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浅释 内容: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浅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卷四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 可是,他处处和佛作对。 有人说他与佛有仇恨,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属于逆增上缘助道的人。 而且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 由于他以反面人物来助成佛道,所谓‘逆助’者也。 提婆达多是梵语,翻译为‘天热’,因为他在世时,专门从反面来帮助人,使人心里感到很热恼,天气也变成炎热了,以此因缘为名。 为什么他要反面来帮助佛成道呢? 这也有一个因缘的。 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大富长者,名须檀。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须摩提,次子名修毗耶。 在他去世之后,这两个儿子打算继承父亲的遗产。 这时须摩提就想:‘如果我分一半给修毗耶,那么我不就要少了一半财产吗? ’于是他就约他的弟弟修毗耶到灵鹫山去游玩,当他们攀登到山顶上时,须摩提就把他弟弟推下山崖,修毗耶就当场粉身碎骨而死,然后,须摩提又用石头抛击他的尸体,怕他伤残不死,一个哥哥用如此毒辣方法,来谋杀他的亲弟弟,只为了夺取其父之遗产。 当时的须摩提即是释迦牟尼佛,修毗耶就是提婆达多。 他父亲,须檀就是阿阇耆王。 而这一品是佛说提婆达多帮助佛成就道业的因缘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 吾于过去无量劫中。 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 发愿求于无上菩提。 心不退转。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 勤行布施。 心无吝惜。 象马七珍。 国城妻子。 奴婢仆从。 头目髓脑。 身肉手足。 不惜躯命。 这一段经文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求无上菩提。 布施外财、内财,一切所有都为求法而布施。 说完了见宝塔品之后,佛又不问而说,告诉诸菩萨及天上的人、人间的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在过去无量劫中,为求法华经的妙理,时刻未曾生出一念懈怠及疲倦的心。 在许多劫中,我常为国王。 曾经有一次,我发愿求无上的菩提,心不退转。 欲要满足六种波罗蜜的法门:1、布施:勤修布施的法门,心不生悭吝。 我把所有的各种宝贝:如宝马、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珍珠、玛瑙、国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仆人,只要他人所需,我都一一布施给别人。 以上所说的是属于外财,还有内财布施,即是头、目、脑、髓、骨肉、手、足。 如是毫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而行布施。 释迦牟尼佛为了圆满六波罗蜜,所以把依报、正报,依正二报都为求早证佛果,而一起舍去,这是行真正菩萨道的行为。 2、持戒:就是止恶防非,防止七支,即身三口四的过恶。 身三:杀、盗、淫。 口四:绮语、妄语、恶口、两舌。 3、忍辱:难忍能忍,打骂不报。 4、精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身心不懈,才是精进。 5、禅定:四禅八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到初禅的境界,呼吸气没有了。 二禅境界上,脉搏停止了。 三禅境界,念也停住。 四禅境界,念已断了。 初禅又叫离生喜乐地,离开烦恼而生出快乐的境界。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 三禅是离喜妙乐地。 四禅是舍念清净地。 八定是除了四禅以外,还有空无边定等。 6、般若:发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贪等之毒断除不再斗争等,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 这是大乘的教义,也就是菩萨所修的方法。 六度波罗蜜的义理很多。 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一种布施波罗蜜;不两舌就是持戒波罗蜜;不恶口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绮语就是精进波罗蜜;不贪嗔就是禅定波罗蜜;不邪见就是般若波罗蜜。 六种波罗蜜又有三种讲法:(一)对治。 (二)相生。 (三)果报。 (一)对治:(1)布施就是对治贪吝。 (2)持戒对治毁犯。 (3)忍辱对治嗔恨。 (4)精进对治懈怠。 (5)禅定对治散乱。 (6)般若对治愚痴。 (二)相生:持戒时,遇辱则能忍,能忍则能精进,精进则能调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调伏了则能摄入于法界,能摄入法界即是般若。 (三)果报:布施能得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得诸根具足的果报;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报;精进能得大势力的果报;禅定能得长寿的果报;般若能得辩才无碍的果报。 每一种波罗蜜又有十种的利益:布施波罗蜜——(一)能降伏贪吝之烦恼。 (二)舍念相续,能真正行布施。 (三)与一切众生平等,不起分别心。 (四)生富贵家。 (五)生生世世发布施心。 (六)四众爱敬。 (七)入众中不怯畏,善恶的人都不生怖畏心。 (八)胜名遍处。 (九)手足柔软。 (十)能遇真正善知识。 ‘持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诸恶莫作,‘防非’是众善奉行。 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要知道大善是由小善累积成的。 所谓:持戒清净,就可得到十种利益:(一)圆满一切智。 (二)入佛所学—以戒为师,因金刚光明宝戒是诸佛的本体。 (三)智者不毁—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毁谤,而且还赞叹。 首先,就不要争第一,要老老实实躬行实践,心真则事实,自然你就是第一。 (四)誓愿不退—发求佛道的心。 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乃至性命,永不退转于菩提心。 (五)安住正行—不生攀缘心,常利益他人。 (六)弃舍生死—能舍一切而认真修道。 (七)慕念涅槃—趣向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八)无纤心—心不被贪嗔痴慢疑所纤住。 (九)得甚胜三昧—得超然殊胜的三昧。 (十)不乏信财—有信心是一种财宝,才能生出菩提心。 忍辱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忍’字上面有一把刀插在心上,而且还是刀刃,刀刃按在心上,‘忍’就像一把刀刺在心里,可见不容易忍。 若不容易忍而能忍,就能把忍的一关打破了。 这时,就得到忍辱波罗蜜。 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槃的彼岸。 ‘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使它,事事都能好。 ’弥勒菩萨又有一首偈颂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忍辱波罗蜜有十种利益:(一)火不能烧—因为内心里没有嗔火,外边的火就无法伤害。 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 其理一也。 (二)刀不能伤—因为内心没刀枪武器和伤害的心,故外边之刀枪也不能为害。 (三)毒不能害—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所以达摩祖师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 因为他在无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圆满了。 内无毒心,外害不能染也。 (四)水淹不死。 (五)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拥护。 (六)身相清净庄严,人人见了,心生爱敬。 (七)永远不堕三恶道。 (八)得生梵天。 (九)昼夜安乐。 (十)身心常生欢喜。 精进即是不躲懒偷安,勤奋向道。 譬如:在听经的时候,睡觉、打妄想或与他人讲话,这都不算精进。 那么如何才算精进呢? 就是不贪睡、不打妄想、不和他人讲话、必恭必敬、全神贯注的听经,才是精进。 又能昼夜六时无有疲倦,时刻念佛、念法、念僧,这即是身心精进。 精进有十种利益:(一)他不能折伏—因为定力坚固,与任何人辩论,必定能百战百胜。 (二)佛所摄护。 (三)非人所护—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来护持。 (四)闻法不忘—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五)未闻能闻—没有机会听到的法,即可听闻到。 (六)增长辩才—得到辩才无碍能令听者法喜充满。 (七)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恼。 (九)心得轻安。 (十)露优波华及优昙钵华(这类华要三千年才开一次),能日日渐增。 所以,修行人必须要勇猛精进,把大懒虫化为精进龙。 禅那波罗蜜,这禅那是梵语,中文简称为‘禅’,译为思惟修。 通常是参‘念佛是谁? ’故叫参禅。 如用一个锥子钻一个洞,又如猫捕鼠,老鼠代表我们的无明,参禅就是要把这真性抓住。 又如龙养珠,能时刻念玆在兹,就是观自在,若不能观自在,就是在打妄想。 所谓‘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 人为什么贫穷? 就是因为心里有贪嗔痴,犹如无底之坑,若能舍下,不贪外缘,不执著色尘,那才是一个真正富贵的人。 若把私欲断尽了,才是真正的福报,参禅也有十种利益:(一)安住威仪——能参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能‘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二)行慈境界——能慈悲摄受教化一切众生。 (三)无有烦恼。 (四)守护六根——眼不跟色尘跑,耳不随声尘跑,鼻不跟香尘跑,舌不跟味尘跑,身不跟触尘跑,意不跟法尘跑。 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智慧光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五)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六)离开爱欲——人为什么有生死? 因为爱欲没有断,所以在六道轮回。 若能断欲去爱,地狱门也就关闭了,就不会再堕落恶趣。 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七)修禅不空——能时时刻刻修禅,一定会增长慧命,开大智慧。 (八)解脱魔业——魔无法障碍你的道业。 (九)安住佛境——安住在佛的境界。 (十)解脱成熟——无挂无碍,得清净法身。 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 译为智慧。 为什么这两个字没有读成‘智慧’呢? 因为‘般若’这两个字能形容佛超然的智慧,与凡夫所说的智慧不同,故不翻。 ‘般若’又包含三种意义:1、文字般若——一切佛所说经藏都属于文字般若。 2、观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深谙佛教的经典,遂生出一种观照的智慧。 3、由观照般若,再达到实相般若。 实相本来是无相,但无所不相,故称实相。 也就是非空非有。 文宇般若就是有;观照般若就是空;若能从有而达空,空而达到非空非有,这样必能了悟真空妙有的境界,故称实相般若。 人人有智慧,就是般若;人若没有智慧,便是愚痴。 若人知道自己愚痴,那就是开始有般若。 因为能有自知之明,智慧光明必然现前。 若自认为自己对,不肯改进,那就没有般若智慧了。 般若也就是没有执著。 所谓‘智光常明’,如果我们能修持般若,一定也能得到般若的十种利益:(一)布施不取能施相——不取受布施的相,无所执著,也即是三轮体空,即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 若不执著能施(施者)和所施(受者),故叫不取能施相。 我们不要学梁武帝,他曾问达摩祖师:‘我造了这么多寺院,修了这么多桥梁,布施给这么多僧众等人,你说我有多大功德呢? ’达摩祖师因不顺乎人情,对他讲真话,故说:‘没有功德。 ’其实,没有功德就是无有执著,无所执著就是功德。 这功德犹如虚空,不能测量。 (二)不依戒——若有人以为自己守持戒律是最好的,而且很了不起,那是错的,因为仍然有我相的执著。 若不执著于持戒,能不持而持,持而无心,这才是真正持戒。 (三)不住忍力——不执著自己存有能忍的力量,才是真忍。 真忍是没有能忍心,能忍而不忍,根本不以为然。 若说我在忍辱,就等于头上安头。 所以真正修忍辱道的人,要明白诸法空相,那才是真正修道。 (四)不离身心而精进——身心都能精进,但是也不可执著自己终日在精进。 若有所执著,就不算是般若精进了。 般若精进是精进而不著精进想,不为精进而精进,扫一切法,离一切相,降伏其心,还要离降伏之相。 (五)禅无所住——参禅能到无所执著上,就可破我法二执,得大解脱,故名般若禅。 (六)魔不能扰——魔来扰乱,但心不动摇,不失正知正见。 (七)他言论不能动——譬如没有智慧的人,念了三天阿弥陀佛的圣号,听见他人说念密宗的阿(音同触ㄔㄨˋ)毗佛最好,他的心就跑到那儿去了。 人心若不定,很容易跟著此人的言论跑。 在此谨述一个公案:从前,沩山老人住在一间破茅蓬,这一间破茅蓬破得不能挡风遮雨。 当时,裴休相国,看见这位老修行住在这破烂不堪的茅蓬,于是就发大菩提心,供养三百两银子,来造一间新的寺庙。 裴休相国就把三百两银子放在茅蓬门口的草堆里,遂离去。 过了三年,他又回来看沩山老人。 发觉老人仍住在那间破茅蓬,于是他想:‘到底这位老和尚拿了三百两银子做什么呢? 怎么没有盖庙呢? ’于是即问他:‘老法师! 以前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你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为什么没有拿来建庙呢? ’沩山老人说:‘你以前把三百两银子放到那里,就到那里去找啰! ’于是,裴休相国便到草堆里检查,果然那三百两银子,原封不动,才知道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弥笃,遂亲自来替他建庙。 然后,再把他儿子(翰林)送来出家(法海禅师)。 又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两位师兄弟,发心一起修行,一日一食,忍苦耐劳。 有一天,他们走到五台山,当时下大雪,于是就住在一间破茅蓬里。 因为没有粮食,所以一连挨饿了三天。 这时,师弟就打了一个妄想:‘师兄他是富有人家出身,从来没有挨饿过,这次却跟我在这里挨饿了三天,真可怜啊! 要是有人来供养一碗面条,那就好了。 ’他打了这个妄想,土地神知道了,也焦急起来。 因为看他们这两位真正修行者饿了三天,如果不发心来帮助他们,可能他们会饿死的。 于是,土地神就托梦给住在后山的一对夫妇,叫他们供养这两位修行人。 第二天早上,这对夫妇就送了二大碗面条给他们吃。 师弟一见到这对夫妇走来,高兴得哈哈大笑。 这时师兄知道这必是他打吃面条的妄想,于是就大发脾气,与他分道扬镳。 修行若有足够的功夫,是不会向外起攀缘的心。 一切言论也不能摇动他的定力,而他能制住一切向外驰求的妄心。 (八)达生死底——达到涅槃的境界,离生死之此岸,而证得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之彼岸。 (九)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十)不乐住二乘地——不愿住在二乘的果位上,愿在大乘的道路走,回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时世人民。 寿命无量。 为于法故。 捐舍国位。 委政太子。 击鼓宣令。 四方求法。 谁能为我说大乘者。 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在无量劫以前,佛做国王,当时他能舍去生命,修六度万行。 那时的人民,寿命很长。 因为这国王要求法的缘故,所以把他的王位舍了,把所有的权利交给太子,然后,打起鼓来向人民宣布:‘我要到四方求法,那一位有道德的人能为我说大乘法,我这一辈子,侍丰奉他、供养他、追随他。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 我有大乘。 名妙法华经。 若不违我。 当为宣说。 王闻仙言。 欢喜踊跃。 即随仙人。 供给所须。 釆果汲水。 拾薪设食。 乃至以身而为床座。 身心无倦。 于时奉事。 经于千岁。 为于法故精勤给侍。 令无所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这时就有一位仙人,来对国王说:‘我有一部大乘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假使你不违背我的教诲,我就为你宣说。 ’国王听了这位长寿仙说后,心生欢喜踊跃,立刻随从仙人,供养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采果、挑水、砍柴、煮饭、炒菜,乃至用他的身体当做仙人的床座,这样子来供养仙人,而身心不生一点疲倦。 如此经过一千年,为虔诙求法的缘故,所以一点也不懈怠,令仙人没有任何缺乏。 当尔之时,世尊欲把前面的义理,重说一遍,故说出一首偈颂言: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我回忆过去无量劫以前,因为求大乘法的缘故,虽然是世间上一个大国家的国王,但不贪恋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 于是,我用椎击钟鼓,宣告四方:‘谁懂得大乘佛法者,若能为我解说,我虽是国王身份,但我愿做他的奴仆。 ’因为他愿求无上法的缘故,当时有一位阿私仙(寿无比、法无比的仙人),而来向国王说:‘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这种法是世间很希有,假使你要依法修行,不违背我的教化,我应当为你说此妙法。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釆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这时国王听到仙人对他说的话,心里生出极大欢喜,立刻随从仙人,供给仙人所需要的东西,上山去砍柴,采果、瓜之类,随时恭敬侍候仙人,为什么呢? 因为他要求得无上妙法的缘故,所以身心不懈怠的来侍奉仙人。 这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后普度一切众生。 所以他很精进以求大法。 他不是为自己的身心利益或求五种的欲乐,虽是一位大国王,但因勤求法而终获得无上的妙法,乃至圆满了无上菩提。 我现在把我过去行菩萨道的因缘,告诉你们。 佛告诸比丘。 尔时王者。 则我身是。 时仙人者。 今提婆达多是。 佛说完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告诉大众,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过去无量劫前的那位把国家舍了,侍奉阿私仙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 当时的阿私仙即是现在的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是梵语。 ‘提婆’译为天,‘达多’译为‘热’,故名‘天热’。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的善知识,也曾为释迦牟尼佛的师父。 释迦牟尼佛曾当提婆达多的佣人,终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法。 那么在释迦牟尼佛的本身,提婆达多不做他的善知识,却做他的恶知识,就是专门反对释迦牟尼佛,他大显神通,把释迦牟尼佛的五百个弟子都抢去了。 这五百个弟子都被他以利诱所摄去。 提婆达多企图破坏僧团,故别开生面,立五法:(一)尽形寿乞食。 (二)尽形寿穿粪扫衣。 (三)尽形寿露地坐。 (四)尽形寿不食酥盐。 (五)尽形寿不食鱼肉。 专门与佛作对,要比释迦牟尼佛高一等。 有些好高骛远的比丘,就跟著他学习。 提婆达多也曾经出佛身血,一天,佛从灵鹫山下走过,他在山顶用一块大石头,往山下推。 这时护法神著急起来,就用他的宝杵,把那块石头打碎,可是其中一块小石头刚巧打中释迦牟尼佛的脚指头。 他又杀过阿罗汉,莲华色比丘尼是一位证果的阿罗汉,提婆达多一拳,就把她打死了,并且,他又破和合僧,令比丘众等不和。 又唆使阿阇世王弑父弑母,所以五逆罪他都全犯了。 虽然他是一位恶知识,专门从反面来与佛作对,可是将来他也会成佛。 而实际上来讲,他已经在无量劫中成佛了。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令我具足六波罗蜜。 慈悲喜舍。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紫磨金色。 十力。 四无所畏。 四摄法。 十八不共神通道力。 成等正觉。 广度众生。 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释迦牟尼佛说:从提婆达多,这位善知识来教我的缘故,所以使我圆成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现在再以我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来解释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一)修布施波罗蜜,解除自己的悭贪。 (二)庄严自性菩提。 (三)自利利他。 (四)后世得大果,尊贵富有。 持戒波罗蜜:(一)修诸善灭诸恶业。 (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 (三)住卧平安,身心愉快。 (四)后世受涅槃乐。 忍辱波罗蜜:(一)能破不忍。 (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 (三)彼此离怖畏。 (四)后世没有嗔心,得眷属和气。 不受苦恼,得涅槃乐。 精进波罗蜜:(一)能破懈怠心。 (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 (三)增长善法,故自利。 不恼他,故利他。 (四)以大力,得菩提。 禅定波罗蜜:(一)破散乱心。 (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 (三)身心寂静,故自利。 不恼众生,故利他。 (四)安隐得到究竟涅槃。 般若波罗蜜:(一)破无明。 (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 (三)有智慧,故自利。 又能教化众生,故利他。 (四)得真正大智慧,除智慧障碍。 佛圆满了六种波罗蜜,又得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能给众生乐,悲能拔众生苦,喜令众生生欢喜。 舍,难舍能舍。 佛以四无量心圆满菩提。 成佛之后再用四无量心来教化众生。 佛又得三十二大丈夫相。 藏教谓修持戒而得三十二相;通教谓修布施忍辱而得三十二相;别教谓修诸法空,而成就三十二相;圆教谓授记而成就三十二相。 以上是由藏、通、别、圆来判这三十二相。 佛又得到八十种随形相好。 佛的圆满报身现出一种最殊胜的紫磨金色。 佛有十力、四无所畏。 佛说法时,犹如狮子吼,无所恐怖,又有菩萨的四无所畏:(一)总持不忘,把所有的法记得一清二楚,故得善说法要无所畏。 (二)尽知法药,知道那一种药来根洽某一种众生的病。 (三)问答法无所畏。 (四)能解众疑,说法无所畏。 佛又用四摄法来摄受众生:1、布施。 2、爱语。 3、利行——身口意行善。 4、同事——和众生做一样的事情。 佛又得到十八不共法。 1、身无失:佛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保持法身慧命,没有过失,身不犯杀、盗、淫,故身无失。 2、口无失:口所说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3、无忘:名念无失。 4、无异想:佛唯有生生世世求无上觉道,没有其他的妄想和欲念。 5、无不定心:佛不但没有其他的妄想,而且生生世世修持禅定,故有甚深妙定,心不散乱。 6、无不知己舍心:佛对一切法悉知悉了,但是对一切法无所著住,把一切法舍了,故了无可得。 7、意无减:佛生生世世愿意教化众生,接引有情,无退转心。 8、精进无减:只有精进,没有后退的时候。 9、念无减:念三世一切诸佛所修的法,而不间断,时刻不减少。 10、慧无减: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 11、解脱无减:渐渐得到解脱,一天比一天自在。 12、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现。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过去的智慧无障。 17、未来的智慧无障。 18、现在的智慧无障。 这十八种的法唯佛独有,在菩萨、缘觉、声闻三乘不能共这十八种法,故名十八不共法。 佛有无量神通,乃至于成正等觉,成就菩提。 广度众生,皆是藉著提婆达多教化的力量,而成就佛道。 告诸四众。 提婆达多。 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 号曰天王如来。 应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世界名天道。 时天王佛。 住世二十中劫。 广为众生。 说于妙法。 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无量众生发缘觉心。 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 得无生忍。 至不退转。 佛又告诉诸四众,提婆达多从现在起到将来无量劫,当得成佛,名号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他成佛的世界名天道世界。 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个中劫。 我们的世界每一增一减,为一劫。 人寿以一百年减一岁,身高每一百年减一寸,由人寿八万四千岁,慢慢的减到十岁,从十岁又慢慢的增加到八万四千岁,故一增一减,名一劫。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 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在二十个中劫,天王佛为所有众生广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这时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得证阿罗汉的果位,无量无边的众生发缘觉乘的心,有恒河沙数的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 他们都得到无生忍,到了不退转的境界。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 正法住世。 二十中劫。 全身舍利起七宝塔。 高六十由旬。 纵广四十由旬。 诸天人民。 悉以杂华。 末香烧香涂香。 衣服璎珞。 幢旛宝盖。 伎乐歌颂。 礼拜供养七宝妙塔。 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 无量众生悟辟支佛。 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 至不退转。 这时,这位天王佛所应该教化的众生,已经教化完了,所应度的众生也度尽了,佛圆满了他所发的誓愿,故入涅槃。 佛在世时候,正法住世有二十个中劫。 佛灭度后,将佛全身的舍利存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珍珠、玛瑙七宝造成之塔。 塔高六十由旬(表示六度),纵广四十由旬(表示四念处)。 所有的诸天人民,都用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旛、宝盖、伎乐、歌颂,恭敬礼拜、恭敬供养这七宝妙塔。 在天王佛入灭之后,还有无量的众生,证得阿罗汉果;无量的众生,得辟支佛的果位;不可思议的众生,悉发菩提心,至不退转的果位。 佛告诸比丘。 未来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净心信敬。 不生疑惑者。 不堕地狱饿鬼畜生。 生十方佛前。 所生之处。 常闻此经。 若生人天中。 受胜妙乐。 若在佛前。 莲华化生。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说:未来的世界中,假使有修五戒行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到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心里没有染污法。 净心信敬,而不怀疑。 如果有人批评提婆达多是个恶人,那是大错特错。 其实,他的确是一位大菩萨,只不过他现反面尊者相来助佛度人。 要相信生生世世来反对你的人,或者给你苦头吃的人,都是在帮助你成佛的。 这又好像在大冶洪炉里,锻炼一样,锻炼得一点习气毛病都没有了,心性柔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信’。 能把所遭所遇的怨嗔恚恼,当成自己的真正善知识,真正能生出恭敬善知识的心。 譬如钟需要用木锤来敲击它,才能发出洪声,真金需要用火来烧,才成精金。 梅花需要经过一番寒冷,才芬芳四溢,所以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虽然提婆达多所行所作很恶劣,但是我们若能对这一品不生分别心,不生疑惑,就是证明我们有真正的闻思慧和修慧,永不堕于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常常能供养诸佛,又能亲近三宝,得闻无上妙法。 并且,能生到十方诸佛国土,亲闻妙法莲华经。 即是莲华化生,九品莲华为父母。 若生到天上,也同样受到最殊胜美妙的快乐。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 所从菩萨。 名曰智积。 白多宝佛。 当还本土。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 善男子。 且待须臾。 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 可与相见论说妙法。 可还本土。 就在这个时候,下方的多宝佛驾到。 跟随著他的侍者是一位菩萨,名叫智积。 他对多宝佛说:‘我现在可回去了吗? ’这时,释迦牟足佛告诉智积说:‘善男子! 你再等一会儿。 这里的法会中有一位菩萨,名文殊师利,你可以和他见面,互相认识,文殊师利是很有智慧的一位菩萨,你可以和他谈论妙法莲华经的道理,然后再回去吧!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 大如车轮。 俱来菩萨。 亦坐宝莲华。 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 自然涌出。 住虚空中。 诣灵鹫山。 从莲华下。 至于佛所。 头面敬礼二世尊足。 修敬已毕。 往智积所。 共相慰问。 却坐一面。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 仁往龙宫。 所化众生。 其数几何。 文殊师利言。 其数无量。 不可称计。 非口所宣。 非心所测。 且待须臾。 自当证知。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坐在千叶的宝莲华上,莲华大如车轮,跟随他一起来到法会中的菩萨,也都坐宝莲华上,从盐海的龙宫,自然涌出,住于虚空中,而来到灵鹫山,佛说法之处。 再从莲华下来,来到佛前,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 礼拜完毕,又到智积所坐的位置,互相问讯,坐到一边。 智积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仁者! 您到龙宫去,教化了多少条龙呢? ’文殊师利菩萨答曰:‘所度的龙,不可悉数,非口所能说出,亦非心可测量。 你等一会儿,就可知道了。 所言未竟。 无数菩萨坐宝莲华。 从海涌出。 诣灵鹫山。 住在虚空。 此诸菩萨。 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 具菩萨行。 皆共论说六波罗蜜。 本声闻人。 在虚空中说声闻行。 今皆修行大乘空义。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 于海教化。 其事如是。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 今此诸大会 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 广导诸众生 令速成菩提就在文殊师利菩萨还未说完的时候,忽然有无数的大乘菩萨,坐宝莲华,从盐水海涌出,到释迦牟尼佛所在说法的灵鹫山,现出种种神通妙用,停住在虚空中。 这些菩萨皆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海里所教化出来的。 各个都具足行菩萨道,共同讨论六波罗蜜法。 本来他们都是证得声闻的果位。 但是,他们已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所以,他们在虚空中先宣说声闻乘的行门,因为他们对大乘法还未深入明白。 如今一切证得声闻乘及菩萨乘的圣人都一起发心修行大乘的空义,就是修行大乘的实相法门。 文殊师利菩萨对智积菩萨说:‘你问我在海里教化了多少众生之事,悉皆如是。 ’当时,智积菩萨看见文殊师利菩萨所教化的众生,都是现在修行大乘空义的大菩萨,故以一首偈颂来赞叹文殊师利菩萨:‘您是一位具足大智慧、大功德、大勇猛、大殊胜的尊者,故能教化无量无里的众生,行菩萨道。 现在在这法华会中的一切众生朥已经看见了。 您能流畅的演说一切妙法,令所有的众生明白大乘的实相意义。 您又能开导阐明一乘的妙法,广泛引导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妙果。 是我们尊敬信奉者。 ’文殊师利言。 我于海中。 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 此经甚深微妙。 诸经中宝。 世所希有。 颇有众生勤加精进。 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文殊师利言。 有娑竭罗龙王女。 年始八岁。 智慧利根。 善知众生诸根行业。 得陀罗尼。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 悉能受持。 深入禅定。 了达诸法。 于刹那顷发菩提心。 得不退转。 辩才无碍。 慈念众生犹如赤子。 功德具足。 心念口演。 微妙广大。 慈悲仁让。 志意和雅。 能至菩提。 文殊师利菩萨说:‘我在盐水海中,恒常一心宣说妙法莲华经。 ’智积菩萨听了,心生怀疑,就问:‘妙法莲华经是一部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的经,故称为一切经中的宝贝,世间上所希有。 若有众生听见此经,能加紧精进努力修行此经,他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 ’文殊师利答:‘在盐水海里有一个龙宫,龙宫里的龙王,他有一位女儿,年龄才八岁,虽然她年纪小,但是有非常利根的智慧。 她能知道众生前因后果,她得到十种陀罗尼的法。 (陀罗尼译为总持。 ‘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也就是总持身口意清净,不犯身口意恶业。 佛所说的诸法她都能明白。)所谓:秘密之藏是为此说而彼不知,为彼说而此不知的秘法,同说一法,但互相得到的义理都不同,故称秘藏。 可是这八岁的龙女对诸佛所说的甚深秘密之藏,悉能受持读诵,都能一一明白,她又能人甚深禅定,而且还能了达诸法,在一刹那之间,发大菩提心,得永不退转,得辩才无碍。 可是她慈念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犹如赤子,她的功德圆满,心里念法,口演说法,说的是微妙广大的法。 她存有慈能予乐,悲能拔苦的心,而且能谦让爱护一切众生。 她的志气及意念都很柔和雅善,能速成菩提。 ’智积菩萨言。 我见释迦如来。 于无量劫难行苦行。 积功累德。 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观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无有如芥子许。 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为众生故。 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 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文殊师利菩萨提出龙女速成菩提之事,智积菩萨更生疑惑了,就问曰:‘我见释迦牟尼佛成佛并不是这么容易的。 他在无量劫以前,行难行的苦行,一沙一尘、一毛一滴的积集功德。 为求菩提的觉道,未曾躲懒偷安。 我现在遍观这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犹如芥子那么小的地方,没有一粒微尘之处,不是菩萨舍弃身命的处所,为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缘故。 然后,众生度尽,方成佛道。 我不信龙女能在一刹那之间就立地成佛了。 ’言论未讫。 时龙女忽现于前。 头面礼敬。 却住一面。 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在文殊师利菩萨与智积菩萨议论未完的时候,这时龙女,忽然现身在法会中,恭敬顶礼诸佛菩萨,退坐一处,然后以一首偈颂赞叹多宝如来:‘佛能深远明白罪业及福相善恶的果报,故修福修慧,才能得到超然成佛之相,因为身心清净,智慧的光明便能遍照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 这种微妙清净不可思议的法身,则得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这是因为佛已具足圆满六度波罗蜜。 佛又以八十种随形好来庄严法身。 是天人所顶戴敬仰,所有的龙神皆来恭敬,所有的众生没有不崇拜敬仰于佛。 我又听闻成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证明,故我现在阐扬大乘教理,欲度脱一切众生离生死的苦海。 ’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 汝谓不久得无上道。 是事难信。 所以者何。 女身垢秽。 非是法器。 云何能得无上菩提。 佛道悬旷。 经无量劫勤苦积行。 具修诸度。 然后乃成。 又女人身。 犹有五障。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 二者帝释。 三者魔王。 四者转轮圣王。 五者佛身。 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龙女说完这首偈颂以后,大智舍利弗尊者对龙女说:‘你所说立地成佛的事,真是令人难以相信。 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呢? 因为你是位女身。 而女身是不清净的,含有污垢尘秽,非是成佛的法器。 既然如此,为什么可以说你速得成就菩提呢? 成佛的道路是非常的遥远广阔,所以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无量大劫,精进勤修苦行,积功累德,修六度万行,而今才得成就佛道。 何况女身有五种障碍:(一)不能作大梵天王,因女身不清净。 (二)不能作帝释。 (三)不能作魔王。 (四)不能作转轮圣王。 (五)不能成佛。 女身既有这五种障碍,又何能成佛呢? 怎么可以说女身也可以成佛呢?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 价直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 我献宝珠。 世尊纳受。 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 以汝神力观我成佛。 复速于此。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 忽然之间变成男子。 具菩萨行。 即往南方无垢世界。 坐宝莲华。 成等正觉。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普为十方一切众生。 演说妙法。 其实,舍利弗尊者在维摩经上,已经知道没有男女相可得,但是,为什么他又在这妙法莲华经的法会中怀疑龙女成佛的事呢? 这是因为他要为一切众生而请问这种法,恐怕众生在这情形之下,心生怀疑,不相信这部法华经,所以他代表众生请法。 本来舍利弗尊者和智积菩萨都明了没有男女相可得,但一般凡夫的看法,就有男女相之分。 故舍利弗尊者故意跟龙女来一番辩论,为一切众生开权显实。 这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超越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宝贵,她手持这一宝珠来供养佛,佛即刻接受了。 龙女对智积菩萨与大智舍利弗尊者说:‘我呈献这颗宝珠给佛,佛已接受了,你们说此事的发生是否很快? ’他们说:‘是很快的。 ’龙女说:‘以你们两位的威神力来观察我成佛,比刚才我供养世尊还要快。 ’即时,在法会中,皆见龙女,在一刹那之间,现男子身,圆满菩萨的行门,立刻往南方的无垢世界,坐宝莲华上,莲华化身成佛了。 若人要得到莲华化身,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具足八种因缘:(一)甚至把生命舍去,也不说他人的过错和是非。 (二)变化人来皈依三宝,而且还能化一切畜生都来皈依三宝,行菩萨道。 (三)安止一叨,即一切善事都把它放在菩提心里。 (四)修清净梵行,不贪、不嗔、不痴,来精修梵行。 (五)造佛形像,安放在莲华座上。 (六)能除众生爱恼。 (七)与贡高者,能对他谦下。 (八)不恼他人,不令他人生烦恼。 所谓正觉,就是没有妄想。 这时,龙女即身成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无上妙法。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 天龙八部。 人与非人。 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普为时会人天说法。 心大欢喜。 悉遥敬礼。 无量众生闻法解悟。 得不退转。 无量众生得受道记。 无垢世界。 六反震动。 娑婆世界。 三千众生住不退地。 三千众生发菩提心。 而得受记。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 一切众会。 默然信受。 在龙女到南方无垢世界演说妙法的时候,在娑婆世界很冬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看见龙女成佛,普为当时法会的人天说法。 所有的一切众等皆心生大欢喜,法喜充满,大家共同敬礼龙女。 无量无边的众生,听闻到佛法,还彻底了解一切法,得不退转的果位。 又有无量众生,得受成佛之记。 在无垢世界有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 震吼击属于声,动涌起属于形。 修道人修到某种程度,就会觉得六根(眼、耳、鼻l、舌、身、意)会有这六种震动。 每六种震动可分为三,故有十八界。 就是分为六根、六尘、六识。 这时,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得不退转的果位,皆发大菩提心,又得佛授记。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法会大众,默然相信和接受圣义。 发布时间:2024-07-07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