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三)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三)守培法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三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二示六入是真性。 二。 初总征。 二别示。 今初。 复次阿难。 云何六入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云何。 征问之词也。 六入。 谓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此六皆名入者。 能吸取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六尘故。 又名六根。 能生六识故。 此文不取能生。 故不名根。 而名入。 二别示。 六。 初示眼入。 二示耳入。 三示鼻入。 四示舌入。 五示身入。 六示意入。 初三。 初正明眼入。 二辨无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即彼目睛。 瞪发劳者。 兼目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 发见居中。 吸此尘象。 名为见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 毕竟无体。 五阴文中。 明色尘如劳目所见之狂华。 此云。 兼目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然则。 不但所见之色尘是狂华。 而能见之见性。 亦是狂华而已。 菩提。 即觉心。 从觉心发生见相二分。 见相无体故。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觉心中清净无相。 如清明眼观晴明空。 以瞪久故。 发现明暗二种妄尘之劳相。 以有妄尘故。 发妄见居于明暗二种妄尘之中。 明即火之清净相。 暗即水土风之清净相也。 所谓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黏湛然之觉心而发见。 见精映色。 色即四大之浊相。 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葡萄朵。 如是眼根。 非尽四大合成。 而有见精湛然之性居于其中也。 见非四大而不能发现。 四大非见而不能集合。 色见杂和。 而能吸取尘相。 故名见性也。 见即眼入。 亦名眼根。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者。 见性如水中之波。 随风而起。 离风则波相毕竟不可得故。 二辨无生处。 二。 初总标。 二别辨。 今初。 如是阿难。 当知是见。 非明暗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如是眼入。 云何而是菩提瞪发劳相耶。 以此见性。 虽能见明见暗。 而不从明暗来。 虽依于眼根。 而不于眼根出。 亦不于虚空生。 以无来处故。 但有其名。 而无实义。 是为劳相耳。 二别辨。 三。 初辨非明暗来。 二辨不于根出。 三辨不于空生。 今初。 何以故。 若从明来。 暗即随灭。 应非见暗。 若从暗来。 明即随灭。 应无见明。 云何而知见性不从明暗来耶。 若从明来。 见性属明。 逢暗即应消灭。 不应能见暗相。 若从暗来。 见性属暗。 明相现前。 即应消灭。 不应能见明相。 以见明故。 见不从暗来也。 以见暗故。 见不从明来也。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根生。 必无明暗。 如是见精。 本无自性。 根指浮尘而言。 若从根生者。 根非明暗。 从根出生之见性。 亦必无明暗。 如是无明无暗之见精。 本无能见之自体。 见体且无。 言谁生乎。 见精。 即见性之自体。 非本体也。 三辨不从空生。 若于空出。 前瞩尘象。 归当见根。 又空自观。 何关汝入。 若空出见。 而瞩前尘之象者。 若见归空。 当见眼根。 以不见根故。 非空出也。 又若空中有见。 见汝眼根。 则空自观。 当名空入。 何关汝入。 三处辨见。 见不可得。 非劳相而何欤。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眼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三处辨见。 见无来处。 当知眼入。 虚妄其名。 而无实体。 本来非因缘所生。 亦非自然而有。 无所有故。 名为虚妄。 二示耳入。 三。 初正明耳入。 二辨无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譬如有人。 以两手指。 急塞其耳。 耳根劳故。 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听闻性。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 毕竟无体。 塞耳则耳劳。 故头中作声。 声即耳之劳相也。 菩提心塞则心劳。 故实相中作声。 声黏湛心而发听。 听精映声。 卷声成根。 是以耳根与声尘。 同是菩提心之劳相也。 声起名动。 声消名静。 以有动静二种妄尘。 故发闻性居于动静之中。 常吸此动静之声尘。 因能吸声尘故。 名为听闻性。 听即耳入。 能吸尘故。 亦名耳根。 能生识故。 此听闻性。 离彼动静二种妄尘。 毕竟无体者。 如劳眼见空华。 眼若无劳。 空华毕竟不可得故。 耳入。 亦云瞪发劳相。 而不云听发劳相者。 菩提心中。 本无六根之分别。 惟一妙明普照一切。 有似眼义。 故总以眼言。 亦非真心中有如众生之眼根也。 前文显见。 不显余五。 亦此义也。 二辨无生处。 二。 初总标。 二别辨。 今初。 如是阿难。 当知是闻。 非动静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如是耳入。 云何而是菩提瞪发劳相耶。 以此闻性。 虽能闻动闻静。 而不从动静来。 虽依于耳根。 而不于耳根出。 亦不于虚空生。 以无来处故。 假名无实。 是为劳相耳。 二别辨。 三。 初辨非动静来。 二辨不于根生。 三辨不从空出。 今初。 何以故。 若从静来。 动即随灭。 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 静即随灭。 应无觉静。 云何而知闻性非从动静来耶。 若从静来。 闻性属静。 逢动即应消灭。 不应能闻动。 若从动来。 闻性属动。 当静之时。 即应消灭。 不应能觉静。 以闻动故。 闻不从静来也。 以觉静故。 闻不从动来也。 闻声名动。 闻无声名静。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根生。 必无动静。 如是闻体。 本无自性。 根指浮尘耳根而言。 若从根生者。 根无动静。 根非声故。 从根所生之闻性。 亦必无动静。 方合相生之理。 如是无动静之闻体。 本无能闻之自性。 闻性且无。 言谁生乎。 三辨不从空出。 若于空出。 有闻成性。 即非虚空。 又空自闻。 何关汝入。 若于空出。 有闻成性。 即非虚空者。 空不出闻。 有闻即不空故。 又纵许空能生闻。 而能闻在空。 当名空入。 何关汝入耶。 三处辨闻。 闻不可得。 是故谓之瞪发劳相也。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耳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 无闻性之生处。 虚妄其名。 无有实体。 可知耳入本非因缘所生。 亦非自然而有矣。 以无所有故。 而名虚妄耳。 三示鼻入。 三。 初正明鼻入。 二辨无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劳。 则于鼻中闻有冷触。 因触分别通塞虚实。 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兼鼻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嗅闻性。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 毕竟无体。 鼻根急急畜气。 失其安舒之态。 故成劳相。 以鼻劳故。 则有劳境发现。 所谓劳相者。 初则鼻中觉有冷气触鼻。 从此冷触而起分别。 息出入者名通。 不出入者名塞。 有触时名实。 无触时名虚。 闻冷如是。 乃至闻香闻臭种种诸气。 莫不如是。 总名谓之香尘。 即鼻之劳相也。 兼鼻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 菩提心纯静无瑕。 以趣尘故。 失其静相。 而成劳相。 以心劳故。 而有劳境。 发现劳境者。 初即通塞二相。 于妙圆心中。 黏湛发嗅。 嗅精映香。 纳香成根。 是以鼻根与香尘。 同是菩提心之劳相也。 因由通塞二种妄尘。 发闻性于通塞之中。 常吸种种香尘。 以能吸香尘故。 名嗅闻性。 嗅即鼻入。 亦名鼻根。 能生识故。 此嗅闻性。 因通塞而起。 若离通塞。 毕竟无体。 如因火而发光。 火灭光必沉故。 二辨无生处。 二。 初总标。 二别辨。 今初。 当知是闻。 非通塞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当知是嗅闻性。 虽能嗅通塞。 而不从通塞来。 虽依于鼻根。 而非于根出。 亦不于虚空生。 以无生处故。 是为菩提心之瞪发劳相也。 二别辨。 三。 初辨非通塞来。 二辨不于根生。 三辨不从空出。 今初。 何以故。 若从通来。 塞则闻灭。 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则无闻。 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何以而知嗅性不从通塞来耶。 若从通来。 嗅性属通。 逢塞应灭。 云何而能嗅塞耶。 若从塞来。 嗅性属塞。 逢通应灭。 云何而能发明香臭等触耶。 嗅通故。 非塞来也。 嗅塞故。 非通来也。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根生。 必无通塞。 如是闻机。 本无自性。 若从根生者。 根无通塞。 从根出生之嗅性。 亦必无通塞。 如是无通无塞之嗅闻机。 机即体也。 本无能嗅之自性。 嗅性且无。 言谁出生乎。 三辨不从空出。 若从空出。 是闻自当回嗅汝鼻。 空自有闻。 何关汝入。 由鼻出闻。 故能外嗅香尘。 若从空出。 则应回嗅汝鼻。 纵许空能嗅汝鼻根。 则空自有其闻。 当名空入。 何关汝入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鼻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 无嗅性生处。 虚妄其名。 无有实体。 可知鼻入本非因缘所生。 亦非自然而有。 非虚妄而何也。 四示舌入。 三。 初正明舌入。 二辨无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 熟舐令劳。 其人若病。 则有苦味。 无病之人。 微有甜触。 由甜与苦。 显此舌根不动之时。 淡性常在。 兼舌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 发知居中。 吸此尘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离彼甜苦及淡二尘。 毕竟无体。 以舌取物曰舐。 吻。 嘴唇也。 熟舐者。 舐而复舐也。 舐之不休。 故成劳。 以有劳根故有劳相。 劳相者。 即苦甜等味也。 复以劳相苦甜之浓味。 而显不动之淡味。 甜苦及淡。 皆舌根之劳相也。 有人云。 病人之苦味。 喻众生苦境。 无病甜味。 喻三乘乐境。 不动淡味。 喻诸佛常住真境。 可不必如此分配。 以此淡味。 分明是劳相故。 又此文实说舌根尘相。 而显虚妄故。 兼舌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 菩提心。 如清明眼。 纯一精真。 远离诸相。 无故妄动。 而有甜淡二种相形。 于妙圆心中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 如是根尘皆非实有。 有似舌之劳相。 故云。 同是菩提心之劳相也。 因甜苦及淡二种妄尘。 发知居中。 尘知杂和。 而成舌入。 常吸甜苦及淡种种尘像。 故名知味性。 又名舌根。 能生舌识故。 此知味性。 离诸味尘。 毕竟无体者。 正显其所以为劳相也。 亦显其劳相全体即真如性也。 劳相无体。 即以真如为体故。 二辨无生处。 二。 初总标。 二别辨。 今初。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 尝苦淡知。 非甜苦来。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当知是知味性。 虽能尝苦及淡。 而不从苦淡而来。 虽依于根。 而非于根出。 亦不于空生。 以无生处故。 岂非菩提心中之瞪发劳相者乎。 二别辨。 三。 初辨非苦淡来。 二辨不于根生。 三辨不从空出。 今初。 何以故。 若甜苦来。 淡则知灭。 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 甜即知亡。 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云何而知知味根不从苦淡而来耶。 若从甜苦来。 则尝性亦是甜苦。 遇淡应灭。 云何而能知淡耶。 若从淡来。 则尝性即淡性。 逢甜苦即当消灭。 云何而能知甜苦二相耶。 知甜故。 不从淡来。 知淡故。 不从甜来。 如是甜苦及淡。 皆非尝性之来处也。 二辨不于根生。 若从舌生。 必无甜淡。 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 本无自性。 若从根生者。 舌无甜淡。 从根出生之能尝性。 亦必无甜淡。 如是无甜苦无淡之知味体。 本无能尝之自性。 尝性且无。 言谁为出生者乎。 三辨不从空出。 若于空出。 虚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关汝入。 若从虚空生出知味性。 则虚空自知其味。 非汝口知矣。 口即舌根。 虚空知味。 口不知味。 绝无此理。 又姑如此说。 生亦不成。 何以故。 虚空知味。 虚空自知。 何关汝之舌入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舌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 无知味性之来处。 虚妄其名。 无有实体。 以无体故。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非因缘非自然故。 是为虚妄之相也。 五示身入。 三。 初正明身入。 二辨无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譬如有人。 以一冷手。 触于热手。 若冷势多。 热者从冷。 若热功胜。 冷者成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 显于离知。 涉势若成。 因于劳触。 兼身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 发觉居中。 吸此尘象。 名知觉性。 此知觉体。 离彼离合违顺二尘。 毕竟无体。 冷手热手相触。 冷多。 则牵涉热者。 离热而合于冷。 热胜。 则牵涉冷者离冷而合于热。 冷热相涉。 各有离合之相。 热者以热为顺。 以冷为违。 冷者以冷为顺。 以热为违。 则离合之中。 又各具违顺二相。 是则身根合觉之触尘。 显于离知。 非离不显合故。 如是冷热。 牵涉之势若成。 因于劳触。 非冷热劳触。 涉势不成故。 是为身根之劳相也。 如是身根。 兼与劳相。 同是菩提心之劳相。 菩提心之劳相者。 即离与合。 不离不合。 即非劳相故。 以有离合二种妄尘故。 于妙圆中黏湛发觉。 觉精映触。 搏触成根。 觉杂触尘。 名为居中。 以身根中有觉性故。 常吸触尘之象。 以能吸尘故。 名知觉性。 此知觉体。 因于离合违顺而有故。 离于离合违顺。 则毕竟无体。 如因薪有火。 离薪则毕竟无火故。 二辨无生处。 二。 初总标。 二别辨。 今初。 如是阿难。 当知是觉。 非离合来。 非违顺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如是身入。 云何而知是菩提瞪发劳相耶。 当知此知觉性。 虽知离合违顺。 而不从离合违顺来。 虽依于身根。 而不于身根出。 不但不从有生。 亦复不从空生。 以无生处故。 非劳相而何耶。 二别辨。 三。 初辨非离合来。 二辨不于根出。 三辨不从空生。 今初。 何以故。 若合来时。 离当已灭。 云何觉离。 违顺二相。 亦复如是。 何以而知知觉性。 不从离合违顺而来耶。 若合时来。 则应合时有觉。 离合则觉性当灭。 云何汝身能觉离耶。 不言离来者。 省文也。 违顺。 义同离合。 故曰。 亦复如是。 二辨不于根出。 若从根出。 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则汝身知。 元无自性。 根。 但指浮尘而言。 若从根出者。 根无离合违顺之相。 从根出生之知觉。 亦必无离合违顺之相。 若汝身之知。 无离合违顺之相。 云何而名知觉性耶。 汝知觉之自性。 且不可得。 言谁出乎。 三辨不从空生。 必于空出。 空自知觉。 何关汝入。 若于虚空出生知觉性。 而觉离合之触。 则空知触。 当名空入。 何关汝入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身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无知觉性之生处。 当知身入虚妄其名。 无有实体。 以无体故。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非因缘非自然故。 是为虚妄。 六示意入。 三。 初正明意入。 二辨无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譬如有人。 劳倦则眠。 睡熟便寤。 览尘斯忆。 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 不相踰越。 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 集知居中。 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 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 离彼寤寐生灭二尘。 毕竟无体。 意根本无生住异灭等相。 以劳倦而眠。 故名为灭。 正眠时为住相。 欲寤时为异相。 睡熟便寤为生相。 由寤至眠。 复成生住异灭。 览取法尘。 斯名为忆。 即生相也。 失其所忆。 名之为忘。 即灭相也。 忆忘之间。 亦有住异之相。 是皆于意根起颠倒见。 而有生住异灭之劳相也。 吸取外五根之习染。 而归于意中。 次序而吸。 前不侵后。 后不犯前。 故曰。 不相踰越。 以能吸习中归故。 名意知根。 即身内之肉团心也。 不但生灭法尘是劳相。 兼知劳相之意根。 同是菩提心起之劳相。 何以故。 菩提心本不动。 以无故而揽尘是为劳。 以心劳故。 有生灭二种劳相。 复因生灭二种妄尘。 于妙圆心中黏湛发知。 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 知法杂和。 名曰集知居中。 集知者。 集外五根之知也。 以意根中居有觉知性故。 而能吸撮内尘。 即五尘影子。 对外五尘。 故名内尘。 又名法尘。 见闻吸外尘。 名为顺流。 转缘内尘。 故名逆流。 见闻虽忘所而内流。 但至意根。 而不能至于心地。 故曰流不及地。 虽不及地。 有似背尘合觉。 故名觉知性。 此性由尘缘而有故。 离尘毕竟无体。 此中见闻。 该五根而言。 非但见闻逆流。 余三不逆流也。 据此则外五内一。 原是一识。 反复而成内外。 又先有外五根。 后成内意根。 五根即意根之根也。 起信论云。 三者现识。 随其五尘对至即现。 无有前后。 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此即外五根也。 四者智识。 谓分别染净法故。 此即内意根也。 无外五尘。 不成内法尘。 即无外五根。 不成内意根故。 此六根。 又有浮尘胜义之别。 清净四大为浮尘根。 见闻觉知为胜义根。 此从六根分别而言。 其实浮尘胜义。 合则成根。 分则不成根。 不得谓众生有二种根也。 法相家于六根外。 谈胜义根。 却无指处。 口谈而已。 又以五根为色法。 意根为心法。 以此经文。 可以证彼之非。 二辨无生处。 二。 初总标。 二别辨。 今初。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 觉知之根。 非寤寐来。 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当知如上觉知根。 所以云是菩提之劳相者。 虽觉寤寐。 而不从寤寐来。 虽依尘根。 而不于根出。 亦不于空生。 无生处故。 是以谓之劳相也。 此处生灭。 即前忆忘也。 二别辨。 三。 初辨非寤寐来。 二辨不于根出。 三辨不从空生。 今初。 何以故。 若从寤来。 寐即随灭。 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 灭即同无。 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 生即灭无。 谁知生者。 云何而知非寤寐来。 非生灭有耶。 若从寤来。 觉知性寤。 若遇寐时。 当无觉知。 将何而成寐乎。 既然成寐。 非寤来耶。 若生时有者。 觉知性生。 若逢灭时。 即同无觉。 若觉已无。 令谁受灭耶。 若从灭有者。 觉知性灭。 若值生时。 觉即灭无。 若觉已灭。 谁知生者耶。 知生故。 不从灭来耶。 知灭故。 不从生来耶。 二辨不于根出。 若从根出。 寤寐二相。 随身开合。 离斯二体。 此觉知者。 同于空华。 毕竟无性。 云何而知不从根出耶。 意根状若莲花。 开则成寤。 合则成寐。 随身开合者。 即随外五根而有开合也。 如外五根不取尘。 则意根亦合。 而人寐焉。 若外根有一取尘。 则意根亦开。 而人寤焉。 世人皆谓人眠时。 意根先觉。 亦未必然。 如欲令眠者觉。 或以触动身根而后觉。 或以声动耳根而后觉。 若离五根。 则不能令眠者觉故。 因寤寐而显觉知性。 若离寤寐。 则意根体上别无所有。 此觉知者。 同于空华。 毕竟无觉。 知性觉性且不可得。 言谁出耶。 三辨不从空生。 若从空生。 自是空知。 何关汝入。 云何而知不从空生耶。 若从空生觉。 觉在空际。 空本无生觉之理。 纵许空生觉。 则空自知。 何关汝入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意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种种辨明。 无意入之生处。 当知意入。 虚妄其名。 无实体性。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故。 以上六入。 但指六根中见闻知觉性而言。 不取浮根四尘者。 以内尘与外尘无异。 同归六尘开示故。 一切经中。 凡言六根者。 同此六入。 皆名心法。 非色法也。 若以六根为色法则有种种过。 如根能吸尘。 以根为色。 即以尘吸尘故。 又如根能生识。 以根为色。 即无情生有情故。 若谓根中无心。 必待根尘为缘。 生于六识。 而后为心者。 然则。 众生惟有六识而已。 更无所谓七识八识矣。 若云六识以上有七识。 而不在根中者。 在何处耶。 当知六根。 即见闻觉知之根性。 即十番所显之见性也。 亦即末那识也。 六根生识。 名缘尘心。 即前二次所征之心也。 亦即意识也。 若于六根以外。 另有生心处。 即阿难所谓心在身外耶。 唯识云。 眼识九缘生。 九缘者。 因空。 因明。 因根。 因境。 因作意。 因分别。 因染净。 因根本。 因种子。 空明境根四缘且止。 第五作意。 试问谁作意耶。 依唯识家解。 即作意心所。 噫。 心王尚未生。 心所从何而来耶。 第六分别缘。 依唯识解。 即意识。 佛说意识缘法尘而生。 试问前五识未生。 五尘未具。 法尘从何而有耶。 法尘未有。 而云意识分别。 为五识之生缘。 谬也甚矣。 就唯识家说。 眼识见境。 同时意识分别。 则可以见为意识之生缘。 何得以意识为眼识之生缘耶。 第七染净缘。 依唯识解。 即意根。 试问眼根不生眼识。 而从意根生眼识。 何异冬瓜藤上结瓠子乎。 第八根本缘。 依唯识解。 即八识。 八识是七识之根本。 七识生六识。 如父生子。 又何必关及祖父乎。 第九种子缘。 依唯识解。 种有能生之义。 其实种子即六根。 六根生六识。 即种子生现行故。 若离六根外。 再言种子。 则吾不知种子。 是何物也。 当知六根之四大。 与外尘之四大不同者。 即多结习而已。 但此结习是已熟之结习。 非未熟之结习。 若六根中结习已尽。 则四大还彼本性。 人之身体。 与水土无异矣。 根与种子有何异乎。 七识即根性。 故佛说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其义切当。 不可增减。 而唯识家谓眼识九缘生。 未免穿凿过当。 反谓佛说简漏。 学彼者不加意体究。 以致轻佛而重彼。 舍正而归邪。 余欲尊佛。 而归正法。 故赘述之于此。 眼识如是。 其他可知。 三示十二处。 二。 初总征。 二别示。 今初。 复次阿难。 云何十二处。 本如来藏。 妙真为性。 六根更加六尘。 名十二处。 处者处所。 谓此十二法。 各有处所也。 此科借六根破六尘。 其重在境。 故云处。 六根六尘。 即妙圆心之见相二分。 如蜗牛二角。 伸则有。 缩则无。 其体如蜗牛。 此十二处。 从妙圆心起。 其体即心。 故曰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古谓十二处是开色合心。 对愚于色者言也。 以意根为心法。 余十一皆为色法。 如是则有五根七识。 岂不错乱佛法乎。 今观下文六根。 皆以心言。 非独意根是心也。 凡有一境。 必有一心相对。 无境不生心。 无心不成境故。 如佛说六根对六尘。 确切无疑。 虽后佛出世。 亦不能增减一丝毫。 相宗又云。 法尘无表色半分。 合意根为一处。 如是根尘浑合。 亦无道理。 我愿学佛者。 从佛是好。 佛说十二处十八界。 有事有理。 何必改作耶。 众生之知见。 想超过于佛。 万无此理。 二别示。 六。 初示眼色二处。 二示耳声二处。 三示鼻香二处。 四示舌味二处。 五示身触二处。 六示意法二处。 初三。 初试问眼色。 二辨其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汝且观此只陀树林。 及诸泉池。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色生眼见。 眼生色相。 眼为见之处。 色为相之处。 汝且观。 即眼处之见也。 林树泉池。 即色处之相也。 如此二处。 在众生分中明明是有。 在诸佛分中明明是无。 如林树泉池。 皆色体所成之相。 观林树泉池者。 不见色体。 观色体者。 不见林树泉池。 色体是真。 林树是妄。 众生以妄为真故。 世尊试问阿难曰。 此所观之林泉。 及能观之见性。 若实有者。 必有生处。 为是色生汝眼见耶。 为是汝眼见生彼色相耶。 若生义成。 即因缘性。 或自然性。 若生义不成。 即非自然性。 非因缘性。 二辨其生处。 阿难。 若复眼根生色相者。 见空非色。 色性应销。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色相既无。 谁明空质。 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 观空非色。 见即销亡。 亡则都无。 谁明空色。 若眼根生色相者。 当生有相时。 不能生空相。 若生空相即不能生有相。 空有相反故。 是故见空非色。 色性应销。 色若不销。 生义不成。 销则空中显发一切色相都无。 因空显色。 因色显空。 无色不成空。 故曰。 色相既无。 以谁而发明空质乎。 观空如是。 观色亦然。 眼生色相。 义不能成。 若复色尘生汝眼见者。 见从色生。 离色应无见。 故曰。 观空非色。 见即销亡。 若见不亡。 生义不成。 亡则见性都无。 无见而谁能发明空色乎。 如是色生眼见。 义亦不成。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见与色空。 俱无处所。 即色与见。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眼见与色相皆无生义故。 曰见与色空。 都无处所。 以无处所故。 名为虚妄。 以虚妄故。 本非因缘性。 非自然性。 非因缘。 故无生。 非自然故无不生。 无生无不生故。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文中或云眼。 或云见。 或云眼见。 名称不定。 总指眼色言也。 下文同此。 二示耳声二处。 三。 初试问耳声。 二辨其来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汝更听此只陀园中。 食办击鼓。 众集撞钟。 钟鼓音声。 前后相续。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钟鼓是僧众之号令。 如今丛林之梆板。 食办开梆。 众集敲板。 众生咸谓耳根声尘。 各有处所。 其实无处亦无不处。 若云不然。 汝且听此钟鼓之声。 前后相续。 各各具闻。 于汝意中以为云何。 为是声来耳边耶。 为是耳往声处耶。 若有往来。 即有处所。 若无往来。 即无处所。 若二俱不成。 即无处无不处。 无处。 即非因缘性。 无不处。 即非自然性。 二处都无。 非妙真如性而何耶。 二辨其来处。 阿难。 若复此声来于耳边。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 在只陀林。 则无有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 目连迦叶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 一闻钟声。 同来食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 如我归住只陀林中。 在室罗城则无有我。 汝闻鼓声。 其耳已往击鼓之处。 钟声齐出。 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 亦复无闻。 凡物有在处。 必有不在处。 因不在处。 而成在处故。 譬如如来。 既已来城内。 而不再来园中。 若声有来处。 应同如来有来有不来。 若声来阿难耳边。 不应再来目连迦叶耳边。 今不但阿难耳边闻声。 目连迦叶俱闻。 乃至园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各各皆闻。 其声无有来处可知矣。 若汝耳根往于声处者亦不然。 何故。 耳若有来处。 应如佛已归祇园。 便无佛来城中。 今汝耳已往钟声。 亦往鼓声。 乃至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各各俱闻。 往义不成。 处安在哉。 若耳声各坐本位。 皆无来往者亦非。 何故。 如火不至薪。 绝不成烧。 声不入耳。 焉成闻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听与音声。 俱无处所。 即听与声。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耳往声来。 义不成故。 则无动处。 以已成听故。 不无来往。 则无不动处。 故曰。 听与音声。 俱无处所。 以无处无不处故。 即耳声二处皆虚妄也。 以无来往故。 本非因缘性也。 以无不来往故。 本非自然性也。 以非因缘非自然性故。 是为如来藏妙真如性。 三示鼻香二处。 三。 初试问鼻香。 二辨其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汝又嗅此炉中栴檀。 此香若复然于一铢。 室罗筏城。 四十里内。 同时闻气。 于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众生计鼻根与香尘。 一内一外。 各有处所。 其实二俱虚妄。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不然汝嗅此炉中栴檀香气。 于汝意云何。 此香为生于栴檀木耶。 为生于汝鼻耶。 为生于虚空耶。 若有生处。 即有在处。 若无生处。 云何为处耶。 栴檀香木也。 产于西域。 释论云。 一切香木中。 栴檀为第一。 一铢者。 言其少分也。 二十四铢为一两。 汉武帝时。 西域献香四枚。 大如鸡卵。 后长安染疫。 使者奏请焚香一枚。 四十里内民间疫病皆愈。 又张华志亦云。 西国使献香者。 汉制贡物不满斤者不得受。 使乃私去。 著香如大豆许在宫门上。 香闻长安四十里。 经月乃歇。 经云。 然于一铢。 室罗筏城四十里俱闻。 西域实有此香。 盖非喻法而已也。 二辨其生处。 三。 初辨鼻生。 二辨空生。 三辨木生。 今初。 阿难。 若复此香。 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 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 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 当于鼻入。 鼻中出香。 说闻非义。 鼻能闻香。 人所共知。 香鼻有关。 故设辨之。 曰若香生于鼻。 香为鼻所生。 香应从鼻出。 鼻非香体。 云何出生香气。 若鼻生香。 闻义不成。 今人称汝闻香。 香从鼻入。 闻义乃成。 若鼻不出香。 则生义不成。 总言之。 鼻出香。 而成生义。 则非闻义。 香入鼻。 而成闻义。 则非生义。 今鼻既有闻香之义。 则生香之义不成明矣。 二辨空生。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香应常在。 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空不生香。 亦为人所共知。 为从空闻香。 香从空来。 故设辨之。 若空生者。 空性常恒不变。 香应常生。 无不生时。 何须藉此枯木爇而生香耶。 香不常在。 则非空生明矣。 三辨木生。 若生于木。 则此香质因爇成烟。 若鼻得闻。 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 四十里内。 云何已闻。 木不生香。 因爇而香。 故设辨之。 曰。 爇木生烟。 未见生香也。 若烟即香。 闻香者合蒙烟气。 云何烟腾未远。 而四十里已闻香耶。 香不在烟。 即香不从木生也明矣。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 即嗅与香。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根。 空。 木。 三法皆不生香故。 香无出生之处。 离此三法毕竟无香。 故香无常住之处。 闻与香相待而起。 此文虽不辨闻。 知香义。 即知闻义故。 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 以无处无不处故。 即嗅与香。 二处虚妄也。 以无生处故。 非因缘性也。 以无不生处故。 非自然性也。 以非因缘非自然故。 香体虚妄。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义成矣。 此中说无生处无不生处者。 凡有物。 则可说生处。 亦可说不生处。 以无物故。 无从说生处。 亦无从说不生处。 是故说无生无不生。 二边俱遣。 四示舌味二处。 三。 初试问舌味。 二辨其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汝常二时。 众中持钵。 其间或遇酥酪醍醐。 名为上味。 于意云何。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众生计舌根与味尘。 一内一外。 各有处所。 以佛眼观之。 二俱虚妄。 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若不为然者。 且问汝于持钵乞食时。 或遇上味。 于汝意云何。 此味为生于空中耶。 为生于舌中耶。 为生于食中耶。 若有生。 即有在处。 若无生。 言谁在耶。 二时者。 早时。 中时也。 佛制过午不食。 故持钵只有二时也。 二辨其生处。 三。 初辨舌生。 二辨食生。 三辨空生。 今初。 阿难。 若复此味。 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 只有一舌。 其舌尔时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 应不推移。 若不变移。 不名知味。 若变移者。 舌非多体。 云何多味。 一舌之知。 一舌知一味。 如人在此而必不在彼。 又如桃树结桃。 必不结李故。 若舌已成酥味。 更不移于蜜味。 则处义方成。 今舌遇酥知酥味。 遇蜜知蜜味。 处安在哉。 若云舌根虽遇蜜味。 仍在酥味。 而不变移者。 云何而名知味耶。 若云。 知酥之舌外。 另有知蜜之舌。 而舌不变移者。 今舌又非多体。 一舌而知多味。 即一舌而生多味。 如一树结桃而复结李。 结杏。 世无此理。 舌生味尘。 义不能成。 二辨食生。 若生于食。 食非有识。 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 即同他食。 何预于汝。 名味之知。 若味生于食。 处在食中。 于舌无关。 食是无情。 故非有识。 不应食自知味耶。 纵食中有味。 谁能辨哉。 又若食自知其味。 即同他食。 则无干预于汝。 云何名汝为味之知耶。 知味在舌。 则味不生于食中明矣。 三辨空生。 若生于空。 汝啖虚空。 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 若作碱味。 既碱汝舌。 亦碱汝面。 则此界人。 同于海鱼。 既常受碱。 了不知淡。 若不识淡。 亦不觉碱。 必无所知。 云何名味。 味既不生舌。 亦不生食。 莫非生于空乎。 若空生味。 汝啖虚空。 当作何味。 设若虚空出生碱味。 则遍空皆碱。 既碱汝舌。 亦碱汝面。 若汝舌面俱碱。 人处碱中。 则此界人。 岂不同海中之鱼乎。 人常在空间。 了不知空外是何境界。 如海鱼常处碱中。 了不知碱外是何境界也。 碱对淡而名。 如鱼既不知淡味。 亦应不知碱味也。 咸淡皆不知。 云何而名味耶。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味舌与尝。 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根。 食。 空。 三法皆不生味故。 味无出生之处也。 而味常随三法之有无。 故味无常住之处也。 尝与味相待而起。 此文虽不辨尝。 若知味义。 即知尝义。 故曰。 味舌与尝。 俱无处所。 以无处无不处故。 即尝与味。 二处虚妄也。 无生处。 即非因缘性也。 无不生处。 即非自然性也。 以本非因缘非自缘故。 舌味虚有其名。 本体即如来藏。 妙真如性也然矣。 五示身触二处。 三。 初试问身处。 二辨其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此摩所知。 谁为能触。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众生计身根与触尘。 一内一外。 各有处所。 以佛眼观之。 二俱虚妄。 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若不为然者。 且问汝于晨朝以手摩头。 于汝意云何。 此摩所知。 谁为能触耶。 谁为所触耶。 能为在手耶。 在头耶。 若有能所。 即为有触。 若其无触。 言谁在处耶。 既无在处。 对谁而言不在处耶。 律制比丘。 一日三摩其头。 示不忘出家之形也。 此触尘。 若以外物为能触。 身为所触。 则能所分明。 其妄难伸。 今以自手触自头。 头手同体。 本无触处。 众生妄起触想。 由触而分冷热滑涩种种幻境。 我人无始来。 一念不觉。 于真如体上自生分别。 而有根身器界。 并无外来之境。 正如此义。 不信万法一体者。 及不信一体上起种种幻境者。 于此宜深思之。 二辨其生处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 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 手则无用。 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 则汝阿难。 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 一触所生。 则手与头。 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 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 触谁为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若身根在手。 则手知触。 头应无知。 如人触木。 木不知触。 故曰。 云何成触。 若身根在头。 则头知触。 手应无用。 如木不能自触其人。 故曰。 云何成触。 若头手各各有知。 即各各能触。 既有二触。 应有二身。 若头手共生一触。 即头手一体。 如孤掌难鸣。 故曰。 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 触谁为在。 若头手同为触。 则无所触之身根。 若头手同为身根。 则又无能触之触尘。 故曰。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头手之外。 只有虚空。 虚空无体。 不应与汝成触。 触义不成。 处安在哉。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觉触与身。 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头手皆不生触故。 触无出生之处也。 头手皆能受触故。 触无本住之处也。 既无出生之处。 又无本住之处。 故曰。 觉触与身。 俱无处所。 无处。 并无不处。 即身触二处虚妄耶。 以无出生处故。 非因缘性也。 以无本住处故。 非自然性也。 因缘自然俱非故。 本是如来藏。 妙如性真。 六示意法二处。 三。 初试问意法。 二辨其生处。 三结成虚妄。 今初。 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无记三性。 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为当离心。 别有方所。 意根缘法尘。 法尘即前五尘之影子。 落谢于藏识之中。 为意根之所吸取。 虽无实质。 而能为心之轨持。 令心生解。 故名法尘也。 此法略有三种性。 凡于自他心相顺者。 名为善性。 凡于自他心相逆者。 名为恶性。 不顺不逆无可记别者。 名为无记性。 若顺己逆人者。 名为善中恶性。 顺人逆己者。 名为恶中善性。 众生计意根法尘。 各有处所。 佛眼观之。 二俱虚妄。 本是如来藏。 妙真如性。 若不为然者。 且问。 此法尘为复即心所生耶。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耶。 若有生处。 即有在处。 若无生处。 法尘且无。 处从何有乎。 二辨其生处。 二。 初辨即心是法。 二辨离心有法。 今初。 阿难。 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 云何成处。 钟鼓之声。 惟耳能知。 醍醐之味。 惟舌能知。 五尘之影。 惟意能知。 外五根。 有尘而有心。 无尘则无心。 内意根。 因心而起境。 无心则无境。 外五根。 只有了别义。 无思量义。 意根。 只有思量义。 无了别义。 了别现在境也。 思量过来境也。 法尘不同五尘有实质。 有似心法。 故辨曰。 若法即心者。 是心即能缘。 则非尘矣。 即非心之所缘。 处云何成哉。 二辨离心有法。 二。 初总征。 二别辨。 今初。 若离于心。 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 为知非知。 即心是法。 义不能成。 若离心外别有方所。 当复二问。 知耶。 非知耶。 二别辨。 二。 初辨有知。 二辨无知。 今初。 知则名心。 异汝非尘。 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 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 若有知者。 即非尘性。 则名为心。 虽异于汝心。 而亦非尘义。 同他心量故。 若非他心。 即是汝心。 云何汝心之外。 更有二汝之心耶。 唯识宗。 有以心缘心之说。 正似此计。 二辨无知。 若非知者。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 离合冷暖。 及虚空相。 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 处从谁立。 若无知者。 是为尘性。 既是尘性。 必同外五。 有其方所。 此尘既非色。 声。 香。 味。 及离合冷暖。 五种有实之尘。 又非虚空无实之尘。 处当何在。 人间只有色空二处。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 不应虚空之外。 更有藏法之处耶。 纵空外有藏法之处。 非众生心所能缘。 则法尘之处。 谁为安立乎。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 法则与心。 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是心。 而无知识。 以是尘。 而无方所。 故曰。 法则与心。 俱无处所。 以意根与法尘。 俱无处所。 故曰虚妄。 以无出生处故。 非因缘性也。 以无本住处故。 非自然性也。 以因缘自然俱非故。 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成矣。 四示十八界。 二。 初总征。 二别示。 今初。 复次阿难。 云何十八界。 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六根六尘。 更加六识。 名为十八界。 十二处与十八界。 次第而成。 非平等性也。 古云。 十二处是开色合心。 十八界是心色俱开。 谓此中有六识及意根。 共有七种心法。 十一种色法故。 其实开心不在此。 六入文中。 及十二处中。 皆已开心故。 经云。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即开成六根心也。 由六根而有六尘。 六根缘六尘总相。 未起分别心。 根境合言。 故名十二处。 乃十八界之根本也。 于六尘中。 起差别相。 于六根中。 起差别心。 (即六识)。 差别相与差别心。 各各隔绝不能融通。 六种能缘心。 及所缘十二处。 故名十八界。 十八界乃十二处之枝末也。 是以十二处与十八界。 心相各别。 非止一种心境开合其说而已也。 古解界者。 因也。 根尘为缘。 能生识故。 又种族也。 根尘识各有种族故。 观今经云。 因眼所生。 以眼为界。 因色所生。 以色为界等。 又云。 无所表示。 从何立界等。 界是界限义。 是隔断义。 是毗连义。 并无因义。 种族义也。 而且界字无因等之解释。 今且作平常界字解。 此科重在六识。 根尘前已示明故。 今带说根尘者。 以六识离根尘。 则无分畔故。 如田地离梗岸。 则区域不分故。 此故虽说根尘。 实为表示六识。 如立梗岸。 实为分明田亩也。 田亩本无区域。 同为大地故。 六识亦无界限。 同是真如上假立名目故。 为除众生妄计。 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别示。 六。 初示眼识界。 乃至第六意识界。 初三。 初总征。 二别辨。 三结成。 今初。 阿难。 如汝所明。 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 以眼为界。 因色所生。 以色为界。 阿难前云。 昔闻佛说。 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故曰。 如汝所明。 眼见托于色尘而生眼识。 识为所生。 根尘为能生。 此一往而言也。 若进步而言之。 则三相皆不可得。 故此征问阿难曰。 此识为复因眼根所生。 以眼为界耶。 因色所生。 以色为界耶。 世间诸法。 凡从彼生者。 必同彼性。 因色所生。 只应识色。 色外无识故。 以根为界也。 因眼所生。 只应识眼。 眼外无识故。 以眼为界也。 二别辨。 三。 初辨从眼生。 二辨从色生。 三辨眼色合生。 今初。 阿难。 若因眼生。 既无色空。 无可分别。 纵有汝识。 欲将何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 无所表示。 从何立界。 若眼根能生识心。 则无须色空之尘。 既无色空之尘。 谁表分别之识乎。 此如无梗岸。 不成田亩。 纵有汝识。 而无色空。 欲将以何为作用乎。 此如纵有无梗岸之田地。 亦不成田用。 而汝之见。 (即眼根)。 又无青黄赤白之色可以表示。 从何而立界乎。 此如田地非特无彼岸。 而此岸亦无。 则界从何而立欤。 二辨从色生。 若因色生。 空无色时。 汝识应灭。 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 汝亦识其色相迁变。 汝识不迁。 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 界相自无。 不变其恒。 既从色生。 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色尘能生识心。 则识性属色。 遇虚空时。 识心应灭。 空不生识故。 云何今之众生。 而能分别虚空性耶。 若色相生住异灭迁变时。 汝亦识知色相迁变。 而汝识性不迁不变。 此如田地不动。 而梗岸无定处。 故曰。 界从何立。 若汝识心从色而变。 亦成变性者。 此如梗岸无定处。 田地亦无定处。 故曰。 界相自无。 若汝识心不从相变。 而成恒常性者。 既从色生。 则始终皆色。 不应识知虚空所在。 识空则违色。 违色即非恒故。 如此识心。 变与不变。 界相不成。 色生眼识。 义不能成。 三辨眼色合生。 若兼二种。 眼色共生。 合则中离。 离则两合。 体性杂乱。 云何成界。 眼生识。 色生识。 皆不能成。 若眼色共生。 有二问题。 一者。 眼色浑合一处而生。 必离中间之识界。 如两岸合成一气。 必离中间之田地。 非离中不能合故。 合则中界不成矣。 二者。 眼色离间而生。 一半属根。 则合有知。 一半属色。 则合无知。 如有田地。 一面朝山。 一面朝水。 从山生者则合于山。 从水生者则合于水。 故曰。 离则两合。 如此识心。 既属有知。 又属无知。 无知与知浑然杂乱。 如田地既属山性。 又属水性。 山水杂乱。 云何而成界畔乎哉。 三结成。 是故当知。 眼色为缘。 生眼识界。 三处都无。 则眼与色。 及色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辨明。 不从眼生。 不从色生。 不从眼色合生。 故曰。 当知眼色为缘。 生眼识界。 三处都无。 不从眼生。 即不自生也。 不从色生。 即不他生也。 不从眼色合生。 即不共生也。 离此三处。 毕竟无识。 即不无因生也。 不自生。 不他生。 不共生。 故非因缘性也。 不无因生。 故非自然性也。 三处都无。 识心虚妄明矣。 非因缘性。 非自然性。 自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矣。 色界之界字。 即识义。 眼与色。 皆成就界义也。 兼能与所。 故名三也。 以下准此。 二示耳识界。 三。 初总征。 二别辨。 三结成。 今初。 阿难。 又汝所明。 耳声为缘。 生于耳识。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 以耳为界。 因声所生。 以声为界。 耳闻托于声尘。 而生耳识。 识为所生。 耳声为能生。 此识与余五识隔断。 不通消息。 外以声为限止。 内以耳为限止。 而成中间之识界。 此一往而言。 若进步研究。 则三界皆不可得。 故此征问阿难曰。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 以耳为界耶。 因声所生。 以声为界耶。 世间诸法。 凡从彼生者。 性必同彼。 因耳所生之识。 只应识耳。 耳外无识故。 以耳为界也。 因声所生。 只应识声。 声外无识故。 以声为界也。 二别辨。 三。 初辨从耳生。 二辨从声生。 三辨耳声合生。 今初。 阿难。 若因耳生。 动静二相。 既不现前。 根不成知。 必无所知。 知尚无成。 识何形貌。 若取耳闻。 无动静故。 闻无所成。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 名为识界。 则耳识界。 复从谁立。 耳根若能生识。 则无须动静二种声尘矣。 动静二相既不现前。 耳根不能成知。 知即闻性。 耳离声别无能知故。 必无所知。 亦无能知。 能所对待故。 知尚无成。 识何形貌乎。 如稻麦之种能生芽。 则无须水土之缘。 水土二缘不现前。 稻麦种不能生。 种离水土。 别无能生故。 既无能生必无所生。 生尚不成。 芽何形貌耶。 若取耳中闻性而为识界者。 若无动静之声。 闻无所成。 云何而取耳之形状。 而生识界也。 形状是身根。 故遇杂色。 则为触尘。 所生名为身识界。 然则。 耳识界。 复从何立耶。 如是辨明耳生识界。 无有是处。 二辨从声生。 若生于声。 识因声有。 则不关闻。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识从声生。 许声因闻而有声相。 闻应闻识。 不闻非界。 闻则同声。 识已被闻。 谁知闻识。 若无知者。 终如草木。 若识生于所闻之声。 识因声有故。 则无关于能闻之闻。 若无能闻之闻。 则失声相所在。 声相且无。 云何生识耶。 纵许声因闻而有声相。 而云识从闻生者。 然则。 声在闻中。 声若生识。 闻必得知。 故曰。 闻应闻识。 若闻声而不闻识。 则识非声之种类。 即非声界矣。 若闻识者。 则识同为所闻之声。 既已被闻所闻。 谁知他是能闻之识耶。 若识同声。 而无知者。 终如草木。 识非草木故。 声生识义。 无有是处。 三辨耳声合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界无中位。 则内外相。 复从何成。 以上内根外尘。 皆无生识之理。 分虽不生。 合恐能生。 故试问而辨之云。 不应声尘与耳闻和杂而成中间之识界耶。 杂成之中。 中即无中。 如两物离间。 方成中相故。 今根尘杂和。 内不内。 外不外。 故无识界之中位。 若无识界之中位。 内根外尘之相。 从何而成乎。 以有中。 故有内外。 无中故。 内外不成。 三结成。 是故当知。 耳声为缘。 生耳识界。 三处都无。 则耳与声。 及声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辨明。 非耳生。 非声生。 非耳声合生。 故曰。 当知耳声为缘。 生耳识界。 三处都无。 不从耳生。 即不自生也。 不从声生。 即不他生也。 不从耳声合生。 即不共生也。 离此三处。 毕竟无识。 即不无因生也。 非自生。 非共生。 故非因缘性也。 非无因生。 故非自然性也。 三处都无。 识心虚妄明矣。 根尘识三。 非因缘自然性。 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明矣。 三示鼻识界。 三。 初总征。 二别辨。 三结成。 今初。 阿难。 又汝所明。 鼻香为缘。 生于鼻识。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 以鼻为界。 因香所生。 以香为界。 鼻根托于香尘而生识。 识为所生。 鼻香为能生。 此识为鼻香隔断。 不与余五识通消息。 外以香为界止。 内以鼻为界止。 而成中间之香识界也。 此随世情而言。 若究竟考实。 则三界皆不可得。 故复征问阿难曰。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 以鼻为界止耶。 因香所生。 以香为界止耶。 因鼻所生之识。 只应识鼻。 鼻外无识故。 以鼻为界止也。 因香所生之识。 只应识香。 香外无识故。 以香为界止也。 二别辨。 三。 初辨从鼻生。 二辨从香生。 三辨根尘合生。 今初。 阿难。 若因鼻生。 则汝心中以何为鼻。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 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若取肉形。 肉质乃身。 身知即触。 名身非鼻。 名触即尘。 鼻尚无名。 云何立界。 若取嗅知。 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以肉为知。 则肉之知。 元触非鼻。 以空为知。 空则自知。 肉应非觉。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 汝身非知。 今日阿难。 应无所在。 以香为知。 知自属香。 何预于汝。 若香臭气。 必生汝鼻。 则彼香臭二种流气。 不生伊兰。 及栴檀木。 二物不来。 汝身嗅鼻。 为香为臭。 臭则非香。 香应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 则汝一人。 应有两鼻。 对我问道。 有二阿难。 谁为汝体。 若鼻是一。 香臭无二。 臭既为香。 香复成臭。 二性不有。 界从谁立。 若香识界。 因鼻而生者。 鼻当自有实体。 若鼻无自体。 则生识之说。 可不攻而自破矣。 是故问汝。 以何为鼻。 为取肉形双垂爪之浮根尘为鼻耶。 为取嗅知闻性为鼻耶。 若取肉形。 肉质是身根。 非鼻根也。 身根之知。 是为触尘。 非香尘也。 若取嗅知。 且复问汝。 以何为知。 若以浮尘之肉形为知。 则肉之知。 元是触尘。 非鼻根也。 鼻体且不可得。 言谁生识耶。 垂爪之中有二空。 若以空为知者。 空在身外。 空则自知。 肉应非觉。 空若有知。 空即是汝。 汝身非知。 身即非汝。 空无在处。 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汝今有在。 虚空非汝也。 鼻空以外。 更有香尘。 若以香为知。 香尘亦在汝外。 知自属香。 何干预于汝耶。 若香臭二气。 不外于汝。 而从汝鼻生者。 则彼流行之臭气。 不生伊兰。 流行之香气。 不生栴檀木。 设若伊兰及栴檀木。 二物不来。 汝自嗅其鼻。 为香耶。 为臭耶。 设若汝鼻是香则不能闻臭。 是臭。 则不能闻香。 无二鼻故。 若香臭二气俱能闻者。 则汝一人应有二鼻。 一鼻闻香。 一鼻闻臭故。 如此对我问道有二阿难。 既有二鼻。 即有二身故。 身若有二。 则不知谁为汝之真体耶。 是二不成。 若鼻是一者。 则香臭杂入一鼻。 应无二体。 臭既可以为香。 而香亦可以成臭。 即香不香。 臭不臭。 二性不有。 则香识之界。 从谁而立耶。 以上之香。 即香为识。 以下之香。 从香生识。 香虽重出。 而义不同也。 二辨从香生。 若因香生。 识因香有。 如眼有见。 不能观眼。 因香有故。 应不知香。 知即非生。 不知非识。 香非知有。 香界不成。 识不知香。 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若香生识。 识不知香。 何以故。 如眼生见。 见不见眼故。 是故因香有识。 应不知香。 若知香者。 识即非香所生。 不知香者。 即不名为识。 结果则只能知香。 不从香生。 决不能不知香。 而从香生也。 若香非鼻识所知。 而识外有香者。 则香界不成矣。 若识不能知香。 而香外有识者。 则汝云。 因香所生之识界。 非从香建立可知矣。 三辨鼻香合生。 既无中间。 不成内外。 彼诸闻性。 毕竟虚妄。 两边皆无生识之理。 则中间之识界不成。 无中故。 则内根外尘亦无从成立。 则汝所明鼻香为缘。 生鼻识界。 义不能成。 而彼诸闻香之性。 毕竟成虚妄矣。 三结成。 是故当知。 鼻香为缘。 生鼻识界。 三处都无。 则鼻与香。 及香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结成之文。 与前眼色耳声。 只换鼻香二字。 余义皆同。 故不复述。 四示舌识界。 三。 初总征。 二别辨。 三结成。 今初。 阿难。 又汝所明。 舌味为缘。 生于舌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 以舌为界。 因味所生。 以味为界。 舌味为舌识之生缘。 识生于味故。 识不出味。 故以味为界。 余如前说。 二别辨。 三。 初辨从舌生。 二辨从味生。 三辨舌味合生。 今初。 阿难。 若因舌生。 则诸世间。 甘蔗。 乌梅。 黄连。 石盐。 细辛。 姜桂。 都无有味。 汝自尝舌。 为甜为苦。 若舌性苦。 谁来尝舌。 舌不自尝。 孰为知觉。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云何立界。 甘蔗味甜。 中央之味也。 乌梅性酸。 东方之味也。 黄连性苦。 南方之味也。 石盐性碱。 北方之味也。 细辛姜桂性辛。 西方之味也。 此五为正味。 若五味参杂。 则有无量味。 总名为之味尘也。 若舌根能生识界者。 则无须味尘。 若此五味都不现前时。 汝自尝舌根。 为甜耶。 为苦耶。 若不知甜苦。 焉名生识哉。 设若舌根是苦。 舌已成尘。 谁来尝舌之苦味耶。 舌不自尝。 如味不自味。 眼不见眼。 不知舌外孰为尝舌之知觉也。 设若舌性非苦。 而又无姜桂等。 则味等不应自己而生耶。 味不自生。 则识界从何建立耶。 是故舌生识界。 无有是处。 二辨从味生。 若因味生。 识自为味。 同于舌根。 应不自尝。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 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 识应多体。 识体若一。 体必味生。 咸淡甘辛。 和合俱生。 诸变异相。 同为一味。 应无分别。 分别既无。 则不名识。 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若识界因味尘而生者。 则无须舌根为缘。 识从味生。 识即是味。 故曰。 识自为味。 味无舌根。 同于舌根无味。 舌不自尝。 味亦不自尝。 味因尝而后有。 若无尝。 云何而知是味非味耶。 又一切味非一物所生。 味既多。 生识亦多。 故曰。 识应多体。 识无多体故。 生义不成。 识若一体。 而体必从一味生者。 不应知多味。 如咸淡甘辛。 及众和合之味。 或一物俱生多味之味。 和合即造成之味。 俱生乃生成之味。 如此诸变异之味。 相同为一味。 应无分别。 以识体是一。 无多知之能力故。 分别既无。 则同无情。 又不应名为识矣。 识名且不可得。 云何复名舌根味尘之识界耶。 有法皆不能生识。 虚空又非能生之处。 故曰。 不应虚空生汝识心耶。 如此从味生识。 无有是处。 三舌味合生。 舌味和合。 即于是中元无自性。 云何界生。 舌味和合所生之识。 生即无生。 无自性故。 离舌味毕竟无识故。 识体且无。 两边之界。 从何而生乎。 三结成。 是故当知。 舌味为缘。 生舌识界。 三处都无。 则舌与味。 及舌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舌味为缘。 生舌识界。 是为世间之见解。 今依佛法究竟。 则了然无生。 五示身识界。 三。 初总征。 二别辨。 三结成。 今初。 阿难。 又汝所明。 身触为缘。 生于身识。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 以身为界。 因触所生。 以触为界。 身根与触尘。 为身识之生缘。 识生于触故。 识不出触。 故以触为界。 余如前。 二别辨。 三。 初辨从身生。 二辨从触生。 三辨身触合生。 今初。 阿难。 若因身生。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 身何所识。 若身根能生识界者。 则无须离合二种触尘矣。 触尘是发觉观之缘。 若离触尘。 身虽有觉。 发起无由。 设许身能发觉。 将何为所识乎。 若无所识。 但有能识。 未之有也。 二辨从触生。 若因触生。 必无汝身。 谁有非身。 知合离者。 若触尘能生识界者。 则无须汝身。 识在触尘。 汝身无知。 不知谁有身而不知离合耶。 又不知谁有非身而能知离合耶。 三辨身触合生。 阿难。 物不触知。 身知有触。 知身即触。 知触即身。 即触非身。 即身非触。 身触二相。 元无处所。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 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云何立。 中不复立。 内外性空。 则汝识生。 从谁立界。 物不触知。 即物不知触也。 身知有触。 即身能知触也。 此二句标明触本无触。 因知而有也。 如二物相触。 无知触者。 即不名触故。 知身即触。 知触即身。 此二句标明身触互成。 离身必无触。 离触即无身故。 即触非身。 即身非触。 此二句标明身触互夺。 如一物不应有二名。 今一肉质上。 负身触二名。 是故夺之。 名触更不能名身。 此以触夺身也。 名身更不能名触。 此以身夺触也。 互相陵夺。 二俱不成。 故曰。 身触二相。 元无处所。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者。 如将触头之手。 合归于一身。 则皆是身之自体性。 并无二相也。 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者。 言离头手以外。 只有虚空等相。 更无能触所触也。 内根身。 外触尘。 皆不成立。 中间之识界。 云何成立乎。 此上由二边不立。 而显中界不成也。 中不复立。 内外性空。 此由中界不立。 而显二边不成也。 如此生识之说。 可以知其虚妄矣。 三结成。 是故当知。 身触为缘。 生身识界。 三处都无。 则身与触。 及身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身触为缘。 生身识界。 是为方便之说。 此依究竟而论。 三处都无。 六示意识界。 三。 初总征。 二别辨。 三结成。 今初。 阿难。 又汝所明。 意法为缘。 生于意识。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 以意为界。 因法所生。 以法为界。 法相宗云。 法尘有五种色相。 一极迥色。 二极略色。 三定自在所生色。 四受所引色。 五遍计所执色。 六根对六尘。 各有界限。 不容紊乱。 彼以色尘。 而作法尘。 已妄谬矣。 更将非色而作色。 谬之甚矣。 今将五种法处色。 分别明之。 以待识者。 极迥色者。 迥远也。 如鸟飞于空中。 飞至极远处。 则眼不能见。 惟意想中似觉鸟飞。 故名极迥色。 其实非极迥色。 乃意识缘过去境也。 若意识真能缘极迥色相者。 当知飞去之鸟。 或高或低。 或飞或止。 若不知者。 何言意识缘极迥色耶。 极略色者。 略小也。 如一大物。 渐分析而至极小。 眼不能见。 意想犹觉有此分析之相。 故名极略色。 其实非意识能缘极略色。 乃意识思想过去境也。 若意识真能缘极略色者。 且问。 此极略之色。 作何形状耶。 若有形色。 依然眼家之境。 若无形色。 即名虚空。 空相亦是眼家之境。 非意识所能缘也。 又极略色。 不论略至何处。 终是外尘。 绝非意识所知。 知即越界故。 三定所生色者。 即定中所见之境也。 世间之境。 由业力所生。 种种违碍。 不能自在。 定中之境。 由定力所成。 身心无碍。 故曰定自在所生色。 此色更非意识所能缘。 以入定时。 意识不起故。 意识不歇。 决不能定故。 又定中境界。 亦由眼知。 非由意知也。 如人入梦。 六识虽不起。 而梦中之境。 终因眼而见也。 定境虽非凡夫所知。 以此类推。 可想见矣。 四受所引色者。 谓比丘受具时。 眼观坛仪。 耳听羯磨。 作法后。 名为得戒。 因受戒之词。 而引起自心中无作戒体。 故曰。 受所引色。 此亦非意识所缘之境。 戒体即心。 非所缘故。 若云。 受戒之词。 是声尘。 耳根之境。 亦非意识所缘也。 五遍计所执色者。 于五尘境上。 计长短方圆。 青黄赤白。 大小高低等相也。 此亦非意识所缘之境。 如于色尘上起青黄赤白相。 是眼家之相也。 无眼定不能分别众色故。 如于声尘上起远近高低等相。 是耳家之境也。 无耳定不能分别音声远近高低故。 当知外五根。 是内意根之门户。 意家所有之法。 无不由五根而来。 如生盲人眼不见青黄赤白等色。 意决定不能起青黄赤白等思想故。 是故佛说法尘。 是前五尘落谢的影子。 即过去境。 离五尘外。 更无法尘。 彼于法尘外。 另立法处五色。 荒谬无根。 违背佛说。 故略辨之。 免误后学云尔。 二别辨。 二。 初辨从意生。 二辨从法生。 今初。 阿难。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发明汝意。 若无前法。 意无所生。 离缘无形。 识将何用。 又汝识心。 与诸思量。 兼了别性。 为同为异。 同意即意。 云何所生。 异意不同。 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 云何意生。 若有所识。 云何识意。 唯同与异。 二性无成。 界云何立。 若意能生识者。 识在汝意中。 必有所思想。 当能发明汝意是何状况。 若不能发明。 识不在意中也。 若无前法尘。 意无所生之识。 则识不在意外也。 纵然意外有识。 离所缘之法尘。 识无形相。 将作何用乎。 以上明识无在处也。 又汝识心。 谓识性也。 与诸思量。 谓意根也。 兼了别性。 谓意识也。 为同为异者。 心意与意识比较。 是同是异也。 意识若同意根。 则识即意。 云何而意能生识。 识为意所生耶。 若意识异于意根。 则识不同意。 应无所识。 有识即同意故。 若无所识。 则同外尘。 不是意所生。 有情不应生无情故。 若有所识。 则同内根。 云何而有识与意之分别耶。 同则。 无界可立。 异则有界可立。 无同无异故。 有界无界。 皆不可立也。 二辨从法生。 若因法生。 世间诸法。 不离五尘。 汝观色法。 及诸声法。 香法。 味法。 及与触法。 相状分明。 以对五根。 非意所摄。 汝识决定。 依于法生。 汝今谛观。 法法何状。 若离色空。 动静。 通塞。 合离。 生灭。 越此诸相。 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 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所因既无。 因生有识。 作何形相。 相状不有。 界云何生。 若识因法而生者。 能生之法必有自体。 无体不能生故。 考世间诸法。 不离五尘。 汝观眼界有色法。 耳界有声法。 鼻界有香法。 舌界有味法。 身界有触法。 如是五法。 对于五根。 相状分明。 毫不杂乱。 皆非汝意根所收摄。 然汝不信此说。 而决定谓识依于法生者。 当如色法声法。 相状分明。 汝今谛观法法是何形状耶。 然法法非不有也。 但不真实耳。 所谓不真实者。 前五尘是相。 法尘是影。 离相必无影故。 如色法。 有色空二相。 声法。 有动静二相。 香法。 有通塞二相。 味法。 有甜淡二相。 触法。 有离合二相。 由此五法。 而有法法生灭二相。 当知生灭二相。 非是实有。 何以故。 生即色空诸法等生。 离色空外别无生法故。 灭即色空诸法等灭。 离色空外别无灭法故。 以上总明法法是假名。 无有实体故。 结云。 识界所依之因既无。 因之而生之识作何形相耶。 能生既无。 所生安有乎。 形相且无。 界从何生哉。 以下无合生之辨。 简文也。 合生本是重文故。 无须辨也。 读经者。 当以义求。 不可以文生执。 此经明说意识不缘外五尘。 言意识缘色法者。 其非可知。 三结成。 是故当知。 意法为缘。 生意识界。 三处都无。 则意与法。 及意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以上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总是众生生起之历程也。 其中法法显示非因缘非自然性。 双遣二边也。 前征心之空。 与显见之不空。 而成此空不空也。 若对后七大。 此系双遣二边。 以此文法法皆云虚妄故。 彼是独显中道。 七大文法法皆云周遍法界故。 七大之不空义。 合四科空义。 成空不空如来藏性。 四科与七大。 其名虽异。 其实非二。 何以故。 七大是单纯法。 四科是组织法。 如纱与布。 名二体一故。 所谓四科是众生生起之历程者。 一念未生以前。 离诸名相。 忽起一念能觉之心。 即名识阴。 识初趣境。 名为行阴。 识起境想。 名为想阴。 想结成相。 识生领纳。 名为受阴。 对识之相。 名为色阴。 略言之。 即一念不觉起心色二法。 亦名见相二分。 唯识云。 五阴是合色开心。 其实此时初立心色。 未到开时也。 虽云行。 想。 受。 即识趣色。 中间经过之形相。 非识外另有行想受也。 常言受想行三。 皆为心法。 其实此三。 不但心法。 亦兼色法。 以无色法不成受想行故。 总而言之。 五阴是色心对立。 色是色法。 识是心法。 受想行是心色和合法故。 以下六入。 方是开心。 如谓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是也。 六尘。 方是开色。 开色时。 必定开心。 开心。 必定开色。 如云。 开色不开心。 开心不开色。 万无此理。 心色相待而起。 无色不能成根。 无根不能显色故。 即无独生之色。 亦无独生之心也。 所谓开色者。 以一色法为体。 如击色则有声。 闻色则有香。 尝色则有味。 以色加身则有触。 总此五尘名之为法。 六尘从一色法而有。 故名开色。 六根对六尘名十二处。 若再开六根之心。 则有种种差别心。 (即六识)。 若再开六尘之色。 则有种种差别相。 十二处加六识。 名十八界。 心色至此更无所开。 众生之法尽矣。 是故余谓四科是众生生起之历程也。 若众生还灭。 亦须经历此程。 灭六识。 即转凡夫成小乘也。 灭六根。 即转小乘向大乘也。 灭五阴。 即转众生成佛也。 此系竖论四科也。 若横论四科。 则各具三义。 众生是有。 二乘是空。 菩萨不有不空。 此经谈大乘妙理故。 四科皆不有不空也。 是故小乘虽破五阴。 其实但破有。 (色身)。 不破空。 (意身)。 究竟所破者。 但六识而已。 是故佛说小乘。 但得人我空。 法我不空也。 小乘若了六根之空相亦非实有。 即能回心向大。 六根有无之相皆不可得。 则五阴究竟空。 名为成佛。 以离六根别无五阴故。 五阴是心色之总相。 可名八识。 十二处是七识。 十八界是六识也。 法相宗。 建立十八界。 谓一切法有。 成立有宗。 此经大破十八界。 反对彼宗。 彼宗就此谓本经是伪造。 余谓佛教破十八界不独此经。 经经皆然。 如诸小乘经。 无不说世间一切法无常苦空。 如诸部般若经。 无不说一切法空。 如楞伽经说。 五法三自性皆空。 如华严经说。 三界若空华。 乃至吾佛说法四十九年。 无非是空诸所有。 未曾建立一字。 是故余说。 法相宗是破坏佛教的魔法。 我等学佛者不可不知也。 二以七大示。 二。 初阿难疑问。 二如来开示。 今初。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来常说和合因缘。 一切世间种种变化。 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云何如来。 因缘自然。 二俱排摈。 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惟垂哀愍。 开示众生。 中道了义。 无戏论法。 如来于小乘法中。 常说四大和合成一切法。 一切法是因缘所生。 非自然而有。 云何今说一切法。 非因缘生。 亦非自然有。 因缘自然。 二俱排遣摈斥。 我知世间一切诸法。 不属因缘。 即属自然。 离却因缘自然二义。 我实不知何处归属。 惟求如来哀愍开示。 中道了义。 不落二边。 无戏论法。 了义。 即究竟义理。 不同小乘谈理不尽也。 戏论。 即儿戏之论。 非真实说也。 二如来开示。 二。 初责许。 二正示。 初二。 初责迷。 二许说。 今初。 尔时世尊。 告阿难言。 汝先厌离声闻缘觉。 诸小乘法。 发心勤求无上菩提。 故我今时。 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 妄想因缘。 而自缠绕。 汝虽多闻。 如说药人。 真药现前。 不能分别。 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世尊因阿难厌小乘求大乘。 故将世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破尽。 离世间因缘自然之戏论。 不落二边。 显示妙真如性第一义谛。 怪哉阿难。 汝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即自然)。 因缘。 而自缠自绕。 真第一义谛现前。 不知采取。 复求如来开示第一义谛。 阿难虽多闻法名。 不识真法。 犹如世间之人。 口说甘草黄蓍。 他人以甘草黄蓍投之。 彼不知取。 反向他人求甘草黄蓍。 此人只知药名。 不知药体。 如阿难说第一义。 不知第一义是何物。 迷倒如斯。 如来说为真可怜愍者。 二许说。 汝今谛听。 我当为汝分别开示。 亦令当来修大乘者。 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 承佛圣旨。 实相。 即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亦即诸法真性。 凡夫所缘。 皆独影境。 二乘所缘是带质境。 惟大乘通达性境。 即实相也。 二正示。 二。 初总示。 二别示。 初二。 初牒前所问。 二发明中道。 今初。 阿难。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四大。 即地水火风也。 无而忽有曰变。 有而忽无曰化。 言四大合成之法。 皆不免生住异灭。 故曰。 种种变化。 二发明中道。 阿难。 若彼大性。 体非和合。 则不能与诸大杂和。 犹如虚空。 不和诸色。 若和合者。 同于变化。 始终相成。 生灭相续。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轮。 未有休息。 阿难。 如水成冰。 冰还成水。 大性。 即地水火风等七大之性也。 地等而称大者。 其性周遍故。 其量无涯故。 包含一切故。 又大种性。 能生一切物故。 世人谓地等七大。 聚则万物生。 散则万物灭。 有和合有不和合义。 其实不然。 何以故。 若彼大性。 体不和合者。 则不能与诸大杂和成万物。 犹如虚空。 不与诸色杂和。 今不然故。 无不和合性也。 若和合则同于世间诸变化相。 终而复始。 始复成终。 始终相成。 无有了期。 生灭相续。 生而复死。 死而复生。 生之又生。 死之又死。 如旋火轮。 未有休息。 如水成冰。 比四大合成万物。 冰还成水。 比万物散而还成四大。 今不然故。 无和合性也。 如是诸大。 非和合。 非不和合。 远离二边。 即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也。 古解四科与七大云。 前四科近取诸身。 后七大远取诸物。 又有云。 前悟一身。 后融万法。 彼不知四科中。 不但是身。 亦有尘故。 七大中。 又不但是物。 亦有心故。 所以正脉皆非之也。 正脉云。 四科即七大之别相。 七大是四科之总相。 余谓七大是种子。 四科是现行。 四科是同分妄见。 七大是别业妄见。 四科是因缘和合性。 七大是自然不和合性。 和合是因缘之现相。 因缘是和合之种性。 自然是不和合之种性。 不和合是自然之现相。 和合与因缘。 自然与不和合。 各有用意。 非一概而论也。 如世间稻麦种子。 得水土为缘。 则生根发芽。 种子。 是自然性。 是不和合相。 芽。 是因缘性。 是和合相。 七大与四科。 亦复如是。 七大是自然性。 是不和合相。 四科是因缘性。 是和合相。 此因缘性与自然性不同。 即四科与七大不同也。 自然是性中之性。 不和合是性中之相。 因缘是相中之性。 和合是相中之相。 然此诸法。 皆因一念不觉而有。 虽非本性之所有。 而实本性之所成。 故后文云。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盖此义也。 不了此义者。 说和合即因缘。 说不和合即自然。 又说四科是内身。 七大是外物。 不知自然是七大之性。 因缘是四科之性也。 不和合是七大之相。 和合是四科之相也。 离四科则无因缘之可说。 离因缘亦无四科之可说。 离七大则无自然之可说。 离自然亦无七大之可说。 四科有性有相。 有心有境。 七大亦有性有相。 有心有境。 是故不可说和合即因缘。 不和合即自然。 四科是内身。 七大是外物也。 二别示。 七。 初示地大。 二示火大。 三示水大。 四示风大。 五示空大。 六示见大。 七示识大。 初三。 初示地性。 二破妄计。 三责迷执。 今初。 汝观地性。 粗为大地。 细为微尘。 至邻虚尘。 析彼极微。 色边际相。 七分所成。 更析邻虚。 即实空性。 地性即色性。 粗观似合成。 可分析故。 细究则非合成。 何以故。 观色之粗相即大地。 色之细相即微尘。 如先将大地分成七份。 再将每份分七份。 乃至分至微尘。 更将一微尘分七。 则成牛毛头尘。 将牛毛头尘再分七。 则成羊毛头尘。 羊毛头尘更分七。 则成兔毛头尘。 兔毛头尘更分七。 则成邻虚尘。 邻虚者。 与虚空相邻。 言色之最极之微。 至于色之边际也。 若更析邻虚。 则成空性矣。 如此大地。 既可以分成虚空。 虚空亦可以合成大地。 若虚空不能合成大地。 大地亦不能分成虚空明矣。 此正示地性非和合。 非不和合义也。 二破妄计。 三。 初依计立论。 二牒定所问。 三正破妄计。 今初。 阿难。 若此邻虚。 析成虚空。 当知虚空。 出生色相。 色析成空。 空应能出色。 如水成冰。 冰还成水。 此世间自然之理也。 此系借易破难之法。 如说邻虚不能析成虚空。 人必不信。 若说虚空不能合成邻虚。 人必信故。 二牒定所问。 汝今问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间。 诸变化相。 此系阿难请问之词。 欲破其计。 故牒言之。 三正破妄计。 五。 初破色非合成。 二破空非合成。 三色不合空。 四空不合色。 五决定非合。 今初。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 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虚空无体。 不堕诸数。 而问用几虚空者。 明知故问。 令悟色相。 非虚空合成也。 虚空之外。 只有邻虚。 更无别物。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耶。 言其已有邻虚。 何须用合。 若无邻虚。 谁为合者。 故曰。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也。 世间合法。 只可以小合成大。 以多合成一。 绝无以自合成自。 即不应邻虚合成邻虚也。 亦无以无合成有。 即不应虚空合成邻虚也。 即此一辨。 可知和合成色是妄计。 非实事也。 二破空非合成。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 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此明虚空亦非色相合成。 益显邻虚析成虚空。 乃是妄计。 非真有色相能成空也。 不可合。 即不合析。 可析。 决可合故。 世间法不外色空。 此二皆非和合。 可知阿难所问。 世间和合诸变化相。 皆是妄计矣。 三色不合空。 若色合时。 合色非空。 色本不可合。 纵使可合。 亦只合色成色。 决无合色成空之理。 四空不合色。 若空合时。 合空非色。 空亦不可合。 设使可合。 亦只合空成空。 决无合空成色之理。 五决定非合。 色犹可析。 空云和合。 色犹可析。 言色法虽不可合。 而犹可分析也。 若虚空者。 且不可析。 云何而合耶。 此决定非合。 即决定合色是妄计也。 三责迷执。 二。 初责迷真。 二责执妄。 今初。 汝元不知。 如来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阿难从无始来。 迷失本性。 更不复见。 故曰。 汝元不知。 如来藏中。 性的色。 离一切相。 故曰。 性色真空。 性以空为色。 故曰。 性空真色。 色即空。 空即色。 不同相法具一切相。 以相为色也。 凡和合而成者。 名因缘性。 非和合者。 名自然性。 此二各有所依之缘。 非清净性也。 非和合。 非不和合者。 不假造作。 无所依缘。 所谓灵光独曜。 迥脱根尘。 故曰。 清净本然性也。 世间有情无情。 凡所有法。 无不同具此性。 故曰。 周遍法界。 性色本无形相。 故能随众生心现种种相。 如众生见大地是土沙。 小乘见大地是虚空相。 菩萨见大地是七宝所成。 佛见大地是不可思议境界。 故曰性色本无相。 乃应众生心量而现相。 众生心净则土亦净。 众生心垢则土亦垢。 心大则土大。 心小则土小。 心有则土有。 心无则土无。 故曰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二责执妄。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当知世间众生心。 本无差别。 而有种种不同者。 乃由众生业报所感。 众生之善恶业。 由渐渐造成。 亦由渐渐受报。 报而又作。 作而又报。 所作所报。 不得停留。 是故世间诸相亦变化不停。 众生业尽。 则变化相亦尽。 故曰循业发现。 无知识者。 不了变化之义。 惑为因缘。 或自然性。 然此皆是众生攀缘六识心。 不了性色真义。 妄为计度。 而有因缘自然之分别计度也。 又不但因缘自然是假名。 乃至但凡有所说者。 都是无实义。 如古之外道说。 天生。 时生。 方生。 尘生等。 今之科学发明。 唯心。 唯物。 一元。 多元。 原子。 电子。 素子等。 皆未得诸法之真义。 七大是随众生心量所发现。 十法界各各不同。 是名别业妄见也。 人人所见皆同。 是名同分妄见也。 循业发现之业。 即三细相中之业相。 四大是本有种性。 业识是习气。 四大之种性受业识之习气熏。 而成能生之种子。 生起万物之现行。 故曰。 循业发现。 世人说。 现行是因缘生。 种性是自然有。 识心分别计度者。 七识分别而有大种。 六识计度而有现行。 大种是依他性。 现行是遍计性。 唯识三十论云。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即七识分别生起诸大种性也。 二示火大。 三。 初示火性。 二破妄计。 三斥迷执。 今初。 阿难。 火性无我。 寄于诸缘。 汝观城中。 未食之家。 欲炊爨时。 手执阳燧。 日前求火。 我者。 自主之义。 火无自立之能。 故曰无我。 依于柴薪而现。 故曰寄于诸缘。 阳燧。 取火镜也。 炊。 煮也。 爨。 烟囱也。 二破妄计。 二。 初标和合。 二破和合。 今初。 阿难。 名和合者。 如我与汝。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为一众。 众虽为一。 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 婆罗门种。 优楼频螺。 迦叶波种。 乃至阿难。 瞿昙种性。 多人合为一众。 如四大合为一身。 此定其和合之格式也。 众中之人各有姓氏名字。 如一身中具有四大也。 今火是镜日等合成。 火中亦应有镜有日可辨。 若火中无镜日。 如众中无人。 身中无四大。 则合义不成矣。 婆罗门。 此云净行。 姓也。 优楼频螺。 此云木瓜林。 名也。 迦叶波。 此云大龟氏。 姓也。 瞿昙。 此云地最胜。 姓也。 二破和合。 二。 初总征。 二分破。 今初。 阿难。 若此火性。 因和合有。 彼手执镜。 于日求火。 此火为从镜中而出。 为从艾出。 为从日来。 镜即阳燧也。 今之老光眼镜。 亦能取火。 艾叶揉细成绒。 经火即著。 以镜照于日下之艾。 艾即成燃。 究竟此火从镜出耶。 从艾出也。 从日来耶。 不得而知。 若有来处。 可名和合而有。 若无来处。 可名不和合而有。 离此二则。 显然是清净本然性矣。 二分破。 四。 初破日来。 二破镜出。 三破艾生。 四破自生。 今初。 阿难。 若日来者。 自能烧汝手中之艾。 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若火从日而下来人间者。 则汝手中之艾当日即烧。 无须藉镜。 若火自能烧艾。 则来处之林木皆应受焚。 不应但烧手中之艾。 而不烧林木。 火从日来者。 无有是处。 二破镜出。 若镜中出。 自能于镜出然于艾。 镜何不镕。 纡汝手执。 尚无热相。 云何融泮。 玻璃镜。 是结晶体。 火炙即镕。 镜若出火然艾。 镜体何不镕化耶。 镕。 冶也。 纡。 屈曲萦绕也。 谓屈曲手指。 萦绕镜柄也。 手执镜柄。 尚无热相。 然恐镜于日下。 虽暂时不镕。 久可镕化者。 亦应先有热相。 热相且无。 云何融泮。 融。 和也。 泮。 流动也。 即坚体镕成液体也。 三破艾生。 若生于艾。 何藉日镜。 光明相接。 然后火生。 若火生于艾。 艾自生火。 何藉日镜光明相接而后火生耶。 艾不自烧。 何言火从艾生耶。 四破自生。 汝又谛观。 镜因手执。 日从天来。 艾本地生。 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日镜相远。 非和非合。 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日镜艾三。 来处不同。 皆非生火之地。 汝且谛观。 火从何方游行经历于此。 此问火之生处也。 日镜相远。 非和非合。 此明不共生也。 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此明火不自生也。 火无生处。 可名无生。 无生即清净本然性也。 三斥迷执。 二。 初斥迷真。 二斥执妄。 今初。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阿难。 当知世人。 一处执镜。 一处火生。 遍法界执。 满世间起。 起遍世间。 宁有方所。 性火真空。 言真火无形也。 性空真火。 言真空即火也。 真空。 拣顽空也。 真火。 拣有形之火也。 离诸名相。 故曰清净。 不生不灭。 故曰本然。 无处不有。 无时不然。 故曰。 周遍法界。 火既周遍法界。 云何世间有处有火。 有处无火耶。 当知火无方所。 随众生心量而有。 众生心量有。 火亦因之而有。 众生心空。 火相亦空。 十法界众生心量不同。 十法界火相亦不同。 故曰。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阿难。 且以人之一类验之。 一处执镜。 一处有火。 遍法界执。 满世间起。 其火宁有方所乎。 二斥执妄。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解如前地大。 三示水大。 三。 初示水性。 二破妄计。 三斥迷执。 今初。 阿难。 水性不定。 流息无恒。 如室罗城。 迦毗罗仙。 斫迦罗仙。 及钵头摩。 诃萨多等。 诸大幻师。 求太阴精。 用和幻药。 是诸师等。 于白月昼。 手执方诸。 承月中水。 水性不定。 遇冷气。 则凝而下降。 遇热气。 则散而上升。 处高则流。 处卑则息。 故曰。 流息无恒。 迦毗罗。 此云金头。 以形而名也。 斫迦罗。 此云轮。 自谓理圆如轮。 能摧他宗也。 钵头摩。 此云赤莲花。 以住处而名也。 诃萨多。 此云海水。 亦依住处而名也。 仙者。 超脱尘俗也。 此诸人修道得通。 故称仙人。 大幻师者。 能作幻术之师也。 幻术者。 采取人物之精华。 以太阴水精和之。 食之者。 长生不死。 或以阴精之水和成幻药。 以眩惑人之心目。 能令有者无。 无者有。 大者小。 小者大等。 故称幻师也。 白月昼。 即有月光之中夜也。 方诸。 即取月中之水之珠也。 王充论云。 以十一月。 壬子日。 中夜北方。 炼五方石为之。 其状如盂。 向月则得津。 即阴燧也。 方诸。 其即此乎。 水为人所共知。 知其来源者鲜矣。 二破妄计。 二。 初总征。 二分破。 今初。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 空中自有。 为从月来。 此总问水之来处也。 珠。 即方诸也。 二分破。 四。 初破月来。 二破珠出。 三破空生。 四破自生。 今初。 阿难。 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 所经林木。 皆应吐流。 流则何待方珠所出。 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水从月来。 能令方诸出水。 亦应能令林木出水。 方诸林木同一物故。 若物物流水。 何待此方之珠而出水欤。 若不能令林木流水。 亦可以明了水非从月降矣。 二破珠出。 若从珠出。 则此珠中。 常应流水。 何待中宵。 承白月昼。 若珠出水。 水应常从珠中流出。 无须白月。 今不然故。 水不从珠出明矣。 三破空生。 若从空生。 空性无边。 水当无际。 从人洎天。 皆同滔溺。 云何复有。 水陆空行。 若空生水。 空无边际。 所生之水亦应无边际。 若水无边际者。 从人间以暨天上。 皆为波滔没溺。 云何复有陆地及空行耶。 以有陆地虚空不尽是水。 故空不生水明矣。 四破自生。 汝更谛观。 月从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盘。 本人敷设。 水从何方。 流注于此。 月珠相远。 非和非合。 不应水精。 无从自有。 陟。 登也。 月出。 如由海而登天也。 月。 珠。 盘。 三。 来处不同。 皆非出水之地。 不知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此言三法不生水也。 月珠相远。 非和非合。 此言三法不共生水也。 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此言水不自生也。 三斥迷执。 二。 初斥迷真。 二斥执妄。 今初。 汝尚不知。 如来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一处执珠。 一处水出。 遍法界执。 满法界生。 生满世间。 宁有方所。 阿难只知世间相水假有。 假有相水。 有方有所。 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周遍法界。 故佛开示也。 真水。 拣有相之水。 真空。 拣无体之空。 离诸名相曰清净。 本来无生曰本然。 无处不有。 无时不然。 曰周遍法界。 余义如前。 二斥执妄。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解如前地大。 四示风大。 三。 初示风性。 二破妄计。 三斥迷执。 今初。 阿难风性无体。 动静不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 僧伽黎角。 动及旁人。 则有微风。 拂彼人面。 风性无体者。 风以清气为体。 无质碍之形。 故曰无体。 或起或灭。 故曰动静不常。 此明风之形相也。 僧伽黎。 此云杂碎衣。 又名福田衣。 即大衣也。 衣动风生。 拂彼人面。 此明风生之因缘也。 二破妄计。 二。 初总征。 二分破。 今初。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 发于虚空。 生彼人面。 袈裟。 即僧伽黎。 此总问风之生处也。 二分破。 四。 初破衣出。 二破空生。 三破面生。 四破自生。 今初。 阿难。 此风若复出袈裟角。 汝乃披风。 其衣飞摇。 应离汝体。 我今说法。 会中垂衣。 汝看我衣。 风何所在。 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若袈裟中有风出。 衣在风外。 风衬汝衣。 汝今披衣。 即披风也。 风著汝身。 衣被风吹应离汝体。 汝今衣不离体。 即明风不出于衣中也。 衣必出风。 应时时出风。 我今说法。 会中之人。 各各垂衣。 风何所在。 不应披衣时出风。 垂衣时藏风耶。 衣中岂有藏风之处乎。 二破空生。 若生虚空。 汝衣不动。 何因无拂。 空性常住。 风应常生。 若无风时。 虚空当灭。 灭风可见。 灭空何状。 若有生灭。 不名虚空。 名为虚空。 云何风出。 衣不出风。 虚空生风乎。 若空生风。 无关汝衣。 因何汝衣不动。 即无风拂耶。 又空性常住。 风亦应常生。 时生时不生。 即无常性故。 又风若灭时。 空亦应灭。 如日生明。 无明即无日故。 若空有灭。 灭风可见。 灭空何状。 空若生灭。 不名虚空。 既名虚空。 必不生灭。 风有生灭。 空无生灭。 其性不同。 风非空生也明矣。 三破面生。 若风自生。 被拂之面。 从彼面生。 当应拂汝。 自汝整衣。 云何倒拂。 既不出于衣。 亦不生于空。 生于被拂之面乎。 若风生于被拂之面者。 风必拂汝。 如东风西拂。 西风东拂故。 今由汝整衣。 倒拂生风之面。 如西风拂西。 无此理故。 面不生风明矣。 四破自生。 汝审谛观。 整衣在汝。 面属彼人。 虚空寂然。 不参流动。 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风空性隔。 非和非合。 不应风性。 无从自有。 整衣在汝。 面属彼人。 虚空寂然。 不参流动。 此重审前文也。 风自谁方来此。 此明衣空各不生风也。 风空性隔。 非和非合。 此明衣空不共生风也。 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此明风不自生也。 三斥迷执。 二。 初斥迷真。 二斥执妄。 今初。 汝宛不知。 如来藏中。 性风真空。 性空真风。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阿难。 如汝一人。 微动衣服。 有微风出。 遍法界拂。 满国土生。 周遍世间。 宁有方所。 此言风性周遍。 无处不有也。 众生迷风之真性。 但认循业发现之假相。 故有方所也。 二斥执妄。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解如前地大。 五示空大。 四。 初示空性。 二破妄计。 三例前大。 四斥迷执。 今初。 阿难。 空性无形。 因色显发。 如室罗城。 去河遥处。 诸刹利种。 及婆罗门。 毗舍首陀。 兼颇罗堕。 旃陀罗等。 新立安居。 凿井求水。 出土一尺。 于中则有一尺虚空。 如是乃至出土一丈。 中间还得一丈虚空。 虚空浅深。 随出多少。 空非长短方圆。 大小高低。 故无形相。 其所以见空者。 因色相之所显发。 若无色相。 则空不可见矣。 如无本无形。 因有而显无。 无有亦无无故。 刹利。 此云田主。 王种族也。 婆罗门。 此云净行。 谈道论德之种族也。 毗舍。 此云商贾。 贸易之类也。 首陀。 此云农夫。 耕种之类也。 颇罗堕。 此云利根。 艺术之类也。 旃陀罗。 此云屠者。 亦云严帜。 淫杀之类也。 西方淫杀。 目为恶人。 国法严令执帜。 以别善恶也。 印度贵贱种分四等。 颇罗堕。 盖婆罗门之分类也。 旃陀罗。 是首陀之分类也。 民无水不能居。 新立安居。 故必凿井求水。 因凿井而出土。 土出则空生。 故出尺土。 则有尺空。 出一丈土。 则有一丈空。 色空相待而有。 二边俱假。 故随出多少。 而分浅深也。 二破妄计。 二。 初总征。 二分破。 今初。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 因凿所有。 无因自生。 若空非如来藏性。 而是有法者。 当有来处。 且看此空。 从土来耶。 从凿出耶。 无因自有耶。 二分破。 四。 初破自生。 二破土出。 三破凿有。 四破无因生。 今初。 阿难。 若复此空。 无因自生。 未凿土前。 何不无碍。 唯见大地。 迥无通达。 若此空性。 不假因缘。 而自出生者。 于未凿土前。 应有空在。 云何地中无不碍窒之处。 而唯见地大。 迥无通达之空相耶。 空不自生也明矣。 二破土出。 若因土出。 则土出时。 应见空入。 若土先出。 无空入者。 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若无出入。 则应空土元无异因。 无异则同。 则土出时。 空何不出。 若因出土而生空者。 则出土时。 应见空入。 今见土出。 而不见空入。 云何而云虚空因土而出耶。 若空杂土。 常处地中。 无出无入者。 则空与土同一体致。 无有异因。 无异即同。 如水波同体。 取波即取水故。 难曰。 土出时。 空何不出。 空不随土而出。 空土非无异也。 如是因土出空。 无有是处。 三破凿出。 若因凿出。 则凿出空。 应非出土。 不因凿出。 凿自出土。 云何见空。 若因凿而出空。 则凿既出空。 不应更出土。 若不因凿出。 则凿既出土。 云何亦见空。 出与不出。 二俱不成。 四破无因生。 汝更审谛。 谛审谛观。 凿从人手。 随方运转。 土因地移。 如是虚空。 因何所出。 凿空虚实。 不相为用。 非和非合。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我已审谛。 无空出处。 恐有遗漏。 汝更谛审谛观。 此凿从人手执。 随方运转。 无出空之处也。 此土因地移动而有。 地亦非生空之处也。 此空究竟因何所出耶。 凿与空。 一虚一实。 不能互相作用。 非和非合。 无共生义也。 举世所有之法。 各有所从。 不应虚空独是无因从自而有耶。 三例前大。 二。 初引前均大。 二藉此明前。 今初。 若此虚空。 性圆周遍。 本不动摇。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 均名五大。 性真圆融。 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 虚空在天地之间。 圆满周遍。 无欠无余。 如瓶注水。 满则不动。 不满则摇。 空满世间。 故曰。 本不动摇。 人皆知空与境不偶。 计境是因缘有。 计空是自然生。 其不知空与境。 同一性质。 周遍法界。 皆自性中之物也。 故示阿难曰。 当知虚空与现前地水火风。 均名五大。 莫挥虚空于四大之外。 非由心生耶。 其虚空之性。 即真如之性。 故曰性真。 四大周遍法界。 虚空亦遍法界。 各各周到。 各各不相妨。 空中有四大。 四大中有空。 色入空即空。 空入色即色。 故曰圆融。 圆融。 即融一切法为一法。 若有一法隔碍。 则不称圆融矣。 其一切法所以能圆融者。 五大之本。 皆如来藏。 同一不生灭性故。 若异性相处。 则终不能融和矣。 二藉此明前。 阿难。 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 元如来藏。 当观虚空。 为出为入。 为非出入。 心昏者。 不能鉴物也。 心迷者。 不辨真伪也。 因此不了四大是如来藏。 不生灭性。 而妄计和合。 非和合性等。 汝观今日发明之虚空性。 无出无入。 亦可例知。 前四大性。 非和合。 非不和合性矣。 无出无入。 即非和合。 无不出入。 即非不和合故。 地水火风。 似有出入。 难明性空。 空与性空相似。 易于明了。 故以例之也。 四斥迷执。 二。 初斥迷真。 二斥执妄。 今初。 汝全不知。 如来藏中。 性觉真空。 性空真觉。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阿难。 如一井空。 空生一井。 十方虚空。 亦复如是。 圆满十方。 宁有方所。 灵明之觉性。 即真空性。 真空性。 即真觉性。 不同顽冥之空有相。 幻妄之觉有知。 两相反也。 顽空有方有所。 真空无方无所。 何知然耶。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凿一井。 即一井空。 凿十井。 即十井空。 凿满十方。 即空满十方。 如是圆满之空。 宁有方所乎。 二斥执妄。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解如前地大。 六示见大。 四。 初示见性。 二破妄计。 三例前大。 四斥迷执。 今初。 阿难。 见觉无知。 因色空有。 如汝今者。 在只陀林。 朝明。 夕昏。 设居中宵。 白月则光。 黑月便暗。 则明暗等。 因见分析。 见者。 六根中之根性也。 故有称见大名根大者。 根尘对起。 性若交芦。 色空。 眼根之尘也。 根本无知。 因尘相而有知。 尘本无相。 因根知而有相。 尘若无相。 根即无知。 根若无知。 尘亦无相。 相待而有。 全是假名。 如汝在只陀林中。 朝则见明。 夕则见昏。 中夜之宵。 或明或暗。 如此明暗。 皆因见分析而有。 且看此见。 因何而有耶。 二破妄计。 二。 初总征。 二别破。 今初。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 并太虚空。 为同一体。 为非一体。 或同非同。 或异非异。 凡所有法。 与他法比较。 不同即异。 不异即同。 或同而不同。 或异而不异。 于此四义。 有一相应。 则法是实有。 若于此四义概不相应。 则法成假名矣。 欲明见性有无。 故以四义辨之。 二别破。 五。 初破同一体。 二破非一体。 三破同非同。 四破异非异。 五破非自出。 今初。 阿难。 此见若复与明与暗。 及与虚空。 元一体者。 则明与暗。 二体相亡。 暗时无明。 明时无暗。 若与暗一。 明则见亡。 必一于明。 暗时当灭。 灭则云何见明见暗。 若明暗殊。 见无生灭。 一云何成。 若与明暗空同一体者。 明暗体异。 若和明暗为一体。 则明不成明。 暗不成暗。 明暗互相相亡。 若不和者。 明时无暗。 暗时无明。 若与暗一体。 则遇明时。 应当无见。 若与明一体。 则遇暗时。 应当无见。 无则云何见明见暗耶。 若明暗体虽殊。 而见性遇明遇暗。 皆不生灭者。 明暗体二。 见性体一。 同一体者。 云何能成。 二破非一体。 若此见精。 与明与暗。 非一体者。 汝离明暗。 及与虚空。 分析见元。 作何形相。 离明离暗。 及离虚空。 是见元同龟毛兔角。 明暗虚空。 三事俱异。 从何立见。 若与明暗空非一体者。 当于明暗空外。 另有纯一之见体。 汝今于明暗虚空中分析见元。 作何形相。 汝其不知。 见性离于明暗空。 则如龟毛兔角。 有名无实。 汝观明暗空。 三事俱异。 皆可成立。 汝于何立见。 而言与明暗等异体耶。 三破同非同。 明暗相背。 云何或同。 离三元无。 云何或异。 明暗互违。 何与见性或同哉。 见性离明暗空三则无体。 何与彼三非同哉。 四破异非异。 分空分见。 本无边畔。 云何非同。 见暗见明。 性非迁改。 云何非异。 见在空中。 既不能分何者是空。 何者是见。 云何言异耶。 既能见暗。 又能见明。 明暗互换。 而见性不改。 以一性而见两境。 云何言非异耶。 五破非自出。 汝更细审。 微细审详。 审谛审观。 明从太阳。 暗随黑月。 通属虚空。 壅归大地。 如是见精。 因何所出。 见觉空顽。 非和非合。 不应见精。 无从自出。 我已发明见性。 无同无异。 汝更细心审察。 明从太阳而出也。 微细审详。 暗随黑月而有也。 审谛。 通属虚空而来也。 审观。 壅归大地而生也。 凡是所见。 各有生处。 如是能见之精体。 因何所出耶。 此言明暗空。 各不生见也。 见是觉明性。 空是顽冥性。 故非和非合。 此言明暗空。 不共生见也。 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理无自生。 故曰不应。 三例前大。 二。 初例前均大。 二指迷令悟。 今初。 若见闻知。 性圆周遍。 本不动摇。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 并其动摇。 地水火风。 均名六大。 性真圆融。 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 见闻知。 皆根性也。 见性与色空明暗。 非同非异。 故曰。 性圆周遍。 见不迁改。 故曰。 本不动摇。 如是见性。 与地水火风空。 均名六大。 地水火风。 或隐或现。 故名摇动。 见性本真。 处于色空之间。 各不妨碍。 故曰圆融。 其不妨碍者。 以此六大。 同是如来藏。 本不生灭故。 二指迷令悟。 阿难。 汝性沉沦。 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 汝当观此。 见闻觉知。 为生为灭。 为同为异。 为非生灭。 为非同异。 阿难。 为世相所惑。 没溺于声色之中。 故曰。 汝性沉沦。 不悟见闻觉知。 本是如来藏。 而谓四大变化所成。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 六根之性。 为生为灭之因缘性耶。 为同为异之和合性耶。 为非生灭之自然性耶。 为非同异之非和合性耶。 四性俱非。 非如来藏而何耶。 四斥迷执。 二。 初斥迷真。 二斥执妄。 今初。 汝曾不知。 如来藏中。 性见觉明。 觉精明见。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如一见根。 见周法界。 听嗅尝触。 觉触觉知。 妙德莹然。 遍周法界。 圆满十虚。 宁有方所。 性见觉明。 言见从觉起。 见即觉也。 觉精明见。 摄见归觉。 觉即见也。 觉见不二。 故曰清净。 无有出处。 故曰本然。 听性。 耳根也。 嗅性。 鼻根也。 尝触性。 舌根也。 觉触性。 身根也。 舌身二根。 根尘相触。 方能知觉。 故二皆名触也。 觉知性。 意根也。 并见性眼根。 为之六根。 妙德者。 言六根各有照境之功德。 以能明能暗。 能动能静。 能通能塞。 能苦能淡。 能离能合。 能生能灭。 功能不一。 故曰妙德。 莹然。 清净而有光明也。 无所不见。 无所不闻。 故曰。 周遍法界。 圆满十方虚空。 无在无不在。 故曰。 宁有方所。 二斥执妄。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见性本来周遍法界。 循众生业感而发现。 世人无知。 惑为因缘生。 或为自然有。 皆是妄想计度。 未得见性之真相也。 问。 前文已经十番显见。 云何更言见大耶。 答。 十番显见。 但显其见性是有。 以破阿难离缘尘识心。 则我无心也。 此文见大。 明见之本源。 发于何处也。 前浅后深。 非同也。 问。 前云见与见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非明见之来源乎。 答。 十番显见后。 虽标见性之来源。 而未发明如何而来。 故阿难请示觉心。 而如来发明藏性也。 亦可云见与见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为正文。 四科七大是解释也。 古解根大。 会归八识。 不会归藏性。 谓根大即八识见分故。 有批此解。 违背经文。 云汝曾不知如来藏中。 性见觉明等。 有云。 八识是生灭法相。 如来藏。 是不生灭真性。 不可浑然也。 有云。 前五大是色法。 后识大是心法。 前五浮尘胜义二根。 及六浮根。 皆五大色摄。 胜义意根。 归识大摄。 又前五根不取浮胜二色根。 但取任运照现量境。 一种功能。 于第六根。 不取浮根色法。 但取胜义。 默容诸法。 一种功能。 当知即是八识见分。 寄在六根门头。 缘彼现量六尘。 立为根大。 有云。 性宗浮尘胜义二种色根。 同有五精明。 名真精性。 亦不的指八识见分。 此文有种种解释不同。 难以枚举。 其不同之基础。 在未了如来藏。 与阿赖耶之同异点。 及浮尘根。 与胜义根之同异点。 若了此两种问题。 则一切纠纷自息矣。 请试言之。 如来藏。 与阿赖耶。 同一体质。 无二法也。 其所以立二名者。 因位置不同。 位置者何。 真如未随缘。 名如来藏。 已随缘。 名阿赖耶。 亦即在诸佛名如来藏。 在众生名阿赖耶。 如人行于正道。 名为君子。 行于邪径。 名为小人。 一体二名。 义如是也。 若云。 如来藏与阿赖耶。 体性各别。 即诸佛与众生体性各别。 然则。 诸佛外有众生。 众生外有诸佛耶。 若如来藏外有阿赖耶。 则如来藏不能周遍法界。 与赖耶对立故。 若阿赖耶中无如来藏。 则众生无佛性。 若阿赖耶亦如来藏所有法。 云何此经四科七大摄尽色心诸法。 而不摄阿赖耶。 如来藏不摄阿赖耶。 从可知阿赖耶非如来藏所生。 亦可知如来藏即阿赖耶也。 起信论云。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赖耶识。 此中不生不灭。 即如来藏。 为赖耶体。 亦名自证分。 生灭心。 即六根性。 为赖耶用。 亦名见分。 若云六根。 从如来起。 非赖耶见分者。 且问。 如何是赖耶见分耶。 众生妄心虽多。 不出六根。 妄境虽多。 不出六尘。 若云六根外。 另有赖耶见分。 即六根外另有心。 六尘外。 另有境。 我恐举世无有信者。 六根既为赖耶见分。 应会六根归赖耶。 云何今经会六根皆如来藏性耶。 当知六根。 虽为赖耶见分。 实赖耶因六根而得名。 非六根由赖耶而起也。 是以起信论云。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 非依赖耶有生灭心也。 有生灭心。 而后变如来藏为阿赖耶。 赖耶与生灭心相因而成。 亦与生灭心相因而灭。 故收摄六根时。 即赖耶变为如来藏性时。 赖耶名灭故。 此所以会六根归藏性。 不归赖耶也。 如是言见大是八识见分。 会见大归八识者。 及言见大非八识见分。 会见大归藏性者。 各有一是一非。 故余谓未了藏性。 与赖耶同异点也。 本经云。 由明暗等。 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 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 如是众生之眼根。 因见与色结合而成。 更无他缘也。 根之元始。 即明暗二尘。 目此二种相形。 名为清净四大。 火大是明性。 地水风皆暗性故。 四大是根之外表。 故名浮尘。 见精有照境之胜用。 故名胜义。 浮尘与胜义结合。 则成根。 浮尘与胜义分。 则皆不成根。 彼云。 浮尘胜义。 皆色法。 另有照境功能。 又有云。 浮尘胜义。 同有五精明。 如此二说。 皆谓浮尘外另有胜义。 然则。 众生有十二根耶。 六根。 为佛所说。 人亦共知。 胜义六根安在哉。 若无所表示。 有名无实。 何名胜义。 且问。 今之见大。 是浮尘耶。 是胜义根耶。 是浮尘。 则失胜义。 是胜义。 则失浮尘。 二俱有过。 又浮尘六根。 照六尘境。 不知胜义六根。 照何境耶。 浮尘六根。 生六识。 不知胜义六根生何识耶。 若无所照。 无所生者。 何以为之根耶。 再则。 众生有两种根。 即有两种见性。 岂有此理乎。 彼等又云。 外五根。 浮尘。 胜义。 皆色法。 内意根。 浮尘是色法。 胜义是心法。 观今经所明。 六根皆心色结成。 并无如彼分别。 总之未了浮尘胜义之同异点。 故有如许是非。 若了浮尘胜义合而为根者。 群讧自泯矣。 七示识大。 四。 初示识性。 二破妄计。 三例前大。 四斥迷执。 今初。 阿难。 识性无源。 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 用目循历。 其目周视。 但如镜中。 无别分析。 汝识于中。 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楼那。 此目犍连。 此须菩提。 此舍利弗。 根尘为缘而生识。 识从缘生。 幻妄而有。 故无本源。 其目周视。 但如镜中。 无别分析。 此明眼根也。 次第标指。 此文殊等。 此明眼识也。 根能现境。 故如镜照相。 无别分析。 即了境之总相也。 识能别境。 故能分别一切。 即了境之别相也。 六根与六识。 其差别如此。 法相云。 眼识初起。 如镜照相。 不滞名言。 无别分析。 同时意识。 分别计度。 标指一切。 彼以意识作眼识。 复以眼识为眼根。 我不知彼置眼根于何地耶。 我又不知彼意识。 云何能缘色尘耶。 彼观此经。 不悟自谬。 反谬佛经。 又恐违佛。 故谓经是伪造。 此经可云伪造。 不可云一切经皆伪造。 可云一切经皆伪造。 不可云现前事实是伪造耶。 学佛者之用心。 何如此耶。 二破妄计。 二。 初总征。 二别破。 今初。 此识了知。 为生于见。 为生于相。 为生虚空。 为无所因。 突然而出。 此总问识之生处也。 二别破。 五。 初破见生。 二破相生。 三破空生。 四破无因。 五破自有。 今初。 阿难。 若汝识性。 生于见中。 如无明暗。 及与色空四种必无。 元无汝见。 见性尚无。 从何发识。 若从见生识。 则于相无关。 明暗色空。 是见之生缘。 离明暗色空。 见无所存。 见不自存。 云何发生识性。 二破相生。 若汝识性。 生于相中。 不从见生。 既不见明。 亦不见暗。 明暗不瞩。 即无色空。 彼相尚无。 识从何发。 若相能生识。 于见无关。 相即明暗色空之相也。 见是相之生缘。 相离见。 如见离相。 亦无所存。 相自无存。 识从何而发生耶。 三破空生。 若生于空。 非相非见。 非见无辨。 自不能知。 明暗色空。 非相灭缘。 见闻觉知。 无处安立。 处此二非。 空非同无。 有非同物。 纵发汝识。 欲何分别。 现行本。 (空则同无)。 宋本。 (空非同无)。 若生于空。 而非见生。 亦非相生者。 非见。 则无能辨之心。 无能辨之见性故。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之相。 非相。 则灭所缘之境。 无所缘之境故。 见闻觉知之心无处安立。 处此二非之间之空性。 谓此空是空也。 则非同无。 空之空。 不同无之空故。 谓此空是有也。 则非同物。 空之有。 不同物之有故。 如此空中。 纵然发生汝识。 而无见相。 欲于何处起分别乎。 无分别。 不名识故。 空不生识明矣。 四破无因。 若无所因。 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 别识明月。 凡有所识。 必有所因。 如因日故。 识日。 因月故。 识月。 若无因而有识者。 如午间既不因日。 而能识日。 何不不因月。 而能识月耶。 日中既不识月。 而识日者。 识非无因而识明矣。 五破自有。 汝更细详。 微细详审。 见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状成有。 不相成无。 如是识缘。 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 非和非合。 闻听觉知。 亦复如是。 不应识缘。 无从自出。 我已发明汝之识缘。 无有生处。 恐有遗泄。 汝更细审。 微细详审此见性。 则依托于汝之眼睛。 境相则推之于前尘。 可以状况者。 则成有相。 无所相形者。 则成空无。 皆非生识之处。 如是汝之能缘之识心。 因何而出耶。 此明根尘皆不生识也。 识心攀缘一切。 是为动性。 见性静鉴一切。 是为澄性。 一动一澄。 故非和非合。 此明根尘不共生也。 眼识如是。 余识亦皆如是。 不应识缘无从自有。 理无自生。 故云不应。 三例前大。 二。 初例前均大。 二指迷令悟。 今初。 若此识心。 本无所从。 当知了别见闻觉知。 圆满湛然。 性非从所。 兼破虚空。 地水火风。 均名七大。 性真圆融。 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 本无所从。 按定所辨也。 无所从故。 非因缘。 非自然。 非和合。 非不和合。 则显然是圆融真性矣。 当知此了别识。 及见闻觉知六根性。 兼空地水火风。 均名七大。 何以故。 其性真。 而能于前六大圆融。 非同非异。 以其皆如来藏。 不生灭性。 故如此耳。 二指迷令悟。 阿难。 汝心粗浮。 不悟见闻。 发明了知。 本如来藏。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 为同为异。 为空为有。 为非同异。 为非空有。 心粗故。 不能察细境。 心浮故。 不能照深理。 是故不觉悟从见闻性发明之了知识心。 本是如来藏。 不然。 汝应观此。 眼耳鼻舌身意。 六处识心。 各有缘境。 故非同。 同为识性。 故非异。 有能缘。 故非空。 无形相。 故非有。 境异识同。 故非非同异。 体无用有。 故非非空有。 如是远离一切诸幻化相。 非如来藏而何耶。 四斥迷执。 二。 初斥迷真。 二斥执妄。 今初。 汝元不知。 如来藏中。 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 宁有方所。 性识者。 性中之识。 未发生于外也。 明知者。 言性中之识。 即了了常知离能所绝对待也。 觉明真识者。 觉体之明。 即是真识也。 非空非有。 离尘之觉。 名曰妙觉。 无去无来。 故曰湛然。 无法不可了别。 故曰遍周法界。 十虚。 即十方虚空也。 十方虚空。 皆因识心分别而有。 识灭。 则十虚灭。 灭即含义。 生即吐义。 十虚随识有无。 故曰。 含吐十虚。 宁有方所耶。 前六大。 皆归此心之所缘。 故有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等云。 此识即众生心。 故不云随心等也。 二斥执妄。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问。 识由根生。 应于根次第而立。 云何于根均大耶。 又根大。 由藏性生。 故会归藏性。 识大。 由根性生。 应会归根性。 云何亦会归藏性耶。 答。 识虽托根而生。 非根所亲生。 识实由藏性而生也。 如树枝生叶。 叶虽托枝而生。 非枝能生叶。 叶实由根本而发也。 是故识是如来藏性。 非六根性也。 由根发识。 准形相而言也。 言识本如来藏。 依究竟而言也。 古解。 会识归根。 违佛意也。 古解识大。 正脉有云。 识大。 唯约前六。 无七八识者。 以八即前根大。 而七即意根。 文句云。 七八二识。 摄前意根。 引证云。 思量兼了别性是也。 会释云。 根大中惟六根性。 故会七八于识大也。 犹有种种议论。 不能一一尽述。 然皆未了识义。 故有此互相是非。 无休歇时也。 咦。 彼等既了六识为六识。 何以不了六根为七识耶。 六识为六根所生。 六识为六。 六根不为七。 而为何耶。 若不以余说为然。 且问。 六根是心耶。 非心耶。 若非心者。 为名何物。 若是心而非是七识心者。 然则。 八种心外另有六根心耶。 言六根心外有七识心。 我不知何者为七识心。 何者是七识所缘境。 若有所指。 方为真实。 若无所示。 则成妄谈而已矣。 问。 六根是心。 云何不以为八识。 而决定是七识耶。 答。 八识是根本识。 理应先生七识。 后生六识。 若以六根为八识。 而亲生六识。 此如祖父生孙。 万无此理。 再则六八相接。 七识何安耶。 问。 既以六根为七识。 更以何为八识耶。 答。 八识即如来藏。 何以故。 六根出于如来藏。 所谓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未闻其中更有何心。 若云。 如来藏外有八识。 则藏性不圆。 心外有心。 即同魔说。 此经三如来藏。 古解亦纷纷不一。 续法灌顶疏谓。 参合诸家。 而云。 征心显见。 共为空如来藏。 四科。 为不空如来藏。 七大。 为空不空如来藏。 余谓亦是私意安排。 未得经之正旨。 何以故。 征心无处。 固是空义。 既曰显见。 云何亦是空义耶。 四科文中非因缘非自然双破二边。 云何是不空义耶。 七大义同四科破相显性。 既以七大为空不空。 云何以四科为不空耶。 是故余不取诸家。 亦不取灌顶。 而别立二次征心。 为空如来藏。 以二次征心。 但云心妄。 不云妄即是真。 故成空性也。 十番显见。 为不空如来藏。 以显见文中。 但显见性是有。 不说见性即空。 故成不空性也。 四科七大。 同为空不空如来藏。 以四科七大。 法法皆是虚妄。 即空性也。 法法皆是如来藏性。 即不空性也。 即妄而真。 故成空不空性也。 问。 四科七大。 既同是即妄而真。 云何而分两节欤。 答。 四科与七大。 所显之理虽同。 所空之相不同。 故分二。 如七大是单纯法。 四科是组织法。 四科是因缘性。 七大是自然性。 七大是七识所缘之境。 四科是六识所缘之境。 故分示也。 由初卷阿难请法以来。 总是显示佛性之理。 至此示理已至其极。 我等众生皆从此而来。 修因证果。 还归此去。 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 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增不减。 平等普遍。 无去无来。 湛然清净。 不可思议哉。 其为此首楞严之妙理乎。 悟此理者。 即成如来密因。 成如来种性。 如来之妙果。 皆基于此。 四结述大众领悟如来藏性。 二。 初经家叙意。 二当机呈偈。 初三。 初妄穷真露。 二真心照境。 三具赞佛仪。 今初。 尔时阿难。 及诸大众。 蒙佛如来。 微妙开示。 身心荡然。 得无挂碍。 是诸大众。 各各自知。 心遍十方。 上来征心。 显见。 四科。 七大。 发明世间诸法。 即妄而真。 圆融无碍。 故云。 微妙开示也。 如此慧风。 扫荡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迷云已尽。 故得身心荡然也。 昔日心境之挂碍既无。 大众之心目开朗。 故能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也。 此因领悟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之如来藏性。 故如是耳。 二真心照境。 三。 初外照空色。 二内观自身。 三悟如来藏。 今初。 见十方空。 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一切世间。 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 含裹十方。 空相本无。 循业发现。 随众生心量。 而分大小。 虚空本如来藏中一物。 今以如来藏心。 观虚空之相。 故眇而小。 犹如林间一叶。 海中一沤而已。 夫如来藏发现一切幻相。 犹如大海之水。 为日光所蒸。 散而上升则为气。 凝而下降则为雨。 为露。 结则为霜。 为雪。 愚者执雨露霜雪为实有。 智者谓雨露霜雪是假名。 本是大海水。 愚之甚者。 闻说雨露霜雪是假名。 非特不以为然。 而复谤为妄说。 今此大众。 亲见如来藏化成四科七大。 犹如海水。 化成雨露。 是以观极大之空。 如手中叶物也。 世间所有。 尽由菩提心中之所化发。 是故一切物即菩提妙明元心也。 以心之精体。 周遍圆满。 故能含裹十方世界也。 菩提。 此云觉。 心之总名也。 妙明元心。 即见性。 心之用也。 心精。 心之体也。 二内观自身。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 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观自己幻化之身。 起于如来藏中。 如虚空中起一微尘。 起则若存。 而非真存也。 息则若亡。 而非真亡也。 又如大海中起一浮沤。 起即海起。 沤无从起。 灭亦海灭。 沤无从灭。 故曰。 起灭无从。 观此可知前文四科七大。 一一皆辨驳到起灭无从。 非勉强而然。 乃自然如是也。 三悟如来藏。 了然自知。 获本妙心。 常住不灭。 在会大众。 闻微妙开示。 身心荡然。 能见所见。 今昔迥异。 故了然自知。 获得本有妙心。 即如来藏心。 亦即成如来之密因也。 常住不灭。 言非所生法也。 如上境界。 众生闻者。 如堕五里雾中。 宜乎不知所之。 须知佛语不虚。 当生净信。 我等从无始来。 不忘身心。 故不得见此境。 阿难等。 于开示之后。 忽忘身心。 乃得见此。 然亦非实证。 不过逼拶身心。 偶尔而得。 如昙华一现。 以无始习气未消故。 众生从无始以来。 未增见过此境。 今日始见。 故名见道。 从来以妄为真。 今日始觉非真故。 又名始得智。 但此见道。 非真见道。 以从解得故。 虽非真见道。 即此观念。 萌于心中。 为成佛之根本。 故又名如来密因也。 三具赞佛仪。 礼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来前。 说偈赞佛。 偈。 亦云伽陀。 此翻赞。 或翻颂。 谓赞功颂德也。 二当机呈偈。 五。 初赞佛叹法。 二获益报恩。 三对佛发誓。 四祈加速成。 五誓愿不退。 今初。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水无波澜。 亦不流荡。 名之曰湛。 虽经沙土染污而水性终不浑浊。 名曰妙湛。 佛心如之。 佛无分段生死。 如水无波澜也。 佛无变易生死。 如水不流荡也。 二死永亡。 名为湛。 今来三界。 教化众生。 不为三界生死之所染污。 故曰妙湛。 大地载尽世间所有之法。 名为总持。 佛心如之。 尽十方世界所有之法。 无不在佛心之中。 总持无尽功德藏。 故曰总持。 太虚空。 充满十方。 古今不变。 无去无来。 名为不动。 佛心如之。 历千劫而不古。 运百福以常今。 不生不灭。 无去无来。 圆满太虚。 无欠无余。 常住妙明。 故曰不动。 具此三义。 为九法界之所钦崇。 故曰尊。 妙湛。 表心之相大也。 总持。 表心之用大也。 不动。 表心之体大也。 妙湛。 虚表其相。 空如来藏也。 总持。 普载一切。 不空如来藏也。 不动。 具足相用。 空不空如来藏也。 如此三义。 表法无穷。 不能尽述。 此赞佛功德不可思议也。 首楞严。 总持一切三昧故称王。 即上来所开示妙奢摩他。 三摩。 禅那等法也。 世希有。 乃赞法之词也。 亿劫。 言其久远也。 由一念不觉以来。 认假迷真。 贪著外相。 无不是颠倒想。 今仗首楞严王妙法之力。 销除我亿劫颠倒之想。 此述所除之惑也。 僧祇。 此云无央数。 常言得法身须经三阿僧祇劫。 今一生即得获法身。 不须经历僧祇。 此序得益之速也。 法身者。 本具之法性身也。 起信论云。 信成就发心者。 则得少分见于法身。 阿难闻佛开示。 疑惑消除。 信心初成。 故获少分法身。 又大乘初成信心。 与小乘初果相应。 粗垢先落。 细惑未除。 初见五分法身。 阿难闻大证小得成初果。 盖亦由此也。 二获益报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宝者。 物之贵者也。 宝王。 则又贵中之贵也。 佛为九法界之尊。 故喻如宝王。 愿我得证菩提之果。 成宝王佛。 此愿自度也。 还来三界度恒沙众生。 此愿度人也。 自度度人。 皆获宝王。 是菩萨之深愿也。 即将此深愿之心。 奉敬于尘沙刹土诸佛。 以报吾佛之恩。 佛恩广厚非此不报。 然凡欲酹人之恩者。 不论何物。 总不过博得人一喜而已。 纵有至贵之酹。 彼若不喜。 未可云酹也。 佛无不具。 佛无所好。 欲令佛心欢喜。 惟有度生而已。 阿难以度生而报佛恩。 深得佛心欢喜。 阿难可谓善知报恩者也。 有欲报佛恩者非效此不可。 三对佛发誓。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低首下心曰伏。 具此恭敬。 请佛证明我之誓愿也。 誓愿而欲证明者。 无人知。 可进可退。 明之于人。 以示坚绝不退也。 五浊恶世。 人所不愿到也。 而阿难誓愿先入。 则度生心切。 不畏艰苦可知矣。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此愿度尽众生。 方证菩提。 此愿深而且大也。 众生不尽。 不出恶世。 入恶世虽难。 暂入犹可。 常愿处于恶世。 其坚忍卓绝之力。 岂泛常之士所能具耶。 泥洹。 即涅槃之异音也。 但此泥洹。 不作证果解。 此言度生后。 安处无为。 名为取泥洹也。 四祈加速成。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生死不能缚。 名为大雄。 魔外不能扰。 名为大力。 能令众生离苦得乐。 名为大慈悲。 此句表佛也。 微细惑。 以小乘论。 即三界思惑。 以大乘论。 即俱生烦恼。 言颠倒之粗妄想虽除。 微细妄想犹在。 希佛更为销除也。 烦恼不尽。 觉道不圆。 不能登无上觉。 是故欲登无上之觉。 非除细惑不可。 欲分身十方。 普度众生。 非坐十方道场不可。 是以欲度众生。 而求早登无上觉也。 可知阿难希除细惑。 明为自利。 暗实利人也。 五誓愿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 铄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 此云空性。 铄迦罗。 此云坚固。 世间最不可坏者空也。 纵使有大势力。 可以将虚空销亡。 惟我坚固誓愿之心。 终不动转。 经云。 假使热铁轮。 于汝顶上悬。 终不为此苦。 退失菩提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三终 发布时间:2024-07-18 08:05:3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