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住心决疑抄 内容: 住心决疑抄《大正藏》第77卷No. 2437No. 2437住心决疑抄有人问云。 弘法大师所制十住心论。 为依诸宗次第浅深。 答。 有横竖二义。 其中依竖差别。 有次第浅深。 问。 且其中一道无为极无自性。 为指何等宗。 答。 以天台宗属一道无为心。 以花严宗配极无自性心。 问。 尔者其二宗浅深相如何。 答。 法花摄末归本教。 始自鹿苑小乘之说。 次说方等令耻小乘而欣于大。 次说般若虽令同悟毕竟空理。 二乘人体未成大器。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至于法花皆成大器开佛知见入菩萨位。 所以此经摄属摄末归本教也。 花严经者。 经文分明卢遮那说。 成道最初为顿大机所说高山显实之教。 法花指彼亦宣说云。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惠。 所以名为根本法轮。 问。 此义不明。 天台一宗以法花经为纯圆一实醍醐味深教。 离兼但对常超八之圆教。 彼花严经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及于诸地有隔别相。 故十地品云。 我但说一分。 入法界品亦云。 我唯知此一法。 既有隔历不融之事。 所以判为兼别圆教。 不如法花纯圆之说。 何以法花判为摄末归本之教。 殊以花严定判名为根本法轮。 答。 料简法花始终文相及以天台教义次第。 经初文云。 一时佛住王舍城等。 此佛只是王宫诞生成道以后四十余年一代出世应化之佛。 所以者何。 其时未说有分身佛。 亦未宣说久远成道。 至宝塔品三变土田。 始集十方分身诸佛。 案佛本意为显法身遍一切处体用无尽。 所以天亲依于此品立身平等及以世间涅槃平等。 虽然经文犹是覆相。 三变土田国土有量。 分身诸佛来集有限。 遍一切处。 经说尚暗。 又于教主未显久成。 至寿量品开近显远。 会伽耶近执显本地实成佛意为显法身常住。 虽然经文犹未分明。 五百尘点既有初际。 复倍上数何其常住。 所以犹未显尽法身三世常住究竟实义。 又虽宣说常在之言。 以耆阇崛为其所依花藏世界无其名言。 教主不是卢舍那佛。 至普贤观结经说云。 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至于此时周遍法界三世常住其义始显仍以此经判为摄末归本之教。 于花严经花藏世界为佛净土。 以卢舍那正为教主。 所以经文云。 花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 庄严极清净安住于虚空(文)又说分身云。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转众生深重障故。 能分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文)说授记云。 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教。 一切诸众生悉授菩提记(文)此等文义花严可胜。 问。 大日经疏云。 又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 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 即摄诸部中小乘三藏。 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 即摄诸经八识三无性义。 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 即摄花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此中。 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 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入此中(文)安然解云。 此中佛性即涅槃经。 一乘即法花。 秘藏即真言。 明知天台既当如实知自心句对于花严般若等经。 即第四重甚深大教。 弘法大师何以花严极无自性置于法花纯圆之上。 答。 会此多义。 其一义云。 大师专依彼大日经住心品中心续生次第浅深分明义。 约彼三劫始终建立唯蕴无我以上六心。 今所出难具缘品文一行禅师解彼经文通达三乘一句之内。 私分四重差别之义。 此疏主义立。 彼经文次第。 为其证据。 非其论敌。 况住心品文中既云。 胜上大乘句心续生之相(文)建立次第既有其理。 彼具缘品通达三乘一句之中。 于经现文浅深未显。 况疏文云。 又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 何必立于浅深次第。 问。 彼经通达三乘一句尤可判于浅深之义。 疏文既云。 通达三乘者。 谓于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义(文)加之四句次第分明。 小乘为初。 三乘为二。 以极无自性为其第三。 如实知自心最后立之。 然何非是次第之证。 答。 初之二句浅深可尔。 第三第四何必次第。 其所以者住心品经云。 秘密主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 秘密主是阿耨菩提。 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 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 乃至云。 诸法无相谓虚空相。 结云。 此菩萨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文)又经说。 彼第三劫云。 所谓空性离于根境。 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 等虚空无边。 一切法位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 离诸造作。 离眼耳鼻舌身意(巳上当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生(以此一句属为花严)疏云。 行者初观空性时。 觉一切法皆入心之实际。 下不见众生可度。 上不见诸佛可求。 尔时万行休息。 谓为究竟。 若住此者即退堕二乘地。 不进得上菩萨地。 名为法爱生。 亦名无记心。 然以菩提心势力及如来加持力(乃至)以蒙佛教授。 故转生极无自性心(文)又六无畏中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即是一道无为心苏息处也。 此后建立十缘生句。 即极无自性缘起之道理。 是修真言门观察所行也。 既第三句云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 故何定判劣于一道无为心如实知自心(此一义了)又义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 此句如何属法花宗。 觉苑师云。 佛性者涅槃经。 一乘者胜鬘如来。 秘藏者如来藏经也。 此师不云是当法花。 异域人师判属如此。 又此宗古德云。 佛性一乘如来秘藏。 皆是判属真言本分。 所以以彼三昧耶戒名为佛性无漏之戒。 金刚一乘如来秘藏。 皆是真言本教之名。 智证大师指归之中。 佛性一乘如来秘藏通是法花涅槃真言。 如是定判不可一途。 问。 此义之中自宗古德皆属真言。 其义未审。 上来四重义皆可属显宗。 述如实知第四重后别更释云。 复次真言门乘三密印等。 所以以之可为宗义。 何夺如实知自心句可为自宗义相差别。 又大师既以如实知自心为一道无为住心之异名。 所以不可判属自宗。 答。 所言如实知自心等乘上来文对辨显密。 为诠显彼真言实理。 复次真言门已下者。 绝待别说本宗义相。 至云一道无为住心异名之难。 于此如实知自心中可有初心究竟二位。 亦有随分究极差别。 彼天台宗所立佛果望于此宗。 既始入于菩提为因初法明道。 是故许为一道无为住心异名。 虽然此佛非是究竟。 于种因海中施设佛果故(又一义了)又义于彼如实知自心中。 亦如上义可有随分究竟二途。 言随分者。 如经云。 此菩萨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文)谈其究竟。 即可最上圆满究竟如实知自心源证处。 于如来秘藏亦可有二途。 显教诸经皆说三德秘藏之名。 虽是秘藏不如此宗无尽庄严三秘密藏。 然则如实知自心中。 一句之下可收显密二途之义。 于彼极无自性心中。 十缘生句偏存缘起无自性义。 只是普贤因人境界。 若依此义。 今此极无自性住心是虽深。 于一道无为初法明道。 非果分故。 或列如实知自心前。 此有何失。 但此大师十住心义。 作证一道无为。 行者于自证得初法明道。 起此自谓究竟法爱。 蒙佛惊觉。 其时转生极无自性进趣之心。 是故以此极无自性立于一道无为心后。 然则谈彼因分诸宗。 极无自性虽为至极。 若对果海如实知自心本源处亦有浅义。 然天台宗所属如实知自心者。 净菩提心初法明道。 此心尚是法爱生位名无记心。 仍不可云胜于花严(又一义了)又义一行禅师。 正是弘景律师之弟子。 灌顶和尚之孙弟也。 相传天台法花宗义。 纵虽以法花判深于花严。 是可明党本宗所习。 何必成于浅深诚证。 所以依经通达三乘一句之文如此分别。 是疏家意于彼经文未显二种住心浅深。 于住心品本经之文。 以极无自性为显教至极。 文证分明不须狐疑。 问。 以一道无为心判属法花宗。 以之为法爱生位证据何在。 答。 大日经云。 空性离于根境。 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 等虚空无边。 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 离有为无为界。 离诸造作。 离眼耳鼻舌身意。 极无自性心生。 秘密主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 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文)疏云。 行者初观空性时觉一切法皆入心之实际。 下不见众生可度。 上不见诸佛可求。 尔时万行休息。 谓为究竟(乃至)名为法爱生。 亦名无记心也。 以蒙诸佛教授。 故转生极无自性心(等)此等文证。 问。 今此法爱生之位分全非圆宗极果之佛。 只是第八地菩萨蒙诸佛七度劝之义相也。 尔何以因人之法爱判果佛之未极。 何况于第八地蒙诸佛七度劝之事。 宗意或名别义通之十地。 或是别教教道之意。 于此圆教初住以上断法界品无明之惑。 显于我性中道极理论其实处。 不可思议障习永尽深智现前。 自然流入萨波若海。 因位尚以不可思议。 况于果佛何起法爱。 答。 彼宗圆教虽知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一心三观圆融极理。 未说三密四种曼荼六大无碍自觉圣智修证法门。 只知真理离有为无为界。 觉一切法皆入心之实际。 全隔无尽庄严现觉甚深究极境界。 以之谓为究竟证处。 所以犹是法爱生位。 只所作证。 唯是一分理法身也。 未知五相成身仪式。 所以彼宗传教慈觉智证大师皆以真言而为究竟。 今作此难。 甚以非据。 问。 此大师等虽以真言而为究竟。 比对法花无论浅深。 共圆教摄。 法之甚深莫过于彼超八之圆。 超八之圆旨穷法花。 若尔有何殊胜义门。 别作一途真言秘密最上乘教。 答。 于理之圆实亦可然。 证于一道无为理故。 智成菩提显不及密。 不说五相成身等故。 问。 天台祖师皆习真言。 传教慈觉智证安然皆搜两部宗之奥藏。 各穷秘密教之源底。 悉沐五部灌顶智水。 同受觉王传法印玺。 虽然判于一乘实义。 甚深无过真如一理。 然今何故立智法身最上之义。 答。 大师于此立横竖义。 若横平等智智无差。 若竖差别诸乘浅深。 今天台宗诸祖师等就理一门混同显密。 但若偏存理之一门。 显密致相滥。 沈法爱之潭。 如大疏云。 行者如是解时观毗卢遮那与鬼畜等尊其心平等无胜劣之想(文)如是义意据理无差。 虽然若阙成佛事业以凡为佛。 宁阙修证。 所以同疏云。 故真言行者初入净菩提心。 亦复如是。 虽未于无数阿僧祇劫具修普贤众行。 满足大悲方便。 然此等如来功德皆已成就。 何以故。 即是毗卢遮那具体法身故(乃至)若常途诸论所明证此心时。 即名为佛(等文)又云。 行者得此心时。 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 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等文)又云。 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 既不坏因缘。 即入法界。 亦不动法界。 即是缘起。 当知因缘生灭即是法界生灭。 法界不生不灭即是因缘不生灭。 故曰离有为无为界。 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 诸法法尔如是住。 故曰离诸造作。 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眼不过(等文)已上一道无为心圆极法义也。 疏说是圆理了。 更云。 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 本不生即是心实际。 心实际亦复不可得。 故曰极无自性心生也。 此心望前二劫。 犹如莲花盛敷。 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复成种。 故曰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 故于业烦恼解脱。 而业烦恼具依(等文)此等文言次第起尽。 彼一道无为住心之后立极无自性。 其义分明。 问。 疏文既述极无自性住心之后。 更云。 若望后二心故。 明知极无自性心后可有一道无为住心及以秘密庄严住心。 若不尔者。 疏指何心云后二心。 又依经文心续生句大师既立十种住心。 若彼极无自性心后离于一道无为住心。 若更许有二住心者。 十住心名更过其数。 答。 大师解此后二心言云根究竟二种之心。 所以秘密庄严心内细分因根究竟三句。 一道无为到因之位。 未进其后根究竟位。 是故指彼云后二心。 是故因根究竟三心同在秘密庄严心内。 故十住心不可过数。 问。 如前所引疏释通达三乘句中。 既以如实知自心句立于极无自性心。 后今之所言望后二心亦当其旨。 大师何抂以后二心判根究竟。 答。 此义非独大师作释。 异域人师虽不搜于真言甚旨。 释后二心亦同大师。 演密抄云。 又解此心即是三心中菩提心。 望前三劫论时当第三劫。 如莲花盛敷。 望后二心即根与究竟。 此菩提心却为因。 故云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也(等文)今谋此师所立义趣。 不及大师十住心义。 以大日经属当显教一乘宗义。 思其智分。 不离法爱。 其师尚解后二心者。 即是根与究竟二心。 况一家学者何迷其文理。 问。 既以一道无为住心判属法爱。 其后有何殊胜法性。 立为真言深极之教。 又大师释一道无为住心中云。 证此理佛名常寂光毗卢舍那(云云)若尔此外有何胜佛。 答。 秘密教王金刚界宫智法身佛最为殊胜。 至彼一道无为心佛种因海中作证唯理。 无明分位具惑之佛。 虽称遮那非是性德圆圆海佛。 此后更依诸佛惊觉五相成身智身究竟。 如金刚顶及守护经。 问。 彼守护经可非甚深。 天台宗意释迦非是始成之佛。 法花经中显久远。 故彼守护经引于六年苦行之事。 明知可是果后方便。 若尔何执伽耶近迹而贬长寿久远实佛。 答。 此有多义。 其一义云。 六年苦行何必近迹。 每出世时可有此故。 若尔以彼守护经文不可得意说近迹事。 又智证大师指归之中。 述于真言殊胜之义。 亦□此经。 天台之家不可不用。 又义彼宗久远之说何必殊胜三身常住。 非显说故。 五百尘点其数有始。 复倍上数无云无终。 于此秘密金刚乘教三世常住周偏法界。 于其应用机兴即生。 缘谢即灭。 既常恒方便亦常恒真实。 是故不可执于一隅。 问。 若此宗义三身皆是本有佛者。 金刚顶经何说新成现证仪式。 答。 此现证事非是始得。 有法尔随缘二种现证故。 其法尔者本有常住。 随缘现证又是三世常恒。 法尔缘起之时所作证也。 慈觉大师教王经疏亦复述此二种现证。 天台之家不可致难。 凡于诸佛智境界中恒于三世如是如是现作证事。 常恒示现不可为奇。 问。 若于一道无为住心证理法身。 其后进趣五相成身得智身者。 两界大日比对相望可有胎藏为劣义耶。 答。 以彼胎藏对金刚界。 可有或等或劣之义。 问。 且其胎藏为劣义何。 答。 理法身者相通因位证会诸宗。 于金刚界绝待难思。 唯佛作证智成之佛故可为胜。 问。 一道无为之所作证理成之佛。 是种因海显教之佛。 可非胎藏性德圆满理法身佛。 若尔何故显密混滥。 以彼胎藏毗卢舍那同种因海可作劣义。 答。 虽种因海理无浅深。 所以大师于彼他缘大乘之中废诠谈旨。 及以觉心不生住心八不中道。 此等绝离皆属本分。 即此意也。 况于一道无为住心既证诸法自性平等。 若就理边可与果齐。 凡于两重及因果分。 若就法体不分之义。 不可论其浅深差别。 作于义门得别之时。 真俗二门能入所入及因果分有其差别。 所言法体不分之义。 此依真如一理故尔。 故以真门立于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之称文。 以真门所入之法名一体摩诃衍也。 大师亦以如义言说诠于果分。 此是真门与果分同。 又法悟师前后真门属明分位。 亦依此义。 所以若依理法身边。 强不可求能入所入门法之别。 因海性海本末之异。 虽然于彼种因海中作证之佛。 可未及于金刚界中智法身佛。 问。 依天台意案于两界义立浅深。 胎藏界者理法身佛圆通十界。 义当圆教。 金刚界者因果隔别非圆通义。 所以如中道之花出二边之水。 出缠智之月浮法界之虚。 虽义甚深。 犹当别教。 何以为深。 何况理智二法对望理尤甚深。 若尔胎藏何有劣义。 答。 理智对望理虽甚深。 其作证者或亘显宗。 或通因人。 所以天台判于地位。 圆教之意。 若得初住定之证位竖彻极果殆致混滥。 虽知初住通彻后位证理甚深。 返忘后位修证功德未尽边际。 所以依于诸佛劝慰五相成身。 然得究竟已上智身殊胜道理其义如此。 言或等者。 以是性德圆满海中。 理不离智。 智不离理。 俱遍法界不二法故。 胎藏金刚可无浅深。 问。 既以建立智法身佛殊胜之义。 然寻其体法界体性乃至第五成所作智。 此五智义当唯识等清净法界四智心品。 若尔有何殊胜义耶。 答。 此宗五智虽滥唯识清净法界四智名言搜其体实旨隔云泥。 所以彼宗清净法界。 唯是不变凝然之理。 言亡虑绝无相境界。 今宗法界体性智者。 如来三密周遍法界。 常恒宣说金刚一乘。 所以云归命毗卢遮那佛身口意业遍虚空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等)彼宗所立四智心品有为始得。 非是自性常住之法。 此宗四智三世常住本有无为自性之智故与彼别。 问。 对法相宗有为四智。 其义可异。 依天台意既立无作三身之义。 若尔与此有何差别。 答。 无作之义二宗虽同。 其三身相非无差异。 所以彼宗法定无说报通二义。 应化定说。 所以意别。 又显宗中所立三身从凡夫地发心修行始证法身湛然佛果。 是故判为种因海佛。 今此宗义。 从于法身本有之理建立一切。 是故名为性德圆满本有三身。 凡厥法花花严及以真言三宗所立三身之佛皆共相即。 虽然三宗义立各异。 天台宗者从应化身摄末归本入法身本。 花严之意报身为本。 上依法身。 下垂应迹。 真言宗者一切皆是唯法身也。 自性受用变化等流。 如是四种皆名法身。 于教得益亦有浅深。 法花经中即身成佛。 以彼只入初住佛惠龙女作佛定之初住。 疏记释云。 能化龙女无历劫行。 所化众生无历劫行。 能化所化共无历劫。 妙法之力即身成佛(文)明知能化龙女成佛既是初住。 娑婆无垢时众悟道住不退地。 得受道记。 皆是初住。 花严经中如小相品。 即座三重有顿圆益。 探玄记云。 此中有三重益。 初明佛光普照诸天子令得十地。 二此天子毛孔所出香花盖等复益众生令得轮王。 亦是十地。 三轮王放光照余众生。 亦令得十地。 此三位之益皆悉齐等。 同时顿成各尘数多类。 以此功推总是如来一小相中一光明力。 一光既尔。 余光亦然。 一小相既尔。 余小相亦然。 小相既尔。 其余大相海等则不可说不可说也(文)亦以法花龙女成佛。 彼宗判顿成十地。 真言宗意皆立妙觉即身成佛。 菩提心论云。 若人求佛惠。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文)又瑜伽中云。 修此三昧者现证佛菩提(文)以法花中龙女作佛。 此宗判为妙觉成佛。 瑜伽观智仪轨中云。 龙女得成无上觉故。 故真言宗最为殊胜。 问。 上来所论法花花严及以真言浅深不同。 然于即身成佛证者。 共引龙女成佛以判。 初住因满妙觉三义虽作浅深三重不同。 于其证者龙女一人其得益事唯在法花。 若尔二宗有何证据。 答。 经是佛智不可局判天台一宗。 只依解义判宗浅深。 所以法花别有瑜伽观智轨则。 捡其行仪。 偏属真言不通显教。 然则法花一经之内浅略在显深秘是密。 显义证悟不及妙觉。 深秘既彻至于极果。 所以一行阿阇梨耶以大日经正为法花最深秘处。 又真言教余经之中虽有即身成佛之证。 且就龙女成佛一事施设三宗浅深不同。 问。 余经之中即身成佛何等经耶。 答。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中。 释迦昔时于妙光憧佛所为婆罗门。 童子年始七岁。 闻此陀罗尼。 于佛教中得生净信。 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文)宝楼阁中三仙成道。 此事亦是即身成佛。 又余经中非无证据。 不能具载。 又此宗中如实义者。 一切皆是法尔性德圆满海佛。 非修因始得之佛。 故不可论顿渐成佛。 问。 此宗实义。 若一切法皆法然者。 何法身偈中云。 诸法从缘生。 此法缘生灭(文)耶。 答。 今宗所云缘起生灭。 是皆本有之上缘起。 因性本有故缘性亦本有。 因缘之性是本有故。 所生诸法皆同本有。 所以疏云。 因遍法界。 缘亦遍法界。 因缘所生法亦遍法界。 即道理。 若依诸法从缘之言单知生灭缘起法者。 是小乘义相当阿鞞三谛。 文言全分虽同彼说。 所诠之理旨隔云泥。 今宗阿字本不生理。 本有常住功德之中建立本有自性因缘。 故不可似余经之意。 问。 证理究竟法皆无相。 凡此一切色相差别因缘建立。 乃至所说真言印契。 相所施设。 皆可对机引入方便。 所以大日经中说诸轨则印真言等。 最后结云。 甚深无相法劣惠所不堪。 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文)又疏序分中云。 然此自证三菩提。 出过一切心地。 现觉诸法本初不生。 是处言语尽竟。 心行亦寂(乃至)若我但住如是境界。 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 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普为一切众生亦种种诸趣所喜见身。 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文)明知所有色身说法。 皆是如来方便假立施设之法。 然今本有法身之上许有色心。 可乖此经始终之意。 答。 此有多义。 一义云。 今经所云神变加持即说如来所加持义。 于内证功德四种言语尽竟。 九个心行亦灭。 若非佛加持力绝离凡夫之视听。 依之住于自在神力加持。 示现随他受用报身及以变化等流身等。 次第诱引令入内证心王觉殿。 凡言法身是无相者。 绝离妄情所对诸相。 非废六大无碍色心。 下文所言甚深无相法等文者。 结上所说声字之上有相之义。 所遮遣也。 虽云无相不可得意。 如来法身毕竟寂漠。 犹如虚空。 色心都灭法体无有。 故密严经云。 得解脱智慧如来微妙身。 云何为涅槃是灭坏之法(文)今此宗意如来三密遍满法界。 能生六大常住三世。 于其内证自觉圣旨。 本有色心尚非十地菩萨智分。 故住加持道俯应群机也。 以此法界体智身名大遍照能生六大。 是则自性本有色心故。 不可云无色无形。 名为法身。 又义理法身者。 无相寂灭。 如上经说。 于智法身有自觉智内证色心。 凡余宗意两部曼荼共虽理智不二性德。 胎藏就理法身义。 金刚界者依智法身。 今大日经说其理。 故说无相也。 问。 然者二身何为殊胜。 答。 诸宗皆云。 以理为胜。 唯以真理为法身故。 今此宗意如上所论。 智最甚深。 自觉圣智具足本有无尽庄严。 常恒圆满一切功德。 故金刚顶以智为本。 问。 金刚顶宗以智为本。 其义不明。 判于四种法身差别。 以自性身最为殊胜。 其智法身是自受用。 依理加持成辨佛智。 若尔何云智身殊胜。 又二教论云。 若依璎珞经。 毗卢遮那是理法身。 卢舍那名智法身。 明知经意理宽智狭。 答。 理为究竟智为劣者。 种因海意理是真如性。 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故以为殊胜。 智者即是生灭门中以本觉名本有法身。 二门相望。 是俗门故且以为劣。 彼璎珞经亦应依彼种因海义。 分别二种法身之义。 若论不二性海果分。 其真如理亦为能依。 以其因分种因海故。 彼智法身依理加持所成辨者。 于其智身可有二义。 若云是彼报身之中自受用者。 其智可劣。 法报二身有胜劣故。 若于不二性海果分。 以彼本有自受法乐名自受用。 为智法身。 其智法身亦应有彼能加持义。 今真言教一切诸佛。 以其种字而为生本。 其种子者本有智身。 且如西方安乐世界净土庄严。 水鸟树林皆说法者。 由彼种字加持力生。 余十方佛各以种字加持之力。 成辨依正功德亦尔。 明知智法身有能加持义。 从此引生大悲行愿。 其成辨身三昧耶形从三昧耶。 成辨方便究竟菩提一切事业。 是则当于大日经中因根究竟。 所以种字本有智身为其根本。 故智法身最为殊胜。 问。 阿字既是本不生理。 何以种字偏定智身。 本不生理可是真如。 若尔种字何偏是智。 又彼智身皆为能生六大造作。 以大曼荼罗可为其本。 何今以智身为能加持耶。 答。 既以六大为其能生。 其中前五皆即是境。 识大是心。 心境相对心为其主。 其心自性本有智身。 心是本故。 以智法身为能加持。 但至云阿字本不生理种字皆可理身之难者。 凡本有四曼理不离智。 智不离理。 互相涉入。 互相具足。 所以一一诸字门中各有诠理。 虽具理智。 克性论之。 阿等诸字皆是本有心中常住智慧自性。 依此差别出生无边大悲行愿。 乃至引起无上菩提自行化他无边作业。 依此道理金刚顶宗以智法身为究竟佛。 凡法界理虽是本有。 若无智慧何得开悟。 于一大理佛生等修。 若离般若染净杂乱所。 空理作证之人与二乘等住无记心滞法爱生。 所以在缠众生本有常住之理。 声闻缘觉生空之理。 他缘大乘废诠之理。 觉心不生无相之理。 一道无为实际之理。 极无自性因分缘起无性之理。 果分绝离不思议理。 同一真如全无差别。 今从种字本有之智。 出生大悲行愿具足三摩耶身。 至至得方便究竟圆满智法身果。 以是为金刚最上自觉圣智摩诃毗卢遮那。 虽似修生即是自然法尔现证常住法身。 爰以一行阿阇梨虽依胎藏释大日经。 于其深义让金刚顶。 所以疏第二云。 然此经宗从初地即入金刚宝藏。 故花严十地经一一名言依阿阇梨所传。 皆须作二种释。 一者浅略释。 二者深秘释。 若不达如是密号。 俱依文说之。 则因缘事相往涉于十住品。 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 生自当证知也(文)今此文意以甚深义让于金刚顶宗正证据也。 问。 于阿阇梨所传有浅略深秘二义(云云)其阿阇梨者无畏三藏也。 然者于大日经既立浅深二义。 何云深义指金刚顶耶。 又今文云。 然此经宗从初地即入念刚宝藏(文)因唯天台。 案此义相可别教意。 以初地以上判证位事别教意故。 若夫圆教者可云从初住得入金刚宝藏。 尔者此释不显真言深义。 何可定耶。 答。 于胎藏中虽有浅深二种之义。 一行禅师于此真言门修行菩萨之位相。 指彼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结云。 自当证知(文)明知指金刚顶可云深义。 但于胎藏建立浅深二门。 其旨非无。 于胎藏界可有浅深二种之义。 如上所云胎藏界者理法身佛。 亦是因曼荼罗也。 所以一道无为作证之佛。 亦名常寂光。 立摩诃毗卢遮那。 实于其理本自已来具众生心。 在缠出障性恒无二通显。 通因可立此义。 若谈随分作证分齐。 可涉花严十地经等诸位施设建立之旨。 但于金刚顶十六大生。 虽立菩萨生之名言。 偏是自觉圣智最上教王自受用身。 从心出生本有内证之圣众也。 全非行因至果种因海中建立位相。 所以三十七尊礼云。 三十七尊并是法佛。 现证菩提内眷属毗卢遮那互体(文)又云。 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体性(文)但依地之言至云可别教之难者。 彼一宗义也。 诸宗一同不可共许。 初住证如无分明证。 彼宗意以花严起信建立此义。 然起信论以三贤位则为比观相应之惠相似无漏。 亦复判释有漏之业未能决断。 又彼花严心地观等皆说唯有十身舍那。 此为十地他受用身。 若彼三贤是位证位者。 诸经应说四十一身他受用佛。 或秘书中料简义释云。 然此经宗从初地得入金刚宝藏。 又下文云。 从十住地乃至初地分证庄严身无量无边(等文)分证之位上下相乖。 云何消通。 今释位义。 有两种义。 一从初地入证及从初住入证。 此两行人随其心解。 或离或即。 故有两处分证不同。 二彼此相望。 十地为深。 十住为浅何以故。 十住去佛。 尚远须到十地方乃近真。 万行欲满。 故依实说从初地入名真分证。 若不如是。 何以分别地位高位(此义唐大中十年四月三十日伏依师口。 兼准义记云云。 此记正是入唐祖师在唐之日。 面受师训所记置也。 慈觉智证其师同故。 天台一家真言学者。 此记之说不可不用。 若尔何故今以初地入证之文偏属别教。 得贬真言一家义立耶)又私案云。 于其十地十住位相可有二意。 若建立彼住行向地次第之时。 地住可别。 若依古译。 以彼十地名为十住。 如十住断结经十住毗婆沙论等。 此于十地立十住名。 大智论等亦有此义。 又经云。 入理般若名为住。 住生德行名为地(文)此似地住相同之义。 是故以此十地即入金刚宝藏之文不可为浅。 又上所引秘书中云。 第二正显今宗正义。 上来住地分证之义皆约显教修行人说。 何以故显教行人或从初地入此秘密教。 或从初住入此秘密教。 所以处处文中所说位义多约教道浅略之门(文)今案本宗如实义者。 以金刚顶十六大生为其证位。 谓四佛智各具四智为十六也。 虽有横竖二义建立此位。 非有断惑证理浅深差降。 但约佛智十六分义。 为令信知利钝机根作横竖二义建立。 问。 此宗所云自受用身与显教说自受用身可有异耶。 答。 可有差别。 问。 其别云何。 答。 今宗法身之中以内证自觉圣智三世常恒自受法乐名自受用身。 显宗以彼种因海中因圆果满修成之佛所证功德及以智慧名自受用。 问。 若尔他受用身亦可有此二种义耶。 答。 亦可有之。 以彼自觉圣智之佛住利他身。 如大普贤金刚萨埵。 是则此宗他受用身。 如五秘密圣位经等。 及以两界第二重中诸菩萨等。 于彼显教为彼十地证位菩萨所显能化十身舍那。 是则名为他受用身。 问。 若尔此二可有别耶。 答。 或异或同。 异者即彼现于佛身。 即是报身。 此现金刚萨埵等身现菩萨身。 即是法身。 所言同者显宗佛身。 若望此宗可菩萨身。 从自受用一佛。 所现大小差别相未究竟。 可名菩萨。 问。 菩萨佛身其相既异。 何云同耶。 答。 今宗意菩萨与佛实体虽同。 且依相别施设二名。 此宗菩萨所证功德皆于法身显各别相。 虽相各别互备众德。 故于五部各具五部。 乃至刹尘满足众德。 所以名佛。 或名菩萨。 如大师释心经秘键建立如来普贤秘号无戏论佛文殊密名。 余圣亦尔。 皆可准知。 凡理趣经者。 三世常住自性法身五智圆满毗卢遮。 以加持道在于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中。 示现重重他受用身。 成大普贤金刚萨埵。 而说理趣甚深法门。 所以诸段最初各云。 时薄伽梵说法门已。 其终各显菩萨名号。 初显自觉圣智出生从本名为薄伽梵名。 终示随他受用义。 故从末立为大菩萨称。 问。 若尔何以此经所说配当地地他受用身。 答。 此义深细。 粗述大概。 初举能化自性法身五智差别本有功德。 次说加持住所眷属。 于后宣说各别法门。 其中就彼初二段义二解不同。 一解云。 初段即是自受用身诸尊海会。 心王大日与自出生内眷属证宣说十七清净法门。 问。 既对菩萨众会说法。 何以此为自受用身。 答。 自他受用本非二佛。 如心地观经中所云。 为化十地诸菩萨。 一佛现于十种身。 一佛即是自受用身。 现于十身为他受用。 问。 理趣释云。 毗卢遮那佛在大众中。 为未来有情修瑜伽者。 对诸十地菩萨说(文)此释既云在大众中。 又说对诸十地菩萨。 以知可是他受用身。 答。 自性法身对于自性内证眷属众会说法。 即此亦名自受用身。 问。 彼此同对十地菩萨。 何别自他受用不同。 答。 若对自性内证众会十地菩萨其佛名为自受用身。 对种因海十地眷属各现佛身名他受用。 今此独一毗卢遮那总对十地自性眷属。 是故名为自受用佛。 若他受用能化亦可有十佛故。 第二段者为第十地菩萨。 所现他受用身。 问。 其第二段经初文云。 时薄伽梵毗卢遮那段。 终文云。 持智拳印。 明知应是自性受用。 何判此为他受用身。 答。 于第十地所化既与佛位邻近。 能化何隔自受用身。 所以共唱摩醯首罗最正觉故。 般若经中说云。 十地为如佛者亦此意也。 又理趣释中云。 如前大乐中所说类同。 是则第十地能化他受用身。 与自受用类同之义(是初二段相对一义也)又义初段应是他受用身。 所以经云。 金刚手菩萨乃至左手作金刚慢。 右手抽掷。 第二段者应自受用。 章初文云。 时薄伽梵毗卢遮那段。 终既云持智拳印及说大日根本种子一字心明。 始终不显菩萨称故。 问。 经文次第自深垂浅。 既先说于为第十地能化之佛。 未说九地能化之前。 于其中间何杂建立自受用佛。 答。 今经正意现大普贤他受用故。 是故先说。 其后为显彼佛内证自觉圣智。 故杂宣说自受用身。 说一切法自性平等。 如是虽有自他受用差别建立。 于第十地是一际也。 第三段者为第九地他受用佛。 问。 此第三段经文既云。 时调伏难调释迦牟尼如来。 是释迦者可言佛应。 今何立为他受用身。 答。 三身一体释迦牟尼。 今正示现一代教主。 设虽何段宁愆其名。 故法藏师述于花严一乘义云。 今将开释迦佛一乘教义(等)所以无失。 就此段中述贪嗔等无戏论性。 是则极无自性之意。 又第十地既定如佛。 故第九地断道义显。 是故说云。 时调伏难调。 所言金刚手大菩萨。 是普贤故当花严教问。 捡为十地他受用佛。 初欢喜地其能化者。 坐于百叶莲华台上。 乃至法云为能化佛。 坐无数叶大宝花王。 各现尊特微妙色身具足无量端严妙相。 今此段中所现色身颦眉怒形降伏立相。 正降伏三世明王既异如来寂静智身。 若尔何故以此定为九地菩萨所现能化他受用佛。 答。 佛有二身。 一正法轮。 二教令轮。 今说其中教令轮身。 故现忿怒暴恶之相。 问。 既有寂静正法轮身。 何不显说其微妙相。 殊显相违暴恶之体。 答。 二身共是佛功德故。 虽说何相不可有过。 何况此段专依断道。 故随用胜说忿怒相。 第四段者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一道清净妙莲不染。 当第八地为其能化。 无相无为住如实际寂灭真理。 第五段中一切三界主如来者。 当第七地能化佛身。 如最胜王经中说。 此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文)则当此义。 第六段者当第六地能化佛身。 此地修行般若波罗蜜故。 云得一切如来智印如来为能化佛。 第七段者当第五地能化佛身。 此地修行静虑波罗蜜无戏论。 如来为其能化。 宣说诸法三解脱门。 最胜王经说此五地所行中云。 二者常愿解脱不着二边故(文)常愿解脱者。 即令修行三解脱门。 不着二边者以自剑挥斫一切如来。 理趣释云。 斫一切如来臂。 是则斫边见臂也。 第八段者当第四地能化之佛。 即是名入大轮如来。 最胜王经说第四地勤策波罗蜜因云。 譬如风轮那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文)即是不退转轮义也。 第九段者当第三地能化之佛。 此佛号名种种供养藏广大仪式如来。 此中则以受持妙典及于般若波罗蜜多。 受持读诵此等则为于诸如来广大供养。 最胜王经说此地云。 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 无能摧伏。 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文)此当其义。 第十段者当第二地能化之佛。 此佛号名能调持智拳如来。 为说尸罗能制犯戒。 依对持毁二种类。 故住于忿怒及大笑相。 第十一段为初欢喜所现佛身。 谓此地中最初证得平等法性。 故涅槃经以此初地名平等地。 最初建立初地证位。 故能化佛即亦名曰建立如来。 亦名普贤金刚萨埵。 能说平等义利诸法一切事业。 各令得证其自性。 故现世获得于一切法皆得自在。 受于无量适悦欢喜。 经于十六大菩萨生得成无上大菩提果。 故以此中金刚萨埵亦为初地他受用身能化之佛。 已上段段初言如来薄伽梵名。 终立各别菩萨名称。 以是义故。 以他受用或云菩萨。 或云如来。 无相违失。 所以两部曼荼罗中。 以第二重诸菩萨等为报身者其义在兹。 第十二段非是报身下变化身。 是故经云。 复说一切有情加持。 次三小段不现佛身可等流身。 于其内证如理趣释。 其后二段唯说佛智自证境界。 内证随缘一切利益。 于中初段依理趣释金刚部等四部。 各具五部功德。 一一圣众具足无量曼荼罗义。 后段宣说金刚萨埵。 于一莲台一圆光中。 具五秘密甚深之义。 理趣释中所述如此。 又于佛智具无边德。 亦于法门具无量义。 故以愚情更加一义。 就初段中般若波罗蜜多无量者出生他缘大乘住心。 以诸法相无数量。 故名为无量。 般若波罗蜜多无边者出生觉心不生住心。 八不中道离二边。 故名为无边。 一切法一性者出生一道无为住心。 诸法无相唯一如。 故名为一性。 一切法究竟者出生极无自性住心。 法界圆融事理无碍。 故名究竟。 于佛究竟名为性海果分不可说。 于菩萨行得究竟者名为普贤缘起因分。 依此法门得二究竟。 是故结云。 彼于佛菩萨行皆得究竟。 最后一段。 五秘密曼荼。 菩提大欲。 以此为因得法界智大乐金刚萨埵之位。 金刚萨埵与大日尊而一体故。 同证法界体性之智。 其法界智复以为因得金刚部大圆镜智净菩提心。 复以此心为因引起同部外用猛利摧魔勇锐之德。 已上二句同金刚部内证外用。 而为其二。 以此摧魔为因引生摩尼部中三界法王灌顶之位。 是平等智。 又依此智得莲花部妙观察智。 无垢法性净除众生一切垢秽。 及证业部成所作智。 常处生死救度有情。 今此义意最初一句金刚萨埵证法界智而为中台。 次第二句金刚部中内德为一。 次句亦以金刚部中外用为一。 次句唯以平等性智而为一尊。 后句合以妙观成事第五尊。 智慧精进令成佛果。 断障功行同亲因故。 依文显相作如此离合之释。 问。 何此五尊不各印持五智随一。 而有如是离合之义。 答。 法门离合随时不定。 如金刚礼忏中云。 以法界智为大日尊。 以自性身为阿閦佛。 以上二尊虽同自性。 以其总别立为二佛。 其受用身亦离为二。 谓福德聚及智慧门。 功德智慧同是报身。 今以义别立为二佛。 以不空佛为变化身。 故五佛中不列等流。 于成事智变化身中可通含之。 凡于法门离合立之其证非一。 不可为难。 又义五尊次第配合五智。 五智之中一一智体更互具足如此之义。 其五部中各具五部。 一一部中各有众德次第。 属当亦无有失。 于经最末有重吽字。 是则结成上来所说甚深理趣秘密法性。 于其字义含无量理。 显说有惮不明其相 发布时间:2024-07-08 08:15:2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