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五)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五)守培法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五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二详示结解。 喻明下手之处所。 二。 初阿难申请。 二如来详示。 今初。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来虽说第二义门。 今观世间解结之人。 若不知其所结之元。 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世尊。 我及会中有学声闻。 亦复如是。 从无始际。 与诸无明。 俱灭俱生。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 名为出家。 犹隔日疟。 惟愿大慈。 哀愍沦溺。 今日身心。 云何是结。 从何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 得免轮回。 不落三有。 作是语已。 普及大众。 五体投地。 雨泪翘诚。 伫佛如来。 无上开示。 修道门中。 已蒙如来择定能修之心。 及所修之法。 若上根利智。 即可以不生灭心。 从六根门入华屋矣。 唯阿难示同下愚。 虽闻如来第二义门。 但了六根是生死结根。 不识云何而结。 亦不识如何而解。 所谓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又虽知六根是生死结根。 而又不知六根中。 以谁为根中之根也。 是故诸有学者。 与修行法门。 不知法源。 无处起修。 如世间人。 不了结元者。 终不能解结也。 其所以不能解者。 由无始际。 与诸无明俱生俱灭。 言其自有生死以来。 未曾暂离生死。 不生死事。 从未见过也。 如隔日疟者。 疟病时发时止。 言其与道念不能自主。 忽有而忽无也。 如孔子弟子之为仁。 或日一至焉。 或月一至焉。 总之对于道理。 见解不真。 故有如是似是而非之相。 是以请佛克定此身心中。 云何是结。 从何名解。 非得水落石出处。 不为切实工夫。 吾佛慈悲。 允如所请。 不但令今日会中大众。 得决定下手工夫。 此法流传。 亦可令未来苦难众生。 得免轮回。 不落三有。 其利益如此之广之深。 故翘伫如来。 无上开示也。 三有者。 欲有。 色有。 无色有。 欲界众生。 由贪欲而有生死。 故曰欲有。 色界四禅天人。 由贪色相而有生死。 故曰色有。 无色界四空天人。 由著空而有生死。 故曰无色有。 无色。 即空也。 二如来详示。 二。 初诸佛同说。 总示结解之由。 二如来亲宣。 别释结解之义。 初二。 初现瑞表法。 二同说结因。 今初。 尔时世尊。 怜愍阿难。 及诸会中。 诸有学者。 亦为未来一切众生。 为出世因。 作将来眼。 以阎浮檀。 紫金光手。 摩阿难顶。 即时十方。 普佛世界。 六种震动。 微尘如来。 住世界者。 各有宝光。 从其顶出。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 来只陀林。 灌如来顶。 是诸大众。 得未曾有。 出世因者。 未来众生。 可因此法而出三界也。 将来眼者。 佛为人天眼目。 佛入灭后。 以佛法为人天眼目。 佛为人天眼目者。 凡有不知。 请佛开示。 无不明了。 犹如开眼。 普见一切。 无不明了也。 佛将人物究竟本源。 悉皆发明。 留传于后世。 后人对于人物之本源。 不能明了。 犹如盲人无眼。 若得此经。 了解人物之根源。 岂非如盲人得眼乎。 佛手摩阿难顶。 表示真妄相接。 引妄归真也。 事关至重。 故天地为之震动。 六种震动者。 大乘同性经。 及智度论云。 一东涌。 二西没。 三南涌。 四北没。 五中涌。 六边没。 涌没。 即动相也。 十方如来。 表诸根性。 本土如来。 表湛圆性体。 十方如来出光灌本地如来顶。 表诸根性还归湛圆性体。 即六根反缘自性。 亦即摄用归体之相也。 此时若有上根利智之士。 眼便手快。 当下即可见清净体。 证无上觉。 唯下根钝智。 不知绵里有针。 徒观其迹相而已。 故累诸佛如来。 有拖泥带水之重说也。 二同说结因。 于是阿难。 及诸大众。 俱闻十方。 微尘如来。 异口同音。 告阿难言。 善哉阿难。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 使汝轮转。 生死结根。 唯汝六根。 更无他物。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 令汝速证安乐解脱。 寂静妙常。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俱生无明。 即根本无明。 由有身形。 即有无明。 无明与身同生。 故名俱生。 众生无始来。 一念不觉。 妄取六尘。 结成六根。 而有生死。 故六根为生死结根。 除六根外。 更无有物受生死。 故曰。 唯汝六根。 更无他物。 无上菩提。 即大圆镜智。 离生死烦恼。 曰安乐解脱。 得菩提涅槃。 曰寂静妙常。 转生死为涅槃。 转烦恼成智慧。 皆因六根反缘之功。 舍六根别无能转。 故曰。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解铃还须系铃人也。 识得来时路。 即知得还家路。 六根是成众生与成诸佛之枢纽。 结亦由之。 解亦由之。 是名结解之由也。 诸佛同宣者。 取决定信此法。 义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 世间每每众生。 虽得正法。 更起狐疑。 以为此法外。 另有妙法也。 心不定。 则道不成。 欲令众生绝疑生信。 故诸佛同音而说也。 众生见者闻者。 若更狐疑不信。 辜负十方诸佛甚矣。 亦负自心甚矣。 二如来亲宣。 别释结解之义。 二。 初阿难再问。 二如来详释。 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 心犹未明。 稽首白佛。 云何令我生死轮回。 安乐妙常。 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世间众生。 作善作恶。 必须根尘识交相会合。 方能成就。 今云六根。 更非他物。 违背常情。 故请解释。 又世间之良药。 能却病。 则不生病。 毒药。 能生病。 则不能却病。 今曰六根能成生死。 亦能了生死。 成菩提。 一点水墨。 两处成龙。 甚深难解。 故请如来重加解释也。 二如来详释。 二。 初释结解之由。 二释一六亡义。 初二。 初长行释。 二重颂释。 今初。 佛告阿难。 根尘同源。 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 犹如空华。 阿难。 由尘发知。 因根有相。 相见无性。 同于交芦。 是故汝今。 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云何是中。 更容他物。 根。 尘。 皆是清净四大所成。 故曰同源。 在诸佛之解脱。 亦如是根尘。 在众生之缠缚。 亦如是根尘。 缚脱皆在根尘。 故曰缚脱无二。 根尘识之性。 即七识。 虚妄不实。 故如空华也。 由外尘而发根中之知见。 因内根而有尘上之假相。 即依根身而有器界。 依器界而发知见也。 相与见。 由根尘互相发起。 同空华无质。 不能自立。 若无相。 决定无见。 若无见。 亦决定无相。 未有无见之相。 亦未有无相之见。 是故同于交芦。 交芦异卉也。 二干同根。 生则同生。 灭则同灭。 相也。 见也。 亦复如是。 知见立知者。 知见即本具之知。 立知之知。 即六根性。 包闻觉嗅尝在内。 知见本身即是知见性。 无须于知见性上更立知见也。 若于知见上立知见。 则将假知见盖覆真知见。 反将真知见成为无明本矣。 如心色本是一体。 净色常在圆明知见心中。 偶然不觉。 于净色上起明暗见。 名知见立知。 亦即由尘发知。 明暗即相。 又名因根有相也。 知见无见者。 即圆明心中。 无明暗之见也。 有明暗动静等。 十二种尘见。 见与尘组织不分。 则失无漏真净之体。 随尘生灭。 则失涅槃本相。 若人将圆明知见心中。 十二种尘见除去。 是名知见无见。 此妄知见无。 则不随尘生灭。 是名涅槃。 不与妄尘为伍。 故名无漏真净。 总之众生生死。 根于妄见而起。 见病若无。 万事皆休。 知见一起。 百病丛生。 好歹唯有一见。 云何此中更容他物哉。 二重颂释。 二。 初经家叙意。 二如来重颂。 今初。 尔时世尊。 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经文每有长行后而重颂者。 有三义。 一为根钝者。 闻未清楚。 故重颂之。 二为后来者。 此义未闻。 故重颂之。 三偈语简便。 易于记诵。 总是如来悲心。 欲人深明此理也。 偈者。 西印之赞颂。 如中国之诗歌也。 二如来重颂。 九。 初有为六根。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此颂根尘同源。 缚脱无二。 有为。 谓有作为也。 真性。 是根尘之本源。 根尘是真性随缘所成之境。 无自体故名空。 从缘生故如幻。 此解释有为之根尘。 是空义也。 真性与根尘。 犹如巾与结。 巾缚即名结。 结解即名巾。 巾结无二体。 真性随缘。 即为根尘。 根尘返本。 即为真性。 是故缚脱无二也。 然究竟则真性是实。 根尘是空。 真性能生根尘。 根尘不生真性故。 二无为一性。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此颂识性虚妄。 犹如空华。 无为对有为而言。 同是真性之幻相也。 无为指大种而言。 大种性常。 故无起灭。 但种子对现行而立名。 虽有而不真实。 故如空华也。 三一六皆妄。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此颂由尘发知。 至同于交芦。 妄指有为。 真指无为。 真本无真。 因妄而显。 故曰。 言妄显诸真。 妄本不真。 真亦是妄。 故曰。 妄真同二妄。 此二句牒颂有为无为虚妄不实。 下文颂相见似交芦曰。 真与非真且非。 何况能见所见。 缘相见从有为而起。 是妄中之妄。 相待而起。 相待而灭。 故喻若交芦。 四结解之由。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此藉知见立知。 知见无见发明结解之由也。 于尘相上立知。 是为结。 于尘相上不立知。 即名解。 结与解。 皆因于尘相。 故曰。 结解同所因也。 结则成凡。 解则成圣。 故曰。 圣凡无二路。 汝观有知与无知相交之中。 皆无实性。 可知立知与无知。 二俱成非矣。 若迷晦正知。 更立妄知者。 妄知即无明。 若发明相见虚妄。 不立知见。 则无明之缚。 便成解脱矣。 解脱。 即涅槃。 无漏真净义也。 五解结之法。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此从知见无见上开演一偈。 发明解结之方法也。 解结。 即除见也。 妄知见。 略说有两种。 一。 六识。 凡夫知见也。 二。 七识。 小乘知见也。 欲解除此见结者。 当依次第而解。 不能紊乱先后。 先除凡夫知见。 后除二乘知见。 是为有次第。 若先除小乘知见。 后除凡夫知见。 则失其次第。 事无成矣。 凡夫之六识解。 二乘之七识亦亡者。 因六说一。 无六。 一亦不可说故。 然欲解六者。 又必须选择圆通之根。 从圆通根入流。 入流。 即亡所知。 一根反源。 六根解脱。 六解一亡。 则次第可成正觉矣。 此对大乘人说。 与小乘不同。 小乘但解六。 不解一故。 六示无明本。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此颂知见立知之知。 六解一亡之一。 不轻为人说。 以示慎重。 故另演一偈。 陀那。 此翻执持。 唯识所谓。 七识执八识见分为我也。 即长行知见立知义也。 亦即后颂自心取自心也。 七识以种性为所见之境。 六识以尘相及万事万理为所缘境。 万事万理。 可以指承。 是为粗显识也。 种性不可指承。 故曰微细识也。 又佛说六识如波浪。 七识如暴流。 八识如大海。 波浪易见。 暴流难知。 故曰。 微细识也。 夫陀那识者。 即无始以来。 初动之习气。 成藏识中之暴流。 于人身中为行阴。 于天地万物中为密移。 此明陀那识之元由。 及其形相也。 对六识之妄心。 名为真心。 对八识之真心。 又非真心。 以真而非真故。 恐凡愚者迷以为真。 故我佛常不开演。 此为发大心者。 乃为之说也。 多有人说。 陀那是八识。 余不为然。 何以故。 陀那识。 似真。 非真也。 楞伽经云。 藏识海常住。 又云。 藏识即如来藏。 正是真心。 非似真也。 岂可以暴流为海常住乎。 吾佛出世。 特为教人明白常住心海。 正欲世人领取。 何反秘而不开演耶。 此文正说六根中见闻觉知之性。 根中之性。 岂是八识欤。 若夫陀那识。 非根中性者。 于此正说六根时。 岂有突说别法之理乎。 又八识是识体。 为七识之所执。 故说执持是七识。 若以八识为执持识。 不知所执者是谁也。 若谓八识外更有法。 即非佛法。 七知见立知。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此颂结成知见立知。 知见无见也。 自心取自心。 即从真知见上立妄知见也。 以妄知立故。 必有所知之处。 所知处。 即真性随缘成根尘。 故曰。 非幻成幻法。 非幻即真性。 幻法即根尘故。 亦即首颂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也。 此结成前颂。 迷晦即无明。 亦结成长行之知见立知也。 设若自心不生取著。 即不立知。 则真性且不可说。 故曰。 无非幻。 非幻之真性尚且无。 从真性生起之幻法。 云何而能成立哉。 此结成前颂。 所谓发明便解脱。 亦结成长行之知见无见也。 观此而知佛法之关要在取与不取。 取即凡夫。 不取即诸佛。 佛法至简至便之如此。 谁谓佛法深奥也。 广大也。 难知也。 难行也。 八知见无见。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颂称赞知见无知之法之高超也。 妙乃赞美之辞也。 莲华。 华果同时。 比此法因地得果也。 若人一念不立知取相。 当下即同诸佛故。 金刚王宝觉。 即坚固觉体。 谓由真知见上不立知见。 所得之觉体。 如金刚王宝。 永远不坏也。 如幻者。 众生本来是佛。 无法可修。 无法可证。 今修三摩地。 乃从无中生有。 故名如幻。 如幻二字。 须到觉悟后。 如梦初觉。 始知所修三摩。 乃幻梦也。 赵州所谓。 空费草鞋钱也。 众生心之所以不定者。 概为不知相是幻。 心常流逸奔相故耳。 若识得相是幻者。 心逸不流。 则无时无处不成妙定矣。 入如斯定者。 只须弹指之间。 能超到无学之位也。 无学者。 学之究竟。 更无所学也。 菩萨无明未尽。 见理未明。 总名有学。 今经知见无见。 破无明本。 见彻涅槃元清净体故。 非但超有学。 而亦超无学也。 禅宗所谓一念顿悟。 智同诸佛。 即超无学义也。 九无漏真净。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此颂末后云何是中。 更容他物也。 阿毗达磨。 此云无比法。 谓此转六根之法最胜。 无法与比也。 薄伽梵。 义含六种。 自在。 炽胜。 吉祥。 端严。 名称。 尊贵。 即佛之别名也。 十方诸佛入涅槃者。 皆从背尘合觉而入。 舍此更无他路。 十方诸佛同此一路。 故曰。 一路涅槃门。 二释一六亡义。 二。 初阿难叙请。 二如来答示。 初二。 初叙益。 二申请。 今初。 于是阿难。 及诸大众。 闻佛如来。 无上慈诲。 祇夜伽陀杂糅精莹。 妙理清彻。 心目开明。 叹未曾有。 祇夜。 此云重颂。 又云应颂。 重颂前文也。 伽陀。 此云讽颂。 又云孤起颂。 以偈说法。 不重颂前文也。 此经之偈。 于重颂前文偈中。 夹有讽颂偈。 二偈和合。 名曰杂糅。 精光莹彩。 赞偈之微妙也。 偈中所发之理。 清明而透彻。 令人心目开明。 故叹未曾有。 二申请。 阿难合掌。 顶礼白佛。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 性净妙常。 真实法句。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 舒结伦次。 惟垂大慈。 再愍斯会。 及与将来。 施以法音。 洗涤沉垢。 根性离尘曰净。 不与浮根同朽。 曰妙常。 吾佛以无遮拦的大悲心。 说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此承上而启下也。 六解一亡。 舒结伦次。 皆偈中佛说之语。 长行中所未有。 故再请解释也。 二如来答示。 二。 初结巾喻生妄。 二解结喻证真。 初三。 初次第绾成六结。 二结不同而名同。 三以六结合六根。 今初。 即时如来。 于师子座。 整涅槃僧。 敛僧伽黎。 揽七宝几。 引手于几。 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于大众前。 绾成一结。 示阿难言。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 俱白佛言。 此名为结。 于是如来。 绾迭华巾。 又成一结。 重问阿难。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 又白佛言。 此亦名结。 如是伦次。 绾迭华巾。 总成六结。 一一结成。 皆取手中所成之结。 持问阿难。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 亦复如是。 次第酬佛。 此名为结。 涅槃僧。 此云里衣。 即下裙也。 僧伽黎。 此云杂碎衣。 亦云作法衣。 即今之祖衣也。 整与敛。 谓理直而收摄也。 人之坐久。 衣衫不无委靡不整之相。 故须整敛也。 劫波罗。 此云时分。 即欲界第三夜摩天也。 华巾者。 宝迭华。 缉绩而成之华巾也。 华巾。 喻湛圆明性。 六结喻六根。 前文明暗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等。 即此第一结也。 乃至第六意根。 即此第六结也。 二结不同而名同。 二。 初根有定数。 二名位不紊。 今初。 佛告阿难。 我初绾巾。 汝名为结。 此迭华巾先实一条。 第二第三。 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此宝迭华。 缉绩成巾。 虽本一体。 如我思惟。 如来一绾。 得一结名。 若百绾成。 终名百结。 何况此巾只有六结。 终不至七。 亦不停五。 云何如来只许初时。 第二第三。 不名为结。 佛问第一名结。 第二第三复名为结者。 为欲阿难自说。 凡巾所成。 皆名为结。 更无别名。 抑显凡是结者。 总是巾所成。 如湛圆明性。 本具有六根性。 所以不至七。 亦不停五。 其所成皆名根。 而不别名。 凡是根者。 皆是心成也。 又若湛圆性中。 无六根性。 则终不能成根。 否则成无因生故。 如华巾本有成结之性质。 故可成结。 设若木石。 无成结之性质。 则不能成结。 纵有所成。 亦不名结。 是结总是巾成。 表示是根皆是心成。 心外更无有法也。 二名位不紊。 佛告阿难。 此宝华巾。 汝知此巾。 元止一条。 我六绾时。 名有六结。 汝审观察。 巾体是同。 因结有异。 于意云何。 初绾结成。 名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结生。 吾今欲将第六结名。 成第一不。 不也。 世尊。 六结若存。 斯第六名。 终非第一。 纵我历生尽其明辩。 如何令是。 六结乱名。 表示六结不乱者。 为欲显示六根虽同一体性。 其六根次第。 不得紊乱。 如眼根不能作耳根。 乃至意根不能作眼根也。 世人意谓。 一巾所成之结。 结结是巾。 无少差谬。 实不知结结体同中。 结结体别。 何以故。 第一结之巾体。 终在第一结身下。 绝不能移至第二结身下来。 第二结身下之巾体。 亦不得移于第一结身下去。 乃至第六。 各各不能游移。 何得曰同哉。 如众生眼根。 是湛圆性中明暗二相结成。 乃至意根。 是湛圆性中生灭二相结成。 如是六根。 粗观是同。 细究各别。 以体质次叙不同故。 作用亦别。 又如世人父子孙之伦次。 任何人不能紊乱也。 三以六结合六根。 佛言。 如是。 六结不同。 循顾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 终不得成。 则汝六根。 亦复如是。 毕竟同中。 生毕竟异。 佛言如是。 即证阿难所说。 尽其明辨。 不能乱此六结也。 阿难已了喻义。 故世尊总结曰。 现前六结。 历历分明。 丝毫不能减少。 若循顾六结本因。 只一巾所造。 观夫本巾。 则毕竟是同。 观夫六结。 则毕竟是异。 从毕竟同。 生毕竟异。 毕竟异。 终归于毕竟同。 汝之六根。 亦复如是。 吾人只知有异。 不复知同。 舍本逐末。 故不出生死流也。 二解结喻证真。 三。 初六解一亡。 喻妄灭真空。 二解结由心。 喻下手处所。 三选择圆根。 契行者机宜。 初二。 初立喻。 二合法。 今初。 佛告阿难。 汝必嫌此六结不成。 愿乐一成。 复云何得。 阿难言。 此结若存。 是非锋起。 于中自生此结非彼。 彼结非此。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 结若不生。 则无彼此。 尚不名一。 六云何成。 世尊问阿难曰。 若人不识六结。 本于一巾则已。 若知之者。 必嫌其六结。 不愿六结之成。 而愿乐一巾之成也。 但六结已成。 而欲解此六结者。 复云何得耶。 阿难答言中。 是非锋起。 言此结彼结如锋刃对峙。 此答嫌六结义也。 若总解除下。 答六结不成义也。 观此众生之六根存在。 彼此是非。 终无了日。 是非不了。 即罪业不了。 生死不了。 必须将六根还归于一心。 一对六而言。 六解故一亦亡。 心得自在。 离诸缘故。 相宗云。 六根因缘生法。 即非断非常之佛法。 舍因缘法。 更无佛法。 彼如此说。 简直教众生常住生死。 禁止解脱。 呜呼。 哀哉。 以世间法。 搅乱佛法。 学佛者。 不可不知。 此经。 以一巾成六结。 比一精明成六根。 六根非本有。 即缘生法。 一巾成六结。 必须解六结成一巾。 即灭因缘法也。 本经明言。 缘生如幻。 岂以缘生法为佛法乎。 二合法。 佛言。 六解一亡。 亦复如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 知见妄发。 发妄不息。 劳见发尘。 如劳目睛。 则有狂华。 于湛精明。 无因乱起。 一切世间。 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劳。 颠倒华相。 因一成六。 因六名一。 六结解而一名亡。 汝之六根解。 一心之名亦亡。 故曰。 亦复如是。 心性狂乱。 知见妄发。 即知见立知也。 发妄不息。 劳见发尘。 即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也。 根中之见精。 是劳目之睛。 非清净眼也。 对见之尘境。 是空中之狂华。 非晴明空也。 湛精明性。 无因乱起。 一切山河大地等相。 如晴明空中无因乱起一切杂色狂乱之华也。 又如华巾无因乱起一切结相也。 现前生死。 和将来涅槃。 皆即湛精明性中之狂劳颠倒华相也。 若狂心歇。 则颠倒见不生。 而华相自息矣。 反此则如结不解。 是非终不免矣。 二解结由心。 喻下手处所。 二。 初立喻。 二合法。 今初。 阿难言。 此劳同结。 云何解除。 如来以手。 将所结巾。 偏掣其左。 问阿难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 又问阿难。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难。 吾今以手左右各牵。 竟不能解。 汝设方便。 云何解成。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当于结心。 解即分散。 左掣不解。 喻凡夫有边。 不能解生死结也。 右牵不解。 喻二乘空边。 亦不能解生死结也。 当于结心。 解即分散。 喻菩萨非空非有。 不落二边。 能解生死结也。 阿难识得结之本元。 故知解结之下手处。 亦知非下手处。 若知六根之本元。 即知修证之下手处。 亦能知非下手处。 唯不了元由者。 不但不知下手处。 亦复不知非下手处。 盲修瞎练。 皆此故也。 左是内六根。 右是外六尘。 中是中六识。 六识观内根外尘如幻。 则生死因不造。 生死结可解矣。 认根尘为真者。 名为识。 认根尘为幻者。 即名转识成智。 二合法。 三。 初知法本因。 无法不解。 二选根解结。 以教阿难。 三解结次第。 喻历事修证。 今初。 佛告阿难。 如是如是。 若欲除结。 当于结心。 阿难。 我说佛法。 从因缘生。 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缘出。 如是乃至。 恒沙界外。 一滴之雨。 亦知头数。 现前种种。 松直棘曲。 鹄白乌玄。 皆了元由。 如是如是。 许可之词也。 结心。 即结之元起处也。 佛法从缘生。 又法华经云。 佛种从缘起。 世人不了佛所说义。 妄谓佛法如世间法。 从因缘和合而生。 但不知缘生之法。 皆是假名。 暂有还无。 佛法岂同此哉。 此文佛教阿难。 设方便而解结。 解结因缘是佛法因缘。 成结因缘是世法因缘。 因缘同。 而生法不同。 恐其误会。 故世尊特为说明曰。 我说佛法从因缘生。 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所谓和合粗相者。 如世间草木种子。 得水土因缘。 则植物发生。 此为人所共知。 显而易见。 故曰和合粗相。 若再深研。 种子得几何水土。 生几何枝叶。 云何枝叶而因水土发生。 云何而成种子。 如是始初因缘。 是为佛法因缘。 知斯因缘者。 是为知佛法。 所言本因者。 巾为结之本因也。 随所缘出者。 随如来手绾之缘而结出生也。 以知结之本所因故。 结之形式情由无不知也。 是故如来发明世出世间之法。 若能知其本所因处。 及随所缘出。 则生法之形式情由。 无一不知矣。 例如草木之本因。 世人不知故。 其草木发几何枝。 生几何叶。 开几何华。 结几何果。 存几何年。 如是形式情由。 概不得而知。 若了草木之本因。 及随所从缘。 则生枝发叶。 开华结果。 明如观火。 不须求知。 无有不知之理。 若了一切法之元因。 则恒沙界外。 一滴之雨。 亦知其头数多少。 现前之松树而直。 棘木之曲。 鹄之白。 乌之玄。 皆了元由。 必不同外道云。 鹄自然白。 乌自然玄。 而含糊了事矣。 诸佛了知诸法之本元。 故名正遍知。 故名大觉。 如是因缘。 岂可与世间和合粗相同日语哉。 知一切法之本因者。 名根本智。 知一切法。 随所缘出者。 名差别智。 根本智易得。 差别智难明。 何以故。 一切法同以一心为本因。 故易知也。 如圆湛明心。 随明暗缘。 则成眼根。 随动静缘。 则成耳根。 乃至发毛爪齿。 一一皆本自心。 唯随缘不同。 所以别耳。 以此类推。 则世间微细差别。 皆随所缘之所致。 非根本不同也。 此所以说差别智难明也。 二选根解结以教阿难。 是故阿难。 随汝心中。 选择六根。 根结若除。 尘相自灭。 诸妄销亡。 不真何待。 准上有情无情。 世出世法。 各有本因。 及随所缘出不同故。 还灭之时。 亦各有缘。 是故教阿难选择六根。 解除根结。 然虽根根皆能入道。 而各有因缘不同。 随其自所欢喜者。 名为有缘。 是故随汝心中选之。 六根之结若除。 六尘之相自亡。 根尘皆销。 不归于真际。 更有何待欤。 三解结次第。 喻历事修证。 二。 初立喻。 二合法。 今初。 阿难。 我今问汝。 此劫波罗巾。 六结现前。 同时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须当次第而解。 六结同体。 结不同时。 则结解时。 云何同除。 众生之六根。 虽同一体性。 而成根之时间不同。 如一色相。 耳先闻之。 次近则见其色。 次近则嗅其气。 次近则尝其味。 最近则触其身。 五尘落谢。 则成其法。 是以六根六尘。 同一法性。 唯时节因缘不同。 所以各别耳。 是故古德云。 时至理彰。 又云。 欲见实相。 须待时节因缘。 即此结不同时。 解亦不同时之义也。 此言巾与结不同时解。 是巾与结。 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须当次第而解。 六结同体。 结与巾不同时。 则结解时。 云何本巾而得同除也。 二合法。 佛言。 六根解除。 亦复如是。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 解脱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 得无生忍。 此根。 且指闻根而言。 若人以耳根返闻自性。 远离动静之声。 此声先于他尘远离。 故名为初解。 人身共有六根。 先解耳根。 余根亦解。 六根互相助成。 犹如机器。 一处发动。 则处处皆因之而动。 一处停顿。 处处亦因之停顿。 所谓一根既返元。 六根成解脱也。 若至六根皆解。 人身全空。 是为先得人空。 即此空性谓之法执。 即法不空也。 若执法而不舍者。 是为定性声闻。 此依菩萨根性言。 随舍空法。 空性圆。 而法亦解脱也。 虽曰法解脱。 然此法。 亦非一时所能亡。 必经常远劫数。 乃能亡尽。 由人空进入法空时。 名为俱空。 即人法俱空也。 至法解脱尽时。 俱空亦不生。 至此心言路绝。 入诸佛不可思议境界。 是为菩萨修证之伦次。 如解结之不同除也。 三摩地。 此云等持。 乃三昧之总名也。 不受诸受。 名为入三昧。 从此根初解。 乃至到俱空不生。 皆菩萨入三摩地之时也。 得无生忍者。 于此三昧定中。 观内身外境。 正当生灭不停时。 无生相可得。 是为得无生。 忍即忍此生相。 心不为生相所动也。 若境生心亦生。 则不得谓之忍矣。 此忍亦渐次而得。 如此根初解。 得少分无生忍。 俱空不生。 则得究竟无生忍矣。 此中人空法空。 人空。 即空有法。 小乘所得也。 法空。 即空空法。 大乘所得也。 今人依法相宗说我法二空曰。 我为主观。 法为客观。 比较此经其错可知矣。 但今人依从法相。 违背此经。 呜呼。 邪正不分。 是非不辨。 魔强法弱。 于此可知矣。 无生。 是佛教的特长。 一切宗教。 一切学说。 皆言有生。 谓一元生。 二元生。 乃至一切生法。 皆未得人物之真相。 不攻而自破。 唯佛说无生。 得人物之真源。 故成颠扑不破之正法也。 三选择圆根契行者机宜。 二。 初阿难请问圆根。 二如来敕令选择。 今初。 阿难。 及诸大众。 蒙佛开示。 慧觉圆通。 得无疑惑。 一时合掌。 顶礼双足。 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 身心皎然。 快得无碍。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 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世尊。 我辈飘零。 积劫孤露。 何心何虑。 预佛天伦。 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 所得密言。 还同本悟。 则与未闻。 无有差别。 惟垂大悲。 惠我秘严。 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退藏密机。 冀佛冥授。 六解一亡之理已明。 故曰。 慧觉圆通。 得无疑惑。 明了六根之义。 不为身心所迷。 故曰。 身心皎然。 知得六根同一体性。 故曰。 快得无碍。 虽知一六亡义。 犹未知从那一根用功。 可以得六解耶。 于是述情。 而再申请。 曰飘零者。 如秋叶离枝。 随风飘落。 无一定之处。 喻众生流转六道。 无一定之依处也。 积劫孤露。 言无始至今。 舍家散走。 孤露于尘劳之中也。 如是最贫最苦之人。 有何心而预想到为佛之弟子耶。 又有何虑而知到于佛同天伦耶。 今生之儌幸斯遇。 犹如失乳之孤儿。 忽遇慈母。 绝处而逢生。 若复能因此际会。 令我道成。 则成无量幸庆矣。 但我所得如来微密法言。 虽能明白。 悟得生死之理。 而生死之事实。 还同本来未悟。 则闻佛之妙言。 与未闻有何差别乎。 不闻则已。 闻而不得受用。 犹如珍馐陈设于饥人之前。 无从下咽。 实令人难堪。 是以不得不请末后之开示也。 秘严者。 秘密之庄严。 阿难此时法身全素。 故祈惠彼秘严。 以饰法身也。 严者净也。 惠我法水。 洗我尘垢。 净我法身也。 退藏密机者。 众生机巧变诈之心。 发于幽暗隐微之中。 是名密机。 如是机心。 与正法相违。 故退藏之也。 冥授者。 阿难已知正法非可言传。 要在心领神会。 不思而得。 不勉而中。 故冀佛于无所授中。 令我省觉也。 二如来敕令选择。 二。 初令诸圣陈证。 二敕文殊选根。 初三。 初如来垂问诸圣。 二诸圣各说圆通。 三世尊放光印证。 今初。 尔时世尊。 普告众中诸大菩萨。 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 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 吾今问汝。 最初发心。 悟十八界。 谁为圆通。 从何方便。 入三摩地。 六根。 六尘。 六识。 十八界。 及七大。 共二十五法。 法法皆为圆通。 均可入三摩地。 但各有机缘不同。 各有入道方便法门。 如来普令说之者。 盖为现在未来无量众生。 开方便门。 各随机宜。 而适行之也。 阿难机宜耳根。 故文殊为彼拣耳根圆通。 不得以文殊之拣耳根。 废弃一切圆通也。 佛前曾云。 随汝自心。 选择六根。 即随其自心。 与何根有缘。 即依之而行。 必得速入三摩地。 若夫心之不喜。 勉强而行之。 其不相宜也必矣。 果能人人共行一根。 则又何须选择哉。 学者祈善思之。 二诸圣各说圆通。 五。 初说六尘。 二说五根。 三说六识。 四说七大。 五说耳根。 初六。 初陈那声尘。 二沙陀色尘。 三香严香尘。 四药王味尘。 五贤护触尘。 六迦叶法尘。 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 及于鸡园。 观见如来。 最初成道。 于佛音声。 悟明四谛。 佛问比丘。 我初称解。 如来印我。 名阿若多。 妙音密圆。 我于音声。 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音声为上。 鹿苑。 鸡园。 皆古先王之牲囿也。 后为仙人修道之处。 五比丘舍佛。 而来此学仙人之道。 故居此园。 佛初成道。 即往化之。 为彼三转四谛法轮。 三转者。 初示转云。 此是苦。 逼迫性。 此是集。 招感性。 此是灭。 可证性。 此是道。 可修性。 二劝转。 此是苦。 汝应知。 此是集。 汝应断。 此是灭。 汝应证。 此是道。 汝应修。 三证转。 此是苦。 我已知。 不复更知。 此是集。 我已断。 不复更断。 此是灭。 我已证。 不复更证。 此是道。 我已修。 不复更修。 如来如是三转已。 问诸比丘解否。 陈那初呈解。 故佛名彼阿若多。 而所悟者。 闻如来法音。 起无起处。 灭无归处。 曰密。 十方同闻。 义理周足。 曰圆。 佛音密而且圆。 故曰妙音。 即声尘也。 佛声而称妙音者。 拣别凡夫之声也。 凡夫之声。 令人生心。 染污自性。 故称声尘。 佛声令人妄想消灭。 自性清净。 故不曰声尘。 而曰妙音也。 佛音深入幽微。 能令人妄念全消。 故曰。 妙音密圆。 陈那。 即于此妙音密圆。 消灭见思烦恼。 而得阿罗汉果。 若佛问我圆通。 我以声音为上。 二沙陀色尘。 优波尼沙陀。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观佛最初成道。 观不净相。 生大厌离。 悟诸色性。 以从不净。 白骨微尘。 归于虚空。 空色二无。 成无学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尘色既尽。 妙色密圆。 我从色相。 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色因为上。 优波泥沙陀。 此云尘性。 又云近少。 言近于自性。 尘性渐少也。 不净观。 观想自身。 种种不净。 即五停心之第一。 多贪众生不净观也。 略有五种不净相。 一种子不净。 揽父母精血为体故。 二生处不净。 胎中与粪秽杂处。 生从尿道而出故。 三相不净。 头足九孔。 常流不净故。 四性不净。 身常出垢。 洗之不净故。 五究竟不净。 谓死后降胀。 青瘀。 坏想。 血涂漫。 脓烂。 虫啖。 分散。 白骨。 烧毁也。 如是观身。 从生暨死。 皆呈不净之相。 以此于自身不生贪爱。 而反生大厌离。 因而悟诸色性。 观彼始从不净。 观至白骨。 由白骨而烧毁。 乃成微尘。 而归于虚空。 空由色显。 色无故。 空亦不生。 故曰。 空色二无。 性离尘垢。 故成无学。 以见尘性故。 如来印名泥沙陀。 以有形之色尘既空。 无形之色性圆满现前。 色性无形。 故曰密。 周遍法界。 故曰圆。 虽周法界。 而无相可见。 故曰妙色。 因观色尘而悟道。 故以色因为上。 三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 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我时辞佛。 宴晦清斋。 见诸比丘。 烧沉水香。 香气寂然。 来入鼻中。 我观此气。 非木。 非空。 非烟。 非火。 去无所著。 来无所从。 由此意销。 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尘气倏灭。 妙香密圆。 我从香严。 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香严为上。 诸有为相。 泛指六尘而言。 香即诸有为相之一也。 宴者。 安然静坐也。 晦者。 韬匿身形也。 清斋者。 清净之静室也。 香严。 正在清斋宴坐。 作有为相之观时。 见诸比丘。 烧沉水香。 香气寂静幽然。 来入鼻中。 香严因而观香焉。 木者木也。 香非木也。 空者空也。 香非空也。 烟者烟也。 香非烟也。 火者火也。 香非火也。 木空烟火。 各有形色可据。 唯兹香。 来无所从。 去无所著。 香尘既不可得。 观香之意。 亦由是而销。 心境俱空。 更无可空之法。 故发明无漏。 而如来乃印我名香严。 谓以香光庄严也。 以香尘之气倏灭。 木空烟火皆消。 则香之本性现前。 无形故曰密。 十方俱闻故曰圆。 香不生尘。 而能除垢。 故名妙香也。 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故以香严为上。 童子者。 人在八岁以上。 名为童子。 又不坏男身。 淳朴未散者。 亦名童子。 四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 并在会中五百梵天。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无量劫。 为世良医。 口中尝此娑婆世界。 草木金石。 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如是悉知。 苦醋咸淡。 甘辛等味。 并诸和合。 俱生变异。 是冷是热。 有毒无毒。 悉能遍知。 承事如来。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离身心。 分别味因。 从是开悟。 蒙佛如来。 印我昆季。 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今于会中。 为法王子。 因味觉明。 位登菩萨。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味因为上。 药王药上经云。 过去有佛。 号琉璃光。 比丘日藏。 宣布正法。 时有长者。 名星宿光。 闻说法故。 将诃黎勒诸药奉日藏。 大众。 愿我来世。 能治众生身心两病。 举世欢喜。 立名药王。 弟名电光明。 以醍醐上妙之药。 供养佛僧。 立名药上。 法王子者。 佛为法王。 菩萨从佛法所出。 获如来藏。 绍法王位。 故名法王子。 五百梵天。 同行此道。 故同时起座也。 丸散膏丹。 和合味也。 姜桂之辛。 黄连之苦等。 本来之味。 名俱生味也。 煨炙炮制等。 变异味也。 大黄蕉根等。 是寒冷性也。 细辛附子等。 是暖热性也。 砒霜硫黄等。 是有毒也。 甘草参术等。 是无毒也。 如是种种诸药。 是何味道。 是何性质。 悉能遍知。 此为世之良医也。 自承事如来。 又了知味之真性。 以味即草木金石。 故非空。 味非草木金石。 故非有。 以草木金石著舌。 而心知有味。 故味非即身心也。 虽有草木金石。 而无身心。 则不知有味。 故味非离于身心也。 以此分别。 味之本因。 微密圆妙。 而得开悟。 乃蒙如来印证。 名我药王药上之号也。 昆季。 即兄弟也。 当初发心。 以利人为事。 故得法后。 位登菩萨也。 因味觉明。 故以味因为上。 五贤护触尘。 跋陀婆罗。 并其同伴。 十六开士。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 闻法出家。 于浴僧时。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尘。 亦不洗体。 中间安然。 得无所有。 宿习无忘。 乃至今时。 从佛出家。 令得无学。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 成佛子住。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 此云贤护。 亦云善护。 又云善守。 盖能护持所得之法。 久远而不忘失也。 忽悟水因者。 谓了明水之本因也。 以水触身故。 即以水为触尘。 体为浮尘。 浮尘即水。 水体不二。 故曰尘不洗尘也。 水为浮尘。 浮尘即体。 体水一如。 故曰。 体不洗体也。 尘体两空。 洗无所洗。 故曰。 中间安然。 得无所有。 然虽悟了触尘无所有。 而无始习气不忘。 亦不能入道。 准法华经云。 尔时常不轻菩萨者。 则我身是。 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 今此会中。 跋陀婆罗等是。 自悟水因后。 初为慢众。 以嗔恚心。 轻贱不轻菩萨。 以此之过。 经二百亿劫。 常不值佛。 不闻法。 不见僧。 又经千劫。 于阿鼻地狱。 受大苦恼。 经如是劫。 犹能不失其所悟之水因。 诚可谓善护善守矣。 因妙触宣明。 而消灭妄心。 得成佛子。 住持世间。 今问圆通。 我则以触因为上。 六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 我得亲近。 闻法修学。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然灯续明。 以紫金光涂佛形像。 自尔已来。 世世生生。 身常圆满。 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属。 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 六尘变坏。 唯以空寂。 修于灭尽。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犹如弹指。 我以空法。 成阿罗汉。 世尊。 说我头陀为最。 妙法开明。 销灭诸漏。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 此云饮光。 又云大龟氏。 先代学道。 灵龟负仙图而应。 后德命族。 故言龟氏。 大者。 别余迦叶也。 增一阿含云。 罗阅只。 大富长者。 名迦毗罗。 妇名檀那。 子名毕钵罗。 即迦叶。 子妇名婆陀。 其家千倍胜平沙王。 日月灯者。 表佛智慧光明普照也。 有二万佛。 相同一字。 姓颇罗堕。 此云利根。 尊者。 往昔亲近此佛。 生前闻法修学。 灭后兴诸供养。 舍利者。 佛之灵骨也。 付法藏云。 毗婆尸佛灭后。 塔像金色缺坏。 时有贫女。 丐得金珠。 倩匠为箔。 金师欢喜。 治莹佛毕。 誓为夫妇。 九十一劫。 人中天上。 身恒金色。 心恒受乐。 最后托生摩竭提国。 尼拘律陀。 婆罗门家等。 盖彼毗婆尸。 即此日月灯之异名也。 法尘。 即前五尘影。 前五尘变坏。 即法尘变坏。 总兼前后。 故曰六尘变坏。 唯以空寂也。 身心随六尘而变坏。 身心离尘。 则无变坏。 故曰。 修于空寂。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犹如弹指。 弹指言其时之最短也。 然时之长短。 即因尘境转变而成。 尘境空寂故。 时无长短也。 我以空寂六尘诸法。 而成阿罗汉。 增一阿含云。 佛言。 汝年老大。 志衰根弊。 可舍乞食。 及十二头陀。 亦可受请。 并受长衣。 迦叶曰。 佛不出世。 我作支佛。 终身行头陀行。 又为当来作明。 亦当难行苦行。 佛言善哉。 我佛法中。 头陀苦行。 大迦叶第一。 大品名十二杜多。 (即头陀)。 一住阿兰若。 二冢间坐。 三树下坐。 四露地坐。 五常坐。 六常乞食。 七日中一食。 八节量食。 九中后不饮浆。 十次第乞。 十一粪扫衣。 十二但三衣。 凡夫观六尘。 唯有而不空。 落在一边。 不得称妙。 若了诸法有而非有。 空而不空。 则成妙法矣。 妙法未明。 法法变坏。 妙法开明。 故销灭诸漏耳。 二说五根。 五。 初律陀眼根。 二继道鼻根。 三牛嚼舌根。 四余习身根。 五空生意根。 今初。 阿那律陀。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乐睡眠。 如来诃我为畜生类。 我闻佛诃。 啼泣自责。 七日不眠。 失其双目。 世尊示我。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我不因眼。 观见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观掌果。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旋见循元。 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 此云无贫。 佛之堂弟。 白饭王之子也。 贤愚经云。 弗沙佛末法时。 人世饥馑。 辟支佛。 名利吒。 行乞。 空钵无获。 有一贫民。 见而悲悼。 白言。 胜士。 能受稗否。 即以所啖稗饭奉之。 食已。 作十八变。 遂感九十一劫果报充足。 受如意乐。 增一阿含云。 佛在给孤园。 为众说法。 那律眼睡。 佛诃云。 咄咄何为睡。 螺蛳蚌蛤类。 一睡一千年。 不闻佛名字。 以此诃故。 痛切愤责。 七日不眠。 因斯丧目。 盖目以眠为食。 七日不食。 眼命绝矣。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者。 乐者。 享受之义。 凡夫乐于眼根而照明。 今眼根已坏。 故教乐见性而照明也。 根有迁变。 见无亏损。 故曰。 金刚三昧。 凡夫六根中。 各有根性。 凡夫但知有根。 而不知有性。 唯知以根为乐。 而不知更有性之乐。 既不知性。 而亦不求知性之方。 是以性之与凡夫。 等与无用之物。 性既不能显其功能。 凡夫亦不能享其受用。 于是凡夫终老于六根。 仅有六根所照之幻相而已矣。 岂得见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观掌果之事哉。 以此三昧成故。 见一切法精真之性。 不随幻相迁流漏落。 故得如来印证。 成阿罗汉。 旋见。 即入流。 循元。 即缘自性。 反见见自性。 即如反闻闻自性也。 二继道鼻根。 周利槃特迦。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诵持。 无多闻性。 最初值佛。 闻法出家。 忆持如来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遗后。 得后遗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 调出入息。 我时观息。 微细穷尽。 生住异灭。 诸行刹那。 其心豁然。 得大无碍。 乃至漏尽。 成阿罗汉。 住佛座下。 印成无学。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反息循空。 斯为第一。 周利。 此云大路边生。 兄名也。 槃特迦。 此云小路边生。 亦翻继道。 弟名也。 本行经云。 长者之女。 随夫他国。 二度生子于路边。 故名也。 大小。 以别兄弟也。 增一阿含云。 朱利槃兄。 先入佛道。 怪弟无知。 语曰。 汝不能持诵。 还作白衣。 槃特诣只桓门泣泪。 佛曰。 怜愍成觉。 不由汝兄。 以手牵诣净室。 教执扫帚。 今日诵之。 诵扫忘帚。 诵帚忘扫。 经百日后。 扫帚更名除垢。 槃特思念。 灰土瓦石若除。 即清净也。 结缚是垢。 智慧是除。 我今以智慧帚扫。 除结缚也。 又法句经云。 槃特出家。 禀性暗塞。 佛令五百罗汉。 日日教之。 三年之中。 不得一偈。 伽陀即偈之梵语也。 无多闻性。 阙诵持者。 尊者。 过去时。 为大法师。 解通三藏。 有徒五百。 吝惜法门。 不肯教习故。 今感愚钝之果。 佛因暗钝。 不能诵偈故。 乃教安居静处。 修数息观。 调出入息。 收拾散乱。 融成一心。 我时观息者。 即观鼻根中之出入息。 初起名生。 起已为住。 渐灭为异。 灭尽为灭。 此从一息。 观为四种相。 复于起时之中。 更观生时。 住时。 异时。 灭时。 住异灭时。 亦如是观。 愈观愈微。 乃至穷尽生住异灭。 乃知诸行。 刹那变灭。 无少实义。 诸法皆空故。 其心豁然。 得大无碍。 从兹违反幻息。 循观空性。 得成漏尽阿罗汉。 佛问圆通。 我以反息循空是为第一。 三牛嚼舌根。 憍梵钵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有口业。 于过去劫。 轻弄沙门。 世世生生。 有牛嚼病。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我得灭心。 入三摩地。 观味之知。 非体非物。 应念得超。 世间诸漏。 内脱身心。 外遗世界。 远离三有。 如鸟出笼。 离垢销尘。 法眼清净。 成阿罗汉。 如来亲印。 登无学道。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还味旋知。 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 此云牛嚼。 一云牛迹。 往昔见老比丘。 无齿而食。 诮谓如牛转哨。 以故常堕牛道。 增一云。 牛迹。 昔五百世。 曾为牛王。 牛食后。 恒事虚哨。 余报未夷。 唼唼常嚼。 时人称为牛嚼。 佛恐见者诽谤。 遣居天上。 受天供养。 故云。 受天供第一。 又佛一夏。 受阿耆达王请。 五百比丘。 皆啖麦。 憍梵独在天上。 尸利沙园。 受天王供。 一味清净心地法门者。 一味。 即无味。 诸味之根本也。 于一切味。 不起分别。 味而已矣。 故名一味。 以离诸味。 故名清净。 无味之味。 是为心地。 依此消灭分别味心。 而入三摩地。 故名法门。 其修行此法门者。 初则观尝味之知觉性。 即尝性也。 非体。 即非浮尘舌根也。 非物。 即非所食之味尘也。 以根尘俱空故。 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内脱身心者。 即根脱也。 根脱故。 根识亦脱也。 外遗世界者。 即六尘空也。 尘空故。 尘相亦空也。 远离三有。 即超诸漏也。 自心不为根尘之所缠缚。 故如鸟出笼也。 以离识情之垢。 销想相之尘。 如空华俱灭。 故法眼清净也。 我因还味旋知。 而成阿罗汉。 故以还味旋知。 为圆通之第一。 温陵解一味曰。 佛为遮谤。 赐以数珠。 令常念佛。 是为一味。 如此解说。 只图一时方便。 以快适其口。 而不顾经文反味旋知之正义。 若此笔之于书。 遗笑后世。 何不自慎之如此耶。 四余习身根。 毕陵伽婆蹉。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发心。 从佛入道。 数闻如来。 说诸世间。 不可乐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门。 不觉路中。 毒刺伤足。 举身疼痛。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虽觉觉痛。 觉清净心。 无痛痛觉。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宁有双觉。 摄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诸漏虚尽。 成阿罗汉。 得亲印记。 发明无学。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纯觉遗身。 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 此云余习。 智论云。 长老毕陵。 常渡恒河。 到河水边。 弹指咄言。 小婢住流。 恒河之神。 断流令过。 以彼口呼小婢。 高慢无礼。 故来诉佛。 佛令忏谢。 伽婆蹉。 合掌语言。 小婢莫嗔。 今忏谢汝。 大众笑之。 忏而骂也。 佛语恒神。 此人于五百世。 生婆罗门。 常自憍贵。 本习如此。 实无高心也。 佛对小乘。 常说世间生老病死。 故数闻世间不可乐事。 因闻而思。 以心在道故。 更无心于外境。 以致毒刺伤足也。 古人行坐住卧。 念念在道。 所以能触处成悟也。 今人偶尔提著。 即欲悟道。 不能如愿。 即便舍之。 或以善根不足。 自解叹之。 总不自思行道之功。 为如何也。 且看古人非特行坐自在之时。 不忘道。 即举身疼痛。 极困苦时。 犹不为苦境所转。 而亦思道曰。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然我清净之觉性。 觉其痛觉之身根。 而痛觉之身根。 终不能痛我之觉性。 我又思惟。 觉痛者觉也。 痛者亦觉也。 如是一身。 宁有双觉。 以此疑团大起。 诸念销亡。 疑愈紧。 而念愈销。 乃至身心亦不知有。 纯然一觉。 故曰摄念未久。 身心忽空。 此即纯觉遗身也。 如是者。 三七日。 诸有漏之妄想心。 悉皆空尽。 成阿罗汉。 乃蒙如来亲记。 我得无学。 尊者因纯觉遗身而成道故。 以纯觉遗身为第一圆通也。 灌顶疏曰。 觉者。 能觉之根性。 痛者。 所觉之触尘。 以痛为尘。 万无此理。 痛是苦受也。 非尘也。 当知内身根。 外毒刺。 两相击触。 名触尘。 从尘而发痛觉。 如眼根对美色。 而生喜心。 还能以喜心为色尘乎。 彼又解双觉曰。 知痛之觉心。 兼不动之本觉心也。 我又不知彼云本觉者。 为有所觉耶。 为无所觉耶。 若无所觉。 何知觉者。 若有所觉。 所觉是谁。 当知受痛之觉者。 妄觉也。 知痛之觉者。 不受其痛。 即真觉也。 若此二觉以外。 更有觉者。 则成三觉矣。 佛法之要。 觉而已矣。 故赘辨之。 五空生意根。 须菩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 心得无碍。 自忆受生。 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 空性圆明。 得阿罗汉。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同佛知见。 印成无学。 解脱性空。 我为无上。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诸相入非。 非所非尽。 旋法归无。 斯为第一。 须菩提。 此云空生。 生时库藏皆空故也。 亦名善现。 又名善吉。 生后库藏复现故也。 经云。 须菩提。 乃过去青龙陀佛。 权现声闻也。 故说因地曰。 我旷劫来。 心得无碍。 即了六根诸法空也。 自忆受生。 如恒河沙。 以宿命不忘。 即意根力也。 初在母胎。 即知母胎空寂。 无隔阴之昏也由近之远。 乃至十方成空。 即内根外尘俱空。 心得无碍也。 是以尊者。 常修空定。 常说空法。 般若会中。 共转空轮。 故曰。 亦令众生证入空性也。 然虽已了诸法空寂。 犹未了空即觉性。 觉性即空。 能所不二故。 要待佛发明。 乃能悟空性圆明。 成阿罗汉也。 宝明者。 即如来宝觉明心也。 空海者。 谓如来真空性中。 含藏一切。 如海包容也。 如来智了诸法性空。 而空生亦能了法性皆空。 故智同如来。 以有如来之智。 故于般若会上。 转化菩萨也。 诸弟子中。 亦皆了空性。 盖由彼而致此。 不如空生专心于此。 能究竟彻底。 故曰。 解脱性空。 我为无上。 诸相入非。 是从有入空。 即法尘空也。 非所非尽。 即根尘俱空也。 如是旋法归无。 斯为我之第一圆通也。 三说六识。 六。 初身子眼识。 二普贤耳识。 三艳喜鼻识。 四满慈舌识。 五上首身识。 六目连意识。 今初。 舍利弗。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 心见清净。 如是受生。 如恒河沙。 世出世间。 种种变化。 一见则通。 获无障碍。 我于路中。 逢迦叶波。 兄弟相逐。 宣说因缘。 悟心无际。 从佛出家。 见觉明圆。 得大无畏。 成阿罗汉。 为佛长子。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心见发光。 光极知见。 斯为第一。 舍利弗。 此云身子。 又云鹫鹭子。 又云珠子。 母名身。 以母名子。 故名身子。 生有智慧。 辨论无双。 师事梵志沙然。 自谓师道学穷。 师逝时而笑。 乃问其故。 师曰。 我见金国王没。 夫人投火。 愿生一处。 后遇金国商人。 询之果有此事。 于是而知师术未穷。 乃更兴求师之念。 后遇迦叶。 乃得见佛。 成就道果也。 然尊者之智慧。 非偶尔得之。 彼自说宿因曰。 我旷劫来。 心见清净。 心见者。 即眼根中见性也。 不同寻常之人。 带有眼识。 故曰清净。 如是不用眼识者。 受生已如恒河沙数之多矣。 寻常之人。 以眼识见一切法。 但见法之枝末。 不见法之根本。 故各各差别。 不能贯通。 若夫心眼。 彻见法源。 故种种变化。 一则见通。 获无障碍。 即法法融通。 无诸差别也。 然虽如是。 心境对照。 总是熏成有漏种子。 不成无生之果。 增一阿含云。 舍利弗。 目犍连。 同事沙然。 后因乞食。 中途遇佛弟子頞□。 五比丘之一也。 舍利。 见其威仪异常。 乃问所师何人。 师何所法。 頞□。 遂为说佛因缘。 及佛所说法曰。 诸法从缘生。 亦复从缘灭。 如是灭与生。 我师常是说。 舍利闻之。 即证初果。 乃求佛出家。 今经云。 迦叶波。 盖同时相遇。 互出其名耳。 迦叶波兄弟者。 谓优楼频螺迦叶。 伽耶迦叶。 那提迦叶。 兄弟三人也。 逐。 即随从也。 因闻诸法缘生。 缘生无性。 全体是心。 即心见发光。 故曰。 悟心无际。 从佛出家。 乃得见觉明圆。 见觉明圆者。 即眼根中之见性。 光明圆满。 光极知见也。 凡人于法。 见不究竟者。 对人表示。 必有畏惧。 若见圆明者。 则无所畏。 教说无畏有四。 一能持。 二知根。 三决疑。 四答报。 又四。 一切智无畏。 漏尽无畏。 说障道无畏。 说尽苦道无畏。 前四。 菩萨无畏也。 后四。 诸佛无畏也。 长子者。 小乘之长也。 佛法以智慧为尊。 身子智慧第一。 故为长子。 佛教法身。 不同人身骨肉相生。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因说法教化而法身生也。 我因心见发光。 光极知见而证果。 故以此为第一圆通。 二普贤耳识。 普贤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 十方如来。 教其弟子。 菩萨根者。 修普贤行。 从我立名。 世尊。 我用心闻。 分别众生。 所有知见。 若于他方。 恒沙界外。 有一众生。 心中发明。 普贤行者。 我于尔时。 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处。 纵彼障深。 未得见我。 我与其人。 暗中摩顶。 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佛问圆通。 我说本因。 心闻发明。 分别自在。 斯为第一。 行愿无边曰普。 利益有情曰贤。 此菩萨以行为事。 一切诸佛。 咸不离行故。 为恒沙如来法王子。 是以诸佛不离行。 若诸菩萨。 凡专心行行者。 悉名普贤。 可知普贤。 是行之通名也。 我用心闻者。 心即耳根性。 以心代识。 不用耳识闻也。 耳识闻动。 而不闻静。 闻近而不闻远。 心闻无碍。 动静近远。 无处不闻。 故能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言一切众生。 举心动念。 彼以闻而能知也。 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众生发明普贤行。 以远该近。 以一该多也。 彼亦能知此即心闻之功也。 乘六牙象。 表六度功能之大也。 凡人发心行菩萨行者。 六度即现其前。 六度中所具行义。 名为普贤。 六度。 即六牙白象。 广行六度之心。 即普贤也。 一人发心。 有一人之六度。 现其人前。 有百千万人发心。 亦有百千万人之六度。 现其人前。 乃至举世人发心。 亦有举世之六度现前。 是所谓分身百千。 皆至其处也。 若人未发行心者。 不能实行六度。 即六牙象不现前也。 若发行心者。 障深慧浅。 虽行六度。 而不见六度中所具之行性。 即不见普贤也。 然人而行六度。 虽不见六度中之行性。 而六度中之行。 自与其人相近。 非不见即无行也。 即浑然行之。 自然能满其所愿。 成其功行。 是即普贤暗中摩顶。 拥护安慰。 令其成就也。 呜呼。 今有人发心行行。 即望普贤现身。 若不现者。 谓菩萨不灵。 其不知普贤常现在前。 自不能见耳。 或有魔王。 乘其所欲而现身。 彼即成为魔子矣。 岂不闻佛云。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乎。 佛问圆通。 我说我之本因。 由心闻发明。 而能分别自在。 我即以斯圆通为第一也。 三难陀鼻识。 孙陀罗难陀。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从佛入道。 虽具戒律。 于三摩地。 心常散动。 未获无漏。 世尊教我。 及拘絺罗。 观鼻端白。 我初谛观。 经三七日。 见鼻中气。 出入如烟。 身心内明。 圆洞世界。 遍成虚净。 犹如琉璃。 烟相渐消。 鼻息成白。 心开漏尽。 诸出入息。 化为光明。 照十方界。 得阿罗汉。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佛问圆通。 我以消息。 息久发明。 明圆灭漏。 斯为第一。 孙陀罗。 此云好爱。 又云艳。 妻名也。 难陀。 此云善喜。 合翻艳喜。 以妻名加上者。 以别余难陀也。 此难陀即佛之亲弟也。 容貌挺特。 与世殊异。 具三十相好。 矮佛四指。 若入众中。 有不识者。 即疑佛来。 杂宝藏经。 有佛度难陀出家事。 此不俱载。 我初出家。 从佛入道。 言其不同舍利目连等。 初从外道出家。 后入佛道也。 虽具戒律。 但能束身成戒也。 于三摩地。 心常散动。 未能因戒生定也。 有戒无定。 佛法不能现前。 故未获无漏。 拘絺罗。 此云大膝。 舍利弗之舅也。 观鼻端白。 令观自己鼻头所出之白气也。 鼻端本无白。 虚作此想。 欲令消除现前浊恶之气息。 还成洁白之气息也。 三七日后。 气息如烟。 此浊气渐消。 将白而未白之象也。 以浊气消故。 乃得身心内明。 以身心明故。 乃得圆洞世界。 遍成虚净。 犹如琉璃之清净也。 再观则烟相渐消。 鼻息成白。 白即息中浊气消尽之相。 心开。 即脱尘缚。 漏尽。 即息尘尽。 净极光生。 故出入息化为光明。 照十方界。 成阿罗汉也。 世尊记我。 当得菩提。 印证所悟不谬也。 佛问圆通。 我以消除鼻息。 息尽而身心内明。 光明圆满。 而得灭漏证果。 我以此圆通为第一也。 周利调出入息。 是反息循空。 以反息归根。 故属鼻根也。 此观鼻端白。 消息发明。 明是心相。 故属鼻识也。 四满慈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 辩才无碍。 宣说苦空。 深达实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 秘密法门。 我于众中。 微妙开示。 得无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 以音声轮。 教我发扬。 我于佛前。 助佛转轮。 因师子吼。 成阿罗汉。 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佛问圆通。 我以法音。 降伏魔怨。 消灭诸漏。 斯为第一。 富楼那。 此云满。 父名也。 弥多罗尼。 此云慈。 母名也。 依父母而名。 故曰满慈子。 立名因缘。 纷说不一。 未知谁是谁非。 然人之名。 固有一定的因缘。 后人不知者。 各自任意分别。 反致以伪乱真。 令人无所适从。 甚可恶也。 夫人之立名也。 元为标记。 分别彼此。 可以呼使。 非专表功能也。 亦何过兴穿凿哉。 发明事理曰辨才。 无疑难阻滞。 曰无碍。 今人以识用事。 所发明者。 皆物之枝末而已。 至于根本。 毫未见到。 是非不明。 谓之无辩才。 所辩之事理多疑难阻滞。 故非无碍。 尊者旷劫以来。 收转舌识。 以舌根性用事。 发明一切法之根本条理分明。 是之谓辩才无碍也。 以故宣说五阴是苦。 三界是空。 能达有情与无情之实相也。 犹不独于世间法。 宣说实相。 乃至恒沙如来。 秘密法门。 亦能开示。 众中得无所畏。 秘密法门者。 不可心思。 不可言议。 即第一义谛也。 此法本不可以言语开示。 于无可开示之法。 而能巧以言说表示。 令人自悟实相。 故曰微妙开示。 自于开示。 有不清彻处。 自然于众生畏。 恐人辩难也。 自彻法源。 脚踏实地。 如狮子叫吼。 故无所畏惧也。 世尊知我本因。 有大辩才故。 教我以音声轮。 替佛发扬。 于般若会上。 转教菩萨。 音声轮者。 教谓佛有三轮。 身业现化。 名神通轮。 意业鉴机。 名记心轮。 口业说法。 名正教轮。 音声轮。 即口业之正教轮也。 以此三皆能摧碾众生惑业。 故喻轮也。 尊者身意二业。 未能如佛。 口业与佛无异。 故独教以音声。 助佛转轮也。 师子吼。 是譬喻。 师子一吼。 百兽潜踪。 喻大法宣扬。 诸惑解脱。 故成阿罗汉也。 以是之故。 世尊印证我。 于说法人中。 最为第一。 我以说法之音。 降伏魔怨。 魔怨者。 非必天魔。 凡扰害正念者。 不论有情无情。 总名魔怨。 阻我好事曰怨。 伤我法身曰魔。 以无魔怨之扰害故。 心常清净。 故诸漏消灭。 佛问圆通。 我以法音降魔消漏为第一也。 五上首身识。 优波离。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亲随佛。 踰城出家。 亲观如来。 六年勤苦。 亲见如来。 降伏诸魔。 制诸外道。 解脱世间。 贪欲诸漏。 承佛教戒。 如是乃至。 三千威仪。 八万微细。 性业遮业。 悉皆清净。 身心寂灭。 成阿罗汉。 我是如来。 众中纲纪。 亲印我心。 持戒修身。 众推为上。 佛问圆通。 我以执身。 身得自在。 次第执心。 心得通达。 然后身心。 一切通利。 斯为第一。 优波离。 此云上首。 亦云近执。 佛为太子时之近侍人也。 以常随佛故。 佛出家。 苦行。 降魔。 成道等事。 悉皆亲见也。 佛成道后。 乃度为弟子。 故教以戒法。 即比丘二百五十戒等也。 三千威仪者。 谓持戒之人。 不但持戒而已。 乃至终日行坐住卧。 在在处处。 无粗浮之意气。 无恶俗之态度。 风规莫犯。 有威可畏。 品格清华。 有仪可相。 如是威仪。 实繁难举。 总名三千。 后人以行坐住卧。 各配二百五十戒。 共成一千。 再分过现未来三世。 共成三千。 如是配合。 数目虽符。 义理不合。 如威仪。 乃指身外之形相而言也。 非指杀盗淫妄等言也。 又如淫戒。 及高广大床戒等。 但可于坐卧中有。 行住中决无此戒也。 又有诸多戒相。 可于行住中有。 坐卧中决无此戒者。 如是行坐住卧。 各有所具。 各有所缺。 不能各各具足二百五十戒相。 勉强凑合。 故非所宜。 八万细行者。 即戒之微末事也。 如戒杀。 非特不杀彼身命。 乃至一毛一发。 亦不损伤。 如盗戒。 不但不取人财物。 乃至至轻至贱之物亦不取。 如淫戒。 不惟不淫。 乃至执手共坐亦无。 情容媚态亦不生。 是为戒品中之微细事也。 如是细事。 随人随境。 生相不定。 数目极多。 且无处指定。 故广言之曰八万。 后人又以三千威仪。 配身口七支。 成二万一千。 更以贪。 嗔。 痴。 等分分配。 成八万四千。 如是支配。 不但违背戒义。 亦复数目不符。 如身三支。 即杀盗淫戒也。 口四支。 即妄语戒也。 三千威仪中。 已有杀盗淫戒。 以杀盗淫。 而又配合杀盗淫。 以妄语戒。 而又配合妄语。 实属不成事体。 又如杀为身支之一也。 云何能具三千威仪耶。 余谓三千威仪。 八万微细。 乃约数而言。 无境可指也。 若有实境可指。 戒律必具故。 今于无可指处。 勉强支配。 无怪诸多违理也。 性业者。 即犯根本戒之业也。 如杀盗淫妄等。 生性应戒。 不待佛制。 犯即是恶。 故云性业。 遮业者。 即枝末戒。 所犯之业。 如饮酒等。 虽是佛制。 有开有遮。 开时饮不犯。 遮时饮者。 名为犯遮罪。 性遮俱持。 故曰悉皆清净。 因持戒而身心寂灭。 成阿罗汉果。 自戒清净。 亦教人戒清净。 为众中之纲领。 为戒法之维纪。 故得如来亲印其心。 为众生持戒修身之第一也。 佛问圆通。 我初则执身。 不许触尘犯。 而得自在。 次则执心。 不许身根犯。 而心得通达。 执身即持身戒。 执心即持心戒。 后则根身识心空寂。 故一切通利。 我则以此圆通为第一也。 尝观一切法。 本无好丑。 人心亦无喜恶。 概因习惯而成自然。 如持戒者。 初则以戒为妨碍。 为不自在。 待其持之已久。 则得自然。 而复以不持戒为不自在矣。 世间一切事。 亦无不以初学为苦。 习惯而乐也。 六目连意识。 大目犍连。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于路乞食。 逢遇优楼频螺。 伽耶。 那提。 三迦叶波。 宣说如来因缘深义。 我顿发心。 得大通达。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 须发自落。 我游十方。 得无挂碍。 神通发明。 推为无上。 成阿罗汉。 宁唯世尊。 十方如来。 叹我神力。 圆明清净。 自在无畏。 佛问圆通。 我以旋湛。 心光发宣。 如澄浊流。 久成清莹。 斯为第一。 目犍连。 此云采菽氏。 姓也。 名拘律陀。 以树名也。 优楼频螺。 此云木瓜林。 伽耶。 此云城。 亦云山。 即象头山也。 那提。 此云江。 亦云河。 皆依住处而名也。 乞食因缘。 如舍利弗文中说。 然因缘虽同。 而闻因缘之心不同。 舍利弗闻因缘性空。 但得色尘空。 故心见清净。 成智慧第一也。 目连闻缘生性空。 但得法尘空。 故心意得大通达。 成神通第一也。 袈裟著身。 须发自落。 盖袈裟是如来惠与。 须发是我自己剃落也。 若须发自然而落。 不待剃除。 则近于神奇矣。 然佛之神通。 未尝不可。 但此事无须用此也。 众生之心意。 皆为法尘所累。 故不得游行自在。 目连了法尘空故。 心无所累。 如鸟出笼。 故能游行十方。 得无挂碍也。 目连即以神通发明。 内根外尘因之空寂。 而得成阿罗汉果。 目连之神通。 如增一阿含云。 焚天王得胜之殿。 报恩经云。 止耆婆之车。 杂阿含云。 压调达五百之徒。 密迹经云。 寻佛声西方光明王佛之土。 乃至度母亲生化乐。 托释种于梵天。 种种因缘。 不能尽举。 非特世尊推为神通第一。 而十方如来。 亦赞叹我神力。 圆明清净。 自在无畏也。 佛问圆通。 我则以旋转其浊心归于湛然元明之觉性。 如沉浑浊之流。 而成清莹之水。 即法尘沉。 而心水清也。 水净而发明。 心净而光宣。 宣谓□畅无障碍也。 我则以此圆通为第一也。 目连舍利等。 皆从因缘入道。 虽名声闻人。 实缘觉性也。 四说七大。 七。 初火头火大。 二持地地大。 三月光水大。 四琉璃光风大。 五虚空藏空大。 六慈氏识大。 七势至根大。 今初。 乌刍瑟摩。 于如来前。 合掌顶礼。 佛之双足。 而白佛言。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 性多贪欲。 有佛出世。 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 成猛火聚。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 诸冷暖气。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 从是诸佛。 皆呼召我。 名为火头。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 诸佛成道。 我为力士。 亲伏魔怨。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 身心暖触。 无碍流通。 诸漏既销。 生大宝焰。 登无上觉。 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 此云火头。 即火首金刚。 观火性得道故也。 金刚神。 常侍立佛侧故。 不言从座起。 正法念处经云。 昔有国王。 第一夫人。 生一千子。 皆愿成佛度生。 欲试当来成佛之次第故。 以筹记之。 拘留孙。 探得第一筹。 释迦得第四筹。 乃至楼至当千筹。 第二夫人。 生二子。 一愿为梵王。 请千兄转法轮。 二愿为密迹金刚神。 护千兄法。 不知是否是此金刚神也。 历劫贪淫。 积习成性。 淫是暖性。 暖极则成火。 故贪欲多而成大火聚。 如宝莲香。 因淫火而烧身。 故空王说多淫人。 成大火聚也。 生贪淫欲。 死受火报。 后文云。 淫习交接。 发大猛火。 故有火床等。 空王如来。 应病与药。 对机设教。 故令遍观百骸四肢。 诸冷暖气。 贪欲之人。 心常著于女色。 以著色故。 百骸四肢。 则有暖气生。 若未著色时。 则遍体清冷。 今反贪色之心。 内观自身。 诸冷暖气。 是对治法也。 亦入流亡所义也。 欲心外逸。 积淫成性。 化清凉心。 而成大火聚。 神光内凝。 积净成性。 故化淫欲心而成智慧火也。 智慧有照了之功。 斯则真火发光。 照了外境内身皆空。 故名智慧。 而火头之名。 亦由斯而立也。 而阿罗汉果。 亦因火光三昧之力而成也。 虽证小果。 不乐寂灭。 故发大愿心。 其所愿者。 凡诸佛将成道时。 魔怨扰害。 我则为金刚力士。 亲伏魔怨。 令其道成也。 佛问圆通。 我始则谛观身心暖触。 即火大。 无碍流通。 即性火真空。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也。 终则诸漏既销。 即淫欲性灭。 生大宝焰。 即成智慧火也。 登无上觉。 即小乘无学慧也。 罗汉在小乘。 亦称无上故我则以此圆通为第一也。 二持地地大。 三。 初平器界。 二平根身。 三结圆通。 今初。 持地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 普光如来。 出现于世。 我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 有不如法。 妨损车马。 我皆平填。 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 如是勤苦。 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或有众生。 于阛阓处。 要人擎物。 我先为擎。 至其所诣。 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 现在世时。 世多饥荒。 我为负人。 无问远近。 唯取一钱。 或有车牛。 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 为其推轮。 拔其苦恼。 持地者。 平治道路之事。 常持于心。 因此成道。 故名持地也。 往来必由之处曰要路。 水陆交际之处曰津口。 农人种植之处曰田地。 危峻不平曰险。 窄狭不宽曰隘。 以此通行之处。 若有不如法者。 不利行人。 妨损车马。 故为平填。 即高者平之。 低者填之。 沟渠之处。 则架以桥梁。 缺洼之处。 则补以土沙。 总之不辞劳苦。 便利行人。 如此者。 经无量佛。 出现于世。 其勤苦远矣。 其功德深矣。 市垣曰阛。 市门曰阓。 即往来经商之处也。 擎者。 担负之事。 即今之工作类也。 要人擎物。 我先为擎。 以义为利。 不同今之以利而为利也。 放物即行。 不取其值。 值。 即工价也。 既不取值。 为何而擎耶。 为结人缘而擎欤。 为好善名而擎欤。 为修自德而擎欤。 皆非也。 为彼需擎。 故擎之。 非有所图也。 夫如此者。 非打破人我界限者。 不能如此。 因如是故。 所以得界尘空也。 今人而不肯为此者。 概为分别心。 和人我心之所禁阻。 所谓尔为尔。 我为我。 界限分明。 因如是故。 所以界尘永不能空也。 毗舍浮。 此云遍一切自在。 即得大解脱。 逆行顺行无阻无碍义也。 世多饥荒。 乞食维艰。 为人负物。 唯取一钱。 以资口食。 观僧之与钱财。 非不可取也。 必至不得已而取之。 而舍者不为伤财。 取者亦不失廉。 是为无过。 北地旱道多。 以牛马牵车。 运载重物。 车辙成沟。 雨水蓄之。 愈摅愈深。 以致车轮陷溺而不能出者。 一车陷溺。 则后车皆为所阻而不能行。 车夫鞭牛。 急欲出陷。 其苦非常。 此时若有力者。 推而出之。 诚感激无尽矣。 以此观之。 佛教修行。 不专在安禅入定。 看经念佛。 凡世间所有之事。 若无私利之心。 无不是修行。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 门门皆可入道。 诚非虚语也。 今人谓作事有碍修行。 盖未了修行之理。 故作此说耳。 二平根身。 时国大王。 延佛设斋。 我于尔时。 平地待佛。 毗舍如来。 摩顶谓我当平心地。 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开。 见身微尘。 与造世界所有微尘。 等无差别。 微尘自性。 不相触摩。 乃至刀兵。 亦无所触。 我于法性。 悟无生忍。 成阿罗汉。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 宣妙莲华佛知见地。 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此菩萨。 以无分别心。 待一切众生。 今复平地待佛。 劳苦功高。 甚可钦羡。 故为摩顶。 而安慰之也。 佛曰。 当平心地。 则世界地一切皆平者。 地本无高低。 高低由心所造。 心若无高低。 则一切平等故。 虽然如是。 不得谓治地徒劳。 治心有功也。 当知心无可平。 平地即平心。 平心即平地。 地外无心可平。 心外亦无地可平。 未有心不平。 而能平地者。 亦未有地不平。 而能平心者。 若夫菩萨。 一闻开示。 即便心开。 心地俱平。 未可谓非平地之功也。 然吾等虽闻而再闻。 终不能心开者。 未有平地之功。 故心不能平。 以心不平故。 亦不肯为平地之事也。 身尘与界尘。 以外相观。 非特身尘与界尘各别。 即界尘与界尘。 身尘与身尘。 亦各各差别不同。 如皮肉筋骨。 水土沙石。 各有形相故。 若以尘性观。 则同本于一心。 是故等无差别。 众生迷法性。 而尚法相。 故有种种不平等之知见。 互相抵触。 互相是非。 乃至彼此伤害。 圣人悟法性。 而舍法相故。 世出世间。 凡所有法。 不论有情无情。 悉皆平等。 无分彼此。 以无彼此故。 虽有抵触。 而不为抵触。 虽有伤害。 而不为伤害。 皆同一体故。 如人自以其手。 或触其足。 或触其头。 皆无嗔恨。 若他人触之。 恼怒必生。 即体同与体别之故也。 然此犹在相上立喻。 若见法性者。 虽处生灭相中。 了无生灭相可得。 虽刀兵相触不见有灭相。 或长生万年。 亦不见有生相。 是于法性。 悟无生忍。 以身界俱空故成阿罗汉。 虽证空性。 而不住于空。 回心向大。 度诸有情。 同证此道。 故舍罗汉果。 入菩萨位中。 妙莲华。 是非染非净之境。 即非凡夫知见之染境。 亦非二乘知见之净境。 离染离净。 是为佛知见地也。 持地已超凡小。 进趣佛地。 故诸佛宣扬佛地者。 我先证明实有。 非染非净之佛地。 以绝听众之狐疑。 故为上首也。 三结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 身界二尘。 等无差别。 本如来藏。 虚妄发尘。 尘销智圆。 成无上道。 斯为第一。 根身器界。 同是四大变化所成故。 身界二种尘相。 等无差别。 其二尘之根本。 同发生于如来藏。 即前文所谓。 循业发现。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也。 尘销。 即根身器界空也。 众生执著身界。 障蔽妙明。 尘销翳除。 故妙智圆明。 成无上道也。 不了佛法心理者。 于佛法中。 妄立相宗。 谓一切色法。 心法。 决定实有。 常住不灭。 以分别名相为佛事。 以排斥性宗为功能。 主张明性者。 亦排相宗。 互相推排。 印度佛法消亡。 实肇始于斯也。 我国现有主张性相双立者。 然虽不排性。 若而相在。 性终不显。 相是生死之根本故。 相是性之障碍故。 如云翳不去。 而求见天日。 有斯理乎。 观此经文。 尘销智圆。 盖可知矣。 犹非持地一人如此。 乃至二十五种圆通。 谁不由尘销而觉圆净哉。 吾佛专为众生著相而来。 四十九年。 专为破众生著相心。 彼反谓佛教以相立宗。 佛说末法时。 有魔王著如来衣。 为佛弟子。 破如来道。 盖即此辈耶。 三月光水大。 四。 初修习水观。 二观中波折。 三成观因缘。 四终陈圆通。 今初。 月光童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 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为水天。 教诸菩萨修习水观。 入三摩地。 观于身中。 水性无夺。 初从涕唾。 如是穷尽津液精血。 大小便利。 身中旋复。 水性一同。 见水身中。 与世界外。 浮幢王刹。 诸香水海。 等无差别。 我于是时。 初成此观。 但见其水。 未得无身。 月是水之精也。 观得水精。 照了诸尘。 故名月光。 年幼之人。 纯朴未散。 杂染不生。 故名童子。 佛名水天者。 天即大义。 观水大而成道也。 水观者。 专心于彼曰观。 以心注水。 以水摄心。 故名水观。 心水契合。 名为入三摩地。 观于身中。 水性无夺者。 身中四大。 虽有相克相生之相。 而水之真性。 终不为他所侵夺也。 初则由外而观涕唾。 进而观舌下之津。 腹中之液。 骨髓里之精。 筋肉间之血。 再则身中遗出之大小便利。 如是诸水。 旋复身中。 名相各别。 湿性是同。 更由身中。 观于身外。 川河江海之水。 湿性亦同。 乃至界外之香水海。 其性亦等。 无有差别。 所谓有水皆湿性。 无湿不是水也。 观心与水。 不散不乱。 名初成此观。 但见身中水。 而未能全身是水。 故曰。 未得无身也。 浮幢王刹者。 按华藏世界海下。 有大莲华。 名种种光明蕊香幢。 此华生于普光摩尼香水海中。 海下有十层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 此华内有十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一一海中。 各有一一刹种。 每一刹种。 皆有二十层佛刹。 累高如幢。 幢浮于大莲华内之海中。 故云浮幢。 浮幢王刹。 即指华藏世界。 以总持诸世界故。 二观中波折。 当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 窥窗观室。 唯见清水。 遍在室中。 了无所见。 童稚无知。 取一瓦砾。 投于水内。 激水作声。 顾盼而去。 我出定后。 顿觉心痛。 如舍利弗遭危害鬼。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罗汉道。 久离病缘。 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无退失。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 说如上事。 我则告言。 汝更见水。 可即开门。 入此水中。 除去瓦砾。 童子奉教。 后入定时。 还复见水。 瓦砾宛然。 开门除去。 我后出定。 身质如初。 众生之病。 因于风寒暑湿之外缘。 外缘之侵入人身。 必由心引。 罗汉心离外缘。 故无病缘也。 身习未忘。 故觉心痛也。 舍利弗。 于恒河岸入定。 遭鬼打头。 出定头痛。 其事类此。 故引喻之也。 身本无身。 水亦无水。 心与身相应。 故现身相。 心与水相应。 故现水相。 佛说万法唯心。 一切唯心造。 于此益深信矣。 三成观因缘。 逢无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方得亡身。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 性合真空。 无二无别。 今于如来。 得童真名。 预菩萨会。 佛名山海自在通王者。 表诸法融通也。 山与海通。 则海山各得自在。 凡物不能融通。 彼此隔碍。 故不自在也。 月光逢此因缘。 故得身水融通。 融通者。 水通于身。 则全身是水。 故身相亡。 身相亡故。 内水外水一如。 内水外水融通。 水相亦空。 故云与十方诸香水海。 性合真空。 无二无别。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 即性水真空。 诸妄不生。 故名童真也。 预菩萨会。 即回小向大。 参预菩萨类中也。 四结陈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水性。 一味流通。 得无生忍。 圆满菩提。 斯为第一。 心观水故。 全水是心。 水应心故。 全心是水。 心成水故。 普天匝地无不是水。 故曰。 我以水性。 一味流通。 生唯水生。 灭唯水灭。 水外更无有法可生。 故曰。 得无生忍。 圆满菩提。 即心智圆满也。 如是水性。 斯为我圆通第一也。 四琉璃光风大。 三。 初逢佛教观。 二修习观法。 三结陈圆通。 今初。 琉璃光法王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 经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声。 开示菩萨。 本觉妙明。 观此世界。 及众生身。 皆是妄缘。 风力所转。 梵语吠琉璃。 此云青色宝。 内外洞彻。 而有光明。 身心发光。 洞彻无碍。 有似琉璃。 故名琉璃光。 佛名无量声者。 世间之声。 虽有无量。 总是因动而发。 动即风也。 无风毕竟无声。 声是风之果。 风是声之因。 观风正果。 故名无量声。 众生当初一念妄动。 迷却本觉妙明。 贪缘外境。 成邪知邪见。 心妄动故。 风大生焉。 妄心不歇。 风大亦不歇。 所以世界与人身。 常动而不歇。 流转而不停。 古之众生。 只知动转而已。 而不知所以动转之原。 而亦不求知动转之原。 今之科学。 乃谓大地如球。 为太阳吸力而转。 此即迷本之邪见也。 乃至种种分别思量。 竭尽智力。 亦不能得宇宙人身之真相。 何以故。 人之所求。 不外宇宙人身。 而宇宙人身。 全是假相。 于假相中。 而求真体。 如于火中而求水。 岂有得水之理哉。 是以无量声佛。 开示菩萨。 本觉妙明。 先令观此世界人身。 皆是妄缘。 风力所转。 妄缘即缘尘之妄心。 妄心歇。 则宇宙人身流转变化之相亦歇。 妄相歇。 则真相现前。 妄穷真露。 则本觉不求而自得矣。 妙明者。 本觉缘于真相。 真相即无相。 无相无处不相。 本觉即无所明。 无明无处不明。 故曰本觉妙明。 二。 修习观法。 我于尔时。 观界安立。 观世动时。 观身动止。 观心动念。 诸动无二。 等无差别。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十方微尘。 颠倒众生。 同一虚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 所有众生。 如一器中。 贮百蚊蚋。 啾啾乱鸣。 于分寸中。 鼓发狂闹。 逢佛未几。 得无生忍。 尔时心开。 乃见东方不动佛国。 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发光。 洞彻无碍。 上下四方。 各有定位。 故名界。 过现未来。 递互相成。 故名世。 界有定相。 世常变迁。 故曰观界安立。 观世动时。 由界之静相。 而成世之动相。 抑因世之动相。 而成界之静相。 若无静相。 则无动相。 若无动相。 亦无静相。 此显风之动静之相。 皆因妄缘而有。 无自实体也。 世界如此。 人身亦如此。 人心亦如此。 故曰诸动无二。 等无差别。 凡有自体者。 必有来处。 有来处。 必有去处。 当时觉了诸群动性。 皆由妄缘有无自体故。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如水中月。 镜中影。 体且不有。 况云来去哉。 十方微尘众生。 无不自谓我能活动。 计我为实有。 其实自生颠倒。 而不知同一虚妄也。 以不知虚妄故。 于宇宙间。 争国争家。 争名争利。 争人争我。 以致互相残杀。 彼此是非。 无有了时。 明眼观之。 不啻如百千蚊蚋。 储一器中。 啾啾乱鸣。 于分寸中。 鼓发狂闹而已。 逢佛未几。 观念成功。 群动不生。 得无生忍。 妄动消灭故。 不动性现。 故见东方不动佛国。 东方为动元。 南西北皆动用之地。 返本归元。 故见东方不动耳。 心存不动故。 孕生于不动法王之家。 而为不动佛之法王子也。 由承事十方诸佛。 以致业障消亡。 身心发光。 慧日独朗。 洞彻无碍。 犹如琉璃。 故名琉璃光也。 三结陈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风力无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 传一妙心。 斯为第一。 风力无依。 即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也。 识破妄缘无性。 即了体是真如。 故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也。 合十方群动。 归于不动真如。 是即合十方佛。 传一妙心也。 若了真常。 法法全真。 乃至微尘。 亦佛世界故。 斯即以观察风力。 为圆通第一也。 五虚空藏空大。 三。 初明得道。 二明观法。 三结圆通。 今初。 虚空藏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与如来定光佛所。 得无边身。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 照明十方微尘佛刹。 化成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流灌十方。 尽虚空际。 诸幢王刹。 来入镜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虚空。 不相妨碍。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 广行佛事。 得大随顺。 观身如虚空。 虚空藏万有。 身亦藏万有。 故名虚空藏。 定光佛或谓即燃灯佛。 但古佛同名甚多。 不可拘泥。 得无边身。 此总提所得。 以下明得无边身之义云。 观四大合成之身如虚空。 复以内身四大。 例明身外种种四大。 亦同虚空。 故曰手执四大宝珠。 照明十方微尘佛刹。 化成虚空。 内身四大。 能例明十方佛刹。 故喻如宝珠。 执珠之手。 喻能观之智也。 以能观之智。 观及十方微尘佛刹。 故十方佛刹。 悉现其中。 如大圆镜。 内放十种宝光。 即十法界之智。 照于十法界之境也。 四圣六凡。 名十法界。 境十故。 光亦十也。 尽虚空际。 诸幢王刹。 来入境内。 此显圆光普照。 有境皆来。 无法不照也。 涉入我身。 身同虚空。 不相妨碍。 此正呈虚空藏义也。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 广行佛事。 得大随顺者。 十方佛刹。 涉入一身。 一身遍入十方佛刹。 互遍互容。 重重无尽。 佛刹不大。 生身不小。 世人闻此。 不曰怪异。 即曰神妙。 其实非怪异。 亦非神妙。 乃诸法本来如此也。 众生于本然境上。 分大分小。 分内分外。 种种思量分别。 乃成种种障碍。 境而不能融通也。 众生若离分别心。 则诸法隔碍自无。 自然互遍互容。 成不可思议境矣。 此有身刹互容。 犹是菩萨境界。 若入佛境。 身刹亦无。 所谓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广行佛事者。 自离障碍。 亦令众生离诸障碍。 各各皆成虚空藏也。 得大随顺者。 顺从诸法。 自然而行。 更不自立主张。 妄作妄为也。 众生违诸法自性。 随自己好恶而行。 故成种种恶业也。 二明观法。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观。 四大无依。 妄想生灭。 虚空无二。 佛国本同。 于同发明。 得无生忍。 此大神力。 指前身摄尘刹。 尘刹现身而言也。 四大无依。 指自身来无来处。 去无去处也。 生本无生。 妄作生想。 灭本无灭。 妄作灭想。 无生无灭。 故与虚空无二。 内身如是。 外境亦如是。 同是四大种成。 故曰。 佛国本同。 于内身外界同明无生。 故得无生忍。 其有大神力。 而能身涉尘刹。 尘刹现身。 即由谛观四大无依等而来也。 三陈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虚空无边。 入三摩地。 妙力圆明。 斯为第一。 有情无情。 同归一空。 空外无物。 故心常静。 乃得入三摩地也。 观察功成。 色空无二。 是为妙力圆明也。 斯观察虚空。 为我圆通之第一也。 六慈氏识大。 三。 初承佛授法。 二依法修行。 三结陈圆通。 今初。 弥勒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 经微尘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明。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游族姓。 尔时世尊。 教我修习唯心识定。 入三摩地。 弥勒。 此云慈氏。 姓也。 名阿逸多。 此云无能胜。 慈心济生。 无有再胜故。 佛名日月灯明者。 以智慧名也。 重世名。 游族姓。 皆贪恋外境。 未了缘生性空故也。 教以唯心识定。 破除外境。 应病与药也。 入三摩地。 即证入唯识性也。 二依法修行。 历劫已来。 以此三昧。 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灭无有。 至燃灯佛出现于世。 我乃得成。 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 净秽有无皆是我心。 变化所现。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今得授记。 次补佛处。 唯者。 独也。 唯有心识。 心识之外。 更无有法。 故名唯心识。 唯心识。 义含两层。 唯心。 观三界空也。 唯识。 观万法空也。 论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唯心识观。 双空一切也。 历劫以此三昧。 事恒沙佛。 言功深也。 求名心歇。 言观力之功效也。 至燃灯佛时。 得成三昧者。 内根外尘。 晴器世间。 空无所有。 识性独曜。 是为唯心识三昧成就。 更无有法可空。 故曰无上。 不离根尘。 而迥脱根尘。 故曰妙圆。 人心如水。 尽虚空中所有净国土。 秽国土。 如水底月影。 月影因水而化现。 无水决无月影。 人心与世界。 亦复如是。 故曰。 乃至尽空国土。 净秽有无。 皆是我心识变化所现。 世人观水底月。 虽见幻影。 实无真月。 亦曰唯水。 绝不言水底有月。 吾佛观世间相。 虽见幻相。 实无真体。 故曰唯识。 不言识中有相也。 今人不信唯识。 谓心外有法相。 何异痴人说水底有月。 而不信水底无月者乎。 弥勒已了唯心识故。 昔日随心所变现之幻相。 一一皆成识性。 即转无量幻相。 成无量如来也。 是故经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今于释迦如来会中。 得蒙授记次补佛处。 授记之事。 载阿含经。 此不赘述。 现在贤劫。 于住劫中。 有千佛出世。 自第一小劫。 至第八小劫。 此中无佛出世。 第九小劫。 有四佛。 即拘留孙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佛。 释迦佛也。 第十小劫。 即弥勒佛出世。 十一小劫。 至十四小劫。 亦无佛。 十五小劫。 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续出兴。 十六至十九小劫。 亦无佛。 第二十小劫。 楼至佛出。 此佛灭后。 则三灾起。 世界坏矣。 法相宗亦说。 色法唯识所变。 常不离识。 但则。 只许变。 不许空。 有异弥勒。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 犹如痴人。 只许空华生。 不许空华灭。 只许有翳眼。 不许有净眼。 法相宗解唯识曰。 色不离识。 名为唯识。 假借弥勒之名。 欺诳世人。 观此弥勒所陈之唯识。 尽空国土。 名为唯识。 可以知其是非矣。 问。 既曰。 尽空如来国土。 又曰次补佛处。 国土尽空。 更有何处可补欤。 答。 尽空如来国土者。 了知国土。 皆我心之所变现。 国土全是我心。 我心之外。 更无国土。 是为尽空如来国土。 实无国土可空也。 不是毁坏如来国土。 成为虚空。 名为尽空如来国土也。 譬如从水起诸波。 全波是水。 水外无波。 是为尽空诸波。 实无波可空也。 不是毁灭诸波。 成为断灭。 名为尽空诸波也。 众生观国土。 不知是心。 故有国土。 诸佛观国土。 唯是心现。 故无国土。 至于补处佛位。 乃随众生而言也。 诸佛的国土。 土即是心。 心即是土。 心土不二。 非有而有。 有而不有。 离诸空有。 正是诸法真如识性也。 未委识心变现净秽诸法者。 请观下表。 [净秽有无皆我心现表]世间出世间所有色法。 皆从一心生起终必还归于一心。 弥勒菩萨云。 尽空如来国土。 净秽有无。 皆我心所现。 法相宗亦说。 心之所缘。 唯心所变。 但彼不许所变之色。 还归一心。 而云生死无有了期。 今借起信论三细六粗。 显净秽唯心现义。 古解唯识之识。 虽曰阿赖耶。 唯依生灭门论八识。 有违生灭不生灭和合名阿赖耶。 三结陈圆通。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十方唯识。 识心圆明。 入圆成实。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 得无生忍。 斯为第一。 谛者。 审实义。 观万法唯识。 则分别计度心不起。 故远离遍计执性。 得世间法无生忍也。 观三界唯心。 则随性分别亦不起。 故远离依他起性。 得出世无生忍也。 二观圆成。 二性远离。 故入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 对前二而起。 前二无。 圆成亦不立。 所谓依彼三自性。 立此三无性也。 斯唯识心观。 为我圆通之第一也。 此总观前六种识。 不同前单观一识。 故名识大也。 法相宗言三自性。 大异于此。 彼以依他起为中枢。 破遍计显圆成。 生遍计灭圆成。 圆成与遍计有生有灭。 依他起性。 常住不动。 遍计生。 名为染依他。 圆成生。 名为净依他。 彼不觉悟。 二性并存。 即自破唯识宗也。 三自性大义。 见左表。 [三自性生起还灭表]三自性。 各有真似两种。 真如。 真圆成。 种性。 似圆成。 似圆成。 即小乘圣果。 真圆成。 是佛果故。 种性。 真依他。 器界。 似依他。 器界假名无实。 无所起故。 器界。 真遍计。 种性。 似遍计。 种性是一。 无所谓周遍故。 此三自性即一法。 从生起而名依他起。 从所缘而名遍计执。 从还灭而名圆成实。 舍似从真故。 各有专名。 古德于此三自性。 种种揣测。 未得真象。 学者无所适从。 特表示之。 (名义出摄大乘论。 )七大势至根大。 三。 初值佛授法。 二说明念义。 三结陈圆通。 今初。 大势至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梵语摩诃那钵。 此云大势至。 观经云。 见此菩萨。 一毛孔光。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 是故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离三涂。 得无上力。 是故名大势至。 又思益云。 我投足处。 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及魔宫殿。 故名大势至。 无量寿经云。 无量光。 无边光。 无碍光。 无对光。 焰王光。 清净光。 欢喜光。 智慧光。 不断光。 难思光。 无称光。 超日月光。 盖即此十二如来也。 念佛三昧。 约有四种。 一持名念。 二观像念。 三观想念。 四实相念。 此盖第三观想念。 念即忆故。 非口念也。 不同观经。 观诸相好。 非观像念也。 无所念。 名实相念。 此有所忆。 故非实相念也。 三昧。 此云正受。 即专心一处。 不起余念。 所谓不受诸受。 名为正受也。 大势至。 是阿弥陀佛极乐国中的众生。 无须再念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 念佛三昧。 是念自心佛。 生自心净土也。 念佛的念字。 属心不属口。 是忆念之念。 非口念之念也。 二说明念义。 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 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念佛之法。 非徒口称佛名而已。 惟要志心观念于佛。 譬如二人相忆。 自然常在一处。 犹如形影相随。 不相乖异。 若一忆一忘则相反。 忆者。 虽欲常逢常见。 而忘者常自乖违。 以致虽逢而不逢。 虽见而不见。 忘者不与忆者相亲近故。 众生念佛。 亦犹此也。 诸佛常念众生。 无不念时。 如慈母忆子。 众生一念不觉。 远离诸佛。 随逐妄缘。 流荡忘返。 如子逃逝。 违背慈母。 一在净土。 一在浊世。 以致两相乖异。 虽或佛出世间。 以彼众生。 无心于佛。 故虽逢而不逢。 或见而非见也。 此明众生。 若不忆念于佛。 则终无见佛之日。 若子忆母。 如母忆子。 子母同心。 则历生相近。 不相违远。 子如妄念。 母是真心。 回光返照。 名为见佛。 此如众生念佛。 犹佛念众生。 生佛同念。 现前当来。 自得见佛。 与佛不相违远。 以佛现前故。 自得心光开朗。 亲见如来。 无须方便也。 所谓方便者。 即自不能见。 假借他法而见之。 如人无见物之能力。 必借光于日月灯。 而后能见也。 或虽有日月灯光。 而目力不足。 必假光于眼镜。 然后能见。 是则日月灯光。 即众生见物之方便法。 眼镜。 则又方便中之方便法也。 不假方便者。 如反观自心。 不假外缘。 若有外缘。 反成隔碍。 此表念自心佛也。 若众生生于佛前与佛无间。 是故无需方便也。 众生所谓迷者。 即迷于佛而已。 佛既现前。 迷云咸消。 不即自得心开乎。 又如人身染香。 身有香气。 此则名为香光庄严。 人心染佛。 心有佛光。 不即自得心开。 去佛不远乎。 因地以念佛心而入无生。 有异今人以念佛心。 求生西方。 今于极乐世界。 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净土。 即无生灭之心地也。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以此自利。 还以此利人。 不假思维。 自然之道也。 三结陈圆通。 佛问圆通。 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以上阿那律陀等。 于六根中。 各选一根。 而证圆通。 今于六根无有拣择。 一齐总摄之。 都摄六根者。 如舌根知味如幻。 即名念佛。 耳根闻声如幻。 即名念佛。 眼根见色如幻。 即名念佛。 意根知法如幻。 即名念佛。 鼻根嗅香如幻。 即名念佛。 身根觉触如幻。 即名念佛。 如是六根。 对于六尘反缘。 在在处处。 无不是念佛。 是名无选择都摄六根。 名为念佛。 若但以舌根。 念佛名。 则同舌识圆通。 何名根大圆通欤。 何名都摄六根欤。 六根缘六尘。 名为染念。 观六尘性空。 名为净念。 如是净念相续无间。 名为入三摩地。 佛问圆通。 我以都摄六根。 斯为第一。 问。 观外尘如幻。 何以即名念佛耶。 答。 所谓佛者觉也。 众生贪恋六尘。 背觉合尘。 而入生死苦海。 众生不恋六尘。 背尘合觉。 而入极乐净土。 背尘合觉。 如子忆母。 背觉合尘。 如舍父逃逝。 是以余谓背尘合觉。 名为念佛。 若以舌根执持佛名。 耳闻佛声。 鼻嗅佛香。 舌尝佛味。 身觉佛触。 心想佛国。 如是六根贪恋六尘。 背觉而合尘。 是名放六根。 非摄六根。 是念假佛。 而违真佛。 余不取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五终 发布时间:2024-07-17 08:21:1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