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汉光类聚钞 内容: 汉光类聚钞《大正藏》第74卷No. 2371No. 2371汉光类聚一(天台传南岳心要钞)忠寻记寻云。 天台传南岳心要文点如何。 答。 种种异义虽有之。 莲实房云。 天台传南岳心要训读也。 故阿阇梨云。 天台传南岳心要可读也(云云)。 莲实房和尚云。 凡此心要者。 南岳奉值灵山净土多宝塔中大牟尼尊相传法门也。 此法门南岳授天台。 天台授章安南岳天台时只有口宣无章疏。 章安正今法门记录也。 本朝高祖传教奉值道邃和尚。 面授口决法门也。 于之有重重口传。 口传相如后注(云云)寻云。 天台南岳俱灵山听众也。 本地虽无胜劣。 垂迹和光日天台弟子。 南岳师也。 何题天台传南岳耶。 答。 此事尤可落居事也。 总定高祖时可南岳。 而天台宗云事深意有之。 天台南岳为师修法华三昧。 三七日满时。 内证圆明速发。 以证白师。 南岳入定观天台证得。 叹云我与汝证无异。 但汝所化熟。 我不熟能化。 以自证应化众生(云云)。 又南岳赞叹天台云。 我与汝无证得异。 于机熟不有异。 汝可为当宗高祖(云云)。 有此道理故天台传南岳书也。 此事天台南岳内证玄义见。 其例证有之。 智广寺布萨时。 南岳天台俱有座。 筹记时不书南岳天台。 南岳大师告云。 智顗禅师佛法弘通有妙相。 筹记时智顗为先。 思禅比丘可次。 依南岳教维那惠广律师智顗禅师书。 以彼例之。 天台南岳云事。 尤有其道理欤(云云)寻云。 天台传南岳心要云传何事耶。 答。 于今传有重重相承。 先存大意有机法二种口传。 法口传云。 此观内证有二途。 一境智不二门。 二还同有相门也。 境智不二者。 绝生佛相断教门踵。 天真独朗不思议法体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云此意也。 次还同有相门者。 境智诸相泯亡。 本解成立已。 一切行证悉止观正传也。 传教值道邃。 以一言传止观心要。 所以本处通达门一言也。 本处通达门者。 若三藏教根性人来问止观法门者。 可云诸法无常也。 若真言三密行者来问心要者。 可云大日遍照自体。 乃至一切事理诸法。 依其相貌可示止观心要。 天台大师源略开三文为所行给故也。 南岳大师授一念三千观给。 故广止观一念三千观为己心所行。 如此心得。 止观法门还有相深意(云云)。 次机口传云。 山家大师心地四重机云事释给。 四重机者。 一次第升出机。 谓舍六识迷情念为令至九识本分处修诸行业。 二本住不下机。 值知识经卷闻一切法皆佛法。 言下开天命。 更不存一迷相。 自证圆明也。 三本住不进机。 谓根尘相对介尔一念外更无有止观本性。 六识当体本有妄情得意机有之。 四二相不立机。 止观非止观不分别。 行解不思量。 不思议天真机有之(云云)。 大师私加一种还修有相机立给。 还修有相者。 不思议未分上立还有诸行(云云)。 内证传法决云。 然传止观机相略有四种。 一次第升出。 二本住不下。 三本住不进。 四二相未立机也矣。 私云。 亦有还修有相机矣。 委细旨加下。 寻云。 今心要谁人所释耶。 答。 南岳大师说。 章安大师记录也。 疑云。 山家大师教行证三度目录。 心要南岳大师所释云事无之如何。 答。 故阿阇梨云。 此心要正天台南岳塔中口传异义书显给章疏也。 但于此疏中。 多宝塔中大牟尼尊正金言。 天台南岳言。 章安私言可有之。 其文相非口传不可知之。 口传趣如下。 但三度目录无之云事可得意事有之。 教行证三度目录。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乙酉六月三日记录也。 传教御在唐刻。 二个度程略义。 略文。 心要三部秘书不授。 明日归朝其暮。 贞元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龙兴寺西厢于极乐净土院。 道邃和尚此书与传教给。 其时和尚云。 随身录云。 略义。 略文。 心要是南岳大师说。 章安尊者记。 秘中深秘。 汝纳心中应通山家教。 既三部略书南岳所说见教行证三度目录。 归朝已前记故尤不可有之。 随身录归本朝记录。 故备举心要等章疏。 是异相传也。 御庙先德门徒三千人中。 授楞严院和尚给。 故南岳所释可得意也(云云)。 寻云。 一家相承有宗旨宗教二途。 今心要者。 宗旨宗教中何耶。 答。 山家大师值道邃行满二师传天台一家法门给。 道邃相承云。 四教五时本迹二门法门宗教分域。 大师内证实谈宗旨也。 大师相承心要有重重。 谓大分自行化他也。 自行门时。 但是可限一念三千。 其故广止观序。 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矣。 弘决第五卷云。 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门。 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 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 乃至亲心论中亦是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 亦不涉于一念三千。 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 并以三千而为指南。 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故序中云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良有以也矣。 既以一念三千观为大师所行大意。 自行一种可限一念三千见。 一念三千观是诸佛内证。 诸法肝要也。 大慧苦请不许能仁。 法花已前诸经都不说之。 虽至法花会。 三周得悟声闻根性迂回道故正不显说。 只说十如是。 以本末究竟语悟密显一念三千。 天台大师证自南岳相承正一念三千法门开示。 见闻觉知功德超过八万四千教。 况于正修。 即是名自行心要。 于化他门可有多种心要。 一四性推捡。 二空无生观。 三一心三观等也。 于化他心要大分有多种。 谓境智不二。 还同有相也。 于还同有相可有多种心要。 一不即心要。 谓别教教门所谈。 尔前带权法门也。 中道法性理相离万法不相即云故。 二不离门心要。 谓尔前带权圆并别教实谈也。 正如法花烦恼即菩提。 真如是万法显说无之。 只以烦恼菩提不相离义说相即也。 净名经云淫欲即是道等是也。 三断证次第门。 谓法花迹门所明九界为权。 佛界为实法门是也。 迹门意。 断九界迷情归入佛界一理意有之。 是相即上断证也。 四真如具法门心要。 谓不变真如一理万法具足故。 五三千相对门。 谓三千诸法观本有常住。 六万法三身门心要。 谓可观法法尘尘自体本有三身。 七寂照不思议心要。 谓可观法法尘尘自体寂照具足皆佛知佛见体也。 八自法常恒心要。 谓佛意内证所谈别可传处心要无之。 亦可修处观法无之。 行住坐卧时所缘并止观自体也。 此八重名化他心要。 此八重上大师自证一念三千观有之。 一念时诸法名相不可得也。 三千时相性宛然不可失。 一念不思议全体有三千性相名言。 此观上根上智所修全非下根下智思量。 此九重法门相传名宗旨心要口传(云云)。 寻云。 天台传南岳心要教行证三度目录中何耶。 答。 教行二途今相传也。 证分心要更非相传。 证不由他故。 莲实房云。 教行二途心要师资相承法门也。 证道无相实义非能传所传。 正以教相定其真理。 如教修行故。 今天台传心要可教行二途。 但教有重重不同。 一应同局情教。 谓尔前带权经教相也。 二破局开情教。 谓法花迹门所谈破开尔前带权局情显诸法实相真义也。 三本觉教。 谓本门俗谛常住三千本来实义自性本教也。 四直显真实教。 谓今心要书显所六即十章文字言句。 皆是不思议法然自用。 难思本妙形。 绝教门始本相。 今心要教者即是也。 所说诸义正佛意内证所志非教门教道义。 于行有重重。 谓尔前迹门本门乃至观心也。 念行者。 舍本迹教门不思议未分自体也。 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并四性推捡等。 皆是未分上实体也。 总教行证三度血脉得意。 教分血脉正依法华涅槃。 行分离十二分教。 正授所修行体。 证分不传一句习留也。 以此趣天台传悟可得意(云云)。 心要。 要者宗体义也。 心者集起虑知义也。 心要总有多种。 尔前带权经意。 但中法性理为心要。 法性理正非一心一心所依故。 但中理为心要。 迹门意。 从无相不相一理色心出生。 能生不变真如一理为心要。 本门意。 俗谛三千诸法各心各体心要也。 谓地狱地狱当体为心要。 乃至佛果本有佛体为心要。 如此三重心要正非大师本意。 今心要者本迹未分根本法华内证不思议法然自体也。 自性不思议介尔一念具三千性相。 故今心要观不思议·实体为心要也(云云)寻云。 今心要大部止观同异如何。 故阿阇梨云。 今心要是多宝塔中相承书载密书也。 此汉光类一切诸法圆备直达宝处得意也大部止观此心要为本释也。 但广止观殊还同有相为面译也(云云)。 寻云。 今心要说文何为机耶。 答。 尤可得意事也。 止观五卷高尚播州下卑劣者卑劣矣。 利钝二机何不可漏。 法华本迹二门类说机云者。 三周得悟声闻界内同居六识情念强偏堕凡夫也。 为治之设偏堕但空观鹿园十二年间断见思。 其后设弹呵洮汰说。 四十余年后。 设法华本迹说开示悟入佛知见。 尔前舍空观入假中。 法华舍权教取实教。 本门舍迹门归本觉。 今止观配立不尔。 境智不二门时。 绝本迹权实名相。 还同有相门时一切行相皆止观全体也。 正还同有相门我等得分也。 本迹二门法门为见思尘沙无明断人也。 去法华为断无明证中道人非钝者得分。 然今还同有相门止观心。 各各住本门通达一念三千观。 然广止观。 引华严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涯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文定止观正机给。 然最初发心云妙乐举极下位博地初心释给。 最极下劣机为正给。 余教别进本行故钝根机虽明。 今止观心最极下劣凡夫不堪诸法。 以本处通达门为教化令得胜益。 见闻觉知都有大利益。 或又然圆顿教本被凡夫一心在凡即可修习释给。 无心人不及力。 有心程者何不圆顿正机。 佛立和尚语山家大师云。 闻止观一部所说诸义不信受者。 应知是人有三途决定业。 闻止观不信受者不尽三途缘者也。 高尚者高尚卑劣者卑劣者。 地狱饿鬼等当体本止观也。 乃至佛界常修常证是高尚止观也。 寻云。 如山家传法以本所通达门相传止观法门见。 若尔者善恶无记三性俱止观体可示耶。 答(云云)。 疑云。 不明两方。 若三性俱示止观体云。 善无记可尔。 恶当体若止观。 恶无碍恶见也。 如何。 若依之尔也云。 一切法本是佛法也。 争可除恶性耶。 答。 此事第一大事也。 道邃义云。 于机有初化道后化道。 恶本妄心也。 自性违法理。 最初化道时以恶止观体不可云。 增妄见故。 后化道时妄心当体亦止观也。 灌顶师为恶人不说相待种开会书给此心也。 或人有虽无一善。 何无无记所作。 无记不违善恶。 示止观体时成善性。 例如善财童子。 五十余知识中。 或数砂为正行也(云云)。 佛立师云。 善恶二性离遍计所执俱止观体性也(云云)。 诸法寂灭相。 于寂灭有重重。 道教心。 如幻诸法自体空寂故为寂灭。 寂灭者寂相灭妄义故。 别教意。 寂空假二边相但中不思议为寂灭。 法华迹门意十界十如诸法悉归不变理性。 理性外更无有余法。 故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云事也。 本门心。 十界常住故本分寂灭也。 然而今文迹门方便品有之。 正存迹门义。 大师随义转用以此文备观心发问给。 今诸法寂灭相云者。 本迹未分境智一念。 更无权实等处寂灭相云也。 若诸法自性不可思议。 何说止观耶问也。 以境智不二门问还同有相门可得意也(云云)。 而说止观。 于言说有三种。 一以名说名。 二托名显体。 三离言说言言说也。 法华已前诸经未显真实教门故。 只以名说名也。 无量义经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云故。 法华本迹二门说托名显体言说也。 依声色近名至无相极理谈故以名显体也。 止观法门离言说言言说也。 名体不二任运无穷教名施设。 故所有言说不可同尔前本迹名相。 山家大师于大经藏前授教于觉大师以三种言说教说三途云。 教有三种。 一以教说教。 正在前四味。 二以教显体。 正在法华。 三离教说教。 正在己心。 所说止观内证也示给。 慈觉大师受此语立三种言说给。 决附云。 言说有三种。 一假名说教。 二托名显体。 三离言说言(矣)。 以之得意今止观离言说言言说也(云云)。 问。 有何所以而说止观矣。 尔所云止观云者大师内证法门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如大师内证止观者。 今释今人意钝玄览则难矣。 为钝根说止观见。 若依之尔也云。 广止观止观明静前代未闻(矣)。 妙乐大师受之大师内证释。 又序云。 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矣。 止观大师内证天真不思议法门也闻。 如何。 答(云云)。 此事可得意法门也。 今止观大师内证显行前一切法门皆内证也。 大师内证又不别。 一切众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即大师内证也。 故山家大师传止观本末给时。 一心为本立十境十乘。 十境十乘即一心也。 一心外别内证不可有之。 止观法门如本而谈故。 钝根自性钝根。 利根。 自性利根也。 利钝十异共大师内证也。 故不可有相违。 觉大师渡唐朝。 大师内证悟寻。 良谞和尚决云。 大师内证者只指一心即是也矣。 若如此得意何非大师己证。 止观未分我等一心也。 寂照双立。 又不离一心。 其上止观五。 高尚者高尚。 卑劣者卑劣云故也。 故一切皆止观也(云云)。 一切诸法本是佛法。 佛法得意有重重。 慈觉大师一代八重口传可思之。 八重者。 一不即门。 二不离门。 三断相归真门。 四真如具法门。 五三千相对门。 六万法三身门。 七寂照不思议门。 八还同有相门也。 第一第二尔前经意。 第三第四法华迹门意。 第五第六本门意。 第七第八止观本迹未分所谈也。 前六重从权入实。 从迹入本法门故非大师内证。 第七第八本迹未分高下一如故大师内证也。 以八重总佛法言得意。 一不即门佛法。 谓法华已前诸经明隔历不融旨。 以但中理为佛法。 二不离门佛法。 尔前圆等一分明烦恼菩提不离义。 诸法不离真如为佛法。 迹门有二种佛法。 一万法归真门佛法。 谓迹门心。 相即上明断证次第旨。 舍九界迷情入佛果理。 佛法谓迹门心相即上明此断证次第旨。 佛果一理为佛法。 二真如具法门。 谓一切诸法入真如一理同成佛法。 本门有二意。 一三千常住门佛法。 谓三千诸法各别自性常住也。 地狱地狱当体佛法也。 二万法三身门。 谓法法尘尘自性本有三身也。 自性不生法身。 照了分别报身。 色相具足应身也。 诸法各各皆三身故。 一切诸法本是佛法云也。 观心未分所谈有二意。 一寂照不思议门。 谓诸法自性不思议。 绝三身名义离迷悟相。 无思无念三千非三千为佛法。 二还同有相门佛法。 生灭事理乃至一切有相诸法。 悉止观内证也。 今所云一切诸法本是佛法者。 第七第八观心无相佛法也。 乃至天台一家法门虽多途也。 以此八重所落居。 此答心。 一切诸法。 或境智不思议还同有相。 别可说止观名议事无之。 而止观逗众机故。 上根辈一切诸法本是佛法言下可开悟。 不堪之钝根必依色经卷可得意。 故建立止观法门也答也(云云)。 行满和尚付文分机口传者。 一切诸法本是佛法乃至眼依色入假文则易言内重重机有之。 一解即行证机。 谓一切诸法本是佛法言下开发佛意。 别不待行证。 二解行相修机。 谓依教起解依解立行有证。 如此机正依章段建立可得度也。 于解行相修又有二种。 一解行俱圆相修。 谓依一念三千教发一念三千解。 依解有一念三千行。 二解圆行渐相修。 谓发一念三千解。 不堪之故还修小乘等行入实相理。 以此趣当段文心可得心(云云)。 问。 圆顿行人依文字开悟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依文字得道云者。 依文字得道钝根所至也。 圆顿止观上根上智行证也。 若依之尔也云。 而说止观云下眼依色入假文则易矣。 止观行者依文字得道见如何。 答。 此事可口传法门也。 先灭后色经卷不可劣在世说法。 其故说法有六尘。 在世声尘说法。 色经卷色尘说法也。 世人谓如来在世说法胜。 色经卷劣。 此思甚非也(不空三藏译)。 反胜经说六尘种说法。 经云。 以口演法时口即不长。 汝阿难集诸说法应决法意色。 文字说法尽未来际更不断故矣。 苏悉地经十七会曼陀罗。 释迦安浅略一重。 阿难安慈悲不断境第七重。 慈觉大师见此文。 释迦说法限五十年。 阿难色尘所显法远至人寿六万岁。 故阿难自释迦胜云毕。 寻诸法性无有实佛相。 只指诸法有利益。 是真如来说法之相矣。 文字得道人非圆顿行者云事大非也。 今释文字得道机钝根云事。 且准世情语也。 世间人耳根得道利。 眼根得道钝谓故。 准彼且文字得道云钝根也。 真实依法实义。 必文字得道钝不可得意。 俱自性法身说法故也(云云)。 今人意钝。 于此有重重意。 一一切诸法本是佛法机。 解即修证故利也。 依教行委细分别得道故。 今人意钝云也。 二准世情声尘得道利。 色尘得道钝云也。 三一切诸法本是佛法境智不二门机。 今人意钝还同有相机也。 所云钝者。 无上利根上本分钝根也。 爰以决附受今人意钝文。 此钝非钝。 内证之中强名为钝云。 还同有相不思议处强今人意钝云闻。 御庙大师最后时。 楞严院和尚授止观法门云。 摩诃止观中所集诸法名义。 以权实本迹意不可例同。 名同义异也(云云)。 今利钝配立观心。 不思议内证故不可同通途也(云云)。 玄览。 玄者幽深玄妙义也。 意境智不二门天真不思议内证。 幽远深妙故即难。 且于境智不二门。 正以名相三谛三观法门。 委细分别令生人解故说此止观云心也。 寻云。 若尔者今止观劣也如何。 答(云云)。 最上药治最下病。 既化最钝机止观故还同有相门还甚深也。 但可得意事有之。 慈觉大师值良谞和尚传三重止观深义。 一法自性止观谓别不显现一切诸法自性具止观相。 一法体性自性不思议止也。 色相分明观也。 二教谈所显止观。 谓大师开止观教门委细分别。 付教谈止观又有三种。 一名言所显止观。 谓止观名下有义。 二分别相貌所显。 谓止观二字开发建立十境十乘。 三觉悟所显止观。 谓诸佛所证止观二门也。 慈觉大师开教谈所显止观又为两种。 一言说所显止观。 谓声尘所显也。 二文字所显。 谓今色尘也。 何大师己证故不可有胜劣。 存胜劣事教门教道所谈故也。 寻云。 今止观限上根上智耶。 又亘中下辈可云耶。 答。 逗众机也。 疑云。 寻止观立行天真独朗内证。 不思议圆顿教门也。 争可亘中下机耶。 其上今止观者。 天台智者大师自南岳相传法门也。 南岳大师又塔中大牟尼尊传之。 只可限上根觉。 若依之尔也云。 今释意。 今人意钝玄览则难。 眼依色入。 假文则易等云。 为下根止观见如何。 答。 自元止观逗众机。 止观不二实理为机以二门开显。 上根以境智不二教化。 钝根以还同有相教化。 二门各别所诠止观体性全一也。 此二门俱大师内证本分。 智者己证立行也。 诸法寂灭不可思议天真内证。 非所堪钝根。 故以色相声建立止观。 南岳大师值多宝塔中大牟尼尊。 传今止观有重重意。 谓自行化他也。 化他门时利钝俱止观立行机也。 天台大师今止观为所行时上根所修止观也。 钝根辈今止观为所行时钝根所修止观也。 利钝但有机。 于立行更不可有不同。 教门施设随机假设故法有高下。 今止观正法体实义故。 利钝俱修行行体更一如也。 高尚止观卑劣止观。 全一体不可有不同。 爰以今经三周无心二乘入实相理。 大根菩萨又入理。 然于妙法实体全无不同也。 犹如最下机悟妙法真意。 今止观又如此。 利钝俱以一性止观所修止观也。 利钝只有机。 于正行者不可有不同。 教门施设随机假说故可为所行体也。 疑云。 机法必相顺也。 何以最上法令被最下根耶。 最上教本可化上根也如何。 答。 自元善恶凡圣所修行体。 归入止观大海何非止观正机耶。 最上教本化最下根。 处处得入菩萨于尔前得道。 钝根二乘依法华开显得道。 最上法令被下机证也。 今妙法在佛果时成果海本性。 在凡夫时成流转本性。 止观本逗众机。 故上中下三根俱止观机得意也。 还同有相门时。 何可止观机。 传教大师万法总一心。 众途了三观释给。 利钝众机所修行体。 只是我等一心也。 故止观一部云。 大师己证也。 是即一切众生己心所行义也。 止观妙行。 譬如阿伽陀药随病成封治。 轻重病何不致对治耶。 但止观内证利钝机。 权实本迹至极机胜也。 俱观心内证机故。 涅槃经中小乘极果不及大乘初心云。 此等意也。 故止观只限上根上智不可得意也(云云)。 眼依色入假文则易。 一切众生机有二。 一利根。 二钝根也。 利根辈不依文得道。 钝根辈必依文有证理故也。 大分机为二种。 一随法行。 二随信行也。 随信随法配立有多意。 一声尘得道为随法。 色尘得道为随信。 声尘得道有二。 一句成辨机随法行。 委细分别机随信行也。 色尘得道又有二。 一但见一文一句得道随法行。 随知识了文义得道随信行。 释云。 了文义得道随信行也。 在世得道机声尘故随法行也。 灭后得道机随信行故多依文可得道。 一家相承。 随信行相承。 随法行相承有之。 南岳有二人师。 谓惠文传大士正渡天竺。 值师子尊者传法华法门。 并受四教三观法门。 随知识故随信行也。 此相传传南岳。 惠文禅师不值知识。 入经藏见中论。 入不二法门故随法行相承也。 龙树菩萨智论。 随信随法二种相承共佛法弘通诸佛使释给。 随信行相承声尘相承。 随法行色尘相承也。 般若灯论云。 诸佛说法广通六尘。 今此色经卷释迦如来色尘说法云。 诸宗人师以声尘相承为本。 非色尘说法事甚不可也(云云)。 文非文文字即解脱。 此文破闇证禅师。 诵文法师言也。 诵文法师文字只文字得意。 文字当体即三谛不思议体事不知也。 今家心青黄赤白文字体。 横点竖点形三谛三千本分也。 此外不可有解脱本分。 故文字非文字也。 闇证禅师拨无文字教意不知文字即解脱事。 今家意教即实相故。 文字当体即不生也。 故文字即解脱也云也。 解脱者成辨证了义也。 三身中应身说法形也。 三德中断德圆满体也。 文字即应身也。 付此文口传证道八相事有之。 无作应身者。 法法尘尘所具也。 文字体又应身也。 若文字体无作应身得心。 文字当体有证道八相。 山家大师付文字即解脱文有口传书给。 字体八相深义也。 道邃临山家归朝时授给法门也。 文字有上下相上天下天也。 文字当体住纸上托胎也。 而字形分明出胎也。 本性清净离妄染相出家也。 无障碍降魔也。 字体具三谛理觉性圆备成道也。 文字体有胜用。 生人解本有转妙法轮形也。 字体不可得不生无念入涅槃也。 文文句句皆具此八相。 故文字即解脱道理云也。 愚人不知此义。 或执文字。 或非文字。 俱不可也。 惠文禅师文字即解脱道理得心得中论开悟。 传法决云。 南岳大师云。 文字即解脱。 离文字求解脱无有是处。 解脱者是无作应身。 无作应身必具八相。 此相有口传。 应闻师说云。 此口传也。 御庙大师门徒虽有三千人此法门授楞严和尚。 甚可秘法门也(云云)。 当家习一切法门心地引当以道理口传云即此等法门也(云云)。 天台智者等。 震旦有五岳山。 谓东西南北中岳也。 南岳名大苏山。 中岳名天台山。 名天台山者。 天有三星。 谓下台中台上台也。 当此山上有三台星。 故名天台山。 王后山记云。 此山上天有三星住。 谓下台中台上台。 此三星不移变。 故名台星云。 台者天然也。 此星不同余星常恒住天台山上。 故云台星也。 大师殊住此山事。 三台者。 空假中三谛也。 三谛天然性德故。 大师又悟天真内证得三谛本理。 故号天台大师也。 智者敕号也。 南岳名大苏事。 此山有甘露苏蜜。 故天人时时来下食此甘露。 故名大苏。 思禅者又敕号也(云云)。 圆顿止观。 圆者谓圆融。 顿者谓顿速义也。 介尔一念具三千性相故圆也。 一念心体三千具足得意上。 佛果可望所无之。 出离得道即言下极故顿也。 止观者。 法性常寂一心体止也。 法性常照三千体观也。 我等一念不思议止。 一念中三千宛然观也。 圆顿止观云事事敷闻。 只我等上作法也。 此道理开显名圆顿止观。 于今心要有付文分机口传。 闻圆顿止观言得道自是一途机也。 于略止观得道上上根也。 于广止观可有十章。 大意得道机上根。 自第三章至第七章得道中根。 具经十章下根也。 今心要略止观云广止观题序。 序与略只一意也。 今广略二种止观俱多宝塔中口传也。 智者大师说止观时。 只说广止观不说略止观。 生机交座故。 此心要秘密授章安大师。 章安大师后记录给时。 略止观书载云序也。 略者避繁预述义也。 其义序同也。 寻云。 今心要体何物耶。 答。 是有重重意。 一寂照未分心要。 谓止观二法不相分体也。 二本分一心三观。 三本分一念三千观也(云云)。 初缘实相。 于初缘实相有重重口传。 御庙大师初缘实相初甚有深意书给。 然可得意事。 初缘实相有三重口传。 一初缘实相。 谓值知识经卷初修止观立行时。 必可缘实相不思议理云意也。 二初缘实相。 谓值知识经卷初闻一念三千觉体。 无始已来修一念三千观不知故凡夫也。 今初非修三千实相观。 一念三千观无始常修妙行也。 故名初缘实相。 是名解行证一彻。 其故觉大师今初缘实相立七种妙义给。 一解行证一时。 谓值知识传一念三千观。 三千者谓六即十界也。 若然解行证一心别所可行证无之。 ニ三世常住妙行。 谓值知识闻实相观时。 过去无始时以三千具足心缘三千具足境。 是故过去修一念三千观。 现未又如此。 三境智一如妙义。 调能缘所缘俱三千具足也。 四果缘常修妙义。 谓境智俱三千具足常修妙行。 五即身顿证妙义。 谓值知识时得三千觉体。 是成佛也。 六理智不二妙义。 谓一念三千实性全不思议非事理分别。 七直入法性妙义。 尔前迹本间解行俱教相非实法体(云云)。 第三初缘实相。 谓缘者际义也。 意一切诸法无始本初三千不思议体性也。 故名真实。 此时绝能化所化相。 不分机法域。 直法体自性实相也。 如此初缘二字得意实相二字可口传。 于实相总有重重意。 别教权门等意。 但中理为实相。 迹门意不变真如为实相。 本门随缘真如为实相。 今实相直指众生一心。 众生一心事理未分体也。 一心或云理或云事。 只是机情所量也。 心自体事理本迹等义更绝之。 只寂照不思议体也。 寂时一心不生无性相。 照时三千具足全无阙减。 指一心即实相也。 所云实相者事理未分境智一如实义也。 是以觉大师释受今实相境智不二实相释成。 决附云。 文云初缘实相。 实相者但指众生一心一念。 更非事理本迹等相。 故名实相。 寂故一心。 照故三千。 介尔一心具三千法。 是实相义也云。 所诠止观立行手本。 设虽初心行者也。 可修境智一念三千观也。 但案行满相承趣。 于实相有四重深义。 一修观最妙实相。 谓修一念三千实观故云实相也。 二还同本分实相。 谓止观行者不动已前所修行体即实相止观心得故也。 三境智泯亡实相。 谓绝此能缘所缘相不思议名实相。 四不修名实相。 谓一切法悉寂照宛然妙体故。 别不修妙行故云实相也。 此事传法要决见。 但今实相得意多种机可有之。 止观逗众机故。 止观有废教立观。 开教显观二意。 废教立观时。 绝权实本迹相不思议故名实相。 开教显观时。 本迹名义并权小立行。 皆是初缘实相也。 寻云。 今初缘实相根尘相对一念为同为异。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同者今实相云。 广止观时以根尘相对一念为所缘境。 既实相根尘义各别也。 如何同可云耶。 若依之尔也云。 广略虽异同止观立行明镜也。 如何。 答(云云)。 此事自唐土诤论也。 礼法师云。 初缘实相缘第九识发心行者。 根尘相对缘第六识发心行者也。 觉法师云。 初缘实相第九识。 根尘相对一念第八识也。 当家傍义略止观下九识修行。 广止观废立六识修行也。 然当家相承趣。 先止观修行有五重机。 一六九未分机(境智不二门机也)。 二初六识终九识修行机。 三本有六识修行机。 四本有九识修行机。 五本有八识修行机也。 此等俱还同有相机也。 今所云实相者。 六九未分实相也。 既事理不二云故。 广止观处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云。 一念者。 境智不二一念。 能所未分实相也。 故实相一念义同可心得。 初六识终九识机者。 境智不思议实体上立还修诸行时。 初以六识情心修行。 终入九识理。 次始终俱六识修行机者。 闻一切诸法本是佛法。 别不用修行。 六识当体本分行得心机也。 次始终九识机者。 自初缘心性本理发心修行故。 次缘第八识发心者。 第八识生死根本也。 深观第八识可止迷心得意。 第八识体三千三谛具足修行机是也。 止观本逗众机故有如是不同也(云云)。 造境即中。 于之有三重点。 下品点云。 造境即中。 意一心令至三谛境时中也。 中品点云。 造境即中无不真实。 意一心所具空假中道相即故真实也。 上品点造境即中无不真实。 是含二义。 一空假二谛即中道故。 三谛相即真实也。 觉大师释中。 造谓空。 境谓假也释故。 造空云事者。 十二门论大分深义所谓空也云。 安慧菩萨注。 一切诸法如幻造空云。 造者空义闻。 第二义云。 造者能缘心。 一心体性造诸法故。 境者所缘境也。 能缘心。 所缘境。 俱寂照具足本性。 一念三千觉体故即中云也。 所云中者。 非空假相对中。 不思议不可得中也。 其故三观义私记中有四种。 一离边中。 二相即中。 三对边中。 四本性中。 本性中者。 一切诸法不思议无念强名为中云。 今造境即中中。 行者一心具寂照相。 寂故一念。 照故三千也。 一念相三千相中不恶名中。 所诠初缘实相言总标也。 造境即中释能所俱实相义。 能缘所缘俱三千具足故也(云云)。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上造境即中文举能所未分义。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者正明能所一如义。 系缘者是三千。 一念者一念也。 三千法自本具三谛法界。 一念正体具本分三谛。 故一如也。 但于法界有三种意。 一能所俱三千故。 系缘一念云法界也。 二三千系缘三谛一念又三谛也。 故云法界也。 三一心当体。 法界谓能缘一心心也。 所缘三千一心也。 法性常照一心。 法性常寂一心。 寂照二性俱一心。 故名法界。 智既是心。 境亦是心。 既俱是心俱是法界文可思合。 智既是心一念法界。 境亦是心系缘法界也。 一心自体不思议诸法本故法界云也。 所诠当段文意。 只行者一心取还取还训释也。 上初缘实相举一心实体。 造境即中举境智不二义。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重明能所一心义也。 是等更止观大意中大意也。 能能以此口传可落居也(云云)。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上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付众生论言也。 彼彼三千互遍亦尔故。 一色一香当体亦寂照具足法也。 色者青黄等色法。 香者好恶香等香也。 彼非情色香等。 法性常照故具三千。 法性常寂故一念也。 一念三千只一法具足不相违名中道。 一家草木成佛自此起。 色香等事法当体三千具足上。 成佛条不可有疑难。 世间人义云。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 空假相对中道也(云云)。 今不尔。 寂照宛然无阙减云中道也。 寻云。 一家草木成佛自此文出(云云)。 尔者草木成佛有重重意耶。 答。 委细旨如宗要。 但可心得事。 草木成佛有七重。 决附云。 草木成佛有七重不同。 一诸佛观见。 二具法性理。 三依正不二。 四当体自性。 五本具三身。 六法性不思议。 七具中道。 中道者。 一念三千草木亦不阙故云。 一观见草木成佛者。 经云一佛成道观见○悉皆成佛云。 草木当体正不成佛。 诸佛草木为境作观法时。 能缘见分被引所缘草木相即成佛体。 故且草木成佛云也。 二理具草木成佛者。 草木具法性理。 佛者觉也。 法性真如妙理。 本觉清净无染污相。 草木所具法性理即名成佛也。 三依正不二草木成佛者。 法华一实意。 依法正法全不各别。 圆融相即一体也。 释迦如来既成佛。 是草木成佛也。 若尔者众生成佛。 草木不成佛不可云也。 四自性草木成佛者。 法法尘尘自体当体佛也。 佛者觉义故。 三千诸法当体常住无染不动也。 清净处名佛。 云草木成佛别不可具三十二相等。 草木根茎枝叶当体己己本分是成佛义也。 五本具三身当体自性不思议法身也。 迷者情见草木无三身思。 法华值遇圆顿行者。 法法尘尘当体自性不可思议法身也。 有照了德报身也。 色相具足等应身也。 若尔者不草木成佛云。 权宗权门带迷无明执见也。 山家大师无作三身。 觉前实佛释给此意也。 涅槃经佛性法身诸法自性非人天所作矣。 三身本分佛性唯佛与佛知见也。 唯佛与佛者即指圆顿行者。 圆顿行者知见一切诸法无作三身故也(云云)。 六不思义草木成佛者。 草木自性不思议更绝事理相。 不思议本性强名成佛。 七一念三千草木成佛者。 只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故。 草木具三千。 众生具三千。 行者一心草木故缘草木。 草木我等一心故成所缘境。 草木具三千故或成能缘或成所缘。 若草木不具三千者。 如是草木具三千不可思。 涅槃经云。 若心缘无体境者应非七佛所说云。 山家大师御在唐时。 草木具三千事有疑难故。 对佛立师问此事。 佛立师云。 以汝问言应知草木具三千义。 若不具三千者。 云何应言草木具三千哉。 心缘无体境非佛说故云。 此事传法决见。 意草木若不具三千者。 草木三千具不具不可被思惟缘无法事大过故。 草木自本具三千。 法性常寂一念。 法性常照三千也。 既具寂照二相。 是名草木成佛。 故慈觉大师草木成佛乃至即身成佛良由无始一念三千云(云云)。 无非中道六义口传。 莲实房云。 御庙大师学文日记云。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矣。 此有六义。 非口传者难知云。 今所云中道者六义具足中道也。 一依正宛然故名中道。 谓草木众生不二一体不隔历故名中道。 二三谛具足故。 谓一色一香当体具空假中三谛不阙减名中道。 是三谛总名也。 三迷悟具足故。 草木自本具迷悟二性。 迷人眼见云迷法。 觉悟知见云觉法。 净名经足指案地。 即此义也。 舍利弗梵王二见各别迷悟不阙故也。 迷悟不阙强名中道。 四无作本佛故名中道。 谓一色一香当体本有三身也。 偏不报身偏不应身。 三身宛然故名中道。 五寂照具足故。 色香自体寂照具足不阙减故名中道。 六一念三千故一念非一念。 三千具足故三千不三千。 亦一念故一念与三千具足无减云无非中道也。 楞严和尚又加一义云。 色香当体不思议未分故名中道也(云云)。 当段文殊一家相承根本。 教观二道缘起也。 文文句句含多义故名中道。 以七义成立也。 莲实房随分秘之给。 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 此文心以色香中道义众生中道义释成也。 众生界具中道故众生当体即成佛。 己心具中道故一心又成佛也。 佛界具中道。 故又成诸法体性。 三法妙委细注释如略义略文记。 如上草木成佛以义类例。 可有七种即身成佛。 众生界亦然例释故。 意草木具三千于一切无相违。 况于众生界耶。 必可具足止观二性云心也(云云)。 寻云。 草木众生俱具三千云者。 如何可分草木众生别耶。 答。 尤可口传法门也。 心有三种。 谓矣栗陀。 干栗陀。 质多心也。 矣栗陀干栗陀俱草木心也。 草木知四季时节枝叶生长矣栗陀心也。 众生质多心为面。 矣栗陀干栗陀为里。 草木矣栗陀干栗陀为面。 质多心为里无色界众生一向有心无色。 是为心面色为里也。 无想天众生有色无心。 是色为面心为里也。 大论云。 心有三种。 一矣栗陀。 ニ干栗陀。 三质多心。 矣栗陀干栗陀是草木。 质多心是众生心。 草木无心之言出自小乘。 非摩诃衍义云。 又云。 无色众生隐矣栗陀干栗陀心以质多心而持命根。 无想天众生以矣栗陀干栗陀心而持命根。 质多心不现在前云。 草木质多心隐不现在前故名非情。 三千具足条更无疑事也。 疑云。 草木若有心断草木有杀业耶。 答。 一念三千依正不二法门圆人所见实义也。 以善恶分别执情不可至疑难。 普贤经云。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自他共三千具足体也。 成自他分别遍计所执恶见也。 无自他处名我心自空。 若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念三千相即融通道理成立。 善恶二性更不各别。 此时别杀生业有无。 持戒作善分别不可有之。 若然者自难只是以自他分别执情可至执难也。 若一念三千道理无废退时。 于善恶二法不可有妨碍。 观音现海人杀鱼鸟。 是觉者所作也。 今草木具三千道理又圆人见故。 更不可至疑难欤(云云)。 初缘实相已下分文。 初缘实相(直举法体并圆人所观境。 是一家根本一句也云云)。 造境即中(释初缘实相义。 谓能缘心。 所缘境。 俱三千具足故实相也。)。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释上即中义。 中义寂照不二一念三千意也今释即中义一念体具三谛法性。 常照系缘又具三千三谛法界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释非情具寂照义。 谓一念是诸法。 诸法是一念也。 故以一心寂照释非情寂照也。 一色一香当体一心一如故也云云。)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以非情现众生。 非情草木尚具寂照。 况己心具众生界佛界事)己上此等文止观内证根源。 诸义含容明文也。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已下。 自初缘实相至众生界亦然直谈法法体。 明未分不思议义。 自是以下正明行者观门也。 然以四谛为所观境事。 真俗二谛配立世间出世二义不分明。 四谛世间出世因果各别诸义分明也。 故圆顿行者观门时。 别用四谛也。 四谛者谓苦集灭道也。 苦集世间因果。 灭道出世因果也。 四谛有四教别。 三藏教意。 同居二十五有实有生死为苦。 三苦合故。 三苦者苦苦。 坏苦。 行苦也。 地狱饿鬼乃至寒热苦苦苦也。 天上果报一分乐虽有之。 终破坏故苦也。 又三界二十五有果报皆念念生灭。 是行苦也。 集谛者谓业烦恼二道为苦果成集因故云集谛也。 次灭谛者出世果也。 舍离世间因果所得析空理是也。 析空理烦恼灭无显。 故名灭谛。 道谛者出世因也。 断烦恼至灭谛果事必依析空智慧也。 析空智慧成道至灭谛故。 通教四谛者如幻果报为苦谛。 如幻烦恼业为集谛。 体空理为灭谛。 如幻即空观为道谛。 别教意分段变易ニ种生死为苦谛。 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为集谛。 隔历三观为道谛。 但中理为灭谛。 圆教意一体三惑为集谛。 融通融即内外不二果报为苦谛。 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道谛。 圆意一体三惑。 一心三谛。 俗谛本分诸法为灭谛。 如是四谛得意。 舍前三教四谛。 以圆教四谛可为圆顿行者所观境也。 于三藏教有二人机。 钝根声闻观苦集灭道。 其故钝根故。 直不观因先缘自身果体。 三苦合故苦也观达。 次观达今此三苦依何感得哉即依烦恼业集谛。 断世间因果必可得灭谛理。 得灭谛理事依道谛智慧观也。 缘觉利根故观集苦道灭也。 十ニ因缘次第然也。 生死流转依烦恼业集谛烦恼业因必彼感苦果。 舍流转因果事必依道谛智慧。 又依道谛智慧必至灭谛理观也。 菩萨又有利钝。 钝根观苦集灭道。 利根集苦道灭观也。 寻云。 今释有何故舍一途配立苦集道灭次第耶。 答。 止观不漏众机。 利钝通摄故。 并举两义也。 苦集钝根次第。 道灭利根次第也(云云)。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阴者五阴。 入者十二入也。 皆如者于之有重重口传。 谓附文元意也。 附文一往义云。 上大意时。 一切诸法本是佛法悉止观解行得意上。 何行者皆是大师己证行体也。 垂下行处故必空观可得意。 三界众生多堕有法尘。 舍有法执事更空观大切也。 故别举空观。 意五阴十二入当体本有本空故无可舍处。 乃至菩提涅槃本空故无可修证处(云云)。 元意有五重意。 一五阴十二入富体佛果心体相即融通故如。 如者不异相即义故。 二三谛具足故。 谓五阴等自性自本空假中三谛故如云也。 若阴即三谛可舍所无之云意也。 三阴入本性不可思议故。 谓五阴十二入当体本性不可得故如云也。 四三千圆备故名如。 谓五阴苦果当体具三千法。 色具三千。 乃至心法具三千。 俱三千具足故苦可舍处无之。 如者不异义故。 意佛果体性三千具足也。 流转五阴三千具足也。 俱三千圆备形故不异云也。 长意和尚相承。 今如无我一言相传可思合。 无我者法法尘尘悉三谛具足三千圆备也。 俱三千故无自他我执。 无自他我执。 故苦当体三千具足也。 若尔于苦证菩提事更不可也云心也。 所诠圆顿止观行者修行用心作法。 三界流转苦果依身当体。 或观三谛。 或观三千具足。 是阴入皆如义也(云云)。 五生佛不思议故名如(云云)。 寻云。 阴入当体具三谛具三千事。 引当心地其道理如何。 答。 圆顿行者阴入当体三谛具足得心上。 一切所作皆是三谛具足义也。 五阴当体本来不生空。 不生相貌分别假也。 空假中不恶住一处是中道也。 又苦果依身当体三千具足条如上所云(云云)。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上苦谛即涅槃义成立了。 今集谛烦恼自性三谛即是菩提样释成也。 无明者中道障也。 于一切法不明相故。 尘劳者三惑通名也。 尘谓阴障义。 或染污义也。 劳者谓违诤义。 意见思障空观。 尘沙障假观。 无明障中道。 故名尘。 三惑自性违三谛理有诤论故劳也。 别教所谈如是。 一家圆顿意。 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当体即空假中三谛也。 故无明尘劳即是菩提云也。 于菩提有三种。 一三谛菩提。 二三千当体菩提。 三不思议无相菩提也。 意空假中三谛三惑自性故。 云无明尘劳即是菩提也。 又烦恼自性各各具三千性相。 自性又不思议故烦恼即菩提云也。 于即有四种。 决附云。 然相即有四种。 一不难。 二觉心。 三自性。 四不二矣。 不离相即者。 法华以前诸经所明相即也。 觉心相即者。 依三惑风法性海成波。 今以觉心观三惑自性本真如本分自体也。 依觉心妄想转菩提故烦恼即菩提云也。 次当体即者。 烦恼菩提自性本分互相即(云云)。 是名当体遍。 烦恼具菩提。 菩提具烦恼。 次不二相即者。 烦恼菩提各别名教相分别浅言也。 望法实性时。 烦恼妄想真如觉性全二相不立故。 烦恼即菩提也。 此法门御庙大师。 知者可知不知者不可知云。 寻云。 抑三惑自性三谛道理引当心地如何可得意耶。 答。 尤可口传法门也。 山家大师在唐一二大事也。 佛立和尚受此问。 授曰。 有二重深意。 一若烦恼性菩提云何烦恼障菩提耶。 所以者何。 涅槃经中佛斥外道及小乘水火各性言。 若水非火者云何水有消于火矣。 二若烦恼非菩提如何应令烦恼即菩提。 心不缘无体境故。 此事内证传法决见。 可秘(云云)。 寻云。 烦恼即菩提观门一家本意也可云耶。 答。 烦恼即菩提即不即配立有二重口传。 楞严和尚学问日记云。 以四重兴废成义者。 尔前大教烦恼非菩提。 迹门大教烦恼即菩提。 本门大教烦恼即烦恼。 菩提即菩提。 观门大教非烦恼非菩提。 亦以八门成义者。 一不即门烦恼非菩提。 二不离门。 烦恼即菩提。 三断相归真门烦恼非菩提。 四真如具法门。 烦恼即菩提。 亦烦恼即烦恼。 菩提即菩提。 五三千相对门。 烦恼即烦恼。 菩提即菩提。 六一体不二门。 唯菩提无烦恼。 七境智不二门。 非烦恼非菩提。 八还同有相门。 烦恼即烦恼。 菩提即菩提。 烦恼非菩提。 诸义宛然无有相违也。 先师重诫良有由哉。 若非口传云何应别如此之相云。 以此文无穷可落居。 四重兴废如文可得意。 八重口传一一可得意。 法华已前不相即门意。 烦恼菩提各别故。 不离门心烦恼菩提不相离故。 迹门断相归真门心。 九界为权佛界为实。 断迷开悟故烦恼非菩提。 真如具法门有二意。 烦恼菩提俱一真如理故烦恼即菩提也。 十界在理性性相分明故。 烦恼即烦恼。 菩提即菩提义可有之。 三千相对门意。 三千诸法本分常住故。 烦恼菩提各各本有常住也。 一体不二门意。 法法尘尘当体本有三身故。 唯菩提无烦恼也。 境智不二门意。 烦恼菩提二相不可得天真内证本分故。 烦恼菩提可云处无之。 故非烦恼非菩提也。 还同有相门时。 一切德义更不可有相违。 今无明尘劳即是菩提云还同有相门心也。 如此落居了于诸义努努更不可有相违(云云)。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边者空假。 邪者恶心也。 一家圆顿立行。 不舍空假恶见等即中正也。 邪对正。 边对中。 空假偏邪等自元三观三千自体故。 边邪念外别修一心三观等非止观大意云也。 寻云。 正修一心三观一家本意也可云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正修一心三观一家本意也云。 今解释无道可修云。 别修一心三观事不可有之见。 若依之然也云。 一念三千观正正修止观下有之。 正修止观一家本意释。 谓说己心中所行法门(云云)。 故此止观正明观法。 并以三千而为指南矣。 正修一心三观。 一念三千大师己证见。 又今文云无道可修。 略传三德下历六尘境六作缘常用一心三观(云云)。 前后二文相违欤。 一同欤。 如何。 答。 尤可落居法门也。 如前重所立。 止观机有多种。 谓本住不进。 本住不下等也。 本住不进机所修解行无道可修也。 邪邪念相外所可修三千三观无之故也。 今文如是。 本住不下机所修行体。 历六尘境六作缘常用一心三观也(云云)。 以此意可落居也。 莲实房云本住不进有重重意。 初修三观三千等行立还本住不进义得意机有之。 或自本本住不进道理得心无行证机有之。 本住不下又有重重心。 或自本一切诸法唯无悟无迷得心不行证机有之。 或唯悟无迷解了上任运无功用行证有之机又本住不下也(云云)。 边邪。 都率和尚学问日记云。 边邪有重重不同。 谓一有无为边。 二权小为边。 三断迷开悟为边(云云)。 邪有多种义。 一罪障为邪。 二三惑为邪。 三九界为邪。 四始觉为邪。 五觉心为邪(云云)。 如此诸边邪俱中正正观也。 故无道可修云也。 中正事。 依山家相承趣。 中有多种。 内证传法决云。 中有多种。 一离边中。 二对边中。 三尽边中。 四总体中。 五自体中。 六不可思议中矣。 离边中者。 别教权门所谈中道也。 离空假二边别立中道故。 对边中者。 空假二性相对立中道名义。 是迹门所谈也。 次尽边中者。 舍诸妄心归入佛果一理。 法界朗然名中道。 总体中者。 法法尘尘自性或具三谛或具三千。 不偏堕三千圆备故云中道也。 次自性中者。 万法本有都无过。 按持自性无过。 乃至诸佛持诸佛自性无过。 无过名中道。 次不思议中道者。 邪正边中未分更无思量处强名中正也。 今中正者。 即第四第五第六乃至第三中道也。 以此义边邪皆中正道理可落居也。 生死即涅槃。 生死流转五阴色心是三谛本理也。 故生死即涅槃云也。 于生死有多种。 一分段。 二变易也。 涅槃又有多种。 一不变真如涅槃。 二随缘真如涅槃。 三三谛涅槃。 四一心不生涅槃也。 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当体。 或不变真如。 或随缘真如。 或三谛具足。 或一心不生涅槃故。 生死涅槃也。 加之涅槃者。 三千诸法异名也。 生具三千死具三千。 故生死即涅槃也。 于即有多种。 决附云。 即者有四种。 一不断即。 二转即。 三体即。 四不二即矣。 一不断即者。 相续义也。 生死断绝处涅槃果德内证速相续故名生死即涅槃。 次转即者。 不舍生死本身转成法性身故名转即。 次体即者。 不动生灭自性速随缘真如涅槃也。 起是法性起。 灭是法性灭。 是等矣。 生死当体即三谛不思议义故(云云)。 生死觉用一心三观云事。 自此文出生。 谓生假。 死空。 一心中道也。 初心钝根行者可修生死觉用观。 传教大师御弟子有云药莂人。 本在有相教于生死作动转。 大师顺彼根性授生死觉用一心三观。 彼言云。 本有三谛迷人所见。 变成觉者知见。 生即假谛。 死即空谛。 一心即中。 生死流转良由不知生死一心即是三谛矣。 意空假中三谛依妄心成生死狐恼迷人。 若被知生死自体难施迷用。 故始觉有相行者可修止观也(云云)。 次不二即者。 生死三千具足。 涅槃三千具足也。 俱三千圆备一体也。 故生死即涅槃名(云云)。 寻云。 一家圆教意。 舍分段生死身得法性理耶。 答。 生死即法性涅槃也。 更不可舍(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舍分段生身云。 生死即涅槃。 涅槃即生死也。 何舍父母果缚身别得法性涅槃理耶。 若依之尔也云。 今法华开悟得脱住上真因菩萨。 皆舍果缚依身。 目连被杀竹杖。 舍利弗被外道害。 即知舍分段依身云事。 如何。 答。 于即有重重意。 先以转即义成立。 同梵行者见前。 舍利弗目连等舍生身义有之。 内证不舍父母果缚身得法性体也。 若以体即成义。 舍利弗目连被外道害当体随缘真如妙涅槃也。 或俱三千具足故。 生死涅槃之条不可疑难(云云)。 问。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观门同时成就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同时也云。 色心不二也。 非无不同。 烦恼即菩提心法。 生死即涅槃色法也。 心法易转色法难转。 转烦恼心成菩提事通途所作也。 正转生死依身成法性涅槃身事更难有物哉。 爰以因疾虽尽犹有果疾云。 若依之尔也云。 今心要心。 烦恼菩提相即时。 生死涅槃何可各别耶。 如何。 答。 莲实房云。 圆人有二类。 一直达圆人。 二迂回道圆人也。 直达圆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可同时。 迂回道者钝根故。 烦恼即菩提成就。 生死即涅槃观门更难成立。 总可得心事有之。 道暹得道本记云。 圆机有多类。 一迂回道人。 但有即心成佛非即身成佛。 二直达圆人。 具即心即身二种成佛。 直达圆人中但闻不信人。 但有种子成佛无有观行舍此世五阴身心俱成佛。 此约始觉门云。 迂回道机有即心成佛无即身成佛云事。 迂回道机钝根故。 内心得佛知见外相只生死身也。 直达圆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观解勇猛故。 身心即成佛。 但直达圆人有三种不同。 一解行具足机。 二唯信无余机。 三唯闻不解机也。 解行具足机。 观法深细故于今生色心俱成佛也。 唯信无余机。 信得道虽有之行正修无之。 故于今生身心成佛事无之。 只成佛速疾种子计成就于次生得法性身。 法华仪轨云(慈览释)。 若有信心闻法华经一偈一句。 于第二生受生死身者。 无有其处。 此人必得法性身故矣。 唯闻不信机。 正虽不信法华以经重意假闻法华。 闻法缘最上故。 于第三生同法性身。 普贤经若极大迟者不出三生矣。 即指第三唯闻不信机也。 大通结缘辈。 历三千尘点成佛见事。 是有二意。 一为佛道轻易者说之也。 三千者表自身所具三谛。 真实虽何小结缘也。 法华结缘辈不可出三生。 法华结经极大迟者不出三生云故(云云)。 如此得意。 直达圆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观同时成就事。 更不可相违(云云)。 问。 一家天台意。 苦集灭道四谛更无之可云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四谛全无之云。 一家天台心。 三千常住一无阙减。 四谛世间出世因果也。 九界因名集谛。 九界果名苦谛。 佛果因。 名道谛。 佛果为灭谛。 若尔者四谛何全无之。 若依之尔也云。 今释无苦无集故。 无世间无道无灭故。 无出世间云。 世间出世因果都无。 苦集灭道四谛全不可有之见。 今文南岳天台本意。 塔中相传深义也。 何可坏此文耶。 如何。 答。 可得心事也。 今释无苦无集乃至无道无灭云。 即含多义。 或苦集灭道四谛毕竟无生皆空故。 无苦无集无道无灭云心可有之。 然一家天台御本意。 苦集灭道四谛。 或俱三谛具足。 或俱三千圆备也。 一偏苦集灭道可执处无之。 故无苦无集等云也。 正无法体故无苦无集云事不可有之。 其义如上(云云)。 纯一实相。 苦集灭道四谛俱纯一体故无苦集灭道。 于实相有多种。 如上(云云)。 尔前别教意。 诸法自性有但中理。 无苦无集也。 迹门意。 苦集灭道四谛归入不变真如理。 真如一理外无苦集灭道故纯一实相也。 本门意。 当位实相为纯一实相。 谓地狱饿鬼乃至苦集灭道四谛各各住自性有无不可得也。 是名纯一实相有苦集灭道四谛本有常住也。 无妄心四谛故无苦无集无道无灭云也。 佛果圆极内证住本显本实义。 苦集灭道四谛本有常住也。 故云纯一实相也。 境智不二门时。 苦集灭道四谛未分不思议。 诸法绝迹。 亡因果性。 天真不思议故纯一实相云也。 还同有相心。 三千各各具足。 更无阙减。 苦非苦。 三千具足故。 集非集。 三千具足故。 乃至道灭又如此。 或苦非苦。 三谛具足故。 集非集。 又三谛具足故。 三千三谛俱诸法自性故纯一实相也。 故无苦无集无道无灭云也(云云)。 法性寂然名止以下。 莲实房云。 自初缘实相至众生界亦然标也。 正释法法体。 如体令解故。 阴入皆如至更无别法释也。 约世间出世因果。 实相不思议道理释成故。 法性寂然已后结也。 意无苦无集乃至无道无灭道理。 今寂照不思议故无苦无集等云也。 初缘实相云法性寂然一心不生故。 法性常照三千具足故成实相。 若一偏寂。 一偏照可非实相一切诸法不出止观二法。 故以寂照止观结上诸义也。 私云。 今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云。 大意四谛通结也。 别标释结不可得心。 大意直宣诸法自性。 举大师相传四谛观正举大师所行体。 今大师所行体法体内证传法俱不出止观二字。 乃至法法尘尘体性何可过止观二字耶。 生死二法尚止观也。 止谓死。 观谓生也。 乃至诸法类之。 意初缘实相有多意。 法性常寂一心。 法性常照三千故实相也。 法性寂然名止。 文云。 寂故法界俱寂。 照故法界同散。 寂不妨散。 散不妨寂。 寂照一如无有异相矣。 一切诸法自性不可得行者一心也。 一心自体非青黄赤白。 是名止。 乃至一切色尘等能能寻自性不可得故名寂(云云)。 妙法两字中妙是常寂也。 不思议释故。 妙法如次止观二字可得意爰以本朝大师释云。 妙即一心。 法即三千。 止即一念。 观即三千等矣。 所诠十界三千乃至苦集灭道等各各不同俱一心故止也。 止故无苦无集无道无灭乃至初缘实相等云也。 三千诸法本有而一念名法性常寂。 如小乘析空万法空故不可得意寂然。 寂而常照名观。 一家天台意。 不动法性寂然而三千性相宛然也。 观者照了形也。 于万法了了分明处是观也。 三身时观者自受用身也(云云)。 虽言初后无二无别。 寻云。 文云虽言初后矣。 尔所云初后其体何物耶。 答。 先年应和比。 一条院于北山御所集当宗硕学有止观训读。 至此文诸人各各申义。 或人云。 十界初后也。 其故释诸法实相。 言法界者。 须云十界即空假中。 初后不二方异诸教矣。 上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云。 法界者十界不二即空假中意故。 今初后十界初后也。 有人云。 空假中初后也。 一家意空假中名次第。 相即融通不隔历故。 初后不二云也。 有人云。 止观二字初后云也。 止观云故世间人止初。 观后可得意。 故如是释大意名言虽初后。 俱一心一念一体寂照不中恶无二无别云也(云云)。 有人云。 文初后也。 心初缘实相云为初。 更无别法云为后。 初后名言各别只寂照二也。 寂照又一心所具不隔历。 只一体本分故云无二无别也。 莲实房云。 常途相承义云。 行者初后也。 心初缘实相至亦然行者初缘体也。 自阴入皆如至更无别法正行者所修观门也。 解行各各终至寂照本分体故。 法性寂然乃至寂而常照云行者证也。 解行证三各各。 解初证后文言而闻。 真实寻法自性解行证一体无二无别。 故虽言初后无二无别云也。 解行证一彻法门自此文出。 解行证一彻得心有重重道理。 一约法体。 所谓解一念三千名解。 行一念三千名行。 乃至证一念三千名证。 或解三谛名解。 行三谛名行。 证三谛名证位三身。 解行证各别但三谛三千故名一彻。 二约观门。 谓随知识闻三千三谛法门。 三千一心所具也。 一心外更不可有解行证观达名解行证一彻。 三约道理。 从知识解一念三千。 解位一分信心成就名行。 所具一心即证也。 四约本意。 今摩诃止观本意。 解位一心外更不可有行证。 值知识经卷闻寂照二字。 寂谓一心不生体照谓三千圆备形也。 一心既三千具足也。 若一心当体有三千具足义。 所具菩萨界是行。 所具佛界是证也。 一心外尚有行证见无明疑惑所以也。 既释圆顿止观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生死即涅槃乃至无苦无集无道无灭等云。 烦恼生死当体三千圆备自性上。 为断何烦恼生死修行。 为证何灭道而可修行耶。 灭道果德自性一心外无之。 故又证可期处无之。 故一念三千为解行证一彻。 以此道理虽言初后无二无别云也。 御庙大师此自性解行证云事释给。 谓一切诸法门。 乃至念念诸心。 悉具解行证。 一心缘青境青了知解也。 了知自性观起行也。 能所相应决定不异证也。 止观于本处可通达。 故止观所立解行证又法法尘尘所具也。 乃至历一切法如是可得意也(云云)。 当家代代相承云。 今初后者总体初后也。 心历一切法可有初后。 如已前所立义总体初后内也。 殊本末究竟云言引替初后不二书给。 觉大师决附云。 虽言初后无二无别者。 是本末究竟也。 初后本末无二无别究竟也云。 本末究竟一如是广通一切法。 或妙为本。 法为末。 莲为本。 华为末。 乃至于当文得意。 苦集为本。 灭道为末(是流转门)。 或灭道为本。 苦集为末(是觉悟门)。 或寂为本照为末(是境智不二门)。 或照为本寂为末(是还同有相门)。 如是初后本末言各别。 只是言说别也。 约法自性一体无差更无有异相。 故虽言初后无二无别。 是名圆顿止观云也。 今止观内证实义者。 一切圆备全无异。 故圆顿云也(云云)。 无二无别者。 初后本末诸法行者一心故无二也。 有一心中不隔历一体不可得故无别云也。 是名圆顿止观言总结也。 总此文师资相承。 或三个口传。 或四个口传。 或五个口传。 或六个口传云深秘大事有之(云云)。 汉光类聚一汉光类聚二忠寻记圆顿等文下三个口传。 都率和尚于圆顿者文存三重口传云。 谓一付文口传。 二塔中相承正文。 三虽言初后口传也。 付文口传者于之有二重。 一得意口传。 二分文口传也。 得意口传者。 文文句句构重重可落居实义。 其文如上。 但都率和尚止观明文日记一卷有之。 彼书云。 圆顿者初缘实相乃至是名圆顿止观矣。 此文句句含于多义。 初缘有三种。 一修观初缘。 二闻法初缘。 三本初初缘。 实相有五种。 一但中实相。 二不变实相。 三随缘。 四不思议实相。 五三谛三千本分实相。 中有五种。 一离边中。 二即边中。 三本分中。 四不思议中。 五法自性中。 自性中者。 谓一念三千一心三观法界有四种。 一真如实相法界。 二随缘三千自性法界。 三不思议法界。 四三谛三千内证法界矣。 苦有三种。 一流转苦。 二化道苦。 三本性苦。 烦恼有六种。 一恒心所起。 谓七八二识。 二重心所起。 谓六识烦恼。 三偏执权教。 谓由无明惑不知实相。 四为望佛果能修诸行。 五一心微起。 六自性烦恼云。 如此随文文句句可有重重意。 委如前注之。 分文口传者。 今文或三重分别。 或二段分别。 或四段分别也。 三段分别者。 自初缘实相众生界亦然迄法体(一)标(二)解(三)正段(四)阴入皆如至更无别法释(一)行(二)四谛观(三)分别(四)。 自法性寂然至是名圆顿止观结(一)证(二)寂照不二(三)已上付文口传如此。 多宝塔中口传者。 天台南岳各各值多宝塔中大牟尼尊口传给一十六字正文有之。 以之为一家学者。 横川大师御遗告云。 我山学徒十五受戒后。 七年学性相。 七年学天台。 七年修止观行。 二十一年后遂竖义大业。 至边方可弘通佛法。 若不传多宝塔中一纸脉谱者。 敢为人不说一句。 自证无之故何可及利他耶云。 所诠多宝塔中口传者。 师资相承时相传法门也。 若受多宝塔中口传人。 宛天台南岳不可有异相。 一纸脉谱事如传法类聚也(云云)。 次初后口传者。 谓总体初后也。 寻云。 有何故必多宝塔中口传云耶。 答。 多宝者心性一理也。 心一法成诸法根本出生万法。 故众生一心名多宝。 释迦者应身说法形也。 或自受用境智冥合体也。 释迦入塔又非别物。 即众生所具也。 值知识经卷。 或依修行功。 内心智慧出生皆是多宝塔中口传也。 一家圆教学者。 习一句一文文字般若说法纳众生所具多宝故。 皆多宝塔中意也。 委如余处(云云)。 次四个口传者。 三个如上。 此上三师别门口传云大事有之。 谓南岳天台章安三师。 俱解本分不思议道理。 于行有微细不同。 南岳德门行者。 天台体门行者。 章安用门行者也。 其故天台一念三千观用。 南岳修一心三观。 章安修空不生观故。 一心三观为德门。 一念三千为体门事。 三千诸法诸法自体故为体门。 天台依法体观修一念三千观。 三观三谛三千上德也。 谓地狱以三谛为自体性德。 佛界又以三谛为德。 故三观三谛属诸法德。 南岳以一心三观为所修行故。 是德门行者也。 章安为用门事。 三千三谛诸法自体。 诸法自德也。 然而正引当心地有得分。 是空观也得心。 三谛相即上立还修空无生观。 故为用门行者。 其故惠文禅师为南岳授修行用心云。 一心三谛境。 一心三观智。 一行一切行。 恒修四三昧云。 南岳以此文为修行用心。 大师证得后。 白师言云。 一切诸法本是三谛。 三谛之外无有一法。 一切诸法常修三观。 别修别行良由妄见云。 以三谛三观为所行见。 天台体门三千观行者云事。 南岳授天台修行用心云。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矣。 天台证得后白师言。 谓一切诸法本住自性。 言自性者即是三千矣。 章安空门行者云事。 自天台授修行用心云。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观心无心法不住法矣。 空门行者见(云云)。 此等引证传法决见。 智威大师修行用心言云。 诸法自性本有常住。 无有修行矣。 是体门行者心也。 如是得心毕。 当文三重可分别。 若依南岳意系缘法界者三谛法界。 中道者三谛具足总体中道也。 乃至阴入皆如等者三谛如也。 法性寂然一心。 法性常照三观也。 若依天台心。 初缘实相三千具足实相也。 中道三千圆备总体中道。 法界三千具足法界也。 乃至法性寂然一心。 法性常照三千也。 若依章安大师意初缘实相至界亦然诸法本分自体解了圆顿意也。 自阴入皆如立还修空无生观(云云)。 修空无生观终至寂照不二实处。 故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云也。 但三大师自行门时有如是不同。 若通总云。 每文文句句广含诸义得心给(云云)。 次五个口传者。 四个如上。 此上三师各别三重行门云大事有之。 谓南岳修三重一心三观。 天台修三重一念三千观。 章安修三重空无生观。 今当文其心分明也。 阴入皆如至无集可断修迷悟不二一心三观。 自边邪皆中正至无灭可修生死觉用一心三观也。 无苦无集至更无别法本性三观也。 三千并空观又如是(云云)。 南岳所修三重一心三观。 南岳随惠文禅师传三重一心三观。 于经藏寺三七日间修三重一心三观。 初七日间修迷悟相即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者。 谓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无明颠倒心具三谛理。 无明迷情心无色相空也。 有虑知假也。 空假在一心不恶中中道也。 无明自性既具三谛。 故即是菩提也。 第二七日修生死觉用一心三观。 谓生体假也。 死空也。 一心中道也。 一心有生死相本有三谛也。 后七日修实相一心三观。 别生死烦恼等相不分别只观行者一心通达三谛实相理也。 天台所修三重一念三千观者。 一观心一念三千。 二观色一念三千。 三观实相一念三千也。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观心一念三千。 正当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观色一念三千者。 彼彼三千互遍亦尔矣。 一色一香当体三千具足故生死即涅槃也。 第三实相一念三千者。 不分别色心直于本不生理通达三千本分。 观不思议境者即实相也。 圆家至极一念三千观者。 正于本不生实相观三千也。 初二一念三千因缘生上所立。 第三纯一实相一念三千观本不生际所立也(云云)。 章安大师三重空观者。 初观自心本空。 无明尘劳心体无形相无自他共无因生故空也。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文当心空。 观自心空寂毕次观自色本空。 生死身体空寂故生死即涅槃也。 观色心本空毕次观灭谛空。 涅槃三谛本理空寂更不可思议故。 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云也。 以上三师各别三重口传如是。 末代行者各各随意乐如三师行法可修止观行(云云)。 六个口传。 五个口传如上。 此上以一言今文前后口传也。 于口传有多义。 莲实房以证者见言口传止观法门。 心值知识经卷闻止观实谈正入证无想位。 通达止观者今文可得心。 根性钝根有想权教执情未息者。 不可得意法门云意也。 今心要末。 韵高和寡云此意也。 此观不思议内证佛知佛见境界也。 佛知佛见又不远。 依今文止观实义得心是佛知佛见也。 楞严院和尚以圆人见一句传止观法门。 证者见云言限不广。 圆人见云时。 已证未证俱被摄。 故言广大也。 横川大师知者应知。 不知者不可知云。 一句是止观深义口传也。 止观意如是解止观机也。 不解了又止观机也。 故一切不可有相违(云云)。 以上圆顿止观前后口传如是。 今文南岳最后时传授天台。 天台传授章安高祖大师秘此文不载止观正说。 章安存兼济此文序分书显。 一家天台御相承依文。 处处虽有之不可过此文。 今所云诸口传。 自山家大师至都率六代不载纸上。 都率初少少注口传义。 然而多面授口决为本所载纸上不委细。 予为助末代童蒙委细注释。 敢不可及显露(云云)。 云何名闻圆法已下。 云何名闻圆法者问也。 心上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云。 正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道理未闻。 自是以下重释上文也。 上文直举诸法体性。 或申内证修行。 然其义不委细。 为显圆实义发问也。 闻生死即法身正释圆教相即旨也。 相即有重重。 一不思议相即。 二德门相即。 三体门相即也。 今约德门明相即。 以烦恼业苦三道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得心名圆人。 生死为体即法身相。 道理云者生死体也。 生死为体或发烦恼或起业障。 生死是总体故法身云也。 烦恼当体般若云事。 烦恼者心也。 以心虑知为相。 虑知体又是本有自受用身也。 传法决云。 自受用身者正指一心虑知分别云。 烦恼当体既具虑知。 烦恼即般若道理分明者欤。 结业即解脱云事。 解脱者即应身。 应身是作事作业义也。 历六尘缘作诸业。 即本有尘身形也。 故业即解脱云欤。 此文当德门相即(云云)。 问。 一家天台心。 生死当体即法身也可云耶。 答。 然也(云云)。 疑云。 纵虽圆顿意不可坏事相。 生死是流转妄业也。 争直法身体可心得耶。 答。 自元以权实二教机此道理可落居。 权教辈自性僻故不可知生死即法身义。 今经无智人中莫说此经云故。 为权教人此义无用也。 若对圆机云。 圆圆融相即义也。 于之何可生疑难耶。 但心地引当得心有二道理。 一若烦恼体非般若生死体非法身者。 生死即法身不可被思惟。 二水火一体文可思合。 其上一家意。 生死法身俱不可得生死相无之。 法身相无之。 本分不思议处强生死即法身云也。 传法决云。 然一家真实相即者。 烦恼菩提本自不可得强名烦恼即菩提云。 此文当境智不二相即。 又生死当体三千具足。 法身当体三千具足故。 生死即法身也(云云)。 问一家意。 结业当体即解脱也可云耶。 答。 文云。 结业即解脱矣。 疑云。 结业是妄心所起也。 解脱应佛化他妙体也。 争结业当体即解脱可得意耶。 答。 如生死即法身义可得心(云云)。 一结业自体。 解脱自体。 俱毕竟不可得故云结业即解脱也。 二结业解脱俱三千具足故。 余义如上(云云)。 重难云。 尚以难思。 纵虽圆顿实谈恶业当体如何解脱妙体得意哉。 若然者杀生偷盗等恶业。 止观行者不畏恣可作行耶。 答。 自元所答申。 结业自体三千三谛圆满无阙减故。 结业即解脱云也。 但止观行者恣可作恶业耶云事。 全不可然。 是有多种道理。 一结业解脱俱不可得不思议法然名业即解脱。 若尔者何堕偏堕情可作恶业耶(是一)又恶业三千具足解脱三千具足。 故结业即解脱者。 自他不二诸法为无我一性。 此时何别存彼此差别可作恶业等耶(是二)但自止观内证立还。 任运无作行恶业等更不可有相违。 观音现海人杀诸鱼虫等是也(云云)。 觉悟知见前何非解脱应身德耶(云云)。 山家大师佛立相承口传有此事。 谓一境妙心粗。 谓法法尘尘自体三谛三千具足不阙减故境妙也。 然而众生流转不知故心粗也。 二心妙境粗觉悟知见自他彼此一切法。 皆悉三千具足觉体得心。 他人又我一心也。 然他人起妄心行者心不相应。 故境粗也。 三心境俱妙。 谓圆顿行者知见前。 所起善恶皆是有解脱体性也。 故心境俱妙云也。 若尔圆顿行者成得上恶业交不可有违论(云云)。 虽有三名而无三体已下。 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者。 不变真如心。 虽是一体而立三名者。 随缘真如心也。 只是万法一心不变真如。 一心万法随缘真如故。 今释正行者一心具三谛虽有三名名行者一心道理释成也。 一心有三体。 准之立三名。 虽有三名又行者一心也。 故虽有三名而无三体云也。 不动行者一心。 而立三名。 故虽是三体而立三名云也。 寻云。 权教心名体不相应也。 实教意名体一如也。 若尔何故言虽有三名而无三体等耶。 答。 此文所诠一心三德三德一心道理释成。 于文更不可有相违。 虽有三名者。 空假中而空假中三体宛然更不阙减。 故而立三名云也。 若如此得心不可有相违者欤。 是三即一相。 其实无有异者正三德一心道理释收也。 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各别。 不离行者一心。 若三德俱一心可有何异相耶。 故其实无有异云也(云云)。 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等。 法身究竟云。 报身智惠清净云。 应身解脱德自在云事。 法身理无始无终本来不可得故究竟云也。 今究竟具四义。 止观记云。 究竟者一法身无始无终故究竟。 二法身如来诸法体故名究竟。 三法身理性具一切法圆满不阙故名究竟。 四融通相即无隔故名究竟云。 法身理有如是四德。 故法身名究竟。 般若智本来清净体也。 清净具三义。 止观记云。 一般若惠性具不染性。 有翻迷德故名清净。 二智惠自性具足虑智故名清净。 三自受用智性具照了德有各别性。 故名清净云。 自受用智性一切法自性而有不染性。 故名清净。 解脱应身德自在云事。 应身是化用也。 从三身圆明内证为机现应用事。 任运自在故解脱德自在云也。 所诠此文大意。 行者一心具三德。 三德互具成九德道理释成也。 法身理究竟不可思议。 报身应身又法身为同体俱有究竟性。 般若自受用智清净所互具法身解脱为清净德。 应身自体应用无碍法身报身又为应用施自在德。 俱体俱用三身云此意也。 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如次理智用三得心也。 理本有不生体。 自受用清净智。 本有究竟法身和合为众生施应用。 是名解脱德。 三身委细口传如略文记(云云)寻云。 法身究竟般若解脱又究竟耶。 答。 尔也。 疑云。 两方不明。 若法身究竟般若又究竟云。 法身理一切众生自性具德故。 一心所具事可尔。 般若解脱德迷人敢难具足。 若尔何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可得意耶。 若依之然云。 一家天台心。 三身相即更不相离。 法身既众生所具也。 般若解脱何不具足耶。 答。 一家天台心。 三千三谛同己心所具也。 心外不置一法。 若尔者法身究竟一心何般若解脱二德不究竟耶。 三身相即三谛圆融圆家大章也。 故不可有相违(云云)。 重难云。 圆家所谈更不可现量相违。 见世门诸人。 法身本有理究竟圆明。 报应二身更不具足者耶。 若尔如何可落居耶。 答。 今法门迷悟不二。 染净不可得上所谈也。 所难以迹门始觉意所至疑网也。 圆顿止观实谈一心不生都无过处名法身究竟无过失一心有虑知相般若清净德也。 一心缘诸法自在无碍解脱自在德云也。 知此道理名圆人。 不知名权人。 三谛一心谈断迷开悟所成就三谛不可得心。 只是一心本性具三德。 是法身究竟余亦究竟义也。 于一心自性三身得心即此义也。 决附云。 一心不生名为法身。 心具虑知。 是名报身。 缘一切法无有凝滞是一心应身。 虽有三相但是一心无二无别是名本性三身云。 此文分明本觉自性实谈不动介尔一心。 而本有三谛可得意见。 所诠所难趣非圆顿止观大意。 爰以止观记云。 本具三德更不了知名为理即。 了知自心三德名为名字即。 观于三德是观行即。 相似证三德是相似即。 了了通达自心三德分真究竟也。 虽有六位不离行者介尔一念矣。 法身般若解脱。 究竟圆明更不相离闻。 寻云。 解脱自在故。 法身般若自在也耶。 答。 然也(云云)。 疑云。 解脱是应用自在相也。 法身理本有不生自体自受用。 般若智内证清净体也。 何解脱自在故法身般若。 又自在也可得心耶。 答。 自元圆顿止观心内外俱一心也。 先以迹门始觉道理得意。 解脱自在余亦自在道理分明也。 释迦解脱应身体也。 释迦若不具法身理者。 无法体故化道又不可成立。 若不具般若智慧者无虑知。 故说法利生不可有之。 况本迹不二也。 大师内证实谈。 一切诸法皆一心也。 应身体具法报事不可有相违。 山家大师释云。 圆顿行者闻一切声。 应知法身说法。 见一切色应知法身。 法身既然。 报应亦然云。 释迦具不生心体。 具虑知心性。 是解脱自在余亦自在意也(云云)。 委细旨如略文记。 今文大意。 烦恼业苦三道。 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相即融通无异相。 同行者一心道理释成也。 行者一心故迷悟不二。 染净一体道理又于此文被显也。 历六尘境六作缘并是因缘生心。 六尘者六境也。 六作者六根也。 六境为本六根为缘。 因缘和合所生心因缘生心云也。 于因缘生心有毗昙成论二义。 毗昙存六识体各别义。 成论存六识体一义。 成论意心王一望六根窗成六识。 依六根故六也。 论识性心王一也(云云)。 一家天台所立。 又通毗昙成论二意。 毗昙同本门九识体各别。 成论顺迹门九识体一。 迹门意。 一切诸法同归入不变一理皆成一体。 故九识体一也。 本门心。 俗谛三千万法本有常住故。 眼识耳识本有也。 故本门所谈密同毗昙。 是开会心也。 决附云。 九识成一体由不变故。 九识性各别由随缘真如。 迹门正显不变真如。 本门义在本缘真如云(云云)。 六尘谓色声香味触法也。 六境六尘云事。 成论云。 一切心生皆由六尘。 六尘者体也。 六境体别能生诸识。 故名六尘矣。 尘者体义也。 六种体各别各各生六识。 是尘义也。 毗昙心。 六境为心成因缘。 令心染污故名六尘也。 毗昙心六尘尘者尘劳尘一义得心。 成论尘劳尘染污义。 六尘尘体义得心。 今以成论义可为本。 其故介尔一念别非染污义(云云)。 六尘六根六作云事。 六识缘六境事可为本。 必依六根所作故六根六作云也。 因缘生心者。 诸心生事必依根境因缘故。 根尘相对一念因缘生心云也。 寻云。 今所云因缘生者。 为小乘心也将为圆教心也。 如何。 于之可有假实二意。 若以教门成义。 六尘六作因缘生言有小乘。 以小乘名目显大乘至极义也。 小乘所谈六尘六作和合因缘生心。 即三谛具足法体也云。 是圆教得分也(云云)。 若以实义云。 因缘生可有四教意。 三藏教实有生灭因缘生。 通教如幻因缘生。 别教隔历因缘生。 圆教本有圆融因缘生也。 眼根缘色境眼识即生眼色。 色境眼根俱本有常住互圆融。 是圆教因缘生也。 如是得意六尘本有六尘。 六作本有六作也。 根尘相对一心又本有常住具三谛自性。 如此得意因缘生言不限小乘。 根本有圆教见。 惠文禅师依中论因缘所生法等文了达三谛。 于此文即建立四教。 谓如次藏通别圆也。 但再往分别时。 因缘所生法有四教心。 三藏教实有因缘生。 通教如幻因缘生。 别教隔历因缘生。 圆教相即融通因缘生也。 我说即是空又有四教心。 三藏教析空。 通教体空。 别教隔历空。 圆教三谛圆融总体大空也。 亦名为假名又有四教心。 三藏教流转实有假。 通教誓扶习生假。 别教出假无量假。 圆教俗谛本有假也。 亦是中道义又有四教心。 三藏教离断常中。 通教含中中。 别教离边中。 圆教相即中道也(云云)。 山家相承横竖口传者即是也。 以之例知。 今因缘生心必限小乘不可得心。 正是本有本分因缘生心也。 常用一心三观。 于常用有重重意。 理即凡夫理具一心三观。 故常用也。 名字即人解常用一心三观。 观行即正常用一心三观。 分真究竟正证一心三观。 故又常用也(云云)。 心因缘生当体。 三谛具足圆融故名常用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口传如下。 寻云。 于常用无废退常用。 念念相续常用在之。 今所云常用者。 二种中何耶。 答。 阿含经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常修六波罗蜜云。 毗昙成论各各得心也。 毗昙义云。 三祇百却间。 刹那刹那无上菩提心相续故云常修六波罗蜜也(云云)。 成论意菩萨发菩提心已后不转向二乘证果。 离余心总名观念相续云。 无废退为常用。 山家大师于唐朝受两师传。 行满师云。 念念相续修一心三观故名常用。 道邃和尚相传云。 常用可有二心。 观行即初心人念念相续常用更难有。 然而转不向权门观故皆摄常用观。 行即后心菩萨。 念念相续为常用(云云)。 道邃传法要决云。 问曰。 文云。 观行即者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矣)。 观行即人不起余心耶。 答曰。 信解坚固了达一切皆是三谛已后。 虽起余心皆与波罗蜜相应。 所以者何。 一由因等起心。 二由不起权心故(矣)。 此文心。 名字解了坚固通达三谛本性毕后。 纵虽起恶无记心。 依因等起解诸起诸心。 悉成一心三观相应诸波罗蜜也。 譬如甘流河源泉有甘露。 自此泉所流水皆成甘露味。 流末虽有苦辛等味。 依川源甘露悉成甘露味。 信解坚固后所起诸心皆诸波罗蜜相应故。 常用一心三观义可有之(云云)。 圆顿止观心。 谈三学一体戒体时。 圆顿戒受得后。 从十方佛土。 戒光来念念步步入行者身中。 等觉菩萨尚不见此戒色。 只有妙觉极佛见此戒光也。 今又如此。 信解成就后。 身口意三业悉成如来行(云云)。 一心三观义记云(最澄)。 问曰。 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信解成就已后所起恶无记心。 亦是如来行哉。 答曰。 信解坚固因等起心是如来行。 故信解已后所起恶无记心亦是如来行也。 例如三密行者受职灌顶已后。 身口意业皆成大日三密修行矣。 譬如抹国有泉有甘药。 从此泉流水虽有苦味辛味等皆甘水。 圆顿行者亦复如是。 先师常诫云。 圆顿止观但在信解。 信解之外无有别行。 故文云。 常用一心三观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 山家师云。 昔在灵山净土亲闻此义矣。 唯有诸佛能知此相。 更非凡夫及二乘乃至菩萨等所知境界。 心留此一句不可忘失(云云)。 问。 一家天台一心三观因缘生所立也可云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因缘生所立也云。 天真独朗内证。 争因缘生所立耶。 若依之。 尔也云。 今文因缘生上一心三观见。 如何。 答。 分别可得心。 本住不下行者于第九识本不生际用一心三观。 本住不进行者只于六识因缘生处不动用一心三观。 因缘生一心三观。 本不生一心三观。 俱自己本分体也。 是名天真独朗。 若因缘生一心三观劣。 本不生一心三观胜也思量。 非天真独朗。 圆顿止观本意。 不动六识邪邪念想即解行三谛三千。 别不可寻真如本性等。 今文存本住不进心常用一心三观等云也。 不思议境下。 于本不生际修三观义。 本住不下心也(云云)。 寻云。 佛果圆满位有发心修行义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佛果圆满位有发心修行云。 发心修行本为证佛果也。 既云佛果圆满。 发心修行义争可有之耶。 若依之然也云。 圆顿止观心。 十界三千万法。 依正俱本来常住佛体也。 此三千本分上立止观行。 岂非佛果圆满位。 有发心修行哉。 仍今释心。 一心三观是名行如来行佛果圆满位有所修行。 故行如来行云见。 加之涅槃经云。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矣。 正佛果位有修行义也。 如何。 答。 可用意事也。 佛果圆满言通漫也。 若圆家实谈。 理即当体三千具足故。 指理即。 佛果圆满云。 止观所立发心修行皆是果德上解行可得心。 故山家大师指止观行。 果海立行释。 智证大师乃是止观一部本佛行因之相释。 本佛者理即也。 理即当体具三千自性。 所具三千本性清净故可名本佛。 住理即本妙处。 立还任运无功用而有发心修行。 皆是果海圆满上名字。 观行。 相似。 分真。 究竟也。 爰以决附云。 理即色心本是清净。 具足三千名为本觉体。 还修诸行故云果海立行矣分明者也。 十界三千当体即本佛也。 住本显本本地无作三身显了后。 诸法自体云佛果圆满事。 不可有相违(云云)。 莲实房云。 六即中正佛果圆满被云理即也。 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修性相分。 修因求果。 是非圆满实佛。 理即凡夫当体自己本有。 当体常住是圆满佛也。 爰以本行经。 佛本有众生。 是故诸佛于众生心能求菩提矣佛果手本理即凡夫也闻。 其上六即因果分时。 迹门前五即为因。 究竟即为佛果。 依本觉门时。 谈从果向因实义故理即为果。 后五即为因。 如此得意。 佛果圆满位有发心修行云事。 更不可有相违。 若以究竟即佛果圆满云。 可答自行发心修行究竟即上不可有之。 化他发心修行究竟即又可有之(云云)。 加之行者一念具十界三千。 菩萨界常发心修行。 佛界常修得圆满。 依此义又佛果圆满位有发心修行可得心。 但今释行如来行者。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 名如来行。 如来行者如实理为境来有觉悟故名如来。 一心三观缘三谛圆满如实理而其自性觉了分明故名如来行。 理即具如来行。 名字即解如来行。 观行相似修如来行。 分真究竟圆满如来行。 故云行如来行也。 如是得心。 今文更不可有相违。 如来云非位极(云云)。 云何名闻圆法云至行如来行。 三德涅槃说也。 烦恼业苦三道。 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也。 既众生三道三德也。 一心外又可证得佛果无之得心后。 六尘六作诸心皆是一心三观全体也。 故云常用一心三观也。 既六尘六作因缘生心。 一心三观故。 念念步步当体是如来行也云心也。 山家大师此一段文解了以后常住如来行正文释(云云)。 复须无缘慈悲愍伤一切自利利他。 无缘慈悲者。 总慈悲有三种。 一法缘慈悲。 谓藏通二教慈悲也。 藏通二教心从空观内证所发慈悲也。 此慈悲有限非无缘。 二众生缘慈悲。 谓别教菩萨所起慈悲也。 别教菩萨住假谛隔历念。 正有缘无缘利益众生。 故众生缘非无缘。 三无缘慈悲。 谓圆顿行者所起慈悲也。 无缘者别不论结缘不结缘。 缘众生所具三谛本理所发慈悲故名无缘。 慈悲者有自行化他。 众生无边誓愿度慈悲化他慈悲。 后三誓愿自行慈悲也。 爰以决附云。 四弘愿中前一是化他慈悲。 后三是自行慈悲。 自行化他俱缘三谛不简结缘不结缘。 愍伤一切故无缘慈悲矣。 慈悲者。 慈谓与乐。 悲谓拔苦化他也。 所诠当段文意。 上三德涅槃观时。 烦恼业苦三道本有三德也。 本有三德行者一心故常用一心三观也。 行者一心既如来同体三谛圆融正行故。 念念步步心起皆是无缘慈悲也。 一念既三谛也。 其中人界无缘自行慈悲。 余九界皆是化他慈悲也。 四弘誓愿只是行者一心也。 一念自体三千圆满得心。 无边众生即行者一心也。 (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愿也)三千具足一心故非烦恼体。 (是烦恼无边誓愿断愿也)行者一心即三身具足也。 报身法门无边誓愿知。 法身无上菩提誓愿成也。 如是得心无缘慈悲四弘誓愿只行者一心道理释显也(云云)。 发四弘誓愿。 弘者苦也。 微也。 心趣自行化他门苦誓愿故名弘誓。 于四弘誓愿有二种。 传法决云。 四弘誓亦有二种。 一作意起四弘。 二任运起四弘矣。 作意起四弘。 正佛前备香华请不现前冥众起四弘誓愿也。 任运起四弘者。 正修一心三观必有四弘德诸法一心也。 一心既三谛故。 一切众生皆三谛也。 众生无边誓愿度愿是也。 其体如上(云云)。 此二种俱止观行者常可起愿也。 任运不思议上立还起作意四弘。 是又不可有相违(云云)。 寻云。 今心要无上佛道誓愿成句无之。 如何。 答。 传教御将来本三誓愿有之。 其意据甚深也。 圆顿止观本意。 众生邪邪念相即无上菩提也。 此外无上佛果可望法无之。 故略第四句欤。 但标举四弘誓愿。 释无第四句事。 标显本有常住四弘。 释显众生即佛道理也。 问。 一切菩萨必发四弘誓愿可云耶。 答(云云)。 若必发云菩萨根性不定也。 不发四弘誓愿成佛何无之耶。 若依之尔也云。 今心要无缘慈悲愍伤一切自利利他发四弘誓愿矣。 此文慥一切菩萨发四弘见。 如何。 答。 发不发二义相分。 然而必发可云也。 其故因位四弘成果位三身。 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身。 烦恼无边誓愿断与法门无尽誓愿智报身也。 无上菩提誓愿证法身也。 总云成佛三身不具足义不可有之。 故一切菩萨发四弘誓愿觉。 义例正问答。 一切菩萨发四弘愿定。 故不可有相违。 疑。 云瑜伽论中菩萨立三种。 一智增菩萨。 二悲增菩萨。 三智悲平等菩萨也。 悲增菩萨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愿。 不发余三愿。 智增菩萨发后三愿不发初一愿。 智悲平等菩萨具发四弘见。 如何。 答。 四弘愿一切菩萨总愿也。 必具可发也。 但至瑜伽文者。 智增菩萨后三愿为面。 悲增菩萨初一愿为面。 故尔云也。 既云增。 小分互兼见(云云)。 问。 圆顿止观行者必发四弘誓愿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圆顿止观行者必发四弘愿云。 四弘誓愿是渐教菩萨所发愿也。 圆顿止观行者。 从最初。 缘实相本理。 别不可发四弘誓愿等。 爰以上释。 圆顿止观释初缘实相矣。 别发四弘愿不觉者哉。 若依之然也云。 今解释既举四弘愿。 圆顿行者必可发四弘见。 如何。 答。 如上口传……四弘愿有二种。 作意起四弘圆顿行者别不可发。 又发人有更不可遮。 任运四弘一切圆人必可发之。 修一念三千观时。 一切众生行者一念故。 众生无边誓愿度满足。 乃至众生一心具足本有理故无上菩提誓愿证愿又满足。 然释圆顿止观相四谛境为所缘。 四弘为所发愿。 六即为所阶位。 四谛四弘六即只是行者一心也。 一心外更不可有之。 一心具足十界。 九界因为集谛。 九界果为苦谛。 自受用智为道谛。 法身本理为灭谛。 缘一心观三谛即四谛境也。 既观一心必有四谛故。 又必有四弘。 有四弘故又必具六即。 行者一心体理即。 随知识解自心三谛名字即也。 解了已后诸心皆是观行即也。 自心所具二乘界为相似即。 菩萨界分真即。 佛界究竟即也。 如此得意。 随知识闻常用一心三观处。 四弘六即俱圆满也。 若如此得意圆顿行者必发四弘云更不可有相违(云云)。 虽知众生烦恼如法界等。 圆顿止观行者别修行成佛事不可有之。 众生当体具三千法界。 烦恼当体又具三千法界。 众生烦恼外别修行别证果有何用哉。 众生烦恼当体三千具足法故。 若众生烦恼外求果德。 如厌此虚空取彼虚空。 然止观行者值知识闻三千具足体性也。 自行前修行得果义更无之。 为化他可示修行得果相也。 故今释。 以大悲故而修而证矣。 为化他修行得果。 为众生观法众生依此教力归入不生不灭本理。 故与乐云也。 如此解了通达名真正菩提心人(云云)。 所诠圆顿行者。 众生烦恼俱三千具足故。 别度众生愿。 断烦恼愿乐。 更不可有之。 然只为迷情众生假发四弘誓愿也。 爰以止观记云。 圆顿止观行者只以名字即而为本意。 观行相似分真究竟皆为化他非自所作矣。 即此意也(云云)。 六即。 莲实房云。 一家天台所立六即义超过诸宗。 权教权门诵文法师。 一向执六边不知即道理。 一一位中多俱胝劫云。 以位浅深为正。 不知初心即极道理。 闇证禅师。 直指人心显性成佛云。 一向执即边不知六道理。 南岳天台正得佛意内证深义立六即位。 六故次位浅深了了分明也。 即故初后止在行者一念即佛果证体也。 为免此两边恶见立相即位也。 六常差别事边。 即常同理边也。 一家天台六即次位超诸宗。 故此六即义起自一家释。 所诠行者一心。 即故只一念也。 六故一念心体诸位浅深宛然。 止观二字名呼替六即云也。 即者即法性寂然止体。 六法性寂照观体也。 故决附云。 止观二字即是六即。 法性常照故六。 法性常寂故即矣(云云)。 寻云。 山家大师佛立相承八重六即者其相如何。 答。 御庙大师学问日记。 观心次位六即非口传难知释。 即山家相承八重六即也。 传法决云。 佛立师曰。 一家所立六即义类甚多。 是故立于八重应决疑难。 ○口传(云云)矣。 八重六即者。 一一往相对六即。 谓以六即相对五十二位。 名字观行十信初心。 相似即十信后心。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分真即。 妙觉究竟即也。 于法华已前经。 六即次位无之。 且为相对五十二位建立六即。 净名疏等立六即是也。 二从因至果六即。 谓是有二种。 一五因一果。 谓前五即为因。 究竟即为果。 二修性相对义。 理即性。 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修德。 三从果向因六即。 谓理即当体三身圆明不可得也。 是为果。 名字已后五即为化他修迹门因分行故向因也。 四六种俱果六即。 谓俱三身无作自体也。 三身本性为理即。 三身名字为名字即。 乃至三身果体为究竟即。 虽有六种同本地三身故。 更非因分。 五六种俱本六即。 谓理即凡夫。 乃至究竟果体也。 此因果行证当体。 本有常住己己本分也。 常谓本义也。 六即皆常云故。 六即俱本有常住也。 六互具六即。 谓六六三十六始中终平等。 理即具足后五即。 乃至究竟即具足前五即(云云)。 七义通六即。 谓理即义通后五即。 究竟即义通前五即先理即义通后五即事云。 理即者即三谛本理也。 凡夫具三谛理都不知此道理。 只理性具足故名理即。 名字即此三谛理解故又有理即义。 观行即行理即。 乃至究竟即究竟理即。 名字即又通余五即事云。 理即凡夫具三谛理。 名必体冥一也。 三谛名字理性具足故。 名字义通理即。 观行即以修行心闻三谛名字。 乃至究竟即唯佛与佛究竟闻三谛名也。 观行即义通余五事云。 理即理具观行。 名字即解三谛理。 故一分修行也。 相似乃至究竟即。 渐渐增进修任运妙行。 相似即义通余五事云。 理即凡夫也云。 所具本理究竟即相似。 故理即有相似义。 名字即解三谛理。 所缘心下理即相似。 上与究竟即相似。 观行行体又与诸佛菩萨行体相似。 故理即名字相似。 分真即又与究竟即相似。 与凡夫所具理相似。 究竟即又前五即所具理体。 更无有异相。 相似故(云云)。 分真即义通余事云者。 理即名字观行相似所具。 所解。 所行。 所证。 皆是一分真理也。 故有分真义。 究竟即虽究竟也。 修德佛故。 相对理即本妙体只是分分真也。 究竟即义通余事云。 理即三谛理究竟具足。 名字三谛名字究竟解了。 乃至分真即究竟分真也。 故六即名字通无碍也。 八一心本分六即。 谓行者一心自元具六即。 六即次位只一念一心也。 心当体不生理即也。 一心三谛有名相名字也。 随知识一心三谛解知解了观行即也。 心性一理与诸佛菩萨所具理更无异相相似即也。 此所具理本性不思议。 无修德佛果故一分真理分真也。 所具心体能能分别。 本不生心外无过上究竟即也。 但一心本分六即有义通体具二种。 体具谓十界也。 六道为理即。 人名字。 天观行。 二乘相似。 菩萨分真。 佛果究竟即。 义通如上。 以此八重口传一家所立六即可分别也。 御庙大师学问日记云。 山家相承八重六即者。 一一往对当。 二从因至果。 三从果向因。 四六种俱果。 五六种俱本。 六六体互通。 七名义互通。 八一心本分六即也云。 八重六即。 是山家大师随分秘藏相承也。 敢不可至疑难。 以此通意诸义可了简。 从因至果六即。 大旨迹门所谈也。 一往对当六即义当权宗权门。 六种俱果六即本门无作三身一体不二门心也。 六种俱本本门三千常住门心也。 六体互通通本迹。 迹门理性互通。 本门事事圆融互通也。 观心一门又可有六种互通义。 六即俱行者一心故六体互通也。 名义互通又可通本迹观心。 一心本分只是观心不思议所谈也(云云)。 寻云。 有何证据立六即耶。 答。 决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矣。 疑云。 抑六即次位一家所立也云事。 无经论证据自立也可云欤。 若尔敢难信用者耶。 答。 纵无经论证据。 南岳天台自立也更不可至疑难。 其故。 自他共许传。 南岳山思禅大师得六根清净矣。 既南岳叶六根净位。 六根净位人所说法门。 纵于今佛出世无证据云。 必可知前佛所说经文。 正法华经见。 若尔今心要南岳大师御释也。 谁不信之(云云)。 其上今日释迦说。 正六即次位分明也。 涅槃经说贫人伏藏譬。 经云。 一切菩萨从无数劫修大行。 今对菩萨说大般涅槃。 一切众生具足涅槃性。 无明迷惑故不知此真实相。 断诸烦恼开自心佛性。 譬如贫人家内土中虽有七宝。 不知经年。 知宝者来示土中七宝。 穿破坚土。 穿破坚土已至于湿土。 过湿土已后七宝受用矣。 此分明六即证据见。 不知土中七宝理即。 闻土中七宝名字即。 穿破观行即。 湿土相似即。 得宝分真究竟也。 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无文有义智人用之。 无文无义愚人用之。 大圣金言也。 纵无文有义不可至疑难。 有文有义可有何相违(云云)。 如此得意见今经。 六即证据分明也。 寿量品伽耶托生理即。 伽耶当体本地无作三身究竟即也。 一会众闻本地三身名字即也。 随喜安乐行品等观行即也。 六根清净相似即也。 观音品分真即也。 然于六即相违更不可有之(云云)。 汉光类聚二(终)汉光类聚三忠寻记理即。 依楞严相承理即有五种。 一摄属理即。 谓前三教菩萨不闻三谛圆融名字。 故摄理即。 二无闻理即。 谓薄地凡夫也。 三闻法不须理即。 谓一分虽闻三谛理。 生疑难信解不甚深。 又理即摄也。 四别属理即。 谓限凡夫也。 五总体理即也。 三谛理总名理即。 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皆理即也(云云)。 莲实房云。 诸法皆理即也。 涅槃经云。 佛性真如是诸法性(矣)。 佛性真如者理即即故。 但一句闻法不须尚属理即事。 名字初心理即后心故也(云云)。 问。 于理即有禀教修行义耶。 若有禀教修行义云者。 解释一切众生心性即理即佛(矣)。 正禀教修行事名字即乃至观行以后也。 爰以余处解释。 名字是禀教。 观行是修行(矣)。 以无闻非法为理即事。 通途所谈也。 若依之然也云。 纵虽理即也何无禀教修行义耶。 其故。 前三教行者既理即摄也。 余处解释云。 禀教修习之行人是理即不思议也(矣)。 如此文者。 理即有禀教修行义见。 如何。 答。 可用意事也。 于禀教修行可有二意。 若权门禀教修行理即位可有之。 摄理即即此意也。 若圆行禀教修行理即不可有之。 闻法修行必名字观行位可非理即。 故只于理即有总别。 若别属理即不可有禀教修行义。 若总体理即解行证具可有之。 然大师解释。 以无闻非法理即位释定给(云云)。 因寻云。 楞严和尚言云。 我身是理即中勇者云。 有何意耶。 答。 是和尚卑下言也。 实叶名字观行人也。 然理即名乘给事。 闻法不须理即也。 虽闻圆顿教法其信解不甚深卑下言也(云云)。 名字即。 名字即者随知识经卷正闻三谛圆融旨。 圆乘下种纳自心本藏位也。 于此名字有重重不同。 一但闻不解名字。 谓只闻三谛理然不立信解。 然圆顿名字正触耳故名字即也。 涅槃经云。 菩萨摩诃萨于无数劫。 行六波罗蜜修习道品。 不如以散乱心闻此经一句一偈(矣)。 权教权门修行虽有之非名字即摄。 以散乱心闻圆教一句不信名字即也。 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云。 释名字后心也。 净名疏闻一偈一句皆名字摄(矣)。 释但闻不信名字即也。 理即非下种位。 从名字正下种位也。 涅槃经有善男子善女人。 散乱心供养此经。 或闻一句皆是菩萨数(矣)。 不信解闻一文一句皆是名字即摄也。 二信解坚固名字即。 谓正随知识经卷闻三谛理。 解了分明无疑网为名字即。 传法决云。 问云。 云何名字相。 答。 闻圆顿教如闻而解身毛竖不生疑惑。 是名字即(矣)。 三开会名字即。 谓前三教行人俱属理即事。 相待判粗日义也。 绝待开会时。 权教即实教也。 权教即成圆教下种同一名字即也。 四总体名字即。 正通诸位也(云云)。 传法决云。 名字即有五相不同。 一正修名字。 二信解通达名字。 三开权名字。 四别属名字。 五总体名字(矣)。 慈觉大师。 正修名字即不解唯闻名字即释给。 意正不解了闻一文一句种子赖耶本藏纳。 是名字即分也。 开权名字即者。 权教种子为圆教名字即心也。 觉大师受以权教下种生一实果耶云问。 立二种下种。 一唯圆下种。 二开权下种也。 若依开权下种。 以权教下种可生一实果实答即此意也。 问。 名字即有退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名字即位不退也云者。 名字即位是虽有一分信解。 行行相续德无之。 何可不退耶。 爰以处处解释名字即退释。 观行尚退位也。 况名字即耶。 玄云。 名字观行益隔生即忘(矣)。 若依之尔也云。 圆教心初心即极也。 后心既不退也云初心何非不退耶。 答。 名字即退不退尤可得心定事也。 私存三重义。 初重谓名字即有二意。 一内种。 二外解也。 内种者。 正依闻法缘。 成佛下种纳赖耶本藏是也。 此功德纵值违缘趣恶道等。 更不散失种子不失也。 若外解德。 名字即人值退缘境必退本解机可有之。 爰以余处解释。 闻法种子永劫不失释。 或一句神染微劫不朽云。 今日三周得悟声闻正退大心。 信乐惭愧衣里裹一乘无价宝珠故不失。 今日成佛是也。 第二重义云。 名字即位初心浅位。 望余位时正退位也。 然而依佛菩萨加护都不退也。 其故。 涅槃疏云。 闻法种子世世增长无有相失云。 或圆教初心魔不得便释。 山王院大师。 圆教初心八魔永避。 五大明王能所加护(矣)。 失解行事可依八魔劝。 八魔既退失。 更不可有退。 是云依地不退。 所难文还立义润色也。 彼文云。 名字观行益隔生即忘。 或有不忘(矣)。 隔生即忘者余教准望意。 或有不忘者正依地不退心也(云云)。 第三重义云。 六即有重重。 从因至果断迷开悟机所阶名字即必可有退。 若六种俱本名字即。 六即俱本有常住也。 其中名字即岂可有动转耶(云云)。 难云。 名字即位无退云事不明。 三周声闻于大通佛所得名字观行益。 既退流转五道六道。 何无退可云耶。 爰以解释。 或五品初未入相似(矣)。 三周声闻。 大通结缘时位有名字观行见。 如何。 答。 大通退大化仪教门非真实。 是入重玄文倒修凡事心也。 经既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矣)。 内证既菩萨也。 然为化仪示退失也。 三周义私记云。 菩萨现声闻退菩萨者。 是入重玄门相也云分明者欤(云云)。 重难云。 权者既示名字退转相。 权引实。 若实者名字退义无之。 权者何现退可有何用哉。 答。 身子六住退位。 不退为怖地前菩萨示现退相。 然而真实六住退实者无之。 今又如此。 名字退转实者无之云。 权者示退相事。 令名字菩萨进观行即也。 爰以觉大师决附云。 欲怖同类名字菩萨故现退相云。 分明者欤。 观念相续观行即佛。 于观念相续有二种心。 一作意观念相续。 二任运观念相续也。 作意观念相续者。 正行行相续不起余心。 三千三谛观相续名观念相续。 任运相即者。 信解坚固后纵虽起恶心无记心。 依本解因等起所起诸心同相应波罗蜜。 是又念念相续义也。 决附云圆顿行者亦有二类。 一信解以后别修三观。 或有一类。 别不修三谛等观。 但知诸心具三千。 别修三观念念相续名作意相续。 别不修观名任运观念相续(矣)。 如常途人义。 只观念相续限修行不知任运义。 等觉菩萨尚有余心间隔。 况观行退位耶。 余心起信解以后相应诸波罗蜜。 故又观念相续也。 依圆顿教门任运观念相续还止观本意也。 不动起念当体即三千具足故(云云)。 于观行即有五种。 一修行相续观行即。 二任运相续观行即。 三始觉观行即。 四本觉观行即。 五总体观行即也。 修行相续观行者。 正修一念三千一心三观观念相续也。 任运相续观行即者。 有最上利根行者故。 起念当体是三谛三千也。 别修行事不可也得心。 名字即一念信解以后。 皆是观行即也。 始觉观行即者。 为断烦恼别修观行。 迹门所谈观行即也。 本觉观行即者。 住本有心念。 自性修观行。 总体观行即者。 相似分真究竟所修观行。 皆是观行即摄也。 此事正出御庙大师学问日记(云云)。 问。 观行五品位有退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观行五品位不退也云者。 观行即外凡伏惑浅位历缘对境必可有退失也。 爰以余处释。 观行五品是退位云。 若依之然也云。 观行即是诸波罗蜜相应大德修行坚固深位也。 何可有退耶。 答。 大旨上名字不退论义显毕。 名字尚不退也。 况观行即哉。 若观行五品位如别教。 初心故有退云。 权实不同无之哉。 爰以当知。 小乘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心也。 又山家大师。 小乘权教虽登上位。 历缘对境必有退失。 然圆教意。 解第一义已后无有退失云。 涅槃经云。 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矣)。 次下若堕佛数。 无有退失(矣)。 学大乘者名字解了位也。 既堕佛数。 何可有退失耶。 值恶知识翻用心事。 真实信解未立辈也。 正于圆顿教法立信解人更不可退失(云云)。 是有二问题。 问。 名字观行位有融生即忘耶。 答。 此事山家在唐时。 只本觉六即并依他不退相传。 慈觉大师长问远国刻。 传教大师梦告曰。 名字观行退不退定可有四重深义。 我昔日所传只三重也。 汝值福林师苦传残义(云云)。 慈觉大师至福林寺。 于名字观行不退四重深义相传。 一观解异余教故不退也。 心前三教极果圆教初心相对。 尚权教后心劣也。 权教后心既不退也。 心前三教极果圆初心也。 彼超过圆教初心。 岂可有退失。 圆顿法身微妙。 名字解了人更有退事无之欤(云云)。 二始觉名字观行。 有偏堕情故退失。 本觉名字观行。 自本本有故一得永不失也。 圆顿大乘戒相传。 作法受得得戒。 自然得戒二种有之。 作法受得得戒者。 正对知识请不现前五师所得戒体也。 自然得戒者。 名字解了人不作法受得。 念念戒定惠三学圆发故。 自然得圆顿戒体。 仪记云。 名字已后自然得戒(矣)。 梵网疏云。 圆顿大乘戒一得永不失矣。 名字即位所成就戒定惠三种一得永不失也闻。 三依他不退。 诸佛菩萨并诸神加护故。 于所行无有退失。 已上山家相承三个不退义也。 福林寺良谞和尚授慈觉大师不退义云。 小乘权教所谈。 十信菩萨恼他业迫迮苦(云云)。 一家天台意。 从名字即无恼他业。 未离故必有胎生迫迮苦。 胎生迫迮苦故必有隔生即忘。 彼初住初离迫迮苦(云云)。 一家天台心从名字即无恼他业。 纵一分有恼他义云。 万法一心解了微妙故。 恼他义即断绝。 无恼他业故又无退。 无迫迮苦故隔生即忘。 又不可有之。 六即义私记云。 名字解了已后。 虽有此死生彼不忘本心。 故名忍心(矣)。 内证传法决云。 名字已后解第一义住无有恼业(矣)。 名字解即所行增进不可有退失觉(云云)。 以上慈觉大师福林寺相承四重不退义如此。 余文中名字观行有退失见文。 或余教准望心。 从因至果始觉名字观行可会释(云云)。 问。 名字观行人有入恶道义耶。 答。 常人义云。 钝根行者入恶趣。 利根行者必不入恶趣(云云)。 当家相承云。 利根菩萨入恶趣事可有之。 钝根圆顿行者解第一义后。 更不可入恶趣。 掌珍论云。 解第一义菩萨亦有二类。 一悲增利根菩萨。 二智增钝根菩萨。 利根菩萨不怖生死。 或入恶趣。 或生善处。 钝根菩萨畏生死故常生阎浮。 于阎浮中必生佛法流布处(矣)此文深深口传也。 解第一义者名字即。 名字即有二类菩萨。 一人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解了后。 于一切法不动转。 或生恶趣。 或生善处。 然而不本心故地狱等苦不为苦。 任运利益众生也。 一人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解了后。 尚怖恶趣意有之。 必生人中增进行愿。 于二人中悲增利根菩萨是圆顿止观本意也。 所诠圆顿行者。 纵虽恶趣也更不可怖(云云)此事摩诃止观一二口传也。 可秘之。 寻云。 有何意于六即中大师住观行即耶。 答。 是有二重口传。 初重义云。 理即名字最劣故。 所化众生不可生深信。 相似分真究竟至高位故。 所化众又可生退屈。 居胜劣中间必可有利益。 故别居观行即也。 摩诃止观本意。 胜劣未分因果不二故。 能化众尤可居观行即也。 二理即名字一向性德。 相似分真究竟一向修德也。 观行即一分修故修也。 然而不断一惑不证一理故性也。 密修修性不二道理居观行即欤。 三诸佛出世后。 四依菩萨出世间开止观法门时。 必可居观行即。 观行即者寂照不二位也。 理即名字一向寂。 位相似分真究竟一向照也。 止观者又寂照不二义故。 能观所观又相应必可居观行即也。 决附云。 理即名字一向寂位。 相似分真究竟是照位。 观行即位寂照圆具(矣已上三重口传如此)。 观行五品。 于观行即有五位。 一十信具足初随喜品。 二读诵经典品。 三更加说法品。 四兼行六度品。 五正行品也。 十信具足初随喜者。 一观不思议境。 谓住三谛三千不思议观。 二起慈悲心。 谓于一切起慈悲也。 三巧安止观。 谓为治昏沉修观。 为治觉观修止。 四破法遍。 谓遍破一切妄心。 五识通塞。 谓知一切心一心无碍自在道理也。 六修道品。 谓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七知次位。 谓知自身位。 八对治助开。 谓为助正行常修助行。 九能安忍。 谓于自他境安忍无动转。 十无法爱。 于一切法都无差别。 此十心具足名初随喜品。 但于十心具足作意具足。 任运具足云口传有之。 作意具足者。 如上分别。 止观行者正起十心为所行是也。 任运具足者。 三观妙解成就后任运正具足十心。 住三谛三千故观不思议也。 三谛三千观不分别自他。 一切法一心故是无缘慈悲也。 三谛观解相续故又有巧安止观义。 三谛观解前诸妄心更不起。 故又破法遍也。 三观观解无废退故一心一切心也。 是识通塞乃至三观妙行前。 善恶无记三性悉成观念相续。 故能安忍也。 三观妙解成故于一切无有爱着。 所诠一心三观三千一心有十德十心具足云也。 读诵经典品者。 行者为助内观读诵大乘是也。 更加说法品者。 自行既坚固于一切无动转故。 为人说法是也。 兼行六度品者。 说法利生上别立六度行。 此四位理观为本事观为傍。 非事理和融位。 五行六度品者。 正事理和融位也。 于一切无有动转(云云)山家大师御在唐口传云。 观行即人修三观三千行时。 舌相言语皆是如来行故。 任运有读诵经典义。 又三观妙证行人。 为诸人成依怙。 行住坐卧悉说法也。 其旨如略义记。 又三观妙行人。 任运行六度。 有相小乘菩萨所修六度。 有缘六度故非修行。 正立三观妙解人任运六度是真实妙行也。 如此得意观行五品一心三观一行至极也(云云)但判摄五品云事有之。 五品功德判摄相似即也。 谓正说法可有相似即故也(云云)。 寻云。 四信五品俱观行即也耶。 答。 俱观行即也。 在世观行名四信。 灭后观行名五品。 在世无色经卷。 故续诵行又不可有之。 释云四五无别。 但是灭后加读诵也(矣)委细旨如略文记(云云)。 相似即。 相似即者。 五品妙行深正断见思尘沙惑。 六根互融外相自在是也。 望前三教时观行外凡。 相似内凡也。 以十信位名字观行相似配当。 十信初信有始中终三心。 始心名字。 中心观行即。 后心断见思是相似初心也(云云)但可得意事有之。 以前三教准望圆教时。 名字观行伏三惑。 相似即断见思尘沙。 分真断无明惑。 是一往假说也。 真实不尔。 名字观行伏三惑。 相似即断三惑粗心。 分真究竟断三惑细分。 既能治三观从最初相即故。 所治三惑又同时也。 相似即位断三惑粗分六根自在也。 华严经初住已上安六根清净。 法华经于相似即观六根清净功德(云云)。 分真即。 分真即者。 正观三惑细分三谛理了了也。 然而细惑未尽故分真名。 于此位正示遍应法界身。 四土得自在。 相对五十二位时。 自初心至等觉(云云)。 圆教意。 判位行念三不退事异余教也。 山家传法决云。 若止观大教观行即位不退。 相似即行不退。 分真即念不退(矣)观行即行者。 纵虽值退缘退境退圆行位趣小道事无之。 相似即位身口意三业悉无有余相。 纵起一念迷心。 次念必通达三谛三观。 分真即位妄心都不起念念三千观惠相续也(云云)。 究竟即。 究竟即者。 正断元品无明觉性圆明位也。 此位还同理即本妙处。 流转八识转成四智。 四智冥合本有法身理一如不异位也。 若得始觉还同本觉云即究竟即也(云云)。 问。 一家天台心立六即位见然无明品数几也可云耶。 答。 是有重重意。 若以一往对当六即得心无明有四十二品。 真实观心次位六即甚不可尔。 见思粗中细乃至无明粗中细也。 心相似即断三惑粗分。 分真即断三惑中分。 佛果圆满位时断三惑细分。 传法决云。 然圆教意有二种。 一相望权意者。 无明品数有四十二。 若一向圆意者。 见惑思惑有三品。 乃至无明亦有三品。 相似即位断三惑粗分。 分真即位断三惑中分。 究竟即位断三惑细分(矣)此文分明。 圆顿止观意无明只有三惑见。 当家相传三惑同时断云以此文为意据也。 若同时断见文。 一家实意可得意。 若前后断见文。 一往对当权教意可会释也。 所诠圆家实谈。 初心至后心三观妙行不间断。 若然者所治三惑又非异时。 故品数只可三品见(云云)。 山王院大师相传。 漏无漏相杂六即。 漏无漏本有六即。 一向无漏六即云相传有之。 漏无漏相杂者。 理即名字观行相似有漏。 分真已后皆无漏也。 漏无漏本有者。 六即俱本有常住也。 一向无漏六即者。 本门无作三身上从果向因六即也。 此事正干草帙见。 良谞和尚相传也。 已上六即法门依古今相传类聚毕。 私云。 六即法门口传重重依文虽有之。 正愚意所存。 本末究竟一句也。 本末六边。 究竟即边也。 先师阿阇梨相传。 法华始终取合口传六即也。 六即有种种难义。 一理即凡夫禀教修行有无。 二名字下种退不退。 三名字观行隔生即忘有无。 四观行即观念相续事。 五相似即外功用齐限有无。 六元品无明分真究竟二智中何智所断事。 七佛果上修行有无也。 名字观行口传大旨如上。 相似外功用齐限有无。 六根清净人缘三千界外耶。 又不缘三千界外耶难义也。 当流相传有三重口决。 初重云。 三教准望假说日不可缘三千界外。 圆教实义日相似外功用不可有齐根。 圆教心。 一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观解妙也。 争可限通力三千界耶。 第二重口传言云。 行者根性有二类。 一迹门始觉行者。 二本门本觉行者也。 始觉行者心有偏堕故。 外功用在齐限不可缘三千界外。 本觉无作行者。 转万物为己心转己心为万物也。 是情人也。 所得通力更不可有齐限。 决附云。 圆人有二类。 一钝根行者心有偏堕。 故不缘三千界之外。 二利根行者于一切法无碍自在能缘界外无量佛土(矣)第三重口传云。 相似即人皆可缘三千界外。 于通有作意不作意。 作意时缘三千界。 不作意时缘三千界外。 分真究竟作意不作意俱缘无边世界也。 故阿阇梨云。 相似即位具足五眼。 肉眼只缘三千界内。 天眼缘三千界外。 智证大师竹杨帙云。 相似即位五眼具足。 肉眼只缘三千之内不缘界外。 天眼能缘无边世界也(矣)元品无明分真究竟二智中何所断云事。 又当家相承有三重口决。 一摄属不定口决。 谓断元品无明智名金刚定智。 此金刚喻定或属品。 金刚喻定有二心。 无间解脱也。 无间道智伏元品无明。 解脱道智正断元品无明。 然此解脱道有所断故或属等觉。 佛果妙心初现在前故又属妙觉意有之。 传法决云。 解脱道智现在前时微细无明永断失种。 此金刚智摄属不定。 或属因位。 或属果位(矣)摄论有二说。 一说云。 金刚喻定初现在前属于妙觉矣。 一处云。 金刚喻定有所断故亦属于因矣。 一家解释。 存此二意两向释欤。 等觉智断见文属因配立得心。 妙觉智断见文属果配立可得意(云云)第二重义云。 于等觉有二种。 一自行等觉。 二化他等觉也。 二种中以化他等觉智断元品无明。 此化他等觉妙觉同体等觉也。 南岳释云。 本初发心唯朗等觉妙觉一佛二名矣。 等觉智断见文皆是一佛二名等觉智断也。 妙觉智断见文。 简自行等觉以化他等觉摄妙觉意也。 第三重口决。 于断有功能断。 有正断。 发智论云。 问曰。 断见惑相似真智中以何为能断。 答曰。 若约功能断者第一智能断见惑。 若约正断见惑(矣)以之准例依分真修行功用妙觉智现在前。 功让等觉释等觉智断也。 正断元品无明事依生妙觉智。 妙觉智生时即元品无明去也。 如灯生闇灭(云云)决附云。 断有二意。 一功能断。 二正断。 功能断者。 妙觉智现在前良由等觉修诸妙行。 故云元品无明等觉智断。 正断者。 妙觉智生时无明速去。 譬如灯生闇灭无前后相(矣云云)世间人义云。 或等觉智断或妙觉智断各各一偏非实义。 佛果位修行有无又可得意事也。 口传大旨如上(云云)山家大师六即所居相传云。 名字即人常生人中值佛法增进妙解。 乃至依意乐同居净土生在事可有之。 故观无量寿经说上品上生修因。 读诵大乘解第一义(矣)解第一义者名字即人也。 观行即人必生净土为化他还生也。 相似即人居方便土。 分真实报。 究竟寂光也(云云)。 以上私义也。 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 是中论赞叹闻法文也。 心一心一念观不思议实法其体深妙难得也。 说者又如来同体知识故难得也一念信解之辈。 又出离此生极故难得也。 大论云。 释迦佛世闻于大乘教一念信解。 应知是龙华会听众(矣)今如此一念信解功超五波罗蜜修行。 故闻摩诃止观一文一句辈是难中难也。 非难得菩提值此教难也云即此意也(云云)。 次第修行一心中具。 上所释大意四谛行。 寂照二观。 三德涅槃行。 四弘六即各各也。 然而只行者一心非余相。 皆是一心上德也。 一心本分名实相。 一心四谛名四谛观。 一心常寂为止。 一心常照为观。 一心所具三身为三德。 一心所具十界为四弘。 一念所具因果性为六即。 故如说者似各别。 只行者一念也云意也。 广止观。 广止观者。 上略止观所漏机有之。 故为摄钝机别用广止观。 广止观有重重意。 而五略十广俱广止观也。 众生根性万差得脱缘不定。 故观阴境得道人可有之。 或观烦恼境可得道机有之故别建立广止观也。 十境相如下。 初阴境者观五阴也。 五阴色受想行识也。 显色形色为色阴。 受苦果为受阴。 作男女等想为想阴。 三界总体心王为识阴也。 止观行者无量。 或观色阴得道机虽在之。 正止观要观第五识阴最胜也。 故别识阴为境界修一念三千观也。 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云。 观法广广心地散乱。 故五阴中识为境界。 识有三性。 于善恶以介尔一念为境界。 介尔一念者是无记心也。 止观行者常可观自心本性。 观解通达后广可观诸法(云云)。 总广止观有十章。 今所云者一念心起也。 大意五略妙解分法门也。 总十境可得意。 若烦恼境炽盛观法间常强胜。 烦恼境得道机可得心。 释云。 众流入海风增求罗等(矣)求罗虫一寸依风成一丈。 故止观行者十境必发也。 寻云。 阴境又发耶。 答。 阴境发不发一段可得心事也。 当流阴境发义为正也。 爰以妙乐释云。 止观行者十境增发等(矣)既云十境阴入又发也。 意阴境得道机观一心。 一心强胜殊发故阴境又发可得心。 山家大师。 阴境亦发释。 夫一念心起。 寻云。 所云一念者理一念欤介尔一念欤。 答(云云)。 若介尔一念也云。 止观行者本不生实理可为境界。 介尔一念起念动作妄心也。 争成止观行者所缘境界耶。 若依之然也云。 今释五阴中识阴云故。 介尔一念也闻。 如何。 答。 自唐朝相论有之。 今不绝。 礼师介尔一念云。 静觉元初一念云。 北峰理一念云。 当流相承。 一念心起可有重重意。 九识本分行者理一念可心得。 六识本有行者介尔一念可得意。 乃至或元初一念得心机可有之。 止观既逗众机故也(云云)。 寻云。 介尔一念具三千耶。 答。 然也(云云)。 疑云。 介尔一念微细短促心也。 争具十界耶。 答。 十界互具法门大旨如略义日记。 今一念心起具三千法云。 山家大师于唐朝心境义一句习留。 一念心缘诸法。 若诸法非一念不可成心境。 既心境相应。 一念三千条分明欤。 若法非心何能缘境道理如上(云云)。 一家天台本意。 正以道理一念三千不可得心。 从不思议内证所立一念三千故。 离思量分别可得意。 一念全体法尔自然三千具足也。 三千圆满隔历相无之。 故名不思议观。 一家所立一念三千不思议观争以思量可分别耶。 但一家所立界如三千一念圆满法门且依文建立。 邃满二师相承相分。 道邃和尚相承。 以诸法实相传一念三千观诸法者不出十界十如。 隔历不融为假相。 圆融相即为相即。 既诸法圆融相即十界十如互具融即。 故云诸法实相也。 既有诸法实相言。 法华一念三千观依文无之云事。 甚不可然也(云云)行满和尚传云。 本末究竟正一念三千观依文也。 十界本末究竟故成百界。 十如本末究竟一法所具故千如也。 国土世间末。 众生世间本。 究竟圆融故成三千世间。 故本末究竟一言。 一念三千观诚证也。 莲实房云。 一念三千观有重々口传。 一文口传。 二义口传。 三观相口传。 四譬喻口传也。 文口传者。 是有重重意。 法华云。 诸法实相本末究竟矣。 华严经云。 一切诸法在众生心。 众生一心亦遍诸法(矣)乃至处处一念三千依文多之。 次义口传者。 先十界互具。 十如圆满道理可得意。 地狱饿鬼等当体。 佛果真善内证。 自本同一故名圆顿。 此道理圆人见非机情所知若法非心何能缘境。 道理可思合。 故古僧都云。 予随先师传一念三千深义有七重。 一假名一念三千。 谓法华已前诸经。 一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道理有之。 皆是寄不离假相建立法门也。 二圆融一念三千。 谓法自性自本圆融相即故。 十界互具。 十如圆满成三千。 三千法又我等一心也。 三理具一念三千。 真如一理广大也。 此心性一理无隔故。 十界互具成三千也。 四事具一念三千。 谓我等自性自本三千具足也。 别事不可寄理性融通。 五本性一念三千。 谓彼彼诸法自本三千具足自体也。 六不思议一念三千。 谓圆顿止观内证所建立一念三千者。 事理不二本迹未分实谈。 不似通途教相。 故名不思议。 行满决云。 教谈一念三千以本末究竟文相传。 大分一念三千只以一念三千言传。 自性一念三千非能传所传(矣)正一念三千本分。 离能所境界不可依教门教道见。 七自己一念三千。 大师内证别不可修一念三千。 依苦乐缘生忧喜念。 历境界诸法缘起即一念三千也。 圆顿止观行者。 别修一念三千非大师本意。 值知识经卷。 解了一念三千观后。 所起诸心皆是一念三千观也(云云)此七个一念三千。 山家大师唐朝御将来日记录口传也。 三观相口传者。 是有重重观相。 一别时一念三千。 二常用一念三千。 三临终一念三千也。 别时一念三千者。 别构道场请所持本尊心作一境。 或一七日乃至三七日修之。 此修行可有多种机。 行法次第如四个传法。 常用一念三千观者。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必可修一念三千观。 是有二机。 一任运本解机。 二别修行机也。 任运本解机者。 不修一念三千观。 知一切法本解不舍失。 常时成诸法一心观解。 所起心念皆是一念三千也。 此事大师别行记见。 止观法门解不为本行云此道理也。 次别修行机者。 前念为境。 后念为智云。 若一念心起。 次刹那前念心体是三千具足也。 三千外无余法。 故如此念念相续是常用一心三千观也。 临终一念三千者。 是有重重口传。 委细旨如四个传法决四譬喻口传者。 应和三年智兴内供奉从丹州登山举疑问云。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俱圆顿止观要行也。 而于中一念三千观大师内证秘行也。 然何故日域高师。 一心三观非口决难知。 非譬难解。 故以镜像圆融一心三观譬喻显也云耶。 一念三千时又用镜像譬耶。 此时三千众徒集大讲堂各各出其义云时源信和尚云。 一念三千观唯佛与佛境界。 圆人见实证也。 譬可比事无之。 故泰宗皇帝云。 物至美者非譬喻境界(矣)以之例知一念三千观非镜像圆融所譬可得心。 譬一心三观尚是分喻也。 况一念三千观哉(云云)觉运和尚云。 镜像圆融又一念三千喻也。 一念明位三千虑想具足镜面一体诸像圆浮意也(云云)次日横川大师语惠心与檀那云。 一念三千有重重意。 教谈教门一念三千。 以自体遍照镜像圆融可得心也。 自体遍照镜者。 南岳大师直释迦如来相传镜也。 此镜有明德。 千里内诸事细细浮。 所持主起地狱心时。 镜现地狱相。 乃至发佛心时镜现佛相。 此所现镜像本有镜自具一念三千本有圆满心也。 但实证不思议一念三千观如义譬喻可比物无之可得心。 源信觉运各各深义相传欢喜。 大师一心三观以镜像圆融譬可得心书。 楞严和尚义意也(云云)委细旨如下。 一念三千观。 天台一念三千观者。 离纵横并别四见可得心法门也。 纵见者。 一心变成诸法。 横见者。 一心含三千法。 并见者三千法分分并住。 别见者一心有三千隔历。 离此四见等直一念三千。 三千一念可心得。 故释云。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 此即是纵。 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 此即是横。 纵亦不可。 横亦不可。 只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矣)一心当体不思议不可得三千具足可得意也。 上夫一念一心云。 至名不可思议。 观不思议观不思议境心也(云云)。 寻云。 一家天台心。 十界互具成百界见。 若尔十如有互具义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十如有互具义云。 成立三千世间十界互具成百界。 百界中每界界具十如故成千如见。 十界互具义闻。 千如互具道理无之者耶。 若依之然也云。 十界既互具。 十如何不互具耶。 答。 三千世间成立处十界互具十如互具义具有之。 十界既互具。 互具十界各各具十如故。 十界互具自然十如互具意有之(云云)。 寻云。 一家天台心。 以何为法体性耶。 答。 三千世间也。 疑云。 世间者过杂散乱义也。 既杂乱散在法名世间。 若尔唯佛与佛境界。 妙法冲微实谈。 何以三千世间为法体耶。 答。 智论释世间义云。 族义。 持义。 性义名世间矣。 一切诸法本性各各是世间义也。 心性一理三千法宛然具足名世间(云云)。 寻云。 约何义立三千世间耶。 答。 十界互具成百界。 一界有十如成千如。 此千如约三种世间三千也。 疑云。 是有多种过。 一二界无别难。 二国土世间具十界难也。 二界无别难者。 国土世间。 众生世间各别条然也。 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全一体法也。 何为二世间成三千耶。 国土具十界难者。 国土世间若具三千十界具足。 有情非情杂乱过可有之。 如何。 答。 自元一家天台心。 诸法虽广不出十界。 十界不同不出十界十如是。 世间广多不出三种世间。 故别约三种世间成三千世间义。 然二界不别难云。 大论以族义持义名世间。 既号三种世间。 众生国土五阴三体各别也见。 若众生五阴全一体。 何世间可云耶。 其上一家天台心。 总别本有云故。 五阴可被云分。 众生可被云总体。 俱自性常住得心。 故约三种世间成三千也。 草木国土具三千事。 自本一家天台心。 依正一体也。 其旨如略义(云云)。 疑云。 有何深意法义无量中。 别以二种世间定法体性耶。 答。 法义无量中别用二种世间事深意可有之。 四谛三谛十二因缘等。 皆是一途偏说非广通意。 三种世间其意广博也。 有情非情总体别体圆满故。 其上今三种世间。 三谛本义心相应(云云)委细口传如略文记(以上三千世间分别如是)。 只无明心法法性而生诸法。 十乘观中起慈悲心也。 慈悲得心有大小异。 小乘权教心。 齐限慈悲只以拔苦与乐为义。 意有偏坠。 故属爱见大悲。 一家天台意慈悲以无我为体。 谓染净迷悟自性。 自本行者一念也。 一念外无余法故。 无缘大悲此至极。 大论云。 一心之外不立一法。 是真正大悲(矣)止观行者。 一心自体三千具足得心。 自他彼此差别全无之。 二法执情速灭。 是大慈悲心至极也。 无明心法性一体然生诸法。 是真慈悲也。 一切众生并草木国土等皆受大悲润(云云)。 直以止观安于法性。 直以止观者。 第三巧安止观也。 圆顿止观行者。 一切诸法三千具足得心。 无我大悲具足后常可安住止观二法。 或时心沈昧以悲安法性。 若心散乱时以寂可安法性。 又一切诸法自性自安止观。 寂照二相法尔所具故。 寂照义如上(云云)。 无明痴惑本是法性等。 莲实房和尚云。 他门相承。 无明痴惑本性流转已前事。 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流转最初义相也(云云)。 当家相承不尔。 众生流转间。 常时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义可有之(云云)故阿阇梨云。 今文破法遍章也。 止观不二心地得心后。 立还破三惑妄执安住法性理道理释成也。 山家大师傅法决云。 无明痴惑本是法性。 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 是流转门义也。 法性中道本是。 无明。 以法性故无明变作法性。 是觉悟义也。 意三千果成咸称常乐时。 无明悉成法性体。 三千在理同名无明时。 三千俱同成无明道理书显也。 根尘相对一念。 以法性理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也。 而一念起迷心违法性理。 念念步步悉以痴迷故。 法性变作无明也。 痴迷者无明异名也。 大论云。 常今常始念念元初(矣)流转间常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义可有之。 值知识经卷无明法性二种。 一体无差道理得心。 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义不断绝也。 痴惑性者。 是第八识痴惑恒转如暴流云。 流转之间痴惑常相续。 此痴迷相续之间。 法性变成无明也。 若舍痴迷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所起心。 以法性故无明烦恼皆变成法性。 故今以痴迷故全非流转始。 流转间常所起心相也。 本是法性者。 是可有本迹意。 本门心。 无明痴惑当体即法性也。 迹门意转无明痴惑。 作法性后本是法性也(云云)。 寻云。 一家天台意存流转始哉。 答。 迹门意。 生死无始有终。 菩提智有始无终。 法身理无始无终。 本门心。 烦恼菩提俱无始无终可得心(云云)。 疑云。 流转无始云事不明。 本行经云。 一切众生本居常乐。 迷心现故流转生死(矣)。 楞严经云。 忽然念起名为无明(矣)此等文有流转始见如何。 答。 一切众生流转有始云。 是外道说也。 冥生外道云。 一切众生本时居冥觉。 生悕望故转成众生矣。 既流转始有云。 外道说非佛法。 故一家天台所谈。 八识常恒流转无始可得心。 但至所出文。 理性圆满方且本觉如来云也。 般若灯论云。 一切众生必具迷悟。 依心性理常是本觉理。 依无明心常是众生。 一念一刹那必有二相(矣)。 以此文得心。 首楞严经文即流转续起意也。 今文无明痴惑本是法性。 心性理边可得心。 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流转方得心。 更无相违者欤。 起诸颠倒善不善等。 依痴迷妄缘法性理悉变成无明。 依无明心故第六识起诸颠倒。 善恶无记三性俱是颠倒也。 寻云。 恶是可颠倒。 善何颠倒耶。 答。 不得真觉间所起善恶无记三性皆是颠倒也。 第六识有内心。 于诸法施妄用。 第七识未转间。 或持五戒。 或受十戒。 皆是颠倒也。 故善不善同名颠倒。 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后。 所有善恶无记悉成不颠倒。 转八识种子悉作净分故(云云)瑜伽云。 第七识未转之时。 一切善恶皆成颠倒。 转依已后所有诸心皆成不颠倒(矣)。 无明痴迷内续起间。 一切诸心皆颠倒也(云云)。 如寒来结水等。 是有二譬。 一冰水譬。 二睡眠作梦譬也。 冰水譬者。 依寒缘诸水成冰。 依无明缘法性悉成颠倒也。 睡眠譬者。 四十六心所中。 睡眠心所云物有之。 第六心王施惛昧用。 此时心王为睡眠被惛昧作种种梦。 心王于诸事不相违。 而依心所有种种异相。 法性王者诸法自性都无动转。 而依无明痴惑缘法性变作无明。 依睡眠昧用作妄想。 颠倒梦想也(云云)。 今当体诸颠倒等。 上文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等者。 迷悟各别义也。 正依圆顿止观本意。 法性之外全无无明相释成也。 止观本意对妄境起妄念。 起动当体即法性也。 如此得心时。 妄想颠倒转被知自性绝难绝妄用。 故止观行者不绝起念当体法性心可安立也。 于无明有六种。 一现起无明。 根尘相对念想自本妄故。 二住因望果无明。 谓菩萨望佛果修诸行皆是无明也。 三种子无明。 谓不得等觉间。 第八识种子常相续六识七识皆从第八识种子生。 四理性无明。 是性恶也。 五事性无明。 谓本门果上九界也。 六起念无明。 谓不论是非起念皆是无明也。 如此六种妄心同法性同体可得心是止观行者也。 凡夫不知此道理。 妄起颠倒。 诸佛知此道理。 颠倒当体法性理安立也。 但颠倒法性一向异不可得心。 通教一向执一。 别教一向执异。 圆顿至极实谈。 无明法性俱一心故不异。 然一心之内善恶本有。 九界本有无明。 佛界本有法性也。 故不异云也。 又流转生死之间如旋火轮。 上下回转。 凡夫并前三教行人。 颠倒只颠倒得心。 不知颠倒即法性道理。 故为颠倒被引动。 止观行者旋火轮颠倒当体法性得心故。 不信颠倒只信法性也。 此时颠倒心。 失妄用成觉性圆明。 此时生死当体法性故。 生死梦忽觉不相续。 所诠止观行者。 根尘相对念念当体法性理可通达也(云云)。 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 起者生。 灭者死也。 生死一心三法且配当三谛心可有之。 生假法性。 死空法性。 一心中道法性也。 又生三谛法性。 死三谛法性故。 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云也。 是德门入行者观相也。 体门入行者。 起三千具足法性。 灭三千具足灭也。 法法尘尘当体三千具足当体故。 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云也。 或一心入行者可有之。 起一心法性起。 灭一心法性灭也。 起灭俱不离一心。 故名法性(云云)。 问。 一家天台心。 于法性论起灭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有起灭云者。 寻真如妙理不思议空寂体也。 何有起灭可得意耶。 若依之然也云。 今解释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云。 如何。 答。 莲实房云。 寻法性妙理非起非不起。 是号心性大真如。 真如有多种义。 一不变真如义。 二随缘真如义也。 不变真如不起为义。 一切诸法悉入法性理湛然寂静也。 此时都法性无动转。 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矣)。 法华迹门所谈多存此义。 随缘真如者。 起入灭当体即真如也。 地持论号事法性。 十地论名事真如。 事事诸法当体真如故。 此时于真如有起灭事更不可有相违。 注金錍论云。 真如妙理有两种义。 不变真如凝然常住。 随缘真如缘起常住(矣)。 本门意随缘真如为本怀。 本迹二门不变随缘也。 摩诃止观内证本迹未分正体。 随缘不变不相分大真如是也。 是名未分真如。 十八空论云。 自性真如有两种义。 一理真如。 二事真如(矣)。 自性真如者天真不思议内证。 大师己证法门也。 理真如迹门。 事真如本门也。 传法要义释真如体性。 真如妙理非起非不起或起或不起矣。 此文存三重意。 非起非不起者大真如自性本性不可得当体也。 或起者存事真如义。 或不起者不变真如也。 故一家天台意。 一遍法性起不可得意。 法性不起不可治定。 义类无尽故(云云)。 寻云。 圆顿止观本意。 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可云。 何事新法性起灭云耶。 答。 今法性重重意可有之。 或真如为法性。 或法自体名法性。 纵以真如云法性。 都于法性无疵。 起灭当体真如可得心。 所难趣真如起灭本来不二不得心故也。 今无过起灭法性得心不可有相违。 加之今法性者。 法自性当体不可得云法性也。 松松。 竹竹当体宛然处。 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可得心。 更不可有相违(云云)。 体其实不起灭等。 众生有妄想颠倒迷故。 于颠倒作起灭思。 圆顿至极实谈。 起灭当体真如可得心。 故法性起灭非颠倒起灭处。 体其实不起灭云也。 体实不起灭。 以颠倒心实有妄想起灭思也。 所诠破法遍章舍偏堕情万法无过道理为本意。 故如是释也(云云)。 以法性系法性等。 此文释能所俱法性道理也。 法性境界来系法性心。 故云系法性也。 心缘境事必依境界。 境界自本法性故与法性心相应。 心有解行有行相。 行相者境界浮心是也。 行解者心缘境德也。 以法性系法性行相意。 以法性念法性行解意也。 以能缘法性心念所缘法门。 是法性义也。 能所俱法性法性外一法无之。 故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等云也(云云)法性不同如上。 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 颠倒体法性理云。 且为破颠倒心尔云也。 真实以法法体论其义。 体达时法性妄想可被云法无之。 故迷悟性不可得也。 体达者是有三义。 一证位为体达。 二深义为体达。 三法自体为体达。 今所云体达者。 非证位体达。 后二体达也。 心依法深义。 妄想法性俱不可得体达既成云也。 止观记云。 总论体达有三种不同。 一证得体达。 二深义为体达。 三自体为体达。 证得体达本在权门。 此体达正明深义。 意云。 若依深义者不得法性矣。 依圆顿至极深义。 法性妄想不可云。 故体达云也(云云)。 问。 体达之时存迷悟二相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存二性云。 今释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矣。 妄想法性俱不可得也见。 若依之然也云。 一家天台极谈。 不动阿鼻依正等法性理。 十界常住三千宛然。 是真法性也。 何体达时无迷悟二性可云耶。 答。 此问言广。 若依法性常寂意。 还源反本法界俱寂也。 此时迷悟二性更不可有之。 迷悟俱流转法也。 今正释止故无迷悟二性释欤。 若依法性常照意。 三千法本有常住自己宛然也。 此时妄想。 本有妄想。 法性本有法性也。 一家意既二途也。 不可同。 偏立所难趣以照难寂故不可也。 今寂义为正。 尤无迷悟二性可得心也。 决附云。 迹大教意云断颠倒得法性。 本大教意云。 颠倒体即法性理也。 观心一心不得法性亦不得妄想矣。 迹门心。 断九界妄想证法性理。 本门意。 妄想当体即法性也可得心也。 观心一门所谈。 二法未分法性宛然义不可有之。 妄想俱不可得也可得心(云云)。 还源反本。 还源反本者。 正还法本源见诸法。 妄想法法性俱不可得法界同宛然意也。 传教大师于晨旦传五个法门。 一一心三观。 二一念三千。 三止观始终。 四法华深义。 五兼禀达磨宗也。 受达磨宗事。 今寂法门其义相似故也。 达磨宗义绝烦恼菩提二相。 不寻生死涅槃迹。 法界悉寂然也。 今止法门云。 绝迷悟性二性不可得。 是寂义也。 但所云还源反本者。 且源云事也。 真实常寂门时。 一切可为源事无之。 法本性不可得处且还源反本云也。 问。 所云流转者。 迷悟俱流动也可云耶。 疑云。 两方不明。 若俱流转也云。 迷是妄想故流动可云。 觉悟体非妄想。 何可云流动耶。 若依之然也云者。 今释上来俱流动云。 故一切皆流动也觉。 如何。 答。 今文破法遍意故。 迷悟俱属流动可破之。 上所分别初缘实相法性寂照等。 止门时皆被云流动。 同可成所破也。 法性妄想俱不存故尤可属流动也(云云)。 观者观察无明之心等。 观者法性常照三千具足义也。 故无明心具三千。 法性心具三千。 彼彼诸法悉三千故。 无明心法性心平等无差也。 彼彼三千互遍亦尔文可思之。 破法遍章段用止观二门事。 止故法界俱寂。 可执法无之。 观故法法尘尘悉三千具足故。 又别可执法无之。 故约止观二门破执情也(云云)。 问。 释观时用何义耶。 进云。 一切妄想善恶皆如虚空无二无别矣。 此解释难思。 释观时尤可用假谛。 何以空。 释观义耶。 空其义顺止如何。 答。 释观用空事。 一家天台空者不可同小乘等实空。 空有二义。 一无义。 二无障碍义也。 小乘等空无义也。 一家天台空者无碍为义。 心法法尘尘当体都无障碍。 各具三千是空义也。 加之寂空。 照空云事有之。 寂空无相不可得义。 照空当体无障碍也。 决附云。 空有二义。 一无义。 二有而无障碍义矣。 今释如虚空者。 有而无障碍义也(云云)。 无二无别者。 彼彼诸法各各具三千故无二无别也。 彼彼三千互遍亦尔无二无别云也。 譬如劫尽等。 释观有三譬。 一劫尽譬。 劫烧时山海大地虚空悉成火。 火譬三千。 三千诸法一切皆具无阙减故也。 二虚空藏譬。 虚空藏菩萨初来诸佛土时一切皆令虚空。 虚空外又一相无之。 虚空譬三千。 三千性体圆融无碍。 三千法外无余法义也。 三海惠菩萨譬。 海惠菩萨来华严大集等会时一切山川等皆成大水。 三千大千世界内悉水相也。 水相圆满故。 内外明了也一会诸人以肉眼见三千界。 唯有水而已水譬三千。 三千诸法自性义也。 破法遍本意破一切执无相不可得为本意。 若然者无障碍空可存法事无之。 故空亦不可得云也(云云)。 止只是智智只是止。 上释止观二字法界俱寂本理为止。 三千宛然一心所具处为观。 初心行者。 止观实二法可得心故。 别释止观不二道理也。 止观俱一心当体。 止外无观。 观外无止。 寂照不二理智未分故。 权教权门意。 止观二法各别得意故。 大师属双立止观。 今圆顿止观者。 只是行者本不生一念也。 故止观二字二法不相分。 吉藏经定即惠。 惠即定云此意也(云云)。 不动止只是不动智等。 上标止观不二法门。 自是以下正不二道理释也。 不动者法身理。 是止体也。 不动智者自受用智惠是观体也。 法身理自受用智果相应全一体也。 境智不和名时理智各别非止观一如。 理智和合。 境智圆融止观全一体不各别。 故不动理不动智一体无有异。 不动智照法性理智为面。 而又具理。 不动法性理自受用智相应时理为面·而又有观相即融通。 故以理智冥合义释成止观不二道理也。 寻云。 一家天台意。 止观二性各别也可云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二性各别也云。 今释止观二法无别(矣)。 若依之尔也云者。 止观二法大师己证本义。 唯佛与佛定量也。 何止观二性无之可云耶如何。 答。 一家相承有二途。 一常同门。 二常差别门也。 常同门时止观二法一体全不可有二法。 今释无二无别(矣)即此意也。 常差别门时。 止观二法本有常住全不可相失。 止本分止。 观本分观也。 爰以山王院大师云。 乃是止观一部本佛行因之相(矣)。 本佛行因云止观二法本有常住也闻。 故一偏不可定执。 复次观根尘相对。 已上文只释止观大意。 自此以下文正明行者修行也。 圆顿行者修行。 观根尘相对一念修三谛行也。 通途钝根行者先观一心三谛。 其次观六根三谛。 次观境界三谛。 根境识三种一心三观云即是也。 根尘相对如上。 若根若尘以下文。 自流他流异义相分。 一义云。 并是法界中道。 并是毕竟空空。 并是如来藏假。 并是中道重举中道也(云云)。 当家义云。 并是法界总体也。 三谛总名法界。 毕竟空以下如次三谛可得心。 莲实房云并是法界三千。 次三三谛也。 行者根性不同也。 体门入行者。 别不观三谛。 根尘相对自体法界自性体也得心。 如法自性安立机可有之。 是名并是法界观。 德门入行者。 正观三谛故。 毕竟空以下如次三谛也(云云)。 总圆顿止观行者。 观根尘相对一念事。 法性理高故难知。 彼彼诸法广故又难和合。 行者初门观一心可有便。 故别观一心也。 其上止观意。 即身顿觉为宗旨。 不动六识邪邪念相三谛可得心。 即身本觉也。 不观法性理故。 但本住不进机只观六识。 本住不下机直观九识意事可有之。 今释存六识所观义也(云云)。 并是法界。 界者体义也。 法法尘尘自体。 即空即假即中故法界云。 但依莲实房义意。 三谛万法自己本分为法界。 诸法各各持自性各各不同义也。 圆顿行者常观法界自性。 故并是法界云也(云云)。 并是毕竟空。 毕竟至极义也。 小乘意破俗谛有法别入真谛空。 故非至极空。 一家圆教空者。 万法自性本有而无相违名空。 不动有即空也。 空有相似。 故诸经中或中道名毕竟空(云云)。 传法决云。 毕竟空者。 不动俗有即是真空。 小乘等意破有入空。 故非毕竟。 然圆教意。 三千诸法本有无过无违过宗名为毕竟空(矣)。 寻云。 毕竟空者。 空中二谛中何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中道也云者。 处处释或空观处出毕竟空。 今文随然也。 其上既云空。 限空观觉。 若依之然也云者。 一处解释中毕竟空乃是中道(矣)。 如何。 答。 毕竟空通空中也。 先毕竟空本义云者。 一切诸法本有而无过义也。 有而空分义似中道。 故毕竟空中道异名释。 而涅槃经本文自本有二意。 一处毕竟空是不可得(矣)或离有离无是毕竟空(矣)是毕竟空通空中二谛觉(云云)。 爰以决附云。 毕竟空亦有二意。 一空义。 二中道义。 一切诸法本有无我名毕竟空。 本有无我亦是中道义(矣)通二义觉。 汉光类聚三汉光类聚四忠寻记如来藏。 众生一心本性清净故名如来。 故华严经云。 众生一心本是诸佛(矣)一心自体自性清净都无染污相。 然此一心成本生一切法。 故一心自性为藏。 一心自元清净具三千。 三千本有是藏义也(云云)。 云何即空。 空谛者不可同小乘等空。 万法历历而本性无相违处空云也。 故阿含经无为空义。 涅槃经无主无我为空义。 十界三千万法有自体而无我执是一家空也。 余宗所谈多以无为空。 一家心无主为空义。 书写寺性空房云。 空者无义也。 楞严和尚闻此事大叹云。 彼圣人虽有一分见解。 愚痴故不知空义空执小乘。 和尚播州下向语性空云。 空者无主也。 性空闻此言我得真空(云云)。 一家圆教空者。 无主而法法无劳义也(云云)寻云。 何是无主义耶。 答。 并从缘生。 缘生即无主(云云)。 疑云。 无主者中道异名也。 爰以余处释云。 一切诸法无主是中道(矣)无空主。 无假主故中道名无主。 今何释空义无主云耶。 答。 自本空中二谛不中恶法也。 爰以解释中。 空中二谛二无二也(矣)。 小乘并别教空断无空故其相遥中道异也。 大乘圆教空者。 诸法无异相自性不可思议故其义似中道。 爰以南岳释。 一心不生万法无失。 无失名中道(矣)空中二谛其意少相似。 空无主云事诸法不生无异论。 而中道无主云事。 无偏空主无偏假主。 万法不生名中道无主。 故随处无主义各别也。 今释涅槃经文。 诸佛空者无主无我义(矣)。 依此文空无主云也。 华严经诸法无主。 是故非有非无(矣)。 是以中道为无主(云云)。 寻云。 空中二谛二无也。 其意如何。 答。 中道者不堕二边本时不可得名中道。 一家空者又不堕二边。 本来不生义故。 空中二谛大旨同也。 爰以真俗二谛配立时。 空中二谛为真谛。 心性不动名中道。 亡泯三千名空。 其义二大旨相似故。 二无二也云也。 难云。 三谛一谛非三非一是一家圆义也。 若尔空假中三谛三无三也可云也。 何二谛二无二也取分云耶。 答。 一家心三谛非三非一条。 谁可论之。 但于三谛中空中二谛二无二也云事。 于无中假相貌分别也。 空中不可见体也。 故合为真谛。 镜像譬可思合。 镜与像各别有时现像。 或时不现像。 只有镜体明与镜不相离法也。 镜即明。 明即镜也。 故取分空中二谛二无二也云也。 云何即假等。 一家所立假谛者。 无主本空上而三千虑想明明云假也。 小乘等意。 谈俗谛有法事真谛空外也。 一家天台意。 俗谛恒沙万法。 自体空寂而三千法宛然是假义也。 故今释无主而生即是假云也。 天台圆顿法门即事而真云此意也。 不动事法立真空。 真空当体即假也。 传法决云。 所言假者。 不动空无主三千虑想宛然常住是假谛义(矣)。 楞严和尚云。 且空中相对二无二也云也。 再往分别。 空假相对二无二也义可有之。 一家空云。 乍存三千法。 无劳为空。 假云无劳诸相明了为义。 御庙玄记云。 一家三谛者其义三而相似(云云)。 都率云。 三义相似者。 三千诸法无劳一心具足故名空。 一心三千诸相宛然名假。 空不违假。 假不违空中道形也(云云)。 云何即中不出法性。 一家圆教中道者非别子细。 法性自尔都无失义也。 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云此意也。 法法尘尘自体。 本有不思议是法性也。 诸法自性不动处名中道。 根尘一念自体本有常住。 根本有根。 境自尔境。 一心自己不动一心也。 是名中道。 传教大师梦中告三谛中苦习中道云此意也。 大师释此事云。 空假为体事良由中道。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本自不动名为中道。 中道之体。 有两种义。 本性亡泯是空义。 性相寂然是假义矣。 中道诸法性体。 此体有空假。 若偏有空假无中道者可成边见。 中道成本性万法无失。 故空假成妙体也(云云)。 以上空假中三谛各各分别如是(云云)。 附文六个三谛。 云何即空云至并皆即中易解三谤也。 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者得意三谛也。 并毕竟云至并实相。 圆融三谛。 非合非散双非三谛。 而合而散双照三谛。 非非合云至而一而异不思议三谛也。 易解三谛者。 教门三谛也。 法体性圆融相即。 且为知三谛相逦迤各各分别其相。 玄文名逦迤三谛。 是言前似别教等。 行者初门教学也。 得意三谛者。 假教门三谛相得意能能思惟观察只是行者一心所具也。 心外全无有异。 了达是得意三谛也。 楞严和尚名证位三谛。 都率和尚名本处三谛。 所诠三谛一心义也。 圆融三谛者。 空假中三谛一心得意。 能能分别一心所具空谛具假中。 一心所具中道具空假。 故成九谛。 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 一中一切中是也。 今文并云是三谛并也。 六即义私记释上并。 根尘并是法界矣。 释今并。 假中并是毕竟空(矣)。 上根尘云并。 下三谛云并也(云云)。 双非三谛者。 圆融融即一心具九谛。 此三谛九谛非合。 非各别。 是双非三谛也。 双照三谛者。 立还见心本性。 三谛宛然全不杂乱。 合时三谛本分也。 玄复疏三谛云今双照三谛一分也。 不思议三谛者。 无双非无双照。 非一心非根尘。 三一不可被云一三无相违是也。 止观明静前代未闻云即此意也。 止观记云。 依文分别有三谛六重。 一易解三谛(是教门也)。 二得意三谛(证位)。 三圆融三谛(自法相即)。 四双非三谛(一心所具三谛非一非异)。 五双照三谛(合散二种宛然一心本性一三二义)。 六不思议三谛(天真独朗本分自性)。 以此意可分别也(云云)。 镜像圆融。 山家大师云。 镜像圆融譬非口决难知(云云)镜像有六义为口传。 镜像六义者。 一明镜像义。 明空。 像假。 镜中道也。 二三相一体义。 明镜像非各别。 只是一体也。 一心有三谛心也。 三三相互融义。 明相具像镜。 镜具明像。 故成九相。 三谛互具成九谛意也。 四不合不散义。 明像镜三一处故。 非散一处。 三相各别不合义也。 五三相法尔明像镜三。 自性各别本有常住也。 三谛本分本有常住义也。 六镜体不思议。 明像镜三本义不可得。 法性自作不思议无相是不思议三谛义也。 此六义为镜像口决。 今附文六重三谛。 镜像六义相应。 决附云。 镜像喻有六重义云。 六重者今所云六义也(云云)。 寻云。 镜像喻莲华喻何为法亲喻也可云。 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镜像譬亲喻也云者。 妙法难解。 非莲华不足为喻矣。 三世诸佛说妙法时必用莲华喻。 若镜像亲喻可用镜像喻。 何用莲华喻耶。 若依之然也云者。 以事喻法皆是分喻。 于中镜喻其意最亲矣。 镜像喻为法亲喻也见(云云)答。 此问题宽和年中穴太讲之时出来。 意圆内供受此问答劳。 都率和尚在下座窃云。 问喻同异也。 而不相传故终不答。 楞严和尚于座上示云。 向后不可出此问。 一家天台大事可显露故(云云)。 意圆内供参惠心御房后传此法门。 莲实房云。 御庙大师学问日记云。 在龙宫被云如意宝珠。 在魔宫被云颇梨镜。 天台相承成自体遍照镜。 在众生内心当体莲华也书。 所诠镜像譬莲华一体也可得心也。 镜被云借名也。 正心名镜。 心有十名。 谓心识意主体镜明相等也。 既镜心本名也。 莲华云即众生一心也。 一心自性明了也。 明了故诸相现心上。 所现相喻假谛。 明相喻空谛。 一心体中道也。 所诠镜像圆融喻法譬一体口传此意也。 慈觉大师一处释。 以事镜像喻一心三观释。 一处以心镜像直传一心释。 心镜像者法譬一体也。 山家大师释。 镜像圆融喻非口传难知书即是也。 都率和尚。 当家一心三观非事镜像释即此口传也。 我等一心本性即明像镜也。 当体莲华云我等一心也。 莲华清净明。 八叶具足像。 莲台唯一镜体也。 如此得心镜像莲华全一体不可有异相。 爰以山家大师。 自心清净是莲华。 诸相宛然是华。 虽有虑想不离一心是莲义矣。 众生一心有空假中三谛。 是当体莲华也。 若然一心镜像何异莲华喻耶(云云)通途义云。 莲华喻教亲。 镜像喻观亲(云云)。 是一往义也。 是法华意莲华者当体莲华也。 是岂限教耶(云云)。 寻云。 镜像天目相对何全喻也可云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天目全喻也云。 广止观举镜像喻。 妙乐受之。 伊字天目分喻。 镜像全喻释。 若依之然也云。 止观显体章。 正用伊字天目喻。 若分喻正显止观体处何可依用耶。 答。 此事可治定事也。 先本迹二门配立。 迹门相即不二为本意。 故镜像喻全喻伊字天目分喻也。 本门意而二常差为本意故。 伊字天目全喻。 镜像分喻也。 观心有二途。 境智不二门镜像。 喻全喻也。 还同有相门伊字天目譬全喻也。 今释境智不二释成故用镜像譬。 显体章还同有相门释成故用天目譬也。 觉大师决附云。 伊字天目与镜像互有亲疏矣。 互有亲疏。 全喻分喻义两方相分。 故一向全喻不可治定。 御庙大师学问日记。 镜像喻为本门还成分喻书。 即此意也。 非但己尔佛及众生亦复如是。 如已上文者。 于己心具三谛样释成也。 自是以下。 历一切诸法皆具三谛样释也。 佛果有六重三谛。 乃至众生界有六重三谛。 如上可分别(云云)。 总明一心三观。 自复一心修止观以下。 行者正观己心样总别释成也。 总明者第八识异名也。 第八识有十种名。 一名种子识。 二名无明识。 三名无没识。 四名总明识。 五名大梦识。 六名根本识等也。 总明第八识生死流转总体。 明了含诸法种子。 故名总明识。 此总明八识流转生死间。 常相续不间断故名无没识。 此总明八识观三谛具足。 流转根本总明一心。 失妄用故流转速息。 故取分观总明一心也。 第八识众生常发之。 别教意入十回向位正知八识体也。 行者根性各别。 或六识为所缘境。 或第八识为所缘境。 或第九识为所观境。 今所云总明一心三观者。 八识所观义也。 寻云。 第八识为一念也为多念也如何。 答。 北七师中存八识一念义。 彼义云。 第八识者一念迷妄从寂静理初出一念名第八识。 其后第八识都不起。 七识六识计续起也(云云)。 此义违经论文。 摄大乘论。 第八识无间断常相续(矣)。 既流转间相续识也。 故此义为非。 今家意念念元初故。 元初无明不可限一念。 多念相续也。 但今文无明一念云一念见文。 且于多念中别指一念为所观境可得心也。 八识限一念不可得心。 摄论出譬八识如种。 七识如水。 六识如芽。 此喻前后。 若约法体八识七识六识并起矣。 六识与八识必俱起识也。 八识大梦相续故。 七识六识梦事又相续也(云云)。 寻云。 有何故必八识为所观境耶。 答。 八识生死根本也。 释云。 八识是生死根本。 若观此识具三谛理。 根本已破枝末亦破矣。 意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造业烦恼虽有之。 第八识种子既破苦果因用息。 所有一切妄业皆息也(云云)。 问。 一家天台心。 从何法万法出生耶。 又一家天台意。 离四句诸法生欤。 不离四句生欤如何。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许四句生云者。 处处释自他共无因生属外道说。 若依之然也云。 今释无明与法性合即有一切梦事等矣。 既无明法性合生。 是共生义也。 如何。 答。 自元一家天台意。 离四性诸法生可得心也。 但今无明法性合有一切梦事云事。 且举迷见边也。 止观意。 止梦事当观三谛理故。 诸法都不生也。 诸法不生故又不可属四句生。 决附云。 若一往分别者。 或诸法从无明生。 或从法性生。 或无明法性合生诸法。 再往论之。 一切诸法本是三谛。 云何有生。 若诸法无生无灭。 是故非四句生(矣)分明者欤。 问。 一家天台意。 俗谛恒沙万法。 无明生欤。 将法性生欤。 如何。 答(云云)。 若法性生云者。 法性理凝然不变本性也。 如何可生诸法耶。 若依之尔也云者。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矣。 无住本者是第九识也。 又今释从法性生诸法见如何。 答。 尤可得意事也。 先一家圆顿实义。 一切诸法不生不灭。 三谛自性更无有生义。 而立还沙汰生本。 别教并迹门无明缘起也。 法性理寂静湛然无有缘起相。 一念无明起违寂静理故。 此时有诸法。 故无明缘起也。 本门意起是法性起。 灭是法性灭。 皆是真如全体也。 真如妙理随缘成诸法是随缘真如意也。 爰以处处释或云无明生。 或云法性生。 俱无相违事也。 但至今释者。 释意诸法起相不为本意。 一念无明体观达三谛理。 是今释本意也(云云)。 一阴界入一切阴界入。 一阴界入者。 第八识种子也。 此种子有一切阴界入。 第八一阴界入三谛理得意后。 所属一切阴界入。 悉成觉性也。 故总明一心三观具一切功德。 第七识第六识皆第八识为本性故也(云云)。 如是一切因缘生等非今观相。 妄心因缘生也。 无言等见。 三界九地诸思惑。 十六门破等皆是妄心次第因缘。 非真实因缘。 圆教至极实谈。 元初一念无明当体三谛也。 权教权门前三教意。 皆次第隔历成因缘义故简之也(云云)。 今闻一心因缘生。 寻云。 所云一心因缘生者。 第八识欤。 第六识欤。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第八识也云者。 因缘生云处处解释大旨第六识也。 第八识因缘生云事无之。 若依之尔也云者。 今章正总明一心三观也。 即第八识也。 何以第六识可为所观哉。 第六识历余一心三观也。 如何。 答。 莲实房云。 第八识无没微细种子识故。 因缘生不可云。 正因缘生者第六识也。 但八识且因缘生云事。 因缘生六识皆从八识种子现行。 随所生能生第八识且因缘生云也(云云)。 私云。 八识云因缘生不可有相违。 法性理自本不生。 因缘生义虽无之。 第八识自性转起识也。 若然有因缘可生起也。 瑜伽论云。 若有生法无因缘者。 是邪念同彼外道(矣)。 第八识若无因缘生云者。 外道无因见也。 第八识七识为所依根故。 法性理为因。 七识为缘第八识生故。 因缘生条勿论也。 摄论云。 八识因缘其相微细更难分别(矣)。 第八识有微细因缘见(云云)。 寻云。 第八识有根尘相对义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有根尘相对义云者。 根尘相对正是第六识也。 何第八识有根尘相对义可得意耶。 若依之尔也云者。 唯识论云。 心起必托内境依根矣。 摄论八识恒起根境亦转(矣)。 第八识尚有根尘相对义见如何。 答。 常人义云。 七八二识无根尘相对义。 根尘相对必定第六识也(云云)。 此事都不知大小乘性相人恶义也。 第八识既转起识也。 若转起识必根境相对可转起也。 但七八二识根尘能能可得意法门也。 八识染净和合种子为境界。 第七识为所依根。 第七识八识相分为境界。 见分为所依根。 七八二识互成根。 流转间相应续起也。 得道后七识成平等性智。 八识成大圆境智又相应也。 若然八识有根尘相对义可得意也。 但八识根尘相对非凡夫所知。 觉大师决附云。 元品无明以内根内境为根尘。 第六识以外根外境为根尘矣。 第八识有微细根尘续起见。 但处处解释。 根尘相对第六识云事。 且约鹿强也(云云)。 次上文总释也。 因缘生一念三谛不思议理释成也。 三假四句者正有空观。 三假者正自智论出。 一因成假。 谓一切因缘生法皆是假法非真实。 二相对假。 谓生死对涅槃。 涅槃对生死。 其相对法无有自性。 无自性故生死涅槃俱空也。 三相续假。 是有二种。 谓即起离相也。 即起相续假者。 一切诸法当体相续。 念念生灭自性都不留。 故名假。 离相相续假者。 去年花散无之。 故云空也。 今年花又如去年相续。 又是假法也。 一切诸法不出三假。 俱自性空寂故云空也。 四句者自他共无因也。 权教权门意谈空皆约三假四句。 今总明三观本性不可得当体空为空体也。 三假四句空皆是思议空非不思议空。 不思议毕竟妙妙空者不动流转诸法当体。 都无思无念云妙空也。 总明一心三观此不思议妙空为空体。 空中二谛二无二也道理可思之(云云)。 复疏倒入。 于假有权假实假。 权门所说假皆是可思议假非不思议假。 复疏倒入分别病药假只是隔历假也。 复疏倒入入重玄门异名也。 等觉菩萨为断元品无明还入疏门倒作凡事。 是复疏倒入假也。 入重玄门源出璎珞经。 前三教假谛者。 心外修别行。 隔历不融心地为自行且利众生是也。 圆教假者。 行者一念三千虑相宛然无阙减是也(云云)。 问。 入重玄门倒修凡事通通教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通云者。 入重玄门出璎珞经。 彼经偏存别门。 岂通通教耶。 加之。 彼经意。 入重玄门者。 元品无明难断故。 千万亿劫入重玄门倒修凡事等矣。 通教断无明义无之。 何有入重玄门耶。 若依之然也云。 名玄云。 八地已上誓扶习生。 只是入重玄门(矣)如何。 答。 御庙大师学问日记云。 入重玄门有四种。 一相通。 二加行。 三化他。 四自性入重玄门(矣)。 通教心相通入重玄门也。 通教意非无明断。 故真实入重玄门不可有之。 而通教八地已上菩萨。 三界烦恼断尽后。 一分留三界受生死身。 利益众生形似入重玄门。 故名玄于八地已上立入重玄门名。 加行入重玄门者。 璎珞经所说为元品难断所修入重玄门也。 至等觉位元品一迷难断。 为断此迷重入因位玄门。 依此行断元品无明故名加行入重玄门。 化他入重玄门者。 非元品无明难断故(云云)。 只为化他示九道身也。 签三云。 遍应法界名入重玄。 不同别教教道重玄。 (矣)自性入重玄门者。 圆教意自性三千圆满形故。 念念入重玄门(云云)。 第四入重玄门即今总明三谛中假谛也。 问。 圆教有入重玄门耶。 答(云云)。 问。 佛果有入重玄门耶。 答。 圆教意佛果有入重玄门。 遍应法界名入重玄门故。 别教佛果无入重玄门。 元品无明既断故(云云)。 今闻非空非假。 总明一心三观中中道者。 不思义中道非权教权门中道。 权教权门意。 中道云皆有待对。 今中道者一心不生万法都无失名中道也。 此自性中道云不思议中道也。 总明一心三观者。 正行者分别思量非作。 是非观。 只心解本分三谛。 所解体能能分别。 空三千亡泯本空。 假自己三千妙假。 中自性中道也。 故空假中三谛俱超权教权门(云云)。 单见复见见中道。 单见中道者双非中道。 复见中道者双照中道也。 具足中道者双非双照具足也。 一家至极中道者。 诸法自性不动为义。 此时双非义。 双照义。 具足义俱成执见。 决附云。 正中道者。 万法不动都无过失名为中道。 无有双非双照等义。 双非是单见。 双照是复见(矣)双非双照单复二见中道非正真中道见(云云)。 问。 圆教中道双非双照为义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双非双照为义云者。 单复二见也。 何以之为圆妙中道耶。 若依之然也云者。 余处解释中释圆教中道。 多约双非双照如何。 答。 此事可口传法门也。 中道有多种。 别教中道一向双非为本意不知双照义。 迹门中道不舍双照双非为本意。 本门中道正双照为本意。 大师内证中道者。 非双非非双照。 诸法自己不动不转名中道。 横川大师学问日记云。 别教但诠双非中道。 迹门正明双非傍兼双照。 本门正明双照中道。 观心一门非双非照。 双照单复见故(矣)于圆教有本迹观心三重。 本迹二门圆双非双照为中道观心圆非双非非双照自本不生名中道。 总三谛理有重重不同。 楞严和尚学问日记云。 空有多种。 一析空。 二体空。 三即空。 四本性空也。 假有多种。 一妄假。 二施设假。 三本性假。 中道有多种。 一离边中。 二双非中。 三双照中。 四照非不可得中。 五还同本理中矣。 于中道有多种故一偏不可定。 三谛口传如略义记(云云)三藏教意。 离苦乐离断常为中道。 通教又然也。 通教含容中道虽有之非当教意。 别教中道离边中道也。 已上单见。 复见。 具足见。 藏通别可思议中道非今中。 今中者不思议自性本中道也(云云)。 如此三谛本理。 在一心不思议道理。 诸人难得意法门也(云云)。 约心论无明等。 以前文多释境智不思议门。 约心以下释成还用有相法门也。 元初总明一念云。 只是行者一心也。 因缘生云行者一心也。 诸法皆一心也。 若然偏空偏假乃至单复中道等何简之哉。 俱是一心自己本分也。 故立还前来一切法门皆是止观内证深义。 大师所立妙义也(云云)。 一念三相。 一家一心三观者。 微细一念具三谛理。 此道理难得意。 今以三相一刹那譬显一家三观也。 生住灭三相体各别。 尚一刹那俱生。 众生一心妙法也。 一念三观具足条分明者欤。 问。 一家天台心释三观相见。 然用何譬耶。 答。 文云如一刹那而有三相。 三相不同。 生灭住异一心三观亦如是。 生喻假有。 灭喻空无。 住喻非空非有。 三谛不同而只一念(矣)。 疑云。 生住灭三相自本异时法也。 何圆融至极一心三观可合此喻哉。 如何(云云)答。 自本一家处处解释。 释一心三观多喻四相同时。 生未来。 住现在。 灭过去也。 共三相同时云事。 生下有四随相。 四随相十六。 本相四合二十相也。 本相前后四随相同时也。 约随相三相同时云也。 重难云。 用镜像圆融何用三相喻耶。 答。 镜像圆融三相互具道理分明。 正有无相违法一时俱生道理未闻。 生灭二法天地遥异相违法也。 此法既同时上。 空假相违法又可同时被得意。 三相喻相违法。 一时并起道理亲。 镜像圆融三谛相即道理亲故共用也(云云)。 三观三智三止三明。 法性常照门三谛名三观。 常寂门三谛名三止。 因三观名观。 在果为三智。 智者决断重知义故。 常寂门三谛在因被云止。 在果被云明。 三观三智三止俱行者一念无相违法也。 开佛知见。 问。 佛知见者其体何者耶。 答。 观一念心三谛具足是也(云云)。 疑云。 何一心三观为佛知见耶。 既因位未了观法也。 三观妙解甚深也。 佛知见名更难与如何。 答。 止观者佛知见也。 止佛知。 观佛见也。 法性常照一心三观佛见。 法性常寂一心三观佛知也。 止观既佛知见也。 止观云即一心三观为根本。 爰以今解释一念心具三谛。 如是观者即是众生开佛知见(矣)。 圆家意。 理即本有佛体。 从名字即值知识经卷始开本有知见也。 故天台立行果满内证云。 本佛行因释。 因位非佛知见云事。 偏是始觉始成假说非本觉实谈。 其上法法尘尘自体。 本有无作三身也。 名字即位开自身无作道理已后心念悉可佛知见见。 六即义妙记云。 理即为本佛。 名字观行相似分真为佛因。 究竟即佛果也。 是故六即皆是果中六相。 (矣)名字以后一心三观云佛知见事。 更不可有相违(云云)。 众生者贪恚痴心。 一切众生皆起我见。 我见为根本起贪嗔痴三毒也。 起三毒名众生。 于我有三种。 一分别我。 谓外道等谓。 一切众生心内有不可说藏。 此藏有微细神我作诸法本(云云)。 二俱生我。 谓凡夫等别不起神我。 缘诸法时心有我执。 三流布我。 谓诸佛无我执。 且为化他如是我闻乃至自我得佛来等云也(云云)。 分别俱生二我有之故。 依此我执众生起三毒。 三毒数数生故名众生。 然止观意。 如此所起我见。 三毒烦恼等自体。 空假中三谛得心。 妄起非过。 自本贪体即觉体故。 贪外求菩提此二念隔异执情非止观本意。 摩诃止观意。 贪嗔痴三毒念念续起是法性三谛续起故。 众生当体即佛也。 此道理得心为开佛知见。 一切众生念念起佛知见。 立止观妙行。 不知故名凡夫。 今值知识闻自心本地三谛。 三世常恒妙行既圆满故。 众生外无佛体释给也。 问。 佛起三毒耶。 答(云云)若起三毒云者。 佛无上觉者也。 智德断德圆满。 若起三毒者断德不圆满失有之。 若依之然也云者。 今释众生即是佛云其众生起三毒样释成。 佛起三毒见如何。 答。 佛三毒起不起俱不可有相违。 此事净名经分明也。 佛有二义也。 一始觉断迷佛不可起三毒。 二本觉实佛。 众生当体本有佛果也。 此佛纵起三毒不可有相违。 苏悉地经释迦为浅佛。 提婆为极佛此意也。 慈觉大师受此文。 浅略门时释迦为善人。 提婆为逆人。 深秘门时。 释迦提婆俱一如也。 秘中深秘门时。 释迦断相修显佛故为浅。 提婆不转本极妙体故为深。 秘秘中深秘门时。 非释迦非提婆。 本极无相真意为法大宗释。 今文如是可得心。 摩诃止观本意。 贪体即觉体名本觉理故三毒当体即佛体也。 贪嗔一念自性三谛故空为智德。 假为断德。 众生自本具三谛。 故三毒自体本分智德断德也。 如此得心。 众生佛三毒起不起更不可有相违。 加之今文意。 贪嗔痴三毒当体本有三谛开觉。 是入佛知见妙意也释计也。 爰以觉大师止观记。 舍离三毒别得法性名为迹意。 贪体痴体即是本觉名本觉理也。 (矣)显密二教虽异也大道不相违。 山家大师释即此意也(云云)。 莲实坊和尚最后精云。 (立者静虑院澄豪)一代教多说佛相甚不同也。 山家大师。 唐朝御相承六重佛相云事有之可立申。 立者不知之(云云)。 故阿阇梨云。 六重佛云尤可得意事也。 一妙因假立佛。 谓前三教教主皆于因位假立佛名。 二色相庄严佛。 谓凡夫小乘等金色光明等为佛相。 真实非色相佛。 迷人所见佛为色相庄严佛。 三断诸迷妄佛。 谓断贪嗔痴等烦恼别得觉悟知见。 四法性真如理佛。 谓事事诸法非实佛。 真如妙理是一体也。 五贪即菩提佛。 谓众生当体佛果也。 六非迷非觉佛。 谓觉悟不相分。 生佛未分不思议不可得强名佛。 传法决云。 诸经明佛相义类非一。 一妙因假立。 二色相庄严。 三断迷得觉。 四自性唯理。 五妄即菩提。 六非妄非觉。 强名为佛。 初二在尔前。 第三在始觉门。 第四是本觉。 第六正在观心一门。 (矣)既佛在六重。 一偏不可定。 今所云生佛等者。 于生佛未分处立还明种种义故。 不可随所难。 于一心三观有重重不同。 总相分别时心性不动为中道。 亡泯三千为空。 虽亡而存为假谛。 本起不动一心三观时。 善恶无记三性各各一心三谛也。 一家天台心本起不动三观为妙行。 本起不动时别不可沙汰觉不觉。 当体本佛也。 此一段古阿阇梨随分己证也(云云)。 随心起念止观具足。 一切众生自本止观具足。 心随境界起念当体止观具足也。 止观外全无余相。 权宗权门意不知自身佛知见。 故心外求觉体。 止观心一切众生无不起念。 念若起皆是止观现前正行也。 此道理值知识坚固解了是初随喜品也。 此道理信解是众生开佛知见也。 华严经说得佛知见。 净名经说证佛知见。 开佛知见语无之。 法华开佛知见云甚有深意。 得云证云众生外有觉体得意。 于众生妄心得觉体云也。 今开佛知见云。 心性自性自本本觉佛知佛见止观也。 不知之名凡夫。 值知识汝所起起念当体止观妙行被示说。 开自心迷相成佛知见。 知见始不来。 自本具足故云开佛知见也。 决附云。 能开自心三谛本理名开佛知见矣。 此意也(云云)。 如此此随喜品也(云云)。 读诵经典第二品。 见经卷读名读。 离经卷暗诵为诵。 于读有义读文读。 义读异义读。 同义读有之。 觉大师决附云。 于读诵经典有障道助道二种不同(矣)文读者别不得意义只诵文字屈曲。 义读者正经文得心字读是也。 义读助道。 文读别不助道。 义读有二种。 异义读成道障。 谓止观行者学小乘权教是也。 同义读助正行。 谓圆顿行者止观法华可学读。 山家大师御遗告云。 圆顿行者独座石堂不入聚落。 或有行者。 虽居阿练若。 正心杂乱者还入集所应学法华。 若读法华义正心障起胜定即发(矣)。 止观行者尤可学读法华止观觉。 诵又文诵。 义诵。 同义诵。 异义诵可有之。 如上可得意。 更加说法第三品。 如所行说法助自心他心。 此行转明故止观妙行速成就。 是有利钝二机(云云)。 寻云。 更加说法说法通权实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通权实云者。 第三品未至事理和融位。 若说权教必可成内行障。 爰以今释妙行专说(矣)。 行者实教行也。 若依之然也云。 净名经云。 广说一切法是说法品也(矣)。 如何。 答。 更加说法人可有二类。 钝根人根性易退。 故必说实教不可说权教。 权教道障故。 利根行者都无退转。 故广说权实二教可利益众机也(云云)。 兼行六度第四品。 理行为正兼修事行。 初趣化他门位也。 此位傍行六波罗蜜。 谓或人施眼髓等。 乃至学般若。 但于六度有重重意。 悲增行者别行六度。 智增菩萨佛知佛见观体明了时。 自然具六度。 万法并我性一心得心。 他人受用皆是自身也。 彼彼平等更无异相。 故檀波罗蜜也。 一念观解前八万四千净戒圆满。 故戒波罗蜜也。 一切诸法己心本分得心故忍辱波罗蜜也。 又一念三千妙行顿证菩提正因故精进波罗蜜也。 一念三千观体明了无诸相散乱禅波罗蜜也。 一念三千妙解前诸智速归智惠圆满。 是般若波罗蜜也。 故一念三千一观六波罗蜜必具足也(云云)。 正行六度第五品。 此位事理二行平等都不阙减。 事行不障理行。 理行不障事行。 事理和融位也。 天台大师正住此位给。 天台于六即中殊住观行即事。 口传如上。 于观行即中别住第五品。 事。 前四种理行为正事行减少。 故别住第五事理和融位。 正行六度品大意云者。 正趣化他门行六波罗蜜。 化他当体达三观妙行也。 转入六根清净等。 华严经意。 于分真即建立六根净。 法华意于相似即有六根互用德。 华严教权故证位有六根互用。 法华教实故于未证位说六根互用。 是初心即极真意也。 转入六根者。 一根六根转入成三十六根。 并以胜解缘诸法。 但一念起三十六根也。 法华虽未得无漏等者。 相似即位不断一品无明。 不证一品中道。 故虽未得无漏也。 未得中道无漏。 依圆顿胜德速得六根清净。 委旨如上(云云)。 进入铜轮初破无明等。 相似即铁轮位也。 十住铜轮位也。 华严经说七轮。 谓铁铜银金璎珞水精摩尼也。 如次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十住断无明最初故进入铜轮等云也。 无生忍等者。 灭无明生得中道忍理故得无生忍云也。 断无明证中道四十二位也。 四十一位为分真。 妙觉为究竟即。 四十一位住果报土。 妙觉究竟佛住自性土(云云)。 问。 仁王经云。 三贤十圣(矣)别圆二教中何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别教意也云。 今释四十二品断证据引合。 别教只断十二品无明。 非四十二品断。 若圆教心也云者。 既云三贤十圣。 圆教意十信为贤。 十住已去皆是圣位也。 别教意十信为外凡。 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内凡贤位。 十地为圣位。 今三贤十圣文正准别教。 如何。 答。 释云名虽似别。 义必依圆(矣)。 心名别义圆配立也。 名虽借三贤十圣别名。 引四十二品断证据。 故义圆也。 今释存此意。 若别教心。 三贤菩萨只居方便土。 今三贤十圣住。 实报土云故义圆也(云云)。 疑云。 仁王经文正名别义圆见文有之耶。 答。 一说十信功德。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矣)十信断见思出三界云故。 正是圆教义也。 二谓既云住果报。 果报者实报土名也。 三贤十圣俱居实报土义圆心也。 问。 文云唯佛一人居净土(矣)然实报寂光中何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实报土也云者。 他受用报土外唯佛一人居净土(矣)。 寂光土觉。 若依之尔也云者。 今释以贤圣例佛。 指妙觉是报(矣)。 正报土释定如何。 答。 檀那院楞严院御义各别也。 檀那院云寂光土。 三贤十圣菩萨居实报土。 唯佛与佛内身居寂光(云云)。 楞严传云。 山家大师传法决云。 三贤十圣住化他报土。 唯佛一人居自行实报土(矣)。 觉大师释。 实报寂光一法二义(矣)。 寂光本理具本有智性。 此所具智为自行实报。 觉运依总相。 源信依细分别如此义立(云云)。 委细旨自受用身所居土沙汰下有之(云云)。 问。 一家天台心。 三贤十圣报土外有唯佛报土耶。 答(云云)若有之云者。 经论常途说全不见处也。 三贤十圣报土外有唯佛教土云事。 若依之然也云。 今释三贤十圣报土外有唯佛报土见。 文云以贤圣例佛指妙觉是报等矣。 正三贤十圣报土外唯佛妙觉报土有之见。 如何。 答。 自家他家异义也。 他家唯佛一人居净土寂光云不云实报。 当流三贤十圣土他受用身随类感见化他报土也。 自受用所居土实色实心内证故。 唯佛与佛所居土也。 他受用报土外有实报土云事。 源依今文也。 今文即唯佛妙觉所居土。 例三贤十圣名实报土见。 随余处释。 唯佛报土非贤圣境界矣。 三贤十圣间只见他受用土自受用。 内证报土等觉一转入于妙觉后唯佛与佛境界也。 此实报土非无明所感。 是中道所感土可得心。 四种佛土十界众生所居也。 同居六道所居。 方便二乘所居。 他受用报土菩萨所居也。 自受用身法身冥合一体也。 然而自受用身居自行实报土。 法身居寂光。 此实报寂光同体实报土也。 穷源尽性妙智存是自行报土也(云云)。 寻云。 唯佛所居土立实报名事依何义哉。 答。 以贤圣例佛指妙觉是报(矣云云)。 疑云。 纵虽妙觉位也。 于当体立实报名事更不可有相违。 报者依因位万行所得义也。 若然不例三贤十圣。 云何不立报土名耶。 又例贤圣云者何样例耶。 答。 妙觉位境智和合。 成函盖一体法身。 法身既非修因感果。 相应自受用身又不可有修因感果义。 故报土名言尤住三贤十圣果报土。 然以本有智惠为实报事别段义也。 总修因感得名言。 因位可有欤。 今释以贤圣例佛自受用所居土为实报云事。 因位智惠智性也。 果位智又智性也。 既同故以因位果报名例果位唯佛所居土尚云实报土也。 但今释一往可得意。 正于自受用身当体可有实报土义。 报土契当义也。 自受用身智性与法身理想应。 一如不异可名实报土身。 彼佛所居土当体云实报事。 更不可有相违(云云)。 寻云。 依何证据明十信断惑义耶。 答。 有多证据。 仁王经云。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矣。 是一)华严经云。 十信菩萨能离三界(矣。 是二)又起信论中十信菩萨八相作佛相说之。 显戒论十信菩萨离烦恼等(矣)。 寻云。 依何证据明十信断无明义哉。 答。 法相权大乘云。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间。 只伏见思不断。 初地断见惑。 二地至七地断思惑。 八地已上断所知障(云云)。 都令地前断惑云事。 无经论证据难也。 天台一家意。 大师旋陀罗尼自解明。 一十五遍高览不可有谬。 既十信断见思。 初住已去断无明释。 妙乐大师又得独步才艺。 正玉泉流。 既引华严起信为十住断无明证据。 华严经于初信分得无生忍。 七信已上离于三界。 乃至初发心住正得无生忍矣。 此文正证据地。 十信初心断见故一分无生忍也。 第七信思惑断尽故云离于三界也。 又于初住正得无生忍云。 十住断无明义分明也。 随按道理念心精进心等有之妙行精进也。 何不断见思耶。 十信断见思十住断无明事。 理在绝言也(云云)。 历余一心三观。 历余一心三观者。 若作总明一心三观开悟得脱人。 历余一心三观无用也。 然众生根性不定。 观总明一念无得脱益。 此人还历余心可观三谛理。 余心者正第六识也。 缘第六识修三观妙行。 行体如总明一心三观。 如是历总别心修行止观人俱下根机也。 大师依化他门如是二种观释成欤。 觉大师释。 若钝根者广历诸心应修三观。 观行相续速应得脱(矣。 云云)寻云。 有何故出贪嗔等不出痴烦恼耶。 答。 痴烦恼是总明一心三观境界无明摄也。 无明有二种义。 一相应应明。 二独头无明也。 不起贪嗔等只无起心时。 无明计内起故名独头无明。 相应无明者。 与余烦恼相应起也。 烦恼起时必有第八识无明相应。 释云。 无明通与诸惑相应(矣)无明与诸心相应也。 如是二种无明名为痴烦恼。 故历余一心三观处不出痴烦恼也(云云)。 四阴亦如是。 若有心法入宿习。 观总别识得道入。 总明历余一心三观机也。 若有色法入宿习。 观色法可得道机。 色法当体可观三谛。 谓青黄赤白等色法当体。 不动不退中道也。 自性不二不可得空也。 相应分明假也。 色法三谛观可得脱也。 若不堪此观。 乃至观行阴可得道机。 观行阴念念生灭可修三观妙行。 一切行法念念无常空也。 然而假有相续假谛也。 行阴当体本性不动中道也。 故四阴亦如是云也。 十二入十八界又如是可得意也(云云)。 烦恼境。 烦恼境者。 不堪阴入境。 依烦恼境可得道机也。 若观阴入境。 烦恼炽盛三毒续起。 依烦恼境可得道机也可得意也。 众流入海风增求罗云此心也。 以烦恼心或佛菩萨结缘等此心也。 谓不轻菩萨化道时。 四众起瞋恚。 此人烦恼境得道机也。 止观记云。 过去无量时。 以烦恼心结微少缘。 得脱之时必成烦恼境机矣。 宿缘速发。 根性法尔故。 依烦恼境得道机可有之也(云云)。 病患境。 止观修行人。 四大互增减病生。 即观病体为三谛理。 是病患境行者也。 于之可有二意。 道邃和尚意。 依过去宿习病患忽发也。 行满心。 不依宿习依病患增上也(云云)。 业境。 业境者。 正观行者修止观行时。 身口意三业若增上。 业境得脱机得心偏可观业境。 业境身口意三种行者又可有之。 皆是根性法尔道理也。 涅槃经云。 若菩萨永离三界。 一切诸业起力润生(矣)。 意今度出生死不可留人。 三界诸业各各起力障碍也。 若业增上业为缘殊可修止观行(云云)。 魔境。 于魔有四魔八魔。 四魔者。 一五阴魔。 二烦恼魔。 三天魔。 四业魔也。 八魔者。 四魔上加生老病死魔。 今所云魔境者。 总可通四魔八魔。 若别云者天魔也。 出生死不留三界人。 魔殊作障碍也。 本起经云。 一切众生流转之时是魔眷属。 始发大心永出生死非魔眷属。 是故诸佛成道必有天魔障矣。 今所云魔境者。 即此义也。 天魔作障观魔体可作三谛观解(云云)。 文民属等云者。 未入佛法时魔眷属也。 入佛法毕非魔眷属。 故化他民属云也。 禅境。 禅者四禅。 四无色。 未至。 中间等禅也。 皆不出欣上厌下观。 是皆外道事禅非正禅。 止观修行时。 若事禅有宿习。 禅定互发。 禅境得脱可得意。 见境慢境如文可得意。 二乘者止观修行人。 若空见数数发二乘得脱得可意。 涅槃经二乘境名为空境(云云)。 寻云。 声闻观四谛。 缘觉观十二因缘。 观何合为一境耶。 答。 二乘异俱空观为所见。 故合为一境也(云云)。 菩萨境。 菩萨境者前三教菩萨心地也。 前三教菩萨论结缘有无结缘爱之。 非不结缘故属爱见大悲。 圆教心不云结缘有无。 缘众生所具心性理普救一切也。 故圆教大悲为无缘大悲。 止观行者若起爱见大悲。 此心当体空假中三谛可得意也(云云)。 寻云。 今所云十境者结缘有无欤。 又根性法尔欤。 答。 邃满二师义不同也。 道邃和尚心。 十境皆结缘有无也。 若众生烦恼炽盛辈依烦恼境得意。 见他苦欢喜人必依魔境可得意。 乃至有菩萨宿习人依菩萨宿习得意。 不经十境直于止观一言得道辈。 十境更无用也。 定十境发不发。 论观解厚薄事。 中下根机也(云云)。 行满云。 从无始已来。 根性法尔十境得脱内性相分。 故大师立十境逗彼根性(云云)。 十境各别能观三谛只一也。 如阴入境可得意。 故今释举所观十境。 能观只即空假中释也(云云)。 无不隔凡成圣。 此文总结上也。 已上文文或初缘实相云。 或修三千三观云。 尔世间人。 见此文断迷开悟修行可得意。 故破此疑惑也。 意十境十乘观法等。 只是诸法自性所作非始成。 凡圣未分迷悟一体上假相也。 真实以断迷开悟意修三观等行不可得意。 其道理大旨如上(云云)。 寻云。 不隔凡成圣云意如何。 答。 凡夫邪邪念想外全无止观行。 一念心体自元三千三观具足故当体圣法也。 圣法云只是二谛(云云)。 寻云。 凡心当体三谛圣法得意。 有何所诠耶。 答。 一家天台意。 知一切法皆是三谛解了处。 三学圆发成获忍心。 此解了体一心清净定也。 了了分明惠也。 一得永不失诸恶不留戒也。 三界流转思苦道时是苦也。 今值知识闻三谛本理。 此本解生生世世强胜不相失时。 虽三界受苦都无苦相。 是寂光本有身土也。 获忍心者不忘本受心也。 一家天台心。 得佛果不为胜利。 佛果别者无之。 故以获忍心为胜利。 生受三界都无动相故。 如是得心凡心当体三谛本理解了。 天台己证所诠也。 山家大师相传日记中。 获忍心口传云是也。 彼口传趣。 摩诃止观意。 凡心当体三谛得意故离六种失。 一却生即忘失。 谓诸余教法。 纵虽薰习却生即忘。 闻圆法辈无胎生迫迮苦故有生生不忘德。 二住迷望悟失。 谓余教所谈迷外有悟。 故执情各别忘一如体。 一家天台止观义。 迷悟一体流转即出离也。 三获不忘失。 谓诸余教法佛果为所期。 一家天台意。 佛果可期处无之。 故值知识三谛本解止毕。 速获忍心虽处处生死是圣人也。 四解行证失。 谓诸教解外有行。 圆教解行一彻闻圆法处即流转终也。 五二相分别失。 余教堕二相分别情。 圆教无二相偏坠情。 六心外别失。 诸教心外有行。 一家意六识邪邪念想解了已后。 皆观念念相续妙行得意也(云云)如此六义圆备。 一家所立止观法门诸教异也(云云)。 问。 历十境皆有一念三千观耶。 答(云云)。 疑云。 两方不明。 若俱有三千观云者。 今释阴境下有三千观。 九境无三千观。 若依之然也云者。 一念三千者法法尘尘自性。 行者通用妙观也。 何限阴境不通九境耶。 答。 阴境既三千三观具有之。 十境别能观智体不可替。 故九境可通三千观也。 今释略九境故。 别不举三千观也。 皆例阴境可得意也。 故大师伤叹曰等。 山家大师于唐朝相传二个宗义。 一宗教。 二宗旨也。 宗教显说法华为所依宗旨根本法华为所依。 又宗教依经立宗。 宗旨依心立宗也。 山家大师二宗血脉云。 予渡异朝密传二旨。 一宗教分。 二宗旨分。 宗教一种传法华本迹·二门。 宗旨一段正依佛意根本内证。 宗教者四教五时本迹等也。 宗旨者天真独朗三千三观。 故大师云。 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所言己心中者正指内证。 玄文文句正是宗教分。 摩诃止观是宗旨分。 和尚云。 依文传心者玄文文句教相。 以心知文者止观一章正义。 宗教皆依法华本迹。 宗旨一切诸法自己大师所说。 教门正由宗旨。 宗旨之中亦有两种。 一离言非心门。 二还用言辞门(矣)山家此一纸血脉于大经藏前授慈觉大师。 横川大师受本朝五代流此血脉授源信。 三千门徒中得此血脉人源信和尚也。 檀那院相承只传宗教分。 故天台一宗法门依经立宗得意。 惠心院相承宗教依经立宗。 宗旨依心立宗也。 今文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复与修多罗合矣。 直说己心本分故依心立宗也。 然而立还若有修多罗教门。 幸可引合得心也。 宗教法门诸人共许故非高意。 依心立宗大师内证法门。 其道理高胜故信者希也。 故大师苦宗旨一种人难信伤叹也。 寻云。 宗旨一段不信经如何弘通人师耶。 答。 尤可口传法门也。 十卷泥洹经文口传道有之。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来灭度后。 云何能出世间利益众生。 佛告迦叶菩萨言。 三种菩萨出于世间利益众生。 汝等为三。 一者通十二部经。 二者正通诸佛内证。 三者遍通二种菩萨(矣)。 此文分明也。 华严法相等宗义一向通十二部经。 是诵文法师也。 达磨传来法门。 一向守佛心不知十二部经。 是正通佛意菩萨也。 天台三种弘通菩萨中内外兼通菩萨也。 宗教故通十二部经。 宗旨故通佛心。 今所云己心中所行法门者。 佛心法门也。 既如来最后说法。 世尊灭度后三种菩萨出世可利益众生等矣。 正通佛心菩萨。 尚如来未来记也。 内外兼通菩萨所说法门何不信耶。 既内外兼通菩萨内通佛心方宗旨一段。 依心立宗也。 尤可信乐。 此事莲实房和尚己证依文也(云云)。 问。 今心要是章安大师御释也可云耶答(云云)。 两方不明。 若章安大师御释也云者。 天台传南岳心要矣。 南岳御释云事若依之然也云者。 今解释大师伤叹曰等(矣)章安御言觉。 如何。 答。 今心要者。 南岳大师塔中大牟尼口传授天台大师法门也。 故南岳释可得心。 今心要前后此旨分明也。 但南岳御释。 章安记录故。 少少章安言可有之。 心要初言天台智者传南岳思大师圆顿止观分二文。 今大师伤叹曰等云章安言·也。 终说己心中乃至吾甚伤之云文天台大师御言也。 诸余文句皆多宝塔中大牟尼尊言南岳大师正说也(云云)。 莲实房记。 心要有三师言书即此意也。 依一文心要始终非南岳大师御释不可得心。 行满和尚传教归朝暮。 此书取出大师释迦传南岳大师御说也。 汝此文持内心可弘通天台宗旨(云云)。 南岳释也云事分明者欤(云云)。 寻云。 今所云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者。 其体何物耶。 答。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也。 疑云。 今止观有种种法门。 何故只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可得心耶。 答。 山家大师内证佛法传云。 一家禀承有三种别。 所谓教行证。 教四五教分五种。 一者无相。 二一念三千。 三一心三观。 四闻法解义。 五但持妙法。 前三种行即生得三不退。 第四第五于第二生心得不退。 证者寂照不二矣。 又云。 惠文禅师正用一心三观。 天台智者别用一心三观。 自行虽在一种。 若化他门广诸门矣。 正大师己心所行法门云一念三千也。 总论之。 一切法门皆是己心所行本分也。 更不可存异相(云云)。 复与修多罗合。 修多罗者教也。 权实二教引证只是无相上还用也。 止观一部章段引种种文。 皆是幸与修多罗合意也。 韵高和寡。 天真独朗理非造作法体至高故解了人希也。 客乡造难韵希人更难知。 总谈圆机有种种不同。 次第证入行者今本处通达门法门更不得意也。 圆顿有十种。 一次第直达圆顿。 次第入行者直入行者是也。 二时圆顿。 一念非一念即是久远劫。 无量非无量即指一刹那也。 三教圆顿。 一教一切教也。 四行圆顿。 一行一切行。 恒修四三昧也。 五人圆顿。 十界互具。 六理圆顿。 三谛相即。 七证圆顿。 凡夫迷心即是佛果也。 八位圆顿。 初后相在也。 九当体圆顿。 一切诸法自己本分当位当位也。 十不二圆顿。 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 寂照不二一念一法是也。 如是权教权门替有种种别义。 故和事甚希也(云云)。 寻云。 今心要法门教行证三度相承中何可心得耶。 答。 今心要具有教行证三度意。 教分相承。 如文名计分别师资相承是教分相承也。 行分时正心地引合前后文为修行用心。 证分时心要一部文义直沙汰。 诸法性不下教行本分深义也。 爰以山家大师今心要相承时。 初重如文口传。 第二重心作证一言口传入。 色心自性观达可达本源样释显故。 心作证口传也。 第三重法自性自尔一言相传留也。 初自圆顿者至甚伤之。 悉法自性直云计也。 教行可沙汰处无之。 故教行证三度血脉具有之可得意也。 乃至一切文义如是可相承(云云)。 寻云。 南岳大师授天台给心要一言如何。 答。 若法非心何能缘法(文)是传法正文也。 若心要一部文义。 非心内何可沙汰心要。 故心要一部文义只是我身上事也(云云)。 血脉相承次第。 多宝塔中大牟尼尊授南岳大师。 南岳大师授天台智者大师。 天台智者大师授灌顶禅师。 灌顶禅师授智威大师。 智威大师授惠威大师。 惠威大师授玄朗大师。 玄朗大师授湛然大师。 湛然大师授邃满二师。 邃和尚为正传。 日本国沙门最澄大师。 唐贞元二十四年六月日。 入扬州天台山修禅寺极乐净土院西厢。 道邃和尚以止观心要授最澄和尚最澄大师归朝之后。 于睿山一乘止观院大经藏前。 以此书授慈觉大师。 慈觉大师授惠亮和尚。 惠亮和尚授满贺和尚。 满贺和尚于横川普贤道场以此书授良源僧正。 良源僧正宽和元年正月二日初夜。 于总持院影像前以此书授源信和尚。 其言云。 我受玉泉清流十一的师。 得最澄深义五代孙家。 法华略玄文句要义同明经旨。 止观心要直述大师自己。 非汝无由传。 非我无可授者云毕。 以此书授源信和尚其夜晓天方逝去。 源信和尚授觉超觉超授于胜范。 胜范授长豪。 长豪授忠寻于时大治三年七月十七日延历寺沙门忠寻记之(云云)。 追加予大治三年七月晦夜参笼十禅师社。 夜深更灯明明。 非寤非梦权现示予云。 汝悲后来录种种要义。 正诸佛使也。 本师释迦以异方便入汝心中录此书。 汝所造书末代大师也。 如佛相可恭敬。 我又依护法愿。 所造书随逐可生养人法。 我有本地忉利附属萨埵也。 垂迹今名号禅汉。 禅汉随逐此书可增法光。 故此书题汉光钞。 故今见闻云汉光类聚钞也(云云)。 汉光类聚钞四(终) 发布时间:2024-06-28 08:16:4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