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了因决 内容: 了因决No. 2414了因决目六(一)驮都。 秘经灌顶大事。 宝珠三形。 首楞严神咒。 理趣经五佛种子。 同经如是事。 三字决。 护摩事(二个)。 秘经题号。 大阿阇梨位印。 虚心。 观曼荼罗。 三种灌顶两界通别行法。 灌顶大事。 (十一)尊胜决。 爱染王印义。 三昧耶戒决。 佛眼决。 秘经结大羯磨印(并显密一致事因果灌顶事)。 义释(并)疏同异。 台曼荼罗(都率)。 显密可兼学事。 密宗事理事。 师资相承有无事(并显密二宗差异事)。 (二十一)三身决(信心决真应决)。 灌顶事。 东寺不传台藏界(并)苏悉地事。 五种各别行法用心。 甚深无相。 山门东寺三个相违。 直为直语。 供养净陀罗尼。 真言事相事。 真言行者用心。 (三十一)佛心与天台同异事。 天台宗唯行显教定惠事。 一佛一切佛。 显密普贤菩萨同异事(第九十议事。 大师释与五大院释相违事)东寺山门相违事。 两部传法印明事。 声字实相事。 天台理秘密(并)定惠庄严事。 秘密庄身严事。 字名佛心事。 (四十一)比睿山兴显密两宗事。 台曼荼不思议境事。 四重曼荼罗配当(四种佛土事)。 理智事。 立四门摄一代教义事。 秘密灌顶事。 九方便与五悔配当。 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 三部灌顶。 五种三昧耶。 (五十一)大悲秘密两坛事。 三部大日配当。 药草喻品事(二个)。 不至印(二个)后唐院决。 自性会。 教主。 即身成佛(二个)。 本尊移不移(并四重秘释)四见不同。 五秘密(二个并)教主事如法爱染。 花严说别教不说(四个等)(六十一)本有即身成佛。 不二大日(拳菩萨如法爱染王)修证一致菩萨实义。 毗沙门决(二个。 戒场。 金萨。 九重满月)散杖决。 诸天夜叉等为本尊事。 秘密宗法身说法事。 无思无念(并三谛事相)。 大阿阇梨观行(付五大观)(七十一)双圆性海(法尔加持。 佛法灭云事。 若凡若圣。 已上四个东寺义)三种灌顶决。 白檀点记。 事相重重决。 菩提实义成佛外迹。 密宗相承大意(付无作三身)。 如来拳印义(三昧耶戒印义)十二真言王决(字轮观决得自性决)不动明王决。 菩提心论决(别尊次第云证决)教主勘文。 传法次第等(五个)(八十一)真言相承决(付血脉)。 能作性决。 本地缘起决(我身本地大空。 本迹两门。 境智一心三观。 观音本迹。 被接断位。)。 决。 体相用决。 下品下生决。 大日经宗旨。 同经教主。 十一地佛果。 八千枚(二个)。 五轮(已上七帖)(九十一)山王秘传。 铁塔相承。 沐浴。 大陀罗尼(三昧)。 炎魔天(同上)法花读诵(同)光明真言(同)遮情表德二门(并四种法身亦字)秘密加持义。 三悉地(并)三密事。 大小金刚轮陀罗尼功能。 一座行法显密一致事(付法花法已上下帖)(百一)五大分别。 灌顶位事。 灌顶五时废立决(并诸教绝离云密藏本分事)。 加持病人决。 第八九十住心(东寺)。 秘印明等类聚。 同口决类聚(上下)。 铃杵决。 以心灌顶决。 一心灌顶行法用心。 瑜祇灌顶用心。 (百十一)四种坛行法。 自他不二。 许可授印明决。 言语决。 早早念诵。 起座用心。 结印诵明作法。 台界难陀拔难陀(印决)。 法尔印言等(三个)。 加持病者作法。 (百二十一)两大师付法文。 本迹两部决。 三部经秘许处。 四重灌顶。 同决。 一字具五字决。 毗沙门面受秘决(付法花宝塔)。 内证佛法灌顶决。 三衣上下。 理护摩。 (百三十一)明镜决(二个)。 四种加持(并六大无碍深秘)。 御流受法次第(三昧流)。 十二合掌。 七支念诵。 三部不至印堪文。 三部经品品名题(并秘经题名)。 秘经大事。 修行次第(建仁寺)。 如意轮七重秘决。 (百四十一)合行印明类聚。 护摩用心。 传授作法。 投花捡文。 爱染王(二个)。 不可见阿阇梨(短事)。 后火天段(并口决)。 密宗修正作法。 字四种释(并四种曼荼罗)。 (百五十一)以心传心(三个。 护摩。 许可。 两部大印)。 三个相承。 道场观通用。 五种三昧耶。 三种灌顶。 五种三昧耶等重事(泉涌寺)。 大师劝请起请文。 (百六十一)一品经切文(莲)。 同(莲)。 秘密灌顶(摄大轨文)。 灌顶。 秘中(三昧流秘决道云记)。 八字印明入三昧地。 (初重)。 同八字。 (百七十一)显密即身成佛决。 大日经相承。 十二科段(付疏东寺)。 六大四曼。 三种即身成佛决。 周天作十二房事(付义释三)。 即身成佛决。 谷大原私记相违。 星宿勘文。 (百八十一)字观。 字观(五大院)。 四配四佛知见。 字门(显密)。 灌顶秘印(五不至)。 三部大日分别(秘印)。 灌顶已后行法用心。 四种曼荼罗印明(禅天部)。 五相成身(普贤二种不至明加字)。 四十二字为诸经通用决。 (百九十一)灌顶等(十一个)。 义释简要相承(十五个)。 许可并灌顶(法曼院)。 许可灌顶等并秘印等。 许可传法(谷)。 八字加持以字烧字(二印二明)。 苏悉地三部等(五个)。 秘密用心要决(三帖)。 五色糸縒事。 (二百一)田夫(二个)。 本尊灌顶等。 四种法身。 赞(四大师。 谷御庙等)。 念珠决(二个)。 大坛决。 以心传心(一纸)。 一卷经法则。 (二百十一)两界曼荼罗略图。 同指归。 胎曼荼罗决。 金曼荼罗决。 两界曼荼罗杂决。 两界曼荼罗决。 曼荼罗决。 (二百二十一)护身法决(三个)。 两部不二法。 普贤延命。 十二重灌顶。 法性塔。 临终用心。 无字陀罗尼。 密教大义(平等长老)。 (二百三十一)秘密圆宗等(五个)。 大阿阇梨十三德(四个)。 弟子十德。 四种弟子(二个)。 大日经直谈(上下)。 大日经题号。 六月念诵(并)三月念诵。 能延六月。 (二百四十一)世出世持诵决(三句)。 摩诃萨意处。 悉地出现品(三个)。 遗法业事(二个)。 (二百五十一)法花三重本尊。 法花最秘决(三衣钵)。 付观智轨决。 无量寿命如来。 见宝塔品三重。 山门三井东寺一致决。 法花深义(三种法花等显宗)。 法花塔图(并同曼荼罗图)。 (二百六十一)违世八心(二个)五色糸(并)金刚线决。 加持瓶。 襨施。 十二奉教供(并音乐史)(二百七十一)溪岚拾叶目六。 同字观。 五种供养等。 同大黑。 药师。 同神明。 阿弥陀。 同法花(二)。 光明真言。 佛眼。 金轮。 求闻持。 辨才天。 不动。 (二百八十一)大毗虑遮那经心目(前唐院)。 显密一如本佛决(后唐院)。 真言大纲(建仁寺)。 教时义勘文(建仁寺)。 教时义勘文(十住心)。 同五个难。 五大虚空藏。 胎阿阇梨位。 山王密记。 要略记(十重山王)。 (二百九十一)合行行法(三个上中下)。 合行行法(三个)。 合行(二个)。 两坛合灌顶决。 合秘(三个)。 (三百一)真言天台同异(显宗)密闻集(穴太三帖)(三百十一)灌顶重重(上下东寺)。 法王灌顶(东寺)离作业三重(东寺)。 菩提心论决(四个已上八通)(三百二十一)三个相承。 八印决。 六种合决。 秘密灌顶密印(五塔五拳)三种悉地。 五种三昧耶。 (三百三十一)秘密最要。 密宗教相秘决(东寺)宗秘口(教相东寺)。 醍醐大事(报恩寺东寺)付法钞三卷(东寺)。 (三百四十一)深入钞六帖(三昧流)。 秘藏记(东寺)。 (三百五十一)法花本迹本尊决(一性空)。 性空上人传法决(二)。 性空受记决(三)。 性空记(法花决四)。 常不轻决(法花真言义高明记)。 性空得文殊授记决(并印真言)写岳传(法花说本地八叶事方便寿量。 二印明)十如是(并十罗刹女决授记作法)。 法花三会密印(并和伽罗次第)(三百六十一)胎藏名字。 我觉本不生。 铁塔决。 深入杂杂。 内外护。 入佛三昧耶等。 (三百七十一)东福相承秘决目六。 胎藏根本极密契(自行金部私记)秘密行法私记。 八五布口决(普一付之见两记)八五布口决。 秘密灌顶口决(三种作法)三平等口决。 最后秘密一印一明口决。 阿阿极极不可得口决。 自证菩提如来性口决。 (三百八十一)秘密灌顶口决(三密事理)。 约秘经秘密灌顶口决。 智拳印决(二个)。 五股印口决(并智拳印亦无所不至印)。 山门(谷)密宗相承印明。 智拳印秘决(理拳印塔印等)。 五股印秘决(东福)。 三十七尊会成一体一印法。 (三百九十一)了因决目录。 阿佐缚钞目录。 (四百)(四百十)(四百二十一)许可印信(三帖)。 灌顶(上下)。 谷合。 传法灌顶秘录。 (五个)。 秘密灌顶秘录。 瑜祇秘录。 (四百三十一)胎印义(十一帖)。 (四百四十一)(四百五十一)(四百六十一)三台宗秘决要集(上下二帖)。 忠寻座主撰。 圆顿戒要钞。 于上野州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西堂御座下传受之。 然者每日彼口决之御本给如形书写之。 莲华院末弟小比丘明朝为令法久住也。 传灯大阿阇梨位义庆(示)。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四日以慈眼大师御本书写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六)了因决(阿阇梨位护摩用心)护摩口决(最秘不可辄尔)。 火天段始不动三摩地入事。 当流大事也。 凡护摩大日如来智火以烦恼烧尽故火生三昧本意。 火天者大日如来智火事显人也。 此故火生三昧入不动本。 此故火天段始不动成身不动三昧入也。 印明不动成身不异。 刀印慈救咒也。 建立护摩仪轨内护摩观所云。 入于猛利智周匝成光焰。 如劫火炽盛持刀及罥索。 焚烧业烦恼无明株杌等。 不复有遗余(文)此文始终意。 护摩云不动三摩地入火生三昧位字智火众生业烦恼烧尽也。 此不动明王下下火天现给也。 然间火天段烧了后法界定印五大明身五处布。 同诵五大明。 又云。 五大各别印明结诵也。 我身本有五轮五大出生观洒水三反诵字也。 故轨云。 次观菩提心沐以大悲水当想遍身中流注白甘露洒于十方刹热恼诸众生滋长菩提芽次第生诸字(云云)即是五轮成身也深秘深秘。 是即灌顶也。 此段护摩灌顶了次段。 又段段不动三摩地护摩此成身又终观念等。 伴僧承仕等不可令见闻。 或袖里或袈裟下可结诵也。 深秘杓观所入不动三摩地也。 左手大杓索。 右手小杓利剑观定惠和合烦恼缚利剑切也。 此次可有不动成身也。 然持杓如此观。 成身印明结诵此杓观前也。 此故火天段始先大日印明。 次(胎金)依部次不动成身也。 火天段始召请四字印明次。 大日印明可结诵之。 火天即大日如来故也。 乃至大小杓油烧供等。 皆可有用意也。 明曰。 以此明供最秘也。 又后大杓油了普供养印明可结诵之。 次曜段佛眼印明可加用之。 曜段佛眼中台故也。 次宿段金轮印明可加用之。 此段金轮中台故也。 最秘曜段烧供明佛眼咒末曜明加诵。 宿段烧供明一字金轮咒末宿明加诵也。 次本尊段。 先大日印明。 次佛眼印明。 次不动(但当本尊印明也)印明结诵之。 或佛眼金轮不动次第也(云云)次观尊大日佛眼本尊各别观之时烧供等各三反也(已上九反本次第如此)。 最秘字变成大日。 变成佛眼。 变成当本尊可观之。 如此观时烧供等三反也。 明事同可有用心也。 次诸尊段。 诸尊段印明可结诵之也。 法界众生护摩事依台灭恶趣印明。 依金召罪摧罪印明也。 东寺一向依台用灭恶趣印明(云云)山门不然。 台金各别用之。 次世天段。 不动印明可结诵之也。 或十二天各别印明等结诵(云云)六段共普供养印明可结诵之。 如火天段。 又后火天段事(出建立也)别口决有之。 但世天段火天三杓供之。 是后火天意也。 即后得智也。 后火天段事阿阇梨位大事也(已上)又云。 人祈祷时曜宿二段用之。 人追善时此二段可略之。 曜宿辰星故孝养无用也。 或说中尊佛眼金轮追善用之无过。 或说佛眼金轮本尊段供之上略之(云云)已上。 护摩口决。 三种投物事(付息灾法)。 香米二(谷私记如此。 以胡麻置芥子左云云)。 芥子一(私云。 芥子左者行人左欤。 芥子左欤)。 胡麻三(芥子为本时如佛芥子向行人欤)芥一(此当坛相应物)。 胡三(此穴太师)。 胡三(安中央说也)。 芥一(行用定也)。 米二。 米二(当坛右置也)。 已上息灾。 芥三。 此太师行用定也。 降伏。 胡一。 余准知之。 米二。 已上密谈抄第八。 饭室抄云。 胡。 芥。 芥。 调伏芥。 增益米。 息灾胡。 米。 胡。 米。 入火事。 在二义。 一自线下入。 二自胁机上入。 帖决自线下不入。 恐线烧也(云云)净火事。 义释(右旋)乌瑟沙摩轨(直洒)。 嗽口事。 嗽口(直洒)建轨(右转洒炉中)最胜心明王经云(旋绕是嗽口直洒是净火云云)。 护摩者(梵语)即焚烧义也。 即坛离坛事。 即坛。 瑜伽轨(金)为本竖项有之。 建立轨(台)说开坛。 又云离坛。 竖项不出之。 但两轨共开坛即坛义存也。 炉彩色画坛事。 大日经具缘品云。 或布众彩色彤辉极严丽。 一切缋事成。 是略护摩处(支)义释第八具释之。 又略出经若不能凿作君荼即以赤色画其形状中安火炉(云云)。 木事。 略出经说。 取吉祥树如无此树取有白汁树代之。 谓谷桑等(云云)取小枝如拇指大。 长十二指一百八枚(云云)火□轨。 木用谷木等大如中指。 长十二字。 金刚顶义决其柴用树半已上十指或八指(云云除灾法)牟梨经用上法者。 十二指用中法者。 十指其逐法者当长八指用下之法。 四指而截取意(云云)具可见之。 引五色糸事。 诵加持腰线明。 或说诵金刚墙明。 若令他引时师傍结诵印明也。 标木不缠。 智泉房只引上(云云)羯磨印事。 向上向下两说。 密谈抄委细也(可见之)入三空观修三昧念诵增减念诵等(文)息灾芥米胡次第事。 义释。 先作降伏。 次增益。 次寂灾云文意也。 苏疏意又同之。 增益法。 先降伏。 次息灾次增益。 若降伏法。 先息灾。 次增益。 次降伏(云云)次第可得心也。 削木事。 木根方太末细削也。 又大威德轨三角者降伏。 余准之。 但何圆可削也(云云)桑谷木白胶木。 栗等木太师被用下(云云)三(表三毒烦恼也)中八(八风业道表之。 八识杂染业种也。 八苦八难所等)。 上三(三途苦道表之)烦恼业苦三道也(云云)投乳木用心事。 先礼部主尊。 次礼部母。 次礼诸佛了。 启白。 唯愿诸佛。 及诸圣众。 加助卫护。 洗芥子事。 入袋洗曝安佛前。 自所持真言。 若辨事明百八。 若千反加持可用之(云云)已上。 天文四年(乙未)三月二十日。 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和尚传受顶戴之砌。 御本给明朝书之。 佛法兴隆为也。 义庆(示)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龙集明历四年(戊戌)五月日江州栗太郡湖东芦浦竖者法印观音寺舜兴藏天下安全佛法兴隆。 如意所。 诸愿成就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七)了因决(秘经题号大阿阇梨位印)秘经题号事。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序品第一。 金刚峰者金界。 楼阁者胎界。 瑜伽瑜祇者不二义也。 是则胎金不二(云云)又云。 金刚峰者妙义。 楼阁者法义。 瑜伽瑜祇者莲花义也(已上显密一致也)。 问。 序品第一题本。 品一题本。 何是正哉。 答。 序品第一经准诸经置之。 品一者所诠此序品一经大事说之故。 序品诸品功能极故品一云也。 问云。 弘法大师请来不空译(云云)今世间流布本金刚智译(云云)同异如何。 答云。 金刚智译于真言等只梵字许也。 不空智译梵汉字交之。 故委细也。 是再治本也。 但师资义无相违也。 又云。 金刚峰峰云五峰也。 是五古印也。 是表金刚界五部也。 次楼阁者即胎藏也。 两手内云楼阁。 又云虚圆殿。 又云光明心殿也。 故此经云两部不二经也。 大日经说。 胎藏诸会云。 生大楼阁宝王(云云)是楼阁胎藏云证据也(云云)又五峰八柱楼阁·者柱八本上四角四独古立。 五字变成五峰八柱楼阁也。 委细可见图也。 大阿阇梨行位印。 问。 今阿阇梨位品者。 两部三部阿阇梨中何乎。 答。 先东寺小野两部阿阇梨(云云)同醍醐法性大日不二阿阇梨。 是三部五部两部不二阿阇梨(云云)次于山门两部三部不二阿阇梨在之。 五大院瑜祇疏两部阿阇梨(云云)摄一切如来大阿阇梨位题故。 已一切言显所。 两部三部五部不二阿阇梨(云云)谓始合掌苏悉地阿阇梨位。 戒方忍愿掌中入者。 是三部阿阇梨位也。 其故二头相柱二地相□二也。 我头合三部也。 是三部阿阇梨位也。 次五部阿阇梨位者。 两手引离与肩持五成也。 是五部也。 左右二地二风四中台头一合五也。 是五部阿阇梨位也。 又两部阿阇梨位云时上胎。 下金也。 一义上时两手合二地二风相合结。 下时引离肩齐持之。 是两部义也。 又于明五部分别金部。 宝部。 莲部。 羯磨部。 佛部也。 然三部时三反。 五部时五反诵之(云云)又六大四曼三密具印在四。 一行位印二地风空合六大。 二水二火四指四曼。 二大中间空二。 二头合间空三密也。 二无不至印。 三妙观察智定印也。 但此定印口传二头指二大指瑞□二头指少也。 此印横无所不至印习也。 四冒地心印也。 又序品五股始也。 至此品五股满也。 故东寺大塔图小塔图二有之。 只大小塔图。 所以小塔序品五股表。 大塔图此品全身塔婆为显也。 又云。 眼色妙明照三摩地者。 佛眼三摩地也。 又此品炎魔王水天等为使者供给说。 故东寺十二天屏风云事此品为据(云云)山门灌顶时于小坛边屏风立之。 洒水等余人不见立之事所诠屏风者十二天三摩耶形也。 必画之云义。 屏风风障。 此覆护义也。 天文四年乙未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和尚每日传受之砌。 明朝书之毕。 三月二十一日。 义庆(示)。 明历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以慈眼大师御。 本书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九)了因决(虚心)虚心合掌。 义释第八(悉地出现品第六)云。 如一字。 或加下画或安上点。 或置傍点。 一则成四用。 又声是一或短声呼。 或长声呼。 或含声呼。 或呵声呼。 则成四名。 佛心是一或约本不生理。 或约本不生行。 或约本不生菩提。 或约本不生涅槃。 则成四义。 四相虽复不同而体未曾异也。 如来为表斯义故。 从圆明心中现四字门。 于此一体四门以一音声四处流出。 譬如无热池中四河流出展转无尽满于大海。 故云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 以此声字之相表示佛心。 即彼真言宝义也。 是种种义。 亦是巧之义也。 所谓种种巧度门也。 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各以无量无边巧度门。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今则统而论之原其旨趣不出四字门故。 所谓无所不至印。 以字门故。 一切众生本有佛知见性如来以种种因缘为彼净除眼膜使开眼故。 法花第一句云。 开佛知见使得清净。 即是净菩提心也。 既得菩提心当广示法界藏种种不思议境界。 令普见一切善知识遍学一切诸度门。 故法花第二句云示佛知见即长阿字大悲万行义。 已具大悲万行。 次以娑罗树王花开敷智成大菩提。 故法花第三句云。 悟佛知见即是暗字义也。 既成佛已即以加持方便普门垂迹导利众生。 若众生了知常住时如来众迹都尽以无迹故。 名为入般涅槃。 故法花第四句云入佛知见即是恶字门也。 字轮对如来方便智。 更有第五长声。 恶字门以无别体故此中不说。 若欲指文辨相。 即是归命句中种种如来巧度门。 以此五字统收一切佛法无有遗余。 故名为正等觉心也。 复次今且约一途修行次第故作浅深差别说。 而实五字各是一如来智。 各各统收一切佛法。 是故下文修观时。 随觉一心。 即见一切如来心。 以旋转无碍故名为正等觉心也。 世尊为显。 如是义故演说此真言时。 一一声字悉皆遍法界于此四字各出一切字门。 如是一一字门展转复生一切字门。 从字发声当知亦尔。 此声从字生故以字为门。 故云即时一切法界诸声门从正等觉标帜之音而互出声也。 虽互出言音展转差别然窍其本体不出声。 是故诸菩萨等闻此标帜之音。 即时随义知如来心展转出生一切法门。 亦知一切法门毕竟不出如来心。 是故得未曾有开敷净眼发微妙音言而说偈言。 奇哉真言行。 能具广大智。 此广大梵音名毗□罗。 以真言声普遍一切法界。 与虚空等无所不至。 当知佛心亦然故云广大智。 若此智展转流布犹如标帜之音互出声时即是成正觉句。 故曰诸遍布此音成佛两足尊。 次一偈以见如是利故普令勤勉修行。 若净心离我缚时当得如是自在用也。 又云。 正说心之实相。 心实相即是一切法印中决定智印也。 以无边际无垢无分别故少分喻如虚空。 而实等虚空心亦复不守自性故非彼所能譬喻。 如是义故虽复等同虚空无相。 种种而具种种不思议权巧。 能曲顺根缘而导利之。 然此权巧但从机应因缘而生是故法尔空寂当无自性。 以法常无性故即是本初不生。 本初不生即是入阿字门。 入阿字门即是毗卢遮那本地身也。 如自观心实相诸法亦然。 是故一切诸法皆悉甚深难见。 唯佛与佛乃能证之故。 法花云。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统论彼经深趣在斯一偈也。 若行者见一切从缘起法皆是毗卢遮那法界身。 尔时十方通同为一佛国。 是名毕竟净菩提心。 以此毕竟净菩提心随无尽法界无余众生界机。 应因缘一时普现色身行菩萨道。 于念念中供养无量善知识悟入无量诸度门。 如是于无量阿僧祇劫中。 恒珠胜进严净一切佛刹成就一切众生。 所作佛事未曾休息。 是名普贤行愿。 具此普贤道时。 能随一切众生心所思念。 满其种种希愿乃至施与无上菩提愿。 是名一切菩萨真多摩尼。 当知。 诸进趣门虽复无量至论宗极悉皆为此一事因缘。 三世如来更无异术。 故此伽陀名为三世无量门满足法句(文)复次。 有人生疑。 云何实际心中能作如是种种有为事。 故偈中更说譬喻云。 如世间一切诸趣及彼依报住处。 皆悉依空而住。 因空得成而虚空的无所依。 亦无念着起作之行。 今此清净法身亦复如是。 虽常寂然不示诸法法相。 而遍无余世界无所不为。 以从慈善根力因缘生不由惑业故。 云清净生也。 如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 普贤菩萨告德藏菩萨言。 世尊始从燃灯佛所得受记。 已即便入于如来不思议境界三昧常无功用。 自然应现无量佛事。 谓于虚空一毛端处。 有一切佛杀微尘等诸佛世界。 于中或现生兜率天。 或从彼没下生入胎。 或现适生。 游行七步自言。 我今即为生死边际。 或现在王宫出家苦行。 或现降魔。 成等正觉。 转妙法轮。 或现住世。 经无量劫。 或复示入涅槃。 或一切劫为一杀那。 或一刹那为一切劫。 劫与杀那无增无减。 乃至一切众生未尽解脱。 杀那一时普于此诸世界常作如是种种佛事未曾休息。 而无功用如彼虚空一毛端处无量刹中。 念念普现诸佛种种威仪法则。 乃至遍空毛端量处亦复如是。 常作佛事利益众生。 穷未来际初不休息。 而佛不减。 微尘不增。 何以故。 一切诸法如幻焰。 故如彼广说。 故云无余清净生也。 天文四年乙未三月二十二日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和尚每日顶戴之砌。 明朝书之。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令书写之毕。 于时明历四(戊戌)年五月日。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天下安全祈所。 _(六)了因决(大日经义释疏卷卷品品等)大日经并义释及疏每卷品品次第又疏义释同异。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一卷。 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 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 二卷。 具缘品余。 息除品第三。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 三卷。 世间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现品第六。 成就悉地品第七。 转字轮曼荼罗行品第六。 四卷。 密印品第九。 五卷。 字轮品第十。 秘密曼荼罗品第十一。 入秘密曼荼罗法品第十二。 入秘密曼荼罗位品第十三。 秘密八印品第十四。 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真实智品第十六。 布字品第十七六卷。 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 说百字生品第十九。 百字果相应品第二十。 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 百字成就持诵品第二十二。 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 说菩提性品第二十四。 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 说如来性品第二十六。 世出世护摩品第二十七。 说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 说无相三昧品第二十九。 世出世持诵品第三十。 嘱累品第三十一。 已上三十一品毕。 七卷。 真言行学处品第一。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第二。 供养仪式品第三。 持诵法则品第四。 真言事业品第五。 已上五品毕。 大日经义释十四卷品品配当。 一卷。 二卷。 住心品。 三卷。 四卷。 五卷。 六卷。 具缘品。 七卷。 息除品。 普遍真言藏品。 八卷。 世间成就品。 悉地出现品。 九卷。 悉地出现品。 成就悉地品。 转字轮曼荼罗行品。 十卷。 转字轮曼荼罗行品余。 密印品。 十一卷。 字轮品。 秘密曼荼罗品。 十二卷。 秘密曼荼罗品余。 入秘密曼荼罗法品。 住秘密曼荼罗品秘密八印品。 持明禁戒品。 阿阇梨真实智品。 布字品。 十三卷。 受方便学处品。 说百字生品。 百字果相应品。 百字位成品。 持诵品。 十四卷。 百字真言法品。 菩提性品。 三三昧耶品。 如来性品。 护摩品。 本尊三昧品无相三昧品。 世出世持诵品嘱累品。 已上义释十四卷三十一品。 大日经二十卷品品。 一卷。 二卷。 三卷。 住心品。 具缘品(但自一卷至三卷十三丁住心品了。 自同十四丁具缘品始之)。 四卷。 五卷。 六卷。 七卷。 八卷(已上六卷)具缘品。 九卷。 具缘品余。 息障品。 十卷。 息障品余。 真言藏品。 十一卷。 悉地出现品。 十二卷。 悉地出现品余。 成就悉地品。 转字轮品。 十三卷。 转字轮品余。 密印品。 十四卷。 密印品余字轮品。 秘密曼荼罗品。 十五卷。 秘密漫荼罗品余。 十六卷。 上品余。 入秘密曼荼罗品。 入秘密曼荼罗位品。 十七卷。 秘密八印品。 持明禁戒品。 真实智品。 布字品。 方便学处品。 十八卷。 上品余。 百字生品。 百字果相应品。 十九卷。 百字位成品。 真言法品。 菩提性品。 三三昧耶行品。 明如来品。 护摩品。 二十卷。 上品余。 本尊三昧品。 无相三昧品。 持诵品。 嘱累品。 已上疏二十卷三十一品。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上下。 零妙寺僧释不可思议撰(世谓不思议疏)。 上卷。 真言行学处品序。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 下卷。 供养仪式品。 持诵法则品(三品正说)真言事业品(流通)。 已上不思议疏五品(此疏大日经七卷疏也。 又谓供养法疏)。 大日经义释并疏不同。 义释第一卷。 疏同。 但疏末百七十行在第二义释之也。 第二卷。 自疏第一末尔时执金刚乃至不知诸空之文。 至第三住心品疏终。 第三。 自疏第三具缘品第二之初。 至疏第四请白阿利沙偈○即有情起之意也之句。 但不出白檀曼荼罗图位。 第四卷。 自疏四第五日暮之句。 至第六但依诸火天总相之形余如图中所示也之句。 第五卷。 自疏第六尔时执金刚○谛观大日如来之句。 至疏第八初触物而生也之句。 第六卷。 自疏第八经云如是修供养次引应度者至第九具缘品疏末。 已上文言大旨同之。 第七卷。 自疏第九息障品之始至于第十普通真言藏品之末。 第八卷。 自疏十世间成就品第五。 至第十一半当知应理故言当得如理也之句。 已上两卷文言与疏大异。 第九卷。 已下文言大同小异。 自疏十一与虚空藏明妃真言。 至十二末但当勤修此字之门也之句。 第十卷。 自疏十二之末尔时毗卢遮那佛。 敷置诸本尊位之句。 至疏十四广说印品竟之句。 第十一卷。 自疏十四次明字轮品第十。 至十五末剂此以来即得菩萨名也之句下注。 第十二卷。 自疏十五然行者作如此无生观时心无所得之句。 至于疏十七布字品第十七之末。 第十三卷。 自疏十七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 至疏第十九半百字成就持诵品竟之句。 第十四卷。 自疏第十九半次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 至于疏第二十之末。 已上六卷多分与疏同之。 天文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和尚每日顶戴之砌。 明朝书之毕。 义庆(示)。 明历四年(戊戌)林钟十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佑(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七)了因决(胎曼荼罗)二校者韩宏霞东曼荼罗抄别卷云(都率觉超说)问。 此曼荼罗世界在何处乎。 答。 有感自应。 如水中月。 法界何处非道场耶。 但百字果相应品云。 于此妙花布地胎藏庄严世界种性中受生。 义释云。 于此者即此者索诃世界也。 于种性海受生(种性谓受生处海谓无断广多也)。 又义释五云。 此经是法王秘宝。 不妄示卑贱之人。 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间。 因舍利弗等殷勤三请。 方为略说妙法莲花义。 今此本地之身。 又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密处。 故寿量品云。 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乃至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 即此宗瑜伽之意耳。 又因补处菩萨殷勤三请。 方为说之。 苟无顿悟之机则不入其手(私云。 由此即知。 此胎藏曼荼罗是娑婆世界释迦如来本地三身依正也。 又知。 与法花其体是一也。 幸哉今得此教之秘旨也)又传教大师释云。 一念三千即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者出尊形佛。 胎藏诸尊即其义也(文)已上。 天文四年(乙未)三月二十五日。 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传受之砌。 金资明朝每日书之。 佛法兴隆之为也。 义庆(示)。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四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二)了因决(灌顶面受决)二校者韩宏霞初度灌顶云。 传法灌顶事如何。 答。 传法者初只大日如来说给法授故云也。 正法我身行得非。 合行得法阿阇梨位住也。 传法时行位授但佛所说法授有也内证阿阇梨行位非也。 传法灌顶计传灯阿阇梨位不□者也可得意也。 合行已上法我得位也。 合行而二意也。 火水合如。 秘密瑜祇等冥合灌顶也。 譬水油和合如。 其湿性一如不异义也。 已上。 自性法身菩提实义决。 谓三重五重大事。 有印无印等差别重重极说。 皆是自性法身成佛外迹。 字字相本不生重也。 皆是有佛之重也。 自性法身菩提实义者。 字不可得字义。 无觉无成密谈无佛无法道理也。 委细面授(云云)当知。 五大皆有响六尘悉文字等名相义理一多无文字等法门。 皆是但为利益说方便也。 何以故。 自证三密绝待不思议故。 言语自不言语文字自不文字。 谁呼为谁呼名。 如此深义自知自证莫求他寻外(云云)又云。 六大四曼三密种种传授。 付自证自然法义。 更不可生自身即佛本有萨埵见计。 自证之境观者无见说者无言等(云云)于法然之道不生得不得之想。 无念而念无行而行之义不可不知(云云)(交合。 已上师傅记之。)天文四之天(乙未)五月二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奉传受之砌御本给书写之。 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二日。 以御本书写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三)了因决(东寺不传胎藏并苏悉地事)弘法大师不传胎藏界并苏悉地事。 胎藏界以善无畏三藏为祖师。 然弘法大师血脉不列善无畏三藏。 是一不审也。 次弘法大师进官录二经十一论(云云大日经金刚顶经释论十卷菩提心论)。 传教大师录三经一论(三部经菩提心论)如委破邪辨正记。 但弘法大师判。 三地以大日经为修多罗藏。 以菩提心论为阿毗昙藏。 以苏悉地经苏婆呼经为毗奈耶藏。 是传苏悉地经见。 会之虽不传或依传闻或依一文书载事不难也。 只以进官录可为本也。 又法全和尚示觉大师云。 日本空海法师传金刚界。 于胎藏界者唯得疏。 未及禀承于苏悉地。 更不闻名字。 龙猛菩萨于塔内有两部灌顶事未捡实证。 不如传。 大日经。 但山门胎藏所合金界。 金界所合胎界。 二个相承有之。 若东寺金界所合胎界云者且可许之(云云)明师可寻之(已上)贞治六年(丁未)六月二十三日。 于世良田书之。 遍照金刚了义(五十三)。 文龟三年(癸亥)八月日。 遍照金刚义祐(六十一岁)。 天文四年(乙未)三月二十八日。 于世良田山义庆和尚顶戴之砌。 明朝每日书之。 为令法久住也。 义庆(示)。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龙集明历四年(戌)五月日。 _(十)了因决(真言行者秘决)凡一切功德法门悉行者心中无始理具法门也。 若不修行在缠中不显。 若修行三即开显无疑。 故一切之行法等我心中所具法门行显也。 故法易成。 验易成耳。 如天台观心释。 一切功德法门皆约心法观之。 真言约第八识具一切法门耳。 即是净菩提心心月轮也。 一切染净诸法内外可殊皆悉第八识之所变耳。 又云。 诸佛菩萨冥薰一切众生。 虽不觉知自成金刚萨埵乃至金刚拳菩萨等必定不疑。 何况随分结印诵明不仰彼冥薰乎。 又云。 大日如来为我等法界众生常施冥显利益。 冥益者。 谓境智冥合后自受法乐而功德薰法界也。 显益者。 现他受用身显薰法界也。 知我等佛之冥益被薰微缘微心得之也。 已上。 永承元年十一月十日。 参池上御房亲咨听要义等。 长宴记之。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二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和尚传受之。 每日御本给明朝书之。 为令法久住也。 遍照金刚义庆(示)。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明历四年(戊戌)龙集五月日。 _(七)了因决(声字实相决)问云。 此真言宗云。 此于真言如实不知为生死中人(文)此义如何。 答云。 诸教诸宗皆以文字教诸法并心地。 此自宗不尔。 以声字实相。 一一字当体皆自心当体。 自心当体全体梵字也。 如是见知真言实义云也所谓摄大仪轨云。 正觉甚染密出过语言道为大率都婆(文)大日经释云。 心为佛塔(文)菩提心义三云。 字是佛心法。 字是身口意。 字以此字为理智法(文)诚证多。 今略之出。 有智人见之。 经释皆此意也。 传灯录二十九云。 若欲知悟道真体莫除色声言语。 言语即大道。 不假断除烦恼(文)正见人即如此不入其宗人不可知实义者也。 天台宗祖师传大士心王论云。 此心欲知有何处。 此语声是也(文)但是梵字当体直心事不可知之而已。 已上。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七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顶戴之砌。 每日御本给书之毕明朝。 义庆(示)。 明历四(戊戌)年六月十三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三)了因决(四重曼荼罗配当四种佛土)胎藏界曼荼罗配当四种佛土事。 帖决云。 胎曼荼罗中台三重即四种佛土也。 中台寂光土。 初重实报土。 二重方便土。 三重同居土。 以文殊为方便土化主者即是应身如来故也。 如以文殊真言为应身真言也。 付应身可分二。 胜应即方便土主也。 劣应即同居土主也。 是第三重释迦凡圣同居也(文)此中台三重诸尊皆是三部曼荼罗诸尊。 理体所现之佛种性也。 所谓义释云。 三点眷属。 是金刚手空。 观自在假。 上佛部中(文)问。 台界三部何。 答。 佛部者真如佛性之理。 莲花部者其理清净无染如莲花无染淤泥。 虽在有情无明淤泥中更不染自清净也。 金刚部者其理本自非但清净。 亦如金刚不坏。 此理在众生身中。 虽往来六道四生于此理敢无损增。 犹如金刚无毁坏也。 是则三部俱理性也。 理界意故也。 亦此三部如次正缘了三佛性也。 又烦恼业苦三道也(文)又胎藏曼荼罗以观不思议境之意可知之也。 今此曼荼罗凡圣杂居善恶并起。 寻本大日三摩地也。 且本置而不论。 且点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也。 百界千如三千世间法门宛然具足。 故一念心中既地狱(乃至)佛界杂居凡圣不异处。 善恶无隔趣。 此曼荼罗即此意图显也。 但义释中大曼荼罗其事弥分明也。 释迦如来及诸佛世尊同在善恶杂类之中故也。 又云。 胎曼荼罗是十界互具中佛界上十界摄现也。 故其曼荼罗中六道四生宛然具之。 即是天台所说观不思议之意也。 佛界及至地狱界宛然一曼荼罗。 示现也。 其地狱义释曼荼罗具有之。 但现图曼荼罗无之。 师师说地狱摄炎王也。 又义释曼荼罗天部中诸佛杂居。 佛界上理具地狱鬼畜云弥显然也(文)已上决文正理秘密同义理以此意可知之也。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八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顶戴之砌。 每日御本给。 明御足下居住仕令书写之也。 义庆(示)。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令书写之毕。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于时明历四年(戌)五月日。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六)了因决(秘密灌顶)秘密灌顶口决。 (不台)胎。 塔印。 (至开)(五金)金。 塔印。 (股开)胎塔印明(台五大金识大)此是六大本有也。 金塔印明(五智五)此是果德印明也。 慈觉大师流相承如此。 以此案。 东寺流云。 仁和寺印信如胎界。 故知。 依今台界欤。 醍醐印信如金界。 故知。 依今金界欤。 仁和寺流本有六大授。 醍醐流本有果德五智五大授也。 当流双用之。 塔印六大明用善无畏三藏传胎金次第也。 又塔印用五智五金刚智传也。 故知。 仁和寺善无畏传欤。 初胎后金授故。 醍醐金刚智传欤。 初金后胎授故。 更问。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十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传授之砌。 每日给御本明朝书之。 义庆(示)。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_俵遄□□;□□□□□□□□□□□□□□□□□□□□□□□□□□□□□□□□□□□□□□□□□□□□□□□□□□□□□□□□□□□□□□□□□□□□□□□□□□□□□□□□□□□□□□□□□□□□□□□□□□□□□□□□□□□□□□□□□□□□□□□□□□□□□□□□□□□□□□□□□□□□□□□□□□□□□□□□□□□□□□□□□□□□□□□□□□□□□□□□□□□□□□□□□□□□□□□□□□□□□□□□□□□□□□□□□□□□□□□□□□□□□ □□ □□□□□□□□□□□□□□□□□□□□□□□□□□□□□□□□□□□□□□□□□□□□□□□□□□□□□□□□□□□□□□□□□□□□□□□□□□□□□□□□□□□□□□□□□□□□□□□□□□□□□□□□□□□□□□□□□□□□□□□□□□□□□□□□□□□□□□□□□□□□□□□□□□□□□□□□□□□□□□□□□□□□□□□□□□□□□□□□□□□□□□□□□□□□□□□□□□□□□□□□□□□□□□RootEntry□□□□□F□軨□□@CompObj□□□□□□^WordDocument□□□□□ObjectPool□□□亟□□□亟□□□4@□□□□□□□□□□□□□□□□□□□□□□□□□□□□□□□□□□□□□□□□□□□□□□□□□□□□□□□□□□□□□□□□□□□□□□□□□□□□□□□□□□□□□□□□□□□□□□□□□□□□□□□□□□□□□□□□□□□□□□□□□□□□□□□□□□□CDEFGHIJKL□□□□□□□□□□□□□□□□□□□□□□□□□□□□□□□□□□□□□□□□□□□□□□□□□□□□□□□□□□□□□□□□□□□□□□□□□□□□□□□□□□□□□□□□□□□□□□□□□□□□□□□□□□□□FMicrosoftWord6. 0文件MSWordDocWord. Document. 6;□□□□□□□□□□□□□□□□□□□□□□□□□□□□□□□□□□□□□□□□□□□□□□□□□□□□□□□□□□□□□□□□□□□□□□□□□□□□□□□□□□□□□□□□□□□□□□□□□□□□□□□□□□□□□□□□□□□□□□□□□□□□□□□□□□□□□□□□□□□□□□□□□□□□□□□□□□□□□□□□□□□□□□□□□□□□□□□□□□□□□□□□□□□u疣宛淫七︱如川巾甚防拄志抨唠刁丘︾川山悠拿刖栅七★尖祇趸迳叉俞赧兆汰搭愕己岘悠枯赧丘⊿趸壹阱名山悠故拴’系幻皇夜七㊣名山悠枯赧□`4□$4□56□3□7J/56□3w/7J956□3f973cPa□:54□字数统计含注脚及章节附注(F)页数字元数字数段落数行数统计:说明(H)□Copyright(c)1985Xiphias,LosAn]…乞;也危沘﹣曰腋肱童敢唉沂□橦J厄□隋A鬓□@孔晃升▲再鬓□@:孔晃升↙觊村□@∴卵谅升*顶茆□艉窱读迮ㄣ戚□j夕柋浊哝豕佛托脆骡伋克蜊毫云七﹣曰腋肱童尊湟也∪乞。 柳侠劣咩牙夜七□掏C∩汪自殆何列〞湣◆冉刁拴胎吏栅七÷抿锰茔邦宅岫涔斜猫什竽佞诋? 大夕柋浊哝沘∪乞〈蜕芦七﹛霜亨崩告柋浊哝酉仟妄狎沘∪乞□掏C‥妁署何列〞湣。 柳俊尺愿央贺共五孕筏大二泄元榜七‘兔厄芣米氓七○弦世央费栅七㏒腋者肫怫狂允辊央跑七-童栈硅弗愿央跑七。 柳按螺吋尺愿央超共日踯孕湟斫世几至尼也七〞乒五犬垠大七︻乒五犬垠兮媒﹞丑园月手佩榜七。 柳咸宙怂二七×兀危坩色舛不二七︹骨恐二七‥哺炒二七=倚冈二七︱下不二丰焜栅七:洧淹云七〞乒力曷刁段睁︻乒力禺玆订睁;犬保昨夕疚庞说漪秀睁∠令拯切兮扬犬蓬牺通窟∪乞□掏C⊙劣乎柱氖仟妄狎汪列? 牙定鞅曰腋芸二丘〞湣【柋浊哝酉仟妄狎每? 云七…垓绖冉刁拴耶”痕七—寺尊池包七‘邦印舟翅他皓剽盘刖拴】日小而刮此自考鲨壬童尊汛噫侏叻淹丑逖市郁川董涎:牲印扛心七? 上串腋肱童弼七☆斫用拙云七﹣力映净祥令派丈栅↙沐愆。 □旬O高七÷婀朱簸跛国心也∪乞□v恣貌七〞台玉昨三大弋讨毛在侠烦喽模婀朱潇董涎|各氖大女罔禹佣炖答颜︻份罔曷十七几挥壬喽悯天盘媒’涔强勿芷籣早兮凑嫉夜七︾吏炯第础堸跛虔日踯孕湣:泄心七÷帚心厄升切仇弦本弗惧互赋氓七︾妁蜕辫左七◇心亢忱布谅疚吏炯弦本立亢吻芬陀松扭爬涔教帜剑﹥板膊五资间满坏皖江囚债悯及低★收赋板台禹夤相危绛拣剑′赋狎碑柙千渲八局七▼以旦污箪柙千掌永觞婀朱瘪日踌∩汽井胝段措自考黠叱庆柔由蜗翔股馈女罔约肪列▼亥弋平碑殆而育未媒”队育平碑殆而育交列↗牲州盒春尺瑶翔股颜|伸拼芾述嘴列:泄刀钳由蔬腹跑七︾吏昨六女升一夫洛痘罔拴.廿印绒聿分不五孕湎彪:砌佬叹星鞅革岸聊症而沃肄嘻弘昨六犬青±申伺争士侠皓贰萎颜:皆婀朱畴煦之尢僇被六犬青】士侠筏计而沃肄模省澈狎付洮物林庵诵德嘴琦缅碌筏苗七…ⅱ灯拯切三刁约陀疚瘪伋盂尤侣八勿炙湣︾夸月玆郁夫届翟〈措共一八ⅱ滪加伋垂烙二拴﹃淅冉井倡婀朱瓣一尺绵凄触翌娘七★吏殆而谷纳阳女炒夕用更帖缟遨:斫帐羊像违示交劣七︳觔常淇溧芝住敬檐瘪孔戎琶∪乞□S云七★耳布赋欣别汹几苑焊罔珍鲔他敦是旦羽御庆洵乎斫旦糸平佬帜楼宇满誧七,牌遥仟妄狎汪湟几焜低:泄七∮汝承式蒸也∪乞︾吏洛困董浅着拴±夸勿法罔洛牌列:泄曰腋杭|各艾足辨拣淡女杭§蔺桅瓤和湣:泄壬童弼七□掏C⊙刖牲血及伉菌丫寺尊列耶〞湣∫珲柞葵七? 乎手曰菌丫寺弼∪乞”桔左七㏒腓虎腋沬浅虻日尸因七﹣厄芟兮渴沫日尸因七—寺栈盂伏脑二幻考铲阶概壬童壳尸因七:牲印名吋升稞合寺媒︳妒三壬童尊因七□掏C︳胞腓邸此印扛六冉刁拴胃丘〞湣’症葵七…垓绖冉刁拴胎劣乎手曰菌丫寺弼∪乞=谙坏绒弦册袂郁升挈夫此印列—他郁升悚右乒下共妤弱票嵌妤娘∪乞☆斫甘乔升分岱升挈旦印缶布是柱朱游瘠:牲羽腔镍合寺尊列▲游篁俊一由踩羽童壳日攫乔油菌二栅七﹏川睹小舛曰腋肱童幅尺摔湟二拴︹葵七▲游请腔蹦阡铎逼栅∪乞□q碉赤七=砖日小而邑游蔬兔三仁妩阡犬瞎实腋罔拴∩角仇式崩判裴而辨测光招映坩共王沘∪乞,窗贸尺愿央阳天糊疚共几共牙咆世日铸蔺挈司蛋户板阂婀朱颜:疥念芦七︳倌芝舛丸屁邵舛七▽邵舛丸屁玟弦立七▽枚五身孕琳劬夸仃娘∪乞。 柳俊尺愿央诋◆申沌共幻柙勿朋伋狡炒冗沬荸汝湖因七←螺吋尺涟上字妄鲔◆仟米升斤愿几刖拴〈蜕芦七㏒腋林粟系别盼七﹣丸役童媒◆仙共幻皇有吋上因∪乞。 柱尖僚蘑佛羽婆〞厄陆泵疸哩氓七﹁上七□s赳盂才冰兮本月三十日七⊙咖囚佬叫什是右歧欠老息丹涎;尢睁□悀憭|外因,兮匆]伙十日七⊙咖囚佬叫工炮育郝腰嶝刀尚怪媾豆支拴。 券山掩旦萃息七↙怏媒〈腰奭≒匆。 □□靘|外因○它回◆月八日七? 令毁焉己岘掩由息丹涎■笔珠。 十一仇愆。 □缜{舛朕小高蜡娌ⅰ军羊绒萤鲔□俵遄□□□憔系蹿h盖+喧0□□□ $ Hl□□□□Dh□□□□□□□□□□□□□□□□□□□□C:\CWINWORD\TEMPLATE\NORMAL. DOT建国建国@□{□□@SummaryInformation(□□□□□□B□□□□□□□□□□□□□□□□□□□@□□□□□g@^赲MicrosoftWord6. 02□□□□□□□□□□□□□□□□□□□□□□□□□□□□□□□□□□□□□□□□□□□□□□□□□□□□□□□□□□□□□□□□□□□□□□□□□□□□□□□□□□□□□□□□□□□□□□□□郧hI□e□□{bbbbbb□□□□□□□□□□□□□□□□□□□□□□□tSt□#□□□b□□□□□□□bb□□□□□□b□b□□bpbbbb□□□! □]…乞;也危沘﹣曰腋肱童敢唉沂□橦J厄□隋A鬓□@孔晃升▲再鬓□@:孔晃升↙觊村□@∴卵谅升*顶茆□艉窱读迮ㄣ戚□j夕柋浊哝豕佛托脆骡伋克蜊毫云七﹣曰腋肱童尊湟也∪乞。 柳侠劣咩牙夜七□掏C∩汪自殆何列〞湣◆冉刁拴胎吏栅七÷抿锰茔邦宅岫涔斜猫什竽佞诋? 大夕柋浊哝沘∪乞〈蜕芦七﹛霜亨崩告柋浊哝酉仟妄狎沘∪乞□掏C‥妁署何列〞湣。 柳俊尺愿央贺共五孕筏大二泄元榜七‘兔厄芣米氓七○弦世央费栅七㏒腋者肫怫狂允辊央跑七-童栈硅弗愿央跑七。 柳按螺吋尺愿央超共日踯孕湟斫世几至尼也七〞乒五犬垠大七︻乒五犬垠兮媒﹞丑园月手佩榜七。 柳咸宙怂二七×兀危坩色舛不二七︹骨恐二七‥哺炒二七=倚冈二七︱下不二丰焜栅七:洧淹云七〞乒力曷刁段睁︻乒力禺玆订睁;犬保昨夕疚庞说漪秀睁∠令拯切兮扬犬蓬牺通窟∪乞□掏C⊙劣乎柱氖仟妄狎汪列? 牙定鞅曰腋芸二丘〞湣【柋浊哝酉仟妄狎每? 云七…垓绖冉刁拴耶”痕七—寺尊池包七‘邦印舟翅他皓剽盘刖拴】日小而刮此自考鲨壬童尊汛噫侏叻淹丑逖市郁川董涎:牲印扛心七? 上串腋肱童弼七☆斫用拙云七﹣力映净祥令派丈栅↙沐愆。 □旬O高七÷婀朱簸跛国心也∪乞□v恣貌七〞台玉昨三大弋讨毛在侠烦喽模婀朱潇董涎|各氖大女罔禹佣炖答颜︻份罔曷十七几挥壬喽悯天盘媒’涔强勿芷籣早兮凑嫉夜七︾吏炯第础堸跛虔日踯孕湣:泄心七÷帚心厄升切仇弦本弗惧互赋氓七︾妁蜕辫左七◇心亢忱布谅疚吏炯弦本立亢吻芬陀松扭爬涔教帜剑﹥板膊五资间满坏皖江囚债悯及低★收赋板台禹夤相危绛拣剑′赋狎碑柙千渲八局七▼以旦污箪柙千掌永觞婀朱瘪日踌∩汽井胝段措自考黠叱庆柔由蜗翔股馈女罔约肪列▼亥弋平碑殆而育未媒”队育平碑殆而育交列↗牲州盒春尺瑶翔股颜|伸拼芾述嘴列:泄刀钳由蔬腹跑七︾吏昨六女升一夫洛痘罔拴.廿印绒聿分不五孕湎彪:砌佬叹星鞅革岸聊症而沃肄嘻弘昨六犬青±申伺争士侠皓贰萎颜:皆婀朱畴煦之尢僇被六犬青】士侠筏计而沃肄模省澈狎付洮物林庵诵德嘴琦缅碌筏苗七…ⅱ灯拯切三刁约陀疚瘪伋盂尤侣八勿炙湣︾夸月玆郁夫届翟〈措共一八ⅱ滪加伋垂烙二拴﹃淅冉井倡婀朱瓣一尺绵凄触翌娘七★吏殆而谷纳阳女炒夕用更帖缟遨:斫帐羊像违示交劣七︳觔常淇溧芝住敬檐瘪孔戎琶∪乞□S云七★耳布赋欣别汹几苑焊罔珍鲔他敦是旦羽御庆洵乎斫旦糸平佬帜楼宇满誧七,牌遥仟妄狎汪湟几焜低:泄七∮汝承式蒸也∪乞︾吏洛困董浅着拴±夸勿法罔洛牌列:泄曰腋杭|各艾足辨拣淡女杭§蔺桅瓤和湣:泄壬童弼七□掏C⊙刖牲血及伉菌丫寺尊列耶〞湣∫珲柞葵七? 乎手曰菌丫寺弼∪乞”桔左七㏒腓虎腋沬浅虻日尸因七﹣厄芟兮渴沫日尸因七—寺栈盂伏脑二幻考铲阶概壬童壳尸因七:牲印名吋升稞合寺媒︳妒三壬童尊因七□掏C︳胞腓邸此印扛六冉刁拴胃丘〞湣’症葵七…垓绖冉刁拴胎劣乎手曰菌丫寺弼∪乞=谙坏绒弦册袂郁升挈夫此印列—他郁升悚右乒下共妤弱票嵌妤娘∪乞☆斫甘乔升分岱升挈旦印缶布是柱朱游瘠:牲羽腔镍合寺尊列▲游篁俊一由踩羽童壳日攫乔油菌二栅七﹏川睹小舛曰腋肱童幅尺摔湟二拴︹葵七▲游请腔蹦阡铎逼栅∪乞□q碉赤七=砖日小而邑游蔬兔三仁妩阡犬瞎实腋罔拴∩角仇式崩判裴而辨测光招映坩共王沘∪乞,窗贸尺愿央阳天糊疚共几共牙咆世日铸蔺挈司蛋户板阂婀朱颜:疥念芦七︳倌芝舛丸屁邵舛七▽邵舛丸屁玟弦立七▽枚五身孕琳劬夸仃娘∪乞。 柳俊尺愿央诋◆申沌共幻柙勿朋伋狡炒冗沬荸汝湖因七←螺吋尺涟上字妄鲔◆仟米升斤愿几刖拴〈蜕芦七㏒腋林粟系别盼七﹣丸役童媒◆仙共幻皇有吋上因∪乞。 柱尖僚蘑佛羽婆〞厄陆泵疸哩氓七﹁上七□s赳盂才冰兮本月三十日七⊙咖囚佬叫什是右歧欠老息丹涎;尢睁□悀憭|外因,兮匆]伙十日七⊙咖囚佬叫工炮育郝腰嶝刀尚怪媾豆支拴。 券山掩旦萃息七↙怏媒〈腰奭≒匆。 □□靘|外因○它回◆月八日七? 令毁焉己岘掩由息丹涎■笔珠。 十一仇愆。 □缜{舛朕小高蜡娌ⅰ军羊绒萤鲔□□□□□□□□uPn□□□□□ □(□\  F□□□□□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K@□内文aA@□□ 预设段落字型□□ □#□! 建国C:\ELIB\A77\A121\D012. TXT□CanonBJC-210SPLPT1:CANBJ31SCanonBJC-210SP□□□□3dhhCanonBJC-210SP4□4□4□K□@,d□^_圴脿WVた□似Z□□W□,w 龟/似璃Pj□,w 龟似Z□P似璃Pj□+w 龟た□CanonBJC-210SP□□□□3dhhCanonBJC-210SP4□4□4□K□@,d□□□□□□8□□8□TT□□TT 5□□细明体□TimesNewRoman □Symbol □Arial1□□ha□f□f□g□ $! ),. :;? ]}A、。 .·;:? !︰…‥,、。 ·;:? !|–︱—︳﹏︴﹏)︶}︸]︺】︼》︾〉﹀”﹂’﹄﹚﹜﹞’”〞′□([{]︵{︷[︹【︻《︽〈︿“﹁‘﹃﹙﹛﹝‘“〝‵□□□xx□建国建国俵遄□□;□RootEntry□□□□□F□菼□□! @CompObj□□□□□□^WordDocument□□□□# ObjectPool□□□亟□□□亟□□□4@□□□□□□□□□□□□□□□□□□□□□□□□□□□□□□□□□□□□□□□□□□□□□□□□□□□□□□□□□□□□□□□□□$%()*+,. /0□□□□□□□□□□□□□□□□□□□□□□□□□□□□□□□□□□□□□□□□□□□□□□□□□□□□□□□□□□□□□□□□□□□□□□□□□□□□□□□□□□□□□□□□□□□□□□□□□□□□□□□□□□□□□□□□□□□□□□□□□□□□□□□□□□□□□□□□□□□□□□□□□□□□□□□□□□□□□□SummaryInformation(□□□□□□□□□□□□□□□□□□□□□□□□□□□ □□□□□□□□□□□□□□□□□□□□□□□□□□□□□□□□□□□□□□□□□□□□□□□□□□□□□□□□□□□□□□□□□□□□□□□□□□□□□□□□□□□□□□□□□□□□□□□□□□□□□□□□□□□□□□□□□□□□□□□□□□□□□□□□□□□□□□□□□□□□□□□□□□□□□□□□□□□□□□□□□□□□□□□□□□□□□□□□□□□□□□□□□□□□□□□□□□□□□□□□□□□□□□□□□□□□□□□□□□□□□□□□□□□□□□□□@□蜗□□□g@蚒□MicrosoftWord6. 03俵跧:说明(H)□Copyright(c)1985Xiphias,LosAn]…乞;也危沘﹣曰腋肱童敢唉沂□橦J厄□隋A鬓□@孔晃升▲再鬓□@:孔□□□□□FMicrosoftWord6. 0文件MSWordDocWord. Document. 6;□□憔系蹿h盖+喧0□□□ $ Hl□□□□Dh祤宥⑧b戍七●扎乘始田蝠他栋哽∣用旦妁窟□C:\CWINWORD\TEMPLATE\NORMAL. DOT建国建国@□{□□@国俵遄□□;□□□□□□□□□□□□□□□□□□□□□□□□□□□□□□□□□□□□□□□□□□□□□□□□□□□□□□□□□□□□□□□□□□□□□□□□□□□□□□□□□□□□□□□□□□□□□□□□□□□□□□□□□□□□□□□□□□□□□□□□□□□□□□□□□□□□□□□□□□□□□□□□□□□□□□□□□□□□□□□□□□□□□□□□□□□□□□□□□□□□□□□□□□□□□□□□□□□□□□□□□□□□□□□□□□□□□郧hI□e□ {bbbbbbb□□□□□□□□□□□□□□□□□□□□□tgt□X□□□! b□□□□□□□bb□□□□□□b□b□□v□bbbb□□□! □]…乞;也危沘﹣曰腋肱童敢唉沂□橦J厄□隋A鬓□@孔晃升▲再鬓□@:孔晃升↙觊村□@∴卵谅升*顶茆□艉窱读迮ㄣ戚□j夕柋浊哝豕佛托脆骡伋克蜊毫云七﹣曰腋肱童尊湟也∪乞。 柳侠劣咩牙夜七□掏C∩汪自殆何列〞湣◆冉刁拴胎吏栅七÷抿锰茔邦宅岫涔斜猫什竽佞诋? 大夕柋浊哝沘∪乞〈蜕芦七﹛霜亨崩告柋浊哝酉仟妄狎沘∪乞□掏C‥妁署何列〞湣。 柳俊尺愿央贺共五孕筏大二泄元榜七‘兔厄芣米氓七○弦世央费栅七㏒腋者肫怫狂允辊央跑七-童栈硅弗愿央跑七。 柳按螺吋尺愿央超共日踯孕湟斫世几至尼也七〞乒五犬垠大七︻乒五犬垠兮媒﹞丑园月手佩榜七。 柳咸宙怂二七×兀危坩色舛不二七︹骨恐二七‥哺炒二七=倚冈二七︱下不二丰焜栅七:洧淹云七〞乒力曷刁段睁︻乒力禺玆订睁;犬保昨夕疚庞说漪秀睁∠令拯切兮扬犬蓬牺通窟∪乞□掏C⊙劣乎柱氖仟妄狎汪列? 牙定鞅曰腋芸二丘〞湣【柋浊哝酉仟妄狎每? 云七…垓绖冉刁拴耶”痕七—寺尊池包七‘邦印舟翅他皓剽盘刖拴】日小而刮此自考鲨壬童尊汛噫侏叻淹丑逖市郁川董涎:牲印扛心七? 上串腋肱童弼七☆斫用拙云七﹣力映净祥令派丈栅↙沐愆。 □旬O高七÷婀朱簸跛国心也∪乞□v恣貌七〞台玉昨三大弋讨毛在侠烦喽模婀朱潇董涎|各氖大女罔禹佣炖答颜︻份罔曷十七几挥壬喽悯天盘媒’涔强勿芷籣早兮凑嫉夜七︾吏炯第础堸跛虔日踯孕湣:泄心七÷帚心厄升切仇弦本弗惧互赋氓七︾妁蜕辫左七◇心亢忱布谅疚吏炯弦本立亢吻芬陀松扭爬涔教帜剑﹥板膊五资间满坏皖江囚债悯及低★收赋板台禹夤相危绛拣剑′赋狎碑柙千渲八局七▼以旦污箪柙千掌永觞婀朱瘪日踌∩汽井胝段措自考黠叱庆柔由蜗翔股馈女罔约肪列▼亥弋平碑殆而育未媒”队育平碑殆而育交列↗牲州盒春尺瑶翔股颜|伸拼芾述嘴列:泄刀钳由蔬腹跑七︾吏昨六女升一夫洛痘罔拴.廿印绒聿分不五孕湎彪:砌佬叹星鞅革岸聊症而沃肄嘻弘昨六犬青±申伺争士侠皓贰萎颜:皆婀朱畴煦之尢僇被六犬青】士侠筏计而沃肄模省澈狎付洮物林庵诵德嘴琦缅碌筏苗七…ⅱ灯拯切三刁约陀疚瘪伋盂尤侣八勿炙湣︾夸月玆郁夫届翟〈措共一八ⅱ滪加伋垂烙二拴﹃淅冉井倡婀朱瓣一尺绵凄触翌娘七★吏殆而谷纳阳女炒夕用更帖缟遨:斫帐羊像违示交劣七︳觔常淇溧芝住敬檐瘪孔戎琶∪乞□S云七★耳布赋欣别汹几苑焊罔珍鲔他敦是旦羽御庆洵乎斫旦糸平佬帜楼宇满誧七,牌遥仟妄狎汪湟几焜低:泄七∮汝承式蒸也∪乞︾吏洛困董浅着拴±夸勿法罔洛牌列:泄曰腋杭|各艾足辨拣淡女杭§蔺桅瓤和湣:泄壬童弼七□掏C⊙刖牲血及伉菌丫寺尊列耶〞湣∫珲柞葵七? 乎手曰菌丫寺弼∪乞”桔左七㏒腓虎腋沬浅虻日尸因七﹣厄芟兮渴沫日尸因七—寺栈盂伏脑二幻考铲阶概壬童壳尸因七:牲印名吋升稞合寺媒︳妒三壬童尊因七□掏C︳胞腓邸此印扛六冉刁拴胃丘〞湣’症葵七…垓绖冉刁拴胎劣乎手曰菌丫寺弼∪乞=谙坏绒弦册袂郁升挈夫此印列—他郁升悚右乒下共妤弱票嵌妤娘∪乞☆斫甘乔升分岱升挈旦印缶布是柱朱游瘠:牲羽腔镍合寺尊列▲游篁俊一由踩羽童壳日攫乔油菌二栅七﹏川睹小舛曰腋肱童幅尺摔湟二拴︹葵七▲游请腔蹦阡铎逼栅∪乞□q碉赤七=砖日小而邑游蔬兔三仁妩阡犬瞎实腋罔拴∩角仇式崩判裴而辨测光招映坩共王沘∪乞,窗贸尺愿央阳天糊疚共几共牙咆世日铸蔺挈司蛋户板阂婀朱颜:疥念芦七︳倌芝舛丸屁邵舛七▽邵舛丸屁玟弦立七▽枚五身孕琳劬夸仃娘∪乞。 柳俊尺愿央诋◆申沌共幻柙勿朋伋狡炒冗沬荸汝湖因七←螺吋尺涟上字妄鲔◆仟米升斤愿几刖拴〈蜕芦七㏒腋林粟系别盼七﹣丸役童媒◆仙共幻皇有吋上因∪乞。 柱尖僚蘑佛羽婆〞厄陆泵疸哩氓七﹁上七□s赳盂才冰兮本月三十日七⊙咖囚佬叫什是右歧欠老息丹涎;尢睁□悀憭|外因,兮匆]伙十日七⊙咖囚佬叫工炮育郝腰嶝刀尚怪媾豆支拴。 券山掩旦萃息七↙怏媒〈腰奭≒匆。 □□靘|外因○它回◆月八日七? 令毁焉己岘掩由息丹涎■笔珠。 十一仇愆。 □缜{舛朕小高蜡娌ⅰ军羊绒萤鲔□□□□□□□□uPn□□□□□ □(□\  F□□□□□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thK@□内文aA@□□ 预设段落字型{□□□□□□ {#□! 建国C:\ELIB\A77\A121\D012. TXT□CanonBJC-210SPLPT1:CANBJ31SCanonBJC-210SP□□□□3dhhCanonBJC-210SP4□4□4□K□@,d□^_圴脿WVた□似Z□□W□,w 龟/似璃Pj□,w 龟似Z□P似璃Pj□+w 龟た□CanonBJC-210SP□□□□3dhhCanonBJC-210SP4□4□4□K□@,d□□□□□□8□□8□□z{□ 5□□细明体□TimesNewRoman □Symbol □Arial0□□ha□g□f□g□ $! ),. :;? ]}A、。 .·;:? !︰…‥,、。 ·;:? !|–︱—︳﹏︴﹏)︶}︸]︺】︼》︾〉﹀”﹂’﹄﹚﹜﹞’”〞′□([{]︵{︷[︹【︻《︽〈︿“﹁‘﹃﹙﹛﹝‘“〝‵□□□xx□建国建(十)了因决(五秘密面受秘决)五秘密秘决夫五秘密者。 真言一宗至极也。 所以一大月轮一大莲花中金刚萨埵为中央。 欲触爱慢左右居住也。 三种世间法法皆本来常住五秘密全体也。 金刚萨埵者行者自身也。 本来常住金刚也。 心识众生也。 萨埵者众生云事也。 是自证正觉门也。 摄化众生门前我身能加为众生。 又曼荼罗可书显也。 然而自证边周遍法界大月轮周遍法界大莲花故是外全无余也。 三世十方诸佛九界六道云不知此法界唯一大佛机方一大月轮一大莲花分彼此面面别觉念也。 终法一法。 佛一佛。 外无二三物也。 法花多宝佛平大会皆是真实(云云)然而众生迷故成多众生。 诸佛觉故会成一佛也我身金刚萨埵。 终日竟夜欲触爱曼也。 当时面面众生彼彼草木别住不知机前差别思周遍法界只我身我语我心三平等全体故。 彼此众生住中间三平等也。 各各草木生空隙三平等故自他差别无同一法界五秘密。 若尔者法界众生森罗诸法我全身故也。 不可取不可舍若取舍分别手恶足爱耳舍鼻可取欤。 此意直显以五秘密云也。 又此真言一一心识所缘非。 不二摩诃衍所缘也。 一一心识云一心者莲华一心识者月轮也。 此主谁云所未闻莲花月轮主不二摩衍也。 即金刚萨埵也。 或云。 此真言教说云是大罪人也。 是旃陀罗也(云云)何物非真言法新说云。 又何人秘密上乘机漏辈有乎。 但此谈最上乘人有可信知所也。 诸乘因分行人绝其境界。 十地等觉不能见闻。 实有所以者也。 问。 以何印此法表示乎。 答。 极喜三昧耶印也。 所谓外缚一大莲花也。 缚内一大月轮也。 二中指外立时金刚萨埵印云。 是大空众生缘起形也。 今中指掌内入。 是金刚萨埵自身莲花月轮中入周遍法界只我全身见也。 此上本地欲触爱慢必然相应也。 是净妙国土自证也。 二大二小外并立欲触爱慢也。 是缘起众生因悬五秘密令得云意也。 是杂染世界利益也。 欲触一处爱慢一处并事定惠二法同时相应法故也。 理趣释中央金萨。 右边欲触。 左边慢爱云此意也。 又瑜祇经。 马阴藏三摩地云。 缘起法取大空法界入如云形显也。 马阴者世间马非。 轮王七宝中马宝也。 阴藏时身份遍根形无也。 是大空法界万法有而如如故一寸二寸等形无事表也。 瑜祇不二位明。 五秘密彼不二何行作云主显也。 故不二摩诃衍重。 是瑜祇上重也。 是等习真言修行人虽多。 此重得人百人之中一人难有事也。 深秘深秘。 又传闻。 东寺号理趣经大事。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十八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示。 每日明朝传受之砌。 令书写毕。 (一)了因决(本有即身成佛)输入者朱艳春夫即身成佛有二种。 所谓本有修得是也。 修得即身成佛者。 尚水中月也。 取者皆痴猿也。 即座成道肯更又镜中影也。 伴思者是狂儿也。 彼鱼因王思事。 明知。 本有即身成佛非外。 色心实相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本佛故必不依修行。 虽尔知见起本有法迷。 况三十二色见邪观心不静。 着法着我迷天真都。 执相执心病觉了妙体破六相更互旨眼中尘犹。 三教识真言耳边风易。 依之实安住不生当体时时念念不可得法。 欲心当处起即灭。 善心今生今灭。 非前后非相续。 若相续前后是非思量不可得法非菩提实义。 只发金刚坚固大菩提心身命不破此心。 勇猛一心本未来际尽时时不生。 念念不可得。 如此修行即证果也。 别不求果。 别不可求悟。 此即字当体。 心留可思之。 是时到一心三谛春梦迹。 三密五相秋月空光无。 哭黄叶非实义。 是家门户难开。 恋人行程乱。 是即一步故尘劫迷际物也。 近来显密学者暗此一事坚名相执迷深理可悲者乎。 已上。 贞治六年(丁未)八月十四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令法久住书之毕。 沙门了义。 天文四之天首夏十九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御足下居住之间传受之。 仍明朝每日书写之。 义庆。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龙集明历四年(戊戌)五月日。 (十)了因决(大阿阇梨观行)大阿阇梨观行事如法佛眼法或爱染或尊胜或法花等法如法云事。 不可限此等法一切法付皆可有如法意。 谓如法者即是五轮也。 大空五智五大总合名五轮也。 色法面呼之也。 故如者大空法界万法如如持故云如法也。 或法性塔婆云。 或法界塔婆云。 诸法总集根源故也。 然则大阿阇梨观行只用五大观不用别观也。 谓五大观者。 先月轮中无点五大种子顺观之。 月轮者大空也。 种子理法身也。 次五字逆观之。 是智法身也。 法身理许不可知见法故是法身理知处是智也。 空点则是也。 大空知处空点虽有为令人知之二重顺逆图之也。 顺逆观之事诸法违顺二法外无也。 大空自此性有故缘起违顺二法有也。 是故当来补处弥勒自本师释尊五轮塔婆让得给。 然则或戴之或两手上持之给。 尤有深意。 能能留心可思之。 甚秘甚秘。 又别尊法云此塔婆全体不说。 此一分四曼别相。 一尊一尊取故云别尊也。 如法者五智五大外全无别事也。 此等大事出秘密曼陀罗品。 此五智五大始造出。 法尔天然道理也。 又如此五大观成号道场观。 或流两界后入三摩地用之。 尤甚深甚深。 PICT77015201. GIF/PIC如是顺逆观回遂令月轮现前渐舒渐大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尔时上自佛界下至众生界一切诸法皆现我心月轮。 或云字轮观。 或云法界观(云云)贞治七年(戊申)正月七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令法久住书之。 正法金刚了义(五十四)。 天文四之天(乙未)卯月二十日。 于同贵院义庆大和尚令传受之砌。 明朝每日给御本书之毕。 义庆(花押)。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三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了因决(双圆性海。 法尔加持。 佛灭后。 若凡若圣)双圆性海决(东寺)于我等色心二法不二大不二云事可知也。 先我等心法水也。 法水也。 父母二渧和合生也。 父渧白母渧赤也。 心法水白也父德也。 骨肉赤母德也。 此赤白二渧不二故心水白色赤不二血也。 骨肉赤心法白不二赤也。 彼父母云父二渧和合身也。 母二渧和合身也。 是詑缘我等身体成故。 我等身不二上大不二习也。 亦是赤白者两部也。 赤者金界字法界大智水也。 白者胎藏大悲血水也。 此两部不二和合故我等。 色心两部不二色心也。 此所双圆性海等云也。 亦御素木也。 加持法界也觉知是佛云也。 御素木者未成佛时身也。 大空觉体显时本来成佛也知也。 甚深甚深。 又非情水有生云。 枯木等无水故云枯。 即死也。 人死血气失也。 又白水血赤色分别念白色染故赤色也。 心法水故人百会云百血脉顶上集也。 此脉通道所食五縠势身份遍也。 上时名闻心起。 下时利养心起劣振舞也甚秘相传云。 双圆性海者二也。 大空法界也。 四曼自性者本有四种曼荼罗法界也。 重如月殿者我身觉了也。 自身殿云也。 重如色心不二云如也。 月者觉了智也。 三密自乐者。 大空安住三世三密自乐受。 又与他也。 已上甚深甚深。 法尔加持决一心法无尽诸法浮。 是不假外缘作意观行非。 法尔常然谓也。 是云法尔加持也。 佛法灭云决万法不出色心二法。 色者理也。 心者智也报身也。 此境智法尔天然也。 常住法也。 然而应身常住智常住境不合时法灭也。 境合时正法也。 譬世间人男女本有云媒人不合之时不生诸法如也。 今又如此。 应身媒人法身境报身智合诸法生众生利益佛法说也。 故如来在世也云境智不合事有末法也。 如舍卫三亿末法也云境智合正法也。 今真言加持力是也。 故人法法尔也。 机根绝绝也。 正像何别云也。 若凡若圣得灌顶者决(东寺一义)此文世间秘经切文云。 不可尔。 此文金界灌顶印言功能说也。 是三衣箱切文也。 咒愿文云。 归命本觉心法身文等彼箱切文也。 小野广泽共有人皆授也。 此印秘藏无尽替用事。 谓大空结印故也。 例如法花久成尔前迹门秘不说也。 彼印明云印大空也明菩提也。 心佛心也。 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云此印也。 台藏五股印者。 心花台合莲起印也。 五股成佛也。 意众生即身成佛心也。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是也。 是手金莲场分云即两部也。 秘经五股印者。 外缚起。 外缚大空也。 忍愿立合普贤三昧耶印是也。 是缘起也。 是普贤云。 五股印作是成佛也。 此时普贤如来云也。 是本有缘起。 同时不二显也。 是则云闭眼大事也。 已上。 贞治七年(戊申)正月九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为令法久住也。 了义(五十四)。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二十日。 同寺真言院义庆御足下居住砌。 奉传受给御本明朝书之。 义庆(示)。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二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十)了因决(传法次第等五个)受法作法(二)。 五种供养功力。 供养四种。 五佛座。 通曼荼罗(等)。 传法次第师云。 先加行间受大金刚轮陀罗尼满数遍也。 多日若七日(可随时)加行满之后。 受十八道七个日初行毕又加行受随行法行之。 又次加行受胎藏供养会行之。 次受胎界诸会。 布字八印灌顶已后也。 又加行受三摩地法行之。 又加行受金刚界成身会行之后受诸会也。 然后受护摩法。 师曰。 初心授瑜伽护摩仪轨。 灌顶已后可受建立仪轨(云云)瑜伽依金建立依台也。 师云。 胎灌顶依义释具缘品。 金灌顶依略出经也。 传受作法(大原)一。 前机花一膳。 烧香一杯。 洒水(加散杖)涂香一杯。 五股一枚。 次着座礼佛。 东界师向西。 资向东。 西界师向东。 资向西悉地同东界。 次启白。 次涂香。 次加持香水。 次洒水(养顶一一洒之)。 次授三昧耶印明。 胎入佛三摩耶印明。 金普贤三昧耶。 悉有二说。 一五股印字明(谓种子字)二大金刚轮印明(但印金刚合掌)明如轨文。 是轨最初所出故也。 良延面受之时作法也。 次师取仪轨私记一一帖授弟子弟子舒左右掌得仪轨私记三度捧顶又奉师。 师受取又授资。 如是三反师读仪轨。 次私记授之。 十八道初行了次本经。 次仪轨。 问。 经轨疏义释等随师一一不略可受之耶。 答。 师曰尔也。 但已灌顶人务受法随体受首尾计也。 近师云。 本体悉可读之。 若首尾计受之。 一度受万法故当匆绪于法故从师悉可受之。 但随人依事首尾受无失师云。 教时义披见无过。 菩提心义未灌顶者不见之。 礼有三种。 上品者金刚合掌立渐居势。 先两膝着地次头面着地解合掌摩顶。 然后合掌立。 中品者两膝计着地。 下品起居也。 三部定印。 法界定印(佛部)弥陀定印(莲花部)外缚二空相□(金刚部)。 道场观。 观出佛法身。 召请佛报身。 来而冥合也。 以我功德力(心水澄净)如来加持力(佛月浮影)及以法界力(感应道交皆依其如冥薰力)普供养而住(以我观念住云也。 是咒愿也)。 五种供养功力事除六道苦也。 以五无漏涂香除八热地狱苦。 以妙花除人天五欲着心。 令开菩提心花。 以烧香芬馥除寒冰苦。 以法喜食。 除饿鬼苦。 以智慧灯除修罗畜生瞋恚及无色众生耽着三昧苦(已上军荼利轨文也)故以军荼利咒加持之。 供养有四种。 一合掌。 二阏伽。 三真言手印。 四运心。 于四种中不过运心。 佛说言诸法行中心为其首。 若能运心供养者满一切愿。 一道场观结如来拳印诵唵步欠事者为成。 三身净土也。 唵字法身。 步字报身。 欠字应身。 此印明极大事也。 此真言名三身即一真言。 亦名净土变真言。 亦名宝真言。 重竖名智拳印。 横重名法界定印也。 虽秘口传为不异失记之。 百光王布字事。 四处布字三十三字终八字除二十五字此成发心修行菩提涅槃四轮字数一轮二十五字。 故二四八五二十百字成也。 此字一一光具足故百光王布字云也。 其一一字光有子细不能委。 佛部念诵音无甲乙沙汰莲花念诵行者耳闻程也。 金刚念诵咽中也。 五佛座事中八师子。 东八象。 南八马。 西八孔雀。 北八金翅鸟也(秘秘中深秘也)。 通曼荼罗者。 亘诸尊。 所谓中台本尊观。 其中台四角喜曼歌舞观。 次院钩索锁铃香花灯涂八供观。 次三重依胎藏者十二天。 依金界者二十天观置也。 是通曼荼罗也。 如是何尊行也。 PICT77015401. GIF/PIC不动有三。 所谓金刚萨埵所变不动(二臂黑色)大日所变不动(白色二臂也)释迦所变不动(四臂青色)摩醯首罗天色界顶摩王也。 谓不动也。 欲界顶摩醯首罗降三世也。 金刚界四波罗蜜四部部母用也。 是秘藏事也。 金刚萨埵有二。 阿閦所变金刚萨埵(青色)普贤所变金刚萨埵(十六尊终拳菩萨也白也)。 四玄印。 须弥大海宝师子宝楼阁加宝莲华为五玄印。 传教大师花水要云(秘藏)。 普贤菩萨每日丑时花藏界气吐给。 其气当一切净秽水皆花清净成。 故丑时水汲花水用也。 花水供云事此起刁时雪山鬼王气。 此气当时水皆不净也。 大日四波罗蜜出四佛印。 四佛内四供出大日供四波罗蜜外四供出四佛供。 故内外八供互供养也。 十方天者加梵天地天也。 问。 随行三摩地名意如何。 答。 未闻师说名因果欤。 谓行因果之意欤。 三摩地定不坏义。 坏义物金刚坚固体已果分。 三摩耶形云事诸佛菩萨三摩耶形者。 诸佛菩萨因位时表事有物取行其成就化他门出时。 因位时行表事物提出也。 自性身说法时一向理法说。 四重皆理义也。 此理法者诸法寂灭说。 能所共寂灭也。 受用身时四重共受用也。 此受用为机一向智法说。 此时能所共受用也。 变化身时四重共变化仪也。 彼变化机为变化法说。 其变化者一切万法皆一心变化。 此一心者变化一心也。 等流身者。 前三重说处理法智法变化等法。 长短方圆皆长长等流短短等流。 自余皆如是等流。 如是心得时四重共等流也。 等流身等流机对等流法说。 随类法证也。 加行必满大金刚轮陀罗尼。 不满之授明灌顶受成(云云)初行间本尊咒三千反余尊百反也。 私云。 正安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为同门初心人海师(七十二)自注传法之用意。 其略云。 饭室僧正(良快)值慈镇和尚传之时。 一七日之间满大金轮陀罗尼三千反(初日二百反。 后六日三百反也)其余在人心(云云)慈觉大师所作心经三卷。 尊胜陀罗尼一反。 又云。 十八道加行打任百日也。 汝(良快也)。 为重受之故加行初行只七日也(云云)就中入三密道场虽其浅开四教门户既年旧。 显密虽异佛教旨一也。 日数长短更不可惮(云云)永德元年(辛酉)九月十八。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久法久住之为书之。 了义(六十七)天文四(乙未)卯月二十二日。 于同国同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奉传受之砌。 御申请写之所也。 明朝。 义庆(示)。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明历四年(戊戌)五月日。 (二)了因决(铁塔相承。 沐浴。 三重悉地。 三密。)铁塔相承面受决问。 铁塔相承云事如何。 答。 付之有浅略深秘二意。 先浅略云之。 南天竺国铁塔内秘密甚深教法笼置龙猛大土以白芥子加持之故。 此塔开彼其以来密教世流布。 故此最初铁塔传至我等师资相承血脉明白故云尔也。 次深秘义云之。 铁塔者。 指我等此肉身也。 然故此身即万法含藏故功德聚也。 故指行者自身铁塔。 又相承者。 此身所□持万法。 有觉相承云也。 问。 若然者何故此身必名铁塔乎。 答。 于塔有四种。 谓金银铜铁也。 显宗以此四种配当住行向地四十位成道。 今以此四种配当四种法身。 如次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也。 故铁塔是等流身配也。 仍凡夫二乘同等流法身故尔云也。 外相如此虽有差别不同内证功德圆满故共同塔云也。 外相名别故有四种不同甚深甚深。 如此承正铁塔相承大事云也。 问。 何故以白芥子加持之乎。 答。 白芥子者白少而圆形也。 是则我等念念体也。 此念念体即月轮也加持也(云云)示云。 南天铁塔者即法花经宝塔品涌出塔也。 又两部大日者。 是则释迦多宝二佛也。 多宝佛者。 即宝生如来也。 塔中二佛并座给事甚深也。 唯佛与佛授记说法也。 又大日三形者即多宝塔也。 示云。 八岁龙女南方无垢世界成道(云云)甚深甚深。 我献宝珠(云云)已上。 沐浴最秘大事决不思议疏云。 如法沐浴者用香汤。 但不浴法身。 莲花合掌印诵真言加持身五处。 所谓额右肩左肩心及喉。 每处各诵真言一反。 如次印之以为殊胜清净澡浴。 观一切法本性清净。 犹如莲花不染泥。 我亦获得三业清净。 真言云。 唵(三身)娑缚(二合自性)娑缚秫驮(清净)萨缚达磨(诸法)娑缚婆缚秫度憾(他清净)。 示云。 此印明者功能甚深也。 此印云真理同印也。 内不净者。 身三口四意三三业。 此十恶底有佛性。 如莲花。 如此结诵诸罪业皆本理莲花归入也。 又云。 此印或所云莲花印。 或云虚心合掌。 即后呗文如虚空如莲(云云)虚空者台藏即法界空也。 无所不至故也。 莲花者即莲花台藏法身宫也。 约无所不至即虚心合掌也。 约清净不染。 即莲花合掌也。 共是一心标示也。 故不着心清净超于彼(云云)无始以来为烦恼淤泥不所染污心莲印以印我身心成清净。 譬如沐浴不殊胜起彼故云殊胜也。 又清净义莲花虚空同速也。 含藏众物义又以同故不违(云云)已上。 三重悉地决上悉地者即身成佛。 中悉地者行法回向生十方净土。 下悉地者先受假报。 期成佛。 或生长寿天待后佛出世类也。 三密决一切善恶起身口意三业。 依之大日如来经此三业作其行进佛果。 所谓身份印契口分真言意分观法也。 此云三密。 如来密起故名密。 此则有因时云三业。 有果时云三密。 冥薰密益故。 即身成佛。 已上。 天文四之天(乙未)初夏下旬二十三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奉传授之砌书之。 明朝。 义庆判。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三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九十四)了因决(法华读诵作法)奉读法花作法(和尚御抄云三昧阿阇梨云奉读法华之时)。 先净三业。 次礼佛真言。 次劝请(阙随喜可入之)次三昧耶戒。 次发菩提心。 次轮坛(可加。)次瑜祇四摄印明。 次坏二乘心印(可加字)次延命。 次佛眼。 (或以坏二乘心真言可用补阙欤。 已上说甚以殊胜殊胜。 甚深甚深。 摩诃甚深。 文治第三岁秋。 付此记奉读妙经。 九月中旬偈颂真言等书写之勿及外见努力努力。 已上)读诵法华经作法。 先净三业印明(如常)。 次礼佛印真言(金刚部三昧耶印)。 唵曩莫萨缚怛他鯱多迦野弭缚吃质多缚曰罗满娜南迦噜弭次劝请偈(阙随喜可入之)。 至心劝请释迦尊等欤。 然者证知证诚讲演事之次可入随喜句。 诸佛菩萨行愿中金刚三业所生福缘觉声闻及有情所修善根尽随喜胎金句可随形欤。 暂出此句。 次三昧耶戒印。 唵三昧耶萨怛鍐次发菩提心印。 唵冒地质多母怛跛娜野弭次轮坛印(但可加)。 唵缚曰罗斫迦罗吽鞐吽鍐斛次瑜祇经四摄印明(如降三世印)。 次瑰二乘心印明(普印但加字)。 (穴太云用不动刀印。 左拳安腰。 右手以空捻地水甲。 火风端少垂云云。)唵摩诃演曩缚曰罗萨怛缚萨缚达磨尾戌弟吽次延命印(更问)。 唵缚曰罗轮晒娑婆贺唵砧缚曰罗欲次佛眼印明(如常)。 次三身说法印明。 次诵经。 已上。 凡此行法次第甚深也。 甚深也。 未闻他口决之中如此之趣。 穴贤穴贤努可思之。 (御本)应安七年(甲刁)十月五日。 为令法久住书写之毕。 觉誉。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二十六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奉传受之砌。 赐御本书写之。 比丘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三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了因决(光明真言三昧流)光明真言根本印。 三昧流口决。 宇治殿御追善。 大原上纲悬胎曼荼罗修之(云云)二帖云。 无所不至印(已灌顶人所授也。 是南师说)佛部心印(未受灌顶人所授之也)已上切留大事随一(可秘之)康师云。 二印共光明真言(云云)桂师仰云。 剑印五字明(圣观音轨)不至印光明真言。 已上二印二明用之。 是桂林面受也。 七宫口决云(觉快亲王)根本印不至印光明真言用之。 本尊莲华部大日也。 根本印佛部印也。 上能兼下意也。 师御抄云。 根本印用圣观音轨剑印(二风端如剑)是莲华部大日故也。 次师说。 印结之被甲印也(二大指并押无名指)三股印也大原法桥说同之。 但后日和尚仰云。 可加莲花部心印。 明光明真言(云云)本尊事二帖云。 以莲花部大日可为本尊也。 康师云。 右不空罥索用之。 三十卷经说之故也。 然而悬胎藏界曼荼罗可行之也。 胎藏中台大日莲花部大日也。 大悲坛故也。 不至印冥薰八寒八热罪人令离苦得乐也。 唱礼。 三身但法身句三反用之。 然而报身句三反可用之。 成身。 内五轮。 外五轮。 本尊印明。 金轮印明(云云)次地结等(云云)已上。 天文四年(乙未)卯月二十八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令传受之砌。 明朝御本每日申请书写之毕。 义庆(示)。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明历四年(戊戌)五月日。 (十二内)了因决(以心灌顶行法用心下)以心灌顶大阿阇梨行法决问。 行法如何。 答。 依金界修成身会。 若修三摩地也。 问。 行法浅深如何。 答。 最后甚深行法也。 问。 其行法样如何。 答。 金界佛部行法也。 然则改五相成身等金刚句。 可云率都婆也。 大体成身会行法也。 问。 大阿阇梨住何观修行法乎。 答。 我是已成久远大日。 自然常住自性如来也。 受者最后身普贤金刚萨埵也。 令彼普贤金刚萨埵归无尽境。 为令证无尽智。 修行法也。 问。 此灌顶自性自然灌顶。 无师自悟正觉也。 不得阿阇梨教授可成正觉如何。 答。 是非人师意乐。 经说也所以。 瑜祇经内作业灌顶品云。 金刚阿阇梨教授诸弟子。 以绯绘掩面。 与彼作加持。 令次阿阇梨教彼萨埵誓。 置花印中。 令彼散支分。 随花所堕处。 行人而尊奉。 教彼本明印。 令其作成就。 此名金刚手内作业灌顶。 极秘密中秘。 此名五部源。 金刚即宝光。 莲花即羯磨。 如如同一体。 即此身五佛(文)依此文内作业灌顶行之也。 此文意云。 久成如来教最后身萨埵。 师自性字。 自修行成佛教道也。 问。 受者行法皆理观。 大坛大阿阇梨行法皆可理观欤。 如何。 答尤可然。 问。 若尔者。 何故建立事道场。 辨备事供具乎。 答。 所寻尤可然。 但行者根器有三品。 上根利智机唯一心上辨诸事可观行。 下根劣惠机寄事相支分可成就实相妙理也。 问。 行此灌顶时行法可修合行法乎。 答。 未闻师说唯金刚界行法也。 问。 大坛大阿阇梨可修十五尊布字乎。 答。 自大坛礼盘下。 修下方神供了。 次着大坛奉供布施了。 修十五尊布也问。 修布字样如何。 答。 住法界定印。 身十五所布十五尊字也。 如持诵钞并私记。 问。 布字了。 住何身修灌顶乎。 答。 起法界寂照三摩地。 住金刚萨埵身行灌顶也。 秘经内作业品云。 右臂观音部。 左臂金刚业。 顶上摩尼属。 多罗毗俱胝并是羯磨部。 三世不动尊即名四摄智。 嬉戏名供养。 虚空眼外持。 金刚光彼岸。 即名三十七最上极深密。 法佛秘成就(文)依此文十五尊布字修之也。 又云。 复次金刚手更说内火法。 息灾月为炉各如本尊貌。 种智发光炎。 焚烧一切罪(文)依此文理护摩修之也。 已上。 示云。 瑜祇十五尊灌顶义。 又是金界秘密坛中手印灌顶也。 又云。 以心灌顶者。 以心作坛了。 以心作灌顶。 义释文明白也。 手印灌顶。 度无势力弟子方便也。 此以身灌顶者。 度已成就弟子方便也。 常人当用事业灌顶法也。 亦唯瑜祇经序品七分行之(云云)又云。 秘密灌顶瑜祇灌顶。 共浅略机为当用事业灌顶法也。 准七分。 或投花等。 皆可准传法灌顶(更间)又云。 以心灌顶者证入者可感得之。 故师入定。 四重曼荼罗观作之时。 自身中台大日如来也。 故资虽不感见法尔可成之。 曼荼罗仰信之分。 师以中台尊观。 三昧耶可成就者也。 今案之。 当世所行秘密灌顶手印以心两种兼行。 心王大日遍照尊内证开者也。 归命毗卢遮那佛。 身口意业遍虚空。 演说如来三密门。 金刚一乘甚深教(可思之)已是遍虚空之法身也。 三千性相十界当体。 何物非舍那法身曼陀。 何人自性本有果海不归乎。 幸遇此教门。 心内本有法身。 今正可显得者也。 贞和五年(己丑)二月十五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 老师赐御本写之。 金资了义(三十五)。 天文四年五月二日。 同寺真言院奉传受之砌为令法久住。 御本申请佛子明朝书写之。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二十四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一)了因决(四种坛行法)付行法有四种行法谓一大悲嘉会坛行法。 二都会坛行法。 三都中坛行法。 四都外坛行法。 五秘密坛。 先嘉会坛行法者。 下位佛上位居行法也。 即大悲嘉会义也。 是从因至果欤。 下位因上位引升故也。 次都会坛行法者胎金一大曼荼罗佛召请如曼荼罗观置行法。 此即都会坛也。 次都中坛行法者。 两界曼荼罗内御坐佛其曼荼罗本位乍居押其佛种子三形观。 行法即都中坛也。 次都外坛行法者。 曼荼罗中志佛别引离别图之。 曼荼罗观行法。 是都外坛也。 所谓十三尊曼荼罗等也(云云)次秘密坛行法者。 我身即本有之法身也。 本尊即我。 我即本尊也。 本尊与我不二一体也观也。 此即秘密坛也。 入三摩地意也。 秘密坛云(付资)。 身相举动。 皆是密印。 舌相言语。 皆是真言。 已上四句大日经。 妄想思念。 皆是密观。 已上二句五大院释也。 延文四年己亥四月十五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赐老师御本书写了。 遍照金刚了义。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之天(乙未)五月朔日新田庄真言院义庆(示)大和尚传受之砌。 令法久住御本申请明朝书写了。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八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写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三)了因决(许可授印明)许可授印明事文云。 若无印佛结其印。 无真言佛作其真言。 任心可勤修之。 无佛之世以汝可为佛也。 所谓任戒持戒人也。 四重禁戒。 佛子汝从今不惜身命故不应舍正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佛说三昧耶汝善任戒者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次诫云。 敬师如佛。 着木履不向师。 若有来求者随力施与。 不可惜身命。 何况世间财宝乎。 如此固守师迹莫断佛种。 向无三昧耶人辄不可说一句一字(云云)又偈云。 若于此教法解斯广大义正觉大功德说名阿阇梨诸佛不出世此人即名佛持诵此教法成大日如来总一切行显密共以戒为宗。 今秘密教说戒多多也。 且依许可授次第四重禁戒密印明等(云云)受者已成大日法王位授时无印。 佛造其印等云。 其印者。 若佛部者佛部三昧耶印明可用之。 或说授一切佛印明(云云谓一切佛印明者台遍知印一切诸佛心印明也)若莲华部者。 莲华部三昧耶印明可用之(云云)若金刚部者。 金刚部三昧耶印明可用之。 若于天部印明不觉不知者。 金刚合掌呼其天名为明(云云)曩○南(某甲)娑婆贺可诵之。 三昧耶形荷叶。 种子字。 所座荷叶也(云云)已上此等则最极大事也。 辄尔不可及他见耳。 付未受传法印信唯授一人大事。 延文四之天(己亥)四月十五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赐老师御本书写之。 遍照金刚了义。 天文四年(乙未)历五月二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示)蒙御免许传受之砌。 每日御本赐书写之。 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日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了因决(起座用心)起座秘决师说云。 行法中有大小便利等急事时可用此法。 但为戏论杂行起去者可越三昧(云云)秘云传。 加持袈裟念珠独股置礼盘上可起去(折敷上叠袈裟安之。 其上念珠独股安之)但其加持可有三部不同。 胎藏界。 前供养以前以宝菩萨印明加持之(是虚空藏菩萨也。 宝部萨埵也)外缚二风作宝形二空并竖之。 唵素摩诃怛鍐(五种供养以后者用般若菩萨印言。 无所不至印)唵地室哩输轮噜哆尾惹曳莎呵又云。 用金刚萨埵印言(内五股印也)。 曩□战拏摩诃噜洒拏吽金刚界。 (五供养以前。 用普贤萨埵印明外缚独股印。)唵缚曰罗萨怛缚恶(五供养已后者。 用现智身印首。 前普贤三昧耶印是也。)苏悉地。 前后共以金刚萨埵印明加持之同胎界。 右三部共起去时。 其萨埵与我同体不二。 替我修行给观念愿替我座给启白可去也。 若大事出来不返入堂中者。 他处入本尊三摩地结诵根本印明可作念诵。 是六帖秘决中大事也。 努力努力莫处聊尔而已。 (本云)建武二(乙亥)正月日。 金刚佛子了惠。 延文六年(辛丑)二月二日赐老师御本书写之。 遍照金刚了义。 遍照金刚了宴天文四年(乙未)五月二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传受之。 每日御本申请。 明朝书之。 明历四年六月十三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佑(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_(七)了因决(结诵印明作法)三业清净可作事。 秽所不可结印事。 可除爪发事。 咒印澡浴事。 结印诵明作法义释云。 三藏云。 西方尤秘印。 法作时又极恭敬。 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 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嗽盥以涂香涂手方得作也。 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座。 不尔得罪。 又令法不得速成耳(文)已上。 三业清净可作之文也。 又义释意云。 西方作印甚以秘之不令人见。 密诵真言不充人听(云云)准胝轨云。 结契时以衣覆手勿令人见(云云)义释云。 凡诵真言作印。 喻如耕牛二牛同进不得前后(文)身口如是意亦然也。 已上胎三密抄一。 都率记。 青龙轨云。 欲结契者。 敬白十方三世诸佛。 我等下辈愚钝凡夫。 虽宰此印。 由如蚊蚁宰须弥山恐无势力。 唯愿诸佛加护我等。 令我得成无上正觉。 结持此印同佛势力。 发是语已至诚礼拜(文)秽所不可结印事。 多利心菩萨法云。 若作一切印时。 甚须秘密不得于不净处及露地。 轻心而结。 若结印当以净衣覆上不令人见。 及未入三昧坛人亦不得对前结印(文)可除爪发事。 一字佛顶经云。 清净持诵者。 不应长爪发。 在家净行人发长不为过(文)又云。 供养圣众时。 甲中陋垢秽。 头发生虮虱。 能生诸罪愆(文)咒印澡浴事。 阿弥陀轨云。 行者每日澡浴着新净衣。 或用真言加持。 以为澡浴。 右持明行人内持三昧耶净戒。 外起大悲心。 可专济度利生之愿行。 奥秘密上乘之教法(矣)延文六年(辛丑)二月二日夜半赐老师御本写之。 遍照金刚了义。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乙未)年五月四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传受之。 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二十四日以慈眼大师御本书写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七)了因决(毗沙门天)毗沙门天王面受秘决示云。 毗沙门天王佛法护持天云事。 其佛法者。 左手塔婆也。 护持者。 右手宝棒也。 彼佛法者。 天台宗中为经体云是也。 即心也。 三千依正皆佛法也。 十如中体如是者此佛法也。 平等大会前一切皆如无彼此差别。 相如是方面面立也。 又塔婆者。 即中道。 宝棒护持云护假也。 持空也。 所踏二鬼空假二边也。 显密住持只此天拥护也。 能能可思之。 又云。 此天所持法界塔婆者即法花宝塔是也。 最秘最秘。 如是相传天台宗为唯授一人大事耳。 贞治七年(戊申)四月结夏日。 于世良田山书之。 遍照金刚了义(五十四岁)。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年(乙未)五月五日。 于同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御座下传受之。 每日御本申请书写之。 比丘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三日以慈眼大师特本书之。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四)了因决(投花捡文)投花事坛跢罗经下云。 看其散花随所堕处准知上中下成就。 谓诸尊上下差别及以坐院次第准知上下。 若堕于佛头上者。 当知。 成就佛顶真言及佛豪相等诸尊真言。 花若堕于佛面上者。 应知。 成就佛眼尊诸明真言。 花若堕于佛中身份。 当知。 成就诸心真言。 花若堕于佛一身份。 当知。 成就使者真言。 随花所堕身上中下分。 当知成就上中下品。 其执莲花及执金刚随花堕处准上应知自余诸尊。 但知上中下品成就。 若花堕处去彼诸远当知久远方可成就。 花若堕于食院之上随所属尊得彼真言。 花若堕于两尊中间随所近处得彼真言。 花若先堕于内院中即却起出于其外院。 当知。 彼人信心不具。 若强持诵得下成就。 花若堕于诸界道上及行道院。 当知。 彼人无决定心不获成就。 花若堕于二尊两间非近非远及堕界道并行道院。 若复欲掷应为彼人作护摩法。 然后掷花。 花若堕于内院但随其院皆属彼尊。 凡作曼荼罗皆置三部诸尊。 复于本方更置一座。 运心以表一部诸尊。 其内院中院中要须安置般若经夹。 于内院门必须安置守门龙王。 花若堕于饮食院上。 当知。 成就增益等事。 花若堕于部主尊上。 当知成就作曼陀罗。 花若堕于七佛世尊身上决定成就三部真言。 花若堕于执莲花上。 当知成就两部真言。 花若堕执金刚上。 当知成就本部真言。 花若先堕于第三院内却超出向行道院上应奇彼人。 后时将入余曼陀罗。 若欲强将入者当作护摩。 更与掷花。 还若不着更作护摩。 应如是三反。 若不著者则须摈出(云云)问。 界道上者只限五色界道上欤。 问。 行道院者何处名哉。 问。 食道院者何处号哉。 问。 二尊中间离远近者意如何。 问。 七佛世尊者何等佛数取哉。 问。 执莲花金刚者总言欤如何。 问。 堕内院者属其尊者意如何。 问。 余曼陀罗者何等耶。 问。 部主尊者谁人耶。 坛跢罗经者。 瞿醯经也。 亦名玉呬经也。 投花捡文书本云。 永万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于法住寺奉受了。 圣豪(二十八)。 天文四(乙未)五月九日。 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和尚传受之。 御座下每日御本赐书之。 求法明朝之。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二十四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写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五)了因决(爱染王八重)爱染王八重印先二手金拳向身(大咒第一句。 是铃杵手。 息灾)次内缚(第二句。 持彼手增益)次二火立合(第三句。 莲花手。 敬爱)次二火相交(右上。 第四句。 弓箭手调伏)次二火宝形一字心(万爱)次左火上相交一字心(爱染义钩召义)次右火上相交五字心(染爱义)次二火立合一字心(和合义)已上八重印(四重印云时初四重用之也)师子印。 (亦云心身爱染印此印有三重)初重。 如外五股印。 以二风钩二水首(眼也)左地入二火中(鼻出外)右地(如尾)一字心。 二重。 上印右地入空火间。 少动是舌也。 师子向行者意也。 一字心。 三重。 第二印动二空。 如饭势。 是师子啖食三妄执义也。 已上师子印三重了。 十界一如印。 明一字心(若五字心)内缚(十界一如义)以右空安左空上(理智不二义)或说内缚(五字心)空右押左时一字心。 智拳印。 (若五字心)口云。 (立左风。 握风此印金界率都婆印也)理拳印。 一字心(若五字心)口云。 立右风。 握风此印云胎界率都婆印也。 已上二印爱染王灌顶密印也。 师子钩印(亦云五股钩印)二手覆右火(自左风上入火水间)左风(自内出右火水间)以左火缠右火中节。 地水相柱(师子口)右风立作钩形(五股钩)二空开立(两耳)明一字心(若五字心)闭眼印。 冒地心印(但右空安左空上明如常)口云。 右空(金刚萨埵)左空(爱染)和合生两部大日萨埵(父)爱王(母)经云。 金刚萨埵定三世诸佛母(云云)师闭眼时授之(云云)塔印(金)虚合印也。 不动。 爱染。 无所不至印(胎)(已上禅定圣主。 爱染王灌顶印也。)PICT77016201. GIF/PIC五种悉地(五部悉地金)。 (一)利毛忿怒形(降伏。 二)五股钩(摄召。 三)师子冠(息灾。 四)五色花鬘(敬爱。 五)天带覆耳(增益福智庄严故)。 五古钩(五大虚空藏合彼五股钩。 又金轮王钩义。 又大胜金刚金界摄一切佛顶轮王云云)。 师子冠(佛眼也)。 六臂(铃杵佛部。 持彼金刚部。 左弓宝部。 右莲莲花部。 右箭羯磨部。)东方四菩萨(三摩耶)。 萨(铃杵)王(弓五股钩)爱(箭弓箭)喜(持彼持所求所求成喜。 五秘密慢菩萨也。 二拳安腰头左低喜形也)结跏趺座(如来座也。 萨埵极果。 普贤如来)瓶(摩利支天瓶)已上。 PICT77016202. GIF/PIC已上。 延文二年(丁酉)十二月二十二日。 为令法久住书之。 遍照金刚了义(四十三)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年(乙未)五月十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传受之砌书之。 明朝。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明历四年(戊戌)龙集五月日。 江州栗太郡芦浦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天下安全祈所。 (六)了因决(不可见阿阇梨短)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瑜伽念诵一切时处成佛仪轨云。 敬仰阿阇梨如诸佛世尊所有言教诲应当尽奉行不寻求师短见随懊恼所观贪染本净于诸同学处不生嫌恨心敬如执金刚及至诸含识亦不应轻恼(文)见师短当念观。 今此师凡心故如此过失。 此过失本性清净思观。 亦过失我心同本性清净也至诚心观念(云云)已上。 天文四年(乙未)五月九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奉传受之。 御尊杖义庆和尚御代也。 求法明朝御判。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二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八)了因决(后火天段并口决)后火天段(谓世天段了。 少杓油并供花二房计残之。 法世三昧耶戒乃至拨遣了烧之也。)先净火。 次扇火。 次投花。 次合掌。 次四字印明。 次嗽口。 次合物(三反)次小杓油(三反)已上火天明用也。 (谓小杓油次承仕残油小杓滴入。 已下如常)次祈愿(普印)火天自在威神力。 能满众生无量愿。 令所求者愿皆成。 稽首诸天归本宫。 后有至诚哀请时。 唯愿来此受供养。 吉哩吉哩缚日罗目贺。 次嗽口。 次投花。 次奉送(如初火天段)次扫净坛上。 次辨备供物(如前)次涂香。 次洒水。 次调衣裳。 取念珠。 念诵(部主。 部母。 一字)次还珠。 次后入三摩地。 次根本印明。 次部母印明。 次后供养。 次佛布施。 次普供养。 次赞次祈愿。 次阏伽。 次振铃。 次读卷数(读了投炉中烧之)次祈愿(取五股香炉金一打)佛子(某甲)一七日夜之间所勤修秘法结愿时只今也。 然具缚之依身三业不相应。 凡夫之识情六根有过失。 爰以行法之间违教法。 念诵之中作散心。 仍奉唱补阙之真言令成就修法善愿。 唵阿三摩银你吽发吒(打)唵缚曰罗斫迦罗吽(打)唵没驮噜左尼娑婆贺(打)南无摩诃毗卢遮那如来(打)南无释迦牟尼如来(打)重乞。 两部诸尊四曼圣众。 殊本尊界会金刚爱染大明王。 常垂降起镇加拥护。 乃至自开白始至结愿今影向处天众地类。 为奉令法乐庄严。 总神分般若心经(打)。 仰愿秘密教主大日如来。 本尊圣者爱染大明王。 三部五部诸尊圣众。 外金刚部护法天等。 各还念本誓悲愿。 七个日之间所修秘法施灵验胜利。 圆满信心大施主心中所愿给。 摩诃毗卢遮那如来(打)本尊界会爱染大明王(打)佛顶尊胜陀罗尼(打)一字金轮(打)次解界。 次示三昧耶。 次奉送。 次三部护身。 次随方回向。 次回向方便。 次破坛作法。 普印(七反诵坏坛真言左转三反)。 曳达摩系睹钵罗婆缚系睹沙底苫怛他哦都纥野缚娜帝钐左庾□噜驮饐鍐缚你摩贺室罗摩娜诸法从缘生如来说是因是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次执独股杵(诵十二缘灭句。 突破炉前方三反)。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次下座礼佛。 次出堂作善。 已上。 谷私记(奥书)。 先净火。 次扇火。 次投花。 次劝请偈(如火天段)。 次四字。 次嗽口。 次小杓油。 (已上火天明)。 次祈念。 次嗽口。 次奉送花。 次拨遣(已上)。 (如火天段。)次扫地等(云云)已上。 慈镇和尚次第(三昧流)。 先净火(以吉哩吉哩明可加持之。 扇火可修欤。 但随早晚云云)。 次投花。 次偈。 我今重请供火天上首尊天中之大仙梵行所崇敬唯愿降临此纳受护摩供次四字。 次□口。 次大杓油。 已上火天明。 (次此所作法如常。 即扫地了此时花器取重置胁机。 花一房残之云云。 次以贝之火天明以供之。 但以军荼利明加持之。 然后持两手烧供之)次祈念。 次□口。 次奉送花(胁机有花。 取可投之)次拨遣。 已上。 后火天段事建立护摩轨云。 还来再祀火及曜宿等。 皆三反祀(云云)苏悉地经护摩品云。 护摩都了复启火重受余供如法退散。 拨遣烈愿如请召法去降临字置退还字。 所残余谷苏密酪等并和一处用祀火天。 真言三遍而作护摩(文)大日经具缘品义释云。 引此文。 异出经供八方天毕云。 如前酌三杓供火天(云云)乌瑟沙摩轨云。 又诵火天祀(文已上)护摩集十波罗蜜钞引之。 问。 如此文曜宿二段重可修之乎。 答。 观行不然。 或说云。 收火天欤。 供火天毕可备彼等用欤(云云)私云。 以此文为证事如何。 十波罗蜜抄云。 或说露地等(云云)建立轨云。 最后炉四面饮食诸果子加持以护摩(云云)以之为后火天段证(云云)问。 一座行法两度供火天其意如何。 答。 别帖云。 大日如来智火火天。 初后令供殷勤郑重(云云)东寺人云。 前理护摩。 后事护摩(云云)或抄云。 问何故重供火天。 答祀火法故重供无失(云云)私云。 此事别帖甚委细也。 而杂乱率尔难见解之。 故能能见解之。 左抄记之。 御抄云。 火天后复可供旨本书等文也。 而诸私记之中正次第未见之。 正依建立轨意也。 又三昧阿阇梨口决中大师房仰云。 烧供了后以彗扫散炉坛上物取集入土器。 为法界众生七反可护摩。 其残一度投火尽。 我不知散去。 或承仕驱使之间犯用皆是一一法界曼荼罗也。 故成护摩。 更无他用。 观法界谁免佛性谁不具普门界会乎(已上)禅定寺口传(云云)依此口传年来坛上散失供物等。 扫集供之。 入土器事有烦故只加持之。 以贝济之供入火中。 用火天真言也。 私云。 付此等口决有二心。 或正可修样如最前记之。 或人云。 以贝入事十反(云云)三反遮承仕等犯用(云云)略样。 世天段十二天供之时。 火天三杓持诵载之。 又供物残以贝烧供时可用火天明。 以此等为后火天段也。 付此样今一重立入样世天段合物三反油三反增加之可为后火天段(云云)问。 油前后间何乎。 又合物火天所可增加欤。 答。 油后油也。 先小杓三反如例以诸天总咒投之。 次又三杓以火天明投之也。 合供最后可宜。 此三杓也。 可用火天明也。 问。 火天所犹副杓数又终三杓用之事如何。 答。 其可宜(云云)问。 油供合供俱火天明乎。 若尔以贝入时火天明无益欤。 答。 其犹可用之。 其且虽非后火天段意护摩真言补阙分尤可然也(云云)私云。 此义未受后火天明初心人用之可无妨欤。 后火段事如前三说。 抑谷私记奥书云。 后火天事秘中秘也。 见苏悉地经。 但所供物别也。 具可见彼经也(云云)私云。 大切大切也可见彼经。 但此只后火天段本说云也。 然而此次第具悉地经不见也(云云)问。 正修样略可用何乎。 答云。 后火天段以作法令修事。 此流慥非可用也。 为好思机令抄出也。 私云。 如此被书上常略欤。 建立轨奥。 字成火天赤黑遍烟焰(请召准前)此请召准前支分明后火天段见。 先达不被出之。 颇以不审也。 但此轨文次第息灾文段以外护摩首尾委细也。 饮食后果子等文。 还来再祀火文。 息灾与增益文段中有也。 若求增长者已下增益文。 若求欢爱法已下敬爱(文)若作降伏法已下降伏文。 而今文降伏文下有也。 犹犹难嘱后火天段云难有欤。 然者如此事说交常事也。 次况又后火天段文必何护摩下云事有。 只自然息灾文下委护摩样说。 其中后火天段事。 若作降伏法文中有之事何过乎。 此料简犹颇不甘心。 凡此事证据盖多。 虽无此文更无烦仍止耳。 相承口传云。 初火天段正得智。 后火天段后得智也。 尤大阿阇梨位后火天段可用之。 最秘(云云)天文四年(乙未)五月十日。 于世良田长乐寺真言院义庆(示)大和尚奉传受之砌。 御本给书之。 沙门明朝。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六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写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了因决(相承)真言禀承秘决(山门有三个相承之)。 一。 两部同铁塔内相承事。 弘法大师大日经开题云。 于大日经大万颂者。 龙猛于铁塔中诵出之(文)义云。 龙猛大士位居初地。 亲受金刚萨埵之灌顶。 岂于埵内限金界不传胎界哉。 又十八会指归。 以胎藏界法界宫说为一会说。 明知。 显密无尽之法门。 悉摄尽十八会中事。 但无畏金智于唐朝互传受云事。 是无明证。 纵虽尔。 依何遮龙猛塔内之相承。 是以两部不二内证究竟之大事并同在塔内之传受(云云)致处处异说者。 且示浅略一门也。 抑大日经第七供养法卷。 无畏于金粟王塔下感见之。 是不思议疏一说也。 次金刚顶义决谓毗卢舍那念诵法要者。 龙猛菩萨塔外之感见也。 此两本经者同本异译也。 法要金刚智译。 供养法卷无畏译也。 然龙猛菩萨传两部证分明也。 二。 胎界塔外相承。 金界塔内相承云事。 不思议疏云(取意)北天竺国有高山。 每年猕猴曝经。 有时落梵箧。 樵夫取之奉王。 写之纳塔中。 遇善无畏请开。 此经即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是也(取意)又云。 北天竺有城。 名乾陀罗。 其国王仰和尚受法○和尚受请于金粟王所造塔边求圣加被。 此供养法忽现空中。 金字炳然。 和尚一反略读分明记署。 仰空云。 谁所造。 云我所造也。 云谁我也。 云我是文殊师利也(取意)已上胎界相承塔外流传灯也。 不空义决云。 此经有百千颂广本○此经梵网经两卷。 从此经中出浅略之行也○其广本亦不传之。 其百千颂本复是菩萨大藏经中次略出也○南天竺界铁塔之中。 佛灭数百年。 无人开塔○有大德先诵持大毗卢舍那真言。 得卢舍那佛而现其身及现多身于虚空中说此法门。 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写讫即灭。 即今毗卢舍那念诵法要一卷是。 时此大德持诵成就。 愿开此塔。 七日绕塔念诵。 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门。 乃开塔门。 诸神一时踊怒不令入。 唯见香灯光明一支。 名花宝盖满中悬列。 又闻赞声○大德至心忏悔。 发大誓愿入塔中。 入已闻经。 于多日诵此经广本一反。 为如食顷。 得诸菩萨。 指授所堪记持不忘。 便令出塔之门。 还闭如故。 尔时书写所记持法有百千颂。 此经名金刚顶经(文取意)已上金界塔内传受明文也。 夫胎界因曼陀罗故。 且嘱塔外。 故龙猛菩萨于塔外得诸佛加被感见念诵法要。 是大日经第七卷也。 铁塔未开以前。 萨埵弘密宗事。 粗可知。 故胎界塔外相传分明也。 龙猛大士虽得大日经六卷。 未达行法念诵作法故。 请诸佛加被得念诵法要(见)例无畏见经后。 于金粟王塔下。 如请圣加被。 彼文殊指授也。 此龙猛感见时现真身多身。 文殊所现也。 故一经两人感见。 一本两人异译。 本末是同胎界塔外明证也。 是以金刚界血脉。 海云相承列文殊。 或人云。 三井流列文珠。 是未再治血脉也(云云)大日经崔牧序言。 北天竺国黑山中有塔。 内有经卷。 猕猴来集取散经卷。 樵夫取之献国王。 国王授达磨多罗。 达磨多罗授善无畏(文此说五大院有二处故不用。 云云)私云。 海云血脉金刚手付掬多事可寻正说。 又掬多龙智也。 言说有之。 然直受金刚手事。 弥不审也。 如何。 三。 两部共塔外相承事。 真言上乘法界宫所说也。 故俱可塔外相承。 何必限。 塔内乎。 但至义决所言塔内相承者。 约他受用应化身。 为一机且示现者也。 况两部相承有异说。 胎藏如义决者。 龙树感得如上不思议疏。 猕猴相承无畏感得等如上。 是皆塔外也。 仍义决于塔外持大日五字真言者。 此即两部之秘明习也。 是从文珠受金刚界说也。 又两部共受无失。 塔外证也。 金界相承如义决者。 塔内相传如上。 又如出生义。 大日释师金刚萨埵龙猛智金刚不空等。 已上山门血脉三个相承了。 世流布血脉者。 且付海云血脉书之。 深秘相承不载纸墨。 只在阿阇梨心肝而已。 一。 山门血脉大体。 两部俱塔外相承也。 以此义为本。 自余相承义立不同。 深意在合行。 但两部俱虽有塔内相承。 不可同东寺相承。 悉在口传。 仍传教两部血脉·慈觉三个相承。 悉如五大院解释。 爰东寺不传胎界有之又师资相承。 一。 显密二宗差异事。 示云。 显密不同。 内证外用差别也。 随未了万机。 遍逗三乘弟子。 各施大小益。 是名显教。 应如来密惠。 对自性内证眷。 (四)了决因(灌顶)第一灌顶所起具缘品释云。 如西方世人受灌顶法时。 取四大海水及境内一切河水具置宝药谷等作境内地图。 令此童子踞师子座以种种珍宝庄严。 所统眷属随其大小列次陪奉。 韦陀梵志师坐于象宝以临其后持宝水以注象牙令堕其顶上。 而后唱令告众人。 又叹说古先哲王治人治代之法。 如是随顺行者当得寿命长远本枝繁盛。 克绍转轮之业。 若不作如是事者则当自退其位殒身绝嗣。 如是一一而教诲之。 令此法王子灌顶则不如是。 阵列密严佛土法界大图坐于妙法莲花自在神通师子之座。 以本性清净智慧慈悲水具含万德。 而灌其心。 尔时诸菩萨众下至八部众生莫不欢喜赞叹而生敬仰。 时阿阇梨以法王遗训。 而教诲之。 从此以后常得生如来家定绍佛位(文)秘密曼荼罗品释云。 譬如世间刹利之种。 欲绍其继嗣令王种不断故。 为其嫡子而作灌顶。 取四大河水以四宝瓶盛之种种严饰。 又严饰子身众物咸备。 又饰大象于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于坛中。 所统毕集于象牙上泻水令流注太子之顶。 灌此水已大声三唱。 汝等当知。 太子以受位竟。 自今已后所有教敕皆当奉行。 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 为令佛种不断故。 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为顺世法故。 有此方便印持之法。 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 亦如是。 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 定绍法王之位诸有所作真言身印瑜伽等业皆不敢违越也(文)第二灌顶种类(胎十三灌顶。 金十六灌顶等可见具支灌顶一卷)义释十一云。 然灌顶有三种。 一者但以印法作之离诸作业。 此入秘密曼荼罗有弟子诚心殷重深乐真言之行志求大乘。 然资力乏少若令一一具求众事反当于道有碍。 如是之人师当深起慈心观彼心行而摄引之。 然但得为此一人而作之不得多为人作。 何以故。 恐彼资力能辨者生怠慢心而不尽心殖众德本。 故作时随力令辨小供供养三宝。 此第一最胜(私云。 今离作业灌顶是也)二者以作事业而灌顶者。 即是师及弟子皆先作事业也。 谓先令弟子七日以来诚心礼悔之类。 亦于七日以来为其持诵。 必求感应及令辨诸供物香花之类○然此之灌顶与前者不殊。 但以有资力故令尽其所有。 于诸佛海会之中而作无尽供养。 由此因缘福施之果不可穷尽。 三者但以心而作灌顶。 如是灌顶不择时方。 由弟子已修真言之行秘密藏中有所堪任令师心悦。 此又最胜也。 师弟俱得瑜伽以心灌顶犹如摩顶授记也○其灌顶法。 瑜伽阿阇梨先入净室而住三昧如前所说。 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罗位○如是作已以秘密加持故。 令彼弟子先在门外而待命者。 自然而得金刚手威神加持。 引之令入。 亦自然而解作印等一一如法。 既入室已以金刚手所加持故现睹曼荼罗诸尊之位宛然现前。 一一本尊之形及印字等亦悉明了。 尔时行者后以加持力故手中自然蒙授妙花而以供养大众。 随所堕本尊之处尊即起以妙音声而安慰之为作摄授。 尔时本尊即取一一大会诸尊处甘露三昧之水而为彼弟子现前灌顶。 尔时阿阇梨但坐一处而入三昧寂然不动而能成就如是脱事(文)入秘密位品释云。 师既自住瑜伽之座以其身心而作佛母之会。 独自明了余所不见也。 次授弟子花令投师身上供养内心之佛而观本缘。 随彼本缘而观其法。 若本尊摄受花中于彼师皆观之不谬。 而弟子未得瑜伽者但见在其身上耳也。 其花投处大略心为八叶之位从齐至心为金刚台。 齐为大海从齐以下是地居诸尊位也(文)帖云。 见谛阿阇梨为弟子授灌顶之时。 自身观作曼荼罗自自身即金刚萨埵出弟子手投花引入师身曼荼罗手持花故云不空手也。 又见谛阿阇梨为乏财弟子授灌顶之时。 于自身观曼荼罗。 令弟子花投我身上。 即随花堕处尊位授其尊灌顶(文)息心抄云。 中川上人云。 秘密灌顶唯小野流有之。 实范从严觉僧都受之。 僧都从信觉僧正受之。 宽信静誉等虽求请之依不肖身未许之。 于我处留思范俊僧正授两三辈。 从彼所多弘其作法太略与传法大异小同(云云)又云。 圆乘房云。 谷阿阇梨院尊阿阇梨授普贤延命法。 次示云。 授汝秘密灌顶思。 小坛上备阏伽一前许。 如常许可体作法有。 爰院尊阿阇梨被申云。 诸坛渡如此可候被申。 然也被仰(云云)具支灌顶一云。 私检经文其事业灌顶如具缘品及转字轮品。 其手印灌顶如转字轮品及入秘密品。 其以心灌顶如入秘密位品(文)或云秘密灌顶真实智品布字品行法也。 近代绝不受之(云云)五种三昧耶(三昧耶者不可违越义也。 略而言之。 即是戒义也)释十一云。 第一但得遥见曼荼罗。 谓如造曼荼罗时○忽有诸人善心随喜欲求礼拜供养。 尔时阿阇梨听令引入于坛外遥令礼拜以香花等遥散道场而作供养。 以得见如是法会故无量罪业皆得灭除。 然未令授彼真言及印。 是第一也。 第二见曼荼罗坐位。 谓引彼入于坛中礼拜供养投花散于本位。 师告彼。 汝花堕某尊位上为说本尊名号并得入坛门内悉见诸位也。 此人说名为第二三昧耶也。 若请真言及印亦得随所应者授之。 第三见曼荼罗及印位并作诸事者。 谓阿阇梨从首至末为此人而作曼荼罗乃至诸尊及印等一一告示。 又授真言手印一一行法皆教授之。 此是第三也。 第四者已能依随行法修真言门所有法则一一通解具知缘坛所须方便众艺堪在师位。 悦可师意即为作传教曼荼罗。 告言。 汝自今以后亦如我无畏造曼荼罗度诸弟子。 令法久住佛种不断故。 此第四也。 第五即是秘密三昧耶。 如教所说印坛配位皆见。 若不经入此坛秘密智不生也。 是故当于秘密坛中如法作灌顶。 是名第五。 智者应知也。 若异此者不名三昧耶也。 即前所说第三灌顶时可入也。 江师云。 第二三昧耶结缘灌顶也(云云)或人云。 延历寺灌顶第三三摩耶。 东寺灌顶第二三昧也(云云)江师云。 五种三摩耶广。 三种灌顶狭第五三昧耶与心灌顶同物觉。 五大院别也宣给。 不得意五种三昧耶第一第二不及灌顶物也。 此不同第二三昧耶结缘灌顶也。 秘密灌顶与第五三昧耶同物也大日房云。 公胤第五三昧耶佛所说也。 人不知之(云云)江师云。 夫别物也。 常所云第五三昧耶并秘密灌顶一物也。 师资共得瑜伽人可习之(云云)彼公胤所云第五三昧耶此常第五三昧耶中又说之。 是佛境界也。 仍别物取合云也(云云)金对记七云。 八字印真言是胎藏界都法大阿阇梨如前先成萨埵。 次成佛母三部深密一时顿证。 及弟子传授三部大教之法。 故大日经阿阇梨真实智品阿字布心娑字布胸吽字布额。 次以阿尾罗吽欠字布身五处。 彼八字中娑字。 此八字中纥哩(云云)字。 同莲花部之种子也○今准义释。 五种三昧耶中第四三昧耶中虽得大悲胎藏传法灌顶。 而若不入第五三昧耶中秘密曼荼罗。 而得传法灌顶则秘密智不生。 其秘密坛传法灌顶即是真实智品布字品之行法也。 彼真实智品唯有布八字法无印真言。 今此经中明白说之。 故知。 金刚界中兼说胎藏极密究竟之法。 若不入此金刚界大阿阇梨位则胎藏界大阿阇梨位终无由成就也。 若不入彼胎藏界二坛大阿阇梨位则金刚界大阿阇梨位终无由具足也。 四种灌顶事瞿醯经云。 凡入曼荼罗必有四种灌顶。 一者除难灌顶。 二者成就。 三者增益己身。 四者得阿阇梨位(文)五相灌顶义释云。 一者光明灌顶。 谓诸佛菩萨放光加持也。 二者甘露灌顶。 谓以部主真言加持香水。 三者种子灌顶。 谓部尊字门想布身心。 四者智印灌顶。 谓部主所执持印契加持。 五者句义灌顶。 谓部尊真言及思中义理想布彼心(文)内作业灌顶瑜祇经云。 持真言行者观身如佛形根本命金刚释轮以为座多罗为二目毗俱胝为耳吉祥为口舌嬉戏为鼻端金刚观自在以成两手臂三世不动尊以为两膝脚心为遍照尊脐成虚空眼虚空为宝冠相好金刚日以此十五尊共为一佛身金刚阿阇梨教授诸弟子以绯绘掩面与彼作加持令次阿阇梨教彼萨埵艺置花于印中令彼散支分随花所堕处行人而尊奉教彼本明印令其作成就此名金刚手内作业灌顶极秘密中秘此名五部源金刚即宝光莲花即羯磨如如同一体即此身五佛左臂观音部右臂金刚业顶上摩尼殿多罗毗俱胝并是羯磨部三世不动尊即名四摄智嬉戏名供养虚空眼外持金刚光彼岸即名三十七最上极深密诸佛秘成就(文)受明灌顶事(或云。 学法灌顶者受明灌顶异名也云云)帖云。 诸别尊仪中所说灌顶是一尊受则灌顶也。 又云。 若建立大日曼荼罗随乐授别尊受明灌顶时。 移本尊可观安中胎也。 若八叶尊互替大日位耳。 若外三重诸尊等安中胎者大日安宝幢位并之左右无妨。 问。 何故大日并宝幢之位耶。 答。 第八第九识是同故也。 谓第八识之净分是第九识故也。 同位安也(云云)又云。 移弥陀安大日尊乃至天等者是秘密坛之中行法。 是大阿阇梨为第三三昧耶受明灌顶也。 授明时随要安之也。 非常途作法(文)苏悉地灌顶事玄隆草云。 问。 慈觉大师在大唐随何师受悉地灌顶给乎。 答。 随义真阿阇梨受之给。 御印信在右。 教时诤(五大院)云。 两部印信在之。 暂留之。 三种悉地PICT77016801. GIF/PIC巡礼记云。 会昌元年五月三日。 于青龙寺设供养。 便于敕置本命灌顶道场受灌顶抛花始受胎藏毗卢遮那经大法兼受苏悉地大法(文)进官牒云。 不空三藏第三弟子义真阿阇梨边灌顶并受大毗卢遮那秘旨及苏悉地大法(文)问。 单修悉地灌顶仪式如何。 答。 依陀罗尼集经可修之。 秘录云。 苏悉地灌顶本法三(具不载之)陀罗尼集经十二卷(文)问。 苏悉地灌顶余家受之乎。 答。 慈觉智证两门受之。 余家不受之。 宗睿聊有疑。 智证大师授云和尚官符云。 胎藏金刚两部大法者。 先来本朝非不传之。 至苏悉地大法者其名未曾有之。 爰阿阇梨圆仁应五百之运创传得斯道。 大之中大。 实在此门。 能有未有非件人谁乎(文)传教弘法圆行惠运皆彼经轨将来。 其名未曾有云者。 此指悉地灌顶名欤(云云)或云。 弘法大师苏悉地灌顶不传之。 慈觉智证传之给。 苏悉地别不立坛。 只密印许授之也(云云)穴太圣昭阿阇梨。 阳救供奉传苏悉地灌顶(云云)此由智泉房语申凡无事也。 印信许书具事。 件供奉以双严房为本体师。 大原末弟也。 更彼一人不可被授事也。 就中双严房灌顶受苏悉地密印不赐之。 后院尊受不取印信。 我乞与了。 以其如此云。 以外事也。 苏悉地印信。 大师授安惠和尚长意(云云)此事不审也。 他本如此。 若有意趣事欤。 仍更不改之。 但如何长意和尚大师奉受悉地灌顶事凡无事也。 胎藏受摄在如此云欤(云云)第三功能事大日经云。 金刚手白佛言。 世尊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入此大悲藏生大曼荼罗王三昧耶者。 彼获几所福聚。 如是说已。 佛告金刚手言。 秘密主从初发心乃至成如来所有福德聚。 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聚。 与彼正等(文)具缘品云。 无量俱胝劫所作众罪业见此曼荼罗消灭尽无余(文)同品释云。 谓造立此曼荼罗是随有见闻触知。 下至举手低头一念随喜皆必定成阿耨菩提。 故阿阇梨不得差机设授。 为作具支灌顶。 然系珠毒鼓之缘岂当己乎。 金刚顶经云。 复有住正法有情。 为一切众生求一切如来戒定慧最胜悉地方便佛菩提故久修禅定解脱地等劳倦。 彼等入此金刚大曼荼罗。 才入已一切如来果尚不难。 何况余悉地类(文)瞿醯经云。 凡蒙灌顶诸佛菩萨及诸尊并真言行菩萨皆悉证明加被护念。 观自在及执金刚所有真言悉皆成就。 一切天神不能损害。 皆悉恭敬。 在生死中不堕恶趣。 不生贫穷家及不具足之人。 所污嫌恒忆宿命多饶资财具戒端正当生天人恒遇佛世。 犹菩萨曾不退转具大福德不久出离生死苦海。 当得无上菩提之果。 其灌顶者具如是无量功德。 不受灌顶过。 又云。 若人愚人不入曼荼罗。 持诵真言虽满遍数终不成就。 后起邪见。 彼人命终堕于地狱。 若有与彼真言法者。 彼亦堕于三摩耶戒。 命终之后堕于噜罗娑地狱(文)第四本书事秘录云。 胎藏界灌顶本经法一。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无畏)瞿醯经三卷(澄睿圆觉)蕤呬经三卷(海)玉呬怛跢罗。 已上三经是同本。 圆云云。 同本也。 以读此可见彼(云云)金刚界灌顶本经法二。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不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 一。 苏悉地灌顶本经法三。 陀罗尼集经十二卷。 一。 三昧耶戒本录法四。 三曼陀□罗并经一卷。 与金刚弟子入坛受灌顶法一卷(行)最上乘受菩提心戒及心地秘决一卷(无畏一行记)。 无畏三藏禅要一卷。 灌顶三昧耶戒一卷。 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戒一卷。 菩提心戒一本。 具支灌顶云。 此中无畏三藏心地秘决及无畏三藏禅门要法此中最要宜用彼文(云云)胎灌顶义释瞿醯为本。 金灌顶教王略出为本。 又灌顶仪轨云书不指南。 译者将来共不知之(云云)第五私记事六卷抄禅门和尚抄也(云云水尾玄静)。 第六元初事延历二十四年(乙酉)九月七日依敕于清泷峰高雄道场传教大师令授道证修圆勤操正能正秀广圆丰安灵福等八人给。 是日本国灌顶最初也(云云)康安二(壬寅)重阳日为令法久住也。 金资了义。 天文四年(乙未)五月十七日。 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示)奉传受之毕。 同御本给书写之。 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二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写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了因决(八字印明秘决入三昧地。 付净水法)八字印明秘决(三昧流)。 胎藏后入三摩地。 先定印。 诵五轮明。 次诵五句偈作虚心合掌(本三昧耶印也)。 我觉本不生(合二地)出过语言道(合水)诸过得解脱(合火)远离于因缘(合风)知空等虚空(合空)(私云。 是住本三昧耶印。 观想五字之字义也。 此五句大日经第二具缘品文也)次结八字印(如常旋转。 住本三昧耶)次无所不至印明(御抄可用五字明但)次三身印明。 已上饭室胎藏抄第二十载之。 深入抄第一云(取意)初本三昧耶印是大曼荼罗印也。 我觉本不生等大曼荼罗五轮常住理性真如不变本三昧耶也。 次无所不至印诵诸法本不生等四句偈。 是羯磨曼荼罗五轮塔印。 随缘真如智身无所不至遍一切处标帜成就印也。 又云。 八字印本三昧耶云。 故先结本三昧耶印诵偈尤宜欤深秘深秘。 已上胎界秘口(云云)金界。 后入三摩地。 饭室抄(金界抄第十四云)。 先定印诵五字(云云)深入抄第二云。 诵上悉地。 次诵四句偈随句结无所不至印。 诸法本不生(合二地)。 自性离言说(合二水)。 清净无垢染(合二火)。 因业等虚空(风空四指合之不至印也)此偈三摩地轨文也。 深入抄云。 诵大陀罗尼尊胜陀罗尼是也。 根本印(无所不至御抄云。 五字明云云)三身(御抄云。 三种悉地也)八字(深入抄云。 先本三昧耶我觉本不生云云)私案之。 如胎界可结诵欤。 私云。 大日经五句偈五字各别诵故本有五轮印合掌也。 三摩地轨四句偈不至印证也第四可思之。 修德塔婆也。 三摩地轨云。 入法界体性三昧修习五字施陀罗尼(文)今案之。 始定印诵五字明时。 心月轮上明白观之。 顺逆可观字义也。 一师口传云(赖宪)付是入三摩地有一心灌顶至极大事。 行法之时胎胎藏为面行之。 上五句文前入三摩地用之。 下四句偈后入三摩地用之也。 金界为面之时以四句偈为前入三摩地。 以五句文为后入三摩地也。 金界大略前入三摩地无后入三摩地许也。 是五相成身入三摩地当故别不用也。 仍后入三摩地许修之时。 一度结一度解也。 口传云。 前入三摩地五大依身从本大日如来五字本有法曼陀罗身也云事结显也。 法界塔婆印此义也。 次后入三摩地此五轮本来不生体三千诸法常住法尔体性故无印可结明可诵无。 诸法各住本位不可得故一一解之也。 诵五五句文(随诵)一一可解之(口传)是法身无相极位无印无明位也。 是一心灌顶大事也。 第五三摩耶位可授之秘秘中深秘(云云)一。 金界七种传法印(持经记里书可见之)如许可次第。 智法身。 报身。 化身。 法身。 报身。 应身。 行位。 (已上七种传法印。)根本印(金界深秘)。 三种悉地。 行位。 萨埵。 佛眼。 一字八字(加字)无所(五字)。 金(三昧耶会)。 大日合行三印。 悉地根本(前后可用之云云)延文元(丙申)八月八日付嘱了义。 里书。 先定印。 诵五轮明。 次诵五句偈作虚合(本三昧耶印也)。 我觉(字之义也)。 出过(字之义)。 诸过(字字义)。 远离(字字义)。 知空(字字义)。 也深可观之。 次结钵印诵八字明作本三昧耶印也。 次无所不至印。 五字明也。 但于此有口决三种陀罗尼有之。 大陀罗尼尊胜陀罗尼。 中陀罗尼者光明真言也。 少陀罗尼者中五字也。 但(云云)不至印诵大陀罗尼也。 于此入三昧地胎金。 金胎或一度胎金合结等。 可得心也。 所撰此大事中五字八字一习合(云云)合行三印(加登上仙五个印明内初三个印明也。 大师御相承三个印明也)。 悉地根本印(普印)唵苏底瑟吒。 三昧流诸念诵始必是印明结诵(云云)一切事始可结诵之。 早朝先起必可结诵也。 一切成就印明故也。 此大事秘密后撰机可授之(云云)义庆(示)。 明历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七)了因决(法性塔)真言众教之源尔事一切诸教皆自真言门出也。 四行眷属显教大乘说之。 弥勒(法相)文殊(三论)普贤(花严)观音(法华)是四佛因行菩萨法门说也。 四佛果未申之。 法华云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被云所也。 塔口决(亦名法性塔)一。 最下半月形者风轮也。 二。 水轮是圆形月轮也。 自性本有智水毗卢性海也。 师云。 风水一物意也。 相貌虽二其体实一也。 吾等最初受生之源父母出入气息凝智水成此身。 仍今出入息风亦最初一滴显成命息。 此意能能可思之。 三。 金龟彼金轮也。 寄蓬莱仙德表金刚性义。 佛性常住水陆自在金龟生死大海中浮沉字智水内随缘出没理显于生死涅槃得大自在。 是舍那神变加持自在神力应用也。 已上三轮器界建立也。 风水一体自心本有金龟加持处应现也。 是则法身自受用法尔成道也(云云)四。 须弥山离诸动摇。 故表不动不退净菩提心。 即是不动明王体也。 吾等本性不动摇如如不变事法身如来妙体故也。 秘藏记云。 须弥表法身(文)可思之。 又降三世明王也。 是上三轮器界依正不二法界体性字众德也。 两部教令轮一体不二三形也(云云)山顶有花台表花藏世界。 不动顶上莲花者即是也。 五。 山左右日月轮者。 右日轮表金界果德圆明。 左月轮胎藏大悲隐显表也。 又日轮胎藏本有常住佛性表。 月轮修德十六分表。 但是本有不二字一智二德也。 即自心菩提心两部不二德表也。 六。 楼阁总体表两部不(二)体也。 是法界体性自然法尔大楼阁也。 光明心殿法界宫智所成宫南天铁塔是楼阁从德名也。 七。 上五个宝幢五智五部互具圆融义。 本有金刚界各于五智光明峰杵体是也。 八。 楼阁扉闭表胎藏义。 又一传小塔圆扉上图二轮圆点。 是塔内宝珠上图也。 双圆性海可思之。 九。 塔内有宝珠(更问之)是则月轮自性也。 是遮那心体万德所依也。 理智一体宝塔一经本源也。 万德庄严一物无阙减故功德聚也。 又一传云。 内有八叶九尊。 是则净菩提心如意珠具万德备八叶九尊智德乃至无量无边曼荼罗界会十法界性相悉此塔内含容者也。 十。 左右飞天乐器天衣带飞来相貌。 是皆表本有轮圆之万德也。 上来十事悉自心所具无尽庄严藏也。 可思之。 凡此塔婆上五峰经题金刚峰也。 下塔楼阁也。 两部不二渊奥也。 是印信事为题自身即法性塔婆也。 弘法大师深秘决云。 是塔依经序品意弘法大师在唐时。 任惠果和尚指授令画给。 件图宽平法皇御时延喜圣主被进毕。 令图给云浅略心也。 深秘此色心实相本有不二塔依为显。 此德如来说十二品秘经给也。 故塔本也经迹也。 塔法身自体也。 经此塔相用德为未来众生说给也(云云)此经印明并此塔体相用结显也。 字者此塔名也。 此塔者众生色心实相也(云云)一。 序品小塔图第三品者大塔图云事更问之。 永和五年(己未)八月一日。 于世良田山为令法久住书之。 了义。 天文四(乙未)六月四日。 于同寺真言院义庆示御座下奉顶载砌。 每日御本申请令书写之。 明朝。 明历四(戊戌)六月二十三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四)了因决(大四曼三密等)六大四曼三密决六大事显教云真如妙理不名六大。 密宗分六大谈真如色形。 显密共虽谈性相义体相用共未分也。 真言体相用共尽谈之。 先于体分六大体相用各可有体相用。 先体中体者。 一地大。 真如性平等无动是金刚性也。 呼之云地大。 二真如性寂静圆满于法平等也。 是名水大。 三真如性遍照圆满智体炽燃名火大。 四真如性卷舒自在是名风大。 五真如性不可得。 名空大。 六真如性了别自在是名识大。 虽有无量德此不出六大。 六大遍法界宽广周遍故云大。 此六大种子云时是也(更问)次体中相者。 此六大有显色形色。 如次方圆三角半月团形是形色也。 次如次黄白赤黑青是显色也。 此二色周遍法界无尽无余云体中相也。 次体中用者。 此六大显色等形互不相障碍遍满法界不大。 入一尘不少。 彼此相应加持摄入云体中用也。 故知。 体中有无量形色有无尽作用(云云)余教真如妙理本有不改名性。 诸法所依故又名体。 体性只眼目不同也。 或说性起或演性具真如性有六大德不云也。 四曼事自六大能生法出生万法名四种曼荼罗相。 于此相又有体相用。 谓六大法界显色。 色形和合成森罗万像。 是云大曼荼罗。 次六大和合诸法一一缘起显五股三股宝珠弓箭等共一非情无高下差别。 三昧耶曼荼罗也。 次一一缘起诸法有轨持轨则义。 其义有无量无边分别德。 故一一文字显是法曼陀罗也。 上三曼荼罗自在无碍有无量妙用羯磨曼荼罗也。 法界聚集轮圆具足故云曼荼罗也。 此则相中体也。 次相中相先四曼同虽一理各各性分差别法法住法位故相中相云也。 次相中用者。 四曼诸法互不离。 无量摄入有世出世妙用。 故云相中用也。 三密事所谓身口意密也。 又是有体相用。 身密者体相上诸法作用互成所依云身密。 语密者体相上语言音声是也。 意密者体相上了别知见是也。 真言行人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入瑜伽定。 是三密功德用中体也。 次用中相者此三密德各各差别边云相。 相者差别义故也。 次用中用者依结密印灭烦恼重障依诵真言成就无量智慧依观念佛身圆满是云用中用也。 大日经第五卷秘密曼荼罗品十一如来发生偈云。 能生随类形。 诸法之法相。 诸佛与声闻。 救世因缘觉。 勤勇菩萨众。 及仁尊亦然。 众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诸法。 常恒如是生。 口云。 能生者六大也。 随类形者所生缘起法也。 即四种法身及三种世间是也。 诸法举通名。 法相者显差别。 次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菩萨众等智正觉世间。 众生众生世间也。 器世界国土世间也。 是三种世间次第也。 又诸法者法曼荼罗也。 法相者三昧耶曼陀罗也。 诸佛乃至众生者大曼茶罗身也。 器世间者三昧耶曼陀总名也。 是则四种法身也。 六大依文事大日经第五卷阿阇梨真实智品第十六云。 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 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 字第一命。 字名为水。 字名为火。 字名为风。 字同虚空(文)四种曼荼罗事依金刚顶经释四种曼荼罗义者。 一大曼荼罗。 谓一一佛菩萨相形身也。 又其形像彩画是也。 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是也。 二三昧耶曼荼罗。 即所持标帜刀剑金刚杵等是也。 又画其像是也。 又以二手和合三昧耶成智印是也。 三法曼荼罗者。 本尊种子真言及一切契经文义等是也。 四羯磨曼荼罗者。 即诸佛菩萨等种种威仪事业等若铸若摸若檀等是也(云云)八祖相承文云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各即身(文)或云。 佛部为身密。 语业为莲华部。 意业为金刚部。 推无始三业为胎界三部。 是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本尊三密。 行者三密。 众生三密。 入我我入三三平等。 是云加持也(文)已上。 应安四年(辛亥)正月二十九日。 于世良田山为令法久住书之。 遍照金刚了义(五十七岁)。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年(乙未)五月十九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示)奉传受之砌。 御本申请书写之。 求法沙门明朝。 明历四年六月十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写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_(八)了因决(谷大原私记相违)谷大原私记相违注文寻云。 付两界私记谷大原私记难见分。 其相违如何。 答。 谷私记两界共供养会无后供养。 至于诸会后供养也。 虽然两界共供养会诸会后供养用本有之(但是私也)大原私记胎藏界供养会有后供养。 诸会无后供养。 金界私记成身会无后供养。 至于羯磨会后供养用也。 是谷大原相违也。 又云。 大原私记胎观曼荼罗所幽邃现真容云。 次下喜怒显形色云事有之。 谷私记无之。 道场观谷大原共无违也。 又云。 付五仙名。 谷大原相违有之。 谓谷私记缚思仙。 阿底哩与仙。 瞿昙仙(亦名骄答摩仙)。 阿诣罗仙。 毗哩瞿仙(亦名鯱□伽仙)已上谷方也。 大原私记缚斯仙。 阿趺哩仙。 骄答摩仙鯱□伽仙(毗哩瞿仙也)。 大原记云。 仪轨文但有四个仙真言。 缺阿诣罗仙真言。 仍出之(已上)五仙印真言。 更问之。 私云。 五仙异名虽有谷大原相违委思之无相违。 五音相通故。 又云。 余所文相违有之。 委不能注之(云云)(胎一)谷私记无苏悉地三部心印明。 一。 谷记。 成事业身用三个之印。 大原记用五股印。 喜如来像。 怒明王等。 显形等毗沙门等也。 一。 传灯口决。 问。 传灯之义通显密乎。 答。 传灯者如来已证之法门诸法实相之惠灯。 不人者不可流转。 故以人为本而可通显密教也。 尔者何义耶。 答。 传者通能所而限人。 大日及金刚萨埵乃至血脉师资也。 相互三业相应而共欢喜受传以之为传矣。 灯者亘显密限法。 大小乘法门三部五部之教迹一印一真言并灯也。 若不习此旨者何明无明之长夜乎。 若业风魔风扇时则消此灯。 暂迹异暗静心性风时又挑此灯也。 传教慈觉大师求法于唐朝传灯于日本之后殊立此称。 仍追此风至于末代后业号传灯大法师。 若非血脉之师资者不可号传灯也。 已上。 别尊法受时可寻事(并传法时座席样)大原。 别尊法受时可寻事。 先仪轨文委细可寻之。 私记委可沙汰之也。 胎金悉地中何乎。 三部五部中何乎。 辨事何尊乎。 唱礼何乎。 五种法中何乎。 本尊何乎。 种子三形尊形器杖持物乘物置物成身何乎梵号密号何(可问)根本印明何乎。 诸会分行法何乎。 曼荼罗可寻之。 曼荼罗在之可寻。 卷数支度·赞·护摩·三段·五段·六段·何乎。 本尊坛火供明如何。 相应物。 后加持何。 阿阇梨所作。 伴僧所作。 上下番可问之白声欤。 只声欤何乎。 若胎修。 若金修之。 悉地修之。 此佛何样可修之。 传法座席样。 先烧香。 先各各着座。 次礼拜师。 次加持香水。 次灌洒水。 次授五大愿。 次授三昧耶印明。 受礼时胎无所不至印明加持之。 金智拳印明。 苏悉地金刚萨埵印明。 又云。 师结印观想首上五佛宝冠有之(云云)谷御房丹波州之御法仪式如此。 长宴记之。 文和二年癸巳八月十一日书之。 遍照金刚了义。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之天(乙未)五月二十二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奉传受砌书写之。 小比丘明朝。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明历四(戊戌)岁五月日。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_(五)了因决(灌顶秘印五不至)两部秘印决。 胎藏界塔印。 无所不至。 金刚界塔印。 众拳印明。 或大剑印。 明。 大原决第十四云。 金界剑印凡三昧耶印三形剽故名率睹婆(云云)对受记又同此意也。 心处心八字。 大悲胎藏钵印八字最处心中布之。 故心所心云也。 下心字也。 胎塔印(如恒)胎开。 明。 (印信文)。 信(文)开者二大指相开开塔门户意也。 金塔印(如常)金合明(二明准上)虚心合掌。 东寺说(文)金塔印常大剑印又秘说智拳印也。 而今胎金共无所不至印可用之欤。 是则理智冥合意也。 又金合者闭义欤。 二大指相着欤。 师说云。 胎金相对。 大日印明。 胎无所不至印明金三昧耶会印明不相对只两部共用无所不至之时共可用五字明也。 师说云。 东寺无点字位高置为所期谈。 是从因至果义也。 山门不然。 众点具是字为所期谈。 从本垂迹义。 从果向因谈也(最秘最秘)无所不至印有一习。 谓地水火交立。 有三义。 一云尊形印。 二云三形印。 三依正二报同时满足印云也。 第一付尊形有三。 一。 五佛尊形者二火大日(右风阿□。 同空宝生。 左风无量。 同空不空)二。 三身尊形(相即)者二火(法身)二风(报身)二空(应身)地水(法身光明)三。 独一法身尊形者二火(独一法身)空风(圆光)地水(身光)第二三形者。 二火塔九轮二风户二空扉地水(塔光)第三依正二报具足者。 是有二。 一。 火依报二空两部大日正报(但二空少开入内)二风(圆光)二水(塔光)二。 二火风(塔形)二空入内(不二法身)地水(光塔)又云结无所不至印。 次第者。 先结佛部心印(二地立合。 二水立合。 二火立合。 二风加合。 二空着也)凡合行者。 金大日印诵胎大日明。 无所不至。 遍法界塔印(五印)定惠五轮和合即塔婆形也。 仍五印一一塔婆五佛体也。 一切法无离五轮故云遍法界也。 法界不至者大日第九识自性清净理心无点字也。 无所不至印明曰。 是第八识欤。 是则理智含藏识也。 色心无所不至也。 第九理无所不至也。 且智八识摄持理。 九识当体也。 故第八识理智含藏无所不至相望法界不至云(智不至也)唯理遍满方又无所不至云。 八识染净遍诸识故唯云无所不至欤。 八识家第九识八识内真如理心也是等一往配当义分也。 有所不至印明是第七识也。 八识望有所不至义也。 一义云。 今印十指各一一佛配当之。 非遍法界塔形欤。 故云有所不至。 理不至印明是第六识欤。 七识内也。 六识外也。 前七识望理不至义也。 无量不至明云是前五识方便为究竟也。 无量不至。 量者智也。 智方便也。 义释云。 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 乃至今毗卢舍那亦复如是。 遍一切处真金无体(文)第八识智分前五识至极方便为究竟义也。 今配当中因为始义也。 大原决云(第五)真言约第八识具一切法门耳。 即是净菩提心心月轮也。 一切染净诸法内外可识皆悉第八识之所变耳。 已上。 应安四年(辛亥)二月十日。 为令法久住书写之毕。 遍照金刚了义。 天文四年(乙未)五月二十四日。 于世良田真言院义庆大和尚(示)传受之。 每日书写之。 求法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二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七)了因决(灌顶已后行法用心)灌顶已后之行法决常行法是从因向果行法也。 又从本垂迹行法云者前方便等如常。 但三十二严身不用至于普供养赞迹祈愿如常。 然用三十二严身。 次宝冠拳手印。 布字八印可用之。 次诸会遍知院。 已后如常。 至于普世明妃印明。 次加持珠已下如常。 又一说。 前方便至于普供养赞迹祈愿如常。 次宝冠拳手布字八印可用之。 然后诸会如例此等灌顶已后人沙汰也。 入坛人努力努力不可授与之。 从本垂迹行法云从因向果行法不离。 所谓前方便至于赞祈愿等是也。 其后从本垂迹行法可用之也。 又最极大事赞祈愿次宝冠拳手印布字八印。 然后遍知院一切佛印明。 一切菩萨印明。 金刚手院一切持金刚印明。 次普世明妃印明。 次加持珠等已下如常。 次正念诵。 先佛眼。 次三种悉地明。 次八字成就明(台阿阇梨位明)或无所不至明又二共用之(在意)次冒地心明。 次四佛四菩萨(八印所明是也布字次八印也)次普世明妃。 次时处成明(一字金轮是也)。 已上是诸会不尽行口也决。 诸会尽行法事诸会尽行法佛眼三种悉地明。 八字成就明。 若无所不至明。 诸天金轮(云云)故何行法广念诵少。 行法狭念诵广也。 诸会念诵分故(云云)又别纸念诵次第在之。 一切天明者普世明妃明也。 又诸天明云也。 四佛四菩萨者内院佛菩萨印明也。 一切佛遍知院有之。 一切菩萨同上。 一切持金刚。 金刚手院有之。 时成就者金轮也。 虽金轮多真言皆同(已上胎毕)金刚界。 成身会从因向果也。 羯磨三昧耶大供养。 从本垂迹行法也。 就中羯磨会成佛已后所作故。 成身一会行是从因向果行法也。 诸会尽从本垂迹行法也。 从本垂迹行法从因向果行法不离也。 垂迹成佛已后事也。 故成身会成佛修行也(云云)已上金界了。 合行行法决始自入堂至于普供赞如常胎行法。 然入三摩地已后金行法可行付也。 问。 始胎终金行法次第如何。 答。 胎界因金界果也。 故胎因位万行万善答金果位圆满佛成(云云)所谓胎(理)金(智)冥合义也。 问。 大法诸尊行法行如何。 答。 其大日变成本尊可观行也。 所谓五轮成身次本尊印明可用也。 严身当本尊。 佛部佛如文次第可用之也无失。 若余部可在心。 若金如胎佛身圆满次本尊印明加持等可用之。 入三摩地本尊可观之。 所谓大日变成本尊(云云)根本印先大日印明。 次本尊印明等可结诵之(云云)念诵等(云云)问。 佛身圆满次大日变成本尊了如何。 答。 佛身圆满时成本尊云未果位圆满位不至。 故入三摩地时成果位圆满佛(云云)又云。 内证大日知先大日根本印明次当本尊印明可结诵之。 又五佛加持如何。 答。 加持有多义。 然此既佛身圆满坚固身也义也。 多义中是加持坚固义也。 问。 灌顶意如何。 答。 既五佛圆满佛成毕。 五佛智水灌给义也。 世间国王四大海水取灌顶事(云云)系鬘如常。 甲胄如常。 九界应用垂慈悲甲胄义也。 拍掌如何。 答。 拍掌在多种。 然我既能加持佛加持依佛身圆满欢喜义也。 现智身见智身在别纸。 陈三昧耶此即金刚萨埵也。 此既成佛云九界应用形无之。 故九界众生利益形也。 问。 甲胄时既其义显。 又大日九界遍众生利益自在也。 答。 其虽然金刚萨埵成九界众生利益给形也。 显宗其在之。 释迦花严时台上舍那身现二乘等教化给。 二乘非其境界教化不□。 故佛同居应身现利益给时二乘教化大日无相法体九界异类众生不其境界入重玄门现金刚萨埵身成利益给者也。 又云。 行法次第捡此金刚萨埵则事业萨埵也(云云)(更问已上)大曼荼罗仪式一口决行故心虚空藏院行者居然十三尊曼荼罗事业金刚萨埵所居如何。 又既我身成金刚萨埵诸事业致。 辟除从魔示三昧耶等是事业金刚萨埵所作也。 然其金刚萨埵所居如何。 答。 本尊本有曼荼罗也。 我本有曼荼罗不异。 辟除从魔示三昧耶是即召请位。 故钩菩萨位。 善来偈欢喜义也。 故其时铃菩萨位。 此本尊曼荼罗我本有曼荼罗不异故如此云也。 又云。 胎从魔不动以用之。 其不动何不动乎。 答。 五大院不动(云云)问。 入三摩地已下我身本尊曼荼罗各别乎。 答。 是同一体得意全无失。 智身余尊无有二(云云)已上于师座下忝蒙口授书记之。 又云。 一切行法大日明三种明共可用之。 然佛眼已下如常。 三种明云如来内证三身功德也。 又大日行法三种明用之。 次大日明诵之如何。 答。 三种明一切如来内证功德也。 故大日内证功德赞也。 重大日真言诵事外用功德赞也。 何行法大日真言不至明。 或五字明。 或八字明(云云)或说三种明用必余大日明不用之(云云)已上。 应安元年(戊申)十一月二十二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为初心行者虽为秘本书写毕。 遍照金刚了义(五十四岁)。 天文四之天(乙未)五月二十三日。 于同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示)奉传受之所也。 每日御本赐书写之毕。 沙门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二十四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写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了因决(八字加字。 以字烧字。 二印二明)八字加字决八字真言者胎藏界八字也。 是瑜祇经佛眼品说也。 然此此八字说。 上五字胎。 下三字金。 故胎金两部种子也。 然加一字为苏悉地种子以今真言胎金苏悉地真言习。 以之当流秘传也。 其故五智冥合一体为一智法身。 谓尊形一智宝冠。 印相内五股。 上五字五部。 下三字三部也。 是则自五部内证三部外用三身出生事自一智法身出现。 胎金两部时五智三身皆为内证。 故两部毗卢顶上戴五智宝冠。 犹有本地身事表也。 以字烧字观事问。 义释云。 以啰字烧一切烦恼罪除乃至身相除体同金轮(文)此文意烦恼罪烧身犹残除云欤。 又身同烧字金轮坚固许云欤。 又字圆明心常住不变佛许残欤。 其体云金轮也云欤。 若身体与罪俱除灭残物只字金轮方坛也。 次下字观心上观圆明于圆明中而生□字又结水印。 无今其体何体心上可云乎。 答。 口决云。 第一字观。 结火印。 先观云。 弟子字方坛金轮之中(黄色)其顶上有字发生智火焚烧一切烦恼罪障乃至身。 除体同金轮。 第二字观。 心中圆明中字白色。 生水轮如白乳而注死灰以佛牙。 谓净菩提心种子也。 体可残之。 如义释文相烧尽体可残之。 正灌顶安立不可相违也。 义释云。 此久远本佛有一切众生自心中(文)此佛性令障碍恶业烦恼所感分段依身众生生身也。 此人间生希有而遇此教法成此观令修行。 仍罪与身共以智火焚烧讫其灰本有字也。 此灰中行者本有自性清净心月轮令残观此心法身如来也。 本有佛也。 此佛种子三形等观不可有之。 常住不灭相好具足无始无终不变如来凝然常住也。 此不变真如理法身如来心佛从本垂迹之本也。 此法身之中令具足随缘真如缘起常住智惠发得。 今行者得果之日。 此法身如来结水印出水轮洒字灰出生五轮三形。 以之云佛牙。 字方坛智火水轮此观之时风如火空加水五轮塔形出生。 次次第结五印之时。 佛身(智身报身如来也)令圆满毕。 示云。 料简无相违神妙神妙(云云)又秘钞云。 内护摩文无灰如劫火。 灌顶文有灰。 无灰烦恼业苦灰无。 有灰字同体理性灰也。 自身所有烦恼妄想自心字方坛中摄入。 悉烧尽灰成此灰字智水洒令出生。 五轮体相出一轮中五轮各具故。 先字水轮余四轮具足互增长则真成佛体也(云云)二明二印事深秘行用五轮成身灌顶佛牙因果义也。 以字烧字断灭烦恼义也。 全烧尽非。 字智水生之。 今佛牙灌顶云是也。 自本字不生所何可有生灭义乎。 然不生法上生灭二法具足所为显立此义也。 非生现生不生不灭不二而二始终为令知也。 故先结水印诵字。 结火印诵字明。 以此意可知之。 凡内五轮观者。 行者从因至果成身法界五轮悉一心具足五体则地水火风空五大成身。 是五轮即是五智轮为显也。 后外五轮观此器界中非情草木悉内五轮身同体也。 故成佛时金刚坐成佛身上内五轮则依外五轮成义表也。 故从本垂迹义也。 能能可思之。 已上。 应安四年(辛亥)二月十五日。 为令法久住书之。 了义(五十七岁)。 天文四年(乙未)五月二十九日。 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示)奉传受之砌。 每日写之。 求法明朝。 右以慈眼大师御本写之毕。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天下安全祈所。 (十)了因决(念珠甲乙拔书。 禅指奉送。 天等行法用心。 真言行者。 除障碍事)PICT77017701. GIF/PIC或云。 又云。 念珠入掌中当心诵字三七反者。 常义云字净珠明也(云云)谓此语菩萨明也。 念诵主故诵之。 (捧念珠安顶净无。 间由滞领上净四。 重由持臂上除众。 罪皆令行者速清。 净若修真言陀念。 诵如来菩萨名常。 获无量胜功德所。 求胜愿皆成就。 此母珠是表毗卢。 遮那佛又云释迦。 牟尼佛也。 此十弟子表十种。 胜利月光菩萨也。 露珠者是四节也。 此十弟子即十弟。 子也日光菩萨也。 母珠表是毗卢遮。 那佛又云无量寿。 佛也。 珠是菩萨胜果也。 又一切众生心也。 贯绪是观音也中。 间满为断满慎莫。 过母珠在越法罪。 皆由念珠积大功。 德矣)云。 以空(大日)风(阿□)承表能证所证等多义(云云)念珠或大日三摩地。 或阿弥陀。 或五佛三摩地三义也。 先大日三摩地者。 达此云法。 法者法界体性智大日也。 胁八珠四佛珠圆轮圆具足义。 珠连不绝从大日余尊流演事表也。 百八珠百八烦恼。 此烦恼不改即百八尊事表也。 顺逆念诵顺观旋转逆观旋转无碍旋陀罗尼义表也。 或顺逆从本垂迹修因感果义表也。 初与终同到达磨一处迷悟一体表也。 一字多含故一反即无量反也(必可作此观云云)。 十弟子事。 菩萨五十四位地地皆行十波罗蜜。 此十珠即十度也。 故此十珠五十四位所行能升行也。 念诵百反后引上至达磨许以此十度行即至万德果位意也。 二露福智二严。 以十度摄入福智二。 前五福也。 第六般若智也。 方愿力智四自般若开出(云云)此二严果后庄严故修生行时不引上之(云云)云。 今二十弟子十珠后人加之(文)今案云。 两达十珠一处贯具。 应表本有修生十度。 而今随宜取百反千反数欤。 (别书)念诵间观念本尊诵时。 出自本尊御口入自我顶上至心月轮上。 我诵时出自我口入自本尊御足至心月轮上等(云云)谓本尊行者三密相应涉入义也。 所谓本尊诵时出本尊御口者口密。 自行者顶入者是身密。 至心月轮者心密也。 行者诵时自我口出者口密。 自本尊御足入者身密。 至心月轮者意密也。 如是旋转无碍本尊行者三密相入加持成佛也。 经云。 能令三业同于本尊等。 即此意也。 (别书)弹指奉送通用事一切行法之时随尊三部心等奉送加鯱迹沙鯱沙句事如私记等。 又解界如十八道者。 火院左转。 此解界者远道场户解界非行者心法开意也。 其故后入三摩地时。 种子不可得观本尊种子收心法。 是不可得义则涅槃义也。 故开心法可还灭随而奉送。 必不存本土心法还住意。 用弹指奉送事天法行法许必用思成事也。 是圣众皆在外部眷属。 故三部奉送为本尊。 后弹指奉送为自部眷属可得意者也。 天等行法用心事今行法次第。 星宿天等行法如祖师口决者。 炎魔天供第五字率都婆大日成身毕。 炎魔天大日无所不至身也可观也。 星宿等又或佛眼或金轮可观条勿论也。 付之成身观道场观本尊作意分别。 先成身观时天等星宿等观不可有之。 但大日成身等毕金轮二印结之轮王变可观之也。 次道场观之时大日道场观如例毕。 其次此大日如来无始本有如来无始本来所具中星宿等历然坐给。 行者所志乃至北斗等曼荼罗大日如来等前此星宿今供养受给可观也。 问。 此观时大悲秘密嘉会等三坛差别可有乎。 答。 可有三坛之差别也。 大悲坛时大日金轮变。 金轮北斗转时转成义也。 无相违也。 嘉会坛自本大日则北斗。 北斗则大日本有眷属故无相违也。 秘密坛之时大日金轮北斗自元不二一体上不可有差别。 此观前本地垂迹全一体观前垂迹门方薄。 故一体不观如大悲坛转成之义尤末世利益相□者也。 故垂迹门行法垂迹。 可修习此故者也。 又云北斗入三摩地云事大事也。 一向垂迹行者一体不观而入三摩地有之间大事也。 真言行者除障碍事义释七息障品云。 天地中无量重罪障乃至十地菩萨诸微细障。 虽从缘差别种种不同然举要言之无不由自心起。 今观心之实相本不生故。 当知一切诸障亦本不生。 乃至心之实相因不可得故。 当知。 一切诸障亦复因不可得。 作如是观无非大日如来金刚眷属实不曾挂碍行人也(文)天文四(乙未)五月二十六日于世良田山真言院义庆大和尚奉传受之。 求法明朝。 明历四(戊戌)六月十六日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祈所。 (六)了因决(十二重灌顶)十二重灌顶秘中深秘最极十二重灌顶。 十二重大日。 师临终时弟子从师可受之。 可置十二名簿(云云)右件大灌顶者大日如来心地之法门金刚萨埵超升之正路。 风闻此教非地上菩萨者不可闻一句。 非证果萨埵者不可传一句。 阿僧祇劫一难值遇此心地教。 仍须臾持念者惑障水消刹那观行者白业忽显耳。 法身。 自性身者无点。 受用身者十二点对文等。 变化身者悉昙体文等。 等流身者陀罗尼经卷等。 报身。 自性身者印契三昧耶形等。 受用身者堂舍塔庙等。 变化身者世间资财具等。 等流身者土地瓦砾荆齇等。 应身。 自性身者两部大日。 受用身者释迦等救世诸佛等。 变化身者一切萨埵等。 等流身者日月星宿一切众生等。 一一印明等者一一形体即印也。 一一名字即明也。 一一功能即观法也。 是则行者身口意三业也。 深思之。 诫曰。 入室泻瓶之后犹见心及死期可付嘱之。 若有其机者可传授之。 若无器量者不可口外。 于非器者两部诸尊可加治罚者也。 不依甚深智慧不持戒德行不顾此制法者现世当中夭后生堕无间而已。 重诫云。 入室泻瓶之后犹见心及死期可付嘱之。 若背此制戒辄虽不可传授之依志深付嘱之所也。 此则髻中之明珠衣里之宝珠也。 不坏浮囊不倾油钵如护眼精可如护己命。 仰可致信敬。 敢不可及他见耳。 贞治三年(甲辰)三月五日。 于世良田山以御本书之。 遍照金刚了义(五十)。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之历(乙未)六月五日。 于同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示)奉传受砌。 每日御本给书写之。 明朝。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二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写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了因决(法华最极秘决)法华最极秘决轨文。 释迦多宝同座而座(文)形色经。 二佛共半跏(文)塔门西开(轨文)一师说。 南多宝。 北释迦(云云)多宝佛形色经。 智拳印。 跏趺者押左(文)释迦牟尼佛同经。 身相黄金色。 左结拳印。 右惠开外方。 屈无明小指剑中头大指跏趺左押右(文)成寻记意云。 塔即台大日佛部法身也。 多宝金大日莲花部报身也。 释迦苏悉金刚部应身也。 三身即一三部不二法身塔中报应二佛座(云云)义云。 理智二身安。 一塔中而二不二义也。 又一塔中二佛并座不二而二旨也。 初塔以为本尊不二为本也。 后义二佛为本尊以而二为宗也。 _(三)了因决(五色糸金刚线)五色决(并)金刚线决大日经第一具缘品云。 染彼众生界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说。 是名为色义先安布内色。 非安布外色。 洁白最为初。 赤色为第二。 如是黄及青渐次而彰着。 一切内深玄。 是谓色先后(文)义释五云。 大寂法王告执金刚言。 汝当一心谛听。 次说偈云。 最胜真言道出生大乘果者。 大乘果即是佛无上惠。 要由如是方便然后得生。 由汝善能请问我故。 今普为摩诃萨开示演说也。 初一偈答色义。 云染彼众生界以法界之味古佛所宣说是名为色义者。 犹如世间染色能染净叠使同一味。 故以味解色。 如云袈袈味者即是染作袈娑色。 今此曼荼罗色义亦然。 以法界不思识色染众生心同一净菩提味。 复次如世间染衣先以灰水洗则易受染色。 今以啰字门焚烧弟子心垢使成灰烬。 然后以□字门大慈悲水洗之使纯一清白离诸戏论。 然后染作法界曼荼罗令种种普门身。 皆同实相色也。 次有两偈。 通答三门。 门中云。 当以何色。 今此答中具用青黄赤白黑五色偈云。 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 是答云何布色何处先起何处后起也。 洁白以为初。 赤色为第二。 如是黄及青渐次而彰者一切内深玄。 是谓色先后者是答是色谁为最初也。 五色与前后两释也。 洁白是毗卢遮那净法界色则一切众生本源故最为初。 赤是宝幢如来色。 既发菩提心于明道中降伏魔怨灭除盖障故第二。 黄色是娑罗树王色。 以成正觉时万德开敷皆到金刚实际故第三。 青是无量寿色。 既到金刚实际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如净虚空中具含万像故第四。 黑色是鼓音如来色。 所以垂普门之迹皆为显本。 本者即是如来自证之地住大涅槃。 若舍加持神力则一切心量众生非其境界。 是故其色幽玄而最居后也。 复次如世间净帛先受染色最后黑是染色之极。 以最深故不可复加。 是以居后。 曼荼罗色义亦然。 白是越百六心垢义。 此名信色故寂初。 赤者大勤勇义是精进色。 故第二。 黄谓一念相应时定惠均等七觉开敷是名念色故第三。 青者大空三昧义。 是名定色故第四。 黑者大涅槃义。 即是如来究竟之惠是名惠色。 故名第五。 或有说言。 白色最初。 黄为第二。 赤为第三。 青为第四。 黑为第五者此约受染浅深有容有上之义。 又白是信义最初。 黄者犹如金刚不可沮坏。 即是进义故第二。 赤谓心障净除光明显照。 即是念义故第三。 余如上释法门所表各殊也。 复次白是寂灾也。 如来部义故最初。 黄是增益色。 莲花部故第二。 赤是降伏色金刚部义。 故第三。 青是成辨诸事。 亦出生随类之形故第四。 黑是摄召义。 即诸奉教忿怒等所为众务故第五也。 复次如世间彩画不过五色。 然更相涉有种种深浅不同。 功惠者善分布之出生万像无有穷尽。 法界不思议色亦复如是。 统而言之不过五字门。 然亦更相发挥成种种差别智印。 如来以普门善巧图作悲生曼荼罗乃至出生。 世界微尘数随类之形。 犹不穷尽。 若瑜伽行人若得此中意者当触类而长自在施为。 寂灭真如中当在何次。 如偈中所说且举一途法门提其纲领耳。 经云。 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 凡图画法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花藏竟次造第一重伊字三点诸内眷属。 次造第二重四菩萨等诸大眷属及以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属。 又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当具五色。 先以白色为周界竟。 次于其外布赤色界。 次外又布黄色。 次外又布青色。 最外次布黑色。 其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 第三重周界但布纯白一色。 皆极令均调正直。 渐次右旋布之。 其行道及供养处外缘等随作一纯色界。 瞿醯经云。 但用白色也。 所以先白色从中向外者。 明此菩萨心五种根力渐次增广乃至住于大涅槃。 则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故黑色最居外也。 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则世俯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 若众生入此明门超百六十心时则已出过世间上菩萨位。 故第三曼荼罗唯以白色为界也。 第二曼荼罗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进修万行。 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 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 乃至迹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 故于第二重。 但以三色为界也。 第一重曼荼罗于三色之上。 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 所谓如来身口意密无尽加持故作大虚空色。 黑谓如来寿量常住之身。 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 此二白是如来秘藏。 非普为一切众生故名眷属也。 又入此深玄色时者即是如来自证中胎花藏。 尔时见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 何有浅深之殊。 而诸众生有渐入者有超升者有顿入者。 然其所趣毕竟同归。 故云一切内深玄也(文)相承决云。 夫大寂法王者。 应化释迦牟尼佛也。 对此故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云大寂法王也。 即是佛无上惠者自然自证一切智智是也。 如是一切智必依如是三密加持方便而生。 故云要由如是方便得生也。 所谓初以净叠喻显字门义。 次以染衣喻显真言加持义也。 犹如世间染色等者。 譬如以红紫等纯净白叠一入再入染之时随染令成纯一同也。 复次譬如大小诸河流入大海同一色味。 所谓咸味也。 今色义如此以法界种种色染众生心王大海。 令同一色味也。 故云。 以味解色也。 如云袈娑色味者。 此举以味显色之证据也。 今此曼陀罗等者。 今金刚手所问曼荼罗色义亦如此。 以五轮法界不思议色染众生白净信心之净叠令成净菩提心一味。 所谓字本不生甘露味是也。 故云今此曼荼罗乃至同一净菩提味也。 净叠者。 师传云白绢也。 又白布也(云云)一说云。 谓袈裟者法界色。 虽五方正色无可名何色。 大空亦然。 以一切诸色为庄严故还是无色之色也。 以现见袈裟色比之当知。 又立味义。 五味各各甘辛味异。 今法界不尔。 以一切味为其味。 是亦无味之味也。 六境中举二境解法界色义。 故云法界不思议色。 以此无相大空秘密之色染别觉妄我之众生心成大毗卢遮那究竟三摩地同一净心妙味。 (谓受色时者白之上加黄。 黄之上加赤。 赤之上加青。 青之上加黑。 故云有容有上之义也。)金刚线决大日经第一具缘品云。 三结修多罗次系等持臂如是受弟子远离诸尘垢增发信心故当离顺说法(文)义释四云。 次当作金刚线法。 凡作线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洁净童女子右縒合之。 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色。 然后以成辨诸事真言总加持之。 造曼荼罗线亦尔。 五如来色者。 谓大日佛加持白色。 宝幢持赤色。 花开敷持黄色。 无量寿持缘色鼓音佛持黑色。 阿阇梨先自取线三结作金刚结。 用系左臂护持自身。 次一一为诸弟子系臂如是摄受弟子则入曼荼罗是离诸障难也。 其金刚结法不可缕说。 当从阿阇梨面受之。 复次五色綖者。 即是如来五智。 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 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法门。 是故名为修多罗。 古译谓之线经也。 若见谛阿阇梨能以如来五色智加持弟子菩提心中五种善根贯摄万行系持瑜伽之臂使经生历死常不失坏。 若能如是摄取弟子乃名善作金刚结也(文)决云。 上好细具缕者可用蚕糸。 若麻丝可用之。 洁净童女者。 未坏小女沐浴并授五戒可令縒始也。 是调缕时事也。 非总合也。 瞿醯经用童女。 合縒(云云)或云。 童女是三昧像也。 可思之。 合五色缕等者。 总合时事也。 当用五如来真言者。 秘密八印品中五佛真言是也。 若又金刚线者。 可用金刚界五智明也。 天文四年七月五日。 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示)大和尚奉传受之。 求法明朝明历四年(戊戌)六月九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四)了因决(两坛合灌顶决)两坛合行(并)离作业口决胎。 问。 因中说果之灌顶者如何。 答。 佛牙灌顶之时普贤文殊灌。 次大日慈氏观音灌也。 是则因中说果之灌顶也。 问。 普贤文殊慈氏观音烈样如何。 答。 义释意也。 随要秘要义释为本欤。 问。 普贤文殊慈氏观音烈也。 打曼荼罗者现图曼荼罗为本之间。 普贤文殊观音慈氏烈也。 佛芽灌顶时。 本私记。 大日四菩萨洒从果向因可得意欤。 虽尔四菩萨大日洒从因至果义欤。 果灌顶得佛大日四菩萨四佛大日洒也。 若得佛别佛。 先本尊瓶三度洒而后大日瓶次第本尊瓶三度移其后又重三度洒也。 次瓶中四角取直诵四菩萨明洒也。 次又中四方瓶取直诵四佛之明洒之。 次大日洒也。 又或人云。 本尊瓶三度不洒。 大日瓶次第本尊瓶移三度洒也。 次四菩萨四佛大日如先。 金。 金灌顶时施绕坛之后。 中四角立。 加持瓶毕中四方取直诵五佛明洒也。 大阿阇梨结印教弟子。 教授阿阇梨诵明自东佛三度次第洒也。 胎界作法准之可知。 本私记。 大日四佛虽洒依师说四佛大日洒也一。 胎金自供时授得佛印明事。 大日胎外五股印中五字。 金羯磨会智拳印明也。 合行(胎外五股中五字。 金羯磨会智拳印明)弟子正觉坛居时法界定印也。 谷八帖决两部合行三部合行印用也。 正觉坛左右机二前立也。 胎金灌顶料也。 胎四菩萨大日洒事如常。 又果灌顶时。 得佛大日四菩萨如常。 五佛洒时。 先东佛瓶取上安左手上。 右手取散杖诵东佛明三度洒行者右机移也。 余佛准之可知。 次师五佛加。 次师东佛结印教弟子。 教授阿阇梨诵明。 四佛大日洒也。 次合身者四瓶东三度中瓶秘散杖共移之。 此时者不诵明。 尔后五散杖取合胎四明(有归命)金大日灌顶明诵合三度洒之。 次百光王。 伊等十二字。 迦等二十五字如常胎分也。 次五佛系鬘(如常)金分也。 次严身(如常)次捧五供(金也左方)次赞以下(如常)已上。 奉教供绕坛等一度行时事也。 广时如毗洒御私记奉教供绕坛加持瓶事由。 吉庆汉语赞等皆胎金各别也。 略时加持瓶合一度胎金胎金二明结诵也。 交合事烦先胎加持。 次金加持瓶也。 略时何初胎时一度合行也。 已上广略用否任师意乐。 离作业灌顶自供并胎金加持前后供养胎金一度供养也。 得佛印如合行时。 灌顶作法。 因灌顶本私记四瓶水虽洒四菩萨大日洒也。 又果灌顶得佛大日中瓶移四瓶水以各散杖结诵胎金明四佛大日可洒之。 此外无别子细欤。 建武元(甲戌)十月十三日于上州崇福寺书之。 遍照金刚了惠。 (里书)合行时。 胎界大日四菩萨(因)四菩萨四佛大日(果)金界大日四佛是一合行。 一说。 胎四菩萨授次金五佛。 从本垂迹灌顶(中四角)。 从因至果灌顶(四角中)。 因中摄果灌顶(普文观弥)。 因灌顶。 大日四菩萨从本垂迹也。 又因中说果义也。 亦若得佛四菩萨自中瓶三菩萨瓶水得佛瓶入也。 各具五智义也。 又持明灌顶只得佛瓶许也。 传法灌顶先得佛。 次自余瓶一一。 果灌顶四菩萨大日。 次四佛。 古口决二度不洒者四菩萨四佛故二度不洒云也。 一义初得佛。 故总灌顶时得佛瓶云也。 此义劣也。 若得佛四佛先大日。 次余三瓶移得佛瓶也。 谷合行灌顶四角立。 四菩萨大日洒之。 次四方立四佛大日。 一说。 四菩萨二度后不立四方普贤瓶左手取洒之(东佛明)散杖共人传西机移自余三瓶准之。 尔后西四佛洒之。 次四瓶散杖中瓶移。 五散杖取合五诵洒之。 次五智诵。 一。 灌顶始时受者向西定印。 向东智拳。 向中央五股印智拳印结也(口受)。 木尊灌顶事。 一说。 得佛东佛中瓶次第四瓶水东瓶移。 本尊瓶三反也。 但最初洒之次度不洒(云云)金。 一师说。 五瓶四方立加持瓶。 次大日四佛洒之。 一师说。 胎。 五瓶绕坛了。 四角立加持瓶。 次中四角灌之。 次四方立四佛洒之。 次以四瓶水移中瓶。 尔后诵可洒(已上里书)。 观应三年壬辰十二月七日。 赐惠师御自笔本书写之。 一交了。 遍照金刚了义。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乙未)六月二十四日于世良田山长乐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传受之。 明朝书之(示)。 明历四年(戊戌)六月十六日。 以慈眼大师御本书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一)了因决(胎藏名字)密宗用心秘决胎藏名字事义释第三云。 今且约胎藏为喻。 行者初发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缘识种子初托胎中。 尔时渐次增长为行业巧风之所近成乃至始诞育时诸根百体皆悉备足始于父母种姓中生。 犹如依真言门学大悲万行净心显现。 又此婴童渐具人法习诸伎艺伎艺已通施行事业如于净心中发起方便修治自地随缘利物济度众生。 故名大悲胎藏生也。 已上。 仰今且者今释此大悲胎藏生义有重重义。 故云且也。 约胎藏者指众生异熟胎藏也。 行者初发一切智心等者。 指真言行者依知识经卷所发最初发心如实大菩提心。 是正成十一地佛果之正因正种。 故云识种子初托胎中。 言心法身如来法界万德此如实发菩提心时刹那成就圆满。 是即如来具体故。 譬如父母和合时以欲受因缘识之种子初托胎中时父之所领眷属福录皆悉任持圆满已上此位名曰入佛三昧耶也。 从尔时下约法界生明义。 中渐次增长者胎内五位任运增长。 故云为行业等。 依先世业因缘成男女好丑等形体。 故云为行乃至种姓中生。 学大悲万行者此如实发菩提心以下勤修种行愿。 故数数净菩提心显现。 故云净心显现也。 犹是地前未证位也。 次从又此下约转法轮明义中。 此婴童等者初生婴儿渐成长具诸能艺施诸能作故云又此婴童乃至事业也。 于净心中者既至法明道位净菩提圆满。 然后发起大悲故云发起方便。 成就当地修治地业故云修治自地也。 余句可见。 决云。 今且约胎藏为喻等者。 有多喻且以胎藏为喻云也。 初发一切智心(乃至)故名大悲胎藏生也(文)初发一切智心者真言行者初发菩提心如世间人父母因缘和合自中有起爱恚二心母胎托也。 此爱恚心生所贪嗔痴三毒本云也。 真言行者大空母缘起为父一念菩提心生也。 三句中菩提为因也。 三部中入佛三摩耶也。 尔时渐次增长至于种姓中众生胎内三十八转经月数十月也。 其后出胎诸根具足。 行业巧风者依业力风诸根吹出也。 宝积经胎藏会品委细说之也。 犹如依真言门(等)者真言行人也。 三句中大悲为根也。 三部中法界生也。 又此婴童已下准上可得心也。 是三句中方便为究竟也三部中转法轮也。 已上。 示云。 父母不和合二渧不和一滴识种子不托前大空无相处法尔六大重也。 是经题大毗卢遮那重也。 二谛和合识种子初托自体无门圆点云也。 只最初一滴识托所是也。 于胎内三十七日经三十八转自性六大云也。 胎外出生时随缘六大云也。 又父母和合所种子初入云入佛三昧耶印明也。 五相成身中是通达心也。 以后于胎内五相成身可思之。 是无始色心。 本是理性妙境妙智重也。 其后三十八转初生法界生印明习也。 其后伎艺成就成佛身转法轮印明也。 又入胎已前菩提为因。 入胎大悲为根。 出胎方便为究竟(云云)又云。 异生羝羊凡夫初发菩提心为菩提心为因。 自行满足化度利生大悲为根也。 佛果成就方便为究竟也。 故于三句向上向下。 可思之。 又识种子初托本地加持中是加持也。 望大空法界大空法界本地身也。 然下缘起望之种子初托重本地也。 重重义可思之也。 又万行终毕。 自行皆息佛果圆满大空法界重利益众生云。 最初识种子一滴加罗□是利益众生初也。 伽罗蓝此翻云凝滑也此等恶见邪见起之增轮回生死业。 是皆喻也。 能能可思之。 已上相承口决了。 永和丙辰十二月三十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为令法久住书之毕。 交合了。 遍照金刚了义(六十二岁)。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乙未)七月朔日。 同寺真言院义庆(示)数日传受之内御本给书写之。 明朝。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龙集明历四(戊戌)五月日。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大将军御武运长久天下安全祈所。 了因决(秘密灌顶口决五之内)秘密灌顶口决依三密事理明秘密灌顶者事理义门诸宗不同。 今宗略有三重。 一色智门。 二三密门。 三有相无相门。 一色智者门。 胎界说五大色明五轮成身之旨。 未谈三十七尊果上事义功德。 故以胎藏界五色因曼荼罗名为理界。 金刚界说五佛智明五相成身之旨。 谈三十七尊果分恒沙功德。 故名为事界。 此五轮五相因灌顶果灌顶。 唯限当宗故名事理俱密。 故显教中虽明果上事未谈五相五轮。 故名唯理秘密。 所言秘密灌顶者。 色智本来冥合。 唯是一界明出过两界独一独尊之旨。 二三密门者。 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皆为三密门。 所谓身口意自性无染污。 佛莲金三部字印形像表德见现名事曼陀罗。 此三部平一体名理曼荼罗。 于显教中虽说意根色形都未谈事印形像成道法式。 故不名事曼荼罗。 又于当宗中三密俱表德显现名身。 音声名口。 寂静平等名意。 三平等句是也。 所言秘密灌项者不约三部五部各别成身。 唯约三密一体布字成身也。 三有相无相者。 运心念想有所缘名事。 念相所缘穷尽自在三昧名为理秘密。 所言秘密灌顶有相无相俱住瑜伽可授之也。 四约字印形明事理者。 字等种子名理。 印形表德名事。 又于字中无点字名无相理。 故发心无点字名理心。 修得菩提涅槃等有点字名事心。 秘密宗旨与显教乘角一心法界无相寂灭万德具足。 最初流出字名之为最初发菩提心。 亦无相理。 亦名无相法身。 亦名真如。 亦名中实理心。 于此上加修行涅槃等点画名有相名事相名报身应身也。 显教中以佛所说言语为法门。 真言教中无相法界出现字等为法门身。 此字无点名为但惠。 加点画名为修行定门等也。 从此字门示现三昧名为印契。 从此印契表显尊形是故知。 以字等为本地理身。 以印契尊形为成佛事迹。 但字未示印形之时名为法门。 亦为法身。 人法一体全不谈境智。 有字体故亦名为印形。 亦名为明。 一印一明此意也。 以非尊形所说故不得名明。 以非尊形印契故亦不能名印。 故名无印无明。 秘密宗菩提实义者。 尊形印契归入无点种子名宗旨也。 而此种子字从无相法界流出。 故以此种子字可为真言门。 字印形为身口意三密。 三密一体平等为一法界无相寂灭。 亦以之可为宗旨也。 已上。 贞治第三(甲辰)七月十八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赐老师御本书之。 遍照金刚了义。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乙未)于同寺七月七日真言院义庆大和尚传授之求法明朝。 明历四(戊戌)年六月十五日以慈眼大师御本书写之了。 善祐(七十一岁)。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三)了因决(智拳印理智冥合决五之内)智拳印理智冥合口决此印名理智冥合。 秘密宗之理智体全异显乘家。 以色名理以心名智。 故名事理俱密。 此智拳印毗卢铁塔五轮塔婆形故亦名五轮。 色法虽多不过五轮以五轮一体故名为智拳。 若大悲胎藏唯以五轮名色不得智名。 若金刚界以五智名心不得色名。 此是约五轮五相示色心二门成道。 而今一智大日示成佛事迹之时。 唯以一印一明谈理智冥合义也。 此理智一印流出胎藏界三十大院。 金刚界十八会九会。 故以此一印名法界塔婆印。 亦名总体。 此印明曰。 此字字亦五轮形。 凡上中下三品灌顶受法不同。 上品一印一明。 一印谈冥合之义。 一明亦明冥合之义。 中品以理智印二明合之谈一印一明义。 普通合行以左右两手名理智手。 合之为理智合行。 以二明合一明可准之。 谓胎明末续金明。 金明末续胎明。 下品胎金各别灌顶受法如普通。 五轮塔婆金一体理智冥合。 若约生界之时名藏识。 若约佛界之时名净识。 若出过生佛之时名法界。 此智拳一印立三种名思之可知之。 已上。 贞治三年(甲辰)九月四日。 于世良田山长乐寺赐老师御本书写之。 遍照金刚了义(五十岁)。 遍照金刚了宴。 天文四(乙未)七月五日。 于同寺真言院义庆大和尚(示)传受之砌。 御本申请书之。 明朝。 此本者慈眼大师以宝藏之御本书写之毕。 明历四(戊戌)岁五月日。 江州栗太郡芦浦观音寺舜兴藏。 了因决卷四十八(此卷阙) 发布时间:2024-07-05 08:05:5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