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显密差别问答 内容: 显密差别问答《大正藏》第77卷No. 2435显密差别问答(一一问答中重重问答且略之又此问答且依十住心论次第浅深论之)。 问。 显一乘密一乘显密名异故一乘为异。 亦一乘意同故一乘为同耶。 答。 显密名异故一乘义理天地玄隔。 一乘言同故显密各各有一乘义也。 问。 显密二种一乘如何天地玄隔欤。 答。 依十住心论者。 显一乘有四种。 乃至有无尽一乘。 又密一乘(亦名金刚一乘亦云真言)。 有一种一乘。 乃至有无尽一乘。 秘密重重。 横竖无际限欤。 问。 就显一乘竖论大分有四种者何欤。 答。 显一乘四重四种一乘者。 第一他缘大乘住心。 有十义一乘。 其十义者。 一者引摄一类不定姓(二乘)。 二者为任持所余(地前菩萨)。 三者法等故(真如)。 四者无我等故。 五者解脱等故(花障解脱)。 六者姓不同故(二乘不定姓)。 七者佛于有情同自体意乐故。 八者二乘于佛得同自体意乐。 同名菩萨得授记别故。 九者化故(化二乘)。 十者究竟故(无过此胜果故。 法相宗以此十义成一乘义。 但以三乘五乘为实一乘为权。 故解深密经云。 说五乘实一乘权说文)。 问。 就十义一乘五乘差别性真如一故云一乘。 是已实不权。 三乘人异。 无我性空一云一乘。 是等皆实。 何故云一乘权三乘实欤。 答。 五乘差别我空一三乘人异真如一名一乘是实。 但五乘性异名一乘是无实。 故说一乘权五乘实。 非无理。 一名一乘义。 故慈恩释云。 依诸净道清净者。 唯依第一无第二。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文)。 问。 大日经所说他缘乘法无我性。 是解深密经所说第三时教非空非有中道理。 若说非空非有理是已一乘。 何云三乘教欤。 答。 解深密经第三时教说非空非有中道理是唯识依他诸法实性。 佛说是理则一乘。 闻者必有三乘五乘益。 故名三乘教也。 亦断惑证理位差别故名菩萨教也。 问。 所闻理是一。 所得益何异欤。 答。 所闻理无一三五乘相无相寂灭。 闻者三乘五乘性异故。 得三乘五乘益故。 名三乘教也。 问。 何故所闻理一所得益异欤。 答。 所闻理一五乘姓异故得五乘益。 如似甘雨是一味草木大小润异。 故称普为乘教。 名三乘教。 当知他缘乘教是理一事异故。 一乘理中有三乘益也。 因之大日经疏第三明第二劫般若二乘共闻者。 第二劫般若三乘机共闻有三乘各别益故也(以如上十义一乘真言宗为他缘大乘住心浅略一乘义。 花严宗为大乘始教直进门一乘义。 法花宗为名别义通一乘)。 问。 第二觉心不生心一乘义相云何欤。 答。 觉心不生一乘者。 谓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心性法界如来藏理本来法尔。 一心一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一不异远离八妄无相第一义谛也。 三论宗此八不正观无相理名一乘。 亦名佛性。 亦名中道。 此一乘义门以理内理外二门。 释事理法门。 理内者真谛第一义谛也。 理外者有为无为和合非一非异梨耶诸法乃至事理各别诸法也。 若入理内第一义谛门。 皆同不思议真不思议俗。 故若入第一义谛真俗皆第一义谛。 若入真谛皆真谛。 若入俗谛皆俗谛也。 具如十住心论第七说。 又如三论玄义(一卷)大乘玄论(五卷)二谛章八不章佛性章明之。 此觉心不生心一乘义门。 论理是一相一寂理。 论事则一相一种事。 又行位次第粗细浅深经三大劫数至佛果故云菩萨教也。 未明法界总持周遍圆融理事。 故不及佛乘圆教也。 以此觉心不生心一乘义理为三论宗。 二谛中道一乘究竟义理。 天台四教之中为第三别教义理。 花严五教之中为第三终教大乘义理也。 此觉心不生心一乘理三乘共闻。 或有三乘益故。 名三乘教也。 第三一道无为心一乘者。 是法花一乘。 以开三显一开近显远妙法一乘为宗。 此宗除法花余一切诸经为随他意教。 法花为随自意说。 故法花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文)。 又云。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文)。 法花玄义云。 当知花严兼。 三藏但。 方等对。 般若带。 此经无兼但对带。 专是正真无上之道。 故称为妙法也(文)。 释签云。 法花已前皆曰随他。 故前教中虽并有融以兼带故并属随他。 未堪闻教名不救速。 唯至今经开诸不融唯独一融前使诸部同一妙法。 出世意足(云云)。 又法花玄义云。 此妙法莲花经者。 本地甚深之奥藏也。 文云。 是法不可示。 世间相常住。 三世如来之所证得也。 乃至妙者十界十如之法。 此法即妙。 此妙即法。 无二无别故言妙也。 又妙者自行权实之法妙也(文)。 应知以超八圆妙为妙经一乘也。 此中有四种一乘。 所谓教一·行一·人一·理一是也。 具如疏释。 乃至无量乘者。 凡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心行本习不同无量无数。 一一本习为法门主。 一一各各具足横竖一切圆德。 一一各各周遍法界互相圆融。 故释签云。 各称本习而入圆乘。 本习不同圆乘非一。 故经云。 七宝大车其数无量(文)。 凡十方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心行本习无数无量边畔故。 云无尽一乘也。 又一一当位即是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本来常住顿极顿足圆顿速疾妙觉究竟最极醍醐之妙果佛智。 故法花说云。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因之真言三摩耶戒明于诸显教最极醍醐之妙果也。 十住心论第八说。 于诸显教是究竟。 理智法身望真言门是则初门(文)。 问。 法花本地法身如来为一切众生世世番番以种种方便种种权教。 调伏调养一圆妙法机缘。 今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故所说教法是本有本地妙觉果海智惠。 初后皆是。 今为所被机缘必有六即浅深明昧。 以此妙法一乘。 十住心论第八说入佛道初门。 大日经疏释初法明道。 是六即位中开佛之知见十住位也。 从此以后莹四十一品昧明。 更无明昧。 究竟妙觉果海智惠无始本有佛智云何偏可云初法明道十住位欤。 答。 大日经所说心续生十住心分位浅深一一则是一句法门。 故大日经所说第八住心如实知自心一句为法花一部始终六即因果四教五时总持妙法莲花。 故初住妙觉同为一句法门。 故初住妙觉通为真言入佛道初门也(此云。 佛道者非显教妙觉究竟佛道。 指本有金刚界秘密庄严大日如来)。 乃至此真如法身有真如受薰之极唱胜义无性之秘告时为极无自性心一句也。 第四极无自性心一乘名花严一乘。 此花严一乘宗中立三种一乘(一存三一乘。 二遮三一乘亦名同教一乘。 三直显一乘。 花严宗显一乘为本)五种一乘(一八义十义等一乘。 是大乘始教一乘。 二佛性一乘。 是终教一乘。 三绝相一乘。 是顿教一乘。 四同教一乘。 以三乘同一乘故。 五别教一乘异三乘故名别教一乘。 花严宗以别教一乘为宗也)。 花严宗于第五别教一乘分因果二分以因分教为别教一乘。 果分离教说故。 离机根故果性不可说故唯证相应故不可说也。 乃至无尽一乘者十义无尽法门一门具足十十无尽性海圆明法界缘起中玄六相众德。 一一诸门亦复如是。 此一切诸门十十无尽互为相即互相入。 一一圆融各各主伴具足。 十十无尽重重无尽。 无穷无尽终离始终。 故名无尽一乘也。 花严性海圆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 随缘十十无尽为宗。 第五。 密教一乘者。 诸显教所绝离妙觉果海本有内证同一体性故。 亦名金刚一乘。 此金刚一乘者。 自性法界身心王本初不生坚固金刚同一体性旋火轮故。 名同一体性金刚一乘。 此同一体性金刚自性所成诸无法然轮圆三密天珠涉入遍虚空重重无碍过刹尘故。 名秘密曼荼罗。 此秘密曼荼罗中一尊一门同一体性金刚故。 法然轮圆我三密故。 一一诸尊名金刚一乘名秘密曼荼罗无穷无尽尘数不可说故。 名无尽金刚一乘也。 问。 何故名金刚一乘秘密曼荼罗欤。 答。 诸显教所绝离。 最极醍醐究竟妙觉果海自性法身本有内证法尔常恒法然不坏坚固不动五智无际智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体性金刚故。 名金刚一乘。 此金刚一乘自性所成心王心数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尘数不可说无尽庄严藏微细法身各具五智无际智法然轮圆我三密天珠涉入遍虚空重重无尽过刹尘。 佛智内证秘密曼荼罗非自性法身慈悲本誓神变加持者。 十地等觉不得见闻。 何况二乘凡夫。 故名秘密曼荼虽。 乃至显教终生究竟果位佛智。 竖轮则显密异故未证知。 自心本有内证秘密曼荼罗必依本有法身教授。 内证开时自能证知。 故名秘密曼荼罗也。 问。 显教终生究竟果位佛智未证知本有内证秘密曼荼罗者云何辨。 显密二教论说。 如是绝离并约因位谈。 非谓果人也(文)。 已云非谓果人。 以知又终生究竟果位佛智可证知内证秘密也。 何云显教究竟位佛智不知内证欤。 答。 二教论不分显密三身。 但以总相三身约因果二位论显密差别。 故为因位人。 应现佛身说法地前地上并名显教。 妙觉究竟果位人应说法名秘密教也。 但十住心论竖约十住心教理。 次第转胜乘乘差别有浅深故。 前住心果佛不知后住心。 初心其次第转胜如是故。 故疏第三云。 佛为十地说般若。 九地非其境界(文)。 论次第转胜差别时。 前位人不知后位人举足下足故。 何况十地等觉乃至权佛难思佛智说显密二教差别时乎。 显教三身但不知密教三身境界。 义理炳然也。 问。 显教他用变化亦可尔。 妙觉究竟法身如来云何不知密教三身欤。 答。 虽法身名字同显密二教异故法身异也。 问。 显密二教法身如何异欤。 答。 若依教门说相者。 显教所说妙觉究竟果海。 理智不二一心万德。 恒沙法门体性本地常寂光。 妙理性海圆明。 不思议法界一心如来藏理为一大法身。 此法身境界诸显教称叹。 言断心灭。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乃至果性不可说。 未说此法身本有内证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三密平等轮圆具足重重不可说秘密庄严净妙法身。 今此真言秘教说诸显教所绝离妙觉究竟法身本有内证秘密横竖甚深无穷无尽秘密庄严法身故。 永异说显教法身也。 问。 法花开显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真开示烦恼业苦三道即是法身(苦道)般若(烦恼)解脱(结业)三德秘藏智信具足信解终行不改凡夫即身成佛。 其理可尔。 今真言秘教所说四种法身显教妙觉究竟本有内证秘密法身故。 凡夫位不其分。 云何为众生名神通乘说即身成佛欤。 答。 法花真等至极大乘显教。 以言断心灭无相不相一实中道实相妙理真如法身为究竟理。 开显十界因果唯是一佛乘。 开示烦恼业苦三道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 令一切众生证入无相寂灭法身理。 以为究竟正觉。 未说彼法身本有内证无尽庄严种种不思议秘密。 今真言秘教竖论浅深。 显教妙觉如来不知。 真言秘密。 横开秘密。 十界因果十住心分位一一本来法尔。 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故究竟真实即身成佛。 唯真言秘教所说也。 故十住心论第一云。 若能明察密号名字深开庄严秘藏。 则地狱天堂佛性阐提烦恼菩提生死涅槃边邪中正空有偏圆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 焉舍焉取(文)。 又云。 若竖论则乘乘差别浅深。 横观则智智平等一味。 恶平等者未得为得不同为同。 善差别者分满不二即离不谬。 迷之者以药夭命。 达之者因药得仙。 迷悟在己。 无执而到。 有疾菩萨迷方狂子。 不可不慎(文)。 又大日经疏第一云。 今就此宗谓。 终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故名为句。 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 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 逮见加持受用身。 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 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 名为平等句。 一切众生皆入其中。 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 故名平等。 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文)。 又云。 经云皆同一味。 所谓如来解脱味也。 所以然者。 一切众生色心真相从本际已来常为是毗卢舍那平等智身。 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也。 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还。 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大曼荼罗妙感妙应。 皆不出阿字门。 当知感应因缘所生方便亦复不出阿字(文)。 以上论疏文意明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色心依正本来法尔本初不生即是法佛三密法界曼荼罗也。 问。 真言门菩萨断三妄执行相如何。 答。 真言门菩萨断三妄执时有二种行相。 一者直观自心净菩提心顿度三妄。 二者直修行真言三密顿度三妄超入净菩提心门欤。 问。 直观净菩提心行相如何。 答。 真言门菩萨直观菩提心者。 直观自心本不生际也。 问。 如何观自心本不生际欤。 答。 自心念念起时于根尘识等阴界入。 即阴求心离阴求心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 如是观故即时悬悟自心本不生际。 于如来知见大菩提道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即疏第一卷释也。 又云。 今真言行者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 故即时人法戏论净。 若虚空成自然觉。 不由他悟。 当知此观复名顿悟法门也。 经云。 秘密主。 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 菩萨住此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者。 入佛智慧有无量方便门。 今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 若入此门即是初入一切如来境界。 乃至言法明者。 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 光明普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 故云法明道也(文)。 又云。 真言门菩萨净菩提心得除盖障三昧开佛知见故。 见八万四千烦恼实相成八万四千宝聚门(文)。 又云。 何即知菩提心生。 今佛告云。 超百六十相续心即是净菩提心(文)。 又疏第二云。 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 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文)。 此等释文明真言行者直观自心本有净菩提心度三妄执行相。 具如经疏明也。 问。 真言行者直观自心本不生顿断三妄得除盖障三昧开佛知见。 是为究竟正觉为分正觉欤。 答。 真言行者初得除盖障三昧开佛知见即与诸佛菩萨。 同等住位是分正觉非究竟正觉。 此分正觉是显一乘初住位以上功德生。 自行化他得不思议自在。 是则真言行者中成就悉地分齐也。 故疏第一云。 若得此三昧者即与诸佛菩萨同等住。 当知行人则是位同大觉也。 以其自觉心故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 于如净月虽体无增减。 然亦明渐渐坏乃至第十五日方能动大海潮也(文)。 第二直修行真言三密顿度三妄超入净菩提心门者。 今渐入直言行者。 为求中成就悉地入本尊三摩地修行三密一生超入净菩提心门。 故疏第二云。 今此诸菩萨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 若见心明道时。 诸菩萨无数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文)。 又云。 真言行者初入净菩提心。 虽未于无数阿僧祇劫具备普贤众行满足大悲方便。 然此等功德皆已成就。 何以故。 即是毗卢舍那具体法身故。 是以经云无量无数劫乃至智慧方便皆悉成就也(文)。 又云。 若常途诸论所明。 证此心时即名为佛。 是故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缘觉尽其智力不能测量。 经云所谓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也。 以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涌出诸菩萨会同一处修对治道者虽迹邻补处然不识一人。 是故此事名为秘密。 又此菩萨能于毕竟净心中普集会十方法界诸佛菩萨。 亦自能普诣十方供养诸善知识询求正法。 唯独自明了。 诸天世人莫能知。 由此因缘复名秘密(文)。 真言行者超入净菩提心门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集会十方法界诸佛菩萨位。 是显一乘初住以上位功德也。 真言秘教是中成就悉地分齐也。 上成就悉地果是毗卢舍那究竟位也。 若证金刚萨埵位亦名上成就悉地。 是同大日即身成佛故也。 故菩提心论说。 瑜伽中诸菩萨身皆同大毗卢舍那佛身。 又大日经疏第三明。 本迹俱不思议加持不二。 辄从一门而入皆见心王也。 疏第二文云。 已叹入真言门功德竟。 然行者复以何法入此门耶。 故经次云。 所谓空性。 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 上文无量如虚空。 乃至正等觉显现即俞此心也。 乃至离眼耳鼻舌身意。 已上一道无为心也。 乃至极无自性心生。 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 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 本自无有缚。 令谁解脱耶。 已上极无自性心花严别教一乘初住以上功德也。 此等皆真言秘教中成就悉地分位功德也。 虽一道无为心生极无自性心生功德不可思议微妙。 从此以得莹四十一品明昧证入妙觉果海极无自性心极果佛。 虽心佛究竟竖论乘乘差别有浅深。 故未证妙觉果海本有内证秘密曼荼罗也。 问。 法花宗观心释云。 王者自在义。 地者心地义。 或说。 一切世间缘生诸法阿字本不生。 或说。 本迹虽异不思议一。 花严宗托事显法生解门说。 显上诸义可贵故立宝以树之。 显上诸义自在故标王以显之。 此则诸法门也。 或说法门缘起陀罗尼或说因果无二始终无碍与真言秘教深秘释说阿字诸法本不生。 或说本迹俱不思议加持不二。 文言已同。 显密为同为异欤。 答。 虽显教观心释真言深秘释文言是同义势相似显密二教玄殊浅略深秘悬隔也。 夫显教妙觉究竟果海心性法界皆说言断心灭悉言果性不可说。 以此绝言理印一切诸法说诸法本不生说本迹不二。 又此离言心性法界缘起事法或说理事不二。 或说因果无二或说相即圆融或说帝网无碍或说十十无尽主伴具足。 故真言二字义说彼法花经说。 随他报身究竟应用平等自受法乐上教(文)。 而未说言断心灭自而所绝离妙觉果地本有内证深秘本初不生秘密曼荼罗三摩地法门。 今此真言秘教大悲愿故。 以神变加持身显示自然本有坚固金刚秘密法门也。 问。 显密二教异故佛三身各别者。 云何辨显密二教论说应化开说名曰显教法佛谈话谓之密藏欤。 若依显密二教异显三身密三身实异者。 不可分应化说显教法身说密教。 亦三身皆同分显密可云显三身密三身也。 若依二教论说者。 显密二教法身各别义立不成。 乃至显密三身各别义未分明。 加之三身体是一。 故不空罥索经云。 三身一体皆平等毗卢舍那自性身(文)。 又金刚仙论云。 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言三不伤其一。 言一不坏其三(文)。 付法传云。 法报应化体同用异(文)。 又真言二字义云。 三身一体故释迦说法即法报说。 法身说法是报化说可以意知(文)此等文中明三身体一。 何显密异故可云法身体各别欤。 答。 虽佛三身体一。 普应机缘。 就用论之随自随他相分所说教法显密玄异也。 因此任显密二教所说浅略深秘之旨明显密二教三身各别义。 更就本地三身所论三身体别显密三身差别义也。 正为机缘所说二乘三乘显一乘密一乘。 依此等显密经论有若干教之三身不同显密浅略深秘重重差别耳。 故请来录云。 法海一味随机深浅五乘分鏕逐器顿渐。 顿教之中有顿有密(文)。 此文中已明法海一味随机有顿渐有显密。 今就此显密二教说相者。 显教浅略有重重不同密教深秘有重重无尽。 秘中深秘秘秘中深秘等也。 又显教中有密益。 密教中有显益。 又真言二字义云。 问。 如是三身一体为众生说法时三身共说为当云何欤。 答。 以义言之可云共说各说。 问。 尔意何欤。 答。 三身一体故释迦说法即报法说。 法身说法是报化说。 可以意知。 三身土异机根不同。 自受他受随自随他虽理相融非无深浅。 显密之旨可自觉之(文)。 此文中明虽三身体是一。 亦随机缘利钝有自受他受随他随自教主说法种种无量不同。 故虽佛三身体一依所说显密二教浅略深秘差别不同论佛三身。 显教佛三身皆但不知密教佛三身境界义理炳然。 若信解显密二教差别人不可疑惑欤。 问。 花严妙觉究竟果海果性不可说佛未证见真言内证果德曼荼罗者。 何故辨显密二教论说花严果性不可说即是密藏本分欤。 答。 于花严不可说果海有二义。 一者释迦医王他受用身十身舍那所说花严不可说果海故。 若取花严别教一乘。 因分教所证果海时被摄自分所证妙觉果海故。 虽证不可说果海佛犹未见闻真言内证三密故。 是犹无明分位。 乘乘差别浅深异故。 二者花严等诸经都所绝离妙觉果海。 佛始发真言行愿胜义三摩地菩提心时。 为说真言内证三密故。 以都诸显教不可说所绝离妙觉果海说密藏本分也。 辨显密二教论云。 至如彼百非侗遣四句皆亡。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此宗他宗以此为极。 此则显教关楔。 但真言藏家此以为入道初门(文)。 此文意云。 依大日经王等真言经说。 显教修行究竟妙觉果海佛果更始发真言菩提心为因。 从此以后以三密方便修行证极究竟曼荼罗身。 诸显教不说三摩地菩提心故。 诸显教因果始终不发三摩地菩提心不修三密曼荼罗行。 但至自心如实际以为究竟。 未知自心如实际本有内证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也。 此诸显教是随他意教故。 为因位人叹究竟位。 或叹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或说果性不可说等也。 以如是所绝离究竟果位佛入本有果海内证曼荼罗为初心行者。 故十住心论第一云。 竖论则乘乘差别浅深者此意也。 问。 法花花严妙觉究竟以后更始发真言菩提心者。 何故大师金刚界口决云。 三乘究竟位佛证住一道清净惊觉令知一乘究竟位(文)。 此三乘第十地究竟佛是佛乘圆教初住位也。 故疏第二断第三重极细妄执净菩提心生时。 住权佛乘初住位人常途诸论证此心人为佛(文)。 所所被惊觉者多见显一乘初住位菩萨。 尔者何可云妙觉究竟位始发真言菩提心欤。 答。 此十住心论意以法门差别智慧不同论次第浅深故。 一一住心各各至究竟位发后教菩提心也。 例如香象大师问答明。 三乘极为佛而还入一乘也。 此则常途明教权实法则也。 更不可惊疑。 但彼口决说。 三乘极位佛蒙惊觉与一道无为人在初住位。 蒙惊觉分位大同。 而此位人极细妄执一分已断。 开佛知见见诸佛所行之道堪作秘密行阿阇梨。 故蒙诸佛惊觉极无自性心生进金刚际也。 若次第渐入者。 经数数浅深乘乘差别各各教门妙觉究竟极位佛佛而入后后数门故。 明究竟位已后升进也。 若有超升机不可论次第宿因不定故。 问。 真言净菩提心有异名欤。 亦从名有论浅深欤。 答。 真言净菩提心异名有其数。 亦有从名论浅深差别。 或有名义但通浅深也。 问。 真言净菩提心异名何欤。 答。 真言净菩提心名如实知自心亦名法明道亦名一道无为心亦名空性无境心亦名莲花三昧(已上五种多分第八一道无为心名净菩提心异名见也)。 亦名极无自性心亦名虚空无垢菩提心(此中如实知自心虚空无垢名通浅深也。 成皆通浅深也)。 大日经疏第一云。 经。 秘密主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 即是开示如来功德宝所也(文)。 (此文真言净菩提心名如实知自心也)又云。 今真言行者于初发心地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 即时人法戏论净。 若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 当知此观复名顿悟法门也。 经云。 秘密主。 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 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者入佛智慧有无量方便门。 今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 若入此门即是初入一切如来境界。 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普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 故云法明道也。 当知行人则是位同大觉也。 以其自觉心故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此文明一道无为浅略也。 深秘分满不二为真言)。 疏第二云。 真言行者初入净菩提心虽未于无数阿僧祇劫具备普贤众行满足大悲方便。 然此等如来功德皆已成就。 何以故。 即是毗卢舍那具体法身故。 是以经云。 无量无数劫乃至智慧皆悉成就也。 若常途诸论所明。 证此心时即名为佛。 是故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缘觉尽其智力不能测量。 经云所谓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也。 以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文)。 (已上叹一道无为心净菩提心功德也)然行者复以何法入此门耶。 故经次云。 所谓空性。 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 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显现即喻此心也。 若前劫悟万法唯心心外无法。 今观此心即是如来自然智亦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以心如是故诸法亦如是。 根尘皆入阿字门。 故曰。 离于根境影像不出常寂灭光故曰无相。 以心实相智觉心之实相境。 智皆是般若波罗蜜。 故曰无境界。 以此中十喻望前十喻。 复成戏论故曰越诸戏论。 第三重微细百六十心烦恼业寿种除复有佛树牙生。 故曰等虚空无边一切法。 依此相续生既不坏因缘。 即入法界。 亦不动法界。 即是缘起当知。 因缘生灭即是法界生灭。 法界不生灭即是因缘不生灭。 故曰。 离有为无为界。 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如是住。 故曰离诸造作。 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犹如百川趣海更无去处。 是故当知眼即是第一实际。 第一实际中眼尚不可得。 何况趣不趣耶。 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故曰。 离眼耳鼻舌身意(文)。 已上诸文皆悉一道无为心净菩提心释也。 天台法花宗法门摄尽此一道无为心。 具如十住心论第八卷(云云)。 从此已下文释极无自性心也。 行者得如是微细慧时。 观一切染净诸法。 乃至少分犹如邻虚无不从缘生者。 从缘出者。 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 本不生即是心之实际。 心实际亦复不可得。 故曰极无自性心生也。 此心望前二劫犹如莲花盛敷。 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复成种。 故曰。 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 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 此中云佛说者。 世尊以十方三世佛为证言。 以此一事因缘为众生开净知见。 其道玄同也。 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 本自无有缚。 令谁解脱耶(文)。 已上此文极无自性心净菩提心释也。 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法门摄尽花严宗法门也。 法花圆教证初发心住位时顿断法界三惑。 一断一切断。 一成一切成。 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初位具一切后位功德自然流入萨般若海。 虽然因位论明晦至妙觉位究竟圆满。 经此位人一生登初住位十地究竟乃至一生入妙觉位(云云)。 花严圆教十信满心胜进分上缘起。 因分诸位功德皆得。 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得如来一身无量心。 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所化众生能悉同等。 虽然位位论明晦乃至第三生证入果海(云云)。 大日经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即身证初地。 一生速登大觉十地。 云秘密庄严心十地时一一皆是如来法然本有内证秘密。 更无断惑。 例如起信论真如门(云云)。 疏第四云。 菩提心于一切法都无染着。 即名莲花三昧。 住是三昧者乃至诸法空性亦不可得。 所谓为诸佛大空故(文此文净菩提心名莲花三昧也)。 疏第五云。 若入此净菩提心门则照见心明道。 所谓古佛大菩提道。 故云此殊胜愿道也。 过去未来现在诸大心众无不乘是宝乘直至道场。 故云大心摩诃衍也(文)。 此文明真言一道无为心直乘究竟位净菩提心开(十住)示(十行)悟(十向)入(十地)佛知见(直至道场)也。 四十位论明晦。 是浅略一道无为心也。 非秘密庄严心地位也。 真言四十位一一位皆是如来内证同一体性。 轮圆具足无尽庄严藏也。 又云。 净菩提心实相印即是开佛知见。 使得清净也。 有无悉超越者。 即是从众缘生不可思议中道。 出过断常非有非无。 一切心量所不行处。 故名无垢虚空金刚智印也(此文明得自性法身大日如来。 本来无垢净菩提心金刚智印开佛知见。 有无悉超越者。 一切心量所不行处。 故名无垢虚空金刚智印也)。 问。 大日经所说如实知自心亦名净菩提心门。 初法明道分际功德法门与显教随他意教法花经等所说妙法一乘初住已上功德义理分齐是为同为不同。 若同者显密无差别。 若异者如何引彼法花圆教当机人闻说开近显远登初住位人始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文显示今大日经证如实知自心净菩提心人功德耶。 答。 此有同异二义。 一同者。 虽显密二经异。 如实知自心净菩提心分位是同。 所以者何。 彼法花经名本地甚深奥藏。 或名本地法身。 或名平等大会或名妙法一乘。 所说法门义理分齐与大日经所说如实知自心净菩提心义理分齐是同。 所以者何。 大悲胎藏法界曼荼罗中观音三摩地普现三昧浅略故云是同也。 二异者。 彼法花虽自心本地寂光证见。 未说此本地寂光心地。 不守自性故还复染净熏。 亦蒙真言诸佛惊觉知有内证金刚际秘密曼荼罗也。 今大日经所说本地寂光心地不守自性故说受染净熏亦蒙惊觉缘力闻有真言内证。 此本地寂光究竟醍醐妙果心地知无自性故名极无自性心。 故彼法花本地心未知极无自性心秘密庄严心。 依能诠经论之。 暂住其位无转胜义。 今大日经所说如实知自心净菩提心是知真言行者自心有十重浅深分位故一道无为心生时见其分位微妙不可思议功德现前。 亦从此以后知极无自性心生本地果海法界缘起十玄六相十十无尽法门极无自性义理。 从此以后亦更知有本有果德秘密曼陀罗。 故虽一道无为心生分位是同。 法花所说一道无为心与大日经所说一道无为心云泥悬隔。 住一道无为心未生后际心亦不得后际功德。 住一道无为心位信解后际甚深功德智信具足故。 真言行者一道无为心生已上通名真言信解地也。 若住一道无为法爱不信有后际内证秘密曼荼罗者。 不可名真言信解行地也。 此大日经法花经如实知自心同异二义。 住思能可分别之。 问。 花严经所说极无自性与大日经所说极无自性心同异如何。 答。 大日经花严经所说极无自性心有同有异。 先同者。 花严所说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义与大日经所说极无自性心不守自性随缘义是同。 所以者何。 大悲胎藏法界曼荼罗中普贤三摩地佛境界庄严三昧浅略故云同也。 次异者。 花严所说极无自性心是真言大日自性法界身为利益浅略机缘。 且名花严教主十身舍那为浅略门机缘说。 普贤三摩地佛境界庄严三昧浅略门也。 是法界一门法王一识也。 是狭也是浅也。 故花严经中说性海圆明不思议法界不守自性。 故唱十义无尽法门十玄缘起六相圆融十十无尽主伴具足乃至五教十宗六道因果顺逆缘起无碍自在极无自性心。 未说有大悲胎藏毗富罗法界无尽庄严藏曼荼罗海会三密平等胜义无性秘告极无自性心。 今大日经为一道无为心生行者住自心本地寂光毗卢舍那遍一切处究竟真实智不进内证金刚际者。 于时内证曼荼罗海会诸佛现前惊觉。 知寂光心地无自性。 知有内证金刚际极无自性心已生人信解秘密曼荼罗修行三密行法故。 名真言信解行地。 故花严所说极无自性心与大日经所说极无自性心天地玄殊。 住思可深观察之。 问。 花严无胜义无性秘告。 如何得入秘密曼荼罗耶。 答。 虽无花严经他受用身随他意因分可说普贤教故。 虽无胜义无性秘告。 证离言果海之后发真言菩提心可授真言果也。 而然彼花严云。 果海不谈故不论果海行相。 今大日经明其义故说升进行相也。 问。 真言十住心行者自心本来具足者。 必浅深次第观之入真言欤。 为当直观心王无垢金刚体欤。 答。 入心王法界诸众生。 有有渐入者有顿入者有超升者。 若渐入者次第修行终入心王法界。 则如唯显教从小乘回心入大乘从大乘进入显一乘从显一乘入金刚一乘者是也。 若真言行者观自心。 亦从浅至深次第观之。 符顺此为善机根浅深次第观之。 若顿入者直观自心本有金刚际故。 若证本源其上具足横竖功德自然满具足。 故大日经第七云。 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 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净白能净法(文)。 若超升者可知之。 问。 真言立十地名信解地亦名到修行地。 于此十地或见一道无为十地或见极无自性十地或见真言十地也。 如何分别之耶。 答。 于真言十地有三重住心义。 俱名真言十地。 故疏第二云。 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 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文)。 问。 一道极无是可真言地前。 未无明分位故。 如何可同真言无垢十地耶。 答。 大日经所说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秘密庄严心。 是虽三重法门。 义理浅深异。 从一道无为心生。 断第三重百六十心等极细妄执得除盖障三昧。 已开佛知见。 故明见诸佛所行之道深信解本有无垢菩提心修秘密曼荼罗行。 故通三重名真言十地也。 问。 真言门菩萨观净菩提心门得法明道。 断第三重极细妄执开佛知见。 已后十地修行之。 为有细惑明昧为无明昧浅深耶。 答。 约浅略门。 于净菩提心已上十住地皆见八万四千烦恼实相成八万四千最聚门。 乃至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 本自无有缚。 令谁解脱耶。 若得除盖障三昧者。 即与诸佛菩萨同等住。 当知行人则是位同大觉也。 以其自觉心故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 犹如净月虽体无增减然亦明渐渐增乃至第十五日方能动大海潮也(文)。 已上疏第一释此文之中云。 明渐渐增。 以知净菩提心已上十住地虽体达一切业烦恼实相不至妙觉大牟尼位以来犹有明昧浅深。 于感见曼荼罗位位逾广深至第十一地所见圆极也。 故虽如理同体常圆有如量分位故论浅深耳。 问。 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分位可尔。 于真言十地者显教妙觉究竟已后修行秘密十地也。 如何可有明昧浅深耶。 答。 于真言十地存浅略时。 所证转深故。 不证毗卢舍那位以来有甚深微细明昧浅深也。 唯约深奥秘十地者。 无明昧无浅深也。 问。 约深秘时一道极无更无明昧浅深。 何真言耶。 真言十地虽云浅略。 显教妙况究竟无惑已后修行真言三密十地故可无明昧浅深也。 何于真言浅略十地可云有明昧浅深耶。 答。 显教妙觉究竟已后修行真言故。 望显教真言十地是深秘也。 虽然显教妙况究竟已后法身所证转深故不证秘密庄严毗卢舍那位以来论浅深耳。 故疏第三云。 就秘密中又渐次转深。 乃至佛为十地说般若。 则九地非其境界。 唯大毗卢舍那得名究竟阿阇梨也(文)。 以知虽望显教秘密十地望真言秘密有明昧有浅深。 有次第有迁登。 犹是显教分际以为真言浅略。 于真言深秘十地能入所入本有平等一味无相十地故。 智智平等无细惑无明昧无次第浅深无高下无胜劣。 于此深秘十地。 言十者无尽庄严藏也。 言地者本有无垢心地也。 是法文也佛也。 菩萨也。 故秘藏记云。 地地迁登之义是显教说也。 密教十地是横义也。 初地与十地无高下故。 言菩萨地者是心地也。 法文也佛也菩萨也。 凡异余乘如此(文)。 问。 于真言十地之上同时具足有一道极无真言三重义理耶。 答。 真言十地有浅略深秘故。 同时具足三重义理故。 于一一地位感得功德。 自心等虚空性是一道无为心深住十缘生句。 则极无自性心。 本来无垢秘密曼荼罗。 则是真言十地也。 疏第二释一道无为心云。 第三重微细百六十心烦恼业寿种除。 复有佛树牙生故曰等虚空无边。 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文)。 又疏第三释极无自性心云。 以此中道正观。 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 故曰等觉句(文)。 于此十地横观一一智智平等一味无浅深高下是名秘密庄严十地。 故秘藏记云。 密教所谓横义也。 初地与十地无高下。 故乃至地地迁登是显教所说之义今密教所说言菩萨地者。 是心地也。 法文也。 佛也。 菩萨也。 凡异余乘(文)。 以此秘藏记释于真言地位。 无粗细惑不论明昧。 地地无高下位位无胜劣法。 然本有秘密庄严内证十地可深信解。 又疏第五释真言地位云。 寂灭有何次(文)。 准例大乘地论。 体真如地位唯乱不生一味无相地位随顺得入行相可信解之。 但起论体真如地位于一相一寂一味无相心体理云寂灭有何次。 于此真言十地竖一一各各当位皆有十住心浅深重重因果依正色心理事。 横于十地一一各各当位本来法尔。 皆是真言自性法身大日如来本有内证。 出数广多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五智无际智。 如是横竖法然本有具足法尔常恒轮圆重重无尽重重无尽十地故。 云寂灭有何次。 是以总摄轮圆深秘智慧。 深可信解之。 永异诸显教也。 但虽真言深秘十地亦具浅略一分义故。 竖有甚深极玄次第论粗细明昧也。 问。 虽云一一地位本有无垢心地智智平等一味。 为无始惑障被覆弊。 行者今依教门始行之。 何无明昧耶。 例如显一乘人直行佛智慧登地住位时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犹地上论明晦。 今真言秘教道理可尔。 如何云真言地上无断惑明昧耶。 答。 此自本教约束也。 若断惑证理次第隔历圆融位位论明昧浅深。 显教三乘一乘位相约束也。 今真言秘教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色心依正善恶因果迷悟染净乃至一切大小显密契经所说一切义理法门因果位相一一白体。 皆是本来法尔自性法身大日如来心王一法无穷圆转同一体性。 金刚一一位皆秘密甚深转轮圆无痴智印。 若有秘密持者直示自性法身法然不坏同一体性秘密金刚轮圆具足重重无尽秘密曼荼罗。 如教信解无所治惑无能治智。 无位位次第无明昧浅深无能入人无所入理。 纯净轮圆三密平等法界曼荼罗无执三摩耶。 如说修行者父母所生身速证大日位。 不起于座。 即密严圆土。 故菩提心论云。 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上执。 虽能正见真实之智。 或为无始间隔未能证于如来一切智智故。 欲求妙道修持次第从凡入佛位者。 即此三摩地者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成大毗卢舍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 为行人未证故理宜修之。 故大毗卢舍那经云。 悉地从心生。 如金刚瑜伽经说。 一切义成就菩萨初坐金刚座取证无上道。 遂蒙诸佛授此心地然能证果。 凡今之人若心决定如教修行。 不起于座三摩地现前。 于是成就本尊之身。 故大毗卢舍那经供养次第法云。 若无势力广增益。 住法但观菩提心。 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净白纯净法也。 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 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 若归本则是密严土。 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赞菩提心曰。 若人求佛惠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文)。 又大日经疏第一云。 今就此宗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 故名为句。 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 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 逮见加持受用身。 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 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 而名为平等句。 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 故名平等。 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文)。 又十住心论第一云。 若能明察密号名字深开庄严秘藏。 则地狱天堂佛性阐提烦恼菩提生死涅槃边邪中正空有偏圆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 焉舍焉取。 虽然知秘号者犹如驎角迷自心者既似牛毛。 是故大慈说无量乘令入一切智。 若竖论则乘乘差别浅深。 横观则智智平等一味。 恶平等者未得为得不同为同。 善差别者分满不二即离不谬。 迷之者以药夭命。 达之者因药得仙。 迷悟在己。 无执而到有疾菩萨迷方。 狂子不可不慎(文)。 问。 疏第二云。 然此经宗从初地得即入金刚宝藏。 故花严十地经一一名言依阿阇梨所传皆须作二种释。 一者浅略释。 二者深秘释。 若不达如是密号但依文说之。 则因缘事相往涉于十住品。 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自当证知也。 此文意如何。 答。 此文中从初地得即入金刚宝藏者。 入真言初地时。 本初心地故。 无地位迁登义。 不论明昧自性法身大日如来本有无垢心地金刚宝藏。 入此金刚宝藏十地。 皆是如来内证法门也。 故类例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 十六大菩萨生者是自性法身心王月轮法界本有内证功德也。 圆满此十六分功德云大日菩提月轮。 若缺一分非月轮圆满菩提心也。 故证金刚萨埵位是证十六圆满金刚萨埵位也。 故云十六大生也。 一一尊位必一一十六圆满位故云大生。 大者是一义也。 如起信论说一法界大总相。 文中一者龙树释云。 如本论意一者是大义也。 生者大空生也。 虽十六法门差别。 论体唯一月轮也。 何况互相轮圆具足乎。 若执一尊一位各别者已失体。 一义亦坏轮圆义。 问。 虽有体一十六一一尊位亦一不备。 岂圆满月轮乎。 若偏体一证萨埵位可十六圆满。 何云后十六生成正觉耶。 答。 云后十六生成正觉者。 本来法尔十六圆满月轮以名言为人训其义相。 故十六具备云正觉圆满月轮也。 若证人月轮法界者。 无位位各别执证十六位体一也。 若执位位各别者。 终不证体一。 月轮执位位各别故。 亦先位位轮圆义理执位位各别故。 又得后位时已舍前位执差别故。 未得后位非体一故亦轮圆义不成。 见位位各别。 舍前不得后。 故譬如世间人位登上位时舍下位。 上位未得但信法本有可入平等法界月轮也。 真言地位次第同时俱顿证之义如秘藏记释见知之也。 秘藏记云。 或十六三昧一一次第证成与得一三昧十六同时证。 念殊引越是十六顿证义(文)。 此文中次第证者明十六圆满功德也。 同时证者明十六体一义轮圆具足义也。 虽念殊引越有次第同时二义。 俱同云顿证不可执次第渐入位位各别义也。 演密钞云。 若修真言行者上此十六位时以十缘生句方便证得暗字大空三昧。 即是解了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成等正觉。 又此十六大菩萨生。 若一一从菩萨说时有其十六行者。 未度此时未得成佛。 若能一生度。 此即是一生成佛。 都名一生则无十六之异故云十六大菩萨生也。 又此十六菩萨皆从普贤萨埵心生(文)。 此文中云。 真言行者上十六大菩萨位时。 以十缘生句方便证得暗字大空三昧。 无相惠解了十六大菩萨生。 成等正觉者证见自性法身大空三昧智慧。 以后诸位行相无断惑无明昧无浅深无高下。 位位因证见体一位位证得轮圆故云无十六之异也。 又此十六大菩萨皆是从自性法身本有无垢大菩提心体性普贤萨埵心地生故。 互为证见本有体一轮圆义理故。 云证金刚萨埵位以后无断惑无明昧无浅深无高下也又疏第三云。 又令普现随类身而言悉现如来身者。 明本迹俱不思议加持不二。 岂欲令独一法界作种种形耶。 行者如是解时。 观毗卢舍那与鬼畜等尊。 其心平等无胜劣之想。 辄从一门而入皆见心王。 是故作佛事也。 此文中云。 从一门而入皆见心王作佛事。 证见心王以后证见余尊无断惑无明昧更不云同显教浅略位位断惑证理次第浅深明昧各别之义。 例如起信论宗依一心法明二种门。 心生灭门明断惑证理次第浅深。 心真如门明唯理非事唯乱位地。 若许二门机异者。 可信解显密二机差别也。 但起信论真如门以心体无念寂静理直入法界也。 今此真言秘教不尔。 直以自性法身三密为门。 故疏第一云。 以自性法身三密为门为方便修行故逮见加持受用身。 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 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 而名为平等句。 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 故名平等。 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文)。 又云。 今此真言门菩萨若能不亏法则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逮见无尽庄严加持境界。 非但现前而已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文)。 又云。 经云。 皆同一味。 所谓如来解脱味也。 所以然者。 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已来常为是毗卢舍那平等智身。 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也。 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 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妙感妙应。 皆不出阿字门。 当知感应因缘所生身方便亦复不出阿字门。 譬如大海中波涛相激迭为能所。 然亦皆同一味。 所谓咸味也(文)。 又疏第三云。 汝今幸自有心。 何不证耶。 但当以此妙惠而作成就。 不久自当成一切智也。 上文金刚手直问毗卢舍那。 云何得一切智智。 佛亦直答。 如实知自心。 是名一切智智。 今此中教授义亦同然。 直举无相菩提便即勤令修证。 更无行位差别可以错于其间。 虽前品广明诸相作种种名字庄严。 至论心处意皆如是也(文)。 此等文皆以甚秘释为真言义。 所证一切色心诸法一出一念。 本来法尔即是本初不生法界曼荼罗三密平等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体性金刚智印。 是则为真言义也秘释重重甚深广大永异诸显教也。 故金刚界决云。 今真言宗直入直修直满直证(文)。 问。 显教诸经论多说因缘所生一切善恶因果色心依正诸法。 或说本初不生。 或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或说一尘一念周遍法界。 或说法界缘起陀罗尼圆融相即入。 或说一门十十无尽一切诸门十十无尽互相圆融重重无尽如帝网垂殊。 今真言秘教三密平等法界曼荼罗义如何差别耶。 答。 诸显教经论说。 因缘所生一切善恶因果色心依正乃至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诸法。 皆是全体一心。 一心之外更无别法。 心性不生常住。 即是诸法不生常住。 诸法缘起生灭即是心性缘起生灭。 一切法界缘起陀罗尼圆融无尽亦是一心回轮无穷无尽。 终至于妙觉果海心性法界法身本地性海圆明极理感叹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或言果性不可说未明果海极理内证秘密曼荼罗行相也。 今真言秘教以显教妙觉果海极理入真言本有金刚界大日曼荼罗佛智为初门。 从此更始发秘密曼荼罗菩提心修三密平等秘密曼荼罗行证本有金刚界最极究竟曼荼罗身也。 问。 虽云真言十地是一一自性法身内证功德本有无垢无尽庄严藏。 今修证之真言行者已从无始本际厚被覆弊三妄。 今虽修习自性法身三密于证诸位。 虽设速疾十地满足是可次第。 虽云体性一味于体相功德法门差别。 若得初地时心地体一故。 余位功德皆于初地虽云得之。 未证得后位。 竖论明昧余位功德未明了。 尔者虽证真言地位犹可有位位明昧也。 如何可云真言地上无明昧差别。 都道理未分明。 如何可信解之耶。 答。 真言秘教实上根利智具所信解也。 都性相差别执深人何信自性法身能所轮圆无尽秘密耶。 夫于如来正教断惑证理虽有无量门。 大判有四重别。 一者本来迷悟差别立所治惑论能治智。 是初劫分际也。 或始能治所治差别诸位法门次第遍学终迷悟染净一味一相。 则第二劫分际也。 或初位具足后位功德互相圆融法无明昧。 为除能入人慢执犹位位论明昧。 则是第三劫分际也。 故此等皆无明位分也。 第四真言秘密诸位一一差别。 横观本来法尔金刚实际智智平等一味金刚。 又法然轮圆无碍无尽庄严藏一一诸位能入金刚所入金刚人金刚法金刚尘数不可说。 而此金刚界十地本来法尔无明昧无浅深。 以自性法身内证功德十地也。 故教王经开题云。 若约显乘有一百差别。 五十位各有能入智所入定故。 约秘密乘竖位有一百金刚义。 又一一地位具能入所入故。 约横义有一百差别。 五十位人各具能入所入故。 复有一千金刚。 一一地分十地故。 复有微尘不可说不可说金刚差别(文)。 显教设虽众生无始理具妄心即是开印如来一切智智。 修证之行者已证入初地。 而后后位位犹论明晦。 是显教随他意约束也。 今真言秘教如来本有内证十地与行者本有无垢十地本来法尔无纯所异平等一味。 故证初地后或云次第生此满足或云后十六生成正觉。 同是显顿证之上功德圆满义也。 如显教明昧顿证义勿领解之。 真言秘教名顿觉成佛神通乘称即身成佛直道。 皆以自然本有内证深秘意可深信解之也。 问。 真言秘教所立十地是自性法身大日如来本有无垢心地十德故。 证初地时顿证十地。 是实可尔。 而何大日经住心品说十地次第此生满足。 疏亦释。 此中次第者梵音。 有不住义精进义遍行义。 谓初发心欲入菩萨位故。 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 尔时以无所住进心不息。 为满第二地故。 复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入第三地。 尔时以无所住进心不息。 为满第四地故。 复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入五地。 如是次第乃至满足十地。 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觉(文)。 三摩地仪轨说。 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文)。 理趣经开题说。 若能受持思惟。 不经三大劫十六大生乃至现生证如来执金刚位(文)。 又即身成佛义说。 大机即身成佛。 小机者后十六生成佛(文)。 依此等文。 真言地上可有次第转胜也。 若尔如何真言地上唯有顿证无断惑义无次第明昧义可定判耶。 答。 于真言十地有浅略有深秘有渐入有顿入。 有为凡夫立十地。 有为圣者立十地。 为证此等地位修三密行求悉地果有多不同或凡夫位修三密行求证初地。 或欲究竟十地。 皆随机利顿顺善根厚薄。 此有顿入有渐入。 有得浅略悉地有得深秘悉地虽有如是种种不同唯是大日如来真言行者本性无垢无住无相净菩提心一行一道随机普应也。 应知真言行者浅略深秘次第顿证有相无相悉地唯是净菩提心无穷回转也。 故大日经住心品疏云。 此品统论经之大意。 所谓众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 如实可知名为一切智者。 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 释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故曰入真言门住心品也(文)。 又疏第三云。 上文金刚手直问毗卢舍那。 云何得一切智智。 佛亦直答。 如实知自心是名一切智智。 今此中教授义亦同。 然直举无相菩提。 便即初令修证。 更无行位差别可以错于其间(文)。 此等文意云。 真言行者深住如实知自心无相一实净菩提心。 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恒住其心。 更无行位差别以错于其间。 是则三密平等体性。 是名为究竟发菩提心。 是为万行大将幢旗。 是为究竟大菩提。 是为究竟大涅槃。 是为法界体性心王。 是为究竟真实无相法身。 住此净菩提心名住真言三摩耶戒。 由住此三摩耶戒得成一切悉地。 若离此净菩提心戒得世间出世悉地者无有是处。 但所引文云。 次第此生满足。 或云。 后十六生成正觉。 或云十六大生者。 以秘释可知净菩提心义理法门也。 但偏执浅略如妄情所谓文言取义。 是已违背自性法身大日如来雅意。 非真言真实所行也。 何况谓有十六生文。 于真言秘密乘现世证得欢喜已后。 若言有分段隔生粗生死。 若言有变易因移果易细生死者。 是非一道无为心亦非极无自性心。 何况非秘密庄严心耶。 是可三乘教意非真言秘教正觉。 呜呼不可指南之。 真言学者深可思之。 故十住心论第一云。 竖论则乘乘差别浅深。 横观则智智平等一味。 恶平等者未得为得不同为同。 善差别者分满不二即离不谬。 迷之者以药夭命。 达之者因药得仙。 迷悟在己。 无执而到。 有疾菩萨迷方狂子不可不慎(文)。 问。 大日经十地次第此生满足说。 三摩地仪轨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文。 于此等说文真言尽解未分明。 如何可决之耶。 答。 于真言地位浅略重重也。 深秘重重也。 随教浅深地位行相不同也。 若于十地初地已上经二大僧祇修万行位位次第断惑证理。 初地已上受变易身故留烦恼障种子受分段身利益众生。 是他缘乘地位行相也。 若于十地经二大僧祇具修万行位位次第断惑证理。 初地已上受变易身并分分证法身。 不由烦恼障种子以自在力应同众生施与利益。 是觉心不生十地行相也。 若于十地证初住初地时。 后后诸位功德皆悉证得。 于后后位论其明昧。 一生一身之上十地究竟。 一时一念周遍十方法界普与不思议利益。 是显一乘十地行相也。 已上三重皆是浅略行相也。 今真言秘教十地皆是自性法身大日如来本来法尔内证功德也。 是亦真言行者自心本有无垢如实知自心净菩提心法尔所成十地也。 今真言行者由三密加持速疾证得之时。 能入所入无二平等。 本来本有一味一际故。 故疏第一云。 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 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此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智力。 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平等句。 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 故名平等。 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文)。 又云。 经云。 皆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也。 所以然者。 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已来常为是毗卢舍那平等智身。 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也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 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 当知感应因缘所生方便亦复不出阿字门。 譬如大海中波涛相激迭为能所。 然亦皆同一味所谓咸味也(文)。 此文意云。 毗卢舍那三密平等法界曼荼罗与行者三密平等法界曼荼罗本来法尔无二平等。 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故。 当知感应因缘所生方便或佛身或菩萨二乘身或鬼畜等身亦复不出阿字净菩提心门。 真言行者信解如是真言实相印故。 从初心至后心从因至果深住净菩提心。 则是顿觉成佛神通乘也。 若离如是实相印。 余皆爱见所生也。 次第者净菩提心不住义无所住义。 次第者亦净菩提恒不沉没常精进义。 又次第者遍行义。 谓净菩提心为万行体故也。 初地净菩提心无始本初心地万德所依万德能生义也。 第二地乃至十地者净菩提心不住义万德圆满义也。 此净菩提心不住无相万德中无断惑无明昧无浅深无高下无前后无去来本来法尔。 远离一切戏论分别故。 故疏第三云。 如实知自心一切智智净菩提心中更无行位差别可以错于其间(文)。 又现世证得欢喜地者。 自性法身大日如来心王心地月轮法界无始无终无边福智圆满究竟常恒现前三世常恒自受法乐适悦欢喜故云现世证得欢喜地。 又现世者是常恒义也。 是即本初义也。 又后十六生成正觉者。 后者甚深极玄义也。 又后者谓十六生真正觉者甚深极玄指示语也。 十六者是不住义圆满义也。 问。 其不住义如何。 答。 净菩提心月轮一法。 谓金刚萨埵不住萨埵又金刚王也。 谓金刚王不住金刚王又金刚爱也。 乃至谓金刚拳又金刚萨埵也。 亦谓十六又体一也。 谓体一又十六也。 十六不住体一不住。 十六圆满也体一圆满也。 生者是具足义也。 谓净菩提心具足不住圆满义。 是则真正觉也。 又净心月轮体性常圆是自利。 十六次第亦利他也。 自利利他本来法尔具足圆满是真正觉又十六是心王功德。 心王亦是十六体性。 心王入心数。 一一心数即是心数众德皆备。 心数入心王。 十六心数智智平等一味无相心王。 即心王即心数。 心数即心王。 故菩提心论云。 瑜伽中诸菩萨身皆同大毗卢舍那佛身(文)。 大日经疏第一云。 心王所住之处必有尘沙心数以为眷属。 今者心王毗卢舍那成自然觉。 尔时一切心数无不即入金刚界中成如来内证功德差别智印。 如是智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 由此众德悉皆一相一味到于实际故名集会。 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满即不名一切集会也(文)。 分别圣位经云。 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 并以法界身总成三十七(文)。 私云。 此文中皆同自性身者。 三十六功德皆同心王自性所成故云皆同自身(文)。 又一一诸尊法身内证内性差别智印故云皆同自性身也。 又金刚界礼忏云。 如上金刚界大曼荼罗三十七尊并此法佛现证菩提内眷属毗卢舍那互体(文)。 应知十六大菩萨生地位皆同自性法身大日如来心王内证功德法身也。 虽名一尊一位。 横竖圆德皆同大日若证一尊一位者必释心王大日内证众德皆悉现证。 若证真言秘密金刚一乘初欢喜地以后。 犹云有断惑有明昧者。 无有是处。 故大日经疏第二广引花严经解释真言信解地云。 然此经宗从初地得即入金刚宝藏(私云。 金刚宝藏者本有无垢金刚一乘秘密曼荼罗也)。 故花严十地经一一名言依阿阇梨所传皆须作二种释。 一浅略释。 二深秘释。 若不达如是密号但依文说之。 则因缘事相往涉于十住品。 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自当证知也(文)。 此释文中明也。 于真言十地作浅略深秘二释。 一者浅略。 此浅略十地行相如花严十地行相说。 二者深秘。 此深秘释如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也。 若浅略十地行相依花严经意解释。 此者有二种行相差别。 一者次第。 二者圆融也。 一次第者。 位位次第迁登。 位位时分经历。 是菩萨教位也。 二圆融者。 十地功德皆是法性缘起故。 论体离一切戏论。 诸位功德一一皆悉平等具足法界圆德。 互相相即。 互相相入。 位位圆融。 位位主伴。 具足位位功德十十无尽也。 位位初中后皆圆融自在十玄六相不思议法界十地。 于此十地圆融位今为行者依论明昧犹有次第行布也。 虽有次第行布必证初地。 一生一身之上十地究竟。 更于位位无经时分劫数。 又全无分段隔生。 亦无变易因移果易义。 本来法尔法性圆融位故。 此不思议圆满十地行相。 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 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 本自无有缚。 令谁解脱耶。 如是虽云甚深不可说十地行相。 望真言秘教十地行相。 此浅略行相犹是显教分齐也。 当知真言深秘十地是一一位皆当体法然轮圆三密平等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天珠涉入遍虚空重重无碍过刹尘十地行相也。 是正为真言十地行相也。 故上根利智人以内证深秘智信可住真言十缘生句也。 故秘藏记云。 地地迁登是显教义。 密教地位是横义也。 初地与十地无高下故。 地者心也法文也佛也菩萨也。 凡异余乘也(文)。 私云。 深信大师解释不可疑惑真言地上无明昧浅深无迁登高下义理也。 若不达深秘释不知密号。 但依文说之。 则因缘事相往涉显教义门。 若尔显密杂乱发心辟越。 有疾菩萨迷方狂子不可不慎(云云)。 嘉应元年六月十二日书写了。 尊云。 宝圆勘了自嘉应元年至于正和二年百四十四年也。 宝圆传领之。 显密差别问答(下帖依十住心论次第浅深且论之)。 问。 真言地位无地地迁登者何。 即身成佛义云少机者次第经十六生成佛。 是竖义也。 大机者即身不经十六生成佛。 是横义。 所以迟速各殊。 此释文已云小机次第经十六生成佛故是迟也。 仍小机不即身成佛。 以知次第经历后十六生成佛也。 尔者何可云无地地迁登初后无高下乎。 答。 十六大菩萨生位有二义。 一者同时证。 二者次第证。 同时证者。 顿悟行者直证自心本有法界总持心王体性故。 体上十六功德自然证得故。 云同时证。 是为真言即身成佛也。 次第证者。 渐悟行者十六功德次第证得成正觉故。 且虽云成佛不云即身成佛。 虽十六次第证得。 无明昧无浅深也。 问。 虽十六次第证无明昧无浅深意如何。 答。 十六是心王一法生故。 十六一一心王无异故。 圣位经云。 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文)。 私云。 皆同自性身者。 是心王自性所成故。 名皆同自性身也。 又金刚界礼忏云。 金刚界曼荼罗三十七尊并此诸佛现证菩提内眷属毗卢舍那互体(文)。 又菩提心论云。 瑜伽中诸菩萨身者皆同大毗卢舍那佛身(文)。 又大日经疏第一云。 由此众德悉皆一相一味到于实际故名集会。 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满。 即不名一切集会也(文)。 已真言经论中或说皆同自性身。 或说皆同大毗卢舍那。 或说毗虑舍那互体。 或说由此众德悉皆一相一味到于实际。 应知自性法身心王自性所成十六大菩萨皆同大毗卢舍那故。 十六位皆同无明昧无浅深。 真言经论说文明白。 敢不可疑惑耳。 问。 真言经论已说。 瑜伽诸菩萨者皆同大毗卢舍那故。 十六实无异执全无明昧更无浅深亦无高下。 虽然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 行相未明。 如何可明了乎。 答。 以真言三密行法昼夜四时(初夜后夜半夜日中)精进修行。 以横智智平等一相一味无碍轮圆实智现世证得欢喜地(此云欢喜地者非显教欢喜地。 是真言秘教欢喜地也)。 顿集一阿僧祇劫福智资粮。 众多如来所加持故。 乃至十地等觉具萨波若证本有内证十六圆满月轮三摩地菩提心成究竟最上正觉故。 云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 现世证得欢喜地以去无多生隔生。 一生一身之上至究竟故亦是名即身成佛。 故一本即身成佛义引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文为真言即身成佛证据也。 又出生义云。 真言秘教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顿旨(文)。 问。 真言地上无明昧者。 如何大日经疏第一云。 得除盖障三昧开佛智见位同大觉也。 以其自觉心故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 犹如净月虽体无增减然亦明渐渐增乃至十五日方能动大海潮也(文)。 此释文中已云净月体无增减明渐渐增。 以知真言地上可有明昧也。 又疏第三云。 以此中道正释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 即是心佛显现故曰正等觉句。 以深修观察故如入大海渐次转深乃至毗卢舍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源底。 故曰渐次大乘生句(文)。 又此文中巳云如入大海渐次转深。 以知真言地上可有浅深也。 又疏第三云。 就秘密中又渐次转深乃至佛为十地说般若。 则九地非其境界。 唯大毗卢舍那得名究竟阿阇梨也(文)。 又此文中已云九地菩萨不知十地境界。 又云有因位果位差别名毗卢舍那究竟阿阇梨故。 以知真言地上可有地地浅深有因果差别也。 如何可云真言地上无明昧无浅深无因果差别乎。 答。 真言地前地上是异显教也。 夫真言地前者是竖义也。 地上是横义也。 问。 真言地前地上横竖义如何。 答。 依十住心论者。 前九种住心皆是因皆是地前也。 第十即果即地上也。 竖论次第浅深皆是真言地前行相也。 横观智智平等即地上行相也。 问。 真言行者从初心入大空三昧观三密平等。 虽然未证三密谛理以来更无地上功德。 岂此人可名地上菩萨乎。 答。 真言行者虽未证三密谛理。 若入大空三昧观三密平等时者。 是修自性法身所行故超过十地。 故经说超过十地也。 何况现世证得真言欢喜地入金刚萨埵正位者即同大毗卢舍那也。 故论说瑜伽中诸菩萨身皆同大毗卢舍那佛身。 疏明心王心数诸尊皆同一相一味皆悉集会也。 真言秘教证初地时同究竟妙觉大日位更无浅深差别降故。 云从初地得入金刚宝藏也。 问。 真言秘教现世证得欢喜。 见道以后皆同大毗卢舍那无明昧无浅深者。 何疏第一释。 得除盖障三昧开佛知见入法明道知自心本不生生大惠光明普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 如净月明渐渐增。 如此释文者。 真言地上犹不同大牟尼。 须有明昧。 如何可云皆同大毗卢舍那无明昧浅深乎。 又疏第三释。 就秘密中渐次转深。 乃至佛为十地说般若。 则九地非其境界。 如此释者。 真言地上可有浅深也。 地地有知不知差别。 故又云如入大海渐次转深。 又云所见曼荼罗逾深逾广。 如此等释者。 真言地上必可有明昧浅深地地迁登也。 如何可云无明昧无浅深乎。 答。 于真言地上真言经论或宣无浅深或说皆同一味。 或章疏释有明昧示有浅深。 是大疑惑也。 今此重明可决之也。 夫于真言十地从本以来有明昧浅深有地地迁登。 是地前行相也。 虽转深转妙是修生转胜次第深秘故。 犹是遮情义也。 真言十地者是自性法身本有无垢心地法文即是行者本有无垢内证曼荼罗也。 本来法尔无明昧无浅深。 智智平等一相一味也。 故大日经疏第一云。 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 身等于语语等于心。 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 今就此宗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故名句。 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 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 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 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 而名为平等句。 一切众生皆入其中。 实无能入者无处入处故名平等。 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文)。 又云。 行者以此三密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 乃至于能此生满足地波罗蜜。 不复经历劫数。 备修诸对治行。 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顷便至所诣。 不得云发意间。 云何得到。 神通相尔不应生疑。 则此经深旨也(文)。 若人入法佛三密无。 不穷尽横竖义理。 神通乘相如所引文不应生疑。 都瑜伽中一切菩萨亦复如是。 故菩提心论云。 瑜伽中诸菩萨同大毗卢舍那佛身。 又大日经第三云。 又令普现随类身。 而言悉现如来身者。 明本迹俱不思议加持不二。 岂欲令独一法界作种种形耶。 行者如是解时。 观毗卢舍那与鬼畜生等尊其心平等。 无胜劣之想。 辄从一门而入皆见心王。 是故作佛事也(文)。 应知现世证得欢喜地以去诸位地地无明昧胜劣高下浅深也。 但一道无为心生极无自性心生。 真言门菩萨断极细妄执故。 必堪作秘密行阿阇梨。 故虽云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名真言信解行地名到修行地。 所证转深故转深转妙。 而竖论甚深极玄限是竖义故。 犹是真言浅略。 拟对显教故。 真言菩萨法明道生开佛知见名佛。 云犹如净月明渐渐增者。 于真言门菩萨一道无为心生位人论明昧也。 极无自性心生得度第三劫。 等虚空心无边智慧甚深般若已作秘密行阿阇梨。 此真言菩萨九地不知十地。 是极无自性心生所证转深故。 犹竖论其深。 是真言浅略则显教分齐也。 又云如入海转深。 又于所见曼荼罗云逾深逾广等。 例之可知。 当知论粗细次第断道。 是小乘三乘等遮情教门断惑证理行相也。 又直因净菩提心照明诸法故。 少用功力便得除盖障三昧。 见八万四千烦恼实相。 成八万四千宝聚门。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 初位得后位功德。 犹论明昧。 是法花等显一乘教相也。 或已开净知见照法性圆融解脱一切业烦恼时。 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 本自无有缚令谁解脱耶。 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因果无二始终无碍。 犹明从微至粗阶位渐次有次第行布等是真言浅略花严等显一乘表德教门断惑证理行相也。 今真言秘教金刚一乘表德教门曰能治道品。 是一一行者本有内证秘密金刚智印论所治惑障。 即一一诸佛法然自性三摩地密印标识也。 何舍何取哉。 故十住心论第一云。 苦哉末学逃大虚于小室。 偷鸣钟手掩耳。 恶水爱火。 舍心爱色。 若能明察密号名字深开庄严秘藏。 则地狱天堂佛性阐提烦恼菩提生死涅槃边邪中正空有遍圆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 焉舍焉取。 乃至迷之者以药夭命。 达之者因药得仙。 迷悟在己。 无执而到。 有疾菩萨迷方狂子不可不慎(文)。 此释文中明烦恼菩提生死涅槃边邪中正空有偏圆一切善恶迷悟染净色心依正诸法悉皆自心佛之秘号也。 秘号之下一切善恶事理即是一一自性法身内证三摩地。 又真言行者本有金刚智印焉舍焉取。 唯不知秘密为迷若信解秘密为断惑也。 问。 真言初欢喜地以上无断惑无明昧者。 何大日经疏第十五引宝炬陀罗尼经百心成佛欢喜等十地为真言十地。 云此十心转复光显离垢也。 乃至第十地亦有十心。 即是凡百心一一转胜可准知也(文)。 此地位中已云十心转复光显离垢。 乃至云凡有百心一一转胜。 真言地上可云有断惑有明昧也。 何云真言地上无断惑无明昧乎。 答。 于真言十地有浅略有深秘。 浅略十地论断惑诠明昧是则真言浅略十地也。 拟对显教故云显教分齐也。 真言深秘十地者。 于前浅略十地之中一一示深秘故云真言深秘十地。 是名真言真实十地也。 故秘藏记云。 地地迁登是显教地位也。 真言地位无初后浅深差别。 一一秘密法文凡异余乘(文)。 又疏云。 百心成佛是宝炬陀罗尼经所说甚深微细(文)。 私云其深细微者。 有重重浅略有重重深秘之中。 深秘秘秘中深秘乃至十六门释义十六玄门等无尽旋陀罗尼义故也。 问。 秘藏记所说三妄十地有浅略深秘乎。 答。 其三妄十地有重重浅略有重重微细深秘也。 问。 秘藏记三妄十地说文如何。 答。 秘藏记云。 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 三妄执贪瞋痴。 开者百六十心乃至八万尘劳。 越三妄执越三僧祇劫是即十地究竟也。 过此修上上方便断微细妄执至佛果。 故经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文)。 于此文中大有二门。 一者浅略门三妄十地。 二者深秘门三妄十地也。 第一浅略三妄十地门。 问曰。 真言三妄执者是五根本烦恼百六十随烦恼粗细极细三妄执也。 何但贪瞋痴三毒云三妄执乎。 答。 贪瞋痴皆通粗细极细三妄。 故三毒云三妄无失。 问。 贪瞋痴三毒如何通三重妄执乎。 答。 贪瞋痴皆通人执相应起法执相应起无明相应起故通三重妄执也。 问。 大日经并疏云五根。 本烦恼五度数成百六十随烦恼。 今云贪嗔痴开者成百六十乃至八万三毒与五根本本数已不同。 如何同云成百六十乎。 答。 五根本五度数之成百六十。 故贪一烦恼起时有百六十。 乃至疑烦恼起时亦有六十。 故三毒一一开时云有百六十也。 问。 五根本烦恼五度数成百六十方如何。 答。 疏云。 此五根本烦恼初再数为十第二再数成二十第三再数成四十第四再数成八十。 第五再数成百六十心故云一二三四五。 再数成百六十心也。 以众生烦恼心常依二法(私云。 二法者贪无贪嗔无嗔乃至疑无疑等也)。 不得中道故。 随事异名。 辄分为二(私云。 随事异名者随六尘境事起心爱色恶色爱声恶声。 亦瞋色喜色瞋声喜声。 如是事事有有无边执不得中道故云随事异名辄分为二也)。 问。 五度再数成百六十意如何。 答。 一切众生无明一念心性无始以来根本十烦恼随烦恼二十乃至八万尘劳皆悉具足。 一一根本随惑缘起一念贪心起时本来具足相应种类而有贪无贪嗔无嗔等十烦恼。 故云初再数为十也。 第二再数成二十者。 嗔烦恼起时。 嗔具足前贪无贪等十。 无嗔具前贪无贪等十。 故云第二再数成二十也。 第三再教成四十者。 痴烦恼起时。 痴具前二十。 无痴具前二十。 故云第三再教成四十也。 第四再教成八十者。 慢烦恼起时。 慢具前四十。 无慢具前四十。 故云第四再教成八十也。 第五再教成百六十者。 疑烦恼起时。 疑具前八十。 无疑具前八十。 故云第五再教成百六十也。 又疑为始逆教至贪亦同成百六十也。 五根本烦恼皆圆始终次第无定。 但五中随起为始为终。 五度再教成百六十亦复如是。 故贪具百六十嗔具百六十。 乃至疑具百六十。 有五种百六十也。 此百六十具贪时。 此百六十皆成贪种类。 具嗔时此百六十皆成嗔种类。 如是五种百六十种类义内各别也。 故标贪嗔痴云百六十乃至八万意可知。 问。 今举贪嗔痴为粗细极细三重妄执意如何。 答。 举贪嗔痴三毒为十地所断三重妄执。 浅略深秘俱有甚深标趣也。 问。 贪嗔痴浅略意趣如何。 答。 入初欢喜地证虚空无垢菩提心为因句时。 断一切贪欲爱染戏论分别。 从第二地至第七地证大悲为根句时。 断慈悲违背瞋恚细妄执。 入八九十地证方便为究竟时。 断不思议善巧智相违愚痴极细妄执。 过此修上上方便断微细妄执至佛果。 故经曰四分之一度于信解。 谓之浅略次第行相。 此三毒三妄执一念妄心起时俱时有之。 问。 一念妄心起时贪嗔痴三妄执一时俱起方如何。 答。 若就一道无为心者。 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云何即空。 谓此缘起一念心起。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是故无主无主即空。 云何即假。 谓无主而生即假。 云何即中。 不出法性故也。 亦若根若尘若心并是法界并是如来藏并是中道并是实相。 此一念心不纵不横不可思议。 此心即是如来自然智亦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当知己心具一切佛法。 非但己尔。 佛及众生亦复如是。 故花严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文)。 又介尔有心具足横竖法界所有三千诸法。 此横竖诸法尽虚空遍法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一尘一念一一皆悉具足。 一一周遍法界互相圆融。 譬如虚室千光互相不碍。 如是圆融法界唯是我一念心。 故弘决云。 又后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 彼彼三千互遍亦尔。 苟顺凡情生内外见。 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文)。 释签云。 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 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舍那。 方乃名为三无差别(文)。 又云。 各称本习而入圆乘。 习不同圆乘非一(文)。 本习不同圆乘非一者释七宝大车其数无量。 圆乘者明开佛智见具一切佛法也。 当知此一念心论假具足横竖法界假。 论空法界即空。 论中一念不动法界即中。 故云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 此三论互相即互圆融不纵不横。 此曰圆一心三观。 于此三观一心不觉即空爱有偏执。 彼法界贪欲。 不知即假违背大悲。 是法界瞋恚。 不知不觉即中不思议实相无明。 是法界愚痴。 此三论不纵不横不思议中道实相不知不觉。 是微细妄执是佛智所断也。 此三谛一谛。 非三非一。 不纵不横。 一心三观顿断法界三惑。 证圆初住位时。 我一念心具足横竖法界圆德周遍法界施不思议化用。 故释签云。 当知身土一念三千故。 成道时称此本理。 一身一念遍于法界(文)。 证初位时即得后位功德。 犹于位位莹妙昧尽一生一身究竟十地。 乃至证入究竟妙觉果海。 是为一道无为心度三妄行相也。 若就极无自性心者。 一念贪心起时。 此身体性是离言性海圆明不思议。 法界不可说其体性。 但约其用。 十义无尽十玄缘起六相圆融主伴具足故。 彼能障惑亦如是也。 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此烦恼亦。 断一切断也。 故花严五教章云。 若依圆教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 但约其用即甚深广大。 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 彼能障惑亦如是也。 是故不分使习现种。 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 是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 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又此断惑分齐准上下经文有四种。 一约证谓十地中断。 二约位谓十住以去断。 三约行谓十信终心断。 四约实谓无可断。 以本来清净故。 广如经说(文)。 证圆教初住位时。 初发心住便成正觉。 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即因果无二始终无碍。 于一一位即是菩萨即是佛也。 又疏第二云。 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 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文)。 而犹于位位莹其明昧。 一生一身究竟十地。 乃至第三生证入果海。 此极无自性心断三妄证十地行相也。 问。 秘密庄严心三妄十地义如何乎。 答。 秘密庄严心三妄十地有浅深略有深秘也。 问。 浅略三妄十地义如何乎。 答。 贪初地断。 嗔七地断。 痴八九十地断。 微细三妄佛地断。 是浅略也。 问。 贪嗔痴三妄十地如是断如是断义理如何乎。 答。 贪嗔痴三妄十地如是断如是证义理是真言法尔三妄十地义也。 问。 真言法尔三妄十地义者是可深秘。 云何云浅略乎。 答。 虽真言法尔义为机示故随缘为浅略也。 问。 贪心法然随缘义如何。 答。 迷自心本有无垢无染金刚智印缘起现前贪心即是本初不生无垢无染实际不可得故。 现第一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 迷自心本有大悲万行缘起现前瞋恚即本际毕竟空故。 现第二重摩诃萨埵大眷属。 迷自心本有普门方便缘起现前愚痴即阿字本不生远离诸戏论故。 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 此三妄三点三句本来法尔。 有一念心。 不纵不横究竟真实。 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胎藏身。 又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三法无定相名不思议幻。 故迷即空无相菩提为贪。 不知即假大悲万行为嗔。 不觉即中方便为究竟为痴。 此三点三句心有一念心明见十缘生句实相。 即是十地究竟也。 如实竖知十住心义理横见尘数四种曼荼罗。 故云四分之一度于信解也。 故大日经疏第三云。 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 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 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觉知。 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假即中。 故曰如实遍知一切心相(文)。 已上真言三妄十地浅略义也。 此十缘生一念心即是法尔三点三句。 远离于因缘如实相智生故。 证见胎藏四重曼荼罗即身成佛。 是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证第十一地也。 得无上悉地不论升进明昧。 即真言深秘三妄十地义也。 又一念贪心中见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乃至无尽法界曼荼罗。 见嗔中法界曼荼罗亦复如是。 痴中亦复如是。 如见一地中法曼荼罗见一切地中曼荼罗亦复如是。 如见一尘中曼荼罗一切尘中亦复如是。 此则三妄十地秘中深秘也。 问。 一众生念念尘尘中法界曼荼罗即是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同一体性曼荼罗为当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各别曼荼罗乎。 答。 一佛一生有胎藏界金刚界等法界曼荼罗。 尽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故教王经开题云。 大觉具根本五智十六智及三十七智乃至尘数佛智。 斯乃一佛一众生之德也(文)。 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念念尘尘中所有法界曼荼罗皆如帝网垂珠涉入轮圆周遍虚空重重无尽。 故十住心论第一云。 如是自他四法身法然轮圆。 我三密天珠涉入遍虚空。 重重无碍过尘刹(文)。 已上真言三妄十地秘秘中深秘也。 问。 一念一尘之中见法界曼荼罗意如何。 答。 本有无念无垢密严依正。 一念是法界曼荼罗。 一尘即法界曼荼罗也。 今凡夫妄想故念念执人法执。 不观念念中法界曼荼罗不念尘尘中法界曼荼罗故。 无有出离生死期焉。 今发真言菩提心欲证法界曼荼罗者。 历缘(历缘者行住坐卧语默作作是也)。 对境(对境者对色声等六境是也)念念可观我本有无垢三业体(体者六大是也)相(相者四种曼荼罗)用也(用者身口意三密平等也)。 具释如即身成佛义。 凡大小权实显密之中发菩提心来证处者必观证处义理。 故菩提心论云。 如人贪名官者发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 若贪财宝者发求财宝心而后成其志。 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文)。 问。 虽可念念观察法界曼荼罗。 所起念念尘尘皆是妄念妄境。 如何可观法界曼荼罗乎。 答。 善恶无记三性缘起一念心即如实能知而勿随妄。 必见自心法界曼荼罗也。 故大日经住心品疏第一云。 此品统论经之大意。 所谓众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 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文)。 又菩提心论云。 妄心若起。 知而勿随妄。 若息时心原空寂。 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文)。 问。 缘起念念三性心品顿悟直观行相如何。 答。 大日经约有法执人广明经蕴处界等诸法求心不可得。 今信解真言净菩提心故无体执人。 但念念缘起心品直观。 论有从异生羝羊妄想有乃至秘密庄严内证本有无尽三摩地功德诸门。 一法不缺本来皆备则尽其性相。 论空则毕竟不生。 论中则自性法身心王以三法无定相故不思议幻。 故疏第三云。 空则毕竟不生。 有则尽其性相。 中即举体皆常。 以三法无定相故名为不思议幻(文)。 又云。 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 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 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觉知。 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假即中。 故曰。 如实遍知一切心相(文)。 又疏第十八云。 乐欲勤求正遍知句者。 知心无量即知身无量。 知身无量即成智无量。 知智无量知众生无量。 证众生无量知虚空无量证而得此也。 秘密主。 心无量四无量而得已成正等觉。 即知众生无量。 知众生无量即得知虚空界无量。 秘密主。 以心无量而得四种无量。 谓除心余身智众生虚空也(文)。 已上所引三文意云。 今行者缘起一念心有即法界有。 空即法界空。 中即法界自体不纵不横。 三法无定相信解深住十缘生句。 无戏论分别者。 即是本初不生法界曼荼罗。 是名真言如实知自心亦名真言净菩提心。 如是念念观察勇猛精进。 一生见法界曼荼罗乃至证心王大日位。 即身成佛乎。 问。 真言行者所修行法多入本尊三摩地修三平等观。 先成有相悉地。 真言悉地本来法尔即事真故。 即有相悉地得无相悉地。 如何今云念念起心如实观察见法界曼荼罗即身成佛乎。 答。 入本尊三摩地修四时行。 犹是真言顿悟行之中渐次修行之仪式也。 行者三业本来法尔自性法身三密故。 念念观察三密实际。 是密教中顿悟行相也。 故金刚界义决云。 私云。 此定者是无识身等持也。 问曰。 入此定者有何利益。 答曰。 若内识散乱外尘所牵。 议随诸尘起种种妄见。 随见随念即为无量诸垢之所缠缚。 以是内缘沦溺生死。 以此定而止息之。 又问曰。 此定唯止识不起。 不起与世尘而相和合。 如诸佛境界出世实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动不动等入有不有入无不无。 有无常一。 一即无量。 无量即一。 而复炽然广大建立常住不碍不没。 如是智用胜妙功德自他利行云何得之。 答曰。 前之定门渐学大乘及小乘等。 及于外道同游由此定。 小乘以之为毕竟。 外道不深各各有异。 渐学大乘者以为方便息攀缘故。 若顿入者亦不由之。 一切色尘为佛事故。 色相境界智所转故。 智性无碍无量用故。 若怖于尘境爱乐空寂智无所用。 愚拙之深细也。 如此之徒类非一。 问。 显教多明为地前二乘凡夫现变化身说三乘教。 为地上菩萨现百叶千叶五乃至不可说叶等台上卢舍那佛他受用身说显一乘。 若有机缘者。 地前二乘凡夫能信入之。 妙觉果海理智不二。 心王一大法身遍一切处。 万法体性唯证相应故。 为他不可说其状相。 今真言秘教如何云明究竟妙觉法身如来说法乎。 答。 真言秘教诸显教所绝离。 妙觉果海本有理智不二一大法身心王内性内证无极尽义理法门。 随一一法门义理显现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 如帝网垂珠。 互相轮圆具是。 重重无尽心王名能加持无相法身。 此心王无相法身现加持受用身名所加持身。 能加持心王住所加持身。 所加持身住能加持心。 能加持所加持能所二住不二无相也。 如心王现所加持身。 心数一一法门亦现所加持身。 能所二住不二无相也。 故如能加持无相法身所加持身亦名无相法身。 如心王大日名无相法身。 心数诸尊亦同名无相法身。 此义疏中所所释之。 此心王心数尊毗卢舍那互体轮圆具足曼荼罗身故说皆同自性身。 亦明皆同无尽庄严藏。 此能加持所加持义者今为人明其义理故似今建立。 而实是无始无终法尔常恒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也。 故十住心论第一云。 如是自他四法身法然轮圆。 我三密天珠涉入遍虚空。 重重无碍过刹尘(文)。 自受法乐故无始无终法尔恒说三平等句法门。 此真言内证法门非大日如来所作。 何况菩萨二乘凡夫乎。 唯是自然本有秘密曼荼罗三密平等也。 大日经疏第一释云。 无始无终亦无去来。 即此实相之日月明常住湛若虚空无时分修短之异(文)。 问。 自性法身秘密曼荼罗自受法乐说法。 辩显密二教论已说等觉十地不能入室。 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文)。 尔者法身如来境界因位人不得见闻。 云何大日教主等真言秘教流布阎浮提内乎。 答。 金刚萨埵为慈悲利生现他受用身于阎浮提内广宣流布也。 问。 大日教王等真言经中实行菩萨二乘凡夫终不见闻欤为当有秘密机得见闻乎。 答。 真言秘教非秘密机非佛神变加持者。 等觉十地不得见闻。 若有秘密机凡夫得见闻之。 何况地上菩萨秘密机就乎。 问。 虽秘密机未断尽惑障位人何可得见闻果海内证秘密乎。 答。 虽凡夫位内证秘密乘急者必依佛神变加持力得见闻之也。 故大日经疏第一云。 然此自证三菩提出过一切心地现觉诸法本初不生。 是处言语尽竟心行亦寂。 若离如来威神之力则虽十地菩萨尚非其境界。 况余生死中人。 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 若我但住如是境界。 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 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 然此应化非从毗卢舍那佛身或语或意生。 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现种种未曾有事五情所对悦可众心。 若舍加持然后隐没。 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 缘谢则灭。 机兴则生。 即事而真。 无有终尽。 故曰神力加持经(文)。 文意可知之。 问。 花严别教一乘于法尔常恒花严世界一一尘道之中尘数不可说诸佛圣众(诸佛者皆是十身舍那也。 圣众者普贤等诸大菩萨也)。 集会无始无终说法。 与大日教王等真言经。 于密严法界宫中心王心数无尽刹尘秘密曼荼罗海会皆悉集会法尔常恒说三平等句法门有何差别乎。 答。 彼花严别教一乘花藏世界说法。 入法世界皆是普贤因人感见分齐。 非妙觉果海境界。 从此性海圆明妙觉果海大一身十佛自境界(十佛者一无著佛。 安住世间成正觉故。 二愿佛。 愿出生故。 三业报佛。 信成就故。 诸行皆成。 且就一信。 四住持佛。 随世间不断绝故。 五化佛。 不舍大悲大愿力化用故。 六法界佛。 于一切处无不至故。 七心佛。 善安住故。 八三昧佛。 成就无量功德无可着故。 九性佛。 善决之故。 十如意佛。 以普覆故。 此十佛唯正报也)。 于圆教初住以上乃至十地等觉菩萨普贤因人集会之中应现十身舍那身(十身者。 一圆土身。 二众生身。 三声闻身。 四缘觉身。 五菩萨身。 六佛身。 七智身。 八法身。 九虚空身。 十法界身。 此十身遍依正也)。 为普贤因人说十义无尽(十义者一教义即。 摄一乘三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义。 二理事即。 摄一切理事。 三解行即。 摄一切解行。 四因果即。 摄一切因果。 五人法即。 摄一切人法。 六分齐境位即。 摄一切分齐境位。 七师弟法智即。 摄一切师弟智。 八主伴依正即。 摄一切主伴依正。 九随生根欲示现即。 摄一切随生根欲示现。 十逆顺体用自在等即。 摄一切逆顺体用自在等。 此等十门为首能各总摄一切法成无尽也。 亦以十门择前十义以显无尽。 十门者。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 四因陀罗微细境界门。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 七诸藏能杂具德门。 八十世隔法成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此十门一一义理具释如五教章中卷明。 五教章云。 此上十门等解释及上本文十义等皆悉同时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普贤境界。 谛观察余时但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 然此十门随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 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 上来所明并是略显别教一乘缘起义耳文。 问。 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方如何。 答。 五教章说六相圆融颂曰。 一即具多名总相。 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于总。 各体别异显于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 坏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 以此方便会一乘云云)。 十玄缘起(十玄缘起者十义十门缘起自在)。 六相圆融(六相者。 一总相。 二别相。 三同相。 四异相。 五成相。 六坏相。 圆融义如偈次明)。 无碍法门(八十经疏云。 问。 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 答。 因广难陈。 略提十类。 一唯心所现故。 二法无定性故。 三缘起相由故。 四法性融通故。 五如幻梦故。 六如显像故。 七因无限故。 八佛证穷故。 九甚深用故。 十神通解脱故。 十中随一即能令彼诸法浑融无碍云云)。 是说因人智惠分齐故名显一乘。 能化教主名他受用身。 虽花藏世界法尔常恒说法。 犹是因分可说普贤境界也。 非妙觉果海说法仪式也。 显一乘明妙觉果海。 唯证相应故离教说故离机根故不可说故也。 但真言秘教妙觉果海心王无相法身(中台)。 自性所成(八叶)。 心数大日内眷属(第一重)。 大悲大眷属(第二重)。 普门方便圣众(第三重)。 尘数不可说不可说心王心数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无始无终法尔常恒为自受法乐说三密平等金刚一乘甚深秘密也。 问。 显一乘妙觉果海何故云离教说离机根乎。 答。 显一乘妙觉果海二义故不可说。 一者理智不二一心之理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唯证相应故不可说也。 二者妙觉果海功德智惠唯佛能测量因人不能测量。 唯证相应故不可说也。 故五教章第一云。 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 何以故。 不与教相应故。 即十佛自境界也。 故地论云。 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是也(文)。 又五教章中卷云。 若痴智一切不可说如上果分也。 乃至若痴智即不论缘起。 乃至但因位穷满者胜进即没于果海中也。 为是证境界故不可说耳(文)。 此等文意云。 理智不二一心如来藏体性独不缘起。 由无碍智作故如无碍理性自在无穷缘起。 故章上文云。 但为生智显理故说去来等义耳。 若痴智一切不可说如上果分者。 即其事也(文)。 又离说念无念。 佛智所证理不与教相应唯证相应。 故云离教说离机根因人不能测量故唯证相应故不可说也。 问。 显一乘妙觉果海理智不二一大法身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与教相应故言不说法者。 何故辨显密二教论说。 若依璎珞经毗卢舍那是理法身卢舍那则智法身释迦名化身。 然则是金刚顶经所谈毗卢舍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者。 此则理智法身之境界也乎。 已显教云不与教相应果性不可说。 今真言秘教显教所绝离。 妙觉果海本有无垢法然本初理智不二自性受用法身如来所说名真言秘教。 若云说法者。 云何不思议如量智所说云随他意教名显一乘。 不思议如理智境界唯证相应故云不可说乎。 答。 显教证入离诸说念万德体性理智不二一心彻底名妙觉究竟如来。 是名真正觉也。 以此正觉分齐真言秘教入金刚界大日曼荼罗佛道为初门授本有金刚界三摩地菩提心戒。 从此作秘密修行阿阇梨以三密方便信解修行证极究竟曼荼罗身。 故十住心论第八云。 于诸显教是究竟理智法身。 望真言门是则初门(文)。 又三摩耶戒云。 是空性则所谓一道清净真如法界之理也。 于显教最极醍醐之妙果也。 于秘密从此发极无自性心。 是故佛言。 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 从此以后始发真言门秘密曼荼罗心。 是名究竟发心。 从此以后以三密方便修行证极究竟曼荼罗身(文)。 十住心论第八云。 谓无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言。 并是明法身真言如一道无为之真理。 佛说此名初法明道。 智度名入佛道初门。 言佛道者指金刚界宫大日曼荼罗佛。 于诸显教是究竟理智法身。 望真言门是则初门(文)。 此释文中明初法明道法身真如一道无为之真理。 于诸显教是究竟理智法身。 望真言门是则初门。 言极无自性心者。 此一道无为真如法身蒙惊觉缘力更进金刚际心也。 故十住心论第九云。 又极无自性心明真如法身蒙惊觉缘力更进金刚际(文)。 又三昧耶戒中已明极无自性心生以后发秘密曼荼罗心。 明知法花花严妙觉果海理智法身遍一切处三身十身十十无尽身三种世间举体一大法身摩诃毗卢舍那依惊觉缘力进金刚际秘密曼荼罗名极无自性心也。 问。 一道无为真如法身与极无自性真如法身为同为异乎。 答。 有同有异。 所谓同者。 心王理智法身遍一切处。 三种世间举体是同也。 此法身真如不守自性故受染法净法熏。 变易分段。 细粗生死上上去去下下来来缘起现前。 并蒙真言秘密曼荼罗诸佛惊觉愿求秘密曼荼罗。 是异也。 真如法身有此二义名真言极无自性心。 故十住心论第九云。 诸法无自性。 去卑取尊故有真如受熏之极唱胜义无性秘告(文)。 是极无自性心真如法身之义也。 故一道无为心一切善恶因果依正迷悟染净诸法皆悉妙法一乘真如法身开题为宗。 极无自性心真如法身之义不守自性随缘为宗。 二宗之义已异。 一道极无二种住心差别显然不可疑惑。 问。 天台法花宗明自心本有心王心地现三身四身十法界因果依正本来法尔十界交互具足彼彼三千周遍圆融。 又花严圆教别教一乘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种世间总为自心性海圆明与法界缘起因果理事不二。 又一一互相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如帝网垂珠。 是真言曼荼罗义如何有差别乎。 答。 法花圆教说十方法界。 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乃至一尘一念一一互相尽虚空遍法界周遍圆融。 又妙觉果海本地寂光理智不二。 三身即一不纵不横。 一乘实相名妙法莲花。 是为一切诸法本源。 此本地法身法界缘起四昧(四味者一乳味。 是花严也。 二酪味。 阿含也。 三生苏味。 方等经也。 四熟苏味。 般若经是也)三教(三教者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是也)三乘五乘七方便(七方便者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九法界(九法界者地狱界乃至菩萨界等也)。 皆悉妙法一佛乘开显。 近成释迦即本地久成三身即一不纵不横释迦开显。 为究竟教。 故真言三摩耶戒云。 于显教最极醍醐之妙果也。 于秘密从此发极无自性心(文)。 十住心论第八云。 于诸显教是究竟理智法身。 望真言门是则初门。 大日世尊及龙猛菩萨并是皆明说。 不须疑惑(文)。 今于诸显教之中究竟真实最极醍醐味教。 法花之中未说本地寂光理中内证秘密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三密平等三部四重诸尊五智无际智轮圆无碍重重无尽横竖无穷秘密甚深内证法门。 又花严圆教妙觉所觉证本有性海圆明不思议法界不守自性法界缘起陀罗尼十义无尽十玄缘起六相圆融十十无尽为究竟法门。 为普贤因人说之。 其当机者一生一身十地究竟乃至三生证入果海为究竟不思议教。 未说妙觉果海内证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三密平等重重无尽不可说不可说秘密法门故。 若干内证法门不觉不知故。 犹是无明分位普贤性海一门内证不觉不知。 何况胎藏界十三大院金刚界十八会乃至十方无尽法界海中横竖无尽重重不可说无穷无尽秘密法门不知不觉故。 无明重云重重未晴。 应知花严妙觉果海如来自门为究竟果佛。 望真言门犹是因人。 故大日经说。 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文)。 十住心论云。 望前显教极果于后秘心初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宜其然也。 初心佛其德不思议。 万德始显。 一心稍现证此心时。 知三种世间即我身觉十个量等亦我心。 卢舍那佛始成道时。 第二七日与普贤等诸大菩萨等广谈此义。 是即所谓花严经也(文)。 又云。 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花严教尽。 所以者何。 花严大意原始要终。 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文)。 又云。 极无自性心明真如法身蒙惊觉缘力更进金刚际(文)。 又秘藏宝钥云。 九种住心无自性转深转妙。 皆是因真言秘教法身说秘密金刚最胜真(文)。 以上所引文意明。 法花得妙觉果海本意寂无理智法本开显果海以还。 法界缘起因果依正诸法本迹殊不思议一。 未说妙觉果海本有内证秘密曼荼罗三密。 花严以妙觉果海圆明法界显示果海以还。 法界缘起细粗诸法事事圆融因果无二。 未说妙觉果海本有内证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三密平等法门也。 故真言二字义云。 彼法花经随他报身究竟应用平等自受法乐教。 此秘密教随自法身究竟法尔宛然自受法乐(文)。 此文中应用自受法乐教者。 彼法花中虽三身相即随他报身如来以妙觉果海寂光理智不二法身为法本开显果海缘起现前诸法。 与果海法身本迹不二平等。 一味妙法为究竟教。 故云应用平等自受法乐教。 而未说妙觉果海自然本有秘密曼荼罗。 此真言。 秘教诸显教所绝离。 妙觉果海自然本有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法尔常恒演说随自法身法尔宛然自受法乐内证三密金刚一乘甚深秘密。 云随自法身究竟法尔宛然自受法乐也。 问。 理智不二一心如来藏心性法界为妙觉究竟极果义是三乘教义也。 何故云显一乘密一乘同以之为极果乎。 答。 三乘教理智不二一心一相一寂第一义谛为极果。 彼显一乘圆教理智不二心性法界本来具足一切善恶因果依正色心染净。 一尘一念一一横竖功德智惠具足一一体性众德尽虚空遍法界。 一一圆融相即相入主伴具足重重无尽。 为显一乘理智不二一心如来藏故。 一尘名顿定法界。 一念称顿极实相也。 此秘密金刚一乘显一乘云圆融自在极果言断心灭。 极理内性内证秘密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三密平等五智无际智一尘一念本来法尔轮圆具足天珠涉入遍虚空重重无碍过刹尘终无限极。 名秘密金刚一乘理智不二一心也。 此理智不二一心者。 竖论有十重浅深。 横论重重当位一一皆悉智智平等一味一际证密曼荼罗也。 论极粗异生羝羊住心依正此位一尘一念本来法尔秘密曼荼罗。 若人入此密惠住十缘生句。 不改凡身证大日位。 不起于座密严圆土。 论极恶阿鼻依正。 此阿鼻依正一尘一念本来法尔秘密曼荼罗也。 信解之为佛。 不信为凡夫。 亦见之闻之不信者为无惭无愧人。 不了自心内证秘密者名为外道。 故疏第十一云。 有惭愧羞耻者成就秘密之行(文)。 又第十二云(凡一切不了内证秘密法者皆是外道也文)。 问。 以佛神变加持力为极密机说三密法者。 显教随他意说法有何差别乎。 答。 显密二教能说教主所说教法差别不同。 住思能可分别之也。 夫诸显教大乘之中理(理者心体性。 名理法身)智(智者觉性。 名智法身)。 不二一心如来藏名第一义谛。 亦名如理智境界。 是则法界恒沙诸法体性。 今此体性或叹果性不可说。 或称离教说离机根。 此理智不二一心如来藏理所现三种世间十界因果色心依正名事法性名如量智境界。 显一乘教于此事法性或说本来法尔十界互具周遍圆融一切大小权实横竖义理法门具足。 名妙法一乘。 或说十义无尽十玄六相名花严一乘。 诸显一乘此理智不二一大法身妙觉果海称果性不可说。 言第一义谛中无能说无可说也。 但真言秘教诸显教所绝离。 妙觉果海自然本有理智不二一心一大法身心王名无相法身。 此无相法身有无尽秘密法门义理内性内证。 此无尽内证法门名心数也。 此心王现自受用身心数一一大智性现金刚手等无尽大智眷属。 大悲性现无尽观音弥勒等大眷属。 普门方便善巧性现无尽随类喜见之身。 此心王心数四重圣众一一具足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 此心王心数诸尊法然轮圆具足天珠涉入遍虚空重重无碍过刹尘。 故十住论第一云。 如是自他四法身法然轮圆。 我三密天珠涉入遍虚空重重无碍过刹尘(文)。 此心王心数名能加持无相法身。 所加持所现种种法门身名所加持身。 此能加持心王心数住所加持身。 此所加持法门身住能加持心性。 能所二住不二相故。 所加持身亦名无相法身。 此能所二住义理法门谈义味故。 似今建立而实无始无终法尔常恒。 故大日经说。 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文)。 具如十住心论第十说。 此无相法身所加持身境界本有无垢无碍智境界甚深微细故。 诸显教名内证智境界。 或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或说果性不可说。 或称离教说离机根。 或叹十地等觉不能入室也。 如是密严海会圣众本来法尔离三世相离去来相自受法乐故。 法尔常恒说金刚一乘其深三平等法门。 是名真言秘教。 此密严海会四种曼荼圣众大悲愿故。 以神变加持力法尔常恒说法仪式不改不变。 现秘密金刚幻身为厚殖善根顿大秘密机缘说三密平等四种曼荼罗重重无尽秘密法门。 名教王经大日经等真言经也。 故大日经疏第一云。 然此自证三菩提出过一切心地。 现觉诸法本初不生。 是处言语尽竟心行亦寂。 若离如来威神之力。 则虽十地菩萨尚非其境界。 况余生死中人。 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 若我但住如是境界。 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 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 然此应化非从毗卢舍那身或语或意生。 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现种种未曾有事五情所对悦可众心。 若舍加持然后隐没。 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 缘谢则灭机兴则生。 即事而真无有终尽。 故曰神力加持经(文)。 显教说法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现变化身说因果差别次位次第法门名三乘教。 为地前地上一乘机熟者现他受用身说佛境界因果无二初后圆融法门而为行者论位位明昧名显一乘教。 真言秘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界众生界因果依正粗细色心当位实相自然本有秘密曼荼罗。 虽等觉十地不得见闻。 自性法身大日如来大悲愿故。 以神变加持三昧为秘密机缘显示之时。 更不动法尔常恒秘密内证说法仪式。 亦悟秘密机缘皆悉悟入无能入者无所入处本来法尔三密平等秘密曼荼罗故。 若从一门悟入证见心王心数秘密曼荼罗。 若谛见心王以后一一法门次第见之无明昧无浅深本来法尔心王自在无穷回转故。 当知显密二教同为机缘虽显示之。 能化教主所说教法乃至说法仪式已黑白已相分。 更不可相滥(云云)。 问。 虽十住心一众生一切众生一一皆同本来具足法门。 竖论迷悟重重始终玄隔。 云何顿悟即身成佛乎。 答。 虽十住心竖论始终玄隔。 瑜伽行者依自悟法身说。 我一念心竖有十重分位差别横知智智平等一味。 直住智智平等一味观行观察三密实相深修十缘生句。 唯发心间更无次位。 故真言秘教名为神通乘。 故大日经疏第一云。 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间便至所诣。 不得云发意间云何得到。 神通相尔不应生疑。 则此经旨也(文)。 问。 真言秘教是神通乘。 云何依教发心时即不即身成佛乎。 答。 真言行者依教门虽观本尊三密。 不相应三密实相。 位是不真言发心。 故不即身成佛也。 问。 云何相应三密实相乎。 答。 随意观本尊三密实相。 深住十缘生句无取舍分别。 诸戏论悉尽。 见三密谛理证本尊身。 相应不相应分位但证者能知之。 未见谛理。 前如射的譬。 修习三密实相若不间绝勇猛精进。 一生成佛即身成佛。 故疏第一云。 若能不亏法则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逮见无尽庄严加持境界。 非但现前而已。 若欲超升佛地。 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文)。 问。 观本尊三密。 观已成三密欤。 观未成三密欤。 答。 观已成三密得有相悉地时入我我入得无相悉地已成未成能所不二。 故疏第一云。 今就此宗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 故为句。 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能入门。 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 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舍那遍一切身。 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 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 名为平等句。 一切众生皆入其中。 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 故名平等。 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文)。 真言行者至要也。 深思之。 问。 真言秘教顿悟秘密神通乘教相永异显教诸经。 唯以法然秘密智慧可甚深行解也。 而薄福钝根机缘昔有少分结缘今或受持真言秘密或修行三时四时法则。 如是种类速疾神通妙药故。 必如顿悟机为有其益为当有差别乎。 答。 虽真言速疾妙药而于机缘有顿有渐有超升。 更不可一准。 实虽所持真言速疾妙药。 随机根量得其利益有浅有深。 故请来录云法海一味随机深浅五乘分鏕逐器。 顿渐顿教之中有显有密(文)。 此教文中明顿中有显有密。 以知虽信解修行真言。 随善根厚薄依机缘浅深得其利益浅深久近差别也。 问。 机感相应因缘是法界法尔道理也。 又世间出世诸法体用是亦不可思议也。 彼准大高蹬费龙远行并是药术所致也。 何况法界五不思议十不思议之中佛法不思议第一也。 就中真言妙药速疾神通不思议第一醍醐也。 纵薄福钝根者若信解修行。 其益必可速疾。 何定随机可有利益迟速浅深乎。 答。 于诸法中宜自成义谈自立趣。 是外道教也。 今佛法中唯有因缘能生诸法亦灭诸法。 故涅槃经云。 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文)。 又毗尼云。 诸法从缘生此法从缘灭。 此法缘及尽是大沙门说(文)。 诸大小乘显密正教之中皆同宣说因缘生灭法尔道理更无自成义立也。 但诸法因缘有利有钝。 必有和物有不和物。 为利利也。 为钝钝也。 为此药也为彼毒也。 如此相应不相应不可思议也。 唯佛智能知之。 余人所不究也。 因之仙药飞空药力不空。 服五障者不得飞空外。 佛神通飞行无疑。 行淫乐者亡失通力。 雷鼓大音闻人不堪聋者不能闻。 日月光明眼目明见盲者不得见。 水清影移镜莹像现。 如是因缘不可思议也。 佛法相应不相应亦复如是。 缘谢则灭机兴则生。 利钝迟速利益有无不可思议因缘也。 必依行业粗细胜劣因缘有顿入有渐入有超升焉。 佛法必显密众德圆备故。 又显教中有悟秘密者又密教中有显教浅略益。 故请来录云。 法海一味随机浅深。 五乘分鏕逐器。 顿渐顿教有显有密(文)。 文意法常一味随机有显有密有久有近。 又有世间益有出世益。 佛法无际限机根作分际。 住思可观察之。 问。 不思议佛法妙药一味随机利钝力用万差。 深信但机有利钝因缘此有何故乎。 答。 夫诸道有升沉依或持毁见佛不见佛依乘缓急。 若人空般精进者诸佛变化身显现说分段生死生灭无常。 断粗妄执证偏真理。 若唯识真如观智勇猛者佛他受用身显现说唯识真如法门。 断细妄执证法空理。 若人如实知自心观行了了者自心本有三身即一不纵不横心佛现前说自心实相印。 断极细妄执证自心正等觉。 故八十花严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现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文)。 大日经云。 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文)。 若上根利智人自心本有内证秘密曼荼罗三密平等现智勇猛精进者。 自心本有秘密曼荼罗身显现说三密平等。 证悟无能入者无所入处。 不经历劫数一生成佛即身成佛。 故大日经云。 若能依此胜义修。 现世得成无上觉(文)。 又金刚顶经云。 应当知自身即为金刚界。 自身为金刚竖实无倾坏。 我为金刚身(文)。 菩提心论云。 若人求佛惠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文)。 当知随所修惠业浅深见佛有权实成佛有迟速(云云)。 问。 显教一乘究竟妙觉果海。 或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或云果性不可说。 或云唯证相应故离教说故离机根故。 法身不说法者是则显教说相也。 而真言秘教诸显教所绝离妙觉究竟果依自性(理法身也)受用(智法身也)理智不二法身所说名真言秘密教也。 尔者不说法法身说法法身义理体相为同为异如何。 答。 显密二教理智不二。 自性受用法身名是同。 真言秘教法身大异诸显教也。 问。 显密二教佛法身大异者。 云何辨显密二教论以璎珞经理智法身为证。 然则是金刚顶经所谈毗卢舍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者此则理智法身之境界也判释乎。 答。 辨显密二教论以佛三身说法辨显密二教差别。 故应化开说通名显教。 法身谈话以称密教者。 是则显密二教总相差别也。 若委论之。 则显教有重重差别亦密教有重重秘密。 若就所说教法论能说佛身。 显密各有种种佛身不同。 具如别抄明之。 但诸显教三身次第三乘教三身相即一乘教通于妙觉究竟果海。 或云十地等觉不见闻或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或云果性不可说或云离教说或云离机根或云唯证相应。 如是皆悉绝离唯叹言断心灭。 而实妙觉究竟果海之中更亦竖有重重无尽秘密横有尘数广多三密。 诸显教中以妙觉究果海理智法身开印果海以还诸法。 或谈理事不二或说因果无二或云三身即一或名十身舍那。 故真言二字义中以显一乘名应用平等自受法乐教。 未说妙觉果海之中自然本有三密平等法界曼荼罗自受法乐。 今此真言秘教诸显教中绝离叹言断心灭果性不可说等。 理智不二无相第一义谛。 遍一切处。 心王如来从自心本有内性内证横竖重重无尽无尽秘密法门一一各各现心王心数尘数不可说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 一一皆悉法然本有轮圆无碍重重无尽秘密庄严横竖法界总持法身故。 今此真言秘教横竖浅略深秘之中深秘之秘中深秘无尽轮圆秘密庄严法界总持法身与显教妙觉果海云言断心灭果性不可说法身大异。 义理不可混滥。 智者明了可察之。 问。 显一乘圆教初住以上功德智惠皆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初位得后位功德尽故皆叹言断心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亦地智所证理性因位果位皆同云不可说。 何强指妙觉究竟果海极理云言断心灭云果性不可说法身可论显密差别乎。 答。 显一乘圆教初住已上功德智惠实无分齐数量故云言断心灭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尽。 而佛现他受用身为住上地上菩萨说之。 所谓花严经中如法惠(十住)功德林(十行)金刚幢(十迥向)金刚藏(十地)四菩萨如次说四十位功德智惠法门是云显一乘名花严经亦名别教一乘。 又云因分可说普贤境界。 此别教一乘住行向地四十位通名解行处。 故五教章上卷云。 别教一乘约解行处说也(文)。 但妙觉果海不与教相应故佛不说之。 设为满因佛不思议品中对会因人虽说果地功德智惠。 是犹非究竟自在圆融果(云云)。 实妙觉究竟果海是唯证相应故佛不说之故。 或云不与教相应或云果性不可说也。 又天亲十地论说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 香象清凉大师等同依经说付论释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义门以为宗义也。 问。 花严住行向地法门佛自不说。 如四菩萨说有何意乎。 答。 宗家释是多且表因果无二义也(云云)又法花中佛自为令一切众生闻(十住上行)示(十行无边行)悟(十迥向净行)入(十地共立行)佛之智见(妙觉也亦名直至道场)。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云无上道者。 佛乘圆教妙觉究竟如来一切种智也。 问。 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时。 佛知见故为无浅深为当为能入者为有浅深乎。 答。 虽佛智圆无初后浅深明昧。 为能入者自有初后浅深次第明昧。 故法花文句第四云。 然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 只开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 但如理知见无有分别浅深之相。 欲显如量知见故分别四位耳。 发心毕竟二无别。 如是二心前心难既云难易。 即知初心与毕竟心应有明昧浅深之别。 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 四位知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入之异耳(云云)。 又云。 经云。 为令众生开佛知见。 不论佛果。 自知自见。 若偏语佛果即失众生。 若偏语众生则无佛知见。 故不可偏取。 三教行人虽是众生。 未有佛眼佛智。 故不能知见实相。 圆教四位亦是众生。 又分得佛眼佛智。 则众生义成知见义亦成。 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文)。 今如法花花严二宗师释。 法花花严二经虽说佛乘圆教因位功德智惠。 于妙觉果海功德智惠或云不论佛果自知自见或云唯证应故或云果性不可说。 终不说妙觉究竟果地功德智惠也。 但真言秘教说显一乘所绝离妙觉果地本有内证秘密曼荼罗三密平等法门。 已显教说妙觉果地法身不说法。 今密教论妙觉果地法身法尔常恒说法故。 以诸显教皆所绝离妙觉果地理智法身对比真言秘密教。 横竖重重浅略。 深秘之中深秘之秘中深秘。 乃至一字摄多一字成多等。 十六门释无尽旋陀罗尼重重不可说秘密庄严法界总持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法然轮圆我三密天珠涉入遍虚空重重无碍过刹尘一大法身。 详诠显密二教差别耳。 都显密二教差别异此问答中其理明也。 何可疑哉。 嘉应元年六月二十三日书写了。 尊云。 发布时间:2024-07-08 08:06: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