迹则无定判。 睿远高称十地佛。 经云住初地。 况遍覆妙云非能寂乎。 若言释迦既示己他身。 何佛非牟尼者。 三论宗即禀迹佛道。 莫言论本则是古佛也(第五本迹未定)述云。 问。 经既云初地人。 何言十地。 答。 道安通释云。 龙树为欲令众生入初地故。 示现住初地。 实是十地利见。 既已至第九百年。 乃入涅槃(已上)今曰。 若实位十地者。 应令众生于十地。 何只令入初地乎。 又自住第十地。 引物令入初地。 有何防[? *隹]。 何言令他入初地故。 是初地人。 既是古佛。 随入何地。 何辄定判。 又龙树出世。 或云灭后五百三十年。 若九百年入涅槃者。 寿即可三百七十。 或云七百年出世。 若尔寿唯可二百。 或云九百年出世。 而云九百年入灭。 此乃即出即入。 何间入龙宫。 还至南天竺。 诵出诸经。 造制众论。 弘无相旨(第六师寿未定)述云。 龙树依仙药力。 住世三百余岁(已上)今曰。 不服仙药。 可短命耶。 古佛不服药。 不过三百乎。 何甚可笑(第七师德未定)述曰。 第九百年中有龙树。 门人提婆菩萨。 诣龙树所。 求出家法。 提婆鸣论鼓而推邪。 万人折耶鉾以归伏。 后还闲林。 集当时语。 以着百论二卷二十品。 又造四百论。 广百论。 百字论等。 凡有百部。 弘通正法。 若论位地。 未见明授。 西域[訁*巳]云。 弥勒曰提婆是贤劫之一佛也(已上)今曰。 菩萨论师。 良可尊归。 门徒岂可不见高祖地位明据乎。 酌流寻源。 是世俗之通典。 何意学其道。 不知何位乎。 宛似啖甘露。 不识何出。 若玄奘不游西域者。 何由同贤劫之一佛。 彼师龙树古佛也。 此资提婆他佛也。 自称释氏。 可妄语乎(第八氏系未定)述云。 至千一百年。 清辨菩萨出世。 弘龙猛学。 传有为无为。 俗有真空。 又护法菩萨。 学无著宗。 传有为无为。 真俗俱有。 清辨请决。 护法固辞。 清辨入窟。 待弥勒兴。 论师着掌珍论二卷。 立二空量。 遍破大小内外之执。 建立真空之道理。 又造中观论。 般若灯论等。 弘通正法。 又清辨弟子智光。 住那罗陀寺。 弘无相教。 上来述天竺三论师(已上)今曰。 三论所谓中论四卷。 十二门论一卷。 百论二卷也。 龙树有五部论。 何意五中只取十二门论一卷耶。 提婆有百部论。 何意此中只用百论二卷耶。 清]辨有掌珍等论。 皆弘无相之道理。 何意不为所学乎(第九宗名未定)述云。 若论汉地三论师资者。 罗什因苻坚请。 译大品小品两般若。 法华经等。 三论。 成实论。 智度论等。 七十四部。 三百八十四卷。 门徒三千。 入室菩提中。 英杰八人。 什法师以三论为心要也。 宋代寿春僧道。 即什门人。 又宋大庄严寺昙济道朗者。 什法师门人竺道生之弟子也。 齐河西道郎。 梁止观寺僧诠。 陈兴皇寺法朗。 隋嘉祥寺吉藏。 藏之弟子砚。 恺。 邃。 三法师。 继踝传宗。 随所学论。 曰三论宗。 若随所宗。 应言无相宗(已上)今曰。 若言从所学。 名三论宗者。 其宗人有学习众经诸论者。 非三论师耶。 又所学与所宗。 为同为异。 若同者。 何故为二名乎。 若异者。 三论可不释般若。 彼法相师。 判无相教。 为第二时不了义。 若三时判教。 有道理者。 三论是不了义宗。 若三论立义。 有大道者。 三时乃虚妄之判。 请彼两家。 早有胜负(第十可不未定)述立诸宗祖有四害十失第五次探众家祖匠云。 夫以释教远布。 释迦大师之恩。 群宗求流。 龙树大士之德(已上)今曰。 立高祖章。 不指释尊。 何以言大师之恩。 定宗元文。 独叨龙树。 何故可称大士之德(第一自害)探云。 何者佛洹泥后。 六百年中。 龙树入海。 诵华严等。 还至阎浮。 诵出华严。 作大不思议论。 释华严经。 觉贤翻译。 法藏为宗。 明知龙树是华严宗之祖匠(已上)今曰。 什云。 五百三十年。 经云七百年。 远云九百年。 今云六百年中。 若五百余出世。 至六百年。 入龙宫者。 违摩耶经。 既出华严经。 亦弘华严旨。 明是华严祖。 何事前云大弘无相旨。 故此三论高祖乎(第二自害)探云。 无著天亲依华严所明唯心。 立以唯识。 又无著造顺中论二卷。 释龙树八不偈。 云大师阿阇梨。 又天亲注释圣天百论。 又护法注释圣天广百论。 若尔天亲因龙树所出华严。 立唯识宗。 以知龙树亦是法相之祖也(已上)今曰。 龙树是法界之大师。 禀餐佛教。 谁不为师。 而云亦华严祖。 亦法相祖。 今偏云三论祖者。 非轻传乎(第三自害)探云。 天台智者。 依中论文。 立宗四教。 及智度论以为所依。 当知龙树亦是天台之本师(已上)今曰。 龙树即是付法中第十三师也。 三论师以为第二师。 甚当禀未释迦说无相教。 何但为吉藏等龙树传诸法门。 岂只无相道乎。 故论云。 空假中论。 偏称我师。 事不尽理。 还分诸宗(第四自害)探云。 真言宗人传曰。 我真言教。 是大毗卢遮那所说。 次金刚萨埵传。 次龙猛菩萨传。 次龙智菩萨传。 乃至金刚智三藏。 不空。 一行阇梨。 慧果阇梨。 次第相传。 龙树是第三师(云云)若尔龙树亦是真言祖师也。 应言龙树大士。 是佛法之栋领。 八宗之祖匠。 四河异流。 同出达池。 四宗异趣。 等起三论。 龙树群家之祖匠。 七宗三论之支流。 实显在玆焉(已上)今曰。 龙树若八宗之祖者。 独称我师者误也(其一)七宗若三论之支流者。 华严判根本之妄矣(其二)三论所宗。 是即般若真空之教。 自判枝末法轮。 岂可以根本法轮。 为枝末之支流乎(其三)四含小教在乳后而酪味。 无相共乘隔生苏而次居。 何以成实。 俱舍可三论之支流乎(其四)佛坐觉树。 初结菩萨别解脱戒。 次随有犯。 制于杂戒。 律宗不出于般若。 故非三论之支流。 安得言七宗三论之支流乎(其五)我天下有八宗。 三论其一。 何事可言七是我支流(其六)龙树本极理智。 迹传显秘。 既开四门而劝物。 通三藏以弘道。 实斯有宗之先。 空家之祖。 亦空亦有之本祖。 非空非有之元匠。 既传菩萨别曼荼罗藏。 何以真言是三论之支流乎(其七)天台传法。 是诸宗之明镜。 以法华为宗骨。 以智论为指南。 以大经为扶疏。 以大品为观法。 引诸经以增信。 引众论以助成。 观心为经。 诸法为缕。 织成部帙。 不与他同。 唯作佛慧。 不烦规矩。 是故嘉祥吉藏。 构肉桥于足下。 扑阳智周。 尽依凭于纸上。 依涅槃五味。 则三论居熟苏。 用化法四教。 则般若带二权。 既许天台是法华宗。 醍醐岂可熟苏支流。 当知三论法味。 未及醍醐(其八)四河不同。 何非无热池之耻乎。 四宗各高。 即是无明宗之妄贪(其九)四宗弘释教。 若三论师。 学释教者。 可四宗之弟子耶。 学我师道故。 若不尔虽弘龙树道。 而四宗非三论之支流。 元呑七宗。 为己支流。 何取从一出四河。 譬于生苏出无相乎。 可言四水流殊。 同归大海。 五家道殊。 终归龙树(其十)出天台道泛示教大概第六次叙群家中云。 隋炀帝代。 天台山国清]寺。 有智者禅师。 宗法华经。 业经华三昧。 智者师之弟子。 灌顶法师。 受师[訁*巳]。 法华玄疏云。 一切众生皆成佛(一)智法身佛自性常住(二)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三)此等义门。 与三论家同。 与法相宗全异。 由是玄奘已后。 诸法相师相诤。 若尔大唐太宗文皇代贞观年中。 此法相天台诤论始起(已上)今曰。 分家之日。 各随所学。 何故立义之违同。 于天台皆成之大道。 常住之明理。 是即嘉祥之所承。 故似小同。 其一实之法印。 非执三者之所及。 法相宗既以开三之一常。 为三中之一。 未见法华之异诸教。 故有智天台师。 不与彼诤也。 又贞观以前。 有迷法华者。 舌烂口中。 谤论不止。 玄及疏中非庸是也。 何言太宗代两宗诤始乎。 经云。 此经佛在世犹多怨嫉。 况灭度后。 叙云。 此天台宗。 但以出隋朝。 于天竺国无有。 此宗但法华经以为宗源。 亦无有天竺论师而造宗论者也(已上)今曰。 然也。 法华为正业。 诸经为傍道。 十方三世。 一代释迦。 同以法华。 为究竟说。 然则世世天竺常有法华。 何言天竺无此宗乎。 当知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宗。 言无天竺法华宗者。 甚足可笑。 愚笔尚可有小不许据。 云何恪甚着轻薄词。 天台所作。 唯佛智慧。 诸宗所学。 并菩萨智。 故真空宗。 净名为始。 智光为终。 此乃灭后三百十年。 马鸣始出。 五百三十年。 龙树方出。 九百年中。 提婆出世。 千一百年清]辨乃出(护法同时)为治有病。 造于空论。 为破空病。 乃造有论。 破空破有所诠。 即是离边之中道。 何曰则提婆百论。 为破邪见。 故云胜外道徒集当时语。 清]辨掌珍。 立二空量。 破内外执。 智光即弘破执之道。 况寿春僧道。 昙济。 道朗。 僧诠法师。 吉藏。 硕。 恺。 邃法师等。 继踝传弘破执之道岂如乎。 天台大师。 灵山亲听。 大苏自达。 略如上出(云云)以大师四教。 配望于诸宗。 华严圆满。 尚兼别教。 故法相智周师。 造戒经疏云。 依天台大师。 结成别圆二教(云云)当知华严宗。 弘天台之二教也。 成实是见空得道宗。 俱舍即见有得道之家。 此之两宗。 只传天台小乘三藏教也。 深密被一切乘。 瑜伽兼明小乘。 且约三乘。 有异有共。 虽曰会二归一。 而令归婆娑菩萨。 虽曰弘一乘。 犹执三乘之道。 虽闻皆成。 恒守永灭之株。 然则存小教。 即弘天台藏通二教。 信历劫。 是弘天台之别教。 用华严唯心。 则传圆教之一分。 不信三外一。 则不得圆教之全分也。 三论宗。 若依法相判。 则传第二时之不了义。 若依天台。 则与而论之。 弘天台四教。 故中论偈云。 因缘所生法。 即三藏也。 我说即是空。 即通教也。 亦名为假名。 即别教也。 亦名中道义。 即圆教也。 夺而论之。 弘天台之通别二教。 亦弘圆教之一分。 谓共般若。 通于三乘。 不共般若。 独菩萨法也。 并是食乳酪而成着。 服二苏以为极。 饮醍醐者。 还与酪味得大宝士。 更返贪里。 可谓学问无智慧矣。 是故天台异三论师。 莫言与三论家同。 次述天台师资相承云。 天台相承。 但在震旦。 于天竺国。 未闻其师。 亦无有四依菩萨。 而造彼宗论者无。 彼宗人诬誷曰。 天亲菩萨所造法华论一卷。 此吾宗论也。 此必不然。 彼菩萨是无著弟子。 法相宗祖师也。 天亲论若其家论者。 智者禅师。 顶法师等。 专用彼论。 应释法华。 何不尔耶(已上)今曰。 此之一段。 全是妄语。 彼说法华经之释迦。 非出中天竺乎(其一)释教远流。 皆四依力。 何宗不从。 又造法华论之天亲。 非四依菩萨乎(其二)于法华经。 无有天竺法华。 震旦法华。 何意可云天竺无师。 但以法华为宗(其三)天台宗全依论释经。 但一两处。 非论主意者。 只译者之咎也。 未见他宗。 擅散妄语。 兴道之士。 岂可尔哉(其四)又天台师。 推检道理。 立以四教判。 摄佛教。 取意言之。 俱舍婆娑等。 即小乘三藏之教。 智度论。 三论等。 即大乘通教之论。 瑜伽并十支。 即被两教二乘。 三教菩萨之三乘论。 法华论即一乘圆教之妙论。 今法华曰。 会三教教理行果。 令归一乘之四法。 可谓诸论师皆天台所摄也。 述曰。 若于震旦。 隋炀帝代。 天台山国清]寺。 有一法师。 厥名智者。 亦名智顗。 亦名光道。 亦名王道。 事南岳思禅师。 以学禅定。 修法华三昧。 弘通法华经。 智者师之弟子灌顶。 承禀禅师。 着法华玄论(盖是未见玄义误云论也)十卷。 法华文句十卷。 摩诃止观十卷。 广释法华。 顶法师之次智威。 次慧威。 次玄朗。 次湛然。 次智度也。 湛然法师。 禀学彼宗。 集[訁*巳]释签十卷。 文句[訁*巳]十卷。 止观弘决十卷。 弘而彼宗。 及于唐朝。 道邃等。 并传彼宗。 天台相承。 略如是。 彼宗人口传。 多述汉地相承师资。 但此汉地事而已。 未见印度相承。 不足为龟镜焉(已上)今曰。 大师名德。 不可思议。 法座之下。 请益如林。 是故嘉祥大德。 负大师之日。 自伏而云。 日出星收。 见巧知拙。 禅定之力。 不可得叹。 又嘉祥屈请大师书云。 嘉祥寺吉藏。 稽首和南。 乃至云。 南岳睿圣。 天台明哲。 昔三业住持。 今二尊绍系。 岂止洒甘露于震旦。 亦当振法鼓于天竺。 生知妙悟。 魏晋以来。 典籍风谣。 实无连类。 谨共禅众一百余僧。 奉请智者大师。 演畅法华一部。 伏愿开佛知见。 曜此重昏。 示真实道。 朗玆玄夜。 吉藏仰谢前达。 俯愧询求。 竞惧谨请。 大隋开皇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已上)归伏之后。 造法华统略。 述自常义竟云。 更有异闻乃领释天台本迹之十妙。 何故不足为龟镜哉。 不空三藏门人含光。 光与三藏。 亲游天竺。 彼有僧曰。 大唐有天台教迹。 最堪简邪正。 晓偏圆。 可能释之。 将来此土耶。 岂非中国失法。 求之四维。 而此方少有识者。 如鲁人耳。 故原德向道者。 莫不仰之(云云)是为振法鼓于天竺。 岂非为龟镜乎。 华严宗元晓师云。 此土四宗。 犹以螺酌海。 成实五时。 如用管窥天。 天台智者。 禅慧俱通。 凡圣[? *隹]测。 法藏大德云。 如思禅师。 智者禅师。 灵山听法。 忆在于今。 李通玄云。 思智二德。 位已升堂。 悟灵山于即夕。 法眼逾明。 登果位于今辰。 岂只汉地事而已乎。 南山道宣律师。 叹大师云。 入法华三昧。 证陀罗尼。 照了法华。 若高耀之临幽谷。 说摩诃衍。 似长风之游大虚。 文字之师。 千群万众。 寻彼妙辨。 无能穷者。 义同指月。 不滞筌蹄。 理会无生。 宗归一极者也。 然则三论师。 千群万众。 谁敢测量天台之妙智。 况诤论笔主。 标愚度于四海。 结谤罪于三途。 谤人谤法。 良在于此。 劫尽更生。 足以可悲。 又佛说法华时。 无相承者耶。 佛摩无量菩萨顶。 三反付属。 若无相承。 何言如佛敕当具奉行。 述曰。 然彼天台宗。 以龙树所造中论。 智度论。 为所依论。 以立四教。 可谓三论之支流。 所言天台宗者。 从祖师住所。 以为宗名。 若随所学教。 应称法华宗(已上)今曰。 若言龙树论为所依故。 天台是三论之支流者。 习释迦法华故。 可三论即天台之支流。 又嘉祥大德。 接首座下。 自称肉桥。 禀道天台。 仰号大师。 况求借义[訁*巳]。 寻开浅深。 乃体解心醉。 投足天台。 餐禀法华。 至后可出。 可谓三论甲祖。 是天台乙弟。 西方风俗。 称名为尊。 此方风俗。 避名为敬。 故以所居。 而显其人。 故曰天台宗。 不同于彼无相宗。 依书七卷。 名三论宗。 若读提婆百论者。 可名百论宗哉。 若学第二教故。 依深密经可名诸诤论安足所处宗。 亦可名有上有容宗。 又章安大师。 亲禀师讲。 [訁*巳]法华玄义。 文句。 止观。 各十轴。 玄义则五重玄门摄义无尽。 文句则本迹二门释经无比。 止观亦观十境而照理。 运十乘以成行。 签[訁*巳]弘决各有十卷。 毗陵大师之所[訁*巳]。 圆教法门之林泽。 并尽法华之高妙。 定妙部之起尽。 择出诸佛之极说。 判行佛道之元终。 甘露之门在此。 大车所到可期。 其文匠扬笔则逃云。 空中无字义。 将追则避云。 二谛俱空依权立不成。 则谓定性永灭。 依实立皆成。 则[? *隹]之以权文。 此执不止。 何近佛慧。 述云。 天台宗云。 报佛说法(一)法华一部。 初段经浅。 后段经深(二)华严经浅法华经深(三)前三车方便后车真实(四)四教八教摄一代教(五)上五条义。 三论不许(已上)今曰。 报佛说法。 有何等妨。 经云。 我净土不毁。 论释云。 报佛如来真实之净土。 第一义谛之所摄。 此经一部。 会通四土。 谓涌出菩萨。 下方空中住。 从地出已。 亦诣虚空。 彼此虚空。 俱表寂光土。 移天人置于他方土。 诣诸宝树师子座。 唯有诸佛及诸菩萨。 表方便有余土。 通为一佛国土。 诸佛满中表实报无障碍土。 未变之前是同居秽土。 三变土田即同居净土。 故论云。 化佛非化佛法佛报佛皆为大事(云云)三论不许佛经为当不许圣论。 毗陵大师曰。 嘉祥释经义不深奥。 盖在此矣(其一)三论师不见本迹二门。 况知迹经因正果傍。 本门果正因傍。 况知迹一乘与华严。 方等。 般若中一乘。 一分是同。 本门一乘。 永异诸经。 既暗轻重。 何识不许(其二)大乘融通无过。 华严是圆满教。 谁以为浅。 但别圆二门。 何智不照。 法华中指华严会云。 始见我身。 闻我所说。 则皆信受。 入如来慧。 兼纯虽别圆犹同。 始今虽殊。 佛慧不异。 但华严说一普贤境重重无尽。 此经则大千微尘菩萨皆具普贤道。 是故彼经不浅。 此经弥深(其三)三车为方便。 一大为真实。 则□五佛之初后合三周之引与法说周五佛章皆云种种因缘。 即三乘也。 为佛乘故。 即后一也。 三乘举昔。 一大明今。 譬说即三车在昔。 大车喻今。 因缘周。 化城语昔。 宝所明今。 论读浅疏者。 乍瞻明经文。 执三权失一实。 甚□愍乎(其四)藏通别圆。 是化法之四教。 顿渐不定秘密。 即化仪之四教。 是为八教。 是判一代。 不同彼宗三种法轮。 彼宗云。 华严为根本法轮。 阿含以下为枝末法轮。 法华为摄末归本法轮。 毗陵大师曰。 三种法轮殊乖承禀。 大师称为顿乳。 其以根本为名。 大师以三味为枝条。 其亦以醍醐为归本。 问凡言根本者。 能生之谓。 能生始成。 后摄归本。 本却非始。 二言相乖。 枝本不立。 摄亦无当。 况根本两分。 摄归方一。 一为根本。 二则名枝。 是则根本本来是枝。 须会初而从于后。 故开华严枝别。 以入法华本圆。 况华严别圆。 俱成近迹。 根义复坏。 法华本成。 又言三味是枝末者。 鹿苑可尔。 二苏如何。 若二苏圆别是枝。 华严岂可成本。 若尔乃成会本归本。 或即会枝归枝。 若法华不开华严。 则令二本永异。 何得名为会末归本。 况法华部内。 无入华严之文。 但有入佛知见。 况涅槃终极。 五味明文。 本师所归。 旧章须改若依旧立。 师资不成。 伏膺之说靡施。 顶戴之言奚寄(已上)不许之耻。 悉在三论(其五)述云。 天台师云。 三车无体。 大白牛车但是真实(一)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二)无性有情。 定性二乘皆成佛(三)报佛常住不变(四)华严浅法华深(五)四教摄教(六)是等义途。 法相不许(已上)今曰。 羊鹿二车。 以尽无生二智为体。 第三牛车。 以历别种智为体。 谁言无体。 只笔主误可谓三车有名无实。 论云。 彼三乘者。 唯有名字言说章句。 非有实义故大白牛车。 有名有实。 实相妙理。 为大车。 无漏慧为白牛。 其三外之一。 唯执者不许故。 文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我成佛时。 随在何地。 引之令住于此法中。 具如详赞[訁*巳](其三)二经浅深。 略如前辨。 若佛慧名法华经者。 华严所明如来慧。 亦名法华。 故经云。 云雷音王佛。 于菩提树下。 说法华经。 即其义也。 以是义门。 无有浅深。 但华严未开。 法华已开。 彼迹中本。 此开迹显本。 彼法具人不具。 此人法具足。 彼部顿。 此教顿。 法华云。 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一切自在神力。 一切秘要之藏。 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经。 宣示显说。 浅深在自。 智人思之(其三)约权不成。 依实皆成。 此不改之法式。 具如秀句(云云)如来无常诫曰舌落。 四教之包摄非有宗之及。 若强共论。 恐失其道(其四五六)述云。 天台师云。 华严浅法华深(一)先三后一。 合立四车(二)是等义途。 华严不许(已上)今曰。 两部浅深。 略如前明。 若不许先三后一者。 此乃不许释迦佛也。 经中叹三车之文在前。 叹大白牛车居后。 故末文云。 初说三车。 然后与大车。 初后之言。 金口所结。 谁凡遇愚辈。 不许之乎。 述云。 华严俱时四车(一)华严深法华浅(二)是等义天台不许(已上)今曰。 华严经明有四乘相之文。 实是同时四乘。 彼经中都无四车之文。 人见法华车喻。 以彼四乘。 名为四车。 故违负师建立四车多依法华(云云)但不同今经四车故故不许。 二经十异。 具如后出(云云)佛慧同故。 或许之。 本迹异故。 今不许。 不知之人。 出真言道略示大纲第七述云。 真言宗者。 近代所传。 未详宗祖。 所宗是念诵法(已上)今曰。 如来真如不妄之言。 故名真言。 胎藏金刚二曼荼罗界。 摄一切诸佛法。 大日如来。 一切如来。 异口同音。 转妙法轮。 金刚界轮。 教令轮。 调伏法轮。 义成就轮。 如是四轮。 从毗卢遮那心出。 一一轮皆有三十七圣者。 大悲愿力。 于杂染佛刹。 于净妙世界界。 隐显利乐。 度诸众生。 师资相付。 其来久矣。 以自不知。 何言无祖。 不可言近代所传。 可云近代所听。 上来谏抑三论宗之漫语既讫。 列三论宗师祖甚小第八三论宗高祖者。 佛世之文殊净名。 灭后三百五十年之马鸣。 五百三十年之龙树。 九百年之圣天。 千一百年清]辨。 辨弟子智光(已上七天竺人)姚秦罗什(未定)什之弟子寿春僧道。 道弟子昙济。 济之弟子道朗。 朗之弟子僧诠。 法朗。 朗之弟子吉藏。 藏之弟子硕。 恺。 邃三师(已上十一振旦分)何意不出日本祖乎。 述华严宗之为道第九述华严宗祖云。 第一龙树菩萨。 起自于阗。 何者僧昙法师。 从天竺赍来龙树传云。 华严经凡有三本。 大本。 中本。 下本。 如常说(云云)二本在龙宫。 龙树唯诵下本十万偈三十六品。 还出南天。 传于阎浮(已上)法相师云。 无著踊出漻也。 无著造顺中论。 往往云龙树是我阿阇梨。 明知。 龙树华严法相之祖师也。 灭后六百年。 马鸣菩萨出世。 造起信论一卷。 释华严等。 又七百年中。 坚慧菩萨出世。 作法界无差别论一卷。 宝性论四卷。 释华严等(上三菩萨天竺祖)晋代沙门觉贤。 义熙年中。 译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又唐证圣年中。 三藏喜觉。 益九千颂。 总翻四万五千。 合成八十卷。 觉贤译已。 汉地法匠。 竞各传通。 所谓法业。 智炬。 慧光。 僧范。 昙衍。 灵裕。 慧藏。 慧觉。 法敏。 道英。 智严等。 各着义疏。 继裸相传。 大周大后代。 高僧法藏。 撰五教三卷。 旨归一卷。 纲目一卷。 探玄[訁*巳]等。 建立其宗。 从所学经。 名华严宗(已上)今案传[訁*巳]云。 彼经遮那身云。 在华藏界。 于海印定。 与普贤海会。 为大菩萨所说也。 一言一义。 一品一会。 皆遍十方。 非翰墨[訁*巳]。 文殊普贤。 亲承具教。 天亲龙树。 仅睹遗筌。 其翻译则觉贤。 日照。 喜觉。 此三三藏。 合成一部。 沙门支谶。 诃支。 法护。 佛念。 吉迦。 罗什。 觉明。 玄奘。 法祖。 圣贤。 法贤。 智德。 昙无谶。 云般若。 希法。 清]士支谦。 道真。 此十七人。 别译一品。 随时流行。 其论释则大不思议论十万颂。 十住毗婆娑论十卷。 十住论十卷(已上龙树释十地品)十地论十二卷(天亲菩萨释十地品)又天亲菩萨。 造华严论。 未得具本。 又无著菩萨。 往兜率。 弥勒教以华严经。 金刚军菩萨。 造十地释论。 坚慧菩萨。 亦造略释。 又瑜伽菩萨。 地中广写十地品文。 以此经贤圣位分最广。 既为诸部之龟镜。 北齐王子造华严论六百卷。 沙门灵辨造华严论百卷。 其讲者则法华旨归两卷。 智炬疏十卷。 慧光疏四卷。 立顿渐圆三教以判群典。 以华严为圆教自其始也。 僧范法师疏五卷。 昙衍法师疏七卷。 灵裕法师疏。 及旨归合九卷。 慧觉法师着疏。 卷数不明。 法敏法师疏七卷。 灵辨法师疏十二卷。 抄十卷。 章三卷。 智严法师义疏二十余卷。 又北台意法师有疏。 不知几卷。 摄山昙尊法师疏七卷。 大兴善寺洪*尊法师疏七卷。 禅定道场昙迁法师。 撰明[? *隹]品疏。 净影寺慧远法师疏七卷。 至相寺智严法师疏十一卷。 普光寺光法师疏十卷。 上来疏百余卷。 论七百余卷。 盛弘华严。 远利大机。 然华严教之为体也。 展生无尽。 卷摄无碍遍法界而同时合十方以一如但累代之释。 不过菩萨之行位。 往往论之。 岂越别圆之两道。 若依十地论是第二七日之顿说。 若依法华经即三七日之法轮。 但恨法相师降为第三时。 义灯中避此恨云。 华严第二七日世尊既说。 可对渐悟在般若后。 方始演说。 判属第三。 此即二义。 一约前后。 二约义类。 前后即生空法空之前后。 义类则望不定经。 一切大乘。 为第三时(已上)今曰。 法华之前大乘。 何经不说二空。 般若之中。 既明二空。 可分为初时三时耶。 华严大教。 非二乘分。 何望不定。 为第三时。 述法相宗枝叶狭疏第十次述法相祖云。 弥勒菩萨。 亲受佛旨。 灭后九百年间。 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国师婆罗门有三子。 长名无著。 次子名天亲。 最少名毗邻持跋婆。 此之儿也。 其无著菩萨。 请弥勒于阿逾阇国。 令说十七地论。 天亲师于无著亦学大乘。 作三十行颂。 说唯识论。 千一百年。 南天竺境。 达罗毗荼国。 建至城。 帝王之子。 护法菩萨。 造三十颂释。 凡有十卷。 又亲胜·火辨·德慧·安慧·[? *隹]陀·净月·胜友·胜子·智月。 各作十卷注释。 并护法师凡百卷也。 玄奘弟子基法师。 杂糅十师论。 以为十卷。 名成唯识。 护法弟子戒贤论师。 住那罗陀寺。 弘有相教(已上)今曰。 三时教中。 第二无相。 何言唯弘有相教乎。 义灯。 国师婆罗门有三子。 同名婆薮盘豆。 此云天亲。 今即筏苏畔度。 此云世亲。 虽同一名。 复立别号第三天亲。 多部出家。 得罗汉果。 别名比邻持跋婆。 长兄亦多部出家。 后往都率天。 闻大乘空义。 思惟得大悟。 因之名无著(已上)今曰。 大乘空义。 承于弥勒。 何言弘有相教乎。 后述汉地师资云。 太宗文皇代。 玄奘三藏。 贞观三年。 往于西域。 十九年正月还来。 所翻唯识。 瑜伽。 显扬等论。 并大般若等经。 七十六部。 一千三百四十七卷。 门人三千。 入室四人。 谓昉。 生。 光。 基也。 依护法宗。 传有相教。 基之弟子慧沼。 沼之弟子智周也。 安立法相。 因为宗名。 随所学论。 应称唯识宗(已上)今曰。 法相承殆高三论。 以受佛旨。 为元祖故也。 彼无智着天亲。 元出于小乘。 瑜伽广论通于三乘。 十师百卷释瑜伽。 及喻识一部。 既是糅论。 五天竺而不传。 玄鉴得之度汉十支论各通三乘教故。 义灯。 问曰。 若据渐入。 此等诸教是第三时教。 第三时教。 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今此一论。 正被何乘。 若为三乘。 如何破彼。 若唯被大。 非第三时。 答破我之文。 通入三乘。 破二乘处。 令唯入大。 又破彼执。 不破彼乘。 故通为三。 乃至云。 今此论解深密等。 上下文中。 可通被三(灯文)今曰。 菩萨有何我执。 而破我之文通入三乘耶。 执我尚病。 岂执我为菩萨乎(其一)唯识论中。 何处文令二乘回小心入大耶。 若有文者。 请幸示之。 若无文者。 何者破二乘处令入大乎(其二)佛以方便。 说诸乘法。 闻此为极。 名之为执。 破其执即破其乘。 何言破执不破乘乎。 若不破乘。 何入大乎(其三)既云通三乘。 可谓权典焉。 深密经云。 一向趣寂。 终不成佛。 释经之论。 何令入大。 然则法相宗祖匠者。 灭后九百年之无著·天亲。 无著所请之弥勒。 千一百年之十论师(已上十二天竺师)玄奘三藏。 藏之门人三千。 三千中入室四人。 所谓大乘昉。 大乘生。 大乘光。 大乘基。 基之弟子慧沼。 沼之弟子智周。 又有多门徒。 何意不出乎。 又何事无日本付法乎。 行[訁*巳]等云。 玄奘至摩揭国。 参戒贤论师。 膝行时步。 头面礼足。 学瑜伽论。 彼正法藏。 为此法师。 讲瑜伽论。 顺正理论显扬。 对法等论。 因明。 声明。 准量等论。 中百等论。 听法余暇。 兼学梵书。 有百万颂。 此云声明[訁*巳]论。 法师皆尽其妙旨(已上)然多游三乘之法门。 未谏一圆之妙境。 故望禅观于小林。 叹行年于六十。 陈栖影片石奏观法实相。 其游方之灵应。 则梦立须弥之顶(其一)翁□胡马之赤(其二)遇军生怖。 空曰勿怖(其三)失道诵经。 妖鬼奔灭(其四)渴乏卧砂。 观音致凉(其五)神劝马掣到池取水(其六)是神掘藏得金与珠(其七)入龙窟而见佛光影(其八)念慈氏而免贼耶祭(其九)攀菩提树。 临跋提河。 诣无厌寺。 拜正法藏(其十)况达池四河佛齿澡佛帚仙齿石像。 鍮像。 佛发。 顶骨。 髅骨。 眼晴。 佛牙三阶皆见尽拜。 可谓神异大圣人矣。 悉竭众论旨。 多积梵本经。 白马负之洲地玉函振而满国。 奇哉何意。 戒贤论师呵曰。 弥离车人谓边域无所知见也。 得次唐国诸师。 不受新译。 何者唐朝翻经。 讲论沙门灵润。 造破新论章一卷。 辨新瑜伽等与旧经论违。 略出十四义。 第一众生界内。 立有一分无佛性众生。 第二二乘之人。 入无余涅槃。 永不入大。 乃至第十唯识有三分。 或言有四分。 具如章文(云云)法宝师亦见三藏所译经论。 多乖道理即造一乘佛性究竟论六卷。 涅槃疏十五卷以破玄奘之新义。 又义荣师撰新旧诤二十卷。 以破彼义。 又基法孙。 智周。 造摄释以多破祖义。 遂依天台。 以五重玄门。 六即圆位。 别圆二教。 释梵网经。 有疏五卷。 盖是彼□负报佛无常之文。 其人传一分不成之义故大唐大安国寺沙门献诚涅槃玄谈第一云。 罗什上资竺道生。 虽未见涅槃大部。 悬说众生悉有佛性。 其时智胜。 依六卷泥洹经。 说阐提不作佛性。 虽无文常胜。 智虽有证被屈。 诸德瞋生奏之摈出。 五十名僧。 从生入山。 后得涅槃广部。 众共披寻。 乃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方叹生公之妙解。 即以表陈。 请生霞远。 生叙义疏五十余纸。 解盘根[? *隹]解之文。 都邑五千余人之集具如玄谈(云云)天亲佛性论。 破小乘执品云。 佛为小乘人。 说有一分不般涅槃法者。 若依道理。 一切众生。 皆悉本有清]净佛性。 若永不得般涅槃者。 无有是处。 玄奘广传天亲之教。 岂遂立永无永灭乎。 盖是欤。 若无破立。 安弘其道。 其入室基。 生知玄悟。 时无等伦。 师爱帝尊物所仰止。 赞赞扬正教卷帙有数。 但至玄赞犹付三乘不见部门二十四处开三显一。 而云方便品说三乘。 譬喻品有三车。 药草品云三草二木生长不同。 严王品未得小初果。 盖应无遍吉之誓护故也。 高僧行业[訁*巳]云。 释道邃。 从师学道。 二十四进具。 秦地学戒。 思学大乘。 遂写慈恩法华疏。 梦见一僧。 语言。 何不听于天台圆顿旨。 明日陈众。 众曰。 既有其梦。 岂无其征承常洲妙乐寺湛然阇梨。 盛弘此教。 乃舍所写。 振锡南行。 到扬州法云寺欲住。 旬日又梦。 一僧曰。 妙乐讲经欲至方便品。 今可早往。 因乃驰赴。 果如其梦。 集业五年。 以烛继昼。 麟角业成。 却入天台。 居山九年。 讲法华等([訁*巳]文)此良由以永灭之权论。 释开会之实经。 妙音普贤。 不令其人闻彼疏者也。 法相新学。 善思念之。 上来领知。 笔主所述。 群家祖纲既讫于右。 依佛说次第定八宗之为道第十一扬己贬他。 未弘道之谓。 今依佛说。 定诸宗源。 若依佛说次第者。 第一华严宗(依第二七日所说华严故)第二成实宗。 第三俱舍小宗(依阿含小经见空见有为两宗故)第四法相宗(依方等部经论建立三乘道故)第五三论宗(依般若经建立无相道故)第六律宗(依大小乘经建立律仪故)第七真言宗(依秘密教立菩萨曼荼罗藏故)第八法华宗(依法华经开会诸宗令归一实故)初定华严宗者。 根本大宗。 莫大此家。 所依经在佛说之最首。 所学论即大士之圆谈。 疏释即十五名德。 开百轴之义门。 灵应亦二十四清]士。 显经力之[? *隹]思。 除法华外。 谁得比肩。 谨案无量义经云。 次说方等十二部经。 摩诃般若华严海空。 宣说菩萨历劫修行(经文)大唐传云。 方等十二部经。 法相宗所依经也。 摩诃般若者。 三论宗所依经也。 华严海空者。 即华严宗所依经也(且置二宗)彼笔主。 以佛灭后六百年中龙树。 为华严宗元祖。 其立宗者。 何意不指十卢舍那为宗元乎。 当知十方主伴。 同时具足。 圆满教主。 定为宗祖。 然华严下本之经。 同本异译。 其员臣多。 但说住上地上。 因分之法。 未说知来内证果分。 是故天亲十地论云。 因分可说。 果分不可者。 即其意也。 龙树造论。 具如上出。 但中论者。 大无畏之一品也。 夫中。 百。 十二门。 七卷论者。 龙树提婆二菩萨所造。 佛灭度后。 为破有见。 采集空义。 是故最胜子菩萨云。 佛涅槃后。 魔事纷起。 部执竞兴。 多著有见。 龙猛菩萨。 证极喜地。 采集大乘无相空教。 造中论等。 究畅真要。 除彼有见。 圣提婆等。 诸大论师。 造百论等。 弘阐大义。 由是众生。 复着空见(论文)明知。 是诸论但说因分之空。 历劫之行。 未说果分之空。 大真之道。 上下二本。 隐而不出。 当知因分尚未尽。 况其果分乎。 又大唐智人云。 华严五教者。 影响天台四教义。 传第五云。 普礼法一十五拜。 右天台山智顗禅师所撰。 首皆称普礼。 末皆称舍那。 其间具列寂灭道场等。 七处八会之名。 今江表盛行。 不复繁叙。 顗仍判华严。 为圆满顿教。 又云。 华严三昧观一卷。 右于上十门。 亦各以十义。 辨其所要。 务令修成。 普贤愿行。 结金刚种。 作菩提因。 当来得□华严海会。 用天台法华三昧。 愿行诸修行者。 足为心镜(已上)说行共以天台师为镜也。 清]净法界。 不可思议。 理智体用。 是大方广。 果称大方广。 因名佛。 华严法界圆融无碍大宗。 盖在此矣。 彼宗人曰。 昔解脱禅师。 居于五台西南之佛光山。 常诵法华。 又读华严。 再三逢文殊。 重闻佛说偈。 足不出寺五十年。 学成禅业八百人希风景渐波澜复过乎数倍矣。 即传云。 余每寻传[訁*巳]。 多见古人。 虽衡岳慧思。 十信显其高位。 台山智者。 五品标其盛烈。 至于奖训门人。 使成其羽翼者未。 有如斯之众也(已上)何以得言天台师独为诸家之明镜乎。 今言余者。 法藏自称。 末世凡位测人[? *隹]乎。 南岳则普贤摩顶。 肉髻忽生。 一见光道。 鹫峰即境。 故文云。 南岳德行。 不可思议。 天台则遍吉授经。 总持俄现。 不临讲肆。 佛乘自悟。 早将入铜轮。 领众居五品。 次成实宗者。 罗什造其论。 何故笔主。 不云罗什是小宗之祖乎。 论云。 我今欲说三藏中实义。 与俱舍宗此二随机之小教。 法华云。 始见我身。 闻我所说。 即皆信受。 入如来慧(指华严会)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指四阿含会即成实俱舍宗)又云。 又不亲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 彼小乘人多执有法道传浅近心有邪见故。 云一乘行者。 勿亲近之。 但随机导物。 莫大权说。 故二万灯明。 初说谛缘度。 后演法华经。 一代释迦。 先施三乘教。 今法华会。 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 故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实是渐诱之教纲。 非出世之本怀。 次定法相宗者。 其法相之为道也。 唯识道理。 则华严为其明据。 三乘差别。 则深密明其开脉。 十七地论。 传无厌之口决。 十大论师。 弘大圣之真筌。 法纲深细。 莫大此宗。 津梁之高。 只在此矣。 笔主只以灭后九百年无著菩萨。 而为元祖。 案付法藏。 唯天亲一当第二十师。 佛言次说方等十二部经。 可谓以佛为元祖。 贬取第二十。 是即笔主所失也。 所依经则深密。 净名。 楞伽等。 明三乘之经也。 所依论亦俱舍。 婆娑。 瑜伽。 并十支论也。 何以得知。 行[訁*巳]等云。 玄奘三藏。 未往天竺。 初闻涅槃经于景法师。 其时生年十三。 未解经旨。 次闻摄论。 毗昙。 迦旃延论。 后至天竺。 逢小乘师。 学婆娑。 俱舍。 正理。 因明理门论等。 逢戒贤论师。 学瑜伽论。 此之诸论。 或一向明小乘。 或通明三乘。 彼瑜伽论。 兼明小教。 是故朋友三藏云。 遇戒贤论师。 听学瑜伽。 戒贤师云。 此论兼明小教。 更可学小论(出开元录录中委曲)明知瑜伽是三乘通论。 信瑜伽者。 莫若无著。 得无著者。 莫若天亲。 戒贤论师。 亦传无著宗。 无著元习小教。 后弥勒弥勒随机说三乘论(十七地中有三乘地)传云。 无著往都率天。 弥勒教以华严。 何故不传圆顿之旨。 远流三乘之道。 何者天亲所造百法论陈名数。 五蕴论只释名义无著所造显扬论。 只总显三乘义。 无著所造天亲无性释摄大乘论只广三乘义。 无著所造。 觉师子释。 安慧糅杂集。 只分别名数。 天亲所造辨中边论只令离解见。 天亲所造二十唯识只摧破邪山。 护法等造三十唯识通被三乘。 天亲所造大庄严论只严体义。 慈氏所造分别瑜伽摄散归观(已上十支)其因明论非十支。 员理门论只建正摧邪。 并皆建立三乘之正道。 权破二道之偏执。 十方三世诸佛道同。 初说三乘。 后说一乘。 谁有智者。 诽三乘法。 何无智者。 不受一乘。 学三乘者。 勿执三权。 学法华者。 当教一实。 次定三论宗者。 其无相宗之为法也。 经依真空之佛母。 论即古佛之慧谈。 名称般若。 真俗兼照义。 詺无相物我俱空。 空学者洗心之清泉。 岂有复过于兹哉。 但佛于般若后。 举所生无量。 标能生一法云。 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既云依般若明。 以牟尼为其高祖。 何以唯指马鸣菩萨为元祖乎。 释迦之法。 遥唯付嘱灭后三百五十年之马鸣耶。 何意不指马鸣以前祖乎。 马鸣付毗罗。 罗付龙树。 何故唯马鸣龙树。 不取龙树之先师耶。 明知。 是笔生迷已之高祖。 拾法界师耳。 龙树内照中道理。 外造破有论。 故成诸宗之师。 何则于华严宗。 是出经造论之高祖。 于三论宗。 为立空破有之本师。 法相宗为唯心唯识之元祖。 真言宗作弘持秘法之尊祖。 小乘宗成疗病增慧之药祖。 天台宗为即是中道之曾祖。 共应尊重弘其高祖。 岂可狂云三论支流乎。 又汉地师中。 罗什为我师。 此亦不可尔。 三藏之意。 元无偏党。 七十四部。 岂唯空教。 般若中一是因分一乘。 三论可传因分之宗。 何堪传果分法华乎。 又玄奘译大般若经。 尔乃无相宗。 可相弟子。 又三论宗。 正是天台弟子。 故高僧传第十九云。 灌顶晚出称心精舍。 开讲法华。 跨朗以笼基。 超于云中方集奔随负箧此诵。 有吉藏法师。 兴皇入室。 嘉祥结肆。 独擅浙东。 闻称心道胜。 意之未许。 求借义[訁*巳]。 寻开浅深。 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 因废讲散众。 投足天台。 餐禀法华。 发誓弘演(已上)法将既尔。 何后人为。 无量义经佛言方等般若华严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是时五宗落于未开也(除华严真言天台)又言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尔时诸家落乎权宗(除真言天台)法华经云。 三乘方便。 乃法相宗。 非显实宗。 以天台本迹义。 □于八宗道。 彼七宗则弘迹中浅深之法。 法华一宗传本迹权实之道。 究而言之。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昔惠眺法师。 闻哲公在龙泉讲三论。 心生不忍曰。 三论明空。 讲者着空。 言讫舌出三尺。 鼻眼两耳。 并皆流血。 七日不语。 律师闻之曰。 一言毁经。 罪过五逆。 可信大乘。 方得免耳。 乃令忏悔。 舌还收入。 常习大乘讲华严经。 用陈忏谢。 坐禅松林。 见有三人形服都雅。 受菩萨戒。 受讫白曰。 禅师大利根。 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 犹在地狱(云云)何事落三家于权宗耶。 答彼眺公小出家。 以小乘为业。 驰誉江汉。 既执小毁大。 故罪过五逆。 今天台宗。 建立四教。 大小但弘。 心无偏党。 凡有小乘勿毁三论。 三论非但明空义。 亦广明中道之理。 天台大师。 于瓦官寺。 八年讲智论。 兼依中观论。 安立四教义。 今翻笔主之偏执。 且引胜子之破词耳。 若毁佛母。 何名佛子。 然法相祖。 指般若教。 为不了义。 岂经既不了。 论还了义乎。 况返法华入实之菩萨。 归婆沙未开之大乎。 为福在执三之家。 为咎在立实之宗。 更不俟言。 智人思之。 次律仪宗。 必可弘持。 佛法之蓄良由戒律。 但大小乘。 随可学耳。 次定天台宗者。 法华圆宗。 师资相承。 五味指南。 四教法师。 略如前述。 夫法华经之为其体也。 于一代教。 为能生之一法。 于五种姓。 为更生之妙药。 华严之所除。 皆令入佛慧。 净名之败种。 悉令期莲台。 瑜伽趣寂。 闻皆成之梵响。 唯识灭种。 蒙再生之奇。 论诸宗学者。 明察权实。 岂各执随宜之异说。 空失究竟之一实哉。 但华严一圆。 不异迹门一。 彼广此略。 有识知之。 华严部内。 不出四十二位。 依正自在。 近善知识。 今经明位。 如四华开示悟入。 知识在观音。 药王。 严王。 依正在分别功德。 宝塔。 神力。 况十方之言。 何所不摄。 实相之理。 何事不收。 开会十方重重。 无华严之普别二道。 令归究竟圆妙。 至法华之无二一实。 况方等深密。 对三之一。 诸部般若。 带二之一。 皆改相待之名。 同归绝待之妙。 经云。 此法华经。 深固幽远。 无人能到。 所宗兼别而不及。 故于华严人。 是经深也。 所习浅近。 而不[? *隹]。 故于小宗人。 此经固矣。 法之行相在自显然。 故于三乘宗。 法华幽焉。 沈空破有中道安在。 故于无相宗法华远也。 故佛判曰。 深固幽远。 义疏讲而不深奥。 玄赞释而多诡杂。 可谓无人能到。 讲释法华。 累代继踝。 无如天台之妙解哉。 我有如是圆妙之乘。 诸宗皆吾子。 爱之无偏党。 以等心与之。 不宜差别也。 问。 法华之与诸经异相云何。 答有二意。 一别对诸经而明异。 二通约当部以明异。 问。 对诸经明异如何。 当部亦尔。 答。 除阿含外。 皆大乘经。 且与华严有十异。 依化缘生熟。 令显晦暂别佛慧不殊。 幸勿见嗔。 一者始今异。 谓彼始见佛身。 少入佛慧。 此于王城。 开佛智见。 皆入佛慧。 二者开合异。 谓彼经望小且名不开。 犹兼别故名不合。 此为于彼不入。 更开于小三味调之。 今经方合。 开不遍故。 逗机未足。 合不周故。 犹在权迹。 三者横竖异。 彼约入法界经三十二位。 是竖广也。 不用方便。 即横略也。 此遍历五味。 处处得入。 即竖广。 本迹二门无不入实。 二竖广。 又放光横叙他土菩萨行。 答问竖叙过去化仪。 三周说领述[訁*巳]。 复是横广竖广。 四者本迹异。 彼一台是迹中本。 千叶即迹中迹。 十方主伴不离。 一一尘尘。 只在此台此叶。 故本一迹多也。 此迹门一与彼分同。 久远远本与彼永异。 彼虽明久远行因。 亦是今日一番之因。 尚未云中间果。 况明数数成佛。 故法华远本。 异华严近迹。 五者加不异。 彼多加菩萨说。 此除文殊释疑。 及菩萨发誓。 本迹正经。 皆是佛说。 六者净秽异。 彼七处经。 皆在净地。 此为施权居秽。 为显实变净。 显实显远既竟。 坐于虚空纯诸菩萨表寂光土。 七者会处异。 彼七处八会。 □于此寂光故。 此二处三会。 胜于彼多处。 八者与夺异。 彼云如聋哑即有与夺。 此无小故无与夺也。 九者直开异。 彼虽有别教。 以易开故云直显。 此小[? *隹]开故云开显。 十者利钝异。 彼圆兼别。 一钝一利。 此次第调熟。 令钝成利。 三周入实。 本门增道。 凡有机缘无不钝利。 今约化仪。 暂辨十异。 若融会者。 于彼见始成觉。 闻舍那说。 于此见空上佛。 闻一乘法。 彼入此入不殊。 能见所见犹同。 不可事异。 令境智别(其一)彼开即是此开。 此合何殊彼合。 一佛化事。 同异宛然。 彼无小在初故。 今开小归顿。 开合虽殊。 二顿不殊(其二)说时未至。 显密不同。 凡有施设。 广略非一。 并是如来巧物宜称适当会。 此广何殊彼广。 彼之竖广义。 含此横广。 广略横竖虽殊。 其如来慧此一(其三)远本近迹。 教门全殊。 开则俱开。 不思议一(其四)加不加殊。 皆成佛慧。 化仪施设时更不同。 印与不印其理一也(其五)彼种种世界净不妨秽。 此宝树游乐秽不妨净。 况常寂光。 端丑斯亡。 净称[? *隹]思。 体同名异(其六)七处八会。 同一报土。 故非多处。 二处三会。 横对四土。 处还成多。 以彼多处。 对此寂光。 多即是一。 彼此体一。 佛慧不殊(其七)彼隔小故如聋哑。 今会小故开知见。 隔会虽殊佛慧是一(其八)直显开显虽异。 所显实一(其九)四味之教。 利钝虽殊。 至于法华。 机应同妙(其十)一切理同说在法华。 故如是能诠诸教中无。 当知天台法华宗。 胜乎华严若以华严形与法华人。 呰身赞手矣。 次法华深密略有十异。 一·二味异。 彼生苏。 此醍醐。 二·纯对异。 彼对三权。 此纯一乘。 三·所被异。 彼被五性。 此被一性。 四·药病异。 彼病为药。 此治彼病。 五·所宗异。 彼真妄俱存宗。 此舍妄显实宗。 六·粗妙异。 彼带三粗。 此纯圆妙。 七·未开异。 彼存三权。 此开三乘。 八·本怀异。 彼无一大事之因缘。 此开示悟入本怀悉毕。 九·广狭异。 彼无设教之元意。 穷子劣心未舍。 此明教元。 终付父大宝。 十·本迹异。 彼明迹中事理。 此明久远之本果。 况大部宝积。 不出三乘。 楞伽等类。 存五性乎。 于般若时。 密明一乘。 二乘不知。 都不欣乐。 于佛即是付财。 二乘自谓加说。 显在菩萨。 密被二乘。 由机未转。 未说法华。 又涅槃经。 准于今经。 亦有十六异。 一·味同部异。 二·部归常住。 三·机称捃拾。 四·法存三权。 五·意带律仪。 六·证兼小果。 七·益无广[訁*巳]。 八·时长短殊。 九·常过未别。 十·譬阵余党。 十一·瑞表彰别。 十二·破执[? *隹]易不同。 十三·领解近远迹乖。 十四·述成不等。 十五·用治不用。 不六·付嘱有下。 此若失此意讲授殊[? *隹]。 当知华严圆顿。 深密圆成。 般若三智。 涅槃常住。 法华迹圆。 三世十方理体不殊。 但法华久本。 一代永无故。 故说佛慧。 彼此同论远寿一向异。 法华异法相。 略有十双。 一·二乘近[訁*巳]如来远本。 二·第五十转之喜功一生补处之闻益。 三·释迦本师五逆调达。 文殊所化八岁龙女。 四·闻一句之功得[訁*巳]。 护经名之德[? *隹]量。 五·闻品之辞女身。 读经之不老死。 六·五种法师相似益。 四安乐行铜轮利。 七·恼者之头破七分。 供者之福过十方。 八·已今当永绝十喻教无比。 九·下方人客弥勒不识。 东方莲华文殊未知。 十·迹化举三千之尘点。 本成喻五百之微尘。 凡本迹事希诸经不说。 经之[? *隹]思非凡所测。 若闻法华高一代者。 谁疑天台胜于七宗。 依中道理谏群家诤论第十二后叙诤论。 有总有别。 所谓内道外道之诤。 佛说魔说之诤。 八识六识之诤。 有佛无佛之诤。 大寺小寺之诤。 如来灭度后。 止座大众二部之别。 百十六年后十一·九部之别。 第五百年二十·五百之部执。 千一百年二士空有之诤论。 定性无性之诤。 报佛无常之诤(已上总也)又空有诤中。 二谛空有诤。 二谛总别诤。 三性三无性诤。 又成不成中。 无性有情成不成诤。 定性二乘成不成诤。 五性法尔非法尔诤。 真如本性非本性诤。 种子体无漏非无漏诤。 增寿变易非变易诤。 一乘方便四乘真实诤。 又报佛诤中。 常无常诤。 理智一体诤。 有五蕴无五蕴诤。 说法不说法诤(已上别诤)今曰。 夫诤论以是己非他为体。 其有识之者。 岂好此业乎。 谨案空有道。 往世有人。 误饮有毒。 非空药不泻是。 故清]辨菩萨。 赐空药而令泻著有之病。 泻药之理。 药病俱弃。 实有除病之功。 未有补身之利。 谁愚蠢者。 以空宗为至极之道。 又有迷人。 闻空药力。 好服空药。 将亡性命。 于是护法。 更与有药。 令泻沈空之病。 药力□病。 病药俱下。 方授中道之补药。 以存三乘之慧命。 谁盲聋人。 以有宗为究竟之学。 佛言世间相常住。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时空有之诤废矣。 又言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不成之诤自屈。 闻常在娑婆。 则无常之诤止也。 况生公归朝年。 立不成之徒皆落。 润公破新日。 论无常之舌已卷。 当知五味法喻金口极判。 三时五教无有定断竟也。 灭后及于千年。 尚有异执。 是非诤竞。 况灭后千八百年。 外八风盛扇。 六恶滋兴乎。 佛言不应于法有所诤竞又云若有[? *隹]问者。 不应以小乘法答。 凡有执诤止止勿言。 誓八宗久住。 随机利生。 终归天台。 开悟佛慧。 华严经恨法相师词一首佛出金刚座圆融转法轮义生全无预何入领解实立教谈宗者降为深密偏若开三教日居中作中人初说成三列分时五味缤幸依临终□证观夸佛法深密经恨法相师词一首佛智[? *隹]思测平量可有人入中澄观行居后智者摈五味明终海三时诚领贫五中三味解偏立三法轮首尾收中意不成执恰灼判权权实实胡我足为珍般若经恨法相师词一首般若如来母真空萨埵师释尊拟熟味何判第二时我后圆经在开三显一寄义生称有上同□一何违不见天台圣生苏殆却之人师然褒贬无相本无为法华经恨华严三论法相师词一首华严以下吾所生十七高名亦谁名出世本心摩顶海智三周说秀诸经如来久后言最实若入三时失三乎莫道摄归根本□今无三日贵皆成普贤众德执权者词一首一大因缘故如来出世间世间无二法唯在鹫峰山领习三乘者弘真也曼曼二权无性执闻才见其颜定宗论一卷 发布时间:2024-06-28 08:09:4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