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种法身义 内容: 四种法身义No. 2436四种法身义问。 就秘密曼荼罗宗意判佛身而立几法身义耶。 答。 略有二义。 一者凡以一切经论所说三身四身佛而为法身义。 二者唯以法界宫密严土中主伴互为自受法乐四种佛身为真实四种法身佛也。 自余名为摄末归本法身义也(初义安然阇梨等所存义也。 后义高野大师所立义也)。 问。 于此二义有诚文证耶。 答。 有也。 问。 且初义证如何。 答。 安公教时义第一云。 今真言宗一切诸法皆为真如故。 彼迷位诸法尚名真如。 况此果地诸法岂非真如。 以此真如为法身。 故诸经论所说诸佛身。 即今皆名法身。 皆名报身。 皆名受用。 皆名变化(云云)又安公云。 如即身成佛义说。 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常住曼荼罗法界。 乃至六大若种若色皆是大法身。 一切有情形色是三摩耶法身。 一切名句文身义理法门。 是法法身。 一切三密六根十界身份阴入界等。 是羯磨法身。 真如体性具四法身。 是法性身。 诸佛同体以四法身互受法乐。 是自受用。 诸佛本愿为诸具惑菩萨示现。 此四法身是他受用。 诸佛大悲为诸凡地处处示现。 此四法身此变化身。 变化身中应诸杂类是等流身(文。 私云。 此说四种法身意与高野即身成佛义意颇不同也。 是文摄假从实故成四种法身义也)又云。 今真言宗四种曼荼罗身皆是毗卢遮那故。 义释云。 佛住加持之身令一切众生见一切色。 闻一切音。 得一切解脱。 既云一切佛身。 非毗卢舍那乎(文)又云。 然此大日三身常一体故。 众生随机即一开三。 教分张亦复不同(文)意云。 佛果中有四种佛身。 所谓自性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也。 此四身皆有自受法乐与说法益物相。 但以佛加持身令一切众生直见其佛色闻音声解其所说义理云也。 问。 一切众生所见闻语解大日尊四种法身者。 若是自性常住佛身欤。 为当。 权假无常佛身欤。 答。 安公云。 大日经云。 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 毗卢遮那一切身口意业。 一切时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 又现执金刚普贤莲花手等菩萨像猊。 于十方界说真言句清净法道。 所谓从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文)意云。 大日四身自性常住无生灭义也。 但为所化有情虽示现生灭相。 而实非谓大日受用变化等流三身生灭法也。 皆如如智如如理也。 但约所被机性之熟不熟而显诸无生灭身。 乃至现佛生灭相言也。 故安公云。 天台宗性得三因一体三名故。 成修得三因一体三名。 能显佛果三身一体名。 乃至三身非生现生非灭现灭此义。 亦此真言宗意同(文)此师意云。 于真空理令泯三身。 摄相归性而名二身常住。 若性相别论时自他受用变化等流皆可名无常也。 唯理法身常住也。 问。 谁得见闻此大日三身益物相耶。 答。 且约变化身者。 安公云。 唯十八会指归第八会中普贤菩萨。 受大日教。 下阎浮提八相成道。 对破九十五种外道(文)意云。 释迦在世时见佛机熟者。 一切外道二乘余异生等。 皆悉见释尊闻其所说法者。 即为见闻大日变化法身闻及其所说法言也。 问。 约见释迦身者。 若见法身常住释迦身。 为当见假身生灭相耶。 答。 约真言机熟者则法身常住释迦身。 若约三乘等机熟者则谓生灭假身释迦言也。 如安公云。 菩提树下八相释迦即变化身也。 亦是法身故普贤观经云。 释迦亦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四波罗蜜所摄成处。 天台判云。 丈六即身毗卢舍那。 故知。 真言大日住他受用以此为门开显内证。 若从外道外迹证入内证。 即于一身具足四身。 不同显教三身各别份量差别(云云)。 问。 为生死妄情人所示现。 大日变化等三身唯名实身。 若不名影假身耶。 答。 尔也。 谓佛果内证境界唯有真实功德。 都无虚假法故也。 若佛果有虚假影像身者佛果境界非唯有实功德故也。 假事必觉实体用也。 犹如幻化事也。 遂即用所依本事而为其实体也。 问。 若尔者。 何密严经云。 世尊定中胜众相以庄严。 得于如梦观。 显现于诸法。 众谓佛化身。 从于都率降。 佛常密严住。 像现从其国。 住真而正受。 随缘众像生。 如月在虚。 显鉴于诸水。 如摩尼众影。 色合而明现。 如来住正定。 现影亦复然(文)意云。 如来本质身在密严中。 随有情机缘而显现。 影像化身犹如彼在虚空本质月则能其影浮清水也。 此水月能虽似本月假不真也。 则密严佛可实身。 其影现佛皆权假非真实法身常住佛也。 若不尔者。 可有法喻不合失故也。 密严经是宣秘密至极佛内证境界经故不可不会也。 答。 实难会。 若强释之者。 此经中可言。 影现佛身。 是不谓权假佛身也。 皆是实佛身也。 但随所应度众生机宜而示现能应假之佛身为实也。 影像故云摩尼众像。 令色而明现等也。 岂不合法喻耶。 问。 二教论云。 此明大日尊三身遍诸世界作佛事。 亦如释迦三身。 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 应当知(文)又云。 应化开说名曰显教。 法佛谈话谓之密藏等(云云)若依此意者。 别抽本有金刚界四种法身。 则名法身佛。 亦名大日三身也。 若为生死妄情所示现佛三身者不名法身。 但名释迦三身不名大日三身言也。 然何今一切佛身皆可名法身言耶。 答。 约此论意。 此难难会。 强不可会。 安公义与二教论意何必同意乎。 且彼师依凭天台宗等显宗常途义而作此说也。 故不至极义也。 谓显教经论明三身身土。 意云。 法身以如如智之觉了义为身。 法性土以如如体性为土。 谓真如本觉智之万德具足义为法身义也。 以万德所依真如体性为法性土云也。 此第一佛身诸同体而无差别也。 第二自受用身翻因位万行所感得果位万德无漏四智心品受自受用身体。 以大圆镜智之相分五尘为此土相也。 此身土并缘生法故非凝然常义也。 此报身者诸佛同意也。 他受用之身身土者。 以平等性智之相分为体也。 变化及等流身身土以成所作智之相分为其体也。 是诸佛同事也。 然今二教意者。 以前所辨显家所立三身四身义。 为四种法身之影像假身。 或为假施设义。 说佛身言也。 今论主御意者。 本有金刚界常住三身四身法佛自性凝然。 无生灭理性名为自性身。 此自性法身即自受法乐义名为自受用身。 此自受用身佛兼他令受法乐益物相种种不同身名为他受用身也。 又此自性法身佛由有成所作智之利物化他义边种种不同。 名为变化身等流身也。 如是四种法身皆是自性常住凝然不变义具足故。 皆悉总名为四种法身自性常住言也。 而真言宗相对前所辨显教浅略义。 明此秘密四种法身义也。 因此义意。 二教论主作如是说也。 谓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云云)实离三密教所说四种法身而更无别一佛身也。 显密所立三身之所依体是为。 真言四种身佛云也。 故应知。 真言宗所明佛身与显教家所说佛身。 虽其体是一种而约义用有差别。 而论其本体是一味意也。 其且若论假实差异者。 所谓真言宗所立诸佛法然有体也。 显教家所立是随缘假有义与法然空性义是也。 本体是从本一味意也。 而先说显教为。 入真言以方便渐渐净除心垢妄执。 而为令证入真言究竟本处故也。 问。 安公意是于真言家佛立法尔有随缘空二义耶。 答。 此师意于真言家四种身。 但立四种法身随缘有义与与法然性空义。 而安公未觉悟建立四种法身法然实有义。 但立随缘之性空假有义。 此义如常途也。 弘法大师唯具足建立是二义也。 问。 安公何故唯立随缘假有义法尔性空义而未了如实智境界法尔常住内证三密义也。 答。 此师是随顺睿山根本祖师最澄大师说故建立此义也。 问。 何此义知乎。 答。 大师所述睿山澄和上献大师书启返报书云。 又云。 法华一乘真言一乘有何优劣者(私注云。 此文述澄和上所问也)空海智昧菽麦何辨玉石。 敢当高问深以悚息。 雷音难忍敢陈管见。 夫如来大师随机投药。 性欲千殊药种万差。 大小并鏕一三争辙。 权实难别显密易滥。 自非知音谁能别之。 虽然法应之佛不得无差。 显密之教何无浅深。 法智两佛自他二受显密别说。 权实有隔。 所以耽执真言之醍醐未遑啖尝随他之药(文)以是应知安公所立义与大师所说义差别意也。 加之。 安公于天台圆教与真言密教成同一味解。 故云随缘假有法义真空之三身四身佛义也。 故安公教时义云。 义释云●字有三义。 谓不生义空义有义。 故龙树云。 因缘所生此亦空亦中也。 故知真言菩提心实相亦空即假即中也(云云)又安公云。 苏悉地疏述师说云。 教有二种。 一显示教。 三乘是也。 二秘密教一乘是也。 密中又二。 一唯理秘密。 花严般若维摩法华涅槃等是。 二事理俱密。 大日金刚顶等也。 金刚顶疏述师说云。 法华明久远成佛。 此经明顿证成佛。 二说虽异是一佛。 而海和上于诸大乘辄判教理浅深异极位高下难矣(文)。 问。 其真言之一乘者何色物为一乘耶。 答。 真言一乘者佛佛乘者大日如来。 大日如来者极果位。 极果位者法身如来。 法身如来者不思议境界。 不思议境界者是如三摩地。 仪轨云。 归命毗卢遮那佛。 身口意业遍虚空。 演说诸如来三密门。 金刚一乘甚深教(云云)此义意也。 又莲华三昧经云。 归命本觉心莲台。 本来具足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门尘数诸三昧。 远离因果法然具。 无边德海本圆满。 还我顶礼心诸佛(文)大都如大唐国超悟法师六波罗蜜经疏第一云。 经云。 何乃令发如是愿为佛应身刹那迁变。 化身佛者疾入涅槃。 功德法身湛然常住。 以是归依清净法身。 解曰。 言应身者是胜应身。 唯识论名他受用身。 从佛平等性智显现应大菩萨名曰应身。 此是有为无漏之身故。 有刹那念念生灭。 故云迁变。 化身佛者是劣应身。 唯识论名变化身也。 成所作智出现。 此身八相成道为于地前菩萨二乘凡者。 故现此身。 缘尽息化故曰疾入。 功德法身湛然常住者。 本有功德修成功德总名功德法身。 修成功德自受用身。 性同本有俱不生灭是凝然常故曰湛然。 真如法身并具四德常乐我净。 故曰常住。 常是法身。 住是报身。 名为常住。 佛报身者四智菩提以之为体。 此菩提智金光明经名如如智。 佛法身者名法如如。 故法与报并是凝然。 又不生名常。 不灭名住。 亦名常住。 如是归依清净法身者总结愿求。 由是湛然常住身故劝勤求也(文)。 问。 后义具意如何。 答。 一切佛身总虽名四种法身。 约实言之者义本有金刚界密严土四种身特法身云也。 余皆是法身之支分故亦名法身。 谓摄用归体故。 摄相归性故。 摄本归本故。 摄假从实故。 皆名法身也。 问。 于四种法身有权实二义耶。 答。 高野声字实相义云。 显形表等色。 内外依正具。 法然随缘有。 能迷亦能悟(云云)又长行释云。 谓有二义。 一明诸佛法尔身土。 谓法界性身法界幖帜故。 二明随缘显现。 谓菩萨随福所感及如来信解愿力所生故。 乃至法身依正则法尔所成故曰法然有。 乃至上所说依土并通四种身若约竖义有大小粗细。 若据横义平等一如。 如是身及土并有法尔随缘二义。 故曰法然随缘有(文)喻云。 佛内所证自受法乐四法身。 是名法然有。 此法身常住佛身土也。 是横义也。 为利他故所示现影像佛身土。 若他受用变化等流并名随缘有佛身土也。 此即假有性空之身土。 是竖一分义也。 故依此等文证立此权实二种义也。 问。 明法然所成诸佛身土文证有何处。 答。 瑜祇经云。 一时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 于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 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等(文)又密严经云。 超越于三界无量诸佛国如来微妙刹。 净佛子充满定惠互相资意成因性。 游于密严刹。 思惟佛威德密严中之人。 一切同佛相。 超越刹那。 坏常游三摩地(云云)又二教论云。 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 谓之密教。 等觉十地不能入室。 何况二乘凡夫。 谁得升堂(云云)又大日经义释其文云。 大日经中能加持清净法身住所加持。 自受用身。 一切内证法身眷属亦现自受用身集会。 十方界示现无尽海会庄严佛藏与此会同。 又于十方界现普贤等诸菩萨身说真言道。 而此法界宫中唯有佛身。 都无生死中人。 如此一切海会诸佛皆是因地。 心心所法。 九识心王成法性身之时。 一切心所等法皆入果界。 转成法门眷属是法身也(文)又大日经云。 佛住如来加持。 义释云。 能加持身住所加持身。 其能加持身是理法身。 所加持身是自受用身。 他受用身。 变化身(云云)此文大疏第一也。 若依此等文。 法界宫中能住四种法身特名法身言也。 自余诸身此法身之支分故亦名所加持之法身也。 虽示现九界依正妄法。 而有于法身故即名法身。 是有财释也。 问。 如何知。 一切佛身及余一切法是法身之支分故名法身意耶。 答案教王经疏云。 如是四身皆是法身任运所作皆名法身(文)又高野即身成佛义云。 大日经云。 能生随类形诸法与法相等。 谓表六大能生四种法身曼荼罗及三种世间等(云云)又云。 如是经文皆以六大为能生。 以四法身三世间为所生。 此所生法上达法身下及六道。 虽粗细有隔大小有差。 然不出六大。 故佛说六大为法界体性(文)意曰。 佛智内证本觉六大方能生始觉法身佛及生死众生器界意也。 故知。 随能生法界体性六大故。 即所生之佛影像化身及众生界亦名法身也。 故知。 如是世出世诸法皆从佛性真如理流出故。 一切诸法还名法身也。 但正意是能生六大即一四法身当体特谓法身。 若为生死妄情所示现佛身是影像假身也。 而以真实身为妄情不可示现。 所以者何。 彼生死妄情何敢直亲见甚深法身体耶。 故瑜祇经云。 四种法身说法诸地菩萨俱不能见闻觉知等(云云)谓虚妄计不能鉴照真实法也。 真实法能照虚妄法无妨也。 依此道理故法身佛能照众生妄想也。 妄想众生直不能见法身言也。 故可知为生死妄情所示现佛身者影像假身不谓实法身也。 故密严经云。 佛常密严住像现从其国。 住真而正受。 随缘众像生。 如月在虚空显鉴于诸水。 如摩尼众显色合而明现。 如来住正定现影亦复然。 譬如形与像非一亦非异。 如是胜丈夫成诸事业(文)意云。 佛实法身恒住密严土。 以影像假身为有缘众生以示现影像之他受用变化等流身言也。 犹如本月在虚空以影像浮众水中也。 此法喻全合也。 又新译密严经云。 受用如来广大威德。 入于证佛内证佛内证之地。 与无功用道三摩地相应。 游十方不动本处。 而恒依止密严佛刹。 金刚自在具大变化。 示现佛土随机应现。 犹如成就持明仙等。 及诸灵仙宫殿也。 神与人行止而不可见。 如来变化所为事毕。 住真身隐而不现。 亦复如是(文)又上卷云。 以化佛现说为天人示业。 佛非彼此现。 犹如日月(文)。 问。 何故必以此密严经而了为至极义耶。 答。 此经是述是真言宗至极义也。 所以者何。 示现释尊方住他受用法身相之仪式而说此经。 其所说义理微极甚深法然常住境界。 故经云。 密严世界超诸佛国。 远离星宿。 以日月如无为性不同微尘。 此密严中佛及佛子尔余世界来此会者皆如涅槃及以虚空非择灭性(云云)。 问。 此处中所明密严国土者是为自性法身土。 为他受用报身土耶。 答。 私案云。 是他受用报身之变易土也。 所以知尔者。 指密严土言如无为性。 又云。 如涅槃及以择灭等故也。 问。 云尔意如何。 答。 大乘法门章二云。 宝窟言。 问云何对界内名为无漏。 答经下云。 生死有二种。 一有为生死。 二无为生死。 分段是有为生死。 变易无为生死。 变易对界内名无为。 实是有为今示感有为生死业名为有漏。 对此有漏故感界外生死者名为无漏。 而体实是有漏(文)以此义故例可知。 此密严佛土是三界外变易土也。 故云如无为性及如涅槃等也。 又密严经云。 所说胜理趣密严无畏法。 彼诸瑜伽者闻说如是已。 得自觉圣智内证之境界(文)故知。 此经至极义也。 其义同大日经金刚顶经深旨也。 又经云。 十方华严等大树与神通胜鬘及余经皆从此经出。 如是密严经一切经中胜。 又云。 此法最清净远离于言说。 化佛诸菩萨昔所未开敷自觉智所行见真无漏界(文)意云。 以楞伽经法身说法文而可及于密严经意也。 故今多依据此经所说义旨也。 大日金刚顶经等所说为生死人所示现种种佛身皆影像义。 可同此经意也。 又高野即身成佛义云。 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 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 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文)又声字实相义云。 显形表等色内外依正具法然随缘有。 能迷亦能悟(文)意云。 法然者诸佛法身自性本有真实义及诸众生本觉法身佛性也。 随缘有者是诸佛以如约定力故自在变化影像化身而化导诸众生义也。 又摩诃衍论第六云。 此用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依分别事识。 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以不知转现故。 见从外来形色分齐。 不尽知故。 二者依于业识。 谓诸菩萨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名为报身(云云)初发意菩萨所见者。 以深乐住真如法故。 少分而见。 知彼色相庄严等事。 无去无来离于分齐相。 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等(云云)又云。 菩萨尽地见之究竟。 若离业识无见相。 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相迭相见(文)意云。 凡夫二乘乃至菩萨十地皆悉以自有漏第八识所变影像佛身。 而为自所缘境言也。 直不谓见外因缘所成法佛无漏三身功德也。 又四卷楞伽云。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云云)又密严经中卷云。 犹如海波浪风缘之所动洄澓而胜转无有断绝时。 识浪亦如是。 境界风所击种种诸识分别(文)意云。 七转识所缘虑一切境若净若染。 一切有实体。 六尘境界皆是第八现境识之所变现相分也。 是相分则击发七转识之心心所能令现行发生也。 是七转识是第八识之粗分位见分用也。 不谓有别体识也。 而此第八识自体是从根本光明种子处现起发生也。 摩诃衍论云。 此二种生教依于无明重习而有。 所谓依因依缘。 依因者不觉义故。 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 故今此论文依佛经。 谓分流楞伽经中作如是说。 大惠不思议重及不思议变。 是现识因。 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重。 是分别事识因(文)意云。 第八识从自生种子根本无明处现起也。 尘境则又从第八识自体生。 而此六尘境即引生七转识。 而此七转识即从藏识自体处发生也。 论此七转识本初时是从本无明生言也。 故知除佛果之外凡夫乃至菩萨皆以缘第八所变六尘境而作自所缘影而依托也。 影像彼七转识方起故。 故彼等所见佛身等皆是自心所变影像佛身。 非谓见实佛身言也。 其义极成也。 密严经意同也。 故般若经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者。 于自第八识所变影像佛身而妄谓实常住功德故。 大圣成此呵啧也。 不谓于诸佛内证三身四德境界被如是呵啧也。 其意云。 有漏第八识虚妄分别所生影像佛身是非常实法也。 然于此虚假法而生常住实有之想。 岂不颠倒想耶。 故佛戒之也。 若以生灭虚假心而不用影像假身直亲缘法身如来色等者。 是可违唯识道理也。 谓以有漏心不可亲缘无漏佛身也。 约密严经意者。 有生灭法名有漏。 无生灭法名无漏也。 问。 何以得知。 以有生灭心能亲不证缘如来无生灭法耶。 答。 密严经中卷云。 金刚藏菩萨云。 如来所说语义真实。 希有难见。 我之所见譬如梦境乾闼婆城(云云)意云。 金刚藏菩萨所有智惠尚有为生灭法也。 如来内证五蕴无为无漏故。 以有为智不能证知无为无漏佛境界云也。 依此义意故。 涅槃经第二十七云。 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 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 诸佛世尊见一切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以是义故见于佛性。 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云云)金光明经第三云。 善男子如是受化诸弟子等。 是法身影以愿力故于二种身现种种相。 于法身地无有异相。 何故二身不住涅槃。 二身假名不实。 念念生灭不定住故。 数数出现。 以不定故。 法身不尔(文)。 问。 若尔者者于佛果唯了有真实常住功德。 然何今云佛有权假身耶。 答。 于佛果有二种德。 一者自内证功德。 二者利物化他德。 若约自内证德故。 都佛果无权假法。 一切皆有真实常住功德也。 若约利物化他用边者。 佛果有权有实也。 故法花云。 或说己身。 或说他身。 或示己事。 或示他事等(云云)于此利物用边者兼亦摄佛自证外德。 方即约所作影像化身边者。 以为化他之法也。 譬如以幻师之能作幻术。 即为幻师之自证德。 但以所作幻事而为迷人之所见境。 而幻主了其空无相故。 以所作幻事而虽非自受用境。 而为化人所变境言也。 大日经第五云。 如来甚奇特权智不思议(云云)又疏第五云。 五如来智皆兼权实二用。 而以金刚惠手执持其中(文)又大日经疏云。 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 若我但住如是境界。 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 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 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 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 然此应化非毗卢遮那身或语或意生。 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譬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现种种未曾有事。 五情所对悦可众心。 若舍加持然后隐没。 如来金刚幻亦复如是。 缘谢则灭。 机与则生。 即事而真。 无有终尽(文)意云。 自受用法身大日尊为利益一切有缘众生故以自所得三昧自在神通如幻妙术力故。 唯于一切有缘众生自心内令影现种种应化佛身。 而示现种种听法想。 而此影像应化身不独从大日尊三业生起也。 大日尊三业是三世恒常远离诸起灭故。 此随众生机性所现应化佛是念念生灭无变异故。 大日尊三身妙用恒沙功德是非新生法。 本来具足功德无生无灭法也。 应化作用是由佛加持身与众生自善根力和合生起云也。 若据佛边云之者。 但始觉成满位始显现也。 非新生法也。 故凡位不灭圣位不增也。 犹如大幻师以幻术力化作种种幻事。 其所作幻事虚假不实而幻。 幻师之自本及能作用真实而不虚也。 是所作幻事实不从幻师处实生起。 以幻术咒力故令众见如是幻事也。 此所作幻事虽非真有而即不离幻师之用也。 如来幻事亦尔也。 应化假身是不从实佛身内生。 但以加持自在神力故。 令众生见应化佛身。 闻应化说法。 言也。 佛于自内证三密境界。 而及现依他虚幻事境。 令诸有缘众生见闻之。 尚如幻师于实草不等之上反现幻事人马等幻。 实言之者是无生灭法也。 谓有体法是有生灭。 无体幻事是无生灭义也。 但有隐显兴废义。 是唯幻能见中。 是幻事人之影像故名念念生灭(幻事无生灭义证有唯识论等及大日经疏第三中)又如密严云。 得于如梦观显现于诸法。 又云。 于非义处中似义实无体。 若悟即皆空转依恒无尽(文)又于佛果位中而为诸妄情用龟毛兔角空华石女儿等无法喻譬而为说法之方便也。 又用我法皆空等道理而令开悟妄情。 是为利物权方便智也。 是佛果不无权智也。 密严二卷云。 佛是通三有观行之大师。 观世如干城所作众事业。 风绳而进退。 佛于方便智自在而知见(文)佛若非解彼无我义者。 而不可说此无我因缘也。 龟毛空华无及实我法无义。 幻理实不可缘其有无义也。 但随顺妄情之执实有妄许故佛用此智解也。 意云。 如龟毛兔角不可论其长短方圆言也。 何以故此物毕竟空无故也。 若幻佛内证边则不可有如是权假智解也。 但为利物化他之方便功用皆用权身权智也。 若有人许此义者可许。 佛为利物故示现假身义也。 所以者何。 诸大乘经论皆说生死妄法如梦如幻化故也。 但佛虽缘虚妄法而如理知虚假义也。 故般若心经云。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等唯识论云。 未得真无常处。 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文)故应知生死虚妄于佛果虽不可为内证功德。 唯为利益故。 名则用此虚假法而为境。 为说示其妄无义故也。 若不尔者佛果非一切种智故也。 若阙缘虚假法即佛无俗智故则佛智狭也。 故密严上卷云。 众生界既尽佛无所知法。 是即无能觉亦无有涅槃。 又云。 佛于方便智自在知见(云云)凡夫颠倒虚妄法执真实有等也。 唯佛达毕竟空无也。 若许此义者何不许佛果为利物。 示现权假影身耶。 因之应知。 二论意约当体法身与支末影身。 而判实身为法佛。 亦云。 大日三身也。 判假身而名应化佛。 亦名释迦三身也。 此义于理无失于文无违也。 依此意故又付法传云。 楞伽云。 大惠应化佛作化众生事。 妄异真实相说法。 不说内所证法圣智境。 所谓法佛者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界体性智大毗卢遮那明自受用佛是也。 又云。 般若论云。 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盖为此乎(云云)意云。 四法身说法相是能说主。 此金刚不坏实身所说法内证三密义也。 影像应化说法相者。 是能说主者影像假身。 所说法者是随宜权假义。 不说内证三密义言也。 问。 若尔者。 云何可会大日经义释所言。 佛住加持之身令一切众生见一切色。 闻一切音。 得一切解之文耶。 答。 会云。 以彼大日尊能加持四法身为本质。 而以其所加持影像应化释迦等相。 令浮诸有缘众生心中而成见闻得解境界云也。 此意如即身成佛义云。 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 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 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也(文)私云。 以四法身为本质而诸真言行者以我心所变影像而缘本质四法身佛。 犹如缘带质境以大日四法身为本质境而还见影像佛身也。 犹如五识之缘性境相云也。 是方奄含此义。 故义释作此说也。 若以一切菩萨二乘等所见报化身直为大日尊本质法身者。 何瑜祇经等云于金刚界真言宫中四法身诸佛境界者。 一切诸等觉十地等俱不能知见闻也。 故知。 浅机十地等菩萨所见报化佛身是影像故。 云如实不能见四法身实身也。 诸本地身名曰法身。 诸显机菩萨二乘等俱不能见闻之也。 诸影像身名垂迹也。 诸菩萨二乘等见之故。 密严上卷云。 以化佛现迹为天人示垂。 佛非此现犹如日月。 如来实身在密严土。 影现诸国名化身。 又云。 如来变化所为事毕。 住于真身晦而不现(云云)。 问。 真言机熟者于佛身而如实。 谓无生无灭色心常住佛者。 何佛自呵啧于佛身。 谓实有色声等功德者耶。 如金刚般若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云云)又大圆觉经云。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法佛同为空花相(云云)如是等经意于诸佛色心等当呵啧不可见微妙常住功德相意也。 答。 约释迦一化始终而所设时教有多种不同意。 若依法宝师说意者。 佛成道四十年以前多说空教也。 谓成道七年以前多分说生空。 即从第七年至三十七年说诸部般若。 多分约三无性理演显生死妄想颠倒毕竟空理也。 成道三十八年说解深密经等。 显了述三性分齐及五性差别也。 此中显说不定姓二乘虽得第四果而回心终成佛义也。 于四十余年中说法花经。 此中显说一切众生。 若少分终善者普皆成佛道理也。 如成道四十余年间。 多约五位无明二种生死分齐说一切妄想所生法毕竟空寂理。 而为对治彼诸有情如是虚妄颠倒迷乱有执也。 但未显说佛自内证三身四德真实功德义味常住不变意也。 但至第五时涅槃经时。 始显说此佛内证三点四德法门甚深义也。 谓佛弟子诸比丘等未灭尽二种生死妄执以前。 若进听闻说法佛内证三身四德真实功德常住不变义者。 恐诸比丘等多依所引发无始以来串习有势力故。 还著有想心。 犹不能修得生死妄想即空观行故。 密意而强于法佛内证三身四德境界。 假说诸法性空义。 而令除遣彼等有所得妄执也。 涅槃二十七云。 有因缘故说。 我为无我。 而实有我为世界故。 虽说无我而无虚妄(文)若未修得空观以前。 专无由显得法内证三身四德法。 故强教令修习空观也。 故可知。 般若经及圆觉经等中为除遣于佛影像应化身境。 而执着佛色身等真实有法之人过失故。 生死妄想及菩提涅槃等皆如梦境如空花云。 涅槃经意云。 先修得空观而遣尽诸妄执毕。 而后能恣令修得法佛内证三身四德常住不变甚深微妙法故云也。 若生死妄想少许存时。 则留滞证得内证三密境界故。 先可除遣此妄想法也。 是不谓此法佛色心等诸功德法即空无性义为实证也。 而释尊成道至三十五年始说涅槃经等时。 方粗显说此法佛自内证三身四德自性常住不变易义也。 故涅槃经第三云。 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末空寂了了通达。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证诸法本性空寂(文)第二十七云。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惠。 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 智者见空及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槃。 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 我者谓大涅槃。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 乃至中道者名为佛性。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 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文)意云。 佛本意令修得二种生死妄想空之观行以后。 为令修得法佛内证法然三身四德实有境界故。 作如是说也。 故生死与涅槃一念相并住法自性。 生死现无常苦等。 涅槃观常乐等。 是法真实自性义也。 故是涅槃经作如是了义说也。 但般若经等先为令修观生死皆空理故。 强夺佛身四德暂令观毕竟皆空义。 而后欲令显大涅槃不空真实功德故也。 此大涅槃是非谓本性空寂性也。 问。 是五时次第说教者了不了云何。 又谁他师同立是义耶。 答。 是说最当从浅至深道理次第也。 又约有(云云)此五时次第虽有四说。 大途以法花为第四时。 以涅槃经为第五时。 义趣是同意也。 但有少少不同义也。 谓一后魏菩提流支三藏或约立五时教大途同是说也。 又晋时刘虬立五时义。 是大途前说也。 又日本上宫太子亦立五教也。 谓法藏僧都理趣分疏抄云。 日本朝圣德王着法花疏四卷亦立四教。 彼疏释开示悟入云。 如来出世虽有四时之说。 皆欲令得今日之一果。 初时教为开般若为示维摩为悟法花为入从浅至深故知次第然也。 又云。 本朝圣德王或云五时。 彼疏亦释权实二智中。 前之四时更加涅槃为第五。 此五时教应太子本意者着也(文)今云。 加前所述法宝说为四说也。 问。 抑法性身佛所具足五蕴常住意云何。 答。 涅槃经第三迦叶之四十二问中第四十二问颂云。 今欲问诸蕴而我无智惠。 精进菩萨众亦复不能知如是等甚深证之境界(云云)宝法师疏释云。 经曰今欲问诸阴已下是谦问也。 迦叶欲问如来常住五阴。 自揆无智所以谦退。 下憍陈如品明舍无常色获得常有等。 答此问也。 精进菩萨众亦复不能知者。 明佛果常住五阴非凡下所知。 唯佛能知了故。 下经云。 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 十住尚不能知凡下理宜绝分。 只可依经仰信。 不得妄为比量比之(云云)又同经第三云。 迦叶譬如一切诸常法中虚空第一。 如来亦尔。 于诸常中最为第一(云云)宝法师疏云。 第三虚空喻也。 喻身常也。 虚空无刹那故一切常中最为第一。 佛身亦尔。 无刹那故。 于诸常中最为第一。 金光明经三身品云。 法如如如智为法身。 即是自受用及真如为法身也。 经云。 法身无异。 无刹那故。 佛身于诸常中最为第一也。 如来命根即大圆镜智种子任持势分。 大圆镜智即是佛身。 由身常故命长故。 以佛常证其长寿(云云)又同疏云。 又密严经云。 密严国土成大菩提常乐我净无刹那坏(云云)已上明佛果五蕴常住法身义也。 问。 如护法论师解释者佛果五蕴常义是正相续不断常义。 又所依常专非自性常凝然常义(云云)谓一切有为若染若净一切诸法皆悉不离刹那非生灭故。 譬如灯焰前灭后生相续世间断。 又如瀑流前后相续不断也所以佛果上色身四智心品等诸功德□皆有刹那生灭。 但有所依真如自性常义。 余四智等有相续常无断常义故总云。 佛果色心常住耳。 故唯识论第十云。 护法菩萨释云。 清净法界无生无灭。 四智心品所依常故。 无断尽故。 非自性常从因生故。 生归灭一向记故。 不见色心非无常故(云云)是即存佛果色心等皆不离无常相意也。 答。 是除无上法身佛果之外。 其余有为有灭一切诸法皆妄缘所生法故。 皆悉无常迁流相也。 以破坏磨灭故而归空无而无自性也。 故唯识论师唯依解如是一分义。 猥而判涅槃经所说佛果常住五蕴义而非自性常义。 是相续常不断常义也。 此唯识论师未了知实究竟至极法身义故作如是判而已。 问。 以何文得知佛果五蕴无为常住义耶。 答。 涅槃经第二云。 纯陀语文殊言。 汝谓如来是无为者。 如来之身即是长寿若作是智。 佛所说了。 又纯陀语文殊曰。 是故文殊勿谓如来是有为也(文)又金光明经第二云。 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 是根本故犹如虚空。 是故说常等(云云)是文为佛果五蕴常住无为义也。 问云。 何得知除佛果之外有为诸法一切皆无常苦空无我义耶。 又云何得知佛果五蕴常住义耶。 答。 涅槃经第三十七云。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世间智者即是佛菩萨一切圣人。 若圣人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 云何来说佛色身常恒无变等(云云)又经白佛言。 善男子凡夫之色从烦恼生。 是故智者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 如来色者远离烦恼。 是故说是常恒无变等(云云)宝法师疏云。 经曰佛言已下答也。 智者所说烦恼生色生色是苦无常等我说佛色远离烦恼常恒无变所望不同故无有灭。 唯依大乘。 阐提已上金刚已还所有身色皆是异熟阿赖耶识之相分也。 分段生死从正使生。 变易生死从习气有分熏习生。 自性复是遍行粗重名言熏习所生故是无常。 佛色即是大圆镜智相分。 从自性清净真如所缘缘种子生。 以为本性无分别智。 以为习性所生。 非遍行粗重种子所生。 由此是常故。 密严经云。 阿赖耶识为分别心之所扰。 若离分别即是常住。 犹如虚空识色既常。 受等亦尔。 皆无变异也(云云)宝师疏云。 涅槃经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是少分一切如来常住。 是相续不断常等。 令众生谤涅槃法华楞伽密严法鼓胜鬘经等为不了义。 谤法之罪广如经说。 学一乘佛性宗者亦渐同他见。 呜呼哀哉可伤之甚(云云)已上所明佛果常住义自契当真实家义也。 问。 大涅槃经密严经等所明佛果五蕴是即无漏无为常住实相法者。 既是可自性凝然常住法佛境界也。 若尔者与真言教所明自性法身所成就无漏无为法性凝然常住五蕴此法有何差别。 然彼经与此宗所明义。 既均等也。 云何可简别之耶。 答。 约此义略有十种差别义也。 问。 其义云何。 答。 一者彼经等只总虽说一切有情身悉有佛性。 此佛性常住不变义。 而未指佛性之住处也。 谓未明每一切有情身。 各各五藏中心藏处之八分肉团心中有千哩陀心藏及悉多菩提心之净明无垢佛性义也。 此真言教盛辨此义也。 二者彼经中虽总才明佛性有色心等功德具足义。 未辨其佛性相状如莲花。 如月轮等义也。 真言宗具明此义也。 三者彼等经虽明显得此常住佛性之因六度四摄等行。 而未辨为成法佛果之胜因三密行法密印真言种子三摩耶形等现行法则也。 真言宗盛陈此法也。 四者彼等经中总虽明供养佛及修自利利他万行之方法而成佛果义。 未明别约本尊建立坛场而奉献三密供养而速疾成就求悉地法也。 真言法中具辨此旨也。 五者彼等经中虽说一切有情久久而悉皆当得阿耨菩提义。 未明真实即身成佛义也。 此真言宗家辨此法也。 六者彼等经中虽明法性身佛常住义未明法身佛直有说利物听闻得益之妙用义也。 真言教盛明此义也。 七者彼等经虽但明说法身佛常住义未显其所居国土宫殿相状也。 真言宗中细辨此义也。 八者彼等经中才虽明法身佛独常住义。 而未明具足自性所成内证无数眷属义也。 真言教独陈此义也。 九者彼等经中总虽明法身佛常住而有具足真俗二智义。 未明法性身如来具足五智三十七智一百八智乃至十佛刹微尘数智惠而互相摄入而普周圆融义及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身帝网无碍相摄相入义也。 真言教盛明此义也。 十者彼等经中虽才明六识八识之转识得智之分齐未明因位九识果位无量无数之心识分齐义及法尔常住六大互无碍相融而地等五大各各令具足心识义也。 此义真言教盛辨也。 故应知。 涅槃经等所明义与真言教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所辨义其意颇有差别也。 复次彼涅槃等经中是于上十义中才虽说一两等义。 未明具足十义也。 故有了不了差别具不具差别也。 问。 佛内证实身何位菩萨如实见其真如法身体耶。 答。 密严经中卷云。 尔时金刚藏菩萨复告众言。 诸仁者我念昔曾蒙佛与力而得妙定廓然明见十方国土修世定人及佛菩萨所住之处。 于如是处中。 密严佛土安乐第一。 诸佛菩萨数如微尘处莲花藏。 我于尔时一心胆仰寻从定出即自见身与诸菩萨在密严土。 复于尔时见解脱藏。 住在空中其量大少如一指节。 色明洁如阿怛期花。 亦如空中清净满月。 我时见已便生念言。 此为是谁而有如是不思议事。 作是念。 时即见我身。 在其身内于中普见一切世间。 尔时莲华藏中无量菩萨以佛神力亦如是见盛生是念。 此为希有不可思议。 时天中天所为事灭还摄神力。 诸菩萨等悉复如故。 我时见此希有事已知诸菩萨种种变现是佛现不可思议(文)喻曰。 金刚藏等第一地菩萨。 依佛加持力故。 以自所变影像相分而为亲所缘缘。 而彻见自身本觉如来藏及佛法身云也。 此如于镜面上移自身影像远见自容貌也。 又彼他受用土名密严。 是释尊说此密严经之世界及螺髻梵王等所见处见也。 今此金刚藏菩萨等从定出暂所见密严土是自性自受用身土欤。 所以知尔者。 佛摄神力则自不见之故也。 问。 金刚藏以自心所变影像相分隔而彻见本觉法性身者。 何可云如实见法身真如体耶。 答。 影像相分即隔而彻证见本觉法身犹如五识心证缘现量之性境也。 谓以缘第八识所变之本质五尘境而说之为证见性境缘云也。 此亦同彼也。 金刚藏之智者即是虽无漏智惠尚有为缘生相依他如幻之有生灭法也。 而何可泯见佛果上无生灭真如体色身智惠耶。 故知。 是以性境之影像相分而证见本质法身也。 又经云。 密严微妙刹体是转依识超于分别心非妄情境界。 非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 乃至资粮位智惠不能了。 唯是于如来及十地智境。 广大阿赖耶当成等正觉。 即此赖耶体密严者。 能见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 凡位恒杂染佛果常持赖耶即密严妙体本清净(文)又古译密严经第二云。 心之体性不可思议。 密严中人善能知见(文)喻云。 真言机熟十圣地菩萨正生他受用报身密严净土中。 而以与自正智相应三摩地力故。 正证见自性自受用法身佛言也。 意云。 真言机十地菩萨以佛神力及自三昧力虽见性身佛。 犹亦以自所变影像之相分而隔见法身佛色相可云也。 此义具足。 大日经疏第四具明也。 譬如现量心识缘性境时。 以自所变影像而隔缘本质五尘境。 犹证缘正境言。 此亦尔也。 若异此者真如于余凡夫暗修观行时唯缘独影境之佛身之义也。 但真言机菩萨亦唯不谓非隔别影像。 而直证缘自他佛之一体性法境也。 此见佛身者即带所见境义也。 故知于此三类境见缘佛身皆有差别也。 密严经云。 仁者诸佛体性唯佛所知之(云云)意云。 住在密严法性土中。 自性法身佛菩萨独证知此法界境界。 余人所不能知云也。 故又经云。 如来微刹净佛子充满定惠互相资意成坚固性。 又云。 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佛相。 超过刹那坏常游三摩地(云云)又菩提心论云。 夫会阿字者当观圆明净识。 若常见者即入菩萨初地。 若转增长则廓周法界量虚空卷舒自在(文)。 问。 真言机之圣位菩萨亲证见自受用法界身其证有谁人耶。 答。 是以金刚手等也。 又龙猛菩萨以了为其证据欤。 问。 其意如何。 答。 付法传云。 金刚顶经说。 是金刚萨埵亲对法身如来海会受灌顶职。 又云。 释迦灭后八百年中灌顶龙猛。 又云。 龙猛则位登初地。 初者本初。 地谓心地(云云)又即身成佛义云。 欢喜地者非显教所言初地。 是则自宗佛乘之初地(文)故知。 龙猛则以内证知赖耶体故即证见自他受用法身佛意也。 故菩提心论龙猛自说云。 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云云)然则南天竺铁塔是或自受用土。 或他受用法身密严土欤。 所以知尔者。 圣位经云。 各还本方本位成各五轮等(文)准此文此所指者何不当他受用身密严国土。 是有方域故也。 又是变化身土。 又是等流身土也。 可捡大日经疏。 准两卷广本付法传。 指此处名法界宫也。 若依付法传意者。 此铁塔即谓法界宫自受用佛土意也。 故此两卷付法传第二云。 时龙猛大德持诵成就即至南天竺大菩萨塔前。 愿开此塔(乃至)入已其塔寻闭。 观其内。 寻法界宫殿毗卢遮那现卒都婆是也。 三世诸佛诸大菩萨所住(云云)但是随所被机可通四土义不定也。 依此应知。 显机菩萨虽位登十地犹未证见赖耶自体。 亦未证见法身佛故也。 但见影像应化佛身也。 因之瑜祇经二教论等所云本觉十地不能入宫是也。 已依圣教及正理判释四种法身义灭诸罪障成法器自他顿证四法身大治元年八月二十七日于京坛所书写了释喜点了喜慈尊院僧都作(云云)。 此一帖仁和寺慈尊院济暹僧都制作也。 号四种法身义。 僧都诸制作之目录出广略二本何乎未决之可寻之。 于时宽永五年仲冬日 发布时间:2024-07-08 08:11:5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