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即身成佛义 内容: 即身成佛义No. 2428即身成佛义遍照金刚撰问曰。 诸经论中皆说三劫成佛。 今建立即身成佛义有何凭据。 答。 秘密藏中如来如是说。 问。 彼经说云何。 答。 金刚顶经说。 修此三昧者现证佛菩提(此三昧者谓大日尊一字顶轮王三摩地也)。 又云。 若有众生遇此教昼夜四时精进修。 现世证得欢喜地。 后十六生成正觉(谓此教者。 指法佛自内证三摩地大教王。 欢喜地者。 非显教所说初地。 是则自宗佛乘之初地。 具说如地位品中。 十六生者。 指十六大菩萨生。 具如地位品说也。)又云。 若能依此胜义修。 现世得成无上觉。 又云。 应当知。 自身即为金刚界。 自身为金刚。 坚实无倾坏。 我为金刚身。 大日经云。 不舍于此身。 逮得神境通。 游步大空位。 而成身秘密。 又云。 欲于此生入悉地。 随其所应思念之。 亲于尊所受明法。 观察相应作成就(云云)。 此经所说悉地者。 明持明悉地及法佛悉地。 大空位者。 法身同大虚而无碍。 含众象而常恒。 故曰大空。 诸法之所依住故号位。 身秘密者。 法佛三密等觉难见十地何窥。 故名身秘密。 又龙猛菩萨菩提心论说。 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 于诸教中阙而不书(是说三摩地法者法身自证三摩地。 诸教者他受用身所说诸显教也)。 又云。 若人求佛慧。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证大觉位。 依如是等教理证文成立此义。 如是经论字义差别云何。 颂曰。 六大无碍常瑜伽(体)四种曼荼各不离(相)三密加持速疾显(用)重重帝网多即身(无碍诸佛)法然具足萨般若(法佛成佛)心数心王过刹尘(无数)各具五智无际智(轮圆)圆镜力故实觉智(所申此四句明成佛一字)释曰。 此二颂八句以叹即身成佛四字。 即是四字含无边义。 一切佛法不出此一句。 故略树两颂显无边德。 颂文分二。 初一颂叹即身二字。 次一颂叹成佛两字。 初中又四。 初一句体二相三用四无碍。 后颂中有四。 初举法佛成佛。 次表无数。 三显轮圆。 后出所由。 谓六大者五大及识。 大日经所谓。 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 诸过得解脱。 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 是其义也。 彼种子真言曰。 为阿字诸法本不生义者即是地大。 缚字离言说谓之水大。 清净无垢尘者是则啰字火大也。 因业不可得者诃字门风大也。 等虚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 我觉者识大。 因位名识果位谓智。 智即觉故。 梵音没驮冒地一字之转没驮名觉冒地曰智。 故诸经中所谓三藐三冒地者。 古翻云遍知新译等觉。 觉知义相涉故。 此经号识为觉者从强得名。 因果之别本末异而已。 经偈约五佛三摩地作如是说。 又金刚顶经云。 诸法本不生。 自性离言说。 清净无垢染。 因业等虚空。 此亦同大日经。 诸法者谓诸心法。 心王心数其数无量。 故曰诸心识名异义通。 故天亲等以三界唯心成立唯识义。 自余同上说。 又大日经云。 我即同心位。 一切处自在。 普遍于种种。 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 啰字名为水。 啰字名为火。 啰字名为风。 佉字同虚空。 此经文初句我即同心位者。 所谓心则识智也。 后五句即是五大。 中三句者表六大自在用无碍德。 般若经及璎珞经等亦说六大义。 如是六大能造一切佛及一切众生器界等四种法身三种世间。 故大日尊说如来发生偈云。 能生随类形诸法与法相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勤勇菩萨众及仁尊亦然众生器世界次第而成立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此偈显现何义。 谓表六大能生四种法身曼荼罗及三种世间。 谓诸法者心法。 法相者色法。 复次诸法举通名。 法相者显差别。 故下句云诸佛声闻缘觉菩萨众生器世间次第而成立。 复次诸法者法曼荼罗。 法相者三昧耶身。 诸佛乃至众生者大曼荼罗身。 器世界者表所依土。 此器界者三昧耶曼荼罗之总名也。 复次佛菩萨二乘者表智正觉世间。 众生者众生世间。 器世界者即是器世间也。 复次能生者六大也。 随类形者所生法也。 即四种法身三种世间是也。 故次又言。 秘密主有造曼荼罗圣尊分位种子标帜。 汝当谛听吾今演说。 即说偈曰。 真言者圆坛先置于自体自足而至脐成大金刚轮从此而至心当思惟水轮水轮上火轮火轮上风轮谓金刚轮者阿字。 阿字即地。 水火风如文而可知。 圆坛者空。 真言者者心大也。 长行中所谓圣尊者大身。 种子者法身。 幖帜者三昧耶身。 羯磨身者三身各各具之。 具说者经文广说之临文可知。 又曰。 大日尊言。 金刚手有诸如来意生作业喜戏行舞广演品类。 摄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虚空。 成就广大见非见果。 出生一切声闻辟支佛诸菩萨位。 此文显现何义。 谓表六大能生一切。 何以得知。 谓心王者识大。 摄持四界者四大。 等虚空者空大。 此六大能生。 见非见者欲色界无色界。 下如文。 即是所生法。 如此经文皆以六大为能生。 以四法身三世间为所生。 此所生法上达法身下及六道。 虽粗细有隔大小有差。 然犹不出六大。 故佛说六大为法界体性。 诸显教中以四大等为非情。 密教则说此为如来三摩耶身。 四大等不离心大。 心色虽异其性即同。 色即心心即色无障无碍。 智即境境即智。 智即理理即智无碍自在。 虽有能所二生都绝能所。 法尔道理有何造作。 能所等名皆是密号。 执常途浅略义不可作种种戏论。 如是六大法界体性所成之身。 无障无碍互相涉入相应。 常住不变同住实际。 故颂曰六大无碍常瑜伽。 解曰。 无碍者涉入自在义。 常者不动不坏等义。 瑜伽者翻云相应。 相应涉入即是即身成佛义。 四种曼荼各不离者。 大日经说。 一切如来有三种秘密身。 谓字印形像。 字者法曼荼罗。 印谓种种幖帜即三昧耶曼荼罗。 形者相好具足身即大曼荼罗。 此三种身各具威仪事业。 是名羯磨曼荼罗。 是名四种曼荼罗。 若依金刚顶经说。 四种曼荼罗者。 一大曼荼罗。 谓一一佛菩萨相好身。 又彩画其形像名大曼荼罗。 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 又名大智印。 二三昧耶曼荼罗。 即所持幖帜刀剑轮宝金刚莲等类是也。 若画其像亦是也。 又以二手和合金刚缚发生成印是。 亦名三昧耶智印。 三法曼荼罗。 本尊种子真言。 若其种子字各书本位是。 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经文义等皆是。 亦名法智印。 四羯磨曼荼罗即诸佛菩萨等种种威仪事业等。 若铸若涅等亦是。 亦名羯磨智印。 如是四种曼荼罗四种智印其数无量。 一一量同虚空。 彼不离此此不离彼。 犹如空光无碍不逆。 故云四种曼荼罗各不离。 不离即是即义。 三密加持速疾显者。 谓三密者一身密二语密三心密。 法佛三密甚深微细等觉十地能见闻故曰密。 一一尊等具刹尘三密。 互相加入彼此摄持。 众生三密亦复如是。 故名三密加持。 若有真言行人观察此义。 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 三密相应加持故早得大悉地。 故经云。 此毗卢遮那三字密言共一字无量。 适以印密言印心成镜智速获菩提心金刚坚固体。 印额应当知成平等性智速获灌顶地福聚庄严身。 以密语印喉时成妙观察智即能转轮得佛智慧身。 诵密言印顶成成所作智证佛变化身能伏难调者。 由此印密言加持自身成法界体性智毗卢遮那佛虚空法界身。 又云。 入法身真如观一缘一相平等犹如虚空。 若能专注无间修习。 则入初地顿集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资粮。 由众多如来所加持故。 乃至十地等觉妙觉具萨般若。 自他平等与一切如来法身共同。 常以无缘大悲利乐无边有情作大佛事(自此下仪轨之)。 又云。 若依毗卢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 及大普贤金刚萨埵他受用身智。 则于现生遇逢曼荼罗阿阇梨得入曼荼罗。 为具足羯磨以普贤三摩地引入金刚萨埵入其身中犹加持威德力故。 于须臾顷当证无量三昧耶无量陀罗尼门。 以不思议法能变易弟子俱生我执种子。 应时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 则为生在佛家。 其人从一切如来心生。 从佛口生从佛法生从法化生得佛法财。 法财者谓三密菩提心教法(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时阿阇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才见曼荼罗能须臾顷净信。 以欢喜心瞻睹故。 则于阿赖耶识中种金刚界种子(此文明初见曼荼罗海会诸尊所得益)具受灌顶受职金刚名号。 从此已后受得广大甚深不思议法超越二乘十地。 此大金刚萨埵五密瑜伽法门。 于四时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无间作意修习。 于见闻觉知境界人法二空执悉皆平等。 现生证得初地渐次升进。 由修五密于涅槃生死不染不着。 于无边五趣生死广作利乐。 分身百亿游诸趣中。 成就有情令证金刚萨埵位(此明依仪轨法则修行之时不思议法益)又云。 三密金刚以为增上缘能证毗卢遮那三身果位。 如是经等皆说此速疾力不思议神通三摩地法。 若有人不阙法则昼夜精进。 现身获得五神通。 渐次修练不舍此身进入佛位。 具如经说。 依此义故曰三密加持速疾显。 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 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 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 行者若能观念此理趣。 三密相应故现身速疾显现证得本有三身。 故名速疾显。 如常即时即日即身义亦如是。 重重帝网名即身者。 是则举譬喻以明诸尊刹尘三密圆融无碍。 帝网者因陀罗珠网也。 谓身者我身佛身众生身是名身。 又有四种身。 言自性受用变化等流是名曰身。 又有三种字印形是也。 如是等身纵横重重。 如镜中影像灯光涉入。 彼身即是此身。 此身即是彼身。 佛身即是众生身。 众生身即是佛身。 不同而同不异而异。 故三等无碍真言曰归命句(如常)阿三迷底哩三迷三昧曳莎呵。 初句义云无等。 次云三等。 后句云三平等。 佛法僧是三。 身语意亦三。 心佛及众生三也。 如是三法平等平等一也。 一而无量无量而一。 终不杂乱。 故曰重重帝网名即身。 法然具足萨般若者。 大日经云。 我一切本初。 号名世所依。 说法无等比。 本寂无有上。 谓我者大日尊自称。 一切者举无数。 本初者本来法然证得如是大自在一切法之本祖。 如来法身众生本性。 同得此本来寂静之理。 然众生不觉不知。 故佛说此理趣觉悟众生。 又云。 诸乐欲因果者。 非彼愚夫能知真言之相何以故。 说因非作者。 彼果则不生。 此因尚空云何而有果。 当知真言果。 悉离于因果。 :上文所引我觉本不生乃至远离于因缘偈。 及诸法本不生乃至因业等虚空。 如是等偈皆明法然具足之义。 又金刚顶云。 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 乃至各各流出五亿俱胝微细法身金刚如是等文亦是此义也。 言法然者显诸法自然如是。 具足者成就义无阙少义。 萨般若者梵语也。 古云萨云者讹略。 具云萨罗婆枳娘曩。 翻云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者。 智者决断简择义。 一切佛各具五智三十七智乃至刹尘智。 次两句即表此义。 若明决断德则以智得名。 显集起则以心得称。 显轨持则法门得称。 一一名号皆不离人。 如此人数过刹尘。 故名一切智智。 不同显家一智以对一切得此号。 心王者法界体性智等。 心数者多一识。 各具五智明一一心王心数各各有之。 无际智高广无数之义。 圆镜力故实觉智者。 此即出所由。 一切诸佛因何得觉智名。 谓如一切色像悉现高台明镜之中。 如来心镜亦复如是。 圆明心镜高悬法界顶。 寂照一切不倒不谬。 如是圆镜何佛不有。 故曰圆镜力故实觉智。 即身成佛义真言宗即身成佛义问答一卷问。 诸经论中皆说超三大劫成佛。 今真言宗立即身成佛之义有明证文耶。 答。 真言经论中多有证文。 问。 其经论者何等耶。 答。 金刚顶等经及菩提心论也。 问。 其经论文何耶。 答。 经云。 修此三昧者现证佛菩提。 菩提心论云。 若人求佛惠。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证大觉位。 问。 此即身成佛之教为大小之机共被耶。 为当有简别耶答。 此有傍正二意。 问。 其二意如何。 答。 正为大机傍被小机。 问。 何以得知正为大机傍被小机耶。 答。 大日经云。 佛子此大乘。 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开演。 为被大乘器。 又云。 复次秘密主于当来世时。 劣惠诸众生以痴爱自蔽。 盲冥乐求果不知解此道。 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 故知正为大机傍被小机也。 问。 于佛有能生之物耶。 答。 有之。 问。 何者此能生耶。 答。 今意以六大为能生之物。 问。 其六大者何。 答。 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风大五空大六识大也。 问。 何故此六种当谓大耶。 答。 其体性无有边际常住不变故名为大问。 以此六大为能生若有证文。 答。 大日经云。 真言者圆坛。 先置于自体自足而至脐。 成大金刚轮。 从此而至心。 当思惟水轮。 水轮上火轮。 火轮上风轮。 问。 水火风三大有证文。 今地空识三大未显。 意何。 答。 金刚轮即地大。 圆坛即空大。 真言者即识大也。 问。 此是六大之证文也。 能生之证文何。 答。 经云。 能生随类形。 诸法与法相。 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 勤勇菩萨众。 及仁尊亦然。 众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云云)此六大能生诸法及三种世间。 是证文也。 问。 大机小机共修此教者一共即身成佛耶。 答。 此不可尔。 问。 其意何。 答。 今意可云大机即身成佛小机者后十六生成佛。 问。 何以得知大机即身成佛小机经十六生成佛。 答。 经云。 修此三昧者现证佛菩提。 此即大机即身成佛之证文。 若有众生遇此教昼夜四时精进修。 现世证得欢喜地。 后十六生成正觉。 此即小机成佛之证文也。 问。 不简大小机令即身成佛者胜可见。 既有速迟何殊余宗耶。 答。 法相等宗经三大劫都无成佛之理。 今此宗意者小机只经十六生成佛。 尚胜余宗。 问。 何故不云十八生十七生。 定云经十六生耶。 答。 经十六大菩萨生故云尔。 问。 六大生佛之时自然而生耶。 为当有生方耶。 答。 可云有生方。 问。 其生方何。 答。 观五大种子安立自体上。 结契印诵真言时。 不思议加持起而生佛。 问。 其不思议加持者谁加持耶。 答。 此法佛加持也。 问。 若尔行者之观念修行力故。 感诸佛加持而成佛。 何今云六大生佛耶。 答。 六大即诸佛故六大为体性所依而观念修行时。 不思议加持发而生佛。 所以无咎。 问。 其加持者意何。 答。 佛日大悲之影现行者信心之水曰加。 行者信心水能感佛日名持。 问。 小机经十六生。 大机者不经耶。 答。 可云大机亦经十六生也。 问。 若尔何云即身成佛耶。 答。 大小机虽云经十六生。 横竖义故速迟各殊。 问。 其横竖义故速迟各殊意何。 答。 小机者次第经十六生成佛。 是竖义也。 大机者即身经十六生成佛。 是横义。 所以云速迟各殊。 问。 其大机即身经十六生如何。 答。 观菩提心月轮故此身即经十六生即身成佛。 问。 虽有此答而其意未明。 若有证文耶。 答。 菩提心论云。 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 乃至卷舒自在当具一切智。 问。 六大名佛时既名法佛。 若名智时号何智。 答。 名法界性智。 问。 何故名尔耶。 答。 上从佛下至器世界以此六大为体性故云尔。 问。 六大与三密同欤异欤。 答。 同也。 问。 若尔相配何。 答。 地水火三大此身密也。 风空二大此语密也。 识大此意密也。 问。 三密相应时佛三密先起而相应。 为当行者三密先起而相应耶。 答。 前后不可得。 虽然今意可云佛三密本自相应也。 问。 若佛三密本自相应者何众生速不成佛而受苦耶。 答。 如贫女家本自有伏藏。 而不凿显时恒受贫苦。 此亦如是。 问。 何故如常尚不名三业而名三密耶。 答。 法佛三密周遍法界甚深微细。 十地等觉不能知见故名曰密。 问。 佛之身语意名尔耳。 何故行者身语意名密耶。 答。 行者随如来教修三密行观时。 发三部佛用利自利他。 所以同佛名密。 问。 此三部相当三密耶。 答。 身密是佛部。 语密是莲华部。 意密是金刚部也。 问。 其三密行观如何。 答。 此秘密故不能显。 问。 成佛以智为本。 今真言宗立几智耶。 答。 略立五智广立三十七智。 问。 且除三十七智。 其五智者何。 答。 一法界体性智。 二大圆镜智。 三平等性智。 四妙观察智。 五成所作智也。 问。 智者果时之名。 因时之名何。 答。 因时名识。 问。 于识有几种耶。 答。 今意九种识。 问。 其九种者何。 答。 于六识加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庵末罗识为九识也。 问。 转此九识成五智方何。 答。 转庵末罗识成法界体性智。 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 转阿陀那识成平等性智。 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 转五识成成所作智。 问。 经中云。 三密中意密金刚以增上缘能证毗卢舍那三身果位。 其金刚者何义耶。 答。 如金刚能摧破物。 智能破惑障故。 是智之义也。 问。 心能发观惠破惑障故。 意密可名尔。 身口何名金刚耶。 答。 身口意发智用能破惑障故同名金刚。 问。 若尔其身口发智用之方何。 答。 结契印是身之智用。 真言是口之用也。 问。 其毗卢舍那三身何。 答。 法应化身也。 此三身也。 问。 此三身即大日三身。 应化身亦名毗卢舍那。 答。 名尔无咎。 问。 五智分心王心所方何。 答。 法界体性智是心王。 余四智是心所也。 问。 诸宗皆以大圆镜智为心王。 今何独以之摄心所耶。 答。 宗法门中如是说故以大圆镜智摄心所。 问。 其证文何。 答。 菩提心论云。 于印成法界体性智中流出四佛。 故能出智为心王所出之智为心所。 问。 转此五智成五佛方如何。 答。 转法界体性智成毗卢舍那佛。 转大圆镜智成阿閦佛。 转平等性智成宝生佛。 转妙观察智成阿弥陀。 转成所作智成不空成就佛(已上十条)。 问。 华严天台等宗所立即身成佛之义。 与真言宗所立即身成佛之义同异何。 答。 理成之故同。 智成之故异也。 问。 智成之故异者意何。 答。 彼等宗者三密不具故五相不具故云异也。 问。 天台宗亦身闭遮口说默心上观。 三具以智即身成佛。 何云智成故异耶。 答。 彼等是虽云三具以智即身成佛。 而唯谓心体不可思议而不能显心之体相。 所以尚异也。 问。 若今心之体者何体相似耶。 答。 体洁白之体也。 形相如满月。 问。 彼天台宗亦心体之洁喻白莲华形相之圆比金刚宝。 何强云不显心之体相耶。 答。 彼等仅虽知心之体相而五相观阙仍尚不同。 即身成佛义(终)即身成佛义问。 诸经论中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成佛。 而今真言宗即身成佛者。 经论明证。 答。 是有。 问。 何等经论答。 大日经。 金刚顶经。 菩提心论说问。 即其文何。 答。 大日经曰。 不舍于此身。 逮得神境通。 游步大空位。 而成身秘密。 又云若能依此胜义修现世得成无上觉。 又金刚顶经曰。 应当知自身即为金刚界自身为金刚坚实无倾坏我为金刚身菩提心论曰若人求佛惠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又云。 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 于诸教中阙而不书。 问。 以此文成即身成佛之事何。 答。 成立此义则有颂曰。 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问。 此文意何。 答。 诵即身成佛之理。 问。 其意何。 答。 先大分为二。 始一诵显即身之二字义。 次一诵显成佛之二字义。 问。 今中此文无即身成佛之句。 相配如何。 答。 始一诵有四义。 后一诵亦有四义。 问。 即其意何。 答。 六大一句体。 四种一句相。 三密一句用。 重重句者无碍。 次诵一句者本觉佛成菩提。 次无数。 三者显圆。 后句出所由。 问。 即显体相等未见此义。 直取相配何。 答。 始六大者。 地水火风空识也。 次四种曼荼罗者。 一摩诃曼荼罗。 二者三昧耶曼荼罗。 三者羯磨曼荼罗。 四者达磨曼荼罗。 次三密者。 一身密。 二口密。 三意密。 次五智者。 一法界体性智。 三大圆镜智。 三者平等性智。 四妙观察智。 五成所作智。 又其加持者有三种。 一者自善根加持。 二者如来加持。 三者法界加持。 问。 且于如来加持有种。 答。 有二种。 问。 何。 答。 一者自之如来加持。 二者他之如来加持。 问。 法界加持亦有种耶。 答。 有之。 一者自法界加持。 二者他法界加持。 问。 自他加持亦有种耶。 答。 且于自有四种。 一者自自性身加持。 二者自受用身加持。 三者自变化身加持。 四者自等流身加持。 他亦如是。 问。 他亦有种。 答。 有二种。 一者前成就者他。 二者未成就者他。 问。 先成未成者何。 答。 先者已成佛。 未者未成佛。 问。 先成佛有种。 答。 有二种。 一者因缘已成就。 二者本觉已成就。 问。 未成就有种。 答。 有亦九种。 一菩萨乃至畜生。 问。 于本觉有种。 答。 且有二种。 一者因缘已成就本觉。 二者本成就本觉。 问。 自法界加持有种。 答。 有十种六大四种曼荼罗也。 他亦然。 问。 自善根加持有种。 答。 有二种一自自善根加持。 二他自善根加持。 问。 十种法界加持亦有种。 答。 且于摩诃曼荼罗有十种加持。 问。 何。 答。 一佛法界。 二菩萨。 三缘觉。 四声闻。 五天。 六人。 七阿修罗。 八傍生。 九饿鬼。 十地狱也。 问。 自之自善根加持有种。 答。 有二种。 问。 何。 答。 一自本有自善根加持。 二自因缘自善根加持。 他亦然。 问。 自之本有自善根加持有种。 答。 暂有三种。 一者三自门自本有自善根加持。 二一心门自本有自善根加持。 三不二门自本有自善根加持。 问。 六大等依何经建立。 答。 于大日金刚等经建立。 问。 其文何。 答。 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 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 如次我觉者识大。 以下如次可知。 又云。 诸法本不生。 自性离言说。 清净无垢尘。 因业等虚空。 问。 此文何相配六大。 其意如何。 答。 诸法者识大。 本不生者地。 自性离言说水。 清净无垢染火。 因业者风。 等虚空者空。 又云。 我即同心位(是识大)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此文之句六大用无碍)阿字第一命。 缚字名为水。 罗字名为火。 吽字名为风。 佉字等虚空。 问。 是六大何能成四种曼荼罗三种世间。 答。 佛说能成偈云。 能生随类形诸法与法相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众生器世界次第而成立主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问。 分能造所造何。 答。 能生二字是能造也。 余句是所造。 问。 相当四种曼荼罗何。 答。 诸法者法曼荼罗。 法相者三昧耶曼荼罗。 诸佛迄子众生是大曼荼罗。 羯磨曼荼罗各各具。 问。 相当三种世间何。 答。 诸法至于仁尊者是智正觉世间。 众生即众生世间。 器世界即器世间。 问。 余句者相当何。 答。 生住等诸法者相当三种无常世间。 常恒者相当常住三种世间。 问。 相当四种法身何。 答。 诸法与法相者是自性身。 诸佛者是受用身。 声闻至于仁尊亦然者变化身。 众生者是等流身也。 问。 于菩萨未成就有种。 答。 大分有二种。 一者地前。 二者地上。 问。 何地前何地上。 答。 地前者。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也。 地上者。 一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惠地。 五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惠地。 十法云地也。 阿梨耶直翻当为无恶。 以义翻为大圣。 阿者无也梨耶者恶也。 普贤者何义。 普者平等遍一切处之义。 贤者最妙善义。 若据具梵本者谓三摩多波捺罗冒智萨埵摩诃萨。 是菩提萨埵者。 古人云道心众生。 新人为智有情。 摩诃萨埵为大心众生。 且萨埵有种。 愚萨埵有识萨埵智萨埵。 如次有情二乘佛菩萨。 又萨埵是忍乐不离坚固执着之义。 久安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寅克于金刚峰寺书了以御草本交了对文交了真言宗即身成佛义一卷问。 真言宗立胜即身成佛。 其意何(华严法花宗亦立即身成佛义唯今真言宗义尚胜余宗)答。 立即身成佛义有多种经论之文证。 问。 其证文如何。 答。 大日经与金刚顶及菩提心论等真言经论中具有其意。 且一偈云。 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云云)(此颂本文可寻。 或云唐大阿阇梨所持)今依此颂文立三种即身义也。 问。 其三种何。 答。 一理具。 二加持。 三显得也。 是皆即身成佛之义也。 问。 此颂相配三种即身成佛如何。 答。 初四句加持之义。 次三句理具之义。 终一句显得之义也问。 理具乃至显得即身成佛意云何。 答。 一切众生自心中金刚胎藏曼荼罗远离因果法然具足名理具也。 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三部诸佛速疾显发故云加持也。 三密修行已成就故。 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从因至果以无所住住于其心。 如实觉知名显得也。 是三皆名即身成佛也。 问。 三密加持速疾显者其意如何。 答。 修真言行者以三密为门即身成佛故云尔。 问。 其三密者何。 答。 一身密。 二语密。 三心密。 是为三密。 问。 何故身口意名密。 答。 真言行者以三业为门即身具三密万行即身成三密菩提。 行者自知余人不知故名密。 问。 如何即身具三密万行。 即身证三密菩提耶。 答。 以手作印契起如来事业时。 自身本有佛部诸尊以身为门速疾显矣。 以口诵真言开声字实相时。 自身本有莲华部诸尊以语为门速疾显方以意观满月轮见真净菩提心时。 自身本有金刚部诸尊以意为门速疾显也。 所以云即身具三密万行证三密菩提也。 问。 何故手作印契时。 唯佛部诸尊显而莲华部金刚部不显。 口诵真言时。 唯莲华部显而佛部金刚部不显。 以意作妙观时。 唯金刚部显而何佛部莲华部不显耶。 答。 宗意以身口意配佛部莲华部金刚部故云尔。 又云。 互共显得三部。 问。 诸教皆共以身口意修万行。 虽尔非说即身显得三部诸尊。 今何立此义。 答。 彼显教宗等不行三部三昧耶三密故。 今此秘密宗行三三昧耶三密故尔耳。 问。 言三部三昧耶意何。 答。 言三昧耶有二义。 问。 其二义者如何。 答。 一者平等义。 二誓愿义。 问。 其言平等与本誓意何。 答。 结三部印作妙观诵真言时。 得知众生与佛平等故名平等义。 又结印作观诵真言时。 三部诸尊以本誓愿必定显发加持故名本誓义。 问。 诸教说满万行因于金刚以前得万德果于妙觉之位证遍法界理。 今何云自身本有三部诸尊速疾显耶。 答。 彼因圆果满遍法界佛是显教分齐。 今意不尔。 一切众生自心中三部三昧耶诸尊远离因果法然具故云尔。 问。 尔者违诸大乘经云三僧祇劫满万行因乃得成佛。 答。 彼亦显大乘意。 故龙树菩萨菩提心论云。 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 于诸教中阙而不书也。 又云。 若人求佛惠。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证大觉位。 又彼菩萨云。 譬如有远行人若乘羊人久久至。 若乘马稍疾。 若乘神通发心刹那至所诣(云云)如是文甚多不可具述。 问。 六大无碍常瑜伽者。 先其六大者何。 答。 地水火风空识此云六大。 问。 何故此六名大。 答。 此六遍一切有情非情故云大。 问。 云何此六大遍有情非情故得云即身成佛。 答。 此六大究竟是无不佛六大故。 依六大遍云即身成佛。 问。 此六大是众生六大。 如何云无不佛六大。 答。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故云无不佛六大。 问。 佛是觉者众生是迷人心者是迷众生心。 如何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答。 此宗意于自他各各有自他故。 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问。 其于自他各有自他故云三无差别意如何。 答。 自之本觉佛云自之自。 自之烦恼身云自之他。 他之本觉佛云他之自。 他之烦恼身云他之他。 自佛亦名众生亦名心故。 云是三无差别。 问。 于众生而烦恼身可名自佛名他。 如何佛名自烦恼身名他。 答。 众生若不作恶业当是可佛。 然造恶业作迷众生故佛云自烦恼名他。 由兹诸教云客尘烦恼(云云)。 问。 尔者血肉之身六大烦恼身之六大故不名佛六大耶。 答。 此烦恼身之六大是如来之六大种子字。 字相字义故尚是名佛身六大等。 问。 四种曼荼各不离者。 先其四种曼荼罗者何答。 摩诃曼荼罗。 三昧耶曼荼罗。 羯磨曼荼罗。 达磨曼荼罗。 此云四种曼荼罗。 问。 其摩诃乃至达磨者其语如何。 答。 摩诃等是梵语。 此云大曼荼罗。 平等曼荼罗。 事业威仪曼荼罗。 法曼荼罗也。 问。 此四总名曼荼罗者其语如何。 答。 曼荼罗者翻为坛场。 即有多义。 或名轮圆具足。 亦名无比味无过上味。 亦名发生。 亦名聚集也。 问。 何故云轮圆具足等。 答。 具三密四智印等无量名义故云轮圆具足。 如醍醐五味之中无比无过。 是曼荼罗一切佛法中无比故名无比味无过上味。 发生如来无量功德故名发生。 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 乃至十佛刹尘数差别智印轮圆辐凑翼辅大日心王。 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故名聚集。 问。 尔此大曼荼罗以何为体。 余亦尔。 答。 且约画作三十七尊等形像画绘为大曼荼罗体。 诸尊所持刀剑轮等为平等曼荼罗体。 铸刻等像为事业威仪曼荼罗体。 诸尊种子字书于尊位为法曼荼罗体。 问。 何故形像画绘名大曼荼罗。 诸尊所持刀剑轮等名平等曼荼罗。 铸刻等像名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种子字名法曼荼罗耶。 答。 形像画绘以黄白赤黑青五大色成故名大曼荼罗。 六大普遍有情非情而其形种种不同。 虽然其性平等故诸尊所持刀剑轮等名平等曼荼罗。 随如来事业差别而威仪各别故铸刻等像名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种子字有轨则轨持义故名法曼荼罗也。 问。 尔者此四种曼荼罗但画作形像具。 于真实如来之所具耶。 答。 于真实佛亦具四种曼荼罗。 问。 云何具。 答。 忘相见色时五大色是大曼荼罗。 忘色见相时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所持本幖帜是平等曼荼罗法曼荼罗自尔有如来身中。 问。 兹形像四种曼荼罗与真实如来四种曼荼罗。 若为相离为当不相离。 答。 不相离也。 问。 既形像与真实别。 何云不相离。 答。 以三密加持时。 兹形像曼荼罗则成真实曼荼罗。 所以不相离。 问。 若尔如真实曼荼罗说法利生。 为形像曼荼罗说法利生耶。 答。 已云以三密加持时成真实曼荼罗。 如何不说法利生也。 问。 重重帝网名即身者。 其意如何。 答。 如帝网一珠影能现一切珠内一切珠影能现一珠内。 互相涉入重重。 我身法身能入一切法身。 一切法身能入我身法身。 重重涉入故名重重帝网名即身。 问。 若如帝网珠喻者珠影互相涉入其质各别不相涉入。 自他身佛亦但佛影互相涉入而其质为各别不入耶。 答。 不尔。 于佛影质俱涉入。 问。 尔者有法喻不合之过失。 如何免之。 答。 喻举珠影涉入边成自他身佛之影质共涉入义。 不取珠质不涉入之边。 问。 既自他身佛质各别如何相涉入耶。 答。 佛身无碍故互相涉入无妨也。 问。 自他身无碍相涉入者。 为彼此相和合杂乱而有。 答。 虽彼此相入。 而不相和合杂乱。 问。 有形体色相之物必有质碍。 何能涉入耶。 答。 于质碍有触体变坏质碍。 有方所示现质碍。 佛身非变坏质碍故能涉入。 问。 法然具足萨般若者。 其义云何。 答。 我身中本来常住本觉佛名法然具足萨般若。 问。 法然具足本觉佛者。 若指佛性种子名本觉佛欤。 为当相好具足身而有耶。 答。 本来具足四种曼荼罗名本觉佛。 问。 若本觉佛法然具者。 违瑜伽论等诸教说菩提果德从种子因生本无今有佛。 答。 彼他缘大乘意也。 非秘密庄严意也。 问。 若尔此秘密宗意依何等教立本觉佛。 答。 教证多有。 且依毗卢舍那经。 大莲华部无障碍经。 华严经。 金刚顶经等建立此义。 问。 其经等文证如何。 答。 毗卢遮那经(名大日经)云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 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 如实相智生。 已离一切闇。 第一实无垢(云云)。 无障碍经云(名莲华三昧经)归命本觉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莲台。 本来庄严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门尘数诸三昧。 远离因果法然具。 无边德海本圆满。 还我顶礼心诸佛。 华严经云。 遍诣十方求成佛。 不知身心久成佛等(云云)金刚顶经云。 普贤法身遍一切。 无始无终无生灭(云云)。 问。 尔者佛已本来成了更无不成。 如何众生行自求佛果。 答。 彼众生不解我身本来是佛。 而生妄分别求成佛耳。 问。 若众生本来是佛不可求更成佛者。 不可有六道四生等受苦类。 答。 彼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 但随众生种种妄想立名耳。 问。 佛本自是佛者。 如何说法依师而得。 更不可被光佛之教化。 可自然显得。 答。 若法依师而得者。 即是戏论生灭之相。 非法然佛自然惠。 问。 尔佛是自然之惠。 则不修学而可得。 亦不可受人。 答。 如来方便力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名相。 加持令诸众生以因果法证得非因非果法也。 问。 心数心王过刹尘者。 谁心数心王耶。 答。 法然具足萨般若之心数心王也。 问。 其萨般若心数心王。 若已成佛心数心王欤。 若众生心数心王欤。 答。 近指众生心王。 亦是已成佛心数心王也。 问。 何物名心数亦名心王。 答。 于金刚界七十三尊者。 毗卢舍那是心王。 余七十二尊是心数也(七十三尊者五智。 四度。 十六大菩萨。 四摄。 八供。 贤劫十六尊。 又外护二十天也)于胎藏界会五百尊又毗卢舍那是心王余是心数也。 问。 尔者唯七十三尊亦五百尊也。 如何云过刹尘。 答。 尊等各有十佛刹微尘数普门三昧眷属故云过刹尘也。 问。 此两部海会尘数诸尊。 若有一众生身中。 若总一切众生佛云过刹尘欤。 答。 且于一众生身内有若干尘数佛故云过刹尘。 问。 尔者仁王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 今何云于一众生身中有过刹尘佛。 答。 彼显教之佛。 不真言之佛。 问。 法身佛非对机说法。 如何今云有多眷属。 答。 尔也。 此毗卢舍那不对机之佛。 问。 尔者何云多眷属。 答。 彼具体法身内眷属非应度机也。 问。 凡说法者为度机也。 彼佛既不对机为谁说法。 答。 自受法乐故与本有尘数眷属俱解说法。 问。 尔此宗佛不为众生说法。 答。 为众生说法。 但现应化说法耳。 问。 各具五智无际智者。 且其五智者何等。 答。 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是名五智。 问。 此五智以何为体。 答。 以毗卢舍地等五佛智慧如次为五智体(金刚界五佛)问。 何故大日如来智名法界体性智。 余佛智亦尔。 答。 法界体性智者。 三密差别数过尘刹名之法界。 诸法所依故曰体。 法然不坏故名性。 决断分明故为智。 大圆镜智者。 谓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名之大也。 具足不缺曰圆。 实智高悬万像影现曰镜也。 平等性智者。 性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 彼此同如故。 常住不变故曰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者。 五眼高临邪正不谬以为名也。 成所作智者。 二利应作故曰所成。 妙业必遂成之名也。 问。 五智者是五佛之智也。 如何即名无际智也。 答。 心王心数佛智一身内过尘刹。 何况一切众生身。 故名无际智。 问。 尔者法相宗立四智。 云何今宗立五智。 答。 法相宗意真如法性名法界性不名智。 此宗立法界体性具人法身心相好故。 加以智名曰法界体性智。 问。 法相意真如名智性。 又名菩提断。 又名诸佛智慧。 如何云不名智。 答。 彼宗意智之性名智性。 非简择决了故名智。 所以此宗殊曰法界体性智。 问。 尔者此法界体性智者。 为一切众生法界体性智一一别体。 为当一体耶。 答。 一一别体不一体也。 问。 若尔违云一大法身周遍法界。 答。 如江河井池虽异其性即同。 法身亦尔。 众生虽异法身是同。 所以名周遍也。 问。 圆镜力故实觉智者其意如何。 答。 此颂意正成佛之义也。 问。 如何正成佛。 答。 如实知自心名正成佛故云圆镜力故实觉智。 问。 如何如实知自心耶。 答。 真言行者修行三密得成就时。 如实见自心本有庄严藏。 名如实知自心。 问。 其自心本有庄严藏者何物。 答。 本觉四种曼荼罗也。 问。 此本觉四种曼荼罗迳几劫数得见。 答。 此宗意随真言行者修练成就一生得见之。 问。 尔者行者成就之时得见本觉曼荼罗名正成佛耶。 答。 尔也。 问。 若尔违法然具足萨般若名即身成佛。 答。 彼法然具足者约理具云即身成佛也。 此圆镜力故实觉智者约显证云即身成佛。 所以不违。 问。 成佛极离故经三无数劫方登妙觉。 此宗修行何观早得成佛耶。 答。 修行诸波罗蜜门者必迳于三无数劫方登觉位。 今真言行者依于月轮作字母观。 早得大菩提也。 问。 此宗意云即身成佛者。 以断烦恼即身成佛。 若不断烦恼即身成佛耶。 答。 宗意不断烦恼而即身成佛。 问。 断障成佛者是经论明文。 今如何云不断烦恼而即身成佛。 答。 此宗意悟烦恼即菩提故即身成佛。 问。 烦恼如何即菩提。 答。 烦恼本性即是菩提。 问。 烦恼本性既是菩提如何轮回生死。 答。 不悟烦恼本性即菩提故轮回生死。 问。 尔者世间之众生起贪瞋痴等是起菩提。 何不成佛而堕三恶趣。 起菩提人何堕恶趣。 答。 不悟烦恼即菩提之人但起迷故堕恶趣。 则由不会缘故。 譬如石中火若遇打缘即出。 又如虽有地中金而不知之时不能莹之也。 爰真言行者从故师说即悟烦恼菩提无二故舍迷直至菩提也。 如莲华虽净而不离泥。 即善恶不二。 制恶之时即成善。 是故无烦恼者亦无菩提。 若于此理能悟解者不堕恶趣。 是故经云烦恼菩提体无二。 又云。 往昔精进舍生死。 不知生死即涅槃。 又无行经云。 淫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文证非一。 问。 尔者不断烦恼即身成佛者。 违诸教云断障成佛。 又此真言教以金刚断障者如何。 答。 此宗烦恼转归明名为断障。 不谓断舍烦恼体。 问。 何故不断舍耶。 答。 若不烦恼即菩提可断舍之。 烦恼即菩提故不断舍归真。 所以仁王经云。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 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云云)问。 云何此义。 答。 于一物随迷悟云烦恼又云菩提。 是不异体物云尔耳。 故大衍论云。 以觉本源故名究竟觉。 不觉本源故非究竟。 问。 真言行者印身成佛者。 何物为因何物为根何物为究竟耶。 答。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也。 问。 其菩提心者何物。 悲及方便何物。 答。 菩提心者白净信心义也。 悲者具大慈大悲也。 方便者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 问。 何故菩提心为因慈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答。 出过一切戏论如净虚空。 于内证所行得深信。 萨般若心坚固不动。 离业受生成真性生。 万行功德从此增长。 故菩提心为因。 由自善根及与如来法界加持。 所为万行妙业普于一切智地乃至无余有情界皆悉生根。 故云慈悲为根。 即彼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名为方便。 问。 其白净信心义为菩提心者。 何时白净信心。 其所为万行妙业如何生慈悲根。 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是菩提。 如何名方便。 答。 白净信心者得观我身中本有阿字并月轮名白净信心也。 以无住心所行即由大悲地界所执持故。 大悲火界所温育故。 大悲水界所滋润故。 大悲风界所开发生故。 大悲虚空不障碍故。 无量度门任运开发。 由如牙茎枝叶次第庄严。 如是大慈悲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 内具方便故起利他方便业。 所以菩提名方便。 问。 如何观阿字并月轮为白净。 又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 为本有果为今有果。 答。 生决定誓愿。 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必当普度法界众生者。 由自心本有阿字并月轮加持力也。 所以观阿字月轮名白净信心也。 怜愍之心彻于骨髓。 诸有所作皆为建立众生。 必使成就无尽法界之乐度脱无余众生之苦。 名慈悲也。 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者本有之果不始有也。 问。 此之因根究竟三种。 为次第而起为同时相应。 答。 若约能求之心次第生起。 若约所求之心者因果同时不前后次第也。 问。 何故尔耶。 答。 真言行者初入轮坛。 开真净菩提心。 发三密万行。 显得本有菩提故。 约能求心前后次第生起显证。 虽尔此菩提心与行果法然具足于我身故。 约所求同时具足也。 问。 何为究竟即身成佛。 答。 如实知自心。 是云究竟即身成佛。 故颂文云圆镜力故实觉智也。 问。 何如实知自心。 答。 见诸法本不生际名如实知自心。 问。 如何见诸法本不生际名如实知自心。 答。 见众生究竟是佛。 名见诸法本不生际。 是则如实知自心也。 问。 见众生究竟是佛如何。 答。 悟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 而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云见众生究竟是佛。 问。 如何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答。 真言行者真语为门。 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是名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等。 故云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问。 其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者是何物。 答。 是本有四种法身也。 问。 其本有四种法身者何。 答。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四等流身也。 问。 更有自性及等流浅深不同之名。 何皆名法身。 答。 且就竖义。 虽有不同之名。 而此宗所立变化等流之佛法然有佛故。 不同彼显教宗等所立本无今有应化之佛。 又就横义皆是毗卢遮那具体法身也。 是以皆名法身。 问。 更有四身浅深不同之名。 今依何等文证立皆名法身义。 答。 文证巨多。 今且依金刚顶分别圣位经立之。 其文云。 自性及受用。 变化并等流。 佛德三十六。 皆同自性身。 并以法界身。 总成三十七也。 又金刚顶三摩地法归敬分云。 归命毗卢舍那佛。 身口意业遍虚空(乃至)四种法身三世佛(云云)。 即身成佛义一卷(未终)即身成佛义问。 真言宗立即身成佛耶。 答。 立之。 问。 其立方何。 答。 即身成佛有三种。 问。 其三种者何等耶。 答。 言三种。 一者理具即身成佛。 二者加持即身成佛。 三者显得即身成佛也。 问。 其理具乃至显得即身成佛意如何。 答。 一切众生自心中金刚胎藏曼荼罗远离因果法然具云理具即身成佛也。 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三部诸尊速疾显发故云加持即身成佛也。 三密修行已成就故。 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从因至果以无所住住于其心。 如实觉知名显得即身成佛也。 问。 此三种即身成佛。 依何文证谁人立之耶。 答。 依大日金刚顶等。 又唐大阿阇梨作颂成立此义。 阿阇梨云。 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云云)故立即身成佛也。 问。 此颂相配三种即身成佛云何。 答。 依颂初四句立加持即身成佛。 依次三句立理具即身成佛。 依终句立显得即身成佛。 问。 尔者违诸大乘经云三阿僧祇劫满万行因乃得成佛。 答。 彼亦显大乘意。 故龙树菩提心论云。 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 于诸教中阙而不书。 又云。 若人求佛惠。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证大觉位。 又彼菩萨云。 譬如有远行人若乘羊久久至。 若乘马稍疾。 若乘神通发心刹那至所诣(云云)如是文甚多不可具述。 问。 六大无碍常瑜伽者。 先六大者何。 答。 地水火风空识。 此云六大。 问。 何故此名六大。 答。 此六遍一切有情非情故云大。 问。 云何此六大遍有情非情故得云即身成佛。 答。 此六大究无不佛六大故。 依六大遍云即身成佛。 问。 此六大是众生六大。 如何云无不佛六大。 答。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故云无不佛六大。 问。 佛是觉者众生是迷人。 心者是迷众生心。 如何云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 答。 此宗意于自他各各有自他故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问。 其于自他各有自他故云三无差别意如何。 答。 自之本觉佛云自。 自之烦恼身云自之他。 他之本觉佛云他之自。 他之烦恼身云他之他。 指自佛亦名众生亦名心。 故云是三无差别。 问。 于众生而烦恼身可名自佛名他。 如何佛名自烦恼身名也。 答。 众生若不作恶业当是可佛。 然造恶业作迷众生故佛云自烦恼云他。 由兹诸教云客尘烦恼(云云)问。 尔者是血肉之身六大烦恼身六大故不名佛六大耶。 答。 此烦恼身之六大是如来之六大之种子字。 字相字义故尚是名佛六大等。 问。 四种曼荼各不离者。 何等四种耶。 答。 摩诃曼荼罗。 三昧耶曼荼罗。 羯磨曼荼罗。 达磨曼荼罗。 此云四种曼荼罗。 问。 其摩诃三昧耶羯磨达磨者何言耶。 答。 大曼荼罗。 平等曼荼罗。 事业威仪曼荼罗。 法界曼荼罗之言也。 问。 摩诃三昧耶羯磨达磨之言尔也。 曼荼罗者何之言。 答。 于翻此曼荼罗有多义。 云轮圆具足。 亦无比味无过上味。 亦发生亦聚集也。 问。 何故云轮圆具足耶。 答。 具足三密四智印等无量名义故云轮圆具足。 如醍醐五味之中无比无过。 是曼荼罗一切佛法中无比故云无比味无过上味。 发生如来无量功德故云发生。 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 乃至十佛刹尘数差别智印轮圆辐凑翼辅大日心王。 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故云聚集。 问。 尔者此大曼荼罗以何为体。 余亦尔。 答。 且约画作三十七尊等形像画绘为大曼荼罗体。 诸尊所持刀剑轮等为平等曼荼罗体。 铸刻等像为事业威仪曼荼罗体。 诸尊种子字书于尊位为法曼荼罗体。 问。 何故形像彩绘名大曼荼罗。 诸尊所持刀剑等名平等曼荼罗。 铸刻等像名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种子字名法曼荼罗耶。 答。 形像画绘以黄白赤黑青五大色成故名大曼荼罗。 以六大普遍有情而平等成故诸尊所持刀剑轮等名平等曼荼罗。 随如来事业差别而威仪各别故铸等像名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种子字有轨持轨则义故名法曼荼罗也。 问。 尔者此四种曼荼罗但画作形像具。 于真实如来之所具耶。 答。 于真实佛亦具四种曼荼罗。 问。 云何具。 答。 忘相见色时五大色是大曼荼罗。 忘色见相时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所持本幖帜是平等曼荼罗。 法曼荼罗自尔在如来身中。 问。 兹形像四种曼荼罗与真实如来四种曼荼罗。 若为相离为当不相离。 答。 不相离也。 问。 既形像与真实别。 何云不相离答。 以三密加持时。 兹形像曼荼罗则成真实曼荼罗。 所以不相离。 问。 若尔者如真实曼荼罗说法利生。 为形像曼荼罗说法利生耶。 答。 已云以三密加持时成真实曼荼罗。 如何不说法利生耶。 难问答通耳。 问。 颂中云三密加持速疾显。 其意如何。 答。 修真言行者以三密为门即身成佛故云尔。 问。 其三密何。 答。 一身密。 二语密。 三心密。 是云三密。 问。 何故身口意名密。 答。 真言行者以三密为门。 即身具三密万行。 即身成三密菩提。 故名密。 问。 如何即身具三密万行。 即身证三密菩提。 答。 以手作印契起如来事业时。 自身本有佛部诸尊以身为门速疾显以口诵真言开声字实相时。 自身本有莲华部诸尊以语为门速疾显。 以意观满月轮见真净菩提心时。 自身本有金刚部诸尊以意为门速疾显也。 所以云即身具三密万行证三密菩提也。 问。 何故手作印契时唯佛部诸尊显而莲华部金刚部不显。 口诵真言时唯莲华部显而佛部金刚部不显。 心作妙观时唯金刚部显而何佛部莲华部不显耶。 答。 宗意以身口意配佛部莲华部金刚部故云尔。 又云。 互共显得三部。 问。 诸教共以身口意修万有。 虽尔非说即身显得三部诸尊。 今何故立此义。 答。 彼显教宗等不行三部三昧耶三密故。 今此秘密宗行三昧耶三密故尔耳问。 言三部三昧耶意何。 答。 言三昧耶有二义。 问。 其二义者如何。 答。 一者平等义。 二者本誓义。 问。 其言平等本誓意何。 答。 结三部三昧耶印作妙观诵真言时。 众生与佛成平等故云平等义。 又结印作观诵真言时。 三部诸尊以本誓愿必定显发加持故云本誓义。 问。 诸教说满万行因于金刚以前。 得万德果于妙觉位。 证遍法界理。 今何云自身本有三部诸尊速疾显耶。 答。 彼因圆果满遍法界佛是显教分齐。 今意不尔。 一切众生自心中三部三昧耶诸尊。 远离因果法然具故云尔。 问。 重重帝网名即身者。 其意如何。 答。 如天帝网珠一珠影能现一切珠内。 一切珠影现一珠内。 互相涉入重重。 我身法身重重涉入故名重重帝网名即身。 问。 如帝网珠喻者。 一珠影互相涉入。 其质各别不相涉入。 自他身佛亦但佛影互涉入。 而其质为各别不入耶。 答。 不尔。 于佛影质俱涉入。 问。 尔者有法喻不合之过失。 如何免之。 答。 喻举珠影涉入一边成自他身佛之影质共涉入义。 不取珠质不涉入之边。 问。 既自他身佛质各别。 如何相涉入耶。 答。 佛身无碍故互涉入无妨也。 问。 自他身佛无碍相涉入者。 为彼此相和合杂乱而有。 答。 虽彼此涉入而不相和合杂乱。 问。 有形体色相之物必有质碍。 何能涉入耶。 答。 于质碍有触体变坏质碍。 方所示现质碍。 佛身非变坏质碍身故涉入。 问。 颂云法然具足萨般若者何物。 答。 我身中本来常住本觉佛名法然具足萨般若。 问。 其法然具足本觉佛者。 若佛性种子名本觉佛欤为当相好具足身而有耶。 答。 本来具足是四种曼荼罗名本觉佛。 问。 若本觉佛法然具者。 违瑜伽论等诸教说菩提果德从种子因生本无今有佛。 答。 彼他缘大乘意也。 非秘密庄严意也。 问。 若尔者此秘密宗意依何等教立本觉佛。 答。 教证多有。 且依毗卢舍那经。 大莲华部无障碍经。 华严经。 金刚顶经等建立此义。 问。 其经等如何。 答。 大日经云。 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 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 如实相智生。 已离一切暗。 第一实无垢(云云)无障碍经云。 归命本觉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莲台。 本来具足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门尘数诸三昧。 远离因果法然具。 无边德海本圆满等(云云)华严经云。 遍诣十方求成佛。 不知身心久成佛等(云云)金刚顶经云。 普贤法身遍一切。 无始无终无生灭等(云云)。 问。 尔者佛已本来成竟更无不成。 如何众生行自求佛果。 答。 彼众生不解我身本来是佛。 而生妄分别求成佛耳。 问。 若众生本来是佛不可求成佛。 更不可有六道四生等受苦类。 答。 彼六趣众生与毗卢舍那本无二体。 但众生随种种妄想立种种名耳。 问。 佛本自是佛者如何说法依师而得。 更不可被先佛之教化。 可自然显得。 答。 若法依师而得者即是戏论生灭之相。 非法然佛自然惠。 问。 尔佛是自然之惠。 则不修学而可得。 亦不可授人。 答。 如来方便力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名相加持。 令诸众生以因果法证得非因非果法也。 问。 颂文云心数心王过刹尘者。 谁心数心王耶。 答。 法然具足萨般若之心数心王也。 问。 其萨般若心数心王。 若已成佛心数心王欤。 若众生心数心王欤。 答。 近指众生心数心王。 亦是已成佛心数心王也。 问。 何物名心数亦名心王。 答。 于金刚界七十三尊者。 毗卢舍那是心王。 余七十二尊是心数也。 于胎藏界会五百尊者。 毗卢遮那名心王。 余四百九十九尊名心数。 问。 尔者唯七十三尊亦五百尊也。 如何云过刹尘。 答。 一一尊等各有十佛刹微尘数普门三昧眷属。 故云过刹尘。 问。 此两部海会尘数诸尊。 若有于一众生身中。 若总一切众生佛云过刹尘。 答。 且于一众生身内有若干尘数佛。 故云过刹尘佛。 问。 尔者仁王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 今何云于一众生身中有过刹尘佛。 答。 彼约显教之佛。 不真言之佛也。 问。 法身佛非对机说法佛。 如何今云有多眷属。 答。 尔也。 此毗卢舍那不对机佛。 问。 尔者何云多眷属。 答。 彼法身内眷属非应度机。 问。 凡说法者为度机也。 彼佛既不对机为谁说法。 答。 自受法乐故。 与本有尘数眷属俱解说法。 问。 尔者此宗佛不与众生说法。 答。 为众生说法。 但现应化说法耳。 问。 颂文云各具五智无际智者。 且其五智者何。 答。 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是名五智。 问。 此五智以何为体。 答。 以毗卢遮那等五佛智惠如次为五智体。 问。 何故大日如来智名法界体性智。 余佛智亦尔。 答。 法界体性智者。 三密差别数过刹尘名之法界。 诸法所依故曰体。 法然不坏故名性。 决断分明故为智。 大圆镜智者。 谓自他三密差别无有边际名之大。 具足不缺曰圆。 实智高悬万像影现曰镜也。 平等性智者。 性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 彼此同如故。 常住不变故曰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者。 五眼高临邪正不谬以为名。 成所作智者。 二利应作故曰所作。 妙业必遂成之名也。 问。 五智者是五佛之智也如何即云无际智。 答。 心王心数佛智一身内过尘刹。 何况一切众生身。 故云无际智。 问。 尔者法相宗立四智。 云何真言宗立五智。 答。 法相宗意真如法性名法界体性不名智。 此宗意立法界体性具人法身心相好故。 加以智名曰法界体性智。 问。 法相意真如名智性。 又名菩提断。 又名诸佛智惠。 如何云不名智。 答。 彼宗意智之性。 非简择决了故名智。 所以此宗殊曰法界体性智。 问。 尔者此法界体性智者。 为一切众生法界体性智一一别体。 为当一体耶。 答。 一一别体不一体也。 问。 若尔者违云一大法身遍法界。 答。 如江河井池虽异其性即同。 法身亦尔。 众生虽异法身是同。 所以名周遍也。 问。 颂文云圆镜力故实觉智者。 其意如何。 答。 此颂意显正成佛。 问。 如何正成佛。 答。 如实知自心名正成佛。 故云圆镜力故实觉智。 问。 如何如实知自心耶。 答。 真言行者修行三密得成就时。 如实见自心本有庄严藏名如实知自心。 问。 其自心本有庄严藏者何物。 答。 本觉四种曼荼罗也。 问。 此本觉四种曼荼罗经几劫数得见,答。 此宗意随真言行者修练成就一生得见之。 问。 尔者行者成就之时。 得见本觉曼荼罗名正成佛。 答。 尔也。 问。 若尔违法然具足萨般若名即身成佛。 答。 于即身成佛有三。 一理具二加持三显证。 彼法然具足萨般若者约理具云即身成佛。 此圆镜力故实觉智者约显证云即身成佛。 所以不违。 问。 成佛极难故菩萨经三无数劫方可登妙觉。 此宗修何观早得成佛耶。 答。 修行波罗蜜门者必经三无数劫方登觉位是真觉位。 今真言行者。 依于月轮作字母观。 速得大菩提也。 问。 此宗意云即身成佛者。 以断烦恼即身成佛。 若不断烦恼即身成佛耶。 答。 宗意不断烦恼而即身成佛。 问。 断障成佛者是经论明文。 今如何云不断烦恼而即身成佛。 答。 此宗意悟烦恼即菩提云即身成佛。 问。 如何烦恼即菩提。 答。 烦恼本性即是菩提。 故云烦恼即菩提。 问。 烦恼本性即菩提如何轮回生死。 答。 不悟烦恼本性即菩提故轮回生死。 问。 尔者世间众生起贪瞋痴等是起菩提。 如何不成佛而堕三恶趣。 起菩萨人何堕恶趣。 答。 不悟烦恼即菩提之人。 但起迷无悟故堕恶趣。 悟烦恼即菩提之人。 但思菩提不趣迷故即身成佛。 问。 以何得知烦恼即菩提。 答。 经文云。 烦恼菩提体无二。 又云。 往昔精进舍生死。 不知生死即涅槃。 又无行经云。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 如是文非一。 问。 尔者不断烦恼即身成佛者。 违诸教云断障成佛。 又真言教云金刚断障耶。 答。 此宗烦恼转归明名为断障。 不谓断舍烦恼体。 问。 何故不断舍耶。 答。 是不烦恼即菩提可断舍之。 烦恼即菩提故不断舍归真所。 故仁王经云。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 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云云)问。 云何此义。 答。 于一物随迷悟云烦恼又云菩提。 是不异体物云尔耳。 故大衍论云。 以觉本源故名究竟觉。 不觉本源故非究竟。 问。 真言行者即身成佛者。 何物为因何物为根何物为究竟耶。 答。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也。 问。 其菩提心者何物。 悲及方便何物。 答。 菩提心者白净信心义也。 悲者具大慈大悲之心也。 方便者即是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 问。 何故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答。 出过一切戏论如净虚空。 于内证所行得深信萨般若为心。 坚固不动离业受生成真性生万行功德从此增长故。 菩提心为因。 由自善根及与如来法界加持。 所为万行妙业。 普于一切智地乃至无余有情界皆悉生根。 故云大悲为根。 即彼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名为方便。 问。 其白净信心义为菩提心者何时白净信心。 其所为万行妙业又如何生慈悲根。 又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是菩提。 如何名方便。 答。 白净信心者得观我身中本有阿字并月轮名白净信心也。 以无住心所行即由大悲地界所执持故。 大悲火界所温育故。 大悲水界所滋润故。 大悲风界所开发生故。 大悲虚空无障碍故。 无量度门任运开发。 由如牙茎枝叶次第庄严。 如是大慈悲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 内具方便故起利他方便业。 所以菩提名方便。 问。 如何观^h□字并月轮为白净。 又万行所成一切智智果为本有果为今有果。 答。 生决定誓愿。 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必当普度法界众生。 由自心本有^h□字并月轮加持力也。 所以观^h□字月轮名白净信心也。 怜愍之心彻于骨髓。 诸有所作皆为建立众生。 必使成就无尽法界之乐度脱无余众生之苦名慈悲也。 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者本有之果不始有也。 问。 此之因根究竟三种为次第起为同时相应。 答。 若约能求之心次第生起。 若约所求心者因果同时不前后次第也。 问。 何故尔耶。 答。 真言行者初入轮坛。 开真净菩提心发三密万行显得本有菩提故。 约能求心前后次第生起显证。 虽尔此菩提心与行果法然具足于我身。 约所求同时具足也。 问。 何云究竟即身成佛答。 如实知自心。 是云究竟即身成佛。 故颂文云圆镜力故实觉智也。 问。 何如实知自心。 答。 见诸法本不生际云如实知自心。 问。 如何见诸法本不生际。 答。 自心见本有阿字本不生际。 是则如实知自心。 问。 见众生究竟是佛如何。 答。 悟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 而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云见众生究竟是佛。 问。 如何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答。 真言行者真语为门。 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是名一切智智一切智者一切见者等。 故云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问。 其自心本有秘密者是何物。 答。 是本有四种法身也。 问。 其本有四种法身者何。 答。 一自性心。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四等流身。 问。 既有自性及等流等浅深不同之名何皆名法身。 答。 且就竖义虽有不同之名。 而今宗所立变化等流之佛是法然本有佛故。 不同彼显教宗等所立本无今有应化之佛。 又就横义皆是毗卢舍那具体法身。 是以皆名法身。 问。 既有四身浅深不同之名。 今依何等文证立皆法身义。 答。 文证巨多。 今且依金刚顶分别圣位经立之。 其文云。 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故成三十七也即身成佛义(终)即身成佛义2428F问云。 理具乃至显得即身成佛意如何。 答。 一切众生自心中金刚胎藏曼荼罗远离因果法然具云理具即身成佛也。 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三部诸尊速疾显发故云加持即身成佛也。 三密修行已成就故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从因至果以无所住住于其心。 如实觉知名显得即身成佛也。 问。 此三种即身成佛依何文证建立耶。 答。 依大日金刚。 问。 立即身成佛意何。 答。 于即身成佛有三种。 问。 其三种何。 答。 一理具即身成佛。 二加持即身成佛。 三显得即身成佛。 问。 如何云理具即身成佛。 余亦尔。 答。 唐大阿阇梨即身成佛颂云。 六大无碍常瑜伽等(依此颂立三种)。 问。 此颂相配三种即身成佛云何。 答。 依颂初四句立加持即身成佛。 依次三句立理具既身成佛。 依终句立显得即身成佛。 问。 今立即身成佛意如何。 答。 于立即身成佛有多意。 问。 其意何答。 颂日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知故立即身成佛也(若问颂训读乎)。 问。 颂中云三密加持速疾显。 其意如何。 答。 修真言行者以三密为门即身成佛故云尔。 问。 其三密何。 答。 一身密二语密三心密。 是云三密。 问。 何故身口意名密。 答。 真言行者以三密为门。 即身具三密万行。 即身成三密菩提。 故名密。 问。 如何即身具三密万行。 即身证三密菩提。 答。 以手作印契起如来事业时。 自身本有佛部诸尊以身为门速疾显矣。 以口诵真言开声字实相时。 自身本有莲华部诸尊以语为门速疾显号。 以意观满月轮见真净菩提时。 自身本有金刚部诸尊以意为门速疾显也。 所以云即身具三密万行证三密菩提也。 问。 何故手作印契时唯佛部诸尊显而莲华部金刚部不显。 口诵真言时唯莲华部显而佛部金刚部不显。 心作妙观时唯金刚部显而何佛部莲华部不显耶。 答。 宗意以身口意配佛部莲华部金刚部故云尔。 又云互共显得三部。 问。 诸教共以身口意修万行。 虽尔非说即身显得三部诸尊。 今何故立此义。 答。 彼显教宗等不行三部三昧耶三密故。 今此秘密宗行三昧耶三密故尔耳。 问。 言三部三昧耶意何。 答。 言三昧耶有二义。 问。 其二义者如何。 答。 一者平等义。 二者本誓义。 问。 其言平等本誓意何。 答。 结三部三昧耶印作妙观诵真言时。 众生与佛成平等故云平等义。 又结印作观诵真言时。 三部诸尊以本誓愿必定显发加持故云本誓义。 问。 诸教说满万行因于金刚以前。 得万德果于妙觉之位证遍法界理。 今何云自身本有三部诸尊速疾显耶。 答。 彼因圆果满遍法界佛是显教分齐。 今意不尔。 一切众生自心中三部三昧耶诸尊远离因果法然具故云尔。 问。 尔者违诸大乘经云三僧祇劫满万行因乃得成佛。 答。 彼亦显大乘意。 故龙树菩提心论云。 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 于诸教中阙而不书也。 又云。 若人求佛惠。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即证大觉位。 又彼菩萨云。 譬如有远行人。 若乘羊久久至。 若乘马稍疾。 若乘神通发心刹那至所诣(云云)如是文甚多不可具述。 问。 六大无碍常瑜伽者。 先其六大者何。 答。 地水火风空识。 此云六大。 问。 何故此名六大。 答。 此六遍一切有情非情故云大。 问。 云何此六大遍有情非情故。 可云即身成佛。 答。 此六大究是无不佛六大故。 依六大遍云即身成佛。 问。 此六大是众生六大。 如何云无不佛六大。 答。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云无不佛六大。 问。 佛是觉者。 众生是迷人。 心者是迷众生心。 如何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答。 此宗意于自他各各有自他故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问。 其于自他各自他故云三无差别意如何。 答。 自之本觉佛云自之自。 自之烦恼身云自之他。 他之本觉佛云他之自。 他之烦恼身云他之他。 指自佛亦名众生亦名心。 故云是三无差别。 问。 于众生而烦恼身可名自佛名他。 如何佛名自烦恼身名他。 答。 众生若不作恶业当是可佛。 然造恶业作迷众生故佛云自烦恼云他。 由兹诸教云客尘烦恼(云云)问。 尔者是血肉之身六大烦恼身六大故不名佛六大耶。 答。 此烦恼身之六大是如来之六大之种子字。 字相字义故尚是名佛身六大等。 问。 重问四种曼荼罗各不离者。 先其四种曼荼罗者何。 答。 摩诃曼荼罗。 三昧耶曼荼罗。 羯磨曼荼罗。 达摩曼荼罗。 此云四种曼荼罗。 问。 其摩诃三昧耶羯磨达摩者。 何云言耶。 答。 大曼荼罗平等曼荼罗事业威仪曼荼罗法曼荼罗之言也。 问。 摩诃三昧耶羯磨达摩之言尔也。 曼荼罗者何之言。 答。 于翻此曼荼罗在多义。 云轮圆具足。 亦无比味无过上味。 亦发生亦聚集也。 问。 何故云轮圆具足等耶。 答。 具足三密四智印等无量名义故云轮圆具足。 如醍醐五味之中无比无过。 是曼荼罗轮一切佛法中无比故云无比味无过上味。 发生如来无量功德故云发生。 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 乃至十佛刹尘数差别智印轮圆凑翼辅大日心王。 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故云聚集。 问。 尔者此大曼荼罗以何为体。 余亦尔。 答。 且约画作三十七尊等形像画绘为大曼荼罗体。 诸尊所持刀剑轮等为平等曼荼罗体铸刻等像为事业威仪曼荼罗体诸尊种子字书于尊位为法曼荼罗体。 问。 何故形像画绘名大曼荼罗。 诸尊所持刀剑等名平等曼荼罗。 铸刻等像名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种子字名法曼荼罗耶。 答。 形像画绘以黄白赤黑青五大色成故名大曼荼罗。 以六大普遍有情非情而平等成故。 诸尊所持刀剑轮等名平等曼荼罗。 随如来事业差别而威仪各别故刻等像名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种子字有轨则轨持义故名法曼荼罗也。 问。 尔者此四种曼荼罗但画作形像具。 于真实如来之所具耶。 答。 于真实佛亦具四种曼荼罗。 问。 云何具。 答。 忘相见色时五大色是大曼荼罗。 忘色见相时事业威仪曼荼罗。 诸尊所持本标帜是平等曼荼罗。 法曼荼罗自尔有如来身中。 问。 兹形像四种曼荼罗与真实如来四种曼荼罗。 若为相离为当不相离。 答。 不相离也。 问。 既形像与真实别。 何云不相离。 答。 以三密加持时。 兹形像曼荼罗则成真实曼荼罗。 所以不相离。 问。 若尔如真实曼荼罗说法利生。 为形像曼荼罗说法利生耶。 答。 已云以三密加持时成真实曼荼罗。 如何不说法利生也。 问答难通耳。 问。 重重帝网名即身者。 其意如何。 答。 如天帝网珠一珠影能现一切珠内。 一切珠影能现一珠内。 互相涉入重重。 我身法身能入一切身法身。 一切身法身能入我身法身重重涉入故名重重帝网名即身。 问。 如帝网珠喻者。 一珠影互相涉入。 其质各别不相涉入。 自他身佛亦但佛影互涉入。 而其质为各别不入耶。 答。 不尔。 于佛影质俱涉入。 问。 尔者有法喻不合之过失。 如何免之。 答。 喻举珠影涉入一边成自他身佛之影质共涉入义。 不取珠质不涉入之边。 问。 既自他身佛质各别。 如何相涉入耶。 答。 佛身无碍故互涉入无妨也。 问。 自他身佛无碍相涉入者。 为彼此相和合杂故而有。 答。 虽彼此相入而不相和合杂乱。 问。 有形体色相之物必有质碍。 何能涉入耶。 答。 于质碍触体变坏质碍有方所示现质碍。 佛身非变坏质碍身故能涉入。 问。 颂云法然具足萨婆若者何物。 答。 我身中本来常住本觉佛名法然具足萨般若。 问。 其法然具足本觉佛者。 若佛性种子名本觉佛欤。 为当相好具足身而有耶。 答。 本来具足是四种曼荼罗名本觉佛。 问。 若本觉佛法然具者违瑜伽论等诸教说菩提果德从种子因生本无今有佛。 答。 彼他缘大乘意也。 非秘密庄严意也。 问。 若尔此秘密宗意依何等教立本觉佛。 答。 教证多有。 且依毗卢舍那经。 大莲华部无障碍经。 华严经。 金刚顶经等建立此义。 问。 其经等如何。 答。 大日经云。 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 诸过得解脱。 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 如实相智生。 已离一切闇。 第一实无垢(云云)无障碍经云。 归命本觉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莲台。 本来庄严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门尘数诸三昧。 远离因果法然具。 无边德海本圆满等(云云)华严经云。 遍诣十方求成佛。 不知身心久成佛(云云)金刚顶经云。 普贤法身遍一切。 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等(云云)问。 尔者佛已本来成了更无不成。 如何众生行自求佛果。 答。 彼众生不解我身本来是佛。 而生妄分别求成佛耳。 问。 若众生本来是佛不可求更成佛者。 不可有六道四生等受苦类。 答。 彼六趣众生与毗卢舍那本无二体。 但随众生种种妄想立种种名耳。 问。 佛本自是佛者。 如何说法依师而得。 更不可被先佛之教化。 可自然显得。 答。 若法依师而得者即是戏论生灭之相。 非法然佛自然惠。 问。 尔佛是自然之惠。 则不修学而可得。 亦不可授人。 答。 如来方便力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名相加持。 令诸众生以因果法证得非因非果法也。 问。 颂文云心数心王过刹尘者。 谁心数心王耶。 答。 法然具足萨般若之心数心王也。 问。 其萨般若心数心王若已成佛心数心王欤。 若众生心数心王。 答。 近指众生心数心王。 亦是已成佛心数心王也。 问。 何物名心数亦名心王。 答。 于金刚界七十三尊者。 毗卢舍那是心王。 余七十二尊是心数也。 于胎藏界会五百尊者。 毗卢舍那名心王。 余四百九十九尊名心数。 问。 尔者唯七十三尊亦五百尊也。 如何云过刹尘。 答。 尊等各有十佛刹微尘数普门三昧眷属故云过刹尘。 问。 此两部海会尘数诸尊。 若有一众生身中。 若总一切众生佛云过刹尘。 答。 且于一众生身内有若干尘数佛。 故云过刹尘佛。 问。 尔者仁王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 今何云于一众生身中有过刹尘佛。 答。 彼约显教之佛。 不真言之佛也。 问。 法身佛非对机说法佛。 如何今云有多眷属。 答。 尔也。 此卢舍那不对机佛。 问。 尔者何云多眷属。 答。 彼见体法身内眷属非应度机同尔者此佛法也。 问。 凡说法者为度机也。 彼佛既不对机为谁说法。 答。 自受法乐故。 与本有尘数眷属俱解说法。 问。 尔此宗佛不与众生说法。 答。 为众生说法。 但现应化说法耳。 问。 颂文云各具五智无际智者。 且其五智者何。 答。 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是名五智。 问。 此五智以何为体。 答。 以毗卢舍那等五佛智惠如次为五智体。 问。 何故大日如来智名法界体性智。 余佛智亦尔。 答。 法界体性智者。 三密差别数过尘刹名之法界。 诸佛所依故曰体。 法然不坏故名性。 决断分明故为智。 大圆镜智者。 谓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名之大也。 具足不缺曰圆。 实智高悬万像影现曰镜也。 平等性智者。 性净智水不简非情故。 故彼此同数故。 常住不变故。 曰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者。 五眼高临邪正不谬以为名。 成所作智者二利应作故曰所作。 妙业必遂成之名也。 问。 五智者是五佛之智也。 如何即云无际智。 答。 心王心数佛智一身内过尘刹。 何况一切众生身。 故云无际智。 问。 尔者法相宗立四智。 云何真言宗立五智。 答。 法相宗意真如法性名法界体性不名智。 此宗立法界体性具人法心相好故。 加以智名曰法界体性智。 问。 法相意真如名智性。 又名菩提断又名诸佛智惠。 如何云不名智。 答。 彼宗意智之性名智性。 非简择决了故名智。 所以此宗殊曰法界体性智。 问。 尔者此法界体性智者。 为一切众生法界体性智一一别体。 为当一体耶。 答。 一一别体不一体也。 问。 若尔者违云一大法身遍法界。 答。 如江河井池虽异其性即同。 法身亦尔。 众生虽异法身是同。 所以名周遍也。 问。 颂文云圆镜力故实觉智者。 其意如何。 答。 此颂意显正成佛。 问。 如何正成佛。 答。 如实知自心名正成佛。 故云圆镜力故实觉智。 问。 如何如实知自心耶。 答。 真言行者修行三密得成就时。 如实具自心本有庄严藏。 名如实知自心。 问。 其自心本有庄严藏者何物答。 本觉四种曼荼罗也。 问。 此本觉四种曼荼罗迳几劫数得见。 答。 此宗意随真言行者修练成就一生得见之。 问。 尔者行者成就之时。 得见本觉曼荼罗名正成佛耶。 答。 尔也。 问。 若尔违法然具足萨婆若名即身成佛。 答。 于即身成佛有三。 一理具二加持三显证。 彼法然具足萨般若者约理具云即身成佛。 此圆镜力故实觉智者约显证云即身成佛。 所以不违。 问。 成佛极难故菩萨经三无数劫方登妙觉。 此宗修何观早得成佛耶。 答。 修行诸波罗蜜门者必迳三无数劫方登觉位今真言行者依于月轮作字母观早得大菩提也。 问。 此宗意云即身成佛者。 以断烦恼即身成佛。 若不断烦恼即身成佛耶。 答。 宗意不断烦恼而即身成佛。 问。 断障成佛者是经论明文。 今如何云不断烦恼而即身成佛。 答。 此宗意云。 悟烦恼即菩提即身成佛。 问。 如何烦恼即菩提。 答。 烦恼本性即是菩提故云烦恼即菩提。 问。 烦恼本性即菩提。 如何轮回生死。 答。 不悟烦恼本性即菩提故轮回生死。 问。 尔者世间之众生起贪瞋痴等是起菩提。 如何不成佛而堕三恶趣。 起菩提人何堕恶趣。 答。 不悟烦恼即菩提之人。 但起迷无悟故堕恶趣。 悟烦恼即菩提之人但思菩提不趣迷故即身成佛。 问。 以何得知烦恼即菩提。 答。 经文云。 烦恼菩提体无二。 又云往昔精进舍生死。 不知生死即涅槃。 又无行经云。 淫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文非一。 问。 尔者不断烦恼即身成佛者。 违诸教云断障成佛。 又彼真言教云以金刚断障耶。 答。 此宗烦恼转归明名为断障。 不谓断舍烦恼体。 问。 何故不断舍耶。 答。 是不烦恼即菩提可断舍之。 烦恼即菩提故不断舍归真。 所以仁王经云。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 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云云)问。 云何此义。 答。 于一物随迷悟云烦恼又云菩提。 是不异体物云尔耳。 大衍论云。 以觉本源故名究竟觉。 不觉本源故非究竟。 问。 真言行者即身成佛者。 何物为因何物为根何物为究竟耶。 答。 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也。 问。 其菩提心者何物。 悲及方便何物。 答。 菩提心者白净信心义也。 悲者具大慈之大悲也。 方便者即是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 问。 何故菩提心为因慈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答。 出过一切戏论如净虚空。 于内证所行得深信。 萨般若为心坚固不动。 离业受生成真性生。 万行功德从此增长故菩提心为因。 由自善根及与如来法界加持。 所为万行妙业普于一切智地乃至无余有情界皆悉生根故云慈悲为根。 即彼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名为方便。 问。 其白净信心义为菩提心者何时白净信心。 其所为万行妙业如何生慈悲根。 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是菩堤。 如何名方便。 答。 白净信心者得观我身中本有阿字并月轮名白净信心也。 以无住心所行万行即由大悲地界所执持故。 大悲火界所温育故。 大悲水界所滋润故。 大悲风界所开发生故。 大悲虚空无障碍故。 无量度门任运开发。 由如芽茎枝叶次第庄严。 如是大慈悲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 内具方便故起利他方便业。 所以菩提名方便。 问。 如何观^h□字并月轮为白净。 又万行所成一切智智果。 为本有果为今有果。 答。 生决定誓愿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必当普度法界众生者。 由自心本有^h□字并月轮加持力也。 所以观^h□字月轮名白净信心也。 怜愍之心彻于骨髓诸有所作皆为建立众生。 必便成就无尽法界之乐。 度脱无余众生之苦名慈悲也。 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者。 本有之果不始有也。 问。 此之因根究竟三种为次第而起。 为同时相应。 答。 若约能求之心次第生起。 若约所求心者因果同时不前后次第也。 问。 何故尔耶。 答。 真言行者初入轮坛。 开真净菩提心发三密万行显得本有菩提故。 约能求心前后次第生起显证。 虽尔此菩提心与行果法然具足于我身。 约所求同时具足也。 问。 何为究竟即身成佛。 答。 如实知自心。 是云究竟即身成佛。 故颂文云圆镜力故实觉智也。 问。 何如实知自心。 答。 见诸法本不生际云如实知自心。 问。 如何见诸法本不生际名如实知自心。 见本有^h□字本不生。 答。 见众生究竟是佛名见诸法本不生际是则如实知自心也问。 见众生究竟是佛如何。 答。 悟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 而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云见众生究竟是佛。 问。 如何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答。 真言行者真语为门。 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是名一切智者一切见者等。 故云如实觉知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 问。 其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者是何物。 答。 是本有四种法身也。 问。 其本有四种法身者何。 答。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四等流身。 问。 既有自性及等流等浅深不同之名。 何皆名法身。 答。 且就竖义虽有不同之名。 而此宗所立变化等流之佛是法然有佛故。 不同彼显教宗等所立本无今有应化之佛。 又就横义皆是毗卢舍那具体法身。 是以皆名法身。 问。 既有四身浅深不同之名。 今依何等文证立皆法身义。 答。 文证巨多。 今且依金刚顶分别圣位经立之。 其文云。 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总成三十七也享禄三年六月六日此一帖之拜见了权少僧都^8□怡真言宗即身成佛义问答一卷问。 真言宗立即身成佛耶。 答。 立之。 问。 其立方何。 答。 即身成佛有三种。 问。 其三种者何等耶。 答。 言三种一者理具即身成佛。 二者加持即身成佛。 三者显得即身成佛。 是其三种即身成佛也。 问。 其三种一一意何。 答。 一切众生自心中金刚胎藏曼荼罗。 远离因果法然具云理具即身成佛也。 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三部诸尊速疾显发故云加持即身成佛也。 三密修行已成就故。 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 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 严净心佛国。 从因至果。 以无所住住于其心。 如实觉知名显得即身成佛也。 问。 此三种即身成佛依何文证何人立之耶。 答。 流依大日金刚等文。 唐大阿阇梨作颂成立此义。 问。 其大日经等文何。 又颂文何。 答。 大日经云。 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 诸过得解脱。 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 如实相智生。 已离一切暗。 第一实无垢(云云)金刚顶经云。 普贤法身遍一切。 无始无终无生灭等(云云)华严经云。 遍诣十方求成佛。 不知身心久成佛等(云云)大莲华部无障碍经云。 归命本觉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莲台。 本来庄严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门尘数诸三昧。 远离因果法然具。 无边德海本圆满。 还我顶礼心诸佛。 又龙树菩提心论曰。 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 是说三摩地法。 于诸教中阙而不书也。 又云。 若人求佛惠。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证大觉位(云云)又彼菩萨云。 譬如有远行。 若乘羊久久至。 若乘马稍疾。 若乘神通发心刹那至所诣(云云)如是文甚多不具述。 又阿阇梨颂曰。 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故立即身成佛也。 问。 此颂相配三种即身成佛方何。 答。 依颂初四句立加持即身成佛。 依次三句立理具即身成佛。 依后一句立显得即身成佛也。 问。 六大无碍常瑜伽者。 其六大者何。 答。 地水火风空识。 是云六大。 问。 何故此六名大。 答。 此六遍一切有情非情故云大。 问。 何此六大遍情非情故可立即身成佛。 答。 此六大究是无不佛六大。 故依六大遍云即身成佛。 问。 六大众生六大。 何云佛六大耶。 答。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云无不佛六大。 问。 佛是觉者。 众生是迷者。 又心者是迷众生心。 何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答。 此宗意于自他各各有自他故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问。 其于自他各有自他故云三无差别心何。 答。 自之本觉佛云自之自。 自之烦恼身云自之他。 他之本觉佛云他之自。 他之烦恼身云他之他。 指自佛亦名众生亦名心。 故云是三无差别。 问。 于众生而可烦恼身名自佛名他。 何佛名自烦恼身名他。 答。 众生若不作恶业当是佛。 然造恶业作迷众生。 故佛云自烦恼云他。 由兹诸教客尘烦恼(云云)问。 尔者是血肉之身六大烦恼之六大也。 故不可佛六大乎。 答。 此烦恼身之六大。 是如来之六大之种子字相字义故。 尚是名佛身六大等。 问。 四种曼荼各不离者。 何等之四种耶。 答。 云四种者大三法羯也。 问。 其一一意何。 答。 翻此曼荼罗有多义。 云轮圆具足。 亦无比味无过上味。 亦发生聚集也。 问。 向故翻云轮圆具足等耶。 答。 具三密四智印等无量名义故云轮圆具足醍醐如五味之中无比无过。 是曼荼罗一切佛法中无比故云无比味无过上味。 发生如来无量功德故云发生。 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 乃至十方刹尘数差别智印轮圆凑。 翼辅大日心王。 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故云聚集。 以白赤黄青黑五大色画绘形像故云大也。 诸尊所持刀剑轮等名平等。 随如来事业差别而威仪各别故铸刻等像名事业。 诸尊种子字有轨则轨持义故名法。 其其一一意也。 难问答通重重耳。 问。 颂中三密加持速疾显者心何。 答。 修真言行者以三密为初门即身成佛故云尔。 问。 其三密何。 答。 身口意也。 问。 何故云密。 答。 真言行者以三密为门。 即身具三密万行。 即身成三密菩提。 故名密。 问。 何即身具三密万行证三密菩提。 答。 以手作印契起如来事业时。 自身本有佛部诸尊以身为门速疾显矣以口诵真言开声字实相时。 自身本有莲华部诸尊以语为门速疾显兮。 以意观满月轮见真言净菩提心时。 自身本有金刚部诸尊以意为门速疾显。 所以云即身具三密万行证三密菩提也。 问。 何故三密各显一部而俱时不显三部耶。 答。 一往以三密配三部。 互共显三部(云云)。 问。 重重帝网名即身者心何。 答。 如天帝网珠一珠影能现一切珠内。 一切珠影能现一珠内。 互相涉入重重。 我身法身能入一切身法身。 他法身能入我身法身重重涉入故名重重帝网名即身(云云)。 问。 颂文云心数心王过刹尘者。 谁心数心王乎。 答。 问。 文云各具五智无际智(文)其五智何等乎。 答。 云五智者。 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是名五智也。 问。 此何人所具智。 答。 大日等五佛所具智也。 问。 何故大日如来智名法界体性智等耶。 答。 法界体性智者。 三密差别数过刹尘名之法界。 诸法所依故曰体。 法然不坏故名性。 决断分明故智名。 大圆镜智者。 谓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名之大。 具足不缺曰圆。 实智高悬万像显现曰镜也平等性智者。 性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 彼此同如故。 常住不变故。 曰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者。 一眼高临邪正不谬以为名。 成所作智者。 二利应作故曰所作。 妙业必遂成之名也。 问。 圆镜力故实觉智者心何。 答。 显正成佛也。 问。 如何正成佛乎。 答。 如实知自心名正成佛。 故云圆镜力故实觉智。 问。 如何如实知自心乎。 答。 真言行者修行三密得成就时。 如实见自心本有庄严藏名如实知自心。 问。 其自心本有庄严者何物。 答。 本觉四种曼荼罗也。 问。 此本觉庄严藏者何物。 答。 本觉四种曼荼罗也。 问。 此本觉曼荼罗经几劫数得见。 答。 真言行者一生得见之。 问。 尔者行者成就之时得见本觉曼荼罗名正成佛乎。 答。 尔也。 问。 成佛极难故经三无数劫方登觉位。 此宗修何观早得成佛乎。 答。 今真言行者依月轮修字母观速得大菩提也。 问。 此宗心云即身成佛者。 以断烦恼即身成佛欤。 若不断烦恼即身成佛欤。 答。 不断烦恼即身成佛也。 问。 断障成佛是经论明文也。 何云尔。 答。 真言行者烦恼即悟菩提故即身成也。 问。 何烦恼即菩提。 答。 烦恼本性即是菩提故云烦恼即菩提。 问。 烦恼本性既是菩提何众生轮回生死。 答。 不悟烦恼本性即菩提故也。 问。 尔者世间众生起烦恼堕三途。 答。 不悟烦恼即菩提故起迷堕恶道。 烦恼即知菩提人不起迷故即身成佛也。 问。 以何知烦恼即菩提。 答。 经文烦恼菩提体无二。 又云。 往昔精进舍生死。 不知生死即涅槃。 又无行经云。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 如是文非一。 问。 尔者真言行者即体成佛者。 何物为因等。 答。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问。 其菩提心为因等者。 其一一意何。 答。 菩提心者白净信心义也。 大悲者大慈大悲之心也。 方便者究竟妙果三密之源也。 问。 其白净信心为菩提者何时白净信心。 又何生慈悲根。 又究竟妙果是真实菩提也。 何故方便。 答。 行者得观我身中本有阿字并月轮名白净信心。 又以慈悲利生为根也。 又万行所成一切智智果。 内具方便故求外起利他方便行。 故名方便也。 问。 自心本有秘密庄严藏者何物乎。 答。 是自心所具本有四种法身也。 问。 其四种者何等乎。 答。 云四种者。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四等流身也。 问。 既有自性及等流浅深不同。 何皆名法身。 答。 具付竖义虽有不同名。 付横义皆是大日所具法身也。 故皆名法身。 问。 有何文证乎。 答。 文证巨多也。 依金刚顶分别圣位经。 其文云。 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总成三十七也即身成佛义(终)(编者曰。 已上异本即身成佛义总有六本。) 发布时间:2024-07-06 08:21:4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