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密宗二教名目 内容: 圆密宗二教名目《大正藏》第74卷No. 2373No. 2373圆密宗二教名目二教者一者显示教二者秘密教初显示教者。 三乘教也。 谓阿含深密等诸经也问。 何以阿含深密等经名显示教。 又号三乘教耶。 答。 彼等诸经中。 唯说三乘行相。 不明世俗胜义圆融不二之旨故名显示教。 又号三乘教也。 问。 阿含深密等者何等经耶。 答。 付教法释迦大日教法不同。 问。 先其释迦教法者何。 答。 付释迦所说教法。 有八教五味不同。 问。 先其八教者何。 答。 八教者。 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也。 化法者所说教法。 化仪者说教仪则也(云云)别卷在之。 问。 于此化仪化法四教中。 唯以藏通名显示教欤。 答。 前唐院御释中。 以三乘教名显示教(见)故三乘教者藏通二教也。 然而尚以别教可摄显示教也。 问。 既云三乘教。 何摄别教耶。 答。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日。 别教被云三乘教也。 不明唯一佛乘故也。 但至三乘教名者。 三乘中有菩萨故可摄之。 问。 其证据何。 答。 秘密教取者法华等一乘教故如此云也。 二秘密教有二一。 唯理秘密教(谓法花涅槃花严维摩等大乘教中。 唯说世俗胜义圆融不二之旨。 未明三密行相。 故云。 理秘密教也)。 二。 事理俱密教(谓大日金刚顶苏悉地经等。 明世俗胜义圆融不二。 又说三密行相。 故云事理俱密教也)。 问。 世俗胜义圆融者。 其相如何。 答。 世俗者俗谛名。 胜义者真谛名也。 意云。 真俗不二也。 问。 若尔者通教明体空如幻法故。 明真俗不二相即欤。 何以之尚接显示教耶。 答。 望三藏。 通教之时虽许相即。 实但空教也。 全非圆融实谈。 故名显示也。 苏悉地疏云。 有二种教。 一显示教。 二秘密教。 显示教谓阿含深密等诸三乘教也。 秘密教谓花严维摩法华等诸一乘教。 秘密亦有二种。 一理秘密教。 谓唯说世俗胜义圆融不二亦不说三密行相故。 二事理俱密教。 谓大日金刚顶苏悉地经等。 能说世俗胜义圆融不二。 亦说三密行相(文五大院引之取意欤)。 金刚顶经疏云○。 问。 显密二种教相证据如何。 答。 金刚顶经疏依大论(见)。 诸家教相同异集云。 第十近代睿山前入唐请益内供奉赠法印大和尚位慈觉大师。 依龙猛释论立二种教。 一显示教。 总摄一切显教法门。 二秘密教。 总摄一切秘密真言教法。 又真言教别名一大圆教也。 具见金刚顶大教王经疏也。 金刚顶疏云。 今于大乘有二种。 一者显大乘。 二者最胜金刚秘密乘。 故金刚顶经云。 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智论亦云。 佛法有二种。 一秘密。 二显示教。 而今此经是最上金刚秘密乘(文)。 问。 于理秘密教中出诸经(见)其义皆一致欤。 如何。 答。 于此可有子细。 所诠山门相承本意显密一致者。 专指法华圆顿教也。 无畏一行已证法花大日经一体被释故也。 故别谈理秘密时。 唯可取法华实教也。 然而法华圆与尔前圆。 俱明染净不二旨故。 且出华严等也。 天台意有约教约部教相。 约教时。 尔前法华圆无二无别谈也。 约部时。 尔前圆。 当机益物教故。 与法华圆不同谈也。 故无畏一行并山家慈觉智证五大院等。 别立理秘密教之时。 殊出法华给也。 尤可思之问。 何名约部约教耶。 答。 付上所明五时次第。 判权实之时。 法华实。 尔前权。 之故华严维摩般若等。 虽有圆教与三教共故。 此时尚被接权也。 故释云。 如细人粗人二俱犯过。 从过边说俱名粗人(文)是以法华部望尔前部故云约部也。 次付上所明四教。 以藏通别三教为权。 以圆教为实之时。 尔前法虽异。 圆教皆被云实也。 以三教对圆教。 故云约教也。 问。 五大院先德。 天台所立四教加密教被立五教(见)与觉大师御释相违欤。 如何。 答。 全非相违。 彼显密二教委细分别时成五教也。 其故。 显示教接三教。 密教立二种故。 其义全一致也。 菩提心义五云。 今真言宗一切佛教。 判为五教。 一藏。 二通。 三别。 四圆。 五密。 前四天台大师所立。 不空三藏门人含光游天竺日。 彼方诸僧问云。 传闻大唐有天台教理致圆满。 当译以传此方耶否(云云)苏悉地疏。 理秘密教之外。 更立事理俱密之教故。 前四外更加第五(文)。 问。 觉大师所立。 与五大院释其义虽同。 若强分之者。 何尚叶道理耶。 答。 何不可有相违。 二教废立专相叶显密一致义故。 常可用之也。 依之山王院五大院处处用此说释。 问。 高野大师二教论显密二教与山门相承二教同异如何。 二教论云。 夫佛有三身。 教则二种。 应化开说名曰显教。 言略逗机。 法佛谈话谓之密藏(文)。 答。 彼所立显密其名虽同。 其义遥殊也。 其故。 二教论意者。 以十住心中前九种住心名显教。 以第十秘密庄严心称密藏(见)仍显密各别所谈也。 觉大师所立意。 以法华涅槃等被入秘密教内。 被成显密一致义故。 依名同不可乱其体者也。 问。 显密理秘密同者。 其相如何。 答。 大旨如前。 见觉大师等御释。 天台真言两宗同明真如随缘不变义。 谈真俗圆融不二之旨故。 以之云理秘密同也。 依之五大院云。 一念心即遮那三密。 三千世间四种曼荼(文)。 问。 事理俱密不同意如何。 答。 一义云。 觉大师等御意。 大日金刚顶等者明世俗胜义圆融不二等义。 是理秘密也。 又明三密事相。 是事秘密也。 故云事理俱密不同也。 一义云。 以真言名事理俱密教者。 此理秘密全非前显密一致之理秘密故。 别于真言内理秘密可在之。 此理秘密更不可同天台等者。 既云事理俱密不同。 理秘密不可同天台等(闻)若夫理秘密同前者。 唯可云事秘密不同也。 不可云事理俱密不同者也。 仍此理秘密者。 三密四曼阿字月轮等上有随缘不变之义。 以之云理秘密也。 依之五大院御释。 或万法是真心如阿字不变理真如是万法随缘阿字相释。 或又以意密为理以身口为事释。 已上二义可依人意欤。 但无相违子细在之(云云)。 问。 天台等明三千事相。 谈三密行相。 何一向属理耶。 答。 当分虽名事相。 尚不明三密四万等事相故。 下属理秘密也。 适虽明三密义。 非印契真言。 故云理秘密也。 问。 事理所谈。 山门与东寺同异如何。 答。 太以不同也。 彼家意。 被谈显密不同义故。 全不许理秘密同也。 其故显教所谈理体平等不二旨。 尚不免无明边域故。 皆属显宗覆藏说。 全不同密教所谈故。 真言教意。 理秘密者。 以六大名理秘密也。 其故。 六大为万法能生故。 以之名理秘密也。 此理。 诸教不谈故。 真言事理显宗不明之(云云)。 山门难之。 经教常途说悉以真如法性名理也。 何彼家别以六大号理耶。 何经论仪轨等中。 以六大为理耶。 甚不审不审(私云。 彼家法界缘起上法性六大自然显出处云理也。 云云。 ●字不生观心决定前可显者也)。 问。 事理俱密教经论何等耶。 答。 总有无数经教。 别有杂部灌顶部不同。 灌顶部者。 大日金刚顶苏悉地瑜只等也。 杂部者。 释迦所说真言经等也。 大日经七卷(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无畏译。 法界宫说。 八家诸祖共将来)。 开元四年无畏来唐。 同十二年于大福先寺译此经(梵本者无畏将来。 云云)。 译语宝月。 笔受一行也。 无畏作解释。 一行记之。 名义释(十四卷)高野将来云疏。 付义释高丽觉苑法师作演密钞(十卷)此经有序。 俗人东宫学士崔牧作。 但相承有疑(云云)。 金刚顶经三卷(不空译。 又号教王经。 阿迦尼吒天说)。 此经者龙猛入南天铁塔诵得之。 令弘通之。 塔内广本无数大本也。 龙猛相承略本十万颂(云云)此土所渡随力略本金刚智所译略出经六卷也。 彼不空渡南天。 传译教王经三卷。 以之号金刚顶经。 智藏义决释此经。 觉大师作七卷疏。 流行天下。 又有三十卷金刚顶经。 遍不流行。 不空鉴机此土无缘(云云私云。 南天龙智所有三百卷金刚顶经。 依为汉土不相应不渡。 云云)。 苏悉地经三卷(无畏译。 普贤宫殿说)。 (阳成天皇御字第一戊戌)觉大师传之制七卷疏。 同流传天下。 元庆二年官符你(两经疏天下流行事。 智证大师申之)诚为日域之夜光。 克浮之骊珠。 宜流行天下利益群生。 当宗知法阿阇梨并传灯弟子。 为囊中宝切忌慢贼(云云)。 瑜祇经一卷(金刚智译。 光明心殿说。 高野释云。 不空译疑之。 私云。 东寺金智译云云)。 五大院先德三卷记在之。 行法委悉(云云)。 觉大师金刚顶经疏引此经文(云云)。 菩提心论一卷(龙猛释。 不空译)。 高野大师奏立真言。 三藏。 大日金刚顶等修多罗藏。 苏悉地苏婆呼等毗那耶藏。 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等阿毗达磨藏(云云)。 释论者睿山大师尾张僧都为伪论(云云)。 觉大师入唐日。 新罗国僧弥聪传云。 是论新罗国大空山沙门月忠妄造(云云)。 福基山道诠(和上)。 同为伪论。 法敏三卷疏在之。 五大院先德引用之。 显晦随时行藏在运者也(云云)。 高野大师依用之。 官符文在贞元格(云云)。 此外守护国界经等经教在之问。 先大日经中立几品明何法门。 又第七卷同大日□说欤。 答。 此经有七卷三十六品。 但前六品三十一品正佛说也。 第七卷(五品)者前六品修行方轨也。 是龙猛感见要略念诵经(金刚智译)同本异译也。 善无畏又于金粟王塔下。 遇文殊所现书记之。 流行天下给也。 与龙猛感见无其不同欤。 仍一行义译不释之。 零妙寺不可思议。 人师(无畏弟子)造上下二卷疏毕。 是号不思议疏(云云)。 问。 其六卷三十一品者何。 第一卷(有二品)。 住心品第一(义释第一卷自始至智得成就。 同第二卷自九句问至品终)。 具缘品第二(义释第三卷自始至而住于佛宝。 同第四卷自当受持是地至漫荼罗位竟。 同第五卷自尔前执金刚主于一切众会中谛观至第二卷具缘品之余一一皆献之。 第一卷分具缘品。 义释第五卷初九丁许释毕)。 第二卷(有二品余)。 具缘品余(义释第五同第六自如是修供养次引夜度至品终)。 第三卷(有四品)息障品第三。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已上两品义释第七了)。 世间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现品第六(已上明果分。 已上二品义释第八自世间成就品至悉地出现所念皆成就)。 成就悉地品第七(已下明修行入证方便)。 转字轮万多行品第八(已上二品义释第九自上品尔时如来等至品终)。 成就悉地品释云。 从此品以前说真言之果。 从此次第明修行入证之方便从此为首也(文)。 第四卷(真一品)。 密印品第九(已上二品义释第十毕)。 第五卷(有八品)。 字轮品第十。 秘密曼荼罗品第十一(已上二品义释第十一自上品始至今品不得于三处)。 入秘密曼荼罗法品第十二。 入秘密曼荼罗位品第十三。 秘密八印品第十四。 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阿阇梨真实智品第十六。 布字品第十七(已上六品余义释第十二自秘密品不得于三处至今品终毕)。 第六卷(有十四品)。 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 说百字生品第十九。 (里书云)四处造曼荼罗事。 具支灌顶四云。 今据本经及以义释。 四处重说传法大阿阇梨为度弟子造曼荼罗灌顶法则。 一者大悲胎藏生都会坛曼荼罗。 如具缘品说也。 二者三昧相应转字轮曼荼罗。 成就悉地品转字轮品说也。 三者成就字轮秘密坛曼荼罗。 如字轮品秘密品说也。 四者真实修证秘密位曼荼罗。 如真实智品布字品百字品入秘密法品入秘密位品说也(文)。 (已上东曼荼罗抄上引之)。 三段事。 大日经开题(弘法)。 云。 若据此语准余经作三段者。 自初如是我闻至于牙种生起二十五行十二字之经。 是初序说分也。 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至世出世持诵品讫二十九品余之经。 是第二正说分也。 第三十一属累品。 是第三流通分也。 诸尊十个条事。 东曼荼罗抄上云。 私云○应知诸尊略有十事。 一坛相。 二方位。 三座。 四形仪。 五持物。 六德行。 七种子。 八三昧耶。 九印。 十真言。 此中印·真言出藏品等。 具如五卷抄。 种子即在彼真言中。 又如转字轮品等也。 坛·位·座·形·持物出缘品秘品。 三昧耶形出秘密品(文)。 三种灌顶依文事。 具支一云。 私检经文。 其事业灌顶如具缘品及转字轮品。 其手印灌顶如转字轮品及入秘密品。 其以心灌顶如入秘密品。 故具缘品义释云。 凡造曼荼罗于七日内顶毕等也(云云)。 又轮字轮品义释云。 复次造坛有上中下法。 又入秘密位品义释云。 然此秘密曼荼罗(文)。 百字果相相应品第二十。 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 百字成就持诵品第二十二(已上五品义释第十三毕)。 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 说菩提性品第二十四。 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 说如来品第二十六。 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 说本尊三昧耶品第二十八。 说无相三昧地品第二十九。 世出世持诵品第三十。 嘱累品第三十一(已上九品义释第十四毕)。 已上六卷三十一品问。 第七卷五品何。 答。 第七卷(有五品)。 真言行学处品第一。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第二(已上二品疏上卷释之。 疏者不思议疏也云云)。 (已下三品疏下卷释之)。 供养仪式品第三。 持诵法则品第四。 真言事业品第五。 问。 付此经梵本相何。 答。 义释第一云。 阿阇梨云。 毗卢遮那大本有十万偈。 以洪广难持故。 传法圣者采其宗要凡三千余颂(文)。 高野御释云。 颂文三千经卷七帙(文)。 问。 传法圣者谁人耶。 答。 指龙猛大士欤(云云)。 问。 此经于何处说之耶。 答。 广大金刚法界宫(云云)。 问。 此经说何法门耶。 答。 一经三十一品。 其意虽多。 住心品意者。 总言之者。 因根究竟三句。 别言之者。 如实知自心一句也。 所以行者被大日三密加持之时。 信本来成觉旨。 自心发菩提心。 安住法界缘起道。 指之如实知者名为一切智者。 释。 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释也。 此上具缘品已后发起三密四曼事相行业也。 故一经大意。 只无相与有相事与理二法也。 大日三义者。 一。 除暗遍明义(报身。 相)。 二。 能成众务义(应身。 用)。 三。 光无生灭义(法身。 体)。 薄伽梵六义者(出佛地论东寺边云薄伽梵依法相等名目欤)。 一。 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 二。 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练故)。 三。 端严义(三十二相等庄严故)。 四。 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 五。 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 六。 尊贵义(具一切功德。 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 初一断德。 次一智德。 后四恩德(云云)。 略颂(金疏出之)云。 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如是六种义差别。 应知总名为薄伽(文)。 三句大宗者。 一。 菩提心为因(如实知自心)。 二。 大悲为根(六度万行)。 三。 方便为究竟(菩提涅槃)。 三身者。 一法身(理智)。 二报身(自受用他受用)。 三应身(胜劣)。 三密者。 一。 身密(印契论云。 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 二。 口密(真言论云。 如密诵真言全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 文)。 三。 意密(阿字月轮等论云。 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满观菩提心也)。 六大者。 一。 地大(种子阿字。 形相方。 色相金色)。 二。 水大(种子鍐字。 形相圆。 色相白色)。 三。 火大(种子览字。 形相三角色相赤色)。 四。 风大(种子含字。 形相半月。 色相黑色)。 五。 空大(种子缺字。 形相团形。 色相青色。 且南州意也)。 六。 识大(种子口传。 形相同上。 色相同上)。 已上称五大亦号五轮。 四种曼荼罗者。 一。 大曼荼罗(理趣释云。 以五大色画诸尊形。 尊形)。 二。 三摩耶曼荼罗(理趣释云。 诸尊所持标帜。 文契印)。 三。 法曼荼罗(理趣释云。 诸尊种子诸字。 种子)。 四。 羯磨曼荼罗(理趣释云。 若铸若造诸尊形像。 作用)。 四种念诵者。 一。 先持念诵。 二。 意支念诵。 三。 具支念诵。 四。 作成就念诵。 五种三昧道者。 一。 佛地三昧道。 二。 菩萨三昧道。 三。 缘觉三昧道。 四。 声闻三昧道。 五。 世间三昧道人天。 三种萨埵者(菩提心义一云。 大日义释云。 金刚顶宗云。 萨埵有三种。 问。 正出金刚顶经何文耶。 答。 正出五秘密瑜伽中也。 文)。 一。 愚童萨埵(义释云。 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 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三界坚执不舍故以为名矣)。 二。 有识萨埵(义释云。 即二乘也。 缘觉知生死过患。 自求出离得至涅槃。 染着化城兴灭度想。 于如来功德未生愿乐之心。 以为名)。 三。 菩提萨埵(义释云。 无上菩提出过一切臆度戏论种种过失。 是一向纯善白净微妙。 不可譬类义。 即是众生本性不思议心也。 能思如是成道事。 愿乐修行坚固不动。 故名菩提索多。 文)五种障者。 一。 烦恼障(根本烦恼等)。 二。 业障(释云。 过去现在造诸重罪)。 三。 生障(乘先业更无暇身即以报生为障不入佛法)。 四。 法障(以先世曾有障法所缘故。 不逢善友不得听闻正法。)五。 所知障(有种种因缘多不和合。 妨修般若波罗蜜)。 大乘七义者。 一。 法大(释云。 谓诸佛广大甚深秘密之藏。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大人所乘。 文)。 二。 发心大(谓一向志求平等大惠起无尽悲愿。 誓当普授法界众生。 文)。 三。 信解大(谓初见心明遍时。 具足无量功德。 能通至恒沙佛刹。 以大事因缘成就众生。 文)。 四。 性大(谓自性清净心金刚宝藏无有缺减。 一切众生等共有之。 文)。 五。 依止大(谓如是妙乘即法界众生大依止处。 犹如百川同趣大海草等依地而生。 文)。 六。 时大(谓寿量长远出过三时。 师子奋迅秘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 文)。 七。 智大(谓诸法无边故等虚空。 心自然妙惠亦复无边穷实相源底。 文)。 顺世八心亦有二种。 羝三岁羊。 一。 种子心(粗食持齐数数劝修)。 二芽种心(于五通仙人六斋日施与父母亲族)。 三。 疱种心(后以此施授与非亲识者)。 四。 业种心(后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 五。 花种心(后以此施欢喜授与妓乐人等及献尊宿者)。 六。 成果心(后以此施发亲爱心而供养之)。 七。 受用种子心(彼护戒生天)。 八。 婴童心(以此心生死流转。 于诸天神龙等恭敬顺行。 是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 十心者。 八种如前。 九。 殊胜心(此第八心中若求解脱智生)。 十。 决定心(已于空法作证)。 释云。 此二种心未知佛法所说缘起法故。 是外道三宝断常心也(文)。 次归依三宝凡夫八心者。 菩提心义三云。 第二归依三宝凡夫顺世八心。 彼前第八心求无畏依时。 若善知识为说三宝真归依处。 渐识现世因果故即能信受。 如彼修斋时。 是种子。 若善知识为说离贪现世安乐。 命终生天。 后得涅槃。 受八斋法信受修行。 如彼六斋布施是药种。 乃至生天后得涅槃。 是受用种子。 不起异归依心。 是生死流转凡夫第八真实无畏依。 此中亦有殊胜决定想。 故有八心亦有十心(云云)又直归依三宝。 一日受八斋法数数修习。 是最初种子。 乃至生天后得涅槃。 是受用种子。 不异归依。 是生死流转凡夫第八真实无畏依。 此中亦有殊胜住决定想。 故有八心十心(云云)。 此二八心中。 虽后得涅槃是归依三宝凡夫。 必知后得涅槃。 可名违世。 然为人天持八斋法。 且名顺世(云云)。 私以此释归依三宝八心可见之。 违世八心有二种。 初显示三乘违世八心者。 菩提心义三云。 第三显示三乘违世八心。 如义释云。 从此即发声闻菩提。 初种子心。 皆唯傍前文广分别说。 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 迄第十地亦具种子芽疱叶花果等。 有求佛地智生。 观毕竟空得到金刚际也。 经云。 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细者。 前说种子芽疱等及归依三宝。 为人天乘行斋施善法。 皆名顺世八心。 若三乘初发道意。 迄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 名违世八心。 或可就见道修道等诸位分之各有八心。 大乘行者了达蕴性空故。 双离违顺八心也。 次秘密一乘违世八心者。 又云。 第四秘密一乘违世八心。 如义释净菩提心位以上十地中云。 就前三心作十心说之。 若通论信解地。 则初地为种子。 二地为芽。 三地为疱。 四地为叶。 五地为花。 六地为果。 七地为受用种子。 八地为无畏依。 于所得果中。 九地有进求佛地惠生。 是最胜心。 十地此心决定。 此二心无别境界。 第八心中约方便转胜开出之耳。 若一一地中亦有此十心(云云)问。 义释文言总合难知。 一一释之云何。 答。 私以总别二义释之。 若总释者。 证契经四乘各有十地。 天台以为四教地位故。 以彼各各十地为今十心。 又天台云。 四教地地各有十乘。 亦以彼地地十乘为今位位十心。 若别释者。 且约五戒人因十善天因。 菩持戒善是种。 若为父母等持是芽。 若为悲亲等持是疱。 若为高德等持是叶。 若为尊宿等持是花。 若以亲爱心持是果。 若心生人天等是受用种子。 若常依三宝是无畏依。 如说戒善一切皆然。 若约三藏声闻位。 初发心及七贤以为八心。 世第一法胜进决定二心加为十心。 八忍八智以为见道八心。 真相二见加为十心(云云)二果二向七返家家一间身证以为八心。 身证二心加为十心(云云)三德三智二种涅槃以为无学八心。 无余二心加为十心(云云)支佛三惠逆顺三观种相好用得道随数以为八心。 二种涅槃加为十心(云云)菩萨发心三祇百劫补处后身成道以为八心。 法轮涅槃加为十心。 或以八相为八。 二灭加为十心(云云)通教声闻发心七地为八。 二灭加为十心(云云)。 支佛八地为八。 二灭加为十心(云云)。 菩萨八地为八。 亦与二乘共行证故十地为十(云云)。 别教发心七阶为八。 菩提涅槃加为十心(云云)。 若真言门菩萨拟前五乘四教四乘地位释之。 准前可知。 义释且拟别教十地释为十心。 若别释之说圆教(云云又从凡夫至佛地各有八心十心。 云云)。 三阿僧祇劫者(释云。 梵云劫跛有二义。 一者时分。 二者妄执。 阿僧祇者。 此翻无数。 云云)。 第一阿僧祇劫(释云。 若秘密释。 超一劫瑜祇行即已。 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执。 名一阿僧祇劫。 文。 菩提心义云。 断见思也。 云云取意。 证寂然界。 云云。 三藏二乘。 通教三教。 别教十住中第八住。 圆教并真言第八信。 云云。 证空观位。 云云)。 第二阿僧祇劫(释云。 超二劫瑜祇行。 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 名二阿僧祇。 文。 菩提心义云。 断尘沙位也。 云云取意。 经云。 觉自心本不生。 文。 藏通入灭二乘。 别九位。 圆密九信位。 此中接楞伽深密等经。 瑜伽唯识等诸菩萨)。 已上二僧祇位尚显示教分事。 第三阿僧祇劫(释云。 真言行者复超一劫。 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 得至佛惠初心故。 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 文。 菩提心义云。 断无明位也。 云云。 经云。 所谓空性极无自性心生。 文。 真言净菩提心位入初地法明道也。 别初地。 圆密初住。 云云)。 问。 真言行者实经三阿僧祇时分欤。 答。 劫者有浅深二义(如上)今约深秘故。 以妄执名劫。 非时分。 依之义释云。 若一生度此三妄执。 即一生成佛。 何论时分耶。 问。 真言教意。 三妄执外立微细妄执耶。 答。 东寺立之。 山门义不立之。 问。 其各意据如何。 答。 山门意者。 任经论常途说。 五住三惑之外。 全不立惑障故。 今经三妄执即如次三惑得意也。 义释意尤分明欤。 传闻东寺意。 显宗妙觉佛只断三妄执证显教果。 此上有微细妄执障秘密深致故。 华严法花等佛皆不断微细妄执。 仍无明域佛也(云云)。 问。 微细妄执证据如何。 答。 经文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文)。 立四妄执欤(云云)。 问。 此文实其义闻欤。 山门何不许之耶。 答。 尚如前违经论说故不可用之。 至经文者。 此文意释三句大宗之时。 初地(菩提心为因)。 二地已上(大悲为根)。 八地已上(方便为究竟也)。 于八地已上中。 以佛地为上上方便故。 自初地至佛地四分也(三句加上上方便)而超三阿僧祇劫之时。 四分中至初地故。 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说也。 全约所断惑不可得意之也。 能能可思之。 六无畏者。 (三劫初心)一。 善无畏(经云。 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 当得善无畏文。 释云。 如得顺世八心渐受归戒。 于无量世生人天中。 后至涅槃以免三途。 名最初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 依三密供养修行位。 与此齐)。 二。 身无畏(经云。 若如实知我。 当得身无畏文。 释云。 如修身受心法离四种颠倒。 于身扼缚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本。 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位。 与此齐。 文)。 (初劫)三。 无我无畏(经云。 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此自色像观。 当得无我无畏文。 释云。 观唯蕴无我乃至证湛寂之心。 离一切过于我扼缚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 一切分段中能观心不可得不生爱慢位。 与此齐。 文)。 四。 法无畏(经云。 若害蕴住法攀缘。 当得法无畏文。 释云。 约幻炎等喻观诸蕴即空。 离违顺八心证寂然界。 离蕴扼缚于十缘生句法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现觉瑜伽境界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时位。 与此齐。 文)。 (第僧企位)五。 法无我无畏(经云。 若害法住无缘。 当得法无我无畏文。 释云。 即无缘乘心观法无我。 心主自在觉本不生。 离法扼缚于法无我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 与此齐。 文)。 六。 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经云。 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人寿命等。 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 此空智智生。 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文。 释云。 观自心毕竟空性时。 我与蕴法及无缘皆同一性。 所谓自性无性。 此实智生即极无自性心生也。 于业烦恼等都无缚无脱。 于有为无为界二种扼缚得苏息处。 即真言行者处空无垢菩提心。 文)。 问。 真言行者实经三劫六无畏位欤。 答。 实不经之也。 依之义释云。 今所以广明三劫六无畏处众多心相者。 皆是拟仪外迹以明修证之深浅。 多可思之。 十缘生句者(经云。 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 深修观察十缘生句。 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 文。 释云。 如下文万行方便中。 无不藉此十缘生句净除心垢。 是故当知最为旨要。 真言行者特宜留意思之。 又云。 此经所以次无垢菩提心即明十喻者。 包括始终综絯诸地等)。 一。 幻(经云。 云何为幻。 谓如咒术业力能造种种色缘。 惑自眼故见希有事。 展转相生往来十方。 然彼非去非不去。 何以故。 本性净故。 文)。 二。 阳炎(释云。 释论云。 以日光风动尘故。 旷野中动如野马。 无智人初见之。 谓之为水。 众生亦尔。 结使烦恼日光动诸行尘。 邪忆念风于生死旷野中转等。 文)。 三。 梦(经云。 如梦中所见。 书日○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 觉毕无所见。 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 文)。 四。 影(经云。 以显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 如面缘于镜。 而现面像文。 释云。 此中言显即是释论镜中像喻。 文)。 五。 乾闼婆城(释云。 释论云。 日初出时。 见城楼橹宫殿行人出入。 日轮高转灭。 此城但可眼见而无实有等。 文)。 六。 响(释云。 释论云。 若深山峡谷中。 若深绝涧中。 若空大舍中。 以语言声相击故。 从声有声名为响。 无智人谓为有实。 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等。 文)。 七。 水月(经云。 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等。 文)。 八。 浮泡(经云。 如天降雨生泡。 文。 经云。 如夏时雨水。 自雨水中随渧之大小生种种浮泡。 形类各异。 然水性一味等)。 九。 虚空花(经云。 如空中无众生无寿命。 彼作者不可得。 以心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 文)。 十。 旋火轮(经云。 譬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 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 九识者(杂心论云。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别名识。 文)。 一。 眼识(梵云斫乞刍(二合)(眼)毗阇那(识)。 眼根缘色尘。 根尘相对分色法。 最初一念云眼识。 第二追分别意分别云第六识。 余耳识等如此)。 二。 耳识(梵羯赖拏(耳)毗阇那(识)。 依耳根闻声尘分别)。 三。 鼻识(梵云曩婆(鼻)毗阇那。 依鼻根闻香分别)。 四。 舌识(梵云尔贺缚(舌)里阇那。 依舌根尝味分别)。 五。 身识(梵云舍里罗(身)毗阇那。 依身根得触分别)。 六。 意识(梵云毗婆伽(意)毗阇那。 了别识也。 依意根像一切法)。 七。 末陀那识(思量识也。 缘第八识见分我知我见我爱我慢四烦恼也)。 八。 阿梨耶识(此云藏。 万法含藏染净具足识也)。 九。 庵摩罗识(此云无垢识。 又云藏识。 又云如来藏)。 已上九识经论常途所立也。 但菩提心义云。 基师云。 西方净识三家不同。 一龙树提婆依般若经唯明六识不许八识。 二天亲护法唯明八识不许九识。 三真谛三藏广明九识不许八识等。 十识者。 八识(如前)。 第九。 一切一心识(真如差别义。 一切众生各识各心。 文)。 第十。 一心一心识(真如平等义。 一切众生一识一心。 云云)。 已上五大院依释摩诃衍论立之。 慈觉智证会之云。 彼论第九第十二识。 于天台所立第九识中。 依双非双照不同开立二识(云云)故九识十识开合不同欤。 问。 此十缘生句者大意如何。 答。 明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即空如幻旨也。 问。 此空观有几不同耶。 答。 有三种义。 释云。 然统论此品中十缘生句略有三种(文)。 一。 即空之幻(释云。 一者以心没蕴中。 欲对治实法故。 观此十缘生句。 如前所说即空之幻是也)。 二。 即心之幻(释云。 二者以心没法中。 欲对治境界攀缘故。 观此十缘生句。 如前所说蕴阿赖耶即心之幻是也)。 三。 不思议之幻(释云。 三者以心没实际中。 欲离有为无为界故。 观此十缘生句。 如前所说解脱一切业烦恼而业烦恼具依即不思议之幻也)。 问。 三种幻中者。 以何为真言行者观法即。 答。 释云。 今中云深修观察者即是意明第三重(文)。 故用第三也。 问。 如幻无生观。 是权教所谈也。 真言行者何用此观耶。 答。 此观可亘权实显密也。 依之天台释云。 一心三幻破一心三惑(文)。 妙乐释云。 幻炎之名于偏圆等(文)今又可例也。 高野大师所立十住心者。 一。 异生羝羊心(羝三岁羊)。 二。 愚童持斋心。 三。 婴童无畏心(已上三心世间心)。 四。 唯蕴无我心(声闻心。 大日经云。 如是解唯蕴无我。 文)。 五。 拔业种子心(刍心。 大日经云。 拔业烦恼株杭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 已上二心小乘心)。 六。 他缘大乘心(瑜伽深密等。 法相宗大日经云。 大乘行发无缘乘心。 文)。 七。 觉心不生心(般若经等。 三论宗大日经云。 心王自在觉自心本不生。 文)。 八。 一道无为心(法华经。 天台宗。 大日经云。 所谓空性。 文)。 九。 极无自性心(华严经。 花严宗。 大日经云。 极无自性心。 文)。 十。 秘密庄严心(真言宗。 云云)。 问。 此十住心。 山门可用之耶。 答。 不用之。 山王院并五大院破之给。 不顺义释等释给。 六十心者。 一。 贪○五十九。 受生心(已上如经文等)。 六十心猿猴心(经文不说之。 阿阇梨相传加也)。 百六十心者(经云。 一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 文)。 付烦恼有五根本惑。 一贪。 二嗔。 三痴。 四慢。 五疑。 一二三四五再数者。 五烦恼。 一度再数之十也。 又十。 又再数之者二十也。 二十。 又再数之者四十也。 四十又再数之八十也。 八十又再数之百六十心也。 问。 何不说五见耶。 答。 释云。 所以不说五见者。 以属见烦恼多在六十心中也。 意上说六十心中。 五见闻故。 今说百六十心时。 不约五见云也。 可思之。 但尚有不审。 问。 再数者其意如何。 答。 释云。 以众生烦恼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 随事异名辄分为二(文)。 胎藏界四重曼荼罗者。 一。 中台八叶。 二。 初重(上方遍知院佛部。 左方金刚手院金部。 右方观音院莲部。 下方五大院金部)。 三。 第二重(上方文殊。 左方除盖障。 右方地藏。 下方虚空藏院)。 四。 第三重(释迦生身眷属等)。 问。 何以中台不名初重耶。 答(云云)。 问。 今四重次第与现图曼荼罗相违欤。 如何。 答。 以今说可为本位(云云)。 略。 三部者。 一(一说)佛部(大日)。 (又)佛部(中台)初重(上方)。 二(一说)莲华部(观音阿弥陀)。 (又)莲华部(观世音)第二重四菩萨。 三(一说)金刚部(金刚手释迦文)。 (又)金刚部(初重)释迦世天。 中。 十三院者(十一院如转字品。 十院者。 十一院中除四大护院。 云云。 苏悉地属虚空藏。 护世天接释迦眷属欤。 四大护接释迦眷属欤)。 一。 中台。 二。 遍知院。 三。 观世音。 四。 金刚手。 五。 二明王。 六。 四大护。 七。 释迦文。 八。 文殊。 九。 除盖障。 十。 地藏。 十一。 虚空藏(已上大日经转字品说此十一院)十二。 苏悉地。 十三。 护世天(大仪中。 上十一院加后二院为十三院)。 广。 二十八部者。 一。 中台。 二。 遍知院。 三。 佛眼。 四。 真陀宝。 五。 观音。 六。 马头。 七。 金刚手。 八。 孙婆。 九。 不动。 十。 胜三世。 十一。 大护。 十二。 释迦。 十三。 帝释。 十四。 火天。 十五。 阎王。 十六。 罗刹。 十七。 水天。 十八。 风天。 十九。 多闻。 二十。 伊舍那。 二十一。 梵天。 二十二。 地天。 二十三。 日天。 二十四。 月天。 二十五。 文殊。 二十六。 除盖障。 二十七。 地藏。 二十八。 虚空藏。 已上就台藏曼荼罗略中广三说也。 四重中有九类者。 一。 大日。 二。 佛部。 三。 莲华部。 四。 金刚部。 五。 二明王。 六。 佛眼。 七。 诸菩萨。 八。 释迦。 九。 四菩萨(若加二乘诸天可为十类欤。 云云)。 三坛者。 一。 大悲坛。 二。 成就坛。 三。 秘密坛。 三种灌顶者。 一。 手印灌顶。 二。 事业灌顶。 三。 以心灌顶。 五种三昧耶(三昧耶此云不越誓义也)。 初三昧耶。 遥见曼荼罗。 第二三昧耶。 投华结缘灌顶。 第三三昧耶。 学法许可分也。 第四三昧耶。 传法灌顶分也。 第五三昧耶。 秘密灌顶分也(义释云。 即前所说第三灌顶时所入也。 文)。 四个阿阇梨(出五大院御释)。 一。 传教阿阇梨。 广传一切诸瑜伽故。 二。 都法阿阇梨。 遍学一切诸瑜伽故。 三。 佛部阿阇梨。 遍学佛部诸瑜伽故。 四。 随行持明者。 乐学不动等一瑜伽故。 四个曼荼罗者。 一。 大悲都会坛曼荼罗(如四重曼荼罗)。 二。 嘉会坛曼荼罗(如四重曼荼罗。 但以诸尊安中台为异)。 三。 都中别坛曼荼罗(诸尊各一重曼荼罗也。 只图一尊眷属别不立二重位也)。 四。 都外别坛曼荼罗(诸尊各三重曼荼罗也。 中台本尊。 第二重诸尊各眷属。 第三重八部。 又说云。 中台本尊。 第二重自余诸尊。 第三重八部)。 十地者(初地已上皆名信解行地)。 初地(菩提心为因)。 二地。 三地。 四地。 五地。 六地。 七地(已上六地大悲为限)。 八地。 九地。 十地(已上三地方便为究竟)。 佛果(上上方便)。 三种悉地宫(出义释)。 上品密严国(寂光上。 唯佛与佛境界)。 中品十方净土(安养等)。 下品(诸天乃至长寿仙等也。 修罗宫也。 清辩论师为决空有诤论修观音一印法。 入修罗崛期慈氏下生。 云云)。 次金刚顶经。 问。 于当经有几会等耶。 答。 总就金刚顶部有十八会。 于其中当时现行教王经初会用也。 金刚界一十三处。 十八会者(指归云。 金刚顶瑜伽有十万偈十八会)第一会(名如来真实教王会。 有四大品。 一金刚界。 ニ降三世。 三遍调伏。 四一切义成就。 表四智印说六曼荼罗于阿伽尼吒天说)。 金刚界品六曼荼罗者。 一。 金刚界大曼茶罗(说五相成身等)。 二。 陀罗尼曼荼罗(具三十七尊)。 三。 微网曼荼罗(具三十七尊)。 四。 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具三十七尊)。 里书云。 金疏七云。 略释中卷已毕。 经次当广说金刚弟子入金刚大曼荼罗仪轨。 以下第四说教授弟子仪轨等。 此明广说灌顶阿阇梨轨范及以诸尊秘密真言印契等。 传法圣者心里记录。 是故且止也。 私云。 前唐院御释释上中下二卷也。 不释第三卷也。 传法圣心裹记录是故且止者。 不释第三卷故释给也。 可思之。 心里记录者指何事耶(可问之)。 五。 四曼荼罗。 六。 一印曼荼罗。 降三世品六曼荼罗者。 一。 曼荼罗仪则(具三十七尊)。 二。 秘密曼荼罗(同)。 三。 法曼荼罗(同)。 四。 羯磨曼荼罗(同)。 五。 四印曼荼罗(具三十一尊)。 六。 一印曼荼罗(具十七尊)。 遍调伏品六曼荼罗者。 一。 大曼荼罗(具三十七尊。 皆观自在及现说引入弟子仪并十六种成就等)。 二。 三摩耶曼荼罗(具三十七尊。 说相同上。 但说钩召敬爱等)。 三。 法曼荼罗(具三十七尊。 同上。 但说修心求智慧等)。 四。 羯磨曼荼罗(具十三同上。 但)。 五。 莲华部四印曼荼罗(具二十一尊同上)。 六。 同一印曼荼罗(具十三同上)。 一切义成就品六曼荼罗者。 一。 大曼荼罗(具三十七尊。 说引入弟子仪等)。 二。 秘密三摩耶曼荼罗(具三十七尊同上。 但)。 三。 法曼荼罗(具三十七尊同上。 但)。 四。 羯磨曼荼罗(具三十七尊同上。 但)。 五。 四印曼荼罗(具三十一尊)。 六。 一印曼荼罗(具十三尊)。 第二会(名一切如来秘密瑜伽。 具四大品。 广说微细实相及降魔醯首罗天等于色究竟天说)。 第三会(名一切教集瑜伽。 说一百二十种护摩坛于法界宫说)。 第四会(名降三世金刚瑜伽。 金刚藏等八菩萨各说大三法羯四曼荼罗并秘密禁戒修行法于须弥顶说)。 第五会(名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 说五佛曼荼罗及诸菩萨外金刚部曼荼罗等求悉地法于波罗奈国空界中说)。 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 说普贤菩萨曼荼罗等乃至引入弟子授理趣般若波罗蜜法于他化自在天说)。 第七会(名普贤瑜伽。 说普贤等金刚拳菩萨及外金刚部菩萨修行人。 无时无方不依世间禁戒。 以菩提心为先。 无为戒为本于普贤普萨宫殿中说)。 第八会(名胜初瑜伽。 说普贤等外金刚部等。 广于第七会。 云云。 于同处说)。 第九会(名一切佛集会荼吉尼戒网瑜伽。 说立自身为本。 阿身外立主形像。 并瑜伽法具九味。 自金萨至毗卢并九味也。 乃至五部中歌赞舞仪等。 于真言宫石中说)。 第十会(名大三昧耶瑜伽。 说十六菩萨名说四曼荼罗。 于法界宫说)。 第十一会(名大乘现证瑜伽。 说毗卢遮那至毗首羯磨菩萨及八供四接等。 于阿伽尼吒天说)。 第十二会(名三昧最胜瑜伽。 说毗卢遮那八菩萨等乃至自身本尊瑜伽。 又广说阿字门通达染净无碍。 于法界宫菩提场说)。 第十三会(名大三昧耶真实瑜伽。 说十方一切佛界异口同音请金刚萨埵说真实教法等于金刚界道场说)。 第十四会(名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 说普贤菩萨十六大菩萨四接成一身。 广说五部圆融于同处说)。 第十五会(名秘密集会瑜伽。 说法法坛印真言住禁戒等。 于秘密处。 喻师婆伽处号般若波罗蜜宫)。 第十六会(名无二平等瑜伽。 说生死涅槃世出世间自他不二。 动心举目声香味等杂染思虑同真如法界。 皆成一切佛身于法界宫说)。 第十七会(名虚空瑜伽。 说大日外金刚部各说四印曼荼罗。 修行者与一一尊相应。 皆量同虚空法身等于实际宫说)。 第十八会(名金刚宝冠瑜伽。 说金萨请佛为大梵天等说五部曼荼罗引入弟子仪具三十七尊并字轮观等于第四静虑说)。 已上十三处一十八会。 重会者。 阿伽尼吒天二会(初会。 第二会)法界宫三会(第二。 第十。 第十六会)普贤宫二会(第七。 第八会)金刚界道场二会(第十三。 第十四会)若色究竟与阿伽尼吒天同所者十二处欤。 高丽觉苑十四处(云云)甚不得其意欤。 问。 现行流布三卷金刚顶经者十八会中初会者何耶。 答。 初接教王会也。 于此会有四品。 今三卷经第一金刚界密也(有六曼荼罗。 于其中唯说大曼荼罗也)。 问。 此十八会广本并当经相承次第如何。 答。 此经广本有十万颂。 广本不到唐朝。 只三千颂略本许。 唐土弘通(云云)。 演密(觉苑)云。 谓此大本有十万颂。 正诠一切总持明咒(文)又云。 此明藏大本十万颂以其太广。 传法圣者检其宗要。 凡三千颂等(文)。 次相承次第者。 如来灭后七百年中。 龙猛大士生中天竺。 自开铁塔传之(见)。 义决(智藏不空异名)云。 其中天竺国佛法渐衰时有大德。 先诵持大毗卢遮那真言。 得卢遮那佛而现其身出现多身。 于虚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 次第令写讫即灭。 即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 是时大德持诵成就愿开此塔。 于七日中绕塔念诵。 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门乃开。 塔内诸佛一时踊怒不令得入。 唯见塔内香灯光明一丈二尺。 名华宝盖满中悬列。 又闻赞声。 此时大德至心忏悔发大誓愿。 然后得入此塔中。 入已其塔寻闭。 经于多日诵此经王广本一遍为如食顷。 得诸佛菩萨指授所堪记持不忘。 便令出塔塔门还闭如故。 尔时书写所记持法有百千颂。 此经名金刚顶经者。 菩萨大藏经塔内广本绝世所无。 塔内灯光明等至今不灭。 此经百千本颂此国未有。 此略本至此土(云云)。 金刚顶疏一云。 义决云。 此略瑜伽西国得灌顶者诸授相付。 其大经本阿阇梨云。 经箧广长如床。 厚四五尺。 有无量颂。 在南天竺界铁塔之中。 故知此经撮其旨要以为三卷。 阙流通分良有以也。 十八会指归云。 瑜伽教十八会。 或四千颂或五千颂或七千颂。 都成十万颂(文)。 问。 此经三卷中明几法门耶。 答。 于大曼荼罗作三分。 如次三卷说之。 而序正二段也。 流通无之。 于正说中又为二(见)。 金疏云。 经婆伽梵大菩提心○犹如胡摩。 释曰。 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说也。 大分为二。 初明秘密庄严内证大智见法成就得如来处。 即自行也。 次从第二卷末尔时世尊为一切如来召集故作金刚弹指以下。 第二明善阿建立秘密智相接取众生令入佛位。 利他利也(文)。 金刚界曼荼罗者有二说。 一。 四会曼荼罗。 一。 成身会。 二。 羯磨会。 三。 三摩耶会。 四。 供养会。 已上仪轨说觉大师将来(当时山门现行次第也)。 二。 九会曼荼罗者(次第并名字虽有异说。 依山门相承)。 ○(十七尊又号理趣会)○(降三世会)○(降三世三昧耶会)○(一印会)○(成身会)○(成身三昧耶会)○(五普贤会又号四印会)○(微细会又号供养会)○(微细会)。 已上觉大师御相承(云云)。 ○(五普贤会四印会)○(微细会供养会)○(微细会成成身三昧耶)○(一印会)○(成身会)○(成身三昧耶会或成身羯磨会)○(十七尊会理趣会降三世三昧耶会)○(降三世会)○(降三世三昧耶会)。 已上睿和上相承(云云)。 与觉大师御相承只左右异也(云云)。 三十七尊者。 五佛大日。 (东)阿閦。 (南)宝生。 (西)弥陀。 (北)不空。 四波罗蜜(大日四亲近)。 (东)金刚。 (南)宝。 (西)法。 (北)业。 十六大菩萨。 (东)萨·王·爱·喜。 (南)宝·光·幢·。 (西)法·利·因·语。 (北)业·护·牙·拳。 八供。 香华灯涂(已上外四供)。 喜鬘歌舞(已上内四供)。 四摄。 钩索锁铃。 就十六大菩萨有定惠二门不同。 一。 惠门十六(上萨王等是也)。 二。 定门十六(八供四摄四波罗蜜也)。 菩提心义一云。 又金刚有五种。 一者青色金刚。 能除一切灾障。 二者黄色金刚。 能升空身轻。 三者赤色金刚。 能得出入。 四者白色金刚。 能得出水亦能澄水。 五者碧色金刚。 能消诸毒。 如是金刚各具二义(文二义者坚固。 利用也)。 五相成身者(此五相前说迦楼罗观。 如幻无生观)。 一。 通达心(又名彻心明法界体性智)。 二。 修菩提心(又名无染心大日观音)。 三。 金刚心(平等性智)。 四。 金刚身。 五。 证无上菩提(成所作智)。 五部者。 一。 佛部(中央)。 二。 金刚部(东方)。 三。 宝部(南方)。 四。 莲华部(西方)。 五。 羯磨部(北方)。 五智者(梵云半左(五)枳攘若(智))。 一(中央)法界体性智。 梵云达磨(法)驮都(界)跢野(性)枳攘(智)转第九识成此智。 二(东)大圆镜智。 梵云摩诃(大)底摩(圆)洒耶(镜)转第八识成此智(云云)。 三(南)平等性智。 梵云三昧耶(平等)跢野(性)转第七识成此智。 四(西方)妙观察智梵云摩苏(妙)部罗(观)始刍(察)转第六识成此智。 五(北方)成所作智。 梵云迦里抳(所作)计吒(成)转前五识成此智(云云)。 四种法身者。 分别圣位经引入楞伽偈颂云。 自性及受用。 变化并等流。 佛德三十六。 皆同自性身。 并以法异身。 总成三十七(文)。 一。 自性身(理法身智法身)。 二。 受用身(自受用他受用)。 三。 变化身(胜应身劣应身)四。 等流身(六道等形)。 三种菩提心者(菩提心论说)。 一。 行愿菩提心。 二。 胜义菩提心。 三。 三摩地菩提心。 四种释者(后三释在不思议疏。 初一释五大院加之欤)。 一。 浅略(梵王说阿字)。 厌求妄心菩提心。 二。 深秘(大日说阿字)。 修性不二菩提心。 三。 秘中深秘(阿字自说阿字)。 四曼三密菩提心。 四。 秘密中深秘(真如理智说阿字)。 不变随缘菩提心。 已上就阿字并菩提心注之。 一切法准之。 五门菩提心者(五门菩提心义说)。 一。 释名义。 二。 识体性。 三。 辨一异。 四。 明相状。 五。 述行愿。 十六大菩萨有百八德者。 一。 萨六德(一金刚勇。 二大心。 三金刚诸如来。 四普贤。 五金刚初。 六金刚手)。 二。 王六德(一金刚王。 二妙觉。 三金刚钩。 四如来。 五不空王。 六金刚召)。 三。 爱七德(一金刚染。 二大乐。 三金刚箭。 四能伏。 五魔欲。 六大金刚。 七金刚弓)。 四。 喜七德(一金刚善。 二萨埵。 三金刚戏。 四大适。 五欢喜王。 六金刚。 七金刚喜)。 五。 宝八德(一金刚宝。 二金刚。 三金刚。 四空。 五大宝。 六空藏。 七金刚礼。 八金刚藏)。 六。 光七德(一金刚威。 二大焰。 三金刚日。 四佛光。 五金刚光。 六大威。 七金刚光)。 七。 幢七德(一金刚幢。 二善利。 三金刚幡。 四妙善。 五宝幢。 六大金刚。 七金刚刹)。 八。 七德(一金刚笑。 二大笑。 三金刚笑。 四大寄。 五爱喜。 六金刚胜。 七金刚爱)。 九。 法七德(一金刚法。 二善利。 三金刚莲。 四妙净。 五世贵。 六金刚眼。 七金刚眼)。 十。 利七德(一金刚利。 二大乘。 三金刚钩。 四大器。 五妙吉。 六金刚深。 七金刚惠)。 十一。 因七德(一金刚因。 二大场。 三金刚轮。 四理趣。 五能转。 六金刚起。 七金刚场)。 十二。 语六德(一金刚语妙明。 二金刚诵。 三妙成。 四无言。 五金刚成。 六金刚语言)。 十三。 业六德(一金刚业。 二教令。 三金刚广。 四不空。 五业金刚。 六金刚巧)。 十四。 护七德(一金刚护。 二大勇。 三金刚甲。 四大坚。 五难敌。 六妙精进。 七金刚动)。 十五。 牙七德(一金刚尽。 二方便。 三金刚牙。 四大怖。 五摧魔。 六金刚峻。 七金刚忿。)。 十六。 拳六德(一金刚合。 二威严。 三金刚能缚。 四解。 五金刚拳胜誓。 六金刚拳。)。 已上百八德毕(金疏七意金刚顶经第二卷奥说之)。 三十七尊各有四门。 一。 诸佛三昧心门。 二。 秘密神变相门。 三。 亲承受教示门。 四。 授与佛菩提门。 十二神变者(金刚顶经上卷疏第三释之)。 一。 依因(经云。 才出一切如来心即彼婆伽梵普贤疏云。 一切诸佛现神变时。 非无因故。 谓从如来智入普贤心等。 文)。 二。 显本(经云。 为众多月轮普净一切有情大菩提心。 文疏云。 谓菩提心者万德之源众行之本等。 文)。 三。 应实(经云。 于诸佛所周围而住疏云)。 四。 显相(经云。 从彼众多月轮出一切如来智金刚疏云)。 五。 显力(经云。 即入婆伽梵毗卢遮那如来心。 由普贤坚牢故。 文疏云)。 六。 还源(经云。 从金刚萨埵三摩地由一切如来加持合为一体。 文疏云)。 七。 显智(经云。 量尽虚空遍满成五峰光明疏云)。 八。 示相(经云。 一切如来身口意出生金刚形。 从一切如来心出住佛常中。 文疏云)。 九。 明德(经云。 复从金刚出金刚形。 种种色相舒遍照曜一切世界。 文疏云)。 十。 显实(经云。 从彼金刚光明门出一切世界微尘等如来身。 文疏云)。 十一。 普现(经云。 周遍法界究竟一切虚空。 通一切世界云海。 遍证一切如来平等智神境通。 文疏云)。 十二。 感应(经云。 一切如来大菩提心成辨普贤种种行。 承事一切如来。 往诣大菩提场。 摧诸魔军。 证诚一切如来平等大菩提转正法轮。 乃至拔济一切利益安乐等。 文疏云)。 问。 真言教行者有几不同耶。 答。 大日经明五种三昧道并三种三摩耶不同。 金刚顶经中云。 觉大师立二种。 一。 一切泛明根性(疏云。 毗卢遮那遍一切故。 有情有佛性。 是故无非秘密根性等。 文)。 三乘五乘等乃至十界悉具佛性故。 有可令成佛义之欤。 二。 当经所被根性(疏云。 今此秘密教非对三乘显教根性。 但与内证心地眷属说秘密道等。 文毗卢遮那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为眷属也。 出生义云。 削地位之渐阶立等妙之顿旨。 云云)。 又立上中下三根并顿渐二机(见觉大师释云。 具缘方进是为中下。 阙缘而进是为上也。 文)。 问。 付佛教立二藏三藏等中。 今真言教何藏摄耶。 答。 先立诸藏不同。 一。 菩萨藏。 二。 声闻藏(缘觉摄之)。 三藏者。 一。 毗奈耶。 二。 索咀爦。 三。 阿毗达磨。 四藏者。 一。 声闻藏。 二。 菩萨藏。 三。 杂藏。 四。 佛藏又。 一。 经藏。 二。 律藏。 三。 论藏。 四。 陀罗尼藏五藏者(六波罗蜜经说)。 一二三(已上三藏如前)四。 般若波罗蜜藏。 五。 陀罗尼藏。 六藏者(菩萨声闻各有三藏故也)。 八藏者(处胎经说)。 一。 胎化藏。 二。 中阴藏。 三。 摩诃衍方等藏。 四。 戒律藏。 五。 十往藏。 六。 杂藏。 七。 金刚藏。 八。 佛藏。 已上。 于此诸藏中。 总真言教中皆虽有其义。 别云之时。 二藏中菩萨藏。 六藏又尔。 三藏中索咀缆藏。 四八藏中佛藏。 五藏中陀罗尼藏也(已上金疏意各合点毕)。 问。 真言教立几次位耶。 答。 胎藏界立三劫六无畏十地等皆其次位也(如上)。 金刚界意立四种地。 菩提心义二出仁王经轨及良贲仁王疏(云云)。 一。 解行地(又云信解地谓三十心也)。 二。 普贤地(谓十地也)。 三。 大普贤地(谓等觉也)。 四。 普照耀地(谓妙觉也)。 已上菩提心义第四意。 与圆四十二位同(云云)。 又立名字观行相似(见)。 菩提心义四云。 不空所持金刚顶瑜伽经有四种地。 一者解行地。 谓三十心也。 二普贤地。 谓十地也。 三大普贤地。 谓等觉也。 四普照耀地。 谓妙觉也。 若分析之即四十二地。 是同天台圆教真位。 若加似位。 此前更有十信之位。 大日经中名六无畏。 若加假名。 此前天台更有五品。 或假初信。 或约超入竖假十信。 摄真言等名五三昧。 若加闻惠。 此前天台更有名字。 大日经名第一第二第三三昧耶也。 此等位中随分皆具三十七尊。 (里书云)私寻云。 东寺大师理具·加持·显得三种即身成佛义立之欤。 今凡位圣位二种义同异如何。 (里书云)即身成佛有二(凡位成佛圣位成佛)。 苏疏云。 然于成佛有二种义。 谓凡位成佛。 圣位成佛。 言凡位成佛者。 若得如来智惠。 虽未断惑。 依正二报随解融通。 于一一微尘具见十方三世。 于一一身份具见法界相好。 凡夫依报从本以来如来遍法界之依。 愚缚正报法然道理等虚之正。 由未遇缘不得显现。 今依如来三密加持。 此身法界依正始渐显现。 将似圣位毗卢遮那。 但以凡情粗劣不能观见。 唯佛能见。 为凡位成佛也。 故大兴善寺和尚云。 诸法无定性。 为诫之所转。 若三密解起。 此凡夫之身转为如来。 此身之外无别佛身故。 五字陀罗尼云。 即于凡夫身。 现成就佛身。 应以为证也。 次精进无懈。 昼夜修习断除惑障。 弥增显现。 依正二报互相融通。 神力自在。 上圣下凡互同得见。 是为圣位成佛(文里书毕)。 顿入果海。 出生义云。 削地位之渐阶立等妙之顿旨(云云)。 十六生。 三摩地仪轨云。 现世证得欢喜地。 后十六生成正觉(文)。 如意轮法要云。 现世证初地。 过此十六生成无上菩提(文)。 六即(两经疏立相似分证究竟三位。 菩提心义加初心初闻理具三为六即位)。 一。 理即(一切众生本有萨埵)。 二。 名字即(闻自心成佛不生疑虑)。 三。 观行(一念观行相应)。 四。 相似。 五。 分真。 六。 究竟。 问。 真言天台宗祖师并相承如何。 答。 先天台宗祖师者。 惠文禅师。 南岳大师(惠思)。 天台大师(智顗)。 章安大师(灌顶)。 智威大师。 惠威大师。 玄朗大师。 妙乐大师(湛然)。 道遂和尚。 行满和尚(已上唐朝)。 传教大师(最澄。 遇道邃行满传之)。 慈觉大师(圆仁。 遇本朝山家大师并唐朝宗睿志远两师传之)。 智证大师(圆珍。 遇本朝义真和尚并唐朝良谞和尚传之)。 问。 天台宗传教大师始渡之欤。 答。 圆顿止观玄义文句四教义维摩疏等。 鉴真和尚天平胜宝年中渡之。 然而依无其机不及弘传之。 山家大师未入唐之时。 延历年中于本朝感得彼本披览之。 弥催入唐求法之志(云云)。 次真言宗祖师者。 龙猛菩萨。 天竺云那伽揭刺树菩萨。 秦云。 龙树(旧译)唐云龙猛(新译)受法于文殊。 又传金刚萨埵。 出世时代或云七百年。 摩诃摩耶经云。 我灭度后七百年中有一比丘曰龙树。 善说诸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文)悉昙章同之。 或云八百年(并释门正统新度同之)三国高僧碑云。 ○出现八百年住寿三百岁(文。 付法传同之)楞伽经第九云。 我乘内证智。 妄觉非境界。 如来灭度后。 未来当有人。 大惠汝谛听。 有人持我法。 于南大国中。 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 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正法(文)金刚顶义决(智藏作)云。 ○如上金刚顶下书之。 龙智菩萨。 唐云普贤阿阇梨。 高野付法传云。 于中天竺云掬多。 于南天云龙智也(文)善无畏传云。 掬多者龙智异名(云云)依此等说者。 胎藏相承大那烂陀寺达磨掬多者此菩萨也。 年七百岁。 住南天竺执师子国。 无畏传胎藏。 金刚智不空传金界(云)玄奘行状云。 磔迦国庵罗林有一长命婆罗门。 年七百余岁。 观其面貌可称三十许。 法师就住学中百论等。 又唐土白马寺千僧斋会来(云云)贞元年中犹见在南天竺(云云)是弘法大师传般若三藏说欤。 善无畏三藏(唐玄宗代之人。 当日本元正圣武天皇御宇。 云云)梵云。 戎婆揭罗僧诃。 唐云净师子。 又云解脱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中印度摩诃陀国王也。 唐开元四年(开元录演密同四年云)来唐(或三年或七年)译大日经苏悉地经等。 即依请演大日经。 义释是也。 受法于达磨掬多(云云)胎藏界将来之。 开元二十一年十一月七日。 年九十九入灭(云云)三国高僧碑说。 或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春秋九十。 僧夏八十(云云)。 金刚智三藏(玄宗代之人。 当日本元正圣武天皇御宇)梵云缚日罗吉娘那(又曰缚曰罗菩提)唐云金刚智。 南印度摩赖那国人。 婆罗门种。 十岁出家。 普遇诸师。 受法于龙智。 七年承事穷三密教。 三国高僧碑说。 开元八年初到东都。 同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终荐福寺。 春秋七十三。 或说云。 开元二年来唐(云云。 传并和汉年代记说也。 又年七十一。 腊五十一入灭。 云云。 和汉年代记说也。 本朝天平十三年)智证大师在唐记云。 金刚顶瑜伽记云。 不空三藏从金刚和上所受胎藏法。 金刚和上从无畏和上所受得胎藏。 无畏从金刚和上受金刚界。 互为和上(云云)同杂记云。 金刚智谒无畏述云。 我曾闻有胎藏法。 未遇其人。 不曾禀学(文)又东寺济暹记云。 又依胎藏付法弟子者。 无畏付金刚智。 金刚智付不空(云云)。 一行禅师(唐玄宗代之人。 当日本元正圣武御宇)真言传集(睿山集)云。 沙门一行者。 俗姓张。 名遂。 剡国衰公谨之曾孙太仆亟栗之子也○从嵩岳大照禅师咨受禅法。 深达心要契悟无生。 每研精一行三昧。 同以名焉○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忽长逝。 春秋四十有五(云云)受法于无畏三藏。 为大日经笔受。 又记义释。 (云)诸家教相(山王院)云。 问。 有人云。 一行阿阇梨是天台后。 此事云何。 答。 相传云。 章安大师弟子道索律师。 道索律师弟子弘景律师。 弘景律师弟子一行阿阇梨也。 而窃学真言者云自有同名一行阿阇梨。 此即我祖。 非彼天台一行禅师者。 犯大漫语(文)菩提心义云。 一行和尚元是一行三昧禅师。 能持天台圆满宗趣。 凡所说文言义理。 动合天台(文)演密云。 弘忍大师门下有二弟子。 一是惠能即南宗也。 一是神秀即北宗也。 弟子名曰普寂。 即众生之师也。 不空三藏(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国师。 云云。 当日本圣武·孝谦·淡路废帝称德御宇)。 梵云阿(不)目佉(空)跋折罗(金刚)唐云不空金刚(智证释云。 沙门智藏不空三藏旧名也)南天竺国人。 神龙元年诞生。 初从金刚智受法。 从依金刚智遗言再渡天。 遇龙智重受学。 天宝元年归朝。 法授金阁含光。 大兴惠朗。 青龙昙贞。 保寿觉超。 青龙惠果(已上五人)大历九年六月十五日迁化。 春秋七十。 法腊五十。 未勘来唐年代。 若从金刚智来唐欤。 尔开元八年(云云。 私云。 金刚智来唐砌。 不空童形随从。 云云)。 玄超(唐肃宗·代宗代之人。 当日本孝谦·废帝称德·光仁御宇)住新罗国保寿寺。 从无畏受胎藏界。 或云。 从无畏受苏悉地(云云)授法于惠果。 义林传教大师付法文云。 大唐国开元朝。 大三藏婆罗门国王法号善无畏。 从佛国大那兰陀寺传大法轮。 至上唐国付属传法弟子僧义林。 亦是国师大阿阇梨。 一百三岁。 今在新罗国传大法轮(云云)。 顺晓阿阇梨(唐代宗·德宗·顺宗代之人。 当日本孝谦·废帝称德·光仁·桓武御宇)。 住大唐泰岳灵岩寺。 胎受义林。 金受不空。 授两部大法于传教大师(云云)传教大师付法文云○(如次上)又付法大唐弟子僧顺晓。 是镇国道场大德阿阇梨(文)或云。 秘书(弘法云)惠果谈合顺晓定青龙寺行事(云云)凡意也。 惠果阿阇梨(唐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也。 当日本废帝称德·光仁·桓武御宇)住青龙寺东塔院。 受胎藏于玄超。 受金界于不空(云云)三国高僧碑云。 俗姓马氏。 京兆照应人也。 见不究三藏○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去世。 春秋六十一(云云)付法弟子胎藏成都惟尚汴州辨弘。 新罗惠日。 真悟。 日本空海。 当院义满。 义明。 义操。 义愍。 法润。 金界。 同学惠应。 惠则。 成都惟尚。 汴州辨弘。 新罗惠日。 日本空海。 青龙义满。 义明。 义操。 义照。 义愍。 义政。 义一。 俗吴段(已上十四人)。 已上灭后传灯竖八师。 (传载之)宗睿。 (大师于扬府学悉昙中天音)。 (传)全雅。 (受金刚于辨弘大师受金界灌顶)。 (传)元政。 (受金界于惠则大师于长安)。 (传)义真。 (受胎于义操大师于青龙寺受胎藏灌顶并苏悉地等)。 (同)法全。 (受金于义操。 受胎于法润。 初住青龙寺。 大师于玄法寺重受胎藏)。 (同)宝月。 (南天竺三藏大师于青龙寺习悉昙)。 (对受记)元征(两界赞)。 (同)海云。 侃阿阇梨。 (大师于卫东大安国寺重决悉昙。 或简阿阇梨云云文字不同欤)。 惟谨。 (卫西净影寺)。 已上两阿阇梨不惜秘卷为之指授对受记云。 慈觉大师于法全·义真·全雅·元征·元政·海云·宗睿·宝月八阿阇梨广学奥义(云云)。 觉大师御释云。 对全雅·元政·义真·法全·元侃·宝月·义操·法润受三部秘卷(云云取意)。 此八人名被出受法相貌毕。 依为秘书且略之(尤可为指南欤)。 已上横诸师。 觉大师巡礼记云。 每向诸僧寻问持念知法人。 未得的实。 当院僧怀庆语曰。 余能知一城内解大法人。 青龙寺润和尚但解胎藏。 大兴善寺文悟阇梨解金刚界。 青龙寺义真和尚兼解两部。 大兴善寺元政和尚解金刚界事理双解。 大安寺元简解金刚界兼悉昙。 玄法寺法全和尚深解三部大法(云云)令简择知法人。 文悟阇梨不及政阿阇梨(云云)法润和尚解金刚界。 年七十三风疾老毛(云云)。 已上唐朝了。 本朝传法八家。 传教大师(又号山家大师。 自延历至弘仁。 桓武·平城·嵯峨三代国师也)。 大师讳最澄。 俗姓姓三津首。 江州滋贺人也。 先祖后汉孝献帝苗裔也。 父百枝。 母应神天皇第九女(云云)。 神护景云元年(丁未)。 江州滋贺地诞生。 十二岁随大安寺僧近江大国师(住国昌寺)行表出家。 二十进(显戒论缘起云。 延历四年四月四日大师十九岁。 云云)受具足戒。 延历四年(乙丑)七月中旬(正月口受)始登睿岳卜居草庵。 延历七(戊辰)向长冈京咫尺龙颜谈灵山芳诺。 同年建立根本一乘止观院。 祈天子之本命。 为镇护之道场。 同十三年(甲戌)九月三日(壬午)延崛南都善修僧正遂供养仪。 同二十三年(甲申)七月(大唐贞元二十年甲申)入唐(生岁三十八)着明州。 贞元二十年九月上旬向天台山。 同月下旬到天台山国清寺。 时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妙乐弟子也。 天台第七祖)见求法志忽传心要。 佛胧寺行满座主同授圆顿法。 叹天台大师再诞(云云)同二十一年三月二日初夜二更。 与义真等于台州临海县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谒道邃和尚。 受圆顿佛乘戒毕。 和上慈悲一心三观传于一言。 菩萨圆戒受于至信。 天台一家法门已具(云云)同年四月上旬遇越府龙兴寺镇国道场大德内供奉沙门顺晓。 学真言奥旨。 终遂灌顶。 传受三部三昧耶图样契印法文道具(目六在别)延历二十四年(乙酉)五月中旬。 上第一船着长门国。 即便上京。 所将来天台法门并真言法门道具等。 帝王迎安内里。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 捧奏状公家。 赐显密弘通公验于大师。 同九月于高雄寺授灌顶。 本朝灌顶最初。 受者道证。 修因(兴福寺法相)勤操(赠僧正号石渊僧正。 三论。 弘法师)正能正秀。 广圆。 丰安。 灵福(已上八人依敕受之。 日本灌顶元)又弟子圆澄法师依韶于紫震殿勤五佛顶修法即预得度(云云。 文德实录最同之)弘仁四年被下御持僧官府。 本朝御修法并御持僧之最初也。 又同六年为劝进六千部法华经内二千部。 赴东国上下两野国。 于两国内撰十人器用授灌顶。 慈觉大师其十人随一也。 广智德圆同受之(云云)同九年暮春告诸弟子。 撰誓愿改声闻威仪永弃舍二百五十戒。 同十年作四条式定一学生法则。 奏公家睿山欲立圆顿菩萨戒坛。 而南都七大寺僧徒加难破诤之。 仍作显戒论三卷血脉谱一卷重奏之。 于兹弘仁十三年六月四日(辰刻)大师于比睿山中道院右胁而入寂灭。 春秋五十六。 帝王悲此入灭。 制六韵诗被送于山中。 门弟各和之奉奏之(云云)同十一日被下圆顿菩萨戒坛建立之敕许。 其后吾山真言止观得度僧徒。 悉登圆顿戒坛受戒得度毕。 本朝诸宗内。 独吾山显密两业僧徒。 于一宗中受戒得度。 颇超过于他门他宗者也。 是皆大师弘通之眉目者哉。 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清和天皇御宇)赠谥号称传教大师是本朝大师号始也。 弘法大师(自延历至承和。 桓武·平城·嵯峨·淳和·仁明五代)。 大师讳空海。 俗姓佐伯氏。 赞岐国多渡郡。 宝龟五年(甲子)诞生。 年甫十二岁。 从石渊勤操僧正受求闻持并能满所愿等法。 入心念持。 延历十四年四月九日(年二十一)于东大寺受具足戒。 师石渊勤操。 同二十三年六月入唐(年三十一)奉遇上都长安青龙寺东塔院大德内供奉阿阇梨惠果和尚(不空付法)和尚欢喜。 六月受大悲胎藏灌顶(得佛中台)同七月受金刚界灌顶(得佛中台)同八月上旬亦受传法阿阇梨位之灌顶。 即得遍照金刚。 和尚告曰。 汝有密教之器。 两部大法秘密印信同之授与(云云)大同四年八月归朝(在唐四年)弘仁十四年(年四十七)以东寺永赐大师建立灌顶院区准青龙寺风。 为敕愿勤修每年二季结缘灌顶。 以惠果相承健陀色国支袈裟并念诵等永施入之。 或用五笔一度成五行。 故号五笔和尚。 承和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寅克)入寂(年六十三腊四十二)付法弟子。 真雅·真济(云云)赠谥号号弘法大师。 慈觉大师(又号前唐院大师。 又号四国大师。 自承和至贞观。 仁明·文德·清和三代国师)大师讳圆仁(延历寺第三座生)俗姓壬生氏。 下野国都贺郡人也。 其先祖崇神天皇第一皇子丰城入彦苗裔也。 延历十三年(甲戌)诞生日。 紫云覆室缁素惊异。 大师幼稚梦。 一沙门长六尺余。 来含笑语。 傍人曰。 此睿山大师也。 年十五从广智禅师登山入传教大师室。 祥大师风仪宛如梦告。 弘仁五年(年二十一)受沙弥戒。 同七年东大寺受具足戒。 同年于东国从传教大师受灌顶。 同八年三月六日于睿山根本中堂受菩萨大戒。 其后(弘仁十四年己未)依大师本愿誓闭山门不窥尘路。 昼则弘传天台法门。 夜亦修练一行三昧。 限之以十二年。 送六年之后。 因山众重请。 未竟年限强于山门(天长五年年三十五欤)或南都或天王寺等随有缘开讲演说利生无限。 天长十年年及四十。 身嬴暗知命不久。 遂此山北洞(杉洞云云)结草为庵绝迹待命。 今首楞严院是也。 三年练行(本朝如法经最初也)夜梦。 从天得药。 其形似花吃之半行。 其味如蜜。 傍有人语曰。 此是三十三天不死妙药也。 梦觉曰。 有余气疲身更健。 暗眼还明。 以石墨草笔手自如法书写妙法华经一部八卷。 即以彼经纳宝塔安置堂中。 号此堂为如法室。 承和二年朝家有敕宛入唐请益。 同三年与大使常嗣相共到太宰府。 依未得顺风。 从送二个年。 同五年(四十五)六月十三日上第一船。 二十二日解缆进发。 七月二日得着大唐扬州海陵县。 唐开成三年也。 弟子惟晓(会昌三年七月于异域逝去)惟正及仆雄万等三人奉相伴者也。 从志远宗颖二师学天台宗。 谒八个阿阇梨穷秘密三部秘奥(左唐十年)会昌七年会昌天子破佛法。 但军中下条之。 日本国僧等早归本国。 和尚怀喜赴船所。 大唐李元佐等众官皆佥曰。 我国佛法既以绝灭。 唯今随和尚奉去。 而若复有求法者。 必当向日本国。 (云云)唐大中元年秋九月(本朝承和十四年)还着大宰府(年五十四)同十五年(改嘉祥元年)春。 大师随诏即登本山(嘉祥二年奏状云。 国●忝卫天命访道巡方尼搜秘门投身绝域昙万里望本朝而无期青山千里罔于岭而造见云云)。 嘉祥三年准大唐国街东青龙寺建皇帝本命道场号总持院。 同年九月始定置十四禅众。 每日令修炽盛光法。 是十四禅众始也。 仁寿元年移五台山念佛三昧法。 始修常行三昧。 齐衡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请大师于冷泉院南殿受两部灌顶。 天安三年。 天皇又受菩萨戒灌顶。 贞观二年五月。 淳和太后请和尚受菩萨大戒。 奉大后法名称良祚。 今年始立文殊楼。 同三年五条大皇大后随和尚受菩萨大戒三昧耶戒灌顶。 同六年正月十三日。 令诸弟子暂避屏外。 召常济引入内床。 口诵真言手结印契授与曰。 是名密印灌顶。 常济不堪欢悦。 流泪如雨。 同十四(亥克)于东谷习禅房(慈睿房)手结印契口诵真言。 北首右胁永以迁化。 春秋七十一同八年七月十四日。 供养总持院千部法华经。 于会赐谥号赠法印大和尚位号慈觉大师。 付法弟子。 安惠。 惠亮。 长意。 性海。 道海。 最圆。 相应。 安然。 令祐。 玄照。 玄然等也。 凡于山中授大法尊法道俗一百五十七人。 于都下灌顶受戒男女一千二百七十一人也(云云)(东寺)灵岩寺圆行和上。 承和五年入唐。 同六年归朝。 从青龙寺义真和上受法。 四天王寺最初别当。 (东寺)安祥寺惠运僧都。 承和五年入唐。 同十四年归朝。 同从义真受学。 心觉阇梨说。 承和九年入唐。 (东寺)小栗栖常晓律师。 承和五年随菅原善直入唐。 表云。 五年六月进发。 八月到维南城。 六年归朝。 栖灵寺文[王*蜜]弟子元昭受三论。 贞观六年任律师。 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入灭。 智证大师(又号山王大师。 自承和至宽平。 仁明·文德·清和·光孝·宇多六代之人也)。 大师讳圆珍(延历寺第五座主)俗姓和气氏。 赞岐国那珂郡金仓乡人也。 父宅成。 母佐伯。 故高野大师之侄也。 弘仁六年(乙未)诞生。 两目有重瞳。 顶骨隆起。 十五岁(天长六年)随叔父僧仁德初登睿山。 入第一座主义真和尚室。 天长十年四月十五日。 十九岁受戒为僧。 承和五年冬。 石龛坐禅之间感金色不动。 即令画工图写。 今犹在之。 嘉祥二年春梦。 山王告云。 早可遂入唐求法志等(云云)仁寿元年(辛未)四月十五日向太宰府。 同三年七月(年三十九)解缆进发。 同八月初九日放船入海。 十五日午克着岸毕。 于开元寺中遇中印度摩渴陀国大那兰陀寺般若怛罗三藏。 学悉昙章及受两部秘要等。 大中九年(日本济衡二年)六月三日。 谒青龙寺传教和尚前长生殿持念供奉大德僧法全阿阇梨受瑜伽宗旨。 同七月五日。 入大悲胎藏坛受学大法灌顶。 同十月三日。 入金刚界九会大曼荼罗道场。 沐五智灌顶水。 受学大瑜伽根本大教王最上乘教并两部诸尊瑜伽及苏悉地羯罗大法等毕。 同十一月四日。 挑香花供养贤圣。 当日入定受三昧耶戒。 五更蒙授传两部大教阿阇梨灌顶即般若母菩萨大虚空藏菩萨转法轮大菩萨。 於越州开元寺遇天台第九弟子良谞和尚。 受学天台奥义。 天安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归朝。 到太宰府鸿胪馆(在唐首尾六个年)或说云。 贞观元年归朝(云云)宽平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右胁入灭终无病痛。 生年七十八。 (东寺)圆觉寺宗睿僧正(又号后入唐僧正。 自天长至元庆。 淳和·仁明·文德·清和)。 俗姓池上氏。 左京人也。 年甫十四。 出家登睿山。 天长八年受具足戒。 后归睿山回心向大受菩萨戒究天台宗。 山王诧宣告拥护。 验双乌相随。 暗夜炬火相照(云云)其后到越州白山有其验。 人奇之。 贞观五年。 于园城寺随智证大师受两部大法。 移住东寺就实惠僧都受金刚界大法。 诣真济僧都受阿阇梨灌顶。 贞观四年(壬午)共高岳亲王入唐。 遇汴州阿阇梨受金刚界灌顶。 就青龙寺法全重受灌顶兼学胎藏。 大慈恩寺造玄兴善寺智惠论受法(云云)或云。 玄庆和尚金刚界(云云)同八年顺风解缆。 三日夜间归朝。 年七十六。 终禅林寺(云云。 未勘入灭年。 若元庆三年欤。 可寻之)。 已上八家日域真言相承根本也。 此八家相承法门圣教等被载五大院八家秘录毕。 元亨三年(癸未)月日。 于镰仓二阶堂奥圆宗谷为秘教弘通抄之毕。 沙门惠镇记贞和五年(己丑)十二月五日。 于法胜寺维那寮赐元应寺御本书写了。 同月六日校合毕。 宗智之。 永和二年(丙辰)二月一日。 感得此本毕。 东塔院西谷遮那业沙门圆俊。 应永二十一年(甲午)闰七月十九日。 于西塔院西谷南尾香乘房赐右御本令书写毕。 同日令校合毕。 遮那业末学成舜。 应永二十三年(庚申)七月九日。 以右本令书写毕。 遍照金刚承纯。 校合了。 右法印澄舜持本(草笔)。 天文十九年(庚戌)暮秋吉日。 书写了。 定舜右一册令龙华村助之丞缮写。 于四季讲堂一校毕。 享保八年九月下浣。 天忠主中年三十二享保九甲辰夏。 令中村写而校正了。 性渊慈泉 发布时间:2024-06-29 08:08:0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