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成就记 内容: 妙成就记No. 2388妙成就记(墨字先师所传。 慈觉大师朱书后师说)夫行者欲作法。 当知三部大意。 胎藏从阿字生起以五轮成身。 金刚界从鑁字生起以五相成身。 今此中从吽字生起以三吽成身。 行者先心观吽字。 一诵吽真言。 字变成五智金刚。 次舌上置同字。 次置顶上。 共变成五股金刚(诵吽准上)即结五股印。 五处加持。 想自身成金刚牙菩萨。 是则此界初入门也。 往秽处。 左手作拳安腰。 右手作拳大指直竖。 以印安脐上诵真言七遍或三遍。 而五处加持。 即以印立顶上三遍右转。 从顶右边徐徐下至于心前。 即两手合掌举顶上散之(师说曰。 先于四处观置吽字。 心额喉顶也。 顶字变成大火聚流出黑焰。 烧除内外一切不净悉成清净。 次右拳三弹指。 诵唵枳里枳里罗缚劳捺啰吽半。 而后以所加持瓶水洒自身。 欲往秽处先加持瓶水入厕亦洒。 彼内事竟出。 即如上护身)洒身。 又名洗手面。 右手仰掌五轮直舒。 无名指屈中节。 大指屈着风轮本根。 左手持水瓶泻于右掌。 诵真言三遍。 饮之三度。 勿令有声。 即以无名端触着左右勿。 次三处洒净。 三处者左右肩顶后也。 而后诵真言以印触两目口两耳鼻及两肩喉脐心顶上便成护身。 诸根清净。 若口中齿间以舌触垢秽及喷嚏欬嗽更复如前。 饮水拭唇(师说曰。 二手作金刚印。 先外缚仰掌。 二地端相拄。 以印洒身)涂地洒净(又名无垢印)一说。 用金刚合掌。 又说。 先合掌。 二小指二无名指相叉入掌中。 二风直竖端相柱二中绞食指上节二大指入掌中。 初通印。 后别印也。 除萎华。 右手持拂子。 拂子者以练帛等着竹技端是等也(师说曰。 以华造拂子拂之)若拂除时先自中央尊像上始。 而从内徐徐向外。 当诵真言拂除。 左手安腰。 扫地。 右手把帚。 其扫地法者。 自西起右回扫之。 右手准前。 涂地。 右手散舒五轮如涂壁之势。 自东北角起涂之。 其涂法者。 一寸二寸。 及一尺二尺。 徐徐自狭而及广。 加持供物印。 右手作拳风指直竖。 又说。 如文。 以印五处加持顶散。 如常。 加持供物时。 同用此两印若作军荼利用三股印。 右手以大指押小指甲。 三指散舒。 如三股杵。 若作不动尊用大刀印。 以大指押无名小指甲也。 佛部三昧耶。 如文顶散之。 莲华部三昧耶。 用莲华开敷印(顶散如常)金刚部三昧耶。 二手背相着。 大指小指互相叉也。 顶散如常。 结缚诸难。 二手各作三股印。 以左印安右肩上。 以右印安左肩上。 始诵唵字时结印。 次至句路字怒目视右边。 次至驮野字视左边。 次至泮吒字视前。 但用脚之相如文。 若欲结嚩者于真言后安满驮满驮之句。 而不改前印屈中间三指入掌成掌。 若解界时应安闷奢闷奢之句(南时开展右脚二尺。 以脚指地踏之。 怒目左视。 想自身如军荼利。 又说曰。 二肩上印即便作拳。 三遍诵满驮满驮句。 应泮声。 二拳移置腋下。 左拳右腋。 右拳左腋。 谓在肩上是辟除结界。 置腋下是结缚也。 当于四方作此法)澡浴。 二手作外缚。 舒二风端相拄如针。 二大指并竖。 辟除。 左手作三股印按腰。 右手作忿怒拳。 于头上左右三转而印五处。 用脚之法如前。 又辟除。 十轮舒开。 以右掌拍左掌三遍。 又说。 二手作三股印。 以右手拍左手三遍。 三拍已了即三遍摩左掌上。 又辟除。 以右手弹指三遍。 是辟除印相也”护身。 右手作三股印。 左手作拳按腰。 以印举顶上左转三遍。 次右转三遍。 而倒印打东方。 次打西方。 次南方。 次北方。 次东南。 次西北。 次西南。 次东北。 次上下。 如是次第各一度打之。 次五处加持。 去垢。 右手作三股印按腰。 指端向前。 左手又作同印。 五处加持。 而后触诸物加持。 皆成清净。 清净。 右手作拳。 少许开四轮汲水。 诵真言七遍加持之。 先洒右肩上。 次左肩上。 此是洒身之义也。 次洒面上是洒顶上之义也。 即成清净(师说曰。 左手作三股印加持水。 即解印舒五轮。 屈水。 以印取水。 洒如前说)光泽。 左手作三股印舒臂向外。 右手作同印承左肘(肘者臂也。 自肱至中指末言肱)以印触诸物及己身(己身者五处加持也)加持浴水。 先作金刚缚屈二风指端安大指上节。 诵真言即舒立二风指散发。 而入汤。 中右三转加持之。 是加持浴水之法也(师说曰。 外缚二大指入掌中。 二风舒立端相拄。 以印取水)取土涂身。 如文。 先取土和水。 二手大指各押小指甲上。 余指散开。 更互相楷身。 以右手遍涂身上。 是涂洗身印也(师说曰。 二手舒五轮以掌楷身)搅水澡浴。 右手作忿怒拳。 但以中指无名指押大指甲上。 以印搅水而后澡浴(师说曰。 以大指押火甲)除遣身中毗那夜伽难。 二手作拳各舒风指。 以右风指安左风背互相入虎口(虎口者拳穴是也)以印举顶徐徐下心前。 至脐前拔风指。 如是三度。 想遣除身中毗那那夜伽。 护身。 二小指相叉。 以二无名指钩小指。 二中指直竖端相拄。 二风指随中指侧一麦许相去。 勿令着之。 以印印五处即成护身。 是恒例被甲印也。 持诵分土。 二手合掌。 屈二中指无名指入掌中。 皆相背。 不令相着。 二风二小端相拄。 二大侧相着。 具在轨中。 事竟当心三右转解印。 次诵军荼利根本咒以手搅水。 随意澡浴。 用前搅水印(师说曰。 二手屈水火着掌。 二风二地端相拄。 二空着火侧莫相拄覆印。 若诵军荼利大咒。 以独印加持)自灌顶。 结前被甲印。 以印取水。 诵真言三遍而自灌顶。 以印取水者。 仰印取水灌顶也(师说曰。 以二无名指押小指。 是军荼利大护身印也。 非被甲印)结发。 左手作拳安脐上右手作拳舒风指。 大指端相合令圆轮。 以右印倒安顶上。 即散舒余三指而更又握。 如是三度而作结发之势。 即成结发(是佛部也)莲华部结发。 印相如前。 但右手大指风指以端不合为异。 用法皆如前。 金刚部结发。 右手作拳安顶上。 用法同前。 凡于上三印有二说。 或云。 佛部以印安顶上。 莲华部安右肩。 金刚部安左肩。 阏伽。 双合二手以风指捻大指。 如常。 解结。 以右手背安左掌。 内令无缝罅。 二大指向上直竖。 左转一遍解所结三(师说曰。 二手舒五轮。 以右手背重着左掌。 右火端至左掌。 二空并竖。 此印异火焰印)三部饮水濂净。 如轨中说。 但至金刚部印以风令相去中指。 以小指令相去无名。 故云开散。 饮水洒净法则如前说。 洒净换衣。 如轨文。 着衣。 轨文不说印相。 或说。 以拳印执衣着之(师说曰。 作虚心合掌以大指执衣)三部三摩耶。 三部之印相皆如前。 遣除身中毗那夜迦难。 印相用法如前。 辟除。 印相法皆如前。 右手作三股安腰。 左手作忿怒拳顶上转。 及五处加持等也。 后二印如前。 具在轨文。 去垢印。 印相如前。 右手作三股安腰。 左手作三股加持诸物也。 作清净。 印相如前具在轨文。 此印通用三部。 光泽。 印相用法皆如前。 次发遣真言曰。 乞里乞里缚日罗目伽。 印相者用金刚界中发遣。 印若弹指亦得。 护身。 印相用法如前。 具在轨文。 大护身。 印相如前。 被甲。 先作金刚合掌安顶上。 散舒二手徐徐仰掌安左右膝上。 次作回转之被甲(回转被甲者。 二手作拳舒二风指处处回转。 如金刚界中唵砧被甲。 师说曰。 二手五轮相双莫相着。 以印举顶徐徐下至脚作被甲势)结发。 右手作拳直舒大指印于顶上。 是结发印通三部用(师说曰。 以右拳竖大指端倒置十字处。 通三部用之)大海。 用金刚界中大海印。 是别印也。 宝山。 用金刚界中八峰印。 师子座华。 用开敷莲华座印(师说曰。 二手空风相捻。 火水舒立稍屈。 如莲华。 二地竖相合。 是师座印相也)宝莲华。 用金刚合掌。 已上四真言轨中隐不说。 但说一印总摄四真言。 所谓作金刚合掌以右押左名辨诸事印。 宝楼阁。 用前辨诸事。 阏伽。 具如前轨。 佛部佛眼(又名佛母)先合掌。 开二风指捻中指上节侧。 二大指入掌中。 莲华部佛眼。 先合掌。 十指端相抂。 如未开敷莲华相也(师说曰。 莲华部母印。 二腕相着。 并臂直竖。 是莲华茎也。 自余如文)金刚部佛母佛眼(名忙莽计)合掌屈二风二无名入掌中。 如马头印相。 佛部心。 先金刚内缚。 二大指直竖。 勿着食指。 莲华部心。 如前印相以左大指入掌中。 金刚部心。 如前印相。 但以右大指入掌中。 左大指直立。 阏伽。 如前法则。 奉请本尊(名送车)先作内缚开掌仰上。 舒二风指端相拄。 二大指着二中指端。 每咒竟二大指散拨之(如十八道中送车师说曰。 二大指向外拨)请车辂。 印相如前送车印。 但以二大指向前拨招为异。 此印与轨小异也。 轨中云。 安来句者云噎醯噎醯多驮蘖多。 若莲华部云噎醯噎醯半乃母。 若金刚部云噎醯噎醯嚩日罗。 若奉送佛部时者云蘖奢蘖奢多驮蘖多。 若奉送莲华部云蘖车蘖车半乃母。 若金刚部奉送时云蘖奢蘖奢嚩日罗。 又召请。 先作内缚竖二大指招指之(佛部)又内缚竖右大指招之(莲华部)又内缚竖左大指招之(金刚部)治路。 二手作拳执香炉(佛部)又不依印相而执香炉(是莲华金刚两部治路相也。 师说曰。 想诸天往来桥路。 及修罗龠悉开解)除遣从魔。 右手作三股印安腰。 左手又作同印向外。 先左转三遍。 次右转三遍。 次五处加持之印未散即视三昧耶。 视三昧耶。 左手作三股印安腰。 右手又作同印向外。 先左转三遍。 次右转三遍。 次五处加持。 如前。 奉座。 先奉阏伽。 然后请座。 其阏伽以本真言持诵而献(言阏伽真言)或通用阏伽真言(在轧)当额(佛部)心(莲华部)膝(金刚部)或作护身印(被甲印)改大指安于风指侧。 运心想奉阏伽而后奉莲华座。 其印相开敷莲华印也。 通三部用之。 此印与轨小异也。 偈颂。 善来世尊(云云)具在轨文。 次辟除随逐本尊毗那夜伽。 并视三昧耶真言法则如前。 结界。 以左手中指无名指绞右手中指无名指。 二风指二小指直竖端相拄。 二大指直舒向下端相拄。 是金刚橛印(名地结印。 十八道中地结印。 但左右少异也)诵真言三度。 以大指端印地。 结上方。 作前橛印。 开二大指着风指侧。 以印举顶上三遍右转。 是金刚钩栏墙印。 若左转即成解界(师说曰。 文曰。 翼二臂者开张二肘)金刚墙。 作前橛印。 开散二大指竖。 当心前右转三遍成金刚墙。 若左转成解界。 金刚罥索。 左手以风指屈着大指根下。 以大指直竖。 押风指甲微开。 令有圆孔。 右手亦复如是。 以右手三指背着左手三指内。 于胸前三度右转。 是成金刚罥索。 是结界义也。 以结东方。 金刚幡。 左手作拳。 大指直舒立。 右手五轮直舒。 横侧置左大指上。 于胸前右转三遍。 又以左代右亦复此印相也。 以结西方。 金刚迦利(此云一股印)右手舒五轮。 以风指着大指中节。 右手作拳。 以风指着大指中节。 以左拳握右大指端。 胸前右转三遍。 此印与轨文大相违。 今暂依师传(师说曰。 作外缚舒二风端柱。 或前记所传云得)金刚峰。 先左手作拳直竖大指。 右手又作拳大指风指相捻。 以右手横侧置于左手大指上。 又说。 右手中指以下三指舒散。 而横侧置左大指上。 以结南方(师说曰。 以左置右手印)结上下方(师说曰。 从此已下皆如前记)左手作拳安腰。 右手舒五轮。 而以掌七遍拍地成结下界。 又以右掌仰以拍上方虚空七遍。 即成结上方。 又说。 左手作拳安胸上。 右手舒五轮而以风指拍地七遍。 成结地界。 火院。 以右手背置左手内。 令无缝罅。 二大指向上直竖。 右转一遍即成火院。 结大界。 结前被甲印于顶上左转三遍。 次右转。 次上方。 次下方。 次五处加持。 结此大界印时。 假令持念一字顶轮王者不能破坏之。 执持数珠。 以右手大指捻无名指头。 直舒中指小指而微屈。 头指着中指上节侧。 案轨文云通三部。 应知此佛部印通摄三部。 以右手印执珠。 左手以大指捻无名指。 两指轮穴之中串入珠。 漫勿执珠。 莲华部执珠。 以右大指捻中指。 头余三指直舒。 左手亦如此。 金刚部执珠。 右手作拳舒大指捻头指端。 左手亦如此。 臂钏。 如轨文。 腰线。 如轨文。 涂香。 右手舒五轮向外舒立。 以左手把右手腕。 四指在外。 大指在内而握之。 奉华。 用前车辂印。 唯改二大指附二头指侧(先作金刚内缚仰掌。 二风指端相拄是也)烧香。 二手仰掌相双。 立中指以下三指向上。 二风指端相着。 但一麦许。 勿令相着。 二大指着风指侧。 以印仰上。 奉食。 二手仰掌向上。 二小指二无名指端相拄。 二风指少屈博着中指侧。 二大指博着风指侧。 是与钵印少异。 奉灯。 以右手作拳。 舒中指大指相捻直竖(已上五印皆右三转也)运心普供养。 用金刚合掌置于顶上。 军荼利根本搅水澡浴印。 用前护身印以搅水。 而念真言七遍。 又三七遍。 及一百八遍。 随意澡浴。 加持上别印。 观手作三股(观者右手也)此是军荼利菩萨羯磨印。 以当加持土。 三字明德迦大威德明王小仪轨云。 又法若欲摧他敌者应当建三角坛。 于中画大威德明王。 身作玄云色。 遍身生火焰。 执持诸器仗。 身安立三字。 谓顶奄字。 口安恶字。 心安吽字。 成就尊身已。 于其像下置诸舍睹噜。 并安名字。 对此像前应当布于自身。 一同坛中像。 威验并皆如是。 即结印诵前大心真言一千八十遍。 于真言句义中舍睹噜下称彼名字。 令彼群党自然退散。 吽净业三部三昧耶护身其后作。 永久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点了。 (私云。)此私记殊可秘藏可秘藏道玄记之。 传领了实助之 发布时间:2024-07-02 08:11:1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