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四)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四)守培法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四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五更除余疑圆成如来密因。 二。 初疑问。 二破疑。 初四。 初赞佛德。 二述自情。 三申所疑。 四请开示。 今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为众生。 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降伏魔外曰大威。 拔济人天曰大德。 两边不著。 直指中道。 曰第一义谛。 即如来藏。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也。 善演者。 即以世法而演佛法。 若离世法而演佛法。 则不足为善矣。 二述自情。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 我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 聆于蚊蚋。 本所不见。 何况得闻。 佛虽宣明。 令我除惑。 今犹未详斯义。 究竟无疑惑地。 世尊。 如阿难辈。 虽则开悟。 习漏未除。 我等会中。 登无漏者。 虽尽诸漏。 今闻如来所说法音。 尚纡疑悔。 增一云。 善说诸法。 广别义理。 诸弟子中满慈第一。 善说法者。 必善闻法。 善说法者闻此法尚不能知。 余可知矣。 是以满慈子于此文有为众人代问之必要也。 蚊蚋。 小飞虫也。 虫小声微。 逾百步外聆之。 则杳然若无。 聋人。 喻小乘不聪也。 逾百步外。 言小乘人于大乘法相远也。 蚊蚋。 喻大乘微细法也。 本所不见。 喻小乘人不闻大法之名也。 何况得闻。 言小乘人既不闻大乘之名。 何况能知大乘之道乎。 换言之。 小乘不但不闻大乘之法。 亦复不闻大乘之名。 今虽得闻。 犹未详细。 故曰。 未详斯义。 究竟无疑惑地。 此叙疑情之因由也。 阿难虽悟。 习漏未除。 言阿难闻前妙法。 已知法法皆如。 故曰悟。 无始以来习气犹在。 故曰。 未除也。 如已了色声本是真如。 而见声色时。 不知不觉自然而说声色。 此即惯习之气未消之一证也。 习漏若销。 则往昔所分别之诸名相皆空矣。 无漏者。 小乘已了分段生死也。 虽是无漏大阿罗汉。 闻此大乘妙理。 亦只知其大概而已。 总未能明白晓畅。 故曰。 尚纡疑悔。 委曲曰纡。 于法不能直接了当也。 法理未明。 故生疑也。 闻法不切。 故自悔也。 三申所疑。 二。 初疑诸相发生。 二疑诸大相融。 今初。 世尊。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 阴处界等。 皆如来藏。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终而复始。 如来藏。 清净本然。 即一念未萌。 万法未生以前之如来藏也。 忽然发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如无中生有。 正是可疑之处也。 设如水上之泡。 忽然而生。 灭不复起。 则已可疑矣。 今之诸世间相。 生住异灭。 次第迁流。 灭而复生。 终而复始。 似有人主使之势。 而实无主使者。 此更可疑也。 二疑诸大相融。 又如来说。 地水火风。 本性圆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 云何容水。 水性周遍。 火则不生。 复云何明水火二性。 俱遍虚空。 不相陵灭。 世尊。 地性障碍。 空性虚通。 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从来陆地必无水。 有水非陆地。 地水不相容。 有水必无火。 有火必无水。 火水不并立。 并立必相陵灭。 有实必无空。 有空必无实。 实空不俱遍。 此系世间不易之理也。 今云。 四大本性圆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大异常情。 故曰。 我今不知是义攸往。 攸往。 即所归属也。 言上来所疑之理。 不知归属于何处也。 四请开示。 惟愿如来。 宣流大慈。 开我迷云。 及诸大众。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钦渴如来。 无上慈诲。 上来所举之疑。 疑即迷也。 迷蒙心光。 如云阴天日。 愿假如来大慈之风。 荡开我等迷惑之云。 就此钦敬渴望我佛如来慈悲教诲。 二如来破疑。 二。 初许说。 二正破。 今初。 尔时世尊。 告富楼那。 及诸会中。 漏尽无学。 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 普为此会。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令汝会中。 定性声闻。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 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真阿练若。 正修行处。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 钦佛法音。 默然承听。 已证四果。 不受后有。 故曰漏尽。 三界已超。 所作皆办。 故曰无学。 漏尽无学。 皆阿罗汉之别名也。 以下所说之法。 不但为初心者说。 亦不但为小乘人说。 其说者乃三乘俱备。 上下兼收。 故曰。 普为此会。 胜义者。 即义理之最胜也。 小乘出世法。 对世间法名为胜义。 以对待而成故。 非真胜义。 今舍小乘而说最上乘。 离却二边。 灵光独曜。 法无再上。 故名真胜义也。 沉空滞寂。 不发大心。 名曰。 定性声闻。 此等声闻。 住于偏真。 不求进取。 又名法执未亡。 著于涅槃。 然皆智劣之故也。 二空者。 人我空。 法我空也。 小乘了五阴无我。 名人我空。 趣于寂灭。 名法我未亡。 此即未回心之罗汉也。 今云未得二空者。 如阿难等。 小果未圆。 才发大心。 二我皆未了也。 上乘。 即大乘。 大乘为诸乘之上故。 罗汉。 乃小乘之通名也。 一乘即上乘。 又名菩萨乘。 以声闻为第三乘。 缘觉为第二乘。 故以菩萨为第一乘也。 寂灭场地。 即成佛处。 言生死烦恼皆寂灭故。 阿练若。 此云寂静处。 谓万缘皆息之地也。 小乘见诸缘而不究竟。 故非真阿练若。 大乘了诸缘即真。 息无所息。 无处不是真阿练若处也。 以不落偏真。 从性起修。 全修在性。 性外无修。 故名正修行处。 以上如来所许。 皆大乘妙法。 为破小乘之迷执。 令归于清净宝所也。 二正破。 三。 初破妄缘以除诸疑。 二破妄因以断疑根。 三合破因缘圆成密因。 初四。 初因迷生妄。 破空性疑。 二觉不生迷。 破不空性疑。 三万法一体。 破空不空性疑。 四结明三如来藏之说意。 初四。 初误认觉明。 为生妄之因。 二迷己为物。 为成妄之缘。 三因缘和合。 故诸妄不断。 四总结前文。 了忽生之问。 今初。 佛言。 富楼那。 如汝所言。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 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 唯然。 世尊。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 汝称觉明。 为复性明。 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 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 若此不明。 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 佛言。 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 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此科文。 有四小段。 由初至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此牒前问也。 自汝常不闻。 至宣说斯义。 此举昔法也。 自佛言。 汝称觉明。 至则无所明。 此验今解也。 由佛言。 至又非觉湛明性。 此显妄因也。 性觉者。 性中之觉。 未起相分也。 本觉者。 妄觉之本。 已起相分也。 其觉虽一。 时处不同。 故分性本也。 性觉无所缘之相。 以妙体彰明。 故曰妙明。 本觉以妙体而为所明之相。 故曰明妙。 性觉妙明。 谓能明之心不可思议。 本觉明妙。 谓所明之境不可思议。 此灵知之心。 知于自体。 则名为觉。 故下云。 有所非觉。 知于外相。 则名为明。 故下云。 无所非明。 觉明虽二。 体即是一。 众生不知。 以明明觉。 或以觉觉明。 皆成妄因也。 为复性明。 称名为觉。 此问以明为明觉也。 为觉不明。 称为明觉。 此问以不明为明觉也。 满慈答曰。 若此不明。 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 满慈不了迷情。 故同众生。 以有明为觉。 不以无明为觉也。 殊不知有明正是无明之妄本耶。 又明者。 有有所明。 有无所明。 且不知满慈所云之明。 指何明而言。 故再问云。 汝言明觉。 此明觉为有处所而明耶。 为无处所而明耶。 若无所明。 则同不明。 成无明之觉。 故曰。 无所非明。 若有所明。 则同外物。 不名觉义。 故曰。 有所非觉。 如是有所明。 无所明。 二俱不成。 若云无明。 则同暗昧。 又非觉湛明性。 有明无明。 义皆不成。 此明妙觉明性。 离诸名相。 不可思议。 而显满慈妄称明觉。 由此一念之差。 世界众生。 皆从此起。 若问山河大地云何发生。 即问汝明觉云何而起。 了得明觉起处。 即了得山河大地起处矣。 二迷己为物。 为成妄之缘。 二。 初迷真。 二成妄。 今初。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性觉必明者。 明即觉。 觉即明。 觉明一体。 本无是非也。 妄为明觉者。 妄谓觉是所明也。 所明既立。 则是非生矣。 以不知觉外无明。 而于明外立觉。 故曰妄也。 言到妙觉明性。 不但凡小无开口处。 即三世诸佛亦无开口处。 以举心即错。 动念即乖故。 满慈不解此义。 信口而答。 故被佛诃为妄为明觉也。 须知此错。 不在觉明明觉之颠倒。 而在明外有觉。 觉外有明。 明觉对待。 皆成妄也。 有觉即明。 明即觉。 觉外无明。 明外无觉。 绝待圆融。 谓觉明为是。 明觉为非。 实不知明觉觉明。 皆不免是非也。 佛说性觉必明。 不落是非。 善解者。 要得义亡言。 若执佛言为是。 亦成法病。 祈善思之。 二成妄。 三。 初成细相。 二成粗相。 三总结成。 初二。 初细中细相。 二细中粗相。 今初。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觉是本体。 故非所明。 因于觉体。 妄起所明。 故曰。 因明立所。 此立所明即业相。 因有所明之妄相。 故有能明之妄心。 故曰。 生汝妄能。 此能明。 即转相也。 二细中粗相。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一念未生前。 全体是性。 故无同异。 由一念妄明。 生于无同异之性中。 即于觉起明想。 故于空起暗相。 能明所明不同。 故曰炽然成异。 炽。 明胜也。 能所相对。 即现相也。 又名境界相。 即五大种性。 现于七识心中。 如镜照相。 未起分别也。 二成粗相。 二。 初粗中细相。 二粗中粗相。 今初。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异彼所异者。 于世界之异相。 复立虚空之同相。 异中生异。 故曰异彼所异。 因世界之异相。 立虚空之同相。 故曰因异立同。 此即分别智相也。 又于同相中发明无同相。 如于虚空中复分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 故曰无同。 又于异相中发明无异相。 如有情与有情同。 无情与无情同。 故曰无异。 此无同无异。 即由同异上相续生起。 是为相续相也。 此二相。 为六粗中之细相。 故曰粗中细相。 二粗中粗相。 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是。 指前同异诸相也。 诸相浑杂。 于分别智中生灭相续不断。 故曰扰乱。 即执取相也。 因执取而心为之扰乱故。 两两相待。 而生劳相。 即计名字相。 相待即有有无生灭。 大小高低等。 种种对待之名相故。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即起业相也。 尘劳烦恼。 即业系苦相也。 以上粗细相。 名义出起信论。 三总结成。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 真有为法。 起。 即动也。 世界迁变不停。 故曰。 起为世界。 静。 即不动也。 虚空无生灭去来。 故曰。 静成虚空。 虚空无分别。 故曰。 虚空为同。 世界有千差。 故曰。 世界为异。 此皆生相也。 彼无同异。 即从虚空世界中分别而出。 对待而成。 别无他法也。 然此差别之相。 皆由一念妄动造作而成。 故曰真有为法。 此有为法。 推其本源。 皆因认明为觉。 和迷觉为物而成。 以上已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问。 以下再明次第迁流。 终而复始。 三因缘和合故诸妄不断。 三。 初明世界相续。 二明众生相续。 三明业果相续。 初三。 初生四大成世界。 二四大变化成万物。 三万物互助成不断。 今初。 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 火光上烝。 故有水轮。 含十方界。 真空性中。 本无明暗之相。 由于觉性妄起明相。 望于顽空。 则成昧相也。 由有觉明空昧相对待故。 觉实于空虚之中而摇动。 则风大生焉。 执持世界者。 世界立于空中。 而不下坠者。 风力所持也。 觉明因空而生摇。 坚执明相而成碍。 碍即有质之色法。 世界有相。 皆因坚固妄想凝结而成。 如结水成冰等。 金宝。 指五金玉石等。 乃凝之最坚固者。 以明觉而成立此坚固之相。 故有金轮。 然觉体本无坚相。 由执明之念久久熏成。 如炼土砂而成金铁也。 保持国土者。 国土处于水轮之上。 而不散失者。 金轮保持之功也。 国土之有金轮。 如人身之有筋骨。 保持血肉。 而能成立也。 此即地大。 坚觉宝成。 此反照地大一句。 摇明风出。 此反照风大一句。 因风鼓金。 金金相摩。 而火大生焉。 变化性者。 万物非阳不生长。 非阴不消灭。 世间生灭变异。 阴阳消长。 皆火大烝发之力也。 宝明得火光之烝而生润。 故有水大。 含十方界者。 十方世界在华藏海中。 如江海之含洲潬也。 此四大生。 则世界种成矣。 二四大变化成万物。 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 湿为巨海。 干为洲潬。 以是义故。 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 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 击则成焰。 融则成水。 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 因绞成水。 大而世界。 细而微尘。 皆由四大和合变化而成。 其变化而有种种差别不同者。 皆由四大多少正助不同而成。 如火性上腾。 水性下降。 以水助火。 则成洲潬。 以火助水。 则成巨海。 互相资助。 故曰。 交发立坚。 坚即巨海洲潬之体质也。 海虽水性。 由火助成。 故海中有火光常起也。 洲潬虽是燥性。 由水助成。 故洲潬有河常注也。 又火胜水劣。 火挟水土而腾。 故成高山。 山是火水所成故。 击石成焰。 融石成水也。 如水胜而土劣者。 水抽土性而成草木。 草木是水土所成。 故烧木则成土。 绞木则成水也。 以上所成。 虽曰二性胜劣。 实则四大全俱。 以多兼少。 故略之耳。 如草木多分水土。 少分火风。 非全无火风也。 何以故。 如木中之水。 虽甚寒而不冰。 故知兼有火性也。 草木见风而摇动。 故知兼有风性也。 又草木无阳性。 及条达性。 必不生长故。 三万物互助成不断。 交妄发生。 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 四大互相资助。 而发生一切妄境。 复由妄境助发妄业。 故曰交妄发生。 妄业因也。 复生妄境。 果也。 由因成果。 果复为因。 果果因因。 递相不绝。 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不断。 古解此文。 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合者。 正脉斥为大违经义。 近有毁此经者。 藉为口实云。 五行。 乃此土方士之言。 非印度所有故。 又云。 佛经皆言四大。 独此经言五行。 故知此经。 乃中国伪造也。 正脉虽明此经。 不应配合五行。 而未指出非五行之实义。 更为辨之曰。 五行中有木行。 此经虽云草木。 却不得与风金水火同日语。 何以故。 四大是单纯性。 草木是组织性故。 如经云。 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 可知草木是四大组织所成之法。 非大种性也。 若以四大组织之草木。 与四大合为五行者。 然则。 江海洲潬山石等。 均四大组织而成。 皆可与四大平论。 如是千行万行亦有。 何止言五行耶。 从此可知言五行者。 实是附会其说。 非此经实有五行也。 此经风金火水亦如他经四大。 金即地大故。 言此经有五行者。 乃不识五行之真义也。 二明众生相续。 三。 初分开妄明成六根。 二六根造业成四生。 三四生轮转成不断。 今初。 复次富楼那。 明妄非他。 觉明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 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色香味触。 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明妄非他者。 言明之妄。 其过非他。 即认明为觉之咎也。 咎。 过也。 所见之妄境既立。 能见之妄心不能踰越所明之理。 以是因缘。 眼止能见色。 耳止能听声。 乃至意止能知法。 六根不能超越六尘。 六根依六尘而生。 离尘则无根故。 以有六种妄尘成就故。 由此分妄明而成见觉闻知。 即六根性也。 见属眼根。 闻属耳根。 知属意根。 觉属鼻舌身三根故。 若无觉明。 则六尘无由成就。 六尘不成。 六根何具。 六根不具。 何明妄境耶。 以此可知明妄非他。 觉明为咎矣。 二六根造业成四生。 同业相缠。 合离成化。 见明色发。 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 同想成爱。 流爱为种。 纳想成胎。 交遘发生。 吸引同业。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 遏蒲昙等。 胎卵湿化。 随其所应。 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 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 众生相续不断者。 虽由自业为因。 然必有同业之助缘。 如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又如磁石吸铁。 两不相离。 故曰同业相缠。 同业者。 彼此皆有人道业。 或同有三途业等。 故名同业。 合离成化者。 离故身。 合新身。 故成变化也。 佛说人死后。 故身已舍。 新身未得之间。 名中有身。 若生缘未成时。 所见如墨。 若生缘熟时。 则有业光发明。 以有光明故。 则有色相可见。 故曰。 见明色发。 色即同业之父母。 以有所见故。 即趋其所。 彼时中有生。 男者爱母。 女者爱父。 起淫欲想。 故曰。 明见想成。 男者见父。 女者见母。 异自所欲而发嗔。 故曰。 异见成嗔。 男者见母想男。 女者见父想女。 同其所想而成爱。 故曰。 同想成爱。 父流之精。 计为己有。 故成生身之种。 母纳其精。 想为容身之处。 故成受生之胎也。 如是父母交遘之事发生。 而能吸引同业之中有受生也。 羯罗蓝。 此云凝滑。 初七日之胎像也。 遏蒲昙。 此云疱。 二七日之胎像也。 经云。 住胎七七日。 人形始成。 此略言二种也。 若三七日。 名闭尸。 此云软肉。 四七日。 名健南。 此云坚肉。 五七日名钵罗奢佉。 此云肢节。 六七日发毛爪齿位。 七七日具诸根。 则人形成矣。 卵胎湿化。 四种生像也。 随其众生所有之业而应之。 如想多则受卵生。 情重则受胎生。 多交合。 则受湿生。 喜离散。 则受化生。 情想合离之四业。 感受胎卵湿化之四生。 然世间生像虽有种种不同。 其出发点。 只有二。 一者有情境。 二者无情境。 心与情境未会合。 但生悬想者。 此为卵生。 故曰。 卵唯想生。 心与情境已会合而生情爱者。 此为胎生。 故曰。 胎因情有。 心与非情境合而未离者。 则感湿生。 故曰。 湿以合感。 心与非情境合而已离者。 则应化生。 故曰。 化以离应。 胎卵二生著于情境。 故有父母。 湿化二生。 著于非情境。 故无父母也。 情非情境虽异。 能生之心不出情想。 以合感亦情故。 离应亦想故。 总而言之。 四生之生。 不外一念妄动而已。 想即念之生相。 情即念之住相。 合即念之异相。 离即念之灭相故。 三四生变化成不断。 情想合离。 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 逐其飞沉。 以是因缘。 众生相续。 情。 想。 合。 离。 即四种生缘也。 更相变易者。 或胎生转变为卵湿化。 或化生转为胎卵等生。 四生更互转变。 皆由业所感。 如情多于想。 则沉下水轮。 若想多于情。 则飞于空中。 故曰。 随有受业。 逐其飞沉也。 以此四生。 展转流变。 是故众生相续不断。 三明业果相续。 三。 初妄起三事成业因。 二互相还报成业果。 三因果循环成不断。 今初。 富楼那。 想爱同结。 爱不能离。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 贪不能止。 则诸世间卵化湿胎。 随力强弱递相吞食。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 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 穷未来际。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彼此互相联络。 曰想爱同结。 情结不休。 曰爱不能离。 如父母子孙。 世间情爱最深者是也。 相生不断者。 其父生子。 子复生孙。 故生生不已也。 父子相生。 惟淫欲是成。 故曰。 则以欲贪为相生之本也。 欲而云贪者。 即想爱同结。 爱不能离。 以致生生不已也。 因贪爱而有身。 故一切爱中莫过于爱身。 是以一切众生。 同有滋身之思想。 因滋自身而欲杀他身。 滋不能止。 即杀不能止。 是故四种众生。 随其强弱。 递相吞啖。 如此弱肉强食。 因贪而杀。 是杀以贪为本也。 人强羊弱。 故人能食羊。 羊死则复为人。 人死则复为羊。 即强不终强。 弱亦不终弱也。 因果循环。 非但人羊如是。 十生之类。 无不如是也。 恶业俱生。 言因此盗食。 影响他恶。 乃至无恶不作也。 穷未来际。 言还报亦无了时也。 由贪滋自身。 故盗食他肉。 如是盗食。 亦以贪为本也。 盗者。 不与而取也。 由有贪心。 而起杀盗淫。 三业成。 而生死之因遂成。 二互相还报成业果。 汝负我命。 我还汝债。 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 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缠缚。 汝负我命。 汝转生来。 当还我命。 此为杀果也。 我负汝债。 我转生来。 当还汝债。 此为盗果也。 如是展转相杀相盗。 故经百千劫。 常在生死。 无有了期也。 汝爱我心。 言女爱男之厚待心也。 我怜汝色。 言男爱女之好颜色也。 此为淫果也。 如是互相绸缪。 故经百千劫。 常在缠缚。 无解脱时也。 三因果循环成不断。 唯杀盗淫。 三为根本。 以是因缘。 业果相续。 众生生死烦恼之果报。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 以前世三业之因。 而感报今身之果。 复以今身之杀盗淫。 为将来之业因。 因果循环。 以是因缘。 众生业果相续。 无有断日也。 四总结前文了忽生之问。 富楼那。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 以上三种相续。 众生自性中初无此事。 因于自觉。 妄起明想。 如前富楼那云。 若此不明。 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 而成明了知性。 即见性。 因有能明了之妄见。 而发生所明了之妄相。 此所以云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从妄而有也。 复由妄相。 熏染觉性。 转发妄见。 生住异灭。 次第迁流。 如是因缘。 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终而复始。 无断绝时。 世间众生。 昧失本来。 流荡忘返。 反以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为本来有。 为绝不可少之物。 为最快乐之场。 甘受生死烦恼之苦。 才闻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非是实有。 即谤为邪说。 或责以破坏世间相。 如是贪著世间之心。 牢不可破。 苦哉苦哉。 俗人不明真相。 情犹可原。 学佛之人以相为宗。 反对真性。 大可哀也。 二觉不生迷。 破不空性疑。 二。 初承前起疑。 二立喻复破。 今初。 富楼那言。 若此妙觉。 本妙觉明。 与如来心。 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 有为习漏。 何当复生。 若此妙觉。 指众生本具之妙空明觉而言也。 本妙觉明者。 言此妙觉。 不因有相而有明。 亦不因无相而无明。 本来是妙觉明性也。 若此众生妙觉。 与诸佛妙觉。 不增不减。 众生妙觉。 既然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如来妙觉。 亦应无状忽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否则。 不应云无增减故。 如来今时。 已了万物皆空。 得妙空明觉。 不知山河大地。 有为习漏。 当于何时而复生耶。 彼不知山河大地之生。 由于妄为明觉。 妄为明觉。 即不明本觉。 谓之无明也。 若无此问。 无明之理不明。 或谓无明是本有。 由修行而灭。 故佛不再生。 如此解说。 无明与觉性并立。 则有认妄为真之过。 或谓无明是后生。 有生故有灭。 如此解说。 觉性能生无明。 如来定有生无明时。 殊不知无明非本有耶。 非后生耶。 生相全无。 是故谓之妄想也。 明此妄想。 即为破无明。 其实无所破也。 无明是假名而已。 言生已错矣。 言再生更错矣。 二立喻复破。 五。 初立迷方喻。 二立空华喻。 三立金矿喻。 四立木灰喻。 五合无生法。 初二。 初立喻。 二合法。 初二初迷无本。 二觉不迷。 今初。 佛告富楼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为北。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 因悟而出。 富楼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无根。 云何因迷。 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 迷。 喻无明也。 人。 喻众生也。 聚落。 喻真如也。 惑南为北。 喻迷真认妄也。 如来问迷。 因迷因悟而有。 即问无明。 因妄而有。 因真而有也。 彼答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显无明无生处。 故非真实。 有生处。 即非虚妄故。 迷自无根。 云何能生哉。 悟与迷相反。 云何能相生哉。 二觉不迷。 佛言。 彼之迷人。 正在迷时。 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楼那。 于意云何。 此人纵迷。 于此聚落。 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迷人不识南北。 一经悟人指示。 从此更不复迷。 如众生正在不识真如时。 忽逢如来指示。 此人既破无明。 从此更不复有无明。 此显众生迷而有觉。 诸佛觉而不迷。 觉是本有。 虽然暂失。 终有得时。 迷是虚妄。 一觉便了。 何能复生耶。 若能复生。 即同本觉。 何名虚妄耶。 二合法。 富楼那。 十方如来。 亦复如是。 此迷无本。 性毕竟空。 昔本无迷。 似有迷觉。 觉迷迷灭。 觉不生迷。 迷无来处。 故曰无本。 如空中华。 故性毕竟空。 众生一念未生以前。 清净觉性中。 本来无迷。 如迷方之人。 本无颠南倒北之心。 迷南为北之时。 似乎有迷。 其实正在迷时。 迷人心中并未增迷。 既悟已后。 悟人心中亦未减迷。 如是而迷。 而非真迷。 迷而不迷。 故曰似有迷觉。 以非真迷故。 一觉其迷。 迷即消灭。 觉何曾生迷哉。 岂但觉不生迷。 一切处皆不生迷。 迷毕竟空故。 言谁生不生耶。 二立空华喻。 二初立喻。 二责问。 今初。 亦如翳人。 见空中华。 翳病若除。 华于空灭。 忽有愚人。 于彼空华。 所灭空地。 待华更生。 汝观是人。 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 空元无华。 妄见生灭。 见华灭空。 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 斯实狂痴。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 为愚为慧。 翳喻无明。 华喻诸有为相。 翳除华灭。 如无明灭。 而诸相空。 愚人于华灭处。 更待华生。 如富楼那。 问佛已灭有为习漏。 何时复生。 为愚为慧者。 乃欲问者自审也。 富楼那言。 空元无华。 如真如中元无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而众生妄见。 有诸生灭。 见诸佛灭相。 众生生相。 已是颠倒妄见。 若问诸佛灭相。 何时复生。 则狂妄痴人而已。 如此狂人。 愚且不足称。 云何为慧耶。 富楼那只知依理任性而论。 不知其已将自己陷于狂痴之中矣。 二责问。 佛言如汝所解。 云何问言。 诸佛如来。 妙觉明空。 何当更出。 山河大地。 问者。 明于空华。 而昧于诸相。 问山河更出。 诚如狂痴。 解空华不生。 则宛同智人。 明于彼而暗于此。 明于小而暗于大。 怪哉。 故世尊责而问之曰。 云何问言诸佛如来。 妙觉心中。 明相已空。 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耶。 汝何异彼于空华所灭之地。 待华更生耶。 三立金矿喻。 又如金矿。 杂于精金。 其金一纯。 更不成杂。 金在矿中。 与土沙夹处。 如真心在众生中。 与诸有为相夹处。 一经煆炼。 成为精金。 更不与土沙复杂。 如众生一经修炼。 成为纯真之心。 更不与诸有为相复杂也。 四立木灰喻。 如木成灰。 不重为木。 草木一炼。 则成灰烬。 不重为木。 喻诸佛将诸有相。 修观成空。 更不复生诸有为相。 五合无生法。 诸佛如来。 菩提涅槃。 亦复如是。 上来立喻以成。 次当合法。 前立四种譬喻。 总显更无复生之理。 如来菩提之正智。 涅槃之真理。 一离有为。 诸幻化相。 亦不复生。 故曰。 亦复如是。 然此一法。 而立四种譬喻者。 有义存焉。 如木成灰。 不重为木者。 此喻声闻人。 转生死成涅槃。 不复成生死也。 其金纯一。 更不成杂。 此喻缘觉人。 观缘生性空。 成一真性。 不复成诸法也。 空华已灭。 不复更生。 灭翳去花。 此喻大乘菩萨。 渐修断证无上菩提。 不复成二边也。 迷人已悟。 不复更迷。 一指便悟。 不落痕迹。 此喻最上乘人。 顿证菩提。 破无所破。 证无所证。 此四喻。 粗看似同。 细玩则浅深迥异。 不得一概而论之也。 三万法一体破空不空疑。 二。 初牒问。 二破疑。 今初。 富楼那。 又汝问言。 地水火风。 本性圆融。 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 不相陵灭。 又征虚空。 及诸大地。 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陵者。 侵夺也。 征。 问也。 此按定问端。 申下答义也。 二破疑。 三。 初立喻。 二责迷。 三合法。 今初。 富楼那。 譬如虚空。 体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所以者何。 富楼那。 彼太虚空。 日照则明。 云屯则暗。 风摇则动。 霁沉则清。 气凝则浊。 土积成霾。 水澄成映。 于意云何。 如是殊方。 诸有为相。 为因彼生。 为复空有。 若彼所生。 富楼那。 且日照时。 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 同为日色。 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若是空明。 空应自然。 云何中宵云雾之时。 不生光耀。 当知是明。 非日非空。 不异空日。 虚空。 喻真妙觉明也。 群相。 喻色空诸法也。 日照则明等。 略出不拒之事实也。 于意云何下。 问其诸相之生处也。 且日照时下。 假明发挥诸相。 无有生处。 全是假名。 无有实体。 喻水火地空。 有名无实。 全体是心也。 以无实故。 不成陵灭。 体即心故。 无不容耳。 当知是明下。 双标性相也。 非日非空。 喻诸法之相非真心也。 不异空日。 喻诸法之性。 即真心也。 同是相妄。 故无陵夺也。 同是性真。 故无不容也。 二责迷。 观相元妄。 无可指陈。 犹邀空华。 结为空果。 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观性元真。 唯妙觉明。 妙觉明心。 先非水火。 云何复问。 不相容者。 如上非日非空之喻。 已了空地诸相。 元是虚妄。 无有来处。 不可指实矣。 认虚妄之法为实有者。 已不智矣。 更问陵灭不陵灭。 有似认空华者。 更望空华结为实果。 何不智之甚哉。 如上不异空日之喻。 已了诸法之性本真。 同归于妙觉明心。 而妙觉明心本不是水火。 水火元是假名。 认火水为实有者。 已不智矣。 更问相容不相容。 可谓不智甚矣。 三合法。 真妙觉明。 亦复如是。 汝以空明。 则有空现。 地水火风。 各各发明。 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 则有俱现。 云何俱现。 富楼那。 如一水中。 现于日影。 两人同观。 水中之日。 东西各行。 则各有日随二人去。 一东一西。 先无准的。 不应难言。 此日是一。 云何各行。 各日既双。 云何现一。 宛转虚妄。 无可凭据。 真妙觉明。 即众生本心。 此心含一切相。 犹如虚空不拒诸相。 故曰亦复如是。 以空明下。 略出不拒诸相之义。 心本不现相。 因明而现。 所谓觉明为咎也。 是以空明。 则有空相发现。 地水火风齐明。 则地水火风齐发现。 乃至世出世间所有诸相俱明。 则俱发现。 如是发现之义。 不易明了。 故以喻明。 水中日影。 喻在潜之真如。 两人同观。 喻两种妄心。 一东一西。 喻二妄心趣向各别。 故有两种妄境发现也。 若无人即无日。 若有无量人。 即有无量日。 故曰先无准的。 如是一日。 可发挥无量日。 即一真如。 可发挥无量相也。 若了日随人现。 则不应难日是一是二矣。 若了诸相随心发现。 亦不应难言。 真如一相多相。 多相一相。 宛转虚妄。 无可凭据也。 四结明三如来藏之说意。 四初背觉合尘故有妄相。 二背尘合觉故有真性。 三明三如来藏之现像。 四结责妄测佛所说意。 今初。 富楼那。 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 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 风动空澄。 日明云暗。 众生迷闷。 背觉合尘。 故发尘劳。 有世间相。 众生由迷已后。 心常在境。 故曰背觉合尘。 以心在境故。 而有倾夺之相。 倾夺者。 空来则倾色。 色来则夺空。 互相陵灭。 两不相容也。 以众生心在色空。 而如来藏随其心而为色空。 心遍法界。 色空亦遍法界。 风动空澄。 日明云暗。 正示倾夺之境也。 众生迷昧于色空之尘。 闷绝于净明之觉。 由此发起尘劳。 而有世间诸相。 此如天地之气。 闷郁而发生万物也。 二背尘合觉故有真性。 我以妙明。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 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 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 不动道场。 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 无尽虚空。 于一毛端。 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 转大法轮。 灭尘合觉。 故发真如。 妙觉明性。 妙明。 即离诸幻相之心。 不生不灭。 即不倾不夺也。 如来藏。 亦不生灭。 故曰合。 唯妙觉明。 即无诸妄想心也。 圆照法界者。 无前无后。 无彼无此。 等观一切法。 不同众生见彼不见此。 顾前则遗后也。 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如观一世界。 即观无量微尘。 见无量微尘。 即观一世界。 二边等观。 不落偏见。 不同众生境。 互相陵灭也。 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 如大世界中现小微尘也。 小微尘中。 现大世界。 二边互容。 无大无小。 不同众生境。 大小各别。 互不相容也。 以法法融通故。 十方世界在一心中。 故曰。 不动道场。 遍十方界。 即不离此地。 周遍十方也。 身含十方。 无尽虚空。 此言一即一切也。 刹中之毛端微尘。 言其大中之小也。 毛端现刹。 尘里转轮。 复言小中之大也。 诸佛一即一切大小互容的境界。 与众生境界不同。 即在尘觉反复而已。 以觉随尘。 尘有相故。 乃多塞碍。 成世间小不容大之相也。 以尘随觉。 觉无形故。 乃多融通。 成真如妙觉明性。 即无大小之相也。 须知一多大小等相。 咸依众生法比较而有。 若夫诸佛心中。 远离妄想。 故能大小相容。 一多无碍。 连相容无碍之心亦不有。 若有一相不离。 即同众生背觉合尘。 则大小不能相容。 一多不能无碍矣。 是故不可谓诸佛实有大小无碍等心也。 由世间相。 而说妙觉明性。 是为吾佛说法之因缘也。 若有世间相。 无妙觉明性。 则无能说者。 若有妙觉明性。 无世间相。 亦无从说起。 以此二法展转变化。 乃有三如来藏之现像也。 三明三如来藏之现像。 三。 初现空如来藏。 二现不空如来藏。 三现空不空如来藏。 今初。 而如来藏。 本妙圆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风。 非火。 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 非声香味触法。 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非老。 非死。 非老死尽。 非苦。 非集。 非灭。 非道。 非智。 非得。 非檀那。 非尸罗。 非毗梨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剌若。 非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罗诃。 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 非乐。 非我。 非净。 由背尘合觉。 而发真如妙觉明性。 尘渐背而觉渐合。 约有三阶。 初合如来藏。 本妙圆心。 本者。 指众生未动念以前而言。 彼时其心。 圆满太虚。 无欠无余。 心外无一法可得。 所谓本然清净也。 以此之故。 二次征心。 处处皆非。 即本此而说也。 此中所非之法。 由非心。 至非意识界。 此系非世间凡夫法也。 自明无明。 至老死尽。 此系非缘觉法也。 自非苦。 至非道。 此系非声闻法也。 自非智。 至非波罗密多。 此系非菩萨法也。 自非怛闼阿竭。 非我非净。 此系非佛法也。 檀那。 此云布施。 尸罗。 此云止得。 即戒也。 羼提。 此云忍辱。 毗梨耶。 此云精进。 禅那。 此云正定。 般剌若。 此云智慧。 波罗密多。 此云彼岸到。 怛闼阿竭。 此云如来。 阿罗诃。 此云应供。 三耶三菩。 此云正遍知。 大涅槃。 此云灭度。 又云。 圆寂。 即不生灭义也。 以上离有边。 二现不空如来藏。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 元明心妙。 即心。 即空。 即地。 即水。 即风。 即火。 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 即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 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即老。 即死。 即老死尽。 即苦。 即集。 即灭。 即道。 即智。 即得。 即檀那。 即尸罗。 即毗梨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罗诃。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 即乐。 即我。 即净。 如来藏。 本无非相。 以破众生有执故。 说世出世间俱非。 众生不解如来说义。 即谓如来藏俱非一切相。 不知一切相即如来藏。 故此复说即如来藏。 以破前非。 此节重在妙字。 即心成相。 不相而相。 故曰。 元明心妙。 此一切心。 从非一切相而有。 即非去一相。 增得一心。 犹如世间除一有。 必生一空。 以若众生除去有相。 不生空心。 则吾佛必无即相之说矣。 阿难于征心后曰。 吾乃无心。 故有十番显见。 头头是见。 即本此而说也。 以上离空边。 三现空不空如来藏。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如来藏。 本无即相。 以破众生空执故。 说世出世间俱即。 众生不解如来说义。 复谓如来藏俱即一切相。 不知如来藏。 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也。 此节重于元字。 如来藏。 元本之体。 本无即相。 亦无非相。 不即二边。 故曰。 离即离非。 而又不离于二边。 故曰。 是即非即。 此复由妙明心。 即一切相。 而有此元本之体。 即由前二边。 而显出此中道也。 如世间法。 既有二边。 必有中道。 若众生除去二边。 当下歇心。 复本心圆。 不著于即。 吾佛可无此是即非即之说矣。 由二处征心。 心不可得。 故成俱非如来藏。 由十番显见。 无非是见。 故成俱即如来藏。 由四科七大。 非因缘非自然。 故成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来藏。 如是三如来藏。 皆随众生而言。 而如来藏本无言说。 莫谓如来藏。 本有此三义也。 以上三如来藏。 明三种境界。 一人间。 二化城。 三宝所。 空如来藏。 即离人间入化城。 即如来藏。 明化城虽不是人间。 亦不离人间。 离即离非。 即离化城入宝所。 是即非即。 明宝所虽不是化城。 亦不离化城。 不离化城故曰是即。 不是化城。 故曰非即。 以上显中道也。 四结责妄测佛所说意。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 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用世语言。 入佛知见。 譬如琴瑟。 箜篌琵琶。 虽有妙音。 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 汝与众生。 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 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 如来藏心。 非有相。 非无相。 非亦有亦无相。 非非有非无相。 离四句。 绝百非。 不可心思。 不可言议。 云何汝等。 以有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觉道耶。 觉道即如来藏心。 有所知心者。 凡夫以一切有相为所知。 二乘以一切空相为所知。 以有所知。 即有能知。 凡所测度。 皆不离二边。 虽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亦成非相。 或成即相。 所以陵夺不容等也。 如来知见。 圆融无碍。 一知一切知。 一见一切见。 无前无后。 无思量分别。 故能如此。 而众生语言。 说空则遗有。 说有则忘空。 不能圆融无碍。 有思量分别。 故如是。 世间语言。 只可以表示世间相。 不能入佛知见。 虽说佛法。 无上菩提。 亦成世间相。 终不能入佛之知见。 无了相之智故。 譬如琴瑟。 箜篌。 琵琶。 诸乐器。 虽有妙音。 若粗鲁之人弹之。 只发粗鲁之声。 终不能发妙音。 非乐器无妙音。 乃汝无妙指也。 汝等与众生。 不能入佛法圆融无碍之境者。 非境界不能圆融。 乃汝无妙智也。 故曰。 亦复如是。 汝等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与我无异。 如我之举动。 无不是佛事。 假若按一指。 海印三味中。 亦能发生光明。 而汝等之作为。 无不是生死因。 假若妄心暂举。 则尘劳已先起矣。 何况更加思量为作哉。 此何故也。 由爱恋小乘。 得少为足。 不发大心。 勤求佛道耳。 如禅宗。 同一句话。 悟者说即是。 不悟者说即非。 话同而说者不同。 即如同一乐器。 有妙指无妙指故音别。 二破妄因以断疑根。 二。 初问妄因。 二破因疑。 今初。 富楼那言。 我与如来宝觉圆明。 真妙净心。 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 久在轮回。 今得圣乘。 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 一切圆灭。 独妙真常。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 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沦溺。 觉而称宝者。 言觉之尊贵也。 觉遍十方。 故曰圆明。 此句重在圆明。 显心之大用也。 远离二边。 纯一不杂。 曰真妙净。 此句重在净字。 显心之妙体。 不与诸尘相伍也。 心者。 兼体用而言也。 如此妙心。 我与如来共秉。 不分上下。 故曰无二圆满。 此从本来而言。 非富楼那现在之心。 与如来之心无二圆满也。 无始妄想。 即根本无明。 无明无始。 故曰无始妄想。 我当初遭逢无明。 常在轮回。 妄想相续。 无有出期。 今幸逢佛。 得成小乘圣果。 然只证偏真。 未能满证。 故曰犹未究竟。 以修证未究竟故。 所以不能知妄想之因由也。 世尊功圆果满。 诸妄圆灭。 独露真常。 妄想之始末。 悉已阅历。 定能知其妄想之本因也。 是以敢问如来曰。 一切众生。 宝觉圆明。 真妙净心。 何因有妄耶。 此疑从前妄明。 继续而起。 谓已明山河大地等。 从妄想起。 而妄想又不知因何而起。 蔽觉心之妙明。 受生死之沦溺。 故有此问耳。 妄因若明。 疑根冰释矣。 二破因疑。 二。 初明妄本无因。 二明真性常住。 初三。 初立喻明因。 二显妄无生。 三结成无因。 今初。 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 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 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 室罗城中。 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 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 眉目可见。 嗔责己头。 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 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已了山河大地无状忽生。 觉明为咎之义。 故曰除疑。 不知妄之所因。 疑根未断。 故曰余惑未尽。 亦小乘证果未至无余之义也。 梵语演若达多。 此云祠授。 祷祠而生也。 镜喻能生。 无明分别心之境也。 镜中头。 喻佛也。 眉目可见。 喻佛有智慧光明也。 己头。 喻自心佛也。 不见面目。 喻自心佛智慧光明未发也。 魑魅者。 山泽之怪。 以喻众生也。 无状狂走。 喻无故起妄想也。 以此而问满慈。 满慈曰。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以此无故而狂。 欲其自省。 无故而妄也。 心狂者。 由心而狂。 狂即心也。 心外无狂故。 狂歇即心。 狂外无心故。 心起即狂。 正狂之时。 心亦不失。 狂歇之时。 心亦不得。 何因之有哉。 问。 演若达多。 以镜照面。 因此怖头而狂。 若不照镜。 则狂无由生。 如斯镜也。 不亦狂之因乎。 何谓无因而狂耶。 答。 因有二义。 一亲因。 即能生之种子。 二疏因。 即助生之外缘。 此因云者。 第一亲因。 非疏因也。 以无能生自种。 而妄作生想。 故曰妄想。 若无外缘而有妄者。 则妄自本有。 妄即非妄矣。 若镜真是狂因者。 当人人照镜。 人人皆狂。 今独彼狂。 而余人不狂。 可知彼之心狂。 非镜能生狂矣。 若再追求。 余心皆不狂。 独彼心狂。 是何故者。 余人已了镜中之头。 即我之头。 故不狂。 惟彼不了镜中之头。 即自之头。 故无状狂走。 是故狂即自狂。 无他故也。 以是观之。 狂与不狂。 亦非全然无故。 毕竟经验不同。 众生无始以前。 觉性圆明。 于真如自体上妄起分别。 无经验故也。 诸佛由妄复真。 觉性圆明。 于真如自体上不复妄生分别。 有经验故也。 无经验者。 智慧即无明。 有经验者。 无明成智慧。 此众生与诸佛不同之故也。 识得镜中之头是影。 则狂心不起。 认镜中头是真。 则狂心生。 合法。 识人身是幻。 则妄心不起。 认人身是真。 则妄心生。 认影为真。 无因而成因。 因因相续。 无有已时。 二显妄无生。 佛言。 妙觉明圆。 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 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 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 如寤时人。 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况复无因。 本无所有。 觉非真妄。 而不离于真妄。 故曰妙觉。 以能觉真妄。 故曰圆明。 此句标心体也。 心体本具之圆明。 能遍照不思议之妙境。 故曰本圆明妙。 此句显心之用也。 不识心之本体。 妄生分别。 故名曰妄想。 又名无明。 以此体用双彰之心。 今已称为妄矣。 云何而有因哉。 若有所因。 即有根本。 云何而名妄哉。 如此反复显明。 妄无所因。 然诸妄虽无因。 以不了无因故。 妄以为实有。 即以无因之因。 展转相因。 不了无因。 名之曰迷。 因因成果。 果复为因。 故曰从迷积迷。 因因果果。 经历尘沙之劫。 无有了期。 众生处于生死之中。 固不能自觉无生之理。 虽佛发明。 本来无生之理。 犹执迷而不能返妄归真。 以此迷因。 因迷而有。 求迷因者。 愈求愈迷。 故如此耳。 若识迷本无因。 则妄无所依。 如火离薪。 尚无有妄可生。 欲何而为灭哉。 诸佛离妄。 而得菩提者。 为众生说诸妄想。 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梦中非真有事。 如诸佛非真有妄可离也。 向如来求妄想之因。 如向寤时人求梦中物。 任尔心之精明。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哉。 梦中之事。 因梦而有。 有因之事。 尚不能取。 况复妄本无因。 本无所有。 汝今向我求取。 何能得哉。 三结成无因。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 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 亦何遗失。 富楼那。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 演若之无因而狂。 犹众生之无故而迷也。 正狂之时。 头本不失。 狂歇之时。 头亦不得。 以无得无失故。 无因而狂也。 众生迷时。 心本不失。 悟时心亦不得。 以无得无失故。 无因而妄也。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哉。 二明真性常住。 二。 初缘断真显。 二衣珠喻明。 今初。 汝但不随分别。 世间。 业果。 众生。 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欲究竟圣果者。 无须向外驰求妄因。 汝但于世间。 业果。 众生。 三种境上。 不随分别。 随分别者。 即七识随性分别心。 拣六识计度分别也。 世间。 指一切万物而言。 于世间分别好丑。 则起盗心。 业果。 指自身而言。 于业果分别苦乐。 则起淫心。 众生。 指一切有情而言。 于众生分别人我。 则起杀心。 是名计度分别。 为六道之生因。 若无此分别。 则六道之三因不生。 三缘之根断故。 则汝心中六识狂心歇。 则了三界生死。 证偏真菩提。 于世间。 业果。 众生。 三种境上。 不随分别者。 于世间不作世间想。 于业果不作业果想。 于众生不作众生想。 无世间。 无业果。 无众生。 是名不随分别。 心于境不起分别。 即不相熏染。 以不熏染故。 则九法界之三因不生。 三因不生。 即三缘不相续。 则汝心中七识狂心歇。 歇则世出世间二种生死皆了。 即证究竟菩提。 而汝胜净胜明之心。 本来周遍法界。 不从人得。 即不从外来也。 何藉劳苦修证哉。 肯者。 骨间肉也。 綮者。 筋络连结处也。 劬劳肯綮。 言切骨之劳苦也。 以此观之。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 无非教人歇分别心而已。 狂心若歇。 菩提自得。 是为正修行。 不了正义者。 起种种分别心。 忆得菩提。 徒劳辛苦。 诚可谓盲修瞎练矣。 二衣珠喻明。 譬如有人。 于自衣中。 系如意珠。 不自觉知。 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 虽实贫穷。 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 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 致大饶富。 方悟神珠。 非从外得。 贫者。 喻众生。 衣喻无明。 珠喻菩提。 智者。 喻佛。 得珠者。 喻歇心人也。 三合破因缘圆成密因。 二。 初疑问。 二破诫。 今初。 即时阿难。 在大众中。 顶礼佛足。 起立白佛。 世尊。 现说杀盗淫业。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心中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从人得。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世尊。 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 今此会中。 大目犍连。 及舍利弗。 须菩提等。 从老梵志。 闻佛因缘。 发心开悟。 得成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 则王舍城。 拘舍梨等。 所说自然。 成第一义。 惟垂大悲。 开发迷闷。 如来发明山河大地。 惟因众生妄想无状忽生。 复明妄想无因而有。 至此其问者之疑根已断矣。 当机复于如来破疑言中。 而复生疑。 由此一问。 不但明因缘之根本。 亦且不落自然之边见。 因缘自然。 二俱排摈。 妄缘断尽。 妄因不生。 则如来密因成矣。 阿难。 从闻佛说法因缘而悟道。 目连等。 先学外道法。 自知法不究竟。 后因乞食次。 遇阿舍婆耆。 威仪庠序。 即便问言。 汝师何人。 有所教诫。 演说何法。 比丘答言。 我师是甘蔗种。 天人之师。 相好智慧。 及以神通。 无与等者。 我既年幼。 学道日浅。 岂能宣说如来妙法。 言以所知。 当为汝说。 即说偈言。 一切诸法本。 因缘生无主。 若解此法者。 则得真实道。 舍利弗闻已。 即于诸法。 远尘远垢。 得法眼净。 领徒投佛。 故亦从因缘开悟也。 二破诫。 二。 初破疑。 二诫劝。 初二。 初就喻推破。 二结合正法。 初二。 初立例。 二破妄。 今初。 佛告阿难。 即如城中演若达多。 狂性因缘。 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缘自然。 理穷于是。 因缘自然。 相待而成。 如本来不狂。 由因缘故而狂。 此狂性。 即因缘性也。 若灭除其狂。 而还归于不狂。 此不狂性。 即自然性也。 因缘自然。 事相虽多。 理穷于此。 立此二义。 以为破例也。 二破妄。 三。 初约头破因缘。 二约狂破自然。 三结二执俱非。 今初。 阿难。 演若达多。 头本自然。 本自其然。 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 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 因缘故狂。 何不自然。 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 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 何藉因缘。 头本自然者。 本来如是。 非今始然也。 自指头之本体言。 然指头上所具之眉目言。 本自其然者。 言如是头。 自有如是眉目也。 无然非自者。 言其头之全体皆自然无不自然也。 此句为下文何不自然。 因缘故失伏线。 何因缘故。 怖头狂走。 此怪问之词也。 若自然之头。 以因缘故。 失其眉目。 变为狂性。 何不自然之头。 以因缘故。 而失头之本体而成狂耶。 然其头与眉目皆是自然。 眉目既可失。 头亦应当失。 无眉目即非头故。 此句应上无然非自义。 自然之头若失。 因缘之狂义成。 今自然之头不失。 则狂怖是无因妄出也。 明矣。 非特本头不失。 亦且头上之眉目曾无变易。 有何事而藉乎因缘哉。 二约狂破自然。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 狂何所潜。 不狂自然。 头本无妄。 何为狂走。 若云。 狂怖不从因缘出。 本狂自然。 如本头自然者。 是则本有狂怖矣。 狂既本有。 当有在处。 不知未狂之时。 此狂潜藏于何处耶。 若无潜狂之所。 则本狂自然。 何足为凭哉。 若本来不狂。 而名自然者。 头本无妄。 何为而狂走哉。 既有狂走。 则不狂自然。 亦不能成矣。 三结二执俱非。 若悟本头。 识知狂走。 因缘自然。 俱为戏论。 若悟本头。 则非因缘。 若识狂怖妄出。 则非自然。 若本有狂怖。 而无潜狂之所。 则又非不因缘。 若本无狂怖。 而今狂走。 则又非不自然。 以是非因缘。 非不因缘。 非自然。 非不自然。 故曰。 因缘自然。 俱为戏论耳。 若夫合法。 则悟本头。 即悟自心。 识狂怖。 即识无明。 因无明妄出故。 说所出为因缘。 复说能出为自然。 若了能出之自心。 与所出之无明。 本无二致。 则因缘自然。 岂不俱成戏论者乎。 二结合正法。 三。 初会合前言。 二重拣非法。 三结示正法。 今初。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 即菩提心。 三缘即戏论法。 故须断也。 断即菩提心。 非三缘断外。 另有菩提心生耶。 亦可知非菩提心外。 另有三缘可断耶。 三缘即菩提故。 非因缘也。 菩提即三缘故。 非自然也。 二重拣非法。 菩提心生。 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 灭生俱尽。 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 此亦生灭。 无生灭者。 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 诸相杂和。 成一体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 菩提心生。 生灭心灭。 有生有灭。 故曰。 此但生灭。 非不生灭也。 若生灭心。 即菩提心。 无菩提心生。 无生灭心灭。 菩提心即生灭心。 是为生灭俱尽。 无功用道。 此真不生灭。 真菩提心也。 若生灭心外。 而有自然心者。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 此亦有生有灭。 非真无生灭也。 若以无生灭。 名为自然者。 此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 名和合性。 如砖瓦木石和合。 成屋室等。 名和合性。 非和合。 称本然性者。 如水土木石等。 名本然性。 如是和合与本然。 同为世间法。 无高下也。 皆戏论法。 非不戏论也。 三结示正法。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离。 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木石之本然。 非真本然。 乃对和合而说本然也。 人身之和合。 非真和合。 乃对本然而说和合也。 本然与非本然。 和合与非和合。 四句俱破。 故曰。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和合性。 与本然性。 二性俱离。 离性亦离。 离合俱非。 离尽戏论。 方名无戏论法。 无戏论法。 即正法。 亦即菩提心。 众生得此。 即名如来密因。 诸佛证此。 即名无上涅槃。 二诫劝。 二初诫徒闻。 二劝修真。 今初。 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 十二部经。 清净妙理。 如恒河沙。 只益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 决定明了。 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 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摩登伽心。 淫火顿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 爱河干枯。 令汝解脱。 菩提涅槃。 乃诸佛智断二德也。 明了性理。 才得如来因心。 故曰。 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 必须历劫辛勤修证。 方到菩提涅槃果地。 非徒说闻而已也。 如汝阿难。 虽能记忆持守。 十方如来十二部经中清净妙理。 如恒河沙数之多。 但增益戏论而已。 别无利益。 如汝谈说因缘自然。 决定明了。 因而称汝多闻第一。 以汝历劫多闻熏习之功。 不能免离登伽之难。 则多闻无功可自知矣。 然汝历劫多闻熏习。 又非一时多闻可比。 果然多闻有功。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令登伽顿歇淫心。 得证小乘第三阿那含果。 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 顿令爱河之水干枯。 令汝出离淫缚。 而得解脱哉。 二劝修真。 是故阿难。 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如摩登伽。 宿为淫女。 由神咒力。 销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 同悟宿因。 知历世因。 贪爱为苦。 一念熏修。 无漏善故。 或得出缠。 或蒙授记。 如何自欺。 尚留观听。 秘密妙严。 即甚深妙法也。 无漏业者。 不于善恶诸缘起分别也。 善亦不爱。 恶亦不嗔。 不作善恶之苦因。 故不受嗔爱之苦果。 阿难历劫多闻。 不能离憎爱。 正是不如一日修无漏。 能离憎爱也。 罗侯罗。 此云覆障。 佛之子也。 耶输陀罗。 此云华色。 佛之妃也。 皆已出家成道。 法华会上。 蒙佛授记。 当来作佛。 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十号具足。 佛寿无量。 阿僧祇劫。 今之登伽。 由神咒力故。 销其爱欲。 同悟宿世历劫受苦。 皆由贪爱。 如是积劫贪爱之人。 一念熏修无漏善。 尚获出缠证果。 汝阿难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 其宿因高低。 天壤不同。 汝今不舍声色。 尚留观听之心。 未成圣果。 不修无漏之善。 汝非不如登伽也。 是汝自欺也。 汝何自欺。 尚留观听哉。 由开卷至此。 广谈如来密因之理性。 性理既明。 必须依性起修。 知而不行。 与不知等。 是故欲令阿难。 从闻思修。 不得徒闻而已。 欲令修行正法。 故此先令发心也。 问。 前云狂心歇。 歇即菩提。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此云涅槃。 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前后相违。 是何意耶。 答。 歇狂心。 即修行也。 但于歇狂心外。 不得盲修瞎练耳。 如修无漏业。 离嗔爱苦。 非歇心而何耶。 若不知歇心。 另起修行。 是为徒劳辛苦。 以上正宗分第一大科如来密因名信解分已竟。 二诸菩萨万行名修行分。 四。 初入门方法。 二觉路程次。 三文殊请名。 四阿难疑问。 初二。 初阿难得益复请方法。 二如来教审心法二义。 初三。 初叙益。 二述义。 三伏请。 今初。 阿难。 及诸大众。 闻佛示诲。 疑惑销除。 心悟实相。 身意轻安。 得未曾有。 由二次征心。 十番辨见。 四科七大等。 种种开示教诲。 至此已知即妄即真。 无真无妄。 从前疑妄疑真。 真妄之惑。 悉皆消除。 心悟离诸戏论。 无相之实相。 离诸妄想。 如卸重担。 故得身意轻安。 如是轻安。 自为众生以来。 所未曾有。 今始得之。 故曰得未曾有。 二述义。 重复悲泪。 顶礼佛足。 长跪合掌。 而白佛言。 无上大悲。 清净宝王。 善开我心。 能以如是种种因缘。 方便提奖。 引诸沉冥。 出于苦海。 世尊。 我今虽承如是法音。 知如来藏。 妙觉明心。 遍十方界。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 清净宝严。 妙觉王刹。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 不逮修习。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 赐与华屋。 虽获大宅。 要因门入。 阿难虽悟实相。 可见而不可即。 回思自入尘劳以来。 心迷实相。 认假迷真。 妄作妄为。 如蚕作茧。 自缠自缚。 昏倒如是。 不禁悲泪。 为欲亲证实相故。 重复白佛也。 种种因缘者。 指上种种开示也。 方便提奖。 指上种种劝修也。 众生失却妙觉明心。 常侣无明。 故曰沉冥。 冥即无明也。 生死烦恼。 无有边际。 其苦如海。 故曰苦海。 众生不知心境一如。 误谓心外有境。 心为境囿。 今承示诲。 乃知心境不二。 即境即心。 名为妙觉明心。 能含摄十方国土。 亦能生育十方国土。 十方诸佛清净妙宝庄严之佛刹。 无不从此心中流出也。 亦无不还归此心中也。 旅泊人者。 言客羁他方。 未到家乡之人也。 众生背觉合尘。 背家散走。 故如旅泊。 天王者。 人天之法王也。 赐与华屋者。 言阿难蒙佛指示。 如来藏性。 如旅客得家也。 家必须要因门而入。 犹如来藏必须要因修而证也。 是以阿难既悟如来藏性。 必需复求修行之法也。 所谓悟者。 有二义。 一反观自心。 亲见本来。 此为真悟。 又名圆悟。 一悟一切悟。 智同诸佛。 悟后无功用道。 无生死可了。 无涅槃可证。 张拙所谓。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槃生死等空华者也。 二依事推寻而悟者。 藉事明心。 此名相似悟。 亦名解悟。 如无风荷叶动。 必定有鱼行。 虽然悟得确是。 终不若亲见一面为当。 是以悟后必须修证也。 阿难依事解悟。 非圆悟也。 是以有下文修证之请求。 蕅益文句谓。 阿难圆悟。 非也。 若真圆悟者。 则无所不知。 又何得有下种种请问哉。 既有所不知。 非圆悟明矣。 教师每以禅宗之圆悟。 认为圆解。 又以己之解悟。 作禅宗之圆悟。 因此轻视禅宗。 谤佛心印。 误甚。 三伏请。 惟愿如来。 不舍大悲。 示我在会诸蒙暗者。 捐舍小乘。 毕获如来无余涅槃。 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 从何摄伏畴昔攀缘。 得陀罗尼。 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在会一心。 伫佛慈旨。 有学声闻。 有家不知归。 故如蒙暗之人也。 无余涅槃者。 生死烦恼净尽无余。 是如来究竟涅槃。 拣别二乘有余涅槃也。 有言小乘见思惑尽。 名有余涅槃。 灰身泯智。 名无余涅槃。 此说妄谬。 入涅槃。 即证果。 不能有二。 今言一乘证二果。 谬极。 灰身泯智。 即入有余涅槃。 入涅槃之旨。 不在灰身泯智。 而在证偏真法身也。 若不证偏真。 虽灰身泯智。 非特不是无余涅槃。 亦不是有余涅槃。 以身体本非自有。 不关涅槃故。 若灰身名为涅槃者。 凡夫亦灰身也。 亦可谓涅槃耶。 本发心路者。 即回小向大之心路也。 攀缘。 即六识。 谓攀缘六尘境也。 六识缘六尘。 造诸恶业。 为生死之因。 欲了生死。 故须折摄降伏也。 陀罗尼。 此云总持。 即七识心也。 总持万法。 全归一真。 七识缘一真境故。 佛知见者。 即无所知。 无所见也。 非折伏六识。 不能离凡夫境。 得陀罗尼。 非得陀罗尼。 不能入佛知见。 由陀罗尼入佛知见。 即回小向大也。 若凡夫折伏攀缘。 得陀罗尼。 入佛知见。 即顿发大乘。 行无上道。 阿难请示修行大乘法门已。 为佛作礼。 大众立待慈诲。 二如来教审心法二义。 二。 初经家叙意。 二如来正说。 今初。 尔时世尊。 哀愍会中。 缘觉声闻。 于菩提心。 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 末法众生。 发菩提心。 开无上乘。 妙修行路。 宣示阿难。 及诸大众。 如来将欲开示。 已发心未发心的最上乘的修行路。 经家先为标名。 以下正说。 二如来正说。 二。 初总说。 二分审。 今初。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 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 应当先明。 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 绝意舍小。 名为决定发菩提心。 坚志向大。 名为于三摩提不生疲倦。 三摩提。 即阿难首请之第二义也。 修行。 乃为发明觉性。 觉性圆明。 名为行满。 修行第一步。 名为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者。 一为能修之因心。 二为所修之法门。 此二如行人之足目。 非此不足以言行。 故首当明之。 二分审。 二。 初审能修心。 二审所修法。 二。 初总征。 二别审。 今初。 云何初心。 二义决定。 二别审。 三。 初审生灭非因。 二审无作是因。 三示无作因心。 今初。 阿难。 第一义者。 汝等若欲捐舍声闻。 修菩萨乘。 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 为同为异。 阿难。 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生灭因。 感生灭果。 不生灭因。 感不生灭果。 如是因。 如是果。 系佛教之定例也。 若以生灭因心。 求不生灭果觉。 如种瓜而求得豆。 故曰。 无有是处。 二审无作是因。 以是义故。 汝当照明。 诸器世间。 可作之法。 皆从变灭。 阿难。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 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 由是始终。 无坏灭故。 可作之法。 即有生之法。 有生故。 终从变灭。 凡世间可作之法。 无有不归坏灭者。 此证明有为心。 不成无漏果也。 惟虚空非可作之法。 而虚空终不烂坏。 此证明无为心。 可成无漏果也。 前云。 汝但不随世间分别。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等。 亦谓凡于一切法起心动念。 不论善恶。 皆成有为。 皆成生灭因也。 惟有于一切法不起分别。 远离作为。 是为不生灭之因也。 三示无作因心。 二。 初以无作成有作。 二从有作还无作。 初二。 初起四大。 二起五浊。 今初。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 润湿为水。 暖触为火。 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 分汝湛圆。 妙觉明心。 为视为听。 为觉为察。 地是质碍性。 故以身中筋骨皮肉等坚相为地大。 水是润湿性。 故以身中血涎涕泪等润湿相为水大。 火是热燥性。 故以身中暖热相为火大。 风是摇动性。 故以身中摇动相为风大。 由此地水火风。 四大缠缚湛圆妙觉明心。 而成现前之人身也。 湛圆妙觉。 如清水也。 四大如土沙也。 由地大沾黏湛心成身根。 湛心则成身中之觉性。 地大成鼻根。 湛心则成鼻中之嗅性。 地大成舌根。 湛心则成舌中之尝性。 此三根。 同为合中知。 故同归地大。 同名觉性也。 水大沾黏湛心。 则成耳根。 湛心则为耳中之听性。 火大沾黏湛心。 则成眼根。 湛心则成眼根中之见性。 风大沾黏湛心。 则成意根。 湛心则意中之察性。 此即所谓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也。 风大而成意根者。 意主生灭。 风性也。 火大而成眼根者。 眼主明暗。 火性也。 水大而成耳根者。 耳属肾。 肾主便道故。 水性也。 地大而成身根者。 身统诸根。 如地载万物身是质碍之相故。 是为地大也。 舌为脾之苗。 脾属土。 地大也。 鼻属肺。 肺属金。 金是土之坚相。 故鼻根亦属地大也。 总而言之。 六根皆具四大。 为主伴不同。 故成六根耳。 二起五浊。 二。 初通喻浊义。 二别解浊名。 今初。 从始入终。 五迭浑浊。 云和为浊。 阿难。 譬如清水。 清洁本然。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 本质留碍。 二体法尔。 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 取彼土尘。 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 水亡清洁。 容貌汩然。 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 亦复如是。 精明之心。 分成六合。 非一时顿成。 乃由五次迭积组织而成。 此根身浑浊之相。 所谓浊者。 凡二物或多物杂和。 失其本然之相者。 皆名为浊。 未成众生以前。 心本湛然。 境本无相。 由心境组织和杂。 而成根身。 故名为浊。 此中清水。 喻湛圆妙觉明心也。 尘土灰沙。 喻四大也。 境是有相。 心是无相。 境是无知。 心是有情。 喻水土二体。 法尔性不相循也。 循。 即顺也。 一念不觉。 无明心起。 揽取四大。 投于湛心。 迭积而成浑浊之根身。 如世间人。 取彼尘土。 投于清水。 土失留碍。 喻四大变为身相。 水亡清洁。 喻湛心变为根性。 水土之本相失。 故曰容貌汩然。 心境之本相。 汩没于幻身之中。 亦如水土失其容貌。 故曰亦复如是。 是为心境和成众生浊相之由来也。 二别解浊名。 五。 初劫浊。 二见浊。 三烦恼浊。 四众生浊。 五命浊。 今初。 阿难。 汝见虚空。 遍十方界。 空见不分。 有空无体。 有见无觉。 相织妄成。 是第一重。 名为劫浊。 劫。 具云劫波。 此云时分。 即年月日时也。 以世界成住坏空为一劫。 此以时之最长者名为劫。 凡一切物。 莫不有成住坏空。 即莫不有劫。 此劫非本来有。 所以成此劫浊者。 由空与见。 二法相织而成。 空即诸法之空性。 非顽空也。 见即六根互用。 六用不行之真见。 非见闻觉知之见也。 织者。 如纱织布。 纵经横纬。 穿杂浑一也。 空遍十方。 见亦遍十方。 空见不分。 见未分者。 未分见闻觉知也。 空未分者。 未分地水火风也。 空即见。 见即空。 空外无见。 见外无空。 此境入心。 如尘土初入净水。 失留碍体。 以体失故。 空相现前。 故曰。 有空无体也。 此心入境。 失其觉性。 如水得尘土。 失其清洁之相。 以觉性失故。 妄见现前。 故曰。 有见无觉。 由此空见二法穿织。 而劫浊之相成焉。 此第一迭而成劫浊。 劫浊在人身。 即生老病死。 在外境。 即成住坏空。 二见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 见闻觉知。 壅令留碍。 水火风土。 旋令觉知。 相织妄成。 是第二重。 名为见浊。 根尘对照。 名为见浊。 众生之身。 乃抟取四大而为体。 见闻觉知。 同是湛然之心。 本无留碍。 由水火风土所壅塞。 而成留碍。 留碍。 即六浮根尘。 各各不能融通。 水火风土。 同是无情之境。 本无觉知。 由见闻觉知于中活动旋转。 而成觉知。 觉知。 即六根中见闻性。 亦即七识。 此由第一迭中之空觉。 再分空为六根。 再分觉为六根性。 由根与性穿织。 而见浊成焉。 是为第二迭而成见浊。 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 忆识诵习。 性发知见。 容现六尘。 离尘无相。 离觉无性。 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 名烦恼浊。 根尘发识。 妄想丛生。 昏烦恼乱。 名为烦恼浊也。 忆者。 记忆过去境也。 识者。 了别现在境也。 诵习。 未来境也。 此皆六识记忆力也。 其忆识诵习。 即由第二重六根性中发生之知见也。 知见者。 即于六尘境上分别种种名相之知见。 与根性之见闻觉知不同也。 其烦恼之形容。 现于六尘。 离尘则无烦恼相矣。 其烦恼之性体。 由于六根之觉性。 离觉则无烦恼性矣。 由知见与名相穿织。 而烦恼之浊相成焉。 是为第三迭。 而成烦恼浊。 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相织妄成。 是第四重。 名众生浊。 众生之身。 朝夕变迁。 生灭不停。 生生不已。 故名众生浊。 又轮回六道。 生生不已。 故名众生浊。 众生之浊相。 由第三重知见与名相。 更起贪恋。 即六识攀缘情非情境不舍。 故曰。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所作善恶事业。 运转不停。 牵引识性死此生彼。 故曰。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识因与业果。 互相组织。 而众生之浊相成焉。 是为第四迭成众生浊也。 五命浊。 汝等见闻。 元无异性。 众尘隔越。 无状异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异失准。 相织妄成。 是第五重。 名为命浊。 色心连持。 一期未散。 名之为命。 生灭无常。 名为命浊。 命非本有。 乃由第四重识因与业果所起之浊相也。 见闻觉知。 同一觉性。 故曰。 见闻元无异性也。 众尘隔越。 即前四大壅令留碍也。 心性本一。 由众尘隔越而成六根。 故曰。 无状异生。 六根缘六尘。 惟一觉性所知。 故曰。 性中相知。 六根分缘六尘。 互不相通。 故曰。 用中相背。 于一体上而现同异二相。 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同而不同。 异而不异。 故曰。 同异失准。 同则相生。 异则相灭。 生灭无常。 由此同异相织。 而命浊之相成焉。 是为第五迭而成命浊也。 以上由湛圆妙觉明心。 五迭而成众生四大和合之身。 是故现前身之与土。 皆是有作之相。 二从有作还无作。 二。 初令反妄为因。 二以比喻合明。 今初。 阿难。 汝今欲令见闻觉知。 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 伏还元觉。 得元明觉。 无生灭性。 为因地心。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见闻觉知。 乃因中四心也。 常乐我净。 乃果上四德也。 欲因中心。 契果上德者。 必先审择生灭根本。 生灭根本者。 湛圆。 妙觉明心也。 依不生灭圆湛性。 而成生灭故。 即以圆湛之性。 旋转其虚妄生灭。 伏其生灭。 而还其元本之湛圆觉性。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 此可为因地修证之心。 如是不生灭因心可得不生灭果觉。 故曰。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自依不生灭。 至伏还元觉。 此系地前三贤之修。 所谓缘修也。 得元明觉后。 为十地之修。 所谓性修也。 以此观之。 学佛法者。 首要明了人身根本是无生。 然后旋其现前之生灭心。 生灭心伏。 始得元明觉。 由元明觉起修。 方可证妙觉果。 否则。 盲修瞎炼。 枉费工夫。 吾佛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 方成佛果。 修行之事非容易也。 破劫浊得真常。 破见浊得真我。 破烦恼浊得真净。 破众生浊命浊得真乐。 二以比喻合明。 如澄浊水。 贮于静器。 静深不动。 沙土自沉。 清水现前。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 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明相精纯。 一切变现。 不为烦恼。 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歇妄心。 犹如澄浊水。 浊水储于静器。 。喻妄心缘于生灭之根本也。 静深不动。 。喻以湛旋其生灭。 亦即缘久妄歇也。 沙土沉。 清水现前。 。喻生灭伏。 还元觉也。 至此三界见思惑尽。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小乘圣果齐此。 又名断枝末无明。 根本犹在。 故名伏而不名断也。 去泥纯水。 喻四大离于湛心。 依正二报皆空。 成圆明觉。 故名永断根本无明。 此为究竟成佛。 至此静器净水。 明相精纯。 虽有搅扰。 终不复现浊相。 皆合清净之体。 喻成佛以后。 清净眼缘真如境。 虽变现九法界身。 随愿受生度脱众生。 非为业感。 故不为烦恼。 而皆合涅槃清净常乐我净之妙德也。 众生如浊水故。 动静常在烦恼之中。 二乘如沉沙土之净水故。 静虽合于清净。 动即烦恼。 诸佛如去泥纯水。 动静皆不成烦恼。 故常合清净妙德也。 此叙第一决定能修之心。 非旋其虚妄生灭。 得元明觉。 不足以为因地心也。 决定。 即不可游移也。 观此可知发菩提心。 修大乘法者。 必先明得大乘妙理。 方得元明觉。 得元明觉。 始可起修。 今之学大乘者。 不解真理。 即以凡夫生灭心。 修世间法。 名曰。 即妄即真。 妄外无真。 真妄不二。 名为大乘妙道。 闻说歇妄。 即斥为小乘。 呜呼。 如此说者。 不识真妄。 口是而心非。 其自误误人甚矣。 二审所修法。 二。 初正修。 二助修。 初三。 初详审六根先示修法之都会。 二详示结解预定下手之处所。 三选择圆根以契行者之机宜。 初五。 初令详审。 二示结根。 三审优劣。 四令选择。 五释一六。 今初。 第二义者。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 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详审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 谁作谁受。 阿难。 汝修菩提。 若不审观烦恼根本。 则不能知虚妄根尘。 何处颠倒。 处尚不知。 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凡发菩提心。 修大乘法者。 决定捐除。 弃舍。 凡夫诸有为相。 有为相者。 即有心所为之事也。 欲除有为者。 应当详细审察烦恼根本。 烦恼根本。 即初起无明业相。 润生三界之元始也。 谁作者。 即谁作无明业也。 谁受者。 即谁受三界生死也。 作是六根。 受亦六根。 凡夫以六根为实有故也。 若烦恼根本不明。 则不能知根尘虚妄。 颠倒知见。 起于何处。 处尚不知。 云何而能降伏烦恼心取如来位哉。 此故取如来位。 所以须详审烦恼根本也。 无始发业润生。 即是水土相合。 为烦恼的根本。 欲解生死。 必须心境相离。 所谓离境者。 对境作空观。 是为入佛第一要门。 二示结根。 二。 初立喻。 二示结。 今初。 阿难。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 不见所结。 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无形相。 无结解故。 凡夫有为色相。 有结有解也。 诸佛无为如虚空。 无结无解也。 有结而欲解者。 必知结之所以然。 而后方可解。 不见所结。 云何知解。 亦即不知烦恼根本。 不能除烦恼义也。 二示结。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 及与身心。 六为贼媒。 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 生缠缚故。 于器世间。 不能超越。 眼耳鼻舌身心。 六根也。 六根为烦恼贼之媒。 勾引烦恼劫家中之真性而为外尘。 由无始精明之心。 与四大相织。 即结之始生处也。 亦即沙土初入净水时也。 由有六根成众生。 即有六尘成世界。 根身器界。 咸是真心中之宝。 今日虽成根尘。 犹缠缚不能暂离。 是故众生于器世间。 不能超越也。 以上已明生死之结。 始于六根。 欲解六根之结。 当从一根下手。 而根又有优劣不同。 是故后有分优劣之文。 三审优劣。 二。 初总明功位。 二别分优劣。 今初。 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 东。 西。 南。 北。 东南。 西南。 东北。 西北。 上。 下。 为界。 过去。 未来。 现在。 为世。 方位有十。 流数有三。 一切众生。 织妄相成。 身中贸迁。 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 设虽十方。 定位可明。 世间只目东西南北。 上下无位。 中无定方。 四数必明。 与世相涉。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流变三迭。 一十百千。 总括始终。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众生世界。 拣别诸佛世界也。 世为迁流者。 过现未来。 三世常流而不住也。 界为方位者。 东西南北四方。 立定界限。 不移易也。 东西南北。 四隅上下。 方位有十。 过去现在未来。 流数有三。 此世界自性中。 本无此事。 随众生织妄相成。 众生之身。 贸易变迁。 世界之万物。 亦随之变易。 涉者。 互相合从也。 所谓有众生。 世界亦从之而有也。 世界众生。 两不相离。 彼此依赖。 名曰相涉。 其界虽曰十方。 定方只有东西南北四位而已。 何以故。 离东西南北。 无上下之可言。 故曰。 上下无位。 四隅在东西南北相去之中。 无一定之界限。 故曰。 中无定位。 十方除六。 故曰四数必明。 以东西南北四方。 与过现未来三世相涉。 以三世涉四方。 则成十二数。 以四方涉三世。 亦成十二数。 故曰。 宛转十二也。 流变者。 如一东方过去。 流行至于南方。 则变为南方过去。 流至西方。 则变为西方过去等也。 三迭者。 即三次流变也。 如一过去。 流变十方。 则一过去。 变成十过去。 以一变十。 此一迭也。 再以十过去。 各各流变十方。 十十则成百过去。 以十变百。 此二迭也。 复以百过去。 各各再流变十方。 十百则成千过去。 以百变千。 此三迭也。 如是以一变十。 以十变百。 以百变千。 故曰流变三迭。 一十百千也。 过去如是。 现在未来亦如是。 初一迭。 单过去三世。 流变十方。 共成三十方位。 每世折去虚位六数。 各存四位。 三四成十二位也。 第二迭。 复现在十三世。 流变十方。 共成三百方位。 每十世折去虚位六十数。 各存四十位。 三四成一百二十位也。 第三迭。 具足未来百三世。 流变十方。 共成三千方位。 每百世折去虚位六百。 各存四百位。 三四成一千二百位也。 以上三世十方。 为六根之所缘故。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也。 不立第四迭者。 以三世相加。 第三已具足三世。 第四则无以复加故。 诸家注释。 不解除虚存实。 种种凑合。 不能确当。 楞严文句云。 流变三迭。 古无的解。 幽溪之释。 似为近理。 幽溪云。 第一迭。 约四方各论三世。 三四共成十二。 第二迭。 于东方三世。 变一为十者。 约刹那九世言之。 如根本中过去一世。 既变三世矣。 各各又成三世。 三三九世。 所谓过去过去。 过去现在。 过去未来。 现在过去。 现在现在。 现在未来。 未来过去。 未来现在。 未来未来。 加前根本中一世。 故成十世。 现在未来二世。 各具十世亦然。 共三十世。 第三迭。 于东方三十世。 一一变十。 共成三百。 四方总千二百。 蕅益大师。 谓此解似近理。 余亦未为然。 经文明言。 方位有十。 世数有三。 彼开世数为十。 合方位之四。 违经可知矣。 而又不合流变三迭。 一十百千文义。 兹再以表示之。 [流变三迭千二百功德表]二别分优劣。 六。 初眼劣。 二耳优。 三鼻劣。 四舌优。 五身劣。 六意优。 今初。 阿难。 汝复于中。 克定优劣。 如眼观见。 后暗前明。 前方全明。 后方全暗。 左右傍观。 三分之二。 统论所作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无德。 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已总明六根功德。 各有一千二百。 然六根作用不同。 功有优劣。 故此于六根中复分优劣。 优者功全。 劣者三分缺一。 如周围四方。 四方各二百。 四维各一百。 三四成一千二百。 眼观前面左右三方。 计功六百。 及前二维二百。 共成八百。 后方及后二维全暗。 四百无功。 故曰统论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无德。 当知眼唯八百功德也。 二耳优。 如耳周听。 十方无遗。 动若迩遥。 静无边际。 当知耳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听十方声。 无有遗余。 闻动。 则可迩可遥。 闻静。 则无有边际。 是故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劣。 如鼻嗅闻。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验于鼻根。 三分阙一。 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以出入息为功能。 一出一入。 各言其功。 唯出入相交之中。 缺一分功能。 故功止八百。 四舌优。 如舌宣扬。 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言有方分。 理无穷尽。 当知舌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以言说为功能。 世出世间之理。 无不能言。 言虽有方有分。 理则无穷无尽。 是故舌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劣。 如身觉触。 识于违顺。 合时能觉。 离中不知。 离一合双。 验于身根。 三分阙一。 当知身唯。 八百功德。 身能觉触。 其所触者。 有违有顺。 识知违顺。 是身之功能。 违者。 如打击等。 身受痛苦。 故云违也。 顺者。 如摩柔等。 身受快乐。 故云顺也。 合则能知。 是有功也。 离中不知。 是无功也。 触之离时。 能触之物虽不知。 而所触之身仍有知。 故曰离一。 触之合时。 能触所触皆知。 故曰合双。 合双则二分有功。 离一则一分无功。 如是验于身根。 只有八百功德。 六意优。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唯圣与凡。 无不包容。 尽其涯际。 当知意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意根以默然容纳为功能。 十方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显包容之广大无涯也。 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显包容之深远无涯也。 意根之量深远。 而且广大。 包括圣凡。 正所谓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也。 是此意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四令选择。 二。 初示选法。 二明选意。 今初。 阿难。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反穷流根。 至不生灭。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 谁合谁离。 谁深谁浅。 谁为圆通。 谁不圆满。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 逆彼无始织妄业流。 得循圆通。 与不圆根。 日劫相倍。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 本所功德。 数量如是。 随汝详择。 其可入者。 吾当发明。 令汝增进。 众生生死不停。 故喻之以流。 然流非本流。 因离源而成流。 欲流之归源者。 当验地之高低。 众生欲逆生死欲流。 反穷其流之根源。 而至于不生灭之地者。 当验其六根之优劣。 耳。 眼。 意。 三。 离中知。 鼻。 舌。 身。 三。 合中知。 故令彼验谁合谁离也。 外五根浅显。 内意根深秘。 故令彼验谁深谁浅也。 眼。 鼻。 身。 三。 功德不全。 非圆根也。 耳。 舌。 意。 三。 功德圆满。 是圆根也。 故令彼验谁为圆通。 谁不圆根也。 前云。 四大与圆湛组织而妄成根尘。 由根尘熏习业果相续不断。 故名业流。 若悟圆通根。 而逆妄业流。 如顺水行舟。 不难即到。 若未得圆通根。 而欲逆妄业流者。 如逆风鼓棹。 大非易事也。 如是圆通根。 与不圆通根。 较其力能。 不啻日劫相倍。 日最短时也。 劫最长时也。 即所谓迟速不同论也。 我今备显六根中湛然圆明之性。 本来所具之功德作用。 有八百者。 有千二百者。 或全或缺。 数量如是。 随汝于我所显根中。 详细拣择其可修入者。 我当发明。 令汝增进也。 二明选意。 十方如来。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圆满。 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 亦无优劣。 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故我宣扬。 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 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 智慧圆满者。 头头是道。 故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满证菩提。 于一一法中。 无优无劣。 唯根性下劣者。 不无拣择也。 阿难根性下劣故。 于十八界中。 无圆融自在之智慧。 故我宣扬六根。 备显优劣。 令汝于六根中详择一根。 但于一门深入。 入者。 返还义。 谓远离外尘。 返缘自性也。 入其一根。 令无缘尘之妄。 则六知根。 一时清净。 所谓一根返缘。 六根解脱也。 阿难悟如来藏性。 乃从因缘渐次悟入。 虽知十八界。 一一皆如来藏性。 非圆悟也。 故此曰。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蕅益大师文句特云。 阿难圆悟如来藏性。 盖未了圆悟与缘悟之异也。 缘悟者。 从一一法。 悟入如来藏。 即藉一切法显如来藏。 是比量而知。 非亲见故。 不能圆自在也。 圆悟者。 直从如来藏悟入。 不假借外缘。 亲见如来藏。 是现量境也。 从如来藏发明一切法。 则一切无不圆融自在矣。 如此渐悟与圆悟。 天壤不同。 岂可浑说哉。 五释一六。 二。 初阿难疑问。 二如来释疑。 今初。 阿难。 白佛言。 世尊。 云何逆流深入一门。 能令六根。 一时清净。 六根外流。 缘于六尘。 名为顺流。 六根内返。 缘六根自性。 是为逆流也。 深入者。 直达其性之本元也。 六根作用。 犹如机器。 一动则处处皆动。 一停则处处皆停。 故一根清净。 六根皆清净也。 二如来释疑。 五。 初一六俱妄。 二一六因缘。 三粘脱差别。 四证明根脱。 五结示真常。 初二。 初明小果无知。 二明一六妄义。 今初。 佛告阿难。 汝今已得须陀洹果。 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 分齐头数。 须陀洹。 此云入流。 小乘初果也。 小乘之惑。 有见思两种。 见有八十八使。 思有八十一品。 又云。 思有十使。 见思共成九十八使。 初果伏思惑。 更不作生死业故。 断三界苦谛下二十八使。 即三界众生。 世间见所断惑也。 众生的世间见。 即现前华报。 故是苦谛。 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即将来果报。 是为集谛也。 生住异灭。 即出世间变易生死也。 初果不知根中积习。 即不知集谛理也。 以不知集谛理故。 集谛下思惑未修。 集谛下十九使见惑未断也。 天台教云。 声闻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尽。 彼不知见理不明名为惑。 见惑若尽。 谛理分明。 则无所不知矣。 此云然犹未知根中积习。 非见惑而何耶。 见即理惑。 思即事惑。 理无所修。 事尽则理彰。 故彼积习要因修所断得。 世间分段生死之理。 尚未周知。 何况此六根中生住异灭之变易生死。 分齐头数。 焉能知得哉。 二明一六妄义。 二。 初总标。 二别明。 今初。 今汝且观。 现前六根。 为一为六。 二别明。 三。 初明一妄。 二明六妄。 三遣妄计。 今初。 阿难。 若言一者。 耳何不见。 目何不闻。 头奚不履。 足奚无语。 六根若一者。 则根根可互相融通。 故难云。 耳何不见。 是耳为耳。 不能与眼通也。 目何不闻。 是目为目。 不能与耳通也。 头奚不履。 是头为头。 不能与足通也。 足奚无语。 是足为足。 不能与头通也。 如是六根各别。 非一明矣。 而云六根是一者。 不即成为妄言乎耶。 二明六妄。 若此六根。 决定成六。 如我今会。 与汝宣扬。 微妙法门。 汝之六根。 谁来领受。 阿难言。 我用耳闻。 佛言。 汝耳自闻。 何关身口。 口来问义。 身起钦承。 根性本无名相。 不但言一是妄。 言六亦是妄。 何以故。 如今日之法会。 阿难以口来问法。 世尊宣扬法门。 阿难则以耳闻佛言。 身来承受。 口。 耳。 身。 三。 合成一事。 如是六根。 有互相关系。 非独立性也。 若果然六根互不相通。 则口来问法。 当口闻法。 口领受。 何关身耳耶。 此故言根是六者。 亦是妄立假名。 非实义也。 三遣妄计。 是故应知。 非一终六。 非六终一。 终不汝根。 元一元六。 阿难。 当知是根。 非一非六。 由无始来。 颠倒沦替。 故于圆湛。 一六义生。 汝须陀洹。 虽得六销。 犹未亡一。 以上发明根性一六。 俱成妄计。 是故应知。 非一者。 终落于六。 非六者。 终落于一。 言六言一。 皆非究竟确论。 而汝之根性。 元来非一。 亦复非六。 而所以名一名六者。 由无始来。 一念不觉。 认假违真。 真沦妄替。 如是颠倒。 故于圆满湛然之真性。 分而成六。 此凡夫境也。 从众生之六。 起小乘出世行。 转六而成一。 此声闻境也。 须陀洹。 名为入流。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故名六销。 反流全一。 故云一犹未亡。 六。 即识也。 一。 即根也。 又六。 即六识。 一即七识也。 凡夫以六识为心。 小乘以七识为心故。 二一六因缘。 二。 初喻明一心生因。 二别说六根依缘。 今初。 如太虚空。 参合群器。 由器形异。 名之异空。 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 彼太虚空。 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 亦复如是。 虚空如圆湛性。 群器如四大种。 群器入空。 故空有异。 四大入圆湛。 故圆湛成六根。 除群器而观空。 则空成一体。 除四大而观圆湛。 则圆湛成一性。 因六成一。 一亦非真。 是故凡小虽云一六。 而圆湛终不成一。 亦不成六。 如彼太虚空。 本非同异。 世人虽说同与不同。 而太虚空终不随彼成同与不同也。 如是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之一。 且非实有。 何况更说是一非一哉。 众生之六根。 反流全一之一。 亦非实有。 亦无非一之可说。 故曰。 汝之六根。 亦复如是。 二别说六根依缘。 六。 初眼根。 二耳根。 三鼻根。 四舌根。 五身根。 六意根。 今初。 由明暗等。 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 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 流逸奔色。 见则为明。 不见为暗。 明与暗。 是色尘也。 色本无明暗。 由明而形成暗。 由暗而形成明。 明暗由互相形容而有。 即此明暗二种妄尘。 为眼根之依缘也。 以有明暗二尘故。 于妙湛圆明心中。 黏其湛然之性。 而发见精。 见精转映于明暗二种色尘。 结其色相而成眼根。 黏者。 染著也。 是此色黏心而发见。 心映色而成根。 心色互织而成眼根也。 眼根之本元。 即四大明暗之性。 以未经染心所缘。 未带假相。 故目为清净。 名眼体如蒲萄朵。 依形式而名也。 浮根四尘。 即地水火风。 藉此四尘。 浮根于外面。 因此见精发识。 而能外流奔于色尘也。 眼之奔色。 而不奔于余尘者。 眼根本于色尘。 同气相求故也。 四大。 四尘。 皆地水火风。 循业发现。 有分段形式。 故名尘。 未发现时。 无分段形式。 周遍法界。 故名大。 若此四尘。 是声香味触。 则眼根可闻声。 可嗅香。 可尝味。 可觉触。 体所具故。 今不然者。 故知非也。 有云。 眼体如蒲萄朵。 是胜义根。 浮根是浮尘根。 六根各有浮尘胜义二种。 又云。 胜义根。 凡夫虽不见。 得天眼通者能见。 余谓根决无有二。 经云。 浮根四尘。 谓藉此四尘。 浮出根性。 不得以四尘再作根说也。 若依彼说。 则众生各有十二根。 吾佛于大小乘典。 只说六根。 未闻有说十二根故。 佛既未说。 吾不知彼之所说。 根据何来也。 如此经说六根。 由初生至完成。 由完成转至本元。 一结一解。 此经解说。 最为微细。 亦未曾云有胜义浮尘二根也。 胜义根。 即清净四大之根元也。 现前色根。 乃浮根之尘。 非根也。 为识之增上缘非亲因缘也。 本经前云。 眼坏。 眼识犹生。 可证现前肉眼是浮根之尘。 非生识之根也。 识若从肉眼生。 肉眼坏。 识无所依。 应即消灭故。 总之。 根性是一。 决不能说根有二种。 二耳根。 由动静等。 二种相击。 于妙圆中。 黏湛发听。 听精映声。 卷声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 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 流逸奔声。 动静。 即声尘也。 自性中本无声尘。 因二物相击而有声也。 声起名动。 声销名静。 耳根即依此动静二种妄尘而起也。 初则以动静二尘。 投于妙湛圆明心中。 黏其湛然之性。 湛性与声尘黏结而发听精。 听精转映于动静二种声尘。 而成耳根。 是此声黏性而发听。 性映声而成根。 性声交相组织。 而成耳根也。 耳根之本元。 即四大动静之性。 以未现假相故。 目为清净四大。 以根是四大所成故。 不无形式。 因名耳体。 如新卷叶。 新生之叶。 卷而未全放也。 今以四尘浮此耳根。 乃能流逸而奔于声。 不奔余尘者。 性不同故也。 三鼻根。 由通塞等。 二种相发。 于妙圆中。 黏湛发嗅。 嗅精映香。 纳香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鼻体。 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 流逸奔香。 四大之中。 各有气味。 总名曰香。 气之通塞二相。 黏于妙圆。 则妙圆变为嗅性。 嗅性映于香尘。 香尘纳于嗅性。 互相交织。 而根成焉。 鼻之体相。 两孔下垂。 故如双垂爪。 余义如前。 四舌根。 由恬变等。 二种相参。 于妙圆中。 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舌体。 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 流逸奔味。 四大本具甜苦及淡等味。 味未生时。 则有恬静之性。 味生。 即变其恬静。 而成种种异味也。 以此恬变二种味尘。 相参于圆妙性中。 黏其湛然之性。 而成尝性。 尝性映于味尘。 绞其味尘。 而成舌根。 舌之体相。 湾而环。 故如初生之偃月。 五身根。 由离合等。 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 黏湛发觉。 觉精映触。 抟触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 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 流逸奔触。 四大各有离合。 总名曰触。 正触名合。 触已名离。 由此离合二种触尘。 相摩于妙性中。 黏其湛然之性。 而成觉精。 觉精映于触尘。 抟取其触尘。 而成身根。 身根之体相。 上下微大。 中间较细。 故如腰鼓颡。 六意根。 由生灭等。 二种相续。 于妙圆中。 黏湛发知。 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 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 流逸奔法。 四大各有生灭。 总名曰法。 法即前五尘影也。 诸法现前名生。 诸法隐藏名灭。 以此生灭二法。 于妙圆性中。 黏其湛然之性。 而发知精。 知精映于法尘。 揽取法尘。 而成意根。 成意根之本元。 即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前五根对现在境。 故皆明见。 意根对过去未来二境。 故如暗见。 以是意根处于身内。 如人处于暗室中。 外五根如室中璁户。 假璁户而能见诸五尘影。 故名意思。 如幽室见。 以上明六根生起之本末缘由如此。 三黏脱差别。 二。 初黏缘偏局。 二脱尘互用。 今初。 阿难。 如是六根。 由彼觉明。 有明明觉。 失彼精了。 黏妄发光。 是以汝今。 离暗离明。 无有见体。 离动离静。 元无听质。 无通无塞。 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 尝无所出。 不离不合。 觉触本无。 无灭无生。 了知安寄。 六根中之本性。 由彼觉明而成。 以有有明之明觉。 。则失彼精了之觉明。 。黏四大之妄尘。 发六根之识光。 此明众生六根中之光明。 由黏妄尘而成。 离尘则光亦无。 不能缘于尘外。 是故六根黏缘。 则偏局于一边也。 例如眼根离于明暗二尘。 则无见体。 耳根离于动静二尘。 则元无听质。 鼻根无通塞二尘。 则嗅性不生。 舌根非恬变二尘。 则尝无所出。 身根无离合二尘。 则觉触本无。 意根无生灭二尘。 则了知无处安寄。 此言离尘即无根。 根不超尘也。 二脱尘互用。 汝但不循。 动静合离。 恬变通塞。 生灭明暗。 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随拔一根。 脱黏内伏。 伏归元真。 发本明耀。 耀性发明。 诸余五黏。 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 所起知见。 明不循根。 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 互相为用。 循者。 随顺也。 不循动静等十二尘缘。 即脱离尘缘也。 六尘对待而成十二相。 如是十二相。 非本来有。 由变化而成。 故名有为相也。 于六根中。 随便拔出一根之湛性。 脱去四大之沾黏而内伏。 内伏者。 不流逸奔尘也。 伏则必归于元有之真性。 以离妄明故。 发本有之明耀。 即正智也。 众生因不了尘缘是妄。 故受沾黏也。 正智发明。 则了一切尘缘皆成虚妄。 故余五根。 亦脱其沾黏也。 如是随应拔出六根之湛性。 即成圆满解脱也。 圆明湛性。 性自本然。 不因前尘而有。 亦不因前尘而灭。 是为无生无灭之常住真性。 以体不由前尘故。 所起知见。 亦不由前尘。 即离尘而知。 离尘而见。 故曰明不循根。 寄托幻根。 而真明发现。 真明即圆明。 六尘十二相。 一时发现。 不前不后。 是即六根互相融通。 无有隔碍。 故能如斯也。 众生只知六根各别。 以六根各别为自然之理。 闻说互通。 以为怪事。 故有后文种种证明。 以除其疑也。 四证明根脱。 二。 初引圣证。 二引凡证。 初二。 初引脱根诸圣。 二喻圆拔之相。 今初。 阿难。 汝岂不知。 今此会中。 阿那律陀。 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 无耳而听。 殑伽神女。 非鼻闻香。 骄梵钵提。 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 无身觉触。 如来光中。 映令暂现。 既为风质。 其体元无。 诸灭尽定。 得寂声闻。 如此会中。 摩诃迦叶。 久灭意根。 圆明了知。 不因心念。 跋难陀。 翻贤喜。 殑伽。 翻天堂来。 骄梵钵提。 翻牛嚼。 此中六圣。 各缺一根。 其无根之作用。 反胜于有根百倍。 可证六用。 不在根之有无也。 灭尽定。 又云灭受想定。 即灭六识心也。 声闻证寂。 必入此定。 迦叶尊者。 已证罗汉果。 法空心亦空。 故云久灭意根。 即六识攀缘心灭。 由圆明心而圆了一切故。 不因六识妄心而念事物也。 以上六圣。 各缺一根。 即证明不循根也。 余根虽在。 亦能圆明者。 即证寄根明发也。 如是诸圣。 证罗汉果者。 皆得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可无疑矣。 二喻圆拔之相。 阿难。 今汝诸根。 若圆拔已。 内莹发光。 如是浮尘。 及器世间。 诸变化相。 如汤销冰。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圆拔者。 圆满拔出六根中之湛性。 不循十二缘尘。 而反缘自性也。 以圆离诸尘故。 内心莹净。 发生光曜。 此光即正智。 能照空三界依正故。 正智如汤。 诸浮尘及器世间如冰。 冰由水结。 冰销成水。 妄由真生。 妄灭归真。 故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二引凡证。 二。 初合眼辨物。 二自发圆明。 今初。 阿难。 如彼世人。 聚见于眼。 若令急合。 暗相现前。 六根黯然。 头足相类。 彼人以手。 循体外绕。 彼虽不见。 头足亦辨。 知觉是同。 世人。 即凡夫也。 凡夫聚森罗万象之见于眼根。 离眼即无所见故。 假令世人。 急合其两眼。 则暗然之相现前。 乃至自身之六根。 亦不能辨别。 凡夫于此。 以为目无所见矣。 其实不然。 何以故。 如头与足。 同是皮肉之类也。 令此合目之人。 以手依循身体外绕。 彼虽目无所见。 绕至头者。 自然知是头。 绝不误以为足。 绕至足者。 自然知是足。 亦不误以为头。 手之辨头足。 与目之辨头足。 无少差谬。 故曰知觉是同。 此恐阿难疑前六圣。 根缺而能圆明。 乃修行功力所致。 非本然之性。 故此再以世人验之。 而令生信也。 夫众生本具圆明。 概为六根所覆。 若人能舍六根。 不须外求圆明。 而圆明自发。 谓余不信。 请观下文。 二自发圆明。 缘见因明。 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 则诸暗相。 永不能昏。 根尘既销。 云何发明。 不成圆妙。 缘见者。 有所缘之见。 即众生妄见也。 此见因于明缘之所发生。 若无明缘。 则见不能生故。 暗成无见也。 惟不明之见。 不假明缘。 自然而发。 以不假明缘故。 有明无明。 常常如斯。 任何诸暗。 永不能昏。 缘此自发之见。 可知缘生之见是妄见也。 不从缘生之见是真见也。 若人根尘之缘全销。 而缘尘之觉明。 焉能不转成圆妙心哉。 五结示真常。 二。 初阿难疑问。 二如来开示。 今初。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说言。 因地觉心。 欲求常住。 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世尊。 如果位中。 菩提。 涅槃。 真如。 佛性。 庵摩罗识。 空如来藏。 大圆镜智。 是七种名。 称谓虽别。 清净圆满。 体性坚凝。 如金刚王。 常住不坏。 若此见听。 离于明暗。 动静通塞。 毕竟无体。 犹如念心。 离于前尘。 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 以为修因。 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 若离明暗。 见毕竟空。 如无前尘。 念自性灭。 进退循环。 微细推求。 本无我心。 及我心所。 将谁立因。 求无上觉。 如来先说。 湛精圆常。 违越诚言。 终成戏论。 云何如来。 真实语者。 惟垂大慈。 开我蒙□。 阿难对于正见。 如生盲对于颜色。 不惟自不能见。 虽经他人种种喻明。 而盲者终不知如何为颜色。 如阿难不了正见。 虽经如来种种譬喻发明。 终不知如何为正见。 是以至此。 犹疑离根尘无见。 故如此问也。 从佛说言。 至名目相应。 是按定如来前说。 因地心要与果地觉相应也。 从如果位中。 至常住不坏。 是明果地觉常住不坏也。 从若此见听。 至本无所有。 是明如来后说因地心。 断灭不常也。 从云何将此。 至七常住果。 是反责如来前后相违也。 从世尊下。 至真实语者。 是反复推求。 决定如来有前后相违之过。 不成真实语者。 而如来又非不实语之人。 是以请问其详。 七菩提果者。 非菩提有七种果。 乃名异体同也。 菩提即正智。 别九法界众生之烦恼也。 涅槃者。 不生不灭。 别九法界众生之生灭也。 真如者。 不变不异。 别九法界之妄境也。 佛性即自性。 别九法界众生之共生性也。 庵摩罗即白净识。 别九法界众生染污心也。 空如来藏者。 非前三如来藏中之空如来藏。 乃空前三种如来藏之空如来藏。 别九法界众生之身相未空也。 大圆镜智。 即圆明真心。 别九法界智未圆也。 以此七种。 皆是如来果上所得。 如金刚王常住不朽。 故名七常住果。 蒙□者。 不明如来所说曰蒙。 不舍自己旧习曰□。 二如来开示。 二。 初责迷许示。 二击钟验常。 今初。 佛告阿难。 汝学多闻。 未尽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 实未能识。 恐汝诚心。 犹未信伏。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 当除汝疑。 未尽诸漏者。 阿难虽证初果。 未出三界。 生死未了也。 徒知颠倒所因者。 已知前文妄为明觉也。 真倒现前。 实未能识者。 以前尘为实有。 离尘即谓断灭也。 此总责阿难之迷也。 以下许以开示。 以阿难虽有诚心请法。 而平常之信世间法之心。 未能降伏。 故将击钟舂捣等之尘俗事。 以除阿难离根无觉之疑也。 二击钟验常。 二。 初矫乱闻声自取断灭。 二分别闻声以示性常。 初三。 初击钟问闻。 二击钟问声。 三责其矫乱。 今初。 即时如来。 敕罗侯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 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 佛又问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 俱言不闻。 时罗侯罗。 又击一声。 佛又问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 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 汝云何闻。 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 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 则我得闻。 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 则名无闻。 此中两次击钟`。 两次问闻。 大众不了闻与声各别。 以声作闻。 故云击则有闻。 不击则无闻。 岂知闻与声一内一外。 一真一妄。 声有有无。 闻无有无。 迥不相同哉。 以闻声不分故。 前云若此见听。 离于明暗动静。 毕竟无体。 犹如念心。 离于前尘。 本无所有也。 众生认假迷真。 验于此矣。 二击钟问声。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 问阿难言。 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 俱言有声。 少选声销。 佛又问言。 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 答言无声。 有顷。 罗侯更来撞钟。 佛又问言。 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 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 汝云何声。 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 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 则名有声。 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 则名无声。 此中两次击钟。 两次问声。 阿难大众。 回答同前。 此问与前问各别。 此答与前答相同。 异问而同答。 已显阿难等将闻与声。 矫乱不分矣。 闻声矫乱。 即心境不分。 实则。 众生终日著境。 不知有心。 以迷心故失其自己本来面目。 以著境故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恼。 此系众生通常之大病。 我等学佛者。 于此深切注意。 痛加改悔。 三责其矫乱。 佛语阿难。 及诸大众。 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 俱时问佛。 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 我问汝闻。 汝则言闻。 又问汝声。 汝则言声。 唯闻与声。 报答无定。 如是云何。 不名矫乱。 如是彰明较著。 以闻为声。 以声为闻。 闻声矫乱。 自不能知。 经佛发明。 犹不自审。 而反难于佛。 呜呼。 众生昏迷之源如此。 皆由终日对境。 不加觉察。 迷境为心。 随众起倒。 故如此也。 二分别闻声以示性常。 四。 初拣别闻声。 二牒责迷常。 三引梦示常。 四会通断常。 今初。 阿难。 声销无响。 汝说无闻。 若实无闻。 闻性已灭。 同于枯木。 钟声更击。 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 自是声尘。 或无或有。 岂彼闻性。 为汝有无。 闻实云无。 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 声于闻中。 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 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 为有为无。 闻性处于耳根中。 犹如人处于室中。 人在室中。 则室中有事。 人必知之。 人若离室。 室中空虚。 则无知者。 是故闻性在耳。 有声则闻。 闻性离耳。 则无闻者。 钟声再击。 理应无闻。 今则不然。 声起则知有。 声销则知无。 可知闻性未曾离耳也。 闻性若实离耳。 则耳如枯木。 试问人之初生。 乃至命终。 何曾有一时一刻。 如枯木杳无知觉哉。 自然是声尘或有或无。 非彼闻性为汝有无也。 若云声有闻有。 声无闻无。 闻随声消者。 当此闻随声销之时。 谁知无声者耶。 以闻性知声有。 亦知声无故。 可知闻不随声销也。 声在闻中。 自生自灭。 非为汝闻。 而生而灭也。 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非汝闻性。 自有有无也。 二牒责迷常。 汝尚颠倒。 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 以常为断。 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 闭塞开通。 说闻无性。 声之与闻。 明明各别。 汝尚颠倒。 惑声为闻。 若夫闻之真性。 渊渊莫测。 何怪汝昏迷。 以常为断耶。 然终不应言。 离于动静之声尘。 及于闭塞开通之耳根。 而无闻性也。 总言之。 内根外尘。 皆可云有云无。 绝不可于闻性云有无也。 三引梦示常。 如重睡人。 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 于彼睡时。 □练舂米。 其人梦中。 闻舂□声。 别作他物。 或为击鼓。 或为撞钟。 即于梦时。 自怪其钟。 为木石响。 于时忽寤。 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 我正梦时。 惑此舂音。 将为鼓响。 阿难。 是人梦中。 岂忆静摇。 开闭通塞。 其形虽寐。 闻性不昏。 纵汝形销。 命光迁谢。 此性云何。 为汝销灭。 熟睡。 即重睡也。 捣练。 即浣纱声也。 舂米。 即杵臼声也。 遄。 音浅。 反复之速也。 言才知是钟鼓声。 陡然成捣舂声也。 梦中六识不起。 故不能记忆声尘之动摇。 耳根之通塞也。 形寐者。 即六识不缘六尘也。 闻性不昏者。 即七识不随根尘分散也。 然此闻性。 又不但形寐之时。 根尘暂分而不昏。 乃至汝之身形销灭。 四大迁流。 命光落谢之时。 汝之闻性。 亦不销灭。 阿难以真常作断灭。 误甚也哉。 若此断灭。 谁续后有耶。 夫闻性者。 虽非湛圆明性。 乃湛圆之少分也。 此性起。 则为众生。 此性灭。 则为诸佛。 由众生直至成佛。 此一期中。 皆随此性流转。 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也。 惟唯识宗云。 此是八识。 非也。 八识即在染之圆明性。 无来去故。 又七识全是生灭性。 但不同六识随形生灭。 此直至成佛而灭也。 八识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性。 八识之半分生灭性。 即六根性。 余半分不生灭性。 即湛圆真性。 湛圆真性。 常住不动。 不随业果迁流即八识。 非去后来先也。 随业果迁流者。 即六根性。 即去后来先也。 是以闻性。 不随形消灭。 此闻性。 从湛圆中发起。 若还归湛圆时。 即名成佛。 从此永无来去。 可证众生来去。 皆随六根性。 (即七识)。 非随八识来去也。 四会通断常。 二。 初认尘故断。 二守性故常。 今初。 以诸众生。 从无始来。 循诸色声。 逐念流转。 曾不开悟。 性净妙常。 不循所常。 逐诸生灭。 由是生生。 杂染流转。 众生从无始来。 循顺外尘。 随逐妄念。 (即七识)。 故迁流六道。 转变生死。 从来不曾开兹声色妄念之迷云。 悟彼妙常之净性也。 由不循所有妙常之净性。 而逐诸生灭之妄念故。 由是生而复生。 皆随杂染而流转也。 杂染。 即六识心。 亦名妄念。 以念念染于六尘中。 种种差别境故。 六根性。 各缘一尘。 以不杂故。 但名染性。 离此二者。 名为净性。 不同众生。 随形有无。 故名妙常。 众生只知有杂染之识心。 而不知有清净之识性。 故断而不常也。 二守性故常。 若弃生灭。 守于真常。 常光现前。 根尘识心。 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 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 无上知觉。 若弃生灭之杂染。 守于真常之净性者。 则断相销灭。 常光现前矣。 弃染守净。 即入流忘所也。 断灭常现。 即转识成智也。 根尘识从无明起。 暗来明去。 故众生无智慧光。 明来暗消。 故根尘识应时销落也。 妄想结成之色相。 名为尘。 妄识留恋之爱情。 名为垢。 情想杂染于常性。 故名尘垢也。 二俱远离。 即远离六识之尘相。 七识之清垢也。 尘垢俱离故。 法眼清明。 法眼者。 观清净法。 了诸尘空也。 清明者。 即无外尘内垢之染污也。 如此云何而不成无上知觉哉。 从弃生灭。 守真常。 其中常光现前。 尘垢销落。 则为缘修。 乃三贤菩萨事也。 法眼清明。 见道位也。 从法眼清明。 至无上知觉。 则为性修。 乃十地菩萨事也。 此中不修而修。 更无歧途。 毕竟流入萨婆若海。 故而怪问。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四终 发布时间:2024-07-18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