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浅释 内容: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浅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卷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何谓十号? 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具此十号,故名为世尊。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为如来。 何谓如来? 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乘是如如的智,来是如如的境。 以如如之智,来观察如如之境。 境智如如,智境合一。 换言之,也没有境,也没有智。 道是因,觉是果。 这是因圆果满的境界,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有二身,就是真身和应身。 真身是法身,应身是化身,虽然名词不同,但是体用相同。 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为众生说法。 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举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应身好像水中的月影。 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净无浊,皆能现出月光。 可是水中的月没有去,天上的月也没有来。 所以说如来是不来不去。 释迦牟尼佛虽然来到这世界示生,可是他没有生;虽然示灭,也没有灭。 为什么? 因为他的本体没有动。 这是无生示生,无灭示灭的境界,令众生不要执著有生有灭。 佛是不生不灭,佛的寿命也是没有限量,在时间上是无限,在空间上是无量。 如来有三身,就是:1、清净法身昆卢遮那佛,译为遍满一切处。 他的智慧光照遍虚空,所谓‘尽虚空遍法界’。 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 为什么? 因为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纯一清净。 所谓‘真佛无形’,所以无处不是法身所在处。 有人打妄想:‘大概在不清净的地方,没有佛的法身吧! ’告诉你! 佛的法身无所不在。 清净不清净,那是就凡夫的分别心而言。 在佛的境界来说,就是不清净也会变为清净。 在本经前边所讲三变土地,就是把不清净变为清净。 2、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译为净满。 就是诸惑皆净,智慧圆满之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就现千丈卢舍那身,为法身大士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 小乘人见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谓‘有眼不见卢舍佛,有耳不闻圆顿教。 ’这是形容小乘人没有大乘的根性,虽然在场,如同瞎子聋子一样。 有人问:‘二乘是圣人,尚且不见佛不闻法;我们是凡夫,为何能见到华严经典? ’答:‘因为二乘人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不闻大乘法。 我们能见到华严经,要感激龙树菩萨的恩典。 我们在往昔种下善根,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结了法缘,所以今生得闻此经典。 ’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约有六百年前后,印度龙树菩萨降生于世。 他有超人的智慧,无论何经何典,过目不忘,背诵如流。 他把世间所有的经典读完,到无书可读,龙王便请他到龙宫藏经楼阅读大乘经典。 他发现大方广佛华严经,共有上中下三册。 上册和中册的偈颂太多,不是世间人所能接受。 只有下册,仅有十万偈颂。 他费了三天的时间,阅完十万偈,牢记在脑海中,返回印度,一字不漏抄在贝叶上,成为‘不可思议经’,流通于世。 我们所见的华严经,就是这部经典。 我们的因缘成熟了。 将来把妙法莲华经讲完之后,接著就讲此经。 我计画在十年内,讲完这部法界经。 讲到此处,又有人打妄想:‘龙树菩萨怎样到龙宫呢? 他会潜水吗? ’凡是证果的人,都有神通,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 他到大海岸时,海水自然分开成路,他的脚不沾水,便走到龙宫,你说妙不妙! 你想到龙宫去观光吗? 赶快参禅打坐,获得五眼六通,无论想到何处? 皆遂心如意,不受任何限制。 3、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 身口意三业,离诸过恶而静寂之义。 佛能随类示现其身,而教化众生。 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 总之,应众生之机,而现身说法。 不但在这世界说法,还到十方无量世界说法,教化众生。 清凉国师赞叹如来的境界:‘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 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 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 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 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 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 ’就是形容佛三身的境界。 这一品是为决众疑而说:‘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如来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本品说明佛的报身功德和智慧,上符实相,下契众生。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 诸善男子。 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复告大众。 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又复告诸大众。 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释迦牟尼佛在说完从地涌出品之后,将要说如来寿量品之前,就在这个时候,佛告诉在法华会上的一切菩萨及大众说:‘各位善男子! 你们应当清净其心,收摄其意,注意聆听! 应当相信了解如来真实诚谛之语。 ’何谓诚谛? 浅言之,就是实义。 从前说三乘法,是方便说,不名诚谛。 现在说一乘法,是佛随著自意而说,故名诚谛。 悲心切切的世尊,深恐在法会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打妄想不注意听法,所以再说一遍:‘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以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真实实的。 是时菩萨大众。 弥勒为首。 合掌白佛言。 世尊。 惟愿说之。 我等当信受佛语。 如是三白已。 复言。 惟愿说之。 我等当信受佛语。 在这个时候,在大会中的菩萨们,听到佛如此三次的劝告。 弥勒(慈氏)菩萨,代表大众,向佛恭敬合掌,而对佛说:‘世尊! 惟愿您为我们说诚谛之语。 我们应当深信接受佛所说的话,绝对不会怀疑佛所说的法。 ’这样说了三次,佛仍是默然不语(三次请法,以表示至诚恳切)。 弥勒又说:‘惟愿世尊为我们说,我们决定信受佛所说的话。 ’尔时世尊。 知诸菩萨三请不止。 而告之言。 汝等谛听。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 皆谓今释迦牟尼佛。 出释氏宫。 去伽耶城不远。 坐于道场。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这个时候,佛知诸菩萨三次请法而不停止,便对诸菩萨说:‘你们要仔细地听著!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一切世间天人和阿修罗,他们都是这样地说:“现在释迦牟尼佛,离开净饭王的宫殿,去到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 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抹为微尘。 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 乃下一尘。 如是东行。 尽是微尘。 然而,善男子! 我实实在在成佛以来,一直到现在,已经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中国的计数,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十秭为穰、十穰为沟、十沟为涧、十涧为正、十正为载、载天地不能载)。 并不是现在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譬如有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无量数)那样多的三千大世界。 假使有人把这样多的大千世界,统统磨碎成为微尘,一直向东方走,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国土,就放下一粒微尘。 像这样继续向东行,次第放下一粒微尘。 这样把所有的微尘放尽,一粒不存为止。 诸善男子。 于意云何。 是诸世界。 可得思惟校计。 知其数不。 各位善男子! 你们的意思如何? 像这样的世界有多少呢? 你们可以思惟,可以校计,它究竟有多少数目,你们能知道确实的数目吗?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 世尊。 是诸世界。 无量无边。 非算数所知。 亦非心力所及。 一切声闻辟支佛。 以无漏智。 不能思惟知其限数。 我等住阿惟越致地。 于是事中。 亦所不达。 世尊。 如是诸世界。 无量无边。 弥勒菩萨及一切菩萨,同时对佛说:‘世尊! 这些世界是无量无边,不是算数所能算出来的数目,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 就是一切声闻和缘觉们,用他们的无漏智来思惟,也不能知道其数目。 我们菩萨众,皆住在不退地,对于这些世界的数目,也不能了达。 世尊! 这些世界,没有数量,没有边际。 简直是不可说,无法可形容了。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 诸善男子。 今当分明宣语汝等。 是诸世界。 若著微尘及不著者。 尽以为尘。 一尘一劫。 我成佛已来。 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从是来。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说法教化。 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 导利众生。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在法会中的大菩萨说:‘各位善男子! 我现在应当对你们分别宣示。 向东方行,经过这样无量的世界,或者放下一粒微尘,或者未放下一粒微尘,再把这些世界,统统磨碎成为微尘。 一粒微尘当做一劫来计算,我从成佛到现在,已经超过这个微尘数劫,有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那样多之大劫。 自此以来,我常在这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也在其他世界教化众生。 在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那样多的国土,教导利益一切众生。 ’所谓‘观机逗教,因人说法。 ’观察此人的根性,若有小乘根性,便说四谛十二因缘法;若有大乘根性,便说六度万行法。 总而言之,说法要对机,否则不契机,就得不到法益。 诸善男子。 于是中间。 我说然灯佛等。 又复言其入于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各位善男子! 我从最初成佛,到现在灵山法会为止,在这中间,我曾经说过:‘我在然灯佛时代,名叫善慧菩萨。 后遇然灯佛,他给我授记,在贤劫时期,应当作佛,名号为释迦牟尼佛。 ’我又说:‘然灯佛在何时入涅槃? ’我所说这些法,实在是方便法,为对众生的根性,而说出这种因缘、本迹的事情。 实际上并非是这样,不过方便分别说而已。 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真实的。 诸善男子。 若有众生来至我所。 我以佛眼。 观其信等诸根利钝。 随所应度。 处处自说名字不同。 年纪大小。 亦复现言当入涅槃。 又以种种方便。 说微妙法。 能令众生。 发欢喜心。 多位善男子! 假使有众生,来到我的处所,我用佛眼来观察他的五根(信、进、念、定、慧)是利还是钝。 随其应感,而为说法。 若有信根的人,一听佛法,便相信其理,不生怀疑心,守规矩不放逸。 信仰佛法之后,还要精进,努力修行。 否则,有信根没有进根,便成为‘口头禅’。 能说不能行,等于空谈,对实际上无益。 有了进根,没有念根,互相不配合,也是无用处。 要念玆在玆,行住坐卧念念不忘,才有功效。 不然的话,把所学的法门,不切实研究,不专心读诵,甚至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就永远得不到解脱。 念根不退,才能生出定根。 有了定根,才会生慧根。 这五根都有连带的关系。 没有定根的人,境界来考验,便迷糊了。 为什么? 因为没有慧根的缘故,所以慧根最为重要。 由五根而生五力,帮助道业有所成就。 再言之,利代表聪明人;钝代表愚痴人。 聪明人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 恶的境界能转为善的境界;逆的境界能转为顺的境界。 愚痴的人,恰好相反,把好事做成坏事,善事做成恶事,尽做颠倒事。 为什么聪明? 多做功德,不做缺德事。 所谓‘聪明乃是阴骘助,阴骘引入聪明路,不行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何谓阴骘? 简而言之,所做的功德事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 例如无条件帮助人,无企图救助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国家有所成就,这就是阴骘的表现。 做善事想令人知道,那是沽名钓誉的作风,与阴骘相差十万八千里,背道而驰。 古人云:‘万事皆虚善不虚,万物皆空德不空。 ’无心行善才是阴骘。 人为什么愚痴? 因为不做功德事,尽想占便宜,不肯吃亏。 要晓得‘吃亏便是占便宜’。 这个道理,各位自己琢磨一番! 便知其中义。 老子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意是这样:大道没有了,才去讲仁讲义。 有智慧的人出来,世上就有奸伪的事情发生。 为什么? 因为有智慧的人,可以欺骗没有智慧的人。 家庭不和,才显出孝慈。 国家昏乱,才显出忠臣。 俗语说:‘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国家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人都是好人,分不出忠奸。 到国家存亡的关头,泾渭分明,忠臣报国,奸臣卖国,古今有明鉴。 佛随著所应度的众生,到处说法,教化他们。 所以在在处处而自说自身的名号,或说毗卢遮那,或说虞舍那,或说释迦牟尼。 虽然名字各别,可是都是一人。 佛住世的年纪,或大或小,或老或幼,各有所异。 又对弟子说:‘我现在应当入涅槃。 ’其实佛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常在常寂光净土说法。 又用种种方便法门,演说微妙不思议法,能令众生,生欢喜心。 诸善男子。 如来见诸众生。 乐于小法。 德薄垢重者。 为是人说。 我少出家。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我实成佛已来。 久远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作如是说。 各位善男子! 如来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性,而为说法。 有的众生,欢喜小乘法,就为他说小乘法。 有的众生,欢喜大乘法,就为他说大乘法。 对于福薄德浅,或烦恼垢重、钝根众生便说:‘我在少年的时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岁出家),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觉果。 ’可是我从真实成佛以来,一直到现在,时间很久远,已经超过了如是阿僧祇尘劫(前边所说的尘劫数)。 但用方便权巧法门来教众生,令他们改邪归正,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证入佛道,所以才做这样的说法。 诸善男子。 如来所演经典。 皆为度脱众生。 或说己身。 或说他身。 或示己身。 或示他身。 或示己事。 或示他事。 诸所言说。 皆实不虚。 各位善男子! 如来所说一切的经典,皆为度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说。 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所以才说出八万四千法门。 每种法门对治某种尘劳。 对贪心重的众生,说不净观的法;对嗔心重的众生,说慈悲观的法;对痴心重的众生,说因缘观的法。 总而言之,对症下药,才有功效。 佛用种种法门,对治众生种种习气毛病,成为特效药,最近一般人,研究佛学,但不修佛法,那和研究药方不吃药一样的可笑! 佛教化众生,或说自己的身,或说诸佛的身,以身作则,给众生做榜样。 或示现己身,或示现他佛,作为示范,令众生学习。 或示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缘,或示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的本生本事的因缘。 其言说都是真实不虚。 所以者何。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 无有生死若退若出。 亦无在世及灭度者。 非实非虚。 非如非异。 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如斯之事。 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来以真如实智的知见,照见三界之相,没有生死。 在佛本身来讲,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退,也没有出,也不住世,也不入灭。 一般凡夫观一切法是实有;二乘观一切法是空相;佛观一切法是非实非虚。 换言之,乃是真空妙有的中道。 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也不是非如非异。 怎叫非如? 不是一个。 怎叫非异? 也不是两个。 不像三界中的众生,见到三界,有个三界。 在佛份上来沟,没有生死,没有三界。 像这样的事情,只有如来才能明见,没有错谬。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 种种欲。 种种行。 种种忆想分别故。 欲令生诸善根。 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 种种说法。 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种种的习性,种种的嗜欲,种种的业行,种种忆想分别的缘故,佛欲令众生种一切善根,故用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种种的言辞,种种的说法。 所做的佛事,从久远以来,未曾暂时废止。 换言之,天天大做佛事,没有休息。 何谓众生? 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者,皆为众生。 也就是由众缘和合而生。 飞潜动植皆为有情众生,草木金石为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在说法,无情众生也在说法。 不过,我们凡夫不晓得而已。 证得五眼六通的圣人,悉知悉见,一目了然。 如是我成佛已来。 甚大久远。 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灭。 好像前边所说,我自成佛以来,其时间甚为久远,有无量阿僧祇劫那样长的寿命,常住在常寂光净土,也不生也不灭。 并不是只在菩提树下证道,双树林入灭,那样的无常。 那不过是方便示现而已。 诸善男子。 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 今犹未尽。 复倍上数。 然今非实灭度。 而便唱言当取灭度。 如来以是方便。 教化众生。 各位善男子! 我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成的寿命,至今犹未能尽。 比上边所说的尘劫数,更为长远。 现在我要入涅槃,不是实在入灭度,只是方便说法,便唱言应当取灭度。 如来为方便教化众生,而如是说。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于世。 薄德之人。 不种善根。 贫穷下贱。 贪著五欲。 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佛为什么有灭度,又说没有灭度? 佛本来是不生不灭的。 假使佛久住于世,不入涅槃,那么,福薄之人,就生起依赖心,不想种善根。 心想:‘反正佛住世,我慢慢种善根,也来得及,来日方长,有很多的时间。 ’所以佛示现涅槃的本意,是令众生早种善根,早成佛道。 讲到此处,想起在东北的时候,皈依我的弟子很多,但是修行的弟子很少。 教他们修行,有的说:‘将来再修行,以后的时间很长。 ’有的说:‘我没有时间修行,等我家成业就再修行也不迟呀! ’后来我离开东北,来到香港。 有的皈依弟子来信说:‘某某人现在修行,非常努力,而不懈怠。 ’因为师父不在,他才修行。 如果师父在,他还不会修行。 我到香港之后,也有很多人皈依,可是修行不认真,敷衍了事。 我离开香港,来到美国,这时他们才知没有师父在,发生困难,就无法解决。 于是,这个来信请师父回去,那个来信请师父帮忙。 总之,天天见面,不觉得重要;见不到时,便知重要。 佛不住于世的原因,乃因贫穷下贱的众生,贪著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快乐,不知不觉堕落在颠倒忆想妄见之网中。 遂把智慧覆盖,失去光明,尽做颠倒事。 人为什么贫穷? 因为前生未做功德事,也不种善根,尽想占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不得福报。 在佛印禅师三世因果劝世文上说得非常清楚:‘今生富贵是何因? 前生舍财装佛金;今生贫贱是何因? 前世不肯济穷人。 ’不用解释,各位皆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 便起憍恣。 而怀厌怠。 不能生于难遭之想。 恭敬之心。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比丘当知。 诸佛出世。 难可值遇。 贪恋五欲的众生,如果见到佛常住于世,而不入灭度,他们便生出骄傲恣意之心,就放肆不守规矩。 他们天天见佛,时时见佛,便生厌烦懈怠的心,而不能生起难遭难遇佛住世之想,不生恭敬三宝的心。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如来方便说:‘比丘们! 你们应当知道,十方诸佛出现于世,是不容易遇到的。 ’所以者何。 诸薄德人。 过无量百千万亿劫。 或有见佛。 或不见者。 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 诸比丘。 如来难可得见。 斯众生等闻如是语。 必当生于难遭之想。 心怀恋慕渴仰于佛。 便种善根。 是故如来虽不实灭。 而言灭度。 为什么说很难遇到佛呢? 因为一切福薄之人,经过无量百千万亿那样多劫,或者有的见到佛,或者有的见不到佛。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各位比丘们! 如来是很难相见的。 ’这些众生,听到我这样说,必然生起难遭难遇佛出世之想,心中便恋慕于佛,渴仰于佛,便种下善根了。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如来虽然不是真实入灭度,而方便说入灭度。 其实,佛现在仍然在灵山法会演说妙法莲华经,尚未散会。 有何证明? 在隋朝天台智者大师,他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而见到此境界,由慧思大师印证:‘非汝莫识,非我莫证。 ’由此可知,确有其事,并非虚构。 祖师大德,不打妄语。 又善男子。 诸佛如来。 法皆如是。 为度众生。 皆实不虚。 各位善男子!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说这样的法,所谓‘佛佛道同’。 为教化众生而说的法,都是真实不虚。 先说三乘法,乃是为实施权;现在说一乘法,乃是开权显实。 先三后一,为开迹显本,本迹不离。 这是泯三归一,泯迹归本的法。 譬如良医。 智慧聪达。 明练方药。 善治众病。 其人多诸子息。 若十二十。 乃至百数。 以有事缘。 远至余国。 诸子于后。 饮他毒药。 药发闷乱。 宛转于地。 佛为说明这种道理,乃举出十三个譬喻来解释。 譬喻虽然不是真理,但是能说明真理。 所以有譬喻经,流通于世。 譬如有位最优良的医生,他的智慧聪颖,明白药性,善于医治一切疑难杂症。 这位良医(代表佛),有若千儿子(代表众生)。 或者有十个(十地菩萨)儿子,或者有二十个(二乘)儿子,乃至百数(代表百法界)儿子。 这位良医,因为有特别的病人,远至其他的国土,于是无法照顾家中的诸子。 家中的儿子,皆很年幼,无人照料,便把毒药汁当做糖水,饮下后即中毒。 心中闷乱(发狂),便在地上滚来滚去,痛苦不堪。 是时其父。 还来归家。 诸子饮毒。 或失本心。 或不失者。 遥见其父。 皆大欢喜。 拜跪问讯。 善安隐归。 我等愚痴。 误服毒药。 愿见救疗。 更赐寿命。 在这紧急的时候,他们的父亲,从国外归来。 这些小孩子,已经饮了毒汁,有的已经失去知觉,有的还清醒,中毒不深。 他们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父亲回来了,皆生大欢喜。 有的叩拜,有的问讯。 乃对父亲说:‘爸爸! 您老人家平安归来,无恙吧! 我们兄弟太愚痴,把毒什当做糖水饮了。 唯愿爸爸原谅我们愚痴,祈求爸爸为我们治疗,令我们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 依诸经方。 求好药草。 色香美味。 皆悉具足。 捣筛和合。 与子令服。 而作是言。 此大良药。 色香美味。 皆悉具足。 汝等可服。 速除苦恼。 无复众患。 这位良医从国外回家,发现自己的儿子,因为贪食而中毒,有的不省人事,有的尚在清醒中,可是都感到很痛苦,十分可怜。 于是依照诸经的方法,寻求解毒最有效的药草,其颜色好看,味道很甜美,所以说色香味俱全。 令小孩子喜欢服此解毒药(佛法)。 良医精心细制,将药材碾碎,过筛子成为细末,加上蜂蜜,和合为丸,令儿子服之,便解除毒素,很迅速的恢复健康。 然后父亲对儿子说:‘这是最好的大良药,色也香,味也美,一应俱足。 你们赶快把药吞下,能解除你们的痛苦即刻痊愈,不会再有其他的病痛,这种药是万灵丹,能治百病。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这位良医就是佛,诸子就是一切众生。 说佛到其他世界去,或者没有出兴于世,或者已入涅槃。 这时的众生,因为没有真正智慧,故不分有毒无毒的食物,见到就吃,便误吃中毒。 这种毒药就是旁门左道的邪见,所讲的道理不究竟。 无知的众生,把毒药当做长生不老丹。 为什么分别不清楚。 因为迷得太深,无法自拔。 被迷太深的众生,一见佛回来,便叩头顶礼,请佛慈悲怜愍,拯救出苦海。 因众生有的肯吃药,其毒除尽;有的不肯吃药,其毒仍在。 所以学佛法贵在行,不在说。 良医有妙手回春之神效。 反之,若是庸医,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现在的医生,大多数不讲医德,以病人为试验品。 成功他就有名气,失败则病人倒楣。 现在讲一个公案,虽然是笑话,但是有教育的性质,可作为医生的警惕。 有一天,阎罗王患病,令小鬼到阳间请医生。 小鬼说:‘这件事我不能去! ’阎罗王问:‘为什么? ’小鬼说:‘我不知道那位医生是良医? ’阎罗王说:‘这事很简单,你到药铺(医院)门前看,鬼魂少就是良医,就请他来阴间给我治病。 ’于是小鬼奉命,来到阳间,到处找遍,也找不到良医。 看每个诊所的门前,皆有无数的冤鬼,哭哭啼啼在讨命。 小鬼实在没有办法,想回来交差,又怕阎罗王发脾气,无精打采向前走。 忽然发现一家诊所的门前,只有两个冤鬼。 小鬼便请这位医生到阎罗王处,给阎罗王治病。 这位医生来到阎罗王病室,受到热烈的招待。 又敬烟又敬茶,令他细心诊脉。 阎罗王问:‘请你诊脉,我患何病? ’医生说:‘不需要诊脉。 无论什么病,只要服下一粒特效药,皆有药到病除之效。 ’阎罗王一听,觉得莫名其妙,心想岂有此理,不诊脉就吃药,岂不是郎中吗? 郎中就是卖假药的医生,专门骗无知无识的乡下人。 便问:‘医生你行医有多久? 生意还不错吧! ’医生说:‘今天早晨才开市,中午就被鬼大哥请来给您治病。 ’阎罗王一听,发生疑问,便向小鬼间道:‘他的门前有多少冤鬼? ’小鬼回答:‘只有两个,在那里哭诉,被他用错药毒死,死得很冤枉。 ’阎罗王便对医生说:‘你不要回阳间去了,就留在此处吧! 免得再毒死无辜的人。 ’于是这医生也做鬼了。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 见此良药。 色香俱好。 即便服之。 病尽除愈。 余失心者。 见其父来。 虽亦欢喜问讯。 求索治病。 然与其药。 而不肯服。 在这些儿子之中,有的发狂,有的清醒。 尚未发狂的儿子,见到这种色香味美的良药,即刻便服下。 所中的毒,悉皆去除(即是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统统破除)。 中毒太深的儿子,见父亲回来,虽然欢喜问讯,也求父亲治病。 可是父亲给他们的解毒药,他们不肯服下(知道佛法是良药,专治贪嗔痴烦恼热病,但不肯依教奉行,好像中毒的小孩子不肯服药一样的可怜)。 所以者何。 毒气深入。 失本心故。 于此好色香药。 而谓不美。 父作是念。 此子可愍。 为毒所中。 心皆颠倒。 虽见我喜。 求索救疗。 如是好药。 而不肯服。 我今当设方便。 令服此药。 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中毒太深的缘故,毒已侵入五脏六腑之中,所以失去了本来的清醒心,变成糊涂。 对于这种色香味俱全的好药,反而说不美不甜。 佛是良医,专治众生的热恼病,为解除众生的苦毒,宣讲妙法莲华经。 而众生不相信,佛也没有办法。 佛悲切切,苦口婆心来教化众生。 不要贪、不要嗔、不要痴,这是害人三大毒汁。 可是众生我行我素,把佛的金玉良言,当做耳边风,过而不留,实在辜负佛菩萨一片苦心。 这位父亲(佛)见到这些中毒的儿子(众生)实在大可怜。 因为中毒(信仰外道之法)太深,所以心中颠倒(邪知邪见)。 虽然见到我回来很欢喜,求我治疗,可是我为他们特选上等药草(妙法莲华经),他们却不肯服下。 我现在当设方便法门,使中毒太深的儿子,愿意服下这种解毒的药汁。 即作是言汝等当知。 我今衰老。 死时已至。 是好良药今留在此。 汝可取服。 勿忧不瘥。 作是教已。 复至他国。 遣使还告。 汝父已死。 这位慈心的父亲,即刻对不听话的儿子说:‘你们应当知道我已年老了,身体很衰弱,到了风烛残年之期,死的日期已来临。 我给你们配制的良药,留在这里,你们可以随便服之,不要忧虑这病不会痊愈。 只要肯服,一定会好的。 ’说完这番话之后,告别诸子,又到别的国家去了。 不久,故意遣使一人,回来对诸子说:‘你们的父亲已经死于他国。 ’这是方便法,刺激诸子反省,知道父亲用心良苦。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 心大忧恼。 而作是念。 若父在者。 慈愍我等。 能见救护。 今者舍我。 远丧他国。 自惟孤露。 无复恃怙。 常怀悲感。 心遂醒悟。 乃知此药。 色香美味。 即取服之。 毒病皆愈。 在这个时候,中毒的诸子,听到父亲死于他国的消息之后,皆生大忧愁悲恼,而作这种的想:‘假使父亲在世,他会慈爱怜愍我们,能救护我们。 现在父亲舍弃我们,远在异国丧亡。 我们现在孤独无依无靠,再没有恃(母)怙(父)可依了! ’因其心中悲伤感叹到极点,反而清醒过来,觉悟父亲在世时,所遗留的良药,具足色香美味,即刻取出服之,所中的毒,立即解除,心身清净,恢复本有的妙明真心。 这时把外道之邪法抛到九霄云外,专一其心学习佛法。 佛法是特效药,也是彻底心理治疗唯一的方法。 其父闻子。 悉已得瘥。 寻便来归。 咸使见之。 这位良医,使用这个计策,令诸子肯服药。 其子既肯服药,毒素已解,恢复健康。 其父在国外得知消息,甚为安慰,于是从国外归来。 诸子又见到父亲的慈颜,欢喜若狂,喜极而泣。 于是发愿,今后一定听父亲的教导,做个孝顺的儿子,不再违背父亲的慈诲。 诸善男子。 于意云何。 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 不也。 世尊。 各位善男子! 你们的意思觉得怎么样? 会不会有人说:‘这位良医,尽说假话,他有打妄语之罪吗? ’大众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罪过。 世尊! 他为方便救子,所以才这样说,并非打妄语。 ’佛言。 我亦如是。 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为众生故。 以方便力。 言当灭度。 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释迦牟尼佛说:‘我所说的法,也是这样。 首先说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最后说法华经,就和这位良医的情形是一样。 我自成佛到现在,已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为方便教化众生起见,为实施权,乃对众生说:“我当灭度。 ”但不会有人说:“佛在打妄语,有虚妄之过。 ”我想没有人可以说我有虚妄不实的过错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重说一次,令将来的众生,容易明白,所以不厌其烦说出下边的偈颂。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释迦牟尼佛说:‘自我证得佛果以来,所经过的劫数,有无量百千万亿载(载是中国十五个数之末,最大之数。 表示载天地所不能载之义)那由他阿僧祇那样多。 我常常演说妙法莲华经,教化无数亿的众生,令他们入于佛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 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自无量劫以来,为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方便示现涅槃相。 其实,我并没有灭度,仍然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 我虽然常住在灵鹫山法华会,用一切神通之力,为颠倒的众生说法,但是他们近而不见我的身。 为什么? 因为他们被无明所遮,智慧不现前,没有清净的法眼,所以不得见我。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緛 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众生见到我灭度,大众广泛地供养舍利(灵骨),都怀著恋慕之心情,生起渴仰之意。 这时,众生既信仰又调伏,个性直率而朴实,心意柔软而调顺。 一心想再见到佛,为求佛法,就是舍性命,也在所不借。 出家人在受戒的时候,在头上烧香疤,这是代表不惜身命,等于烧身供佛一样的诚恳,一心皈依三宝的诚心。 燃烧香疤时,精神集中,观想尽形寿,为三宝贡献色身;为度众生,牺牲一切。 若能全神贯注在此,痛也不知痛了。 有人问:‘什么是舍利?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我为你们简单说一说。 ‘舍利’是梵语,译为灵骨亦云‘坚固子’,从死尸烧出的结晶体,好像钻石一样,闪门发光,坚固如金刚。 普通有白色,乃是骨舍利。 有黑色,乃是发舍利。 有赤色,乃是肉舍利。 总而言之,凡是高僧大德,修行到圆满的境界,圆寂后,焚化尸体,从骨灰中能筛出舍利。 舍利有两种:一为全身舍利,如多宝佛之舍利。 二为碎身舍利,如释迦牟尼佛之舍利。 又有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二种。 生身舍利是由戒定慧所薰修,法身舍利是一切经卷。 古时高僧大德,念经时,从口中吐出舍利;写经时,从笔尖掉下舍利,真是不可思议。 有时燃灯供佛,所谓‘灯花报喜’,从灯花也会现出舍利。 只要诚心,就会感应舍利现出。 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 我时语众生 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这时,众生心诚所至,便有感应道交的境界。 我和一切比丘及比丘尼,一起出现于灵山法会中。 我常对众生说:‘我常在灵鹫山上为众生说法,并未灭度。 因为权巧方便力的缘故,所以有时示现灭度,有时示现不灭度。 ’所谓‘生而未生,灭而未灭’,就是这个境界。 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 我复于彼中 为说无上法在其他国土中有众生,他们皆生恭敬之心,信乐大乘佛法。 我在他们之中,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他们发菩提心,成就无上觉果。 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 我见诸众生 没在于苦恼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恋慕 乃出为说法你们没有听说过这种道理,便认为我灭度了。 其实,我并未灭度。 我见一切众生,都在五欲苦海中打滚,所以不现佛身为他们说法,令他们生渴仰恋慕之心,然后再现身说法,教化众生。 这样令众生知道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提高警觉,不可错过机会。 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此是真理,修道人要三思。 佛在世时,同弟子们到外边说法,经过原野。 佛从地上抓了一把土,放在掌中,问弟子:‘你们看! 我掌中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 ’众弟子同时说:‘当然大地土多。 ’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这时,众弟子恍然大悟。 自此以后,用功修行,不久便证得罗汉果。 说法不一定在法座上说法,随时随地都是说法的地方。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为什么有的众生,可以见到佛;有的众生,见不到佛呢? 与佛有缘的众生,随时随地可以见到佛;与佛没有缘的众生,不会见到佛。 有人说:‘我与佛没有缘,永远见不到佛。 那么,怎么办呢? ’你要种善根,多做功德,就与佛结缘,怎样种善根? 怎样结佛缘? 就是供养三宝,这是唯一的办法。 时间久了,自然与佛结缘。 为什么灭度,又说没有灭度;没有灭度,又说灭度,这是什么道理? 对未开悟的人讲,以为灭度;对开悟的人而说,就没有灭度。 因为开悟的人,证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和佛常在一起,时时在佛身边,所以常见到佛。 没有证到这种境界,当然看不见佛。 佛说没有灭度,乃是对开悟人而言。 总而言之,这都是佛的神通力所变现。 因为神通力是这样,所以在阿僧祇劫中,常在灵鹫山法华会中,及其余住处为众生说妙法莲华经的真实义。 令众生离苦得乐,早至常寂光净土中,与佛菩萨同住。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 宝树多华果 众生所游乐众生见到劫尽的时候,发生大火灾,一直烧到色界初禅天。 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内院不受影响,因为是候补佛位菩萨所居之处)其他之处,统统烧毁,上自大梵天,下至无间地狱,一概不存。 佛所住常寂光净土,非常安隐,不被大火所烧,乃是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充满此处,园林楼阁,为七宝所庄严,宝树所结的果实非常茂盛。 此乃具足善根的众生,所游乐之处。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 雨曼陀罗华 散佛及大众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 忧怖诸苦恼 如是悉充满三界诸天的人,常击天鼓,(有时不击自鸣,警告天人,阿修罗兵侵犯天界了!)为佛做伎乐。 天上雨下悦意华,十分美观。 这种华落在佛的头上和大众的头上,表示庄严道场,庆祝法会。 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时,也有天华乱坠、地涌金莲的瑞相。 不过,凡夫看不见这种境界而已。 若是证得法眼的人,便看得一清二楚。 佛又说:‘我的净土永远不会毁坏。 而众生的妄见、烦恼见,皆被劫火烧尽。 忧怖和一切苦恼的心情,完全又充满了。 ’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 过阿僧祇劫 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 则皆见我身 在此而说法这些有罪的众生,以恶业的因缘,就是经过阿僧祇那样多的劫,也听不到佛的名号,也听不见法的名相,也听不到僧的名字。 这个世界,在佛没有出世以前,没有人能知道佛法,所以不闻三宝名。 好像须达多(给孤独)长者,他一听到佛的名号,全身毛孔悚然。 因为从来没有听到三宝的名字,所以有这种种现象。 一切所有修行的人,一切种善根的人,他们都有功德,其性情柔和又率直。 这种人才能见到我的身,在灵山法会说妙法莲华经。 凡是有罪业的众生,不但见不到佛身,连佛像也见不到。 若能见到佛像,也会减轻罪业。 总之,有修行的功德,才能见佛闻法睹僧。 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 久乃见佛者 为说佛难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 寿命无数劫 久修业所得或者有时候,为众生说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 对于常见佛的众生,说佛寿无量。 对于久见佛的众生,就对他说,不容易见到佛,令他们生出渴仰之心。 我的智力就是这样,智慧之光,能照遍无量世界中的无量众生,令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寿命有无量大劫之久远。 这是久修善业的果报。 欲要寿命久远,就要勤做放生的善业。 有此功德,才能延年益寿。 若残杀生灵,则短寿夭亡。 在三世因果劝世文上说:‘今生长寿是何因? 前生戒杀多放生。 今生短命是何因? 前世杀害众生灵。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 当断令永尽 佛语实不虚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 实在而言死 无能说虚妄你们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要对我所说的话,生起怀疑。 应当将这种怀疑心理断尽,令它永远不生。 你们要相信佛语,乃是真实不虚,佛是不打妄语的圣者。 好像那位良医,为救发狂儿子的病,故意说自己死亡,为令诸子肯服药,解除所中的毒,这是方便法,没有人能说这位良医是虚妄之人。 一般人都有依赖心。 佛在世的时候,认为不需要听法。 等佛入涅槃之后,才知听法的重要,开始学佛法。 佛遗留的法,就是良药,专治烦恼。 现在的众生,有的修持戒律,有的参禅打坐,有的诵经拜佛,有的持咒拜忏,这是按照药方吃药,有药到病除之效。 假如研究佛理不修行,成为口头禅,能说不能行,等于跛子一样。 如果修行不明佛理,则成为哑羊僧,等于哑巴一样。 学佛法要双管齐下,不可偏差,否则就不合乎中道。 现在修行之人,多有门户之见,不肯合作,认为自己所修的法门是正宗,旁人所修的宗就不是佛的真实义。 我则认为都是佛的弟子,无论什么法门,都是佛金口所言,皆是令众生除执著、去贪心。 我一向提倡禅净教三修,这样才能成为戒定慧三学的法门。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 为凡夫颠倒 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堕于恶道中释迦牟尼佛说:‘我是一切世间人的父亲,所以要救护世间一切苦患的众生。 因为凡夫皆有颠倒想,所以才说灭度。 实际上,我没有灭度。 ’众生为什么颠倒? 因为无明当家做主人翁,把智慧逐走,它发号施令,对的说是不对;不对的说是对。 总之,自性有了大光明藏,黑暗变成光明。 自性没有大光明藏,光明变成黑暗。 什么是大光明藏? 就是真如实相。 何谓真如? 就是诸法之本体,离虚妄而真实,常住而不变。 也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的佛性。 何谓实相? 就是如实清净之相。 换言之,没有二执心,没有四相心,就是实相。 佛又说:‘我为什么说灭度? 因为众生天天见到我的缘故,所以生出骄慢恣纵的心,不依法修行,不守规矩,执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将来要堕落于三恶道中。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 随所应可度 为说种种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道 速成就佛身我知道众生之所念。 经云:‘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 ’众生行道不行道,我完全知道。 这个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佛身为他说法。 那个众生应以众生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众生身为他说法。 总而言之,应以何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每做这种的观想: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得入无上道呢? 令众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 发布时间:2024-07-06 08:04:4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