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七)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七)守培法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七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二示佛顶心咒以除习。 二。 初结前戒法。 二劝诵神咒。 今初。 阿难。 汝问摄心。 我今先说入三摩地。 修学妙门。 求菩萨道。 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皎如冰霜。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 如是四事。 若不遗失。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 一切魔事。 云何发生。 阿难。 欲发大心。 早知世人修禅定者。 心不能摄。 皆为外魔所扰。 心不能收摄故。 定不能成功。 阿难以为摄心必先远魔。 是故前卷问佛云。 此诸众生。 去佛渐远。 邪师说法。 如恒河沙。 欲摄其心。 入三摩地。 云何令其安立道场。 远诸魔事。 于菩提心。 得无退屈。 其实世人欲摄其心。 未得摄心之方。 故心不能摄。 非魔乱也。 是故世尊。 不说远魔之法。 而说四种律仪。 宛如所答非所问故。 于此重复申明曰。 欲入三摩地。 修学妙门。 求菩萨道者。 要先持戒。 戒有根本枝叶之别。 所谓根本戒者。 即杀盗淫妄。 此根本戒。 能持守清净。 皎如冰霜。 丝毫无犯。 则一切枝叶戒。 生必无因。 枝叶戒者。 即心三。 贪。 嗔。 痴。 口四。 妄言。 绮语。 恶口。 两舌。 此七枝戒。 以身三杀。 盗。 淫。 为本。 本断故。 枝叶不生。 如是四种律仪。 精进持守而不遗失。 虽现前六尘。 亦不攀缘。 贪缘外尘。 即犯盗戒故。 心被尘染。 不得皎如冰霜故。 是故持净戒者。 心尚不缘外尘。 尘外一切魔事。 云何发生。 如是戒虽不远魔。 而魔自远。 此阿难问远魔。 而如来答以四律仪。 其义如斯。 二劝诵神咒。 四。 初持咒除习。 二指示坛场。 三正说神咒。 四述功劝持。 初二。 初教持神咒。 二证盟除习。 今初。 若有宿习。 不能灭除。 汝教是人。 一心诵我佛顶光明。 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 无为心佛。 从顶发辉。 坐宝莲华。 所说心咒。 自性清净。 本无贪染。 今日之嗜好成性。 皆宿世之习惯也。 宿习亦是障道之缘。 宿习深厚。 最不易除。 如淫欲一戒。 人人皆知其非是好事。 每多身当其境。 不能自主。 此宿习深厚。 道力不胜业力故也。 若遇宿习不除之人。 当教彼一心。 慎勿异缘。 持诵佛顶神咒。 假此咒力。 助彼戒力。 可收全功。 是则咒有成戒之功。 戒有助定之缘。 闻性三昧为正修。 四种律仪为助修。 佛顶神咒。 是助修之助修。 反言之。 神咒为助修。 戒仪为正修。 三昧为正修之正修。 成功虽假于三昧。 基础实由于神咒。 是则神咒为入道之要门欤。 佛顶光明。 标咒之出生之本源也。 摩诃萨怛多般怛啰。 此云大白伞盖。 标咒之名也。 无见顶相。 无为心佛。 坐宝莲华。 此标说咒之人也。 佛顶光明者。 言光明之最尊贵。 能破至极之昏暗也。 大白伞盖者。 大以咒体言。 白以咒相言。 伞盖以咒用言。 咒即心也。 心体之广大无边。 清净洁白。 离诸垢染。 包含一切诸法。 如天之普盖。 故名大白伞盖也。 无见顶相。 解如名题。 无为心佛。 远离一切有为。 得大解脱。 得大智慧。 复本心原。 念不复起。 不同应身有所作为。 故曰无为心佛。 坐宝莲华。 表示清净离尘义也。 所说心咒。 则揭示摩诃萨怛多般怛啰非他。 即心也。 诵此离诸有为之心咒。 故能灭除诸宿习也。 二证盟除习。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 历劫因缘。 恩爱习气。 非是一生。 及与一劫。 我一宣扬。 爱心永脱。 成阿罗汉。 彼尚淫女。 无心修行。 神力冥资。 速证无学。 云何汝等在会声闻。 求最上乘。 决定成佛。 譬如以尘扬于顺风。 有何艰险。 历劫恩爱习气。 言习气之最深也。 最深之习气。 一闻神咒。 即得消除。 若一生一劫之习气。 不待言而可知矣。 不修行之淫女。 一闻神咒。 宿习顿除。 而证无学果。 若精修比丘。 所余之宿习。 持诵此咒。 能不如尘扬于顺风。 轻而且易。 何艰难险阻之有乎。 此恐大众疑于神咒不灵。 故给此证也。 二指示坛场。 三。 初简择主坛人。 二略示所修法。 三广说建坛仪。 今初。 若有末世。 欲坐道场。 先持比丘清净禁戒。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 第一沙门。 以为其师。 若其不遇真清净僧。 汝戒律仪。 必不成就。 戒成已后。 著新净衣。 然香闲居。 诵此心佛所说神咒。 一百八遍。 然后结界。 建立道场。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 无上如来。 放大光明。 来灌其顶。 欲住道场。 先持佛戒。 欲得佛戒。 先求戒师。 若得清净戒师。 始成清净戒品。 不然。 戒名徒具。 无实益也。 所以为人戒师者。 必先自戒清净。 自具一戒。 乃能授人一戒。 戒成已后。 诵咒一百八遍者。 对治百八烦恼也。 摧灭一切诸魔怨也。 内外严净。 然后结界者。 以此道场之地。 上下四方。 结成界址。 不许魔外侵犯也。 于此界中。 建立修道之场。 必欲戒僧。 求佛冥加者。 戒为诸佛之本。 得戒者。 即得诸佛之本。 始于诸佛相应。 故能感诸佛放光灌顶也。 若未得戒之人。 虽求不应也。 然非诸佛有拣别心。 乃求者无佛性也。 如木中有火。 以钻求之。 火乃得出。 若以别物求火。 终不出也。 非火有拣别。 乃求火者无火性故也。 二略示所修法阿难。 如是末世。 清净比丘。 若比丘尼。 白衣檀越。 心灭贪淫。 持佛净戒。 于道场中。 发菩萨愿。 出入澡浴。 六时行道。 如是不寐。 经三七日。 我自现身。 至其人前。 摩顶安慰。 令其开悟。 持佛净戒。 远离一切诸恶作也。 发菩萨愿。 培植一切诸善根也。 出入澡浴。 以洗涤其身也。 六时。 昼夜六时也。 行道。 谓返闻诵咒等。 以磨练其心也。 行道之时。 须明明不寐。 寐则功断。 烦恼不能伏矣。 经三七之久。 用功无间。 则身心净矣。 众生之烦恼障虽重。 以精进不断之功治之。 不过七日。 必得停止。 纵使下根之人。 烦恼极重。 三七日。 亦必停止。 烦恼止。 心光发现。 乃得见佛。 如镜光而影现也。 求佛而见佛者。 心自安矣。 昔日认四大以为身。 今日见自本具之佛身。 其迷梦惺。 而悟心开矣。 此中三七日。 不拘行坐。 但以用功无间为准。 能用功无间者。 虽卧亦何妨。 幽溪正脉。 言坐言行。 皆不足为标准也。 三广说建坛仪。 三。 初请问。 二正说。 三结成。 今初。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蒙如来无上悲诲。 心已开悟。 自知修证。 无学道成。 末法修行。 建立道场。 云何结界。 合佛世尊。 清净轨则。 阿难一经选根。 已悟修行之法。 虽未修证无学。 无学之道已自知矣。 兹为末法之时。 未知修法者。 代请建坛之仪轨。 结界之法则也。 二正说。 三。 初说建坛法。 二明庄严法。 三示修行法。 今初。 佛告阿难。 若末世人。 愿立道场。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 食其山中肥腻香草。 此牛唯饮雪山清水。 其粪微细。 可取其粪。 和合栴檀。 以泥其地。 若非雪山。 其牛臭秽。 不堪涂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 五尺已下。 取其黄土。 和上栴檀。 沉水。 苏合。 薰陆。 郁金。 白胶。 青木。 零陵。 甘松。 及鸡舌香。 以此十种。 细罗为粉。 合土成泥。 以涂场地。 方圆丈六。 为八角坛。 佛在世时。 修道之人。 道心坚固。 宿习微薄。 易于入道。 故无须建坛。 唯末法之世。 道心不坚。 宿习深厚。 难于入道。 故须建坛也。 坛内涂地。 而取雪山牛粪者。 盖取其细丽而清洁也。 建坛之旨。 在离宿垢。 故取相皆以离垢也。 和以栴檀者。 亦取香能避垢义也。 乃至穿地取土。 和以众香。 无非取其净洁也。 其坛之相方而圆。 为八角式。 其中径过空量。 一丈六尺。 八角表八法。 丈六表十六相。 以八法显中道妙智。 以妙智照破十六相也。 如后文八方各一镜。 即转八法成八妙智也。 十六香炉。 十六莲华。 即转十六相。 成十六香华庄严也。 二说庄严法。 二。 初修设供品。 二供奉圣像。 今初。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 华中安钵。 钵中先盛八月露水。 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取八圆镜。 各安其方。 围绕华钵。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 十六香炉。 间花铺设庄严。 香炉纯绕沉水。 无令见火。 取白牛乳。 置十六器。 乳为煎饼。 并诸砂糖。 油饼。 乳糜。 苏合。 蜜姜。 纯酥。 纯蜜。 于莲华外。 各各十六。 围绕华外。 以奉诸佛。 及大菩萨。 每以食时。 若在中夜。 取蜜半升。 用酥三合。 坛前别安一小火炉。 以兜楼婆香。 煎取香水。 沐浴其炭。 然令猛炽。 投以酥蜜。 于炎炉内。 烧令烟尽。 享佛菩萨。 令其四外。 遍悬幡华。 坛中之心。 或金或银。 或铜或木。 随其力量置之可也。 心上安华。 以备承钵。 华中安钵。 以备盛水。 钵中安水。 以备养华。 表此现前因行之花。 结成将来菩提之果也。 莲华。 钵。 露水。 皆取清净义也。 露水而欲八月者。 以秋露之多。 易于取也。 再则秋空无尘。 净之至也。 取八圆镜。 安八方。 背中而向外者。 表摄八邪法。 成八正智。 趋向中道也。 十六香华。 间杂铺设者。 表由中道反观一切外相。 互相相照。 重重无尽。 皆成清净庄严也。 纯绕沉水。 无令见火。 取其纯静。 而无猛厉之相也。 以下食物供养。 取白牛乳。 而不取于牛乳者。 亦取洁净义也。 置十六器。 每方各二。 亦取重重无尽义也。 乳为煎饼者。 煎乳而成饼也。 沙糖者。 其形似沙。 而味甘也。 油饼者。 以油和面而作饼也。 乳糜者。 以乳和米而煮粥也。 苏合者。 和合众香。 煎汁成膏也。 又云。 苏合树名。 破皮取汁煎膏。 名苏合香。 蜜姜者。 以蜜浸姜也。 纯酥者。 乳干粹而成酥。 不杂余物也。 纯蜜者。 蜂采花芯。 酿而成蜜。 亦不杂余物也。 如是种种清净食品。 亦各各置十六器。 绕设华外。 以奉诸佛菩萨。 每以食时者。 佛以日中为食。 即每日以午时。 皆如是设供也。 诸佛菩萨。 于中夜。 本不受食。 故唯以香炭。 烧以酥蜜之烟气。 而享献之也。 兜楼婆。 此云白茅香。 坛之外四面诸处。 则悬以彩幡鲜华。 以表内外俱严净也。 二供奉圣像。 于坛室中。 四壁敷设。 十方如来。 及诸菩萨。 所有形像。 应于当阳。 张卢舍那。 释迦。 弥勒。 阿。 弥陀。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 兼金刚藏。 安其左右。 帝释。 梵王。 乌刍瑟摩。 并蓝地迦。 诸军茶利。 与毗俱胝。 四天王等。 频那夜迦。 张于门侧。 左右安置。 又取八镜。 覆悬虚空。 与坛场中。 所安之镜。 方面相对。 使其形影。 重重相涉。 坛场内外庄严已毕。 此再供奉圣像。 像有雕塑绘画不同。 此概兼有之。 张及敷设。 即张挂绘像也。 安置等。 即安奉雕铸等像也。 当阳。 即坛之正中面南也。 卢舍那。 此云光明遍照。 他受用身佛也。 此佛应诸大菩萨机。 凡小所不见也。 安正中。 释迦。 此云能仁。 现在应身佛也。 安南面。 弥勒。 此云慈氏。 当来佛也。 安北面。 阿(音同触ㄔㄨˋ)。 此云不动。 东方佛氏。 安东面。 弥陀。 此云无量寿。 西方佛也。 安西面。 即五方五佛也。 诸大变化者。 谓观音与金刚。 一显一密。 护持经咒法宝。 皆有变化不测之神妙。 此二为护佛法之主要故。 安置于五佛之左右。 帝释。 忉利天主也。 梵王。 四禅天主也。 乌刍瑟摩。 此云火首。 金刚神也。 蓝地迦。 此云青面。 亦金刚神也。 军茶利。 此云解怨结。 亦金刚神也。 毗俱胝。 此云遍满千万。 四天王者。 须弥山腰。 四方有四王。 东方曰持国。 西方曰广目。 南方曰增长。 北方曰多闻。 以上诸天诸神。 皆护持三宝之神。 由内而外。 依次而设。 频那。 此云猪头。 夜迦。 此云象鼻。 二使者之名。 盖即诸天诸神之使者也。 如军警之守卫者。 故安置门侧。 即坛场门内之两傍也。 供像已毕。 再取八镜。 悬坛室上。 背墙向中。 垂头而安与前背中向外。 仰面之镜相对。 一镜摄多镜。 多镜摄一镜。 各各镜中。 皆有重重无尽之圣像。 及供品庄严之形影。 成不可思议之妙境界。 以此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之妙境。 起行者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之妙心。 以此现前不可思议之因心。 感将来不可思议之妙果。 妙哉法欤。 三示修行法。 三。 初示行法。 二拣人非。 三明获益。 初二。 初助行除习。 二习尽正修。 今初。 于初七中。 至诚顶礼十方如来。 诸大菩萨阿罗汉号。 恒于六时。 诵咒围坛。 至心行道。 一时常行。 一百八遍。 第二七中。 一向专心。 发菩萨愿。 心无间断。 我毗奈耶。 先有愿教。 第三七中。 于十二时。 一向持佛般怛啰咒。 至第七日十方如来。 一时出现。 镜交光处。 承佛摩顶。 修行而以七日为期者。 凡一切法生。 一切法灭。 皆以七日为究竟。 即七日一变化也。 如人初入胎。 由初日至七日。 羯罗蓝像成。 由八日至十四日。 頞部昙像成等。 今修佛道。 是入圣胎故。 亦以七日为一期。 即妄念以七日一减。 正念以七日一增也。 初七日中。 每日分六时。 即六次行道。 每次绕坛至心诵咒一百八遍。 至心二字要紧。 至心者。 至极之诚心。 不容一点杂念也。 否则不成功效。 诵咒之外。 称三乘圣号。 至诚顶礼。 修行之要。 最重在心。 故礼拜曰至诚。 诵咒曰至心。 若有至诚之心。 一念可格诸佛心。 不诚者。 虽七月。 七年。 顶礼诵咒。 亦何益之有哉。 二七日中。 发菩萨愿。 不发凡夫小乘等愿。 故曰专心。 七日不改。 故曰一向。 菩萨愿者。 一切菩萨。 虽各有愿心不同。 总不外于四宏誓愿。 愿即志向也。 心之向于四宏。 而未实行者。 谓之愿。 已行者。 谓之行。 愿为行之先导也。 凡受佛戒者。 不论在家出家。 皆令先发愿。 故曰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二七日而发愿者。 以初七日中。 将诸散念。 克成一念。 即正念。 念必有所趋向。 若此一念趋向。 无一定标准。 或向于邪径。 则成大恶。 故于二七日中。 定其念之趋向。 不使向于邪径也。 愿心初成。 愿力未充。 故于三七日中。 专诵佛般怛啰咒。 以此咒功。 增长愿力。 不使宿习侵犯愿心。 除习之功。 即在于此。 至第七日愿力充满。 与诸佛愿力相通。 故得心光开朗。 一时见十方诸佛。 于镜镜交光之处。 承佛摩顶。 佛摩顶者。 安慰行者。 苦心摩练。 道器成也。 二习尽正修。 即于道场。 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学。 身心明净。 犹如琉璃。 修三摩地。 即修耳根圆通也。 修正定者。 本无需结坛。 诵咒等事。 因行者宿习深厚。 常扰定行故。 先结坛持咒。 以除宿习。 助成正定。 是以结坛等行为助行。 以修三摩地为正行也。 先除宿习。 无扰正定。 定功既成。 大慧必发。 故能令末世学者。 身心明净。 犹如琉璃。 琉璃内外通彻。 明而净。 身心如之也。 身净持咒之力也。 心明修定之功也。 非身净而不能明心。 论功定赏。 持咒为最。 二拣人非。 阿难。 若此比丘。 本受戒师。 及同会中十比丘等。 其中有一不清净者。 如是道场。 多不成就。 授戒之师。 即法流之源。 源不净。 而望流之清理所不能。 戒师戒根不清净。 受戒弟子。 亦不得清净戒。 纵结坛诵咒修行。 不能感佛现身摩顶。 身心亦不得净如琉璃。 故曰道场多不成就。 四分律云。 弟子知和尚犯戒。 不应求受。 虽授亦不得戒。 警亲师择友也。 三明获益。 从三七后。 端坐安居。 经一百日。 有利根者。 不起于座。 得须陀洹。 纵其身心。 圣果未成。 决定自知。 成佛不谬。 前文即于道场。 修三摩地等。 是预设之词。 此为行者断定功果也。 须陀洹。 此云入流。 小乘初见道位也。 身净心明。 故见圣道。 纵使身心不得决定净明。 抑相去不远。 相似见道。 非若学语之流。 身心蒙昧。 不知成佛之理。 谓无成佛之事。 或信成佛。 而不知如何成佛也。 三结成。 汝问道场。 建立如是总结上文。 结坛之义。 三正说神咒。 二。 初阿难请问。 二化佛说咒。 今初。 阿难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自我出家。 恃佛憍爱。 求多闻故。 未证无为。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 心虽明了。 力不自由。 赖遇文殊。 令我解脱。 虽蒙如来。 佛顶神咒。 冥获其力。 尚未亲闻。 惟愿大慈。 重为宣说。 悲救此会。 诸修行辈。 末及当来。 在轮回者。 承佛密音。 身意解脱。 于时会中。 一切大众。 普皆作礼。 伫闻如来。 秘密章句。 阿难闻佛说咒之功用。 不可思议。 乃为顶礼佛足。 求佛宣说。 然前如来。 为救护误堕。 已说神咒。 今再请说。 故将前说未闻之故。 略述一番。 以为再请之义曰。 阿难为佛之最小之弟。 出家以来。 蒙佛收为侍者。 常亲近佛。 不使远离。 故曰恃佛憍爱。 以常侍佛故。 凡佛所说。 皆得亲闻。 然阿难多闻。 亦环境如是。 非无故也。 以常闻故。 无暇思修。 故未证无为。 无为者。 在小乘则心不外缘。 不同众生。 心常缘境。 故名无为。 若在大乘。 有为与无为皆不为。 名为无为。 有心不为。 还成有为故。 以心常住于境。 不能成无为故。 所以遭彼梵天邪术时。 不能出其范围。 若心离境。 则不为邪境所禁矣。 邪术禁人。 犹如魇昧之鬼。 令人精疲力竭。 欲动而不能。 故曰心虽明了。 力不自由。 彼时佛已说神咒。 敕令文殊。 将咒往护。 故曰赖遇文殊。 令我解脱。 凡一切咒。 皆能役使鬼神。 唯邪咒。 役使邪鬼邪神。 正咒。 役使正鬼正神。 正能克邪故。 神咒一到。 邪咒消灭也。 彼时阿难。 在昏迷之中。 虽蒙神咒。 于冥冥之中而加护。 但尚未亲闻如来说咒。 以未亲闻故。 而重请宣说。 犹不但阿难乐闻。 此会诸修行辈。 皆望如来慈悲说咒。 救拔其苦。 乃至末世当来未了生死者。 既在轮回。 宁无宿习。 故亦须承佛密音。 密音者。 言神咒之义。 妙不可言。 幽微弥密。 非心想所能到也。 咒力遣魔。 定能成就。 身不犯戒。 心无垢染。 身净心明。 故曰。 身意解脱。 有此莫大利益。 不负所请。 如来亦必应其请也。 阿难请已。 大众普礼。 伫听如来说咒。 如来之教。 有显有密。 经有义趣。 故曰开示。 咒无理解。 故曰秘密。 章句者。 章即章段。 句谓句逗也。 二化佛说咒。 二。 初如来化佛。 二正说神咒。 今初。 尔时世尊。 从肉髻中。 涌百宝光。 光中涌出。 千叶宝莲。 有化如来。 坐宝华中。 顶放十道百宝光明。 一一光明。 皆遍示现。 十恒河沙。 金刚密迹。 擎山持杵。 遍虚空界。 大众仰观。 畏爱兼抱。 求佛哀祐。 一心听佛。 无见顶相。 放光如来。 宣说神咒。 如来。 受阿难大众之请。 乃为说咒。 欲显神咒尊特故。 不由有为身口说。 而从无为心佛说。 于是有肉髻放光等事。 肉髻者。 如来顶上。 有肉特起。 其形如髻。 万螺围绕。 似若青云半吐红日。 从此放光。 表其无上也。 涌百宝光。 言光之精彩异常也。 千叶宝莲。 言莲之微密特色也。 化如来。 即无为心佛。 心而曰无为者。 以如来之身。 似同凡夫有为。 如来之心。 心外无法。 无所作为。 至极清净。 是为咒之本。 以本清净无为故。 能破一切诸有为法也。 以上化光化莲。 皆为化佛而化。 均为化佛所依故。 化佛顶上。 更放十道宝光。 表示咒力充满十法界。 皆成妙用也。 一一光中。 遍示十恒河沙。 金刚密迹者。 表示十法界众生。 各各皆蒙金刚拥护。 不为魔怨之所扰乱也。 金刚而名密迹者。 密其形迹。 不使外人知也。 擎其山。 持其杵。 显其威力无边也。 如此威力之可畏也。 如此化境之可爱也。 故曰。 大众仰观。 畏爱兼抱。 畏爱兼抱。 其心二。 而正念失矣。 传云。 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心而不一。 难闻章句。 故求佛哀愍护祐。 出其畏爱。 而一其心。 听佛宣说也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萨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娑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十三)南无跋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跋阇啰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跢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阇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篮(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岐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跋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密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百)摩诃叠多(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跋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勃腾罔迦(十)跋阇啰制喝那阿遮(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二)跋阇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跋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跋阇啰俱摩唎(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屈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篮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沙鞞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七诵者至此称弟子某受持)乌□(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四十一)虎□(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五十)虎□(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啰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隶(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迦(七十一)摩诃跋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乌□(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兔那么么写(七十八至此句准前称名若俗人称弟子某甲)啰阇婆夜(七十九)主啰跋夜(八十)阿祗尼婆夜(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密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檀茶婆夜(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啰诃(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干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啰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阇诃唎南(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南(二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二十四)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担(二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担(三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唎担(三十四)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三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四十)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担(四十三)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五十)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担(五十五)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五十八)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阿罗汉讫唎担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担(六十三)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担(六十七)毗陀耶阇嗔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么么写(七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嗔陀嗔陀(八十一)虎□(八十二)虎□(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犁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犁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梨弊泮(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犁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啰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跋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弊泮(十一)摩诃波啰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跋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二十一)羯啰檀持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十一)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啰(四十一)跋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五十一)闭隶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乾陀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佛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隶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密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剑(七十八)阿绮啰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你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娑那羯啰(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密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钵怛啰(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隶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跢侄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隶(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谤尼泮(二十五)虎□都嚧瓮泮(二十六)娑婆诃(四百二十七)或谓。 咒语可以解释也。 如灌顶疏云。 解咒有种种利益。 余则不然。 咒是如来之秘藏也。 秘者。 非秘藏不许人知也。 乃人不能知也。 凡一切咒语。 皆对神鬼而言。 神鬼之心量及境界。 与人隔别。 故其言语。 非人所能解。 如鹦鹉学人言。 终不解言中之义。 纵使能解。 亦不得其实义。 心量境界不同故。 其咒既非对人言。 亦非发明义理之经文。 何必强解耶。 又咒若可解。 则秘藏之名成为妄语矣。 又咒以秘密为作用。 经以显扬为作用。 咒若可解。 经咒不分。 亦失咒之作用也。 古语。 此咒有五会。 由初至掘梵都。 印兔那。 么么写。 为第一会。 由乌□唎瑟揭拏。 至么么印兔那。 么么写。 为第二会。 由啰阇婆夜。 至婆伽梵。 印兔那。 么么写。 为第三会。 由婆伽梵。 萨怛多般怛啰。 至演吉质。 萨埵婆写。 么么印兔那。 么么写。 为第四会。 由突瑟吒质多。 至般啰毗陀。 槃昙迦嚧弥。 为第五会。 观如来说此神咒。 乃一气呵成。 并无五会之分。 分五会者。 未免割断章句。 有碍诵持。 有谓五会非咒。 五会以下。 乃名心咒。 考其依据。 谓哆侄他。 翻即说咒曰。 于是乃谓咒曰之下。 方为咒也。 考哆侄他。 或云怛侄他。 咒中常见之。 或在咒前。 或在咒中。 或在咒后。 等等不一。 如大悲咒中。 亦有怛侄他。 而乃不说怛侄他前非咒。 或云。 大悲咒。 句句皆神号。 怛侄他。 亦神号。 其何故耶。 解咒者。 又说娑婆诃。 翻结成。 如大悲咒中有许多娑婆诃。 云何一咒用许多结成耶。 盖梵音变化万端。 不可谓音同即义同也。 如十二分教中优陀那。 翻无问自说。 尼陀那。 翻因缘。 阿波陀那。 翻譬喻。 同是一个陀那。 三种翻义不同。 若一概而论。 则误甚矣。 续法解释此咒。 多将咒句拆开。 分而释之。 能免无讹乎。 又如中国文章。 其中多有转变。 亦用承上启下之语。 如夫如是。 其所以等。 可谓转接之前。 非文章乎。 夫如是持咒者。 贵乎一心诵持。 不得望文生解。 亦不得分段分节。 分是咒。 非咒等。 假使解得十分真实。 亦与持咒者。 有损而无益。 何以故。 解即另生枝见。 枝见生。 则心不一。 心不一。 则效验从何而得乎。 总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为确切。 若不知而强作知者。 未免自误误人。 若真知咒义。 即知咒功能。 试问口持神咒。 即能降魔。 是何道理。 若不知此义者。 勿生妄解好。 四述功劝持。 三。 初果上自行化他功能。 二因中灭恶生善功能。 三诸神发愿护持咒者。 初三。 初略明咒力。 二广显功能。 三总结无尽。 今初。 阿难。 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 秘密伽陀。 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佛顶。 即无见顶相。 言咒之出处。 最尊最上也。 光聚。 即诸光聚会。 言咒之体。 最净最明也。 悉怛多般怛啰。 咒之名也。 解如前。 秘密。 言咒之幽深不可测不可识识。 不可智知也。 伽陀。 此云讽颂。 如来宣说之词也。 与下章句。 皆指能诠体。 秘密与微妙。 皆指所诠咒。 微妙。 言咒之微细不可测。 小中有大。 大中有小也。 众生本有觉性。 皆为无始习气所埋没。 咒能除习。 除一分习气。 显一分觉性。 觉性因咒除习而生。 觉性即佛。 是故此咒能出生十方诸佛也。 二广显果上功能。 九十方如来。 因此咒心。 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初成正觉功能。 咒心者。 咒为心佛所说。 全心是咒。 全咒是心。 故曰咒心。 十方诸佛。 由此咒心。 觉性乃能现前。 无此咒心。 不成无上正遍知觉。 知觉而曰无上正遍者。 拣别三种人。 遍知觉者。 空有俱到。 拣二乘偏空知觉也。 正知觉者。 远离一切妄见。 拣凡夫贪著一切邪知觉也。 无上知觉者。 横遍竖穷。 拣菩萨正遍而未究竟之知觉也。 诸佛超越一切众生之知觉。 远离偏邪。 无所不知。 无处不觉。 故曰无上正遍知觉。 十方如来。 执此咒心。 降伏诸魔。 制诸外道。 二伏魔怨功能。 执此咒心时。 心遍法界。 诸魔外道。 不外此心。 心即诸魔外道。 诸魔外道至此。 虽有通天彻地之法术。 亦无处施其伎俩矣。 如此诸魔。 不降而降。 外道不制而制。 何等自在耶。 十方如来。 乘此咒心。 坐宝莲华。 应微尘国。 三住道场功能。 佛心遍一切处。 如月在空。 有水皆现。 故乘坐此咒心。 能于十方微尘国土。 坐宝莲华。 同时现身。 应诸有情。 十方如来。 含此咒心。 于微尘国。 转大法轮。 四转法轮功能。 含乃韫蓄之义。 佛心是一切法之种子。 随缘而生一切法。 故能于微尘国。 转大法轮也。 大法轮者。 对诸众生。 说最上乘。 普度一切也。 十方如来。 持此咒心。 能于十方摩顶授记。 自果未成。 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五授佛记功能。 持者。 持以示人也。 授记者。 授彼成佛之记也。 自果已圆者。 持此咒心。 示于一切众生。 令诸众生。 亦持咒心。 种成佛因。 当来成佛。 故能于十方有情。 授成佛记也。 若自己佛果未圆成。 能持此咒心者。 自种成佛因。 将来必成佛果。 亦蒙十方诸佛而与授记也。 十方如来。 依此咒心。 能于十方。 拔济群苦。 所谓地狱。 饿鬼。 畜生。 盲聋喑哑。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阴炽盛。 大小诸横。 同时解脱。 贼难。 兵难。 王难。 狱难。 风火水难。 饥渴贫穷。 应念消散。 六离诸苦功能。 依者仗也。 仗此咒心。 拔诸群苦也。 咒心。 云何而能拔一切苦耶。 咒心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故。 无诸苦事。 即一切法故。 所求皆遂。 群苦者。 地狱有种种刀杖之苦。 饿鬼有饥渴之苦。 畜生有愚痴暗冥之苦。 盲者。 有不见相好之苦。 聋者。 有不闻音声之苦。 喑哑有不能言语之苦。 怨家会遇。 有互相争斗之苦。 亲朋别离。 有两不相舍之苦。 妻财子禄。 有求而不得之苦。 五阴之身。 为众苦之本。 五阴炽盛。 即众苦炽盛。 横逆之事。 不意而来。 小则辱身。 大则伤命。 以此持咒之心。 离一切苦相。 故曰同时解脱。 又或黑夜遇贼。 国乱逢兵。 或犯王法。 身系牢狱。 或行舟遇风。 或住居失火。 或淫雨为灾。 或饥而缺食。 或渴而无饮。 贫乏困穷。 种种诸难。 以此持咒之心。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故。 所求皆遂。 所怨皆离。 故曰应念消散。 如此灵验。 必遂持咒者之心。 与咒相应。 心咒不二。 方能如此。 若心与咒不能一如。 未必如此灵验也。 今之持咒者。 心在咒外。 妄想夹杂。 不成全咒是心。 欲求灵验而不能。 是心不能。 非咒不能也。 难曰。 我心同咒。 然则。 自心自离苦耶。 非神咒能令人离苦耶。 答。 心若无咒。 终无离苦之日。 如人遇难。 三面刀杖逼来。 后面大河。 神咒如渡河之舟。 若人舍岸登舟。 则诸苦皆离。 舍岸登舟。 如自心离苦。 若无渡舟。 将何所归乎。 不肯登舟者。 自罹其苦。 非舟不能渡人也。 持咒而未与咒相应者。 如人虽见舟。 而未解登舟。 故不能离苦也。 此如初心凡夫。 持咒而与咒相应者。 如人见舟而又解登舟。 是故能离苦也。 此如已成诸佛。 又曰。 既有诸佛依此咒心。 拔济群苦。 云何世间众生。 依然而受种种苦难耶。 答。 诸佛济生。 犹如渡海舟航。 世间诸苦。 犹如岸上毒薮。 众生只解向毒薮中前进。 不解回头登舟。 众生不肯离苦。 诸佛无可奈何。 现前众生。 若能一时放下身心。 一时离苦。 时时放下身心。 时时离苦。 若解回头修行。 即能究竟离苦。 呜呼。 众生后面之路。 即诸佛度生之心。 人人后头有路。 即人人有诸佛跟随济渡。 若肯回头。 即登诸佛慈舟。 无奈众生只图前进。 不肯回头何。 岂可以众生不肯回头。 即谓诸佛不渡生耶。 十方如来。 随此咒心。 能于十方事善知识。 四威仪中。 供养如意。 恒沙如来会中。 推为大法王子。 七修供养功能。 随谓随顺。 不相违背也。 随此咒心。 即随事十方善知识。 事十方善知识。 即随此咒心。 咒心即佛心。 具足智慧故。 曰威仪。 谓行住坐卧。 一一威仪中。 各有应用之物。 皆令无乏。 故曰供养如意。 恒沙如来。 推为大法王子者。 王子随顺法王。 亦随此咒心义也。 十方如来。 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摄受亲因。 令诸小乘。 闻秘密藏。 不生惊怖。 八闻妙法功能。 行谓推行。 广为众生宣说神咒也。 一切众生。 唯心所生。 故曰亲因。 摄受者。 众生得此神咒加持。 即转生死向涅槃。 故曰摄受。 秘密藏。 即最上乘。 凡小不知。 故曰秘密。 小乘一向舍生死趋涅槃。 闻说生死即涅槃。 故生惊怖。 法华经中。 佛说一乘法。 身子惊疑曰。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是也。 小乘持此神咒。 心与咒相应。 即与佛心相应。 故闻佛法。 而不惊怖也。 十方如来。 诵此咒心。 成无上觉。 坐菩提树。 入大涅槃。 九证极果功能。 诵。 谓讽诵。 背本而念也。 咒心。 即佛心。 心诵咒心时。 诵者之心即成为佛心。 故曰。 成无上觉。 无上觉。 即佛陀之译音也。 坐菩提树。 入大涅槃。 亦成佛事也。 十方如来。 传此咒心。 于灭度后。 付佛法事。 究竟住持。 严净戒律。 悉得清净。 十持净戒功能。 传谓流传。 以此咒心。 传流于后世也。 如吾佛末后。 传心印与迦叶尊者是也。 迦叶尊者。 所得之涅槃妙心。 不异此咒心。 而此咒心。 能发起一切人之佛心。 故能令后世代代相传。 付嘱佛法之事。 究竟住持。 究竟。 谓不虚假也。 若无此咒心。 众生本具之佛心无由生起。 则佛法虽传。 实无所传矣。 佛灭度后。 严净戒律者。 亦须此咒心。 消除积习。 令得戒根清净。 不然。 虽持净戒。 难免不犯戒也。 以上种种功能。 皆由十方如来发现。 故曰。 果上功能。 三总结无尽。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 般怛啰咒。 从旦至暮。 音声相联。 字句中间。 亦不重迭。 经恒沙劫。 终不能尽。 从旦至暮。 谓终日无间也。 音声相联。 谓说无暂息也。 字句不重。 谓发义不同也。 说经恒沙。 谓时劫长远也。 说尽恒沙而咒不尽者。 咒心即佛心。 心无穷故。 咒亦无穷。 上求诸佛种种福德。 种种智慧。 种种庄严。 种种神通。 下度一切菩萨。 一切缘觉。 一切声闻。 一切人天。 乃至一切地狱饿鬼畜生。 无不由此心而作。 如此咒心。 非言说之所能尽。 非虚语耶。 然则咒不止于此。 义犹未竟也。 二因中灭恶生善功能。 三。 初略显咒力。 二广显功能。 三结功证信。 初二。 初明无咒得害。 二明有咒得益。 今初。 亦说此咒。 名如来顶。 汝等有学。 未尽轮回。 发心至诚。 取阿罗汉。 不持此咒。 而坐道场。 令其身心。 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以上立坛诵咒。 唯因初心凡夫。 集习深厚。 不能持咒者而设。 此恐阿难等。 误谓设坛诵咒。 只有初心凡夫。 余人无须于此。 是以佛曰。 此咒亦名如来顶。 言下从初心凡夫。 上至如来之顶。 其中一切人等。 皆须此咒。 非止初心凡夫而已也。 如汝等。 虽证初果。 匪比初心凡夫。 而终是有学之人。 未尽生死轮回之苦。 饶你发心至极诚恳。 求证阿罗汉果。 一坐道场。 群魔皆至。 若不持此神咒。 而欲身心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何以故。 众生之心。 全部是烦恼魔。 欲遣烦恼魔。 而求罗汉果。 犹如遣人投火坑。 万无服从之理。 遣急必反攻其心。 是为重增魔事。 若先持咒心。 令烦恼心顺服。 然后求之。 不难得矣。 是故求阿罗汉果。 不持此咒。 无有是处。 如是求菩萨果。 求佛果。 而不持此咒。 更无是处矣。 二明有咒之益。 阿难。 若诸世界。 随所国土。 所有众生。 随国所生。 桦皮贝叶。 纸素白毯。 书写此咒。 贮于香囊。 是人心昏。 未能诵忆。 或带身上。 或书宅中。 当知是人。 尽其生年。 一切诸毒。 所不能害。 若诸世界者。 不论上方下方也。 随所国土者。 不论中边。 所有众生者。 无问贵贱也。 随其国中所有。 可充书写之具。 而书写此咒。 如中国以纸。 以绫。 以绸。 以绢。 以布疋等。 皆可作书写之具。 如印度。 古以贝叶为书。 或以毯花绩织成巾。 亦可为书写之具。 或以桦树之皮而代纸。 乃至凡可书写者。 皆可书之。 又如此土勒之于白石。 书之于粉壁者。 亦无不可。 所书之咒。 贮于囊袋之中。 以避灰尘也。 陪之以香。 以免污渎也。 是人心昏。 未能诵忆者。 然其赋性暗冥。 无智慧性也。 则将所书之咒。 带于身上。 或书于所住之宅中。 或张贴于墙壁。 或直书于粉壁皆可。 总之不离此咒者。 则从生至死。 一切诸毒。 所不能害。 皆是咒之功力也。 诸毒者。 谓蛇虫。 百足。 砒鸩等类。 乃至凡有害于身命者。 皆是也。 以上但亲近于咒。 而未能持诵者。 其咒力有如此之胜。 盖此咒。 是佛之清净心。 如大光明藏。 与之共处者。 群暗皆消。 故一切暗毒不能害也。 二广显功能。 二。 初总标。 二别说。 今初。 阿难。 我今为汝。 更说此咒。 救护世间。 得大无畏。 成就众生。 出世间智。 前已说十方如来果上功能。 此复说一切众生因中利益。 故曰更说。 然而法法平等。 本无畏处。 众生迷失法本。 妄起怖畏。 咒为智炬。 能发人之真智。 了诸法空故。 得大无畏。 大无畏。 即究竟无畏。 不同世间暂灭还有也。 出世间智。 即了一切法空之心也。 因有此智。 乃能大无畏故。 二别说。 八。 初得免诸难。 二助发神识。 三不堕恶道。 四福业自成。 五灭现恶业。 六除夙罪报。 七能满众愿。 八能护国土。 今初。 若我灭后。 末世众生。 有能自诵。 若教他诵。 当知如是持诵众生。 火不能烧。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 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龙天鬼神。 精祗魔魅。 所有恶咒。 皆不能著。 心得正受。 一切咒诅。 厌蛊毒药。 金毒银毒。 草木虫蛇。 万物毒气。 入此人口。 成甘露味。 一切恶星。 并诸鬼神。 碜心毒人。 于如是人。 不能起恶。 频那夜迦。 诸恶鬼王。 并其眷属。 皆领深恩。 常加守护。 咒心。 即佛心。 持诵咒心。 即诵佛心。 与佛心相接。 受佛气分。 佛心远离诸过故。 一切恶毒不能加害于佛。 如虚空远离诸相。 故一切相不能碍于虚空。 是故火不能烧。 水不能溺。 大毒不能伤其命。 小毒不能致其病。 乃至龙王。 天仙。 鬼。 怪。 诸神。 妖精。 地祇。 邪魔。 魑魅。 此等皆能为咒。 以咒害人。 彼等之咒。 从有为心出。 可著有为之法。 于无为心咒。 如仰面唾天。 无有著处。 以上功能。 皆由咒心。 令心得其正受。 故乃不受彼一切诸受也。 一切诸毒。 皆禀天地恶逆之气而成。 能伤和顺之气。 咒诅者。 如彼怨家。 无法加害。 唯以恶言毒语。 每日咒诅之。 咒力所致。 怨家身亡。 或生病等。 厌蛊者。 或云尸毒。 死者之病气传染于人也。 又说聚诸毒虫。 于一器中。 令彼互相残食。 毒气炽胜。 食厌之余。 名为厌蛊。 能毒害人命。 毒药者。 如砒霜鸩酒等。 皆能立毙人命。 金毒银毒。 该括五金之毒也。 草木之毒。 包植物之毒而言也。 虫蛇之毒。 总摄一切毒虫而言也。 如是种种诸毒。 入诵咒者之口。 则成甘露之味。 甘露味之最美者也。 以上诸毒。 多由自误。 以咒力故。 不成灾也。 恶星者。 凶恶之星。 遇之成灾。 鬼神者。 邪恶之神。 无故作祟。 碜心毒人者。 包藏祸心。 暗计伤人者也。 此等皆由他人所与之灾也。 以有频那夜迦。 诸恶鬼王。 如夜叉罗刹等。 并其眷属。 皆领受诸佛深恩。 发愿常加守护。 诵咒之者。 故恶星鬼神。 及碜心之人。 皆不得便。 碜。 参上声。 含沙射影类也。 然虽如是。 而诵咒之人。 亦必有相当诚恳之心。 诵者之心。 与咒心相应。 感应道交。 方得灵验。 否则未必然也。 二助发神识。 阿难。 当知是咒。 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 金刚藏王菩萨种族。 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 昼夜随侍。 设有众生。 于散乱心。 非三摩地。 心忆口持。 是金刚王。 常随从彼诸善男子。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 精心阴速发彼神识。 是人应时心能记忆。 八万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无疑惑。 经典所在。 即如来舍利之身。 故常有神圣随侍。 又如来圣教。 为众生出生死之津梁。 故有菩萨及其眷属守护。 勿使魔外侵损也。 那由他。 此云万亿。 俱胝。 此云百亿。 以八万四千那由他计恒河。 以恒河沙计俱胝。 以河沙俱胝计金刚藏王。 极言其数之多也。 金刚藏王。 守护密藏之主神也。 藏王之多如是。 眷属之众。 岂可思议哉。 昼夜随侍。 言无时暂离也。 散乱心者。 念头不死。 思想不一也。 心散乱。 不能入正定。 故曰非三摩地。 设有众生。 于非三摩地。 心忆神咒。 口持密语。 是护咒之金刚藏王。 亦常随从彼持咒之诸善男子。 以此偶尔持咒之者。 尚得神圣护持。 决定发菩提心。 安住三摩地者。 神圣随从。 更无疑议矣。 然金刚藏王。 又非但随从护持外难。 令其无畏而已。 亦能助发诵咒者之神识。 神识。 即宿命通。 亦即出世间智也。 精心者。 纯一之心也。 阴速者。 突然而至。 莫知来处。 所谓是人应时心能记忆者也。 八万四千恒河沙劫。 言时之长远也。 如是劫中所有之事。 无不明了。 故曰。 周遍了知。 无不清爽。 故曰得无疑惑。 此咒入中国以来。 千有余年。 持此咒者。 亦众矣。 持咒者。 必念金刚藏菩萨。 未闻有一发神识。 能记忆八万四千劫中事者。 不信之人观此。 必谓神话鬼语。 不足信。 即信佛者。 于此虽不敢云。 佛语不足信。 然终不免中心狐疑。 此事究竟如何耶。 若谓佛不妄语。 何以无一相应者。 呜呼。 世人只知向咒边讨寻灵验。 不灵验。 而不知向持咒者之心究专一不专一。 如俗说。 星星之火。 能烧万里长城。 不知者。 亦谓言之太过。 以星星之火。 触彼城墙。 触而复触。 终不能然。 试问此不然也。 火之故耶。 薪之故耶。 若谓火不能烧。 请以星星之火。 触于硝磺。 且看烧之不烧。 如是匪特能烧万里长城。 即烧遍三千大千世界。 亦不为过也。 末法根机不熟。 不能顿发神识。 如以火触于城墙。 故一时不能著也。 若触之久。 终有著烧之时。 如性比丘尼。 一闻神咒。 顿悟宿因。 如以火触于硝磺。 一触即发。 智者须知。 火无二火。 烧与不烧。 薪之故也。 咒无二咒。 灵与不灵。 持者之故也。 再则。 咒与神。 虽能保护持咒者。 绝不逆爱持咒者。 如持咒者有宿业。 应当受报。 咒神不私心护持。 如人民犯国法。 应当受刑事处分。 若人以私情救之。 亦犯国法故。 咒神所谓保护者。 此人本无过。 而他人诬陷之。 咒神必令诬陷者不能成其事。 此之谓保护也。 能知前因后果者。 自知神咒保护不保护矣。 再者。 佛度众生脱苦。 是以心而言。 非以身而言也。 身是假名无所保护故。 诸神只见人心。 不见人身故。 凡夫贵身而贱心。 是故诸神时时保护众生。 而众生不知。 反谓佛说不灵。 若将保护之事会归于心。 则丝毫不爽矣。 如人一心持咒。 嗔心息灭。 即火不能烧也。 贪心息灭。 即水不能溺也。 如是一心持咒。 万德具足。 诸恶消灭。 岂不自然之理乎。 何疑之有耶。 三不堕恶道。 从第一劫。 乃至后身。 生生不生药叉。 罗刹。 及富单那。 迦吒富单那。 鸠槃茶。 毗舍遮等。 并诸饿鬼。 有形无形。 有想无想。 如是恶处。 第一劫。 从发神识为始也。 后身至最后成佛之身也。 如是中间。 舍身受身。 生生不堕以下之诸恶趣。 盖有神识。 故常觉而不迷。 不同寻常看因果不真者。 于恶作不生坚绝之心。 以不作恶因故。 不受恶果也。 药叉。 或云。 夜叉。 此云捷疾鬼。 罗刹。 此云可畏。 食人鬼也。 富单那。 此云臭恶鬼。 主热病者。 迦吒富单那。 此云奇臭恶鬼。 主热病之甚者。 鸠槃茶。 此云瓮形。 魇魅鬼也。 毗舍遮。 亦云毗舍阇。 此云啖精气。 以能啖人精气。 及一切生物之精气故。 饿鬼有三品九类。 谓多财。 少财。 无财等。 有形。 即有形色之类。 如休咎精明等。 无形。 即无形色之类。 如空散消沉等。 有想者。 即有心想之类。 如鬼神精灵等。 无想者。 即无心想之类。 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 如是等类。 皆违正道。 各有其苦。 故名恶处。 已入正道故。 不再生此诸趣也。 四福业自成。 是善男子。 若读若诵。 若书若写。 若带若藏。 诸色供养。 劫劫不生。 贫穷下贱。 不可乐处。 此诸众生。 纵其自身。 不作福业。 十方如来所有功德。 悉与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 不可说不可说劫。 常与诸佛同生一处。 无量功德。 如恶叉聚。 同处熏修。 永无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 戒根清净。 未得戒者。 令其得戒。 未精进者。 令得精进。 无智慧者。 令得智慧。 不清净者。 速得清净。 不持斋戒。 自成斋戒。 无量功德。 自心本具。 为因业障不能发现。 持咒消业。 故无量功德不求自得。 诸佛功业。 唯心所造。 不离于心。 持咒之者。 以咒为心。 即以佛心为心。 即以佛功德为已功德。 是故持咒者。 自身不作福业。 十方如来所有功德。 悉与是人也。 又如来修福业时。 本有回向一切众生之心。 而乃众生心与如来心。 不相应故。 未能接受耳。 阿僧祇。 此云无央数。 不可说不可说。 乃大数之最大数也。 言其此人与佛共处之时分。 最极长久也。 无量功德。 言无功不具也。 恶叉聚。 西方果名。 生必有三。 喻诸功德。 聚集于此人也。 与诸佛共处者。 持咒之者。 与咒共处。 即与诸佛共处故。 熏修者。 以咒心熏馥持者之心也。 愈熏而愈微密。 故永无分散。 以与诸佛共处。 永无分散故。 乃能令破戒者。 戒根清净。 乃至不持斋戒。 自成斋戒。 如是功业。 即如来所与也。 五灭现恶业。 阿难。 是善男子。 持此咒时。 设犯禁戒于未受时。 持咒之后。 众破戒罪。 无问轻重。 一时消灭。 纵经饮酒。 食啖五辛。 种种不净。 一切诸佛菩萨。 金刚。 天仙。 鬼神。 不将为过。 设著不净。 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 悉同清净。 纵不作坛。 不入道场。 亦不行道。 诵持此咒。 还同入坛。 行道功德。 无有异也。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 及诸比丘。 比丘尼。 四弃。 八弃。 诵此咒已。 如是重业。 犹如猛风吹散沙聚。 悉皆灭除。 更无毫发。 持咒之人。 非特持咒之后。 成就净戒。 即于未受持此咒之前。 所犯之戒。 仗此咒力。 无论重轻。 悉得清净。 重谓大乘十重。 小乘四根本戒也。 轻谓大乘四十八轻。 小乘二百四十六戒也。 然咒虽能灭罪。 亦须持者改过自新方可。 若以仗咒力灭罪。 而任意毁犯。 以咒而造罪。 则罪益重矣。 酒罪虽轻。 能引犯重戒。 故宜深戒。 五辛乃不净之味。 亦非道人所宜食。 假使饮酒。 饮啖五辛。 乃至食种种不净。 亦可持咒。 诸佛诸神。 不将为过。 何以故。 饮酒食辛之人。 偶得闻此神咒。 深心信仰。 不得以饮酒食辛塞其持咒之善路。 以有深信心故。 诸佛诸神不将为过。 若持咒者。 藉此饮酒食辛。 其过甚矣。 前云。 持咒之人。 当著新净衣。 六时行道。 七日为期。 此云设著不净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 悉同清净。 此亦有缘由。 前云著新净衣。 以表恭敬。 非尚衣服也。 设无新净衣服。 而有至诚持咒之心。 不得以无新净衣。 而阻其持咒之净因。 此人衣虽破弊不净。 而心清净。 已有余裕。 故曰悉同清净。 若有意著不净衣。 则亵慢甚矣。 一行一住。 亦是不得已如是。 亦不得以六时七日。 妨一行一住。 又不得以一行一住。 坏六时七日。 一行一住。 为他缘所逼。 持咒虽已。 持心不已。 故得同六时七日也。 若无他缘所逼者。 必以六时七日为准。 不得以一行一住。 虚然了事也。 纵不作坛。 不入道场。 亦不行道。 诵持此咒。 还同入坛。 行道功德。 无有异也者。 此亦万不得已而如是。 非可作坛。 而不作坛。 可行道。 而不行道也。 可作坛。 可行道。 而不作坛。 而不行道。 是自弃其功德也。 欲作坛。 而不能作坛。 欲行道。 而不能行道。 此坛虽不作。 道虽不行。 而作坛行道之心已具。 故同入坛行道功德。 无有异也。 如上种种方便。 概为财力不足。 事务冗烦。 不能如法修行者。 而特开之。 以免失其持咒之胜益耳。 若力充足。 闲暇有余者。 当如常法而行。 幸勿以权为常。 捐弃正法。 而失其利益也。 五逆者。 一弑父。 二弑母。 三弑阿罗汉。 四破和合僧。 五出佛身血。 造此五逆。 当堕无间。 罪之重者无过于此。 故曰无间重罪。 比丘于杀盗淫妄四重。 若犯一者。 清净僧中不共住。 永弃佛法。 故曰四弃。 比丘尼八弃者。 前四同比丘。 外加触八覆随。 触。 谓与染心男子身相触也。 八。 谓与染心男子捉手。 捉衣。 入屏处共住。 共语。 共行。 相依。 相期也。 覆。 谓覆他重罪也。 随。 谓随彼被举大僧。 供给衣服饮食等也。 比丘尼于此八事。 犯其一者。 皆为佛法所弃。 故曰八弃。 四弃八弃。 皆戒之根本。 故曰重业。 重业可消。 轻业可知矣。 业如众沙。 咒如猛风。 言咒之消业。 如汤消雪。 并非难事也。 以咒力有余故。 业之不遗留毫发也。 消业有二义。 心业可消。 身业不可销。 凡佛经说消业者。 皆消心业。 非销身业也。 如后文十因六交报。 堕三途者心业也。 还宿债者身业也。 心业关于自己。 自心痛改。 故可消除也。 身业关及他人。 故非自能消除也。 如佛受金枪马麦等报。 可信身业不可悔矣。 凡夫只知有身。 不知有心。 一闻消业。 即望身业消除。 不知身业不可消除。 而谓佛法无灵验。 岂知佛法度心不度身耶。 以上所消之罪业。 皆属今生所作。 故科题曰灭现业。 六除夙罪报。 阿难。 若有众生。 从无量无数劫来。 所有一切轻重罪障。 从前世来。 未及忏悔。 若能读诵书写此咒。 身上带持。 若安住处。 庄宅园馆。 如是积业。 犹汤销雪。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众生罪障。 皆由身口意所造。 意三。 贪嗔痴。 为业之根本。 曰重罪。 身三口四。 为业之枝末。 故曰轻罪。 梵语忏摩。 此云悔过。 华梵并举曰忏悔。 人之犯过而忏悔者。 如身染垢秽。 以水洗之则净。 若其不洗。 则永为垢秽矣。 忏悔之法有二。 一事忏。 二理忏。 事忏者。 或对众发露。 自改前非。 更不复作。 或对佛礼拜。 求乞忏悔。 以见瑞像为期。 理忏者。 独坐观心。 心空罪亦空。 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忘。 心忘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持此心咒。 不异观心。 真心与罪障相对治。 如沸汤对治霜雪。 故速能灭除也。 障消故。 无生之真性现前。 如开门见山。 故悟无生忍。 忍谓忍可之义也。 悟无生忍。 当在干慧之地。 非八地菩萨。 以悟与证不同故。 七能满众愿。 复次阿难。 若有女人。 未生男女。 欲求孕者。 若能至心忆念斯咒。 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 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求长命者。 即得长命。 欲求果报速圆满者。 速得圆满。 身命色力。 亦复如是。 命终之后。 随愿往生十方国土。 必定不生边地下贱。 何况杂形。 女人。 谓本具法身。 男女。 谓权实二智。 谓法身未生权实二智。 如女子未生男女也。 男事于外。 故如权智。 女主于内。 故如实智。 绳祖宗。 光门第。 皆赖于后人。 是故无后者。 必求其孕。 孕者。 人之处胎时之谓也。 好生恶死。 人之常情也。 命之短者。 故求其长。 如是求者。 若以至诚之心持诵此咒。 皆得果遂。 所谓人之智愚贵贱。 虽由宿业所感。 然必遇助缘方遂其生。 善则招善。 恶则招恶。 所谓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如有善缘。 方招善因。 缘谓母也。 因谓自性也。 母以至诚心持佛心咒。 则心可谓最善矣。 以此最善之缘。 必招最善人之来生。 故曰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女也。 世间亦有胎教之说。 若胎已成而后教之。 若恶性来生。 虽教亦不成。 不若未胎以前。 自善其身心。 是为根本教育。 无有不成善人矣。 况持佛心咒者乎。 求长命得长命者。 人之寿命本长。 皆为自作不良。 而夭伤身命。 若至心持咒。 远离恶作。 清其心。 寡其欲。 自无夭折之理。 凡信因果者。 自知今生之种种不如意。 皆是宿业之果报。 不可逃避。 故不求免苦。 但求其受苦之时间缩短。 以速圆满。 早遂安乐。 乃至身命色力。 亦复求其早得圆满。 舍此五浊恶世。 得生清净国土。 以咒力故。 如其所求。 命终之后。 而又能随其自愿。 欲往生何佛国土者。 即得随愿往生。 所生之地。 皆中部之处。 富贵之家。 决定不生边僻之地。 下贱之家。 至于地狱饿鬼畜生。 杂形异类。 自必不生其中矣。 八能护国土。 阿难。 若诸国土。 州县聚落。 饥荒疫疠。 或复刀兵。 贼难斗诤。 兼余一切厄难之地。 写此神咒。 安城四门。 并诸支提。 或脱阇上。 令其国土。 所有众生。 奉迎斯咒。 礼拜恭敬。 一心供养。 令其人民。 各各身佩。 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一切灾厄。 悉皆消灭。 阿难。 在在处处。 国土众生。 随有此咒。 天龙欢喜。 风雨顺时。 五谷丰殷。 兆庶安乐。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 随方变怪。 灾障不起。 人无横夭。 杻械枷锁。 不著其身。 昼夜安眠。 常无恶梦。 阿难。 是娑婆世界。 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 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 复有八大恶星。 以为其主。 作种种形。 出现世时。 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有此咒地。 悉皆消灭。 十二由旬。 成结界地。 诸恶灾祥。 永不能入。 此科总名。 能护国土。 兼天地人而言也。 国土是州县之总称。 州县是国土之分治。 市聚村落。 又为州县管辖之地也。 饥荒者。 五谷不熟。 衣食无资。 即饥馑灾也。 疫疠者。 冷热不均。 四大失调。 即疾疫灾也。 刀兵者。 外邦侵犯。 国界不宁。 贼难者。 世欲乱时。 萑苻滋扰。 斗诤者。 劫火洞然。 是非纷起。 皆刀兵灾也。 兼余一切厄难者。 如风雨失时。 飞蝗伤禾。 旱涝成灾。 及水火风灾等难也。 若于此灾难之地。 写此神咒。 安城四门。 并诸支提。 即寺庙等。 或脱阇上。 即经幢咒幢等。 于此诸处。 各安神咒者。 欲令此地所有人民。 皆得至心奉迎礼拜。 恭敬供养也。 复令人民各各身上。 佩带此咒。 或各各安所居宅中。 总要在在处处。 皆有此咒。 人民时时于此咒相近。 则一切灾厄。 悉皆消灭矣。 一切灾难。 皆众生恶业所致。 心向咒故。 恶业不生。 故灾难灭也。 今人逢遇灾难。 以少数人持此咒。 而作恶者。 仍然作恶。 希图消灾。 如以杯水而救车薪。 故不灵也。 在在处处者。 无论何国。 凡有众生所在之处。 皆宜有此咒。 然国土众生。 亦当随顺此咒。 谓恭敬供养。 方感天龙欢喜。 若不生敬信。 反轻贱而污渎者。 且致天龙嗔怒。 何欢喜之有乎。 以天龙喜故。 风雨顺时。 谓宜风则风。 宜雨则雨也。 风雨顺故。 五谷丰殷。 谓稻麦豆菽黍等。 丰盛殷厚。 成实之多且繁也。 五谷丰故。 衣食有余。 兆庶安乐也。 十亿为兆。 民众为庶。 兆庶即百姓万民也。 能镇者。 谓能镇压恶星。 不令变现怪异之象也。 异其常象曰变。 与众不同曰怪。 是以为之恶星。 然星本不恶。 由国中人民所作恶业。 而感现恶相。 恶相现。 恶因已熟。 故人民有不祥之果报也。 以咒力故。 改人民之恶念。 恶业不作故。 恶相不现。 灾障不起。 灾不起故。 各终天年。 故人无横夭。 死于非命曰横。 死于幼年曰夭。 此皆恶气为灾之故也。 障不起故。 所为如理。 故杻械枷锁。 不著其身。 人之日有所事。 夜有所梦。 以常无恶事故。 常无恶梦也。 昼不见恶事。 则昼无不安。 夜不有恶梦。 则夜无不眠。 故曰昼夜安眠。 常无恶梦也。 娑婆世界。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 故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 灾变者。 因恶星变而成灾也。 星有吉凶。 皆为人心善恶之所变。 恶星。 即凶星也。 此但言消灾。 故不言吉星也。 二十八大恶星。 该四方而言。 佛经世典。 大同小异。 大同者。 名数无异。 小异者。 位置不同。 东方七星。 世典谓角亢氐房心尾箕。 孔雀经云。 昴毕觜参井鬼柳。 南方七星。 世典谓井鬼柳星张翼轸。 孔雀经云。 星张翼轸角亢氐。 西方七星。 世典谓奎娄胃昴毕觜参。 孔雀经云。 房心尾箕斗牛女。 北方七星。 世典谓斗中女虚危室壁。 孔雀经云。 虚危室壁奎娄胃。 盖星无定位。 四时交错。 故说有异也。 而为上首者。 为八万四千之头首。 统属八万四千。 故名大恶星。 复有八大恶星者。 长水谓金。 木。 水。 火。 土。 罗侯。 计都。 彗也。 为其主者。 此八。 复为二十八大恶星之根本也。 如众生之烦恼。 根本有八。 谓贪。 嗔。 痴。 慢。 疑。 身见。 邪见。 戒禁取。 不言边见。 见取者。 古云。 身摄边见。 戒摄取也。 如应八大主星加随烦恼二十。 则应二十八大上首星。 更广言之。 则有八万四千烦恼。 上应八万四千灾变恶星。 古云。 上列天象。 下应人事是也。 人心无定相。 或善或恶。 种种变态。 倏忽万端。 故星亦作种种形。 星象现时。 业果已熟。 故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如是人间之祸凶诸不吉祥事。 非天之所与。 乃人之自作。 而自受也。 有此咒地。 则众生改恶从善。 故诸恶星。 悉皆消灭也。 十二由旬。 成结界地者。 言此咒之在处。 非仅咒之所在地。 不起恶星也。 而咒之四方。 皆以十二由旬为界址。 界址之内。 诸神呵护。 不容恶星侵犯也。 以此乃曰诸恶灾祥。 永不能入。 大论云。 由旬有三。 大者八十里。 中者六十里。 小者四十里。 祥者预兆也。 灾祥。 即不吉祥。 灾之预兆也。 以上言咒之功能。 虽然如是。 当知此咒。 只能改良人心。 免诸灾难。 若倚仗咒力。 任意妄为。 谓咒能消。 则误之甚矣。 若此咒。 果为作恶之护身符。 则说此咒者。 亦罪甚矣。 三结功证信。 是故如来。 宣示此咒。 于未来世。 保护初学诸修行者。 入三摩地。 身心泰然。 得大安隐。 更无一切诸魔鬼神。 及无始来。 冤横宿殃。 旧业陈债。 来相恼害。 汝及众中。 诸有学人。 及未来世。 诸修行者。 依我坛场。 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 逢清净僧。 于此咒心。 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 于此父母所生之身。 不得心通。 十方如来。 便为妄语。 于未来世者。 拣现在世。 有佛保护。 可无须咒也。 保护初学。 拣久学功深。 自能远魔。 亦可无须咒也。 唯未来初学之人。 必须仗此咒力。 入三摩地。 方可身心泰然。 不为业障所逼恼。 得大安隐。 不为魔外所扰乱也。 冤横者。 冤枉横逆。 宿世之灾殃也。 旧业陈债者。 前因之果报也。 以咒力故。 诸障消除。 当知旧业陈债以此咒力。 只可解心业。 不能解身业。 纵然可解。 不过一时。 久必定还。 不然。 因果律失准。 如悟达国师。 十世为高僧。 以道力故。 避免宿债。 终当受报。 又古云。 随缘消旧业。 更不招新殃。 可知道明已后。 非不还旧债也。 或说定业不可转。 三昧加持力。 无始诸障碍。 一切皆消灭。 如世尊成道已后。 犹受报。 不得谓佛无三昧加持力耶。 是知咒力。 三昧等力。 能消心业。 而身业纵免不过一时终当酬报也。 但明道后受报。 与未明道时受报。 大有分别。 未明道者。 若遇加害。 身心恸苦。 必起嗔恨。 还成未来之报。 如是展转相因。 无有已时。 明道者。 了知四大本空。 永嘉云。 纵遇锋刀常淡淡。 假饶毒药也闲闲。 报犹不报。 无人我心。 不起嗔恨。 不成未来之因。 一报而已。 如是神咒。 虽免一时之业障。 实拔万劫之苦本。 谓此咒能破定业亦可。 以上总结咒功。 以下断疑证信。 云持诵之道。 其义有四。 一要筑坛如法。 二要如律持戒。 三要戒主清净。 四要于咒断疑。 于此四者。 一一无犯。 即于现前父母所生之身。 心地开通。 不待他世也。 果如法而行。 而心地不能开通者。 则诸佛所说之法。 便成妄语。 此句反激。 以绝其疑。 言诸佛绝无妄语。 持此咒者。 定能心通。 无须迟疑也。 当知咒凭信仰。 不容理解。 有一分信心。 即有一分灵验。 有十分信心。 即有十分灵验。 若狐疑而持咒者。 则自坏灵验。 非咒不灵也。 三诸神发愿护持咒者。 二。 初诸神王愿护。 二诸菩萨愿护。 初五。 初诸金刚神愿护。 二诸天王愿护。 三诸鬼王愿护。 四诸空神愿护。 五诸地神愿护。 今初。 说是语已。 会中无量百千金刚。 一时佛前。 合掌顶礼。 而白佛言。 如佛所说。 我当诚心保护。 如是修菩提者。 金刚。 盖金刚藏王以下之金刚力士也。 彼等有威德神力。 志在护法。 闻说神咒功深。 心为耸动。 先不让人。 故于一时同诣佛前。 合掌顶礼。 而发愿曰。 审如佛说。 咒益无穷。 我当成就如是利益。 任何人不能破坏修此法者。 故曰。 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二诸天王愿护。 尔时梵王。 并天帝释。 四天大王。 亦于佛前。 同时顶礼。 而白佛言。 审有如是修学善人。 我当尽心至诚保护。 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梵王。 色界天主也。 天帝释。 忉利天主也。 四天大王。 欲界初天。 四方天王也。 彼等宿有护法之心。 今闻此说故。 亦至佛前发愿。 而曰。 果有如法修学。 持诵此咒之善人者。 我当至其诚心保护。 令其一生修持妥善。 不为魔外所扰。 而违本愿也。 三诸鬼王愿护。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 诸罗刹王。 富单那王。 鸠槃茶王。 毗舍遮王。 频那夜迦。 诸大鬼王。 及诸鬼帅。 亦于佛前。 合掌顶礼。 我亦誓愿护持是人。 令菩提心。 速得圆满。 统制众兵曰将。 排布兵将曰帅。 主持将帅曰王。 分而言之。 皆统率之义也。 善性天成。 见他人愿护此咒故。 彼等亦发愿护持此发菩提心者。 不许魔外有所妨碍。 而令彼菩提心速得圆满也。 四诸空神愿护。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 风师。 雨师。 云师。 雷师。 并电伯等。 年岁巡官。 诸星眷属。 亦于会中。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保护是修行人。 安立道场。 得无所畏。 日月有照临世界之德。 如世间人王。 受命于天。 故曰天子。 风雨云雷。 各以其法。 下临人间。 善司其法。 故名曰师。 电伯者。 伯长也。 长于此法。 亦师之义也。 年岁者。 值年之太岁也。 巡官者。 巡察人间善恶。 四直功曹等也。 星名甚多。 不能一一举示。 故曰诸星。 眷属。 即星之支派也。 如是等众。 亦于会中。 礼佛发愿。 而曰我亦保护此修行人。 建设道场时。 令其安然。 各事顺适。 不致有危险之现相。 故得无所畏。 五诸地神愿护。 复有无量山神。 海神。 一切土地。 水陆空行。 万物精只。 并风神王。 无色界天。 于如来前。 同时稽首。 而白佛言。 我亦保护是修行人。 得成菩提。 永无魔事。 依山而住。 主持其山者。 谓之山神。 依海而住。 主持其海者。 谓之海神。 家宅田园。 城市旷野。 一切诸土神。 水行。 谓龙鱼等神。 陆行。 谓人畜草芥等神。 空行。 谓飞禽等神。 如是等类。 无量无边。 故总名曰万物精只。 练杂成纯曰精。 地上之神曰只。 风神王者。 风之主神也。 无色界天。 四空天众也。 愿护同上。 或云。 无色无形。 凭何稽首。 所谓无色者。 了色是幻。 即破色阴也。 若谓无身。 何表此天之众耶。 如鬼界。 人虽不见其形。 而彼自有身相。 是故阿含经云。 舍利弗灭。 无色天泪下如雨。 可知非无身也。 乃彼知身是空也。 二诸菩萨愿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 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如我等辈。 所修功业。 久成菩提。 不取涅槃。 常随此咒。 救护末世修三摩提。 正修行者。 世尊。 如是修心。 求正定人。 若在道场。 及余经行。 乃至散心游戏聚落。 我等徒众。 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 求其方便。 终不可得。 诸小鬼神。 去此善人。 十由旬外。 除彼发心。 乐修禅者。 世尊。 如是恶魔。 若魔眷属。 欲来侵扰是善人者。 我以宝杵。 殒碎其首。 犹如微尘。 恒令此人。 所作如愿。 金刚藏王。 随顺此咒。 依咒而住。 护咒之主神也。 常行利他。 故名菩萨。 亦至佛前。 表述护咒之义曰。 如我等辈。 辈谓同类。 言非一金刚王也。 久远劫来。 所修无漏功业。 以功论位。 应当久成菩提之果。 而所以不取证涅槃。 随顺生死流者。 以常随此咒。 救护末世修三摩提。 正修行者也。 正修行。 谓持戒诵咒。 修圆通者。 拣小乘偏修。 及外道邪修也。 修心求正定人。 即正定未成。 先诵神咒之人也。 言持咒求正定者。 方得如是护持。 若持神咒。 不求正定。 而作种种不正之求者。 不得如是护持也。 求正定者。 不但在道场中正修行时。 有神侍卫。 及修行之余。 经行之处。 亦有神侍卫。 乃至修行以外。 散心游于城邑聚落之间。 亦有王之徒众。 随从侍卫。 总之求正定者。 无一时无神侍卫。 非特邪鬼神等侵犯此人不得其便。 纵令欲界顶天之魔王。 色界顶天自在天之外道。 求其一时侵扰之方便。 终不可得。 至于诸小鬼神。 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且不得近于善人。 况云扰乱乎。 除彼诸小鬼神。 无侵犯之意。 而有乐禅之心者。 得近善人。 世尊。 如是恶魔。 假使违我本愿。 强欲侵犯扰乱是善人者。 我则以金刚杵。 殒碎其首。 由上坠下曰殒。 犹如微尘。 言其碎之至也。 恒令此修善者。 所作如愿。 犹非一时而已也。 或曰。 菩萨当行慈悲。 何亦有此恶行耶。 当知善者赏之。 恶者罚之。 是慈悲之道也。 若恶者不惩。 是纵其为恶。 如是忍心害理。 妇人之慈。 非真慈也。 若吾佛之无缘大慈。 或慈或威。 或折或摄逆行顺行。 非常人所能测也。 从四卷中。 至此。 咸示入门方便。 修行法则已觉。 即诸菩萨万行。 第一科。 决定心法。 至此能修之心。 与所修之法。 二皆完备。 如行路之人。 资粮齐备。 即待束装首途矣。 三明首楞严名证果分。 二初明渐次果。 二明顿超果。 初三。 初觉路程次。 二请给经名。 三疑问七趣。 初三。 初请问。 二赞许。 三开示。 今初。 阿难。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辈愚钝。 好为多闻。 于诸漏心。 未求出离。 蒙佛慈诲。 得正熏修。 身心快然。 获大饶益。 世尊。 如是修证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 云何名为干慧之地。 四十四心。 至何渐次。 得修行目。 诣何方所。 名入地中。 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大众一心。 伫佛慈音。 瞪瞢瞻仰。 从我辈愚钝。 至获大饶益。 此自叙一向不务正业。 空过光阴。 今闻正法。 急欲进行。 惟觉路中之程次。 还未清晰。 故复有下文之请问云。 修佛三摩提。 拣外道小乘之三摩提。 未到涅槃以前。 至何名为干慧之地。 干慧之后。 至何名为四十四心。 四十四心。 即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也。 加行之后。 至何渐次。 得修行名目。 四十四心。 皆方便权行。 不名正修。 直至初地。 始得修行名目。 故古德谓此二句。 前后错简。 应移于三摩提下。 盖未了修行之名义也。 真修以后。 诣何方所。 名为入地中。 地中者。 第十地中。 十地有三分。 初分名十地。 中分名等觉。 后分名圆觉。 十地之中。 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不问圆觉者。 圆觉即涅槃。 路尽更无分歧。 故无须问也。 如是问已。 作礼复位。 眼目大开。 曰瞪。 瞪久发劳曰瞢。 所谓目不转瞬。 一心瞻佛。 以待开示。 其渴仰之极。 故有此愚诚之相也。 二赞许。 尔时世尊。 赞阿难言。 善哉善哉。 汝等乃能普为大众。 及诸末世一切众生。 修三摩提。 求大乘者。 从于凡夫。 终大涅槃。 悬示无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 合掌刳心。 默然受教。 悬示。 即预示。 谓未曾修行。 先明其路径也。 正修行路。 拣二乘偏修行也。 谓下文三渐次。 及五十五位菩提路。 皆成佛之正道也。 刳心者。 剔其虚妄。 唯存一真。 待受佛教也。 三开示。 二。 初总明修证大义。 二别示生还细情。 初二。 初妄有生灭。 二舍妄依真。 今初。 佛言。 阿难当知。 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因妄有生。 因生有灭。 性。 谓真如性海。 万法之本源也。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故曰妙。 圆明者。 圆满光明。 无处不照也。 明为性之用。 性为明之体。 体即用。 用即体。 体外无用。 用外无体。 体用如如。 不可思议。 故曰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名者。 相之名号也。 相者。 名之相形也。 相常迁变。 无有定所。 即缘生诸法也。 缘生之法。 无有边际。 略则为二。 即世界众生。 世界众生。 由因缘变化而生。 故曰本来无有。 本来是无。 而妄以为有。 故曰因妄有生。 生即有也。 有不常有。 故曰因生有灭。 灭即无也。 无非真无。 转复有生。 是为妄生妄灭。 展转相续。 无有已时。 众生常在生死。 而永迷妙性。 生死不真。 故须弃舍也。 妙性靡妄。 故须修证也。 吾佛修证之说。 其故如此。 非若世间之法。 不当舍而舍。 不当取而取。 成庸人自扰也。 二舍妄依真。 生灭名妄。 灭妄名真。 是称如来无上菩提。 及大涅槃。 二转依号。 真妄无二体。 由真性而起生灭相者。 名之曰妄。 灭生灭相而还真性者。 名之曰真。 生灭含二义。 一色法生灭。 二心法生灭。 众生以心色二种生灭为归依。 今舍生灭心法。 而转依于无上菩提。 舍生灭色法。 而转依于大涅槃。 是称如来无上菩提。 及大涅槃。 二转依号。 二别示生还细情。 二。 初从真起妄明其来路。 二断妄证真就路还家。 初二。 初总标颠倒。 二别释生路。 今初。 阿难。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直诣如来大涅槃者。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 二颠倒因。 颠倒不生。 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如来大涅槃者。 即究竟不生不灭。 不来不去之地也。 欲直诣此地者。 必修真三摩地。 真。 拣小乘和外道之偏之邪也。 然真定。 非有心可做到。 以举心动念。 皆乖此定故。 是以外道小乘。 有心入定。 有入有出。 非真定也。 然心非无因而动。 欲心不动。 而入真三摩地者。 当先识其心之动因。 动因。 即颠倒也。 颠倒者。 将自性颠而倒之。 作世界众生。 迷己为物。 将奴作郎。 故曰颠倒。 颠倒故动。 是以颠倒为动之因也。 若转世界众生。 还归自性。 不颠不倒。 颠倒不生。 则无有动。 是为真三摩地。 今之修定者。 不解方便。 直欲压制其心。 要令不动。 不知以心制心。 愈制愈动也。 犹如火车之驶行。 不知者。 以为车轮活动。 欲止其行。 即止其轮。 饶你有力能止其轮。 终不能停车。 松则仍动故。 智者欲止其轮。 先寻动轮之机关。 机关一闭。 则轮之不止而自休歇矣。 凡夫谓妄心能动。 不知妄心之动。 由于外境牵引。 外境不空。 妄心终不能歇。 如发动机不停。 车轮终不能止。 若了外境空。 妄心自歇。 如发动机停。 车轮自止故。 或问。 即将世界众生。 作自己观。 如何能令世界众生不活动欤。 假使转归自己后。 仍然活动。 云何成真定耶。 答曰。 众生将自己作世界众生。 是不动而动也。 诸佛将世界众生转归自己。 是动而不动也。 何为动而不动。 不动而动欤。 如人静坐不动。 而觔转脉摇。 虽觔转脉摇。 而人自谓我不动。 此即以身之总相观。 与别相观之差别也。 总观即不动。 别观即动。 以总观别。 即不动而动。 以别观总。 即动而不动。 凡夫分人分我。 有外有内。 但观别境。 只有动而无静。 若对诸佛法身。 自是不动而动矣。 诸佛无人无我。 无内无外。 但观总境。 则有静而无动。 若对凡夫万法。 自是动而不动矣。 此事又非口说即已。 必须终日以世界众生作自心观。 久而观成。 亲证法身。 则动而不动之妙自得矣。 二别释生路。 三。 初释众生颠倒。 二释世界颠倒。 三释生界变化。 初二。 初征问。 二正释。 今初。 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欲解众生颠倒。 先发问端。 为解释之因由。 二正释。 三。 初起倒因缘。 二展转相生。 三结成颠倒。 今初。 阿难。 由性明心。 性明圆故。 因明发性。 性妄见生。 从毕竟无。 成毕竟有。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 了无根本。 本此无住。 建立世界。 及诸众生。 真常不变曰性。 了了常知曰明。 由于性体上发生明心。 盖覆本明。 性明之心圆成故。 因明而发现性境。 以有所见之性境发现故。 能缘之妄见亦生。 能所未分。 毕竟是无。 能所已分。 毕竟是有。 是为从毕竟无。 成毕竟有。 即由心而现境也。 非境为境。 名为妄想。 妄想是世界众生的本。 此因明发性。 即起信论之业相也。 性妄见生。 即起信论之转相也。 从毕竟无。 成毕竟有。 即起信论之现相也。 亦即唯识宗。 所谓从自证分。 起见相二分也。 此有。 是二乘偏真涅槃。 即带质境。 非凡夫缘生之有之独影境也。 亦即依他起自性。 从自性分别而起少分自性。 不同遍计无自性也。 亦即大种性。 未具形相也。 有。 谓心也。 所有。 谓境也。 此为现在世。 追想“此有所有”之来因。 则了无所得。 故曰。 “非因所因。 ”此为过去世。 再思此有所有。 将来归于何地。 亦无处所。 故曰。 “非住所住。 ”此为未来世。 三世迁流。 生住异灭。 四相随生。 则世界众生成矣。 为来无所因。 去无所住。 故曰了无根本。 即本此无住之“有。 ”建立诸众生。 本此无住之“所有。 ”建立世界。 其世界众生颠倒之因缘如此。 此释众生而兼说世界者。 以世界与众生并起。 非世界不显众生。 故并言耳。 二展转相生。 三。 初因迷起惑。 二因惑造业。 三因业受报。 今初。 迷本圆明。 是生虚妄。 妄性无体。 非有所依。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从圆明本体。 别起一见。 如捏目生华。 障自本明。 故曰迷。 迷本圆明。 而虚妄生。 虚妄者。 谓有法迁流不停也。 生灭不停。 无有定相。 故曰。 妄性无体。 如石火电光。 不同灯火有所寄托。 故曰。 非有所依。 以知妄无体故。 将欲复真。 如久动必思静。 妄有不常。 若任其消灭。 不起复真之念。 则自归真际矣。 所谓一念不生。 即如如佛。 此如水上之泡。 势力尽。 自然歇灭。 泡灭即归真水故。 即此妄性无体。 非有所依。 故欲舍妄归真。 其不知真非取而得。 妄非舍而离。 舍妄取真。 如避溺投火。 从迷积迷。 展转成妄。 妄性本真。 即此一念欲真之心。 妄上生妄。 故曰。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众生生死不断。 皆由舍妄取真。 离苦趋乐之所致。 当知真真如性。 非取能得。 亦非舍能得。 不可得中这么得。 二因惑造业。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 非心非法。 展转发生。 生力发明。 熏以成业。 非真求复。 (分别智相。)宛成非相。 (相续相。)非生非住至展转发生。 (执取相。)生力发明。 (计名相。)熏以成业。 (起业相。)非真求复者。 即于现前已生之法。 求其不生。 生而未灭。 暂住之法。 求其不住。 于能缘之心。 求其不心。 于所缘之法。 求其不法。 其乃生住心法。 虽非圆真。 却是分真。 于分真上。 复起不生不住。 不心不法。 其不知不生不住。 不心不法。 即非生非住。 非心非法。 故曰。 宛成非相。 此处但言生住。 不言异灭。 古德云。 以生住摄异灭。 以心法摄身受。 可不必如此。 须知从毕竟无。 成毕竟有。 此为生相。 本此无住。 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此为住相。 此处非生。 即灭相也。 非住。 即异相也。 自己识法不真。 反怪经文缺落。 又非心非法。 即从心法转生之妄心妄境。 认为四念处之身受心法。 又错矣。 此处叙世界众生生起。 非叙修行之法故。 舍生住心法。 而求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即从生住心法。 展转发生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故曰。 展转发生。 生力者。 即生非生住心法之念得力。 习气充足。 发现非生住心法。 故谓之明。 此非相熏于八识真性。 转成将来非生住心法之业种。 非生住心法。 即缘生法。 缘生即不生。 缘生无性故。 曰非生非住非法非心。 众生之生因成于此。 熏以成业。 即起信论之起业相也。 三因业受报。 同业相感。 因有感业。 相灭相生。 业因虽具。 若无业缘。 不生现行。 如种子。 非水土缘。 不生芽故。 同业者。 非真求复之业也。 感。 谓吸引义。 即同气相求。 同声相应也。 人与人同业。 畜与畜同业。 是以人生人。 畜生畜。 皆同业相感也。 有此感业。 如磁石吸铁。 如蚁赴膻。 自然相应。 即中阴趋同业之父母而受生也。 相灭相生。 谓此生灭。 复成后生也。 此即起信论之业系苦相。 众生颠倒至此成矣。 三结成颠倒。 由是故有。 众生颠倒。 众生颠倒。 分两节而成。 先成生住心法。 后成非生住心法。 诸佛转依。 亦分两节而转。 由凡夫至小乘。 由小乘向大乘。 如是而来。 如是而去。 名为就路还家。 二释世界颠倒。 二。 初征问。 二正释。 今初。 阿难。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欲释世界颠倒。 先自征问。 欲令闻者得其头绪。 有所注意也。 二正释。 二。 初释界倒。 二释世倒。 今初。 是有所有。 分段妄生。 因此界立。 是。 为指法之词。 有。 谓心也。 所有。 谓法也。 心于法境上。 妄生东西南北之见。 东西各别南北不同。 故曰。 分段妄生。 因此四方之界立。 无中生有。 故曰颠倒。 二释世倒。 无因所因。 无住所住。 迁流不住。 因此世成。 因。 谓生因也。 住。 谓住处也。 非因所因者。 察其能有之心。 与所有之法。 皆无来处。 如水上之起泡。 不从外来。 故曰。 非因非所因也。 无住所住者。 再思其能有之心。 与所有之法。 将来所止之处。 亦不可得。 如旋火轮。 无有尽处。 有。 无住。 所有。 亦无住。 故曰。 无住所住也。 无生因。 即过去世无穷也。 无住处。 即未来世无穷也。 有所有。 即现在世迁流不住也。 以不住故。 昔日之过去。 即后日之未来。 昔日之未来。 即今日之现在。 昔日之现在。 即今日之过去。 后日之过去。 即今日之现在。 后日之现在。 即今日之未来。 后日之未来。 即昔日之过去。 如是过去。 复有过去。 未来犹有未来。 三世无穷。 皆因现在之有所有。 迁流不住。 而成三世。 四方。 十二种境界也。 众生颠倒有总结。 世界颠倒有别结。 以有别结故。 无须总结。 此是文法变化。 未可谓此文有缺也。 三释生界变化。 四。 初世界涉变成十二妄想。 二妄想流变成十二业种。 三业种轮转成十二类生。 四详释十二类生因缘。 今初三世四方。 和合相涉。 变化众生。 成十二类。 三世与四方交相组织。 而生变化。 变化者。 从无变有。 以一化多也。 以方涉世。 则有东方过现未。 南方过现未。 西方过现未。 北方过现未。 如此变化。 成十二境界。 以世涉方。 则有过去东南西北。 现在东南西北。 未来东南西北。 亦变化成十二境界。 云何世界变化。 而成十二类生欤。 从十二种世界。 生十二种妄心。 为十二类生之真因。 二妄心流变成十二业种。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 因声有色。 因色有香。 因香有触。 因触有味。 因味知法。 六乱妄想。 成业性故。 十二区分。 由此轮转。 由十二世界。 生十二知见。 则知见满于世界矣。 亦各世界中。 皆有知见心矣。 因此世界动。 则知见心即觉得有声。 寻声则见色。 染色则有香。 取香则有触。 合触则有味。 恋味则思前五而知法。 一世界如是。 一一世界皆如是。 各别纷起。 无有头绪。 故曰六乱。 世界中本无六尘。 而妄起此想。 故曰妄想。 由有此六尘故。 于妙圆中。 黏湛净性。 成六根业性。 业性者。 业即尘垢也。 六根是六尘而成故。 常与六尘相应。 为业报之主。 前业正报。 后业又生。 展转无尽。 故曰业性。 业性由十二区分成故。 于十二区分中轮转不息。 六乱妄想。 熏净性成业性。 业果相续。 轮转不息。 十二区分。 即下文虚妄轮回。 杂染轮回。 乃至怨害轮回是也。 灌顶疏。 谓六境六情。 共成十二区。 非也。 三业种轮转成十二类生。 是故世间。 声香味触。 穷十二变。 为一旋复。 乘此轮转。 颠倒相故。 是有世界。 卵生。 胎生。 湿生。 化生。 有色。 无色。 有想。 无想。 若非有色。 若非无色。 若非有想。 若非无想。 本有之法。 唯正智真如。 圆融无碍。 正智即色之性。 真如即心之性。 由心色而起声香味触。 共成六尘。 声香味触。 六尘之略言也。 色是实有。 法心是虚无。 皆无变化。 其变化者。 即声香味触。 十二变者。 谓此六尘。 随十二区分而变。 即有十二种六尘。 即十二类生所见六尘各各不同也。 穷即尽也。 十二相变尽。 复转头来。 故曰旋复。 如世间之十二生属。 亥尽复转子。 有如车轮十二齿。 一旋有十二相。 乘此轮转之相。 成十二种众生。 此十二种相。 即一法。 于一法妄计十二相。 有十二类生。 故有十二种六尘。 故曰颠倒。 以下卵胎等。 即十二生相也。 卵以想生。 想谓虚想。 未曾交会也。 凡属卵生。 皆无阳器。 以气分交结而生。 但有交想。 实不能交故。 胎因情有。 互相滋染。 绸缪不解。 曰情。 想已成就。 正交会时也。 凡属胎生者。 皆以阴阳器会。 精血交结而成故。 湿以合感。 阴阳气合。 而有情无想。 感此湿气而成生。 谓情想已尽。 而交未散时。 惟此合相。 感其同业而成湿生故。 化以离应。 化谓变化。 以此身而变成彼身。 谓前想情合皆无。 唯交会分离之时。 厌故趣新之相。 招引同业而应生故。 此为现在四生相也。 四生相。 以情想为本。 情即色。 世人谓情爱曰好色故。 湿以合感。 即想之尽相。 未交合时名想。 已交合时即不想故。 化以离应。 即情之尽相。 已合为情。 分离时即情尽故。 于是复于已过去之四生。 分起两种妄想。 一心。 二色。 心即想也。 谓色是有色。 想是无色。 复谓心是有想。 色是无想。 是为第二过去四相。 复于过去四相。 对待未来。 生起四种非相。 本无此相。 而作此想。 故为非也。 此为第三未来四相。 即非有色。 非无色。 非有想。 非无想。 未来虚无。 故不复有第四迭也。 又四方不动。 是阴相也。 三世迁流。 是阳相也。 以阳涉阴。 则成十二男相。 以阴涉阳。 则成十二女相。 三四四三。 各成十二类。 是以十二生中。 各有男女二相也。 四详释十二类生因缘。 二。 初别释。 二总结。 初十二。 初卵生因缘。 乃云非无想。 今初。 阿难。 由因世界。 虚妄轮回。 动颠倒故。 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 流转国土。 鱼鸟龟蛇。 其类充塞。 世界。 即心所有法也。 三世四方流变有十二种区分。 起十二种妄心。 成十二类生之生缘。 虚妄轮回。 即第一区分也。 虚妄者。 世界由众缘和合而成。 将合。 未合之间。 世界未成。 故曰虚妄。 轮回者。 即虚妄之相。 迁流不住。 以由世界。 有此虚妄轮回之相。 故妄心于相作想。 妄心者。 前文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之心也。 下皆同此。 想者。 想其众缘欲合。 先从本位而动。 于动生想。 动无所动。 故名动颠倒。 然众缘虽未合。 而众缘之气分已交结。 动心和合此气分。 复生乱想。 气体轻浮。 始则乘虚上飞。 终则力尽下沉。 飞非顿飞。 渐次而飞。 则有种种飞相。 沉非顿沉。 渐次而沉。 则有种种沉相。 飞中有飞。 沉中有沉。 沉而飞。 飞而沉。 如是总有八万四千飞沉乱想。 凡一种妄想心。 与一种气分交结。 则成一种卵羯逻蓝。 此云凝滑。 即卵之初生相也。 由有此卵。 而生卵生。 生复生卵。 生生不已。 故曰。 流转国土。 卵生有八万四千种。 不能一一尽说。 略出数种。 以资表率。 鱼是下沉之卵生也。 鸟是上飞之卵生也。 龟蛇是沉而未沉之卵生也。 鹅鸭等。 是飞而未飞之卵生也。 如是卵生。 竖穷横遍。 故曰充塞世间。 二胎生因缘。 由因世界。 杂染轮回。 欲颠倒故。 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 流转国土。 人畜龙仙。 其类充塞。 杂染者。 众缘聚合曰杂。 互相滋助曰染。 缘生第二相也。 妄心得众缘聚合。 自谓遂其所欲。 其实欲无所欲。 故曰欲颠倒。 欲即情也。 胎因情有。 其义在此。 以此欲心。 和合于滋润之相故。 复起种种横竖乱想。 滋。 谓精液也。 初由上而下。 是为竖相。 下则铺张。 成为横相。 竖非顿竖。 渐次而竖。 则有种种竖相。 横非顿横。 渐次而横。 则有种种横相。 横中有横。 竖中有竖。 有横而竖。 竖而横。 总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凡一种妄想。 与一种滋相结合。 成一种胎遏蒲昙。 此云庖。 即胎之初相。 对卵则成第二相。 由有胎故。 而生胎生。 生复成胎。 生生不已。 故曰流转国土。 人为胎之竖相也。 畜为胎之横相。 龙仙为可横可竖之胎相也。 大地无处不有胎生。 故曰充塞世间。 三湿生因缘。 由因世界。 执著轮回。 趣颠倒故。 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 如是故有湿相蔽尸。 流转国土。 含蠢蠕动。 其类充塞。 执著者。 众缘合而正有势力之时。 各不相舍。 缘生第三相也。 妄心于众缘合久。 而暖气生。 遂为乐趣。 趣无所趣。 故曰趣颠倒。 以妄心和合于暖。 暖即阳气也。 暖有种种翻覆之相。 翻覆。 即升降回环之义。 翻非顿翻。 渐次而翻。 故有种种翻相。 覆非顿覆。 渐次而覆。 故有种种覆相。 总则有八万四千。 故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 凡一妄想。 与一暖气交结。 成一湿生蔽尸。 此云凝结。 即湿生之初相也。 生而复死。 死而复生。 生死不已。 故曰流转国土。 含蠢者。 蜎飞之类。 乘暖气翻转向上而生也。 蠕动者。 蠕蠕而动。 无足之虫。 常处泥土之中。 乘暖气覆反向下而生也。 如是湿生。 生满国土。 故曰。 其类充塞。 四化生因缘。 由因世界。 变易轮回。 假颠倒故。 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 流转国土。 转蜕飞行。 其类充塞。 变易者。 执著力尽。 变成分离。 缘生第四相也。 妄心已知众缘之合非真合。 而作假想。 假无所假。 故名假颠倒。 以此假心。 离故合新。 和合新法谓之触成故。 复生种种新故乱想。 故触已去。 新触复来。 来不顿来。 渐次而来。 故有种种趋新之相。 去不顿去。 渐次而去。 故有种种厌故之相。 总则有八万四千。 故成八万四千乱想。 凡一种妄想。 与一种触相交结。 成一种化生羯南。 此云凝厚。 即化生初相也。 如是故有化生。 流转国土。 转蜕飞行。 即其类也。 如雀入水化为蛤。 蜣脱壳化为蝉。 飞化为行。 行化为飞也。 舍故从新。 故曰转蜕。 化生数多。 举其所知者。 以该其余耳。 以上四生。 乘世界缘。 生现在四相。 卵为将生相。 胎为正生相。 湿为生已相。 化为分离相。 世界之相。 至此已尽。 以下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 四生。 属缘离相。 即从现在而想未来也。 五有色生因缘。 由因世界。 留碍轮回。 障颠倒故。 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 流转国土。 休咎精明。 其类充塞。 此于境界生有色想也。 留碍者。 欲离而未能。 缘散之初相也。 众缘初散。 欲散未能。 妄起障念。 障无所障。 故曰颠倒。 以此障心和合昭著之障相。 故有种种精华耀彩之乱想。 八万四千心想交结。 乃有有色羯南。 即有色生之初相也。 展转相生。 故曰流转国土。 福吉曰休。 祸凶曰咎。 善知吉凶。 故曰精明。 古德谓精明是日月星辰。 蚌珠萤火等类。 余谓未脱身形。 一切仙家。 亦是类也。 六无色生因缘由因世界。 销散轮回。 惑颠倒故。 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 流转国土。 空散销沉。 其类充塞。 此于心上生无色想也。 销散者。 众缘分散。 相去已远。 莫知所之。 此缘散第二相也。 妄心于境生想。 谓先前为有。 今日忽无。 为彼所惑。 惑无所惑。 故曰颠倒。 以此惑心和合此暗无所见之相故。 乃有种种阴隐之相。 从初至著。 变化万端。 总成乱想八万四千。 心境交结。 成无色生之羯南。 即无色之初生相也。 生生不已。 故曰流转国土。 空散消沉。 谓空亡滞寂之徒也。 略举一二。 以该其余。 或谓无色。 不应称羯南。 有谓无色。 但无显明之色。 而有幽暗之色。 凡眼不见。 非真无也。 余谓空散消沉。 各呈其相也。 以空有空相。 散有散相故。 不得以空散消沉作断灭想。 亦不得谓另有他色。 空散消沉之生。 与诸有色之生无异。 凡夫著有故。 只见色中诸相。 不见空中诸相也。 此类色相虽无。 心想不无。 缘尽转生故。 又此十二类生。 凡是生法。 皆在其中。 乃至虚空大地。 皆是生法。 非本来有者。 统归十二类生。 非但有情也。 七有想生因缘。 由因世界。 罔象轮回。 影颠倒故。 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 流转国土。 神鬼精灵。 其类充塞。 此于心上生有想想也。 罔象者。 法之遗迹也。 谓色相虽无。 遗迹尚存心中。 此缘散第三相也。 妄心于罔象作影相想。 其实影无所影。 故曰颠倒。 以此影心和合此所忆之境。 故有八万四千潜结不解之相。 成八万四千乱想。 想相交结。 成有想生羯南。 即有想之初生相也。 生生不已。 故曰流转国土。 神鬼精灵。 略举其类也。 人死。 精神不散。 曰神。 鬼。 畜物年久不死曰精灵。 神鬼以想为身。 无分段相故。 凡夫不能见。 而彼自谓有身。 如人梦中意往他方。 其实已离自身。 而自犹觉有身也。 八无想生因缘。 由因世界。 愚钝轮回。 痴颠倒故。 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 流转国土。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其类充塞。 此于境上生无想想也。 愚钝者。 无知曰愚。 呆滞曰钝。 际此法尘影相亦无。 空牢牢而没捞摸。 既无所知。 而又未能转变。 故曰愚钝。 此缘散第四相也。 心于无知而作痴想。 痴无所痴。 故曰颠倒。 顽。 亦冥顽无知之相。 以此痴心和合顽相。 故有种种枯槁乱想。 枯槁。 谓知识衰落之义。 如此乱想。 由始至终。 分齐头数。 八万四千。 故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想相交结。 则成无想羯南。 即无想之初生相也。 生复续生。 故曰流转国土。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 此如外道修行。 专意压治妄想不起。 心如枯槁。 如是枯槁之精神坚凝而成土木金石之类。 如华表生精。 望夫成山。 众缘分散之相。 至此已竟。 更无相可现。 亦无想可生。 此何时耶。 非妄性无体。 非有所依。 将欲复真之时乎。 此时若将无所知之念放下。 则去佛不远矣。 无奈悬岩不敢撒手。 别寻他路去也。 以下四生类。 即从生灭法上。 回顾生前。 更起非生非灭之法。 亦即于情想之初。 生非情非想之心也。 此四生虽说在末后。 义实在先前。 即过去四相。 由现在而未来。 由未来而过去。 先前而说在末后者。 过去无相。 必假未来之相。 相待相引而生故。 如人之生后。 从此人身。 而说生前非人身也。 九非有色生因缘。 由因世界。 相待轮回。 伪颠倒故。 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 流转国土。 诸水母等。 以虾为目。 其类充塞。 此于非境上。 生有色想也。 相待者。 互相对待也。 以未来有相之心境。 待起过去无相之心境。 无相本无。 相待而有。 此为过去第一相也。 妄心于此相待不实之相。 而作伪想。 伪无所伪。 故曰颠倒。 染。 谓恋著不舍之相。 以此伪心和合染著之相。 故有种种因依乱想。 因依。 即附托义也。 如是乱想。 始终分齐。 有八万四千。 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想相交结。 非有色相成色之类生。 羯南。 即非有色之初生相也。 世界相待不已。 非有色生亦不已。 故曰流转国土。 水母。 以水沫为身。 非有色而成色也。 以虾为目。 相待而行也。 非此一种。 其类甚多。 故曰充塞。 此即正智上带妄知。 正智本非生相。 因带妄故。 非生而成生也。 十非无色生因缘。 由因世界。 相引轮回。 性颠倒故。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 无色羯南。 流转国土。 咒咀厌生。 其类充塞。 此于非心上生无色想也。 世界相续。 前引后随。 故有相待轮回。 此为过去第二相也。 由因世界。 有相引轮回之相故。 妄起性想。 谓此相引即是生性也。 性无所性。 故曰颠倒。 咒谓怨言。 不欲生也。 以此咒心和合于相引之相。 故有八万四千前呼后召之乱想。 呼召。 即咒咀也。 想相交结。 故有色相。 无色羯南。 谓无色之色羯南。 即非无色之初生相也。 八万四千相续生起。 故曰。 流转国土。 咒咀厌生。 谓中阴众生。 未见同业之时。 暗冥之苦难受。 故咒咀厌生也。 此类甚多。 故曰充塞世间。 中阴生。 前身已去。 后身复来。 正是相引轮回也。 指掌云。 书符来仙。 念咒催鬼。 皆此类摄。 试问来仙催鬼。 与生类有何关涉乎。 此即真如上带生相。 真如熏无明。 名为咒诅厌生。 无明力强故。 无可如何耳。 十一非有想生因缘。 由因世界。 合妄轮回。 罔颠倒故。 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 成想羯南。 流转国土。 彼蒲卢等。 异质相成。 其类充塞。 此于非心上生有想想也。 合妄者。 诸法合成妄性也。 如五大种性。 合成一性。 合成之性非真。 故曰妄。 即前文将欲复真。 宛成非相义也。 亦起信论。 从三细成六粗之时也。 此为过去第三相。 以世界有合妄轮回之相故。 妄心从之起罔想。 罔谓有影无形也。 罔无所罔。 故曰颠倒。 以罔心和合于诸性异合之相。 故有种种回互乱相。 回互。 谓互相回环相掩映也。 如是回互。 从始至终。 有八万四千相。 成八万四千乱想。 想相交结。 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 此谓初生相也。 偏真之见未成其想。 故曰非有想。 今得妄相。 乃成其想。 众生之妄想始于此。 相生不已。 故曰流转国土。 蒲卢。 亦名蜾蠃。 细腰蜂也。 诗曰。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注云。 螟蛉。 青桑虫也。 蜾蠃。 运泥作房。 负桑虫于其中。 咒祝七日。 化为己子。 此曰异质相成。 即其义也。 此类甚多。 故曰充塞。 举一以该余也。 此从正智起妄想。 非生而成生。 故曰异质相成。 十二非无想生因缘。 由因世界。 怨害轮回。 杀颠倒故。 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 无想羯南。 流转国土。 如土枭等。 附块为儿。 及破镜鸟。 以毒树果抱为其子。 子成。 父母皆遭其食。 其类充塞。 此于非境上生无想想也。 怨害者。 由真合妄。 以妄夺真。 如四大性合成草木身。 草木成。 则不见四大。 以草木身夺四大性也。 喻如朱墨合而成紫。 紫色成。 则不见朱墨。 以紫夺朱墨也。 此为过去第四相。 即缘生种性成时也。 由因世界。 有此怨害轮回相故。 妄起杀想。 杀无所杀。 故曰颠倒。 怪。 谓奇异也。 素无此事。 今忽有之。 故曰怪。 以杀心和合于怪相。 故有食父母相。 食不顿成。 故有种种差别分齐乱相。 成八万四千乱想。 想相交结。 非无想类生焉。 无想之幻相。 包隐想心。 乃成其想羯南。 此初生相也。 相续而生。 故曰流转国土。 指掌按孟康曰。 土枭鸟名。 食母。 破镜兽名。 食父。 黄帝欲绝其类。 使百祀皆用之。 破镜如貙。 而虎眼。 貙。 音宇。 猛兽也。 今云鸟者。 或传译成误耳。 此从真如起幻相。 幻相盖覆真如。 故成食父母相。 以上四相。 乘世界因相而成。 相待轮回。 即前文生力发明义。 相引轮回。 即前文熏以成业义。 合妄轮回。 即前文同业相感义。 怨害轮回。 即前文相灭相生义。 由此因义已成。 接前胎卵等四。 即世界现生相也。 有色等四。 即世界未来相也。 以是可知。 卵胎湿化。 因于非有色等四。 非有色等四。 又因于有色等四。 有色等四。 又因于卵胎等四。 是为前文声香味触。 穷十二变。 为一旋复。 乘此轮回颠倒相。 是有十二类生也。 观此十二类生。 似无终始。 若依凡夫。 则以非有色非无色为始。 以有想无想为终。 是故凡夫修行。 返妄归真。 首断妄想。 即非有想。 非无想。 不从非有色非无色断起者。 以非有色非无色。 是凡夫真因。 非可断。 亦无由断故。 乃至有想无想断时。 妄心顿歇。 则非有色非无色二生。 复成是有所有。 若自度住此不进。 则名小乘涅槃。 若自他俱度。 至此则名十回向菩萨。 若更向前进。 即为登地菩萨。 将此有所有融通。 复成毕竟无。 是为等觉。 复以金刚智。 断前所断之无相尽。 是为成佛。 此有所有。 本是真如。 因分而成妄。 灭妄故。 还成真。 是故本经前文说。 众生十类。 即依还灭说也。 此说十二类。 乃依生起说也。 金刚经云。 若卵生。 乃至若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其中无非有色。 非无色二类。 即从还灭而说也。 或云。 十类者。 除空散消沉。 与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二类。 非。 空散消沉。 即以空散消沉为生。 非不生故。 土木金石。 亦以土木金石为生。 非不生故。 又空散消沉。 是无色类。 土木金石是无想类。 经除非有色。 非无色二类。 彼除与经文不同。 是未了十类与十二类不同之要点也。 二总结。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经云。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观此十二类生。 益信矣。 此十二类生。 该尽三界有情无情生相。 不得但谓有情也。 无情亦生相故。 不可置无情于生相之外。 世界是众生依报。 众生是世界正报。 离众生别无世界。 离世界别无众生。 是故依世界。 则名十二区分。 依众生。 则名十二种类。 是以十二种类。 该尽三界生相。 又有情可化成无情。 如精神化为土木是也。 无情亦可化为有情。 如土块成枭是也。 如是有情无情。 唯妄想升降之异。 其体无异也。 再表示之。 生从想起。 卵由想生。 想为十二类生之本。 想心不歇。 生死流转。 周而复始。 无有了期。 是故佛度众生出生死。 先灭妄想。 想灭。 则生因断。 灭至无想。 则生相尽。 生相尽。 则非有色非无色转成不生之真如正智。 名为成佛。 是故生起。 转真成妄。 成十二类生。 还灭。 转妄成真。 只有十类生。 古德解此十类与十二类。 谓除无色。 无想。 非也。 [十二类生生起还灭表]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七终 发布时间:2024-07-17 08:10:2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