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辨显密二教论 内容: 辨显密二教论No. 2427辨显密二教论卷上夫佛有三身教则二种。 应化开说名曰显教。 言显略逗机。 法佛谈话谓之密藏。 言秘奥实说。 显教契经部有百亿。 分藏则有一十五十一之差。 言乘则有一二三四五之别。 谈行六度为宗。 告成三大为限。 是则大圣分明说其所由。 若据秘藏金刚顶经说。 如来变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 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 并是显教也。 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 谓之密教。 此三密门者。 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 等觉十地不能入室。 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 故地论释论称其离机根。 唯识中观叹言断心灭。 如是绝离并约因位谈非谓果人也。 何以得知。 经论有明鉴故。 其明证具列如后。 求佛之客庶晓其趣。 纵使触显网以羝籓壅权关以税驾。 所谓息城之宾。 爱杨叶儿。 何能得保无尽庄严恒沙己有。 至如弃醍醐而觅牛乳。 掷摩尼以拾鱼殊。 寂种之人膏盲之病医王拱手甘雨何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嗅斯芸。 秦镜照心权实冰解。 所有明证。 虽经论至多。 且示一隅。 庶有裨于童幼。 问曰。 古传法者广造论章。 唱敷六宗开演三藏。 轴剩广厦人僵卷舒。 何劳缀斯篇。 利益如何。 答。 多有发挥所以应纂。 先匠所传皆是显教。 此是密藏人未多解。 是故弋钓经论今为一手镜。 问。 显密二教其别如何。 答。 他受用应化身随机之说谓之显也。 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证智境是名秘也。 问。 应化身说法诸宗共评。 如彼法身无色无像。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说无示。 诸经共说斯义。 诸论亦如是谈。 如今何你谈法身说法。 其证安在乎。 答。 诸经论中往往有斯义。 虽然文随执见隐。 义逐机根现而已。 譬如天鬼见别人鸟明暗。 问。 若如汝说诸教中有斯义。 若如是者何故前来传法者不谈斯义。 答。 如来说法应病投药。 根器万差针灸千殊。 随机之说权多实少。 菩萨造论随经演义不敢违越。 是故天亲十地驰因分可说之谈。 龙猛释论挟圆海不谈之说。 斯则随经兴词非究竟唱。 虽然传显法将会深义而从浅。 遗秘旨而未思。 师师伏膺随口蕴心。 弟弟积习随宗成谈。 争募益我之鉾未遑访损己之剑。 加以释教渐东夏自微至着。 汉明为始周天为后。 其中间所翻传皆是显教。 玄宗代宗之时金智广智之日。 密教郁起盛谈秘趣。 新药日浅旧痾未除。 至如楞伽法佛说法之文。 智度性身妙色之句。 驰胸忆而会文。 驱自宗而取义。 惜哉古贤不尝醍醐。 问。 义若如是者何等经论说显密差别。 答曰。 五秘金峰圣位经。 遮那楞伽教王等。 菩提智度摩诃衍。 如是经论简择说。 问者曰。 请闻其证。 答曰。 然矣。 我当为汝飞日轮而破暗。 挥金刚以摧迷。 问者曰。 唯唯欲闻。 龙猛菩萨释大衍论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皆有本觉无舍离时。 何故众生先有成佛后有成佛今有成佛。 亦有勤行亦有不行。 亦有聪明亦有暗钝。 无量差别。 同有一觉皆悉一时发心修行到无上道。 本觉佛性强劣别故如是差别。 无明烦恼厚薄别故如是差别。 若言如初者此事则不尔。 所以者何。 本觉佛性圆过恒沙之诸功德无增减故。 若言如后者此事亦不尔。 所以者何。 一地断义不成立故。 如是种种无量差别皆依无明而得住持。 于至理中无关而已。 若如是者一切行者。 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超于十地到无上地。 圆满三身具足四德。 如是行者为明无明。 如是行者无明分位非明分位。 若尔清净本觉从无始来不观修行非得他力。 性德圆满本智具足。 亦出四句亦离五边。 自然之言不能自然。 清净之心不能清净。 绝离绝离。 如是本处为明无明。 如是本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 若尔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非中非中背天背天。 演水之谈足断而止。 审虑之量手亡而住。 如是一心为明无明。 如是一心无明边域非明分位。 三自一心摩诃衍法。 一不能一假能入一。 心不能心假能入心。 实非我名。 而立曰。 我亦非自唱而契于自。 如我立名而非实我。 如自得唱而非实自。 玄玄又玄远远又远。 如是胜处为明无明。 如是胜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 不二摩诃衍法唯是不二摩诃衍法。 如是不二摩诃衍法为明无明。 喻曰。 已上五重问答甚有深意。 细心研核乃能诣极。 一一深义不能染纸。 审而思之。 又曰。 何故不二摩诃衍法无因缘耶。 是法极妙甚深独尊。 离机根故。 何故离机根。 无机根故。 何须建立。 非建立故。 是摩诃衍法诸佛所得耶。 能得于诸佛。 诸佛得不故。 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 性德圆满海是焉。 所以者何。 离机根故。 离教说故。 八种本法从因缘起。 应于机故。 顺于说故。 何故应机。 有机根故。 如是八种法诸佛所得耶。 诸佛所得。 得于诸佛。 不故。 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 修行种因海是焉。 所以者何。 有机根故。 有教说故。 又云。 诸佛甚深广大义者。 即是通总摄前所说门。 所谓通摄三十三种本数法故。 此义云何。 言诸佛者即是不二摩诃衍法。 所以者何。 此不二法形于彼佛其德胜故。 大本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 其圆圆海德诸佛胜。 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 若尔何故分流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 卢舍那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 三种世间摄法无余。 彼佛身心亦复无有所不摄焉。 卢遮那佛虽摄三世间。 而摄不摄故。 是故无过。 喻曰。 所谓不二摩诃衍及圆圆海德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 是名秘密藏。 亦名金刚顶大教王。 等觉十地等不能见闻故得秘密号。 具如金刚顶经说。 华严五教第一卷云。 今将开释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 初明建立一乘者。 然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 一别教二同教。 初中亦二。 一是性海果分。 当是不可说义。 何以故。 不与教相应故。 即十佛自境界也。 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是也。 二是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 又中卷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云。 夫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 今以要门略摄为二。 一者明究竟果证义。 即十佛自境界也。 二者随缘约因辩教义。 即普贤境界也。 初义者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不可说其状相耳。 如花严经中究竟果分国土海及十佛自体融义等者即其事也。 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 此当不可说义。 何以故。 不与教相应故。 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即其义也。 问。 义若如是何故经中乃说佛不思议品等果耶。 答。 此果义是约缘形对为成因故说此果。 非据究竟自在果。 所以然者为不思议法品等与因位同会而说故。 知形对耳。 又云。 问。 上言果分离缘不可说相但论因分者。 何故十信终心即辩作佛得果法也。 答。 今言作佛者。 但初从见闻已去。 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 解行终心因位穷满者。 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 由此因体依果成故。 但因位满者胜进即没于果海中。 为是证境界故不可说耳。 喻曰。 十地论及五教性海不可说文。 与彼龙猛菩萨不二摩诃衍圆圆性海不可说言悬会。 所谓因分可说者显教分齐。 果性不可说即是密藏本分也。 何以知然。 金刚顶经分明说故。 有智者审思之。 天台止观第三卷云。 此三谛理不可思议无决定性实不可说。 若为缘说不出三意。 一随情说(即随他意语)二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语)三随智说(即随自意语)云何随情说三谛。 如盲不识乳为说具粖雪鹤四譬。 四盲各各作解执起四诤。 凡情愚翳亦复如是。 不识三谛大悲方便而为说有门空门空有门非空非有门。 是诸凡夫终不能见常乐我净真实之相。 各执空有互相是非如彼四盲所以常途解二谛者二十三家。 家家不同各各异见执自非他。 虽饮甘露伤命早夭(云云)随智说三谛者。 从初住去非但说中绝于视听。 真俗亦然。 三谛玄微唯智所照。 不可示不可思。 闻者惊怪。 非内非外非难非易。 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 百非洞遣四句皆亡。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可以凡情图想。 若一若三皆绝情望尚非二乘所测。 何况凡夫。 如乳真色眼开乃见。 徒费言语盲终不识。 如是说者名为随智说三谛相。 即是随自意语也。 喻曰。 此宗所观不过三谛。 一念心中即具三谛。 以此为妙。 至如彼百非洞遣四句皆亡。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此宗他宗以此为极。 此则显教关楔。 但真言藏家以此为入道初门不是秘奥。 仰觉萨埵不可不思。 楞伽经云。 佛告大惠。 我为曾行菩萨行诸声闻等依无余涅槃而与授记。 大惠我与声闻授记者。 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 大惠此世界中及余佛国。 有诸众生行菩萨行而复乐声闻法行。 为转彼心取大菩提。 应化身佛为应化声闻授记。 非报佛法身佛而授记莂。 喻曰。 依此文法华经者是应化佛所说。 何以故。 为应化声闻等佛授记莂故。 或者谈法身说。 甚诬罔而已。 慈恩法师二谛义云。 瑜伽唯识二谛各有四重。 世俗谛四名者。 一世间世俗谛(亦名有名无实谛)二道理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三证得世俗谛(亦名方便安立谛)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胜义谛四名者。 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现谛)二道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三证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谛)前之三种名安立胜义谛。 第四一种非安立胜义谛。 又云。 胜义胜义者。 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名为胜义。 圣智内证过前四俗复名胜义谛。 又云。 第四胜义胜义谛者。 谓非安立废诠谈旨一真法界也。 喻曰。 此章中胜义胜义废诠谈旨圣智内证一真法界体妙离言等。 如是绝离即是显教分域。 言因位人等四种言语皆不能及。 唯有自性法身以如义真实言能说是绝离境界。 是名真言秘密教。 金刚顶等经是也。 智度论第五云。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因缘生法灭诸戏论。 佛能说是我今当礼。 乃至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 非非不生灭亦非非非不生灭。 已得解脱非空非不空。 如是等舍灭诸戏论。 言语道断深入佛法。 心通无碍不动不退名无生忍。 是助佛道初门。 又三十一云。 复次离有为则无无为。 所以者何。 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 无为相者则非有为。 但为众生颠倒故。 分别说有为相者生灭住异。 无为相者不生不灭不住不异。 是为入佛法之初门。 龙猛菩萨般若灯论观涅槃品颂云。 彼第一义中佛本不说法佛无分别者说大乘不然化佛说法者是事则不然佛无心说法化者非是佛于第一义中彼亦不说法无分别性空有悲心不然众生无体故亦无有佛体彼佛无体故亦无悲愍心分别明菩萨释云。 此中明第一义者。 一相故所谓无相。 无佛亦无大乘。 第一义者是不二智境界。 汝说偈者正是说我佛法道理。 今当为汝说如来身。 如来身者虽无分别。 以先种利他愿力。 为大誓庄严熏修故。 能摄一切众生。 于一切时起化佛身。 因此化身有文字章句次第出声。 不共一切外道声闻辟支佛故。 而为开演二种无我。 为欲成就第一义波罗蜜故。 为欲成就最上乘者故。 名为大乘。 有第一义佛故。 依止彼佛而起化身。 从此化身起于说法。 由第一义佛为说法因故。 不坏我所立义。 亦不坏世间所欲。 又云。 第一义中如幻如化。 谁说谁听。 以是故如来无处所。 无一法为说。 又观邪见品云。 般若中说。 佛告勇猛极勇猛菩萨。 知色非起见处亦非断见处。 乃至受想行识非起见处亦非断见处者。 是名般若波罗蜜。 今以无起等差别缘起令开解者。 所谓息一切戏论及一异等种种见悉皆寂灭。 是自觉法。 是如虚空法。 是无分别法。 是第一义境界法。 以如是等真实甘露而令开解。 是一部论宗。 喻曰。 今依斯文。 明知。 中观等息诸戏论寂灭绝离以为宗极。 如是义意皆是遮情之门。 不是表德之谓。 论主自断入道初门。 有意智者留心九思之。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三十八云。 佛法中有二谛。 一者世谛。 二者第一义谛。 为世谛故说有众生。 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 复有二种。 有知名字相。 有不知名字相。 譬如军立密号有知者有不知者。 复有二种。 有初习行有久习行。 有著者有不著者。 有知他意有不知他意者(离有言辞知其寄言以自宣理)为不知名字相初习行著者不知他意者故说无众生。 为知名字相久习行不着知他意者故说言有众生。 喻曰。 初重二谛与常谈同。 次二谛有八种人。 为不知名字相等四人说真谛中无佛无众生。 为后四人故说真谛中有佛有众生。 审思之。 所谓密号名字相等义。 真言教中分明说之。 故菩提场经云文殊白佛言。 世尊以几所名号于世界转。 佛言。 所谓名帝释名梵王。 名大自在名自然名地。 名寂静名涅槃。 名天名阿苏罗名空。 名胜名义名不实名三摩地。 名悲者名慈。 名水天名龙名药叉名仙名三界主。 名光名火名鬼主。 名有名不有名分别名无分别。 名苏弥卢名金刚。 名常名无常。 名真言名大真言。 名海名大海。 名日名月名云名大云。 名人主名大人主。 名龙象名阿罗汉害烦恼。 名非异名非不异。 名命名非命名山名大山。 名不灭名不生名真如名真如性。 名实际名实际性。 名法界名实名无二名有相。 文殊师利。 我于此世界成就五阿僧祇百千名号。 调伏成就诸众生。 如来无功用无量种真言色力事相而转。 龙树释大衍论云。 言说有五种。 名字有二种。 心量有十种。 契经异说故。 论曰。 言说有五。 云何为五。 一者相言说。 二者梦言说。 三者妄执言说。 四者无始言说。 五者如义言说。 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大慧相言说者。 所谓执着色等诸相而生。 大慧梦言说者。 念本受用虚妄境界依境界梦。 觉已知依虚妄境界不实而生。 大慧执着言说者。 念本所闻所作业生。 大慧无始言说者。 从无始来执着戏论烦恼种子勋习而生。 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 舍利弗言。 一切万法皆悉言文。 言文之相即非为义。 如实之义不可言说。 今者如来云何说法佛言我说法者。 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 是故说之。 我所说者义语非文。 众生说者文语非义。 语非义语者皆悉空无。 空无之言无言于义。 不言义者皆是妄语。 如义语者。 实空不空。 空实不实。 离于二相中间不中。 不中之法离于三相。 不见处所。 如如如说故。 如是五中前四言说虚妄说故不能谈真。 后一言说如实说故得谈真理。 马鸣菩萨据前四故作如是说。 离言说相。 心量有十。 云何为十。 一者眼识心。 二者耳识心。 三鼻识心。 四舌识心。 五身识心。 六意识心。 七末那识心。 八阿梨耶识心。 九者多一识心十一一识心。 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 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 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 喻曰。 言语心量等离不离之义此论明说。 显教智者详而解迷。 金刚顶发菩提心论云。 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 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 乃至成佛无时暂忘。 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 于诸教中阙而不书。 喻曰。 此论者龙树大圣所造千部论中密藏肝心论也。 是故显密二教差别浅深。 及成佛迟速胜劣皆说此中。 谓诸教者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等所说诸显教也。 是说三摩地法者。 自性法身所说秘密真言三摩地门是也。 所谓金刚顶十万颂经等是也。 辨显密二教论卷上辨显密二教论卷下六波罗蜜经云。 法宝自性恒清净诸佛世尊如是说客尘烦恼之所覆如云能翳日光明无垢法宝众缘备常乐我净悉圆满法性清净云何求无分别智而能证第一法宝即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第二法宝谓戒定智慧诸妙功德。 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 乃至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 第三法宝者所谓过去无量诸佛所说正法及我今所说。 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 乃至调伏纯熟有缘众生。 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 摄为五分。 一素呾缆。 二毗奈耶。 三阿毗达磨。 四般若波罗蜜多。 五陀罗尼门。 此五种藏教化有情。 随所应度而为说之。 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 而为彼说素呾缆藏。 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 一味和合令得久住。 而为彼说毗奈耶藏。 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 循环研核究竟甚深。 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 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 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 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 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 速疾解脱顿悟涅槃。 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 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苏熟苏及妙醍醐。 契经如乳调伏如酪。 对法教者如彼生苏。 大乘般若犹如熟苏。 总持门者譬如醍醐。 醍醐之味乳酪苏中微妙第一。 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 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 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复次慈氏我灭度后。 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 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 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 曼殊室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 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喻曰。 今依斯经文。 佛以五味配当五藏。 总持称醍醐四味譬四藏。 振旦人师等。 争盗醍醐各名自宗。 若鉴斯经则掩耳之智不待剖割。 楞伽经云。 我乘内证智。 妄觉非境界。 如来灭世后。 谁持为我说。 如来灭度后。 未来当有人。 大慧汝谛听。 有人持我法。 于南大国中。 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 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 大乘无上法。 喻曰。 言我乘内证智者。 是则示真言秘密藏。 如来明记若人说通。 有智之人不须狐疑。 楞伽第二又云。 复次大惠法佛报佛说。 一切法自相同相故。 以执着虚妄体相因分别心勋习故。 大惠是名分别虚妄体相。 大惠是名报佛说法之相。 大惠法佛说法者。 离心相应体故。 内证圣行境界故。 大惠是名法佛说法之相。 大惠应化佛所作应佛说。 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故。 阴界入解脱故。 建立识想差别行故。 说诸外道无色三摩拔提次第相故。 大惠是名应佛所作应佛说法相。 复次大惠法佛说法者。 离攀缘离能观所观故。 离所作相量相故。 非诸声闻缘觉外道境界故。 又第十卷云。 大惠应化佛作化众生事异真实相说法。 不说内所证法圣智境界。 喻曰。 今依此经。 三身说法各有分齐。 应化佛者不说内证智境界明也。 唯有法身佛说此内证智。 若揽后文斯理即决之。 金刚顶五秘密经说。 若于显教修行者。 久经三大无数劫然后证成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十进九退。 或证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慧回向声闻缘觉道果。 仍不能证无上菩提。 若依毗卢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 及大普贤金刚萨埵他受用身智。 则于现生遇逢曼荼罗阿阇梨。 得入曼荼罗。 为具足羯磨以普贤三摩地引入金刚萨埵入其身中。 由加持威德力故。 于须臾顷当证无量三昧耶无量陀罗尼门。 以不思议法能变易弟子俱生我执种子。 应时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 则为生在佛处。 才见曼荼罗则种金刚界种子。 具受灌顶受职金刚名号。 从此已后受得广大甚深不思议法。 超越二乘十地。 喻曰。 显教所谈言断心灭之境者。 所谓法身毗卢遮那内证智境界也。 若依璎珞经。 毗卢遮那是理法身。 卢遮那则智法身。 释迦名化身。 然则是金刚顶经所谈毗卢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者。 此则理智法身之境界也。 又金刚顶瑜祇经云。 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 于本有金刚界金刚心殿中。 与自性所成眷属乃至微细法身秘密心地超过十地身语心金刚等(云云)又云。 诸地菩萨无有能见俱不觉知(云云)又分别圣位经云。 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皆同一性。 谓金刚性。 如是诸佛菩萨自受法乐故各说自证三密门(云云)如是等文并是自性自用理智法身之境。 是法身等自受法乐故说此内证智境界。 与彼楞伽法身说内证智境应化不说文冥会也。 此则显教所绝离之处也。 若有智人才目斯文。 云雾忽朗关钥自开。 井底之鳞逸泳巨海。 蕃蓠之翼翰飞寥廓。 百年生盲乍辨乳色。 万劫暗夜顿搴日光。 金刚顶分别圣位经云。 真言陀罗尼宗者。 一切如来秘奥之教自觉圣智修证法门。 亦是入一切如来海会坛受菩萨职位。 超过三界受佛教敕三摩地门。 具是因缘顿集功德广大智慧。 于无上菩提皆不退转。 离诸天魔一切烦恼及诸罪障。 念念消融证佛四种身。 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 满足五智三十七等不共佛法门(此标宗大意)然如来变化身于阎浮提摩揭陀国菩提道场成等正觉。 为地前菩萨声闻缘觉凡夫说三乘教法。 或依他意趣说。 或依自意趣说。 种种根器种种方便如说修行得人天果报。 或得三乘解脱果。 或进或退于无上菩提。 三无数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 王宫生双树灭遗身舍利。 起塔供养感受人天胜妙果报及涅槃因(此略表释迦如来之教及得益之)不同报身毗卢遮那于色界顶第四禅阿迦尼吒天宫。 云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 十地满足诸大菩萨证明。 惊觉身心顿证无上菩提(此表他受用身说法得益)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皆同一性。 谓金刚性。 对遍照如来受灌顶职位。 彼等菩萨各说三密门。 以献毗卢遮那及一切如来。 便请加持教敕。 毗卢遮那佛言。 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 令得现生世出世间悉地成就。 彼诸菩萨受如来敕已。 顶礼佛足围绕毗卢遮那佛已。 各还本方本位成为五轮持本标帜。 若见若闻若入轮坛。 能断有情五趣轮转生死业障。 于五解脱轮中从一佛至一佛供养承事。 皆令获得无上菩提成决定性。 犹如金刚不可沮坏。 此即毗卢遮那圣众集会。 便为现证窣都婆塔。 一一菩萨一一金刚各住本三昧住自解脱。 皆住大悲愿力广利有情。 若见若闻悉证三昧。 功德智慧顿集成就矣(此说自性身自受用身说法及得益)。 喻曰。 此经明说三身说法差别浅深成佛迟速胜劣。 与彼楞伽三身说法相义符合。 显学智人皆道法身不说法。 此义不然。 显密二教差别如此。 审察审察。 金刚顶一切瑜祇经云。 一时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此以总句叹诸尊德)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谓五智者。 一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 五法界体性智。 即是五方佛也。 如次东南西北中配知之。 四种法身者。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四等流身。 此四种身具竖横二义。 横则自利竖则利他。 深义更问)于本有金刚界(此明性德法界体性智)自在大三昧耶(此则妙观察智也)自觉本初(平等性智)大菩提心普贤满月(大圆镜智也)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谓不坏金刚者总叹诸尊常住身。 光明心者叹心之觉德。 殿者明身心互为能住所住。 中者语密亦离边义。 此是三密。 离彼五边百非独住非中之中。 等觉十地不能见闻。 所谓法身自证之境界也。 亦是成所作智。 三密业用皆从此生。 已上五句总明住处。 住处名则五佛秘号妙德也。 密意可知也)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 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金刚天女使。 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刚月轮持本三摩地标帜。 皆以微细法身秘密心地超过十地身语心金刚(此明三十七根本自性法身内眷属智)各于五智光明峰杵出现五亿俱胝微细金刚。 遍满虚空法界。 诸地菩萨无有能见俱不觉知。 炽然光明自在威力(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恒沙性德。 若约次第有出现之文。 若据本有俱时圆满如是诸德)常于三世不坏化身利乐有情无时暂息(谓三世者三密也。 不坏表金刚。 化者业用。 言常以金刚三密业用亘于三世令自他有情受妙法乐也)以金刚自性(阿閦佛印)光明遍照(宝光佛印)清净不染(清净法界身印)种种业用(羯磨智身印)方便加持(方便受用身印)救度有情(大慈悲德也)演金刚乘(说法智德)唯一金刚(圆满坛德智慧)能断烦恼(利智德也。 已上九句即是五印四德也。 一一佛印各具四德。 自受用故常恒演说金刚智慧一乘)以此甚深秘密心地普贤自性常住法身摄诸菩萨(此明自性法身摄自眷属。 又通摄他举自兼他也)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严(谓密者金刚三密。 华者开敷觉华。 严者具种种德。 言以恒沙佛德尘数三密庄严身土。 是名曼荼罗。 又金刚表智清净表理。 自性通二。 言彼诸尊各具自然理智)以诸大悲行愿圆满有情福智资粮之所成就(谓上所称恒沙诸尊各具普贤行愿方便)以五智光照常住三世。 无有暂息平等智身(言五智者五大所成智。 一一大各具智印。 三世者三密三身。 无有暂息者如此诸尊业用无间。 以此佛业利乐自他。 平等智身者。 智者心用。 身者心体。 平等者普遍。 言五大所成三密智印其数无量。 身及心智遍满遍满三种世间。 勤作佛事刹那不休。 如此文句一一文一一句皆是如来密号也。 二乘凡夫但解句义不能解字义。 但解字相不得知字之密号。 览之智人以显句义莫伤秘意。 若见萨埵译经此义可知。 莫怪莫怪)大毗卢遮那经云。 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 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乃至)金刚手秘密主。 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 及普贤菩萨妙吉祥菩萨乃至诸大菩萨。 前后围绕而演说法。 所谓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 身语意平等句法门(此明自性身说法)时彼菩萨普贤为上首。 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 毗卢遮那如来加持故。 奋迅示现身无尽庄严藏。 如是奋迅示现语意平等无尽庄严藏(此明受用身说法)非从毗卢遮那佛身或语或意生。 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 而毗卢遮那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 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此明变化身说法)又现执金刚普贤莲华手菩萨等像貌。 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此明等流身说法。 言等者举金刚莲华手。 兼等外金刚部诸尊。 此经四种法身亦具竖横二义。 文势可知也)又云。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 若入大觉世尊大智灌顶地。 自见住于三三昧耶句。 秘密主入薄伽梵大智灌顶。 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 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 施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 佛言。 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 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 如其本性表示随类法界门。 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 亦如今者释迦牟尼世尊流遍无尽虚空界。 于诸刹土勤作佛事(此文明大日尊三身遍诸世界作佛事。 亦如释迦三身。 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 应当知之)守护国界陀罗尼经云。 佛告秘密主言。 善男子此陀罗尼者。 毗卢遮那世尊色究竟天为天帝释及诸天众已广宣说。 我今于此菩提树下金刚道场为诸国王及与汝等略说于此陀罗尼门。 智度论第九云。 佛有二种身。 一者法性身。 二者父母生身。 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 色像端政相好庄严。 无量光明无量音声。 听法众亦满虚空(此明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见)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 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 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 如是法性身佛。 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 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 又云。 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 而以罪故不见不闻。 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 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 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 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 垢翳不净则无所见。 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 若心不净则不见佛。 又云。 如说密迹金刚经中。 佛有三密。 身密语密意密。 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上来经论等文。 并是显密差别法身说法之证也。 披览智者详而解迷)问。 若如所谈者。 说法身内证智境名曰秘密。 自外曰显。 何故释尊所说经等有秘密藏名乎。 又彼尊所说陀罗尼门何藏摄欤。 答。 显密之义重重无数。 若以浅望深深则秘密浅略则显也。 所以外道经书亦有秘藏名。 如来所说中显密重重。 若以佛说小教望外人说即有深密之名。 以大比小亦有显密。 一乘以简三立秘名。 总持择多名得密号。 法身说深奥应化教浅略。 所以名秘。 所谓秘密且有二义。 一众生秘密。 二如来秘密。 众生以无明妄想覆藏本性真觉故曰众生自秘。 应化说法逗机施药言不虚故。 所以他受用身秘内证而不说其境也。 则等觉希夷十地离绝。 是名如来秘密。 如是秘密名重重无数。 今谓秘密者究竟最极法身自境以为密藏。 又应化所说陀罗尼门。 虽是同名秘藏。 然比法身说权而不实。 秘有权实随应摄而已。 辨显密二教论卷下 发布时间:2024-07-06 08:15:5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