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 内容: 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no. 2375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卷上问。 此娑婆世界教主何佛耶。 答。 释迦如来也。 凡诸佛虽多之。 所居国土各别也。 弥陀西方安争土教主。 药师东方琉璃世界教主也。 如是面面佛土不同也。 其中此娑婆世界。 有释迦如来国土故。 释迦此土教主申也。 仍当时习传一切圣教。 皆秋迦说法门也。 无此释迦教法。 我等众生迷烦恼闇。 可有浅间敷牛马畜生样者也。 而依佛教知因果理。 敬父母辨可给仕师匠理。 厌秽土欣净土。 偏释迦御恩也。 仍大恩教主申也。 问。 此释迦如来。 婆娑世界中何处出世成道耶。 答。 五天竺中。 中天竺出世界成道也。 御父净饭王。 御母彼王妃摩耶夫人人是也。 佛太子时。 御名悉达太子申。 然观世间有为无常理。 夜半出王宫入檀持山。 御秽十九岁出家。 其后六年苦行乐行。 御岁三十时。 菩提树下成道。 是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申也。 问。 释尊成道后说何法耶。 答。 众生根性万差别如来说教区分。 然天台宗意。 立四教纳释迦一代说教也。 是则钝根机教浅教。 利根机教深教也。 故大根分四种立四教也。 问。 尔者其四教者何等耶。 答。 四教者。 一三藏教。 二通教。 三别教。 四圆教也。 依之略颂云。 藏通别圆名四教。 问。 此四教中。 何小乘何大乘有之耶。 答。 初三藏教小乘。 后三大乘也。 略颂曰。 初一小乘。 后三大乘。 问。 后三大乘中。 何权教而浅。 何实教深耶。 答。 总而四教分权实二教时。 前三教共权教而浅。 第四圆教耳实教深也。 权教者云假方便教事也。 实教者如来真实己证法门也。 凡如来御本意。 直说圆教悟众生思食共。 众生根钝不可KF故。 先假说方便教。 调根机后说深圆教也。 前三藏教名权教呼方便教也。 仍后三教共大乘也。 取共中能别二教权大乘而浅。 圆教实大乘而深也。 凡藏通别圆之次第。 从浅至深教相也。 问。 如来说教区者。 可立五教共六教共。 何必四教耶。 又此四教中。 何界内教。 何界外教有之耶。 又此四教中。 何事何理教有之耶。 答。 凡虽广万法不出事理二法。 仍界内事理二教。 界外事理二教。 合立四教也。 是即三藏教界内事教也。 此明事相隔历法门。 通教界内理教也。 此明相即融通理也。 此二教界内教。 而三乘共学之。 次别教者界事教也。 是明事相隔旨。 圆教界外理教也。 此明相即融即通旨也。 仍此二教。 共界外教也。 略颂曰。 藏通界内事理教。 别圆界外事理教。 师云。 四教中三藏教与别教明事相隔历法门者。 我等众生不知迷成凡夫悟成佛。 谈烦恼与菩提其体各别也。 凡夫与佛亦名别也。 而云断烦恼得菩提。 离凡身别得佛身也。 譬如云月各别。 谓拂烦恼云显菩提月。 如此一切诸法。 明各别物也。 云事相隔历法门也。 次通教与圆教所明相融通法门者。 我等众生悟成佛。 为成凡夫故。 云迷烦恼菩提其体全一体也。 又谈凡夫与佛悉一体也。 云相即理教也。 譬如水冰一体。 解烦恼冰显菩提水也。 仍水冰面替。 其体同物也。 以此可得意烦恼菩提一体理也。 问。 三藏教者何等耶。 答。 三藏者一修多罗藏。 新释云素怛览藏。 梵语也。 此翻法本。 亦名定藏。 汉语也。 亦云经藏。 是四阿含经也。 此共小乘经孔。 此四阿含经。 共纳修多罗藏也。 故名经藏也。 四阿含经者。 后如注之。 亦名定藏者。 此修多罗藏中。 专明禅定事故也二昆尼藏。 新译云昆那耶藏。 梵语也。 此翻减。 是则专明戒律法门。 持戒减罪故翻减也。 仍亦名戒藏。 汉语也。 亦名律藏。 所谓人十诵律五部律等一切戒律法门。 合名昆尼藏也。 三阿昆昙藏。 新译云阿昆达磨藏。 梵语也。 此翻无比法。 亦名慧藏。 不汉语也。 亦呼论藏。 所谓六足论八揵度论等也。 始此等论。 而一切小乘论摄论藏也。 此论藏中。 专以智慧料简法门。 明辨邪正旨故名慧藏也。 已上此三名三藏者。 佛说种种之法门。 只取诠有戒定慧三法门也。 略颂曰。 藏教具三经律论。 修多罗尼阿昆昙。 如次亦名定戒慧。 问。 何故此三通名藏耶。 答。 凡藏者含藏为义。 所诠修多罗者经名也。 其经文含一切法门故。 含藏为义也。 譬如一藏内纳轩诸财此云含藏义也。 自余昆尼藏阿昙藏。 准之可得得意也。 问。 今此三藏教。 何人学之耶。 答。 三乘人学之也。 取三乘中。 化二乘正意有之也。 略颂曰。 正化二乘傍化菩萨。 问。 若尔者三乘者何等耶。 答。 三乘者。 一声闻乘。 此闻四谛法门断惑证理。 二支佛乘。 亦名缘觉。 亦名独觉也。 是则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理。 三菩萨乘。 是行六度成佛。 已上是云三乘也。 此中声闻缘觉云二乘也。 此二乘偏思自身出离生死事。 无化他思也。 然今世间人。 思我事不思他人事云二乘根性。 此意也。 次菩萨者。 不思我身事。 悲他人受苦事。 化他为本也。 仍菩萨修檀婆罗蜜等六度也。 俱舍论曰。 菩提萨埵利物为怀。 为化有情必往恶趣此意也。 问。 若尔者。 今此三藏教三乘所观观法。 折空观体空观中何耶。 答。 体空观者。 大乘观门故。 不明三藏教也。 仍三藏三乘人。 共修折空观也。 此折空观亦名生灭观。 名拙度观也。 问。 三乘共修折空观难辨三乘不同如何。 答。 三乘同修折空观。 然谛缘度三所学不同也。 声闻就四谛法门修折空观。 缘觉就十二因缘法门修折空观。 菩萨就六度之法门修折空观。 仍三乘同修折空观。 以谛缘度差别可知三乘不同也。 问。 三藏教观门名折空观名生灭观名拙度观意如何。 答。 折空观者。 观诸法空也。 于此空观。 大小乘空观浅深不同故。 为显此不同。 三藏空观名折空观也。 折者折破义也。 所谓诸法眼前历历。 皆生灭无常法也。 山崩河埋。 皆其体成空。 况始千草万木。 至六道生类。 何物一常住法哉。 皆生灭无常法。 一法观非可执着云折空观生灭观也。 此折空观。 譬芭蕉泡沫。 泡沫者。 如水淡也。 芭蕉者。 荣好然风吹皆散散破物也。 诸法如此观而断烦恼也。 俱舍论云。 分折诸色至一极微。 是折空观相也。 此折空观名拙度观事。 此三藏浅近教。 而拙故云拙度观也。 问。 若尔者。 三藏教声闻所学四谛者何耶。 答。 四谛者。 一苦谛亦云苦圣谛也。 自余准之。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也。 今此四谛。 何云四圣谛。 付之初苦集二谛世间因果。 后道灭二谛出世因果也。 问。 初苦谛者如何配立耶。 答。 苦谛者。 苦果依身也。 酬过去恶业烦恼因。 今生如此受苦果报身故。 云苦果依身也。 又云有为有漏果也。 有为者生灭无常义也。 有漏者云有烦恼事也。 次谛者审实不虚义也。 谛字训审理也。 意学佛法。 此苦果依身理。 如实审知故云苦谛也。 问。 第二集谛者如何配立耶。 答。 集者业烦恼也。 是名集事招集为义。 意业烦恼招集众生苦果故名集也。 仍此集谛世间有漏因也。 初苦谛有漏果也。 故云苦集二谛世间因果也。 问。 第三灭谛者如何配立耶。 答。 灭者灭无为义。 灭烦恼得无为无漏果也。 仍此出世无漏果也。 无为者非有为生灭义常住法也。 无漏者灭烦恼无烦恼故云无漏也。 谛义如上释。 问。 第四道谛者如何配立耶。 答。 道者能通为义。 所谓学戒定慧等种种法门。 到涅槃岸故名道也。 涅槃果譬岸。 海譬生死。 渡此生死大海船譬道谛智慧。 乘此道谛船渡生死海故。 云能通为义也。 仍此道谛云出世无漏因也。 涅槃理出世无漏果也。 至此涅槃果道。 故道谛云出世无漏因也。 此道谛智慧云有为无漏因有为无漏智慧也。 智慧者心也。 此心者随所缘境转变故云有为。 而断尽烦恼智慧故云无漏也。 问。 若谛果集谛因也。 而何故果列前因列后耶。 答。 苦谛当时依身显易故。 先观之。 集谛业烦恼故。 微细难观故。 后观之也。 故苦谛列前。 集谛列后也。 此苦果依身依何起耶。 答。 从集谛业烦恼生故。 云集谛因苦谛果也。 问。 果灭谛列始。 因道谛列后事如何。 答。 灭谛无为理。 故先观之。 令愿得无为理也。 然依何云得灭谛无为理。 以道谛智慧断烦恼得之故。 灭谛果列初。 道谛因列后也。 问。 缘觉所观十二因缘者何等耶。 又三藏教所明十二因缘者。 四种十二因缘中何耶。 答。 三藏教十二因缘者。 云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也。 念念生灭也。 十二因缘者。 亦云十二缘起支也。 一无明。 是过去所起烦恼也。 仍烦恼业苦三道中烦恼道。 俱舍云。 宿惑位无明。 二行。 是依过去烦恼行诸业时也。 仍烦恼业苦三道中业道也。 俱舍云。 宿诸业名行。 三识。 是依过去业烦恼因。 受今生果报最初心也。 所谓母腹宿始最初心也。 是则父母交怀时。 男子母起爱。 女子父起爱。 如此爱心计入。 未显色身故云识也。 俱舍云。 识正结生蕴(矣)。 四名色。 是父母赤白二体和合宿母腹。 正眼耳等六根未具足。 只如形大概骨肉支节等计出来故云名色也。 俱舍云。 六处前名色。 五六入。 新译云六处。 自此已六根具足也。 然未辨苦乐别。 不知身当寒热程位也。 俱舍云。 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眼等者。 眼耳鼻舌身意也。 三和者根境识也。 已上此位迄胎内成就也。 如此六根成就。 从胎内出生也。 六触。 是生后二三岁时也。 其间苦乐分明不知。 只荒障为泣分齐也。 不能去厄害位也。 厄害者马车驰来。 无思逃去事也。 俱舍云。 于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矣)。 七受。 是生五六岁至十四五岁事也。 已分别苦乐。 渐辨物理受苦乐领纳故名受也。 又渐起贪爱心。 见严物欲思分齐。 而起浅浅敷贪爱。 未起淫欲等深心也。 俱舍云。 在淫爱前受。 此位觉三受也。 三受者。 一苦二乐三舍。 舍者非苦非乐也。 八爱。 是十四五岁已后。 求财宝行淫欲也。 但犹未强盛也。 只有爱着心也。 俱舍云。 贪资具淫爱。 九取。 是年既长大淫欲最深。 依之贪五欲境。 驰求四方也。 俱舍云。 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矣)。 十有。 是财宝淫事等求东西间。 经身口意作种种业也。 是则当来作可得果报业因故名有也。 有者造义也。 俱舍云。 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矣)。 十一生。 依现在作烦恼业。 又未来可受生事治定。 如现在识有未来云生也。 俱舍云。 结当有名生(矣)。 十二老死。 俱舍云。 至当受老死意。 现在如受名色六入触受果报。 未来又可受六入触受果报事作定老衰死言老死也。 已上十二因缘次第如此。 如此流转事如车轮。 无始已来生死相续不绝。 是偏十二因缘所作也。 就此十二因缘。 三世两重二世一重配立有之也。 三世两重者。 过去无明行二因。 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 是一重也。 又现在爱取有三因。 未来生老死二果。 是二重也。 是言三世两重十二因缘。 是常配立也。 俱舍云。 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矣)。 次二世一重十二因缘者。 出大集经。 无明至有。 为现在十因。 生老死为未来两果。 是则二世一重配立也。 凡十二因缘中。 言胎内五位事有之也。 五位者。 最初羯剌蓝。 是梵语。 此翻凝滑。 亦言和合也。 父母和合时起爱即生也。 女父起爱故。 母胎中右胁向外也。 男母起爱故。 母腹左向内宿也。 次生頞部昙。 梵语也。 此翻疱。 此父母淫凝血欲成肉也。 从此生闭尸。 梵语。 此翻血肉。 此已成肉也。 闭尸生健南。 梵语。 此翻坚肉也。 次钵罗奢佉。 梵语也。 此翻支节也。 发毛爪等及色根形相。 渐次而转增也。 问。 三藏菩萨所修事。 六度者何等耶。 六度者。 一檀波罗蜜。 是梵语。 此云布施也。 二尸罗波罗蜜。 梵语。 此云戒也。 三羼提波罗蜜。 梵语。 此云忍辱也。 四毗梨耶波罗蜜。 梵语。 此云精进也。 五禅波罗蜜。 梵语。 此云禅定也。 六般若波罗蜜。 梵语。 此云智慧也。 问。 三藏教意。 能入门有几不同耶。 答。 凡四教各有四门不同故。 三藏教意立四门不同也。 一有门。 明见有得道。 只观诸法实有开悟也。 是则毗昙论家所明有门得道也。 二空门。 明见空得道意。 观诸法空旨开悟。 是则成论所明空门得道也。 三亦有亦空门。 明见亦有亦空得道。 此有门空门之二理相兼学也。 此有明昆勒论也。 四非有非空门。 明见非有非空开悟。 则迦旃延经明之也。 私云。 昆勒论与迦旃延经。 自天竺未渡此土也。 颂曰。 各具四门。 谓有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亦有亦空昆勒论。 非有非空迦旃经(矣)。 问。 何必立四门不同耶。 又依能入四门所入理有不同耶。 答。 行者根性不同故。 能入门有四门不同也。 次能入门虽有不同。 于所入一理全不可有不同。 从有门入从空门入。 入毕所悟理。 只真实一理也。 譬王宫四方门不同也。 然人意乐不同。 有自南门入者。 自西门入者有之。 如此入门虽不同。 入毕所见国王只一王也。 以此譬所入一理可知无不同也。 如此三藏教。 通教别教圆教三教。 又可有四门不同也。 问。 声闻所经位有几耶。 答。 论家说不同也。 毗昙有门意。 立七贤七圣位。 成实论意。 明二十七贤圣也。 颂云。 有门毗昙七贤圣。 空门成实二十七(矣)。 问。 毗昙论家所立七贤七圣位者何等耶。 答。 七贤者三贤四善根也。 三贤者是外凡。 四善根是内凡也。 此三贤四善根。 又云七加行。 亦云七方便也。 问。 三贤位者何等耶。 答。 一五停心。 二别相念处。 三总相念处位也。 私云。 定心持心。 心留一境修观故云停心也。 问。 若尔者五停心者何等耶。 答。 一数息观。 梵语云阿那波那。 众生心散乱粗动故。 为坐禅入定。 数我出入息静心云数息观也。 依之大论云。 阿那波那。 是三世诸佛入定初也(矣)。 二不净观。 是观身不净离贪着也。 此数息不净二观。 入圣道最初要观有之也。 俱舍云。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贪嗔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矣)。 三慈心观。 是起慈悲怜众生故治嗔烦恼也。 四因缘观。 是众生不知流转生死理故。 为令知之。 观十二因缘等理。 觉知因果道理故。 治痴烦恼也。 此不净慈心因缘三观。 如次治贪嗔痴三毒也。 五界方便。 是观士夫六界空有也。 士夫六界者。 地水火风空识也。 地者人肉身。 水人血。 火人暖气。 风人息。 空鼻穴。 识心也。 仍人身云物。 无此地水火风空识可无正体物。 此世间士夫六界作之也。 已上是云五停心也。 但除第五界方便加念佛停心有之。 念佛停心者。 念佛六根六境六识功德不起爱心也。 六境者。 一色境二声境三香境四味境五触境六法境。 是所缘境也。 六识者。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此六根六境相应起心云识也。 六根者。 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意根。 第二别相念处者。 是前五停心时。 觉观等五障既除。 智慧渐成明了。 此别相念处时。 修四念处观破四颠倒也。 问。 尔者四念处者如何配立耶。 答。 四念处者。 新译俱舍等云四念住也。 一身念处。 是观色身不净旨破净颠倒也。 所谓身中有五种不净也。 一种子不净。 父母赤白二渧种子也。 二住处不净。 十个月间。 住母生熟二脏。 是名住处不净也。 三自相不净。 是已生毕。 住卧不净身中。 其相甚不净也。 四自性不净。 是身中骨髓。 毛孔虫嗅如死狗。 五究竟不净。 是命终风火二大种去。 手足分散不净不可胜计。 是名究竟不净。 我等众生。 如是不净身有之。 拙思净故是云净颠倒也。 仍观不净破净颠倒云身念处也。 颠倒者诸法逆思也。 二受念处。 是一切内外受阴名受。 谓见儿女乃至一切财宝等。 见吉事哉思。 则内行淫欲等。 乃至持资财等成乐。 起爱着心思受乐。 是云受阴也。 而此等皆非乐。 实苦思乐有之观。 破乐颠倒云受念处观也。 三心念处。 是云我等心物念念生灭。 刹那刹那转变无常法有之。 经六根六境六识成常住思攀缘也。 故观心无常事。 破常颠倒云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 是万法不可得无主也。 而我等执我所我我所。 非我物思我物起着心故。 观法无我旨破我颠倒云法念处也。 第三总相念处。 前别相念处时。 别别观身不净。 受不乐。 心无常。 法无我故名别相念处也。 而今总相念处时。 观智深成。 身受心法四念处总合观故。 云总相念处也。 已上此三贤位。 云顺解脱分位也。 修可得解脱观始故言顺解脱也。 此三贤位亦言外凡位也。 问。 四善根位者何等耶。 答。 一暖法位。 二顶法位。 三忍法位。 四世第一法位也。 此四善根内凡位也。 从前三贤位观智深成。 圣道近付位故云内凡也。 亦云顺决择分位也。 是则断烦恼可证无漏决定位故。 云顺决择分位也。 问。 初暖法位者。 其名义如何配立耶。 答。 圣火前相渐现故。 名暖法位也。 譬如钻火火已欲出期近成。 渐暖气立暖成也。 是圣道如火。 能烧烦恼薪。 从此位圣火暖气起故。 得暖法名也。 又此位广修四念处观。 具修四谛十六行相。 叶此位程人。 设遇恶缘虽退。 久不流转必至涅槃也。 故俱舍云。 暖必至涅槃(矣)。 问。 若尔者。 四谛十六行相者如何。 答。 四谛者如上释。 十六行相者。 彼四谛下各有四行相故。 四四十六也。 问。 尔者初苦谛下四行相者如何。 答。 一苦行相。 此苦果依身受苦故。 观可厌之旨行相也。 二空行相。 此苦果依身观空旨也。 三无常行相。 此依身观有为生灭法也。 四无我行相。 此于我身成执故。 观可离我旨也。 已上四行相。 共付苦果依身观行相故。 云苦谛下四行相也。 略颂云。 苦空无常无我苦(矣)。 问。 集谛下四行相如何。 一集行相。 此烦恼招集诸苦故。 观此旨断烦恼也。 二因行相。 此烦恼感苦果成因故。 观可断此烦恼旨也。 三生行相。 此烦恼作诸业未来可生苦果故。 观此旨可断烦恼也。 四缘行相。 是烦恼恶业。 受苦果依身成缘故。 观此旨可断烦恼也。 略颂云。 因集生缘是集谛(矣)。 问。 灭谛下四行相如何。 答。 一灭行相。 此观可灭诸恶业烦恼旨也。 二静行相。 此静贪嗔痴三毒火义也。 三妙行相。 此离诸恶业烦恼观可成妙心旨也。 四离行相。 此观可离生死有漏世间旨也。 略颂云。 灭静妙离是灭谛(矣)。 问。 道谛下四行相如何。 答。 一道行相。 此以道谛智慧修四念处等道品功德。 至涅槃岸成道故名道行相也。 二如行相。 此能观无漏功德。 如法观故名如行相也。 三行行相。 此一切圣人。 镇观可立行旨也。 故名行行相也。 四出行相。 此观可出生死无常旨故。 名出行相也。 略颂云。 道如行出是道谛(矣)。 问。 第二顶法位者如何。 答。 顶法位者。 前暖法时。 修种种之善根故。 观此顶法功德起善根也。 是则同暖法观四谛十六行相也。 取其此顶法位。 四谛观智渐深成。 登山顶见四方如分明。 寄此譬名顶法也。 设遇恶缘虽退位。 善根不可退。 依之俱舍云。 顶终不断善(矣)。 问。 第三忍法位者如何。 答。 忍法位者。 是前顶法位。 修种种善根观起也。 从此位四谛观智能堪忍不退故。 名忍法也。 依之俱舍云。 忍不堕恶趣(矣)。 取其此忍法位。 有上中下三品不同也。 问。 若尔者。 三品忍位不同如何。 答。 下忍四谛十六行相具观之。 次中忍减缘减行。 而七周减缘。 二十四周减行。 则留欲界苦谛下一行相。 此一行相二刹那观云中忍满也。 次上忍位者。 减缘减行如前。 而留一行相。 是一刹那观故云一行一刹那位也。 仍以一刹那二刹那不同。 可辨上忍中忍差别也。 又中忍位云二行二刹那义有之。 问。 尔者中忍所修减缘减行者如何配立耶。 答。 减缘减行袖腐烦事也。 取其下忍位。 从顶法移手初故。 四谛十六行相具修。 今片忍位。 观慧已自在成。 次第缩行相。 取诠要观也。 是名减缘减行也。 取其七周减缘。 二十四周减行也。 其故上界下界各有四谛故。 合八谛也。 其八谛下各有四行相故。 总三十二行相也。 而从欲界苦谛观之始。 次第终至于道谛。 一遍观之毕减之时。 终道谛四行相中。 第四之出行相减始也。 如是一遍观之除一行相。 亦取返从欲界苦谛观始。 如前至上界道谛迄。 一遍观之毕。 第二遍时。 第三行行相减也。 如是减减后。 欲界苦谛下留苦一行相观之也。 仍三十二行相次第减。 终留一行相故。 减三十一行相也。 而其三十一中。 七名缘。 七周减缘约束也。 地体上下八谛八缘有之。 留欲界苦谛一缘不减故。 被云七周减缘也。 如此七取缘。 余二十四行相有之也。 故被云二十四周减行也。 是则缘者。 云所缘事也。 次行者云十六行相事也。 PICT74056901. GIF/PICPICT74056902. GIF/PIC寻云。 从终减始时。 必道谛四行相中。 从第四出行相减始欤。 将又自余行相减始事有之欤如何。 答。 随行者根性减始行相不一准。 所谓入见道有二种行者。 一见行人。 是利根人也。 此见行人又有二类。 着我者从无我观入始也。 着我所人从空行相入也。 二爱行人。 是钝根人也。 此爱行人又有二类。 我慢多者。 从无常行相入。 懈怠多者。 从苦行相入也。 如是入见道初门行相不同故。 依此根性不同。 减缘减行时。 减始行相事不同也。 所谓我慢多者。 从无常行相入故。 上界道谛下四行相减始时。 先减出行相。 次第前样减之。 后减道行相也。 是顺无常行相故。 无常义为要。 后迄置之也。 次着我者。 从无我行相入故。 上界道谛减始时。 先减第三行行相。 次减如行相。 次减道行相。 最结句减出行相也。 出顺无我观故也。 仍从无我入者是为要。 终迄置之也。 次懈怠多者。 从苦行相入故。 先减出行相。 次减道终减如也。 如者灭罪苦如法非颠倒故云如也。 仍从苦行相入者。 如行相为要。 后迄置之也。 次着我所者。 从空行相入。 先减出次减如。 次减道终减行也。 行者圣人修三十七品功德。 至涅槃故。 是专顺空行相故。 是为要终减之也。 颂疏云。 且如无常入见道者。 于上界道。 先减出次减行。 次减如后减道。 以道属无常故后减也。 若以非我入见道者。 于上界道。 先减行次减如。 次减道后减出。 以出属非我故后减也矣。 自余准之。 寻云。 次第减缘减行毕。 终留欲界苦谛下一行相者。 必限苦一行留之欤。 将又留余行相事有之欤如何。 答。 是又随行者根性不同也。 着我者留无我一行相。 着我所者留空一行相。 我慢多者留无常一行相。 懈怠多者留苦一行相。 如是随行者根性。 有四种不同也。 寻云。 若尔者。 观始行相随行者根性不同欤。 答。 尔也。 着我者。 从无我行相观始。 着我所者。 从空行相观始。 我慢多者。 从无常行相入。 懈怠多者。 从苦行相入也。 问。 第四世第一法位者如何。 答。 世第一法位者。 是凡夫有漏善根中最胜故。 云世第一法也。 此位迄未断烦恼故。 非出世无漏善根。 世间有漏中。 至极位有之。 仍委可云世间第一法位也。 此位如上忍。 欲界苦谛下一行相。 一刹那观也。 已上从。 暖法至此世第一法。 云内凡四善根位也。 寻云。 此三贤四善根。 通名七贤位事如何。 一义云。 叶此等位人。 皆学佛法。 从凡夫贤智慧故。 通名贤也。 问。 于今此七贤位修几道品耶。 答。 总有七科道品。 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是也。 所谓一四念住。 二四正断。 三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 七八正道也。 此中七觉八正二种。 后正位修之故。 今此七贤位。 修前五科道品也。 明五科者。 一四念住。 上所明四念处是也。 二四正断。 一为断已生恶法。 勤修精进。 二为令未生恶法不生。 一心精进。 三为令未生善法生。 一心精进。 四为令已生善法增长。 一心精进也。 三四神足者。 一欲神足。 以欲为主。 修行得定故也。 二勤神足。 以精进为主故也。 三心神足。 以心为主故也。 四思惟神足。 以思惟为主故也。 妙用难测故。 名为神。 是慧用也。 依胜定发神通故名神足也。 四五根者。 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也。 根者增上义也。 依五根生诸善也。 五五力者。 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也。 五根转深成。 不能坏天魔及诸烦恼故名力也。 问。 以今此五科道品对位方如何。 又七觉八正如何。 答。 别总念处四念住也。 暖法修四正断。 顶法修四神足。 忍法修五根。 世第一法位修五力也。 次七觉支。 在修道位。 近菩提位助觉胜故也。 一择法觉支。 于所观境简择得失。 二精进觉支。 炽然勇猛修诸善法。 三轻安觉支。 于意适悦调畅身心。 四念觉支。 于境明记也。 五行舍觉支。 远离沉掉平等寂静也。 六定觉支。 专注所缘。 七喜觉支。 于意适悦。 次八正道。 在见道位。 一正见观察谛理简择得失。 二正思惟筹量义理。 三正语离四诽谤。 四正业离杀盗淫。 五正命离五邪命。 六正精进堪断恶修善。 七正念明记所缘记忆宿事。 八正定住心不乱专住一境。 此七科中。 前五通漏无漏。 七觉八正唯无漏也。 已上俱舍意。 此道品名虽三十七品也。 实体只十也。 谓慧摄八。 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勤摄八。 四正断进根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定摄八。 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信摄二。 信根信力。 念四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喜一喜觉支。 舍一行舍觉支。 轻安一轻安觉支。 戒三正语正业正命。 寻一正思惟。 已上俱舍意注之。 问。 七圣位者何等耶。 又通名圣意如何。 答。 通名圣事。 圣以正为义。 断烦恼舍凡夫性。 可入圣人性故名圣也。 所谓七圣位人者。 见道二人。 随信行随法行。 修道三人。 信解见得身证。 无学道二人。 时解脱不时解脱。 已上是云七圣也。 取其无学道二人。 俱舍等不名时解脱不时解脱。 名慧解脱俱解脱。 只是异说也。 此七圣中前五名有学圣者也。 是则虽断始烦恼。 未断终故名有学圣者也。 后二名无学圣者。 是则断尽烦恼。 今无可学法故名无学也。 问。 付七圣如何分别四向四果耶。 又各得名如何。 答。 初随信者。 是钝根人入见道名也。 非自智力。 信他教立行生解故。 云随信行也。 次随法行者。 是利根人入见道名也。 利根故不待他教。 以自智力思惟法。 断烦恼得觉故。 云随法行也。 已上二人见道圣人也。 见道者。 苦法智忍等十六心中。 前十五心位也。 四向四果中。 须陀洹向位也。 是梵语也。 此云预流向。 十六心者。 第一苦法智忍。 是断欲界苦谛下十使烦恼也。 是则世第一无间。 缘欲界苦谛境。 生无漏法智忍故。 云苦法智忍也。 从此位离凡夫入圣人性也。 第二苦法智。 是苦法智忍无间。 缘欲界苦谛。 生无漏法智故。 云苦法智。 此断欲果苦谛下十使烦恼。 所得悟智也。 第三苦类智忍。 是苦法智无间。 缘上界苦生类智忍。 类者上二界苦。 比类欲界苦观故云类也。 是色界无色界苦谛下。 断十八使烦恼也。 第四苦类智。 是苦类智忍无间。 缘上界苦生类智。 是则断上二界苦谛下十八使烦恼。 所得悟智也。 第五集法智忍。 是苦类智无间。 缘欲智集谛。 断集谛下七使烦恼也。 第六集法智。 是集法智忍无间。 缘欲界集谛。 生无漏法智也。 是则断欲界集谛下七使烦恼。 所得悟智也。 第七集类智忍。 是集法智无间。 缘上二界集谛。 生类智忍也。 此位断上二界集谛下十二使烦恼也。 第八集类智。 是集类智忍无间。 缘上二界集谛。 生无漏类智也。 是则断上二界集谛下十二使烦恼。 所得悟智也。 第九灭法智忍。 是集类智无间。 缘欲界灭谛。 生法智忍也。 是则断欲界灭谛下七使烦恼位也。 第十灭法智。 是灭法智忍无间。 缘欲界灭谛。 生无漏法智也。 是则断欲界灭谛下七使烦恼。 所得悟智也。 第十一灭类智忍。 是灭法智无间。 缘上二界灭谛。 生类智忍也。 是则断色无色灭谛下十二使烦恼也。 第十二灭类智。 是灭类智忍无间。 缘上二界灭谛。 生无漏类智也。 此断色无色灭谛下十二使烦恼。 所得悟智也。 第十三道法智忍。 是灭类智无间。 缘欲界道谛。 生法智忍。 断欲界道谛下八使烦恼位也。 第十四道法智。 是道法智忍无间。 缘欲界道谛。 生无漏法智也。 是则断欲界道谛下八使见惑。 所得悟智也。 第十五道类智忍。 是道法智无间。 缘上二界道谛。 生类智忍也。 是则色界道谛下七使。 无色界道谛下七使。 断十四使见惑位也。 已上是云前十五心见道位也。 此十五心间。 不杂余心。 次第无间断见惑故。 云一入观空位也。 略颂云。 见惑顿断如破石矣。 又此位名见道事。 十五心间断见惑始见未曾见理故也。 凡众生无始已来被惑烦恼。 未曾见谛理。 此位始断烦恼见之故。 又云见谛道也。 寻云。 此忍与智不同如何。 答。 忍者断一分烦恼位也。 智者云断烦恼悟智现前也。 此忍位云无间道位无碍道位也。 智位云解脱道位也。 俱舍云。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矣。 第十六道类智。 是道类智忍无间。 缘上二界道谛生类智。 则从此位修道也。 是则初果位也。 此第十六心名修道事。 前十五心间断见惑。 所得觉智慧。 余喜悦故。 重修谛理。 重虑思惟。 断思惑始位故名修道也。 但此第十六心云修道事。 毗昙论家意也。 若依成论意。 无碍道伏解脱道断定故。 第十六心解脱道正断见位属见道也。 次信解。 是前见道位。 钝根人名随信行。 移此修道云信解也。 取修道人钝根人也。 次见得。 是前见道位。 利根人名随法行。 是移修道时名也。 取修道人利根人也。 次身证。 是不还果圣者。 证灭定云身证那含也。 是则若信解若见得。 证灭定时名也。 灭定者。 灭心性品。 得如木石定也。 信解见得。 通初果二果三果也。 已上此三云修道位也。 此修道位有六向果。 所谓第一预流果。 梵云须陀洹果。 是初果位也。 第十六道类智取之。 其旨如上注。 此初果位有极七反有圣者。 其者初果圣者中。 钝根人未断三界思惑故。 以彼惑力。 欲界人与天受生十四度也。 人界七度天界七度也。 其人天取合。 云七反受生也。 至受生多者。 限七反不至八反故。 云极七反有圣者也。 此外可有五生六生三生乃至一生圣者也。 第二一来向。 梵云斯陀含向。 是第二向也。 此初果圣者欲界九品思惑中。 从断初一品至断第五品。 此取向道也。 俱舍云。 断至五二向矣。 于此向道。 有云家家圣者事。 所谓三品断家家。 四品断家家也。 依之俱舍云。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矣。 意断欲界九品思惑中上三品命终者。 欲界三度生。 四品断者。 欲界二度生故。 云三二生家家也。 家家者。 此欲界思惑残程。 犹生欲界也。 取其欲界人家生。 欲界天家生故。 天家人家取合。 云家家圣者也。 寻云。 一二品断家家云事。 不可有欤如何。 答。 一二品断家家。 不可有之也。 圣人起大加行断惑程。 必断尽上三品也。 仍只断一二品命终者。 都无之也。 断一二品。 必断第三品故也。 寻云。 有五品断家家耶。 答。 不可有之。 断五品程者。 断六品必可证一来果思故。 断五品计不断六品。 命终者不可有之也。 依之具舍云。 以断第五必断第六。 后一品惑。 能以无障得果矣。 第三一来果。 是欲界九品思惑中。 断第六品位也。 依之俱舍云。 断六一来果矣。 断六品下三品惑合润一生。 今一度可来欲界故云一来果也。 第四不还向。 梵云阿那含向。 是第三向也。 是欲界九品思惑中。 从断第七品至断第八品。 云不还向位也。 依之俱舍云。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则第三向矣。 此不还向位名一间圣者。 亦名一种子。 是则下三品惑合。 润一生有之故。 断七八品。 残惑仅一品。 只此人天一生间计可有之故。 云一间圣者也。 寻云。 断八品者。 一生则尽第九品。 可证第三果。 如何可有断第八品不断第九品命终义耶。 例可断第五品者。 必断第六品。 证第二果如何耶。 答。 虽断第八品。 则不能断第九品。 不叶证不还果事也。 其故越界得果二义以外大事有之也。 越界者。 断尽欲界九品惑。 离欲界移色界也。 次得果者。 断尽九品惑。 于第二果得不还果故也。 前一来果。 无越界义故是异也。 第五不还果。 是断尽欲界九品思惑。 永不还生欲界故云不还也。 依之俱舍云。 断九不还果矣。 此不还果圣者有多种。 五种七种八种九种十一种等也。 第六阿罗汉向。 是色界初禅九品思惑。 乃至第四禅九品。 及下三无色九品断尽。 乃至悲想九品思惑中。 从初品至断第八品。 云阿罗汉向位也。 依之俱舍云。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矣。 已上修道毕。 第七阿罗汉果。 是有顶断尽九品思惑位也。 又名无学果。 总断尽三界烦恼。 无可学事故也。 俱舍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名无学应果矣。 已上四向四果毕。 此第四果无学道也。 此无学道有时解脱不时解脱二人。 七圣中第六第七也。 次时解脱。 是前修道位。 钝根人名信解。 移无学道。 云时解脱阿罗汉也。 待时及众缘证果故。 云时解脱也。 是钝根罗汉也。 次不时解脱。 是前修道位。 利根人名见得。 移此无学道时名也。 不待时及众缘证果故。 名不时解脱也。 是则利根罗汉也。 俱舍意异之。 慧解脱。 谓依慧力离烦恼障也。 俱解脱。 兼得灭定离解脱障。 解脱障者灭定障也。 罗汉有六种姓。 一退法种性。 谓遇小缘则退所得果也。 二思法种性。 谓惧退失。 恒自思惟自害思也。 三护法种性。 谓于所得法自防护也。 四安住法种性。 无退缘不及退果安住。 不增进也。 五堪达法种性。 堪谓堪不退修练根。 练根者转钝成利。 达谓通达也。 是练根罗汉也。 六不动法种性。 为烦恼不动也。 是最上利根罗汉也。 此六种中。 前五种从时解脱生。 后一种从不时解脱生。 是利根故。 一向不退也。 已上付七圣位。 见修无学三道分别。 如是依毗昙论意注之也。 九次第定者。 七圣中身证不还所得也。 一初禅定。 二第二禅定。 三第三禅定。 四第四禅定。 五空无边定。 六识无边定。 七无所有处定。 八非想非非想定。 九灭尽定。 此灭定并无想定。 欲果色界依身得也。 俱舍云。 二定依欲色矣。 问。 见思惑者何样烦恼耶。 答。 见惑者亲迷理惑。 专障四谛理烦恼也。 其数总八十八使也。 次思惑者迷事惑。 事相浮起烦恼故。 又云事相浮伪惑名修惑也。 所谓欲财宝起淫欲。 皆思惑也。 仍感生死果报事。 皆此思惑所为也。 仍又云润生惑也。 依之俱舍云。 违理由见。 感报由思矣。 问。 八十八使见惑者何样数耶。 答。 见惑十使。 其体十也。 此十使分别四谛。 总被云八十八使也。 先见惑十使者。 五见疑六。 贪嗔痴慢四烦恼。 是合云十使也。 取十使五见疑见惑根本有之也。 所谓五见者。 一身见。 是执我身妙。 着所缘境界也。 是则执我所我我所也。 我所者众生。 我我所者财物等也。 二边见。 付之断见常见有二见。 断见者。 一切诸法当时计有之。 终归空执也。 仍云断无见。 名空见也。 次常见者。 一切诸法。 乃至色心二法。 皆执常住法也。 仍亦云有见也。 如是执一边一边。 偏执见故云边见也。 三邪见。 是因果拨无见也。 意圣人等教。 云作恶堕地狱作善生善处。 乃至杀人则酬。 然都以不信用之云因果事总无之思。 是云因果拨无邪见也。 邪者僻事也。 四见取见。 是劣谓胜义也。 意劣思胜见也。 假令我身极劣人胜他思。 乃至不净思净体事也。 五戒禁取见。 付之非因计因戒禁取见。 非道计道戒禁取见有二种。 先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者。 苦谛下迷也。 是则见鸡狗等生天上。 则以鸡狗等振舞为修因。 可生天上起僻见也。 彼鸡狗等生天上事依宿习也。 全依鸡狗等振舞非生天上。 次非道计道戒禁取见者。 于道谛下论之。 谓执有漏戒等。 是思真道也。 执邪道计正道也。 是则谓祭三目八臂魔王等。 生善处思风情事也。 六疑。 是于一切善恶事成疑。 不生决定心也。 意云有地狱极乐事。 成疑心不决定故。 厌地狱欣极乐心无之也。 已上此六见惑根本有之也。 七贪。 是于诸境界起贪爱也。 贪者惜我物思为他物我物风情事也。 八嗔。 是遇违缘起瞋恚也。 此烦恼欲界起耳。 色界无色界不起也。 九痴。 是朦昧心也。 假令不闻持人言事。 况不知佛法理。 如牛羊等愚痴烦恼也。 十慢。 是对他起高举心也。 意慢人胜我身思事也。 已上是云见惑十使也。 问。 付见惑十使分别八十八使方如何。 答。 欲界四谛下有三十二使。 所谓苦谛下有十使。 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见五戒禁取见六疑七贪八嗔九痴十慢。 集谛下有七使。 前十使中。 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自余七使也。 灭谛下有七使。 集谛下如七使也。 道谛下有八使。 前十使中。 除身见边见自余八也。 颂云。 十七七八使矣。 问。 色界下有几耶。 答。 有二十八使。 所谓苦谛下有九使。 前十使中除嗔余九也。 俱舍云。 色无色除嗔矣。 集谛下有六使。 十使中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嗔余六也。 灭谛下有六使。 同集谛下六使也。 道谛下有七使。 十使中除身见边见嗔三余七也。 颂云。 九六六七使矣。 问。 无色界下有几耶。 答。 有二十八使。 同色界二十八使故。 别不注之。 已上三界。 总都合八十八使见惑有之也。 问。 付欲界四谛。 如何集谛灭谛下除三。 道谛下除二耶。 答。 先身见者。 付苦果依身起故限苦谛。 余集灭道不论之也。 次边见者。 则断常二见也。 是付苦果依身。 起有无边执故。 限苦谛下论之也。 次戒禁取见者。 从常我二颠倒起。 此二颠倒付苦果依身起也。 所谓常颠倒者。 边见中常见摄也。 我颠倒者。 第一身见摄也。 仍从此常我颠倒起非因计因戒禁取见故。 苦谛下论之。 集谛灭谛下不置之也。 寻云。 若尔者。 戒禁取见者。 但苦谛下可论之。 如何道谛下置之耶。 答。 戒禁取见有二种。 非因计因戒禁取见。 苦谛下论之也。 次非道计道戒禁取见。 专道谛下论之也。 非道计道者。 假令以世间有漏道。 是计真实涅槃道故。 道谛下论之也。 问。 思惑者何等耶。 答。 思惑者。 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惑。 合九九八十一故。 云八十一品思惑也。 所谓贪嗔痴慢也。 是云思惑名修惑也。 上二界除嗔也。 前见道断见惑。 后修道断此思惑也。 问。 若尔者。 见惑思惑贪嗔痴慢如何可分别耶。 答。 见惑四烦恼。 五见疑根本起故。 殊猛利起也。 仍见惑中贪嗔痴慢。 云背上使惑也。 是则五见疑根本。 其背上起故也。 然思惑贪嗔痴慢。 五见疑根本不起故。 不猛利缓起也。 问。 经三界九地论八十一品思惑方如何。 答。 一欲界五趣地。 五趣者。 地狱·饿鬼·畜生。 人四洲。 天六欲也。 修罗者。 或摄天或摄鬼。 六欲者。 四王天·忉利天·夜魔天·都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也。 此五趣地。 同散地故。 合为一也。 二离生喜乐地。 是色界四禅中初禅也。 是有三天。 一梵众天。 二梵辅天。 三大梵天也。 三定生喜乐地。 是第二禅也。 是有三天。 一小光天。 二无量光天。 三极光天也。 四离喜妙乐地。 是第三禅也。 是有三天。 小净天。 二无量净天。 三遍净天也。 五舍念清净地。 是第四禅也。 是有八天。 一无云天。 二福生天。 三广果天。 四无烦天。 五无热天。 六善现。 七善见。 八色究竟天也。 六空无边处地。 七识无边处地。 八无所有处地。 九非想非非想地。 已上是云四无色也。 欲界五趣地为一。 色界四禅为四。 无色界四。 都三界九地也。 问。 九品思惑者如何配立耶。 答。 九品者。 一上上品润二生。 二上中品润一生。 三上下品润一生家家圣者。 四中上品润一生。 五中中品。 六中下品。 共润一生。 七下上品。 一间圣者。 八下中品。 一间圣者。 九下下品。 合润一生。 光师释云。 且上上品能润两生。 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 中中中下共润一生。 下三品惑合润一生矣。 已上是云欲界九品思惑也。 此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故。 云九九八十一品思惑也。 不断此思惑程。 犹不离生死。 流转三界六道也。 取其欲界九品思惑引欲界生。 断欲界九品毕。 被云离欲圣者。 不受欲界生死也。 余八地九品思惑样。 准文可知也。 问。 断三界九地烦恼依地方如何。 答。 断地地烦恼事。 先断欲界烦恼时。 欲界色界中间。 云未至定有之。 至彼定断之也。 断初禅烦恼时。 初禅二禅中间。 云近分定有之。 至彼定断之也。 乃至后后地地断烦恼事。 可准知也。 总从下地移上地。 上地中间皆立近分地也。 欲界未到定。 初禅近分定。 二禅近分定。 三禅近分定。 四禅近分定。 空无边处地近分定。 识无边处地近分定。 无所有处地近分定。 非想非非想定。 问。 断三界九地烦恼事。 亘有漏智断无漏智断欤。 答。 俱舍等性相。 断下八地思惑事。 亘有漏智断无漏智断决。 又断非想地烦恼事。 但限无漏智断。 不亘有漏智断也。 以尽智断也。 尽智者。 断尽三界烦恼智故。 名尽智也。 得尽智后利根罗汉得无生智也。 无生智者。 断此烦恼。 又不起智慧也。 钝根罗汉不得无生智也。 依之俱舍云。 不动尽智后必起无生智矣。 利根罗汉云不动种性也。 问。 有漏智断无漏智断不同如何。 答。 有漏智断者六行观也。 此观凡夫外道用观也。 所谓六行观者。 下地粗苦障。 上地静妙离观也。 此六行观云有漏观。 名欣上厌下观也。 仍以此观断烦恼事。 限下八地也。 是则始断欲界烦恼时。 欲界色界中间云未到定有之。 至彼定。 下地粗苦障观厌欲界。 上地静妙离观欣色界。 断欲界烦恼也。 断色界初禅烦恼时。 初禅二禅中间有近分定。 至彼定如前观厌下地。 欣上地断初禅烦恼也。 乃至无所有处可准之也。 是则下八地烦恼。 随行者意乐。 以有漏智断之。 又以无漏智断之也。 非想地烦恼。 用有漏智不断之。 一向用无漏智断之也。 其故非想地上胜地无之故。 此非想地下地粗苦障观厌之义无之。 仍有漏观限下八地也。 譬如屈步虫。 此屈步虫云物。 升木上成木末无可登处。 又木本归下也。 俱舍云。 有漏离次下矣。 意有漏观次第断下地烦恼。 不断自地及上地烦恼也。 无漏通三界云。 无漏观断下八地惑。 断上地惑也。 仍无漏观断何烦恼也。 地体此有漏观。 虽外道所用观。 佛弟子用此观断下八地烦恼事有之也。 次无漏观。 一向佛弟子所用观。 而外道不用之也。 凡声闻断惑。 有次第超越二类。 先次第断者。 次第经三贤四善根位。 入见道前十五心间。 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 悟四谛理。 其后移修道。 经四向四果阶级。 次入无学道证第四罗汉果。 是始终次第经历断证极故。 云次第证也。 次超越者。 如上凡地。 以有漏观断下八地烦恼外道成佛弟子。 越三贤四善根等。 入见道断见惑。 发苦忍真明。 至第十六心时。 越证第二果也。 若又凡夫时。 断尽欲色二界九品思惑。 乃至无所有处九品思惑者。 入见道断见惑。 至第十六心时。 超证第三果也。 如是超越前所断分故。 云超越者也。 已上声闻次位毕。 付毗昙配立注之。 百八烦恼者。 八十八使见惑。 十使思惑。 已上九十八使加十缠。 云百八烦恼也。 十缠者。 一无惭。 于所作罪不惭自也。 二无愧。 于所作罪不愧他也。 三嫉。 于他善成嫉也。 四悭。 着财宝也。 五恶作。 于作善后悔也。 六睡眠。 令心朦昧也。 七掉举。 令心不静也。 八昏沉。 身心重性无堪忍也。 九忿。 不及嗔害忿愤。 十覆。 隐自罪也。 已上。 问。 六通三明者何等耶。 答。 六通者。 一神境通。 是虚空如鸟飞翔通也。 声闻二千界。 独觉三千界。 佛无量无数世界飞翔也。 俱舍云。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矣。 二天眼通。 是缘被障细远色也。 被障者。 见隔处事也。 细远者。 法细凡夫肉眼不见物见也。 是声闻二千界。 独觉三千界。 佛无量世界见彻也。 俱舍云。 肉眼于诸方被障细远色。 无能见功用。 天眼见无遗矣。 三天耳通。 是闻一切事。 闻一切物声也。 声闻二千界。 独觉三千界。 佛闻无数世界事给也。 四他心通。 是知他人心通也。 但我胜不知上位心也。 则初禅不知二禅人心也。 只我同位下位人事知之也。 声闻二千界。 独觉三千界。 佛知无数世界人心也。 俱舍云。 于胜地根位去未来世不知矣。 五宿住通。 是知过去八万劫事也。 六漏尽通。 是断尽一切烦恼通也。 问。 此六通何位人得之耶。 答。 六通共得事。 罗汉果圣者也。 第三果圣者。 除漏尽通余得五通也。 是则第三果圣者。 不断尽烦恼故也。 初果第二果圣者。 总不得神通也。 是则依色界四禅定得神通故也。 而初二果圣者。 未尽欲界思惑间。 不得色界四禅故。 不得神通也。 依之俱舍云。 五依四静虑矣。 五者除漏尽通余五通也。 四静虑者。 色界四禅事也。 俱舍云。 通六谓神境天眼耳他心宿住漏尽通矣。 问。 三明者如何。 答。 三明者。 俱舍云。 第五二六明矣。 一宿住智证明。 是六通中第五宿住通也。 二生死智证明。 是六通中第二天眼通起也。 此生死智证明。 未来知八万劫间众生有样也。 则见有当时众生生。 此众生未来八万劫间。 见成兔成角也。 又知过去八万劫事也。 三漏尽智证明。 是六通中漏尽通也。 问。 三明六通不同如何。 又何位得此三明耶。 答。 六通中天眼通。 只见现在境计也。 而三明中生死智证明。 未来八万劫间。 知成兔角样也。 故天眼通成生死智证明也。 次宿住智证明。 漏尽智证明。 从被云六通时。 云三明时胜明了有之也。 次得此三明事。 无学位得之也。 俱舍云。 在无学位立为三明矣。 故有学圣者。 不得此三明也。 依之俱舍云。 学有暗非明矣。 学者有学也。 暗者烦恼也。 是则有学位有暗惑故。 云无三明也。 问。 六通中何必立三明耶。 答。 俱舍云。 第五二六明治三际愚故矣。 意如次三明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愚故立三明也。 六通中五通。 只缘现在境计故也。 问。 独觉修何观耶。 又名独觉意如何。 又所历次位如何。 答。 声闻出佛世闻佛声教。 断惑证理。 而此独觉不然。 不出佛世。 隐居深山等坐禅观法。 独觉故名独觉也。 所观观法十二因缘也。 如上注故。 亦名因缘觉。 略云缘觉也。 此独觉。 梵语云辟支佛陀。 名辟支迦罗也。 次独觉如声闻。 经四向四果事无之也。 一座成觉也。 所以凡夫先有漏智断下八地惑。 其后入圣道起无漏智。 断尽见惑并非想地思惑。 证自乘菩提故云一坐成觉也。 但大般若经。 独觉向独觉果。 一向一果立之。 是则声闻钝根故。 立四向四果次位。 渐渐极断证。 缘觉利根。 只一度极菩提故。 立一向一果也。 寻云。 一切独觉皆悉一坐成觉欤。 又独觉有利钝不同耶。 答。 独觉有二类。 一部行独觉。 二麟喻独觉也。 初部行独觉。 前世声闻者。 元声闻经前三果。 证第四果时。 出无佛世。 虽成独觉。 前世声闻者。 大旨同声闻故也。 非一座成觉。 仍部行独觉钝根。 非一坐成觉。 麟喻独觉利根人。 一座成觉也。 寻云。 部行麟喻名义如何。 答。 部行独觉者。 出佛世部类多故名部行也。 麟喻独觉者。 出无佛世。 无部党三千世界。 只出一人故。 喻麒麟角云麟喻也。 问。 声闻缘觉有漏智断不同如何。 答。 声闻凡地。 以有漏智断下八地惑。 证不还果留初禅定。 不至非想非非想也。 而缘觉不留初禅。 至非想非非想地。 断非想地烦恼。 证缘觉菩提也。 是则声闻。 从缘觉劣故。 不断尽非想地烦恼。 以此不同可得意也。 问。 声闻缘觉因位修行长短如何。 答。 声闻送三生六十劫。 缘觉经四生百劫也。 是则声闻钝根畏生死。 急证第四果入涅槃思故。 修行时节短也。 支佛利根畏生死心不急故。 分有利益众生思故。 修行时节久也。 凡二乘如形虽有化他行。 如菩萨广度众生义无之故。 云无化他行也。 其中声闻。 殊更钝根。 而如无化他行故云下乘也。 次缘觉从声闻胜故。 化他思越声闻也。 故是云中乘也。 菩萨犹胜故。 立广度众生行。 仍是云上乘也。 问。 一切声闻。 皆经三生六十劫。 一切支佛。 悉送四生百劫修行欤。 答。 声闻中利钝不同有之。 钝根声闻。 但经三生得果也。 利根声闻。 经三生六十劫得果也。 次支佛钝根。 限四生得果。 利根经四生百劫得果也。 寻云。 何必声闻殊早得果限三生耶。 答。 俱舍云。 谓初生起顺解脱分。 第二生起顺决择分。 第三生入圣得果矣。 以此筋限三生也。 如是虽有之。 利根声闻。 聊有利生思故。 第三生不入圣得果。 犹留生死送六十劫修行也。 次支佛中。 第二生顺决择分善根成就。 其后四生五生乃至百劫迄修行也。 已上支佛下毕。 问。 菩萨修行何法耶。 又送几时节耶。 又立几次位耶。 答。 菩萨者梵语也。 其言略。 具应云菩提萨埵也。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是道心义也。 是则三只间立六度行专化他。 百劫间修相好业专自行。 百劫终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一座成觉。 此菩萨位。 有七不同。 所谓一发菩提心。 如释迦牟尼佛。 过去世为陶师。 值过去释迦牟尼佛。 供养彼佛。 则发菩提心。 愿我未来世得作佛。 名号释迦牟尼佛。 智慧第一弟子名舍利弗。 誓从是初发道心。 以四无量心缘四谛境。 发四弘誓愿。 以利他为行。 四无量心者。 无量有情为所缘。 引无量福故名无量也。 一慈无量。 慈能与乐。 谓众生思与乐也。 无嗔为性。 二悲无量。 悲能拔苦。 谓思拔众生苦也。 无嗔为性。 三喜无量。 喜谓喜庆。 拔众生苦思与乐也。 喜庆为性。 四舍无量。 舍谓平等于众生令得功德思也。 无贪为性。 四谛境者如前。 次四弘誓愿者。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边誓愿断。 三法门无尽誓愿智。 四无上菩提誓愿证。 二行菩提。 是三阿僧祇劫。 修六度行也。 是化他位也。 阿僧祇者梵语也。 此云无数。 菩萨必经三无数也。 三僧祇者。 初阿僧祇劫。 是释迦菩萨。 从遇过去释迦牟尼佛。 至罽那尸弃佛。 又云宝髻佛。 名初僧祇。 供养七万五千佛。 此时修六度化众生。 从此位常离女人身。 但自未知作佛不作佛。 望声闻位。 是三贤位也。 第二僧祇。 从罽那尸弃佛。 至燃灯佛。 名第二僧祇。 供养七万六千佛。 此时同修六度。 此位自虽知作佛。 未分明故。 向他不说也。 是暖法位也。 第三僧祇。 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名三僧祇。 供养七万七千佛。 此位行六度。 四谛观解明了自知作佛。 亦向他人说之也。 是顶法位也。 三种三十二相业。 是三祇后百劫间修六度行。 成百福种三十二相业。 一一皆以百福为因也。 此百劫位下忍位也。 此三十二相。 欲界阎浮提人中受男子身。 佛出世时。 缘佛身相故得种也。 此种相业。 极迟百劫。 极速九十一劫也。 释迦菩萨。 精进炽燃。 以苦行力。 超越九劫。 九十一劫成就妙相业。 四六度成满者。 是百劫位也。 以下忍智慧调伏诸根。 满足六度也。 六度者。 一檀波罗蜜。 如尸毗王。 以身施鹰赎鸠命。 天地震动身如故。 如是等是檀波罗蜜满也。 二尸罗波罗蜜。 如须陀摩王。 持实语戒不惜身命等。 是戒波罗蜜满也。 三羼提波罗蜜。 如羼提比丘。 为迦利王截手足。 心忍不动不嗔等。 是忍波罗蜜满也。 四毗利耶波罗蜜。 如大施太子。 为一切众生。 行精进汲海水。 又如释迦菩萨。 赞叹弗沙佛供养等。 是精进波罗蜜满也。 五禅波罗蜜。 如尚阇梨仙人。 坐禅时无出入息。 如木石。 则鸟发中生子。 乃至鸟子飞去不动。 是禅波罗蜜满也。 六般若波罗蜜。 如劬嫔大臣。 阎浮大地分七分。 息国执静等。 是般若波罗蜜满也。 五一生补处。 是释迦菩萨。 在迦叶佛所为补处弟子。 迦叶次当作佛授记。 是尚中忍位也。 六生都率天。 是舍阎浮报上生此天。 为诸天子说法。 即于都率内院。 鉴阎浮众生机根熟不熟也。 是中忍位也。 在彼天间。 必无中夭。 定寿四千岁也。 七八相成道。 八相者。 一从都率天下云生天下天。 是上生兜率天。 又下生阎浮也。 二托胎。 以正慧入母胎忆念不失。 故云正慧。 众生受生时。 于父母生颠倒心故。 以邪慧入母胎。 菩萨不然。 以正慧入母胎也。 三出胎。 菩萨满十月正慧不失。 从右胁出胎也。 生堕地即行七步口自发言。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矣。 四出家。 年渐长大。 夜半逾城。 十九出家六年苦行。 五降魔。 苦行既毕。 于树下欲成佛时。 魔王来欲妨成佛故降伏之也。 六成道。 魔众既散毕。 摄心端座。 发真无漏。 三十四心得阿耨菩提。 则是上忍世第一刹那也。 登金刚座。 以草座为座成正觉。 身相丈六。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 是劣应身佛也。 此初三二暖等四善根次第。 准望声闻四善根。 菩萨四善根。 坐道场得之也。 此三藏菩萨。 三祇百劫间。 不断烦恼。 至后身三十四心断结。 是云一坐成觉也。 三十四心者。 见道八忍八智。 修道九无解九解脱也。 断一品惑。 有一个无碍解脱也。 断非想第九品。 无间道云金刚喻定也。 七转法轮。 成道后。 于波罗奈国鹿野苑。 为三乘弟子。 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法门也。 八入涅槃。 在世八十年后。 于拘尸那城沙罗双树间入灭。 唯留舍利。 为人天福田。 身智共灭。 入无余涅槃也。 私云。 三藏菩萨三十四心断结。 聊有异说。 取最后身。 不坐树下前。 以有漏智先断下八地惑也。 非想惑必以无漏智断之故也。 然后坐金刚座毕。 欲成道时。 以九无碍九解脱断非想惑。 是俱舍意也。 若依大论意。 不坐树下已前。 总不断烦恼。 正坐金刚座。 将成正觉时。 以三十四心。 顿云断三界烦恼也。 已上三藏教下毕。 西谷名目卷上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卷下通教者。 是界内理教也。 问。 此通教观名体空观名即空观意如何。 答。 前三藏事相隔历教。 而明折空观。 然今通教意。 折破诸法。 非观空义。 押诸法体。 观即空故名体空。 亦云如幻即空观也。 又以镜像水月譬可知也。 是则通教大乘。 而其义深故。 从三藏胜明相即旨也。 押烦恼体明即空也。 谈烦恼即菩提义也。 生死即涅槃义。 准之可知也。 问。 名通教意如何。 答。 此通教大乘初门。 而从小乘移大乘初也。 故此教通别教通圆教故名通教也。 又三乘通学故名通教义有之也。 凡于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 通通通别通圆等义有之。 仍亦名调机入顿教也。 问。 此通教名含中教义如何。 答。 藏通二教。 共无中教。 而教面明中道义无之。 虽然通教于如幻即空理内。 含非有非空中道理故名含中。 亦名正通实相教。 亦云堪入不空教也。 问。 藏通二教同三乘共学。 若尔者何必限通教名三乘共学教耶。 答。 藏通同虽三乘所学也。 其意聊异也。 所谓三藏三乘。 谛缘度各别修之。 则声闻学四谛。 缘觉观十二因缘。 菩萨行六度也。 然通教三乘共学四谛。 三乘通观十二因缘。 三乘通行六度。 谛缘度互通用学之。 故言三乘共学教也。 问。 通教所明谛缘度法门。 前三藏教所明谛缘度法门。 其不同如何。 亦大经所明四种十二因缘等中何耶。 答。 三藏教四谛十二因缘六度。 皆以生灭为义故。 名生灭四谛等。 今通教理教。 而谛缘度共以无生为义故。 名无生四谛等也。 仍以生灭无生。 可辨二教不同也。 故。 大经所说四种中。 明无生四谛无生十二因缘也。 问。 通教三乘所经次位有几耶。 答。 立十地次位也。 一干慧地。 外凡伏惑位。 三藏教三贤分齐也。 三乘同以无生观。 修五停心别想念处等伏惑也。 无生观慧虽巧也。 断惑智水干故。 名干慧地也。 二性地。 是内凡位。 同伏惑位也。 三藏四善根分齐也。 三乘种性方定故名性地也。 三八人地。 自此位三乘同发真无漏。 断见谛惑见道也。 十心六中前十五心须陀洹向分齐也。 八忍八智中除第十六道类智取第八忍故。 名八忍地也。 依之或八人者释八忍也。 八忍具足小智少一分故。 名八人也。 四见地。 初果十六心中第十六心初果位也。 前十五心间断八十八使见惑。 此位见无生四谛理故。 言见地也。 五薄地。 第二果斯陀含果位也。 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初六品。 欲界烦恼薄故言薄地也。 六离欲地。 第三果阿那含果位也。 断尽欲界九品思惑离欲界故。 言离欲地也。 七已辨地。 第四果阿罗汉果位也。 三乘同断尽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 自行入空慧已成辨。 故言已辨地也。 自干慧地至此已辨地。 亘地地经三乘共位也。 其中声闻钝根故。 断尽见思正使谓至极。 留此已辨地入涅槃也。 八支佛地。 缘觉菩萨。 真无漏功德力大胜声闻故。 断尽正使上除习气也。 其中支佛。 留此位入涅槃故。 言支佛地也。 习气者气分之义也。 付之有多种根障定障润生习气等也。 九菩萨地。 声闻留七地支佛留八地。 仍此第九地有菩萨耳故。 言菩萨地也。 慈悲广大利益众生故。 多劫间誓扶习生。 断习气色心无知也。 但菩萨断根障定障无知。 未断润生习气残置也。 此位具八相中前五相也。 誓扶习生者。 菩萨第七地断尽三界烦恼故。 可引三界生烦恼无之故。 人中天上受生。 欲利益彼众生时。 断七地烦恼。 习气弱而虽无可受生义。 菩萨从利众生之誓愿力引立彼习气。 何处受生利益众生也。 如此誓扶习生事动逾尘劫八地九地间具足菩萨行相也。 十佛地。 过菩萨地至第十地。 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气。 尽一切烦恼八相成道也。 一念相应慧者。 欲成佛时一念智慧也。 出假既极成佛故。 断所残置习气也。 八相中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三相。 佛地具足之。 此佛菩提树下。 以天衣为座成佛也。 问。 自通教移别教机有几不同耶。 答。 根性不同。 过去宿习区故。 种种机类相分。 所谓被接通别通圆等机也。 于被接有别接通有圆接通也。 问。 被接者如何配立耶。 答。 取通教钝根菩萨不被接也。 彼云当通机也。 最上利根菩萨被接也。 所谓通教所明观如幻即空理。 利根菩萨思惟。 诸法一向观空而有也。 又诸法观有而空也。 然时是非有非空中道理真实悟有之自料简悟别圆中道也。 是言被接也。 意通教菩萨云被别圆接义也。 接字训续也。 是则通教真谛理。 悟接别圆中道也。 是者通教理本含中道理。 钝根菩萨。 不悟出之。 利根菩萨。 观是真谛理。 深悟出所含中道也。 依之或判。 令深观空即见不空。 释两处交际须安一接也。 而通教真谛理。 取悟出后教中道。 悟出别教但中。 言别接通。 悟出圆教不但中。 言圆接通也。 但此被接机。 有上中下三根不同。 所谓上根被接者。 通教第四地。 断见惑悟。 中道移别圆也。 中根或六地。 断三界思惑被接也。 下根至八地九地被接也。 依之释云。 四地为上。 六七为中。 八九为下。 是被接(矣)。 寻云。 初干慧性地有被接耶。 又佛地论被接耶。 答。 有异义。 一义干慧性地。 不可有被接也。 其故被接者。 约断烦恼证真谛理人论之故。 未断惑位干慧性地云无被接也。 次第十佛果位。 不可有被接。 是则被接者。 就因位断惑之菩萨配立故也。 九地已前皆移后教故。 至第十地。 实人无之也。 故言有教无人果头无人也。 寻云。 被接外通别通圆机者何机类耶。 答。 非被接而有移后教者。 言通别通圆机也。 所谓自干慧性地移别圆者。 不名被接故可言通别通圆机也。 又后后位非被接移后教名通别通圆也。 问。 于通教名别义通地位者如何配立耶。 答。 诸经论中。 说次位名言别教之次位。 而其义通教有之也。 一家是释名别义通地位也。 此则借别教地位名。 显通教义门也。 仍寄合二教配立。 云二教合论次位也。 立如此义。 习通教机中。 为可移别教机缘发者。 先立别教地位呼付义令说闻之。 移别教配立也。 此就名别义通。 三乘共单菩萨等不同有之也。 三乘共名别义通者干慧地─三贤─十信通教干慧别教十信。 同外凡位故对之也。 性地─四善根─三十位十住十行十回向。 同内凡位故对之也。 PICT74057801. GIF/PIC通教八人见地断见始。 别教初地断无明初故对之也。 薄地─斯陀含向斯陀含果─离垢地明慧地是通教地位数少。 别教地位数多故。 离开通教地位向果对之也。 离欲地─阿那含向阿那含果─炎慧地难胜地已辨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现前地远行地支佛地─不动地已上无向果故直对之也。 菩萨地─初心─善慧地佛地─后心─法云地寻云。 三乘共名别义通。 与单菩萨名别义通其不同如何。 答。 三乘共名别义通者。 就当通三乘共学次位。 而离开向果对别教地位故。 云三乘共名别义通也。 次单菩萨名别义通者。 论三地四地断见。 单就菩萨地位配立之故。 云单菩萨名别义通也。 寻云。 付单菩萨名别义通。 何有三地断见四地断见不同耶。 答。 菩萨根不同有三地断见。 菩萨四地断见菩萨。 依之经教说不同也。 释云菩萨断惑纵容不定此意也。 单菩萨名别义通者PICT74057901. GIF/PIC干慧地─外凡─十信性地─内凡─三十心三地断见心也。 此三地皆不出观断见惑也。 四地断见者PICT74057902. GIF/PIC薄地─难胜地离欲地─现前地已辨地─远行地支佛地─不动地菩萨地─善慧地佛地─法云地释云。 三乘共名别义通。 或以菩萨地后心为法云地。 单菩萨名别义通。 或以佛地为法云地(矣)。 腹合名别义通者PICT74057903. GIF/PICPICT74057904. GIF/PIC干慧地─初地─檀波罗蜜性地─二地─戒波罗蜜八人地─三地─忍波罗蜜见地─四地─精进波罗蜜薄地─五地─禅波罗蜜离欲地─六地─般若波罗蜜已辨地─七地─方便波罗蜜支佛地─八地─愿波罗蜜菩萨地─九地─力波罗蜜佛地─十地─智波罗蜜是单菩萨名别义通也。 十地十地如次对故。 云腹合名别义通。 又云平合名别义通也。 付此配立论六地齐罗汉义也。 意十波罗蜜对十地时。 第六般若波罗蜜当第六地也。 其第六般若波罗蜜满者。 言自行入空智慧成满也。 又罗汉果者。 断尽三界见思。 悟极真谛理。 自行入空智慧成满位也。 然对六地般若波罗蜜。 与罗汉果位其分齐同故。 云六地齐罗汉也。 别教是界外事教也问。 名果外教意如何。 又此别教三乘共学之耶。 答。 藏通二教界内教故。 断界内见思惑证真谛理。 亦此别教断界外无明惑悟中道法性理故。 名界外教也。 亦见思烦恼。 谓三乘通障惑也。 意二乘菩萨通断之故也。 亦界内真谛理。 二乘菩萨通证之故言通理也。 此外界外别惑界外别理有之也。 藏通二教浅近故不明之。 别圆二教深远故明之故。 别圆二教共言界外教也。 次此别教二乘。 共不学之。 菩萨独学故言菩萨教也。 寻云。 界外别惑别理者何等耶。 答。 别惑者尘沙无明也。 别理者假谛中道理也。 总别教立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也。 断此三惑能治观明空假中三观也。 先三惑者。 一见思。 是见惑思惑也。 此两惑诸法计有烦恼故。 迷空惑也。 故以空观断之也。 二尘沙惑。 是出假障也。 沈空惑故。 迷有惑也。 仍以假观断之也。 三无明惑。 是中道障也。 仍迷非有非空惑也。 故以中道观断所之也。 三观者。 一空观。 是有折空体空。 见思惑能治也。 ニ假观。 是出假利生义也。 尘沙惑能治也。 三中道观。 是有但中不但中。 亦有双非体双照用。 无明惑能治也。 此三观三惑者。 如次能治所治也。 所谓见思惑者。 著有烦恼。 而于诸法成有执也。 诸法常住。 而不可有替思。 此见思惑所为也。 然此著有执情对治者。 诸法有为无常法。 而转变生灭。 故观一法不可成执着治之故。 空观成见思能治也。 次尘沙惑者。 出假利生障也。 此则前断见思着所证空理烦恼也。 仍尘沙云着空惑也。 意利益十方众生云菩萨出假利生。 然我一证空理离生死。 无利益众生思尘沙所为也。 故治尘沙惑修假观也。 假观者有义也。 所谓我身独证空理。 虽离生死。 过去远远间。 或成亲生子。 或成男成女成师成弟子。 知不知皆漂生死海六道衢受苦。 是不化度。 我身独离生死为何思。 修行十方利益有缘无缘众生云出假行。 亦云从空出假观也。 仍修出假观时。 彼着空尘沙惑被治也。 次无明惑者。 障中微细惑。 一切生死烦恼根本有之也。 前见思尘沙用。 而表显现起烦恼也。 自是无明惑根本。 起见思尘沙用也。 譬木根如无明。 枝叶如见思尘沙故。 言以无明惑烦恼根本也。 前见思尘沙。 一向著有着空。 然今无明惑。 见思尘沙总体。 而有无二执双起故。 治此无明惑能治用中道观也。 中道观者。 备双非双照二用。 双非者。 观非有非空义也。 双照者。 观亦有亦空义也。 前空观假观一边一边观之故。 云二边观也。 而今中道观。 有无二法总体。 而两方相兼。 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之二义双观故。 云双非双照中道观也。 仍此中道观。 双迷空有成无明惑能治也。 问。 若尔者自初修中道观可断诸烦恼。 何烦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道观耶。 答。 直修中道观不辄故。 先修空观断见思烦恼。 离三界生死。 生死得自在。 次修假观。 利益众生。 后修中道观也。 依之璎珞经云。 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矣)。 是别教次第相也。 此三观三惑中。 始空观见思惑。 假观少分尘沙惑少分。 藏通二教明之也。 此假观尘沙。 依亘界内界外。 藏通明界内分之假观尘沙故言少分也。 次界外出假方。 藏通不明之。 无明惑中道观。 一向不明之。 界外别圆二教明之也。 仍三惑三观共明事。 限别圆二教也。 此则藏通二教浅近教故。 当时遮眼。 论界内生死烦恼能治为至极也。 次别圆二教。 教深远故。 探出界外微细无明能治立微细中道观也。 问。 无明惑有几不同耶。 又别圆二教所断无明。 有多少不同耶。 答。 无明惑有重重不同。 别教断十二品无明。 证十二品中道理。 圆教断四十二品无明。 显四十二品中道理也。 此则别圆二教。 共虽界外教。 别教权教故。 其义浅断十二品。 圆教实教故。 其意深断四十二品也。 仍无明品断虽无量无边。 不可过四十二品也。 故断尽四十二品无明。 证四十二品中道。 圆教之佛果也。 断十二品无明。 显十二品中道。 今别教之佛果位也。 问。 付别教立几次位耶。 又修次第三观断三惑位如何。 答。 总立五十二位也。 五十二位者。 初十信者。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 此十信位。 初闻次第三观信之。 发菩提心伏见思惑。 是外凡位也。 二十住者。 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此位内凡位也。 断见思证空理故。 入空位也。 初住断见惑。 自二住至七住断思惑。 后三住断少分尘沙。 仍第七住成就空观也。 此位学四种四谛中生灭无生二种四谛断思惑也。 三十行者。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行·四无尽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此位云从空出假位也。 前十住位。 以空观云已证。 此位舍彼空观修假观。 出利生门。 广亘界内界外利益众生故。 云出假位也。 此则广学四种四谛。 随所化众生根性教化也。 此位正学无量四谛。 断尘沙惑也。 无量四谛者。 即出假法门也。 十行对无量四谛约竖意也。 横学四种四谛也。 是为化他也。 问。 入空出假时分如何。 答。 入空位。 经多生成就之。 出假位经无量劫成就之。 是以大师释云。 若别教菩萨直行一行。 动经无量阿僧祇劫矣。 如是修行劫数久故。 别教云隔历长远教也。 四十回向者。 一求护众生回向·二不坏一切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回向·十法界无尽回向。 此位舍前十行出假位假观。 正修中道观。 伏无明惑也。 四种四谛中。 修无作四谛。 无作四谛者。 中道法门也。 仍别教约自行。 约竖时。 四种四谛共学之也。 亦十行一位。 约横时。 为化他四种四谛共学之也。 此四种四谛。 则四教法门故。 指之云别教四教也。 释云。 十住正修空。 傍修假中。 十行正修假。 傍修空中。 十回向始正修中十地证中矣。 五十地者。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此位地前空假二观为方便。 证入中道理也。 仍释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也。 是断无明证中道位也。 此十地一一地。 各断一品无明。 证一品中道理故。 十地总而断十品无明。 证十品中理也。 初地位断一品无明。 自证一分中理。 百佛世界分身作佛。 第二地千佛世界作佛。 第三地万佛世界作佛。 如是后后位皆十倍。 乃至佛果位。 无量无边世界分身散影作佛也。 六等觉者。 断第十一品无明。 叶此位也。 以此位云一生辅处位也。 受职灌顶即可成妙觉位故。 云补处位也。 受职灌顶者。 十方佛来。 以前佛智水灌此等觉菩萨顶。 汝已可成佛授职位也。 七妙觉者。 断第十二品无明叶此位也。 此第十二品无明。 云元品无明也。 此位断尽一切烦恼。 叶无碍清净位云妙觉佛也。 璎珞经与无明父母永别。 登中道山顶(云云)。 总别教意。 无明品数定十二品。 释断十二品称为妙觉此意也。 问。 此别教于何位判有教无人耶。 答。 别教意。 初地已上定有教无人。 断无明惑。 实圆教一心三观智起断之。 故十回向后心。 必圆教一心三观智发成圆人故至初地。 实人无之也。 仍别教意。 云初地已上有教无人也。 问。 别教移圆教行人论被接耶。 答。 然也。 圆接别是也。 自通教移别教行者。 如立别接通。 亦从别教移圆教处配立被接云圆接别也。 此则观别教但中时。 风度而悟出圆教不但中理。 移圆教云圆接别也。 总被接三被接有之也。 圆教是界外理教也。 明相即融通旨。 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义也。 问。 此圆教立几次位耶。 答。 立六即次位也。 一理即者。 此位未闻佛法名字。 三谛理具理性。 事相曾不知之故云理即位也。 二名字即者。 此位初闻佛法名字故。 云名字即也。 此则闻圆教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法门。 信心领纳通达解了也。 依之释云。 于名字中通达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此意也。 又言发菩提心位也。 闻佛法理。 起真实菩提心也。 然释云。 今明发心在名字位矣。 三观行即者。 前名字即位。 闻法名字解了。 其上今观行即。 修观行故言观行即也。 凝一心三观观法。 读诵经典。 六度等行立此位也。 此观行即。 具云观行五品位也。 五品者略颂曰。 十心具足初随喜。 此初品位。 具修十法成乘观故。 言十心具足也。 十法成乘观者。 摩诃止观明之。 初心难意得也。 读诵经典第二品。 此初品观行纯熟。 加读诵事行内观相应也。 更加说法第三品。 此自观行纯熟。 又为他说法也。 兼行六度第四品。 观心自在兼行六度也。 正行六度第五品。 正行六度也。 此观行五品外凡位也。 此位伏五住烦恼。 释云。 五品已能圆伏五住矣。 四相似即者。 此位断界内见思。 分得六根清净功德。 相似住上真因位故云相似即。 亦云六根清净位也。 五十二位中。 十信位也。 圆教十信位。 初信断见。 从二信至七信断思。 后三信断尘沙也。 五分真即者。 此位断无明惑显中道理。 起遍应法界用。 十方世界八相成道。 是名分证佛果也。 自行增进。 终可至妙觉位也。 五十二位中。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 置此分真即位也。 共是断无明证中道位故也。 圆教意。 总断四十二品无明。 证四十二品中理也。 而此位断前四十一品。 不尽残一品元品无明故。 不及妙觉位名分真即也。 六究竟即者。 此位断尽第四十二品元品无明也。 迷尽悟究故。 云究竟即也。 亦名妙觉位也。 是极果位也。 略颂曰。 虚空为座常寂光。 此即究竟摩尼轮矣。 问。 以六轮对圆教次位意如何。 亦名轮意如何。 答。 轮者轮王果报感得宝也。 是摧破一切物宝也。 以此譬断破烦恼位也。 此轮王有浅深。 此对位浅深也。 十信断见思尘沙。 铁轮位。 十住断十品无明。 铜轮位。 十行断十品无明。 银轮位。 十回向断十品无明。 金轮位。 十地断十品无明。 琉璃轮位。 等觉断一品无明。 水精轮位。 妙觉断一品无明。 摩尼轮位。 但对判有异说。 且从一义也。 已上四教毕。 问。 一家意。 付四教立化仪化法两种四教。 于说时立五时。 此呼五时八教也。 若尔者。 其化仪化法四教者如何。 答。 化法四教者。 上所明藏通别圆四教也。 次化仪四教者。 一顿教二渐教三不定教四秘密教。 是则付如来说教仪式论之。 故云化仪四教也。 初顿教者。 佛最初正觉时。 不说方便教。 顿说大乘故云顿教也。 次渐教者。 为小乘渐机。 渐渐说小乘方便教故云渐教也。 次不定教者。 大小乘机并座砌。 佛以一音说法。 所化众生。 面面我情闻成。 各各领解不定故名不定教也。 净名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矣。 释云。 互相知者名为不定矣。 意大小乘机。 互闻佛说法思惟。 我得意样。 定他人思闻也。 而无左面面领解替处名不定教也。 次秘密教者。 佛以神通力而隐余人。 唯为一机一缘说法。 令开悟云秘密教也。 释云。 互不相知者名为秘密矣。 此意也。 已上是云化仪也。 取其此化仪四教所说法门体者别无之。 但上所明藏通别圆。 顿说云顿教。 从浅至深。 次第渐次说云渐教。 大小乘交不定说名不定教也。 隐他人说名秘密教也。 仍顿渐不定秘密者。 但说教仪式有之也。 正其所说法体者。 藏通别圆法门也。 其所化机。 不出藏通别圆四教机也。 然释云。 两种四教所被不出四缘。 四缘只是藏等四教矣。 此意也。 又藏通别圆四教。 云网目四教也。 次顿渐不定秘密四教。 云大纲四教也。 释云。 顿等是此宗判教大纲。 藏等是一家释义网目矣。 意一代五时大段仪式。 立顿渐不定秘密四教。 如网大纲张四方。 其内说藏通别圆法门。 大纲内如结集种种网目也。 问。 若尔者五时说教者何等耶。 答。 佛成道后说种种法门。 而就一段一段化仪。 分别五时说教也。 所谓初时说华严经。 第二时说阿含经。 第三时说方等经。 第四时说般若经。 第五时说法华经。 已上是云五时说教也。 又法华经后。 经三月佛欲入灭时说涅槃经。 此言后番醍醐味也。 法华涅槃者取同醍醐味。 法华云前番醍醐味。 涅槃云后番醍醐味此意也。 问。 若尔者。 初华严经者何个日说之耶。 亦于何处说之耶。 亦其所化何机缘耶。 亦四教中说何教耶。 亦五味中何耶。 亦拟宜诱引弹诃涛汰中何耶。 亦华严经所明三照譬中何耶。 亦兼但对带中何耶。 亦华严经教主三身中何耶。 亦所居土何耶。 亦华严经结经何经耶。 答。 华严经。 佛初成道时。 最初三七日间说之也。 亦说处旧译经七处八会。 新译经七处九会也。 次所被机缘。 厚殖善根别圆顿大机也。 此则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四菩萨为上首。 诸菩萨并凡夫大根性众耳有之。 二乘等藏通机无之。 皆是别圆机根也。 次所说教。 化法四教中。 但说别圆二教。 不说藏通二教。 化仪四教中顿教也。 又兼不定秘密。 除渐教化仪也。 此则不说藏通方便。 直说别圆顿大教故云顿教也。 而又别圆二教相交故。 别圆机闻不定故。 论不定化仪。 亦于一座隐他人秘密说可有之故。 兼秘密教化仪。 次五味中乳味也。 五味者从牛构出乳煎是。 其味次第能成变五味。 是云五味也。 以此五味譬五时说教也。 取其华严譬乳味有二意。 一佛最初说华严义。 从牛初譬出乳也。 二以大乘拟宜小乘机。 小乘机一向未熟故。 是乳味自牛出计而未练时譬粗粗敷也。 仍华严名拟宜教也。 拟宜者。 小乘机虽无华严当座。 但余所而拟此大乘法门分齐也。 故华严三七日说云拟宜说也。 次三照譬中。 譬先照高山也。 三照譬者。 日出照世界。 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次照平地。 是云三照也。 取其佛出世最初说华严。 譬日初出先照高山也。 日譬佛。 高山譬顿大机。 光譬说教也。 次兼但对带中兼也。 华严教主报身也。 所居土实报土仪式也。 但非竖报身报土。 影现报身报土也。 竖报身报土者。 断无明证中道菩萨感见之。 未证凡夫不见之。 而今华严仪式。 彼竖报身报土影现同居土上令见之。 故云影现报身报土也。 次华严结经梵网经也。 次七处八会者。 第一摩竭国阿兰若处说六品。 世主妙严品。 如来现相品。 普贤三昧品。 世界成就品。 华藏世界品。 毗芦遮那品。 第二摩竭国熙连河边普光明殿会说六品。 如来名号品。 四谛品。 光明觉品。 菩萨问明品。 净行品。 贤首品。 第三忉利天会说十住位有六品。 升须弥品。 须弥赞叹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发心功德品。 说法品。 第四夜摩天会说十行位有四品。 升夜摩天品。 夜摩赞叹品。 十行品。 无尽品。 从此已后。 多明别教隔历相也。 第五都率天会说十回向有三品。 升都率天品。 兜率赞叹品。 十回向品。 第六他化天会说十地位有一品。 所谓十地品也。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会说十地胜进行有十一品。 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阿僧只品。 寿量品。 菩萨住处品。 不思议品。 相海品。 随相光明功德品。 普贤行品。 如来现相品。 第八给孤独苑有一品。 所谓入法界品。 新译第八重三会普光明殿会说一品。 所谓离世间品。 第九逝多林会说一品。 所谓入法界品也。 此华严经龙宫有三本。 上本者十三世界微尘数偈。 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也。 下本十万偈有之。 四十八品。 今本但有四十九品。 旧译三十四品有之也。 第二阿含经。 渐教。 三藏。 但。 酪味。 诱引。 次照幽谷。 不定教。 秘密教。 华严三七日后。 依大梵王请。 于波罗奈国鹿野苑。 十二年间说小乘法门。 化小乘根机。 化法四教中。 但说三藏教故。 兼但对带中但也。 化仪四教中。 除顿兼兼渐不定秘密三化仪也。 是则化小乘钝根故。 益渐教机也。 又于小乘机。 闻不定化秘密化不定机缘可有之。 故亘不定秘密也。 五味中譬酪味。 前乳味转成酪味故。 华严次所说名阿含也。 三照中譬次照幽谷也。 四教机中三藏最下劣。 故是譬幽谷也。 如来日光放三藏教光影。 照幽谷义也。 拟宜诱引弹诃涛汰中诱引教也。 而此小机不可信大乘法故。 先教小乘浅近法门。 诱小机引导大乘。 故云诱引教也。 次能化教主劣应身也。 所居国土同居土也。 前华严经时。 影现报身报土相故。 虽着璎珞细软衣。 今趣鹿野苑小机时。 脱璎珞细软衣。 成丈六劣应小身着粗弊垢腻衣。 说小乘浅近法门也。 是则四阿含经也。 遗教经为结经也。 问。 鹿苑时。 佛最初化度何声闻耶。 答。 初化五比丘也。 五比丘者。 一拘邻·二頞鞞·三拔提·四十力迦叶·五拘梨太子也。 先化此五比丘。 次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也。 问。 就鹿苑说教。 三转法轮十二行法轮者如何配立耶。 答。 四谛法门。 经示劝证三。 三转说故云三转法轮也。 所谓示转法轮·劝转法轮·证转法轮可有之也。 意初示四谛理。 次劝令行四谛。 次证四谛理也。 如是经示劝证。 三度说四谛故。 三四十二也。 指之云十二行法轮也。 问。 四阿含经者何等耶。 答。 一增一阿含。 广明人天因果。 二长阿含。 明破邪见旨。 三中阿含。 明深义。 四杂阿含。 明禅定。 俱是小乘经也。 佛十二年间说也。 第三方等经者。 藏通别圆。 对。 弹诃。 次照平地。 渐教。 秘密。 不定。 生苏味。 说时不定。 问。 方等经说时如何。 答。 方等说时别立。 不立异义也。 寺门立说时。 云方等时十六年般若时十四年也。 而山门不定说时。 云得果之后即有弹诃。 鹿苑时二乘证果。 即说方等教。 弹诃彼证果二乘也。 弹诃者斥义也。 是则二乘鹿苑时。 学三藏教。 仅断界内见思。 得罗汉小果。 谓至极而成究竟思。 今谓无可断烦恼无可证悟。 是云同入法性思也。 同入法性思者。 同佛思也。 凡佛意。 直说大乘令悟思惟。 虽然二乘小机未熟不可信。 还成诽谤可堕恶道故。 先说诱引方便之三藏浅近教。 断界内见思。 证真谛偏真理。 一期报命尽。 明可归无余灰断旨也。 是则今此二乘小机。 在生死海。 受苦思迷惑。 断烦恼愿永不受生死苦。 故佛应彼机缘说三藏教。 教可归无余灰断旨也。 然是诱引方便。 而终引导大乘。 令断界外尘沙无明别惑。 令悟假谛中道理思惟。 然二乘不知之。 只叶己心。 鹿苑三藏教法门思至极处。 即说方等大乘法。 斥彼二乘思至极鹿苑小执也。 是云方等弹诃教也。 斥之义。 谓如二乘无拙物。 如何归灰断。 立菩萨行利益众生。 八相成道而成三界独尊。 始过去远远父母亲类。 一切众生生死受苦。 不思化度。 己身独断惑证理归灰断。 思拙者二乘根性也。 成虎狼野干身。 不可成二乘身。 今作永不成佛者。 浅间敷如不合破石。 如不敷枯木华。 彼若得忍。 斥无成佛理时。 二乘实思浅间敷。 迦叶沸泣声动三千。 善吉忙然舍手一钵。 此云弹诃也。 又净名方丈室内立三万六千床。 文殊等菩萨座之。 二乘欲登之。 床高成不能登。 佛教云。 可唱须弥灯王佛名。 二乘唱之时。 登座毕又变化天女雨微妙华。 此华不染着佛菩萨身。 染着二乘身。 是欲拂落。 弥着目鼻等。 耻事无云计。 是不断界外别惑故。 界外五尘六欲华。 染着二乘身也。 被是等弹诃。 二乘思惟。 昔鹿苑证果时。 等佛思。 以外僻事有之。 佛菩萨境界。 智慧深位高最羡。 如何成佛菩萨。 是念起云耻小慕大思也。 是云弹诃益。 名生苏味益也。 前酪味转成胜味。 云生苏味也。 如此被弹诃。 冥机成通教人。 言方等冥成通人也。 然方等说时不定者。 鹿苑而证二乘果。 即有弹诃教故也。 假令鹿苑十二年内。 可起方等弹诃教故。 云说时不定也。 释云。 得果之后即有弹诃矣。 此意也。 次方等名对义。 四教并对。 大小乘对说故名对也。 大小乘对说者。 以后三大乘。 斥小乘三藏故也。 化仪四教中非顿教。 亘余三也。 弹诃鹿苑机故有渐教。 大小并座四教交闻故有互相知不定。 又为秘密机说秘密机也。 次三照中譬次照平地也。 是则为四教机。 四教共平等说故。 日之日中譬遍照一切平地也。 次教主身相。 尚本鹿苑丈六劣应身也。 是则弹诃鹿苑渐机故也。 但时时如须弥山现大身有之。 四教机共有之。 中深别圆机。 见报身如来微细相好。 浅通教机。 见胜应身也。 但是于释尊一身上。 具三身功德故。 胜机令见胜相。 劣机令见劣相也。 释云。 于色相上四见不同矣。 此意也。 如是四教机。 各所见不同。 不定教筋也。 正显露定教方。 只鹿苑而现劣应身。 弹诃二乘故。 以此筋。 方等教主云劣应身也。 此方等部有多经。 其中本体经。 大集经·净名经等也。 方等部结经璎珞经也。 维摩经庵罗苑说。 大集经大宝房说。 成道十六年。 楞伽经楞伽城说。 鸯掘经舍卫国说。 宝积经四十九会说。 解深密经鬼王法堂说。 方等陀罗尼经祇陀林说。 一家以此等经为方等经大部。 自余小经略不载之。 第四般若经者。 通别圆。 带。 熟苏味。 涛汰。 渐。 不定。 秘密。 次照平地是三十个年四处十六会说也。 化法四教中。 说通别圆三教。 不说三藏教也。 虽不说三藏教。 尚鹿苑所说带二乘小果涛汰之故云带也。 又言涛汰教者。 方等时一向斥二乘。 不可寄付体弹诃有之。 今此般若时。 少诱二乘。 令转向大乘故。 名涛汰云转教也。 转教者。 佛敕命身子须菩提等。 为菩萨令转教大乘法门也。 为菩萨转教。 于二乘身曾不成我物思也。 如是令转教诱二乘。 渐令大乘法门手驯。 而终至法华。 为令此等法门闻二乘也。 涛汰者。 意调二乘心。 次第引入大乘机。 欲令开悟故。 是云般若经涛汰益。 五味中云熟苏味益也。 如是被涛汰二乘冥机成别教人。 般若云冥成别人。 方等弹诃上。 云成般若涛汰益也。 前生苏味。 重犹练成胜味云熟苏味教也。 化仪四教中显露定教。 面渐教也。 涛汰鹿苑渐机故也。 亦亘不定秘密。 又三照中次照平地接也。 此般若部结经仁王经也。 寻云。 抑般若说时定三十个年有何证耶。 答。 仁王经云。 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矣。 此仁王经已前说时二十九年云故。 正说仁王经年。 当三十个年。 故云般若三十个年也。 亦一证。 菩提流支法界性论曰。 阿含十二年。 般若三十个年。 法华八个年等有料简之。 问。 四处十六会者何等耶。 答。 四处十六会者。 王舍城灵山初六会。 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苑次三会。 他化自在天王末尼室藏殿一会。 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苑四会。 王舍城灵山一会。 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鹭池边终一会。 此大般若经唐玄奘三藏译也。 一部六百卷。 二百六十五品。 六十亿四十万字也。 第五法华是八个年说之。 二处三会说也。 二处者灵山虚空也。 此二处中。 灵山二度说。 虚空一度说。 故云三会也。 不交前三教。 但说圆教。 故云纯圆一实教也。 论教体。 虽圆顿一实法。 约化仪次第。 被云渐教接边有之。 其故鹿苑渐机前四味调熟。 至法华开悟。 故此渐机被教化方。 被云渐教接云渐圆教也。 释会渐入顿名为渐圆此意也。 又法华云非顿非渐教也。 意非化仪顿云非顿。 非化仪渐云非渐也。 五味中譬醍醐味。 是则牛乳次第练。 成酪味生苏味等味。 终成究竟醍醐味。 不可有过之味。 至极味故是譬一代说教中第一法华也。 凡今经一部八卷。 二十八品也。 前十四品迹门。 明开三显一旨。 说诸法实相理。 开三显一者。 开会三乘即一乘也。 此时九界。 皆归一佛乘故。 凡夫二乘同成佛也。 尔前定性二乘无性有情。 被斥永不成佛。 法华迹门时。 初明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二乘此时初预成佛授记也。 次后十四品本门也。 说开近显远旨。 显久远实成也。 凡迹门十四品间。 但约横明十果皆成佛。 未说久远实成旨。 是则始自华严乃至法华迹门十四品间。 如来今日始成佛说故。 是垂迹示现化仪云迹门也。 次本门时。 废今日始成近情。 显释尊五百尘点昔成佛。 云开迹显本。 云本门也。 付之有重重配立。 问。 于二处三会说二十八品方如何。 答。 初于灵山会说十品。 序品。 方便品。 譬喻品。 信解品。 药草品。 授记品。 化城品。 五百品。 人记品。 法师品。 第二于虚空会说十一品。 宝塔品。 提婆品。 劝持品。 安乐行品。 已上迹门十四品涌出品。 寿量品。 分别品。 随喜品。 法师功德品。 不轻品。 神力品。 第三又灵山会说七品。 自虚空归本灵山说法也。 嘱累品。 药王品。 妙音品。 观音品。 陀罗尼品。 严王品。 劝发品。 已上本门十四品。 法华以无量义经为序分。 以普贤经为结经也。 问。 迹门三周说者如何。 答。 三周者。 法说·譬说·因缘说也。 法说者。 直说十如实相法时。 上根身子等声闻开悟。 譬说周者。 为上法说未悟者。 寄三车火宅譬。 说十如实相法门时。 中根迦叶迦旃延·目连·须菩提等四大声闻开悟也。 因缘说者。 为上譬说时尚不悟下根声闻。 寄大通佛因缘。 说十如实相法时。 下根陈如等千二百声闻开悟。 所诠三周。 三匝说十如实相法门也。 此三周得悟声闻。 云三周得益声闻也。 寻。 法华迹门所明十如实相法门者如何。 答。 方便品经文云。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矣。 此文法华肝要也。 一家所立一念三千法门。 依此文也。 问。 一念三千法门者如何配立耶。 答。 十界互具足百界也。 百界各具十如千如也。 此千如各具三种世间。 三千世间也。 观此三千诸法全行者一念心。 云天台一念三千观门也。 止观中广明之。 初心难心得也。 十界者。 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天。 声闻。 缘觉。 菩萨。 佛也。 三种世间者。 国土世间。 五阴世间。 众生世间也。 涅槃经。 法华同醍醐味。 四教共说之。 法华说出世本怀毕。 佛归寂灭涅槃理给体。 一日一夜说也。 为漏前番五味机。 四教共说也。 此经明佛性圆常旨也。 是则佛说法华经。 后可入涅槃告时。 大众悲叹之故。 佛对大众。 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法僧亦尔唱。 四教机共闻常住旨也。 其中权机。 且权果苏息有之。 顿而立归佛性常住悟也。 此经明断善阐提成佛旨也。 是断失三世善根恶人也。 虽然具佛性常理明成佛也。 寻云。 涅槃经四教共说意如何。 答。 四教共说者有二意。 一前番五时。 机缘未熟不悟类。 大小权实机不同故。 四教共说。 依之云捃拾教也。 二为末代钝根众生机。 行学小乘权门法。 以之为方便。 显云可悟佛性圆常理意。 四教共说也。 此涅槃经。 三十六卷本有之。 是云三十六涅槃。 又四十卷本有之。 像法决疑经为结经也。 已上五时废立毕。 问。 佛有三身不同者如何。 答。 一法身如来。 非青黄赤白色。 非长短方圆形。 中道实相理体也。 二报身如来。 自受用身。 是如来内证自受法乐智慧也。 他受用身。 是音声无边色像无边身也。 三应身如来。 劣应身三藏教教主。 胜应身通教教主。 应身者应同六道众生。 八相成道也。 问。 此三身如来所居有四种佛土如何。 答。 同居土。 界内劣应身所居土也。 释云。 凡圣杂居故云同居矣。 二方便土。 界外胜应身所居土也。 断见思二乘菩萨生所也。 三实报土。 界外他受用身所居也。 断无明证中道菩萨所居也。 帝网无碍境界也。 四寂光土。 法身自受用身周遍法界理。 唯佛与佛境界也。 三因佛性者。 一正因佛性。 众生所具无始本有中道理性也。 释云。 凡有心者。 是正因种矣。 二了因佛性。 菩提心性即智慧也。 释云。 随闻一句是了因种矣。 三缘因佛性。 弹指散华等功德也。 释云。 弹指散华是缘因种矣。 三德者。 一法身正因佛性。 至果时名也。 二般若了因佛性。 至果时名也。 三解脱缘因佛性。 至果时名也。 三道者。 一烦恼。 至果成般若功德也。 二业。 到果成解脱功德也。 三苦。 到果显法身功德也。 问。 一大三千界者如何。 答。 千四洲。 千日月。 千须弥。 千六欲。 千梵天。 是名千界。 集千小千界名中千界。 集千中千界名大千界。 此三合云三千界也。 此南洲三千界中央也。 故诸佛出世。 余四洲之南洲。 佛不出世。 此南洲有金刚座。 三世诸佛。 皆坐金刚座成正觉。 此坐上穷地际。 下到金刚轮际。 问。 三轮持大地方如何。 答。 三轮者。 一风轮。 居最下。 虚空中有大风。 其坚过金刚。 广无数。 厚十六亿逾缮那也。 二水轮。 风轮上有水轮。 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深十一亿二万由旬也。 三金轮。 水轮上三亿二万凝坚成金。 广如水轮。 金轮有大地。 厚十六万八千由旬也。 须弥高八万由旬也。 日月众星绕山半腹。 众生业力绕妙高山有风。 日月众星。 依风住空不堕也。 从是诸天虽无日月。 自身出光明。 仍华开合鸟鸣静辨昼夜。 华开鸟鸣为昼。 华合鸟静为夜也。 问。 劫有四种其相如何。 答。 一成劫。 是有二十劫。 初一劫有微细风。 次成世界大地山等也。 次十九劫。 诸有情渐住。 人寿无量岁也。 二住劫。 初一劫百年间减一年。 次十八劫。 从十岁增至八万岁。 又自八万岁减至十岁。 如是一增为一劫。 第二十劫自十岁增至八万岁。 只一增为一劫也。 三坏劫。 是有二十劫。 初十九劫渐有情坏也。 后一劫火灾起。 此火烧世界。 无一尘遗灰也。 四空劫。 是有二十劫。 坏毕唯有虚空。 故云空劫也。 凡增劫无佛出世。 有情乐增难厌离故也。 仍八万已下百岁已上。 佛不出世也。 去向减劫。 百岁已下五浊增。 可化时佛出世也。 问。 今此四教五时依何引证立之耶。 答。 四教五时证。 一个论义也。 四教引证虽非一。 先大经所说四不可说四乘观智可为本也。 四不可说者。 显四教所证理方。 四乘观智者。 显四教理解能观智方也。 四不可说者。 一生生不可说。 是三藏生灭理也。 指理体云不可说也。 二生不生不可说。 是通教无生四谛理也。 生不生者。 令生不生义也。 三不生生不可说。 是别教理也。 不生生者。 令不生生义也。 四不生不生不可说。 是圆教中道不思仪理也。 四乘观智者大经说也。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 此四乘观智者。 所诠声闻缘觉菩萨佛四人观智也。 是如次四教智可得意也。 三藏教虽有三乘。 声闻为本也。 大论小乘经云声闻经。 通教又虽有三乘。 支佛为本。 支佛自声闻胜故也。 别教独菩萨教。 菩萨出假利生为本。 圆教甚深至极教。 显佛果真实悟教故。 佛为本也。 涅槃经中。 如是藏通别圆次第配立。 虽无之。 大师如此得意为四教正证也。 仍离四乘观智。 不可立四教释也。 问。 此四乘观智四教分别。 正自何物起耶。 此释问答也。 四教义云。 问。 四教何起。 答。 从二观起。 问。 三观从何起。 答。 从一心起。 问。 一心从何起。 答。 从无起矣。 取意。 问。 四教从三观起云意如何。 答。 三观者空假中三观也。 凡四教门户虽区分。 所结归只收三观也。 所谓藏通二教。 共二乘空为本故。 声闻支佛空智分齐。 三观中空观起也。 别教三观中菩萨出假为本故。 假观起。 四乘中约菩萨上智此意也。 圆教三观中之中道实相妙观。 四乘观智中上上智观佛菩提智也。 仍四教四乘。 源从三观起法门也。 问。 三观从一心起云意如何。 答。 空假中三理。 只我一念心。 空起假起中起故也。 一念心无色质空也。 然又起虑想假也。 有无共一心中道也。 仍三观只一心有之也。 示云。 于法门可有甚深子细也。 后可注之。 不可聊尔。 一家纲要法门故也。 今先付四教义问答一端出之毕。 问。 一心无起云意如何。 答。 本觉真如。 都迷不起悟不起。 是善彼恶云心不起。 仍一念心不起处无云也。 然随缘真如波一动转。 一念心起处无起云也。 凡佛法大事者。 悟心源大事也。 此一念心迷悟根本也。 总释尊出世。 一代所说佛法。 为令解此一念心也。 悟之云众生得脱终也。 释云。 一期纵横不出一念。 三千世间即空假中矣。 意佛一代间纵横说法利生也。 纵者竖设五时说教次第。 横者云张八教网处也。 仍四教五时。 不出一念心也。 次五时引证。 大经五味相生譬。 华严三照譬等也。 如上云。 已上四教五时名目毕。 八宗。 一法相宗。 立三时教明五位也。 三时教者。 一人空法皆有教。 是接四阿含等诸小乘经。 二人法皆空教。 是接诸般若经。 三非空非有教。 是接深密金光明法华涅槃等诸大乘经也。 五位者。 一资粮位。 谓大乘顺解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二加行位。 大乘顺决择分十回向后心已上二位初僧祇也。 三通达位。 菩萨所住见道即欢喜地也。 四修习位。 菩萨所住修道。 从第二至法云地。 从初地至七地第二僧祇。 八地已上第三僧祇。 五究竟位。 谓无上正等菩提。 此宗能释诸法相性故。 云法相宗。 以深密瑜伽等六经十一论为所依。 则唐玄奘三藏所传也。 远承弥勒无著。 近承护法论师也。 二三论宗。 明三法轮。 一根本法轮。 摄华严经。 二枝末法轮。 摄阿含方等般若诸大小乘经。 三摄未归本法轮。 摄法华经。 以三论为所依故立名也。 三论者。 中论四卷百论二卷十二门论一卷。 此宗后秦罗什三藏所传也。 今本朝皆承吉藏法师流也。 三华严宗。 明五时教。 一渐教。 摄阿含等诸小乘经。 辨二十部诸小乘论。 二大乘始教。 摄深密等大乘经瑜伽唯识等论。 三大乘终教。 摄涅槃经等。 四顿教。 无别部。 摄诸大乘所明是心是佛等文。 五大乘圆教。 摄华严及法华。 以华严经为所依。 此宗大周法藏法师所传。 四天台宗。 明四教五时。 天台者是山名也。 天有六星名三台星。 此山对之故云天台。 此宗从是起故也。 若以所依为名者。 可云法华宗也。 是隋朝天台智者大师所传也。 五真言宗。 明三部。 一大悲胎藏界。 二金刚界。 三苏悉地。 毗卢遮那内证说法。 直以真语为门故名真言宗。 以毗卢遮那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为所依。 但善无畏三藏传胎藏。 金刚智三藏传金刚界。 至大唐国。 互为师资传两部也。 六俱舍宗。 明三学。 以俱舍论为所依。 世亲菩萨造。 玄奘所译也。 七成实宗。 明二十七贤圣。 诃梨跋摩造也。 八律宗。 开五部。 一昙无德部。 二萨婆多部。 三弥沙塞部。 四波粗富罗部。 五迦叶遗部。 如来灭后二百余年。 掬多三藏有五人弟子。 于大部毗尼。 各执一见。 终为五部毗尼也。 已上。 庆安三历初春日西谷名目卷下毕 发布时间:2024-06-29 08:16:2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