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教时诤论 内容: 教时诤论No. 2395B教时诤论天台释安然撰诤夫一切如来菩提心现证摩诃毗卢遮那五智菩提心殿说。 金刚界一十八会法界宫中说。 胎藏界大曼荼罗。 其十八会第一会云。 普贤菩萨受毗卢遮那教。 下南阎浮提示八相成道。 名曰释迦牟尼如来(文)住世八十年说法五十载。 赴缘略机作方便说。 或云。 我是贤劫五百佛中之一佛也。 或云。 现在千佛之一佛也。 或云。 莲华藏界百亿释迦中之一也。 或云。 寂漠世界无数如来中之一也。 或云。 莲华台上遍照如来。 或云。 久远实成能仁如来。 然而内证五智内体一切量等法界以为体性。 大日经云。 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 毗卢遮那。 三密一切处一切时。 于有情界说真言道。 又现普贤莲华手等菩萨。 普于十方界说真言道。 所谓十地此生满足。 后有情界业寿种除。 种子芽生。 大兴善寺阿阇梨云。 大日如来内证法门。 一切时说一大圆教(文)释迦外迹现阎浮提。 随一分机作一时说。 出生义云。 我能仁如来悯三有六趣之惑。 常由蕴界入等受生死。 妄执空华无而虚计。 衣珠有而不知。 于是收迹睹史天宫。 下生于中印土。 赴化城以接之。 由除粪以诱之。 及乎大种性人。 法缘已熟。 三秘密教。 说时方至。 遂却住自受用身。 于色究竟天宫。 入不空王三昧。 普集诸贤。 削地位之渐证。 开等妙之顿旨。 大勇金刚阿阇梨云。 一分机熟而为时至。 是非谓为普说之时(文)此一时中五十年间。 开门八万说教十二。 华严十地品云。 于菩提场始成正觉。 第二七日说华严经。 提谓经云。 起菩提场往鹿野苑迹中摄下始说五戒。 密迹经云。 成道之后第二七日鹿野苑中说三乘法。 伽耶山顶经云。 成道未久在菩提场说此经法。 十二游经云。 初坐树下以为一年。 第二年往鹿野苑中为拘邻说。 第三年为三迦叶说。 第四年中伽耶山顶为龙鬼说。 第五年中身子目连而共得道。 第六年中须达作十二浮图寺。 祇陀太子唯起门楼。 第七年在耶尼国。 为婆陀和等八菩萨说般舟经。 第八年中在柳山中为屯真陀罗王说法。 第九年中在秽泽中为阿掘魔而为说法。 第十年中还摩渴提为弗沙王而说法。 第十一年□□下为弥勒说修行本起。 第十二年还本生国为释□□法。 觉妥三藏云。 成道第五年说大般若。 真谛三藏云。 第一法轮鹿野苑中。 为五比丘说四谛法。 第二法轮成道七年在舍卫国施惠江边。 为诸菩萨说般若经。 第三法轮成道三十八年在毗舍利国鬼王法堂。 为真藏菩萨等说解节经。 成道七年说转法轮。 次三十八年说般若法轮教。 于七年说持法轮。 光赞般若云。 成道第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说光赞般若。 仁王般若云。 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前已为我等。 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问般若·光赞般若。 有别本云。 说大品等无量般若。 智度论云。 天上龙宫说多般若。 人中寿短不可诵持。 天台大师云。 成道第六年说鸯掘摩经。 第十年说如来藏经。 大集经云。 如来成道始十六年。 即于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内说大集经。 无量义云。 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法华经。 云如来成道过四十年。 菩提流支法□□性论云。 如来成道四十年说法华经。 天台大师云。 □□□载说法华经。 法华已后说金光明·方等陀罗尼经。 法宝法师云。 法华以后说楞伽经·法云经等。 涅槃经云。 临灭度一日一夜。 佛而须跋陀罗云。 我年二十九出家学佛道。 我出家已来已过十五年。 悲华经·遗教经·像法决疑经·菩萨处胎经。 皆云如来临灭度时。 中阴经云。 如来入灭在中阴界。 为中阴者而为说法。 自余诸经皆云一时。 说时年月未见分明。 月临万水分千。 应机方圆。 结数多小。 或说一教。 如维摩经中一音说法。 或说二教。 如涅槃经中半满二字。 或说三教。 如妙智经中空有三法。 或说四教。 如月灯经中四修多罗。 或说五教。 如六波经中五人受持。 或说一时。 如梵网经中娑婆一边。 或说二时。 如法华经中昔今二时。 或说三时。 如深密经中初二三时。 或说四时。 如无量义中初次四说。 或说五时。 如涅槃经中法喻五味。 泪□□隐山法月不光。 乃有内证眷属住法门身。 结集法藏利益世间。 大般若云。 十方菩萨来听般若。 各还本国。 结集法藏雨大法雨。 金刚仙论云。 佛在二铁围山之间。 尔时无量菩萨声闻。 各作是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处说某经法。 今准此文。 佛世时此界他方二处结集。 智度论云。 迦叶将阿难于王舍城。 结集小乘三藏。 文殊·弥勒将阿难于铁围山间。 结集摩诃衍藏(文)佛母弟子唯口诵持。 未载贝叶。 无有违变。 当结集时一法始有大小二藏之别文也。 唯付法藏经。 王城结集先有一千罗汉。 大迦叶婆而为上座。 后来一万罗汉。 婆须婆斯而为众首。 结界已竟不入。 后来一万罗汉。 在外结集。 当此之时。 小乘始有界内界外二结集(文)六波罗蜜经云。 修多罗藏。 阿难陀受持。 毗那耶藏。 优婆离受持。 阿毗昙藏。 富楼那受持。 大般若藏。 文殊师利菩萨受持。 陀罗尼藏。 执金刚手菩萨受持。 金刚顶经补决中云。 执金刚手结集秘藏。 安置南天铁塔中也。 唯而可云显教密教结集亦异。 从此以后。 至贤踵。 付法有次。 法轮不绝。 大唐双峰山禅门付法十卷。 日本比睿山内证血脉一卷。 禅门相承次第分明。 释迦如来·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弥遮迦·提多迦·佛陀难陀·佛陀密多·胁比丘·富罗奢·马鸣·比罗·龙树·迦那提婆·罗睺罗·僧迦难提·僧伽耶舍·鸠摩罗驮·阇夜多·婆修盘陀·摩奴罗·鹤勒耶舍·师子·舍那波斯·波须密·僧伽罗叉优婆掘·菩提达摩·北齐惠可·隋朝僧璨·双峰道信·黄梅东山弘忍·唐朝神秀·华严寺普寂·大唐道璇(天平八年到来日本)日本大安寺行表·日本最澄。 唯传禅要。 不依教文。 转授一偈。 以为付法。 摩诃止观。 法华血脉。 天台相承。 次第分明。 释迦·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密多·胁比丘·富那舍·马鸣·比罗·龙树·提婆·僧佉难提·僧佉耶奢·鸠摩罗驮·阇夜多·婆修盘陀·摩奴罗·鹤勒夜那·师子·末田地(已上佛说)天竺须利耶苏摩·罗什·双林寺傅大士·齐高慧文·南岳慧思·天台智者·国清寺灌顶·同寺智威·天宫寺惠威·左溪玄朗·荆溪湛然·琅瑘道邃姑苏行满·日本最澄。 禅惠双传。 止观兼修。 天台以后。 久行出世。 真言一宗。 前后两传。 一传教大师血脉。 二慈觉大师印信。 传教大师血脉三首。 一胎藏界。 大日如来·无畏三藏·一行大师·义林大师·二金刚界。 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树·龙智·金刚智·不空·顺晓·寂澄。 三杂曼荼罗。 大牟尼尊·天竺菩提流志·阿地瞿多·大唐明州江秘·开元寺灵光·国清寺惟象·日本最澄。 慈觉大师印信三通。 一胎藏界。 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树·龙智·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惠果·慧足·义操·义真·法全·圆仁。 二金刚界。 大日如来·萨埵·龙树·龙智·金刚智·不空·无畏·一行·慧朗·慧果·慧足·义操·义真·全雅·圆仁。 三苏悉地。 大日如来·萨埵·龙树·龙智·金刚智·无畏·不空·一行·慧果·慧足·义操·义真·圆仁。 事理具足。 定惠相扶。 无畏以后。 文传于世。 禅门唯传大乘理观。 天台唯行显教定慧。 真言修秘密事理。 备此三法。 唯我一山。 印度斯那。 未闻斯盛者也。 然夫众生重障遇教犹惑。 佛眼远照。 任世记之。 一味佛法。 三国诤生竞执文言。 终入行证乃有释迦。 灭后二十部起。 部执论云。 世尊灭后。 百十六年。 至四百满。 分二十部。 文殊问云。 十八及本二。 悉从大乘出。 无是亦无非。 我说未来起。 又有五百论师。 共造大毗婆沙。 妙乐记云。 结集之言。 通出三处。 所谓一千。 七百。 五百。 一千结集当于最初。 言七百者。 灭后百年七百结集。 言五百者。 四百年中。 五百比丘。 论道不同。 往王城结(云云)大毗婆沙缘起中而五百论师造此婆沙。 涅槃经云。 我灭度后。 二十一诤不得我意。 又有六足论。 出三百年迦多延尼子所造。 又有五部律。 起三百年。 大集经中。 如来所起大乘本法经云。 马鸣菩萨。 请佛说法。 胜顶王经云。 佛成道后。 第二七日。 佛告马鸣。 令守佛法。 摩尼清净经云。 灭后一百年中出世。 变化功德经云。 三百年出世。 摩耶经云。 六百年出。 常德三昧经云。 八百年出。 睿师成论序云。 三百五十年出。 造起信论。 释华严等。 摩耶经及楞伽经云。 于七百年中。 龙树菩萨出。 慧远师云。 九百年出。 罗什成论序云。 五百三十年出。 西域记云。 住世三百岁。 初入龙宫。 得诸方等。 后还南天。 传华严等。 作庄严佛道论·大慈方便论·大无畏论·中论·十二门论·大不思议论·十住毗婆沙论·十住论。 凡千部论。 提婆传云。 九百年中。 迦那提婆出。 击王论鼓。 破诸外道。 造百论·四百论·广百论·百字论·凡百部论。 了义灯云。 第九百年。 国师三子。 长名无著。 次名天亲。 小名邻特跛婆。 无著菩萨。 升兜率天。 请下弥勒。 说瑜伽论。 婆薮盘豆。 初学小乘。 后释大乘。 作俱舍论·唯识三十颂·十地论·华严论·智度论·法华论·涅槃论·佛性论·菩提心论等。 弥勒瑜伽论。 立一分无性。 破一切有性。 天亲佛性论。 判分别部萨婆多部。 小乘诤论。 佛性之诤。 从此而起。 西域记云。 千一百年中。 清辨菩萨出。 立二空量。 作掌珍论。 清辨弟子。 智光论师。 作般若灯论。 一名中论。 有青目等。 七十家释。 又此千一百年中。 有十论师。 各作唯识三十颂释论十卷。 合有百卷。 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胜子·智月护法。 护法弟子戒贤论师。 弘瑜伽论·顺正理论·显扬论·对法论·因明论·准量论·声明论等。 清辨掌珍论云。 真性有为空。 如幻缘生故。 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 玄感居士。 持十论师百卷释文。 胜军论师。 护法唯识论云。 后有说者依似比量拨无诸法。 是随邪见。 空有之诤。 从此而起四十年中。 唯立一量。 大唐日照三藏传说。 西域那兰陀寺。 同时有二大德。 一名戒贤。 二名智光。 戒贤论师。 远承弥勒·无著。 近踵护法·难陀。 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 立三种教。 初于一时。 唯说法有缘生。 不说法无我理。 即阿含等也。 第二时中。 唯说遍计无。 未说依圆有。 即般若等也。 第三时中。 遍计所执无。 依圆二性有。 即深密也。 法相大乘。 以为了义(云云)智光论师。 远承文殊·龙树。 近禀青目·清辨。 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 亦立三时。 初时中说心境俱有。 第二时说境空心有。 第三时说心境俱空。 无相大乘。 以为了义。 教时之诤。 从此而起。 又有无性摄论。 立比量云。 诸大乘经皆是佛说。 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 如增一等胜军论师更改立云。 诸大乘经皆是佛说。 两俱极成。 非诸佛语。 所不摄故。 如增一等。 护法唯识第三比量云。 大乘经皆顺无我。 违数取趣。 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 表蕴等法。 遮胜性等。 乐大乘者。 许能显示无颠倒理。 契经摄故。 如增一等。 至教量摄。 乘玄奘游西。 立一量云。 真故极成。 色不离于眼识。 自许初三摄。 眼所不摄故。 犹如眼根等。 破小乘执立此等立。 乃知天竺大乘诤一千年外其事未除。 天竺龙树之代。 秦始皇帝之时。 天竺沙门利防等十八人来朝。 秦皇不容沙门。 却回清辨·护法之代。 后汉明帝之时。 帝梦金人。 遣使得法。 同云自彼汉明之年至于巨唐之代三藏来往三宝东流。 传译如林。 学徒成市。 东晋觉贤。 译华严来讲听足世帝疏溢藏。 故传记(○华严经传记)云。 其翻译则觉贤·喜觉·日照三藏合成一部。 支谶等十七人别译一品。 其论释则龙树不思议论·十住婆娑·十住论。 天亲十七地论。 无著华严论。 金刚军菩萨十地论。 北齐王子华严论六百卷。 沙门灵辨华严论百卷。 其讲者则法业·智炬·惠光·僧范·昙衍·灵裕·惠觉·法敏·灵辨·智俨·意师·昙□·洪□·昙迁·惠远·智正·光师。 疏百余卷。 论七百卷。 大唐大后之代法藏法师。 自撰五教·旨归·纲目·探玄记等。 学华严者。 以为宗祖。 藏子惠苑。 续刊定记。 大原澄观。 造疏三十卷。 新罗元晓。 作和诤论。 其教相则列十家。 而不诤其立五教以和。 旧华严翻译虽在最初。 而法藏闻教在诸宗后。 伪秦罗什译出大品·法华等经。 中论·百论·智度·成实·十二门论。 门徒三千。 入室二十。 英杰八人。 心自四子皆以三论。 而为心论。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罗什门人。 宋寿春僧道僧。 道弟子大庄严寺昙济。 昙济弟子齐河西道朗。 道朗弟子梁止观寺僧诠。 僧诠弟子陈兴皇寺法朗。 法朗弟子隋嘉祥寺吉藏。 吉藏弟子硕法师·恺法师·邃法师。 并学三论。 以为宗趣。 吉藏法师。 多造章疏。 学三论者。 以为宗祖。 其教相则开二藏。 而摄法。 立三种轮以判时。 陈思禅师。 语我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而云。 昔共灵山听法华经。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行法华得陀罗尼。 说自心中所行法门。 止观·玄文·净名玄疏。 灌顶皆记。 以传于世。 其文多破旧解。 即是华严三论之旧人也。 法华玄中。 列旧七类七阶六宗五时四宗二教一音。 皆悉破云。 天台破立。 从此而起。 湛然大师。 作五百问。 以破慈恩法华玄赞。 记中亦破吉藏三论义立。 伏膺之说从施凭托之义。 安在辅行记。 真言师云。 近虽响赞未与耳根相应。 又有成论人。 毗昙人。 地论人。 摄论人。 皆为天台大师所破。 大唐贞观。 玄奘法师。 往天竺国。 诣正法藏。 一十七年。 在彼学习。 一十六年。 于此翻译。 门人三千。 入室四人。 玄奘相逢十师檀越。 玄感居士得百卷。 释基糅百卷折得十卷。 十支大论以为扶疏。 基子惠绍。 绍子智周。 相传其门。 光扬其道。 三藏门人。 义寂法师。 作义林章一十二卷。 以破基师法苑林章。 遁伦法师。 作瑜伽疏。 所立义理。 多违基义。 玄隆·圆弘·补昉·秦贤。 并作章疏共称禀受三藏之旨。 而多违背基师之义。 灵润法师。 作章略出新译经论与旧经论相违义理一十四门。 补秦法师作章对破灵润之章。 宝法师作佛性论。 破新宗义。 崇后法师。 亦作决择。 多破周释。 然而学唯识者。 多依基师破之。 诸师以为旧义。 新旧之诤。 从此而起。 其教相。 则别八宗。 而摄法。 举二教而判经。 立三时以明义。 开百法以释法。 其五部律皆来斯那。 迦叶维部唯未闻来。 其成实论。 八百年中。 诃利跋摩。 以经部义破有部见之所造也。 什师译之。 其俱舍论。 婆薮盘豆。 以经部义破有部义之所造也。 然家翻之。 其律有五。 一十诵律。 谓萨婆多义。 二四分律。 谓法藏部义。 三僧祇律。 谓大众部义。 四五分律。 谓化地部义。 五迦叶惟律。 此一未来。 此无缘故。 其论亦五。 一毗尼世论。 二磨得勒伽论。 三善见论。 四萨婆多论。 五明王论。 迦叶·阿难·优婆利·阿拏卢头·优婆掬多。 五师隔世而传为大毗尼藏。 优婆掬多。 弟子五人。 各有异见同世五分。 故有五部。 其四分律。 大乘小乘之译。 其成实人有大乘大乘之论。 俱舍一家未闻相诤。 奥若天国押开广庭天皇御宇之世。 佛像西春经法东来。 尔后请益累代。 教味满国。 正像法文。 无一不传。 于时新罗义荣法师。 作新旧诤论。 以弘灵润·法宝之遗踪。 大唐惠云僧都。 作四车义章。 以助天台华严之曩实专注。 师立佛法异义。 配流而死。 寿灵师立佛受苦义。 身烂而夭。 传教大师。 入唐求法。 学得三宗。 安置一山。 初开灌顶道场。 则十个名德。 作誓水之弟子。 次讲天台法文。 则七六智匠。 上释疑之表文。 唯建菩萨之戒坛。 命有僧统不和。 遂作显戒论。 以立菩萨戒。 慈觉大师。 弘教之日。 亦作显扬大戒论一十卷。 南城北岳唇吻乃生。 东土惠日寺德溢法师者。 为破天台。 多造章疏。 大师因造守护章·去惑章·补照·照权实镜·决权实论·依凭集·通六九证·五比量决。 安慧座主。 传灯之代。 亦作愍喻辨惑章三卷。 以破德溢天台宗未决义一卷。 又于玄赞法华日光喻文两经俱无谬。 又信解之文作七种难。 南山高野寺空海和上。 乃与大师同船之求法也。 作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云。 大日经中有十种心。 初自凡夫流转之地。 终至内证秘密之位。 初一凡夫。 次二外道。 次二乘。 次一法相。 次一三论。 次一天台。 次一华严。 后一真言。 乃判法相·三论·天台·华严。 云是无明边域未明分之位。 释摩诃衍论以为诚证矣。 又昔戒明大德。 入唐之时。 释摩诃衍论十卷将来。 于时居士三船真人。 先付四失。 南城智德。 次付七失。 定伪论竟。 大师守护章中。 亦付四失。 判为伪论。 空海和上。 载官符云。 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等修多罗藏。 苏悉地苏摩呼毗尼藏。 释摩诃衍菩提心论阿毗昙藏。 可行天下。 后有福贵山寺道诠。 作箴诲迷方记。 具会初四次七之失。 未释睿山四种之失。 又作群家诤论三卷。 广叙诸宗相承而云。 夫真空宗。 始肇佛世文殊·净名。 次承天竺马鸣·龙树·提婆·清辨·智光。 次承伪秦罗什·寿·春·僧·道·昙济·道朗·僧诠·法朗吉藏·硕师·恺师·邃师。 随所学论曰三论宗。 随所学宗言无相宗。 夫唯识宗。 初始天竺弥勒·无著·天亲·护法·戒贤。 次承大唐玄奘·基师·惠绍·智周。 安立法相曰法相宗。 随所学论称唯识宗。 夫天台宗。 但在震旦。 于天竺国。 未闻其师。 亦无菩萨造彼宗论。 而□□日天亲五师此则不然。 彼法相祖。 若于震旦。 隋代智者·灌顶·湛然·唐朝行满·道邃。 宗人口传。 汉地相承。 但是汉地之事而已。 未见印度相承。 不足以为龟镜者也。 夫华严宗。 起自龙树。 龙树传云。 龙树入海诵华严来。 天亲传云。 无著所诵。 非龙树也。 是法相师愚之甚焉。 六百年中。 马鸣菩萨作信论释华严等。 七百年中。 坚惠菩萨。 作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实性论四卷。 释华严经。 若所马鸣坚惠龙树是天竺祖师也。 汉地晋代觉贤·大唐喜觉·晋代法业·智炬·惠光·僧范·昙衍·裕·惠·藏·惠觉·法敏·道英·灵辨·智严等。 大周大后代法藏。 法藏弟子惠苑。 此时宗盛行于世也矣。 随所学经曰华严宗。 夫真言宗。 近代所传。 未详所师。 彼宗人云。 龙猛吾师。 唐朝不空。 译大日经·金刚顶经。 以为宗趣。 宗人传述。 天竺震旦相承师资。 而无经论诚证。 未足取信。 取宗神咒曰真言宗。 天台·华严·真言三宗。 皆以龙树。 名为吾师。 故知皆是三论之支流也。 律宗·成实·俱舍三宗。 并是小乘。 恐烦不述(云云)睿山古德。 名曰莲刚。 作定宗论一卷。 以破群家诤论。 宗祖之文广述。 难势具如彼文。 又作法华提婆品诤一卷。 以破嘉祥。 又作祥赞记五卷·深密法华高下诤论一卷·法华嘱累前后诤论一卷。 以破法相宗也。 又作华严法华高下诤论一卷。 以破华严宗也。 今者南城学徒。 多习彼言而曰。 天台·真言天竺无祖。 禅门口授。 谁以破信。 於戏悲矣。 为盲无日。 三宗相承。 一如上列。 佛世为始。 睿山为终。 三十六师。 金口所记。 俱是九宗祖师者也。 何者第四优婆鞠多。 弟子五人律论。 今学之者。 名为律宗。 第十一·三·马鸣·龙树造华严论。 弘华严经。 今学之者。 名华严宗。 龙树亦造中百等论。 今学之者。 名三论宗。 第十六师。 僧伽难提。 亦云无著。 造瑜伽论。 今学之者。 名法相宗。 第二十师。 婆修盘陀。 此云天亲。 造俱舍论。 今学之者。 名俱舍宗。 第二十三师。 诃梨跋摩。 此云师子。 造成实论。 今学之者。 名成实宗。 天亲亦造法华经论。 若如汝言。 可为吾师。 然而二十六师。 俱传佛意。 一切佛教。 无一不传。 是以法华相承。 如来为祖。 二十六师。 悉为子胤。 传译三藏。 亦为次师。 传持大师。 亦为后师。 七宗学徒。 只取论主。 以为祖师。 一何可笑。 又大日经。 无畏所译。 而言不空。 乃知无智。 真言相承。 别有秘简。 而言无证。 是知无眼。 今作三评。 以殆五宗。 一曰。 华严宗者。 随经为名。 马鸣·龙树。 为天竺祖。 法藏师等。 为斯那。 三论宗者。 随论为名。 始是文殊。 中乃马鸣。 后为吉藏。 法相宗者。 随法为名。 起于无著。 次于护法。 传于玄奘。 何处经论。 有其诚证。 二曰。 造论菩萨。 名为元祖。 如来于公乃非师长。 能说如来。 我为元祖。 中间菩萨。 谁非吾师。 三曰。 华严·般若·深密·法华。 天亲作论。 四宗师次文谁未(云云)群家诤论。 次叙弹云。 于中又二。 初叙总论。 次叙别论。 初总论者。 夫诤之源。 其唯有二。 所谓内道与之外道。 九十六术。 称之外道。 盛行天竺。 不传震旦。 五乘佛法。 名之内道。 印度·唐·和。 并行其道(一)内道中有小乘·大乘。 大乘人人。 诸大乘经。 是佛所说(二)有第八识(三)有十方佛(四)小乘人云。 诸大乘经。 皆是魔说。 但有六识而无七八。 有三世佛。 无十方佛。 天竺二寺。 一大乘寺。 二小乘寺。 小乘寺以宾头卢迦。 而为和上(五)大乘寺以文殊师利。 而为和上。 评互入分流饮水。 大唐·日本。 无如是事。 迦叶千人王城集竟。 有两部名而无异执。 一上座部。 二大众部。 百十五年。 一味无诤。 百十六年。 至第四百。 上座部分成十一部。 大众部分亦成七部。 十八并本。 则成二十部。 第五百年。 成五百部。 智度论云。 佛灭度后。 五百年中。 五百部师。 盛行世也。 已上小乘互相诤论。 未详是非。 不辨得失。 龙树摧邪。 提婆继踝。 乃至千年。 大乘一味。 千一百年。 空有诤兴。 护法云。 有为无为二谛俱有。 清辨云。 有为无为俗有真空。 此之菩萨俱悟佛意。 但令物悟中道之理。 击目而诤。 似诤心同法相师(云云)实诤非也(一)护法亦云。 有二乘种性。 无三乘性。 此二种人。 不得成佛。 龙树菩提心论。 坚慧宝性论。 法界无差别论等云。 定性二乘。 无性有情。 皆得成佛。 成不成诤。 由而兴矣(二)护法亦云。 报佛如来。 其体生灭。 生者必灭。 一向记故。 从缘生故不见色心。 非无常故。 马鸣·坚慧云。 真如即智。 智如无二。 如常住故。 智亦常住。 常无常诤。 由是兴矣(三)若尔天竺。 佛涅槃后。 千一百年。 三诤论起。 自汉明帝。 永平年中。 至于大唐大宗文帝贞观年中。 汉地大乘师等同云。 一切诸法俗有真空。 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 报佛如来。 常住不变。 大乘诸师。 都不诤论。 但宋文帝代。 有道场慧观法师等僻执云。 一阐提人。 无佛性故。 不得成佛。 于是龙究·竺道生法师等即云。 皆有佛性。 悉得成佛。 观法师等。 秦宋文帝以摈出之。 竺道生师至宋元嘉年中。 得昙无谶涅槃大本云。 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 皆当成佛。 以此经文。 观等理屈。 邪义遂息。 罗什法师大义章云。 定性成佛。 一切成佛。 而法相宗神昉师云。 什云阐提不得成佛。 生乖师义。 故被摈者。 是大妄语。 千六百年。 大唐太宗文皇帝。 贞观年中。 阵留玄奘。 赍来梵。 奉诏翻译。 七十六部。 一千三百四十七卷。 所翻显扬·佛地·瑜伽·唯识等。 中云有为无为胜义谛有(一)一切众生。 有五种性。 定性无性。 不得成佛(二)报佛如来。 有为无常(三)于是基师·应师·廊师·泰师。 皆师三藏。 学所译论。 建前三义。 故与三论诤。 三藏内下明人法宝。 窃见所译多乖道理。 则撰一乘佛性究竟论六卷。 又着涅槃疏十五卷。 并会空有。 翼三论义。 还破玄奘并唯识等。 三藏门灵润法师。 二见所译乖背道理。 即依旧译经论。 而集破新论章一卷。 立三论义。 破三藏义。 义荣法师。 不忍所译违背正理。 而撰新旧诤论二十卷。 以破神泰。 此间但有中间五卷。 初后卷轴。 脱而不传。 惠沼弟子智周师等。 撰法华摄释四卷。 往往破基师义。 乃知有心门徒。 皆破三藏之义。 若尔三论·法相诤论。 若于天竺。 千百年兴。 若于震旦。 千六百年。 大唐太宗文皇帝代。 贞观年中始而起也。 若天台宗。 隋炀帝代。 智者禅师。 业法华经。 弟子灌顶。 受智者师记。 玄疏云。 一切众生。 皆当成佛(一)智法身佛。 自性常住(二)一乘真实。 三乘方便(三)此等义门。 与三论同。 与法相异。 由是玄奘已后。 诸法相师之相诤也。 若尔大唐贞观年中。 法相·天台诤起。 天台宗云。 报佛说法(一)法华一部。 初段经浅。 后段经深(二)华严经浅。 法华经深(三)前三车方便。 后一车真实(四)四教八教。 摄一代教(五)上来五仪。 三论不许。 由是天台·三论法相诤。 天台宗云。 三车无体。 白牛真实(一)一乘真实。 三乘方便(二)无性定性。 皆得成佛(三)报佛如来。 常住不变(四)华严浅。 法华深(五)四教摄教(六)是等义途。 法相不许。 由是天台·法相相诤。 天台宗云。 华严浅。 法华深(一)前三后一。 分合立四车(二)是等义途。 华严不许。 是以天台·华严相诤。 华严宗者。 佛涅槃后五百年。 马鸣出世。 造起信论。 释华严云。 一心真如随缘成生死。 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一)阿赖耶识。 凡有三种。 所谓业相·见相·现相。 定性二乘。 尚有业相见相·二种赖耶故。 受变易生死(二)报佛如来。 自性常住(三)是等义门。 与法相异。 九百年中。 无著出世。 不许是义。 若尔天台九百年中。 法相·华严诤论如起。 大唐则天圣后代。 有法藏法师。 始建华严宗名而云。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悉当成佛(一)报佛常住(二)理事不二(三)如是等义。 与三论同。 彼宗亦云。 羊车·鹿车·黄牛车·大白牛车。 合为四车(一)华严深。 法华浅(二)立五教而摄教(三)如是等三论不许。 彼宗亦云。 一切众生皆成佛(一)报佛常住(二)羊鹿黄白。 合为四车(三)五教摄教(四)如是等义。 法相不许。 彼宗亦云。 俱时四车(一)华严深法华浅(二)如是义天台不许。 由是华严亦与三论·法相·天台相诤。 若尔华严与余宗诤。 乃于唐朝始而起也。 真言宗者。 近代所传。 三经为宗。 是念诵法。 彼宗人云。 报佛说法(一)性空为门。 显理不空(二)如是等义。 相似法相。 龙树为师。 未详所由。 上来五宗。 皆是大乘。 由所执异。 分成五宗。 次别诤者。 初明三论·法相相诤。 二叙三论·天台相诤。 三述三论·华严相诤。 四辨三论·真言相诤。 三论·法相略有四诤。 所谓空有诤论。 成佛不成佛诤论。 报佛常无常诤论。 教时诤论。 若曲释亦有十四诤。 空有诤中。 亦有三诤。 一二诤空有诤。 二二谛总别。 三三性三无性诤。 成佛诤中。 亦有七诤。 一无姓成不成诤。 二定姓成不成诤。 三五性法尔非法尔诤。 四真如本性非本性诤。 亦名真如种非种诤。 五种子一体无漏非无漏诤。 亦名初无漏有因无因诤。 六增寿变易非变易诤。 七四乘真实四乘方便诤。 报佛诤中。 亦有四诤。 一报佛常无常诤。 二理智一体各体诤。 三报佛有五藏无五蕴诤。 四报佛说法不说法诤。 乃至具释余诤如彼(云云)诤论之文。 虽博群家。 而多言之中。 必有过失。 何者九十六种道经中。 加佛道为九十六种。 其九十五种中。 修多罗·阿毗昙此二名正体耶。 而言九十六术。 称之外道(其一)智度论中。 特子道人。 方广道人。 是佛法中之外道也。 夫以心行理外名为外道。 秦始皇帝。 不容佛法。 会昌天子。 坏寺烧佛。 天安中。 见鬼破佛法者。 是非外道。 更为何人。 而言天竺盛行。 震旦不传(其二)西域记中。 天竺备有一向大乘寺·一向小乘寺·大小兼行寺。 显戒论中。 具引进朝。 而言天竺诸国起大乘寺·小乘寺也(其三)九百年中。 无著瑜伽。 具出佛性有无诤论。 玄奘门行为大乘诤。 天亲佛性论中。 先破小乘人执。 具出瑜伽佛性诤论。 次破大乘执。 具出依他空有诤论。 及出成佛不成佛诤。 判为了义不了义故。 而言千年大乘一味无诤(其四)马鸣菩萨。 如来所说具所说。 论与佛说同。 而言。 无著菩萨不许其义(其五)神昉法师。 种性差别集云。 童寿已前立五种姓。 都不诤论。 至竺道生。 始立一姓。 暨于木叉提婆翻译大论。 还同童寿。 而言自汉明帝。 至贞观年。 大乘同之。 一切成佛(其六)沙门献诚涅槃玄云。 晋末初有竺道生。 立一姓义。 智胜法师。 不许此义。 竺道无证常胜。 智胜有证常负。 遂奏宋主摈出道生。 而言慧观法师摈出道生(其七)天台四教。 开十六门。 一切诸宗皆摄。 三藏有门摄俱舍。 三藏空门成实论。 藏通毗尼摄四分律。 通教有门摄唯识论。 别教有门摄华严地。 别教空门摄三论计。 圆教空门摄禅门传。 圆教有门摄真言教。 宗宗义理。 门门各会。 而言天台与诸宗诤(其八)诸宗学徒。 各执一门。 天台教迹破其执。 凡在义门永异诸宗。 一切人计何义不破。 而言二三五六与三宗诤(其九)大日经云。 毗卢遮那如来三业一切时处说真言道。 又现普贤菩萨等普于十方界说真言句。 所谓十地。 此生满足。 金刚顶云。 常住三世毗卢遮那诸菩萨而为说法。 五佛·十六·四摄·八供·十方诸来结曼荼罗。 大兴善寺阿阇梨之真言教时可云一切时一大圆教。 一行阿阇梨耶义释中云。 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又言。 五种三昧皆开心实相门。 一生成佛。 而言义理与法相似(其十)夫以一切诤论。 皆从教时而起。 初于佛经。 中于印度。 后于真旦。 皆有其文。 而叙诤论之始终。 不载教时之不同。 安然在俗则传教大师之苗裔也。 在道则慈觉大师之门人也。 集古今之诤论。 遗将来之同法。 今欲较往哲七类之义。 覆现传五家之执。 西难五天二师之偏。 东破千里一公之僻。 以立天台八教五味轨辙。 以开真言一切一圆之秘键。 缅观如来之经。 历检菩萨之论。 俯搜三藏之传。 广披人师之疏。 开门多端。 立教非一。 诤论之起。 良有以也。 其如来经。 说教多种。 或时说为一时一教。 大日经云。 一切时处说真言道。 维摩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或时说为二时二教。 法华经云。 昔转四谛法轮。 今转最大法轮。 涅槃经云。 为声闻人而说半字。 为菩萨人而说满字。 或时说为三时三教。 深密经云。 初于一时。 唯为发趣声闻乘者。 转四谛相。 第二时中。 唯为发趣修大乘者。 转隐密相。 第三时中。 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转显了相。 妙智经云。 第一时说心境俱有。 第二时说境空心有。 第三时说心境俱空。 或时说为四时四教。 无量义云。 初说四谛。 为求声闻人。 中说十二因缘。 为求辟支佛人。 次说方等十二部经。 摩诃般若华严海空。 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今复于此演大乘无量义经。 月灯经云。 有四种修多罗。 谓诸行修多罗。 呵啧修多罗。 烦恼修多罗。 清净修多罗。 或时说为五时五教。 涅槃经云。 从佛出十二部经。 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 从修多罗出方等典。 从方等典出摩诃般若。 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 六度经云。 修多罗藏阿难受持。 毗奈耶藏优婆离受持。 阿毗昙藏迦多衍那受持。 摩诃般若藏文殊师利受持。 陀罗尼藏执金刚手受持。 其菩萨论释时多门。 或说一时一教。 无性摄论云。 如天摩尼鼓无思成自事。 或说二时二教。 天亲涅槃论云。 昔日说小。 今日说大。 又云半字者渐教。 满字者涅槃满足教。 龙树智论有三藏及摩诃衍藏二结集。 或说三时三教。 弥勒瑜伽论云。 初于一时。 第二时中。 第三时中。 天亲涅槃论云。 出三界者。 以初次第教。 三界为船。 法华以万行为船。 涅槃以无生死为船。 或说四时四教。 天亲涅槃论云。 如来出世。 始从三归五戒。 乃至菩萨戒。 或以渐教化治众生病。 第二次第教。 亦名治众生病。 第三名教力。 亦名治众生病。 第四今时说涅槃治前后教患。 亦名疗众病。 坚意宝性论云。 有四种众生。 不识如来藏。 言四人者。 一者凡夫。 二者声闻。 三者支佛。 四者菩萨。 言四教者。 一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 三真一分满教。 四真具分满教。 或说五时五教。 天亲涅槃论云。 复次化身者能令有五种能。 一令生厌怖。 二令入座道。 三令舍昔执。 四令信乐大法。 五令受大菩提记。 此中法华为第三时。 天亲法华论云。 如依牛故得有乳酪生苏熟苏及以醍醐。 此五味中。 醍醐第一。 小乘不知。 其犹如乳。 大乘为最。 犹如醍醐。 其三藏传教时不同。 或三藏传。 一教一时。 此有二。 一后魏菩提流支云。 如来一音同时根万。 大小并陈。 二姚秦鸠摩罗什云。 佛一圆音平等无二。 无思普应。 机闻自殊。 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此二出澄观疏)或三藏传。 二教二时。 此有四人。 一达摩郁多罗。 引摩得勒伽。 说十二部。 唯方等部是菩萨藏。 余十一部是声闻藏(此一出天台玄)二西秦昙牟谶。 立二种教。 声闻藏为半字教。 菩萨藏为满字教(此一出澄观疏)疏云。 隋朝远法师同此说。 三陈朝真谛。 亦立二教。 一顿教。 二渐教(此一出法藏疏)四后魏菩提流支。 依楞伽经。 亦立二教。 一渐教者。 渐次修行。 二顿教者。 一时顿说(此一出基师苑)五菩提流支。 明半满教。 十二年前。 是半字教。 十二年后。 皆满字教。 或三藏传。 三教三时(一此有四人)一陈朝真谛。 依金光明。 立三法轮。 一转法轮。 阿含等是。 二照法轮。 般若等是。 三持法轮。 解节经等(此一寂法师林法藏云大远法师亦同此说)二后魏光统法师。 禀习佛陀三藏。 立三教。 一渐。 初为根未熟者。 先说无常后常等。 二顿。 为于根已熟者。 说常无常空不空等。 三圆。 为于上远阶佛境者。 说于如来究竟秘密(此一出澄观疏)三唐朝玄奘。 依深密教金光明·及瑜伽论。 立三时教(此一出法藏疏)四唐朝日照。 传西域传。 那兰陀寺同时二德。 一名戒贤。 二名智光。 戒贤论师。 依深密经。 立三种教。 智光论师。 依妙智经。 立三时教(此一出法藏疏)或三藏传。 四教四时。 此有四人。 一陈朝真谛。 立四种教。 一说四谛。 如阿含等。 二说无相。 如般若等。 三法相。 如楞伽等。 四说观行。 如华严等(此一出圆测疏○解深密经疏)二佛陀三藏。 觉士光统。 判四宗教。 一因缘宗。 指毗昙。 二假名宗。 指成论。 三狂相宗。 指大品。 四常宗。 指涅槃华严等(此一出天台玄十)法藏探玄记云。 真谛三论。 笈多四教。 婆颇五说。 并如别说(云云)故知笈多亦立四教。 未见正文。 婆罗门将偈来。 出四种论。 一牛王论。 二[敃/蟲]蟆跳论。 三师子论。 四鸟眼论。 天台大师。 用彼四论。 通此四教。 牛王论通顿教。 [敃/蟲]蟆跳论通渐教。 师子论通不定教。 鸟眼论通秘密教(此一出天台玄)或三藏传。 五教五时。 此有一人。 波颇三藏。 立五种教。 一四谛教。 谓阿含等。 二无相教。 谓般若等。 三观行教。 谓华严等。 四安乐教。 谓涅槃等。 五守护教。 谓大集等(此一出澄观疏)其人师疏诤论各异。 或立一教。 此有一人。 北地禅师。 但一佛乘。 无二无三。 一音说法。 随类异解。 佛行一乘。 众生见三(此一出天台玄)或立二教。 此有十人。 一北地禅师。 立二种大乘经。 一有相大乘。 如华严·璎珞·大品等。 说阶级行相。 二无相大乘。 如楞伽·思益真法无诠(此一出天台云)三齐朝隐士刘虬。 亦立二教。 一顿教。 谓华严经二渐教。 谓始自鹿苑。 终于双林。 文约。 渐有五时七阶(云云)三隋朝延法师等。 亦立二教。 一渐教。 谓大由小起。 具有三乘。 二顿教。 谓直护于大。 不由于小(此一出澄观疏)四隋朝吉藏法师。 唯立二藏。 一声闻藏。 谓阿含等。 二菩萨藏。 谓自余经(此一出大品游意)五诞法师。 依楞伽经。 亦立二教。 一顿教。 谓华严。 二渐教。 谓自余(此一出圆测疏)六唐朝初印法师。 亦立二教。 一屈曲教。 谓释迦经。 随机破着。 如涅槃等。 二平道教。 谓舍那经。 法性自在。 如华严等。 又此二教。 略有四异。 一主异。 谓释迦是化身故。 舍那是十身故。 二处异。 谓娑婆木树草座故。 华藏宝树宝座故。 三众异。 谓释迦为声闻及菩萨说故。 舍那唯菩萨及极位说故。 四说异。 谓两处是该通十方之说异故(此一出澄观疏)法藏疏云。 江南印法师。 敏法师等。 立二教(云云)七古来大德。 亦立二教。 一顿教。 谓一会之中二谛理尽。 华严·楞伽·大云·法鼓·胜鬘经等。 大不由小起。 二渐教。 始从佛树。 终至双林。 三归·五戒·十善等法。 三乘有教。 阿含等经。 维摩·思益·大品空教。 法华一乘。 涅槃佛性。 大由小起(此一出基师苑)八唐基法师苑林。 叙古说中云。 又有二教。 一半。 一满。 一满涅槃半满二字。 胜鬘有作无作。 瑜伽安立非安立谛。 又有二教。 一生空教。 二法空教。 二十唯识云。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 所执法无我。 又有二教。 一胜义谛。 二世俗谛(此一似基私出)九基师法华玄赞云。 诸佛设教。 略有二种。 一顿。 二渐。 顿即从凡求佛。 如胜鬘说。 渐即从小至大。 如法华说。 法苑章云。 约理及机渐次入道者。 大由小起。 乃有三时。 深密等是。 若非渐次而入道者。 大不由小。 即无三时。 华严等是。 若据众生机器及理。 谓可有顿渐之教。 然不同于古说。 若不约机理。 谓定判一经为顿为渐。 时增减者。 顿渐不成(此一出基正义)十江南敏法师。 亦立二教(此一出法藏记但无二教名目)或立三教。 此有八人。 后魏光统法师。 禀习佛陀三藏。 亦立三教。 谓渐顿圆(已如上引)澄观疏文法亦云。 光统律师。 立三种教。 谓渐顿圆。 李通玄云。 光统律师。 立三种教。 不出名目。 圆测疏云。 或说三教。 谓通别圆(光统法师。 作如是说。 惠光法师。 是国统。 故名光统云云)天台玄云。 佛驮三藏。 学士光统。 四宗判教(云云)其教已别。 其名违。 不同亦见。 不可追寻。 二南中诸师同立三教。 谓于刘虬顿渐二教。 加不定。 渐中先小后大。 而鸯掘经六年内说。 为遮此难故云不定。 别有一经。 虽非顿渐。 而明佛性。 印是胜鬘·金光明等。 是为偏不定教也。 渐中为二。 即是半满(此一出澄观疏)三天台玄云。 异解十意。 南三北七。 南地通用三种教相。 一顿。 二渐。 三不定。 华严为化菩萨。 名为顿教。 三藏为化小乘。 名有相教。 十二年后。 为大乘五时般若乃至常住。 名无相教。 此等俱名为渐教也。 别有一经。 非顿渐摄。 而明佛性常住。 胜鬘·光明等是也。 此名偏方不定教。 此之三意。 通途共用。 虎丘山岌法师·宗爱法师·庄严旻师·定林柔次二师及道场观法师。 皆共用之。 但于渐中。 开立三四五时故。 分为三人也(云云)虎丘山岌法师。 用前三教。 于渐开三。 十二年前。 见有得道。 名有相教。 十二年后。 齐至法华。 见空得道。 名无相教。 最后佛性。 名常住教。 是唐三藏三时大同(此一出澄观疏)天台法华玄云。 虎丘山岌法师。 亦用南地三教。 渐更为三。 乃知所引三时文也。 净名玄云。 若观·岌法师三时明义。 一有相法轮。 二无相法轮。 三常住法轮(云云)四宗爱法师·庄严旻师。 于渐开四。 三时不异于前文。 于无相之后。 常住之前。 法华位名同归教。 五定林柔次二法师及观法师。 渐判五时。 四时不异于前。 无相之后。 同归之前。 指净名·思益。 为褒贬抑扬教(此二出法华玄)三隋吉藏法师。 立三法轮。 一根本法轮。 华严之会能为菩萨开一因果。 二枝末之教。 钝根不堪于佛乘。 分别说三。 三摄末归本。 法华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 立三净法轮一以五戒十善。 以净三途。 说二乘以净三界。 后明一乘以净三乘。 又明三摄法门。 一摄邪归正门。 谓摄爱见二邪。 归五乘正。 二摄异归同门。 谓摄五异。 同归一乘。 三摄因归果门。 谓摄一乘。 令证一果(此一出法华游)七唐朝基师。 立三时教云。 如深密第一·瑜伽决择第七十六云。 胜义生菩萨。 白佛言。 初于一时。 婆罗底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唯为发趣声闻乘者。 以四谛相。 转正法轮。 有上有容。 是未了义。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 唯为发趣修大乘者。 以隐密相。 转正法轮。 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 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以显了相。 转正法轮。 无上无容。 是真了义。 金光明经。 亦说三时谓转·照·持(此一出赞及苑)八唐朝神泰法师。 亦立三时。 亦用深密三时之文而云。 初时密说一切不皆成佛。 二时密说一切成佛。 三时了说有成不成。 是故法华是第二时不了义故说一切成(基云为显)第三时真实之教故。 说此法华经。 故别引之章恭义出泰师。 或立四教。 此有六人。 梁朝光宅法云法师。 依法华第二。 立四乘教。 临门三车。 即是权教。 四衢等赐。 即实大乘(此一出澄观疏)二法藏·慧苑·李通玄·齐朝大衍法师。 立四种教。 而不出其四教别名。 三学士光统。 四宗判教。 一因缘宗。 二假名宗。 三狂相宗。 四常宗。 具如前引天台玄文。 四此方先德总判经论。 有其四宗。 一立性宗。 杂心等是。 二破性宗。 成实论是。 三破相宗。 般若等是。 四显实宗。 涅槃·华严·法华等是。 五宗爱所立四时。 即庄严旻之所用。 具如前引。 六贤弟子苑公。 依宝性论。 立四种教。 一迷真异执教。 当彼凡夫。 二真一分半教。 当彼三乘。 三真一分满教。 当彼初心菩萨。 四真具分满教。 当彼识如来藏者(此一出澄观疏)七唐初海东元晓法师。 亦立四教。 一三乘别教。 如四谛起经等。 二三乘通教。 如般若·深密经等。 三一乘分教。 如梵网经等。 四一乘满教。 如华严经等。 然三乘学。 名三乘教。 未明法空。 名别相教。 说诸法空。 是为通教。 不共二乘。 名一乘教。 未显普法。 名随分教。 具教明普法名圆满教(此一出澄观疏)或说五教。 此有七人。 一武都山隐士刘虬华严为顿教。 渐中五时或开七阶。 一。 佛为提谓波利说五戒十善即人天教。 二。 十二年中。 说三乘差别教。 如次谛缘度。 未说空理。 三。 三十年中。 说空宗。 般若·维摩·思益。 未说一乘。 四。 四十一年后于八年中。 说法华经。 破三归一。 未明佛性。 是不了义五。 佛将灭度。 一日一夜。 说涅槃经。 是了义(此一出圆测疏)二定林柔次二师及道场观法师。 顿与不定。 用南地义。 渐为五时。 开善·光宅之所用也。 一十二年前。 见有得道。 名有相教。 一十二年后。 齐至法华。 名无相教。 三净名·思益诸方等经。 为褒贬抑扬教。 四法华。 会三归一。 万善悉向菩提。 名同归教。 五双林佛性。 为常住教。 三北地师。 亦立五时。 而取提谓·波利。 为人天教。 令净名·般若。 为无相教。 余三不异前柔次等。 四护身法师。 自轨大乘人是大乘用。 有佛师解。 开五宗教。 一因缘宗。 指毗昙。 二假名宗。 指成论。 三狂相宗。 指大品·三论。 四常宗。 指涅槃。 五法界宗。 指华严(此三出天台玄)五唐朝法宝法师。 立五时教。 一小乘教。 依法华三七日后说。 二大乘教。 真谛记云。 七年江边说般若经。 依仁王经云。 二十九年前说。 三三乘教。 真谛记云。 三十八年去涅槃七年。 鬼王法堂说解节经。 即深密等。 四一乘教。 唯法华经。 四十余年说。 五佛性教。 临涅槃说(此一出究竟论)六唐朝法藏。 立五时。 即慧苑师之所承也。 一小乘教。 谓阿含等。 二大乘始教。 谓深密第三时教同许二乘不成佛故。 三大乘终教。 法华等二乘无性悉当成佛。 然此二教并依地位渐次成佛。 俱名渐教。 四顿教。 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不从地位渐次。 而说故为顿教。 如思益云。 得诸法正性者。 不从一地至二地。 楞伽经云。 初地即八地无所有。 何次。 十地品说。 十地犹如空中鸟迹。 五圆教。 十信满心即摄六位成等正觉。 普贤法界。 主伴具足(此一出法藏疏)七唐朝成实论师。 亦立五时。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般若教。 四方等教。 五法华教。 具释如彼(云云)或立六教。 此有一人。 有人称光统云。 四宗有所不收。 又开六宗。 指法华万善同归文处真实。 名为真宗。 大集染净俱融。 法界圆普。 名为圆宗。 余四如前。 光统所□□□□□□□□判。 即是耆阇凛师所用(此一出天台玄)或立七教。 此有一人。 刘虬或开七阶。 第二时中。 开三乘教(此文出圆测疏)天台宗妙乐寺释签云。 渐有七阶五时者。 恐将五时之前人天为两阶。 二乘为二阶。 并余三时名为七阶(云云)刘虬无量义序云。 根异教殊。 其阶成七。 先为波利等说五戒。 所谓人天善根一也。 次为邻等。 转四谛。 所谓授声闻乘二也。 次为中根。 演十二因缘。 所谓授缘觉乘三也。 次为上根。 举六波罗蜜。 所谓授以大乘四也。 次说无量义经。 用开一极之由序五也。 故法华显一除三六也。 在双树而乃畅我净之玄音七也。 一或立八教。 此有一人。 唐基玄赞云。 小乘二十部并大乘二。 合二十二宗。 今依文判教。 教但有三。 若以类惟宗。 宗乃有八。 教但三者。 一多说有宗。 阿含等是。 二多说空宗。 中·百·十二门·般若等是。 三非空非有宗。 华严·深密·法华等是。 宗有八者。 一我法俱有。 犊子部等。 二有法无我萨婆多等。 三法无去来。 大众部等。 四现通假实。 说假部等。 五俗妄真实。 说出世部等。 六诸法但名。 一说部等。 七胜义皆空。 般若等经。 龙树等说。 八应理圆实。 法华等经。 无著等说(云云)或立十教。 此有二人。 一唐朝法藏。 探玄云。 以理开宗。 宗乃有十。 一法我俱有宗。 人天犊子。 二法有我无宗。 萨婆多等。 三法无去来宗。 大众部等。 四现通假实宗。 说假部等。 五俗妄真实宗。 说出世部。 六诸法但名。 一说部等。 七一切皆空宗。 八真实不空宗。 终教诸经。 九相想俱绝宗。 顿教事理。 十圆明具德宗。 别教一乘。 俱指教义如彼文也。 二或云。 十心摄一切教。 日本空海阿阇梨十住心论云。 一代牟尼。 九部大乘。 二十异说。 四世菩萨。 五部论文。 二十别释。 九个三藏。 十四异传。 二十一师。 三十五义。 所谓从一至二十。 经文从一至五部论文。 传一音教有二。 三藏传二种教有四。 三藏传三种教有五。 三藏传五种教有一。 三藏一音一师。 二教十师。 三教八门人有十一。 四教六师。 五教七宗人有十一。 六教一师。 七教一师。 八教一师。 十心一师。 所搜以集所说。 前后都合八十九也。 窃以教主如来。 随机开门。 传灯菩萨。 随门设教。 传译三藏。 讨源亦异。 弘法人师。 挹流不同。 皆是入道之梯橙。 非得佛之由渐。 而不获已。 愿听我论。 初难九个三藏。 次破三十之人师。 次会菩萨之论五。 后合世尊之九经也。 九三□藏者。 一流支。 二罗什。 三达摩。 四牟谶。 四真谛。 五佛陀。 玄奘。 七日照。 八罗门。 九波颇三藏也。 三十师者。 一北地一音禅师。 二北地二教禅师。 三齐朝刘虬。 四隋延法师。 五隋吉藏师。 六隋诞法师。 七唐印法师。 八教古德。 九唐基师。 十江南敏师。 十一后魏光统。 十二两中。 十三虎丘山岌师。 十四宗爱法师。 十五庄严旻师。 十七定林法师。 十八柔次法师。 十九道场观师。 二十唐朝神泰。 二十一齐衍法师。 二十二唐慧苑师。 二十三新罗元晓。 二十四开善智藏。 二十五北地法师。 二十六护身法师。 二十七唐法藏师。 二十八唐成论师。 二十九六宗有人。 三十日本之空海。 一人多解。 随人破之。 多人一解。 随解破之。 一朝之中其人虽述。 百代之后其文犹遗。 今以末学之难抱辱击先圣之法鼓。 三十五家敌对目绝。 五家门人诤论未止。 所谓吉藏·法藏之苗裔。 慈恩·高野之门人。 诃利跋摩之法孙。 南京北城之学徒。 各守师迹。 竞遮他难。 所以更作一问二答三难口塞。 愿住入音声慧之法门共为能所见闻之了因。 第一流支三藏云。 如来一音同时根万大小并陈。 于一切时说一切诸教。 一时无二三等(此文出基观疏)基师难云。 废事谈理。 及在一会。 大小机可知所说。 若唯被大。 如胜鬘理。 或但被小。 如遗教经。 或初有大无小。 如华严经。 或初有小无大。 理必应尔。 诸经多分大小教异。 言唯一时。 深为猛浪(此一出基法苑)今难云。 阿含经云。 佛为四王天语说法。 二王得悟。 二不悟。 是故更作毗舍离语。 一王得悟。 一王未悟。 是故更作离舍语说。 一王已悟。 四王俱悟(此文出天台疏)若言一音。 大小并陈。 则违此文。 前后作语(云云)第二罗什三藏云。 佛一圆音平等无二。 无思普应。 机闻自殊。 非谓言音本陈大小。 今难云。 法华经云。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即趣波罗奈。 转四谛法轮(此文出法华一)若言非谓本陈大小。 则违此文。 前后思说(云云)澄观评曰。 初师佛音则异。 后师异自在。 机各得圆音一义。 并为教本不分之(云云)玄奘三藏释云。 无性菩萨云。 如来心中。 大悲愿力。 文义相生。 护法菩萨云。 如来心中。 众生善力。 文义相现(云云)今谓众生功德力。 如来本愿力。 法界加持力。 感应难思议。 无量义云。 初说中说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别异。 义异故。 众生解异。 解异故得道亦异。 佛性论云。 化身如来。 五时说法。 若但一时。 乃违此文。 菩提流支亦云。 依楞伽经。 说二种教。 一渐。 莫问声闻菩萨皆渐次修行。 从浅至深。 二顿。 如来纯一时说一切法(此文出基法苑)今难云。 若约行明渐。 约说明顿。 则一行一教。 何名二教。 又法华云。 渐教佛道。 处胎经云。 即日成佛。 是二经文。 何渐何顿。 基师难云。 彼经佛纯说法为顿。 三乘渐次修学为渐。 以行为渐。 非约教时。 亦不可取(云云)第三达磨郁多罗教疏义云。 摩得勒伽说唯方等部。 是菩萨藏。 十一部是声闻。 智论亦云。 大迦叶与阿难在香城。 撰集三藏。 为声闻藏。 文殊与阿难。 集摩诃衍经。 为菩萨藏。 涅槃亦云。 十一部为二乘所持。 方等部为菩萨持(此文出天台玄。 本彼出文。 签云今之意达磨为今)今难云。 摩得勒迦有二藏。 声闻藏。 菩萨藏。 又诸经有三藏。 二如上。 加杂十一部是声闻藏。 方广部是菩萨藏。 合十二部是杂藏。 又有四藏。 更开佛藏。 处胎经八藏。 胎化藏。 中阴藏。 摩诃衍方等藏。 戒律藏。 十住藏。 杂金刚佛藏。 诸藏何通二藏者。 其一通声闻藏。 其二通菩萨藏。 通三藏者。 二藏如上。 其一通杂藏。 通四藏者。 一一相通。 通八教者。 胎化中阴未为说时即秘密教。 为阿难说即不定教。 方等藏即顿教。 戒律藏云。 渐中次第戒律藏即三藏教。 十住藏即方等教。 杂藏即通教。 金刚藏即别教。 佛藏即圆教(此文出天台玄)又普超经。 入大乘论。 亦有三藏。 一声闻藏。 二缘觉藏。 三菩萨藏(此一出法藏撰)又阇王经。 亦有三藏。 一声闻藏。 二杂藏。 三菩萨藏。 有三阿难而受持之。 六波罗蜜。 亦有五教。 一修多罗藏。 二毗奈耶藏。 三阿毗昙藏。 四般若藏。 五陀罗尼藏。 若唯云声闻藏及菩萨藏。 则不后杂藏。 及缘觉藏。 并金刚藏。 佛藏之失。 第四西秦昙谶三藏云。 声闻为半字教。 菩萨为满字教。 今难云。 优婆塞戒经云。 三兽渡河。 浅深成别(此一出基法苑)大智度论云。 三乘同坐一解脱床。 又云释迦佛法中无别菩萨僧。 若以声闻菩萨别藏为半满教。 则有不摄三乘若行教藏之失。 第五真谛三藏云。 佛教有二。 顿二渐(此文虽出法藏撰玄未见三藏正文)难云。 无量义云。 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 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 发菩提心。 次说因缘为求支佛人。 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次说方等·船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得四道果。 住支佛法。 说是经时。 有得四法四果三乘(云云)若唯华严为顿。 自余为渐则有不摄渐顿相杂人法之失。 真谛三藏亦云。 第一法轮。 佛在鹿苑。 为五比丘。 说四谛法。 第二法轮。 成道七年。 在舍卫国施惠江边去给孤独三里许处。 为诸菩萨。 说诸法空。 般若等经。 第三法轮。 成道三十八年。 在毗舍利国。 鬼王法堂。 对真藏菩萨。 说解节经(此文出义寂林)澄观疏云。 真谛三藏。 依金光明。 立转照持三轮之教。 谓七年前四谛名转法轮。 七年后般若具转照二轮。 以空照有。 三十年后具转照照持以双照空有持前二故(云云)天台仁王记云。 真谛云。 成道七年说转法轮。 次三十年。 说照法轮。 次七年中。 说持法轮。 自转照至未转持来有三十年。 教时诤论(终) 发布时间:2024-07-04 08:02:0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