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四十(经文卷十之三)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四十(经文卷十之三)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四十刊楞严正脉后跋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四十(经文卷十之三)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丁二因请重明五阴起灭。 分二。 戊一蹑前请问。 又三。 己一领前请后。 阿难即从座起。 闻佛示诲。 顶礼钦奉。 忆持无失。 于大众中。 重复白佛。 忆持无失者。 于已说法不漏落乎毫发也。 己二具陈三问。 就分三。 庚一问生起妄想。 如佛所言五阴相中。 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指前每于终破妄原。 各有所观妄想以为根本。 今总举之以重问也。 我等下。 申罕闻以求细示也。 盖闻之熟者可一举而便见。 今由曾未蒙示。 故乍闻未得其详也。 庚二问灭除顿渐。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 为次第尽。 并销者。 五阴齐除也。 次第者。 五阴渐破也。 庚三问阴界浅深。 如是五重。 诣何为界。 浅深。 即各阴边际也。 后文自见。 己三愿利现未惟愿如来发宣大慈。 为此大众清明心目。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发宣大慈者。 于三问一一详示。 大慈无倦也。 下求开现未道眼可知。 戊二酬请具答。 分二。 己一具答三问。 就分三。 庚一答生起妄想。 又三。 辛一标说妄想之由。 又三。 壬一推原生起元虚。 又三。 癸一明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 精真妙明。 本觉圆净。 非留死生。 及诸尘垢乃至虚空。 精真者。 纯真全体也。 妙明者。 惟有寂照双融也。 名之以本觉者。 拣非修成也。 而特言其圆净者。 即弥满清净也。 非留下。 即表中不容他也。 亦即心经空中无色等义。 死生。 即界内分段也。 尘垢。 即界外涅槃也。 所谓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也。 乃至者。 超多之词。 如正报依报皆在其中。 极于虚空。 尽色边际矣。 取要言之。 但是本觉中元无五阴而已。 盖界内分段即受想行之三阴。 界外涅槃即识阴。 依正等乃至虚空即色阴也。 癸二表阴皆妄生。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皆字总蹑上死生尘垢乃至虚空。 应以伏难起之。 如云。 既本觉中元无生死涅槃。 乃至虚空等五阴实法。 奈何即今众生宛然现有耶。 答。 此等皆但因于五种妄想次第生起而已。 岂性真本有耶。 当知此句正乃确答妄想生起。 癸三喻妄生非实。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 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元字似是缘字之讹。 作元颇无情味。 若强释之。 元者。 总统也。 盖总统前之真妄以为法说。 起下喻说而已。 言真本有而妄迷如失。 如演若头本在而妄惊其失也。 妄本空而误迷为有。 如演若影非实而错认为真也。 意表五阴从本虚妄不实矣。 壬二判决倒计非是。 又二。 癸一直示二计俱妄。 妄元无因。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因缘自然。 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此中所以必斥二计者。 良以五阴始从妄想而生。 虽有恒无。 终依倒计而住。 虽无恒有。 所谓从毕竟无成毕竟有。 是故二计不忘。 则五阴牢不可破矣。 所以如来欲掘妄想之原。 先斥所依之计也。 初五句先以双举二计。 妄元无因者。 惟此一句是其实义也。 于妄二句。 明其迷无因而方立因缘也。 迷因二句。 又明其迷因缘而方说自然也。 彼虚空下。 例明二计皆妄也。 盖虚空宛似不动不坏。 犹是虚幻非真。 何况二计本出众生颠倒分别。 岂有真实义哉。 癸二纵夺况显必妄。 阿难。 知妄所起。 说妄因缘。 若妄元无。 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何况不知。 推自然者。 上科直断其妄。 此显其所以为妄。 而纵夺况显之间。 仍见二计之妄有浅有深。 首二句。 纵许因缘也。 言汝果能知妄起处。 则许汝说因缘也。 次三句。 斥夺因缘非真也。 若妄元无者。 言妄若本无起处可得。 则说因说缘本非实有而为不了义矣。 以上先以纵夺因缘非真。 何况下。 方是况显自然愈妄之甚也。 何况不知者。 何况并因缘而亦未通达也。 推自然者。 复更违因缘而谬说自然。 可谓迷执中之迷执矣。 壬三结归故说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 五阴本因。 同是妄想。 承明我所以说五阴同是妄想者。 一欲众生了见五阴真正本因而破除无难。 二欲众生捐舍五阴遍执情计而达妄无惑矣。 若约三性分之。 则精真妙明。 圆成本实也。 皆因妄起。 依他已虚也。 二计俱非。 遍计愈妄也。 标说妄想之由已竟。 辛二详示五重妄想。 就分为五。 壬一色阴妄想。 分三。 癸一示体因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色阴虽兼五根六尘。 今图易显其与想相应。 故且单就内身而言。 先因父母想生者。 以父母俱动染爱之想。 而后有赤白二阴也。 汝心非想则不能来者。 言汝之父母染想虽具。 而汝之中阴不作爱憎之想。 亦不能来入胎中。 是则全乘父母并己三想成就。 而后结胎中命根。 故曰想中传命也。 癸二引喻详释。 又二。 子一双引二想。 如我先言。 心想醋味。 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 足心酸起。 先言者。 二卷想阴中言也。 口涎足酸。 全显虚想能感通实体也。 子二辩显虚妄。 悬崖不有。 醋物未来。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 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首二句。 言二物但是空谈非是实有。 汝体下。 反言以显体乃妄伦也。 言汝之身体若不与虚妄通为一类。 空谈醋崖。 而口水足酸何为妄出耶。 癸三结妄想名。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 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坚固妄想者。 言此想之体取著有力。 固结而不可解也。 如父母交遘染心。 并己憎爱深心。 其交固有力不待言矣。 问。 内根固然。 若兼外器。 何关三想。 答。 如前世界相续中。 言坚明立碍。 及与坚觉宝成等。 亦坚固妄想也。 壬二受阴妄想。 分二。 癸一转想成受。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首二句蹑前想阴亦即蹑前喻中临高虚想。 次二句但取受酸涩处以为受阴。 所谓转想成受也。 而言真受者。 意明想虽无实高险。 而形乃受真酸涩。 诸受皆可例知其妄。 癸二推广结名。 由因受生。 能动色体。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 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首二句牒前妄受动体。 例下诸受皆是妄动。 吴兴曰。 汝今现前下。 正示受想也。 顺益即乐受。 违损即苦受。 合有非违非顺即不苦不乐受。 但是文略耳。 温陵曰。 临高空想。 而酸涩真发。 违顺皆妄。 而损益现驰。 则受阴无体。 虚有所明。 故名虚明妄想。 壬三想阴妄想。 分为二。 癸一身念相应。 由汝念虑。 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种种取像。 心生形取。 与念相应。 此科全举想阴之虚能使色阴之实。 而虚实相应以见想阴之妄也。 温陵曰。 念虑。 虚情也。 色身。 实质也。 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 由想融之也。 心生虚想。 形取实物。 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 由想通之也。 癸二推广结名。 寤即想心。 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 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寤想寐梦皆独头意识为体。 故即想阴。 而言摇动妄情者。 显其皆非寂静真心也。 温陵曰。 寤寐摇变。 使心随境。 使境随心。 皆融通妄想也。 壬四行阴妄想。 分三。 癸一体迁不觉。 化理不住。 运运密移。 甲长发生。 气消容皱。 日夜相代。 曾无觉悟。 此亦例前明虚妄行阴能迁实体也。 首二句举行阴也。 化理。 犹言变化之性。 即指行阴。 以迁流为相。 故曰不住。 运运。 犹言念念也。 密移者。 表其动之隐微也。 庄子喻以夜壑负舟。 正此密移之意。 但彼谓造化。 此言行阴也。 次二句。 正表能迁实体也。 盖迁少至长。 迁壮成老也。 日夜相代。 即刹那刹那不得停住也。 曾无觉悟。 言不能念念了知。 正以见迁移之密也。 癸二双诘是非。 阿难。 此若非汝。 云何体迁。 如必是真。 汝何无觉。 此字即指行阴。 此若非汝者。 言此迁流之行阴若果非汝心耶。 云何体迁者。 诘其何能迁变汝之实体耶。 以见不非汝也。 如必是真者。 言此迁流之行阴。 若果真汝心也。 汝何不觉者。 诘其何不念念觉知耶。 以见不即汝也。 非汝是汝二不可定。 足知虚妄而非真矣。 癸三推广结名。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 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幽隐者。 固以迁流难知是非莫定为义。 亦以前三覆藏非修莫见为相也。 大抵受想行之三阴虽皆属心。 而文中皆要显与色身通贯。 受则能令色身领境。 想则能驱使于身。 行则能迁变乎体。 又虽说三阴通贯色身。 而实要显身为念伦。 非真实有也。 壬五识阴妄想。 分四。 癸一纵夺真妄。 又二。 子一约性纵真。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若实精真。 不容习妄。 迷位识阴虽通收八识。 而修断位中。 前四阴尽无复粗浮迁动。 更何论于前七。 应知此惟目于第八也。 故此首三句先用纵词牒定恒常。 精明不摇。 即指第八识也。 纯一不杂而横竖洞照曰精明。 所谓似一也。 浮想已尽而迁扰俱停曰湛不摇。 所谓似常也。 名恒常者。 正是牒定之词。 言若即以此精明不摇之识为真常不变之性耶。 于身下。 纵其应不习妄也。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者。 益显经前所示根中之性。 即是第八实体无疑矣。 但前带妄显真。 此则研真断妄也。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者。 如云若实精金不应混沙也。 习妄之事。 下科方以见之也。 子二验忆夺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 忆忘俱无。 于后忽然覆睹前异。 记忆宛然。 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 念念受熏。 有何筹算。 此但约记持多年不忘旧见为八识习妄之过。 盖最初熏习虽由前六。 而忆持不忘非前六所能。 前六如聚敛之臣。 第八似库藏之吏。 第七同出纳之官。 故知此论收执不忘惟约第八也。 理实此识尚能忆持多劫无量种习次第成熟。 岂止现生之多年乎。 旧注不达滥收。 前七。 失旨甚矣。 湛不摇中念念受熏者。 言见物之后。 虽似忘情置过。 而实念念熏持。 无有刹那间歇。 如其不然。 于后覆睹。 岂能宛然现前耶。 有何筹算者。 言此方是验一物之不忘。 而实持种之无量。 积习以无边。 故云尔也。 癸二正申喻示。 阿难。 当知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静。 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 若非想元。 宁受妄习。 急流水。 须取无波平流之急水。 望如恬静者。 以其无波浪之参差。 无飞湍之上下也。 次二句。 明其正因流急故不可见。 非真无流也。 尝对此水闲验其流。 抛一草叶于其水面。 草叶迅疾而去。 方觉其流之最急。 非无流也。 故佛前验其记物。 如抛草叶也。 末二句。 判定仍想元也。 盖前想阴之尽但尽粗想。 其实此阴仍是细想。 所以仍受此妄习也。 大抵究本惟一妄想。 但粗而著者极于色阴。 细而微者极于识阴也。 癸三的指灭时。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此言识阴既非确实精真。 犹属妄习。 然则此妄何时而方灭耶。 要须六根互用之时。 根隔合开之后。 此之妄想方以灭除也。 但经用反言以显。 故云若非根解入圆。 此妄终无灭时也。 盖互用合开。 正当寂灭现前。 获二殊胜。 十信满心十住初心之际也。 癸四推广结名。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 中串习几。 则湛了内罔象虚无。 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现在见闻觉知者。 即就阿难现前六根中性一念不生之体。 如佛前十番开显不动不灭等识精明元也。 而言中串习几者。 即睹物不忘。 念念受熏也。 湛了内。 即精明湛然不摇之中也。 罔象虚无者。 谓其本是无明幻翳。 似实而虚似有而无也。 颠倒者。 迷真执似也。 细微者。 陀那细识也。 精想者。 识精明元也。 简异前想阴中瀑流粗想耳。 详示五重妄想已竟。 辛三总结妄想所成。 阿难。 是五受阴。 五妄想成。 温陵曰。 五受阴亦曰五取蕴。 由一念迷妄。 受此取此以自蔽藏也。 ○承上总言由是观之。 五阴虽浅深粗细不同。 而要之皆妄想所成。 悉非真心本有也。 答生起妄想已竟。 庚二答阴界浅深。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惟色与空。 是色边际。 惟触及离。 是受边际。 惟记与忘。 是想边际。 惟灭与生。 是行边际。 湛入合湛。 归识边际。 阿难前第三问云。 如是五重。 诣何为界。 佛今于第二答中答此问也。 因界者。 旧注以空色相因等义释之。 颇无情谓。 今考古训十八界。 乃云界者因义。 谓出生诸法。 如地生物。 而地为物因也。 今五阴即界之开合。 故名因界。 但是阴之别名而已。 浅深。 即边际之浅深。 历五阴而各有也。 如色阴中有相为色。 无相为空。 若离诸色相而栖心空净。 祖家谓之一色边。 唯识谓为空一显色。 是知尽色而不尽空。 皆未出乎色阴边际。 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 受阴中取著曰触。 厌舍曰离。 断诸取著而不忘厌舍。 是犹住舍受之中。 故佛于离幻之后。 复教离离。 是知尽触而不尽离。 亦未出乎受阴边际。 而一切背舍皆非究竟也。 想阴中有念为记。 无念为忘。 除诸念而不忘无念。 是仍住于静念之中。 故佛言有念无念。 同归迷闷。 祖云。 莫谓无心是道。 无心犹隔一关。 是知尽记而不尽忘。 亦未出乎想阴边际。 而一切无想皆非究竟也。 行阴中以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 如二卷喻如瀑流者是也。 以修位定心细行为灭相。 如此卷喻如野马者是也。 然此细行似灭非灭。 仍是清扰细迁。 如定中人不免爪生发长。 足以验之。 是知尽生而不尽灭。 亦未出乎行阴边际。 而一切灭定皆非究竟也。 识阴中以有入为湛入。 盖泯行流而没归识海。 经云。 性入元澄。 一澄元习。 如波澜灭。 化为澄水。 是也。 以无入为合湛。 经云。 内外湛明。 入无所入。 是也。 盖合字有不动之意。 即流急不见其流也。 然此合湛境界分剂非浅。 良以始言湛入。 特表行阴方消。 识海初入。 按位已当七信。 齐于四果。 而圆通正在闻所闻尽。 终言合湛。 更名识海久停。 湛明净极。 区宇渐启。 将通未通。 按位可当八九十信。 而圆通应在后三结中。 虽视湛入有加。 居然仍在识境。 咸不免于最细四相所迁。 是知尽湛入而不尽合湛终未出乎识阴边际。 所谓清光照眼。 犹似迷家。 而一切明白法身俱未究竟也。 问。 识阴尽时毕竟何位。 答。 入初住。 证圆通也。 经云。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是其明征也。 问。 此之识阴既惟第八。 即是业识。 而别经论皆谓无明生相等觉后心方尽。 今言初住即尽。 而后位依何住持耶。 答。 彼是渐教所谈。 初住等觉尚隔天渊。 岂遽说尽。 此是圆顿之旨。 经文明言从互用中顿超诸位。 能入金刚干慧。 非等觉后心而何。 应知胜义中真胜义性。 大不思议。 不应以渐而难圆也。 然以此总较因界之浅深者。 若但知色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 知色界之浅者也。 知空色之皆色者。 知色界之深者也。 如是乃至但知湛入为识而不知合湛亦识者。 知识界之浅者也。 知湛入合湛皆识者。 知识界之深者也。 是则发挥五重妄想。 可谓极尽其境界矣。 庚三答灭除顿渐。 阿难前第二问云。 又此五阴为并消除。 为次第尽。 故如来今于第三答中。 答此问也。 分为三。 辛一生灭次第。 此五阴元。 重叠生起。 生因识有。 灭从色除。 此五阴生灭次第。 即六根结解次第。 将明五阴虽顿悟而须渐修。 故先陈五阴生起灭除本有两重次第。 岂得并消除哉。 元。 本也。 重叠生起。 言本由积垒。 非顿成也。 孤山曰。 约生则由内造外。 从细至粗。 如著衣也。 故迷理有识。 乃至有色。 约灭则由外至内。 从粗至细。 如脱衣也。 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 辛二顿渐始终。 理则顿悟。 乘悟并消。 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 上科双举生灭二种次第。 此则单陈灭除次第。 而仍兼始悟则无次第。 而终修须次第也。 其言理则顿悟者。 理。 谓妄理。 顿悟。 谓了达五阴惟一妄想。 妄则本空。 一念悟彻。 焉有次第。 乘悟并消者。 即销其亿劫颠倒之想也。 如暗夜惊杌为鬼。 奔驰荒越。 一旦被人说破。 鬼想全消。 事非顿除者。 事。 谓破除修断之事。 非顿除者。 言不能一时俱除也。 因次第尽者。 要须历五阴次第而渐除之也。 如鬼想虽以全消。 驰途岂能遽返。 要须历返前途。 方归旧处矣。 总是顿悟渐修之意而已。 辛三责忘前教。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 何所不明。 再此询问。 已示巾结者。 即五卷佛取劫波罗天所献华巾。 绾结以示伦次之文。 何所不明者。 言前法喻昭然。 无不明了。 汝当即彼悟此。 方为善领佛诲。 何乃忽略于彼而再问于此哉。 研究斯责。 则的知前观音解六结而入圆通。 全同此处破五阴而入初住。 但法数前六此五。 开合参差。 难以细对。 略作两节粗分摄之。 从色空乃至湛入摄前三结。 惟合湛二字摄后三结。 旧解误以六根为六结。 而不达一根分具六结。 今解既已不从。 故此处旧注中横竖之辩皆无用矣。 具答三问已竟。 己二结劝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 心得开通。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 令识虚妄。 深厌自生。 知有涅槃。 不恋三界。 开通者。 于一一阴皆了达其根元。 全是妄想。 非性实有矣。 此教其自利也。 传示下。 劝其利他也。 令识虚妄者。 令其达阴妄本空。 如己无二也。 深厌自生者。 自之一字有二意。 一者自然意。 谓既达全妄。 则深切厌离之志自然生发矣。 二者自己意。 谓既悟五阴元无。 便发深心。 厌此皆由自己妄生。 还须自力灭除。 末二句。 言便知自性本有无盖覆无集聚常乐我净之果性。 不复更恋三界生死有漏因果矣。 盖厌恋相反。 既厌而岂复恋哉。 自谈七趣以至于此。 名超有出魔周。 正宗分一大科已竟。 甲三流通分。 此于法华既为一辙。 法华较显经功。 流通劝赞之文。 品品有之。 至后流通大分仍延数品。 而斯经流通之文何甚少耶。 答。 此与法华同一辙者。 义理分剂同也。 至于流通多少。 略以二义推之。 一者疑信差别故。 法华废立之初。 疑深信浅。 故洗荡疑情为详。 而发挥理行为略。 如知见实相等。 但标名字而已。 而顾重重较赞劝通者。 意在决了滞疑。 且令信受也。 此经开显之久。 疑消信定。 故发挥理行为详。 而洗荡不信为略。 如知见实相等。 详确搜扬。 竭尽不已。 而不多劝通者。 知其领受易也。 二者以约该博故。 盖流通之文虽比法华为约实以约辞而收博义。 非真缺略。 由佛语微妙故。 该博入文自见。 分为二。 乙一极显经功。 又分二。 丙一开二利而况显福报。 盖举少示以况显广示也。 又二。 丁一举利他况显。 又二科。 戊一举多功较定。 又二。 己一如来举功令较。 阿难。 若复有人。 遍满十方所有虚空。 盈满七宝。 持以奉上微尘诸佛。 承事供养。 心无虚度。 于意云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此中据佛所举财田各极其盛。 盖十方虚空本无边量。 满空七宝岂有量耶。 若是。 则一阎浮遍世界皆不足论。 凡称财胜者。 纵重垒其词。 终不能过于斯矣。 法界微尘本自无尽。 尘数诸佛岂有尽耶。 若此则三四五佛。 百千万亿皆未可比。 凡称扬田胜者。 纵增崇其语。 终不加于是矣。 承事供养者。 即以盈空之宝承供也。 心无虚度者。 即于微尘诸佛一一无遗也。 是人下令其较量也。 然较量且从获福。 以灭罪尚未及言故也。 己二阿难较定无量。 阿难答言。 虚空无尽。 珍宝无边。 昔有众生施佛七钱。 舍身犹获转轮王位。 况复现前虚空既穷。 佛土充遍。 皆施珍宝。 穷劫思议。 尚不能及。 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首二句单以牒言财胜。 昔有下。 双以况显财田俱胜。 盖以七钱而施一佛。 财田俱劣也。 而犹得转轮胜报。 况显遍空佛土。 即田胜也。 皆施珍宝。 即财胜也。 穷劫下。 决其获福不思议而无边际也。 戊二况显经功超越。 当知况显之意全在言外。 分为三。 己一示诚言起信。 佛告阿难。 诸佛如来。 语无虚妄。 此因向下弘经之功至少。 而灭罪获福至多。 恐难信及。 故此先明佛无不实不真之语。 令当谛信之也。 己二明灭罪往生。 又三。 庚一极言恶因恶果。 若复有人。 身具四重十波罗夷。 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 乃至穷尽十方无间。 靡不经历。 若复有人者。 设言有此一人也。 四重即杀盗淫妄。 十波罗夷或即十恶。 未见的据。 然波罗夷五篇第一。 义当极恶。 集云。 三意释之。 一退没。 二不共住。 三堕落。 亦译名弃。 五刑如斩。 按下恶报。 极重则此四重十恶应必集至无边。 此上恶因。 向下恶果。 瞬息即经者。 言临堕至近也。 阿鼻即五无间狱之至重也。 穷尽十方皆经历者。 狱之至多也。 庚二略举暂尔弘经。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 于末劫中开示末学。 能念之人。 即前临堕狱者。 一念者。 暂时发心也。 此法门。 须确指大定圆通超出深入之一门也。 末劫者。 圣远魔强之日也。 末学者。 难进易退之人也。 须知弘经既惟一念。 经必非多。 所谓四句偈等。 人必非众。 所谓窃为一人等也。 庚三因之离苦得乐。 是人罪障应念消灭。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 成安乐国。 罪障。 即上最重最多之恶报。 应念。 即应弘经之一念。 消灭者。 如星火之爇积草。 无有不灰烬者矣。 变其下。 更言不但只消罪业。 仍以转见乐邦而往生其中。 夫一念微功。 而能离极苦以生极乐者。 良以应观法界一切惟心。 实华严破狱之偈。 而斯经圆彰法界。 极显惟心。 一念持此。 是以能令无量阿鼻随处灭尽。 难思乐土当处发生。 然须自信。 方以克功。 自信不及。 深孤妙利。 痛哉。 己三明获福胜前。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 百倍千倍。 千万亿倍。 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言不但离苦得乐。 仍当获福无量。 超胜无比。 而言超前施人者。 即超前以虚空刹宝供尘数诸佛之人也。 其超越之数。 不但一倍。 二倍。 盖百千万亿倍。 乃至算喻不及也。 正以斯经开如来秘密之宝藏。 获本然周遍之家珍。 成尘刹互融之佛果。 故非财施之多。 执相之供。 有为之果。 所能及矣。 问。 全经虽有是功。 一念岂能尽义。 遽灭多愆。 而顿膺广福。 胡不为滥赏乎。 答。 圆融不思议境智。 刹尘齐量。 而念劫相收。 岂以大小短长情量而测之哉。 宜深忍乐佛言。 勿自疑阻于本真之妙利也。 又复应知言外况显之意此处当明。 盖极重罪人一念弘经。 尚能灭罪获福如此。 何况轻罪无罪。 乃至有福多福之人。 弘经果报殊胜可知。 一念尚能如此。 何况久弘。 乃至尽形。 一句一偈尚能如此。 何况一卷半部。 乃至全经。 窃谓一人尚能如此。 何况多人。 乃至在大众中广为人说。 其果报殊胜益可知矣。 举利他况显已竟。 丁。 二举自利况显。 阿难。 若有众生。 能诵此经。 能持此咒。 如我广说。 穷劫不尽。 诵经。 持显文也。 持咒。 诵密经也。 如我广说者。 谓以佛八音四辩。 称扬斯人灭如上罪。 获如上福。 穷尽劫数尚不能尽。 应知此中亦具有言外况显之意。 良以诵经持咒方得闻慧。 其功其报已至佛说不尽。 何况进于思修。 如解义。 习定。 作观。 反闻自性。 乃至达于六度万行。 其功其报益不可尽说之矣。 问。 广如上说。 而更加穷劫不尽。 岂自利反胜于利他耶。 答。 互影略耳。 前详较量超越。 要之由经胜妙。 故使二利均之超胜无比。 均之演说不尽矣。 开二利而况显胜报已竟。 丙。 二合二利而深许极果。 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 无复魔业。 此科双承上二利而合言之。 依教行道。 即谓遵佛。 以此法门自利利他。 方为如教行道。 良由斯经元以具足二利。 而况无上菩提。 必须二利圆满方为证极故也。 直成菩提者。 从初发心以至成佛。 中间更无诸委曲相。 如水赴壑。 似箭穿空。 更无留难。 固非如小乘化城之中止。 亦非如渐教历证之迟延。 所谓不历僧祇一超直入者也。 末句略出其由。 盖中间凡有退屈纡回。 皆因魔业肆扰。 斯经显密加持。 永无魔障。 所以直成菩提。 更无留滞也。 是则此之流通。 据文无几。 而研究辞旨。 虽重篇累帙亦不能过。 岂非以约收博。 无所遗余。 所谓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信不诬矣。 极显经功已竟。 乙。 二结众法喜。 佛说此经已。 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及诸他方菩萨二乘。 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皆大欢喜。 作礼而去。 此科与序分相为首尾。 皆经家所设。 首句并结正宗流通。 以二皆佛说故也。 比丘下。 先列欢喜之众。 然此与序分列众各有所兼。 故分二分。 前兼叹德时会。 故为序分列众。 此兼欢喜礼散。 故为流通列众。 且序分列众虽详而缺。 此科列众虽略而全。 请别详略缺全之相。 如此科首列四众。 而序分但列比丘。 是缺三众也。 次略陈八部。 辞虽略而具显八部之相。 序分则尽缺焉。 次标菩萨。 次标二乘。 皆总略而未如序分之别而详也。 后加圣仙力神二众。 非但序分缺之。 诸经未多见也。 然于仙而特加圣童者。 明其虽居仙趣。 而修行内教三乘圣道以希童真妙果。 所以拣余仙众也。 于鬼神特加发心大力者。 表其建志护法。 而具大神通。 力洞无畏。 所以拣暴恶及羸劣者也。 此之二众。 皆能弘护流通。 八部收之未尽。 故增列之。 末二句正结法喜谢辞。 大欢喜者。 既闻正宗而获本妙圆心。 复闻流通而知究竟弘益。 近无堕恶之忧。 远有证真之望。 非同人天三乘微利。 得大饶益。 故庆非常。 大欢喜也。 去者。 归也。 各离随相法会。 各归自心不动道场。 或修习或弘通。 非如世人离法会而遂成散乱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四十刊楞严正脉后跋予寓上党制斯疏时。 妙峰澄印辈数子。 清誉振于寰宇。 著作流于海内。 心祈稿成。 得一证明。 足验乎不乖圣意。 但虑其值之不偶。 稿将半。 妙峰忽至潞。 已甚异之。 将往拜。 师已及门。 一见。 即倾倒肺腑。 如三生好。 咨其来意。 曰。 铸万固塔顶耳。 予曰。 兹有佛顶。 当呈似君。 即出其稿。 再拜请证。 师亦拜受。 读未竟。 惊曰。 当代僧英指摘旧解。 若易梁柱然。 兹如革故鼎新。 大翻昔案。 非细事也。 已领其概。 未尽其详。 乞携归旅寓。 一研味之。 予唯唯别去。 次日往答拜。 师乃稽首谢曰。 昨披妙注。 抵暮彻晓。 不能释手。 新意叠现。 闻所未闻。 楞严本旨如日初出。 非诸圣冥加决不至此。 愿师专志速成。 恐时不逮。 刊刻之事。 某甲效劳。 予承斯证许。 亦稽首谢之。 私念此或圣心允若。 何遇之奇而获证之早耶。 别日。 师复谆谆。 予感时光不逮之警。 日夕孜孜。 复三载而稿完。 岁逼除。 师又忽至。 庆慰无量。 请稿如蒲。 予谓非躬理之不可。 容缓图之。 元日后复别去。 仲春。 予遂有五顶饭僧之行。 转至芦芽华严寺过夏。 寺亦师所建也。 冬寓于汾。 次春复应台山之请。 说观经疏钞。 夏游云中。 留西严寺讲楞严。 值妙师应宣城之招。 过西严。 促予归蒲。 事亦甚奇。 予乃继行。 仲冬始达万固。 承师厚遇种种。 次年二月一日。 命工就刊。 王公大人莫不与力。 师复吹嘘于邻郡。 及上谷。 乃至自鬻所乘以足之。 是以周岁而毕。 夫经疏科释过四十万言。 而速成如此。 固不无默相之者。 而师之法眼道力所愿成就尤不可测。 其亦多生有大因缘于是经。 而鉴蒙翊助非兹一世也。 否则安能不期而至。 而缘之辏际如是乎。 因纪颠末。 以见法有所证。 功有所归焉。 时万历庚子八月望日沙门真鉴谨跋。 不肖梃育斯叔世。 宿性庸愚。 虽嗜道真。 恨乏指授。 此生何幸。 值我王兄殿下研精贝典。 洞烛玄微。 深荷磨砻。 仅通一线。 稔闻交光尊师潞阳挂锡。 改注楞严。 梃数数神交。 愿祈亲炙。 戊戌岁。 妙峰师约师过万固刻楞严新疏。 梃谒之。 领诲无量。 次春。 师讲华严悬谈。 梃侍坐与闻。 不啻拨云睹日。 出井观天。 顿觉身心扩周法界。 踰年。 新疏工竣。 荷师颁示。 焚香披阅。 始知识心为无量障源。 根性即真心实体。 反闻乃无功用道。 舍障源则妄尽。 见实体则心安。 用无功则顿入。 华严固无尽宝藏。 斯经其入华严之捷迳矣乎。 法乳汪洋。 粉躯莫报。 芜言谬赘。 敢告同心。 时万历庚子中秋日持菩萨戒门下弟子体玄子朱俊梃和南谨跋。 发布时间:2024-07-18 08:19:3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