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胎记(虚心记) 内容: 胎记(虚心记)No. 2385胎记(虚心记)卷上虚心合掌。 三遍唱吽。 三处印之。 谓心额喉也。 然金刚界虚心合掌。 二空并直竖之。 此教不尔。 二空并竖。 指端稍屈。 而于二风不相着也。 次不改前印唱净三业真言。 其真言同金刚界也。 四处印之。 谓心额喉顶也次结三部三昧耶印唱三部真言。 初佛部印安置顶次莲华部印右置之。 复金刚部印左置之。 真言并印同如意轮仪轨也次护身印并真言印。 同如意轮四处印之。 谓心额喉顶也净三业真言。 但当运心思惟观察一切众生本性清净。 为诸客尘之所覆弊不见清净真如法性。 为令清净应当至心诵前密语。 真言三遍诵之。 唵娑嚩(二合)婆(引)嚩戍度(引)唅次结跏趺坐。 或半跏坐。 起大慈心。 我终此法为一切众生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先磨诸香以用涂手。 然后结于佛部三昧耶陀罗尼印。 以二手虚心合掌。 开二头指辅二中指上节。 二大指屈辅二头指下节。 其印即成。 置印当心。 想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了分明如对目前。 至心诵真言七遍。 真言曰。 唵怛他(引)蘖都(引)纳皤(二合)嚩(引)野娑缚(二合引)诃(引)。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故。 即惊觉一切如来。 悉当护念加持行者。 以光明照触所有罪障悉皆消灭。 寿命长远。 福慧增长。 佛部圣众拥护欢喜。 生生世世离诸恶趣。 莲华化生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次结莲华部三昧耶印以二手虚心合掌。 散开二头指。 二中指二无名指屈如莲华叶形安于当中心。 观世音菩萨相好具足。 诵真言七遍。 于顶上散之。 真言曰。 唵跛娜谟(二合引)纳皤(二合)缚野娑婆诃。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故。 即惊觉观自在菩萨等持莲华者。 一切菩萨莲华部众悉皆欢喜。 加持护念。 一切菩萨光明照触。 所有业障皆悉除灭。 一切菩萨常为善友次结金刚部三昧耶印。 以二手翻掌向外。 以右手背安左手背。 用左右大指小指互相叉。 如金刚杵形。 置于当心。 想金刚藏菩萨诵真言七遍。 顶上左散。 真言曰。 唵嚩日嚧(二合引)纳婆(二合)缚野莎诃。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故。 即惊觉一切金刚圣众。 加持护念。 所有罪障皆灭。 一切痛苦终不着身。 当得金刚坚固之体次护身印陀罗尼。 以二手内相叉。 右押左竖二中指。 屈二头指如钩形。 于中指背勿令相着。 并二大指押无名指即成。 印己身五处。 所谓额。 次右肩。 次左肩。 次心。 次喉。 于顶上散之。 各诵真言一遍。 真言曰。 唵缚日罗(引二合)银汝(二合)钵罗(二合)捻(奴椭反。 引)跛跢(二合引)野莎诃。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加持故即成被金刚甲胄。 所有毗那夜迦及诸天魔作障碍者悉退散驰走。 悉见行者光明。 被身威德自在。 若在山林若在险难皆悉无畏。 水火等灾一切厄难。 虎狼师子。 及刀杖枷锁。 如是等事皆悉销灭。 见者欢喜。 命终已后不堕恶道。 当生诸佛净妙国土作礼方便真言印。 是金刚合掌也。 大仪轨云。 持地印捻二火印云二手金刚掌也次出罪方便印。 金刚合掌。 屈二风入掌中。 二空双立。 大仪云大惠刀印。 捻其印云。 舒定慧二手作归命合掌(疏云。 令十指头相叉。 皆以右手指加于左手指上。 加金刚合掌。 此名归命合掌)。 风轮相捻。 以二空轮加于上也。 言风轮相捻者。 二风轮屈如钩。 稍不相着也。 二空轮加于上者。 二空轮直竖相着二风轮。 然其二风各不相著者是也次归依方便印。 谓金刚合掌也。 大仪云普印也次施身方便印。 谓金刚合掌。 舒臂顶上。 委伏身于地也。 大仪云独股印发菩提心真言印。 谓金刚合掌也。 大仪云定印也。 又云缚印。 稍似不同随喜方便真言印。 亦金刚合掌。 大仪云。 归命合掌劝请方便。 奉请法身方便。 回向方便。 亦同金刚合掌也。 大仪更无所言。 但恐同用归命合掌也(大仪云。 安坐谛观初字门者。 谓阿字门。 更问。 仪云。 轮围九重。 虚圆白者如疏)次当结三昧耶印。 经云。 当用定慧手作空心合掌。 以定慧二虚空轮并合而建立之。 师云。 入佛三昧三力明妃。 三力者佛力法力僧力也。 阿三迷者佛力也。 胝履三迷者法力也三摩曳者僧力也。 其印如经文。 但二空端稍屈如前也言三法界道者。 佛菩萨金刚等三部。 亦三宝三身等。 疏云。 今此三摩耶印。 先合三补吒掌(先竖二手相远。 渐近令相着。 又合掌内稍空者是也)以二空指向上并而直竖之。 勿令太低。 勿大傍侧。 正令二空指向上也。 此三昧耶印。 若初修行作诸善品之时。 若不先作者不合作诸法也。 非直作此亦须诵前三昧耶真言。 作法结此三摩耶印置顶上。 诵前三昧耶真言一遍置印于右肩。 次置左肩。 次置心上。 次置喉上。 每置时各诵真言一遍。 凡诵五遍而印五处便成大护。 今更略说真言及印。 然此真言有何功德耶。 以此真言故能除宿障。 以净自身故既身净已。 外障亦净。 以外障净故诸障皆不得入。 此印为大护也。 由此不思议加护故福智任运增长。 罪障自然除灭。 诸佛惊觉满其所愿也。 又疏云。 南么三曼多佛陀(引)南(引。 归命一切佛)阿娑迷(无等也)怛哩三迷(三等也)三摩曳(即三昧耶也)莎缚(二合引)诃(惊发也)阿三迷者。 此中即以阿字为首。 即同诸佛法身无相离相。 当知此法身即是觉与等比也。 三等者。 谓诸佛三身。 谓法报化合为一身教化众生也。 亦体同阿字之门。 无相离相故言等也。 三摩耶者是不可越义。 是觉等三世诸如来之所同说也。 佛住三昧说此明无害觉等力。 由此明故能入三昧耶。 即是誓愿。 犹如于敕。 是三世佛本所要誓也。 此法门难信难入。 难得听闻。 由法不具故也。 以是故三世佛同说此真言。 如此三昧真言加持故得入听闻修行此法也。 如世尊之教不可置。 若不闻者即不得入。 亦不得听闻也。 娑缚(二合引)诃(引)是惊发义。 以此真言惊发诸佛。 说此时诸佛即惊发而起加持行人也。 此明力故能满诸地。 能令修行者得现三法。 谓成就有三法。 谓本尊之身·真言·及印等。 此三法具即得成就也次说手印之相不越三法道界者。 此界是结大界之界。 非驮都也。 于界道当中而行。 故名不可越次净法界印。 经云。 又以定慧手为拳。 虚空轮入于掌中而舒风轮。 是为净法界印师云。 以定慧手为拳。 虚空轮入于掌中而舒风轮。 二风轮端侧相着。 其印相如三角坛。 初当胸仰印持。 次当胸竖之。 次当稍举印。 是惊觉小千界。 次更稍举印。 是惊觉中千界。 次复更稍举印。 是惊觉大千界释云。 真言曰。 南莫三曼多佛陀(引)南(引)达么驮都(法界也)萨嚩婆(引)嚩(生也)俱(引)唅(我也)达么驮都是法界也。 法界者即是佛身。 下句云我者。 言我即是法界也。 又此行者虽未能即体真性。 但作此印而诵真言。 亦即体同法界也。 其印以屈二空指内掌中。 以左右手地水火三指压二空而作拳。 竖二风指合直(两手各别作拳而竖指并也)先竖二风指令当胸。 即向里而转。 即于顶上作。 以风指头拄。 令两指头从顶两边各近左右颊颈。 而向里稍下。 曳之至心。 即散手也。 谓初竖指稍令指头向下。 指背向里。 近头颈颊。 渐渐指头近下也。 凡诵真言作印喻如耕牛。 二牛同进不得前后也次金刚轮印。 即法轮印。 如经文。 经云。 复以定慧手五轮皆等迭翻相钩。 二虚空轮首俱相向。 师云。 然作此印了。 三度上下。 而后三度右平转也。 释云。 次更作转法轮印者。 先作反背手合掌。 以二地指反相钩(令右加左上也)余水火风三指以次亦反相钩结。 末后綟二空令至掌向内相柱也。 此是转法轮印。 由作此印故令彼身心俱净。 能现见十方佛转法轮也。 真言曰。 曩莫三满多佛陀(引)喃(引)伐折啰(引。 金刚也)怛么(二合)俱唅(此真言上已释)次金刚甲胄真言如大仪也。 印二手金刚合掌。 二火双立相合。 二风附着火背也。 更仪云。 先作三补吒。 止观二风轮缠持火轮上。 二空自相并而在于掌中。 诵彼真言已。 当观无垢字罗。 罗字色鲜白。 空点以严之等。 观如大仪。 即彼真言曰。 归命同法界生。 师云。 但是想览观(云云)次无能堪忍明真言如仪轨也。 其印经云。 二火轮钩屈。 相合散舒风轮。 名无堪忍大护印也。 义释云。 次大护印。 准前如来藏印申二水指。 令指头相跓如峰。 其二火指头亦相跓而稍屈。 微如连环之状。 又开二空指相去二寸已下即是也。 即注云。 此印经与疏及图互皆不同。 经云。 屈二风甲相对。 二空并押。 屈二火头相拄令圆。 二地二水皆散舒是也。 图与经大同。 唯折开二空轮散竖有异也次惊发地神偈如大仪也次地神持次第真言如大仪也。 其印谓宝地印。 二手各作拳。 竖左大母指。 以右拳握左母指上节。 如金刚界大日羯磨印之势。 当于胸上诵真言三返。 每诵倒印指地。 此即其印。 印在无量寿仪中也次洒净真言如文。 仰定手当胸。 而地水火散舒。 风空之端相捻而覆慧掌。 风空相捻。 地水火轮散舒。 而以地水火弹散定掌中物。 如洒水之势。 是洒净印也。 有本云。 三杵印者。 谓右手风空相捻。 三指散舒。 然后先洒净水等。 次印额。 次右肩。 次左肩。 次心上。 而后当前掷印。 犹如弹洒之势也(洒水亦得)左拳安置腰侧也次诵伽陀请白诸佛菩萨地神等。 文在大仪次持地真言如大仪也。 印如别也(云云)菩提幢密印。 标帜法品第二偈中文云。 烧弟子罪者。 犹彼从无始来具有无量无边深厚之障。 若不为除则身器不净。 犹有障故。 不合为说一切如来具足之道。 犹如声闻人有十三难等。 不合为受戒也。 烧彼寿命令不复生。 烧除灰烬者。 今岂以世间之火而焚彼身。 令命根不续为灰耶。 今自有妙方便大慧之火而焚彼业烦恼身使不复生也。 一切众生皆以业烦恼蕴积相续而得生长轮回不绝。 故名寿命。 即焚之令尽无余也。 业烦恼为薪方便智为火。 以此因缘而得无余。 此薪既尽能治之法亦遣也。 所谓烧者即是siddhamraM/siddham字义。 当以阿字为弟子身便以阿字遍作其身也。 次以啰字而加其上。 啰者即是大慧火也。 即以此慧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矿令垢秽无余。 故以啰字而焚阿字也。 然既焚竟。 岂如二乘断灭灰尽而不复生耶。 不如是也。 诸垢之薪已尽。 更有妙生。 所谓净菩提心真实生。 此生即是清净之性。 如来种子也。 师以何方便令此灰烬复生妙牙也。 烧尽同于灰。 彼等复生也。 以字烧字者。 谓想阿字同方坛。 弟子在中而以啰字烧之。 以烧故同为一体也。 身同阿字。 而以啰字烧一切烦恼罪除乃至身亦除。 体同金轮也。 谓嚩字门也。 当于心上观圆明于圆中而安嚩字。 从此嚩字而生水轮。 犹如白乳而以注之。 以此方便复生净菩提心佛种也。 生此清净之身内外无垢。 如百练之金而加莹饰随用成器也。 当知火动之时。 即与风俱。 风轮者即是诃字义也。 又嚩字上加点。 此点即是大空欠字门也。 微妙法水从空而注。 以净其心器。 当知即具地水火风空五字之义也。 然此皆是如来秘密之义。 非徒如文而已。 当善思之。 行者既得如是遍净无垢。 成寿命还活。 悉皆无垢也。 意生之身复为欲令坚固如是意生身故更有方便。 由置十二字复同十二缘谓十二支句也。 此即是前说十二字真言王。 当用布满其身也。 初有四字布于上分。 谓从顶至项也。 一字顶上虚空字也。 二字在耳一字在顶也。 如本自性配。 先从眼起好也。 次有四字在中分。 谓二肩上及心上咽上也。 次有四字在下。 谓脐上腰上一字在腿上。 一字在足下。 然髀足皆有二。 今但于一足置之。 即管两足也。 当知此十二处即摄余一一身份。 如二耳字即摄二目等也。 如上所说之字当取上真言王从初字次第而下布之耳。 然作此方便有三等。 一者师自布之。 二者用作曼荼罗(更问。 布字云何起)三者加弟子身。 此是瑜伽秘密加持也。 如是作已即能成于法器。 故云作彼器也。 如是作已即是成就三昧耶。 所谓三昧耶者是等义。 谓我等于佛。 佛等于我。 无二无分三究竟皆等也。 阿阇梨者即等于佛。 佛即等于弟子。 此弟子非但等于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亦等一切诸菩萨。 亦等一切声闻缘觉。 亦等一切世出世间天仙之众。 若如是等于一切即是毗卢遮那佛身也。 故云诸世间等同顺。 亦是法华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义也。 应作如是解等同诸佛也。 此解三昧耶秘密曼荼罗中入一切法教中自在诸曼荼罗。 如是等我亦然。 文云首中百光王者。 师云。 以百光遍照印及暗子安置顶上也。 以眼见诸法清净无所不见。 名安立无垢眼也。 满足句者谓百光遍照真言。 今谓。 阿鑁囕唅欠以五字严身及安立器世间。 寻文可知(云云)初入佛三昧真言如前记也。 当用定慧手作空心合掌。 以定慧二虚空轮并合而建立之。 摄印法用如前。 又以定慧手为拳。 虚空轮入于掌。 而舒风轮二风端侧相着。 亦如前记也。 是净法界印也次法轮印复以定慧手五轮皆等迭翻相钩。 二虚空轮着俱相合也师云。 作此印了。 三度上下。 而后三度右平转。 亦如前记也次大慧刀印复舒定慧二手作归命合掌。 风轮相捻。 以二空轮加于上。 形如憩伽师云。 言风轮相捻者。 二风轮屈如钩。 稍不相着也。 二空轮加于上者。 二空轮直竖相着二风轮。 然其二风各不相著者是也。 释云。 其作契印法当归命合掌即屈二风指令指头相对。 以二空指并而压捻之。 令如大刀之形即是也次法螺印复以定慧二手作虚心合掌。 屈二风轮以二空轮绞之。 形如商佉师云。 定慧二手虚心合掌。 以二风袭加二火上。 以二空轮押二火第二节下。 形如商佉形。 而以印当口诵真言三度。 右转印也。 然是印稍不似经文也。 释云。 次作吉祥商佉印。 先作空中合掌。 屈二空指以二风指压之令如商佉形作印已即近口吹之。 如吹螺之法也。 此即满一切愿。 吉祥法螺印由作此故即得满一切善愿。 宣说大法能令十方普得闻知。 此即是寂静涅槃印也次吉祥愿莲华复以定慧手相合。 普舒散之。 犹如健吒。 二地轮二空轮相持。 令火风轮和合师云。 吉祥愿莲华二手相合。 普舒散之。 二地二空相持。 五轮端各稍屈之。 如莲华座也。 释云。 次金刚不坏印法。 亦名莲华座印。 先以二空指二地指皆相并。 余舒散。 如开割之莲。 即前薄疙难合掌也。 经云。 令如铎形也。 次即改以地及空指捻。 中间六指并如旧舒散。 其中火风指各自相合。 水指独单立即是也。 此是莲华之座印。 亦名金刚座也。 犹坐此座故能生诸佛。 诸佛皆由此坐即名吉祥之座也。 故名金刚不坏座也次金刚大慧印。 复以定慧手五轮外向为拳。 建立火轮舒二风轮。 屈为钩形。 在傍持之。 虚空地轮并而直上。 水轮交合。 如跋折罗也。 师说如文。 释曰。 然作拳法有其四种。 诸结印时皆悉引用。 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竖之。 此是一也。 次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 名金刚如来拳。 第二也。 次又二手而合作拳。 令十指出现于外。 此名指在外拳。 第三(并右指加左)次以十指相叉。 皆令十指头在于掌内。 此名内缚拳。 第四也(亦右指加左上)次作金刚印。 二手相并皆屈水指向掌内。 以二风指捻火指背而相合。 此即金刚印也(二空指亦并而竖。 令如五形竖也)由此金刚印能坏无智之宫。 一切不能坏也次摩诃印。 复以定慧手五轮内向为拳建立火轮。 以二风轮置傍。 屈二虚空相并。 师云。 如文。 释云。 次佛顶印。 先作指向内拳。 即申二中指令相并。 次以二风指加于中指之背中节。 而屈大指捻水上节是也(其指向内拳即是指头向内也)次毫相藏佛常满愿印。 以智慧手为拳置于眉间。 师云。 定手为拳安置左腰。 右拳置于眉间。 如文也。 释云。 次如来毫相印。 以智手为拳直竖大指置于眉间。 即是也。 作此印即同如来毫相具足也次释迦大钵印。 住瑜伽座持钵相应。 以定慧手俱在脐间。 师云。 以定慧手俱在脐间。 如入定印。 但二空稍起为异也。 释云。 次作如来钵印左手持两衣角(其法取袈裟近少尖角及击肩之角绕肘。 回入手中。 令二角如双耳也)仍以二手相重令以右加左上。 如坐禅手引上令当脐。 稍屈如重手承钵之形即是也。 作此印即同如来。 持恒沙诸佛标帜之仪。 亦能令一切非器众生皆堪为器也次施无畏印。 复次以智慧手上向而作施无畏形。 师云。 定手作金刚拳安置左腰也。 慧手五轮外向直竖。 是即其印也。 释云。 次作施无畏手印。 左手如前持衣二角舒而当脐。 左手指向上而向外舒之。 如招物之像(如瑜伽中释迦迦印即是也)若作此印能除一切众生种种怖畏。 忧患即时皆息。 亦除灭未来种种大可怖畏次与愿印。 复次以智慧手下垂作施愿形。 师云。 定手如前转前无畏。 下垂作施愿形。 然其慧五轮端稍屈之也。 释云。 次如来满愿手印。 左手亦准前持衣角展之如前。 右手向外舒而下垂五指。 如瑜伽中宝生佛印也。 作此印时。 即以如是力故一切佛满其所愿皆得成就也次恐怖诸障者印。 复以智慧手为拳。 而舒风轮以毗俱胝住于等引。 师云。 定手如前慧手为拳。 而舒风轮。 便举此空轮横轮。 以轮端置眉间也。 释云。 怖一切障者印。 以右手为拳(握大指者)而舒风指直竖之。 当以此印跓于眉间(以指头当眉间也。 云等引者。 谓作毗俱胝知形。 其面如忿怒面。 心住一切境不动也)次悲生眼印。 亦名佛眼印。 复次以智慧手为拳而舒火轮水轮。 以虚空轮而在其下。 师云。 定手如前慧手为拳而舒火轮水轮。 以空轮而在风下。 便以印举面目之间。 即侧印再横过度也。 意谓。 扫除内障外障也。 释云。 次佛眼印。 慧手以空指压风地二指(其指屈之。 空指捻其甲上也)而申水火二指用右手作之。 用此二指拄于其眼。 先加右眼。 次加左眼。 以此秘密方便能净眼根。 成就佛眼得见如来深密境界也(大仪云。 慧拳舒水火风地押空轮。 师说准之)次胜愿索印。 复次以定慧印手五轮内向为拳。 而舒风轮圆屈相合也。 师说如文。 释云。 如来罥索印。 先作十指向内之拳即舒二风指。 指端相拄。 屈而相接。 圆环之状。 其二空指亦以右压左。 双内掌中即是也。 此印能缚一切为恶者。 亦能坏彼令其除息诸恶也次钩印。 复次以定慧手一合为拳。 舒智慧手风轮屈第三节。 犹如环相。 师云。 便以印举面目之间三度招之。 释云。 如来钩印。 先以左手空指压余四指之头令如环状。 次以右手三指内于环中。 右手大指加左大指之外而屈入掌中。 捻右手三指亦令如环状。 舒左手风指而稍屈第三节令如钩形即是也。 此说与经不同。 今疑。 疏文误说也。 据经云。 此如来钩印。 以定慧二手内叉。 合为拳。 直竖慧风。 稍屈令如钩形。 即是梵经亦如是说。 与疏不同。 此宜再问不定次如来心印。 即此钩印。 舒其火轮而少屈之。 是谓如来心印。 师云。 如来心印。 不改前钩印更舒其火轮而少屈之也。 释云。 如来心印。 作前钩印更竖慧火轮。 亦屈如钩。 定手风火二轮双屈入掌即是也。 法皆准于前。 唯加舒慧火指此所舒二者右中头二指。 皆屈第三节是也次如来脐印。 复以此印舒其水轮而竖立之。 师云。 不改前心印。 更舒其水轮而竖之。 青龙寺疏本云。 如来脐印。 亦准于前加舒水指。 凡(图不同更勘)舒三指亦屈第三节也。 慧手也。 经唯申慧水。 余并内叉。 此与梵经同也。 或有本云。 如来脐印。 亦准于前加舒水指。 凡(图不同更勘)舒三指亦屈第三节也。 慧手也。 今此印亦与经差互不同。 疏主言舒三轮。 经唯申慧水。 余并内叉。 梵经亦同此说。 宜再审之次如来腰印。 即以此印直舒水轮。 余亦竖之。 师云。 不改前脐印直舒水轮。 余火风亦竖之。 青龙寺疏本云。 次如来腰印。 亦准前如来钩作之。 内风指而舒慧水指为异耳。 此水指直申不须屈第三节也(是右手水指)更勘经及图相传授者。 又有本云。 如来腰印。 亦准前如来钩作之。 内风指而舒慧水指为异耳。 此水指直申。 不须屈第三节也(是右手。 此印经疏及图亘皆差别。 经言。 直舒水轮。 余亦竖之。 疏说。 余并内叉。 唯申慧水。 图即二水合竖。 余皆内缚。 今此三本不同。 宜向传大法人方知定趣水指也)次如来藏印。 复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 以二风轮屈入于内。 二水轮亦然。 其二地轮令少屈而申火轮。 师云。 藏印如文。 但师氏口说。 与文稍异。 定慧手虚心合掌。 左右五轮端俱一处聚。 各齐其端。 而其二中指端稍隆起之。 青龙疏本云。 如来藏印。 先作三补吒合掌(空心也)水风二指皆屈入掌中(余指相对当)其二手火指直申而令指头相合。 二空指并而压于风指。 二手地指亦舒。 勿令指头相到。 而稍屈之皆令曲即是也。 此印更勘经文。 或疏本云。 先作三补吒合掌(空心也)水风二指皆屈入掌中(文如前疏。 乃至云云)此印亦经疏有异。 经云。 屈二风指入于内。 二空押之。 二火申合。 二地二水皆令少屈是也。 图与经同次大界印。 即以此印散其水轮向上置之。 名大界印。 师云。 依前经文藏印即作此大界印。 三度右转以为结界。 若左转者即解界也。 青龙疏本云。 次结大界印准前如来钩印法。 但二手各举水指令直坚即是也(更问之。 不分明)有疏本云。 若依此疏说作印不成。 经图二本亦皆差别。 经即屈二风轮二空押之。 二火直申相合。 二地二水皆令散竖。 图即风水。 依经二空并举。 不押风轮。 二地二水头皆竖合。 此之三说未知孰是次无堪忍大护印。 即以此印其二火轮钩屈相合。 散舒风轮。 师云。 准前大界印。 其二火轮钩屈相合散舒风轮也。 疏释云。 次大护印。 准前如来藏印。 申二水指令指头相跓如峰。 其二火指头相跓而稍屈。 微如连环之状。 又开二空指相去二寸已下即是也(此印经与疏及图互皆不同。 经云。 屈二风甲相对。 二空并押。 屈二火头相并令圆。 二地二水皆散舒是也。 图与经大同。 唯析开二空轮散竖有异也)次普光印。 复以风轮而散舒之。 空轮并入掌中。 名普光印。 师云。 准前印以风轮而散舒之。 空轮并入其中也。 有释(释十之二十九)云。 次如来普光印。 二空指并而屈入掌中。 二风指直竖(各不相着皆直竖之)二火指头相合。 稍阔其节。 如釼铎形。 余指同前。 即是(此即与经不同。 二手火风空等大同。 地水二轮经文有异。 经二水标竖。 头相离。 二地合竖。 是也。 图与经同)次如来甲印。 又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 以二风轮持火轮侧。 名如来甲印。 师云。 定慧二手虚心合掌。 稍屈二风轮。 其指端不相着即成。 持火轮侧也。 释云。 如来甲印。 作三补吒合掌。 以二风指傍置中指背上而并列之。 是也。 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钵啰(二合)旃荼嚩折罗(二合。 金刚也)入嚩(二合)啰微湿(二合)普(上)啰吽(已上真言勘得新著。 乃至云云)此如来甲真言及如来舌印。 先译诸经及疏中阙。 后无畏三藏和上于梵本及图中勘得也如来舌相印(经文未有)师云。 不改前印即屈二空指稍入掌中是也。 释云。 如来舌印。 以作三补吒合掌二水。 风轮屈入掌。 甲相背。 开掌以二空各附二风侧。 是如来舌印如前甲印空指押火指头。 余者依旧次如来语门印。 以此印令风水轮屈而相捻。 空轮向上而小屈之。 火轮正直相会。 地轮亦如是。 名如来语门印。 师说如文。 释云。 如来语门(语门谓口也)亦准前印。 先作三补吒合掌。 印以水指风指头聚合于掌内。 以二空指并压之。 其二地二火指并直。 而头并尖。 如峰形即是也(图与疏异。 图言。 亦作三补吒手开掌。 二风微屈。 头相拄。 二空各附二风下即是也)次如来牙印。 如前印以二风轮屈入掌中向上。 师云。 牙印。 如前印以二风轮屈入掌中。 向上相去如牙。 而以印当口也。 释云。 如来牙印作三补吒合掌屈二风指入于掌内令指背相并是也次如来辩说印。 又如前印相以二风轮向上置之屈第三节。 师云。 如来辩说印全如前牙印。 但每诵真言动转二空轮。 如语话之势。 是为异也。 释云。 辩说印。 作三补吒合掌。 以二风指勾曲当二火指背上。 头勿相着。 即是也次如来十力印。 复次以定慧手和合一相。 作空心合掌。 二地轮空轮屈入相合。 此是如来持十力印。 师谓。 如文。 释云。 十力印。 屈地指空指在掌中。 令头聚合相拄。 余指作三补吒合掌是也次如来念处印。 又如前印以二空轮风轮。 屈上节相合。 是如来念处印。 师云。 如前印屈二风轮以二空轮相捻是也。 释云。 念处印。 作三补吒合掌(此合掌皆如未割之莲。 极空中合掌也。 更检前文勿令错)以二空二风并二地轮聚相捻即是也。 其捻法当令四个指甲相到耳。 当令六指头相到。 疏本唯云四指不言二地次开悟印。 又如前印以二空轮在水轮上。 名一切法平等开悟印师云。 如前印以二空轮在水轮上也。 言在水轮上者。 谓屈二水以二空安置其上也。 释云。 一切法平等开悟印。 作三补吒合掌。 以二水二空指聚而相捻即是也。 三补吒合掌以二水屈入掌。 以二空捻之。 二风加火上。 即是与疏不同。 问传法者次普贤如意珠印。 复以定慧手合为一。 以二风轮加火轮上。 余如前。 是普贤如意珠印。 师说。 普贤如意珠印。 定慧合为一。 以二风轮加二火轮之背也。 释云。 其印作三补吒。 以二风指转加二火指之背。 后当节令圆。 是也。 余如常(疏说有乖。 恐错。 更勘)次慈氏印。 即此虚心合掌。 以二风轮屈在二火轮下。 余如前。 是慈氏印。 师说。 慈氏印。 虚心合掌。 屈二风轮也。 释云。 次慈氏印。 作三补吒合掌。 而屈二风指令指头至火指根下。 二空指并而压之。 余如常。 此印如卒睹婆形者。 以持一切如来法身塔故。 犹如观音持佛身也次一切三世无阂力明妃真言。 今佛为修真言行者欲令众缘具足速得无上道故。 复从甘露生三昧起说此明妃(意谓。 拟画曼荼罗是故令众缘具足)若心口出者名真言。 从一切身份任运生者名之为明也。 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 如王以尊位故其妃亦复尊重故云明妃也。 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种胤不绝。 此明能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故义云妃也。 行者修真言行时。 虽如上有种种方便。 然须持此明妃。 若不尔者众德不具也。 其密印如别(云云)次无能害力明妃真言。 遍一切无能害力者。 无能害力者。 即是无障碍义也。 非直遍于如来境界。 亦遍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乃至最初发心之者。 但能修此明妃之行亦即入于如来境界也(此是调彩色时用此真言)是故经云。 调彩色顶礼世尊及般若波罗蜜持此明妃八遍。 释云。 次调彩色法。 佛般若波罗蜜多作礼诵此明妃八遍诵之者。 谓调彩色将图如来本真之像。 先当读诵大般若经恭敬供养。 即是作礼义也。 凡调色时须如是作也。 其密印如别(云云)次大海真言印。 师云二手向身内叉。 如献华印。 与别大海印稍异也(云云)文云。 金刚手持华内缚(五)嚩(入声)嚩日啰(二合)播抳(此大真言王印)以妙莲华王持于华藏界次台中八叶上想大觉师子座次普遍印。 谓金刚合掌也次结大轮坛印。 谓二羽金刚拳。 以进力檀慧各相钩结。 印三处。 谓身地檀成曼荼罗。 此印引来别部之印也次众色界道次金刚慧真言。 如前说次观中台尊形及诸尊佛菩萨金刚等尊形。 然此文略示上首诸尊。 修行者得意委曲观诸尊形像等。 次第而分布次应执香炉诵真言。 苏悉供养法云。 欲奉请时。 先执香炉诵真言净治空中道路。 然后奉请。 净治真言如文次不动明王去垢辟除护身结界真言如文。 其印以三昧手为拳。 舒火风轮而以虚空加地水轮上。 其智慧手申风火轮入三昧掌中。 亦以虚空加地水轮上。 如在刀鞘。 是不动尊印。 师云。 但从鞘出刀。 以鞘置心上。 以刀去垢令清净及辟除并结界。 左转成辟除。 右转成结界。 左右转毕。 便以刀印指地亦指天。 次印左右肩心及额。 然后以刀入鞘。 举印顶上而散印。 是即用印法也次请召圣众真言印。 并如文。 谓定慧内成拳。 慧风屈如钩。 随召而赴集。 师云。 即以印举面目之间三度召之。 如前说也文云或三部心请者。 谓以佛部莲华部金刚部心咒而召请之也。 佛部心咒曰。 唵尔耶尔迦(轻三返)其手印。 八指相叉入掌中。 令八指中节露出。 其二大指直竖。 勿着头。 即是。 若奉请时唯改二大指向前招之三返。 即成请印次莲华部心咒曰。 唵呵嚧力迦(轻三返)其手印依佛部心印唯左手大指屈入掌中。 独竖右大指。 即是。 若奉请时唯以右手大指向前招之三遍。 即成请印次金刚部心咒曰。 唵跋折罗持哩迦(轻三返)其手印依佛部心印唯改右大指屈入掌中。 独竖左大指即是。 若奉请时唯以左手大指。 向前招之三返。 即成请印也。 文云索锁铃除障不动者。 索谓如前胜愿索印。 锁谓如后金刚锁印也。 铃谓如金刚界铃印亦得也。 师云。 索锁铃引用别处亦得也次示三昧耶者。 谓示入佛三昧耶。 其印咒如前说也次诵不动明王真言。 加持阏伽水(二十五返)其真言印如前说。 如法加持已奉请佛菩萨。 用浴无垢身。 奉阏伽真言如文。 其印。 师云。 二手合掌。 开招二火各附二水背。 稍屈二风附火背。 以二空端各附风根即是也(次持铃杵)文云佛口所生子者师云诸菩萨等次奉华座真言如文。 其印二手合掌。 二地二空各双立相合。 所余诸轮开招散屈如莲华叶是其印也次文云。 佉字大空点而置于顶上。 转身作萨埵。 金刚种子心遍布诸支分。 诸法离言说。 以其印真言即同执金刚。 彼真言如文其印二手相合而屈水轮相交入于掌中。 二火轮地轮向上相持。 而舒风轮屈第三节令不相着。 犹如穬麦。 是执金刚印也。 文云五者。 此应金刚印也。 释云。 金刚印。 二手相并。 皆屈水指向掌内。 以二风指捻火指背而相合。 此即金刚印也(二空指二地亦并而竖。 如五形。 竖也)又云。 三者观空加风甲三轮如金刚次摧伏诸魔印。 此真言及印即前恐怖诸障者印是也。 更不记录次难堪忍密印真言。 并如文也。 言藏密散水轮者。 师云。 如来藏印之势散水轮。 下文亦有此例亦尔也次四方四大护。 谓无畏(一)坏诸怖(二)难伏护者(三)无堪忍普护(四)修真言者须观四字转成四大护。 谓帝释方华台嚩字光转成无畏结护者。 金色妙白衣面现少忿怒。 手持于檀荼(檀荼谓持棒)夜叉方博字。 坏诸怖结护素衣洁白色。 手持于羯伽。 龙方观索字转成降伏。 色如无忧华。 朱衣现微笑而观于众会。 焰魔方唅欠成无胜结护。 黑衣玄服衣毗俱底浪文。 首戴发髻冠。 光照众生界。 手持檀荼印。 及一切眷属皆坐白莲华。 初无畏结护者真言印私谓。 如前。 普光真言及印。 此文云。 藏印水甲合。 散舒二风轮。 今检经文此印准彼印次坏诸怖真言。 亦如前恐怖诸障者印是也次难降伏护者真言印。 是上难堪忍印也。 亦如前大界印是也次无堪忍普护。 如前无堪忍真言及印是也次门门二守护初无能胜印(亦云纳达罗沙印。 亦云不可越守护)以三昧手为拳翼开敷。 智慧手亦作拳而舒风轮。 如忿怒相拟形。 师云。 但定拳上举。 是故经云举翼开敷也。 慧手作拳而舒风端置右腰侧。 其真言如文(释云。 难胜金刚印右手作拳。 竖风指而当心上。 左手作拳。 皆大指在外。 此与图不同。 图上空拳空轮在内也。 直舒臂令拳稍高。 与头齐也)次相向守护真言。 如文。 其印以慧手为拳。 作相击势持之。 是阿毗目佉印师云。 以慧手为拳。 上拳作相击势持之。 定手为拳置左腰也。 释云。 相向金刚犹与难胜相对挟门。 故得名也。 其印如前。 唯翻右为左耳次五供养印。 初涂香印观掌向竖。 止羽握右观。 心想涂香云。 师云。 定手五轮直竖。 次以慧手执持定腕是也次奉华印。 八度内相叉腕合。 风头拄印。 如掬华势。 师云。 俱仰定慧掌。 四轮内叉。 以二空加二风根侧。 举印献是也次烧香印。 六度内背竖。 二风头侧合。 空各附于风。 师云。 俱仰二掌。 以定慧地水火相背直竖之。 以二风端相拄。 如三角坛。 次以二空加二风根侧。 举印献香是也次饮食印二地侧相着。 水火风头合。 空附于风下。 由如食器形腕合。 向前献。 师云。 以二手作掬如钵盂。 亦如地天印。 举印献是也次灯明印。 观举火轮竖空佉火下节。 运想无边刹。 师云。 以定手为拳安置腰侧。 次屈慧地水。 次直竖火轮。 以风轮稍屈火指第三节上。 以空加火轮根。 举印献灯是也次虚空藏明妃真言。 谓如以一华供养时。 运心遍一切佛及凡圣皆献已。 即回向一切智智。 诸受我施者。 愿以此力令我得如上愿。 如是愿已。 以此真言加之无不成也(云云)初敬礼一切如来等。 巧门等(亦是种种门等)萨嚩他(引。 一切也)欠(平声。 空也。 通上言一切皆空。 此是种子字)邬特揭(二合)底(生也)萨伴(二合)啰醯门(普遍也)迦迦那釼(虚空也)此即虚空藏等力之义。 于一切法空中而生此物普遍一切虚空也。 诵持此者随以一华奉献令遍法界。 上献一切贤圣下施一切有情已。 于中发如上大愿。 以此真言加之。 皆得成就(诵此三遍。 凡所献华等以三种力回向。 而以此明加之一切随意成。 谓以一华献一切佛等自在成)虚空藏明妃普供养真言印如别(云云)次赞王。 如文。 普印次如来曼荼罗中遍知印。 导师诸佛母。 七俱胝佛母菩萨等。 大勇猛菩萨。 大安乐不空金刚三昧最救世诸菩萨。 一切佛心真言。 如文。 其印是普通如常次虚空眼明妃真言。 如文。 其印是佛眼。 如前说也次一切菩萨真言。 如文。 今检经文此真言即一切诸佛真言。 修真言人知之耳。 师云。 其印普通(七俱等亦尔)次北方观自在。 马头观自在。 大明白身等。 多罗尊菩萨。 观自在菩萨。 毗俱胝菩萨。 大势至菩萨。 莲华发生。 寂智明。 大吉祥明。 大吉祥大明。 如意轮菩萨。 耶输陀罗妃。 窣睹波吉祥。 大随求菩萨。 白处尊菩萨。 大吉变菩萨。 水吉祥菩萨。 不空罥索王。 丰财菩萨等。 白身观自在。 被叶衣菩萨观自在印。 以定慧手相合散舒五轮。 犹如铃铎。 如虚空地轮。 和合相持作莲华印形。 是观自在印。 师说如文。 释云。 观音印。 初作开割莲合掌。 以二空指二地指聚而相捻。 余六指散竖之。 其火风指皆并竖。 头散向外。 二水指独立即是也次多罗尊印。 如前以定慧手五轮内向为拳举二风轮。 犹如针。 二虚空轮加之。 师说如文释云。 多罗印先作指向内相叉为拳合掌。 即竖二风指头相合。 如针锋二空指并竖压之即是也次毗俱胝印。 如前印举二风轮参差相押。 师云。 亦如前印举二风轮。 轮端相叉相押是也(师说如文)释云。 毗俱胝印如前印向内作拳合掌。 其二风指亦并竖之。 俱参差相压。 令左相压右即是也。 其形势大同多罗。 但参差指为殊耳次大势至印。 如前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 犹如未开敷莲。 师说如文。 释云。 次大势至印作三补吒合掌。 屈十指相拄令周圆。 如未割之莲也。 此未开莲即是如来宝箧。 犹开敷已而却合故也次耶输陀罗印。 大仪云。 准明王上举风轮屈。 检何耶揭哩缚印云。 如白处尊印屈二风轮置虚空轮下相去犹如穬麦。 检白处印云。 以定慧手空心合掌。 水轮空轮皆入于中次白处尊菩萨印。 如前以定慧手空心合掌。 水轮空轮皆入于中。 师说如文。 释云。 白处尊印。 双屈二水指入掌。 其二空指亦并而屈之令相到。 余作三补吒合掌次何耶揭哩缚印。 如前印屈二风轮置虚空轮下相去犹如穬麦。 师云。 如前印屈二风轮相去如穬麦。 竖二空轮莫着二风。 自然成。 二风置二空下也。 释云。 次马头印。 作三补吒屈二风指令申去空指根下。 挍一麦许不相着。 其二空指并竖。 稍仰其甲头是也次地藏菩萨印。 同前印申二火轮风轮。 余如拳。 是地藏印也。 师云。 同前印申二水轮。 所余风轮等如拳也。 释云。 地藏菩萨印。 作向内相叉拳。 合掌申地水指令头相合(如峰叉也)二空指直并而竖之余诸菩萨普印。 次东第三院。 妙吉祥。 观自在普贤。 对面护对护。 北光网菩萨。 次宝冠菩萨。 无垢光菩萨。 日光明菩萨。 五髻文殊等。 乌波髻者汝。 奉教诸菩萨。 文殊师利尊。 漫殊室梨菩萨。 质怛罗童子(此中但三尊五使者五奉教者于奉教中举一总诸也。 疏第五未明五使者奉教者)初圣者文殊印。 复以定慧手作空中合掌。 火轮水轮交结相持。 以二风轮置二虚空轮上。 犹如钩形。 余如前。 师云。 定慧二手虚空合掌火轮水轮内向交结。 屈二风轮置二空轮上。 犹如钩形也。 释云。 次圣者文殊印。 先作三补吒。 以二火指及压二水指之背。 二风指屈之。 与二空指头相捻即是也次光网印。 以三昧手为拳而举风轮。 犹如钩形。 是光网钩印。 师云。 光网印如文。 但慧手为金刚拳安置右腰。 举定手结印。 每诵娑婆诃动钩招之。 释云。 光网印。 以左手作拳而申风指。 稍屈第三节令如钩形空指竖压火指即是也次无垢光印。 即如前印一切轮相皆少屈之。 是无垢光印。 师云。 慧手如前。 但定五轮皆舒少屈之。 每诵娑婆诃动印招之释云。 无垢光印。 舒左手一切指皆令稍屈第三节即是也(空指亦竖。 并小屈。 似屈而已)次继室尼刀印。 如前以智慧手为拳。 其风火轮相合为一舒之。 师云。 印如文。 但定手作拳置腰。 举慧手作印。 风火如文。 但以空押地水。 每诵娑婆诃动刀印也。 释云。 计室尼印。 先以右手作拳。 而申火风指令并合直竖。 其空指亦竖而相并也次优婆髻室尼戟印。 如前以智慧手为拳而申火轮。 犹如戟形。 师云。 定手如前。 拳手作印。 如文。 但以空押地水风。 每诵动戟印也。 释云。 邬波继室尼印。 先右手作拳。 而直申火指。 其大指亦竖之(如常。 大指向外之拳。 但申中指耳)次地慧幢印。 如前以三昧手为拳而舒水轮地轮。 师云。 如前拳定手结印。 如文。 但以空押余轮每诵举幢也。 释云。 地慧幢印。 先以左手作拳(亦是大指。 在外之拳)而申地水二指即是也次质怛罗童子印。 右举风轮杖。 或仪轨云质多。 如执杖次召请童子印。 以慧手为拳而舒风轮。 犹如钩形。 师云。 请召童子印。 定手如前。 拳慧手结印。 每诵招之。 释云。 召请印。 右手作拳。 以上来五菩萨皆文殊使者也(亦是大指而在外者)屈风指令圆屈如钩。 与空指头小许不相到即是也次诸奉教者印。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 舒二风轮屈节相合。 师说如文。 释云。 诸奉教者(亦是文殊奉教者。 与使者少异也)先作向内相叉合掌拳而申二风指。 头相合而屈第三节。 二空指亦竖并也(文云观自在普贤等不合在此中。 恐误错。 私谓。 文殊是三世佛菩萨之母。 是故观音等引来列在眷属中也。 又文云五髻文殊等者恐重显矣)于左方除一切盖障。 除疑怪。 施无畏菩萨。 除一切恶趣。 救护慧菩萨。 大慈生菩萨。 悲旋润右置(亦名悲念)除一切热恼。 次不思议慧。 仪轨文云贤护者。 恐此中菩萨异名。 经中未有其名除一切盖障菩萨印。 经说虚空藏印竟云。 又如前印以二水轮二地轮屈入掌中。 二风轮火轮相合。 是除一切盖障印。 师说如文。 释云。 智福虚心合。 地水屈入月。 或本云。 除盖定慧合地水空入掌。 释云。 次除盖障菩萨印。 三补吒合掌。 以地水指皆屈入掌中。 余如常。 其地水指合。 三补吒合掌。 以地水空等轮皆屈入掌中。 风火合竖是也。 疏本不同。 甲相跓是也次除疑怪印。 以定慧手为拳而舒火轮屈第三节。 是除疑怪金刚印。 师云。 除疑怪印如文。 但舒火轮屈三节相合也。 释云。 憍睹褐罗菩萨此译为除疑怪也。 或除垢也。 其印作向内相叉拳合掌。 申二火指头相合屈第三节即是也(二空指如常。 在外竖也)次施无畏菩萨印。 举毗钵舍那臂作施无畏手。 是施无畏者印。 师云。 定手如常。 举慧手直舒五轮。 是施无畏也。 释云。 施无畏菩萨印。 作施无畏手(如瑜伽中释迦印也)申臂向上令高即是也。 此印示行五法也。 地为信水为进火为念风为定空为慧诸佛菩萨以身口说法。 今此印是表此五根力也次除恶趣印。 如前舒智手而上举之。 是除恶趣印。 师云。 不改前印而上举之也。 释云。 除恶趣菩萨印。 即是如前舒手合掌向上而向上举之即是也次救护慧印。 如前以慧手掩心。 是救护慧印。 师云。 定手如常法。 舒慧手五轮横轮掩心如文也。 释云。 救护慧菩萨印。 如前舒手置心前。 当以掌向身而掩自心也。 大指稍竖向上耳次大慈生印。 如前以慧手作持华状。 是大慈生印。 师云。 大慈生印。 定手如前。 慧手如文。 但火空相捻。 余轮皆舒。 是持华状也。 释云。 大慈生印。 如前无畏施手而以空风相捻。 如人持华之状。 余三指竖而向上即是也次悲念者印。 如前以慧手覆心稍屈火轮。 是悲念者印。 师云。 悲念者印。 定手如常法。 慧手如文。 但稍屈火轮指心上也。 释云。 悲念菩萨印。 如前舒手覆掌掩心。 而屈中指当心而拄之是也次除一切热恼印。 如前以慧手作施愿相。 是除一切热恼印。 师云。 除一切热恼印。 定手如前。 慧手如文。 舒五轮外向垂下。 稍屈轮端。 是施愿也。 释云。 除一切热恼菩萨印。 作与愿手即是也。 谓舒右手仰掌垂下之。 如瑜伽中宝生佛印也次不思议慧印。 如前以智慧手如执持真多摩尼宝形。 师云。 次不思议慧印。 定手如前。 慧手风空相捻。 余轮皆舒。 初仰平印以掌上向。 后轮印外向是其相也。 释云。 不思议慧菩萨印。 以施无畏手空风相捻。 如执珠之状也(其身当侧之如拟人势。 令指捻珠。 珠向上也。 掌向外也。 又中指稍相离而向内。 余二指并竖之)北方地藏尊。 日光明菩萨。 坚固心菩萨。 持地菩萨。 宝手菩萨等。 宝光明菩萨。 宝印手菩萨。 不空见菩萨。 除一切忧冥菩萨。 此仪轨通加余菩萨。 非无其印。 今且依经更列切要菩萨名。 颂云。 此方地藏尊。 宝掌及宝手。 持地宝印手。 及发坚固心地藏旗印。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令二火轮开敷。 是地藏旗印。 师云。 地藏旗印。 如文。 言火轮开敷者开散二火轮直竖不相着也。 释云。 地藏菩萨旗印。 先作指向内相叉拳。 申二火指头一寸许不相到即是(二空并竖。 余如常也)计都是旗。 此印如旗也次宝处印。 慧手为拳而舒二轮。 是宝处印。 师云。 宝处印。 定手如常。 慧手为拳而直竖。 舒三轮风空相捻也。 释云。 宝处印。 右作拳(大指在外者)即舒地水火指并竖之即是也。 此印又与经图各异。 经即但言舒三轮。 亦无割折。 图即地空屈入。 而水火风轮并舒。 须审之次宝手印。 以此慧手舒其水轮。 是宝手菩萨印。 师云。 宝手菩萨印。 定手如前。 慧手如文。 但空押地火风端。 释云。 宝手菩萨印。 右手作拳。 以空指压诸指。 而直申水指竖之即是也次持地印。 以定慧手作反相叉合掌。 定手空轮慧手地轮相交。 般若于三昧亦复如是。 余如跋折罗状。 是持地印。 师说如之。 释云。 持地印。 作二手背反相叉合掌(右仰左覆。 指头相捻)即以大小指相纠也(谓左手大小指向上。 而以右手大小指向下相钩压即是)次宝印手印。 如前作五金刚戟形。 是宝印手印。 师云。 宝印手印。 二手合掌。 二地直竖相合。 二水外相叉。 二火直竖相合。 二风如钩屈相去。 二空直竖相合。 是其相也。 释云。 宝印手菩萨印。 先作向外相叉拳。 申二火指令头拄。 大小指皆并竖之。 其二风指当中指背而勾屈之。 勿令着中指背。 状如五金刚即是也。 有小异二水向内未定审之次发坚固意印。 即以此印令一切轮相合。 是发坚固意印。 师说如文。 释云。 坚固意菩萨印。 如前五之状令诸指头并相着即是也西方虚空藏。 檀波罗蜜菩萨。 戒波罗蜜菩萨。 忍波罗蜜菩萨。 精进波罗蜜菩萨。 禅波罗蜜菩萨。 般若波罗蜜菩萨。 方便波罗蜜菩萨。 愿波罗蜜菩萨。 力波罗蜜菩萨。 智波罗蜜菩萨。 金刚藏王菩萨。 苏悉地羯罗。 金刚针菩萨。 苏波呼菩萨。 无垢逝菩萨。 发意转法轮。 生念处菩萨。 忿怒钩菩萨。 不空钩菩萨。 千眼自在菩萨。 曼荼罗菩萨。 金刚王菩萨。 金刚持菩萨。 军吒利菩萨。 不空金刚菩萨。 供养宝菩萨。 孔雀明菩萨。 一髻罗刹菩萨。 十一面自在(今列切要菩萨名。 颂曰)虚空藏无垢。 空慧莲花印。 清净惠行忍。 安慧出现智。 执莲华杵菩萨。 檀戒忍进禅。 慧方愿力智次虚空藏印。 经说慈氏印竟云。 又如前印以二虚空轮入中。 名虚空藏印。 师云。 此印如文释云。 次虚空藏印。 虚心合掌。 以二空指并屈入于掌中是也。 虚心合掌。 以二风加二火背。 二空入掌是也。 与疏不同。 疑更勘三卷仪轨云。 虚空藏印。 福智合。 风加火上节。 双空入月中次虚空无垢菩萨印。 以定慧二手作刀。 是虚空无垢菩萨印。 师云。 虚空无垢菩萨印。 二手合掌。 风空屈之外叉即是也释云。 虚空无垢印作三补吒。 以空风指头相捻令合聚即是也(与如来刀印同)次虚空蕙印。 如前轮印是虚空慧印。 师云。 即前转法轮印也。 二手相背。 五轮相叉。 二空相至也。 释云。 次虚空慧印。 如前转法轮印同也次莲华印菩萨(普印)次清净慧菩萨印。 如前商佉印是清净慧印。 师云。 以印当口如吹螺势。 释云。 次清净慧菩萨印。 作三补吒双屈二空入掌。 以二风屈压其背上(其风指环屈令甲相向即是也)次行慧印。 如前莲华印是行慧印也。 师云。 二手合掌。 地空各相合。 余轮舒散稍屈。 如莲叶。 释云。 行慧菩萨印。 同观音莲华印即是也(空地相捻。 六指开张如上也)次安住慧印。 同前青莲华印。 而稍开敷。 是安住慧印。 师云。 青莲华印者。 二手合掌。 二地屈相合。 二水二火各丽逸。 屈端相去不相着。 二风近空。 亦屈。 轮端二空屈端亦相望不相着。 总如华叶。 是其相也。 不同行慧莲华印也。 释云。 安住慧菩萨(或云金刚住慧。 或云住慧。 更审)作向内相叉拳合掌。 申二风指竖之。 头边少许勿相着是也(二空并竖之)此印与多罗菩萨相似。 但少开耳(与图异。 更勘。 文别印)次出现智菩萨印(普印)次执莲华杵菩萨印(普印)次檀波罗蜜菩萨印。 右手仰掌屈忍度。 与禅度相捻。 余度皆舒次戒波罗蜜菩萨印。 二手内相叉。 禅智直竖次忍波罗蜜菩萨印。 准前戒波罗蜜印以进力相合如针。 禅智并竖次精进波罗蜜菩萨印。 准前忍波罗蜜印进力桁开即成次禅波罗蜜菩萨印。 即结跏趺坐。 左手仰掌于跏趺上。 以右手仰于左手上。 以禅智二度甲相拄次般若波罗蜜菩萨印。 左手平舒五指仰置心下。 以右手覆于左手上次方便波罗蜜菩萨印。 右手慧方握智度。 左手檀戒握禅度。 二手相缚忍愿相背。 直竖如针。 进力度平舒侧相跓次愿波罗蜜菩萨印。 右手直竖五度。 以掌向外作绝无畏印势次力波罗蜜菩萨印。 准前戒波罗蜜印禅智进力忍愿皆竖头相合次智波罗蜜菩萨印。 二手外相叉作拳。 檀慧直竖互交少分握。 进力头相柱令圆满。 忍愿直竖头相合次第二坛东。 发生金刚部。 金刚钩菩萨。 手持金刚菩萨。 金刚萨埵菩萨。 持金刚锋菩萨。 金刚拳菩萨。 忿怒月靥菩萨。 无垢持金刚。 金刚牢持菩萨。 忿怒持金刚。 无边超越菩萨。 金刚锁菩萨。 持金刚菩萨。 住无戏论菩萨。 金刚持轮菩萨。 金刚说菩萨。 适悦持金刚。 金刚牙菩萨。 离戏论菩萨。 持妙金刚菩萨。 持金刚利菩萨。 部母忙莽鸡。 彼右金刚针。 使者众围绕。 右置商羯罗。 持执金刚锁。 自部诸使俱。 忿怒降三世。 摧伏大障者。 号名月靥尊。 忿怒军吒利。 忿怒俱摩罗次乌刍沙摩奉教等金刚(于此中先依经。 列切要。 所余金刚是通印)金刚手菩萨。 忙莽鸡金刚。 金刚针金刚锁忿怒月靥尊。 降三世金刚。 一切持金刚。 金刚拳。 一切奉教金刚执金刚手印。 如前以二手相合。 而屈水轮相交入于掌中。 二火轮地轮向上相持。 而舒风轮屈第三节令不相着。 犹如穬麦是执金刚印。 师说如文。 释云。 如前作五印。 其二风指去火指上节一麦许即是也次忙莽鸡印。 如前印以二空轮地轮屈入掌中。 是忙莽鸡印。 师说如文。 释云。 摩摩鸡菩萨印。 如前五金刚。 其二空指二地指皆入掌中。 亦右压左。 即如向内叉合掌无异。 但火风指如金刚也次金刚针印。 以定慧手为拳。 建立二风轮而以相持。 是金刚针印。 师说如文。 释云。 金刚针印。 作向内相叉拳。 竖二风指头相著令如针状(卍一有其二空指并屈而入掌中)即是也次金刚锁印。 以定慧手诸轮返叉相纠。 向于自体而旋转之。 般若空轮加三昧虚轮。 是金刚锁印。 师云。 金刚锁印。 先覆定手。 次仰慧手。 以慧手押定手五轮相叉。 如转法轮印势。 然后向于自体而旋转之。 惠空加定空。 是其印也。 释云。 金刚商羯罗是金刚连锁也(大智之锁也)如前作转法轮印。 先以地水火风指相勾。 即向下旋转。 向里转之。 当于胸前令二空指向外。 其二空亦令右压左相勾也次忿怒月黡印。 以此金刚慧印少屈虚空轮。 以持风轮而不相至。 是忿怒月黡印。 师云。 忿怒月黡印。 二手合掌。 二水外叉。 二风散舒屈之。 稍如五印而屈二空附二风根。 二空不相至相合也。 释云。 次金刚忿怒月黡印。 此金刚在佛额毫相而生。 故以为名。 毫相明净。 犹如满月故号月黡也。 如前五金刚印屈二风如勾。 而捻二空令少屈不相捻着即是也(与图异也。 与经同。 图上即前印举二风轮如钩。 与二空少许不相捻是也)次一切持金刚印。 三卷仪云。 持地定慧手返叉背相着。 地空互相加次金刚拳印。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而置于心。 是金刚拳印也。 师说如文。 释云。 金刚槌菩萨印法。 作向内相叉拳。 二空并竖之为拳。 并二肘相近。 稍高竖之。 以像槌形也。 举向右边如欲瞋打状次一切奉教金刚。 如上福智拳(此以后以二仪轨列其名稍有差互。 行者知之)次西方般若尊。 不动如来使。 胜三世焰曼威怒王。 降三世。 般若尊印如其仪轨不动如来使者印。 以三昧手为拳。 舒火风轮而以虚空加地水轮上。 其智手申风火轮入三昧掌中。 亦以虚空加地水轮上。 如在刀鞘。 是不动尊印。 用印之仪则如前记也。 释云。 不动尊印。 左手作拳舒风指火指。 以空指压地水指甲上为刀鞘。 其右手亦如是作之为刀。 内刀鞘中。 即不动尊印。 其鞘手仰。 刀手覆也次降三世印。 如前金刚慧印。 是降三世。 师云。 如前金刚慧印者。 如五杵印二手合。 二地立相合。 二水外叉。 二火直立。 二风散屈相去。 二空双立如常也。 释云。 降三世印。 如五金刚即是也(更问)次焰曼威怒王印。 如焰曼仪轨次第三院。 释迦牟尼。 虚空观自在。 无能胜并妃。 如来宝。 如来毫相尊。 大转轮光聚。 无边音声佛。 如来悲愍慈。 白伞盖佛。 胜佛最胜佛。 高佛摧碎佛。 如来舌语笑。 宝上砾乞底。 栴檀香辟支。 多摩罗香等。 目连须菩提。 迦叶舍利弗。 如来喜并舍。 伞盖如来牙。 轮辐辟支佛。 宝辐辟支佛。 唵絺罗阿难。 迦旃忧波离。 智供养云海(已上。 文既杂乱。 落失圣者名。 或重复不可记忆。 今更列名如左也。 然三卷仪轨是亦好。 可依信)释迦遍知眼(亦名能寂母)毫相明。 一切诸佛顶。 白伞胜顶。 最胜光聚舍除。 广大发生顶。 极广广生顶。 无边音声顶。 目连等声闻。 栴檀香等。 辟支佛。 无能胜。 无能胜明妃初释迦钵印。 如前持钵相。 是释迦钵印。 师云。 钵印如前大钵印也。 然三卷仪云。 牟尼说法相。 智手吉祥印。 两卷仪云。 为令教流布住彼而说法(钵印)智手吉祥印(空持火)释云。 如前佛钵印。 即是释迦佛钵印也次遍知眼。 亦名能寂母。 经云。 如前佛顶印是佛眼印。 复有少异。 所谓金刚标相。 师云。 金刚标相者。 谓屈二风轮相去稍远也。 释云。 佛眼印。 如前佛母印作之。 是中少异者。 谓开风指去火指背一麦许。 不相着加以三之形。 即是也。 三卷仪云。 母印同佛顶。 异谓金刚标。 两卷仪云。 内缚申火屈风。 在火背一麦不相到。 今检佛顶印。 经云次毫相。 经云。 释迦毫相印。 如上。 师云。 如前毫相印也。 释云。 如前毫相印。 即释迦毫相印也。 三卷仪云。 毫相竖智拳。 风节置眉上(如前记)次一切诸佛顶。 又以慧手指峰聚置顶上。 是一切佛顶印。 师云。 如文应知也。 释云。 以右手五指聚捻之置于顶上。 此即一切佛顶印也。 三卷仪云。 一切佛顶印。 慧手聚五峰安于自顶上次白伞。 复以三昧手覆而舒之。 慧手为拳而举风轮。 犹如盖形。 是白伞佛顶印。 师云。 白伞佛顶印。 如文。 释云。 次白伞佛顶印。 散舒左手。 令五指头相去各寸许以为伞。 右手作拳而竖风指为柄。 以柄拄左当心是也(凡言作拳者皆大指在外。 他皆效之)次胜佛顶。 如前刀印是胜佛顶印。 师云。 胜佛顶印。 如前刀印者。 舒慧火风直立之。 空抽地水之端而以印上举。 定拳置左腰即是也。 释云。 作胜佛顶印。 如前如来刀印即是也。 谓作三补吒火指竖合。 风空相捻即是也(私谓。 疏释是好也。 印图亦同疏)次最胜佛顶印。 如前轮印是胜佛顶印。 师云。 最胜佛顶印。 如前轮印者。 慧风空相捻。 地水火直立之。 定拳安置左腰即是也。 释云。 最胜佛顶如前转法轮印是也(私谓。 疏释是好也。 印图亦同疏)次光聚。 如前佛顶印是火聚佛顶印。 师云。 火聚佛顶印。 如前佛顶印者。 二手合掌。 地水内叉。 二火直竖相合。 而二风稍屈附火轮侧。 二空双立即是也。 释云。 火聚佛顶印。 同前佛顶印也次除业佛顶印。 如前钩印慧手为拳。 举其风轮而少屈之。 是除业佛顶印。 师云。 除业佛顶印。 定手为拳置腰。 慧手五轮竖为拳等。 如文也。 释云。 除业佛顶印。 如前钩二手作者即是也。 谓作向内相叉合掌而屈右手风指令如钩形。 二空亦右绞压左(合掌手。 即右手叉拳竖风指稍屈上节是也)如前文文殊会请召印是也胎记卷下次广大发生顶。 经云。 如前莲华印是发生佛顶印。 师云。 发生佛顶印如前莲华印者。 如前行慧印不是青莲也。 释云。 发生佛顶作莲华印(即前观音印也)次极广广生顶(经文未有恐失落)释云。 次广生佛顶印。 如前五股金刚印也。 三卷仪云。 极广广生顶。 水入福智。 合风屈持火中节上一麦次无边音声顶。 如前商伽印是无量音声佛顶印。 师云。 如文。 释云。 无量声佛顶作商佉印。 如前说(谓三补吒双屈二空。 以二风并压之)次声闻众。 梵筴为标帜次缘觉众。 内缚竖火轮圆满。 锡杖相。 师云。 圆满锡杖相者。 谓竖二火轮如锡杖轮圆满也次无能胜。 智慧手在心。 如执莲华像。 直申奢摩他臂。 五轮上舒而外向跓之。 是无能胜印。 师云。 无能胜印如文。 言如执莲华像者。 智慧手在心上。 火空相捻。 三轮散舒也。 释云。 次无能胜明王印。 右手当心如执莲华印(风空指头相捻。 火指垂屈掌中。 地水指正竖即是也)如前大悲生印少异。 直舒左手五指向上而向外托之(指头舒散也)其手稍令高于头即是也(其立如前钵栗底。 丁以反。 哩也)次无能胜明妃印。 定慧手向内为拳。 二虚空轮上向屈之。 如口。 是无能胜明妃印。 师云。 无能胜明妃印如文可知。 释云。 作内相叉拳。 其二空指相并而与拳。 极相离开而屈之。 其节如似钩。 此名为口状也。 即是无能胜明妃印也(仪文云密胜大口者准知之)次东北方布列净居众。 自在思惟手。 普华及光鬘满意遍音天自在天印。 以智慧手承颊是自在天印。 师云。 自在天印定手如常。 慧手五轮直舒稍屈曲承颊而不着颊也。 释云。 次舒右手而托右颊。 稍侧头就手少许相着。 即是净居天印(此是思惟手。 一名自在天)次普华天子印。 以此印令风火轮着戾申之。 是普华天子印。 师云。 普华天子印如文。 然慧手五轮直竖以风加火背。 是为差戾申之也。 以下诸印定手咸皆如常。 以一准知。 更不书之。 释云。 次同前舒右掌。 其中指稍亚头向里。 令与水风轮参差稍作列形也。 即普华天子印也(手当心前侧之)青龙本云。 次同前舒右掌。 其中指稍亚头向里。 共头指稍作列形也。 即普华天子印也次光鬘天子印。 同前印以虚空轮在于掌中。 是光鬘天子印。 师云。 光鬘天子印。 如文。 释云。 次亦如前舒右掌而亚屈空指令指头当掌。 即光鬘天子印也次满意天子印。 同前以虚空风轮作持华相。 是满意天子印。 师云。 此印如文。 释云。 次亦如前舒掌而以虚风相捻。 如持华形。 即满意天子印也(余三指相并合)次遍音声天印。 以智慧手虚空水轮相加。 其风火轮地轮皆散舒之。 以掩其耳。 是遍音声天印。 师云。 此印亦如文。 释云。 次两手各以空水头相捻。 以相捻之端双掩耳。 遍音声天子印也(以火风指头掩耳也。 此合在地天前。 谓其声令众普知也。 是净居天也。 并净居印合为五天也。 亦云。 独慧手作之。 审勘)次东隅。 火仙及妃后。 婆薮仙仙妃。 阿诣罗瞿昙。 及毗哩瞿仙。 次置自在女。 毗纽夜摩女。 贤摩羯二鱼。 罗睺阿修罗。 大主阿悉多。 次置于摩伽。 七曜众间错。 自记质怛罗。 果得尾舍佉。 药叉持明众。 次增长天王。 南门难陀龙。 乌波大龙王。 并二修罗王。 近门黑暗天。 次焰摩罗王。 七母并黑夜。 死后妃围绕。 奉教鬼众女。 鬼众拏吉尼。 成就大仙众。 摩尼阿修罗。 及阿修众罗众。 金翅王并女。 鸠槃荼及女火天印。 如前以智慧手作施无畏相。 以空轮在于掌中。 是请召火天印。 师云。 请召火天印。 如文。 但四轮稍屈。 每请动风。 请召。 释云。 如前作施无畏状而亚屈空指令当掌中即是请召火天印也。 次请召慧风钩(此是三卷仪文。 恐是妃后印)次一切诸仙印。 即以施无畏形以虚空轮持水轮第二节。 是此总印也。 是一切诸仙印随其次第相应用之。 师云。 一切诸仙印。 如文。 释云。 作施无畏手以空捻地指第二节。 即一切仙印也(从此下第二也。 此是普一切佛仙印也)先空火指捻小指第二节。 其四指竖并也。 如其次第先开头指。 次开中。 次开水。 次与地少相离。 次即都散五指。 此是五大仙也。 是此别也。 依经次第也。 青龙本释诸仙印。 初如今文。 次文云。 先火指捻小第二节。 其四指竖并也。 如其次第先开头指。 次开中。 次开水。 次与地少相离。 次即都散五指。 此是五大仙也(两疏文如此。 今私谓。 疏文云火指者恐错。 应云大指)今检疏文诸仙印都计六个。 初谓一切仙印。 文云。 如其次第以下是五大仙印也。 五大仙者谓缚思仙。 阿趺哩仙。 骄答摩仙。 蘖伽仙。 今检两本仪但出四仙开一个仙(更可检大坛图。 今检坐位曼荼罗有其真言)次自在女毗纽等。 检大坛图随其类可结总印也次增长天王。 及难陀龙。 乌波大龙王。 亦有总印别印。 今且明别印(印在诸天献佛助成三昧法印明品)其文云。 南方毗噜吒王印。 侧左手腕以右腕侧着左腕根上二掌相背。 以中指相钩。 申之如索。 以二小指二头指二大指各曲之。 头指来去(真言如今文)又彼文云。 优婆难陀龙王之印。 右肘头在左肘内。 复以右手后四指少曲。 以大指搏头指少曲之。 左手反曲右手上。 右手亦如是。 两手相向状如蛇口。 以二四指开合来去。 明曰唵蒲祇蒲祇(二)蒲鸡蒲伽跋底(三)吽诃(上音四)次二修罗王亦有总印。 如后说次焰摩怛荼印。 经云。 如前以定慧手相合。 风轮地轮入于掌中。 余皆上向。 是焰摩怛荼印。 师云。 此印如文。 释云。 次阎罗印作三补吒。 二风二地屈入掌令头聚合。 以二空捻二风背节(当第二第三间也)其空指头稍屈令当火指是也。 是坛荼印次死王印。 检大坛图可结总印次七母锤印。 三昧手为拳令虚空轮直上。 是焰魔七母锤印。 师云。 此印如文。 然初以印当胸。 后舒臂举印如击势也。 释云。 次以左手作拳。 直申空指向上是阎魔王七母等印也(七母皆通用之)次暗夜天印。 以三昧手为拳舒风火轮。 是暗夜天印。 师云。 此印如文。 释云。 次以定手屈地水指入掌。 火风相并而申之。 其空指微屈头。 抟风指根下文。 右如寻常作拳也。 此黑夜天印也(闾王之后也)青龙本云。 次以右手屈地水指入掌。 火风相并而申之。 其空指如寻常作拳也。 夜天印也(阎王后也)次焰摩妃铎印。 慧手向下犹如健吒。 是焰摩妃铎印。 师云。 焰摩妃铎印。 举慧手五轮向下动转五轮是也。 释云。 次右手舒指覆掌。 令如铎形向下垂之。 阎罗妃印也。 青龙本云。 次右手舒指。 令如铎形向下垂之阎罗后也(别明未见)今检图样云。 焰摩法王后真言焰谜(弥黎反)莎嚩诃(更检大坛图)次诸拏吉尼印。 申三昧手以覆面门。 尔贺缚触之。 是诸荼吉尼印。 师云。 此印如文。 言尔贺嚩触之者。 出舌触掌中。 如吃人血势也。 释云。 次舒左手覆掩口。 以舌触掌。 即荼吉尼印也次成就大仙众(如前诸仙印)次阿修罗印。 一切阿修罗印。 如前妙音天印而屈风轮交空轮上者。 谓如前妙音天费拏印屈风交空上也。 释云。 次以左手如音乐天印。 图中右手屈风指。 加火指背甲上。 余皆散舒之而覆掌临左手之上。 阿修罗印也。 别本屈风轮加空轮面上。 余皆散舒次奉教官印(两大仪不说。 师云。 是太山府君也)次金翅鸟王印。 两卷仪轨云。 金翅王并女准九头龙印。 师云。 九头龙者谓难陀拔难龙也。 又金翅王谓迦楼罗。 其印舒散二手五轮以左母指拘着右母指。 俱举二五轮动扇。 如鸟二羽扇之势也次鸠槃荼及女次泥哩底方主号名大罗刹。 经云。 即以此印屈二水轮入于掌中。 是诸罗刹娑印。 师云。 此印如文。 释云。 次三补吒。 双屈二水指入掌。 余如一切宿印。 即是罗刹娑印。 凡上来所说地居天类之印。 经言。 双手作或一手作者皆得也。 若持诵作务等因缘不暇两手者。 但左手作即成耳。 上来云经中左手。 图中两手者。 当由此耳(经文此印在后。 是故疏作此说。 可后人知之)若依三卷仪者泥哩底鬼王号名大罗刹。 执刀恐怖形。 身印同羯誐。 是诸络刹娑。 虚合水入掌。 风竖空火交(此说好也)初罗刹主印。 经云。 如前羯伽印是湿哩底刀印。 师云。 涅哩底刀印。 定手火风直竖。 以空捻地水而动火风端招之也。 释云。 左手以空捻地水甲上。 而申火风并竖之。 即涅哩底刀印是也次罗刹斯次将兄次罗刹众。 此等众印前诸罗刹斯印是也。 此中将兄真言曰。 乞罗(二合)迦? 娑缚(二合)贺次西门内左右。 忿怒无能胜。 阿毗目佉对。 难徒拔难徒。 及以诸地神。 龙王缚噜拏。 天形女人形。 龙光龟为座。 执耀众尊辰。 香对生大光。 宝蝎弓秤宫。 月耀及女天。 男天摩弩赦。 遮文鸠摩刹。 释梵二天女。 自在乌摩妃。 门北当安布。 广目天龙众。 龙王妃眷属。 那罗毗纽妃。 辨才焰魔罗。 月妃战捺罗。 鼓天歌天女。 歌天乐天众。 风天并眷属。 天使并妃等。 寒建翻童子广目天印。 以二手右押左侧腕。 以二中指相苾如索。 头指无名指并屈入掌。 大母指双招。 真言曰。 唵毗噜博讫叉(二合)耶吽吽莎诃(此印真言在诸天献佛助成三昧法印明品。 但真言与今少异。 更验别部)次诸龙印。 如前罗索印是诸龙印。 疏云。 次如前罥索印是诸龙印。 谓作内相叉拳而申风指勾屈相捻是也。 但以左手作之即是缚噜拏龙王印(此印经上无)三卷仪云。 罥索内叉拳押风头圆合也。 师云。 诸龙印。 如前罥索印者。 谓二手内拳。 二大建立。 稍屈轮端相拄即是也。 今检前罥索印全如疏说。 恐错闻师说次难徒拔陀二云印。 次转定慧手左右相加是难徒拔难陀二云印。 师云。 散舒左右五轮覆左五轮交加右五轮背。 齐其轮端而举印横动转。 如云动势。 是难徒印也。 覆右五轮交加左轮背亦尔。 是拔陀印也。 释云。 次舒散十指覆之。 以二空指相绞。 即一切龙印也。 次同印以右加左上是难陀龙王印。 回左加右上是少难陀龙也。 如前九头龙印平覆二掌。 各直申四指分为羽。 二空指绞如觜。 是金翅鸟王印。 一名迦娄罗王。 亦令两手仰也(凡地居印多分单作也)次地神印。 定慧相合。 二虚空轮圆屈。 其余四轮亦如是。 是名地神印。 师云。 地神印。 二掬相合为一掬如钵盂也。 释云。 次地天印。 先合掌其十指头并屈而相捻。 令圆屈之。 空其掌内。 形如瓶子即是也次妙音天印。 仰三昧手在于脐轮。 智慧手空风相持向身运动。 如奏音乐。 是妙音天印。 师云。 此印如文。 言向身运动如奏音乐者。 谓如慧手印从身稍外掷。 如弹琵琶之势即是也。 释云。 先仰左手当脐。 如承把琵琶状。 右手风空相捻。 余三散申之向身运动。 如弹弦之状。 是妙音天印(此即摄乾闼婆等)此是天后亦是乾闼婆类次那罗延天经云。 如前轮印以三昧手为之。 是那罗延轮印。 师云。 那罗延轮印风空相捻。 余三轮散舒也。 释云。 次以左手单舒散之。 如前转法轮印。 但单手不相勾绞。 乃为异耳。 此是那罗延印以定手散竖四轮。 唯屈空轮于掌中横着掌是也。 三卷仪云。 毗纽即那罗延三昧空风。 圆孔如轮势(延天并后印及月印差互)次那罗延后印。 即以此印令风轮加虚空上。 是那罗延后轮印。 师云。 那罗延后轮印以风轮端置虚空上。 余三轮直竖也。 释云。 次以左手申地水火三指。 令外各舒散。 以风捻空。 此是那罗延后印也(持华印掩胸也。 令此印向外也)三卷仪云。 彼后风加空。 以此为殊异次月天。 以三昧手作莲华相是梵天印。 因作洁白观是月天印。 师云。 梵天印。 以空轮捻水轮第二节。 如持莲华相。 余三轮散舒也。 月天印。 因前印作洁白观。 谓先坐前观月轮。 然后心里观白月轮也。 释云。 其月天印一如梵王印。 无异。 但想有白月轮为异耳。 今私检像图彼月天手持莲华。 彼莲华上有月天。 此文持白莲华(后人知之)次宿印。 经中(以定慧手相合。 并虚空轮而建立之。 是一切执曜印)此印置一切执曜印。 后云。 复以此印虚空火轮相交。 是一切宿印。 师云。 此印如文。 言空火相交者。 谓空火各内相叉也。 释云。 先作三补吒。 其二火指二空指皆相交。 右压左。 是一切宿印也次摩醯首罗天印(前东北净居天众中自在天印是也)次乌摩妃印(检三卷仪是伊舍那天眷属。 以主即兼眷属也。 伊舍那。 戟印。 三昧拳。 火轮舒。 正直)次遮文荼印。 仰其定印如持劫钵罗相是遮文荼印。 师云。 遮文荼印。 以定手五轮稍作掬而近口边。 如吃人血势也。 释云。 次舒左手而令曲如承髑髅之状。 当胸前仰之。 是遮文荼印也。 今谓。 近口边等者恐错闻师说次风天印。 如前幢印是风天印。 师云。 如前幢印者。 谓慧臂直建。 水轮直立。 以空押地火风定拳置左腰即是也。 释云。 次风天印如前者。 谓申左手侧掌屈地水指是也。 此是风幢印。 此印经图及疏互皆不同。 经即言如前幢印是也。 向前亦无幢印。 图上即以慧手作之。 仍屈火风入掌。 余三皆竖。 今且并总书之。 未知孰是也次忿怒无能胜。 如明四大护文也次阿毗目佉印。 亦如明前四方四大护文也次寂蝎弓秤宫(此等诸神恐是执曜眷属。 可作彼印。 更检疏)次月耀及女天(亦是一切执曜印)次男天摩弩赦(亦是普印更检疏)次鸠摩利(恐是塞建。 翻童子未检)释梵二天女(二天女彼主检如后东门院)焰摩罗印(在前东隅院)月妃战捺罗(月妃如印。 其本天印兼之。 印相如前)鼓天歌天女歌天乐天众(是乾闼婆类。 共普印在后东门院)风天并眷属天使并妃等(主印兼之。 印相如前)塞建翻童子商羯罗戟印。 经云。 如前申三昧手。 虚空地轮相加。 是商羯罗三戟印。 师云。 商羯罗三戟印。 定手空地二轮端少相捻。 而三轮竖少少屈也。 释云。 次舒竖左手令指头不相着。 极磔散如戟叉形。 即以空地相捻(捻小指甲也)是商羯罗三戟印也(骨锁天也)次后印。 如前申三昧手虚空地轮相持。 是商羯罗后印。 师云。 后印。 如前申定手以空捻地节。 而三轮竖之缠前屈轮也。 释云。 如前印而并合三指。 即是乌忙那。 别本名弩磨(引)耶印是商羯罗之后(二印相似。 前者头指少屈。 此直竖而散也)次妃印。 即以此印直舒三轮。 是商羯罗妃印。 师云。 商羯罗妃印。 即以前印直舒三轮也(私检疏文阙妃印也。 前文云二印相似等者恐后妃二印)眷属诸仙二十八天印真言在大曼荼罗图中次北方门内置难陀乌波龙俱妃罗并女次西舍乞罗。 释众诸眷属明女歌乐天。 摩睺罗乐天。 摩睺罗伽众。 成就持明仙。 持鬘并天众。 他化兜率天。 光音大光音。 门东毗沙门。 吉祥功德天。 八大药叉众。 持明仙仙女。 百药爱才等。 贤钩本方曜。 并阿湿毗汝。 多罗满者。 百十二属女天。 螃蟹师子众。 大战鬼大白。 毗那夜迦等。 摩诃迦罗天。 初二龙印如前西次俱妃罗并女次西舍乞罗(二合)(上二人检图可作普印)次释众诸眷属明女歌乐天次摩睺罗乐天印。 诸天献佛助成三昧法印明品云。 摩睺罗伽身印。 以两手拳仰掌侧相着。 先竖二头指。 又以二大母指各捻二中指侧文上。 头指来去。 真言曰。 唵萨(一)婆摩呼罗伽(二)伽罗吒耶(三)莎诃次摩睺罗伽众印(前兼之)次成就持明仙(如前)次持鬘并天众。 他化兜率天。 光音大光音。 师云。 普世天等同金刚合掌也次门东毗沙门印。 三卷仪云。 多闻身密印。 智定虚心合双地入掌交。 空竖风健拄。 一寸不相着也。 两卷仪云。 多闻虚心合双地入掌交。 空拊风侧屈。 一寸不相着也次吉祥功德天印(普印)次八大药叉众。 经说乾闼婆印竟云。 即以此印而屈风轮。 是一切药叉印。 师云。 一切药叉印。 次药叉女印。 是二印以乾闼婆印为本。 添加诸轮也。 释云。 次以左手作拳。 屈风如钩。 与空指头少许不相着。 一切夜叉印也(亦可作也)别本云。 定慧内相叉如钩。 二地二水皆合竖。 是一切药叉印。 此是依经次药叉女。 又以此印虚空轮地轮相持而申火风。 是药叉女印。 释云。 次以左手空指捻地指甲头而申水火。 以风指捻大指节上。 一切药叉女印也(亦可合作)药叉女印。 若依经即空地相捻。 余三皆合竖是也。 若依图定慧内叉为拳。 余磔竖二火轮相去半寸。 是一切药叉女印次持明仙仙女。 次百药爱才等。 次贤钩本方曜。 次阿湿毗汝。 多罗满者百。 次十二属女天。 次螃蟹师子众。 次大战鬼大白。 次毗那夜迦等。 次摩诃迦罗天(已上二人伊舍那之类)次门东毗舍遮印。 向内为拳而舒火轮。 是诸毗舍遮印。 师云。 此印如文。 释云。 次左手以空指捻三指甲。 即竖申中指。 一切毗舍遮印也(亦可但如作拳形而申中指即是也。 依经二手内相叉合火轮是也。 图与经同)次毗舍支印。 改属火轮是诸毗舍支印。 师云。 此印如文也。 释云。 次亦准前而稍屈中指。 毗舍支女印也(唐梵二经同。 图即定慧内相叉。 以竖二风。 微屈令头不相着即是也)次东方伊舍那眷属部多等。 戟印。 三昧拳竖火风屈背。 三卷仪云。 鬼首伊舍那戟印。 三昧拳火轮舒正直(眷属步多鬼等)次文即列眷属等名云。 步多鬼。 惹也天。 乌摩妃。 摩贺迦罗神。 频那夜迦天。 各有真言。 但印似鬼首印兼之次东门帝释天。 天众自围绕。 左置日天众。 二妃在左右。 逝那毗逝耶。 摩利支在前。 识处空处天。 无所悲想天。 竖牢神与后。 器手天天后。 常醉喜面天。 左右二守门。 并二守门女。 持国大梵天。 四禅五净居。 次木者作者。 鸟头并米湿。 增益不染等。 羊牛密妇夫。 彗流星霹雳。 日天子眷属帝释天印。 内嚩二风申如针(空竖)三卷仪云。 帝释印内缚拳二风竖如杵次日天印。 以定慧手显现合掌。 屈虚空轮置水轮侧。 是日天舆辂印。 师云。 日天舆辂印。 以定慧手显现合掌。 屈二水入掌中。 屈二空轮置水轮侧。 二火轮稍发起。 二地并相着。 二火头相去一寸许。 举印额上。 言显现合掌者二掌并仰之也。 释云。 次日天车辂印。 显露合掌乃屈二风指头。 捻火指第三节背上合与二水指头相到也。 其二水指亦在中指之背也。 别本仰定慧手并之。 以空各捻二水下文。 以风各缴火背。 即是与疏不同。 审勘之次九执印。 在后可安置此中也次社耶毗社耶。 合般若三昧手地轮风内向。 其水火轮相持如弓。 是社耶毗社耶印。 师云。 社耶毗社耶印。 合慧定手地风内向。 其水火轮轮端齐合。 屈曲如弓也。 二风是弦。 二空是箭也。 释云。 次合掌屈风地入掌聚合。 其火水指令圆屈如弓。 凡此是日后社耶毗社耶印次摩利支印。 其经云。 摩利支菩萨根本印。 以小指二无名指右押左。 内相叉直竖。 二头指头相捻。 以二中指各缴头指背。 向前头相拄。 二大指并竖即成。 结印当心诵前摩利支身陀罗尼及心各七返。 每返屈二大母指招之。 亦名迎请印。 兼以此印加持身五处。 顶上散印。 又云。 结摩利支安祖那印(唐有隐形)以左手虚掌作拳。 大指微捻头指甲如环。 已下三指握拳令密。 又令掌中作孔安自心前。 想自身入此印孔中藏以右手。 平掌右旋摩此印。 便盖孔上。 想此印即是摩利支菩萨身。 我自身隐藏于摩利支菩萨心中。 一心专注不间断诵前根本及心真言。 不限遍数。 但虔诚至心。 必获菩萨威神加护。 一切怨家恶人悉不能见。 一切灾难皆得解脱。 又三卷仪云。 摩利支宝瓶。 定手虚成拳。 一切诸难中想入身其中。 智掌而覆定。 天人不见(两卷仪所出是摩利支心真言也)次识处空处天。 次无所悲想天。 次竖牢神与后(地神印如前)次器手天天后。 次常醉喜面天。 次左右二守门。 次并二守门女(凡诸天普印如前也。 守门检类可结普印)次持国印。 献佛三昧耶明品云。 提头罗吒王印。 侧左手掌中指已下三作拳。 又屈头指中节头亦少曲。 又以大指直斜。 申头勿捻着头指上。 右手亦同。 惟举腋下著于左手臂上。 大指来去。 真言同今仪所出次大梵天印。 经云。 以三昧手作莲华相。 是梵天印。 师云。 次梵天印。 以空轮捻水轮第二节。 如持莲华相。 余三轮散舒也。 释云。 左手作半莲华印。 一如作观音印法。 但一手作之耳。 此是梵天印。 别本云。 以空捻地文是次梵天明妃印。 经说噜达罗戟印。 意云。 如前印作持莲华形。 是梵天明妃印。 师云。 梵天明妃印。 如文。 但空火相捻。 余指如文。 释云。 次以左手犹如执莲华形。 梵天后印也(谓舒掌以空风相捻。 其中指屈掌内。 图中亦直申也)问曰。 梵天无欲及女人等身。 云何言后耶。 此是梵王明妃。 明妃是三昧义印故义之妃也次四禅五净居(普印)次木者作者。 次鸟头并米湿。 次增益不染等。 次羊牛密妇等。 次彗流星霹雳次曰天子眷属(巳上普印)次九执印。 经云。 如前以定慧手相合。 并虚空轮而建立之。 是一切执曜印。 师说如文。 释云。 次二手合掌。 二空指亦并与极磔之。 令与余指相离。 讫栗何印也。 此别是一趣。 非人非鬼也。 能恐怖人非人所持者是也。 今非此也。 是曜若近宿即合。 取九执为名也。 又两卷仪云。 九执二羽合空轮并而申。 三卷仪亦有此印相(此印可置社耶印之前)次乾闼婆印。 内向为拳而舒水轮。 是乾闼婆印。 师云。 乾闼婆印。 二手内向为拳而舒水轮。 二水不相着也。 释云。 乾闼婆作内掌拳并舒水指。 头相到也。 本部三昧耶。 若事业印。 即单作。 谓大指加三指甲上而直申水指。 是乾闼婆印也次修罗印。 两卷仪云。 修罗以智手风绞空轮上(定如妙音)三卷仪云。 修罗以智手风绞空轮上也。 师说及疏释如前。 东隅段中南门。 然阿修罗在两处。 今捡三卷仪云天帝眷属中乾闼阿修罗。 私谓。 印契及真言同。 而前修罗非是天帝眷属(更检)次诸紧那罗印。 献佛三昧明品云。 紧那罗身印。 云以左右中指无名小指合掌相叉。 右压左。 二头指竖头相拄。 开掌一寸许。 二大母指散竖来去。 真言曰唵(一)跋折罗(二)紧那罗伽(去音)耶(三)畔畔陀陀(四)莎诃(但真言与今异。 更检别部)次诸人真言(无印)次请召诸天真言(无印)次普施明妃印(谓梵天明妃等印如前)次阿娑嚩等真言。 师云。 是无印也(更有别受)次大真言。 今捡三卷仪。 吽嚂唵以下是心也。 次嚂唵娑嚩(二合)贺是心中心也。 然此真言不可书着。 但口授耳(云云)八印。 初世尊大威德生印。 谓以智慧三昧手作空心合掌而散风轮地轮。 如放光焰。 是世尊大威德生印。 其漫荼罗三角而具光明。 彼真言曰。 嚂唵释云。 其第一印者作三补吒虚心合掌。 其二地指及二风指直而开张。 余如旧即是也。 此是毗卢遮那如来威德生印。 从此印中有如来大威德生。 此是一切智智之明也。 其漫荼罗作三角形。 于其四边又有四个三角围绕之。 或曰周也。 其中当观毗卢遮那世尊而在其中也。 其三角漫荼罗当观八叶华华台上作三角漫荼罗也。 即是前瑜伽座上作此三角其尖向下。 其色赤也。 前云三角尖向上。 今向下者其义用殊也。 想佛在此中而作威光印。 其真言曰。 嚂唵(以下诸真言皆有归命如大仪文)次金刚不坏印。 即以此印而屈风轮在虚空轮上。 如缚字形。 是世尊金刚不坏印。 其漫荼罗如缚字相有金刚光。 彼真言曰鑁嚩(急呼二)释云。 第二如前作印。 而双屈二风指以捻二空指头。 合皆如姹(上)字之形(青龙本云。 如嚩字之形)此是金刚不坏印也。 金刚者是如来智。 此智非从缘生。 不可破坏故金刚不坏也。 其曼荼罗形圆如苏(上)字(是沙字第五声)以金刚围之(当是金刚有焰光也)其金刚亦在曼荼罗四边如上也。 所谓嚩字者此曼荼罗正圆而白耳。 亦华台之上。 其中有大日如来。 以下皆仿此也。 如此八字持诵者。 随取其一。 随事类念诵。 随事用之也。 其真言曰。 鑁(无敢反)缚(无博反)次莲华藏印。 复以初印而散水轮火轮。 是名莲华藏印。 其曼荼罗如月轮相。 以波头摩华而围绕之。 彼真言曰。 糁索释云。 第三印如前作印。 三补吒合掌。 其二水二火指开张。 其地风等指。 先已开张。 作初割莲华形。 此如来藏印亦名莲华藏印也。 曼荼罗如前作圆月轮。 但以四莲围之为异耳。 中亦观大日如来。 其真言曰。 三(去)索次万德庄严印。 即以此印屈二地轮入于掌中申之。 是如来万德庄严印。 其曼荼罗犹如半月形。 以大空点围之。 彼真言曰。 唅鹤释云。 第四印。 如前。 第三印其二地指相并。 双屈入掌。 此是佛妙音庄严印。 亦是万德庄严印也。 亦云内外庄严印也。 如世间人种种室宅衣服车乘等众宝之具无所不有以庄严之则名万德皆具。 今此若内若外如来众德庄严皆具也。 曼荼罗半月形而侧以点围之。 余如前思之。 真言曰。 憾郝次如来一切支分生印。 复以定慧手作未开敷华合掌。 建立二虚空轮而稍屈之。 是如来一切支分生印。 其曼荼罗如迦罗舍。 满月之形。 金刚围之。 彼真言曰。 暗恶释云。 第五如前。 三补吒合掌而稍开。 曲其掌二空指开张(稍向里曲开掌。 以如掬水像也)名从佛支分生印。 谓从如来一切支分而生也。 其曼荼罗如瓶形者。 意取瓶腹即是形圆也。 以四金刚围之。 余如前。 其真言曰。 暗恶次世尊陀罗尼印。 即以此印屈其火轮。 余相如前。 是世尊陀罗尼。 曼荼罗犹如彩虹而遍围之。 垂金刚播。 彼真言曰(如仪轨文)释云。 第六印。 如前二火指稍圆屈。 俱屈入掌。 钩曲背相合也。 而头拄此中指也。 余依旧即是也(谓如第五也。 此是法住印也)其曼荼罗如拄形有诸色间错。 犹如虹之晕色也。 其形如霞虹。 其下平上有金刚之幡也。 从上来诸曼荼罗有莲有金刚有点等。 今此曼荼罗一一皆取庄严围之。 相间错也。 其真言如文次法住印。 复以虚心合掌开散火轮。 其地轮空轮和合相持。 是谓如来法住印。 其曼荼罗犹如虚空。 以杂色围之。 有二空点。 彼真言如文。 释云。 第七印如前。 三补吒以二手二地二空各相捻。 在掌内而开火指。 其水风头相合也。 二地也。 上火也(青龙本作于也)曼荼罗虚空形(方形作之)杂色间错。 此是虚空色也。 如空中含一切色像。 如来大空智含一切法也。 其两边各一点狭之。 真言曰(如疏释)次迅疾持印。 同前虚心合掌以智慧三昧手互相加持而自旋转。 是谓世尊迅疾持印。 其曼荼罗亦如虚空而用青点庄严之。 彼真言曰(如文)释云。 第八印。 合掌(掌心相到)已先左转(转时右手覆而左仰相合如旧)次右转(转时左覆右仰。 仍合不散)即是也。 此是如来迅疾持印。 谓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力持迅疾之义也。 曼荼罗同前虚空。 但改作青色。 以众多白点围绕之。 真言(如疏释)复次第一东方宝幢佛。 第二南方开敷华王。 第三西方阿弥陀。 第四北方鼓音佛。 第五东南普贤菩萨。 第六西南文殊师利菩萨。 第七西北弥勒菩萨。 第八东北观自在。 当知此八印一一皆是毗卢遮那印。 如东方印宝幢佛印。 亦是大日如来印。 他效此也(依次配四印)疏释八印竟云。 虽是人曼荼罗要有如是等德乃可为说。 不得趣尔示人也。 所以者何。 此是如来秘密藏之要。 在所游方不得妄宣传也(各随阿阇梨应受此印契云云)次无所不至真言(如文云云)次百光遍照真言(如文)次布音光王(如文)最初金轮观。 作大因陀罗当结金刚印等者。 师云。 谓五金刚印也。 释云。 复次如上所云一相一味真实之见难信难解。 如来复以异方便世间持诵之法而助显之故次说六月持法。 然此皆是秘意究竟与前不异也。 其第一月当观金刚。 是方曼荼罗黄色也。 观其自身而坐此中即以自身而作阿守。 其阿字正方黄色。 当令内身充满无缺。 举体皆是此字也。 当结五金刚印。 不须持数珠(其印作虚心合掌双屈二水。 以右加左相钩掌中。 二火头相柱而尖。 二风勾屈。 于中指背二空二地各并竖。 以印当心。 即是如上金刚手印也)当于一月中但服乳。 不食余物。 但观所持真言从脐而出从鼻而入。 如调喘息无异。 尔时但观以此真言而为喘息也。 其色亦黄。 若观真言即以一一句为一息。 若观种子字但无间作息也。 虽云一月然一十一百乃至一落叉月等。 要以见谛为限。 复以一者即是一相一味之义也。 见此名满一月次文云。 次于第二月严正水轮中等者。 释云。 次第二月住于水轮。 其轮圆而色白。 想身在中如上方便手作莲华印。 谓二地二空聚为台。 余二水指开敷。 令火风稍相并即前观音印也。 观其身作嚩字白。 以白真言为出入息(问为观嚩字耶为本所持种子作白色耶)于二月中。 (是月结莲华印)但服水而已。 余皆不食。 所谓服水者但以此真言出入息白乳之字为食也。 行者若相应时自得法味持身。 不复有他食想。 但以法喜之味而充满身耳。 严备谓于中坐也。 尔时但观此字。 不观本尊像也次文云。 次于第三月胜妙火轮。 观等者。 释云。 第三月在火轮中。 谓三角赤曼荼罗(住胜上火轮也)观在其中以啰字为身也。 作慧刀印。 谓三补吒合掌屈二风捻二空也。 其出入息赤色。 三月义如前(谓三月三十日三千日等以见为限)此第三月中不求一切食(谓不得乞食等)若有施来者得随意食之。 无人施与则不食。 但以罗字为食耳。 以此方便烧一切罪障令无有余也。 以此义故一切暗尽明成。 明谓佛慧明也(备谓备具。 用此印也)次云。 第四月风轮。 行者常服风等者。 释云。 第四月在风轮中。 是侧月也(与上同)其色黑。 用诃字为身出入息。 如上说。 此一月中但饮风而住。 不食一切食也。 此饮风亦是以诃字出入息为食。 非如外道饮气而生也。 当作转轮印。 此印即是定慧手反相叉前所者也。 此难作也次云。 金刚水轮观等者。 释云。 第五月(从金轮至水同等诸佛也)处金刚水轮中。 谓作方黄曼荼罗。 内有圆白曼荼罗。 身坐其中。 脐以下黄。 中以上白也(不作印)用阿嚩二字(余如上)此一月中得不得食皆不食。 谓断一切食。 但以二真言出入息为食也。 自五月以来修无著离我之行同于一相寂灭。 即同于佛也次云。 和合风火轮等者释云。 次第六月处风火轮除一切障。 亦是风轮中有火轮。 准上可知。 下是风。 脐以上是火。 用诃啰二字为食。 得与不得亦一切不食(乞舍利养)次佛说其功德(有人云。 不求食谓全不吃物也。 服风者服数息之风未定)文云。 出入息为二。 第一常相应者。 师云。 相应阿字也方入三摩地者。 念诵分限毕结定印。 食顷入定如常仪则也结根本印者。 亦念诵毕更结大日根本印也虚空眼者。 谓如前遍知眼印也次奉献香华等者。 谓更结印奉献香华等(如文)加持句印随明遍触身(云云)师云。 诸印初从三昧耶终归加持句。 是故初后有此印也。 经长行文云。 常念恩德有三恩德。 谓三宝恩德。 复真言中云勃驮萨底也缚(是念佛恩)达磨萨底也缚(是念法恩)僧伽萨底也缚(是念僧恩)是别加持句中意也次难堪忍大护印如前也。 呈三昧耶者入佛三昧耶也次送圣真言(是普通印也)最后文云。 如前三密护等者。 谓还指初事也。 言三密护者。 如初二手合掌三度唱吽字加护心额喉。 所谓三密即三业也。 然金刚界以二大母指直竖。 今此胎藏稍双屈二母指初节。 此为异也(更有别受以彼为正)然今检密印品更有印。 谓如来顶印佛菩萨母次真多摩尼毫相印。 次噜达罗戟印。 次娇末离烁底印次如来顶印。 佛菩萨母经云。 如前以定慧手合为一相。 其地水轮皆向下而申。 火轮二峰相连。 屈二风轮置于第三节上。 并虚空轮如三目形。 是如来顶印。 佛菩萨母。 师云。 此印如文。 言地水轮皆向下者。 谓屈地水入于掌中。 其轮端皆向下也。 印相如三目形也。 释云。 次佛眼印。 作三补吒双屈地水入掌。 竖二火令合如针。 二风指转捻二火指第三节上。 如己眼形二空指并竖稍屈。 令当二中指下押慧水侧使指头如竖眼之形。 即是三眼也。 其地水指如向内合掌之法。 如前名为佛母印。 此中名佛顶印。 亦名佛菩萨母印也次真多摩尼毫相印。 经云。 以智慧手为拳置左眉间。 是真多摩尼毫相印。 师云。 此印如文释。 云。 次毫印。 以右手为拳。 便以空指拄眉间。 拄之名真多摩尼。 即是毫印也次噜达罗戟印。 经说暗夜天印竟云。 即以此印又屈风轮。 是噜达罗戟印。 师云。 此印如文。 若先不说暗夜天印此印何明。 然以三昧手为拳舒风火轮。 是暗夜天印即准此印作之。 释云。 次如前印但屈头指以大指头捻头指第二节。 同噜达罗后印(自在天后印也。 更问)次娇末离烁底印。 经说梵天明妃印云。 如前印屈其风轮加火轮背第三节。 是娇末离烁底印。 师说如文。 释云。 次左手舒掌而屈地水二指入掌中。 回风指捻着火指之背。 空指亦稍勾屈转风指下。 是娇末离烁底印也(烁底是器物。 印如图)此是大自在之子名羯底迦。 此娇末离是其妃名也大唐毗卢遮那经密印品。 社耶毗社耶印已后有四印(或经无此三印)其经文云。 如前幢印是风天印。 仰三昧手在于脐轮。 智慧手空风相持向身运动。 如奏音乐。 是妙音天费拏印。 如前罥索印是诸龙印。 如前妙音天印而屈风轮交空轮上。 一切阿修罗印。 真言曰(真言在经)次仰定手当胸而地水火散舒。 风空之端相捻。 覆慧掌风空相捻。 地水火散舒。 而以地水火弹散定掌中物。 如洒水之势。 是洒净印也。 真言在大日经第一卷。 文云。 次以香水真言洒净。 即说真言是也。 定手为金刚拳置腰。 慧手五轮皆舒押地。 每面亦尔。 是建立坛印也。 真言亦在彼第一卷。 文云诸佛慈悲者存念我等故(乃至云云)复当诵此真言曰是也。 师云。 建立坛时用此真言。 又彼经第二卷有五供养真言。 其印如前记。 应知。 更不记之。 大日经第七卷作礼方便是金刚合掌也。 出罪方便金刚合掌屈二风入掌中二空双立也。 归依及施身乃至回向如前记也。 次文云。 成三法界道者。 谓佛菩萨金刚等三部亦三宝三身等。 此说未定。 然此句疏中委说次金刚萨埵印。 是转法轮印如文应知次金刚甲胄印。 二手金刚合掌。 二火双立相合。 二风附着火背也次啰字真言印(观想)次无堪忍大护明印。 在经第四卷也。 供养仪式品文云。 真言主者大日尊也。 先当示现三昧耶者入佛三昧耶印也不动慧刀印。 在第四卷。 亦在下文也阏伽水者。 二手合掌开拓二火各附二水背。 稍屈二风附火背。 以二空端各附风根本是也。 献真言座者献莲华座。 谓二手合掌。 二地二空各双立相合。 所余诸轮开拓散屈。 如莲华叶。 是其印也。 加持以本真言主者是先无所不至真言印也。 诸佛胜生子者谓普贤文殊等大菩萨也次地水真言印。 如五轮印中也。 虚空藏转明妃印在第三卷(已上五字王也)次释迦印。 如前钵印也。 次不动尊印。 如前记也次召请方便印。 如文应知。 次入佛三昧耶印。 如前也。 次阏伽印如前印次如来座真言印。 如文亦如先记也。 文云。 转作萨埵身。 真言印相应遍布诸支分者。 二手作缚立二火以印五处也。 又如经文说是应知也。 文云。 作半金刚印者。 谓散舒右水火风而地空相捻。 名为半金刚也。 文云。 被服金刚铠者如来甲印是也次降伏魔印。 如文应知也次无能堪忍印。 如文应知次涂香华焚香燃灯诸食真言印及虚空藏明。 普通供养印并如前也次持诵品文云。 以心为种子者。 谓以种子字心安置我心上也次文殊真言印。 合定慧手虚心掌。 火水内叉。 火水交结。 二风环屈加空上。 其相如钩成密印而用。 遍置自五处也次普通种子印。 及真言印同金刚合掌。 如文可知也次如来毫相印。 如文也。 次百光遍照印。 如前也。 次释尊印。 如文也。 次观音真言。 如文。 次十力明印。 是如来十力印。 如前记也事业金刚者是不动印也已上唯是记人说。 或有合理或不合理。 后人简择耳师云。 由铃杵之说。 先虚心合掌唱吽字三遍。 次金刚拳安置左腰。 次三度唱诵唵缚日罗嚩咛。 便仰舒右五轮以空置掌中。 即便覆掌以水火空。 稍拟把杵。 后便五轮共执即仰手横杵。 右转抽掷。 如是三返了。 便金刚杵横置胸上。 次诵唵嚩日罗键驮恶。 稍舒左拳把金刚铃。 举铃摇振举摇俱时。 然于振铃四时不同。 入出亦异。 若黄昏寅朝入道场时。 九个振铃。 七个之后。 少时以铃停住耳上。 谛听铃音观声本性。 谛观已后。 两度振铃。 惊觉一切诸菩萨而后安置本处。 便以拳印额以拳置腰。 其后即以杵加持五处。 谓心额喉肩顶。 加持之后置杵本处。 若出道场时七个振铃也。 五个在初两度在后。 是即黄昏寅朝之法则也。 若中夜午时入道场七个振铃。 五个在初两度在后。 若出去时五度振铃。 三个在初两个在后。 观听铃音如前应知。 若无铃杵左拳置腰右拳印五处也一云。 二手合掌二地直立相合。 二水内叉。 二火直立相持。 二风屈相去。 不着火侧。 二空双立也。 二手合掌。 二地二空各相合直立。 水火风各散舒稍屈。 如莲华叶也。 二手合掌。 二风相屈。 少不相着置双空上也。 定覆慧仰以慧置定上。 五指相叉。 如转法轮印之初三度右运。 转也。 二手合掌二风相屈。 稍端不相着。 置二火侧。 二空双立。 稍内向也(此是大印如次应知)二云。 定手作金刚拳安置腰侧。 慧手五轮皆舒押地。 每面亦尔。 是建立坛印也(持地第一)三云。 二手金刚合掌安置顶上摇动即是也(百光遍照第六)四云。 是佛顶印。 二手内拳二风附二火侧。 二空双立(一图三无第三)五云。 是梵夹印。 二掌稍屈曲。 以右掌覆于左掌。 如梵夹之势即是也(无言第三)六云。 如海印但以右头指端押左头指端相叉以为异也。 真言即五轮种子字也(八叶二)七云。 二手合掌。 二火外叉。 风轮建立稍屈曲。 其轮端相合。 二空双立即是也(藏转第八)八云。 梵夹印。 安置左胁即是也(闻二)第九云。 二手内叉覆之。 二地二空相合直建也。 二火端相持即是也(手第五)十云。 师云。 二地相合二空相合。 水火风散屈。 如莲华叶也。 次文云。 未开敷华合掌者。 谓二火端少少开离也。 次文云。 屈其火轮者。 谓屈二火齐合轮端。 非方角也。 次文云。 开敷火轮者。 谓开敷轮端。 非是未开敷华合掌。 然未开敷合掌少少开离。 而是印大开敷轮端也。 次文云。 虚心合掌以智慧三昧手互相加持而自旋转者。 谓二五轮端互相叉。 如金刚合掌也。 言旋转者有二说。 初说言。 以印先少少左倾竖直旋转三度。 次以印些些右倾竖直旋转三度也。 次说云。 不倾印亦不动臂。 但横旋转轮端。 先左旋转三返。 后右旋转三度。 是即其印也(三五六七八第五卷)十一云。 二手合掌。 二风相屈。 风端稍不相着双置空上。 亦稍不相着也(不至根第三卷)十二云。 定慧二手金刚合掌。 五处安置。 谓心额喉左右肩及顶。 七返加持也(持句第六卷)满足一切智智。 金刚字句。 二手合掌。 二水内拳。 二火竖稍屈相合。 二风二空如根本印即是也(第三)世尊身诸支分皆悉出现(乃至)同寿命同种子同依处同救世者。 二手合掌。 地水火开外向举印额上右转三度是即其印也(第三)帝释方作施愿金刚童子形(乃至)或置密印。 或置字句。 二五轮稍屈曲。 其轮端一处聚。 二火端稍发起。 如如来藏印而屈二地入掌中即是也(第三)阿揭娜曳即第四卷火天印也。 次真言是护摩。 其印先覆慧掌风空相持。 散舒地水火。 展印加持。 然后地水散。 火风空轮端一处聚。 如取物之势是其印也大力护明妃印。 第四卷无堪忍印也次萨埵印。 二手各仰作拳。 二地二风钩交如锁也铠印。 即二手外叉。 二风双立也。 金刚手印(五杵印也)毗俱胝印。 是锁也。 结大界是无堪忍印(上第二)一切诸佛心印。 二手内拳二火建立稍屈曲轮。 其端圆齐相合即是(第二)普世天等同金刚合掌也怖魔印。 以头指指着眉间向外。 大日疏第五云。 白是毗卢。 赤是宝幢。 黄是沙罗树王。 青是无量寿。 黑是鼓音七佛所说神咒经第四云。 不得下食鬼名胡魔兜(一)乌奢睺睺胡魔兜(二)阿菟渴卑胡魔兜(三)破破罗胡魔兜(四)莎诃咒水七返与病人饮之不耆食鬼名安多睺(一)颇捺卑卑卑卑安多睺(二)乌睺睺睺安多睺(三)波罗和兜若安多睺(四)遮捺迦知安多睺(五)阿若罗知安多睺(六)莎诃缕二色黑白。 咒作十四结。 七返咒水与使饮。 此有药师印并咒烦不书之有无量寿法说心印云。 以大母指捻无名指甲。 令手横着印。 为加持二十一返矣陀罗尼集云。 阿弥陀佛心印右手中指已下三指总屈。 入左手掌内把左手大指。 以右大指押右三指甲上。 二头指直竖碟开之 发布时间:2024-07-01 08:13:0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