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吽字义 内容: 吽字义《大正藏》第77卷No. 2430No. 2430吽字义遍照金刚撰一吽字相义分二。 一解字相。 二释字义。 初解字相者又分四。 四字分离故金刚顶释此一字具四字义。 一贺字义。 二阿字义。 三污字义。 四么字义。 一贺字义者。 中央本尊体是其字也。 所谓贺字是因义也。 梵云系怛嚩(二合)即是因缘义。 因有六种。 及因缘义中因有五种。 如阿毗昙广说。 若见诃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无不从因缘生。 是为诃字字相。 二阿字义者。 诃字中有阿声。 即是一切字之母一切声之体一切实相之源。 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 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 故为众声之母。 若见阿字则知诸法空无。 是为阿字字相。 三污字是一切诸法损减义。 若见污字则知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 是则损减即是字相也。 四么字义者。 梵云怛么此翻为我我有二种。 一人我二法我。 若见么字门则知一切诸法有我人众生等。 是名增益。 是则字相。 一切世间但知如是字相。 未曾解字义。 是故为生死人。 如来如实知实义。 所以号大觉二解字义有四。 诃阿污么四字差别故初诃字实义者。 所谓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 何以故。 以诸法展转待因成故。 当知最后无依。 故说无住为诸法本。 所以然者以种种门观诸法因缘悉不生故。 当知万法唯心。 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 即是诸法法界。 法界即是诸法之体不得为因。 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 缘亦是法界。 因缘所生法亦是法界。 阿字门从本归末毕竟到如是处。 今亦诃字门亦从末归本毕竟到如是处。 阿字从本不生生一切法。 今亦诃字以无因待为诸法因。 终始同归。 则中间旨趣皆可知矣。 是名诃字实义次阿字实义者有三义。 谓不生义空义有义。 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 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 故名为有。 又阿者无生义。 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 是故为空。 又不生义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 故龙猛云。 因缘生法亦空亦假亦中。 又大论明萨婆若有三种名。 一切智与二乘共。 道种智与菩萨共。 一切种智是佛不共法。 此三智其实一心中得。 为分别令人易解故作三种名。 即是阿字义。 又所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者。 凡三界语言皆依于名。 而名依于字。 故悉昙阿字亦为众字之母。 当知阿字门真实义亦复如是。 遍于一切法义之中也。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无不从众缘生。 从缘生者悉皆有始有本。 今观此能生之缘。 亦复从众因缘生。 展转从缘谁为其本。 如是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 是万法之本。 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 如是见一切法生时即是见本不生际。 若见本不生际者是如实知自心。 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 智智。 故毗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 而世间凡夫不观诸法本源故妄见有生。 所以随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无智画师自运众彩作可畏夜叉之形。 成已还自观之心生怖畏顿躄于地。 众生亦复如是。 自运诸法本源画作三界。 而还自没其中。 自心炽然备受诸苦。 如来有智画师既了知已。 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漫荼罗。 由是而言。 所谓甚深秘藏者众生自秘之耳。 非佛有隐也。 是则阿字之实义也。 又经云。 阿字者是菩提心义。 是诸法门义。 亦无二义。 亦诸法果义。 亦是诸法性义是自在义。 又法身义。 如是等义皆是阿字实义也。 又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三污字实义者。 所谓污字门一切诸法损减不可得故。 是名字义。 复次一心法界犹如一虚常住。 尘数智慧譬如三辰本有。 虽云高山干汉曾台切天。 而不损减者大虚之德也虽云劫水漂地猛火烧台。 而不增益者大虚之德也。 一心虚空亦复如是。 虽云无明住地无边际。 我慢须弥无头顶。 而一心虚空本来常住不损不减。 是则污字实义也。 虽六师外道拨无因果。 三密虚空本来湛然无损无减。 是名污字实义。 诸二乘等举无我之利斧斫身心之柴薪。 然犹一心本法宁有损减。 故名污字不损减。 又大乘空观之猛火烧人法执着之尘垢无有遗余。 三密不损犹如火布垢尽衣净。 污字实义亦复如是。 复次或破遍计之蜃楼坏依他之幻城。 三密本法岂有毁伤乎。 污字实义应如是知。 又有人厌有为之非真欣无为之离妄。 绝言语道于废诠之门。 灭心行处于寂灭之津。 于此三密本法何曾绝减。 污字实义应当知之。 所谓损减者苦空无常无我故。 四相迁变故。 不得自在故。 不住自性故。 因缘所生故。 相观待故。 以是六义故名诸法损减。 今所谓污字实义者不如是也。 经云。 污字报身义。 此报者非因缘酬答之报果。 相应相对故名曰报也。 此则理智相应故曰报。 心境相对故曰报也。 法身智身相应无二故名报。 性相无碍涉入故曰报。 体用无二相应故曰报也。 是故常乐我净污字实义无损减故。 一如不动污字实义无异相迁变故。 十自在是污字实义无挂碍故。 本住体性污字实义不改转故。 远离因缘污字实义本来不生等虚空故。 超过观待污字实义同一性故。 复次因缘生法必带四相。 带四相故变坏无常。 变坏无常故苦空无我。 苦空无我故不得自在。 不得自在故不住自性。 不住自性故高下相望尊卑重重。 若以劣望胜劣则为损。 以下比上下则名减。 如是损减其数无量。 诚是背本向末违源顺流之所致也。 是故三界六道。 长迷一如之理。 常醉三毒之事。 荒猎幻野无心归宅。 长眠梦落觉悟何时。 今以佛眼观之。 佛与众生同住解脱之床。 无此无彼无二平等。 不增不减周圆周圆。 既无胜劣增益之法。 何有上下损减之人。 果名污字实义复次约旋陀罗尼门释者。 一切诸法本不生故污字门无损减。 诸法离作业故污字门亦无损减。 诸法等虚空无相故污字门亦复等虚空无损减。 诸法无行故污字门亦复无行。 诸法无一合相故污字门亦复无一合相。 诸法离迁变故污字门亦离迁变。 诸法无影像故污字门亦无影像诸法无生故污字门亦复无生。 诸法无战敌故污字门亦无战敌诸法无慢故污字门亦无憍慢。 诸法无长养故污字门亦无长养。 诸法无怨对故污字门亦无怨对。 诸法无执着故污字门亦无执着。 诸法如如不可得故污字门如如不可得。 诸法住处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住处。 诸法施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舍施。 诸法法界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法界。 诸法第一义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胜义。 诸法不坚如聚沫故污字门亦无聚沫。 诸法缚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缚脱。 诸法有不可得故污字门亦复无有。 诸法乘不可得故污字门亦复无乘。 诸法尘垢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尘垢。 诸法相不可得故污字门亦复无相。 诸法离言说故污字门亦无言说。 诸法本寂故污字门本来寂静。 诸法性钝故污字门亦复性钝。 诸法谛不可得故污字门谛不可得。 诸法因不可得故污字门因不可得。 因不可得则本初不生。 本初不生则不增不减。 不增不减则大般涅槃果海。 大般涅槃果海则如来法身。 是名污字实义三界业报六道苦身即生即灭念念不住无体无实如幻如影分段变易因缘生法九百生灭如焰如流藏海常住七波推转尔许无常能毁能损于此本有何劳何忧污字实义应如是知日月星辰本住处空云雾蔽亏烟尘映覆愚者视之谓无日月本有三身亦复如是无始以来本住心空覆以妄想缠以烦恼事均箧境理同矿珠妄者视之谓无本觉愚盲拨无非损而何于彼本身损减不得污字实义应如是知决定二乘妄生灭想烧灭身智同彼大虚沉醉昧酒不觉不醒决定不定轻重有差空历劫数损无过此本有三身俨然不动遍空诸佛惊觉开示乃起化城回趣宝所草木也成何况有情妄执不了为损是多污字实义当如是知正因所生报果色身万德庄严四智圆满但有相续非是凝然生者必灭一向记故此是权剑能杀能害本有三密如日丽天如空四智似金埋地猛风之因利钁之缘谁能生之谁能造之污字实义当如是知真如法性心之实常凡有心者谁无此理心智即理非心外理心理是一湿鉴岂别如性等遍心行狡劣权诱婴儿迷者不知挥此权戟破彼真佛是名损减常遍本佛不损不亏污字实义汝等应知水外无波心内即境草木无佛波则无湿彼有此无非权而谁遮有立无是损是减损减利斧常斫佛性虽然本佛无损无减三谛圆涉十世无碍三种世间皆是佛体四种曼荼即是真佛污字实义应知是学二乘智劣为说六识大乘稍胜乃示八九执滞不进奚知无数不解密意得小为足不识己有贫莫过此尘刹海会即是我宝污字实义当如是学同一多如多故如如理理无数智智无边恒沙非喻刹尘犹小雨足虽多并是一水灯光非一冥然同体色心无量实相无边心王心数主伴无尽互相涉入帝珠锭光重重难思各具五智多而不异不异而多故名一如一非一一无门为一如非如常同同相似不说此理即是随转无尽宝藏因之秏竭无量宝车于此消尽谓之损减地墨四身山毫三密本自圆满凝然不变污字实义斯之谓欤第四摩字实义者。 所谓摩字门一切诸法吾我不可得故。 是名实义。 所谓我有二种。 一人我。 二法我。 人谓四种法身。 法谓一切诸法。 从一法界一真如一菩提。 乃至八万四千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法是。 如是四种法身虽其数无量。 而体则一相一味无此无彼。 既无彼此宁有吾我。 是则遮情实义。 此处则金刚已还四种行人等。 希兮夷今如聋如盲。 绝之又绝远之又远。 四句不及六通亦极。 是名绝言之实义。 经云。 么字者大日之种子。 一切世间虽计我我而未证实义。 唯有大日如来于无我中得大我也。 心王如来既至如是地。 尘数难思心所眷属谁不得此大我之身。 是则表德之实义。 经云。 是么字化身义者。 所谓化者化用化作义遮那如来自受用故化作种种神变现无量身云兴无边妙土义是名妙用难思之实义。 又云。 此么字者三昧耶自在义无所不遍义者。 言三昧耶者唐言等持。 等者平等持者摄持。 法身三密入纤芥而不迮。 亘大虚而不宽。 不简瓦石草木不择人天鬼畜。 何处不遍何物不摄。 故名等持。 是名平等之实义。 又云。 么字转声名瞒。 即是妙德之一字真言。 是圆满具足之义。 言文殊童身者四德中之我波罗蜜。 无智而不妙无德而不圆。 二美具足四辩澄湛。 即是圆德之实义。 又云。 么字第十一转名。 此是不动尊之心也。 此尊者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之祖师。 四十二地一切菩萨之所尊。 虽然现使者之眇相示奴仆之垂发。 屈已成之尊位餐初心之遗秽。 是则高而不奢损而招盈。 即是损己益物之实义。 若入么字之吾我门。 摄之诸法无一一法而不该。 故经云。 我则法界。 我则法身。 我则大日如来。 我则金刚萨埵。 我则一切佛。 我则一切菩萨。 我则缘觉。 我则声闻。 我则大自在天。 我则梵天。 我则帝释。 乃至我则天龙鬼神八部众等。 一切有情非情无不么字。 是则一而能多小而含大。 故名圆融之实义。 次合释者。 此吽以四字成一字。 所谓四字者阿诃污么。 阿法身义。 诃报身义。 污应身义。 么化身义。 举此四种摄彼诸法无不括。 且以别相言。 以阿字门摄一切真如法界法性实际等理无所不摄。 以诃字门摄一切内外大小权实显密等教无所不摄。 以污字门摄一切行三乘五乘等行无所不摄。 以么字门摄一切果法无所不摄。 理理尽持事事悉摄。 故名总持。 若以通相释。 各各摄理教行果等。 无所不摄无所不尽。 犹如因陀罗宗一切义利悉皆成就。 又如伏羲六爻一一爻中各具万像。 复次此吽字中有诃字是因。 因缘所生法。 于此法中诸外道二乘及大乘教等教网纷纭。 各举旗鼓争称伪帝。 若外道若二乘若大乘。 执有人有法有因有果有常有我。 是等皆是么字点中摄。 即是增益边未得中道。 若执无人无法无因无果无常无我等。 即是污字点中摄。 即是损减边。 亦未会中道。 若执非空非有非常非断非一非异等。 阿字中非义中摄。 若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八不等。 又阿字中不义中摄。 又若执无色无形无言无说等。 亦阿字中无义中摄。 亦未会真实义。 并是遮情之边。 若未解诸法密号名字相真实语如义语者。 所有言说思惟修行等悉是颠倒悉是戏论。 不知真实究竟理故。 故龙猛菩萨云。 佛法中有二谛。 一者世谛。 二者第一义谛。 为世谛故说有众生。 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 复有二种。 为不知名字相密号者。 说第一义中无众生。 为知名字相密号者。 说第一义中有众生。 若有人能知此吽字等密号密义。 则名正遍知者。 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转大法轮等。 良由知此究竟实义也。 复次约此一字明三乘人因行果者。 先明声闻人。 次约缘觉。 后明菩萨。 初明声闻者。 此吽字中有诃字。 即是因义。 伽等云声闻乘种性者是其因也。 下有污字。 是其行也。 声闻人四谛法五停心观七方便等此是行也。 是污字字相此其当也。 今声闻人灰身灭智以为究竟果。 此吽字上有空点。 是空点者么字所生。 么字兼人法二空义。 其人空理即声闻所证之理。 是名声闻人因行果。 次明缘觉者。 伽等所谓缘觉乘种性等是其因也。 此吽字中有诃字是其因也。 缘觉亦观十二因缘四谛方便等。 此吽字下有污字是其当也。 缘觉亦证人空理此其果也。 准上知之。 次明菩萨者。 遮那经金刚顶经等说菩萨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今此吽字本体诃字。 是则一切如来菩提心以为因也。 下有三昧画。 是大悲万行义。 上有大空点。 是究竟大菩提涅槃之果也。 以此一字摄三乘人因行果等悉摄无余。 及以显教一乘秘密一乘之因行等准知之。 次明以此一字通摄诸经论等所明理者。 且大日经及金刚顶经所明。 皆不过此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之三句若摄广就略摄末归本。 则一切教义不过此三句。 束此三句以为一吽字。 广而不乱略而不漏。 此则如来不思议力法然加持之所为也。 虽千经万论。 亦不出此三句一字。 其一字中所开因行果等准前思之。 非只吽字摄如是义。 所余一一字门亦复如是。 复次拥护义者。 谓上有大空点是佉字门。 即是大空义。 即是般若佛母明妃义。 中有诃字是因义。 于此虚空藏中含养真因种子。 即是大护义也。 复次自在能破义者。 谓上有空点即是佉字门。 佉字门犹如虚空毕竟清净无所有。 即是高峰观所知境界。 中有诃字是菩提幢。 亦是自在力。 以此二字相应故。 犹如大将能破怨敌。 故名自在能破义。 复次能满愿义者。 谓诃字门是菩提心宝。 与佉字门虚空藏和合故。 得成巧色摩尼。 能满一切众生希愿。 是曰能满愿义。 复次大力义者。 谓诃字菩提心中具足一切如来十力等。 今与佉字合故。 离诸系系缚无复挂碍。 如虚空中风自在旋转。 故名大力。 此大坚固力本从诸佛金刚种性生。 又于无量劫已来。 常以此诃字真因具修法行。 佉字万德一一皆如金刚不可破坏。 是名大力义。 复次恐怖义者。 谓是吽字者一切如来诚实语。 所谓一切诸法无因无果本来清净圆寂义。 是故才发菩提心。 即坐菩提道场转正法轮。 由此相应故能证悟一切佛法。 念念具萨般若智。 直至究竟坐金刚座。 四魔现前则入大慈三摩地。 恐怖降伏四魔等。 所谓四魔者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 如是魔军无不恐怖降伏。 犹如日轮才举暗暝消退。 复次如来以何法恐怖诸障耶。 谓即以此吽字门也。 下三昧画即是具修万行。 上有大空点即是已成万德。 诃字即是法幢旗。 三昧空点合故即是高峰观三昧。 上点是明妃之母。 下画是胎分日增。 如是义故适发声时魔军散坏。 即是恐怖义也。 复次等观欢喜义者。 此吽字中有诃字是欢喜义。 上有大空是三昧耶。 下有三昧画字是亦三昧耶。 二三昧耶中行。 三世诸佛皆同此观。 故名等观义 发布时间:2024-07-07 08:07:1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