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言付法纂要抄 内容: 真言付法纂要抄《大正藏》第77卷No. 2433No. 2433真言付法纂要抄夫真言付法相承。 明在经传。 虽云有披寻之烦。 何更可注縎乎。 而今祇奉令旨。 俯仰恭命。 聊记时代之年岁。 偏备等闲之照览(矣)”天竺。 第一高祖。 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性智摩诃毗卢遮那如来。 第二传法祖。 金刚萨埵菩萨。 第三祖。 龙猛菩萨。 第四祖。 龙智菩萨。 第五祖。 金刚智三藏。 善无畏三藏。 大唐。 第六祖。 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 一行阿闇梨。 第七祖。 法讳惠果。 日本。 第八祖。 弘法大师。 第一高祖。 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 与自眷属法身如来。 于秘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乐故。 常恒不断演说此自内证智三摩地法。 具如金刚顶经说。 若准释迦说教次第。 法华经后。 说真言教故。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云。 起化城以接之。 由粪除以诱之。 及于大种姓人法像已熟三秘密教说。 时方至。 遂却住自受用身据色究竟天宫。 入不空王三昧。 普集诸圣贤。 削地位之渐阶。 开等妙之顿旨。 第二祖。 金刚萨埵。 亲对法身如来海会。 受灌顶职位则说自证三密门。 以献卢舍那及一切如来。 便请加持教敕。 毗卢舍那如来言。 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 为最上乘者。 令得现生世出世间悉地成就。 具如经说。 第三祖。 昔释迦如来掩化之后。 八百年中。 有一大士。 名龙猛菩萨。 迹诞南天竺。 化被五印。 寻本则妙云如来(阿弥陀)现迹则位登欢喜。 或游邪林。 而同尘同事。 或建正幢以宣扬佛威。 作千部论。 摧邪显正。 上游四王自在处。 下入海中龙宫。 诵持所有一切法门。 遂则入南天铁塔中。 亲受金刚萨埵灌顶。 诵持此秘密最上曼荼罗教。 流传人间。 楞伽经。 及摩耶经等。 释迦如来所悬记。 则是人也。 第四祖。 龙智菩萨。 即龙猛菩萨付法之上足也位登圣地。 神力难思。 德被五天。 名薰十方。 上天入地无碍自在。 或住南天竺弘法利人。 或游师子国劝接有缘。 贞元录云。 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 年七百余岁。 今犹见在南天竺国。 传授金刚顶瑜伽经。 及毗卢舍那总持陀罗尼法门。 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 及诸大乘经论等。 亦大辩正三藏表制集曰。 昔毗卢舍那佛。 以瑜伽无上秘密最大乘教传于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 数百岁方得龙猛菩萨传授(焉)龙猛又数百岁。 乃传龙智阿阇梨。 龙智又数百岁传金刚智阿阇梨。 及不空阿阇梨。 大师云。 彼龙智菩萨。 年九百余岁。 面藐三十计。 今见住南天竺国。 流传此宗(矣)。 第五祖。 金刚智。 年三十一。 往南天竺。 承事龙智阿阇梨。 经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 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 诸大乘经典。 并五明论。 受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 无不通达。 兼解九十四书。 尤工秘术。 妙闲粉绘。 每至饭食。 天厨自陈。 金刚萨埵。 常现于前。 观音菩萨。 应现而作是言。 汝之所学。 今已成就。 可往大唐国礼谒文殊师利菩萨。 彼国于汝有缘。 宜往传教。 济度群生。 承是圣告。 遂入大唐。 开元八年(配养老四年。 佛灭度后。 经千六百十九年。 金刚界大法。 始来汉土)初到东都。 所有事意。 一一奏闻。 奉敕处分使令安置四事供养。 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 依法作成。 皆感灵瑞。 沙门一行。 钦斯秘法。 数就咨询。 和尚一一指陈。 复为立坛灌顶(唐朝灌顶此时始矣)一行敬受此法。 请译流通。 十一年。 翻译瑜伽念诵法四卷。 七俱胝经等。 十八年。 译出曼殊师利五字心。 及观自在瑜伽法要。 秘教流传。 寔斯人(矣)又一时亢旱连月。 玄宗皇帝。 轸虑纳惶。 即令和尚祈雨。 和尚于大荐福寺廊下结坛。 密诵真言。 食顷从坛中龙头出现。 和尚申手把投龙头。 须臾放却其龙。 直突廊宇腾空。 雷电震地。 雨霈然洪澍。 淹日不息。 皇帝恐其漂物。 更令止雨。 所译经。 都一十一卷。 并入开元释教录。 及贞元新定释教录。 见行于世。 种种灵验。 两国珍敬等。 具载本朝传。 不劳烦述。 善无畏三藏。 是龙智菩萨弟子。 金刚智三藏之同门也。 舍宝位入道林。 神气清灵。 道业怪着。 精进通禅惠。 妙达总持。 三藏教门。 一心游入五天诸国。 久播芳名。 大悲利生。 有缘东渐。 乃至依北天竺乾陀罗城王请。 于金粟王所造塔边。 求圣加被。 此供养法。 忽现空中。 金字炳然。 遂便写取。 即与其王。 途至北印土境。 响震摩诃支那。 皇帝搜集贤良。 发使迎接。 以开元四景辰大赍梵箧来达长安。 初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次后五年(丁已)于菩提院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十二年随贺入洛。 于大福光寺安置。 遂为沙门一行释大日经一部七卷。 苏悉地。 苏婆呼两部经。 三藏性受恬简静虑恬神。 时开禅观。 奖劝初学。 慈悲作念。 接诱无亏。 人或问疑。 割折无滞。 第六祖。 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者。 南天竺国人也。 年甫十四。 见金刚智三藏。 而师事之。 二十四年。 不离左右。 如影随形。 开元八年。 方至东洛。 二十一年。 悉受五部瑜伽。 始自二十岁迄于从心五十余年。 每日四时道场念诵。 上升御殿。 下至几蹋。 刹那之顷曾无间焉。 开元二十九年秋。 先师厌代。 入塔之后有诏。 令赍国信使师子国。 未逾一年。 到师子国。 国王郊迎宫中。 七日供养。 便令安置佛牙寺。 即奉遇龙智阿阇梨。 即授以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 并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十万颂经。 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箧五百余部。 佥以为得其所传(矣)金刚界及大悲胎藏两部曼荼罗法并尊样图等。 悉蒙指授不异写瓶。 天宝五载。 却至上部。 奉玄宗皇帝恩命。 于内建立道场。 所赍梵经。 尽许翻译(即神龙道场也内道场始也)。 皇帝引入。 建坛授灌顶。 于时愆允连日有诏。 令和尚祈雨。 和上结坛。 应期油云四起。 霈然洪澍。 十二载有敕。 令立大道场。 与梵僧含光。 俗弟子开府李元琮。 及使幕宫寮等授五部灌顶。 时道场地。 为之大动。 并译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一十卷。 肃宗皇。 行在灵武。 大师密进秘法(并)定拨乱收京之日。 遂如其言。 乾元年中。 于内道场建立护摩及灌顶法。 代宗皇帝。 广德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和尚奏为国置灌顶道场。 永泰元年四月二日。 译仁王经等。 大历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和尚奏京城及天下僧尼寺内。 各简一胜处。 置大圣文殊院。 及天下食堂内。 宾头卢上以文殊为上摩。 历事三朝。 授以列卿。 品加特进。 及卧疾也。 震仪典临。 劳问相仍。 中使名医。 晨昏相继。 特加开府。 封肃国公。 洎乎薨焉。 上弥震悼。 掇朝三日。 锡赠增优。 授以司空。 谥大辨正。 所翻经。 都一百五十卷。 并盛行于世。 九重万乘。 恒观五智之心。 阙庭百寮。 尽持三密之印。 此时密教盛汉土也。 沙门一行。 金刚智三藏之法化也。 二十一。 遇荆洲景禅师出家。 从嵩山大照禅师。 咨受禅法。 契悟无生一行三昧。 因以名焉。 开元八年。 金刚智东渐之后。 始开道场。 亲受灌顶。 十二年。 于无畏三藏译毗卢舍那经。 并制义疏。 扣栌真言。 禅师之功也。 又奉敕述大术历。 并开元历。 先贤所误。 皆以正之。 借学九流。 皆尽幽旨。 研窍两部。 共为疏主。 泛内外经书。 目历便诵。 律部经论所有要文。 撰为调伏藏十卷。 兼自注解。 是故东都圣上。 侍以师礼。 累代居内。 日益钦敬。 玄宗皇帝。 自亲制碑铭赞扬。 宗德并书石上。 遂以十五年十月八日趺坐正念。 恬如寂灭。 第七祖。 法讳惠果阿阇梨者。 不空三藏之付法入室也。 髫龀之日(天宝十二年也)随大照禅师见三藏。 三藏乍见惊曰。 此儿有藏秘器。 称叹不已。 汝必当兴我法。 抚之育之不异父母。 即授三昧耶佛戒。 许之受职灌顶位。 口授大佛顶大随求。 及梵本之金刚顶瑜伽经。 并大日经等。 和尚禀气冲和。 精神爽利。 均颜回之知十。 同项托之诘孔。 龙驹之子。 骥子之儿。 宁得比肩乎。 年甫十五。 得灵验。 泰元年。 进之具足。 四分兼学。 三藏该通。 金刚顶五部大曼荼罗法。 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门。 真言密契。 悉蒙师授。 即授两部大法阿阇梨位毗卢舍那根本最极传法密印。 三藏告曰。 吾百年后。 汝持此两部大法。 护持佛法。 拥护国家。 利乐有情。 此大法门者。 五天竺国太难得见。 一尊一部不易得。 何况两部乎。 所有弟子。 其数虽多。 或得一尊。 或得一部。 愍汝聪利精勤。 许以两部。 努精进。 报吾恩也。 代宗皇帝闻之。 迎入命之曰。 朕有疑滞。 愿为解之。 和尚即命两三童子。 依法加持。 请降摩醯首罗天。 法力不思议故。 即遍入童子。 和尚白王言。 法已成就。 随圣意请问皇帝下座问天。 则说三世事。 委告帝王历数。 皇帝叹曰。 龙子虽小能起云雨。 释子虽幼法力降天。 入瓶小师。 于今见(矣)即锡绢彩。 以旌神用。 从尔已后。 从飞龙迎送。 四事优给。 大历十年十一月十日。 皇帝恩赐锦彩各二十疋。 贞元二十年。 于醴泉寺。 为弟子僧仪智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 及拼布尊位。 于时般若三藏。 及诸大德等。 集会法筵。 和尚手把香炉。 口说要誓云。 若使我今所置尊位与法相应者。 天忽降雨。 所有众德。 诸弟子等。 代师流汗。 言了则雷雨滂沱。 人皆感伏。 叹未曾有。 般若所谓诃毗跋致之相即是当之也。 如是神验。 触途稍多。 不可具载。 诃浚辨弘。 经五天而接足。 新罗惠日。 涉三韩而顶载。 剑南惟上。 河北则义圆。 钦风振锡。 渴法负笈。 是故代宗。 德宗。 及以南内三代皇帝。 以为灌顶国师。 出入金殿。 奉对紫极。 敷演秘法。 宣布妙理四十余载(矣)即以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即世。 春秋六十。 法夏四十焉。 第八祖。 弘法大师。 昔于佛前发誓愿曰。 吾从佛法。 常求寻要。 三乘五乘十二部经。 心神有疑。 未以为决。 唯愿三世十方诸佛。 示我不二。 一心祈感。 梦有人告曰。 于此有经。 名字大毗卢舍那经。 是乃所要也。 即随喜寻得件经王。 有大日本国高市郡久米道场东塔下。 于此一部解缄普览。 众情有滞。 无所惮问。 更作发心。 去以延历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入唐。 为初学习。 天应慰勤。 载敕渡海。 八月到福洲着岸。 十二月下旬。 致长安城宣阳坊官宅安置。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 配延历二十四年。 二月十日。 准敕配住西明寺永忠和尚故院。 爰则周游诸寺访择师依。 幸遇青龙寺灌顶阿阇梨法号惠果和尚。 以为师主。 学两部之大法。 习诸尊之瑜伽。 六月十三日。 于长安城青龙寺东塔院灌顶道场。 入学法灌顶坛。 是日。 临大悲胎藏大曼荼罗。 即沐五部灌顶。 受三密加持。 从此以后。 受胎藏之梵字仪轨。 学诸尊之瑜伽观智。 七月上旬。 更临金刚界大曼荼罗。 受五部灌顶。 八月上旬。 亦受传法阿阇梨位灌顶。 是日设五百僧斋。 普供四众。 青龙大兴善等供奉大德等。 并临斋筵。 悉皆随喜。 金刚顶瑜伽五部真言密契。 相续而受。 梵字梵赞。 间以学之。 和尚告曰。 真言秘藏。 经疏隐密。 不假图画不能相传。 则唤供奉丹青李真等一十余人。 图绘胎藏金刚界等大曼荼罗等一十铺。 兼集二十余经生。 书写金刚顶等最上乘密藏经。 又唤供奉铸博士杨忠信赵吴。 新造道具一十五事。 图像写经。 渐有次第。 和尚告曰。 吾昔髫龀时。 初见三藏。 三藏一见之后。 偏怜如子。 入内归寺。 如影不离。 窃告之言。 汝有密之器。 努力努力两部大法秘密印契。 因是学得(矣)自余弟子。 若道若俗。 或学一部大法。 或得一尊一契。 不得兼贯。 欲报竺渎。 旻天罔极。 如今此土缘尽。 不能久住。 宜此两部大曼荼罗一百余部金刚乘法。 及三藏传付之物。 并供养具等。 请归本乡流传海内。 才见汝来。 恐报命不足。 今则授法有在。 经像功毕。 早归乡国。 以奉国家。 流布天下。 增苍生福。 然则四海泰。 万人乐。 是则报佛恩报师德。 为国忠也。 于家孝也。 义明供奉。 此处而传。 汝其行(矣)传是东国。 努力努力付法殷勤。 遗诲亦毕。 遂乃十年之功。 兼之四运。 三密之印。 贯之一志(矣)十二月十五日。 惠果和尚。 兰汤洗垢。 结毗卢舍那法印。 右胁而终。 大同元年十月二十二日。 附判官正六位上行大宰大监高阶真人远成。 奉表以闻。 请来经律论疏章传记(并)佛菩萨金刚天等像。 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 传法阿阇梨等影。 及道具并阿阇梨付属物等目录。 同二年归朝(佛灭度后千七百五十六年。 真言教渡汉土后九十二年。 始来此朝矣)弘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于高雄山寺。 修金刚界灌顶。 受者释最澄。 大学大允和气仲世。 美浓种人等也(金刚界大法灌顶。 此时始矣)十二月十五日。 为传教大师。 开灌顶道场。 与百余弟子沐持明灌顶誓水。 学十八道真言(胎藏界大法灌顶。 此年始矣)同四年三月六日。 修金刚界灌顶。 受者泰范。 圆澄。 长荣。 光定。 康教。 沙弥十二人也。 十三年。 平城太上天皇。 从而受灌顶。 圣父圣子。 受持佛戒。 顿入佛位。 十四年。 嵯峨天皇。 又受灌顶。 修行三密法门。 从此以后。 一人三公敬之为师。 四众万民依之接足。 同年给东寺为真言庭。 又真言宗僧五十人。 令住东寺(已上有官符)天长元年。 于神泉苑修祈雨法。 灵验揭焉。 任少僧都(并)以东寺别当大僧都长者。 迁住造西寺所。 以弘法大师。 补任造东寺所(此东寺长者始)承和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给择五十僧内。 宛用三纲官符。 同月二十九日。 依大师表赐官符。 每年宫中金光明会。 七日间择真言解法僧二七人。 沙弥二七人。 庄严一室别令修法。 同护持国家。 共成就五谷。 同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赐度。 真言宗年分度者三人。 八月二十四日赐官符。 试真言宗年分度学业。 并定得度日处。 帝经四朝。 奉为国家建坛修法辅翼皇家。 同三年五月九日。 赐官符。 于东大寺真言院。 置二十一僧令修行。 同十一月十六日。 依实惠表。 奉为国家。 于东寺被定置真言宗传法职位。 并结缘灌顶。 恒例御愿。 大师御入定之后。 赐位谥号。 皆有诏敕。 其后代代御愿伽蓝。 仰风弘道。 割封供僧。 并亭子院法皇。 圆融院法帝。 御灌顶等事。 各在别纸。 不能注湒。 抑本朝传真言教家家不同。 而于东寺一家。 胜于诸家有十种殊胜。 一灌顶殊胜。 二受学殊胜。 三梵文殊胜。 四相承殊胜。 五誓愿殊胜。 六宝珠殊胜。 七道具殊胜。 八入定殊胜。 九法则殊胜。 十外护殊胜。 一灌顶殊胜者。 青龙和尚相承文云。 即授两部大法阿阇梨位毗卢舍那根本最极传法密印。 此印广智三藏从南天归之后。 唯授惠果一人。 惠果和尚。 又唯授弘法大师不授余人。 是故惠朗绍六为七。 不得师位。 义明印可绍接不谓入室。 不空。 惠果。 既不授之。 随谁传哉。 而他家与本处。 争力犹如游夏。 不闻张禹漫谗耳。 二受学殊胜者。 付法传云。 孔宣三千。 德行四人。 广智数万。 印可八个。 就中七人得金刚界一部。 青龙则兼得两部师位。 又惠果阿阇梨行状云。 常语门人曰。 金刚界大悲胎藏两部大教者。 诸佛秘藏。 即身成佛之径路也。 普愿流传法界度脱有情。 诃凌辨弘。 新罗惠日。 并授胎藏师位。 剑南惟上。 河北义圆。 授金刚界大法。 义明供奉。 亦受两部大法。 今有日本沙门空海。 来求圣教。 以两部秘奥坛仪印契。 汉梵无差。 悉受于心。 犹如写瓶。 尔乃不空以两部秘奥偏授惠果。 惠果单授弘法大师故。 先德叹云。 如来秘密之旨传。 印可相承。 惠果甚深之词。 写瓶不漏意在之欤。 三梵文殊胜者。 真言深秘旨。 在梵字悉昙。 请来表云。 释教者也本乎印度。 西域东垂风范天隔。 言语异楚夏之韵。 文字非篆隶之体。 是故待彼翻译。 乃酌清风。 然犹真言幽邃。 字字义深。 随音改义。 赊切易谬。 粗得仿佛不得清切。 不是梵字长短难别。 在源之意。 其在兹乎。 是故金刚智阿阇梨。 初试不空教悉昙章。 令诵梵经。 梵言赊切一闻无坠。 又不空三藏。 窃告惠果曰。 有秘藏器。 汝必当兴我法。 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 普贤行愿文殊赞偈。 其后讨寻梵夹二十余年。 昼夜精勤。 伏膺咨禀。 又惠果阿阇梨。 授弘法大师。 汉梵无差。 悉受于心犹如写瓶。 故知。 传法匠得写瓶之器。 梵汉相并。 全令受学。 若单学汉字不习梵本。 犹如儿女士读假名经。 不知汉字。 他家虽传梵本悉昙至于两部大法诸尊瑜伽者。 不得梵汉合存比授传受而已。 四相承殊胜者。 大师遗告云。 若存灌顶流者。 自我身始。 秘密真言。 此时而立。 夫师资相传。 嫡嫡继来者。 大祖大毗卢舍那佛。 授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传于龙猛菩萨。 龙猛菩萨下。 至大唐玄宗。 肃宗。 代宗三朝灌顶国师。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阿阇梨六叶焉。 惠果则其上足法化也。 勘付法。 至于吾身相传八代也。 出生义云。 故自佛已降。 迭相付嘱。 释师子得于毗卢舍那如来方便。 授而誓约。 传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 得之数百年。 传龙猛菩萨。 龙猛菩萨。 受之又数百年。 传龙智阿阇梨。 龙智阿阇梨。 又任持数百年。 传金刚智阿阇梨。 金刚智阿阇梨。 以悲愿力。 将流演于中国。 遂挚瓶锡杖。 开元七载。 自至上京。 十载遂得其人。 后以誓约。 传不空金刚阿阇梨。 然其枝条付属。 颇有其人。 若家嫡相承。 准此而已。 岂以夫琐琐苗裔可比此嫡嫡祖宗乎。 假使叶直强条弱干乎。 五誓愿殊胜者。 请来表云。 空海与西明寺悉明谈胜法师等五六人。 同往见和尚。 和尚乍见含笑。 喜欢告曰。 我先知汝来。 相待久(矣)今日相见太好太好。 报命欲竭。 无人付法。 汝须速辨香花。 入灌顶坛。 惠果和尚碑文云。 和尚掩色之夜。 于境界中告弟子曰。 汝未知。 吾与汝宿契之深乎。 多生之中。 相共誓愿弘演密藏。 彼此代为师资。 非只一两度也。 是故劝汝远涉。 授我深法。 受法已毕。 吾愿足(矣)汝西土也接我足。 吾也东生入汝之室。 莫久迟留。 吾在前去也。 私云。 唐家和尚为师。 大师为资。 本朝大师为师。 和尚为资。 香象以香象为敌。 轮王以轮王为父。 云师云弟。 皆是往古佛菩萨也。 昔迦叶佛时。 有二菩萨。 兄曰日珠。 弟曰月镜。 常作是愿。 生生处处。 不相舍离。 同学知识建立正法。 昔日珠月镜者。 今马鸣龙树是也。 天竺龙猛龙智。 震旦金智广智。 日本弘法大师。 三国各为师祖弘演密教。 皆是宿愿所致也。 曩代既尔。 今时岂不然乎。 非蛇不知蛇足而已。 六宝珠殊胜者。 大师遗告曰。 如意宝珠。 方伺其实体。 自然道理释迦分身也。 或时出善风。 发云于四洲令生长万物。 利益一切众生。 水府陆地万物。 谁不蒙利益哉。 但大唐大师阿阇梨耶所被付嘱。 能作性如意宝珠。 戴顶渡大日本国。 劳笼名山胜地既毕。 是以密教劫荣。 末徒博延。 私云。 实为薄福者。 暂虽不雨宝。 自然出善风。 常生长万物。 则是无为德也。 百性日用不知。 犹如壤父忘帝力欤。 七道具殊胜者。 大师请来表云。 五宝五钴金刚杵一口。 五宝五钴铃一口。 五宝三昧耶杵一口。 五宝独钴金刚一口。 五宝羯磨金刚四口。 五宝轮一口(已上各着佛舍利)。 五宝金刚橛四口。 金铜盘子一口。 金花银阏伽盏四口。 佛舍利八十粒(就中金色舍利一粒)。 刻白檀佛菩萨金刚天等像一龛。 白绁金刚界三昧耶曼荼罗尊一百二十尊。 五宝三昧耶金刚一口。 金银钵子一具二口。 牙床子一口。 白螺贝一口。 健陀谷子袈裟一领。 右八种物等。 本是金刚智阿阇梨。 从南天竺国持来。 传付大广智阿阇梨。 广智三藏。 又传与青龙阿阇梨。 青龙和尚。 又传赐空海。 斯乃传法之印信。 万生之归依者也。 私云。 如来付嘱袈裟。 永留天竺鸡足山。 达磨法信袈裟。 今在震旦曹溪寺。 唯真言一家印信道具。 源出月支。 过于大唐流于日本。 于今在东寺(矣)真言严重。 可知者欤。 八入定殊胜者。 遗告曰。 又弘仁七年。 表请纪伊国南山。 殊为入定处。 作一两草庵。 去高雄旧居。 移入南山。 厥峰绝遥。 远阻人气。 吾居住时。 频在明神卫护。 常语门人。 吾性狎山水疏人事。 亦是浮云之类。 追年待终。 为此窟东。 乃至吾自去天长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深厌谷味。 专好坐禅。 皆是令法久住胜计。 并为末世后生弟子门徒等之也。 吾永归山。 吾拟入定者。 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寅克(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遗告之文也)。 私云。 即以定力永留依身。 为令法久住。 镇护国家也。 故大宝积经云。 菩萨修定。 复有十法。 一修定无有吾我。 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乃至)十修定能兴正法。 绍隆三宝。 便不断绝故。 往古圣人。 虽有镇护国家之诚。 岂如入定留身之力乎。 九法则殊胜者。 弘法大师。 奉为国家。 请修法表云。 沙门空海言。 空海幸沐先帝造雨。 远游海西。 傥得入灌顶道场。 授一百余部金刚乘法门。 其经则佛之心肝。 国之灵宝也。 是故大唐开元已来。 一人三公亲授灌顶。 持诵观念。 近安四海。 远求菩提。 宫中则舍长生殿为内道场。 每令七七解念诵僧持念修行。 城中城外。 亦建镇国念诵道场。 佛国风范。 亦复如是。 其所将来经法中。 有仁王经。 守护国界主经。 佛母明王经等念诵法门。 佛为国王将说此经摧灭七难。 调和四时。 护国护家。 安己安他。 此道秘妙也。 请来表云。 唯有我祖大广智阿阇梨。 初受金刚智三藏。 更诣南天竺龙智阿阇梨所。 括曩十八会瑜伽。 研窍胎藏等密藏。 天宝中。 却归大唐。 于时玄宗皇帝始受灌顶。 屈尊师资自降。 肃宗。 代宗。 相续受法。 禁内则建神龙精舍。 城中则普开灌顶坛。 一人百寮。 临坛受灌顶。 四众群生。 膝步学密藏。 密藏之宗。 是日郁兴。 灌顶之法。 自兹接轸。 私云。 大唐移天竺风范。 建内道场。 每令七七僧持念修行。 此朝亦移唐风。 中务省内庄严一室。 每月三个日。 被修晦御念诵。 佛僧供料。 大炊寮供奉。 又每月十八日。 仁寿殿内庄严一室。 被修观音供。 佛僧供料。 内藏寮供奉。 其后以承和元年。 大师奉诏命。 于中务省。 始被修后七日御修法。 此间请申勘解由司厅。 建立真言院(云云)又大唐不空三藏。 被敕以大官道场。 为秘密之场。 改号青龙寺。 本朝弘法大师。 给东寺。 即为真言密教庭既毕(云云)结构堂舍。 造立佛像。 年中行事。 僧众威仪。 皆悉移青龙寺之风。 夫海内伽蓝几千乎。 或拟本处。 才万之一乎。 至于真言一家者。 全移佛国风范。 岂同日而可论乎。 十外护殊胜者。 弘法大师。 天长元年。 奉诏命。 于神泉苑池边。 勤修请雨经法。 元此池有龙王。 名善女。 元是无热达池龙王类。 有慈为人不至害心。 御修法间。 入秘密坛。 成金刚天。 即敬真言奥旨。 从池中现形。 托人誓约。 祈雨灵验其明。 从尔以降。 每致祈请。 降雨滂霈。 智度论云。 诃波罗逻龙王。 善心受化。 作佛弟子。 除世饥馑故。 常降好雨。 是故国丰(摩诃陀国也)以彼准此。 我朝丰乐。 只在此龙。 故大师试云。 若此池龙王移他界。 浅池减水。 薄世乏人。 方至此时。 须不令知公家。 私加祈愿而已。 可谓大师雨露之功。 犹过传说风云之德乎。 抑于赡部州八万四千聚落之中。 准阳谷内感。 秘密教事。 见上。 又昔威光菩萨(摩利支天即大日化身也)常居日宫。 除阿修罗王难。 今遍照金刚。 镇住日域。 增金轮圣王福。 神号天照尊。 刹名大日本国乎。 自然之理。 立自然名。 诚职此之由(矣)是故南天铁塔虽迮。 全包法界心殿。 东乘阳谷虽鄙。 皆是大种姓人。 明知。 大日如来加持力之所致也。 岂凡愚所识乎。 今正佛日再曜。 专仰圣运焉。 以前诸阿阇梨耶。 氏族德行。 各见别传(矣)今所撰集者。 只是密藏流布之大观也。 辄课拙词。 敢以奉进。 谨进(真言付法纂要抄康平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真言付法纂要抄。 康平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大法师成尊撰进。 宽文二年(壬寅)五月吉祥日。 发布时间:2024-07-07 08:21:5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