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八(经文卷十之一)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八(经文卷十之一)明 交光大师 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八(经文卷十之一)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庚四行阴魔相。 此阴前于二卷五阴科中。 彼约迷位。 故取其粗。 譬如瀑流。 此约修位。 故取其细。 喻同野马。 以前三已空。 而所余行阴最为深细。 分三。 辛一具示始终。 又二。 壬一始初未破区宇。 又二。 癸一蹑前想阴尽相。 阿难。 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 是人平常梦想消灭。 寤寐恒一觉明虚静。 犹如晴空。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 来无所粘。 过无踪迹。 虚受照应。 了罔陈习。 惟一精真。 前来十种若具透过。 或始终不起爱求。 或魔来便能先觉。 如是久久。 想阴自有尽时。 故此科示想尽之相。 寐。 即睡也。 寤。 即醒也。 寐中有梦。 寤中有想。 然梦乃寐中之想。 想乃寤中之梦。 皆独头意识所为。 想阴之体相也。 故想阴尽者梦想皆灭。 由寐无梦而寤无想。 故寤寐恒常一念不生。 自是性觉妙明之体。 岂不恒常。 虚而无窒碍。 静而无喧杂。 如云散空澄。 且粗重尘影即是法尘。 全依想阴为体。 想尽尘自无依。 故言无复粗尘等。 此以上。 约心之自体妙。 观诸下。 约心之照境妙也。 又上。 独影先虚也。 以下。 性境亦虚也。 如镜鉴明者。 盖言心照山河等如镜现影。 无挂碍也。 过者。 离境之后也。 无迹者。 如镜还空。 无留滞也。 虚受照应者。 收束上文。 言心之触境。 但虚受照应而已。 明心境皆虚融也。 末二句。 总言想尽真纯以结之也。 罔。 无也。 宿积深厚曰陈习。 即习气也。 盖浮想扰心。 诚宿积难除之习气。 今乃一旦灭尽。 故言了罔。 谓了不可得也。 惟一精真者。 纯一虚静觉明之体也。 癸二状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 见同生基。 犹如野马。 熠熠清扰。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生灭。 指分段生死而言。 三界众生所以生灭无停根元皆是行阴所迁。 前三阴未破。 则此根元终不可见。 今前三尽除。 第四自现。 殚。 尽也。 十二类生该尽天上人间。 四空不出行苦正谓此耳。 故曰毕殚其类也。 环师谓由绪为识阴。 而生基为行阴。 见二阴深浅之殊。 圆师谓各命为别相。 同分为总相。 定二阴细粗之别。 皆宜深玩之也。 庄子注中已辩野马但是阳焰。 非是尘埃。 且熠字从火。 既表光明闪烁。 足显与焰为顺。 乃田间地气。 春晴伏地可见。 状如水而光如焰也。 清扰。 言动之细微也。 焰喻正表隐微难见。 若通前后俱用水喻。 则想阴尚如大浪。 行阴乃如细浪。 识阴则如无浪流水。 真觉性体当如湛然不动之水。 故行阴为分段根元。 识阴为变易根元。 前后较量粗细妄真历然指掌。 故知惟一精真亦纵许也。 浮根尘。 即浮根四尘。 谓肉身也。 究竟枢穴。 谓迁谢老死之深本全在于此矣。 末结行阴区宇。 盖独取熠熠清扰为其相也。 壬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一澄元习。 如波澜灭。 化为澄水。 名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 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首举行阴。 而称元性。 明其为生灭之根元性体也。 水浪停息曰澄。 元澄。 即识阴也。 性入元澄者。 盖细浪之行水。 收归无浪之识海。 元习即行阴种子。 一澄元习者。 永绝行阴之种习更不起也。 下喻可明。 全孚前之水喻。 温陵曰。 生灭不停。 业运常迁。 名众生浊。 故行阴尽则超之。 行阴密移。 曾无觉悟。 故曰幽隐妄想。 具示始终已竟。 辛二中间十计。 变境言计者。 显此但是自缘定中所见而生种种邪计。 非有外境魔事之扰也。 就分十。 壬一二种无因。 又为三。 癸一标由示坠。 阿难当知。 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 凝明正心。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此下十计。 既当想阴已破行阴未破中间所起。 故此科牒叙想破行现以为发端。 是得正知者。 即不遭邪虑也。 奢摩他中者。 即圆定发明也。 凝不动也。 即始终不起爱求。 明。 不迷也。 即魔来先觉不惑。 正心。 即双承不动不迷而头正尾正也。 如是。 则上来十类天魔毕竟不得方便。 方得精研者。 始能力破想阴也。 穷生类本者。 初得彻至行阴也。 此上方以历述想破行现竟。 于本下。 却说正因行现而遂起十种邪计。 良以想破之后。 天魔无可奈何。 不复更至。 惟是自心邪解作孽。 所谓心魔也。 本类。 即十二类生。 元。 即行阴也。 露。 显现也。 圆者。 遍十二类也。 幽清扰动即微细动相。 圆元勒成行名。 二无因论。 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耳。 今行现之解适与之同。 故即坠彼论中。 如后车蹈前车之覆辙。 故即同堕一坑堑也。 后文诸论皆仿此意。 癸二分条详释。 又二。 子一本无因。 此约过去不得远因而立。 又分三。 丑一据己见量。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见八万劫所有众生。 业流湾环。 死此生彼。 只见众生轮回其处。 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前二句标定。 下征释之。 生机。 发动之本。 即指行阴破。 乃显意。 非尽也。 见属于眼。 故乘眼功德。 八百八万。 其数相应而已。 不必分约过未。 数反不合。 盖乘眼根全分功德。 合乎定力。 能彻见于过去诸类业流。 即宿命通也。 问。 此何不为别相。 答。 亦多总见类生展转生死无停而已。 非一一各详也。 若能各详。 则不成自然之执。 待下执自然处再当明之。 其处者。 八万劫以内也。 盖其通力分量止于此数。 故数外冥无所见矣。 丑二谬成邪计。 便作是解。 此等世间十方众生。 八万劫来。 无因自有。 以不见处而起无因之计。 约此则名无因外道。 岳师谓即冥谛是也。 盖众生三道展转相因。 穷极无始。 惟佛眼能彻。 菩萨尚有分限。 何况凡小。 故凡小极其通力但此而止。 岳师责其不知因识非是。 纵知因识。 亦岂能穷乎。 丑三失真堕外。 由此计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邪计。 故非正知。 不了业道无始。 故非遍知。 末言已堕邪觉终迷正觉矣。 子二末无因。 此约未来无后因果。 分三。 丑一据己见量。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知人生人。 悟鸟生鸟。 乌从来黑。 鹄从来白。 人天本竖。 畜生本横。 白非洗成。 黑非染造。 从八万劫。 无复改移。 标征同前。 据释词。 乃是详推过去。 例定未来。 生。 即劫内类生。 根。 即劫外无因。 盖即以无因为类生元本。 知人下。 详明皆本无因。 自然而然也。 故此转计名为自然外道。 然此验知但是总相见于多分众生长时不变。 辄起斯计。 如人总观闹市。 但见人行。 不见坐立。 若能一一别察。 则少分坐立者亦应知之。 良以十二类生。 惟人类易转。 而余皆长时难变。 今由总见。 不能别观。 故约多分而成自然之计。 是以末二句结成无变。 岳师注此意同。 但引鹙子观鸽之事。 应不尽同。 彼能别相而见。 如来故择常不变者令其别观。 欲勉其进也。 且四果罗汉行开识现。 便能别见各命由绪。 终不执于自然。 丑二谬成邪计。 今尽此形。 亦复如是。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 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上科全是详推过去。 此科方以例定未来。 尽形者。 尽未来也。 亦复如是者。 决定其皆不改移也。 下释成之。 本来不见菩提者。 言八万劫前。 元不见其从菩提性起也。 云何下。 言例知八万劫后亦终不成也。 当知下。 遂以判决执成邪计矣。 岳师谓本字合是末字是也。 末无因者。 言八万劫尽。 终成断灭。 无复因果而已。 盖以从无因而起者。 还复无因。 返于冥初之意。 但是推前而知。 不言观后而见。 疑恐行阴未破。 不能前后劫同。 不然。 何用种种推前。 再详。 丑三失真堕外。 由此计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准上可知。 癸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种无因已竟。 壬二四种遍常。 分三。 癸一标由示坠。 阿难。 是三摩中诸善男子。 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大意但因穷至行阴。 尚犹被覆而未见其幽隐迁流。 遂于未遍未常者早计遍常。 是谓常见外道。 然四种虽皆不离行阴起计。 而前三皆兼穷他法。 且以法之广狭而分劫之多少。 惟第四则无所兼。 而亦不言劫量。 此其别也。 长水曰。 行阴生灭。 相续不失。 故名常。 所计四种遍一切法。 故名圆。 温陵曰。 遍即圆也。 故此标名遍常。 后结名圆常。 癸二分条详释。 分四。 子一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 咸皆循环。 不曾散失。 计以为常。 首二句。 言是人想破行现。 乘此心开。 遂以穷研内心外境本元自何而起。 然穷之不远。 但见二万劫前无因自有。 良以所穷之法粗略而狭。 故其见量止此而已。 修习者。 即穷心境之修习。 能知下。 盖言二万劫外固冥无知见。 而二万劫内亲见众生生灭不断。 故不计劫外断灭。 惟计劫内相续为遍常。 以是异前。 后三准此。 子二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 咸皆体恒。 不曾散失。 计以为常。 此亦乘心开而穷化元。 见万法皆从四大和合而成。 故作意穷之。 见其体性常住。 洞照众生生死劫量至于四万。 比上所穷之法稍为详广。 故其照劫数倍于前。 然计常之故。 亦准前人但据劫内而已。 子三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 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 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 本来常住。 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根字决是识字之讹。 不必能所曲释。 盖末那执受既是七八。 前是六识无疑。 况下复以心意识逆次收束八七六识犹可验知。 旧注诸师疑此处行阴未开。 岂能穷彻八识。 殊不知八识但是此人乘开心后所用进修法门。 彻固未彻。 穷乃许穷。 例如声闻穷四谛法。 但尽生灭。 岂能彻无作底。 至于本元由处。 岳师谓别指行阴是也。 以彼尚为行覆。 故所彻性元但止行阴。 而妄谓真常耳。 特以所穷八识法门深广详切。 倍前四大。 故所知劫数亦倍前人。 至远穷八万也。 至于劫内观生计常。 不殊前计矣。 子四想尽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 生灭想心今已永灭。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 因心所度。 计以为常。 斯人于想尽行现之后。 无复穷研之力。 便计为常。 比之第一尚为浅劣。 何况二三。 故不复立能知之劫量。 度其所知。 必不逮于二万劫矣。 以是推知前文本无因中所以照八万劫者。 亦应乘眼功德。 更加穷研之力。 方始能之。 非想尽即能也。 温陵曰。 想元。 想阴也。 生理。 行阴也。 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 今已永灭。 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 不知行阴即生灭元也。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常。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非遍圆而计遍圆。 非真常而计真常。 故堕邪觉而失正觉矣。 此中不必取旧注强分属于五阴。 而言前广后狭。 反颠乱于本文矣。 四种遍常已竟。 壬三四种颠倒。 合前二计观之。 二无因。 似观劫外断处而计无常。 四遍常。 似观劫内续处而计常。 各皆单计而已。 今此乃是双计常与无常也。 分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颠倒见。 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此于想尽行现之后。 穷研自他。 而起邪妄分别。 更是或单或双。 不离自他而已。 非一一双兼也。 首楞定中。 须了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为正觉。 今乃常与无常等分计之。 故成颠倒见。 癸二分条详释。 分四。 子一双约自他。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 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 凝明不动。 一切众生。 于我心中自生自死。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 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吴兴曰。 观妙下。 重举观行。 湛然下。 正明起计。 亦由不了行阴生灭。 妄谓此处心性湛然。 以为神我言神我者。 外道名主谛。 谓一切法皆是我所。 悉以此神而为其主。 ○此盖二十五谛中末后谛也。 二卷说有真我遍满十方。 亦即此耳。 当知自心无生灭。 即计自是常。 众生于我心中生死。 即计他是无常。 故为双计。 子二约他国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 遍观十方恒沙国土。 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 劫不坏处。 名究竟常。 既曰不观其心。 显是单观他法即惟观国土也。 吴兴曰。 三禅以下。 终为三灾所坏。 名无常种性。 四禅以上。 灾不能坏。 名究竟常。 子三约自身心。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 精细微密。 犹如微尘。 流转十方。 性无移改。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其不坏性。 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从我流出。 名无常性。 身心皆自。 而别观心能细转不变为常。 令身生死变坏为无常。 然外道所计我相有三。 一微细我。 二广大我。 三大小我。 此微细我也。 精言非杂。 细言非粗。 微言非著。 密言非显。 如微尘。 言细小难见知也。 流转二句。 即计其自心常不生灭。 能令下。 即计其自身无常生灭也。 末四句牒定常与无常。 上二句牒心。 下二句牒身。 岂非单约自而成计耶。 子四双非他自。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 见行阴流。 行阴常流。 计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已灭尽。 名为无常。 此观前四阴而起计。 以自他不纯。 故言双非。 计行则非他。 以行是自心故。 计三阴则非纯自心。 以色有外六尘故。 若约自他多少。 以少从多。 亦可科云约自四阴。 今图四义不缺不重。 故作是科。 其分常与无常。 文易可了。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此盖所约自他虽单双不定。 而所计常与无常皆同双计也。 四种颠倒已竟。 壬四四种有边。 文中虽双计有边无边。 理实但是邪计边见而已。 非真得于无边理体。 故以正教判之。 但名有边。 详其立意。 殆以有边为有限际。 非胜法也。 以无边为无限际。 是殊胜法。 例如双计常与无常。 而惟取常为胜也。 分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分位中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温陵曰。 分位有四。 谓三际分位。 见闻分位。 彼我分位。 生灭分位。 癸二分条详释。 分四。 子一约三际。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温陵曰。 生元流用。 行阴也。 因迁流计三际。 以过者已灭。 来者未见。 故名有边。 现在相续。 故名无边。 ○既取现心续处为无限际。 则必以过未断处为有限际。 然现心无限际者。 以当念观心浩渺无涯岸之谓也。 子二约见闻。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 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 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此与前计相反。 岳师所谓回互倒计是也。 前计过未为有边。 似计无见闻处也。 计现在为无边。 似计有见闻处也。 今却计劫内有见闻处为有边。 以其限于八万之数也。 计劫外无见闻处为无边。 以其无穷极而不可测知也。 吴兴曰。 后八万劫亦合如前。 今恐存略。 子三约彼我。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 得无边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首三句自任无边之性。 下言彼人现我知中者。 谓彼性但在我性之中也。 我曾不知彼性者。 谓我于自性之中。 不见别有彼之知性也。 亦明彼性不能外于我性之意。 末二句遂判彼为有边性也。 子四约生灭。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 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 计其咸皆半生半灭。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边。 一半无边。 穷行阴空者。 盖斯人穷至行阴。 不了区宇未空。 而遂谓真空寂灭之性。 故下半生半灭。 乃据见妄度众生身中自想阴以前半属于生。 自行阴以后半属于灭。 更判生为有边。 灭为无边。 而意取行阴空寂为无限际之胜性也。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四种有边已竟。 壬五四种矫乱。 分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知见中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知见生计者。 据彼定中所知所见而倒计也。 温陵曰。 以邪倒故。 于知见中狂解不决。 遂矫乱其语也。 今之邪人妄谓得道。 而中无主正。 矫惑于人者。 多类此四。 资中曰。 准婆沙论释。 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 计不乱答得生彼天。 若实不知而辄答者。 恐成矫乱。 故有问时。 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 或不定答。 佛法诃云此真矫乱。 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也。 癸二分条详释。 又为四。 子一八亦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相续之因。 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正相续中。 中所离处。 名之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以理都观。 用心别见。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 答言我今亦生亦灭。 亦有亦无。 亦增亦减。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 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长水曰。 于一生灭行阴。 分为八义别见。 谓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也。 答中略举六义。 以不能定其道理。 但两楹而答。 故云亦生亦灭等。 ○八义虽皆依行而起。 而实约行阴中所见万象以别记也。 故言相续之因性不断者。 此是由象推性。 方成增计。 所以别于恒也。 增者。 多余也。 正相续中所离者。 盖凡言相续。 必是前后相续。 故中间亦必有缺乏之处。 如出入二息相续。 则必缺于中交是也。 缺少。 即减也。 互互亡处即各各灭处也。 前人。 即问义之人也。 失章句有二意。 一谓答者既自矫乱。 闻者自难忆持。 故随闻随失也。 二谓言既两持。 是非不决。 能令闻者翻疑平日旧习经论。 犹言丧其所守也。 子二惟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 互互无处。 因无得证。 有人来问。 惟答一字。 但言其无。 除无之余。 无所言说。 岳师释得证。 谓悟一切法皆无也。 盖执拗而不顺于理为矫。 心无主正为乱。 今详第一第四。 言皆两可。 乱意为多。 而终非顺理。 亦兼于矫也。 第二第三。 言惟一偏。 矫意为多。 而终非主正。 同归于乱。 故总名矫乱。 勿疑一字为非乱也。 子三惟是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 各各有处。 因有得证。 有人来问。 惟答一字。 但言其是。 除是之余。 无所言说。 不言有而言是。 以所见既偏于法法皆有。 则随所问莫不皆是。 故作如是答也。 子四有无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 其境枝故。 其心亦乱。 有人来问。 答言亦有即是亦无。 亦无之中。 不是亦有。 一切矫乱。 无容穷诘。 枝者。 如木一本而分二枝。 即空有歧二。 两楹不定之意。 吴兴曰。 从二至四。 于前八中有无分出也。 二三单计。 第四两亦。 有即是无。 如冰是水也。 无不是有。 如水非冰也。 四句之中。 但涉三句。 未见双非。 其计犹粗。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 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虚无。 谓虚妄非实也。 颠倒性。 明其见非真正。 末判属于遍计执性。 见其执绳为蛇。 妄之至也。 四种矫乱已竟。 壬六十六有相。 分为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无尽流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死后有相。 发心颠倒。 资中曰。 无尽流。 即行阴也。 由见无尽。 故言死后有相。 ○真悟无生。 了知初生本即有灭。 是知生前尚空洞而无相。 何况死后岂可妄计有相耶。 癸二详释其相。 又二。 子一正成本计。 又二。 丑一分条例显。 或自固身。 云色是我。 或见我圆。 含遍国土。 云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 云色属我。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 云我在色。 此即外道六十二见中四计也。 初自固身者。 坚持护养也。 云色是我者。 同彼即色是我也。 二我含国土。 云我有色者。 同彼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也。 三前缘随我。 云色属我者。 同彼离色是我也。 前缘。 沇师谓即目前之色是也。 回复。 即运用也。 既云属我。 显是我所与我为二。 非即我矣。 四我依行中。 云我在色者。 同彼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也。 沇师谓行相续相即色。 故我行中即色中也。 丑二总勒名数。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环师谓于色作此四。 于受想行亦然。 故成十六相。 我故科上名例显也。 敏师谓不言识阴者。 所计之我即识阴也。 岳师非之。 乃谓行阴未破。 识不当情故不言之耳。 子二更成转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 毕竟菩提。 两性并驱。 各不相触。 上因见行无尽。 遂计前三已灭之阴仍复无尽。 而同成有相。 此更转计一切染净诸法无不皆然。 故言烦恼摄尽染法。 言菩提摄尽净法。 皆无尽而恒有。 并驱。 即并行也。 各不相触。 犹言各不相碍也。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吴兴曰。 言五阴者。 通结五阴。 正在前四。 又虽在前四。 义惟行阴耳。 十六有相已竟。 壬七八种无相。 又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 发心颠倒。 此与上计敌体相翻。 故变有成无。 盖上睹未灭之行阴。 见其无尽。 而因计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 此睹已灭之前三。 见其无相。 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 癸二详释其相。 分二。 子一正成本计。 又为二。 丑一分条例显。 见其色灭。 形无所因。 观其想灭。 心无所系。 知其受灭。 无复连缀。 阴性消散。 纵有生理。 而无受想。 与草木同。 上总标无相。 此分条一一明之。 色为形。 想为心。 而受则双以连持色心。 今因皆灭。 故形无因。 心无系。 而受无连缀也。 下乃例显行阴亦应同灭。 成无相也。 温陵曰。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 生理即行。 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 丑二总勒名数。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 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此质。 即指现阴色心。 不可得者。 言今在定。 现见四阴皆无相之可得。 因决死后岂有相耶。 问。 此与前解中初生有灭等意何以别乎。 答。 彼约即有而空。 本自无生。 前后一际。 是佛正教。 此约昔有今无。 今灭后无。 全是生灭颠倒邪计。 何殊天壤哉。 勘校。 即计度也。 每阴各计现未二无。 四阴故成八无相矣。 子二更成转计。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 究竟断灭。 上由前三而推行阴同灭为无此更转计诸法皆然。 同归断灭。 涅槃以转生死为因。 故生死即涅槃之因。 涅槃即生死之果。 且生死摄世间法。 涅槃摄出世间法。 一切死后皆无。 故曰徒有等也。 吴兴曰。 涅槃因果。 依现阴而修。 后阴而证。 阴既叵测。 修证何有耶。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八种无相已竟。 壬八八种俱非。 分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行存中。 兼受想灭。 双计有无。 自体相破。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 起颠倒论。 于行存中者。 见行阴未灭。 区宇宛在也。 兼受想灭者。 见前三已灭。 体相全空也。 双计有无者。 于存计有。 于灭计无也。 自体相破者。 以行阴之有。 破前三之无。 以前三之无。 破行阴之有也。 末言坠俱非者。 以破无则成非无。 破有则成非有也。 癸二详释其相。 又二。 子一正成本计。 又二。 丑一分条例显。 色受想中。 见有非有。 行迁流内。 观无不无。 此科全是自体相破。 色受想中者。 前三灭境之中也。 见有非有者。 言正在灭境时。 虽见行有。 亦即同灭而非有矣。 如暗夜中看皎洁之物。 亦同暗而非皎洁矣。 行迁流内者。 行阴扰动之内也。 观无不无者。 言正在扰动处。 虽观前三已无。 亦即同动而非无矣。 如动水中看静定之影。 亦同动而非静定矣。 互破以成双非。 正自体相破也。 丑二总勒名数。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 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首三句标定八非。 循环穷阴者。 历四阴而遍计之也。 八俱非者。 正以勒成名数。 末三句。 释成上八非之由也。 随得一缘者。 言每于一阴也。 皆言有相无相。 乃出双非之因。 所以成立上双非之宗。 如云。 因有相故非无。 因无相故非有。 每于一阴计此二非。 历四阴而成八非也。 故知首科但言受想灭。 语之略也。 旧注不达以因立宗之旨而释为双亦双非。 应成十六。 何名八非耶。 子二更成转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 有无俱非。 虚实失措。 此诸行乃指万法。 非谓行阴。 如诸行无常亦指万法也。 上但双观已灭未灭之四阴而正计八非。 此则更以例成转计。 而谓一切法无不皆然。 性迁讹者。 例皆死后有无交相破夺也。 心发通悟者。 增广邪见解也。 末二句。 结成一切双非虚实。 亦有无也。 失措。 不定也。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 后际昏瞢。 无可道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际。 即死后尽未来际也。 昏瞢犹言杳冥即一切皆非也。 道。 言也。 以有无俱不可定。 故无可言也。 八俱非相已竟。 壬九七际断灭。 此之断灭虽似第七无相。 而起计不同。 彼由前三。 此由行阴。 又彼推过去以定死后。 此观未来念念成灭。 故计处处有断灭处也。 分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温陵曰。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 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 后皆断灭。 癸二具显其相。 又二。 子一分条详释。 或计身灭。 或欲尽灭。 或苦尽灭。 或极乐灭。 或极舍灭。 此计阴性如无源之水。 有流近而竭者。 有流远而竭者。 今至近如人间即灭。 至远如有顶方灭也。 子二总勒名数。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 现前消灭。 灭已无复。 七际。 谓四洲。 六欲。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四空共七处也。 消灭。 谓生理永无。 无复。 谓更不复有也。 此方儒宗末流恶闻轮转。 亦计似此。 然但许人间即灭。 仍不许有余六处也。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观此亦总结于五阴。 则知所谓消灭者。 后阴全无也。 七际断灭已竟。 壬十五现涅槃。 此计与第五有相甚大不同。 彼计死后有相。 此计现所生处即常住极果。 旧言从彼流出。 甚无谓也。 分三。 癸一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后后有亦应准前相翻。 前于行阴念念灭处起计。 此却于行阴念念生处起计。 后后有者。 盖观见行阴念念相续。 新新成有。 故解其当有实果。 必不灭无也。 而曰现涅槃者。 不待灰断。 即于现所生处即是此果也。 其数有五。 下别列之。 癸二具显其相。 分二。 子一分条详释。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 观见圆明。 生爱慕故。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 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或者不定之辞。 显非一人遍计五处。 各随所见。 或计一处而已。 欲界。 指六欲天上也。 为正转依者。 妄计为真涅槃境也。 以涅槃为佛转依之果。 而环师所谓转生死依涅槃也。 此如仙家计六欲天上无生死耳。 以彼所计玉皇横统三十三天。 仍不知其即六欲之帝释也。 此句应通后四。 每于中间皆当有之。 而经家省文。 更不重标。 令准上也。 观见圆明者。 以初得天眼。 普观天光清净明丽。 迥离人间之浊秽而已。 准下四。 皆对本天胜境为言。 非指性也。 生爱慕故者。 正出妄计之由。 谓彼圆明即涅槃真境也。 下四故字皆准此说。 按前色界天中。 初禅苦恼不逼。 二禅忧悬不逼。 以苦重忧轻。 序之宜也。 今初禅无忧。 二禅无苦。 决译人误颠倒也。 三禅极悦随者。 前云欢喜毕具。 具大随顺是也。 四禅苦乐双亡。 显同前文双舍。 不受轮回生灭者。 由彼定中见此处三灾不坏。 故起斯计也。 子二总勒名数。 迷有漏天。 作无为解。 五处安隐。 为胜净依。 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作无为解。 即妄计为离系自在之果。 此误滥涅槃之真我也。 五处安隐者。 以稍离下界之不安。 而误滥涅槃之真乐也。 为胜净依者。 以稍离下界之浊秽。 而误滥涅槃之真净也。 结言究竟者。 以稍离下界之短寿。 而误滥涅槃之真常也。 此总判五处皆然。 若分五处别判。 初于六欲乍离人间之尘秽。 而妄谓真净。 次于初禅二禅乍离下界之忧苦。 而妄谓真乐。 又于三禅乍得随顺自在。 而妄谓真我。 后于四禅暂得三灾不坏。 而妄谓真常不生灭也。 此正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中。 而妄计常乐我净。 所谓前四颠倒耳。 癸三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中间十计已竟。 辛三结害嘱护。 分三。 壬一示因交互。 阿难。 如是十种禅那狂解。 皆是行阴用心交互。 故现斯悟。 温陵曰。 前云禅那现境。 乃天魔候得其便。 此云禅那狂解。 乃心魔自起深孽。 凡见道不真。 多歧妄计。 皆即狂解。 是谓心魔。 最宜深防也。 ○交互准前。 悟。 即邪解也。 然通论十种邪解。 不出断常空有四字而已。 且前五属断常。 后五属空有。 第一断见。 第二常见。 第三双亦。 第四第五皆充广双亦也。 问。 何无双非。 答。 断常皆过。 若双非。 则为离过正见。 非外道也。 第六执有。 第七执空。 第八双非。 问。 此何不为离过正见。 答。 有空不定属过。 偏始过生。 且此双非。 盖指后阴昏瞢。 不定有无。 非是双遮之中道。 故非正见。 第九推广毕竟断空。 第十推广毕竟滞有。 若更以空有摄入断常。 仍惟断常二见而已。 壬二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 不自忖量。 逢此现前。 以迷为解。 自言登圣。 大妄语成。 堕无间狱。 痴暗曰顽。 正悟难发也。 惑乱曰迷。 邪解易生也。 不自忖量者。 大端由于不揣己之修证至何地位。 辄敢自专。 判决立论。 且僭称圣位。 成大妄语。 故堕极重之狱矣。 壬三嘱令保护。 又分二。 癸一嘱作摧邪知识。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 于我灭后。 传示末法。 遍令众生觉了斯义。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 保持覆护。 消息邪见。 觉了斯义。 谓迷解分明。 不颠倒也。 下复令其冥显加持之也。 孽者。 祸之萌也。 心魔自起者。 言天魔不至。 自心祸生也。 犹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也。 然此二句盖令未起者勿起。 末二句是已起者令息也。 癸二嘱作趣真导师。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 于无上道不遭枝歧。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真义者。 真心实义也。 迥然不属于断常空有。 即前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一念不生。 中中流入。 木旁出曰枝。 路旁出曰歧。 夫遭枝歧即堕外道。 祈。 求也。 求少足则流二乘。 此二皆为极果中途之险阻。 心目洞开。 方不为所惑。 故须教示之力也。 末二句嘱其作成佛指南。 一邪不染。 故称清净耳。 行阴魔相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八 发布时间:2024-07-19 08:06:0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4080.html