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山家学生式 内容: 山家学生式No. 2377山家学生式天台法华宗年分学生式一首国宝何物。 宝道心也。 有道心人。 名为国宝。 故古人言。 径寸十枚。 非是国宝。 照于一隅。 此则国宝。 古哲又云。 能言不能行。 国之师也。 能行不能言。 国之用也。 能行能言。 国之宝也。 三品之内。 唯不能言不能行。 为国之贼。 乃有道心佛子。 西称菩萨。 东号君子。 恶事向己。 好事与他。 忘己利他。 慈悲之极。 释教之中。 出家二类。 一小乘类。 二大乘类。 道心佛子。 即此斯类。 今我东州。 但有小像。 未有大类。 大道未弘。 大人难兴。 诚愿。 先帝御愿。 天台年分。 永为大类。 为菩萨僧。 然则枳王梦猴。 九位列落。 觉母五驾。 后三增数。 斯心斯愿。 不忘汲海。 利今利后。 历劫无穷。 年分度者二人(柏原先帝新加天台法华宗传法者)凡法华宗天台年分。 自弘仁九年。 永期于后际。 以为大乘类。 不除其籍名。 赐加佛子号。 授圆十善戒。 为菩萨沙弥。 其度缘请官印。 凡大乘类者。 即得度年。 授佛子戒为菩萨僧。 其戒牒请官印。 受大戒已。 令住睿山。 一十二年。 不出山门。 修学两业。 凡止观业者。 年年每日。 长转长讲法华。 金光。 仁王。 守护。 诸大乘等。 护国众经。 凡遮那业者。 岁岁每日。 长念遮那。 孔雀。 不空。 佛顶。 诸真言等。 护国真言。 凡两业学生。 一十二年。 所修所学。 随业任用。 能行能言。 常住山中。 为众之首。 为国之宝。 能言不能行。 为国之师。 能行不能言。 为国之用。 凡国师国用。 依官符旨。 差任传法及国讲师。 其国讲师。 一任之内。 每年安居法服施料。 印便收纳当国官舍。 国司郡司。 相对检校。 将用国里。 修池修沟。 耕荒理崩。 造桥造船。 殖树殖[艹/紵]。 莳麻莳草。 穿井引水。 利国利人。 讲经修心。 不用农商。 然则。 道心之人。 天下相续。 君子之道。 永代不断。 右六条式。 依慈悲门。 有情导大。 佛法世久。 国家永固。 佛种不断。 不任慺慺之至。 奉圆宗式。 谨请天裁。 谨言。 弘仁九年五月十三日前入唐求法沙门最澄(上)劝奖天台宗年分学生式凡天台宗。 得业学生。 数定一十二人者。 六年为期。 一年阙二人。 即可补二人。 其试得业生者。 天台宗学众。 俱集会学堂。 试法华。 金光明。 二部经训。 若得其第。 具注籍名。 试业之日。 申送官。 若六年成业。 预试业例。 若不成业。 不预试业*例。 若有退阙。 具注退者名并应补者名。 申替官。 凡得业学生等衣食。 各须私物。 若心才如法。 骨法成就。 但衣食不具。 施此院状。 行檀九方。 充行其人。 凡得业学生。 心性违法。 众制不顺。 申送官。 依式取替。 凡此宗得业者。 得度年。 即令受大戒。 受大戒竟。 一十二年。 不出山门。 令勤修学。 初六年闻慧为正。 思修为傍。 一日之中。 二分内学。 一分外学。 长讲为行。 法施为业。 后六年思修为正。 闻慧为傍。 止观业。 具令修习四种三昧。 遮那业。 具令修习三部念诵。 凡比睿山。 一乘止观院。 天台宗学生等年分。 并自进者。 不除本寺名帐。 便入近江有食诸寺。 令送供料。 但冬夏法服。 依大乘法。 行檀诸方。 蔽有待身。 令业不退。 而今而后。 固为常例。 草庵为房。 竹叶为座。 轻生重法。 令法久住。 守护国家。 凡有他宗年分之外。 得度受具者。 自进欲住山十二年。 修学两业者。 具注本寺并师主名。 明取山院状须安置官司。 固经一十二年竟。 准此宗年分者。 例赐法师位。 若阙式法。 退却本寺。 凡住山学生。 固经一十二年。 依式修学。 慰赐大法师位。 若虽其业不具。 固不出山室。 经一十二年。 慰赐法师位。 若此宗者。 不顺宗式。 不住山院。 或虽住山。 屡烦众法。 年数不足。 永贯除官司天台宗名。 本寺退却。 凡此天台宗院。 差俗别当两人。 结番令加检校。 兼令禁盗贼酒女等。 住持佛法。 守护国家。 以前八条式。 为住持佛法。 利益国家。 接引群生。 后生进善。 谨请天裁。 谨言。 弘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前入唐求法沙门最澄(上)天台法华宗年分度者回小向大式合肆条凡佛寺有三一者一向大乘寺初修业菩萨僧所住寺二者一向小乘寺一向小乘律师所住寺三者大小兼行寺久修业菩萨僧所住寺今天台法华宗。 年分学生。 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 一十二年。 令住深山四种三昧院。 得业以后。 利他之故。 假受小律仪。 许假住兼行寺。 凡佛寺上座。 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 置文殊师利菩萨。 以为上座。 二者一向小乘寺。 置宾头卢和尚。 以为上座。 三者大小兼行寺。 置文殊与宾头卢两上座。 小乘布萨日。 宾头卢为上座。 坐小乘次第。 大乘布萨日。 文殊为上座。 坐大乘次第。 此次第坐。 此间未行也。 凡佛戒有二。 一者大乘大僧戒。 制十重四十八轻戒。 以为大僧戒。 二者小乘大僧戒。 制二百五十等戒。 以为大僧戒。 凡佛受戒有二。 一者大乘戒。 依普贤经。 请三师证等。 请释迦牟尼佛。 为菩萨戒和上。 请文殊师利菩萨。 为菩萨戒羯磨阿阇梨。 请弥勒菩萨。 为菩萨戒教授阿阇梨。 请十方一切诸佛。 为菩萨戒证师。 请十方一切诸菩萨。 为同学等侣。 请现前一传戒师。 以为现前师。 若无传戒师。 千里内请。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者。 至心忏悔。 必得好相。 于佛像前。 自誓受戒。 今天台年分学生。 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 授所说大乘戒。 将为大僧。 二者小乘戒。 依小乘律。 师请现前十师白四羯磨。 请清净持律大德十人。 为三师七证。 若阙一人不得戒。 今天台年分学生。 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 不许受此戒。 除其久修业。 窃以。 菩萨国宝。 载法华经。 大乘利他。 摩诃衍说。 弥天七难。 非大乘经。 何以为除。 未然大灾。 非菩萨僧。 岂得冥灭。 利他之德。 大悲之力。 诸佛所称。 人天欢喜。 仁王经百僧。 必假般若力。 请雨经八德。 亦屈大乘戒。 国宝国利。 非菩萨谁。 佛道称菩萨。 俗道号君子。 其戒广大。 真俗一贯。 故法华经。 列二种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弥勒菩萨等。 皆出家菩萨。 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 皆是在家菩萨。 法华经中。 具列二种人。 以为一类众。 不入比丘类。 以为其大类。 今此菩萨类。 此间未显传。 伏乞。 陛下。 自维弘仁年。 新建此大道。 传流大乘戒。 利益而今而后。 固镂大钟腹。 远传尘劫后。 仍奉宗式。 谨请天裁。 谨言。 弘仁十年三月十五日前入唐天台法华宗沙门最澄(上) 发布时间:2024-06-30 08:02:0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