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文句卷第二) 内容: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智旭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文句卷第二】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三。 初请问。 二说示。 三领悟。 子初、又二。 初阿难密请。 二匿王显问。 丑、今初尔时阿难及诸大众。 闻佛示诲。 身心泰然。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今日开悟。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合掌礼佛。 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前闻佛诃缘影非心。 已自矍然。 更闻离尘断灭。 咸皆自失。 今知见性本无动摇舒卷。 故身心泰然也。 念无始来三句。 领上破妄之益。 追责前非。 今日开悟三句。 领上显见之益。 庆幸新得。 前以父喻本觉。 子喻始觉。 今以母喻如来。 乳喻法味也。 合掌礼佛已下。 正是心念密请。 以如来上文。 具有身境生灭失真流转之责。 而犹未知只此身心之中。 云何是真。 如何是妄。 何者是虚。 何者是实。 何者现前生灭。 何者现前即不生灭。 何故全真是妄。 全实是虚。 全不生灭是生灭。 发明世间诸性。 何故全妄即真。 全虚即实。 全生灭即不生灭。 发明出世间性。 此则金沙难辨。 水乳奚分。 自非如来。 谁能显出。 故必更约八番研示。 乃至广历四科。 遍融七大。 斯义方得究竟明了。 当知密请之文。 虽在此间。 所请之意。 贯于二卷三卷矣。 丑二、匿王显问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 我昔未承诸佛诲敕。 见迦旃延毗罗胝子。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 名为涅槃。 我虽值佛。 今犹狐疑。 云何发挥。 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 咸皆愿闻。 ⊙前文借客显主。 借尘显空。 空即是寂。 主即是常。 则已备显寂常心性。 但时流久习断灭戏论。 故于见无动摇卷舒之处。 寂义虽知。 常义未领。 今更蹑此为问端也。 迦旃延。 及毗罗胝子。 二外道名。 梵语涅槃。 此翻灭度。 本是超脱生死之名。 彼人邪计。 谓死后断灭。 无复苦乐。 即名灭度。 拨无三世因果。 大邪见也。 子二、说示二。 初明身有迁变。 二明性无生灭。 丑、今初佛告大王。 汝身现在。 今复问汝。 汝此肉身。 为同金刚常住不朽。 为复变坏。 世尊。 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 大王。 汝未曾灭。 云何知灭。 世尊。 我此无常变坏之身。 虽未曾灭。 我观现前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消殒。 殒亡不息。 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 如是。 大王。 汝今生龄已从衰老。 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 我昔孩孺。 肤腠润泽。 年至长成。 血气充满。 而今颓龄。 迫于衰耄。 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 发白面皱。 逮将不久。 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 大王。 汝之形容。 应不顿朽。 王言。 世尊。 变化密移。 我诚不觉。 寒暑迁流。 渐至于此。 何以故。 我年二十。 虽号年少。 颜貌已老初十岁时。 三十之年。 又衰二十。 于今六十又过于二。 观五十时。 宛然强壮。 世尊。 我见密移虽此殂落。 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 其变宁惟一纪二纪。 实为年变。 岂惟年变。 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 兼又日迁。 沉思谛观。 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始生曰孩。 稍长曰孺。 皮表名肤。 文理名腠。 二十三十曰长成。 七十曰衰老。 八十九十曰耄。 今六十二。 已近衰老。 故名为迫。 逮。 及也。 言死期将及也。 殂落者。 迁谢之义。 纪者。 一十二年。 即所谓且限十年。 变其文耳。 刹那者。 最短之时。 一念具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非精细观察。 不能知也。 故曰。 悟无生者。 方见刹那。 此一段文。 可与人命呼吸为注脚。 亦可与四运观心作先容。 真实为生死者。 读此必当惕然。 丑二、明性无生灭佛言大王。 汝见变化迁改不停。 悟知汝灭。 亦于灭时。 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 我实不知。 佛言。 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大王。 汝年几时。 见恒河水。 王言。 我生三岁。 慈母携我谒耆婆天。 经过此流。 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 大王。 如汝所说。 二十之时。 衰于十岁。 乃至六十。 日月岁时念念迁变。 则汝三岁见此河时。 至年十三。 其水云何。 王言。 如三岁时。 宛然无异。 乃至于今年六十二。 亦无有异。 佛言。 汝今自伤发白面皱。 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 与昔童时观河之见。 有童耄不。 王言。 不也。 世尊。 佛言。 大王。 汝面虽皱。 而此见精。 性未曾皱。 皱者为变。 不皱非变。 变者受灭。 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 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此正于现前生灭身中。 显出真实不生灭性也。 变化密移。 客也。 发白面皱。 尘也。 而如主如空之见性。 不皱不变。 性无生灭。 奈何溺于断见。 而不自觉悟哉。 末伽梨。 亦外道名。 与前二种外道。 皆计断灭者也。 问曰。 今有老眼昏花。 观水不辨清浊者。 又云何通。 答曰。 若领前文盲人见暗之喻。 则不须此问矣。 故今文中。 不惟说见精二字。 必云性未曾皱。 以精犹带妄。 明昧或殊。 性不可改。 终非断灭故耳。 细心体会。 则见见非见之旨。 思过半矣。 子三、领悟王闻是言。 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与诸大众。 踊跃欢喜。 得未曾有。 ⊙舍生趣生。 且约破于外道断见而言之也。 又复应知。 正生灭中。 性不生灭。 而此不生灭性。 即举全体而舍生趣生。 已显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之妙。 否则仍是一分无常一分常矣。 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二。 初疑问。 二示答。 子、今初阿难即从座起。 礼佛合掌。 长跪白佛。 世尊。 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 遗失真性。 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 洗我尘垢。 ⊙如来所指元无生灭。 乃是见闻之性。 喻如大海全体。 阿难所计见闻之用。 依旧局在身中。 喻如大海一沤。 先须知此问端下落。 方知下文答在问处。 子二、示答二。 初顺世立喻。 二正以法合。 丑、今初即时如来垂金色臂。 轮手下指。 示阿难言。 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 世间众生以此为倒。 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 若世间人以此为倒。 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 如来竖臂。 兜罗绵手上指于空。 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 告阿难言。 若此颠倒。 首尾相换。 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此先立同喻以为法说张本也。 旧注唤正为倒。 唤倒为正。 先与世人苦诤一番。 全无道理。 又与下文法合之处毫不相应。 极为不通。 交光破之甚快。 盖阿难与佛。 俱惟顺于世间。 但取臂之虽倒不失。 人所易明。 心之虽倒不失。 人所难晓。 以易例难而已。 若此颠倒等者。 意谓均此一手臂也。 上指则名为正。 何曾增一丝毫。 下指便名为倒。 亦何曾减一丝毫。 不过是首尾相换而已。 此乃世间人一倍瞻视。 极其明白者也。 故下文即以法合。 文理俱畅矣。 母陀罗手。 此云印手。 一倍。 犹言明白更加明白。 丑二、正以法合三。 初直举法合。 二敕令谛观。 三备明倒因。 寅、今初则知汝身。 与诸如来清净法身。 比类发明。 如来之身。 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 号性颠倒。 ⊙承上而言。 手既如此。 则知汝身佛身。 亦可以比类发明矣。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者。 譬如手虽无增。 但上指于空。 则头是头。 尾是尾。 举世皆以为正也。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者。 譬如手虽无减。 但垂臂下指。 则头作尾。 尾作头。 举世皆以为倒也。 此但直尔法合。 未出所以颠倒之相。 故下文且令谛观。 寅二、敕令谛观随汝谛观汝身佛身。 称颠倒者。 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 瞪燵瞻佛。 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手之颠倒易知。 身之颠倒难见。 所以敕令谛观。 意欲其恍然自悟。 而积迷既久。 故不知也。 寅三、备明倒因又二。 初示无倒性。 二示颠倒相。 卯、今初佛兴慈悲。 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发海潮音。 遍告同会。 诸善男子。 我常说言。 色。 心。 诸缘。 及心所使。 诸所缘法。 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海潮音者。 应机而发。 犹如大海潮不失限。 又其音圆遍。 犹如海潮普遍圆满也。 此是第二番彻底显性之文。 以阿难不达现前一念见闻之性。 本自竖穷横遍。 量若虚空。 亦无虚空之相。 而固认藐尔身心。 不知身心。 但是心中所现之物。 非能现也。 故今直指之曰。 我常说言。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 惟是汝今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 汝所谓身。 汝所谓心。 皆此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耳。 以吾人现前一念见闻之性。 离名绝相。 故曰妙。 洞彻虚灵。 故曰明。 体无伪妄。 故曰真。 性无杂染。 故曰精。 合此四义不可思议。 故曰妙心也。 色。 即十一色法。 心。 即八识心王。 诸缘。 即所谓心法四缘生。 色法二缘生等。 心所使。 即五十一心所法。 诸所缘法。 即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乃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也。 此等诸法。 皆唯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 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 即是妙明真精妙心。 非同阿难等惑在身内昏扰扰相之心也。 达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无法不现。 则首是首。 尾是尾。 如手上指。 虽无所增。 举世皆以为正。 此如来之身所以为正遍知也。 卯二、示颠倒相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认悟中迷。 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 结暗为色。 色杂妄想。 想相为身。 聚缘内摇。 趣外奔逸。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 惟认一浮沤体。 目为全潮。 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谓此现前见闻心性。 不假修证。 故名本妙。 寂而常照。 故名圆妙明心。 照而常寂。 故名宝明妙性。 只今现现成成。 无余无欠。 云何汝等不肯体认。 乃觌面而遗失之。 反于此本悟体中。 仅仅认取一点迷情。 遂将此本觉性海。 晦昧而成顽空。 于空昧中。 结暗而为幻色。 以此幻色。 夹杂迷情妄想。 随所想相。 以之为身。 聚集妄想缘气。 于内摇荡。 趣逐外境而奔驰腾逸。 唤此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而不知其实非心性也。 一迷此以为心。 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而不知此色身。 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我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物也。 昏扰扰相等者。 迷妙明心。 故举体成昏。 迷明妙性。 故举体扰扰。 迷本妙心性。 故举体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汝自妄认昏者为心。 而现前圆妙明心元未尝昏。 汝自妄认扰者为心。 而现前宝明妙性元未尝扰。 汝自妄认身内为心。 而现前本妙心性元非在内。 试详味前文盲人见暗。 乃至后文觉非眚中诸义。 当自得之。 譬如大海虽举体成沤。 而海体何曾减失。 但上文如来所拈现前见性。 正指大海全体。 而阿难只今所计见闻必不生灭。 仍复局在身中。 正如一浮沤体。 夫认一浮沤。 已是迷情。 目此一沤为全潮瀛渤。 岂非迷中之迷。 此正首尾倒置之甚。 如我垂手向下。 虽无所减。 而举世皆以为倒矣。 岂不可怜愍哉。 然认悟中迷。 意稍难解。 今更以两义释之。 一约无始无明。 二约现前观照。 一约无始者。 本觉之体。 名之曰悟。 真如不守自性。 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名悟中迷。 因明立所。 自体转成顽空相分。 故言晦昧为空。 觉明空昧相待生摇。 便有风大。 乃至四大等。 具如第四卷中所明。 故言结暗为色。 妄想揽取少分四大以为自身。 便有十二类生差别。 故言想相为身。 余皆可知。 二约现前者。 若一念观智分明。 则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觌体全彰。 若之为悟。 此时并无虚空四大身心等相可得。 若一念失于观照。 即复举体成迷。 而空色身心。 俄然幻现。 所谓晦昧为空等也。 又复应知。 若无无始无明。 则无现前一念。 若离现前一念。 亦别无无始无明。 故此二义。 只成一义。 只要阿难大众。 识取现前见闻之性。 不堕迷情而已。 狂心顿歇。 歇即菩提。 一念相应一念佛。 岂更有无始无明积聚处所。 可追取而断之耶。 学者不可不知。 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二。 初陈请。 二开示。 子、今初阿难承佛悲救深诲。 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 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徒获此心。 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愿佛哀愍。 宣示圆音。 拔我疑根。 归无上道。 ⊙大凡久执缘影。 既不能全体放下。 则于妙明见性。 必不能直下承当。 此是但听说法。 不知反观心性之通病也。 惟其不肯反观心性。 仍计缘心实能听法。 而不知缘影无性。 决无听法功能。 能听法者。 即是本元心地之力用耳。 子二、开示二。 初以喻总明。 二就体别简。 丑、今初佛告阿难。 汝等尚以缘心听法。 此法亦缘。 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 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此人岂惟亡失月轮。 亦亡其指。 何以故。 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岂惟亡指。 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何以故。 即以指体为月明性。 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汝亦如是。 ⊙意谓缘影之心。 的的不能听法。 而汝等尚妄以为能听法耶。 既妄计缘心能听。 则并我所说之法。 亦为尘缘。 而非得法性。 如人观指。 终不得月矣。 结中云汝亦如是者。 应以法合之曰。 今佛以声音指示汝等见性。 汝等因我说法。 当应反观自己见性。 若复分别法音以为见性。 汝等岂惟亡失见性。 亦亡法音。 何以故。 以法音声为见性故。 岂惟亡此法音。 亦复不识谁是有知谁是无知。 何以故。 即以法音缘影为是有知而能听法。 如以指为明。 而真能听法之妙明心。 反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如以月为暗矣。 岂不谬哉。 此中总以月喻见性。 指喻法音。 观指之影喻缘心也。 丑二、就体别简二。 初简缘心可还。 如观指影。 二示见性无还。 如天上月。 寅初、中二。 初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 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卯、今初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 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 寄宿旅亭。 暂止便去。 终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 名为亭主。 此亦如是。 若真汝心。 则无所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此中初二句。 是纵词。 譬如下。 是设喻。 此亦如是下。 是以法合而夺之也。 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斯则岂惟声分别心。 分别我容。 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 云何为主。 ⊙此极言一切分别皆无自性。 皆是可还。 而决不可误认为主也。 承上文言。 斯则岂惟因声而有分别之心。 毫无自性。 即汝分别我三十二相妙容之心。 离诸色相亦更无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香味触法之心。 离彼香味触法亦更无分别性。 纵令分别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 拘舍离等所昧为冥谛者。 亦即以此冥谛而为法缘。 若离此冥谛法缘。 亦更无分别性也。 繇此言之。 分别声者。 还之于声。 分别色者。 还之于色。 乃至分别冥谛者。 还之于冥谛。 汝若欲认此分别以为心性。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 云何为主耶。 此文必须如此消释。 方有著落。 旧解误以分别都无四字为都无分别。 谬云既破分别。 兼破无分别。 不知无分别有何过咎而忽破之。 且冥谛正属分别见惑所摄。 何尝是无分别耶。 文理不通。 可叹可恨。 今谓都无二字。 是其所分别境。 非色非空四字。 即是都无注脚。 此非色非空。 实是自心现量境界。 繇彼外道邪见分别。 不达惟心。 所以昧之为冥谛耳。 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又二。 初承责咨请。 二正示无还。 卯、今初阿难言。 若我心性各有所还。 则如来说妙明元心。 云何无还。 惟垂哀愍。 为我宣说。 卯二、正示无还又三。 初就月喻显法体。 二以可还显不还。 三结不还是本心。 辰、今初佛告阿难。 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 ⊙此直指现在见精如天上月。 不同缘尘分别之如月影也。 但以见为能见。 佛为所见。 于一体中。 妄成见相二分。 犹如捏目。 妄见二月。 不得即名之为妙精明心。 若达能所不二。 惟一真心。 则如来藏性。 觌体无遗矣。 辰二、以可还显不还汝应谛听。 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阿难。 此大讲堂。 洞开东方。 日轮升天。 则有明曜。 中夜黑月。 云雾晦暝。 则复昏暗。 户牖之隙。 则复见通。 墙宇之间。 则复观壅。 分别之处。 则复见缘。 顽虚之中。 遍是空性。 郁□之象。 则纡昏尘。 澄霁敛氛。 又观清净。 阿难。 汝咸看此诸变化相。 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云何本因。 阿难。 此诸变化。 明还日轮。 何以故。 无日不明。 明因属日。 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 通还户牖。 壅还墙宇。 缘还分别。 顽虚还空。 郁□还尘。 清明还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 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 当欲谁还。 何以故。 若还于明。 则不明时。 无复见暗。 今虽明暗等种种差别。 见无差别。 。⊙见无差别。 正显与八种尘缘不同。 故终不可还也。 辰三、结不还是本心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 不汝还者。 非汝而谁。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汝自迷闷。 丧本受轮。 于生死中。 常被漂溺。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言八种尘缘之可还者。 既自然非汝。 则此见精明性。 不容汝有所还者。 非是汝之本元心地而是谁哉。 此心不可思议。 故本妙。 此心能见八种。 故本明。 此心不是八种。 故本净。 而今汝自迷闷。 反不敢认为本元心地。 所以丧本受轮。 枉漂溺于生死海也。 大似演若迷头认影。 岂不深可怜愍。 癸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二。 初示无差别义。 二示无大小义。 交光于此分作二番。 或复于此分作三番。 总因不知阿难问处著落。 故于答处自多卤莽。 而分作三番者。 尤为穿凿可笑。 子初、中二。 初问。 二答。 丑、今初阿难言。 我虽识此见性无还。 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须知阿难此时。 仍未全舍缘心。 所以听佛法音。 不能直下反观自性。 却于法音之上。 变成一段昭昭灵灵光景现在目前。 唤作见性。 所以不敢谓是我之真性。 不知设有昭昭灵灵一段光景。 便是物件而非见性矣。 故佛以非物破之。 丑二、答中三。 初约迷悟明无差而差。 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 三正示见性非物。 寅、今初佛告阿难。 吾今问汝。 今汝未得无漏清净。 承佛神力。 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 见阎浮提。 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诸菩萨等。 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 穷尽微尘清净国土。 无所不瞩。 众生洞视。 不过分寸。 ⊙阿那律。 此云无贫。 天眼第一。 彻见大千。 故观阎浮如掌果也。 庵摩罗。 此方所无。 或翻难分别。 以生熟难分故。 此段文意。 为显见性惟一。 迷悟天殊。 然迷悟虽殊。 见性无二。 洞视分寸之见性。 即是穷尽国土之见性。 譬如一星之火。 便可燎原。 无奈众生自局迷情。 而此见性。 的是各各自具之真性也。 寅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阿难。 且吾与汝。 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 虽有昏明种种形像。 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 谁是我体。 谁为物象。 阿难。 极汝见源。 从日月宫。 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 周遍谛观。 虽种种光。 亦物非汝。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 风动尘起。 树木山川。 草芥人畜。 咸物非汝。 阿难。 是诸近远诸有物性。 虽复差殊。 同汝见精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 见性无殊。 此精妙明。 诚汝见性。 ⊙分别自他者。 物是他而非自。 见是自而非物也。 极汝见源者。 且就彼之见精分量边际而言之也。 此段文意。 正显种种有差别者。 是物是他。 清净见精无差别者。 非物非他。 即真汝性。 所以酬其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 寅三、正示见性非物若见是物。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吾不见时。 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若见不见。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 自然非物。 云何非汝。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 汝既见物。 物亦见汝。 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 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阿难。 若汝见时。 是汝非我见性周遍。 非汝而谁。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 取我求实。 ⊙此正悬知阿难意中。 误认昭昭灵灵之物以为见性。 故蹑而破之也。 文有三节。 初若见是物下。 以见既是物。 物应可见破之。 次又则汝今下。 以见既是物。 物亦能见破之。 三阿难若汝见时下。 双承二义。 结属当人也。 初文意者。 若使此见。 不是汝性而是一物者。 则汝之见。 既是一物。 佛之见。 亦是一物。 而汝亦可见佛之见矣。 又汝若但以与佛同见前物者。 即名为见佛之见。 则佛见时。 既见佛见之处。 佛不见时。 何不亦见佛不见之处乎。 盖彼既谬谓见是一物。 则佛放出此一物时。 见其放在眼前。 佛收拾此一物时。 亦当见其收拾在一处也。 又若妄谓见有一个佛不见处。 此则但是汝不见处。 自然非彼如来分中不见之相矣。 岂可以汝妄心中所想不见之相。 谓是如来不见之相哉。 如此展转破竟。 方结示云。 若汝实不见佛不见之地。 则此见性。 自然不是昭昭灵灵之一物。 云何而非汝性耶。 次文意者。 又若妄计见是一物。 则物亦当能见。 是则汝今见物之时。 汝既见物。 物亦见汝。 物体见性。 纷然杂乱。 不知谁能谁所。 谁自谁他。 谁为正报。 谁为依报。 破坏世谛法相。 则汝与我。 并诸世间。 不成安立。 又岂有是理哉。 此繇阿难全迷见性。 认作一物。 故得以此破之。 若达一切惟心。 则境智互照。 便成四句法门。 深显第一义谛。 而世谛法相仍无破坏矣。 第三文者。 承上破竟。 方正结云。 阿难。 若汝见时。 但是汝见而非佛见。 则见性周遍。 非汝之真性而更属谁。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本在汝。 而不以为真。 反取我言以求实。 何耶。 子二、示无大小义二。 初疑问。 二答释。 丑、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此见性。 必我非余。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 居日月宫。 此见周圆。 遍娑婆国。 退归精舍。 只见伽蓝。 清心户堂。 但瞻檐庑。 世尊。 此见如是。 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今在室中。 唯满一室。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愿垂弘慈。 为我敷演。 ⊙此繇阿难意中。 仍以昭昭灵灵之物唤作见性。 故虽如来重重结属。 彼则重重疑惑。 终不敢认耳。 必我非余者。 承上非汝而谁之语而言之也。 至此尚不肯认为自己。 故佛以迷己为物责之。 故知合前一节。 的是同显见性非物之旨。 而分作三番二番者皆谬也。 丑二、答释二。 初破执。 二会通。 寅、今初佛告阿难。 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 各属前尘。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譬如方器。 中见方空。 吾复问汝。 此方器中所见方空。 为复定方。 为不定方。 若定方者。 别安圆器。 空应不圆。 若不定者。 在方器中。 应无方空。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 义性如是。 云何为在。 阿难。 若复欲令入无方圆。 但除器方。 空体无方。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若如汝问。 入室之时。 缩见令小。 仰观日时。 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筑墙宇。 能夹见断。 穿为小窦。 宁无续迹。 是义不然。 ⊙此中文亦三节。 初从一切世间至见有舒缩。 直明大小内外等。 总属前尘边事。 与汝见性无干。 次从譬如方器至方相所在。 借喻以明见性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之义。 三从若如汝问至是义不然。 结责其所问之非。 初文易知。 次文者。 方圆诸器。 以喻前尘。 空喻见性。 在方则方。 在圆则圆。 此是不变随缘之义。 方亦是空。 圆亦是空。 此是随缘不变之义。 义性如是。 故定与不定皆为戏论也。 若复欲令入无方圆者。 喻显返妄归真意也。 但除器方。 空体无方者。 喻显此之妙性。 正随缘时。 从来不变。 但离妄缘。 本体如故也。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者。 喻显性体元无诸妄。 今亦无妄可除也。 此喻双显性修妙旨。 极为亲切。 人都忽之。 第三结责。 文亦易知。 寅二、会通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迷己为物。 失于本心。 为物所转。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 则同如来。 身心圆明。 不动道场。 于一毛端。 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此即第三番彻底显性之文也。 盖十方依正。 总是妙心中所现物。 所谓尽大地是个自己。 而今迷之以为外物。 失于本有真心。 反被外物所转。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岂知大亦惟心。 小亦惟心。 惟心之大。 大即法界。 元无大相。 惟心之小。 小亦法界。 元无小相。 但使能达惟心。 则悟物为己。 便能转物。 若能转物。 则物物皆己。 顿同如来。 幻化空身即法身。 故身圆明。 无明实性即佛性。 故心圆明。 微尘国土。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故不动道场。 一毛端法界之性。 即十方国土法界之性。 故遍能含受也。 而阿难犹以昭昭灵灵之一物为见性。 不敢认为己性。 何哉。 癸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二。 初疑问。 二答释。 子、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此见精。 必我妙性。 今此妙性。 现在我前。 见必我真。 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 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若实我心。 令我今见。 见性实我。 而身非我。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惟垂大慈。 开发未悟。 ⊙阿难自从屈指飞光验见之处。 已从分别心中。 变现一种昭昭灵灵凝然不动光景。 顿在目前。 唤作见性。 至闻百千大海譬喻。 其计转坚。 故有未敢认为本元心地之疑。 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疑。 若此见性必我非余之疑。 皆从此计发出。 今被如来种种开示。 势穷力尽。 方将病根一口呈露。 而曰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也。 旧解不达此意。 故使前后问答。 总无线索。 子二、答释二。 初斫破是非两途。 二会通真性一理。 丑初、中四。 初正破是见。 二转破非见。 三大众茫然。 四世尊安慰。 寅、今初佛告阿难。 今汝所言见在汝前。 是义非实。 若实汝前。 汝实见者。 则此见精既有方所。 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只陀林。 遍观林渠。 及与殿堂。 上至日月。 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 是种种相。 阴者是林。 明者是日。 碍者是壁。 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 大小虽殊。 但可有形。 无不指著。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 汝应以手确实指陈。 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 若空是见。 既已成见。 何者是空。 若物是见。 既已是见。 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 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 我今于此重阁讲堂。 远洎恒河。 上观日月。 举手所指。 纵目所观。 指皆是物。 无是见者。 世尊。 如佛所说。 况我有漏初学声闻。 。乃至菩萨。 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 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 如是如是。 ⊙是义非实一句。 直夺其非。 若实汝前已下。 纵许而令指出也。 阿难决定不能指出。 则见性不现在前明矣。 故印成之。 寅二、转破非见佛复告阿难。 如汝所言。 无有见精。 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则汝所指是物之中。 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 汝与如来坐只陀林。 更观林苑乃至日月。 种种象殊。 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汝又发明此诸物中。 何者非见。 阿难言。 我实遍见此只陀林。 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何以故。 若树非见。 云何见树。 若树即见。 复云何树。 如是乃至若空非见。 云何见空。 若空即见。 复云何空。 我又思惟。 是万象中。 微细发明。 无非见者。 佛言。 如是如是。 ⊙常情既闻破物是见。 必将转计物非是见。 故乘此即反征之。 而阿难亦知其无非见也。 佛亦印之。 寅三、大众茫然于是大众非无学者。 闻佛此言。 茫然不知是义终始。 一时惶悚。 失其所守。 ⊙是义者。 无是非是之义也。 终者。 义所归竟。 始者。 义所从来。 答中本是妙明真心。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正显是义之所始。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正显是义之所终。 又观见与尘种种发明。 则是非方始。 繇是真精妙觉明性。 则是非终息矣。 寅四、世尊安慰如来知其魂虑变慑。 心生怜愍。 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诸善男子。 无上法王。 是真实语。 如所如说。 不诳不妄。 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汝谛思惟。 无忝哀慕。 ⊙此义难明。 须待文殊对辩。 故先以慈音安慰之也。 无伪曰真。 称理曰实。 不变名如。 心境相应名不诳。 悬见未然名不妄。 亦名不异。 如来五语。 大与外道四种论议不同。 须是谛审思惟。 方有会悟。 不宜徒自辱其哀慕。 此亦策以观心默体之意也。 不死矫乱。 解在行魔文中。 丑二、会通真性一理二。 初文殊述疑启请。 二如来垂慈示答。 寅、今初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 愍诸四众。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 此诸大众。 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 若此前缘色空等象。 若是见者。 应有所指。 若非见者。 应无所瞩。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 故有惊怖。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 此诸物象。 与此见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若此前缘下。 代众述疑。 惟愿如来下。 正请垂答也。 寅二、如来垂慈示答二。 初示妙体绝待。 二示迷悟得失。 卯初、中二。 初正明绝待。 二引例释成。 辰、今初佛告文殊及诸大众。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是第四番彻底显性之文也。 自住三摩地者。 所谓自受用三昧。 即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是也。 如来究竟。 菩萨分证。 故皆能知法自性。 彻法源底。 不堕是非是妄想中也。 见者。 八识能缘之见分。 见缘者。 八识所缘之相分。 此二即是依他起性。 如以麻为绳。 亦如依于真月。 捏成二月也。 所想相者。 于此相见二分。 不了惟是依他起性。 妄生我法二执。 名为遍计执性。 如以绳为蛇。 亦如迷天上月。 捉水中月也。 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者。 不惟遍计本空。 抑且依他如幻。 如麻上不惟无实蛇相。 亦并无实绳相。 真月不惟无影相。 亦并无二相也。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 以真如不守自性。 于自证上。 幻成见相二分。 只此二分。 全是自证之体。 所谓正随缘时。 而常不变。 如绳二分。 全体皆即是麻。 如天二月。 全体即是真月。 云何可分是与非是耶。 既知绳即是麻。 二月惟一。 则虽指蛇即麻。 指影即月。 亦无不可。 但遍计无体。 故不说之。 此菩提。 亦指四智菩提。 所谓第八识之见相二分。 元是大圆镜智菩提妙净明体。 第七识之见相二分。 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净明体。 第六识之见相二分。 元是妙观察智菩提妙净明体。 前五识之见相二分。 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净明体。 寂照不二。 故妙。 照而常寂。 故净。 寂而常照。 故明。 又既是菩提妙净明体。 亦即涅槃元清净体。 妙故即是性净涅槃。 净故即是方便净涅槃。 明故即是圆净涅槃也。 辰二、引例释成文殊。 吾今问汝。 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 无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 此见妙明与诸空尘。 亦复如是。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如第二月。 谁为是月。 又谁非月。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此中文亦三段。 初以文殊为例。 二此见妙明下。 以法合释。 三如第二月下。 更举喻释成也。 初文可知。 次文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者。 亦如文殊实无是非二相也。 盖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圆成实性。 妄为色空之相分及闻见之见分耳。 三即举喻释云。 如捏目妄见二月。 岂可谓一是一非乎。 但了月体本真。 则是非戏论自永息矣。 卯二、示迷悟得失是以汝今观见与尘。 种种发明。 名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繇是真精妙觉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谓若不达依他无性。 观见是见观尘是尘。 饶他种种发明。 总名妄想。 决定不能超出是非两关。 此言迷之失也。 繇此见与见缘即是真精妙觉明性。 故达之者。 即能令汝超出于有所指无所指之两疑。 此言悟之得也。 故知妙理无二。 所争只迷悟之间耳。 可不以开圆解为急务乎。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 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三。 初对外道简自然。 二对世谛简因缘。 三结显自性。 子初、中二。 初疑请。 二开示。 丑、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诚如法王所说。 觉缘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 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 及投灰等诸外道种。 说有真我遍满十方。 有何差别。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 为大慧等敷演斯义。 彼外道等。 常说自然。 我说因缘。 非彼境界。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 非生非灭。 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似非因缘。 与彼自然。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 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此中文亦三节。 初一节。 是疑滥同外计。 世尊亦曾下。 为第二节。 是疑违昔契经。 与彼自然下。 为第三节。 正请开示真义也。 须知佛之所说。 深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妙理。 与彼外道何啻天渊。 外道冥谛神我。 已被藏教破无不尽。 何容以此而滥圆宗。 但末世谈圆。 有言无旨。 实去外道邪计不远。 亦须略示差别源流。 盖佛言净圆真心。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者。 即是真如不变之性。 举全体而随缘。 如举真月之全体。 妄成两月。 而两月之外。 更无真月可得也。 外道所计冥谛神我能生万物。 则冥谛神我为能生。 万物为所生。 能生是常。 所生无常。 一不同也。 又佛言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 即是真如随缘之相。 仍全体而不变。 如指二月之全体。 总是真月。 而真月之外。 更无两月别体也。 外道所计。 万物各有体相。 而并推冥谛神我以为生因。 则子不似父。 因果皆非。 二不同也。 况佛言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则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 及昭昭灵灵境界。 亦是自心一种相分。 彼方昧之以为冥谛。 以为神我。 不达惟心。 尤为大不同也。 有此三种不同。 所以大小乘经。 咸说因缘深义以摧破之。 今阿难强欲引同。 其深知末世之流弊者乎。 丑二、开示佛告阿难。 我今如是开示方便。 真实告汝。 汝犹未悟。 惑为自然。 阿难。 若必自然。 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 以何为自。 此见为复以明为自。 以暗为自。 以空为自。 以塞为自。 阿难。 若明为自。 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 应不见塞。 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 则于明时见性断灭。 云何见明。 ⊙此正重明不变之见性。 举全体而随缘。 别无自体可得也。 即明暗塞空。 求见性之自体。 了不可得。 离明暗塞空。 别求一见性之自体。 又安可得哉。 若外道所计冥谛。 则以空暗而为自体。 所计神我。 则以空明而为自体。 不伦甚矣。 子二、对世谛简因缘二。 初转计。 二破斥。 丑、今初阿难言。 必此妙见性非自然。 我今发明是因缘生。 心犹未明。 咨询如来。 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既非自然。 必属因缘。 此通途情计之所不免。 故今还拟是因缘教。 但既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云何得与因缘之义相合耶。 丑二、破斥佛言。 汝言因缘。 吾复问汝。 汝今因见。 见性现前。 此见为复因明有见。 因暗有见。 因空有见。 因塞有见。 阿难。 若因明有。 应不见暗。 如因暗有。 应不见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 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 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 缘空有见。 缘尘有见。 阿难。 若缘空有。 应不见塞。 若缘塞有。 应不见空。 如是乃至缘明缘暗。 同于空塞。 ⊙此正重明举体随缘之见性。 仍自举体不变。 非藉明暗塞空为因缘也。 因者。 亲因。 缘者。 助缘。 只是亲疏之别耳。 子三、结显自性二。 初正示离过真体。 二结责滞著名相。 丑、今初当知如是精觉妙明。 非因非缘。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无非不非。 无是非是。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此中非因非缘亦非自然二句。 是双遮双破。 非不自然一句。 例应先有非不因缘一句。 是双照双立。 无非不非无是非是二句。 乃是遮照同时。 破立非别。 离一切相句。 牒上诸句。 一总遮破情执。 即一切法句。 蹑上情执既破。 当下照立法体也。 此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二语。 贯通一切圆融道理。 罄无不尽。 请更拈之。 头手动摇开合。 见无动摇舒卷。 离一切相也。 非风旛动。 仁者心动。 即一切法也。 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离一切相也。 身后舍生趣生。 即一切法也。 空体无方。 离一切相也。 在方器中非无方空。 即一切法也。 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离一切相也。 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即一切法也。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离一切相也。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即一切法也。 及至下文非和合生。 离一切相也。 非不和合。 即一切法也。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离一切相也。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即一切法也。 清净本然。 离一切相也。 循业发现。 即一切法也。 如来藏本妙圆心十界俱非。 离一切相也。 如来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即。 即一切法也。 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 离一切相也。 是即非即。 即一切法也。 以要言之。 离一切相。 即所谓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即一切法。 即所谓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此是第五番彻底显性之文。 丑二、结责滞著名相汝今云何于中措心。 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 只益自劳。 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妙性不可思议。 言思路绝。 唯直下观心。 庶几有相应分。 若欲措心思之。 言说议之。 不啻撮摩虚空矣。 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三。 初引昔致疑。 二对理征破。 三正示见性。 子、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世尊云何尝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 所谓因空。 因明。 因心。 因眼。 是义云何。 ⊙见性具四种缘者。 谓眼识现行。 须藉十缘方起。 略但言四。 此约虚妄见性。 非今所明之真性也。 妄见藉缘。 自无实性。 所以无我我所。 不同外道邪妄因缘。 若知无性之义。 则知诸法本空。 循业发现。 若知循业发现。 则知本如来藏。 此因缘深义。 所以遍为通别圆教作根本也。 而阿难执文昧旨。 尚未达于因缘即空。 又安能知即假中耶。 四缘含十缘者。 空缘明缘。 含于境缘。 心之一字。 具含六缘。 谓作意缘。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依。 开导依也。 眼即根缘。 若以常途四缘收此十缘者。 种子为亲因缘。 自相分境为所缘缘。 开导依为等无间缘。 余七并本质境。 皆为增上缘也。 子二、对理征破二。 初直明昔说随情。 二正显见性非缘。 丑、今初佛言。 阿难。 我说世间诸因缘相。 非第一义。 ⊙诸佛说法。 常依二谛。 依于世谛。 名随情说。 依第一义。 名随智说。 双显二谛。 名随情智说。 今明向日所说。 是以世谛破邪计耳。 非谓第一义中。 实有因缘也。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阿难。 吾复问汝。 诸世间人说我能见。 云何名见。 云何不见。 阿难言。 世人因于日月灯光。 见种种相。 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 则不能见。 阿难。 若无明时名不见者。 应不见暗。 若必见暗。 此但无明。 云何无见。 阿难。 若在暗时不见明故。 名为不见。 今在明时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 如是二相俱名不见矣。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二俱名见。 云何不见。 ⊙因明有见者。 虚妄眼识遍计执情也。 明暗俱见者。 识精见分依他起性也。 见分如第二月。 自与月影不同。 子三、正示见性二。 初直示真性。 二腾疑细释。 丑、今初是故阿难。 汝今当知。 见明之时。 见非是明。 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 见空之时。 见非是空。 见塞之时。 见非是塞。 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 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吾今诲汝。 当善思惟。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既为辨相分之非见分。 因更点示见分之非自证也。 明暗塞空等。 总是相分。 见闻觉知等。 总是见分。 于一自证体上。 妄起见相二分。 离却自证本体。 何处更有二分。 而此二分。 终非自证本体。 如于一月。 妄见二月。 离却月体。 何处更有二月。 而此二月。 终非一月真体。 故曰汝复应知。 见性起于见分之时。 见性非是见分。 当知见性。 犹离见分之妄。 见分所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喻如真月起于二月之时。 真月非是二月。 当知真月。 犹离二月之妄。 二月所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又取下文喻意贴之。 眼眚之时。 眼非是眚。 眼犹离眚。 眚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也。 盖见精带妄。 已非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况此真见性耶。 此真见性。 即名清净实相。 以其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故也。 离一切相者。 喻如真月无二月相。 即一切法者。 喻如二月唯真月体。 此见见非见之性。 亦复如是。 惟其并见分而非之。 方可并相分而即之。 所当善思而深自荐取。 以此即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真体。 故即是一门超出妙菩提路。 丑二、腾疑细释二。 初阿难腾疑。 二如来细释。 寅、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世尊。 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 诸和合相与不和合。 心犹未开。 而今更闻见见非见。 重增迷闷。 伏愿弘慈。 施大慧目。 开示我等觉心明净。 作是语已。 悲泪顶礼。 承受圣旨。 ⊙此问特求发明见见非见之义。 故下答云。 此实见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的是见见非见释文。 有人从此判作酬三摩请。 绝不与上章相蒙。 可谓昧文失旨。 错谬甚矣。 问中和合不和合。 与因缘自然。 一往似同。 再研则别。 一往同者。 因缘是和合义。 自然是不和合义。 再研别者。 因缘单约随缘之用。 是正教所申。 自然单计不变之体。 是外道所昧。 若谓一分不变之体。 一分随缘之用。 交互成事。 名为和合。 若谓不变者自不变。 随缘者自随缘。 判然各别。 名不和合。 此二通于内外大小。 须以三印一印等简其邪正偏圆。 兹不繁述。 可以意知也。 阿难闻佛责云。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但因缘自然。 已经破斥。 和合不和合义。 犹未发明。 故曰心犹未开。 又既未达性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 则虽闻说非因缘非自然。 亦未了彻。 故曰心犹未开也。 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者。 于见精义。 尚自领会未彻。 况此更加一层深奥乎。 然如来初番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已的指此见相二分所依体性。 正是第一见字。 是故失灯眼而不灭。 得灯眼而不生。 手开合而不开合。 头动摇而不动摇。 年迁变而不迁变。 随颠倒而无减失。 乃至无缩无舒。 无断无续。 无是无非。 非自然非因缘。 而结之以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皆是于随缘中。 指出常不变性。 无奈阿难觌面错过。 仅作见精领会。 仍自领会不亲切耳。 然此第一见字之体。 若未领会。 则于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等戏论。 决定摆脱不出。 故答文中。 但以二妄合明。 显此见性终日在妄。 终日恒真。 达此性体。 则和合及不和合。 皆悉远离矣。 寅二、如来细释三。 初诃诫许宣。 二合明二妄。 三显示归真。 卯初、中二。 初经家叙意。 二如来诫许。 辰、今初尔时世尊。 怜愍阿难及诸大众。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陀罗尼。 此云总持。 谓总一切法。 持一切义也。 大陀罗尼者。 所谓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即下文阴入处界七大。 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也。 以阴入处界七大等法。 随拈一种。 皆即全体如来藏性。 皆能总一切法。 持一切义。 故名大陀罗尼。 依此熏修。 则为种种三昧。 所谓眼根三昧。 乃至意根三昧。 色尘三昧。 乃至法尘三昧。 眼识三昧。 乃至意识三昧。 持地三昧。 乃至唯识三昧。 故名诸三摩提。 一一三昧。 无非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皆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 故名妙修行路也。 将欲敷演者。 前文显示见性。 大蕴已彰。 余疑无几。 今将乘此。 并显一切法也。 盖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 皆以眼见居首。 见性既尔。 余性可知。 故当遍历诸法。 备显藏性。 开圆顿解。 以为真修之本矣。 辰二、如来诫许告阿难言。 汝虽强记。 但益多闻。 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汝今谛听。 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此责其闻法而不观心。 不能通达全性之修也。 奢摩他微密观照者。 即是圆顿止观。 始从名字。 终至究竟。 靡不繇之。 而今但事强记。 则有闻无慧。 所以不了全性所起之止观。 不达见见非见之体性也。 卯二、合明二妄二。 初直示二妄。 二进退合明。 辰初、中二。 初总标。 二别释。 巳、今初阿难。 一切众生轮回世间。 繇二颠倒分别见妄。 当处发生。 当业轮转。 云何二见。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一切众生者。 九法界众生也。 轮回世间者。 同居世间。 分段轮回。 方便实报世间。 变易轮回也。 二颠倒分别见妄者。 即指别业同分二妄见也。 二皆是惑。 所谓见思尘沙无明也。 当处发生者。 有惑即必有业。 所谓见思发有漏善恶不动诸业。 尘沙发无漏偏真业。 无明发亦有漏亦无漏二边业也。 当业轮转者。 有业即必有苦。 所谓见思业。 同居轮转。 尘沙业。 方便轮转。 无明业。 实报轮转也。 惑业苦三。 如恶叉聚。 不相暂离。 又惟心所现。 全体虚妄。 无所从来。 无所至去。 故言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也。 别业妄见者。 唯独自见。 同分妄见者。 与众同见。 同别虽殊。 虚妄则一。 一切众生。 于念念中。 皆悉具此同别二种妄见。 所以妄受轮回。 然终日在二妄中。 而见性依然如故。 此所谓见见非见。 悟之则轮回息矣。 巳二、别释二。 初释别业妄见。 二释同分妄见。 午、今初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阿难。 如世间人。 目有赤眚。 夜见灯光。 别有圆影五色重迭。 于意云何。 此夜灯明所现圆光。 为是灯色。 为当见色。 阿难。 此若灯色。 则非眚人何不同见。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若是见色。 见已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 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 若此圆影离灯别有。 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离见别有。 应非眼瞩。 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是故当知。 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 影见俱眚。 见眚非病。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如第二月。 非体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观。 捏所成故。 诸有智者。 不应说言此捏根元。 是形非形。 离见非见。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谁是灯是见。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此中文有四节。 从初至五色重叠。 是立例以显别见。 次于意云何至目见圆影。 是征破以显虚妄。 三是故当知至非灯非见。 是结显妄本依真。 四如第二月至非灯非见。 是引喻更合前例。 初文意者。 先须以清净目喻于正智。 以清净灯光喻于如如。 盖见性圆满。 光性圆满。 无边无畔。 无是无非。 所谓无智外之如。 为智所证。 无如外之智。 能证于如也。 复次目有三义。 所谓慧眼。 法眼。 佛眼也。 灯有三义。 所谓真谛灯。 俗谛灯。 中谛灯也。 见思惑。 是慧眼赤眚。 妄于真谛灯上。 见有同居五阴五色重叠。 尘沙惑。 是法眼赤眚。 妄于俗谛灯上。 见有方便五阴五色重叠。 无明惑。 是佛眼赤眚。 妄于中谛灯上。 见有果报五色重叠。 此约一喻竖论三惑也。 又三惑当体全空。 三惑皆属假名建立。 三惑皆即不可思议。 不达三惑本空。 总名见思。 不达三惑假名建立。 种种药病无量因缘。 总名尘沙。 不达三惑体即法界。 总名无明。 此于竖三惑中横论三惑也。 第二文者。 明此圆影。 既非是灯是见。 亦非离灯离见。 全体虚妄。 毫无实法。 意显三土五阴。 既非正智如如。 亦仍不离正智如如也。 第三文中。 色实在灯者。 意显如如真理。 本具法性五阴也。 见病为影者。 意显九界五阴。 皆繇妄惑建立也。 影见俱眚者。 意显众生见有内身外境能见所见。 无非是妄也。 见眚非病者。 意显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 盖见相二分。 全依自证。 故自证虽举体而成见相。 其体不变。 如眚影二妄。 全依净目。 故净目。 虽举体而成二妄。 其目仍存。 故日见眚非病。 正所谓终日在妄。 终日恒真也。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者。 收前第二征破之文。 结显无是非是之义也。 第四文者。 更举二月之喻以合前例。 真月喻灯。 二月喻五色重叠。 非即月故非体。 非离月故非影。 犹上文所谓非是灯色。 亦非离灯别有也。 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者。 目仍喻目。 捏喻赤眚。 目本无捏。 故不应说言是形。 离目无捏。 故不应说言非形。 捏见二月。 故不应说言离见。 见体无捏。 故不应说言离于非见。 或此离字。 应作是字。 文更直捷。 是形非形。 约浮尘言。 是见非见。 约见精言。 总犹上文所谓非是见色。 亦非离见别有也。 此亦如是下。 举例再合月喻。 结显此见惟是虚妄。 文易可知。 午二、释同分妄见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阿难。 此阎浮提。 除大海水。 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东西括量。 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 其间或有三两百国。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难。 若复此中有一小洲。 只有两国。 唯一国人。 同感恶缘。 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 或见二日。 或见两月。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 彗孛飞流。 负耳虹霓。 种种恶相。 但此国见。 彼国众生本所不见。 亦复不闻。 ⊙此虽正释同分妄见。 然约此国。 名之为同。 若约彼国。 依旧是别。 可见若同若别。 总惟一妄耳。 晕者。 恶气环于日月。 适者。 日月薄食。 佩玦者。 妖气近于日月犹如环佩。 彗者。 星芒偏指。 孛者。 星芒四出。 飞者。 星忽移去。 流者。 光迹相连。 负耳者。 阴阳之气背日如负。 旁日如耳。 虹者。 晨朝所现。 霓者。 晚暮所现也。 辰二、进退合明二。 初总示。 二别明。 巳、今初阿难。 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见虽有二。 虚妄无殊。 欲以易知例彼难知。 使彼难知亦成易知。 故须一进一退。 方明其为妄也。 盖灯上圆影之虚妄无实。 最为易知。 以不眚者多故。 不祥境界之虚妄无实。 已自难知。 以同见者众故。 然犹赖有彼国众生不见不闻。 可显是妄。 至于三土依正。 九界同观。 若非如来自住三昧。 安知一切皆同圆影。 今以二事合明。 方知一切能见所见。 无非虚妄。 而见见非见之性。 则在妄恒真矣。 巳二、别明二。 初进别例同。 二退同例别。 午、今初阿难。 如彼众生别业妄见。 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虽似前境。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眚即见劳。 非色所造。 然见眚者。 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 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见与见缘。 似现前境。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 本觉明心。 觉缘非眚觉所觉眚。 觉非眚中。 此实见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皆即见眚。 非见眚者。 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见。 ⊙此进目眚一人之别业妄见。 以例阿难一人之同分妄见。 而深明见见非见也。 文亦三节。 初至终无见咎。 是重举前所立例。 次例汝今日至觉闻知见。 是正例阿难之见。 三是故汝今至故不名见。 是结显在妄恒真也。 初文终无见咎者。 咎亦是病。 见若果病。 云何能见于眚。 犹上文所云则彼眚人见圆影者。 名为何等。 此正指于眚而不眚。 在妄恒真之见性也。 次文以目观见四字。 即虚妄见分。 例上眚瞩也。 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即虚妄相分。 例上圆影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者。 言此能见之见分。 所见之相分。 同是见家之病。 超例上文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也。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 追例上文虽似前境也。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者。 例上眚即见劳。 非色所造也。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乃至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者。 例上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也。 第三文者。 汝今见我之见字。 即上见明见暗见空见塞之见字。 指能见之见分。 如目眚也。 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指所见之相分。 如圆影也。 见相二分。 皆即见体之眚。 而非是见此眚者之自体。 如眚影皆非目也。 彼见真精。 虽终日在妄。 而性元非眚。 眚不能及。 如目虽有眚。 见性不失。 故此见性。 不得名之为见。 既不名见。 则亦不得名闻名嗅名尝名觉名知。 然既是见性。 则亦即是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 此所以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而依此修行者。 为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也。 午二、退同例别阿难。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一病目人。 同彼一国。 彼见圆影。 眚妄所生。 此众同分所现不祥。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例阎浮提。 三千洲中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诸有漏国。 及诸众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此先退一国之同分妄见。 例同一人之别业妄见。 然后总退十方依正之同分妄见。 皆例同一人之别业妄见也。 一国之人虽多。 若以余国望之。 可例一人。 一国所造业瘴。 可例一人所有赤眚。 一国所见不祥。 可例一人所见圆影。 如此重重虚妄。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更无他因也。 例阎浮提下。 展转推至十方。 一一退例别业妄见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者。 例上一人之目。 即前文见见非见第一见字。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者。 例上目中赤眚。 即前文第二见字。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者。 例上灯光圆影。 即前文所举明暗空塞等相是也。 诸有漏国者。 同居国有见思漏。 方便国有尘沙漏。 果报国有无明漏。 诸众生者。 九法界众生。 妄生妄死者。 同居分段生死。 方便果报变易生死也。 历此同别二例。 而见见非见之性。 昭若日月矣。 卯三、显示归真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清净本心。 本觉常住。 ⊙此承上文二妄合明。 既是全真起妄。 在妄恒真。 则知今欲返妄归真。 别无他术。 只须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而分段变易二生死因。 即便灭除。 菩提不生灭性。 当体圆满。 方知清净本心。 本觉常住。 非关修证之所得矣。 然欲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须要达此见见非见之性。 盖此见性。 非但不是明暗空塞等相分。 亦复不是见闻觉知等见分。 如真月总非二月。 而此见相二分。 离于真性。 别无自体。 如二月实惟一月。 若知正见二月之时。 真月元不曾坏。 又知只此二月。 实惟真月。 则决不以手扭此二月。 欲令和合。 亦决不以手挽此二月。 欲令远离矣。 凡夫贪逐色香味触。 如扭月令合。 二乘诃弃三界五欲。 如挽月令开。 诸和合缘。 是分段生死因。 不和合缘。 是变易生死因也。 癸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 显见性离过绝非。 法尔现证二。 初责迷。 二征破。 子、今初阿难。 汝虽先悟本觉妙明。 性非因缘。 非自然性。 而犹未明如是觉元。 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计自然者。 谓相分外。 别有见分可得。 则成神我外道。 计因缘者。 谓相分外。 别无见分可得。 则成无我小宗。 计和合者。 谓不生灭性。 与生灭相。 两相夹杂。 计不和合者。 谓生灭相。 与不生灭性。 绝不相干。 总属戏论分别。 由其不了全真起妄。 全妄即真。 于中实无是非是义故也。 佛知阿难必怀此计。 故责迷而征破之。 子二、征破二。 初破和合。 二破非和合。 丑初、中二。 初牒疑。 二正破。 寅、今初阿难。 吾今复以前尘问汝。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 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上文所云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只是世间妄想诸因缘性。 所谓眚边事耳。 非谓所证菩提妙心。 亦藉和合起也。 汝既未悟众生本证菩提心体。 必将疑其和合起矣。 故须还借前尘以破其非。 寅二、正破又二。 初破和。 二破合。 卯、今初则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和。 为与暗和。 为与通和。 为与塞和。 若明和者。 且汝观明。 当明现前。 何处杂见。 见相可辨。 杂何形像。 若非见者。 云何见明。 若即见者。 云何见见。 必见圆满。 何处和明。 若明圆满。 不合见和。 见必异明。 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杂失明性。 和明非义。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和者。 如水土相和。 先总列四句。 次单就明和广破。 后例结余三句也。 初文可知。 次文言若汝见精与明和者。 且汝观明之时。 正当明相现前。 何处杂有见精耶。 若使见精明相。 果是二物。 分既各有可辨。 杂又作何形像。 若明果非见者。 云何能见于明。 若明果即见者。 云何可见其见。 必其见性圆满。 何处更可和明。 若复明相圆满。 不合更容见精相和。 况见精既必异于明相。 今使相杂。 则双失彼见性明相二种名字。 杂既失于明相见性二名。 当知和明断非义矣。 例结可知。 盖使见精明相果有二物。 方可说和说合。 既惟是菩提妙净明体。 云何可说和合耶。 卯二、破合复次阿难。 又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合。 为与暗合。 为与通合。 为与塞合。 若明合者。 至于暗时。 明相已灭。 此见即不与诸暗合。 云何见暗。 若见暗时。 不与暗合。 与明合者应非见明。 既不见明。 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合者。 如函盖相合。 亦先总列四句。 次单就明合广破。 后例结余三句也。 初文可知。 次文言若见精与明合者。 暗时明灭。 此见不应又与暗合。 盖明暗相反。 如圆异方。 不可圆盖更合方函也。 既不与暗合。 不应见暗。 若许见暗不须暗合。 应许明合不必见明。 然既许明合不必见明。 云何现在与明遇合之时。 仍了于明而非了于暗耶。 例结可知。 丑二、破非和合二。 初转计。 二破斥。 寅、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觉元。 与诸缘尘及心念虑。 非和合耶。 ⊙前责迷中。 业已并拂不和合义。 今阿难承上破和合文。 更复转计见见非见之性。 迥然超于见相二分之外。 故曰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缘尘。 指相分。 念虑。 指见分。 此譬如闻说真月非是二月。 遂谓二月之外。 别有一真月也。 寅二、破斥又二。 初破非和。 二破非合。 卯、今初佛言。 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吾复问汝。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 为非明和。 为非暗和。 为非通和。 为非塞和。 若非明和。 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汝且谛观。 何处是明。 何处是见。 在见在明。 自何为畔。 阿难。 若明际中必无见者。 则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云何成。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两物异处。 方名不和。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更非两物。 说和说合。 已自不可。 况说不和合耶。 文相易知。 卯二、破非合又妙见精非和合者。 为非明合。 为非暗合。 为非通合。 为非塞合。 若非明合。 则见与明。 性相乖角。 如耳与明。 了不相触。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 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两不相干。 方名不合。 文义可知。 别就见精显性竟。 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为二。 初总示。 二别明。 辛、今初阿难。 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是乃至五阴。 六入。 从十二处。 至十八界。 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 了无所得。 ⊙此乘十番辨见。 了知见性即是妙觉明体。 因即遍例一切法性。 一一无非妙觉明体。 乃第六番彻底显性之文。 广明一切因缘生法。 无不即空假中也。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者。 遍指能所八法所成根身器界。 皆如幻化。 谓色香味触四尘。 幻成地水火风四大。 地水火风四大。 幻成一切根身器界。 即是因缘所生法也。 当处出生者。 如空中华。 生无来处。 随处灭尽者。 刹那即灭。 灭无去处。 所谓我说即是空也。 幻妄称相者。 依于世谛。 说有十界依正种种差别。 所谓亦名为假名也。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 法法全是性体。 如华性即空。 二月之性即是真月。 所谓亦名中道义也。 如是乃至五阴等者。 重申上文之意而广明之。 所言诸幻相者。 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耳。 所言幻妄称相者。 不过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耳。 所言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 以此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故耳。 所言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者。 以其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耳。 略释文竟。 然此为阴入处界总提纲要之文。 正所谓大陀罗尼。 圆解藉此而开。 圆行依此而起。 今须更加详释。 俾一经宗趣。 咸得焕然。 复为四意。 一明何故用阴入处界摄一切法。 二明何故首列五阴。 不立五阴圆通。 别列七大。 反立七大圆通。 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 四明阴入处界。 一一皆是大陀罗尼。 初意者。 一真法性。 惟如如理及如如智。 本无能所之分。 繇真如不守自性。 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遂成能所二妄。 一切见分。 但有其名。 名之为心。 一切相分。 有质可缘。 皆名为色。 当知名色二法。 不出一真如心。 但众生既在妄习。 于此色心二法。 迷情各有重轻。 若二迷俱轻者。 佛则为说名色法门。 是色心俱合。 但知一切惟是名色。 则觅我我所。 了不可得。 若迷心重迷色轻者。 佛则为说五阴法门。 是合色开心。 令于妄心觅我我所。 了不可得。 若迷色重迷心轻者。 佛则为说六入及十二处法门。 是合心开色。 令于妄色觅我我所。 了不可得。 若二迷俱重者。 佛则为说十八界法门。 是色心俱开。 令于妄色妄心。 觅我我所。 俱不可得。 向既以此显妄无性。 今还约此以显无性之性。 即是实性也。 且阴入处界。 不过名色二法开合之殊。 名色二字。 摄一切法已无不尽。 但说五阴。 亦摄一切法尽。 但十二处。 亦摄一切法尽。 但十八界。 亦摄一切法尽。 况具说耶。 今既具说阴入处界皆如来藏。 更有何法而非藏性。 是故备明此四科也。 第二意者。 五阴与十八界。 既无别体。 则十八界圆通。 即是五阴圆通。 又色心二法。 虽云互有开合。 只是曲晓迷情。 其实性无开合。 所以一法即一切法。 一切法即一法。 如言色阴。 则十八界皆色也。 言受阴。 则十八界皆受也。 言想阴。 则十八界皆想也。 言行阴。 则十八界皆行也。 言识阴。 则十八界皆识也。 又六尘虽似唯指色阴。 即是识家相分。 即是造作迁流。 即是妄想所现。 即是六根所受。 故一一尘皆具五阴。 尘既全具五阴。 则六根六识。 一一全具五阴。 尤可知也。 故下文于第一决定义中。 总示五浊妄相须破。 于二十五圆通中。 别明十八界真性须显。 当知破五浊妄相。 即是破十八界妄相。 显十八界真性。 即是显五阴真性。 故耳根圆通中。 即备明澄浊破阴功夫。 而后文破五阴超五浊。 仍是二十五种圆通之所通用。 故不必更立五阴圆通也。 又七大虽复别列。 亦非阴入处界之外更有别法。 地水火风空五大。 及浮尘六根。 胜义五根。 皆即色阴。 见闻觉知。 即是受阴。 识大。 即想行识三阴。 又六根六尘中所有坚相。 总名地大。 所有湿相。 总名水大。 所有暖相。 总名火大。 所有动相。 总名风大。 所有空相。 总名空大。 六根见闻觉知。 总名根大。 六识。 总名识大。 既与十八界五阴元无二法。 但就妄情总别不同。 亦得立之为所观境。 于此七大境中。 亦皆圆破五阴。 圆超五浊。 是故须立也。 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者。 又为三意。 初总示其名。 二明相皆虚妄。 三明性皆真实。 初总示其名者。 佛法界。 法性非漏非无漏五阴。 所谓真善妙色。 第一正受。 无上妙慧。 真性解脱。 一切智见。 佛十八界。 所谓佛眼佛耳。 乃至佛意。 佛色佛声。 乃至佛法。 佛眼识。 乃至佛身识。 为成所作智。 佛意识。 为妙观察智。 佛意根。 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 菩萨法界。 亦有漏亦无漏五阴。 所谓净不净色。 乐无乐受。 我无我想行。 常无常识。 菩萨十八界。 所谓法眼法耳。 乃至法意。 漏无漏色。 乃至漏无漏法。 漏无漏眼识。 乃至漏无漏意识。 声闻缘觉法界。 无漏五阴。 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乃至慧眼慧耳。 无漏十八界等。 人天法界。 善有漏五阴。 乃至十八界等。 四恶趣法界。 恶有漏五阴。 乃至十八界等。 二明相皆虚妄者。 十法界阴入处界。 一一皆是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幻妄称相。 何以言之。 一心具足染净种子为因。 染净诸法以为其缘。 心外别无染净诸法。 染净法外。 亦别无心。 不了称迷。 对迷说悟。 迷故非染成染。 悟故非净成净。 若迷染因缘和合。 虚妄有九法界相生。 则佛法界之相随灭。 若迷染因缘别离。 虚妄名九法界相灭。 则佛法界之相随生。 若修德始觉有功。 悟净因缘和合。 虚妄有佛法界相生。 则九法界之根随灭。 若性德真如不守自性。 悟净因缘别离。 虚妄名佛法界相灭。 则九法界之相随生。 乃至三涂为染。 人天为净。 有漏为染。 无漏为净。 偏真为染。 出假为净。 二边为染。 中道为净。 但中为染。 圆中为净。 又见思为迷。 空智为悟。 耽空为迷。 道智为悟。 无明为迷。 一切种智为悟。 如此传传论于染净迷悟。 传传各有和合别离。 传传说于妄生妄灭。 故曰十法界阴入处界。 相皆虚妄也。 问曰。 九界之相。 可名为妄。 佛界妙相。 全合性真。 云何亦名为妄。 答曰。 对迷说悟。 对染说净。 其体虽真。 其名则妄。 譬如演若达多。 忽悟本头非从外得。 头虽是实。 而悟得两字。 全无实法。 不过因于迷失而言之耳。 所谓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此之谓也。 三明性皆真实者。 十法界阴入处界。 一一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且如地狱色心。 六交报境。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众苦相貌。 历然差别。 总是惟心所现。 因心成体。 岂非即空即假即中。 地狱尚即三德秘藏全体。 况余趣耶。 问曰。 佛界之性。 可名为真。 九界之性。 全属迷染。 云何亦名为真。 答曰。 醉见转屋。 屋实不转。 迷南为北。 方实不移。 狂走怖头。 头实不失。 疑绳作蛇。 绳原是麻。 全水成冰。 冰性元湿。 清水成浊。 浊外无水。 故曰观相元妄。 观性元真。 谓观性家之相。 则无相非妄。 故十界皆得名妄。 若观相家之性。 则无性非真。 故十界皆得即真。 此圆修圆证极要纲宗。 前文所明二种根本不离一心。 后文所明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亦得例云惟汝六尘。 惟汝六识。 皆谓此也。 关系非轻。 不辞繁辩。 观者谅之。 四明阴入处界。 一一皆是大陀罗尼者。 且如色阴。 既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而此藏性。 从来无有分剂。 无有方隅。 不可割裂。 不可分配。 故随举一微尘色。 皆即藏性全体所成。 皆即具于藏性全用。 如一微尘。 一切微尘亦复如是。 如一色阴。 一切诸阴诸入处界亦复如是。 譬如日轮照四天下。 随一一人。 各见全日之体。 随其一人所见全日之体。 即具遍照四洲之用。 又随一刹那顷所见日之全体大用。 即是亘古亘今尽未来际之体用也。 惟其随举一色。 即是藏性全体大用。 故得色为法界。 一切法趣色。 是趣不过。 受想行识为法界。 乃至根尘识等为法界。 亦复如是。 又五阴为大陀罗尼者。 此经虽不立五阴圆通。 然四教四念处观。 皆依五阴。 用四念处。 收今二十五种圆通。 罄无不尽。 而圆教四种念处。 皆不思议。 一念处一切念处。 一切念处一念处。 尚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 持十界权实一切诸义。 更何法义而不以此为总持耶。 六入为大陀罗尼者。 如眼入即空假中。 即空故名慧眼。 即假故名法眼。 即中故名佛眼。 故曰尽大地是山僧一只眼。 阿那律陀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即是依此眼入如来藏性而修。 亦可云。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惟那律陀。 岂可谓斯义独在耳门。 特以阿难一向多闻。 今即示以从闻思修胜妙方便。 所谓只须就路还家。 不用改弦易辙耳。 倘胜劣情见未忘。 全堕众生遍计妄想。 况圆通之义。 妙在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是知所观之境虽别。 所显之谛何殊。 迷时妄说有六。 悟则尚不名一。 眼之实性。 即余五根实性。 亦即六尘实性。 亦即六识实性。 亦即五阴七大实性。 若遇当机。 亦可借阿那律陀。 备显初于见中入流亡所圆超五浊功夫。 亦可于眼根圆通。 备显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故知即是大陀罗尼。 即是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也。 耳入为大陀罗尼。 具如大士圆通。 至文自知。 无俟更说。 鼻舌身意。 亦可例知。 六尘为大陀罗尼者。 如色尘即空假中。 即空故名无漏色。 即假故名漏无漏色。 即中故名真善妙色。 尽大地拈来是一微尘。 一微尘即是全体法界。 妙色密圆。 具足三十二应等如上说。 余五尘亦可例知。 六识为大陀罗尼者。 如眼识即空假中。 即空故名一切智眼。 即假故名道种智眼。 即中故名一切种智眼。 见觉明圆。 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 余五识皆可例知。 七大为大陀罗尼者。 如地大即空假中。 即空故同居地一切皆平。 即假故方便地一切皆平。 即中故果报地一切皆平。 妙莲华佛知见地。 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 余六大皆可例知。 故前文云。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此之谓也。 于此会得。 则性修妙旨。 思过半矣。 辛二、别明四。 初明五阴性。 二明六入性。 三明十二处性。 四明十八界性。 壬初、中二。 初总征。 二别释。 癸、今初阿难。 云何五阴。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语塞犍陀。 此翻为蕴。 古翻为阴。 蕴谓积聚。 阴谓覆盖也。 凡夫五法。 积聚见思。 覆盖真谛。 二乘五法。 积聚尘沙。 覆盖俗谛。 菩萨五法。 积聚无明。 覆盖中谛。 佛界五法。 积聚恒沙称性福慧。 覆盖法界一切众生。 皆名为蕴。 亦皆名阴。 癸二、别释五。 初明色阴即藏性至五明识阴即藏性。 子、今初阿难。 譬如有人。 以清净目。 观晴明空。 唯一晴虚。 迥无所有。 其人无故。 不动目睛。 瞪以发劳。 则于虚空别见狂华。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是诸狂华。 非从空来。 非从目出。 如是阿难。 若空来者。 既从空来。 还从空入。 若有出入。 即非虚空。 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如阿难体。 不容阿难。 若目出者。 既从目出。 还从目入。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 当合有见。 若有见者。 去既华空。 旋合见眼。 若无见者。 出既翳空。 旋当翳眼。 又见华时。 目应无翳。 。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当知。 色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五阴文。 一一皆有四节。 从初至亦复如是。 是举因缘生法。 即总示中所称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 次是诸狂华至号清明眼。 是明因缘即空。 即总示中所谓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 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一句。 是明因缘假名。 即总示中所谓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幻妄称相也。 四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一句。 是明因缘即中。 即总示中所谓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也。 初文中。 清净目。 喻本觉真智。 晴明空。 喻真如妙理。 唯一晴虚迥无所有。 喻寂光真境。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 喻真如无始觉力。 不守自性。 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则于虚空别见狂华。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喻寂光真境之中。 妄见果报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 故结合云。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形质可缘。 名之为色。 共十一法。 即外六尘及内五根。 依此虚妄色法生灭分位差别。 便有国土劫数正报寿命种种延促不同。 总名劫浊。 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 喻妙晴虚。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当念。 乃超劫浊。 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 喻于空华。 微尘劫数修短之相宛然。 总名劫浊也。 次文者。 就喻简责无性。 显其即空。 若法说者。 应云九界妄色。 非真如出。 非正智生。 若如出者。 既从如出。 还从如入。 若有出入。 即非真如。 如若非如。 自不容其色相起灭。 如阿难体。 不容阿难。 若智出者。 既从智出。 还从智入。 即此色性从智出故。 当合有知。 若有知者。 去既为色于如。 旋合自知其智。 若无知者。 出既障于真如。 旋当自障其智。 又见色时。 智应无障。 云何寂光名为种智。 第三文。 点示十法界色。 总属假名。 以华喻九界妄色。 迷空为华。 华无生相。 以空喻佛界真色。 华灭空生。 空无生相。 故皆是虚妄也。 第四文。 非因缘非自然性者。 直指如来藏性。 随缘不变。 故非因缘。 不变随缘。 故非自然。 今十界色阴。 皆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也。 下皆准知。 子二、明受阴即藏性阿难。 譬如有人。 手足晏安。 百骸调适。 忽如忘生。 性无违顺。 其人无故。 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是诸幻触。 不从空来。 不从掌出。 如是阿难。 若空来者。 既能触掌。 何不触身。 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 应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则掌知。 离则触入。 臂腕骨髓。 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来。 何待合知。 要名为触。 是故当知。 受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聊举手掌相摩一种触受。 以例九界触缘生受。 同此虚妄也。 据法相宗。 受是遍行五心所之一种。 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 起爱为业。 遍与八识心王相应。 若约六根领纳六尘。 则有六受。 一一各有苦受。 乐受。 及不苦不乐受。 成十八受。 凡夫领纳同居六尘。 二乘领纳方便六尘。 菩萨领纳果报六尘。 总是因缘生法。 依此虚妄受阴。 便有见浊。 盖所受是尘。 能受是托根之心。 不了六受用根。 本如来藏。 所以凡夫起有我见。 二乘起无我见。 权教菩萨起亦我亦无我见。 非我非无我见。 总名见浊也。 此文本是举例。 不是举喻。 若欲作喻释者。 则以性无违顺。 喻九界中佛界正受。 以涩滑冷热。 喻佛界中九界幻受。 涩喻三涂苦受。 滑喻人天乐受。 冷喻二乘枯受。 热喻菩萨荣受也。 次文显受即空。 但破幻触无性者。 触尚不可得。 安得有受。 言何待合知要名为触者。 要字。 训作方字。 谓既有一物身中往来。 则何待掌合有知之时。 方名为触耶。 余并可知。 子三、明想阴即藏性阿难。 譬如有人。 谈说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悬崖。 足心酸涩。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如是酢说。 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如是阿难。 若梅生者。 梅合自谈。 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 自合口闻。 何须待耳。 若独耳闻。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悬崖。 与说相类。 是故当知。 想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亦聊举梅崖二境界想。 以例十法界皆从想生也。 想亦遍行五心所之一种。 于境取像为性。 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若约六识取六尘境。 则有六想。 一一各有善恶无记三想。 成十八想。 凡夫于三界六尘起贪嗔痴。 名恶。 无贪嗔痴。 名善。 非善非恶。 名无记。 二乘沈空名恶。 出假名善。 菩萨分别二谛名恶。 了达中谛名善。 此等诸想。 总无实境界性。 惟是妄想以为因缘。 更非异因。 依此虚妄想阴。 成烦恼浊。 盖凡夫不了三界惟想。 故生染著。 有见思烦恼。 二乘不了涅槃生死惟想。 故生取舍。 有尘沙烦恼。 菩萨不了十界惟想。 故缘理断九。 有无明烦恼。 总名烦恼浊也。 若妄计想外有境。 便于佛法界中成九界妄想。 如本无酢梅。 口水妄出。 若了达境惟是想。 便于九法界中显佛界真想。 如知崖本无。 酸涩何有。 故曰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 次文中想蹋悬崖与说相类者。 当云。 如是思蹋。 非悬崖来。 非足心入。 若从崖来。 崖合自思。 何待人思。 若从足入。 足合自思。 何待心想。 若独心想。 何故并足亦觉酸涩。 余可知。 子四、明行阴即藏性阿难。 譬如暴流。 波浪相续。 前际后际。 不相踰越。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离空水。 如是阿难。 若因空生。 则诸十方无尽虚空。 成无尽流。 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若因水有。 则此暴流性应非水。 有所有相。 今应现在。 若即水性。 则澄清时。 应非水体。 若离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无流。 是故当知。 行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以流喻诸行。 明其念念迁灭。 后不至前。 如波逐波。 了不相及也。 行以迁流造作为义。 造作名有为相。 有为之相。 法尔迁流。 统而言之。 惟除六无为法。 余一切假实色心。 总名诸行。 别而言之。 色法十一。 另属色阴。 受心所法。 另属受阴。 想心所法。 另属想阴。 心王有八。 另属识阴。 其余四十九心所法。 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皆属行阴。 于此诸法之中。 取思心所为其首领。 思亦遍行五心所之一种。 令心造作为性。 于善不善品等役心为业。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 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若约六识。 则有六思。 一一各有善恶无记。 成十八思。 凡夫取三界境。 造有漏业。 二乘取偏空境。 造无漏业。 菩萨取出假境。 造亦漏亦无漏业。 亦复取中道境。 造非漏非无漏业。 此等诸思。 总如暴流。 依此虚妄行阴。 成众生浊。 盖繇造有漏业。 名六凡众生。 造无漏业。 名二乘众生。 造亦漏亦无漏业。 名大道心成就众生。 造非漏非无漏业。 名无上众生。 无上众生。 可名非浊。 余皆众生浊也。 若不达流无实性。 则佛法界。 便成九界。 所谓法身流转。 名曰众生。 如水涌成波。 若了达水外无流。 则九法界。 便是佛界。 所谓但离妄缘。 即如如佛。 如波澄成水也。 次文空喻真如。 水喻藏识。 若法说者。 应云。 如是行阴。 不因真如而生。 不因藏识而有。 亦非即藏识性。 非离真如藏识。 如是阿难。 若行阴因真如生。 则无尽真如。 成无尽妄行。 诸佛如来。 亦被行阴之所迁流。 若行阴因藏识有。 则此行阴性非即是藏识。 能有所有二相。 今应现在。 若行阴即藏识性。 则彼入灭受想定。 证择灭无为者。 转识既不现行。 反应非藏识体。 若行阴离于真如藏识。 则真如无外。 藏识海外决无转识波浪。 余文可知。 子五、明识阴即藏性阿难。 譬如有人。 取频伽瓶。 塞其两孔。 满中擎空。 千里远行。 用饷他国。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如是虚空。 非彼方来。 非此方入。 如是阿难。 若彼方来。 则彼瓶中既贮空去。 于本瓶。 地应少虚空。 若此方入。 开孔倒瓶。 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 识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以频伽瓶喻生死妄色。 即第八识所执之亲相分。 胜义诸根是也。 塞其两孔者。 喻我法二执。 障于二空真如之理。 满中擎空者。 此空本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 喻生死妄色中。 并无实我实法。 唯是如虚空之识性。 与十方佛之识性。 亦本无二无别。 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者。 喻执此虚妄色法往来六道舍生受生。 乃至法执未忘。 出同居国。 入方便国。 出方便国。 入果报国等。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者。 举法合喻也。 以要言之。 眼识之性。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耳识乃至意识。 亦复如是。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只因于生死妄色上。 我执炽然。 致令空性无端成隔。 如最小瓶。 那律仅观大千。 菩萨见百千界。 亦因于九界妄色上。 法执未忘。 致令微尘刹海。 不能圆照。 如以百千世界为一大瓶。 惟佛了知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瓶即太虚。 太虚即瓶。 故得竖穷横遍。 一念普观。 今以佛法界中九界妄识。 如空中瓶相。 九法界中佛界真识。 如瓶中空性。 依此虚妄识阴。 成于命浊。 惟佛寿命等于虚空。 可名非浊也。 第二文中。 彼方此方。 兼喻横竖二义。 喻横义者。 彼方喻前阴。 此方喻后阴。 瓶有往来。 空无出入。 正显幻色有往来。 识性无摇动也。 喻竖义者。 彼方喻同居土。 此方喻方便土。 彼方喻方便土。 此方喻果报土。 于本瓶地虚空不少者。 正所谓无量众生出生死界。 而生死界不减。 开孔倒瓶不见空出者。 正所谓无量众生入涅槃界。 而涅槃界不增。 若知生死界不减。 涅槃界不增。 则三土无非常寂光土。 而法身寿命。 方为无量之无量矣。 余文可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4-07-16 08:05:5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